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页 共 30 页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十八。
分别业品第四之六。
若尔僧破(至)谁所成就(文)。宝疏云。第一明破僧及成人也。今谓。僧破破僧其体不同。此一章段正明僧破及成。宝师言明破僧。不精论意。光记科名为善。又宝师虽引婆沙。阙略要文。若引具文。其中有辨僧破破僧之别。然则科目自正。惜哉。
僧破体是(至)行蕴所摄(文)。光记第四(四十六纸左)云。俱舍师解云。此和合性众同分摄。麟云。准旧解。是十四中众同分摄。若依婆沙·正理。以十四外别立和合性故。婆沙云。乃至不相应行为自性。即余处说。复有所余如是种类也。正理亦同如前十四不相应中释。宝疏云。此论只是略而不论。非是所明之外更无心所。心所已尔。和合应同(第四卷三十六纸)婆沙六十(十八纸)。
如是僧破(至)是无间果(文)。宝本果字作罪。意谓。僧破是果。妄语是因。彼僧破果虽是无记。然妄语因实是不善故。成无间之罪是宝疏意。又光师意。此中论文言僧破体是无记性。云何上文言破僧无间。通此难云。僧破因诳语生也。谓诳语乃能破僧。能破力故僧方不和。其不和时此言僧彼。故云僧破因诳语生。此亦因受果名。然与上文不同。此于破僧与无间名。彼于妄语立破僧称。所因虽异并是因受果名也。上记文(初纸左)云。虚诳语是因。所破僧是果。谓因虚诳僧方破故言虚诳语。名破僧者。因受果名。然光·宝解释不同者。此以所览论本有异也。于中光释符论文矣。
经一中劫(文)。释中劫义如上已引婆沙三十五(十五纸左)之文。然准三十五文。后百十六有说。或言成劫或言坏劫。此应非指单成坏劫。即成住合是四十劫。此言成劫。又坏空合是四十劫。此言坏劫。然则初二有说言一劫者。是四十劫。第三有说言大劫者。是八十劫。第四如是说者。但言中劫。然光师解。此中劫者单一增减。准此光师解。如是者所言中劫异于如上有说。其远几许。以上有说言四十劫或八十劫故。据此而言。圆晖师言二十增减非无义理。又律中言提婆达多当于人寿四万岁时来生人中等。此四万岁是何劫中。文未克指。立世经说是第九住劫等。然三藏中异说芸芸。非适今也。皆随机宜不须和会。入大乘论下云。如是逆罪名虽有五而实有三。破僧害僧如是等业世间所无。提婆达多是大宾伽罗菩萨为遮众生起逆罪故。现作二业堕地狱。大方便佛报恩经四曰(二十一纸)如来即遣阿难往到地狱问讯提婆达多。苦可忍不。提婆达多言。我处阿鼻地狱犹如比丘入三禅乐。准上经论。既是权者所作。岂辄以长短可一定耶。如上世品中述(第六卷二十一纸左)。
能破僧者(至)苾刍尼等(文)。南山戒疏三上云。初就人明破者。羯磨为言。通破及尼俱有破义。法轮一种唯据比丘。余众不可故。尼是女报。号佛无信。三众未具不合羯磨也。
住净行人非犯戒者(文)。泰云。于行且举净行为初。类显严语圆具等。丑陋讷等无破能故。
要异处破非对大师(文)。戒疏三上(十六纸右)云。后至伽耶羯磨说戒方破众法。始是究竟破法轮僧。故僧祇云。调达向伽耶山。佛唤不得。便作羯磨为后世名誉。乃至三唤云我已说戒竟。佛言。非法人已作竟如法人自作布萨。便说清净如满月偈等。行宗云。方志云伽耶。世谓灵岳亦云象头山。提婆始于王舍行化。有五百新学比丘信受五法。随往伽耶布萨。二法俱破方成破僧(已上)。今谓。准光宝说。南山师等云伽耶山者谬也。如光宝辨。
唯破异生非破圣者(文)。戒疏云。羯磨破者。真俗俱能圣者事迷容生别众非法故也。法轮僧破唯俗谛。僧圣人识达必不从化故。成实云。凡天轻疏易可破坏。若得世间空无我心尚不可破。况无漏也。
此夜必和不经宿住(文)。大乘义章云。如经中说。不经一宿僧还和合。何因故合。由舍利弗及目连故。目连以通令其调达眠而不觉。又现胜通化彼新学五百比丘。令其生信。舍利弗辨说令其生解还来归正故得和合。
唯赡部洲(至)或复过此(文)。戒疏云。言法轮者。下至九人。所以须者故。调达邪佛替正佛宝。所说五邪替正法宝。三闻达等替正僧宝。故能破五人一佛四僧。所破唯四。故九成破。所以如来不入十数者。俱舍云。破在别处不得亲对世尊等。
未立止观第一双时(文)。行宗记云。第一双者。杂心云未建立第一双。准阿毗达磨解。未立止观第一时。谓止观二法名双。超诸法门故云第一。由立止观令众修习识别邪正。必无破僧。今谓。灵芝误矣。婆沙第百十六(五纸左)已言第一双弟子。何指止观法。如大乘义章明。
非破法轮诸佛皆有(文)。正理四十二云。贤劫千佛。唯迦叶释迦佛有。余法无也。瑜伽略纂第四(二纸左)云。化土有此事。报土或有阿弥陀佛调达名言故。或报佛无。化阿弥陀有。萨婆多师。将佛有宿业怨对故有。大乘示现。
设有女人(至)成害母逆(文)。如是事实未见支那本邦史籍中记。西梵方俗有如是者。即童子迦叶是也。经部室利罗多与众贤论师互相角诤。如正理论四十三(十七纸)中。
习定温诵思等业息等(文)。温者。玄应音义云。寻也。郑玄注礼记云。后时习之谓之温。暖也。取其义矣。中庸朱注云。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大全云。火熟物曰燖。似帘似林二切。
由此破僧罪(至)恩等少故(文)。婆沙百十九云。问。五无间业何者最重。答。破和合僧。坏法身故。次出佛身血。次害阿罗汉。次害母。复害父。母之恩养于父为重。德田势力于恩田为胜故。
如是五种(至)同类业体(文)。若依大乘。瑜伽伦记三上云。无间业同分者。谓无间业同类之罪。基云。污阿罗尼及母。是害母类。打最后有菩萨。是杀父类。或于天庙等行杀。或于委重所损害。或于贫苦田施无畏已返逼恼。是杀阿罗汉类。劫夺僧门。是破僧类。破坏灵庙等。是出佛身血。或总称类。不须别配。今解。染无学尼。是杀阿罗汉类。染母是杀母类。打最后有菩萨及破坏灵庙。是出佛血类。劫奋僧门。是破僧类。余是杀父等类。今谓。基释为正。虽大小别。而顺此论故。释同类义。光宝不同。准瑜伽论及基等释。以宝为优。
谓婆罗门(至)大婆罗门家(文)。光云。或生大婆罗家。婆罗此云豪族(宝同)或大婆罗通上三处(第二义)。旧俱舍云。复于善道中生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大长者种姓。于中生摩诃婆罗家等。又泰云。三世诸佛或婆罗门或刹帝利或巨富长者。或大婆罗此云荫覆。如上三家能多荫覆一切有情名大婆罗家。今谓。泰所览本恐婆字作娑故。云翻为荫覆。玄应音义云。大婆罗树名也。是大富贵家义也。案西国大官贵大富儿弟皆呼为婆罗也。
唯余百劫(至)法应如是(文)。婆沙百七十六(十四纸左)曰。是故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而未能决定自知作佛。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发无畏言我当作佛。第三无数劫满已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发无畏师子吼。言我当作佛。齐何名菩萨。答。齐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问。若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转。从此便应说为菩萨。何故乃至造作增长异熟业方名菩萨耶。答。若于菩提决定及趣决定。乃名真实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修妙相业来。虽于菩提决定而趣未决定。未得名为真实菩萨。要至修习妙相业时。乃于菩提决定趣亦决定。是故齐此方名菩萨。复次修妙相业时。若人若天共识知彼是菩萨故名真菩萨。未修妙相业时。惟天所知。是故未得名真菩萨(已上论文)。惠晖云。菩萨相者。大乘三无数劫修菩提资粮。百劫修相好。百劫学神通。千劫学威仪。万劫学万行。此论宗即四阶成佛。第一三无数劫修菩提资粮。第二百劫修相好。第三王宫下生逾城出家以有漏道断下八地烦恼。第四三十四心成等正觉。梵云菩提萨埵。略云菩萨(已上惠晖)。智论七十四(十二丁)云。问。得何事来名阿鞞跋致。答。阿毗昙毗婆沙中说过阿僧祇劫后种三十二相因缘。从此已来名阿鞞跋致。同第四(八丁)云。若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已上论文)。至相要问答云。依小乘教。从发心初次第修行临欲成佛。十地终心百劫别修相好别业。是实非化。若依三乘始教。是化非实。若依终教及真进菩萨。并从发心以来一切并修十地。终后无别百劫修相好业。现十地后修相好业者为回声闻(文)。又瑜伽伦记云。景师云。人引璎珞经云。第十地满更经多劫学象王步等方得菩提。证三祇外更经多劫。以小乘三祇满后更经百劫修相好业。此事不然。此处论文(瑜伽)言但三无数大劫不过此量。璎珞经就第十地中义分无数小劫。于中修习象王步等。犹是祇数内而无有过。神泰文备并云。珞璎前译而今三藏不信等。
唯薄伽梵(至)能超九劫(文)。麟云。准大乘。总超四十劫。一由翘足超九劫。二由精进布发掩泥超八劫。三由雪山舍身求半偈超十二劫。四由萨埵王子投身饥虎超十二劫(已上)。此释依心地观经。彼经第一云。佛往昔在凡夫(初僧祇)入雪山求仙道。折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以求正法因缘故。十二劫超生死苦。昔为摩纳仙人时(第二僧祇)布发供养燃灯佛。以是精进因故八劫出生死海(如分律)。昔为萨埵王子时(第三僧祇)舍所爱身投饿虎。自利利他因缘故十一劫超生死因(如金光明)。流水长者(亦第三祇)大医王平等救护众生故。济鱼命得生天上。天雨璎珞来报恩等。七日翘足赞如来。偈以极精进超九劫。此中言超四十劫者。是佛本行经·贤劫经等说。又言九劫。章安云。是出曜经·佛藏等说。又天台妙经疏并嘉祥玄论云涅槃超九劫。辅正记云。恐文误也。涅槃经第十三说越十劫。故具如慈恩弥勒上生经疏瑜伽伦记一下(九丁)云。应知三劫各千佛。并各据一水火小劫同劫出世无别。大劫名为贤劫。何以得知。如贤劫经及长阿含经等并云。此劫初成之时。水雨流满。上界诸天下观水聚见千莲等。光明照曜如百千日。诸天记言。此劫大劫贤。于此劫中当有千佛出现于世。此岂不记水火劫中有千佛耶。又依立世毗昙云。住劫中八小劫已过。十一未来。第九一劫现在。此第劫几多已过几多未来。未来定余六百九十年。世云。今时住劫中第九劫。即配属云。前五劫中无佛。第六劫中有拘留孙佛。乃至今第九劫有释迦佛出。后第十劫中有弥勒佛。后十劫住无佛出者不然西方判之。今时正当住劫中。已有四佛出世。长阿含云。拘留孙佛于四万岁出等者。从住劫初人寿命无量减至四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三万岁时拘那含佛出世。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一百岁时。释迦佛出世。从此渐减迄于十岁至刀兵劫。如弥勒下生云。近刀兵劫。苦依立世毗昙。近饥馑劫。故彼论云。此劫为饥馑故尽。过十岁已寿命渐增至八万岁。弥勒出世。既依西方判。今正当住劫初劫。立世云。此劫为饥馑故尽。复准瑜伽。三十岁时有饥饿劫。弥勒佛经说近刀兵劫者。据至十岁后。有九百九十五佛于十九劫中出。既依立世。今是第九住劫。弥勒第十劫出。余诸佛于后十劫分布渐出。更安二千佛出亦得无妨。以于中间一一佛出。相去皆隔众多岁数时劫。以大乘判。住劫具足二十下世二十上故。于初劫减时四佛出世。增时一佛出世。即初劫已有五佛出世。自余诸佛于后十九住劫前后分布出现于世。长阿含云。毗婆尸佛人寿八万岁出世。尸弃佛七万岁出。毗舍婆佛六万岁出者。应是前水火劫二十住中最后住劫渐减时出。虽复隔劫。是七佛数故。一处列之○略纂十一云。二十住劫合为贤劫。第一住劫已有四佛。余劫余佛出世。此西方传释○弥勒上生慈恩疏上云。有云。住劫中初五劫无佛出世。第六劫有俱留孙佛。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第八劫有迦叶佛。第九劫有释迦。第十劫有弥勒。当贤劫第五佛也。又云。问。长阿含云。毗婆尸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尸弃佛人寿七万岁出。毗舍浮佛人寿六万岁时出。拘留孙佛人寿四万岁时出。拘那含牟尼佛人寿三万岁时出。迦叶人寿二万岁时出。释迦一百岁时出。弥勒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岂前三佛同住劫耶。答。五浊经明贤劫前四佛同出第九住劫。或云住劫中初五劫无佛。阿含经说佛出世时人寿长短不说同劫。亦不相违○麟云。即贤劫中四佛出世。以俱在此第九劫渐减位中。又前八劫无佛出世。弥勒佛第九劫出。又准弥勒经。今劫是刀兵劫。又准此文。后十一劫更有九百九十六佛出世。时恐大促。新云详其贤劫似是风灾劫。于六十四劫中此为第一劫。总六十四劫为一贤劫。于中千佛。理亦可然。应更详检。
宿旧师说(至)如前所辨(文)。如前所辨一白光师属入于后以为句头。宝疏不尔。以为前文末句。宝解为优。旧论亦言宿旧师说如此故。
有说唯除(至)名一福量(文)。婆沙百七十七(九纸左)总有十一有说。正理·显宗并有五说。此论于中唯举三说。光师释近佛菩萨云百劫修福业人。所以须除。今谓。未精。何者百劫其时太长。正理四十四(十七纸左)最后有菩萨云近佛。杂心第八亦同。光师次下(三十纸右)释最后有以为王宫所生身。若准正理·杂心为最后有。则与百劫修相位相去知几。况又王宫所生身。光师前后判释何为鱼肉。具如下释(四十六祇右)。
有说此量唯佛知(文)。正理五说中。第一是婆沙如是说者义也。
初无数劫中(至)七万七千佛(文)。泰云。谓于第三劫供养七万七千佛。末后佛号毗婆尸。此云胜观。第二劫供养七万六千佛。末后佛名燃灯。第一劫供养七万五千佛名宝髻。三劫中皆应供养七万七千。初劫在三涂化生时。多有佛出世不供养。减二千佛。第二劫减一千佛。第三劫时虽亦三*涂受生教化众生。尔时业用自在故。但佛出世即来人中受生供养。故具供养七万七千佛。光云。于三劫中后位渐胜故。供养佛多。前位劣后故供养佛少。
或福业名(至)谓福加行(文)。光释福加行义。初持业释。次依士释。二释并约前加行。宝释云。根本亦名加行。非唯前加行也。今谓。加行之言广通多类。如净影等释。旧言方便新言加行。方便之言亦通多类。如慈恩师法花玄赞中述。
此刹那善蕴(文)。光有二解。皆不应理。宝解为正。同一刹那善蕴总取名施。此理极成。何用因等起刹那等起为。
今次当辨施果别因(文)。光有三释。第一为正。第二第三不亲论文。以论所正明唯在于因故。
若无损施便感资财(文)。惠晖云。无损施者。不损恼所施人。或财物无损也。今谓。二释并非也。以正理·显宗并言无损他施故。既总言损他。何唯局所施人。又关于财物乎。思之。
由财异故(至)皆有差别(文)。光师云。真施体者未稳。上言真施体是身语及能发。今此施体岂指身语及能发者。此由财有具不具使施因体自在优降。故云施体非必谓真施体。
如熊鹿等本生经说等(文)。熊菩萨因缘具见婆沙百十四卷(九纸)。然婆沙论作罴。又正理·显宗·旧论皆悉作熊。熊·罴不同。熊山居冬蛰。婆沙云形色青绀。准此文义恐罴形误。罴色黄白或赤也。又惠晖云。鹿菩萨事是婆沙说。今谓。误也。检婆沙论无文说故颂疏冠注引文杂驳。瞽瞎幼学每每如是。何不慎乎。
八为庄严心(至)而行惠施(文)。颂疏云。八为庄严心为除悭吝为得瑜伽(定也)为得上义(涅槃乐也)而行惠施。名庄严心(文)此释本据宝疏。彼疏云。前八名便释庄严心也。今详。两师释皆不符文。以第八施中四类各别故。如正理释(正理云。随至施者。谓随有情投造已来。随宜施与衣服饮食。非深敬重。怖畏施者。谓睹灾厄为令静息而行惠施。或见此物坏相现前。宁施不亡故行惠施。习先施者。乃至为严心者为引发心等圣财故行惠施。资助心者。谓欲灭除诸悭吝垢而行惠施。资瑜伽者。谓求定乐展转生因而行惠施。谓由施故便得无悔。展转乃至心一境性。得上义者。谓得涅槃由初舍财。乃至展转一切生死皆能舍故。又行惠施。是胜生因依此能引发证涅槃法故。余施易了故不别释)。又依大乘。瑜伽第二十五亦同此论。彼记六下(十二纸)云。标施意者。为庄严无漏心。为与无漏心以为助伴。为资修瑜伽行。为涅槃最上义故。而修布施。基云。为庄严心者。谓得无漏心。为助伴心者。谓滋无漏作意等。此四义施即同婆沙八施中第八胜义施。但智论说八施普有过失者。为除遣有所得执故总说为过。
最后身菩萨(文)。旧论云人后生菩萨。显宗·正理·光宝牒文皆作后生。颂疏作身。然后生·后身又有差别。光师最后生即王宫所生身也。此释未辨宽狭。慈恩义林章七本云。说菩萨有三。一一生所系。如弥勒等。先生人中身为一生所系。望当佛位应有四生。人天本有及二中有。如七生等名一大生。若住天中称一生系。半生名一。一本有故。智度论说弥勒三生说在人中。除成佛身故说三也。二最后身。三坐道场。此二局在成佛身位。既示二受用身。虽不见文准此应悉。自受用身七地以前名一生系。八地以后名最后身。更无生故。处莲华座名坐道场。他受用如观音前身名一生所系。观音之身名最后身。处七宝座名坐道场。法身无生便无此义(具如瑜伽略纂第十一卷。二纸右)。探玄记十六云。二后身菩萨者。是已处胎出生未坐道场。三一生菩萨者。是未处胎前(一生及最后身如第一钞。二纸右婆沙百七十一。十五纸右)。
若有六因(至)非最轻重(文)。宝疏云。六上最重。六下最轻。随缺少多非极上下。颂疏云。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业非轻重。麟云。如具二三四五等因也。有云。若具六因。皆上品业最重。若不具六因。皆下品。此业最轻。若二三是下名非轻重(已上)。今谓。诸师不领论意。颂疏云。业非轻重。论有最字。殊为至要。晖师不得论旨。所以除去。麟师亦不知晖释是谬。追袭张大更辨六因具阙。然寻其源出于宝师言随缺少多等。今案。此文非明六因具阙。诸师皆言具阙不符论意。此文意说。六因上品是重。六因下品是轻。除上下品六因是中业。非最重亦非最轻。是中容业也。此就具六因中辨三品别。非约具阙。所以知者。旧论云。若人作业此六因一切皆是上品。应知此业是最重品。若人作业此六因一切皆是下品。应知此业是最轻品(已上论文)。准此论文下品亦具六因。非不具者为下。旧论偈颂长行唯明上下二品。此论偈颂同旧。长行更加中品。详检新旧此论·正理·显宗偈长行中无有文明阙因。诸解不当。于焉可知。
制多舍类福(文)。旧俱舍云支提舍类福。若依大乘。瑜伽四十四明十种供养中第二制多供养云。若诸菩萨于为如来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所设供养。是名制多供养。制多者。略纂云三藏云制多。此云积集积集者。砖石乃至金银为佛塔故。又由造此故积集福业。僧祇律云。有舍利处名之为塔。无舍利者名曰支提。
末度迦种(至)赁婆果生(文)。旧俱舍云。谓从蒲桃种子惟蒲桃子生。其味甘美。从纴婆种子。惟纴婆子生。其味莶苦。又玄应音义云。末度迦果。谟钵切。旧云广头。此言美果也。赁婆果。女鸩切。形如此苦楝树也。楝言力见切(惠琳音十四·十三丁左云。纴婆子。此梵语树名也。其叶苦可煮为饮。治头痛疾。即此国苦楝是。苦檀之类也)。
有说戒净(至)回向寂(文)。婆沙百七十七(九纸右)云。有说依十业道各起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寻所害。五念所摄受(已上)。今谓。初说明戒净因。后说总举四戒。非明净因。正理具举两说。显宗唯举初说不举后说。晖疏亦同显宗不举后说。
经说四人(至)普修慈等(文)。法花玄赞曰。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梵之福。一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未曾起塔处能起于塔。二补持于寺。三和合圣众。四佛初成道诸天人等请转法轮。是名四梵之福。比丘白佛。梵福多少。佛言。四天下及六欲天所有福德犹不如一梵之福。
有福正见人修中胜行者(文)。光有三解。宝用第一及第三义。
若能如实(至)自他大福(文)。光师论法施性引婆沙二十九法供养文。然宝师意法施与法供养不同。更检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