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二

  【律】三月望衣过限戒。

  【疏】第三月望衣戒。

  第三名见制意。

  【疏】制意者凡为资身随时受服虽有故者不堪着用但止受持故圣开畜拟换故者少而不足为待满故重开一月足即成衣既同衣足理宜受替乃畜过限违反圣教坏少欲法所以制也。

  制意中初二句通叙衣资随时谓寒暑也虽下别明今戒又二初叙开意既下次明制意。

  【疏】五缘成一本有故烂三衣若新好者畜犯前戒二听畜余财拟替故者三同财已足故不割截四无因缘五过限犯。

  具缘中初缘此戒本由衣坏替换故开一月衣若新好则非所开又三衣中随有一坏则开不必俱坏第三同财谓体色同者言已足者准下三位此据初二两位若第三位无问同不同足不足皆犯也余并如下。

  【注】佛在舍卫国但三衣比丘有僧伽梨故烂十日中间便不能辨听畜长衣为满足故六群比丘取同衣不足者浣染点净寄人游行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疏】就缘起中木是但三衣人为衣破故纵得衣财十日之内不足不成所以齐月来畜为满足故六群闻之因遂起过取同衣不足者如十诵云以色不同体不相似故犯今制但令得作何待色体俱同也。

  释戒缘中初叙本开但三衣人不畜余长故特开之畜长比丘此教不被则无有犯如下引释同衣彼云若得青衣后得黄赤衣是色不同又初得麻乃至后得钦婆罗劫贝即体不相似皆犯今下准上十诵以决戒缘问前具缘中须同财足者答前据初二两位故取同足此戒缘中六群起过正据后位而云同衣故须引决明知不简也。

  【律】若比丘衣已竟。

  【疏】戒本九句。

  【疏】一犯人。

  【疏】二三衣同体足竟若三衣俱坏则三种别望二月虽满即须作受下一不满更待满故。

  戒本第二句三种别望谓各开一月二月满者谓上二衣月满即作余一可待不作过月例皆染犯。

  【律】迦絺那衣已出。

  【疏】三迦絺那出者开缘谢也其人虽不受开而是开故不犯。

  第三云其人不受开者由是但三衣人不受五利故。

  【律】若比丘得非时衣。

  【注】时者无迦絺那衣自恣后一月有迦絺那衣自恣后五月非时者谓过此限。

  【疏】四非时衣者注解约时谓于时外故曰非时以时内通开无论替故今非时中故限一月。

  四中注约时者一月五月也时外曰非时无衣十一月有衣七月也以下明简时所以。

  【律】欲须便受受已疾成若足者善。

  【注】若十日中同衣足者裁割如上不者至十一日随衣多少并犯舍堕。

  【疏】欲须便受下显成衣相也言疾成者以初日得衣未足十日得足当日须成不尔明出便犯故云疾也约分三位上解初位此是通开如注解者是也。

  第五中初总示言下别释恐过十日故令疾成约下示位此即初位余二位见次科此通开者谓同长衣常开耳。

  【律】若不足者得畜一月为满足故。

  【注】若同衣不足者至十一日同衣足者即十一日应如上作违者至十二日随衣并犯乃至二十九日亦尔至三十日若足不足同衣不同即日并如上法。

  【律】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十日内同衣足作乃至三十日即日作衣余有缘同长衣戒。

  【疏】若不足者得畜一月此第二位中从十一日至二十九日来得同相合当日即作不同更开明日望此则约日持犯故又疾成如注解二十九日亦尔者是也第三位者至三十日无论得不俱同说持明日已去更不开也。

  第六中以不足故更开二十日共为一月初释第二位总十九日得同相合即同衣足也当日即作不作明日犯不同谓得不同衣更开明日望即后位三十日也约日持犯初位犹通十日内成从十一日去止限一日故又疾也或恐不成则令粗行急竟加受法已更复细刺第三位者唯开一日得不者得则加持不得则说净不尔明日齐犯若尔但三衣人亦有畜长耶答此既上行必无容慢纵有说净不同常开义亦无妨学者更详。

  【疏】此戒如前长衣相似为但衣故所以立之余文可解。

  显同异中上二句示同谓犯相与前无别下二句显别此被但三衣前开畜长者余可解者即若过下三句注文辨相皆易晓故。

  【律】四取非亲尼衣戒。

  【疏】第四取尼衣戒。

  【疏】制有三过凡为下敬上仰奉情殷有财思舍计无匮惜大僧以非亲故不量便受令他财物匮竭致有贫苦之恼二者男女形别理无参染今财物既交恩情偏亲因交致染容坏梵行临危事险可惧之甚三迹涉世讥招致诽谤清白难分无由自拔具斯诸过故所以制。

  第四制意有三初是喜为二即防染三为遮讥又初是损他二即损自三即自他两损初中殷即是重匮惜匮犹藏也匮竭匮即乏也具下二句总结。

  【疏】五缘成犯。

  【疏】一是比丘尼五分云取下二众但吉罗故斯约位分若取染污同尼无别故多论中浣衣擗毛一同犯堕二非亲里十诵以亲里故量取五分虽亲取亦犯吉三应量衣四分如缘起说僧祇取钵小物者不犯何故衣重者以衣多喜与故重钵唯有一稀故犯轻四虚心送与乞得非犯五领受便犯十诵多论十僧取尼一衣同堕十尼持一衣与一僧得十堕余如钞。

  具缘中初引五分简下二众则同今宗斯下义决初句点上文若下示别判准多论浣擗同犯足为明例二中十诵亲里量取谓必筹量有无义无妄取故非犯也五分虽亲亦吉终是招讥意在俱绝三中四分缘起即贵价法衣僧祇钵及小物谓不犯提小物谓非应量者何下徴示衣钵重轻之意四虚心谓竭诚专意非谓心不实也五中十僧取一同堕以情同故十尼与一十堕所对别故下指如钞随相甚广。

  【注】佛在罗阅祇莲华色尼持食往山与诸上座彼有比丘着弊故纳尼脱所著贵价换之后着弊衣为佛怪问诃彼比丘因制此戒。

  【疏】就缘起中明华色因缘律中母女同夫多云远劫以华覆食施辟支故愿常端正为人敬重又得沙门功德由不净愿今得同夫愿得功德故今漏尽。

  戒缘中初引本律明人道缘律云父母初嫁与郁禅国人后产一女其夫与母私通华色闻之自责言云何母女同夫遂至波罗奈城嫁一长者后长者往郁禅国乃以百两金聚得一女还波罗奈国即华色之女华色问其由知是已女又复自责遂即舍去至罗阅城见佛闻法得果遂求出家次引多论示往昔缘发愿有二一愿端正二愿得沙门功德即四沙门果由下感报亦二因果不差故。

  【律】若比丘从非亲里比丘尼。

  【注】非亲里者非父母亲及非七世反上是亲若非亲里亦不筹量可不若是亲里则便筹量知有无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恶若新若故等也。

  【律】取衣。

  【注】衣有十种尼着弊衣具白世尊佛言不应如是听畜五衣完坚者余衣随意净施若与人何以故妇人着上衣服犹尚不好何况弊故也。

  【律】除贸易。

  【注】时二部僧得衣共分二部错得佛言听互贸衣言贸易者以衣贸衣若非衣或以非衣[卯/贝]衣若针若筒若刀若线若小段物乃至一丸药贸衣者是。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不犯者从亲尼边取衣若贸易得若为僧为佛图取者不犯。

  【疏】戒本六句。

  【疏】一犯人二非亲里注中父母七世者如见论中已身已上四世至高祖傍及从四姊妹等下及儿孙若据母亲亦类说也若非亲下明筹度可不相也三取衣者是戒犯境也注解中不应如是者女人形鄙假饰通道若着弊衣为人说法如以秽器盛美食也四除贸易者多论云有二益一尼得所宜衣无有驰求因缘修道安乐故二既听贸易离彼驰乱故五制舍六结罪注中尼取僧衣但吉者僧是上尊与希故轻若尔下九十中僧与尼衣义亦非数何以结堕答彼由讥过不可故制。

  戒本中第二句初释亲中先示父亲己身为一世上取四世一父二祢祖(祢始也)三曾祖(曾重也)四高祖(高谓最在上也)下取儿孙二世共为七世傍及从四即兄弟姊妹从字去呼七世竖论从四横说故云傍也以上七世一一世中皆有此四母亲类说竖七横四并同父也第三中初点文前是人境此即物境释注中通道通犹弘也此显注中佛呵之意四中贸即交贸论出开意一为修道二即离过注中初引缘起次明佛开非衣如上解六中初释尼轻若尔下引后例难答中取据希数则僧数尼希与约招讥则僧多尼少所以异也。

  【律】五使非亲尼浣故衣戒。

  【疏】第五使尼浣故衣戒。

  【疏】所以制者上尊使下事顺而数下情敬上多不筹量有庸无庸致恼废业损处非轻喜生染习招世讥过如前故制约相浣染打三戒合制因使尼同一衣生故不别制。

  第五制意有二初叙过有三一损恼过初明僧使尼事数次则尼敬僧无简庸犹能也有庸者则能离过无庸则使不知时故令致恼生染即第二过招讥则第三过同上取衣三意故指如前约下次明离合约事须离据衣故合。

  【疏】五缘成犯一是尼二非亲里三是故衣四自使若使人如钞广引僧祇四句等五浣染打竟犯。

  具缘初科第四指钞四句者一自与使人受二使人与自受三自与自受四使与使受皆犯提罪。

  【疏】问及钵俱过钵何不制答浣染多闲数故制之钵非故不结也。

  释疑中过字去呼答中闲谓尼多闲习钵无此义又复事有重轻所以两别。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及偷兰难陀尼貌各端正俱有系意坐失不净污安陀会令尼浣之比丘以过白佛因诃而制。

  【疏】就戒缘中不净失污故令浣之。

  释戒缘中出其过状以彰须制。

  【律】若比丘令非亲里(如上说)比丘尼。

  【注】若非亲式叉尼沙弥尼浣染打故衣突吉罗。

  【律】浣故衣。

  【注】故衣者下至一经身着新衣浣染打者突吉罗。

  【律】若染若打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若语使浣染打若俱为者三尼萨耆波逸提互不为者随有吉罗不犯者若病时使染浣打若为僧佛图若借他衣浣染打者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非亲三浣故衣戒之境也四染打正明业相并如上解注解中三随语作犯三不随但吉者唯有口业身不作故壅住方便也。

  戒本四中释文指上即上具缘释注中随语犯三者此据并使具犯为言或前后使则前重后轻或不并使则随结不定不随吉者此复有二如并使作三彼作一二使二作一使一不作但依作犯提不作则吉又如使浣为染使染为打等心境不称亦应得轻有口业者使他方便也。

  【律】六从非亲俗人乞衣戒。

  【疏】第六从非亲俗人乞衣戒。

  【疏】凡出世之士须遵少欲为怀今三衣具足堪得资身长道便止方广乞求增长贪结恼乱施主招过非轻故多论云制不听乞四种益一令增尚佛法故二为止诤讼故三为灭前人不善心故四为令众生于正法中生信乐故。

  第六制意中初叙过长贪损已恼乱损他故下引示四意初以佛法尚少欲故二为俗舍有上下故三从彼乞求必生轻慢故四由心轻慢不信正法故此下二意即见戒缘今制此戒翻过成益。

  【疏】六缘成犯一三衣具足二无因缘三非亲居士。

  具缘前三中二无缘者谓无夺失等缘三中多论从亲里乞好衣若贫匮若少与索多一切吉罗。

  【疏】四为己乞应量衣十诵中作寒暑相方便说法得亦是犯。

  四中应量者僧祇乞得四肘已上者犯准已下应轻寒暑相寒现单薄暑现厚重。

  【疏】准此为言今行道者实无道可行止存世福口虽读经说法身虽在座敛容心路规度常拟散席与我何物如斯取者同律邪命何得不犯故制正命。

  斥非中初科又三初标举言行道而无道者谓有名无实也无道可行者不省自心故止存世福但事外仪口下二释成初二句示存福次三句明无道如下结过。

  【疏】今世讲师至此常不敢语以亲行故羞不语他何以不行而隐不道何妨有人行之则此戒或末法一人持也慎之哉慎之哉。

  次科初明覆隐所以亲行谓自犯也羞不语者说行相反故此指当时犹能知愧而今无耻身犯口说何足议也何下正斥古本作可以己虽不行讲须明示令他行之则末法或有一人不可期也此言激励之切末学听寻当如何耶下诫讲者不可隐教再言慎之诫之极也。

  【疏】十诵中但不作相乞诸小小补衣物一条及拭手面巾不犯若作念言但乞小者容施全者得亦是犯先无心者不犯可非心邪。

  三中十诵不作相乞即非邪心故得不犯若作念下即是邪心故得皆犯。

  【疏】五彼与六领受便犯。

  【注】佛在舍卫国时䟦难陀为人说法从索所著衣俯仰与己单衣入城便云祇垣中被贼诸俗讥嫌比丘举过佛便制戒。

  【疏】就缘起中因说法取衣致为过非今诸难免亦易检挍但是一贪既共俱生可共灭邪。

  戒缘中注中俯仰与者事不得已故单衣入城人问其故云被贼者即刺䟦难陀也假法为由公索他物不殊白盗宜与斯名疏中蹑意以申诫劝难免即指着世之流易检则勉有道之士但一贪者指出病根令自明识无始贪习既与俱生宜须抑制如何反纵与之同死耶。

  【律】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解文如上)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比丘尼同犯)。

  【疏】就戒本中六句一犯人二非亲俗士女三乞衣四开缘余可解。

  戒本分句中第三句下注指如上即非亲义。

  【律】余时者若夺衣。

  【注】时比丘被贼剥衣裸形而行佛言不尔得突吉罗若有此者当以软草树叶覆形应往寺边若取长若知友边取若无者僧中问取可分衣若无者问取僧衣卧具若不与者自开库看若褥敷毡被摘解取裁作衣出外乞衣若得衣已还浣染缝治安着本处若不还本处如法治。

  【律】失衣烧衣漂衣(缘同上也)是谓余时。

  【注】不犯者若夺失等缘从非亲乞若从亲乞若从出家人乞或为他乞他为己乞或不求而得并不名犯。

  【疏】余时者重解前开。

  【疏】言夺衣者注解其相甚明了也见论云行路见贼持衣钵与年少令走因被贼剥得白衣五大色不截及外道衣得着无犯十诵若夺着僧衣后还本处空无人者近处有僧着之若先寺还有人住应取还着本处据此属处已定无有转改非作僧法无由辄出二失衣者僧十祇种失衣王贼夺女人欲心夺父母令罢道夺故夺有四失有三一自藏后忘二藏衣腐坏三久朽故风火水三故有十也如五分衣坏开乞言烧衣者家火野火鬼火天火十诵日炙坏者亦名烧衣漂衣者风之与水也。

  次释开缘列释有四夺衣中初指注释注中初制裸形若有下次教方便初取己物次借别人物后借僧物又二初明开取可分物是十方现前卧具即常住常住若得下明还僧法次引文示有二初引善见明遇贼法次引十诵明还僧物法由是常住常住不可移易如文可见二释失中僧祇十失夺中分四开王贼为二失中三风水及火即漂烧二缘与今四分夺等四缘离合异耳五分衣坏即同僧祇三失后二也烧漂可解注云缘同上者即取衣借衣等并同夺衣中。

  【律】律但明夺余诸类解。

  结显中对注可见。

  【律】七过分取衣戒。

  【疏】第七过分取衣戒。

  【疏】所以制不许过者出家比丘遇四因缘夺失三衣无由进业笃信闻之竭贫而施宜应称施而受彰己内有廉节之心外则不恼施主理数明然今三衣已足过分而取长贪坏信殊所不应故所以制所以不定其犯犯在时缘但云过分自束其犯。

  第七制意有二初制戒意又三初叙夺失阙衣笃信下明理当减受今下显过受之过长贪坏信即失二利殊甚也所以下次结犯意文不定言几衣成犯在时缘者夺失多少不可定故云过分者即文中若过者失一受一乃至失三受三皆为过也。

  【疏】六缘成犯一比丘失夺三衣二非亲居士三为失夺故施若非随受不犯四知为失夺故受。

  【疏】五过知足谓失一受一之类是过限也。

  具缘五中由失一衣即不得受所以受一即为过分若尔三衣云何可具耶答但不为夺施别求皆得也。

  【疏】问衣制过限钵不同者答衣则三一不定故失喜过受钵唯有一失一受二者希纵有轻也。

  问答易解。

  【疏】六领受便犯。

  【注】佛在舍卫国多比丘遇贼失衣来到祇桓有信闻之多送衣与比丘言止便为供养已有三衣故不须也六群令取持以与我遂更受之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六群令取者自既已足因夺得多更行人事以乖施意也。

  释戒缘中注明比丘三衣自足为六群受故云行人事也。

  【律】若比丘失衣夺衣烧衣漂衣。

  【注】若失一衣不应取若失二衣余一衣二重三重四重者应摘作僧伽梨若郁多罗僧若安陀会。

  【疏】戒本八句。

  【疏】一犯人。

  【疏】二失夺等四注中若失一衣不应取者善见云都失三衣但取上下余一外求以失衣处施主厚心不可全取故也注中止令摘解相兼作衣都不可者方听取耳。

  【律】若非亲里居士居士妇(并如上解)。

  【律】自恣请多与衣。

  【注】若自恣多与衣者若细若薄若不牢应取作二重三重四重当安缘作当肩上揲垢腻处应安钩纽若有余残语居士言此余残衣裁作何等若檀越言我不以失衣故与我曹自与大德耳若欲受者便应受之。

  【律】是比丘当知足受衣。

  【注】若三衣都失彼应知足受衣知足有二种在家人知足者随白衣所与衣受之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

  【律】若过者(谓失一受一都失受三之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知足取衣若减知足取若多与衣若细薄不牢若二三重作有余如上语知不犯。

  【疏】三非亲四俗士女。

  【疏】五自恣者明非为夺故施故云自恣也就注解中进不相显。

  戒本第五句中初科若据此戒为夺施犯而言自恣者今详文意欲明非为夺施尚当知足况为夺而施耶学者更详。

  【疏】是比丘当知足者谓失三受二也注明道俗知足释成两相在家知足不可自量随彼所施出家知足止约三衣佛已正制失二受一是也。

  次科初释文次释注在家行施即是知足不可自量出于他故此举在家对显出家知足异耳戒文知足正约出家。

  【疏】若过是业余文相可知。

  【疏】前戒开彼此为乞此自受衣为他故犯由情谄故若直为他无情好者未必取衣。

  对简中前开己为他乞此戒不开故特示之由情谄者知不得过代为他受显是有情好故。

  【律】八劝居士增衣价戒。

  【疏】第八劝居士增衣价戒。

  【疏】笃信居士标心舍施价限已定无思增续理宜随施而受不亏道法今乃嫌少劝增过分更受长己贪求坏彼信敬过中之甚故制。

  第八制意中初叙合宣今下次显过相。

  【疏】论犯六缘一非亲居士虚心辨价二情有期限三知有期限四嫌少劝增五彼为增价缕六领受犯。

  【疏】问衣中劝增钵无增者答衣资身义宽喜增故制钵资食狭希故不制。

  【疏】若尔乞钵之罪不应同衣答钵无多用全乞恼深故制此劝增中非全一钵纵犯但轻。

  犯缘中问答转难对钵辨异文皆可见。

  【注】佛在舍卫国居士夫妇共议云䟦难陀是我知旧持是衣价买衣与之乞食比丘闻已告知后往彼家劝令当须广大新好坚致俗人讥嫌比丘举过佛便制戒。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坚致来过起之由俗人讥下不应之相。

  戒缘中致字音稚密也。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妇(如上说)为比丘辨衣价。

  【注】谓以若钱若金银真珠琉璃若玉石若璎珞生像乃至十种衣。

  【律】具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

  【注】若自恣问须何等衣佛听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者。

  【律】到居士家作如是说善哉居士为我买如是衣与我为好故。

  【注】求有二种言求价者檀越与作大价衣乃至求增一钱十六分之一分言求衣者语居士言作广长衣乃至增一线者。

  【律】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知足于求中减少作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为己求若不求自得者。

  【疏】戒本七句。

  【疏】一人。

  【疏】二俗人非亲文中不明亲疏开缘不犯故知简亲也。

  戒本二中不明亲疏者不同前戒标非亲故准下开缘决知文略。

  【疏】三为辨衣价注中列诸金宝是本方所有此土但钱帛耳余则稀也。

  三中注列众宝生像即金银异名十衣如前释本方即指西竺此土非无但多用钱帛故曰余稀也。

  【疏】四是比丘下增价相也。

  【疏】注中听索不如者谓少欲省功故也若多功劳俗亦犯如僧祇有与细者云我是练若头陀林中住须不如者粗亦同犯。

  四中释注前段初牒释多功亦犯虽索不如反有所费故如下引证此证费功钞云以自述德故犯。

  【疏】注中求有二种者戒本虽无求字而有求义故文列十六之一谓增价也如是广长谓增线也今人亦有犯者谓他俗人许与绢疋令买好者即同此戒十诵有三色量价增皆犯堕也。

  后段中初科为三初牒释有求义者文云与我为好即是求也文下初释增价注云一钱即古大铜钱一当十六十六之一即一小钱亦为增价如下次释增衣今下决持事同此戒者即增价也十下示同异本宗但无增色文中二增即是价量。

  【疏】此戒犯相要在本绢于上劝增若令买布属前乞戒。

  次科以劝增论犯局在本物若易物体即非增故。

  【疏】问劝增戒中一缕即犯乞衣戒中一条方犯与此不同答乞本施主无心乞时任其多少恼义是微故约一条方犯劝增之中虚心限约已定不荷嫌少索多贪恼之情最重故使不问多少同犯罪也。

  问中与前乞衣少多异故言一条者谓袈娑一相许也答中分示二戒情过不同故制限两别。

  【疏】诸余可解耳。

  结略中即若得衣下三句。

  【律】九劝二家增衣价戒。

  【疏】第九劝二居士增衣僧戒。

  【疏】制意犯缘同前但合二家共作一衣为异耳。

  第九通释中初科犯缘同者唯加第一云二非亲居士耳。

  【疏】问劝二居士共作一衣价本不增为有犯不答如文云增不增非犯。

  二中初问但劝二家合而不增亦应犯劝答中犯必约增不增非犯文云为好即是增故。

  【疏】问劝二作一有增不增在何戒摄答后戒所摄虽不增非犯增者合作故。

  次问或一家不增两戒何收答中既涉二家故非前戒。

  【疏】问但制合二不云三者答举例可知。

  三问答中但举二家三四皆尔但无缘起故所不明。

  【疏】问三家各欲作布今令合细可非损邪何戒所摄答合三作细异于本体前戒所摄。

  四问合布为细亦是增价须定所属答中易体非增义同前释。

  【疏】僧祇中为僧众多若一人合作同犯堕罪如上僧犯。

  三中僧别三位劝增齐犯以长贪恼主义无异故下指如上即前义门。

  【注】佛在舍卫国有二居士夫妇共议欲与䟦难陀买衣乞食比丘闻已具告彼到 家语令共作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妇与比丘辨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居士辨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戒相成犯开通并如前戒)。

  【疏】戒本七句如前无异。

  【律】十过限急索衣戒。

  【疏】第十过限索衣价戒。

  【疏】然宝璧精华世情所重长贪妨道生患处深特非出道之所宜畜然施主奉施以为衣价恐犯畜宝无宜自受故付俗掌令知净物寻索忽切情无容豫迭相催促逼恼前人故作制限三语六默必过索得是轻禁网过重障深宁容不制。

  第十制意中四初叙世宝生患然下次明净施俗人由是实净物过主边故与此戒寻下三明因索恼他忽谓急速豫犹缓也故下四明过限制犯三语六默如下自明。

  【疏】五缘成犯一施主送金银钱宝二为贸衣用三不受付人拟知净物四过法分齐五得入手犯。

  犯缘中初二两缘属前施主下三并属犯人过法分齐即上语默也。

  【疏】问衣价制过其限钵价何为不制答钵一便足更无多用故无过索之咎若全无钵极至百千无罪有故更求即落乞钵犯收故所不制。

  问答中初对衣显异若下约有无简别无则多索无过有则非此所收。

  【注】佛在舍卫罗阅城大臣与䟦难陀亲厚往来遣送衣价彼将衣价付净主已因事急索致令被罚诸俗讥嫌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大臣所厚后明因索致罚起过之缘诸俗讥下明诃制也僧祇多论云䟦难陀俗时知射法兵法瓶沙王二大臣遣五百人从学得通多持财宝来报其恩以宝付优婆塞家贫借用诣官言之索时牵挽俗人共责。

  戒缘中初点注大臣所厚厚犹重也因索致罚者律明净主为官罚五百钱故僧下次引缘射法即善弓矢兵法即知军旅斗战之事从学得通通犹解也。

  【疏】问忽切索衣为损王臣为损净主答本虽王臣后在净主切恼故制唯在后人。

  问答中切恼遭罚皆是净主故损后人。

  【疏】此戒应在畜宝戒后以制净主故结集者不次或传受者失旨故在前列。

  三中由畜宝中始听说净因听说净遂有过索结集不次乃指部主之差传受失旨即责翻译之过。

  【律】若比丘若王(得自在无所属)若大臣(在王左右)若婆罗门(有生婆罗门)若居士(除王大臣婆罗门诸在家者是)居士妇(在家妇人)遣使为比丘送衣价(如上说)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彼使至比丘所语比丘言大德今为汝故送是衣价受取是比丘语彼使如是言我不应受此衣价我若须衣合时清净当受彼使语比丘言大德有执事人不比丘应语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丘执事人常为诸比丘执事时彼使往执事人所与衣价已还到比丘所如是言大德所示某甲执事人我已与衣价大德知时往彼当得衣须衣比丘当往执事人所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应语言我须衣。

  【注】忆念者若执事人若在家若在市肆若在作处应至彼处一反二反三反语言我今须衣与我作者是也。

  【律】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

  【注】彼执事人若在家在市作处到彼前默然立执事人问何缘此立比丘报言汝自知之若彼人言今我不知余人知者比丘当语彼人知之是默然相也。

  【律】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

  【注】若作一反语破二反默然乃至三反语破六反默然也。

  【律】若不得衣过是求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比丘尼同僧犯)若不得衣从所得衣价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持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衣汝还取莫使失此是时。

  【注】不犯者若遣使告知若彼言我今不须即相布施是比丘以时软语方便索衣若为作波利迦罗故与以时软语索若方便索得者。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若王以下明宝主缘由三若过索成业结犯四舍五结罪六不得进不相。

  【疏】就第二立法相中文有八句初有五位但是财主遣使持宝将与比丘二彼使至比丘所下明使人受宝付彼之相三是比丘语彼使下明惧犯畜宝不即受相四彼使语比丘下明使亦知比丘非受宝者问执事人五比丘应语言下明示执事人所在六时彼使往下明与宝物付净主相七还到比丘所下既付宝竟还返告知世之信使可复如此八须衣比丘下明立法度索之往返。

  戒本释第二中初科五位即王臣等五位人执事者即掌宝者文云若僧伽蓝民即守园人优婆塞即在家俗士世信使等者言能往复为使当然。

  【疏】就索法度中初明语索三反相二若不得衣四反五反下默然相。

  【疏】僧祇云一反语索净主一月来即一月来乃至三月不得过如是十日四三二一日乃至须臾不得过三若一反默索例上可知。

  索法中僧祇彼具云若比丘至檀越所索衣时语言长寿与我衣直若彼答言尊者更一月来比丘满一月来往复索若彼言尊者更一月来比丘满一月复往索过三月不与不得复索若言半月来十日乃至须臾但使过三不得复索默索例上日月但不语耳。

  【疏】善见云默然者口不语唤坐不坐与食不受说法咒愿一切不得若言何因至此答言居士自知。

  善见示默与注大同。

  【疏】纯语往索齐六不犯纯默往索十二反语参默故则九反律文四反五反者承前语势接次四五若行事时始心一二故成六默。

  三分齐中初示三位但一番语当二番默律下点戒文以戒本中正约三语六默相参明犯前二三反即为语索后四五六反即借前一二三数接下四五六以为六默故云承前语等若行事等者译文虽省至用默索即从一至六据义合云若一反乃至若六反在前默然立文相方显耳。

  【疏】诸有畜受相如宝戒说。

  三指畜受此不当明。

  【疏】若不得衣下是戒本业也自下戒相易识耳。

  点余句中初点第三句自下指余三句四舍五罪若不得衣下至末文即第六句由索不得往告衣主之词注中明不犯即遣告衣主衣主不领自作方便由非强索故开不犯。

  【律】十一绵作卧具戒。

  【疏】第十一乞绵作三衣戒。

  【疏】制意者绵是生缘得在损命不怀慈道方广乞求外招讥丑内丧善本为过极深故圣特制余虽缘财舍忏物在此则斩坏永竭贪源而世同尘同恶相济身所服用无非损生口说行慈何人能奉故多论云有四义故一止诽谤二长信敬三为行道得安乐故四为不害众生命故。

  十一制意中初科为三初叙过明制生缘者有情所成故余下示制舍不同而下斥世服用同尘谓混在尘俗不能超拔故同恶相济谓彼此共行互不知非故多论四意初二即反戒缘三无乞求四成慈行。

  【疏】毗尼教相三处以求少有乖者开为不犯今据戒缘至养蚕家乞绵看煮俗人讥骂以为生过之极也戒本列杂及以野蚕广解开通俱令斩损。

  次会通中戒缘广解并见注中戒本列杂及野举微况重此明前后三处皆急则彰过重矣。

  【疏】今人衣服皆犯通开斯何故邪迷名者也文言作卧具故谓如被也今定其名方知我犯但以三衣总号此土先无但闻以绵作僧伽梨此土本无不知何物而广张有相同此被敷故即相翻或云卧具或云敷具。

  三定名中初科为二初示犯皆犯通开者由是已成合斩坏故今下正名上标三衣即今所定但下出本翻译初叙此无正译而下次明从相以翻张字误合作长。

  【疏】故僧祇云敷具者三衣名也多论云六年卧具正三衣也若非三衣如何乞法僧祇云老病比丘持毡僧伽梨此云卧具岂不同也黑白卧具并同此耳。

  引证中僧祇明文岂非诚据多论六年卧具岂是被褥又引僧祇亦即六年乞法因缘论云卧具律作伽梨显非异也黑白二毛前后四戒并三衣耳。

  【疏】如后坐具此方有之即物相翻体相明了三衣无故所以有滥世并迷名都谓敷具自非见此何由辨之。

  推滥中尼师坛此翻坐具此方床倚皆用藉坐故有可翻三衣不尔故因有滥自非见此即指今文。

  【疏】故多论云敷具者衣名也外国以绵作衣凡有二种细擗如毡作缕织成故犯罪也五分十诵多论涅槃并云憍奢耶也论云此是绵名养蚕所得如秦地法。

  引示中初引多论示名体细擗如毡似今衣絮作缕织成如今细绢下引四文但明体耳憍奢耶此翻蚕口初丝多论云绵翻名异耳如秦地者指此方也。

  【疏】五缘成犯一是蚕绵二自乞求三作法衣四为己五作便犯。

  犯缘中作法衣者余衣应轻。

  【注】佛在旷野国六群比丘至养蚕家索未成绵及已成绵并杂野蚕绵以作卧具又看暴茧居士讥嫌言害生命无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戒缘如上解。

  戒缘如上前三处中已提示故。

  【律】若比丘杂(若毳若劫贝若衣及余缕杂也)野蚕绵作新卧具尼萨耆(是中舍者若斧若斤剉斩和泥以涂壁也)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成者俱犯不成者吉罗为他作成者吉罗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得已成者斧斩和泥以涂埵也。

  【疏】戒本五句。

  【疏】一能犯人。

  【疏】二杂野蚕绵此正戒家境也杂作尚犯何况纯者野蚕尚犯况复家蚕以疏制亲也所言杂者如注具解僧祇云经纬间穿羊毛亦犯见云杂憍奢耶一毛亦犯憍奢耶者丝中极微者若准此方名为忽也。

  戒本第二句初通示杂野为疏纯家是亲疏者尚犯何况亲耶野蚕天然生者依树作茧有取为绵所下牒释指如注者注中毳劫贝等与绵相杂也僧祇经纬间穿者彼云若经是憍奢耶纬是羊毛若经是羊毛纬是憍奢耶自作使人作成皆犯舍堕次善见中一毛者谓如一毛许也下示梵名忽即蚕口初出名为忽十忽为丝是也。

  【疏】三作卧具是犯业也。

  三中卧具即袈裟也。

  【疏】四尼萨耆制舍也注中舍相文极明也。

  四中舍相不同余戒注中斤即是刀挫则卧反字合作剉粗卧反。

  【疏】五波逸提犯法也。

  【疏】不犯中若得已成亦须斧斩此言切人也如何可通。

  第五释注中初文此言切人谓诫勒甚切如何可通言必无开许也。

  【疏】如五分云他施已成亦犯舍堕十诵若得已成者受用不犯。

  二中五分十诵二文不同致有他解。

  【疏】有人解云四分同十诵不同五分而律文中若得已成者下无开文但道斩坏如何舍制而用他开所不同也。

  三中初科古谓四分文列不犯故云同十诵而下斥非注中引律明云斧斩正符五分那云不同则知十诵文缓不可依也。

  【疏】余因参译亲见梵僧自唐国已西已南至于大海百余国僧现今所披并非绵帛非毡非布无成法衣问何所以为断杀故斯成现量何用谩言止可知披而谓非不可迷非而谓是。

  二中初叙亲闻玄奘西归于慈恩寺选十僧翻译祖师预焉故云参译已西已南皆唐国外境毡是兽毛亦即生分然是剪剃非害命故如下所明斯下责谬解现行之事故云现量谩犹妄也披而谓非此犹可恕迷非谓是岂免无知。

  【疏】问既云非法受持成不答如律通制但云五大上色不成受持至于财体无文得不若准央掘缯绵转来施持戒人不应受若受非悲不破戒据此斟酌也。

  初问答中初据律无断若下准经斟酌央掘摩罗即大乘经转来非蚕家者不应受者经中断也若受非悲者违化教也不破戒者不犯制教也大乘菩萨悲行为先若着蚕衣沾杀生分故是非悲小教声闻离过为本但离杀手犯缘不具故不破戒准此据律如法得成深取经意终非应法故令斟酌也章服仪云旦自非悲之语终为永断之言祖师之意自可见矣。

  【疏】问绵衣黑白同是犯缘如何入舍全坏不等答绵本损命偏乖圣心故斩绝源永除后犯黑白不尔身分余毛过浅障微还听服用。

  次问绵令斩坏黑白二毛舍已还主故问决之答中毛不损命与绵不同故分两舍。

  【疏】若尔今有作绵待虫飞出计非损命应无损也答元缘有因通为害本纵绵不杀少故不论。

  转难答中初二句示佛本制意在永断不问虫之有无但是蚕绵无非损害下二句明不简所以。

  【疏】问绵药二宝四戒所开何以牒舍答舍竟复用下不辨开此四反前故得牒也。

  三问四戒不犯并牒舍法余戒不尔故问通之答中初二句答余戒不辨下二句答四戒须牒言反前者舍还差别如上具明开通所牒如下各辨且就此戒如注所引得已成者斧。

  【律】十二黑毛卧具戒。

  【疏】第十二黑毛卧具戒。

  十二对后戒为名。

  【疏】此毛体贵无宜服用虚损施物增长贪结又自营造招讥障道深妨本业故所以制。

  制意总括有六一虚费二长贪三经营四招讥五障道六妨业对文可见言体贵者如下僧祇明之。

  【疏】四缘成一纯黑羊毛二作三衣除作毡被卧具罪非此戒三为己四自作成犯僧祇云诸比丘并作毡三衣坐具唯除漉水囊乞毛众多为人所厌又毛大贵一两须二三金钱毛细软触人眼睛不泪出为人求故或还或死破人家业故舍入僧。

  犯缘第二点古迷名故简毡被非此戒者体是重物理应得吉僧祇下引示制意有二初是自求令俗生厌又下次倩他求令彼破业初明体贵显其难得为人求等者彼律估客妇告舍利弗言我夫主及诸亲属为求是毛故或时还家或死不还等此彰过重故佛制之。

  【注】佛在毗舍离诸梨车子多行邪行作黑毛毡披体夜行使人不见六群比丘见便故作之梨车讥嫌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缘起中梨车即外道名邪行即彼外道法梨车嫌者滥同己故。

  【律】若比丘以新纯黑(若生黑或染黑)羺羊毛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为他犯相并如前戒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得已成者若割裁坏若细薄叠作两重若小坐具若作褥若作帽作?作摄热巾或作裹革屣巾一切不犯。

  【疏】戒本五句。

  【疏】一人。

  【疏】二以新纯黑羺羊毛者所制境也纯则不杂杂作非犯羺谓小羊羔也。

  戒本中第二句羺字奴钩反胡羊也文云小者毛又细故。

  【疏】三作卧具正犯境也即是法衣若作余衣如上不犯如戒缘中衣用上披拟夜行故比丘效之知非下裳何况作褥是犯戒也故下开通褥非是犯。

  第三句牒释中初定名体如上即列缘中如下引缘证既在外披显是袈裟俗中释名上者曰衣下者曰裳今是上者故非下裳裳犹非犯褥非着用故云何况。

  【疏】昔以此等为五敷具故制戒云此毛贵物无宜下用作无用之费此言是也今所不同并上义中时为敷具者欲改恐迷且存古耳读者知非则无大过。

  点古中初引示四卧具并不揲坐具总号五敷制戒即古疏中叙制戒之意彼谓被褥故云下用今下显非初句标简然下点前文准古本多上并字或是然字传文之误谓前义门多云五敷乃是循古示须知之。

  【疏】四五二句如上解之。

  四五如上即舍与罪。

  【疏】注释云若得已成者是开文也不同前戒若得已成即加斩坏此戒是开故无文斩又云若割截坏者谓本作时拟后坏故本不坏心作成即犯下诸戒中细薄重披例同两解。

  释注中初释已成又下次解割坏约心有无以明两相下下探点后戒。

  【律】十三白毛卧具戒。

  【疏】第十三白毛作三衣戒。

  【疏】制意同前五分十诵中以见前戒不得黑故便以小小白尨参之遂制三毛参作。

  十三制意中初句指同体虽非贵长贪营造妨业不殊故须制约五下示异本宗缘于纯白乃制相参二律因彼微参故制分齐小小白尨谓不多也尨莫江反若依字书则犬多毛有云合作牻训杂者此乃杂色牛名非训杂也今准注中头脚等处即是粗毛仓黄色者谓之尨毛。

  【疏】犯缘五成一三毛参作二为拟作三衣三为己四增好减恶下至一两五成便犯。

  犯缘第四增好即增黑毛减恶即白尨毛。

  【疏】问黑白同犯何故前黑不制参邪答两戒明参文则繁复以后例前黑参非犯。

  初问答中白既减好成开黑必参尨无过故云以后例前也。

  【疏】问三毛俱参何故黑多而尨少答就白制戒故黑多耳约前黑戒白亦须多又云黑色虽贵顺法衣相白是俗服是以少也。

  次问以戒文中黑毛二分白尨二毛各一分故文中但云尨少义必兼白答中初约制戒相翻释又下次约毛色顺违释。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比丘纯以白毛作新卧具居士讥嫌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疏】就戒缘中由比丘着行致有讥诃故知上服。

  戒缘中知上服者反古非也。

  【律】若比丘作新卧具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或生白或染白)四分尨。

  【注】头上毛耳上毛若脚上毛若余尨色毛也欲作四十钵罗卧具者二十钵罗黑十钵罗白十钵罗尨乃至作二十钵罗卧具准上可知也。

  【律】若比丘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若为他作并同上也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应量作若得已成者余同前戒。

  【疏】就戒本中分二立法有三句后制加二句。

  戒本释文中立法三句一能造人二作法衣三用分齐注中生白谓天生者后制有五句多前二句故云加也一犯人二违分齐三作法衣四舍五罪。

  【疏】问约此文中黑者二分尨者四分所以尨多者答此翻律者不达故尔如五分云第三分白第四分尨。

  问中文实不尔假设问之一往观文似如来问答中初斥翻译如下引证可解。

  【疏】就注解中文相可了言钵罗者多论云婆罗此云四两立世云是南秤一两谓晋宋古秤此唐药秤是也。

  释注中初通示言下牒释钵罗波罗律论音互立世即立世阿毗昙彼云郁单越人劫波树子衣长二十肘广十肘重一波罗注云南秤一两则与上多论不同有约秤有大小和会准似不然谓下定秤如上房戒具辨。

  【疏】余文注可解。

  后五句易解故无可释。

  【律】十四减六年卧具戒。

  【疏】第十四减六年作三衣戒。

  【疏】所以制者沙门出俗知足为先既有旧衣即堪长道方复恣情广畜多积长贪坏道勿过于此俗士尚云积而能散安而能迁况复高世何迷至此必欲造新不可任意制限六年方开更造而有重缘取僧进止余则依制以妨业故。

  十四制意中初叙合行方下次明非法引俗况道文出曲礼谓凡有所畜而能散施居安虑危而能迁徙斯乃不滞于物不着其处故也必下示制限而下明缘开取僧进止谓从僧乞法也。

  【疏】六缘成犯一有故三衣减六年二不舍故者余之三律舍与不舍减六年与罪若依四分准文义意必新造作若为除故应是不犯以缘中藏积求觅故也三僧不听四更作新五为己六成便犯。

  犯缘中第二余三律者即五十祇纵舍亦犯若下示本宗准文义意即戒本中不舍故者作新方犯反明除故即是不犯此显四分异上三律以下引据即戒缘起如注所引三僧不听即不得法也。

  【疏】多论云六年卧具者正三衣也若得羯磨减六年作其内更不得乞索作三衣反照前通奄如合契又僧祇云老病比丘持毡僧伽梨未满六年不得更作故知卧具之目定是三衣总名不须惑也故开通中如三衣戒若是卧物本无离罪何须僧法。

  次定名中有二初引多论名相两显不容妄执其内谓六年限内若非得法不许作故反下准决前通即上三戒定名等文奄忽也如合契者谓如世中合同契书喻其不差也次引僧祇中缘如前引故下准后开通即不犯文如三衣戒谓同前离衣并开僧听显是三衣审非被褥此由当时坚执不从故此诸文重重点示耳。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嫌故卧具或重或轻或厚或薄不舍故者而更作新常营求藏积众多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人情所同无问边表故今见者藏觅非一文相流世将三百年始于今日闻有戒约作三衣者须过六载可谓雷霆震地自不闻耳或是往业迷他或是教授传闇故有兹耳。

  戒缘中初示文意人情同者嫌故乐新营求藏积无始贪习岂局中边西土中国此属边表意诫此方故云无问等文下重斥迷名自姚秦翻译至于唐朝近三百年已前皆迷谓为卧物则前四戒有犯不知今疏约义准文证定非谬始知有戒则斯四戒有同初制故云今日始闻等可谓下伤叹教文显白如雷霆之响从古迷暗如聋者不闻霆尔雅云疾雷为霆往业迷他推愚暗之因教授传闇究坚执所以。

  【律】若比丘作新卧具持至六年若减六年不舍故而更作新(若自作教他为他并同前戒)除僧羯磨。

  【注】有比丘得干痟病粪扫卧具重不堪持行佛言从僧三乞更作新者当白二与之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尼犯吉罗不犯者僧听及满六年减六年舍故更作新若得已成者若无若他与作俱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作新卧具下立法也三不舍故者犯本也。

  【疏】四除僧羯磨者开缘也故注中以粪扫衣故有病难持。

  戒本四中初科可解。

  【疏】僧祇云若身不羸颜色不恶筋力不减粗食能饱白等不成若如法者先受故者疏记日月病差已还受持故者五分云六年者数日满也十诵若余人作未成后人足成者吉随何岁作二三五六岁作时未成而且置至第七年便竟无罪但前者吉故者与人若作净也。

  次引示中僧祇初示非法文列四句显示病相非此滥托故白不成若下次明如法谓得羯磨当记故衣离舍时日受持新者至后病差复舍新衣还持故者足满六年方显缘开无缘不许五分六年数日满者谓数实日不取年满十诵余人作未成谓他人未满六年而作新衣未成未犯后人成者非先自作故成犯吉随何岁等者谓未满六年作衣未成未至果本七年方竟此则有因无果故云但前吉也下明舍故不出斯二。

  【疏】就开缘中言若听者反解戒本僧不听也满六年者制限外也减六年者舍而作新是无本衣得造新也岂舍受持方复造衣本造拟舍故成不犯成而不舍罪则自科若得已成下既非本积故非负罪。

  三释不犯牒释有四初释僧听戒本明犯由僧不听故云反解次释年满即顺教也三释年减初明舍故不同诸部如上说也岂下次示舍时若先舍后作即有缺衣故约豫拟即开不犯成而等者违上拟心还归本犯四释已成下三句已成他与并据外来中云若无先无故者此之三开通非本积。

  【疏】由来长唱谓是卧毡故今重叙定是三衣不可疑也。

  重斥中三百年来讲说相传故云长唱故下劝依犹恐执旧故诫勿疑。

  【律】十五不揲坐具戒。

  【疏】第十五不揲坐具作新戒者。

  十五戒名中一是有故造新二即不揲合此二过共为一戒。

  【疏】先有坐具且得障身受用便足今辄嫌故更复造新虚损信施作无用之费长贪妨业是以制揲欲制贪情为长道法兼有受用资身之益今反造新不揲违损教行故制。

  制意中初叙造新过是下次明不揲过不顺佛制是违教长贪妨道是损行。

  【疏】论犯五缘一先有故坐具二更作新者三为己四无心故者揲五作成便犯。

  犯缘初科先有故者无故则开问嫌故造新依法揲故为有犯否答正制不揲揲则无犯。

  【疏】此戒人多喜犯但知造新务取青翠多以布作并不加持长量则同彼䟦阇不揲则符于舍法知违犹是可救迷犯未足谈之故提举指掌冀因斯一悟也。

  次科青翠同于正间色不如也布体虽如但由慢易多用粗疏故此责之复不加持过量不揲皆非法也同䟦阇者本律七百结集中䟦阇子比丘擅行十事得畜不截坐具谓长五广四统体而作不须截后更增广如钞记所引知违犹可救者微有智故迷犯不足谈者一向愚故故提举等即明此科点示之意指掌出论语如指诸掌言其易见也。

  【注】佛在舍卫遣人请食常法请后遍行诸房见故坐具处处狼藉无人收摄由诸比丘嫌其厚薄轻重更作新者乃制故者揲新六群违制比丘举过佛制此戒。

  【疏】就犯缘中初明大圣行房见过二立制加揲三六群起教四举犯制约。

  【疏】所以如来不受请者多论五意一为入寂室故二为诸天说法故三看病比丘故四为结戒故五为看房舍卧具故比丘行后知佛行房必自肃慎不令非法又欲断盗贼知佛行房不起恶故。

  戒缘中佛不受请中多论五意且据大分为言然经律中如来亦多受请寂室即坐禅处比丘俱出宜入禅故二中比丘在寺诸天不下故三佛亲看病以福胜故四五二意即今戒缘五中复有两意初令弟子肃慎谓诸比丘知出行后佛必行房先自摒净故又下二令窃盗息念以佛在寺躬自巡行故。

  【疏】僧祇云佛以五利五日一行诸房一我诸弟子不著有为事不二不着世俗言论不三不着睡眠妨行道不四看诸病人不五为年少出家者见佛威仪庠序起欢喜心故。

  次科僧祇五利前四捡校徒众并灭恶利也后一令他欢喜生善利也初云有为事即世间俗事。

  【疏】二明制揲者以新故狼藉受用致亏以故揲新息贪受用俱有益故。

  二制揲中初明因过狼性躁急食多遗籍故云狼藉受用亏者不专持故以下次明立制息贪即清心受用即资身故云俱有益也。

  【疏】问此中明揲九十制量同是坐具何不合明答不同有四故分二戒一作新如量不揲犯前作故过量犯后作故如量俱持作新过量俱犯对此二戒明其舍悔先悔量外然后舍悔。

  初问中欲彰二戒不同之意故发斯问答中初立句料简对下示俱犯悔法不揲过量罪兼二悔初悔过量截去量外单悔提罪次悔不揲须将入舍然后悔罪。

  【疏】问准下九十揲已同截后何须舍答不揲则举体有过过在须舍故不劳揲过量则量内无过无则非舍亦可过量舍已主无用义故须截之。

  次问意谓过量截己单悔本罪不揲揲已与截不异何须复舍答中有二初答不揲须舍次明过量不舍无则非舍谓内既无过无可舍故亦下次答过量不截始终非法故主无用反明不揲还主有用故须舍之。

  【疏】若尔不揲舍已还主犹好亦应须揲答不揲为好今舍还我义同新得好非我过过量他与量非制故犹是本业故不须舍但截即得。

  转难中过量不截过在无用不揲亦尔理应先揲答中不揲他与无犯舍还事同外得故不须揲过量他与亦非不截始终无用故须截去。

  【律】若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新者上以坏色故。

  【注】彼作新坐具时若故者未坏未有穿孔当取浣染治之牵挽令舒裁取方一磔手揲着新者上若揲边中央以坏色故也。

  【律】若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新者上用坏色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为他成犯如上尼犯吉罗不犯者裁取故者揲新者上若彼自无更作新者若他为作若得成者若纯故者并不犯。

  【疏】戒本立法有三违教有四若比丘者能造之人二作新坐具是戒所缘境也三当取下明立法相言坏色者即断着故也就后犯相可以情求。

  戒本点文中初总分若下别释初释立法纵广一磔即佛一搩谓四方二尺注中揲法文相极委言断著者着即贪爱就下次释违教一作新者即犯境二不取下即违法三舍四罪故有四句。

  【疏】注中裁取故者谓本未作即有揲心故成不犯若遂不揲亦随结犯。

  释注初科由新者先成后方揲故故约作心释不犯相遂亦成也。

  【疏】此是圣法所加常拟敷坐不言毡布随常用者加持今有多畜不持亦不知何者是犯意谓如彼三衣一钵性是本制可以多积无结罪邪随初一者即是本畜虽不受持亦无长罪若如法色则可加持或体非法或色不如或财是贩乞邪求得者虽加不成事同三衣畜服相似至于受用犯持同钵余如钞疏及九十中。

  次科初示须加法不言毡布谓不论其体之精粗但取常所用者加法持之余则说净而畜今下斥非意下显正意谓即祖师所怀初责多畜如衣钵者以六物中坐具为一数故既同衣钵岂容多畜若如下次辨如非初示成否事下次明受用同三衣畜服者谓制随身也犯持同钵者离宿亦吉而不失法余下指广事钞二衣业疏衣药九十即过量戒。

  【律】十六持羊毛过限戒。

  【疏】第十六持羊毛过限戒。

  【疏】然出家之士躬自负毛顺路而行迹同凡碎动越威仪招讥自毁殊所不应故所以制所以开者资身助道非不待之若全禁约有须无济更别追求劳扰又甚故开至三由旬过则违也。

  十六制意中初叙制意凡碎谓经求小人所以下明开意待犹须也凡立制须开有开必制故限由旬过则制犯也。

  【疏】论犯四缘一是贵羊毛文除贱者以开缘中头脚毛故今若生讥何论贵贱担于毳等亦越威仪但缘在于毛故制开外耳僧祗云成器者不犯器谓衣相也此是通名如今刀斧衣物通号二是己物三自持四至三由旬故僧祇云乃至羊毛着衣囊中经行绕塔或持一由旬半已忘物返来计过三由旬故犯堕也。

  犯缘中初缘简贱据后开通今下义判初约讥同判犯担毳等者总牒开文越威仪者即吉罪也由是小贱故不同重但下次明文列不犯之意上叙本犯具兼制开故指不犯在制开之外次引僧祇初决文相此下次释器名如刀斧等诸余受用皆得名器欲显器名不局得目衣物也至三由旬下即第四缘文脱标数下引僧祇显示异相初明经行绕塔虽非道行亦计里数或下次约在道一由旬半忘物返来成三由旬再行即犯一由旬计四十里。

  【注】佛在舍卫国时䟦难陀得羊毛贯杖头而行居士讥言贩卖羊毛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起过者言贩卖也。

  释戒缘中特举诃词欲明此戒为息讥故。

  【律】若比丘道路行得羊毛若无人持得自持乃至三由旬。

  【注】若道行若住处得羊毛若须应取无人持自持至三由旬若有人者语言我有此物助我持乃至彼处比丘于此中间不得佐持者吉罗若令尼四众持过三由旬吉罗除羊毛若持余衣若麻等吉罗若担余物杖头者吉罗。

  【律】若无人持自持过三由旬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不犯者若持至三由旬若减三由旬有人语持中间不助使尼四众齐三由旬若担毳[廿/装]毳绳若担头上毛作帽巾者得。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道路行下立法注解文相可知三若无人下明戒业也下二可知。

  戒本中初科第二句指注解者注中初明得取自持限满若有人下次明倩他续持若令下三明使余众持除下四明诸轻物。

  【疏】开中帽巾者本未担前立意者耳。

  次不犯中已成帽巾本无有犯今此开者谓担少毛意欲作耳。

  【律】十七使非亲尼浣羊毛戒。

  【疏】第十七使尼浣擗毛戒。

  【疏】制戒意成犯缘同上浣衣戒彼制故者新是轻犯此既劳功新故同犯。

  十七名中擗合作擘分也擗本音辟字之误也通释中初指同此亦三缘同制犯相离合并同上说犯缘唯改第三是羊毛耳彼下简异可知。

  【注】佛在迦维罗卫六群比丘取羊毛使尼浣染擗之时姨母尼为染毛故污色在手往佛所礼足而立佛知故问诃而制戒。

  【疏】就戒缘中姨母为染至佛所礼足而立者多论云所以制者与诸比丘增上法故若诸尼众执作浣染废修正业则无威仪破增上法又止恶法次第因缘各令清净故所以不坐者女人敬难情多又佛不广为女众说法又尼至佛所一切皆立为止外道诽谤故又女人鄙陋多致讥疑所以不坐。

  戒缘中初牒文徴意多论下引释有二初释制戒有二意初意与比丘增上法者由尼执作废业乖仪则是比丘破增上法次意止恶法次第者禁轻防重故所以下次明不坐四意释之第二说听非久故不须坐余三可解注中姨母即大爱道尼污手见佛发请制戒也。

  【律】若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擗羊毛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成犯开通如浣故衣戒也。

  【疏】余文句可以寻知。

  戒本同前故略不释文有六句一人二非亲三浣染擗正业相四羊毛即戒境五舍六罪。

  【律】十八畜钱宝戒。

  【疏】第十八畜钱宝戒。

  【疏】宝是八秽之一因明料简一列数显非二开制不同三轻重结罪四互贸得罪。

  十八料简中分章云八秽或名不净语别义同或名八毒蛇从喻为名。

  【疏】初列数者诸大小乘经皆云八不净物涅槃经中十余处文盛陈毁过亦不列名故彼文言若优婆塞知比丘破戒不净受畜八法不应给施又不应以袈裟因缘故恭敬礼拜若共僧事死堕地狱广如彼说。

  列数中初科初通示众典次别引涅槃文中初断俗恭敬若共下次遮道同法。

  【疏】古来相传既有八名须知八相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重财八佛不开物如女人器仗之属。

  次科八中第六正当今戒。

  【疏】所以云不净者具有五意一由畜增贪名不净心二体有污染名不净戒三违圣明约名不净教四过讥俗情名不净信五者为业沉下具缚三涂名不净业。

  三中五意心戒教信业业即是行此五并为八物所污故皆名不净又贪心是本任运能生下之四种又复总上四种共成后业然教非不净但望贪畜污毁圣言故得名耳。

  【疏】自余三门具在随戒释相畜宝戒钞中广说。

  次指略中第二开制钞中极广大略为言众僧皆得唯除女人若论别人有开不开如房开应量钱帛说净等第三轻重者钞云六七金钱绵褥得堕以违净施故(绵褥说净据小者耳)余六吉罗畜者少故第四互贸者钞云若以此八贸衣犯舍以衣得宝绵毹亦舍若得余六并吉罗等。

  【疏】所以上来连指钞者彼具广陈不劳费故也。

  三总示中以前诸戒并多指钞故特示之令知略意。

  【疏】正解制意者夫出家为道世财非意俗士高节顾若遗尘况复情存出要义乖常习今辄贪畜殊坏法仪即非少欲知足之本所以如来制戒不约俗人唯斯一戒对俗而制欲使息灭贪竞兴道相师若不从法自陷坑阱损丧道器何恶过此故所以制多论云制有三益一为息诽谤故为灭斗诤故为成四圣种节俭行故。

  正释今戒制意中初叙非宜文举俗士者如王衍管宁视如瓦石崔洪口不言贸财手不执珠玉及晋世诸贤皆少私寡欲高尚其事出家为道岂得反之义乖常习言须异于尘俗也今下次显过状所以下二引证初引本律对俗证即下戒缘所引兴道谓令僧成德相师即使俗归心次引多论三益证初顺道行故二绝交贸故三成少欲故。

  【疏】四缘成犯一是钱宝二为己三无说付意四领纳便犯。

  犯缘第三以受财时未容即说故约起意先受后说。

  【注】佛在罗阅城有一大臣为䟦难陀留其食分儿以五钱取食䟦难陀来取钱寄市肆上居士共嫌比丘诃责王共臣论佛广说喻因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取钱肆上为过起所由二居士共嫌已下明王臣共论说喻诃制故律本云佛告大臣若见沙门释子以我为师而受金银钱宝者则决定知非释子又杂含云若有沙门受畜金宝当知五欲悉是功德清净余广亦同钞又涅槃云若能远离八毒蛇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之所供养清净果报非肉眼见等。

  戒缘中初分文故下引释有三初举本律佛世国王大臣集会共作是言沙门释子得捉金宝有一大臣名曰珠髻语诸臣言莫作是言我从佛闻沙门释子不得捉金银即往佛所白佛向我所说无有违失耶佛告下即佛答词彼又云大臣当知日月有四患故不明净谓修罗烟云尘雾也沙门亦有四故不明净等谓不舍饮酒淫欲持金银邪命也次引杂含以沙门清净五欲秽浊金宝是色即五欲之一若许受畜是则五欲反为清净耶三引涅槃初劝远离是下叹德上四句叹因下二句叹果无漏果报故非凡夫肉眼所见。

  【律】若比丘自手捉钱(上有文像)若金银若教人捉若置地受尼萨耆。

  【注】是中舍者彼有信乐守园人若优婆塞当语言此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若彼取还与比丘者当为彼人物故受敕净人使掌之若得净衣钵应持贸易受持之若彼优婆塞取已与比丘净衣钵者应取持之。

  【律】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若不语彼人知是看是突吉罗不犯者若语言知是看是如上舍法若彼人不肯与衣者余比丘当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应还他物若又不与自往语言佛教比丘作净与汝汝应与僧塔和尚知识及本施主不欲令失彼信施故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手捉者戒之业也三钱及金宝戒防境也四教人受下同上业也下二可知。

  戒本释文中初科二是自作四即教他自他虽异造作不殊故指同上下二即舍与罪也。

  【疏】此是畜宝戒下九十是捉宝戒也今文中不明畜者略也自手教人若可置地者列彼受畜之相受元为畜者得捉畜两罪捉依后科畜自依此若捉不畜不犯此戒犯后九十故多论云捉金薄金像及他宝者若自说净宝俱得提罪僧祇亦尔金银钱随国所用相成就者皆犯提罪。

  简滥中初分两戒今下通文相以文言自手捉昔人乃谓此制捉宝下是拾遗故特分示初释文受下判罪准此应作四句畜而不捉如文置地单犯此戒二捉而不畜如下多论单犯后戒亦捉亦畜如文手捉二戒俱犯四俱非句如指授捉金像等故下引证九十多论金薄即贴涂之物僧祗钱宝随国所用金银铜铁但成钱相捉者皆犯。

  【疏】注解文中是中舍者牒前制过也二彼有信乐下明舍钱方便觅净主付也三若彼取还与比丘者不达施意佛为净故令彼受之彼不解故不敢即受乖净施法故文云即作彼人物受后得衣钵更转净贸方可持之四若彼取下既悟解意即取回净故无转贸之文。

  释注舍法正释有四三中不达施意由不先语不晓说净之意也作彼物受令净人赏事同受寄也后易衣钵更转贸者由前净法不成后得之物还非净故四中即据解净法为言。

  【疏】问等同施人如何迷悟两异答沙门达教须语彼知故多论云先求一知法白衣令知比丘之法不畜钱宝后若得者于檀越作净也四分之中前由迷故所以不成物既见在即作彼物后若得财更须贸易方得加受文极显然勿怪郑重。

  问中牒上两段以申教意答中初正答由语不语故有迷悟四分下重释前迷文下二句恐谓文繁故此诫之。

  【疏】下结罪注解云若不语看是知是者看是谓看于钱宝知是谓非我所作为净与尔何得不道失法故吉若彼下明索宝不得进不之相文极明据。

  次释结罪牒释中注文若不下明不教净语若语下明作已索相疏中初释前段看是眼看知即心知何得不道显示不作结罪之义若彼下次释后段。

  【疏】此亦人所常犯知犯即有息期也。

  结诰中人虽常犯鲜有知过故今劝知知则可息犯而无知贪婪鄙吝何可穷也。

  【律】十九贸钱宝戒。

  【疏】第十九贸宝戒。

  【疏】以其宝物更相贸易长贪妨道招世讥过故所以制。

  十九制意正明中初示业相长下略示三过总归两损。

  【疏】此戒对后贸衣戒五种不同初对人不同贸宝七众俱犯贸衣唯二俗犯二贸宝自作教人为己同犯除为三宝贸衣使人不犯三贸宝一制不开自为贸衣则开苏油相易四衣宝舍则道俗不同五还财本非本别故。

  次简贸衣中五种别者一人二业三开四舍五还总括二戒始终皆备寻下对之不复引也初云赏衣唯俗者即在家二众五云本非本者贸衣即还本衣贸宝与俗易净故非本也又作四句以简二戒一以衣易宝二以宝易衣三以宝易宝四以衣易衣一三犯此戒二四犯后戒准此但约所贸以分两戒不论能贸也。

  【疏】又对畜宝四句分之一是畜非贸俗施钱宝也二是贸非畜用衣易钱宝也三俱是者以钱买金畜之四俱非者即衣物相易也。

  次对畜宝四句初句犯前次句犯后第三两犯第四对俗即犯贸衣。

  【疏】昔人不立以财无两舍罪不双结诵得此语不敢漏失今不同之见今以钱买金而畜初贸后畜缘相是异何不双结。

  斥古中初叙古意彼谓第三句但犯贸宝不犯前畜诵下正斥财无两舍等语乃谓犯过衣财无再犯长彼但承言妄举而不知用处自别故云诵得语等今下显正理如上判但将一舍牒悔两罪缘相异者谓二戒犯缘前后各异故须别犯。

  【疏】若尔贩卖衣财亦合说净答全不同也净法简境罪不约境故也。

  释难中既立双结则犯过之财容有犯长义须说净如上义门古义还立答文显别以破来难。

  【疏】论云此戒一往即犯不同贩卖舍与白衣不得与沙弥以彼畜宝亦须舍故。

  三引证中论即多论对后贸衣略示二别初约犯相别此戒即犯后贩卖戒收时但轻出卖方犯故次明舍财别贸衣不通俗贸宝不通道所以下众亦不与也。

  【疏】论犯五缘成一是钱宝二互相贸三决价四为己五领取犯。

  【注】佛在罗阅祗时䟦难陀往市肆上以钱易钱居士讥嫌言善能卖买比丘闻告佛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以钱易钱者且约缘起如此世中不许恶钱比丘以好钱易之拟后用故即斯人也而有斯疾矣。

  戒缘中初牒释即下伤叹文出论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伤善人不宜有斯恶疾)今借用彼语而喻意不同。

  【律】若比丘种种卖买者。

  【注】若已成金未成金已成未成金银亦三种钱唯一种交互相易钱者八种金银铜铁白镴铅锡木钱胡胶八种钱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余舍法开通索宝方便并如前戒不犯者若以钱宝贸璎珞具以钱易钱为佛法僧者是。

  【疏】戒本四句。

  【疏】一人。

  【疏】二种种者谓以钱宝七互转易正是犯相。

  戒本第二句点文略示如下注显。

  【疏】戒本但云种种而未分明若不注解知是何物故大要也就其相中金银各三钱唯一品。

  释注总示中初叙注意就下列相。

  【疏】如昔云未成金者谓杂石矿也安有块石而明金相如僧祇善见释相彼转成文以为作也言成者已成器也华钗庄严具是也未成者即金铤也已成未成者镕潟作器而未铤治者银例此三钱唯一种据理亦三但未成就文像不具世所不行则非贵物故唯一也互络成句有四十九。

  别释中二初释三相又三初释金中先斥古非彼迷成字谓是金矿未经烹炼者故引僧祇善见质之彼名已作金未作金不同今文故云转成为作也既言未作显是未成器者非石矿也言下次示正解铤冶铤谓捶打冶即揩磨第二释银三种同上第三释钱唯是已成故但有一如文可知互下后示句数即上七种随一为头如云以已成金易已成金乃至钱等则为七句又以未成金为头乃至以钱为头作句亦尔则有七七句也注中胡胶即此方蜡类。

  【疏】余之二句可知。

  【疏】下开贸者捉属后戒贸为佛僧非犯此戒。

  余二句释注中下开即不犯文由非为己在此为开必贸时手捉非不犯后恐谓例开故特点示。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