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8 册 No. 0676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余友隐公会此经疏余一览已乃赞叹曰字不讹句不碎有益于物盖莫大焉然此义疏荆溪不解之于前四明不释之于后故无钞记足可全依如是则但会经疏不亦宜乎隐公闻之请以题端因而笔记云尔。

  贞享甲子腊月下旬台宗比丘唯忍子叙

  No. 676



菩萨戒经义疏卷上

  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门人 灌顶 记

  菩萨戒者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陈直道而归生源可尽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兼怀宁不精持戒品内外二途咸皆敬奉王家庶众委质虔恭斯乃趣极果之胜因结道场之妙业然经论所载戒相有于多种记传所辨受法不无同异良以机悟偏圆宜闻详略辞无双举事不并行令谨按什师所述法相出自梵网经律藏品什师秦弘始三年来达汉境光显大乘匡维圣教传译经论三百余卷梵网一本最后诵出誓愿弘宣是故殷勤一言三复特为文义幽隐旨趣深玄所以指掌晓示令后生取悟为易经称梵网者欲明诸佛教法不同犹如梵王网目品言心地者菩萨律仪遍防三业心意识体一异名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据胜为论故言心地也。

  释此经三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料简

  ○就释名中初明人名次辨法号后明阶位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余字译云大道心成众生亦云开士亦云大勇心复云善美随行为名以其运心广普因斯立号大品经明此人有大道心不可沮坏犹如金刚从初发心终至等觉皆名菩萨也又称佛子以绍继为义三乘皆从佛生解尽是子义法华云若如我子大士绍续为胜称为真子又三乘同皆修道尽有此义二乘自通至小果狭而且短大士广长自通通他故受斯称大经云初发已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故言大心也。

  次辨法号即是戒义梵音尸罗大论云秦言性善亦云清凉以其能止破戒热恼从能得名亦云波罗提木叉译言保解脱又名净命亦言成就威仪无所受畜未来生处离三恶道净土受形能止邪命防非止恶亦言戒是约义训义复言勒义并义并是随义立名大经云如佛禁无常汝犹说者即破佛禁舌则堕落又云是人所有禁戒皆不具足尚不能得二乘菩提况无上道今言戒者有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此名原出三藏律是遮止仪是形仪能止形上诸恶故称为戒亦曰威仪威是清严可畏仪是轨范行人肃然可畏亦曰调御使心行调善也定是静摄入定之时自然调善防止诸恶也道是能通发真已后自无毁犯初果耕地虫离四寸道共力也此二戒法既是心上胜用也能发戒道定与律仪并起故称为共萨婆多说律仪戒禅戒无漏戒此名虽出三藏今菩萨戒善亦有此三名若要誓所得名曰律仪若菩萨定共道共皆止三业通称戒也若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此三聚戒名出方等地持不通三藏大士律仪通止三业今从身口相显皆名律仪也摄善者于律仪上起大菩提心能止一切不修善事勤修诸善满菩提愿也摄生者菩萨利益众生有十一事皆是益物广利众生也戒品广列菩萨一切戒竟总结九种戒皆为三戒所摄律仪能令心住摄善自成佛法摄生成就众生此三摄大士诸戒尽也璎珞经云律仪戒谓十波罗夷摄善谓八万四千法门摄生谓慈悲喜舍化及众生令得安乐也大论戒品列十种戒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杂五随道六无著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义推此十不缺者持于性戒性重清净如护明珠若毁犯者如器已缺佛法边人也不破者持于十三无有破损也不穿者波夜提等若有所犯如器穿漏不堪受道也不杂者持定共戒虽持律仪念破戒事名之为杂定共持心欲念不起大经云言语嘲调壁外钏声男女相追皆污净戒也随道者随顺谛理能破见惑也无著者见真成圣于思惟惑无所染着此两约真谛持戒也智所赞戒自在戒约菩萨化他为佛所赞于世间中而得自在此约俗谛论持戒也随定具足两戒即是随首楞严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示十法界像导利众生虽威仪起动任运常静故名随定戒前来诸戒律仪防止名不具足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故名具足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故名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义谛戒也。

  次明阶位释尊一化所说教门准义推寻具明四教谓藏通别圆如大论引迦旃延明六度齐限尸毗代鸽是檀满须摩提王不妄语是尸满忍辱仙歌利王割其心不动是忍满大施抒海是进满尚阇梨鸟巢是禅满劬嫔大臣分地息诤是等智满偏菩萨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通菩萨也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净名中得不思议解脱变身登座而复受屈被呵者别菩萨也有菩萨发心即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圆菩萨也四菩萨中行位深浅今当说最初三藏正为小乘声闻有七贤七圣外凡有三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次入内凡有四善根第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过此入圣位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声闻位如此菩萨不论阶位不断烦恼唯修六度若论次位只可准望小乘作深浅耳从初发心起慈悲誓愿观察四谛以道谛为初门专修六度檀破饿鬼尸救地狱忍济畜生进拔修罗禅静人中慧照天众从初释迦至罽那尸弃名初僧祇得五种功德一不生三恶道二不生边地三诸根完具四不受女身五常识宿命而不自知作佛不作佛准望位在五停别总念处也从尸弃至然灯名二僧祇尔时虽自知作佛而口不说准望位在暖法性地既有证法之信必知作佛修六度行心未分明口不向他说也从然灯至毗婆尸三僧祇满是时内心了了自知作佛口自发言准望在顶法位中修行六度四谛解明如登山顶了见四方故口向他说若过三僧祇种三十二相业准望是下忍之位若坐道场位在上忍后一刹那入真三十四心断结得三菩提则为佛也通教菩萨即三乘共十地一干慧地者事相名同三藏观行心别体阴界入如幻如化总破见爱八倒名身念处心受法亦如是住是观中修正勤如意根力觉道虽未得暖法相似理水总相智慧深利故称干慧地也二性地者得过干慧地得暖法已能增进初中后心入顶法乃至世第一法皆名性地得无漏性水故言性地也三八人地者三乘信行法行体见假发真断惑在无间三昧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八人地也四见地者三乘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也五薄地者体爱假发真断欲界思证第六解脱烦恼薄也六离欲地者三乘体爱假即真断欲界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瞋故言离欲地也七已办地者三乘之人体色无色爱即真发无漏断五上分结掉慢无明色染无色染七十二尽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办地也八辟支佛地者缘觉发真无漏功德力大能除习气也九菩萨地者从空入假道观双流深观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学佛十力四无畏断习气将尽也十佛地者大功德力以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究竟习亦无余如劫火烧木无复灰炭香象渡河到于边底虽佛菩萨名异二乘通观无生体法同是无学共归灰断证果处一称为通也别教阶位五十二地一外凡十信一信二念三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第二内凡习种性十住一发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具足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尽三十心皆名解行位悉是内凡尽名性地也第三性种性十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恨四无尽五离痴乱六善见七无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第四道种性十回向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遍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一切坚固平等善根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十法界无量第五圣种性十地一欢喜二离垢三明四?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第六等觉地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邻真极圣众学之顶也第七妙觉地即究竟佛菩提果了了见性称妙觉也性习二性若据位分习种在前性种在后若据行论性习同时故前后不定依体起用先明性种后明习种寻用取体先习后性与教证二道相似就位以论教道在前证道在后据行论之证教同时故前后不定依体起用先证后教寻用取体先教后证也就解行中复有四种一名解行二名发心三名回向四名道种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于大菩提起意趣求故名发心用已善法趣向菩提故名回向当分之中如观道立故名为道望后佛果能生曰种也习种性能生报佛性种性能生法佛旧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云十住第六心难云十住云性地性以不改为义云何退作二乘其犹一答性是不作一阐提不妨退大向小终是难通止观师说是十法〡信中六心退耳比释论师及金刚般若论师皆作此解是信习十心中六心耳七心已上永离二乘尔时设为利弘经不无轻漏而度物心不失恒有菩萨之名也圆教明位别故五十二位次第修行圆教圆修一心具万行异于次第行也外凡五品位一初随喜心若人宿植深厚或值善知识或从经卷圆闻妙理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卷欲开此心而修圆行圆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为十谓识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议伤己惛沈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识一心诸心若通若塞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又识己心及凡圣心又安心不动不堕不退不散虽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染着十心成就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也二读诵者圆信始生善须将养涉事纷动令道牙破唯得内修理观外则读诵大乘闻有助观之力内外相藉圆信转明十心坚固如日光照见种种色也三说法者内观转强外资又着圆解在怀弘誓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但以大乘法答设以方便终令悟大随说法净则智慧净说法开导是前人得道全因缘化功归己十心三倍转明也四兼行六度上来前熟观心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等使一切法趣檀檀为法界事相虽少运怀甚大理观为正事行为傍故言兼行事福资理十心弥盛也五正行六度圆观稍熟事理欲融事不妨理理不隔事具行六度权实二智究了通达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力用光猛也第一内凡十信圆闻圆信修于圆行善巧增益五倍深明因此圆行得入圆位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愍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即入进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品即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即入回向心善修凡圣即入护法心善修不动即入戒心善修无著即入愿心是名圆教铁轮十信位圆教似解六根清净也第二圣位前明十住真中智也初发心住发时三种心发一缘因善心发二了因慧心发三正因理心发即是境智行妙三种开发缘因心发即是住不可思议解脱首楞严定也了因心发即是摩诃般若毕竟空也正因心发即是住实相法身中道第一义谛也华严云初住菩萨所有功德三世诸佛叹不能尽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闻法不由他悟净名云知一切法是坐道场亦是入不二法门大品云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为如佛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也第三明十行者即是十住之后实相真明不可思议更证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一行一切行念念进趣流入平等法界海诸波罗蜜任运生长自行化他与虚空等也第四十回向者十行之后无功用道不可思议真明念念开发一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平等法界海更证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故名回向也第五十地者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证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也第六等觉地者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也第七妙觉地者究竟解脱无上佛智故言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此即三德不纵不横不并不别究竟后心大涅槃也一切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即是十观成乘圆极竟在于佛过荼无字可说卢舍那名净满一切皆满也南岳师云四十二字门是佛密语何必不表四十二位诸学人执释论无此解多疑不用但论本文千卷什师九倍略之何必无此解深应冥会何者经云初阿后荼中间四十一一字门具诸字功德华严云从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此义即同阿字门诸法初不生故此岂非圆教初住得无生忍过荼无字可说岂非妙觉无上无过广乘品明一切法皆是摩诃衍竟即说四十二字门岂非圆菩萨从初发心得诸法实相具一切法至妙觉地穷一切法底此义与圆位甚自分明次发趣品明别教十地后明三乘共十地三教阶位其文现也。

  ○第二出体者初明无作次明止行二善初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即性无作假色经论互说诤论有无一云都无无作色心假合共成众生善恶本由心起不应别有顽善顽恶皆是指心誓不为恶即名受戒璎珞经云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或言教为戒体或云真谛为戒体或云愿为戒体无别无作大经圣行观析无常阿阇世王观析境界但明色心不道无作五阴名教通大小乘唯有一色四心小乘引接小根恐其轻慢因果权言重心所造善恶别生一法无作牵报善法须行恶法须止行一则有两力岂可不慎方便假说适会一时直如论主一生成四果法胜别有凡夫法岂可依此便是实耶若因中别有顽善共为佛因佛地亦别有此善共为佛果当知心为因果更无别法二云大小乘经论尽有无作皆是实法何者心力巨大能生种种诸法能牵果报小乘明有此一善能制定佛法凭师受发极至尽形或依定依道品别生皆以心力胜用有此感发成论有无作品云是非色非心聚律师用义亦依此说若毗昙义戒是色聚无作假色亦言无教非对眼色大乘所明戒是色法大论问云戒是色法可论多少思是心数云何言多少耶观论意以戒是色即问此是数义大乘云何而用数义解云若用非色非心复同成实还是小乘今言数家自是数色大乘是大乘色何关数家中论云语言虽同其心则异今大乘明戒是色聚也大乘情期极果凭师一受远至菩提随定随道誓修诸善誓度含识亦以此心力大别发戒善为行者所缘止息诸恶优婆塞戒经云譬如有面有镜则有像现如是因作便有无作大论解戒度云罪不罪不可得具足尸罗此是戒度正体复云云何名戒以心生口言从今受息身口恶法是名为戒既有能持所持则别有法即无作也地持戒品云下软心犯后四重不失律仪增上心犯则失律仪若不舍菩提愿不增上心犯亦不失律仪若都无无作何得言失梵网大本即大乘教下文云若不见好相虽佛菩萨前受不名得戒又云若有七遮虽发心欲受不名得戒若直以心为戒发心便是戒何故言不得大经云非异色因不作异色因果又念戒中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触对善修方便可令具足又如刀剑灰汁脚足桥梁若即心为戒何假言无形色无触对故知别有无作能持戒心以为真戒圣行与世王中不道观析无作直举色心者是撮举易观者耳亦不言无无作小乘说四果大乘开之是权法胜说凡夫法䟦摩明其非有未有大乘经开无作是权又顽善作佛因此自非妨如无常善亦非常善因即其例也然此二释旧所诤论言无于理极会在文难惬言有于理难安在文极便既皆有文何者当道理耶然理非当非无当当无当皆得论理教义若言无者于理为当若言有者于教为当理则为实教则为权在实虽无教门则有今之所用有无作也次明道定皆以无作为体定共于定心中发无作无复诸恶道共者见谛道中所发无作与心上胜道俱故言道共也止观师释未必见道所发无作是道共戒秪取中道正观心中发此无作有防非止恶义故云道共大经云一得正法戒二受世教戒菩萨得正法戒谓道共戒得此戒者终不为恶不从师授故称为得中道心中发得此戒也受世教戒谓白四羯磨然后乃得必假凭师故称为受差别约示故言世教也定共道共通大小乘大乘道定入摄善法戒有师言唯八禅定能发无作欲界定不发无作唯假空解能发无作有言但令证此定道随能止伏粗品成就便发无作欲界定念处前皆能发戒也。

  次论兴废者初菩萨律仪方便求受其体则兴若舍菩提愿若增上烦恼犯十重其体则废若无此二缘至佛乃废定道两戒得定得道为因初念定道未与戒俱具足前心为因第二念心方与戒俱尔时是兴出定出道最后一念尔时即废二言入定入道时戒与心俱是时名兴出定出道时戒与心俱谢是时名废故称心俱戒也三言一发之后出入恒有后入胜定胜道随胜受名尔时恒兴退定退道三藏尽寿菩萨至菩提尔时即废摄善摄生与律仪同随受则兴二缘则废也次三聚戒体者律仪者法式仪则规矩行人令入道也又云律者埒也如世马埒令马调直律亦如是调直行人不令作恶大士誓心不过止恶兴善若不动身口即是止恶发戒防动不动即是律仪戒若应动身口即是兴善今发此戒防其不动摄善摄生即是应动涉事故开为两取䇿励众善依六度门称摄善法起心兼物依四弘门称摄众生即是为人故动下化众生中修万善上归佛果也律仪多主内德摄生外化摄善兼于内外故立三聚戒也次论行止二善如百论息恶不作名之为止信受修习名之为行佛教虽多止行收尽诸恶莫作即是诫门众善奉行即是劝门无作义该善恶善恶无作义总止行今先明善善戒不起而已起则伐恶皆是止义皆是有进趣皆是行义逐其强弱故有止行差别者逐兴心止恶无作是止善兴心修善无作是行善如造井桥梁礼佛布施是善无作如造渔猎等网是恶无作也次论道定二无作有行有止道定二戒义判为止道定二心义判为行寻无作从因缘息后从止缘息后生无作是止善从行缘息后生无作名为行善又诫门是止善劝门悉属行善又解行唯是作止唯无作又云止行二善皆有无作声闻七众戒皆是律仪戒体但止身口二恶菩萨律仪备防三业复申之至佛长短阔狭为异无作义从缘后增上心发下劣不发无记心劣不发无作如欲界修道惑有九品前六品发无作后三品不发故云斯陀含出无作表阿那含出不善表罗汉出无记表善恶无作对心为论各有四句善四句者一是戒非无作息恶之心能止故名戒也二是无作非戒谓造井桥梁随事随用无作等不能止恶非是戒也三者是戒是无作谓善律仪等四非戒非无作者谓余善心也恶戒四句者一是戒非无作谓息善之心二是无作非戒谓杀盗等事随用无作也三是戒是无作谓恶律仪等四非戒非无作谓余恶心也恶戒二种一十六恶律仪二外道邪戒恶律仪如大经外道恶戒九十五种各有戒法或苦行为戒或持牛马等事火服风常翘一脚赴火投岩等以此为戒即是邪戒随运心长短皆是恶戒也。

  ○第三料简更为三一须信心二无三障三人法为缘信心者依三藏门略举三种一信因果善恶必有所招二信谛得通我能观谛必得圣道三信有戒是观谛入道初门依方等戒故宜备此三信复加三种一信自他心识皆有佛性二信勤行胜善必能得果三信所得果常乐我净次无三障者众生障碍乃有三种烦恼常有故不说障业障乃有轻重重业障戒妨因之义谓七逆十重现身有此是则为障前身非复可知隔生事远七逆一云忏灭非障二云犯一悔与不悔悉皆是障十重一云前四性罪事同七逆悔与不悔悉障复六悔者非障不悔则障二云前四须悔见相非障后六不悔亦不障三云十重不悔悉障悔已悉非障报障者地狱饿鬼二道重苦自隔从多例判不说为因非人畜生但能解语皆得受戒非人是鬼神修罗龙是畜生人中男女黄门二根天从六欲天上至十八梵皆说为因四空处既能听法亦应得我但业报虚妙故略不说非想倒执若回心慕善亦能得戒经说三涂长寿天边地为难地据不能修道义耳萨婆多记云龙等受八斋止是得善不得名斋今依文推理五戒既是菩萨戒根本又不表定佛法五戒菩萨戒许四道皆得从八戒已上至具足戒既是出家表定威仪唯人中三天下能感余道悉非因也大论龙即得八斋戒也次人法缘初人缘三种得菩萨戒一诸佛二圣人三凡师诸佛有两一真佛如妙海王子从卢舍那佛受菩萨戒二像佛金铜泥木等千里内无师许求得好相自誓受也舍利发爪钵杖牙齿皆起重敬尽可为缘而舍利真伪难知或是小圣敬重如佛便可凭对次大乘经卷也三释一云不许二云与佛像差次为授千里无师许对佛像千里无像许对经卷三云莫问有佛无佛对大乘经卷亦得为缘大乘经典所在如佛塔无异也二圣人亦二一真圣二像圣真者谓十地等大士对此为缘故宜发戒像圣者谓金铜等作菩萨像此经亦云于佛菩萨前自誓受戒恐单菩萨像则成游漫如凡夫发心亦是菩萨作此人像不能发戒言佛菩萨者是佛边有菩萨地持但言佛像不道菩萨也三凡师者有内凡外凡并以真人为缘不许形像经中称为智者人数多少地持璎珞并止一师梵网受法亦止一师下制戒中道和尚阇梨故成七逆亦不见请和尚法有言和尚者指诸佛为和尚文云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似非指佛虽有现前智者犹应共在佛像前若经卷前助为发起尔时智者在佛像前若有智者无经像不应得戒具十八物中制佛像经典恒应相随故也次论德业梵网经中言为师必是出家菩萨具足五德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什师所传融师笔受流传至今此其正说次地持云必须戒德严明善解三藏堪能发彼敬心方可从受不尔得罪也。

  次论法缘道俗共用方法不同略出六种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优婆塞戒经偏授在家普贤观受戒法多似高位人自誓受法今不具列梵网受法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授戒法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传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余菩萨次第相付什师传来出律藏品先受三归云我某甲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归依常住佛归依常住法归依常住僧(三说)次三结已(三说)次忏悔十不善业(更起三拜)次赞叹受约来谛听(三说)直说十重相问能持不(次第答能)然后结撮赞叹发愿余所未解问戒师(便散席)后文言欲受戒者应香火请一师至佛前受师应问能忍十事不割肉喂鹰投身饿虎等(恐性地已上方能此制也)亦云千里内无师许佛像前自誓受三归忏悔说十重如前无异出口为别耳二地持经相传是弥勒说原本是灯明佛说莲华藏菩萨受持次第三十余菩萨传化后有伊波勒菩萨应迹托化传来此土然地持是昙无谶所译疑谶即是伊波勒也第四戒品出受戒法若菩萨发无上菩提愿已于同法菩萨已发愿者有智有力善语善义能诵能持于此人所先礼足已作是言我某甲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辞劳苦哀愍听许(三说)次起礼十方诸佛更请师云唯愿大德授我某甲菩萨戒(三说)次生念不久当得无尽无量大功德聚师应问言汝是菩萨不已发菩提愿未问竟应言法弟听汝欲于我受一切菩萨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此戒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能三说)师应起自礼佛竟作是言某甲菩于我某甲菩萨前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一切十方无量诸佛第一无上大师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现前见觉者证知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前三说受菩萨戒(三说)然后结撮赞叹(便散席)依经本受法如此也三高昌本者或题畅法师本原宗出地持而作法小广先请师云族姓大德我某甲今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唯愿大德忍许听受怜愍故(三说)次乞戒云族姓大德今正是时愿时与我受菩萨戒(三说)次问遮法(凡十问)师应起为白诸佛唱言一切诸佛及大地诸菩萨僧听此某甲菩萨求我某甲菩萨欲从诸佛菩萨僧乞受菩萨戒此某甲已是真实菩萨已发菩提愿能生深信已能舍一切所有不惜身命唯愿诸佛菩萨僧怜愍故施与某甲菩萨戒(三说)次问受戒者言汝某甲听一切诸佛菩萨僧今施汝菩萨戒汝今从一切诸佛菩萨僧受菩萨戒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此诸佛戒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如过去菩萨已学未来菩萨当学现在菩萨今学汝当如是学汝能持不(答能三说)次白竟唱言此某甲菩萨于一切佛菩萨前后我某甲菩萨边已第二第三说受菩萨戒竟我某甲菩萨为作证人此受戒菩萨名某甲复白十方无量诸佛第一胜师及柔和者一切众生软觉者证知此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前已三说受一切菩萨律仪戒竟(三说)次说十重相竟结撮赞叹(便散席)自齐宋已来多用此法所以题作高昌本者寻地持是昙无谶于河西所译有沙门道进求谶受菩萨戒谶不许且令悔过悔过七日七夜竟诣谶求受谶大怒不答进自念正是我障业未消耳复更竭诚礼忏首尾三年进梦见释迦文佛授己戒法明日诣谶欲说所梦未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我当为汝作证次第于佛像前更说戒相时有道朗法师是河西高足当进感戒之时朗亦通梦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于是从进受者千有余人河西王沮渠蒙逊子景环后移据高昌既奉进为师进亦随往值高昌荒饿进生割己身以救饿者因此舍命进弟子僧遵姓赵高昌人传师戒法复有比丘昙景亦传此法宗出彼郡故名高昌本又元嘉末有玄畅法师从魏国度在荆蜀之间宣授菩萨戒法大略相似不无小异故别有畅法师本此法出昙无谶而小广地持恐谶誓愿发起人情有此重复也四璎珞经受菩萨戒法前礼三世三宝(三说)次受四不坏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戒(三说)次忏悔十恶五逆等(三说)次说十重戒犯者失四十二贤圣法问能持不(答能)然后结撮三归重腾前十重戒赞叹发愿言受菩萨戒者超度四魔越三界苦生生不失常随行人乃至成佛若不受戒不名有识畜生无异常离三宝海非菩萨是邪见外道不近人情劝化人受戒功德胜造八万四千宝塔有戒犯者胜无戒不犯若于真佛菩萨前受者名上品戒若佛灭后千里内无佛菩萨从前受者为师名中品戒若千里内无法师从佛菩萨像前自誓受者名下品戒也五新撰本者是近代诸师所集凡十八科第一师初入道场礼佛在佛边就座坐第二弟子入道场礼佛胡跪第三师请三宝第四令起心念三宝如在目前第五忏悔十不善业第六请诸圣作师第七请现前师第八师赞叹弟子能发胜心第九正乞是戒第十教发菩提心第十一问遮法(有十五问)第十二想念得戒第十三发戒时立誓第十四受菩萨三归(以此三归发戒)第十五师起唱羯磨(亦以羯磨发戒)第十六结竟第十七师还座劝学第十八说十重相结撮赞叹作礼便去六制旨受戒法备有在家出家方法文广不列也。

  菩萨戒经。

  此经题名梵网上卷文言佛观大梵天王因陀罗网千重文彩不相障阂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目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身无所障阂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诠参差不同如梵王网也品名菩萨心地者亦是譬名品内所明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总万事能生胜果为大士所依义言如地也卢舍那者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患都尽故称为净众德悉圆名为满也释迦牟尼者瑞应经译为能儒亦云能仁又能忍亦云直林牟尼者身口意满或云度沃焦此是异说华严名号品或名卢舍那或名释迦今明不一不异机缘宜闻耳释迦在第四禅摩醯首罗宫说此心地品寻文始末有千释迦与千百亿释迦各接有缘皆至舍那所受菩萨戒藏然后各坐道场示成正觉覆述说法凡有十处一在妙光堂说十世界海二在帝释宫说十住三在夜摩宫说十行四在兜率陀天说十回向五在化乐天说十禅定六在他化天说十地七在初禅说十金刚八在二禅说十忍九在三禅说十愿十在四禅说心地品第十会总更说前三十心十地皆约无相义为解后又云释迦从初莲华藏世界入天宫下阎浮提成道号释迦始于道场说法乃至十处复从天宫下至菩提树下为此众生说卢舍那初发心所诵戒即是十重四十八轻华严所说文来未尽止有七处八会多道不起本座不道在化乐天说法而此经多道座起复至余处在化乐天说十禅定又诸地多不相应前后座席或复同异良由圣迹难思随机异说耳于三教中即是顿教明佛性常住一乘妙旨所被之人唯为大士不为二乘华严云二乘在座不知不觉以大士阶位非二乘所行制戒重轻非小乘所学大小乘戒制法不同菩萨一时顿制五十八事声闻待犯随结理论关机宜事论凡有三义一大士深信顿闻不逆声闻浅信顿闻则不受二者大士不恒侍左右无有随事随白故一时顿制声闻恒得随侍可有少欲白佛故待犯方制三者梵网所制起卢舍那为妙海王子授菩萨戒尔时诸大士法须说此五十八种故一时顿制也梵网大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唯第十菩萨心地品什师诵出上下两卷上序菩萨阶位下明菩萨戒法从大本出序及流通皆阙既别部外称菩萨戒经。

  ○就文为三从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余尽卷为劝说流通也。

  △就序中初偈明舍那发起长行明释迦劝发。

  ○偈中大意四戒三劝四戒者一舍那戒二释迦戒三菩萨戒四众生戒舍那为本传授释迦为迹释迦得此复授诸菩萨诸菩萨得此戒复传授凡夫众生也三劝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诵此四品戒得之有由根本冥传自下授作佛记所以劝凡夫受既受须持既持须诵欲使相传不断也。

  ○十一行半偈分为三段初三行三句明舍那说戒传授释迦二从是时千百亿下三行三句明释迦迹佛传授诸菩萨诸菩萨传授众生三从谛听我正诵下尽偈明劝信受持也一言三序是三佛各说二言初序是舍那自说余二是此土释迦说今言三序悉是此土释迦说杂有经家之辞。

  ○初更为二前两行半明本迹次一行一句明人法。

  ○就初又三一半行明舍那本身二一行半明释迦迹佛三半行总结本迹。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上句明舍那本身下句明舍那本土此即依正两报佛身四种一谓法身二谓真应三谓法报应毗卢遍耀正法为身舍那行满报果为身释迦应迹赴感为身也金光摄论名法应化若更四身者应身受纯陀供化身受大众供也我今者八自在我也舍那者无明尘垢永尽智慧功德圆备如净满月以名表德也方坐莲华下句明依报方者正也安住正法故云坐也何故坐莲华台世界形相似莲华故云莲华藏华严云华在下擎莲华二义处秽不污譬舍那居秽不染也藏者包含十方法界悉在中也台者中也表因能起果故譬台也又以本佛坐于华台又表戒是众德之本也。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周匝千释迦望百亿国释迦千为本百亿为迹故两重本迹此又为三一明迹中之本二明迹中之迹三明本之与迹皆成佛道今初明迹中之本千华者人中花有十余叶天中花百叶佛菩萨花千叶一叶有一佛世界故有千佛净土表十地十波罗蜜圆因起应果之本地现千释迦一叶一净土即是一佛世界起圆应身又一世界中一佛国土此犹略说华严微尘世界也十方方各一百也一华百亿国下二明迹中之迹一叶一世界有百亿国土娑婆百亿国是一叶之上耳各坐下三明本迹俱成佛道此明迹中本迹皆成佛道也。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第三总结本迹是千百亿初句结迹身舍那下句结本身明千百亿皆以舍那为本也。

  ○第二明人法就文为两初明人次明法。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人中有三句一明能接之人二明所接之人三能接所接人俱至佛所能接之人是千百亿释迦也各接下明所接之人接者接取有缘之义也微尘者听众多也俱来至下第三结能接所接人俱至舍那佛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则开

  第二明法二句上明说戒次明正叹戒初诫菩萨听也诵佛戒者问何故诵不道说耶答此是三世十方诸佛之法非始自作故秪得称诵不得道说甘露门者叹戒譬服甘露令人长寿不死要因此戒得至涅槃常乐我净也教能通理譬之如门又戒能济拔免离生死譬如甘露服得命长大经云有山从四方来唯当持戒布施也。

  ○是时千百亿下第二释迦迹佛传授菩萨菩萨授众生也又为三一明经家叙释迦佛传授之缘由二明释迦说戒传授诸菩萨三劝菩萨传化授诸众生。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今初经家述释迦传授之由三句明千百亿佛各还本处。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然法身无在今初明迹传本戒则本为迹师以迹诵本故也传授诸菩萨此文为三一明戒体二明戒用三劝菩萨受持十重四十八下第一明戒体则十重等为戒体也戒如明日月下二叹戒用持此戒能除罪雾譬之于日使得清凉喻之如月当有善法如璎珞珠又日能长万物戒亦如是能生长万善又璎珞珠能差贫穷戒亦如是能差众生贫善法财又如日月丽天无不瞻仰持戒在体无不归崇璎珞在身庄严第一持戒离丑如端正也微尘菩萨众下第三劝菩萨受持如人渡海必假舟航若渡生死要因于持戒大经云如凭船筏又喻浮囊文为三前总举功能次明能授之人后明所授之人卢舍那下能授之人新学下所授之人。

  受持是戒已  转授诸众生

  受持是下第三劝发传授众生三十心菩萨传授外凡发大乘心也。

  ○第三劝信受持文为三一出所诵法二劝人信受三结劝。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谛听下出所诵法此戒简异外道鸡狗等戒净戒为因木叉为果大众下第二劝人信受又二一劝信二劝受今初劝信所以尔者信是入道初门大论云信为能入我持此戒得成正觉汝亦应尔一切有心下第二劝受凡有心者皆得受菩萨大乘常乐等戒明众生有心所有佛性要当作佛须受三戒也大众下第三结劝上句结下句诫听总明诸佛传授戒法发起序竟。

  ○长行下此土释迦序为二初经家辞次释迦自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初中三阶一叙佛结戒二放光表瑞三大众愿闻初阶四别一标化主大圣释尊二标处所谓坐菩提树下得道因名道树亦曰思惟梵音贝多也三明得道谓成正觉即正遍知号四出所结法谓菩萨波罗提木叉于第四自更四句一标所结名即是木叉二能成胜因谓孝事等宝藏经云孝事父母天主帝释在汝家中又能行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尽孝释迦文佛在汝家中腅摩菩萨亲眼患愈慈心童子火轮速灭即其灵应尔雅云善事父母为孝孝即顺也太史叔明用顺释孝孝经钩命决云孝字训究究是了悉始终色养也亦可训度度是仪法温清合仪也三明能得胜果谓至道之法四结名字是制戒也佛即口放光中阶叙放光表瑞瑞者信也欲说大事前须放光故称为瑞光是色像之胜放胜光明召有缘众同来听戒戒是诸善最胜能灭恶生善也口放光表释尊今日宣说大乘菩萨戒法也是时百亿下后阶叙大众愿闻也文为三一总叙大众二别列四种众一菩萨二十八梵三六欲天四十六国王三总结愿闻也十六国者名出长阿含一史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萨罗五䟦祇六未罗七支提八䟦沙九尼楼十槃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婆十四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槃提西土诸国甚多略举此耳机应声闻自然云集也合掌下即第三时众乐闻也。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告诸菩萨言下释迦自说亦三阶一举我自诵二释放光因缘三劝物遵学即准前诸佛序中三事亦成经家三意也前举譬赞叹此释放光即是赞叹也此三阶各两别初阶两者一叙我自诵二劝余人中凡举五位人一发心谓共地菩萨二十发趣谓初十心依梵网列名一舍二戒三忍四进五定六慧七愿八护九喜十顶心三十长养谓中十心一慈二悲三喜四舍五施六好语七益八同九定十慧四十金刚后十心一信二念三回向四达五直六不退七大乘八无相九慧十不坏心五十地谓登地已上一体性平等地三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是故戒光下中阶释放光因缘亦两别一直标有缘二列因缘于中有两一表得果二表行因各三句得果中三句者一非青黄色心二非有无三非因果法行因三句者一诸佛本源二菩萨根本三大众之根本或言表真俗两谛是故大众诸佛子后阶劝物遵学亦两别一标四劝二释四劝标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诵四劝学后释中但释劝受一事余皆略也。

  菩萨戒经义疏卷上

  音释

  阵

  (古作陈今以车始晋王逸少也)。

  悟

  (与寤同古文通用)。

  况

  (许诳切矧也作两点非也)。

  嘲

  (陟交切与嘲同言相调也)。

  钏

  (昌恋切)。

  迦旃延

  (旃诸延切)。

  鸽

  (古杏切鸠属)。

  抒

  (神与切与杼同挹也)。

  生长

  (长音场)。

  荼

  (宅加切)。

  岳

  (逆角切)。

  埒

  (卢拙切)。

  猎

  (力涉切田猎也)。

  传来

  (传除缘切字以专不作甫)。

  沮渠

  (沮子余渠求于沮渠姓也又匈奴宫名)。

  复

  (方六切重也)。

  摩醯首罗

  (梵语也此云大自在醯许兮切)。

  差

  (楚懈切与瘥同病除也)。

  阂

  (牛代切与碍同)。


卍新续藏第 38 册 No. 0676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

菩萨戒经义疏卷下

  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门人 灌顶 记

  △十重此下第二正说段也文为二先明十重次四十八轻初三章一总标二别解三总结也。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总标中若受菩萨戒下拣非我亦如是诵下显是亦名举果劝因一切菩萨下经明三世意令思齐以劝受者略说木叉即顿戒之相貌偈叹戒体岂逾斯矣劝应当学敬心奉持。

  ○二别解为十。

  ○第一杀戒十重之始若声闻非梵行在初者人多起过故地系烦恼重故制之杀虽性罪出家人起此罪希亦易防断淫既易起制之当初大论云声闻之戒消息人情多防起边所以轻者多起是故重制重者起希轻罪制之淫欲非性罪杀是性罪大乘制之当初也今言杀断他命故五阴相续有众生而今断此相续故云杀也大经云遮未来相续名之为杀道俗同制如五戒八戒之类也大士以慈悲为本故须断也七众菩萨同犯声闻五众大同小异同者同不许杀异者略三事一开遮异二色心异三轻重异开遮异者大士见机得杀声闻虽见不许杀色心异者大士制心声闻制色三轻重异者大士害师犯逆声闻非逆又大士重重于声闻重也。

  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文为三别先标人谓若佛子第二序事谓中间所列三结罪名波罗夷就序事有三一不应二应三结就不应中三别初六句明杀事中有四句成业后一句举轻况重初六者一自杀谓自害他命凡三种法内色外色内外色并皆犯也二教他他亦是杀大论云口教是杀罪非作疮律部分别甚多条绪教他遣使等三方便杀者即杀前方便所谓束缚系等四赞叹杀亦得罪也五随喜者㢡劝令命断亦犯也六咒杀谓毗陀罗等虽假余缘亦皆同犯律中明杀十五种谓优多头多弶弦拨毗陀罗等如律部广明云云杀业此下三重中第二成业之相也三业成杀自动用者正身业也教他及咒口业造身业也心念欲杀鬼神自宣遂者意业造身业也三阶于缘中造作皆是业义杀法谓刀剑坑弶等皆有法体故称为法杀因杀缘者亲疏二途正因杀心为因余者助成故为缘亲者造作来果为业四者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杀害四命断一是众生者众生虽多大为三品一者上品谓诸佛圣人父母师僧害则犯逆三果人两解一云同逆以声闻害时已是重中之重故二云犯重大经明三种杀杀三果人但入中杀不在上杀故知非逆菩萨人以取解行已上大经云毕定菩萨同上科今取不作二乘为毕定位或取七心已上皆可为断也养胎母一云无逆二云犯逆大士之重重于声闻也中品即人天害心犯重三下品四趣也两解一云同重大士防杀严重故文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即其证也二云但犯轻垢在重戒中兼制以非道器故文云有命者举轻况重耳三杀心有两一自身杀心二教他杀心自身杀心有两一通心二隔心通心者如漫作坑弶漫烧煮等通三性皆犯若缘此为彼于彼上起害心皆属通心既自对境又命不复续虽所为不称悉皆正犯隔心者作坑止为此无心在彼彼死亦犯彼边不遂轻垢若此路本是此道众人行往今作坑止为此而彼死亦重以此杀具体能通害以具缘心还属通心也若本斫东人误中西人西人上都无杀心此属隔心四命根断有两时一此生二后生此生有二句一有戒时犯重二无戒时断当戒去时结不遂轻垢命断时结罪同前声闻临终时未结声闻舍具戒作五戒等结也后生为戒自复两种一自忆二不自忆自忆者若任前势若更加方便命断犯重以前后皆自忆故不自忆者若任势死犯重已死时有戒故若加方便当知前疮不死后方便时不忆但犯轻垢也而言命根者数论别有非色非心为命根成论及大乘无别非色非心为命根也只取色心连持相续不断为命耳大论亦然六入六识得相续生假名为命也乃至一切有命下第三举轻况重是菩萨第二阶明应有三句一常住慈悲心两解一云应学常住佛起慈悲二云心恒应常住慈悲之地二孝顺心秉戒不恼他三方便救护非直尔不恼乃应涉事救解而恣下第三结不应故成罪亦三句一恣心谓贪心杀二快意谓嗔心杀三杀生谓举杀事有此三故堕不如罪。

  ○第二盗戒谓不与取灼然不与取名劫潜匿不与取名盗盗彼依报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声闻五众有同有异同者皆不应盗异者有三一开遮异如见机得不得等或复谓见机盗以无盗心大士为物得种运为皆种声闻自度必依规矩大士不畏罪但令前人有益即便为之声闻人佛灭后盗佛物轻菩萨恒重又本应与他外命而反取岂是大士之心耶。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赞叹盗见作随喜乃至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序事中有三三中各有三不应有三就十一句判三也初六次四后一应中亦三如文文句同前杀戒不应中三如前盗业下第二别明成业之相有四句同前运手取他物离本处成盗业业是造作为义重物谓五钱也律云大铜钱准十六小钱也其中钱有贵贱取盗处为断菩萨之重重声闻二钱已上便重有人作此说者今不尽用取五钱为断是重也离处盗业定在此时也而菩萨第二阶明应也与前大同小异前明应学常住佛行慈悲今言孝顺行慈悲也菩萨应学此等事故言应也不应者不应为偷盗及杀生等事此即诫劝二门也诫勿令杀盗劝令行善慈悲孝顺及学常住佛行行等皆是善法为孝顺也佛性者一切众生皆有当果之性性是不改为义耳而反第三结不应也解三宝物如律说。

  ○第三淫戒名非梵行鄙陋之事故言非净行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而制有多少五众邪正俱制二众但制邪淫与声闻同异大略同前。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序事三阶一不应二应三结淫事出家人不应为也应学佛菩萨净行如前杀门不异初不应有三别第一三句举淫事中四句明成业后三句举轻况重文小差互不次耳此戒备三因缘成重一是道二淫心三事遂或备五一是众生二众生想等后三句举劣结过自妻非道非处产后乳儿妊娠等大论皆名邪淫优婆塞戒经云六重以制邪淫戒中复制非时非处似如自妻非时不正犯重教人淫自无迷染但犯轻垢或言菩萨则重今释声闻菩萨同尔不与杀盗例也人畜鬼神男女黄门二根但令三道皆重余称叹摩触出不净皆是此戒方便悉犯轻垢也而菩萨下第二阶明应也而反下第三结此中所制皆不应为为即犯罪故结不应也。

  ○第四妄语戒妄是不实之名欺凡罔圣回惑人心所以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与声闻同异大略同前。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序事三段不应中三别初三句明妄语等事中四句明成业后三句举轻况重自妄语者言得上人法教他者教说或教他自说方便妄语如蜜涂树众蜂悉来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欺诳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谓前三品境上品境中向父母师僧妄语犯重向诸佛圣人两解一云入重内二云此人不惑又能神力遮余人令不闻但犯轻垢圣人有大小有他心智者有不得者今从多例罗汉及解行已上向说罪轻降此或得他心或不得者例悉同重向中品境天人等同重正是惑解妨道之限向下品境四趣等或言同重今释轻垢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略同前有言妄语心通本向此说此不闻而彼闻说亦同重今释不重于彼无心故三欺诳心是业主若避难又增上慢皆不犯地持云菩萨味禅名染污犯当知菩萨起增上慢亦轻垢遣使有两解一云教他说我是圣人亦重以士无圭璧谈者为价傍人赞说胜自道教他道是圣名利不入我非重也二云圣法冥密证之在我必须自说方重他说坐轻四说重具谓身证眼见若说得四果十地八禅神通若言见天龙鬼神悉是重具若说得证性地一云既是凡法罪轻垢五前人领解结罪时节多少两解一云随人二云随语结此戒既制口业理应随语远为妨损必应通人小妄语戒应随人复随语若增上烦恼犯则失戒者复说但犯性罪若对面不解且结方便后追思前言忽解者则坏轻结重十重皆有因缘今且释四重余可例知直出为言宣述为语论述有所表明能示理事名为语也。

  ○第五酤酒戒酤即货贸之名酒是所货之物所货乃多种酒是无明之药令人惛迷大士之体与人智慧以无明药饮人非菩萨行大论明酒有三十五失所以制此为菩萨十重中摄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小同异者同不应酤菩萨以利物故重声闻止不应作犯七聚货卖但犯第三篇是贩卖戒所制菩萨若在淫舍或卖肉犯轻垢以招呼引召不能如酤酒也。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文句同前酤者求利教人者令人为我卖酒亦同重教人自酤罪轻酤酒因下明成业四句业者运手法者是酤酒方便法用也因缘者备五也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希利货卖四真酒五授与前人众生谓前三境上品无醉乱者轻是醉乱者重中品境谓人天正是所制故重下品四趣乱道义弱酤与罪轻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同前若隔心亦重希利货卖亦重以欲得多售故真酒者谓能醉乱人者药酒虽希初货不乱人货无罪也一云待饮时随人数结重如小儿来酤彼竟不饮于谁结重耶。

  ○第六说四众过戒说是谈道之名四众谓同法四众过者七逆十重也一以抑没前人二损正法故得罪也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士掩恶扬善为心故罪重也上者第二篇中者第三篇下者第七聚声闻法如此与菩萨有异也。

  若佛子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文句同前此戒备六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有说罪心四所说罪五所向人说六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上中二境取有菩萨戒者方重以妨彼上业故无菩萨戒止有声闻戒及下境有戒无戒悉犯轻垢此戒兼制以妨业缘文云在家菩萨即是清信士女出家菩萨是十戒具戒又言比丘比丘尼一云犹是道出家菩萨具戒者耳二云是声闻僧尼若说此人重过亦犯重此是行法胜者亦损深法故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意同前三说过者有两一陷没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谓治罚心欲令前人被系缚等此二心皆是业主必犯此戒若奖劝心说及被差说罪皆不犯四所说过谓七逆十重称犯者名字在此戒正制若谓治罚心在第四十八破法戒制若说出佛身血破僧依律部本制向僧说是谤僧知出血等事希故轻此戒正制向无戒者说应得重若重罪作重名说是事当义作轻名说是谓当失当义但令心重事重悉同犯重此是名僻若事僻者实轻谓重则犯重实重谓轻则罪轻以其心谓轻重故若作书遣使一云同重二云罪轻然犯七逆十重前人失戒失戒后说但犯轻垢五向人说谓上中二境无菩萨戒向说犯重损法深故为下境悉轻毁损不过深文云菩萨闻外道二乘说佛法过应慈悲教化而反自说即是向彼人说损辱为甚也六前人信解已所说口业事遂据此时结罪结罪多少一云随人二云随口业也。

  ○第七自赞毁他戒自赞者自称己功德毁他者讥他过恶备二事故重菩萨推直于他引曲向己何容举我毁他故得罪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但菩萨利安为本故赞毁罪重声闻不兼物毁他犯第三篇自赞犯第七聚。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文句同前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赞毁心四说赞毁具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一云毁上中二境犯重毁下犯轻二云上中二境有菩萨戒者方重恼彼妨深故若无戒及下境有戒悉轻恼妨浅故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意同上三赞毁心谓扬我抑他欲令彼恼若折伏非犯自赞毁心正是业主教他两解一云同重二云罪轻四说赞毁具者此经漫云他人受毁辱依律部有八事云云五前人领解者彼人解赞毁之言随语语结重增上犯已失戒后但性罪前戒制向他说彼过止八事中犯事以向无戒人故重也。

  ○第八悭惜加毁戒悭惜是爱吝之名加毁是身口加辱前人求财请法悭吝不与复加毁辱顿乖化道故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不简亲疏求者皆施不与加辱皆犯以本誓兼物故声闻唯弟子不教法犯第七聚不与财不制尼家二岁内不与财法犯第三篇二岁外不与犯第七聚加毁随事各结不合为重。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悭毁心四示悭相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谓上中二境犯重下境轻二众生想如前三悭毁心谓恶瞋吝惜财法而加打骂是犯若彼不宜闻法得财宜见诃辱皆不犯自悭自毁正是业主犯轻垢以前人教不犯戒故四示悭相者或隐避不与财法或言都无或手杖驱斥或恶言加骂等皆名示相或自身示作或使人打骂皆重若彼遣使求财请法对使人悭惜或恶言呵骂皆应不重既非对面损恼彼轻故决定毗尼经云在家菩萨应行二施一财二法出家菩萨行四施一纸二墨三笔四法得忍菩萨行三施一王位二妻子三头目皮骨当知凡夫菩萨随宜惠施都杜绝故犯也五前人领解知吝惜之相领纳打骂之言随事随语结重此戒亦一例结重也。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不受悔谢乖接他之道故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同菩萨本接取众生瞋隔犯重声闻自利犯第七聚。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文句同前此戒具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瞋隔心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上中境重下境轻也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等同上三瞋隔心者不欲和解犯重知彼未堪受悔不犯四示不受相或关闭断隔发口不受五前人领解知彼不受身口加逼之苦随身口业多少结重也。

  ○第十谤三宝戒亦云谤菩萨法戒或云邪见邪说戒谤是乖背之名絓是解不称理言不当实异解说者皆名为谤也乖己宗故得罪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大士以化人为任今邪说乱正故犯重声闻异此三谏不止犯第三篇。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文句同前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欲说心四正吐说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谓上中二境若菩萨若声闻若外道向说犯重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如上三欲说心者运意作欲向说之意四正说者发言向他自对他说若令他传说悉重五前人领解纳受邪言随语语结重若作邪说经者欲令人解随彼披览发解者随语语重邪见推画条绪乃多略有四种一上邪见二中三下四杂上邪见者拨一切都无因果如阐提中邪见者不言都无因果但谓三宝不及外道有两相一法相异谓三宝不如此是矬陋之心计成失戒二非法相知三宝为胜口说不如既不翻归戒善不失随所出言犯重亦此戒所制也下品邪见不言三宝不及外道但于中弃大取小心中谓二乘胜大乘不及若计未成犯轻垢下自有背大向小此戒中广明也杂邪见有四种一偏执二杂信三暂念小乘四思义僻谬偏执有二一执大谤小二偏谤一部执大谤小者计云唯有大乘都无小乘非佛所说此谤声闻藏犯轻偏谤一部者于方等中偏言一部非佛说若计成犯轻垢既不顿违经教犯轻垢不失戒二杂信者谓心中不背因果及三宝大乘但言外道鬼神有威力遂奏章解神或劝他悉犯轻垢三暂信小乘知大乘高胜且欲断烦恼取小果后更修大此名念退若计成犯轻垢四思义僻谬如即今人义浅三五家释此应非罪是我智力不及非作意强拨也复有知义轻辄解复有知他为是强欲立异皆邪画之流所犯轻垢也。

  善学诸人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善学十重第三段总结有三章前举所持法二诫劝三指后说此三中各二段初二者一举人谓善学诸人是叹美之辞二举法菩萨波罗提木叉此言保解脱解脱是果戒是因因中说果也应当下第二诫劝犯持亦二初劝学持二别举得失若有下第一举得失汝等下第二劝学持也八万下第三总结指后说悬指大本后分八万威仪品当说。

  ○四十八轻类前三段。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不敬师友戒傲不可长妨于进善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应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问讯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自下诸戒皆有三章一标人谓若佛子二序事谓中间所列三结罪名谓轻垢就序事中或差降不同三阶一劝受二明应三明不应与十重无异前明劝受是结戒远缘凡举三位人为劝恐在高奢诞不修戒行故偏劝王虽秉法行杀有罪有福如圣所说若受得戒非人防护福善增多此阶三别一举所劝人二正劝令受三明受利下悦鬼神上匡佛法有人言此文属总劝受戒若是总劝何简高下偏劝王官者制令恭敬恐王憍奢故举为言先也既得已下第二明应应行敬事也亦有三别一序已得戒善二应生孝敬三出所敬之境而菩萨下第三不应生慢也前明应应行谦卑敬让师友自下诸戒皆有此意也。

  ○第二饮酒戒酒开放逸门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唯咽咽轻垢。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明过失二制不应三举非结过过酒器与人二解一云执杯酒器相劝二云止过空器令斟酌寻下况语应如后释过器尚尔况自饮乎所以结戒有五五百一五百在咸糟地狱二五百在沸屎三五百在曲蛆虫四五百在蝇蚋五五百在痴熟无知虫今之五百或是最后与人痴药故生痴熟虫中也不得教此第二制不应教人及非人并自饮皆制若故下第三段举非结过自作教他悉同轻垢必重病宣药及不为过患悉许也未曾有经末利饮酒此见机为益不同恒例也。

  ○第三食肉戒食肉断大慈心大士怀慈为本一切悉断声闻渐教初开三种净肉等后亦皆断文云当知断现肉义大经四相品广明三种九种十种也。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明过失二制不应三举非结过若有重病饮药能治准律得啖或应不制也。

  ○第四食五辛戒荤臭妨法故制七众大小如前菩萨小重发色故也。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明单辛不应食二明杂饮食之不应三举非结过旧云五辛谓蒜葱兴渠韭薤此文止兰葱足以为五兼名苑分别五辛大蒜是葫荾茖葱是薤慈葱是葱兰葱是小蒜兴渠是蒠蒺也生熟皆臭悉断经云五辛能荤悉不食之必有重病饵药不断如身子行法菩萨亦应不制也。

  ○第五不教悔罪戒以朋恶长过故制出家二众全犯余三众及在家虽未有僧事利养见过不令悔亦犯轻垢大小同制。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出犯事二明应三明不应犯事者谓犯八戒五戒十戒大小乘皆有小乘八戒即八斋法大乘八戒谓地持八重小乘五戒清信士女优婆塞戒经所明小乘五逆大乘七逆七逆如下文应教悔第二明应凡大小乘人犯上诸罪必有三根应须举处教悔而菩萨下三明不应不应有三句一不应同住二不应同利三不应同法凡上来所制若一往见犯不举是一罪是不可同住者复默与同住复加一罪不可同利养者复差与施利复加一罪也。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丧染神资之益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大士见有解者常应供给启请以欲善无厌故声闻有解广略布萨法应供给五岁内及未解五法法应启请不者犯第七聚。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房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序事中第一序大乘师来言大乘同见同行简小乘第二明应应二事所谓应供给请法言三两金极势之语若有咨请当应舍三两金如雪山一偈为此殒躯况小供给三时者中前中后初夜请益也。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制意与前同。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咨问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段一有讲法处二应三不应言毗尼经律者大乘毗尼经律非三藏中毗尼也大乘经有灭恶义故称毗尼傍人已请在彼讲说法应往听而懈怠不去日日轻垢地持有讲法处不听不往瞋慢心得罪优婆塞经相去一由旬为限也。

  ○第八背大向小戒乖大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共所习各异。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序事两阶一背大二向小此戒直制犹豫未决是下邪见之方便若决谓大劣小胜计成失戒若心邪画未成犯轻垢同此戒制今举背大向小为语以凡夫菩萨多行此事故若彰言说则有两种若法想说戒善已谢止犯性罪若非法想说犯第十重而受持二乘者是欲受外道恶见两解一云二乘望大乘悉是外道二云若背大乘欲受六师法计未成是邪见方便犯轻垢同此戒制也。

  ○第九不看病戒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大士一切应看声闻止在师友同法共房及僧差此外不制以其本不兼物故。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举病人是胜福田二应三不应言供养病人如佛极敬为语此明在心不在田如阿难分饭与饿狗以心好故与佛一等菩萨见一切病人随力所能皆应看视文中举父母师弟子从近为始也未云城邑旷野凡是病皆救即知通一切也若瞋心舍置随人结轻垢若力不及起慈念心不犯其细碎如律部也。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以伤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不应畜二引况三举非结过父母之仇尚不思报况畜杀具欲害众生罾缴罗网等道俗同制刃槊弓箭旧开国王王子等。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品中广明。

  此十戒总结如下六品所明也。

  ○第十一国使戒夫为敌国使命必觇候盈虚矫诳䇿略邀合战阵情存胜负以乖本慈文云国贼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序事中三一不应二引况三举非结过序为利恶心简除和合不得入军中军中喧杂非佛子所行处兴师相伐杀心乖慈不应为也此使命为相害因缘故制也。

  ○第十二贩卖戒希利损物乖慈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共。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序事中三一不应二举况三举非结过夫贩卖者谓生口六畜或度卖良人多有眷属分张之苦若贩卖棺材则恶心希售故道俗俱断若自作若教他为我作或教他自作悉犯轻垢若偷度生口卖畜生令杀咒令人死欲得棺材售此别犯盗罪杀罪也。

  ○第十三谤毁戒陷没前人伤慈故制大小乘俱制七众同犯别取天人已上同有菩萨戒者说其七逆十重或陷没或治罚莫问有根无根但令向异法人说悉犯重前说四众过戒已制若向同法人说莫问境高下有戒无戒陷没人者此戒同犯轻垢。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序事有三一举谤事二应三不应言父母兄弟者举大士之心心常想一切如父母六亲应生孝顺慈悲心而今反加谤害声闻向同戒同见同众四重无根者僧残余如律部广说。

  ○第十四放火烧戒伤损有识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举放火事二远有焚烧三举非结过有师言杀鬼畜犯重初戒已制此戒但不得烧林木远损害义今释杀鬼畜既不犯重今烧林木而死者与此戒同制四月至九月多生虫类此时道俗同制不得烧林木远有损害义在家菩萨为业烧者不制出家菩萨为妨害众事亦应开许者若不慎烧犯轻垢一切有生物谓有生命也有言生误应言有主物若烧有主物何但四月九月当知作有生也。

  ○第十五僻教戒使人失正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共以所习异故。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举所应教人自佛弟子谓内众外道谓外众六亲善知识通内外二明应应教大乘经律令发菩提心三十心者十发趣心起金刚心谓十金刚略不说十长养此三十是始行者急须应为开示故三明不应不应恶心教二乘外典等若见机益物不犯。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乖训授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前戒隐大示小今戒虽为说大而希利靳固隐没义味不令显示声闻教训他人隐没义理犯轻垢。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先应自学二为后来者具说三明不应为利隐没就文易见有师言此中所列苦行制令救物不尔轻垢又解是举况之辞大士当应舍身施人然后具为说法况今止为说法而希利隐没耶后阶亦三文相易见也。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恼他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序事有三一为利亲附二非理告乞三举非结过因倚威势乞书嘱置打拍乞索若自及教他为我皆犯此戒也。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无解强授有误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未制声闻师德在七法诵受戒法所制菩萨师法必须十岁五法如初释。

  若佛子学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应诵戒解义亦是所制日日六时昼夜各三一云诵未通利必须六时已通利未必恒尔二云恒应六时二明不诵不解不应作师一乖己心则自欺误前人则欺他也。

  ○第十九两舌戒遘扇彼此乖和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过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序事两阶一举所斗过人谓持戒菩萨比丘手捉香炉聊举善行一事二不应不应斗过两头持此过向彼说故言两头谤欺贤人道其无恶不造两舌之辞实语两舌亦犯此戒举虚过为语故言谤欺过字或作遇字文语以斗言值遇二边皆消文或言应作遘字文误也此戒名嫉善戒直憎嫉善人说其过恶于两头之语小不便今言嫉善此戒兼制由以斗于彼此也。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见危不济乖慈故制菩萨行慈悲为本何容见危不救大士见危致命故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不俱制大士一切普度声闻止在眷属此制自度也。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非亲应度二是亲应度三举非结过初重可解前明想念如亲即制令忆慈观如大经明习九品七品等第一使上怨等于上亲大士应与资身之益及资神之利在文易见若父母下第二是亲应度大士前人后己故亲在后准前亦应有三今止明资神之益。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如是下第三总结指灭罪品中广明也。

  ○第二十一瞋打报仇戒既伤慈忍方复结怨故制也外书有二途一是礼之所许二是法之所禁渐教故也今内经悉禁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若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得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仇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初制不应报仇谓以瞋打报瞋打非谓应以德报怨尚不应畜下第二举况而出家下第三举非结过奴奴出家菩萨不得畜在家得畜而不应非理打拍也。

  ○第二十一憍慢不请法戒慢如高山法水不住有乖传化之益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大士常应咨请声闻是应请之内憍慢不请方犯轻失。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自恃憍慢即是兼制言始出家者染法未深多有自举解者未有正解自恃聪明者于余事有知也其法师者下二出慢之境小姓卑陋所以起慢实自有解是故不应而新学下第三举非结过第一义者菩萨胜法皆名第一义此戒与前第六戒同制不请法以心为异前制懈怠不请此制憍慢不请若慢心不往听应同此戒也。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乖教训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一一不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求法之人远来问道文中具序初新学菩萨已受戒竟远来听法法主言非己师恃解恃势轻慢心不好答问使义理隐没颠倒法相故犯若千里内无师于佛像前自誓受必须见好相方得二明师师相授不假见相生重心故若法师此第二法师自恃所以兴慢而新学下举非结过第三句也彼远来问义倚恃憍慢不好酬对故犯也。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不务所务务所不应学者乖出要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常应大乘在先不限时节声闻五岁未满五法未明若学失所非急犯第七聚此外不制以自修自满故。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应学而不学有佛经律大乘法者通举菩萨藏正见者谓万行之解正性者谓正因性正法身者谓正果性修万行从因至果此是要知而今反不勤学而反学二乘外道数论等是断佛性此第三举非结过习小助大不犯为伏外道读其经书亦不犯菩萨若拨无二乘亦名为犯若学二乘法为欲引化二乘令入大乘不犯也。

  ○第二十五不善和众戒夫为众主必使事会众心方能传益后生彼我获利而反起斗乱用无节目自损损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既未持众不制。

  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房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讼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出众主凡五种人以初句为两方便成六人律中有十四人如律中说此略举六人应生下第二应应有三事一应慈心谓欲与众生乐二善和诤讼谓如法灭诤诤有四毗尼有七应如法除灭不得差违三善守三宝物应物应事施用不得差互而反乱众第三不应但举后两句不举不生慈心此二事即是无慈也。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僧次请僧不问客旧等皆有分而旧人独受不以分客乖施主心贪利故制此戒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未知僧事不制。

  若佛子先在僧房中住后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房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须悉以与之若有檀越来请众僧有利养分僧房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房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有客来至文中虽道菩萨比丘若声闻僧预利养分亦同其例也先住下二应应有二事一礼拜迎接给僧卧具等二应依次差僧言卖身供给举况之辞而先住下第三不应不应中但举不次差僧据后以兼前若不与僧物分不迎接亦同此制若知僧次的至彼人不差而夺但犯轻垢以临差时界外或有来者未专有分故差竟而夺与余人余人知尔能差及所差并是盗方便后得施家食䞋五钱入手各结重畜生无异或此为不差僧次戒差僧次有六种如律中说。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各受别请则施主不请十方僧使施主失平等心功德十方僧失常利施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在家二众无此利未制大小乘不同菩萨僧一云凡斋会利施悉断别请若请受戒说法见机或比智知此人无我则不营功德如此等不制二云从四人已上有一僧次不犯都无者被制文意似前解。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初标不应而此下第二释不应意施主修福法应广普当知利施本通十方由汝别受故十方不得远有夺十方之义是故不应八福田下此三结不应八福田并有应得僧次义如佛应迹为僧等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四阇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然三藏中佛恒受别请而不名犯一佛是上福田不减等心之福二此土只有一佛无有夺余佛义。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分别是田非田如大经德王品当知是心则为狭劣失平等心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道俗菩萨请僧斋会一云都不得别请悉应僧次的请一人便犯二云一食处莫问人数多少止请一僧次便不犯都无则制若悉请者益善文意似如前解。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人僧房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标应而世人下二释应意明次请虽得凡僧有胜的请圣僧也云五百罗汉不及一凡僧此就心边不论田也若别请下三不应不应同外道异法不随佛教即乖孝道七佛者并在此土应化迹在百劫之内长寿天皆所曾见故多引七佛证义欲使信者易明过去九十劫初有一佛名毗婆尸亦名维卫中间诸劫无佛至三十一劫有两佛一名尸弃二名毗舍婆亦言随比此第九十一劫名贤劫千佛应出四佛已过一拘留孙二拘那含牟尼三迦叶四释迦牟尼也。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大论云贪心发身口名为邪命文列七事例同者皆犯乖净命也。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医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都无慈悯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恶心为利简见机益物二列七事三举非结过即是无慈故犯声闻邪命凡有四食方仰及下等四此中五事通前四食一贩卖女色二手自作食制道开俗三相吉凶俗人如相以自活不犯道一向制四咒术五工巧六调医方法此三事于物无侵如法自活在家不制出家悉断若净治医无所悕望不犯出家亦开和合药毒杀人犯罪也。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三斋六斋并是鬼神得力之日此日宜修善福过余日而今于好时亏慢更犯随所犯事随篇结罪此时此日不应不知加一戒一云七众俱制皆应敬时二云但制在家年三长斋月六斋本为在家出家尽寿持斋不论时节。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总举犯戒凡有所犯皆言行相违乖反正真皆谤三宝于六斋日下二所敬之时谓六斋三长斋等作杀生下第三更举所犯结过杀生劫盗略举初二重破斋者谓非时食等优婆塞戒云六斋日三斋月受八戒持斋在家菩萨应行此事。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制戒品中广明。

  如是十戒第三总结也。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见有卖佛菩萨像不救赎损辱之甚非大士行应随力救赎不者犯罪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菩萨应赎声闻见父母不赎犯第七聚经像不见制。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序事有三先能卖之人谓劫贼所卖即佛菩萨形像此有父母是有大慈故而菩萨下第三正应救赎也。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此有六事远防损害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畜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序事凡列六事一贩卖杀具二畜轻秤小斗丈尺短者亦从此例三因官形势求觅钱财四害心系缚五破坏成功六畜养猫狸此等六物皆有损害不应畜损伤之事也。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凡所运为皆非正业思想觉观有乱真道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同。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不得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前标不应恶心简去见机二列事三总结列事大例成五第一两事不得观看道俗同制第二若为自娱道俗同不得作不得听若供养三宝道俗同开第三八事不得杂戏第四六事不得卜筮为利此等道俗俱制也第五使命。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乖本所习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以习各异欲背大向小心计未成犯前第八背大向小戒计成失戒在第十重戒中说此戒所制不欲背大正言小乘易行且欲断结然后化生。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序事有两一应应念大乘略举三事一护大乘戒凡举两譬一金刚取坚义二浮囊如大经草系出因缘经二生大乘信三发大乘心若起下二不应不应一念起自度之想外道者指二乘为外道若权入此道为化非所制也。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菩萨常应愿求胜事缘心善境将来因此克遂若不发愿求善之心难遂故制七众同大小异所习不同故。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出愿体二应三不应一愿体有十事一愿孝父母师僧二愿得好师三愿得胜友同学四愿教我大乘律五愿解十发趣六愿解十长养七愿解十金刚八愿解十地九愿如法修行十愿坚持佛戒宁舍下第二应发此心苦一切下第三不应不应不发此心也。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誓是必固之心愿中之勇烈意始行心弱宜须防持若不发心作意亦生违犯故制七众同犯而用不必皆尽大小乘不共二乘不制心易防持。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破戒之心视他好色。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制断其舌终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

  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破戒之心贪着好触。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序事有三初一句标劝以发十愿应发誓持戒后一句结不发为过中间十三复次正明誓体也。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始行菩萨业多不定且人身难得堪为道器不慎游行致有夭逝在危生念所丧事重以不慎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若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时是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明游止所应是制戒之缘在先兼制更有三初明游止二时十八物自随二时头陀者游行时也春秋二时调适游行化物无妨损也头陀有十二大论广明食有五一不受别请二常乞食三中后不饮浆四一坐食五节量食住处有五一阿练若处二常坐不卧三冢间住四树下坐五露地住衣止有两一但畜三衣二常着衲衣冬寒夏热游行多妨损故制若不依制犯轻垢有人言菩萨立誓安居五月三月下半至八月上半文云此时不复头陀复是安居之限游行冒难皆是制限也。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乖乱失仪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应次第莫如外道下二不应不应乱次也我法中下三总结应不应义声闻次序出律部卧具法以戒为次乃至大须臾时皆名上座通道俗九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六法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出家七出家尼八优婆塞九优婆夷此九众有次第不得乱如律部说也。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福慧二庄严如鸟二翼不可不修乖出要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菩萨摄一切善应修声闻夏分自誓应修福业余时不制。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房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福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爱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读诵讲说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修福自作教他文中略序七事一僧坊二山林三园四田五塔六冬夏坐禅安居处七一切行道处凡此流类悉应建立力若不及者不犯而菩萨下第二应修智慧亦自作教他人而新学下第三举非结通不修为失也。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中当广明。

  如是九戒下第四段总结梵坛品当广明也。

  ○第四十拣择受戒戒有心乐受悉皆应与若瞋恶拣弃乖于劝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余无师范者未制大小不全共菩萨本兼物声闻若许而中悔是犯不许不犯。

  若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否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序事有三初不应简择二应简择者有两一身形不如应简释二业障不如须简择衣中声闻用青泥?菩萨亦应用依此文意似不必尽备但与俗艳不同便名如法一云道俗受戒皆须服坏色二云是可坏色处道俗同制文云与俗有异当知出家菩萨必用坏色出家人法下第三举非结过也。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内无实解外为名利辄尔强为有误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不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不制。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梨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八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明所解解此故堪为师兼制不解则犯问遮道遮道有三一七逆二十重三四十八轻如是三事皆应一一好解不欲受者不得逼憎受之罪若不解大乘下第二不解不解此而作师亦是兼制而菩萨下第三举非结过也。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凡未受菩萨戒者皆曰恶人若预为说后受不能殷重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人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不得辄说唯除国王外道恶人即九十五种是恶人辈下第二不受皆为恶人空生空死同畜生也而菩萨下第三举非结过也。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当分犯已自结罪不思惭愧而冒当利施无愧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以枉当福田故文云信心出家毁正戒者在家未当田任未制。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咸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带罪无愧不得受施国王本以地水给有德之人无有德行不应受用五千下第二带罪无愧人鬼所毁若毁正戒第三举非结过也。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三宝皆应供养若不修者乖于谨敬之心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应修五事声闻五篇轻重法应诵持余事不制。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标劝受持下二别列劝事凡五种一受持二读三诵四书写五供养解说已在上三十九中若不下第三举非结过经典是佛母应供养不者犯罪。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菩萨发心为物见有识之类应须教化令得悟解若不能者乖大士之行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大士化众生是正行小乘自度不化非犯。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劝起大悲不起兼制悲能拔苦大士恒愿众生离苦若入一切下二列悲心之事凡三种一见人类令受三归十戒有二解一声闻十戒二菩萨十重戒二见非人类令发心三随所至方随所见人悉令发心是出要之急须此三通制道俗菩萨若不下第三举非结过也。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前人不如法强为解说彼此有慢法之失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在家不全为法主止说一句一偈不如法亦犯。

  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座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重一常应大悲教化即是兼制也不得立示说法仪则为白衣说不得倚立法应同坐若相与立亦非过此中举立为语若人卧法主坐立或复覆头捉杖悉不得二为四众说亦不应倚立莫言僧尼有道而倚立为说亦是轻法为犯也其说法者三举非结过也。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既见善事法应随喜而今制网障阂乖助善之义故制在家二众同犯出家五众无其自在之制脱立阂善制限亦同此制大小同犯。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一标受戒者两释一云标被制之人佛子欲信心受戒而制限障阂不听彼受二云标能制之人佛子始以信心受戒未便立非法制限是故示应若国王下二正制限之事不听出家断僧宝也不听四部出家者谓居士居士妇童男童女不听造立形像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断法宝也故作下举非结过也。

  ○第四十八破法戒内众有过依内法治问乃向白衣外人说罪令彼王法治罚鄙辱清化故名破法乖护法之心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爱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序事三阶第一不应破法第二明护法从若受佛戒文已去是也第三举非结过从教人破法已去文是也或名此戒为令他得损恼戒也。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诸佛子下第三总结有三一标数二劝持三劝诵一标数即四十八轻也汝等受持即第二劝秉持之在心也第三劝诵举三世菩萨诵为劝也。

  △诸佛子听下第三大段流通也就此中大分为两一流通此戒轻重二流通此一品。

  诸佛子谛听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脱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为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就第一流通此戒轻重复有四意一明诵二正流通三流通得益四大众奉持就此四更各有三别第一诵中三一标名二三世诸佛诵三我释迦亦诵第一标名数十重四十八轻事也第二三世诸佛尊重此戒诵持劝也我今亦诵第三我释迦亦诵为流通劝物也汝等一切众此四阶中第二正流通亦有三一劝流通人二流通相三流通事流通人者即时座大众也流通相五种法师也流通事者以此戒法流通三世化化不绝也得见千佛下此是四重中第三阶流通得益得见千佛是益事也就此文为三一值圣二离苦三得乐值圣者见千佛也三世千佛悉见今举千佛一世耳佛佛授手者非即举手更授也明秉戒如法与佛相邻邻次不远故义言授手也世世不堕离苦也常生得乐也所离所得岂止于此且举凡情所忻厌以之为劝耳我今在此树下付属奉行此下不更开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尔时释迦第二章总流通一品一卷戒本亦有阙者是抄不尽耳亦四阶一偏结说心地品二略举总结十处说三所说之法四大众奉行初阶两别一明此释迦说竟二明余释迦说竟从摩醯第二阶总结十处说竟亦两一举此释迦所说十处出上卷二举余释迦所说余释迦中文末阙亦如是学第三阶举所说法凡七句亦两前六是别后一是总千百亿世界中下第四大众奉行亦两前明千百亿世界中众生各各皆说各各奉行二指余处广说佛华光王品应是大本中也本不同三千者是菩萨应学三千威仪三年者声闻五年菩萨三年三事者戒定慧也。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  悯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佛行处
  智者善思量  计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灭尽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又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从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菩萨戒经义疏卷下

  音释

  经

  鉾

  (迷浮切与矛同)。

  刺

  (七迹切)。

  [萩-火+(尤-尢+木)]

  (苏贯切与蒜同)。

  茖

  (音格作革非也)。

  咨问

  (上津夷切访问也)。

  罥

  (古泫切系也与罥同)。

  贩

  (方愿切贩卖也)。

  易

  (夷益切贸易也)。

  占

  (之廉切占视也)。

  箜篌

  (上音空下音侯乐器也)。

  摴蒲

  (上抽居切博器也)。

  塞戏

  (上音赛)。

  拍鞠

  (上普陌切下渠竹切毬子也)。

  掷

  (直炙切投也)。

  蓍

  (升脂切蒿属)。

  髑髅

  (上音独下音娄首骨)。

  卜筮

  (下时世切龟为卜箸为筮)。

  劖

  (仕衫切针刺)。

  嗅

  (许救切俗作嗅)。

  燧

  (除醉切取火木也)。

  镊

  (尼辄切钳也)。

  邃

  (虽遂切深也)。

  杻械

  (上救九切下下戒切)。

  锁

  (苏果切与锁同)。

  出佛

  (上尺类切出之也)。

  杀

  (七逆中杀并式吏切下杀上也)。

  剥皮

  (上百各切削也)。

  㭊

  (先的切与析同)。

  帛

  (音白)。

  疏

  弶

  (其亮切)。

  鄙

  (补靡切陋也)。

  娠

  (升人切孕也)。

  罔

  (诬也欺也以是为非)。

  絓

  (古卖切犹豫也)。

  痤

  (音坐)。

  谬

  (靡幼切犹错乱误也)。

  傲

  (五倒切不敬也)。

  诞

  (徒亶切欺也)。

  咽

  (伊甸切吞也)。

  蚋

  (如铣切小蚊也)。

  荤臭

  (上许云切辛臭也下尺救切与臭同)。

  薤

  (音械)。

  葫荾

  (上音胡下音虽与荽同)。

  蒠蒺

  (上私力切下音疾)。

  饵

  (忍止切所食物曰饵)。

  罾

  (音增鱼网有机者)。

  缴

  (告丁切缠也)。

  希

  (香衣切与悕同)。

  靳

  (音仅固也)。

  迈

  (居候切犹结构也合集也)。

  仇

  (渠尤切仇也)。

  瞋打

  (上称人切怒而张目也下音顶)。

  䞋

  (初觐切施也)。

  救赎

  (下神六切贸也)。

  烈

  (音列火猛也)。

  泥?

  (上年题切水和也下将先切香木名)。

  艳

  (音焰美也)。

  阂

  (与碍同)。

  䟦

  天台戒疏行于世者尚矣但以经疏别行舛脱颇多令讲者少学者病焉余顷不揣不敏稽之古本规之藏本遂会之经付剞劂氏命以流通此盖以我亦曾病也庶几圆顿戒光因兹复朗者。

  于时贞享甲子腊八之日师子谷徴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