第 1 页 共 3 页
卍新续藏第 58 册 No. 0998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华严五教章复古记刊行凡例就五教章有唐本及和本异也然今此记笺解唐本是故以道亭义苑所载之章文用合记文。教章之列次以和本中卷为唐本下卷而亦自二乘回心以下即冠于编首涉猎此书者预辨其差也。教章及记先以见别行恐学者倦于周览今以科安列章上以记贴附章下则文义章段自灿然焉。教章之训点明慧上人高弟喜海大德所加也审如彼䟦。此记诸本校正酌量衍文错简仍或有之偶游高山兰若阅隆辨点写本最为精详故今依从彼本。记本三卷今分为六卷因以六相字显示其序次矣。
宽文九祀龙集己酉春三月日
洛西五台山般若寺沙门普入谨识
No. 998-A 复古记序
先师可堂和尚自幼留心华严教章殆忘?食间有文义未通孜孜研究必求至当之说而后已虽心剿形瘵未始暂辍师于孔目章尤所精通顷寓菩提寺钦师房一日凌晨开卷豁然若有所得钦见师神采异常惊问莫得上人法否师具道所以然钦合掌称赞且勉师以所见著述可以发明圆顿之旨师游谢未遑又知作者之难不敢卒易师年六十有五始述此记至断惑分齐未竟功奄然归寂矣临终祝曰汝当为吾毕之善熹自愧晚进不敢辄继前作逮今侵寻莫景适与先师示寂之岁相符切恐风烛难期一旦变灭有负遗训于是不揆拙恶辄以平昔所闻于师者续其末编共成三卷然以拙工代大匠斫其能血指污颜之诮乎先师专用古义训释因以复古命焉。
绍凞壬子孟秋一日门人嗣教比丘善熹谨书
No. 998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上)
玉峰沙门 师会 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一题之中能所两重初者章是能诠上皆所诠谓以玄言妙语开释显章一乘因果分齐也二者华严是能诠次六字是所诠谓无尽教海诠示一乘因果二大甚深分齐今章显明兹义从诠就旨以立章题全取他名有财释也经题之义备乎大疏无尽部类今将略出然圆教微言必穷法界既尽如来辨力各遍虚空毛端刹海尽未来际顿说常说若斯之教岂可限其部帙今准经文自狭之宽拆为十类一略本经二下本经三中本经四上本经五普眼经六同说经七异说经八主伴经九眷属经十圆满经解云然上诸经皆各诠显一乘教义分齐若以同别开判者前八别教以虽互为主伴皆是无尽法海故第九一经义当同教以随一方逐机少说但为方便非主经故是故下同教中始自一乘二三乘等并列余经皆是第九眷属经摄良由是方便故末不离本是依本而成故应法界故入一乘摄是故同教亦三亦一也第十经者总融诸本为一圆融无边教轮谓以圆教摄前诸教一一同圆一切三乘等法本来是彼一乘法故海中百川无非海也唯是圆别或于圆中开前同别当知吾家所宗圆顿该尽如来难思教海总曰华严通显一乘教义二大分齐故立斯题余诸异名作者一时略举耳。
京大荐福寺沙门 法藏 述
今将开释迦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
如来者即十身如来也海印者即斯经所依定也以一乘同别要依海印定起不同三乘依法住智说故标海印以定其宗然此三昧从喻受名良以如来证圆智满堕果海时所起无方大用略说十大三昧此门正当依体起用遂起无尽身云遍于时处顿演此经故曰所依是所证得故无出入之相广如贤首品释梵语三昧此云正受或云等持正思惟等一乘者即不二摩诃衍法也龙树曰大本华严契经所说圆圆海也或称一味大乘太一曰性起树藏内庄一乘外严三乘及小乘等有一觉门向菩提树下唯有因果二位佛及普贤二人开见为可化众生张大教纲等是即圆融理智普别行等而为其体而言一者谓不一名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非一切一亦非一一切诸法互相涉入事事无碍相入相即无不镕融同一法界皆如此故总一切法都是一乘方称经宗故圭山曰统收不异谓之一运载含融谓之乘谓教理行果皆有运载义故总名一乘无一一法非此乘摄故不无他名一不二名一等也教义如下释。
略作十门。建立一乘第一教义摄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开宗第四乘教开合第五教起前后第六决择其意第七施设异相第八所诠差别第九义理分齐第十
初明建立一乘者。
言初明建立一乘者谓吾祖以大手显笔章此道以示后昆首辨斯义故曰初明言建立者孔目曰一乘法义佛及普贤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三乘法义众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故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等有人云吾祖建立者非也且佛及普贤等所证之道却俟祖师而建立哉。
此一乘教义分齐开为二门一别教二同教。
然此一乘者即缘起自体无尽普法也言教义者即下因果二大也古有多说有云能诠之教为因分所诠之义为果分吾祖曰此说甚疏镇国又云令乖文旨及乎崇观已来释通此章疏记之家驾说之流复宗此解今不免失举以正之孔目释曰因分者是教大果分者是义大所以约果说义大者为果是所克之位义大是所证之法义位相似故约之以显所以约因明教大者因是能生之位教是能目方便义位相似故约显之教证二分德量非小故名为大证分绝言是发趣者究竟所归故名为义远公亦取言教吾祖黜之清凉曰后解不取能诠者意云如经七偈亦明义大岂无能诠正应用所以甚深故名之为义可寄言说故称之为说一乘体性不离此二言分齐者因门果门摄法无遗唯普贤智方穷其底包大虚越法界无尽复无尽非算数譬喻能尽故称分齐是故文中显此教义越三乘超权渐迥异余宗包括一切玄妙难思也开为二门者难思普法超情离见启二门以示之故曰缘起理实用二门取会一别教二同教此即智论共不共也故要问云一乘教义分齐云何答一乘教有二种一共教二不共教圆教一乘所明诸义文文句句皆具一切此是不共教如华严说又曰华严一部是一乘不共教清凉曰别即不共不共顿实故又曰迥异余教又曰不共三乘二乘故孔目云一乘之法对机以明别非谓自相而可别随机论别相别别具十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即圆融普法夐绝迥异故名别也二同教者要问曰二共教则小乘教名字虽同意皆别异如诸大乘经中广说是故下同教中始于一乘至无量乘并列其中总出余经故曰余经是共教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又孔目云同教门者则与三乘义同但由智回向故入一乘摄故论及问答乃云共教又共者同也诸祖乃言同教滥觞于智论广布于吾宗诸文同别皆自此始胸谈臆说无足尚者备如同教问答中辨随文释处将略出之。
初中二一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何以故不与教相应故则十佛自境界也。
初中者别教中因果二分也何以弁此二者云华言一乘缘起自在法界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故须弁也性海果分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也是不可说义者谓圆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弁也何以故徴有何所以而不可说不与教相应故既不相应故不可形诸言也论曰是法极妙甚深独尊离机根故离教说故形于彼佛其德胜故大本华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其圆圆海德诸佛胜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性德圆满海是焉则十佛自境界者云花曰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乃离世间品明十佛义谓无著佛愿佛等是也四教三乘皆无此也故说至果全无。
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是也。
地论等者清凉曰直望论意即指义大为果分故不可说教大为因分是则可说探玄曰此二大义略作四门一定名二弁相三明可说不可说四释文初中所诠故所以故名之为义深故广故名之为大谓义即大故名为义大表义故显境故名之为说因于此说得彼义故教从所诠亦名为大此即大之说故名为说大此释名也下弁相云此十地中宗要有六一所依果海如大虚空二地智所证十重法界如空中所尽之处三根本地智能证法界如能依尽相四诸地后得随事起行悲智不住等五诸地加行所起解行为趣地方便六寄法显成诸地差别即十善禅支等前三合为义大后三合为说大此上二大体相也彼释地品故将究竟圆果合彼地中始智为义大也清凉疏主曰更以义求略有二种一唯就十地以明以证智为果分方便寄法等并为因分二约究竟佛果对普贤因为二分今当后义孔目与今章亦取自体寂灭圆果为义大普贤圆因为说大皆本地论故今引也探玄复明可说不可说义教义二大各有三义可说三义不可说义中一约果海可以总标令人知有名为可说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说等具出如彼。
二是缘起因分即普贤境界也。
二缘起因分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今约教就自体相寄缘弁起故云缘起在因门显故云境界然其教大有其三种一因成就大谓慈悲愿力为起行本故名为因二因渐成就大谓闻思慧等为出世智因起之不顿故名为渐三教说修成就大谓即修慧真修契实如于正证可寄言诠故名教说教说二字正拣义大非如果分不可说故诸地之内皆有此三若约见闻即不得分教义二大若约普贤解行证义即说有其教义二大若将见闻对普贤证亦得可言见闻是教大证义是义大也。
此二无二全体遍收其犹波水思之可见。
二祖皆用此一科名以说即无说无说即说无二俱融故又不可说不异于可说以真理普遍故可说不异不可说以缘修无性故经文虽说一分义亦不少论云如实满足摄取故故云全体遍收其犹即波之水全波即水之波全水也。
就普贤门复作二门一分相门二该摄门。
就普等者虽始起于妙德圆满在于称周故隐文殊独言普贤也所以作二门者分相以彰权实该摄正示无他含万流而为其广落群峰特现其高巍乎洋哉可谓迥异余宗统收不异也。
分相门者。
分相门者分别三一教相差别也。
此即别教一乘别于三乘。
别教一乘别于三乘者至相曰依法华经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同故探玄云或开为二谓一乘三乘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后一直显本法不通二乘故唯是一清凉曰或唯后一是不共一乘智论指此以为不共大品等经共二乘说故亦顺四乘下章曰后一即别教一乘中间三教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亦名称法本教逐机末教或名究竟乘方便乘然于五教有乎二说一诸教为三乘后一为一乘略如前引广如孔目问答搜探二玄诸杂章等二者以始小为三乘后三为一乘此如华严圆觉疏钞等所以尔者前代诸德但于教门显权实不同方便正乘有异尊显华严顿圆究竟唯有此法有极果证离此普法无有得成佛者诸有所作皆为方便故唯后一为圆极一乘前之四教皆是随宜少说纵说如来藏真常功德实不兼权方便安立总属三乘贞观以来奘师西归基师承袭以五性三乘为实一乘一性为权其说翳于一乘其道盛行中国起信等疏以言教具阙等门辞而辟之遂明一乘一性为实三乘五性为权终顿二教皆谈一性是以判入一乘清凉承其后圭峰继其踵故说后三为一前二为三今章乃抄录云花之遗言勒成文体故以前诸教属三皆名方便昔人不闲孔目问答搜探二玄失于章旨以惑后贤耳。
如法华中宅内所指门外三车诱引诸子令得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牛车是一乘教也。
如法华等者文处可见用教分齐云今依七种教证华严经文义分齐一经谓法华胜鬘璎珞本业梵网入如来境界不思议经等二论谓十地论摄论瑜伽杂集如实论等三疏四章五钞六问答七杂孔目文义相符具可引也。
然此一乘三乘差别诸圣教中略有十说。
问祖曰具录和尚微言妙旨勒成义记且孔目等但随所立略引教证今何广开义门衍引经论答上古但有性空二宗共谈平等一味闻而易信故不俟证基奘诸师执三为实不信有一确乎难回故须具引觉钞云大乘与一乘异者法相宗中学人多不信之故华严藏和尚制五教义分齐文中料简大乘一乘有十义差别都引二十余部经论证之故知学识寡浅者难免谤法是故圭峰作此指示不言为此而作章独拣相宗不拣终顿也有谓圭峰述吾祖制文之意者不亦谬乎且佛陀光继踵诸德共尊华严广有述作岂亦为彼相学者哉。
一权实差别。
一权实差别者此约究竟方便以明权实方便者权施方便也即法华经开方便门也于五教中后一为究竟乘亦名本教亦名正乘前之四教为方便乘亦名末教方便故权究竟故实问终教亦名实教顿亦名实何以为权答以实体不足故不说一切皆有佛知见故故属三乘纵谈一乘一性但有理性因车而无果性果车今章约果故说皆空并为方便车须舍方便而趣正乘然后成佛故非究竟而是权也问清凉曰有实不滞方便故不会之何谓趣正乘是方便耶答曰祖师但云不滞方便不言不是方便虽不俟会根熟而自归譬如寄宿旅亭虽不遣而自往矣清凉曰谓昔日虽有大乘亦说如来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未曾显说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知见唯为一事出现于世不为于余则一乘三乘昔权今实于理照着故睿公云至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包故乘者以之而运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应劝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其宜则昔有实总属三车皆为方便也。
以三中牛车亦同羊鹿权引诸子务令得出是故临门三车俱是开方便门四衢道中别授大白牛车方为示真实相。
以三中等者相宗不信三外有一以门外牛车混于露地二牛不辨故今判云三中牛车同于羊鹿俱属方便门也露地大车为真实相孔目云别教者三界外别索大牛之车故也。
若彼三中牛车亦是实者长者宅内引诸子时指彼牛车只在门外此应亦出即得见车如何出竟至本所指车所住处而不得故后更索耶。
若彼等者镇国曰羊鹿是虚指出门不上车牛车若是实出门即合上今诸子皆索明知三皆虚指昔指三乘俱在界外二乘出三界无有真实证菩萨出三界岂有真实证俱无实证名不上车明知三乘皆是权设。
亦不可说界外索车但是二乘以经不说彼求牛车人出门即得彼牛车故又不说彼索先许车唯二乘故。
亦不可等者恐彼救云但是回心二乘出竟索车故云经不说等既不得车明皆无体以无可得故长者虚指三车实无尽无生智是二乘车体丈六浅智是牛车体二乘之智既非真实丈六浅智岂有实耶故知同索。
是故经中诸子得出至露地已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以此得知三车同索。
诸子既索牛车明同无体故牒索耳索车是喻约法云何古有多释略要有二一者机索二者口索言机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谓为究竟不解索车已被陶练一乘机发机宜叩圣义言索耳佛知机熟灵山集会为说法华一极之旨即是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二口索者已集灵山三乘三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即是索车为说与记令其修证即是等赐弥勒序品陈四众疑徴佛定因已是索义文殊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已许等赐方便品初云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已是开权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是显实开权显实已是略赐亦是许与身子三请法说索车譬喻品初腾疑白佛请说喻车踊出品中弥勒陈疑请说果车开示知见说佛寿量等即是等赐三根求记即是索车佛皆与记即是等赐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即是叹喜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皆是赐义故合喻云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是宝乘直至道场由是故知三乘皆索三乘皆赐。
此中三车约彼三乘所求果说。
此中等者镇国曰三乘之果非究竟故是故要须回入一乘方有果证正是今章分相之意也首明义大是佛究竟果法也离普法外余乘无成佛之义故演义曰前四因中则有至果全无又云约果则会三乘之因同归一果故则知三乘无果故说三车虚指也。
以是意所标趣故。
以是意等者禀教造修志求果故。
问二乘各得小果何以界外更索耶。
二乘志期罗汉既已出界各证小果理不应索今云何索。
答依小乘云有教有行果今依大乘云昔日但有言教无实行果故故云三车空无。
阿含经等依彼自宗则云有所禀之教依以起行以行趣果得二涅槃今依法华了义大乘等经则云昔日但有善诱之空言不能如实修四无量故无实行所得非真故无实果故云三车空无也法华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故云但有言教且法华经者宗意在于一乘吾祖止有判属渐教以约五时渐说故镇国云华严之圆是顿中之圆法华之圆是渐中之圆渐顿之义二经则异圆教化法二经不殊今章与搜探孔目问答圆觉华严等疏尽皆判为同教一乘通教一乘等。
若望自宗并皆得果若不得者如何出世今言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以实映权则方便相尽故皆无得也。
本求出界今既出已非不得也仍在所引之中故皆无得望一乘也映者隐也实现而权自隐矣方便随宜巧便施设引归一实一实既显假相亡矣故云方便相尽。
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说回也。
为欲等者谓有义云昔既有实会二归一义则明矣今谓随机引导权设三乘三皆无体是故大乘亦说?也。
若不尔者彼求牛车人既出界外不同凡夫非求羊鹿不同二乘未得露地大白牛车不同一乘若非三中大乘更是何色人也。
若不等者已出三界固非凡夫退非二乘进非一乘求牛车者当知是彼大乘人也。
以至自位究竟处故后皆进入别教一乘。
自位者三乘自所得位也究竟处修因所至之处也后皆进入果车住处既皆空无则当等赐大白牛车无尽普法是圆果故探玄云共教菩萨于彼教中多时长养深解穷彻行布教源即当得此普贤法界以离此普法更无余路得成佛故故云入也。
问临门三车为实不实耶。
实不实者据自宗则得果望一乘则空无就彼三车为实不实。
答实不实。
实不实答也。
何以故。
何以下释所以。
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子得出非不实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实此二无二唯一相也。
是方便故者总示由是方便引得出在三乘而非不实也由是方便引故望一乘而非是实也虽有二义而无二法故实不实唯一相也。
二教义差别。
教者因大也义者果大也因果不同故言差别。
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俱是教故。
界内具许三车出门不上牛车同索故云但有其名俱是教者望彼一乘但是因故果虚指故下文云三乘为教一乘为义故知差别。
是故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亦不可说以佛教言但约二乘以经不简故彼求牛人等寻教至义亦同二乘俱不得故。
义如前释。
三所期差别以彼一乘非是界内先许三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诸子时皆云非本所望。
以彼一乘四十余年秘而不说故非界内所许三车直至法华方始开显等赐大车故云四衢道中授时非望也四衢即谕界外如四达通衢不同火宅内也。
是故经云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亦不可说非本所望但约二乘以经不简故圣言无失故。
一一作此遮者为彼宗固执不可?故。
良以门内所许今皆无得露地牛车本非悕冀故今得之言非本所望也。
四德量差别谓宅内指外但云牛车不言余德而露地所授七宝大车谓宝网铃等无量众宝而庄严等此则体具德也又彼但云牛不言余相此云白牛肥壮大力其疾如风等用殊胜也又云多诸傧从而侍卫等行眷属也。
宅内等者但云羊鹿牛车不言余德不同七宝大车宝等庄严也则彼三乘行用体德皆悉不具故与一乘差别二宗异也若尔岂彼无行解位地等耶孔目曰又诸三乘经论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等并约信解门中作如是说又曰行解亦入解门是故今章约行德胜用拣彼不具也。
此等异相并约同教一乘以明异耳。
约同教者未显无尽故非别教如善财见三千大千界尘数知识探玄判云同教者义同此也同者同前诸教三乘故名同也。
又彼三中牛车唯一以彼宗明一相方便无主伴故此则不尔主伴具足摄德无量是故经云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无量宝车非适一也此显一乘无尽教义广说如华严中。
又彼等至相曰在一乘则圆明具德处三乘则一相孤门故知二乘宗不同今约之以弁一相方便者下文云随机少说一相一寂一味等理非穷尽说孔目云三乘终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乃至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则知终教三乘等乃一相方便耳今明无量宝车具足主伴故差别也此等祖文如稻麻竹苇不可固执适者往也之也非适所谓一也此显示所宗法也华严者能诠教也古人有云法华一乘意兼两势等其言已错或云于此可用其言亦错也法华宗于会三义当同教非以无尽为宗但由经文具斯二义章中引成如七八二门皆同教也。
此约别教一乘以明异耳。
上四皆约法华四乘义如初门辨。
五约寄位差别如本业经仁王经及地论梁摄论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间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间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间于出世间中四地五地寄声闻法六地寄缘觉法七地寄菩萨法八地以上寄一乘法。
彼经论等则以四乘寄显诸地不同今却约诸地显诸乘有异。
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即应是出出世又不应一乘在于八地是故当知法华中三乘之人为求三车出至门外者即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即是此中四地以去至七地者是也四衢别授大白牛车者此在出世之上故是出出世一乘法即是此中八地以上一乘法也。
问若尔何故梁摄论云二乘善名出世从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既不言三乘是出世如何作是说耶答既四五二地为声闻第六地为缘觉八地已去为出出世彼第七地是何人耶是故当知彼云二乘善名出世即大小二乘也以声闻缘觉俱名为小故二乘名通具如下说。
二乘名通具如下说者如同教中也。
六付属差别如法华经云于未来世若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智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报佛恩。
于未下至得佛智慧嘱一乘也若有下至示教利喜嘱三乘也汝等下通示嘱也。
解云余深法者即是大乘非一乘故称之为余然非小乘是以称深。
余者所未尽之谓也孔目所谓是随一方化仪少说非无尽说者又如经云是有余说非无上说故云即大乘称为余然非愚法故称深也。
亦不可说以彼小乘为余深法以法华中正破小乘岂可叹甚深耶。
法华破小显一故不可叹甚深也。
是故当知法华别意正在一乘故作此付属也。
法华宗义是于一乘今虽二乘等付当知其意正在一乘也。
七根缘受者差别。
根器机缘受行之者有所不同谓普别二机感普别二法各不同也。
如此经性起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道品善根未闻此经虽闻不信受持随顺是等犹为假名菩萨。
解云此明三乘菩萨根未熟故虽如是经尔许劫修行不信不闻此一乘经者是人也当知是前法华经内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也以望一乘究竟法是故说彼以为假名若望自宗亦真实也此文意明华严是别教一乘不同彼也。
言以为假名者章中明言望一故说为假名望彼自宗亦真实也探玄云假名菩萨者但依权教修行昧得一乘实行也非初地前地上若其如此则不能分二宗显差别矣。
八难信易信差别。
如此经贤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乘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
举三乘之信展转犹难况于一乘明文照然权实有据。
解云以此品中正明信位终心即摄一切位及成佛等事既超三乘恐难信受故举三乘对比决之。
信位终心者即十信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等故云成佛等事此是实成非变化成非三乘境界设有闻者必难信受至今有谓但名字观行即耳非究竟即也经恐难信故以三乘对决显二宗不同也问前明果德绝于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名不可说耶答因位弁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言菩萨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也。
九约机显理差别。
如此经第九地初偈云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诸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乘说无尽佛法。
谛缘度等为三乘皆是一方化仪有限说也非是无尽佛法故云差别。
解云此明一乘法门主伴具足故云无尽佛法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以此地中作大法师明说法仪轨是故开示一乘三乘文义差别。
主伴具足等者如此经中一一结通一切时处皆说此法又一一法门皆说十者欲显无尽故或名无尽修多罗海与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即一事一理所谓三乘终教一相真如也而言等者孔目云并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也下文云若依三乘种性差别略有三说一约始教二约终教三约顿教今就彼终教以拣明知此章通拣诸教三乘无足疑者以此下示经意也。
十本末开合差别。
如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
所有下至诸佛法本末分异也诸佛法是本余法是末故二宗差别也。
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
如是诸法是前二乘并菩萨法也皆悉流入者会前三乘之末归遮那之本法也经文甚显。
此文约本末分异仍会末归本明一乘三乘差别理耳。
本末分异前分四法也仍会末归本即如是下会一切三乘法归第四诸佛法也章语如揭日月而行也何其惑哉智藏大海即诸佛十地中第十名也。
此上十证足为龟镜。
龟者定吉凶镜乃别妍媸以喻圣言能判二宗也。
其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与彼三乘教施设分齐全别不同广在经文略如下辨纵无教证依彼义异尚须分宗况圣教云披焕然溢目矣。
所诠差别具明行位等相二宗分齐不同故云略如下辨尚须分宗者文中虽但云三一差别意兼小乘明有三宗一小乘宗二三乘宗三一乘宗然此三宗寄于五教则有二说一依此章并孔目等则以后为一乘宗中间三教为三乘宗初一为小乘宗探玄云谓小乘三乘一乘智论既将此经为不与二乘共故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诸教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四阿含经不共菩萨即是小乘亦名不共依此三位梁论第八善成立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下章云是故当知三宗各别理无疑也清凉亦曰或唯后一为不共也二依圆觉华严等疏初一为小乘宗次一为三乘宗后三为一乘宗今当前义至文更释。
二骇摄门者。
骇摄者若但明分相则唯彰权实不同义非绝待岂知一外无三独一圆极今备骇诸权骇摄一切方尽圆融无碍之大宗也。
一切三乘等本来悉是彼一乘法。
一切三乘本来是一乘良以三乘无体揽一成故则经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祖曰普法所成故既无自体全揽一成故本来是一浮石曰且约印像以明六相示一乘三乘主伴相成显法分齐总相者义当圆教别相者义当三乘教如六相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常在中道一乘三乘亦复如是主伴相资不即不离不一不异虽利益众生而唯在中道主伴相成显法如是昔说三乘派总为别今言即一揽别成总乃成普法也吾祖复曰一切即一者会别归总故显一甚深故一外无三方称圆极也。
何以故。
前曰三一不同何以复说悉是故徴也。
三乘望一乘有二门故谓不异不一也。
由有二门故说别而复说即也。
初不异亦二一以三即一故不异二以一即三故不异。
三一互即故云不异。
问若据初门三即一者未知彼三为存为坏若存如何唯一若坏彼三乘机更依何法而得进修。
三即一而唯有一者且普别二机各得自法吾祖云若彼别机称自根器但各见己所见闻自所闻皆不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若坏彼三如何进修若存彼三如何唯一进退不可故须问以通释。
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不待坏二由即一故不碍存三由即一故无不坏四由即一故无可存由初二义三乘机得有所依由后二义三乘机得入一乘由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无余也。
一由即一不待坏既即是一将待何坏二既已即一何碍其存三既其即一复何不坏四既其即一复何可存初二三存故得有所依后二三即是一无可存坏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得入一乘也。
二以一乘即三明不异者隐显四句反上思之是故唯有三乘更无一也此如下同教中辨。
一乘即三而不异即下揽实成权门也隐显反上者一由即三故不待隐二由即三故不碍显三由即三故无不隐四由即三故无可显由四句俱即三故唯有三乘更无一也此如下同教辨者非此门意故指如下即揽实成权也四句之中或唯三乘即三乘宗耳问何以不作问及结语耶答一乘隐显者对别机小智说也以彼不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隐彼无尽法也故圆融本法法尔常然本无隐显一异等普贤等机具获十眼无所不见无所不闻吾祖又曰此普贤机见一切所见闻一切所闻皆尽卢遮那能化分齐故不可作此问结也。
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与上即三之一是非一门也。
是非一门者普别二机所得不同也。
是则不坏不一而明不异。
一异二门相即也。
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门此中不异是此骇摄门也。
文处可见。
二同教者于中二初分诸乘后融本末。
于中下分门至相曰同教者经云会三归一故知同也即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门界外别授大白牛车为示真实相也三乘一乘和合亦名回三入一也是故具列诸乘普摄无量则亦三亦一是同教也问答所谓共教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摄前诸教为方便故末不离本故是所流故为所目故应法界故法界义普故义总故是皆华严眷属摄故若尔何以清凉但言同顿同实答彼疏以终顿亦说一性而立一乘破五性而泯一乘至终教中乃说一乘一性十条大义拣彼五性三乘合后三教为一性宗则后三合为一乘至义分齐开同别处将彼二教为同教后一为别教是故且同顿实至下地钞云若同三乘亦收前四则当始小是知清凉亦同诸教总会诸教权以入一实也分诸乘者明统列方便总入正乘融本末者显一理遍通权实无碍。
初中有六重。
六重者显全收也。
一明一乘于中有七。
初法相交参以明一乘谓如三乘中亦有说因陀罗网及微细等事而主伴不具或亦华藏世界而不说十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谓如十眼中亦有五眼十通中亦有六通等而义理皆别此即一乘垂于三乘三乘参于一乘。
此就二宗所有法相交互参杂成就机缘也三乘说因陀罗微细等即净名芥纳须弥也而主伴不具者一不即多也华藏世界者即梵网云莲华藏世界也十眼中五眼等如十通品等而义理皆别者问答曰据义分量深浅宽狭并皆不同今举义门有差别名字有同欲引三乘信乐故孔目云地经六决定义是其地体返不用十数目之十地不同是其地相翻用十数目之以此验求知佛慈悲欲令易解将不满数目体以满数目相是佛别意也一乘居上故说于垂垂者自上而下三乘居下故曰参参者承也参承而上也。
是则两宗交接连缀引接成根欲性令入别教一乘故也。
二法所以参而垂者引彼别机入普法也根者一向发起圣道之根欲者乐欲性者种性也。
二约摄方便谓彼三乘等法总为一乘方便故皆名一乘。
皆名一乘者即圆教摄四皆名圆也。
所以经云诸有所作皆为一大事故等也。
即莲经也。
三约所流辨谓三乘等悉从一乘流故。
三乘从一流者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也非海无以潜流非本无以垂末若无海为本不能流百川之末也经云譬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无有根本之法何有随宜之说故探玄云将欲逐机渐施末教故宜最初先示本法是故初说此经后于鹿园等处渐说枝末小乘等法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故知小乘之法从大乘所流出故皆名一乘也。
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又经云毗尼者即大乘也。
是菩萨道即一乘也又经下即胜鬘师子吼一乘经云毗尼者即大乘学大乘者即是佛乘也。
四约殊胜门即以三中大乘为一乘以望别教虽权实有异同是菩萨所乘故。
即取三车之中求牛车人入一乘也孔目云大乘中乘小乘分别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无尽故中乘小乘义即不定如经会三归一故以望下纵夺以成之也。
是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止息故说二等。
皆妙经也。
此文有二意一若望上别教余二者即大小二乘也以声闻等利钝虽殊同期小果故开一异三故若望同教即声闻等为二也又融大同一故。
开实以拣权则以大小为二以利钝共名小乘望于同教融大乘同一乘是三中最胜故故声闻等为二乘也。
五约教事深细如经云我常为灵山等。
粗者见劫坏细而常安隐粗为三乘细为一乘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等。
六约八义意趣依摄论如问答辨。
此辨一乘得名意也故问答云一乘语字几意故说答有八意说一为不定机性声闻通因及果故说一乘等列释如彼又曰约此八意括声闻乘本来是一唯声闻人不了自法谓有别意愚住声闻行从彼愚故诸佛所呵今一乘所救者据此病别也。
七约十义方便如孔目中说。
孔目曰一乘义者分别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正乘者如华严经说祖曰华严一部是一乘不共教余经是共一乘教三乘小乘共依故方便乘者分别有十一对三宝分别二对四谛分别乃至十对譬喻分别初对云佛宝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无尽故法僧即不定等又曰上来所辨于眷属经中欲显圆通无尽法藏一乘教义故于方便之处示一乘名令进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说若横依方便进趣法门即有二义通说一乘一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从一乘流故又为一乘教所目故二与彼究竟圆通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一切三乘等并名一乘若谓是所流为所因无异事等故三乘等即圆通法也若言摄方便是方便则三乘等非即圆通义。
依上诸义则三乘等并名一乘皆随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同非别也。
依此七义一切三乘等法皆名一乘但从自宗大非小等不同故纵说一乘之义主伴不具如华藏不说十等义当同教非别教也。
二明二乘有三种。
一者一乘三乘名为二乘谓如经中四衢所授并临门三车此中合愚法同回心俱是小乘故有二耳。
言一乘三乘问答云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同故如经下指经分别也此中下释所以合二声闻故唯有三乘故有二也。
二者大乘小乘为二乘此即合一同三开愚法异回心。
言大乘小乘者问答云于方便中从教趣果分二故合一同三为大乘开出愚法为小乘回心属大以皆趣佛果故。
三者声闻缘觉为二乘此通愚法及回心。
约利钝不同开声闻缘觉为二乘也约本俱得三乘名故通二声闻等也。
又初约一乘次约三乘后约小乘准可知之。
可知。
三明三乘亦有三种。
亦有三种者以前二乘有三种故今蹑之云亦有三种也良以乘门数法一四五等皆不相通唯二三两数得互相通故唯二门而言亦有三种要问曰又约数说谓二及三各通三二义意故说所言二通三者谓大乘小乘声闻缘觉一乘三乘所言三通二者有二义意谓大乘中乘小乘一乘三乘小乘其意各别三二两数既互相通从通义意故标三种若言错者不应三韩与大国之本俱错若脱一义者离今二门无别有故问答亦应脱耶或有足成一种者臆说无取。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为三乘此为显法本末故上开一乘下开愚法故有三也。
一乘等者要问云此依摄论于教门中成机欲性显法本末差别不同故言上开者是于一大善巧法中开作三宗也探玄云或分为三谓小乘三乘一乘智论既将此经不与二乘共故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义准四阿含经既不共菩萨亦名不共即是小乘一乘最胜故云上开愚法最劣故云下开。
以经中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诸子中故知三乘外别有小乘三车引诸子故知小乘外别有三乘三人俱出至露地已更别授大白牛车故知三乘外别有一乘。
以经等者愚法二乘即是穷子也三车引彼则在所引中故知三车外别有小乘指彼三车以引诸子诸子既即小乘故知小外别有三乘三人出已别授大车则三外有一明矣当知分相中虽但拣三乘祖意正在三宗不同。
问何以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
何以等者以始教有宗说彼愚法出界总断烦恼分断所知以入涅槃名为趣寂故有此问。
答以彼愚法约大乘终教已去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大乘终教深细而说不许出界故在所引中也顿圆亦然故云已去。
何以故以人执烦恼未永断故但能拆伏而已。
但伏现行未除种子故云而已也。
故弥勒所问经论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人不能如实修四无量不能究竟断诸烦恼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故也。
不如实修行不真也不断烦恼断不真也。
又经云汝等所得涅槃非真灭度。
非真灭度者胜鬘云言诸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又经云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入于涅槃又云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则知小乘涅槃非真灭也。
又经云若不信此法得阿罗汉果无有是处。
又大品云欲得阿罗汉等果当学般若波罗蜜。
若学般若则得罗汉顺释也。
是故当知罗汉实义在大乘中是故大乘必具三也普超三昧经云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即为三藏谓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唯大乘中得有三藏余二乘中则无此也入大乘论中亦同此说。
大中有三小乘无也余二下所引二乘也无此三藏谓其行果俱无徒有虚言入大下指论示同。
是故当知门外三车不通愚法以法华非小乘故。
由上愚法在所引中门外三车不通彼也以界内外二位不同故法华会三归一正破小乘故曰非也。
其瑜伽声闻决择及杂集等论辨声闻等教行位果及断惑分齐与婆沙俱舍等不同者是其事也。
大小二论大分齐别如所诠中具出问终教亦有二乘耶答界内二乘前教则无唯此有也昔人云此乃说前小乘非终教有此说太疏岂不闻教说声闻尽理不尽理非声闻亦有差别始教许彼出界入寂岂亦是说前教乎又问此上诸论义当始教何以于此终教引耶答断惑中有二义一者声闻是一始教许断终教不许断二者始约三乘声闻终约愚法若终约三乘说声闻者亦如诸论若始说愚法义同法华故下文云三乘有三义一始二终三顿吾祖曰若约三乘则从始至终皆说三乘通益三机于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当知经论义实多含此诸论等义通三教是故此中引成终教之义故下文云中间三者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如上所引说正指此文也问始说五性故有三乘终顿共谈一真如性何忽有三答若谈一性而泯二乘则二教归于一乘若皆为三人则属三耳故云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等也。
是故当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齐别也。
即初科正明本义也。
由此义故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有二种一共二不共言共者谓摩诃[衔-金+工]经及余方等经等共诸声闻众集共说故不共者如不思议经不与声闻共说故。
此论释大品经要问曰大品般若三乘终然般若是通名故有共不共也谓此摩诃[衔-金+工]者即所释大品也及余方等者即涅槃维摩思益迦叶佛藏仁王胜天王等也。
解云不思议经者彼论自指华严是也以其唯说别教一乘故名不共。
义准知之如四阿含经名不共以唯说愚法二乘教故。
如大品等经共集三乘通说三乘法具获三乘益故云共也。
集三众而说三法具获三益非前三人趣终顿之一也。
此中通大之小非愚法通小之大非一乘。
通大等要问曰仍诸共教上下相望有共不共如小乘三世有等三乘则无三乘教有小乘则无或二乘共有如道品等名数共同共犹通也彼有此无则不通矣或二乘俱无则一乘是也。
依此三义故梁摄论云善成立有三种一小乘二三乘三一乘其第三最居上故名善成立即其事也。
依此三义者近指智论远则指其开三本通文也梁论之文诸祖同引然则统论佛法唯有四乘一乘三乘为四三乘中拆之小乘则上有一乘故有三宗一乘之中即开同别若以今家五教摄乘乃有二义一独以圆教摄一乘于中亦开同别一乘之中无余法也以中间三教摄于三乘三乘则有三义始终顿三各说不同然皆三乘也小乘独一则为三义由此义梁论之中作如是说今章始末皆明此义故云依此三义等也孔目问答通计一百四十余处并谈此义搜探二玄上下之文凡拣三乘亦明此义然亦有约一性义拣五性义但少说耳二若以后三终顿圆教以摄一乘于中亦开同别则终顿为同圆教为别则由终顿说于一性泯于二乘不同相宗谈五性而存三乘故开二教入一乘摄为一性宗前二不融为同教后一圆融为别教则一乘宗中离同别外亦无余法是故诸祖并无二种同教对一别也以始教为三乘愚法为小乘为三宗不同亦引梁论当知论造于彼方引用于此土经论多含而用不同然则不碍其成三宗也当知白牛为一三车为三愚法为小三鸟出笼三兽渡河等皆是彼方通义岂令彼可独用而此不容引耶后哲当深体之。
若言说大品等时一音异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说华严时何不异解得小果耶又说增一等时何不异解得大果耶。
是故当知三宗各别理不疑也。
则一乘宗三乘宗小乘宗理无疑也为有不信者是故再三指示也。
二者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此有三义一则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故唯三也教理可知此约一乘办二即大乘中自有三乘如上所说三小乘中亦有三如小论中自有声闻法缘觉法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爱行等异于二乘故也。
此有三义初中约一乘辨者以大乘拣二乘故小乘则回心也就普机说故知约一乘辨二者大乘中自有三如上者即普超大品等所说梁论有本三乘作大乘此约三乘宗也三则小中有三但慈悲等异者亦止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故此约小乘宗也。
四者或为四乘亦有三种一谓一乘三乘为四此则开一异三合声闻故也二谓一乘小乘人天为四此总开意也三谓三乘人天为四准上可知。
一谓下合二声闻愚法同回心也二谓下总开者约三世间就世间中开人天为四三谓下三乘为三也。
五者或为五乘亦有三种一谓一乘三乘小乘为五二谓三乘人天为五三谓佛与二乘天及梵亦为五并准释可知。
初中三为三故有五也二谓中人天分二也三谓下并可见。
六者或无量乘谓一切法门也故此经云于一世界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此之谓也。
一切法门皆可入道然此有二义此中但差别乘耳。
上来分乘竟。
是知大小人天等法皆入此门良由是方便故法界义普故圆教甚深广大不思议故同别各各摄法尽故吾祖曰然此教海宏深包含无外语其横收全收五教乃至人天总无不包方显深广乃至语广明无量乘语深唯显一乘当知教海全深全广能拣能收或有不知何法全拣何法全收但数语字真不晓者也。
二融镕本末者。
本末则同所摄一三乘等融通无二也。
此同教诸乘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有其二门。
此同教者指分诸乘中或三或一权实无碍权实角立互成而总名一乘者良由应法界而有二门有二门故两宗并立应法界故三一无碍皆入此门故吾祖曰或亦通收以本末圆融无一相故摄方便故同一法界故是故人天所得亦在其中又曰若摄方便如前诸教并在此中是故同教一乘先分别诸乘后明融本末也易简折薪将同一法界作同教得名所以者误也如祖师曰此文在三乘亦得一乘用何以故由此观法一切处用应法界故又此文在一乘及三乘余宗不具显若无尽究竟唯一乘何以故以应法界故若从文相别相是三乘当知此说差别三乘得入一乘所以也如云文在三乘义通一乘何以故以应法界故等又云此文在三乘义通一乘用由同法界故又云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称法界故又云诸义差别不同皆是同教一乘义也何以故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义甚分明同教之名但由三一共耳。
一泯权归实门即一乘教也二揽实成权门即三乘教等也。
一泯权等者则三亡而一显故唯一乘揽实成权则一隐而三存以别机不见普法唯见三乘也别教唯有初门三乘独有后门同教具斯二门该摄中指一即于三云如同教说者义见于此。
初即不坏权而即泯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碍三后即不异实而即权故一乘即三乘而不碍一是故一三融摄体无二也。
初则下由有四句不得坏等故故即一而不碍三也后则下譬犹派总成别不动总也是故即权而不碍一体无二者吾祖曰分非圆外分分圆以成分圆非分外圆揽分以成圆是即分内之圆圆内之分也水动故成波波澄故为水何二之有哉。
问若尔二门俱齐如何复说有权实耶。
俱齐三一俱融体无二故。
答义门异故权实恒存理遍通故全体无二。
以义从门则权实常在法界理圆其体不二也。
何者谓权起必一向赖于实是故揽实实不失实现未必一向藉于权故泯权权不立。
如何是门异而有权实耶谓权下释也非水而无波有波必赖水无一即无三有三必揽一依本而成故派总成别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实不失者有波即有水波波全湿故风停水在故是故揽实实不失实现下静水不因波故实现不藉于权泯权则方便相尽济河而焚舟权不立也。
是故三乘即一虽具存坏竟必有尽一乘即三虽具隐显竟恒无尽。
三乘者引机假设体本是一就义以明存坏性本自无故竟有尽一乘普法法尔繁兴小智不知故说隐显法体无尽。
由此融镕有其四句一或唯一乘谓如别教二或唯三乘如三乘等以不知一故三或亦一亦三如同教四或非一非三如止果海。
镕者事入理而消镕故融和而有四句也一唯一乘普法独立无一切故如上别教二或唯三乘方便说三隐一乘故不知一者机劣不知故名为隐是故不可约一乘机设难也三亦一亦三如同教则三一和合会三归一如前同教也四非三非一者性果圆极如前所弁。
此四义中随于一门皆全收法体是故诸乘或存或坏而不相碍也准思可解。
皆全收法体者法界性融分圆俱现故诸乘或存或坏虽权实俱融就三乘为语也所以不相碍准此深思可得开解矣。
余释乘名体等并如别说上来明建立一乘竟。
运载体性等广如起信论别记探玄等释。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上)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下)
第二教义摄益。
第二教义等者牒章前辨同别教义分齐深广未明摄机成益故此示之。
此门有二先辨教义分齐后明摄益分齐。
先辨教义分齐者此显三乘一乘分齐不同也后明摄益分齐三宗摄二机各有分也。
初中亦有二先示相后开合初中有三义。
一者如露地牛车自有教义谓十十无尽主伴具足如华严说此当别教一乘。
露地牛车孔目云别教者三车外别索大牛之车故也自有教义即圆果普因也即章题所谓一乘教义矣谓十十无尽主伴具足言十十者欲显无尽故孔目曰十数之义含有二门一成圆教门二不成圆教门今将梵网经等对大经本璎珞等十数即是单别不具一切圆故入三乘摄不具十义数亦有二种一目彼三乘令人分解二目彼一乘就彼下机相对以显一乘今用圆数故云十十如华严说者示能诠教而诠上教义也云花曰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也此当下指判。
二者临门三车自有教义谓界内示为教得出为义仍教义即无分此当三乘教如解深密经及瑜伽等说。
自有教义自宗辨也界内示为教者如握空拳以诱孺子但有言而无物也得出为义但奔火难实无三车要问云小乘佛三乘佛并是阿含佛也教义即无分者引而得出义也诱而引之教也是二不二故曰无分此当三乘教即中间三教于中虽有权实总为一三乘也余经即大品普超三昧涅槃等经瑜伽大智弥勒所问经论等也。
三者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教界外别授大牛之车为示真实义此当同教一乘如法华经说。
为开方便教者以三乘解行位地等皆为趣一乘方便因果等法皆是阿含施设故皆是教孔目曰又诸三乘经论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门等并约信解门中作如是说若据行法行解亦入解门界外等者露地等赐大车皆与记别方为示真实义此当同教一乘即前亦三亦一之同教也要问曰法华经宗义是一乘经也三乘在三界内成其行故一乘三界外与三界为见闻故吾家诸祖皆以法华为同教一乘者多矣此章自有十余处文有谓此同教是终顿说也。
二开合者有二先别后总。
别中一乘三乘各有三句。
三乘三句者或具教义约三乘自宗说或唯教非义约同教一乘说或俱非教义约别教一乘说为彼所目故也。
如文所列为彼所目者为(上声)者被也如重空三昧若为一乘目即属一乘若为三乘目即属于三乘今为一乘所目一一圆融与彼一乘更无异事则自宗失于教义也目者状目诠目也桓温在石头谓诸公曰若能目此城者当赠二姬孔目曰教是能目之方便又曰有名之教目有名之义等云云如教分齐义。
一乘三句者或具教义约自别教说或唯义非教约同教说或俱非教义唯约三乘说隐彼无尽教义故。
诸句易解隐彼教义者三机差别小智不见闻大法故说隐也。
总辨者或教义俱教以三乘望一乘故或教义俱义以一乘望三乘故或具此二句约同教说或皆具教义各随自宗差别说也。
总论三一也第三句云或具者具教义也三乘为教一乘为义余文可知。
第二摄益者于中有三。
约界分内外二机摄之成益不同也。
一或唯摄界内机令得出世益即以为究竟此约三乘当宗说亦如瑜加等辨。
谓三车引出也。
二或摄界外机令得出出世益方为究竟此有二种。
约机通标也。
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后乃方便得一乘者此则一乘三乘和合说故属同教摄亦名回三入一教此如法华经说若先于一乘已成解行后于出世身上证彼法者即属别教一乘摄此如小相品说。
若先等者先同教回三入一教同教之异名也若孔目云经云会三归一故知是同是指教之行相非释同教之名会三归一则是三一共教共故名同也法华是同教一乘所依之经五教三乘通释释迦如来海印所现一代佛法不出一乘三乘小乘三宗收尽勿以情取若先下后别教已成解行者界内通见闻解行出世唯证入见闻入证皆约一乘故属别教小相品者则地狱天子三重顿圆也。
三或通摄二机令得二益此亦有二。
二益者出世出出世二种益也。
若先以三乘引出后令得一亦是一三和合摄二机成二益故属同教此如法华说若界内见闻出世得法出出世证成或界内通见闻解行出世唯解行出出世唯证入此等属别教一乘此如华严说。
初门可见若界内下不与三合故属别见闻解行证入三位就界内外并出出世为义不同耳如华严者所辨乘体教义摄机成益皆是所诠如经说即约能诠教也。
第三叙古今立教。
古今诸贤所立教门差别非一且略叙十家以为龟镜。
古今立教者前之二章已辨所诠乘法摄机成益三一不同同别亦异将显能诠经论诠有浅深以示所宗圆极理宜判教开宗先叙古今名范故说此门名贤俊杰开判良多且叙十家以示方轨。
一依菩提留支依维摩经等立一音教谓一切圣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但以众生根行不同随根异解故有多种如克其本唯是如来一圆音教故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等也。
菩提流支即后魏至中夏也依维摩经立一音教一音即净名经一味一雨即法华药草喻品谓三草二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润五性三乘不同法雨一味无差别然此一音或名教本或谓本末镕融一大善巧法而圭山乃谓圆教摄于前四一一同圆海中百川无非海也或名法界大宗或名无尽圆通自在宗即是华严全收诸教大宗也今章与探玄独引菩提流支证一音教引维摩经前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如来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肇曰密口一音殊类异解探玄云一约类或为天众现一天音能含余类各别得解对人亦尔余类皆然清凉曰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玄文双引流支罗什于罗什下引经次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肇曰佛以一音说一法众生各随所好而受行探玄云二约法或为众生说施一音亦令人解戒定等清凉曰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有殊非谓音本陈大小又云初则佛音具异后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有谓与清凉异者误矣。
二依诞法师等依楞伽等经立渐顿二教。
谓以先习小乘后趣大乘等大由小起故名为渐亦大小俱陈故即涅槃等教是也。
大中小起正示渐义从小而大亦小大并陈所以得名为渐也涅槃者捃拾残机大由小也度十仙果证罗汉所以前文判属三乘是也。
如直往菩萨等大不由小故名为顿亦以无小故即华严教是也。
直往于大故不由小文无回小之说初成顿说无权可会故云无小名顿也。
远法师等后代诸德多同此说。
隋远法师齐朝刘虬亦立此二。
三依光统律师立三种教谓渐顿圆。
光统即佛陁三藏高弟也大统名惠光南山宗承之律宗之祖师也常讲大经有广略二疏所立教门至相搜玄承用也此方首判华严为别教一乘人到于今咸受其赐非聊尔人也三教名义如本疏释。
光师释意以根未熟先说无常后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深妙之义如是渐次而说故名渐教。
由根未熟未堪总闻故先说等也如五时三时之次第也常无常如以般若对涅槃空不空即般若对法华等也。
为根熟之流于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不空俱说更无渐次故名为顿。
具足演说故名顿也然上二教释义探玄周疏并作此说此乃吾祖略撮彼义以成其文若据彼疏搜玄中全用也渐教则说三藏翻名辨相彼文云如约以辨一化始终教门有三一曰渐二曰顿三曰圆初门渐内所诠三故教则为三所为二故教则为二言其三者一修多罗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等教则为二则说大小二藏所以如此者良由三藏诠于三学有兼有正诠此不诠彼二藏之内说大不说小说小不谈大通收一代渐经故言先空后不空先无常后说常等彼又云二顿教者下经云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小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饶益于众生有大慈悲心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以此文证知有一乘及顿教及三乘差别以此文中四乘顿用故云具足演说常无常空不空同时俱说此则化仪有异所说之法不别指圆觉为化仪之顿义同此也。
为于上达分阶佛境者说于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为圆即此经是也。
上达兼地前也分阶佛境地上也具周疏义钞。
后光统门下遵统师等诸德并亦宗承大同此说。
遵等者即名也光师之高弟也尊严敬仰有过其师者。
四依大[衔-金+工]法师等一时诸德立四宗教以用通收一代圣教一因缘宗谓小乘萨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谓成实经部等三不真宗谓诸部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直实等四真宗涅槃华严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
立四宗文处颇明。
五依护身法师立五种教三种教同前[衔-金+工]师第四名真宗教谓涅槃等经明佛性真理等第五名法界宗谓华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
护身即寺名也但于前四开出华严为法界宗。
六依耆阇法师立六宗教初二同[衔-金+工]师第三不真宗者明诸大乘通说诸法如幻化等第四真宗者明说诸法真空理等第五常宗者明说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义等第六圆宗者明法界自在缘起无碍德用圆备亦华严法门等是也。
耆阇亦以处标名也第三不真等但约俗谛说诸法如化第四约真谛说空理真实第五约性德常恒第六约华严德用圆满故名圆宗。
七依南岳思禅师及天台智者禅师等立四教该摄一代东流教。
一名三藏教谓是小乘故彼自引法华经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故又智度论中说小乘为三藏教大乘为摩诃衍藏二名通教谓诸大乘经中说法通益三乘人等及如大品中干慧等十地通大小者是也亦名渐教三名别教谓诸大乘经中所明道理不通小乘者是也亦名顿教四名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华严是也亦名秘密教以声闻等不见闻故。
彼自引经者以此教名小监故言彼自引也四教名义略如演义广如彼宗。
八依江南敏法师立二教一释迦经谓屈曲教以逐物机随计破着故如涅槃等二卢舍那经谓平道教以逐法性自在说故即华严是也。
立二教如演义备释。
九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谓临门三车为三乘四衢所授大白牛车方为第四以彼临门中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余义同上辨。
义如章初广如探玄演义。
后代信行禅师依此宗立二教谓一乘三乘三乘者即别解别行及三乘差别并先习小乘后趣大乘是也一乘者谓普解普行唯是一乘亦华严法门及直进等是也。
别解别行者解行一一历别三乘差别谛缘度异也先习者谓大由小起亦大小俱陈也普解普行者一具一切故此非华严余宗则无。
十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依深密经金光明经及瑜伽论立三种教即三法轮是也。
一名转法轮谓于初时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即小乘法二名照法轮谓于中时于大乘内密意说言诸法空等三名持法轮谓于后时于大乘中显了意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
一转法轮谓三轮四谛法轮二照法轮者谓以空照有故为破遍计性密意言空未显说有也三持法轮者谓双持前二也三性直如皆约理说不空谓圆成是有依彼自宗但许不变湛然常存之有非随缘有。
此三法轮中但摄小乘及小乘中始终二教不摄别教一乘何以故华严经在初时说非是小乘故彼持法轮在后时说非是华严故是故不摄华严法门也。
此三法轮但摄小乘等者从小之大但摄一代渐经小始终三合名为渐故又以三轮义通如真谛三藏法性宗人亦依光明等经立此三轮持则双持性相故将三轮摄于三教非相宗意相宗但至境空心有为双持耳。
此上十家立教诸德并是当时法将英悟绝伦历代明模阶位叵测只如思禅师智者禅师神异感通迹参登位灵山听法忆在于今诸余神应广如僧传又如云法师依此开宗讲法华经感天雨华等神迹亦如僧传其余诸德行解超伦亦如僧传。
此等诸德岂夫好异但以备穷三藏睹斯异轸不得已而分之遂□依教开宗务存通会使坚疑硕滞冰释朗然圣说差异其宜各契耳。
第四分教开宗。
开宗判教者非命世之大才彻法之正眼备穷三藏囊括百家隐实托权本高迹下者岂能为哉昔可尚也正而用之理或未然别立新意前列十家周鉴不远。
于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
就法分教者法谓能诠教法就此一代教法以类相从其流有五故次文云圣教万差要唯有五问今家以义判教其理安在答若不约所诠之义何以知其教法有五盖由吾祖以圆通之智眼观彼圣教诠小乘行果则分为小教权实偏圆义有不同则分为彼教故下文云此约法以分教若就法义如下别辨此分能诠五教不同下辨五类所诠差别于理照着以理开宗者约人所尚道理不同略有十也。
初门者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圣教万差即东流一代部类之多也就此圣教通为五类小者相从为小不辨部帙大小卷轴多寡也余四皆然如人持尺量绢就绢分成五段但言分绢不言尺等非不用尺今就楚法类分为五非不以义也。
初一即愚法二乘后一即别教一乘指经本中为善伏太子所说名为圆满修多罗故立此名也。
初一即愚法二乘教谓此教中但断烦恼以证我空不断所知不证法空愚于诸法罗汉不识赤盐贞元云我于凡愚不开寅等后一下指晋经本中者以章非疏故此晋经唐经名圆满因轮修多罗故立此名者而圆教依此立也。
中间三者有其三义。
中间三者谓始终顿也探玄开二则首开别教一乘前四为三乘三中则开小为小乘中间三教为共教三乘与此全同章初以别教拣三乘以愚法在里内为小乘中间为三乘也孰云不拣终顿哉。
一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如上所引说。
谓总合三教为一三乘教以此下释所以何以三教总为二乘以此三教皆为三人所得故所得者修因获得之果也良由此等大乘经典虽有权实皆是通说三法通益三机也如上所引者即三乘中大品等经共集三乘众通说三乘法具获三乘益获益即所得也若云终顿三人共得一果皆得成佛或引近异远同者皆是臆说且始教得三果终顿得一果此可释存三泯二不同分之为二也今合为一耳。
二或分为二所谓渐顿。
于上三乘开出渐顿谓孔目问答与今教章分判诸教所依之经皆就法华之前以判如正法念经举正解行别邪解行通三乘教涅槃经等及大品经三乘终教维摩思益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等则当顿教金刚般若三乘始教是以今文于三乘开出顿渐复开始终也。
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着通名为渐。
以始终等者终教虽云假设地位亦在言说并不同顿教也是故二教共为渐也。
故楞伽云渐者如掩摩勒果渐熟非顿此之谓也。
顿教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言说顿绝如直默等理性顿显者法性无多少长短故解行顿成者净名云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是真入不二法门祖曰若无维摩嘿不二理则一切法不成一念不生等者一念妄心不生云何不得名佛清凉云念想都寂方曰不生寂照现前岂不名佛又真如无分别空一念即成其佛又一念所谓无念也小乘无一念成佛。
故楞伽云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之谓也以一切法本来自正不待言说不待观智如净名以默显不二等又宝积经论中亦有说名顿教修多罗故依此立名。
即四顿之一也庵罗果四渐之一也以一切下略示所以言说顿绝者以自正也一切解行皆不可说故不待观智也嘿显即真不二理也宝积下重引得名。
三或开为三谓于渐中开出始终二教即如上深密经等三法轮中后二是也。
约大乘初浅后深故开为二会深密者以三时收渐教也五时则于后开出法华涅槃常住妙典为四五时今合五作三第三时中收经甚宽又持法轮义亦通也深密经亦说真如妙有但奘师所宗宗于不变湛然有耳今约通义略分教耳。
依是义故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故彼经云迦叶白佛言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余说复次迦叶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设大施会先食饿鬼孤独贪乞次施沙门及婆罗门甘膳众味随其所欲诸佛世尊亦后如是随诸众生种种欲乐而为演说种种经法若有众生懈怠犯戒不勤随顺舍如来藏常住妙典好乐修学种种空经乃至广说。
依是义者则依二教始终不同也以空为始不空为终是然此五教草创于帝心因循于至相修饰于贤首也如是则开判于奘师未归之前且竺汰之时三论新翻空性并行各符宗旨遂于大乘有性空二教圣贤继踵权实遂分今家五教囊括诸宗故以空为大乘之初门不空为终也始者初始也终者终极也空不空乃二教所显之理也非立名之因也然此始终且显一理空有相望如圭峰略辨十对浅深不同云华曰始教门者复有二种言始门者如百法明门论六种无为属一切法摄人法二空方入空摄得知真如不及二空二空为上言终门者维摩弟子品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等金刚微尘即非微尘等又云今初教门中真如但是空义不同终教如终二门并具空有二门问奘师还自天竺执定性阐提并不成佛故以深密第二第三时合为始教有不成佛故复名分亦是大乘初门所显之如义同百法是始之初门答以示义复次下引喻诸佛下合显在文可见。
解云此则约空理有余名为始教约如来藏常住无上名为终教。
有余者尚有未尽也常住妙典方尽谈故。
又如起信论中约顿教门显绝言真如约渐教门说依言真如就依言中约始终二教说空不空二真如也。
所显真如既有其三故教成三也有疑用论者当知经论多含随用异耳虽开为三然皆三乘也。
此约法以分教若就法义如下别辨。
如下别辨者指下所诠差别中辨能诠教法之下辨所诠之义也义则理行果三也。
二以理标宗宗乃有十。
一我法俱有宗此有二。
一人天乘二小乘中犊子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为聚二无为聚三非二聚初二是法后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四无为五不可说此即是我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
小乘犊子二十部于六宗所计同异摄部少多备释如演义不复更列。
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四所摄谓三世及无为或五谓一心二心所有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故一切法皆悉实有。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法以过未体用无故。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彼说无去来世现在世中诸法在蕴可实在界处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成实论等经部别师亦即此类。
四唯小乘。
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实非虚妄故。
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通初教之始准之。
演义云五六通大小五少似中论一半向前此通初教之始者真如义者渐教门中有三门一终教门二始教门三世间所知门第三复有三门始门通人天及愚法二乘言终门者论释谓一切法但有名谓分别名思惟名等为是大乘近方便故故云初教之始。
七一切皆空宗谓大乘始教说一切法皆悉真空然出情外无分别故如般若等。
始教等者义如分教中辨然此教通分别无分别教义无分别教义者谓证真如故分别教义者谓教义即空故今就深指故云无分别也般若者指所宗经也护身衍师智光竺汰等皆此判也。
八真德不空宗谓终教诸经说一切法唯是真如如来藏实德故有自体故具性德故。
谓终教等即前常住妙典说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德一一有体也。
九相想俱绝宗如顿教中绝言之教显绝言之理等如净名嘿理等准之。
如顿教等者孔目云此如绝于教义相想俱不及故。
十圆明具德宗谓如别教一乘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所显法门是也。
如是等如前分教中此章同探玄依五教次第亦顺其义以列诸宗次第及释义也而清凉国师七名三性空有宗八名真空绝相宗九名空有无碍宗此盖以性拣相回大乘法师第七为八以符法性在法性相之后为深故也少与五教不次又以性空通始终顿遂以真空绝相收于顿教又亦空有无碍彻于同教故云前浅后深若空有双绝亦收顿教又复七八九三诸师各立欲判浅深定其权实。故清凉序之与今章探玄不同也。彼文云又上三宗诸师各立故今叙之。其第十一宗非彼所竞故不言耳。
第五乘教开合者于中有三。
乘教开合者。良以诸家判立各有圣教以为依据。不可全弃。又圣教开合本由机异。设云平道亦为化生。合虽多过开亦未能全无于失。是故今家开合全收无过不离。故有此门。
初约教开合。二以教摄乘。三诸教相收初约教者然此五教相摄融通。有其五义。
此即诸文判教之后总相会通也。但立文小异义旨大同与探玄全同。但彼开四有二说。此少一门耳。既云五教相摄。终顿在其中矣。
一。或总为一。谓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
本末二相譬若五金大冶烹而为一。故云本末融镕唯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方便。圭峰言。圆教摄于前四。一一同圆海中。百川无非海也。或名一圆音教。或名满藏。或名无尽圆通自在宗。略如同教䇿出。
二。或开为二。一本教。谓别教一乘为诸教本故。二末教。谓小乘三乘从彼所流故。又名究竟及方便。以三乘小乘望一乘悉为方便故。
是前一中约本末开成二也。一本教等者。初说华严为诸教本。清凉云。将欲逐机渐施末教。先示本法顿演此经。二末教等者即前四也。既从所流故称为末。又名究竟等者。此约有果无果以分二。亦名称法本教逐机末教。亦名正乘方便乘。探玄云或开为二谓一乘三乘教。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亦名共教不共教。如上引智论。或约同别。或约大小。或约权实。或约曲直。或约渐顿等也。
三。或开为三。谓一乘三乘小乘教。以方便中开出愚法二乘故。
谓一乘等者。探玄云或开为三。谓小乘三乘一乘教。智论既将此经不与二乘共。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四阿含即是小乘。清凉曰。或后一是不共。此三亦顺四乘。此上二门三乘皆备收终顿。皆是方便为三人所得非究竟也。若清凉圭峰分三教中于五教内。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后三一乘。与今不同。
四。或分为四。谓小渐顿圆。以始终二教俱在言等故。
谓小等者。此是探玄第二义。以彼分四有二义。一于上共教中约存三泯二。开两教故为四。一别教小乘。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存三也。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泯二也。四别教一乘如华严等。深密既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等俱不成佛。许其入寂不起。是始教存三也。若终顿二教共谈一性无有五性。入寂二乘非真灭度。是泯二也。由此义故开入一乘宗中为同教一乘。清凉曰。终顿二教虽说一性一相。无二无三。是泯二也。又云实教顿教并皆不融为同教一乘。演义云。不辨圆融具德故非别教。贞元大疏其理一也。若尔者前二门则以皆为三人故终顿总入三乘教摄。第四门则取泯二故终顿入一乘摄。文理甚明。又皆指法华为同教一乘。文亦甚多。
五。或散为五。谓如上说。
二。以教摄乘者有二。
教是能诠。乘约所诠。乘教非一。故辨此门。
先一乘随教有五。一别教一乘。二同教一乘云云。三绝想一乘如楞伽。此约顿教。四约佛性平等为一乘等。此约终教。五密义意一乘如八意等。此约始教云云。
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云云者。建立一乘中广显同别。不复更书三绝想一乘。孔目云会彼五乘成无分别离相一乘。出楞伽经。第四可见五密义意者。要问有八意。故说一乘。彼一乘是隐密相引二乘说非显了说也。
二。明三乘亦有五。一小乘中三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二始教中三始终俱别以有入寂故。三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四顿教三始终俱离云云。五圆教中三始终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故云云。
小中三始别终同者。探玄云谓始约因修四谛缘生六度等别。终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灭。故云俱罗汉等也。二始教等者。探玄有二义句。彼云若据圣谛缘生六度行异。亦得名为始终各别。此是第二第三时教说也。即是今义。彼又云。二始同终别三。谓同闻般若同观无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说。彼前所引者亦即大品等共教三乘。若如是者。始教既皆共教三乘。则亦有同观无性各得自果始同终别之句也。三终等者。始同者同闻般若同观性空故。终同者并成佛故。探玄又有近异远同三。谓初以三乘方便引之。后同以大乘令得度等。名若力士经大般若等诸大乘经。于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以约始终一类此世定故。如是说者则终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终别。三同闻般若等故始同也。皆为三人所得故终别也。以终教亦收入共教三乘。故二始终俱别三。以大品等通说三乘法通益三人。则谛缘度别是三法始别也。通三人得益是终别。虽有权实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过八万劫等未回心故三始别终同。三约此世根性异。未至无余位不发心。须说二乘。引令入道谛缘度不同始别。又以八六四二万十千劫醉三昧酒始别。酒消然后觉终同也。四始终俱同三。始同同闻同观也。终同者以许回心作佛也。四顿教始终俱离者皆不可说故。五圆教中三。汝等所行释始同皆得授记终同也。
三。诸教相收者有二门。一以本收末门。二以末归本门。
所以辨相收者。欲显方便正乘上下相望权实不同。令知末有所归耳。然有二门并约一乘辨也。本即一乘。末即诸教。以诸教虽有相收为本之义。而本义不成。以毕竟是方便故。如共教中亦上下相望有共不共而皆共教也。
初中于圆内。或唯一圆教以余相皆尽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顿教中或唯一顿教亦以余相尽故。或具四教以摄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圆内余相尽者本来是一乘故。或具五摄前四为方便故有五也。此通即不即二义。如下七八二门辨。顿教中亦余相尽者一切不可说不知一故。或四摄前为方便者从渐入顿故。熟教亦名实教或名终教。或一亦以余相尽故。或三前二为方便故。初教根不定堪入熟教等。故初教或名始或名分以空有二宗皆未尽大乘法理总名初教。或一约自宗。或二摄小为方便。小根不定堪入初教。即便定等。故小乘唯一。
二以末归本小乘内。或一以据自宗故。或五谓于后四教皆有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谓于后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顿教中或一或二。圆教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前四皆有趣归之法。则知自宗非是究竟故名方便。随宜巧便假施设者也。小乘或一自宗不知大乘故。或五皆有为方便故。初教或一约自宗或三于后二教皆有为方便故。顿教中或一约自宗或二于后一皆有作方便故。当知此章终顿二教但属三乘。皆须入一方名究竟。望后圆教皆名方便。若约泯二显一属于一乘则不名方便。以后三教皆名□乘。今非此义。圆教唯一以究竟故。
是诸教下所明义理交络分齐。准此思之。
交络者如五教互望分齐也。
是则诸教本末句数结成教网。大圣善巧长养机缘。无不周尽。
本末句数者。则上来诸教相收诸句也。结成教网则镕融为无尽圆宗也。是则融前诸教为究竟之圆。多涝漉根缘无孑遗矣。是知人天善根皆圆教摄。有谓但融圆中自有四谛等法。不取前教者岂足以语道也。
故此经云张大教网亘生死海。度天人鱼置涅槃岸。此之谓也。
第六教起前后者。
教起前后者略辨如来一代所说。约时显教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善巧摄生方便也。
于中有二。初明称法本教。二明逐机末教。
初者谓别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树下。犹如日出先照高山。于海印定中同时演说十十法门。主伴具足圆通自在。该于九世十世。尽因陀罗微细境界。则于此时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后法门。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见闻等并同时显现。
称自得法。直说根本一乘法也。于中有四。初正陈本法。第二七日者顺论众也。以时因陀罗该前后故。周疏具有会释。十十法门即同时具足等十十门也。言理事等者等余行位人法等事法也。前后者前即初成后即末代。乃至今后见闻等并在此时显现。
何以故。卷舒自在故。舒则该于九世。卷则在于一时。此卷即舒。舒又即卷。何以故。同一缘起故。无二相故。
初徴有何所由。前后复同时。同时亦前后耶。答卷舒自在。故不同末教卷舒异门不得自在。此宗舒卷牙即是故该九世摄一时镕融无碍也。又徴何以卷舒得若是耶。同一缘起故无舒即无卷。有卷乃成舒也。无二相者珠光镜明牙相是也。
经本云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又云于一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槃流通舍利等广如经说。
广如离世间品等说。
是故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于第二七日。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如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后印文则同时显现。同时前后理不相违。当知此中道理亦尔。准以思之。
孔目问曰。大智舍利弗等佛出世已在他国。异时异处方与目连等入其佛法。因何华严经会第二七日。佛未移动即有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其祇洹林及普光法堂并未建立。因何具述在经。答。如来依解脱德建立一乘。故经云于一微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当知今所成一乘教者即其事也。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其十世。即过现未各有过现未相。即复相入成其十世。当第二七日如是等法皆悉现前。又曰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今章即用彼文也。下文云广如孔目问答。则知自云录和尚微言。成于章疏。果不虚矣。不熟孔目问答。则不知此章元由。后贤不可不察。
二逐机末教者谓三乘等有二义。一与一乘同时异处说。二异时异处说。初义者是同教故。末不离本故。依本而成故。后义者本末相分故。与本非一故。此二各有二义。一三乘。二小乘。
三乘等者兼小乘也。初义者同时异处也。是同教者则表三一和合同时说也。如次章所指末不离等所以皆同初时也。文中三故字皆出所以同时也。后义本末相分者。本教末教二相各不同也。与本非一者。以不即义故也。
初者密迹力士经说佛初成道竟七日思惟已。即于鹿苑中以众宝等庄严法座。广集三乘众。梵王请佛为转法轮。广益三乘众得大小等果。乃至广说如彼经中。又大品经云佛初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补处菩萨一时成佛。
解云以此教证。当知最初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法。与一乘同时说也。
经中言七日思惟。即思因行缘行也。文处可见义当探玄本末差别同时兼小乘一乘。三类同时也。
二小乘者。弥沙塞律说佛初成道竟入三昧。七日后乃于鹿苑而转法轮。故知小乘亦与一乘同时说也。
又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价人施佛麨蜜。佛与授记当得作佛等。此经所说虽通三乘等教。有义亦摄人天等法。亦与一乘同时说也。
于中各有引经示义。
问说时既同。何故说处别耶。
此是直问非难问也。
答为约时处寄显法故须同异也。
约时处表法要同异也。
故地论云时处等校量显示胜故。同时者显是同教故。处异者示非别教故。如别教一乘在菩提树下说者。欲明此是得菩提处。即显如来自所得法称本而说。故不移处说也。余三乘等法欲明逐机改异。故移处就机鹿苑而说显非本也。
地论等者。时谓初时。处即觉场。异处谓鹿苑等显非别教者移异就机。非是称自所得一乘别教也。余文可知。
第二时处俱异者。由与一乘不即义故时处俱别也。或三七日后说如法华经。或六七日后说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说。或七七日乃说如兴起行经。或八七日乃说如十诵律说。或五十七日后说如大智论说。或一年不说法。经十二年方度五人。如十二游经说。有人解云智论五十七日者即五十个七日。与十二游经一年同也。
第二等者不即义者言本末差别也。八七下探玄大疏皆云五分律。余并同此末教机异宜闻各别。故不同也。
以此等教证当知三乘小乘并非第二七日说。由与一乘教差别故。随机宜故。余可准知。
并可知其中义有依本起末摄末归本等。此皆略之矣。
第七决择其意者。
然诸教前后差别难知。略以十门分别其意。
诸教前后难知者。探玄西域二家之后吾祖有问二说三教各初说小华严初说。如何会释前章三宗同时并说。故有此科决择其意也。言差别难知。者古来诸德各答释此问。多说不同。一约顿渐悟机。二约显秘二门。三约一音异解。然皆有妨难。不能决通。第四贤首释通方决此难。兼会二说。大例有二。一为此世根定者说。二为此世根不定者说。今章总笼二例。以为十门。
一。或有众生于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终定者。则见如来从初得道乃至涅槃。唯说小乘未曾见转大乘法轮。如小乃诸部执不信大乘者是。
彼文此世根定中有三。此其一也。
二。或有众生于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大乘初教。即便定者则见如来初时转于小乘法轮翻诸外道。后时见转大乘初教即空法轮回诸小乘。如中论初说者是。
此即此世根不定门也。然此章分成多义。以顺前诸教也。彼但入三入一之二门耳。今即从小入初教也。而言即空法轮者。孔目等但有以空为始。今章录之而成其文。故言即空法轮。其后相宗渐炽。探玄等方辨乃以三分半人不得成佛。故亦判入初教。加分名耳。非相违也。中论初者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
三。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于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终教。即便定者则初时见转小乘法轮。中时见转空教法轮。后时见转不空法轮。如解深密等说者是。
即深密三轮中初闻唯小。次闻唯大。后闻具三。此云空不空者约所显理说。
四。或有众生于渐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顿教。即便定者即见初示言说之教。犹非究竟。后显绝言之教。方为究竟。如维摩经中初三十二菩萨及文殊等所说不二并在言说中。后维摩所显绝言之教以为究竟者是。
此约净名宗在绝言也。文处甚显。
五。或有众生于此世中顿悟机孰。即便定者即见佛从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说一字。如楞伽经说。又涅槃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等。
亦即探玄根定中㭊出也。所引皆绝言也。
六。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见佛从初即说三乘教法乃至涅槃更无余说。如上密迹力士经及大品经说者是。
即彼根定中云或有众生此世三乘根性熟者见佛始终但说三乘。如密迹力士经云。佛初鹿园说法时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等。乃至广说大品大般若亦同此说。又云以此义准后时所说皆通具此三乘。如诸大乘经中所说。又云于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是故当知此前诸门权实顿渐不同。此世根性定不定别皆属三乘。第七已下方谈从三入一耳。
七。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同教一乘者则见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无尽教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设。是故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如会三归一等。又如上所引三乘与一乘同时说者等。
于此世等者三根不定而入一者。回三入一是同教也。见自得法是彼方便。舍方便而入正乘。三乘为教。一乘为义。三一和合。即前圆教。或五前四为方便故。虽非正乘皆圆教摄。是彼方便故。如奴属主也。孔目云。若横依方便法门有二义。今说一乘中后义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意云但与彼作方便得名一乘非即是彼圆通自在无尽法也。故云依彼教起是彼等也。阿含此云净教。意云但是言说耳。
八。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可进入别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来不异别教一乘。何以故。为彼所目故。更无异事故。如法华经同教说者是。
文云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不定堪入别教者。则此类众生初见佛闻说三乘。久修根熟普眼智开。见自得法是佛于一乘分别说三。无异事唯是一乘。故云入别。还是从三入一但根利不见所舍方便耳。若为彼一乘之诠目一一圆融故更无异事。孔目云。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从一乘流故。又为一乘所目故。如法华经同教说者以此经宗于会三归一。是故上之二门虽入同入别利钝不同。皆就机破会。不同华严初成顿说无权可会。不通二乘。独谈不共一乘。如前别教中该摄一切本末唯是一乘。则是此经所诠圆别究竟法也。
九。或有众生于此世中具有普贤机者。则见如来从初成道乃至涅槃。一切佛法普能初时第二七日海印定中自在演说无尽具足主伴。穷因陀罗网微细境界。本来不见说三乘小乘等法。如华严经别教中说者是。此约普贤教分见闻及解行处说。
此下二门皆约别教一乘。此即探玄此世一乘根性熟者开二门也。即初时便说本教也。不见三小者直体显一。为大菩萨直示法界成佛仪故。不对二乘无所破故。无权可会。不同法华破异明一。此约普贤教分等。普贤门中若但约教证以分二分。则教分中有见闻解行。入证分齐为证分。孔目曰。此约教分说。又曰此据证说。或开三分。所谓见闻分解行分入证分。或名三位。或名三生。孔目云。当是圆教证分已去。又云当在圆教位中见闻处说。又曰普贤解行分义是也。三分并是普贤门摄。今文约教证二分为九十二门。故教分中即见闻及解行处说也。
十。或有众生于一乘别教解行满足已证入果海者。则见上来诸教并是无尽性海随缘所成更无异事。是故诸教即是圆明无尽果海。具德难思不可说不可说也。此约一乘入证分齐处说。余可准知。
此即一乘根性定㭊成此门。众生解行满足证入果海。则知非是寂灭圆极自在果也。又云即见上来诸教等者。当知此中果海即是发心品初发心时取得果耳。亦不思议等所显之果。此中说者即显果海不可说也。此文云不可说不可说者。乃是具德难思出于数法耳。非言果分玄绝不可说。是故结云。此约一乘入证分齐处。既言就此处说。显非果海明矣。
第八施设异相者。
然此异相繁多。略约十门。以显无尽。何者十异。
一者时异。谓此一乘要在初时第二七日说。犹如日出先照高山等。故论云此法胜故在初时及胜处说也。
时异等者。如教起前后说。
若尔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因缘行等如论释。
初七最胜何以不说。思惟因行缘行故初七不说。论即十地论。广说如诸疏记。
又此即是时因陀罗网等故即摄一切时。若前若后各不可说。劫通前后际并摄在此一时中也。
亦如上说。因陀罗即数也。用显时之无尽。
三乘等不尔以随逐机宜。时不定故。或前或后亦不一时收一切劫等。
亦如前辨。
二者处异。谓此一乘要在莲华藏世界海中众宝庄严菩提树下。即摄七处八会等及余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海。并在此中以一处摄一切处故。是故不动道树遍升六天等者是此义也。又此华藏世界通因陀罗网故周侧诸尘。于此称法界处。说彼一乘称法界法门也。
要在下世界海者。即莲华藏香水海中摄二十重佛刹。结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于中布列。皆如来修因之所严净。常处其中而演说法。七处八会晋译经耳。及余下此华严藏之外十方无间穷尽法界之刹并在其中。不动者即不分而遍也。又此世界通帝网重重无尽。不可说其分量也。周侧诸尘。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等。清凉云此犹约器世间说。若约智正觉及众生世间。即一一佛身支节毛孔皆摄无尽重重之刹。普贤众生一一皆尔。并是遮那说经之处自狭之宽。略显十重之处。如疏所辨。
三乘等即不尔在娑婆界木树等处亦无一处即一切处等。
在文可见。
问若尔何故佛地经等亦在净土中说耶。答彼经但云在光曜宫殿等具十八种圆满。亦不别指摩竭国等。以彼为地上菩萨说佛地功德故。在三界外受用土中。此三乘终教及一乘同教说。
答彼下示彼经相亦不下拣不同。以华严指摩竭国全华藏故。以彼下显彼经意况为地上说佛地德故。特于界外受用中显染净差别说。非融通说也。此三下指教分齐也。三乘终教及一乘同教共说此义。则知三乘终教非别教也。
若此华严皆云在华藏界内摩竭国等。不云娑婆内亦不云三界外。故知别也。余义准知。
染净镕融也。
三者主异。谓此一乘要是卢舍那十身佛及尽三世间说。如普贤行品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
谓此等者十身二种十身如玄文具列。仍说用周等十重无碍。广显法界身云无尽之相通三世间。常说遍说。所引经文即三世间说也。
不同三乘等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说。余义准知。
受用即三身中他报身名卢舍那。孔目云。此约三乘卢舍那。当彼报身又云化身复说报身。所化千佛及化千亿释迦亦当报身下阎浮提。七岁出家等当是化身。若依华严即不如此。为有十佛不同。故其卢舍那等及化释迦并是十佛化用。应可准知。又如普贤乘象至行者前即三乘普贤。谓第四十五知识即一乘普贤。当知三身舍那与十身舍那德义天远。普贤既尔文殊亦然。一一皆具主伴。圆明无尽故。
四者众异。谓此一乘经首唯列普贤等菩萨及佛境界中诸神王众。
谓此等者如妙严品所列。
不同三乘等。或唯声闻众。或大小二众等。
或唯等如余经说。
问若尔何故第九会中有声闻众耶。
答彼中列声闻意者二种。
有二意则二声闻各当一意。
一。寄对显法故以彼如聋如盲有显法深胜也。
寄彼声闻对显华严尊胜。阿罗汉在座同请尚犹聋盲。其法深玄固可知矣。故云显深胜也。即释迦弟子舍利目连十大声闻也。
二。文殊出会外所摄六千比丘等者非是前所列众。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回向一乘故作是说之。
此舍利弗弟子海觉等六千比丘与五百声闻叔侄行异。故孔目云。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并有舍利弗弟子六千比丘。并者兼及也。拣有二种不同。文殊等者在本会中文殊闻显后辞佛南游故云出会所摄。即舍利弗亦辞佛从文殊游于人间以为助化。所将因陀罗惠等五百比丘出于自房。至道中。舍利弗劝诸比丘观文殊十种胜德。文殊如象王回观诸比丘。比丘皆得十眼十耳等。故云所摄六千等为表六根清净。故化为六千也。非是下拣五百声闻。是此会经初所列声闻众。此六千经初不列。故则二类不同。列字误作引。此等下其诸比丘位在三乘中回心人也。非是小乘声闻位人。良由文殊游行经中文殊已会化令回心向大。故云已在三乘中。今令回心向一乘。故经作是说耳。孔自云。二约终义辨回心者如下经文。大智舍利弗与五百比丘回心向文殊师利。并言宿种善根。现六千比丘显久共修行成实眷属。舍利弗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位。又曰今复回心。当回之时即得十种大法等。又曰其位在顿悟熟教等。又行愿往后此是菩萨众。目连鹙子等是声闻众。当回心前辛苦穷谕愚法位人。孔目又曰如穷子。长者遣使方便与价等义。当人天及大众部以去乃至初教。如舍利弗回心等义。当初教已去乃至顿教及终教已下孔目化六千者五百比丘化非声闻化也。
五者所依异。谓此一乘教起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
要依海印等者。上云今将开释迦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有同别二门。若如上说三乘等并在同教中。岂亦海印出耶。孔目曰。同别由同在海印定中成。故不在定中。说同教者。入一乘远方便故。
不同三乘等依佛后得智出。
即法住智也。
六者说异。谓此一乘此方说一事一义一品一会等。时必结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说。主伴共成一部。是故此经随一文一句皆遍十方。多文多句亦皆遍十方。
谓此下即上所引同说经亦即主伴经。
三乘等即不尔但随一方一相说无此主伴该通等也。
一方者逐一方化仪也。一相者一相孤门也。无此圆融主伴结通十方等也。
七者位异。谓此一乘所有位相上下皆齐。仍一一位中摄一切位。是故乃至佛等诸位在信等位中。余位亦然。
谓此下即六位相收即入等广在疏文。略如所诠中辨。
三乘中即不尔但随当位上下阶降皆不相离也。余如下说。
不尔等以彼但约行布差别上下不同。离字误当作杂字。不相杂也。
八者行异。随一菩萨即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有定散等差别行相并一时修。如东方一切世界中常入定等。西方世界中常供养佛等。如是十方世界中尽穷法界行亦不分身。一时皆遍满。一念皆遍修。一一念中亦如此信位满心已去。一一位皆如是修。更无优劣。又一行即一切行等通困陀罗网等。
即具信等者以得一即一切。故得升即得斗也。以一若不成一切俱不成。良由同一缘起故。六相智融故。相入故。相即故。一一位中定谓正在定散谓出三昧时也。并一时修者一念遍成诸行也。东方下互遍同时也。尽穷法界行者显重重遍也。法界义总成故。亦不分者一身即法界身故。一时下显念劫圆融。随一一门各尽摄故信位满心已去。即约行拣位以一乘是行佛故。如问答云。若具五位及九位。佛则是一乘圆教摄也。更无优劣前后镕融故。又一下诸行共成缘起有同体异体相即成也。
三乘即不尔。地上菩萨犹各有分齐。况地前者乎。余如下说。
于文可见。
九者法门异。谓略举十重以明之。一。彼有三佛此有十佛。二。彼有六通此有十通。三。彼有三明此有十明。四。彼有八解脱此有十解脱。五。彼有四无畏此有十无畏。六。彼有五眼此有十眼。七。彼说三世此有十世。八。彼说四谛此有十谛。九。彼有四辨此有十辨。十。彼有十八不共法此有十不共法。余门无量广如经说。
相对拣显十佛如离世间品等。十通十明并如本品。余如出现品等。
十者事异。谓随有舍林池地山等事皆是法门。或是行或是位或教义等而不坏其事。仍一一尘中皆具足法界一切差别事。因陀罗微细成就随一事起皆悉如是。
谓如善财随所遇贪嗔痴等皆得法门。遇山入山法界遇水入水法界等皆即事即真也。仍一一尘皆具法界。如一尘是总相。人法理事因果行位等十对二十事法为别相等。一一尘皆各如是。故得因陀罗等也。
三乘等即不尔但可说即空即真如等。故不同此也。又若以神通不思议力容得暂现。非是彼法自性如是。余可准知。
孔目云。初教即空。终教即如。顿教即泯。又若下拣足指案地并净名不思议等也。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