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经修证仪卷第一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道场法事卷第二 圆觉道场修证广忏文礼忏法卷第三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第二上述圆顿法等第三述一部经卷第四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第四上赞悬谭第五上文殊章卷第五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第六上普贤章第七上普眼章卷第六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第八上普眼章(述二空观)卷第七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第五上普眼章(述法界观)卷第八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第十上金刚藏章第十一上礼五十三佛卷第九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第十二上弥勒章一第十三上弥勒章二卷第十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第十四上弥勒章三(知欲可厌已下)第十五上弥勒章四(由本贪欲已下)卷第十一 圆觉道场修证广仪第十六上净慧章第十七上威德章卷第十二 圆觉道场修证广文第十八上威德章(起幻销尘观已下)卷第十三 圆觉道场修证广礼赞文第十九上辨音章第二十上净业章卷第十四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第二十一上普觉章卷第十五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第二十二上圆觉章卷第十六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广文第二十四上贤善首章第二十五上叹佛般涅槃卷第十七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坐禅法(前五门)卷第十八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文坐禅法(后三门)
圆觉经修证仪目次(终)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一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道场法事七门(一观修 二简器 三呵欲 四弃盖 五具缘 六严处 七立志)(已上唯第一卷)礼忏法门八门(一启请 二供养 三赞叹 四礼敬 五忏悔 六杂法事 七旋绕 八正思)(已上通一十六卷。初卷具八。余一十五卷唯七。除启请故也)坐禅法八门(一总标 二调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已上第十七卷)(六正修 七善发 八证相)(已上第十八卷)
○道场七门
一 劝修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读诵思惟顿教大乘了义经者。欲修不可思议圆通理智者。欲见毗卢遮那。文殊普贤。三圣性相身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碍者。欲得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门。一念悉能受持。通达不忘。演说无障碍者。欲得与文殊普贤十二上首。十万大士。及诸菩萨。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共为伴侣眷属者。欲得一念中不起灭定。遍至十方佛土。供养诸佛。于诸佛所见种色身。作种种神变。放大光明。说法普度众生。令入不思议一乘者。欲得破坏四魔。净诸烦恼。破根本无明三毒四倒。除见障业障报障。乃至灭一切障道之罪。见身入菩萨正位。具一切佛自在功德者。当于空闲寂静之处。依圆觉了义经。一百二十日中。或百日中。或八十日中。一心精进。修习圆觉普眼观门。及奢摩他等三种观门。先于三七日中。施设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形象。目睹心想。至诚礼拜。恳到忏悔。深发誓愿。愿灭如上所说罪障。愿得如上所说功德。过三七日。一向摄念。满所期限。必得斯益。所以者何。此圆觉经。是顿教大乘。诸经中之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共演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是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故行者。应当不计身命。尽未来际。修行此法。况三期限而不懈怠耶。问曰。佛道长远。百日修行。卒有何益。答。教是顿教。若能依此顿修。于观行中。得初后无二(初者初发大心。后者毕竟佛果。无二者。华严云。初发心时。即得阿耨菩提。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与佛一体(华严说。佛心众生三无差别)。圆顿大益(文在普眼章)。及三种观成之益(文在威德自在章)。至下当说。
二 简器
(若简三期坐禅之器。僧尼士女互不相通。僧及男子许同。尼及女人许同。若简三七日礼忏之器。则四众皆通。但尼及俗众。须在坛外。余堪与不堪等。如文中自述)。堪任入道场礼忏人。略有三类。一起行入证。二灭业成信。三熏种结缘。初中欲修证者。必须先访真善知识。如达磨心地宗中代代承禀正解悟者。或天台宗中精通三观三谛者。咨求秘妙。乞示心法。令自分明了达心性。然后听受圆觉经疏。首未通会。无所疑虑。又僧尼士女。各依本戒。受持清净。然后可入道场专志克证。何以故。缘此礼忏词句。一一是观智之境。称性之文。若不通经悟心。则难得文意。但成声韵不印自心。观行无由成就。若在道场。方得法主开示。即才贪领义。何暇安禅。若破戒不悔。即心畜垢念。何堪习定。欲求证相之人。必先慧解明白。志行清洁 二灭业成信者。谓有或僧或俗。未悟自心。未听经疏。但泛尔信此教法。是出凡入圣之门。因遇道场。愿同修习。屏绝诸缘。决志依期。于诸戒品。则或受未受。或持或犯。然道场限内。誓不为非。又有明师。始终教授。设有破戒之罪。或业道罪。亦的拟于道场礼念发露忏除。如是之人。亦可随清净众同入行道。虽难得如经证验。亦必得信根成就。灭诸罪业。永不退心。便成累生修行基本。若未誓心的不造业。则尘境缘想。住运潜流。难得观行成就 三熏种结缘者。复有或僧或俗。未曾于此教发心。但泛信三宝是所归仗。亦不辨何门最深。何法最真。偶遇道场便随喜欲入。但意在三七礼忏。长福消殃。不能终期。坐禅决志修道者。则法主须为说。此本是禅观。道场礼忏者。盖是方便。即时既未能依教修习。须重发誓愿。或他日或他生。决定屏缘修之。今日谛听词句。以熏智种。至诚礼念。以结良缘。愿与此一道场人。此生他世。永同法行。先得道者愿相济拔。宿生多障。愿得除灭。如此一一兴说胜事。令一一晓会大意。一一领受因缘。即他生。与道场中修行者。必相会遇故。今亦容入道场。三七日礼忏。若三七日后。即尼女悉不通也。若是尼众道场。则不论礼忏坐禅。其僧众都不合入也。尼众位卑僧。不合却随文礼忏。受教戒故。除上三类之人。即入道场无益。法主切不得为人情利养。容入等闲之流。既慢心未除。信心未发。三业懈怠。惑乱诸徒。贤圣不喜。神祇不祐。思之思之。
三 呵欲
(此及下弃盖具缘等三门。及后坐禅法中调和等七门。皆约天台止观中说。今以兼于置道场礼忏之法。故加数门[门]而用之。彼先说具缘后明呵款弃盖。今以呵欲弃盖。皆是洗心令净。堪入道场意义。宜次简器。故却在具缘之前也)。虽简得根器堪可修禅。其中有不识五欲过患者。数为尘境所惑(惑者令人希望须得也)。故此呵之。欲有五种。谓色声香味触。此五常能诳惑凡夫。令生受者失于道志。故欲礼忏修禅观者。必须呵责。令心永不系念。色者。男女等恣媚之态。及金宝等珍贵之物。红紫等鲜妙之色。能令愚人见即贪爱。作诸恶业。如频婆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被擒受辱而死。优填王财色为染。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今世上亦多有为财色者。声者。谓种种男女歌咏等声。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闻甄迦罗女歌声。即失禅定。醉惑狂乱。香者。饮食等种种香。及一切熏香。味者。亦饮食等种美味。如沙弥爱酪。命终为酪中虫。触者。男女身分柔耎细滑。寒时得温。热时得凉。如独角仙因触欲故失神通。被淫女骑项。问。云何呵之。答。如摩诃衍中说(天台每节皆云。广如摩诃衍中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炎转威。五欲无益。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须臾摩灭。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若贪此五欲。与畜生同。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为奴仆。乘此弊欲堕落三途。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当急远之。如禅经中偈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怨入丘冢
唐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贪身无异 智者应观心
不贪染世间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静定
是名头陀行
四 弃盖
(前五欲是外境。本不相干。但迷者强自追举。故呵其过患。令心不求。故但云呵。不云弃。今此五盖。已是多生熏习成种。故令合发猛利心。一向决断弃却)。盖有五种。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此五起时盖覆心慧。任运昏浊。不觉是非善恶。故须永弃。勿存之于心也 一贪欲者。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圆意根生欲。所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盖覆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时。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不安心。任欲无由近道。如偈说言。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愿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恐怖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处
问。贪等是多劫熏习种子。任运于境生爱着心。如何弃得。故下答云。然于世上都绝一切希须之心。方名弃贪欲也 二瞋者。失诸善法之根本。坠诸恶道之因缘。是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苦之府藏。(余如下忏瞋中说)行人坐禅时思惟。某人见在触恼于我。毁伤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恼故生瞋。瞋故生恨。恨故生怨。怨生故便起心。拟恼于彼。如是瞋觉覆心故。名之为盖。当急弃之。无贪增长。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答灭一切善
佛偈答言。
杀瞋则安隐 杀瞋则无忧 瞋为毒之根
答灭一切善
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除灭。令心清净 三睡眠者。能破今世后世乐事。及涅槃乐。最障善法。何以故。余盖情觉可除。眠盖如死人。无所觉识。故难除灭。如经偈云。
汝起勿抱臭尸卧(云云在下偈中)
当惊觉无常。减损睡眠。或起观星月。或冷水洗眼。乃至用禅观镇禅杖却之 四掉举者。身好游戏。坐不暂安。口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心情放荡。纵意攀缘。思惟世艺。乃至诸恶觉。如无钩狂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云。
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掉戏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无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悔者。若掉时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便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说偈言。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坠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着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种种因缘。呵掉悔。令心清净。无有覆盖 五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诸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
复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者。谓三种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师。三者疑法。疑自者。如作是念。我诸暗钝。罪垢深重。非修禅人。作此自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去之。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二疑师者。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利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得弃其臭皮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心如佛想。此事彼论具明。是中应广说。三疑法者。世人多执本心。于所爱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除疑偈说言。
汝若怀疑惑 死生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佛法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中。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问曰。不善之法。尘沙无量。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尘劳问。谓一是贪毒。一瞋毒。睡眠及疑是痴毒。掉悔即是等分。合四分。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种种因缘。弃于五盖。譬如负债得脱。如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净快乐。亦复如是。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谓云。烟。尘。雾。罗睺阿修罗手。被此五障。则不能照。人心被五盖障。亦如是也。
五 具缘
既已识五欲之过患。内弃五盖之障碍。则身心寂静。堪入道场。一向依经。忏业备观。然凡心无准。动止随缘。缘若不胜。心亦随散。故欲备观行者。须具五缘。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得闲静处。四息诸缘务。五得善知识 初戒净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戒者。在家五戒。出家十戒(沙弥)。及具足大戒(比丘僧尼)。或菩萨戒。若受持清净。如前简器中说。是上根人。若有毁犯。即须忏悔。如下礼忏门中具明。举要而言。若未决志的不拟犯。则尘境缘想潜流不绝。难得禅观成就。故须持戒之心。为慧胜因缘 第二衣食具足者。谓随粗细多少。先支计令足。免有营求之念而妨观行。名为具足。不以丰浓为具足。如诸经多观知足。岂以丰富而足邪。然据出家弃世衣有三种。各名具足。一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乃至草叶蔽形。即是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须余长。三者。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然须有施主断定供给。若自营求。则非此限。次食法者。有四种。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食。食药草果等。随得资身。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能破四种邪法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种。(四邪命者。一下口食。合药种殖。二仰口食。观视星宿。三方口食。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四维口食。咒术卜算吉凶。四种皆以不净活命。故云邪也。又有五邪命。一为利养诈见异相奇特。二为利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见威。令人生恭敬。五称说所得利养激动人心)三阿兰若处(此云寂静处)檀越送食。谓有门徒施主许云。但安心修行。我长供给饭食。不令断绝。四僧中结净食。此须寺众先许。免同僧中诸务即得。若因同众食有杂差遣。或断众事等。妨于功行。即不在此限。然衣与食。若入道场。并须先有施主。断定供给。不得处处乞化。及自非法营求。起道场后。设使外有斋供。亦不得受。恐引于外缘。妨于观行也 第三得闲静处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诸愦闹。名之为静。此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处。离于聚落。极近三里。此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舍处。清净伽蓝之中。皆名静处 第四息诸缘务者。于中有四意。一息生活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事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识。断绝人事往还。至于殷重道俗门徒。身心清净欲随喜者。唯礼忏时。任于坛外随其隐便。至三七日后摄念时。即不得容。三息工巧伎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伎术医方。禁咒占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皆弃舍。此为息诸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五近善知识者。善知识有三种。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卫护行人。不令别有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每呈心问疑。即能通决。乃至辨魔治病。一一教授。
六 严处者
坛场衣服身形。皆是修行人。心所依处也。夫欲修此圆顿大行。先须礼忏。礼忏之法。必须净心。心不孤起。必藉依缘清净。心即清净。故须严净此三事也。况欲启请贤圣。须严坛场。坛场不严洁。则道心不发。无所感降。是故应当严坛净服。欲身息诸事务。三七日内。调伏身心。供养三宝。一心系念。自忆我等有此身来。及过去世中所有恶业。重生惭愧。礼佛忏悔行道诵经。专精志愿。为修观行时。身心清净。无障碍故。心所愿求。悉克获故。其道场法。先须简处。离于喧杂秽恶。及诸障难。如前具缘中说也。若得深䆳岩谷幽僻林泉。最为殊妙。若在人间。须除去一二尺旧土。以香泥泥地。悬诸幡花。当中置卢舍那象。两畔置普贤文殊二象。是为三圣。点莲花灯。焚百和香。诸庄严具。唯要洁净。不必珍贵。各随力分。但力极即为至贵。本献供养贤圣。只为表自虔诚。岂贤圣有好恶也。(好恶二字皆去声)其布置方法。任自随便。亦无局足之仪式 次净衣服者。僧尼二众。本来自合护净。若自料寻常。护之不谨。即临入道场。上下表里。皆须洗浣 次须澡浴身体。身若秽触。岂堪近于贤圣。虽诸佛无心。神祇不卫。神祇不卫。即邪魔恼乱。障难生也。若在家二众。即新衣为妙。如无即准僧净洗及俗身也。非唯净身。尤须净心者。即下立志门中。一向誓心。绝诸缘念。遇难不退等是也。从净坛场。乃至净心。自外之内。有四重展转亲切。谓坛场最外。衣服次之。身又转近。心最内也。佛在心中。心净即感佛。故须从粗至细。展转净之。事法方便。诚宜如此。如此三业清净。方入道场。初入用六斋日。此日四王使者。诸天善神。来下人间。捡察善恶。见修行者。安慰守护。为见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益善根故。
七 立志
行者初入道场。应自誓心。我于今时。乃至百二十日(中期下期随日所称)。当一心专注。初三七日。专志圣境。及自身心。自念累劫迷倒业系之苦。三七日后。专注实相及菩提道。何以故。心若异念。即自然杂诸烦恼。名不清净。岂得与三昧相应。是故誓心不惜身命。一向精进。满足百二十日。乃至过丧命因缘。亦不退怠。(此说上根誓克证者)或除丧命因缘。余决不退。设有病患。除着床困顿。亦不出坛。问。凡夫心数。朝别暮异。如何固之百日不变。答。设身有苦。当念恶趣众生。况修出苦因缘。如何不能委命。苏武持节。身苦心坚。岂悟道大丈夫。不如俗士。下忏悔文中。节节引经。皆是固之关锁。但立大志。岂可先疑。问。众生心相任运异缘。何能专一。答。有二方便。令得专一。一者事中修。如三七日礼忏等法。及随病作五种对治停心之法。二者理中修。如上说。三七日后。一向摄念。谛观诸法空幻。唯灵性明性。如是观时。住凡圣平等境中。心有所依。自无异念。更有种种方便。令心不散。至下坐禅中当说。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一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广忏文卷第二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礼忏法八门
一 启请圣
令欲发心。洗涤罪垢。加功运行。证入妙境。要对十方一切贤圣。令为证明。虽诸佛贤圣无所不在。若不虔诸。对而不现。故须依智离识。常作佛想。心清智明。理随事变。即常见佛。名净缘起为请佛也。故华严云。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佛日亦尔。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问。诸家礼忏。皆先胡跪。严持香花供养。何为此文。先启请耶。答。诸文是久长。旦夕礼念。今是时置坛场加功求证。故直先启请。问。何不且依常途。先胡跪供养。旋绕梵赞了。然后启请。答。若不先请。欲供养旋绕何人。因直先请。而后供养赞礼等也今应烧香散花。一心正念。口称诸佛菩萨名字。一一启请。不得轻慢散乱。
香花请香花请至心奉请大方广圆觉经中入大光明藏遍满十方于凡圣本源现诸净土理智无二法报真身本尊毗卢遮那佛(遮那舍那。梵语楚夏也。此皆云光明遍照。即法报无异之真身也)
唯愿不舍慈悲。降临此处道场。受我供养。
香花请香花请至心奉请大方广圆觉经中入大光明藏于众生觉地光严住持一切诸佛(云云。唯愿不舍已下。乃至香华请已后。一一皆仿前)至心奉请身相融通言音无碍闻说圆觉经者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云云)至心奉请具大慈悲有大誓愿尽于未来守护圆觉经者三世诸佛(云云)至心奉请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随机起感应现千万亿影象色身我本师释迦牟尼佛。运如幻智慧。出谷响音声。说空中风尽言教。救摄梦想苦恼众生还令悟入法性(云云)至心奉请妙法莲华经中过去久远灭度多宝如来(云云)至心奉请东方满月世界十二上愿药师琉璃光佛(云云)至心奉请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阿弥陀佛(云云)至心奉请睹史陀天当求下生弥勒尊佛(云云)至心奉请毗婆尸如来七祖佛等一切诸佛(云云)至心奉请善德如来十方佛等一切诸佛(云云)至心奉请宝集如来二十五佛等一切诸佛(云云)至心奉请释迦牟尼如来三十五佛等一切诸佛(云云)至心奉请普光如来五十三佛等一切诸佛(云云)至心奉请拘那提如来贤劫千佛等一切诸佛(云云)至心奉请阿閦如来一万五千佛等一切诸佛(云云)至心奉请遍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彻三世长短劫内广大智愿主伴互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切诸佛(云云)至心奉请十方遍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尽过去际一切化身诸佛般涅槃者分身舍利及诸灵像浮图宝塔(云云)至心奉请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是顿教大乘甚深法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唯愿文文契意。句句其心。显现此处道场。受我供养(云云)香花(云云)至心奉请遍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彻三世长短劫内大方广佛华严修多罗无尽教海及彼世界一切顿渐大乘十二分经深广法藏。唯愿皆我心观皆现道场。受我供养香华(云云)至心奉请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现净土平等会中问本起因表信解之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现净土平等会中徴起幻法而显正修表于理行普贤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普眼菩萨摩诃萨(云云)(从此已下若时促。次第便列下十菩萨都为一唱。结云等十二上首唯愿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弥勒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清净慧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威德自在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辨音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净诸业障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普觉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圆觉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贤善首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十方菩萨摩诃萨(云云)。唯愿不舍慈悲。与诸眷属。各随上首。降临此处道场。受我供养(云云)至心奉请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种种应现救苦众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光明藏净土会中贤善首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大慈大悲常处?魔罗界随缘方便救拔其途地藏菩萨摩诃萨(云云)至心奉请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等觉菩萨十地菩萨十回向菩萨十行菩萨十信菩萨如是等五十一位诸尊菩萨摩诃萨等(云云)至心奉请大方广佛华严末会中圆器上根本百城求法一生之内菩萨行圆为末世顿门修证轨范善财菩萨(云云)至心奉请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有学无学四向三果及阿罗汉辟支迦佛一切贤圣僧(云云)至心奉请圆觉会中二十八天王大梵天王须弥山顶天主帝释护国四天王等皆曾白佛发愿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稳。心不退转。今请不舍此愿。领诸部属。侍后如来。降临此处道场。受我供养(云云)至心奉请圆觉会中执金刚神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其数八万并其眷属亦曾白佛自发愿言。末世众生持此经者。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不令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患。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无乏少。今请不舍此愿。领诸部属。侍后如来。降临此处道场。受我供养(云云)至心奉请圆觉会中大力鬼王吉槃荼等十方鬼王亦白佛言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今请不舍此愿。界我当属侍后如来。降临此处道场。受我供养(云云)至心奉请诸大龙王及八部众并及此处土地灵祗圭峰山神王紫阁山神(如不在本山即不言上两句)护法善神护伽蓝神主道场神主方主地主火主风主水主山主空主药诸神众等。唯愿依佛付属。降临拥护此处道场。受我供养(云云)
香花请香花请(胡跪)
某甲等一心唯愿。我本尊毗卢遮那佛。我所师释迦世尊。不舍慈悲。受我奉请。来降道场。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圆觉经中。千百万亿恒河沙诸佛。守护圆觉经者。三世如来。并愿慈悲来会道场。坐莲华座。大方广圆觉了义顿教大乘。唯愿现我心中。成我观行。文殊普贤十二大士。并诸眷属。十方菩萨。亦愿围绕如来。各坐花座。大梵天王。须弥天王。四大天王。于佛前发愿守护。十方鬼王。吉槃荼等。同愿护持经者。亦愿力来此道场。此处土地灵祗诸座。诸大龙王。护法善神。主道场神。一切主于山水火风地方林稼。乃至主药神等。并愿领诸眷属。来到此处。拥护首道场。是诸如来菩萨一切贤圣。悉愿证明。我于今日。欲为十方国土六道众生。依了义经顿教。修习圆觉三观妙门。破一切障。观行成就故。于三七日。一心精进。依经所说。如法修行。必愿主解行者。文殊普贤。乘本愿力。受我忏悔。令我所行。决定成就。破诸罪障。法门现前。以度众生。皆得悟入。
启请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启请已竟。已知诸佛诸大菩萨。不违我请。后大光明藏不二境中。所现净土。平等法会。不起三昧。慈悲应感。起我机缘。如月落在证江不动而现。我等肉眼虽不能睹。摄心观想了了分明。见佛菩萨及诸贤圣。畟塞道场。遍虚空界。知见我等至心恳请依教修行。是故我等应当香花供养。归命至心。称赞敬礼。
二 供养观门
(然供养称赞礼敬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八重。是修行人之本事。非别行法。世尊于离垢慧菩萨所闻经中[其]列也。亦是超入华严境界之妙门。故彼经广说诸佛功德妙用已。最后云。若欲成就此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故西域本宗道流。皆于经中。录出别行。讽念修习。前后三译。一晋朝佛度䟦陀罗三藏译。二唐朝不空三藏译。三贞观中华严疏主等译。其十行愿。即是此供养等八也。但于劝请中。开为转法轮久住世二门。又于回向中。分出随佛学顺众生二门。故成其十。此八重虽总是入圣境之门。然各有别相功德。谓礼敬除无量劫来我慢之障。得尊贵身。称赞除无量劫来恶口等障。得四无碍辨。供养除多劫嫉妒障。生生得大财富。忏悔总际三障。得依报正报具足。随喜除多劫悭贪。生生得广大善知识眷属。劝请除多劫谤法障。生生得多闻辨才。回向除狭劣障。得广大无量福善。发愿除退屈障。总持诸行。得速成佛果也)是诸众等人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
化佛并菩萨。缘觉声闻众。受此香花云。以为光明台。广于无边界。无量作佛事(华严经云。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一一佛所。皆有海会围绕。我今悉以一切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乐云。乃至衣服诸香云等。一一量如须弥大海。问。此文乃彼经皆云。香花遍满十方界供养等者。如何办得如是多多供养具。得如上多多佛耶。答。准华严缘起章第三供养门中云。菩萨凡所施设。乃至一华一香。一衣一盖供养具。无不称真理。等虚空界。即以全法界之身。游诸佛刹。称真之物。供养于佛。是故菩萨不虚行。于所修值诸[仙]恒不失时。一切供养。常称理而成就。何以故。法施于佛。称真理故。释曰。准此云一香一华等。又云常称理而成就者。即知经中所列皆以称理。即一之多等也。故修行者。但安心观行。物物自多。皆偏诸佛也。故云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次下经说。迷心中供养。比此观行供养。百千万俱胝那由他迦罗等喻沙陀不及一也。皆云天者。是自然义。表法界中法尔有如是不思议德用也。皆言云者。是随缘义。表由行愿行力故见也。谓此供是色相显然。智照无性。从法性空无生法起。能见所见迥无所依。应用而来。来无所从。用谢而去。去无所至。而能含慈润霔法雨。益万物以重重无尽。有云象焉)。
三 称如来
(有二门)。
一 梵赞
(此是胜鬘经中。赞佛真身智慧之偈。时人呼为梵音。不知是以梵声而赞佛也。妙色无等非化身)。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敬礼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敬礼常住三宝。
二 直赞
(既请三宝已。即当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正身威仪一心伫立。面向法座烧香散华。心念三宝微妙功德。目瞻不舍。口陈词句云)。
真法性是其身。究竟觉为其智。踞莲华台藏。号毗卢遮那。于百千亿释迦。独为其主。恒河沙国土。统世居尊。然乃合真如而不大。全在一一毛端。处微尘而不小。即遍恢恢法界。尽十方作大神变。微三放大光明。摄凡圣十身相作。应地位六根互用。十刹微尘数菩萨稽首常随。百万阿祇诸天虔心围绕(次赞法功德)。
方广了义圆觉法门。万亿恒沙诸佛。在净土中同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诸经眼目。圆顿教门(次赞僧宝)。
文殊是佛之师。主于信解证智。普贤表法界体。主于悲愿理行。十二上首。十方徒属。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实教三宝。净土经筵。巍巍乎。晃晃焉。迥出思议之表也。然今弟子某等。某时赞礼忏悔。修行大乘所有功德。奉福上界二十八天。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龙神八部。阎罗五道。六齐八王。行病鬼王。及王眷属。此处土地神祇。僧伽蓝内。护正法者。又为国王帝王。土境万民。师僧父母。诸善知识。十方施主。法界众生。藉此善根。平等熏集福德智慧二种庄严。离障出缠。成种智道(华严经。引尘数佛已。次云。我当悉以甚深信解见前知见。悉以出过辨才天女微妙舌根。出无尽音声言词。称赞如来功德海。云深信等者。观智力也。此是自因。亦有普贤法力为缘。此义如下礼佛中引经备说。彼文具故。辨才天女者。彼经出现品云。自在天王。有天采女。名曰善口。口中出一言声。则与百千种乐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释曰。彼但合乐此合法界。故超过也。当知必须观智明[向]方得解所赞皆如海深广无尽也)。
四 礼敬三宝
(既赞叹竟应当一心正身威仪。次第礼佛。礼佛之法。当须所礼之佛。至心忆念此佛真身。犹如虚空。应物见形。如水中月。分明了了。如对目前。受戒礼拜。于一一佛前。皆如是用心。以名召体而礼之。不得散乱。又须自知身心空寂。无有礼相。随缘影见法界。一一佛前。悉有此身。头面礼敬。准勒那三藏礼佛观门。优劣有七。一我慢礼。二唱和礼。此二非仪。三恭敬礼。从心发。运于身口。五轮着地。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五起用礼。观身与佛。皆从缘起。如幻如影。普运身心。遍礼一切。六内观礼。但礼身门法身真佛。不缘他佛。七实相礼。若内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实相。见佛可礼。亦是邪见。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名平等礼。故文殊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等。然复四礼皆属观行。谓第四空观礼真谛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观礼俗谛佛。从体起用故。六中观礼第一义谛佛。不计空也。直见来觉真性故。七则三观一心。礼三谛一境佛。不[所]真弃假。泯绝无寄故。然今七礼经文。既是随相门中。且当第三第五也。心心恭敬故。念念观身观佛[后]性随缘。如幻影故。余无相礼等。是下离相摄念之义。然则虽三观圆明。只于身口恭敬礼时。作此观智。非为身口都不礼赞。但将观无相等。以当礼佛。善须思之。若以观智便名礼佛。不须身礼。第三中亦应但以恭敬便为礼拜。不合运于身口。义例如此。岂不误焉。问大乘宗以意地起犯。即名破戒。可[妨]例此心礼即成功德。答意中作念。的拟运身口。行杀盗等。心念成就。竟无悔意故。即名破戒。今但的拟运身业礼口业赞等。心志决定。竟无犹预。纵未遂严净道场。作礼之间。灼然已生功德。若无意拟运身口。元无功德。如本无意拟杀等。亦元无罪也。然观智既成。观境常见。行住坐卧。礼不间断。但不退观心智。自然流注。如受恶律仪之人。杀等之心念念流注。不必正杀正盗也。受恶律仪者。作屠猎劫贼等业也。问。第五礼中云。能所皆如影象。影象无意。如何得成礼仪。答。即此念恭敬之心。亦如影也。世间镜之类。但见色影。不能见声香味触及心之影。而此大圆镜智。等虚空界。见色声等及心心所等也。作此观时。先观己身心。是无明势分。从染缘而起。今以正知观空无自性。令时即是一真法界。然后观此法界。不守自性。常能缘而起。遂礼拜恭敬。一心归投。托诸佛及法义。净缘引起身心及佛。随此净缘起为身心及佛。如影从镜见。既我身心无性。合于法界。法界无不遍。故我身心随所依法界。亦无所不遍。无所不礼。故云遍礼一切也。第六中云。身内真佛者。如尘中有大经卷。如币布[布]里真金。如焦模中佛像。如器中锽之声音也。此既有真假内外相对。非一向泯相。则亦当此随念中也。准华严宗。复有自他融摄之礼。具足四句。一者。一身礼多佛。彼经云。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又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佛成正觉。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念念悉有佛成正觉。二者。多身礼一佛。经云。一一佛所现不可说不可说[以]刹微尘数身。又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三者。一身礼一佛。四者多身礼多佛。彼经云。如来成正觉时。入善觉智三昧。见一切众生数等身住于身中。乃至一毛孔中。有一切众生数等身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释曰。但以随举一心对佛。随举一佛对身。及对文说义。结为四句。然实身数等皆无尽。问。何以修行之人身。如是一一同佛无尽耶。答因缘备故。彼经云。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此是法力即缘也。又云。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此是自力即因也。深胜即是胜解。胜解者。决定印持也。谓以普贤法力。见一切境皆是佛境。于心依智不依识。则心心是见佛之心。故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故彼经结礼佛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至以虚空界众生界等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供养称赞。十种称赞行愿。一一如此。结之即知。若不以普贤观行之力。如何得念念不断邪。智者审思。此文无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为礼赞供养等也)。南无大慈大悲入神通大光明藏现诸净土以应圆机我本尊毗卢遮那佛(我今稽首礼。愿住如来平等法会。自例知)南无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于诸众生觉地光严住持一切诸佛(云云)南无身相融通言音无碍同说圆觉经者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云云)南无具大慈悲有大誓愿尽于本来守护圆觉者三世诸佛(云云)南无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随机赴感全体应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云云)南无妙法莲华经中过去久远灭度多宝如来(云云)南无东方满月世界十二上愿药师琉璃光佛(云云)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阿弥陀佛(云云)南无睹史多天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云云)南无毗婆尸如来七祖佛等一切诸佛(云云)南无善德如来十方佛等一切诸佛(云云)南无宝集如来二十五佛等一切诸佛(云云)南无释迦牟尼如来三十五佛等一切诸佛(云云)南无普光如来五十三佛一切诸佛(云云)南无拘那提如来贤劫千佛等一切诸佛(云云)南无阿閦如来一万五千佛等一切诸佛(云云)南无遍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彻三世长短劫内广大智愿主伴互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切诸佛(云云)南无遍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尽过际一切佛身诸般涅槃者分身舍利及诸灵像浮图宝塔(云云)南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亦名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顿教大乘甚深法藏(云云)南无遍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彻三世长短劫内大方广佛华严修多罗无尽教海。及彼世界一切顿渐大乘十二部经深广法藏南无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现净土平等会中主于信解证智文殊师利菩萨(云云)南无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现净土平等会中主于行愿真理普贤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悉见诸法清净普眼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通决甚深疑念金刚藏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深究轮?根本弥勒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洞明修证位地清净慧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发明三种妙观威德自在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显性二十五轮辨音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徴起觉心因除四相净诸业障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请问求师去病去离四般普觉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发道场加行证入真理圆觉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流通经文传于末世贤善首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本尊所现净土平等会中十方菩萨(云云)南无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种种应现救菩众生观世音菩萨(云云)南无大慈大悲常处?摩罗界随缘方便救拔其途地藏菩萨(云云)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等觉菩萨(云云)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地菩萨(云云)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向菩萨(云云)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行菩萨(云云)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住菩萨(云云)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信菩萨(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末会中圆器上根百城求法一生之内菩萨行圆为末世顿门修证轨范善财菩萨(云云)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有学无学四向三果及阿罗汉辟支迦佛一切贤圣僧
(约十所为礼常住三宝。此十礼不定一。上临时看众心不倦即礼。或时倦即不用礼)。为二十八天释梵王等敬礼常住三宝为四大天王龙神八部敬礼常住三宝为皇帝陛下圣化无穷敬礼常住三宝为皇太后贵姬公主太子诸王福延万叶敬礼常住三宝为文武官寮常居禄位敬礼常住三宝为师僧父母及善知识敬礼常住三实为国界安宁法轮常转敬礼常住三宝为佛前发愿护持圆觉经者八万执金刚神十方鬼王不违本愿守护道场敬礼常住三宝为当所土地灵祇圭峰神王紫阁山神护法神王主道场神山神地神主水火风主空主药诸神灵等拥护道场敬礼常住三宝为十方施主六度行圆八难三途离苦解脱敬礼常住三宝
五 忏悔诸障
(礼佛竟。正于法座前。正身威仪。虔敬胡跪。右膝着地。烧香散华想念三宝。畟塞虚空。普贤菩萨无量庄严眷属围绕。为忏悔主。一一皆如目前。一心一意。生郑重惭愧。发露忏悔无量劫来。六根三业所造一切恶业。断相续心。从于今时。尽未来际[修]不更造。所以者何。业性难空。果报不失。若有造不止[难]是虚妄颠倒因缘。则还受虚妄果报。然忏悔词句。多用大佛经中之文。及普贤观经意。华严金天鼓光明金鼓偈等意也)。
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并愿断除诸障。归命忏悔。言忏悔者。具云忏摩。此云悔过。若别说者。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修来。然欲忏者。先知展转生起因。由无始不觉。起贪瞋痴。发身口意。造一切业。诸善恶不动等。若约责心。善恶俱忏。以善恶业。迷时若是贪爱心所作故。若就所作罪状。则唯忏恶业。以悟后乃至成佛毕竟不舍善行故。善事顺于理故。迷时以取相求报。故成过患。悟后俱离其病。不舍善法。故不灭也。恶业皆理招苦。一向须断。故遍忏也。就忏中复有二种。一若犯遮罪。先须依教作法忏之。遮罪者。体非毒恶。但以佛戒遮制不许。即不合作。作即成犯。准小乘宗。四重八重。不通忏悔。僧残已下四篇方许。作法者。小乘忏。要请大比丘为证。对大具五法。一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合掌。四罪名。五礼足。若对小夏。阙礼足。但行四法。若僧残罪。须请二十清净僧。令六夜行摩那埵。供给承事也。七日满为羯磨除罪。还令戒净。如来所受。尼则集众四十清净大德。若轻罪。则一日承事。不必集也。若犯性罪。复须起行。性罪者。谓杀盗十恶。体性是恶。佛未出世。未有戒制之时。作之法尔有罪。堕于三途故也。言起行者。一事忏。二理忏。如方等佛名经等。令作法兼起行也。谓彼方等经。令先严净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作圆坛彩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点灯敷高座。诸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肴膳尽心力。新净衣服鞋履。无新洗故。出入着脱令无参杂。七日长斋。一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师。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对师说罪。要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期。此不可减。若能更进。随意堪任。十人已还不得过此。俗众亦得。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戒。旋绕一百二十匝。却座思惟等。广如经说。今此圆觉道场。宗途稍异。自有本尊。天圣为所归依。称性观智。今但引其意。例不事法稍殊。其佛名经。则小说作法。多明起行。兼又云。必须先敬三宝等。今文中撮略用之。又彼文中。令兴七种心以为方便。一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兴如是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勒奉合掌。被陈至倒惭愧改革等。若准天台止观。须达逆十心。为先识十种顺生死心以为所治。一妄计我人起于身见。二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八肤扈抵突。不恐恶道。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从无始来。若自及他。无不皆尔。次起逆生死心。从后翻破。一明信因果。二惭愧克责。屏罪惭天。显罪愧人。三怖畏恶道。翻抵突也四不覆瑕疵。翻覆藏也。五翻断相续心。如再犯王法及吐已还食也。六发菩提心等虚空。翻前恶遍。七修功补过。翻前纵恶。八守护正法。翻前灭善。九念十方佛。翻恶缘也。十观罪性空。见无我也。若具此者。无罪不灭。若不解者。设入道场。徒为劳苦。弟子比丘某甲等。与法界一切众生。至心忏悔。
我等自后无始劫 不知自体本真常
由此无明根本迷 薰此真心成妄识
变起根身便质碍 认为我相共安危
根识相资见六尘 尘牵我爱生三毒
三毒发于身口意 造诸恶业广尘沙
偷盗淫[谷*谷]杀众生 倚语妄言恶骂詈
悭贪两舌食荤茹 饮酒食肉断慈悲
轻慢三宝厌尊卑 违逆二亲欺眷属
不守六根常放逸 唯坏三毒嫉贤良
情疑因果畜耶心 公然造作无惭愧
于佛常住招提物 或借妄用不酬还
受人信施不持斋 动静威仪多犯戒
污秽伽蓝常隐僻 因官傍势取人财
不净说法纵贪瞋 对佛僧前无义语
今我轮?堕地狱 千生万死苦难当
皮骨相连饿鬼身 渴遇水浆成猛火
畜生力尽偿他债 飞走忙忙怕杀伤
瞋劫不闻三宝名 何时得证菩提果
我今忏悔尘沙罪 披肝露胆不包藏
愿佛不舍大慈悲 为作证明忏众罪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六 余杂事
(劝请随喜发愿。说无常偈。启白念佛等也)。
至心观请
十方所有初成道 唯愿慈悲转法轮
所有如来欲涅槃 愿为众生且住世
观请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随喜
十方诸佛诸菩萨 辟支罗汉及凡夫
所有修行诸善根 我皆随顺而欢喜
随喜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向
我等一从归向佛 所修多少福因缘
悉将?向大菩提 普与众生同实际
?向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弟子比丘某甲等。与一切众生。至心发愿。
愿我忏除诸障后 心开意解洞真源
常冥寂照自施为 不使根身当主宰
长将悲智为心要 长见恼贪是客尘
六识行时正慧行 六尘现处真空观
十恶业缘勤远离 十波罗蜜镇修行
依凭三宝不因循 度脱四生常勇猛
妄习起时皆了达 觉心照处转增明
菩提力用遍资熏 菩萨行门无废忘
且愿道场徒众等 无诸患难各安宁
所陈罪障悉消除 所与行愿皆圆满
一切见闻随喜者 愿发菩提大觉心
皆承今日胜因缘 世世生生同法会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从此已下。说无常偈。而此礼忏理事广长。于六时中难为克定。今便于第一上。具写六时所用之文。唱者先须熟诵。各依本时用之。后每上别书。云经中无常偈者。此即六时通用。或别一任随宜。今以黄昏为首。[其]录六时云)。
○白众等听说黄昏无常偈
(出法句经上卷)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燃。当念无常苦空。谨慎勿放逸。
○各念无常偈
(此即每上必须用文)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如来证涅槃 永离于生死 若能至心听
常得无量乐
○又黄昏偈
西方日已暮 尘劳犹未除 老病死时至
相者不久居 念念催年促 犹如少水鱼
劝诸礼佛众 修学至无余
○初夜无常偈
(出阿兰若集禅经中)
烦恼深无底 生死海无边 渡苦船未立
云何乐睡眠 睡眠当觉悟 摄心恒在禅
勇猛勤精进 菩提道自然
○又偈云
人间四相无惭住 念念犹如石火光
不知二鼠侵藤细 纵[謈-言+日]三业竞分张
恃己威碓持力势 凌他钝弱起豪强
不知身没命终后 百千万劫受灾殃
速须亲近善知识 日夜息虑念无常
设未得超生死海 且须来世有桥梁
○又偈云
人生匆匆营众务 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风中灯灭难期 六道茫茫无定趣
未得解脱超苦海 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 自䇿自厉求常住
○中夜偈
(出智度论)
汝起勿抱具尸卧 种种不净假名身
三百碎骨相连纵 漏体何曾有斤真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又偈云
(出阿含经)
比丘汝起起 以何着睡眠 睡眠有何利
病时岂可眠 利刺刺身时 云何得睡眠
汝本舍家时 出离之所愿 当如其本愿
日日求增进
○后夜偈云
神光迁流转 乞至五更初 无常念念至
恒与生死随 劝诸行道者 修学至无余
○寅朝偈
欲求寂灭乐 当学沙门法 衣食计身命
精粗随众等 诸众等寅朝 清净记六念
○午时偈云
人生不精进 喻若树无根 采华值日中
能得几时鲜 华亦不久鲜 色亦非常好
人命如刹那 须臾难可保 是故观众生
勤修无上道
○又有六时通用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感应当
疾生厌离心
启白贤圣
仰白本尊遍照佛 大光明藏诸如来
本师应现释迦尊 文殊普贤诸上首
十方大士并徒属 平等会中诸上人
此界天龙众类神 获得他心道眼者
普愿不舍慈悲力 证明我等二人众
为修圆觉总持门(某时)
至心同礼忏
所生功德 总用庄严 三界众生
当愿天仙 不堕悟着 乐而非常
国主清平 识真乘而 是胜群寮
常居禄位
皆忻圆顿教门。人民永保安宁。咸修觉照之道。师僧父母福庆洋洋。信施檀那万行圆满。三涂俱时离苦。八难并悉消除。镬汤变为清净池。铁床变作莲华座。息悲痛之响。同念佛之音。人人有返本之心。各各习还源之照。常发今愿当愿。俱不退心。观行令成。同平等会(念毗卢遮那佛。杂华严都了即解座)。
处世界如虚空 如莲华不着水
心清净超于彼 稽首礼无上尊
七 旋绕念诵
(既忏悔发愿竟。应当一心正身威仪。右绕法座。烧香散华。安详徐步。念三宝微妙功德口[种])。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方广圆觉经(三声)南无修多罗了义经南无秘密王三昧经南无如来决定境界经南无如来藏自性差别经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普眼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南无弥勒菩萨南无清净慧菩萨南无威德自在菩萨南无辨音菩萨南无净诸业障菩萨南无普觉菩萨南无圆觉菩萨南无贤善首菩萨南无十方首菩萨南无遍法界菩萨摩诃萨
(下二尊重念四声)。
次即诵经。觉了诵经音声性空。身心如云从影。举足下足心无所得。不住行步之相。幻影即空。即云真法性。故我此影现十方。充满法界。无不普现。旋绕诸佛。如是绕三匝。乃至七七七百匝无定数。当自斟酌。行道欲竟。还如前称阿弥陀佛名字。南无阿弥陀佛。烧香正念行道终。即归依三宝。一心正念。口自唱言。自归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意自归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自归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上来礼忏功德。无限胜因。尽将?施法界众生。和南一切贤圣。
八 正坐思惟
思惟。上来七门。事行方便。一一如文见法。不得滞文迷意。须令全理之事了了当情。便入观行。以为久长所缘之境也。第一启请了。必须礼诸佛经法菩萨贤圣。依本为定。若第二上已去乃至散道场时。二十五上。虽即依次用之。就中若时节闲暇宽慢。要延引月日者。即每金刚藏章了处。清净慧章了处。辨音章了处。圆觉章了处。皆礼五十三佛。或前卷中所列诸佛。添成二十八上。若中间忽临时有小障难。或觉大众疲倦。要从略者。即依寻常众。用六时礼忏文也。过一上两上后。还本次礼忏不得越次。至于忏悔。并须各依本次。不得参差失于义意血脉。
圆觉道场修证广忏文卷第二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三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上
(十四唱五字四十二偈。述圆顿法及六波罗蜜。忏根本无明。事理各有重偈发愿。成就始觉之智。此下每上皆唯七门。除启请故)。
(第二供养)一切恭敬礼常住三宝。
是诸众生等人各胡跪。严持香华。如法供养。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
化佛并菩萨缘觉声闻众。受此香华云。以为光明台。广于无边界。无量无边作佛事。供养一切已。恭敬。
梵音赞佛
(唱者云。一切普念)。
(第三称赞)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敬礼 如来色无量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敬礼常住三宝。
真言赞佛
(唱者云。叹佛功德。此是华严经第一初成正觉之德)。
尔时世尊。处师子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界。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身恒普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奕。如日轮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能清净。而恒示生诸佛国土。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照法界。等无差别。演一切法。如布大云。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身遍十方而生来往。智入诸相了相空寂。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诸佛不思议劫所庄严。悉令显现。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我今依时礼赞。所生功德。?施一切众生。普愿永离盖缠。齐成觉道。
(四礼敬)南无大慈大悲入神通大光明藏现诸净土以应圆机我本尊毗卢遮那佛。
我今稽首礼愿住如来平等法会(自此已下。和佛佛一切例前也)。南无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于诸众觉地光严住持一切诸佛(云云)南无身相融通言音无碍同说圆觉经者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云云)南无具大慈悲有大誓愿誓愿尽于未来守护圆觉经者三世诸佛(云云)南无东方满月世界十二上愿药师琉璃光佛(云云)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阿弥陀佛(云云)南无遍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彻三世长短劫内广大智愿主伴互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切诸佛(云云)南无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随机赴感应现千百亿影像色身。我本师释迦牟尼佛。运如幻智慧。出谷响音声。说空中风尽言教。救摄梦想苦恼众生。还令悟入法性(云云)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入大光明藏现诸净土卢遮那佛(云云)
显圆觉
(初五句一切法空。次一句觉体圆。第七八句反释觉字。第九十句释圆宗。最后二句顺释二字)。
万法皆虚伪 因依缘会生 缘生水里月
想变梦中形(上智境) 妄识都无体([实]心空)
真心本自灵(性显) 迷之名不觉
不觉号无明(反觉) 觉后欲诸念 还知觉未成(成即圆也。意明但绝念即觉。方名圆觉。即下二句是也)
念念圆觉者
一念不当情(顺释圆觉二字也。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即是前句云真心本自灵是也)
愿我普共诸众生 往生光藏清净国
(已上每段。和佛佛。亦皆例此)。
赞佛法身
(文义具在华严经中)。
我佛圆明觉 全为法界身 朗然非去妄
廓尔本来真 赫弈心为主 融通智是因
莲华台遍满 师子座弥纶 光相重重见
声光处处均 天尨菩萨众 其数算微尘
赞佛化身
悲智曾无间 尘沙佛不殊 证同斯体觉(化身所依之射)
愍彼异生愚(见依之意)
欲应三千界 须分百亿躯 咸从光耀土
赴感见阎浮 同号牟尼佛 皆称大丈夫
随机开教法 顿渐又殊途
彰佛教顿渐之意
(明此意者。因前末句也)。
欲示真知见(唯为此一大事因缘故。出见于世) 先观六道迷(三于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失头呼即觉(明易悟之机也。此喻出佛顶经)
舍父劝唯稽(明难悟之机也。喻在法华经中) 故说三乘异(诱舍又者)
兼谭一理齐(开示失头者)
上根直显发(一理) 下士渐提?(三乘) 执妄须除粪(明设渐教之意)
登真岂假梯(明说顿教之意)
今从佛顿指(此经) 东处本无西(喻凡即佛)
赞顿教
渐教宗途异 知之即已休(非此所宗)
顿门中本末 从此说元由 自达心灵觉
如今便廓周 菩提心且发 菩萨行当修
八万四千法 三乘一道收 若能依此教
佛果岂难求
赞顿悟
欲见心源净 须推我相空 形躯何处实
念虑本无踪 豁尔灵明觉 修然世界通
真金开伏藏 赫日出云曚 妄积多生里
迷销一念中 试将心比佛 与佛始终同
明渐修
顿悟虽同佛 多生习气深 风停波尚涌
理现念犹侵 还拣精粗色 难平赞毁音
因循无法力 降伏岂能禁 欲学修真行
先须发觉心 斯为二利本 佛果必堪任
赞发菩提心
菩提心欲发 体用要先知(依此对三毒)
运于悲智愿 翻却恚贪痴(下明五原)
尽觉无边法(学法愿也) 将销有识疑
勤除八万惑(断烦恼愿) 敬事十方师(事佛愿也)
佛果专求证 余乘更不鬼(成佛愿)
六波罗蜜行 籍此以为基(总结菩提心)
赞施波罗蜜
多劫悭贪习 都由认此身 身今不是我
悭惜为何人 乞者此应施 投来莫虑贫
资财何可宝 福慧始为珍 身命犹须弃
家缘岂更亲 唯留空寂舍 千圣万贤遵
迷被贪瞋使 逢缘杀盗淫 悟来无妄念
争合更追寻
赞戒波罗蜜
息业持清戒 长斋护净心 外尘但自绝
内惑岂能侵 染习微微尽 功夫渐渐深
长辞十恶道 佛德郁成林
赞忍辱波罗蜜
欲证菩提等 终须忍辱成 刹那瞋暂起
百万障旋生(文在华严) 说食何曾饱(此显言语是虚不应瞋也)
称官岂便荣(称百姓为[右]人。既不得荣。骂郎君为奴婢。如何便辱)
从来迷实理 唯为执虚名(此二句释上二句)
谷里高低响(喻也) 唯中赞毁声(法也)
若能如是解 被辱岂能争
赞精进波罗蜜
放逸生诸念 如来既自陈 唯缘随妄念
不肯䇿元身 努力常精进 终须积佛因
火由钻燧者(华严) 水在凿源人(法华) 莫算三祇劫
但行四正勤 顿门无定位 心净即名真
赞禅定波罗蜜
神通兼智慧 显发在修禅 掉举招烦恼
昏沉引睡眠 若非心一境 争得寂诸缘
风里灯难照 波中月岂圆 等持才一念
治命满三千(文在妙胜经) 但能专定慧
万行自念全
赞智慧波罗蜜
智慧波罗蜜 亲为菩萨师 全除二种执
遍断万般疑 照蕴皆空处 行深般若时
不唯超苦厄 决定证无为 定慧非前后
功能且互推 修时同一念 方免堕狂痴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哀愍覆护我。令定慧悲智增长。此世及后身。乃至成佛不舍慈悲。常相摄受。愿我普共诸众生。往生光藏清净国(已下和佛普例此也)南无遍十方界微尘刹土中尽过去际一切化身诸佛般涅槃者分身舍利及诸灵像浮图宝塔(云云)南无大方广圆觉经修多罗了义经。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顿教大乘甚深法藏(云云)南无大光明藏本尊所现净土平等会中广大智慧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光明藏本尊所现净土平等会中广大行愿普贤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悉见诸法清净普眼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通决甚深疑念金刚藏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深究轮?根本弥勒菩萨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洞明修证位地清净慧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发明三种妙观威德自在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显性二十五轮辨音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徴起觉心因除四相净诸业障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请问求师去病故离四般普觉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发起道场加行证入真源圆觉菩萨(云云)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请问流通经文传于末世贤善首菩萨(云云)南无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种种应现救苦众生观世音菩萨(云云)南无大慈大悲常处?摩罗界随缘方便救拔其迷地藏菩萨(云云)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等觉菩萨十地菩萨十?向菩萨十行菩萨十住菩萨十信菩萨摩诃萨等(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末会中圆器上根百城求法一生之内菩萨行圆为末世众生修证范轨善财菩萨(云云)南无十方三世尽虚空界一切刹土中有学无学四向三果及阿罗汉辟支迦佛一切贤圣僧(云云)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普愿断除诸障归命忏悔(云云)
(五忏悔)至心忏悔(五戒忏)
弟子众等。稽首十方三世无尽三宝。证知护念。我等自从无始旷大劫来。无明覆心。迷自佛智。妄惑造业。生死轮回。背佛法僧随师友。眼根着色。为恩爱奴。不睹如来法身周遍。耳贪声境。贼害无穷。不闻如来圆音说法。鼻贪香气。结使是生。功德妙香不能嗅觉。舌贪众味。餐啖众生。妄语绮语两说恶口。毁谤三宝。凌辱二亲。岂餐如来甚深法味。身根着触。耽染无穷。昼夜荒迷。不知上足。备造诸恶行杀盗淫。诸佛慈光不能照烛。意根着法。触境举缘。念念常生贪瞋邪见。一切诸恶从意根生。宁知如来甚深法界。六根三业备造诸非。三障十缠相牵不断。起四颠倒。作一阐提。不孝尊亲。无惭无愧。十恶四重。五逆七遮。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一惑才起百万障开。展转无穷。备障众善。不能发起大菩提心。不能修行一切善法。长夜受苦。无有厌心。如是等?唯佛知觉。今悉忏悔。断相续心。又此罪障但颠倒生。无有定实。本来空寂。惟愿诸佛慧日垂光。销我身心业惑霜露。慈风普振。摧重障山。法水长流。洗我心垢。唯愿我等。速达心本。永灭罪根。法界众生同得清净。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六杂法)至心劝请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劝请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随喜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诸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随喜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诸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向众生及佛道
回向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利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出无常经)
无上诸世尊 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
何况诸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属
目观生死隔 云何不愁叹 是故观诸人
谛听真实法 共舍无常处 常行不死门
佛教如甘露 除热得清凉 一心应善听
能灭诸烦恼
第三上
(十八唱七字四十八偈。次第述一部经。终忏杂业供养梵音准前)。
尔时世尊。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来出现。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光明以为眷属。其光普照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右绕十匝。显现如来无量自在。觉悟无数诸菩萨众。振动一切十方世界。除灭一切诸恶道。映蔽一切诸魔宫殿。示现一切诸佛如来。坐菩提座。成等正觉。及一切道场众会。又于口中。放大光明。名无碍无畏。百千亿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尽虚空等法界一切世界。乃至显示一切诸佛如来。坐菩提座。成等正觉。及以一切道场道场众会。
南无大慈大悲(八礼准前) 至心归命礼(准上)。
序分
(佛入凡圣本源。于中现诸净土。与诸菩萨同入三昧。不起三昧。问答诸法表经宗。是凡圣不二之法也)。
佛欲发扬真了义 入光明藏绝思议
众生觉地同清净 一切如来共住持
凡圣身心俱寂静 十方圆满悉无为
不二境中方起用 现诸净土应圆机
百千菩萨并徒属 三昧都无善恶思
为表经宗毕竟处 先同觉性泯然时
愿我普共诸众生 往生光藏清净国(已下例此)
文殊章
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五自己净心。为赞行之根本)。
文殊礼佛为初问 愿说如来本起因
善逝欲开修证行 先标圆觉性元真
我等多生虚妄执 全将四大以为身
认此空华第二月 故令长作梦中人
佛知觉性为真我 本无身性受沉沦
智者亦空常不动 是名法行最初因
普贤章
(通顿悟渐修之疑难。兼示修之方便也) 徴释用心。
普贤开说前门法 欲为众生普断疑
问佛既云觉者幻 不知修证复何为
云何以幻还修幻 幻尽归空何所依
佛说幻从真觉起 幻尽觉满有何亏
远离幻时能离泯 火生不尽即灰飞
幻即知空空即觉 不存渐次故除之
普眼章
初二空观
(推穷四大无我。五蕴全体空无。以破二执。执亡理现。名二空观成)。
已决悟修疑难竟 修时行相理应宣
普眼应机从座起 请问渐次自他禅
佛说众生求觉者 应当正念离诸缘
动静常观此四大 火风地水有何坚
即知幻化身心灭 非幻元来性寂然
如镜磨尘明即现 二空观行此时圆
后法界观
(泯于垢净。凡圣影像亦灭。本真正圆现。与一切法融通无碍。名法界观)。
幻垢身心永灭时 十方清净似摩尼
说者对除灭影像 遍虚空界显圆知
觉圆明故心清净 世间出世总如斯
八万四千清净故 等皆不动遍无遗
遍满互相无坏杂 千光一室岂乖违
不厌不□皆是觉 众生本佛更何疑
金刚截章
(徴释迷悟始终。通决众生即佛之违妨也)。
众生即佛理深微 中下根人尚有疑
刚藏欲令决定信 三重难佛说相违
善逝应机开妙觉 凡圣执妄翳灵知
都缘念起令心动 直为舟行使岸移
翳差华亡非起灭 矿销金现在磨冶
灰身小智犹难证 萤火凡情岂可思
弥勒章
(深究轮回根本。是于贪爱。贪爱若存。设五种性修行。亦不成佛)。
逸多问断轮回本 佛言贪爱是根本
由于欲境生违顺 从此初开造业门
善恶业成苦乐报 至于禅界受犹存
爱激无明生五性 五性须依二障论
应除憎爱勤求觉 大悲入世化机缘
二利修行诸障尽 便登法藏证真圆
清净慧章
(略分修证之位。明十信三贤十地佛地。难随顺觉往。随顺之意。浅深不同)。
修证二门前已悟 今徴凡圣证何求
佛欲随缘分地位 先谭修证性元无
由依灭幻论差别 幻智尽时无异途
起灭已彰法界净 此之顺觉是凡夫
觉前净碍当贤位 常觉不住证真如
障碍即觉名为佛 又闻寂念等圆珠
威德章
三观门
上品用心前已说 中根方便次应论
进修圆觉开三观 趣入都城有四门
取静澄神觉识动 慧生尘灭镜无昏
观缘起幻而除幻 内发悲心妙行圆
不取二门超静幻 灵心绝时了然存
互修三法名随觉 圆证三般等世尊
辨音章
二十五轮
三种观门希有法 单双前后几般修
佛即开为二十五 初三单入后圆收
中开交络三皆七 每七皆将一作头
三七既成二十一 自然二十五轮周
修此轮时时梵行 三七忏悔志心求
标记轮名随手结 依结开者莫自由
净业章
除四相
清净觉心何染污 令他迷闷镇乖违
本起无时为主宰 息心动念总成疑
众生证者名为我 去我名人人亦非
我人不及□生相 如命潜流依业思
游戏诸根亻藏识 故使勤修无出期
普觉章
求正师离四病
末世邪兴贤圣隐 依何法行禀何人
除病发心皆愿说 令他得免入邪津
当求正见心无住 不着二乘及世尘
尽命应当勤供养 近无憍慢远无瞋
造作任情或止息 至于断灭总非真
离此四般度一切 皆令入觉免沉沦
圆觉章
道场如行
一切欲修圆觉者 随时悲智已宣扬
若无化利因缘事 即立已期建道场
安置净居幡像等 目睹心想入真常
初三七日求哀忏 过此收心心境忘
过夏安居开别法 身局心通尽十方
别遍互修三种观 观成即等法中王
贤善首章
一 名字功能及宗旨
(自有四般)。
流通分里一名字 五般德用实希有
万亿恒河诸佛说 三世如来自护持
十二部经清净眼 十方菩萨所依师
唯显如来迷境界 唯佛如来能尽知
末世修行归佛地 顿机开悟入无为
亦摄渐修一切品 蚊虻饮海悉容之
二 受持福德
功能不减白牛车 世上空知有法华
宣说此经准半偈 已过罗汉百恒沙
施宝三千福有限 闻经一句德无涯
若人信此心无惑 已事多尊种善牙
三 合守护
佛于末世苦忧深 长恐初机力不任
敕众汝当勤守护 莫令魔外恼身心
四 禀命加卫
会中八万执金刚 兼诸二十八天王
大梵释提护国众 吉恭十万悉难当
皆从座起陈心愿 末世常能护道场
当使行人无退屈 不令修者乏资粮
我等领徒晨夕卫 所居旬内离灾殃
佛说经终大众喜 信受奉行遵觉皇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并如上)。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有二种。一则如事忏。二者如理忏。事忏之时。必须恳倒。礼敬十方诸佛。严持道场。对三宝前。披陈罪相。责心愧切。一则以佛功德。能令罪灭。永断相续。更不敢犯。如理忏者。但发菩提心。自然摧怀恒沙烦恼。知罪虚妄。观罪相空。故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净名云。不在内外中间。如是理忏之时。最须观行明白。若人曾入道场。经是二种忏悔。当知罪垢必灭。要在至心。如人先犯王法。遇王恩赦。先所犯罪悉皆除荡。法王设此忏悔之法。本为救恶众生。既经忏悔。佛言必灭。更莫忆想。生灭由心。当除根本。若有罪不忏。愚迷极甚。殃累后身。受苦万劫。是故今日严净道场。归依三宝。理事俱忏。欲忏悔罪。即知所造罪障难灭。因缘如何。忏悔罪即易灭。经中佛说。有二种劲健之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云。有二种白法。能为众生灭除众罪。一者惭。二者愧。惭者不自作恶。愧者不令他作。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无惭愧者。与诸禽兽。不相异也。是故弟子今日惭愧。归命依佛。
弟子某甲等。自从无始旷劫。乃至今日(准萨遮尼乾子经之说。有根本重罪。一一之罪。悉堕阿鼻地狱。今并为忏悔。谓一破坏塔寺。焚烧经像。盗用三宝一切财物。二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碍留难。隐蔽覆藏。三于一切出家人所有持戒破戒打骂呵责。说其过恶。禁[门]牢狱。或脱袈裟。逼令还俗。策役驱使。断其命根。四于四重五逆之罪。随犯其一。五起[夫]邪见。拨无因果。既知其相。今当一切皆须发露。至心忏悔)。愚痴所盲。起诸烦恼。六根三业造罪无穷。障佛法因。开阐提路。违背圣意。随逐恶缘。弃舍菩提。耽玩生死。于出离法无一念心。诸苦毒因长夜积习。破塔坏寺。烧像焚经。盗僧鬘财。起大邪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谤佛法僧。杀父害母。破和合僧。损佛色身。杀诸圣人。逆害师长。污染无学及亲非亲。于出家人打骂呵责。驱令还俗。断其命根。恶法交游。污秽塔寺。毁犯斋戒。纵荡身心。行杀盗淫。恶口两舌。妄言绮语。邪见贪瞋。有爱有痴。无惭无愧。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弟子等无始已来。至于今日。由邪见故。展转颠倒。住于邪事。杀害生命。解奏魑魅魍魉鬼神。欲希延年终不能得。或妄言见鬼。假称神语。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惭愧皆悉忏悔。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行动慠诞。自高自大。或恃种姓。轻慢一切。以贵轻贱。用强凌弱。或饮酒斗乱。不避亲疏。惛迷终日。不识尊卑。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或贪嗜饮食。无有期度。或食生脍。或啖五辛。熏秽经像排突清众。纵恣心思。不知限极。疏远善人。狎近恶友。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或贡高憍慢。偃蹇自用。虏扈抵突。不识人情自是非他。希望憿幸。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或临财无让。不廉不能。屠肉沽酒。欺诳自活。或出入息利。计时卖日。聚积苛克。贪求无厌。或无戒德。空纳信施。受人供养。不惭不愧。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或捶奴扑婢。驱使僮吏不问饥渴寒屠。或废折桥梁。杜绝行路。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或放逸自恣。无记散乱。樗蒲围棋。群会屯聚。饮酒食肉。更相浇饯。无趣谭话论说天下。从年竟岁虚丧天日。初中后夜禅诵不修。懈怠懒堕。尸卧终日。于六念处心不经理。见他胜事。便生嫉妒。心怀碜毒。备起烦恼。致使诸恶猛风。吹罪薪火。常以炽燃。无有休息。三业微善一切俱焚。善根既尽。为一阐提。堕大地狱。无有出期。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颡向十方一切三宝。忏悔上来所有一切众罪。若轻若重。若粗若细。自作教他作。若随喜作。以势力逼迫令作。如是乃至赞叹行恶法者。今日至诚发露忏悔。愿皆消灭。
又弟子等。依教悟理。照真察妄。反自思惟。多劫生中所造罪业。若不忏悔。必堕三途。累劫受殃。善根难续。哀哉大险。造此?违。痛矣愚痴不知改悔。若犹隐覆。成决定因。临命终时。地狱相现。风力解体。意想慞惶。随恶业牵备受苦毒。?[?*云]电烁沸鼎雷奔。狱卒振威铁蛇纵毒。锋刃乱起。苦具交驰。丧瞻巳魂。莫知依救。冥冥厚夜。累劫穷年。八热八寒。无不经历。从地狱出。或堕畜生。大?毒虫无类不文。或受饿鬼。骨节烧燃。积劫饿虚受苦无极。我今归命三宝。忏洗罪?。诸佛大悲。愿垂拔济。顿袪愚业。翻作净因。身心齐空。罪福无住。了见真性等佛法身。三业罪?成三解脱。六根重障翻作六通。剑树刀山皆成宝萼。裂河沸屎尽作花池。法界秽邦一时清净。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承是忏悔无明颠倒五逆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遇正法缘。正信心生。正见明了。菩提心发。菩萨行圆。为护法城。弘通大道。像法不法皆愿主持。在家出家常为佛子。又愿承是忏悔一切诸恶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谦卑忍辱。知廉识耻。先意问讯。循良贞谨。清洁义让。于僧于俗无不钦承。若怨若亲无不爱念。远离恶友。常遇善缘。守摄六根。警护三业。捍劳忍苦。心不退没。立菩提志。荷负众生。常与众生作所依止。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一切众生类 死法常现前 设以诸方便
不能遮此法 久受无量乐 必定还退没
是故诸人天 不应纵贪欲 欲洄澓所转
中后常苦恼 云何愚痴人 于欲生爱乐
如妙色毒华 如触猛火? 欲乐亦如是
后受大苦恼 如火益众薪 其?不可灭
自他俱能烧 欲乐亦如是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三
根本写本
宽元二年十月十七日于梅尾西房以经藏唐本尽写之(云云)
第二转建仁七年三月二十日于山井[(光-儿+?)*?]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四上
(赞悬谭二十唱四十五偈)。
忏悔根本无明愿成就始觉(作两上)。
直叹佛
粤若稽古。觉王光宅法界自受用土。佛佛道同。妙色灵心。湛尔常住。不可得而思议矣。然其现身应物。说法利生。逐器多途。互有隐显。或居净土。说十五本经。或应娑婆。谈十二分教。或染净无碍。方广华严十五本中。圆觉是其一也。然尊观经无量寿忻极乐。趣于一方。此典禀卢舍那。悟顿净见于诸国。虽皆净土。进趣殊途。彼恳愿而往生。此炼心而证入。妙(矣)切(矣)大哉博哉。顿渐俱收。利钝皆摄。其唯我无上法王慈悲之智愿也。我依时礼忏。所生善根。回施有情。成正觉道。
从此后。每至偈颂前八礼。偈后十二礼。悉同第三上。若要广用。即依第二上也。一一偈初。至心归命礼等。偈末愿我普共等。依第三上也。
赞述悬谈十门
第一 述教起因缘门有其十意
第一唱中初偈总标。后偈述。初二意。一显示因行有本故。二泯绝果相成圆故。
欲识此经圆顿处 先听教起本因缘
佛有希奇十种意 故开秘密普流传
初示波罗诸行本(六波罗蜜行之根本也。下句即是)
皆依反照觉心圆(文在文殊章)
次说转依亦泯绝(诸教说。转烦恼生死为菩提涅槃二无上果。此宗即俱泯绝。文在金刚藏章中)
方名究竟果无边(泯对待转依之相。方显究竟觉本之体。是称性之果。通凡彻圣。无边无量也。文在弥勒章末)
二 述其次四意
三陈顿悟理应修 幻尽觉满入真流(普贤章)
四尽甚深疑惑念 新成旧佛有因由(金刚藏章)
五断轮回根本爱 爱憎尽处死生休(弥勒章)
六破无明幽隐障 赖耶潜伏六根游(业净章)
三 述后四意
七说少文多义门 众经开即此经论(通一鄣)
八显始终依净觉 巧将一法被三根(通一鄣)
九示深禅彻本性 真如三昧最为尊(威德章)
十辨明归令承事 善知识者是天恩(普觉章)
四 述第二门
义乘分摄(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何藏何乘何分摄此经也)。
教起因缘说已竟 藏乘部分配如何
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之中菩萨摄(若此经摄彼二者。即但摄二[文。藏]云。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谦小流)
若论三藏(一修多罗藏经也。二毗奈耶藏律也。三阿毗达摩藏论也)属修多(是经非律论也)
三有四般(一声闻乘。二缘觉乘。三菩萨乘。亦名大乘。四一乘。亦名最上乘。本义在光宅法师法华疏。又华严贤首大师。引三十本经论辨大乘一乘有十二义别)当最上
但依三疑([余]一乘余前三)是摩诃(此云大也。若但立三乘。即一乘含在大乘中故)
十二分中(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诵。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义)唯二分
契经方广更无过(余十分不摄此经。若将此经。摄彼者。即摄九分。唯阙讽诵自说本生等三也)
五 述第三门
权实对辨(一大藏经。虽皆佛说。然有就机方便权宜说。有称性决了真实说。今相对辨明。令知此圆觉经属实教也)。
一切经虽皆佛说 其中有实有权宜
古今判教多开合(有判。一切经但为一味。又开为二种。有三有四。乃至五种。五有两处。贤首为备。疏中一一对诸家辨明也)
贤首大师方可依
从浅至深都有五 小乘偏浅暂随机(第一也。说诸法数一向差别。以拣邪正。辨凡圣。分忻[状]明因果。但说[人]不说法空。即四阿含等也)
大乘二始(始初也。对大乘初心人。且但说一切法空。如诸部般若也。或但说一切法唯[说]八识所变。广说法相。少说法性。云一分人永不成佛。如解深密等)三终极(但成就久习前教[又]人也。显二乘阐提皆有佛性。悉当成佛。广说法性。少说法相。法相中。若心若境。但是法性随缘所成。无别自性。如法华涅槃等)
一乘四顿(别对上根。直显真性。总不在相。一切所有唯是妄见。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不生即佛。如此经等)五圆施(施设开张也。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悟修同时。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唯华严经也)
总将三藏无过此 又就前三分五时(一有教即上小乘。二空教。三不空不有教。总当上始教。四同归教。法华中乃万善趣菩提也。五常住教。涅槃中乃决定说。一切众生皆有常住佛性。皆当作佛也。总当上终教也)
五时都不开圆觉(五时但前三)
圆觉前三不可窥(于前三时教中。不可窥于圆觉)
真是顿门当第四(由此前三中。五时不可摄)
分通第五义融之(文云。觉性遍满圆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等)
义门果满华严备 招体投机却在斯
疏里门门相对辨 钞中一一甚精微
显出此经真了义 宗旨照然有所归
六 述第四门
分齐幽深(准起信论。述其起妄。从本至末有十一重。诸教所诠。或深或浅。各有分齐。小乘教唯说最后四重。法相教诠至后九重。唯圆觉华严可说穷尽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净心)。
万法皆依心地主 生成纶绪次须通
根苗粗细真中妄 本末都成十一重
依如求藏(第一重)无明起 便生三细类赖耶中(三四五也)
转作六粗为业苦(六本十一)
此经翻覆总研穷
七 述第五门
教所被机(此门辨何根性之人。堪[误]入此教也。然约即时悟入。即五类人不堪。不类方堪。若约渐熏种性。为其远因。即一切有心者皆可听闻。名有浅深随分之益也)。
欲说此经所被机(总标) 光明五类不相宜(一执着文字。二系滞行位。三触语宾无。四自恃天真。轻厌修习。五固守先闻。担麻弃金)
守文(一)滞位(二)宾空语(三)
体真(四)执旧(五)总乖违(总结)
但非此类皆真器(非此五也。故翻成五种真器闻即悟也。一不执文字。二不滞行位。三不着空无。四知性随缘。五知义无量也。上皆拣器。此三句并收)
有佛性者悉无遗 渐渐熏成圆顿种
食金刚喻理应知(文在华严经出现品也)
八 述第六门
教体浅深(疏有四门。一随相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
教体须知具几缘(总标) 声音(说法声也。名句文是声上屈曲之词)
名([证]自性也)句(诠差别。文为名句。[□]法之所依止也)总能诠(一也。有人唯以声为教体。有唯以名句文为教体。有俱取。俱取为正)
摄境归心(缘虑心也)唯是识(二也。声等不离识故)
识无自性托真源(三也。识是真如随缘所见也)
性相融通无所碍(四也。总收前三。互收融摄。性是第三。相是第一。识是二门。此等理事交彻。同一心故。本唯于一法界心中。有真如生灭二门。名性相故)
不离文字以心传(达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今则文字性本自离。不假离之。[元]一性。便是以心传心也)
但解空中风画喻(风喻声音。画喻名句。空喻真性。空中风画。无迹可寻。性中声音名句文。有何可取可离。此义在华严经十地品中)
自知文(能诠)义(所诠)悉无边(同一性故。故华严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于随义义说文。又说一字经。无量无有穷尽也)
九 述第七门
宗(心之所尚)趣(宗之所归)通别(通者一切经皆以因缘为宗。别者此经以心境空寂觉性圆满凡圣平等佛为宗。妄情等佛观行速成为趣。又妄情等佛观行成就为宗。惑业消灭。永绝轮回。起大神用。安乐。自在为趣)。
七明宗趣分通别 通论佛教属因缘(一切诸法以因缘故。故生灭成小乘教。以因缘故即空。成破相教。以因缘故[皆]假。成法相教。以因缘故即中。成法性教)
别显此经宗趣者
境空(唯识故)心寂(唯性故)觉初圆(心境泯时。觉即圆也)
普凡平等(如序分中说)心崇尚(上皆宗也。崇尚平等理故。此下是趣)
等佛忘情观行专(情忘即等佛。心等佛为真。观行皆等。一重宗趣了。此下是第二重宗趣云)
观行成时何所得(已上趣为此宗)
业消惑用用无边(趣也)
十 述第八门
修证阶差(上约教文。唯生义解。忘诠修证。复有其门故。以心传心历代不绝。自佛属迦叶。展转于今。灯灯相承。明明无尽。达磨为此方之始祖。荷泽中兴。乃至江西及北宗。皆是此宗也)。
修证阶差不离心 佛传此法到如今
万行要门唯定慧 渐修顿悟浅粗深
先悟后修云散月 先修后悟矿消金
顿渐随机皆得道 离斯说道不堪任
十一 述第九门
叙昔翻传。
经是西天觉救翻 罽宾三藏大沙门
开元目录初编载 译经图记亦明言
长寿二年白马寺 则天皇后缘中原
只为经来年月近 先贤古德未深论
第十随文解释(初解题目)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十二 释上五字
(是所诠法义也)。
悬谈已竟次经题 解者能超累劫迷
十一字中双法义(五字所诠。六字能诠。各有法义。故云双也)
五当鱼兔(上五字。所诠法也)六筌蹄(下六字。能诠教也)
大是体空方广用 此三凡圣本来齐
圆无间缺全灵觉 是为究竟大菩提
十三 释下六字
(是能诠功能。五字及教体一字也)。
修多罗者通教诸 于中了义是全经
互说有空名不了 双谈性相得斯名(斯名者了义也)
五字对余(余一藏经也)称最胜(是诸经中之了义也)
一言(经字)是此句名声
更有三名并五号 流通分里自分明
后解经
十四 科判
经开三分是常规 序分流通佛化仪
全此初文名序分 六般成就众应知
为此具□净土说 其中数节极难思
证信文中便发起 贯于六种总希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十五 三 信闻时主及说处中
(初总入智用之源)。
如是□指圆妙理 阿难自道我亲闻
说听一时同一会 婆伽法报本无分
光明藏是如来藏(此是内熏。亦名因熏。真正教法是外熏。亦名缘熏。内外因缘备具。即成佛道。三界众生。阙外缘熏故。轮回六道)
内熏久已积缘熏(闻熏熏如来藏。破和合识。故成佛也)
诸佛神通光相等 皆从此出数如云
如来为欲谈真妙 入斯三昧绝诸缘(缘是动用)
三昧此方云正受(不受正受也。如明镜虚极时见万像)
虚含万像寂魔军(含万像而无念无为。有念皆属魔境。佛[难]已离。现同其迹。故入正受)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此段有三唱。一释经文二释净土。三引证)。
十六 明与凡圣同体及称真现土
世尊定里合如如(心真如本觉。凡圣一味。清净性体)
此处尘沙佛所居(圣同) 亦是众生真觉地(凡同)
身心寂灭等空虚 圆满十方平等际
具于不二绝诸余 不二境中方起用
现诸净土法筵初(从体起用。现净土法会。是圆觉法筵之最初)
十七 释净土说经之由
净土说经文显著 真身法主理照然
岂类诸余不了教 化身秽土应初缘
藏里深经十五本 亦皆净土所流传
今有疑云无说处 是将竹管欲窥天
十八 指论为证
佛地论中释此格 数番问答甚精微
博学利根方可解 凡常浅识岂能知
净土所谈为决了(称智语境之说十五本经)
阎浮所说是权宜(诸浅机说余一切经)
华严净秽融通境(识智融通。净秽无碍。说华严经)
别是圆宗不可思(华严是别教一乘)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十九 列众总叹
同体因缘称法身 菩提萨埵百千人(十万)
十二列名为上首 与诸眷属等弥纶
皆入甚深三昧海 皆融影像十方身
各问一门微妙义(如下所列) 为诸末世结圆因
二十 述十二菩萨所问法门
妙德初微本起因 普贤次问渐修真
普眼圆融因果相 金刚质难圣凡身
逸多推究轮回本 净慧伦排证悟人
威德已开三种观 辨音又问几般轮
净业断除人我体 普觉离病托师亲
圆觉道场圆顿悟 善首流通妙法轮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至心忏悔
夫欲忏悔者。必先归敬三宝。所以者何。三宝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众弟子。今日忏悔正言。无始已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于染着。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其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业。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自为三障。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灭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然此三障。皆从根本无明而起。故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从无始受身。经无量劫。则劫不可数。一一劫中。爱种种身。则身不可数。一一身中。所起种种烦恼。则烦恼不可数。一一烦恼所造三业。犹如微尘。则业不可数。一一恶业感报。如恒河沙。则报不可数。一一报中受苦万端。则不可数。如是等苦皆由无明。无明既是三障根本。今欲忏除三障。理须先忏无明。然夫忏悔有事忏有理忏。忏无明者。唯是理忏(无明者。迷于实理。今但悟理。则无无明。故当理忏。然无明是本。义达其中。则枝末三障。亦展转除灭。故维摩经中。优婆离为二犯律比丘忏悔。维摩诘呵云。无[量]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损其心。所以者何。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出于如如。优婆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云。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婆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耳]。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如此者。是名奉律。乃至时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菩提心。难曰。观罪性空。罪即灭。观福性空。福性空。福亦应灭)。答曰不也。以罪违性。福顺性故。真性望罪能治。能治显时。所治之罪即灭。望福是能生。能生显时。所生之福不尽。金刚经云。无住相布施福德如虚空等。又普贤观经及华严随好品亦云二种忏。观经明昼夜精勤形佛等。即是事忏。观心无心。从颠倒起。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即是理忏。随好品中。等众生界。善身语意业。忏除诸障。即是事忏。观诸业性。非十方末心住于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事忏除末。理忏拔根。又事忏除罪。理忏除疑。忏除三障。则兼事理。今当理忏。理忏者。观其性空。今唯当经欲其欲显其空。光明行相。此明者隐密难辨。辟支罗汉冥若夜游。法相大乘亦未穷本。但说六七识中起者。故与痴数行相无殊(唯识云。三毒中之痴。便具无明。第八识无覆。七识中方有痴爱。前六识方具三毒也)。胜鬘经中。方说住地无明。起信论中。名为根本不觉(论中说不觉为因。与本觉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从此转生七识。方有痴数。故痴与无明。本末异也)。禅宗语论。都号为迷。今为辨明。众等谛听。其行相者。则迷真执妄。起信论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即是迷真。此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等。即是执妄。言其空者。起信论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此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故是空义。其犹族姓良家之子。幼小没落与他为奴。后渐长成。甘心认贱。亲族论得宛是良人。即知奴本是空。但有名字。无明亦尔。故说性空。既悟解昭然。即都无所得。故经云。觉迷灭不生迷。如此亦空。永不再执。是为理忏。一忏已后。除下劣心。心与佛心平等无二。
上来虽已理忏。犹恐未尽源流。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根本无明名不觉 尘沙烦恼最初因
迷真生自圆明性 执妄认他质碍身
一味冥蒙常附体 二乘智慧亦难分
隐覆三贤十圣理 滋生八万四尘□
除兆善友开灵性 除此无能辨我人
今日发心依理忏 不教迷惑翳吾真
理忏元将事忏殊 穷斯行相本空虚
身心聚里何曾有 内外中间觅总无
觉来梦处宁寻梦 雪得奴身岂有奴
今悟无明元是觉 觉迷迷灭二非俱
已能了了常明觉 谁肯昏昏更守愚
从此应难相惑乱 所为所作总由吾(此无明及下三毒。是诸业之根。行相微细。须归心[微]照凡圣之体。方可忏灭故。此乃后段。皆归命毗卢发愿。亦是翻类此惑。故同[至发愿])
愿我常安始觉智
观照其于本觉心 翻破无明根本迷
慧日明明无闇相 观身非我为真我
观心无念是真心 始从今日至菩提
不增不减同真际 惑业根源既已悟
有漏心成无漏心 无漏心心以自熏
所修尽入菩提道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外事装彩咸归坏 内身衰变亦同然
唯有胜法不灭亡 诸有智人善应察
胜法即是身中性 迷性茫茫受死生
修行欲绝死生根 佛令先且除贪恚
恚诳诸众生 过于信千万 愚者不能舍
为贪恚所缠 众生恚所诳 由依止于恚
众生受重担 如饮热咸水 饮已寻复渴
须臾无暂息 愚人不善思 尘劳自焦苦
第五上
(文殊章 十四唱 三十偈 忏三毒)。
叹佛
正觉功德大智山 普达境界到彼岸
等于三世诸如来 是故我今恭敬礼
已升境界无相岸 而现妙相庄严身
放于离垢千光明 彼魔军众咸令尽
十方所有诸世界 悉能振动无有余
未曾恐怖一众生 善逝威神力如是
虚空法界性平等 已能如是而安住
一切含生无数劫 成就最上大菩萨
于诸境界智无碍 与一切佛同其性
我等徒众(云云)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八礼)。
文殊章
十四唱三十一偈(令信外真正。成本起因[地])此一礼准前。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问本起因地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十万菩萨及诸眷属)。说于如来本起因地(从凡夫时最初根本所起之心)。清净(离垢颠倒根垢取我垢)法行(称法性之行也。问。适云夫求果者。先观于因。因若不真。果还是妄。如人造真金佛象。先须辨得真金。成象之时。体无增减。故佛顶经云。苦以生灭心为因。欲求如来不生灭果。无有是处。如种豆不生粟等)。及说(及者。更[诸]一段意也)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如何得一发之后始终如一。免生起异念之过患)。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标以现在法众。结以未来末世者。互影照也。即知现未俱收)。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第一 唱赞述文殊问目二偈
于是文殊从座起 威仪顶礼大悲尊
愿为会中及末世(但以前之标结)
说于诸佛本因门(根本最初之因)
因若不真果亦妄 修行先要得根源(第一重问[目])
及说菩提心发愿(偈云并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妄情(经云诸病)永离(经云远离)觉常存(经云求大乘者)
佛答处四段。一标示真宗二推穷妄宰三释成因地四结牒问词
初中两段。
第二 唱中二偈具标举本有之觉心
(于中。先赞问许说。后正示体用)。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领初问[目])。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领后问[目])。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上皆赞许[贮]听。此下正示体用)。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此云总持)门(欲入众妙境界。先须了达圆觉。圆觉又能流出一切。有[市]入义。故名为门。准宝积云。陀罗门者。是根本义)。名为圆觉(指体也。下显用云)。流出一切清净(总标无法诸法)真如(理也)菩提涅槃(果也)及波罗蜜(因也)。教授菩萨(如理思惟。而反照之。一一显现。依之修行。故云教授)。
佛告文殊汝善哉 能于末世布慈哀
本起因源秘密藏(合二问也) 无遮(下云无遮大慈)为汝此时开(上皆赞问许说)
总持众妙名圆觉(指体也。下三句显用)
觉心即是圣人胎(但一念觉悟此圆妙心。即藏识中。已熏成圣种。缘未彰现于外故。如始胎也)
流出尘流无漏法 因波罗蜜(如文)果如来(菩提涅槃如来也)
第三 二 明上圆觉体用
即破障成佛。故名因也。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标举所问)。皆依(无佛不尔)圆照(能照之智)清净觉相(所照之理。初心未忘能所。故云相也)。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洞达真有忘空。即所修皆是法师行。若不尔者。悉非法行。故大经云。若有比丘。读诵十二部经。是名读诵。不名法行。乃至为人宣说。及思惟其义。是名乐说。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说有诵持十二部 或能宣说及思惟
大集经云非法行 法行先论本起时
一切如来本起行 皆依反照此灵知(与大集经大同小异)
方断无明成佛道
能于三界作人师(佛也)
上来标示真宗 此下第二推穷妄宰。于中三。
第四 且先示其行相
云何无明(一由前云永断[恐]谓定有可断。故推至空。二由此是八万尘劳之根。十二因缘之首。恒沙烦恼由此而生。尘劫轮回由此不绝。今欲示妙门。若不推破。即所作尽属颠倒)。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如下所明)颠(心识狂乱)倒(背觉合尘。倒有所执。颠但荒犯。由颠故倒。如由迷真故执妄也)。犹如迷人四方易处(既以东为西。即三方必皆移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对颠倒。一四大非我认为我。法身真我而不认。二四大如幻本无而见有。法身本有而见无。三妄念非心认为心。真如了然而不能认。四妄念如珠中色。全空而执有。真心如珠明。实有[有]而见无。既四双八只不同故。[苗]云种种)。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例此应云月实无二。捏者妄执。皆喻性无质碍。无心妄念。迷者妄执也)。
无明都作尘劳本 执妄迷真只是伊
十二因缘为上首 百千烦恼总能持
无始已来种种倒 一方易处四方移
妄认四蛇为我相 仍将六识作真知
不知六识全虚妄 离却根尘无所依
譬彼空华第二月 无中执有实狂痴
二月展转□倒见 及反示展转相依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虚空无生。妄见华生。是迷惑虚空之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翳乃实华生之处也。非谓真实华。法合。应云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
第五 二 约空华说
推逐空华因患翳 推翳良由有眼睛
眼若本无无所翳 昭中无因翳何生
即知根境因迷执 迷执唯依本觉明
本觉若无如木石 木石何曾有妄情
第六 二 约二月说
二月依于第一月 又因捏目见双形
离于本月兼人眼 审思二月体何成
真月既为妄月本 妄心还说本心生
觉者若能如是悟 自知万像是空名
第七 二 当第三结其过患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由此无明。执身心为我。对违我顺我之境。便起贪瞋。贪瞋即造业。业成便爱执。爱执中还迷。迷还贪瞋。展转如此。故云轮也)。
万象空中执万形 由斯所以号无明
无明昏闇痴狂故 贪瞋痴慢自然生
生即自然常造业 业招影响应形声
无始至今不肯歇 井轮蚕茧亦难名
上说行相了。此后显其本空。于中二。今此。
第八 四 生约梦喻以显其空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于中两门赞述。一直述虚妄。二推穷归真)。
无明虽是妄根抹 即此无明体自无
从无忽有虽无体 能生三细六般粗
粗细技苗迷是本 细粗本末总空虚
本自不生无可灭 看看与梦有何殊
如人身在家中卧(如来藏在缠)
佗方别见有形躯(阿赖耶等诸业识异熟身)
或即叹娱或苦恼 惑愁或喜或荣枯(五道业别报也)
或见威雄为国主(喻人天别业总业)
或遭使役使人奴(喻三途别业总业)
如此梦身兼□事
忽然醒觉悉无余
此后展转推穷。归于真性也。又为二唱。喻二法。
第九 二 喻说也
谓先推寻谁见梦之境界。若言是床上睡人见者。睡人眼合。何能见梦境。又梦境在诸方。睡眼在家中床上。何能迷见。如此推之。乃是梦人自见梦境也。睡人在家中。梦人在他处。故知睡人梦人义用不同也。又推梦人从何而有。乃从梦想而变起也。又推梦想从何而有。乃从梦人而变起也。又推缘起虚事。人是实体。故知睡与人二字义又同。虽离人无睡。不可唤睡为人。
推寻梦境谁能见 见者应知是梦人
推逐梦人因梦想 又推想在睡眠身
依身(本觉真如)而睡(根本无明)睡为梦(八识)
梦睡皆虚身乃真 真性无明兼妄念
细详此喻最为亲
第十 二 法说也
(从此推究自身。喻极理最直见真性)。
推逐根尘(梦境)因妄念(梦想) 细寻妄念托无明(睡也)
无明无体依真性(床上本身) 若无真性即无情(本不无佛性也。无分别情识)
情如梦想迷如睡
性如床上本身形 睡觉梦空身本在
迷除念灭性圆灵
第十一 二 约空华喻。以显其空。兼通伏难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前说生死此无明。今既云无明本空。复由何而轮转生死耶。故佛自答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无明生死本来都无。于无生中。而横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前就横见故说有。此就实论故说无)。
迷妄本空不可断 方知圆觉妙门开(若见有烦恼可断。断尽方名妙觉者。即是法执。亦障圆觉之门。未名开显)
空华似灭无生灭 睡梦醒来非来来(非其梦身灭去。本身出来也)
众生未遇善知识
无中执有实堪哀 狂受多生生死苦
由斯故说妄轮回
第三释成因地(上来所说。妄空真有者。有佛[无]性相本然。今明依此通达。心意冥符。方成本起因地。正答所问)文三。今。
第十二 三 当第一依真悟妄顿出生死。第二展转拂迹释成正因。今合为一唱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牒前所标。即依真也)。知是空华(悟妄也。余下皆顿出生死)。即无轮转(无生死之法)。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亦无受生死之人。若言我免生死。即还是我相)。非作故无。本性无故(非作观行故。破除始无。本性空寂。本来无故。此下展转拂迹也)。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拂觉妄之智也)。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泯其拂心)。亦不可说无知觉性(遮其断灭)。有无俱遣(总结离过)。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如来因地修圆觉 知是定华离我人
无有身心受彼苦 不关修证本来真
能知觉者还空寂 悟空寂者亦同尘(同尘境而已)
然不说无知觉性
性空本觉离缘因 翳华尽处宁无眼
梦睡醒时是灭身 但遣有无随顺觉
毗卢法界本木均
第十三 八 当第三徴拂所由。释归圆实
何以故(生死身心幻妄。狂说全空。能觉知妄空之智称理。因何亦同妄法而遣。此下释也。有二句。明诸法云)。虚空性故(一切法空也)。常不动故(一切法寂也。此下皆显一心也。于中二。初一句总名体云)。如来藏中(论指一心为如来藏故。此下释义类也。于中有二。初二句显空义云)。无起灭故(释上所智生死等)。无知见故(释上彼知觉者如空等此下释不空藏云)。如法界性(藏如界者。在有情名藏心。在无情名界性。又界性又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藏则直说清净心体。藏即能造善恶。界则无非此义。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浑其本末。浑则普该之义易信。克即周遍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摄其二义之别。归于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诚非究竟圆实也)究竟(竖穷三际。始终常然)。圆(遍空)满(众德具足)。遍十方故(无边际也。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
生死身心仛说妄 如何知觉亦同伦(伦等也。此是徴也。下是释释中初二句。释上所拂诸法。余皆显一心。且初云)
只为从缘无自性(如上觉等一切法。皆从缘起。故无自体)
性空(虚空性故)不动(常不动故)悉平均(由空寂故。皆平等也。此下二显一心。初句标指云)
如来藏者一心是(楞伽云。空寂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论中亦然。藏有三义。初且列云)
真含于妄(一含摄义也)妄含真(二隐覆义也)
仍有出生无尽义(三出生义也)
义门三段悉应陈(结数标说也。初四三句。且释隐覆义云)
众生皆是如来藏(藏如来故也。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烦恼之中具法身(胜鬘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也)
九喻经文一一辨(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贪瞋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智。乃至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便以九喻喻之。萎华佛身二岩蜂淳蜜。三糠糩粳米。四粪秽真金。五贫家宝藏。六庵罗内实。七弊物金像。八贫女王胎。九焦模铸像)
尘中佛德不同尘(经云。常无染污也。此下二释含摄义也)
含摄十方凡圣等 何论国土与人民(论诸皆如来。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光明。佛性论云。一切众生皆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此下三释出生义云)
悟即出生净善法 三乘因果及天人(十地论云智能生无漏因。是亦能生成人天道行。上释名了义。次下二句释行相云)
其有随缘不变德 妄中成事体空神(空而成事。事又常空。故知神灵也。此二句释业用。初明真如业用云)
能持(持自体恒沙功德。从本来不失不怀)能御(御[客]尘沙烦恼。无始已来。不染污)升沉界(升者真实功德也。能持之不失。沉者虚妄烦恼也。能御之不染。故知具如与妄想。见升沉之疆界也。此下明生灭业用也)
能造(楞伽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若生若灭也)能修(能知真达妄。发心修行。论云。能知名义。为说真觉等)染(造善恶)净(修六度)因(通六二)
如上众多真妄义
因依对待故云云(染净缘起门中义也。虽说真如。由对缘说)
若就如来藏自体 无思无说欲何询(摄归经文大意也。由此故经说。彼知觉者。皆如虚空。如来藏中无起灭知见。乃至如法界也。下具释之云)
此中本自无能所(能知之智也。经云。无知见故。所知生死也。经云。无起灭故)
不空空义不客新(胜发经云。二如来藏谓空不空。空者不无妄。不空者。本具德。故不别客新生功德也。上云无能所及下二句皆是空义)
岂属圣凡并染净 谁能造业及修真(凡染及造业字。皆属所知之起灭。圣净及修真字。皆属能知之知见。故经云无也。此下四句。皆不空义。释经中后三句也)
体同法界真如住
情器融通不可分(释法界行相也)
横遍(遍十方故)竖穷常(是究意义)究竟(本文)
十方圆满(六字皆本文。但不次也)悉弥纶(圆满之相)
第十四 二 当第四段结牒问词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汝问如来本法行 如来因地只如斯(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菩提萨埵(此云菩萨)皆修习(依此修行)
末世众生(本文)亦可依(如上所住)
于大乘中发净(本文)意(心也)
求同正聚离邪师(不随邪见) 汝等会中诸法众(指前文)
流传此法句参差(义说)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是发行之初门。进修之要路。止恶行善。莫先于此。忏是忏谢之名。悔以悔责为义。前心起妄。逐境生情。后意觉知。依真忏洗。克己照事。改志惩非。追变往心。预遏未犯。然我等设便知真悟妄。发菩提心。且未阶圣果已还。皆属不定之聚。若不谛观罪本寻究妄源。但仛中庸之心。常怀易染之性。则犹如轻毛当路随风东西。遇善或即超升。遇恶未免沉溺六尘扰扰知起何心。六道茫茫知落何道。必须细推本末。察获根源。忏业忏心。如理如事。且生死苦乐之报由有漏善恶之因。善恶之因由贪瞋之念。贪瞋之念由是非之心(痴也)。是非之心。由迷真执妄。迷真执妄即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前已如理忏竟。今当次忏是非之心展转枝末。展转枝末即是前门所说烦恼业报三种之障。言展转者。此是三种障。更相由藉展转而生。故经云。由烦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烦恼即是此贪瞋痴。贪瞋痴心若偏多者。各摄二万一千烦恼。若等分者。共摄二万一千烦恼。故成八万四千烦恼。不离三毒之心。此从根本不觉而起。良由根本迷真执妄。妄认我相。故贪彼顺情以润益我。瞋彼违情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挍。故知三毒必藉迷真。所以经云。无明是种。既有三毒。即受色贪财故。行淫盗妄言绮语。种种追求。复由瞋此恨彼故。有煞生相行相争两舌恶骂毁伤百种。损恼多端。皆由不识因缘。不辨邪正。况劳心作伪。愚拙转增。故言三毒起于恶业(然三毒亦起有漏善业。及不动业。今且举所应忏者)。夫作业梦报。犹如影响。应于形声。其体虽空。应无差失。由前恶业成就。感地狱饿鬼畜生。纵罪毕为人。亦有种种余报之苦。是故经云。十不善业。从三途出。生在人中。各有二种余报(云云如下所引)。故知三障展转相由。烦恼为初。今当先忏。然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詺此烦恼。以为冤家。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名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根故。亦名瀑河。能漂众生于生死海故。亦名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得出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是故我等。今时先忏三毒烦恼。就三毒数。贪爱为初。欲去其根。先忏贪爱。然初发业能是无明润业受生。由贪爱无明理忏。虽达其空。贪爱习成。虽为顿尽。如衣染香去气存故。须发猛利之心。忏除割舍。然所贪欲境。但谁愚夫。智者审思。都无实味。如犳咬枯骨。骨刺齿伤。血出自沾。谓言骨头有味。贪不觉痛苦。咬不休。唯自损伤。竟何所益。贪欲亦尔。系缚不休。见世疲劳。多生受苦(舍利弗问。佛为根系于境。唯境系于根)。是故佛言。根亦不系于境。境亦不系于根。但由贪爱故。根尘相入境。互相参。意识昏迷。不得解脱。譬如农夫所使黑牛白牛。耕田之时。中有羁鞅。两皆难脱(然非黑牛系于白者。亦非白牛系于黑者。但由羁鞅。故皆相系)彼此牵连传不白牛在羁鞅。故皆贪爱。羁鞅不殊。无始已来。牵连难舍。今恐悟后此念还生。要须建志运心。察其过愚。
上来虽已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贪爱无明发润业 无明已忏未除贪
衣中香气犹难出 欲境凡情岂免体
情体弊色心虚悦 犳咬枯骸血自甘
生死无穷缘此爱 牵缠不脱类地蚕
白黑二牛常互缚 根尘两法镇相参
若不忏除贪爱罪 纵修万行亦无堪
我今誓志常判割 藏识之中莫不含
五根六尘如幻影 身心清净似澄潭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舍那佛。
已忏贪爱罪竟。次忏瞋恚。瞋恚之毒。伤害尤多。贪爱纽徴尚客勒克。瞋心卒暴。谁敢与言心似火汤口。如刀剑。故知瞋恚难卒制除。须于未起之前。观察所瞋之境。且声如谷响色。如空华。空华好恶不殊。谷响高低无异。即如爱恶之境赞毁之声。无不是空。何瞋何喜。从来迷倒。遂境情生。今日悟之。宁客更执誓修忍辱。以塞瞋源。担习慈悲。转除恚本。
上来虽已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言。
无边烦恼虽皆恶 恼害偏多最是瞋
一念能生八万障 一言能杀百千人
暴风卒雨浑难进 努气膀腮不易亲
刀遂语生如斩竹 火从心发欲烧身
谷响已知赞毁等 空华又觉顺违均
从今忏却瞋心罪 修习慈悲作佛因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已忏悔瞋恚罪竟。次忏愚痴。愚痴者亦是邪见之类。但约利钝故说二殊。触事生情。是境皆执所解僻谬。总名为痴。不必如牛羊之徒。方名痴毒。此痴行相比于无明。总别意殊。本末义殊。无明但迷真。我真空都执内身外境痴。则随于一事种种生情。行相已知。必须改悔。归于善友。习学大乘(二乘未免)。但亲近佛法僧三宝。同深必自得闻思修三慧。其定慧光既发。痴想何存。决运此心悔前下劣。
上来虽以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三毒已除前二毒 还须相次忏愚痴
愚痴不必如禽兽 情现良由带是非
互执有空频斗诤 僻论因果妄情疑
弃背正缘轻正法 尊来邪教事邪师
速访其宗相禀学 勤寻善友早归依
灭劫多生邪见种 入佛知见正思惟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无明贪等两重。已如上来忏灭。业报两事尚未忏除。但时众疲厌。留待别时。今且修毕其余法事)。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从此忏悔三毒之后。生生世世。安住菩提之心。常修悲智行愿。速入菩萨离垢之地。性不含欲。于他财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又愿永离瞋恚。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爱心。永舍贪恨怨害热恼。常思须顺行仁慈沾益。又愿永离邪见。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真。无诳无謟。于佛法僧。起决定信。乃至意业。随智慧行。慈悲喜舍。救摄一切。
上来虽已发愿。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言。
愿我忏余三毒后 翻作菩提三种心
大悲智愿不亏危 贪爱瞋痴无起作(准华严宗受菩提心戒文。以大悲大智大愿三心。为菩提心体也)
贪念全成大愿乐 乐修一切诸善因(起信论云。乐修一切诸善行。华严疏。配为菩提心中大愿心也。文与愿乐义不异也)
瞋心变作大慈悲 悲愍有情相度脱
痴毒翻为大智慧 了达无边妙法门
此三念念在心时 即是菩提心显发
但得发斯三种念 自然引起六波罗
六波罗蜜藉三心 六道因缘在三毒
三毒已息三心具 六道因亡六度圆
从今乃至证菩提 世生世生无间断
且愿此生无障难 免令来世乏资粮
临终了了不昏迷 自在随心寄生处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凡圣本同常住性 凡夫执相遂无常
六道三途逼迫身 世生世生老病死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仪丑恶极可厌
少年客貌暂时间 不久咸悉见枯羸
假使寿命满百年 终归不免无常逼
老病死苦常随遂 恒与众生作无利
应当亲近善知识 念念勒修常住因
舍无常色获常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卷第五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六上
(普贤章。九唱二十二偈。忏身三三四)。
叹佛
(华严经第五十。赞述如来出见法门)。
如来应正等觉。以无量法而得出现。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总相标也)。所谓与大法云。雨大法雨。能灭一切众生烦恼(一也)。能起一切众生善根(二也)。能止一切众生见惑。能成一切智慧法宝(四也)。分别一切众生心乐(五也)。雨大悲一味法水。随其说法无量差别(六也)。先起菩萨诸行智慧次起缘觉诸行智慧。次起声闻诸行智慧。次起其余众生有为善根诸行智慧。一味法雨。随器差别(七也)。
普贤章
九唱二十二偈。徴释用心(菩萨疑顿悟渐修。相一违故。佛为通之也)。
至心归命礼 问悟修方便(云云)(后有一礼。同此余。毗卢遮那佛准常)
于是普贤菩萨白佛言。大悲世宝末世众生修大乘者(有正因性。能发心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过正缘闻了义)。云何修行。(指上正因正缘具者。用心之门。若未知觉性本圆。妄本如幻。即无此疑。只缘已知法空。却疑修行之义)世尊若彼众生(指闻前段经之人也。为作四重门)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一幻幻何修问也)。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二断灭谁修问)。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三遮不修之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四请修之方便)。
此一段经有两偈赞。
第一 三 正述经文
开示前章已顿悟 从斯已下渐修治
普贤咨问如来者 渐修顿悟似相违
既知生死皆如幻 能知之智亦如斯
云何以幻还修幻(一述幻幻何修问也)
幻灭修行复是谁(二述断灭。谁修问)
若总不修何解脱 悟来何异昔迷时(二遮不修之下修)
愿起慈悲哀末世
由开方便普令知(四请修之方便)
第二 三 别释幻义
(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博此方翻成难晓。今依古师。解华严如幻之文。法喻各开五法。喻中五者。如结一巾幻作一马。一所依巾。二幻师术法。三所幻马。四马有即无。五痴执为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识。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执我法。下诸幻喻。皆仿此知)。
普贤举幻彰于法 学者须知幻术功(上说幻义有五。今具配之)
幻术(第一义如心识)能将巾作马(第二义如本性)
宛然驰骤眼珍珑(三如依他起法)
幻马是空看似有(四也如本理事)
真巾是有隐成空(五也计执执)
本惟如巾难可信
诸缘似马易相从 幻智若修幻妄体
前马应寻后马迹 举此因由将白佛
真缘理例稍难通
次下如来赞问许说。及正说四段之中。初二段也。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赞问)。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许说也。此后正说有四段之文。今此中有两段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一标。幻从觉生。以为义本)。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尽不动(二幻尽觉满已释前疑)。
此段经有四唱礼赞。
第三 二 且略销文
佛言汝等能徴问 今说当须审谛听
无始无明(偈云。无始幻无明)诸幻化(洞了幻化故)
皆依圆觉妙心生(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幻智对治幻妄想(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二幻皆除觉转明(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譬彼空华空里灭(犹妙幻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
虚空岂可亦相倾(空性不坏)
此后徴释。初幻从觉生之疑难。
第四 二 疑幻化杂秽
无明从净觉中起(二句)。故总相略通(六句)。
妄染如何起净中 此言难晓更通□
推寻方法惟心义 展转相资有八重(一小乘段说一心。二相见俱存为一心。三摄相归见为一心。四摄所埽王为一心。五摄七埽八为一心。六摄藏识归如来藏为一心。七泥染净唯是一心。八总该万有为一心)
真心常住常清净 无始元来凡圣同
为具随缘不变德 灵明不碍见樊笼(释展转八重之意也)
第五 三 别相依流具通
众生心是真如佛 与佛常同法界家
迷之故号如来藏 杂妄便名阿赖识
法尔能生分别性 见诸根境转芬葩
不知此等从心变 执为我法展群邪
我身即起贪痴恚 心心造业觅奢华
业熟受身如影响 循环生死永无渥
上二唱皆释幻化生觉心了。
第六 三 别释依幻智灭幻心
心智灭已。而觉心不动。
已说依真生妄染(结幻从觉生也)
次论友妄却归真(标幻尽觉满也。次下释文有四重。皆是幻法。一根。二本无明贪瞋痴。三切业。四所受报也)
了悟本心翻不觉(一也)
发起菩提妙觉因 因是三心悲智愿
用翻三毒爱痴瞋(二也) 勤修六度除诸业
六度圆成业自论(三也) 业已伦亡不受报
尽超鬼畜狱天人(四也。故云诸幻尽灭也。诸谓四也)
始觉其符于本觉 是为无上法王身(觉心不动也)
此下第三展转离幻。正示用心。于中二。一法二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此下密显真觉)。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第七 二 法说
上答悟修违妨难 从慈委示用心门
应当远离诸尘境 能离之心亦勿存
展转妄情离细念 心无寄托绝尘痕
得无所离除诸幻 念尽方能合本源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第八 二 喻说
除幻重重文义隐 更将钻火喻彰明
诸木本来含火性 功力钻研火即生
火从木出还烧木 知因情显却除情
烧木尽时火自灭 破情空处智还其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第九 二 当第四幻觉不俱也
为除执着言除幻 幻法全空非不除
知幻本无即是离 岂须方便作功夫
欲治梦病诚非法 勤扫空华定是愚
觉在刹那无渐次 真名离幻永无余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
此下忏十恶罪 至心忏悔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生居世。谁人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意。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觉即申忏悔。愚者覆藏。遂滋蔓。所以积习长夜。晓悟无期。若能惭悔发露。忏悔者岂唯灭罪而已。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炎妙果。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情意。敬重法门。慊切至到。生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当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遭逢恶友。造诸罪业。应当堕落深坑险起。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为佛弟子。弟子之法绍迷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而念。我等公然作恶。而后复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匿。在心仿然无愧此宝。天下愚惑之甚。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于我等所作罪恶。又复幽显灵。祇善恶童子。注记罪福。纤毫无差。夫论作恶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办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未证据。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言剥夺我财物。离我眷属。我于今者始得。汝便于是现前证据。何得敢?。唯应甘心分受宿殃。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生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是其生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于我边。作如是罪人。今何得?。故知作罪无逃避处。于是阎王切齿呵责。将付地狱。历劫穷年。无由求出。此事不远。不开他人。正是我身。当受此苦。虽父子至视。一旦到至。无代受者。众等相与及其形健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时至。悔无所止。是故弟子等。稽首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尊法圣僧)。唯愿十方三宝。本尊卢舍那佛。忏悔主普贤菩萨。由证明我忏悔。忏悔烦恼鄣竟。今当次忏业彰鄣。夫业能庄饰世趣。所以六道果报不同。形类各别。须知皆业力所作。而凡夫之人。多于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由见现在之人惑。有行善之者。触向轗轲。为恶之者。是事谐偶。是故愚者谓言善恶无分。不知业报有其三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现报者。今生造罪修福。现身即受苦乐之报。生报者。今身造业。来生受报。后报者。过去多生已造之业。乃至今身犹来受报直至来生。或第二生第三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中。方受其报。又或一此生造业。来生未受。至第二第三生乃至百千万生方受。皆名后报。今生修善。及有灾患者。此是前生。或多劫多生所造恶业之种。时至发现。今生善力。善力微弱。不能排遣。故有轗轲。非开今善。而西招今苦。凌有命生造罪。反受福庆者。亦是前生。多生决定善业发现。今生虽恶不能鄣碍。非开今罪。而招今福。明明佛来须自审详。无以鄙情自生疑惑。已说业力因缘。次应正忏。然造业人有僧有俗。今且通明道俗。后即别忏。出家先通忏者。然业有善恶。不动三种。今唯忏恶业恶业自有七支。身三口四。今当次第一一忏悔。然身业三种。一事显相粗。制则易防。犯则过重。事既从粗至细。忏示自重之轻。今于此时。先忏身业三过。三过之中。先忏杀罪。
弟子比丘(某甲)等。与法界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杀害之罪。无量无边。遇境即为何论罪福。贪瞋猛盛。不避恩冤痴毒漫心。宁知进退倚官狭势。枉杀无辜。恃己威雄。滥害贤善。贪婪受嘱。酷虚内徒。气壮心凶。槌埋钝弱。四时八节。亲族团圆。祭礼鬼神。婚男嫁女。飞鹰走狗。布网张罗。枯竭陂池。焚烧山野。煎煮蚕茧。打扑蚊虻。厌祷符书。堕落胎孕。恣情相杀。无惭无愧。自作教他。见作随喜。破性命缘。断大慈种。所杀之者。皆结大冤。世生世生更相杀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此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陈宁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后得人身。受二种余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此下每述二报。亦皆是华严之文)。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杀生罪。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杀生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释迦牟尼佛(业归鄣报鄣形于身口其相粗显。但归命化身佛。依教悔。责其鄣。即除发愿翻此。故例此文)。
次忏偷盗之罪。
又弟子等。与法界众。生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偷盗之罪。无量无边。贪意不除。䂓谋千种。凡心难满。欺诈百端。剥夺僧尼。侵凌常住。夜行昼伏。凿壁穿墙。却富攻贫。詃良为贱。轻秤小斗。常带偷心。举动绝为。恒怀贼意。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此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难陈说畜生饿鬼。长劫长时。后得人身。受二种余报。一者贫穷。二者失财。不得自在。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祝偷盗罪。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偷盗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次忏淫欲之罪。
又弟子等。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耽荒女色。不拣亲疏。淫盛转迷。宁论好丑。爱着色境。被缚如绳。贪嗜声尘。被惛如醉。僧伽蓝处纵意行非。清净招提公然结业。不羞不耻。何异畜生。无惭无愧。状如禽兽。戏场宴会。纵盗贪心。齐廗法莚。瞻视面目。耳随。声碍说法不闻。眼逐色迷尊容不睹。偷佛华果寄作人情。俗既如然。僧亦或尔。[寝-爿+(攸-ㄆ)]食俱辍。骨瘦形销。形虽是人。行如狂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男抱铜柱。女卧䥫床。忧苦万端。卒陈难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后得人身。犹有二种余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淫欲罪。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今我与法界众生。淫欲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已。至心归命本师释迦牟尼佛。
上来已忏身业之中。杀盗淫等三种罪竟。今当次忏口业四过。就四过中。妄语之罪。苗轻根重。为害偏多。是业道罪。及违制罪。破菩萨戒。犯波罗夷。若性若遮。悉皆结重(然谦己赞扬。随于世俗之言。设便事不称实。但不损前人。亦不结罪也)。是故须发猛利之心。先忏诳妄之语。
弟子等。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妄语之罪。无量无边。口为祸媒。舌称斗本。善恶出于三生。褒贬由其一言。大害则灭族倾都。小?则危身致命。性不真实。言发多虚。欺诳亲明。罔冒父母。或为医道。事事欺谩。药内加诸方中延缩。或开尽卜决。浪说吉凶。巧诈万端。曾无一实。符箓章醮。虚道招魂。酒脯呼神。假言赎魄。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难陈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后得人身。复有二种余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妄语罪。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妄语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次忏绮语之罪。
又弟子等。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行非贞谨。性好浮疏。恒以诡词惑于实事。言多绮艳。真伪难明。语则嚣虚。是非莫辨。风前起咏。志在矜夸。月下题篇。唯论声色。盗情调诡。岂觉非仪。纵意諠争。宁知夫德䂓图财食。故转他心希冀恩情。回换人志。致令质直之士意逐语迷。敦厚之夫耳随言惑。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陈难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信。二者语不明了。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牟尼佛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绮语罪。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绮语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次忏两舌之罪。
又弟子等。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心多计校。语不可凭。性好交?。无所准的。传他言语。破坏两头。斗合词章。乖离彼此。彼有善言。不向此说。此有好语。翻作恶陈。伯叔姑姨因兹结恨。兄弟姊妹从此成疏。骨内分离。亲朋间坼。相憎如水火。相见似冤家。皆因两舌人斗揲。得如此一头两舌。难与往还。人面兽心。岂堪交密。将三寸舌。恼一切人。过等虚空。罪盈天地。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陈难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杂族弊恶。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两舌罪。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两舌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次忏恶口之罪。
又弟子等。无量劫来。至于今日。为人急躁。性不调和。口吐百非。心怀三毒。发言常臭。出语不香。岂碍尊卑。何物礼节。轻骂三宝。诳谤六亲。父母教招。膀声努气。兄弟劝诲。邪眼捩睛。咒赖姑章。抵触夫婿。嫌呵姊妹。打骂妇儿。毁骇交游。牵翁引母。滥喝奴婢。打皆鞭胸。出语粗疏。令人懊恼。发言碜毒。闻者怨增。积恶性成。何时可上。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陈难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诏。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悔。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恶口罪。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恶口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至心发愿
愿我等承此忏悔杀盗淫罪。断生功德。生生世世不妄菩提之心。常修菩萨行。速入菩萨离垢之地住。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怒是足。于一切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而行杀害。性不偷盗。若在家时。于自资财。常知上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总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性不邪淫。若在家时。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妄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乃至三业。随智慧行。救摄众生。随类普应。
弟子等。从此忏悔口业四过之后。生生世世不妄菩提之心。常修菩萨之行。速入菩萨离垢之地。常不妄语。常作实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诳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又愿常不两舌。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 又愿常不喜离间。不作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又愿常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獚语苦化语。令他瞋恨语。见前语。鄙恶肤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大烧心语。怨结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耎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又愿常不绮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乃至语业。随智慧行。一音说法。随类各解 又愿从此忏悔。违犯戒律。罪障之后。尽此形寿。直至临终。不遇破戒因缘。不逢粗恶徒党。外无六群粗惑。内无三毒现行。戒品净如琉璃。从此发于定慧。
又弟子等。已愿永离业道过患 次愿勤修圣道因缘。是故虔心而说偈言。
愿我忏除业障后 身心清净永无非
菩提心是所依根 托此常修六度行
悲敬二田皆奉施 担无蓄积润悭心
大小二戒悉坚持 愿不因修熏恶习
违情之境能安忍 不将瞋火更烧心
顺理之事即勒行 不纵顽身复懈怠
永离攀缘诸欲境 轻安静虑契真源
常观诸法本来空 动静皆智无所住
所修尽愿波罗蜜 不堕凡夫及二乘
普与众生行愿圆 同入如来平等会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一切乐无常 要必终归尽 莫受此妄乐
以为自欢娱 无乐亦无常 寿盈必退殃
既知此法已 勒求菩萨道 勒求不放逸
当得不死处 常行放逸者 常趣于死路
若人行放逸 如毒亦如火 行放逸众生
命终必受苦 若人不放逸 所至应敬礼
能至寂灭处 永离诸放逸
(出正法念经第二十三卷)
第七上
(普眼章。一九唱七十二句。忏三恶道)。
叹佛功德
大哉法界。是佛真身。虚矌寂寥。光明遍照。毗卢藏体。凡圣同源。故诸佛光严住持。是众生清净觉地。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至于利济群迷。则分身普现千万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场。一时成佛道。论其设教。虽八万门。统而别之。其唯顿渐。于觉树便论为顿教之初。往仙苑方谭。是渐门之始。渐涧先后。终于法华涅槃。顿不分时。经经决了。今大方广圆觉经者。是顿中之教焉。故从大光明藏现受用身。与十方大士。同平等会。问答了义。是顿中以摄顿机。妙矣哉。实教中佛法僧之至德也。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礼十二)。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入大光明藏所现本尊毗卢遮那佛。
问修证渐次
第一 二 科前后经意
文殊章里唯论悟 普眼门中但说修
前段悟修相契会 令于行解识元由
趣行(此章)文前先泯行(普贤章)
反流心迹免随流 前(文后)后(此章)中间(普贤)相对照
始知此教义门周
于是普眼菩萨白佛言。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前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者称住行本也。今请修渐次者。对治行相也)。云何思惟(思慧)。云何住持(修慧)。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前二句大智自利。后三句大悲利他)。
第二 三 释问目
普贤既闻修悟意 既知众会自堪任(若未悟解修即著相。于菩萨行。不堪任也)
便问进修渐次行
欲令解发对治心 凡夫执着虚华事(但迷理性。则造业。修道皆着事相也)
矌却资熏直到今
前说称真无渐次 今沦背习假推寻
思察何门为要妙(云何思惟) 住持何境最幽深(云何住持)
众生未悟何开示 普使闻成功德林(六度同则万行功德森耸如林故。华严十行会主。菩萨因此为名)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时。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听谛。当为汝说。
第三 二 赞问许说
佛言汝问甚相当 菩萨修行大道场
语少(准一行文)意多含理事(界分别观。一空观。法界观)
利他自利有行藏(可上可行或宴室或处众也)
此非偏局随其法(故浅始幻修智泯菩萨泯说法化身之佛)
真是该通广大方(下云。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又云。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初浅(未分拆四大根识。乃至法空)后深(拂泯诸行。成法界观)圆满德(乃至始知。众生皆成佛道)
听吾一一为开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正说中四一起行方便二观行成就三顿同佛境四结牒问词
今初云。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二观行成就中二。一戒定)。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此云止就是定也)。坚持禁戒(戒也)。安处徒众(护威仪处)。宴坐静室(修禅之处)。
第四 二 释起行方便。乃起行中之戒定
新觉上人(菩萨也)及末世(除上人。余皆本文)
欲求诸佛(如来)觉心时(四字本文)
应当正念离诸幻(本文) 心息诸缘(奢摩他也)诫百非(坚持禁戒)
安处众中(本文)常议论
无令功用有参差(释处众之意也)
闲即静房习宴坐(安坐静室) 勿沉(须处众也)勿掉(须宴室也)正思惟
二观慧。又二。一二空观。二法界观。
初者(众生旷却漂沉。或堕邪小。不成种智者。良山二鄣。二障不断。由于二执。欲破二执。必假二空故。于法界文前。先作二空观。执亡鄣尽即圣性现前。应用尘沙。名之为佛)文中二。先破执。后显理。破中二。一我空。二法空。初我中二。先观身无我。后观心无我(夫计我者。皆同五蕴。五蕴自相唯心与身。今且大段开之。然后别别分拆。如此驰遂。妄计何逃)观身者。复二(身为诸爱根本。了之虚妄。则一切烦恼自除。如其耽着。则起无量过患故净名因疾。广说无常苦空。劝令患厌涅槃喻以四蛇。金光明经及智度论皆云背恩也)一旦寻(寻求)伺(伺察)观中总观四大云。
第五 三十七 观察此身究竟所归如何也
(言四大幻合者)。
四大?缘何所立 水流肉坏麨灰飞
三种无风常不长(宝积经中说。初爱父母精血为身时。若唯地无水。如握干麨灰。即不和合。若唯水无地。即流散。若唯地水无火。如夏月阴处肉团。即便坏烂。若唯三而无其风。即不憎长也)
必须假合递相依(净名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此下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问何名恒作是念答)
恒念意令专记忆 行藏岂得暂参差
佛遣留心于此处(四大处也) 寻经差豆忽惊疑(佛标举与正释之文相违。详之故生疑也)
标举欲求圆净觉(标云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乃至宴坐静室。恒作是念)
念于觉性谛思惟(既云。欲求净圆觉心。只合于觉心。而观亲照如前云圆照觉相等。故法华云。入于深山。思惟佛道。佛道即是照觉性也)
今念四蛇虚假物 钻水求火岂相宜(仍令恒作念。四大发毛爪齿。乃至大小便利等。岂不与净觉相违耶。故如钻木求火。又如欲作贵器。而调治泥土抔等也)
深山本为思惟佛(法华文也)
静境(严洁道场。净身口意。绝诸妄念也)翻令系念尸(华严云。即为死尸。即为虫聚)
佛自标题还自释
如何前后自乖违 问问不知咨问处
覆思心佛是吾师(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法。即法身真佛矣)
数夜忘缘频启请(勒勒反照。而思惟其义)
忽蒙开示实希奇(悟此道理。似反而符。故云希奇)
将此希奇为众说
众人各各正身仪(听者端视。如渴思饮)
义天欲见诸星象 心地须如净水也(华严云。众生心水净。菩萨影现中。了遂说云)
思惟佛道缘求佛(牒上所疑而示之也)
佛在凡身已令知(既习此圆顿之宗。亦令知佛在自己之身中。如尘中大经卷乃至如上所引如来藏经等所说也。故肇公云。法身隐在形㲉中。真智隐在缘虑内。既知如此。即须推破四大形㲉缘卢心念。方得见佛。故知妄身妄心。正是求佛之处。以佛令求静。应当常记念推破四大。道理何所疑也。更引例喻云)
真妄相和金杂矿 矿销金现藉钳锤(观智为钳锤既销矿而得金。须观心而觅佛)
铸金为器先除矿
修性(金也)成功(器也)是去痴(矿也。问何以偏去痴下答云)
痴是无明执我法 先除此执更何疑
如世间人习众艺 身中有病且须治
病中岂得虚劳役(带病不可辨家业。带执如何修佛道也)
病差方能有所为(以无我无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菩提也)
二执最为重病本(若不除病本。病状修不差)
就中我执更萎羸(此病偏更重也)
能发贪瞋令造业 能遮戒定部从兹
身相都为伊窟宅(伊者。妄我也)
摄为自体共安危(唯识论说我执。执根身为我。文云。摄为自体同安危故。谓身安心。则散欢乐。身危心。即忧苦。故云同也)
今欲破除人我贼 须从四大始修推
推时不得随情断 照处还须约理思
且责此身多过患 方穷过患(如钱)至精微(如金)
一切时中作此念 火风地水各相非(地不是风火不是水。一一如此)
假合混和者似一(如远国四人。同处或立或坐。似一人物也)
一中(似一之中)分位本支离
众生无始常迷惑 执一为人妄宝持
世世遵承认作生 驱驱营计只供伊
觉伊受色追求色 竟欲欺人便与欺
未及饥虚贪美食 未全寒冻索鲜衣
厅堂向背须如意 箪褥温凉要及时
念念恨无多仆妾 心心爱着好妻儿
勒求官职都缘彼 积集资财更为谁
举世任他常负重 且须得我永乘肥
经求且作千年计 友料何曾百岁期
讲壑易填虽未必(虽云易填。其实亦不易。故云未必。若对心难满。即成易也)
心倩难满实如之(云人心难满。即实难满也)
衣食开身从急切(但为供身取之。亦未为妨也)
资缘属己仛驱驰(屋含床折。乃至种种资身之具。求之即可恕也)
理应饱暖权知足(欲尽即化求故云权)
何乃丰饶不息机(等供身。合得三百二百年。吃着不尽。亦运为不已。故云不息。此类痴遇不甚也)
声名虚假(不开身也)何须觅(见得亦不关身)
毬猎疲劳岂要为(既言为身。即不合毬猎。即身转困苦。不知为之为谁)
偏爱绮罗何是暖(身只要暖何必衣绮罗。绮罗之暖。不及绝绢)
多藏金玉不充饥(此事交下不开身也)
百头求觅浑无倦
千里经营总未疲(此二句为利。下六句为名。亦不开身也。即知愚中之愚也)
般数艺能争胜负 分毫阶品竞高卑
纵得万人长道是 世瞋一个暂言非(若据道理。既已得万人赞。忽有一人毁。只合还折却一人赞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赞在何得于万中苦争一分。岂不极愚也)
计度心心谋自咸(直对亲兄弟同道中情。亦且求自达也)
见闻事事愿他衰(愿他衰者图己独尊)
一事乖情即厌恨
千般惬意必依随(夫违顺境祸福门于天地间是等头物汝遇一顺意即须准拟一违情如何推托度度福一一受才一度祸便拟惟未审拟推与谁人令偏受之。如此审思。世上未有平人也)
不知分剂无厌足
唯黑头虫可笑奇(可笑者。无厌心之极也。太甚也)
忽有一人临寿尽 觉知神识必迁移(十十万万人。直至死不知错。其中忽有一人。如此怛云)
反想养身经尔岁 如今不免与分离
彼既不能相共去 须臾即是独行时(人人临终。皆不忍舍身。待拟将去。旦将去不得。即是他不能去也)
供给之功合计会 问者误别欲何为
尔许时来承奉汝 未曾一念暂轻欺(个个只拟转人。何肯自转身也。故一切众生。皆有七慢九慢之种子)
如上所陈种种事(从前来偈中所诸者)
汝今想取悉应知 今日分明向汝道
必须审听莫伴痴 死限到来共汝别
我投彼阴汝为尸 既知事汝曾无失
委曲分毫不省亏 如此昊天恩德重(身事过于事父母也)
汝应偿报勿疏遗
今欲趣生回问汝 前程有限事难为
好恶便须急道却 贪忙努力莫令迟
岂料孤恩顽碍物 悄然不致一言词
笔端(如笔之端)打直(死尸多。如此展直之也)直双眼
偃仰量床展四友 仛你瞋可痛责辱
殊无惭愧一毫?(凡夫负恩没未辨报。亦合申谢也)
桑下暂时犹得报 人间经世岂如斯(一餐犹有扶轮之报。何况生生恩故下云)
一生役役成何事
一世波波实可讥(可以自议自嫌也)
翻覆思量知是错 三宵五夜悔难进
自省小来至老死 常为四大所羁廛
虽闻自在真身在(此说曾闻。法者。余人兼不闻。不闻者。又千万数也)
无暇暂将智眼窥(日复一日未能照察。况不闻法者)
贪旦事伊亲恶友(恶友诱人。以润身之事故云事伊)
何曾学法(法属己识。却不暇学)近明师
每有胜缘堪去处 即推忙事旦延时
为伊蛇箧因修过 令我宝山空手归
徒浪无功早是屈 况遭带累入宴司(此下意明索报思不得即。不免着钝亦不辞诚审思前程行李合到何处遂自校量一生行业乃觉悉是非违。转惊疑也)
生来既是贪照使
所作都无定慧资 或业不唯愁思畜
魂灵谁保免阿鼻(自己已失不可后追。但好心观于后人早须改辙)
前车已覆徒嗟叹 后羁临坈令改移
不可明明还着钝 必须旦夕觅便宜
第六 六 观身至空
前但明此身非我。兼是过患之物。今细推非唯过患。兼旦无身。以一一各有所属故也。
已述此身多过患 必须观破至空空
地水火风离似合 理应一一食惟穷
此等四地伪作我 搜寻我主在谁中
此四由来体性别 坚湿暖动岂相容
重滞有形轻虚无(状是名风) 湿暖乖张为水火
四般相反互相冲 汝等定将谁作主
便须指注莫佯聋 若道从头皆是我
即成四我转乖宗(夫计我者。皆云是一是常今乃云。四即是自乖宗也)
问着发言多莽卤(意中谁觉每理。又不言错乃假没。云莽卤也)
再徴说理转蒙眬 递互推(上当反)排无指的
直须一一别令通 地大有形遍挂碍
今先推汝勿元踪 汝此地中多眷属
从头要勘莫西东
所谓(诸经论推断。多云从顶至足。涅槃经云。初从外观皮肉筋骨等。后除皮肉。一向从是至顶。此经即外至肉。取其目睹易见。渐至难见之隐处也)发毛(最外)爪(四支之外)齿(与爪同类次之缘是可见之外骨也)皮(次发毛爪)肉(皮下)筋骨(筋缠骨)髓(骨中髓)脑(头肉)垢色(都指)皆归于地(略举十一。二物为例今依此二分折)。
第七 八 且唯推地火
(续略举例。偈须释之。诸多说内外中间。三十六物亦未周尽涅槃经第十二广列两纸)。
发毛爪齿先看见 皮肉筋骨次重重(如上注经次次至肉)
一一骨中皆有髓
恼[?*(?/衣)]与随悉如脓(收经已。早此下广列之)
心是肉团居肺下 肺为华盖向心笼
肝胆相邻脾磨食 肾连脐㧓命门通
胃里二腹大与小 肋分两畔上连胸
眼耳口鼻为门户 手足指掌各殊切(手指作事。脚足能行。故之殊功也)
舌与咽喉通内外
踝兼肘臂各相从(在踝上至左肘臂。乃至左肩膊。右亦如之。故云各相从也)
晗腮肩膊诚为异 两颊双肩现不同
膝轮(屈申处)䏶胯(一身两足屈展坐。立之开节也)成开节
顶锁腰□贯始终(最是全身从上直下。故云贯始终也)
脊膂棱层为体柱(支拄成身。故云体柱)
髑髅灵盖(人呼髑髅为天灵盖)类苍穹
三百六十五段骨(五藏论说) 骨间筋脉束成躬
箸皮之际铺顽内 都卢假合似形容
地蛇已有多般数 尚未伦于水火风
若道般般总是我 即成我我执无穷(涅槃云。菩萨如是专念观时。谁有是我。我为属谁。住在何处。是我邪离骨是我我云云)
一多对勘皆无埋(若唯一色是我。余支节等应非。若一一悉皆是我。即成多我故。云皆无理也)
支散纵横失所从(道一道多。觉不相当。故云失所从)
地大我人推破已
从今不敢更欺蒙(自觉理非永无定执之念也)
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
第八 三 唯推水也
次推水大徴人我 尚恐余疑未泯情
水性都卢唯湿润 遍身随处别安名
眼泪津涎涕唾沫 胸痰身污肾中精
血海流通随脉转 大小便利最滂盈
若将此等为人我 略推两事汝应听
呼尿为人(若尔。即人旋旋出尽也)涎作我(若尔。即每日吐出我也)
昭昭道理转难成(尿涎皆是水火。既呼为我。不得即津泪涕唾等何殊)
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第九三略推风火
风火二蛇犹未辨 还须勘会使公平(地水众多眷属。惟寻说皆非我风火。易为耳伏。不拟惟之。然恐偏推二头。涉不公平。故略勘也)
火唯性暖风唯动 此二漫人过最轻(人不多执之。故次轻)
暖气全同外火暖
动形不异外风形(能动树木何呈动形躯)
暖动既无别道理 例前非我自分明
寻词观门推四大 研穷道理已圆成
众人坐久多疲倦 判断须留后上敢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至心忏悔
然所忏罪鄣。展转生起。从本至末。总有四重。即是根本无明。及烦恼鄣业鄣。报鄣无明惑业。前已忏除。次当忏悔。当未业鄣报鄣者。多劫中造业。积在赖耶识中。痴爱熏习。业种成就。今生成求生。应受业报者。今日忏悔。令不受报。经中说言。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何以知然。忉利天宫善住天子五衰相现。恐惧切心。归诫三宝。五相即灭。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经教所明。其事非一。故知忏悔实能灭祸。但凡夫之人。若不遇善友将导。即无恶不造。致使大命将尽临穷之际。地狱恶相皆现在前。当尔之时。悔惧交至。不预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殃祸异处。宿预严待。当独趣入。远到地狱。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后可得。众等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懒惰懈怠。放逸自恣。怨若一至。无问老少贫富贵贱。皆悉磨灭。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夫人命无常喻朝露。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云何□此而不忏悔。一旦五天使者忽来。无常杀思卒至。盛年壮色无得免者。当尔之时华堂䆳宇何关我事。高车大马岂得自随。妻子眷属非复我亲。七珍宝饰乃为他现。以此而言。世间果报皆为幻化。天上虽乐会归败坏。寿尽魂逝堕落三涂。是故佛语须䟦陀言。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至非想非非想处。命终还作畜生道中飞狸之。身况复余者。故知未登圣果已还。皆应流转。偷经恶趣。如不谨慎。忽尔一朝亲婴斯事。悔将不及。旦如今人。忽有被罪。行诣公门。或被枷禁。此是小苦。犹使惰地慞惶眷眷。恐惧求救百端。地狱众苦。比于此者。百千万倍。不得为喻。众等相与历劫已来。罪苦须弥。云何闻此。安然不惊不恐。令此精神复婴斯苦。实为可痛。是故弟子某甲等。今日觉悟。恳倒忏悔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所有报鄣。然所造业。僧俗二众既有异有同。受报之时亦复如是。有僧俗地狱同者。亦有僧俗异。受苦之相异于俗者。今且先忏同相。然所受之报。若僧若俗其最重者。第一唯阿鼻地狱。如经所明。今当略说其相。此狱周匝有七重铁城。复有七重铁网罗。覆其上下。有七重刀坏。无量猛火。纵广八万四千由旬。罪人之身遍满其中。罪业因缘不相妨碍上火彻下。下火彻上。东西南北遍彻交过。如鱼在熬。脂膏皆尽。此中罪苦亦复如是。其城四门。有四大铜狗。其狗纵广四千由旬。牙爪锋?。眼如掣电。复有无量铁觜。诸鸟奋翼。飞腾啖罪人肉。牛头狱卒形如罗刹。而有九尾。尾如铁。又复有八头。头上有八角。有六十四眼。一一眼中皆悉逆出诸热铁。各烧罪人肉。然其一瞋一怒。哮吼之时。声如霹雳。复有无量自然力轮。空中而下。从罪人顶入。从足而出。于是罪人痛彻骨髓。苦切肝心。如是经无量岁。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如是业报。皆悉忏悔。
次当忏悔其余地狱刀山剑树身首脱落罪报 忏悔铁汤炉炭地狱烧煮罪报 忏悔。铁床铜柱地狱焦然罪报 忏悔刀轮火地狱擗[身*乐]罪报 忏悔拔舌犁耕地狱楚痛罪报 忏悔吞铁九烊铜灌口地狱五肉消烂罪报 忏悔铁碓铁磨地狱骨肉灰粉罪报 忏悔黑绳铁网地狱支节分离罪报 忏悔灰河沸屎地狱总闷罪报 忏悔寒水地狱肤皮坼裂裸形罪报忏悔 虎狼鹰犬地狱更相残害罪报 忏悔刀兵距抢地狱更相抟撮斫刺罪报 忏悔火坑地狱炮炙罪报 忏悔两石相磕地狱形骸破碎罪报 忏悔众合黑耳地狱解则罪报 忏悔闇冥肉山地狱斩剉罪报 忏悔锯解钉身地狱断截罪报 忏悔铁棒倒悬地狱屠割罪报 忏悔焦热叫唤地狱烦冤罪报 忏悔大小铁围山问长夜冥冥不识三光罪报 忏悔阿波波地狱阿婆 地狱阿吒吒地狱阿罗罗地狱罪报。如是八寒八热一切诸地狱一一狱中。复有八万四千隔子地狱。以为眷属。此中罪苦炮煮焚痛。剥皮折肉。削骨打髓。抽肠拔肺。无量诸苦。不可闻不可说南无佛。今日在此中者。成是我等无始已来。经生父母一切眷属。我等相与命终之后。或当后堕。如此狱中中。今日洗心至到。叩头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令此一切报鄣毕竟消灭。已忏悔地狱罪报竟。
今当复次忏悔畜生饿鬼阿修罗等三种恶报。经中佛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知足之人离卧地上。犹以为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且世人忽有苦难。便能舍财。不计多小。而不知此身。临于三涂深境坑之上。一息不还。便应堕落。忽有知识营功德福。令修未来善法资粮。执此悭心。无肯作理。夫如是者。极为愚惑。何以故。尔时经中佛说。生时不斋一文而来。死亦不将一文而去。若身积聚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恃。无德可怙。致便命终。堕诸恶道。是故弟子今日稽颡。恳倒归依。佛弟子。今日次复忏悔畜生道中无所识知罪报 忏悔畜生道中负重牵偿他宿债罪报 忏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为他斫刺屠割罪报 忏悔畜生道中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罪报 忏悔畜生道中身诸毛羽鳞甲之内为诸小虫之所唼食罪报。如是畜生道中有无量罪报。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次复忏悔饿鬼道中长饥罪报 忏悔饿鬼百千万岁物不曾闻浆水之名罪报 忏悔饿鬼食啖脓血粪秽罪报 忏悔饿鬼动身之时一切支节火燃罪报 忏悔饿鬼头大啁小罪报。如是饿鬼道中无量苦报。今日弟子稽首十方佛。皆悉忏悔。
次后忏悔一切鬼神修罗道中谀谄诈讲罪报 忏悔鬼神道中担沙人负石填阿塞海罪报 忏悔鬼神罗刹鸠槃茶鬼诸恶神王啖血肉受此丑陋罪报。如是鬼神道中无量无边一切罪报。今日稽首。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愿皆消灭。
至心发愿
愿弟子。承是忏悔地狱等报。所生功德。即时破怀阿鼻铁城。悉为净土。无恶道相。其余地狱一切苦具。转为乐缘。力山剑树变成宝林。镬汤炉炭莲华化生。牛头狱卒除舍暴虐。皆起慈悲无有恶念。地狱众生得离苦果。更不造因。等受安乐。如第三禅。一时俱发无上道心。永离邪见 又愿令道场人。不忘菩萨之智。闻此地狱苦相。即观法性随缘。明镜虚堂。形声既无。错谬真心本觉。罪福岂得参差。即知藏识之中。从来未忏之者。刹那命谢。强者现前。非十方求。但堕业报。既有此了达之正智。自然生恻怆之怖心。怖心生时悔心即起。悔心起时报鄣即除。报障即除业道即绝。业道开闭圣道方开。圣道开通圣果可证。染净缘起翻覆照然。岂但令不变之真如。而不觉随缘之报应。随缘不变。既双照而互相融。初发心之时。即依门而全果海。
愿弟子等。承此忏悔畜生等报。所有功德。生生世世。灭愚痴垢。自识业缘。智慧明照。断恶道报。愿以忏悔饿鬼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离悭贪。饥渴之苦。常䬸甘露解脱之味。愿以忏悔鬼神修罗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质直无谄。离耶命因。除丑随果。福利人天。从今已去。乃至道场。次定不受四恶道报。唯除大悲。为众生故。以担愿力。处处无厌。举要而言。所生之处。皆随意之所乐。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始忆容颜华柳色 谁知鬓发乱丝垂
欲识阎王催命使 向发未报遣君知
无常杀鬼难求及 立遣即去不容迟
眼见人人庆灭尽 自身更得几多时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赞忏文卷第五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卷第六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八上
(普眼章二十三唱。七十四偈。述我空之余。忏僧罪及马头罗刹)。
叹佛
(华严经第五十中第三科之偈)。
十方大雄最无上。譬如虚空无等又。境界广大不可测。功德第一超世间。十方功德无边量。心意思量所不及。人中师子一真法。众生亿劫莫能如。十方国土碎为尘。或有算计知其数。如来一毛功德量。千万亿劫莫能说。如人持尺量虚空。复有行计算其数。虚空边际不可得。如来境界亦如是。或有能于刹那顷。悉知三世众生心。设经众生数等劫。不能知佛一念性。譬如法界遍一切。不可见取为一切。十方境界亦复然。遍于一切非一切。
前上礼赞普眼章。正说四段中。第二观行成就门我空寻伺观。一一各推四大了。
第一 四 撮结寻伺观
略出四缘虚妄之状。如案家推事了撮略对事人。前后从辨。关节为案。过大官也。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四大相非即是离(离异地异于风。乃至水异于火)
况于四法本空名(物无当名之实)
不可妄须分四处(四人设聚一处坐。亦名为四。不可为一。即是离也)
始言信是妄身形(即知设四大假合似一。亦无是四。又不可有四。身但空名。不空一物。名为身也。智者如此体达。知之身是妄也)
各推地等非身相 身亦不于四内停(又不可言别有身[有]四大之中停止也)
的指此身何处在(若执定有身。即须的指处所)
既无在处理何成(执言有身。理不成也)
推此四地今已毕
词穷理尽悄无声(执情无理可说)
并非阿党容虚语(虚语者。口常说空。行在有中也。今见空故。言非虚也)
制词道理实当酲(人王判。既名制词。法王亦例之也)
大众欲闻宣佛敕 虔心待举后科经
第二 五 述如实观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幻术具众多之缘。便似人畜等。四大亦尔。具眼耳皮骨等众多之缘。便似人也)。
经文撮略举宗源 理合开张大圣言(开张佛之略。如世间敕文赦文。行下有隐略处。本司广分折之。名起清条)
今此色身三毒窟 细详直有四重?(一虚中诈实?。二秽中诈净?。三多中诈一?。四无我诈?)
第一虚中作实?(即经云。实同幻化也)
从业空应业无元实(净名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托众为缘岂有根(又云。是身如响。属诸因缘也)
恰似幻师为幻法 无人之处见人村
人村只向空而有(既即空而有。即有处常空也)
身相无于幻处存(只于幻空之处。似实有而存立也)
只令微茫依本分(本分者。无我无人。即不令诈呈我相也)
如何硉矹遣人昏(令人见之谓实我。虽是执者之愚。亦是诈者之过也)
桩桩质碍如真实 [目*栗][目*栗]虚无是幻魂
饭食等闲嫌冷暖 衣裳般数候寒温
是非颠倒谁能辨 真假参差讵可论
幻化诈呈真实状 即斯是汝最初?
第三 十九 述第二秽中诈净?
纵令依汝云真实 就实都为臭秽囊
内外中间皆不净 毫?尘末悉无香
准诸经论。此身有五种不净。今且述第一种子不净(父母精血。及前世有漏之业。皆不净也)。
最初父母和精血 胎里稀稠似酪浆
肉疱耎坚旋变异 五根四体渐开张
第二住处不净(胎中住处)。
生藏之间熟藏上 赤痰之际白痰傍
第三自相不净(九孔流溢。是不净之相状)。
眼眶只是?眵榼(苦盍反) 腹胃常为屎尿仓
鼻涕耳腮骨肉髓 肾精口唾脑中瓤
(前段中列身毛目。意说众多般各各不同。今所列。显不净之相。意义各别。不是重说)。
小便恒贮三升许 宿粪长停半斗强
九吼常流如漏器 三十六物似㿈疮(此一句义属后缘)
第四后前句便当自体不净。
口含诞沫恒无厌 吐出唇皮肯再尝(意言岂肯更再吸入口而尝之。即验在口时。认为我相。故不嫌。亦出外便不认。故嫌也。既兼之不翕。即是嫌不净洁。既不净。在口时。与出时何殊。当知悉是不净。但是诈似净也)
踝趺头项高低骨 心肺肝脾大小肠
脚底长时冷似水 肚中终日热如汤
口为薄皮从外褁 致令多物满中藏
试取皮肤都剥却(似想剥之。非直伤害)
想看眼籍一时彰(验出前句说。是薄皮藏不虚也)
若疑恐有此此净 即仛后头更审详
只遣勤将智刃剥 不教直取铁刀伤
仍论皮外无光净(妄情之皮。里面虽秽。外面且净也)
却怪皮中强度量(何得[苔]强思想度量皮肉之事。而说不净耶。若尔即人头脊皆有秽物污之。眼目不见。何必强想云秽而嫌。方欲洗之)
如此迷愚由执(迷意如上) 须呈譬喻仛平章(喻在己次中偈)
瓶中屎尿多多着(瓶喻皮。屎尿喻皮下全见之也)
瓶外丹青种种妆(脂粉锦绣靴袍等种种服章也)
智士捻将远屏儅
痴孩抱取恣形相 纵执皮肤偏净洁
思看道理更微茫 外头也仛虚摩拭
里而如何得是当
第五究竟不净(世间有物。虽现不净。不妨已后净。若此身不然。直全毕竟永不净)。
一朝气绝容仪改 万事皆休魂魄飏
真为命终便易坏 致令秽迹转难藏(即知比者藏覆)
青殷之状临将从
[月*常]胀之形渐似长(人命终即展而长)
渐渐蝇蛆出口鼻 般般蛇鼠绕尸丧
亲情隔幕缘贱□ 邻舍画符为厌攘
污秽交流盈荐席 臭烟蓬勃满房堂
或闻哭泣埋深墓 或见悲嗟送大荒
荒由乌鹊[(夕/臼)*鸟]胸臆 墓里蚍蜉唼眼匡
天然自秽非若过(性诈现净相。不怪其秽也)
但合随名自占将 诈伪如何称净洁
奸情仍更强薰香(香薰身及衣服)
几般计挍虚妆点 百种营谋作彩章
华丽由来归粉黛(对妆点也) 新鲜本自属衣裳(对彩章也)
事事不关君骨肉 般般自是彼青黄
不能省觉先知分 直到推徴始欲忙
从来混纯迷真假 今日分明定否藏(衣服之色)
判断令智第二过(二是诈净之?过也)
甘心领受莫慞惶
第四 三 述第三多中作一?
(毛发几条。爪齿不一。三百六十段骨。筋数亦尔。至于五脏肠肚各各不相是。分分皆殊别。如上等行相。前已子细折之。今但计为?过之数。不更具引多多之色目也)。
净秽也从颠倒见 身是根源有四般
地水火风体性异 地中种类又多端
前伤从头已点捡 此中不可更重观
理宜分折众多相 岂令笼通一段看
如何假合[打-丁+?]身相 致使迷情辨别难
欲识第三?遏处 混多诈一是欺谩
第五 四 述第四无我诈我?
只为迷多而见一 便即桩桩似我人
不但此身不是我 推来兼亦本无身
无身之理如前说 无我之由此更陈(无我之义。略有其二。一我即是一。地等即多。故知不相是。此义述[记]。二者在下。故云更陈也)
是我即应望我意 如何生死属他因
我欲长生还受死 我须长健病还频
老病死生不自在 我义从何说得亲
无身之处呈身相 无我之中计我真
即此名为第四过 故令累劫受沉沦
第六 二 都结
经云毕竟空无体 仍遣全同幻化观
此辨初?兼第四 余于前段自详看
开张四过成无量 但在维摩及涅槃
若有曾寻诸佛诸 即如此偈不虚妄
(净名云。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知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焦。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起]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如空。离我我所。是身[为]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厌患]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涅槃云。自观己身如[四]毒蛇。是身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此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身]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九穴为[身]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瞋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是身不住。犹如电光瀑水幻焰。亦如昼水随昼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久。当为狐狼鸱枭雕鹫乌鹊饿狗之所食啖。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宁以牛迹盛大海水。不能具说是身无常不净臭秽。宁丸大地使如枣等[乃至转如]渐渐转小。犹如亭历子。乃至微尘。不能具说是身过患。是故当舍。如弃涕唾 第十二又云。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圣]行者。观察此身。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毛爪齿不净垢秽。皮肉筋骨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唾目泪。肪膏脑膜骨髓脓血。脑胲诸脉。菩萨如是专念观时。谁有是我。我为属谁。住在何处。谁属于我。复作是念。骨色相异。所谓青黄白色。如是骨相亦复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青黄赤白色及以鸽色。如是骨相。菩萨系心作是观时。即得断除一切色欲。复作是念。如是骨者从诸因缘[生]。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依因踝骨以膊拄骨。膊骨拄膝骨。膝骨拄䏶骨。䏶骨拄胲骨。胲骨拄腰骨。腰骨柱脊骨。脊骨柱肋骨。复因脊骨上柱项骨。依因项骨柱颔骨。依因颔骨柱牙[骨]齿。上有髅髑。复因项骨柱肩骨。以柱臂骨。因臂骨柱腕骨。因腕骨柱掌骨。因掌骨柱指骨。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身所有骨一切分离。得是观已。即断三欲。一形貌欲。二姿态欲。三细触欲。菩萨摩诃萨观青骨时。见此大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悉皆青相。如是青色观。黄白鸽色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作此观时。眉间即出青黄赤白鸽色等光[如]是菩萨于是一一诸光明中见有佛像。见已即问。如是身者不净因缘和合共成。云何而得坐起行住屈申俯仰。视瞻喘息。悲泣喜笑。此中无主。谁使之然。作是问已。光中诸佛忽然不现。复作是念。或识是我。故使诸佛不为我说。复观此识次第生灭犹如流水亦复非我。复作是念。若识非我。出息入息或能是我。复作是念。是入出息直是风性。而是风性乃是四大。四大之中何者是我。地性非我。水火风性亦复非我。复作是念。此身一切悉无有我。唯有心识因缘和合。示现种种所作事业。譬如咒力幻术所作。亦如箜篌随意出声。是我此身如此不净。假众因缘和合共成。而于何处生此贪欲。若彼骂辱。复于何处而生瞋恚。而我此身三十六物不净臭秽。何处当有受骂辱者。若闻其骂即便思惟。以何音声而见骂也。一一音声不能见骂。若一不能多亦不能。以是义故不应生瞋。若他来打亦应思惟。如是打者从何而生。复生此念。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我今何缘横瞋于他。乃是我身自招此咎。以我受是五阴身故。譬如因的则有箭中。我身亦尔。有身有打。我若不忍。心则散乱。心若散乱则失正念。若失正念则不能观善不善义。若不能观善不善义则行恶法。恶法因缘则堕地狱畜生饿鬼。菩萨尔时作是观已。得四念处。得四念处已则得住于堪忍地中。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已。则能堪忍贪欲瞋恚。亦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恶口骂詈挝打楚[痛]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则]名为住堪忍地)。
第七 十一 述四大词。诉归回于心识
大众观闻宣佛敕 无边菩萨总熙怡
色身忽地还称屈 投匦闻天再有词
地等不曾执是我 甘同木石本无知
岂能分别寒兼暖 谁解思量饱与饥
衣食有无本不索 身名得失亦如斯
何曾世上论荣辱 未省人间竞是非
都为心神来止住 谁称主宰便营为
手足捻将常使役 容仪□取强装褫
经生急急非缘我 没世驱驱总为伊
困乏疲劳关体质 筹量计度属心机
仙人谩乱前生骨 饿鬼虚鞭往日尸
自作业缘还自受 无辜谢我及凌治
只如毬猎荒淫事 利害思量在阿谁
费力劳形伤地水 适情畅悉应贪痴
供身衣食能销几 但念荣化无足期
却为心情多纵恣 令悟形质转衰羸
前偈五般说过患 虚推四大作非违
唯愿法王详理断 即明地等被轻欺
世尊先断身虚幻 此理照然不可移
幻化无常知本分 未曾执理敢推辞
只为前章虚青辱 遂未申诉雪其非
但蒙断罪归心识 空幻名衔甘受之
第八 三 结集自述化身告诉之章兼引发后喟经文
身如木石本无知 岂解申论说屈词
但是假为宾主对 意令后学豁迷痴
诸缝语势多如是 萨埵可嫌亦是斯(金光明经萨埵王子说偈云。我[后]久[未]待此身。臭秽脓囊不可爱。供给敷具并衣食。象马车牛及珍财。变坏之法体无常。恒求难满难保守。虽常供给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
身且不知衣与食 谁管恩怨是与非
执身执□皆心识 心识还须子细推
欲见细推心识处 已次经文审自思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第九 六 初出识缘起幻相
依经将欲推心识 方便宜开作两问
先出虚无缘起相 后徴执实结成?
四缘假合都无色 色上开张有六根
四大六根中外合 激于真性混然昏
由斯妄有情缘气 于中积聚似能缘
缘虑假名分别识 识心复见六尘根
如明对物成虚影 似睡昏心作梦魂
心境相熏生惑业 此为轮转死生门
心离根尘则不有 根尘只就四蛇论
此等前章推已破 识心岂可独能存
既知四大元分解 根境虚无不存言
故缘说尘归散灭 缘心毕竟无(音没)根元
第十 五 次责执虚为实故成?
无根即是本来空 空里情缘梦想同
何得执为真实法 千思万虑入尘中
刹那便起恒沙念 一饷缘西一饷东
虽执根尘常住着 寻其处所没形容
三明回换为三毒 六贼纵横鄣六通
八万四千为眷属 四生九类被其缘
官阶累品终难足 金帛盈堂岂易供
知见由来如闇室 我人虚自柱苍穹
前来所责形躯过 此过头头在汝躬
翻覆根寻今到底 速须觉悟入真宗
第十一 二 辨从前至此渐深妙兼引爱后鸣经文
依于五蕴成人我 五蕴由来具色心
前破色形犹浅近 后融心识转幽深
色心既泯成无我 从此贪瞋已免侵
次此下文推法执 待闻经了即推寻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第十二 七 释法执义
经文直断迷情灭 更不推研始与终
盖为速前破我次 因承文执易相通
今须更为初心者 本未开张此义宗
既欲鄣于法执过 先明此法起何从
众生皆有真心性 迷故无明起性中
和合名为赖耶识 识能变境总三重
尘依妄念尘非有 妄念依身念是空
身托赖耶身岂实 赖耶依性自锅融
斯为法尔因缘事 起时无迹灭无纵
梦中富贵兼贫贱 镜里丹青及紫红
蠢蠢迷愚长计有 尘尘贪着永无穷
灵明本觉虽能照 妙用千差悉被蒙
既鄣菩提一切智 故知法执罪难容
但看后偈明非幻 引镜磨尘喻恰同
上来我空法空俱名破执竟 此下第十三三当显理也。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诸幻本依真性起 起时真性被昏蒙
诸幻如前展转灭 故真性已开通令
尘尽镜中明皎皎 云开天上月胧胧
不关缘起名非幻 藉众缘生是幻容
执法认身如垢秽 推穷破折是磨砻
二空智起名为现 本觉开明称顿宗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准前)。
至心忏悔
上来通忏僧俗二众所造罪业。轻重报鄣。苦相同者已竟。今当别忏僧中迷背戒律所有罪?。与白衣异者。及所应受别相地狱苦报之事。我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等。自惟微善报在人间。于释迦如来像法之中。出家学道。不能光扬佛日。自利利他。禅慧阙修。空销信施。无戒无德。自慢自骄。解脱律仪。恒多缺犯。或犯四重。或偷兰遮。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单提。七灭诤心。百众学戒。式叉摩那。于持六法。多有亏犯。或沙弥沙弥尼犯十戒。如是轻重诸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为义学沙门。讲习章疏。违文背理。取相乖空。网净施财。非净处用。或禅或律。心行乖殊。执境生迷。随心断罪。有憎有爱。有痴有恚。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受佛戒禁。不惧严科。受着奢华。乘骑车马。纵恣骄慢。或驰骋肥马。以自矜夸。或鞭揵蹇驴。不知困苦。或深泥峻路。逼逐羸牛。或城郭街衢结群骑从将为荣贵。不耻不羞。耽着世尘。无惭无愧。虽披法服。何异俗流。如此沙门有二种罪。一则为佛弟子。背佛律仪。即当不考。二则受人归依。为损恼人畜。即是不慈。以此因缘。当堕地狱。遭于铁马之苦。或上铁牛之车。或骑铁驴。常被蹴踏。百劫千劫。万死万生。都由作伪托修道之服章。非理所为。用重心之信施。是故经云。尔时菩提树华。忽然堕落。宝达白佛言。世尊。云何菩提树华悉皆堕落。其华光不如于常。一切大众皆生疑惑。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令此大众诸坐大士。疑惑悉除。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光颜巍巍。举身毛孔。皆悉出光。语宝达菩萨言。汝等善听。今为汝说。所以菩提树华堕落失光色者。如上所说。沙门恶行。堕在苦处。受罪无央。是故菩提树华堕落失光。宝达菩萨前白佛言。唯为我说。此恶行沙门果报之处。佛告宝达菩萨。东方有铁围山。其山中间幽暗之处。日月光明及以火光。所不能照。名曰地狱。其狱之中。有恶行之沙门。受如是罪。汝可往诣问诸罪人云。何因缘来生此处。修何等行。受如是罪。宝达白佛言。世尊。我无威神。何能往诣。愿佛大悲垂神顾念。及使我等。得是东方阿鼻地狱。佛言。善哉善哉。汝今但往。令汝得见。宝达菩萨礼佛而去。龙飞虚空。徘徊自在。当尔之时。大地震动。于虚空中。雨大莲华。飞流而下。尔时宝达。一念之顷。往诣东方铁围山间。其山崦[山*昙]。几其高峻。四方上下。了无草木。日月威光。都不能照。宝达进前。便道两边。有三十六王。典主地狱。其王名曰恒伽噤王。波吉头王。广目都王。安头罗王。虎目见王。扬声吉王。大诤讼王。吸血鬼王。乃至恶目王。龙口王。南安等王三十六王。遥见宝达菩萨。悉皆叉手合掌。前行作礼。大智尊。云何因缘。入此恶处。亦如旃檀在伊兰而生。宝达言。我闻如来三界人尊说言。东方有铁围山。其山幽冥。日月之光。所不能照。故来到此。汝等诸王。谁能共我。往诣彼处。得见罪人之苦。恒伽噤王即便与宝达菩萨。诣大王所。时大鬼王遥见宝达从门而来。光颜从容。即便前礼敬。白言大士。今此恶处。云何怪哉。伊兰林中忽生旃檀。尔时宝达。便前就座。问鬼王曰。今此东方地狱。可有几狱。鬼王答曰。此山中有无量地狱。今有一方有三十二沙门地狱。宝达问言。三十二地狱。其名云何。鬼王答曰。铁车铁马铁牛铁驴地狱。铁衣地狱。洋铜灌口地狱。流火地狱。铁床地狱。耕舌地狱。斫首地狱。饮铁地狱。飞刀地狱。火箭地狱。?肉地狱。身燃地狱。大丸仰口地狱。诤论地狱。雨火地狱。粪屎地狱。钩阴地狱。火象地狱。咩声地狱。号叫地狱。铁梨地狱。崩埋地狱。然手地狱。铜狗踞牙地狱。剥皮饮血地狱。解身地狱。铁屋地狱。飞火号叫分头地狱。尔时鬼王答曰。地狱受罪。其名如是。宝达即便入地狱中。上高楼上。四颜望视。见罪人等。各从四门号叫而人。宝达前入铁车铁马铁驴。此四小狱。并为一狱。云何名曰铁车铁马铁驴地狱。此狱方圆纵广十五由旬。其中铁城高一由旬。猛火辉爀烟然。其车铁作。炎赫炽然。中有铁中。其身亦然。头角毛尾皆如锋?。毛中火燃烟炎出。其铁马者。身毛鬃尾利如锋?。毛尾火然炎俱出。其铁驴者。亦复如此。其地狱有铁?鏫。利如锋铓。铁锧缭乱。遍布其地。其锵火然。猛炽于前。尔时北门之中。有五百沙门。扬声大叫。口眼火出。唱如是言。云何我今受如是苦。狱卒夜叉。马头罗刹。手提三铁叉。望背而撞。胸前而出。复有铁枷。枷罪人咽。其枷八方。利如锋?。烟炎猛炽。烧罪人头。尔时罪人。宛转倒地。而不肯前。马头罗刹手捉铁棒。望头而打。罪人身体碎如微尘。复有饿鬼。来食其肉。复有饿狗。来饮其血。马头罗刹敲地言活活。罪人即活。尔时铁牛吼唤跪地。其牛吼唤。来向罪人。罪人迫迮。宛转于地。马头罗刹手捉铁叉。叉着东上罪人跳踉。复堕牛上。牛毛仰刺。从腹而入。背上而出。牛复跳踉。复堕马上。马毛仰刺。亦如锋铓。马尾捎之。身即碎烂。须臾还活。尔时铁马。举脚连蹴。身碎如尘。须臾还活。复骑铁驴。驴即跳踉。罪人堕地。驴便大旷。举脚连踏。须臾还活。一日一夜受罪无量。宝达问曰。此诸沙门。云何如是。罗刹答曰。此诸沙门受佛禁戒。不惧将来。但取见在。违犯净戒。故作恶业。畜八不净物。乘车骑马。走驴治生。心无慈善。不护威仪。受人信施。恶因缘故堕此地狱。百劫万劫。若得为人。身不具足。聋盲闲塞。不见三宝。不闻正法。宝达闻之。悲泣叹曰。夫为沙门。应出三界。云何恶业。受如是罪。宝达菩萨哀叹已竟。从此而去等。比丘比丘尼乃至式叉沙弥僧尼等比者。对于比境。不觉长顺迷情。今开圣教照然。方觉背佛违法。心心恐惧。念念惊忙。虑此罪未除。忽尔无常时至。今日对佛佛法众恳切求哀。如上犯戒罪罪?愿皆消灭。
忏悔已。至心归命本师释迦牟尼佛。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承是忏悔铁马铁牛地狱等报。生生世世。具佛威仪。不遇破戒因缘。不逢粗恶徒党。外无六群扇惑。内无三毒见行。戒品净如琉璃。从此发于定慧。三学圆如满月。六度廓如虚空。入三贤之流。登十地之位。或果师子。或驾象王。放大光明。作大神变。还如宝达地藏。拔济冥途苦难。普与众生。证常乐果。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生者皆归死 容愿尽变衰 强力病所侵
无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却尽皆散坏
大海深无底 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 不被无常吞(心无常住)
三界皆不安 不应犹耽爱
爱火所围绕 遍于诸世门 欲烧不自在
为欲痴所使 如火益干薪 增长大炽然
如是爱乐者 爱大转增长 若人脱爱网
远离于欲瞋 智者度烦恼 永离诸忧患(出正法念处经第二十二)
圆觉道场观禅法事礼忏文卷第六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七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九上
(普眼章之[内]三十九唱。八十偈。述法界观。供赞劝随向愿等。悉用华严普贤行愿之文)。
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
是诸众等人各胡跪。严持香华。如法供养。愿此香华云。遍满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供养彼刹。一一尘中有一切世界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四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愿诸如来。及诸菩萨。受此香华云。以为光明台。广于无边界。无边无量作佛事。
供养已一切恭敬。
真言叹佛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其佛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以出间言语道。其性非有亦非无。虽无所依无不往。虽无不至而不去。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大海摩尼无量色。佛身差别亦复然。如来非色非非色。随应而现无所住。虚空真如及实际。涅槃法性寂灭等。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于来。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辨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词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虚空界众生界业烦恼等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已下六礼
南无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以虚空界及众生业烦恼等无有尽期。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疲厌。我今稽有礼。
南无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随机赴感应现千百亿影像色身。我本师释迦牟尼佛。运如幻智慧。出谷响音声。说空中风?言教。救摄梦想苦恼众生。还令悟入法性。我今稽首礼。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入大光明藏现诸净土毗卢遮那佛。
第一 三 述即前二空观显后法界观也
二空智品何功用 乃是圆通法界门
从此融心入法界 毗卢遍照圣中尊
光须展转除前迹 泯绝令无垢净痕
前段执情既已破 此科智慧亦何存
即前显后标经意 得意寻经见法源
若恐此文乖佛说 至心听取世尊言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二 四偈 述拂迹入玄
(玄者。法界观中重重无尽也。何以故。当知)。
却想前科情已破 对思后段法圆彰(释当知之意)
即验(正释当知之言)身心皆幻垢(本文)
垢相灭(本文)时廓(廓即清净)十方
如意宝珠明又净
映于外物(随方)现青黄(五色) 愚者执为真实色(诸愚下三句)
因兹争短或争长(释随方五色所以也。正释文云)
五道受生如五色
随因即是各随方 迷执身心苦乐相
为除此执说前章(磨镜) 圆觉圣凡元绝待
圆珠垢净本双巳(此摩尼也) 对于离垢名菩萨(除于余余皆本文)
垢尽对除佛岂常(对机化佛亦非常住)
次圆彰法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三 述初一真法界
观成迹绝玄玄妙 念尽之心凡圣齐
证得幻缘灭影像 廓然清净(音役)无东西(无方)
无际虚空俱是觉 况于净土及泥犁
空销觉显方名悟 觉处余空尚日迷
无始情生虚豁相 虚中世界见高低
尘影既销空已泯 圆明岂可藉阶梯
次三重法界中。今初真空绝相观。文二。初色相空净。后空色同如。初中初。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四 中四偈 当第一世间诸法
万法本因心所变(释心净。即万法净之由)
心识元来在觉中(释觉圆明。即心净之由)
觉既圆明心已净 即知万法尽皆同
六根七识俱如是(见尘义推是第七识)
六尘四大亦相从 处(十二)界(十八)泥犁至非想(非想至阿鼻中间有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悉笼通
非存法体云清净 清净之词义是空
镜里青黄若有体 即于明相作尘蒙(反明无体而空)
镜中只为常无色
见色由来是净容 万法森罗皆影像
故能显性有殊功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五 九 当第二述出世诸法
八识(染缘起也)翻来成四智(净缘起也)
从因至果类皆然(皆是翻染也。翻覆对待之法。即无自性。从缘而起故。亦皆同清净也)
染心尚合圆明觉
无漏如何别有边(无别边际。即无异义)
融入觉心心不异 皆同清净理何偏
力无所畏诸功德 四辨三心众福田
一十八般不共法 一百四十悉周圆(上皆佛功德大数也。下释三十七品云)
四念四勤如意足(十二)
五根五力志唯坚(十也) 七种觉支资证入
八门正道断随眠(十五也。故成三十七矣)
乃至波罗诸度行 共成十圣与三贤(例出因地行位)
八万四千无漏法
因翻烦恼数皆金(翻八万四千尘劳)
一中自摄于无量 总持门者是斯言(二事法名皆总持一切诸法)
前云清净皆空义
诸佛如何亦类前 乍见此文如破佛(上四句问也。下答云)
说来佛体转精研(略答也。故下释[何]以精研云)
圣凡对待全优劣
优劣由来属事缘 缘起即知无自性
融归性海即无边(法说而答) 犹如二镜元平等
影像差殊有百千 一现尘泥诸杂秽
一呈珍宝众新鲜 迷者乍看忻又厌
智人常见等无偏(上六句。喻说而答)
观行已成同佛见 须知此语是真诠(都结)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即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六 中二偈 当第三述自他依正
已见圣凡归实相 一身清净至多身
一身正是修成者 多身即是例余人
渐渐廓通一世界 无边世界亦同真
圆裹十方彻三世 普同平等寂无尘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如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七 中二偈 述大文第二空色同如
前章念尽皆清净 从兹智泯至无余
根识境尘皆不动 世间出世尽如如
至于八万四千法 理例相从一似初
略却中间名数者 文中不必更重书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八 中二偈 第二理事无碍观
初皆清净彰空义 次云不动寂之名
空寂而知为圆觉(空寂而知目之圆觉)
遍于法界绝机情 一切圣凡无别体
悉同遍满不余盈 初后中间诸法数
还如前段例于经
次第二周遍含容观。文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九 中五偈 法说
自从入此圆通观 即是华严法界宗
初显一真法界体(灭影像故。乃至觉所显发也)
后彰圆摄总三重(觉圆明清净下。即华严法界观文三重也)
第一真空绝相观(本名) 即当清净寂然空(一切清净及一切不动也)
二名理事圆融观(彼名理事无碍观)
全在次文遍满中(觉遍满故下)
今此交参无坏杂(此一唱经)
彼三(彼法界观第三)周遍互含容(本名唯加互字也)
摄尽华严根本义 即知此典义何穷
始觉冥于本觉体 名之妙觉世尊同
同佛故能融一切 若凡若圣悉圆通
由是根尘无坏杂 各皆全遍一真中
经文还略中间者 还缘义例亦相从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十 八 喻说通疑
法性含容虽已说 疑情闻此似乖张
遍既是全非是分 如何此彼不相妨
眼体已全佛法界 耳根遍处在何方
混在其中即是杂 各争全处即须伤
欲使免于杂坏失 但言分占即相当
全遍又称无坏杂 此之道理稍难详
知灯使就疑情照 嗟彼迷愚谩度量
为汝随情令理翳 欲教理现待情忘
此非分别思惟境 真是虚通大道场
与汝强将世事喻 审思看看谁理长
若有点灯十方盏 布列星罗在一堂
?炷盏油不是喻 但将空想百千光
初安一盏光弥满 第二盏辨亦是当
前盏光明元不隐 后灯光照亦弥彰
又不两明相间杂 复非两照互相偈
百千明照皆如是 思看何处有相妨
次下第三顿同佛境。文三。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十一 三 述初用心同
修习此心成就故 大光明藏朗然开
见境用心同善逝 冥真称实等如来
且论心数云何等 憎敬重轻似死灰
生死涅槃无厌爱 何关系缚及轮回
如眼睛光观一切 光体无二岂欢哀
匪唯八念同三念 仍籍八般类万垓
次下二见境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偈次句)。圆觉菩照(第三句)。寂灭无二(第四句)。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第五六两句)不即不离(第九句)。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第七句)。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第八句)。
十二 三 正释经文
次说如何见境同 修心成就绝修踪
唯是圆明觉智照 一源寂灭荡然空
佛刹于中成又坏 幻华起灭悉无从
众生皆是无成佛 生死涅槃昨梦中
不即真源亦不离(上皆注之。以对经了。此下义。结成佛之相也)
不妨行布本圆融 方是毗卢遍照境
尽于法界一时通
十三 四 申问略答
因说众生成佛义 疑情从此又还生
如何无始明窟 忽道从来本觉明
观行成时顿作佛 乍闻尚自愕然惊
八难三途称十号 斯为邪说岂堪听
智灯既觉疑情动 即依本觉照疑情
此处希疑难信顺 亦须体悉碍形声
今此引经兼举喻 立宗开列布门庭
权实教文相对辨 不思议理遣醒醒
十四 中三偈 以理答
一切众生具性相 性为真佛相凡夫
相具依兼偏计 性含体用离精粗
缘起依他镜影像 昏迷遍计梦形躯
二皆虚妄全无体 体唯真性即毗卢
何异摩尼现众色 音黄好丑悉明珠
此是众生成佛义 不须犹豫执迷愚
十五 中八偈 引教答
上来法义虽昭著 下根未晓以为非
须臾备显诸佛语 属佛之者始除疑(未信佛者。说引佛经无益属佛人。若不信即是逆子)
佛说众生成□义
六门顿渐具明之 小来有部全无分
大乘法相两般机 无佛性者还无分
有佛性人须待时 始自三心发四愿
终于六度满三祇 性宗只要除迷念
念尽即成无定期 或说觉心初显发
即成阿耨不由师 顿宗迷即尘沙劫
悟即刹那岂假迟 圆教曰生本是佛
空华六道欲何为 如是六般迟疾义
诸佛教典说如斯 今且标宗明旨趣
疏中具引佛言词 天亲论释开微蜜
亦言即佛故幽微 六义圆融方了义
若唯辨一涉邪痴 理虽归一门须六
或权或实各随宜 六教门门皆意别
但看疏钞自应知
十六 四 再申疑情
智灯虽就疑情照 疑情快快未词?
闻是佛言虽信顺 缘乖理量尚迟疑
佛说众生皆是佛 身应相好性慈悲(疑身心不似佛)
今见世人多爱恚(疑心不慈忍。异于佛心)
理看禽畜恶形仪(疑身无相好。异于佛身)
西国圣贤论定义
皆圆三重是常规(一说理分明。名为比量。二引佛语。名圣言量。三亲自见。名现量)
立教引经唯二量
现量还成有所亏 岂敢疑于诸佛语
自疑交下觉相违 佛说此言必有异
愿重开示使无遗
十七 三 再为通决
智灯即向疑人道 根器未投更审听
圣教称机兼称理 故言佛有六门成
摩尼喻处闻应悟 何得还微谷响声
凡若定凡非佛体 梦形应有别人形
汝言人畜身心恶 是厌空华撩乱生
疑性在凡云即佛 疑珠影黑便非明
智证了然名现量 汝今谛执理何呈
梦眼岂将看本体 觉心焉得对迷情
经云无量已过量 又云诸量悉难名
分别都忘方现量 如今且信莫虚争
既道众生不是佛 何名蠢动悉含灵
且此含灵何是体 如今推使到根萠(如何推之)
莫信我言及汝法(信谁语) 共凭佛语作规裎(佛已灭度。如何见佛)
佛虽灭度留经教
共汝齐头勘众经 众经总有七般说
从粗至细转研精 初道众生是二执(人天教)
小乘即说是缘生(下六句。皆合有众生字缘。结句故。但初一例之)
法相宗云是藏识 破相宗说但空名
性宗都是如来藏 顿宗唯是一真灵
圆教直言本是佛 菩提树至涅槃城
念念遍于一切处 微尘相好悉圆明
七般皆是世尊语 未审可听不可听
初二随他妄计说(人天及小乘。初对邪见。次对我执)
三即依他幻化情(藏识) 四是破他颠倒执(境识俱无)
五即真忘一时呈(如来藏) 六始真依真了义(唯一真灵)
七方究竟统群经(本是佛也) 虽然总是如来说
应机深浅岂均平 欲识何门为决了
住情拣取不须争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十八 四 述称实同
上来宾主徴酬竟 总属中间见境同
从此下文名称实 直论实性本圆通
拂前修与无修实 亦袪成与不成宗
一切名言皆泯绝 心无寄托若虚空
生死涅槃无起灭 来无所至去无踪
证时非得迷非失 岂舍边邪取正中
能证都无曰种病 证无能所本虚融
诸法元来常寂灭 平平无始亦无终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十九 三 述结牒问词
佛说此章都已毕 告于普眼汝当知
菩萨修行者是□ 渐从破执至玄微
推察身心至觉发 即名修习正思惟
观照身净终同佛 永可安心当住持
未悟令依如是悟 自他二行岂相离
未世但能求此法 即无迷闷证无为南无大慈大悲(云云)(下七礼准常)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一菩提道场初成正觉依正二报佛果会主普贤菩萨摩诃萨。
愿我普共诸众生 往生光藏清净国(自下例此知)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十普光明殿十信会主。文殊师利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宝首菩萨。德首菩萨。目首菩萨。精进首菩萨。法首菩萨。智首菩萨。贤首菩萨。
愿我普共(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三忉利天宫十住会主法慧菩萨。一切慧菩萨。胜慧菩萨。功德慧菩萨。精进慧菩萨。善慧菩萨。智慧菩萨。真实慧菩萨。无上慧菩萨。坚固慧菩萨(准前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四夜摩天宫十行会主功德林菩萨。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觉林菩萨(和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五兜率天宫十回向菩萨会主。金刚幢菩萨。坚固幢菩萨。勇猛幢菩萨。光明幢菩萨。智幢菩萨。宝幢菩萨。精进幢菩萨。离垢幢菩萨。星宿幢菩萨。法幢菩萨(和如前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六他化天宫十地问答会主解脱月菩萨。金刚藏菩萨(和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七重会普光明数因圆杲满会主。普贤菩萨。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心王菩萨(和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八三会普光明殿托法进修成行问答会主。普眼菩萨。普贤菩萨(和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九逝多林中证入法界会主如来之前文殊普贤二大菩萨。末会之主十信法门妙首菩萨大善知识。十行法门善见比丘等十善知识。十回向法门青莲华长者等十善知识。十地法门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等十善知识。等觉法门摩耶圣者等十一人诸善知识。摄德成因法门弥勒菩萨大善知识。无二法门妙德菩萨大善知识。显因广大法门普贤菩萨大善知识(和云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未会中。圆器上根百城求法一生之内。菩萨行圆为未世顿门修证轨范。善财菩萨(和云云)。南无大慈大悲。千手千眼救苦众生。观世音菩萨(云云)。南无大慈大悲。常处?摩罗界。救拔冥途。地藏菩萨(云云)。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有学无学四向三果。及阿罗汉辟支迦佛。一切贤圣僧(云云)。
普为四恩三有。
至心忏悔
我今自念。已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尽虚空界。尽众生业烦恼界。无有穷尽。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至心劝请
(请佛说法。及住世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极微尘数尘大佛刹。一一尘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世界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又尔。所十世界中佛刹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菩萨声闻缘觉中。有觉无觉。乃至一切诸善知识。将欲灭度。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微尘劫。为欲利乐一切诸众生故。如是尽虚空界。尽众生业烦恼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劝请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至心随喜
(随喜一切善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尽虚空界。尽众生业烦恼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已至心(云云)。
至心随学
(学诸佛也)。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及生。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处于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尽虚空界。尽众生烦恼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学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至心随顺
(顺众生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草本而生住者。种种生类。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共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起于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如是尽虚空界。尽众生业烦恼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顺已。至心(云云)。
至心回向
我等。从初供养赞佛礼佛忏悔。乃至随顺众生。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开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稍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如是尽虚空界。尽众生业烦恼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回向已。至心(云云)。
至心发愿
颠我等。承此修习普贤十种无尽行愿。所有功德。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运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一切人天。皆悉敬礼。一切众生皆悉供养。令善得人身圆满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仗一切外道。悉皆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又愿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众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身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如是尽于虚空界。尽众生业烦恼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发愿已。至心归命(云云)。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出正法念处经第三)
一切法皆虚 高者亦当堕 和合必有离
有命皆归死 三界诸众生 现在及未来
生者必有死 无有法常者 譬如日出没
一切人皆见 一切生亦然 死法常现前
如是知诸法 一切皆生灭 莫行放逸心
放逸愚毒害 谨慎不放逸 是处名甘露
若行放逸心 是名为死句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七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八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上
(金刚藏十六唱。七十偈。忏疑慢)。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时。于一切义。无所观察。于法平等。无所疑惑。无二无相。无行无上。无量无际。远离二边。住于中道。出过一切文字言说。知一切众生心念所行根性欲乐烦恼染习。举要言之。于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诸法。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乐欲。为无所现。是故说名诸佛。菩提如佛应正等觉。成正觉时。得一切众生量等语意业。得一切法一切刹一切三世一切佛一切语言量等身语意。业如来成正觉时。于其心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生无灭。无我无非我。性乃至亦复无有成正觉性。至心归命礼。
问诸佛烦恼
于是金刚藏菩萨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日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蹑前段文。为此疑本)。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疑为真能生妄)。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疑谓说妄为真)。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牒而纵之。责无穷过)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据此三难。诸典无文。唯佛了知。登地受。今乃请示末世凡夫。故曰无遮)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第一 五 述菩萨申疑难
(难云。本来成佛。烦恼何生。若无生中。而妄生者。如来成佛。同本无生。无生之中。还应生妄)。
于是金刚藏菩萨 展闻破执显圆灵
因承慈诲开蒙昧 幻翳朗然慧日清
虽喜会中闻妙觉 又忧未世滞疑情
遂更咨论成佛义 欲令顿教久流行
若诸异类皆成佛 云何前说本无明
无明敌体违明觉 何故今云佛本成
凡夫是佛生烦恼 阿閦还应烦恼生
两般一种名成佛 生烦恼义理应平(成佛义等生否应齐)
齐生佛果可尊贵
齐否迷从见若婴(远现事也) 唯愿无遮开秘藏
永除疑悔信坚贞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未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蜜。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末世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第二 三 赞问许说
尔时佛告金刚藏 乃能为众决斯疑
斯为秘密幽深法 教诲菩萨最上机
大乘了义了于此 能今决定入玄微
汝今谛听吾当说 刚藏默然待住持
正说四。一反覆起疑之本二喻释现起之疑三显浅难造深四结问不当理
初中三。一总指轮回二真随妄转三结指前疑
今初于。
第三 十二 中且于文前详经文势
悬述佛意云。
善男子等汝当知 此义难明须谛思
难有五重深浅别 实为秘密洞玄微
旷却难闻难信顺 信为难解(三也)解难疑(四也)
疑者复难亲决了(五也) 妙门开节只于斯
良由佛与众生义 对看全顺又全违
同一真源(全顺)迷悟别(全违) 便分两界各全非
世界浑将法界异 法界常安世界危
悟时世界成空幻 迷时法界眇难窥
如人只在家中睡 梦中处所便全离
家乡大国丰饶处 梦在边方难苦时
相去迢迢数方里 意云隔世无(没音)归期
欲睹田园家宅事 无因得见一毫?
梦界浑将家界□ 家界安宁梦界危
觉时梦界都无有 梦时家界杳难窥
汝等试将法喻对 头头比类始应知
方验一源二界事 五难之语岂后施
是故华严入法界 新翻品号不思议
善财方是游行者 岂可常人欲例之
法界观成方暂入 入时凡圣没边陲
前说众生成佛时 良由正是观成时
疑者专思□界想 说者专观法界奇
问答徴酬难决了 只缘两两不相知
善逝前论法界亲 则藏今将世界推
故佛先谭世界相 欲令离此正思惟
善男子。一切世界(总指情器二种世界。以下六对。辨轮回之相)始(创变)终(证极)生(新新而起)灭(念念落谢)前(过去)后(未来)有(住劫)无(空劫)聚(成劫)散(坏劫)起(现行)心(调伏)念念相续(情器皆依妄念。既所依不断。故能伏亦然)循环往复(器界空已复成。界成已复生)种种取(执着)舍(厌离)皆是轮回(皆是颠倒妄心变现。遍回之想。上皆极指轮回。次下真随妄转。法说云)未出轮回。面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如是梦见实物。物亦梦也)。
第四 五 述总
指轮回。及真随妄转。法说之文也。
世界始终生已灭 右今前后有还无
成住坏空唯聚散 生老病死计须臾
业缘念念常相续 报应循还不久居
天上人间而往复 定离八难或三途
是非取舍忻将厌 善恶贪瞋细与粗
皆是轮回本末状 百千方却守昏衢
只用此必而辨觉 觉还流转遂迷愚
如梦自看身本相 本相还成梦里躯
世有四般颠倒事 能回本总使差殊
佛自说之审听取 却将此法试何如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
第五 二
有人闲暇临阶坐 阶下澄一小池
动转眼睛而顾视 乍如池浪被风吹
池水何曾波浪起 池由眼动岂开池
池喻众生成佛处 波如流死生时
又如定眼由回转火。
第六 二
小小杖枝约二尺 杖头火爇可三分
把取望空急急旋 空中赤相便成轮
真火三分观不见 赤轮是妄却呈人
火如成佛真心体 轮似轮回生死身
云驶月运。
第七 三
亭亭皎月当天上 莫莫轻云映月飞
云走正西形势速 月向东行亦不迟
却思月体元西□ 只缘云映似东移
欲见月轮依本位 须待轻云散尽时
此是人间形相物 东西颠倒尚如斯
况于圆觉非空有 情见如何得决疑
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第八 三
两岸右来元不动 三峡中船似鸟飞
只为船行极迅速 便看岸势亦奔驰
欲教岸住船先住 船去难令岸不移
但得妄心一念净 众生即佛自然知
若能顿达元来寂 情见轮回智不随
还似的知岸不动 设睹奔波亦不疑
善男子。诸旋未息(眼目云舟也。喻生死垢心)。彼物先住。尚不可得。(水火月岸也。喻圆觉)何况轮回。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正合也)。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前三种疑)。
第九 三 述经第三结指前疑
世尊重告善男子 四喻昭鄣义已成
眼目云舟若未息 水火月岸尚难停
何况垢心曾未净 观佛圆明岂见□
故令圆觉还旋复 遂使前来三惑生
上来反覆疑情了 据此心中早合醒
况复空华金矿喻 昭昭晓示转研精
以下喻释现起之疑文二。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不无华因翳。有妄说。从空而生。不知迷真故妄生。又执真能生妄。既得翳差。即不见华。闻说。从翳而生。又执何时更翳。以喻比来迷倒妄见轮回。因闻普眼法门了悟。根尘普净。闻道因除迷心。故得清净。不是新得妙门。又执早晚更迷。犹如何时更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翳不□花期。花不随翳生。但翳故妄见。华非实生。二法各不相知。况复一空一有。故云不待也)。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非是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第十 六 述空中华无起灭喻
有人风热冲于眼 眼里因兹翳病生
便见空华星散起 纷纷零落乱纵横
一朝翳差华还歇 谓言因差始华停
念念专疑还翳起 复恐空华待翳起
复恐空华待翳迎 翳元不与华期约
华亦不随翳便生 翳华二法非相待
况于一有一空名 空本无华非起灭
涅槃生死坦然平 眼睛常在非华翳
妙圆觉照离亏盈 迷时生死如华起
悟时寂灭似华停 圆觉离华起兼离翳
双袪生死及无明 虚空不是无而有
从无始际自然成 况复如来随顺觉
觉为空体更精灵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不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第十一 四 述金中矿不重生喻
矿里有金元自在 但缘矿离便如无
烹炼矿销金出现 验金与矿本来殊
金非销有因销显 显来精妙不重粗
经无穷时常不坏 不应说道属功夫
如来觉性还如是 本来圆净类明珠
迷时虽隐无增减 妄尽圆彰离智愚
若道众生不是佛 便如圆觉彼时无
若谓如来还妄起 如金再被矿来涂
第十二 八 总述二喻同异之意
上来二喻非重说 防疑答难两相资
刚藏本陈三问因 今详佛答悉无遗
一疑本佛无明起 二疑呼妄作圆知
三疑果佛还生妄 如来一一为通之
妄法如华无起灭 初云成佛已无非
圆觉离于华与翳 次通本不认迷痴
华矿迷无重起义 况于果佛圣中师
此答第三佛妄起 三重钩锁实精微
华喻总酬三种难 矿喻偏通最后疑
此疑过重须明示 故令再喻绝瑕疵
若唯标举空喻□ 但彰顿悟阙修时
恐有拨无因果病 忽因此起更难治
若但指陈金矿喻 本清净义又成亏
矿且不空须持炼 便如烦恼有根拔
既失真常圆净理 却成增减属营为
故说两门相解缚 皎然法义等琉璃
次下第三显浅难造深。文二。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第十三 三 述初所造离念
演宗答义俱终毕 恐滞名言续又袪
欲表深去不易造 莫将分别契如如
圆觉妙心绝对待 故标为本佛诸余
成佛不成皆义说 菩提寂灭亦空虚
无妄轮回及解解 亦非修证后方除
以楔出楔谁留楔 稽首如空无所居
次下述第二能造带情。文四。今此一段经有三。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亲证所现涅槃(小智也)。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凡心也。上第一举喻彰劣也)。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上皆第二举喻显情也)。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上皆三诫息妄心也)。
第十四 四 偈述
上明所造玄玄妙 欲彰能□固疑难
小智凡心皆不入 以斯两类例多般
四果身心皆断灭 尚不能至自泥洹(小智也)
何况思惟分别旨 测度如来大涅槃(凡心也)
如人聚集诸萤火 欲烧四宝大峰峦
纵使勤劳经累月 岂能损着一毛端
故佛先断□妄本 妄心须向自心看
真妄根源既了达 此类方从佛境观
次下当四中重彰妄义。及大文第四结问不当理。(偈文二唱)。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纵实有思惟。尚不能证觉。何况此心早亡。如于空华。自无其体。向上更欲求证。何异空华结果。故云展转妄想也)。无有是处(上皆重彰义。下结问不当理)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幻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列。非为正问。
第十五 三 释文
此后重彰妄想义 犹恐分别未全忘
有作思惟从想起 起因尘境属无常
本非自己真心体 已似空华乱眼光
用此辨于佛境界 空华结果岂相当
虚妄浮心多巧见 不能方便入真场
即验汝言属分别 非为正问自思量
第十六 五 释难
(初一偈叙难意。后四偈通释)。
经文前后似相违(前赞善哉。此责正非)
不言复恐后人疑 前赞善哉如是问
今云非正毁其词 赞者美其发起问
青之欲表理难窥 此科疑处根元病
最彰圆宗顿悟机 若不微寻咨问佛
学人世世积迷痴 微起有功又赞叹
照然岂不意如斯 今欲结成真实理
直令进入不思议 须可分别诸言论
始得情忘绝百非 刚藏所微意在责(责此之过始彰[微]起有功也)
责之始显理精微(乍看前后相违。细详始终符合也)
理显功归刚藏力
责之两意转增晖
至心忏悔
佛名经云。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夫欲忏悔一切罪鄣。令得根本永灭尽者。先当运心。欲得满足诸波罗蜜。欲得成就无上菩提。欲得满足一切菩萨行愿。应作是念。我学过去未来现在菩萨修行大舍。破骨出心施于众生。如智胜菩萨。及迦尸王菩萨。舍妻子等。布施贫乏。如不退菩萨及阿翅罗那王。须达拏菩萨。庄严王等菩萨。入于地狱救苦众生。如大悲菩萨。及善眼天子等。齐救恶行众生。如善行菩萨。及胜行等菩萨。舍顶上宝天冠。并剥头皮而与。如胜上身菩萨。及宝髻天子等菩萨。舍眼布施。如爱作菩萨欢喜行菩萨月光王等菩萨。舍耳鼻施诸乞者。如无怨菩萨。及胜行王菩萨。舍齿施诸众生。如华齿王菩萨。六牙象王等菩萨。舍舌布施。如不退菩萨。及善面王等菩萨。舍手足布施。如常精进菩萨。及无忧王坚意王等菩萨。坏身出血布施众生。如法业菩萨。善意王。月思天子等菩萨。舍肉髓。如安隐菩萨。饶益菩萨。及一切施王等菩萨。舍大肠小肠肝肺脾肾。如善施菩萨。降魔自在菩萨。及自远离诸恶王等菩萨。舍身一切大小支节。如法自在菩萨。及光胜天子等菩萨。舍皮如清净藏菩萨。及金胁鹿王等菩萨。舍平足指。如坚精进菩萨。阎浮提自在王等菩萨。舍连肉指甲。如不可尽菩萨。及求善法天子等菩萨。以此布施乞者。如无悔厌菩萨。无碍王菩萨。舍身饲虎。如摩诃萨埵王子菩萨。打骨出髓供养般若波罗蜜。如萨陀仑菩萨。秤身代鸽及与贫穷众生作给使者。如尸毗王菩萨。舍身饲五罗刹。如慈力王菩萨。舍四天下大地及庄严。如得大势至菩萨。及胜功德月天子等菩萨。为求迎法。生难遭想。有人说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当施汝法。菩萨闻已。欢喜涌跃。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尚应久住阿鼻地狱。何况才入人间火坑。奇哉正法。甚为易得。但与我说。为入火坑。如求善法菩萨。金刚思惟菩萨。处于王位求正法时。乃至但为一文一字一句义。生难得想。能悉罄舍海内所有。若近若远。国土城邑。人民库藏。园池屋宅。树林华果。乃至一切珍奇妙物。宫殿楼阁。妻子眷属。及以王位悉能舍之。于不坚中求坚固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勤求诸佛无碍解脱。究竟清净一切智道。如大势德菩萨及胜德王菩萨等一切菩萨。舍利弗。举要言之。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一切波罗蜜行。我亦如是。具足成就。为欲成就如是行故。常须忏悔无始已来所有罪鄣。欲忏悔时。复先知罪业生起因缘。然后运心恳倒忏洗。乃可消灭。罪因缘者。良由不能善守六根。即生三漏。漏业相续。广造?违。皆以独头无明为烦恼种。今当先忏独头无明。我等自后无始世界受身已来。经无量劫。一一劫中受种种身。一一身中造诸恶业。如世界微尘数。一一恶业。感报恒沙。一一报中受无量苦。如此等苦。皆由无明为业诸种。当以菩提心日照彼无明。无明即明。是为忏悔。无明既无。万惑都尽。从前因无明所起罪业不可忆知。今日至诚发露忏悔。愿皆消灭(上忏根本无明。是一切异生通皆具有之者。俱生任运。不因师宗。此下别忏邪见分别起者。亦是无明之类)。
又我等自后无始劫来。至于今日。惑染邪见。入外道宗。妄想沉迷。习行邪法。从于冥谛世性微尘。执我自然。遍空自在。禀受邪教。毁谤佛宗。六师乱神。四倒迷见。此罪之重。永灭善根。愿于生生更参习。或在声闻学众。非行大乘。果非因生。因不感果。如是等见。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此下忏三毒)。
又复无始已来。恣行三毒。贪瞋痴火。昼夜炽然。对境触心。焚烧三有。于好色所起于贪心。于恶色所起于瞋心。于无记所起愚痴心。周遍推求。无时暂息。或于五欲境界起贪瞋痴。或以三受因缘起贪瞋痴。或以善法起贪瞋痴。或于不善法起贪瞋痴。由此三心。增于见慢。深于巨海。重于丘山。不可具陈。不可具说。今日惭愧发露。至心忏悔。愿皆消灭。
又复无始已来。恣于骄慢。有其七种。依于三品人处及我德处而生。所谓依于我蕴而起我慢。恃己高举。(此有七慢。次第与诸论不同。诸论我慢当第四。今以我为根本。故以为初)由计我故。于他下品人边。起于慢也。所谓于劣己人边。计己为胜。于等己人边。计己为等。虽当其分。而有慢心。又于中品上品之人起于过慢。谓于等己人边。计己为胜。于胜己人边。计己为等。慢过前故。又于上品之人起慢过慢。谓于胜己人边。计己胜彼。倍过前故。又于上品之人起于卑慢。谓于多分胜己人边。计己少分不及于他(上四从三品人起)又于少证胜德法中起增上慢。虽得少分。谓己得多。又于己全无所得胜德法中计己有德。起于邪慢(邪慢全无计有。增上慢即于少计多。上二皆从胜德而起也)。 又从前慢及过慢卑慢等三慢之中。展转交络。复成九慢(此九出婆娑论文。大乘中不见其文)。所谓于等计我胜(过慢)。于等计我等(慢)。于胜计我劣(?慢)。于胜计有胜(?慢)。于等计有等(慢)。于等计有劣(过慢)。于等计无胜(慢也)。于等计无等(过慢)。于胜计无劣(?慢)。由此种种慢。恃己凌他。起谓过恶。于胜德法及有德之人。心不谦下。不亲善友。不闻胜法。鄣于圣道。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恼。今日觉悟。皆悉忏悔又复无始已来常怀疑惑。闻诸理事。犹豫无决。于佛法僧宝实德能中不能中。不能深忍乐欲。由不忍故鄣于正法。闻说善因乐果恶因苦果。乃至禅定解脱诸波罗蜜。皆悉疑惑。虽不诽谤。不能决忍。由此犹豫。终不趣入。长沦生死。无有出期。或虽归心三宝。信向因缘。犹于所宗之教所事之师。种种疑虑。或疑教非决定修之。抂费功劳。或疑师说不明。乖于实义。或疑师虽明了。于我无度。脱心或疑。我是钝根。修之竟无所益。如逢岐路。左右皆疑。俯仰之间。岂能前进。设令举步回。二鼠既迁。前程岂达。亏于限约。失于所求。最是疑心。修证怀疑。亦复如是。当知鄣于禅定。最是疑心。定力既无。甘后业道。多生业种。善恶难知。鬼狱人天知人何路。如是犹豫。无量无边。历劫已来。惑乱于我。今觉悟此义已。作决定之心。上来种种疑情。皆悉忏悔。
上来已忏独头无明贪瞋痴慢疑虑等竟。因此烦恼所起恶业犹未披陈。今此虔诚以偈忏悔。
我等主居五浊世 造诸恶业罪无边
杀生不知他苦痛 淫盗惛迷悦目前
妄言绮语多虚诳 两舌恶口毁仁贤
意业常营贪痴恚 不思良友善因缘
今日志诚归命忏 三业罪灭净心坚
严持香华供养佛 忏悔同归清净源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愿我等。乘是忏悔无明三毒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常遇明师。常闻正法。生生觉悟。世世不迷。离贪瞋痴。具戒定慧。又愿乘是忏悔慢疑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谦卑退让。亲近胜人。若圣若凡。一切恭敬。所闻之法。决择无疑。所遇正宗。得决定信。于三宝实德胜能。深忍乐欲。又愿乘是忏悔十恶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以檀波罗蜜。为福德因。以尸罗波罗蜜。为离垢因。以羼提波罗蜜。为相好因。以毗离耶波罗。为加行因以禅波罗蜜。为证入因。以般若波罗蜜。为成佛因具三解脱五分法身。四智成就。十力圆满。然后大悲方便。救度众生。妙观察智。如应说法。人天三界。并证无余涅槃。凡圣久居。同入萨婆若海。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一切诸世间 生者皆归死 寿命虽无量
要必当有尽 夫盛必有衰 合会有别离
壮年不久停 无有法常者
(上皆出涅槃经第二卷)
如是悟无常 谨慎勿放逸 不放逸不死
放逸是死句 不放逸最胜 当为诸天王
放逸生死本 谨慎是胜道 是故舍放逸
常得受快乐
(上皆出正法念经第三十)
第十一上
(礼五十三佛。自述忏劝请随喜回向发愿)。
叹佛
我今归依诸善逝 我礼德海无上尊
如大金山照十方 唯愿慈悲哀摄受
身色金光净无垢 目如清净绀琉璃
吉祥威德名称尊 大悲慧日除众闇
佛日光明常普遍 善净无垢离诸尘
牟尼月照极清凉 能除众生烦恼热
三十二相遍庄严 八十随好皆圆满
福德难思无与等 如日流光照世间
如大海水量难知 天地微尘不可数
如妙高山叵称量 亦如虚空无有际
诸佛功德亦如是 一切有情不能知
于无量劫谛思惟 无有能知德海岸南无大慈大悲入神通大光明藏现诸净土以应圆机我本尊毗卢遮那佛南无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于众生觉地光严住持一切诸佛南无身相融通言音无碍同说圆觉经者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南无具大慈悲有大誓愿尽于未来守护圆觉经者三世诸佛南无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随机赴感全体应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南无普光如来五十三佛等一切诸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南无普净佛南佛多摩罗䟦旃檀香佛南无旃檀光佛南无摩尼幢佛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南无摩尼幢灯光佛南无慧炬照佛南无海德光明佛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南无大悲光佛南无慈力王佛南无慈藏佛南无旃檀窟庄严胜佛南无贤善首佛南无善意佛南无广庄严王佛南无金华光佛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南无虚空宝华光佛南无琉璃庄严王佛南无普现色身光佛南无不动智光佛南无降伏诸魔王佛南无才光明佛南无智慧胜佛南无弥勒光佛南无世净光佛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南无龙种上尊智王佛南无日月光佛南无日月珠光佛南无慧幡胜王佛南无师子吼自在力王佛南无妙音胜王佛南无常光幢佛南无观世灯佛南无慧威灯王佛南无法胜王佛南无须弥光佛南无须㬅那华光佛南无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南无无量音声王佛南无财光佛南无金海光佛南无山海慧自在王通王佛南无大通光佛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南无东方满月世界十二上愿药师琉璃光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南无睹史多天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遍十方尽虚空界尘微刹土中微三世长短劫内广大智愿主伴互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切诸佛南无十方遍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尽过去际一切化身诸佛般涅槃者分身舍利及诸形像浮图宝塔南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亦名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顿教大乘甚深法藏南无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现净土平等会中生于信解证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现净土平等会中主于行愿真理普贤菩萨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十二上首南无大光明藏净土会中十万菩萨南无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种种应现救苦众生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常处?摩罗界随缘方便救拔冥途地藏菩萨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一切菩萨摩诃萨众南无大方广佛华严末会中圆器上根百城求法一生之内菩萨行圆为末世顿门修证轨范善财菩萨南无三世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刹土中有学无学四向三果及阿罗汉辟支迦佛一切贤圣僧。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普愿断除三鄣。归命忏悔
(此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门。并是宗密。大和元年从九月终一冬。独自初入圭峰。结方丈草屋。自述己心迹。从始至今迷错之念。而忏愿等文已。后觉此文亦通一切修行人心。诸便删减偏属己之事。润饰之以通诸人用之)。
至心忏悔
谛观我蕴元空寂 但是圆明妙觉心
无始时来不觉知 一念忽然生业识
念故转成能见相 以能见故境现前
不知此是自心成 决定执为外境界
从兹念念常相续 取着坚深计我人
执相随名见相违 贪瞋痴慢唯滋蔓
触境生情造诸业 善恶皆依有漏心
生死标沉六趣中 世世生生业系苦
依此苦身还执着 执着还生爱恶身
爱恶薰心对境时 还用此心造善恶
善恶还招三界苦 流转都无穷尽时
终始犹如汲井轮 亦如蚕茧自相缚
尘沙诸佛已修证 几度人间救来□
多生未与结因缘 浮木盲龟难值遇
既阙良缘宁自觉 唯事无明镇作奴
未曾一念反观心 受他贪爱常驱使
庸恨几生冤抂苦 离家逃逝历他乡
周旋乃至到今身 且得为人六根具
逢遇释迦像法末 解发归依三宝心
初时犹未悟真源 惊忧将谓还流转
岂料忽逢善知识 顿开心地显灵时
却观无始已来心 都是一场文里事
何幸更逢圆顿教 千重疑滞类冰销
寻思累劫积闻重 惭愧多生开道者
能仁慈悲哀末世 始终次第为咨询
能仁应感称心源 本末无遮顿演说
已喜开通一大事 犹嫌怠慢六波罗
难行苦行不能行 难舍内财曾未舍
闻声之念难齐响 见色之心未似盲
鼻嗅香时不等风 舌头尝味还分别
身受触时殊智证 音知法处异幻人
六识攀缘爱恶存 即知习气常流注
既悟本心全是佛 如何功用总乖差
即知还是本无明 仍余气分潜相扰
悔恨多生受诳妄 牵缠不肯卑归家
日滋饶润到如今 窠窟已成难卒制
几度誓心学佛行 因循已觉落凡情
即知力少未堪任 今日虔诚妄诉佛
还如子急投于父 愿佛冥资观行心
誓遵法力自对治 改悔从来懈怠念
今请普贤为忏主 不舍行愿归我心
亦愿文殊入我心 信解增明成证智
证智起时惑鄣尽 犹如明暗不俱主
披肝露胆直知斯 是我如今忏悔竟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归命礼忏悔主普贤菩萨。
归命礼起智主文殊师利菩萨。
至心劝请
劝请本缘翻慢法 今且先论慢法?
宿王未种大乘因 此世乍开即毁谤
每逢法席皆评薄 见他聚集却讥嫌
或鄣宗师摄化人 或遮新觉传经律
但与情乖即轻厌 唯喜同伊顺世间
今日心开慕法深 万解䇿心长劝请
十方有佛初成道 我今劝请转法轮
十方菩萨遇机缘 我今劝请长开法
声闻缘觉具智慧 劝将本教化凡迷
诸善知识在人间 愿示禅门或讲说
十方诸佛诸菩萨 辟支罗汉诸贤圣
欲舍苦依般涅槃 我皆劝请令久住
念念运斯胜上意 前心后念自相熏
由此谤法罪销除 缘感圣人长说法
劝请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至心随喜
无始时来多嫉妒 不喜他人胜自身
每逢胜上善因缘 自不能作嫉佛作
己若开禅或讲说 不喜别闻禅讲开
应是兴为佛法缘 中情触向皆如此
我今幸喜心开悟 搜寻妄念觉如然
从兹勇猛运其心 随所见善皆欢喜
有传圆满华严教 或见宣扬顿渐门
乃至权乘及小乘 但非邪僻皆随喜
或见缘静□禅室 或逢兴动闹齐筵
或闻修造建楼台 或遇头陀居冢基
如斯行相多般事 各是对治方便门
乃至人天浅劣心 我皆随顺生欢喜
法华大品经中说 随喜功德数难量
长将此愿以熏心 嫉妒根株自灭尽
随喜已。至心归命礼(云云)。
至心回向
遇者所修多小福 皆留将拥自身□
由斯局窄用其心 功德消毫成有漏
我今已悟菩提道 自他无畏是真宗
回声入角声远闻 回福向地福广大
我自宿生初发意 乃至今日所修行
坐禅读诵及经营 下至人天二乘善
我皆将此诸功德 回向一切诸众生
回向无上大菩提 回向如如真实际
回向已。至心归命礼(云云)。
至心发愿
愿我从今礼忏后 身心清净等琉璃
常修观行趣菩提 不遇恶缘相间断
洞转心源□妙德 悟修符合犹普贤
荡除疑念等金刚 成就观门同普眼
行位圆通如净慧 断绝轮回似逸多
出入诸轮比辨音 圆通三观齐威德
四相已除为净业 普觉深微四病中
誓证圆觉道场中 誓依贤首传经教
誓绝营求名利意 及作威□卖法心
此之宿种若潜生 即愿神祇相警䇿
身心若得常清净 愿蒙诸佛力冥加
现身获得总持门 法义千差皆自在
分得四般无碍辨 吉词清畅入群心
尽逢宿世有缘人 普共发心同我志
多生若未同缘者 愿皆相遇结深缘
当当来世总团圆 长作菩提亲眷属
亦愿此生无鄣恼 心神调畅体轻安
经营福智备资粮 免废利他兼自利
引领同缘归正觉 菩提长路不逢魔
共住如来法会中 妙德普贤为伴侣
还入神通大光藏 圆满菩提大涅槃
虚空法界广难量 我愿无边亦如是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壮色不停 犹如奔马 人命无常
过于山水 今日虽存 明亦难保
云何纵心 令住恶法 云何恃怙
而生骄慢 犹如恶鬼 伺求人过
四大恶鬼 亦复如是 犹如朽宅
垂崩之室 我身亦尔 云何起恶
(出涅槃经第二十五)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八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九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二上
(弥勒菩萨所问之一。十唱九十二偈。依金鼓忏悔发愿)。
叹佛
我今稽首一切智 三千世界希有尊
种种妙好皆严饰 色如琉璃净无垢
犹如满月处虚空 妙颇梨网映金躯
种种光明以严饰 于生死苦瀑流内
老病忧愁水所标 如是苦海难堪忍
佛日舒光令永竭 尽此大地诸山岳
折如微尘能等知 毛端滴海尚可量
佛之功德无能数 一切有情皆共赞
世尊名称诸功德 清净相好妙庄严
不可称量知分齐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现诸净土毗卢遮那佛。
弥勒菩萨所问之一。问生死根本
第一 四 蹑前段经意生起此意之文
寻教先须通大意 今分科段注心听
前说四章理事备 不知此后更何名
菩提涅槃无上果 都由二障故难成
涅槃之鄣名贪爱 菩提之鄣名无明
翻破无明前总了 荡除贪爱此章经
但详前后经中意 此意文中节节呈
今且略开二大段 二障门中更广明
此初弥勒咨陈处 便是发扬断爱萠
于是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第二 二 述赞问目
逸多庆谢前疑决 为众咨求出苦源
欲证如来大寂灭 云何当断死生根
于诸轮回几种性 进修佛果几多门
回入尘劳欲教化 几多方便度迷昏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众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第三 四 赞问许说
佛闻弥勒咨陈意 深契时宣赞善哉
药病相投然始要 机缘差互却为灾
前者所谭无不修 悉从法界海中来
众生妄想心头事 次第之问未与开
此处极深极秘妙 三贤十圣亦难裁
始道四生皆是佛 又言五性总轮回
向佛心中劝修习 于清净处说尘埃
须契机情兼契理 至心谛受勿疑猜
推本来中文四一指爱为本二欲助成因三展转更依四起诸业报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第四 三 当第一指爱为本
众生本性虽闻佛 妄念元来不觉知
无始执身为自体 致令贪爱镇相随
贪即发瞋广造业 业缘报应无(音没)休时
轮转周回三界内 上生非想亦难离
当知爱是轮回本 先除根本莫寻枝
况复四生皆约染 定知爱本更无疑
第五 九 广分别恩爱贪欲差别之相
上且标宗定本末 相生行相说犹粗
今却依经为次第 细论枝叶及根株
爱是自然常染着 贪因爱境发希须
粗细相资方洞业 根苗相异体无殊
有时情爱非贪取 幽奇岩壑路崎岖(如好游山水者。到胜境念念爱之。若与之令任。即不肯取。明非贪也)
有物贪多非意爱 秤量苦药竞分铢(若口之药人皆不爱。若买人即贪斤两之多)
恩爱缠眠难弃舍
从无始际与身俱 积恩成爱唯滋蔓(须得他息渐渐成爱)
因爱行恩非所图(爱重前人便欲与物非别所图也)
有爱非恩他美女
有恩非爱或相辜(既辜其恩。即明非爱是其人也)
亦爱亦思慈父母 或多爱慧两情符(亦是恩爱俱也)
尘劳八万皆由爱
世界三千每共居 恩爱生忧因爱怖
若离于爱二俱无 纳想为胎流爱种
发生吸引业同途(佛顶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吸引同业故爱身也)
有爱即生爱尽灭 千生万死爱为株
欲脱轮回生死苦 先除贪爱次诸余
修心断爱尘劳散 代树除根枝叶枯
树木留根空去叶 他日生条渐渐粗
修行存爱虽精苦 还从上界入冥途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第六 三 二欲(欲者五欲)助成因三展转更依
爱之性相如前说 从兹生起次应听
由有五尘发爱性 贪欲便从爱性生
身命复从贪欲有 护命还滋爱本情
始终展转相依约 致使死生不暂停
爱欲为因爱命果 果因相续不相倾
如是循环于六道 轮回因此得其名
第七 四 蹑前标举造业受报之意
前说轮回最初本 次说轮回生起因
如今正说轮回相 造业受于六道身
只缘爱住常流注 念念攀缘五种尘
尘境违情或顺意 世途违顺岂能均
境顺爱情即贪着 境违于爱即生瞋
贪瞋皆造众多业 违顺供能助起因
善恶兼于不动等 此三行相次应陈
经且先明恶业报 至心听取用心遵
从此已下第四起诸业报。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增嫉。造种种业。
第八 十四 打骂
违顺虽皆发恶业 就违情起恶偏强
由斯经且从违说 例于顺境自然彰
今云境背于心者 此类多端不易详
或被欺陵相逼夺 或遭谤骂恶传扬
临临迁达相遮鄣 荡荡功能被遏藏
数戴谋成荣美事 一朝把势便捻将
且论谤骂侍扬者 此事人间最是常
从有身未便自爱 长须人道是贤良
忽闻张李相评薄 说我是非及短长
乖阻爱心瞋即发 何曾覆蹑且思量
挥霍石来将凡报 三言五语渐喧张
一名丑恶更相说 岂觉终成彼此伤
恶名已为十恶数 况于奉耀转猖狂
私里亲邻和不得 公庭枷棒岂偏当
根本所争全小事 只瞋私地被评量
直为我人两不伏 便成尔许大狓猖
钱财用尽从贫苦 业报当来又被殃
仍不知非皆唱屈 终身畜恨赖耶藏
大众纵闻如此说 皆云我且不强梁
不知只是论粗细 对境何曾免不藏
设能惜体权时忍 私念潜流岂肯忘
元来表里者方便 未仇只是未相当
结业由心不在事 但生意念即为妨
闻怨家□心私喜 受报当来便夭亡
一心一境皆如此 万境千心岂易防
举此一条为类例 日兹对境有何常
发语动身皆是业 即知业种数无疆
曾见诸经如此说 大须防慎色声香
第九 十九 净讼
次论迁达遭遮鄣 此类人间亦数般
今且指陈一节事 诸余体例例详看
往年难苦身名就 选得卑闲远地官
官满才充前债负 归乡未免旧饥寒
悬悬八载方参选 营办行装几许难
却往彼州求解状 周回迢递到长安
长安寂寞无亲识 谚云地窄是天宽
茫茫柱玉资粮乏 凛凛风霜衣服单
房价已愁随月索 文尽更被主司谩
忍寒剥脱将求嘱 始得平流注一官
岂料他人贪稳便 权豪夺我口中䬸
恐吾苦屈论资历 却被先谋分外弹
意在事成排遣出 头头捻我苦摧残
此近闲司皆不得 一年之事已阑珊
丈夫志气谁能忍 百计仇他岂等难
舍遇相当知血脉 搜求事迹手中櫕
抵家罪状兼官典 一场争命巳光判
投匦只禁三匹绢 来令台院勘铃团
赖遇御史心平直 复遇清明好杂端
三五日中推得实 徒流远眨甚酸寒
不料他家权势大 一年之内准前安
连党唱吾为狡恶 苟求碎事损朝官
本州刺史伊亲故 寻求别事横相于
数旬枷禁频笞揵 父母发肤岂得完
破尽由园空命在 亦须徒步入长安
千计千谋先杀你 我身死到亦高判
设令无计行锋刃 亦雇奸人中药丸
或即事成俱受死 或即头头下手难
众人观披一群汉 更互愚痴自毁残
进退俱为苦恼事 人间此例有千端
劝诸智者凡为作 且等身安勿等闲
记取上来翻覆势 细详利益在何间
尔许年来百计挍 心腹焦苦损容颜
念念谋他皆结业 镬汤却满上刀山
何如忍却一朝贫 安贫乐道自清闲
纵有轻欺从与受 乡邻慕德却相攀
设令财帛遭陵夺 他自当来万倍还
如此生生安福寿 三途苦事岂相关
第十 十四 淫欲
次论境顺心情者 此境招?倍更多
真要开章次第说 分明辨取顺情魔
从无始际偏耽着 只是淫心更莫过
莫言我自无斯事 事迹虽殊罪等科
但属邪淫所计挍 总须没在阿波波
前云业道由心结 构获淫心是业河
王法尚无于漏网 真司岂得辄蹉?
众人须领前文意 但觉情生即自呵
必使心根绝此念 乍从不用念弥陀
自妻不犯于非道 更有诸余即是讹
王候也任多妻妾 卿相三员岂合过
一妇一夫相匹偶 顺于天地合阳和
僧尼自有明明律 违即?尤四倍多
一污他心成业报 二亏戒体背伽婆
三即毕身鄣圣道 四者天龙悉共呵
五千大鬼常遮截 遮贼公然负释迦
当知色欲多殃福 俱损居家及出家
直到亡身亡国邑 岂唯失利失荣华
昔时姐已诚堪叹 近代扬妃亦可嗟
有德周文因妾衅 无良安禄便乘瑕
僧尼不顾灾兼祸 篇聚俱伤性与遮
行当中私无实德 威仪外现是虚华
尘中当续轮回本 直境偏推圣道牙
俗网已隳归佛法 缁衣岂料属魔邪
未曾显发如来藏 只是资熏阿赖邪
解者即时痛割断 不须待到阿吒吒
畅情只是须臾顷 受苦须经亿劫波
后段偈中方具说 应知爱欲罪垣沙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下十二礼准前)。
至心忏悔
然忏悔之法。非小因缘。过去诸佛菩萨未有不因忏悔而成道者。诸大乘经。且说此义。即金光明经。金鼓忏悔。大华严经。天鼓忏悔。今且略说金鼓法门。便藉以妙幢菩萨之妙词。申我等徒众之恳意。今先述金鼓缘起。后依菩萨被陈金鼓缘起者。彼经梦见忏悔品云。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闻妙法已。欢喜踊跃。一心思惟。还至本处。于夜梦中。见大金鼓。光明晃耀。犹如日轮。于此光中。得见十方诸佛。于宝树下。坐琉璃座。无量百千大众围绕。而为说法。见一婆罗门。以捊击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陀。明忏悔法。妙幢闻已。皆悉忆持。系念而住。至天晓。已与无量百千大众围绕。持诸供具。出王舍城。诣鹫峰山。至世尊所。礼佛足已。布设香华。右达三匝。退坐一面。合掌恭敬。瞻仰尊颜。白佛言。世尊。我于梦中见一婆罗门。次手执捊击妙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陀。明忏悔法。我皆忆持。唯愿世尊。降大慈悲。听我所说。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我于昨夜中 梦见大金鼓 其形极殊妙
因遍有金光 犹如盛日轮 光明皆普曜
光满十方界 咸见于诸佛 在于宝树下
各处琉璃座 无量百千众 恭敬而围绕
有一婆罗门 以捊击天鼓 于其鼓声内
说此妙伽陀
金光明鼓出音声 遍至三千大千界
能灭三途极重罪 及以人中诸苦厄
由此金鼓声威力 永灭一切烦恼鄣
断除怖畏令安稳 譬如自在牟尼尊
若有众生处恶趣 大火猛?周遍身
若得闻是妙鼓音 即时离苦归依佛
皆得成就宿命智 能忆过去百千生
悉皆正念牟尼尊 得闻如来甚深教
由闻金鼓胜妙音 常得亲近于诸佛
悉能舍离诸恶业 纯修清净诸善品
一切天人有情类 殷重至诚祈愿者
得闻金鼓妙音声 能令祈求皆满足
上来已依经文。说金鼓因缘事竟 今当依菩萨求哀白佛如梦忏悔。
现在十方界 常住两足尊 愿以大悲心
哀愍忆念我 众生无归依 亦无有救护
为如是等类 能作大归依 我今所作罪
极重诸恶业 今对十力前 至心皆忏悔
我昔不信佛 亦不敬尊亲 不务修众善
常造诸恶业 或自恃尊高 种族及财位
盛年行放逸 常造诸恶业 心恒起邪念
口陈于恶言 不见于过罪 常造诸恶业
恒作愚夫行 无明闇覆心 随顺不善友
常造诸恶业 或因诸戏乐 或复怀忧恼
为贪瞋所缠 故我造恶业 虽不乐众过
由有怖畏故 及不得自在 故我造恶业
或为躁动心 或因瞋恚恨 及以饥渴恼
故我造恶业 由饮食衣服 及贪爱女人
烦恼火所烧 故我造恶业 于佛法僧众
不生恭敬心 作如是众罪 我今悉忏悔
于独觉菩萨 亦无恭敬心 作如此众罪
我今悉忏悔 由愚痴骄慢 及以贪瞋力
作如此众罪 我今悉忏悔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
弟子众等。以依经文。披陈无始已来诸罪障竟。今当还约此后经文。申我等心发大誓愿(在两重忏悔。及赞佛文后也)。
我之所有众善业 愿得速成无上尊
广说正法利群生 悉令解脱于众苦
降伏大力魔军众 常转无上妙法轮
久住劫数难思议 充足众生甘露味
犹如过去诸最胜 六波罗蜜悉皆圆
灭诸贪欲及瞋痴 降伏烦恼除众苦
愿我常得宿命知 能忆过去百千生
亦常忆念牟尼尊 得闻诸佛甚深法
愿我以斯诸善业 奉事无边最胜尊
远离一切不善因 恒得修行真妙法
一切世界诸众生 悉皆离苦得安乐
所有诸根不具足 令彼身相皆圆满
若有众生遭病苦 身形羸瘦无所依
咸令病苦得消除 诸根色力皆充满
若犯王法当刑戮 众苦逼迫生忧愁
彼受如斯极苦时 无有归依皆救护
若受鞭杖枷锁系 种种苦具切其身
无量百千忧恼时 逼迫身心无暂乐
皆令得免于系缚 及以鞭杖若楚缘
将临刑者得命全 众苦皆令永除尽
若有众生饥渴逼 令得种种死胜味
盲能得视聋者闻 跛者能行哑能语
贫穷众生获法藏 仓库盈溢无所乏
皆能得受上妙药 无一众生受苦恼
一切人天皆乐见 容仪温雅甚端严
悉皆现受无量乐 受用丰饶福德具
随彼众生念伎乐 众妙音声皆现前
念水即现清凉池 金色莲华沉其上
随彼众生心所念 饮食衣服及状敷
金银珍宝妙琉璃 璎珞庄严皆具足
勿令众生闻恶响 亦复不见有相违
所受容貌悉端严 各各慈心相爱乐
世间资生诸乐具 随心念时皆满足
所有资财无吝惜 分布施与诸众生
烧香末香及涂香 众妙杂华非一色
每日三时从树堕 随心受用生欢喜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一生欲过须知觉 努力修善作来因
命似水流难回复 无常急急到君身
妻儿恩爱终须别 眷属唯是暂时亲
只见荒田千岁冢 谁家得有百年人
既觉无常相 应调放逸心 放逸诸恶根
故佛说偈曰
若人投丘岩 或有不失命 堕放逸地者
不有不受苦 若人行放逸 一助有所作
如是于昼夜 终无有乐报 世间出世间
一切诸乐法 放逸能破坏 是故应舍离
(出正法念处经第三十)
第十三上
(弥勒二五唱九十九偈金鼓忏悔发愿劝请随喜回向)。
叹佛
如来顶上。有三十二宝庄严大人相。其中大人相。名光照一切十方。普放无量大光明网。一切妙宝。以为庄严。发周遍柔耎密致。一一咸放摩尼宝光。充满一切无边世界悉现佛身色相圆满。是为一。乃至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法界庄严云。最处于中。渐次隆起。阎浮檀金因陀罗网。以为庄严。放清净光云。充满法界。念念常现一切世界诸佛菩萨道场会。是三十二。如来顶上。有如是三十二种大人相。以为严好。
第一 十八 述偷盗罪
上论欲色众多过 顺境门中是一条
悭盗贪婪诸事类 从头例取自昭昭
违情发恚时希遇 顺意生贪暮与朝
由此寻思起业处 多因?贼日滋招
张某李甲丰财宝 赵氏王生足富骄
知彼金银多念起 见他绫绢爱情烧
因兹贼意纵横起 句引同徒递互教
期款此时既已集 平章彼处岂辞遥
外头纵有三重锁 里许先谋一丈桥
钱物任从爱者取 主人何必苦相敲
床头财宝般般接 架上低身旋旋抛
前去后摧五六个 肩头背上两三苞
此回未败仍频与 亦有贫家被劫烧
本为诸头穷困急 牵牛准拟几般销
钱得三千绢伍匹 觉知当夜便捎□
岂肯念伊多债负 何曾愍彼欠王徭
两个踏门竖棒索 惊忙棒与任缠腰
去后夫妻哀怨哭 思量贼税五心焦
直缘毒害过常度 天地神祇悉不饶
这贼果然事自败 推排展转尽窠巢
仍延华限藏赃物 拷痛时时始一板
又引平人云寄附 追来满狱横喧嚣
詷穷重杖终其命 两肋犹如韛袋摇
财主微收唯得半 所余总被乱淹消
一场之事虽然了 累劫之殃未可逃
如此始终之过患 悉从贪爱发枝苗
须知劫盗多般类 但有侵欺是贼曹
贼师行刑刀是笔 官人酷虐答为刀
穿墙私窃机情巧 凭案公微捧杖高
卑吏排头多狡猾 大官手下纵雄豪
催粮岂待苗先刈 纳帛元来茧未缲
手织绮罗身着布 刀输米麦口䬸蒿
天宫不是无天眼 地狱终归地下遭
宜路可中容此事 天崩地裂鬼神号
第二 十六 述杀生罪业
境顺多招淫盗罪 境违毁骂及相争
杀害俱从二处起 故今都作一科明
诸佛慈悲为本体 众生毒害是常情
或贪美味或瞋怒 即便杀人及畜生
实犯刑章甘受死 无辜被杀有究灵
彭生杜伯公孙胜 宋后苏娥及窦婴
此六人皆书史所载。被人枉杀。后冤魂自诉于上帝。而报仇也 彭生者。齐公子也。鲁桓公夫人文姜。是齐襄公妹。桓公与姜朝于齐。襄公通姜。桓责姜。姜告襄。襄怒与桓饮酒。桓出。襄使公子彭生。把桓公升车。彭生多力。遂令拉杀桓于车内。鲁人责齐。齐无词对。归罪彭生而杀之。后襄公猎见大豕。从者见乃彭生。襄射之。豕人立而啼。襄惧堕车伤足。其臣作乱弑襄公 杜伯者。杜国之伯。名恒。入为周大夫。宣王妾女鸠欲通之。伯不许。鸠怒反?伯。宣王信。使薛甫与司工?杀伯。伯死化为人。告王。王告祝。祝便杀?。?谢之。锜又为人诉。复杀祝。祝又为人诉。后王游团由。伯乘白马素车。?左祝右起于道。以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 公孙胜者。夫差之臣。王不以罪杀之。投于胥山之下。后越伐吴。吴王败走。道由此山。举步不进。使太宰[壹*丕]试呼胜三呼。应。王惧仰天叹而遂死。不反于吴也 宋公者。汉灵帝皇后也。无宠而居正位。后宫幸姬共谮。初常侍王甫。枉洙激海王悝及妃宋氏。妃即后之姞也。甫恐后怨。乃构言后。狭左道咒咀。信之收玺绶。后以忧死。父及兄弟皆被诛。后帝梦见桓帝怒曰。宋后何罪。听邪佞使绝其命。宋后及悝自诉于天。上帝震怒。罪难救也。梦甚明白。帝既觉。问于羽林左监许水曰。此何祥。其可禳乎。水对。宋后及激海王。并宜改葬。以安冤魂。竟反宋氏之家。复激海之先封。帝弗能用。寻即崩也 苏娥者。汉世何敞除交沚刺史行部到苍梧郡高要县。日暮宿于鹊奔亭。夜半。楼下忽有一女子。自云。妾姓苏。名娥。字始珍。本广信县人。父母及夫皆亡。无兄弟。有杂缯一百二十匹。有婢名致富。孤穷不能自赈。欲往傍县卖缯。就同县人王伯边。赁车牛一乘。直钱万二千?。妾笈缯。令婢执辔。前年四月十日到此亭外。日暮行人绝。不敢前去。遂宿留此。致富暴得腹痛。妾遂往亭长舍求火。亭长龚寿采刀至车。持妾臂。妾怖不从。即杀妾及婢。楼下埋之。取财物。杀牛烧车。车钉牛骨。弃亭东芥中。妾上下皆著白衣。青丝履。便掘之。如言。捕寿拷问。具伏。下广信县。与娥语同。收寿父母兄弟。申闻于上。若于常律。不至族诛。但寿为恶隐密经年。鬼神自诉。千载无一。请皆斩之。以助阴德。上报听之 窦婴者。汉孝文帝皇后从兄之子也。为亟相。后免相。窦后崩。婴益疏薄。与太仆灌夫交结。于时孝景帝皇后同产弟田蚡为亟相亲幸。使人就婴觅城南田数顷。婴不与。后蚡娶妻。列侯往贺。夫婴俱出言不逊。蚡奏其恶言。夫婴皆弃市。月余蚡病。一身尽痛。若打击之。俱号呼。叩头谢罪。天子使视鬼者占之。见婴与夫共守笞。蚡遂死。天子亦梦见婴而谢之。
苏氏夫妻张氏事 昭昭人鬼共吞声
如此古今千万类 万中无一有公平
畜生怕痛人无别 杀他不想己身形
生剥皮毛咽沥血 命余哀怨岂堪听
百般野兽山林活 千种游鱼江海停
未有于他人世事 未曾犯着小?刑
如何队伏围令匝 无路奔逃困又惊
岂忍横网截水断 未田腾跃已相萦
小鲜虾蚬千余命 馋舌唯充一顿羹
鸽雀之[待-寸+又]诸小物 杀多供一枉难名
莫倚不将身手杀 差科取索罪偏盈
为官枉打平人杀 欲推杂职理何成
道门三宝慈为首 儒教五常仁最精
佛说大悲菩萨本 至圣遗言总不行
既不能行君子行 如何禄位占公卿
垂钓不网不射宿 望群卜命义中情
礼经无故何容杀 雌雉时哉岂使烹
争合恣于狼虎性 四十万众等闲坑
诸余罪业皆通忏 杀带冤家事不轻
翻覆相仇连世世 何时解展得悝悝
杀时罪业如今辨 殃报三途后段明
欲得审知多劫苦 经文与偈甚叮咛
大乘杀戒为初首 犯者无由入觉城(经文下云。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也)
违害大悲招万鄣(华严经云。起一念瞋。具百万鄣门开)
众生见者似欃枪
如斯冤隔如何化 不化如何契众经
慈力善根佛广赞(涅经经第十六云云)
必须修习合幽冥
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第三 三十五偈 初总标三途
前论恶业因缘广 此说来生受苦多
恶即七枝三种毒 苦唯鬼畜狱三科
经里畜生阙略者 翻经传写本蹉跎
诸教皆云三苦趣 华严最具定非讹(次下说之)
十不善因三等配 罪轻下品鬼神魔
业当中品诸禽畜 上品之殃捺落迦
三途罪毕生人道 受上余殃事岂蹉
三恶苦中地狱重 先论地狱苦如何
后□唯论地狱罪 捺落迦名是梵语
地下有狱顺中华(言地狱者。顺此方刑狱之称也)
歒体翻之为苦器 盛贮苦人之器窠(窠者。窟容受也。故喻窠窟)
喻窠又亦治罪人(受苦之器总也。如刀剑弓失炉炭之类。是斩斫烧煮之器具也。皆约依报说之。若就正报。名捺落迦。此云恶者。谓造恶之者。受此之苦也)
此之苦器都三类
根本近边孤独[糸*井]([糸*井]多也。音那。孤独地[独]狱堕处故。多如后说也)
根本八寒兼八热(自下。说分量及上下远近。皆依瑜伽论。故与俱舍不同也)
纵广十千喻缮那(每狱自体分量)
三万二千(从此州下也。若据俱舍。即云二万也)至等活(多苦聚集业感苦具殃害闷绝擗地。空中声言可等活。欻然却起。如前苦具。还更相残害)
下安七狱悉傍还(等活下。四千由旬。始到黑绳。乃至阿鼻狱。傍横罗列也。一黑绳。以绳拼之而割凿。二众合。谓多人聚集。便有狱卒。驱入两羝头大山间。迫之流血。乃至马象师子虎等山。如此后令和合大铁槽中。压之亦尔。三号叫。谓寻宅舍入铁室中。火起烧然。发声号叫。四大号叫室宅如。胎藏苦过前。五谓以大热铁熬。左右转侧烧薄之。又铁串贯之。反覆而炙。遍身焰出。复热铁地上。铁棒筑打令肉团。大极烧然。谓三支铁串从下贯之。从肩顶出。又铁镬灰水煎烂尽余骨漉之铁地。又却生如故)
七阿鼻者。下偈中自说。
傍即二千为分量(每狱相去之量)
四千直下不偏颇(等活直下四千也。其寒狱亦广十千。亦从下三万二千。至疱狱。与等活齐。又下二千有七狱傍布。据此即合在等活下黑绳等上。正当中也。黑绳去等活四千故。若准俱舍说。从此地面。下过二万逾缮那。始到阿鼻。阿鼻深广亦各二万。其底去此四万。故颂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据此颂即黑绳等却在无间上。重叠也。复有一说。尽有无间傍。八寒亦尔。彼论又问云。此瞻部州其量几何。下宁容受无间等耶。答。州如谷聚下阔上尖。是故大海渐深渐狭)
八寒上来且举数 续陈苦相岂媕娿(上庵下阿)
苦相各随业所变 终无心水外殃波(波不离水。殃不离心)
前章杀盗淫欺等
病质亡魂隔刹那(前念犹是病身。后念即是亡魂)
心逐业缘无定相 或绳或棒或干戈(业力所现千差万别也)
门户虽无而有处
途路昏冥渡奈河(此国从古传云。亦未曾见诸家章疏。引经论。忘却的处。且人死后随心随业。所变现种种事。悉是本分。何疑此河)
皆剥脱身上衣裳
总须挂在树枝柯 棒趁风吹行迅速
荒忙起倒任牵把 或过府差五道将
或云殿上是阎罗 或即便投地狱里
心神自变不开他(此下次说八热苦也。一等活。二黑绳。三号叫。四大号叫。五烧然。六热烧然。七偏烧然。八阿鼻)
受苦般般乞愿死
等皆还活奈谁何(多苦聚集业感众多。苦具残害。闷绝擗地。空中声言可还等活。欻然却起。如前苦具更相残害也)
黑绳絣定图文像(絣文?为方圆等种种文像也)
随文割凿切而磋(或碇。或断等二也)
两铁羝头厌□碎(多人集。便有狱卒驱入此间。迫之流血。乃至马象等山亦尔。大铁槽压之亦尔)
却令和合复研磨(压之流血。碎已复令却合。又后驱入压之。三也)
铁室火生号叫(寻舍宅入铁室。火起烧病发声号叫。四也)大(具云大号叫。寻室宅。如胎藏。苦过前故声大。五也)
铁?煿之膏血和(烧燃也。以火?又串贯之。反覆而炙。遍身七孔焰起。又热铁地。以棒打。骨肉膏血相和。如泥团。六也)
三支铁串贯肩顶(从两足底。反粪门。贯彻两肩及顶出。由此七孔。猛焰流出)
铜叶缠身(又以三热大铜鍱。遍身裹之)铁棒挝(此二字。是前狱中之事。以韵故。寄于此句也。此狱铁缠身。又复倒掷于大镬中。灰水煎煮。其汤涌沸出没。烂尽复生。生已复煮。七也)
次说阿鼻大地狱(诸经)
亦有说名大落迦(俱舍云。北州下。过二万。有阿鼻指大奈落也)
周匝七重铁城譬(此下。依新集佛名经及诸经说其相状。与瑜伽及俱舍。有不同处也)
上又七重铁网罗
又七刀林兼猛火 八万四千逾善那
罪人身满无相碍 罪业因缘一遍多(一人多人皆归)
上火彻下下彻上
东西南北互通过 其城四门四铜狗
四十由旬利爪牙 复有飞腾铁觜鸟
啖于人肉数如麻 牛头狱卒以罗刹
九尾八头尾铁叉 八角六十四个眼
眼中迸出铁丸煅(煅者。火气猛。许加反)
一奴一瞋如霹雳 等闲数瞋可吒吒
无量刀轮空里下 入头出足岂能遮(瑜伽说。有六种受苦)
四方火刺穿筋骨(一也。东方多百逾缮那。三热大铁地上。有猛火刺。腾焰穿肉入肉。断筋破骨彻髓。烧如指烛成猛焰。余方亦尔。由此人火和杂无有间隙。痛苦无有间隙。唯闻苦痛号叫之声。故名无间也)
铁箕铁炭簸如砂(二也。以铁箕盛满猛焰铁炭。和簸之)
登热铁山上复下(三也。复置热铁地。令登大热铁地。上而复下。下而复上)
百针针舌展而䅊(四也。[?*(冘-(乳-孚)+?)]张也。吒者音。谓从口拔出舌。以百针。针而张之。如张牛皮)
铜汁烧喉穿腑藏(五也。镕铜汁灌口。烧喉舌。及彻腑藏。从下而出)
铁丸入腹口先呿(六也。复仰卧之于热铁地钻口令开。以大铁丸置其口中。烧口咽喉腑藏。从下而出。所余苦恼。如极烧然。业尽方出也)
唯此受苦常无间(俱舍云。非如七狱受苦非恒。故名无间。且如等活。暂遇凉风。所吹还活。阿鼻不尔。故名无间。又无乐间苦。非如余狱有乐间起。婆沙论云。身形广大。据多处所。中无间隙。故名无间。虽一人即满。以业力故。多人无好。涅槃经文云)
只为辜恩具七遮
痛彻肝心苦切髓 寿经中劫是其家(五苦章句经云。三恶道者。是众生之家。暂得为人。譬如作客日少归家日多。学者思之。勉力精修。方得脱苦。人身难得。六根难具也)
寒极(此下述八寒也。一疱。二疱裂。三?唽[诏]四郝郝凡。五虎虎凡。六莲华。七红莲华。八大红莲华)疱疮(一也。广大寒触身分疮[颇])及胞裂(二也。寒苦过前。如疱溃脓血流出。疮卷缩也)
?(三也。歇许葛反。詀叱涉反。俱舍云頞哳吒。頞乌葛反。吒涉吽反。忍寒声也。寒极口开不得。但能动舌作此声也)兼郝(四也。俱舍云霍霍婆。寒切动舌不得。但作此声)虎(五也。寒苦之声将极)似莲华(六七八也。六青莲华。寒触身分。青游皮肤破裂。七红莲华。色变红赤皮裂。或十或多。八大莲华。谓身分极大。而红皮裂。或百或多)
华色寒声各三种 并前二疱八寒科(二[颇]三声三色故成八也。上根本竟。次下近边。近八热根本之边也。如城郭园宛。是罪人游行处)
近八热边四门外(狱也) 门门四狱数尤多(四四十六。八热计一百二十八狱也。俱舍中。名之为增。彼颂云。八增皆十六。谓煻煨尸粪。锋刃裂河增。彼长行自释。此是增上被刑害所)
煻煨没膝筋皮烂(八寒有情求于舍宅。游行至此。下足消烂。举足还生。平复如本)
尸粪为泥生矩吒(为求舍故。从前出已。渐渐游行[焰]入此中。首足俱没。又于泥内有娘矩吒虫。身长一丈。觜白头黑。穿皮入肉破骨食髓也)
锋刃(有利刀剑。仰刃为路。从前至此下足。皮骨消烂。举足还平复如故)剑林(出趣彼林荫。才坐其下。风吹叶落。斩身支节坠地。有黑黧狗。揸掣食之)铁皂荚(铁末梨林。状如皂夹刺树。从前出趣之。由狗等趁。上锋向下而刺。彼欲却下。复回上刺。遍身支节。铁觜鸟乱啄食)
沸煎灰水作灰河(大河沸灰水。彼寻舍坠中。如豆在煎镬。猛火煎汤腾沸。周旋回没。河岸狱卒杖索大纲。行列遮之。不令得出。或网漉出置于六热镬地上仰之。问云欲何所须。答言饥苦。卒即使口令开。以热铁丸。置于口中。答言渴苦。即洋铜灌口。业尽方出)
八热有情寻舍宅
陷斯四狱苦难过(俱舍云。如灰河如堑。余三似园。又引经云。此八捺落迦。我说甚难越。以热铁为地。周匝有铁墙。四面有四门。开闭以铁扉。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逾缮那。满中造恶者。周遍焰交彻。猛火恒洞然)
复有随时多种狱
空中旷野或山河(山间旷野树下空中。或一或多。受罪之处。处所虽小。苦具具足)
不似近边为眷属(八热有增为眷属。八寒虽无眷属处所。是本唯此不尔。故云孤独也)
故名孤独捺落迦(俱舍又说。孤独地狱各别业感。差别多种。处所不定。或地下空中及余处)
复说一十八重狱
与前同异似交加(如下说翻释随时也)
诸教所谭八寒热 翻经前后亦名差(浅识难云。唐初马周方造锉碓。如何佛在日已说此狱。答。佛在天竺。所说随彼风俗。言音名字。传到此方。随此国音言名目。彼亦有锉草之器。然不同。翻经者就此名也。又问。若尔造罪者。命终见何物斩斫。下偈答言)
苦器各随曾所见
业成便受不偏颇 曾于生前见碓硙
即从碓捣硙相磨 或见世间枷与棒
还遭铁棒铁为枷 诸余苦器皆如此
岂限刀山及火车(此国。隋朝已前。恶人命终。即别见斫刺。不见剉硙。唐朝已来造恶命终。不防有见之者。一一世界各各如然。地狱随业随心。有何定数定相。以此译经。前后所说。名目小殊也)
拔舌犁耕实楚痛
镬汤炉炭奈谁何 铜柱䥫床由己业
火坑炮炙莫尤他 血盆之口名罗刹
凶险之形是夜叉 [木*(亦-(白-日))](呼麦切)肉剥皮敲骨节
抽肠拔肺数如麻 苦痛难中难比说
疱疮割裂阿波波 青瘀皮肤身詀詀
红莲碎肉阿婆婆 冰岸冰池彻骨髓
风车风箭阿吒吒 只不能言舌不动
忍寒不彻阿罗罗 大小铁围长暗瞑
三光不到劫恒沙 上且略标为类例
备论苦器数无涯 总是前章所造业
当时雄猛却将夸 如今到此恤惶地
悔之不及浪吁嗟
第四 十六偈 述畜生道
中品中般不善业 当来受报入傍生
人之畜养因名畜 傍者复缘身分横
二言且就人多见 细说何曾局此名
水陆空居皆摄属 无足多足万般形
本从大海流诸处(成劫之初。先生水族)
三千川内渐充盈 禽兽鱼龙虫蚁等
蜎飞蠢动悉灵含 卵胎湿化恒沙数
火里物中亦受生 极大极微万亿类
鲲鹏金翅(极大)至蜼螟(极小)其间虽或随时乐(别报也。如贵人狗马之类也)
多少愚痴是贱名(总报名畜生。制不在己)
别业排之属苦道
被人制御岂尊荣 牵梨负重须偿债
脊烂蹄穿讵述情(直至命尽。岂能分疏)
路峻泥深车不动 力穷气竭棒不轻
驿程三位犹前进 毬满三筹尚未停
硙石令牵因劣劣 眼睛被掩黑瞑瞑
经冬竟夜居霜露 累岁通宵卧粪坑
人趁途裎鞭困体 风吹老瘦冻羸形
衣裳只用皮毛作 食饮仍难水草盈
饥饱死生非己意 安危困歇在他情
棒驱绳缚慞惶色 刀刺汤燖怨痛声
四脚倒悬犹命在 一身旋剥已皮零
弓刀磕匝亡魂魄 鹰狗纵横丧胆惊
飞骑只忧从后趁 弯弧岂料却前迎
前头后底相攒迫 车截西遮何处行
箭向背穿胸里出 荒忙楚痛岂全生
亦回火发烧山野 分兽千蛇几许怦(坪急貌普耕反)
巢雀穴虫亿亿数
贪生怖死与人平 长年鳞甲诸虫唼
辗热沙中痛又醒 强力害于羸弱者
更相啖食永无停 上来且略标流类
类例众多岂具明 都有三十六亿种(出正法念处经)
若殊苦事若为呈
人身已失难还复 展转凶痴罪易成
观彼车翻须改辙 六根正具必修营
第五 十六 述饿鬼道
下品十般不善业 斯为饿鬼本因缘
长寿饥虚多恐怯 从他求觅济喉咽
根元只在阎罗国(一云琰摩此云诤息。亦云平等。俱舍云。以有情未到彼时。皆云无罪。才至业镜平等。其罪自彰。更不敢云。因名静息也)
展转支流入大千(正法念处经云。此下过五百由旬。有阎摩王国。俱舍云。诸鬼处从此散居余处。或端严威德富乐如天。或饥羸丑陋。东西亦有两类。北州唯威德者)
一半便常居地下(黄泉。亦有阎王国)
半参人世在人边 业殊彼此不相见
正报分通时现前(有人。正报人身分通鬼道。即能见鬼鬼。有分通人道。即能见人也)
屋宅疏(缘见)常阻隔(人鬼所居屋宅。各是依报之缘。既疏互不相见也)
互疑神术譬能穿(见鬼之人不知鬼。不见己舍。或遇穿墙壁而过。即云鬼有神通。人不知鬼见。但是露地虚空。而过鬼或见人穿己墙壁而过。鬼不知人。不见己屋。谓言人有神通。穿我墙壁也)
阎罗国在阎浮下 五百由旬纵广然
善恶皆从此判定(有云。天及阿鼻。不经此处。如堂除五品已下不倒。吏部铃曹。反逆贼巨。不到台院。及大理寺等)
世人自古号黄泉 命终未说来生处
暂于此处得团圆 恩爱怨家并眷属
或相对会或钓牵 从兹一别经多却
或生狱畜或生天 或入海中阿索络
或升海上五通仙 若生鬼道如前说
或居本界(阎王国)或人川(一切也)
或是铁轮王使役 □当番互动经年(俱舍云。四王天。忉利天有威德鬼神。守护防逻)
负石担沙多累历
填河塞海每联绵 三种开为九种别
都云饿者厌为先 九者一名炬口鬼
口中火炬每焦然 口为焚烧村郭野
先经地狱后斯焉 腹大如山喉孔小
为偷僧食受针咽 自恶口中常腐臭
赞扬恶党毁仁贤 毛利如钉行自刺
枉行针灸病无痊 臭刺毛身嫌自拔
猪羊?剥到刀鋋(小矛市连反)
自决瘿中脓啖食 嫉他恚恨重随眠
此上六般皆极饿 寿经一万五千年(人间一月为一日。彼寿五百岁。当人间一万五千年也)
两耳不闻浆水字
一身唯有骨皮连 见食拟䬸成猛火
临河欲饮即枯然 余得祭神所弃食
多悭少施施应指 有䬸阶巷所遗食
[绝-糸+弓]疑失者故如然 第九名为势刀鬼
变通富乐类于天 罗刹夜叉毗舍等
山林灵庙海河壖(壖者。江海边而缘反。付法藏传中说。僧加耶舍比丘。游大海边。见妙宫殿。其中锁二鬼云云)
罪福不精心言杂
别报虽强总报遍 六饥二乏唯是足
就多标饿以须宣(须宣者。佛语流行也)
众等。上来所依金鼓忏悔经中。繁广不可顿陈。今更约前品所余经文。忏除余鄣。弟子某甲等。与一切众生。至心忏悔。
若人百千劫 造诸极重罪 暂时能发露
众恶尽消除 依此金光明 作如是忏悔
由斯能速尽 一切诸苦业 唯愿十方佛
观察护念我 哀受我忏悔 皆以大悲心
我于多劫中 所造诸恶业 由斯多苦恼
哀愍愿消除 我造诸恶业 常生忧心怖
于此威仪中 曾此欢喜想 诸诸具大悲
能除众生怖 愿受我忏悔 令得离忧苦
我有烦恼部 及以诸报业 愿以大悲水
洗濯令清净 我先作诸罪 及现造恶业
至心皆发露 咸愿得蠲除 未来诸恶业
防护不令起 设令有违者 终不敢覆藏
身三语四种 意业复有三 紧缚诸有情
无始恒相续 由斯三种行 造作十恶业
如是众多罪 我今皆忏悔 我造诸恶业
苦报自当受 今于诸佛前 至诚皆忏悔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上来已忏除四部竟。今更约其次经文。忏除十二种难。皆是金鼓梦事菩萨。对佛所陈。是故应至心忏悔。
我今亲对十力前 发露众多苦难事
凡愚迷惑三有难 恒造极重恶业难
我所积集邪欲难 一切愚夫烦恼难
狂心散动颠倒难 及以亲近恶友难
于生死中贪染难 瞋痴暗钝造罪难
生八无暇恶处难 未曾积集功德难
我今皆于最胜前 忏悔无边恶业罪
(此十二难。在前段忏悔之前。发愿前也)。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劝请
常见十方无量佛 宝王树下而安处
处妙琉璃师子座 恒得住世转法轮
劝请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随喜
众生于此瞻部内 或于他方世界中
所作种种胜福因 我今皆悉生随喜
随喜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以上随喜福德事 及身语意造众善
愿此胜业常憎长 回向无上大菩提
所有礼赞佛功德 深心清净无瑕秽
回向发愿福无边 当超恶趣六十劫
(此三门在前段。此段在发愿中间)。
愿除十恶业 修行十善道 安住十地中
常见十方佛 我以身诸意 所修福智慧
愿回此善根 速成无上道
(此后。数偈文。却是前段忏悔文也)。
回向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普愿众生咸供养 十方一切最胜尊
三乘清净妙法门 菩萨独觉声闻众
常愿勿处于卑处 不随无暇八难中
生在有暇人中尊 恒得亲承十方佛
愿得常生富贵家 财宝仓库皆盈满
颜貌名称无与等 寿命延长经劫数
悉愿女人变为男 勇健聪明多智慧
一切常行菩萨道 善修六度到彼岸
若于过去及现在 轮回三有造诸业
能超可厌不善趣 愿得消灭永无余
一切众生于有海 生死罗网竖牢缚
愿以智剑为断除 离苦速证菩提处
若有男子及女人 婆罗门等诸胜族
合掌一心赞叹佛 生生常忆宿世事
诸根清净常圆满 殊胜功德皆成就
愿于未来所生处 常得人天共瞻仰
(此文。续前段发愿之后也)。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尔时世尊。闻此已。赞妙幢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梦。金鼓出声。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并忏悔法。若有闻者。获福甚多。广利有情。灭除罪鄣。汝今应知。此之胜业。皆是过去赞叹发愿宿习因缘。及由诸佛威德加护。此之因缘。当为汝说。时诸大众。闻此法已。咸皆欢喜。信受奉行。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若乐若苦恼 若老若少年 若大姓少姓
死王皆能杀 若端正若丑 若大力小力
若独若有伴 死王皆能杀 若王若童仆
若俗若出家 若坚若耎者 死王皆能杀
若富若贫穷 若功德若无 若男若女等
死王皆能杀 若行若在家 若水中若陆
若在山若城 死王皆能杀 若睡若寤寐
若食若不食 能历乱世间 死王皆能杀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九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十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四上
叹佛功德
怜愍世间大医王 身皆智慧及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世救要求然后得 如来无上而为归
随佛世间如犊子 是故得名大悲牛
如来功德满十方 凡下无智无能赞
我今赞叹慈悲心 为报身口二种业
世间常乐自利益 如来终不为是事
能断众生世果报 是故我礼自他利
世间逐亲作益厚 如来利益无怨亲
佛无是相如世人 是故其心等无二
世间说异作业异 如来如说业无差
凡所修行断诸行 是故得名为如来
先已了知烦恼过 示现之处为众生
久于世间得解脱 乐处生死慈悲故
虽现天身及人身 慈悲随逐如犊子
如来即是众生母 慈心即是小犊子
自受众苦念众生 悲念心时不悔没
怜愍心盛不觉苦 故我稽首拔苦者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
第一 唱十一偈 述善业
曾于宿世归三宝 今遇先缘正信生
见说人天莞尔喜(论语云。夫子莞尔而笑)
闻谈鬼狱喟然惊(喟叹声也。论语云颜渊喟然叹曰)
深知尘欲须呵厌 深信真门可竭诚
舍恶回心唯乐善 欲圆作佛最尊荣(见诸大乘经。劝发大菩提心。故拟求佛。缘未了本性。不免还成有漏之行)
三归戒品专精受 十恶因缘至意停
荡子杳郎常远离 师僧如上数咨迎
倡楼酒肆长年绝 寺舍伽蓝每月行
朝暮纵忙亦念佛 公私稍暇即持经
婚姻集处多辞退 禅讲开时便往听
八戒逢缘不懈怠 六斋依日必专精
持钵僧到无空过 设供人齐即著名
贫子病儿频济慧 禅房佛殿数修营(次下二句。说农家)
虫蛇耕种专防损
秤斗交开必算平(以下二句。又通说一切)
随力赈穷而救乏 临危济弱亦扶倾(以下二句。说官人也)
为官誓志唯行直
效职安贫自守清(次下二句。通说一切)
亲戚缘身无诳妄 交游没齿不喧争(次下一偈。述被人劝酒肉守志不随)
风霜美酒深杯酌
饥困年羹满碗盛 曾被亲情团聚劝
降心禁口不生情 况于杀盗邪淫事
岂更分毫犯重轻 如此类人修戒行
上中下品有亏盈 本来修习虽求佛
且为三乘理未明 便逐阶差空受报
生于人道及天庭 以复现天人□□
第二 唱二十四偈 述人道
欲识人天福报别 先须知彼有何依(此下一一。依俱舍论文述之。或颂或长行。随便而用之)
器世风轮最在下(谓诸有情业增上缘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也)
厚十六亿(此风轮厚十六亿逾缮那。下文每举其数。皆是逾缮那也)广难窥(难窥者。数无量也。故颂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洛叉梵语。此云亿也)
此轮体性殊坚密 金刚杵击亦难隳(隳坏也。论云。风轮其体坚密。假使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而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也)
大云澍雨风轮上 滴如车轴即成池(论云。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注风轮上。于未凝位深一十一亿二万逾缮那。问如何水轮不傍流散。答有情业[盛]由风力持令不流散。如篅持谷。又业力起。抟击此水上。结成金轮。如熟蜜停上凝成膜。故水轮唯厚八[亿]。余[皆]成金轮。厚三亿二万也。故颂云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
径(直长)十二亿(三千四百)深十一(亿万)
底及四边风所持
上结金成如乳膜 厚三亿二(二万)径无亏(等于水也。论云。二轮广量其数是同。为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逾缮那也。故颂云。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
周围边数成三倍
三十六亿尚余奇(音机也。不偶不全故。谓此二轮。直长即有十二亿三千四百逾缮那。若四还周围之量。即三[亿]。当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故颂云。周围此三倍也。此者指直长之数也。今此偈中。为欲成句及韵故。但云三十六亿。举零数。故云尚余奇矣。余者。一万三百五十也。算之如此)
共业大云还起雨
滴金轮上九[尸@垂]㕒(九谓须弥七金铁围。七金者。次须弥初持双。二持轴。三竭地洛迦。四善见。五马耳。六象鼻。七尼民达罗)
别风简别金银宝
聚为山状及州基 分水甘咸为内外
皆成大海悉同时(论云。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处中而住。余八围之。八中前七名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铁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七唯金所成。妙高四宝。问。此等从何而生。答有情业力。起大云雨。而澍金轮上。滴如车轴。积水奔涛。其水即为众宝积藏。由具种种威德猛风钻击生众宝类等。复由业力。引起别风。简别宝等。摄令聚集成洲分水。令别成立内海外海。如是九山住金轮上。入水量皆等八万逾缮那。唯妙高山出水亦尔。余八出水半半渐?。持双出水四万乃至铁围出水三百一十二半。如是九山一一广量。各各自与出水量同)
妙高四宝为山体 阎浮南面吠琉璃
北边黄金东银体 西边之宝号颇胝(论云。随宝威德。色显于外。故瞻部洲空似琉璃之色也)
金山四面七重绕
一山一海间相离 内山高广外低狭(妙高八万。从持双。如次四万二万。一万。五千。二千五百。一千二百五十。六百二十五。乃至铁围三百一十二半)海之势分亦依随(内七海从最内至外。如次八万。四万。二万。一万。五千。二千五百。乃至第七海。一千二百五十也。故颂云。中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最初广八万。四边各三倍。余六半半狭。言四边各三倍。此约持双山内边周围量。于其四面。数各三倍。三倍计于八万也。三八二十四。各成二亿四万也。其六海不说周围量者。恐烦多数也)
此七海中所有水 八般功德甚希奇(论云七中皆具八功德水)
甘(一)冷(二)耎(三)轻(四)清(五)不臭(六)
不伤喉(七)腹(八也)饮相海(九也。本文云。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今就句韵故。总云不伤等)
第八即当碱水海(颂云。第八名为外。三洛叉二万。二千逾缮那。论云。碱水盈满。量广三亿二万二千逾缮那。评曰此最广)海外轮山是铁围
东南西北(以此定次者。一一约之配诸事类)四洲渚(颂云。于中四大洲。南瞻部如车。云云。此下诸偈自显也)
每洲而对向须弥(南洲之北边。对须弥之南面。余皆类之)
此四洲中人所住
所言人者性多思(涅槃经俱舍论皆此说也)
不似诸天思慧劣 不问三恶识情痴
南州三事胜忉利(亦胜北郁) 梵行(耽欲)勇勤(放逸)及忆持(遗忘。天有此三种。劣于南洲也)
北胜于南无我所
千年后必上天墀(上天之阶墀。此下明四洲得名云)
南因赡部(亦名阎浮。此洲从中向北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海。名阿耨达。此云无熟恼。纵广正等五十逾缮那。八功德水盈满其中。非得通人无由能至。于此池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东胜身(身相胜妙故。梵云弗婆提。亦云弗于逮也)
西将牛货以为资(资财也。以牛交易。如此国钱财。梵云衢邪尼。亦云[陀罗]尼)
北号胜生生最胜(梵云俱卢。亦云郁[丹]越)
身心福寿悉精微
南四肘身余倍倍 南似车形(南国车形。前狭后阔。南洲人上阔下狭)半月规(东也。规矩如此。颂云。其相如半月)
圆满(西也。犹如满月。颂云。其国无缺)畟方(颂云。俱卢畟方)依次配(东西南北)
列形而相悉如斯 南尖(狭也)北广(赡部洲也)三边等(等各二千逾缮那。南唯三那半。颂云。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
西广东尖亦类之(东也。颂云。三边如赡部。东边三百半。谓三各二十那。东唯三百五十那也)
余二(西及北也)圆方每阔狭(西州颂云。径二千五百。周围此三倍。计七千五百也。北州颂云。面各二千等。计八千也。径亦如此。但说正面。不说四角)
寿则南洲无定期
增成八万减唯十 先则劫初不可知(成劫之初。人寿无量)
北郁定千余半半(西五百。东二百五十)
三州仍有夭伤时(除此北洲也)
阎浮苦乐相交杂(利衰毁誉。称机苦乐。又贫富贵贱。寿夭荣枯。通塞祸福。老少病健。爱会爱离。怨会怨离。求得不得等苦也)
震旦亲观倒四□ 东弗西瞿乐渐胜
大同衣食及□仪(大[风]南洲而小异也)
人民富无多贤善 都无贼盗及奸非
颜貌端严无墨色 翠发(发青翠妙[妨])全垂或悉垂
唯有郁丹一向乐
所须如意不营为(衣食自然) 一江之水布诸国
国外金山四面围(如城墙也) 草色绀青遍覆地
地唯金地无墟欹 常净常明无异秽
地开藏粪(人欲大便。则地开。事了合而藏之也)鸟衔尸(人命终。即有鸟衔尸送金山外也)
食有香粳长半寸(不因耕种)
石火(欲炊饭即火生。熟即火息也)枯罗(木也。结子如甑釜之器)盛水炊([马]米入器中。便多少自足。不假量之。饭熟人来即吃。亦无[主]彼此)
男女别居不浑杂 貌唯白净自然衣
无诸恶业相残害 风土暄凉适四时
大树叶垂为屋舍 到来即住各无私
无自无他无主宰 夫妻男女不相依
男子女人若爱乐 相逢树下树低枝
事了当头随意去 男女生来在路岐
行过指头皆与吮 成长不辨是谁貌
都不积藏衣与食 又无我慢互相欺
千年虽得常安乐 佛法无由度此机
第三 中四偈 述转轮王
有四轮王福德胜 四州增一众心归
铁南(唯一天下)铜二(南一东二天下也)银□(东南西三天下也)次(次配南东西。增加一也)
唯有金轮四总威
十善他人身亦尔(一洲) 高楼十五倍精持
樊香齐洁承天意(每十五日。上楼樊香清斋洁己。以奉天也)
天降金轮空里飞 七宝由斯自具足
尊荣千子镇相随 四处望风皆顺化(王南已。次东西北。一一归伏也)
能将威德役神祗
八万余年无病苦 出无佛世自为师
除却六天无可比 腾空自在不知谁
第四 中八偈 述六欲天
六欲天名何以得 希须心被五尘牵
贪淫交抱执笑视 自在通光及自然(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四洲之人同四王界贪与五尘令名欲也。自在光洁神用。及自然名天)
三品修成十善业 六天感果定无偏
衣裳作念随心至 饮食(酥从味也)才思逐意圆
地处(二天)空居(四天)分次第 化生(唯化生也)化物(或自或他)仛因缘
五衰相在何名乐
只胜人间八苦煎 四万由旬山四镇
妙高半腹四王天 阎浮五□春秋匝
方得初天一日全 寿命定经五百岁
身长半里貌堪怜 缮那八万弥卢顶
忉利骄尸糒最润 四八宫垣居四角
身长一里寿千年 空居有四天天胜
五欲知时(夜摩此云时分。知五欲时分)知足贤(受五欲时。易知足故)
乐变五尘为受用 全他化出我周旋
渐增身量俱卢舍 一半二三等倍前(一俱卢舍三里。夜摩天一里半。兜[〦/(孪-子+十)]身长二里。乐变化二里半。他化三里。故云等倍前)
人世积年为昼夜(人间二百年。夜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知足为一日。人间八百年。乐变化一日。人中一千六百年。他化一日)
云中宫阙布联联 乘斯日月上天寿
二四八千万二千(夜摩寿年二千岁。知足四千岁。乐变化八千岁。他化寿年万二千岁)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第五 中八偈 述四禅
(注。释多约十地论也)。
有人宿世善根长 又遇真门更发扬
诸爱皆知可厌恶(释经初二句也)
心心爱恶二俱忘(弃恶乐舍也。爱也)
俱忘之意名为舍(释舍字也) 乐舍心存岂是当(标乐字之过也)
由此还滋根本爱(释乐心过失之状)
遂成有漏属无常
舍之渐次多方便 四禅八定离灾殃
四定义名次下说 四禅行相且先彰(四禅天八支一三各五。[二四]一寻伺喜乐定。二内净喜乐定。三舍念慧乐定。四舍念中受定。中受者。不苦不乐也。若约不离者。一离五欲十恶五盖。二离寻伺。三离喜。四离乐)
一离欲恶兼诸盖(离鄣支也) 寻因(对治支也)喜乐(修行利益支)以为良(如土石山顶有水。有定为二支所依。余三准之也)
二离寻伺(离鄣支也。以内净一心。为对治支也)唯喜乐(利益支也如纯土山顶之上。有池水也)
第三离喜(喜是鄣也。以舍念慧三法。为对治)乐堂堂(利益也如纯土山在池也)
第四都忘(忘乐及先除苦忧喜。为离鄣支)唯住舍(舍念清净。为对治支。以不苦不乐。为利益支。此地于乐如重病。观听妙音乐也)
离八灾难最清凉(八者。寻。词。忧。喜。苦。乐。出息。入息也)
后渐离前前具后 皆能静虑胜难量(比上赞禅是定慧等)
空天有定而无慧
欲界慧多定又尪(尪者。劣弱也)
唯此四禅定慧等 圣凡同入用偏强(入四无色如处中。入四空。如处虚空也)
四空定者都无色(俱舍云无色谓无色蕴)
四蕴为身无定方(或色界修成。命终随处即住故)
超诸色想(小乘云。修时且在欲色界故但超想。大乘即决定唯灭于色想也。谓初修时厌第四禅色等。如病如㿈。如疮如刺。无常苦等。故得离想。故云超也)虚空住(作无边虚空想。能灭色想。心安空定名住)
超空(外念粗故)住识识无疆(疆者边也。知缘空。先是识故。于净六识。能了知安住胜解。得入此位)
超识住于无所有(心于所缘舍诸所有。寂无所有也)
细想虽在(缘于无想也。非如无想定及灭尽定。故诸教云。非非想也)粗想无(又超无所有想也)
此四想名无色界 从兹(兹者。非想天也)邪正各分张(外道计为涅槃[究]竟不究竟法及佛故堕也。若知此患更必上求。上求上进时。上无所缘。竟无所得。灭而不转。则得灭受想定。故邪正各分张也)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第六 中十偈 述上二界
便现有为善果者 由前禅定所住持(释善字也)
苦粗障离名增上(释增上字) 未契真源名有为(释有为也)
欲界命终生此处(在欲界。修此禅等也)
色无色界是其依 就色有无分二界
蕴之五(色界)四(无色界也)理应知
欲界约粗而简此(问欲界亦有色。何不名色界。答。以有欲。异于上界。故别立名)
此唯有色故名之(无欲故云唯)
色界四禅十七处
下三九处(除第四禅天)是云基(以云为所仗之基址)
初禅众辅王称梵(初是梵众。次梵辅。三梵王。为三天也)
下天欲染此初离(初离欲染。故名梵也。梵者净也)
次谓小光无量净(小光。及无量光。并净光。是为三也)
语时口里出光耀(从此得名)三禅三处身心净
少(初名少净)无量(次名无量净也)遍(最上名遍净也)顺尊卑(上上转胜故。名顺尊?也)
第四八天空里住(如下所别)
无云(一也)见即福生时(二也) 广果世间福广大(三也)
习无想者亦于兹(四也。是外道)
次五净居皆圣者 无烦(一也)无热(二也)更何疑
静虑果彰名善现(三也) 次名善见见精微(四也)
色最后边为究竟(五也) 更无有处色过斯
空处(一也)识(二也)居无所有(三也)
想粗无二修非□(四也) 寿心增胜排为上(用心及焉俱胜色故。位居其上。非处所在上也。其处无定也)
欲色命修识不移(在欲界习成命修。便于[九]欲界而住。色界亦然)
梵众人天长半缮(八里)
次三半半□增之(辅一缮[三]一缮半少光二缮也)
次五天人增倍倍(无量光四缮。净光八。少净十六。无量净三十二。遍净六十四)
无云依倍减三推(无云倍于下。合当一百二十八缮那。今既减三[百]推之。即唯一百二十五)
次七还增于倍倍(福□二百五十。乃至色究竟天一百六十缮那。为身量也)
四空都是无形仪 色天寿劫同身量(梵众半劫乃至色究竟。一万六千劫也)
劫万空天二二思(空二万劫乃至非想八万劫也)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第七 中四偈
修善及修不动业 本未意在绝轮回
只缘未达三乘理 不能了得彼根栽
根栽即是前玄爱 爱在还从想处来
来往循环三界内 良由圣道未曾开
未开道迳何前超 圣果希望实可哀
是故佛令先断爱 爱除圣道始无灾
除之岂便言除书 但使心心以智摧
了达本空长离念 自然养得圣人胎
第八 中五偈 疑菩萨不断爱
众闻前义虽通决 因此复生一节疑
修道既须先断爱 如何菩萨似相违
说法彻于真法界 千门理事洞玄微
还有爱情不总断 资身事事要相宜
食须有味衣须暖 健适暄凉病问医
自说无心方是道 元来事上有施为
施为俯仰随人意 言语周旋虑是非
不绝万缘专出离(不同二乘伏断烦恼求涅槃也)
还存他世受生基(菩萨或云我来生生兜率。如天亲。或云生极乐世界。如龙树。及天台智者等。或云愿作如是如是身。愿生如是如是处。如南岳思大师。生在猧国等)
受生即是存爱□(无爱润业。即不[爱]生。愿乐生如是处。即是爱也)
菩萨何缘未免之 佛即为通如此难
经文此下唱应知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第九 中十六偈 通释前之疑难
初总通诸疑
凡是大乘诸大士 心观二执本空虚
我相既知无所有 爱根岂得不先除(爱从我执而生)
但缘悲智须双运
留惑受生与世俱(留惑润生大乘赞诸经论皆说之也)
若下示同欲世事 无因度得彼迷徒
救人溺水还投水 扶醉须从泥里扶
救彼岂辞衣服滋 扶他争得免泥涂(醉倒泥粪狼藉等处。所以须扶也)
众生病则菩萨病(净名广说)
欲度粗人迹似粗 从圣入凡诚叵测(诚者固宜不可测量)
从凡入圣亦非殊(菩萨有二。一登地已上。有神力。从圣现凡。而度脱众生。二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大悲增上。广化众生。此二类虽度众生。方便无异。故云亦非殊)
相闻贪爱元无爱
打玩为奴岂是奴(喻上凡也) 类彼禁□蛇命在(喻留惑也)
制其毒气已令无(吟不结业)
次别通衣食医药疑
制毒犹如先断爱(决心的定断割。不留意于所爱之境。然行菩萨事迹。不免似存。此非凡迷所能知也)
命存恰似养形躯(蛇命在者如菩萨且爱护形躯。以衣食养之。病即药治等也)
养得只将弘佛法 出生入死化凡夫(此下具列要身形所以)
眼根要用看经教
口业须将演义殊 无足岂能行世界
无身何以摄门徒 此身支柱湏衣食
不同草木有根株(不同瓠瓜系而不食)
次通所作顺人意所言卢是非之疑
初心应物须方便 不同禽畜但痴愚
不将衣食供贪爱 不以周旋有所图
若逆他情他远离 如何引诱入玄枢
次通来世受生疑
总学二乘修寂灭 或生净土自欢娱
谁肯将身入五浊 谁能救拔免三涂
八难不堪传佛法 三乘力用在阎浮
菩萨托胎生此处 直缘悲济受崎岖
总结前意生起后意
即知今世兼来世 护命存身只为渠
末世疑心若未决 更听一喻理何如
如人堕海临临死 忽遇人尸海上浮
大海不容尸久滞 必便风吹泊海隅
其人抱着须牢把 不应离手暂须臾
尸带蛆虫虽厌恶 且图到岸似乘桴
生死无边同大海 观身不净似尸蛆
大般涅槃为海岸 度他自度类乘桴
资身衣食如牢把 心无爱着例何殊
大众疑他不断爱 但详此喻自然除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第十 中四偈
前推爱是轮回本 过患因依有数重
既是如来亲观断 今明能断有何功
若诸末世众生等 得遇真乘圆顿宗
外离欲尘无系绊 内除憎爱汤心胸
心心永断轮回见 念念唯观本性空
然后勤求无上觉 又逢善友为开蒙
情尘已离心清净 万法一时豁尔通
日出森森罗一像 镜明历历现千容
南无大慈大悲(准前十二礼)。
至心忏悔
上来已具妙幢菩萨所见金鼓殊胜因缘。忏悔罪鄣竟。今复次依彼经灭业鄣品(次前品也)佛教天帝忏悔之法。而为忏悔(品初文也)。
尔时世尊住正分别入于甚深微妙静虑。从身毛孔放大光明。无量百千种种诸色诸佛刹悉现光中。十万恒河沙。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五浊恶世。为光所照。是诸生作十恶业。五无间罪。诽谤三宝。不孝尊亲。轻慢师长婆罗门众。应堕地狱饿鬼傍生。各蒙光照。至所住处。是诸有情。见斯光已。因光力故。皆得安乐。端正殊妙。色相且定。福智庄严。得见诸佛。是时帝释一切诸天众。及恒河女神。并诸大众。蒙光希有。皆至佛所。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尔时天帝释。承佛威力。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行大乘。摄受一切邪倒有情曾所造作业鄣罪者。云何忏悔当得除灭。佛告天帝释。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修行。欲为无量无边众生。令得清净解脱安乐。哀愍世间。福利一切。若有众生。由业鄣故。造诸罪者。应当䇿励。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口自说言。归命顶礼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转妙法轮。持照法轮。雨大法雨。击大法鼓。吹大法螺。建大法幢。秉大法炬。为欲利益安乐诸众生故。常行法施。诱进群迷。令得大果证常乐故。如是等诸佛世尊。以身语意。稽首归诚。至心礼敬彼诸世尊。以真实慧。以真实眼。真实证明。真实平等。悉知悉见一切众生善恶之业(上皆全写经文。下有一行。集者之语)。是故我等与法界众生。依世尊教示忏悔词句而忏悔(此下文全写经文。即莲次文也。如是之词再三详之。是佛教末世而作忏悔)。 我从无始生死以来。随恶流转。共诸众生。造业鄣罪。为贪瞋痴之所缠缚。未识佛时。未识法时。未识僧时。未识善恶时。由身语意造无间罪。恶心出佛身血。诽谤正法。破和合僧。杀阿罗汉。杀害父母。身三语四意三种行。造十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于诸善人。横生毁谤。计秤欺诳。以伪为真。不净饮食施与一切。于六道中所有父母。更相恼害。盗窣堵波物。四方僧物现前僧物。自在而用。世尊法律。不乐奉行。师长教示。不相随顺。见行声闻缘觉大乘行者。喜生骂辱。令诸行人心生悔恼。见有胜已。便怀嫉妒。法施财施。常生悭惜。无明所覆邪见惑心。不修善因。令恶增长。于诸佛所。而起诽谤。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如是众罪。佛以真实慧。真实眼。真实证明。真实平等。悉知悉见。我今归命。对诸佛前。皆悉发露不敢覆藏。未作之罪。更不复作。已作之罪。今皆忏悔。所作业鄣。应堕恶道地狱傍生饿鬼之中。阿苏罗众。及八难处。愿我此生所有业鄣。皆得消灭。所有恶报。未来不受。亦如过去未来现诸大菩萨。修菩萨行。所有业鄣悉已忏悔。我之业鄣今亦忏悔。尽皆发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佛令如上忏悔已。复告天帝释言。善男子。以是因缘。若有造罪。一刹那中。不得覆藏。何况一日一夜乃至多时。若有犯罪。欲求清净。心怀愧耻。信于未来必有恶报。生大恐怖。应如是忏。如人被火烧头烧救令速灭。火若未灭。心不得安。若人犯罪。亦复如是。即应忏悔。令速灭除。若有愿生富乐之家多饶财宝。复欲发意修习大乘。亦应忏悔。灭除业鄣。欲生豪贵婆罗门种。刹帝利家。及转轮王七宝具足。亦应忏悔。灭除业鄣。善男子。若欲生诸天乃至欲生色究竟天者。亦当忏悔。灭除业鄣。若欲求预流果。乃至自在菩萨。至究竟地。求一切智。三藐三菩提正遍智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鄣。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从因缘生。如来所说异相生异想灭因缘。是故如是过去诸法。皆已灭尽。所有业鄣。无复遗余。是诸行法。未得现生。而今得生。未来业鄣。更不复起。何以故。善男子。一切法空。如来所说。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亦无生灭。亦无空法。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依于本。亦不可说。何以故。过一切相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入于微妙真理。生信敬心。是名众生而有于本。以是义故。说于忏悔。灭除业鄣。弟子众等。问来已作经文。忏业鄣竟。今还依次下经文。自申我等随喜劝请回向之意。经云。善男子。有四业鄣。难可忏除。云何为四。一者于菩萨律仪。犯遂重恶。二者于大乘经。心生诽谤。三者于自根不能增长。四者贪着三有。无出离心。复有四种对治业鄣。云何为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一者。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至心亲近。说一切罪。二者。为一切众生。劝请诸佛说深妙法。三者。随喜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一切功德善根。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家比者用婆沙论等之文。先劝请。后随喜。今准此金光明经。及华严经行愿品。先随喜。后劝诸也)是故我等。具依如来所示天帝释随喜之法。而为随喜。
尔时天帝释向佛言。世尊。世间所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行。有能行者。有不行者。云何能得随喜一切众生功德善根。佛言。善男子善女人。若众虽大乘未能习。然于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作随喜时。得福无量。应作是言。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修行施戒心慧。我皆悉已深生随喜。由作如是随喜福故。必当获得尊重殊胜无上无等最妙之果。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又于过去未来现在。初行菩萨。行发菩提心。乃至一生补处所有功德。皆悉至心随喜赞叹。复于现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应正遍知。证妙菩提。为度无边诸众生故。转无上法轮。行无碍法施。哀愍劝化一切众生。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无尽安乐。如是功德。我皆随喜。声闻独觉。所有功德。亦皆至心随喜赞叹。
随喜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我等上来依教随喜。若得心境相称。与理相应。知佛所说功德无量。是故次下经文。善男子。如是随喜。当得无量功德之圣聚。如恒河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断烦恼。成阿罗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形寿。常以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而为供养。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随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养功德有数有量。不摄一切诸功德故。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是故若人欲求增长胜善根者应修如是随喜功德。
至心劝诸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已知随喜功德竟。劝请功德。唯愿为说。欲令未来一切菩萨当转法轮。现在菩萨正修行故。佛告天帝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修行三乘之道。是人当于昼夜六时。如前威仪。一心专念。作如是言。我今归依十方一切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转无上法轮。欲舍报身入涅槃者。我皆至诚顶礼劝请。转大法轮。雨大法雨。然大法炬。照明理趣。施无碍法。真般涅槃。久住于世。度脱安乐一切众生。如前所说。乃至无尽安乐。劝请已。至心归命礼三宝众等。上来依经劝请。若能心境相应功德无量。是故次下经云。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供养如来。若复有人。劝请如来。转大法轮所得功德。其福胜彼。何以故。彼是财施。此是法施。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若人以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一切诸佛。劝请功德。亦胜于彼由其法施有五胜利。云何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是故善男子。劝请功德无边。难可譬喻。如我昔行菩萨道时。劝请诸佛。梵王等。劝请于我转大法轮。善男子。请转法轮。为欲度脱安乐诸众生故。我于往昔。为菩提行。劝请如来。久住于世。莫般涅槃。此善根故。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辨。乃至不共之法。我涅槃后。正法久住。我法身妙相。清净无比。出于声闻独觉之境。诸大菩萨之所修行。一切如未体无有异。此等皆由劝请功德善根力故。如是法身。我今已得。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诸经中一句一颂。为人解说。功德善根。尚无有限。何况劝请如来。转大法轮。久住世。莫般涅槃。
至心回向
尔时帝释。复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修三乘道。所有善根云何。回向一切智智。佛告天帝。善男子。若有众生。欲求菩提修三乘道。所有善根。愿回向者。当于昼夜六时。殷重至心。作如是说。我从无始生死已来。于三宝所修行成就。所有善根。乃至施与傍生一抟之食。或以善言和解净法。或受三归。及诸学处。或复忏悔劝请随喜。所有善根。我今作意悉皆摄取。回施一切众生无。悔吝心。是解脱分善根所摄。如佛世尊之所知见。不可称量。无碍清净。如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回向一切众生。不住相心。不舍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愿皆获得如意之午撝空出宝。满众生愿。富乐无尽。智慧无穷。妙法辨才。悉皆无滞。共诸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又如过去未来现在诸大菩萨修行之时。功德善根。悉皆回向一切种智。我今所有功德善根。亦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此已下。使合发愿也)。愿共一切众生。俱成正觉。如余诸佛。坐于道场菩提树下。破魔波旬无量兵众。应见觉知。应可通达。如是一切。一刹那中悉皆照了。于后夜中。获甘露法。证甘露义我及众生。愿皆同证如来妙觉。
回向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上来始自忏悔。终至回向。四段法门。总名灭业鄣品。即智余鄣。须具四门。四门之未。总叹功德云。善男子。若有清信男子女人。于此金光明最胜王网经。灭业鄣品。受持读诵。忆念不忘。为他广说。得无量无边大功德聚。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一时皆得成就人身。成独觉道。若有男子女人。尽其形寿。恭敬尊重。四事供养。一一独觉。各施七宝。如须弥山。此诸独觉入涅槃。后皆以珍宝起塔供养。若复有人。于此灭业鄣品。受持读诵。忆念不忘。为他广说。所获功德。于前说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挍量譬喻。所不能及。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上生非想处 下至转轮王 七宝镇随身
千子常围绕 如其寿命尽 须臾不暂停
还漂死海中 随缘受众苦
(出无常经)
血苦无边际 贪爱是根无 爱使诸众生
不得脱生死 爱心难弃舍 黏着似黐胶
是故应割爱 勤求无上道 各说无常偈
○第十五上
(卷第十)
叹佛功德
如来眉间。有大人相。名遍法界光明云。摩尼宝华。以为庄严。放大光明。具众宝色。犹如日月洞彻清净。其光普照十方国土。于中显现一切佛身复出妙音。宣畅法海。乃至(中间超六十三相至此九十七也)如来左足指端。有大人相。名现一切佛神变云。不思议佛光明月?普光摩尼宝?轮。以为庄严。放众宝色清净光明。充满一切诸世界海。于中示现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演说一切诸佛法海。毗卢遮那如来。有如是等十华严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一一身分众宝妙相。以为庄严。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鄣。而现深浅。
第十一 十一偈述
轮回本末前科竟 今明种住悉令知
答问之中余此问(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还须一一答无遗 若论诸教轮回性
唯是缘生十二支 今据圆宗真了义
修依五性亦难离 五性本依贪欲起
无明根上始分枝 由斯总属轮回性
依二鄣成五类机 皆是新熏非本有
本有之说甚乖宣 疏钞之中已广辨(大疏悬谈及此科之文也)
如今直断不能推
无明自体唯昏钝 如睡宜宜无所为
法尔忽生我我所 便成贪爱镇相随
贪求欲境将供我 即是前科种种非(造善恶业生于五道)
又爱三乘令我乐
依经勤苦便修治(不逢真正善友。不遇圆顿法门。不悟真源。不除爱本。即华严所说。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具修六波罗蜜。若未闻此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顺。毕竟不生如来家是也)
三乘各一成三性 杂学即熏不定机(西也)
复有变为外道性 良由错遇着邪师(五也)
还如睡里虽冥明 梦想无端见非□(非者造业受报也。是者。次下四字云)
梦纵修身(如闻三乘教修三乘行也)浔富贵(如辟支佛。罗汉。及大乘地前傍报也)
终归不免虚是为(永每真见道之期有入地者。必因闻圆教也)
真须洞照圆灵觉 始是轮回泯绝时(法华经中告声闻。汝今始是真阿罗汉)
然复渐修断二鄣
决成妙果定无疑 二鄣都为凡圣界
全鄣如来二转依(转烦恼生死。为菩提涅槃)
在即常荣二种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断之便作十方师(诸佛世尊) 既知此是都开节(迷顺凡圣大开)
修习之从要细推
后偈升沉相对说 分明听取审思惟
云何二鄣。一者理鄣。碍正知见。二者事鄣。续诸生死。
十二 中十一偈述
欲知二鄣众多过 欲妄光明所鄣者
所鄣必期实胜妙 自鄣能鄣罪难谩
修行本要求无上 无上果中唯两般
千经万论皆同说 唯是菩提及涅槃
涅槃(梵语)即是大寂灭(唐言) 生灭灭已寂然安(出其行相)
菩提(梵语)是为圆妙觉(唐言) 无边世界掌中观(于一切法一切众生无不了知。如掌中之物)
若非寂灭常安乐
争超生死大波澜(必须涅槃) 不是圆明真妙觉
争知理事百千端(必须菩提也此下明诸大经唯说此二。但或以涅槃为宗于中含菩提或以菩提为宗。于中含涅槃也)
大光明藏谈圆觉(菩提经也余类此知)
?尸那城演涅槃(涅槃也余类此知)
涅槃三德还兼觉(摩诃般若)
圆觉数科说涅槃(此章正为显涅槃故。问云。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答了结云便登解脱法殿。下云。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又云。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又云。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法华宗旨总开示
天亲论释自寻者 论云开者无上义(无上菩提无上涅槃)
双开菩提及涅槃(次云示者别示法身即涅槃。悟者别显报身。即菩提也。入者。因义。因谓念念修习证入)
即知了义诸经教 说无上果无(没音)多端(唯二也)
此二合之为一佛
阙即二乘何足观(阙菩提即二乘。阙涅槃即菩萨。俱阙即一切凡夫及外道也)
二果如斯玄又妙
被伊二鄣镇常漫 智鄣常能鄣妙觉(理鄣也。起信云。智碍。诸论云。所知障。障所知理令不实知见。知见即圆觉也)
惑鄣常能鄣涅槃(事鄣也。鄣涅槃故生死。起信云。烦恼碍。诸论云。烦恼鄣也)
鄣涅槃时续生死 鄣妙觉者永痴顽
即知二鄣深为害 诸经□论悉皆禅
今此经文虽简略 二皆广破不令残
初破无明鄣妙觉(前四段经也。故节节唯云圆觉)
令除贪爱显泥洹(此章已如上所到从此已下即但破。然终是宗归圆觉也)
二果既圆名佛果 二鄣皆破即常安
破显在前(前段破贪爱等。前四章破愚执也)名在此(此五此章)
因彰五性立名翻(立二障名。翻之显出五性差别)
云何五性。
十三 中八偈述
五性经文难见意 须从前段审观详(前云由贪爱。发挥无明出五性也)
乍看恰似真修证(此说下文)
佛意宜应细北方(文云。先当断鄣。即归足菩提涅槃)
前云本是无明体 贪爱于中所发伤
今为欲明他意见 须罗行位始照彰(行位即文云。断事鄣。入声闻。缘觉伏二鄣。即菩萨断二鄣。菩提涅槃也)
彼人发意先依教(意云。我但依教断二鄣也即名菩提涅槃也)
经教由来令是当(今经。学三乘性人。依诸教如是如是修之非佛。今如是如是而修之也。今经修处自于下悲智科中也)
自为不穷真妄本(若悟真妄之源。即依如上之教。自然断鄣成佛)
便成五类各分疆
传译经时又笔误 中间两字稍乖张(先当二字错也)
大疏之中广辨析
寻音自见理深长 有人不识如斯意
配属菩提悲智章 悲智次文便自答(次五性之文也)
因何重叠有相好
文前预判文中意 免更门门再挍量
知道如来傍断彼 自然每段总相当
善男子。若此二鄣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鄣。未断理鄣。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发心断鄣熏成性 未发心人六趣收
若有舍贪断事鄣 应知此是二乘修
不达法空无四愿 且图早出死生流
菩萨境中未在位 熏成一性妄勤求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此若加一句云。作如是念。即云先当。亦每妨也)。先当发愿。勤断二鄣。二鄣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鄣。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十四 二偈
复有欲求无上果 都卢未达本心源
先欲断□二种鄣 不知二鄣有深根
经说已除及满足 足标权教有斯言
将此辨他心行相 知菩萨性属斯门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学(此亦译经人讹也。应云证诸众生皆有圆觉。谓以己悟故。证验彼同。即前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是也)。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遇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少。皆成佛果(此经次此应云。若遇权教三乘。即入声闻。悟觉及六度。菩萨境界。如华严云。多劫六度。毕竟不得生如来家。是也。由此为不定性也。若不如此之文属何性也。况上自标云。尔时修习。便有顿渐但牒释顿文。且无渐义。译经之失。自古如此)。
十五 二偈
复有杂闻三种教 亦知圆觉圣凡同
今世逢缘无所定 随入三乘一类中
若遇如来真了义 根无大少悉圆通(述经中所标释顿不)
若遇渐修缘谛道
便归忻厌二乘宗(述所标渐字之意。补于渐教也)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十六 二偈
复有众生忻至道 知由善友遂咨求
遇邪见者云真正 依他习学入其流
因此便成外道性 伤彼众生不自由
邪正在师须拣择 莫教世世枉功修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十七 二偈
初标贪欲发挥者 此结是名五性差
标经既知非果类 是验中间是一家(是一乘一家之义)
岂有圆成无上果(若执经文即已成佛果。何名菩萨性)
却名种性欲生牙(夫言种性者。是方欲生牙之义也)
此五定名转轮性(虽有三乘之性。若遇一乘了教。发起之。亦属轮回之性故。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一乘即如来知见说。如来知见方始能起佛种之缘也)
莫为异见妄交加(异见者。旧疏判为答悲智之问也)
十八 四偈
已答轮回二问竟 菩提二问次应宣(果满从第二会。至第六会。经终第三十九卷。是行布因圆果满。唯次一卷满帙也。今经从头至此。唯十余纸已具彼三十九卷中义分齐也)
若不偈词深显发
谁能觉此义门宽(义门宽广。而文句简略也)
前段修真次遣妄 修断都成信行全
今说修行兼断鄣 义当十圣与三贤
清净法殿庄严城 此喻如来果德圆
都是位中诸行业(上皆经已说之行。下一句。起后将说之行)
行成位地后当宣
南无大慈大悲(十二礼准前)。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从浅至深。有事忏。有理忏。有事理无碍之忏。前来所忏。或事上依金光明经。金鼓法门。忏诸罪业。多属事忏。今复以华严天鼓之法。理事无碍。而忏诸障。先述天鼓因缘。然后忏悔。彼经随好光明功德品云。尔时世尊。告宝手菩萨言。佛子我为菩萨时。于兜率天宫。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方佛刹微尘数世界。彼世界中。地狱众生。遇斯光者。众苦休息。得十种清净。彼命终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爱。彼天生已。此鼓发音告之言。汝已心不放逸。往昔亲近众善知识。毗卢遮那大威神力。于彼命终。来生此天。佛子(此下四行文是佛自言也)菩萨足下辐轮。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随好。名圆满王。常放十种光明。中有一光。
此是世尊直教示 不同五性并他缘
二问即当悲与智 菩提因行始周圆
阙即二乘成爱见 必须双运不应偏
是以问中悲以后 答中智后不悲先
显智之悲悲处智 本无先后一心全
文不顿彰须牙显 如今且答大悲言
我等便须朝暮用 听时莫使不心专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顺逆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十九 四偈
众徒领得从前法 慧发迷消解泯情
能绝轮回虚妄念 自身解脱更无营
唯应哀愍诸迷者 回入尘劳为扶盲
弥勒知时能发间 几般方便度众生
佛言病者千差别 法乐如何定数名
唯以大悲方便力 临时随类自施行
大悲怜物心无倦 方便投机药有灵
灵即能除迷倒病 病破何愁觉不明
释经中示现形相逆顺等(此含二意。谓定力成就者。即以神力。现种种身形若但智力增者。即于言中。现种种顿渐刚柔逆顺无数方便也)。
自量智力或神力 为现其身或语声
慧少定多神自在 慧多定少智纵横
爱生由我随宜作(智力增者。随机合作。何身度之。便愿来世。作如是身。而出世受身。非为己故。云示现也)
变化无方即要呈(神力者。即今生便现种种身也)
应以宰官身度者
随之即现宰官形 诸余类例皆同此
引诱从粗使到精 或顺或违令发意
或刚或软务修成(此下两偈四行八句。每上句举所度机。下句即以起信论文。度生方便。而应之论云)
强梁专拟非违者
权作怨家怖使惊 柔耎未能进取者
即为明友数逢迎 富贵性多慈爱者
为他眷属共欢荣 骄慠利根堪入者
为他仆使倍虔诚 大乘悲智皆如此
不是偏心信马鸣 严恶国王须蜜女
照照说在杂华经(经说善财童子遍求善友。遇无厌足。王以种种苦事。㭳治众生又遇婆须蜜女。示现贪爱之相。抱持接吻。皆得解脱法门也)
释经中。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初将日与同其事 心意相当渐发明
日往月来熏习熟 忽然开悟自回程
释经中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悲心若有疲劳者 即念当初四愿成
四愿最初何者是 自然忆着度众生
其时誓愿无边度 何得如今便自倾
当发愿时若道错 大乘更合别修营
照察既知终不错 理应随愿岂随情
佛遣皆依清净愿 只缘固志使坚贞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顿宗修习菩提者 须悟真心觉本圆
依此觉心发大愿(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愿常住觉离诸缘(愿我今者。住佛圆觉。问。既已自住圆觉。何必更令求善知识。此下。答此意云)
迷时烦恼何知数
性上功能岂有边 渐学如斯诸妙义(对前正句)
渐除如上众随眠(对前上句) 随眠无始相熏习
妙义从来被覆缠 难学(学无边妙义)难除(除无量随眠)非一异(烦恼不即菩提。不异菩提。妙义亦尔古德云。涅槃心易得。差别智难成矣)
必须善友为明宣 故令求觅真知识
莫值邪宗及与偏 偏者二乘邪外道
生生允免被钩牵 善知识是菩提本
百劫千生在一言 法句经谈齐叨哭(如下普觉章中所引)
涅槃经说大因缘(菩萨赞善友云。于无上菩提一半因缘。佛言。是具足因缘。不可云但是半)
华严从发菩提后 便求知识至因圆
且举善财为类例 尘沙菩萨物如然
释经中依愿修行。渐断诸鄣。
依师领得前前法 依愿行心渐渐专
释经中。鄣尽愿满已下文。
鄣尽愿终成二果 菩提寂灭廓无边
菩提即是圆明觉 现相庄严处处全
寂灭涅槃是解脱 常安法殿御人天
释两段经。皆云愿。
经文悲智皆依愿 大愿都持二不沈
由是华严万行本 菩提心是此三心(大悲。大智。大愿)
三心备即佛因果
阙即菩提魔被侵 故答菩提二种问
皆存大愿意殊深 通重述悲智之疑
众闻修佛菩提义 始终分明悉喜欢
因此又疑同普眼 如今略述且详看
彼章已问悲兼智(文云。云何思惟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词句虽殊义一般(此云。修佛菩提。当有几般。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方便。度诸众生)
此习菩提前观智
欲分二别实为难 又疑断鄣同除爱
贪爱(前段经文。已断除)随眠(此段。说渐断诸障。诸鄣随眠也)岂异端
偏宝此经缘最要(撮要即不合。重问悲智。再答悲智也)
如何重叠似波澜 智灯即向生疑处
后段前科覆蹑者 横摄竖穷前后别
圆融(前四章)行布(此段)义何干(顿悟渐修意绪昭。然非重说前也)
初且圆修同等佛(前问答悲智也)
后方渐次至泥洹(此问答智悲也)
权宗初渐终成顿 实教对之歒体翻(翻初顿后渐也)
华严二会同所仵(前四章也。初会信分。顿说依正三果。凡圣融通。□二会信正初圆也。具十地等妙二觉之德也)
以四会之类此般(三贤十地。四会之经。从因至果。历位修证。至第十地。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受佛智识身。及华座正相称。可还是第二会中所具佛德)
起信信门还顿摄 解行证时即次安
圆经(华严)了论(起信)皆如此
圆觉宗同莫妄?(同彼宗也) 更对华严明一摄
令知指的不相谩 华严信满成阿耨
方历三贤十圣圆 普眼章终全是佛
今始渐修至涅槃 转见此经简又备
四供华严十纸攒(华严初会圆融因圆)
名清净功德。能照亿那由佛刹微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业行。种种乐欲。皆令成熟。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闻天鼓音。而告之言。善哉善哉。诸天与毗卢遮那菩萨。入离垢三昧。汝当礼敬。时天子闻鼓音。如是劝诲。即是念奇哉希有。何因发此微妙之音。天鼓告言。我所发声。诸善根力之所成就。如我说。我而不着我。诸佛亦尔自说。是佛不著于我。如我音声。不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业报成佛亦复如是。非十方来如汝等昔在地狱。地狱及身。非十方来。但由于汝颠倒恶业愚痴缠。生地狱身。此无根本。无有来处。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来。诸天子。我天鼓音。亦复如是。非十方来。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罗密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净音声。示现如是种种自在。诸天子。汝当往诣彼菩萨所。亲近供养。勿复贪着。五欲之乐。鄣诸善根。诸天子。譬如劫火烧须弥山。悉令除尽无余可得。贪欲缠心亦复如是。终不能生念佛之意。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诸天子。其有众生。不知报因。多遇横死。堕地狱。诸天子。汝等昔在地狱之中。蒙光照。身舍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回向增长善根。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而能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事。汝天子天女。亦复如是。非男非女。而能受用种种上妙宫殿园林。汝等若能于此悟解。应知则入无依印三昧。时诸天子。闻是音已。得未曾有。即皆化作一万华香音乐幢盖歌赞云。作是化已。即共往诣毗卢遮那菩萨所住宫殿。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欲申瞻觐。而不得见。时有天子。作如是念毗卢遮那菩萨。已从此没。生于人间净饭王家。乘旃擅楼阁。处摩耶夫人胎时诸天子。以天眼观见菩萨身。处在人间净饭王家。梵天承事供养。诸天子众。咸作是念。我若不往菩萨所。问讯起居。乃至一念。于此天宫。而生贪着。则为不可得。一一天子。与十那由他眷属。欲下阎浮提时。天鼓中出声告言。诸天子。菩萨摩诃萨。非此命终而生彼间。但以神通。随诸众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见。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见。而能出声。菩萨摩诃萨。入离垢三昧。亦复如是。非眼所见。而能处处示现受生。离于分别已。除骄慢而无染着。弟子比丘某甲等。闻此业性空寂。报应不失胜妙义门。欲依天鼓所教。诸天子等。发菩提心。以理事无碍融通三业。悔除诸过故。先稽首十方尽虚空界常住三宝。
至心忏悔
我等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净治其意。住善威仪。悔除一切业鄣烦恼鄣报鄣见鄣。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数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除所有诸鄣过恶。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普贤行愿中。十愿第一。爱持佛说愿也)。
愿为菩萨修众行 一切超中宿命通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等 乃至于人乃非人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中夜无常偈
常求诸欲境 不行于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见死来侵 命根气欲尽 支节悉分离
血若与死俱 世时从叹恨
(出无常经)
叹恨一生事 不解早修真 唯耽名与利
广造诸恶业(集者之言) 诸业之所作
过于工?师 业?师极巧 能生种种形
种种诸彩色 现观犹可知 心业布众形
其数不可计
(出正法念处经)
临终方始悔
已往复不追 劝诸徒众等 后车须改辙
(集者结文)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十
永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广仪卷第十一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六上
叹佛
如来净妙色身。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众生世出世间诸善根业。皆得成就。以无量事。普益众生。灭恶生善。破愚为智。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光照诸大菩萨。次照缘觉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就故(云云)。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凡圣顺觉。清净慧菩萨。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从因修习终于果 此义前来说已圆
次第修成诸位地 相承义理次应宣
净慧知时而白佛 蒙前善诲至安然
大众疑情皆已尽 更无义因可咨烦
只是要闻凡圣位 恐增上慢到心前
各知分齐勤修习 永免痴心僭圣贤
众生菩萨并诸佛 皆随顺觉觉无偏
所证所修何别异 致令凡圣各相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佛言净慧汝应听 差别无差不异明
圆觉本来诸行性(非轮回性。及五性也)
性中各有觉圆灵 随诸性起成差别
起灭无从(智起无来处。妄灭无去处)性本冥(冥者。凝然不变也)
于实相中唯自性 实无菩萨及众生
菩萨众生皆幻化 幻化灭时何所成(无别佛也)
如彼眼根不自见 本来平等离亏盈
众生不悟如斯事 未能灭幻但随情
灭未灭中妄功用 约斯便立圣凡名
从凡至圣成差别 大圆镜里见殊形
成佛自然其寂灭(若得如来寂灭随顺)
即无寂灭及能成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鄣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权宗位地皆称实 实教始终是假名
此唱经文当信位 初从凡地入真灵
众生妄执身为我 爱我当耽外色声
曾不自知五蕴性 刹那生灭未尝停
忽逢善友心开悟 发明生灭本无生
即知旷劫虚劳虑 与他贪爱百经营
(上明从迷而悟了。此下明依悟息妄。得悟净力。方名信位。即是初发起大菩提心也。若虽开悟。不顿发明。断劳虑心。亦无[直]入信也。虽有信而无根也。经云。若复有人。即知合此两势也。文阙一翻。故以一偈补之)。
若人虽悟如斯理 劳虑依前偈徇世荣
此则未名入信位 风吹蓬转益缘轻(诸教云。十信未满。如轻毛随风。是此意也)
若复有人劳虑断
不将主宰更当情 便见无边法界净
用斯净相作圆成 即此解心为自碍
故于圆觉不通明 此是凡夫随顺觉
信根成就可修行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进修反覆推情知 克志频观觉性常
方见解心(为碍)犹带相 未闻佛地圣凡忘(见道位。虽是圣人。而不见圣凡相)
虽超信位能治起(第二注也)
犹拘(住)见觉在真肠(此病在真法身中。如人病在色身肠肚中也)
见者(觉碍为碍)未除还是碍 此于圆觉岂无妨
未圣超凡何所目 世尊呼彼作贤良(良即贤也。为押韵故)
至今共号三贤位(三名如次下)
此经摄要举宏纲(经中不列三十心也)
还须更览同宗教
梵网(戒也)华严(经也。皆卢遮那真身所说)始广张(广张三十也)
专慕圣流十发趣(十住也) 十般长养(十行也。下相对释此两名)十金刚(十回向也)
恒常住理(故名十住)方能趣(住理故。能念念发心。趣于圣道。故菩萨戒名十发趣也。二名皆通。故起信中。分别发趣道相)
长养圣胎十行强(修施等十行。方能长养圣胎。故戒中名十长养也)
回(回谓回转。向谓趣向)己向他(众生)凡向圣(菩萨也。又回事向理实际也)
由斯佛放膝轮光(佛于华严十回向会。放膝轮光。加会主菩萨。膝足屈申回转之处。表回向心矣)
十幢高耸(会主菩萨名金刚幢。同位十菩萨。皆有幢字。表高耸义)虽(虽纵夺之词。生起下句。虽超前位。未及十地也)坚固(坚固者。金刚义也。由三回向故。行解坚固。堪入圣位。是以戒中。名十金刚。仁王经中。名十坚也)
未登十地圣人乡 既是贤人随顺觉
立名贤位始相当(此经但云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不言贤位。诸经又云三贤故此二句。会通二意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鄣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初二述加行位为入道之由
因能回向心寥廓 加行精勤入圣流(?。顶。忍。世第一等四法。是加行入圣近方便也。此法依四寻伺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伺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故名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燸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次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印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故彼偈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彼识灭已。方实安住。故今此云入圣流也)
名义性差无所取 钻研到顶印前修
顺后俱空无问所 现前少物尚弥留
虽属世间最第一 刹那后念法第俦(俦辈伴也。等流类也)
次四述证道
(初半觉前非余正明证相)。
方知照觉俱名碍 将眼看眸(眼中睛也)实可着(觉照于觉。将眼看眼故。可羞于愚痴也。眼不自见不妨现见。如性不自觉。不妨常觉。故下云。常觉不住是也)
常觉不妨常不住
照与照者一时休 智于所缘无所得(唯识见道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离能所取迥然幽(颂次云。离二取相故。尔时住唯识。此下将唯识长行。和会此经云)
常觉(此经)即无分别智(彼论文也)
不住(此经)何关戏论收(彼论自释。颂中无所远离种种戏论法故。即此经不住字是也。无所得。亦是不住之义)
尔时得住圆明觉(彼论云。尔时得住真唯识性。识性即此圆觉也。今顺经宗。故云觉矣)
智与真如等廓周(彼云。智与真如平等平等)
如日照空珠照体 亦如人自断其头
智日真空无二相 心珠本照离因由
碍心自灭于心碍 灭已即无被灭仇(有人灭我。彼即如仇。今不然也)
次三偈将前证道。对后教道。会通华严
华严初地经文说(初地经云。得经论智)
教证二道地中优(优胜也。天亲十地论释之。开为九对。证一一云。教道证道说二道。入地方胜。故今云优)
证道甚深成教道
天亲造论九九重□ 照时只为亡能所
遍照无边百亿□(彼经云。此见多百佛土王多百世界)
悟佛教文离字句 得经论智转勤求
今经虽略还同二 当知圣理所赞流
前是证门后是教 二皆不住即更收(不住二。即二道圆也。教即证。证即教。更互相即故。更互相收也)
次别释教道
如人以指标初月 智者看天月似钩
遇滞指端不见月 二途俱失转成疣
理于心地非于语 语里求真岂可搜
月在空天不在指 指端觅月实悠悠
如斯不住言兼证 方可名为法病瘳(瘳者。病差也)
此入地人随顺觉
照真慧日已膢膢
善男子。一切鄣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前辞旷劫尘劳界 创入如来法性中
一向离凡唯圣道 一心称理脱樊笼
次通圣中因果之异
今成佛果融凡圣 故与因门有异同(同者。同圣清净之理异者。该于凡垢等)
全合自然常究竟(自然是本觉。全合者。不住始觉故。名究竟觉也)
不俱识智故圆通
次正述佛果之相
一切鄣碍即灵觉 一切真如悉混融(释初总标之句。以下释十对二相不异)
念力存亡俱解脱(一也)
法界成破总真空(二也) 愚智邪正成般若(三四也)
无明真性并尊崇(五也) 戒定贪瞋皆梵行(五六也)
冥途地狱等天宫 情与非情(国土)一法性(却述七也)
有性无性证圆宗(九也)
一切齐成无上道 更何烦恼可尘蒙(十)
后总择而结位
法界慧光常照了 故令诸相等虚空
此是如来随顺觉 毗卢果位大威雄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可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地位随缘虽等级 修时不得算途程
称性本无分别念 不妨阶品自增明
佛言汝等诸菩萨 及未来时众异生
居一切时勿起念 妄心亦不息教停
住妄想中不了别 于无了别亦妄情
世尊自说安心法 南宗北祖不应争
彼诸众生闻此法 信解受持心不惊
是则真名随顺觉 圣贤位地岂难成
此人已供恒沙佛 植诸德本福充盈
佛自与他明授记 一切种智是其名
至心忏悔
众等前来依天鼓教。总相运于边法界众生等清净三业。普忏悔竟。今当复以次下经文。还依天鼓。别明观行。观察罪业根源。荡除细惑。泯于诸见。而为忏悔。时诸天子。闻是语已。得法曾有。心大欢喜。而问之言。菩萨摩诃萨。云何悔除一切过恶。尔时天鼓。以菩萨三昧善根力故。发声告言。诸天子。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上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菩萨如是决定明见无有疑。惑诸天子。如我天鼓。说业。说报。说行。说戒。说喜。说安。说诸三昧。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说我。说我所。说众生。说贪恚痴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所。诸所作业。六趣果报。十方推求不可得。诸天子。譬如我声不生不灭。造恶诸天。不闻余声。唯闻以地狱觉悟之声。一切诸业。亦复如是。非生非灭。随有修集。则受其报。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声。于无量劫。不可穷尽。无有间断。若来若去。皆不可得。而于无量世界。随众生心。皆使得闻。一切诸佛。亦复如是。随众生心。悉令得见。诸天子。如有颇梨镜。若为能照。清净鉴彻。与十方界其量正等无量无边。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一切众生。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于中现。诸天子。于汝意云何。彼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去不。答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善果报。无来去处。若如是知。是真实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今约此品理智用心。复以普贤行愿品中忏悔偈文。而为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恚痴
从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天鼓说业报性空忏悔法时。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等世界中。兜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无量不思议阿僧祗。六欲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发无上菩提之意。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鄣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诸菩萨。一一随好。放众生数等光明。彼光明中。有众生数等诸佛。结跏趺坐。随众生心。而为说法。
至心发愿
(华严行愿品。十愿第四。不离善友因缘愿。及第三勤修二利愿也)。
愿所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总团圆(本文云。常集会)
身口意业悉皆同
所有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门(本文云行) 亦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意(本文云心) 愿修清净波罗蜜
常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垢鄣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解脱心(本云得解脱)
犹如日月不住空 亦似莲华不着水(本文此句在上)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凡夫得病多难起 比来曾见几人亡
街巷哭声常在耳 荒郊冢墓渐成行
定知老少终难免 思量岂不自悲伤
合堂并是黄泉客 争保吾身得久长
悟此无常事 早愿证真常 常乐无常苦
苦乐在人心(此下引正法念处经云) 一切多用心
犹如风水火 随所得因缘 心如是行转
心能速疾去 亦能速疾回 速生将天中
速令入恶道 若能防护心 所作无不办
第十七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以知无量故。知如来心。如来智慧。为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所依。而如来智无所依(一也)。又恒出生世出世智。而如来智无增减(二也)。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诸州中。有穿凿者。无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别我出于水。佛智海水。亦复如是。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即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别。但随众生心行异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三也)。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修证方便威德自在菩萨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前说通明观行竟 该于利钝故云通
顿悟渐修所断证 从因至果一期终
上根依此能修断 中品虽修习气浓
威德愍之虔请佛 别开方便助前功
圣凡顺觉言虽备 利钝降心力不同
遂便宜应分路径 随机各入悉归宗
如有大城虽是一 门须四面遂面东
不可南来从北入 各随方所岂乖中
唯愿世尊广为说 方便渐次契真空
并修行人有几种 尽令悟入涅槃宫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修性差别。当有三种。
威德发言合圣意 世尊即许为宣扬
随病虽开差别行 莫交迷欲觉心王
觉心灵妙元无上 弥满虚空遍十方
唯是出□一切佛 与诸法数等真常
众生迷此生虚妄 反妄归真前六章
修佛菩提唯此道 实无有二可筹量
若约随机方便引 机情种类数无央
对治法药随时处 未世明师自审详
应接机缘虽各别 终须契理始相当
理者觉心三谛义 顺三修观发心光
圆摄所归三种者 此三义用悉无疆
修此三门方便处 谛听次下为开张
此后述修三观前之方便
十四中 初三偈 标举大意
三法能起一切禅 修之须具众因缘
因者了心元是觉 如前六段已明宣
用此觉心修炼行 犹如炼矿火为先
若用妄心还息妄 菩提圣道在何年
缘者五般又各五 二十五种总须专(此文。出天台止观。为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也)
龙树天台并五祖(天台。依智论中。纂出故。云龙树也。五祖及诸师教禅。虽不定立名数。而方便亦不于此。但或开。或合也)
及诸佛语悉如诠(教在诸经。如涅槃等。天台集为一处)
次十一偈 述五缘
第一门中具五者 一须持戒决心坚
若于业道犹存意 三昧如何得现前(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
二者欲除衣贪念
先须友计始忘缘(准大小乘经。头它持戒衣有四种。一上品人。草叶等。二中品人。粪扫衣。三下品人。三衣下中更开百一供身也。食亦四种。一果衣。二常乞。三僧次。四别请。及檀越送食)
衣用树皮或草叶
雪山童子使齐肩(须使与他齐也)
次着一衣名粪扫(如大迦叶也)
粪堆缯帛破而穿 火烧鼠咬并牛嚼
但是人间所弃捐 求时易得无人夺
住随处坐或安眠 不假经营常坦荡
终身免被世缘牵 国土多寒无忍力
粗绝细绢絮粗绵 或但三衣勿剩长
或从百一勿双全 皆须有主常供给
不令衣念到心边 三衣外者须知净
共人对手述其言 食者深山松柏果
或常持钵近人烟 或自有人常许送
舌尘莫使污情田 如斯友计名知足
知足之人是大贤 衣食欲令常具足
无过依此胜诸天(不知足者。虽似天堂。犹不称意。今日知足故。胜诸天)
三者闲居寂静处 直令无事可相烦
四者绝心诸事业 不论俗典及真诠
五者必须依善友 此于成道是根源(善友有三种)
就中教授真知识
开示须令解行圆 同行亦须真善友
互相䇿励使精研 外护亦名为善友
始终免虑遇逃邅
四 八 述呵五欲
(谓色声香味触五尘也)。
第二门中具五者 令呵所欲五般尘
五是色声香味触 常能诳惑世愚人(令人于顺境主贪违境生瞋)
欲者令人欲得尘(尘者污净明身)
眼见色时生爱恶
耳闻声处起怨亲 鼻觉馨□并臭秽
舌分咸澹及甜辛 身触炎凉或涩滑
皆生忻厌发贪瞋 此中一一虽违顺
鄣修禅者顺为因 顺境五尘多过患
呵嫌莫便惑心神 此五得之无所益
狗耽枯骨血沾唇 此五都虑无实物
犹如梦得妄欢忻 此五暂时非人固
犹如假借世金银 逆风火炬终烧午
果树虫蛇必害身 毒鼓(声如毒涂鼓闻之即死)热金何可触(触如热金。风触之即烧)
蜜力(昧如蜜涂刀。䑛之即伤舌)龙气(香如弊龙气。臭之即病)岂宜亲
衣为盖形莫拣好
食缘正命莫贪珍 色味偏能牵想念
存之早晚得归真
五 十 述弃五盖
(一贪。二瞋。三睡眠。四棹悔。五疑)。
第三五盖皆须弃 贪恚睡眠掉悔疑
诸佛目之为盖者 盖于心慧不圆知
初者名为贪欲盖 答弥勒处已微推
前说五尘是所欲 能贪欲者却于斯
希须欲得名贪欲 此于禅定最相违
美食鲜衣饱暖处 意中筹度欲图之
瞋恚能烧一切善 害于禅定及慈悲
想念那人曾恼我 便增我慢欲营为
睡时六识都冥昧 喘息虽存似死尸
余盖带情犹可觉 睡当迷倒浑然时
掉悔名为第四盖 掉中三业总难羁(羁伴)
卒尔谭论世上事(口掉) 等闲游走失威仪(身掉)
意地无端缘杂境 不能专注正思惟
自觉乖禅心又悔 悔中快快恨难追
吾者自疑非法器 法虽胜妙恐差机(疑自)
或疑此法修成否 虚消日月枉住持(疑法)
或疑法主非真正 岂可将身一向依(疑师)
犹预不能勤近趣 恰如行路遇分岐(此释弃义)
如上五般须屏弃 誓心决志勿追随
然后心心修定慧 清潭澄治鉴幽微
六 十一 述调五事
(一食。二睡。三身。四息。五心)。
第四门中调五事 节量各便得中平
饮食友身勿纵恣 须教宴坐久安宁
饱则填心拥气脉 五情昏闇不轻清
饥则虚羸或困倦 心难[至*力]挺志难精
二者睡眠多过患 须身提撕勿纵情
此犹好于世上事 况修圣道岂能成
数数䇿令神道白 勤勤觉使念心明
毒蛇同室如何睡 贼阵相临岂不惊
三者调身先导引 展于友节力如争
呵出胸中热浊气 结跏端坐便?停
腰背通肩无耸曲 项腮至顶勿偏倾
上下齿齐舌柱腭 安神闭目务藏晶(晶光也。天台云。才断外光。不得全合眼)
四者善调安般(出息)息(不调之相有四。一风。二喘。三气。四息)
喘风粗气患悲轻
粗气疲劳风散乱 喘多结滞息难行
宽放身心随血脉 绵绵出入寂无声
依此自然心易定 世尊树下证无生
五者调心离定鄣 心游尘境乱纵横
用此粗心欲入定 如将汝砾作坯瓶
粗者昏沉粗掉举 欲求禅定审须听
掉好攀缘乱扰扰 沉无记录闇冥冥
系念鼻端须审听 安心脐下绝经营
脐下抑浮令寂寂 鼻端䇿昧使惺惺
七 五 述行五法
(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第五门中行五法 此于禅定是亲因
一者心心欲离世 情中好乐欲修真
二者全依钻火喻 初中后夜志精勤
三念世间皆可厌 唯禅尊重实为珍
四名巧慧能量度 得失轻重定其伦
世界苦多西乐少 禅那常乐永宣遵
五者由前已拣择 一心决定不因循
志等金刚难可坏 誓如铁石出迷津
无量劫来缘造业 尚犹虚丧百千身
设尽此生无所获 终无退念一微尘
八 二 总结因缘
(初二句缘。后二句因)。
上来二十五般事 皆是此经三观缘
三观所依何法是 悟于净觉本未圆
用此觉心修观行 观成称体即无边
三观悉皆同此意 至心听取佛诚言
九 五 述行本
(前二十五种是行缘。此是行因。故云本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
经道若诸菩萨者 拣于修观是何机
若字由来通两势 若迷若悟二相违
迷者不堪修此观 悟人方可任随宜
二月空华悟净处
释悟净字。悟无明如空华。觉体即净。
二空法界觉圆时(释圆觉字。悟二空时。所显真如。觉即圆也)
此净觉心是行本 三门皆用此为基(基本也。此是万行之基也)
心境俱空非断灭
良由此体自常持 于此体中止念虑(初劝)
或将起幻正思惟 或住灵源观起灭
观成万类悉能知 岂似渐门无解力
将迷息妄无期□ 荷泽渐修因顿悟
正同此教度人规(规矩也)
十 七 述起行
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三种观门今第一 止于动乱泯喧尘
不取诸缘为取静 静为躁木固宜道
达磨教门名壁观 内心无喘(此四字是达磨之言)绝诸因
宗分离念(北宗)辨无念(南宗)
行之皆可出沉沦 真理本来非动静
今令取静似乖真 为欲对治喧动习
且将静境以澄神 心安此境名为取(非别有所取)
此是奢磨他观行人(无著论中。止观二门。皆有观字)
散取摄来归正念
唯心无境是精勤 精勤久习其心住(上三句。依起信论修止门中。下三句。接彼势销此经文)
妄念波澄识像分
故见历然分别识 是非烦动尚纷纭(如水清即万像现。下二句反释)
心念动时不觉动
耳唯闻外不闻闻(佛顶云。众生迷本。闻诸声故流转。下一句顺释)
今经净源方觉识(问。念与识何别。而云无念有何识)
虽然识有不资重(念者。生情记之不舍故。熏识起业识。但分别是非。不随之而系滞也)
识有念时生爱恶
识无念处绝忧忻(荷泽云。眼见色而能分别种种色。此是识也。文云。不随分别起。此是色无念也。北宗云。眼见色意同知染法。此是念也。又云。眼见色意同知净法。此是识也)
识细念粗须审察 但能无念伏魔军(但者不必事须无识也)
十一 述功成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前说正修寂静行 今论此行已功成
波息清潭彻底照 识空静慧朗然明(无念识翻成慧也。何名静慧。下答云)
因静心通名静慧(问。何名发生。下答云)
隐中显发义云生
贪恚客尘从此灭 内心寂静体轻清(问。何名客尘。昔何所生。今何所灭。下二偈答)
迷时妄执身心我
我相生于爱恶情 爱恶染心非自己
世尊遂立客尘名 静慧既生无我相
身心烦恼岂能停 是故经云从此灭
对治道理甚惺惺 又云内发轻安者(问。轻安虽是[必]法。因身调适而得。何名曰发)
事势相因可谛听
心有所之之谓意 意能引气气成形
意昏气浊身尘重 意静气清身软轻
轻利安和如病差 身心调畅自精灵
心静气和身亦乐 身内心气故安宁
修既从心非外得 故云内发莫疑经
十二 七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静行已成今感应 遂将诸佛互相通
今问凡夫修观行 如何便有此奇功
众生心者犹如镜 垢净之时力不同
垢则难呈一切像 净时能现万般容
本觉真心妄念翳 何殊明镜被尘蒙
今用奔摩澄妄念 客尘已灭即心空
由是十方诸佛现 由来凡圣本圆融
我心应在佛心里 何疑佛现我心中
恐有疑于影像喻 更须徴起再研穷
佛心非相今云影 乍闻此喻似朦胧
凡锐入于一镜内 九唯影像一唯铜
铜喻观心影喻佛 如斯配合岂乖宗
论中亦说法身影(论云。诸佛法身。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但随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差]有[同]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垢。法身不现)
文字虽殊义亦同(真心即法身也。法性宗中经论如是)
若就华严法界说 圣凡相遍互重重(据此。即佛遍众生。元是本分。何况观成)
十三 二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者唐言止 心静良田止万缘
大涅槃经云远离(彼经。说三相故。得离十相。三者。奢摩他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
亦云寂静义皆然(能令三业。成寂静故。正同此云寂静轻安)
亦云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经同此。云客尘永灭)能清等(能清贪瞋愚痴三浊法故。一一标云奢摩他者)
悉是定门义一边(彼经云。以是义故。故名定相。义一边者。是一类义也。问此门既名于止。止观义别。何以疏科文。标云三观)
前段标为观行者
三门终处自明宣(待都了对天台三止三观。又涅槃三相。一一和会。即易见也)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弟子比丘某甲等。仰启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辟支迦佛。及阿罗汉。一切圣贤弟子等。上来虽已忏悔根本无明。及烦恼鄣业鄣报鄣。而烦恼心数无量无边。非唯八万。所造之业。所应受报。皆悉无边。不可具陈。今据诸教所明。我等所知分齐。更欲广忏无始已来本末罪鄣。准诸经教。若欲委细忏悔本末粗细一切惑业。令除灭者。先当与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一切罪鄣。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第一.惭愧者。自性我与释迦如来。往昔同为凡夫。而今世尊修行成道已来。已从尔所尘沙劫数。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流浪生死。无出离心。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心口意业。常与罪鄣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饿鬼畜生。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怖。可恐可惧。
第三.厌离者。我等相与亲生死之中。唯有无量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若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众等相与观察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发毛爪齿脓囊涕唾生熟二藏大肠小肠脾肾心肺肝胆?胃肪膏脑膜筋脉骨髓大小便利九孔常流。是故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第四.发菩提心者。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
第五.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想。何以故尔。若见怨亲。即是分别。以分别心故。起诸相着。相着因缘。生诸烦恼。烦恼因缘。造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第六.念报佛恩者。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是故经云。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于此世界。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道。
第七.观罪性空者。我等所造众罪。无有实相。从因缘生。颠倒而有。既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从因缘生者。押近恶友。造作无端。从因缘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经云。此罪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到。惭愧改革。舒沥心肝。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亦何罪而不灭。亦何鄣而不消。若复正尔悠悠。后纵情虑。徒自劳形。事将何益。但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向灰壤。三涂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窅窅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到忏悔。经中说言。凡夫之入。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苞藏瑕疵。佛教不许。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知长沦苦海。宝由隐覆。是故弟子今日发露忏悔。不敢覆藏。运此增上之心。归投三宝。至诚忏悔。
弟子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惑愚。繁满胸衿。或因三毒。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觉。造一切罪。或因三受。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缘三假。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因。或因四识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食。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造一切罪。或因五受根。造一切罪。或因五盖。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或因九结。造一切罪。或因九上缘。造一切罪。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或因十缠。造一切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或因见谛思惟八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燃。开诸漏门。远一切罪。恼乱贤圣及以四生。遍满三界。弥亘六道。无处中藏。无处可避。今日至倒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承是忏悔三毒等一切烦恼。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愿弟子。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四恶趣灭。得四无畏 愿弟子。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法身 忏悔爱等诸烦恼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又愿弟子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洗八尘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愿。以忏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解当用栖心自在。能转十二行轮。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回此功德。普及众生。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人命无根本 难可保须臾 忽然病困廛
气急喘唯粗(集者标举) 诸识皆昏昧
行入险城中 亲知咸弃舍 任被绳牵去
将至?摩罗 随业而受报 胜因生善道
恶业堕泥梨(已上出无常经。已下正法念经) 如?好丑形
令譬众像现(譬上有天宫。有地狱。乃至五道) 心业亦如是
能为善恶形(已[上]集者结劝) 寄语修行者
心笔利而尖 须将画圣贤 莫画三恶道
圆觉道场修证广仪第卷十一
永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时书
山井庵室(六十九)
为利益众生 南无一心佛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广文卷第十二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八上
叹佛功德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于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众生。声闻独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所谓无染善巧方便大智慧宝。善分别有为无为法大智慧宝。分别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大智慧宝。知时非时未曾误失大智慧宝。若诸如来大智慧海中。无此四宝。有一众生。得入大乘。终无是处。此四智宝。薄福众生。所不能见。置于如来深密藏中故。此四智宝。平均正直。端洁妙好。普能利益诸菩萨众。令其悉得智慧光明。是为如来心第四相。
第二 起幻销尘观
第一 二 述行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第一奢摩前已竟 如今次至等持门
即当起幻销尘观 万法存时即不存
此唱还标起行本 必须净觉作根源
已下正明初起行 虚心审听世尊言
第二 八 述起行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根尘识三因幻有 悟时觉此总非真
此三更互为缘起 故云幻化是其因
识之自分名心性 境杂于心故号尘
宴坐起诸如幻智 谛观幻者是何人
幻者都无实体性 无明妄有自他身
觉此即名除幻者 勤勤观察莫因循
所观之境能观智 至于出离及沉沦
一切悉皆知幻化 常知岂肯顺贪瞋
变起无边幻化智 遍观无量幻怨亲
一一称真非彰蔽 触途开显免迷津
即于幻化恒沙法 不见可除及可遵
何必观门须数数 只缘妄念起频频
除幻者(上二句)兼开幻众 开除二义未能分
上二句连下二句 亘须相对配其文
上是除迷(除也)下起行(开也) 上命离者(除也)下多闻(开也)
除遍计心一净镜(除也) 起依他行万重云(开也)
第三 五 述行成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根境既销他己一 大悲内发岂为难
情发于中名内发 不劳作意故轻安
轻安义意同前段 悲起因由更说看
知幻怨亲无异念 利他自利岂亘单
伤彼幻中执实苦 悲心开示普令观
我幻身心何所惜 不辞劳苦或饥寒
幻化死生既不怖 何贪出离住泥洹
只为证于诸幻法 悲心如海广而宽
十方菩萨皆如此 必因证幻故行檀
次五波罗乃至十 终于八万四千般
第四 五 述简滥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上长苗。
有闻垢净皆如幻 便谓迷情不假治
故云观者非同幻 令知药病义相违
病差不应常服药 翻述住智亦成非
在此观门皆是幻 幻除方是行圆时
如向土中种粟麦 苗生结子更须亘
收子之时苗土弃 兼收苗土是遇痴
种喻净心土喻妄 苗如幻智递相依
若不将心观妄法 无因起智入玄微
净心观妄而成智 智能入觉不思议
入觉自然能所泯 唯修进者乃能知
第五 二 述结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梵语此翻云等至 等持等至胜缘中(如幻之法。非安住。故须等至胜妙之境)
等谓不沈亦不掉
至于妄尽入圆融 据涅槃经唯见观
其文虽异意令同 文中次第虽差别
皆令正遍见虚空(彼云。毗娑舍那。名为正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皆是观生灭之法。即知。同此幻观)
此下入第三绝待灵心观。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一绝待也)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二绝待也)。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三绝待也)。
第六 十四 述起行
静观称真幻是俗 二门如上已开敷
今当绝待灵心观 双非真俗亦双符
还用觉心为行本 心金(性净本觉真心。被妄习所染。如金在矿)觉火(始觉之智。如火)入玄炉(观门如炉。金火入炉。即矿尽。以初悟之智。入观门。观察如来藏心。即烦恼尽。成法身也)
如何方便修中道(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动静之门总不须
不但身心为挂碍 了知之智亦嫌粗
无意识知(知。是意识)身识觉(觉。是五识)
虚灵不昧似明珠 此即经中明字是
不开智慧不开愚 又且珠明有可见
心明空廓无(音没)形躯(非根识也)
下向无底高无顶 中无在处绝根株
既不常中何有外 东西南北绝方隅
欲言相用非缘起 欲言空寂异顽虚
欲说为明珠日月 欲标为见不开眸(眸眼也)
言知又异于分别 言觉不同醒悟初
世出世间无所比 迥然独立异众诸
相应即是灵心观 绝待不将前二俱
知字恐招分别念 且安明字破昏无
了了不依诸挂碍 碍无碍境悉超喻
既不滞于无碍境 岂令系想住如如(如如是无碍境。今不滞此。故云超)
受用资缘兼世界
虽无取着亦非除 宴坐之身闻见识(心也)
宛然只在旧禅居 观境洞然无际畔
身心尘域岂能拘 烦恼涅槃犹不碍
况于空界及诸余 如万斤钟楼所碍
击之声出振寰区 金铜器等皆如此
声相锽锽出四衢 身是凡夫心等佛
纯陀与我有何殊 身局心通真观智
便须即定莫踟蹰 佛与众生心不异
便随迷悟遂殊途 欲住佛心同佛境
只由汝自作功夫
第七 八 述行成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随顺妙觉。西国语倒。译者回文不尽)寂灭境界(随顺菩提涅槃也。虽即未具足。已随顺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为皆浮想。
上来所说修行法 始终性相了无遗
若有人能依此观 观成功用复何为
静幻不生名寂灭 妄缘之后一心时
见闻声色如盲响(如净名说) 遮莫嗅尝与觉知(遮莫者。于智如风。于味不分别。于触如智证。法如幻化)
任运自然名内发
不同初入强任持 轻安调畅离粗重
准上何烦再说之 随顺菩提名妙觉
即为大般涅槃时 翻出涅槃云寂灭
二俱无上圣中师 寂灭何殊于寂静
还须□析二相非 灭是涅槃静是定
灭超于静复何疑 故得自他皆不及
众生寿命属浮思 唯独自明他不见(上句释他不及。下句释自不及)
自家情想亦难窥
不可智知(自也)兼识(他也) 不分他己想相亘
华严经里分明说 一切众生但想持(唯略所也)
既为浮想如何及 得真寂灭始能知
绝待灵心中道观 功成行相只如斯
第八 五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译禅那云静虑 义当定慧等无偏
上云中道灵心者 显其真造一真源
起行文中绝对待 正由双泯故双全
是以三重遮二义 科为绝待理昭然
大涅槃经名舍相 亦名动静二俱捐
忧卑叉者名平等(全是本文平等。即此双存。是禅那义也。又云忧?叉者。名为不[诤]不观不行。即此绝待义也)
还教定慧等心专
此上双非绝待者(指释相经文)
意令修习易忘缘 结名双是齐融者(指禅那)
定慧俱收义始圆 双非双是皆中道
绝待齐融悉离边 但勘经文三节义(一绝待。如上三重指之也。此是双非。二灵心。如上指门字也。此是中道。三定慧等。结名禅那也。此是双是齐融)
自知配释甚精研
第九 八 会前文及诸教
依门各释三门竟 从此评量三种名
三观皆标觉悟者 已闻前段六章经
初章悟得无生灭(答文殊云。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又云。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乃至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故此澄祥息妄情
第二了知诸法幻(答普贤云。众生幻。还依幻灭。乃至答普贤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尘亦灭。幻灭亦灭。终于明现故)
遂兴幻智化群生(此章末云。幻相永离。即是前幻灭亦灭也。又云。是诸菩萨圆妙行。即是前非幻不灭。垢尽明现也)
影灭空销觉显发(答普眼复云。垢尽对除。即无对垢。菩萨及说名教之佛。乃至灭影像故。无方清净。无遍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根尘识处界云云)
皆为除疑(金刚藏章)欲断爱(弥勒章)
始终顺觉证圆明(清净慧章。意云。后三章。亦只是成前三章)
此与涅槃三种相(彼云。无十相故。名大涅槃。[居]比丘数数修习定慧舍相。则断十相。定名三昧。若取色相。不观色常无常相。是名定相。若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慧相。定慧平等。观一切法。是名舍相。次别释云云如上所引)
如前次配不亏盈
但彼渐门(涅槃从是渐教中终极之义)观蕴法(彼观色等五蕴生灭之法)
此依净觉以修行 又与天台三止观
始终法义悉调停 但彼先观诸性相
对三谛理便修成 此悟自心不立所(所观之境。谓三谛也)
唯依悟处自研精(初顿悟之时。已劝之决无疑也)
又此不标三止者
门门止观自相真 又详璎珞经三观
本业经中三谛名 一一三中各次配
悉皆相契不相形 十方菩萨皆修此
离此无由入觉城 三世如来从此证
如佛此说总顷听
第十 八 三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初销本文
依觉修成还证觉 始终于觉永依随
故云随顺并亲近 离此修行无所依
十方诸佛诸菩萨 道品波罗智与悲
八万四千同异行 皆将三观以为基
此是行人之事业 修之前后或同时
单复互习名随顺(如下二十五轮)
圆证寂成(圆觉)无上师
后释三数之教
此经本业涅槃教 璎珞天台等化仪
何得观门方便法 皆将三数以为规
良缘法性元三大(华严大方广三字。是体大。相大。用大。起信亦列三大)
迷成三道镇相违(十二因缘。具惑道业道苦道。此三与三大。常远隔也)
故说三因皆佛性(虽三道长隔三大。然于此不失自性。故名三因佛性。一性因佛性。即本性也。当此灵心。二了因。达妄法皆空。即此静观。三缘因。六度万行。迷即此幻观)
制三聚戒便坚持(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
令依三上修三观 回向三处(菩提众生实际)展三归(三宝)
灭于三道成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具于三德不思议
得三妙觉(实相菩提。方便菩提。实智菩提)三圆寂(性净涅槃。方便净涅槃。圆净涅槃)
住三秘密(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是圆伊(伊字三点)
故此经云一切佛
皆将三观以为基(□□本文)
八挍三观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二乘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此云无贼。亦云杀贼)辟支(此云缘)佛(此云觉者。谓觉缘之者)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初三偈且释罗汉辟支。
阿者言无罗汉贼 杀烦恼贼是其功
十使已除(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八解脱
三明已备六神通 辟支佛者名缘觉
觉了因缘自性空 修此二乘成极果
悉超三果出烦笼 应受人天广供养
堪为龙鬼所归宗 礼者灾衰当殄灭
供之福报自丰隆
次二偈述度人令得二种圣果功德。
若人教化众生类 令入如斯圣位中
从一二三直至亿 百千万亿数方终(从一数。至忆。又从一亿二亿数百千个亿。方后度得尔许人。皆成罗汉辟支佛也)
世福只应佛晓了 凡夫欲测实其缘(此上正明功德。此下明超过人天)
施戒善因将对此
犹如培塿比高峰
三有八句明修习三观福。又超过度人之福。
复有一人别起行 唯求圆觉一乘宗
闻说前未三种观 心心领悟庆难逢(三观根本是前六章所说。到此成就故。功德甚多)
一志不随万境执(经云随顺者。是前六章所说。不随顺遍计执情也)
万般唯顺一心融(正明随顺无碍法门。无碍法门者。万境融为一心也。依此故。三观无碍)
修习此心才一念(经云一刹那顷)
已过前福(度人证圣果之福)数无穷
五有二句申疑情。
刹那之福何如是 心虽欲信意难从
后二句通疑念。
都为正当随顺处(一在随顺身心外境。皆全空如幻。但是圆觉净心心境界处也)
此时直与佛全同(故经云十方如来心。皆于中现)
至心忏悔
弟子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熏习无明。鄣蔽心目。随逐烦恼。造三世罪。或耽染爱着。起于贪欲烦恼。或瞋恚忿怒怀害烦恼。或惛愦瞪瞢不了烦恼义。我慢自高轻慠烦恼。疑惑正道。犹预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于三世执断常烦恼明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等四执横计烦恼。如是烦恼。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守惜坚着。起悭吝烦恼。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心行弊恶不忍烦恼。怠堕缘缓不勒烦恼。情虑躁动觉观烦恼。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谄曲而誉不直心烦恼。刚强难触不调烦恼。易忿难悦多贪恨烦恼。疾姤击刺狼戾烦恼。凶险暴害谄毒烦恼。乖背二谛执相烦恼。随从生死十二因缘流转烦恼。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起四住地。构于三界苦果烦恼。如是诸烦恼。无量无边。恼乱贤圣六道四生。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愿皆消灭。
又弟子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长养烦恼。日深月厚。非唯轮转生死。受苦无穷。而乃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于众善。成种种鄣。今日觉悟。一一忏悔。所谓不得见佛。不闻正法。不值圣僧之烦恼(乍看似鄣字在句末。细详鄣字之意。皆在每句之首。已学初地至十地不合。是烦恼故)鄣。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之烦恼。受人天尊贵之烦恼鄣。生色界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鄣。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鄣。学立那般那数息不净观诸烦恼鄣。慈悲喜舍因缘烦恼鄣。学十方便三观义烦恼鄣。学四念处?顶忍之烦恼鄣。学闻思修第一法烦恼障。学空平等中道解烦恼鄣。学八正道示相之烦恼鄣。学七觉支不示相之烦恼鄣。觉于道品因缘观之烦恼之鄣。学八解脱九定之烦恼鄣。学于十智三三昧之烦恼鄣。学三明六通因无碍之烦恼鄣。学六度四等之烦恼鄣。学四摄法广化之烦恼鄣。学大乘心四弘担愿之烦恼鄣。学十信十行之烦恼鄣。学十回向十愿之烦恼鄣。学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烦恼鄣。学五地六地七地诸知见之烦恼鄣。学八地九地十地双照之烦恼鄣。如是乃至鄣学佛果百万阿僧祗诸行上之烦恼。如是行障。无量无边。今日至倒稽首。恳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忏悔悉皆消灭。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承是忏悔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生生世世。折骄慢幢。竭爱欲水。灭瞋恚火。破愚痴闇。拔断疑根。裂诸见网深知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贼怨。六入空聚。爱诈亲善。修八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应十波罗蜜常现在前。
又愿弟子。藉此忏悔鄣于诸行一切烦恼愿弟子。在在处处。自在受生。不被结业之所回转。以如意通。于一念顷。遍至十方诸佛净土。摄化众生。于诸禅定甚深境界。乃至一切知见。通达无碍心。能普周一切诸法。乐说无穷。而不染着。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智慧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烦恼及无知结习。毕竟永断。无复相续。无漏圣道。朗然如日。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等众听说此时无常偈
莫道年年相保守 功德各自卑修营
此会众徒分散后 岂知谁死复谁生
一朝入玉成尘聚 家中寂寂不闻声
纵使灵床安哭处 何由可得见真形
凡愚不觉此 常耽五欲乐 正法念经中(出第三十七)
说偈呵责曰 若人不观心
常受行欲乐 长夜久时眠 苦恼不曾灭
痴故乐受乐 不觉知苦恼 后得衰恼时
乃知得何果 欲初似贤善 不实甚为恶
此为地狱使 专行不饶益 盲者信此欲
智眼者则离 犹险岸相似 如是堕地狱
谨慎第一友 常能作利益 放逸第一怨
故应近善友 欲遍一切身 如第一严毒
恶道第一道 所谓放逸是 若行于放逸
复深着境界 彼以愚痴故 常受诸苦恼
一切命皆失 一切乐皆尽 一切爱别离
汝死时欲生 死为第一恶 到旷野大道
更无如法归 故应随顺法
圆觉道场修证广文卷第十二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广礼赞文卷第十三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九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身。作无上医王。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却。炼治法药。已得成就修学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咒力。皆到彼岸。善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乃住寿命终无劫。其身清净。无有思虑。无有动用。一切佛事。未尝休息。众生见者。诸烦恼病。悉得消灭(八也)。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身第八相。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三观单。复辨音菩萨
于是辨音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此诸方便。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第一 二 述问目
辨音起白大悲尊 上说甚为希有言
行相分明虽已领 未知所应几般根
为当一个修三观 为复三人各一门
为须依次为超次 先后同时愿细论
第二 二偈 举意标数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乃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告辨音汝谛听 理无修法及修人
菩萨众生依幻力 便论修习契于真
三门单复相交络 二十五般清净轮
轮是力能摧辗义 摧坏无明辗客尘
此下两唱。不唱不举经文。然具依经为悬配合(每观但以一字显之。图易说易会也。初云静。次云幻。后云寂。皆是经本文也)。
第三 四 述悬配所以
具束为三(三者。谓一者单。二者复。三者具)。
世尊开此多门户 各住筹量力所堪(二十五十)
多门只是前三法 此法前章已自谙(三观行相全是前法不必重举)
乍举经文却似乱
喻于风起动清潭 何以乍闻如杂乱
交罗前后互相参 如今别欲开方便
撮略机关直指南 经中一一分明说
要知大数且先谭 六门各二(二二相合。然皆先后。谓第四五。第十一二。第十八九也)三门一(三单也第一二三也)
十六门中各其三(于中。六门三时前后。九门雨时先后。谓一双及一只为雨时。最后一门三观同时)
二十五门随占一(或自拣定或结标卜定)
决心一占莫余贪(拣定了。即一向修。更不得前。却思虑)
第四 九 依约次第别配
(悫法师。于二十五。各各立一观。名今便随次于下配数处指之)。
上束为三约数摄 未排前后及同时
今约经文彰次第 不看经亦了然知
初之三段皆单一(初静。名证浑息用观。二幻。名庖丁恣刃观。三寂。名呈音出碍观)
最后一轮三总持(名如意圆修观。以摩尼珠。为喻也)
中闻交络三皆七
每七皆将一作基 三七既成二十一
前三后一数何亏 二十五轮今已配
大网开合只如斯 三单一总非难见(以上已注)
唯有中间要指挥 三七各皆分四节
三科类例不参差 根本三门依本次
各皆论次悉常依 今初静观为其首
兼于幻寂以相资 一二门中(初七中之一二。当大数第四五也。中后例而计之)皆次二(二二他合也。四先静后幻。名运舟兼济观。五。光静后寂。名湛海澄空观)
三四门中三次之(六。静幻寂名首罗三目观。一静寂幻。名三点圆伊观)
五中先一后齐二(八。先后静双观幻寂名品字单。双观)
六七先双后独为(九。先双静幻。后单寂。名独足双显观。十。先双静寂后单幻名果落华敷观)
凡言次者皆先后 每言齐者即同时
此七轮初二各二 后余五者各三支
幻寂二章全类此 皆将主首次余知(以七轮[以幻]为首。十一。先幻后静。名先武后文观。十二。先幻后寂。名功成退职观。十三。幻静寂。名幻师解术观十四。幻寂静。名神龙隐海观。十五。先幻后齐静寂。名龙树通真观。十六。先齐幻静后寂。名商那示。相观十七。先齐幻齐幻寂后静。名大通宴默观。后七轮以寂为首。十八。先寂后静。名宝明空海观十九。先寂后幻。名虚空妙用观。二十。寂静幻。名舜若呈神观二十一。寂幻静。名饮光归定观。二十二。先单寂后齐静幻。名多宝呈通观。二十三。先齐寂静后幻。名下方腾化观。二十四。先齐寂幻后单静。名帝青含变观。二十五。已如前释)
势分自成二十五
无因增减使盈亏 最后一轮最要妙
文虽似易义玄微 今举经文而解释
至心听受审思惟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第五 四
圆称觉心而发慧 慧心非一亦非殊
同合色空性相等 如珠合影影和珠
合理理融金即事(静即幻) 合事事空与理修(幻即静)
中道义宗于是现(二空即寂之中观)
始终三法互冥符 性相不离于觉性
一金千器入玄炉 性即静门相即幻
觉心寂灭体宁孤 融圆觉性舒而卷
合于一切卷而舒 卷舒无碍而圆觉
动静同时御丈夫(同于佛也戒也)
寂静(定也)思惟(惠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第六 六
若有欲依此法者 当持梵行静思惟
戒定慧修而忏悔 于三七日绝尘机
二十五中随所乐 当勤精进便修治
一心决定无余念 不得于中有所疑
若疑机感相当否 何门胜劣又难知
即翦纸签二十五 依签标记莫令遗
置在道场依日数 精诚礼念至心祈
卜定应修凭圣力 恳求哀愍示相宜
信手结标勿拣择 依结开看便用之
遇心即澄幻即起 若当寂灭即双非
前后同时单与复 随其顿渐便须依
一念疑心即永失 观门成否验于斯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已下十二礼准上)。
至心忏悔
众等相与即今身心寂静。无诳无鄣。正是生善灭恶之时。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作前方便。何等为四。一者。观于因缘。二者。观于果报。三者。观我自身。四者。观如来身。
第一.观因缘者。知我此罪。藉以无明。不善思惟。无正观力。不识其过。远离善友。诸佛菩萨。随遂魔道。行邪险。如鱼答钓。不知其患。如蠢作茧。自萦自缚。如蛾投火。自烧自烂。以此因缘。不能自出。
第二.观于果报者。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流转。苦果无穷。沉溺无边。巨夜大海。为诸烦恼。罗刹所食。未来生死。其然无涯。没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飞行自在。七宝具足。命终之后。不免恶趣四空果报三界。尊极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而复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渊。求出良难。
第三.观我自身者。自念我此身中。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藂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裂无明颠倒重鄣。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建立无上涅槃妙果。
第四.观如来身者。如来之身。无为寂照。离四句。绝百非。众德具足。湛然常住。虽复方便入于灭度。慈悲救摄。未曾暂舍。生如是心。可谓灭罪。之良津除鄣之要行。是故弟子。今日至诚归依三宝。求哀忏悔。
弟子等上已忏悔种种鄣竟。今当次第忏悔业鄣。夫业能装饰四生六趣。在在处处。随系受身。不得解脱。犹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荫。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故知三界形类不同。皆是业力所作。所以佛力虽尊不如业力。然所造业。上中下品。轻重不同。皆须先以自力。猛利悔恨之心。然后托于佛力。克己谢失。改缘惩过追变。往心预遏。未毗尼无悔重之法。方等有忏逆之文。以大收小罪。无不尽故。须至诚殷重。对三宝前。忏责先心。陈其所犯。上品罪者。方便心重。作时作已三时皆重。心境相应。复是逆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作业数利。迷因谬果。不识于犯。又不识法。名为上品。中品罪者。方便正作。二时心重。作已心轻。境重心微。又非三极利。而不数。不迷因果。名为中品。言下品者。前后心重。正作是轻。境与心违。又非出众之犯。数而不利。识法识罪。明信因果。最为下品。夫欲忏前三品。还有三种忏门。一者伏业忏。二者转业忏。三者灭业忏。所言伏者。依二乘局教悔。初四篇但伏而不起。名之为忏。既经发露。本罪不增无隐过。以覆藏等。罪应生不生。名之为伏。二转业者。以役时换长时。用轻苦偃重苦。于三恶道中。若应受报。愿于今身偿。不入恶道受。此明转业忏也。三灭业者。心须观解明白。深发大菩提心。无始已来。所造诸罪。犹如暗空。忏悔正慧。喻若明灯。明灯一照。昏暗皆除。不以暗多能拒灯也。迷因谬果。具造诸?。佛性潜辉。故知如暗室发真慧火事等。明灯灯起暗除。解生惑丧。业无不灭也。
弟子等自惟。无始已来。至于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天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识。或造五逆深厚浊缠无间罪业。或造一阐提断善根业。轻诬佛语谤方等业。破灭三宝毁正法业。不信罪福起十恶业。迷真反正痴惑之业。不考二亲反戾之业。轻慢师长无礼敬业。明友不信不义之业。或作四重八重十重鄣圣道业。毁犯五戒破八斋业。五篇七聚多缺犯业。优婆塞戒轻重垢业。或菩萨戒不能清净如说行业。前后方便污梵行业月无六斋懈怠之业。年三长齐不常修业。三千威仪八万律行不如法业。不修身戒心慧之业。春秋八王造众罪业。行十六种恶律仪业。于诸众生无愍伤业。不矜不念无慈悲愍业。不拔不济无救护业。心坏嫉忘无度彼业。于怨亲境不平等业。体荒五欲不厌离业。或因衣食园林池沼生荡逸业。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众罪业。或喜有漏回向己有鄣出世业。如是等业无量无边。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来是忏悔无间等业。所生福善。愿生生世世。灭五逆罪。除阐提心。或舍离愚心。成就智业。如是轻重诸业。从今以去乃至道场。誓不更犯。恒习出世清净理法。精持律行。守护威仪。如渡海者爱惜浮囊。六度四等常标行首。戒定慧品。转得增明。速成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无畏。大悲三念。常乐妙智。八自在我。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自后无始劫 生死数恒沙 积骨富罗山
积血如大海(如佛名经广说) 譬如路傍树
暂息非久停 车马及妻儿 不久皆如是
亦如群宿马 夜聚且随飞 死去别亲知
乖离亦如是 唯有佛菩萨 是真归伏处
依经我略说 智者善应思
(出无常经)
第二十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音声。非有方所。但欲随众生欲解缘出。其性究竟。不住方所。无有言说。为欲觉悟放逸众生。出于无量妙法音声。遍法界中。而令开悟无数众生。闻此音已。皆生欢喜。勤修善法。于三乘中。各求出离。又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诸众生心乐差别。皆悉遍至。悉令得解。道场众会。皆无不闻。而其音声。不出众外。根未就者。不应闻故。其有闻者。皆作是念。如来世尊独为我说。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净觉染污净诸业鄣菩萨。
第一 五偈 述问目
于是净诸业鄣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
三观诸轮前所说 修行要道更无余
然且众生潜带我 斯为一切妄根株
虽勤修习难成道 何曾得与觉心俱
净业意图佛显示 所阵问目且伴愚
若此觉心本性净 悟来与佛不应殊
何得每逢违顺境 宛然增爱等凡夫
因何染污令如此 强强除之不肯除
几度将心欲比佛 因修不觉已成粗
直心荡荡分明在 觉性昭昭事不虚
频频欲入皆迷闷 是何阻隔遣乖疏
七述第一总叙过由(文二)。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上过患本起也。下过患滋多中。一展转生妄云)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上皆惑道)。二妄相依。生妄业道(业道。兼上总为集谛)。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苦也。即当苦谛。上明凡夫三道轮转。故不入觉)。厌流转者(道谛)。妄见涅槃(灭谛。上明二乘偏住涅槃。故不入觉。此下第二违拒觉心云)。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三动息俱迷)。 是故动念凡夫。及与息念(二乘)。皆归迷闷(正明也)。何以故(上微。下释。释中初直释)。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根本不觉也。二乘亦有未识此也。此下转释云)一切众生生无慧目(释根本所以)。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俱生惑也)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四结成鄣觉云)。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佛言谛听吾今说 三界迷愚诸有情
无始已来妄想有 我人寿命及众生
认此四般为实体 明中念念本无明(上过患本起也。下过患滋多中四。初展转生起妄云)
由此便生憎爱境
妄中重执妄音声 二妄相依造妄业
业招苦乐卵胎形 厌流转者修偏道
妄见虚空似化城 前章为汝推穷了
汝等皆知假名□ 无始俱生犹闇执
潜流相续卒难停(此下第二违拒觉心)
由此不能入净觉 非觉违拒使昏宜(三动息俱迷云)
是故生心及息念
皆归迷闷不能醒 本起无明为主宰
生无慧目喻生盲 身心等性皆颠倒
如人护命恐临刑(此下结成难觉)
当知爱我同随顺 非随顺者便增生
憎爱二心相爱育 故令修道不能成
第二 别明四相中。即分为四
第三 当第一约事验我
(因事引起。验其任运分自他者。即知自中是我相也)。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初二句且都辨四相之体。
但生四相难明了(此四相无始已来。与身俱生。悲故生心起意。念念任运如此故生心难明了)
修断心中展转因(此约修行人断粗成[约]展转因伏也)
次十句正明我相。
我是众生心证者(证验而已) 自他二相极难拘(自他既殊。自者是我也)
如人百体任调适
无记之间忽忘身 四支乖摄加针艾
方验其中我甚亲 修道之流亦复尔
幽居离境似融神 违顺碍心方觉我
即知所证未为珍(我相既在。设证涅槃。亦是我相。带我之缘。还成我也)
第四 一偈 二悟我名人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悟我是空不认我 能不认者又名人
所(悟)既非(我)真能(悟)亦(知)妄
故知人相尚为迍(迍邅滞此不入净觉)
第五 一 三了迹(故名众生相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语。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了于证语皆难及(谓正了前能悟。是滞之能。又成所。所既妄立。复生妄能。了知此续生之能。是妄之时。此能又亦成所。展转无由。见其能也。故经言。而我人相所不及者。由此展转了达。展转迹生。其相不一故。名为众生相)
了者还成迹未论
了迹迹生生不一 此众生相又迷津(迷入觉之津也)
第六 二 四清续如命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觉斯展转无穷过 泯然无厌复何忻(不厌展转之所为。不忻展转之能为功也)
虽泯于诸不自泯(不忻不厌都休之心即是自也)
觉(即上不自泯也)于所觉(前展转三相也)亦同(不离)尘(以却是命根后文也)
譬彼(所不自见。犹如)命根难自见
潜相连续暗忻忻
故此名为寿命相(从喻立名) 冰销汤冷始全真(水喻真性水喻我相。乃至展转之所觉。汤喻展转之能觉。谓冰冻成冰。还煎水以销之。冰汤俱尽。湿性[存]存。以喻迷心成我。还悟心以断之。我智俱尽。照体独立)
第三存我失道中二。一总标失道。二展转广释。又四。一认我为真。二说病为法。三将凡滥圣。四趣果迷因。二中三重徴释。一久修如何不证徴。认我取证非真释。今此第一唱中三偈。总标失道。及广徴释中。第一重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第七 初六句且述总标失道
四相潜神能鄣道 欲求道者总须知
虽经多劫勤修习 终不能成圣果基
基本谓因也因既 不成从何证果□
华严六度非菩萨 只为色心无所依(彼经云。假使有菩萨。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具修六波罗蜜。若未闻此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亦不得生如来家)
次六句述第一久修如何不证徴。认我取证非真释。
今认我为圆觉体 故令证入永无期
如认梦身为自己 勤营家业欲何为
亦如认贼将为子 财宝如何得免衰
第八 二
第二取证云何妨道徴。爱寂憎喧非脱释。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爱涅槃入缘我爱(潜计我故。爱涅槃。令我得寂灭乐也。由此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伏之暂似涅槃时
亦缘我故增生死 但除生死我无羁(生死本由憎爱。今爱涅槃。还是本爱。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所憎所爱虽殊。憎爱之心。元是本习。带之修道。是得解脱)
不知爱者真生死
别憎生死甚愚痴 爱寂憎喧非解脱
弃影劳形虚自疲
第九 九
三何知证法非脱徴。赞喜谤瞋验我释。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徴证。为自清净。由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何以知他不解脱(徴也) 谤赞喜□验其非(略答也。下广释)
世间尘境犹难验(世境违顺粗重易防故。难捡验)
就法因缘始露疵(就法难觉察。防备故。不觉彰露)
若复有人赞彼法
即生欢喜欲为师 若有谤他所得者
便生瞋恨欲相离 则知我相常坚固(但言为法瞋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
藏识之中永执持(执持根身同安危也)
潜伏(种子)元来不间断(现行也。相续流注。遇境即发故。今因对外境。验得内身心我相潜续也。唯识颂云。恒转如瀑流)
诸根游戏役身仪(役令造作种种。不自由也)
前者慧军虽数举(止观为将。万行为兵。即前闻普眼观。及三观。皆曾节节悟无我也)
彼时魔众亦频隳(利根已永伏。钝根者亦有闻慧或思慧也)
阿赖耶(此云执藏)城(觉城。迷时为赖耶城。如长安为朱泚贼城也)根境固(唯修慧。方能摧破诸惑。四相障之难进军故。打城未破。上皆相分也)
其中主宰(我相也。即见分)尚难窥(行相微细。难照破也。三乘无学不执。方舍赖耶之名)
末那(第七识也。此云意)常持(亦可云内侍。一向内缘。恒执第八见分为我。依彼生起。常缘于彼。故言常侍)牢防护(常具我爱见慢等四种功用。故云防护。防护我也。灭尽定。及大小乘见道。虽伏未断。故云牢也。故唯识云。此染污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可]断)
具于四惑审恒□ 意识谋臣(能执一切法。能造三界业故)营内外(遍缘内外。及三世三性。五十一心所。故下云)
五十一将(一一心所也)悉羁糜(意识皆遍缘)
傍监五识诸军使(五识卒尔才起。此意即因缘故)
专镇意门最要机(不因五识亦能独行)
□□□神通游戏(由六根门户中有六识。守当防备。故能通其主。于六尘中游戏)
时时偷号(前云。为法瞋喜等)惑禅支(细惑不能破戒。但惑禅也)
瞋军诈道降魔力(内心瞋彼因呵骂打。自谓。为法降魔徴恶劝善。故悉云云。被彼二境回换)
爱贼潜称利物慈(□贪爱城郭宝钱。归凑供养。自谓为利物)
往往侵疆扰观境(迷于六尘。为心外定有。则是贼境。知六皆空唯心变现。即般若法身之境。我今已悟此境为我也。然不觉妄起。憯执为有。执生贪着。还成尘界。故云往往侵疆也。由此观之难定。故云扰我观境也)
频频细作探毗尼(时时动念欲作破戒事。便僻思戒律理。例云。恐开遮不定。又云我必不至极粗之事。些些应不妨)
外怯现行深般若(以悟心常欲觉察故。妄念似劣。不敢故意生情贪瞋造业。但专同观智分明。如昼时。即潜伏故。今欲推察身心道理时。但见自己一切是当。都不觉其非。故下云昼伏)
夜行昼伏镇狐疑(及乎对违顺境。乖于心念。迷习覆翳。昏黑如夜时。即恣行计校上或拟违法。皆师种种等)
内挍无明郎主势(六贼之境。即如或伏或行。若七识四惑。及八中。三细。即常相续。故上云内校。下云昼夜常攒等)
昼夜常攒妄想旗
尘劳之众频团聚(一念瞋起。具八万鄣门。乃至一念。起五阴俱生等)
妙觉中城数被围(偈云。不能入觉城者。被贪爱等围之。令智慧大将入中。照显法身不得。法身隐于形壳中。如被围也)
由此不能入净觉
别无染污使如斯(佛结答菩萨所问)
第十 二 述第二说病为法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世尊复告善男子 听说前人我有无
若证我空谁毁赞 又谁说法号为吾
道吾说法他家毁 岂不照然我未除
说病以为真实法 虽勤精进转增愚
第十一 七 述第三将凡滥圣总结三以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初二偈。抑圣同己)。
佛称凡圣圆融者 证入冥通事不虚
末世闻时元带我 心心常与妄情俱
便认如来解行处 真言与我更何殊
斯人抑圣同于己 不知犹是梦形躯(此下即骋已齐圣。于中初六句。明认其圣智)
或有众生未证得
谓言理智已其符 薄解圣凡平等理
浑迷乳酪异醍醐 斯人骋己齐于圣
是增上慢大凡夫(下十句。验出凡情)
见胜进者心生妒 足验常为惑所拘
恐疑圣者形无定 故约心情辨实虚
若得自他无二念(下文云。观彼怨家。如己父母)
不妨或得证真如(心虽如此。尚未必的是真证。如北川人。亦无彼怨家。如己父母。见他己未一)
他盛己衰即嫉恚
他衰己盛即欢娱 自觉内心如此者
即知决定属迷徒(后一偈。总结前三段)
上来三类众生行 验出皆明我爱余
是故不能入净觉 别无染污使乖疏
第十二 二 述第四起果迷因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佛告善男子听末世 众生难得胜缘熏
纵有希望成圣道 无令求悟但多闻
却为多闻增我见(华严云。不能了自心。增一切恶)
不知实相助魔军(智论云。多闻无有慧。亦不知实相。犹如无目人。而于明中行)
趣果迷因狗逐块(涅槃云。但观于果。不观于因如犬逐块。不逐于人)
世尊从此观精勤(文在下)
第十三 二 述大文第四断惑成因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謟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主增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精勤勇猛降烦恼 定慧闻持愿早成
爱慢自他皆寂灭 贪瞋謟曲悉无生
勤求善友离邪见 佛说其人智渐明
若于所遇生憎爱 定是不能入觉城
至心忏悔
弟子等前已总相忏悔一切诸业。今当次第。更复一一别相忏悔。若总若别。若粗若细。若重若轻。若说若不说。品类相从。愿皆消灭。别相忏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其余诸鄣。次第稽颡。身三业者。第一杀害。如经所明。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虽复禽兽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寻此众生。无始以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而今兴害。食啖其肉。伤慈之甚。是以佛言。设得余食。当如饥世食子肉想。何况故啖此鱼肉邪。又言。为利杀众生。以钱取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故知杀害及以食啖。罪深河海。过重山岳。然弟子等。无始以来。不遇善友。皆为此业。是故经云。杀害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虎豹豺狼鹰鹞等身。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怀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杀生食啖。既有如是无量种种诸恶果报。是故弟子至诚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有此。
释。即悟妄等也。既知万法如空华。岂更见有轮转。还丹一粒。点铁成全。真理一言。点凡成圣。亦释因不异果。如斯因地。方为真修。上皆悟妄。此下顿出生死也。亦无等者。非唯轮转之法。亦无受轮转之人。我我所亡。方成解脱。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危。意令修道者。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不计身。身同虚空。不起心。心同法界。非作等者。非我造作观行。故使身心空无。本性空寂。元来无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不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
次展转拂迹。释成正因。
经。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解曰。于中初拂迹。拂有四重。一拂觉妄之智。二又泯其拂心。三遮其断灭。但不起念分别空有。不是无心。四总结离过。是真无念(拂迹之由。下自徴释)。后释正因。
是则等者。有无既不当情。斯即心言路绝。清净觉体。从此显彰。但不背之合尘。即名随顺。亦非别有能顺。故罗什云。无心于合合者合焉。随顺净觉。故言净觉随顺。如是执尽病除。然后兴心运行。则聚沙?地。合掌低头。皆成佛道。如斯修习可谓正因后徴拂所由。释归圆实。
经。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解曰。先徴意云。身心幻妄许可说全空。知觉称理。因何又拂。有无俱绝。约何修行。释意云。相因相待。皆是从缘。人人之法岂实有体。生心动念即乖不性。失正念故。圆觉性体。俱无如是等。故于中曲分两节。初明诸法(二句)。后显一心(六句)。虚空性者。一切法空。不生灭也。谓如上相。犹若虚空。本自不生。今无可灭。非谓拂之方令空也。故佛藏经云。一切法空。无毫末相等(等取诸文非一)。常不动者。一切法寂(净名)。不来去也。非已去也。非未来。非现起故。故法句云。诸法从本来。寂灭无所动。法华云。常自寂灭相。又华严有大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上句)。不来不去(下句)。无功用(非作故无等)。解脱门(净觉随顺)。
次如来藏下显一心也。略启二门。初唯释如来藏。后总释经意。初中六门分别(此是经题义[令]全部。故备释也)。一释名。二出体。三种类。四行相。五业用。六劝信。今初。由三义故。得名为藏。一隐覆义。二含摄义。三出生义。(佛性论亦有三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义。然局于此经文当乐也)隐覆者。复有二义。一者藏如来故。名如来藏。谓众生心。具诸佛德。但以迷倒。都不觉知。故名藏也(藏有如来有财释也)。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胜鬘云。生死二是如来藏。如来法身。不离烦恼。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贪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乃至常不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便以九喻喻之。一萎华(贪使)佛身(真法界中)。二岩蜂(瞋使)淳蜜(说一昧法)。三糠糩(痴使)粳米(说种种法)。四粪秽(增上贪等)真金(真如不变)。五贫家(根本无明)宝藏(法身佛性)。六庵罗(见惑)内宝(二身佛性)。七弊衣(修惑)金像。(法身)八贫女(不净地垢)轮王(报身)。九燋模(净地诸垢)铸像(化身)。二者佛性论如来藏品云。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隐覆中文)。含摄者有其三。一体含用。谓如来法身。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功德。而为彼等之所依止。故名为藏(金器)。二圣含凡。佛性论言。一切众生。皆在如来智内故。名如来藏(所摄中文上二皆持业释)。三因含果。谓因地已摄果地一切功德。亦如佛性论说(能摄中文)。出生者(论三义中无此)。谓此法身既含众德。了达证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证真。能成佛果。是以十地论。释地义云能生能持。又释金刚藏云。藏即名坚。其犹树藏。谓如树心坚密。能生长枝叶华实。地智亦尔。能生无漏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此以理智合为如来。亦持业释)。此三义者。初约迷时。后约悟时。中间克体。
二出体者。即论中一心也。论又依此显二门。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十地经云云)。胜鬘名为自性清净心。此下经云如来圆觉妙心。涅槃即名佛性。唯识但就染相名为藏识。故密严云。佛说如来藏藏识。三种类者。佛性论云。如来藏有五种。一如来藏(自性)。二正法藏(因也。如前出生义也)。三法身藏(至德)。四出世藏(真实)。五自性清净藏(秘密)。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藏(即论中初一藏。华严亦云入法界藏智无差别也)。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之四名。初总相。次克体。三已证。四约迷。将客尘不染故。次文云。此自性清净如来藏。纵为客尘烦恼所染。犹是不思议如来境界。
(纵为犹是四字。此[本]缺也。流志译者。具矣)四行相者。然此如来藏心。约真妄和合。总有二种行相。谓此经下云。如来藏自性差别。论云真如生灭。然真妄各有二义。真谓不变随缘。妄谓体空成事。真中不变。妄中体空。即真如自性也(胜鬘云。如来藏。离有为相。常住不变)。真中随缘。妄中成事。即生灭差别也。如真性中复有二种。胜鬘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所谓空如来藏。若脱若离。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河沙不思议佛法。论中亦云。如实空。如实不空。义全同此。后释生灭。亦有二相。谓漏无漏。无漏复二。有为无为(无为亦在生灭门者。具如论疏辨也)。有漏亦二。谓善不善。五业用者。前二行相。皆有业用之义。初真性者。有其二业。一能持自体河沙功德。从本已来。不失不坏。二能御客尘河沙烦恼。无始时来。不染不污。后生灭亦有二业。一能起惑造业。旷劫长受六趣生死。故楞伽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乃至若生若灭。二能知真达妄。发心修行。证三乘果。如前所引十地论等。由后二业故。宝性论引经偈云。无始时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诸道。及证涅槃果。长行引胜鬘释云。性者如来藏(唯识释云。界以因义释。随自宗故)。依止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诸道者。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证涅槃者。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六劝信者。既诸佛因果。终始依之故。入道行人。先须信解(宝性云。是一切智者境界。何以故。乃为愚倒凡夫说耶。偈答以法弱心等云云)。离此别信。信则堕邪故。密严经云。呵为恶慧。必须了之。方知正道。故胜鬘云。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缠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华严初会。普贤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意在此也。然虽此心圣凡等有。但果显易信。因隐难明故。浅识之流。轻因重果。愿诸道者。深信自心。应舍难舍之妄缘。求见难见之妙理。妙理者。即自心也。故胜鬘经云。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一也)。彼心为烦恼所染(二也)。若料拣信解之器者。是非各三。非器三者。一身见(执蕴为我)二四倒(无常苦无我不净)三失空(离空如来藏义。修空者三类云云)。具如宝性论说。是器三者。一自成就甚染法智。二成就随顺法智。三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如胜鬘说。又反三非。三非。复成三是三非可以意得。
上来释竟。释经意者。今此文中。约藏自性。离有为相。常住不变。以释上拂迹之由。即二种行相中。真如门也。言如来藏者总标。次二句空藏。后三句不空藏。无起灭者。释上所知生死等。无知见者。释上彼知觉等。见各生死起者。即云执情。见生死灭者。即云知觉。今以如来藏中。既无可起可灭。何有能执能知。又迷时生死非起。净心非灭。故无迷也。悟时净心不起。生死非灭。故无悟也。无悟故无知见矣。此乃不不可识识。抑亦不可智知。识智俱如。方为自体真实识知。大智慧光明遍照。为下三句不空藏矣。如法界性者。界性与藏心。体同义别。别有其二。一者在有情数中。名如来藏。在非情数中。名法界性。如论智明佛性法性之异。二者谓法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如来藏则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如云能造善恶。能起厌求。就法界言。则无斯义。据此则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混其本末。混则普该之义易信。克则遍周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摄其二义之别。归于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诚非究竟圆实。究竟者。竖穷三际。始终常然。圆者。体遍十方。满者。众德具足。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也。
第四结牒问词
经。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解曰。但结前文。更无别义。此下大文第二偈颂。文二一标举。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解曰。泛论偈颂总有四种。一者名阿耨窣睹婆颂。此不问长行与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二名伽陀颂。此言讽颂。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非颂长行。三名祇夜颂。此云应颂。四名蕰驮南颂。此云集绝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经十一段偈。于前四中。皆是祇夜。于后八中。正唯三七义。兼一五六。全非二四八。又慈恩说十。谓利钝前后。曲直难易。真俗取舍□释智辨。解持说行。对会可知。然长行偈颂。相望有五对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今经问目皆长有偈无。答皆长广偈略。余随相当对文当指。今此段中。五偈重讽。长行更无。别义故。如次依前四段科之。但经文有少增减。故科段名亦少殊。二正陈文四。初一偈讽了悟本觉。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二五句讽摧破无明。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上二段皆长离偈合。三七句讽拂迹成因。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满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幻灭无处及成佛道等言。长先偈后。四一偈讽结牒问因。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菩提心者。长隐偈显。下诸偈颂例此唱经。
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谓创因法镜照心。顿能信解。至于长久修证。则节级不同。良以障有浅深。根有利钝。习气厚薄。心行依违。故须处处随根引令得出。然其修证。阶降虽殊。必藉本因故。言依解前则信解。此则行证故。华严八十卷文亦唯四字摄尽。所谓信(初会)。解(其次六会)。行(第八一会)。证(第九一会)。此乃文虽广略。妙轨攸同。纶绪始终。唯斯二典。文中二。初徴释用心。后广明行相。所以然者。以悟修之理一异难明。意实相符言而似反。故须徴释令解用心。然后随性随缘。广为明其行相。初徴释文中。大科四段。不异初门。伸请中三亦同前例。今初进问威仪。
经。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币。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曰。普贤是行中之体故。标居首。为下所依。总别观门。不离此故。二圣表法。已具前文。次正陈中。文四。一就当根徴起。
经。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解曰信解圆觉。即是当根虽达天真。未明缘起(下云曾不了知如幻境界)。大士悲愍接下无方。反覆徴问。用心解行。如何契合。二问解行相违。于中复二。一幻幻何修问(难以幻修幻也)。
经。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解曰。初二句解。后二句行。谓一切如幻。正解分成。幻法非真。复何修习。故解与行进退相违。徴释用心。实由斯矣。
此问从前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等文。而来意云。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将幻还除幻。幻幻何穷尽。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传此方。翻成难晓。今依古师。解华严如幻之文。法喻各开五法。
心识常怀惨毒。无慈愍心。或因贪起杀。因瞋因痴乃以慢杀。或兴恶方便誓杀。及以咒杀。或破决湖池。焚烧山野。畋猎鱼捕。或因风放火。飞鹰放犬恼害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悉忏悔。或以槛?坑拨。叉戟弓弩。弹射飞鸟走兽之类。或以四卓网四曾钓。撩漉水性鱼鳖鼋鼍虾蚬螺蚌湿居之属。使水陆之与空行藏窜无地。或畜养鸡猪牛羊犬豕鹅鸭之属。或自共庖厨或。贷地宰杀使。其哀声未尽。毛羽脱落。鳞用伤毁。身首分离。骨肉销碎。剥裂屠割。烧煮炮炙。楚毒切害。横加无辜。但取一时之快。口得味甚寡。不过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报殃累永劫。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复兴师相伐。疆场交争。两阵相向。更相杀害。或自杀。教他杀。闻杀欢喜。或习屠脍。及为形戮。烹宰他命。行于不忍。或恣忿怒挥戈儛刃。或斩或刺。或推着坑堑。或以水沉溺。或塞穴坏巢土石捶碑。或以车马。躏轹践踏一切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或堕胎破卵。毒药蛊道。伤杀生命。垦土堀地。种植田园。养蚕煮茧。伤害滋甚。或打扑蚊虻狛啮蚤虱。或烧除粪扫。开泽沟渠。狂害一切。或啖果实。或用谷米。或水或菜。横杀众生。或然樵薪。或露灯烛。烧诸类。或食酱醋。不看摇动。或泻汤水。浇杀虫蚁。如是乃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恒常伤杀飞空着地细微众生。弟子以凡夫识暗。不觉不知。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以鞭杖枷锁桁械压拉拷掠。打掷脚手。蹴踏勤缚笼系断绝水谷。如是种种诸恶。方便苦恼众生。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僧。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乘是忏悔杀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刚身。寿命无穷。永离怨憎。无杀害想。于诸众生。得一子地。若见危难急厄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解。令得解脱。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便诸众生。睹形见影。皆蒙安乐。闻名听声。恐怖悉除。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
(心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七)
此身念念变 乐念念无常 着欲诸人天
无眼故不见 后受至胜处 恒常受行乐
若死王未至 不能到乐处 不知生死者
心见不生怖 彼后欲死时 于自业方悔
境界不厌足 诸根亦如是 若为知灯照
则除着乐闇 常习近境界 思念无量种
如火为风吹 炽然而增长 欲乐甚大力
常增欲大焰 智者谛思量 故能调境界
圆觉道场修证广礼忏文卷第十三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四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十一上
叹梵准前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常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此智宝光触诸菩萨。乃至令得如来大智。何等为四。所谓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慧光普照大智慧宝。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宝大智慧宝。诸菩萨修集一切助道法时。起无量散善波罗浪。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不能坏。如来以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一切散善波罗。持心一境。住于三昧。又以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离三昧味着。超广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光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大智慧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来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无有余。若无如来此四智宝大光照触。乃至有一菩萨。得如来地。无有是处。是为如来心第五相(入八礼)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依法离病普觉菩萨。
第一 五 述问目
于是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解在从前六段经 行于三观及诸轮
我受最为幽隐鄣 上来委细又彼陈
始终修证文皆备 只要强缘发正因
缘者必须真善友 教令反妄契于真
长时用意无差舛 差修之柱□苦辛
菩萨修智如是事 威仪礼佛具咨陈
末世众生去佛远(如人有子。病者偏忧。菩萨大悲。先哀末世)
圣贤隐伏没邪津 修行欲辨明师者(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故求此也)
未委令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行何行 心除何病得精纯
何以发心合大道 自他俱得出沉沦
答处有五段。今二十一偈。一指示明师令事。答求何等人。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常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佛言末世众生等 大心将发(拣二乘心)欲修行(正因)
须求正见真知识(正缘也。佛种从缘起故。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光赞般若云。欲学般若。常与善知识相随。常当承事)
理事穷通照未萌(法句经云。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了达诸法本来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名善知识。华手经云。有四法者。当知是善知识。谓善知修道教化名及过患)
心不住于三界相(六尘) 亦非滞在二乘坑(不着声闻缘觉境界)
外相顺违无定迹
中心(恒清净)悲智必专精(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华严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
虽现尘劳(贪等)赞梵行
虽同诸过毁迷情 捡察意根常寂静
且将同事摄众生(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
抱持断欲婆须蜜(华严说也。乃至摄我唇吻等。皆得解脱法门)
入舍呵淫是净名(入于[淫]。示欲之过。又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因事故乖真教 贬己乘非护法城(或为利益。或有别缘。或厄难。或病疾等。所作非仪。暂乖真教。只得贬己乘非。不得饰非说理。以误凡下)
不使众生入不律 终令尘浊至澄清
求得奴斯真善友 贪真减损智增明
无边苦海终当出 阿耨菩提决定成
末世众生见此辈 必须供养委身形
设令丧命须乘事 文在大乘四法经(经云。未来众生。发意欲求大菩提者。当修四法。一者当发大菩提心。宁失身命。不应退转。二者应当亲近善友。宁失身命。不应远离。三修忍辱。四住寂静之处。云云)
因舍幻躯闻妙法 如将瓦器换金瓶
见师过患及清净 不得必生一念轻
菩萨化仪何可测 须知贵宝弊囊盛(智度论文)
岂以迹乖便怠慢 岂观顺行始虔诚
身命尚犹不合惜 况于财食及名荣
始终不起(恶)猜疑念(猜疑即恶也。法句说。疑念之失云云)
正觉心华自发明 明照十方诸刹土
初心等佛不应惊(前章已说故。此不可惊也)
次说明师所证法 应离四病契心灵
便是答依何等问 众人一一自专听
二分别四病令除。答依何等法令当。
第三 九偈 述生心造作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念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若复有人作是念 欲求圆觉在修持
独度筹量种种行(或此行。或彼行。非一人。悉拟行为种种)
兴心计校拟营为 诵咒持经僧俗讲
拘身执律事威仪 端然宴坐心心息
照有观空种种思 供养佛僧申敬重
修营塔寺效驱驰 游行世界资闻见
栖止深山避过非 或受饥寒苦是行
或云衣食道之资 或拟终身唯自捡
或谋他日作人师 于此多门随执一
欲凭此行契玄微 既是生情属造作
故于圆觉悉乖违 彼圆觉性非因作
作意如何得契之 有作有求非解脱(上皆准经呵非了。此下以经密意。影显是云)
无求无作自圆伊
伊圆举动皆无著 语默纵横总合亘
还就上来诸行相 遇缘应作在随时
随智不随于识念 即于圆觉不参差
贪瞋习气量轻重 自看何病用何治
六度还须长顺性(起信云性无悭吝。顺本性故。修檀乃至般若皆尔)
利他方便运慈悲 聚沙积土犹成佛(法华经)
岂况多闻门(上来所引)何所疑
第四 六 述任意浮沉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二者名之为任病 复有余人作是言
我今不断于生死 复不求于寂灭门
生死涅槃无起灭 任他一切称其根
各顺自心随法性 何须改作强生痕
衣食精粗但吃着 是非好恶不能论
要住要行看稳便 谁能谦赞记寒温
彼圆觉性非因性 故佛呵之为病源
前段驱驰欲觅佛 此科放纵任迷昏
定慧功能从不营 贪瞋习气若为翻
尚味欲天胜福乐 焉真觉性出尘喧
四皓(商山之者)宁逃业力击 七贤岂免死生吞
若不修行常幻化(前云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
此之意见岂堪存
第五 三 述止息妄心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说此病者。防前奢摩他观也。恐迷取静澄念之言。成此病也)。
第三止病今当说 有人患见众攀缘
自心永息于诸念 一切均平皆寂然
圆觉性非偏止合 兼于观照始名禅
故佛判之为止病 病者良由住一边(救云。本性无念。念起乖[住]。今止妄念。以合本性。何妨。今破之云)
念无而有犹能止 照有而迷何不研(研磨观察)
念异真心既要息 止非觉性亦须甄(真本无念。念既乖真。性本无止。止亦违性。故须甄拣)
第六 三 述灭除根境
(计之空无。是灭除义)。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说此病。防寂观也。由前二十五轮中。指寂观。皆云寂灭。及断烦恼。恐迷彼成此)。
前门息念令归寂 此见身心毕竟空
何况根尘虚妄境 永除烦恼以为功
觉体虚明何永寂 灭心住寂是乖中
中道有空虽总泯 真源动静必双融
恒沙妙用元无碍 住寂之心岂是通
乍说不妨如近理 细详方觉甚乖宗
第七 九 述结明真伪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门皆是诸经赞 三观之中二亦然(□□)
今此佛呵为病者 有其两意听吾宣
一者四皆无观慧 半浮半滞各成偏
二者率心住一行 所闻之法未精研
才悟一门离善友 才看一教厌文繁
不穷圣意为绳墨 不就明师为胜缘
但自性倩立意见 但贪单省情于边
细详经意知如此 是故皆云作是言(是意中言。非出声也)
若使一人即具四
但存互泯堕成圆 即此四门皆入道
结云清净是无? 遮莫施为种种行
元来止息不离运 虽观根境皆空寂
任运见闻无所牵 由是结云名止观
病除法在可精专 若怕四?俱不用
更于四外有何诠 故云他观名邪观
不离不即实幽玄 若更生情为别见
斯为他观涉邪阡(阡者[怕]路) 取四名邪离四正
离由俱用取由偏 犹如四谤因偏取
四谤俱融是四门(入法无门也。华严序云。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
第八 三 徴释四病所属
已知四病心须离 未审经文诫阿谁
为说学徒为善友 文中标结似相违(标处似明善友。结处似诫学人。故此徴起而问也。下徴释云)
今勘佛言详利害 学徒善友总须知
是以经中回互说 令知此病贯师资
既知四病应当离 学道须?离病师
依诧此师修道处 始终离病是常规
第九 十六 述第三辨事师之心
答行何等行(文云欲修行者。应当供养善友。结法如是修行。方入圆觉故)。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菩萨问修何等行 佛言善友是因缘(悟是了因。本性是正因。善友是缘因。具三因。即证果也)
末世欲修三观者
应当尽命永相亲(善财问文殊。云何学菩萨行。文殊令事善知识涅槃云。善友成菩提具足因缘)
怡声顺色长乘事
发言吐气即须真 若来亲近除骄慢(善友度人种种方便。师徒相契。法意方传。是以亲近。愚者无识。骄慢即生)
若复远离勿生瞋(或欲除慢。或遇异缘。相去相离。便生瞋恨云。疏我亲彼。说受说憎。既一念瞋。则百万鄣起。非唯失道。乃堕三途。故佛诫之也)
慈悲度脱多方便 俯就机情尚与邻
要妙行门难付授 师徒心契意方申
愚人因此生轻慢(论语云。女子与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慢鄣如何法入神 直须供养无厌足(现)
顺逆(境犹)如(虚)空(心无改易。如空不变。于逆如空。不分别)始悟真
我与众生兼善友 身心毕竟(平等同)体(无异)常均
如是修行方入觉
不能如是是顽器 不知善友何恩德
诸佛皆令没命亲 法句经中撮要说
众听略引少多文(举二十一喻)
眼能示导菩提路(具云善知识者。犹如眼目。示导汝等菩提路故。初六字。后一字。每喻皆同)
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路故)于智慧身
脚能荷负(汝等)离生死(第三句。皆有汝等字。无者少也)
桥梁运载出沉沦 日月照令离黑闇
财宝资令([枚]摄汝等)永(经无永字)离贪(苦故)
利箭射于烦恼贼 勇将能降生死军
絙绳挽拔离地狱 妙药医治贪与瞋
衣(宝衣盖覆切色身)食(饮食能使长法身)梯橙(扶助至彼岸)并铠杖(降伏汝等诸魔怨故)
利刀(能断诸魔怨故)时雨(润渍菩提牙)火烧薪(能熟涅槃食故)
善知识者有如是
无量无边功德轮 善等如来能破惑
故令教汝倍殷勤 宝明闻说号啕哭
泪下椎胸闷绝频(于是宝明[宝明]菩萨与诸大众。闻说此法及善知识甚深法要。举声号哭泪下如雨。悲啼懊恼。不能自裁。自念我等。从旷劫来。为善知识之所守护。是故今日。值于如来。得闻深法。善知识力。非我力能。自念我等从本已来。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声云云)
自恨多生蒙守护
不知恩德但因修 世尊怜愍虚长叹
动杀普光菩萨臻 情问如何事善友
佛言善友德无伦 能于三毒尘劳处
便令顿悟出迷津 如有将船相济渡
不觉身心到海濵(水际) 欲行险路须依诧
备有宝车铠仗人 甘露兽王金翅鸟
无边功德实希闻 应当供养忘躯命
何况妻儿及七珍 善友所为种种行
不应疑念一微尘 具引一经为类例
华严等教卒难陈 是以善财求大行
文殊一向遣南巡
第十 三 述第四除病之行
答除去何病(于中先说病后说除)。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上皆病也。此下说[活。活]中又二。初且等心观人云)。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此下明等心观法云)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末世众生不得道 皆由憎爱自他心
现行前段论粗重 种子斯文说甚深(唯识论中。引经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若见怨家如父母 始终不作二胸襟(胸襟心也)
如此能除诸病本 修行圣道始堪任
于诸法处还如是 生死涅槃非古今
人法自他平等见 华严万行自成林(十行菩萨皆同名林。谓功德林等)
第十一 四 述第五发心深广
答云何发心之问。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拣器也。准弥勒颂释金刚经发心安住。有四种心。谓一广大心。四生悉度也。二第一心。令入无余涅槃也。三常心。实无众生得度。四不颠倒心。无我人相等。今经亦同)。尽于虚空一切众生(一广大心)。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二第一心)。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三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四不颠倒心)。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佛言末世众生等 若求圆觉决心求
应当广发无边□ 世界虚空等廓周
所有卵胎湿化等 悉皆度脱永无休(一。广大心)
令归究竟圆明觉 尽使出于生死流(二。第一心)
于□觉心无取者(三。常心也) 我人诸相已今搜(不颠倒心)
念念自熏悲智种 心心自炼渐调柔(十地)
品地地有调柔果 乘斯愿力逢缘化
岂假生情我计修 三世如来皆若此(如是发心)
不(堕邪见)然便是二乘收
至心忏悔
弟子等。已忏杀罪。次忏劫盗之罪。经中说言。物若属他。他所守护。于此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盗窃。但自众生。唯见现在。故以种种不道而取。致使未来受此殃累。是故经言。劫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牛马驴骡骆驮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偿他宿债。若生人中。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贫寒困苦。人理殆尽。劫盗既有如是苦报。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首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盗他财宝。兴刃强夺。或自恃怙身力。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势力。高桁大械。枉厌良善。吞纳奸货。栲直为曲。为此因缘身罗宪网。或住邪治领他财物。侵云益私。侵私益公。损彼利此。损此利彼。自饶口与心吝。或窃没祖佸。偷度关税。匿公输课。藏隐使役。如是等罪。今悉忏悔。或是佛物僧物。不与而取。或经像物。或营治塔寺物。或供养常住僧物。或拟招提僧物。或盗取误用。恃势不还。或自借贷人。或复换贷漏忘。或三宝物混乱杂用。或以众物谷米。樵薪。盐豉。酱醋。菜茹。果实。钱帛。竹木。缯彩。幡盖。香华。油烛。随情逐意。或自用。或与人用。或摘佛华果。用僧鬘物。因三宝财。私自用。或与人利己。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师僧同学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共住同止。百一所须。臾相欺罔。或于乡邻比近。移篱拓墙。侵他第宅。改标易相。虏略田园。因公托私。夺人邸店及以屯野。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或攻城。破邑。烧村。栅坏。偷卖良民。诱他奴婢。或复枉压无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锁。家业破散。骨肉生离。分张异域。生死隔绝。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商估博货。邸店市易。轻秤小计。灭割尺寸。盗窃分铢。欺罔圭合。以粗易好。以短换长。巧欺百端。希望毫?。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穿逾墙壁。断道抄略。抵捍债息。负情违要。面欺心口。或非道陵夺鬼神禽兽四生之物。或假托卜相。取人财宝。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说尽。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次复忏悔贪爱之罪。经中说言。但为贪欲。闭在痴狱。没生死河。莫之能出。众生为是五欲因缘。从昔以来。流转生死。一一众生。一切生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母乳。如四大海水。身所出血。复过于此。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如四海水。是故说言。有爱即生。爱尽即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所以经言。淫欲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即受鸽雀鸳鸯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淫欲既有如此恶报。是故弟子。今日稽颡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通人妻妾。夺他妇女。侵陵贞洁。行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浊心邪视。言语嘲调。或复耻他门户。污贤善名。或于男子五种人所。起不净行。如是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为眼色惑。爱染玄黄红彩朱紫珍玩宝饰。或取男女长短黑白姿态之相。起非法想。耳贪好声。宫商弦管伎乐歌唱。或取男女音声语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或鼻藉各香蕴麝幽兰郁金苏合。起非法想。或舌贪好味鲜美甘肥众生肉血。资养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身乐华绮锦绣罗縠一切细滑七珍丽服。起非法想。或意多乱想。触向乖法。有此六想造罪尤甚。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上已忏悔身三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口四恶业。经中说言。口业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鸺鹠鸠鸽鸟形。闻其声者。无不憎恶。若生人中。口气常臭。所有言说。人不信受。眷属不和。常相斗诤。口业既如是恶果。是故弟子今日至诚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传空说有。说有言空。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欺贤罔圣。言行相乖。自称己誉。得过人法。我得四禅四无色定。阿那波那十六行观。得须陀洹。至阿罗汉辟支佛。不退菩萨。天来龙来。鬼来神来。旋风土鬼皆至我所。彼问我答。显异或众。要名利。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谗言斗乱。交扇彼此。两舌间构。贩算口舌。向彼说此。向此道彼。离他眷属。坏人善友。使狎密者为疏。亲旧成怨。或绮辞不实。言不及义。诬议君父。评薄师长。破坏忠良。埋没胜己。通利二国。彼此扇作浮华虚巧。发言常虚。口是心非。其途非一。对而誉叹。背即呵毁。赞诵邪书。传邪恶法。或恶口骂詈。言语粗犷。或呼天扣地。牵引鬼神。如是口业所生诸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承是忏悔劫盗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宝。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露种种汤药。随意所须。应念即至。一切众生无偷夺想。一切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乐惠绝。行济急道。头目髓脑。如弃涕唾。回向满足檀波罗蜜。
又愿弟子等。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净皎洁。相好光丽。六情开朗。聪利分明。了达恩爱犹如桎梏。观此六尘如幻如化。于六欲境。决定厌离。乃至梦中不起邪想。内外因缘。永不能动。愿以忏悔眼根功德。愿令此眼彻见十方诸佛菩萨清净法身。不以二相。愿以忏悔耳根功德。愿令此耳。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如教奉行。愿以忏悔鼻根功德。愿令此鼻。常闻香积入法位香。舍离生死不净臭秽。愿以忏悔舌根功德。愿令此舌。常䬸法喜禅悦之食。不贪众生血肉之味。愿以忏悔身根功德。愿令此身披如来衣。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坐四禅座。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想。洞达五明。深观二谛空平等理。从方便慧。起十妙行。入法流水。念念增明。显发如来大无生忍。
又愿弟子。承是忏悔口业众罪。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具八音声四无碍辨。常说柔和利益之语。其声清雅。一切乐闻。善解众生方便言语。若有所说。应时应根。令彼听者即得解了。超凡入圣。开发慧眼。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人生一世内 妄想万年期 黄昏气撮心
半夜命已尽(集者标举) 眷属皆舍去
财物任他将 但持自善根 险道充粮食
若无诸善业 不免趣三途 方悔一生中
虚为别计挍 劝诸徒众等 数数谛思惟
动求正法门 动修出苦道
(各说无常偈)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第卷十四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五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十二上
叹佛
如来成正觉时。以方便入善觉智三昧。入己于一成正觉广大身。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于身中。如一成正觉广大身。一切成正觉广大身悉如是。如来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是故应知。如来所现身无量故。说如来身为无量界。等众生界。菩萨摩诃萨应知是身一毛孔中。有一切众生数等诸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身。究竟无生灭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无处不至故。随其势力。于道场菩提树下。师子座上。以种种身成正觉。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当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加行圆方便圆觉菩萨。
于是圆觉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第一 三 述问目
上说观门及细鄣 利根触境解翻迷
末世众生根钝者 虽然信向力难齐
鄣重心浮须避境 藉于上士更提撕
菩萨应机而白佛 请开方便设阶梯
何以安居修此觉 销除惑业出尘泥
三般净观何以首 如何速证大菩提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
第二 中十二 述道场礼忏且令随想用心
佛言一切众生正(若佛住世) 像(及灭度后)法中法末时
有诸具足真乘性 信圆觉欲修持
若在伽蓝安处众 有缘事故分思惟
缘者进求资智慧 或缘行化运慈悲
但是于他有益事 逢缘胜处且须随
或疑命难王兼贼 亦须避就自防危
若无他事因缘者 即建道场自立期
八十百日百二十 下中上根配应知
日少禅心功未着 日多凡念又生疲
是故处中三度限 别无所表勿生疑(若谓三期有所表者。方等经一七日。久则不遮。天台法华三七日。药师经四十九日。般舟三昧一百日。有何准定)
长(长期)下(下根)中中(中期中根)下(期)配上(根)
此论销业疾兼迟(上根。业易销故。唯下期。余次可知)
长(期)上(根)中中(如前)下(下期根)配下(下根)
此论勤怠故翻之(下根怠慢。难赴长期。故但下期。余次可知)
安置闲居清净处 身心内外要相亘(事理相可)
或在深山当稳使 或于人世别修治(如方等经方法)
若佛在时唯内照
若佛灭后设形仪 心存目睹生真念
还同佛在了然思(思色相身) 暂往天宫三个月
优填刻像礼无亏(佛上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三月未回。优填王思念之切。刻旃檀木为佛像。礼敬如在佛。后佛从天宫下。此木像肘行膝步迎礼拜。佛摩像顶授记云。我灭后。汝大作佛事)
况我未曾瞻相好
将身何处表归依 昔有丁兰事木母(事出教传)
吾徒岂可不如伊 何况引心入圣境
相无相处见希奇 悬挂幡华诸彩翠
整心随力他施为 事如方等经中说
今日都标略指伪 本意虽然欲摄念
初三七日且如斯 稽首十方诸佛号
求哀忏悔契毗尼
第三 八 总述礼忏等法事
礼忏轨仪式广略 诸经开合各随时
善戒经中唯忏向(回向) 智度论文忏(悔)劝(请)随([善]等三也)
婆沙起信添为五
礼拜并前四(忏向劝随)可知 离垢慧经文最备
八重次第是常仪 供养悭贪宿业尽
感于奢富世之资 赞叹能除恶口鄣
得无碍辨说玄微 礼拜能除我慢鄣
得身尊贵具恩威 忏悔总除三(烦恼业报)四(加见鄣)鄣
周圆三业胜难衰
劝请能除谤法鄣 多闻智慧圣之资(成圣道之资缘)
随喜能除嫉妒鄣
得多眷属总相宜 回向能除狭劣鄣(如声入[用])
成无量福众归依 发愿能除退屈鄣
总持诸行证无为 华严行愿开为十
增三(劝请中增。回向中增)减一(无别发愿之文。以十门都是愿故)故如斯(八中增三。合当十一缘。又减一故[准]十也)
劝转法轮(一也)并住世(一也。诸教合为一门。此开为二。故增一也)
回向佛九(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回向。故成三门)顺与违(顺与违者。向佛与向凡不同。向佛者学佛。向凡者即不然却是化他。令同我也。顺理同体收之。故云恒顺)
十种总名为行愿
故令愿数不分支 只为不分便减数
但成十事作常规
第四 中十五 述供养赞叹礼敬
供养有三财法施 财兼内外(外财钱帛等。内财头目髓等)众应知(一也)
法供即当十法行(二也。此说十谓一书写。二供养。三转施。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示。八讽诵。九思惟。十观行)
观行(三也。此说财食香华供养时。一一如理。如理以观智而供养。不同法行中随经文而作观)只于财处推
财食香华无自性
融闻真性无(音没)边陲(陲边也)
即一而多遍法界 香华等类总如斯
但以普贤行愿力 灯油大海炷须弥(具如经文)
香华遍满十方界(如常所[问]) 只缘如法已严持(严持香华。如法供养。故称法性。遍十方界。供养佛菩萨)
赞者本缘敬爱功
于中情发外形词 佛妙色身无与等(示如常[问])
不觉歌之而咏之 礼佛是非有七种(勒那三藏之文)
我慢喧声二种非
第三恭敬从心发 自然外相肃形仪
四无相礼无能所 五当起月幻施为
六即观于身内佛 背尘合觉自归依
第七名为真实相(非内。非外。内外无碍。同一实相)
圣凡内外绝思惟 观身实相而观佛
存真痴假亦乖违 只向心中见境佛
即于境界见心师(师即佛也。即心见境界之佛。即境见唯心如来。心境重重。佛佛无尽)
他己圆融常礼佛
身心念念不生疲 初心次第须教示
尽像当前莲意思 因见丹青想化佛
慈颜净目色熙怡 发语动身能指点
处于圣众独巍巍 见此即知今法报
大圆镜里影何疑 影影但唯明与净
佛佛皆唯寂与知 真假两重即显性
照照心镜不参差 眼在丹青心在佛
见佛册青想自隳 想在化身智在法
法身现处化身遗 观佛如然我亦尔
圣凡非即亦非离(非离凡情) 即佛即身诚踊跃
融心为佛实希奇 从此方修三种观
是何魔魅敢相窥 圆镜菩提但谛照
空华烦恼欲何为 善财只为如斯礼
一身多佛不思议(经云。一一佛前。现不可[思议]说。不可[思议]说佛刹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
诸佛只缘如斯现
故令一佛应多机
第五 中十一 述忏悔
八门仪式三门竟 今当忏悔众应听
梵语忏摩此悔过 心中悔始忏其情
悔者后今求不作 不如是者是空名
空名无事名为妄 妄语之?欲现行
真忏悔除三四鄣 三是贪瞋业及生(生者[爱]报之身)
鄣于圣道人天道
只为如斯鄣义成 业者须分定不定
对于时报遂纵横(一时定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三时报俱不定。四时报俱定)
定者伏之且未受
或令转重以为轻 不定之中直便灭
各随道力自调停 报者海空山石等(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得能除灭)
到来无计与他争 四者就三添见鄣(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
只分烦恼利兼儜(儜钝也。钝使五。谓贪。瞋。痴。慢。疑。利使五。谓五见)
但忏悔四般皆使灭
尘劳八万一时清(此都营八[万]四千也)
欲忏先须知所起 皆因无始本无明
本末惑中凭观智 余兼(兼者。亦复[劝]智。方永灭也)善法互相倾
若约责心须总忏(善恶不动皆有漏者)
若论业报即遍形(唯忏恶业)
恶事违真须永断 善门顺理倍须营
就恶之中复二种 性遮二罪似根(性也)茎(遮也)
遮罪先当作法忏(如律) 性?起行互亏盈(上品心忏下品罪。下心忏上罪)
起行之中复有二
事理顺逆各依经 事依方等通诸行
理忏观空入觉城 顺逆二门各有十(十顺者。顺生死也。一计我起身见。二内具三毒外遇五尘。三不喜见他之善。四恣三业所为。五恶心遍[万]六昼夜相续。七隐覆。八不怖畏。九无惭愧。十拨无因果)
以起十逆后翻破(一信因果。二惭愧克责。三怖恶道。四发露。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护法。九念佛。十观空)
病之与普类枯荣(药荣即病枯也)
十种顺生罪荣茂
十门逆破罪枯零
第六 中七 述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四门及都结八重
第五门中应劝请 如来菩萨二乘人
莫般涅槃常住世 及为众生转法轮
佛本世间常说法 垢心恶业自迷真
称真离识勤观佛 智显心清即见闻
六中念念须随喜 随所见善悉欢忻
三乘所有因缘事 及至人天诸善因
七者常持回向意 回凡向圣(菩萨也)出迷津
回己向他(众生)事向理(实际) 何论善恶与怨亲
即此名为三种处 菩提实际及凡身
声入角中声即违 展于少福自弥纶
第八重中常发愿 四弘五誓运心神
断妄度生圆佛法 希望乐欲莫因循
如上八重说理事 意令自解用心遵
一一门中多句偈 即令朝暮旋申陈
第七 中六 述感应
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恳到注心彻圣境 圣凡交感现徴祥
所现随心无定相 佛菩萨等或华光
智鉴洞明真悦乐 身支柔洞志汪洋
轻利安和神爽朗 虚闲调畅气清凉
梦里定中而显现 身忘念寂忽安详
不作圣心即善境 若为圣解即魔殃
天台教里明真伪 伪者神情无定常
或思散善或思恶 或即欢忻或恐惶
若人念着魔资力 感动凡人或发狂
若自觉知不住着 自然谢灭志唯刚
真者总无如上事 皆将信进等(等于念定慧。此是五根。亦是五力)相当
厌患世间忻出世
必于本观转坚强
至心忏悔
已忏身三口四竟。次复忏悔佛法僧间一切诸障。经中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众僧难值。信心难生。六根难具。善友难得。而今相与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闻正法。于其中间。复各不能精勤尽心。恐于未来长溺万苦。无有出期。是故今日。应复至倒惭愧稽颡归依佛。
弟子等。自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常以无明覆心。烦恼障意。见佛形像。不能尽心恭敬。轻蔑众僧。残害善友。破塔毁寺。焚烧形像。出佛身众。或自处华堂。安置尊像卑猥之处。使烟熏日暴。风吹雨露。尘土污坌。雀鼠残毁。共住同宿。曾无礼敬。或裸露身形。物不严饰。或遮掩灯烛。开闭殿宇。鄣佛光明。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于间有种种过。以不净手。把投经卷。或望经书。非法俗语。或安置床头。坐起不敬。或开闭箱箧。虫啖朽烂。或首轴脱落。鄣党失次。或语脱漏语。纸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传。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或眠地听经。仰卧读诵。高声语笑。乱他听法。或邪解佛语。僻说圣意。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或抄前着后。抄后着前。前后着中。中着前后。绮饰文辞。安置已解。或丰或约。或为利养名誉恭敬。为人说法。无道德心。求法师过。而为论议。非理弹击不为长解。求出世法。或轻慢佛语。尊重邪教。毁訾大乘。赞声闻道。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于僧间。有种种鄣。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害发无上菩提心人。断灭佛种。使圣道不行。或罢脱道人。鞭拷沙门。楚揵驱使。苦言加谤。或破戒。破见。破于威仪。或劝他人。舍于八正。受行五法。或假托形仪。窥窃常住。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或裸形轻衣。在经像前。不净脚履踏上殿塔。或着屧屐入僧伽蓝。㖒唾房堂。污佛僧地。乘东策马。排突寺舍。如是等罪。于三宝间所起罪障。无量无边。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上来已忏若道若俗。于三宝间。所有过失竟 次当唯说出家受戒僧尼。亏犯戒律。作诸非法之罪。我等今者。在佛法中。修行圣教。恐乖背正典。妄推心理。迷于自是。独见他非。或服法衣。为人师导。假托真实谍论。心在利养名闻。或以禅法授人。或以律仪摄众。傍求俗论。僻取邪宗。或住寺宇伽蓝。作摩摩帝。典主常住僧物。驱役常住净人。苟润私房。阙于僧要。常住之法。理通十方。自存供身。非理遮吝。是故经云。宁以此身。投入火坑。经终不故盗常住僧物。又大集经云。若常住物。笃信檀越重心施物。私自费用。或持出外。将与知识亲里白衣。此罪同五逆。观佛三昧经云。盗僧祗物者。如杀父母等罪。方等经。华聚菩萨云。四重五逆。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金刚鬘经云。盗佛塔物。常住物。现前僧物。下至如芥子许。此罪堕地狱。经不可说劫。受大苦恼。后于大海中。受罗刹身。百千万亿针嘴虫。食其身肉。故知目前称意。将为果报。自随一入真途。悔何所及。是故今日觉悟。至心归依佛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污秽伽蓝。侵损常住。怀盗心取。或钱或帛。竹木华果。米面盐油。自不堪消。兼余费损。不勤捡察。他用不知。牛力人功不量轻重。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识。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乘是忏悔佛法僧间所有重障。生生世世常值三宝。尊仰恭敬。无有厌足。天缯妙彩。宝网交络。百千伎乐。珍异华香。非世所有。常以供养。若已成佛。先往劝请。开甘露门。若入涅槃。愿我常得献最后供。于众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兴隆三宝。上弘佛道。下化与生 又复愿。我等乘此忏悔破戒之罪。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常得出家。受持如来清峻戒捡。然大法炬。竖大法幢。普令众生知见正道。不入四魔网。永厌三界身。愿共诸众生。常生诸佛国。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正法念经)
见他病死相 而不自觉知 衰相到来时
乃知自苦恼 放逸自浊心 常乐于境界
不觉死随逐 常不离随逐 常不离贪欲
爱乐游戏人 乐行于放逸 死军将欲至
破坏如毒害 努力勤观察 无令烦恼生
烦恼设起时 不令造恶业
(最后之一偈。集者之劝)
第二十三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若有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慧故。离于一切鄣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乃至到无功用智地故。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销。妄穿其身出在于外。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妄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第一 中三 释经文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初二偈。且述前礼忏之益。后一句。方正述摄念之益)。
本立三期缘定慧 欲修定慧戒为先
戒净必由除业障 障除礼忏是其缘(礼忏除业障。障除即戒[净]。即心定。心定即慧发。故修三法。礼忏为先)
遂且处诚三七日 荡除罪垢净心田
尸罗既得还清净 三昧勤修即现前
欲入观门须摄念 念忘观境始勤专
虽然观行三门别 摄念为初定不偏
第二 四 述遇夏安居
(经文三段)。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一标异[标异]也)。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二正陈词句也)。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三结示休期也)。
摄念便应论观行 缘疑限内外缘侵
道场在寺或闲处 期限未终夏已临
入众安居失本愿 乖仪终限又沉吟
如来远念无通决 大乘废小理堪任(上皆标经意也)
结夏当为菩萨住
不拘后众小乘心(释经初标声闻异)
至日佛前作是语 某甲同修入甚深
启白依经皆易会 从头次诵佛言音(按安居词)
道场日满随情去 去住无亏功德林(释经末二句)
第三 四 总述诫邪证
(三观皆同故云总也)。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非彼所闻不取者 虑因起行失前踪
此观本令依悟解 解时必合已圆通
信解行证虽殊等 所闻所证始终同
凡在定中所见境 与前理例必相从
解即解其所证法 修即修其所解宗
证即证其修习者 若非前法不应容(修证之智虽有四位深浅不同所信所解所修所证之法。但有一真圆满净觉之德用)
三门之首先标示 意使心源解用功
向后门门皆结指 只依此意不能重(不重释也)
第四 三 结前生起三观加行之意
道场礼忏安居等 方便随缘事已终
前段所开三种观(威德辨音章)
从兹摄念入真宗 行相前章说已备
此门终始显心功 始者答于何是首(问云三种净[劝]以何为首)
终者功成心境通
即知行相于前段 起入之门在此中
今初净观何为首 谛听经文便发蒙
第五 六偈 静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前段但云取静行 不言何以得知之
今令不起于思念 即是初心起入时
如何静极皆成觉 此义先须却反推
推到本源知起处 息心归本自无疑
本觉迷为心意识 识成根境便营为
止息营为名取静 静极廓然无所思
无思根识还真际 真际昭然七觉支
一念静时一念觉 根身世界尽如斯
觉满十方诸世界 众生起念悉能知
在我觉中而起念 能知彼念故相宜
如影入于明镜中 镜能照影了无遗
初心若未全通彻 即将镜影以为师
第六 四偈 幻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自静其心不假外 涉尘起幻藉强缘
故令想佛并菩萨 彼既修行我亦然
依种种门渐次学 不辞勤苦入诸禅
广大熏习成种子 种能起用用无边
前约大悲门幻众 今修大智托真诠
悲智互陈须等学 大乘二利不令偏
道场熏习令成熟 限满随其力分传
静观归源功顿现 今随差别渐令圆
第七 七偈 寂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前说妄情直造入 绝于对待了灵源
今明初入须方便 是以先令取数门
数者心中差别念 生住异灭转滋繁
粗细分齐诸边绪 起信后苗说至根
一一了知如镜像 纷纷不住类于猿
由无念故能知念 念念空华无所存
本来元来同一觉 觉心清净本无痕
细详彼论如斯说 对此经文非二言
一觉灵心宁别体 绝待无念岂殊诠
但泯方能但了达 由斯歒体似相翻
初唯宴坐而观察 后四威仪悉可论
渐至百千世界雨 随其一滴了无昏
我心圆觉无边际 万类于中似幻魂
还例前门镜像喻 顿教初心等世尊
第八 四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非彼所闻不可取 三门诫约语皆闻
义在标中先释了 今论证相显圆宗
证时真实兼相似 且明相似有何功
父母所生眼耳等 三千世界六根通
真实证者初中后 初住菩提现佛容
中间位位皆圆证 最后如来是大雄
今此即当相似证 六根文在法华中
此知雨滴并心念 圆宗因果必因融
第九 三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问云三观何为首 次答三门如是修
经云此是初方便 三门名自顺其流
初令不起于思念 次令想佛以勤求
后约数门而趣入 当知一一有因由
但说三单初首者 诸轮交络互为头
此三是本今时示 开合诸门悉已收
第十 二 述遍修三观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上说各修一观竟 今明三种遍皆修
如此勤行精进者 即同善逝出阎浮
如来只是令修道 三观圆时万行周
故就此人名佛出 照然岂不有元由
第十一 五 述互修三观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鄣。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别观遍习如前说 今即三门更互修
根钝观门难悟入 当勤忏悔至心求
先断爱憎谄嫉妒 三中且取一为头
此观不成习彼观 渐次研磨心不休
色想碍时难取静 即将幻观勘根由
质壳当情难似幻 即观空静绝源流
动静互违难契可 即须直向本源搜
中道难成绝待者 即须双照遣调柔
如期回互勤求证 药病还应有所投
若不耐烦便放舍 三途谁为歒仇仇
至心忏悔
弟子等已忏人间及佛法僧。所有诸业鄣竟。今当次忏当来报鄣。即是地狱畜生饿鬼。总别之报等鄣。是故佛告骄陈如言。欲界之中。八大地狱。一一地狱。四面各有十六隔。以为眷属。周匝围绕。八大地狱者。一名一死一活地狱。二名黑绳地狱。三名众合地狱。四名叫唤地狱。五名大叫唤地狱。六名热地狱。七名大热地狱。八名阿鼻地狱。若诸众生。自身口意业。造诸恶业。故生于彼大地狱中。经无量劫。受种种苦。从一地狱。至一地狱。苦中极苦。不可堪忍。身常火燃。食热铁丸。饮镕铜汁。以其恶业未毕尽故。如是不死。畜生之中。或有身如牕中游尘。复有众生。如十千由旬。复有众生。寿命如一时顷。复有众生。寿命一劫。以恶业故。在彼中生。不知善法。亦无智慧。常行不善。无明黑闇险恶道中。常受饥渴。捶打乘骑。负重困乏。领穿脊破。蚊虻毒虫竞相唼食。或有饿鬼。身长一尺。或有饿鬼。身量如人。或有饿鬼。身如千逾缮那。或有饿鬼。身如雪山。裸形无衣。被发自缠。黑瘦羸瘠。唯皮里骨。肉血都无。身体粗涩。犹如枯树。恒苦饥渴。口内火然。?出于外。心常瞋忿无有慈悲。热闷慞惶。求凉不得。既念此苦。更生重苦。缘苦生苦。还造苦因。于未来身。复受苦报。如是三恶道苦。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已忏三途等报。今当次复稽恳忏悔人天余报。我等相与禀此阎浮。寿命虽曰百年。满者无几。于其中间。盛年夭枉。其数无量。但有寿苦煎迫形心。愁忧恐怯。未曾暂离。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恶业滋多。致使现在心有所为。皆不称意。当知悉是过去已来恶业余报。是故弟子。今日至诚归依佛。
弟子等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所有现在及以未来人天之中无量余报。今当忏悔人间流殃宿对际残百疾六根不具罪报。忏悔人间边地邪见三恶八难罪报。忏悔人间多病销瘦促命夭枉罪报。忏悔人间六亲眷属。不能常相保守罪报。忏悔人间亲友凋丧。爱别离苦罪报。忏悔人间怨家聚会。愁忧怖畏罪报。忏悔人间水火盗贼刀兵危险惊恐怯弱罪报。忏悔人间孤独因苦流离波逆亡失国土罪报。忏悔人间牢狱系闭。鞭挞拷楚罪报。忏悔人间恶病连年累月不差。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罪报。忏悔人间冬温夏疫毒疠伤寒罪报。忏悔人间贼风肿满否塞罪报。忏悔人间为恶鬼神。伺求其便。欲作祸崇罪报。忏悔人间鸟鸣百怪蜚尸邪鬼为作妖异罪报。忏悔人间为虎豹豺狼水陆一切诸恶禽兽所伤罪报。忏悔人间自缢自刺自杀罪报。忏悔人间投坑赴水自沉自坠罪报。忏悔人间无有威德名闻罪报。忏悔人间衣服资生不得称心罪报。忏悔人间行来出入有所云为值恶知识为作留难罪报。如是现在未来人天之中。无量祸横灾疫厄难衰恼罪报。弟子今日。向十方佛尊法圣僧。求衰忏悔。是故至心重说偈曰。
积业多生满藏识 爱痴熏润不焦枯
顺生顺后到来时 业种发牙即受苦
或生无间诸地狱 身心痛切实难当
或即生于饿鬼中 腹饿喉干千万岁
或在畜生偿宿债 蹄穿脊烂受刀破
今若昏痴不忏除 命谢刹那即如此
或虽引业生人道 别报众多苦恼缘
受离怨会病缠身 水火刀兵诸变怪
我观身命如风㷎 谁能保得几多时
故令恐惧切心肠 投佛求衰愿救拔
或即灭除令免受 或令身受重为轻
唯愿诸佛证明心 免令报鄣鄣修道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本师释迦牟尼佛。
至心发愿
愿我忏除报鄣后 世世长为自在生
随缘教化历人天 不被业缘相系缚
福智资粮勤修辨 引领众生归本源
生生傍报十王身 正报圆成无上觉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纵使此身满百岁 终归要有死当头
况复卒亡无定准 如何兀兀不惊愁
如鸟被绳常系脚 似鱼食钩镇吞钩
鬼使忽来追投去 亲朋悲泣岂能留
见此危难苦 离欲毕修禅 禅定方为乐
如经中偈曰 若有是痴心 于爱欲爱乐
复得衰恼已 其心即生悔 欲火所烧者
为境界所诳 不得寂静道 一切上乐处
若世间欲乐 若爱所生乐 不及一内乐
十六分之一 禅乐为第一 白法离生死
爱尽第一乐 毕竟不退乐 不怖畏知足
此修者不求 如是禅定乐 更无乐可比
若不为爱缚 疑所不坏者 彼则渡有海
常受一乐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五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广文卷第十六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十四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以心自在力。无起无转。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无起故。乃至如来法轮。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一切众生种种语言。皆悉不离如来法轮。言音实相即法轮故。如来应正等觉。有三昧。名究竟无碍无畏。入此三昧已。于成正觉。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众生数等言音。一一音中。众音具足。各各差别。而转法轮。令一切众生。皆悉欢喜。能如是知转法轮者。当知此人。则为随顺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则非随顺。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经教名义贤善首菩萨。
流通分
第一 五 叙问目
于是贤善首菩萨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大觉慈悲方便慧 巧将一法被三机
说此正宗法义毕 会中俱得入玄微
尔时贤善首菩萨 欲使流通末世时
即从座起咨陈佛 先赞如来具大悲
已悟觉心修习意 未明言教复何为
此之经教名何等 末世众生何奉持
修习得何功德分 终久流通何所归
有人持此经名句 使我如何卫护之
名句文三无记法(准小乘宗。名句文三是无记。无记属有漏也)
岂于烦恼作能治 持法功能前已说
持经福分愿除疑
第二 五 述能说能护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佛告善男诸佛子 此经不是小因缘
百千万亿恒沙佛 法报融通之所传(后佛无别法。皆是过去一切佛法。故云传也)
智身多一元相即
不可单局在一边(有云。报身一向有为。是一边也)
即一之多诸佛□ 即多之一释迦宣(准佛地论。受用身亦即释迦也)
三世如来所守护
十方菩萨所依传 十二部经清净目
除却华严难比肩 法华妙典传菩萨
般若深经付释天 唯有华严兼此教
世尊自护在心前(上四经皆本文述自)
良以推穷彻妄本 须因照了洞真源
故佛喻之为眼目 实由道理贯群证
第三 三 述经名字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佛当时。但直随问说法。不标题目。故说法了。菩萨问之。后结集人。方于此中取此名字。于卷首题之也)。
经号大方广圆觉 圆明觉是陀罗尼
亦是修多罗了义 决了诸经根本疑(上二名。如题中释)
亦名秘密王三昧(此云正思。即真如三昧也。起信论云。是一切三昧本故)
随器异闻须正思
亦是如来决定境 妄除觉显本圆知
如来藏性成差别(文中。具述真妄义故)
智全随顺(幻灭灭故。非幻不灭等)识令违(无始幻无明。皆生于圆觉妙心。乃至五道计我。起爱造业受报等也)
我令依义安名字
汝□即将显义持
第四 二 明受持所至处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是经唯显如来境(问文中。亦说无明及造业。何言唯显佛境。下句答。照佛境方见无明本也)
故见无明似梦人
唯佛如来能尽说 三重法界洞圆真
依此修行渐进者 必归佛地出沉沦
迷于本觉成诸幻 幻尽元来是法身
第五 三 述答奉持问
显正唯大乘。兼小机亦益。称此悟入为持。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虻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大乘经名顿教 顿机遇此即心开
亦摄渐修诸品类 皆熏觉性遏轮回
或即六根皆净妙 此生功德似如来
或降贪爱专求悟 日月资熏结圣胎
譬如大海无际□ 百川流注不曾洄
修罗乃至蚊虻等 饮者皆除渴乏灾
第六 九 赞经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从此挍量功德分 或闻或信或能宣
闻之生福(故以施宝之福校量)说之智(故。以度人之智校量)
信之福智宿因缘(故以福慧校量)
假使有人以七宝 积满三千之大千
施佛法僧贫病苦 思量此福数无边
不如闻此经名字 及一句义在心田
生福还将福比校 等于流类事相连
有人教化凡夫类 百恒沙数具随眠
皆令证得阿罗汉 斯人智德实难诠
不及僧人于此教 宣扬半偈揭人天
优劣利他俱属智 小中圆顿(此经)胜多偏(百恒沙得阿罗汉也)
若有闻名能的信
即验己于多佛前 种诸□慧闻斯义
凡地能超小圣贤 闻名信者闻圆觉
信我身□觉本圆(的信如斯。无分毫疑。始名净信。非闻经题经句。便名为信若的信身中觉圆。即必无身无我一切法。的所见一切。念念是自妄情所变。则必欲息妄求说。故知非于一佛二佛修善也)
分别惠惟及句义
所思所说悉皆然 我相本空名半偈
佛身本具足为全 若实如斯的信解
因何肯受妄情牵 即知吞食金刚者([第]出华严经)
决定终须出盖缠
想取此人功德分 岂将罗汉欲齐肩
第七 八 述所答护持之问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已答经名劝受持 校量功德及终归
云何拥护持经者 此问如今欲指撝
护法因缘甚广大 坚则长寿悉应知
外护功德齐内护 且论内护事何为
汝于末世修行者 守护无令行业亏
但得人心不被恼 岂须美食及鲜衣
恼身多是诸魔魅 须令神众稍加威
外道恼心生异见 当令际会遇明师
若人恼乱持经者 头破如阿梨树枝
比丘破戒欺清众 须白国王如法治
不治则断如来种 国王获罪国中衰
大集经第二十六。佛告摩揭国王。我法中有犯罪者。或令苦作一月二月。或摈出国。治如是等诸恶比丘。令善比丘安乐持法。大王。若未来世。有我弟子。饶财多最者。有大势力。一切大众不能摈治者。王及婆罗门。城主村主。那守宰官。应当摈治。若不治者。则断佛种。能灭法炬。其罪过于夺一切人眼。其国当有谷贵兵革疾病不祥之事。善神舍离。暴风横起。多恶风雨。若诸王大臣。城主村主。郡守宰官。勤心护法。治恶比丘。则为供养三世诸佛。亦得无量诸善功德。第二十八亦云。护法功德。如人与十方众生寿命眼目手足。又云。王言。世尊。破戒比丘。可得受信施不。佛言。破戒比丘。十方诸佛。可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持佛禁戒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我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亭历子。问。比丘持戒破戒。各自云之。设有直犯粗重之戒。亦只是当寺同处人知。除正犯王法送官司。王臣推勘。无由知之。今据经文。佛令国王大臣治破戒者。国王大臣如何并得。答。若私自破戒人不知者。但招乘道。却不害传法比丘。今说参预世事。贮畜钱物。不随护法比丘教令。王臣治罚也。大集经次前之文。已自辨明此事也。文云。王又白佛言。世尊。言破戒者。有何等相可得知不。佛言大王。有智能知。若有不恭敬三宝知上者耆老同学。乐在居家。常修贪心。远离法心。乐说世间无益之事。是名比初破戒相。养畜奴婢象马牛羊驴骡猪。乃至八种不净之物。是名具足毁禁戒也。名沙门中贼。沙门中旃陀罗也。是恶比丘。即是圊厕。如是比丘不应共住。如是比丘灭解脱灯。若有恶王。拥护如是诸恶比丘。是王便增三恶道种。前恶比丘呵骂责数。如比丘住。应先白王能持法不□[?*支]。王言。是中多有大众。我当云何驱遗多人。智者闻也。不应复住。便舍去至寂静处。
治则名为供养佛 得无量福数难思
乃至前未来世。有信说已前婆罗门。治恶比丘。为法故舍身命。宁护如此比丘一人。不护无量诸恶比丘。是巳舍身生净佛土。常值三宝。不久成佛。大王。我不听一人受畜八不同物。唯听大众得受畜用已。前有人能护治法者。当知是人。乃至十方诸佛世尊大檀越也。问复有诸经。不许国王大臣治罚制勤比丘。此意如何。此遮防无道王臣。虽信佛教。不能毁废。而于释子常怀轻贱。或迎比丘犯他颜色。心王瞋怒(便加损故。有此说也)。
佛说护持正法者 不修五戒及威仪(涅槃经第三云。迦叶问佛云。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佛言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处。故得成就是金刚身。常住不坏。善男子。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矛槊。守护持戒清净比丘。次下迦叶问佛真比丘。合至空闲。何以□遂主者行。佛答云。若有比丘。虽能读诵持戒坐禅说。不能降伏非法恶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众生。当知是辈懈怠懒堕。无所能为。若比丘。护持所受禁戒。能师子吼。广说妙法九部经典。为他广说。[属]益安乐诸众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经中。制诸比丘。不应畜养奴婢牛羊非法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净之物应当治之。如来先于异部经中。说有比丘蓄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师子吼时。有破戒者。闻是语已。咸共瞋恚。害是法师。是说法者。设复命终。故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终]故。我听国王群臣宰相。说优婆塞。护说此人。若有欲护正法者。应当如是迦叶。如是破戒。不护此者。名秃居士。非持戒者得如是名)
觉德比丘勤护法 不令徒众畜违非
破戒者瞋刀杖逼 国王有德助降之
觉德因成迦叶佛
国王即是释迦牟尼。次前经不便说有一持戒比丘觉德。广说经典。制诸比丘。不得畜非法之物。尔时多有破戒比丘。闻之皆生恶心。刀杖逼之。时有国王。名为有德。为护法故。与破戒比丘战。国王身被刀箭。闻法欢喜。命终生阿阙佛国。为彼佛第一弟子。觉德却复命终。亦生彼国。为第二弟子。尔时王者即我身是。说法比丘迦叶佛是。护正法者。得如是无量果报。故我今日成就法身。不可破坏。
此下天龙神鬼等禀命加护。
第八 四 述金刚众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复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鄣。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八万金刚从座起 礼于佛足自申情
当来末世众生等 有能持此大乘经
我当晨夕兼徒众 守护犹如护眼睛
不使其心生退转 不令灾鄣横相萦
疫病消限不废业 经行宴坐体轻消
修道因缘无乏少 资财衣食每丰盈
唯除假托斯经教 或求利养或求名
如此即为佛法贼 我当舍离住枯荣
第九 三 述天子众
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当令安隐心不退转。
于是梵王帝释等 并其护国四天王
从坐起来而白佛 若首持经在道场
我当守护令安隐 不教分外遇灾殃
或亦顺违相试验 令其志行转坚刚
一切如来初发意 皆因帝释道心鄣
唯除口是心非者 业报从他各自当
第十 三 述鬼众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复有鬼王十万众 其中一号吉槃茶
亦白佛言我发愿 若遇出家或在家
但有受持此教者 我皆守护制魔邪
晨夕卫令不退屈 神畅形安长道牙
所住一由旬境内 鬼神侵界辄[言*寅]哗
我当使彼如尘碎 遮莫薄俱及夜叉
第十一 四 述机应交感时众受持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世尊说此经终竟 梵王帝释及诸天
乃至龙神八部等 欢喜信受愿流传
此下通释净土不合有龙鬼等疑难。问。此经疏是净土所说。如何列娑婆世界龙鬼等邪。答。准佛地论中所说。诸佛报身化身。本非二体。净土秽土。亦无别性。但随凡圣垢心净心识。所见不同。净土报身即娑婆释迦也。释迦牟尼说经时。地前见化身秽土。登地已上见报身净土。所闻虽同。所见各异。传法菩萨。随胜者所见结集。即云净土。随劣者所见结集。即云秽土。佛地经。随胜者结集。此经亦同故。初指大菩萨所见。今约地前所见。云天龙。况金刚龙天等。多是大菩萨耶。
佛身报化元无隔 净土亏盈各在缘
登地位居平等会 地前元只见山川
会中释梵诸神等 或化或圣亦难甄
或当傍报诸菩萨 或因世福作天仙
或从定起随缘去 或贪法乐且安禅
若是凡夫杂类者 礼辞四散各蹁跹
疏文 第三度赞回向。
自惟无始迷心海 旷劫漂沉生死波
尘沙诸佛出人中 浮木盲龟难值遇
何幸此身逢了教 千重疑滞类冰销
寻思累世积闻熏 惭愧多生善知识
上士慈悲哀末世 始终次第为咨询
能仁应感称心源 本末无遮顿演说
已采群诠扣真寂 随应圣旨解斯文
普回[尸@(?/乙)]□向众生 向入神通大光藏
第十二 四十六 释赞偈中意义
比丘宗密情多感 今对道场欲自宣
无始已来不自觉 无明贪爱镇相缠
旷劫漂沉生死海 长居三恶暂人天
每到人天如寄客 三途巡历似家园(佛如是说已在地狱章引文了)
尘沙诸佛相哀愍
次现(相次出世。或一劫中数出。或多劫一出)人间救倒悬
直为未修见佛行 彼时共佛没因缘
佛出五天开法会 我生八难苦相牵
佛入涅槃末法后 我即人间八苦煎
或即佛生此世界 我即生于远外蕃(蕃者国邑之异号。非定指吐蕃也。或阎浮中诸国。或东西北等三洲。或他方世界)
如是千千万万劫 或于佛后或于前
譬若盲龟堕海水 海中浮木孔而穿(木穿破处成孔。可以容身)
若入孔中漂至岸
功能一似遇舟船 龟木甚难相会者
直缘大海广无边 设使偶逢盲不见
一回失却几千年 众生遇佛还如此
迷倒何曾识圣贤 即验圣凡难际会
针锋芥子喻昭然 既无善友无由觉
争信无明是大怨 唯事无明贪爱贼
受他驱使甚轻便 痛恨多生冤枉苦
离家逃游几周旋 乃至此身今在此(此道场中也)
人中且得六根全
逢遇释迦像法末 又知三宝是良田
初时未向心头悟 犹谓还随业所迁
岂料忽逢真善友 顿开心地显灵源
却观无始生来事 梦里施为都是眠
根本始终虽已悟 枝苗差别尚钩连
推行每逢违妨处 疑情结滞似冰坚
何幸又逢决了教 源流理事悉周圆
言近意深为朗镜 义丰文约是真诠
菩萨慈悲里末世 始终次第为咨研
如来应感当心地 本末无遮彻底鑴
发意欲修无上道 要知何法以为先
故说无明如梦事 圆彰净觉作根元
妄既本无真本具 修行之理似徒烦
若总不修居幻化 自看憎爱现难悛
故说无明依本觉 以幻除幻直须专
幻尽觉圆非断灭 自然心境入深玄
既悟必须除幻化 除之先要用何门
故须正念为方便 依奢摩行息诸缘
安处徒众或静室 常观四大有多?
身心尘境推成妄 我之与法悉无根
二空显发如磨镜 真如本体了然存
又泯悟修灭影像 觉心圆现廓无边
因彰一切皆清净 八万数仍有四千
不动悉皆遍法界 此时比佛已齐肩
闻斯法尔须疑惑 现见贪瞋异世尊
若向佛心生妄想 如来早晚却迷昏
故说轮回种种相 都卢总似幻人材
只缘心转觉随转 直为舟奔岸亦奔
已知过在轮回念 如灯??水涓涓
任运潜流难遏绝 不如何法是其源
故标爱是轮回本 因恩成爱爱生恩
贪欲资熏生五道 兼令五性亦成痕
欲修正道先除爱 心心顺觉莫令偏
依此修行渐断鄣 鄣除果满妙难言
又疑凡圣皆随觉 觉性无殊凡圣悬
故说觉心元不异 差别阶梯约妄论
修证一期法义毕 复忧末世有中根
从此别开三种观 交罗二十五轮禅
若有多时修此观 直难证入妄难蠲
即是我人等四相 潜浪藏识号随眠
此相细微难辨别 须真知识为推研
故约明师离四病 方能决证免迍邅
中品机缘已说竟 复余一类可哀怜
决定欲求亘证入 情中不觉杂喧阗
或觉从前业鄣重 恐因修证娆神魂
故说道场加行法 藉其妙轨摄心猿
礼忏自然除业鄣 鄣除心净若秋莲
静室拘身尘境绝 观门摄念妄情捐
故此正宗十一段 始终意势巧联繇
契理契机既已备 经名德用固应宣
多佛所谈佛自护 欲令末世永流传
圣果恒沙皆不及 内待外护悉忻然
初览卷时便踊跃 细寻义理转虔虔
静夜闲宵凡几载 照于心地勘诸诠
疑念春天冰泮释 慧心秋夜月婵娟
起信华严唯识等 亦皆从此入重玄
友验宿因关累世 累逢善友强句牵
若不多生熏藏识 如何悟一便知千
想得最初闻此法 必知不信漫迁延
骋辩夸能相抵拒 赖蒙方便用机权
如此数生方肯信 又经数世解方全
又历数生发起行 此身方自耨情田
发行之师恩最重 药非苦口病难痊
修行只是除情念 逆着情时却结怨
或道信他谗构我 或言于我不相怜
必蒙百计烦心力 始得今生解勉旃
数数反思累世事 亦曾私泣泪涟涟
恨不便逢斯善友 恳情礼谢悔斯?
因兹念念祈心愿 愿得来生总现前
宿命智通皆醒得 身心供养报其恩
此时略述情中事 意欲分明劝后贤
我此前车翻已了 后车改辙莫还翻
至心忏悔
我于无始尘沙劫 轮回六趣遍无涯
谁知此世处娑婆 有幸得逢如是法
清净本源宁易见 修行出要实难逢
慈光如幻不思议 罪福本空无取舍
觉性随缘无不变 真如称性悟迷同
摩尼雨宝十方中 天鼓腾声一切处
纵我骨肉皆糜溃 三途累劫死还生
常持圆觉及华严 普共群迷同解脱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至心发愿
(依普贤行愿经文发愿也。初四偈取长行意义自法为偈。就中最后一句。还是本经中偈。后三偈全写经偈也)。
愿我临欲命终尽 最后刹那舍此身
一切诸根散坏时 一切亲属相离处
象马车乘诸僮仆 珍宝伏藏及宫城
一切威势不相随 一切鄣碍皆除尽
此时独一谁为侣 此生所有已皆无
唯此普贤行愿王 念念不曾相舍离
于一切时一切处 常为引导在其前
一刹那中识变时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愿门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佛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慧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无上诸世尊 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
何况诸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属
目观生死隔 云何不愁叹 是故劝诸人
谛听真实法 共舍无常处 当行不死门
佛教如甘露 除热得清凉 一心应善听
能灭诸烦恼
(各说无常偈)
第二十五上
叹佛
(道场已终故。叹佛般涅槃真化究竟之德。初依华严经出现品。后故我于拘尸下。涅槃经最后阇维分。就中。初两行结集之文。后普告大众下。本经文)。
如来应正等觉般涅槃者。如真如。涅槃亦如是。又如实际涅槃。法界涅槃。虚空涅槃。法性离欲际无相际涅槃。我性际涅槃。一切法性际涅槃。如来涅槃。皆亦如是。涅槃无生无出。故无有灭。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忻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涅槃。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生心。示现涅槃。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或一器破。便不现影。但由器破。非日有咎。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若有众生。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如来即为示现涅槃。故于拘尸那城双林树下。说常住佛性已。殷勤遗教。三遍显出紫磨黄金色身。普示大众。三遍逆顺入诸禅定。三遍普告大众。我观三界不生不灭。有情悉皆究竟清净无垢。凡夫不知。名曰无明本际。性本解脱。根本无故。所因枝叶。行识名色乃至老死皆悉解脱。众等应当观此十二因缘。早求出离。勿受无明爱结役使驱驰。吾今最后付属。汝当修行。如来在日。以佛为师。如来灭后。以戒为师。如来在日。依佛而住。如来去后。依四念处住。乃至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复难追。涅槃时至。亦教如是。说此语已。寂然无声。而入涅槃。然今我等徒众。礼忏道场将毕。闻此遗教。哀恋如来。故于此时。礼赞涅槃句偈。所生功德。回众生。并愿离鄣出缠。共成佛道
南无大慈大悲入神通(云云八礼准上)。
至心归命礼示现分身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如来成道起生死 安住真如实相中
三界根本同虚空 本来平等无高下
无见无闻无系缚 不起不灭不涅槃
闲居解脱大道中 常不变易常安乐
愿我从今修实相 荡除罪垢断无明
摩诃般若照心源 速沉如来寂灭海
愿我普共诸众生 往生光藏清净国
至心归命礼示现分身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如来具足诸功德 四无所畏大慈悲
十八不共六神通 三十七品三解脱
福德智慧皆圆满 难行共行伏魔军
八十种好摄众生 智水灌心成大觉
愿我从今归佛道 学佛智慧证佛身
还以悲誓度群生 永与世间为法王
如来为众修共行 具足自在大威神
言何一旦舍众生 安住涅槃寂灭海
众生没在三恶道 众苦逼迫可悲怜
唯愿大慈大法王 却现世间为救护
愿我从今无量劫 常请如来转法轮
助佛教化济群迷 众生未尽无休息
如来临灭垂慈教 微妙经典大涅槃
众生佛性本圆明 三宝常在无变易
金刚宝藏无尘翳 义味深䆳法中王
历劫供养诸如来 始得信心闻句偈
愿我从今闻法后 常将妙法照心源
受持尽写广流行 充足众生渴仰者
如来三界慈悲父 无量亿劫趣菩提
唯有众生不为身 常欲众生得安乐
我等凡夫多罪垢 不遇如来出世时
漂泊生死大海中 贫穷孤露无救护
愿我从今乘佛力 永劫亲近大医王
除断烦恼证无生 常饮如来大悲乳
如来历劫备悲智 常在苦海度群生
大心广运证菩提 还来秽尽无疲厌
我等众生无福力 致使如来速涅槃
哀哉痛哉慧日沉 茫茫苦海长冥暗
愿我从今修福慧 常作当来见佛因
为佛爱子法中生 怜愍世间绍三宝
如来尊重超三界 光明遍照性无边
我等众生垢鄣深 慕恋如来悲不见
香华饮食非精洁 轻黩如来降道场
唯愿慈悲大法王 受我供养归净土
愿我普共(云云)。
众等至心端坐。听说如来临入涅槃最后殷勤遗教。世尊说法毕。显出紫磨黄金色身。普示大众已。即逆顺入诸禅定。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闻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愿我普共诸众生(云云)。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逆顺入诸禅定。普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恼。与虚空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惟其性空。即灭诸有。
愿我(云云)。
作是语已。复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众等未脱三界世间。当早求出离。若欲出离。应当观察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业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众等当知。皆因无明。增长三界生死大树。没爱河。众苦长夜。黑闇崖下。绕生死树。六识为杖。妄念为本。无明䇿使。游戏六尘。种种苦恼。无能制者。自在如王。故我言。无明即生。念念伤害。众生不觉。轮转生死。一切众生。为此无明起诸爱结。役使驱驰。身心破裂。无明若灭。三界都尽。以是因缘。名出世人。如来去后。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如来在日。依佛而住。如来去后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闻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在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一切行者应当依此而住。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无救护想。一贵人身。难可追复。毕此一形。常须警察。无常大鬼。情求难脱。怜愍众生。莫相杀害。乃至蠢动应施无畏。身业清净。常生妙在。口业清净。离诸过患。莫食肉。莫饮酒。调伏心地。令入道果。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难追。涅槃时至。示教如是。众等至心依佛语。勤善法趣提。此生不动解脱因。历劫沉沦谁救拔我。今头面礼。
愿我普共(云云)。
至心归命礼示现分身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众等至心。观想如来紫磨黄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优昙华历劫难遇。又观此金色身。累劫勤修难行苦行。为众生故。出现世间。又想。此身万德周圆。金刚不坏。示同世法现入涅槃。又想。此身娑罗树间。师子座上。临涅槃时。其日即有。明日即无。涅槃会中。四众八部。瞻仰充足。而我薄祐。当于彼时轮转诸起。不睹慈光。愿我从今修习禅慧。蒙佛慈悲冥加护念。令我早得见如来身。垢鄣都尽。证此常乐。我今头面礼。
愿我普共(云云)。
南无大慈大悲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哀愍覆护。我今定慧慈悲增长。此世及后身。乃至成佛不舍慈悲。常相摄受。
愿我普共(云云)(乃至次下十二礼悉[闻]前也)。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非唯灭恶生善。而乃翻染为净。迦妄归真。故不但事忏。须兼理忏。事忏除罪。理忏除疑。然欲忏时。必先于事忏门中。披肝露胆。决见报应之义。如指掌中。悚惧恐惶。战灼流行。口陈罪伏。心彻罪根(痴爱)。根拔苗枯。全成善性。然后理忏。以契真源。今大众自入道场已来。重庙陈罪相。恳切至到。披露丹诚。又约经文。照真达妄。计其罪鄣。尽已消除。但恐因修时覆。想前?往。忧疑未泯。是以更须理忏。用豁余情。然理忏者。须深达我法皆空。性相本净。从前虽已理忏。未尽根由。今道场将终。须穷源底(若三七日未满。一卷经偈已终。即云礼经一遍已终。须穷源底)。遂因赞礼。佛入涅槃因缘之次。便依涅槃经内。佛为阿阇世王。作决定之心。除逆罪根本。而为理忏(作决定心者。阇王欲到佛所。其心犹疑。佛遥见王来。告大众言。阿阇世王。犹有疑心。我今当为作决定心)。良由彼王已自恳苦悔责。即事忏已。彻于心肝。故佛但约理门。为除疑念。是故经云(第十九也。于中略取忏悔关节。不次第写之。然皆是经文。但略之而不添也)。尔时王舍大城。阿阇世王。其性弊恶。喜行杀戮。具口四恶。贪恚愚痴。其心炽盛。唯见现在。不见未来。纯以恶人而为眷属。贪着现世五欲乐故。父王无辜(设有辜而害。亦是非逆。况于无辜。故下云横加也)。横加逆害。因害父王。妄生悔热。身诸璎珞伎乐不御。心悔热故遍体生疮。臭秽不可附近。寻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华报。地狱果报将近不远(害父贪王位者。西国古来不少。唯阇王现受疮报者。一以父王慈念倍常。二以阇王往昔曾发菩提心。不合堕地狱。此二义皆在下文)。尔时其母字韦提希。以种种药而为傅之。其疮遂增。无有降损。王即白母。如是疮者。从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众生有能治者。无有是处。时六大臣。相次进问(一日月称问云。王何愁悴。为身痛邪。为心痛邪。二藏德问。大王何故面貌憔悴。㫳口干焦。音声微细。三实德问。王何脱璎珞。首发蓬乱。战栗不安恚。四智惑问。如失国者。如泉枯涸。五吉德问。面无光泽。如日中灯。如[尽]时月。六无畏问何忧愁。如失侣客。其身痛。心痛之言。六皆[闻]也)。王皆自责。痛悔前?。我之痴盲。无有慧目。近唇口干焦。音声微细。战栗不安。云何问言愁悴。为身痛心痛邪。王言信诸恶友提婆达多。正法父王横加逆害。曾闻智者说五逆人必定堕于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我今已近地狱炽火。云何身心而得不痛(王答一云。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父无辜。横加逆害。我从智者。闻五逆人不脱地狱。云何身心而得不痛。此中身心言。及无医言。六皆[闻]也。答二。即上云。我之痴盲乃至逆害也。次云闻智人说。若于父母佛及弟子起于恶业。在阿鼻狱。故我心怖。答三云。我父慈爱。特见矜念。往闻相师。相师答言。是儿生已。定当害父。虽闻是语。犹见瞻养。曾闻智言。奸母及尼。伦僧鬘物。杀发心人。害及其父。必堕阿鼻。答四云父王慈念。常以安乐。安乐于我。而我背恩。反断其乐。智[知]说害父。当于无量劫受大苦恼。答五云。我如愚人。但贪其味不见利刀。如食杂毒。不见其过。如鹿见草。不见深[未]如鼠贪食。不见猫狸。我亦如是。见现在乐。不见未来苦。闻智人言。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不于父母生一念恶。我今已近地狱炽火。答六云。我近恶友。不观口过而[乐]害。定知地狱而无救济)此六大臣。是六师弟子。各赞其师。劝王归向(六臣皆有[师]王莫愁苦等言。又皆说偈曰。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其别者云。言地狱谁往见之。王言无医者。今有大医。名富阑那。一切知见。说涅槃道。无业无报。二云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害父无罪。如迦罗虫要坏母腹。乃至螺怀妊等法应如是。若出家者。乃至蚊虻杀亦有罪。今有大师末伽梨。说一切众生身有七分。地水火风苦乐寿不可毁害。七分空中无妨碍故。三云若父王修解脱者。害则有罪。若治国者杀则无罪。如[何]少水亦名无水。非无水也。大王虽言小法名为无法。实非无法。一切众生皆有余业。故受生死。先王余业。王杀何罪。今有大师毗罗胝子。说一切众生。若是王者。自在随意造作善恶。悉皆无罪。如火烧物。无净水俱洗。地俱载。风俱[吹等。]如树秋斫春生。人亦杀[三]还生。当有何罪。众生苦乐不由现在。[俱]精进持戒。遮现恶果。众苦尽故即得解脱。四云昔者有王。名罗摩。害父继位。云云。引十王害父无一人入地狱者。今今大师钦婆罗。说自害偷淫妄语饮酒等悉无罪。若恒河南施一切众生。恒河北杀一切众生。无福无罪。五云谁来诳王言有地狱。如刺尖鸟色。水湿石坐。风动火热。谁之所作者。有大师迦旃延。说杀众生心无惭愧。即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如水润地。一切众生皆是大自在天所作。天喜则乐。天瞋则苦。六云先王虽恭敬沙门。不能承事诸婆罗门。心无平等。则非刹利。大王今者力欲供养诸婆罗门。杀害先王。当有何罪。夫杀害者。杀害寿命。命名风气之性。不可杀害。当有何罪。有大师若提子。说无施善无父母。今世后世一切众生。经八万劫。生死自脱。其六臣各赞师知见慈悲平等解脱。及劝王归依获益。皆大同也)。王皆答言。审能如此。除灭我罪。我当归依。
尔时大医名曰耆婆。往白大王。得安眠否。王以偈答。岂得安眠(若断烦恼。不染三界。得涅槃。说深义。身口离过。心无[疑热]住寂怀惭。乃至破四魔等八偈。皆结云乃得安隐眠。又说无明烦恼乃至盗未获财等六偈。皆结不得安隐眠。下引鱼在陆等是。次下长行。非偈文也)。如鱼在陆。如鹿在弶。如王失国。我亦如是。当有何乐得安眠邪。耆婆答言。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佛说惭愧是二白法。能救众生。犹如浊水置之明珠。水即为清。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善哉大王。能信因果。愿莫愁怖。有佛世尊。一切知见。怜愍一切。如子罗睺。随善众生。如犊逐母。为大良医。非六师等。大王能信。唯愿速往。阇王答言。如来眷属如旃檀林。吾极恶人。云何当往。恐不顾念。尔时虚空寻出声言。无上佛法将欲衰殄。佛日将没。法山将颓。佛告去世。王之重罪更无治者。汝今已造阿鼻地狱极重之业。必受不疑。此狱间无暂乐。故名无间。不闻八热地狱暂遭凉风。寒地狱中热风暂至。各得少乐。余诸地狱数死数活。亦得暂乐。阿鼻地狱都无此事。故名无间。假使一人。独堕此狱。其身长大。八万由旬。遍满其中。间无空处。其身周遍。受种种苦。设有多人亦各遍满。不相妨碍。故名无间。此狱四方有门。各有猛火。交过通彻。八万由旬。周匝铁墙。铁网弥覆。其地亦铁。上火彻下。下火彻上。其中罪人如冥在铁。脂膏焦然。唯愿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余无能救。王闻是语。觉身战栗。仰而答曰。汝为是谁。不现色像。空声告曰。吾是汝父频婆娑罗。汝今当随耆婆所说。莫随邪见六臣之言。时王闻已。闷绝僻地。身疮增剧。臭秽倍前。虽以冷药涂而治之。疮蒸毒热。但增无损(此下第二十卷)。
尔时世尊大悲导师。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王觉疮愈。身体清凉。不知其由。问耆婆。耆婆答言。是天中天所放光明。是光无根。非热非冷。非色非无色。欲度众生。故使可见。以王先言。世无良医疗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后及心。王言世尊亦见念邪。耆婆答言。如人七子。病者偏忧。非不平等。佛利众生。不观种姓贵贱。唯善心者则便慈念。此之瑞相。即月爱三昧所放之光(如月光令华开[路]人心喜。郁蒸除灭。一切爱乐。此之三昧亦复如是。令善心发。行道者喜。贪瞋热除。故名月爱三昧)。
尔时阇王。即命大臣。令办供具。与其夫人。严驾车乘。国民随从。拘尸大众遥见王来。佛告大众。阿耨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阇王若不顺耆婆语。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尔时大王。即至佛所。仰瞻相好。如真金山。世尊告言。阿阇世大王。王闻欢喜。即作是言。如来顾命。真知悲怜等无差别。即白佛言。世尊。假使我今得与梵王帝释坐起饮食。犹不欣悦。得遇如来一言顾命。深以欣庆。
佛告大王。今当为汝说正法要。凡夫常当系念身有二十事。所谓(一句一事)空无无漏。无诸善本。生死未调。深坑未出。何以见性。云何修定。无常无我。八难难离。怨家常逐。无法遮有。三恶未脱。具恶邪见。未度五逆。生死无际(下二句一事)。不作善业不得果报。无有我作他人受果。不作乐因终无乐报。若有造业果终不失。因无明生亦因而死。去来现在常行放逸。作是观已。不乐生死。即得正观。尔时次第观心生住灭相戒定慧相。若不作恶。无有死畏三恶道畏。若不系心观察是二十事。心则放逸。无恶不造。阿阇世言。我从昔来。初未曾观是二十事。故造众恶。今有死畏三恶道畏。自我招殃。造慈重恶。是二十事设观不观。必定当堕阿鼻地狱。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大王云何言有决定当堕。王白佛言。若尔我之杀罪亦应不定。佛言善哉。杀无定相。何者是父。但于五阴妄生父想。色若是父。四阴应非。界入亦尔。如是色不可害。阴亦不可害。其性不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念念灭。色既不定。杀亦不定。报亦不定。汝父昔于佛所修善。今得为王。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为王。汝若不为王。汝则不害。汝若有罪。诸佛亦罪。汝父先有恶心。杀五通仙。令失神通。自作自受。云何汝言父王无辜。若无恶业。即无恶报。
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贪狂。二药狂。三咒狂。四业狂。狂人作恶终不犯戒。若还得心亦不名犯。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所作。王何得罪。如醉害母。醒已悔恨。亦无业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既非本心。云何得罪。幻作男女。山谷声响。镜中面像。梦五欲乐。愚痴谓实。智知虚妄。杀亦如是。凡夫谓实。佛知非真。大王。杀法杀业。杀因杀果。及以解脱。我皆知之。而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如人知酒不饮不醉。又如知火亦不烧然。王虽知杀。云何有罪。又如人于日月出时作种种罪。虽因日月无罪。杀虽因王。王实无罪。如王宫中常敕屠羊。心初无惧。人畜虽殊。宝命无异。云何于父独生惧心。大王。世间之人是爱僮仆。不得自在。为爱驱使而行杀害。设有果报。乃是爱罪。王不自在。当有何咎。大王。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大王。色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色云何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乐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大王。若杀无常苦空无我。则与我同。我亦杀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入地狱。汝云何入。
尔时阇王如佛所说。观色乃至观识。作是观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知者则不作。世尊。我昔曾闻。诸佛世尊常为众生而作父母。虽闻是语。犹未定审。今则定知。又闻须弥山王四宝所成(金银琉璃颇梨)。众鸟集处即同其色。我今来至佛须弥山。则与同色。同色者。知诸法无常苦空无我。我若不遇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祗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所有一切烦恼恶心。
佛言。若能如是则常在阿鼻。为众生受苦。不以为苦。尔时摩伽国无量人。发阿耨三菩提心。以如是等发大心故。阇王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彩女。悉皆同发三菩提心。王语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令诸众生发菩提心。即是天身长命常身。即以种种香华璎珞供养。说偈赞佛。
佛赞阇王。善哉善哉。能发此心。庄严大众。常当勤修菩提之心。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王及国人辞佛还宫。
敬白现在道场实心忏悔之众。阇王先自悔责。方见如来。语诸法皆空。达众缘无性。尤悔迷倒妄造恶因故。发大菩提心。证真常乐我净。我等从无量劫来。未免恶逆因缘。多日已自忏除。亦闻阇王先悔。今更闻涅槃妙典。佛自说忏根元。根元既本空无。岂可安然妄执。无妄无执。即不与贪爱为奴。既不事于贪瞋。即造罪因缘永绝。身心清净。净如琉璃。诸所作为皆是真性。斯为究竟真实忏悔。
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依普贤行愿发愿偈。今道场已终。故最后发华严大部之未究竟。至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愿)。
愿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缘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足普贤最胜愿
此时善得胜寿命 自在善来人中生
菩萨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提行
我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无间因
今用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貌智□悉周圆
天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世所应供
速诣菩提树王下 坐已降伏诸魔怨
成等正觉转法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涅槃经第五)
诸王得自在 势力无等双 一切皆迁变
寿命亦如是 众苦轮无际 流转无休时
三界皆无常 诸有悉无乐 有道本性相
一切皆空无 可坏法流转 常有忧患等
(各说无常偈)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广文卷第十六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第十七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坐禅法八门
(一总标 二调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 已上五门在此卷)。
初 总标
夫像季之中。人无定力。说法则如聋奏乐。闲居乃类象无钩。不务调心。但矜狂慧。拟造佛境。将何所依。且夫行人。不能悟理。唯着事者。盖心多沉掉。攀缘世艺。耽味欲乐故也。是以有慧无定。如摇动水。如风中灯。多与掉散相应。理如何悟。有定无慧。如暗夜欲行。有足而无目也。又无定无慧。是狂是愚。偏习一门。无明邪见。此二双运成两足尊。故天台修行。多依止观。况是菩萨所依赖故。今入圆觉理观。须假禅那静意息心。方相应故。如澄渟水方现万像。入道之要。故劝勤修。然四威仪中。坐为最胜。远离沉掉。圣所赞扬。故论云。见?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
二 调和
云何名为调和。所谓五法。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息。五者调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软。然后可就绳轮。亦如弹琴。先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心使和适。则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若食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复次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惛迷。若食不宜身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闲处。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第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鄣所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寤寐过多。非但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能令心识暗晦。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情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亦勿有废。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此应合调。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故。第一入禅调三事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怡怡。是故虽有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
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前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次解衣。宽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未近身。令左脚指与右䏶齐。以右脚指与左䏶齐。若欲令跏。即上右脚䟤。置左脚上 次当安手。以左掌置右手上。累手左脚上。掌近当心而安 次当正身。前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竟即正身端直。令肩骨相对。勿曲勿耸 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口吐呵去胸中秽气。其吐呵之法。开口嘘气。放气而出。想身中百脉不通处。教悉随气而出尽。闭口鼻中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即足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腭 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碇石。无得身首四支差异。切不摇动。是为初入禅定时调身方法。举要而言。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第二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常有声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名气相。息相者。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复次坐时。有风气等三相。是为不调。而用心者。后为患也。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中出入。通调无鄣。若结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而言。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第三初入定调心者。有二义。一者调伏乱念不起。二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惛惛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令无分散意。此可沉治。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则定住。心则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问曰。心亦得有宽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相者。由坐中撮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气上胁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即差矣。若心宽痛者。觉心志游缦。身体透迤。或口涎出。或时暗晦。尔时应敛身急令住缘中。身体相称。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本欲入定。本是从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住坐中调三事者。当一坐之时。随时长短。摄念用心。是中应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者。虽调身意。而念身宽急。或偏曲低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每令安隐中。遍无宽无急。平直正住 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息或不调。不调相者。如上所说。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复次一坐之时。身中息虽调。而心或沉或浮。宽急不俱。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遍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则毛孔皆通。消除宿患。如此修定。其道可免。
第三若坐禅时将竟。欲出定时。应先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布散。然复微微动身。次动䏶。反手头颈 次当动二足。悉令?软。然后以手遍摩诸毛孔 次摩手令?。以㩉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污消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往心出既升促。则定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颈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是故名善入出住。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去而欲住
三 近方便
(前具总等三门。但是习禅之资。息妄之术。此上调和。犹属身坐。未名禅法。虽云调心。是约身说。故远方便也。此之五法。皆是趣定之亲思。故云近方便也)。
云何名方便行调行于五法。五法名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一欲者。远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清净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法门。故名为欲。如佛言。一切善法。欲为其本。二精进者。坚持戒行。弃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如佛告阿难言。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三念者。念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四巧慧者。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欺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静。永离生死。长与苦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复次行者修止观时。善用如下所明互翻修止观。意安心得。因是必入法门。是故名巧慧。五一心者。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坏故。设使空无所获。终不退异。设使因此命终。亦胜无量劫来造业命终。是名一心。复次喻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故云非智不禅。不禅不智。义在此也。
四 辩魔事
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之财。杀智慧之命故。云何名为魔事。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亦如是。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道门。道高魔盛故。能须善识魔事。但魔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界入魔。三死魔。四鬼神魔。鬼神魔相。于此事应知。今当略说。起信论云。若修上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云云乃至)。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外道鬼神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子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下所引起信一科。是余新添)。
鬼神魔有三种。一精媚。二埠愓鬼。三者魔罗。精媚者。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少男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相等非一。以恼惑行者。此诸精媚。欲恼行者。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引识。若多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兕等。若多于卯时来者。必是㝹獐鹿等。若多于辰时来者。必是龙龟等。若多于巳时来者。必是蛇蟒等。若多于午时来者。必是马驴驼等。若多于未时来者。必是羊等。若多于申时来者。必是猴玃等。若多于酉时来者。必是鸡鸡鸟等。若多于戌时来者。必是狗狼等。若多于亥时来者。必是猪豕等。若多于子时来者。必是鼠等。若多于丑时来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见恒用此时来。知是其兽精媚。说其名字呵责。即当谢灭。
二埠愓鬼者。亦作种种。恼乱行人。或如虫缘人头面攒刺漝漝。或击攊人两掖下。或乍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者。应即觉知。一心闭眼。阴而骂之。作如是言。我今识汝。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蜡吉支邪见鬼。喜破戒。种种恼我。我今持戒。终不惧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者诵三归五戒等。鬼神便却行匍匐而出。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也。
三魔罗恼乱者。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人善心。一作违情事。即是作可畏五尘。令人心恐惧也。二作顺情事。即是作可爱五尘。令人心着也。三作非违非顺事。即是作平品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者亦杀箭。射五情故。复次一一色中。作三种境界。惑乱行者。作顺情色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色中。作违情境者。或作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像。来怖行者。非违顺者。但作平品之形。动乱人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作种种好恶音声。作种种香臭之气。作种种好恶之味。作种种苦乐之境界。来触人身。皆是魔事。其相众多。不可具说。要举言之。若作种种五尘。恼乱于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事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人起贪欲忧愁瞋恚睡眠等鄣道法。如经中偈说。
欲是汝初事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触爱九第四 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 瞋恚为第八 利养虚种九
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军众 厌没出家人
我以智慧力 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
度脱一切人
行者既能觉知魔事。魔罗即当除灭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好恶魔境。悉知虚诳。不爱不怖。亦不取舍。分别心息自寂莫。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不惜不躯命。正心不动。知魔境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佛界一如无二。则于魔界无所舍。于佛界无所取。即佛法自当现前。魔境消灭。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忧。若见谢亦勿喜。所以者何。未曾见人见魔化作虎来。能食其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能作夫妻。尚知皆是幻化。愚人自在惊怖。反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境狂致患。皆是行人。无智致患。非魔所为。复次若诸魔境恼乱。或经年月不去者。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怖惧。当诵大乘方等诸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或邪不于正。久久身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故。是魔入人心神狂乱。或患或喜。因是成患致死。或持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则大坏人出世善事。乃破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不可说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者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是则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五 治病
行者安心修道。或本四大有病。今用心心自鼓激。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息心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疾发。夫坐禅之法。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动四百病。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义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若不知治病方法。不宜动病。非唯行道有鄣。则大命可虑。今明治法中。即有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言病发相。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一四大增损病。二从五藏生病。
四大中病发者。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疾癊胀满。饮食不消。腹病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则增寒性热。支节皆痛。口爽大小便不通利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闷胀急呕吐。咳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恼。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次明五藏生病之相。从心生患者。多身体寒热及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肺生患者。多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心闷鼻寒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患愁忧不乐。悲喜瞋恚。头疼眼痛眼闇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瘠瘠痒闷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从肾生患者。患咽喉噎塞腹胀耳满等。肾主耳故。五藏生患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如是四大五藏痛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内外发动。若外阴阳寒冷风热。饮食不慎。而病从二处发者。一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病。二思虑患生。此因内发病。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故得病。三者业报故得病。如此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可差。若得经久。则病盛矣。身羸病结治之。则为难愈。
二略明治病方法。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上观二种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俱安心上有病处。则能治之。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即群贼迸散。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终久即有所治。有师云。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众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病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足下。四大即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有师云。但知诸法虚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谓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息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心治病之相非一。故知若修止法。能治众病也。次明观治病者。有师言。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此六种息。皆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若于坐中。寒时应吹。热时应呼。若以治病。吹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病。及以治风。呵以去烦又下气。嘘以治肝。呵以治肺。嘻以治脾。?以治肾。次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调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想。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睡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寒。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结不通。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善用此息。可以遍治众患。用之失所。则更生众患。推之可知。故有师云。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总身中火气而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治禅病秘七十二法中广说。但今人根机既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故世不流传。次有师言。但用止观。检心折身。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此有义理。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得其意。则无病而不治也。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病。必须加以修福忏悔。患即息灭。此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则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若都不知。则病生无能治理。非唯废修止观。亦恐性命有虑。岂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之法。内心治病方法众多。岂可具传于文。若欲习之。当更寻谤。上来所出。正是示其大意。依此用之。恐未可采案。
问曰。用心坐中。治病必有效否。
答曰。若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恒住缘中。五别病因起。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善将护。十识遮鄣。何谓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何谓为用。谓随时常用。何谓为勤。谓专精不息。取得行为度。何谓为恒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何谓别病。别病因起。已如上说。何谓为方便。谓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谓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用。常习不变。何谓知取舍。益即勤用。损则舍之。转心取治。何谓知将护。谓善识异缘犯触。何谓识遮鄣。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疑谤。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虑也。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第十七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文卷第十八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六 正修
修上观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第一于坐中修上观者。四威仪中。乃皆得道学。坐为最胜。故先约坐以明上观。略出五意不同。一者对破初心粗乱修上观。二者对破心沉浮病修上观。三随便宜修上观。四者对治定见细心修上观。五者为均齐定慧修上观。
第一。云何名为对破初心粗乱修上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乱心粗故。应当修上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观。
今明修上观。即为二意。先明修上。次明修观。止有二种。一者事止。二者理止。事止者。即是守境制心等。若系心鼻端脐间等五处。不令心敬。是名守境止。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着锁。制心止者。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如是等止。皆是事止。今不分别。理止者。即是体真止也。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着。心不取着。即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
一切诸法中 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夫行者。初学坐禅时。欲修十方三世诸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一切众生。誓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若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所以者何。若无誓愿。虽复观空修道。多堕乘地。则一切佛法。终不现前。是故行者。于一切时。大悲弘誓。常不去心。然后于端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言一切诸佛法者。即是约心明一切三界因果法。三界因者。所谓一切善不善法无记一切贪恚痴等结使烦恼法也。三界果者。所谓一切有为阴界入诸生死法。如是等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行者知心无性。岂有善不善等诸法之实。若诸法不实。即是虚诳。若知虚诳。则空无有主。若空无有主。则无取着。若无取着。即妄念心息。若妄念心息。即结缚永断。若结缚永断。则寂念无为。若无为者。即诸法之本源也。若达本源。则爱染不起。若爱染不起。则一切生死乘行坏。若生死乘行坏。则无后世苦果。若无后世苦果。即是究竟泥洹。故经云。
有心不知心 心者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
无想则泥洹
若行者。能如是修体真止。当知是人心得泥洹。名大沙门。是则略说修体真止相。
第二云何名修观。观有二种。一者事观。二者理观。事观者。对治助道观也。理观者。入道正观也。智度论云。观有二种。一者行解。二者实观。大集经云。行有二种。一者行行。二者慧行。如是等皆是事理二观之异名。今不广说。云何名事。如不净观治淫欲。慈心观治瞋恚。如是等五门对治观。故名事观。今不分别也。二理观者。即是无生观。亦名真空观。观法实相智慧。如是等种种异名。如璎珞经中说。有三种观。一者从假入空观。二者从空出假观。三中道正观。彼经云。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出假。名平等观。是二观为方便。由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名中道第一义观。三观现前。即入初地。云何名修从假入空观。如般舟经偈云。
诸法不牢固 常立在于念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缘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之止。而妄念不息。尔时应当随心所缘。一切若善不善。无明爱恚等。一切攀缘之念。即当反观所起之心。如此等心。为是有邪。为是无邪。若是无者。无则无心。云何有念。若谓心是有者。为在过去未来现在邪。若过去。过去已灭。已灭之法。则无所有。无所有法。何得为心。若未来。未来未至。未至之法。则无相貌。无相貌法。岂得为心。若是现在。现在之法。刹那不住。不住之法。则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无有心故。则一切法空。复次若行者。谓现在心虽不住。而非不有刹那觉知之念。以为心者。即当约三种有法。以审推捡。何等为三。如大智度论广说。一者因缘有。二者相续有。三者相待有。云何观因缘有中。现在心生不可得。如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待。则有识生。故大品经云。眼触因缘生爱。乃至意触因缘生爱。根在内故为因。尘在外故为缘。故云内外缘受。受者即是心生也。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故先当谛观现在之心。为从内意根生。为从外法尘生。为根尘合生。为根尘不合故共生。为离根尘而生。若谓定从意根中有心生者。即是自性生。若有自性生。是则为实生故。则意根中。应一时有多心并生。今实不尔。复次若内根能自生者。内根未对外尘时。亦应能自生。今实不尔。是故非内根中自性生。若谓定从外法尘中生者。即是他性生。所以者何。若根待尘为自性者。今以尘望根。岂非性也。若从他性而有心生者。他性若是心。则心还自生心。更无心法别他性生。若非心。非心何能生于心。以非心不能生心故。岂得但是外尘时生心。是故非外尘故非外尘他性生。若谓内外根尘合故有心生者。即共生。则自他性而有生。今实不尔。若自他中各有生。即不待共故生。若共生。则一时有二生。若自他中各无生。合亦不能生。是故非根尘自性他性合故生。若为离内外根尘故有心生者。即是无因缘而有生。从根尘因缘有心生。尚不可得。况无因缘而有生者。则为恶无罪。为善无福。虽出家空修梵行。已堕定常定断中故。是故不得内外根尘而有生。行者于内外根尘因缘中。约四句观。现在心生。毕竟不可得。不可得故不见生相。生相无故。则一切诸法皆无有生。无生而言生者。以世间颠倒不了。于自他等法中。妄计而生。妄计之生是则非生。如梦幻响化镜中之像。但假名字。名字之生不名为生。故净名经云。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是中应约上四句。广历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一切解惑法门。分别得生之相。其事云云。不可备说。行者既观生如是。观灭亦然。若心无生灭。但假名字。则一切诸法皆无生灭。亦但假名。名字之法。是则非法。若行者。了知诸法非法。则名亦非名。若所观之心。用八观历八句。捡生灭之相。毕竟不可得者。则能观之智亦用八观历八句。捡生灭之相。毕竟不可得亦如是。是则于因缘中。能观所观合有十六种观。历十六句。捡心生灭相。毕竟不可得。若不得生灭。而于无生无灭中。起住着者。即当还就因缘中十六观。历十六句。捡无生灭心亦如是。若不得亦生灭。亦不生灭。而依非生灭非不生灭者。即当还就因缘有中。用十六观。历十六句。捡非生非灭。不生灭心亦如是。则于因缘有中。合用六十四观。历六十四句。求心毕竟不得。既不得因成之心。即破因成假惑也。若于相续中。妄计有心者。亦当用六十四观。历六十四句捡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观意虽同。而属对有异。既不得相续之心。即破相续假惑也。若于相待中。妄计有心者。亦当用六十四观。历六十四句。捡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观意虽同。而属对有异。既不得相待之心。既破相待假之惑也。是则于三假。合用一百九十二观。历一百九十二句。求心毕竟不可得。若不可得者。则心无所依。若心无所依。则心无所住。若心无所住。则无分别。若无分别。则无是非。若无是非。则无取舍。若无取舍。则诤论心息。若诤论心息。则无爱恚。若无爱恚。则不起觉观举缘。若不起觉观举缘。则三业寂不动。三业寂不动。即是正定。若得正定。则豁然大悟心如虚空。心如虚空。发实相智慧。实相智慧者。即是证一切智。证一切智了自然性。无师智自悟。得慧眼清净也。若证一切智慧眼清净者。即永离三界生死结业。通达真空。心无挂碍。是名从假入空观也。故大智度论赞般若偈云。
般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皆灭 无量众罪除 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则能见般若
若修从假入空观。有一百九十二翻者。止从观故。亦有一百九十二翻也。所以者何。观照一百九十二句中。取着迷心。所计之法。皆无所有。名之为观。一百九十二种念想颠倒分别心息。故名为止。观止合数。有三百八十四翻。修止观者。善自寻之。其数宛然。皆有所有。若行者。善得其意。何但止观。各有一百九十二翻。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一切解惑法门。历句而明。亦各有一百九十二翻。若约互相破相循相即而辨展转。则言句无量。如是皆为约众生未悟。药病相勤。作此分别。若于觉悟心中。皆有所有。犹如虚空。尚无一句之法可存。况无量也。是为菩萨见谛道中别相从假入空观。不与二乘析法总相从假入空观共也。是则略明对治初心粗乱从假入空修止观相。已传新学。若广分别。则三三难尽。未了之者。或增疑网。故不具出。是则略说对破初心粗乱意修止观。
第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其心闇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修止止之。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不得对治有乘僻之失也。
第三随便宜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沉故。修于观照。而由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明净。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若行者于坐禅时。虽为治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寂静安隐。当知宜观。即应用观安心。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不异于前。但须善约便宜修之。则心神安隐。烦恼患息。而发诸法门也。
第四对破定见细心修止观者。所谓行者。先用心观对破粗心乱。乱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细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见虚诳。必生贪着。执以为实。若体知虚诳不实。即属爱属见二烦恼不起。是名修止。若心犹惑着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见之中细心。若不见定见中细心。即不执着定见。若不执着定见。则爱见不起。亦属烦恼结业。悉应推灭。是名别修观。略说对治定见细心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细微之失为异也。
第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者。行者若于坐禅中。因修止故灭。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观慧微劣。则不能发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折。分别观门。具如前说。若于定中。智慧开发。即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若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或因修止。而心豁然开解。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故。心则动散故。如风中灯。照物不明了。如释论云。若无定心。虽有观空无相等智慧。是颠倒智慧。是狂智慧。不能出生死照了一切。尔时应当修止。分别方法。具如前说。以修止故。即得深禅定。得深禅定故。则智慧定心等。如密室中灯。则能破闇照物分明。修止方法。具如前说。为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翻修止观之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善修佛法故。必修一生不出过也。
次明第二历缘对境修止观者。一身常端坐。乃为入道之胜妄。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习有间。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但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云何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六言语。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历缘对境修止观也。行者若于行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行。若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即应行。云何行中修止。若于行时。即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行心及行者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行中修止。广明止相如前。皆行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生心动身。故有进趣。名之为行。因此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行中修观。广分别观相。并如前说。当于行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行中亦同上所说。类有五翻修止观也。
复次若应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住。若为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云何名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住中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住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此念。[田*(丁-一)]心驻一。故名为住。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住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住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住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若于坐中。应作此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坐。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坐。即不应坐。若为善利益事。即应坐。云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时。即于知因于坐故。则有一切烦恼若善恶等法。了知坐心及坐中一切烦恼善恶之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坐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坐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作念。累脚安身。名之为坐。因此坐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行者即应反观坐心。若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坐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坐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坐中亦有五翻修止观意。类同上说也。
复次若于寝卧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卧。若为诸烦恼及不善不如法放逸等事。即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卧。即如师子王卧。云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时。即了知因于眠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眠者及眠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心息。是名眠中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眠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卧中云何修观。应作是念。若用心劳乏。即便惛闇。放纵六识用之。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行者即当反观卧心。不见相貌。当知卧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卧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眠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卧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若于作时。应作是念。我为何等事故欲作。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作。即不应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时。即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作者及作中一切烦恼善恶等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作修止。云何作时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身手。造作诸事。因之作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即当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作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作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作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若于语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语。若随诸烦恼。为欲论说不善无记事而语者。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即应语也。云何名语中修止。若应语时。即知由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语者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语中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语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语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腭。出音声言语。因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语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语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云何名眼见色时修止。若见色时。即知如镜中像。水中月。乾闼婆城。虽有见而无定实故。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见违情之色。不起恚恼。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眼见色时。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眼名见色时应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无见相。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名。空明之中。各各无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眼识因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分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观相广分别如前。若眼见色时。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见色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如上所说。
复次耳闻声时修止者。随所闻声。即知如响相。若闻顺情之声。不起爱心。闻违情之声。不起瞋心。闻非违非顺之声。不起分别心。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闻声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观。应作是念。随所闻声。空无所有。但从根尘和合生于耳识。次意识生。强起分别。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即当反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于声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闻声中亦类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鼻嗅香时修止者。随所闻香。即知如火中?。如水中气。虚空中香。若闻顺情之香。不起着心。违情臭气。不起瞋相。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嗅香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观。应作是念。念取闻香。虚诳无不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即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分别妄生香想。因此即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香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于闻香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闻香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舌受味时修止者。随所受味。即知如于梦幻中得味。若得顺情美味。不起贪着。违情恶味。不起瞋心。非违非顺之味。不起分别意想。是名修止。止相如前广分别。于受味时。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名舌受味时修观。应作是念。今所受味。实不可得。所以者何。外六味性无分别。内舌根本性亦无知。和合内外因缘则舌识生。次生意识。强取味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反观缘味之识。不见相貌。当知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于受味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舌受味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身受触时修止者。随所觉触。即知影化不实。若受顺情乐触。不起贪着。受违情苦触。不起瞋脑。受非违非顺之触。不起忆想分别。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于受触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身受触时修观。应作是念。轻重冷暖涩滑等名之为触。头等六分名之为身。触性虚假。身亦不实。谁能文触。和合因缘。即生身识。次生意识。忆想分别苦乐等相。故名为触。即当反观缘触之心。不见相貌。当知受触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于受触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身触受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意知法中修止观相。如初约坐禅中明。修止观五翻之意。是中广分别。今重不明。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中。修止观者。当知是人真修。摩诃衍中。如大品经中佛告须菩提。若菩萨行知行。坐时知坐。乃身服僧伽梨。视的一心。出入禅定皆知。故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若人如是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是人则于世间。最胜无与等者。如释论中偈说。
闲坐林树下 寂然灭诸惑 澹泊得一心
斯乐乃安乐 人求世间利 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稳 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观知诸法实
种种诸法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止寂然
三界无伦匹
七 善根发
行者若能如是于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心身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略明善根开发之相。有二种不同。一者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安。及读诵听学等。善根发相。此是外事。与魔境相应。今不分别。二者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法门善根开发也。即为三意。一正明善根发相。二分别真伪。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第一内善根发相。五种善根相不同。一息道善根发相。二不净观善根发相。三慈心善根发相。四观因缘善根发相。五念佛善根发相。一息道善根发相者。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心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得所。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八触者。谓觉身动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预。快乐清冷。不可为喻。是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复次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知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虚寂。忽然见佗男女身。死已膀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籍。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外身不净膀胀狼籍。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柱。见是事已。定心安隐。觉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之中。见于内身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观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不见我人。即离断常。破诸邪执。得定安稳。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分别亦如是。因缘发相。五念佛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入所敬爱。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证静。或发无常苦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患。食不净无断虽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六念。念处(四念处)正勤(四正勤)如意(四如意)根(五根)力(五力)觉(七觉支)道(八正道)空无相无作。六度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第二分别真伪者。即为二意。一明邪相。二辨真正相。伪相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身如被缚。或时透逸垂熟。或时煎寒。或时状热。或见诸异种种境界。或时其心闇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外散乱善事。或时欢喜躁作。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触身。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着此。即与九十六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癫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深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思法。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在生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若欲知其因缘。当寻九十六种邪道。即明见此事。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着。即当谢灭。若不灭。应用止观。观破即灭矣。二次明禅发相。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法等。随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若人共事。久久愈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相。亦如是也。
第三次明修止观长养诸根者。若于座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长。云何修。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即可用观。略示大意。
八 证相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即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貌。即是体真止也。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法华经中。诸声闻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生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则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应取着无为。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即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故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量辨才。即能利益六道苦众生。是名方便随缘修止。即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如此二观。犹是方便观门。非止观也。故璎珞经云。前二种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者。应修息二边分别止中道正观。云何修正观。若能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止。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此照了。即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中。见中道二谛。即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
寻此偈意。非唯具足分别正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中道正观。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见于佛性。即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若行疾如风。即是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流入萨婆海。即是行如来行。若行如来行。即是入如来室。若入如来室。即着如来衣。若着如来衣。即是坐如求座。若坐如来座。即是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若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是获得六根清净。若得六根清净。即是入佛境界。若入佛境界。即于一切法无所染着。若于一切法无所染着。即是一切诸佛皆现在前。若一切诸佛皆现在前。即是成就念佛三昧。若成就念佛三昧。即是安住首楞严定。若安住首楞严定。即得普现色身三昧。即能普入十方国土。教化众生。若普入十方国土教化众生。即是严净一切佛刹。若严净一切佛刹。即是供养十方诸佛。即能受持一切诸佛法藏。若能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即能具足一切诸行诸波罗蜜。若具足一切诸波罗蜜。即入顿悟大菩萨位。即与普贤文殊。共为等侣。若与普贤文殊为等侣。即在法性身中。若常在法性身中。即为十方诸佛称叹授记。若为称叹授记。即是庄严兜率天道。若庄严兜率天道。即能示现降身母胎。若示现降身母胎。即能示现出家行诣道树。若示现行诣道树。即能示现降伏大力魔怨。若示现降伏魔怨。即能示现成等正觉。若示现成等正觉。即能示现转正法轮。若示现转正法轮。即能示现入般涅槃。若示现入涅槃。即是于十方国。究竟一切佛事。若究竟佛事。即是具足真应二身。若具足二身。即是初发心住菩萨也。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心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亦云初心菩萨具足八相成道。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大品经亦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座道场。转正法轮。当知是菩萨为如佛。法华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若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者。即是大品经中。阿字法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是则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中。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即观义。此即是约观以明观行也。涅槃经中。广解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即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涅槃亦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智明果。即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虽约止明果。亦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义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无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行者当知。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金光明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如是皆约修止观二心辨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解此者名大道
赞圆觉
金紫光录大夫守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裴休 撰
众生诸佛尘沙德 同蕰光明大藏中
觉心平等遍十方 迷人颠倒生分别
法王有法名圆觉 流出真如及涅槃
无明无体如空华 觉心既显无明灭
蔩朝境寂身心净 初结菩提广大缘
须依圆照廓情尘 方是如来本因地
是故众等汝当知 随顺文殊因地法
一切众生虚妄境 皆生圆觉妙心中
如彼空华实不生 从空有故从空灭
翳除华灭空元净 知显尘消觉圆□
幻心只向觉心生 莫于觉外求离幻
日轮当午群阴灭 觉体今明众幻除
幻除觉满觉非空 莫疑是幻还修幻
是故众等汝当知 随顺普贤修幻法
如来净觉离纷染 求证先依戒定门
妄身无体妄心空 幻心灭故幻尘灭
镜磨垢尽青黄显 智照情空物我融
唯有圆明大觉心 根尘器界皆清净
虞泉日没山阿暗 灵腑心昏梦幻劳
深观人法二俱空 悟取众生本成佛
是故众等汝当知 依此修持免迷闷
如来妙觉圆明体 烦恼真如本不分
始终生灭若循环 皆是轮回妄中见
岸移月运俱旋复 矿尽金成矿不生
浮心巧见执疑情 终不能游寂灭海
蔩朝净念如来境 先断轮回根本心
若将圆觉妄中观 觉随妄转何由辨
是故众等汝当知 莫于圆觉生三或
一切众生无始际 皆因淫欲受诸身
将知累劫久轮回 只缘贪爱为根本
纷纷欲境多违顺 杳杳迷途厌死生
若除渴爱断轮回 便于圆觉能开悟
日光虽盛浮云蔽 觉性常圆二部昏
若欲安心妙觉城 依愿修行断诸障
是故众等汝当知 常将慧日为心镜
大觉圆明离诸相 无有轮回及圣凡
众生菩萨二皆空 功用妄中显差别
净心起解凡中信 觉体生心圣外贤
照觉双忘十地人 真妄俱融始成佛
黄昏境物皆虚寂 正是收心在观时
若希观世证菩提 一切境中离虚妄
是故众等汝当知 早超凡位成真智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文卷第十八
附 用圭峰圆觉修证仪十二章颂分各成一颂
镜庵 释 行霆
序分说仪
圆觉先须了说仪 不同秽土混凡机
婆伽梵主身全现 大光明藏处希奇
百千大士同斯会 十二真人欲问时
不二境中圆镜像 何殊光莹净琉璃
颂文殊章
妙德初徴本起因 曾知离病可修真
陀罗尼门周法界 大圆觉海绝涯津
无明梦里迷缘影 翳眼华中妄执身
忽然梦醒翳华灭 何曾动着本来人
颂普贤章
普贤次问渐修真 通为三根审行门
幻匪觉心心外物 华非空性性中存
觉心不动妄华寂 妄境无生智孰论
幻尽觉圆真体现 灰飞烟灭火无因
颂普眼章
普眼圆融因果相 身心影像体随妄
先了二空清净门 次修三观圆顿行
能所兼妄凡圣情 爱憎宁复论差当
曾知本有摩尼珠 五色青黄焉可状
颂金刚藏章
金刚执难圣凡身 本悟缘何有妄因
三问连环分别见 诸门开喻性元真
空华起灭元由妄 金矿销融永绝尘
若要测量圆觉海 入思惟地倍沉沦
颂弥勒章
弥勒推究轮回本 若断贪爱生死尽
爱欲为因过既深 爱命为果缘难泯
二障就于五性分 四生遂成六道蕴
若亲善友爱见亡 自然悟入无生忍
颂净慧章
净慧伦排证悟人 强分四位顺天真
凡贤圣果虽然异 悟迷染净与谁亲
先明依位循诸性 次辨忘心顿证因
一智了然超脱处 有无情尽觉芽春
颂威德章
威德请开三种观 中根始此分章段
四门开处任方来 三类修时非杂乱
静镜圆明全显彰 幻苗增长无涯畔
器中锽可喻禅那 三法能起生死岸
颂辨音章
辨音又问几般轮 几种修持可证真
单复圆门虽有异 静幻寂观要区分
各安标记欲探结 先慕求哀悔罪根
二十五轮依幻觉 无修习处示修因
颂净业章
净业断除人我执 俱缘四相妄迷习
无明主宰为我根 心存证者乃人立
寿命业智潜续存 众生我人所不及
由兹憎爱烦恼生死 觉城昧此何能入
颂普觉章
普觉离病托师亲 当依端正知见人
行住坐卧迹莫计 作止任灭病非因
自他除病不除法 供事舍财及舍身
憎爱直须无种子 始于圆觉可修真
颂圆觉章
圆觉道场圆证悟 下根于是开真路
三期限量可随宜 四众安居绝缘故
以大圆觉为伽蓝 踞菩萨乘行愿度
曾知证入总该前 诸佛共依如是住
颂贤善首章
善首流通正法门 五名于是为区分
十二部经真了义 百千诸佛共谈论
佛境佛地已开演 顿教□机今得闻
傥解百川归大海 何妨一法被多根
颂判摄
圭山才悟即流通 却依贤首以弘宗
傍探四疏明差当 遍究群诠定有空
顿教收经佛自判 圆门兼属义堪从
若将经教论相摄 克体全收终顿中
1475 74.P03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唐.宗密述〗
- 说明
- 分类:19.中国撰述·礼忏部
- 点击数: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