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页 共 10 页
卍新续藏第 40 册 No. 0714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第3卷-第4卷)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一
大宋余杭沙门 元照 述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四(上从九十初终戒本末)。
【疏】终南太一山沙门释 道宣 撰。
【疏】就九十中先以义求后随相解。
【疏】初别料简七门分之一配三业二约自他三明遮性四论持犯五简僧尼六关诸部七辨任运。
【疏】初配三业者九十一篇三十一戒在身成犯二十一戒在语成犯三十八戒通于身语。
九十单提义门有七初门总配中标云三业而但列身语者以意业通故。
【疏】就初三十一戒中何者是邪作偈记之法事单历女未强脱覆作屏施别过非残不外坐屏露四三军酒水击半白二随打搏宫。
次科身犯中法事单历者此句通指诸偈以双持双犯法事兼有此下偈括不可双标故女(与女宿)未(与未受宿)强(强敷卧具)脱(坐脱脚床)覆(覆屋过三)作(与尼作衣)屏(与尼屏坐)施(施食处过受)别(别众)过(过三钵食)非(非时食)残(残宿食)不(不受食)外(与外道食)坐(食家强坐)屏(屏与女坐)露(与女露坐)四(过四月受药)三军(一往观军陈二军中过限三观军合战)酒(饮酒)水(水中戏)击(击枥他)半(半月洗浴)白(白色三衣)二随(一随举比丘二随摈沙弥)打(打比丘)搏(搏比丘)宫(突入王宫)。
【疏】有二十一戒口业犯而非身故偈记言故毁两同说道女异嫌尼讥法恐怖疑发起欲拒毗同欲无根谤二十一语持。
次语犯中初科故(故妄语)毁(毁些)两(两舌)同(与未具人同诵)说(说粗罪)道(实道得)女(与女说法过限)异(妄作异语)嫌(嫌骂知事)尼(辄教尼)讥(讥教尼人)法(与尼说法至暮)恐怖(怖比丘)疑(疑恼比丘)发起(发举四诤)欲(说欲不障道)拒(拒劝学)毗(毁毗尼)同(同羯磨后悔)欲(与欲已后悔)无根谤(僧残法谤)二下一句总结。
【疏】昔云小年与受是口业犯今解不尔律结和尚不是戒师当时和尚默坐众中未曾有语故知解非律结僧吉师提者此在自身作业假他语也如后为道。
次斥非中初牒古解今下正斥初约义斥非律下示今所判指如后者文见次科。
【疏】三就通身语又分为二有三十一戒语家作业共身心犯后有七戒语家止业共身心犯。
【疏】就前分三。
【疏】初有十九戒自语作业假他身犯偈云掘坏牵用劝然藏饮杀驱与衣捉落宝高床七戒俱。
三通身语中初段十九戒中初科掘(掘地)坏(坏生)牵(牵他出房)用(用虫水)劝(劝足食)然(露地然火)藏(藏他衣钵)饮(饮虫水)杀(杀畜生)驱(驱他出聚)与衣(与尼衣)捉落宝(捉宝因拾遗故)高床七戒俱(一高脚二兜罗绵褥三牙角针筒四过量坐具五覆疮衣六雨浴衣七与佛衣等俱谓同也)。
【疏】此一段戒若论自业唯身心犯属初门中今据教人成自犯义如前教人掘地言了未结必假前身掘地坏生教者方犯故云自语作业假他身也不同妄语无别事故言了即结余者例知。
简辨中由此诸戒自作教他二俱成犯故涉前后初明属前今下次明属后初引掘坏以明不下简异单语余下指例即余诸戒也。
【疏】若尔如诳他言了未结要待前闻闻即身业答今取运为造作别名身业不取闻知通名身业。
释难中以妄语成犯事同假他故蹑为难答中造作事异如掘坏等名身家别业五根触对事用未彰名身通业。
【疏】中有七戒自语作业假自他身如与期行要先共期后身同路越界方犯偈言屏露二处敷四期索美食。
次七戒中初示业相后以偈束屏露二敷亦约先语教人前人为敷我身舍去四期(一期尼行二尼同船三期贼行四期女行)索美食先以语索前人施与我食方犯。
【疏】后有五戒自身作业假他口成如啖叹食假尼口叹身业咽犯余者例同偈言赞谏及二听与年不满五且如违谏亦有言拒今就一相知别有义。
后五戒中初示相次偈括赞(食尼赞食他叹我食故)谏(不受谏他谏我拒故)二听(一屏听四诤二不摄耳听戒并由他说故)与年不满(和尚默坐犯假他羯磨成)且下别简谏戒若取言拒应在语业今明不受多就身论故云一相。
【疏】大分第二次有七戒语家止业共身心犯偈言覆背足非时家真不与欲。
第二语止七戒并有教法由口不作身违成犯故也偈中覆(覆粗罪)背(展转食)足(足食)非时(非时入聚)家(食前食后至他家)真(真实施)不与欲(不与欲起去)。
【疏】覆藏一戒诸解不定伽母云意业成犯此就本为言也善见云身心犯者由见闻他犯怀覆不说此通口业未可取分今云闻过言陈本自无罪止口不露意怀覆故身为过本故两取之。
别释中先引诸解伽母就意意即是通犯相难显不可全用见论身心通别齐举见闻是身怀覆即心据云不说即是口止故通口业但文不标显故未可分今下判定即通三业舍通就别指归身语结属当科故云两取意在其中不言可鉴。
【疏】次解第二自作教人约犯差别。
【疏】有十二戒教人同犯余即是轻偈云掘坏牵用劝恐然藏杀饮无根捉落宝自作教他同此十二戒但使教人纵不为己作即同犯。
二自作教人初十二戒余即轻者无教人同犯故偈词对前寻之可解。
【疏】更有十戒教人不为己无问心之轻重但得小罪其相如何偈云屏露与尼衣高床下七戒此之十戒教比丘作若为己者能教犯提受使犯吉若不为己受使犯提能教犯吉。
次十戒中互通轻重所以前标不为己者且欲对上示不同故其相下列示屏露即二敷也此下正明能所互犯轻重。
【疏】约义以求统通九十义犹不尽如有打搏自他同恼何不同犯岂唯小谤饮虫水等但是文无义决则齐何得不有故知未尽。
义求中上是约文文则局数今此据义义求则通故云不尽文举打搏余可自寻。
【疏】次解第三遮性义者。
【疏】有三十戒性与理违悔犯事净集业未遣要倾我倒苦根方止余六十戒但有事违不无讥丑故违教网。
三明遮性通简中初明性戒性通三性善恶无记今此局恶故云违理于此须明化制两教犯忏不同犯化违理毁制违事比丘犯性理事俱违依律行悔但翻违事故云事净违理犹存故云集业未遣若准忏篇修三种理观亦能破业今从究竟而论故云要倾我倒即须破惑入圣已去惑能起业业能生报故曰苦根余下次明遮戒此单犯制于理无违但依律忏以事翻事无不净矣。
【疏】广解遮性如上已陈今直数之知异便止性恶偈言故毁两说异嫌强牵用讥谏驱恐覆疑畜饮发说随随拒毁同欲不屏打搏无。
次括示中初指广如上陈者即僧残义门今下正示偈中下说(说欲不障)同(同羯磨后悔)欲(与欲后悔)不(不与欲去)屏(屏听四诤)无(无根僧残谤)。
【疏】次解第四持犯方轨。
【疏】就有十二戒具二持犯何者是邪例有七阶初有羯磨故得说罪教尼二受功德衣故得背请别食三有嘱法故得非时前后入他家四作余食故无足食劝足五作口法故七日尽形无残宿不受上列五阶十罪也十一净施问主着十二僧事与欲起。
四明持犯双持中初科诸戒事别法同故合为七问德衣开五利何独背别得为作持答前篇长离自有净施羯磨此中入聚别有白法此三长开德衣时短舍短从长以明双持背别二戒无别开法故取德衣为作持也若尔前三得用德衣为作持否答若用德衣则废本法故知三戒并兼两法就本从长故所不列。
【疏】此等诸戒并有教开顺作无违名作持止口不作名止犯身违事合名作犯此止作两犯体一名异古人云止法止事名为止持故知二持名体各别。
次科古解中前列三行欲显同是造作所成后独出止持欲明守戒非造作故两犯体一名异者彼谓作犯义兼止犯止作名殊业思体一无别二犯前亦古义后方标者欲彰止持最为非故止法止事者彼谓法事都无所为名止持行作持是运造止持即不为故名体别也问如昔所明义有何失答彼但解止都不识持持既成善善即是业业不自有必假行成行即行心无非造作若都不作但是无记焉能成业故知古解于理大乖是以疏家篇篇提破讲学临此须善思之。
【疏】今解不然如上广列持犯约教随戒彰相具二持犯如有羯磨说粗罪是作持不违教说名止持无教辄说是作犯抑教不求名止犯据此为相可不明邪余可例知。
今解中四行并据造作为言指如上者即僧残中持犯约教者示其源也随戒彰相者双单别也如下略示名体二持二犯一一皆别举一例诸自余准说抑谓抑塞不求即不乞羯磨。
【疏】若忏罪时但依戒悔二犯据法不在悔收止学无知别制别忏。
明忏中上既异古二犯体别须明行忏开合之相初明本犯二下次示止犯言二犯者谓双犯中止犯罪也或可悔法中不收此罪既是别制故须别忏言别制者以更重增无知罪故。
【疏】如昔解云七日等药加二受竟防无非时名作持今解不然七日无法非时得食本无限约由作口法过限故有非时此乃口生非时何得口防非时故知无也。
斥七日中初引古解七日等者等取尽形彼谓加口法已非时得服故次示今解又二初明非时本开暂服则知口法不防非时由下次明过限能生非时则知口法非是能防故知无者谓无防义也。
【疏】覆藏昔解为作持亦非义也颇有顺教覆得说无罪邪如非时入村依教作与本入村时无别故说为作持。
斥覆藏中初示非彼谓发露即是作持颇下反诘若许覆藏说而无罪可名作持然无此理故不可立如下引前比显前十二戒若本无法则成于犯由开作法故名为持覆藏不尔相比可知。
【疏】问教人掘地开知净语岂非作持答上之十二顺教身作故号作持知净语者但开教人无有自作不名作持。
释妨中知净开法相似作持故须简别答文易解。
【疏】次有二戒作持止犯覆藏不摄是也余七十六并是止持。
次单持中初明二戒作持止犯由不露不听而成犯故问此明覆藏与古何异答古从法说判在双持今就事论止在单摄语同义别文中自明余下次指余戒止持作犯可知。
【疏】作便有犯作持作犯上篇广张今明止犯止持。
三广分品位标中指上篇者即前总义及僧残义门中。
【疏】言止持者谓佛制教令学行之我依修学于境无犯然根机利钝不可齐准至于万境由迷疑网故以诸九定品优劣且分三位。
止持标叙中初示立教之源我下明为学之本然下生起品位言诸九者据通为言若法若事不出可学不可学二九句法就戒别论双持犯者法事两别则有四九单法单事但有二九止犯加八唯收不学教行之罪言优劣者持门则识优疑次不识最劣犯门反之。
【疏】上品一句识法识犯如德衣加受功用须知名识法也如有违越或吉或提开合衣药定罪多少名识犯也余相例解不能具出由本戒无失复不愚学识达皎然名为上品持律。
上品中初标句如德衣下举前背别开法委释其相(有改作得衣乃将白色三衣加法以释且白色不得加受又非双持)言加受者谓作羯磨人别三受功用须知者钞云能感多衣衣无败坏又云以众僧同受此衣便招五利功德如有违越者谓受德衣有多制法一应时节须安居竟二简衣体制造合法三简受人唯须当界前安居具三衣人四简持人须具五德等一事乖法受则不成既不成受妄开背别一一戒下各有提吉之罪重轻不定故云或也开合衣药谓背请戒或单衣食请为开或兼衣食请为合有背不背如后自明定罪多少谓二戒下有方便根本重轻等相亦如后说余下指十一戒由下结位。
【疏】中位有四初识法疑犯二识法不识犯三疑法识犯四不识法识犯识同前解言疑法者谓受德衣用法有四疑一二三不能通决言不识法者迷昏不学任物牵行是非由他自无尺寸于犯疑闇例此可知然于一事由带一识故判以为中品持律。
中品分三初列句识同下牒解有三初识指前疑中言四法者一和僧单白法二差持衣人白二法三正受衣法四出德衣单白法不识中任物牵行如盲人也自无尺寸不能度量也学者明教教即目尺有目则能见险夷有尺则不迷长短后生闻此犹不省耶于下次例迷犯谓于犯上有疑不识准上释之闇即不识然下三结位一事合云一法或可事名是通存亦无失。
【疏】下品四句初疑法疑犯二疑法不识犯三不识法疑犯四法犯俱不识此全昏学无境有识故判以为下品持律。
下品列句结位可知。
【疏】问既愚不学如何名持答非犯本戒名为止持但于教相止心修学望于过境带不学迷。
释疑中非犯本戒谓望根本无犯名持不学无知枝条是犯又应问曰枝条有犯岂合名持答罪归教行止犯所收持门但据根本净耳。
【疏】上品明人故无罪失中品有四各带迷疑即有八罪罪名如上下位四句句别四罪迷于法犯具不学迷即十六罪亦如上解。
示罪中两指如上即前诸篇上品无罪中品四句不学四吉无知二疑吉二不识提共八罪也下品不学八吉无知四疑吉四不识提即十六罪此门总二十四罪十八吉六提也。
【疏】次解止犯九句谓于教行明昧修学人根不同得为九句有立八句者今解翻解明止犯唯八不得立九既迷教行无法犯两识也翻修明止犯托相具九如九十中不作教法辄行辄食辄语辄取望不作法名止随作即违名犯。
次明止犯叙立中初标叙立意有下次示古解古师八句除识法识犯唯收不学止犯今师八九双立则收两种止犯今下后出正解翻解即不学无知罪所谓教行止犯也翻修即诸作持戒相翻罪所谓事法止犯也翻解中初定句既下明无下品之意约迷论犯识则非迷若尔后九句中何得存之答彼有根本故不同也翻修中初定句言托相者即诸戒相如下举戒以示四辄者总前十二戒辄行有三(二入村不与欲)辄食六(背别二足残宿不受)辄语二(说罪教尼)辄取一(不问主)随作谓造事即违谓违法此示二犯同时不妨体别。
【疏】然识教相无有愚迷此下位一句中品四句如上所列各有二罪故合八也上位有四初不识法不识犯二不识法疑犯三疑法不识犯四法犯俱疑也句各四罪兼于学迷故十六也。
正列中三品可数而知言学迷者学即不学迷即无知通收疑不识也。
【疏】犯门解义罪多为上翻持中可以知也顺持解犯何为不得恐多诵文自昏觉慧故倒动之心若明了乱亦无苦如鸟群飞自分牝牡也。
明倒中初正明翻持中者持门解义无罪为上又复犯门列句从重至轻故上品以二不识为初句与持相反对上可知顺下次出倒列之意牝牡即雌雄。
【疏】次解第五僧尼不同。
【疏】九十戒中六十九戒僧尼同犯故尼律中单列戒本辨相同僧文不繁也。
第五僧尼同犯中初示数尼有一百七十八提今且约僧数对明同异故下引证尼律即尼戒本同僧犯者缘起广解例皆略之为省文故。
【疏】有二十一戒与尼不同有三种例。
【疏】初有无不同有三谓辄教诫尼说法至暮讥诃教诫尼非师位次第即无。
次明不同初有无中此三僧中相因而制尼是下位无教僧义后二因无故云次第无也。
【疏】就中轻重不同有十三戒偈言作衣持屏坐三期受赞食劝足美牙角过量覆三衣论其罪相至文当解。
次轻重中作衣(与尼作衣)持(持衣与尼有云兜罗绵者非彼是同犯故)屏坐(与尼屏坐)三期(一期尼行二期同船三期女行)受赞食(食尼赞食)劝足(可知)美(索美食疏云此吉罗者结不同罪实犯提舍)牙角(针简)过量(尼师坛)覆(覆疮衣)三衣(佛衣等量)已上并僧提尼吉。
【疏】后有五戒犯同缘异偈云背请足外道小年雨浴衣皆谓犯罪即齐开缘有异故尼律中别立戒本至文更出。
三缘异中背请足食下戒本中并云尼吉疏云作不同戒耳尼中二戒合制故戒本云先受请若足食已后食者提(此谓离合异)外道者尼中白衣男子亦犯僧则开之彼戒本云自手持食与白衣外道者提(此通局异)小年者尼中十八童女增二年学法僧则不尔戒本云不与二岁学戒满二十便与受具提(此即有无不同)雨浴衣过量虽同用则有别僧开夏月尼听常用(开用长短不同)。
【疏】敢依律例更有义求如牵出房春冬僧尼同犯若是夏房尼提僧吉二毁呰中尼通两众僧即轻重三覆藏中僧罪二阶尼即三品有此诸异何得不知。
义求中前是据文此出自见故云敢依律例即上三别牵即缘异毁即轻重覆即有无牵出中僧有三时分房夏房入己定不须避上座牵稀故轻尼提者尼律云安居中受安居已乃至随作方便出门一一提(应是女人报弱依处须定牵出恼重故也)毁呰中尼毁本众及僧并提故云通两众僧则同类提四众吉故云轻重覆藏僧覆上二篇提下三吉故云二阶尼加一夷故云三品有下结告。
【疏】次解第六诸部不同。
【疏】十诵九十一堕无此不受谏戒别立不敬说法人戒说戒时轻僧浪语戒似此触恼而彼自有不随问答戒。
六诸部中若论大数解脱鼻奈与四分同十诵与五分同僧祇独异初十诵无一有二异浪语谓谑浪也似下简辨不随问答即是触恼明知浪语别自立耳。
【疏】五分九十一堕中无此不受谏用虫水饮虫水合为一戒别立入尼寺辄说法二轻三师三回僧物与别人。
五分少二有三别辄说法者简非教授回与别人简非入己。
【疏】僧祇九十二堕中无此不受谏恐怖二戒别立为尼说法回僧物与别人不舍净三衣轻众僧四戒又离余语别立触恼戒。
僧祇中无二有四别上二同前五分不舍净者彼律凡物说净已欲取用者须作舍法云此衣净施与某甲某甲于我不计意今还舍不舍作三衣提入塔僧用吉又离余语者寻彼戒本及以广律大同四分止是一戒若云离者不合大数则应九十三也(有本因改为三误也)此意末详以俟来者。
【疏】解脱九十堕无此余语与尼屏坐共羯磨后悔三戒别有在尼寺辄说法回僧物与别人不敬三戒也。
解脱有三别同前五分。
【疏】鼻奈耶九十中有五不同因六群共十七群诤故立戒本瞋恚者提六群挠扰故结戒云若击动使瞋者提因俭请一二人多往恼乱戒本云不请强去者提下开僧事病及作衣若比丘先至请家弄小儿者提高声乱人者提。
鼻奈五戒全异诸部在文可见挠奴巧反亦优乱也前四名殊实唯六别一不敬说法(十诵)二轻僧(十诵僧祇)三入尼寺说法(五分僧祇解脱)四轻师(五分解脱)五回僧物与别人(五分僧祇解脱)六不舍净(僧祇)。
【疏】此列非为繁文欲显教有同异多少耳岂唯上列更应有在。
结略中初明列意岂下示未尽谓前所出且据见者律论浩博疑有所遗故云更有。
【疏】次解第七沙弥任运义如初篇即上第二教人门中二十二戒未受令作受已犯者三性之中任运感业。
七任运中初指义即下配戒未下示相羯磨未竟事成但吉法终缘辨罪戒俱成小大虽殊因果不别。
【疏】若依光师初作义疏九条想料当时未必而别据今托相不无此义。
次引古中标云当时者谓结集时也托相者即戒文也。
【疏】初从妄语至坏神村有十一戒明守口意摄身莫犯善调三业行二从异语恼僧下尽覆屋过量有九戒明善将人心随护众意不相挠行三从辄教诫尼至与女同行来十戒明远避嫌疑离染净行四从施一食下至四月请来有十七戒明内资节量少欲知足行五从观军阵下至三染衣色来十三戒系意住缘离逸修道无著行六从故断畜生下至与贼同行来有七戒明常行远离修慈愍物行七从说欲非障道下至不摄耳听来有六戒明深心信解敬须教法行八从同法后悔至无根谤来有七戒明同住安乐详和无二相遵奉行九从突入王宫门下讫篇末有十戒明衣服外仪节量谨摄无违教行。
正引中然此九行一一行中各摄诸戒且约大判未必尽然逐段对文寻之可见。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
【律】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律】初故妄语戒。
【疏】故妄语戒第一。
【疏】言制意者出家之士言即称实宁丧身命许无虚谬今违心背想调诳于人令他虚解自失善利过深恼重故所以制。
第一制意中初叙所应为宁丧身命由是性业宜急护故许犹使也今下次叙过相以彰须制。
【疏】释名者言非称实为妄彰在于口为语非心不犯名故。
释名中口是造具心即业本欲彰成相所以两标。
【疏】问故诳为重戏即犯轻何故藏物二俱犯堕答妄语非恼重约情故结堕戏便结吉罪论藏恼境深望藏有轻重望失情恼一是故俱结堕。
问中谓藏他衣钵故戏一等与妄不同故问释之答中五言为句妄语约情别藏物据恼同问前叙妄语而云恼重今言非者答前取诳他是重此对藏物犹轻。
【疏】六缘成犯一是人类二作人想三违想说四自知违想五言了六前人解。
列缘有六不出心境言相共成妄业。
【疏】就语四业皆是正罪至于对境即有轻重。
总辨中标云是正罪者七支性业故对境轻重者谓前境有别过亦差降次科可见。
【疏】妄语一业随人并堕由是本妄续流难断故圣重制欲使遮止。
妄语中初示犯言随人者不简境也由下出所以是本妄者谓从根本我倒而起顺惑增生故难断也立教称业故云重制。
【疏】不同毁两即有轻重若是同类受恼情重能碍布萨故得提罪余之六众设有毁破情微诤薄不碍于僧故犯吉罪。
毁两中初二句反前若下正示初明境重碍布萨者众法贵和违恼多诤且举布萨统诸羯磨余下次明境轻毁即毁呰破即两舌坏二边故。
【疏】绮语一业掉戏坏心过非乖越未得僧制通皆小罪成实云口之三业或时离合绮语一业必不相离如多论中可寻钞也。
绮语中初明轻重掉是心盖故云坏心对僧白法境重故提若对别人或对僧未白并境轻故吉成论下示离合令寻钞者彼以三业离合作句不入绮语故知余三通离合绮语一向合也。
【注】佛在释翅瘦释子象力善能谈论与外道论议不如时便反前语若僧中问复违反语梵志讥无正法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因论善法便行妄诳以为因起况余杂事而得成信五分亦云我实知非耻堕负处是何言也佛制戒者为止我倒今反助我重加妄习何由脱免。
戒缘中初牒释特举论法以况余事五分亦即象力对僧之语是何言者疏家蹑责以训后来佛下叙制劝持反助我者即顺惑也何由脱免者无出期也。
【律】若比丘知。
【注】谓见闻触知及不见知八种见者眼识能见乃至意识能知不见者除眼识余五识是如是类反也。
【疏】戒本四句。
【疏】一人。
【疏】二知注解八种是正语境先具解之违即成妄见者眼识能见此律制义识见非根不同他部即以此见为本若诸根中所得尘境以之为见皆是妄语乃至意识能知例此可解不见者除眼识余五识是若眼见之尘语他不见即是妄语如是类反此一句中具含八妄如上例解。
戒本次句中初通示注意见者下次牒解又二初释有四境但释见根余三例准先点两宗不同本宗识能生见多宗根能生见故云不同上约直尔相反如见言不见等即以下次约六根互违谓随举一根为本而说余尘为妄如闻触知而言见等不见下次释无四境除眼识余五识者释成不见也注文及疏略举见根合云不闻者除耳识余五识是乃至不知亦尔若眼下后释总结先示初句相反之相余七准知如是下正点结文上出八相且列语境此句总反方成妄语故云含八也问根尘有六何独列四答触中通含鼻舌身三则具六矣就别相翻成十二妄。
【律】而妄语者。
【疏】三妄语者正是业相。
第三句点文可解。
【注】若境界是见闻触知若想若疑便言不见闻触知波逸提乃至不见闻等亦类上也若本作妄语念及妄时不亿是妄语者吉罗若前后不亿正妄语时知者波逸提若所见异所忍异所欲异所触异所想异所心异如此诸事皆是妄语说戒时乃至三问忆念罪不说突吉罗。
【疏】注解中从初至逸提来于六尘中行妄之相二若所见异下行心思度违反而说约意地也。
释注总分中问前段意根行妄与后行心何别答约根则有无相反在行则心语互违故不同也问注中八妄如何取别答前四以有为无后四以无为有心语相反故成妄业。
【疏】就前又二初约八境违心而说二本作妄语下前后方便具阙之义。
对六尘中初段如上二中方便具阙者律具四句初本作是念我当妄语(初方便吉)妄语时知是妄语(中根本提)妄语已知是妄语(后方便吉)二初念中知后不亿(吉提)三初不念中知后知(吉提)四初不念中知后不亿(一提)律文四句并犯根本注中正妄吉者准义结之。
【疏】就后违心中所见异者定行心中见诸恶像言见好相也及被人问答他异本所见故曰所见异也所忍异者纳违安苦名之为忍语他乐受亦可同作羯磨不忍而言忍也所欲异者财色经求名之为欲答异于本云乐正法也所触异者得冷云热也所想异者怨想言亲也所心异者缘此说彼也。
次违心中初科六节初所见中定行者定谓禅定行即事乱次所忍中两释初约三受释违情苦受顺情乐受不苦不乐名舍受文明二受义兼舍受纳即领纳安谓安存亦可下次约同法释若口不言即同默妄问律中心乖相顺得成众法成默妄否答善众可说不说成妄恶人成难默亦无过如僧祇作念失火烧舍等三所欲中欲谓希须文举财色义通五欲乐正法者假托胜事以饰己非人多此患学者须慎余三在文可解。
【疏】所以约心多列相者明妄者多须细张网目不可辄动动即入来也。
次结意中微纵妄情即违教制犹如密网鱼不可避故云动即入来。
【律】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吉罗尼同犯三众吉罗不犯者不见言不见乃至知言知等八种若意有见想便说者不犯。
【疏】四波逸提下结罪相中说不了吉者自说不了前人妄解皆轻也下开通中初列八种反上成持若意见下反上六缘所得也余相如钞。
四结罪中初释犯轻了即明了次释不犯反前可见下指钞者疏附于文理不可广钞明行事备列时须可自寻之此更不引。
【律】二行骂戒。
【疏】行骂戒二。
【疏】为人士法宜出善言互相赞美令彼心悦勇进修道反以鄙语形呰前人令他惭耻废修正业又伤切人心甚于剑割恼处特深何得不制。
第二制意中初叙合宜人士者谓人中之士即目有道之流律云佛告诸比丘凡人欲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说恶语善语者善恶语者自热恼反下二显过相初约废业明过形呰谓相形比而作毁呰又下次约伤恼明过切谓逼切剑割伤体恶语伤心故云甚也。
【疏】六缘成犯一是比丘十诵五分下四众吉二自出毁语以传他骂但吉也三知是四折辱意五言了六闻知。
列缘二中传他骂谓代传他语而骂。
【注】佛在舍卫六群于断事人前种类骂彼忘失前后惭愧不语比丘以过白佛便引牯牛以譬畜生得毁不堪进力等便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缘后引牯牛为譬下类上也论云畜生古时皆能语者以世劫初先有人天未有三恶并从人天中来宿习故语今多从三恶趣来所不语。
释缘起中初分文注断事人即能断诤者牡牛譬者律因刹尸国婆罗门有牛与国中长者牛斗力共驾百车赌金千两时婆罗门于众人前作毁呰云一角可牵牛即不肯出力长者牛胜输金千两婆罗门责问牛即答云汝于众人前毁我故尔若改往言当更与斗赌金二千两时婆罗门于众人前赞言端正好角于是得胜佛言畜生得毁犹自惭愧况复于人论下次引多论决上畜生能语之意。
【律】若比丘种类。
【注】有多种卑姓家生行业亦卑伎术工巧亦卑或言汝犯过或言多结使或言盲瞎等语也。
【律】毁呰语者。
【注】如上六种骂余比丘若面骂喻骂自比骂者堕说不了突吉罗。
【律】波逸提。
【注】若说善法而面骂者言汝是阿兰若乃至坐禅若喻骂者言汝似坐禅也若自比骂者言我非也说了不了并吉罗尼堕三众吉罗不犯者相利故说为法为律为教授故为亲厚故或戏或失口或错误者是。
【疏】戒本三句。
【疏】言种类者犯相非一也约文分六前三明其外相就姓业为言后三明其内报就身心为语也。
戒本第二中初科前三就姓业者姓即族姓业谓生业西天此土姓有尊卑卑是人之所讳故用毁之律中种卑者云汝是旃陀罗种除粪种竹师种卑姓有五一拘凑二拘尸婆苏昼三迦叶四阿提梨夜五婆罗墯(未详梵语)行业卑者贩卖猪羊杀牛作贼等伎术工巧铁木瓦皮作等行字去呼或音为杭并通后三中犯过是业结使是惑盲等是报总归内报上二是心下一即身言犯过者以六聚罪骂也多结使者如云汝是多贪人等也盲瞎等者等取秃躄跛聋哑及余患也。
【疏】毁呰者正行骂也引上六相分三品骂言面骂者目对而说也言喻骂者比类而毁也言比骂者我非汝是也。
次科六相分三则十八种喻骂中言比类者律中皆云汝似卑姓等故。
【疏】就结罪注中说善法骂亦有三品。
第三善骂中初科注云善法即十二头陀等十七种行如叹身中委列亦有三者面喻比也。
【疏】问善法是好骂者是恶如何结罪答以骂者心欲相屠割后微见小失便张广大汝是谏若如何犹着离着无学尚摄瓶衣故以微缘潜相扇作也过情非重故结亦轻。
次问答中分四初叙骂意屠割犹伤害也汝下二示言相如何犹着句绝离着下三举圣况凡摄谓持护成论云初得道时已坏一切假名相故但为事用故说瓶等谓极果圣人犹有苦身未免受用瓶衣等物岂况凡夫而能免之彼即假此诽毁善人谓言贪着潜谓阴谋扇即兴谤过下四明罪相。
【疏】就此戒中僧尼犯同缘异也僧局同类尼毁僧尼俱提何故相谤通两众者谤据治罚也毁据尊卑以违敬也故轻重有异耳。
简僧尼中初科初示同异何下释难以大小二谤僧尼并同故须简辨谤同毁异如文可知。
【疏】就众为言尼骂僧众吉者稀也骂尼众提者数也若然谤大僧是稀应轻以别人相恼数也大僧知法骂众是稀故两众俱吉。
次科二段初明尼毁二众僧轻尼重若下引后谤戒显示不同大僧知法下次明僧毁二众僧尼并轻。
【疏】不犯中相利故说下虽加形似不名为犯片涉讥嫌即是正堕勿谓浮小斧在口中如钞显也。
不犯中初释开意片下次明制急勿下诫劝浮即轻也。
【律】三两舌语戒。
【疏】两舌语戒三。
【疏】夫同住和合义无乖别专构私屏传彼此语致令僧诤无由得灭坏乱至甚何得不制。
第三制意专谓专辄构即结构私屏之处听言求事以相斗乱。
【疏】释戒名二边传言故为两舌此本翻译颇是质陋故今现翻云离间语斯为得矣故虽两舌不作分意不犯此戒。
释名中初正释二边是两言由舌吐故以为名此下次评翻译此本是秦译今现即唐翻离间语者口意并彰名相两得两舌不作分意但犯吉故。
【疏】六缘成犯一是比丘二说鄙事三屏两传四作离间意五言了六闻知。
【注】佛在舍卫六群传他彼此语令众斗诤不能除灭比丘以过白佛便引野干斗乱二兽况复于人便诃责已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约人为缘二引畜形上可解。
释戒缘中初段可解次引畜中形即比况律因善牙师子与善搏虎为伴被野干斗乱相视不悦后知野干即被打杀。
【律】若比丘两舌语。
【注】语谓斗乱十众欲离彼此等也。
【律】波逸提。
【注】不犯者破恶知识恶伴党和尚同师知识亲友数数语者无义无利欲方便作无利义破如是人者不犯。
【疏】戒本三句就缘斗乱有十众者道俗各五加王臣外道也当类犯提余九皆吉所以通列者以斗乱所兴义通诸境罪虽重轻皆是恶法深可厌也。
戒本初科初分文一人二业三罪就下释注十众即所斗境七众之外加王臣外道故为十也当下明结罪重轻问当类别类各斗可尔互斗如何答不碍僧事义亦从轻所以下示合列之意。
【疏】然妄语业虚顺前情不就恼境故七众皆犯毁两违情恼重唯比丘也。
次科简境中初明妄境通事虽不实义无违恼故顺前情次明毁两境局。
【疏】善法面毁怀恼重故前戒须明此是屏传云善无隔故不判也。
次简言中初明毁通善恶此下次示两舌局恶。
【疏】余如钞说。
指广如钞备见释相。
【律】四共人女宿戒。
【疏】与女同室宿戒四。
【疏】男女位殊义无同宿境色既交染习增长又招讥丑无由自拔过患至深故所以制。
第四戒制意中叙过有二一增染二招讥纵不为恶清浊难分故云无由自拔。
【疏】五缘一人女二室相成三同宿四知同五随卧转侧一一皆犯。
列缘中随卧转侧即业分齐。
【疏】因明男女僧尼戒离合义。
【疏】问此同宿戒道俗通制坐行船等道俗别者。
次明离合问中但叙通别。
【疏】答约义不同则有八例。
答中广列八门前之二门正酬来问第三以下因简同异。
【疏】初明此戒结尼便故合坐等诸戒不便故离二开缘不同僧对二女昼坐有教不教别尼对二男俱无论夜宿相僧尼俱无教授义故僧共二女同行相中尼有二开有难开往得安二要多人大伴俗女异此故离宿则义齐故合同船则道俗讥异故离同宿同讥俱禁如上三亲非亲者宿行坐等同处患齐故不开亲作衣与衣暂来异处故简亲也四道俗分别宿等如上故通道俗与衣同类喜为禁道五上下众异者宿过重故制该上下作衣与衣上众喜为下类非分故轻六坐卧分别宿取俱卧以相滥故互有坐卧但犯屏戒虽夜非宿文列俱卧也若白日俱卧但犯屏耳故宿别屏通日夕异故七坐立分别若互坐立日夕俱吉有灯尼吉无灯入闇尼犯堕罪八知期分别坐宿取知行船取期乖则不犯。
别释中初例僧对二女尼对二男并同二堕无别差降故云便也二中即以同宿历对三戒正显通别不同之相初对屏坐先明坐异后显宿同尼禀教诫或容同坐女无此义故云别也尼俱无者僧是上尊俗非徒侣僧共下二对同行行别宿同如文自显尼具二开俗女异者止有初开无次开故尼有多伴开与同行俗女纵多讥同亦犯三对同船同上分二言讥异者谓尼轻女重义钞云期同船者招讥损重不如俗女故不相并(准后船戒乃云同制寻对可知)同宿合制同前坐行故指如上三四二例并以宿等四戒对作衣与衣比校同异三中初明宿等不简言患齐者染习讥嫌义无别故作下次明二戒须简暂来反上长久异处反上同处四中初明宿等两通无非讥染次明二戒局道文脱作衣字言同类者望报是别望道为同五中单约同宿对下二衣以明通局坐行船戒上下同重如后所明六中止论宿坐两戒初正简由宿与坐结犯相滥故俱卧犯宿互但犯屏言文列者律中女立比丘卧者吉上约仪相简若下次约昼夜简宿须局夜故昼俱卧亦归屏坐故下二结示宿别有二一局俱卧二须夜限屏坐反之故云通也七中单论屏戒初明坐立不简日夜通结吉罪有下次约明暗辨尼轻重入闇堕者尼戒单提制故八中四戒知期两对各如犯缘已上八门前五明所对之境第八辨能犯之心六七兼明能所如是知之。
【注】佛在舍卫阿那律行寄淫女舍宿女裸身来娆尊者升空彼惭愧忏悔说法得道比丘举过佛便诃制此戒也。
【疏】就戒缘中升空悔罪者明无学人与女同宿尚有陵染何况凡夫十诵云佛告那律汝虽罗汉应离女宿如熟饮食人之所贪女人欲男亦复尔也。
戒缘中初明起教之意十下引佛诫圣意在励凡。
【律】若比丘与妇女。
【注】人女有知命根不断。
【律】同室。
【注】四周墙障上有覆也或前敞无壁或虽覆而不遍或覆遍而有开处也。
【律】宿者。
【注】若前后至或俱至若亚若卧随胁着地随转侧并犯也。
【律】波逸提。
【注】若非人女畜生女黄门若二根人同宿吉罗昼日女立比丘卧者吉罗不犯者不知彼室内有女若室无覆若半障少障若尽障若半覆障作句准上若病卧被缚命梵难等并开。
【疏】戒本分五一人二人女三室四知五结罪。
【疏】注解人女有知即简死人小类及畜生也十诵僧祇大母畜生者同人犯堕四分报境分齐犯轻也。
戒本释注中初科初牒文通释简死人者反有命也简小类者反有智也简畜生者反人女也十下别简畜类他宗本部重轻不同他宗据欲染不殊本部约报境差降故律中黄门及非畜女同宿并吉。
【疏】解同室中钞文广叙今时护戒者多迷室相大须明晓自有隔于分寸而是异室不妨相离由旬坐卧同犯广如钞中多论所辨不复繁文也。
二室相中初指如钞今引释之注中四相一四周有覆(即同在一堂内)二前敝(即长行房檐下两头有障)三覆不遍(周匝同一院门上通覆开中央)四覆遍有开(谓通覆障上少开明孔)今下次斥迷示相指广如钞彼引多论衣缦作屋壁者乃至高一肘半共宿皆犯(疏明同处有隔虽远分寸即成异室而无犯也)若大屋相接乃至一由旬同一户出入皆犯是也。
【疏】注解宿相取其大意但身着地或亚或侧有所凭倚即名为宿随其中转一一皆堕正坐异卧可有阶级。
三宿相中初科初明卧重卧有多相但言着地则无不收故云大意亚即斜倚侧是胁卧正下次示坐轻钞引十诵若室中通夜坐者不犯钞家决云必应多人共处有明不睡者(不尔即犯屏坐)彼云不犯今云阶级须结小罪。
【疏】有人依文须胁着地我但在床又不侧卧非胁非地如何结我此不见意地者据本余者是末胁侧亦尔义非越网。
次斥非中初示执文既云着地故在床不犯既云随胁则仰覆不犯此下正斥地据本者地是物之所依言地则通收床机胁侧是卧之常仪言胁则必摄偃仰诫令依教不容越网。
【疏】就辨相中非人已下境分优劣故结有差事既数有钞中广列须相引之。
四辨相中注文辨犯有三初非人等即简境昼日简时女立下简仪三相并轻疏释初段余指事钞注不犯中初开迷忘若下次开非室律有三段今云无覆者文脱合云有覆无障或尽覆半障(两边墙壁)或尽覆少障(一边有壁此初段三句)或尽障不覆或尽障半覆或尽障少覆(第二三句)或半覆半障或少覆少障或不覆不障(第三三句)注出初段余二例准故云若尽障若半覆作句如上也。
【律】五共未受具人宿过限戒。
【疏】与未受具者宿过限戒五。
【疏】道俗路乖情事相反始习未闲事多相恼近则生慢乱道妨业故制别处存道增敬所以开者出家之人栖泊无定事有游行投人止宿故开投寄存形济命又以沙弥离俗凭荫在此更无所仗事须慈接是以开听限其三宿禁则防其过开则通其益开制之仪理数在此。
第五制意中初科有三初叙过明制初二句明在家二众次二句即出家小众近下四句正示制意所以下次示缘显开初明同在家人意谓僧有缘寄止俗舍下引十诵即明白衣来僧坊住此中且据一相为言泊止也又下次明同未具意凭荫在此即指师僧是以下双结二教之益。
【注】佛在旷野城六群共长者讲堂宿时乱心睡形露为彼调弄白佛因制佛在拘睒弥便开二三宿重结此戒也。
【疏】就戒缘中初同俗宿过起令制后在拘睒弥国因罗睺遂开三宿十诵告诸比丘沙弥可怜既无父母汝若不愍何由得活若遇苦恼亲里亦瞋云但能畜不能守护为二利故得与同宿一为沙弥二为白衣来僧坊故。
次缘相中初点文初同俗宿即六群缘后因罗睺者具云罗睺罗此云障蔽以障佛出家犹修罗障蔽日月故律因佛制戒已诸比丘言当遣罗云出时罗云无屋住往厕上宿佛知之往厕所问已便云愚痴比丘无有慈心乃驱小儿出况是佛子不护我意耶十诵下次引示前叙未具下明二利即通俗流。
【疏】多论制意为尊重佛法故为息诽谤故有失命恼缘得共二夜护佛法故不听三夜。
三引论中前明制意有下次明开意言二夜者彼律制限也护佛法者开中制也。
【疏】五缘成犯一是未受具人男女昔云男犯非女犯以制随宿罪义无三夜开今解二俱犯故伽论云曾前与男二夜第三夜与女宿随卧转侧犯二堕也二室相成三同宿四知同五过三夜犯多论四句人一室异乃至人室俱异皆犯。
犯缘列示中初缘通男女昔谓女人自犯前戒故局男犯彼以意裁今凭教断伽论二堕岂非明据下引多论四句并犯者恐谓人室同犯异不犯故人一室异(如与一人移三处卧)室一人异(日易一人常在一处)二俱比上可会。
【疏】次解开合相。
【疏】问如此宿戒初令禁宿后开三夜同制一戒何故观军初制直见后开三夜别立戒本直见还犯者何邪答未受同宿戒本犯由于宿后开二三夜永无初宿犯军本由观犯后缘开三夜别戒过三犯观军不是宿犹有观军犯。
开合中初问同宿观军二戒先制后开既同此合彼离何别答中初明同宿开中无犯所以合制军下次显观军开中有犯所以别立。
【疏】问三戒开三夜两戒在文中屏敷计非别乃在开通者答文列人处俱去则无有犯故两列在文屏敷去故犯以有暂永不同滥故不入。
次问三戒即上二戒及后屏敷开限既同出没何异答中初明二戒去则无犯故列在文次明屏敷去则有犯暂去即还则开三夜作意永去出门即犯文中若列恐谓永去亦三夜犯故云滥也。
【律】若比丘与未受大戒人。
【注】除比丘比丘尼余未受大戒人是也。
【律】共宿(同室宿如前说)过二宿至三宿。
【注】若共二宿若三宿明相未出应起避去至第四宿若自去若使未受者去。
【律】波逸提。
【注】若与非人畜生男共过三宿一切突吉罗开缘并同前戒。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未受具三室相成四知同室五结罪。
戒本分文中三四二句合云三共宿四过夜疑是文误详之。
【疏】就注解第二句除僧尼余者并通三趣也罪虽阶降无不有犯。
释第二中通三趣者律列天修鬼畜皆同吉罪故云阶降。
【疏】就过宿中约戒本犯至三宿者堕克相为言入第三夜卧即是犯故十诵戒本过二夜提致使解者依戒本文有缓急也。
第四中释文为三初约戒定犯谓入第三初夜即犯故下会同十诵致下斥异解有缓急者急则同上所释缓谓执后广解谓过三夜第四夜犯此由不晓二处文相不同故成纷诤今据戒本仍会十诵入三夜犯钞依广解同彼善见并至四夜钞疏不同下为会释。
【疏】注中三夜明相未出应起避去顺戒本犯不去便堕母论解云无去处加坐至明第四宿时律论俱明自他定离诸制开相钞中具之大如前戒。
释注三夜明相不去堕者若准戒文初夜即犯然此犹在第三夜分故云顺戒本也钞文依古第四夜犯三夜不去但结吉罪下引母论可决上文今准明之谓戒本十诵至第三夜初夜犯者即本制也广解善见明相犯者谓前无去处开尽夜分此有三判一疏顺戒本不去犯堕二钞准他部不去但吉三母论加坐都无有犯至第四宿一切无开故云自他定离律论俱明者律如注引论即母论诸下指广钞引五分同宿不犯者常坐不卧或互坐卧(四夜通须不卧)又引僧祇犯竟未忏复共宿者无二夜开。
【律】六共未受具同诵戒。
【疏】与未受具同诵戒六。
【疏】凡理藉言通教为表义言辨理通词乱义隐通益智明隐增情感故多论中制有四意初为异外道二师资位别三为分别言章须了四依实义不在音声具斯四益所以一制。
第六制意中初叙教功此言理者须通二种谓真如谛理世俗道理谛理绝相道理微隐非言不显故藉言通教即三藏该乎大小言以通理教以彰义此之二句并显教功言辨下次明诵习损益发起制意多论四意以翻四过一有法式西竺外道多合诵故二有尊卑三能诠不乱四所诠不隐教为显义故不在声若许同诵但逐音声而不解义深乖教意。
【疏】五缘成犯一是佛说法二字句味三未受具四齐声诵五言了结。
列缘如后具释。
【注】佛在旷野城六群比丘与诸长者讲堂诵经语笑高大乱坐禅者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疏】戒缘中同诵声高言音一乱唯增无义知何诠辨。
戒缘叙过特彰圣教解了为先义无喧乱。
【律】若比丘与未受大戒人(如上)共诵。
【注】谓诵句义句味字义也非句义亦尔言句义者同诵不前不后也非句义者如一人说诸恶莫作未竟第一人抄同句味者眼无常等非句味者抄前也字义者同诵阿字也非字义者抄前阿字也。
【律】法者。
【注】谓佛声闻仙人诸天所说正法。
【律】波逸提。
【注】若共诵一说二三说若口授书授若不了了及非人畜生并突吉罗若师不教言我说竟汝可说师吉罗不犯者我说竟汝说一人诵竟一人书若同业同诵或戏笑语独语错说彼此皆不犯也。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未具三共诵四经法五结罪相。
【疏】注解第三约就句义用显持犯文相为六是非相翻言句义者同诵偈也虽同声齐诵表理无殊然于化导师资义失故犯堕也同声表义尚在宪章何况抄前全阙训礼句味字义各有同抄罪皆一科故不劳解。
戒本第三须明三相言句义者如诸经偈颂一偈半偈义意已足同诵无差故律举诸恶莫作一偈为例非句义者抄前辄诵文义不辨故云非也二句味者一句之下即见理味律举眼无常等为例非句味同上三字义者字即文字字下有义如训释等律举阿那波遮那为例今时所诵密语之类非亦如上文中初总示三是三非故为六矣言下别释第一对中初释句义同抄两犯宪章即犯科句味下指余两对例同上解。
【疏】四言经法有戒阙文注解正引故绝疑网但列凡圣所说说通真俗真有翳道之能故是所制僧祇中纵余人说佛印可者犯堕当文不了可用决之又善见云一切三藏同诵得提若自撰集则无罪也。
第四句初点别本文阙今删定戒例亦除之或恐彼文写脱文牒经法戒本亦无经字但下显制凡圣者即注中四人前二是圣后二即凡通真俗者若论二谛佛亦通谈今但通取出世理教为真若佛所说诠理化物俱得名真自余三人并通真俗印可同真不者皆俗诠真之教开物示道同抄则不显故云翳也下引律论决通可知准此二文今世疏论传集多编入藏并非正犯。
【疏】注解第五辨相中一说者举前句义非句义也二说者举前句味非句味也三说者举前字义非字义也随字句多少一一结堕。
五中初科释一二三谓初后次第非说之遍数随字句等者若据十诵随一品一章一段各得堕此中前二随文句后一唯随字即如钞云此律但云同诵不简文句多少是也。
【疏】就不犯中开同业者非师资位故曲开耳。
不犯中同业者或同师受学或同业一经即如多论二人俱经利并诵无犯然约相非宜故云曲开也。
【律】七说粗罪戒。
【疏】说比丘粗罪戒七。
【疏】然出家僧众理宜清显美声外流生人信敬今说比丘粗恶罪事令俗闻知则于僧众情生薄淡失彼敬信崇重之心损坏不轻故所以制多论云为大护佛法故向俗说罪令于佛法无信敬心宁破塔寺不向未具说比丘恶若说则破法身。
第七制意中初叙合宜今下显过多论下引证初示制意宁下举重以况破法身者彰过非轻。
【疏】七缘一是僧尼二初二两篇罪三知犯四无僧法开五向未具人说六言章了了七前人解。
犯缘中初局具戒二局二篇四有法开说。
【注】佛在罗阅城有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在下行坐六群比丘以所犯事向白衣说之有过者及余比丘皆惭比丘举过佛故诃制。
【疏】就戒缘中以二篇相向俗说故同类皆惭故僧祇中俗人讥偈出家已经久宜应修梵行童子戏不止如何受人施。
戒缘中言二篇者点注行别住六夜人也引僧祇偈因说致讥此为过本其词切要读者思之。
【律】若比丘知他(不知者开)有粗恶罪(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也)向未受大戒人说除僧羯磨波逸提。
【注】除粗罪以余罪说者自说粗罪余人罪一切吉罗不犯者若不知若众曾差若非粗想若白衣先已闻者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知犯三向未具四除僧法五结罪。
戒本分文第四除僧法者律因舍利弗为众所差于俗众中说调达过舍利弗畏慎佛言众僧差无犯。
【疏】就解第二罪相中以初二篇同坏众一粗故犯提说下诸聚不能破坏但犯轻也所以不列偷兰罪者犹名含轻重若列兰名谓轻亦提避滥不出如钞也。
释第二初科初辨诸篇重轻所下次明不出偷兰之意说上品兰同上犯提中下但吉若依多论兰同下聚。
【疏】自说粗罪犯轻者希也说他数故自坏坏他又坏俗信故重制也。
次科自说希者反下二过说他中言坏他者即犯过人。
【律】八实得道向白衣说戒。
【疏】得道向未具说戒八。
【疏】多论二义大人法者功德覆藏诸恶发露今称德匿过是小人法二自显圣德贤愚各异若有闻者偏心专敬失本平等净善之心。
第八制意中多论二义初即自失匿即隐也二是损他贤愚异者相形比故。
【疏】五缘一内实得道除增上慢人二自言已证三向未具人说四言了五闻解。
缘中第二自己证者此戒局制初果已去证真圣人内凡已还无非大妄。
【疏】问此戒凡夫不犯圣人一制无染此教便成无用答制圣为遮于凡后更说者定是凡夫故为护大妄不令重犯。
问答中由制此戒凡圣显然凡不敢说故云护大妄也。
【注】佛在毗舍离以前大妄语缘集僧诃责已便制此戒。
戒缘所叙无别犯人即大妄缘别立此教。
【律】若比丘向未受大戒人说过人法言我见是我知是实者波逸提。
【注】并如上初篇若言业报若戏错并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未具三说过人法四我见知明证得五结罪余可解。
释戒本文所称圣法犯不犯相大同前戒故云可解。
【律】九独与女人说法戒。
【疏】独与女人说法戒九。
【疏】凡说法生善事须应时不请而说理无强授本无信敬情怀奢慢脱因斯次致有过非不免讥谤清白难拔又女人形碍福缘难遇一向不说无由生善于法永隔长流苦海故听限齐过则便犯。
第九制意中初叙制意有二一乖说法之仪二是生讥之本又下次叙开意女人之报系属于他故云形碍听限齐者开中制也。
【疏】六缘成犯一是女人二知三不请四无有智俗人男子五言了六过限犯。
具缘第三下不犯中开问义故第四即戒文所除故。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在姑前与儿妇耳语说法因姑讥问比丘举过佛因制断后开五六语及有智男过限说等。
缘起姑讥问者律中姑问妇言向比丘说何事耶妇言与我说法姑言若说法者当高声说令我等闻云何耳中独言耶乞食比丘闻举过等由佛制故诸女请说比丘畏慎佛开说五六语又诸比丘复有畏慎心以无智男子便休不为女说佛言若有智男听过五六语说。
【律】若比丘与女人(如上)说法过五(色受想行识无我也)六语(眼耳鼻舌身意无常也)除有智男子(解粗恶不粗恶事也)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吉罗若向非人畜生说过亦尔不犯者若五六语有智男前过说若无有智男前问应答广说若授优婆夷五戒乃说五戒法与受八关斋说八关斋法八圣道十不善法女人问义不解广说并得。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女除异趣三过语四有智男子五结罪。
【疏】就注解女人如上即同宿中女未命终者不同淫触女也戒本释女中注文但云如上恐人滥用故须简别以淫触二戒觉睡死坏并通犯故。
【疏】所言说法者俱非世中一夜乐说也谓所说法除倒去执所以解中五阴无我六根无常也若泛论世论虽多无罪故僧祇中说五语己愿速尽苦者提愿安乐住无罪据此可类知也。
释说法中初简所说法非一夜说者如谢尚镇牛渚乘月泛舟与袁宏谈论达旦此皆世论故曰俱非除倒去执即出世之教故下引证愿速尽苦犯提者证法语也愿安乐住无罪者证世论也。
【疏】注解有智者解粗恶语也如僧祇中互有盲聋二人当一若男眠母女姊妹男子七岁若过七岁不解好恶义味皆名无智余如钞说。
释智男中初科初示有智如下简无智后指钞者彼云中边不同者不听又云必是俗人出家人不得以事同故正使僧集若多女无俗男者不得说之。
【疏】问有请及男俱不说犯何故唯除男邪答已言除男子不劳更除请若着请者疑谓有男须请得说。
次问中以二俱是开而除不除别答中即约遮疑释之亦可除男本有缘起自余开通不可尽列。
【疏】开通云受五戒者谓三归体也五戒法者谓说相也八关斋者八戒也闭掩根门如世关之拒防余可知耳。
释不犯中初明五戒即约体相以分戒法八戒但释名义体相同上分也。
【律】十掘地戒。
【疏】掘地戒十。
【疏】多论制掘地坏生有三益一不恼害众生故出家修慈宜愍物命制不掘坏离恼害故二为止诽谤故三大护佛法故佛不制此二戒一切国王当使比丘种种作役事务纷动废修正业由佛制故国王息心不复驱役得使比丘息心修道发智断惑修成出益岂非大护也。
第十制意中多论三意通示二戒初意谓草木生地多物命故次意正符缘起三中初叙损由下彰益。
【疏】论犯五缘一生地二作生想三自使掘四无净语五伤便犯。
具缘第四若作净语则开无犯。
【注】佛在旷野城六群为佛修治讲堂周匝自掘地长者讥嫌不知正法断他命根白佛因制后教人治讲堂言掘是置是长者重讥比丘举过佛重制戒。
【疏】戒缘中治佛讲堂尚被讥制况复余事。
戒缘中特举胜缘以况余事注引讥云断命根者俗谓地有生性同有情故。
【律】若比丘自手掘。
【注】若用锄钁椎打乃至指爪掏伤打杙入地地上然火及有地想。
【律】地。
【注】若未掘若已掘地若四月被雨渍还如本。
【律】若教人掘者(若不教言看是知是突吉罗也)波逸提。
【注】下三众吉罗下篇同此不犯者若语言知是看是若曳材木若扶篱正若反砖石取牛屎取崩岸土若鼠壤土除经行处土及屋内土若来往经行扫地不故掘一切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自业三损境四教人五结罪。
【疏】就解第三地境中文分为二未掘地者天然生地也已掘地中分二若经四月随触便犯二被雨渍谓乍掘遇雨即与本同故僧祇中井池渍水瓶器着地死土被雨使净人知自作取得提还如本者释上二句四月约时被雨约缘地有生相故曰如本广如钞引。
戒本第三初分文示相未掘可解已掘四月但取经时不必待雨久乍两掘并据露处故下引僧祇文独证乍掘还下点文下指钞者彼引十诵颓墙土石底蚁封土掘得吉罗赭土墡土生石黑砂盐地一切不犯等。
【疏】注中看是知是沙门净法。
第四中若语令掘坏则成教他名不净语开作此法使人无犯故名净也注文结吉止口违教及后掘时正犯当戒。
【疏】就结罪相多论云使僧尼令掘作知净语亦提三众不作净语吉罗不为三宝利益缘自掘坏者亦吉。
第五初科犯中多论初明大僧使僧尼提者法是人非作法不成故次明三众犯相有二初不作净语不下二无缘辄掘以下三众有缘开故。
【疏】四分开中反砖石曳材木皆不犯僧祇犯者俱有心也然律开文缓而义急也故一切通开不故掘也。
不犯中初科初牒文僧祇下示异彼云转石扫地曳木等欲使地平意伤如蚊脚一切堕欲使意伤即是有心显上四分据无心耳然下会通一切通开是缓不得故掘即急是则彼律无心不犯今宗故心亦犯。
【疏】据此是知地在屋内有人不掘何以文中列屋内土即自解云此死浮土也若使除屋内土即得掘屋内地文云除崩岸土亦得掘崩岸地准知僧祇露处死土屋中自掘藏物者得。
次科分三初准文言据此者指不犯中屋内文也有下次引他解初句示彼所行何下引彼所释初徴释若下例难准下三今师准决此即僧祇不犯文也。
【律】十一坏生种戒。
【疏】坏生种戒十一。
【疏】制意犯缘略同前戒。
十一坏字音怪毁也前引多论合叙二戒制意犯缘不别故此指同缘起无别犯人即前二房因立此制。
【注】佛在旷野城集僧告言有一比丘修治屋舍而自斫树非沙门法诃责制戒。
【律】若比丘坏(若斫截堕落并名为坏也)鬼神(非人是也)村。
【注】一切草木是鬼畜所依村有五种根种枝种节种覆罗种子子种。
【律】波逸提。
【注】若生生想自断教他断自炒煮若教人并堕生疑者吉罗草木七种色自坏教他坏者堕生疑及想吉罗若钉杙着生草树上若以火等并堕若断多分生草木者堕断半干生者及不言知是看是一切吉罗不犯者若言看是知是若断干枯草木若于生草木上曳材曳竹正篱障拨堑石取牛屎若生草覆道以杖遮开若以瓦石拄之而断伤草木若除经行地土若扫经行地若以杖筑地而误拨生草断者无犯。
【疏】戒本五句初人二坏三鬼神四村境五结犯。
【疏】注解第三非人者缘斫神树即为戒本。
戒本第三即据缘释如注可见。
【疏】所以名草木等以为村者十诵蚊蚁诸虫以之为舍四分云神所依止如在聚落故云村也村有五种文中列之言覆罗者根假节生如芹竹等。
第四初徴问十下引释两文各解十诵犹疏释注五村根种(如姜芋之类)枝种(如柳榴类)节种(如藕蔗类)子子种(如五谷等)此四可识文中不解覆罗梵语翻为杂种芹字音勤即水菜也竹亦同之且举二物以示杂相故云等也。
【疏】就解辨相中分二初生生想下谓五生种就地离地皆堕二草木七种色下谓五生想就地犯堕离地色未改者吉罗。
第五中有二初段五生种即如上列次段七色者青黄赤白黑紫缥(浅青色也)五生想者对上生种合云生相传文误也。
【疏】余事相繁闹不可具显寻钞比用大助言语也。
指略中令寻钞者今略引之彼云十诵一时坏五种子五提(谓五般种子不随多少也)此律一业坏多种随多少结(谓一作犯同时坏多种)乃至前戒令净人掘随掘随堕不同僧祇取前事止等助言语者资讲说也。
【律】十二余语恼触戒。
【疏】身口绮戒十二。
【疏】凡身口业绮微而难制虽过不至重恼众不轻事须众僧作法诃制后仍不止违法制罪。
十二制意初示业相由心掉逸事非损恼故云难制虽下明立法后下明制犯。
【疏】论犯五缘一是身口绮二数作不止三僧白诃制四如法召问五更违便犯。
具缘中身口别犯两戒一制缘相无异所以合列。
【疏】口业绮者名作异语身业绮者名作触恼两缘未白随作犯吉白制后犯违制故提同违制故两戒合制成实云虽是实语以非时故无利益故言义无本烦恼心说皆名绮语。
释名中初科初释二名两下示犯相同下明合制成论下示同类口绮言非时者不宜说也言无利者不称机也无本者不稽实也烦恼心者非利他也。
【疏】问余三口业直作即犯不待僧制者答彼之三过一正相违二损处重所以随犯绮语反前要违僧制方始制堕。
问答中初问口四犯相不同答中初示余三直犯次明绮语须制若论绮语亦具违损两义但不如余三过状粗着故云反前也。
【疏】问此戒白竟未犯更作便犯一切谏戒谏竟即犯者何答此谓恼僧故作制约白竟未违要作违制方结其犯就结犯相与谏不同。
次问中此与谏戒违法是同结犯两异故答中初明绮语若不更作即是顺制故白竟未违就下次明谏戒为谏作法法竟不舍即是相违故不待更作。
【注】佛在拘睒毗国阐陀比丘犯罪余比丘问以余事答以过白佛便诃已作余语白后便恼僧唤来不来乃至不应语而语以过白佛诃已作触恼白因此故制也。
【疏】就戒缘中初语违僧后来不来是触恼相也文中列语为表身乖也。
释缘中初牒释文下简滥以身绮中云不应语而语等故。
【律】若比丘妄作余语。
【注】僧未白前作余语者汝向谁说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我说为余人说我不见此罪者一切吉罗若作白已如是语者犯堕也。
【律】恼他者。
【注】如前缘中乃至不应语而语一切吉罗白已作者波逸提也。
【律】波逸提。
【注】若上座唤不来吉罗不犯者重听不解前语有参错汝向谁说乃至我不见此罪若作非法无利益羯磨不与和合唤来不来若为作非法羯磨若不欲知教言莫来便来若一坐食若不作余食法食若病唤起不起命梵等难教莫起便起若恶心问不与说若作非法事便诃语者若小语若错说一切不犯。
【疏】戒本四句注解大分明。
戒本示文中一人二余语即口绮三恼他即身绮四结罪可知。
【疏】就不犯中若一坐食不作余食法者以前境既足起坏威仪已食一口无义辄起起即两坐又作余食法乖头陀相故开合起应不起也。
释不犯中初科以二种头陀相似身绮故须显示初示行相起即下次明开意问此二头陀何以分之答不作余法犹啖小食一坐食者绝无余啖。
【疏】古师解足食不用僧祇一坐食正起随更食不作余食法我啖未足此非正量出在意言可依四分诚文僧祇明决也下更解也。
斥古中初标口所执僧祇明足约一坐为言彼取饱足故云不用僧祇正起等者出彼所见此下斥非显正四分诚文即今不犯下云四分有文散在开通是也僧祇明决下云僧祇善见护八遮相极大分明等(八遮如后)注云无利益羯磨由是非法不济前事故。
记四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