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页 共 15 页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八)。
断惑章(下)。
一。俱生现行初地伏尽欤。
二。佛果智断。
三。第四地法执断。
四。始教第七识所知障有无。
五。终教二乘断惑。
六。终教菩萨见修二道立不。
七。终教知障断位。
八。末那惑种断顿渐。
九。起事心根本心异义。
十。四障伏断位。
十一。四种变易配地
问。付直进菩萨断惑。且于二障种现等。约界分品之义可有乎。答。于二障分别俱生现种习气等。皆有九地九品义也。付之章。不同二乘约界分品(云云)。如何。答。直进发心虽皆有九地九品之别。断惑证理义相全异二乘。所立不同二乘等。非谓无九地九品之别也。
断障章云。菩萨地前分别现行伏不起○六识中分别烦恼并习气等虽亦九品。仍定一品断。惑二品断○其六识中俱生烦恼。除其习气虽有九品○三界九地合为一品断。谓金刚心○然六识中俱生烦恼所有习气虽有九品。十地渐渐各断此九。障十地故。与所知障品类同故○六识之中分别所知障并其习气虽有九品。有说定断。一心见道故。有说二品断。三心见道故。其六识中俱生所知障并其习气。亦有九地八十一品○为十品断。十地断故。不分并细前后证断不废。初地断细。二地断粗。初地断有顶。二地断欲界。但随障此地智即便断之。故无前后(文)。
问。直进菩萨于地前二障伏道各别起之欤。答(云云)。第九卷述记云。伏烦恼时。此俱法执亦不起故名伏(云云)。此地前六行智也。第十卷述记云。见道已前唯伏法执。其烦恼障随此而伏(文)。故各别起也。但相应分互被伏也。
问。真见道位一刹那欤。答。一刹那中(云云)。付之。答。纵虽顿断之义。可有无间解脱二刹那也。约正断惑之无间道立一刹那。抄十三(上)引唯识第九。见真见道时分。如上卷二乘见道之处引。
问。始教菩萨第六相应俱生烦恼现行。断初地伏尽欤。答(云云)章。初地以上自在能断(云云)。伏尽(见)。付之宗家全处解释。释唯识论第四地之故能永害二身见等之文。正断所知烦恼不起同名永断(云云)。如解释者。至第四地。犹断烦恼障(见)。知非初地永伏云事。加之清凉大师。若烦恼现行亦地地断(云云)。如何。答。于第六相应俱生烦恼现行者。初地真见道位顿伏之种子。金刚心断之故。全不可有地地别断之义。但宗家解释。第四地所断虽正法执种子。此所知障昔多与俱生身见同体而起故。断此智障种子之时。同体烦恼所依断故永不起也。凡地地所断正虽所智障。七地已前。烦恼故起现行。从所依所知障。渐渐伏除之故。第四地以去。烦恼俱生我见永伏不故起也。故七地已前云暂伏。八地已上云永伏也。清凉大师。地地之解释。可准例也。但古会清凉大师解释云。七地已前暂伏故。若现行即可伏断之(云云)。容断义欤。
六卷私记六云。最胜疏云。准诸处说。初地已上一切烦恼能顿伏尽。由故意生。云何我见等四地能伏害伴随眠五地能伏。答。据能伏。初地即能犹意起。今依永伏故意不能令起。此由断彼所知者。故与染别(云云)。
玄十二云。四焰地中○又成唯识论第九名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彼障四地菩萨之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彼。昔多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执我见等同体起故。说烦恼名。今四地中既得无漏菩萨之分法。彼便永灭。此我见等亦永不断○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见等○二我见言惑二障同体我见。以正断所知烦恼不起。同名永断。理实但除法执我见。或法执中我我所见为二身见。或分别俱生名二身见。尽处总说故。说四地断二身见。此三释中初见为胜(文)。唯识第九。如玄所引。
述记十本云。问。既是所知障。何故立烦恼名论彼。昔多与至亦永不行。述四亦显以上所知障立烦恼名。虽有别头生者。皆多分与烦恼同一体而俱起故。立烦恼之名。由所知障断故。烦恼之末亦永不行。从烦恼名故说为断○二身见者。谓初见道已离第六识中分别身见。今后离第六识中俱生身见。尽所总说名二身见。非今离二○又正断所知障身见等。并永不起烦恼障中身见等故。说二身见名永害。非烦恼身见亦起对治(文)。此释同于宗家第一第三释。六卷私记亦引上述记文了云。演秘大抄云。虽有二解。后解为胜(云云)。
唯识第九云。由此三地说断二尽。及彼并重一欲贪尽○彼昔多与欲贪俱。故名欲贪尽(文)。述记云。论彼昔多与至依彼转故。述曰。彼所知障此第三尽多与烦恼中欲贪俱故。名欲贪尽。非所知障体名为欲贪。彼障定及修慧。所知障永断说欲贪随伏。所知为本断故。烦恼是末便伏。此烦恼无始来依所知障转故(文)。抄十三(上)云。四约所断。谓离二障种现者。一者分别○入初地时。便能永断。二者俱生。生而便有。此修道中地地断之。此又二种。一者现行。二者种子。若俱生所知障种现地断之。若烦恼现行亦地地断俱生烦恼种子。直至金刚无间道断(文)。抄六(上)多分同上释。抄十五(下)云。其俱生烦恼若约现行。亦地地别断故(文)。抄。烦恼现行(云云)。述记。烦恼便伏(云云)。知非知障同品烦恼习气故。约故起现行也。玄十一云。以十地修位虽不断烦恼障。然必伏彼断其粗重(文)。刊定第九大义同也。此等释者。智障同体烦恼余残习气释也。集云○钞(六上)○粗重有三。一现起粗重。二种子粗重。三粗重粗重。如身子嗔习毕陵慢习等(云云。取义)。妙严品钞也。上玄不断烦恼者。烦恼种子必依彼者。故起现行。断其粗重者。余残习气也。佛地论第二云。是故四地得无我智。灭意识中俱生我见。未离第七微细烦恼及六识中余修断惑。此说伏离。非是永灭。至第十地金刚心时。方顿断灭修断种故(文)。唯识第十云。此十一障二障所摄○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今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断(文)。
述记(十末)云○修所断种后皆顿断此种子。不言粗重。粗重者十地中亦断故○言暂起者。谓十地中前四犹起我见等故。七地以前尚起贪嗔等故(文)。准此释。四地以前以去不可故起我见也。六卷私记云。问。俱生烦恼障现行初地伏尽了。而何云初地以上耶。答。一云。初地有入住出三时。云初地指入心。云以上指住出也。一云。以惑力现初地顿伏。以故意起七地以前随宜伏尽。故云以上也(云云)。章。润生摄化故(云云)。付属留不断四故。一一有重重难害如探册。唯识九云。复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助愿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圆寂故。修道位不断烦恼将成佛时。方顿断故(文)。
述记云。谓诸菩萨由大悲力意起一切智故。名留烦恼。不尔如来大悲最极。应留烦恼随类化生。由此故知。意不趣断。故名为留。将成佛时。方顿断尽(文)。
问。准此。他宗解释。初地以上留惑。全不故留。趣一切智。先断障地智所知障等。而烦恼种子不障地智故。自留之助愿受生见。故诸论释留惑之义之时。全无故留之文言。如何。答。唯识云。留烦恼障助愿受生(云云)。梁摄论十四云。留随眠惑。为助道分(文)。既云助愿受生。又云为助道分。岂非故留之义欤。他宗相违不及和会欤。难云。尔者初地已上惑粗地以上受变易身菩萨虽无润生摄化之义。不断惑种。知任运自留而非故留云事。答。任宗家解释者。自本地分相故。不可有此难。若依清凉大师解释并寄在门心者。依枢要下演义抄十二(下)等释。烦恼种子远资助变易故。不断之(见)。非无用任运之留。况于受分相之位。何非故留欤。
枢要下抄十二(下)如引依身章抄。不堕二乘地故(云云)。梁摄论十四云。由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释曰。诸菩萨留随眠惑。为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趣般涅槃。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习气灭尽及证圆智(文)。又云。异凡夫故。永伏上心。异二乘故。留彼种子(文)。唯识第九云。非如二乘速趣圆寂(云云)。如上引。此故但不同二乘义也。非初地已上实堕二乘地也。为断所知障故(云云)。梁论由惑至之等(云云)。唯识九云。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等(云云)。为得大菩提故(云云)。梁论。证佛一切智(云云)。又梁论既云(云云)。异二乘故留彼种子等。十四卷文也。依身章已引故。云既云等也。
二。问。所知障种子通佛智所断欤。答。始教心金刚无间道断之。不佛智断也。付之。胜鬘经云。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云云)。深密云。于如来地断二尽(云云)。又十地障名皆以自地智断之。佛果障尤可佛智断。故当章文云。要至佛地方得总尽(文)。如何。答。虽自他宗难义。且一义。佛果既出障圆明位也。何可带所断惑欤。若许佛智断之义者。于佛智可有胜劣。何可名正等觉欤。但胜鬘简二乘云佛菩萨智。非简因智。深密。唯识论会云。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佛地说断二尽及彼粗重(文)。十地障自他断。光灯会(云云)。十地各分入住出位。胜劣不同故。入地断。佛位不断。故十地断。若许佛地同十地。即佛有胜劣。既无胜劣。称等正觉。故皆断已方入佛地(文)。凡佛果智断云释。自他宗是多。一约已断云尔。一以障既佛果之障能断无间道云佛智也。委细问答九卷古显抄(下)可见。十地论第一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如是受法王位。犹如太子于诸王子而得自在。是处有微智障故不自在。对治此障故。说佛地(文)。疏六(上)无殊释。抄十三(下)云○论云。是处有微智障故。不自在。对治此障故。说佛地。释曰。谓金刚心后微细障尽。种智现前故(文)。金刚心后之释难会。而然是约已断也。
章。如毒咒所害(云云)。指事云。梁摄论第十四卷本论云。诸惑已灭伏。如毒咒所害。释曰。诸惑。谓见修烦恼。于菩萨地中。先已灭尽。余心烦恼虽复未灭。由智念所伏。废其功用。譬如众毒咒力所害无复本能。心惑亦尔。智念所守不能复生二惑染污(文)。见修烦恼灭尽者。见惑种现皆灭。修惑唯灭现行欤。余心烦恼者。俱生种子欤。
问。二惑染污者何物欤。又章云毒蛇。出一类可通一切毒物也。问。第六相应俱生所智障。何地断尽(云云)。答。章或现或种地地别断(云云)。付之。
三。问。第六相应俱生法执。于第四地永断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断尽者。章文。第六相应所知障现种地地别断(云云)。法执既所知障之体也。若第四地断尽。何可有地地断之义欤。是以唯识论。既未圆证无相大悲。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文)。是岂非七地已还起法执欤。依之慈恩大师般若论释并对法抄上。于第四地断法执小分。通七地以前(见)。若云不断尽者。花严经唯识论等中。所有我见第四地永断(见)。如何。答。于第四地。修得无漏菩提分法。而俱生二执彼障故。法执种现我见之现行于此地永断故。花严经云。菩萨住涅槃地。所有身见○皆悉断灭(文)。
唯识论文亦以同也。但七地以前菩提有情实有之执者。非实法执。法执所引羸劣随眠等也。或又第七法执未除故。第六识尚带法执欤。慈恩大师解释又依此等之义。四地劣分断通七地以前云欤。章地地断又依三随眠等之义也。深密经说三随眠。一害伴随眠(第五地断尽。第四地所断之我见邻近引起故名也)。二羸劣随眠(二障现行六七地断)。三微细随眠(唯二十七所于障也八地已上断)。六卷私记第六云。论云。四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今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彼便永灭。此我见等亦永不行○。
问。论云若证二空彼障随断。就之若由就灭随断者。一切皆执。五地云何方除害伴。可我执俱四地断故。又一切障皆从执生。何故六七等所断不名害伴名羸劣等欤。答。是枢要。依安惠意难由我法执二障俱生之论文。有三难中。第二第三难也。答之亦有三解。第三解云。第六识执有三位断。一俱时。二邻近引生。三势力疏远。俱起者四地执俱断。邻近引生者名害伴。疏远势生者名羸劣等。故障与执断有前后(云云)(初二解云云用故略之)
晋经二十六云。诸佛子菩萨住涅槃地。所有我见等着我○皆悉断灭(文)。
玄十二云。皆悉断灭者。何故此中说此断灭惑。准成唯识论。此是第六识中俱生身见等及所起过。同第四出世道品能断除灭故。此说之。又释。若约寄位。前地寄世间。此当出世。为分世出世故。此断除。若就此义亦得是分别所起。以仁王经说。四地名为须陀洹地。故得知之(文)。唐经三十六。大旨同晋经疏七(上)云。此中身见若约实位。准唯识论。此地断第六识中俱生身见及所起过。由得出世道品治故。以分别起者。初地断故。是以瑜伽名为微细萨迦耶见。若约寄位。准仁王经。四地名须陀洹位。以寄出世之前故。则亦得断分别身见(文)。抄十五(下)云。三此中身见。下于所断体。于中有二。一约实位说。具引唯识已。见初地。二约寄位。既寄初果。初断见故(文)。唯识第九如私记所引唯识章云。四地永伏。法执无故(文)。慈恩大师释也。
问。第七相应俱生烦恼可有故留义欤。答。章非故留(云云)。付之。五十要问(上)云。其末那识依三乘教有其识。起四惑不起法执。愚法声闻不断。但暂伏上心。由观智漏故。退菩提心声闻及回心声闻等并断末那。为观智胜故○直进菩萨义当不起为正义。回心者起为正义故。又初回心菩萨为留惑故。相随至金刚定断。直进者习气至金刚前言至者。据二阿含说。初对小乘故。余义准可知(文)。此释旁未审。先留惑者。依第六识留惑。末那相随至金刚心断之云事欤。问。第七识相应烦恼可有发业润生之义欤。答。章性非润生(云云)。付之。元晓二障义云。若约末那起相应四惑。一切位中恒有现行。通能作发业结生(文)。付所依义云发业结生欤。
四。问。始教心。第七识所知障相应欤。答(云云)。章。其所知障皆后地起等已下。六七二识所知障云唯第六所知障云学者二义(云云)。五十要问上云。其末那识依三乘教有其识。起四惑所起法执(文)。孔目第一云(唯识章)末那一起相续缘我不废。因何得改境起其法执。若起法执。何名缘一类我尘(文)。集云。其未下。问。第七识为有所知为无所知。答。此与太一用安惠故无。要问云○圭山用护法故有。大疏曰。所知俱生者。种则地地渐断金刚永尽(文)。探玄十四云。唯识云。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故解云。依护法宗等(云云)。唯识第五云。此中有义末那唯有烦恼障俱生。教皆云三位无故。又说四惑恒相应故。又说为识杂染依故。有义。彼说教理相违。出世末那经说经说有故。无染意识。如有染时言有俱生不共依故论说。藏识决定恒与一识俱转。所谓末那意识起时。即二俱转。所谓意识及与末那(文)。
章。皆后地起或前地起(云云)。或惑也(云云)。断障章云。其六识中俱生所知障并习气亦有九地八十一品。十地断故不分粗细。前后断说。不废初地断细二地断粗。初地断粗初地断有顶二地断欲界。但随障此地智即便断之。前无前后(文)。准此释。后地起惑前地起等者。现起伏断显异烦恼也。大抄云。所知初地智伏后九地障。第二地智伏后八地障等也。
问。章文。问。若尔何故而有处说等(云云)。尔者指何文义云有处说欤。答(云云)。而有处等者。指唯识等七地已前有漏心起说文。若尔蹑上问答词也。复古云。问。若下二转难。二初蹑迹申难。既云地地分断。何故下难相违。答。若下二约识作。答。二○(云云)。折云。问。若下蹑上以问答。若下○(云云)。复古心指上所知障地地分断之义为难(见)尔者问何故七地已前有漏(云云)。答。中八地以上有漏现行有无如何若云有八地已上第六识纯无漏事。上依身章(见)。自他宗共许性相也。若依之。八地已上纯无漏者。问答相符无起尽。又或抄。上其所知障等者。唯取第七所知。后地后者。八地以上。前起者。七地以还。尔者此现行通十地故。难七地以前起有漏等也(云云)。若尔者。何答中第七所知现行通八地已上之义不答欤。一义云。蹑上第六识烦恼初地以上自在留惑之义。既自在也。第六识人空边。一向无漏。故何故七地以前起有漏难也。故答中唯约七地以前。答成似实之义也。
章。此二通十地(云云)。问。第六识二障现行可通十地欤。答。一义云。约二障种现。总通十地也。而八地已上二障种子也。即言总意别也。问。直进教心。何位断前五识烦恼等欤。答。伏断专如第六识欤。
章。筑即押木(云云)。指事云。此非论文。准释论意。谓惑种在灭相时如筑。圣道在生相时如押。又惑种在灭相时者如押。圣道在生相时如筑(文)。对法第七云○若此品对法生。即此品粗重灭。平等平等犹如世间明生暗灭。由此品离系故。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文)。
章。如维摩等(文)。维摩经上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毕竟无所有。是空义(文)。玄第十。惑智非初中后等。可引下终教段。
五。问。终教心。不许声闻断惑(见)尔者不断惑之义通回心声闻欤。答。准一乘义。终教以去不许愚法声闻断惑也。付之所引弥勒问经论文。全无简别故。元晓大师引今论文。证愚回心共不断惑之义给。依之当章问答始终二教之差异之时。又释心既前约三乘中声闻。此中约愚法故。不同也(云云)。以知初释心愚法回心皆不许断惑(见)。如何。答。准一乘义解释。或愚法二乘并在所引中(云云)。或望终教已去。愚法二乘无广大心等(云云)。回心声闻不断惑不出界之义无之。加之至相大师释末那惑。愚法声闻不断。回心声闻等并断(云云)。尔者当处问答心。初始教诱引教故。不简别愚法回心。直许二乘断惑。终教全不许愚法也。故章。今此就实以愚法二乘无广大心等(云云)。以又亦可以下又释心。纵始教许断惑。回心声闻为本摄愚法之义也。今终教全不许愚法故。不同也(为言)。但元晓大师解释分明不云通二声闻。纵通不许者。别途建立欤。何况章以下文。引弥勒问经论。许声闻断惑。岂非回心声闻欤。指事云○是故下云。依始教门○化城同喻便应有失(私云引下二乘回心章故略)。又终南问答云。其末那识。依三乘教。有其识起四惑。不起法执○观智胜故(私云要问上上已引故略)。元晓云。六种染心是烦恼碍体。根本无明是智碍体。此烦恼碍六染之中。已摄前以二障皆尽。又云。明二乘治道位。此有二义。若就人法二执本末相依门者。一切二乘于烦恼障唯是折伏而非永伏等。以然者。无广大心。不证法空。由是不拔烦恼本故。如真直当人执之内缠及随眠相生门者。皆是永断而非伏断。由证人空所显真如永害人执等种子故。如弥勒所问论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人不能如实○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此依初门作是说也(文)。折云。又亦下别是一义答于前问也。以前约始教虽许二乘断。及是方便实不审断惑。以三乘义宽则通至终教故。今不拣。此中唯拣愚法故。上云但能断。此中意云。虽前约始教。以是三乘中声闻。故许折伏而已也(文)。
问。弥勒问经论谁人所造欤。有抄云。彼论不注作者。虽然开元贞元录等具载之。了义灯中又引之。私云。兴福寺永珍僧正。于维摩大会精义时。寻此论作者诤其用否(云云)。又云。兴福寺有修学者云述记末文云。文义云。弥勒问经论南地吴人。非真圣教(云云)。
章。楞伽文亦如上说(云云)。集云。楞伽第二云。复次大惠。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义。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文)。折同引指事云○此文讹也。自此以上约断惑义无有引楞伽文处故。此有二疑。一疑。上文堕故无有此文也。二疑。上字可讹。应是下字。是故下二乘回心义云。楞伽云。乐着三昧乐○(文)。一义云。楞伽文亦如上弥勒问经论说云事也。
六。问。终教心付菩萨断惑可分见修二道欤。答。当章不分见修(云云)。或不分分别俱生(云云)。又行位章云。不以见修等名(云云)。付之。见修二道建立诸诤诚说也。就中最初照理名见道。复数修习无分别智名修道。终教何无此义欤。况所引证弥勒问经论文见修道中一切烦恼等(云云)。专立见修二道(见)。何况下所引十地论文诸见缚者先已除断等者。岂非见修二道之诚证欤。加之下章述终教实义。如实义者○见位断粗修位断细(云云)。尔者立义引证相违。前后解释似自语相违。如何。答。终教实义者不分分别俱生云事。第十三寄在门分明故。虽有最初照理复数修习之义。但名十地浅深。不分见修二道也。即所引弥勒问经论文。对陈声闻见修二道各别断之义。菩萨见修烦恼一时俱断之义成立。已见修烦恼同时断之。依何可立见修二道欤。但见修名言假声闻立之。非菩萨所经之实义。一义云。如折或释。孔目三云。但诸教中约十地显断粗细分齐者。即属终教摄(文)。又云。但经论中约见修及九地十一地等明断惑不同及粗细者。皆初教所摄(文)。玄第七(回向品)云。又三贤总为趣圣方便。不分资粮加行近远。此约终教(文)。疏五(上)大同抄十二(上)无别释折云。其菩萨下此教不明见修故。不分分别俱生也(文)。折上(行位章)云。既不引小故。于烦恼障不分分别俱生见修修惑。故此中不分见修也(文)。折云。故弥下问既言见修道中烦恼障利益众生事。即于见道中断一切者。此文亦许登地。是见道后地是修道。然以此证断一切障可也。何得以此证无间修耶。答。言见修者。由约分别俱生以显。既一切俱断。即无见修别。或但不约见惑于见道中断等故。言不分见修。非无此位也(文)。
七。问。终教心所知障种子者。初地顿断欤。地地别断欤。答。虽有异义。一义心可渐断也。付之先见当章一段。既云初地断使种。地上除习气(云云)。使种之外习气岂非余残习气欤。故下结此教地上但除习气(云云)。是以所引宝性论文。地上菩萨唯有习气(云云)。加之若云知障种子渐断者。初地已上不留烦恼种子。盖堕二乘地欤。知障正使亦已除之由。似无所诠。依之震旦先德(折薪)专存顿断之义。云何。答。玄十一云。若依终教。如梁论等。其烦恼种初地永尽。唯有彼习。其所知障一分粗者。亦初地尽。余分及习于诸地中各别正断(文)。对上一分粗云粗。云余分及习余分言无诤种子见又第十云。若依终教。初地亦舍三界分段及惑业苦。地上唯断彼所知障及变易报。其烦恼障地前渐伏初地断尽。所知障地前亦学伏初地断一分。余在诸地各断一分。佛地方尽。此如梁论及宝性论等说(文)。渐除惑障。复登初地渐除智障(文)。同第十。十地各断一无明。玄记释指此等论文欤。章下云。初地已上断于智障一分粗。故依身章云。于所知障亦断一分粗品正使(云云)。已上解释皆渐断之义明镜也。加之起信论中地上智相品等之惑断。岂唯习气欤。况见当章起尽。虽不分见修。既立二障。随烦恼障初住顿伏。知障三贤渐伏。伏位既各别也。断位何同欤。又抄六上(妙严品)种子根本智断。习气后得断定。终教地上何无根本智断之义欤。即集成。初地断使种等之处引合此文。定有所故欤。尔者解释云道理云。尤可地地别断之义。但当章地上除习气者。对始教地上故留。为成终教之烦恼种初地欤。断尽之义付通二障举习气。虽然知障细种可收习气之言也。故所引弥勒问经论并摄论转染末那等文。专证烦恼障初地断尽之义也。引此等论文毕。结释此教地上但除习气。此又先烦恼障为面如是结也。次宝性论。菩萨依彼二种习气等者。此又对凡夫二乘二障现行。付通二障。释但习气也。章。此中习气乃至无间生习气等者。约多分付本。不妨少分种子也。次若知障地地别断者。同始教故。既不留(文)。烦恼种应堕二乘地云难者。始教现种共地地别断也。今教虽种子地地别断。现行于初地永伏故。不相违也。寻云。何以知知障现行初地永断。答。章。三贤菩萨唯怖智障伏断彼障乃至至初地时正使俱尽(云云)。正使言通现种故。烦恼现种俱尽故。云尽智障现行永伏故云尽。尔者章。断于智障一分粗故于烦恼障不后更留者。一分粗者。专指现行尽处也。凡章上下文并玄记。共于初地断智障一分粗(云云)。若就顿断之义。以智障种子对彼习气细云一分粗者。烦恼障亦初地种子顿断。地上唯有习气。何不释断一分粗欤。故智障渐断义故。释一分等也。章。但有正使(二障种现)及习气(二障余残习气)地前伏使现(烦恼初住顿伏。智障三贤渐伏)。初地断使种(烦恼种断尽智障种一分)。地上除习气(二障余残习气含智障细种)。有义云。前伏使现以下。先明烦恼障伏断(云云)。既表于二障中。结是故二障乃至正使俱尽。故难依。章。其菩萨至究竟净。二障总见。然彼地前至皆此义也。烦恼障伏位。以此菩萨至助成胜行。智障伏位。初地以上至此文为证。二障断位。引证等已上约前六识。其末那下。末那此中亦无法执断义。折云。既云二障正使初地俱尽。切言断所知一分粗者。应与习气分作粗细二分以习气为一分细故也。非同始教所知障有多分地地别断。此初地与始教金刚位齐(文)。一义云。终教心知障种子初地顿断义。章文分明也。如难势。但一分粗等之违文如折会。是通途之义故。不委细注。
问。终教心初住以上烦恼故留义。依凭何经论欤。答。章。是故梁论等(云云)。指事云。是故梁摄至出世净心第三云。菩萨有二种。一在凡位。二在圣位。从初发心说。十信以还并是凡位。从十解以上悉属圣位。今得意引文○又云。十解已上者。第四卷云。菩萨有二种。谓凡夫圣人。十信以还是凡夫。十解以上是圣人。言不堕二乘地者。此非论文○一得意引○二此释成上论文。释曰。既称圣人。由是明知。不堕二乘地言。仁王○下卷云。入生空位圣人性故。今得意引文○而不取证等者。此非经文。此作二释。一虽不经文。而得意引文○二此释成上经文。释曰。虽得人空。唯是似证。非实证也○(文)。起信少分见法身事。上行位章已引论疏了故略。此等经论虽无烦恼故留之文。名出世圣人。不堕二乘地故。于烦恼障得自在也。本业经上云。佛子前三贤伏三界明。而用粗业。何以故。当受生时。善为种子。爱为润业。受未来果故。名息用而不断爱用(文)。此文留惑受生见。问。所引弥勒问经论文。即见道中一切俱断(云云)。尔者二障共断欤。答。既合声闻见修所断烦恼。见道顿断(云云)。知先烦恼障也。付之正论文断能障利生之惑见。智障岂不障利生之行欤。况已证真如法界(云云)。智障何可残欤。是以章文二障初地断尽之义。成立引论证了。此文为证(云云)。若约烦恼障者。引证颇不足也。如何。答。论既云。见修道中一切烦恼(云云)。纵虽智障亦障利生之行。见道所断先烦恼障也。若依真如云见道二障断尽者。岂见道即佛果欤。知当分所断云事。立义未定。二障二障断尽。引证何相违欤。
八。问。所引无性摄论文。转染末那等(云云)。尔者终教心。末那惑障初地顿断欤。答。章。起尽顿断。见。付之正断孔目章文。引无性摄论转染末那等之文毕。如是等文并属初教(云云)。既是初教义也。岂可顿断欤。加之下寄在门之中。引无相论证末那烦恼通见修二位之义了。无性摄论亦同此说。如上所引。指同。尔者唯非师资相违。剩似自语参差。云何。答。终教心。烦恼种子初地顿断云事。不及异论。仍解释起尽。末那惑种一向顿断。见。但孔目章。别无性摄论等并属初教释事。无性摄论心。末那或种初地顿断事勿论也。而种子习气之粗细之断位寄见修二位之名目故。云属初教也。是以孔目一处解释引转染末那之文。释成初地顿断之义。次下文无相论抄指同事。是又末那烦恼顿断之义引证。全非相违也。集云。使行稠林章云。是文初教据者。见修道言通真进故(文)。孔目(唯识章)云。五约对治道辨有无再断之位分者。末那识于无漏道即说无有识。何以故。于无我理成其妨故。若说灭时。初见道位即灭末那○故无性摄论云。转染云转染污末那○转复清净。转清净者即灭习气。人云在修道中。灭俱生我。末那俱生并无明心烦恼修道断者。此义不然。末那一起相续缘我不废。因何得改境起其法执。若起法执。何名缘一类我尘。问末那何唯是俱生。答。末那不缘于外。缘义不缘名。故不得起分别我见。问。论云。俱生我修道断。因何末那是俱生我非修道断。答。俱生修道断者。是寄位语○今将分别俱生粗细之相。寄现见修。非谓实断(文)。同第三(使行稠林章云)云。俱经论中。约见修及九地十一地等。明断惑不同及粗细者。皆初教所摄。如十卷百论判○如无性摄论。转染污末那○转复清净如是等文。并属初教(文)。又云。依终教。烦恼有十六门。一二障。二○三皮肉心。四阐提等。四障等列了云。上十六门烦恼义。当熟教分亦得。通初教中真进说(文)。复古云。孔目使行稠林云。如是等文并属初教摄。今释终教。何以引此下文云。义当熟教分亦得。由通初教中真进教说(文)。此记心转染末那文通终教与真进之二教得欤。
章。宝性论云。不净等(文)。折云。故宝下论中前引经言。文殊师利。如来如是○观察一切众生法性。不净有垢有默。故今所引即牒此文○解云。下言论云者。此非宝性自释。有云。即智论中说也○故论下未详何论(文)。指事云。言故论说名无间生习气者。瑜伽论云。习气者亦有二种。谓无间生习气及前生习气故(文)。
问。终教心末那智障相应欤。答。准至相大师解释。不可相应也。付之问。摩诃萨名言限地上欤。章论释。地上名摩诃萨(云云)。付之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者菩萨通名也。何限地上欤。答。地上名摩诃萨者。自本地上菩萨故。云地上也。摩诃萨言谓不通地前也。寻云。论释者何得欤。答。
问。终教心第八识二障相应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相应者。当章前后全无第八识烦恼之断位。若云不相应者。三细梨耶岂非法执细分欤。终教心识既立三细梨耶。尤可法执相应欤。答。且对始教尚拣差别。但释七转之断位。实断惑之义可通第八也。故回心章。二乘不断证三细(云云)。又当章。不异真如是烦恼义。如起信论说(云云)。是又可通三细法执也。问。终教心惑智同时欤。十地论二云。此智尽断为初智断。为中为后非初智断。亦非中后。偈云。非初非中后故。云何断。如灯焰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文)。玄十疏六(上)钞十四(上)广释之。初中后二释。一相翻门。智起惑灭。惑灭智起。惑智同时云三时也。二相续门。此付唯智分三时。所诠者惑体智体缘起无性。断而不断。不断而断也。若离缘起。前后同时等义皆不许之。故唯识等低仰明闇等喻。惑智同时之义。玄疏等皆破之不许也。
章一切法即如者。维摩经文也。
问。寄二障之时。地前渐除烦恼等者。约种子欤。约现行欤。答。指同起信。而起信。人执初住已上顿伏现行。种子地前故留也。法执初地以上伏断现种等也。起信疏下可见。梁摄论等者。第九如所引。又云。十解以上等者同第三(取义)。又云。地前等者同十三(取义)。又云。其人执等者。同第七(取义)又仁王等者下卷。本业下云。时诸大众中。有百千天子。闻是法门。发初住心。舍凡夫法。修行伏忍。得入住明观法(文)。起信云。
问。此十八门除始终二教实断之义欤。答。第十三门始教实断也。故知始终二教等(云云)。望圆教之实义者。寄在随一也。折云。十三寄烦恼显见修○然是法相宗正义。今以义窍定故为寄(文)。又云。第二明寄○此中不明前科。当教实有所断故云寄也。此释约多义欤。问。皮肉心者通二障欤。答(云云)。梁摄论十一如所引。不见通别之义。要问上云。三惑分别者。遍行通三惑。别境亦通三○烦恼唯皮肉。若约寄位即通三。随烦恼等亦皮肉。若约粗细说。即通皮肉心(文)。瑜伽四十八云。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一者在皮粗重。二者在肤粗重。三者在实粗重(文)。
问。七十三云。何等名为三种粗重。一恶趣不乐品在皮粗重○二烦恼障品在肉粗重○三所知障品在心粗重(文)。灯会二文云。又四十八于所知障立皮肤肉三粗重名于烦恼障。但标总名。理实皮肉心等三名俱通二障不别说。是烦恼所知。第二属烦恼。第三属所知障(文)。问。摄论心寄三惑显三祇(云云)。今此三祇三贤十地云何配当欤。答。摄论十一说三种三僧祇。一三阿僧祇初僧祇(地前)。第二僧祇(自初地至七地)。第三僧祇(八地已上)。二七阿僧祇。三三十三僧祇。而以三十三僧祇合为三大劫。如次除皮等三惑。初僧祇(地前)。第二僧祇(前三地)。第三僧祇(四地已上)也。时量皆初三僧祇量也。问。三十三僧祇者。三十三僧祇欤。三十三僧祇欤。答(云云)。折云。谓地前方便地自有三僧祇。十地名正地。有三十僧祇。共三十三也。虽通三十三。今唯约十地各有三心故。云三十三僧祇中说(文)。付此记释。一云章显地地三心(云云)。故三十三僧祇也。一云。今为取地地三僧祇通指三十三僧祇也。摄论九云。为除皮烦恼障入初地。为除肉烦恼障住初地。为除心烦恼于初地。何以故。地地并烦恼有三品。上品名皮。中品名肉。下品名心。上品者下品道所破○乃至第一地。其义亦尔。约此三品故。各立三阿僧祇。是故异部执三十三阿僧祇(文)。
二障三处过者。地持第七。瑜伽四十八。初地(烦恼所知)第八地(烦恼所知)如来地(烦恼所知)瑜伽者。烦恼但烦恼障粗重(云云)。无皮肉心言。知障分皮肉心。唯识十云。虽诸住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文)。
述记十云。三劫分齐成满位故。无漏观心初起·无间·圆满别故。现起二障多分·少分·全无漏故。一切烦恼分别俱生永害·不行·毕竟离故○无漏心未得·有相·无相满故(文)。
问。金光明经。于地前地上金刚心三位。如次得化应法三身欤。答(云云)。进云。章寄于三位以显三身(云云)。付之三身者是佛果圆满之功德也。何于三位别时可得之欤。若云依终教意初住已上当位分分化身者。法身岂非初住已上少分见欤。答。一义云。依于三位断三惑至佛果圆满三身也。非谓三身别时修得也。故经结云。是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也。一义云。准慈恩解释。于三位得见三身。非自所现欤。解释如次下。但经得现化身得显应身得至法身(云云)。乃至结云如来具足三身(云云)。如何。指事云。最胜王经第二卷云○何者为三。一者起事心。二者依根本心。三者根本心。依诸伏道起事心。尽依法断道。依根本心。尽依最胜道。根本心尽。起事心灭故。得现化身灭故。得显应身。根本心灭故。得至得现化身。是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今得意引文(文)。折集等引金光明分别三身品。文同指事所引也。准抄二上。金光明开化身合法报(云云)。可见。
九。问。金光明经心。起事心者何识欤。答。章。是第六识(云云)。付之楞伽起信等心分别事识者。可通七转识(见)。故抄八下释楞伽三识云。如来藏心以为真识。现即第八○余七皆名分别事识(文)。例金光明起事心。尤可通转识也。是以慈恩大师见修一切烦恼诸相应心名起事心(文)。诸相应心言。尤可通六识(见)。何况前五识之伏断一向任第六识。起事心识言何可限第六欤。答。一义云。前五识伏断专第六识能故。约本第六识(云云)。问。金光明经心依根本心者何心欤。答。章。是末那(云云)。付之准起信义记。依根本心者。六识细分第八粗分(见)。加之慈恩大师。以起业心依根本心(云云)。如何。答。宗家心。起信末那不说之论故。以末那摄本转二识也。但宗解释别途废立。强不可和会欤。指事云。大乘基云。依诸伏道起事心灭故。得显化身。此说见修一切烦恼诸相应心。名起事心。发生诸业及诸果故。名起事心。生死本故。障随类身。修圣道烦恼折伏故。说诸伏道○起事心灭故得随类化身。善不善业相应心。名依根本心。业是趣生所依本故。善修□道便断诸业故。说诸断道○依根本心灭故。得显现佛应身□有苦果相应心。名根本心。生死根本自体性故○根本心识故。得至声闻声闻智法身。彼经意说烦恼炽盛不悔灭者。不见五趣随类化身。若悔灭者得见化身。虽悔烦恼。业炽盛者。不见应身。息恶业者。见佛应身。二死苦果未分。未分能灭除者。不见法身。若分全除随应。得见佛之法身○今章家意如文说也(文)。第六七门。彼经云者。上金光明也。而指事引最胜王经第二。折集等金光明第一三身分别品指。二经同本异译故。文义多同也。但章思惟分别相者。金光明文也。最胜第二遍计所执相(云云)。问。金光明心迷何性远离三身欤。答。章。迷三无性所起烦恼(云云)。付之正所引经文。为三相故有缚有障(云云)。三相者。无诤三性也。有□深义。迷三无性释欤。答。迷情实有为本故。专迷都无如幻真空之三无性之理也。不觉此无性之理故。迷三性故。三相有缚等。说也问。金光明经心。三性三身云何配释欤。答。经文不分明。付之最胜王经述记第四云(胜庄师)第二显德。谓于遍计所执自性通达无相。悟入空性除遣所执。至于化身。又复由此通达实性。即能永断杂染依他。至于应身。得无上觉。由此永断客尘烦恼。圆成实性反显清净。至于法身。是故诸佛具足三身(文)。
十。问。阐提不信障等四障。如次十信三贤除之欤。答。尔也。付之四障之中后二所知障(云云)。纵虽终教心。何地前可断所知障欤。就中唯识论中。下乘般涅槃障第五地断之(云云)。是以慈恩大师唯识中引宝性论四障毕。第三所知障五地断。缘觉舍心障七地中断(云云)。如何。答无上依经上卷佛性论等所说。地前四位伏四障事分明也。不可及异端。但唯识论并他宗解释。依种子断位故。不可相违也。寻云。佛性论并二四行中破虚空者初地得之(云云)。知第三声闻畏苦障初地断之。如何。答(云云)。指事。又经论中但云四行对治四障(云云)。不云分明十信三贤。云何。答。佛性论二。无上依经上。指事云。言成破虚空器三昧行者。佛性论云。从初地已上能得此三昧。则破虚空等执○问。既从初地已上能得此三昧。云何地前得此定耶。答。修定因行故无妨也(文)。佛性论第二云。复次有四种因。能除四障得如来性义○一憎背大乘。是同随障。为对治此故。佛说菩萨修习信乐大乘之法。二○外道障□若波罗蜜三○声闻障○菩萨修习破虚空三昧定三昧者。从初地以上能得此三昧。则破虚空等执○四○独觉障。为对治此故。佛说修习菩萨大悲○复次果相义应知。果相者有二处。一者地前凡圣二位不得四德。二者十地诸位。地前有如是信乐等四德。为清净佛性因。为对治四倒。如来法身四相功德波罗蜜是其果(文)。地前凡圣者凡十信圣三贤也。折云。若四障四位四行四因文出无上依经。若四报文出仁王经(上卷)无上依经云○(私云。四行四障。与佛性论大义一同之故略)。为除四惑说四圣道(即是翻显四位。谓信经行向也文)。唯识义(基师)云。宝性论中或说四障○十信第六信伏初障。信不退故。十住第四住伏第二障。分别我见粗不共故。此二种子入初地断。第三所知障五知断。乐于下乘涅槃障五地断。故缘觉舍心所知障十地断。六地犹观十二缘故。或初二烦恼种见道断。后□□□□金刚断(文)。问。以四障寄地前四位(云云)。何教心欤答。下□□□□教(云云)。付之十信既成位尤可始教义。如何。答(云云)。折云。问。演义指贤首意始教别开信位。全引此四位等文。结云。以上教义。故知十信亦成位也。若终教十信但是十住方便。自无别位。今章既约终教寄对说。清凉何特作此指耶。答。约寄正使地前除习气地上净。二义双明故云终教。若单取地前四位。亦即始教故。今章约大分说也(文)。
章。佛子四义(云云)。佛性论第二云。佛子有于四义。一因有二。一佛性。二信乐二缘般若波罗蜜。三依止破虚空定。四成就大悲利益。一因如父身分。二缘如母。三依止如胞胎。四成就如乳母。由此四义名为佛子(云云)(取义抄)。梁摄论第八云。佛子有五义。一显乐无上乘为种。二以般若为母。三以定为胎。四以大悲为乳母。五以诸佛为父。由此义故。得生佛家(文)。
谷辋辐轴。
问。以此圣轮四事譬地前四行欤。答。当章起尽尔也。付之。折云。宝性论云○言四轮者。一住如法国土。二依善知识。三调伏自身。四宿植善根。如圣王轮备有四物。所谓谷辋辐轴○释曰。此文四义合住如法国等四义。恐以义配信乐大乘行等。亦恐别有出家。未敢指定(文)。指事引佛性论第二。多同折引。又云。四习四位四定四德四报。全依摄论(文)。
问。以四障习寄显地上四位等(云云)。且习者种子欤。习气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余残习气者。既云正使地前除。纵虽寄在门。信住等之位全不可有种子断之义。故知正使地前除者。尤可约现行伏断也。尔者习气地上净者。无诤可种子(见)若云尔者。此文亦成证也(文)。之结释。岂非证终教初地顿断之义欤。以知于二障地前四位伏现行初地。顿断二障之种子。上准习气净云事。如何。答。终教心。知障种子顿渐事。上抄之。若依渐断之义者。烦恼障种子初地顿断义为本释成。此文亦成证欤。若依顿断义者如常。但此寄显位一门也。未必相当终教正断。只地上除习气之义相当终教义故。释亦成证也。折云。又此下问。若以此证前约位灭惑。又与前何别欤。答。若约地前除正使。地上除习气。即与前同。然于此二中。种种寄显。即与前异也(文)。集文异义同。复古云。又此下三结判此四障寄显四位。初二通烦恼所知。后二独所知障。指上经论为证也(文)。此化心□□□□以四障寄显地前地上四位。出经论文证毕。次宗家于四障释成□二障。为证四障即二障之义。指上经论。此文亦成证释给得欤(见)。证上终教智障初地顿断之义不见欤。
十一。问。付以四种变易寄十地。且于初地除因缘生死欤。进云。章初二三地除因缘生死(云云)。付之开经论说。初方便生死。次明因缘生死。尔者如列次。先除方便生死。次可除因缘生死。何背诸经论列次。于初二三地除因缘生死欤。答。一义云。传写误也(云云)。折云。言初二三地等者。梁论第十一正明四定四报等。都不言是何地等。而论中十地灭二十二无明处。说四种生死。却约初二三地。除方便生死。四五六地除因缘生死。七八九地除有有生死。十地至佛地除无有生死。以此得知。四报等分四位说也○章云。因缘生死者。然诸经论皆云方便生死。即是传写之讹尔(文)。复古云。章先举因缘生死者。刀笔误欤。无上依经上·佛性论二·梁论十一等。一方便生死(无明)。二因缘生死(无漏业)。故知初二三地除因缘生死者。传写误也。故玄十一释第二地所离云。三所感变易方便生死报。并是所离也(文)。又第十二释第三地所离云。又有离业障及报障。准前知之(文)。此等解释初二三地离方便生死(见)。一义云。密严疏第一。初二地为因缘生死。三四五地为方便生死(云云)。又真谛三藏般若疏云。初二地因缘生死。三四五地方便生死(云云)。如此等解释者。岂皆是传写之误欤。故知通途经论之说相。虽以所知障名方便生死。以无漏业名因缘生死。又以所知障名因缘生死。以无漏业名方便生死义可有欤。故佛性论第二云。由此四怨障故。不得如来法身四种功德波罗蜜。四怨障者○一方便生死。是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漏业。譬如无明生行。或由烦恼方便生同类果。名为因缘。如无明生不善行若生不同类果。但名方便。如无明生善行不动行。故今无明住地生新无漏业亦尔。或生同类或生不同类。生福行名为同类。缘结故。生智慧行名不同类。以智是真慧故。名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者。无明住地所生无漏业○譬如无明所生行也。是业但感同类不生不同类果。善行但生乐果。不善行但招苦报。故因缘生死(文)。准此文。以无明住地望移行亦名因缘生死事。论文分明也。例此无漏业望界外净土之报。正虽因缘。漏无漏敌对相违法故。望生死有漏行苦生灭之义边。亦可有为粗缘方便之义也。但论文。且感同类因缘之义释成故。不生不同类果释也。就义释。亦名方便生死之义。不可相违也。真谛般若疏云。从初地至二地因缘具足。名因缘生死。三地至五地死有方便。名方便生死(文)。依古抄引本文可勘。密严疏第一云。然国胜劣略有三重。广则七重略□□□者。一凡望共生。如西方。二从初地至七地。三者八地已上。密严土者八地已上二地。广七重者。如华严说。娑婆世界一大僧祇当极乐国一日一夜。乃至第六佛国一大劫当彼第七八光明清净佛土一日一夜(已上取义。自下全文)。如是两经开合虽异。其义不殊。不殊云何。今此经者。前三合为一。华严开三。此经就彼有功用行故。总摄彼七地以来所生净土。为第二重。彼华严中。就四生死分明为三重。谓初二地为因缘生死。三四五地为方便生死。六二地为有有生死。开此三死别立为三。无有生死以为第七。故知两教开合虽异。义则不殊(文)。三重密严经说。七重华严经也。虽广略异。净土分域大同云心也。寻云。华严寿命品。新旧二经共说十重佛刹。何但云七重欤(是一)。又四种生死配立。与章相违。加之既云四生死。何为三重欤(是二)。答。
问。以四种生死配当十地欤。答。章文尔也。付之诸经论中但虽除四种生死成四德。全地位配释无之。是以了义灯中破今义云。亦不配地(云云)。答。如折释。折云。言初二三地等者。梁论第十一正明四定四报等。都不言是何地等。而论中十地灭二十二无明处。说四种生死。却约初二三地除方便生死。四五六地除因缘生死。七八九地除有有生死。十地至初地除无有生死。以无有生死以此得知。四报等分四位说也(文)。寻云。付配位真谛般若疏并密严疏。初二地因缘生死。三四五地方便生死(云云)。加之密严疏。八地已上不配四生死。相违如何。答。灯云。古人方便生死在初三地。因缘生死四五地。有有生死七八九地。无有生死在第十地。隋唐摄论悉无文。无上依经及宝性论亦不配地(文)。无性摄论神廓疏第九云。五判位者。依梁论二十二无明惑十一粗重报中初八无明惑。四粗重是方便生死。故知方便在前四地。次六无明惑三粗重是因缘生死。故知因缘在五六地。次无明惑三粗重是有有生死。故知有有在八九十地。次二无明惑一粗重是无明生死。故知无有是金刚位。若是方便及因缘并有有生死。自地智自地断。若有生死障佛地。金刚断(文)。摄论十一云。论曰。首楞伽三摩提。释曰。此是十地菩萨及佛所行○能破缘觉自灭习气。即是无有生死(文)。摄论。有有生死无有生死料简。抄七(下卢遮那品)云。疏四种变易生死者○今依佛性论第二。略示名相。○三有有生死。即由前因缘感得变易异熟有果○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故。如上流般阿那含第二生般涅槃故。亦云。有此有果故名有有。四无有生死。即改变易脱。譬如生为缘有老死等过患。一期报谢后更无有有故名无有(文)。准此释。有有。有二义。初释变易有果上有无有生死之有故。云有有也。如上流等者。此比例未审。且一义云。于第三果现身得般涅槃云现般。生色界中有而证涅槃云中般。生色界已即得涅槃云生般。次有行般无行般等(云云)。中般已后或总名流般。故当上流中第二。故云第二生般。彼生色界如变易之有果。色界上般涅槃。得。如无有生死。无有生死。生死灭尽之义也。般涅槃。生死终尽之义。故如是比例欤。次亦云有此等解释又难得。且一义云。方便因缘之上有变易之有果故云有有欤。故有此有果(云云)。此有果者。变易体欤(见)。问。无有生死者取变易身最后一念断尽之处欤。为当变易念念断尽之义取欤。答。一义云。抄更无有有故名无有(云云)。此释取最后断尽(见)。又章生死永尽故云无有(云云)。难云。尔者。断位唯可金刚心一念。何通十地佛地欤。答。依第十地已上之行功故云尔也。佛性论第二云○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名为有有。如上流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余有一生故云名有有。四无有生死者。是三种意生最后身为缘。不可思惟退堕。譬如生为缘老死等为过失(文)。折引佛性论第三了云。释曰。虽名四种生死。然有四义。而无四生死。谓方便是生死缘。二因缘是生死因。有有是生死果。无有是生死灭时(文)。
问。我乐净等四德初地已上得之欤。答。章文。初地已上地地分得(见)。付之涅槃经云。后身菩萨有常净。二涅槃无我乐灭(云云)。天台净名疏十云。他解金刚已前无常乐我净。金刚已后有常乐我净。今解不然。金刚已前有常乐我净。何以故。佛性之法本自有之。非适今也。金刚已后无常乐我净。何以故。经云。十地菩萨更无量劫倒修凡夫事。若法身起应六道。同凡夫生灭。亦是应有无常乐我净(文)。惠远大乘义章云。佛性义如涅槃说。如来佛性义别有七。一常。二乐。三我。四净。五真。六实。七名为善。后身佛性义则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少见。我是佛义。不得同佛究竟自在故不说我。乐涅槃义。分相涅槃唯在佛果。不得永安故不说乐。理实通有(文)。
问。十地论。以于三地终心二障种子断尽欤。答。章。四地已去但微习(文)。又云。二障种子此地皆尽(云云)。断尽(见)。付之。疏七(上)云。论云。一切修道三缚及彼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记烦恼障三缚现行及种故。云彼因。与当地所知障种同灭故。云同无明习气。习气即种义也。抄十五(下)云。言与当地所知障种同灭者。以地地各别断所知障(文)。玄十二云○与当地所断所知障种同此位灭故。云同无明习气皆微薄。以未尽故但云薄也(文)。已上释义皆当地分二障断(见)。折云。若依清凉大疏。消此经论意即不同。以彼约十地。十地皆断二障修惑。至金刚位二障方尽○不同今章。约彼始教寄位说。今约终教寄位说。经意多含。二祖互释(文)。
第十门。集云。具云。信忍菩萨所谓善(初地)。达(二)明(三)中行者能断三界色烦恼缚。顺忍菩萨。所谓见(四)胜(五)现(六)法能三界心烦恼故。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七)不动(八)观惠(九)亦断三界色烦恼故。次寂灭忍菩萨。佛妙与菩萨(十地等觉)。共观第一义谛断三界心习无明。晋水曰。色烦恼缚者。昔以贪瞋痴缘于色境。造身口业为业所系。名之为缚。心烦恼缚者。此之三障唯意识俱故。名心缚(文)。不空译经。每忍举观喜离苦等名。五忍配位与罗什译同也。问。仁王经意。七八九地断何烦恼欤。答。章。色习烦恼(云云)。付之折云。故仁王下以义略引。不空译本云○无生忍菩萨。谓远行地不动地善惠地断三障色心习气。旧译亦云。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今章唯云色习烦恼。恐脱一字(文)。但集所引同今章经异本欤。
第十一门。本业上云。说七地云。以三空智观三界三习色心果报灭无遗余(文)。又说第八地云。无有色习无明亦尽(文)。说第十地云。二习无明今已尽灭(文)。又说第九地云。心习已灭无明亦除(文)。折云。言二习者。即色心烦恼种子也。言无明者。即所知障也。以此寄七地唯断烦恼八地已去双断二障(文)。
第十二门。三无性论上云○言不得者○此性永无有体故无不得。言不见者○依他性有体。以心不缘相故。此亦不有故。云不见(文)。
问。章文。既无现行则应入资粮加行(云云)。释何事欤。答。一义云。佛弟子最初心无分别现行云者。轻毛初。即应资粮等。何经一劫之时欤(为言)。付之始教心。资粮加行位犹应有分别现行。何释既无现行应入资加等欤。答。一义云。既无现行者。资粮等之位应入见道(为言)。若尔者。资粮加行应入见道云。文章违通途。如何。答。折云。既无下纵夺。破无现行夺彼不入资加。以资加位伏现行故(文)。集云既无下不入资加破(文)。问。章文。如无相论(云云)。集云。无相论检目录未见(文)。第二执识者。诸记皆引梁论第一。第一第八识也。以第七名第二识也。问。无相论心末那烦恼通见修欤。答。无性摄论。指同。而上摄论末那初地顿断也。尔者如上末那烦恼种子初地顿断。习气地上除欤。故余残未尽(云云)。智习气也。但今通见修二道事例证也。
第十四门。住行向三贤如次除邪师等。此义指事。未检正文(文)。次资粮位除邪师智者。唯识第九。说资粮位(云)。依因善友作意资粮(云云)。既依善友。知除邪师等也。又加行位中依四寻思四如实智(云云)。知除邪思惟七分资加故。云回心教也。
第十五门。唯识第十卷义也。
第十六门。六识烦恼寄至四地者。唯识第九云。四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入四地时便能永断(文)。又瑜伽七十八解深密等说。二随眠。一者害伴随眠(第四地所断也伴类)。二者羸劣随眠(第七地断尽)。三者微细随眠(八地已上断之)。依此等文也。
十一无明。二十二无明等(云云)。一异生障(执着我法愚。恶趣杂染愚)。二邪行障(微细误犯愚。种种业趣愚)。三闇钝障(欲贪愚。闻持陀罗尼愚)。四微细烦恼现行障(等至爱愚法爱愚)。五下乘般涅槃障(背生死愚。向涅槃愚)。六粗相现行障(观察诸行流转愚。相多现行愚)。七细相现行障(微细相现行障愚。无相作意方便障愚)。八作加行障(于无相作功用愚。于相自在愚)。九利他中不欲行障(惠辨陀罗尼自在愚。辩才自在愚)。十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大神通愚。悟入微细秘密愚)。十一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所知境界微细着愚。极微碍细愚)。如次十地佛地所断也。异生障者。分别二障通现种。后十俱生所知障。种现并俱品烦恼现。习。合。地地二愚付现行分之。故唯识论第九。每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云云)。述记(十本)释云。二是现行粗重是种(云云)。但探玄第十粗重二释。一种子。二者习气。依习气之义。十粗重亦通习气(云云)。折云。一执着我法愚。此是惑。以根本真智断。二恶趣杂染愚。此是业。以后得俗智断(云云)。地地二愚可准。十一重障二十二愚。深密第四瑜伽七十八等可见。
问。圆教心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等(云云)。释何事乎。答。折云。言不可说其体性者。不同前教。烦恼体是百二十根本烦恼及等流随烦恼等。所知障体是无明爱慢等。今并不说此也(文)。故章云。不分使习现种(云云)。是不可说之义也。晋经普贤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起一嗔恚心者。一切恶事中无过此恶。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嗔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文)。经总举一百障皆依嗔(文)。探玄十六云。虽诸烦恼皆悉遍障一切圣道。然嗔一种亲胜。菩萨大悲摄物。是故偏举于嗔以例余惑。又释。以嗔障最重故偏说之○释中言百千等。是总举。何等下别辨百门。于中寄位分五。初障十信行。二不乐佛法下明障十住行○菩萨万行不过五位。起一嗔心一切顿障。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今能障同亦皆无尽故。起一嗔成百千障。理实无尽(文)。唐经三十九大义同也。疏八(下)又大义同也。小相品一断一切断者。天子三重顿圆皆得十地因满故也。问。圆教约实以无可断与顿教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云何别乎。折云。问。本来清净与顿教何别。答。顿教唯约理说。今圆教中即事同理故。如清凉释无断无不断云。若无断者。一切契理故。无不断者。一断一切断故。即同圆教。若云尚无有断。何有无断。本性寂寥言忌虑绝为断者。即顿教义。今云本来清净者。即一切契理。本净故属圆教也(文)。问。三乘教中说一断一切断之义欤。答。大品经中有一断一切断之义(云云)。可勘。折云。又前下以一经容有多教故。三乘经中有此一断一切断者。即入别教(文)。
问。圆教中可谈所因之义欤。答。章。若摄方便○及所流所因(云云)。付之。
奥云。
文安四年正月十一日。于东大寺书写毕。
回向无上大菩提。
金刚佛子快舜祐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