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5 册 No. 0491 金刚经疏记科会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十

  唐 圭峰大师 疏

  宋 长水大师 记

  后学古杭云栖释大瑸科会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悬指断疑之意。

  初标章。

  【疏】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记】第二十五。论文于此不别叙疑。而义意合有也。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据前不可以化相比知法身。法身无去来坐卧。即似真化异。

  ○据遮断灭之念。又显不失福相。即似真化一。

  ○故成疑也。

  【记】据前下。指疑起处。

  ○此从三处来。

  ○不可以化等者。第二十二也。滥于轮王故。

  ○法身无来去等者。二十四也。斥为错解故。

  ○据遮下。二十三也。不失等者。弥勒颂云。得胜忍不失。

  ○一异相反。难为存去。故成疑矣。

  △三悬指断疑之意。

  【疏】此约微尘世界。委释非一非异义。以断此疑。

  【疏】此约下。悬指断疑之意。彼约一异双存而难。此据一异俱非而通也。

  △二依经断疑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

  【疏】断疑之文二。

  △二分释(经)二。初约尘界破一异。二约止观破我法。初约尘界破一异五。初细末方便破粗色。二不念方便破微尘。三不念方便破世界。四俱约尘界破和合。五佛印无中妄执有。初细末方便破粗色(疏)三。初引天亲约断疑。二引无著破执法。三引大云示破相。

  【疏】初约尘界破一异。五。初细末方便破粗色。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记】破粗色经。问答多少。如文可知。

  △初引天亲约断疑。

  【疏】偈云。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

  【记】疏三。

  ○初引天亲约断疑。

  ○偈云下。标也。

  【疏】论云。彼诸佛如来。于真如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

  【记】论云下。释也。一真法界。数量消灭。非一异故。诸佛证此。亦非一异。

  ○而言处住者。以非此二义可住着故。

  【疏】为示此义。故说世界碎为微尘。

  ○故偈云。世界作微尘。此喻示彼义。

  【记】为示下。正显住意。意以界喻真身。尘喻化身也。尘因界碎故非异。喻从真起应也。尘细界粗故非一。喻真实应假也。

  △二引无著破执法。

  【疏】无著云。为破名色身故。说界尘等。

  【记】无著下。二破执法。别是一义。非断疑也。

  ○名身即受等四蕴。色身即地等四大。

  【疏】于中。细末方便。及无所见方便。

  【记】于中下。以细末破色身。以无所见破名身。无所见。即不念也。

  【疏】尘甚多者。是细末方便。

  【记】此段说尘甚多。正是初方便。

  △三引大云示破相。

  【疏】大云云。即是析尘至于细末。以此方便破粗色矣。

  【记】大云下。三示破相明方便之相。以能破是细末。所破是粗色。能所合之。故成科名。

  【疏】此言微尘。依大乘宗。于一抟色。假想分析。至极略色为尘。非小乘宗实尘矣。

  【记】此言下。拣异大小。大乘用观。假想分别。起其慧数。破析彼色。一一分折。至于极微。二乘天眼所不能见。此则细末之极。不可破析。名极略色。

  ○非小乘等者。以彼宗迷唯识理。不达诸法即空。计此微尘以为实有。故说积诸微尘以成世界。故俱舍论云。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蚤虱麦指节。彼后增七倍等。今此拣去。故云非实尘也。

  △二不念方便破微尘(疏)二。初约断疑释。二约破法释。

  【疏】二。不念方便破微尘。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记】破微尘经意云。以何义故。说微尘耶。

  ○释意云。以无实体故。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记】又徴意云。所以说微尘空。又说微尘者。何谓也。

  ○释意云。佛所说者。非实微尘。是空微尘也。

  △初约断疑释。

  【疏】论云。尘碎为末。故非一处。尘众聚故。故非异处。

  【记】疏二。

  ○初约断疑释。

  ○尘碎下。喻说。

  ○尘是碎世界为末也。故界粗而尘细。是非一也。

  ○尘众聚者。世界是众尘成故。尘界非异也。

  【疏】如是。佛住法界中。非一处住。非异处住。

  【记】如是下。法合。谓应现十方故非一。同依一体故非异。

  ○又依法起化故非一。离法无化故非异。

  △二约破法释。

  【疏】又若尘众实有者。世间凡夫。悉亦自知。何须佛说。秪为不知体不成就。故佛说矣。

  【记】又若下。二约破法释。

  ○亦是约喻。

  ○法说者。若化是实。亦不用佛说。只为是虚。余人不知。故佛说矣。

  【疏】故无著云。世尊说非者。以此聚体。不成就故。若异此者。佛虽不说。亦自知是聚。

  【记】无著下。引证。同此。

  △三不念方便破世界(疏)二。初引本论断疑。二引无著破法。

  【疏】三。不念方便破世界。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记】破世界。经意云。非唯所起微尘。是空微尘。抑亦能起世界。亦是空世界。

  △初引本论断疑。

  【疏】本论破世界不实之义可知。

  【记】本论等者。如次文所说。

  △二引无著破法。

  【疏】无著云。此破名身。世界者。众生世界。

  【记】众生世界者。有情世间也。以心法无质。不可分析。故但以不念方便破之。念之则有。不念则无。故起信云。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等也。

  △四俱约尘界破和合(疏)二。初引天亲解。二引无著解。

  【疏】四。俱约尘界破和合。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记】破和合经。

  ○徴意云。以何义故。说世界耶。

  ○释意云。世界是实。则是一合。佛说一合者。非实有之一合。是空无之一合。

  △初引天亲解。

  【疏】论云。若实有一世界。如来则不说三千界。

  【记】疏文中。引天亲解。

  ○论云下。标也。

  【疏】大云云。若实有一世界。冥然是一。一和合矣。是则不合有多差别。今既佛说三千。明非冥然一矣。故约三千破一界也。

  【记】大云下。释。冥合也。冥然合为一也。一即和合。故云一合矣。

  ○三千破一者。既言三千。则非一义。

  ○此乃通明五蕴无一合义。

  △二引无著解。

  【疏】无著云。为并说若世界若微尘界。故有二种抟取。谓一抟取。及差别抟取。

  【记】无著下。二引无著解。

  ○并说等者。情器双明也。

  ○故有下。且标二抟取。

  【疏】大云云。此明尘众及众生类。俱名世界。

  【记】大云下。显明情器俱名世界。

  ○谓尘众则器世界。众生则有情世界。

  【疏】一合相者。即是抟取。抟取为一。故云和合。

  【记】抟取为一等者。谓情器不分。为一世界也。

  【疏】故此一合。有二抟取。

  【记】此一合有二抟取。于五蕴中分色心故。本以合二为一。今则开一成二。

  ○然和合抟取。盖是一义但秦魏译异耳。

  【疏】一者。一抟取。即是世界。和合为一。

  【记】一抟取者。是名身。众生世界。义不可分。但有一义故。

  【疏】二。差别抟取。即是微尘有众多极微。名为差别【记】差别抟取者。是器世界。聚多微尘。成一世界故。

  ○故无著论云。众生世界有者。此为一抟取。微尘有者。此为差别抟取。

  【疏】非一合者。第一义中。二界无实故。

  【记】二界无实等者。故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

  ○经是名一合相者。约俗谛说有。明在次文。

  △五佛印无中妄执有(疏)三。初引天亲解。二引无著解。三引大云解。

  【疏】五。佛印无中妄执有。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记】妄执有经意云。此一合相。无体可说。但为凡夫。妄生贪着。

  △初引天亲解。

  【疏】论云。以彼聚集无物可取。

  【记】以彼下。释经中不可说也。五蕴和合。无实体故。

  ○斯则界归于尘。则无界可取。尘归唯识。则无尘可取。四蕴离念。则无心可取也。

  【疏】虚妄分别。故云妄取。

  【记】众生取着。皆由虚妄分别。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此明经中但凡夫已下文。

  【疏】若有实者。即是正见。

  【记】若有下。反显也。以世界体若是实有。不名虚妄分别。合是正见。

  △二引无著解。

  【疏】无著云。世谛。说抟取。第一义不可说。

  【记】世谛说者。即前是名也。同论云以彼聚集。

  ○第一义不可说。即前即非也。同前无物可取。

  【疏】彼小儿凡夫。如言说取。

  【记】小儿等者。世谛虽说。但是假有。凡夫不敏。执之为实。犹彼小儿。如言执物。

  △三引大云解。

  【疏】大云云。执见五蕴取其和合。是贪着事。

  【记】见五蕴者。不了法空。是法执也。

  ○取和合者。不达众法。即我执也。

  ○二执不亡。故名贪着其事也。

  【疏】迷于事法。起烦恼矣。

  【记】迷于事法。所知障也。

  ○烦恼可知。

  ○是依二执起于二障也。

  △二约止观破我法(经)二。初除我执。二除法执【疏】二约止观破我法。二。初除我执。二。初斥错解。

  【记】破我法者。前破我法所缘之境。令知不实。今破能缘我法见心。见心乃是所起分别。今即破之。令亡分别。入圣道也。故偈云。非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

  △初除我执(经)二。初斥错解。二遣言执。

  初斥错解。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记】斥错解经文问答并可知矣。但不解必错解也。

  △二遣言执。

  【疏】二遣言执。

  何以故。

  【记】遣言执经。徴意云。以何义故。说为不解。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记】释意云。佛说我人等见。非实我人等见。是假名我人等见。众生不解。谓之为实。所以前科判云错矣。

  【疏】论云。我见虚妄分别。佛说即是不见。

  【记】虚妄等者。见有我故。名为我见。体实无故。乃云虚妄。虚妄无实。元是不见。如绳处见蛇。岂是实见。

  【疏】无著云。此显示如所不分别。

  【记】如所下两意。一以真如为所。如彼真如。不分别故。二以我法为所。我法本无。如所知故。

  【疏】云何显示。

  【记】云何下。徴。

  【疏】如外道说我。如来说为我见故。安置人无我。

  【记】如外道下。释。

  ○人无我等者。一法界中。无我。无无我。今对有我。说于无我。权说假言。说云安置。

  【疏】又为说有此我见故。安置法无我。

  【记】法无我等者。以见是心心所法。执有此见。名为法执。心法不实。故言安置。

  ○此文破法我者。是连带引之。非谓正意也。

  【疏】如是观察。菩萨入相应三昧时。不复分别。

  【记】相应等者。入地证如也。

  ○不分别者。离分别障也。

  【疏】即此观察。为入方便。

  【记】即此等者。若存我法。即分别无穷。但了二空。则自无分别。即此二空观。为入理之方便也。

  △二除法执(经)二。初除分别。二显本寂。初除分别(疏)二。初明无分别所依。二正显无分别理【疏】二除法执。二。初除分别。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记】除分别经意云。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

  △初明无分别所依二。初总徴三法。二别释第三初总徴三法。

  【疏】无著云。此显示何人无分别。于何法不分别。何方便不分别。

  【记】疏二。初明无分别所依。二。初总徴三法。

  【记】无著下。节节以疏徴起。以经答之。

  ○何人等者。即经中发菩提心者。

  ○于何法者。即经中一切法。

  ○何方便者。即经中应如是知见信解。

  △二别释第三二。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

  【疏】此显示增上心。增上智故。于无分别中。知见胜解。

  【记】此显下。二别释第三。二。初总标。

  【记】此显下。增上心。即定也。增上智。即慧也。皆是增胜上法。故云增上。

  ○知见胜解者。定慧之后位。

  △二别释二。初总彰三义。二转释后义。

  初总彰三义。

  【疏】于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胜解。

  【记】于中下。二别释。二。初总彰三义。

  【记】于中者。于彼三事之中也。

  ○若智等者。明此三种。体即是智。但依止方便不同。故立三名也。

  ○奢摩他。此云止。止即是定。智依此定。并息万缘。唯心独存。故云知也。

  ○毗钵等者。毗钵舍那。此云观。观即是慧。依此慧故。观察一切。委细推求。历历分明。故名为见。

  ○此二者。知见也。三摩提。此云等持。但以定慧等处。名三摩提。依此义故。名为胜解。

  ○言依止者。名依义立也。

  △二转释后义。

  【疏】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

  【记】以三摩下。二转释后义。

  【记】自在者。定慧无阂故。

  ○内缘等者。既未证真。但缘影像。以真如法。离心缘故。今既变影缘如。但名胜解。从此能引根本正智。无分别中为近方便故。

  △二正显无分别理。

  【疏】云何无分别。此正显无分别。

  【记】云何下。二正显无分别理。即论释经中不生法相。

  ○初句徴起。次句正显。

  【疏】大云云。前之方便。是加行智。今不分别。是根本智。即亲证真如。离能所取。名不分别。

  【记】大云下。约位释论。

  ○前方便等者。即知见胜解。此当地前四加行位。

  ○今不分别者。即不生法相。通在十地。及佛地也。虽满分不同。皆用根本无分别智。亲证谛理也。如唯识见道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二显本寂。

  【疏】二显本寂。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记】显本寂经意云。所言法相。非实有之法相。是本无之法相。

  【疏】无著云。此显示法相中。不共义。及相应义。如前已说。

  【记】不共者。非法相也。胜义谛中。不容他故。离性离相。非和合故。

  ○相应者。是名法相也。性起为相。不离性故。

  ○如前金中无器。不离金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五。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立理。四指无化体。五结成疑初标章。

  【疏】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记】第二十六。论文于此。不言断别疑。故云外二疏。皆摄入前段合疏。详文合有。是故开之。

  △二指疑起处。

  【疏】因闻真化非一非异。

  【记】因闻下。指疑起处。此从二十五中来。

  △三立理。

  【疏】意云。若就非一。化唯虚假。若就非异。又唯冥合。归一法身。

  【记】意云下。立理。

  △四指无化体。

  【疏】即化身终无自体。

  【记】即化身下。指无化体。

  △五结成疑。

  【疏】若尔。即所说法。受持演说无福。

  【记】若尔下。结成疑也。意云。能说之佛既虚。所说之教岂实。持说不实之教。宁有福耶。

  △二依经断疑(疏)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二。

  △二分释(经)二。初明说法功德。二明说法不染初明说法功德。

  【疏】初。明说法功德。

  须菩提。若有人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记】功德经文。较量可解。

  ○阿僧祗。此云无数。

  ○发菩萨心者。拣余人。

  【疏】偈云。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

  【记】偈云下。标。

  【疏】论云。虽诸佛自然。化身作业。

  【记】论云下。释。

  ○先牒纵之。

  【疏】而彼诸佛化身说法。有无量无尽无漏功德。

  【记】而彼下。据理夺之。

  ○无量下。拣有量等。斯则三重显于持说之胜。

  △二明说法不染(疏)二。初引无著解。二引大云解。

  【疏】二。明说法不染。

  云何为人演说。

  【记】不染经。徴意云。云何演说。便获如是功德。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记】释文可见。

  ○前云发菩萨心者。意在于此。若非菩萨。焉能如是。

  △初引无著解二。初申经意。一销经文。

  初申经意。

  【疏】无著云。为说法不染故。以有如是大利益故。决定演说。如是演说。即无所染。

  【记】无著下。初引解。二。初申经意。

  【记】既说法之心。如彼真如。无有分别。不取能所说相。所获功德。利益至矣。故决定说也。

  ○无所染者。即无分别。不取不动也。

  【记】此则正是断疑之意。谓佛所有说。皆如真实。传授之人。要皆如是。既如其法。福乃无边。何疑持说无福德耶。

  【记】又如偈云。诸佛说法时。不言是化身。以不如是说。是故彼说正。意云。若言是化。则人无敬心。所说之法。宁肯信受。由不说故。人皆宗奉。所说之教。咸悉受持。无漏之福。自然无量等。

  △二销经文。

  【疏】云何演说等者。显示不可言说故。

  【记】云何下。二销经文。

  【记】不可等者。此明离于说相。非全不说。前云无法可说。净名无说无示。是名说法。故魏经云。如不演说。

  【疏】若异此者。则为染说。以颠倒义故。

  【记】若异下。反明。

  ○以取相故。有分别故。不如如故。既不如如。即成颠倒。

  【疏】又说时不求信敬等。亦为无染说法。

  【记】又说时下。约事明无染。

  ○前约不称理。今约不称事。夫说法者。本为利生。今为名利。岂非染说。

  △二引大云解。

  【疏】大云云。若能不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则如彼真如。故曰如如。

  【记】大云下。二引大云解。

  【记】生灭心行。即有所得分别取相。今既不以。即与如合。故曰如如。

  ○上如即似义。下如即真如。似于真如。故曰如知。

  【疏】又心如境如。故曰如如。

  【记】心境如者。即两皆真如。无似义也。

  【疏】不动者。则无染义。

  【记】则无染者。谓拟心即差。便名为染。故论云。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此则微细念虑。尽名为染。不必贪欲。

  △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

  【记】第二十七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法。

  【记】若诸下。指疑起处。此从二十六中来。以化身如来。常说法故。

  ○前虽无文。而有此意。

  △三结成疑。

  【疏】云何言如来入涅槃。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涅槃即是不动无为义。如前文云。若人言如来。若来去坐卧。即不解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斯则佛入涅槃也。

  ○意云。涅槃寂静。说法喧动。动寂相反。云何两存。

  △二依经断疑(疏)二。初开章指文。二随章辨释【疏】依经断疑。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记】经徴意云。以何义故。佛常说而不阂涅槃。如论所叙。

  ○释意云。由佛有妙智。观诸法空。如梦幻等。虽现说法。似有为相。而常住涅槃无作之理。复何疑哉。

  【记】若于论外。不作断疑释者。此文但责说法不染。

  ○徴意云。以何义故说法之时。不取于相。得合真如。不动不染耶。

  ○释意云。但观诸有为相。犹如梦幻等。自然于说不取不着。契合真如。无有动摇分别等也。

  △初开章指文。

  【疏】释此文为三。初约两论。释魏本中九喻。

  ○魏本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记】疏文二。初开章指文。

  ○魏本等者。以彼此二经皆说譬喻。就中彼广此略。今则标广以释。

  △二随章辨释三。初约两论释魏本中九喻。二约诸经显诸虚假喻之大意。三会通秦译经本。初约两论释魏本中九喻二。初约本论断疑。二兼无著释相。

  初约本论断疑。

  【疏】于中文二。初约本论断疑。

  【记】于中下。二随章辨释。三。初约两论释魏本中九喻。二。

  【疏】偈云。非有为非离。诸如来涅槃。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

  【记】初文者。

  ○偈云下。标。

  【疏】论云。诸佛得涅槃。化身说法。故非有为。非离有为。

  【记】论云下。释。初释前二句。

  ○真化不一。故非有为。真化不异。故不离有为。

  ○言诸佛者。拣小乘涅槃。一句寂灭。如来涅槃。悲智兼运。名无住处。

  【疏】何故示现世间而不住有为。由妙智正观。有为如九喻虚假故。

  【记】何故下。蹑前徴起释后二句。

  ○徴意可知。

  ○由妙智等者。妙智拣二乘粗智。正观拣凡夫倒见。

  ○既以妙智。正观有为诸法。如梦幻等。故涉有而不住有。观空而不住空。用而常寂。寂而常用。故终日说法。终日涅槃。如华严疏云。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也。

  ○故知若不涉有。岂名大乘涅槃。若不证如。何名无染说法。言虽似反。意乃相符。善现约极违以申疑。如来据极顺以通释。理实深妙。光兹末篇。

  △二兼无著释相二。初指论分文。二随文正释。

  初指论分文。

  【疏】二。兼无著释相。

  【疏】无著云。此偈显示四有为相。文四。

  【记】二兼无著下。初指论分文。

  ○此偈者。魏经文也。四有为者。即下自性等四。

  △二随文正释四。初自性相。二着所住味相。三随顺过失相。四随顺出离相。初自性相二。初释章意。二别解文。

  初释章意。

  【疏】一自性相。此见相二用。识为体。生死根本故。文三。

  【记】初自性下。二随文正释。四。初文二。初释章意。

  ○此见等者。谓见相二分以自证分为体。然此三法是生死之自性。一切生死。从此而生。故名此三为根本矣。

  ○此通八识也。

  △二别解文三。初星喻见。二翳喻相。三灯喻识。

  初星喻见。

  【疏】一星喻见。

  ○无著云。无智暗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无彼光故。

  【记】一星下。二别解文。三。

  ○初文见分者。云云第六识也。计度分别。缘共相境。世间诸智。尽在其中。故以星光况于此识。

  ○此约执计强盛。故独指第六。非不通八也。

  【记】无智等者。此中法喻相兼。文犹阙略。若具配属。即法喻四对。谓以日喻智。以星喻识。以明喻悟。以闇喻迷。且如喻中意云。无日闇中。有星光故。有日明中。无星光故。法中。无智迷中。有识用故。有智悟中。无分别故。其犹昏夜。日光黯然。唯星独存。略辨南北。杲日才现。星光自沈。法中亦尔。生死迷中。本智未显。意识分别似有鉴觉。若智显彰。光明遍照。分别念虑。泯然无余。

  ○无彼光者。此约分喻。喻中但无星光。而不无星体。法中融同一智。无别识心故。

  △二翳喻相。

  【疏】二翳喻相。

  ○论云。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尔。以颠倒见故。

  【记】二中。如目等者。意云。翳若在眼。则见毛轮。执若在意。见实我法。

  ○若正配法喻。即翳喻第七识。毛轮等喻所见分。今标云翳喻所见分者。此有三意。一密配第七识。谓若但取毛轮。则唯喻所见。第七意识。无因可收。故此密配。无所遗也。二交互影略。以喻上举能。法中言所。自然影略。该收所余。三显示毛月无有体性。意虽在所。今却举能以□所从能生。足知无体也。

  ○以颠倒见者。出无体所以。于无见有。故云颠倒。

  【疏】无著云。人法我见如翳。以取无义故。

  【记】取无义者。情有理无故。

  △三灯喻识。

  【疏】三灯喻识。

  ○灯约膏油。相续不绝。识依贪爱。生死无休。

  【记】三中灯喻识者。理则虽通。义当前五。以六七八识。各有配故。

  ○灯约等者。以膏油喻贪爱。以灯喻识。若无膏油。则灯光不起。若无贪爱。则识念不生。故论云。依止贪爱法住。

  【记】然此上三喻。皆是能熏。染污根本。故通名自性相。其所熏第八识持种引心。配属云喻。如下所明。

  ○或可星喻见分。翳目所见毛月喻相分。灯喻自证分。自证分即第八识。其后云喻。但况识中种子为未来法。

  △二着所住味相。

  【疏】二。着所住味相。

  【记】着所住味者。即是味着所住。

  【疏】论云。幻喻所依住处。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

  【记】幻喻等者。即约所幻境说。如结巾为兔。结草为马。乃至变现种种境界。

  ○以器下。所喻法也。六尘境界不一。故云种种。

  【疏】无著云。味着颠倒境故。

  【记】无著下。会释科文。

  【疏】大云云。幻出城郭诳人。识变山河不实故。

  【记】大云释意可知。能变之识。尚犹不实。所变之境岂得有体。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三随顺过失相二。初释章意。二正解文。

  初释章意。

  【疏】三随顺过失相。自身及受用是过失。观此无常是名随顺。

  【记】三随下。二。初释章意。

  ○自身等者。明身受当体是过失。

  ○观此等者。随顺出离也。

  【疏】又解云。随顺身受。即是过失。

  【记】又解等者。执着身受。是随顺过失也。所谓执身为常。执受为乐。即是颠倒。颠倒即过失也。

  【疏】文二。

  △二正解文二。初露喻身。二泡喻受。

  初露喻身。

  【疏】初露喻身。

  ○论云。身亦如是。少时住故。

  【记】初露下。二正解文。二。

  【记】初者。

  ○少时住者。如草上之露。日出即晞。众生妄身。亦复如是。然有三意。一命修短。有才生即死故。二比于上界。时极促故。三念念迁谢。即生即灭故。有斯三意。故曰少时。

  △二泡喻受。

  【疏】二泡喻受。

  ○论云。所受用事。亦复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

  【记】二中。

  ○受用事者。受能领纳。即此领纳。是受之用。即此受用。便名为事。

  ○受想等者。因即是触。受之因故。想能助受故。俱舍云。受同饮食。想同助味。

  ○三法不定者。有三释。一则苦乐舍三受不定也。二则受想因。于三法而不定。三法即违顺等三境也。三则受想触为三。三皆不定也。以一不定。余皆不定故。

  ○然此虽说想触。意明于受。如风水相投即有泡起。触想和合。则有受生。是故以泡。喻于受也。故大云云。水上之泡。出没不定。心中之受。苦乐不常。

  【疏】无著云。显示随顺苦体。以受如泡故。

  【记】苦体等者。受是苦体。苦谓三苦。彼苦身中有苦生故。是苦苦。破灭是坏苦。不相离是行苦。逐境住情。妄生乐想。故名随顺。

  【疏】功德施云。观察寿如水泡。或始生未成体。或才生。或暂停住。即归散灭。

  【记】功德施下。意说寿命。不同前义。

  ○喻则可知。

  ○法中。始生等者。托蕴腹中名生。形体未成。即有死者。才生者。生下即死也。暂停住者。五岁十岁乃至百岁。通名暂住。初天所见。人间半百。尚同昼夜。况圣智乎。故正法念经云。有于胎藏中死。有生而已命终。有能行便亡。有能走便卒。虽修短之异。皆归死处。故净名云。是身虚伪。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四随顺出离相三。初释章意。二正解文。三总结示。

  初释章意。

  【疏】四随顺出离相。无著云。随顺人法无我。故得出离。

  ○文三。

  【记】四随下。三。初释章意。

  ○随顺人法等者。二空真智。能出二死。方便观察。名为随顺。

  △二正解文三。初梦喻过去。二电喻现在。三云喻未来。

  初梦喻过去。

  【疏】初梦喻过去。

  【记】二正解文。三。

  【疏】无著云。彼过去行。以所念处故如梦。

  【记】初。如梦者。人之神游也。以过去所作见闻事业。皆是所念之处。与夜来梦。无有差别。忆之可说。掬之不见。如经云。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疏】论云。应观过去所有集造。同于梦境。但唯念性故。

  【记】唯念性者。以念为体性故。念之似有。不念全无。

  【疏】功德施云。观察作者如梦中。随见闻之境。以念分别熏习住故。虽无作者。种种境界。分明现前。

  【记】观察等者。谓白日见闻境界所熏。梦中宛然还见。虽即无人造作。境界分明现前。

  【疏】如是。众生无始时来。有诸烦恼。善不善业。熏习而住。虽无我是能作者。而现无涯生死等事。

  【记】如是下。法合。

  ○过去业因所熏。感招现在果报。虽则无人造作。不免生死轮回。故净名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若梦寤时。则梦所见事。一无所有。若迷觉已。则生死轮回。杜绝踪迹。故起信云。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忽如梦。

  △二电喻现在。

  【疏】二电喻现在。

  【疏】论云。以刹那不住故。

  【疏】功德施云。观察心如电。生时即灭。

  【记】二中。不住生灭文异义同。凡是有为。即生即灭。无异时也。以无性故。体虚妄故。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楞伽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起信云。应观现在所念之法。犹如电光。

  △三云喻未来。

  【疏】三云喻未来。

  【疏】论云。以于子时。阿梨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

  【记】三中。子时者。在种子位时。

  ○根本等者。应云阿梨耶识。在种子位时。为一切法作种子根本。以一切诸法。从种子生故。

  【疏】无著云。彼粗恶种子似虚空。引心出故如云。

  【记】粗恶种者。有漏种也。以无漏种子为细妙故。

  ○似空者。喻多也。华严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如云者。空喻种子。云喻未来所起现行之法。以云依空。忽然起故。故起信云。应观未来所现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

  △三总结示。

  【疏】无著云。如是知三世行。则达无我。此显示随顺出离相。

  【记】无著下。通明三事。结释科文。

  【疏】大云云。过未无体。现又不住。则三世空。达无我矣。

  【记】大云下。显无著科意。三世既空。凭何有我。执我既不出离。达无我者必出离也。故偈云。观根及受用。观于三世事。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

  △二约诸经显诸虚假喻之大意。

  【疏】二约诸经。显诸虚假喻之大意。

  【记】二中。

  ○诸经等者。谓如来说法。多以梦幻虚假之事。况诸法空义。或广或略。散在诸经诸论。随何经论。宗趣虽殊。大意皆破众生遍计情执。或情执多者。不达法者。约喻生疑。病既连绵。药还逦迤。以悟为限。法喻重重。今约华严十忍品疏文。兼摄大乘论意势。显诸喻意。令无混滥也。

  【疏】佛说一切法空。

  【记】一切法空者。此是义宗。若是上根。闻之便解。中根之类。一喻即明。下根之流。展转生惑。更以诸喻。如下所辨。

  【疏】疑云。云何现见一切境界。故说如幻。幻法虽无。分明可见。

  【记】现见等者。难曰。诸法若不见。任说法皆空。现见历然在。因何得是空。

  ○故说如幻下。以喻释喻也。下皆准此。

  【疏】又疑云。幻法既无。又何爱着。故说如阳?。渴鹿谓之水。爱着奔趣。

  【记】爱着等者。难曰。众生不爱着。任说法如幻。既生爱着心。云何得如幻。

  ○故说如?下。释也。

  【疏】又疑云。渴鹿毕竟不得水。贪者如何皆得受用。故说如梦。梦中所见。亦得受用。

  【记】不得水者。难曰。贪求若不得。任说法如?。求者皆遂心。云何得如?。

  ○故说如梦下。释也。

  【疏】又疑云。梦造善恶。寤无业报。梦打尊长。寤无忧惧。故说如影如响。虽全无体。明镜对色。空谷对声。妍媸高低。一一皆应。必无杂乱。必无参差。

  【记】梦造等者。难曰。善恶无果报。任说法如梦。因果事昭然。云何得如梦。

  ○故说如影下。释也。妍。美好也。媸。丑陋也。此说对镜之色。高低者。此说对谷之声也。一一应者。无一像而不应色。无一响而不应声。无杂乱等者。必不对美现丑。对高应低故。

  【疏】又疑云。若都无实。菩萨何以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化者。虽知不实。而作化事。

  【记】利乐等者。难曰。菩萨不化生。任说如影响。菩萨既化生。云何如影响。

  ○故说如化下。释也。作化事者。不可谓作化事便言为实。不可谓度众生便谓众生实有。良为众生即空。迷故不觉。为说令觉。若实有体。化之何益。故净名云。观众生如幻化。如水月镜像。如龟毛兔角等。文殊问云。若然者。菩萨云何行慈。维摩诘言。为众生说如是法。是真实慈也。

  【记】上来五重徴释。皆显法空。盖因喻生迷。遂展转训晓。极兹后位。喻尽法彰。疑冰自释。然诸经中。或说干城水月杌鬼绳蛇翳目空华龟毛兔角等。皆随机随说。引令得出。必不依次有是五重也。

  △三会通秦译经本二。初指喻显法。二正会广略。初指喻显法三。初正释。二显益。三结叹。

  初正释。

  【疏】三会通秦译经本。

  【疏】梦幻泡影。空理全彰。露电二喻。无常足显。

  【记】秦经梦幻等者。以梦等四事。皆无体性。若观有为诸法。如其梦等。则空理易明。露电二事。暂有即无。若观诸法。如其露电。则无常自显。

  △二显益。

  【疏】悟真空。则不住诸相。观生灭。则警䇿修行。

  【记】悟真空下。显益。

  ○不住相者。凡夫迷真空既住相。当知悟真空即不住相也。住即执取染着之义。

  ○又凡夫颠倒。不了无常。故恋世间。不务修进。当知达彼一切悉无常性。念念迁谢。不住不久。由是怖畏生死。乐趣涅槃。如救头然。寸阴是竞。所以佛于涅槃会中。偏赞此观。以为第一。

  ○然二句中。各有解行。配释可知。

  △三结叹。

  【疏】妙符破相之宗。巧示亡情之观。

  【记】妙符下。结叹。

  ○符破相宗者。叹前四喻也。然佛一代教门。就大乘中。宗涂有三。一法相宗。谓解深密等经。瑜珈唯识等论。二破相宗。诸般若等经。中百门等论。三法性宗。谓法华涅槃等经。起信宝性等论。既般若宗于破相。今说有为。喻以梦幻泡影。明妙符宗旨也。

  ○示亡情等者。叹后二喻。若观世间诸法。如电露等。自不系情于身命财而生常解。

  ○又由前四喻故。慧解亡情。由后二喻故。习定亡情。又前亡执有之情。后亡计常之情。若不觉空无常。即系情于身命资具。今既悟此空无常理。则情念涅坏。真智现前。

  ○斯则上合经宗故云妙。下契物情故云巧也。

  △二正会广略三。初牒问。

  释通。三结叹。

  初牒问。

  【疏】魏译九喻。秦本略者。

  【记】魏译下。牒问也。或问曰。魏译九喻。秦经略三者。何也。今此牒之。

  △二释通。

  【疏】以星灯有体。云种含生。恐难契空心。潜滋相想。

  【记】以星下。释通。

  ○有体者。虽星不如日。灯藉膏油。未是全空。故云有体。

  ○云种者。法喻双举。云能含雨。种必生芽。故曰含生。

  ○难契等者。本为执情坚固。不了即空。由是设喻。以荡分别。若观有体之物。便同析色。难悟即空。空观不成。故云难契。

  ○潜滋等者。既不了无常。唯于境相而生常想。不能舍离。纵不故意。任运生情。不觉而起。故曰潜也。

  △三结叹。

  【疏】取意之译。妙在兹焉。

  【记】取意等者。先德皆云。敌对唐梵。则奘称能。取意译经。则什为最。

  【记】然云等三喻。则直下剪除。于余六中。又换一喻。谓以影代翳也。所以换者。影并于翳。空义显故。

  △三流通分(疏)二。初随经文别释。二引论疏赞释。

  【疏】第三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记】流通经文可见。

  ○佛说是经已者。本为空生致问。故佛答降住修行。答问既终。便合经毕。仍以蹑迹起疑。连环二十七段。洎乎此文。疑念冰释。既善吉无问。故能仁杜宣。

  ○一卷经内虽兼有师资。以其就胜。故但云佛说。

  ○长老等义。如前所解。

  △初随经文别释。

  【疏】尼者。此云女也。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亲近比丘比丘尼而承事故。

  ○阿修罗。此云非天。

  【记】疏二。初随经文别释。

  【记】近事男女者。标释可知。亦云近住男清信男等。并可知。

  ○非天者。亦非人也。谓非天人趣之所摄故。亦云无酒。

  【疏】皆大等者。文殊所问经云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着利养所染。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法体。三得果清净。

  【记】如实等者。说理如理。说事如事故。

  ○果净者。依解起行。得无漏故净。

  △二引论疏赞释二。初引论。二引疏。

  初引论。

  【疏】无著云。若闻如是义。于大乘无觉。我念过于石。究竟无因故。

  【记】无著下。二引论疏赞释。

  ○无觉者。不发二空智也。

  ○二执牢固。如石之坚。石犹可磨可琢。闻经不能无我而解。不啻于石。故云过于。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转犹动也。磨琢皆是动义。

  ○又论云。下人于深法。不能觉及信。世人多如此。是故法荒废。

  ○无因者。无大乘正因。不得菩提故。

  【疏】天亲云。诸法希有总持法。不可称量深句义。从尊者闻及广说。回此功德施群生。

  【记】总持法者。秘密般若也。深何义者。显了般若也。

  ○或总持法是经文。深句义是本偈。

  ○从尊者。即弥勒无著也。

  ○广说。即自指论文。

  △二引疏。

  【疏】大云云。大圣说经。妙理斯毕。二空圆极。四众奉行。

  【疏】肇云。同听齐悟。法喜荡心。服玩遵式。永崇不朽。

  【疏】资圣云。般若深经。三世佛母。闻经四句。已超恶趣之因。一念净持。必护菩提之记。故人天异类。莫不虔受奉行矣。

  【记】佛母者。以能生诸佛及菩提法故。

  ○余文易知。

  【疏】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终)

  【记】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终)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