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页 共 62 页
大正藏第 23 册 No. 1435 十诵律
十诵律卷第五十(第八诵之三)
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增一法之三五法下
“有五事群党能于僧中起诤,如是起诤多有恼乱,减损天人:有诤比丘以非法约敕、有群党说、轻读诵修多罗比丘、遮说戒者、助斗诤相言。是名五事,有群党僧中起诤,如是起诤多有恼乱,减损天人。有五事,不群党僧中不起诤,如是不起诤不恼乱,增益天人:有诤比丘如法约敕、不群党说、敬诵修多罗者、不遮说戒者、不助斗诤相言。是名五非群党不起诤,如是不起诤故不恼乱,增益天人。
“有五举事者有羞不能次第答:若上座问时不能次第答、若问时怖问异答异、恃群党轻上座、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是名五举事者羞不能次第答。有五举事者为他所难能次第答:若上座问时能次第答、问时不怖、问答不异、不恃群党、不轻上座、非法言非法、法言法,是名五,为人所难能次第答。
“有五事,举事人羞不能次第答:不善知句义;先有嫌取二诤根本、若白衣沙弥诤根本,使他比丘举;不知修多罗句义若说不定;不知比丘三事所住见闻疑处。是名五,举事人不能次第答。有五法,举事比丘为人所难能次第答:知句义;先无嫌不取二诤根本、不求白衣沙弥诤根本;不使他比丘举;知修多罗句义说定;知比丘三事所住见闻疑处。是名五法,举事比丘为人所难能次第答。
“有五种成羯磨:现前成、与欲成、同见成、从有信优婆塞闻成、作羯磨竟默然已成。
“有五法共要:若乞听已不举他,是事应此处说共要、此事应彼处说共要、此事应随处说共要、随汝所犯事我乐示汝、出过已如恶马难调拔橛合缰驱去。”
佛语优波离:“求义比丘从他闻义时,有五事应善分别义:是实非实;时非时;似义不似义;是义起斗诤相言,僧破僧恼僧别僧异;于是义不起斗诤相言,僧不破不恼不别不异。优波离!是名求义比丘从他闻义时以五事善分别义。
“比丘有五事能使僧不生清净:谓说佛法僧戒过、不随威仪,是名五事能使僧生不清净。有五事能使僧生清净:谓不说佛法僧戒过、随威仪,是名五事能使僧生清净。
“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如根本说、趣说、因他说、所说不与句义相应、以不相应句义说。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如根本说、不趣说、不因他说、所说与句义相应、不以不相应句义说,是名五法闼利吒比丘能灭诤。复有五法,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筹量受他所说、受他不具足语、受他趣语、受他不定语、不三重问。是名五法,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贵比丘能灭诤:筹量受他语、受具足语、不受趣语、不受不定语、三重问,是名五,贵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贵比丘不能灭诤:自说不能了义、亦不解他所说、不能令他解所说、重说扰乱忘失句义、不知修多罗句义,是名五事贵比丘不能灭诤。
“复有五事,贵比丘能灭诤:自说能了、解他所说、所说能令他解、不重说不失句义、不失修多罗句义,是名五,贵比丘能灭诤。复有五事,贵比丘不能灭诤:不差自说、事未成便先说、不知和合众所说、恼他、重说扰乱,是名五事,贵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贵比丘能灭诤:差而说、事成便说、知和合众所说、不恼他、不重说,是名五事,贵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法成就,贵比丘持律者不差自说:若是上座若上座等、若是说戒人若说戒人等、观群党有力势、若白僧、若欲呵上座,是名五法,贵比丘持律他不差得自说。有五法,贵比丘持律得自说:若诤比丘破戒轻戒无威仪、如小儿无智、不广知毗尼、乐作非法无羞、无羞群党,是名五法。闼利吒比丘持律有五法成就不差得说。
“又上座比丘五事应呵:若破戒轻戒无威仪、如小儿无智、不广知毗尼、乐于非法、非法群党,是名上座有五事应呵。上座比丘复有五事应呵:若上座恶邪见、恶邪见故生倒见、乐非法非时说非实说、于正法中趣有所说无羞、无羞群党,是名上座有五事应呵。
“优波离!僧中断事比丘,若欲到僧中断事时,应先住五法然后往到僧中:应恭敬恭敬入脱革屣,不覆右肩不覆头;又应恭敬恭敬入脱革屣,不覆右肩不现胸;又应恭敬恭敬入脱革屣,不覆右肩不反抄衣;又应恭敬恭敬入脱革屣,不覆右肩不得披衣令两向;又应恭敬恭敬入惭愧毁誉不异善心慈心怜愍心,不说世间事。在座坐时,应生善心,不僧中无恭敬恭敬心。”佛语优波离:“如是僧中断事时,有斗诤者,是断事比丘,应嘱授已从座起去,若善说者应默然住。优波离!僧中断事比丘,应在自坐处说法。若自说若劝他说言:‘比丘汝说法。’
“有五大贼:劫贼、盗贼、诈取贼、诋谩贼、受寄贼。
“有五种取他物:劫取、盗取、诈取、诋谩取、法取,是名五取。
“有五种人不应与听:无羞人、无所畏人、先有嫌人、少智人、欲舍比丘法人。
“有五种施无福:施女人、施戏具、施画男女合像、施酒、施非法语,是名五无福施。
“复有五无福:施器仗、施刀、施毒药、施恶牛、施教他作,如是施是名五无福施。
“有五布萨,如先说。
“有五种自说阿罗汉得罪:不狂心说、不乱心说、不苦痛说、非实向未受大戒人说、非增上慢说,是名五自说阿罗汉得罪。
“复有五自说阿罗汉无罪:狂心说、乱心说、苦痛说、实得向大戒人说、增上慢说,是名五自说阿罗汉无罪。
“复有五自说阿罗汉得罪:不狂、不乱、不苦痛、不实向未受大戒人说、无所畏说,是名五自说阿罗汉得罪。复有五自说阿罗汉无罪:狂说、乱说、苦痛说、实得向受大戒人说、不无畏说,是名五自说阿罗汉无罪。
“复有五不自说阿罗汉得罪:作相、作异相、异威仪、先教他说、以他名说,是名五不自说阿罗汉得罪。复有五不自说阿罗汉无罪:不作相、不作异相、不异威仪、先不教他说、不以他名说,是名五不自说阿罗汉无罪。
“复有五不自说阿罗汉得罪:作相、作异相、异威仪、先教他说、先教他屏处说,是名五不自说阿罗汉得罪。复有五不自说阿罗汉无罪:不作相、不作异相、不异威仪、不教他说、不先教他屏处说,是名五不自说阿罗汉无罪。
“喜忘比丘往白衣家数数犯五事:犯非时入家、独与女人屏处、有食家与女人坐、数数食、无净人与女人说法,是名五喜忘比丘入白衣家数数犯。
“有五种折伏:不使作、不共语、不看视、不教授、不听有所作,是名五种折伏。
“有五相似:世尊相似、法相似、僧相似、戒相似、闼梨吒比丘相似,是名五相似。复有五不相似:世尊不相似、法不相似、僧不相似、戒不相似、贵比丘不相似,是名五不相似。
“有五事犯僧伽婆尸沙:人女有命、取女人相、生欲心、欲作非梵行、触小便处,是名五事犯僧伽婆尸沙。
“复有五种犯僧伽婆尸沙:女人女人想、人人想生欲心、欲作非梵行、触小便处、身身相触,是名五种犯僧伽婆尸沙。
“有五大贼世间希有。何等五?一者作百人主,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如先说,是名初大贼;复有大贼,用四方僧物,如先说,是名第二大贼;复有大贼,为饮食故妄语,如先说,是名第三大贼;复有大贼,破戒弊恶内烂流出,非沙门自言沙门、非梵行自言梵行,是名第四大贼;复有大贼,若有佛所说、若声闻所说、仙人所说、诸天所说、化人所说,从彼闻已自言我说。有人言:‘是持戒人得须陀洹。’答言:‘实尔。’或默然受,是名第五大贼。
“因食生五罪:若啖、若食、若索、若取、若担出界去,是名因食生五罪。
“因威仪生五罪:来时、去时、住时、坐时、大小便时,是名五因威仪生罪。
“因人生五罪:女人、不能男人、二根人、外道人、不受大戒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复有五,因人生罪:苦切人、依止人、驱出人、下意人、觅罪相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复有五,因人生罪:不见摈人、不作摈人、恶邪不除摈人、别住人、不共住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复有五,因人生罪:别住人、别住竟人、灭摈人、贼住人、污比丘尼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复有五种人不应与听:别住人、别住竟人、摩那埵人、摩那埵竟人、灭摈人,是名五不应与听。
“复有五人不应与听:苦切人、依止人、驱出人、下意人。觅罪相人,是名五不应与听。
“复有五种人不应与听:不见摈人、不作摈人、恶邪不除摈人、别住人、不共住人,是名五不应与听。
“复有五种人不应与听:无羞人、无所畏人、先有嫌人、少智人、恐怖人,是名五人不应与听、不应共要、不应与听遮说戒、不应与听遮自恣,不应与听遮教诫。如是五种人,若与听、若共要、若听遮说戒、若听遮自恣、若听遮教诫,得罪。”
佛语优波离:“比丘欲举他时,应自住五法然后举他:身清净、口清净、先来清净、多闻广知通利《阿含》、不至恶聚落。优波离!先自住是五法然后举他。优波离!何故先自住五法?若后有比丘言:‘汝身不清净,云何举他?’先自净身然后举他。身不清净,如是口不清净、先来不清净、寡闻不通利《阿含》、至恶聚落,如是等应先自净,然后举他。优波离!是名五先自净然后举他。
“有五法成就不应差守物:不知得处、不知价、不知受、不知数、喜忘,是名五法不应差守物。有五事应差守物:知得处、知价、知受、知数、不喜忘,是名五法应差。
“有五事不应差守衣:不知得处、不知价、不知受、不知数、喜忘,是名五不应差守衣。有五事应差守衣:知得处、知价、知受、知数、不喜忘,是名五法应差守衣。
“有五事不应差分衣:不识衣、不识衣色、不知价、不知数、不知与不与,是名五法不应差分衣。有五法成就应差分衣:识衣、识衣色、知价、知数、知与不与,是名五法成就应差分衣。
“复有五法成就不应差分衣:爱、瞋、怖、痴、不知分不分,是名五法成就不应差分衣。有五法成就应差分衣:无爱、瞋、怖、痴、知分不分,是名五法成就应差分衣。
“有五布萨难:王难、贼难、若王等难、人难、恶兽难,是名五布萨难。
“有五种移布萨:从阿练若处至僧坊、从僧坊至阿练若处、若王敕、贼敕、若僧破为和合,是名五移布萨。
“有破戒比丘数至他家有五过:教他非法、教他非毗尼、教他至恶威仪边、教他邪见、教听非法,是名五破戒比丘数至他家有五过。有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益利:以法教、以毗尼教、教至善威仪边、教正见、教往听正法,是名五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利。
“复有五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过:教身业不善、口业不善、教近恶知识、教邪见、教往听非法,是名五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过。有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益利、教身善、口善、近善知识、教正见、教听正法,是名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益利。
“比丘有五不可行处:童女、寡妇、妇、淫女、比丘尼,是名五比丘至不可行处。
“复有五,比丘至不可行处:童女、寡妇、淫女、外道、不能男,是名五比丘至不可行处。
“复有五,比丘至不可行处,僧能与作苦切羯磨:童女、寡妇、妇、淫女、比丘尼,是名五。如苦切,依止、驱出、下意、觅罪相亦如是。
“复有五,比丘至不可行处,僧能与作苦切羯磨:童女、寡妇、淫女、外道、不能男,是名五。如苦切,依止、驱出、下意、觅罪相亦如是。
“复有五,比丘至不可行处,僧不与舍苦切羯磨:童女、寡妇、妇、淫女、比丘尼,是名五。如苦切,依止、驱出、下意、觅罪相亦如是。
“复有五,比丘至不可行处,僧不与舍苦切羯磨:童女、寡妇、淫女、外道、不能男,是名五僧不与舍苦切羯磨。如苦切,依止、驱出、下意、觅罪相亦如是。
“复有五,僧不生清净心:说佛过,如先说。复有五,僧生清净心:不说佛过,如先说。
“复有五不相似,如先说。有五法相似,亦如先说。
“有五事应折伏共行弟子:于和上无爱、无敬、无惭、无愧、乐不应行处,是名五应折伏共行弟子。
“复有五事应折伏共行弟子:于和上无爱、无敬、无惭、无愧、不与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应折伏共行弟子。
“复次共行弟子有五事,和上不折伏得罪:无爱、无敬、无惭、无愧、乐不应行处,是名五事,和上不折伏共行弟子,和上得罪。
“复有五事,共行弟子和上不折伏,和上得罪:无爱、无敬、无惭、无愧、不与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不折伏共行弟子,和上得罪。
“有五事,和上不应受共行弟子悔过:于和上无爱、无敬、无惭、无愧、乐不应行处,是名五,和上不应受共行弟子悔过。
“复有五事不应受悔过:于和上无爱、无敬、无惭、无愧、不与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不应受共行弟子悔过。
“有五事,和上受共行弟子悔过得罪:无爱、无敬、无惭、无愧、乐不应行处,是名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过得罪。
“复有五事,和上受共行弟子悔过得罪:无爱、无敬、无惭、无愧、不与和上法衣食,是名五法,和上受共行弟子悔过得罪。
“有五事,和上不应折伏共行弟子:于和上有爱、有敬、有惭、有愧、乐应行处,是名五法,和上不应折伏共行弟子。
“复有五事,不应折伏共行弟子:于和上有爱、有敬、有惭、有愧、与和上法与衣食,是名五,和上不应折伏共行弟子。
“复有五事,和上折伏共行弟子有过罪:有爱、有敬、有惭、有愧、乐应行处,是名五,折伏共行弟子得罪。
“复有五,和上折伏共行弟子得罪:有爱、有敬、有惭、有愧、与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折伏共行弟子得罪。
“有五事,应受共行弟子悔过:于和上有爱、有敬、有惭、有愧、乐应行处,是名五,应受共行弟子悔过。
“复有五,应受共行弟子悔过:有爱、有敬、有惭、有愧、与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应受共行弟子悔过。
“有五事,和上受共行弟子悔过无罪:于和上有爱、有敬、有惭、有愧、乐应行处,是名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过无罪。
“复有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过无罪:于和上有爱、有敬、有惭、有愧、与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过无罪。
“有五种人不应为说毗尼:试问、无疑问、不为悔所犯问、诘问、不受语问,是名五种人不应为说。有五种人应为说比尼:不试问、有疑问、为悔所犯问、不诘问、受语问,是五种人应为说比尼。
“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恃力势语、无畏难语、怖语、惊语、不利根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恃力语、有所畏语、不怖语、不惊语、利根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大语、不相善语、疾语、改易语、不与法相应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大语、相善语、不疾语、不改易语、与法相应语,是名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语喜忘、不审谛语、恶性语、瞋语、试语,是名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语不喜忘、审谛语、不恶性语、不瞋语、不试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毁呰语、遏截语、讥刺语、不唱善语、出过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毁呰语、不遏截语、不讥刺语、唱善语、不出过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具足语、覆藏语、窃语、浑杂语、被呵折语,是名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具足语、不覆藏语、不窃语、不浑杂语、不被呵折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实语诡语、改易语、非时语、失期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实语、不诡语、不改易语、不非时语、不失期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欲举他语、举他语、轻他语、呵责语、有嫌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欲举他语、不举他语、不轻他语、不呵责语、无嫌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破众语、欲破众语、破义语、乐破语、求名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破众语、不欲破众语、不破义语、不乐破语、不求名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爱语、瞋语、怖语、痴语、人不信受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爱语、不瞋语、不怖语、不痴语、人信受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恭敬语、不恭敬入语、着革屣语、覆右肩语、覆头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恭敬语、恭敬入语、脱革屣语、不覆右肩语、不覆头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通利修多罗语、不通利毗尼语、不善诤义语、不善知诤起因缘语、不善知灭诤义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善修多罗义语、善毗尼义语、善诤义语、善知诤起因缘语、善灭诤义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身力语、口力语、非修多罗语、非法语、非毗尼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身力语、不口力语、如修多罗语、如法语、如毗尼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被劝语、不被差语、不白众语、不观察语、无畏难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被劝语、被差语、白众语、观察语、不无畏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慰恤语、受慰恤语、筹量语、为利语、取他意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慰恤语、不受慰恤语、不筹量语、不为利语、不取他意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善义语、不善句语、应先语便后语、应后语便先语、应说此语便说彼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善义语、善句语、应先先语、应后后语、应说此语说此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少智、少诵《阿含》、不通达《阿含》、不受学《阿含》、不知《阿含》句义,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少智、多诵《阿含》、通达《阿含》、受学《阿含》、知《阿含》句义,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为斗语、为破语、为相持语、为相言语、为诤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为斗语、不为破语、不为相持语、不为相言语、不为诤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违誓语、不问语、不三问语、不识言者语、不识诤者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违誓语、问语、三问语、识言者语、识诤者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忘《阿含》语、失文句语、漏失《阿含》语、不通利《阿含》语、不恭敬受《阿含》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忘《阿含》语、不失文句语、不漏失《阿含》语、通利《阿含》语、恭敬受《阿含》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重说众语、持众语、异语、为利语、求他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重说众语、不持众语、不异语、不为利语、不求他语,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众说悔过便说其罪、令不瞋者瞋、瞋者不止、所说如风人不信受、所说义不合《毗沙耶经》,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众说悔过不说其罪、令不瞋者不起瞋、瞋者能止、所言信受、所说义合《毗沙耶经》,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佛语优波离:“若下座比丘向上座悔过时,应先住五法向上座悔过:从座起、偏袒着衣、脱革屣、右膝着地、以两手捉上座足,如是三说。如悔过,与欲、清净、受自恣、出罪亦如是。
“有五法,举事者不能举他:身不清净、口不清净、少智、不通利《阿含》、乐不可行处,是名五,举事者不能举他:身不清净、口不清净、不通利《阿含》、少智、乐不可行处。复有五事,举事者能举他:身清净、口清净、多智、通利《阿含》、不乐不可行处,是名五法能举他:身清净、口清净、通利《阿含》、多智、不乐不可行处。
“有五事,十岁比丘应畜大戒弟子:受大戒若十岁、若过十岁、持戒、有智能断弟子疑、能破弟子邪恶见。
“复有五事,十岁比丘应畜大戒弟子:能教持戒、能教毗尼、教阿毗昙、若弟子在他方不乐能自将来若因他将来、若病能自看若使他看。
“复有五事,十岁比丘应畜大戒弟子:有信、有戒、有施、多闻、智慧;又能令弟子入信,随信住信戒施闻慧,能令入能令随住。是名五。
“复有五事,十岁比丘应畜大戒弟子:自住无学戒、无学定、无学慧、无学解脱、无学解脱知见,能教弟子住是无学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名五法,十岁比丘应畜大戒弟子。若十岁比丘无是五法畜大戒弟子,有罪。若有是五法,应与他依止。若十岁比丘无是五法与他依止,有罪。若有是五法,应畜沙弥。若十岁比丘无是五法畜沙弥,有罪。”(五法竟)
六法初
“有六诤本:一者瞋恨不语、二者恶性欲害、三者贪嫉、四者谄曲、五者无惭愧、六者恶欲邪见,是名六诤本。
“有六教法应随不应逆:和上教、阿阇梨教、众僧教、王教、若王等教、闼利吒比丘教,是名六教不应逆。
“有六羯磨: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僧羯磨、闼利吒比丘羯磨、说戒羯磨,是名六羯磨。
“有六学: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智、增上威仪、增上毗尼、增上波罗提木叉,是名六学。
“有六请:僧请、众人请、人请、钵请、衣请、食请,是名六请。
“有六不具足:戒不具足、见不具足、命不具足、威仪不具足、自不具足、他不具足,是名六不具足。有六具足:戒具足、见具足、命具足、威仪具足、自具足、他具足,是名六具足。”
时长老优波离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已,白佛言:“善哉世尊!愿略说法要,令我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教。”佛语优波离:“若法随欲不随无欲、随和合不随不和合、随过不随无过、随增长不随不增长、随往来不随不往来、随烦恼不随无烦恼,汝知是非法、非毗尼、非佛教。又优波离!有法随无欲不随欲、随不和合不随和合、随无过不随过、随不增长不随增长、随不往来不随往来、随非烦恼不随烦恼,汝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教。”
长老阿那律往到佛所头面作礼,白佛言:“善哉世尊!愿略说法,令我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教。”佛言:“善哉!若法随贪不随无贪、随无厌不随厌、随多欲不随少欲、随不知足不随知足、随恶见不随不恶见。阿那律!汝知是非法、非毗尼、非佛教。阿那律!若法随无贪不随贪、随厌不随无厌、随少欲不随多欲、随知足不随不知足、随不恶见不随恶见,汝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教。”如优波离所问,大爱道亦如是问;如长老阿那律所问,鸡舍瞿昙弥亦如是问。
“有六现前:僧现前、众人现前、人现前、和上现前、阿阇梨现前、戒现前,是名六现前。
“有六取:劫取、盗取、诈取、受寄取、诋谩取、如法取,是名六取。
“有六和摄法:以修身慈劝梵行者,尊重敬爱思惟摄取,发起精进向一泥洹;口慈、意慈亦复如是;如法得施衣钵,余物施诸梵行,尊重敬爱思惟摄取,发起精进向一泥洹;护戒不缺不犯不退,清净满足为佛所叹,能尽受持劝诸梵行,尊重敬爱思惟摄取,发起精进向一泥洹;所得正见能出正要,劝诸梵行,尊重敬爱思惟摄取,发起精进向一泥洹。是名六和摄法。”(六法竟)
七法初
“有七财:信财、戒财、闻财、施财、慧财、惭财、愧财,是名七财。
“有七力: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七力。
“有七止诤:现前止、自言止、忆念止、不痴止、觅罪相止、多觅罪止、布草止,是名七止诤。
“有七衣:麻衣、沙拏衣、刍摩衣、憍施耶衣、翅夷罗衣、钦婆罗衣、劫贝衣,是名七衣。
“有七内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七内众。
“有七法令正法灭亡没:无信、懈怠、无惭、无愧、喜忘、无定、少智,是名七法令正法灭亡没。
“有七非正法:不敬法、不敬义、不敬时、不知足、不自敬、不敬众、不分别人,是名七。有七正法:敬法、敬义、敬时、知足、自敬、敬众、分别人,是名七正法。
“持律有七德:能持佛内藏、能善断诤、以持戒故在外道顶上住、以持律故无能诘者、以持律故不咨问他、于众中说戒无所畏、能断有疑、能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七德。
“有七大持律:毗婆尸佛、式佛、随叶佛、俱留孙佛、俱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名七大持律。”(七法竟)
八法初
“有八众: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是名八众。
“有八法能证泥洹果: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八法能证泥洹果。
“有八施:果得施、依止得施、制限得施、因缘得施、僧得施、现前得施、安居得施、指示得施,是名八施。
“因八事舍迦絺那衣:三衣足时、衣成时、去时、闻时、失衣时、发心不还时、过齐限时、共僧舍时,是名因八事舍迦絺那衣。
“有八种屐不应畜:木屐、多罗屐、波罗舍屐、竹屐、叶屐、文若屐、披披屐、钦婆罗屐,是名八种屐不应畜。
“有八随世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随世八法。
“有八种难:王难、贼难、火难、水难、恶兽难、龙难、人难、非人难,是名八难。”
有比丘行别住时舍戒,舍已还受。还受已白诸比丘:“我行别住中舍戒已还受,我当云何?”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语诸比丘:“本已行别住,即以是行别住,更不应与。如舍戒,自言:‘我是沙弥。’不见摈、不作摈、恶邪不除摈亦尔。”
若别住竟舍戒,舍已还受戒,受戒已白诸比丘:“我别住竟舍戒,舍戒已更受戒,我当云何?”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语诸比丘:“本已行别住竟,应教求摩那埵。如舍戒,自言:‘我是沙弥。’不见摈、不作摈、恶邪不除摈亦尔。”
有比丘行摩那埵时舍戒,舍已还受戒,受戒已语诸比丘:“我行摩那埵中舍戒还受戒,我当云何?”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言:“即本行摩那埵,更不须与。如舍戒,自言:‘我是沙弥。’不见摈、不作摈、恶邪不除摈亦尔。”
若行摩那埵竟舍戒,舍戒已还受戒,受戒已白诸比丘:“我行摩那埵竟舍戒,舍戒已还受戒,我当云何?”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言:“本已行摩那埵竟,应教求出罪羯磨。如舍戒,自言:‘我是沙弥。’不见摈、不作摈、恶邪不除摈亦尔。”(八法竟)
九法初
“有九恼:是人已侵损我、当侵损我、今侵损我,于彼生恼;是人已利益我怨家、当复利益、今复利益,于彼生恼;是人已侵损我知识、当复侵损、今复侵损,于彼生恼,是名九恼。有九舍恼:是人已侵损我、当侵损我、今侵损我,云何令彼不侵损我而利益我,当于彼舍恼心?是人已利益我怨家、当复利益、今复利益,云何令彼不利益我怨家,当舍彼恼心?是人已侵损我知识、当复侵损、今复侵损,云何令彼不侵损我知识,当于彼舍恼心?是名九舍恼。”(九法竟)
十法初
“有十事令正法灭亡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毗尼言毗尼、毗尼言非毗尼、非犯言犯、犯言非犯、轻言重、重言轻、无残言残、残言无残,是名十事令正法灭亡没。有十事不令正法灭亡没:非法言非法、法言法、非毗尼言非毗尼、毗尼言毗尼、非犯言非犯、犯言犯、无残言无残、残言残、轻言轻、重言重,是名十事不令正法灭亡没。
“有十法名上座:有所住处,无畏无能遮者;有长老息烦恼,多知识有名闻、能令他生净心;辩才具足无能胜者,无有滞碍义趣明了,闻者信受;善能安详入他家,能为白衣说深妙法;分别诸道,劝令行施斋戒,令他舍恶从善;自具四谛;现法安乐无有所乏。是名上座十法。
“乌回鸠罗比丘成就十法,僧不应差:不知诤根本来往处、不知诤、不善分别诤、不能知诤起因缘、不能知诤义、不善灭诤、不能令诤灭已更不起、戒不清净、不能多闻、少智,是名十,乌回鸠罗比丘僧不应差。乌回鸠罗比丘有十事僧应差:知诤来往处根本、善知诤、能分别诤、知诤起因缘、知诤义、善灭诤、灭诤已更不令起、持戒清净、多闻、多智,是名十,乌回鸠罗比丘僧应差。”
佛在婆伽国那梨槃聚落,是中有优婆塞,以信乐清净心作一房舍,别与长老罗云。长老罗云受已二月游行,彼优婆塞闻长老罗云受舍已二月游行,便持此舍施四方僧。长老罗云二月游行还,到所住处,闻是优婆塞以是房施四方僧,闻已往到佛所,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我在那梨槃聚落中住,有优婆塞以信乐清净心作一房舍,别施我。我受已二月游行,游行还闻是优婆塞以是房施四方僧。世尊我今云何?”佛语罗云:“汝往语优婆塞言:‘我将不犯汝耶?汝见我非沙门、非沙门行耶?作身口过耶?’”长老罗云受佛语已,从坐起礼佛足右绕而去。还自住处,过是夜已,着衣持钵入那梨槃聚落行乞食。食已洗钵,往是优婆塞家。是优婆塞遥见长老罗云来,见已着衣在一面立,叉手合掌向长老罗云,作是言:“善来长老罗云!久不来。罗云!何以故来?可就座坐。”时长老罗云即就座坐,是优婆塞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已,长老罗云语优婆塞:“我将不犯汝耶?汝见我非沙门、非沙门行耶?作身口过耶?”答言:“大德不犯我,我亦不见汝非沙门、非沙门行、作身口过。”时长老罗云为种种说法示教利喜已,从坐起去。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是事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比丘僧,语诸比丘言:“有十非法施、十非法受、十非法用。何等十?已施一僧,转与余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比丘尼僧,转与余比丘尼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比丘,转与余三比丘,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与二比丘、若与一比丘、若与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比丘,转与余二比丘,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与一比丘、若与僧、若与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比丘,转施余一比丘,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僧、若施三人、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沙弥,转施余三沙弥,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二沙弥、一沙弥、若施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沙弥,转与余二沙弥,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一沙弥、若施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沙弥,转施余一沙弥,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与僧、若施三人、若施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比丘尼,转施余三比丘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二比丘尼、一比丘尼、若施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比丘尼,转施余二比丘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一比丘尼、若与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比丘尼,转施余一比丘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僧、若施三人、若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式叉摩尼,转施余三式叉摩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二式叉摩尼、一式叉摩尼、若施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式叉摩尼,转施余二式叉摩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一式叉摩尼、若施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式叉摩尼,转施余一式叉摩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施僧、若施三人、若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沙弥尼、转施余三沙弥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二沙弥尼、若一若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沙弥尼,转施余二沙弥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一沙弥尼、若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沙弥尼,转施余一沙弥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僧、若三人、若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畜生,转施余三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施二畜生、若一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畜生,转施余二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一畜生、若三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畜生,转施一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转施三、若二,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比丘僧,转施比丘尼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比丘尼僧,转施比丘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僧破为二部,已施此一部,转施彼一部,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彼一部,转施此一部,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前施是施,后施非施。如王为地主檀越,是房舍卧具主,但得看视,不得夺一与一。”(十法竟)
增一后一法初
“有三羯磨,摄一切羯磨: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有一破法堕恶道。何等一?所谓破僧。
“有一犯堕恶道,从身作,谓出佛身血。
“有一犯堕恶道,从口作,谓谤佛。
“有一犯堕恶道,所谓意念作别众。
“有一犯堕恶道,谓两舌教他破僧。
“有一犯诘问堕恶道,谓僧诘问,非法非法想、非法见故破僧;非法作法想,非法见故破僧,非法法想疑破僧。
“有一犯堕恶道,从杀生起,谓杀阿罗汉。
“又一犯堕恶道,从盗起,偷佛物僧物。
“又一犯堕恶道,从淫起,谓淫罗汉比丘尼。
“又一犯堕恶道,从妄语起,谓自说得过人法。”(一法竟)
二法初
“有二犯:不善犯、无记犯。
“又二犯:身犯、口犯。
“又二犯:方便犯、非方便犯。
“又二犯:调戏犯、不调戏犯。
“又二犯:有同犯、不同犯。
“又二事同:轻、重。
“又二事同:有残、无残。
“又二不同:轻、重。
“又二不同:有残、无残。
“又二不同:若向他悔、若自悔。
“又二犯:有限犯、无限犯。
“又二犯:处犯、方犯。
“又二犯:可数犯、不可数犯。
“又二犯:有出时犯、欲出犯。
“又二犯:入犯、欲入犯。
“又二犯:起犯、欲起犯。
“又二犯:时犯、非时犯。
“又二犯:堕犯、不堕犯。
“又二犯:偷兰遮犯、白衣相应犯。
“又二犯:重破犯、不重破犯。
“又二犯:有残犯、无残犯。
“又二犯:轻犯、重犯。
“又二犯:被举犯、举者犯。
“又二犯:向他悔犯、自悔犯。
“又二犯:戒中犯、非戒中犯。
“又二犯:白犯、不白犯。
“又二犯:暂犯、尽形犯。
“又二犯:有过犯、无过犯。
“比丘尼有二同犯:轻犯、重犯。
“又二同犯:残犯、无残犯。
“又二不同:轻、重。
“又二不同:有残、无残。
“又二不同:向他悔、自悔。
“又二犯:出界犯、欲出界犯。
“又二犯:自称叹犯、不自称叹犯。
“又二犯:起犯、坐犯。
“又二犯:眠犯、不眠犯。
“又二犯:语犯、默然犯。
“又二犯:故犯、不故犯。
“有二痴:无知痴、放逸痴。
“有二覆:无知覆、放逸覆。
“又二人应与别住、有二人应与摩那埵、有二人应与本日治、有二人应与出罪,所谓比丘、非比丘;受大戒、非受大戒者。
“又二僧中断事者:有被差、不被差。
“又二断事者:被羯磨、不被羯磨。
“羯磨者有二功德:谓得众意、能无畏断事。
“又二断事者:有羞、无羞。
“又二断事者:有私、无私;若以非法有私、若如法无私。
“又二断事者:若自闻、若从他闻。
“又二断事者:若自驱、若教他驱。
“又二断事者:诤、不诤。
“又二断事者:通利《阿含》、不通利《阿含》。
“又二断事者:善分别《阿含》、不善分别《阿含》。
“又二断事者:了语、不了语。
“又二断事者:善语、不善语。
“又二断事者:诘问、不诘问。
“又二断事者:急性、不急性。
“又二断事者:自知、不自知。
“又二断事者:知量、不知量。
“又二断事者:随众、不随众。
“又二断事者:自誉、不自誉。
“又二断事者:能止、不能止。
“又二断事者:软语、粗语。
“又二断事者:持戒、不持戒;有可呵、不可呵;应举、不应举;应敬、不应敬亦尔。
“又二无智:戒犯、见犯。又二智:戒不犯、见不犯。
“又二犯:戒犯、见犯。又二不犯、戒具、见具。
“又二种呵:比丘非比丘、受戒不受戒。
“又二苦切:有罚羯磨、若僧和合与。
“又二依止:有罚、若僧和合与。
“有二驱出:有罚羯磨、若僧驱出。
“又二下意:有罚羯磨、若僧与下意。
“又二人应别住、又二人应与摩那埵、又二人应与本日治、又二人应与出罪,谓比丘、非比丘;受戒、非受戒。
“有二清净:悔过、发露罪名。
“又二清净:白、不白;若悔过、若发露。若僧诤应还付僧、若与三人、二人、一人;若僧诤僧应受,三人、二人、一人亦应受;若僧诤僧应灭,三人、二人、一人亦应灭。
“又二非法捡挍:非法作法捡挍、法作非法捡挍。又二如法捡校:非法作非法捡挍、法作法捡挍。
“又二梵罚:不使作、不教化。”(二法竟)
三法初
“有三毗尼:贪欲毗尼、瞋恚毗尼、愚痴毗尼。有三非毗尼:非贪欲毗尼、非瞋恚毗尼、非愚痴毗尼。
“有三羯磨: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有三应屏处:大便、小便、嚼杨枝。
“有三犯:贪欲犯、瞋恚犯、愚痴犯。
“有三共住:犯者、不犯者、自说者。
“有三别住:犯者、不犯者、自说者。
“有三世所供养: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漏尽阿罗汉、转轮圣王。
“有三华供养、有三香供养、有三伎乐供养、有三幡供养、有三盖供养、有三缯供养、有三世所尊敬: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漏尽阿罗汉、转轮圣王。
“有三同意:上、中、下。上同意者,应上中下同意;中同意者,不应上同意,应中下同意;下同意者,应下同意,不应上中同意。上同意者,作上中下同意好;中同意者,作中下同意好,若作上同意者不好;下同意者,作下同意好,若作上中同意者不好。上同意者,应作上中下同意取;中同意者,应作中下同意取,不应上同意取;下同意者,应下同意取,不应上中同意取。
“有三知:知犯、知不犯、知制戒。”(三法竟)
四法初
“有四诤:斗诤、无根诤、犯罪诤、常所行诤。
“有四药:时药、时分药、七日药、尽形药。
“有四众: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
“复有四众: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
“复有四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天王众。
“复有四众:被教众、不被教众、浊众、清净众。
“有四悲:一、怜愍。二、利益。三、不恼害。四、住正法。
“有四止:贪欲止、瞋恚止、愚痴止、邪见止。
“有四事故如来设教:犯、不犯、轻、重。
“有四事故如来制戒:为利益、为处、为时、为人。
“有四调伏:苦切、依止、驱出、下意。
“有四药应观:有净药杂不净、不净杂净、净杂净、不净杂不净。
“有四事:斗诤事、无根诤事、犯罪诤事、常所行诤事。
“复有四事:苦切、依止、驱出、下意。
“有四事:不见摈、不作摈、恶邪不除摈、觅罪相摈。
“有四事:若呵、若骂、若异语、若默然。
“如来以四境界故制戒:神足境界、智境界、法境界、人境界。”(四法竟)
十诵律卷第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