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注释

  [1]多闻天子:四天王中北方天王,佛教中为护法并恒施福之神。《法华义疏》云:“恒护如来道场而闻法,故名多闻天子。”

  [2]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3]七菩提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

  [4]八解脱:又名八背舍,违背三界之烦恼而舍离其缚缠之八种禅定。

  [5]九等持: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名灭尽定)

  [6]十力: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根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智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7]七圣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定慧财。

  [8]罗汉: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为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为应供,即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为不生,即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9]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意译为秋鹭子,被誉为“智慧第一”。

  [10]萨迦耶见:译曰身见,为五见之一。执著五蕴假合之体,思为有真实之我,起我与我所之见。

  [11]预流果: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预入圣道法流,以第十六至八无漏圣道(或圣者)之阶位。

  [12]比丘尼:意译乞士女。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

  [13]迦叶佛:于现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为释迦佛以前之佛,即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

  [14]世间八法:称、讥、苦、乐、利、衰、毁、誉。

  [15]宿命通:能了知宿世之事。

  [16]五蕴:色、受、想、行、识。

  [17]十二处: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18]十八界:即六根、六境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9]帝释天: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本为印度教之神,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乃十二天之一,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

  [20]大梵天: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又称梵天王、世主天。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为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

  [21]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于佛传法时酣睡而被佛呵责,便立誓不眠,以致罹患眼疾,导致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者。

  [22]最后有:生死界中最后之身。阿罗汉、缘觉及菩萨之身。

  [23]居士五戒:指五种佛制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

  [24]无余涅槃:谓出离生死苦所显现之真理。即烦恼断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自然归于灭尽,众苦永寂。

  [25]尸陀林:又作寒林,其中位于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为该城人民弃尸之所。其后泛称弃置死尸之处所。

  [26]给孤独长者:舍卫城之商主,后买下祇陀太子之园林供给僧众。

  [27]优婆塞:意译近事男、男居士、男信士。

  [28]三十七道品: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为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其学处分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

  [29]拘留孙佛:乃过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四佛之第一佛。

  [30]三十二妙相: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象。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轮相3)长指相4)足跟广平相5)手足指缦网相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8)腨如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马阴藏相11)身广长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大光相16)细薄皮相17)七处隆满相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狮子相20)身广洪直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狮子颊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 28)梵音相29)目绀青相30)牛眼睫相31)顶髻相32)白毫相。

  [31]禅悦: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

  [32]近圆戒:又称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33]北俱卢洲:意译胜处、胜生、高上,以其地胜于其他三洲而得名。地形方正。

  [34]西牛货洲: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

  [35]东胜身洲: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36]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八万由旬。

  [37]六群比丘: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独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

  [38]同行等流果:一切由善因所生之善果,或从恶因所生之恶果,均与因同一性质,故称同行等流果。

  [39]暖位: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生有漏观慧。修至此位即使是退欲而断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40]顶位: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也不至于断善根。

  [41]忍位: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入恶趣。分上忍位、中忍位及下忍位。

  [42]胜法位: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观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43]一来果:即四圣果中之第二果。指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而证得圣者果位并以来返人天一次而得名。

  [44]不来果:梵文阿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来欲界受生。

  [45]罗汉果:即第四果又作极果、无学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见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之圣者。

  [46]缘觉:又作独觉、因缘觉。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

  [47]四禅八定:四禅又作四静虑,即色界天之四禅。八定谓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八定包含四禅)

  [48]五种神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之五种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及宿命通。

  [49]欲界: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50]金轮王: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世,统治四洲。

  [51]四天王天:六欲天中第一天。

  [52]一禅天: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故无鼻、舌识,但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之喜乐二受和寻伺思维能力。

  [53]二禅天:无眼、耳、身三识,亦无寻伺思维,唯有意识和喜受、舍受(非苦非乐之感受)

  [54]三禅天:唯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

  [55]四禅天:唯有与舍受相应之意识活动。

  [56]灭尽定:唯有圣者能得,系一种无漏之心定。圣者修定时,生起以止息想作意而入此定,其时,断灭不恒行染污之七识和与之相应之五遍行、别境之慧及我痴、我执、我慢、我爱四苦烦恼。

  [57]无间地狱:据《地藏经》所载:(1)日夜受罪无时间绝;(2)一人满,多人亦满;(3)苦楚相连无间断;(4)男女老少贵贱同受;(5)日夜之间万死万生,连绵不断。

  [58]提婆达多:为佛世时犯五逆罪,即破和合僧及出佛身血,故称为恶比丘。他是世尊的叔父白饭王之子,亦是阿难的兄弟。

  [59]迦毗罗卫国: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侯之提罗拉寇特地方,为佛陀降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

  [60]毗婆尸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即过去庄严劫中出现之佛。

  [61]多罗树:多罗树为高大之植物,极高者可达二十五公尺。故譬喻物体高大,常谓七多罗树,言其高为多罗树之七倍也。

  [62]五比丘:乃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所度化之五位比丘。

  [63]四谛法: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真实不虚,故称四圣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

  [64]苦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65]集谛:招集之意。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66]灭谛: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善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67]道谛: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维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善于八正道之真谛。

  [68]罗睺罗:住胎六年,生于佛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拜舍利弗为师,遂证阿罗汉果。谓佛十大弟子之中密行第一。

  [69]结夏安居:印度每年夏季长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比丘禁止外出游方而聚居一处修行。此为避免雨季期间外出踏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木之新芽而引世讥。

  [70]有学:指十八有学之圣人。即随言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

  [71]无学:指九种无学之人,又作九种阿罗汉。自己之所作成办,无复修学之位,也称为无学位。

  [72]持国天王:此天王护持国土,安抚众生,故称持国天王又称东方天王。四天王之一。

  [73]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众生善根增长。

  [74]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常观阎浮提。

  [75]多闻天王:乃阎浮提北方之守护神,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三洲。由于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

  [76]三衣:指印度僧团允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1)僧伽梨;2)悒多罗僧;3)安陀会。

  [77]加行道:乃加功力进修之道,为四道之一,又作方便道。即为断除烦恼而预备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能引后无间而趋向涅槃之道。

  [78]式叉尼戒:译作学法女,乃沙弥尼到比丘尼前两年之称呼,所持之戒为四根本戒和六法。

  [79]夜叉:八部众之一,又作药叉。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80]生老病死苦:生苦有五种:受胎苦、种子苦、增长苦、出胎苦、种族苦。老苦有二种:增长苦、灭坏苦。病苦有二种:身病苦、心病苦。死苦有二种:病死苦、外缘苦。

  [81]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82]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83]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84]解制法会:解除安居期间禁止外出于结界范围之规定,此为解界。

  [85]三净肉:有三种肉,病者可食,称为净肉。一、眼不见杀,即眼不见是生物为我而杀。二、耳不闻杀,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为我而杀。三、不疑杀,知如此处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无为我而杀之嫌。

  [86]筹码:僧众举行安居等法会时,用以计算人数之柽柳制成的木筹码。

  [87]破和合僧:略称破僧,即破坏和合之僧伽,为五逆罪之一。可分二种。一、破法轮僧,立邪法以破坏听闻佛陀教法之和合僧,二、破羯磨僧,在同一结界内,别立羯磨,以破坏僧伽的和合。

  [88]十八不共法: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即:(1)诸佛身无失;(2)诸佛口无失;(3)诸佛念无失;(4)诸佛无异想;(5)诸佛无不定心;(6)诸佛无不知己舍心;(7)诸佛欲无减;(8)诸佛精进无减;(9)诸佛念无减;(10)诸佛慧无减;(11)诸佛解脱无减;(12)诸佛解脱知见无减;(13)诸佛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诸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诸佛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诸佛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碍;(17)诸佛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碍;(18)诸佛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碍。

  [89]尼连禅河:尼连禅,意译作不乐著河。为恒河之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之东方。

  [90]外道六大本师:又作外道六师。以佛教立场而言,此为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一、珊舍耶毗罗胝子,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需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二、阿奢多翅舍婆罗,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三、末伽梨拘舍梨;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唯为自然产生,系阿奢毗伽派之主导者;四、富兰那迦叶,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五、迦罗鸠陀迦旃延,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六、尼甘陀若提子,奢侈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91]八十随好:1)指爪狭长,薄润光洁;2)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3)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4)手足光泽红润;5)筋骨隐而不现;6)两踝俱隐;7)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8)行步威容整肃如狮子王; 9)步安平犹如牛王;10)进止仪雅宛如鹅王;11)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12)肢节均匀圆妙;13)骨节交结犹如龙盘;14)膝轮圆满;15)隐处之纹妙好清净;16)身肢润滑洁净;17)身容敦肃无畏;18)身肢健壮;19)身体安康圆满;20)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21)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22)腹形方正、庄严;23)脐深右旋;24)脐厚不凹不凸;25)皮肤无疥癣;26)手掌柔软、足下安平;27)手纹深长明直;28)唇色光润丹晖;29)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30)舌相软薄广长; 31)声音威远清澈;32)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声;33)鼻高且直,其孔不现;34)齿方整鲜白;35)牙圆白光洁锋利;36)眼净青白分明;37)眼相修广;38)眼睫齐整稠密;39)双眉长而细软;40)双眉呈绀琉璃色;41)眉高显形如初月;42)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43)两耳齐平离众过失;44)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45)额广平正;46)身威严具足;47)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48)发香洁细润;49)发齐不交杂; 50)发不断落;51)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52)身体坚固充实;53)身体长大端直;54)诸窍清净圆好; 55)身力殊胜无与等者;56)身相众所乐观;57)面如秋满月;58)颜貌舒泰;59)面貌光泽无有颦蹙; 60)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61)诸毛孔常出妙香; 62)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63)相周圆妙好;64)身毛绀青光;65)法音随众,应理无差;66)顶相无能见者;67)手足指网分明;68)行时其足离地;69)自持不待他卫;70)威德慑一切;71)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72)随诸有情,乐为说法;73)一音演说正法, 随有情类各令得解;74)说法依次第,循因缘;75)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76)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77)相好,有情无能观尽;78)顶骨坚实圆满;79)颜容常少不老;80)手足及胸臆前,具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

  [92]授记:音译昆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莂、记别、记莂、记说、记。

  [93]人非人:1、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2、乐神名。乃天龙八部众之一,为印度俗神紧那罗(梵Kimnara)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真陀罗、紧捺洛、疑神、歌神等。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

  [94]遍行:无善恶之性格而普通遍现起于各场合之心。有作意、触、受、想、思等五种。

  [95]无上菩提:又作无上正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菩提。谓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亦复教他人发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来者及不来者,悉皆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安乐故,称为无上菩提。

  [96]福田:意为可生福德之田,行布施即是种福田。

  [97]自宗:分两种,一、自宗不共二门;二、自宗不共门。自宗一般指自宗不共门,系说真言不共之菩提心、即身成佛等理趣,以为密教独特之教理。

  [98]邬婆罗花:又名为昙婆罗花,意译为瑞应花、灵瑞花,学名Ficus glomerata 。此树为过去七佛之第五拘那含牟尼佛之道树。又诸经论中,每以邬婆罗花比喻值佛出世之难得。

  [99]兜率天子:四胜身成佛之一,又称地狱天子。据《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载:释迦菩萨住于兜率天宫时,足下会放光照十方世界,此时地狱众生蒙此光所照,命终直脱地狱,生于兜率天,并闻天鼓所说之法音,于此天身中,获至第十地。

  [100]解脱道:已从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之修行。

  [101]拙火定:利用气、脉、明点之生理作用苦修苦练,以达抗御饥寒之功用。

  [102]乾达婆: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八众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只以香气为食。

  [103]金刚身:全称金刚不坏身,以金刚之坚固比喻如来法身之不坏。

  [104]现量:因明用语,心识三量之一。现量即感觉,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维筹度推求的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之自相。

  [105]火供:意译为焚烧,又作护魔、户魔、呼魔,即于火中投入供物以作为供养之一种祭法。

  [106]火瑜伽定:参见“拙火定”。

  [107]无我:此无我论,乃基于诸法缘起无常的道理。一切事物并非有固定之实体存在而永远不变。可以说一切之存在皆属因缘生、因缘灭(相依相关之关系),因此称为无我。

  [108]我所: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全称为我所有,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体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

  [109]法益:蒙受教化之利益,亦称法利。

  [110]大悲禅定:又作大悲三昧,即含藏大悲功德之禅定,乃佛菩萨之悲无量心定,佛菩萨悲愍一切众生,遍满大悲无量心而行之禅定,亦称为大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