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25 册 No. 0506 金刚经注
No. 506-A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序
自五祖始劝僧俗诵金刚经。谓但诵此经可以见性成佛。而金刚经遂为世之所重。余尝三复是经。窃谓经之大旨。在佛告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住者住此心。降伏者降伏此心。皆即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有二心也。住则实矣。降伏则虚矣。即住即降伏。是以无实无虚。此金刚经之大旨也。以儒理譬之。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应如是住也。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所谓应如是降伏也。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所谓应如是住也。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所谓应如是降伏也。不住固无。所谓降伏而不降伏。又焉能住经中。即非是名句凡数见。即非者降伏之谓。是名者住之谓。而世俗解是经者。则谓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分而二之。于全经之义俱失。乃明洪武间。僧宗泐奉诏注经。亦如此说。然则经义之晦久矣。是经推论即住即降伏之旨。至于无法可得。无法可说。真无上甚深之妙义也。而佛弟子惧其流传中土。使人轻蔑佛法。遂于其中。妄有增益。辄谓受持读诵此经。有无量无边福德。虽亦护法之苦心。然使经文隔绝意义不明。则亦不得为无罪。如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为下文须陀洹诸文发端。自须陀洹以至如来。即所谓一切贤圣也。而中间忽入七宝布施之文。则文义隔绝矣。此后人附益之证一也。又如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是譬喻之词。下文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乃正意也。而中间又入七宝布施之文。则文义隔绝矣。此后人附益之证。二也。至如佛说经已。申以赞叹之言。如楞严经末云。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直成菩提。无复魔业。固亦体例所有。乃此经则处处及之。经文未半。佛旨未宣。须菩提辄问众生信不。世尊辄侈陈是经福德。抑何急遽乃尔。此后人附益之证。三也。经文既讫。自表经名。如巨力长者经末云。阿难白佛言。此经当以何名。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曰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是亦体例所有。乃此经则于所谓第十三分中。而即出之。未说经文。先说经名。须菩提之问。世尊之答。皆失叙矣。此后人附益之证。四也。又屡屡言及四句偈。不知何指。或以为若以色见我四句。或以为一切有为法四句。然其文皆在后。是佛说四句偈时。未有此四句偈也。须菩提能不问此四句云何乎。尝读楞伽经。知所谓四句偈者。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与金刚经之旨颇合。而实非金刚经所有之文。疑佛平时常以此四句。与金刚经并授诸弟子。后人遂牵连而及之。此后人附益之证。五也。有是五证。知金刚经实有后人附益之语。以莠乱苗。厥旨愈晦。又是经本不分章。今厘为三十二分。云是梁昭明太子所定。未知然。不以意分。并妄设名目。实非善本。未足信从。余以章句陋儒。桑榆暮景。穷而学佛。于西来大义。固无所闻。而于此经。窃有独得之见。不揣固陋。为之注释。分为上下二篇。上篇七节。下篇十一节。共十有八节。其附益之语。相沿既久。且亦自西土传来。未敢芟剃。辄下一格书之。学者欲诵习全文。全文具在。若欲推寻旨趣。则刊落繁芜。真经自见。虽似前后复沓。实则脉络分明。五祖所谓但诵此经。可以见性成佛者。亦可得其大概矣。
光绪九年十月曲园居士俞樾书于吴江舟中
No. 50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篇
曲园居士 俞樾 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如何能定)云何降伏其心。(如何能空)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右第一节)。
须菩提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心即上文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住者。住此心。降伏者。降伏此心。非有二心也。能住则能有矣。能降伏则能无矣。此一经之大旨也。俗解谓安住真心。降伏妄心。分而二之。全失其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不言住省文也)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此即所谓应如是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即所谓应如是降伏)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右第二节)。
旧解谓此节佛先告须菩提。以应如是降伏非也。下篇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云云。正复举此文。而住与降伏。并不分别言之。然则此文亦必不分别言之矣。经言应如是降伏其心。不言应如是住。盖文不具耳。此所据者。鸠摩罗什本。其余各本。文字不同上文问语。魏留支本。陈真谛大唐元奘本。唐义净本。并有云何修行四字。故说者以住修降伏为三义。而愿乐欲闻之下。佛不再复举上文。可知佛言发明大义。初不一一分别。罗什本乃有应如是降伏其心一语。转使佛言有所偏着矣。今姑以为省文。实则此七字。乃衍文耳。以下篇证之。可知其无。以各本证之。亦可知其无也。所以然者。即住即降伏。本无二侯。又何从分别言之乎。其即住即降伏之法。不外无我而已。故曰。通达无我法者真是菩萨也。有我则有人。有我有人则有好丑。故以我人众寿该之。众生相寿者相。犹言丑相好相耳。灭度众生非义所重。借以为言。如孔子言。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亦是借以为言也。盖心本空虚。因事而见。故此言灭度。下言布施。其义一也。若卵生若胎生以下。止是广陈。众生见其无量无数无边。初无深义。而解者乃谓胎卵湿化。皆以喻心也。支辞曲说。求深而反浅矣。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右第三节)。
须菩提问。应云何住。而佛告以应无所住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故以不住为住。即住即降伏也。上文以灭度言。既明菩萨之无我人众寿诸相矣。此又以布施言。而绪之曰不住于相。不住于相。是以无相也。皆佛告须菩提。以即住即降伏之旨也。故曰。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苟不如所教住。则为凡夫之贪着矣。旧解。以上节为佛告须菩提。以应如是降伏。此节为佛告须菩提。以应如是住佛果。分别言之。则应顺其问之。次序何以先降伏而后住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色即空也)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四字衍)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即上所云诸相非相也)何以故。是诸众生。(四字衍)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凡所有相皆从心生)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执有固有也)何以故(三字衍)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执无亦有也)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邱。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右第四节)。
此因不住于相。而极言之。至于法相非法相。皆不可有。乃至法亦不可有。故以法尚应舍终焉。法者应如是住也。舍者应如是降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如来可说。(住则定矣。即住即降伏。故无定)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以无有定法故)不可说。(以无所得故)非法(无实)非非法。(无虚)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包下文须陀洹以上而言。自初果须陀洹。以至于成佛。同一以无为法而有区别。下文具陈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德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陀洹以至于佛。皆是佛法。皆非佛法。佛言此以启发须菩提。而起下文也)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须陀洹应如是住)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须陀洹应如是降伏)是名须陀洹。(所谓须陀洹法。即非须陀洹法。下文斯陀含也。阿那含也。均依此说之不具说也)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那阿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与上文互相备。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则亦实我有法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也)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阿那含以下亦然)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此须菩提自明以无为法之义也)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此又佛自以意启发须菩提明以无为法之义。盖自须陀洹至于佛。虽有差别。而同一以无为法也)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苟知不庄严之为庄严。乃真庄严矣。言此以起下文清净之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清净者无之尽也)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则有矣)(右第五节)。
此承上文法尚应舍。而进言之。见非独应舍。且亦无法。自须陀洹。以至成佛。皆是佛法。皆非佛法。盖同一以无为法也。无之至则清净矣。清净之至则湛然无物。而天下之理。皆从此出。是谓无所住而生其心。苟有所住。即不能生其心矣。故即住而即降伏之要。在于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可以成佛。然后可以灭度一切众生。佛告须菩提之大旨。略尽于此矣。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泥乎身而言。则虽[邱-丘+(〦/中/文)]瞒巨无霸。不足为大也。身如须弥山王。则非身矣。故名大身也。此设喻以起下之无深义)。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非法是法。亦犹非身是身也。自此以下。皆申明佛法之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以离乎法为法。则不得泥乎法以为说也)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至小也。世界至大也。然执小以为小。不足为小也。执大以为大。不足为小也。执大以为大。不足为大也。然则微尘非小。世界乃小耳。是故非微尘名微尘。世界非大。微尘乃大耳。是故非世界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色即是空)是名三十二相(空即是色)。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净空也。则生实相者。空即是色也)。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虚灵不昧之本体。非幻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二字衍)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世界也微尘也。以至佛之三十二相。皆未离乎相者也。皆非实相也。自大身一喻之后。皆发明此意。而以离一切相为归宿)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非法)是名第一波罗蜜。(非非法)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因第一波罗蜜无可说故。以忍辱波罗蜜言之。以浅见深)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忍辱波罗蜜。证以此二事。明离相之功)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上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住而生也。此言应生无所住心。住即是生矣)(右第六节)。
前因不住于相。而极言之。至于以无为法。所谓佛法皆非佛法。此又因佛法非法。而极言之。至于离一切相。仍归之于不住于相。回环相生。总见法相皆空。乃降伏之极功也。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佛以不住为住故。即住即降伏也。自此以下。皆约举前文。以总诘上篇)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生心。(不言声香味触法者。省文也。俗解以为举重而言非也)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色非色)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形非形)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即真语。实语亦即不诳语不异语。如其真如其实故。不诳不异也。佛以此告须菩提。明其言之可信。而真语实语。不诳不异。无非如语而已矣。如其义而语。有语亦无语也)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无实者非法也。无虚者非非法也上言如来于法无所得。明无实也。此言如来所得法。明无虚也无实者降伏之功。无虚者住之效。惟如来于法无所得。故为如来所得法。盖不住固不足以言降伏。而不降伏亦不足以住也。故曰。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即住即降伏。是为非法非非法。即为无实无虚。金刚经大旨尽此矣)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反覆申明之。上篇止此)(右第七节)。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卍新续藏第 25 册 No. 0506 金刚经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下篇
曲园居士 俞樾 注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复举上文。以起下篇)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无能生有。有不能生无也)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尘尽则镜明。明固镜之本体。非有以助其明。冰释则水流。流固水之本性。非有以益其流)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须菩提。以实无所行。而世尊名之为乐阿兰那行。如来以实无所得。而然灯佛授记于来世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与须菩提。虽有差等。其以无为法则一也)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言。一切法归于各如其义也。如来犹明镜。当前人之来者见为人。物之来者见为物。如其来者而已。所谓如来也。有少许尘埃。即不能如来矣。故一切妄念不可有也。尘埃固不可有。珠尘玉屑。又岂可有哉。有之亦不能如来矣。故一切法。亦不可有也)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上篇大身一喻。以起下文。此篇大身一喻。以结上文德。以大身之非大身。明佛法之非佛法也)(右第一节)。
此节所说。即非法非非法之义说。具前矣。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言我当灭度众生。我当庄严佛土。则有我矣。故下云通达无我者。真是菩萨也)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右第二节)。
承上文而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所以然者。一切法皆生于我也。有我则有人。有我有人。则有众生寿者。有如是一切。即有如是一切法。故必先之以无我。诚能通达无我之法。则不言一切法可也。即言一切法亦可也。经之大旨。在于即住即降伏。而降伏其心。自无我始。故于此特发明之。下文又云。知一切无我。乃此经之要义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此与下节。皆承上文无我而言。即有以明无也。肉眼亦有。天眼亦有。慧眼亦有。法眼亦有。佛眼亦有。然则如来无眼矣。何以故。止有肉眼。则可名之曰肉眼。止有佛眼。则可名之曰佛眼。自肉眼至佛眼。无所不有。则无可名矣。凡经言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无非此义)(右第三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无论一切妄念。即如上文所云。我当灭度众生。我当庄严佛土。皆非心也。心固湛然无物也)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见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亦即有以明无也。过去见在未来三种心。人人有之。然求之此心。究在何处。则亦无也)(右第四节)。
如来之五种眼也。众生之三种心也。皆任举以明无我之旨。非义所重。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有实当作实有。下文若浮尘众实有者。若世界实有者。并作实有。不作有实。此亦当同也)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有则无矣)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无则有矣)(右第五节)。
承上文通达无我法而言。法尚应舍。何论福德。盖既以无法为法。则亦以无福德为福德也。而愚僧妄为增益。专以福德。诱劝众生。失佛旨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来所说色身。非此色身。是乃真具足色身也。下文准此)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非身之身。乃真身也。非相之相。乃真相也。盖外之身相。皆幻形耳。虽佛亦不能常有也。知此中自有不坏者。存则能离一切相。而成佛矣。窃尝论之。无此身无此相。则非人也。而此身此相。则皆幻也。孰为真者。其吾之本性乎。吾能保此性。虽千百劫。而不坏可也。此佛之所以为佛也。仙者变而言修炼。则欲常存此身。常存此相矣。而可得乎。此仙之所以不如佛也)(右第六节)。
佛既以无我示人。又复说此者。盖无我之中。又自有我。此成佛之后。所以无实无虚。而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宜乎即住即降伏之。以降伏为住。然后无我而有我也。此金刚经之大旨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上篇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此云。无法可说。其义更进。盖无定法。犹有法也。无法则并法亦无矣)是名说法(一言蔽之曰。无是真说法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古本所无。亦后人增益。盖以佛言无法可说。恐人因此不信佛法。故增益此文。其意谓众生则不信。非众生则自能信。所以坚人之信。与侈陈福德。其意正同。皆佛弟子护法之苦心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无所失。又何所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前言有差等者。成就之次第也此言无高下者。真体之本然也)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此佛之所以为佛也。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众生之所以为众生也。佛既自言无有少法可得矣。然何以处众生。故又说此也。夫一切法。犹医家之用药也。佛无病焉。又何药也。其余众生。各就其病而药之。于是有一切善法。然此一切善法。岂可以为常乎。譬如有寒疾者。以热药为善法。若施之于热疾。即非善法矣。故曰。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法虽不可无法。仍不可执。故为上智说。则无法可说。为下愚说。则无定法可说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原其初。圣亦凡也。凡亦圣也。圣凡且无一定。而又何我之有)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此与上篇语同。但上篇文略。故无中间往复语耳。世人见上篇须菩提已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疑其何以先悟而后迷。因为之说曰。前言不可以相见者。色即是空也。此言可以相观者。空即是色也。若然。则正合无实无虚之义。宜蒙印可。而反见驳诘何耶)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右第七节)。
此又以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无众生可度。举上文所有之义。而申明之。而仍以无相为归宿。其义皆具上篇。而视上篇。加详焉。学佛者所宜尽心也。
附录魏留支译本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又唐义净译本云。妙生。于意云何。应以具相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妙生。若以具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按此文自留支以下。各译本皆与秦本不同。盖秦本之误也。余据秦本作注。故云然。以各本证之。则余所见。固与闇合矣。因附录魏唐两译本以晓学者。余不备录。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此字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谓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犹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故戒之曰。莫作是念。文义本甚明。因如来下衍一不字。遂滋异说。今不取也。此下亦应有何以故三字。与下文相准。文不具耳)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就佛言也)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者。佛之所以为佛也。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众生之所以为众生也。若众生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即说诸法断灭。则竟无可得矣。故又戒之曰。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此就众生言也)(右第八节)。
承上文而以佛与众生分别言之。不执法相。亦不废法相。诱掖众生之义。至矣。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忍即降伏之谓)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右第九节)。
因上文云莫说诸法断灭。恐人执有以为法。故归之于无我。而极言无我之功德。然功德非福德也。恐人以福德为功德。而有所贪着。即非无我之义矣。故又以不受福德申明之。以是知诸言福德者。失佛旨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无实)亦无所去。(无虚)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实则虚矣。有则无矣)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合之即为世界)是名微尘众。(散之即为微尘)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散之即为微尘)是名世界。(合之即为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世界者微尘之积也。若以为实有。则非万殊之虚体而有一合之实相矣)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离之则为万)是名一合相。(合之则为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离之则为万。合之则为一。是此一合相者。示无实无虚也。而可说乎)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以不住为住。即无此一合相矣)(右第十节)。
此承上文不应贪着而言。能不贪着。则自得无实无虚之妙矣。如来也。世界也。微尘众也。皆非实有者也。何所著。又何所贪乎。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变相言见者。自人观之则为相。以我自观则为见也。在菩萨则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足为菩萨矣。若佛则非特无此相。乃至无此见。非特无此见。乃至无无此见。何以故。有我人众寿之见。固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自以为无我人众寿之见。亦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盖是者固是。非者亦是也。并此非者而无之。乃真无之尽矣。斯降伏之极功也。故下文曰。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盖降伏之至。而得所住也)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他人所谓法相者。法相也。如来所谓法相者。非法相也。如来非特法相不生。乃至非法之法。非相之相。而亦不生。斯真。不生法相矣)。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上言不生法相。而此独言不取于相者。盖有我则有人。有我有人则有众生寿者。有如是一切。则有如是一切法故。此经以无我人众寿。始而以不取于相。终不取于相。而法不待言矣)如如不动。(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皆如也。然有所如则有相矣。如如非如也。而亦非不如也。此即无实无虚之妙旨也。故下如字。即住之谓也。上如字。即降伏之谓也。即住而即降伏之。乃真能住矣。此所以不动也)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经之大旨。在即住即降伏。上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总结全经。语简而尽矣。一切有为法四语。又作偈语以结之。经文之体例然也。世以此四语。为金刚经之精义。夫稍解佛法者。孰不知一空字。乃以此四语。为无上甚深乎。耳食之论。非真见也)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邱。比邱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右第十一节)。
总结上下篇也。下篇之义。皆具上篇。或引申其未尽之旨。或补益其未备之文。往往详略。互见此佛弟子传述之异。疑在西土本自别行。及传入中土。遂合而一之。而以如是我闻发端。信受奉行总结。联缀首尾。不可复分。今厘为上下篇。庶读者无疑其前后之复沓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终)
0506 25.P0858 金刚经注(二卷)〖清.俞樾注〗
- 说明
- 分类:05.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 点击数: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