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页 共 15 页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十)。
摄化章
一。十重报身所在。
二。如梵网。
三。瞿波所知十重世界体。
佛身开合。
四。三身四身配教。
一。问。小乘教意。以他三千界为佛所化境欤。答。当章起尽。唯一三千界为所化(见)。玄第三(转法轮章)云。六转处者。小乘唯一娑婆百亿鹿园等处(文)。付之小乘教既说他三千界。何非所化境欤。答。
娑婆。阎浮。折云。娑婆者。三千大千世界总名也。探玄云堪忍。悲花经云。是中众生贪嗔痴等过梵王忍之故为名也。言阎浮者(云云)。俱舍云。大雪山北香醉山南无热池。其池边岸有瞻部树。高大二千里。其味甘美也。依此树名瞻部洲也(取心)。折云。阎浮提。此云胜金。阎浮树下河水底有紫金。光蔽日月。此州在树南。故云南阎浮提(取心)。问。有何所由依树立名欤。答。
问。以百亿须弥为一三千界量。尔者三种亿中何欤。答。折云。俱舍云。四大州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是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中千千倍说名一大千。皆同一成坏○演义云。俱舍易了。总以喻显。一小千界如一千钱。一中千界如一千贯钱。大千界如千个千贯钱。而但取初禅为数。已上不说。若举二禅已上。即不同一成坏。火灾所坏唯初禅故。故正理三十一云。小光等天非小千界摄。积小千为中千。积中千为大千。亦不摄彼○今百亿者。此方黄帝等法数有三等。谓上中下。下等数法十十反之。中等百百反之。则有百亿。演义释云。以小数法者。即下等十十反之也。谓十小千为万。百小千为亿。千小千为中千。已有十亿。更千中千为一大千。一千中千即有千个十亿。故有万亿也。今约中数者。谓从千已上百百反之。谓百小千方为一万。千个小千为中千。方是十万个中千。十万个中千始有百万。方是一亿。既十中千为一亿。今有千中千。故有百亿也(文)。
问。始教意。十地能化报身共立色顶。如何。答。当章心十重共色顶(见)。付之准华严经心地观经摄论入大乘论等诸大乘经论说相。初地百叶台。二地千叶台。三地万叶台。乃至十地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叶也。而一叶则一大三千界也。磨醯已一大千界顶也。然者初地能化既以一百色顶为所化境。知初地已上报身土超过磨醯云事。云何。答。虽所化国土十地渐增。所居净土专色顶也。故入大乘论下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在净居天成于正觉。自在应化(文)。
梵网经下云。尔时千花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身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花供养卢遮那佛。受持上所说心地法门品竟(文)。问。疏序云。不思议光举身化于色顶(文)。不思议光身化供台上卢遮那。而指此文。举身化于色顶(云云)。知千叶台卢遮那在色顶云事。加之始教意。十地因满菩萨必于色顶成等正觉。知第十地能化可在色顶也。寻云。尔者初地能化犹以百三千为所化境。何云化身但充百亿等亦顺彼说。又玄三云。始教唯有百亿阎浮百亿释迦为摄化境欤。答。一义云。若依回心教。唯一百亿也。若直进教。地地渐增。难云。回心教心。何可立受用身欤。答。如三乘共十地菩萨地等。回心二乘全不经之。但为望上不足建立之。色顶报身例之无失一义云。对终教之界外无胜土等。唯一类须弥界故。云唯一界等也。非谓限婆婆一界也。章既指如梵网。梵网即千百亿也。若唯限一百亿者。立义引证岂相当欤。但入大乘论下卷。色顶佛所化领一大千界(云云)。百个千个等三千界之义不见(云云)。论文可勘。
玄第三云(转法轮章)六转处者。小乘唯一娑婆百亿鹿园等处。三乘或一百亿或千百亿或如恒沙为一佛化境(文)。百亿或千百亿等者。地地渐增之义。可通始终二教也。或如恒沙者。指智论终教之义。问。第三(世界章)云。始教唯有百亿阎浮百亿释迦为摄化境。若依终教如智论中(文)。又云。若约一乘。十佛化境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有三种。一莲华台上世界。虽遍法界。对地上菩萨机。现有增减。寄在色顶唯说一界。二即此边法界之花藏说十○三树形等○此三中初约同教一乘辨。后二约别教(文)。难云。准此解释。同教犹云唯说一界。直进何有地地渐增之义欤。答。以须弥界对树形等云一界。非谓一大千界欤。
问。始教意他受用土者。限色顶欤通他处欤。答。当章。色顶(云云)。纲目云。色顶别立。玄三云。在色界顶。处处解释。始教顺小乘故。色界顶(云云)。玄三云(世界章)。若依始教唯有百亿○若依终教如智论中○若依始教在色界顶。为引小乘同界说故。若依终教不在三界。如涅槃云○又于一切须弥楼山世界畔间往往安一净佛土。此通报化(文)。付之法苑第七(净土义)云。如实义者。自受用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即三界处。若他受用土。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西方等。处所不定。法花亦言○我此土安稳○十地所见乃是报土。地前所见乃是化土。随宜而现。何得定方。别指一处。欲令众生起胜欣心。别指处所。随心净所即净土处(文)。始教意岂无此解释之义欤。答。
问。始教意。可立界外净土欤。答。处处解释始教寄界内最胜处(云云)。付之法苑第七又云。化土必随三界处所○古人于此种种分别。三界之外别有处所。以为净土。理必不尔。所化必有异熟识在。异熟识在。必是三界摄。何得出界。土非界系。言超三界。非处有别。随所化故(文)。
二。问。章文证色顶报身。如梵网经(云云)。尔者指台上欤。又指叶上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台上者。梵网台上未云色顶。随宗家彼疏中。台上处所不分明。加之引有人解。台上佛十地之后等能觉化(云云)。何况一叶之上即色顶也。台上叶上何可混乱欤。若依之立叶上者。处处解释但云如梵网等。全无简别言。何可云指证一分叶上欤。况清凉大师梵网叶上四善根所见大化身。释给。若指叶上云十地能化他受用身者。岂非师资相违欤。答。一义云。梵网经虽无台上即是色顶云文。准诸经论。千叶台第二地能化也。又十地能化皆居色顶故。心得引证如梵网也。不思议光举色顶(云云)。此意也。宗家等解释引文下可会之一义云。折薪心对法等。证报身在色顶。梵网。证化身满百亿(云云)。若依此义者。纲目云。此一释迦身○或是化而非法报。以具八相在阎浮故。色顶别立彼实报故。如梵网经等说。此约初教(云云)。此释正以梵网证色顶报身(见)。云何。答。梵网疏(上)云。此中卢遮那等三类佛。有人释云。花台上卢遮那佛是自受用○此释恐不应理。以花台上佛亦是随他受用身故(文)。又云。其千释迦是实报。千百亿释迦是化身(文)。又云。此千还是受用身摄。有人释云。若约相显为证。卢遮那身为十地后等觉位菩萨现。此千释迦为初地已上菩萨现。此亦无违(文)。有人意。十地能化共色顶居。而叶上即色顶故。尔者台上具千十地能化故。等觉顶化得欤。依此义边。且许无违也。此有人依梵网文。台上处所不分明。如此心得欤。但依自宗者。准诸经论。台上即应亦在色顶也。孔目第四云○上释迦于第四禅说心地法者。即是阎浮化释迦也。又显彼天中别有实报卢遮那身○此约三乘。卢遮那当彼报身。所化千佛及化千亿释迦亦当报身。下阎浮提七岁出家等当是化身○于阎浮提八千返上下说心地法者。通彼应化。二处总笼说(文)。上广引梵网两卷大纲。繁故不引。经文可见。此释心。台上实报身。叶上叶中可通报化欤。叶上通报化者。常途义也。叶中释迦一时成佛佛德自在之义边名报身。二乘凡夫所见七岁出家等一释迦之边名化身。望台上名化身。望一释迦名报身也。折引梵网并孔目了云。评云。据至相二处意。以舍那唯是实报身。千释迦等通报化。以望舍那是化。望次下经文于阎浮提七岁出家等亦属报身○如会今章者。若意同至相。即此释迦在摩醯首罗天宫。是报身。望满百亿阎浮。是化身也。若据清凉。直以台上佛为本源。千叶上佛复是大化一释迦。更有百亿。方为小化。即二释迦皆化身也。今章若同至相。报化皆成。若同清凉。唯是化身满阎浮提尔○既对法唯识只有报身在色究竟天。取梵网证化身满阎浮提。各证一义却优思之(文)。
大疏一上云。或说舍那坐千叶花。约摄二地说(文)。钞二(上)云。第三通梵网等经。彼云。我今卢舍那○即以莲华台上为本源卢舍那。千叶释迦复是大化。一释迦更有百亿。方为小化(文)。又云。金光明经又说四种。一化身非应○二应身非化。谓地上菩萨所见佛身依定而现。非五趣摄。名应非化。即四善根所见一大千界一应身也。三亦应亦化。四非应非化○前三并是化身。后一法报二身(文)。
章。西方云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云云)。复古引演义。四十二恒河沙(云云)。三十二者转写误(云云)。但高丽印本抄二(上)引涅槃十四高贵德王品云。度三十二恒河沙诸佛国土(云云)。经本并抄各有异本欤。
问。涅槃经所说无胜土者。报化二土中何欤。答。章释迦报土(云云)。付之涅槃经云。如安乐土(云云)。而玄三云。十住以去不退位三贤菩萨生处者。名为净土。于中亦有四果二乘。如阿弥陀土(文)。地前三贤二乘等所生土化净土也。既指同安乐。尔者尤应化土。如何。答。终教心三贤已上生他受用土。起信说分取也。纵虽安养报土。不可有相违。况涅槃经。所有严净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云云)。纵虽西方通化土。只指同庄严。何可遮报土之义欤。无胜土即报土云事。演义释分明也。不可及异求欤。天台章安疏。未定报化。宝法师疏云。其无胜土者。示胜化处。以显报净也(云云)。
钞二(上)云。疏或说报身在余净土。约引摄说者○涅槃二十四高贵德王菩萨品明十功德中。第四功德末。高贵德王难云。若有菩萨修大涅槃。悉作如是十事功德。如来何故唯作九事不修净土。佛答。具修。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释曰。既言为化众生居此阎浮无胜国土是我严净。明指报身在余净土(文)。
章如智论中(云云)。智论第五十云。三千大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一重)。如是等十方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二重)。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三重)。如是佛世界海如恒沙。十方恒沙世界是一佛世界数(四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五重)。于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总结文)。注私注。问。论文第二重但云世界。无性字今章加性字。有何故欤。答。玄第三全同章。而释云何故名性者。有二义。一望前诸界摄诸流类。积结成性。如久习成性等。二望后海等有为因义故。亦得名性(文)。得论意加性字也。问。性之与种有宽狭欤。答。章心。第二云性。第四云种。尤可宽狭也。付之旧经云。世界性。新译云世界种。但是一体也。云何分异欤。答。性种之义依处可有同异欤。
问。终教意。可说杂类世界欤。答。当章不说(云云)。付之时分义终教不定。僧祇通杂类世界(云云)。如何。答。彼终教终门通同教。今章终教当中也。故不相违。
问。灵鹫山者。报化二土中何欤。答。章心。他受用报土也。付之疏二下(普贤三昧品)云。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摄。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其等依土即通性相净秽无碍○众生见烧。净土不毁(文)。抄七(下)云○二引法花成智法身○此三身融。即三土亦融。变化即毁。自他受用皆悉不毁。我净土不毁即自受用。天人常充满即他受用(文)。净影大师释多同抄释。玄云。化相示灭。实报常存。如常在灵山(文)。法花论下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者。报佛如来真实净土第一义谛之所摄故(文)。
问。引佛地经有说段。何故但释佛身。而不释摄化处欤。答。树下释迦既报身也。菩提树下即报土也。同法花灵山故。举佛取土也。二十一种功德。一于所证无障智功德。二能入无二功德。三任运佛功不休息功德。四于法身中所依作业无别功德。五已修一切障法修治功德。六不为一切外道所伏功德。乃至○二十无尽功德二十一究竟功德(云云)。升都率天品疏抄。引佛地摄论等委细释之。问。二十一种功德者。通自他受用欤。限他受用欤。
问。当章前后皆始终顿别列。当段何始终同顿列欤。答。折云。或有下。所以约教不次者。由上并约化显报故。以同教连终教辨。今以即化显法义别故。疏于此以说也(文)。又上回心章小始终顿等列。
章。第二会国土海事。十玄义处抄之。
问。花藏世界通自证化他欤。
三。问。世界性等十重者。一世界庄严欤。又各别宽狭之土欤。答。指事心。引探玄文存宽狭之义欤(见)。又章。于三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云云)。各别土(见)。付之两方也。晋经五十六云(瞿夷知识)。善男子。我已成就分别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法门。善财白言。大圣。此法门者境界云何。答言○(私云娑婆世界中凡圣依正因果等事悉明了知之义说了)。如此娑婆世界知十方世界世界性○世界相中事亦复如是。卢舍那佛本愿力故。我悉深入分别念知(文)。玄二十云。三善财白言下○答中三初知此娑婆世界中境。二知十方世界中境○二如娑婆下知十方界。各十十世界者。是无尽故也(文)。
唐经七十五云。时释迦瞿波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解脱门。善财言。大圣。此解脱门境界云何。答言(私云。知娑婆凡圣依正因果等事了)。如知娑婆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内微尘数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内一切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内微尘内所有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外所住世界。亦知娑婆世界种所有世界。亦知毗卢舍那世尊此花藏世界海中十方无量诸世界种所摄世界。所谓世界广转。世界安立。世界轮。世界场。世界差别。世界转。世界莲华。世界须弥。世界名号。尽此世界海一切世界。由毗卢舍那世尊本愿力故。我悉能知(文)。
疏十(下)云。第三善财言大圣下○先问后答。答中○初知娑婆世界。次类知刹海○如知娑婆下类知刹海。于中二无通显知多后。别显所知相状。今初有六重类知。后后广于前前。初二皆全刹摄多刹。而初但摄同类刹。故云尘数。二即异类刹故云一切。一切种类故。三即尘中摄刹故。细于前。四即十三佛刹尘数围绕界及广大眷属世界故。云娑婆世界外等。五即普照十方炽燃宝光明刹刹种所摄刹通二十重。六即全莲华藏世界海后所谓下别显所知相状。有十种。一广转即所依种。二安立即因缘。或所依住。三即轮围。四即其中场地。五体类各殊。六转者有二义。一如轮侧转形故。故世界成就品云。或有世界随轮转。二即劫转变故。七所依莲华。八即其中须弥。九随缘立称。十即结果属因。谓花藏世界海是佛本愿所严故。云由力(文)。准此解释。新旧二经虽名目小别。世界性等十重诸刹种乃至花藏界之上相状也。非别世界。亦者不可有宽狭不同(见)。抄二十(下)无释。
孔目第一云。今此世界海上下浅深略有三重(云云)。一杂类世界。二瞿夷所见十重。三花藏世界也。既云浅深有三重(云云)。知各别世界欤。玄三云(世界章)云。一乘有二○约摄化处有三类(云云)。一杂类世界。二世界性等十重。三花藏也。又云。所居人者○一乘三中多分论时。初见闻位。次解行位。后得果位。通即可知(文)此释又摄化处分三重。与今章同。三重能居人又各别也。知各别土(见)。
但十重宽狭有无未显指事云。言一世界性者。疏云。此中世界性者。谓积世界成性。积性成海等。如上所引智论说。何故名性者。有二义。一望前诸界摄诸流类。积结成性如久习成性等。二望后海等有为因义故。亦得名性。问。积界成性。界亦因义。何不名性。答。无融结故。阙初义也。问。十世界中海望于后亦积成余界。何不名性。答。初积结摄已得性名。后开异义转立别名。故不名性也(文)。疏云者。探玄第三。本文如所引。但引文不释别义。知世界性等十重有宽狭差别心得欤。但探玄释心。花藏世界中有无量小香水海。海中有无量莲花。此一花名世界性。新名世界种。此一花之中亦有无量世界。故积界成性积性成海等。释也。瞿夷所见之世界性等各别事也。不可一同欤。虽然依旧经者。性者指一切世界性。海者指一切世界海。性者一莲花。海者一香水海也。虽举世界性已上相状。自当宽狭之义欤。问。玄记文。十世界中海望于后等(云云)。十世界者指瞿夷所见世界性等十重世界欤。答。
章。随一世界约粗细三重(云云)。义苑云。本末圆融者。有二本末。一以花藏为本余二为末。二世界为本尘道为末。故次征云。何以故。释云。随一世界即约粗细故(文)。折云。初是本后二为末○粗者约因细约果。故有三位。实非回异。故得融通(文)。
佛身开合。
问。佛地论心。五种法与三身。以何为能摄欤。答。准论文。以五法为能摄。摄大觉地之三身也。问。佛地论心。有智法身义欤。答。章。唯真境为法身(云云)。付之佛地论大圆镜智为法身之义(见)。如何。答。且今章付唯真如法身之义释也。折云。如佛地论者。经云。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所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成所作智。三论释云。大觉是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身。二者受用身。三者变化○大觉地中无量功德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无为功德净法界摄。净法界者。即是真如体相差别。有为功德四智所摄○言摄身者。第七论云。又前五法摄三身者。有义前二摄自性身。中间二种摄受用身。成所作智摄变化身。经说真如为法身故。然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大圆镜智转第八得。故知前二摄自性身。释曰。言转去阿赖耶识者。即转去第八中二障种子也。言得自性身者。即所显得清净法身转依也。言镜智转第八得者。即所生二得不同故。有为无为别也。论次云。有义初一摄自性身。四智自性相应共有(已下取义抄)。此有义段。他受用变化共四智所现。随机分粗细者为报化。今章四智摄余之义也。论亦镜智自受用。平等性智化受用。妙观察智通报化。成所作智化身。此亦四智摄余身义也(云云)。法苑第七三身章出体段云。佛地论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四智自性相应共有常遍色身真实功德为自受用身○为十地菩萨所现一分细相为他受用○若为三乘有情所现一分粗相为变化身○然此二身皆四智相(文)。摄论。无碍智法身(云云)。指事引论第一云。一云。自性身即是无垢无养碍相智是法身义(文)。金光明。四智摄三身(云云)。指事云。新经第二卷云。起事心灭故得现化身。依根本心灭故得显应身。根本心灭故得至法身。是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有解云○(疑云。盖此文也。更无文。故又更云云可验之。又未验古经文也云云)。集云。金光明三身品检未见。我用寄或中第五义说(云云)。折云。借检此经。只有如如智是法身等。具如寄位中引。未见四智摄三身文。或即此文。滥境智合为法身故。未敢详定(文)。有私记云。问。彼经正文如何。答。新经第二卷云。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云)。今章家得此文意云四智摄三身也。问。何故以此文证四智摄三身欤。答。阿耨菩提摄五法故。以此文证四智摄三身也。言五法者。真如四智也。问○答○汉云无上正等正觉○无著金刚般若论有二释。一说。无上觉者真如也。正等正觉者四智也。一说。无上觉者通理智。正等正觉者总说也。自受用身是四智之体也。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变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理法摄于大圆镜智。能证智故。故云四智摄三身也(云云)。经文中全不见镜智为法身等之义。如何。经云。如来法身悲境(云云)。此二句如性起品(云云)。折云。如性起品中如来身十相中说也(文)。集成指十三量等身经文并引疏等。问。顿教心。唯一实性佛(云云)。依何经论欤。答。
佛地论法身生身(云云)。折云佛地论具云。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自受用身。俱名法身。诸功德法所依止故。诸功德法所积集故。若变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随众所宜数现生故(文)。抄二(上)云。或说二身。佛地论说一生身二法身○(云云)。多分同章。法苑第七多同演义。
本业二种法身(云云)。本业上卷学观品云。从初地至后一地。有果报神变二种法身。一法性身。二应化法身○佛言。佛子。出世间果者。从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种法身。于第一义谛法流水中。从实性生智故。实智为法身(上自性法身)○一切众生善根感此实智法身故。法身能现应无量法身(上应化法身)。折所引注折注也。
问。何故此二身为终教之义欤。答。经文应化既法身应也。故折云。用亦名法身。是故终教(云云)。集云。太一日。何以故俱是法身故(云云)。问。法报化三身者。何教所谈欤。答。章。此通始终二教(云云)。付之孔目当回心教(云云)。如何。答。
问。三身外立自性身者。何教义欤。答。章。此约终教(云云)。付之孔目此义唯当直进教(云云)。如何。答。
孔目第四(相海章)云。或立二佛。谓自性法身佛应化法身佛。此义当终教。何以故。但是法身故○或说三佛。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佛。此之一义当回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摄论文。法身亦二种。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属应身。或属法身。或说四佛。谓自性身法身应身化身。此义唯当直进教等。何以故。为欲显法身是差别德自性身是通一体故(文)。法报化三身者。虽始终二教之盛谈。名因通小乘故。释回心教○次三身外立自性身义。虽当章终教。始教终问通终教故。孔目释直进教也。集云。或立下。三三佛相海章此唯回心教通义可知(云云)。
佛地论。受用身分自他(云云)。折云。或立四下。佛地论云。又受用身略有二种。一自受用。无数劫修所成故。二他受用。为诸菩萨受法乐故。又云。如是三身有四分故。得有四句。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受用身。二变化非受用身。谓变化身○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他受用身○四非受用非变化。谓法身(文)。
楞伽四佛(云云)。钞二(上)云。楞伽经说。一应化佛。二功德彿。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是报身。后一是法身(文)。
问。圆经之中处处说十身。而有何所由指离世间品欤。答。第八地通行境解境。当段佛身开合者。专就行境佛身论之。故先指离世间品也。既云。以显无尽(云云)。实可通二种十地也。故复古云。或立下五十佛。孔目云○此经无三身。但有二种十身。如前后说(云云)。
正本云。
正和第二(癸丑)八月二十四日亥克。于伊贺国神户吉田寺西方坊经藏终功毕。上卷三帖中卷二帖下卷十帖。首尾十五帖。边土之境书心稍难得。引文多阙。并期后勘(矣)。
自他同殖见闻种子。一生不克三生必圆。
圆宗末资沙门审乘(俗年五十六)。
文安四年正月十七日。于东大寺书写毕。已上十五卷随当稽古虽料纸不调书之。后见人宜被调之者欤。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右笔快舜(祐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