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页 共 15 页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六)。
所依身章
一。直进菩萨变易立不。
二。渐悟菩萨变易位分。
三。智增悲增有无。
四。圆教变易有无。
分段变易(云云)。分段者。
唯识论第八云。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令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文)。
元晓大师胜鬘疏(下)云。言分段者。谓三界内六道岐分。九地位段。莫不归死。分名段生(文)。分段之义。始终二教大旨同欤。
变易者。
唯识第八云。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文)。此始教当中增寿变易义也。若终教者。起信论云。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报(文)。同疏(下)云。以此业识能资熏住地无明。迷于无相。能起转相现相等。相续令彼三乘人虽出三界事识分段粗苦犹受梨耶变易行苦(文)。
问。终教心。变易之体限阿梨耶欤。答。二乘无余之间。与八地已上。限梨耶。七地已还。事识细分智相相续之二相未尽故。犹容有六识细分。尔者决定可有所依微细五色根也。故疏梨耶变易行苦者。且约总报之体。或兼无余变易八地以上。故云梨耶欤。
问。终教变易者增寿欤。别尽别生欤。答。终教心。三乘共事识分段之粗相因果共断灭已后。别受梨耶变易。全无故业资助之义。故三乘共别尽别生也。
起信疏下如次上。
元晓大师起信疏(下)云。业识根本熏习者○彼三乘人出三界时。虽离事识分段粗苦。犹受变易梨耶行苦。故言受三乘生灭苦也(文)。宗家海东解释一同也。既虽离分段(云云)。知分段之外别受变易之义也。
问。回心教心可立报身佛耶。答。章是他非实(云云)。付之孔目第三云。约初回心教门。有其八义○八约生死最后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此约化身。若约报。分段身后即成其佛(文)。此释回心教行报身(见)。如何。
问。八地已上无功用者。二利共无功用欤。又自入心无功用欤。答。唯识论第九云。八地纯无漏道任运起故(文)。钞十七上所引论无简。知自入心可无功用也。付之第八地入心有诸佛七观。即观二利行。若无功用者。何可待七观耶。答。摄第二释有二释。初释云。七观有障。皆据利他。不能任运。非依自利。自利实能任运进故(云云)。第二释云。又八地中有住出。劝为创入。任运据后(云云)。此第二释又于利他行分入住等心得也。于自利者勿论无功用也。又智论第十七地有七劝。侃疏对十地论在第八地会云。十地付终云在八地。智论度克实说七地终心(文)。净影疏闻之。菩提院赠僧正。勘此文自入心。任运义成。自宗释可勘之。疏七(下七)劝通二利与三心见。
问。始教心约实报可立变易身耶。答。以分段身至金刚已还(云云)。不立变易也。付之瑜伽唯识等诸论之中往往立增寿变易。已是增寿也。全非终教之义。即是始教当中也。何背本论。可立十地分段之义哉。是次清凉大师钞十上。若法相宗。顿悟八地。方受变易(云云)。尔者十地分段之解释非。非背本论。似师资之相违。抑强立十地分段义事。有何所论耶。答。且一义云。始终二教共。地上有教无人故。分段变易皆寄说一门也。虽然终教就三乘教之实义。为显佛法渐渐深极。分段粗相之因果灭尽之后。立变易微细之生死。故许彼教所立。始教未尽法源之教。初地已上为润生摄化等故。留烦恼种子。至金刚无间之位。既乍留润生感种。盍润分段之生哉。纵虽立增寿变易所资故业所感异熟。全欲色二界之所系也。何可名界外变易耶。故知圣智之中。七地以还分段八地。以上变易者。为寄显功用无功用二位差别也。若依留感润生之义者。只微细分段生死也。但清凉大师八地方受变易之解释。依寄在门义。不可相违。渐悟变易体欲界系。顿悟色界系也。
难云。清凉大师依唯识论立八地以上变易。以二义会所留惑种不断之义云。而与圣道不相违故○变易生死远相假藉(云云)。虽有惑种。立变易事分明也。次智增菩萨。初地以上受变易身事。相宗所定也。故清凉大师云。若法相宗○渐悟初地许受变易(云云)。若尔者。何故唯会八地已上变易。不会初地等耶。次折薪记中。依本业经于等觉位之中立变易身(见)。既有圣教。先德义难舍哉。
次始教心渐悟菩萨变易者。若云增寿者。是亦应分段之所摄。若云别尽别生者。始教之心不可立别生变易。答。自本清凉大师八地变易寄在一门故。八地已上于所留惑种。依相宗诸师出二释。故钞标云。诸法师答之(文)。
次智增悲增事。次下宗家所破也。准彼破心。初地已上变易者终教之义也。故不会之。又当章十地分段者付直进菩萨论之。不乱渐悟欤。次折薪是二释随一不正义容有释欤。故第二释。若直据今文标。一向分段之义释成。
次始教心渐悟变易者。章文若约回向菩提。声闻已断烦恼者受变易等(云云)。既不留惑种故。不可有分段之义。故许变易。但始教谈增寿。终教立别尽别生事。二教差别也。虽依何教心。分段果报已尽故。许变易云事。不可有异义。孔目第三(生稠林章)云。问。变易生死是无漏。何故入生稠林摄。答。变易生死本数兴。意为显佛法渐渐深远。将变易生死在分段后。显其终教渐渐甚深。据理论之。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所以知中阴本立为分段身。求生方便故立中阴。如十住经说中阴之身。乃至涅槃菩提亦有中阴。但微细渐深。唯佛境界。据此文证。当知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文)。生分分段变易二想。以二十八门分段。第二十四科方方便等之四种生死三昧乐等三种意生身释毕。起此问答。尔者四种变易三种意生身多分终教义也。知终教变易亦粗细寄显之心也。依实者即分段细相也。
问。何故涅槃菩提有中有耶。既有中有者。即应分段身。如何。答。约化身释欤。孔目第二云。三界者众生果报分段依处分齐。有三○于此三界凡圣粗细出改不同。有四种。一者系业分段三界。二者不系业分段三界。三者余习变易三界。四者不舍世间变易三界。问。变易及不舍世间同无漏法。因何在三界。答。变易等身为慈悲故在于世间。如涅槃经说。常乐我净能以大悲起还入世间故在三界(文)。第一一向凡夫。第二终教三贤始教十地。第三终教地上。第四佛果化身也。而云佛果变易者。变易异名各意生身。随意受生故名变易。故十佛中有意生身也。
二种生死义(净影大师)云。大品经中说。前七地犹是肉身。天分段者至佛果乃尽。自前未断。至佛尽故。唯佛一人断有顶种(文)。唯识论第八云。若所留身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非彼境故。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有圣教中说为无漏出三界者。随助因说(文)。故第七卷。顿悟菩萨色界之第八引生圆镜智。渐悟菩萨欲界第八引镜智(云云)。知变易体即欲色二界所系也。
大疏五下(第六回向断)释经意生身之文。引楞伽经释三昧乐等三种意生身名义地位等了云。若成唯识第八名为意成身。随意愿成故。意明但转变成非新生故。故论又云。亦名变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他故(文)。
抄十二(下)云。疏若成唯识下○若体于者总有三说。一云悲愿为体。二云定愿为性。三云无明住地或无漏有分别业为体○问。若依悲愿而感此身故留烦恼。此复何用。诸法师答云。七地已来自有菩萨受分段者。为受分段故留不断八地已上。虽受变易而与圣道不相违故。所以不断。又解。八地已上变易生死远相假借故留不断。由此惑身资。致熏力得受用身。非如无学回心向大者。唯依一业(文)。
枢要下云八地以上无间分段死。不籍烦恼助润。何故不断哉。答。如初地怖烦恼即伏而受变易。亦如二乘有学回心即受变易。虽无分段。不断烦恼。所以者何。烦恼虽非亲助润变易如分段生。远势亦有。又惑种在变易时长。不假数资。若无感种变易时促。如二乘无学愿数数资(文)。
唐经第十六(十住品)云。疏三(下)云。第八童真住自分中○初一能化身顿悟菩萨随愿受生贵在利。不拣净秽。渐悟地前受变易意生身故(文)。法相宗顿悟八地方受变易。渐悟初地许受变易。言意生身者。如回向说(文)。顿悟八地变易者。一云。寄在川心也。一云。师相违也。付渐悟菩萨。纵虽法性宗心初二果回心。何必地前变易耶。又法相宗无学回心从十信应变易。何定地前分段耶。又终教心直性菩萨地前分段也。何于第八住可受变易耶。答。一义云。性宗心。虽有地前分段之人。入寂之回心必地前变易故。约定有法性意(云云)。次相宗心。渐悟地前变易事如下抄。学无学共不许地前变易之义可有欤。次终教直往菩萨。初住已上非业系随愿受生故。释不拣净秽非受变易也。譬如始教七地已还分段身。菩萨时时以定力往他受用土。
折云。问。金刚位后受变易否○答。此有二义。若据本业经说。等觉性中住顺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十三昧。复住寿千劫学佛威仪等。别知金刚位后复有千劫。应于此时受变易身。若直据今文。金刚已还断障种故。便成实报故。异回心教中约化身为说也(文)。此记心。以大愿力之言。为增寿变易义欤。但当章约留种。成分段义。种断正受金刚一念之位也。知不可立变易哉。集云。十住抄云。若法相宗。顿悟八地方受变易渐悟初地许受变易者。此谓寄位顺教意也(文)。十地以还有中阴(云云)。
指事云。十住断结经第九云。尔时世尊即入无形观三昧。普见五道中阴众生。乃至亦复见彼中阴形质。从一住地至十住地。案云盖疑此经文。都验十住经无此文故(文)。无漏智果(云云)。钞十七上云。生空所引后得智及灭尽定(文)。
随眠力润生事。
杂集第五云。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心与自体爱相应○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相位。其中有能起此爱现行。然能了别以对治力之所摄伏。已离欲圣者对治力强故。虽未永断。然此爱不复现行。彼由随眠势力令生相续(文)。指事云。第五卷云。已离欲圣者对治力强故○乃至广说。案云。盖略取此文耶(云云)。章一切圣者。指第三果一切圣人也。第三果圣者。既唯种润生也。八地已上菩萨岂无唯种润生之义耶。六卷私记第六云。问。悲增菩萨悲愿菩萨悲愿胜。八地以上犹有分段。何受变易。答。八地以上第六识无漏相续。无有漏心起。故不能故起烦恼受分段身。故受变易身也。问。十地中不断烦恼种子。何以其种子不受生。答。并唯心烦恼现行润生不用种子故也(枢要有心句。可见之)。问。何故不用种子。答。灯云。已伏惑种。润生无能(云云)。菩萨入初地时。伏烦恼现行故。虽有种子。润生无力也。问。若尔。何不还圣者。以已伏惑种润生。答。不还圣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故。以所伏惑种润生也。十地菩萨。不用烦恼对治道故。起现行润生也。然云已伏惑种润生无能者。多分约异生说也。若释十地唯现润生。亦可用此义也(云云)。唯识第八云。不还润生爱虽不起。然如彼取。定有种故(文)。同第七云。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文)。
问。章文一切圣人随眠润生(云云)。尔者初地已上。悉种子润生可云耶答。准断惑章。故留烦恼地上惑。现惑惑种皆得自在(云云)。又七地已还。第六识烦恼似有漏之故。当处八地已上永伏不行(云云)。知七地已还可有故。起现行也。问。七地已还唯现因生欤。通种子润生之义欤。答。第十卷同学抄。七地已还唯现润生之义也。其故烦恼种子有生果与润生之二功能。初地伏俱生时。皆损伏之而为利生。故起贪等之时。虽起生果功能。不起润生之功能。既故起现行(云云)。即润生能胜。种子润生能劣故。无种子润生之义也。六卷私记如上引。但惑现惑种皆得自在之释。润生之义可通现种欤。退可堪定堪。
二。问。始教大乘心。回向菩提二乘于何位受变易身耶。答。章通诸位(云云)。付之清凉大师解释中。渐悟菩萨地前许受变易者。此法性宗。若法相宗。渐悟初地许受变易(云云)。如解释者。始教心渐悟菩萨不许地前变易见云何。答。一义云。无学回心者。分段已尽故。初从十信受变易身。修长时行事。性相一同之义也但渐悟菩萨地前变易。性宗意者。且约定有极成之处。谓性宗无余回心许故。渐悟地前变易必定也。无学回心虽受地前变易。若初二果等回心。至初地受变易故。依终极释。渐悟初地等欤。顿悟菩萨又智增者。从初地虽受变易。悲增七地已还分段也。八地已上一切菩萨必变易故。释顿悟八地等欤。一义云。如次下。
寻云。依初义。渐悟悲增有无如何。答。唯识章释初二果回心菩萨修唯识观云。不经生者。七地已前亦通色界依身而起(文)。子岛私记云。此中许渐悟悲增(云云)。又佛地论第二云。若有学位回向菩提。或随烦恼感生势力感彼生已。于最后生伏诸烦恼。起定愿力。资后身国。如前通理。乃至成佛(文)。子岛私记云。此文中可有悲增菩萨也(云云)。但当念心可勘定。折云。言通诸位者下。明回心入十信位故通诸位。谓信住行向地等也(文)。疏三(下)钞十上如次上引。抄第十二下(第六回向处)上引四卷七卷楞伽。释三昧乐等三种意生身名义地位等了云。若无上依经。第一不配地位。但约三人得。谓声闻缘觉大地菩萨为三意生身。若胜鬘云。无明习为缘。无漏业为因。有阿罗汉缘觉自在第三种生身。西域自有二解胜鬘。一依楞伽。复有两说。罗汉缘觉回心至十信。仍本名故为为。二乘至十回向终。名自在菩萨。即初地以上对前二位故名自在。初地已上即有三种。如前楞伽。一云。罗汉缘觉俱回向心俱至十回向终。方名罗汉缘觉直往菩萨。初地已上名自在。亦有三种意生身。一云。声闻缘觉同第二释。从二乘有学回心至回向终。名自在菩萨。对未发心名自在菩萨。三身得同前二解。二据无上依。随三身前二回心至等觉。名声闻缘觉意生身。后一初地至等觉名菩萨意生身。释曰。后意之一释似非得意。经意但明三乘人皆得三意生身耳(文)。
依楞伽。三尽中。第一唯渐悟菩萨。第二通渐顿。第三又唯渐悟。以有学渐悟名自在菩萨。尔者学无学之渐悟菩萨都不许地前变易见。既是西域相传之义也。知依楞伽经文者。一切渐悟菩萨不许地前变易欤。楞伽三种意生身者。虽有配当之异义。限十地不通地前。次无上依经。疏一(上)云。又无上依宝性佛性二论皆从入灭二乘。于三界外更受变易(文)。
钞三上委细引经文。于界外受三种意生身事释成。尔者胜鬘经罗汉缘觉自在菩萨受三种意生身云文。西域相传。依楞伽者。三种意生身初地已上之义成。依无上依经者。已入寂之后意生身故。回心已去至等觉欤。但似非得意之能破。三种意生身三乘各别配释义破也。若依此义。无上依经入寂回心故经宗义。即许地前变易。楞伽经三种意生身既不通地前。知不许无余回心。故相宗义也。依如此之义门。渐悟地前许受变易。此法性宗释欤。但期明匠之纠明。
钞十二下(第六回向处)云。若依四卷。即当第三○最初列意即云修行者。了知初地以上增进相得三种身(文)。疏五(下)云。若依地位。初即五地前。次即八地前。后即八地后(文)。三种意成身配地异说。
一。第一(前五地)第二(六七八地)第三(九十地)述记玄赞摄释等之义。
二。第一(前五地)第二(六七地)第三(八九十)慈恩胜鬘疏义。
三。第一(前六地)第二(七八九地)第三(第十地)补阙章第二释。
四。第一(前七地)第二。第三(不足地位)摄释有义(皆不通地前也)。
问。始教心前三果回心菩萨十地分段欤。为当受变易欤。答。依上钞释。有学回心初地已上变易(云云)。
章。有圣教○八地已上唯变易等(云云)。
指事折薪指下所引仁王本业等。
章。佛度五人等(云云)。五分律第十九云。说是法时。五比丘一切漏尽得阿罗汉道。尔时世间有六罗汉(文)。五比丘者。憍陈如·○摩诃那·摩跋波·阿阇婆舍·跋陀罗阇也。章。又同圣等(云云)。
涅槃四依事。
指事云。第六卷云。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乃至阿罗汉者。断诸烦恼。舍于重担。建得已利。所作已辨。住第十地(文)。
依者。经云。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云云)。
集云。涅槃中四依者。初二三地寄须陀洹为第一依○如五六地寄斯陀含为第二依。七地寄阿那含为第三依。八九十地等觉寄阿罗汉为第四依○上依海东记○发心品钞与此小异(文)。
上生疏(下)云。依涅槃经第六卷。行如依中。初依在地前。逢五洹沙佛。第二依在前六地。逢六恒沙佛。第三依在七八九地。逢七恒河沙佛。第四依在第十地。逢八恒河沙佛(文)。涅槃论云。欢喜地为初依。六地为二依。八地为三依。法云地为四依(文)。声闻菩萨四依位次。配释有异义欤。后可勘定。发心品抄引涅槃第六。初依地前见。可见。
问。仁王远达菩萨者指何地耶。答。第七远行地也。付之仁王经第十地(云云)。如何。答。以三贤十地为十三法师之位。故第七地当第十地也。
指事云。下卷复次玄达菩萨○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熟○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疏云玄达菩萨即远菩萨即达行地也○灭三界习因业果者。此就分段。非永尽也○住后身者。三界系业分段之穷。名住后身也。言十地者。加前三贤故。名十地○测云○住后身中者。住分段生死中最后一身。至第八地。即成变易报也。梵天位者。梵者净也。已住清净行位故(文)。
初二三地同世间事等。
钞十三(上)云。九约寄乘者。谓初地明施。复显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生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色天乘。故以初三为人天乘(文)。
华严问答下云。一切人天世间因果皆有初三地。一切二乘所修因果行法皆在。如五六三地(文)。
问。三乘菩萨于何位得无生法忍耶。答。七地已去得无生法忍(云云)。付之余处解释。初地得无生(云云)。如何。问。本业经心。十地寄人天三乘等欤。答。章七地已前寄人天三乘等了。此如本业经说(云云)。付之指事云。言五初二三地至如本业经说者。今此引文非如本文。但得意引文故。今具引本业经涅槃圣学观品云。劝喜地中住中道第一义谛慧。乃至作五神通。第二地中。自行十善。教人行十善。第三地中。修十二门禅等。第四地中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第五地中。修如谛观等。第六地中达十二因缘等。问。验本文。不言七地以上寄同菩萨。云何今言七地以上寄同菩萨。答。既以初地乃至六地寄同世间二乘。明知七地以上寄同菩萨。章家本意如是了知(文)。
唯识论第九云。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文)。八地已上寄一乘事。如一乘义抄。
章。初地八过(云云)。指事云。第二卷云。过凡小下○此过有八种。一者入住过。如经入菩萨位故。二者家过。如经生在家故。三者种姓过。如经种性尊贵故。四者道过。如经过一切世间入出世道故。五者法体过。如经住菩萨法中故。六者住处过。如经在菩萨正处故。七者业过。如经入三世真如法中故。八者毕竟过。如经如来种中毕定究竟阿耨菩提故(文)。
章。三贤位已过二乘(云云)。折云。起信信成就发心中云。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性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文)。
章。习种性中十种心(云云)。指事云。上卷教化品云。于三宝中生习种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而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文)。
章。信满心即过小乘等。指事云。第八卷贤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叹鲜有欲求声闻道○能信是法甚为难(文)。贤首品文如一乘义引。
章。九地过二乘等(云云)。折云。论(智论)具云。能一发心○虽未断烦恼○胜于一切众生○譬如一六神通阿罗汉将一沙弥令负衣钵修路而行。沙弥思惟○佛为世尊。最上最妙。我当以佛乘入涅槃。师知其念。即取衣钵自担推沙弥住前行。沙弥覆后思惟。佛道甚难。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师复以衣钵囊还与沙弥。令担推有行。后集引钞释而云。见诸细虽思众生。多难可化度。便退大心等(云云)。
问。此中第三门者。十地寄罗汉。尔者十地分段之义又当此寄在门。何以十地分段为实义。以八地以上变易为寄在欤。答。烦恼故留壬生摄化义始教之当中故。以十地分段为实义也。寄对二乘立。二种生死非始教之本旨故。寄对二乘之义皆寄在门也。
问。终教心地前菩萨壬生摄化之时。故起现行欤。为当种子壬生欤。答。准始教地上可思之。现种皆得自在欤。问。终教心有何所心不分分别俱生欤。问。终教心所知障种子初地顿断欤。地地别断欤。已上二条可抄断惑章。
章。问如说八地以还菩萨等(云云)。
问。智增悲增之义者。指经论释如说欤。又人师释指如说欤。答。
三。问。于地上菩萨。悲智互增之义可有欤。答。当章心不许之也。付之依文释思道理。释迦忍土出世。弥陀西方引摄。是皆本誓悲愿异故。化义分净秽。况文珠主智普贤主理者。自他宗共许之。已成如来因满大士。化义分于本誓。修行满于二利事。常途性相也。尔者从虽地上菩萨。悲智互增事不可相违。故捡智论文。可有悲智互增义释。云何答。佛菩萨本誓悲愿差别。非悲智增减之义。佛果等觉等位。岂可有增减之义欤。即是悲智平等之上差别之化仪也。智论文又必未见地上菩萨。不可相违。
集云。百法抄三云。从初地至八地已来分别。渐悟者。一切时中常受变易。若顿悟菩萨。而有三类。若智增者。初地后永伏烦恼。便入变易。若悲智平等者。三四地中而入变易。若悲增菩萨。七地满心方入变易。若八地以上一切菩萨皆入变易。由始教粗故分段。至金刚位终教细故。地上受变易。若言下○智论(三十八欤四十三云)。菩萨有二种。一者慈悲心多为众生故。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土。始多为众生者。至佛法增处。赞叹三最之音(四十欤四十五)。又云。菩萨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后度者。有先成就众生后自成就功德者。初地下可见(文)。此记心。智论地前菩萨说心得引合章文欤见。智论前后可捡之。一义云。智论相对大悲阐提与余菩萨说欤。难云。大悲阐提岂非悲增也。
答。悲智互增付八地已还论之。大悲阐提总通因位。故别也。问。终教心。初地已上受变易者。十住经十地有中阴文。如何可会欤。答。复古引孔目第三生稠林文上引云。问○答。当知中阴之身位通粗细。为分段求生方便故属分段。若微细渐深唯佛境界别是变易。是故变易是分段细相也(文)。
章若依顿教等(云云)。指事云。第五百七十六第八会那伽室利。此云龙吉祥。颇有能证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证。龙吉祥言。谁为证者。妙吉祥曰。若无名姓。施设证言。彼为能证。龙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证。妙吉祥曰。彼心无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亦不愍念一切有情。以无表心无见心等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文)。
四。问。圆教心可立变易生死欤。答。不说变易(云云)。付之二种生死之建立经论常说也。圆教独何不立之欤。就中别教行布之门收始终二教之义。终教既地上唯变易也。圆教何可废之哉。是以震旦人师依圆教立变易生死。如何。答。善财都率天子等。皆以界内分段身至普贤位。知不可立变易。但行布门。即同教义也。同教者摄前诸教故。又可摄变易之义也。次人师释者。决疑论之释欤。是又依不坏相之门欤。或世界性等已上身同变易故。释得变易欤。寻云。世界性等身分既出过诸天。何非变易欤。答。世界性等已上身分者。即普庄严童子也。而普庄严童子是爱见善慧王之太子也。既有父母。知分段身也。但见闻生分段大都如三乘教。解行生分段者。法门所成故。出过诸天也。晋经三十四(小相品)云。若有生遇斯光者。得菩萨十地○如是成就清净肉眼(文)。玄第十六。遇此光明顿得十地。身犹未转。令本身肉眼而得普眼。是法力也(文)。疏第八(下)云。顿得十地。未转凡身。见十地境。以法力故○谓上诸德十眼皆依凡身肉眼而成(文)。决疑论第二云。今此现生一生发心相应时得。以正智。于分段身作观行心成。兼修善兼修众艺观行心成。来生入变易身。以今生分段之身是过去作业。今身以智修观行业。来生得神用变化生也(文)。华严问答下云。约实共皆同。但以一身中成佛言一身者。法性身无别分段等身。若随缘现成佛。即同三乘教所说也(文)。法性身者解行生法门分段也。无分段等身者。遮三乘分段也。
寻云。无分段等身者。三乘变易欤。答。集云。第四探玄六。若一乘中有二说。若摄方便言。地前地上俱有变易。以一一位终至佛地故。若就圆教言。但是分段。以白净宝网转轮圣王得普见肉眼等是十地菩萨故。知下文说又如善财童子以分段身至普贤位。然并是即法门之分段故。非过患也(文)。探玄第六。全如所引。十行品第九善法行之胜进分之处释也。复古云。此教不分者。但以无明边域为生死边际总属过患故不分也。然生稠林○问。变易生死是无漏○唯佛境界(已上引本文)。据此文证。当知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为其变易(文)。此记心世界性等已上之身。分段之细相心得。引生相林欤。
文安三年十二月晦日。于东大寺书写毕。
沙界恒沙界平等利益而已。快舜祐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