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五。

分别根品第二之三。

  同分有情等(文).元瑜正理钞九(二十四纸右)云。同分者。牒章门。有情者示体性。谓彼同分唯以有情等类为性。说有情言。为遮非情。等言即遮非等之类。有情等言。义兼能所。若即同分是有情体是均等性。就同依释。即有情是等。若所等是有情等言显同分。能等故说等。相似故说等。即就依士释。有情义等名有情等。若有情即诸有情。等是相似义。即有情等。然此言下不自同分。俱举其果以明其因(已上钞文)光记依后二释。
  一无差别(文)。光云。问。无差别同分等。望一有情。为体各一。为体各多。解云。随其所应体各有一。犹如命根。或体各多。如所依法。又正理十四云。乃至广说(文)唯识演秘二本(四十四纸右)举二说已云。后说有凭。前无文。故正理论云等。
  复有法同分(文)。唯识述记二本(六十六纸右)云。若六足对法文无法同分。唯俱舍·顺正理师立。
  颇有死生等(文)。颇者。惠苑华严音义三云。颇普歌切。广雅云。颇少也。少犹希也。有呼普音为叵者甚误。
  又应显成胜论所执(文)。胜论宗义具出于十句论(十三纸)唯识述记一末(三十九纸)因明疏中本(三十二纸)义灯二本(三十纸)演秘一末(十一纸)光·宝各有二解。光第二宝第一同。光第一宝第二具略不同。然意不违。
  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文)。正理钞九(二十九纸右)云。此释生处。于彼天中多时无想故名无想。虽亦灭心等。以本修定时唯厌想故。立无想名。恐滥草木故言有情。情者谓识。彼位虽无。诸根体是识所依故。而从类例说有情言。亦可。彼天具有二分。无心之位名无想。有心之位名有情。总举彼天为其生处。婆沙百五十二(七右)云。又有二种非想非非想处。一有心。二无心。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者。依有心非想非非想处说。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者。依无心非想非非想处说。如有心无心。相应不相应。有所依无所依。有行相无行相。作意无作意。有所缘无所缘。应知亦尔(文)。
  若起此定(至)正性离生(文)。婆沙百五十二(三纸右)云。问。此无想定有退转不。答。此无退转。云何知然。曾闻。有苾刍得无想定。出此定已。诸根寂然。进止威仪语言衣着。受诸饮食皆悉详审。有阿罗汉。先得愿知。见已念言。此善男子。必获胜法。我当观其所证边际。念已入定。以愿*知力见彼苾刍得无想定。便从定起而语之言。汝之所证极为非善。如何遇佛功德宝藏舍。而谬取外道所学粪坏定耶。汝今宜应疾疾弃舍。苾刍闻已。作意舍之。此定随逐不能舍离。乃至休道还家。亦不能舍。后命终已生无想天故知。此定不可退转。譬喻者说。此有退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若遇胜缘亦有转义。若无间业不可转者。应无有能越第一有。评曰。如是说者。初说为善(已上)又若言见道入不入者。婆沙百五十二(二纸右)云。问。起此定后有能入见道不。有说。不能。由此定是异生定故。若起此定后能入见道。便有圣者成就此定。不应名异生定。有说。起此定后亦能入见道。问。若尔。云何名异生定。答。圣虽成就。而不现行。彼依现行名异生定。是故尊者妙音说曰。得此定补特伽罗。有能入正性离生者。应言退失此定。于彼极厌不现行故。命终生于第四静虑。于彼处所有容受故。如是说者。初说为善。
  余亦不得(文)。光云。余凡夫人修得第四定时。亦不得去来无想定。何况圣人。颂疏亦同(旧论云。犹如诸定。非圣亦不得)宝云。非唯圣者不成。未来余凡夫人亦不得也(已上)今谓。两师所解不符论意。此文意者。上明圣者不乐修入此定。然诸圣者修第四定之时。如有心静虑。皆总得。此无想定虽不乐入。而应亦得。故致疑问。今答此问云余亦不得。余者指无想定。以有心静虑之外故。此非指人而言如初受得别解脱戒无法前得。此无想定亦无前得故置亦言。此唯就圣者而论。何用论凡夫得不为。
  为静住有顶(文)。光记初科。为静明作意。住有顶明依地。后释长行云。此灭尽定为求寂静而住等。颂疏云。为静住者。明作意也。此解为正论长行云为求静住故。旧俱舍云。为静住。释曰。寂静住想为先思惟故。圣人修定。
  例无想定(至)名灭尽定(文)。婆沙百五十二(十纸左)明灭尽定几物为体。光师解正义云。评家意。更有欣厌心所。随其所应与心相应。而非并起。故与前家不同。无想定体准此应知。宝师云。此与第三师别者。评家兼取欣厌。第三唯二十一。故不同也。准义无想有二十二。谓加欣。灭定有二十二。谓加厌也(已上疏文)今谓。光解为正。宝师不允。麟师评疏云。今详。此但一相未为尽理。以无想定厌想故。灭定亦欣入定故。又婆沙解。灭定欣厌随一。若唯厌者。何名随一。
  谓约异熟(至)得般涅槃(文)。惠晖云。报定时不定者。即上流那含得灭尽定。退失生色界已。更受他生方生有顶故。时不定也○或全不受。如第四果人。得定即全不受。如下乐慧那含及住欲界那含得灭定。即不受果也。
  现法涅槃胜解入故(文)。光·宝不同。光师救正理难云。依地怖畏二定不同。宝师开立远近二种加行。约近加行以显其异。各有义理。靡不通难。
  西方师说(文)。元瑜正理钞九(三十九纸右)云。乾陀卫国萨婆多师作如是说。光云。叙异说。西方师即是迦湿弥罗国西健驮罗国诸师(已上记文)此等皆为有部中异师说。然宝疏云。述异部也。又云。西方师是健驮罗国师(已上记文)此疏已言异部。明非有部。然未明指何部。又如圆晖·遁麟·惠晖。以为经部。光师等云。论主意明西方师说。又论文云。前说为善。我所宗故。光·宝并言结归本宗。前说即是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说也。准论文势。今西方师似经部师。宝疏云异部。圆晖等云经部。甚有义理。然显宗论亦举西方师说。瑜钞·光记以为有部异师。亦非无由。如上已辨。二部宗师杂居健陀罗国。所以诸师各见不同也。
  理目足论(文)。惠晖云。理者道理。此论所诠道理。与世为眼目及出世足也。
  外国诸师作如是说(文)。此中问答得灭尽定前后差别。本据婆沙百五十三(十一纸右)然彼言外国师说。不言西方师。正理大同此论所说。而彼言西方师。不言外国。此外国之语通故。两名互呼。如上详述。然宝疏意。似此中西方·外国以为同师。以但言外国反问。不择两师之别故。光师等不然。记云。外国诸师即是迦湿弥罗外印度国诸师。与西方师诸说意同故。今随举为问(已上记文)此释本据元瑜。正理钞云。俱舍中云外国师说。即印度诸国萨婆多师释意同故随举。
  终不解斯结跏趺坐(文)。结跏趺坐者。惠琳音义八(十左)云。跏趺上音加。下音夫。皆俗字也。正体作加跗注仪礼云。附足上也。顾野王云。足面上也。案金刚顶及毗卢遮那等经。坐法差别非一。今略举二三。明四威仪皆有深意。结跏趺坐略有三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先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若依持明藏经。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跗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若依秘密瑜伽。身语意业举动威仪无非密印。坐法差别并须师授。或曰半加。或名贤坐。或象轮王。或住调伏。与此法相应。即授此坐。皆佛密意有所示也(已上音义)。今谓。准琳师说。左押名降魔坐。右押为吉祥坐。二坐有别。然婆沙论三十九(十六左)释跏趺坐有多复次。降魔·吉祥等总是此坐之德。非谓二德各有二相也。彼论云。问。诸威仪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说结跏趺坐。答。此是贤圣常威仪故。谓过去未来过殑伽沙数量诸佛及佛弟子。皆住此威仪而入定故。乃至复次住此威仪怖魔军故。谓佛昔于菩提树下结跏趺坐。破二魔军。谓自在天及诸烦恼。故令魔众见此威仪。即便惊恐多分退散。乃至大德说曰。此是贤圣吉祥坐故。名结跏坐。乃至广说。
  若有不许(至)便违此文(文)。惠晖此文为问答解。不顺文势非。
  谓色缠有情等(文)。缠字朝鲜论本及光记作廛。檗本正理·显宗·宝疏作缠。朝鲜二论作廛。此本为善。惠琳音义四(九右)云。玉篇曰。城市内亩义半空地。谓之廛。同第八(十四右)云。考声城市中空地也。玄应音义一十五(五纸右)云。梵言阿缚遮逻。此云市廛。礼记市廛而不征。郑玄曰。廛谓市物邸舍也。廛居也。人所居也。方言。东齐海岱之间。谓居曰廛。旧云欲行。疑误也。案。梵名行为僧塞迦罗也。
  邬陀夷经(文)。婆沙百五十三(六纸右)曰。邬驮夷是阿难陀共住弟子。唯识述记七本(七十六纸)云。邬陀夷者。此名出现。日出时生故以名也。玄应亦同。此经本出婆沙百五十三。又大乘中引之议论。具出唯识述记七本(七十六纸)义灯·演秘中。
  经言具寿(文)。旧俱舍云净命。慈恩法花玄赞六(四十七纸右)云。慧命者。应云具寿。世俗之徒皆爱身恒之寿。圣者之辈并宝智慧之命。叹显双成故言具寿。单言慧命义即阙也(文)。宗密金刚纂要上云。长老德长年老。唐译云具寿。寿即命。魏译云慧命。以慧为命(具如淄州最胜王经疏第一。彼云。言具寿者。具福·慧二命。然旧翻者多云慧命。今显双成。故云具寿。第一之四十左)。
  斯有是处应如实知(文)。此之二句共属上段。下文亦同。然宝师疏分应如实知以属下文者非也。婆沙论文炳然可观。何迟辨白。然历观宝疏颠末。雄难泰·光等说授文立理。多见学力。其如分拆句读。易于领知渊旨。况又此色论文分为上下。幻学尚所习知。然宝师之有大识量也。迷至于兹何乎。岂唯此文而已。至下亦多(论九·二纸左·云总说有体等文。同卷七纸左。云内用士夫等文。又同卷九纸右。云次第转增等文)顾者宝师观心专注所诠义旨。不在能诠。或不屑文学。不熟篇章句字之法。故致斯错。然句读不亦易乎。如胜鬘经云。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一乘。无有二乘。二乘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等。若相宗慈恩。则经文中而方便说此句。属下以为句头。即为三乘真实证文。又花严贤首。则依此经文以立一乘真实。何者。而方便说一句。以为句头也。文虽唯一。引为两证者。盖是为句读不同也。句读不易。于焉可知。
  彼于现法(至)意成天身(文)。光云。满足谓无学果(已上)婆沙百五十三(十纸右)云。若先证无上正等菩提者。云何菩萨名满学者。云何得尽智时。名善辨所作(文)言意成天者。唯识义演八本上(三十八纸右)云。旧经论中云摩奴摩天。摩奴摩天者。此言意成天。若新经论云末那摩。末那者意也。摩者成也。即是意成天。意成天者。即是化生有情随意而成故。即欲界六天。色·无色界诸天。皆是化生。皆名意成天。若胎·卵·湿生。皆不随意成故。然欲界虽化生有情亦名意成。今不取之。但取色·无色界诸天。以欲界人天皆段食。今既云超段食天明知。超欲界生色界意成天中(文)。演秘云。由经隐秘。大小乘解各有不同。取证亦别。故有宗云。意成天者是色界系。故佛见诃沙弥所说。若经部计通无色界中。无色界中亦起灭定。故婆沙论一百五十二云。譬喻者说。或定慧具由斯无色起。无有色。有义。大乘者说。舍利子说色·无色界名意成天。皆得起定。故佛便诃邬陀夷云。二界八地如身子说。皆能现起。汝今云何将非想地为意成天。而不起耶。故今引证无色起定等(文)义灯云。西明云。然大乘宗分成两说。难陀等说。上界八地起灭尽定故名意成天。觉师子释。第四静虑已上五地方起灭定名意成天。护法同第二释者。准何得知。难陀通说。觉师子说唯上五地名意成天。若准杂集第九。觉师子释四句之中。许第四静虑重起。不言下三非意成天。岂善释耶。若将护法同第二说。如何释彼五十六文。于一切处皆得现起。若云少分一切。杂集不说唯言。
  尊者世友问论中说(文)。印土方俗。名为天授世亲世友等者甚多。然同名多故。动致误错。光云。世友梵名云伐苏密多罗。旧云和须密讹也。印度国名世友者非一。非是婆沙会中世友(已上)今谓。新译大乘成业论亦引云世友问论。异译业成就论(魏毗目智仙译)云毗婆沙五百罗汉和合众中婆修密多大德等。光师所择的在于此耳。
  故对法言(至)谓三界寿(文)。发智第十四(十九纸右)之取意。
  若尔三法(至)应常无谢(文)。光·宝二师共判此文。唯为经部难。然麟师别分问答以为两说者非也。
  既尔此寿(至)相续转故(文)。光有二解。宝意同第二解。
  由三界业(至)住时势分(文)。元瑜正理钞九(五十三纸左)云。此广述也。即经部计谓。三界业随其所应引三界果六处并依。依即扶根及心所等。此所引果从始至终前能引后相续势分。即此势分说为寿体。彼势分有相续决定。由彼相续有定限故。随应住时尔所时住。如谷种所引芽等乃至熟时相牵势分。箭喻例知。是故但于并依六处住时势分。假说为寿。非别有物(已上钞文)然正理师破经部义。光师作俱舍释。宝师却驳光师救释。论主自评。以有部说为善。何用救为。宝破当矣。
  有谓有行是德差别(文)。唯识述记一末(四十四纸右)云行有二种。一念因。二作因。现比智行所生数习差别。名念因。即智种子。钻掷等业所生势用。名作因。行是势用。十句多说作因名势用。念因名行。
  住趣余方急缓(至)时等(文)。光记分为三时。宝唯为二。今谓。宝解为优。于住至中自有急缓。至非一位。以是总故。次下论(十五纸右)云速迟堕落时差别故。可以准知。此一段文。光解约因明门。宝解约性相门。准唯识等。光解好矣。
  有寿尽故(至)广作四句(文)。瑜伽伦记一上(三十六纸)引此论文及对法论。广辨四句。然宝师意。此论·正理互无全是。亦不全非。今谓。宝师云此论亦无全是者。恐不精当。此论意者。第四句宽故举二数。一狂横缘。二舍寿行。此中虽举二类。而非必谓舍寿行同横缘死。宝师有何所据为此配属。光师引婆沙论顺释此论。此为详正。
  戏妄念天意愤恚天(文)。义灯五末(十六纸左)云。准何得知。愤恚·妄念在空居天。答。本疏已引文。又出曜论念品中说。昔佛在时。有空界天名欢乐过。犹极欢乐。从彼没故来生此间。从喜噬天(文)亦同此。既言空界天。明非地居(具如六十二见章及集成编)。
  达弭罗嗢怛罗殑耆罗(文)。玄应音义二十五(五纸右)云。达弭罗弥尔。此云摄受法(五纸左)嗢怛罗乌没切。此云摄受胜。殑耆罗渠矜切。此云摄受恒沙。此皆人名也。元瑜正理钞九云。达弭罗等三人。如经中说。皆由业力。于婴儿时。或投猛兽。或置旷野。或坠深坑。而不须逝。长者子耶舍。即昔如来在婆罗痆斯国鹿野苑中转法轮时。大长子名之耶舍。应感祥蔓。走赴如来路游尼连禅河。不为取溺。蒙佛告慰。善来入道。鸠摩罗时婆。其人是鹿母之子。为大义所胠逐损之。首左车马屡践不损仪。频婆罗王因出而见。收而养焉。后遂长大出家获得。
  相谓诸有为等(文)。颂疏云。上句标章。下句出体。今谓。此约总相不加细简。光释为优。
  于此经中(至)所谓住相(文)。宝疏释意。答中有二。一不说住相。二住异合说。初不说中亦有二种。一为住相不令有情怖故。二滥无为有自相住故。慈恩唯识述记引此论文。分科亦同宝疏。光师大分为三。圆晖亦同。然观论文。第二但用又字。第三别言有谓等。旧俱舍具云有余师。准新旧文。光解不允。
  如示黑耳与吉祥俱(文)。旧言功德天·黑闇天。具如涅槃会疏十七。又大日经义释第四(四十一纸左)云。吉祥天女旧译云功德天女。经文阙之(已上义释)四卷金光明经云功德天女品。新译最胜王经为大吉祥天女品。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定深记)释云。次言功德者。吉祥天女也。梵曰摩诃者大也。室利有二义。一者功德。二者吉祥。由此二义。量无识·及伽梵达摩·阿地瞿多等三藏诸师。同云功德天。余诸三藏翻为吉祥。如文殊师利。或云妙吉祥。或云妙德也(已上记文)准此等意。其名虽别。体则同也。或可。二天各别。大佛顶仪轨云尔时功德天女·大辨天女·吉祥天女。嘉祥疏云吉祥天女及功德天。又不空所译毗沙门天王经中。说吉祥天女印明。此天为多闻天所属。又黑耳或言黑闇天。夜黑天亦言黑闇天。大日经具缘品云。并黑夜释云。东边作黑夜神。秘密品云。黑夜计都印。释云。左边画黑闇后。以幢为印。所传图在质呾罗笈多后。藏品云。黑夜神是焰摩侍后(已上不同记说)。
  此有生生等(文)。宝疏云。正理释云。此中有言兼显定义。意显此有唯四。非余。此谓前说四种本相。述曰。释此同此论。释有此论无。
  诸行有为(至)由四随相(文)。宝有二释。于中初义为优。光解亦同。论文正意非为名故。
  何谓功能谓法作用(文)。若古萨婆多。作用·功能眼目异称。如婆沙说。若新萨婆多。作用必有功能。功能非必有作用。有宽狭故。如正理明。彼论十四(初纸左)曰。谓有为法若能为因引摄自果。名为作用。若能为缘摄助异类。是谓功能。如前已辨。一切现在皆能为因引摄自果。非诸现在皆能为缘摄助异类。谓闇中眼或有功能被损害者。便于眼识不能为缘摄助令起。然其作用非闇所损。定能为因引当眼。故由斯作用·功能有别。然于同类相续果生。有定不定。摄引势名为作用。亦名功能。若于异类相续果生但能为缘摄助令起。此非作用。但功能。
  谓如䳄鸡(至)其力亦尔(文)。婆沙三十九(四纸左)云。问。何故生能生八法。生生惟生生耶。答。法性尔故。不应为难。如鸡犬等有生八子。有生一子。岂应为难(已上)正理十三(十三纸右)云。问云。生性既无异。功能何有别。如受领纳。性虽无异。而有差别损益功能。又本相·随相境有多少。如五识·意识境有多少(五识唯一境。意识了六境)。惠晖云。如一弱人负一石物须一个杖。人方能行。人能负物得杖方行。杖即人能擎。杖更不要杖。物喻本法。人即大相。杖即小相。况法可知也。
  天爱汝等(至)义是所依(文)。若依大乘。瑜伽八十一(初纸右)云。谓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由能诠文义得显(唯识述记一本四纸右)增明记上(十八纸右)云。解云。又义本影。如前已述。若依义理起其文者。义是所依。文是能依。若依言说了知义者。文是所依。义能依。今约后门故。云文是所依等。决择抄上(十八纸右)云。章文是所依义是能依者。约能所依。义为所依文是能依。据能所诠。文为能诠。义为所诠。文为所依义为能依。今依能所诠。
  然经重说(至)表是有为(文)。慈恩唯识述记(二末之初纸右)引重说文以为有部说者。应是误也。光·宝等师。皆云经部释经。此解为正。述记云。此中应言有三有为之相。有为是所相法。有三之相者。即显有为有三能相也。重言之有为者。此属能相。显法有此。体是有为。是缘生性。非如白鹭表水非无。亦非如童女相表法是善不善。不重言有为。疑表有为有。或表有为通善恶性。今为简此。重言有为。又此之言即第六转。是依士释。故知。离法别有相体。非无异法可说之言(具如集成编辨)。
  如童女相表善非善(文)。光·宝两师释童女相稍有差别。又唯识演秘二末(初纸右)举二说中。第二如光。第一云。西域立法。出。逢童女表有吉祥。
  谓金刚等(至)而见相似(文)。光有二释。宝师亦同第二。
  角犎胡蹄尾(文)。玄应音义二十五(五纸左)云。犎胡妃封反。又音封。下又作?。咽二形同户孤*反。脊上有肉。鞍如馲驼者曰犎。今有此牛。形小髆体上有犎是世。说文胡牛领垂下也。释名。胡在咽下垂者也。
  即前异不成等(文)。义灯三(六纸右)云。俱舍云。即前异不成。异前非一法。若所异之法即前住所住者。异义不成。非前所住是别法者。即非一法(文)。今谓。义灯·光记等皆迂矣。宝疏为优。
  应知此中名谓作想(文)。光记释想。一取像义。一契约义。宝疏·晖疏亦同。光释作想。总有四解。前三约取像释。第四就契约释。晖疏依用第一·第四。宝释作想二解。第一含具光第二·第三两意。第二自立别义。于中弹光第一·第四。今谓。宝破不当。光第四解就契约义而释。不同第三。是故别为一释。又第一解。名是所作。想乃能作。故言作想。所作是果。能作是因。今此名谓作想。是从因为称也。宝师不得记意也。
  句者谓章(文)。正理钞云。外典以数字为句。与章不同。此以诠义为句。与章相似(文)。今谓。元瑜约内外典令违。光师约方俗而释。宝师约广狭而言。又义林总料简章(二十三纸右)云。梵云钵陀。此翻为迹。当古之句。句有二种。一集法满足句。二显义周圆句。如说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此一一句义虽未圆。亦名为句。法满足故。此当中道所说名。梵云缚(去声)迦。此云言也。当中道所说句也。义周圆故。梵云钵剌迦罗。此云章也。章即章段。一章一段以明诸义。此无所当。梵云奢萨呾罗。此翻为论。总周一部立以论名。此四能诠声为教体。此约般若灯论所说(已上章文)又依大日经疏云。句者梵云钵昙。正翻为足。声论是进行义。如人进步举足下足。其迹所住处。谓之钵昙。言辞句逗义亦如是。故同一名耳。决择抄上本(十八右)。
  或能辨了(至)此章称句(文)。光有三解。颂疏用此第三。宝解不同。彼云。如说善能招爱果。刀能割物等。是此业用。寂灭为乐此是德也。三无数劫此是时也。相应谓诠诸法相随顺也。差别谓证诸法义不同也(已上疏文)。善招爱果是用。刀能割物是业。业之与用宽狭稍别。又德者。字书云。德。得也。内得于心曰德。宗密曰。元亨利贞天之德也。常乐我净佛德也。可以准知。宝解相应·差别。此释为优。光解皆局矣。
  文者谓字(至)?阿壹伊等字(文)。文字者。玄应音义二十四(十纸右)云。梵言翩膳那。此言显了。但以文能显义故以代之。旧言味身或云字身一也。●音蒲眠切。案说文。昔苍颉造书。依类像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孳乳浸多。也字生也(已上)慈恩因明疏云。便膳那为名句依而显所表。显有四义。一扇。二相好。三根四盐。如次能显风凉·大人·男女·味故。故名为显(文)。玄应音义二十四(十纸右)云。?壹邬等。乌可切下乌古切。此等诸字要藉助缘声方圆满。无别目故总谓无义之文也(已上)慈恩唯识疏云。恶察那是字无改转义。定宾饰宗记第六(二十一右)云。若论字者。西方释为无异流转。且如阿字。于善恶等一切话中。并不改转故云字。
  诸有执名(至)能诠定量(文)。光有三释。第一为优。宝意亦同。
  为由语显为由语生(文)。有二外道。相诤生·显二义。具如因明及唯识疏所明妄计。此中生·显类例可知。
  又父母等(至)立子等名(文)。光·宝所解稍有不同。宝解为优。第一以异世破。第二以随意破。光解疏文。
  然世尊说(至)及文生者(文)。婆沙十四(十七纸右)曰。如世尊说。欲为颂本。文即是字。颂依于名及造颂者。此中欲者。是欲造颂欣喜爱乐。为颂本者。此欲是颂因集生缘。文即是字者。巧便显了故名为文。此即是字无转尽故。此即显示能显颂文以字为体。颂依于名者。颂是假有。依文而立。亦依文句。且说依名。此中依言。如林依树。及造颂者。思惟观察作诸伽陀。名造颂者。颂依造者。如蛇依穴。水依于泉。乳依乳房。与依名异。
  毗婆沙师(至)所能了故(文)。婆沙十四(十七纸左)正理十四(二十一纸左)说名句文各有三种。具如二论。然光法师解多名身有三义别。于中第二同宝师解。然不说所由。宝师并破三解。甚有义理。
  此名身等(至)然不可说(文)。宝疏云。旧婆沙有四说两重评文。初二说。一云随语。一云随身。评·取随语。后两说。一云欲色界。二云通无色。评取前说(已上)今捡新旧婆沙。并有两重评说。文有具略。义无异涂。宝师云旧婆沙于初二说评取随语者。大违论文。彼论随语有二说别。一欲界初禅。一通余三禅。评曰。前说者好。又随身亦有二说。一二·三·四禅。一通无色界。评*曰。前说者好。论文无有一处评取随语。于随语·随身各有二说中。评取前说。此是评简前说。非评总说。新论全同。对文可知(旧婆沙十一。纸左。新婆沙十五。初纸右)。
  又名身等(至)非所显义(文)。惠晖云。非所显义者。若所诠。三界皆是所诠义。若就所诠义。即通三界摄也(文)。今谓。此释未可也。此文唯明不通非情。非约界系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