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页 共 58 页
卍新续藏第 07 册 No. 0234 华严经疏注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一(入第四十三经下卷)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二证入诸法用文四。初明证入十句。
佛子菩萨摩诃萨入如是大威德三昧智轮。
初句明能证之定。三昧智轮尚顺梵语。若正应云智轮三昧。因定最胜。名大威德。次显所证法。谓证佛果法。初总明。
则能证得一切佛法。
无为果为证。有为果曰得。余八句别。
则能趣入一切佛法。
趣入释证。
则能成就。
成就释得。
则能圆满。
圆满通二。
则能积集。
积集约因圆。
则能清净。
清净谓障尽。
则能安住。
定能安住。
则能了达。
慧能了达。
与一切法自性相应。
定慧两亡。则自性相应。为证入也。
△二明离证相。
而此菩萨摩诃萨不作是念(至)若干趣向若干境界。
以无念方证故。尚不念无碍慧境。况所证法有若干耶。
△三徴。
何以故。
徴意有三。一何以证而无念耶。二何以一定得多果耶。三何以因定得果法耶。
△四释二。初略别释。答前三徴。
菩萨三昧如是体性。
一体性离念故。
如是无边。
二定体虽一。用无边故。
如是殊胜故。
三以殊胜故。因得果法。
△二广以通释。谓文广义通。通明上三句。于中分二。初总标。
此三昧种种境界。
境是定之所缘。
种种威力。
威力是定之用。
种种深入。
深入是定证契。三皆定体。皆言种种。故上云无边。具三又多。故云殊胜。
△二别显。
所谓。
有二十八句。句句皆有上之三义。
入不可说智门。
入即前深入义。不可说者。即无边义。智门即境界义。知智在说。说为智门。余句或有阙无边义。盖文略耳。
入离分别诸庄严。
入功德智慧不二之庄严。
入无边殊胜波罗蜜(至)那由他不可说广大智。
可知。
入见无边佛胜妙藏。
入不空如来藏。
入于境界不休息。
悲智之境。观度无休。
入清净信解助道法(至)入知一切诸佛心。
△三普德无尽四。初正显无尽。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及佛境界庄严前际。
谓非唯上列诸用。又能念念入多三昧。亦不能尽。
△二徴。
何以故。
徴意云。既念念入多。何以不尽。
△三释文有十句。
知一切法究竟无尽故。
释意云。此三昧缘境。究竟无尽故。上总下别。
知一切佛刹无边故(至)知一切幻心所缘法无量故。
△四喻况。于中有其三喻。喻前无尽。各有喻合。前二合中复加徴释。初如意随求喻。
佛子如如意珠随有所求(至)而珠势力终不匮止。
喻定心随应出法无尽。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不匮不息何以故。
徴意云何以出法不尽不匮息耶。
菩萨摩诃萨成就普贤(至)犹如影像无增减故。
释意云。了多幻境。皆同影像。缘至则生。何有尽耶。体无增减。何有匮息耶。
△二生心各别喻。
佛子譬如凡夫各别生心(至)相续不绝不可思议。
喻缘境无尽。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普幻门无量法故。
△三龙王附降喻二。初喻。
佛子譬如难陀跋难陀(至)此是诸龙无作境界。
喻入法无尽。
△三合三。初正明入法。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合滴如车轴。谓入广大法故。
住此三昧入普贤菩萨诸三昧门。
初句总。余句别。
智门法门见诸佛门(至)不可说广大幻网门。
幻网者。一切皆幻。互为缘起。相交映故。
知不可说不可说差别(至)有体性无体性世界门。
世界性空。是故无体。随缘染净。是故有体。又法性土故有体。事土从缘故无体。又净刹顺理故有体。染刹妄成故无体。
知不可说不可说众生想门(至)覆住仰住诸佛刹。
皆云门者。自他游入故。
△二入法时分。
于一念中皆如实知。
合前降雨之时。
△三入时相用。合前无边无尽无作境界。于中三。初十句明其相状。
如是入时无有边际无有穷尽。
合云无边雨无尽。次合无作境。无作即无功用故。
不疲不厌。
身不疲。心不厌。
不断不息。
不求断。不暂息。
无退无失。
谓未入常入故不退。已入永常故不失。
于诸法中不住非处。
无法所入所门。故不住非处。
恒正思惟。
无心不契故。
不沈不举。
正是入相。
△二明其业用。
求一切智常无退舍(至)色相身无有断绝。
随入一一门。皆有斯业。门门即不可尽。
△三徴释所由二。初徴。
何以故。
徴意有二。一云。菩萨岂无行满成佛。何以业用无际限耶。二云。设横显无尽可尔。何以一一门中用即无尽。
△二释亦二。一云。菩萨本为众生。生无尽故。用亦无尽。二释后意云。生及世界既如虚空。故随一门。即用无尽。如芥子中空。由此不但一门成多。一念亦能成多事矣。文三。初喻。
譬如然火随所有缘于尔所时火起不息。
火随薪缘。薪多火在。喻菩萨生界缘广用无有涯。
△二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一切众生悉使无余。
△三转徴释。
何以故。
徴意云。菩萨何以起多业用。
此菩萨摩诃萨为欲度脱(至)满足普贤所有行愿。
释意云。为普度生满普愿故。
△四结示劝修二。初结劝勤修。谓此菩萨心穷生界。定用无涯。故应修习。文二。初举所修之法。
是故诸菩萨。
此五字该下二段。其所修法有十一句。前之十句。别明无碍轮之业用。于中倒牒前来诸文。
应于如是种类。
业用非一故。如合龙喻中。入法众多。是种类义。
如是境界。
即定所缘。如前妄念缘境喻。
如是威德。
即通显定用。如前宝珠能出生喻。
如是广大。
此上三种。皆悉广大。一一无涯。如前不见三昧前际故。
如是无量。
数不可极。如前入不可说智门等。即无边故。
如是不思议。
并绝心言。如前不作是念有若干菩萨等故。
如是普照明。
皆与智俱。如前虽知诸法无作。而能示现一切作业。是权实明照故。
如是一切诸佛现前住。
体用齐于佛境。则诸佛现前。如前观十力地。至萨婆若故。
如是一切如来所护念。
如来护念。如前诸佛摄受已。入未来诸佛数故。
如是成就往昔善根。
非但现用自在。亦成昔善。如前功德解欲。悉清净故。后之一句。举定名体。
如是其心无碍不动三昧之中。
△二示劝修之相二。初略示离过进德。
勤加修习离诸热恼(至)顺三昧境界入难思智地。
△二别示离过进德二。初离过。
不依文字不着世间(至)不染着世事不分别境界。
△二进德。
于诸法智但应安住(至)知时说法不休息。
△二总结显示。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至)如是摄受一切众生。
远则通结前来诸段。近则逆结上来进德之文。欲一一配属。恐厌繁文。
△三定满成益。文属此定。意兼前九。于中有四。初外感佛加益五。初辨加所依。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如是大智慧三昧时。
谓在定时故。
△二显能加佛。
十方各有不可说不可说(至)微尘数诸佛而现其前。
△三正显加相。
与如来念力令不念失(至)皆悉成就无空过者。
△四加以成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满足(至)转一切佛微妙法轮。
△五徴释所由二。初徴。
何以故。
徴意云。普行既满。何须尽未来际行调生行耶。
△二释。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广大行三昧现大自在。
释意云。无障碍愿法应尔故。已成大愿。真能调故。
△二内德圆满益四。初牒前住定因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住师子奋迅智心意无碍。
通牒上文。
△二别示所满。
其心恒住十大法藏(至)一切世智无能称述。
十表无尽。
△三总结究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到(至)示现调伏一切众生。
△四徴释所由二。初徴。
何以故。
徴意云。菩萨以何能满尔所德耶。
△二释。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法如是故。
△三上摄佛果益三。初正明。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三昧(至)令入最上智。
△二徴。
何以故。
徴意云。上是佛德。何能摄耶。
△二释意云。住此三昧。所以能令所作无余。同如来故。于中有三。初正显无余之业。故皆云一切。
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至)则住一切智平等性。
△二明作业行相。
于此法中作如是业不作余业。
初句总显。依前而作更不作余不足之业。次显其作义。
住未足心住不散乱心(至)住决定心住不变异心。
后总结前作。
如是思惟如是作业如是究竟。
△三逐难重释。谓广前作如是业。不作余业。文三。初略标举。
佛子菩萨摩诃萨无异语异作有如语如作。
如作通身及意。
△二徴。
何以故。
徴意云。何以不作余耶。
△三广释。释意云。若作异前非菩萨故。文有十喻。即为十段。各自有合。初金刚不坏喻。
譬如金刚以不可坏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于不坏。
喻行体坚牢。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离诸行法。
△二真金少色喻。
譬如真金以有妙色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于妙色。
喻善业外饰。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离诸善业。
△三日轮光明喻。
譬如日天子以光明轮得其名终无有时离光明轮。
喻智慧圆明。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离智慧光。
△四须弥四峰喻。
譬如须弥山王以四宝峰(至)终无有时舍离四峰。
喻善根超出。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舍离善根。
不合四峰。若合。可以四菩萨行而合之也。
△五大地能持喻。
譬如大地以持一切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能持。
喻大悲荷负。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舍离大悲。
△六大海含水喻。
譬如大海以含众水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于水。
喻大愿普育。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不暂舍度众生愿。
△七军将明战喻。
譬如军将以能惯习(至)终无有时舍离此能。
喻习定防冤。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舍离此行。
△八轮王护世喻。
如转轮王驭四天下(至)令无横死恒受快乐。
喻定清物感。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乃至令其究竟清净。
△九植种生长喻。
譬如种子植之于地乃至能令茎叶增长。
喻行增物善。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能令一切众生善法增长。
△十时雨生种喻二。初喻。
譬如大云施夏暑月降霔大雨乃至增长一切种子。
喻法雨普成。
△二合二。初正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修菩萨行雨大法雨乃至。
云乃至者。越初生种。直合终成就。由应时而降故。获斯十四种益。
能令一切众生究竟清净。
得智果净二障故。
究竟涅槃。
得断果达无相法故。
究竟安隐。
得恩果住大悲故。
究竟彼岸。
得所依清净究竟彼岸果。上四自利。余皆利他。
究竟欢喜。
了有情行。令他欢喜。自离十怖。则自欢喜。
究竟断疑。
得断疑。
为诸众生究竟福田。
成应供。次下七句由此而成。
令其施业皆得清净(至)置诸众生一切智处。
文并可知。
△二徴释二。初徴。
何以故。
徴意云。菩萨依何行力说法。成斯大益。
△二释。释意云。由成大智。证法界故。尚能严净无量胜行。岂止成众生耶。文二。初标。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法(至)不可思议无量诸行。
△二释文三。初列所净功德。
所谓能净诸智求一切智故(至)常见一切佛兴世故。
△二结其广多。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至)不可说清净功德。
以别说难尽故。
△三显能净因。
于如是等三昧境界(至)同分善根淳净力故。
同分善根者。一一善根回向法界。成主伴故。
广大誓愿欲乐力故(至)无尽之福无对力故。
超诸世间。等法性相应所修之福。故超于世。法性不并真。故无有对。
△四正同佛果益二。初正显同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至)同去来今一切诸佛。
先标次徴。
何者为十。
后列。
所谓得诸相好种种庄严(至)诸佛境界同于诸佛。
等觉之名。由此而立。
△二问答料拣。先问二。初牒前同佛。
尔时普眼菩萨白普贤菩萨(至)得如是法同诸如来。
△二陈己所疑。
何故不名佛何故不名十力(至)何故不名住实际者。
上九句疑不名为果。下二句问不舍于因。
何故修行普贤行愿(至)不能究竟法界舍菩萨道。
△二答二。初赞问牒疑。
尔时普贤菩萨告普眼菩萨(至)乃至不能舍菩萨道。
△二正答所问三。初法说。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是则说名普贤菩萨。
文有十一段。次第答前十一句问。在文易了。意犹难见。谓何得已入十力而普行无息耶。今总以喻显。如人习诵。虽已得通。而数数温习。不如久精。下香象喻。显相虽相似。而体不同。故缨络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亦似功用满位。比无功用也。亦显得果不舍于因。尽未来际皆位后普贤故。
△喻中分三。初举象王依正胜严。
佛子譬如伊罗钵那象王住金胁山七宝窟中。
伊罗钵那。此云香叶。常居第一金山之胁。
其窟周围悉以七宝(至)调良善顺心无所逆。
△二象王神变自在喻。
若天帝释将欲游行(至)于一一头化作七牙。
准贤首品。但有六牙。或是译者类后三七。便言七耳。若作表义。于何不可。
于一一牙化作七池(至)象之与天更互相似。
无能分别此象此天者。正意取此。以喻菩萨等佛之义。
△三不坏本质而能现。
佛子彼伊罗钵那象王(至)受天快乐与天无异。
△三法合四。初具众行严。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合前依正。
修习普贤菩萨行愿(至)到诸菩萨行愿彼岸。
△二明因果无碍二。初明修无碍行所为。
为欲安处菩提之座成一切智得最正觉。
合前神变自在。上为果。下为因。
增长普贤广大行愿(至)度脱一切苦恼众生。
△二正显无碍行相二。初总明。
不舍普贤道现成最正觉。
以法界因果无障碍故。
△二别显三。初显因门果行。文有四果。
现不可说不可说成正觉门。
智果。
现不可说不可说转法轮门。
说法果。
现不可说不可说住深心门。
般若相应果。
于不可说不可说广大国土现涅槃变化门。
断果。
△二显果从因行。
于不可说不可说差别世界(至)修普贤行而成正觉。
明果从因行。及说得时。不同随物现故。
△二显果门因行。
复于一切诸佛刹中(至)种种教化调伏之法。
△三结成不坏因而现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
此下合前不坏本质而能现。
本身不灭。
即因不坏。合在窟无变。
以行愿力于一切处如是变现。
即能现果。合在天神变。
△四徴释重合二。初徴。
何以故。
徴意云。因果相违。云何因门现果。果复为因。
△二释意云。调众生法。应如是故。文二。初释果作因意。
欲以普贤自在神力(至)自在能证一切知故。
△二释因现果意四。初法说。
佛子汝应观此菩萨摩诃萨(至)自在受用一切智法。
谓不舍因而现果。
△二举前喻显。
如伊罗钵那象王不舍象身(至)同于诸天无有差别。
△三重以法合。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于佛法中无所分别。
上明不舍因而现果。下明不坏果而现因。
虽知诸法普皆平等(至)而修菩萨行相相续不断。
△四叹胜。
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至)当如是人心得清净。
△三结。
佛子此是菩萨(至)无碍轮大三昧殊胜心广大智。
△三总结十数。
佛子此是菩萨摩诃萨所住普贤行十大三昧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