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卷第四

时分义

  问。付修行时分。且三生四生极疾者。钝根之类可云耶。两方。若云钝根者。今此上中下根迟速得果。必非钝利之别。极疾者何必可定钝根耶。何况极七反有。圣者虽最钝。遥经七生定。是以光法师俱舍疏中。声闻三生。独觉四生。非要利根。亦通钝根(文)若依之云尔者。既下根不许多劫经历。明知三生四生之者。必钝根之事。是以光法师下文。若极利者。要经六十。要经百劫(文)是则三生四生非嫌于钝根类耶。如何答。三生四生极疾之声闻独觉二类。必不可定钝根。是则可通钝利也。今所出章之三根上中下者。声闻独觉如来相对判之。委不分别钝利之义。今声闻三生六十。独觉立四生百劫事。未必依钝利非立迟速也。是以光法师俱舍疏中。声闻三生。独觉四生。非要利根。亦通钝根云。但至一边类者。自元三生四生之人利根云事。非令同。六十百劫极利之辈。则章中以六十百劫如中下根依云利根非云极利也。是以彼疏中非要利根亦通钝根释了。引婆沙非如声闻极利根者经六十劫。非如独觉极利根者唯经百劫之文证之。宁非此心乎。无失疑云。婆沙论中。三生解脱者名时解脱。六十劫修行者名不时解脱云事。如何答。三生解脱者名时解脱者。对六十劫极利者。钝根三生得解脱。不经六十劫故。名时解脱也云然。三生解脱之人必非云皆钝根也。声闻人速愿出生死人无余。非利根者速出之义难也。而钝根之者依极精进力。又可有三生得脱之类故。本于利根云。亦通钝根也。是以极生反有最钝故受七生云是也。六十百劫。是极利者。经劫之间。调练智慧。如佛时长劫故。其根最利。无失。
  章云。若依小乘自有三人。下根者。谓诸声闻。极疾三生得罗汉果。谓于一生种解脱分。第二生修决择分。第三生漏尽得果。极迟经六十劫。中根者。谓独觉人。极疾四生得果。极迟经百劫。上根者。谓佛定。满三僧祇劫○问。何故下根返经时少。而上根等乃多时耶。答。能于多时修练根行等。以为难故。是故多也。
  俱舍云。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起入圣乃至得解脱(等云云)。
  俱舍光疏第二十三云。此据声闻。极疾三生修加行。极迟六十劫修加行。若据独觉。极疾四生修加行。极迟百劫修加行。若据佛乘。极疾三无数劫及余九十一劫修加行。若极迟者三无数劫及余百劫修加行。此据修者。余即不定。或有殖已经一劫或无量劫不能入圣。佛时长故。其根最利。声闻三生。独觉四生。非要利根。亦通钝根。若极利根者。要经六十。要经百劫。故婆沙三十一云。非如声闻极利根者经六十劫。非如独觉极利根者唯经百劫。余文可知。
  复古记云。
  杂集论第十三云。独觉乘补特伽罗者。谓住独觉法性。若定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及修独证菩提意乐。即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或先未起顺决择分。或先已起顺决择分。若先未得果。成先已得果。出无佛世。唯内思惟圣道现前。或如麟角独住。或复独胜部行。得尽苦际。或先未起顺决择分亦不得果。如是方成麟角独住。所余当成独胜部行(文)。
  问。小乘教心。六十数中阿僧祇耶六十数也可云耶。答。尔也付之。正披俱舍论说阿僧祇耶是第五十二数也。是以清凉大师解释中。非第六十重之数。如何答。小乘教心。以解脱经六十数为三僧祇数量事。始非可论之。是以大师依俱舍论。至第六十名一阿僧祇云。但于新译第五十二之一数云难者。解脱经读诵之人。妄失八数。其后得五十二数见。依之真谛之妄失中间八数。奘师妄失余八译。清凉大师释此事给。即俱舍说六十。向后更无数也如述。小乘六十已至无数者。此定无数。谓此数外更无非是阿僧祇耶(文)此第五十二僧祇非第六十无数释给。此释心尤叶道理。其所以者。三僧祇诸佛修行时分也。依读诵人妄失。菩萨修行可留第五十二僧祇乎。依之云中间八妄失。阿僧祇置第六十(旧俱舍)或五十二之外至第六十重可有无数之数也(新俱舍释会)更不可留五十二数也疑云。小乘三乘心。阿僧祇者是数终极欤。如何。
  章云。上根者。谓佛定满三阿僧祇劫。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一数。十个一为第二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以此数三僧祇(文)。
  玄十五云。一准俱舍论。数至六十重名一阿僧祇。捡录。此约小乘(文)。
  (里书)
  大疏八下云。以是圆教所明深广无涯。唯佛方测。不同凡小所知。如黄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已说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余测。数之终寄不可说(文)。
  演义抄十八下言。小乘六十已至无数者。即俱舍论说六十。向后更无数也。即第十二论引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祇耶。是第五十二数。彼文具列。从一至十为十。乃至跋罗搀为一阿僧祇耶。于此数中妄失余八。俱五十二。今云小乘六十已至无数者。是定无数。谓此数外更无。非是阿僧祇耶也(云云)。
  旧俱舍第九云。阿僧祇既无数边。三数云何成。不应如此知。若尔云何。虽然有六十数处名一阿僧祇。于余经中说如此。何者为六十。有第一数无第二数。是处名第一。十此第一。名第二处○十摩诃婆洛沙名阿僧祇。中间有八忘失。如此大劫。次第数至六十处。说名一阿僧祇。度一更如此数名第二。第三亦尔。故说三阿僧祇。非一切方便所不能数。故名阿僧祇(等云云)。
  俱舍论第十三云。十跛逻搀为阿僧祇耶。于此数忘失余八(文)。
  婆沙一百七十七云。十跛逻搀为大跋逻搀。十大跛逻搀为阿僧企耶。此后更有八数。及前为六十数积一大劫。至此第五十二阿僧企耶数时。名一劫阿僧企耶。第二第三劫阿僧企耶亦复如是(文)。
  问。小乘教心。付出证法身之四种时。尔者百劫修相好时出之可云耶。答。尔也付之。于百劫位者。唯修相好之业。何出彼时证法身之时也可云耶。如何答。于证法身之时中。出百劫修相好业时事。章文分明也。何始可疑之乎。僧祇之间学五明。百劫修相好业之事。总相分别之。何强可云不修法身乎。何况释迦如来赞叹底沙佛之时。依七日七夜精进之缘。使超九劫为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之时。依之于百劫之时有何失乎。无失。
  章云。又依婆沙等。菩萨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二生身。法身者。谓戒等五分。修此法身亦有四时。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蜜时。二于百劫修相好业时。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时。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业。于最后身。伽耶城净饭王家受生报身。于摩迦陀国而登觉道(云云)。
  俱舍光记十八云。三十二相一一妙相各百福庄严。何谓百福。答。此中百思名百福○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后复起五十思今其圆满○问。何者是五十思耶。答。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道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有说(等云云)。
  古答会婆沙论云。三僧祇修百劫。初阿耨菩提对菩萨义语云。汝容受我不。若欲容受者。心器令清净(云云)即此义也(东大寺行严大法师答。云云)。
  问。章中依俱梨数量定僧祇劫数云事。大乘终教义也可云耶。两方。若终教义者。正见当章文。始教门义也定。若依之云尔者。大师余处解释中。终教义也定给。如何答。以俱梨为三僧祇之初数事。约始教论之。当章现文分明也。更不可疑之。次终教中出定不定二种僧祇。定三僧祇是一方化仪。始终之俱梨之外。不出别教。明知定三僧祇劫数不异始教云事。但余处解释中。配终教云事。始教中有回心直进二类。回心教中引二乘故。云过十重迦他名阿僧祇。彼依引摄门之义。是名初教。直进菩萨自始菩萨大心向佛菩提。今始终二教共俱梨为僧祇初数劫量。是可同也。是则过迦他者始教文始。以俱梨数量云始教之终。是与终教同也。然终教终不留定三僧祇。以不定僧祇为教意。始终二教以之为别也。无失。
  问。终教所述定僧祇与始教僧祇无差别乎。如何答。依回心直进二门会释。教章·玄记相违事。于始教之义犹虽似相违。共付十大数之初数定僧祇故。实修门心二教共无差别也。终教立不定僧祇。圆教说十大数。今三祇者对权小粗浅之机□。延促在机。仍终教僧祇。何异终教定三僧祇乎。
  章云。若依始教。修行成佛定经三阿僧祇。但此劫数不同小乘。何者。此取水火等大劫。数至百千劫。数此复至百千。为一俱梨。名第一数。数此俱梨复至俱梨。为第二数。如是次第以所数等能数。至第一百。名一阿僧祇。此即十大数中第一数也。依此数满三阿僧祇(云云)。
  玄云。阿僧祇此云无数。即数之极故。诸圣教中通有四说。一准俱舍论○二依智论第九。数通十重已后。名阿僧祇。论云。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伽他名阿僧祇。如是数三阿僧祇。解云。此既云过迦他。知即通过后诸数故云阿僧祇。此约始教说。三依智论第六。引此品文。还有百数。至阿僧祇等。此约终教说。四依此品。百数阿僧祇。始是初数。如是次第以所数等能数。至第十名不可说转。不可说转等方为数极。是故前教数极乃是此中初数。故知此门极广初圆教辨也(文)。
  疏云。小乘六十已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余测。故数之终寄不可说○初言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胝是亿。故光明觉品云过一亿。梵本皆云俱胝故。若依俱舍以洛叉为亿。则俱胝当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万等下数法。则通有百三十七数。由前易故。略不说之。俱胝已下并是上等数法倍倍变故(云云)。
  古会云。始教中有引摄直进二门。当章依直进门。引十大数中第一数俱梨。玄记具述二意。依引摄门义过十重迦他立僧祇。依直进门亦引十大数俱梨(云云)。
  疑云。设虽始教中立引摄直进之义。依一百俱梨数重定僧祇事。玄记以此为终教义者。更不免此难也。始教直进者可定终教耶。如何。
  问。始教大乘心。三僧祇满所逢化。可云同小乘耶。答。初二僧祇满。与小乘同。第三僧祇满。与小乘异也付之。凡终教大乘心。僧祇数重遥逾小乘。何僧祇满佛小乘同也可云耶。次初二僧祇满佛既同者。第三僧祇独何异耶。如何答。大乘教心。于三祇之外。更不说别修相好业因之义。小乘说百大劫之别修故。顺之虽说百劫。但是变化非实修也ト述。非实修实行也。依之优婆塞戒经心。三祇满所逢迦叶云也。小乘说百劫修相好之实修故。尤百劫之终可逢迦叶也。大小乘修行时劫说相不同也。然三僧祇满之佛号不同云难者。小乘说百劫实修故。更迦叶不可置第三僧祇满故。所逢诸佛已其数多。何迦叶已前佛置满欤。即又置毗婆尸佛百劫之初。非迦叶一人而已。此等皆可有第三僧祇之内也。无失。
  疑云。但是变化非实修也者。始教门心。依化身之门者。如小乘别修百劫相好业云心欤。又优婆塞戒经中。依释迦身于三祇修因不出百大劫之修者。是依实报欤。依变化身欤。若实报者。不可云释迦。若化身者。不云百大劫之修乎。但是变化非实修也云释相违。如何答。始教中引本业经百大劫了。但是变化非实修也者。始教非云说百大劫修行。还是显无实行之义也。何者。小乘已百大劫修行云实行。以王宫诞生之身三祇百劫修感之实报生身定。不福智并修故。三祇之外设百劫修为相好业因之修行时也。今依大乘心。三祇之外不立百劫之修。以王宫诞生之身此为化身。三祇修感实报之身。或在宫界净居天上。或西方等。处处不定云。皆居净土。是故指彼小乘实报生身。云非实修也。此则实报相好并修行之时。垂下化身。为引二乘故。同小乘演百劫之修。更非云实修也。次优婆塞戒经不说百劫三祇修实行可成实报。何就化身说乎云难者。私非可设答。大师所释分明。问。三无数劫修诸实行应成报身。何故乃就化身说耶。答。由此始教就下机故。有二乘故。此身是彼所知见故。是权教故。作是说也(文)又佛果义中。出化身相好业因中云。一亦是方便。为引二乘。即于此身。亦示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见故。二此等亦即是实报相垂在化中显现故(文)此等释分明。何始可疑之乎。权教就化身谈故。不动小乘说相三祇实行下百大劫。虽说百劫修实修行。可在三祇之中云心也。依之优婆塞戒经说三祇之实行。而就化身说。所逢之佛是则三祇之外无百劫之修事。分明也。以之为实义也。此则与终教定三僧祇同也。彼更不立百劫之修也。
  章云。优婆塞戒经云。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我于往昔释迦佛所。始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文)俱舍颂云。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文)。
  问。始教大乘心。修相好业事。为三祇之间。为当百大劫中修之可云耶两方。若三祇之间者。凡始教心。为引小乘之浅机。义相同小乘说之。更三祇之间不可云修之。是以今释中。若小乘及初教。三僧祇后百劫中修相好别业(文)若又三祇之间福惠双修云者。与终教可有何差异耶。若依之云尔者。见今章文。又依本业经。亦有百劫修相好业。但是变化非实修也(文)既百劫修者。是非实修云故。实修之义不在三祇。何位修之耶。明知实修在三祇之中别感实报之果。可有非化相之边可云耶。如何答。始教心。修相好业因果。同小乘于百劫修。就化身谈之。实报身非二乘所见故。直进执同回心教所说法相影似小乘。是故未说实行实修。今实行实修。配终教心。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惠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文)虽然如问者御难。暂纵行论实行实修之义者。尤有三祇之中可修相好之业欤。始教心。释家虽配化身。化下实报。暂与许之者。彼实行尤可有三祇之中。更与终教可无别也。但福惠双修难者。终教真如行之上双修也。始教无此义故。虽云福惠双修。非福惠修差别不同。终教福惠真修双行也。故释家以实行实修配修教百劫修相好之义。付释迦化身也。是以优婆塞戒经中。说迦叶佛所满足第三僧祇劫。此外别不出百劫修行者。大与此义同也。无失可答申。
  章云。又依本业经。亦有百劫修相好业。但是变化非实修也。又由以一偈叹弗沙佛。即超九劫。但九十一劫成佛也。问。三无数劫修诸实行。应成报身。何故乃就化身说耶。答。由此始教就下机故。有二乘故。此身是彼所知见故。是权教故。作此说也。若依终教○亦云无百劫修相好业等。何以故。以小乘中偏修智分不修福分。是故临成佛时。更于百劫别修彼业。始教引彼亦同彼说。仍是化也。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惠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文)。
  又云(佛果义)若三乘中。或亦但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之相。仍即空是相义○问。何故智论等。于此化身辨金锵马麦等往业所到。三十二相等亦各出因耶。答。为引二乘同下而说。现业果不亡故。圣道断惑非灭报故。如罗汉食沙。金锵等亦尔。小乘以为实。始教即空说。以是方便故。如大乘方便经说。其相好出因有二义。一亦是方便为引二乘。即于此身亦示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见故。二此等亦即是实报相。垂在化中显现故。得出因也(等云云)。
  玄云。亦修时者。三十二相。若小乘及初教。三僧祇后百大劫中修相好别业。若或极迟百劫。或超九劫等。如智论第五说也。若终教已去。从初发心修因满果便现。或是修生义是修显(等云云)。
  问。始教大乘心。百劫修相好之业云事。大师引何经给耶答。引本业经付之。依大师解释。正披本业经。说劫数量。全于百劫中不见修相好之业云事之处也。大师何引彼经可说百劫修相好之义给耶。如何答。本业经百大劫之证。大师所引分明也。虽无出相好业因。出阿僧祇数量了。末云。其数百劫乃得等觉。若一切众生入是数者。得佛不久(文)此宁非说百劫修乎。大师以此文可云为百劫修之证也。无失。
  章云。又依本业经。亦有百劫修相好业。但是变化非实修也。
  本业经下云。佛子。汝先言。一切菩萨行道劫数久远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广亦然。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方广亦然以梵天衣重三铢。梵天中百宝光明珠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中劫。又八百里石。方广亦然。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即净居天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祇劫。佛子。劫数者。所谓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尽。名一里劫二里劫。五十里石尽。名五十里劫。百里石尽。名百里劫。千里石尽。名千里劫。万里石尽。名为万里劫。佛子。一切贤圣入是数量。修一切法门。时节久远得佛果。其数百劫乃得等觉。若一切众生入是数者。得佛不久。若不入者。不名菩萨(文)。
  问。释迦菩萨依叹弗沙佛超九劫(文)尔者所超之劫可云大劫耶两方。若非大劫者。菩萨所经劫数。自本依大劫数之。所超劫何非大劫耶。若依之云尔者。出菩萨所超劫数事。经论异说区也。何必可言大劫耶。是以他宗人师。释迦之超劫中劫也定。如何答。作行成佛三祇劫数。以大劫数之。所超九劫。尤可大劫也。是则智论·婆沙同言大劫。更无其疑。但是与弥勒同时发心菩萨也。何同劫成佛云难者。于释迦弥勒发心者。诸经异说不同。忽虽难指定所超劫。先德会此事。或弥勒同可有超劫义也(云云)疑云。
  章云。又由以一偈叹弗沙佛。即超九劫。但九十一劫即成佛也(文)。
  心地观经第一偈云。雪童为半偈舍全身。超十二劫。摩纳仙人布发之时。超八劫。萨埵王子身投饿虎。超十一劫。弗沙佛赞叹之时。超九劫(云云)贤劫经大旨同之(云云)。
  智论第四云。问曰。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答曰。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释迦菩萨九十一大劫行辨三十二相(文)。

婆沙论第百七十七云(同智论也)

  瑜伽论第四十八云。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数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亦说名为无数大劫。二者大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劫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劫。若就前说无数大劫。要由无量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就后说无数大劫。但经于三无数大劫。便证无上正等觉菩提。不过此量。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进。或有能转众多中劫。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文)。
  唯识论述记第九(末)云。若上上精进。或转众多中劫。或有转多大劫。决定无转无数大劫。即释迦菩萨所超量中劫也。一小三灾劫增减劫数(文)。
  私记云。问。五教中。又由以一偈叹弗沙佛。即超九劫。但九十一劫即成佛也(云云)案心地观经。可云超三十劫成佛。何故云超九劫而九十劫成佛。答。今谓五教且略。随转小乘。九十劫成佛(云云)大乘义不尔。但三僧祇内超劫。更无百劫修相好业故。不云九十一劫成佛也○问。其超九劫者。大中小劫中何劫。答。唯识疏第九云。若上上精进。或转众多中劫。或有转多大劫。决定无转无数大劫。即是释迦菩萨所超量中劫也。一小三灾劫增减劫数(云云)。
  问。终教大乘心。修实行成实报身者。引何经说证之耶答。引法华。我实成佛以来。经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等(文)付之不明。凡今此文。法华一乘久远实成之义也。何以此文可证终教实行耶。何况大师余处解释中。以灵山净土即染归净土。是同教一乘之义。法华显一乘故(文)若尔者。所居之土既一乘也。能居之佛岂终教耶。如何答。终教心。说实行实成故。立不定僧祇。定三僧祇非教意故。为嫌之引法华实成之文随教引证事。释家之恒习也。但是取实成之篇云。然非取五百尘点久成之义。终教自元一性宗故。处处释文恒与同教同位。即以佛地经十八圆满净土。如云就终教菩萨同教一乘说。以实教说证权义。依权教义为实教证事。祖师恒例也。更所证意趣□教可得之文。于教宗废立不相乱也。无失。
  章云。若依终教说有二义。一定三僧祇。约一方化仪说故。又此教中修实行故成实报身。不约化说。故法华经云。我实成佛已来。经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章下摄化章云。若说释迦报土在灵鹫山。如法华经云。我常在灵山等。法华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此约一乘同教。何以故。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其处随教即染归净故。说法华处即为实也(等云云)。
  章上卷判佛地经(十六)圆满土(云云)此依三乘终教及一乘同教说(云云)。
  问。终教大乘心。付明定不定二种僧祇尔者定三僧祇。付化身佛为判之。为当实报实行之时也可云耶。答(云云)两方。若云约化身者。凡付化身判三僧祇等义者。是始教门建立也。然终教述实行成实报之义故。更不可云约化身也。是以起信论中。以一切菩萨皆经三僧祇劫(文)今此文心。非付实报演之耶。若依之云尔者。当章中。出定三僧祇。约一方化仪说故(文)明知定三僧祇约一方化仪化身云事。如何答。终教心。定三僧祇就一方化义云事。章现文分明也。更不可云就实报实身修行。是以章中。定三僧祇。约一方化仪说故(文)但起信论皆经三僧祇之难者。是寄始教门可云立三僧祇修行也。终教本意。不定僧祇为教意。实行实报以之为本。今定三僧祇者。在该通十方之不定僧祇之内。虽可为实行。约一方化仪事。以化身为本。八相化用。示一世界。即约彼浅近之机。就化仪云也。云约三祇修行非云变化修。若此变化之修云者。为得变化身可云立修行时耶。变化者实报之上变化。更不可立别修行时也。
  疑云。起信论中。皆经三阿僧祇等修行之后成佛唱色究竟。彼实报正觉。是可云一方化仪耶。成佛唱实报之正觉。三祇何就化仪云耶。如何答。今就化仪云者。望化身化仪云也。是就释迦身述三祇之义故。如优婆塞戒经等说。然三祇者实修行也。可望实报。何云化仪耶云难者。三祇实行成报。即是色顶报身也。彼实报身垂八相化用事。是一方一世界化用也。于不可计数僧祇实行之中。出一方化用。云三僧祇故。三祇实行虽云望一方化仪。实不可计数僧祇实行随一也。正实行所感云者。是报身也。而今色顶报身垂一世界八相化用故。随所现化用置一方化仪中也。虽然以彼身非云化仪身也。
  章云。如次上论义抄之。又如下抄。
  起信论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移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大疏二下云(抄下抄之)。
  同钞七下云(如下抄之)。
  问。妙经中。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文)尔者为说释迦之受化。为当显燃灯释迦一体之义可云耶。答(云云)两方。若云显得授记之义者。正见经文言。我说燃灯佛等云故。非云燃灯则我身乎。是以光宅·清凉等诸师。存二佛一体之义给。若依之云尔者。当章中。我说于燃灯佛所得授记等(文)明知说释迦之授记云事。如何答。引我说燃灯佛等文事。自元为证方便之义也。实成在五百尘点之前。近成唱伽耶寂场。其中间所说。皆是方便说也。仍此文示方便之义。其中设燃灯是说我身。皆是中间方便说也。今大师所引加得授记之词给本意。久成之后章说燃灯成觉久成之后。授记之词为方便之证。有其深意。中间诸行诸僧祇修因等。皆是方便说故。等字之下。得其意趣。加得授记之词给。又余师心。燃灯即云释迦。并是中间方便之义。无失。
  章云。又云。我说于燃灯佛所。得受记等。皆以方便分别故也(文)。
  光宅疏第八云。第二过去益物之名不同中有二阶。一者言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正出过去益物之名不同。则言燃灯定光只是释迦(云云)。
  教章指事下云。经云。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案云。依此文意。总会前教。燃灯佛所授记。皆是方便说也。亦更验之。
  慈恩释云。此约平等意趣门说(云云。私记引之)。
  问。小乘教心。三僧祇之间。但修智分不修福分可云耶。答。章中偏修智分不修福分(云云)付之。检俱舍论之说。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惠资粮等如云。明知三祇间兼修福智二分云事。如何答。小乘心。修大福德智惠资粮者。此则三祇之间。修六度行学五明。因行满趣佛果。云修大福德。此非相好业因。亦不修福分者。不修相好业因。云不修福业。彼修大福德者。此为智惠资粮之因也。今论福惠双修事。智惠相好双修之因也。小乘立百大劫修因。更不说三祇修相好之因也。无失。
  章云。小乘中偏修智分不修福分。是故临成佛时。更于百劫别修彼业(文)。
  问。终教心。通杂类世界立不定僧祇事。引胜天王经说证之耶。答。尔也付之。依解释正见胜天王经说。如来力尽无边量之故。余众非可测知故。以无量劫修之功。为可得成佛之说。虽然未见通杂类世界经不可计数劫云事。大师何引此文证之给耶。何况杂类世界是花严所说耶。彼经一部中。无说杂类世界。如何答。立不定僧祇事。引胜天王经证之。通杂类此界云事。不定僧祇不限一世界。化仪不通十方界者。不可立之。故证不定僧祇引胜天王经。杂类世界非云彼经所说也。不定僧祇言更于彼经通杂类世界经僧祇云也。无失。
  章云(如下)。
  胜天王经第二云。况复如来于无量劫修无量无边万亿三昧。何以故。如来不可思不可观故。余时胜天王白佛言。世尊。我闻如来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云何而说无量劫修。佛言。不也大王。何以故。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功力之所能辨非尔许劫时。始得入法平等理。称为成佛(文)。
  问。引宝云经所说不可计数僧祇之文。证终教不定僧祇可云耶答。尔也付之。既佛德无限故。不可计数僧祇所得也云故。明一乘所说之劫数也。何以彼经文可证终教不定僧祇耶。是以清凉大师释今经刹海尘数之文。以瑜伽·起信之三祇之文。云约三乘一乘化仪。引宝云无量僧祇之文。约一乘刹海尘数劫释给。如何答。引不可计数僧祇宝云经文。证终教不定僧祇事。章现文分明也。说僧祇数量故。尤可为终教之证也。但清凉大师为一乘刹海尘数劫证文事。对三祇浅近之说。以刹海尘数之劫数其义相顺故。引之为证云然。勿非云一乘十大劫数也。取长远之时许。已有僧祇之词。十大劫之中初数也。随义引证。是恒例也。无失。
  章云。若依终教有二义。一定三僧祇(如上)二不定僧祇。此有二义。一为通杂类世界故。如胜天王经说。二据佛德无限量故。如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祇修习所得。菩萨而实发心以来不可计数也。解云。此中不可计数者。是不可计数阿僧祇劫。非但三也。问。何故前教定三僧祇。此中乃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故。方便渐渐劝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是说也。
  大疏二下云。然瑜伽·起信等。约三乘教。一方化宜一类世界。定说三祇。今约一乘。该通十方及树形等界故。云杀海尘数。是以宝云经言。我为浅识众生。说三僧祇劫修行。然我实经无量阿僧祇劫修行(等云云)。
  钞七下云。然瑜伽起信下。第二随难别解。即重释三祇约三乘。一乘以通。言该通十方者。对上一方化仪言。及树形等界者。对上一类世界。且如娑婆一劫方安养得为一日。则安养世界乃经三无数日耳。更方袈裟幢刹未经岁月。况于后后以劫为日之刹耶。是则不可以此一方类定于成佛时劫之数。二异类刹者。即于一界即具诸界。互不相见。时劫亦殊。安知修短○言宝云经者。经云。善男子(云云)。
  (里书云)
  抄七下云。言宝云经者。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如来境界。如来境界不可思议。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祇修习所得菩提。而实发心已来不可计数。贤首释云。不可计者。不可计数阿僧祇也。义分齐云。始教三祇不同小乘。小乘十十数之。此即倍倍数之。仍说百劫修相好等。智度论破此别修相好。不许三祇之外别修。即是实教之意。然实教之意。自有二义。一定。三僧祇一方化宜故。又是实佛故。起信论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量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尔。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斯则定也。二者不定。复有二意。一为通杂类世界故。如胜天王说。即前树形等刹是。二据实佛德无限故。如实云经。若瑜伽说有二种无数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方便显时无量故。二者如常说。若依初义经无量劫。若依后义但三僧祇。然依此释不同宝云。宝云不言为浅近众生说于大劫。为于深胜说日月劫。明知意殊。是则瑜伽亦是一方所宜说耳。又时无别体下。约别教一乘融摄以说。如毗目仙人执无财手时轻多劫。处历无边故。不可以长短思之也。
  大疏二下(花藏世界品)○如引初(云云)又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无尽。时亦无穷。况念劫圆融不应克执(文)。

所依身章

  问。回心教心。分段身至究竟位。有何所以耶。答。为回二乘故也付之。小乘既以分段身至究竟位。彼教亦同说以分段至究竟者。有何到方便可云诱引二乘耶。若尔回心教心。都可云无说变易生死耶。如何答。回心教以分段身至究竟位云事。尤为引二乘也。二乘分段之外不知变易故。设虽说变易。非彼所知故。于佛乘可绝其望。今以分段至究竟位云事。是则二乘所知分齐故。接引教意有其方便也。彼干惠等十地列置二乘地之上。相顺二乘现身得果故。立三乘共十地。如为回心教方便也。但是非实分段。化上建立也。无失。
  章云。若始教中。为回声闻。亦说分段至究竟。佛身亦尔。然是化非实也(等云云)。
  问。始教大乘心。依实报门。以分段心至金刚以还云事。引十住经何文证之耶。答。引十住经十地已还有中阴者之文证之付之。依解释检十住经。全未见十地中有中阴之义之处也。若尔大师何引彼经文证之耶答。始教心。依实报门。以分段身至金刚以还事。十住经正文虽不云十住已还有中阴。正检经文。世尊入无形观三昧。普见中阴众生之事。亦复见彼中阴形质。从一住地至于十住地(文)此宁非云十住地中有中阴耶。无失。
  问。始教大乘心。除回向菩提声闻。可云有受变易身之者耶两方。若云有者。凡寻始教心者。有回心直进之二类。回心教中不说变易。直进中以八地以上变易为寄显之义。实报门中。以分段身至金刚已还。于此外何物有受变易身之者耶。若依之云尔者。八地以上菩萨无漏智果恒相续故。于烦恼障既无现行。何受分段身耶。始教所依经论。既以智障为缘受变易身定。是以唯识论中。谓诸为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性胜细异熟果。名变易生死(文)若尔者。何受变易身者唯可限回心声闻耶。如何答。始教心。回向菩提声闻已断惑障故。受变易身云事。章家现文分明也。于此外何人可受变易身耶。彼直进人中寄显门心。为显功用无功用之别。暂虽分段变易之异。依实报门。已留惑种。至金刚以还。若受变易身者。所留惑种更可为无功用。此则章家问答也。但唯识论等立变易身云事。章家则指等为寄显门说。但是就粗略之异。虽分二种生死之位分。更非实变易也。
  章云。若始教中。为回声闻。亦说分段至究竟。佛身亦尔。然是非实也。若直进中有二说。一为寄显十地之中有功用无功用粗细二位差别相故。即说七地以还有分段。八地以上有变易。二就实报。即说分段至金刚以还。以十地中烦恼障种未永断故留至金刚故。既有惑障。何得不受分段之身。十住经中。十地已还有中阴者。是此义也。问。八地以上一切菩萨。于烦恼障永伏不行。以无漏智果恒相续故。如阿罗汉。既无现惑。何得更受分段身耶。答。若是凡夫即以现惑润业受生。圣人不尔。但留惑种用以受生。故杂集论云○解云。圣非现润。彼复留种。如何不受分段身耶。若言八地以上智障为缘受变易者。所留惑种即便无用。何不于此第八地初永害一切烦恼种耶。彼既不尔。此云何然。若约回向菩提声闻已断烦恼者。彼即可以所知障受变易身通诸位也。
  复古记云。言变易者。即以无漏业所知障欲色二界异熟五蕴为体。谓诸圣者由以悲智上求下化。念斯分段短促。不能长时远征。大劫修行遂□。所知障为缘。无漏业为因。冥资故业之致资。便能熏感识等五支。五支种子既致感已生现功能。而后殊胜改粗为细。易短为长。名变易身。唯识论云。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异熟果。名变易生死。今现行者所依之身故云实报。此教既留烦恼。至金刚位受分段身。以烦恼发业受分段故(文)。
  指事云。言十住经中十地已还有中阴者等者。十住断结经第九云。尔时世尊即入无形观三昧。普见五道中阴众生。乃至亦复见彼中阴形质。从一住地至十住地。案云。盖疑此经文耶。验十住经。无此文故(云云)。
  问。始教大乘心。八地已上菩萨留惑受生之义。引杂集论之何文证之耶。答。章云。杂集论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相续(云云)付之。依大师解释正检杂集论所说。全未见此文之处也。何况于凡夫二乘菩萨判结生相续之别中。求菩萨结生相续。若诸菩萨愿力受生者。命终等心。当知一切一向是善(文)既虽云愿力受生。更无依随眠力。如何答。始教门心。十地菩萨留惑受生云事。章家处处定判。然十地菩萨虽云愿力受生。非惑种之润力。更不可有爱生之义故。用润生摄化之故也。诚如今出难给。杂集论中虽无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之正文。若诸菩萨愿力受生之上文。述已离欲圣人受生。然此受不复现行。彼由随眠势力令生相续云故。以菩萨留惑受生之义。与已离欲圣人之受生。此为一义。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相续云也。依义得其心引文事。大师恒例也。无失。
  章云。答。若是凡夫。即以现惑润业受生。圣人不尔。但留惑种用以受生。故杂集论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相续(云云)。
  杂集论第五云。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心与自体爱相应。于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谓从欲界没还生欲生者。即以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如是从色无色界没。若即生彼若生余处。有六种心。如其所应尽当知。又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不了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而能分别我之自体生差别境界。由此势力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然能了别。以对治力之所摄伏。已离欲圣者。对治力强故。虽未永断。然此爱不复现行。彼由随眠势力令生相续中有。初相续刹那唯无覆无记。以是异熟摄故○若诸菩萨愿力受生者。命终等心。当知一切一向是善(文)。
  复古记云。故杂下二引证随眠即是种子故问。论文全无一切圣人之言。又未离欲圣者有现行之爱。何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等耶。如何答。
  问。付寄显门。且第四门心。七地以还寄罗汉。八地已上寄菩萨者。大师引何经说证之。答。引仁王经远达菩萨伏三界习因业果灭住后身中住第七地阿罗汉位之文证之付之。依解释检本经文。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住第十地阿罗汉等(文)尔者何背经文可证七地以还之义耶。如何答。以第七地寄阿罗汉位事。是仁王经之所说。第七地是三界系业分段之极故。灭三界习因业果云故。以之寄罗汉云也。但经文第七地之难者。经中玄达菩萨是第七远行地也。大师依之引第七地给。经中第十地者。十地之前有三贤位故。此三位置初地之前。云第十地也。以之实非云第十地也。无失。
  章云。四七地以还寄同罗汉。八地以去是菩萨位。如仁王经云。远达菩萨伏三界习因业果灭。住彼身中。住第七地阿罗汉位。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以分大小。此约始教直进中说。此中既寄声闻至第七地故。烦恼障及分段身俱至此位。八地以去寄是菩萨。行位胜前。是故唯有彼所知障及变易身。
  指事云。言仁王经至阿罗汉位者。下卷云。复次玄达菩萨。十阿僧祇劫中。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习因业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疏云。玄达菩萨即远行地也。无生法乐忍者。七地得无生。始证法遍神。故名法乐忍也。灭三界习因业界者。此就分段。非永尽也。前六地灭因。七地灭果也。又六地断正使。七地断习也。住后身者。三界系业分段之穷。名住后身也。言十地者。加前三贤故名十地。十地之中。是第七地故。案云。章家七地准之可知。测云。玄谓玄远。达即通达远至功用边。名之为玄。创入无生忍。名为达也。灭三界等者。灭三界中业果细习。住后身中者。住分段生死中最后一身。至第八地即成变易报也(等云云)。
  仁王天台疏云。住后身住第十地者。令前三伏忍已为第十也。
  问。圆教心。可云立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耶。答。章云。不立分段变易二种差别(文)付之。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者。是圣教常说也。何圆教心独不立耶答。大师御心。于圆教不立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别之事。章家定判也。即以分段身至十地离垢定前得普见肉眼。云见十佛刹尘世界。何处可立变易耶。凡今教心。于生死中说实益故。不同余教立变易也。依之章中。但以此教不分生死粗细之相。总就过患以为一际。述唯灭法性身皆为生死粗身。其中说微细功德。为圆教深意。若世界性等身分。以甚极微细为变易者。过三业变易更不嫌之。虽然但是生死中粗细也。以分之不为德也。无失。
  疑云。李长者处处云变易。如何答。以彼甚极微细胜功德身云变易。实义无相违也。
  章云。若依圆教。不说变易。但分段身圣于十地离垢定前。以至彼位得普见肉眼。故知是分段也。又如善财等。以分段身穷于因位故也。问。何故此中不说变易。答。如世界性等以上身分。甚极微细出过诸天。应同变易。但以此教不分生死粗细之相。总就过患以为一际。至信满后顿翻彼际故不说也(云云)。
  玄记云。又如善财童子。以分段身至普贤位。然并是即法门之分段故。非过患也(文)。
  问。以善财普庄严等。可云现身成佛之人耶。答。至相大师于四类之中出之给付之。既解行因满大士才至离垢定前。何以此等类现身成佛之人也可云耶。何况如善财童子证果海生。既置当来。宁现身成佛之类耶。如何答。善财普庄严童子等现身成佛云事。一宗大意也。始非可论之。因位穷满胜进分之处没同果海者。何可疑之。彼信位之终心胜进分之处。云信位终心作佛得果名行佛。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云位佛也。但或云至离垢定前。或善财证果海置当来云难者。彼依行布之次位。以因隔果故。有此等义门也。依如此篇故。三生之次位云非今经正位。或云若约自别教。即不依位成也。无失成佛妙义云。
  玄三云。又此中童子得法是何位者。义准上下经意。有三种成佛。一约位。以六相方便。即十信终心胜进分后。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三乘终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摄即具诸位至佛果也。是故此中童子见初佛为信位自分。闻初经为信位胜进。见后佛当解位初自分。闻后经为解初胜进。以摄诸位皆具足故。二约行。总不依位。但自分胜进究竟即至佛果。三约理。则一切众生并已成竟。更不新成。以余相皆尽故。性德本满故。
  孔目章第四(第二十八章云)又依弥勒文。诸佛菩萨无量劫修。善财一生得者。依华严经疾得成佛。有其五种。一依胜身一生即得。从见闻位后。一生至离垢定后身即成佛○初义有四。一依世界性等。十世界身轮王之子。现身成佛。如普庄严童子等。二者依天子胜身。从三恶道出生兜率天。现身成佛。三者依阎浮提功德身。如善财等现身究竟普贤之行。后生即见佛。四者依法花经龙女之身。南方成佛。义当留惑之身疾得成佛(等云云)。

  文永三年四月五日。于常乐院书写之了。圣严之本(生年二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