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页 共 31 页
大正藏第 41 册 No. 1823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五
从此大文第二。明众同分者。论云。如是已辩得非得相。同分者何。颂曰。
同分有情等
释曰。同分者标章 有情等者。正释同。谓身形等同。谓诸有情。身形业用。乐欲展转。互相似故。分者因义。谓由此分能令有情身形等同。同之分故。名为同分。依主释也。言有情者。同分所依。简非情也。等者简不等。正显能依同分也。论云。有别实物。名为同分。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名众同分。解云。众同分者。众多同分也。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同是有情故。名无差别也。有情同分。谓简非情。此宗非情。无同分也。有差别者。谓诸有情。界地趣生。种性男女。近士苾刍。学无学等。各别同分。一类有情。各等有故。界谓三界。地谓九地。趣谓五趣。生谓四生。种性谓刹帝利等。各别有故。名差别也 复有法同分者。谓随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自类相似。此三科法。是法同分。所依也。由有实物名法同分。能令诸法互相似故。颂文同文。摄二同分。言有情者。谓简非情。故有情言亦摄法同分也。论云。若无实物无差别相名同分者。展转差别。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无差别觉及施设。不应得有。如是蕴等等。无差别觉及施设。如理应知(觉者。能缘同分。智觉也。施设者。施设同分名也。由实有同分。方有缘同分。智觉。及施设同分名。各以此智名。证实立有同分也。依经部宗同分假立故。此标宗意明实也)。
从此第三。明无想果。论云。已辨同分。无想者何。颂曰。
无想无想中 心心所法灭
异熟居广果
释曰。无想无想中心心所法灭者。正释无想也。上言无想。无想异熟也。下言无想。无想天也。谓无想天中。有无想异熟。故论云。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有物。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堰江河(解云。既能灭心。明有实物。依经部宗。无想是假故。此标宗言实物也) 异熟居广果者。二门分别也。异熟者。五类分别门。谓修无想定。为异熟因。感五百大劫无想异熟。为果也 居广果者。第二明所居处。无想有情。居在广果。非别有地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 如初禅中。有高台阁。大梵王居名中间禅。问彼为恒无想。为亦有想耶。答生死位中。多时有想。言无想者。由彼中间。五百大劫。想不起故 生死有想者。无想天中。初生有心。死时有心也。故契经言。彼诸有情。由想起故。从彼处没。然彼有情。如久睡觉还起于想。论云。从彼处没。必生欲界。非余处所。先修定行。势力尽故。于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尽便堕。若诸有情。应生彼处。必有欲界顺后受业。如应生彼北俱卢洲。必定应有生天之业。解云。此明无想天。必退堕也。余义可知。问生欲界何趣耶。答婆沙一百五十四云。有说生地狱。有说生恶趣。如是说者。定生欲界。处所不定。或生天趣。或生人趣。或生恶趣。问何故生欲。五趣不定。解云。谓诸外道。修无想定。于加行时。或起邪见。谤释种涅槃。或起见取。计无想天。为真解脱。或起戒取。计无想定。以为真道。如是等惑。为恶趣因。既修此定。次复离欲。或起生得或闻或思。如是等善。为善趣因。由善恶杂起故。生五趣不定也。
从此大文第四。明二定。于中有三。一明无想定。二明灭尽定。三明所依身。且初明无想定者。论云。已辨无想。二定者何(总问)。谓无想定。及灭尽定(总答)。初无想定。其相云何(别问)。颂曰。
如是无想定 后静虑求脱
善唯顺生受 非圣得一世
释曰。如是无想定者。前明无想灭心心所。有实体性。如是复有别物。心不相应。灭心心所。名无想定。约灭心同。名为如是。无想者定。名无想定。或定无想。名无想定。言无想者。者是假者假者。修无想人也。修无想人。成此定故。名无想定。无想之定。是依主释也。言或定无想者。无想即定。持业释也。后静虑者。明所依地。修无想定。依第四禅。于静虑中。最居后故。求脱者。明作意也。谓诸外道。计无想果。为真解脱。为求彼故。修无想定。善唯顺生受者。善谓三性门也。此无想定。唯是善性。此是善故。能招无想天中。五蕴异熟 唯顺生受者。明报时也。谓无想定。于第二生。必受其果。唯言为简无顺现顺后。及不定受。故论云。若起此定。后虽退失。传说。现身必还。能起当生无想有情天中。故得此定。必不能入正性离生(此文意。明唯顺生受也)非圣得一世者。非圣者。明修人也。谓唯外道。修无想定。必非圣者。论云。以诸圣者。于无想定。如见深坑。不乐入故。要执无想。为真解脱。起出离想。而修此定。一切圣者。不执有漏。为真解脱。及真出离。故于此定。必不修行(解云。计无想天。为真解脱。无想定。为真出离。无出离生死也)。得一世者。明成就也。谓无想定。初念起时。唯得现世。名为一世。如初受得别解脱戒。此无想定。从第二念已去。乃至未舍。是有记故。亦成过去。有法后得也。故知初念。唯成一世。第二念等。若未出观。通成过现。以无心故。无未来修。无法前得也。若出观已。唯成过去。论云。若诸圣者。修得第四静虑地时。若为如静虑。亦得去来无想定不。解云。此问意者。如圣人初修得第四禅。过去已失静虑。及未来未起静虑。以曾习故。今时总得。以有心静虑通三世成就也。此圣人为如静虑。亦得曾习过去无想定。及未来未起。无想定不。以无想定属第四禅。圣人修得第四禅时。既得过未有心静虑。过未无想。应亦有得。故为此问也 余亦不得(答也。余凡夫人。得第四禅。亦不得去来无想定。何况圣人乎)。所以者何(徴也)。彼虽曾习。以无心故。要待加行。方便修得。故初得时。唯得一世(答前徴也。彼无想定。于过去生。虽能曾习。以无心故。今时要须更修加行。方可得也。故知。凡夫修得第四禅。而未修无想定。不可得之也)。
从此第二。明灭尽定。论云。次灭尽定。其相云何。颂曰。
灭尽定亦然 为静住有顶
善二受不定 圣由加行得
成佛得非前 三十四念故
释曰。初句出体。次三句辨差别。第五第六句。明佛得也。灭尽定亦然者。此灭尽定。有实体性。灭心心所。同前无想。灭心心所。故言亦然。为静住者。明作意也。前无想定。为求解脱。以出离想作意为先 此灭尽定。为求静住。以止息想作意为先。有顶者。明所依也。前无想定。依第四禅。此灭尽定。唯依有顶。谓下诸地皆名有想。行想粗动。难可止息。此有顶地。名为非想。行相微细。易可止息。故唯有顶。有灭尽定 善二受不定者。善者三性门也。谓灭尽定。性唯是善。非无记染。谓是善心。所等起故 二受不定者。明报时分也。二受谓顺生。顺后二受也。此灭尽定。通顺生顺后。及不定受。谓约异熟。有顺生受或顺后受。颂言不定。含二不定。一报定时不定。二时报俱不定 故论云。或有不定受。此报定时不定。或全不受。谓若于下。得般涅槃。此时报俱不定。如阿罗汉得灭尽定。入般涅槃。不受果耳 此灭尽定。唯招有顶。四蕴异熟。圣由加行得者圣者。明修人也。此灭尽定。唯圣者得。论云。非异生能起。怖畏断灭故。唯圣道力。所能起故。现法涅槃。胜解入故 解云。谓灭尽定。依有顶起。彼已无色。若更灭心。便成断灭。故怖畏也。圣入灭定。作胜解心。如入涅槃故。异生不起也。加行得者。此灭尽定。唯加行得。非离染得。以心无故。要大加行。方可得也。又初得时。唯得现在世。从第二念。乃至未舍。通成过现。若出观已。唯成过去 成佛得非前者。明佛得灭尽定也。成佛得者。明成佛时。得灭尽定也。非前者。非前加行得也。成佛得言。显离染得。谓佛世尊。尽智生时成佛位也。此时离染。得灭尽定。不由加行。而修得也。故论云。佛无一德由加行得。暂起欲乐。现在前时。一切圆德。随乐而起。故佛众德皆离染得 解云。但离染时。得诸功德。故诸功德名离染得。随乐而起。非加行也。又论云。世尊曾未起灭尽定。得尽智时。云何得成俱分解脱。解云。菩萨学位。未起灭定。于成佛时。应有定障。云何得成俱分解脱。俱分解脱者。谓离定慧障也。于起灭定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脱。解云答也。此灭尽定。于成佛时。虽复未起。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脱。或得灭定入出心故。名俱解脱。即由此理。名离染得。后时不由加行起故。非得定体。以灭尽定无法前得。故不得也 西方师。说菩萨学位。先起此定。后得菩提。云何此中不许彼说。解云。是经部宗。此许菩萨从见道出。便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方断有顶故。于尽智起。成俱解脱。论主问萨婆多宗。云何此中。不许彼说也。若许彼说。便顺尊者邬波鞠多。理目足论。如彼论说。当言如来先起灭定。后生尽智。解云。论主朋西方师。故为此释。三十四念故者。遮西方师说也。谓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说。非前起灭定。后方生尽智。所以者何。传说菩萨三十四念。成菩提故。谛现观中。有十六念。离有顶贪。有十八念。谓断有顶。九无间道。九解脱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萨。决定先于无所有处。已得离贪。方入见道。不复须断下地烦恼。于此中间。无容得起不同类心。解云。菩萨先断无所有处贪。后依第四禅。起三十四念。此三十四念唯无漏心。故不可说从见道出。起灭尽定。以入灭尽定心。是有漏故。此有漏心望三十四念。名不同类。故不可起。
从此第三。明二定所依。论云。已说二定有多同异。而于其中复有同异。颂曰。
二定依欲色 灭定初人中
释曰。二定依欲色者。释依身也。二定者。谓无想定灭尽定。此二俱依欲色身起。问先无想定。不依无色。理在不疑。何故灭定不依无色。答命根依二法转。一色二心。若于欲色。起灭尽定。时虽复无心。命根依色转。生于无色。已无色身。若起灭尽定。便无色心。命依何转。是则断灭。非谓入定。故无色界不起灭定也。论云。若有人不许亦依色界。起无想定。便违此文。谓本论言。或有是色有此有非五行。谓色缠有情。或生有想天。住不同类心。或入无想定。或入灭尽定。或生无想天。已得入无想。是谓是色有此有非五行。解云。依婆娑有说。不许色界起无想定。故引本论。显彼非也 或有是色有者。是色界有情也 此有非五行者。虽色有情。不具五蕴也。过去迦叶佛说五蕴为五行。此有四类。一生有想天。住不同类心。生有想天者。色界天中。除无想天。余天名有想也。于有想天。起无色界心。及无漏心。与色界心。类不同故。名不同类也。此唯有色行二蕴。无余三蕴。非色系故。二生有想天已入无想定。三生有想天已。入灭尽定。四生无想天。已得入无想异熟。此后三类。受想识灭。唯有色行二蕴。故此四类。不具五行。此本论文。既言生有想天。或入无想定。或入灭尽定。故知二定色界起也 灭定初人中者。此明灭定初起人中也。谓无想定。无始曾习起时即易。故于二界。皆得初起。此灭尽定。未曾修习。起时即难。故要人中。方起灭定。以人中有说力故。慧解利故。论云。此在人中。初修起已。由退为先。方生色界。依有色界身。后复修起。解云。灭定有退。故生色界。如不退者。直生有顶。生色界已由先习力。得起灭定也。然此二定。灭心心所 但言无想灭受想者。谓加行中。偏厌此故。故别标也。且如外道计。有苦乐以为生死。欲修无想。先作是念。欲界有苦。初二三禅。有喜乐受。不了第四。有舍及余心心所法。而作是言。第四禅中。虽出苦乐。仍有想念。未得涅槃。我今须灭。故加行中。偏厌想也 若诸圣者。以欲色界。有疲劳受。于第四静虑。无色有粗动想。为求静住。暂欲息心。故加行中。偏厌受想。故此二定。依加行中。立名也。故论云。此二定加行中。有厌逆此故。如亦知受等。唯名他心智。解云。他心智。虽知心所。然修加行。但欲知心。故从加行。名他心智也。然此二定。以二十二物为体。为修定前有二十一心所及心王一 心所二十一者。谓大地十。大善地十。欣厌随一。为灭此故。有二十二物。不相应行。替处名无想等。故随灭尔许心心所法。为定体也。
从此大文第五。明命根。论云。已辨二定。命根者何。颂曰。
命根体即寿 能持暖及识
释曰。上句会名。下句用证。论云。命体即寿。故对法言。云何命根。谓三界寿。解云。既将寿释命。故知命即寿。此复未了。何法名寿。谓有别法。能持暖与识。说名为寿。
从此第六。明四相。于中有二。一正明四相。二释难。就第一明四相中。一明本相。二明随相。且初明本相者。论云。已辨命根。四相者何。颂曰。
相谓诸有为 生住异灭性
释曰。上句标章。下句出体。相者能相也。谓诸有为者。所相法也。诸有为者。谓五蕴法因缘造作。故名之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为有为。相是标相。谓相法体。令是有为。故论云。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解云。正释相义 生住异灭性者。出体也。此中于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异。能坏名灭。性者体义。谓萨婆多宗。四相有实故也。论云。岂不经说有三有为之有为相。解云。此引经为难也。经说三相。论今说四。岂不相违。有三者能相也。有为者所相法也之者显依主释。重言有为者。令知此相。表示法体。成有为故。此三相者。有为之相。于此经中。应说有四。解云。于此经中。理应说四也 不说者何(徴也) 所谓住相然经说住异。是此异别名。如生名起。灭名为尽。如是应知。异名住异。解云。有三师释经。此一师释也。经不说住说三相。一起。二住异。三尽。然经说住异相。是此论说。异相别名。谓依住辨异。故所以异。名住异也。如起者。生之别名。如尽相灭之别名。故知异相是住异之别名也。若法令行三世迁流。此经说为有为之相。令诸有情生厌畏故。谓彼诸行。生力所迁。令从未来流入现在。异及灭相。力所迁迫。令从现在。流入过去。令其衰异。及坏灭故 住于彼行。摄受安乐。常乐与彼不相舍离。故不立在有为相中。解云。是第一师释经意也。三相迁行。故经说之。住乐安立故经不说也。又无为法。有自相住。住相滥彼。故经不说也 注曰。此第二师释经也。无为湛然是自相住也。有谓此经说。住与异总合为一。名住异相。注曰。此第三师说也。经说住异。两相合说。不同初师。唯是异相。何用如是总合说为(问也)。住是有情所爱着处。为令厌舍。与异合说。如示黑耳与吉祥俱。是故定有四有为相(答也)。吉祥黑耳。姊妹二人。恒相随逐。姊名吉祥。所至之处。为吉祥事。妹名黑耳。由耳黑故。故以名焉。所至之处。能为衰损。愚人贪爱吉祥。智者为令厌舍。先示黑耳。住喻吉祥。异喻黑耳。欲令厌住。与异合说也。
从此第二。明随相。论云。此生等相。既是有为。应更别有生等四相(问也) 若更别有应致无穷。彼复有余生等相故也(难也) 相是有为。别有四相。相上有相。成无穷失耳。应言更有。然非无穷(双答也) 所以者何(徴也) 颂曰。
此有生生等 于八一有能
释曰。上句答问。下句答难。此者此前四本相也。生生等者。四小相也 谓前四相。有生生等四种随相。故成有为。论云。诸行有为。由四本相。本相有为。由四随相。解云。诸行成有为。由四本相相。本相成有为。由四随相相。生生等者。等取住住异异灭灭此有三名。一名生生等。上生字是小生。下生字是大生。从小生生大生故。名生生小相中住。住本相住。名为住住。小相中异。异本相异。名为异异。小相中灭。灭本相灭。名为灭灭。如生生释之。二名随相。随本相故。三名小相。相一法故。本相亦有三名。一名本相。相本法故。二名大相。相八法故。三名生等。生八法故。不同小生唯生于生。故但名生。住等亦尔 于八一有能者。通无穷难也。岂不本相如所相法。一一应有四种随相。此复各四展转无穷。为通此难。故有斯颂。四种本相。于八有能四种随相。于一有能功能别故。无无穷失。且如生相生色法时。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谓色自体。此上必有四本四随。故成九法。于九法内。生不能自生。生除自体。能生余八。本相中住。不能自住。住余八法。本相中异不能自异。异余八法。本相中灭不能自灭。灭余八法 故四本相。于八法中。有功能也。于九法中。生不自生。是生生生。住不自住。住住来住。异不自异。由异异异。灭不自灭。由灭灭灭。故四随相。于一法中。有功能也。由此道理。无无穷失。故论云。是故生等。相复有相。随相唯四。无无穷失。又经云。有三有为之有为相。论云。然经重说有为言者。令知此相表是有为。勿谓此相表有为有。如居白鹭表水非无。亦勿谓表有为善恶。如童女相表善非善。解云。遥见白鹭。表知有水。如童女有好相。表生善子。有恶相表生恶子。今此四相。唯表有为。是有为法。不表有为是有义故。不同白鹭表有义也。又此四相。不表有为善恶性故。不同童女表善非善。
从此第二。释难。依经部宗。四相是假。不许有宗未来有体。实有生相。故论云。若生在未来。生所生法。未来一切法。何不顿生。颂曰。
生能生所生 非离因缘合
释曰。此两句。答经部宗难也。因者六因。缘者谓四缘。论云。非离所余因缘和合。唯生相力。能生所生。故诸未来。非皆顿起。
从此大文第七。明名身等。论云。如是已辨诸有为相。名身等类。其义云何。颂曰。
名身等所谓 想章字总说
释曰。名身等者。标章也。所谓下正释也。等者等取句身文身也 想章字总说者。释上也。以想释名。以章释句。以字释文。以总说释身也 论云名谓作想。解云。想者取像。或契约义。若取像名想。想是心所。如说色名。能生色想。因名生想。名为作想。若契约义。想即是名。谓诸贤圣。共为契约。立色等名。名即是想。由此名想。能有诠表故名作想。梵云那(上声)磨。唐翻为名。是随义。归义。赴义。谓随音声。归赴于境。呼召色等。名能诠义 论云。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或能辨了业用德时相应差别。此章称句。解云。且如一色。有所见业。能发识用。青黄等德。过未等时。与四相合名为相应。不相应者。名曰差别。谓能辨色是所见等。此章称句也。梵云钵陀。义翻为句。正翻为迹。谓如象身有四足迹。且如一颂。总四句成。故今就义翻之为句。梵云缚迦。此翻为章。章者。诠义究竟故。以章释句 文者。谓字。如说恶阿壹伊等字 是不相应行中字。不同此方黑书之字。梵云便膳那。唐云文是能彰显义。近显名句。远显于义。西国风俗。呼扇盐酢。亦名便膳那。亦是能显义。扇能显风。盐酢能显食中味也。故旧译为味翻之谬矣 身者聚集义。总说者。合集义 谓合集总说二三等名。为聚集故。故以总说释身义也。论云。言总说者。是合集义。于合集义中。说嗢遮界故。解云。西方声明。造字有字界字缘。界是本义。以字缘助成种种义。且嗢遮是字界。本造字家。于合集义中。立嗢遮字界。后以字缘。助嗢遮界。转成三木讫底。唐言总说。既知总说之义。起自嗢遮。嗢遮是合集义。明知总说亦是合集。此文言于合集义。说嗢遮界。以证总说。是合集义。既以总说释身。故知多名合集为名身等也。然一名是名非名身。二名名身。如说色声。三名已去名多名身。如说色声香等者。有三名也。一句是句。非句身。两句是句。亦句身。三句已去。名多句身也。如说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此皆有三句。名多句身也。一字是文。非文身。二字亦文。亦文身。三字已去。名多文身。如迦佉伽等。有三字。得名多文身也。论云。且如古者。于九义中。共立一瞿声。为能诠定量故。有颂曰。
方兽地光言 金刚眼天水
于此九种义 智者立瞿声
(一方。二兽。三地。四光。五言。六金刚。七眼。八天。九水。皆一瞿声。目斯九义。指方言瞿。瞿则目方。指兽言瞿。瞿即目兽也。余准可知耳)。
从此第三。诸门分别。于中有二。一辨名等。二明同分等。且初明名等者。论云。此名身等。何界所系。为是有情数。为是非有情数。为是异熟生。为是所长养。为是等流性。为善为不善。为无记此皆应辨。颂曰。
欲色有情摄 等流无记性
释曰。言欲色者界系门也。谓此名身等。欲色界系 谓名句文身。依声而有。无色无声故无名等。有情摄者。论云。又名身等有情数摄。能说者成非所显义。解云。能说者成者。显唯有情也。非所显义。明不通非情也。等流者。五类门也。此名身等。同类因生。于五类中。唯等流性 非业所感故。不通异熟。非色法故。不通长养。无记者。三性门也。唯是无覆无记性摄 谓名身等。依声而起。非是心力亲能发起。故唯无记。声是心力。亲能发起。故通三性也。
从此第二。明同分等。论云。如上所说余不相应。所未说义。今当略辨。颂曰。
同分亦如是 并无色异熟
得相通三类 非得定等流
释曰。同分亦如是者。为显同分如前名等。通于欲色。有情。等流。无覆无记。并无色者。谓显同分非唯欲色。亦通无色。并异熟者。谓明同分非唯等流。并通异熟性。由此同分是界通三。类通二义。界三者。三界也。类二者。等流异熟也。得相通三类者。得谓能得。相谓四相。此得及相。唯通三类。一有刹那。二等流性。三异熟性。苦法忍上。得及四相。是有刹那余。二可知 非得定等流者。非得者非得也。定谓二定。无想灭尽也。非得及定。于五类门。同类因生。唯等流性。非业所感故。不通异熟。非色法故。不通长养。等流性故。非有刹那。是有为故。故不通有实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