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页 共 58 页
卍新续藏第 07 册 No. 0234 华严经疏注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五(入第七经下半)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二所依住通染净。长行三。初标。
尔时普贤菩萨(至)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二释。
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
然依异者。由于心乐。有差别故。上一乐饰好故。
或依虚空住。
乐无碍故。
或依一切宝光明住。
乐即质光故。
或依一切佛光明住。
怖众苦故。
或依一切宝色光明住。
爱离质光故。光作宝色。非宝发光。
或依一切佛音声住。
奉圣教故。
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手住。
求神护故。
或依一切世主身住。
求天护故。
或依一切菩萨身住。
菩萨愿力所任持故。
或依普贤菩萨愿所生一切差别庄严海住。
普安众生故。如何广大世界。依有情等小类而住。此有二义。一外由内感。故说依身。此复有二。一宿因力。颂云。业力之所持故。二现在转变力。即世主菩萨神力任持。摄属己故。二由无漏体事。大小无碍。得相依住。
△三结。
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二颂有二十二。文分两别。初总显。
尔时普贤菩萨(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遍满十方虚空界(至)处处现前皆可见。
一切世界依佛神力而住。故梵本云。一切依佛神通现。长行不列者。若列则余九非佛神通故。偈以此文。该于前十。皆佛神力。
△二别颂前文。分九。初依庄严住。
或有种种诸国土(至)炽然普现光明海。
举能显所。庄严之具。皆宝成故。
△二依空住。
或有清净光明刹依止虚空界而住。
△三依宝住。
或在摩尼宝海中复有安住光明藏。
△四有一颂依佛光住。
如来处此众会海(至)众生见者心欢喜。
禀佛教光。成世界故。
△五宝色光明住。
有以摩尼作严饰(至)覆以妙宝光明网。
以严及覆。影显依住。
△六有二颂。佛音声住。
或有刹土无边际(至)常见无央广大宝。
谓妙善所惑音声。有威神故。
△七有一偈。颂七八二住。
或有住于金刚手(至)常于此处转法轮。
兼显说法。
△八有六偈。颂依菩萨身住。
或依宝树平均住(至)斯由业力之所化。
若树若水。皆菩萨身。菩萨现故。长行但云菩萨。此中兼依佛身。此中虽有愿力。是上宿善所持。非普贤愿。
△九余八颂。皆颂普贤愿所生住三。初广大国土周法界故。
或有国土周法界(至)佛力显示皆令见。
前偈明净识所生。心外无体。故如影像。后偈难思业起。起不离空。
△二明微细国土调生自在。
一一国土微尘内(至)毗卢遮那悉能现。
然佛力现此。亦普贤愿收。故二段文皆兼佛力。
△三彰刹体性结归有在。
一切广大诸刹土(至)广大业力之所持。
初偈明刹依性有。有即非有。次半成坏更起。犹若寻环。后半结归普愿。兼显广业。
△三形相亦通染净。初长行三。初标。
尔时普贤菩萨(至)世界海有种种差别形相。
△二释。
所谓或圆或方或非圆方(至)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
非圆方者。三维八隅。皆非圆方。故云无量差别。山?形者。如山似?。皆取上尖。对上方圆等故。余并可知。
△三结。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二偈颂有十。分二。初一总赞劝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诸国土海种种别(至)汝等咸应共观察。
△二余七正颂前义。兼举因显果二。初二颂前十段。
其状或圆或有方(至)斯由业广意无杂。
摩尼轮者。即水漩之类。净?庄严。颂上山?门闼竞开。义兼宫殿。
△二七颂前无量差别二。初刹由因异。
刹海无边差别藏(至)诸流转法恒如是。
△二有四颂。自在由佛。
一毛孔内难思刹(至)毗卢遮那法如是。
一毛孔内难思刹者。更有一理。谓修行者居自报土。各各不同。佛摄众生。所现国土似彼报故。重重而现。不离一毛。
△四刹体唯约净刹。文二。初长行。
尔时普贤菩萨(至)或以佛言音为体。
略辨二十种体。然其刹体。诸教不同。或以八微为体。或以唯心为体。或法性为体。或一切法为体。今皆具之。谓众宝等即是八微。加佛音声。即九微也。一念心现。是唯识顿变。佛变化者。或通果色。或一切法。令三世间互相作故。又融上诸说。为无碍刹体。言日摩尼轮。即日轮也。香通质气。佛言为体者。无碍体事故。又依如来说力起故。
△二偈颂有十。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或有诸刹海妙宝所合成坚固不可坏安住宝莲华。
颂初二及第六不可坏金刚也。
或是净光明出生不可知(至)依止虚空住。
此一偈颂第三及第四。
或净光为体复依光明住光云作严饰菩萨共游处。
颂第五一切庄严光明。
或有诸刹海从于愿力生犹如影像住取说不可得。
颂二种体。愿力生者。颂佛力加持。如影像现。颂妙宝相。若兼二事。颂佛变化。
或以摩尼成普放日藏光珠轮以严地菩萨悉充满。
颂二种体。上半颂日轮。下半颂微细宝。
有刹宝?成焰云覆其上众宝光殊妙皆由业所得。
颂宝焰。殊妙之言。亦兼香也。
或从妙相生众相庄严地如冠共持戴斯由佛化起。
颂宝冠。宝冠亦佛化变。非正颂佛化也。
或从心海生随心所解住如幻无处所一切是分别。
颂一念普现境界。
或以佛光明摩尼光为体诸佛于中现各起神通力。
颂一切宝庄严示现。及颂后三体。摩尼光者。颂菩萨形宝。及宝华蕊。佛光明者。颂佛音声。声光成刹故。
或普贤菩萨化现诸刹海愿力所庄严一切皆殊妙。
结归普贤。
△五刹庄严。唯明净刹。文二。初长行。
尔时普贤菩萨(至)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其中或宝为严。或人或法。或说法修行。示现融摄。皆为严刹。以人法为宝故。人由说法因等。得庄严果。以果詺因。为庄严也。
△二偈颂。十颂分二。初一总显刹严。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广大刹海无有边(至)一切十方皆遍满。
△二有九偈。别颂上文。
无边色相宝?云(至)皆由诸佛能演说。
初一偈颂初妙云。次一偈颂第二菩萨功德。及第四菩萨愿海。次一偈却颂说众生业报。
三世所有诸如来(至)一切处中皆显现。
上六偈如次。颂后六事。
△六刹清净二。初长行三。初标。
尔时普贤菩萨(至)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方便海。
方便者。唯约净也。若约随宜摄物。佛应统之。则净秽皆称佛土。若就行致。唯净非秽。
然净有二种。一世间净。离欲秽故。以六行为方便。上二界为净土。二出世间净。此复二种。一者出世。所谓二乘以缘谛为方便权教说之。无别净土。约实言者。出三界外。别有净土。二乘所居。智论有文。二出世间上上净。此谓菩萨即以万行而为方便。以实报七珍无量庄严而为其上。今此正明菩萨。兼显二乘。
然出世上上净中复有二种。一者真极。佛自受用。相累兼亡。而为方便。二者未极。等觉已还。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未极之中复有二种。一八地已上一向清净。以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故其净土色相难名。二七地已还未出三界。无漏观智有间断故。非一向净。若依瑜伽。入初地去。方为净土。三贤所居。皆秽非净。此分受用变化别故。约此经宗。十信菩萨即有净土。故今此文。始自近友。终成佛力。皆净方便。故通万行。
然净方便即是净因。长行亦可为等流果。如云久近善友。得生有善友之刹中。故即十事皆净相也。
然望庄严有同。约门别故。望具因缘。当知亦尔。
又起具因缘。通于染净。此则唯净。庄严多约其果。清净多约其因。又前多修善。此多治恶。故于世界。此如洗涤。彼如粉绘。
△二释。
所谓诸菩萨亲近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
近友同善根。如善财夜天处广说。
增长广大功德云遍法界故。
知导慈云。大弥法界。
净修广大诸胜解故。
法门胜解。皆已净治。上三约位。地前也。
观察一切菩萨境界而安住故。
即初地证遍行如。故云观察一切境界。生如来家。故云安住。
修治一切诸波罗蜜悉圆满故。
见道之后。修道位故。余虽未满。一切皆修。若约圆融。亦得称满。
观察一切菩萨诸地而入住故。
初地胜进遍学十地行法。后后但是法行故。上三皆初地。
出生一切净愿海故。
初地发愿顺行。至第八地。一切皆成。故名出生一切愿海。而言净者。纯无漏故。
修习一切出要行故。
即九地二乘出要。唯止与观。菩萨出要。唯无碍辨。令众出故。
入于一切庄严海故。
十地二严皆成满故。
成就清净方便力故。
即是普贤佛功德也。十中前三变化净因。后七受用净因。上欲总收诸土故。依次竖配。若约横修。初心即可圆具。
△三结。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一偈颂。九偈分二。初一总明能所净。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刹海诸庄严(至)无量清净业力起。
前半方便。后半清净。皆上句果。下句因。
△二八别颂前文。
久远亲近善知识(至)国土无边悉清净。
初四如次。颂上四净。初地慈悲为首。故云为生修行。遍满真如。故云广大。第五偈颂修治净。及超颂第七愿净。以愿通初地八地。此据初地。故超颂也。第六偈颂前第八出要。第七偈颂第九。及却颂观菩萨地。地义通前后故。第八偈颂方便力。上来且配长行。其间亦兼余义。
△七佛出差别二。初长行三。初标。
尔时普贤菩萨(至)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出现差别。
△二释。
所谓或现小身或现大身(至)或示调伏无边众生。
十事五对。于海及种。有此差别。五中初二随彼类故。次一缘广狭故。次一随机宜故。五熟未熟故。
△三结。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二偈颂。十颂分三。初总标。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诸佛种种方便门(至)此是如来善权力。
△二有五偈。别释如次。颂前五对。
诸佛法身不思议(至)开悟群迷无有数。
△三四总结。
或于毛孔出化云(至)一切国土皆周遍。
既随心总遍故。刹海尘数。未足为多。
△八劫住不同。调刹住经。停时分也。随能感因。有长短故。文二。初长行三。初标。
尔时普贤菩萨(至)有世界海微尘数劫住。
△二释。
所谓或有阿僧祇劫住(至)或有不可说劫住。
略列有十大数。更有多少不同。如标结中及颂所显。并通诸刹。不谓净长。如大地狱。其寿更长。人趣却促。故极恶极善受时即多。更约异门。亦不可定也。十中唯九者。欠不可说不可说也。并如阿僧祇品。
△三结。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二偈颂。然劫但时分。无别义理。故此偈文转势颂之。分三。初二总标。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世界海中种种劫(至)以佛音声今演说。
许说颂上标也。
△二一通颂上列。
我见十方诸刹海(至)以愿种种各不同。
兼显修短之因。以愿力故。
△三有七颂。总结。
或有纯净或纯染(至)以一方便皆清净。
偈各一义。一明修短。通于染净。结以心想。二净劫住久。释以因深。三列诸劫名。染净相摄。四佛兴愿异故。入劫不同。五一多互融。齐摄双现。六时法相摄。普入无边。七结由心想。示以方便。一方便者。即了唯心也。一念与劫。并由想心。心想不生。长短安在。非长非短。是谓清净不坏于相。则劫海无边。
△九住劫转变差别二。初长行三。初标。
尔时普贤菩萨(至)有世界海微尘数劫转变差别。
此有二种。一者但约感。成住坏劫皆名转变。二唯约住劫之中居人善恶。令染净转变。
△二释具二。初一即是前义。
所谓法如是故世界海无量成坏劫转变。
言法尔者。法尔隋业转也。若尔何异起具因缘。因缘意在于因。转变意彰于果。又因缘通有。唯成不坏。如自受用因是也。
△二九释后义。
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转变。
遇恶缘故。净变为染。下文云。泉池皆枯涸等。
修广大福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修人天大福。令世界多染少净。故先云染。如下文云粳米自然生等。
信解菩萨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即地前以未断障。故非纯净。以净多故。故先云净。经多云染净。与前何别。或译人之失。或传写之误。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世界海纯清净劫转变。
即证发心居受用土故。但云纯净。
诸菩萨各各游诸世界故世界海无边庄严劫转变。
各各游者。即二地至十地诸菩萨。游戏神通。以多庄严而严一刹。或以一严而严多刹。所至染刹。则能庄严也。
十方一切世界海诸菩萨(至)无量大庄严劫转变。
大庄严者。即普贤位。严于微尘内刹。如上口光召众等是。
诸佛世尊入涅槃故世界海庄严灭劫转变。
庄严灭者。明失善缘而恶现。谓如来示灭。能事随灭。佛灭百年。乳不及水。况今之世。况于减极。稗为上味。铁为上严。
诸佛出现于世故一切世界海广博严净劫转变。
如弥勒来也。
如来神通变化故世界海普清净劫转变。
以佛神通。于何不净。净名足指案地。法华三变净土。即其类也。
上之十事。初总余别。不出业故。又初二属凡。次四菩萨。后三属佛。又约佛菩萨。即染令净。约于凡夫。即净成染。
△三结。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二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诸国土皆随业力生(至)一切普清净。
十颂如次颂前可知。
△十无差别二。初长行三。初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至)有世界海微尘数无差别。
谓前九辨诸世界。约相不同。随业染净。由于众生有差别故。今云无差。性无二故。故偈云业性起也。
又约权设。则种种差别。今约实说。则一切无差。如教法中。或说三乘。即是差别。说华严时。一切无差。
又皆是诸佛之所用故。一一融摄。等无异故。故前九差别。是此无差之差。今此无差。即是前九差之无差也。故法华云。众生见烧。净土不毁。二皆相即。由依此义。说净土中十八圆满。一一称真。皆周遍故。
△二释。
所谓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无差别。
海中包数同。则尽海之尘。一尘一刹。已是含摄之义。
一一世界海中诸佛出现所有威力无差别。
佛示威力同。
一一世界海中一切道场遍十方法界无差别。
道场同。同真性故。
一一世界海中一切如来道道场众会无差别。
众会同常随众故。
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光明(至)法轮方便无差别。
次四光明名号音声法轮方便。文并可知。上七皆约不动一。而普遍无差。
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尘无差别。
尘含刹海。
一一世界海中一一微尘(至)皆于中现无差别。
尘容佛刹。此二约不坏相。而广容无差。
△三结。
诸佛子世界海无差别(至)微尘数无差别。
△二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一微尘中多刹海(至)以愿力故遍世间。
十颂如次颂上十义。但第六约身。与前名体异耳。而前但约平漫无差。今显尘内重叠融摄无差之义。若云约共同事者。何以不言染同苦同。岂世界海中都无此耶。
此下入第八卷经。
○华藏世界品第五
△初来意者。前品通明诸佛刹海。今此别明本师所严依果。答世界海问。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准梵本。具云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遍清净功德海光明品。译者嫌繁。乃成太略。处中应云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品。谓莲华令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刹种及刹。为大莲华之所含藏。故云华藏。其中一一境界。皆有刹海尘数清净功德。故曰庄严世界。深广故名为海。有云世界依海。故立海名者。恐非文意。以下云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华中故。
其梵云严具。即是能严。其遍清净功德海光明。即显严之相用。依体有用。故致之言。今文举体摄用。但云华藏。
约事可尔。何因刹海。相状如期。略举二因。一约众生。如来藏识。即是香海。亦法性海。依无住本。是谓风轮。亦妄想风。于此海中。有因果相恒沙性德。即是正因之华。世出世间未来果法。皆悉含摄。故名为藏。若以法性为海。心即是华。含藏亦尔。然此藏识相分之中。半为外器。不执受故。半为内身。执为自性。生觉受故。如来藏识。何缘如此。法如是故。行业引故。
二约诸佛。谓以大愿风。持大悲海。生无边行华。含藏二利。染净果法。重叠无碍。故所感刹。相状如之。
是以出现品中。多将世界。以喻佛德。细寻文意。乃由佛德。世界如之。
三宗趣者。别显本师依报具三世间。融摄无尽为宗。令诸菩萨发生信解。成就行愿为趣。余如前品。但总别异耳。融摄之相。亦见前文。贤首立华藏观。复有十德。大同小异。如彼文说。
四释文。一品分三。三段如次。释华藏庄严世界之名。今初华藏因果自体二。初长行二。初举果属人。显因深广。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至)是毗卢遮那如来。
谓指此刹海。是我本师。修因所净。然因深广。有三胜相。
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
一长时修。刹海尘劫故。不唯三祇。
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
二于多劫。一一遇多胜缘。不唯胜观释迦等佛。
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
三于多胜缘。一一净多大愿。愿净国等。不唯净一无生忍等。由上三重。故云深广。然瑜伽起信等。约三乘教。一方化宜。一类世界。定说三祇。今约一乘。该通十方。及树形等界。故云刹海尘数。是以宝云经言。我为浅识众生。说三僧祇劫修行。然实经无量阿僧祇劫。修诸胜行。又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无尽。时亦无穷。况念劫圆融。文应克执。
二彰果体相者。植因既深。果必繁奥。然所依刹量。诸教不同。小乘但一娑婆。三乘有大小之化。或色究竟为实。或他方别有净邦。今一乘十佛之境。大小无碍。净秽相融。且依一相。说有边表。实则一重横寻无边。况复重重尘含法界。然准下别显。应有十事。一所依风轮。二风持香海。三海出莲华。四华持刹海。五绕台轮山。六台面宝地。七地有香海。八海间香河。九河间树等。十总结多严。今文之中。唯阙一河。文且分四。第一能持风轮。第二所持香海。第三海出莲华。第四华持刹海。然其刹因有其总别。已见上文。为显别义。且明一因。成于一果。
△今初风轮之因。即大愿等。亦如前释。于中文三。初总标数。
诸佛子此华藏庄严(至)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
△二略列名。
其最下风轮名平等住(至)一切宝色香台云。
平等住者。一遍持诸位故。二称实性故。余名可知。风并在下。宝在台面。以力遥持。
△三别举最上。
诸佛子彼须弥山微尘数风轮(至)名殊胜威光藏。
举最上者。胜力能持香海。故立其名。
△二所持香海。
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
以摩尼发光。普照一切。严海底岸。及宝色香水。故立此名。又藏识名海。其德深广。故流注名水。刹那性故。又佛性名水。远熏名香。闻未证故。涅槃亦云。有人闻香。
△三所出莲华。
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
蕊放异光。又发胜香。高出降伏。故立此名。又所发万行。一一觉性。故曰光明。皆能普熏。即香义也。
△四所持刹海。
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至)地海众树各有区别。
四方均平。总显形相。清净坚固。彰其体性。金刚围等。别明所有。即下别显。此为其本。一山。二地。三海。四树。各别区分。即总显多严。但阙一河。以下有别显。故此略明。下亦略颂。
△二偈颂。然长行偈颂有十例五对。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为八。九或超间。十或颂已重颂。故释颂文。不可一例。上下准之。此文略有四例。一宿因现缘。经离颂合。二所成果相。经略颂广。三现缘风轮。经广颂略。四山地海树。经有颂无。十颂分二。初二颂上因相。
是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即说颂言。
世尊往昔于诸有(至)今此世界无诸垢。
即辨因招果也。
△二余偈颂其果相四。初颂风轮。
放大光明遍住空(至)以昔愿力空中住。
皆上句所持。下句能持。初半偈以果持果。后偈兼明能成之因。前半离障愿。令清净故。后半无碍愿。依空住故。
△二颂香海。
种种坚固庄严海(至)普诣十方光炽然。
寻此了名。
△三有三偈半颂莲华。
光?成轮妙华饰(至)普应群心无不尽。
初一偈半释种种光明蕊。则显此华。以宝为体。次一偈释香义。就法以明。宝中出佛。佛出世主。如从质发香远熏之义。后一释幢义。演佛是高出义。调生是摧伏义。
△四有二颂。明刹自在。总颂上所持刹海。
华藏世界所有尘(至)所有庄严从此出。
初偈自在。一一称性故。即同时具足相应门也。心尘准思。宝光现佛者。依正互融故。后偈结归普因。故能含摄。
△二别显安布庄严。文六。初轮山。则是本师清净戒德内摄外防之所成也。长行中三。初总举所依。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至)住日殊王莲华之上。
山所依处。即地面四周。日珠王者。所依处地。故旧经云。依莲华日宝王地住。亦有言。大华之上。别有此莲。为山所依。义似不顺。所以地受此名者。前华名种种光明蕊。偈中云光?成轮。又云一切宝中放净光等。明知此华以宝为体。是则如日轮之珠王。以为莲华也。斯即总华之称。
△二别显体相。
栴檀摩尼以为其身。
前取坚利。且云金刚。今明具德。略有十相。上句身为总形。摩尼圆明。栴檀芬郁。皆戒之德也。
威德宝王以为其峰。
山峰。谓秀出孤绝。威伏诸恶。
妙香摩尼而作其轮。
山轮。古有二义。一山弯曲之处。二山腹朓出。如师子座。半月为轮。准下偈文。轮居山下。为山所依。
?藏金刚所共成立。
成山之缘。上举三事。各别有体。今显金刚内含光?。遍成其体。如世土石杂而成山。金刚遍故。得金轮名。上四自体圆满。下六外相庄严。
一切香水流注其间(至)摩尼为网周匝垂覆。
并在山间。文显可知。
△三结德无尽。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众妙庄严。
△三应颂有十。分二。初六山体相庄严。颂前别显五。初一总颂围山。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世界大海无有边(至)此由如来神力起。
初句所围。次二句能围。后句出因。言无边者。有其二义。一但总相显多。故云无边实有边表。二说有围山外者。是无边之边。不碍理而即事故。今云无边者。是边之无边。不坏相而即理故。
△二有一颂。颂前山轮。
摩尼宝轮妙香轮(至)清净轮围所安住。
△三有一颂。颂前山体。
坚固摩尼以为藏(至)内外映彻皆清净。
△四成山缘。
金刚摩尼所集成(至)放净光明普严丽。
△五有二颂。颂前水等诸严及加衣等。
香水分流无量色(至)光云四照常圆满。
△二四颂辨山妙用自在。亦显依正无碍。即颂前结文。
无量无边大菩萨(至)佛自在力或令遍。
△二台面宝地。即体心性定之所成也。长行三。初标所在。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至)大轮围山内所有大地。
△二别显体相庄严。
一切皆以金刚所成坚固庄严不可沮坏。
一地体。标以金刚。释以坚固不坏。遍华藏地。尽是金刚。故上菩提场地彻华藏也。
清净平坦无有高下。
二地相平净。下八皆庄严。
摩尼为轮。
饰以宝轮。
众宝为藏。
畜以宝藏。
一切众生种种形状诸摩尼宝以为间错。
间以异宝。
散众宝末布以莲华。
散宝末。布莲华。此二文显。
香藏摩尼分置其间。
分置香藏摩尼之宝。
诸庄严具充遍如云(至)所有庄严而为校饰。
充以庄严具。但云诸严。严有多少。三世佛国之严。而为严者。显无尽之严具也。
摩尼妙宝以为其网(至)如天帝网于中布列。
覆以宝网。隐映庄严。网有何用。普现佛影。此网何相。如天帝网。而布列也。又此帝网重现无尽。成上普现如来境界。及上一一境界。皆无尽也。
△三总结。
诸佛子此世界海地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
△二偈颂。十颂分二。前七颂前别显三。初四颂前八句。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其地平坦极清净(至)普覆于地为严饰。
小不次者。显前无优劣故。或重或广者。显义无方也。恐繁不配。可以意得。
△二颂严具如云。
密云兴布满十方(至)于此宝中无不见。
△三一偈。颂如天帝网。
其地所有摩尼宝(至)一切国土亦入中。
谓一宝既收一切。则彼刹诸尘复摄一切。即重重也。
△三总结。
妙宝庄严华藏界(至)如是一切诸神变。
结其所属。初偈结属道场。次属佛力。后结能知之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