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72 册 No. 1435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三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三

  吴观我太史问。广瀹于过去世。种少善根。得闻向上一路。无柰障缘深厚。念力粗浮。虽有疑情。不能相续。又恨病魔羁馽。未遑参请诸方。亲睹过量大人不思议用。独憨山朗目两唱导师。大费婆心。曲垂鞭影。终是数他珍宝。不救饥贫。二六时中。欲求少分相应。了不可得。何幸未充耳根。遥向博山玄化。卒业警语。不觉神驰再叹。奇哉。饮光尊者。犹有嫡骨儿孙。以文字解脱。传佛心印。身无羽翼。不能奋飞。将无失之刹那。恨之永劫。敢因现空上首飞锡之便。焚盥勒楮。敬问巾瓶。愿大师放额颅眼光。照我神髓。如所应作。而提奖之。小刻二种。皆心意识卜度依通。非实境界。而就中渗漏。亦不无和尚下钳锤处矣。南望翘心。悲仰悲仰。

  师云。舣初游石头城。闻憨达朗三大师。心切归依。为侍受业师。南询得入寿昌先和尚室。蒙示以船子公案。祁寒溽暑。废寝忘餐者几六年。三大师净其意识。殊不能记。辞先和尚住博山。今二十五载。数年禅者憧憧。获居士颂古。并诸传记。读之洒然。始知有菩萨现居士身说法。欢喜无量。恨未得面晤教言为歉耳。五月八日。于信州桥庵。见空持居士翰教至。如旱逢甘雨。大慰未见之怀。三复竭思。不能释手。此亦希世之缘也。来翰谓。向上一路。虽有疑情。不熊相续。又云。如所应作而提奖之。舣于此疑信相半。谓居士通身佛法。而复求应作之语。大似居海者向人觅水。人所难信。又如埋兵索战。将谓彼不能胜。而自必胜之。又谓居士是菩萨示现。其谦退虚怀。为众请法。应如是乎。然向上一路。难以措辞。才开口时。白云万里。惟疑情一事。颇为能入。果不能相续。是生死心不切耳。其切之一字。是如所应作。此是为居士无梦说梦。好肉剜疮。谅不以实法会去。不免就身打劫。将梦中境界。不妨一一剖㭊。使未知者知。已知者亦何妨助法喜也。悟解二种。开有多门。具在别柬。希居士审察之。不以烦渎为咎。若论著向上一路。只须大喝一声。以火烬之。扬向他方世界。毋使净白地上。受此尘滓秽壤耳。聊此复言。余容缘晤。不宣。

  悟之一字。祖师门下。呼为毒药。迹尚不留。况其悟耶。今不避犯讳。藉言之。使智愚有所料拣。宗教有所分疏。行者不陷于险阻岐径。实途中助耳。

  复次论禅者。有二种悟门。一者从文字语言中。得解悟。二者从己分上参究得彻悟。夫解悟者力弱。彻悟者力强。解悟者。如闻人说物。彻悟者。如亲眼见物。闻见虽一。疑与不疑。实霄壤之远也。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障。一者文字障。二者理障。文字障者。如人食蜜。愈食愈甜。于十二分教。深求谛理。生死分中。了无交涉。是谓之障。理障者。于实际理地。相似了了。如通身是宝。不得实用。于生死分中。亦无交涉。是谓之障。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慢。一者我慢。二者增上慢。我慢者。谓我今已悟。众生在迷。如我见处。人所不知。由此起慢。增上慢者。谓我已入圣位。上无佛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由此起慢。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怯弱心。一者我见理已极。行不能逮。贤圣位中。未得亲履实践。由此起怯弱心。二者我见地已与佛同。实不得佛之果用。神通光明。于我何有。由此起怯弱心。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安隐想。一者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山河大地。不碍眼光。又云。圆同大虚。无欠无余。大圆体中。求其生死去来。了不可得。由此起安隐想。二者见理虽明。不能亲证。诸教乘中。多于净土。惟念佛往生甚为妥当。由此起安隐想(已上俱为禅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有二种实受用。一者得诸佛化仪。二者得诸佛果用。化仪者。谓诸佛净秽土中。菩萨眷属。声闻眷属。香云花云。幢幡宝盖云。及天龙八部。与我同等。无二无别。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二者得诸佛果用。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九十七种。及清净法身。并神通光明说法等。与我同等。无二无别。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具足诸菩萨无作妙行。谓过去诸菩萨。未来诸菩萨。现在诸菩萨。不可说不可说劫数。所行妙行。谓时同处同身同行同。于一刹那顷。一微尘许。悉皆具足。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与十二类众生。同一体性。自身入他身。他身入自身。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彼世界入此世界。此世界入彼世界。世界入自身。自身入世界。入自身不见有世界。入世界不见有自身。互摄互融。无坏无杂。复于众生分中。同一悲仰。又于众生分中。起同体大悲。谓善与恶。悉无自性。皆自心现量。既无心外之境。以无作用。兴慈运悲。不妨于无性体中。而解脱无性众生也。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与十二类众生。同一幻化故。谓缘生无性。生本无生。无性缘生。众生何有实。如幻化。吾与之居。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已上是悟心者实受用。非解者能知也)。

  复次。从语言中作解。未得彻悟者。流出无边狂解。有以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偕。而生狂解。有以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而生狂解。有以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而生狂解。有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生狂解。有以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而生狂解。有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生狂解。有以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而生狂解。有以入门便打。而生狂解。有以答问机缘。口头快便。而生狂解。有以不必参究。直下承当。而生狂解。有以入门便骂。而生狂解。有以习学诗赋词章工巧技业。而生狂解。有以放下又放下。开口即错。而生狂解。嗟呼。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反成毒药。良以正法倾颓。邪魔炽盛。相续眷属。弥满世间。于生死分中留心者。不可不先烛破此虚妄境界也。更有三句葛藤。不可不为居士说破。古德云。如何是禅。猢狲上树尾连颠。如何是禅。猛火着油煎。如何是禅。碌砖。即此是祖师传的葛藤。然虽如是。分明向汝道。相续也大难。

  余集生冏卿。问先辈云。五宗自沩山而下。取人甚严。于是沩仰法眼先绝。绝乎否耶。洞山数传至太阳。法不轻授。年且八十矣。叹无可继。遂以衣履。别寄浮山远求法器。而仅得投子一人。当此之时。洞下不绝如线。及投子得芙蓉。而玄风再振。弘衍至今。今之师云门临济而未至者。皆翻然舍而宗之。傥所称。取之严者。得之必精。得之精者。传之必远。非耶。夫曹洞一脉。愈微而愈不泯。有如此。岂临济一脉。转捷而转失传乎。迩来修忌三祇。觉希一宿。翕习成风。至有才着袈裟。便行棒喝者。问之则曰临济宗也。临济宗固如是乎。坡公云。借君拍板与扪槌。我也逢场作戏。至目钳锤为戏剧。学人之过与。抑亦其师之过耶。请师昌言之。

  师云。吾宗溯自达磨大师。传佛心印。观我东震旦。有大乘气象。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谶云。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特特航海而来。初见梁武问答时。便不顺些子人情。如用一把铁扫帚相似。乃至九年面壁。为法求人。神光立雪齐腰。犹呵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良以师严则道尊。因真则果正。是以断臂安心。忘身为法。以及负舂槽厂。不避陆沉。方得大法流行。龙象竞出。然六祖虽曰得道者如林。其正传者惟青原南岳二大士耳。马大师一足蹋杀天下。一口吸尽西江。是何等根性行业。而印心后。尚侍岳师一十五载。日益玄奥。及至开堂。犹命僧验过。曰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岳始然之。古人如此严密。载在方册者。历历可考。岂敢畏绝嗣。而授诸非器乎。沩仰云门。传灯列谱。虽称断绝。而流裔受派者。至今犹存。法眼一宗。至永明寿大师。高丽嗣法者三十六人。其德泽滋盛。流溢遐远。又不可以识心测之。谓其断续也。洞山五传至太阳玄。玄寄直裰皮履于远公处。而得投子青。青得芙蓉楷。楷得丹霞淳。淳得长芦了。了得天童珏。珏得雪窦鉴。乃至 国初。万松秀。雪庭裕。展转相传。至我寿昌先和尚。实曹洞正传。其源深流远如此。临济至风穴。将坠于地。而得首山念。念得汾阳昭。昭得石霜圆。中兴于世。乃至 国初。天如则。楚石琦。光明烜赫。至于天奇绝。以四家颂古。悉皆诠释。宗风由此一变。识者惜焉。盖宗乘中事。贵在心髓相符。不独在门庭相绍。故论其绝者。五宗皆绝。论其存者。五宗皆存。果得其人。则见知闻知。先后一揆。绝何尝绝。苟非其人。则乳添水而味薄。乌三写而成马。存岂真存。如居士所问。取之严者。得之必精。得之精者。传之必远。余意正然。不意居士亦见及此。所以宁不得人。勿授非器。不得人者。嗣虽绝而道真。自无伤于大法。授非器者。名虽传而实伪。欺于心。欺于佛。欺于天下。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将来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知是几多劫数。有智之士。宁可碎身如微尘。决不肯造此无间业也。今行棒行喝。岂但曰初披袈裟。即白衣居士例皆如此。殊不知古之所是。乃今之所非。如德山入门便棒。传灯所载。曾打几人。又如临济大师。一语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四料拣四宾主。皆于言句中勘人。未尝以棒盲加。且一语中具三玄三要。则一棒一喝。悉当具三玄三要之旨。既一喝可分五教。一棒须具三玄。正应用时。必有差别。其杀活纵夺。贵在当机。岂沿街遍户。皆以棒喝为应用耶。若不审来机。一概用打。是妄立门庭。便成戏论。引动一班狂妄学人。堕落意坑见堑。硬作主宰。错下承当。图彼冬瓜印子。贪人礼拜供养。诳惑无识。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报。终决沉生死苦海。正所谓邪师过谬。非众生咎。然在真为生死之人。具眼参方。必不被其所赚。呜呼时丁末世。贵在辩正邪别真伪。须向本分中商量彻底。莫向法嗣上较论断续也。

  刘心城大参问。千里餐风。连宵逼拶。大师大慈。石人堕泪。无奈迷云展转浓重。索性全抒狂臆。以当发露忏悔。惟师慈父。容此骄子。不惜懡㦬。逐款批答。令玄立地转关。顿破葛藤络索。岂爱剥皮析骨。酬此法乳深恩。

  师云。宗乘冷落。举眼无亲。今天下称知识者。莫不云秉达磨大师单传之旨。交驰棒喝。弥满世间。岂但丛林。即街头佣竖。悉妄言悟入。皆邪师过谬。非众生咎。余禅暇及此。发竖心寒。恨不能以智锋慧刃。扫除魔党。以报佛恩。非敢以生灭心。造地狱业因。破夏往还。幸金陵诸宰官居士。护持正法。方解制。缘遇居士。以法门为问。心甚快然。然宗教殊途。皆归一致。都城趋入。迟速不同。非敢以宗抑教。以教抑宗。真有所抑。即是魔人。且达磨何人耶。智者何人耶。敢妄加穿凿。为分优劣乎。所趋向者。就审初机为其指迷。不由迂径。当随问随答。不辜居士来意耳。贵在格外相酬。希勿以言句取则。领略在未问之先。则居士无问。博山无答。大圆觉中。不挂一元字脚。居士信斯语否。

  问。蒙大师垂示。一口气不来。向甚么处去。言思路绝。难咬难嚼。㘞地一声。虚空粉碎。此诚最上极则。玄虽凡下。戊午己未。曾亦两年着脚。庚申剧病。竟入地狱。一句弥陀。如汤沃雪。何至今日。转打之绕。此段机缘。亦非孟浪。似于夙劫。曾作佛陇(即天台)儿孙。每读妙宗钞。所云取舍之极。与无取舍同。觉得实实可作生西拄杖。实不妨与宗门向上极则。溪山各别。云月是同。盖台教全以葛藤扫葛藤。以解路绝解路。四教六即十乘四弘。才提一句。动成二十七万一千余句。而宗旨只一心三观。然非二十七万一千余句。此一心三观一句不得分明。所以多句不离一句。并此一句亦无名字相貌可得。不待树倒藤枯。早已句归何处。玄如未死五六年后。与干三先生。圆顶方袍。手捧三大部。向博山堂下。绕佛三匝。礼师足已。叉手而立。惟望大师。另出手眼。俯为接待。

  师云。居士于宗乘中。既两年着脚。仍以一句弥陀。销除地狱。如汤沃雪。似非孟浪。前后参差。果志慕空宗。何不以金刚猛?烁之。仍待一句弥陀。不得实用。于斯可见。居士既全是知解。与佛陇密契。不问可知。谓妙宗所云。取舍之极。与无取舍同。居士即今。有取舍耶。无取舍耶。若有取舍。同之一字。即是妄言。纵硬作主宰。谓其不碍。其奈取舍何。虽百劫千生。不能脱此窠臼。自云净洁。亦不作净洁想。譬如著白衣人。入墨池中。自云我不染墨。岂但谩人。实自谩耳。生西要旨。贵在一心不乱。居士即今果不乱乎。如未究竟。生死炽然。纵许十念往生。此亦初心方便。假有毫厘系念。是究竟法耶。非究竟法耶。如不究竟。则拄杖子折矣。不可不知。若谓台教以葛藤扫葛藤者。与不绊葛藤。优劣若何。果是智人。自当料拣。多句不离一句。以一句入多句可乎。若可者。譬如寻水先得其源。如得其源。枝派蔓流。不愁不到。若向枝蔓上寻去。虽心中了了。余保终其身而不能到也。妄云早已句归何处。是见卵而求时夜。不亦太早计乎。

  问。蒙大师垂示云。一念识心即不思议境。非证法华三昧。莫望领取。又云。智者大师妙悟处。不在三大部。在礼法华时。卓哉我师。谁谓大宗师。非即大教主耶。玄辈凡愚。则妄据智者大师所云。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便确信得过。不思议境。非但凡愚有分。即炽然淫杀盗妄。其事相不得不摄于一戒。而即此淫杀盗妄。一念当体。即烦恼。即菩提。即生死。即涅槃。实信得过。实把得牢。依此圆教。修此圆行。而不了生死。智者大师欺人赚人。恐无是处。

  师云。余谓。一念识心即不思议境。智大师妙悟。不在三大部。此即实语。诚非臆见。如一念具三千。是思大师亲证处。非从学问中来。如云即空即假即中。是因缘所生法。并一色一香等语。乃从学问中来。实非大师悟处。居士虽信得过。皆是识心领略。既非悟入。识解障心。如油入面。永无出期。不可不审。谓杀盗淫妄性恶即真。殊不知。即真体中。无杀盗淫妄。当体烦恼。当体空寂。缘生无性。等于空花。菩提涅槃。皆为剩语。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而复云依此圆教。修此圆行。正所谓无梦说梦。不识大师行布而非行布。圆融而非圆融。过在学人。非在教也。吾宗门中。非不看教。祇不滞斯解。如单刀直入。直斩颜良为快意耳。

  问。蒙大师垂示云。才开解路。便落生死。敢不服膺。然所云不思议境者。即空即解即中也。此三谛只在现前一念识心。一念最劣。三谛一心最顿最圆。最尊贵无上。虽复证入甚难。而性恶法门。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修性不二。直断无明。至于见思尘沙。譬如冶铁。粗垢先去。非本所期。自然先落。此一念直超三阿僧祇。当生便可证圆住位。直截顿顿。品位弥超。似又不独轻轻便便。了一生死而已。大师大慈。愿不有虑。

  师云。才开解路。便落生死。如永明大师云。圆宗所示。皆是未了。文字性离。始名解脱。看宗镜录者。谁肯谓性离也。皆识上生识。心上求心。愈生愈求。转觅转远。圆觉云。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如不思惟者。以何法门。谓之捷径。少林云。心如墙壁。乃可入道。亦不论性善性恶。全性全修。祇将一句话头。深追力究。如丧考妣。识解何生。果得迸开光明焕发。如红炉烈?。见思尘沙。豁尔冰消。若斫树去根。枝叶复生无有是处。况向上一路。及尽玄微。去粗存细。似多着一翻心力也。极细根苗。卒难顿尽。直超品位。非行莫齐。言解相应。无有是处。台教学人。似不可以圆教自负。不求妙悟。蒸沙之语。岂欺我哉。

  问。藏通别圆四教。智师创立。四教有五颂。位次分明。又不堕明白里。后四颂则且置。只首一颂云。七贤七位藏初机。通教位中一二齐。别信并圆五品位。见思初伏在凡居。凡居者凡圣同居土。四净土之一也。七贤者。五停心。别念处。总念处。四加行。共七位也。四加行位则且置。只总别念处中。一观身不净。五停心中。一数息观。便开出八背舍。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世出世禅门。妙诀。一经开会。一一无非不思议圆妙法门。的的当当。稳稳贴贴。保得一念识心。眼光落地时。决无失脚。又何况即渐即顿。即藏即通。即别即圆。廉纤葛藤。无一可取。无一可舍。所谓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大师大慈。愿不有虑。

  师云。四教五颂位次分明等语。乃至一经开会。一一无非不思议圆妙法门。具在三大部中。此不繁引。而云的的当当稳稳贴贴。此是智者大师见。非学人见也。居士谓。保得一念识心。眼光落地。决不失脚。居士用那个心保得。若用识心。识心隔阴。则不能知。宿命具通。恐一生难办。临终善恶。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毫?念起。岂但说即。如寒拾见沩山。那事都不记了。西方极乐。亦是寐语也。

  问。蒙大师垂示。有大居士。问云。只提话头。三乘十二部。可尽废耶。答。何作恁么见地。三乘自为三乘人说。岂不见。圆觉经云。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玄奉此。示。岂复疑云。只提话头。三大部可尽废耶。然而三大部中。并三乘人。一总收为圆人顿觉。并四教十乘。六即四弘。虽复的的当当。不许一字誵讹。而实无一法可容随顺。所以荆溪一部金刚錍。总托一梦。悬符我师昨解制上堂所云。一一皆梦中事。而金刚錍末后一句云。忽然梦觉。问者答者。所问所答。都无所得。然则宗耶教耶。谁非一梦耶。然而三大部及金刚錍。毕竟与三乘十二部。俱不可废。大师亦复何曾欲废三乘十二部。及三大部金刚錍耶。凡愚护玄。一口气未断时。愿以三大部金刚錍。作广额屠儿。一把杀猪刀。临终放下。恃有大师加被在。即未放下时。亦有凡愚愿力在。

  师云。一句话头。聪明学人卒难领略。谓识解多故。猿腾雀跃。无暂停息。欲收为圆人称顿觉者。譬如妄号帝王。非敢向人说也。实无一法可容随顺。大似掩耳偷铃。倘放下。一言一字。如食美味。念念不忘。况教理耶。思之可见。不待博山重加注脚。古人所谓。不得水精珠。难澄浊水。不得宗门中慧炬。实难破千万劫之重昏。况梦中之梦。金刚錍三大部。恐未易与居士作屠刀也。

  问。台宗圆顿。尊贵无上。则且置。纵使廉纤落索。实不如禅宗直截透脱。而夙业深重之护玄。终不妨舍易从难。辞甘受苦。何以故。请先借世缘。自忖自卜。玄实生性薄劣。初叨第力辞馆。选甫作令。亟徙寒毡。所至无不肮?重围。笑拌头颅一生。从吃辛吃苦中。自歌自舞。乃至生死大事法门。岂同儿戏。而于时所从。尚参究极则。既有我大师。全提正令。何须凡下免胄趋风。惟念达磨既开少室之宗。智师始创佛陇之统。而五家宗派。烈日中天。三观密藏。方沉闇室。一炎一冷。不可同年而语。遂于辞炎趋冷。千辛万苦之护玄。不觉痂嗜偏投。每嘅。大苏妙悟以后。荆溪四明一辈。孤灯寒?。仅不绝于幽溪即中一线。师资婴杵。有怀魂销色黯。持此愿王。泥犁不避。无心择便。有分奔波。牛顺羊逆。伫师杀夺。

  师云。台宗圆顿。最尊无上。敢问。台宗所宗者。何为最尊无上也。若谓一心圆极之理。当求之在心。非求教也。我达磨大师。传佛心印。航海而来。斥诸名相。故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机感契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入不思议境。而心行处灭。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说着个佛字。犹为剩语。非同教家自生难易。有圆有顿有依傍也。有识性者。孰不能习教。惟宗门下。实难得人。居士何不念祖师命脉。系如悬丝。正要得深入教乘者。了明大法。传祖师心印。开众生慧眼。实博山之至望也。

  问。离心意识参。既离心意识。将甚么参。参个甚么。

  师云。心意识作么生。离只将一句话头。真参实究。如丧考妣相似。心意识。要起起不得。何用离耶。即此心意识。岂但要离。如红炉点雪。求其踪迹。了不可得。且道参个甚么。居士就将此是个甚么便好讨个下落如不会者。不妨疑着。良久云。散尽闲云清野壑。海天大燎亮月明中。

  问。何物凡愚。蒙师不弃殷勤答问。析剥难酬。柰凡愚既非格外人。安得领在未问先。大师答而无答。凡愚问而复问。惟我大慈。幸卒教之。一蒙示云。即今若有取舍。同之一字。即是妄言。玄复疑。妙宗宗旨。正谓取舍。愈有愈无。斯为圆妙。若无之始无。不落小乘耶。

  师云。愈有愈无。斯为圆妙。殊不知。天台借路还家。终不堕有无窠臼。有无二字。实圆妙中影响。非始无也。若胶柱鼓瑟。岂但小乘。而凡夫炽然心行。欲拟之圆妙。大似扪空捶响。纵经多劫。终无得理。有智之士。宁不痛思者欤。

  问。一蒙示。以葛藤扫葛藤。与不绊葛藤者。优劣若何。玄复疑。不绊葛藤。岂非向上极则。若以较台宗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正争此葛藤之有无。惟我大师。实云非敢以宗抑教。以教抑宗。岂复置一优劣耶。若谓劣在人不在教。教理则不废葛藤咎。岂独在人耶。

  师云。不绊葛藤者。实在人非在教也。譬如生在王家。天然之贵。不假他营。若以功能较之。优劣实霄壤也。楞严经云。阿难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典。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华严又云。如日当空照。童稚闭其目。自言何不睹。多闻亦如是。此是教家料拣教与人优劣。不待拟议。而泮然冰释矣。今时习教理者。何不提纲挈领。而楷定法则。经之过欤。人之过欤。

  问。一蒙示云。多句不离一句。须得水源。若寻枝蔓。妄云句归何处。不太早计耶。玄窃闻。台宗专用六识。谓之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又谓伐树得根。寻水得源。岂不悬合我师宗旨。溯水源而扫枝蔓耶。既得其本。即蔓是本。既寻其源。即流是源。一句多句。多句一句。似无复迟早之可判也。

  师云。台宗专用六识。正类吾宗门中。骑贼马趁贼。谓以马为根也为源也可乎。若以马为根源。是谓之昧却主人翁。可谓奴即不辩也。圭峰云。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八识。当与一刀。况其余耶。若论圆极之理。当得其根。毋寻枝叶。当得其源。毋滞漫流也。得其根者。一枝皆木。得其源者。一滴皆水。若以枝叶漫流。为根本源流者。何啻据淮泗。而曰即阿耨达池。不亦太早计乎。

  问。一蒙示云。一念识心。保无失脚。用那个心保得。若用识心。识心隔阴。即不能知宿命具通。恐一生难办。大师慈悲警䇿。至此可容凡愚。未得谓得。以地狱为儿戏乎。然台宗专用六识。既是一家宗旨。止观悬合。首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即谓忆念亦用六识。确为无过故。圆人虽极圆顿。而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往判诸教。诸位无不通达。学人分中正不必宿命神通。即教中明用六识。六识明知位次。若能依教修行。学人纵必不能自保。而教理可作保人。凡愚人作凡愚朴实语。惟望大师哀怜摄受。而卒教之。

  师云。台宗借用。皎如日星。自是居士错会耳。岂不闻念空真。念生即无生。若以六识为主宰。譬如蒸沙作饭。沙非饭。本楞严斥能推者为心。又令微细揣摩。居士认定六识。不待别求寂常心性。正类乎认贼为子。不亦谬乎。如止观圆顿义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从实相中出。止观二义云。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贵在起行。不滞解门。如南岳大师。九旬常坐。一时圆证。非解也。又如法性经云。灭非真谛。因灭会真。灭尚非真。况意识耶。所引忆佛念佛等语。念空真念与自得心开。还存得意识也无。若以解心判教。便为究竟。天台不必观心。南岳何劳常坐。惑终不断。理岂入圆。纵经多劫修行。止是说心说性之人。道火何曾烧口。说食岂能充饥。勿自瞒顸。思之可见也。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