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三

  【律】初畜长衣过限戒。

  【疏】第一畜长戒四意同前。

  【疏】初制意者良由众生根报不同强弱不等致令大圣方便开遮始终将补有六种之别。

  第一制意总叙中初科方便开遮遮即是制初是本制望次名听第二是制制必须开下四并开开皆有制始终总下六种随机开制故云将补将犹助也。

  【疏】上士面王报力殊异胎衣随长未假资持及将入法誓不服余如来顺机任听但一便能自静缘济修道。

  次科粪衣中面王者贤愚经云面有王字若准分别功德论云此人生下顶有天冠请梵士为作字名为面王出家时披一白㲲至世尊所欲求为道佛曰善来即成沙门直以所披白㲲染为袈裟不用余衣白佛弟子正欲终身披此一衣愿佛听之佛即默可据此似非胎衣然准章服仪云面王释子报服随身即知胎衣明矣若付法藏传商那和须亦是胎衣此乃佛灭后事引证制意殊不相合资谓外资持即支持及下二句即上出家白佛也如来下二句即默可也便下二句出听意也自静无他求也缘济一衣已足也。

  【疏】二者根报次强堪耐寒苦随缘施造不以为难大圣量机通堪行业故制三衣并须持奉如有缺少即须具之。

  二中初叙机缘望前为劣对下犹胜故云次强施造即进修也大下次明制法即须具者不具缺衣日别犯罪。

  【疏】三者虽制畜三首足犹露力薄心羸寒苦所逼神情乱涉无心存道是以如来又量机性故开百一记识受持多论云百一物中三衣钵具必应受持余外若受则可不受无过。

  三中初叙机劣二明佛开下三分文并同初中力薄故寒苦所逼心羸故神情乱涉次明开中记识谓不加法记忆而已受持即加法者以对三衣不必加故如论可见。

  【疏】第四人者形报微弱心用非利待时待处须暖须好若得供给便能进业若制同上退道为恶故开畜长随施而受令彼获福此得资道。

  第四机中初二句色心俱劣须暖对待时谓不耐寒苦须好对待处谓不堪卑陋若得供给能进业者明开有益也若制同上便退道者示制有损也故下明开即成二利。

  【疏】第五人者根力最弱要假重物方能济苦宁身进道可有阶渐故开被褥车舆重物依教而畜以事重故不令净施。

  第五机中苦谓有身宁即安也故下显制可解。

  【疏】第六人者须得众宝庄严房宇方得安心如分别功德论天须菩提闻说粗衣不肯入道索诸宝舍佛令借王一切供具比丘受用一宿得道佛言当知悟道在心不拘形服自今已去须者开之。

  六中初科初叙机宜如下引示佛制彼云佛弟子中有两须菩提一王者种一长者种(即空生也)今此王种故加天简之以五百世中常生化应声天下生王家佛还本国时真净王(即净饭也)劝五百释种出家此比丘在数出家时佛敕诸比丘夫为道者皆当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耨为床便利为药此比丘闻已心自思惟吾生豪贵衣食自然宫殿服饰极妙庄严犹不尽意况当着五纳衣耶且当还家适我本意即往佛所辞退阿难语曰(受佛教故)若且止一宿乃往王所借种种坐具幡盖花香灯油事事严饰令此比丘于中止宿至于后夜得罗汉果阿难白佛佛答如疏。

  【疏】上虽通开不为养报。

  【疏】如来出世为除我本如持世佛藏经云若不为除我故在我法中不得受用一杯之水一纳之衣为解脱烦恼者如涅槃云虽复十万不以为多行者自量据位何在如母论云若无戒行而受衣食不向地狱者衣即离身食便破腹斯言甚矣何得自欺如多论云有三意故便制此戒一因畜长故贪于俗利坏道功德财故二失于俗人信敬之心比丘贮积与俗无别三违佛四依非节俭行故。

  次科又二初示开意如下引证又二初引佛藏明非开意彼又云如析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何况四事为解脱下次引涅槃显正开意彼经云听诸比丘畜衣食卧具其价各直十万两金亦听畜之前举一发以少况多此明十万以多况少既为解脱岂畜十万耶或抑或扬无非诱进行者下引诫自量者恐闻开许不体佛意妄自矜持末世多然皆由不揣故也母论不向地狱者幸免来果也衣离腹破者须遭现苦也次三意中一既贪俗利必坏道财二既失俗信必生讥毁三既违四依必务奢纵制成三利以翻三过。

  【疏】二释名者贮用属己名畜限分之余名长越于期限故曰畜长过限戒。

  二释名限分余者或对三衣或望百一外也越期限者出十日也。

  【疏】所以在初者解有三义。

  二列次中标云三者初师旁竖通染为二后师喜犯共为三也。

  【疏】初云长衣一罪能傍通诸戒皆染长过唯九戒不污谓二离二毛二宝二钵及残药也。

  旁通染中古解初科旁犹横也准义钞取尼衣等过日犯长名旁通先犯长衣后取尼等为长所染名旁染九戒不污上四法持下五体异。

  【疏】问何以知然答律云尼萨耆衣不舍更贸余衣一提一吉此岂非也谓财虽有舍畜心染犯。

  次科问者发下证文答中彼谓犯舍衣[卯/贝]易新衣后衣即染犯一提是长罪一吉即着用罪。

  【疏】若存此释尼衣贩卖入手须说不说过限又犯长罪今解不然贩财体秽不合说净作三衣故律云犯舍堕衣不合净受据此非净何由有染又财无两舍罪不重结净法简境何得妄施。

  今解中初科为二初指古非尼衣贩卖且举二戒余戒例然义钞云贩卖入手要说净作三衣又云既为长染明知理合说净作三衣开又难云若尔何故衣法云尼萨耆衣不应说净作三衣答得小罪故云不应非谓不成等准知古师许有说净受持之义今下次立理破又三初约净法破财体既秽何由入净文证可知言净受者净即说净受即作三衣又下二约舍财破无两舍故三据结罪破无重结故净下重举初义以责非理。

  【疏】若尔何故文云不舍更[卯/贝]得提吉者。

  次难中即前所执须为释通。

  【疏】如昔解云自于五众边贸及遣人二众边[卯/贝]不犯贩博故有染犯若自俗交则犯贩博体染非净及着二罪。

  昔解中初明体净染犯止有二罪若下次明体秽染犯此有三罪贩博一提体染一提及着一吉但由贩博自是别犯所以文中止明染着二罪合上律文。

  【疏】今解不然岂有财去后来新物而得有染引多论中无如此义纵在俗交亦无有染。

  今解中初科初释净者无染多论无此义者彼云若先应量舍堕物更[卯/贝]得衣财即作二衣(谓应量不应量)此衣不忏忏先提罪则知后衣无染明矣余广如钞纵下次释秽亦非染由自有过故无所染。

  【疏】若尔上文何得有通者。

  次科立难中律文既结二罪则通染犯如何释之。

  【疏】答昔解非也今言不舍更[卯/贝]者以体不净须舍须悔如何不舍违制故一堕之罪财去罪也一吉之罪违佛教也。

  答中初科初句指破前解今下次伸正释初叙违制以犯舍衣制须忏净可将余用纵直施人亦制与罪故下示罪相一堕即前衣本犯未悔之罪一吉即违制则显新衣都无过矣。

  【疏】如此解时全无傍义今解得有如先犯长后博新衣止犯减价之罪不为长染及舍还衣为长所染故义通也。

  次科初指上文既翻古解旁染不成今下示今别立文中且明贩博除前九戒自余皆有染犯之义举一例诸自可解也。

  【疏】故知先长后失三衣揽长加持得作三衣何以得尔对三名长三失无长即断续贪何得不作贩博不尔本不对三此是别犯故非持说。

  三中初科以前古师谓贩卖入手得说净作三衣为今所破今明有犯得作三衣唯据犯长贩卖不得初立义何下出得作所以贩博下反古对前可知。

  【疏】问卿何以知又何以证答夫欲谈吐必以文义相包乃名凭据不尔则同多论斧在口中立义得作如上可知若须文者如伽论云颇有十日衣即此经宿有犯提邪答有即取犯长加法而离宿者岂非证也贩博不尔无文义故。

  次科初问两句上句问何义下句问何文卿者假设来难相召之辞在古言通于今专制答中初通叙谈论斧在口中文在智论广如钞记具引谓发言有过喻其自伤立下别释二初二句答何以知若须下答何以证贩下点古生后难辞。

  【疏】若尔非持何为过量衣房成持处分者答贩财举体有过上过量外是犯量内无犯故得。

  初难三衣过量成受造房过量成处分答文可解。

  【疏】若尔我亦多条大衣条叶双增通体俱过何有成受答虽通有犯是佛制须故成受而不用贩财不尔本制全约故也。

  次难三品九种大衣条数长短并须应法律云若互增减成受持着用得罪故引为难答中佛制须者不得缺故而不用者不合法故贩财相反可知。

  【疏】若尔白色三衣正制法服何故非持答色别道标讥多故也。

  后难中下九十中白色三衣亦是制须亦应成法答中别简也标谓外表。

  【疏】上明长财虽通诸戒体有长过还能傍染如取尼衣及以买财入手犯舍无由犯长后舍忏已则是长过不同昔人入手犯长一取尼衣一是长染今所不然如上广叙。

  结示中初重示正解犯财无染忏净有染并如上立不同下重明异古彼约犯财明傍染故。

  【疏】既有傍通傍染必有竖通竖染。

  【疏】何名竖通如初得净财不说犯长舍忏已后是名竖通。

  次竖通中谓舍忏已又复畜过文中写脱准义钞云舍忏已后复过十日后犯长罪是也。

  【疏】竖染者如初一日得衣二日又得乃至十一日初日犯舍二日在限为初衣犯相从俱染故名竖染也。

  竖染中初日得衣为能染二日至十日得者为所染并随能染判犯广如钞中。

  【疏】此古师义相扶立之。

  结示中扶犹助也。

  【疏】有人言何须如此人之喜犯故在初明非不如斯前义亦有但为旧立通相少乖律文今改正之颇同而别。

  次喜犯中二初引他解喜犯前标诸篇皆尔非不下示今断初句取后义次句存前解但下点失今下显正傍通则名同义别竖通则名义俱同故云颇同而别也。

  【疏】三具缘者有六初是长衣对受持故十诵云七种衣不作净施三衣坐具雨衣覆疮衣及百一供身具如善见云百一供身手巾得二条余并受持以对长故多论三衣过限无犯长过加说净法失本受持故余广如钞二虽是长若有迷忘或未知属己亦无长罪所以须知属己已定三是应量财四不说净五无因缘谓迦提一月五月及起夺等四想留难等缘六过限犯。

  具缘中初缘十诵七种由不入净故无长过善见手巾二者一新一故余并受持者彼云三衣雨衣尼师坛等皆须受持不合说净多论三衣过限谓不加受法过十日一本受持二非长义加说等者如先有受持衣今又别加余衣前衣说净纵不作法舍受法自失但违教耳指如钞者即二衣中彼云若本说净今作三衣即失本净等二迷忘者或不忆物体或不记加说三应量者满尺六也已下但吉昔谓不犯如后所斥五中夺等四想或实夺失而物尚存或非夺失但起虚想留难者律云付衣者远行或水陆道断不净施不与人皆不犯。

  【注】佛在舍卫国听持三衣不得有长六群比丘畜多长衣或旦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衣服积而藏举比丘举过佛便诃已因开重制。

  【疏】就戒缘中六群比丘者以本六人同共朋游即以为号如竹林七贤之类也多论云二人善解算数阴阳说法论议而性多欲难途䟦难陀是也二人深通射道善解毗昙而性多痴迦留陀夷阐陀是也二人善于音乐种种戏笑说法论议而性多瞋马师满宿是也五是王种迦留陀夷婆罗门种俱是豪族共相影响宣通佛教。

  戒缘中初科初总示六人朋游由多作过畏僧举罚故常相追逐如下举类竹林七贤者史记云皆晋人也阮籍嵇康刘灵阮咸向秀山涛王戎多论下别释二人共一俗艺共一烦恼皆彼本习说法论议六人并能上乃示其性情艺业五下明其族姓共下示其权化有说即六方佛耳。

  【疏】所以随时异色衣者由是贵姓多人识之兼复多欲爱乐服饰虽复出家以本习故。

  次科注明畜三时衣故示所以。

  【律】若比丘衣已竟(三衣是也)。

  【疏】戒本四句。

  【疏】一犯人可知。

  【疏】二衣竟者三衣具足竟已外是长也注中通相未足以分。

  戒本第二句正释中初释文二点注文中但云三衣故云通相而不辨三戒别故下问分之。

  【疏】问次第三戒俱明衣竟如何以分答初言衣竟三衣体足竟也二云衣竟三衣加持竟方有离过也三云竟者三衣同体足竟如此可以分也。

  三竟自异如文可了。

  【律】迦絺那衣已出。

  【疏】三迦絺那出者开缘谢也此是梵语如明了论名为坚实由受此衣令诸比丘虽行五过而无其犯又得多利衣无速坏也世云功德衣者从所获为名受此衣已竟冬四月开于五戒若不受衣但是一月略于本言云迦提月广如钞也。

  三中初翻名令比丘无犯者此望戒为名也又衣无速坏此从衣得名也上出正翻次引世传从所获者由受此衣获得五利故受下示开限冬四月者从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也连前迦提通五月也略本言者以前梵名是具是正则知迦提讹略语耳指如钞者见自恣篇更有多名自可寻也。

  【疏】就此文中三种料简初定缘前却二决余有无三开缘入戒不入戒相。

  料简标中前却却即是后。

  【疏】初中问曰迦衣与长何者为先若迦先开不应云为长等五事受功德衣若长先制不应此戒迦衣已出进退大难如何通者。

  初科叙问中若因长开迦则迦不应先若迦出犯长则长不应先五事即五利也一畜长二离衣三背请四别众五食前后至他家。

  【疏】答义须博要不足生疑长戒实先如律可证但长衣戒限日促近致文缺略非无斯惑。

  答中初二句令通诸部长下正定先后如律证者六群初犯制云若比丘畜长衣尼萨耆等未列迦絺故知长在初矣又如后注引阿难缘次开十日而迦絺缘开律文不显但下示缺所以促近即十日谓结集家但欲示其促限故致略耳。

  【疏】如五分云因六群犯制畜一宿过则犯罪后因那律得衣恐犯一日不成又因夏末持衣疲顿乃开五事更开第二若衣已竟舍迦絺那畜过一宿者犯又因阿难非时得衣复开十日制第三戒今此戒中三中少一是以迷也。

  次科五分三缘第一因六群犯制畜一宿同上四分后下第二缘复有二缘初因那律者彼云诸比丘若须一一衣众僧羯磨所应分物与之时阿那律衣弊诸比丘语曰何不从僧取使一日成那律言我不敢取恐一日不成犯舍(以未开十日故)其次又因波利邑诸比丘于鞞陀邑安居讫十六日便进佛所道经泥水三衣粗重极大疲极到礼佛足具陈向事诸比丘以上二缘白佛佛言从今听受迦絺那衣听畜长衣五事又因下第三缘开十日亦同四分制第三戒者谓此一戒凡三番制耳今下点缺今此戒即四分缺中间缘故惑先后。

  【疏】二决余戒者何故三戒独列迦开余则不列答有两义故此三皆是属己开益无罪二不恼施主自他无恼余则反前。

  二中初科问中谓余衣戒何意不开答中二义则显余戒或非属己或复恼他故所不开。

  【疏】若尔自作五敷过旬用雨岂非属己非恼施主何不同开答彼由作用自损妨道故诃制之此虽长离讥诃是少开则有益。

  次释难中过旬即担羊毛旬或是前字连下雨衣答中言作用者反前三故由是作用故有损妨故诃制者谓俗讥也此下遮妨以畜长离衣亦招讥呵故以多少通之。

  【疏】三开缘入不者问此三戒得时利着迦衣竟余三食戒亦得利开何为不着迦衣已出答此三专得迦衣利故不假余缘故戒本前着余食反前更有余开故在戒末所以文言作衣时是也但为亲疏不同故有前后。

  三问中三戒并衣长望合一即是二事并下三食则为五事若望同开理须齐着答中初明此三前着专得利者无别开故次明余三后著有余开者背请不白更开病及施衣别众更开六缘三戒并除作衣时即迦提也亲故前安疏故后着。

  【注】谓出功德衣外持也。

  【疏】下注解引律出于限分之外方犯据此得衣在七月十六日已后无衣至八月十五日有衣至十二月十五日即须说净不作明相出俱犯舍也若非急施衣者七月十五日受不得后开数满十日便犯余如急施衣戒解之。

  释注中初点文据下明说净又二初明持衣准此但开时内得者时前急施则更开十日若下次简非时非急施者不为赏夏劳故数满十日者时内犯也。

  【疏】又十诵中一月五月四句简之一作衣月竟(谓至八月十六)非迦絺月竟(谓未至十二月十五日也)二迦絺月竟非作衣月竟(如受功德衣十日五日便舍未至八月十五日也)三俱竟者(至八月十五日舍衣也)四俱不竟者(即作衣月内具兼二缘也)。

  次十诵中初句作衣月即无衣一月中间二句但望舍迦絺衣故云竟非月满也后句开作衣月复受迦衣故云具二缘也问第二句中先受迦絺十日五日便舍余日得本五利否答文云非作衣月竟故知得也。

  【律】畜长衣。

  【疏】四畜长衣者正是戒家所防过境也。

  【注】衣有十种长衣者长如来八指若广四指是。

  【疏】注中衣有十种律虽引出多是西域之衣此无所显故不列之今通出体但是布帛绵毛量可限约者则为衣相自余未成尺寸不定如毛束绵屯本非衣故何得应量而有说也。

  第四明畜长注中初科又二初点注文十种衣体略知其名一憍施耶二劫贝三钦婆罗四刍摩五识摩六扇那七麻八翅夷罗九鸠夷十谶罗半尼初是蚕口丝绵二即木绵七即是布余多是兽毛名相不可识也今下出体量绵屯徒浑反聚也。

  【疏】如文中长如来八指广四指者不可随国尺寸以定佛指长短也如多论云佛指面广二寸者亦同前姬周尺寸以定也然闻尺二寸为尺不审何尺尺是姬周之尺从忽丝已上率之则唐国无用也余游韩魏见俗用尺极长问其所由云一尺二寸为尺我今用之习俗生常至今未改斯则迷于周唐道听途说也。

  次衣量中初科初定尺量然下斥滥用从忽丝已上者明周尺有准也孙子算经云数之始起于忽(蚕口初丝)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十?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四丈为疋五丈为端皆应姬周度数也率亦音律唐国无用言其无准不足用也韩魏皆古国名问其所由但云我今用者明其无知也道听途说出论语彼明为学不能蕴籍此借喻随俗无所晓耳。

  【疏】然诸部制量不定十诵则佛四肘为限不云广量僧祇则长一肘广一肘五分不出尺量唯四分母论出其长广则长周尺一尺六寸广八寸比今唐尺长一尺三寸二分广六寸六分强也。

  次科初引诸部唯下示本宗出长广者即八指四指比下校唐尺彼以一寸二分为寸数有不等恐人妄用故两出之。

  【疏】若限内者文不出相如多论云不应量财得须说之不说过限吉罗既言不应若大若小知何不该有人不识恐犯长过取一疋绢裂为三片长虽应量阔不入犯亦是惧罪终陷刑网有人对说无则心念大有教开无宜鲁塞也。

  三中初引文示犯知何不该言该通大小也有人下指非与之则是惧罪夺之则陷刑网谓犯吉也有下劝依教。

  【律】不净施得畜。

  【疏】文云不净施者违佛开教也。

  第二句点文可解。

  【疏】多论问曰此施为实为假答九十六外道无净施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净施是假名也令畜长财不名犯戒问何故不开直令畜长而强与结戒设此方便答佛法以少欲为本结戒不令畜长而众生根性不同或乐多积而后行道得证圣者是故先制后方开之如昔一时开受宝舍故无咎也余有施法差殊失不等相广如钞中。

  次科多论两重问答并欲显示开制之意初问答中但定假实而未见须开所以故复问之答中初示制而下明开受宝舍者即天须菩提余下指略即二衣篇六门分别。

  【律】若过十日。

  【疏】文言若过十日者限有在也。

  第三句文中限有在者在犹定也。

  【注】初制畜长因阿难得一贵粪扫衣欲奉迦叶恐犯故以迦叶十日当还因听畜长齐十日。

  【疏】注解所由因迦叶故多云迦叶为营五大精舍时治竹林身不在故问罗汉已办福业何为答有五义一为报佛恩二为长养法三为灭少修自高者四为折伏弟子憍心五起来世福业故。

  注中初科引论迦叶同名者多此即大迦叶也五大精舍竹林即其一焉往营精舍不在佛所次问答中五义一报佛恩者并是如来栖止处故二长养法者法上脱佛字三少修谓不乐福业者四师犹营福资不憍恣五起来世者为导未来令修福故。

  【疏】何以开于十日以佛知法相不缓不急止开十日使筹量布施缝治作衣及说净故毗尼母云若放逸不说净者以恶心故不满十日皆犯舍堕。

  次科初叙开限得所缓则心有纵慢急则事容废缺故下引证慢教无开。

  【律】尼萨耆波逸提。

  【疏】尼萨耆者制须舍也波逸提者所犯堕也。

  【注】不犯有八若不得衣若净施若遣与人若失衣若故坏若作非衣若亲友意若忘去反上并是尼萨耆若舍堕衣不舍更贸余衣一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此舍堕衣应舍与僧乃至一人不得别众舍不舍突吉罗比丘尼同犯下三众乃至下戒并犯吉罗不犯者十日内若转净施若遣与人若贼夺想若失想若烧想漂想若夺衣失衣取着若他与作被若付衣者远行水陆道断如是不净施不与人皆不犯。

  【疏】就辨相中初列八门明持犯相若舍堕衣明除疑执此舍堕下正治罪也。

  【疏】初中得衣不得衣以分相者如何得衣谓手领受或心属己也。

  第四辨注初明持犯有四初科正释中但出得相即身心二受异此则不得相也。

  【疏】故伽论云若入手膝上肩上作想我物从是数十日也。

  引示中伽论四相上三是身下一即心。

  【疏】四分开文边方入手故数限满若见比丘未须捉也。

  四分边方开五事长衣入手方犯谓少僧处但未手捉容待人故(余四即五人受戒数数洗浴着重革屣敷皮卧具是为五事)若见比丘者以开未捉本为待人今既有人即须说净不说即犯故云未须手捉。

  【疏】了论云有物眼至得非身至得者如人施衣苏至比丘前目见不触作己意不说净随日算而取罪二有身至非眼如暗中施者三二俱至得可解四有非二至得入算者如暗中施者有即二至得不入算数若不许受虽见触而拟施三宝者。

  了论四句初及第四并心受二即身受三即两兼初句中苏字合作酥即长药也随日算者算犹数也第四云暗中施暗中非眼见又不手触但作意受也即二至不入算者此即第四句相翻显异也不许受者如暂寄等或施三宝并非属己故。

  【疏】言作非衣者昔云如幡盖等此是佛物有何长过有云革屣钵囊等此亦非也如律文中非衣者不许余用相传云帽袜之类又云听与尼非衣岂唯帽袜邪。

  二非衣中初出古解如下引文示律云时有将非衣作钵囊革屣囊佛言不应作此即不许余用也文既不许将作囊器应是首饰故以帽?释之?音末又下律中诸比丘畏慎不敢与尼非衣钵囊等佛言听与据此文通不专帽?则显上解亦非所取然文但斥非而不显正钞云今但通而述之何妨彼此俱摄古记解云但非所著用皆名非衣则通彼此两众矣。

  【疏】言亲友意者谓非己物故不犯也。

  三亲友意谓作与彼想也。

  【疏】言忘去者谓忘财体及忘不加法俱开十日唯当律开忘僧祇善见都所不开。

  四忘去初明二忘唯下简部别十诵同开如后所列。

  【疏】若舍堕衣下明疑决上昔解云云如上已判今先张疑然后决之有人疑谓本犯由衣舍与他人贸易何罪之有故非衣法乃至施人亦须舍之罪由心生不在衣也故须舍已然后遣贸新得之衣体如不犯如多论云先应量舍堕物更[卯/贝]衣财即作应量不应量衣此衣不舍忏先提罪上明舍财而有染犯畜心不断舍不成故此则不尔反上可知。

  次除疑中初牒释昔下指古解今下出正解初二句标有下释初叙疑故下次决破非衣法者佛制犯衣舍忏后用今不舍辄贸故云非也罪由心生者出制舍意上明前衣不合新下次明后衣无犯初正判次引多论文证甚明上下拣滥恐谓前引论云衣舍罪悔畜心不断有相染犯此何不尔故特分之前明舍财物在此说贸易物去不可混同故云反上。

  【疏】一尼萨耆一突吉罗如上已判昔人以为着不舍衣如见论云得吉罗罪若无比丘得着无罪若见比丘不舍悔故亦一一吉三衣戒明不开余者如僧祗云受用不净衣随一一越。

  释二罪中初科初指前判昔下次示昔解见论无人对忏故开暂著有人须忏不忏故犯三衣戒不开余者谓犯舍物不得作三衣着用有罪故僧祇随一一者谓着着犯也因循昔解乃引诸文然文中吉罗自犯辄贸违教之罪新衣无过岂有着用犯耶。

  【疏】问何故衣中畜重着轻食中畜轻食重。

  问中衣食二制相反故问通之如食内宿残宿经宿但吉食用方提。

  【疏】答衣有净法不施长贪故随畜犯随着非制故但是轻食中非制无违畜轻制不许服故违得重。

  释中初解衣有净法制不妄畜与食制不服同也不施谓不净施随着非制者由是犯衣不应故吉而非正制则与畜食同也。

  【疏】又解衣有别属畜则在己是以罪重着用罪轻食是味通体在不局故轻若食交尽无有所结故随咽结。

  次解中衣则畜重用轻食则畜轻食重酌情以论理自可见。

  【疏】此舍堕衣下正明治罪舍忏相其仪法用具在羯磨疏及钞中此但依文句解耳不须复列非宗本故不明也。

  正治罪中初牒释其下指广钞与羯磨并有忏篇在彼合明今释戒本识相持奉舍忏仪式不当广述故云非宗。

  【疏】不犯中十日内者反前过限净施遣人亦反不净施故所以有犯。

  不犯中初科谓限内作净与人故无犯。

  【疏】言夺想者财在想去无畜心故不犯长罪如十诵中后见本财更得十日余失例尔。

  次科此摄两种一是实失二起虚想并约物在无心故开十诵止明夺想余三并同故云例尔。

  【疏】言取著者由前受持三衣谓贼夺失既无三衣有长衣在即而奉持故云取着。

  三中取着谓取长物作受持用此即未舍忏者。

  【疏】若作与作被者以财是重物不合加净虽过日限不入长犯。

  四是重物本不开畜故不入净。

  【疏】若付衣者远行以其缘差故不得会非心慢故不名犯也。

  五付衣远行谓所寄人远出外故此中更摄水陆等缘对注可见。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