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油轮罪】 (术语)以轮压造油,杀害麻中虫之罪也。十轮经四云:善男子譬如压油,一一麻中皆生诸虫,以压油轮压取之,即得油。善男子汝等当见压油之人,于其日夜应定杀几众生。若复有人,以是十轮压油,一轮一日一夜压油千斛如是乃至满千年,其压油人,得几罪耶?地藏菩萨言:甚多,世尊!是人罪量无数不可知,唯佛与佛知之。经中更比于淫女舍,酒家,屠儿,旃陀罗等,校量其罪轻重。
【牙菩萨】 (菩萨)又名金刚药叉。不空成就(释迦)四亲近之第三,东方之菩萨也。为忿怒形,而以半三胡,如牙者为三昧耶形。密号之猛利金刚也。见胎曼大钞一,秘藏记钞十。
【牙字】 (术语)金刚牙菩萨之种子字也。字有他恐怖之义。牙亦具食啖他而恐怖之义。故名字为牙字。瑜祇经曰:“金刚怖食啖牙字发光明。”
【哑法】 (术语)无言之行也。哑者聋哑之哑。业疏四下曰:“十诵云:若受哑法偷兰,以同外道故。故僧祇中,不得不语法。若欲方便少事不语,得至半月。于布萨时。应共语问讯问事答事咒愿等也。”小乘以无言之行为外道之哑法,禁之。大乘不然。
【哑羊】 (譬喻)羊之哑者,譬至愚之人也。梵Eḍamūka。
【哑羊僧】 (杂语)四种僧之一。见“僧”条。
【哑羊外道】 (流派)天竺有外道,如哑羊不语,以为胜行。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二。
【哑子得梦】 (譬喻)哑者得梦,不能语之,以喻自然自得之境,不可以言语与他谈者。无门关赵州狗子则,无门着语曰:“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此即以心传心端的,言诠不及,意路不到,决不关他唇吻之意也。
【烟盖】 (杂语)香烟蟠作盖形者,贤愚经六曰:“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
【咽罗】 (异类)龙王及象王之名。可洪音义二曰:“[口*垔]罗或云翳罗婆那,或云伊罗婆那,或云哀罗跋拏,或云蔼罗伐拏。”见[口*垔]罗那条。
【咽尼】 (术语)又作咽尼。佛之德相也。译曰鹿王。玄应音义四曰:“[口*垔]尼又作咽,同于坚、于见二切,此译云鹿王。”见“伊尼延”条。
【綖】 (术语)与线同字。梵语修多罗Sūtra,直译为綖。义译为经。两译双举为綖经。经文为如线之贯物,使不散逸,贯穿连缀文句与义理者,故喻之为线。见“修多罗”条。
【言阿】 (术语)言悉昙之最初阿字也。又,总云梵语。以一切之梵字皆有阿点故也。
【言便】 (杂语)言论上之便宜。俱舍论二十六曰:“然说见言乘言便故。”
【言陈】 (术语)因明学之语。宗因喻之所陈于言者谓之言陈,意中有所许者,谓之意许。因明四相违中,法差别相违因,与有法差别相违因者,立者于言陈之外,别有意许,故就其意许而付相违因之过失也。宋高僧传(药山传)李翱评复性书曰:“其文则隐而不援释教,其理则彰而乃显自心,弗事言陈,唯萌意许。”
【严炽王】 (人名)严炽王闻大萨遮尼干子赞叹释尊说深法而生解。见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延促劫智】 (术语)谓佛之智力伟大,得自在超越伸缩劫(时间)也。
【炎刀】 (物名)狱卒所持之刀,刀身发炎者。往生要集上本曰:“炎刀剥割一切身皮。”
【炎点】 (术语)涅槃之猛炎,能烧尽生死,故曰炎,涅槃点谓之炎点。见“涅槃声”条。
【言端】 (术语)如以空之一言示不空非不空也。总为圆教之言诠。见“三谛”条。
【言断】 (杂语)言语道断之略。二教论上曰:“言断心灭。”
【严佛调】 (人名)后汉沙门。与优婆塞安玄同译法镜经等者。开元录一曰:“沙门严佛调,亦云浮调。”佛调二字,或为梵语。
【阎浮】 (界名)见“阎浮提”条。又(植物)Jambu,又曰剡浮,琰浮。旧称阎浮。新称赡部。译曰秽。树名。嘉祥之法华经义疏八曰:“阎浮者,此云秽。”善见律十七曰:“阎浮子,其形如沈菰大,紫色酢酣。”参照“阎浮树”条。
【阎浮那提金】 (杂名)见阎浮檀金项。
【阎浮树】 (植物)印度所产之乔木。学名Eugeniajambolana,虽为落叶植物,而其期极短,新叶相续而出。其叶为对生叶,叶端尖。四五月顷开花,为淡黄白色,形微小。果,最初为黄白色,渐渐变为橙赤紫色,及熟,则带黑色而为深紫色。形及大,略似雀卵。其味涩,少带酸而甘。南本涅槃经九所谓:“庵罗树及阎浮树一年三变”者是也。参照阎浮及阎浮提条。
【阎浮檀金】 (杂名)Jambunadasuvarṇ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阎浮提】 (界名)Jambudvipa,旧称阎浮提,琰浮洲,阎浮提鞞波。新称赡部洲。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智度论三十五曰:“如阎浮提者,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俱舍论十一曰:“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无热池。(中略)于此池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玄应音义十八曰:“剡浮或云阎浮提,或作谵浮,又云赡部,皆梵音讹转也。剡浮者从树为名,提者略也,应言提鞞波,此云洲也。”西域记一曰:“南赡部洲,旧曰阎浮提洲讹也。”
【盐官】 (人名)杭州盐官县镇国海昌院齐安禅师,海门郡人,姓李氏,生时神光照室,出家后,闻大寂行化于龚公山,诣之。大寂一见器之,命入室。密示正法。见传灯录七。
【盐官犀牛扇子】 (公案)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侍者云:扇子破矣。官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侍者无对。投子云:不辞将出。恐头角不全。雪窦拈云:我要不全底头角。石霜云:若还和尚即无也。雪窦拈云:犀牛儿犹在。资福画一圆相。于中书一牛字。雪窦拈云:适来为什么不得出。保福云:和尚年尊。别请人好。雪窦拈云:可惜劳而无功。”见碧岩九十一则,种电钞十,从容录二十五则。
【言行】 (术语)口业为言,身业为行。无量寿经下曰:“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严护】 (杂语)严护其法也。无量寿经上曰:“严护法城。”
【岩户观音】 (图像)端座于岩窟内之观音,三十三观音之一。配于法华普门品所谓:“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迥去。”
【言教】 (术语)如来以言语垂示之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种种譬喻,广演言教。”
【严诫宿缘经】 (经名)兴起行经之异名。
【炎经】 (经名)涅槃经之异名。是佛临灭时将附荼毗时之经文,故有斯名。又赞涅槃光明之法故云炎经。又见“焰”条。
【綖经】 (术语)又曰线经。梵语之修多罗,若直译则可为綖。常义译为经。或合为綖经。綖线同字也。见修多罗条。法华玄义六曰:“修多罗翻线经。”大日经疏五曰:“修多罗,古译谓之綖经也。”
【盐净】 (杂语)跋阇子十非法之一。见“跋阇子比丘”条附录。
【严净】 (杂语)国土之庄严清净也。法华经序品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严净佛土经】 (经名)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之异名。
【言句】 (杂语)言语与文句。
【阎老】 (天名)阎魔王也。临济录曰:“阎老前吞热铁丸。”
【阎罗】 (天名)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其说有二。或以为十王之一。群书拾唾曰:“释氏所谓十王者,五曰阎罗。”或以为位在十八王上。戒庵漫笔曰:“佛言琰魔罗,盖主捺落迦者。阎罗即琰魔罗之异译。余十八王,见于阿含等经。名皆梵语,王主一狱,乃阎罗僚属。”按梵语阎罗,其义为双王。佛经云:昔有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参照琰魔条。
【阎逻】 (天名)又作阎罗,焰罗,琰罗。阎摩罗阇之略。慧苑音义上曰:“阎逻,具正云琰摩逻阇。”见“琰魔”条。
【阎罗天子】 (杂名)十王之第五。司掌大海底东北沃燋石下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犯鬼照过孽镜后,牛头马面差鬼押入大地狱细查,再发入诛心十六小地狱受苦,受满期限,转解第六殿查对。
【阎罗王五天使经】 (经名)佛说阎罗王五天使经,一卷。宋慧简译。说世间生,老,病,死,刑罚,是阎罗王五天使之旨者。
【阎罗王星】 (杂名)瑟星也。仁王经六曰:“瑟星者外国名阎罗王星,随此星所出,必有灾难。”
【阎曼德迦】 (明王)Yamāntaka,又曰焰曼威怒王,阎摩德迦尊,降阎魔尊,大威德明王,六足尊。五大明王西方之尊,无量寿佛之教令轮身。胎曼陀罗大钞三曰:“大威德密号也,大威德金刚也,正名焰曼德迦也,汉号不明。”见“降焰魔尊”条。
【阎曼德迦威怒王】 (明王)是为忿怒之明王,故曰威怒王。
【阎曼德迦仪轨】 (经名)有四本:一,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一卷。二,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第三十,一卷。三,大方广曼殊室利童真菩萨华严本教赞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噜迦仪轨品第三十一,一卷。四,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三卷。
【阎曼德迦尊】 (明王)威德尊大,故曰尊。
【延命】 (术语)延人之命也。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曰:“次说护摩除灾延命坛。”
【延命地藏】 (菩萨)对于延命普贤而说延命地藏。延命地藏经谓:“时佛住佉罗陀山,告帝释曰:有一菩萨名延命地藏,见此菩萨体,闻此菩萨名,众病悉除,寿命长远,尔时帝释白佛曰:世尊!何故名延命地藏?佛告天帝释,心无生灭,故名延命。时二童子侍立左右,一名掌善,在左,调御法性;一名掌恶,在右,降伏无明。”
【延命地藏经】 (经名)此经不载于经录,人或疑其伪。
【延命地藏菩萨】 (菩萨)延命地藏经所说。地藏菩萨有延命之德,故名。经曰:“佛告帝释:有一菩萨,名曰延命地藏菩萨。每日晨朝,入于诸定。游化六道,拔苦与乐。”
【延命法】 (修法)延命之修法有二:一者普贤延命,二者延命菩萨。
【延命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补陀落海会轨第三院东门之延命观音曰:“顶上大宝冠,其中住佛身。身相深黄色,慈悲柔软相。救世二十臂,引接群生类(云云)。”
【延命菩萨】 (菩萨)延命菩萨法之本尊即金刚萨埵也。是金刚寿命经所说,二种延命法中之一也。金刚寿命经略赞曰:“此经本尊,延命菩萨。延命菩萨,即金刚萨埵。今经护摩法轨云:于花胎中,想阿字,光明遍照,成金刚寿命菩萨。今经仪轨云:复想金刚萨埵,即结金刚寿命菩萨陀罗尼印。”百二十尊法有修法。
【延命印明】 (真言)延命招魂法之印明也。
【阎摩德迦】 (明王)大威德明王之梵名。见“阎曼德迦”条。
【阎摩兜】 (真言)陀罗尼之名。译曰解众生缠缚。
【阎摩罗】 (天名)阎摩罗社之略。见“琰魔”条。
【阎摩罗社】 (天名)又作琰摩逻阇。译曰双王。见琰魔及阎罗条。
【炎魔天供六十坛法】 (修法)修六十座之炎魔天供,坛为修护摩之坛场也。
【阎魔王】 (天名)即阎王。参照阎罗琰魔各条。
【阎魔卒】 (异类)呵责堕狱罪人之狱卒也。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欣悦他苦者,死为琰魔卒。
【阎牟河】 (地名)六波罗蜜多经曰:“复有无量众生,往殑伽河南,阎牟河北,二水中间。”
【盐牟那】 (地名)Yamunā,又作蓝牟尼那,摇尤那。恒河之支流,至钵逻耶伽Allahabad而合于本流。翻梵语九曰:“蓝牟尼那,应云盐牟那,亦云摇尤那,译曰缚也。”大智度论第二十八卷曰:“河名也。”
【延年】 (术语)与延寿,延命同。延长其命也。观念法门一曰:“蒙佛与圣众常来护念,既蒙护念,即得延年转寿长命安乐。”旧译之药师经曰:“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中略)横死入地狱,无有出期。”
【延年转寿】 (杂语)赖自己之定力,或佛力等,延长宿业所感之寿命也。据发智论十二并俱舍论三等,谓成就神通心得自在阿罗汉,对僧众或别人,以诸命缘之衣钵等物,随分布施,施已发愿,即入定,由定起已,心念口言,我能感富之异熟果之业,愿皆转招寿之异熟果云云。是说依自己之定力,转富之异熟果,而感命之异熟果,以得延年转寿者也。又造塔延命功德经,说由造塔之修福而得延命之法。并参照前条。
【阎婆度】 (动物)苦地狱罪人之鸟名。往生要集上本引正法念经十三曰:“有恶鸟身大如象,名曰阎婆。觜利生炎,执罪人遥上空中。东西游行,然后放之。如石堕地,碎为百分。”
【阎婆度处】 (界名)十六眷属地狱之一。阎婆度鸟所居之处。见往生要集上本。
【阎婆叵度】 (界名)阎婆度也。与阎婆度处项同。正法念经十三曰:“阎婆叵度。”
【延庆寺】 (寺名)在浙江四明山。初称保恩院,宋至道三年。法智大师知礼叹其颓弊,与觉圆共积十年之经营,遂重兴之,赐额曰延庆。天台之教院,讲席常盛。后元丰中比丘介然,绍兴中比丘清润,皆修饰之。见延庆寺净土院记等。
【言诠】 (术语)言语为诠义理者也。
【言筌】 (术语)言语为显义理之具,如筌为捕鱼之具,故以筌为譬。
【言诠中道】 (术语)中道之理,原离言说,然欲说之,必用言语。言语所显之中道,谓之言诠中道,与离言中道相区别。
【炎热地狱】 (界名)梵名Tapana,八大地狱之第六。火随身起,热苦不堪,故曰炎热。见俱舍论世间品。
【言色】 (杂语)言语与颜色。无量寿经下曰:“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严身真言】 (术语)称如来顶相,如来甲,如来圆光,如来舌相之四种真言。作阿阇梨事业之法,必同于佛身,是故以如来顶等真言,加持自身,即忽同佛之庄严也。如来会三十二个真言中,此四真言以严身之功德殊胜,故特出之。大疏九曰:“次下有四真言,亦是曼荼罗阿阇梨庄严之相。”
【严饰】 (杂语)同于庄严。法华经序品曰:“严饰国界。”
【盐事净】 (杂语)跋阇子十事非法之一。见“跋阇子比丘”条附录。
【延寿】 (人名)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智觉禅师,名延寿。参天台韶国师而悟玄旨。吴越忠懿王钱俶,深归于师。迁于永明大道场。众盈三千。宋太祖开宝八年,年七十二而寂。着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师嗣天台韶国师,韶嗣法眼益禅师。见五灯会元十,佛祖统纪二十六,佛祖通载二十六,稽古略三。
【延寿经】 (经名)上经之略称。
【延寿妙门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一卷,宋法贤译。佛在菩提道场时,因金刚手菩萨之请而说延寿之妙咒。护命法门神咒经,善方便陀罗尼经,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皆同本。
【延寿堂】 (堂塔)又作省行堂,涅槃堂等。置必死之病人处。释氏要览下曰:“西域传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钵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有常故。今称延寿堂涅槃堂者,皆后人随情爱名之也。”象器笺二曰:“禅林宝训音义云:延寿堂抚安老病之所也。古者丛林老僧,送安乐堂,病者送延寿堂也,又今涅槃堂是也。”
【延寿堂主】 (职位)略称堂主。延寿堂之主事也。象器笺八曰:“禅苑清规延寿堂主云:堂主须请宽心耐事,道念周旋,安养病僧,善知因果之人。堂中所用,柴炭米面,油盐酱菜,茶汤药饵,姜枣乌梅,什物家事,皆系堂主缘化。”
【盐水佛】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如达赖及尊贵之僧圆寂,敛尸棺内,塞之以盐,盐水漏于棺底,则以黄土和之,作小佛像,名盐水佛,最为贵重,得之甚艰。若得之者,异常宝重,永传于家。”
【言说】 (术语)五种说法之一。以言音说法也。
【言说法身】 (术语)二种法身之一。见“法身”条。
【言蹄】 (譬喻)蹄者罤也。罤者网兔之具。以譬言语之诠义理。作蹄者误也。唯识述记序曰:“息诠辨于言蹄之外。”起信论义记上曰:“绝言象于筌蹄。”
【盐天】 (界名)Yāmā,又作焰天,炎天,夜摩,须夜摩,焰摩。译曰妙善,善时分。欲界之第三重天也。可洪音义一曰:“盐天,或云炎天,或云焰天,或云夜摩。智度论云:须夜摩,秦言妙善,大般若经云善时分。”见“焰摩天”条。
【岩头】 (人名)唐鄂州岩头全豁禅师,参德山而契旨。住于岩头。值武宗汰教,隐身为渡子,后庵于洞之卧龙山,徒众辐凑。光启三年入寂,敕谥清岩禅师。见传灯录十六。
【阎王】 (天名)又作焰王。阎魔王也。秘藏宝钥中曰:“释帝诵之,摧修罗之军。阎王跪之,礼受持之人。”法苑珠林曰:“阎罗王者,昔为沙毗国王。常与维陀如生王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悉忿怼,同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十八人即主领十八地狱也。”阎罗王五天使者经曰:“人死当堕地狱,则主者持行,白阎罗王具其善恶。阎罗王为现五使者而问言。”睽车志曰:“张叔言判冥鬼有十人,而十人内两是妇人。翻译名义亦云阎罗一名琰魔,此云双王。其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参照琰魔条。
【言亡虑绝】 (杂语)言语亡思虑绝之意。与所谓绝言绝思,心言路绝,同义。谓无言语可以谈,非思虑所能及也。三论玄义上曰:“诸法实相,言亡虑绝。”中论疏第一末曰:“大乘实相,言亡虑绝。”皆其例也。
【严王品】 (经名)妙庄严王本事品之略名。出于法华经第八卷。记妙庄严王夫人净德,使其二子净藏净眼劝父王诣佛所听闻法华经之往古事历。
【言味】 (杂语)言语与意味。止观一上曰:“言味相符。”
【盐香】 (譬喻)盐原无香,以譬无法也。同于龟毛兔角。成实论二曰:“世间事中,兔角龟毛蛇足盐香风色等,是名无。”万善同归集五曰:“何起龟毛兔角之心?作蛇足盐香之见。”
【盐心】 (术语)凡入盐之处,皆增咸味,喻人心一旦思念之事,更增思念也。大日经一曰:“云何盐心?谓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
【言依】 (术语)有为法皆摄于能诠之名与所诠之义。而一切有为法之名与义,为依于言语音声者,故指有为法而云言依。对于不可称不可说之无为法也。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术语)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于刹那,皆云心行。璎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俗作“同断”者误。
【延沼】 (人名)汝州风穴禅师,讳延沼,参南院颙禅师而悟旨。宋太祖开宝六年七十八岁而寂。师嗣南院颙,颙嗣兴化奘,奘嗣临济玄。见僧史略三。
【眼】 (杂名)梵语斫刍。又作斫气刍Cakṣu,义林章三本曰:“梵云斫刍。斫者行义,刍者尽义。谓能于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翻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译。”华严大疏五曰:“照瞩为眼。”
【剡浮捺他金】 (杂名)又曰阎浮那陀金。见“阎浮檀金”条。
【眼根】 (术语)六根之一。眼识发生之所依者。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其体质清净,是为实之眼根,不可以肉眼见者,是名胜义根。彼以肉眼可见之眼球,称为扶尘根,为彼胜义根之所依者。即如盲人,有扶尘根,无胜义根故,不能生眼识也。俱舍论一曰:“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为性。”同颂疏一曰:“眼等五根,体清净故,如珠宝光,故名净色。”
【眼疾病陀罗尼经】 (经名)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之略名。
【眼见家】 (术语)就眼根眼识而论,俱舍论二述为二家:一眼根观照色境,名为见,因此眼识能了别,名为识。谓见之用即在眼根,此名眼见家。一眼识依眼根而生,识能见色境而了别之为色。即见者识之用也。是名识见家。此中大众部法救论师等为识见家,有部宗之本义,眼见家也。愚案,其余耳根等之闻等准此可解。楞严经七大中开根大者,据此眼见家之义也。
【衍门】 (术语)衍者,梵语摩诃衍Mahāyāna之略。译曰大乘。门者部门。对小乘谓大乘云衍门。文句记一上曰:“古人唯知衍门一大。”
【琰魔】 (天名)Yama-rāja,又作炎摩、焰摩、阎魔、琰摩、爓魔、阎摩罗、阎摩罗社、琰摩逻阇、阎罗等。译曰缚。缚罪人之义。又曰双世。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义。又曰双王。兄妹二人并王之义。又曰平等王。平等治罪之义。地狱之总司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焰摩或作琰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又云阎摩罗,此言缚,或言双世也。谓苦乐并受,故云双世,即鬼官总司也。又作夜磨卢迦,亦作阎摩罗社。阎摩,此云双。罗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慧琳音义五曰:“爓摩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及以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故三启经云:将付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即其事也。”又译曰遮止。止罪恶不使更造之义。又曰诤息,息诤息恶之义。慧苑音义上曰:“阎罗,具正云琰魔逻阇。此云遮止。谓遮止罪人,不更造罪。”俱舍光记八曰:“琰魔王,旧云阎逻者,讹也。琰魔,此云诤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于苦不忍,违拒狱卒,更造过罪。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诤息。”瑜伽伦记十六曰:“焰摩即本地分曰静息王,静息诸罪也。”俱舍论十一曰:“琰魔王使诸逻刹娑掷诸有情置地狱者。”又密教摄之于天部。金刚界曼陀罗之第一根本成身会,及第二羯磨会中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又胎藏界曼陀罗以为第十二外金刚部院之一众。
【琰魔法王】 (天名)琰魔为劝善惩恶之判官,故谓为法王。药师经古迹记曰:“晓悟罪人,止众恶故。虽鬼界摄,亦名法王。”
【琰魔界】 (界名)Yama-loka,琰魔王之世界,在此大洲地下五百由旬之处,纵广亦五百由旬。俱舍论十一曰:“琰魔王国,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量亦尔。从此展转,散居余处,或有端严具大威德,受诸富乐,自在如天。或有饥羸颜貌丑陋,如是等类,广说如经。”长阿含经地狱品曰:“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
【琰魔三天使】 (名数)一老,二病,三死。狱卒将罪人到阎罗王前时,王责之曰:我遣此三天使诫汝,汝何不觉知?见长阿含经十九地狱品第四,三界义。
【琰魔使】 (异类)极恶之人,琰魔王遣鬼卒引取之。药师经曰:“然彼自身,卧在本处。见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善殊之赞解之曰:是药师如来方便力,使恶人梦见之也。
【琰魔天】 (天名)Suyāmadeva,裁断一切众生善恶业之天。三昧耶形为人头之杖。又名檀荼头。人头表向净颇梨镜,知善恶之业。见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二。
【琰魔王苦乐二相】 (传说)阎罗王宫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现出。时有大狱卒,捉王使卧热铁上。以铁钩开口,以洋铜灌之,全身无不燋烂。受此苦已,复与诸众生相娱乐,与诸大臣眷属同受福乐。见长阿含经十九地狱品,三界义。
【琰魔王厅】 (杂名)阎魔王之公判庭。十王经曰:“大城四面周围铁墙,四方开铁门,左右有檀荼幢,上安人头形,人能见人间,如见掌中庵罗果。右黑闇天女幢,左泰山府君幢,(中略)左神记恶,形如罗刹,常随不离。悉记小恶,右神记善,形如吉祥,常随不离,皆录微善。总名双童。(中略)其王以簿推问亡人,算计所作,随恶随善而断分之。”药师经曰:“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算计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中略)彼琰魔王,主领世间名籍之记,若诸有情,不孝五逆,破毁三宝,坏君臣法,毁于信戒。琰魔法王,随罪轻重,考而罚之。”参照焰魔天曼陀罗条。
【琰魔卒】 (鬼类)地狱呵责罪人之狱卒也。俱舍论十一曰:“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欣悦,死作琰魔卒。”又曰:“琰魔王使诸罗刹娑,掷诸有情置地狱者,名琰魔卒。”
【眼目】 (譬喻)譬物之主要而言。圆觉经曰:“是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文句记十上曰:“以一乘妙行为眼目。”
【眼目异名】 (譬喻)名虽异,其实同,譬之眼目,名异其实同也。俱舍光记一曰:“一切与诸,眼目异名。”同二十曰:“性之与体,眼目异名。”
【眼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
【掩色】 (术语)掩隐白毫之色之意,谓佛陀之死也。又用于高僧之死。俱舍论曰:“青莲罢笑。白毫掩色。”
【眼识】 (术语)六识之一。以眼根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随能生之眼根而立眼识之名。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唯识论五曰:“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
【掩室】 (术语)掩闭室而不接于人也。谓如来成道后,三七日间,坐思而不说法也。僧肇之无名论曰:“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那。”肇论新疏下曰:“法华说:如来成佛,三七日中,而不说法。智度论第七云:佛得道五十七日,不语等。义言掩室也。”
【眼同】 (杂语)众眼同见为事。元朝之俗语也。
【掩土】 (仪式)全身埋葬也。
【眼智明觉】 (术语)见道中智之别称。苦法智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类智忍为明,苦类智为觉。见辅行五之四。
【演畅】 (术语)说演义理也。法华经提婆品曰:“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阿弥陀经曰:“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演道俗业经】 (经名)佛说演道俗业经,一卷。乞伏秦圣坚译。佛为给孤独长者说在家之三财与出家之三业者。
【演密钞】 (书名)解大日经义释者。十卷,大辽天佑帝朝,即宋神宗时,燕京圆福寺沙门觉苑着。
【演若】 (人名)演若达多之略。宗镜录五曰:“千迷竞起,空迷演若之头。一法才生,唯现闼婆之影。”
【演若达多】 (人名)Yajñadatta,又作延若达多,耶若达多。人名。译曰祠授。因祠天而授之义。俱舍光记三十曰:“延若达多,此云祠授。因祭祠天,而乞得子,故言祠授。”楞严经四曰:“演若达多。”唯识述记一本曰:“耶若达多。”
【演若多】 (人名)见演若达多项。
【演若多之头】 (故事)室罗城有一狂人曰演若达多。某日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头中眉目而喜。还观己,不得见己头中眉目,因大瞋恨,谓是魑魅所作而狂走。此以自己之本头譬真性,镜中之头譬妄相。喜见镜内之头有眉目者,以比认妄相为真,坚执不舍。不见自己之本头有眉目者,以比真性无一切之诸相。楞严经四曰:“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演说】 (术语)布演义理而说示也。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八十华严六曰:“依于一实理,演说诸法相。”
【演义钞】 (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之略名。
【演祖】 (人名)蕲州五祖山法演禅师也。就白云端契悟,居东山而接众。见续传灯录二十。
【顩钵罗】 (衣服)Kambala,羊毛织成者。西域记二曰:“顩钵罗衣,织细羊毛也。”
【雁】 (动物)梵语亘娑。译曰雁(亘娑Haṁsa,鹅也。通名亦用于雁。雁之梵名Dhār tarāṣṭra也)。
【焰】 (譬喻)又作炎。如来,众生之机缘既尽,即入于涅槃。故托薪尽火随灭,而称涅槃为炎,称涅槃经为炎经,称涅槃点为炎点。玄奘译摄论释十曰:“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
【厌】 (术语)心所名。对欣而言。厌背苦集无量过患之善精神作用也。毗婆沙论及正理论,立之为善心所,谓于慧及无贪之外有别法,俱舍论等则不别立之。俱舍光记四出其理由,谓厌欣二行相,为相违之心,故于一心中不并起,又不恒起,又不普于善心周遍相应,故不别立之云。
【雁不食出笼】 (传说)国王欲得雁肉,以笼养之,中有不食者,诸雁谓曰何不食?不食者言忧不能食。七日瘠瘦,得从笼孔中出飞去。遥谓肥者曰:卿等贪食害痛在后。见譬喻经六、经律异相四十八。
【彦琮】 (人名)北齐赵郡柏人(直隶唐山县治)人。姓李氏。十岁出家。改名道江。才藻清新。十二岁,游邺都,参讲席。十四岁,入晋阳,齐后召赴宣德殿,讲仁王经。齐亡。北周武帝召为通道观学士,侍讲大易老庄之书。师外假俗衣,内持法服,更名彦琮。及隋文帝为相,佛教稍兴。便为朝士讲般若经。年二十五落发。文帝受周禅。自此讲筵不绝。与陆彦师薛道衡等共着内典文会集。又为沙门撰唱导法,皆改正旧体,繁简得中。文帝见老子化胡画像怪之,师作辩教论,明道教之妖妄。西域经至,奉敕从事翻译。仁寿二年奉敕撰众经目录。寻又着西域传。又撰沙门名义论及别集上五卷。大业间,炀帝于上林园立翻经馆,使居之。于林邑获佛经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等,以送于馆,使师披览之。师并编叙目录,撰为五卷。又与裴矩共修缵天竺记。前后所译之经,凡二十三部一百许卷。并制序冠之经首。大业六年七月寂。年五十四。归葬柏人。所著有西域志十卷,达摩笈多传四卷,通极辩教论一卷,通学论一卷,善财童子诸知识录一卷,新译经序合一卷,辩正论,福田论,僧官论,慈悲论,默语论,鬼神录,愿往生礼赞偈等。出于历代三宝记,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等。
【彦悰】 (人名)乡贯不详。唐贞观末,学于玄奘门。着大唐京师寺录傅十卷,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六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三卷。年寿并缺。出于大唐内典录等。
【彦达缚】 (天名)见“干闼婆”条。
【雁行】 (杂语)以雁行之不乱,喻行列之整齐也。续高僧传二十二曰:“应供列雁行之僧,戒闻叙重受之夏。”又作雁立。敕修清规二曰:“参头领众雁立,插香喝参,三拜,退分东西序后,雁立。”
【厌患对治】 (术语)四对治之一。见四对治条。
【焰慧地】 (术语)菩萨位阶之名。十地之第四地。楞严经七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唯识论九曰:“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见“十地”条。
【牪货】 (地名)四大洲中西大洲名。见“西牛货洲”条。
【宴寂】 (术语)安然而入寂也。谓圣者之死。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大部补注八曰:“宴寂。宴,安也,息也。上文云寂然宴默是也。”
【焰口】 (异类)饿鬼名。阿难独坐静室,其夜三更,见一饿鬼,名焰口。身体枯瘦,咽如针,口吐火焰。告阿难曰:却后三日汝命尽,将生饿鬼中。阿难恐,问免苦之方便。鬼曰:汝明日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人等各施一斛食,且为我供养三宝,则汝得增寿,我得生天。阿难以白佛。佛即说陀罗尼曰:诵此陀罗尼,能使无量百千施食充足。见焰口饿鬼经。焰口亦名面然。
【焰口饿鬼经】 (经名)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之略称。
【焰口施食仪】 (经名)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之略称。
【焰口仪轨经】 (经名)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之略名。
【厌苦缘】 (杂语)善导分观经之发起序为七段,自时韦提希被幽闭已至共为眷属之一段,科为厌苦缘。谓此一段为韦提希夫人为阿阇世王所幽闭,起厌娑婆苦之情之缘起也。观经序分义曰:“从时韦提希被幽闭,下至共为眷属已来,明厌苦缘。”
【验来果】 (术语)从死相而验知未来之果也。出瑜伽论。
【厌离】 (术语)于物厌离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唯识论六曰:“厌谓慧俱无贪一分,于所厌上,不染着故。”
【厌离秽土】 (术语)厌娑婆也。往生要集上本分要集一部之所明为十门。曰:“一厌离秽土,二欣求净土,(中略)十问答料简。”
【雁立】 (杂语)见雁行项。
【焰罗经】 (经名)上经之略名。
【焰罗王供行法次第】 (书名)唐不空三藏撰。说焰罗王之供养法者。
【焰曼威怒王】 (明王)又作阎曼威怒王。见“阎曼德迦”条。
【厌魅】 (异类)咒死尸使杀害怨敌者。梵曰毗陀罗。见“毗陀罗”条。千手经曰:“厌魅咒咀。”
【雁门】 (杂语)以佛曰雁王,故佛门曰雁门。又(人名)净土论注记主梁昙鸾之称号。以师为雁门人也。唐高僧传六曰:“释昙鸾,或为峦,未详其氏,雁门人也。”
【焰摩界】 (界名)饿鬼趣也。见“琰魔”条附录琰魔界。
【焰摩天】 (界名)Yāma,欲界天之名。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处。具称须焰摩。略称焰摩。又,旧称炎摩。译曰善时。新称夜摩。译曰时分。宝积经三十七曰:“灭焰摩天宫乃至遍净天所有宫殿。”无量寿经上曰:“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法华文句二之一曰:“忉利上有炎摩,此翻善时。去忉利三百三十六万里,善时上有兜率陀。”
【焰摩天妃】 (天名)焰摩天之后妃,主定德为慈忍形。
【焰摩天供】 (修法)供养焰摩天之法。百二十尊法六。详记其修法。
【焰摩天曼荼罗】 (图像)以焰魔天为中心而建立之曼荼罗也。中央焰魔天,踞水牛,左持人头幢。左右为焰魔后二人,右着衣,左裸。外界下部中央,五道大神坐于床上,右为司命,持简与笔而跏坐,右见司录卷子。又同左侧为拏吉尼,裸形持囊,左为遮文荼,坐马头形之莲叶上。又上部之中央,有泰山府君,凭机执笔,左手执人头幢,其左为圣天,右为成就仙坐。图中五道大神,司命,司录,泰山府君,皆唐服也。然泰山府君为道教之神,与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所出不同。
【焰摩王印】 (印相)炽盛光佛顶仪轨曰:“二手合成莲,小指头指垂入掌。与檀拏相同。”
【宴默】 (术语)安然而沉默也。法华经序品曰:“寂然宴默。”补注八曰:“宴,安也,息也。”三藏法数四曰:“默者无言也。默必对说,诸佛菩萨,或说或默,皆能显于妙理。”
【厌求】 (术语)厌苦求乐也。起信论曰:“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往生要集上本曰:“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验入涅槃】 (术语)见“死相”条。
【厌沙油】 (譬喻)譬物之不可得也。涅槃经二十五曰:“世尊譬如厌沙油不可得,心亦复如是。虽复厌之贪不可得,当知贪心二理各异,没复有之何能污心?”
【验生畜趣】 (术语)见“死相”条。
【验生地狱】 (术语)见“死相”条。
【验生饿鬼】 (术语)见“死相”条。
【验生人中】 (术语)见“死相”条。
【厌世】 (术语)厌世间,求出离也。止观五曰:“设厌世者,玩下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狝猴为帝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暗人,岂可论道。”
【雁书】 (本生)佛之前生谭。往昔波罗捺王摩诃罗阇有二子,名善友恶友。兄欲得如意珠恤国人,与弟恶友共入大海得珠,弟嫉之,夺珠,刺兄眼,归谓没于水,父母恸哭,后兄眼恢复,在利师跋国。宫廷初饲一白雁,闻其主不幸,悲呜宛转。母夫人为作书系于雁颈,雁飞到利师跋国,见善友飞呜。善友知父母悲哀,作手书又系于其雁,雁归,父母审事情,即杻械恶友迎善友。其时恶友即提婆达多,善友即今之佛。见大方便佛报恩经四(恶友品)。
【雁塔】 (堂塔)西域记九曰:“有窣堵波,谓亘娑Haṁsa,唐言雁。昔此伽蓝。习玩小乘,小乘渐教也。故开三净之肉。而此伽蓝,遵而不坠,其后三净,求不时获。有比丘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绝,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殒。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于是建窣堵波,式照遗烈,以彼死雁,瘗其下焉。”又古欢堂集杂着五、西京记曰:唐慈恩寺西院浮图,高三百尺。永徽五年,沙门玄奘造。国人谓之雁塔,塔在朱雀街第十五坊,南临黄渠,木竹阴翳,最于京师。沈佺期诗曰:“雁塔丹青古,龙池岁月深。”即此。唐故事,进士及第,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塔以石为壁,唐人游观,留题甚多。不特进士题名而已,塔屡遭火,断石遗字犹有存者。
【焰胎】 (术语)光焰围绕其身,如在胎藏,谓之焰胎。大日经一曰:“身处于焰胎。”同疏五曰:“光焰周遍苦身。如在胎藏。故云处焰胎也。”
【雁王】 (杂名)佛之异名。与鹅王同。以佛三十二相中,手足一一指间。如雁如鹅,有缦网交络也。智度论四曰:“五者手足指缦网相,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
【焰王光佛】 (佛名)无量寿经所说十二光佛之第五佛。十二佛者,皆赞叹无量寿佛光明之德之名也。慧远疏曰:“此光胜余,名焰王光。”赞弥陀偈曰:“佛光照曜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焰王。”
【焰网】 (术语)佛之光明,重重交彻而不尽,如帝释天之珠网也。药师经曰:“焰网庄严,过于日月。”药师经纂解上曰:“焰谓光焰,网谓珠网,言光明无尽义也。”
【雁为比丘落命】 (传说)见“雁塔”条。
【验相】 (杂语)灵验之相貌。
【厌欣】 (术语)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略。见“厌离”条。
【雁宇】 (堂塔)又作雁堂。佛堂之异名。善见律十曰:“高阁讲堂者,于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为佛作此堂也。”
【验主问】 (术语)汾阳十八问之一。由弟子发问而验师宗之深浅也。又云探拔问。见碧岩第九则评唱。
【宴坐】 (术语)坐禅也。维摩经弟子品曰:“宴坐树下。”净影之义记二本曰:“宴犹嘿也,嘿坐树下,名为宴坐。宴晏相滥,晏是安义,宴是嘿义,全别,今影宴矣。”天台之疏四曰:“宴坐者,有云:缩止义,如龟藏六野干不能害。缩止六识,六尘魔不能恼,故言缩止。今明宴之言安,安住根本净禅乃至灭定。息外劳尘,似涅槃法,安置心中,身证想受灭,故言宴坐。”
【燕坐】 (术语)与宴坐同。中阿含经二十八曰:“入室燕坐。”
【央仇魔罗】 (人名)见“央掘摩罗”条。
【鸯伽】 (地名)国名。见鸯崛多罗条。
【鸯伽社哆】 (杂名)Aṅgajāta,译曰生支。男茎也。根木百一羯磨六曰:“梵云鸯伽社哆,译作生支,即是根也。”
【鸯伽陀】 (人名)王名。佛本行集经曰:“有刹利王,名鸯伽陀,隋言与分身。”
【鸯竭罗私】 (人名)仙人名。大日经疏十六曰:“鸯竭罗私,是汗液义也。此仙不从胎生,从汗液而生,故得名也。”
【鸯俱舍】 (物名)(梵Aṅgiras)又作鸯俱奢,鸯俱者,鸯俱尸。武器名。译曰曲钩。慧琳音义二十一曰:“鸯俱奢此云曲钩。”可洪音义九曰:“鸯俱尸此云钩。”(āṅgūṣa镝矢之义)。
【鸯俱舍印】 (印相)陀罗尼集经四曰:“鸯俱舍印,唐云钩印。”
【鸯窭利摩罗】 (人名)见央崛摩罗条。
【央掘】 (人名)央掘摩罗之略。
【央崛产难】 (公案)禅之公案。殃崛摩罗入城托钵,到一长者家,值其妇产难。长者告曰:沙门是佛弟子,有何方便,救我家产难?殃崛返白佛,以佛教,使子分娩。见会元一。
【鸯掘多罗】 (地名)国名。饰宗记八末曰:“真谛部执疏云:鸯掘多罗国,在摩竭陀国北,或云鸯伽国。”(Aṅga)。
【鸯崛髻】 (人名)与鸯崛鬘同。
【鸯崛髻经】 (经名)佛说鸯崛髻经一卷。与鸯崛摩经同本。小乘部之摄。西晋法炬译。
【央掘经】 (经名)央掘摩罗经之略。见“央掘摩罗”条。
【鸯崛利摩罗】 (人名)见“央掘摩罗”条。
【鸯崛摩经】 (经名)佛说鸯崛摩经,一卷,增一阿含经力品之别出,西晋竺法护译。小乘部之摄。
【央掘摩罗】 (人名)Aṅgulimālya,旧称央掘摩罗,央仇魔罗,央崛鬘,新称鸯崛利摩罗,鸯窭利摩罗。译曰指鬘。佛阤在世时,住于舍卫城者。信奉杀人为得涅槃。因此邪说,出市杀害九百九十九人,切取各人之指,戴于首为鬘,第千人,欲害其亲生之母,佛怜愍之,为说正法,即改过忏悔而入佛门,后得罗汉果。西域记六曰:“鸯崛利摩罗,唐言指鬘,旧曰央崛摩罗,讹也。室罗伐悉底之凶人也,杀人取指,冠首为鬘。”经律异相十七曰:“杀害人民,各取一指,用作华鬘,以是故,名曰鸯崛鬘。”贤愚因缘经八曰:“鸯仇魔罗,晋言指鬘。周行斩害,列七日。头方九百九十,惟少一指。时欲害母,后佛度之。”止观二之四曰:“央掘摩罗,弥杀弥慈。”又名为一切世间眼。见鸯掘经。
【鸯崛摩罗】 (人名)见央崛摩罗条。
【央崛摩罗经】 (经名)说佛济度央崛摩罗之事。大乘部摄,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
【鸯堀多】 (人名)鸯崛摩罗之略。
【鸯堀多罗阿含】 (经名)五阿含之一。见善见律毗娑沙一。
【鸯轮伐摩】 (人名)鸯输伐摩之误。
【鸯输伐摩】 (人名)Aihśuvarman,王名。西域记七曰:“鸯输伐摩,唐言光胄。”第七世纪顷尼波罗国王名也。
【羊车】 (譬喻)三车之一,譬声闻乘。见“三车”条。
【羊乘】 (譬喻)与羊车同。
【阳光】 (譬喻)即阳焰也。大日经疏二曰:“阳光者如春时地气,日光望之如水,迷渴者生企求心。”
【羊角】 (譬喻)即羚羊角。以譬烦恼也。金刚至坚,喻佛性。羚羊角能坏之。即烦恼能坏佛性也。传心法要下曰:“你若道是有是无,非有非无,总成羊角。羊角者,即你求觅者也。”又云:“设你有者,皆名羊角。”六祖金刚经序曰:“金刚喻佛性,羚羊角喻烦恼。金虽坚刚,羚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
【杨柳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以杨柳为三昧耶形之观音也。杨柳取其柔顺,不知起因。
【羊鹿牛车】 (譬喻)法华经所说之三车也,以譬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见“三车”条。
【羊毛尘】 (杂语)梵语Aviraja,止于羊毛尖之小尘也。俱舍论十二曰:“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量。”
【杨岐】 (人名)宋袁州杨岐山方会,与黄龙山慧南皆为临济六世慈明圆禅师之法嗣,各立一派,称为扬岐黄龙。师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寂。见续传灯录七。
【羊僧】 (术语)哑羊僧也。四种僧之一。见“四种僧”条。
【羊石】 (杂语)羯磨之略字。
【杨文会】 (人名)字仁山,清安徽石埭县人。生于道光丁酉十一月十六日。卒于宣统辛亥八月十七日,年七十五。生平好读奇书。凡音韵历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靡不领会。二十七岁时,曾于皖省书肆中得大乘起信论一卷。病后检阅他书,举不惬意。读起信论,乃不觉卷之不能释也。由是遍求佛经。一心学佛。悉废其向所为学。以为末法世界,全赖流通经典,普济众生。北方龙藏,既成具文。双径书文,又毁于兵燹。于是发心刻书本藏经,俾广流传。乙丑年乃就金陵差次,擘画刻经事。校勘刻印而外,或诵经念佛,或静坐作观,往往至漏尽而寝。是岁参考造像量度经,及净土诸经,延画家绘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十一面大悲观音像,并搜得古时名人所绘佛菩萨像,刊布流通。戊寅曾惠敏奉使欧洲,随赴英法,考求法国政教生业甚详。丙辰春,应刘芝田星使召,随往英伦,考察英国政治制造诸学。深明列强立国之原。时已五十有三矣。厥后见仕途之芜杂,誓不复与政界相往还。乃于东瀛购得小字藏经全部,闭户诵读。庚寅夏,走京师,礼旃檀佛像,并求藏外古德逸书。又寓书日本南条文雄,广求中国失传古本。南条学梵文于英国,与居士素稔。厥后由海外得来藏外书籍二三百种。因择善付梓。甲午与英人李提摩太君译成英文大乘起信论,以为他日佛教西行之渐。丁未秋,就刻经处开佛教学堂曰祇桓精舍。冀学者渐通中西文,以为将来往天竺振兴佛教。国文英文同志任之,佛学居士自任之。就学缁素二十余人,日有进益。未两稔,因经费不给而止。居士弘法四十余年,流通经典至百余万卷,印刷佛像至十余万张。着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二卷,佛教初学课本,阴符道德庄列发隐诸书。又等不等观杂录,则居士殁后所刻之遗著也。徐君文霨云:先生既由莲池憨山上穷贤首清凉,而溯其源于马鸣龙树。于以入毗卢之性海,契弥陀之愿门。故居恒自言教宗贤首,行在弥陀。又尝与李澹缘居士书曰:念佛法门,普摄三根。中人以上,宜以三经一论为津梁。更以大乘起信论为入道之门。通达此论,则楞严楞伽华严法华等经自易明了。尝立量云:念佛往生是有法,自力他力为宗,因云因果相感故,喻如车两轮。尝约桂伯华居士专心研究因明唯识二部,期于彻底通达。为学佛者之楷模,不至颟顸儱侗走入外道而不自觉。实振兴佛法之要门。且于净土道理深为有益。盖庄严净土,总不离唯识变现也(云云)。其详见杨仁山居士事略,玆撮其大要耳。
【阳焰】 (譬喻)大乘十喻之一、又作飏焰,或单曰焰,又曰阳光。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同注曰:“渴见阳焰,惑以为水。”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智度论六曰:“如焰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维摩经慧远疏曰:“阳焰浮动,相似野马。”止观一上曰:“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飏焰。”
【飏焰】 (譬喻)飏者浮动之义,焰者飏焰也。见“飏焰”条。
【杨叶】 (譬喻)若有小儿啼,则与杨树之黄叶以止啼。譬佛之方便也。涅槃经二十曰:“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定非金也。”
【杨枝】 (物名)梵曰惮哆家瑟诧Dantakāṣṭha,译曰齿木。啮小枝之头为细条,用刷牙齿者。杨枝者义译也。寄归传一曰:“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中略)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中略)齿木名为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那烂陀寺,目自亲观,既不取信于他,闻者亦无劳致惑。检涅槃经梵本,云嚼齿木时矣。”大日经疏五曰:“彼当取优昙钵罗或阿说他木端直嫞好者,不粗不细剂十二指量,凡一切量法皆用大拇指上节侧而相捻,是其正数也。此二木是过去佛菩提树,若无者当求有乳之木,谓桑谷等。”凡西国请俗人,先赠齿木及香水等,而祝其人之健康,以表恳请之意,故请佛菩萨亦用杨枝净水。观音忏法曰:“我今具杨枝净水,惟愿大悲哀怜摄受。”毗尼日用切要曰:“取杨枝,律中名曰齿木。杨有四种,皆可梳齿也:一白杨,叶圆。二青杨,叶长。三赤杨,霜降叶赤。四黄杨木,性坚致难长。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若无柳处,将何梳齿?须知一切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谓柳木一种。”又梵网经心地品曰:“不得樗蒲。(中略)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明蕅益梵网经合注六曰:“杨枝即樟柳神。”
【仰】 (术语)ṅa又作我,俄哦。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牙声之等五。五十字门之一。字记曰:“哦。”寄归传曰:“我。”南本涅槃曰:“俄。”金刚顶经曰:“仰。”金刚顶经曰:“仰字门,一切法支分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仰字时,是五趣清净声。”大庄严经曰:“唱哦字时,出销灭众生十二支声。”此从Aṅga(支分)之语释之也。大日经,华严经,大品等不说。
【仰覆世界】 (界名)华严经说种种之世界,中有仰世界,有覆世界。仰世界如常。覆世界如蜂窝。八十华严经十七曰:“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
【痒和子】 (杂名)如意之异名。
【仰觉】 (术语)仰望正觉也。二教论上曰:“仰觉萨埵。”
【仰口食】 (术语)谓比丘以星宿日月风雨等术数之学求衣食也。四邪命食之一。见智度论三,三藏法数十九。
【仰山】 (人名)禅师慧寂,居江西大仰山,号仰山。师十四出家,初谒忠国师之侍者耽源,传国师之圆相,后参泻山而悟玄旨。见传灯录十一。
【仰山四藤条】 (杂语)公案。传灯录十二,晋州霍山景通条曰:“师初参仰山,仰山闭目坐。师曰:如是如是,西天二十八祖亦如是,中华六祖亦如是,和尚亦如是,景通亦如是。语讫,向右边翘一足而立。仰山起来,打四藤杖。师因此自称集云峰下四藤条天下大禅佛。”又十一,霍山条曰:“仰山一僧到,自称集云峰下四藤条天下大禅佛参。师乃唤维那搬柴着(一作打钟着),大禅佛骤步去。”宗门统要绩集八,录诸师之评,其中雪窦显云:藤条未到折,因甚只与四下,须是个斩钉截铁汉始得。昭觉勤评雪窦语曰:胡饼里讨什么汁,大似随邪逐恶。
【仰山枕子】 (杂语)公案。僧问仰山:法身说法否?山云:我说不得,别有一说得。僧云:说得底人在什么处?山推出枕子。见曾元九仰山章。
【仰山指雪】 (杂语)公案。师因见雪狮子,乃指云:还有过得此色者么?众无对。见宗门统耍绩集八,仰山条。其条下录诸师之评语,云门偃云:当时好便与推倒。雪窦显云:云门只解推倒,不解扶起。琅玡觉云:即今问汝诸人,推倒扶起,相去多少?拄杖拶过眉毛鼻孔,呵呵大笑,掷下拄杖。净慧昌云:推倒也错,扶起也错,还有过得此色者么?
【仰食】 (杂语)仰口食之略。见“仰口食”条。
【仰月点】 (术语)成菩提之大空点有二样:一圆点.,一仰月点,此有种种异义,日木东寺及安然之义,谓字字及等五字皆通,圆点半月均成。大日经疏及日本东寺安然以外诸流之意,谓字局于圆点,等五字局于仰月(见“大空点”条),并用此两点则为之形。悉昙三密钞,问曰:若二点共是空点,一种已足,何为两种?答:仰月是庄严点,圆点是实体,故有其异。此依悉昙字记以仰月为严也。愚案庄严之解似不妥。梵文一点一画,岂无深意。瑜祇经爱染王品所说爱染王之种,重字为之形,以此为胎金两部之不二法故也。然则一圆点者,约于胎藏界之日轮而示大空,仰月点者,约于金刚等之月轮而示大空也。据此,则假令为之一字,而因示胎金不二故,并用两点明矣。故悉昙藏三曰:“大日经义释云:摩是重空,此于阿空点加仰月形为重空也。”见“空点”条。
【祅】 (神名)西域天神也。唐书西域传注曰:“杜佑通典:职宫门视流内,有萨宝符祅正(祅希烟切,又呼朝切)。自注,祅者,西域天神,佛经所谓摩醯首罗也。元奘记尼波罗国邪正兼信,伽蓝天祠,接堵连隅。(中略)案西域故皆婆罗门祅教,汉霍去病逾焉支收休屠祭天金人,疑即胡祅像,非佛像也。”
【腰白】 (衣服)又曰腰帛,丧中以白带围腰者。象器笺十七曰:“尊宿迁化,孝服者,白带围腰。言腰帛,或作腰白。”
【祅教】 (流派)具名大秦末尼火祅教。略名末尼教,又云祅教。是波斯国之火教也。见“大秦寺”条。
【祅寺】 (杂名)末尼祅教之寺也。见“大秦寺”条。
【腰线】 (修法)加持线楼,带于行者之腰者。苏悉地经一曰:“复取白叠丝及以麻缕,令童女染作红色或郁金色,合令作线,取结为真言索。持诵七遍,而作一结。一一如是,乃至七结。置本尊前,以真言加持。经一千遍,持诵时及护摩时,欲卧之时,应以系腰。夜卧之时,不失精秽,故应须系。”苏悉地供养法下曰:“其腰线者,令童女右旋搓合,经三合已,重更三合,若网调云作。”
【腰衣】 (衣服)见“裙”条。
【瑶花】 (堂塔)玉华宫也。见“玉花”条。
【药藏】 (堂塔)阿育王于四门立药藏,施药于一切比丘。见善见律毗婆沙二。
【药草】 (譬喻)法华经药草喻品以佛之教法譬之雨,众生之机类譬之草木。佛教之雨,虽为一味,然随众生之种类,而滋生各自之智性,因而治惑,称为药草。此中虽有三草二木之差别,然木为二而少,草为三而多,故废少而取多。又三草中之中草为声缘之二乘,此品所明,正在声缘之二乘,故举药草而兼他也。经曰:“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濧,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草实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
【药草喻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五品。见“药草”条。
【药厕抳】 (天名)Yakṣin,不动明王使者之名。译曰勇健神。圣无动尊成就使者法品曰:“次无动尊药厕抳(唐云勇健神)使者像,一身四手。左边上手把三股叉,下手把棒,右边上手掌把一轮,下手把羂索。其身青色而大张口,狗牙上出,眼赤如血,而有三眼。顶载髑髅,头发耸竖,如火焰色。顶缠大蛇,二膊各有倒垂一龙,龙头相向。其像要缠二大赤蛇,二脚腕上缠大赤蛇。所把棒主上亦缠大蛇,虎皮缦裤髑髅璎珞。”
【药叉】 (异类)见“夜叉”条。
【药叉持明】 (异类)位于胎藏界外金刚院之南方,是增长天之眷属也。
【要道】 (术语)主要之道也。大宝积经百五曰:“三世诸佛世尊要道。”广百论释论八曰:“是利自他正真要道。”
【要行】 (术语)主要之行法也。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上曰:“坚固志愿,建立要行。”行事钞下四之二曰:“明诸要行勿过八敬。”
【要慧经】 (经名)大乘方等要慧经之略。
【要集经】 (经名)诸佛要集经之略名。
【要偈】 (杂语)主要之偈颂。
【药犍度】 (书名)二十犍度之第七。四分律四十二就时药非时药七日药尽形寿药等细说之。药犹言食。
【要津】 (术语)渡生死海主要之津路也。传灯十六,药山章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众。”临济录序曰:“把定要津,壁立万仞。”
【要路】 (杂语)与要道同。楞严经四曰:“一切要路津口。”梁僧传(七身篇论)曰:“七觉八道实涅槃之要路。”
【要略念诵经】 (经名)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之略名。
【要门】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法谓之要门,善导一家之称。观经玄义曰:“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入,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要妙】 (术语)诸法之要处,真理之妙旨也。无量寿经下曰:“深入诸法,究畅要妙。”净影疏曰:“得其宗要,知其妙旨。”
【药乞叉】 (异类)Yakṣa,又作夜乞叉,药叉。旧称夜叉。
【药山】 (人名)唐禅师惟俨,嗣石头迁禅师,住沣洲之药山。海众云合。文宗太和二年入寂,寿八十四。
【药山升座】 (故事)药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众久思示诲,请和尚为众说法。山使打钟。众方集。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于后,问适来许为众说法,云何不垂一言?山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见从容录缘第七则。
【药上菩萨】 (菩萨)见“药王菩萨”条。
【药师】 (菩萨)具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称。梵名鞞杀社窭噜Bhaiṣajyaguruvaiḍūryaprabhāsa,为东方净琉璃国之教主,发十二誓愿,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曰:“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克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中略)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又医也。大宝积经曰:“譬如药师持药囊,自身病不能疗治。”
【药师八大菩萨】 (菩萨)药师经曰:“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经中不举八菩萨之名。
【药师灯】 (物名)北周书张元传曰:“其祖丧明,元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言愿祖目明见,元求代闇。如此经七日,其夜梦一老翁以金鎞治其祖目。”灌顶经曰:“救脱菩萨白佛言:若有尪羸痛恼,请诸僧七日七夜斋戒诵经,劝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四十九首,灯亦复尔,七层每一层七灯,转如车轮。其遭厄难,可以过度。救脱菩萨,盖即药师佛也。”
【药师护摩】 (修法)供养七佛药师之秘法也。
【药师悔过】 (修法)向药师如来忏悔罪障之法也。
【药师讲】 (行事)念诵药师如来之法会也。
【药师经】 (经名)有五译:一,题曰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佛说灌顶经十二所载,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一卷。二,宋慧简译,一卷,药师琉璃光经(不入藏经)。三,隋达摩笈多译,一卷,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四,唐玄奘译,一卷,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五,唐义净译,二卷,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此中前四译,单译出药师如来之部,第五义净译,于前卷译出六佛,于后卷译出药师佛,故单言药师经,则为前四译,特指玄奘译。言义净译者,则称七佛药师经。各家疏注如下:药师经疏一卷,唐窥基撰。药师经镫焰一卷,净挺着。药师经直解一卷,灵耀撰,附梵文神咒。药师经古迹二卷,新罗太贤撰。药师经钞二卷,善珠撰。药师经篡解四卷,亮汰撰。
【药师经轨】 (经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玄奘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义净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一卷,金刚智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不空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失译人名。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二卷,沙啰巴译。
【药师琉璃光佛】 (菩萨)药师佛之具名。见“药师”条。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经名)二卷,唐义净译。说药师七佛之本愿并净土。
【药师琉璃光如来】 (菩萨)药师佛之具名。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五译之一,常称药师经者是也。
【药师如来本愿经】 (经名)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五译之一。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七佛药师之念诵法。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药师三尊】 (图像)中尊药师如来,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也。药师经曰:“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悉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药师散华】 (仪式)见“散华”条。
【药师十二神将】 (神名)以药师如来神力守护行者之十二大将也:一,宫毗罗大将。二,伐折罗大将。三,迷企罗大将。四,安底罗大将。五,额你罗大将。六,珊底罗大将。七,因陀罗大将。八,波夷罗大将。九,摩虎罗大将。十,真达罗大将。十一,招杜罗大将。十二,毗羯罗大将。见药师经。
【药师十二誓愿】 (名数)第一自他身光明炽盛之愿。第二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之愿。第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第四使一切众生安立大乘之愿。第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具三聚戒之愿。第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之愿。第七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菩提之愿。第八转女成男之愿。第九使诸有情解脱天魔外道缠缚,邪思恶见稠林,引摄正见之愿。第十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第十一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第十二使贫乏无衣服者得妙衣之愿。见药师经。
【药师印相】 (印相)开左手置脐下,以右手重于上,二大指之头相合,名为法界定印。是药师如来之根本印也。见图印集一。
【药师真言】 (真言)“唵,呼嚧呼嚧,战驮利,摩橙祇,莎诃。”见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药食】 (杂语)见“药石”条。
【药石】 (杂语)又作药食。有疗病之意味。谓禅林晚间之粥。隐语也。黄檗清规曰:“药石晚食也,比丘过午不食。故晚食名药石,为疗饿渴病也。”
【要术】 (杂语)主要之方术也。资持记中一之三曰:“唯戒一门,严为要术。”
【药树王】 (杂名)又曰药王树。草木有可以治病者。其中最胜者,称为药王。捺女耆域因缘经曰:“逢一小儿担樵,耆域望视悉见此儿五脏肠胃,缕悉分明。耆域心念,本草经说:有药王树,从外照内见人腹脏,此儿樵中得无有药王耶?”
【药树王身】 (术语)菩萨应现于六道,救众生苦难之身也。观音玄义上曰:“如华严云:有上药树,其根深入,枝叶四布,根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益。菩萨亦如是,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宝,随意而不穷不尽。菩萨大慈熏身与众生乐,名如意药王身。”法华玄义六曰:“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法华入疏七曰:“五约药树珠王明,观世音譬药树王遍体愈病,普门者譬如意珠王随意所与。”
【药童子】 (传说)耆域Jīva以药草作童子之形以医诸病云。大宝积经八曰:“耆域医王,合集诸药,以取药草作童子形,端正殊好,世之希有。所作安谛,所有究竟殊异无比。往来周旋,住立安坐,卧寐经行,无所缺漏所显变业。或有大豪国王太子大臣百官贵姓长者,来至耆域医王所,视药童子。与共歌戏,相其颜色,病皆得除,便致安稳。”
【药王】 (杂名)药中之为最者。
【药王藏】 (杂名)良药之库藏也。千手经曰:“当知其人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疗众生病故。”
【药王品】 (经名)药王菩萨本事品之略称。
【药王菩萨】 (菩萨)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云:“过去久远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劫名正安稳,国名悬胜幡。彼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千比丘,发心修行。众中有一比丘,曰日藏。聪明多智,为诸众说大乘之平等大慧。众中有一长者,名星宿光。闻大乘,心生欢喜。持诃黎勒果及诸杂药,供养日藏比丘及诸众。因发大菩提心。时星宿光之弟曰电光明,亦随兄持诸良药,供养日藏及诸众,发大誓愿。此时大众赞叹号兄为药王,弟为药上。是今药王药上二菩萨也。佛告弥勒:是药王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巳满,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药上菩萨亦次药王作佛,号净藏如来。”法华嘉祥疏二曰:“药王者,过去世以药救病,因以为名。”
【药王菩萨本事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二品之名。说药王菩萨往昔为供养法华烧身燃臂之本事因缘。
【药王菩萨品】 (经名)药王菩萨本事品之略称。
【药王烧臂】 (传说)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曰:“过去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彼佛为一切众喜见菩萨及大众说法华经,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修苦行,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入此三昧雨诸妙华妙香,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作是供养已,自念不如以我身供养,服诸妙香,身涂香油。于日月灯明佛前,以愿力烧身。其火燃千二百岁,其身乃尽。菩萨命终后,复化生于日月净明德佛国土净德王家。即白父诣佛所,以偈赞佛。佛曰:我涅槃时到,我以佛法嘱累于汝。于夜后分入涅槃,尔时菩萨收佛舍利,立八万四千塔而供养之。菩萨复自念:我作是供养,心犹不足。即于大众前燃百福庄严之臂,七万二千岁中,供养八万四千之塔。尔时大众见其无臂,忧恼悲哀。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于大众前立此誓言: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已,自然还复。佛言:一切喜见菩萨,今药王菩萨是也。”摩诃止观一曰:“药王烧手,普明刎头。”
【药王树】 (杂名)见“药树王”条。
【药王药上经】 (经名)观药王药上经之略名。
【要文】 (术语)主要之法文也。梁僧传(慧远传)曰:“抄其要文,撰为二十卷。”慈恩传七曰:“翻译圣教要文。”
【曜宿】 (术语)七曜与二十八宿。见“星宿”条。
【要言】 (杂语)主要之言句也。行事钞下三之四曰:“要言妙辞,直显其义。”
【要真弘三门】 (术语)真宗所云之教相,要门与真门及弘愿也。要门者第十九愿成就之法门,为观经所说,修定散自力之诸行而往生于懈慢边地也。是称双林树下往生。真门者第二十愿成就之法门,为阿弥陀经所说,修自力回向之念佛而往生于疑城胎宫也,是称难思往生。弘愿之真门者第十八愿成就之法门,为无量寿经所说,修他力信心之念佛,而往生真实报土也,是称难思议往生。众生从此三门往生弥陀之净土。
【要旨】 (杂语)主要之旨趣也。禅源都序上曰:“禅门要旨,无是无非。”
【药珠二身】 (名数)药树王身如与如意珠王身也。佛为拔众生苦化现之身,谓之药树王身(见“药树王身”条),为与众生以乐化现之身,谓之如意珠王身。法华玄义六曰:“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法华嘉祥疏二曰:“菩萨有二种身:一如意珠王身,能与一切乐。二药树王身,见闻之者无不苦灭。”
【耶】 (术语)Y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大日经曰:“野字门一切法一切乘不可得故。”由Yāna(乘)释之。文殊问经曰:“称野字时是佛通达声。”又为诸药叉之种子也。又者为声之语尾也。仁王仪轨下释陀罗尼曰:“野,依声明法,八转声中第四为声,为彼作礼故名。”
【耶祇经】 (经名)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迦奈国婆罗门耶祇舍外道归佛,不能受持五戒向佛还戒。佛默不答,有五鬼神来欲害之,佛放光救之得苏生,外道忏悔更受戒,即得初果。
【耶若达多】 (人名)Yajñadatta,见“演若达多”条。
【耶舍】 (人名)Yasas,比丘名。译曰名闻,名称。或作耶舍陀Yaśoda,耶舍那。有部毗奈耶四十曰:“具寿阿难陀有弟子在婆飒婆聚落,号曰名称,梵云耶舍。”四分律曰:“耶舍伽那子。”善见律曰:“耶斯那。”西域记曰:“耶舍陀。”阿育王经二曰:“比丘名耶舍,翻名闻。”玄应音义二十五曰:“耶舍此云誉,谓名誉也。”梵语杂名曰:“名闻,耶舍。”出于佛灭后一百年。为摩竭陀国华氏城鸡园寺之上座,劝阿育王建八万四千佛塔,后于跋耆国毗舍离城集七百贤圣为第二结集之阿罗汉也。见阿育王经一,毗奈耶杂事四十。
【耶舍崛多】 (人名)Yaśogupta,比丘名。译曰称藏。见历代三宝记十一。
【耶舍塔】 (堂塔)名山记曰:王祎自建昌还,经庐山,记曰:石峰从山腰拔起如卓笔,峰顶有舍利塔,俗呼为耶舍塔。释氏书云:东晋时,耶舍尊者,自西域奉舍利来,于此建塔。
【耶输多罗】 (人名)Yaśodharā,又作耶输陀罗,耶戍达罗。译曰持称,持誉,具称等。悉达太子之夫人,罗睺罗之母也。后随摩诃波阇婆提出家,于法华得授记。密教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也。法华嘉祥疏一曰:“耶输多罗,此云名称,诸女中有名称也。”法华玄赞一曰:“耶戍达罗,此云持誉。耶输陀罗,讹也。形容美丽,近远闻知生育罗睺,天人赞咏,故名持誉。誉,美称也。(中略)未曾有经,须达拏经,瑞应经,皆云罗睺是瞿姨之子。佛有三夫人(云云)。”大日经疏五曰:“耶输陀罗,译云持名称者。”有部毗奈耶十八曰:“宝女耶输陀罗,此云持称,亦云具称。”
【耶输陀】 (人名)耶输陀罗之略。
【耶输陀罗】 (人名)见耶输多罗项。
【耶维】 (杂语)又作邪维,阇维,耶旬,阇毗,荼毗等。见“荼毗”条。
【耶旬】 (杂语)见“荼毗”条。
【野】 (术语)悉昙五十字门之一。见“耶”条。
【野布施】 (术语)又云花钱。于丧场分与之施物也。
【野干】 (动物)见“狐”条。
【野狐禅】 (杂语)禅家以外道为野狐禅。传灯录曰:“有老人参百丈禅师云:昔住此山,因错对一语,五百生堕野狐身。”四家玄录曰:“百丈大智禅师,一老人听法,曰僧住此山,有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遂对曰:不落因果,堕在野狐禅。请和尚代一转语。师曰:汝但问。老人便问。师曰:不昧因果。老人大悟曰:今已免老狐身,只在山后住,乞依亡僧例焚烧,岩中果见一死狐,积薪化之。”
【野狐精】 (杂名)野狐之精灵,变幻诳人者。传灯录十二(潭空章)曰:“有尼欲开堂,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试一变。尼曰:变了也,野狐精。”
【野狐身】 (传说)古人误一转语,五百世为野狐身。见“百丈”条。
【野鹿】 (譬喻)善心之难系,譬之野鹿也。涅槃经十五曰:“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瞋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往生要集中末曰:“野鹿难系,家狗自驯。”
【野盘僧】 (杂语)奔走诸方无闲暇之村野僧也。
【冶受皮陀】 (书名)Yajurveda,四皮陀之一。百论疏上之下曰:“二冶受皮陀,明善道法。”见“韦陀”条。
【野巫】 (杂语)草野之巫师,唯解一术者,以譬寡闻之禅人。止观七曰:“又如野巫唯解一术,方救一人获一脯胖,何须神农本草耶?欲为大医,遍览众治,广疗诸疾,转脉转精,数用数数验,恩救博也。”
【野葬】 (仪式)四葬之一。舍置尸骸于野中也。
【业】 (术语)梵语羯磨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俱舍光记十三曰:“造作,名业。”业为造作之义。是有二种:一如身之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为语业,是直指身之造作,语之造作为业也。二与第六意识相应而起,心所中思之心所也,思之心所以造作为性,故以之为业性。即动作身之思为身业。动起语之思为语业。作动意之思为意业。依此义而俱舍论就十业道区别业业道与业道。谓杀等七支为身语二业,故为业,又为业之道。业为身语之二业,自体是业,业之道为思心所游履之处。又贪瞋等三者,唯为业之道,以彼非自体业,唯为思心所游履之所故也(依大乘之教,则意亦有业之义,依此则贪等之意业亦为业业之道也)。此二种业中,小乘俱舍以第一种为实业,为正感果之异熟因,大乘唯识以第一种为假业,以第二种正发动身语之现行思心所,为招当果之实业。
【业报】 (术语)应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报。又业因与果报。宝积经九十六曰:“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南本涅槃经六曰:“是薄福人受业报故。”法华经序品曰:“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宗镜录二十六曰:“命是一期之业报。”
【业报差别经】 (经名)具名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一卷,隋瞿昙法智译。为首迦长者说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而转,广说一切之业,各有十种。
【业报略经】 (经名)分别业报略经之略名。
【业报身】 (术语)华严宗之所谈,十身之一。菩萨为济度众生如众生现业因所感之身者。见“佛身”条。
【业病】 (杂语)依前世恶业而感之病,必不可免者。
【业波罗蜜】 (菩萨)四波罗蜜之一。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居大日如来北方之菩萨名。是即大日如来入北方释迦三摩地所出生者。密号曰妙用金刚,或曰作业金刚。形像青色,左手持莲华,莲上有箧。右手取羯磨杵。三昧耶形,即箧上羯磨杵也。
【业簿】 (杂名)记众生善恶业之冥官帐簿也。
【夜叉】 (异类)Yakṣa,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玄应音义三曰:“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婆。”注维摩经一:“什曰:夜叉,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净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慧苑音义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谓俗间祠祭以求恩福者也。旧翻捷疾鬼也。”梵语杂名曰:“夜叉,药乞叉。”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
【夜叉八大将】 (名数)毗沙门天王管领夜叉八大将以护众生界。大日经疏五曰:“次于北门当置毗沙门天王,于其左右置夜叉八大将:一名摩尼跋陀罗,译曰宝贤。二名布噜那跋陀罗,译曰满贤。三名半枳迦,旧曰散支。四名沙多祁里。五名醯摩嚩多,即是住雪山者。六名毗洒迦。七名阿吒嚩迦。八名半遮罗。”
【夜叉吉蔗】 (异类)吉遮为夜叉之所作者。法华经陀罗尼品曰:“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文句十下曰:“吉遮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
【夜叉罗刹】 (异类)YaksaRakṣasa,夜叉与罗刹,皆恶鬼之总名。夜叉译捷疾鬼。罗刹译暴恶鬼。
【夜叉说半偈】 (传说)涅槃经十四,记释帝桓因身变为罗刹,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之半偈,与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半偈。见“半偈”条。
【业尘】 (杂语)恶业污身故云尘。
【业成】 (术语)业事成办之略。真宗之用语,平生业成。
【业成就论】 (书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毗目智仙译。与大乘成业论同本。
【业秤】 (杂名)在地狱冥官之下,量罪业轻重之秤也。十王经曰:“业匠构巧,悬七秤,量身口七罪,为纠轻重。又曰:“五官业秤向空悬,左右双童业簿全。”
【业处】 (术语)梵语Karmasthāna。心业止住之处。即入定而使心住于一境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唯愿佛日,令我观清净业处”是也。是虽与禅定粗同义,然中国日本等,多不用此语。净影观经义疏上谓“余妙净土,纯善所归,是故名为清净业处”。善导观经序分义二谓“言教我观于清净已下,正明既能厌秽欣净,若为安心注想,得生清净处”。皆以清净业所感之处所之意解之,谓为净土之异名。然按梵语业处,无业所感处之义,且观现今缅甸等南方诸国,称为伽楼摩须德跋那Karmasthāna,其法盛行,乃知从来之解说未了。业处者,虽为欲得涅槃而修之,然非广开说法之法,为秘密传之者,故重师资相承,称其师为业处阿阇梨Karmasthāna-ācārya,其传授之仪式,颇为庄重。于坛上安业处佛(菩提树下入定之像),于下坛之两端,各点五个烛,中列盛白色香华之五枚钵,由左方顺次供养之于佛、法、僧、业处佛,及业处阿阇梨。次唱偈,次第礼之。从阿阇梨承业处之法后,默坐静心意,遂至生舍喜Upekṣāpriti云。此南方诸国所行之一种禅法,不独僧侣,即居士间亦相传之。
【业道】 (术语)三道之一。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道。胜鬘经宝窟上末曰:“造作称业,通人向于三途,名之为道。”智度论九十二曰:“小者不名业道,以其能趣恶处故为道。”业以思之心所为体,十善十恶,共为业(即思游履之所),故名为道。即业之道也。俱舍论十七曰:“业之道故,立业道名。”又监视人善恶作业之天神地祇谓为业道神。略曰业道。观念法门引净土三智经曰:“向天曹地府一切业道数数首过。”
【业道冥祇】 (术语)业道为各自依业因而成之诸种鬼类。冥祇者,幽冥之神祇也。一髻尊陀罗尼经曰:“启白一切诸佛般若菩萨金刚诸天等及与一切业道冥祇。”
【业厄】 (杂语)由前世恶业所感之灾厄。
【业风】 (譬喻)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又,善恶之业,能使人转而轮回三界,故譬之曰风。正法念经十曰:“一切风中,业风第一。”十卷楞伽经九曰:“业风长四大,如诸果成熟。”唯识论四曰:“阿赖耶识,业风所漂。遍依诸根,恒相续转。”大乘义章七曰:“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般舟赞曰:“业爱痴绳缚人送,随业风吹落苦中。”
【业缚】 (杂语)业之系缚也。义林章一末曰:“三界业缚彼犹有故。”辅行一之一曰:“教汝解业缚。”
【叶盖】 (物名)以木叶所造之盖笠也。释氏要览中曰:“盖律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
【业感】 (术语)以善恶之业因,感苦乐之果者。秘藏宝钥中曰:“夫灾祸之兴。略有三种:一时运,二天罚,三业感。”
【业感缘起】 (术语)缘起论之一种,说世界自他一切之万象,为依吾人业因而感生之理。参照“缘起”条。
【业垢】 (譬喻)恶业不净,而感苦果,故譬之于尘垢。赞阿弥陀佛偈曰:“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垢除。”
【业果】 (术语)业为善业恶业,果为其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楞严经四曰:“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义林章二曰:“断见众生,不信后世善恶业果。”
【业海】 (术语)谓种种恶因。如大海也。四十二章经注曰:“罪始滥觞,祸终灭顶,恶心不息,业海转深。”
【业行】 (术语)业即行,非别义。种类杂多,故重二字。往生要集中本曰:“诸余业行,不令杂起。”
【业火】 (譬喻)恶业害身譬如火。又名烧地狱罪人之火。以后者由前世之恶业所感故也。楞严经八曰:“以业火干枯。”
【业结】 (术语)恶业与烦恼。结为烦恼之异名。
【业镜】 (杂名)冥界写取众生善恶业之镜也。楞严经八曰:“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净心诫观上曰:“今唯使汝净除业镜客尘曀等。见汝身中少分佛性。”资持记下三之四曰:“正五九月,冥界业镜,轮照南洲。若有善恶,镜中悉现。”伪造之十王经所谓净玻璃镜是也。
【业罥】 (譬喻)善恶之业,缚人而系于生死,故譬之羂索。正法念经十三曰:“业羂所系缚。”
【业羂】 (譬喻)善恶之业,缚人而系于生死,故譬之羂索。正法念经十三曰:“业羂所系缚。”
【业苦】 (术语)善恶之作业,感苦乐之果者曰业。依业而得之苦乐果,通曰苦。华严经毗卢遮那品曰:“愿佛光照我,灭生死业苦。”净心诫观上曰:“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
【业累】 (杂语)业之系累。恶业之障害身者。与业魔同。
【业力】 (术语)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业林】 (譬喻)僧俗和合,住于一处,如树木之丛集为林也。特为禅庭之名。以禅之翻名,有功德丛林之语也。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中略)僧聚处得名丛林。”大乘义章十三曰:“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中略)功德丛林者从果为名,智慧神通四无量等是其功德,众德积聚说为丛林,定能生之因。从果目,是故说为功德丛林。”宋高僧传石霜诸传曰:“诸得石霜山,便议终焉之志。(中略)堂中老宿长卧不坐,屹着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南方谓之丛林者,翻禅那为功德丛林也。”祖庭事苑二曰:“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
【业轮】 (譬喻)善恶之业,能载人使轮转于六趣,故譬以车轮。
【夜摩】 (界名)Yāma,具曰须夜摩Suyāma,苏夜摩。欲界六天中第三天名。旧曰焰天。译言时分,善分。以善知时分受五欲之乐故也。智度论九曰:“夜摩名善分天。”探玄记六曰:“夜摩者,若具云苏夜摩。苏者,此云善也。夜摩者,此云时也。”佛地论五曰:“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俱舍光记八曰:“夜摩天,此云时分,谓彼天处时时多分称快乐。”又鬼官之总司曰夜摩。即阎摩也。夜摩,阎摩,梵语之转也。见琰摩条。
【业魔】 (杂语)十魔之一。一切恶业之障害善道者。
【夜摩卢迦】 (界名)Yamaloka,阎摩王之世界也。
【夜摩尼夜摩】 (术语)Yama-Niyama,此学派之修行方法也。金七十论上曰:“法者何为相?夜摩尼夜摩。夜摩者有五:一无瞋恚,二恭敬师尊,三内外清净,四减损饮食,五不放逸。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十种所成就,是故名为法。”
【业恼】 (术语)恶业与烦恼。秘藏宝钥中曰:“业恼株杭。”
【业绳】 (譬喻)言业之系缚如绳也。止观七上曰:“业绳未断,去已复还。”
【业识】 (术语)有情流转之根本识也。依根本无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动作之念者。起信论曰:“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然论中二样用之。一对于他之转识现识等,一对于分别事识即意识。因之前者当于阿赖耶识中之自体分,后者当于阿赖耶识全体。
【业食】 (杂语)四食之一。以业资身者。如地狱之有情,无食物而生活。
【业事成办】 (术语)业因成就也。净土论注上曰:“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智度论十二曰:“复次,于事成办,名彼岸。”
【业受】 (杂语)受为寿。依先业所感之寿命也。
【业寿】 (杂语)依宿世业因而定之寿命。秘藏宝钥上曰:“业寿之风。”
【业疏】 (书名)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之异名。南山作,三大部之一。
【业体】 (术语)又云业性。正招苦乐异熟之异熟因也。小乘以表色无表色之色法为业体。大乘以思心所之现行及种子为业体,于所行之思心所上假立表色之名,于种子上假立无表色之名。成实论以之为非色非心之法,见“业”条。
【业天】 (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楼注曰:“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论云:业天所恼,虽无作者,而业果自属,难得逃。”
【业田】 (譬喻)业能生苦乐之果,故譬之于田。华严经三十八曰:“业田爱润无明覆。”
【业通】 (术语)又曰报通。五种通力之一。如中有之身及鬼神,依宿业自然而得之通力也。俱舍论九曰:“一切通中,业通最疾,凌空自在,是谓通义。通由业得,名为业通。此通势用速故名疾,中有具得最疾业通,上至世尊无能遮抑,以业势力最强盛故。”
【业网】 (譬喻)善恶之业因罗人而使沉没于生死,故譬之于网。归敬仪曰:“业网所拘。报增鬼录。”
【业系】 (譬喻)业犹如绳,缚众生之身而系于三界之牢狱,故曰系。起信论曰:“凡夫业系苦。”
【业系苦相】 (术语)起信论所说六粗相之一。谓由业所感之生死苦果也。由恶业受苦果业报之系缚而不自在,故云系。起信论曰:“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
【业相】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细相之一。依根本无明而真心始动作者。相当于阿赖耶识之自体分。起信论曰:“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同义记中末曰:“业有二义:一动作义,二为因义。”
【业性】 (术语)又曰业体。业之自体也。华严经二曰:“业性广大无穷尽。”见“业体”条。
【叶衣观音】 (菩萨)被叶衣观音之略。被叶衣,为喻着八万四千功德衣之意。密号为异行金刚。三昧耶形为未敷莲华。其形像如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所说:“其像作天女形,首戴宝冠,冠有无量寿佛,璎珞环钏,庄严其身。身有圆光,火焰围绕。像有四臂:右第一手,当心持吉祥果。第二手作施愿手。左第一手,持钺斧。第二手持羂索,坐莲华上。”秘藏记曰:“白肉色,左手取羂索,右手执未敷莲华。”胎藏界曼陀罗钞二曰:“问:何故名被叶衣耶?答:不明,若是叶色色云心欤。衣慈摄受,被着欤。私案云:被着之义可然,叶者八万四千诸相好外繁茂义欤。衣,法华云:柔和忍辱衣矣。”梵Palāśāvalin。
【叶衣观自在经】 (经名)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之略名。
【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详说其修法及功德。
【业义】 (术语)论场之语。法华讲等时,问者对于讲师,初所问者曰业义。次所问者曰副义。
【业因】 (术语)善业为乐果之因,恶业为苦果之因者。成实论业因品曰:“业是受身因缘。”又曰:“万物从业因生。”般舟赞曰:“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业影】 (譬喻)言业之从身如影也。智度论六曰:“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成实论业因品曰:“因形有影,形灭则影灭。”
【业有】 (术语)七有之一。又名行有。业之体用不亡,谓为有。
【业余】 (术语)三余之一。二乘之人,虽离可受三界分段生死之有漏业,但尚余界外可变易生死之无漏业者。
【业缘】 (术语)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尽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新译仁王经下曰:“诸界趣生,随业缘生。如影如响,一切皆空。”法华经序品曰:“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唯识论八曰:“能招后有诸业为缘。”
【业贼】 (譬喻)恶业之害身譬如贼。性灵集八曰:“业贼日集。”
【业障】 (术语)恶业之障碍。恶业妨正道者。涅槃经十一曰:“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俱舍论十七曰:“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
【业障除】 (术语)净除业障之意。印言名。又名大慧刀印。以智慧之利刀除灭业障,故有此名。即二羽为金刚拳,屈进力二节,禅智压二度,结业障除印,诵唵缚日啰羯磨尾输驮耶萨嚩啰拏你母驮萨底曳曩三摩耶吽之真言时,则以金刚业之故能净三业,灭五逆决定业云。见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等。
【业种】 (杂语)善恶业之可生苦乐果者。犹如世间之种子。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止观四上曰:“业种虽久,久不败亡。”
【业种子】 (杂语)二种种子之一。见“种子”条。
【鍱腹】 (传说)有憍慢之外道,谓我腹中容一切之智慧,恐其破裂以铜鍱鍱腹也。智度论二十六曰:“萨遮祇尼犍子,铜鍱鍱腹自誓言:无有人得我难而不流汗破坏者,大象乃至树木瓦石,闻我难声亦皆流汗。”光明文句五曰:“世智辩聪如长爪鍱腹,难石石裂难树树折。”
【伊】 (术语)i又作壹,彝,意,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十二母韵之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伊字门一切法根,不可得故。”文殊问经字母品曰:“伊字时是诸根广博声。”大日经疏十四曰:“见伊字时,即显三昧。”一切根不可得者,自Indriya(根)释之也。又又作翳咿,伊伊,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十二母韵之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伊(引)字门一切法灾祸不可得故。”文殊问经字母品曰:“称伊(引)字时,是世间灾害声。”大庄严经四曰:“唱伊字时,出一切世间众多病声。”从īti(灾)释之也。
【依】 (术语)梵语腻地Nidhi之译。疏所依也。对于亲所依为所依而言,言为物之依止或依凭也。
【衣】 (衣服)梵语曰支缚罗Cīvara,又曰缚萨怛罗Vastra,五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并覆肩裙类之总名。袈裟由其衣之色而附以名。
【一白三羯磨】 (术语)授戒之作法也。略作白四。亦谓之白四羯磨。白者表白,一白者,一读表白文也。羯磨梵语,译曰作业,即为授戒作业之义,是亦一种表白之文。三羯磨者,三读羯磨之表文也。虽均是表白。而最初对大众告白某行授戒作法之表文,谓之白。其次记授戒法于受者之表文,谓之羯磨。是为完全受戒。然则白四,亦曰白四羯。表白与羯磨。读四度表文之意也。是授戒之作法上最为郑重者。其白文如下:“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若僧时到,僧忍听授某甲,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白如是。”其次羯磨“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见行事钞资事记上三之二羯磨条。
【一百八】 (名数)佛家惯用一百八字,又略作百八。
【一百八臂金刚藏王】 (明王)胎藏界之曼陀罗,位于第十虚空藏院之忿怒尊。有一百八臂,持各种之器杖。见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五。
【一百八遍】 (杂语)念佛之遍数一百八也。一百八本为烦恼之数量。为对治此烦恼。故贯数珠一百八颗。为一百八遍之念佛。百八之晓钟,亦此意也。见“烦恼”条下。
【一百八名梵赞】 (书名)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之略名。
【一百八名陀罗尼经】 (经名)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之略名。
【一百八十五龙王】 (名数)出于大云请雨经。
【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经名)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之略名。
【一百八尊契印】 (经名)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之略称。
【一百三十六地狱】 (界名)根本地狱之八热各有十六游增。共为一百二十八。于此加根本之八热。而为一百三十六。见三界义。
【一百五十赞佛颂】 (书名)尊者摩咥里制吒造,唐义净译,一卷。以百四十八颂赞叹佛德者。
【一百一十城】 (名数)善财童子以福城为起点,次第南行而求善知识之城数。八十华严经七十八曰:“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五十九曰:“弥勒说曰:此童子者,昔于频陀伽罗城,受文殊师利教,求善知识。展转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心无疲倦,次至我所。”
【一百一十知识】 (名数)善财童子所值之一百一十城善知识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也(德生与有德遇于同处)。然结为一百一十知识者,在五十五知识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三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后参两度。又德生与有德在同处参见,各省去一名故也。详见五十三知识条。(CBETA注:应为“五十三智识”条)
【一棒】 (杂语)禅宗祖师,提撕弟子振棒而警醒之。见“一喝”条。
【衣宝】 (譬喻)法华七喻之一,指衣珠之喻。见“衣珠”条。法苑珠林序曰:“衣宝与髻珠。”
【一宝】 (譬喻)以宝譬一心之灵性也。宝藏论曰:“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号玄玄。”
【依报】 (术语)心身者,正实之果报也。此心身依止之身外诸物,谓之依报。如世界国土,家屋,衣食等是。璎珞本业经上曰:“凡夫众生,住五阴中,为正报之土。山林大地共有,名依报之土。”见“依正”条。
【一笔勾】 (术语)谓破除一切也。莲池大师作七笔勾歌诀劝世,有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等七首。谓一切尘缘,皆可消除净尽也。今亦谓前事不提,曰一笔勾销。
【一笔三礼】 (杂语)绘佛像写经文每一笔三次礼拜也。
【一遍】 (杂语)诵一度佛名及经文也。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曰:“若读诵此陀罗尼一遍,如上等事,悉得随意。”南岳愿文曰:“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遍。”又(人名)日本时宗之开祖。名智真。号一遍。
【衣钵】 (术语)三衣与钵也。二者为僧之资物最重大者。观出家受戒之时,最初即以衣钵具足为条件可知也。后为袈裟与铁钵之意。禅家以道授受,谓为授受衣钵。传灯录一曰:“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六祖坛经曰:“五祖忍大师,传衣钵六祖能大师。”辅行一之一曰:“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郭青猬集曰:“万历乙酉,予入韶州至曹溪寺,僧因出传衣宝钵革履。衣似今羊绒褐衣,而间以金缕。传灯录谓西域屈眴布缉木绵花心织成,理或然也。钵本瓷器,为广东提学魏庄渠所碎,或云有心碎之,或云偶坠诸地。僧以漆胶,仍似钵形,而宝色无光。革履云是六祖遗履,比今履差长耳。考衣实出达磨,非佛所遗者,今宇内千年之物,独此衣存。”蒿庵闲话曰:“六祖衣钵,传自达摩,藏广东传法寺。衣本西方诸佛传法器,钵则魏王所赐,嘉靖中督学使者某焚碎之。”又僧之钱帛,总曰衣钵。象器笺二十多引典据。
【一钵】 (物名)三衣一钵为比丘生活之质素也。钵梵语钵多罗之略。译曰意量器。见钵条。秘藏宝钥中曰:“僧尼一钵。”
【衣钵簿】 (杂名)钱财之帐簿。
【衣钵阁】 (杂名)藏住持衣财之处,此方所谓眠藏。见象器笺一。
【衣钵侍者】 (职位)掌住持之钱帛者。象器笺六曰:“住持资具,钱帛之有处,谓之衣钵阁。盖蓄资财,非僧人本志。讳露言之,称衣钵矣,而此侍者掌此。”
【一藏】 (名数)一切之教法唯摄于一藏。法界法轮藏是也。释摩诃衍论一曰:“唯立一藏总摄诸法,谓法界法轮藏。”
【一藏数目】 (名数)今时僧俗持诵经咒。动称一藏。问其数。则云五千四十八也。尝考历代藏经目录。惟开元释教录有五千四十八卷之数。余则增减不等。至今乃有七千二百余卷矣。世俗执着五千四十八者。乃依西游记之说耳。夫持诵者。量自心力。如法定数。或以一百为藏。表大乘百法也。或以五百为藏。应五位进修。有五百波罗密也。或以一千为藏。显百界千如也。或以三千为藏。阐三千性相也。或以五千为藏以五百波罗蜜。一一具十也。或以一万为藏。乃万德齐彰也。或以八万四千为藏。转八万四千尘劳。成八万四千法门也。上来广略多般。行之均合教意。又何必专依丹书黄道之数为定法耶?见等不等观杂录。
【依草附木】 (术语)又曰依草附叶。谓精灵之依附草木者。对人之精灵而云。无门关曰:“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灵精。”临济录曰:“十年五岁并无一人,皆是依草附叶,竹木精灵,野狐精魅。”
【一叉鸠王】 (人名)Ikṣvāku,译曰甘蔗氏。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又名日种善生,释迦种族之祖先也。在印度河流域之浮陀落(褒多那Potala)城。
【一刹】 (术语)Kṣetra,一国土也。刹,掣多罗之略名。译作土田。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见名义集七。
【一刹那】 (术语)Kṣaṇa,谓时之极少。曰一刹那。俱舍论十二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仁王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俱舍论十二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无性摄论六曰:“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伊刹尼】 (修法)Iksaṇi,得知他人心中所思之咒术名。俱舍论二十七曰:“有咒术名伊刹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俱舍光记二十七曰:“有咒术名伊刹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如他心通。伊刹尼,此云观察。又真谛云:伊刹尼,是论名。是露形外道师所造,翻为观察。此咒从彼所造论为名,故称伊刹尼。”玄应音义二十六曰:“伊刹尼此云占相观察。”
【一阐底迦】 (术语)见“一阐提”条。
【一阐提】 (术语)Icchāntika,为无成佛之性者。旧称,一阐提。译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义。涅槃经五曰:“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同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同十九曰:“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同二十六曰:“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涅槃经疏十曰:“古来云:阐提具含众恶,不知的翻,唯河西翻为极欲,言极爱欲之边,此即于总恶之内,取一事为翻。例如涅槃名含众德,亦无的翻,而翻为灭度者,亦是总中取此一事为翻。”新称,一阐底迦,译曰乐欲,乐生死之义。见““阿颠底迦””条。又作一颠迦。楞严经六曰:“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长水之义疏曰:“一颠迦,即断善根者。”
【一阐提杖】 (杂名)涅槃经三十八曰:“是经能为一阐提杖。”
【一场懡[怡-台+罗]】 (杂语)懡[怡-台+罗]为梵语,译曰惭愧。即一场之惭愧也。碧岩集第一则,达磨渡江至魏,有“不免一场懡[怡-台+罗]”之语。此外禅宗语录多用之。
【一超直入】 (术语)顿速蓦直超入于本觉地也。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意,谓不屈着于他之教相言句,不依赖于念佛修忏,直彻见自己是何物,到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之真境也。永嘉证道歌有曰: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与所谓单刀直入同义。
【一尘】 (术语)一微尘也。为物质之极小者。涅槃经十曰:“一尘一佛。”华严经五十一曰:“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一尘法界】 (术语)一微尘即法界也。圆悟录一曰:“一尘含法界,一念遍十方。”
【一城】 (譬喻)以城譬小乘之涅槃。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二百由旬,化作一城。”文句七下曰:“防非御敌,称之为城。”
【一乘】 (术语)成佛唯一之教也。乘为车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载人运于涅槃岸,故谓之乘。法华经专说此一乘之理。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同品曰:“诸佛如来,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同品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文句四上曰:“圆顿之教,为一佛乘。”胜鬘经曰:“一乘即是第一义乘。”胜鬘宝窟上本曰:“一乘者,至道无二,故称为一。运用自在,目之为乘。”依法华论,此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第十四名一乘经。起信论义记上曰:“乘者就喻为称,运载为功。”案方便品所说,即开会三乘之别执,悉归趣于平等大会,等使一切众生成佛道也。盖大乘佛教中,所谓权大乘家,立一切有情为法尔,五性各别之说。故其中定性二乘及无性,毕竟无由成佛。是故诸佛之法,自不可无三乘之别。定性二乘,必由声闻缘觉之二乘而般涅槃,菩萨种性,必由大乘而般涅槃。然法华等经,或说唯有一乘者,是引摄不定性者,不使堕于二乘地,进而使由大乘般涅槃也,即如来密意之说也。又以所趣之真如无差别,三乘解脱等相等,故说为一乘耳。实则非无二三之别也。如大乘庄严经论第五,摄大乘论释第十,广列十义或八义意趣而论之。是为所谓三乘真实一乘方便之教旨,以深密等经为所依之法相家所主张也。至于实大乘则不然。盖其所立之说,一切众生,本无五性之别,悉有佛性,一性平等,故皆得由佛乘而成佛。昔曾说三乘各别之法者,不过为对于权机假说之方便耳。此为所谓一乘真实三乘方便之教旨,天台华严等宗家所主张也。其中天台所依之法华经,主对于三乘之人,说其教之所以方便,开会之,使归于一佛乘,华严经主对于十地之大菩萨,广说其所入之一乘法,故至智俨贤首,分一乘而更论同教别教之二种。五十要问答上,谓“一乘教有二种:一共教,二不共教。”孔目章一,谓“一乘之义,分别有二,一正乘,二方便乘,正乘如华严经所说,方便乘有十义”云云。又五教章上,谓“一乘教义之分齐,开为二门。一别教,二同教。”并广释述之。今择要言之,则在同于三乘而说一乘为同教,于三乘全不共而别说一乘为别教。彼法华譬喻品所谓宅内所指之门外三车,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之大白牛车,是别教一乘教也。同教者,如是三一不为别说。或谓一同于三,或谓三同于一,互相交参,是欲使成根欲性,进而入于华严别教一乘也。由是而概括之,一乘凡有三种:一、为存三之一乘,所谓不破三乘之疑执,亦不会二乘之行果,唯就空理之平等而说为一乘。如摄大乘论之十义意趣是也。二、为遮三之一乘,会二乘之行果,遮三乘之别执,而说为一乘。如法华之同教一乘是也。三、为直显之一乘,不对于二乘,故无可破,唯为大菩萨,直示法界成佛之仪。如华严之别教一乘是也。又若经五教而论之,则总有五种之一乘。一别教一乘,如华严是。二同教一乘,如法华是。三绝想一乘,如楞伽是。是为顿教。所谓绝想亡言之边,名为一乘。四佛性平等一乘,是为终教。一性皆成之边,名为一乘。五密意一乘,即为始教。如摄论之十义意趣是。
【一成】 (术语)一人成道。或一事成就也。
【一乘法】 (术语)一佛乘之法也。即法华之教义。
【一乘法门】 (术语)一乘之法为入佛地之门户。故曰法门。即法华经之所说。
【一乘家】 (杂语)弘一佛乘之法者,寻常称华严天台之二家,谓之两一乘家。又对于弘三乘教者而称弘一乘者用之。
【一乘经】 (经名)法华经也。此经为主明一乘法者。
【一乘究竟教】 (术语)一乘之法,为一代教中究意至极之教。即法华经是也。
【一乘妙典】 (经名)明一乘之理之妙典。即法华经是。又云一乘妙经。
【一乘妙文】 (经名)法华经文也。
【一乘菩提】 (术语)言一乘为真实之菩提,非二乘三乘方便之菩提也。
【一乘显性教】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见“五教”条。
【一成一切成】 (术语)一人成道即万人成道。一事成就即万事成就。一切例皆然。名之为事事无碍法界。此为华严经所明。华严大疏二曰:“有分之事,全同无分之理,故一小尘即遍法界。(中略)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中略)理遍事故,一成一切成。”
【一乘一味】 (杂语)一乘之教味,唯一不二,故曰一味。
【一乘圆宗】 (流派)天台宗之美称。以彼宗弘宣一乘圆顿之妙义也。
【一乘之机】 (术语)可闻一乘法之根机者。
【一乘之珠】 (譬喻)以譬妙法一乘珠也。出法华经五百授记品。见“珠”条。
【一持】 (术语)受持一佛名及一经文曰一持。不动经曰:偈文:“一持秘密咒,生生而加护,随逐不相离,必送华藏界。”
【一触】 (杂语)详见“一缕一触”条。
【一揣食】 (饮食)又曰一搏食。作丸而食也。比丘唯一度受一揣之食,其后不增加为二度。又名节量食,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大乘义章十五曰:“揣者,手握物使坚固也。”见“揣食”条。
【一吹】 (杂语)劫灭之大火,人一吹之。极言其力之弱小。佛藏经上曰:“譬如劫尽大火烧时。人以一唾能灭此火。又以一吹还成世界及诸天宫。于意如何。为希有不。”
【一锤】 (譬喻)如锤之作器。以喻说法而开发众生之机也。祖庭事苑五曰:“锤当作椎。”椎,铁椎。智觉心赋曰:“如王索一椎之器。”
【一锤便成】 (术语)一言之下大悟彻底也。祖庭事苑五曰:“雪峰问投子云:一椎便成时如何?子云:不是性[亿-音+喿]汉。峰云:不假一椎时如何?子云:不快漆桶。”
【一大车】 (譬喻)以一大车譬法华之妙法。又云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曰:“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见火宅条下火宅喻。
【一大劫】 (术语)一个之大劫也。见“大劫”条。
【一大三千世界】 (术语)一世界之中央,有须弥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铁围山围绕之,如是谓之一小世界。合一千一小世界,谓之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世界。夫以一小世界为单位数,则一大千世界之数为一○○○○○○○○○也。其成立及破坏,无不相同。又为一佛所领之土。俱舍论十一曰:“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总说,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总名一大千;如是大千,同成同坏。”一大千世界中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故一大三千世界,谓之三千大千世界。
【一大事】 (术语)开显实相妙理之事业,开示佛知见之事业也。一大者,实相之妙理,谓佛知见,即法华之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文句四上曰:“一则一实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广博,博五三七九,故名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止观一下曰:“云何为一?一实不虚故,一道清净故,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故,云何为大?其性广博,多所含容(乃至)事者十方三世佛之仪式,以此自成佛道,以此化度众生,故名为事。”玄赞三曰:“大事体即智见,诸佛出世,为此大事,四义明之,谓开示悟入。”又,人之生死谓为大事。善导之临终正念诀曰:“世之大事,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
【一大事因缘】 (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
【一大宅】 (譬喻)以长者之一大宅,譬三界之火宅。法华经譬喻品曰:“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见“火宅”条。
【一代】 (杂语)人之一生也。
【一代半满教】 (术语)释尊一代中所说有半字教、满字教也。半满教者,犹言大小乘。见“半满教”条。
【一代教】 (术语)释迦如来自成道至灭度一代中所说大小乘之诸教也。止观义例下曰:“一代教法,会在法华。”
【一代三段】 (术语)总括释尊一代之说教,视如一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段。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诸经为序分。无量义经法华经普贤观经为正宗分。涅槃经为流通分。此日本日莲上人依傍天台五时教判,主张法华经中心主义之名目也。见观心本尊钞四种三段下。
【一代五时佛法】 (术语)天台宗区别释迦一代之教法,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之五时。四教仪曰:“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详“五时”条。
【一刀三礼】 (杂语)雕刻佛像,每下一刀,须礼拜三宝三次。画像经文,谓之一笔三礼,又曰:一字三礼。
【一道】 (术语)一实之道也。六十华严经六曰:“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八十华严经十三曰:“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涅槃经十三曰:“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大日经疏十七曰:“一道者即是一切无碍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场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涅槃经二十五曰:“一道者,谓大乘也。”
【一道法门】 (术语)称阿字之一门曰一道法门。大日经六曰:“吾今演说差别道一道法门。”大疏十七曰:“谓一切法不出阿字门,即是一道也。道者谓乘此法,有所至到之义也。一道者即一切无碍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场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
【一道神光】 (杂语)谓自己本具之光明,即虚灵不昧之心光是也。从容录第三十一则颂曰:“一道神光,初不覆藏。”又隐山和尚颂曰:“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即其例也。
【一道无为心】 (术语)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一道者,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有为无为之别执,名为无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三劫中,于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心外无别法,而恐沉没于真如无为之中,故知于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证法界之理,同时不动法界,随缘自在显现,而作为万有,即体达因缘之生灭,是法界之生灭,法界之不生灭,是因缘之不生灭,而离有为无为之别执也。大日经第一住心品曰:“谓空性者,离根境而为无相无境界,离诸戏论而等于虚空。无边之佛法,依此相续而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由是此住心,亦名为空性无境心。若以此住心寄在显教,则当于天台。摩诃止观第一有曰:“云何为一?一实不虚故,一道清净故,一切无碍之人从一道出生死故。”所以此住心。又名如实一道心。盖天台一乘,盛谈诸法即实相,唯色即唯心,言心色之体无二,依正含于理内,根境备于性中,泯境智于一如,故其分齐恰似真言行者第八之住心,是以配之于天台也。显教虽以此分齐为终极,然真言行者,不许停滞于此处。金刚界仪轨云:“身证十地,而住于如实际,空中诸如来,弹指惊觉告言:善男子!汝所证之处,是一道清净,金刚喻三昧及萨婆若智,尚未能证知。勿以此为足。应满足普贤,方成最正觉。”是乃谓进而发足第十秘密庄严心。可开金刚宝藏也。
【一灯】 (杂语)贫女之一灯也。见“贫女”条。【一灯】(譬喻)以一灯明喻智慧破迷闇。华严经七十八曰:“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大集经一曰:“譬如百年闇室,一灯能破。”楞严经六曰:“身然一灯,烧一指节。”
【一等】 (术语)一样平等也。无量寿经上曰:“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又同一之阶级也。
【一地】 (譬喻)以地譬众生之佛性。一切之草木种子皆依地而生,一切之善根功德皆依一佛性而生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一地所生。”文句七上曰:“地,实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法华义疏八曰:“一相谓一实相,合一地也。”
【一谛】 (术语)对于二谛三谛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谛同。涅槃经第十三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有善方便故,随顺众生,说有二谛。”是世谛即第一义谛,言有二谛者,示方便之意也。法华玄义第二明一谛之意义,谓譬如醉人,其心眩乱,视日月山川等,悉皆回转,而醒人但见不转,不见转,众生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虽谓有二谛,而世谛如转日,实唯为本日之一谛也。又毗婆沙论第七十二,解一谛之说颇多。有谓灭谛为一谛,有谓道谛名为一谛,乃至评家谓四谛,亦是世谛,亦是第一义谛云。又胜鬘经,谓四圣谛中,三谛是虚妄法,不真实,一灭谛为真实谛。”义林章第二末,谓胜鬘经说为一实谛,是唯如来藏乃为一实,余有起尽云。案智度论八十六曰:“声闻人以四谛得道,菩萨以一谛入道。”
【依地】 (术语)对于依身所依之定也。以喻定。
【伊帝目多伽】 (经名)见“十二部经”条。
【伊帝曰多伽】 (经名)见“十二部经”条。
【伊帝越多伽】 (经名)见“十二部经”条。
【一颠迦】 (术语)见“阐提”条。
【一断】 (术语)断一烦恼也。
【一段事】 (术语)谓本体上之姿。此相自天地未成以前至崩坏以后,犹存续无始无终者。虽至于圣境亦无得。虽往于凡夫,亦不失底一大事也。云门禅师曰:自古至今,祇是一段事,无是无非,无得无失,无生与未生。古人到这里,放一线道,有出有入。
【一断一切断】 (术语)谓断一烦恼,即有断一切烦恼之道理也。华严宗依无尽缘起之理而盛谈此旨。五教章三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者,是此义也。”
【一多相容不同门】 (术语)十玄门之一。详见“玄门”条下。
【一法】 (术语)一切事物尽备法则,故总名为法。一法者,犹言一事一物也,三藏法数四曰:“法即规则之义。”华严经十三曰:“惟以一法得出离。”
【衣法】 (术语)衣与法也。谓传正法之征,更授师之袈裟也。传灯录三曰: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小大,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承袭以至于吾。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中略)能居土跪受衣法。”
【依法不依人】 (术语)法四依之一。见“四依”条附录。
【一法界】 (术语)真如之理体也。界,为所依及所因之义。真如为生圣法之所依所因,故曰法界。唯一无二,故名一也。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义记中本曰:“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此非算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依生圣法故云法界,中边论云:法界者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故也。”
【一法界心】 (术语)超绝有无而离差别之心。二教论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一法句】 (术语)谓一法也。句为章句之义。即谓绝待无为清净之法身也。天亲之净土论,分极乐国土之庄严功德为十七句,如来之庄严功德为八句,菩萨之庄严功德为四句,总为三种功德二十九句。此二十九句之庄严,略说之,则说入一法句,且自解之曰:一法句者,清净句也。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盖彼论立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之二观中,观二十九句现象之差别,即为毗婆舍那,观一法理体之平等,即为奢摩他。初虽别观奢摩他,毗婆舍那,而其机纯熟,则止观俱行,成柔软心,二十九句即为一法句,一法句即为二十九句,广略相入,得如实知见,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之妙理。
【一法若有】 (公案)“僧问古德: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体界;去此二途,请师速道。”见会元十七,葛藤集下。
【一法身】 (术语)一个之法身。华严经十三曰:“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见“法身”条。
【一法印】 (术语)对小乘之三法印称大乘之实印相,曰一法印。又有一实相印之名。即诸法实相之理也。妙玄八之上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
【医方】 (术语)医疗禁咒之术。
【医方论】 (术语)五明论之一。说医术之论。
【医方明】 (术语)五明之一。见“五明”条。
【一放一收】 (杂语)一次把住,一次放行也。是为师家应学人机根之活手段,把住者抑学人,放行者纵学人。一放之时,森森罗列。一收之时,空界无物。谓擒纵与夺,有自在之状也。见碧严录第九十九则。
【一分家】 (流派)心识之一分说。即起认识作用之时。唯起于自体分。至于见分相分,乃自无始以来妄执之熏习,与能缘所缘相似,而发现之遍计所执也。安慧所立,与难陀之二分说,均非正义。
【一分菩萨】 (术语)受一分戒之菩萨也。璎珞本业经下曰:“有受一分戒者,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
【一佛】 (杂语)一人之佛陀也。
【一佛乘】 (术语)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曰:“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同品曰:“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金刚顶一字顶轮王仪轨经曰:“十方刹土中,唯有一佛乘如来之顶法,等指诸佛体,是故名智拳。”
【一佛成道】 (杂语)一佛成道于世间。则法界尽受其德。金刚錍曰:“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依正。”
【一佛多佛】 (术语)大乘许于一时有多佛出世,且勿论。小乘则于俱舍十二有二说:萨婆多师之义,无边之世界,唯一佛出世,无二佛于同时出世者。余师之义,则一三千大千世界,虽无二佛于同时出世,而其他三千大千世界,佛之出世,非无与之同时者;故无量之世界,同时有无量之佛出世。智度论九,同举此二义,以前义为不了义,后义为了义。【一佛多佛】(术语)大乘有多世界一时出现多佛之论,在小乘则有异说。详“见佛”条。
【一佛净土】 (术语)从一般之佛土,称弥陀净土曰一佛净土。十疑论曰:“阎浮提之众生,心浊多乱,偏赞一佛净土,使专心一境,即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生。”又一佛土,即一佛净土。皆指弥陀之净土而言。
【一佛世界】 (术语)谓一佛所化之世界也。又曰一佛土或一佛国土。中阿含经十七,谓二佛无同时出现者,恰如转轮圣王,一四天下同时无二人云。此为一佛教化,普及须弥四洲,更不须余佛出世之意,即一佛所化之世界为一四天下之说也。然智度论五十曰:明五重世界,谓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数之至恒沙,谓之一佛世界,复数之至恒沙,谓之一佛世界海,复数之至恒沙,谓之一佛世界种,复至其数无量,谓之一佛世界云。此论文,第二重与第五重,虽同为一佛世界,而五教章卷下,取华严之意,改第二重为世界性,第五重为一佛世界,此为终教所谈一佛所化之范围也。
【一佛土】 (术语)与一佛世界同。往生论曰:“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又同一佛土。即弥陀之净土也。
【衣服随念愿】 (术语)无量寿经上四十八愿中,第三十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日本望西楼之大经钞四科之,谓为衣服随念愿。
【衣服天】 (天名)又曰金刚衣天。金刚界曼陀罗第二羯磨会众中,外金刚二十天之一天。此尊司胎内之胞衣,覆所生之子,防母所饮寒温气之德。黑色,持弓箭。见金刚界曼荼罗大钞二。
【一浮沤】 (譬喻)浮沤,水泡也。以大海中之浮沤喻人身。楞严经二曰:“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同经三曰:“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有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一盖】 (故事)一天盖也。维摩经中所说不可思之神变。维摩经佛国品曰:“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衣裓】 (衣服)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法华经譬喻品曰:“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阿弥陀经曰:“各以衣裓盛众名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义疏五曰:“衣裓者,衣衿也。”玄赞五曰:“裓者,孤得反,衣襟也。(中略)天仙之衣,应是彼类。”案悬于肩,则宜谓之裓,今见天人之像自两肩长垂者是也。又,一说,衣裓,本来花器之称。法华文句五下曰:“三藏法师云:衣裓,是外国盛花之器。”天台之阿弥陀经义记曰:“衣裓是盛花器,形如函,而有一足,手擎供养。”象器笺十九曰:“僧家散花器,名衣裓。其器小竹笼,以贮花而散之。”
【一个半个】 (杂语)极少之数也。南泉禅师所谓会取佛未出世时尚不得一个半个之类是也。但原非禅语。而出于道安习凿齿之故事,秦符坚陷襄阳。谓左右曰:我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鉴齿半人也。习鉴齿跛一足,故戏之为半个。
【一根】 (术语)一类之根性也。妙玄一上曰:“一根一缘,同一道味。”又为眼等六根任何根之一。楞严经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一弓】 (杂语)尺度之量。言如弓之长也。鹤林玉露九曰:“荆公诗云:卧占宽闲五百弓。盖佛家以四肘为弓,肘一尺八寸,四肘盖七尺二寸。其说出译梵。”俱舍论十二曰:“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颂疏六曰:“一肘有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梵Dhanu。
【依估】 (术语)谓依赖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大宝积经二十三曰:“世间大依怙,以此乘出离。”
【一光三尊】 (图像)弥陀如来与观音菩萨势至菩萨三尊,或释迦与药王药上三尊,立于一光明中。谓之一光三尊。
【依果】 (术语)又曰依报。凡有情之果报有二种。总谓有情之心身曰正报正果。谓身外之物(即山川居家衣服饮食等)曰依报依果。以是乃正报正果之依处也。赞弥陀偈曰:“无漏依果难思议。”
【一行】 (人名)直隶钜鹿人,姓张,本名遂,初就普寂出家。强记非凡,游诸方究律藏。又得历数算法之秘诀。唐玄宗闻其名,开元三年,敕入禁廷。九年,撰大衍历九卷。十一年,制黄道仪。善无畏来,师就习密教。参与译经。且撰大日经疏。又遇金刚智,受秘密灌顶。十五年,寂于华严寺。年四十五。谥大慧禅师。所著有大日经疏二十卷,七曜星辰别行法一卷,北斗七星护摩法一卷,梵天火罗九曜一卷,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卷,宿曜仪轨一卷,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等。见宋高僧传五,佛祖通载十六。又(术语)专于一事也。善导之观经疏一曰:“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
【一行居集】 (书名)八卷,清彭绍升着,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别号知归子。法名际清。因刘遗民高忠宪二公往来修学之地,皆名东林。故题其居曰二林。自号二林居士。居士治古文,言有物而文有则。熟于本朝掌故。所述事状信而有征,卓然可传于后世。论学之文。精心密意,纪律森然,汇为二十有四卷,名二林居集。居士谈内典之作,亦择言尔雅。不涉语录陋习。字字从性海中流出。发挥净土之精义最多。为佛门之大著作。汇为八卷,名一行居集。
【一行三昧】 (术语)心定于一行而修三昧也。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三藏法数四曰:“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三昧者。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中略)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起信论曰:“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六祖坛经曰:“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次,事之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之异名。一心念佛也。文殊般若经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见起信论义记下末,安乐集下,往生礼赞。
【一行一切行】 (术语)言一行中具一切之行也。故称之曰圆行。华严天台诸宗所立之妙行,皆是。止观一上曰:“众生有大精进勇猛,佛说一行一切行,则四三昧。”探玄记一曰:“一行即一切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一喝】 (术语)喝为张口出叱叱之声也。禅家祖师为提撕人而用之。六祖门下二世法嗣,马祖道一,尝于其弟子百丈参之之时,振威一喝。他日百丈谓其门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参,蒙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见传灯录六。碧岩八则评唱曰:“德山棒,临济喝。”禅林句集坤曰:“一喝大地震动,一棒须弥粉碎。”注曰“赞临济德山句”盖盛用棒喝为德山临济已后之事。
【一喝商量】 (公案)“临济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见临济录,会元十一等。
【一诃子】 (杂语)一阿黎勒果也。名义集三曰:“诃黎勒,新云诃梨怛鸡,此云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四十二章经曰:“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见“诃梨勒”条。
【一合相】 (术语)世界为微尘之集合者。故称世界为一合相。华严经大疏演义钞曰:“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等,以成于人,名一合相。”
【一恒】 (名数)一恒河沙之略。
【一恒河沙】 (名数)一恒河沙之数。见“恒河沙”条。
【一化】 (术语)指如来一代之教化而言。天台观经疏曰:“此约一化以明通。”又一时化益之意。法华玄义一上曰:“一期化导,事理俱圆。”三论玄义曰:“释迦小乘一化,徒然虚设。”
【一化五味之教】 (术语)天台宗区别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之五时。此五时之教法,托于涅槃经所出之五味喻,谓为五味之教。五味者乳、酪生酥、熟酥、醍醐,如其次第配于彼五时。见“五味”条。法华文句六下曰:“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领一化五味之教,始终次第,其文出此也。”
【一回忌】 (术语)又名一周忌。死后满一年之忌日也。此日多请僧行佛事。儒家曰小祥。十王经曰:“一年过此转苦辛,男女修斋福业因;六道轮回仍未定,造经造佛出迷津。”详见“年忌”条。
【一会】 (术语)读经及说法之会座。多人会合曰会。无量寿经上曰:“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阿弥陀经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一惑】 (术语)一类之妄惑也。归敬义中曰:“元立三学,同倾一惑为宗。”
【一机】 (术语)一类之机缘也,谓当受同一种教之动机也,碧岩四十六则评唱曰:“古人垂示一机一境,要接人。”又一机关也。楞严经六曰:“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柚,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一机一境】 (术语)机谓属于内而恸于心者。境谓属于外而显于形者。释尊拈华为境,迦叶会其消息,破颜微笑,为机。又如烟为境,见之早知是有火,为机。碧岩录马大师不安则垂示,有曰:“一机一境,一言一句,且图有个入处。好肉上剜疮,成窝成窟,大用现前,不存规则。”此即机境也。涉于言句者,欲暂使学人有入处,诱引之方便耳。真个之大用现前,非拘于此规则者。虽然,机境非绝对的不用着,祇忌学人执之而已。一说,非真个自性彻见之师,徒拈槌竖拂,以对学人而拟禅机者,名为一机一境之禅者。
【一极】 (术语)一实至极之道。至理不二故曰一。无量义经序曰:“一极正觉,任机而通。”三论玄义曰:“法华会三乘,同归一极。”止观义例上曰:“若异若同,同入一极。”
【一即多多即一】 (术语)见“一即十”条。
【一即六】 (术语)谓眼等六根之中,一根返于真性则余五根亦得解脱也。楞严经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又“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一即三】 (术语)言一乘教即三乘教之意也。
【一即十】 (术语)所谓一即十者。乃一至十之数。均由一相叠而成。若以一为本数,即单位。则舍一而不能有二至十。此所以一即二,一即三以至一即十也。易言之。二乃由本数之一为始。渐次成而为二。一之外别无二之本体也。由此以推。十亦由本数之一为始。渐次成而为十。一之外别无十之本体也。由是论之。一乃组成他数之一。非自性之一。若果为自性之一。则一终为一。不能成二至十之数。即能成二至十之数。其为组成他数之一可知矣。故此时所论之本数之一。为有体数。二至十为无体数。即空也。故一十相即。又一为有力数。二至十为无力数。故一十相入。根据此法而详论之。一尘为主。一切佛土。悉在此中。一念为主。无量之时劫。亦尽在其中。此即大陀罗尼缘起之法门。华严一家之盛谈者也。又一即多之意义。与上相同。见五教章中。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术语)一与一切融即。其体无碍也。指月录四曰:“三祖僧璨信心铭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笔削记一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为主伴。”传心法要下曰:“若能了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无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无挂碍。”又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佛圆通,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祇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有别?”永嘉禅师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舍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华严经第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曰:“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为佛教中最究极之说。盖以万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虽现种种之差别相,而其本体中则无丝毫之差别。种种之法,悉为绝对,而与一切法镕融时,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尝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咸味也。此妙旨在华严天台两家发挥最多。即约观法而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说。以一心三观,示一境三谛之圆理,约观境而传一心一切心,一阴一切阴,一境一切境等之幽意。更于诸法上说一尘一切尘,一法一切法,一界一切界,一国土一切国土,一相一切相,一色一切色,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众生一切众生,一身一切身,一人一切人,一字一切字,一识一切识等,或约修证迷悟等,使明一断一切断,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一显一切显,一欲一切欲,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一入一切入,一佛一切佛,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究竟一切究竟,一门一切门,一种一切种,一受一切受等。又约破立权实而为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等之解释也。
【一虮】 (杂语)数量名。为隙尘之七倍。俱舍论十二曰:“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梵Likṣā。
【一际】 (术语)彼此二边无分别也。智度论十九曰:“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宗镜录二十二曰:“法报虽分,真化一际。”
【一寂】 (术语)谓寂灭一理也。五教章上曰:“一相一寂。”冠注曰:“一相一寂,即一事一理。”止观大意曰:“于一寂理,不分而分。”
【一偈】 (杂语)规定字数句数,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见偈字下。涅槃经二十二曰:“一偈之力,尚能如是。”法华经法师品曰:“妙法华经,一偈一句。”
【一髻】 (杂语)顶上结一髻也。古梵志中有此风。
【一髻罗刹法】 (修法)一髻罗刹尊之修法也。见一髻尊陀罗尼经。
【一髻罗刹女】 (异类)罗刹名。孔雀王经曰:“有大罗刹女,名曰一髻。是大罗刹妇,居大海岸,闻血气香,于一夜中,行八万逾缮那。”
【一髻罗刹王菩萨】 (菩萨)住于胎藏界曼陀罗第一苏悉地院之忿怒尊名。有大火炎髻,身色青黑,有四手。见秘藏记下,曼陀罗大钞五。
【一髻文殊】 (菩萨)尊形如五髻文殊。头上唯有一髻,戴宝冠。三昧耶形为宝珠,以师里为种子。是求富德而修之者。【一髻文殊】(图像)顶结一髻之文殊菩萨也。与五髻文殊,八髻文殊有别。修文殊一字法时,则画此尊。见“文殊”条。
【一髻尊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唐不空译。一卷。
【一家】 (术语)一宗一派一门名曰一家。大乘义章三曰:“一家宣说。”辅行一之五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
【伊迦波提罗那】 (佛名)如来之名。译曰最上天王如来。见陀罗尼杂集九。
【一家宴】 (仪式)禅院之语。入院之节,不请他寺,唯供养寺内大众。曰一家宴。见象器笺九。
【一假一切假】 (术语)空假中三观中,假不唯言假观之一。空观中观皆谓为假。止观五上曰:“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
【一间】 (术语)旧云一种子。言不还向中一种之圣者,虽断欲界修惑八九品然犹有一品或二品之余残,更可受欲界之生者。俱舍论二十四曰:“一间者,间谓间隔,彼余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或余一品欲修所断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有一间者,说名一间。”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一间,梵言翳迦鼻至迦Ekavīcika,翳迦此云一,鼻至迦此云间,言有一间隙在,不得般涅槃也。旧云一种子者,梵言鼻豉迦Bijika,此言种,斯或译者不善梵言,或笔人不寻本语,致玆讹失也。”
【衣犍度】 (术语)犍度为梵语Khaḍṇa,译曰蕴聚等。以名经论之篇章。四分律有二十犍度,说法衣之篇章,称为衣犍度。
【一间圣者】 (术语)不还向中有一间圣者,乃十八有学之一。见“一间”条。
【一箭道】 (杂语)里程名。法华经药王品曰:“其树去台,尽一箭道。”同嘉祥疏十一曰:“一箭道者,二里也。”
【一角仙人】 (人名)又名独角仙人。过去久远之昔,于波罗奈山中由鹿腹而生,头有一角,形如人,故以为名。及长修禅定。而得通力。因惑于名扇陀之淫女,遂失其通力,出山为国之大臣。此一角仙人即今之释尊也。扇陀即今之耶输多罗女也。见智度论十七,经律异相三十九。
【一觉】 (术语)与觉同。即一悟也。金刚三昧经曰:“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起信论曰:“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依教分宗】 (术语)与教相判释同。见教判条。
【一劫】 (名数)一个之劫也。劫示长时,为梵语,有大中小之三劫。详见“劫”条。
【一解脱】 (术语)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说一解脱义。”文句记四中曰:“一解脱者,昔教三人,同一解脱。”涅槃经三十二曰:“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
【衣界】 (术语)摄衣界之略。摄衣而属于其人。使无离衣罪之结界也。资持记上二之一曰:“注羯磨云:衣界者,摄人属人,令无离宿罪。”
【一界】 (术语)一世界也。楞严经一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又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义二上曰:“九界之权,一界之实。”
【一茎草】 (杂语)一茎之草,与梵刹或丈六金身,一如而不二也。从容录第四则曰:“世尊与众行次,以手指地云:云此处宜建梵刹。帝释将一茎草,插于地上,云建梵刹已竟。世尊微笑。”又赵州语录曰:“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是漏心佛不二物我一如之消息也。
【一境】 (术语)一种之境界也。碧岩四十六则评唱曰:“古人垂示一机一境,要接人。”
【一境三谛】 (术语)空假中三谛,融即于一境之意。又曰圆融三谛,不思议三谛。是天台圆教之说。诸法无自性,故为空,因缘所成,故为假,即空即假,故为中。如是一一之境,三谛之理,镕融相即,三一一三,无碍圆融,为绝对不可思议也。法华玄义第一,谓此妙谛为天然之性德。盖此意也。但就三千即空假中之意言之,则有山家山外之异义。山家之智礼,谓三谛皆具三千。山外之神智,谓三千定是妙假。固执空中不具三千。
【一境四心】 (杂语)同一之境由见之者不同而生差违也。又名一水四见。唐译摄大乘论释第四,有“谓于饿鬼自业变异,增上力故,所见江河,皆悉充满脓血等处,鱼等傍生,即见舍宅游从道路,天见种种宝庄严地,人见是处有清冷水,波浪湍洄,若入虚空无边处定,即于是处唯见虚空”云云。大明三藏法数第十八题之为一境四心:一、天见是宝严地。二、人见是水。三,饿鬼见是脓血。四,鱼见是住处。
【一九】 (术语)指弥陀而言。
【一九之教】 (术语)弥陀之教。迦才净土论上曰:“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
【一九之生】 (术语)谓九品往生也。迦才净土论上曰:“二八之观齐阔,一九之生同归。”
【一举万里】 (杂语)行脚抖擞之行也。止观七下曰:“若遁迹不脱,当一举万里,绝域他方,无相谙练,快得学道。”
【一句】 (术语)表诠一个之义理者为一句。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俱舍论五曰:“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秘藏宝钥中曰:“一句妙法,亿劫难遇。”碧严录七则垂示曰:“声前一句,千圣不传。”
【一句道尽】 (杂语)以一句道破真理无所有之意。宋竹庵颂曰:“中论因缘所生法,一句道尽无剩语,我说即是空假中,朱帘暮卷西山雨。”见稽古略四。
【一句投火】 (故事)菩萨为闻一句之法而入大火坑也。佛祖统纪智礼传曰:“半偈亡身,一句投火。”十华严经三十五曰:“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况小火坑而不能入。”
【一俱胝】 (杂语)一亿也。希麟续音义曰:“一俱胝,梵语数名,此翻为亿也。”详“俱致”条。
【一句子】 (术语)向上之那一句。子者语助。景德传灯录十四曰:“药山上堂曰: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道吾出曰:相随来也。”此为暗示无言无说无示无识之端的者。非云相对的言语文句之句。
【一空】 (术语)三藏法数四曰:“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寂调音所问经五曰:“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止观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宋高僧传五澄观传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空之中。”
【一空一切空】 (杂语)空假中三观中,空不唯为空之一,假中皆为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一腊】 (术语)又作一腊。僧受戒经一夏曰一腊集韵曰:“腊或作腊”腊为冬祭,乃一年之终也。说文曰:“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也。”而佛立安居之制,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定安居之期日。以此安居为僧家之一岁,谓之法腊,又曰法岁。其属于夏期者,曰夏腊,又有僧腊戒腊之名。释氏要览下曰:“夏腊即释氏法岁也,凡序长幼,必问夏腊,多者为长。”又作一老。称法腊第一长老。详见“戒腊”条。
【一腊缚】 (杂语)量名。见“腊缚”条。
【一来果】 (术语)四果之一。详见“四果”条。
【一来向】 (术语)四向之一。详见“四向”条。
【伊兰】 (植物)Erāvaṇa,又作伊罗,黳罗,堙罗那等。树名。花可爱,气味甚恶,其恶臭及四十里。经论中多以伊兰喻烦恼,以旃檀之妙香比菩提。
【伊兰拏钵伐多国】 (地名)īriṇaparvata,中印度之境。多小乘之学徒。见西域记十。
【伊兰拏山】 (地名)火山名。在中印度伊烂拏钵伐多国。现今附近惟有温泉涌出,不见喷火。西域记十,形容此山,谓含吐烟霞。蔽亏日月云。
【一类】 (杂语)彼此相似也。唯识述记七末曰:“一类者是相似义。”
【伊梨沙掌拏】 (杂名)生殖器病之名。译曰妒黄门。因见他淫,方有妒心,而起淫根之病也。出名义集二。īrṣyāpaṇḍaka又见“五种不男”条。
【伊梨延陀】 (杂语)鹿之梵名。见“伊尼延”条。
【一理】 (术语)同一之理性也。华严大疏二曰:“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不增不减。”法华文句记六中曰:“由一理故,偏通一切。”
【一里劫万里劫】 (杂名)菩萨璎珞本业经曰:“劫数者,所谓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尽,名一里劫,二里劫。五十里石尽,名五十里劫。百里石尽,名百里劫。千里石尽,名千里劫。万里石尽,名万里劫。”
【一理随缘】 (术语)见“但理随缘”条。
【一莲】 (杂语)一莲华也。与莲台同。
【一连】 (杂语)以线系之,曰一连。
【一莲托生】 (术语)往生净土,托生于同一之莲华中也。阿弥陀经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也。
【一莲之实】 (杂语)于同一净土之莲台上结成佛之实也。
【衣领树】 (杂名)树名。冥土悬所褫罪人之衣者。十王经二曰:“官前有大树,名衣领树。”抄曰:“梵云大波罗树,又云毗罗树,汉云衣领树。罪人悬衣,故云衣领树也。”
【一流】 (术语)同一流类。法华文句八上曰:“此二千人,或是学,或是无学人,同是一流。”舍毗尼义钞上之一曰:“众生行别,不能一流。”
【一卢舍】 (杂语)一俱卢舍之略。见“俱卢舍”条。
【一路】 (术语)到涅槃之一道路也。首楞严经五曰:“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长水之义疏曰:“唯此一路,能通至彼。”传灯录七,盘山语曰:“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伊罗跋提河】 (地名)河名。异称跋提。译曰贤河。见慧琳音义二十六,Erāvati。
【医罗钵呾逻龙王池】 (地名)医罗钵呾逻Elāpattra者梵名。在北印度呾叉始罗国。西域记三谓其周百余步,其水澄清,杂色莲华,开荣有异彩云。
【伊罗钵多罗】 (异类)同医罗钵咀罗龙王Erāpattra,见伊罗钵龙王条。
【伊罗钵龙王】 (异类)Erāpattra,伊罗钵龙王,毁佛之禁戒,损伤树叶。以此因缘,命终而受龙身。佛本行集经三十一曰:“尔时海内伊罗钵(此言香叶),王既受龙身,心生厌离,欲求解脱。而作是念:往昔迦叶如来,亲授我记。汝大龙王,从今已去,过若千万亿年,当有一佛出现于世,号释迦牟尼佛陀。今既过如是无量亿年,颇有佛出世以不?而依那罗陀童子仙,始知释迦世尊出世,伊罗钵龙王与那罗陀,相随共向于世尊所。(中略)伊罗钵龙王,即白佛言:世尊我念往昔,有佛出世,名曰迦叶如来。我于彼中,出家修行。我时见一草,名曰伊罗。我时以手,斫取彼草,执捉将诣佛所,白彼佛言:若有比丘,斫于此草,得何果报?时彼世尊,即报我言:汝知若人故心斫断此草,当堕牢固地狱。我于尔时闻此佛语,心中不信。以不取彼佛语故,不受其教诲。又自思惟:但斫此草,有何果报?以既不信故,造波夜提罪,不舍此邪见,命终已后,遂即生长寿龙中。是故彼时,为我立名,名伊罗钵也。”四分律一曰:“所造恶虽微,慎莫谓为轻。如破伊罗叶,常在于龙中。”庄严经论三曰:“伊罗钵龙王,以其毁禁戒,损伤树叶故,命终堕龙中。”
【医罗钵龙王】 (异类)亦云医罗钵罗。医罗,树名,此翻云臭气。钵罗。此翻云极。由此聋王往昔损此树叶故,致头上生此臭极之树也。
【伊罗多罗】 (异类)伊罗钵多罗之略,见“堙罗那”条。
【伊罗婆那龙象王】 (鬼类)伊罗婆那者梵名。又作伊罗婆拏,堙罗那,烟罗婆那,蔼罗筏拏,爱啰博拏,哀罗筏拏,烟罗槃那,蔼那婆那,伊那钵那,伊罗钵那,[口*垔]罗钵多罗,伊罗钵多罗,医罗钵咀罗等。伊罗为树名。或梵汉并称,谓为伊罗叶,黳罗叶,瑿罗叶等。因陀罗乘御之象王也。普通翻为香叶。见玄应音义。或译为能出声等。见慧苑音义。此象王,见正法念处经,新译华严经,大宝积经,大般若经等。惟佛本行集经,西域记,新译华严经,慧苑音义等,又以为龙王之名。龙象本皆为那伽Nāga所译如伊罗婆那象王瑿罗叶龙王,其原语恐同,为一帝释乘御之龙象,至后乃分岐耳。或先为龙王之名,更以神话化之为帝释象王之名,亦未可知也。
【伊罗叶】 (植物)见“堙罗那”条。
【一洛叉】 (杂语)数名。见“落叉”条。
【一缕一触】 (杂语)言得袈裟之一丝,及触袈裟一度。皆得无量之功德也。文句记三中曰:“龙得一缕,牛角一触。”同私记三本曰:“龙得一缕,牛角一触者:龙得袈裟一缕,免金翅鸟难;牛角一触架裟,免畜身。”往生要集指麾钞九曰:“龙得一缕者,广见法苑四十七,经律异相四十八,大部补注六等。牛角一触者。笺难第一云,曾以角触袈裟,后改报为僧闻法等,未见出处,后更追注。”
【一虑】 (术语)专一心虑也。归敬仪中曰:“论美四修,经叹一虑。”
【一麻】 (故事)世尊苦行之日,仅食一麻一米。麻,麻子也。智度论三十四曰:“如释迦文佛,于沤楼频螺树林中,食一麻一米。诸外言:我等先师,虽修苦行,不能如是六年勤苦。”
【一麦】 (杂语)量名。俱舍论十二曰:“七虱为[麸-夫+广]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
【一盲】 (杂名)一个盲目者。
【一盲引众盲】 (譬喻)无门关曰:“拼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一毛端】 (术语)极少之称。楞严经二曰:“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万国土。”
【一门】 (譬喻)谓出生死之道,譬如门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文句五上曰:“门者出要路也。”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入涅槃之门也。安乐集上曰:“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一门普门】 (术语)亦曰一门即普门。言通一法则达一切法之道理也。大日经疏一曰:“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一面】 (杂语)场所之一部也。法华经序品曰:“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一面器】 (仪式)饰于护摩坛四方之六器。曰四面器。止在正面之一方者。谓之一面器。
【一灭】 (术语)四谛中之灭谛也。成实论一谛品曰:“以一谛得道,所谓为灭。”三论玄义曰:“就成实义,但会一灭,方乃成圣。”归敬仪中曰:“事分三义,宗成一灭。”(三义,戒定慧也)。
【一明】 (术语)一陀罗尼也。明为真言陀罗尼之异名。此从佛口所出之陀罗尼,犹佛身所出之光明。故以为名。大日经疏十二曰:“破除一切无明烦恼之闇故,名之为明,然明及真言,义有差别。若心口出者,名真言;从一切身分,任运生者,名之为明也。”
【依名释义】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名之一。见“四释”条附录。
【一魔万箭】 (杂语)意谓微少之恶,亦极可怕也。归元直指有曰:“见一魔事,则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则千锥札耳。”
【一目多伽】 (经名)又作一曰多伽。见“十二部经”条。
【一衲】 (衣服)又作一纳。一枚之衲衣也。衲衣为僧衣之名。见“纳衣”条。佛祖统记六慧思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纳。”
【衣那】 (杂名)俗云为脐带者,资道什记上曰:“九界袈裟者,寻其根元,宿胎内时,自脐生物,犹如海草,本小末大也。譬如袋中纳物,自面前覆背边,而御寒热,令赤子生长。正垂出胎,乃向产门,逆头而生。尔时身先生,衣那后出,故谓后物。于是量赤子臂长,切其脐尾,而以吉酒洗见之时。于其衣那,有松文者,长命富贵之相也。若有竹文者,虽长命而贫穷也。或有龟文者,最短命不吉之相也。如是能见之已。以其脐尾埋清净处,供五节供等,成大黑氏神,是于我等大恩德者也。若致不法,令大鸟等食之,则成障碍神,频为祸祟矣。是名衣那荒神,故为报此恩,正称袈裟。而挂体上,修验行者结袈裟者,全是彼衣那形也。”(结袈裟即九界袈裟)。
【伊那槃那龙】 (异类)Eḍavarṇa,龙名。羊色之义(名义大集,一六七)。伊那,译言树。槃那,译言叶。因于过去曾坏树叶,堕在龙中,故以为名,如Erapattra之解,是别一龙也。出于探玄记十八。见伊罗钵龙王条。
【伊那婆那】 (地名)林名。探玄记四曰:“伊那婆那,此言王林,谓佛为太子时,在此林中生,故立名也。”梵Airāvaṇa。
【一那由多】 (术语)数名。详见“那由他”条。
【衣囊】 (物名)纳三衣之囊。又谓之衣袋。五分律廿一曰:“时诸比丘在路行,不收摄衣曳地污裂,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犯者突吉罗,应作囊盛。诸比丘作囊太长,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极长使前至脐后至腰,乃至应用粗物作。”萨婆多部律摄五曰:“三衣袋法三肘广一肘半,长牒两重缝之为袋,两头缝合当中开口,长内其衣搭在肩上,口安[巾*句]带勿令虫入。”Cīvarabīsikā。
【伊尼延】 (杂语)Aiṇeya,又作伊泥延,黳尼延,翳泥耶,瑿泥耶,[口*垔]尼延,因尼延,伊梨延陀。鹿之梵名也。玄应音义一曰:“伊尼延,或云[口*垔]尼延,皆讹也。正言黳尼延耶,此鹿王名也。[口*垔],音乌贤切,黳乌奚切。”同二十二曰:“瑿泥耶[跳-兆+尃],乌奚切,下市耎切,鹿王名也。旧经中伊尼延,又作因尼延,亦作[口*垔]尼延,皆一也。”名义集三曰:“伊尼延,或伊泥延,此云金色。”
【伊泥延】 (杂语)见“伊尼延”条。
【伊泥延腨相】 (术语)佛之三十二相中,第八相。言佛膝似彼鹿王之膝也。智度论四曰:“八者伊泥延腨相,如伊泥延鹿王腨,随次佣纤。”慧苑音义下曰:“伊尼延者鹿名也,其毛多色黑腨形佣纤,长短得所,其鹿王最胜,故取为喻。腨字又作[跳-兆+尃]。”梵Aīṇeyajaṅgha。
【一念】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证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摩诃僧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此即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二十分为一罗豫,一罗豫二十分为一弹指,一弹指二十分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为一念之说也。又大智度论三十,引经论谓“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此二说可为同意。彼翻译名义集五,谓“刹那毗昙翻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与一刹那解为同义也。(二)思念对境一次也。其义亦多。如天台,以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又或以本觉灵知之自性,谓为一念。净土门诸派,以古来一念多念之论盛行,随而一念之解,其说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称弥陀果体所成就之佛智,谓为一念,所谓“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亲鸾氏,以闻名信喜之心,名为一念,教行信证六,所谓“一念云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为一心。”是也。又依选择集上,则谓“念与声是一。”其证则引观经下品下生“使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论十念即为十声。故诵经谓之念经。诵法华谓之念法华。称佛名谓之念佛。凡念字之义,虽通于观念称念,而弥陀之本愿为称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称佛之声也。按义寂之无量寿经疏曰:“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为一念,非唯生灭刹那等。”无量寿经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义也。
【一念不生】 (术语)超越念虑之境界也。五教章上之三曰:“顿教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顿教为华严宗所立五教之一,禅之宗旨当之。冠注曰:“通路云:一念不生等者,即心本是佛,妄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谓不得名佛!故达磨碑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华严清凉国师对则天武后之语曰:“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见稽古略三。
【一念三千】 (术语)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诸法也。一心三观,北齐慧文禅师于中论发之。一念三千,天台大师于法华经发之。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罗修,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之义,则相乘而为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于是一切之法尽矣。止观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止观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一念随喜】 (术语)归依于法而信服之之念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念万年】 (术语)谓刹那一念之心,而摄万年之岁月无余。
【一念相应】 (术语)(一)谓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唯为一刹那也。大般若经三百九十三有曰:“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又天台通教,以一念相应之慧,顿断残习,现带劣胜应身而成佛云。是等为于无间道,断尽最后一品习气之慧,名一念相应也。(二)谓与灵知自性之一念相应也。法华玄义二曰:“果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为习果。”盖一念者,为灵知之自性。即始觉与彼本觉灵知之性,冥然不二,故曰一念相应。是等为佛果之理智冥合,不二之当体,名一念相应也。
【一念相应慧】 (术语)是定慧相应之一念,理智相应之一念,将成佛时之智慧也。智度论九十二曰:“住如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名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一念业成】 (术语)一念信阿弥陀佛之本愿,而往生净土之业成辨也。
【一念义多念义】 (流派)又曰一念往生,多念往生。日本源空上人立念佛往生之宗,出其门者非一人,异解颇多。幸西立一念义。一念义者,凡夫之信心与佛智之一念相应,往生之业事自然成辨,不须多念之念佛也。隆宽立多念义。积念佛之功,往生之业事始为成辨,故一生之间念念相续,以待临终,百万遍之类也。
【一念逾新罗】 (杂语)即一念已逾海外之意。传灯录曰:“有僧问盛禅师如何是觌面事?师曰:新罗国去也。”东坡诗曰:“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一宁】 (人名)号一山。台州人。俗姓胡氏,长入佛门,待郡之鸿福寺无等融公。二年,辞入四明山,随普光寺处谦,习法华诸经。后受律宗台宗之教旨。元成宗欲遣有道名僧,劝化日本归附,众推一宁。大德三年,成宗赐金襕之僧伽梨,并妙慈弘济之号。敕使东航。日本疑为游侦,禁锢之。师昼夜禅诵。悠然乐道。未几,解禁。迭主建长圆觉南禅诸寺。年七十一寂。有偈曰:横行一世,佛祖吞气,箭已离弦,虚空坠地。日本人列入本国高僧传。
【一沤】 (譬喻)一水泡也。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一品】 (术语)经中之篇章曰品。梵曰跋渠Varga,巴Vaggo,译作品。别之义也。
【一品经】 (杂名)经之全部有由多品合成者。分一品而书写之,名曰一品经。各经均可书写其一品。而其例则由书写供养法华经为始。
【依凭】 (术语)依赖也。南本涅槃经十九曰:“依凭国王,无有盗贼。”
【一婆诃】 (物名)希麟续音义曰:“一婆诃,下音呵,梵语也,此云图,又作篅同,音市缘反,即仓图也。”参照婆诃条。
【伊蒲塞】 (术语)优婆塞之转音。西域记九曰:“邬婆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见“优婆塞”条,Upāsaka。
【衣蒲童子】 (图像)宋太尉吕惠卿,游五台山,见一童子。体黑被发,以蒲自足缠至肩,袒右膊,手执梵筴。对太尉说华严经之深义,且现文殊之本形而去。太尉还家,晨夕思之,久之忽然感见童子于香几上,命画工图之。见稽古略四。
【伊蒲馔】 (杂名)佛寺素席也。名山记。谢东山游鸡足山记曰:“山之绝顶一僧,洛阳人,留供食,所具皆佳品。予谓野亭曰:此伊蒲馔也。”
【一普】 (术语)普及一堂之意。见“一中”条。
【一期】 (术语)人之一生也。唯识论五曰:“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四念处三曰:“佛一期诸大经,门门不同。”妙玄义一上曰:“一期化导,事理俱圆。”
【一千二百功德】 (名数)六根清净之功德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一千七百则公案】 (名数)五灯录中公案之数凡一千七百则,山房夜话上曰:“且如禅宗门下,自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青原垂足。至若擎叉,球辊,用棒,使喝,及一千七百则机缘,莫不皆八字打开两手分付。”宗论三曰:“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
【一切】 (术语)该罗事物之称。玄应音义曰:“说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义,故切宜从十。说文,十谓数之具,从七者俗也。”史记曰:“臣观诸候王邸第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同索隐曰:“此一切,犹一例,同时也,非如他一切,训权时也。”胜鬘经宝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该罗之名。”法苑珠林二十八曰:“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无量寿经慧远疏上曰:“举一名余,故云一切。”智度论三十曰:“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一、实一切。”
【一切遍智印】 (印相)谓三角形也。是为火形,以智火烧烦恼之意。大日经疏五曰:“于大日如来上,画作一切遍智印,作三角形,其锐向下,纯白色,光焰围之,在白莲华上,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大勤勇印也,亦名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义,谓佛坐道树以威德大势降伏四魔,得成正觉,鲜白是大慈悲色也。
【一切处】 (术语)又名遍处。禅定之名。以所观之境,周遍于一切处也。有十种。名十一切处,又云十遍处。见法界次第下,三藏法数三十八。
【一切处无不相应真言】 (真言)四摄菩萨真言也。参照“四摄菩萨”条。
【一切法】 (术语)又名一切万法,一切诸法。为总该万有之称。智度论二曰:“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己摄一切法。”梵Sarva-dharma。
【一切法高王经】 (经名)佛说一切法高王经。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一卷。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术语)毗卢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龙八部之真言,皆为使众生入于法界而得决定智之法印。义释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说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一切法界自身表】 (术语)表者,表现之义,于一切法界中表现自身。而使一切众生知见,谓之一切法界自身表。大日经五曰:“法界生如来身,一切法界自身表,化云遍满。”义释十一曰:“一切法界自身表者,谓能令一切众生悉知见也。谓如来身表普现色身,如彼大云,遍于法界。云是遍满义也,言化身之云,遍满于法界,遍于十方世界,不可限量也。”
【一切法生界印】 (印相)三种三昧耶印中之法界生三昧耶印也。
【一切法义王经】 (经名)一切高王经之异名。
【一切佛顶轮王】 (佛名)由佛眼尊流出之金轮佛顶也。以八辐轮为其三昧耶形。瑜祇经曰:“一切佛顶轮王,手持八辐金刚宝轮。”又摄一切佛顶轮王之略称。
【一切佛会】 (术语)称莲华胎藏界会也。大疏十六曰:“从金刚智,出生一切佛会也。”
【一切佛心印】 (印相)一切遍智印之异名。
【一切即一】 (术语)见“一即一切”条。
【一切皆成】 (术语)谓一切众生皆悉成佛也。对于五性各别而言。盖三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余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为无余界回心之说。故谓一切众生无不成佛者。今举三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又“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涅槃经十曰:“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于未来世皆当归大般涅槃,譬如众流归大海。”又第三十六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虽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然必当成菩提道,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等,必当得成阿耨菩提。”又第十一说五种人成佛中,明须陀洹果人过未来八万劫成菩提,斯陀含果人过未来六万劫,阿那含果人过未来四万劫,阿罗汉果人过未来二万劫,辟支佛道人过未来十千劫,成阿耨菩提之旨。大云经第四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得菩提心。”入楞伽经第二曰:“说三乘者,为使发起修行地故,虽说诸性差别,然非究竟地,声闻缘觉,毕竟得如来身。”中阴经上曰:“于无余泥洹界,发金刚心,一一成佛。”密严经中曰:“十梵之处:无烦、无热、善见、善现、阿迦尼吒、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住彼已,渐除贪欲,从此生清净佛土,常游妙定,至于真解脱。”尼干子经二曰:“为此众生故,分别差别说。究竟皆成佛,更无余乘有。我为化众生,分别说余道。渐化入于一,故无三差别。”胜鬘经曰:“声闻辟支佛乘皆入于大乘。”圆觉经曰:“有性无性,齐成佛道。”等是也。
【一切皆空宗】 (流派)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见“十宗”条。
【一切经】 (术语)佛教圣典之总名。或曰大藏经。省曰藏经。隋书开皇元年,京师及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一切经之名,本乎此。此名原称佛所说之经律等,而今则并吾国印度日本等高僧之著作而称之。佛教传播于世界各国之间,其圣典为各种之国语所翻译举其主要者,则原本为散斯克利图Saṁskṛt语及巴利Páli语。翻译而传者,有汉译藏,西藏藏,蒙古藏,满洲藏(详“清字经馆”条),及欧译之诸典。散斯克利图语之原本,自北方尼波罗地方,渐次为学者所发见,然其数未甚多。巴利语之原本,为巴利三藏,即锡兰暹罗缅甸等南方诸国所现传者。其中暹罗之官版藏经,以西纪一八八八年出版,世界各国之大学或学会,均得寄赠。巴利三藏中。律藏Viuaya-Piṭakaṁ,为波罗提木叉Pratimokkha注释之悉答韦蒲般伽Sutta-vibhanga、蹇陀Khandh-aka、波利婆罗Parivāra三部,经藏Sutta-Piṭakaṁ,为长阿含Digha-nikāya中阿含Majjhima-nikāya、杂阿含Saṁyutta-nikāya、增一阿含Aṅguttara-nikāya、小阿含khuddak-anikāya之五部,谕藏Abhidhamma-Piṭakaṁ,为法僧伽Dhamma-Saṅgaṇi以下总有七论。西藏藏为喇嘛教徒之所护持,属于经部者,总计八类,百五十一部,三百五十册,更有续藏二百二十三册,其经部为清康熙二十三年所刊行,其续藏则为雍正六年所镂刻者。蒙古藏及满洲藏为奉天所保存,其中满洲藏经,世界唯有一部,日俄之战,为日本所得。此外各国语之藏经,虽尚有数种,而其中卷帙最浩繁,部义皆完备者,实维汉译藏。案汉译藏经印行之最古者。则以宋太祖开宝五年,平定列国,造金银字佛经,前后凡数藏。同年敕印雕佛经一藏,凡一十三万版,为其嚆矢。寻而至道元年,高丽王治遣使至宋求官本,与其国从来所藏之前后二藏及契丹藏,参订校旧,经十四年,全行刻成。世所谓高丽藏者是也,凡一千五百二十一部,六千五百八十九卷。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复开版藏经,有一千四百二十一部,五千九百十六卷,所谓宋藏者是也(详宋藏条)。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亦翻刻藏经,至二十七年告竣,有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一十七卷,称为元藏者是也(详见“元藏”条)。此藏罹元末之兵燹,与宋藏共归灰烬,惟流传于日本者尚存。有尼法珍者(详“法珍”条),慨然起兴藏之志,经三十年。渐奏其功,是为方册藏经之滥觞明成祖永乐十八年,敕印刻大藏经版,至正统五年,始告竣,是为北藏。藏于北京。其南藏者,为太祖洪武时所刻。成祖又敕安置石刻一藏于大石洞。然流通未遍,学者多感不便。后神宗时,密藏禅师亦发愿刻方册藏本,万历十七年,于五台山创刻,业未竣而入寂,后人迭继其业,遂完成之,是谓明藏。有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藏则于雍正十三年开工。乾隆三年告竣。又有京西石经山之石刻藏经。则晋琬公法师刻石贮封石洞者也。日本现存古写本不少。而最著者,为堀川天皇敕僧侣一万人,于一日写一切经,顺德天皇敕一万五千僧,于一日写一切经等。德川氏使天海僧正,刻活字排印大藏,其活字及藏经今尚在,有六千三百廿三卷。寻而黄檗之铁眼和尚,又将明藏上梓。明治十三年,弘教书院以丽藏为本,与宋元明三本对校,印行活字板大藏经,计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三十四卷,缩成四十帙,四百十八册。明治三十三年,藏经书院又以活字印行日本大藏经。藏教书院复纂辑藏经所漏者,题为日本续藏经,共七千八百七十三卷。清季上海频伽精舍,根据弘教本,略加增减,以活字印行大藏经四十帙,四百十四册,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挽近英法德俄诸国语之译本,渐见于世,将来更有西文一切经,未可知也。
【一切经供养】 (行事)书写一切经而供养之之法事。一切经为法宝故,以为三宝之一而供养之。
【一切经音义】 (书名)唐玄应撰,二十五卷。详“玄应音义”条。又,唐慧琳撰,百卷。此书采集玄应音义慧苑音义等而成。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详“慧琳音义”条。
【一切经中弥陀偈】 (经名)即后出阿弥陀佛偈也。见“后出阿弥陀佛偈”条。
【一切流摄守因经】 (经名)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之略名。后汉安世高译。一卷。
【一切男女我父母】 (杂语)心地观经二曰:“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一切菩萨真言】 (真言)与普通种子心真言同。见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
【一切普门身】 (术语)具足四重法界之遍一切身也。大疏八曰:“供养一切普门身。”
【一切人中尊】 (术语)称毗卢遮那如来也。义释十三曰:“此上有一切人中尊,即是毗卢遮那也。”
【一切如来】 (术语)种种之如来也。
【一切如来宝】 (佛名)胎藏界曼陀罗第六释迦院中之一尊也。左手持莲花,上有如意宝珠。详日本秘藏记,曼陀罗大钞。
【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 (修法)金刚顶经一曰:“成就一切如来金刚加持殊胜三昧耶智,得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同疏二曰:“如来在因位而入三昧耶智曼荼罗,加持阿阇梨弟子身中本有之如来藏性,以成修真言行菩萨之法益,则堪任传授持明乃至印可等灌顶之阶位,以此而为初因,由三密四智印相应得一切如来之灌顶宝冠,为究竟三界之法王也。”
【一切如来必定印】 (术语)菩提心之德名也。以发一切如来菩提心,而为必定成佛,称此谓之一切如来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赞叹行人,发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来必定印,为授大菩提记。”
【一切如来顶白伞盖经】 (经名)Sarvatathāgatoṣṇisasit’átapatra,原本为散斯克利图语。为霍奇孙所发见。佛一时在三十三天时。说其眉间传出之神咒及其功德汉译佛典,似无可与之对当者。
【一切如来定】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多。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是正观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来定。”
【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术语)如来三昧耶之本誓也。大疏九曰:“结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师子吼,说诸法平等义故,立大誓愿,当令一切众生得如我故,欲善为众生开净知见故,以此警觉众生及诸佛故,是故此三昧耶,名为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术语)称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见摄真实经上。
【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三昧耶】 (术语)大日如来东方金刚手菩萨出生之三昧耶也。见略出经注一。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一切如来所生印明】 (印相)又曰三三昧耶摄百印。底哩秘密法中卷所说。不动尊之印明也。其文曰:此印名为功德母,佛法僧法住其中,请善明王及本尊,结此秘印皆云集,以此如来所生印,想为阏伽奉献,诸佛菩萨,诸尊贤圣,供养念诵,速得成就。此印母之内传(金刚坚固内相传)佛心即是。五智(五指)秘于内心,(掌中)教令彰于外相也。佛口云二空(二大指),入于掌中者,两部大日之智德(秘),又人法二空之智(浅)也。二空之妙理。即诸法之本源。两部之极智。乃众德之总括。佛法诸宝住其中。即此意也。二地竖开(檀慧坚开),系功德之母。譬如世间万物。皆自地出生。一切之功德。均由菩提心(本不生之义)而生。今表此义。即二地(二小)竖开也。见不动瑜伽要钞。
【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术语)佛眼三摩地也。大日如来住于此三摩地而说摄一切大阿阇梨位真言。见瑜祇经大阇梨经品。
【一切如来智印】 (印相)胎藏界之曼陀罗,第二遍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在莲华上作三角形者。
【一切如来诸法本性清净莲华三昧】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西方妙观察智大智慧门之莲华三昧。由此而阿弥陀如来出生。见摄真实经上。
【一切世间】 (术语)总称秽土之语。阿弥陀经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杂语)此言甚深微妙之法,为一切世间众生之难信受者。法华经序品曰:“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一切世尊最尊特身】 (术语)称毗卢遮那如来。大日经五曰:“其中如来一切世尊最尊特身。”
【一切万法】 (术语)与一切诸法同。宗镜录三曰:“一切万法,至理虚玄。”
【一切万物】 (术语)与一切万法同。无量寿经下曰:“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一切无上觉者句】 (真言)称百光遍照真言之暗字。大日经六曰:“此一切无上觉者句,于寺门尊处诸佛所说心。”
【一切无障碍】 (杂语)言通达一切而无不及也。法华经神力品曰:“能持此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
【一切无障法印明】 (印相)左右为刀印而向外二头指着于侧。口诵婆誐嚩帝(世尊),苏婆诃(成就)。见印田七。
【一切虚空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南方灌顶智大福德门之大宝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宝生如来。见摄真实经上。
【一切一心识】 (术语)梵名干栗陀耶。十识之一。见“识”条。
【一切义成】 (佛名)又谓之一切义成就。悉达太子之译名。西域记七曰:“萨婆曷刺他悉达,唐言一切义成,旧言悉达,讹也。”是世尊之幼名。华严经十二曰:“如来于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或名释迦牟尼。”金刚顶经说此菩萨五相成佛之相。见“释迦”条。
【一切有部】 (流派)具名说一切有部。梵名萨婆多。小乘宗之名。二十部之一。见“说一切有部”条。
【一切有情】 (术语)与一切众生同。旧译为众生,新译为有情。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八曰:“一切有情如来藏。”
【一切有为】 (术语)谓有作为有造作之一切因缘所生者。
【一切真言心】 (术语)称百光遍照真言之暗字也。大疏十八曰:“此是暗字一切真言之心,于一切真言最为上首。”
【一切真言主】 (术语)称两部之诸尊也。瑜祇经曰:“一切真言主,及金刚界大曼荼罗王,皆悉集会。”
【一切智】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一切智藏】 (术语)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称。善生经曰:“如来即是一切智藏。”
【一切智船】 (譬喻)乘人而运于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教行信证文类二曰:“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舟。”
【一切智地】 (术语)证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其所说法,皆悉至于一切智地。”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一切智慧者】 (术语)称大日如来也。大日经一曰:“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华,时时乃一现。”
【一切智经】 (经名)佛为波斯匿王,分别一切智之事,四姓之胜劣等者。摄于中阿含经五十九。
【一切智句】 (术语)句者住处之义。一切智句者,佛之住处也。大日经六曰:“于彼恒勤修求一切智句。”义释十四曰:“句是住处义,一切智之住处,即是佛住也。”
【一切智人】 (术语)同“一切智藏”条。智度论二曰:“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一切智忍】 (术语)六忍之一。见“忍”条。
【一切智无所畏】 (术语)四无畏之一。见“四无畏”条。
【一切智相】 (术语)梵语萨婆若多Sarvajñatā,一切智之相貌。智度论二十七曰:“萨婆秦言一切,若多秦言相。”
【一切智心】 (术语)求一切智之心也。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一切智心者,是第一义空相应心,或可是愿求佛种智心。”
【一切智者】 (术语)谓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异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梵Sarvajña。
【一切智智】 (术语)三智中之一切智,混声闻缘觉之智,故为分别彼一切智,而名佛智为一切智智。大日经疏一曰:“梵云萨婆若那Sarvajñāna,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又谓一切智智,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又如火界,烧一切无智之薪,又如风界,除去一切诸烦恼之尘,又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大悲为根者,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方便为究竟者,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一切种妙三昧】 (术语)得此三昧,则得以一切种之功德庄严吾身。见智度论四十七。
【一切种识】 (术语)八识之一。即第八识之异名。又名种子识。言执持一切种子而不失之识也。详见“识”条。
【一切种智】 (术语)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见“三智”条。
【一切诸佛】 (术语)总括三世十方诸佛之称。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术语)法华经为甚深秘密之要法。非为小机劣慧所容易开演,故名。同经信解品曰:“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同经法师品曰:“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同品曰:“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文句八上曰:“秘要之藏者。隐而不说为秘。总一切为要。真如实相包蕴为藏。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之异名。此经为一切诸佛护持忆念之经,故名。同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一箧四蛇】 (譬喻)以一箧盛四蛇,喻一身之四大和合也。涅槃经二十三曰:“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赡养喂饲。卧起摩跣其身,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四卷金光明经一曰:“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其性各异。”止观一下曰:“三界无常,一箧偏苦。”
【一拳】 (杂语)握拳也。
【依诠谈旨】 (术语)对于废诠谈旨而言,谓托于言虑之诠门,说其旨也。例如真如为妙谛,永离言诠,无实可名,然为使人悟其体义,强立真如之名,谈真实如常等之旨,是也。其他三性三无性等,总为依诠门之谈。见百佉问答钞等。
【一拳五指】 (譬喻)卷则一拳,开则五指,以喻总别一体之义。
【伊阙佛龛】 (堂塔)在河南洛阳龙门山之西崖。大佛龛也。为北魏宣武帝时所造,唐贞观十五年魏王泰为长孙皇后修之。因更磨崖刻其由致于傍,褚逐良书之。
【一人当千】 (杂语)以一人之力当千人。涅槃经二曰:“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人作虚】 (杂语)公案名。一人吐虚言,则万人相传为实也。空谷集云:“有僧问兴化存奘,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作虚,万人传实。”谓佛祖之大道,为言句思量所可及,一涉文字葛藤,则忽失真也。
【一日】 (术语)自日出至日没之间也。
【一日佛】 (术语)一日清净至暮,则为一日间之佛也。宗镜录二十三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一日经】 (术语)在一日中将一部经写完。名为一日经。
【一日三时】 (术语)晨朝、日中、黄昏也。一日分昼三时,夜三时。印度古代之风。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一日斋】 (行事)一日持八斋戒而精进也。
【一如】 (术语)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名不二不异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三藏法数四曰:“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赞弥陀偈曰:“同乘一如号正觉。”教行信证四曰:“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密教以事事物物曰理,称其理彼此同相曰一如。故与显教诸法同体之一如差异,盖显教之一如,一法界也。密教之一如,多法界也。吽字义曰:“同一多如,多故如如。”又(人名)明上天竺寺之僧。撰法华科注并撰大明三藏法数。见续稽古略三。
【一如顿证】 (术语)十方之人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也。又一真如也。止观八下曰:“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辅行八之三曰:“魔佛理一,故名为如。”
【一如观音】 (图像)三十三观音之一。为乘云飞行之像。
【一三昧】 (术语)一行三昧之略。惟专心思一事,不顾其他也。
【一色】 (术语)一色也。为微细之意。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杂语)一色一香虽为微细之物,而尽有中道实相之本体。天台立空假中之三观而照一切诸法。为悟之极处。止观一上曰:“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
【伊沙】 (地名)īsa山名。译曰自在。见增一阿含二十三。又(天名)伊沙那之略。见“伊舍那”条。
【一杀多生】 (杂语)杀一人救多人也。杀生虽为罪恶之业,然杀一人,得生多数之人,则却为功德。瑜伽论第四十一曰:“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思维,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云。涅槃经第十二,记仙豫王杀害世恶婆罗门,以其因缘却不堕地狱。行愿品疏钞五,引报恩经文以明一杀多生之因缘。报恩经七曰:“有一婆罗门子,聪明黠慧,受持五戒护持正法。婆罗门子缘事他行,有五百人,共为徒侣。前至险路,五百群贼,常住其中。贼主密遣一人,历伺诸伴,应时欲发。尔时贼中复有一人,先与是婆罗门子,亲善知识,故先来告语。尔时婆罗门子,闻此语已,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语伴,惧畏诸伴害此一人;若害此人,惧畏诸伴没三恶道,受无量苦;若默然者,贼当害伴;若害诸伴,贼堕三恶道,受无量苦。作是念已,我当设大方便利益众生,三恶道苦,是我所宜。思惟是已,即便持刀断此贼命,使诸同伴安隐无为。”
【伊沙那】 (地名)聚落之名。华严经六十四曰:“聚落名伊沙那。”探玄记十八曰:“依天竺,本名伊舍那,此云旷野,亦名怖求。”慧苑音义下曰:“伊沙那者,此云长直也。”
【伊沙驮罗】 (地名)īśādhara又作伊沙陀罗。山名。俱舍光记十一曰:“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此山能持,故名持轴。”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伊沙驮罗,旧言伊沙陀罗,此言自在持,亦言持轴。”
【一山】 (杂名)以寺院多在山中,故一寺亦名一山。但一山之名广,而一寺之称狭。又(人名)僧一宁,字一山,见“一宁”条。
【伊赊那论师】 (流派)二十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一蛇首尾】 (譬喻)杂譬喻经曰:“昔有一蛇,头尾自诤,头语尾曰:我应大。尾语头曰:我应大。头曰: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食,行时在前,故应大。汝无此术。尾曰:我使汝去,故得去,若我不去,则汝不得去。以身绕木三匝,三日不已,求食不得,饥饿垂死。头语尾曰:汝放我,听汝为大。尾闻其言,即时放之。后语尾曰:听汝前行。尾在前行,未数步,堕大深坑而死。喻众生无智,为人我,终堕于三途也。”
【伊舍那】 (天名)īśāna又作伊邪那,伊赊那。居于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罗位于外金刚院之上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枪,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着,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智度论五十六曰:“伊余那是大自在天王。”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系髑髅璎珞,左手持器盘,右手鉾镴。”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瑜伽伦记九曰:“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玄应音义三曰:“伊沙天,此云众生主。”案,摩醯首罗天居色界之顶,即第四禅,伊舍那天为其化身,居欲界之顶,即第六天。
【伊舍那后】 (天名)īśānā伊舍那天之后妃。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后,白肉色,持鉾。”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
【伊舍那天】 (天名)见“伊舍那”条。
【一身】 (名数)法相宗总门之法身也,又真言之法界身也。见“法身”条。
【依身】 (术语)身为有情之依处。又为眼耳等之依处,故云依身。名义集六曰:“瑜伽云:诸根所随周遍积集,故名为身。是积集义,及依止义。”
【一生补处】 (术语)见“弥勒”条。又,密教之释义,一者一实之理,于初地菩萨之位,先得净菩提心,自此一实,出生无量之三昧总持门。乃至至于第十地,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之法,以一转生补佛处,是名一生补处。大疏六曰:“今此经宗,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尼门。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长,当知亦尔。迄至第十地满足,未至第十一地,尔时从一实境界,具足发生一切庄严。唯少如来一位,未得证知。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故名一生补处。”梵Eka-jāti-pratibuddha。
【一生补处菩萨最胜大三昧耶像】 (图像)称三十臂之弥勒菩萨。见“弥勒”条。
【一生不犯】 (术语)一生不犯戒律,不行淫,谓之一生不犯。
【一生果遂】 (术语)于现在一生之间,经历三往生也。第二十愿,闻名系念之众生,果遂其志愿,以三生果遂之义释之。然真宗以今生自双树林下往生之要门,转入难思往生之真门,更出方便真门,归入难思议往生之弘愿,谓为一生果遂。
【一生入妙觉】 (术语)天台宗所说。三论,唯识等他宗之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得至于佛位(妙觉),然天台以圆顿之妙觉,信之,行之,则于现在世中得自凡夫位一跃直达于妙觉之佛果。谓之一生入妙觉。
【一生所系菩萨】 (术语)与一生补处菩萨同。见弥勒条。
【伊湿伐逻】 (天名)īśvara,译曰自在。见西域记二。参照“自在天”及“伊叶波罗”条。
【伊师迦】 (植物)īṣīka用以作矢之坚芦也。又为王舍城之高山名。以譬我见我慢之高者。瑜伽略纂三曰:“伊师迦者,西方二释:一近王舍城,有高大山,坚硬常住,我等亦尔。或复有草,名伊师迦,体性坚实,故喻我等。”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伊师迦山名也,言此山高耸,喻我慢也。”
【一识】 (名数)小乘之成实宗及经部,谡众生唯有一识,一识依于六根而缘六境,而说明之以经中所说六窗一猿之喻。是亦有一理。密教亦立一识。中台大日尊之法界体性智是也。
【一食】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详见“头陀”条。
【一实】 (术语)真如也。一,平等之义,名平等之实相曰一实。三藏法数四曰:“一实谛,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名一实谛也。”四教义一曰:“诸佛菩萨之所证见,审实不虚,谓之为谛。”
【一时】 (杂语)巴利语翳迦三昧耶Ekaṃsamayaṃ之译语。在某时之义。诸经之初,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等。天台观经疏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
【一实乘】 (术语)一实之教法也。教法能乘人到涅槃之岸,故曰乘。
【一实观】 (术语)一实之观法也。宝积经百十二曰:“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
【一实境界】 (术语)悟一实之境界也。占察经下曰:“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往生要集中本曰:“此一实境界,即是如来法身也。”
【一识外道】 (流派)外道名。谓人身中有一心魂,常由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而攀缘外境,恰如六窗之室内畜猿猴者。行事钞下曰:“一识外道如一室六扃,狝猴遍历,根亦如是,一识外道通游。”
【一实无相】 (术语)一实之妙体,绝待不二而离诸虚妄之相,是曰一实无相。无方圆之相,如水之妙体。此即诸法之实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一实相】 (术语)一实相者,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也。
【一实相印】 (术语)诸法实相之一法印也。即对于三法印而谓诸法实相之一理也。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曰:“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嘉祥疏四曰:“为人说于实相,印定诸法。”三藏法数四曰:“一实相者,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也。印者信也,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见“一法印”条。
【一实圆乘】 (术语)明一圆顿之旨之教法:“即法华经是也。”
【一实圆顿】 (杂语)赞叹法华之教旨也。谓一实之理,具圆顿之功德,圆顿者,言圆满顿速之义。为功德圆满,成佛顿速也。
【一实圆宗】 (流派)说一乘实相之教法。无碍圆满之宗旨也。指天台宗而言。
【依士释】 (术语)依主释之异名。六合释之一。见“六离合释”条。
【衣树】 (植物)生妙衣之树。在忉利天之喜见城。瑜伽论四曰:“复有衣树,从此出生种种妙衣。其衣细软,妙色鲜洁,杂彩间饰。”
【一水四见】 (譬喻)见“一境四心”条。
【一说部】 (流派)又曰执一语言部。梵名猗柯毗毗与婆诃利柯Ekavyavahārika,又Ekabyohara,或作鞞婆诃罗。小乘二十部之一。为佛灭二百年顷,由大众部中分裂之一派。从大众部现在有体过未无体之说而出。立一切法无有实体但有假名之说。故有此名。异部宗轮论,谓此部之说,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说也。意谓诸法为唯一之假名。无体可得。即乖于本旨。所以分别名一说部。从所立为名也。慈恩及贤首分小乘二十部为六宗,名此部为诸法但名宗。判为分通大乘。文殊问经卷下注执一语言曰:“所执与僧祇同,故言一也。”虽然,非也。何则,若其所执,与大众部(僧祇)之本旨相同,则无立别部之必要也。
【伊私耆梨】 (地名)Rṣigiri,巴Isigiil,山名。译曰仙山,见善见律八。
【一四句偈】 (术语)四句所成之一偈文也。心地观经二曰:“劝诸众生,开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真实波罗蜜多。”
【一四天下】 (界名)指须弥山四方之四大洲而言。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是也。见“须弥”条。
【依他】 (术语)非自然之法,而为依于他之因缘而起之法,是曰依他法,亦云依他起性。三性之一。成唯识论八曰:“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依他八喻】 (譬喻)依他十喻中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之八喻也。见摄大乘论五之“依他十喻”。
【依他起性】 (术语)见“三性”条附录遍依圆三性条。
【依他十喻】 (譬喻)依他法之无实体,以十种之喻而显。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生。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大般若经一曰:“于诸法门,胜解观察。如幻如阳焰,如梦如水月,如响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
【依他心】 (术语)佛变化身之假心也。
【依他自性】 (术语)三自性之一。依他起之法,有假有似有之自性也。
【一檀构】 (修法)灌顶式道场之庄严。有一檀构与两檀构之二种。两坛构者,金胎两部之曼荼罗,庄严于两坛也。一檀构者,金胎之两部随受法之前后而各严其一坛也。普通用者,均一坛构。见金刚界式幸闻记。
【伊提目多伽】 (经名)见“十二部经”条。
【衣体】 (术语)法衣材体之义。即作三衣等之品质也。四分律六许粪扫衣及十种之衣,即“憍赊耶衣,劫贝衣,钦婆罗衣,刍摩衣,谶摩衣,扇那衣,麻衣,趐夷罗衣,鸠夷罗衣,谶罗半尼衣。”也。憍赊耶Kauśeya,巴Kausa者,野蚕之羂布劫。贝者迦波罗Karpāsa,巴Kappāsika即绵布。钦婆罗kambala者毛丝杂织,亦曰细羊毛衣。刍摩Ksaumaka者,麻布之一种也。扇那者,白羊毛布。鸠夷罗者,绛色羊毛布。谶罗半尼者,尨色羊毛布。趐夷罗者,鸟毛所织之物也。西域记二亦举憍奢耶以下五种衣。后世南山律排斥绢布然未有典据。义净于南海寄归传二说破之。
【一体】 (术语)外相虽异而其本性则一。故曰一体。涅槃无名论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法界观曰:“情与非情共一体。”
【一体三宝】 (术语)慧海禅师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体三分】 (术语)摩醯首罗天与那罗延天梵天为一体,而亦三分也。外道小乘涅槃论,谓“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为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也。”吉藏中论疏第一末,谓“外道明有三天,即是彼家三身,自在天为本,如内法身佛,应为韦纽,如内应身佛,韦纽脐中化为梵王,如内化身佛。”此中韦纽,与那罗延同视。
【一体三身自性佛】 (术语)于己色身内归依法报化三身佛也。六祖坛经曰:“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一体速疾力三昧】 (术语)一体而具速疾力之三昧也。大日经疏一曰:“毗卢遮那,本行菩萨道时,以一体速疾力三昧,供养无量善知识,遍行无量诸度门。”大疏六曰:“一切如来一体速迅三昧者,谓入此三昧时,则证知一切如来,皆同一法界智体,于一念中,能次第观察,无量世界海,微尘数等诸三昧门。知如是如是若干众生,于彼三昧门中,应得入道。知彼善知识,已为若干众生作种种因缘,未为若干众生作种种因缘。或有众生入如是法门,不可得超升成佛,入余法门,久远稽留不得成佛。如是等种种根性不同,进趣方便皆亦随异。乃至游戏其中,次第修习出入超世间,于一一门,各得能成就无量众生,故名一体速疾力三昧也。”
【依通】 (术语)通力之一种。依凭药力咒术等而现神通之作用,故云依通。所谓神仙之类是也。五通之一。见宗镜录十五,三藏法数二十一。
【一秃乘】 (术语)斥佛道不具功德者之谓。止观七下曰:“祇一秃乘,无法门具度。”
【一途】 (术语)以途譬一义理也。安乐集上曰:“径举大车,亦是一途。”戒疏一之上曰:“一途之释也。”垂裕记一曰:“义匪通方,故曰一途。”
【一团心识】 (术语)与密教所说肉团心同。父母所生血肉身中之一团,其状似莲华开合之心脏,为意识之所存者,故遂以心脏直解一团之心识也。见肉团心条。
【一脱】 (术语)三德中解脱之一德。文句记四中曰:“三德中之一脱。”
【一陀罗尼】 (术语)陀罗尼一章。如尊胜陀罗尼,千手陀罗尼等。
【一唾】 (术语)与一吹同,言其力弱小也。
【一唾消世界火】 (譬喻)佛藏经上曰:“无明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力。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尽烧时,一唾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以藕丝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止观五下曰:“劫火起时,菩萨一唾火即灭。”性灵集一曰:“一唾能销百界火,一朝能灭万人愁。”
【一万八千人】 (杂语)谓从劫初已来,恶王杀害亲父者,有一万八千人。此说出观无量寿经。
【一万僧会】 (行事)会僧一万人而作法事也。若会千人则曰千僧会。
【医王】 (术语)医中之王。称赞佛譬以医王。无量义经曰:“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生服。”涅槃经五曰:“成等正觉,为大医王。”
【医王善逝】 (术语)药师如来之别名(医王之名,诸佛通用,今因药师之名,特谓此如来为医王)。善逝者诸佛十号之一。
【一往】 (杂语)一渡也,一通也。止观七上曰:“一往然,二往不然。”法华论记二曰:“一往三藏名为小乘,再往三教名为小乘。”文句记五上曰:“言非尽理,故云一往。”
【一妄】 (术语)一片迷妄之心也。宗镜录一曰:“一翳在目,千华乱空。一妄在心,恒沙生灭。”
【一微尘】 (术语)极微分子。为物质之最小者。见“极微”条。首楞严经三曰:“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止观一下曰:“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心中具一切佛法。”辅行一之五曰:“宝性论云:有神通人,见佛法灭,以大千经卷,藏一尘中,后有人破尘出卷。”
【一味】 (术语)如来之教法,譬如甘味。教法之理趣,唯一无二。故名一味。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名为一味。”深密经四曰:“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三藏法数四曰:“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三教也。”法华经义疏八曰:“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一味禅】 (术语)对阶段的渐进的之禅而名顿悟顿入之禅曰一味禅。琅玡代醉编三十二曰:“有僧辞归宗云:往诸方,学五味禅,归宗云:我这里有一味禅,为甚不学?”
【一味泻瓶】 (术语)又曰泻瓶。一瓶之水泻于他瓶毫无余杂遗漏,以譬师资相承无遗余也。八宗纲要上曰:“佛灭百年写瓶无遗。”
【一位一切位】 (术语)言得一位,则同时得一切位也。为华严经所明。与一门普门同。探玄记一曰:“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同卷曰:“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故,亦一运即一切运,名不思议乘。”
【一味蕴】 (术语)无始已来,一味相续而转之细意识也。是于经量部为轮回之主体者。见异部宗轮论。
【伊吾】 (地名)在新疆之东北端。现今为哈密之地也。约隔二百哩,与甘肃之瓜州相对。其中间即沙漠,古所谓莫贺延沙碛是也。玄奘备尝艰苦,以八日通过之。见慈恩传一。
【一无碍道】 (术语)生死与涅槃融和无障之悟道也。往生论注下曰:“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
【一物不将来】 (术语)公案名。言本来无一物之消息。即向上屋里,空界无物。今一物亦不将来之意也。从容录第五十七则曰:“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云:恁么则担取去。”是问一物不将来,即为既担一物来,故为赵州所勘破。
【一息】 (术语)人间之一呼吸也。止观四上曰:“一息不追,千载长往。”同七上曰:“一息不返,即名命终。”
【一息半步】 (杂语)自定起而经行时之步行法。即静起座,先于呼吸之间,举左足,进于右足之半,于次之呼吸,举右足,与左足相并,次自左足始,进十步乃至二十步,则转右而返,就原座云。如净禅师语曰:一息半步,此古佛之法也。近来之长老,曾无知者。
【一夏】 (术语)修夏时九十日安居之行也。本行经曰:“作一房与彼一夏安坐。”见“安居”条。
【一夏九旬】 (术语)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为夏安居之日数。略曰一夏。
【一相】 (术语)(一)谓为无二之相。即言无差别之诸相,平等一味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圣所称叹。”维摩经弟子品曰:“不坏于身,而随一相。注肇曰: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一相也。然则身即一相,岂待坏身灭体,而后谓之一相乎?”(二)对于异相而言,计一切法唯从一元而生之外道见解也。外道小乘四宗论,谓一切法言一者,外道僧法论师之说也。盖中论八不中之非一,即非此僧佉之计。起信论,谓真如自性非一相,亦破此计。
【一相法门】 (术语)文殊功德庄严经下曰:“智上菩萨言:文殊师利以何一相而说于法?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说一相法耶?智上菩萨答曰:文殊师利不见蕴及处界,亦非无见,亦非有见,于法无分别,亦无所分别,又不于法而见积集,亦不于法而见散失,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一)。师子勇猛雷音菩萨曰:若于法性,不违法性,不作种种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如来法,入于一相,谓远离相,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二)。善见菩萨曰:若修行真如,而于真如无所思惟,亦不分别,此是甚深,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三)。无尽辨菩萨曰:诸法皆尽,究竟尽者乃曰无尽,说一切法不可尽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四)。善思惟菩萨曰:若于思惟入不思惟,彼无所思,亦不可得,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五)。离尘菩萨曰:若究竟不染于一切相,染无所染,亦不爱,不恚,不痴,不作一,不作异,亦非作,亦非不作,不取,不舍,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六)。娑蘗罗菩萨曰:若入甚深法,难测如大海,而于正法亦不分别,如是住,如是说,于自无所思,于他无所说,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七)。月上童真菩萨曰:若思惟一切有情,平等如月,而亦不思我及有情,如是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八)。摧一切忧闇菩萨曰:若遇忧戚而无所忧,而于忧箭亦不疲厌,云何有情起于忧根,所谓于我若有,于我住平等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九)。无所缘菩萨曰:若不缘欲界不缘色无色界不缘声闻独觉之法,不缘佛法,如是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普见菩萨曰:若说法者,应平等说,其平等者,所谓空性,不于空性思惟平等,于平等法亦无所得,如是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一)。三轮清净菩萨曰:夫所说法,不违三轮。云何为三于我无所得?于闻不分别,于法无所取,如此名为三轮清净,如是所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二)。成就行菩萨曰:若知不着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说,不说于一字,所谓离言说故,若如是说一切法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三)。深行菩萨曰:若乐瑜伽,知一切法,则于诸法而无所见,于彼若说,若无说者,于法无二,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四)。”
【一相三昧】 (术语)禅定之名。六祖坛经曰:“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一相无相】 (术语)浑然而现一相,为无相之意。智度论二十七曰:“一相所谓无相。”
【一相一味】 (术语)一相者,众生之心体,诠一实之真如也,一味者,如来之教法,诠一实之理也。文句七上曰:一相者,众生之心。同一真如相,是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诠一理,是一雨也。法华经义疏八曰:“一相谓一实相,合一地也。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
【一向】 (术语)意向于一处,无余念,无散乱之心也。六十华严经五曰:“一向信如来,其心不退转。”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探玄记八曰:“情无异念,故云一向。”又一向者,全也、专也、偏也。药师经曰:“彼佛国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
【一向出生菩萨经】 (经名)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隋阇那掘多译,摄于秘密部。对舍利弗说所谓入无边门之陀罗尼者。
【一向大乘寺】 (杂语)总称一向专学大乘不兼小乘之寺。非一寺之名。见大藏日本撰述部之显戒论。
【一向记】 (术语)向人问与以决定之答也。俱舍论十九曰:“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
【一向小乘寺】 (杂语)总称一向专学小乘不兼大乘之寺。非一寺之名。见大藏日本撰述部之显戒论。
【一向宗】 (流派)日本真宗之别名。以一向念佛为宗旨,故名。
【一小劫】 (术语)一增或一减之间曰一小劫,是新译家之说。合一增一减曰一小劫,是旧译家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又详“劫”条。
【一心】 (术语)谓万有之实体真如也。止观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为他心所夺,谓之一心。止观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教行信证文类三末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又,一心有事理之二种:无余念为事之一心。入实相为理之一心。观音义疏上曰:“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乃至)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
【一心不乱】 (术语)一心而不散乱也。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一心称名】 (术语)一心而称佛名也。法华经普门品曰:“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一心顶礼】 (术语)一心头面礼拜也。观音忏法曰:“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心归命】 (术语)一心而归顺于佛也。净土论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一心合掌】 (术语)心定于一处而合掌也。合掌者,表一心,见“合掌”条,法华经信解品曰:“右膝着地,一心合掌。”
【一心金刚宝戒】 (术语)天台宗相传之菩萨戒名。依梵网经而立此称。又名圆顿戒。其戒相仅为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梵网经下曰:“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
【一心敬礼】 (术语)敬礼三宝之心不二也。法华忏法之初:“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佛,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法,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僧。”
【一心念佛】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一心三观】 (术语)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三智一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天台观经疏曰:“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又摩诃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盖天台之意,在对于别教隔历之次第三观,而明圆教之不次第三观也。别教之说,先修空观,破见思之惑,得一切智,而证真谛之理,次修假观,破尘沙之惑,得道种智,而知假谛恒沙之法门,后修中观,破无明之惑,得一切种智,而证中道法身,故三观次第而用之。圆教之说则不然,三观融即于一心,不纵不横,恰如伊字之三点,又如一刹那之法,有生住灭之三相,三即非三一即非一。是故举一观,即圆具三观。谓举一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着故也。举一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也。举一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皆为绝对故也。是即三观祇在一心,故得一一之观,任运具三。如是三一圆融,修性泯绝,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故得三惑破于一时,三智发于一心。所以称为不可思议之三观也。维摩经玄疏三,明一心三观,有三意:一、所观之境,即一念无明之心,因缘所生之十法界也。二、能观,观此一念无明之心,圆照三谛之理。三、证成,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古来惟天台一家,立一心三观之论目。其余诸教,绝不说一心三观之旨。又见维摩经略疏七及止观辅行五之三。
【一心三惑】 (术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融镕于一心之意。又曰同体三惑。止观辅行六之三所谓“见思尚乃即是法性,岂有尘沙在见思外,岂有无明在二观后,三惑既即,三观必融。”是也。盖在别教,此三惑,其体各别,次第为隔历三观所破。而圆教则不然,唯就一惑之义用,有粗中细之别边,且不过分三惑。即迷于绝对之一理之一惑,粗分名为见思。细分名为尘沙,极细分名为无明。一惑即三惑,故起一惑,从而障三谛。粗分之见思,障真谛。细分之尘沙,障假谛。极细分之无明,障中道。然覈其实,则为一心之三惑,故一见一思,其体无非法界,见思之外,别无尘沙无明之可见。且能破之三观,既融即于一心,则所破之三惑,亦自同时必破也。
【一心三智】 (术语)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时发得也。盖在别教,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而在天台圆教,则三观融于一心,故即所发之三智,亦同时于一心证得,无前后并别云。原出大智度论二十七,彼文自为问答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即是也。昔北齐之慧文,读此文,豁然悟圆理之极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传智顗,智顗依之证得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之圆理,遂为开立天台一宗之基。此所以同宗以龙树为高祖师也。
【一心真见道】 (术语)唯识论所明菩萨乘之见道,有真见道相见道之二。于世第一法之后念生无漏之根本智,断分别起二障之位为无见道,于次一念证所显真理之位为解脱道,此二道称为真见道。次生后得智分别思想所证之真理,谓之相见道。此有三心相见道,十六相见道之二。而真见道有无间解脱之二道,虽涉于多刹那,然非别之所作。以其相等,故名为一心。唯识论九曰:“真见道,谓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一心正念】 (术语)一心正念而归于佛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一心专念】 (术语)念佛之心专一也。往生论曰:“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一形】 (术语)谓人之形骸存续之期间也。又名一期,一生涯。
【一宿觉】 (术语)称永嘉玄觉禅师也。传灯录曰:“永嘉禅师诣曹溪,语契六祖。六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之一宿觉。”
【一虚】 (术语)一样空之事也。肇论曰:“齐万有于一虚。”
【一旋一咒】 (术语)在佛之周围一旋之间,诵毕一次陀罗尼也。摩诃止观第二上,明半行半,坐三昧中,引大方等陀罗尼经:“礼竟,以志诚心悲泣雨泪,陈悔罪咎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不高不下。”
【依学宗】 (术语)谓仅为依学学问之宗,而非信心修行之宗也。如俱舍成实宗即是。
【一寻】 (杂名)尺度名。八尺曰寻。无量寿经下曰:“诸声闻众,身光一寻。”
【依言真如】 (术语)对于离言真如而言,见“真如”条附录二真如条。
【一眼之龟】 (譬喻)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鳖头入板孔。”【一眼之龟】(譬喻)大海有龟,腹有一眼。随波浮游于中,遇大木之穴则乘之,偶风吹来,遂覆此木,龟仰向其腹之一眼,当于浮木之孔,见日月之光,此譬希有难逢之际遇(见十住论之鳌眼持头),盲龟之喻少异之。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鳖头入板孔。”
【一业】 (术语)一业因也。同一之业因也。俱舍论十七曰:“一业引一生,业能圆满。”一业引未来世一生之意。
【伊叶波罗】 (人名)īśvara译曰自在。西域人。善通三藏。达四阿含。宋文帝元嘉年中于彭城翻译诸经。见名义集一。
【一叶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为乘于一片之莲叶中故,而有此名。
【一业所感】 (术语)各人为同一之业。而感同一之果也。又名共业共果。
【一一】 (杂语)犹言逐一也。首楞严经曰:“现一一形,诵一一咒。”观无量寿经曰:“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梵网经开题曰:“一一字字,一一句句,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智轨曰:“即以陀罗尼文字,右旋布列心月轮面上观,一一字皆如金色,一一字中,流出光明,遍照无量无边世界。”
【一异】 (术语)彼此皆同曰一,彼此皆异曰异。皆为偏于一方之思想。中论因缘品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嘉祥疏二曰:“不一不异,治外道计执一异障。”智度论二十曰:“诸圣人,破吾我相,灭一异相。”
【依义不依语】 (术语)法四依之一。见“四依”条附录。
【一翳】 (杂语)言为他所障蔽也。传灯录十曰:“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师曰:和尚发诚实言,何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师曰: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眼,空华乱坠。”此言一障蔽物在眼,则见空华之乱堕,不得认虚空之实性也。空华为空中之花。视为有而无实体者。宗镜录一曰:“先德云:一翳在目,千华乱空。一妄在心,恒沙生灭。”
【一因】 (术语)一个之原因也。俱舍论六曰:“一因生法,决定无有。”瑜伽论释曰:“证得一因,即成佛道。”
【一音】 (术语)一音声也,指如来之说法而言。维摩经佛国品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止观七下曰:“一音殊唱,万听咸悦。”
【一音教】 (术语)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鸠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上之二师,初则佛音具异,后则异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然并为教本不分之意耳。”是即叙流支立大小并陈之义,罗什唱圆音异解之义者也。流支之说,并出于义林章第一,探玄记第一及五教章卷上等。谓佛于一音中,陈大小二乘之法,故称大乘之机,闻大乘之法,而解其义,小乘之机,闻小乘之法,而解其义也。又法华玄义第十上,有曰:“北地禅师,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音说法,随类异解。诸佛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但是一音教也。”是即指罗什圆音异解之义乎。而谓为北地禅师,则罗什以后,似有敷演其说以唱之者。又一音之义,婆沙论第七十九,颇有其说。
【一印】 (术语)一印相也,一印契也。见“印相”条。
【一印顿成】 (术语)习得一印相而顿得成佛之利益也。又一法印之意,谓诸法实相唯一不二之真理也。玄义八之上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中略)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
【一印二明】 (术语)金胎两部之大日菩萨印,皆为遍法界无所不至之塔印,其真言,金大日为,胎大日为之五字明。金刚顶经曰:“诸法本不生(二地),自性离言说(二水),清净无垢染(二火),回业等虚空(二风二空)。”是说无所不至之塔印也。又大日经真言品曰:“我觉本不生(二地),出过语言道(二水),诸过行解脱(二火),远离于因缘(二风),知空等虚空(二至)。”是亦说无所不至之塔印也。然则两部之大日,俱以塔婆为三昧耶行。故为一印。而两部大日之种子两相交替。故为二明。是曰一印二明。初传法时。为秘而不授之印明。原双纸云:“师传云:体不变故,印为一也。说交替故,真言为两种也。”口传云:体不变故,为六大法界之体,无相无分别之义,说交替故,为设说之义也。又体不变者为口决云,两部皆为一种之法身,故印为一也,住于理而说胎,名曰胎藏部。住于智而说金,名曰金刚顶部。故说有两种。问以等五字为六大法界之真言可乎,以之一字,亦为法界之真言如何?答曰:为水大之种子,此字引长,则其响为字即地大之种子,而于此地大之方形。切于角违。即为字之三角火转,又折半此水圆形。即为之半月风轮,又于风大之半月合火大之三角,则为字之团形虚空轮,故字具五大之种子。见赖瑜秘记。
【一印会】 (术语)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第六会。见九会曼荼罗条。
【一由缮那】 (杂语)由旬之新称。见“由旬”条。
【一由旬】 (杂语)里程名。见“由旬”条。
【一雨】 (譬喻)教法之一味,譬之雨,佛虽说一味之法,然众生随机缘而有差别,如草木之于雨然。法华药草喻品曰:“一雨所润。”法华义疏八曰:“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依语五过】 (名数)对于正教不得正解,则生五过: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人,四谤法,五轻圣法。见成实论,归敬仪通真记中。
【医喻经】 (经名)佛说医喻经,宋施护译,一卷。以医有四法譬佛法有四谛法。
【一源】 (譬喻)以水源譬一个之原理也。大集经八曰:“诸法无二,无有分别,一昧一乘,一道一源。”三论玄义曰:“一源不究,则戏论不灭。”
【一缘】 (术语)同一类之机缘,同一种之因缘也。妙玄一之上曰:“一根一缘,同一道味。”大集经三十八曰:“行住坐卧,常系一缘。”
【依圆】 (术语)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之二性也。三论大义钞一曰:“都存依圆徒,还同栗过。”
【一圆相】 (术语)在禅门为悟之对照而出之圆相也。有圆相之商量者,自慧忠国师始。传灯录五曰:“师见僧来,以手作圆相,相中书曰字,僧无对。”碧岩六十九则曰:有南泉一圆相之公案。“南泉、归宗、麻谷,同去礼拜忠国师。至中路,南泉于地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皈师于圆相中坐,麻谷便作女人拜。泉云:恁么则不去也。”
【一愿建立】 (术语)弥陀之四十八愿中,本第十八之一愿而立宗旨。
【一月三身】 (譬喻)以一月譬法报应之三身。宝王论曰:“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盖法身者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生出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为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之照临万象,无有隐形。应身为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而起。有感则通,无感则不通。犹如月影,有水则现,无水则不现。虽然。此三者,原是一体,惟从用而立名耳。
【一月三舟】 (譬喻)以月譬佛,三舟喻众生之机感不同。谓同一之月,依舟之动止,而所见各有异也。华严经疏钞十六上曰:“譬犹朗月流影遍应,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住之者见月不移。设百千共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三藏法数四曰:“一月喻佛,三舟喻世间众生见佛不同。”
【一拶】 (术语)禅语。谓匆促谈话也。系师僧试弟子者。
【一拶拶倒了】 (杂语)为匆促谈话已毕之谓。碧岩三十五则着语曰:“一拶拶倒了也。”
【一增】 (术语)由人之定命十岁起,每百岁增一岁,达于八万四千岁之定命间。俱舍论光记十二曰:“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佛祖统纪三十曰:“以人寿八万四千岁,百年命减一年,至十岁,复增至八万四千岁。”
【一增一减】 (术语)经劫之间人寿一增一减也。俱舍论光记十二曰:“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一增一减之间,新译家称曰中劫。俱舍论十二曰:“此洲人寿经无量时,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减,至极十年,即名为初一住中劫。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年增至八万,复从八万减至十年,尔乃名为第二中劫。次后十七,例皆如是。于十八后,从十岁增,极至八万岁,名第二中劫。”旧译家名此一增一减曰小劫。佛祖统纪三十曰:“如是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
【一搩手】 (杂语)Vitastf,尺度名。又名一磔手、一张手、一折手,张中指与大指之长也。又搩字,作磔、[操-品+(丽-鹿)]、[攗-鹿+(牙*牙)]、析。字典曰:“搩陟格切,音磔。手度物也。”同曰:“磔陟格切,音摘,张也、开也。”玄应音义曰:“磔,古文[序-予+乇]同,知格反,通俗文,张申曰:磔,广雅,磔张也,开也。炘曰:古文[序-予+乇]当作厇。玉篇云:厇亦作磔,开厇也。”然则搩磔二字可通用。他皆假借。行事钞中曰:“佛搩手,尺量不定。今总会诸部,校勘是非。僧祇佛搩手长二尺四寸,明了论同之。善见云:中人三搩手长佛一搩手。多论云:佛一搩手凡人一肘半。五分佛搩手长二尺。”行事钞下曰:“今依五分,佛一搩手,长二尺。准唐尺者,则一尺六寸七分强。”详于资持记中二之一,下一之二。名义集三曰:“磔周尺,人一尺,佛二尺。”释氏要览上曰:“佛一搩手,长二尺四寸。”壒囊钞十五曰:“一[操-品+(丽-鹿)]手者八寸。(中略)智证之杂记云:一[操-品+(丽-鹿)]者,散舒中大两指以为一析。”
【一搩手半】 (杂语)造佛之尺也。壒囊钞十五曰:一搩手半者,一尺三寸也,即自母之肘节以至腕节也。或云一尺二寸、一搩八寸,半乃四寸也。人在母胎之时,至第二十七日,人相皆备。以手推面,蹲踞而坐。其时身体之长,与母之一搩手半齐等故也。但此亦非人人皆同,略有差异。概言之,一搩手半,大约为普通之一尺或一尺二三寸。造佛之所以取一搩手半者,乃取胎内等身之义。吾人出生之后,藉养育而得五尺八寸等之身体。
【一丈六像】 (图像)一丈六尺之佛像,化身之形。观无量寿经曰:“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又详“丈六”条下。
【一障者】 (术语)又名自性。喻本有之见修二惑,无始无明也。瑜祇经第七品曰:“时会中有一障者,不从空生,亦不从他方而来,忽然而现,诸菩萨各如醉人,不知所从来处。(中略)时障者忽然现身,作金刚萨埵形,于顶上现一金刚轮,足下现一金刚轮,两手中各现一金刚轮,又于心上现一金刚轮,遍身于光照触会中。”此五轮为心,左手,足下,右手,顶上。如其次第为中,东,南,西,北,之五方五部,以表五秘,即中央系金刚萨埵,四方即欲触爱憎之四菩萨,障者作此五秘密,为表示无明即明之义。
【一辙】 (术语)一轨辙也。止观五上曰:“斯一辙之意。”法华文句二之下曰:“千车共一辙。”
【依着】 (术语)谓执着也。大般若经七十一曰:“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往生要集上末引此文执著作依着。
【一着】 (术语)犹言一事也,宗论三曰:“向上一着,千圣不传。”梵室寓谈曰:“有名异而实同者,如台宗谓之一心三观,贤首谓之一真法界,相宗谓之胜义唯识,禅宗谓之向上一着,盖未始少异也。”
【一真】 (术语)又名一如。亦曰一实。皆为绝待之真理也。一者无二,以平等不二之故谓之一。真者离虚妄之义,所谓真如也。
【一真地】 (术语)悟一真法界理之位也。四十二章经曰:“视平等如一真地。”道沛注曰:“平等视众生,如一真地。以一真法界,绝自他也。”
【一真法界】 (术语)华严宗所用极理之称。犹天台家用诸法实相之语也。唯识论九曰:“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华严大疏曰:“往复无际,动静一言,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回出者,其唯法界欤。”大疏钞一曰:“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言事事物物。一微一尘尽足为一真法界也。其体绝待故曰一,真实故曰真,融摄一切万法。故曰法界。乃华严经一部之主意。三藏法数四曰:“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
【一真如】 (名数)一真法界无差别也。起信论所谓真生未分之一心是。
【一真无为】 (术语)言一真法界之体为无为自然。楞严经八曰:“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长水义疏曰:体即真如。无漏清净一真法界。此法界体。具如是无方妙用。故云本然。”
【依正】 (术语)正由过去之业,而受之我心身,谓之正报,为其心身依止之一切世间事物,谓之依报。三藏法数二十七曰:“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行愿品疏钞二曰:“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净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
【依正不二门】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见“十不二门”条。
【依正二报】 (术语)正报与依报也。皆为应于前业之果报,故谓之二果,亦曰二报。
【一枝花】 (杂名)禅家语,谓金波罗华为一枝花。
【一只眼】 (术语)与所谓顶门眼同。真正见物之一个眼也。碧岩八则垂示曰:“具一只眼,可以坐断十方,壁立千仞。”
【依止】 (术语)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
【依止阿阇梨】 (职位)比丘新度后,以依止其他先辈比丘而受其监督为法。此师曰依止阿阇梨。五种阿阇梨之一。见四分律三十四。
【依止甚深】 (术语)如来所证之真如法体,遍于一切处,为一切万有之所依也。五甚深之一。见法华论,三藏法数十九。
【依止师】 (职位)同依止阿阇梨。又谓禅家受学参禅之师也。见象器笺。
【一指头禅】 (术语)公案名。尽天尽地悉摄尽于一指头上之意。景德传灯录第十一,金华俱胝传,俱胝时为实际尼所勘破,愤慨不能措。偶以杭州天龙和尚到其庵。俱胝因问之。天龙时竖一指示之。俱胝即坐,大有所悟。由是常竖一指对学者参问,不别为提唱。当欲示寂,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由是一指头禅,于禅家之间,大为喧传。收于碧岩集第十九则及无门关第三则。
【一智】 (名数)华严经云: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为唯一佛智。即一切种智也。一相寂灭之相,种种之行类相貌皆知,名一切种智。此智观三谛,若言一相寂灭之相,即是观中道也,若言种种之行类相貌皆知,即是双照空假二谛也。见止观三之二。
【依智不依智】 (术语)法四依之一。见“四依”条附录。
【一中】 (术语)设斋食普及于一堂之中也。又云一普。联灯会要洞山价禅师章曰:“令主事辨愚痴斋一中。”传灯录作一普。一普者及于一堂之义。象器笺十五有多解。
【一中劫】 (术语)一个之中劫。时之名也。见“劫”条。
【一中一切中】 (术语)空假中三观之中,中不惟为中观之一,空观假观亦谓为中也。止观五上曰:“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一周关】 (杂语)与一周忌同。
【一周忌】 (行事)又名一回忌。死后满一年之忌日。儒家名小祥。见“年忌”条。
【一肘】 (杂语)印度尺数名。俱舍论十二谓,七麦为一指节,三指节为一指,横列二十四指为一肘,竖布四肘为一弓。西域记二谓,七宿麦为一指节,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为一弓。据此而论,俱舍论之一肘,当一指节之七十二倍。西域记之说,仅当二十四倍。人指之广狭不同,肘之长亦无一定,惟有一说,一尺八寸乃至一尺四寸为一肘,佛之量倍之。
【衣珠】 (譬喻)法华七喻之一。佛性譬之衣中之宝珠也。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曰:“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楞严经四曰:“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文句记三下曰:“众生身中,有昔种缘,名为衣珠。”
【依主释】 (术语)六离合释之一。见“六离合释”条。
【一炷】 (杂语)烧香一次,又灯明一次。楞严经六曰:“于身上爇一香炷。”
【一转语】 (术语)机转之一语,谓发扬转翻心机之格外语句也。向于公案而吐意见时所说者。碧岩九十一则曰:“请禅客各下一转语。”传灯录百丈章曰:“黄檗曰:古人祇错对一转语,五百生堕野狐身。”
【一庄严三昧】 (术语)观得诸法一昧相之三昧也。见智度论四十七。
【医子】 (譬喻)法华经七喻之一。譬本门之开近显远者。有良医为事用到他国。诸子后余毒药,闷绝宛转。是时父还,诸子欢喜乞救疗,父即与色香味具足之好药草。诸子中不失心者,服之病尽愈。其失心者,毒气深入于身不敢服。父因方便至他国,诈言死。诸子闻之,悲哀之余,遂醒悟服其好药,病毒悉除。于是父复归来相见欢喜无极。此其大旨也。如来譬之医,子喻之三乘,如来以方便力,对三乘之人,虽说灭度,实则寿命无量劫而不灭度也。
【一字】 (术语)一个之文字。名之极少也。俱舍论世间品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光记十二曰:“析名至一字,为名极少。”大方广师子吼经曰:“法唯一字,所谓无字。”
【一字布身德】 (术语)大日经悉地成就品及转字轮品所说。以阿之一字布于身之一切处也。注转字轮品曰:“或一切阿字,发髻金色光,住白莲华台,等同于仁者。”演奥钞四十三曰:“或一切阿字者,谓以阿一字遍布金身,为一曼荼罗也。”
【一字不说】 (术语)佛虽说八万四千之法。而佛自证之法,则非可以言说说。又所说之诸教,有本来法性,而非为佛之创说。此义谓之一字不说。四卷楞伽经三曰:“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七卷楞伽经四曰:“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我于某夜。成最正觉。乃至某夜当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语。佛言: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自证法。及本住法。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等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金刚经曰:“须菩提!于意如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同经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一字禅】 (术语)云门接人,好说一字,谓之一字禅。碧岩六则评唱曰:“云门寻常,爱说三字禅:顾筡咦。又说一字禅。僧问: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门云:露。又问如何是正法眼藏?门云:普。”大慧语录十曰:“一字入公门,九牛拽不出。”
【一字顶轮王经】 (经名)唐菩提流支译,同上。
【一字佛顶轮王经】 (经名)唐菩提流支译,六卷。略曰五佛顶经。佛以金刚密迹主菩萨之请,入大三摩地,现大转轮王之相,说一字佛顶轮王咒已,时大千震动,魔宫火起,地狱苦息,观世音金刚主二大菩萨,闷绝躄地。佛复说一切佛眼大明母咒,二大菩萨即醒起身。次说白伞盖顶轮王咒,次说光聚顶轮王咒,次说高顶轮王咒。共有十三品。
【一字佛顶真言与佛眼真言】 (真言)一字佛顶轮王经曰:“即说一字佛顶轮王咒曰:娜莫(归命),缮曼陀勃驮喃(普遍诸觉者),勃琳[合*牛](种子)。”次世尊说佛眼咒曰:“大善男子!若所在方处持此佛顶咒者,五百由缮那出世世间一切咒王悉无成住。(中略)十地一切诸大菩萨,亦怖是咒威德神力,何咒诸天小威力者。若常诵是一字佛顶轮王咒时,每当先诵此佛眼咒七遍,满已又乃安诵是一字佛顶轮王咒时数毕已,又诵佛眼咒数一七遍,则得安稳无诸娆恼。”真言修行钞二曰:“一切散念诵之初,诵佛眼真言,以其为三部之佛母故也。大金刚轮之真言,以补阙分之故,最后诵之。又一字金轮真言,为悉地成就之咒故诵之。但以一字咒之功德胜于余咒,余咒之威光皆隐,故于一字咒之后,密诵佛眼咒七遍,鸩鸟入海,鳞类悉死,此时入以犀角,必能苏生。故于仪轨中,以犀角譬佛眼咒。故深密之口传,于一字之后,密诵佛眼真言七遍。
【一字金轮】 (佛名)见一字金轮法项。
【一字金轮法】 (修法)具云一字金轮佛顶法。金轮佛顶者,尊体之名。以(勃噜唵)之一字为真言。故谓之一字金轮。其德广大无边,胜于诸尊。其种子名三身具足之咒,为秘中之甚秘者。三摩耶形为八辐轮。尊像为黄金色或白色。坐八叶白莲华上。手结智拳印。顶有肉髻之形。其上更有发髻。形如轮王。故名。祈一切悉地及除灾,修其法。是五佛顶尊之一也。大日经疏五曰:明五佛顶“此是释迦如来五智之顶,于一切功德中,犹如轮王具大势力,其状皆作转轮圣王形,谓顶有肉髻形,其上复有发髻,即是重髻也。”经轨如下。一字奇特佛顶经三卷,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一字佛顶轮王经六卷,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卷,金轮王佛顶要略念诵法一卷,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一卷,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一卷。
【一字金轮佛顶法】 (修法)一字金轮法之具名也。
【一字经】 (经名)菩提道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之略称。
【一字轮王咒】 (真言)金轮佛顶尊之咒文Bhrūṁ,见密咒圆因往生集。
【伊字三点】 (术语)梵书(伊字)之形,从三点成,谓之伊字之三点。是不纵不横,而有三角之关系,故以譬物之不一不异,或非前非后。涅槃经譬之于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烈火“”之形为横,譬物在一时为体之别。如牛之两角,又点水“”之形为纵,譬物在异时为体之别。如花与实。涅槃经二曰:“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
【一字三礼】 (术语)书经文,每一字,三次礼拜三宝也。
【一字文殊】 (菩萨)以齿[口*临]或体哩呬淫一字,为真言之文殊菩萨也。三摩耶形,为于青莲华上载如意宝珠者。尊象为童子形。金色。半跏坐千叶白莲华上。左手执青莲华。其华上有如意宝珠。右手向外。五指垂下。作满愿之印。熙怡微笑。其首髻为一髻。故又称一髻文殊。以此菩萨为本尊而修法,其法名一字文殊之法。祈产生虚疾等者修之。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谓“此咒能灭一切恶邪魍魉,是一切诸佛吉祥之法也。”又谓“若有女人产难时,取阿吒卢沙迦根或郎伽利迦根,诵之七遍,和以无虫水摩之,涂于产女之脐中,儿即易生。或诸男子中箭之所,镞入筋骨,拔之不出,则以十年酥三两,咒一百八遍,安疮中及食之,则箭镞即出。”
【一字文殊法】 (修法)合叱洛呬焰之四字成一字之真言,而念诵之也。此为求子而修之。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曰:“此之一字悉能成就一切事业,悉能圆满所有善法。”本经除上经一卷(唐义净译)外,有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一卷,唐宝思惟译。与上经同本异译。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一卷,唐宝思惟译。具画像法及护摩法。
【一字业】 (术语)修习菩提道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之行业。遮那业六种之一。日本台家六祖智证大师所设。见台宗学则上。
【一宗】 (术语)一个宗旨也。又指吾宗而言。西方要诀曰:“依此一宗。”辅行一之一曰:“一宗教门,文无假以为总者。”迦才净土论曰“此之一宗,窃为要路。”
【依宗教别】 (术语)谓依所立宗义之异,判佛之一代教自有别也。如华严宗之五教,法相宗之三时判教是也。出李通玄华严合论第一。
【一坐食】 (术语)谓比丘受头陀法者,不数数食,及小食等。唯受一坐食。法于一坐中食,令满足。更无坐食。设未满足,有因缘起者,亦无更坐食。故名一坐食。
【衣座室】 (譬喻)就法师弘通法华经,假喻示以三种之轨则,是曰弘经之三轨。法华经法师品曰:“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黳】 (术语)一作爱蔼。南本涅槃经作“黳”,北本涅槃经作“野”,字记曰:“长蔼字,近于界反”,大日经作“蔼”,金刚顶经作“爱”。见“爱”条。
【黳罗】 (植物)见“伊兰”条。
【瑿罗跋】 (异类)见瑿罗跋那项。
【毉罗跋那】 (术语)īśvaravāṇa,又作毉罗跋那。佛之声。译曰自在声,圆音。以佛之声于一音具众音故也。华严疏钞十二曰:“毉罗跋那者,具云毉湿弗罗跋那。毉湿弗,自在也。罗跋那者,声也。即圆音自在耳。”慧苑音义上曰:“毉罗跋那。毉者,具云毉湿弗罗跋,此云自在也。罗跋那者,大声也。谓佛号大自在声。”可洪音义四曰:“毉罗跋,上鸟兮反,下蒲末反。佛名也。正作毉字。”
【瑿罗跋那】 (异类)见“瑿罗跋那”条。
【咦】 (杂语)笑貌。禅宗师家接学人时,又导师唱法语了,开示言诠不及意路不到之玄旨幽意,常用此语。又有作于嘲笑者。碧岩第一则颂圣谛廓然下语曰:“箭过新罗,咦。”无门关四十一则达磨安心话,无门曰:“末后接得一个门人,又却六根不具,咦。”此类是也。盖于笑里寓欢德之意。
【仪轨】 (术语)记密部本经所说佛菩萨诸天神等念诵供养仪式轨则之书。谓之仪轨。原为龙树所诵出,最为广博。不空善无畏自其中抄出而传译之者,即今之仪轨也。宋元以下之大藏经中载之。【仪轨】(术语)旧本之仁王经,不说陀罗尼,因而其念诵作法不备,及不空新经出,经中有陀罗尼,且别出念诵之仪轨。如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二卷。仁王般若念诵法一卷,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皆不空译者。【仪轨】(书名)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一卷,唐不空译。【仪轨】(杂名)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第九,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仪轨】(经名)大金刚焰口降伏一切魔怨品(即瑜祇经第十二品),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一卷。【仪轨】(经名)圣迦扼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三卷。佛说无量寿佛化身大怒迅俱摩罗金刚念诵瑜伽仪轨一卷(略名俱摩罗仪轨)。
【仪式】 (术语)作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三世诸佛说法仪式。”八教大意曰:“顿渐秘密不定化之仪式。”
【仪同三司】 (职位)唐代宗初赐不空三藏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见僧史略下。
【仪晏】 (人名)唐吴兴人。游历诸方,参镜清道怤,嗣法后,依括苍唐山德严而落发,后晋开运年间,游江郎岩,入石龛中,令弟子慧兴以石锁之。淳化元年,寂于衢州乌巨山。年百十五。见五灯严统八。
【遗弟】 (杂语)师灭后所遗之弟子。
【遗法】 (术语)佛去而遗于世之教法也。
【遗化】 (术语)遗于后人之教化也。梁高僧传一曰:“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遗迹】 (杂语)古人所遗之旧迹也。梁僧传(康法朗传)曰:“誓往伽夷,仰瞻遗迹。”
【遗教】 (术语)遗留后人之教法也。
【遗教经】 (经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之异名。佛垂灭时之遗诫也。此经或谓为大乘,或谓为小乘。台家以为大乘,称为涅槃部之结经。见文句私记三本。
【遗教经论】 (书名)一卷,天亲菩萨造,陈真谛译。以七分解释之,建立菩萨所修之所法,依此论释,则遗教经为大乘部也。
【遗诫】 (杂语)遗于后人之教诫也。唐僧传道安曰:“作遗诫九章以训门人。”
【遗经】 (经名)遗教经更约之曰遗经。
【移龛】 (仪式)入龛三日后,移龛于法堂读经,是为移龛佛事。见象器笺十四。
【移山经】 (经名)力士移山经之略。
【遗形】 (杂语)佛舍利之异名。长阿含经四曰:“如来遗形,不敢相许。”
【遗训】 (术语)遗于后人之教训也。大日经疏八曰:“以法王遗训而教训之。”唐太宗三藏圣教序曰:“遗训遐宣。”
【疑】 (术语)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谛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通取,皆须断故。”
【疑城胎宫】 (术语)阿弥陀佛国土之边地有一宫殿,以七宝庄严,若于疑心中念阿弥陀佛者,胎生于此宫殿中,五百岁间,不得闻三宝之名。为疑惑人所住,故曰疑城。为胎生之宫殿,故曰胎宫。但笼居宫殿中,不得见佛闻法之益,故曰胎生。以其似四生中之胎生,故云。无量寿经下曰:“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者。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教行信证六曰:“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
【疑刺】 (譬喻)疑念害善根,故譬以毒刺。万善同归集六曰:“坚信根,而拔疑刺。”
【疑烦恼】 (术语)见“烦恼”条附录。
【疑盖】 (术语)疑惑之情,盖覆心识,使不彻见真理也。五盖之一。法界次第上之上曰:“痴心求理,犹豫不决,名之为疑。盖者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心善,不得开发,故名为盖。”
【疑盖无杂】 (术语)真实之信心,无疑心间杂之意。疑为五盖之一。障无漏之五蕴,故曰疑盖。教行信证信卷曰:“明知至心,即是真实诚种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信乐即是真实诚满之心,极成用重之心,审验宣忠之心,欲愿爱悦之心,欢喜贺庆之心故,疑盖无杂也。欲生即是愿乐觉知之心,成作为兴之心,大悲回向之心故,疑盖无杂。今按三心字训,真实心而虚假无杂,正直心而邪伪无杂,真知疑盖无间杂故,是名信乐。信乐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实信心。”
【疑根】 (譬喻)疑念深入于心,譬如根。万善同归集六曰:“智刃绝挥,疑根顿断。”楞严经二曰:“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疑悔】 (术语)疑念与后悔。法华经序品曰:“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疑惑】 (术语)疑理迷于事,不能决定是非者。法华经譬喻品曰:“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无量寿经下曰:“疑惑中悔,自为过咎。”
【疑见】 (术语)谓于诸谛理怀犹豫,无决定之见也。十种见之一。见三藏法数四十三。
【疑结】 (术语)由疑真谛之理,作种种之妄业,为三界所系缚,不能出离,名之为疑结。九结之一。结为结缚不出之义。大乘义章五末曰:“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亦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称为结。”三藏法数三十五曰:“疑结,谓诸众生,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不修正行,广行众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疑结。”
【疑使】 (术语)为疑惑所驱役,而流转于三界,谓之疑使。十使之一。大乘义章六曰:“使者如地论说:随逐缚义,名之为使,盖乃就喻以名烦恼。如世公使随逐罪人,得便系缚。烦恼亦尔,久随行人,系缚三有,不令出离,故名为使。有人释言,驱役名使,于义无爽,但非经论。”法界次第上之上曰:“使以驱役为义,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
【疑是解津】 (杂语)谓疑为知解之律渡也。涅槃疏十三曰:“疑是解津,复是惑本。”三德指归十八曰:“疑是解津者,津谓津济。由疑故得解,则疑是解之津济也。”辅行四之四曰:“师法二疑,须晓其时。若未入三昧来,于此二法,若不疑者,或当复杂邪师邪法,故应熟疑思择之,疑为解津,此之谓也。”南山戒疏一曰:“由涉疑故,是解家法。”
【疑网】 (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智度论二十七曰:“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
【疑心】 (术语)见“六十心”条。
【疑续善】 (术语)因果之道理,断定为决无,名为邪见。有此邪见者,为断善根之人,以其断灭一切之善根不使发生故也。然此邪见之人,有时触于善缘而生或有因果道理一念之疑,则此时已断之善根再续生,谓之疑续善。俱舍论十七曰:“续善疑有见。”疑有者或有因果理之疑念也。见者决定为定有之正见也。
【疑执】 (术语)疑惑之执念。断于见道者。唯识枢要上本曰:“远离疑执,起处中行。”
【蚁】 (动物)虫名。
【倚版】 (物名)与禅版同。坐禅时所倚之道具。厚三分余,长一尺八寸,横三寸九分,上下空穴。用时束定于绳床之横绳。
【已达大德】 (术语)已达于道之高僧。即证阿罗汉果之圣者也。
【以佛道声】 (杂语)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小乘之弟子等,亦领悟大乘之佛道,今以佛道之教,传于一切之人也。我指小乘之弟子。
【已还】 (术语)还者还归之意。与所谓已来同。例如三千年已还,则谓自三千年之过去至于今日之间,等觉已还云者,则自等觉至凡夫间之一切地是也。对于已经而言。
【已今当】 (术语)已者已往,今者现今,当者当来,即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也。法华玄义释签二下有曰:“已今当之妙,于玆固迷。”是华严等前四时之经为已说,无量义经为今说,涅槃经为当说也。又阿弥陀经曰:“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已今当说】 (术语)佛三世说法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已今当往生】 (杂语)涉于三世往生净土之人。赞阿弥陀偈曰:“已生今生当生,亦然。”阿弥陀经曰:“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已离欲者】 (术语)又曰已离欲人。即离欲界修惑者之称。此有异生与圣者二种。俱舍论二十三谓:“若凡位,已断欲界第九品染,至此见位,名第三果向。”此言在凡夫位,修有漏六行观,断尽欲界修惑之异生已离欲者。俱舍论二十四曰:“若断第九,成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此言入见道后,重修有漏无漏二道,总断尽欲界修惑之圣者已离欲者。
【矣栗驮】 (杂语)译言心。物之中心要点。止观一上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天竺又称汗栗驮,此方是草木之心也。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矣即牟字乎。
【以砂施佛】 (本生)阿育王前世,为小儿时,途逢释迦佛戏以沙为麨施佛,佛预言彼来生必为国王。见阿育王传一,义楚十八。
【已生】 (术语)梵语部多bhūta之译。(一)法自未来生相位流至现在位之一刹那也。与现在同义。(二)对于求生而言。即本有也。中有之众生,常次求可受生之处,故名求生。本有则已有所生。故云已生。
【蚁术】 (杂语)救蚁之术也。演密钞序曰:“幼攻蚁术,长号鹏耆。”
【以心传心】 (术语)禅家之常语。离言说文字而以心传于心也。达磨之血脉论曰:“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六祖坛经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信之,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宗密之禅源都序上之一曰:“达磨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斯言。”
【以心灌顶】 (术语)谓以心传心之灌顶也。又名秘密灌顶。大日经五偈曰:“第三以心授,悉离时方。”大日疏十五释之曰:“师弟子俱得瑜伽,以心灌顶,犹如摩顶授记。”
【以血洗血】 (譬喻)谓迷妄诱心,自迷执入迷执无些利益也。杂阿含经十曰:“譬如士夫从闇而入闇,从冥入冥。从粪厕出堕粪厕,以血洗血。舍离诸恶还复取恶,凡愚比丘亦复如是。”
【蚁喻经】 (杂名)佛说蚁喻经,一卷,宋施护译。以蚁之猬集譬五蕴。
【以针投钵】 (杂语)公案名。付法藏第十四祖迦那提婆,初为外道,一日,自执师子国来憍萨罗国,诣龙树求论议。龙树乃使弟子持满钵之水致之提婆前。提婆见之,默投一针于钵中。龙树曰:智哉如是人。遂引见,授以至真之妙理。见西域记传灯录等。
【已知根】 (术语)三无漏根之一。廿二根之一。谓已知了四谛道理之修道位所发之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九根也。
【以字】 (术语)经题或守札之头书“”之形。是为古来以字。异义甚多。宋高僧传三曰:“音字俱不译,如经题上二字是。”依此说,则本为“”之形,讹为“”也。然祖庭事苑一举古来之三说:“一是呕啊二字(又曰阿伛),二是音字俱不译,三是梵书之心字。”而三说皆不取。自决为“盖当时佣书者。运笔以覆经题。固无疑矣。”谷响集二,修验故事便览二详译之。
【义】 (术语)梵语阿他Artha,又作阿阤,译曰义。道理,意味也。华玄略述一本曰:“义者所以也。”净影维摩义记四曰:“义别有三:一对相显实,所以名义。二对体用显义用名义。三对恶论善义利名义。”
【忆】 (术语)心悬一处而不忘也。大乘义章二曰:“常守一缘,不能舍离,于缘发悟名忆。”
【译】 (杂名)以本国言文与外国言文互译也。亦作翻译。隋书经籍志曰:“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齎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说文曰:“译,传译四夷之言者,从言睾声。”李善注东京赋引作传四夷之语者。后汉书和帝纪注引亦作语。尚书大传曰:“越裳以三象重九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岨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九译而朝。注云欲其转相晓也。”吕氏春秋慎势篇曰:“不用象译狄鞮,方三千里。注云周礼象胥古掌蛮夷闽越戎狄之国,使传通其言也。东方曰羁,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大戴礼保傅篇曰:“胡越之人,生而同声,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也,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说苑善说篇曰:“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汉书百官表,典客属官,有行人译官丞令。汉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后汉书马融传曰:“南徼因九译而致贡,朔狄属象胥而来同。”方言曰:“译,传也,译见也。注云:传宣语,即相见。”急就篇曰:“旃裘[革*索][革*睾]蛮夷民,去俗归义来附亲,译导赞拜称妾臣。颜注,译,传言也。”周礼大行人,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郑司农云:象胥,译官也。又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郑注叙官云:通夷狄之言者曰象。此类之本名,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案国语,舌人委而礼之。舌人即象胥。汉书平帝纪,越裳氏重译。颜注,译谓传言也。道路绝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又佞幸传,单于怪贤年少,以问译。颜注,译传语之人也。余详“翻译”条。
【亿】 (杂语)亿有四等。瑜伽略纂二曰:“西方有四种亿: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瑜伽显扬百万为亿,华严千万为亿,智度论十万为亿。”探玄记四曰:“西国数法,有三种亿:一、百万,二、千万,三、万万。(中略)此中据千万一亿。”
【异安心】 (术语)异于正统派之安心也。毁斥之语。为真宗之常语。
【义便】 (术语)明义之便宜也。玄义一下曰:“若从义便,应先明法,却论其妙。下文云:我法妙难思,若从名便,应先妙次法。”
【义辩】 (术语)菩萨七辩之一。智度论五十五曰:“说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义辩。”
【异部】 (术语)别异之部类,谓宗派等。异部宗轮论述记上曰:“异者别也,部者类也。人随理解情见不同,别而为类,名为异部。”
【异部宗轮论】 (书名)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萨婆多宗之所传也。宗派之部类各异,故曰异部。所宗之法互有取舍,轮转不定故名宗轮。述小乘二十部之宗旨者。
【异部宗轮论述记】 (书名)一卷,慈恩作。
【义操】 (人名)唐青龙寺东塔院义操。乃慧果阿阇梨付法之上足,为国师。以大悲胎藏等三部之秘法,付与法润义真大遇等。见明匠略传。
【义成殿】 (杂名)于佛生日造浴佛之小亭,于亭上揭义成殿之额。义成乃悉达太子之幼名,一切义成之略。西域记七曰:“萨婆曷剌他悉陀Sarvārtha-siddha,唐言一切义成。旧曰悉达多。讹略也。”
【忆持】 (术语)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观无量寿经曰:“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异出菩萨本起经】 (经名)西晋聂道真译。一卷。
【义楚】 (人名)宋齐州开元寺义楚,出家勤学不怠。极俱舍一宗。后该览大藏三遍,拟白乐天六帖,一十年中孜孜着义楚六帖,呈于朝。唐世宗敕付史馆,赐明教大师之号。开宝年中,寿七十四寂。见宋高僧传七。
【义楚六帖】 (书名)二十四卷,义楚着。类集释氏之义理文章,庶事群品者。大纲五十部。随事四十门。
【义存】 (人名)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泉州南安人。十七落发,遇德山宣鉴而契悟。咸通年中,登闽之象骨山雪峰创院,徒众翕然。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师住闽州四十余年,学者冬夏千五百不减。梁开平二年,寿八十七寂。见宋高僧传十二,传灯录十六。
【义灯】 (书名)唯识论了义灯之略称。
【异端】 (术语)谓与我道不同者。指外道外教而言。
【亿法明门】 (术语)一亿法门之数。仁王经上曰:“菩萨摩诃萨,住亿佛刹,作睹史多天王修亿法明门。行菩提分法,化一切众生。”
【异方便】 (术语)特殊之方便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义和】 (人名)乡贯未详。住平江能仁寺,唱华严圆融念佛法门。南宋干道元年,于临安慧因院撰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一卷。尝赐圆澄法师之号。年寿并缺。见乐邦文类,佛祖统纪等。
【义虎】 (人名)义解之猛,譬如虎也。释氏要览中曰:“高僧道光,在江东,研究义理,号义虎。”
【义怀】 (人名)宋永嘉乐清(浙江温州乐清县治)人。姓陈氏。世营渔业。长入景德寺为童行,天圣中,试经得度。初参金銮善,又谒叶县省,皆不契。仍东游至姑苏翠峰,谒雪窦重显,汲水担柴,辛惨练修,一日有所悟其机,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显拊案称善印可。后出世于铁佛寺,提倡法要。其语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无留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显激赏以为类己。寻住越州天衣寺,凡五迁法席。所到皆兴其荒废,大振云门之法道。嘉佑五年寂,年七十二。世称曰天衣义怀。见续传灯录,佛祖通载等。
【异慧】 (术语)异于正理之种种邪智也。大疏九曰:“勿生于异慧。(中略)异慧是分别妄想之慧。”
【义寂】 (人名)新罗国人。年代事迹未详。或云玄奘门人,与元晓等同时出。所著颇多。有无量寿经疏三卷,观经纲要,涅槃经总目二卷,大乘义林章十二卷等二十余种。见义天教藏总录,东域传灯目录等。又宋天台山螺溪传教院义寂,字常照,温州永嘉人。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律钞,至天台山研究止观,先是天台教迹,尽为散逸,金华古藏中,但得净名疏而已。后告韶禅师派人至日本购获仅足。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许王钱氏私署净光大师,赐紫方袍。及兴螺溪道场,四方学侣云集。雍熙四年寿六十九寂。着止观义例等。自智者捐世,至六代传法湛然后,二百余岁,受其遗寄,最能荷负。见宋高僧传七。
【义兼两向】 (杂语)一文上下异义也。
【异见】 (术语)差异之见界。善导之经疏四观曰:“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见异学异执之所退失倾动。”
【亿劫】 (术语)一亿之劫数。今转谓极长之时间。
【异解】 (术语)差异之见解。八十华严经十七曰:“但入真如,绝异解。”
【义解】 (术语)义理之解释。解释佛经之深义也。高僧传十科中有义解一科。
【译经院】 (堂塔)翻译梵本之道场也。佛祖统纪四十三曰:“天息灾述译经仪式,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作坛以粉饰之事在藏经),开四门,各以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坛形正圆,层列佛大士天神名佐,环绕其上,如车轮之状),目曰大法曼拏罗(此云大会)。请圣贤阿伽沐浴(阿伽此云器,凡供养之器,皆称曰阿伽,今言阿伽,乃是沐浴器),设香华灯水殽果之供。礼拜绕旋,祈请冥佑,以殄魔障。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初为纥哩第野,为素怛览)。第五笔受,翻梵音成华音。(纥哩第野再翻为心,素怛览翻为经)。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如笔受云照见五蕴彼自性空见此,今云照见五蕴皆空,大率梵音多先能后所,如念佛为佛念,打钟为钟打,故须回缀字句,以顺此土之文)。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如无无明无明,剩两字,如上正遍知,上阙一无字)。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如心经度一切苦厄一句,元无梵本,又是故空中一句,是故两字,元无梵本)。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天息灾言: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皆不避。若变文回避,虑妨经旨。今欲依国学九经但阙点画,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山堂考索曰:“太宗崇尚释教,置院于太平兴国寺,后改为传法院,车驾亦尝临幸。得西域僧法天及天息灾施获等,取所献梵书翻译焉。天息灾等并赐紫袍师号,又命文臣润色其文。是岁天息灾等献所译经文一卷,诏入藏刻板流行。自是尽取禁中梵夹,俾之翻译,每诞节即献经焉。天息灾等皆至朝散大夫光禄寺鸿胪卿以卒。自是译经之盛,后世无比。”
【义净】 (人名)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三藏,咸亨二年,年三十七、发足取路南海趣印度,经二十五年,经三十余国,天后嗣圣元年,还洛阳,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置所齎梵本于佛授记寺。初与于阗之实叉难陀共译华严经,后于长安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自译最胜王经等二十部。和帝神龙元年,于洛阳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先福寺译庄严王经。二年随驾归雍京。后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使居之。三年入内与翻经沙门九旬安居。其后所译多多,都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别出南海寄归内法传,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五部九卷,其他杂着颇多。净虽遍译藏,然偏考律部,先天二年寿七十九寂。见宋高僧传一。
【义空】 (人名)唐代人。乡贯未详。师事盐官齐安,承南宗禅之奥旨。为其上首。应日本橘皇后之请,至彼国,为檀林寺开山。居数岁,归唐。年寿并缺。
【异口同音】 (杂语)人数多时,众人为同一之语也。报恩经一曰:“异口同音,俱发声言。”南本涅槃经十曰:“异口同音,唱如是说。”慈恩之弥勒上生经疏曰:“身别故异口,语等故同音。”
【义类次第】 (术语)法相宗释三时教判之语。释尊所说之教法,不关年月之前后,由教义之浅深而判有空中之三时也。
【义理】 (术语)适于理之道也。八十华严经二十一曰:“修多罗文句义理,无有忘失。”思益经力说品曰:“随其义理不随章句言辞。”成实论众法品曰:“佛法皆有义理,外道法无义理。”
【义例】 (书名)止观义例之略称。荆溪作,二卷。
【义利】 (术语)义与利相应,义必有利,故曰义利。佛地经论一曰:“义利。现益名义,当益名利。”大日经疏七曰:“于一一真言,皆具能成就一切义利。”
【义立】 (杂语)推义而立说也。谓经论无明文,而推其中所合之义。立自己之主张也。选择传弘决疑钞所谓“圣净二门人师义立”即其例也。
【义例随释】 (书名)六卷,草堂处元着。释义例而破山外神智之纂要者。
【义例纂要】 (书名)六卷,宋神智从义,释义例者。所谓山外之异义也。
【义林章】 (书名)大乘法苑义林章之略名。
【义龙】 (譬喻)长于义学,以龙为譬。释氏要览中曰:“陈高僧惠荣,讲学纵横,号义龙。”
【异论】 (术语)不同之论义,有反于正法与杂多之二义也。杂阿含经三十四曰:“给孤独长者,于外道精舍,伏彼异论。”成实论二曰:“诸比丘等,种种异论。”
【义门】 (术语)各种之义理,门户差异,而彼此不混同也。门者差别之义。止观大意曰:“开拓义门,观法周备。”元照之弥陀经疏曰:“先以义门,括其纲要。”
【异门】 (术语)与我门派相异者。与他宗他派等同。
【忆念】 (术语)记忆不忘也。华严大疏钞三十四上曰:“摄法在心,故名忆念。”
【异品】 (术语)因明学与宗义相异之品类曰异品,即用于异喻者。入正理论曰:“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
【异品遍无性】 (术语)因明学之语。于体当具三义中之第三义,谓因必望于宗之异品即异喻之物,具宗义遍无之性也。见入正理论因明大疏上二。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因之过名。为因异喻一分通,同品全分通者,以其一分通于异喻使宗不定也。见入正理论,因明大疏上。
【义青】 (人名)青社人。姓李氏。于妙相寺试经得度,习百法论。一日叹曰:“三祇途远,自困何益。”乃入京师听华严尝读法慧菩萨偈,至即心自性句,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耶?”去叩禅林,参浮山法远于圣岩寺,随侍凡六年。洞下宗旨,悉皆究明。远即付大阳警玄之顶相,皮履,直裰,更嘱曰:代我续其宗风。无久滞此。宜善护持。”寻见圆通法秀,意气相投,自是道声藉藉。初住建州白云山,寻迁舒州投子山,举大阳之宗风,故有投子之号。年寿并缺。法嗣九人,芙蓉道楷最着。所著有投子青禅师录二卷。见续传灯录,佛祖通载等。
【义趣】 (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
【异人】 (杂语)与言他人,别人等同。法华经序品曰:“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
【义山】 (譬喻)譬义理之高如山也。因明大疏一曰:“竦义山于奥腑。”
【义少】 (杂名)能解义之少年也。释氏要览下曰:“法安年十八,讲涅槃经。张永问年几?永叹曰: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读书。人号才童,今安公可曰义少。”
【抑摄二门】 (术语)见抑止摄取项。
【异生】 (术语)凡夫之异名,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曰异生。大日经疏一曰:“凡夫者,正译应云异生,谓由无明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种种趣中,色心像类,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也。”唯识述记二本曰:“异有二义:一别异名异,谓圣唯生人天趣。此通五趣故。又变异名异,此转变为邪见等故,生谓生类。”探玄记十曰:“异生者,执异见而生,故曰异生。即旧名凡夫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异生,梵言婆罗必栗托仡那(Bālapṛthagjana),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名生。应作愚异生,言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也。亦言小儿别生,以如小儿不同圣生,故论中作小儿凡夫是也。又名婴愚凡夫,亦云婴儿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旧经中或言毛道凡夫。案梵本。毛,名嚩罗。愚,名婆罗。当由上婆声之相近致斯讹谬,译人之失也。”秘藏宝钥上曰:“凡夫作种种业,感种种果,身相万种而生,故名异生。”
【异生羝羊心】 (术语)十住心之一。凡夫之愚,譬之羝羊。羝羊为牡羊,只念食欲与淫欲者。见秘藏宝钥上。
【异生性】 (术语)使人为凡夫之本性,指所谓见惑之烦恼种子而言。唯识一曰:“于三界见所断种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异生性。于诸圣法,未成就故。”俱舍论四曰:“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述记二本曰:“异生之性,名异生性。”
【译师】 (杂名)翻译经论之法师也。
【异世五师】 (杂名)阿育王传于佛灭后传化之师,揭五人:一摩诃迦叶,二阿难,三摩田提,四商那和斯,五优婆鞠多也。此中摩田提与商那和斯,同禀于阿难,同世之师也,故于付法藏传二十三人之次第相承中不加之。然梁之僧佑,撰萨婆多部记五卷(出三藏记十二),揭有部之资师相传中次第此五师,嘉祥,南山,依之而立异世之五师。嘉祥之三论玄义曰:“萨婆多部传有异世五师,有同世五师。异世五师者: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优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余年,更相付属,名异世也。”南山之戒疏一上,亦揭阿育王传之五师,中曰:“三师末田提,四师商那和修,并是阿难亲承资奉。阿难将灭,以法付二人。田提道洽罽宾,和修化在中国,是则同时分地而王也。”舍利弗问经曰:“我寻涅槃,大伽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伽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传付优波笈多。”止观一上曰:“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又善见律二出传戒之五师,即第三结集时正系派之传统也。曰:“第一优波离Upāli,第二驮写拘Dāsaka,第三须那拘Sonaka,第四悉伽婆Sggava,第五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ntta Tissa。此五师于阎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断绝,即至第三结集。”
【义疏】 (术语)解释本经义理者。疏者疏通之义,疏通义理之意。止观七下曰:“览他义疏。洞识宗途。”
【异熟】 (术语)旧译果报,新译异熟。依过去之善恶而得之果报总名,谓果异于因之性质而成熟也。如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是乐果非善性而为无记性(非善非恶曰无记),对于善性之业可云异类(善性与无记性类异也)。苦果对于恶业,苦果非恶性而为无记性,是亦因与果异性质也(苦乐二果皆为无记性)。因之名曰异熟果。又因与果必隔世于异时而熟之义。俱舍论六曰:“异类而熟,是异熟义。”唯识述记二之末曰:“言异熟者,或异时而熟,或变异而熟,或异类而熟。”补注十一曰:“新云异熟,旧云果报。”梵Vipāka。
【异熟等五果】 (名数)性相门分别因果之相,因分六种,果分五种:一、异熟果,以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故曰异熟果。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二、等流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无记,等于果性因性而流来者。自六因中之同类因与遍行因而来。三、士用果,如农夫之于米麦,如行力之于道果,总依造作之力用而得者。自六因中之俱有因与相应因而来。四、增上果,以一有为法,望其余一切之有为法,为增上果,其余一切法,或与之以力,或不与力,亦不障害之,以其与力及不障之增上力,生此果也。是虽似前之士用果,然彼局于对有力之因体,此则通于有力无力之一切法,而为所得之果。自六因中之能作因而来。五、离系果,依涅槃之道力而证之者。涅槃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证显,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于六因之因体。见显扬论十八,俱舍论六。
【异熟果】 (术语)五果之一。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故名异熟果也。唯识述记二之末曰:“异熟因所招,名异熟果。”
【异熟生】 (术语)大乘之义,别异熟与异熟生,阿赖耶识为异熟,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为异熟生。以是六识之异熟有由阿赖耶种子(即异熟)所生之义也。唯识论三曰:“眼等六识业所感者,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小乘总谓异熟因之所生为异熟生,与异熟果同。俱舍论二曰:“异熟因所生,名异熟生。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
【异熟识】 (术语)阿赖耶识之异名。三能变中之第一异名。见“三能变”条。【异熟识】(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三曰:“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见“异熟”条。
【异熟因】 (术语)六因之一,谓善恶之二业也。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而苦乐之二果非善非恶而为无记法,是曰异熟。其异熟之因名异熟因。俱舍论六曰:“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异熟法故,何缘无记不招异熟?由力劣故,如朽败种。(中略)为异熟之因,名异熟因。”
【异熟障】 (术语)谓自然之果报,不能修行佛法之境界也,如三恶趣或无想天是。俱舍论十七曰:“全三恶趣,人趣北洲,及无想天。名异熟障,此障何法,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
【异说】 (术语)异于他之说也。月上女经下曰:“利益众生,无异说。”瑜伽论释曰:“就相随机,种种异说。”物不迁论曰:“群籍殊文,百家异说。”
【义天】 (人名)慈恩大师能解妙义,称曰义天。宋高僧传七曰:“有大乘基,为其高足,不缘宿习,多见生知,谓之义天。”又十住等之菩萨,名为义天,四天之一。涅槃经二十二曰:“义天者,十住菩萨摩诃萨等。以何义故?十住菩萨名为义天,以能善解诸法义故。云何为义?见一切法是空义故。”又高丽国仁孝王第四子,名义天,出家,封佑世僧统,元佑初,入中华求法,上表哲宗请传贤首宗教,归国流通,敕就钱唐慧因寺净源受法。又就天竺寺慈辨受天台教观,谒灵芝大智学律藏,就圆照宗本禅师问宗旨之大义。归国弘通华严。见释门正统八。稽古略四。
【义天目录】 (书名)本名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二卷,海东传华严大教沙门义天着。为目次诸家之章疏者。是章疏目录之嚆矢。自序曰:“开元中,初有大法师,厥号智升。刊落讹谬,删简重复,总为一书,曰开元释教录。凡二十卷,最为精要。议者以为经法之谱,无出升之右矣。住持遗教,莫大焉。予掌穷谓(按穷谓二字,疑原本有误,无从考正,今仍之),经论虽备,而章疏或废,则流衍无由矣。辄效升公护法之志,搜访教迹,以为己任。孜孜不舍,仅二十载于玆矣。今以所得新旧制撰诸宗义章,不敢私秘,叙而出之,后有所得。亦欲随而录之,脱或将来编次函帙,与三藏正文,垂之无穷,则吾愿毕矣。
【义通】 (人名)高丽人。后唐明宗天成二年生。有异相,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干佑顷来汉土,至天台山云居寺见韶国师,又于螺溪义寂闻一心三观之旨,以为圆顿之学,悉于兹彻。遂留受业,又为天台之第十六祖。将归乡里,经四明,郡守钱维治固止其行,漕使顾承徽舍宅为传教院使居之。宋太宗赐宝云之额。宝云之号盖基于此。端拱元年十月寂。寿六十二。所著有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光明句备急钞等。见佛祖统纪八,释氏稽古略四。
【邑头尼】 (杂名)析津日记曰:“仙露寺遗址,地名千邑人,故比丘尼皆曰邑头尼。”
【义推相似过类】 (术语)因十四过类之第七。谓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滥为义推,由反面攻击立者论法时所招之过误也。凡宗因之关系,因之范围,与宗之范围同等。若狭时,得论理推断,不许因之范围,较宗之范围宽广,然敌者不知此理,例如对于“声无常(宗),由人意力发故(因),犹如人造品(同喻)。”之论式,欲破斥之,若谓如汝所云,义推之,不得不谓无常者,皆由人生之意力发生,然有无常而非人造之物,如此论式,实为谬误云云,是全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为敌者自己之过误也。
【义陀罗尼】 (术语)Artha-dhāraṇī,陀罗尼者,梵语总持之义。能总持所闻之义趣而不忘失,谓之义陀罗尼。乃菩萨所成之德。四种陀罗尼之一。三藏法数十四曰:“诸菩萨,持所闻无量义趣,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义陀罗尼。”大乘义章十一曰:“于诸法义,总持不忘。名义陀罗尼。”
【义味】 (譬喻)依文生义,如依食生味。盖喻义为食味也。又义者言义,味者趣意,即言与意也。行事钞中二曰:“义味俱解。”资持记中二之一曰:“义谓言义,味即意趣。”
【义无碍】 (术语)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也。四无碍之一。大乘义章十一曰:“知义无滞,名义无碍。”
【义无碍辩】 (术语)自义无碍智起义无碍之言说也。于言说辩了之名。见“四无碍”条。
【义无碍解】 (术语)旧译曰义无碍智。新译曰义无碍解。
【义无碍智】 (术语)于义得无碍之智也。
【义湘】 (人名)新罗人。唐总章二年,游中国,至长安终南山,随智俨,学华严经。时吉藏亦同学。交游研钻,深入玄微。归国阐扬华严一乘之宗风。年寿并缺。着有一乘法界图等。为海东华严之初祖。
【异相】 (术语)四相之一。见“有为”条。
【义相】 (术语)义理与相状也。五教章下曰:“佛果义相。”又义理之相状也。三藏法数十五曰:“义相名相,即能诠教下,所诠义理之相。”
【异心】 (术语)谓二心。移于他之心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义心】 (术语)犹豫不决之心也。有迷事迷理二者。迷事之疑,于见道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断之。
【义玄】 (人名)唐真定府临济院义玄,曹州南华人。见黄檗山运禅师,了然通彻,后赵人请住子城之南临济,示人心要,颇类德山。以咸通七年丙戌寂,敕谥慧照大师。言教颇行于世,称曰临济宗。见宋高僧传十二。
【异学】 (术语)异于我道之学问。毁斥之称。涅槃经一曰:“摧伏异学坏正法者。”散善义曰:“异见异学。”
【义学】 (杂语)谓如俱舍唯识等建立名数,论因果阶级,法相跼蹐文字间之学问也。释氏稽古略四所谓“两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贤首之疏钞,义学而已。士大夫聪明超轶者,皆厌闻名相因果。”之类是也。
【异义】 (杂语)别立义而异于他者。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下曰:“其佛所说,不讲异义。”慈恩之宗轮论疏曰:“后别立义,乖初所立,与本宗别,名末宗异义。”
【义意】 (术语)义趣意向。顺正理论二十三曰:“我见此经,义意如是。”慧恺旧俱舍序曰:“重译论文,再解义意。”
【异因】 (术语)异之原因。别途之原因。遗教经曰:“集实是因,更无异因。”
【亦有亦空门】 (术语)双照有空而显中道之法门也。
【亦有亦无句】 (术语)有无四句之一。见“有无”条。
【异缘】 (术语)谓他事悬心也。大日经疏八曰:“情有所注,不复异缘。”
【异辙】 (术语)不同之轨辙。谓学派等之异。毁斥之语。文句记九之上曰:“进止异辙。”
【义真】 (人名)唐人,乡贯未详。惠果之法孙,受法于义操。开成会昌顷,住长安青龙寺东塔院。有英名,究三教,通五部,特精胎藏。日本僧圆仁圆行等,多就受密学,后武宗诏废佛教,破坏寺塔,使僧尼还俗,毁章敬青龙安国三寺,以为内园。师不知所终。
【异执】 (术语)固执异于正理之理而不动之迷情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异见异学异执。”教行信证六末曰:“教诫邪伪异执外教。”
【抑止】 (术语)抑止恶事也。
【抑止门】 (术语)为欲使众生不放逸,方便隐摄取之慈悲,言恶者之不可救,而垂诫也。对于摄取门而言。见抑止摄取项。
【抑止摄取】 (术语)制遮与容受也。同于折伏慈悲。佛以慈悲智慧圆满,于智慧门制遮逆恶众罪,于慈悲门容受善恶一切而无漏也。无量寿经之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者,皆得往生。”古来会解之者,如善导观经疏四,谓寿经约于未造业,由抑止门故除逆谤。观经约于既造业,由摄取门故取之。当于群疑论三十五家中之第九家。然六要钞别解为罪业与多劫障重之二义。若约于弥陀大悲之本誓,则如法事赞所云:“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法谤阐提,回念皆往。”有同一无别报土得往之益也。
【译主】 (职位)见“译经院”条。
【义足经】 (经名)佛说义足经,二卷,吴支谦译。由十六小经而成,各经之终有义足偈,因名义足经。义足偈者,补足上说经义之意。
【易行】 (术语)对于难行之语。平易之行法。又易行之道。谓念佛之法也。是龙树菩萨之说。十住毗婆娑论易行品曰:“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无量寿经下曰:“易往而无人。”
【易行道】 (术语)至易悟之地之路,故曰道。易行品曰:“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教行信证六本曰:“于安养净刹,入圣证果,名净土门,云易行道。”
【易行品】 (书名)龙树造,十住毗婆沙论第五卷中之品名。至初地不退位之道,有难易。易行品示其易行之道,别说阿弥陀佛之救济也。
【易行水路】 (譬喻)易行品中,譬难行之法,以陆路之步行。譬易行之教,以水路之乘船。曰:“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至阿惟越致地者。”
【易往】 (术语)与易行同。往生净土易者。
【易往易行】 (术语)往生易与修行易之意,他力念佛之宗旨也。
【逸多】 (菩萨)阿逸多之略。弥勒菩萨名。四明教行录曰:“辅处逸多,受折维摩诘。”
【逸婀】 (术语)谓一阿字也。逸一音近,婀阿声同。性灵集六曰:“奇哉逸婀之德,皇矣五转之[金*夏]。”
【意】 (术语)思量事物曰意。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止观二上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又以前念之心为所依而生后念之心曰意。梁译之摄论一曰:“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说此名意。”起信论义记中末曰:“摄论云:意以能生依止为义也。”
【意安乐行】 (术语)四安乐行之第三。意离四过,安乐行法华之法也。见“四安乐行”条。
【意车】 (譬喻)意之活动如车也。三德指归中曰:“油意车以戏九空。”
【意成】 (术语)又曰意生。由意之力而身成立也。
【意成身】 (术语)同意生身。
【意成天】 (天名)天名。离色界无色界饮食,祇以意思存在之天人也。唯识论七曰:“无色亦名意成天。”
【意处】 (术语)十二处之一。即心王也。在五蕴中为识蕴,在十八界中为七心界。此六识界与意界之七心界,有能使心心所法作用生长之义,故于十二处中,略立为意处。盖由十二处者,为愚于色者所说之法门,故开色者为详,心略而唯为一也。
【意地】 (术语)意乃第六识,是支配一身之所。又为发生万事之场处,故曰地,犹言心地。唯识论五曰:“意地感受,名忧根。”宗镜录二曰:“注一昧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尘。”
【意愤天】 (天名)由没于意愤天处而降生于人间者,住于须弥山。止观私记五末曰:“婆沙云意愤天。”
【意根】 (术语)六根之一。见“六根”条。
【意根坐断】 (术语)断灭烦恼之根本思量分别也。有意识乃生分别,分别生种种烦恼。故烦恼断灭,必意识断灭。
【意见】 (术语)人之思量也。南山戒疏之上曰:“有何意见,而欲乖异。”
【意解】 (术语)谓依意识而了解也。八十华严十四曰:“观其意解与同事。”深密经一曰:“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行事钞上曰:“意解不同,心相各别。”资持记上四之一曰:“意解即所见也。”又意之解脱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漏尽意解。”又注曰:“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同慧远疏一曰:“内除爱染,名为漏尽;得无学智,名为意解。”
【意近行】 (术语)仅第六意识上有之,能为意识亲近之缘,使意识行者,即喜忧舍之三受也。五受中,苦乐二受,依五根及意根,不亲近于意识。此三受其所缘各各有六境,故合为十八意近行。见俱舍论十。
【意经】 (经名)佛说意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中阿含四十五,心经同本。说心意之相。
【意乐】 (术语)意得满足而悦乐也。药师经曰:“精进能调意乐。”玄奘译之摄大乘论中,明六种之意乐。又唯识论九、明七最胜中,有意乐最胜。三藏法数二十七曰:“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
【意力】 (术语)求正觉之意思。无量寿经下曰:“意力愿力。”同净影疏曰:“求佛之心,名为意力。”
【意路不到】 (杂语)意识不能到者。即不得以思虑分别而臆度之真理境界也。虚堂录四曰:“言诠不及,意路不到。”
【意轮】 (术语)三轮之一。见“三轮”条。
【意马】 (譬喻)言人意驱逐于外境不住于一处,犹如奔马也。慈恩传九曰:“愿托虑于禅门,澄心于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马之奔驰。”
【意马心猿】 (譬喻)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猿猴,游五欲树,暂不住故。”赵州录遗表曰:“心猿罢跳,意马休驰。”
【意密】 (术语)三密之一。见“三密”条。
【意气金刚女】 (天名)胎藏界曼陀罗中,第七理趣会,奉涂香于本尊之天女名。手捧涂香器。见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三。
【瘗钱】 (杂名)瘗于葬处之钱也。释门正统四曰:“唐王岐传云:玄宗时,岐为祖祭使,专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类巫觋。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世俚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岐乃用之。则是丧祭之焚纸钱,起于汉世之瘗钱也。其祷神而用寓钱,则自王岐始耳。”
【意巧】 (术语)用意以种种方便所得之善巧也。晋书索靖传曰:“叡哲交通,意巧滋生。”
【意趣】 (术语)心意之趣向。法华经方便品曰:“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意三】 (名数)十恶中属于心意之三恶也。即贪欲。瞋恚,愚痴是。
【意生】 (术语)生于意之谓也。
【意生八叶大莲华王】 (术语)内心曼荼罗之大悲胎藏界也,是由我内心而生,故称曰意生。见大日经入秘密曼荼罗位品及义释十二。
【意生化身】 (术语)菩萨任意而生之变化身也。
【意生金刚女】 (天名)金刚界曼陀罗中,第七理趣会以香奉于本尊之天女名。手持柄香炉。见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三。
【意生身】 (术语)又曰意成身。由Manomaya译之。初地以上之菩萨身。为众生济度如意受生而得之身,故名。胜鬘经曰:“大力菩萨意生身。”宝窟中末曰:“意生身是初地已上一切菩萨。彼人受生,无碍自在。如心如意,名意生身。”四卷楞伽经二曰:“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速无碍,故名意生。”同经三说三种之意生身。七卷楞伽经四说三种之意成身。
【意识】 (术语)六识之一。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泛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在散心,于三量中必为比非之二量。二五同缘意识,与他五识同时而起,与彼共缘其境明了依之意识也。是心之现量。三五俱意识,与五识同时而起,缘五境傍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是通于现比非三量。四五后意识,生于五俱意识之后念,缘前念五境之境,及缘他一切法之意识也,是全与独头意识相同。此独头意识之释,乃就六识建立之小乘而言,若就大乘之八识家言之,则尚与末那识阿赖耶识俱起,非独头现行也。见百法问答钞二。又第六意识,六识中意识位于第六,故名。
【意树】 (譬喻)人之意譬如树。谓善果恶果皆依意而结也。集沙门不应拜俗事序曰:“意树纷披。”
【意水】 (术语)言入定时,心意湛然如水也。三藏法师传九曰:“定凝意水。”
【意性】 (术语)令物彼此相异之性。其性虽不可见,然有此异性,乃现异相也。俱舍论四曰:“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胜论师十句义中有异性句义。详释于十句义论,唯识论一,述记一之末。
【意性化身】 (杂语)意生化身之误。见“意生”条附录。
【意许】 (术语)因明学所用之语,存于意而不显于言曰意许。显于言曰言陈,因明论大疏三曰:“以彼成立意许法之差别,积聚他用。”因明论直解曰:“口虽不言,心有所指,即意许差别性也。”
【意学】 (术语)禅宗之学问。禅学当于身口意中之意业,故有佛心宗之名。禅源都序一曰:“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不相违。”传通缘起上曰:“道善意学。”
【意言】 (术语)意中之言,为意所思者。圆觉经略疏钞十一曰:“意言者意中之言也。”
【意业】 (术语)三业之一。见“三业”条。
【意猿】 (术语)意之狂奔如猿也。三教旨归下曰:“二六之缘,诱策意猿。”
【意执】 (术语)意中执持事物,坚固而不动也。
【曀】 (术语)梵字e,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又十二韵之一。或作蔼,[医-酉+言],翳,[口*垔],衣。详见“翳”条。
【翳】 (术语)E,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曀,蔼,曳[口*垔]。字记曰:“短蔼字去声,声近樱系反。”大日经作“翳”,金刚顶作“曀”,涅槃经作:“[口*垔]”。金刚顶经字母品曰:“曀字门一切法求,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曀字时,是起所求声。”大庄严经曰:“唱翳字时,出所希求诸过患事声。”涅槃经曰:“[口*垔]者即是诸佛法性涅槃。”法求不可得者,自Eṣanā(所求)释之也。
【翳迦鼻指迦】 (术语)Ekavicjka,旧译曰一种子。新译曰一间。圣者之位名。见“一间”条。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翳迦此云一,鼻至迦此云间。言有一间在,不得般涅槃也。旧云一种子者,梵言鼻致迦,此云种。斯或译者不善梵音,或笔人不寻本语,致玆讹失也。”瑜伽伦记六曰:“一间者,唯为一生所间,不得涅槃,故名一间。间是隙,旧名一种子,谓不正也。”
【翳迦讫沙罗】 (杂语)Ekākṣara,译曰一字。见一字顶轮王瑜伽经。
【翳迦惹吒】 (菩萨)Ekajaṭa,翳迦为一,惹吒为髻。一髻尊之梵名也。
【翳迦珊尼】 (杂语)Ekāsanika,译曰一坐食。见四分律疏饰宗记五本。
【翳罗】 (植物)又作黳罗,瑿罗。树名。见[口*垔]罗那条。
【翳泥耶】 (术语)又作瑿泥耶。鹿名,三十二相之一。见“伊尼延”条。
【翳身药】 (杂名)用此药,则能隐身,不触他人之目云。为印度之仙法,谓之隐形药。龙树菩萨传曰:“四人相亲,莫逆于心,俱至术家,求隐身法。(中略)各与青药一丸,告之曰:汝在静处,以水磨之。用涂眼睑,汝形当隐,无人见者。龙树磨此药时,闻其气,即皆识之。分数多少,锱铢无失。还告药师,向所得药,有七十种分数,多少皆如其方。(中略)四人得术,纵意自在,常入王宫,宫中美人,皆被侵凌。”
【翳荼迦】 (动物)虫名。食粪,蜣蜋之类。见慧琳音义十五。
【翳醯呬】 (杂语)ākarṣanaṁ,译曰召请。慧琳音义三十五曰:“此句梵语也,唐名召请句,来义也。”
【懿摩弥】 (人名)īkṣvāku,又曰悫摩,伊摩。译为甘蔗。又作日种,善生。见“甘蔗”条。
【阴】 (术语)谓色声等之有为法也。其解释诸师各异。天台谓阴有二义:一阴者荫覆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也。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也。止观五上曰:“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净影取积聚之一义。大乘义章八本曰:“积聚名阴,阴积多法故。”是言色声等之有为法,多法积聚而为体也。已上二家皆为旧译,梵语塞建陀Skandha之译语也。然新译以译之为蕴,解积聚之义。为且视旧译之阴字为阴阳之阴,因许积聚之义不许阴覆之义。若为阴覆之义,则梵语云钵罗婆陀。慈恩之义林章五本曰:“梵云塞建陀,唐言蕴,旧译名阴(于禁反)。此阴是阴覆义。若言荫者,梵本应云钵罗婆陀,案阴音应以于今反,阴阳之阴也(阴阳之阴,是阴积之义)。但仁王经曰:“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性。”又中论疏四末曰:“阴者阴杀也,其义主杀。以此五法能害慧命,是故经中喻旃陀罗。”是如天台之释,有荫覆之义。名义集六曰:“蕴谓积聚,古翻阴,阴乃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
【因】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见本条。
【因便释】 (术语)解本事之因释他事也。
【阴藏】 (术语)佛之阴茎也。佛之阴茎藏于腹中而不现见,故云阴藏,似马之阴,故名马阴藏,又云阴马藏,三十二相之一。三藏法数四十八曰:“阴相藏密,犹马阴不可见也。”往生要集中本曰:“如来阴藏,平如满月,有金色光,犹如日轮。”
【阴藏相】 (术语)见阴藏项。
【因成假】 (术语)诸法者,由因缘成立,故为假而非实。三假之一。成实宗所立。
【阴持入经】 (经名)后汉安世高译,二卷。说五阴六入等之法相,及三十七器之道科。小乘部。
【因达罗大将】 (天名)Indra,药师十二神将之一。因达罗,译曰帝释。见大孔雀咒王经。见因陀罗条。
【因道】 (术语)因者对果之语,为得果而修之道,谓之因道。
【因等起】 (术语)对于刹那等起而言。因等引起业之意。申言之,即表业及无表业,必于其前念,有善恶之心心所,因之而发。谓动机也。此有远因等起,与近因等起之二种。远因等起者,思惟之思,即思业,当于唯识所谓审虑思,决定思,谓豫思惟所作之事,间接为业之因也。近因等起者,作事之思,即思已业,当于唯识之动发胜思,谓随思而为所作之事,动身发语也。所作业之三性别,由近因等起而判之。出于俱舍论及记第十三。
【因坻】 (天名)可洪音义一曰:“因坻,音迟,亦言因提。此云主,谓天主帝释也。”见“因陀罗”条。
【因地】 (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
【因地倒者还因地起】 (譬喻)譬逆缘即顺缘也。大方等如来秘密藏经下曰:“迦叶!假有人天坠堕于地,堕大地已,还依大地而得起住。如是!迦叶!是众生等,于如来所,生不善故,堕在恶道。堕恶道已,还缘如来,速得出离。云何名为缘如来?于如来所生慇重心。”大庄严经论二曰:“如人因地跌,还扶而得起,因佛得过愆,亦因佛灭。”付法藏传五曰:“佛陀蜜多告曰:尼干,如因地倒,还扶而起。汝若归佛,此罪可灭。”法华文句曰:“其无善因,不谤亦堕。因谤堕恶,心由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
【因地倒者因地起】 (杂语)迷悟不离心,倒与立不离地也。玄义六下曰:“若信若谤,因倒因起。如喜根虽谤,后要得度。”禅林类集正觉逸颂曰:“堪悲堪笑修山王,因地起兮因地倒。”宗镜录七曰:“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一切众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亦因而起。”文句记十之中曰:“因谤堕恶,必由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
【因分】 (术语)因之分齐也。对于果分而言。即普贤因人所知所了之境界也。具曰缘起因分,又曰因分可说。见因分可说项。
【因分可说】 (术语)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佛佛自知之法,不可言说,是曰果分不可说。然此不可说之果分,得于因人之机缘略说一分,是曰因分可说。因分者,其所现所说,皆为因位因人,故只谓是因位因人所知所了之分际也。五教章上曰:“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是也。”即十地论二所谓:“前言十地义,如是不可得说闻,今言我但说一分,此言有何义?是地所摄有二种:一因分,二果分。说者解释,一分者是因分,于果分为一分,故言我但说一分。”
【因果】 (术语)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通之三世说善恶应报之义。观无量寿经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止观五下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十住毗婆娑论十二曰:“因以得知,得者成就。果者从因有,事成名为果。”
【因果拨无】 (术语)否定因果报应之道理也。十轮经七曰:“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广百论释论五曰:“若无善恶,苦乐亦无,是即拨无一切因果。”俱舍论十七曰:“缘何邪见能断善根,谓定拨无因果邪见。”
【因果不二门】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见“十不二门”条。
【因果皆空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又云空见论。立无原因结果理,又世间一切法悉空之外道诸派总称也。据义林章二谓诸邪见外道见行善者返生恶趣,行恶者返生善趣,便谓因果皆空,或总排拨一切空云。
【因果经】 (经名)过去现在因果经之略称。别有佛说因果经一卷,罗什所译,不入经藏。
【因果历然】 (术语)因果之事实,显而明白也。止观义例上曰:“存诸教则因果历然。”宗镜录十二曰:“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济缘记一上曰:“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历然。”
【因果应报】 (术语)善因者善果,恶因者恶果,有原因,则必有结果之应报也。慈恩传七曰:“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因行果】 (术语)大日经所说之三句义也。第一句菩提心为因,是因。第二句大悲为根,是行。第三句方便为究竟,是果。此三者,摄一切大小显密之诸宗也。
【因行果德】 (术语)因位之修行与果上之功德也。六度四摄等,为因位之修行,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为果上之功德。
【阴幻】 (术语)谓五阴如幻,假有之理也。辅行二曰:“闻说阴幻,知罪无生。”
【因集生缘】 (术语)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观集谛之境而为四种之观解。即观集谛者迷因之惑业也,惑业者生苦果之因也,集积苦果而使现者集也,使苦果相续不绝者生也,助缘者使苦果成办之缘也。
【音教】 (术语)以音声所说之教法也。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因揭陀尊者】 (人名)十六罗汉之一,见“罗汉”条。
【阴界】 (界名)五阴与十八界也。
【阴境】 (术语)十境之一。
【因兰】 (术语)兰者偷兰遮也。是为四重禁之方便。故云因兰。见“偷兰遮”条。
【音乐】 (术语)作乐以供养三宝也。法华经(方便品)偈曰:“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已成佛道。”百缘经曰:“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而作妓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妓乐供养佛,发愿而去。佛微笑,语阿难言:诸人等由妓乐供养佛,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快乐。”智度论九十二曰:“问云:诸佛贤圣是离欲人,不须音乐歌舞,何故供养妓乐?答曰:诸佛于一切法无所著,故无所须,诸佛怜众生出世,故受之。其供养者,使随愿得福。”无量寿经下曰:“普散华香,奏诸音乐。”
【音乐天】 (天名)胎藏界曼陀罗第十二外金刚院之一众,作音乐之天部也。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七曰:“是八部众紧那罗众也。法华疏曰:天帝法乐神也。佛说法时,与诸天来奏乐,故两所击鼓形出。”
【因力】 (术语)于物之生正为原因之力。对于缘力而言。无量寿经下曰:“因力缘力。”
【因论】 (术语)因明论也。大日经疏三曰:“声论因论。”演密抄四曰:“因论因明也。”探玄记十二曰:“因论治邪见,以格量正理。”又,因于论也。
【因论生论】 (术语)因论而生论,自本论涉于支论之谓也。探玄记四曰:“后三品因论,别问别答。”
【堙罗】 (植物)堙罗那之略。见堙罗那项。
【堙罗那】 (植物)Airāvaṇa,又作[口*垔]那婆那,伊罗钵多罗,伊罗钵那,[口*垔]罗婆那,伊罗婆拏,黳罗叶,毉罗叶,伊兰等。元为草名。以名天帝之象。玄应音义十一曰:“堙罗,古文堙二形,今作堙。同于仁切。帝释象王,名堙罗那,或名那婆那,或名伊罗钵多罗。此译云香叶。身长九由旬,高三由旬,其形相称也。[口*垔],鸟贤切。”同二十二曰:“黳罗叶,一奚切,树名也。旧经律中,作伊罗叶,讹也。”华严疏钞四十三曰:“伊罗钵那,此云香叶,常居第一金山之胁。”可洪音义三曰:“翳罗,上乌兮反,龙象王之名也。又因烟二音,或云[口*垔]罗婆那,或云伊罗婆那,或云哀罗跋拏,或云蔼罗伐拏。”慧琳音义第十二曰:“[口*垔]罗婆那,白象王名也。天帝释所乘。”同十六曰:“伊罗跋象,此象王名。天帝释常所乘,有大神通。”华严经六十六曰:“伊罗婆拏大象。”又龙王名。本行集经三十七曰:“尔时海内伊罗钵王,既受龙身。”经注曰:“尹罗钵,隋言霍香叶。”慧琳音义三十八曰:“毉罗叶者,龙王名也。此龙头上有毉罗树,故名。”见“伊兰”条(本项中伊罗婆那Airāvaṇa与伊罗钵Elāpattra及Erāvarṇa似相混,皆龙象名也)。
【因曼陀罗】 (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是对于金刚界之曼陀罗而言。金刚界者,为显修得之智之法门,故配于果。胎藏界者为示本有之理之法门,故属于因。因而复配之于东西,胎藏界之方,谓之东曼陀罗,金刚界之方,谓之西曼陀罗。见金刚曼陀罗大钞一。
【因明】 (术语)五明之一。梵名醯都费陀Hetuvidyā,属于论理之学科。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为言论之法。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为最要,故云因明。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义,故曰因明。”释尊以前,足目Akṣapāda仙人创之。至佛灭后,大乘论师陈那完成之。其书名因明正理门论。见因明大疏上本。
【因明论】 (术语)对于余论部而明因明之论,谓之因明论。即正理门论,入正理论等。
【因明门】 (术语)因明之法门。是对于他法门而言。
【因明入正理论】 (书名)陈那之弟子,商羯罗主着,唐玄奘译,一卷。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现量,真比量,似能立,似能破,似现量,似比量之八门,而辩自悟悟他之两益者。本论各家之注解如下:因明入正理门论述记一卷,唐神泰述,不全。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唐交轨述,佚中下二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唐窥基撰。因明入正理论义断一卷,唐慧沼述。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唐慧沼集。因明入正理论续疏二卷,唐慧沼述,佚上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三卷,唐智周撰。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三卷,唐智周撰,下卷不全。因明入正理论疏钞略记一卷。唐智周撰。因明入正理论解一卷,明真界集解。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明王肯堂集释。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述,相宗八要解第一。因明入正理论直疏一卷,明明昱疏,相宗八要解第六。因明论疏瑞源记八卷,凤潭着。
【因明正理门论】 (书名)陈那着,唐义净译,一卷。与上同本。
【因明正理门论本】 (书名)陈那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
【阴魔】 (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音木】 (物名)割笏也,读经时每句读打以调声规律缓急之具。如拍子木之类。
【因内】 (术语)因明与内明也。见“因明”条。
【因内二明】 (术语)因明与内明也。内明亦五明之一。委悉内典之学科。详“五明”条。
【因能变】 (术语)对于果能变之语而言。八识种子在第八阿赖耶识,种子生种子,念念相续之前因后果转变。又,八识种子各生八识现行之转变,此二种转变谓之因能变,自其种子生之八识,各从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谓之果能变。唯识述记二末曰:“因能变即是种子,转变生果,果通种子及与种子,自类种子亦相生故。”同三本曰:“变有二种:一者生变,即转变。变谓因果生熟差别,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名因能变。所生八识现种种相,是果能变,故能生因说名能变。二缘名变,即变现义。是果能变,且第八识唯变种子及有根身等,眼等转识变色等是也。”
【因尼延】 (杂语)见“伊尼延”条。
【因譬】 (术语)因缘与譬喻。法华经方便品曰:“种种因缘,种种譬喻。”
【阴钱】 (杂名)纸钱之别名。阴府所用之钱货。见瘗钱及纸钱条。
【因人】 (术语)因位之人也。为未到佛果以前修行者之总称。
【阴入界】 (术语)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谓之三科。见“三科”条。楞伽经曰:“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入界生灭。”
【因三相】 (名数)因明三支作法中,因所必备之三个法则也。一,遍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三,异品遍无性。盖因以确立未决宗义之理由而名,故与宗及同喻之关系应必有,同时与异喻之关系须绝无。此因所以有三相之别也。
【音声】 (术语)入于耳根者曰音声。
【音声佛事】 (术语)佛事者佛济度众生之事业也,佛济度众生或以光明或以佛身,或以香饭,或以衣服卧具等,于此娑婆界不依他之方法,独以音声为说法,故云。维摩经香积佛品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中略)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光明玄二曰:“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唯识述记二本曰:“此以音声为佛事故。”玄义六下曰:“他土余根皆利,随所用尘起之,令他得益,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
【音声念诵】 (仪式)出声称佛名,即诵经也,四种念诵之一。
【音声陀罗尼】 (术语)于佛菩萨之所说,总持秘密之深义曰音声陀罗尼。智度论六曰:“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喜,闻三善则大欢喜。”诸法无行经下音声陀罗尼作音声法门。
【因十四过】 (名数)因明三支作法中,因支上所显十四种之过误也。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五,共不定。六,不共不定。七,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八,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九俱品一分转不定。十,相违决定。十一,法自相相违。十二,法差别相违。十三,有法自相相违。十四,有法差别相违。参照“三十三过”条。
【因提】 (天名)又作因坻。见“因坻”条。
【因提梨】 (天名)见“因坻”条。
【因体】 (术语)于因明为因之体者。即有法上所具之义,立者敌者共许之事件也。立声无常之宗,声论师及佛者共许同有,所作之义,是即因体也。
【因同品】 (术语)谓因明同喻所备之条件与因同品类也。例如内阁总理亦应守中华民国法律(宗),为中华民国故(因),人民如其余人民(同喻),之论式中“其余公民”之同喻,与“中华民国人民”之因,同一品类是也。
【因陀啰达婆门佛】 (佛名)译曰相应佛。见陀罗尼杂集二。
【因陀啰誓多】 (天名)Indraceṭa,译曰帝释侍者。见陀罗尼集经十二。
【因陀罗】 (天名)Indra,本为雷雨之神。佛教当时之最高神,与梵天并称。译为天主者,由释提桓因Sakradevendra也。又作因坻,因提,因提梨,因达罗等。译曰天主帝。即帝释天。玄应音义三曰:“因坻,直尸切,或言因提梨,或言因陀罗。正翻名天主,以帝代之,故经中亦称天主,或称天帝释,并位之与名也。”又(神名)药师十二神将之一。又作因达罗,印陀噜。药师七佛本愿经念诵仪轨供养法曰:“药叉大将因陀罗,其身红色执宝棍,主领七亿药叉众,誓愿守护如来教。”
【因陀罗跋帝】 (杂名)帝释天所居之城名。菩萨念佛三昧分十曰:“彼天主王所居大城,名曰因陀罗跋帝。”经注曰:“随名天主城,亦名帝幢。”
【因陀罗呵悉多】 (植物)又作因达罗喝悉哆,因陀罗诃塞多。香药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七,举香药三十二味,其中第七所谓白皮者是也。或云是人参之一种。
【因陀罗尼罗】 (杂名)见“因陀罗尼罗目多”条。
【因陀罗尼罗目多】 (杂名)Indranilamuktā,又作因陀尼罗,因陀罗尼罗,帝释之青珠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言因陀罗尼罗目多,是帝释宝,亦作青色。以其最胜故,称帝释青。或解云:帝释所居处,波利质多罗树下地,是其宝故,名帝释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宝为珠也。”慧苑音义下曰:“因陀罗尼罗,因陀罗,此云帝也,主也。尼罗,青也。宝中最尊第一,故曰青主也。”智度论十曰:“因陀尼罗,天青珠也。”
【因陀罗势罗窭诃】 (地名)又作因陀罗世罗求诃,因沙旧,因陀罗窟。帝释石窟也。在中印度旧王舍城东方六哩之山上。见“因陀罗世罗求诃”条。
【因陀罗世罗求诃】 (地名)Indraśailaguhā,又作因陀尼罗势罗窭诃,山名。法华文句一上曰:“因陀罗世罗求诃,此云蛇神山,灵鹫山五精舍之一也。”西域记九曰:“因陀罗势罗窭诃山,唐言帝释窟。”
【因陀罗王】 (天名)大日经疏一曰:“因陀罗王者,帝释也。”
【因陀罗网】 (譬喻)是梵汉双举之名。单用汉语,则云帝网。即帝释天之宝网。其网之线,珠玉交络,以譬物之交络涉入重重无尽者。通路记曰:“忉利天王帝释宫殿,张网覆上,悬网饰殿。彼网皆以宝珠作之,每目悬珠,光明赫赫,照烛明朗。珠玉无量,出算数表。网珠玲玲,各现珠影。一珠之中,现诸珠影。珠珠皆尔,互相影现。无所隐覆,了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各各影现珠中,所现一切珠影,亦现诸珠影像形体,此是二重。各各影现,二重所现珠影之中,亦现一切。所悬珠影,乃至如是。天帝所感,宫殿网珠,如是交映,重重影现,隐映互彰,重重无尽。”
【因陀罗微细境界门】 (术语)十玄门之一,见“玄门”条。
【因陀罗宗】 (流派)帝释天造声明论,能以一言含众义,谓之因陀罗宗。大日经二曰:“如因陀罗宗,诸义理成就。”同疏七曰:“因陀罗者,是天帝释之异名。帝释自作声论,能于一言具含众义,故引以为证。”
【因陀尼罗】 (杂名)见“因陀罗尼罗目多”条。
【阴妄】 (术语)五阴尽为迷妄者,故云妄。
【阴妄一念】 (术语)谓阴盖善法之迷妄一念心。即凡夫现前一刹那之心,指阴识无记之第六识也。盖天台之意,谓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体为所观,修圆顿之妙观,故不就佛界或众生界,而即近要易修自己一念之心法,定为所观之境。于摩诃止观正修章中虽广举所观之十境,以备机根之不同,若克示境体,则如所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而但观识阴,通识阴三性中,亦独取无记羸劣现前刹那之妄心以为所观之境体云。参照介尔阴妄一念项。
【因位】 (术语)修行佛因之位。自发心至成佛之间也。玄义六上曰:“果地圆极,非复因位。”
【垔醯掣怛罗国】 (地名)又作垩醯掣呾逻,阿蓝车多罗Ahicchatra,中印度般阇罗国北部之大都会,在恒河之东,罽饶夷之北。小乘正量部之僧徒甚多。见西域记四。智度论三。
【因相】 (术语)阿赖耶识三相之一。意言为万法原因之相。盖第八阿赖耶识,摄持一切种子,能为万法生起之原因也。成唯识论二曰:“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即是。八识之因相,实有六因十因等种类,独执持种子令不失之义,于他为不共之相,故取之为第八识之因相也。盖因相之义,具通于依持因与生起因之二意。今唯以持种之特用为因相者,解之于狭义也。若于广义言之,则第八识中摄藏之诸法种子,亦可名为因相。何则?以种子正为现起诸法之亲因缘法故也。故唯识论述记四,谓:“三相,皆唯为现行之识,虽所生义别,而实无广狭,实通现种。”然论文专以现行之第八识明为因相者,以种子之相,微细而隐故耳。就中若就现行识而言,则因者依持之义,即执持种子为诸法原因之意。又就种子识而言,则因者生起之义,即能为生起诸法原因之意。
【音响忍】 (术语)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之真理也。三法忍之一。见“三法忍”条。
【因修】 (术语)因地之修行(修行佛因之位为因地),又修行成佛之因也(本为修因,对于果证而颠倒其句耳)。慈恩传序曰:“示之以因修,明之以果证。”
【因熏习镜】 (术语)四镜之一。于真如体内具足一切之功德,而熏习众生以为成佛之正因,如净镜现一切之影也。起信论曰:“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
【因业】 (术语)因者有亲生结果之力,业者为生果助缘之所作,即因与缘。此二相和而诸法生。大日经二曰:“诸法无形像,清澄无垢浊,无执离言说,但从因业起。”大日经疏十九曰:“因如镜,业如身,对镜而影现也。”
【音义】 (术语)训文字之音而注其义也。
【因异品】 (术语)因明异喻所备之条件与因异品类也。例如内阁总理亦应守中华民国法律(宗),为中华民国人民故(因),如外国人(异喻),之论式中,外国人之异喻,与中华民国人民之因,全异品类是也。
【因因】 (术语)对于果果而言。见“果果”条。
【因源】 (术语)对果而谓为因,对末而谓为源也。华严经疏四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因圆】 (术语)可得佛果之因圆满也。
【因缘】 (术语)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长水之楞严经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止观五下曰:“招果为因,缘名缘由。”辅行一之三曰:“亲生为因,疏助为缘。”又梵语尼陀那之译意。十二部经之一。又云缘起。参照“尼陀那”条。又四缘之一。因即缘之意。此非因与缘各别而论,亲因即名为缘。俱舍论七,谓:“因缘者,五因之性。”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因虽总为因缘,而唯识论七唯名同类因为因缘。“六因”、“四缘”及“十二因缘”,各详见本条。
【因缘变】 (术语)见“二变”条。
【因缘观】 (术语)观十二因缘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转之理也。由此观而开悟者名缘觉。宋高僧传曰:“接飞花坠叶,作因缘观。”大乘义章十二曰:“因缘观者,于彼生死十二因缘,分别观察。”
【因圆果满】 (术语)修行之因具足而佛果之德圆满也。心地观经一曰:“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
【因缘合成】 (术语)森罗万象,必自因(亲因),与缘(助缘)而成,此二者相合而生结果,谓之因缘合成。
【因缘轮】 (譬喻)因缘运物如车轮,故云轮。因缘相继生起而无限极故以轮为譬。又(术语)约阿等十二摩多于缘觉之十二因缘观,称为因缘轮。详见义释十一。
【因缘僧护经】 (经名)佛说因缘僧护经,失译,一卷。五百商人入海时,请僧护为说法者。迨至海中,龙王乞僧护去授四龙子以四阿含经。商人还时,僧护自海出同还。途中相失。见地狱中五十六事。次至五百仙人处一宿济度之。来见佛,问因缘。佛一一答之。
【因缘生】 (术语)见“无始无明”条。
【因缘生死】 (术语)七种生死之一。
【因缘释】 (术语)天台四大释例之一。见“四释”条附录天台四释项。
【因缘释义】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见“四释”条附录三论四释项。
【因缘说】 (术语)说经中事物由来之处。十二部经之一。见“十二部经”条。
【因缘舞】 (行事)以神佛之因缘为文句而舞也。
【因缘性】 (术语)为诸法生起原因又为依托之性也。四缘性之一。大乘小乘,其解不同。(一)小乘于诸法之原因六因中,除能作因外,余五因为因缘性。如此因缘性,义既通于六因中五因,故其意颇广,且举一例,如眼识之起,以有发识取境作用之眼根为因,所对之色境为缘而生。故眼根与色境,为眼识生起,有为因缘之性云。(二)大乘于六因中,唯以同类因为因缘之性,余五因总为增上缘之性。详言之,则同类因通于因缘性与增上缘性。余五因唯为增上缘之性。因类因为引生等流果之原因,又名自种因。即过去之善法,于现在之善法为因,现在之善法,于未来之善法为因。恶法无记法亦然。如此诸法之亲因缘种子,为因缘性,又熏生此种子之现行法,为种子之因缘性,更生后自类种子之前念种子,为后起种子之因缘性,毕竟离为诸法原因之种子,不可立因缘性也。
【因缘依】 (术语)谓一切诸法发生所亲依者。唯识论规定诸心心所为有所依之法,举三种所依,此即其中之一也。对于增上缘依及等无间缘依而言,谓一切诸法各自之种子也。一切有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斯一切种子,为诸法之原因,又为诸法依生之所依法,故名之曰因缘依。成唯识论四所谓:“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总有三种: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即其事也。虽然详究论文之意,因缘依之体,不止于种子,又熏生种子之现行法,亦因种子为因缘依。若单以种子为因缘依,则与瑜伽论等所云之种子依何异。故同论述记四,释此论文,谓:“约识而论,唯种子识。今泛说诸有为法,皆托此依,据通依(因缘依)故也。一切有为法,无无因缘者。”瑜伽论之种子依,其名义限于种子生现行之一面,不能更示种子生种子及现行熏种子时互为因缘之义。故唯识论悉摄此等所依法,名为因缘依,以代瑜伽论所谓种子依。要之因缘依之语,有自体办生本据之意,以狭义解之,与种子依同,为单指诸法之种子者。若以广义解之,则生种子之现行法,并生后念种子之前念种子,亦为因缘依也。小乘不言种现等法,唯言心心所法,总依四缘,六因中除能作之一因,余因皆为因缘之性云。
【因缘周】 (术语)三周之一。见“三周”条。
【因缘宗】 (流派)大衍所立四宗之第一。见“宗”条附录四宗项下。
【因中说果】 (术语)于因上说果之论法。涅槃经三十七曰:“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世间人,说泥即是瓶,缕即是衣,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智度论四十三曰:“知人日食数匹布,不可食,从布因缘得食,是名因中说果。如见好画而言好手,是为果中说因。”
【因中有果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又曰因中有果论。计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也。譬如禾因谷生而论其谷中既有禾性是也。参照“外道”条附录十六外论。
【慇重修】 (术语)见“四修”条。
【因字金刚句】 (术语)因字者,东方阿閦佛之种子,称字。之字体诃,为因之义故也。金刚句者,此之种子变为五股金刚之形也。瑜祇经曰:“因字金刚句,发生猛利火,烧除众不祥。”
【因字生金刚】 (术语)称金刚萨埵之种子字也。其字体字者,为一切诸法之本因,故称因字。此字变成五股之金刚杵,故云生金刚。瑜祇经曰:“因字生金刚,满彼大空界。”
【淫】 (术语)十恶之一。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严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噫,可不戒欤。”等不等观杂录一曰:“经中淫字多从女旁,专指男女事也。今人欲依说文改从旁,书中淫字训义甚多,放也、溢也、甚也、邪也,经中专指男女事,故从女为妥。”
【银地】 (杂名)或曰金地琉璃地等。佛阁道场之通称。
【银地道场】 (堂塔)支那天台山之古佛道场,智者大师于此传法。大明一统志四十七曰:“银地岭在天台县北三十里,与金地岭相接,相传为定光佛示现处。”
【吟讽】 (杂语)毗奈耶杂事曰:“善和苾刍作吟讽声,赞诵经法,其音清亮,上彻梵天。”
【淫火】 (譬喻)淫欲之热情,譬如火也。止观七上曰:“皆以不净为初门,悉治淫火。”智度论十四曰:“淫火内发,自烧而死。”
【淫戒】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见“十重戒”条。
【银轮王】 (杂名)四轮王之一。自天感得银轮宝而王三天下者。见“轮王”条。
【淫罗】 (譬喻)以喻淫欲之捕人也。智度论十四曰:“淫罗网,人皆投身。”
【淫怒痴】 (术语)是旧译之称。新译谓之贪瞋痴,三毒之烦恼也。涅槃经五曰:“无量劫中,被淫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
【银色女经】 (经名)佛说银色女经,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佛说于过去为银色女救他之事。与佛说前世三转经同。事迹小异。
【银山铁壁】 (譬喻)灵性之孤峻独绝,譬如银山铁壁之难攀也。圆悟录四所谓:“有依倚底碧落青霄,无依倚底银山铁壁。”又碧岩录普照序所谓:“银山铁壁,孰敢钻研”之类是也。壁立万仞针札不入之语,其义亦同。
【淫汤】 (饮食)米汤也。淫者留之义,点米粉于汤,混浊滞留,是曰淫汤。续字汇云:淫,王粲七哀诗:“何为久滞淫。”文选注留也。
【银碗里盛雪】 (公案)示生佛一如之真源,即一色边之宗极者。云门文偃法嗣巴陵新开院颢鉴三转语之一。碧岩集十三则曰:“僧问巴陵如何是提婆宗?巴陵云银碗里盛雪。”又宝镜三昧歌有“银碗盛雪,明日藏鹭。类之不齐,混则知处。”
【淫习因】 (术语)十因之一。见因部十因六果条。
【吟咏】 (杂语)毗奈耶杂事曰:“佛言不可作吟咏声,诵诸经法,及读经,请敬白事皆不可作。然有二事作吟咏声:一谓叹大师之德,二谓诵三启经,余皆不合。”
【淫欲】 (术语)见“淫”条。【淫欲】(术语)色欲也。圆觉经曰:“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行事钞中曰:“智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故律中淫欲为初。”按淫,除淫汤外,应均从女作淫。
【淫欲病】 (譬喻)淫欲伤身譬如病。止观九上曰:“如是想者,是淫欲病之大黄汤。”
【淫欲火】 (譬喻)淫欲烧心,譬之火也。千手陀罗尼经曰:“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淫欲即是道】 (杂语)由烦恼即菩提之理而立之言。诸法无行经下曰:“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于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若有人分别,贪欲瞋恚痴,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智度论六引此文曰:“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冰之性即如水,贪瞋痴三毒之性即法性真如也。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止观二曰:“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中略)贪欲即菩提。(中略)佛说贪欲即是道者。佛见机宜,知一种众生,底下薄福,决不能于善中修道,极任其罪转无已。令于贪欲修习止观,极不得已故作此说。”辅行四曰:“经说欲是道者,只云道性不出于欲,亦云欲性不离于道,约理云即,约事须离。”参照即条。
【引出佛性】 (术语)三佛性之一。见“三佛性”条。
【引导】 (术语)导人使入于佛道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但以假名字,引导众生。”同法师品曰:“引导诸众生,集之令听法。”又(仪式)下炬时之法语也。黄檗希运禅师当母溺死时,投炬说法语曰:“广河源头干彻底,是此五逆无所藏。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是妄语,诸佛妄语。”是为死后引导之始。由是禅家有引导,他宗亦以他宗之意引导。
【引发因】 (术语)十因之一。见“十因”条。
【引饭大师】 (譬喻)喻禅家引饭之槌也。清异录上曰:“禅家未粥饭,先鸣槌,维那掌之。丛林目净槌为引饭大师,维那为栾槌都督。”
【隐峰】 (人名)姓邓氏,称为邓隐峰。初游马祖之门,不能见其奥,来往石头两番。后于马祖言下契悟。唐元和中上五台山寂。见会元三。
【隐峰推车】 (术语)公案。“隐峰禅师,一日推车,次马祖展脚。在路上坐。师云:请师收脚。大师云:已展不缩。师云:已进不退。乃推车碾损祖脚。祖归法堂。执斧子曰: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师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见会元三,光明藏中,葛藤集下。
【隐覆】 (术语)隐实事也。
【隐覆授记】 (术语)与其人以成佛之记别,以佛之神力隐于其人而使他人知之,谓之隐覆授记。四种授记之一。见“授记”条。
【隐覆说】 (术语)隐实理而说也。方便说。大法鼓经上曰:“隐覆说者,谓言如来毕竟涅槃,而实如来常住不灭。”
【饮光】 (人名)迦叶之译名。自光饮蔽他微光之义。名为饮光有二义:一是祖先之姓,故名。一彼身有光明,故名。文句一下曰:“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真谛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使不现,故言光波,亦云饮光。迦叶身光,亦能映物。”法华义疏一曰:“十八部论疏云:具足应云迦叶波。迦叶此云光,波此云饮,合而言之,故云饮光。饮光是其姓。上古仙人,名为饮光。以此仙人身有光明,能饮诸光令不复现。今此迦叶,是饮光仙人种,即以饮光为姓,从姓立名,称饮光也。又此罗汉,亦自有饮光事,其人身有金色光明。(中略)此金犹不及迦叶金色,是故亦名饮光。”
【饮光部】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三百年之末,自说一切有部别出者。取部主之名名为饮光部。与佛在世之饮光同名异人。见宗轮论述记上。
【饮光仙】 (人名)上古有仙人名饮光。见饮光项。
【引果】 (术语)对满果之语。一有情之果报分为总别二者。果报之主成分为引果,果报之局部为满果。例如第八识是引果,五根五境等好丑美恶是满果。第八识为总报之果体,于反现吾等人界五根五境等之总体上,更就彼总体变成美恶上下贫富等之差别,是第八识中具有满业之种子使然。故因此可知同一人间,果报上有种种之上下差别者,是满果也。引果总为同一。见唯识论二,同述记二末。
【引化】 (术语)引接化度也。六祖坛经曰:“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
【引驾大师】 (人名)唐朝四大师之一。引迎天子车驾之役。太宗贞观中。封智威为引驾大师。佛祖统纪七曰:“师在太宗朝,名德升闻,召补朝散大夫,封四大师。”,“耆老相传云:唐有四大师:谓引驾大师,护国大师,余二阙闻。今详考隋唐传,但有引驾之名,其员有四。”僧史略下曰:“为引驾大德者,唯端甫称之(唐宪宗时僧)。此必敕补,傥自号私署,安可称之?此命近亦不闻矣。然则车驾巡幸还京,僧道必具幡幢螺钹远迎,僧录道录,骑马引驾,而无敢自称引驾者。”
【引接】 (术语)又作引摄。佛菩萨之手引取众生也。涅槃经二十八曰:“方便引接。”往生要集上本曰:“与无量圣众,同时赞叹,授手引接。”【引接】(术语)或作引摄。佛以大愿业力摄取之手,引导摄取众生也。
【引接悲愿】 (术语)引接众生之本愿也。指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九愿。愿曰:“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见无量寿经上。
【引接结缘乐】 (杂语)往生要集十乐中之第六乐。往生净土后,将娑婆结缘之父母知友,自在引接而济度之乐也。要集上末曰:“若生极乐,智慧高明,神通洞达,世世生生恩所知识,随心引接。(中略)无缘尚尔,况结缘乎?”
【饮酒】 (术语)五戒之一。禁饮酒。俱舍论十四曰:“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余律仪,故为护余,令离饮酒。”
【饮酒三十六失】 (名数)一,不孝父母。二,轻慢尊长朋友。三,不敬三宝。四,不信经法。五,诽谤沙门。六,讦露人罪。七,恒说妄语。八,诬人恶事。九,传言两舌。十,恶口伤人。十一,生病之根。十二,斗诤之本。十三,恶名流布。十四,人所憎嫌。十五,排斥圣贤。十六,怨黩天地。十七,废忘事业。十八,破散家财。十九,恒无惭愧。二十,不知羞耻。二十一,无故捶打奴仆。二十二,横杀众生。二十三,奸犯他妻。二十四,偷人财物。二十五,疏远善人。二十六,狎近恶人。二十七,常怀恚怒。二十八,日夜忧愁。二十九,牵东引西。三十,持南着北。三十一,倒沟卧路。三十二,堕车坠马。三十三,逢河落水。三十四,持灯失火。三十五,暑月热亡。三十六,寒天冻死。见四分律。
【饮酒三十五过】 (名数)一,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饮酒醉乱,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四,裸形无耻。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六,无复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别故。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如是种种过失。是故不饮酒。见智度论。
【饮酒十过】 (名数)一,颜色恶。饮酒之人,颜貌容色,因之变常,无有善相也。二,下劣。饮酒之人,威仪不整,动止轻薄,人所贱恶也。三,眼视不明。恣饮而狂痴瞻视,昏瞀不辨色境也。四,现瞋恚相。醉酒之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恣为忿怒也。五,坏田业资生。恣饮放逸,破费产业,散失资财也。六,致疾病。饮酒过度,则失身体之调,以致疾病也。七,益斗讼。醉酒发很,与人争竞,不惜身命,而斗讼益增也。八,恶名流布。耽饮纵恣,则弃舍善法,而丑名恶声,流布远近也。九,智慧减少。饮酒昏迷,愚痴狂騃,而智慧减少也。十,命终堕恶道。狎朋饮酒,不修善行,则恶业日增,命终后堕于恶道也。见四分律十。
【隐劣显胜识】 (术语)见“唯识观”条。
【隐密】 (术语)如来说法有显了隐密之二意。显了为于文面分明显然者。隐密为说者本意所存,密隐文内者。显说为方便,密意为真实。与以了义教为真实,以不了义教为方便者不同。演密钞二曰:“此宗多有隐密之语。”教行证文类六本曰:“依释家之意,按无量寿佛观经者,有显彰隐密义。”
【隐密显了俱成门】 (术语)十玄门之一。见“玄门”条附录。
【引请阿阇梨】 (职位)禅林得度之沙弥,未知进退,引导而教授之者,谓之引请阿阇梨。即律宗之教授师也。见象器笺八。
【引请阇梨】 (术语)见“阿阇梨”条。
【引磬】 (物名)用于佛事之乐器。鸣之引大众之注意者,故名。碗状之小钟,于隆起之顶点贯纽,附之以木柄,便于携取者,故亦名手磬。
【引入】 (术语)大日经疏十九曰:“有常悲者,乃合引入曼陀罗也。”
【引入印】 (印相)引弟子入坛场内之印也。胎藏界用入佛三昧耶之印,金刚界用萨埵之三昧耶印,苏悉印用合掌,此即以三部之三昧耶生在佛家之意也。或总用大钩召印。
【引摄句】 (术语)见“摄召句”条。
【隐身】 (术语)隐身之术。与隐形同。龙树传曰:“唯有隐身之术,斯乐可辨。”参照翳身药条。
【引声】 (术语)由声明法,而附节引声也。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六曰:“苾刍不应歌咏引声。”
【隐胜彰劣恩】 (术语)见“十恩”条。
【饮食】 (术语)饮料食物。欲界之有情,必依饮食而立身。
【饮食供养】 (术语)五种供养之一。真言观行要览曰:“苏悉经二(献食品)曰:略说献食,应用团根、长根、诸果、酥饼、油饼、诸羹曤等,或种种粥,及诸饮食,此四种食,通献诸部。瞿醯经中(奉请供养品)曰:所有臭秽、辛苦、涩味、古残宿、不祥之食,不应供养。或若不办种种羹者,但用小豆羹,而供养亦得。凡所领上,皆应点酪。凡乳粥上,皆应着蜜。其小豆羹上,应着牛酥。若有姜者,亦应着之。其果子中,石榴为上。于诸根中,毗多罗根为上。”
【饮食三昧】 (术语)五供三昧之一。
【饮食三时供】 (行事)苏悉地经偈曰:“晨朝时,日中时,及日没时。”不动使者轨曰:“旦时,午时,黄昏时。”
【隐实施权恩】 (术语)见“十恩”条。
【饮食四时】 (行事)胎藏三时,常事也,金刚界四时,是以此界取一切之物类四故也。四时者于平常之三时加半夜。
【饮食欲】 (术语)欲界三欲之一。见“三欲”条。
【饮食真言】 (真言)六种供养真言之一。见“供养”条。
【饮树】 (杂名)诸天取饮之树也。瑜伽论四曰:“诸天爱其广大,形色殊妙,多诸适悦。复有饮树,从此流出甘美之饮。”
【隐所法】 (修法)密教行者上厕时所修之法。入一切秽所亦修之。法于顶上观囕字,于左右胁观长之吽字,念乌瑟沙摩明王。盖以上此尊住于不净餐食之三昧也。
【隐形法】 (修法)隐形使人不见之法。
【隐形算】 (杂语)以算法极意行隐形秘术之法。
【隐形药】 (饮食)与翳身药同。见翳身药条。
【隐形印】 (印相)梵语安怛祖那印。译曰隐形印。摩利支天经云:左手为空拳,舒右手掌覆之之形。
【饮血地狱】 (界名)日日饮血之地狱。见地藏本愿经上地狱名号品。
【引业】 (术语)对满业之语。牵引众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毗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之二解。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余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谓之引业,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谓之满业,是业业相对也。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余别报之果,故谓之引业,又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故谓之满业,是即果果相对也。然此引业限于一业耶?抑于多业亦通耶?引一生耶?抑于多生亦通耶?此问题大小乘说之亦不同。小乘之说,引业限于一业,又唯引一生。俱舍论十七曰:“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光记十七曰:“非多业引一生,又非一业引多生,唯一业引一生,多业引多生。”即其意也。是盖以一业若引多生,则当于熟时生先后之别,多业若引一生,则有于众同分生差别之难故也。然大乘之说,则一多互为不定。杂集论所谓:“或一业力牵一身,乃至一业力牵多生,多业力得一身”是也。小乘中经部,亦如大乘,许一业引多生之义。
【隐元】 (人名)明僧隆琦,字隐元,赴日本,为日本黄蘗宗之开祖。
【隐元禅师语录】 (书名)明海宁编,十六卷。
【引正太子】 (人名)中印度憍萨罗国引正王(娑多婆汉那Sātyavāhana’)之子也。王深归依龙树菩萨,依龙树之妙术,年貌不衰,太子患不能嗣王位。因思父王之长命依于龙树之福力,乃请龙树使自杀。父王闻龙树死,即命终。太子遂即王位。见西域记十。
【引座】 (术语)禅林导引他升座说法,而绍介于众曰引座。见象器笺十一。
【印】 (术语)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用指头作种种之形,以为法德之标帜者。由小指次第数至大指,此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左手为定,右手为慧,以此左右十指为种种之印相。例如标火德而结火印,标水德而结水印等。菩提心论曰:“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大日经疏十三曰:“此印者,即是法界之标帜。以此印故,表示法界之体,即名法界幢也。”补陀落海会轨曰:“左手寂静故,名理胎藏海。右手办诸事,名智金刚海。左手五指者,胎藏海五智。右手五指者,金刚海五智。左手定右慧,十指即十度,或名十法界,或曰十真如。缩则摄取一,开则有数名。左小指为檀,无名指名戒,左中指为忍,左头指为进,左大指为禅。右小指为慧,无名指为方,右中指为愿,右头指为力,右大指为智。(中略)小指为地,无名为水,中指为火,头指为风,大指为空。”又佛菩萨手所执种种之具谓之印,即三昧耶形也。大日经疏二十曰:“印谓所执印,即刀轮羂索金刚杵之类也。”又教理之决定者谓之印。如实相印,三法印等。大乘义章二曰:“优檀那者,是外国语。此名为印。(中略)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名印也。”秘藏记上曰:“印决定义也。”又印章。象器笺十九曰:“毗奈耶杂事云:时有贼来盗僧库藏,并及私物。为无记验,苾刍不知何时失物。佛曰:苾刍可畜其印,应用五种物为印,所谓鍮石赤铜白铜牙角。佛言:凡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印,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者,刻作骨锁像或作触髅形,欲令见时生远离故。”
【印持】 (术语)自信认受持也。
【印达罗】 (杂语)Indra,数量名。六十数之一。俱舍论三曰:“十大羯腊婆,为印达罗。”
【印定】 (术语)印可决定之义。唯识述记六曰:“印境决定。”
【印度】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腊India(国名),Indus(河名),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新称印度,印特伽,译曰月。西域记二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中略)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慈恩传二曰:“印特伽国,谓印度也。”是月之名与Indu混也。
【印度佛教】 (杂语)印度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众圣点记之说,可知为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度一圆之地,其被教化之最厚者,为室罗伐底,与摩揭陀之二地域。据小乘之传说,释尊住室罗伐悉底时最多,据大乘之记录,则常住摩揭陀。此两国在释尊时代,为东西之两大国,在印度中,为最枢要之地域,及佛化之密被两国,其为事实,可断言也。释尊为迦毗罗城主净饭大王之太子,降诞于蓝毗尼园,成正觉于尼连禅河畔,以波罗奈国鹿野苑为初转法轮之地,其后游行各处,为人天洒甘露之法雨,遂以八十岁为一期,于拘尸那揭城边娑罗双树林间,寂然入于泥洹,是为佛教开立之初元。佛陀入灭后未几,摩诃迦叶与阿难等,共于摩揭陀国七叶树窟,行第一回之结集。阿阇世王厚遇之,使大法得合,此在原始之佛教史上,亦为重要之事实。自是以后,至阿育王出世之间,记传之说各异,南方传谓其中间年次为二百十余年,北方传谓为百余年。北方传明迦叶以下五师之传灯,南方传亦举优波离以下五师之相承。或有谓阿育王有达磨阿育与迦罗阿育之二人,欲调和南北所传之乖离者。或有谓阿育王之第三结集,与吠舍厘城之第二结集,实为一事复传者。此一段史乘,在佛教史上,最为黑闇不明,然阿育王出世,为西历纪元前第三世纪之中叶,可据泰西学者之考证而明之。佛教于此时代,始大发展。王派遣传道僧,亘东西两大陆,活动颇极盛观,彼末田地入迦湿弥罗,开萨婆多部之愿,当在此时,摩哂陀游锡于锡兰。或亦在此时。据北方所传谓育王时上座大众二部分裂,南方所传,无此记载。但无论如何,阿育王尽力于佛教之效绩,实为不可掩者,印度之佛教,以此时传播四方,且至开南北佛教之基。阿育王没后,约经三百年,至迦腻色迦王出世之间,为史家所谓小乘二十部分裂时代,阿育王时代分裂之上座大众两部,其兴废之迹,于此可考。大众部之佛教,似与阿育王统同其消长,大体自中印度涉南印度而流行,其盛时在阿育王时代并王殁后百余年间,上座部之佛教,以末田地之罽宾开教为始,其教线不在中印度。似常以北方迦湿弥罗为中坚。就时代言之,上座部于中印度大众部佛教亡灭时代,渐接兴隆之机运,阅百余年,至迦腻色迦王出现,于是见婆沙结集之盛事,迦腻色迦王之出现,在西历纪元第一世纪之末,王亦力图佛教兴隆。有名之大毗婆沙,编纂于此时代。胁,世友,法救,妙音,觉天,那迦斯那,马鸣等之杰僧,亦与此王前后辈出,教学上呈空前之伟观,迦腻色迦王观后之佛教,主传播于犍驮罗以北之中央亚细亚,西历纪元二三世纪顷,从此地大输入佛曲于支那。当时中印度地方全为他教徒所占。西历纪元第三世纪之初,龙树出现,复兴前已湮没之大众部佛教,于引正王保护下,以憍萨罗国为中心,宣布中观佛教,至其弟子提婆,更扩张教线于中印度,对抗外道,举破邪之实。同时又有鸠摩逻多,诃梨跋摩等诸论师,于咀叉始罗,朅盘陀,疏勒等地方,施教化。降及西纪第五世纪之初,笈多王统之毗讫罗摩阿迭多王时,有无着世亲兄弟出,专以阿逾陀国为中心,鼓次瑜伽佛教,同时迦湿弥罗国,有塞建地罗,僧伽跋陀罗等英才,相次而兴,宣提毗婆沙之教义,世亲以后,继承其教法者,有德慧,安慧,护法,难陀,亲胜,火辨,德光,无垢友等。其中护法于西纪第六世纪之中叶出世,以摩揭陀为中心,弘宣世亲之教系。得尸罗阿迭多王之归依,住那烂陀寺,亦大于中印度师子吼。后世称之为那烂陀寺隆盛时代。同时又有陈那,天主,清辩,智光之徒,鼓扬龙树之教系,又大发挥因明之精髓。于印度佛教史上,称为掉尾之隆运。尔后未机,佛教为印度教所蹂躏,至西历一千年回教又侵入印度,佛教遂殆绝迹。要之印度为佛教之发生地,故大小半满权实显密等各种教理,悉有其萌芽,固勿论,而佛灭五六年百年间,小乘教隆盛时代,既生本末二十部之分立,相次出发智,六足,婆沙等之绚烂作物,对于宇宙及人生之原始的考察,殆达于其极,及龙树提婆出世,始启大乘教勃兴之机运,中观佛教,为其丰富之著述所发挥,已无遗憾。寻而无着世亲,鼓吹瑜伽佛教,印度之大乘,于是生空有二宗之别,他日于支日本等,作一乘三乘两宗之基。其中龙树提婆所唱者,为大众部的,可认为说假部一说部等之发展。无着世亲主张者,为是座部的,可认为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之发展。亲光之佛地经论四,谓声闻藏于佛去世百年已后,即分多部,而菩萨藏千岁已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诤,千岁已后,乃兴空有二种之异论。又最胜子之瑜伽师地论释,谓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着有见。有龙猛菩萨,提婆菩萨,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百论等。以除彼之有见。然由是众生复着于空见,故无着菩萨,事大慈尊,请说瑜伽师地论,显遍计所执为情有理无,依他圆成为理有情无,观此可知印度之佛教,一方带理论的倾向,鹜深远之思索。又一方守戒律,立意实践修道,为上座部之一派,现今锡兰,缅甸,暹罗等流播之南方佛教即是,与支那日本等流布之北方教思索的,大异其趣。
【印佛】 (术语)以香作佛形而烧之,谓之印佛。瑜伽行,舍遗之徒,有印佛读经之事。见真言修行颂二。
【印佛作法】 (修法)或印之于纸上,或印之于净沙上,或印于虚空等,先于一前机备香花,置形木。次,三礼,诵如来咒。次,净三业印言。次,三昧耶戒印言,针印。三摩耶,萨埵鍐次,发菩提心印言,外缚定印。唵菩提质多摩陀波陀耶弥。次,劝请合掌诵:“我今香烟印如来(水虚空等随改),相好具足放光明。遍满虚空世界海,犹如灯烟无障碍。依此印印佛德力,恒为众生解脱缘。”次,以右手取棒印佛。左手持念珠记数,诵真言已,印之(此真言有异说,大日佛眼者,大日所印之佛),想所印之所尊,五眼具足,三身圆满,与真佛无异,乘此香烟(虚空水等随改),周遍于十方界。利益众生,共成佛道。次,印佛数满已,总以香华供养。次,普供养印明。次,回向。愿我所修印佛善。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共入菩提城。同证一如真如法界。印佛轨云:“印沙土,地中生类离苦得乐。印水上,水中生类离苦得乐。”
【印观】 (术语)手结印相,而观本尊于意也。印者身密,观者意密。
【印光】 (术语)自佛陀心印而发之光明。大日经疏六曰:“菩提印光。”
【印光法师文钞】 (书名)释圣量着。无卷数。共九十五篇。徐文霨跋曰:“印光法师,法名圣量,别号常惭,陕之郃阳人。驻锡普陀法雨寺之藏经楼,世罕知者。甲寅岁,高鹤年居士,攫师文稿数篇,印入佛学丛报。霨受而读之,合掌欢喜,叹未曾有。大法凌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者如我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师之文,盖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也。”
【印坏文成】 (杂语)谓镕蜡作印,置之泥土上,蜡印自然坏,而其迹则显成印文也。安乐集上曰:“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是以印坏喻死,文成譬生,显死生同时也。又摩诃止观九曰:“过去无明业是蜡,现在父母精血是泥。过去业不住,故各印坏。现在托识,名色具足。故名文成。”是譬十二因缘相续循环之理也。
【印经院】 (杂名)事物纪原引宋会要曰:“太平兴国八年置印经院,神宗熙宁末废其院,以所印板赐显圣寺。”
【印可】 (术语)证明弟子之所得,而称美许可之也。论语皇侃义疏曰:“皆被孔子印可也。”维摩经弟子品曰:“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辅行七之三曰:“印谓印可,可谓称可。事理相称,故可圣心。”
【印明】 (术语)印者印相。明者陀罗尼也。见“一印二明”条。
【印母】 (术语)称十二合掌也。是为一切契印之根本,故云印母。大疏十三曰:“今此中先说十二合掌名相,凡诸印法,此十二极要,宜明记也。”
【印契】 (术语)印相者,标示法界之性德,而非伪者,故云契。契者契约。不改之义也。即身成佛义曰:“手作印契,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应加持故,早得大悉地。”【印契】(术语)本尊之印契名千眼印,出千臂经中,先以二小指无名指中指,各以甲背相着,其二人指竖头相拄二大指侧搏附人指第二文上侧,腕开五寸许,置于眉间而诵真言。
【印手菩萨】 (人名)晋道安之名号。佛祖通载七曰:“安左臂有肉,方寸许,隆起如印,时号印手菩萨。”广弘明集二十曰:“或称印手,高坐擅名。”案维摩经之列众,有宝印手菩萨。
【印塔】 (堂塔)宝箧印塔之略称。
【印特伽】 (地名)见“印度”条。
【印土】 (地名)指印度。印度国土之义。出生义曰:“收迹都史天宫,下生中印土。”梵网经本疏曰:“是故印土持菩萨戒者,无不背诵。”肇论新疏中曰:“天竺或曰印土身毒。”
【印相】 (术语)印之形相。如不动之印为刀剑之相,观音之印为莲华形等。【印相】(术语)胎曼大钞一曰:“左手作拳,仰置脐,右手覆掌安脐上。”谓为金刚部之定印。
【印象】 (杂语)印影于镜等之形也。大集经十五曰:“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象。”
【印信】 (术语)传授秘法也。
【印域】 (地名)指印度而言,印者印度,域者境域。三论大义钞一曰:“印域探三藏之赜致。”
【印纸】 (物名)禅林以小纸片朱印其寺号,谓之印纸。见象器笺十六。又印与纸也。
【印纸同时】 (譬喻)一枚之文,有次第前后,而印之于纸时,则现于同时,譬有次第前后之物,现于同时而用之。五教章上曰:“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于第二七日,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如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后,印文则同时显现。同时前后,理不相违。”
【印治】 (术语)印可治定之义。
【印咒】 (术语)与印相应之咒也。又印与咒也。
【印宗】 (人名)广州法性寺印宗,初讲涅槃经,遇六祖能大师始悟玄理,以能为传法师。能亦就此人出家受戒。先天二年,八十七岁而示寂。见传灯录五。
【婴儿行】 (术语)涅槃经所说五行之一。有自利利他之二释。就自利释之,则菩萨之大行,总离分别,如彼婴儿,故名婴儿行。就利他释之,则人天声闻缘觉之诸乘,犹如婴儿,菩萨为化彼,以大悲心示现此等小善,故名婴儿行。大乘义章十二曰:“婴儿行有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若论自利,从喻为名,行离分别,如彼婴儿无所辨了,名婴儿行。若论利他,从所化为名。如经中说:凡夫二乘始行菩萨如似婴儿,化此婴儿,名婴儿行。”
【璎珞】 (物名)梵语枳由罗Keyūra,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法华经普门品曰:“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同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观无量寿经曰:“诸璎珞中盛蒲桃浆。”玄应音义一曰:“吉由罗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
【璎珞本业经】 (经名)菩萨本业璎珞经之略名。
【璎珞羯磨】 (术语)羯磨者谓授戒之作法。璎珞经大众受学品所明授戒之作法也。是为梵网戒宗之相宗,天台一乘家之所遵由者。
【璎珞经】 (经名)菩萨本业璎珞经之略名。摄于大乘律部。又菩萨璎珞经之略,摄于方等部。
【璎珞粥】 (饮食)杂糅野菜,加米而造之,菜牵连如璎珞,故名。永觉贤禅师诗曰:“每挑野菜根,和汝璎珞粥。”
【婴童无畏心】 (术语)真言所立十住心之第三。修十善行求天道果之住心也。天上之果报虽胜,然比之佛果,则为劣朦,故曰婴童,而离三途之苦难,故曰无畏。见“十住心”条。
【婴童心】 (术语)真言十心之一。见“十心”条附录。
【鹦鹉】 (动物)梵云臊陀。或云叔迦Śuka,能作人言。见名义集二。
【鹦鹉车】 (杂语)古禅师语,设有人,道得言语尖新,而无实行,谓之鹦鹉车。见琅玡代醉编三十二。
【鹦鹉谏王】 (传说)有王无道,养一鹦鹉。聪明能言。见王无道,言其恶,王惭而受谏。见鹦鹉谏王经,义楚二十三。
【鹦鹉经】 (经名)有人名鹦鹉摩牢兜罗。佛尝于此家乞食,为说法,谓之佛说鹦鹉经。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
【鹦鹉救山火】 (传说)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林。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见僧伽罗刹经,经律异相十一,义楚二十三。
【鹦鹉请佛】 (传说)鹦鹉请佛于林中说法宴坐,后得生天。见百缘经六,义楚二十三。
【鹦鹉屎】 (杂语)问答乖角,如问河答山也。百喻经曰:“有二小儿,水中得一毛。一曰仙人发,一曰熊尾,来问仙人。时仙人嚼麻子在手,答曰:此似鹦鹉屎。”
【鹦鹉说法】 (传说)夜摩天中,鹦鹉说法化导诸天。见正法念经,义楚二十三。
【鹦鹉塔】 (杂名)戒庵漫笔曰:“韦南康镇蜀时,有一鹦鹉甚慧。驯养者晓以佛理,一日不震不仆,敛翼委足,奄然而绝。焚之,有舍利。韦公为立塔瘗之,号曰鹦鹉塔。”
【鹦鹉闻法】 (传说)须达长者有二鹦鹉,阿难为说四谛之法。闻而信解,死而生天。见金藏经,义楚二十三,行事钞下,资持记下四之一。
【鹦鹉孝养】 (本生)佛因位时为鹦鹉而养盲父母。见杂宝藏经一,义楚二十三。
【荧惑天】 (界名)见荧惑星项。
【荧惑星】 (杂名)梵名阿誐罗迦那乞叉怛摩Aṁgāraka-nakṣatra,又称荧惑天,火荧惑星,火曜星,罚星,四利星。或曰虚汉。金刚界三昧耶会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南方五尊之五位也。形像为肉色女形,左手作拳安于膝。右手持火精当于胸。坐于荷叶座。出于焚天火罗九曜者为神形。
【迎接】 (术语)迎取也。观无量寿经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迎接曼陀罗】 (图像)为净土变相之一种,即念佛行者蒙阿弥陀如来来迎引接之图像也。
【莹山】 (人名)日本曹洞宗绍瑾禅师之道号。其宗呼道元禅师为高祖,称莹山为太祖。
【影】 (杂名)遮日光而生之薄闇色。十二显色之一。俱舍论一曰:“障光明生,于中余色可见名影。”又影自实体生,而无实性,故以譬因缘生之事物。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无量寿经下曰:“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以譬物之不相离。法句经上曰:“福乐自追,如影随形。”菩萨处胎经七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影草】 (杂语)见“探竿影草”条。
【影供】 (行事)神佛或人形之木像或绘像捧供物者也。
【影护】 (术语)如影之随形,不离其身而拥护之也。观念法门曰:“随逐影护,爱乐相见。”
【影坚】 (人名)频婆娑罗王之译名。西域记八曰:“频毗婆罗,唐言影坚,旧曰频婆娑罗讹也。”
【影略互显】 (术语)犹言慈父悲母。父非无悲,母亦非无慈。是各举一,各略一,上句所略,以下句所举影显之,下句所略,以上句所举影显之,谓之影略互显。
【影胜】 (人名)摩竭陀国之频婆娑罗王,玄奘译曰影坚。义净译曰影胜。见“频婆娑罗”条。
【影事】 (术语)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故曰前尘影事。
【影堂】 (堂塔)奉祀先人遗像之所。古今注曰:“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容貌,庶人则立影堂。释氏借此二字谓安置佛祖真影之堂舍。”雍陶诗曰:“秋磬数声天欲晓,影堂斜掩一灯深。”李远寄友诗曰:“他时若更相随去,祇是含酸对影堂。”
【影现】 (术语)佛为众生济度现形也。
【影响众】 (术语)或作影向众。四众之一。诸佛及法身之菩萨,为赞助释迦如来之教化,应现如影如响之身也。释迦之法主如形声,诸菩萨如影响,文殊普贤等诸菩萨是也。法华文句三曰:“影响者往古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极,匡补法王,如众星绕月,虽无为作而有巨益,此名影响众。”同记曰:“次释影响众者,然化主形声必资伴以影响,方令发起击动事遂,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
【影像】 (譬喻)物体遮光线而生之形也,形虽可见而体为空,以喻诸法之无自性。圆觉经曰:“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又妄识分别,于心上现种种之相,名为影像。是犹如镜面水上之影像也。
【影向】 (术语)神佛来临也。影者取其本体一时应现之义,或取来临时其形不可见。
【影向众】 (术语)见“四众”条。
【应】 (术语)又曰应供。梵语阿罗诃Arhat之译名。如来十号之一。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之义。涅槃经十八曰:“应者,一切人天,应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妓乐而供养之,是故名应。”
【应庵】 (人名)明州天章应庵禅师。名昙华。嗣法于虎丘隆禅师,宋孝宗隆兴元年寂。见稽古略四。
【应报】 (术语)应于善恶之业而来苦乐之果报也。经名有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应本】 (术语)应化身之根本也。别圆二教以中道为应本。
【应病与药】 (譬喻)佛对众生种种之机,说种种之教,犹之医应人之病而与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应病与药,令得服行。”菩提心论曰:“诸佛慈悲,从真起用,救摄众生,应病与药,施诸法门。”
【硬剥剥地】 (杂语)形容物之坚。见碧岩五十九则着语。
【应法】 (术语)与法相应,不背于理也。犹言如法。
【应法记】 (书名)具名释门章服仪应法记,一卷,宋元照撰。
【应法经】 (经名)佛说应法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即中阿含受法经之下卷。
【应法妙服】 (杂名)如法之三衣,即袈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
【应法沙弥】 (杂名)三沙弥之一。正应沙弥之年龄者。即自十四岁至十九之沙弥也。行事钞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应法者,正合沙弥位也。”
【应佛】 (术语)应身佛也。见“应身”条。
【应赴僧】 (杂语)禅宗记曰:“禅僧衣褐,讲僧衣红,瑜伽僧衣葱白。瑜伽者,今应赴僧也。”
【应伽】 (杂语)Aṇga,译语曰支分。慧苑音义下曰:“应伽此云身。身有四名:一曰迦耶,二曰没理罗,三曰弟诃,四曰应伽。然应伽亦云分,谓支分也。”
【应感】 (术语)神佛之感应。胜鬘宝窟中本曰:“应迹为论,应感既彰。”
【应供】 (术语)如来十号之一。梵语,阿罗诃Arhat,译曰应供。断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之供养者。智度论二十四曰:“应受一切世间供养,故名为应供人。”大乘义章二十末曰:“外国名为阿罗诃也,此云应供。如来诸过悉已断尽,福田清净,应受物供,故名应供。”
【应果】 (术语)阿罗汉果也。阿罗汉,一译应。具可应人天供养之德故也。
【应护】 (术语)诸佛菩萨等应同众生之所愿,隐见而保护其众生之意也。
【应化】 (术语)应者应现。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也。化者变化。应真佛缘而变化种种也。西域记七曰:“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
【应化法身】 (术语)法身之佛,应现无量之身也。菩萨璎珞经上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种之法身。法性身,应化法身是也。谓于第一义谛之法流水中,由实性生智,故为实智之法身。法名自体,集藏为身。一切众生之善根,感此实智之法身,故法身能现应无量之法身。一切世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萨身,皆悉能现不可思议身云。又同经下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其应化法身如影之随形,以果身为常故,应身亦为常。是即他受用报身及应身,化身等总名为法身也。见法身条。
【应化佛菩提】 (术语)三佛菩提之一。见“菩提”条附录。
【应化利生】 (术语)诸佛菩萨之应现,为诸众生说法,使入佛道,与以无上之利益也。
【应化身】 (术语)又单曰应身,化身。三身中之第三。自真体变现者。
【应化声闻】 (术语)四种声闻之一。本体虽为佛菩萨,而为导他姑现声闻之身者。舍利弗,目连之类。见法华文句四上,三藏法数十六。
【应迹】 (术语)应化垂迹。应于机缘而化现垂迹之身也。观音玄义上曰:“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胜鬘宝窟中本曰:“应迹为论,应感既彰。”
【应客侍者】 (职位)六侍者之一。见“侍者”条附录。
【应理圆实宗】 (流派)法相宗四名之一。此宗所明,尽应于理,圆满真实,就理而设之宗名也。见“法相宗”条。
【应理宗】 (流派)应理圆实宗之略。法相宗之别名。
【应量器】 (物名)铁钵也。与应器同。
【应灭摈】 (术语)Pravāsanīya,律中刑罚之名。犯了四波罗夷罪,当加灭摈之罚者。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应摈者,应犹当也。罪合当摈,而未摈故。”见“灭摈”条。
【应能】 (人名)见“应文”条。
【应器】 (物名)铁钵也。比丘之食器。梵语,钵多罗Pātra,译曰应器。又曰应量器。谓应法之食器也。又应受人供养者所用之食器也。又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也。行事钞资持记下二之三曰:“钵是梵言,具云钵多罗,此翻应器,应量之器,对法为名。准章服仪云:堪受供者用之,名当应器,此即对人为目。或处说云:量腹而食,故云应器。即对食为名。”名义集七曰:“钵多罗,此云应器。发轸云:应法之器也。”楞严义疏一上曰:“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色与体量,皆应法度也。”
【应人】 (术语)阿罗汉也。见“应身”条。寄归传一曰:“次有弘法应人结集。”
【应身】 (术语)Nirmāṇakāya,三身之一。应他之机缘而化现之佛身也。又与真如相应之佛身也。义林章七本曰:“应宜现身名应身。”胜鬘经宝窟上本曰:“与真如相应,一名为应身。”定应身之体,依经论有三种之不同。一,依同性经,摄论,则对于地上之菩萨,现无量之相好身,为应身,现于地前之菩萨及二乘凡夫,为化身。胜鬘经宝窟上本曰:“同性经云:应身住净土,化身居秽土。(中略)摄论云:地前是化佛,登地是应身者。此应身是与真如相应,名为应身。(中略)地前未见真如,但见八相成道,故言见化身。”二,依起信论,则凡夫二乘之所见,即三十二相之佛身为应身。此应身即同性经之化身也。起信论曰:“凡夫二乘心所见,名为应身。(中略)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三,依金光明经,则不论凡夫二乘菩萨,不问相好多少,凡应他而现之佛身为应身,不现佛身,现五趣之身,为化身,此应身含有同性经及起信论之二身也。义林章七本释金光明经之文曰:“如来相应如如,如如智愿力故,所现相好,顶背圆光。为地前三乘及十地菩萨,所现之身,名为应身。为化三乘,所现佛身及化十地他受用身,并名应身。应他机宜,现佛身故。(中略)随众生类,现五趣身,是名化身。不现佛形,而显化故。”然天台于应身立胜劣之二,能会通此三种:一,胜应身,是同性经等之说。二,劣应身,是起信论之说。而通此二身者,即金光明经之说。
【应身土】 (界名)应身佛所居住之国土也。谓应众生机缘而变现之国土。
【应身与化身同异】 (杂语)同性经金光明经于应身之外立化身,则二身差别,起信论于应身之外不立化身,又唯识论法华论等于化身之外不立应身。则化身即应身也。见三身条。
【应受识】 (术语)十一识之一。见“识”条附录。
【应颂】 (术语)十二分经之一。梵名祇夜Geya,应前之所说而重颂者,亦名重颂。正理论四十四曰:“言应颂者,谓以胜妙缉句言词,随述赞前契经所说。”
【应天】 (人名)滁州人。姓蒋氏。依天衣义怀,传云门之宗要,住真州长芦寺,号佛照禅师。年寿并缺。门人有长芦宗颐,雪窦道荣,慧日智觉等二十五人。见续传灯录八等。
【应土】 (术语)二土之一。又三土之一。谓应于众生之机而化现之国土也。又作化土。见“二土”条。
【应文】 (人名)讳允炆。明太祖之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即建文帝也。燕王迫金川门,帝将自尽。王钺曰:先帝升遐时,附一箧,命临大难时发之。即进一红箧,封锁甚严。帝碎箧观之,内有度牒三叶,一云应文,二云应能,三云应贤。并有袈裟,帽鞋,剃刀及白金十锭。帝曰:命也。即令程济祝发,改名应文。时杨应能,叶希贤,亦祝发,各改名易衣,取牒从鬼门逃。暮至神乐观,明朝向溧阳而去。自是经湖湘入蜀,游云南。后还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住十五年。寻寓南宁一萧寺,落魄过三十九年。时正统五年,年六十四,恩州知事岑锳,闻之于京师,赐号老佛,迎入西内。途中赋诗曰: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录,野老吞声哭未休。后寂于宫中。弘治中,谥恭仁康定景皇帝。见明高僧传三,续释氏稽古略三,元明清史略二等。但明高僧传等,其名作应能,恐误。
【应现】 (术语)应机而现身也。净名玄二曰:“智论功德相法身,处处应现往。”观经疏定善义曰:“弥陀应声即现。”定善义传通记二曰:“释迦许说,弥陀应现。”金光明经二曰:“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应形】 (术语)应物之形。即应身。注维摩经序曰:“观应形则谓之身。”
【应仪】 (术语)具应人天供养之威仪者。即阿罗汉之旧译。出三藏记集一曰:“旧经无着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亦言阿罗诃。”玄应音义四曰:“应仪道,又言应真,或言真人,旧云无着果,亦云阿罗诃,今言阿罗汉,皆是一义。”
【应应】 (术语)对于法应而言。法身之感应,谓之法应,应身之感应,谓之应应。妙玄六上曰:“法应则冥益,应应则显益。”
【应用无边】 (术语)佛为救济众生而应现之妙用,无碍自在,无时而不现,无处而不显,即应化之神力自在也。
【应真】 (术语)阿罗汉之旧译。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出三藏记一曰:“旧经无着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又应于真理之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台-台+犮]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同记曰:“阿[台-台+犮]经能所双标,应谓能应之智,真即所应之理,以智应理之人,故云应真。”
【应正遍知】 (术语)应与正遍知。佛十号中第二号与第三号也。应为应供之略。正遍知又曰正等觉。见“十号”条。
【应作】 (术语)应机而作。与应现同。文句二下曰:“名月是宝吉祥月天子,大势至应作。(中略)宝光是宝意日天子,观世音应作。”
【痈疮剌箭】 (譬喻)譬五欲之害身。止观七曰:“痈疮剌箭,常自是苦,有何可乐?”智度论三十一曰:“世间乐颠倒病故,着五欲乐,烦恼转多。以是故行者不见乐但见苦,如病如痈如疮如剌。”
【拥护】 (术语)扶持守护也。金光明经一曰:“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毗奈耶杂事四曰:“拥护佛法使长存。”
【永安】 (人名)宋沙门契嵩于永安山之精舍作正宗记。见五灯会元十五。
【永不现行位】 (术语)谓十地中第八地以后至于佛果之间也。无漏心任运相续而烦恼不起,故有此名。又功德刹那增进,故亦曰刹那增进位。
【涌出】 (杂语)从地下涌出也。法华经宝塔品说,多宝塔自地下涌出。同涌出品说,恒沙大菩萨自地下涌出。
【涌出品】 (经名)从地涌出品之略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五品名。说释迦如来久远所教化之无量大菩萨自地下涌出,以为说释迦寿量之缘由,即本门法华之序分也。
【永断习气智】 (杂语)大日如来出生西方金刚利菩萨之智也。出生义曰:“就一切如来永断习气智而生金刚利。”
【永嘉】 (人名)温州永嘉玄觉禅师。永嘉人,姓戴氏。出家遍探三藏。精通天台之止观。后诣曹溪六祖,言下契悟,一宿而去。时称一宿觉。翌日下山,回温江。学者辐辏。号为真觉大师。唐睿宗先天元年入寂,赐谥无相大师。着证道歌一首。又有永嘉集盛行于世。见传灯录五,佛祖统纪十。
【永嘉集】 (书名)庆州刺史魏靖,辑玄觉禅师之文,序之为十篇。目为永嘉集。
【永觉】 (人名)永觉元贤禅师建阳蔡氏子。出家后,于崇祯甲戍,住鼓山。次住开元宝善及浙之真寂。丁酉坐脱。塔本山。师通内外典。所著补灯继灯禅余诸书百余卷行世。
【永劫】 (术语)永久之长时也。劫者梵语算世界成坏相之名也。无量寿经上曰:“兆载永劫。”
【勇猛精进】 (术语)勇猛进修难行也。无量寿经上曰:“勇猛精进,志愿无倦。”法华经序品曰:“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
【永明】 (人名)宋智觉禅师延寿,住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故称为永明。见“延寿”条。
【永明心赋注】 (书名)永明着,四卷。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书名)一卷。
【永宁】 (人名)虚堂禅师,讳永宁。参太湖山无用而悟玄旨。受元顺帝之归敬。赐三番号。明洪武二年,年七十八寂。见续稽古略二。
【永宁寺】 (寺名)北魏献文帝建之。在长安之北台。塔七级,高三十丈。见稽古史略二。
【永平】 (人名)日本曹洞宗开祖道元,住永平寺,故谓之永平。
【永平清规】 (书名)二卷。日本道元撰。又曰永平元禅师清规,永平大清规。诲洞家之日用仪式法者。
【永平元和尚颂古】 (书名)一卷。日本道元着,侍者诠慧等编。
【涌泉】 (术语)梵语修多罗Sūtra(常翻为经),含有五义,此其中之第三义。修多罗中之文义不尽,如石泉之流注也。法华玄义八曰:“三含涌泉者,从譬为名也。佛以四悉檀说法,文义无尽,法流不绝。”
【永生】 (术语)谓涅槃也。涅槃为不生之法,故不灭。取不灭之义,而曰永生。又谓弥陀之净土。生于净土,则悉为无量寿,故曰永生。问:既有生,何无灭?答曰:净土之生,生即无生也,生已,即证无生之理故,永生不灭也。无量寿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之道。”又曰:“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观经玄义分曰:“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
【永夜】 (杂语)如言长夜。谓生死之长也。观经玄义分曰:“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
【用大】 (术语)三大之一。言真如之体,有生一切诸法善恶因果之大作用也。起信论曰:“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用灭】 (术语)对于体灭而言。诸法之灭,其体非灭。体为常住恒有。其作用灭也。是为诸法灭之主张。
【用心】 (术语)使用其心也。唐华严经十四曰:“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盂兰盆经疏上曰:“菩萨用心,不务专己。”
【优毕叉】 (术语)见“优毕舍”条。
【忧毕叉】 (术语)见“优毕舍”条。
【优毕舍】 (术语)Upekṣa,又作忧毕叉。译曰舍。平等。持心平等,不偏一方。舍者舍偏心也。涅槃经三十曰:“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诤,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优毕叉,此云舍也。”大乘义章十曰:“止观舍者,经中亦名定慧及舍,此乃修中之差别也。修义不同,一门分为三: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为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舍者外国名优毕叉,此翻为舍,行心平等,舍离偏执,故名为舍。”
【优钵】 (植物)又作乌钵。花名。优钵罗之略。见优钵罗条。法华经随喜功德品曰:“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
【优波底沙】 (人名)Upateja,阿罗汉名。译曰大光。解脱道论之著者。见解脱道论一。
【优波弟铄】 (术语)见“优婆提舍”条。
【优波弟耶夜】 (术语)见“优婆驮耶”条。
【优波笈多】 (人名)又作邬波笈多,邬波级多。罗汉名。见优波鞠多条。
【优波鞠多】 (人名)又作邬波鞠多。罗汉名。见优婆鞠多条。
【优波柯罗】 (异类)Upākala,邬波哥罗。夜叉名。译曰小黑。见孔雀王咒经下。
【优波离】 (人名)又作邬波离。优婆利。忧波利。见“优婆离”条。
【优钵罗】 (植物)Utpala,又作乌钵罗,沤钵罗,优钵剌。花名。译曰青莲花,黛花,红莲花。慧苑音义上曰:“优钵罗,具正云尼罗乌钵罗,尼罗(Nila)者此云青。乌钵罗者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为喻,其花茎似藕稍有刺也。”玄应音义三曰:“优钵剌,又作沤钵罗,此译云黛花也。”法华玄赞一曰:“优钵罗者,此云红莲花。”大日经疏十五曰:“优钵罗花,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如泥卢钵罗花。”
【优钵罗比丘尼】 (人名)即华色比丘尼也。
【优波罗忏】 (术语)Upalakṣa,又作优婆罗叉,译曰律。四分律开宗记一本曰:“言律藏者,梵云优波罗忏,此译为律。律,则法也,非法无以肃威仪也。”大乘义章一曰:“优婆罗叉,此翻为律。”
【优钵罗华】 (植物)见优钵罗龙王项。
【优钵罗龙王】 (异类)法华经序品所列八龙王中之一。文句二上曰:“沤钵罗,此云黛色莲花池,龙依池住,从池得名。”法华义疏二曰:“沤钵罗龙者,从莲华池作名也。”
【优钵罗槃那】 (人名)王舍城之淫女也。见“梦”条附录。
【优波摩那】 (人名)Upamāna,人名。译曰譬喻。是佛之庶子也。见慧琳音义二十六。
【优波那诃】 (术语)见“优婆驮耶”条。
【优波难陀】 (人名)Upananda,比丘名。译曰重喜,大喜。慧琳音义二十五曰:“优波难陀,或云拔难陀,此云重喜。”涅槃经疏一曰:“优波难陀,此翻大喜,或云重喜。其形端正,父母字之为大喜。”
【优波尼沙陀】 (术语)见“邬波尼杀昙”条。
【优波婆娑】 (术语)Upavāsa,又作邬婆沙。译曰近住。近圣道而住之义。又曰斋。持八斋戒之义。又曰善宿。离不善而宿于善道之义。不拘男女,持八斋戒者之称。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邬波婆娑,亦言优婆罗娑,此云近住。谓受八戒者,近阿罗汉等善人而住者也。”俱舍光记十四曰:“邬波婆娑,或翻为斋。西方有人,一日持斋亦名邬波婆沙。共受八斋戒,亦名优波娑沙。”成实论九曰:“八戒斋名优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善心,离破戒宿,故为善宿。”
【优波扇多】 (人名)Upaśānta,比丘名。阿毗昙心论经之著者。
【优波斯那】 (人名)Upasena,梵志名。译曰最上征将。见本行集经四十二。
【优波娑迦】 (术语)见“优婆塞”条。
【优波提舍】 (术语)见“优婆提舍”条。
【优波替舍】 (人名)见“舍利弗”条。
【优波陀】 (植物)见优钵罗条。
【优差波跋多】 (书名)书名,译曰举转。见本行集经十一。梵Uccāpavarta。
【优禅伽摩】 (动物)又作忧承伽摩。鸟名。译曰高行。起世因本经二曰:“优禅伽摩,隋言高行,鸟名也。”异译经本曰:“忧承伽摩,此言高逝。”梵Uccaṁgama。
【忧承伽摩】 (动物)鸟名。见“优禅伽摩”条。
【优多】 (术语)陷人于暗坑之法。戒疏与咸注中曰:“优多者,律中作无烟火坑,以土覆上,令人陷死。”梵Gūḍha。
【优多罗】 (人名)Uttara,人名。译曰上。百缘经五曰:“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国中,有一长者,其妇怀妊。满足十月,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有。父母欢喜,因为立字,名优多罗。”
【优多罗摩纳】 (人名)Uttaramanas,婆罗门名。译曰上志。大梵志之贵族。见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下。
【优多罗僧】 (衣服)见“郁多罗僧”条。
【优伽】 (书名)本行集经十一曰:“优伽,隋言严炽。”梵Ulkā。
【优伽赊国钵】 (物名)或云忧伽赊,或云乌伽赊,皆一也。诸比丘得此国贵好瓦钵,不敢受,佛听受畜。
【忧海】 (譬喻)忧之深譬如海。智度论二曰:“心没忧海,不能自出。”
【忧火】 (譬喻)忧恼之烈譬如火。金光明经四曰:“我常渴仰,欲见于佛。为是事故,忧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冷法水,以灭此火。”
【幽灵】 (术语)幽界之精灵也,六道众生不可眼见者,皆为幽灵。人命终已后,其形体不可见,故谓之幽灵幽仪等。道宣律师感通录曰:“幽灵随喜。”二十唯识述记序曰:“幽灵守昏而永翳。”
【优流漫陀】 (地名)Urumaṇḍa,又作优留曼荼。山名。阿育经七曰:“优流漫,山名,此翻大醍醐。”翻梵语曰:“优留曼荼,大醍醐也。”
【优留毗迦叶】 (人名)见“优楼频螺迦叶”条。
【优楼】 (人名)优楼迦之略。见“优楼迦”条。止观十上曰:“优楼僧佉。”
【优楼迦】 (人名)Ulūka,又作忧流迦,呕卢伽,优娄佉,嗢露迦,沤楼(僧佉)、优楼(僧佉)。译曰鸺鹠。仙人名。出于佛出世以前八百年之顷。说六句义之胜论者。百论疏上之中曰:“优楼迦,此云鸺鹠仙,云鸺角仙,亦云臭胡仙。此人释迦未兴八百年前,已出世。而白日造论,夜半游行。欲供养之,当于夜半营办饮食。仍与眷属,来受供养。所说之经,名卫世师,有十万偈,明于六谛。”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优娄佉,此云鸺鹠,是造鞞师论师,说六谛义者也。”唯识述记一末曰:“成劫末人寿无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鸺鹠。昼避色声,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时人谓似鸺鹠,因以名也。旧云优娄佉,讹也,或名羯拏仆。羯拏,云米斋。仆,翻为食。先为夜游,惊他稚妇,遂收场碾糠秕之中米斋食之,故以名也。时人号曰食米斋仙人,旧云蹇尼陀,讹也。亦云吠世师迦,此翻为胜,造六句论,诸论罕匹,故云胜也。或胜人所造,故名胜论。旧云卫世师,或云鞞世师,皆讹略也。”止观十上曰:“沤楼(僧佉),此翻休睺,计因中无果。”同辅行曰:“优楼(僧佉),此云休留仙。”参照“胜论宗”及“数论”条(Kaṇabhuj Ada)。
【优楼频螺】 (植物)Uruvilvā,巴Uruelā,又作沤楼频螺,乌卢频罗,乌卢频螺,优楼毗蠡,优楼频蠡,木名。译曰木瓜。智度论三十四曰:“如释迦文佛,于沤楼频螺树林中,食一麻一米。”文句一之下曰:“优楼频蠡,亦优楼毗,(中略)此翻木瓜林。”又村名。苦行林所在之地。
【优楼频螺迦叶】 (人名)Uruvilvā-kāśyapa,又作优楼频蠃迦叶,优卢频螺迦叶,优楼频蠡迦叶,优留毗迦叶。乌卢频螺迦叶波。罗汉名。译曰木瓜林。三迦叶之第一。玄应音义二十五曰:“乌卢频螺,此云木瓜林,在此林下修道,故以名焉。迦叶波是姓,旧言优楼频螺。正法华经云:上时迦叶,兄弟三人,居长者也。”玄赞一曰:“迦叶波者姓也,此云饮光,婆罗门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饮蔽日月之光。(中略)三迦叶,皆饮光种。兄弟三人,梵云邬卢频螺,言优楼,讹也。此云木瓜,当其胸前,有一癃起,犹如木瓜。又池中龙亦名木瓜,从彼为称,故以为名。”为归佛前有五百弟子之外道论师。导佛于毒蛇窟,不得害。与二弟及弟子共归佛出家。见四分律三十二。
【优楼频螺聚落】 (地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隔伽耶城东南七里许,以佛于此地作苦行而有名。又以为优楼频螺迦叶之生地而有名。优楼频螺说见前。
【优娄佉】 (人名)见“优楼迦”条。
【优楼佉】 (人名)见“优楼迦”条。
【优罗尼沙土】 (书名)梵名Upaniṣad,一作优婆尼沙昙。记述为印度哲学根本之思想者。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时所编,故不能确定其成立之年代,但视为出于西历前七八世纪者,似无大差。盖印度之宗教,以吠陀之赞诵而始,后以说其用法及仪式为目的之佛罗般摩那Brāhmaṇa者起,其中有所谓阿兰若迦Arāṇyaka之章,所说甚极幽微森严。优波尼沙土,即为说明之而起者,于宇宙之原始,诸神之性质,精神物质之本性,及其关系等,作哲学的解释,颇富神秘与譬喻。此所以为所谓六派哲学所依出之源泉也。此书出之时代,史家称为历史上优波尼沙土时代。盖优波尼沙土者,依最上精神认识破残余无明之谓,或侍坐于他足下倾听其言教之谓,或谓为神秘之义。考其思想之大要,及于吠陀时代之末期,以究明世界太原为考察中心点之结果,或以大自在天为世界之太原,或以为神我,或以为声,因欲说其原因,遂至全脱神话的区域,而产出一个原体“梵”Brahman之思想。因世界之开发生成,发现此唯一之梵自行繁殖之意志,遂以斯所造之世界,为差别的恶毒之世界,苦痛虚妄之世界,无有真乐。是即为优波尼沙土之思想,此厌世思想,遂生所谓平等与差别之对立,孕庞大之印度哲学者也。言其解脱之方法,彼等谓差别之生活精神与最上精神,原非别物。不过爱着差别,迷惑生活精神而已。故个人精神,若知其自性,则得直与最上精神之梵合一矣。盖梵为世界之太原,亦即为世界万有。非人格的根本之精神力也。以差别之万有,探其一原,知一原而于差别之内认之,神与世界对立而不阻隔,说二者之合一,为其特长。即在梵为中心之一元的万有神教,同时于他面作平等差别对立观,因使厌离解脱可能也。所谓:“其者汝也。”Tat tvam asi,“我者梵也。”Aham Brahma asmi之二句,称为优波尼沙土哲学之最高真义,愿其思想虽已达高潮,而言语朦胧,不无未脱朴素幼稚之观。优波尼沙土中主要者,为Aitareya-up Kauṣitaki-up Taittiriya-up.Bṛhadāraṇyaka-up.等,参照“优婆尼沙昙”条。
【幽冥】 (术语)虽为有理,而幽远非常识所及之处。又,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即冥土)。无量寿经下曰:“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八十华严经十一曰:“一一毛孔现光明,普遍虚空发大音,所有幽冥靡不照。”
【优摩陀】 (异类)见“乌摩”条。
【优婆底沙】 (人名)见“优波底沙”条。
【优婆憍舍罗】 (术语)又作沤和拘舍罗,译曰善巧方便。十波罗蜜中,第七波罗蜜之名,出于可洪音义二。参照“沤和拘舍罗”条。
【优婆鞠多】 (人名)Upagupta,又作优婆鞠多,优婆掘多,优波鞠多,邬波鞠多,优婆鞠提,邬波级多,乌波屈多,乌波鞠多,优波鞠多等。译曰大护,近藏,近护,小护等。阿育王经七曰:“优波鞠多,翻大护也。”西域记四曰:“邬波鞠多,此云近护。”毗奈耶杂事四十曰:“邬波笈多,此云小护。”俱舍宝疏五曰:“邬波鞠多,此云近藏,佛涅槃后,一百年出,是阿育王门师。”付法藏之第五师,出于佛灭后二百年阿育王时。称为无相佛。见贤愚经十三优婆鞠提品,付法藏传三,阿育王经六。
【优婆鞠提】 (人名)见“黑白石”条。
【优婆掘多】 (人名)又作邬波屈多。见优波鞠多条。
【忧婆唎驮夜】 (杂语)译曰小心法。见陀罗尼集经二。
【优婆离】 (人名)Upāli,又作优婆利,邬波离,优波离,忧波利。译曰近取,近执。罗汉名。悉达太子执事之人。是本行集经五十三优波离因缘品所说。持律第一之比丘。更有一人,本为尼犍外道之弟子,是中阿含经三十二优婆离经所说。注维摩经三曰:“肇曰:优婆离,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也。”二十唯识述记下曰:“邬波离者,此云近执,亲近于王,执王事也,如世说言朝延执事。”弥勒上生经疏下曰:“优波离,此云近执,佛为太子,彼为大臣。亲近太子,执事之臣,古人云佛家人,非也。”净名疏五曰:“优波离,此云上首,有翻化生。”
【优婆离结集律藏】 (故事)佛灭后第一结集时,优婆离结集律藏。见智度论二,四分律五十四,善见律毗婆沙一,西域记九。
【优婆离经】 (经名)有二部:一摄于中阿含经三十三。苦行尼犍弟子,有优婆离居士,云三业中意业最重,欲难破佛之立义而来,反受佛化,断惑证果。案是别一优婆离也。一摄于中阿含经五十二。就七灭诤等问答如法不如法者。是持律第一之优婆离也。
【优婆离律】 (经名)优婆离问佛经之异名。
【优婆离问佛经】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摩译。因优婆离之问说小乘戒之大要者。
【优婆离问经】 (经名)优婆离问佛经之略称。
【优婆离问菩萨受戒法】 (经名)一卷,菩萨善戒经之异名。
【优婆离因缘品】 (经名)忧婆离之史传。摄于佛本行集经五十三。
【优婆罗叉】 (人名)见“优波罗忏”条。
【优婆尼沙昙】 (术语)Upan-iṣad,一作优波尼沙土。吠陀后所出佛罗般摩那Brāhmana文学之末期,有附属于阿兰若迦āraṇyaka部分之一大文学。谓之优婆尼沙昙。优婆尼沙昙,其数极多。其内容非一人之思想,其所说区区。今亘于全体而观其思想之倾向,论宇宙之本源,造化之本体,确立为印度思想根本之梵我不二大义,脱婆罗门传说之宗教的色彩,为纯然自由思索之哲学。此其特色也。优婆尼杀昙之字源,为Upa-ni-sad,根asd有二义:一为:“坐”,他为:“灭”欧洲学者,专采前义,解为:“近侍”或“侍坐”之义,其名自近侍于师而可随闻者而来。印度学者,多袭香罗之说,归于后义,其名由打破人之欲情,迷妄,与以智识者而得,然原义与“近侍”之意相违。即非可于公会稠坐中说之,唯可于秘密对坐间传之之教义也,以此优婆尼杀昙为有秘奥秘密秘义等意味者。优婆尼杀昙中多于此等之意而用之。因而优婆尼杀昙之异名,有用秘密教,最上秘密,至上秘密之名者。印度有二种优婆尼杀昙。一含五十二种。一有百八种。五十二集为印度学者间所公认之定数。百八集惟存于南印度。其内容似非全可信用者。虽然。其全体之数极多,法之婆娄德氏以为总数有二百五十种。德之曷勃罗氏列举二百三十五种。其中属于“四吠陀”而为世承认者,约五十种,分之以新旧属于最古之“三吠陀”即“利俱”“撒门”“雅求斯”者十一种,称为古优婆尼沙昙。属于第四吠陀即“阿答楼华”者三十九种,谓之新优婆尼沙昙。优婆尼沙昙之翻译,有波斯译,罗甸译,德译及英译之四种。波斯译为西历一六五七年波斯国皇子达腊修壳弗Dārā Shukoh使婆罗门学士翻译者。罗甸译为法人安恺知窦丕隆Anquetil duPeron,由波斯译翻译为罗甸语者,此称为优泼纳伽昙,德译为勃乌罗黩伊孙Paul Deussen,于属于四吠陀五十种以外,加译优泼纳伽昙中所存十种之原本,合称为六十优婆尼沙昙Sechzig Upaniṣads des Veda者。英译有种种,其中马翁之东方圣书第一卷,及第十五卷十二种之译,在印度图书Bibliotheca Indica中殆为以同数之翻译而重者。而上记四种翻译中其尤为完全,于学者之坐右不可缺者。为黩伊孙之德译也。又见优波尼沙土条。
【优婆尼杀昙】 (术语)见“邬波尼杀昙”条。
【优婆尼沙陀】 (术语)见“邬波尼杀昙”条。
【优婆塞】 (术语)Upāsaka,旧称优婆塞,伊蒲塞。新称邬波索迦,优波娑迦,优婆娑柯,邬波塞迦,邬波素迦等。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总称受五戒之男子。四众之一。七众之一。西域记九曰:“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波塞,皆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邬波索迦,或言优波娑迦,近侍也,言优婆塞者,讹也。此云近善男,亦云近宿男,谓近三宝而住宿也,或言清信士善宿男者义译也。”同二十三曰:“邬波索迦,亦云优婆娑柯,受三归住五戒者。优婆,此云受。娑柯,此云男。”希麟音义五曰:“乌波塞迦,旧云优婆塞,新云邬波索迦。邬波,此云近。迦,此云事。索,即男声也。即近事男也。谓亲近承事三宝者故云。”华严疏钞六十二曰:“亲近比丘而承事故。”业疏二下曰:“正音云邬波塞迦,唐翻善宿也。故成论云:此人善能离破戒宿,古录以为清信士者。清是离过之名,信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通称,取意得矣。在言少异。”涅槃经八曰:“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
【优婆塞迦】 (术语)见“优婆塞”条。
【优婆塞戒】 (术语)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也。是为优婆塞宜受持之戒法。
【优婆塞戒经】 (经名)七卷,北凉昙无谶译。说在家菩萨入道修行之法。大乘律之摄。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摩译。与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经,玄奘译之菩萨戒本,同本异译。记菩萨戒之戒相者。五戒者为五邪命五放逸事等。非杀,盗等五戒。大乘律之摄。
【优婆塞五戒相经】 (经名)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一卷,宋求那跋摩译。依净饭王之请,分别五戒之相。小乘律之摄。
【优婆斯】 (术语)见“优婆夷”条。
【优婆私柯】 (术语)又作邬波斯迦。见“优婆夷”条。
【优婆娑】 (术语)见“优波婆娑”条。
【优婆娑柯】 (术语)见“优婆塞”条。
【优婆提舍】 (术语)Upadeśa,又作邬波题铄,优婆题舍,优波提舍,邬波弟铄,优波替舍等。译曰论议。十二部经之一。大乘义章一曰:“优婆提舍,此正名论,论诸法故。”同卷曰:“优婆提舍,此名论义,问答论理,名论义经。”法苑义林章二之本曰:“邬波题铄,古优婆题舍,此云论议。”玄应音义十七曰:“优婆提舍,此云逐分别所说,沙门随彼即释。旧人义译,为论义经也。”同二十三曰:“邬波弟铄,此云论议也。”
【优婆替】 (人名)Upatisya,舍利弗之名。
【优婆驮耶】 (术语)Upādhyāya,又作邬波柁耶,优波那诃,忧波第耶夜,邬波陀耶,优波陀诃,郁波弟耶,邬波[亭*也]耶,坞波陀耶,邬婆提耶,郁波弟耶夜等。译曰亲教师,依止师,依学等。呼师之称。善见律四曰:“优波那诃,汉言瞋盛。”百一羯磨一注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尚者,乃是西方俗语,非是典语。然诸经律梵本,皆云邬波驮耶。”寄归传三曰:“邬波是其亲近,波字长唤中有阿字,义当教读,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泛唤博士,皆名邬社。(中略)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菩提资粮论五曰:“忧波弟耶,隋言近诵。”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邬波柁耶,旧言和尚或言和阇,皆讹也。此云亲教,亦去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常近,受经而诵也。”同二十三曰:“旧云和尚和阇,皆于阗等诸国讹也。义译云:知罪知无罪为和上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论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似也。”
【优婆夷】 (术语)Upāsikā,旧称优波夷,优婆斯。新称邬婆斯迦,邬波斯迦,优波赐迦,优婆私柯。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总称受五戒之女子。四众之一。七众之一。净名疏曰:“优婆夷,此云清净女。”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邬波斯迦,或言优波赐迦,此云近善女,言优婆夷者,讹也。”同二十三曰:“优婆,此云受,私柯,此云女。”受者受五戒之义。慧琳音义十三曰:“邬波斯迦,唐言近善女,或言近事女。”西域记九曰:“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旧曰优波斯,又曰优波夷,皆讹也。”华严疏六十二曰:“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故。”(在俗之信女也)。
【优婆夷堕舍迦经】 (经名)佛说优婆夷堕舍迦经。一卷,失译。与佛说斋经皆为中阿含经五十五持斋经之别译。对优婆夷堕舍迦说斋戒之法及其功德。堕舍迦为夫人之名。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 (经名)二卷,失译。因毗舍佉母之问,广说优婆夷之净行者。方等部之摄。
【优婆夷净行经】 (经名)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之略。
【优尸罗】 (植物)Uśira,冷药草名。见正法念经二十三。译曰香菜。见四分律疏九。
【忧世】 (杂语)现世四苦八苦充满,忧惧不安之意。又作浮世。如浮云萍草无定相也。
【忧受】 (术语)五受之一。见“五受”条。
【优昙】 (植物)Udumbara,又作乌昙。花名。具曰优昙婆罗,乌昙跋罗,邬昙钵罗,优昙钵等。译曰灵瑞,瑞应。法华文句四上曰:“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八曰:“优昙花,讹略也。正音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同二十六曰:“此云起空,亦云瑞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乌昙跋罗花,旧言优昙波罗花,或作优昙婆罗花。此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实,亦有花而难植。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慧苑音义下曰:“乌昙花,此云希有也,此花多时乃一开也。”法华玄赞三曰:“邬昙钵罗,此云瑞应。”法华义疏三末曰:“河西道朗云:此云灵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树而无其花。若轮王出世,此花则现。”翻梵语九曰:“郁昙钵林,亦云优昙婆罗,亦云优昙钵。译曰:优者起也,昙婆罗者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同品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同化城喻品曰:“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罗。”同妙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参照“优昙华”条。
【优昙钵】 (植物)又作优昙钵。花名。见“优昙”条。
【优昙波罗】 (植物)又作优昙婆罗,花名。见“优昙”条。
【优昙华】 (植物)即优昙。亦名优昙钵华。按此花为无花果类。产于喜马拉耶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等处。干高丈余。叶有二种:一平滑,一粗糙。皆长四五寸,端尖,雌雄异花,甚细,隐于壶状凹陷之花托中。常误以为隐花植物。花托大如拳,或如拇指,十余聚生。可食而味劣,世称三千年开化一度。值佛出世始开。南史曰:“优昙华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出世。”故今称不出世之物曰昙花一现,本此。参照“优昙”条。又草蜻蛉之卵子也,其卵附着柳弃上,有线形长柄托之,多数簇聚,如树之有花。日本称为优昙华。
【优檀那】 (术语)优檀那,译曰说印。
【优昙婆罗】 (植物)又作优昙波罗,花名。见“优昙”条。
【优昙婆逻经】 (经名)王舍城有一居士曰实瑟居士。诣优昙婆罗林之异学园。告异学以我一论灭瞿昙,如弄空瓶。世尊闻之,至其园说种种之法,使彼屈服。摄于中阿含经二十六。
【优填】 (人名)见优填王项。
【优填王】 (人名)Udayana,旧称优填,于阗。新称优陀延,邬陀衍那,嗢陀演那伐蹉。拘睒弥国王名。译曰出爱。西域记五曰:“邬陀衍那王,唐言出爱,旧云优填王,讹也。”释迦方志上曰:“邬陀衍那王,古优陀延也,唐云出爱。”瑜伽略纂十六曰:“云出爱王者,即旧言优填王也,正本音言嗢陀演那(此云出)伐蹉(此云爱)揭剌阇(此云王),云优填者,讹也。”心地观经一曰:“于阗王。”
【优填王经】 (经名)佛说优填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此经与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共为大宝积经九十七卷优陀延王会之异译,优填王之正后归佛,得须陀洹果,王信无比夫人之谮欲杀之,发三箭,而箭还住于王顶上之空中。王大惊悔,与无比夫人共来佛所忏罪。佛为说大夫及夫人之道。
【优填王造佛像】 (传说)释尊,一夏九旬,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不远阎浮。时拘睒弥国优填王思慕之。以牛头栴檀造如来像高五尺,如来自天宫还,刻檀之像,立而迎之。故世尊于彼像嘱末世之教化。见增一阿含经二十八,西域记五,经律异相六。又佛上天时,优填王铸金作像云。见观佛三昧经六。
【优填王作佛形像经】 (经名)佛说作佛形像经之别名。一卷,失译。佛以优填王之问说作像之功德者。
【幽途】 (杂名)幽冥之途,死后所趣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止观四上曰:“幽途绵邈,无有资粮。”
【忧陀伽】 (杂名)Udaka,译曰水。见“郁持”条。
【忧陀伽娑罗栴檀】 (植物)Uraga-sāracandana,木名。探玄记二十曰:“忧陀伽娑罗栴檀者,具云地毗乌罗伽娑罗也。地毗此云妙,乌罗伽此云腹行,即龙蛇之类。娑罗此云胜,亦云坚固。谓此栴檀坚固胜出,在龙宫,故以为名。”
【优陀罗】 (杂名)风名。译曰火破。见翻梵语九。又(人名)优陀罗罗摩子之略。
【优陀罗经】 (经名)说优陀罗罗摩子不知痈本。虽生于非想天,而还堕于狸中。身为痈,爱为痈本。摄于中阿含经二十八。见“郁头蓝弗”条。
【忧陀罗经】 (书名)见“优陀罗”条附录。
【优陀罗罗摩子】 (人名)见“郁头蓝弗”条。
【忧陀那】 (术语)Udāna,又作优陀那,乌陀南,邬陀南,优檀那,邬驮南,郁陀那等。发语言时喉中之风。智度论六曰:“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出,名优陀那。此风出己,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又译曰丹田。圆觉经大钞十一之下曰:“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名义集六曰:“优陀那,天台禅门曰:此云丹田,去脐下二寸半。”又译曰中。天台之禅门口诀曰:“一脉直往趣脐,号曰优陀那风,优陀那者中也,故号此脉为中脉也。”又译曰自说。十二部经中之无问自说经。无人问,佛自说法者。俱舍光记一曰:“邬陀南,此云自说。即十二部经中第五,自说经也。无人问佛自说故。若言嗢陀南,此云集散,集散说故;或言集施,集所说义,施有情故。”慧苑音义上曰:“邬驮南,此云无问自说。”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邬陀南,此言自说,旧言郁陀那。”同二四曰:“邬陀南旧曰优陀那,自言自说,谓不待请问而自说也,即无问自说经是也。”又译曰印,标相,总略。一切行无常等之四法印也。瑜伽伦记十一之下曰:“四乌拖南,若作嗢字者,皆须改正,旧语不正。名四优陀那,翻名为印,今翻名说。即世尊常诵说,此义似无问自说,随义傍翻,亦得名印。或名总略义,或名标相,如说无常是有为标相。(中略)涅槃寂静,是无为法标相。若名嗢拖南,则名集施。”大乘义章二曰:“优檀那者,是外国语,此名为印,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名印也。”华严经大疏钞十八曰:“优檀那此名标相。”同钞曰:“嗢陀南此云集施,应与邬陀南异。今论亦云嗢陀南,或译之少巧。”同二十二曰:“邬陀南者,旧为优陀那讹也。正翻为说,义当无问自说。”案四法印之颂,亦曰四乌拖南,又曰四嗢拖南。但言乌拖南,则自说或法印之义。言嗢拖那,则集散或集施之义。此中以言乌拖那为本义。
【优陀延山】 (地名)见“邬陀延”条附录。【优陀延山】(地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优陀延山,此云日出处也。”
【优陀延王】 (人名)见“邬陀延”条附录。【优陀延王】(人名)释迦方志上曰:“优填古优陀延也,唐云出爱。”见“优填”条。
【优陀夷】 (人名)Udāyīn,又作乌陀夷,邬陀夷。人名。译曰出现。法华经义疏九曰:“优陀夷,亦乌陀夷,此云出也。”唯识述记七本曰:“邬陀夷,此名出现。日出时生,故以名也。”佛本行集经五十二优陀夷品曰:“长者优陀夷。”又(经名)出于顺正理论十二,依人而名经者。
【幽仪】 (术语)幽冥之仪容也。谓死者之灵。
【忧狱】 (譬喻)忧愁之苦譬如牢狱。智度论十八曰:“胜负怀忧喜,胜者堕憍坑,负者堕忧狱。”
【幽旨】 (杂语)幽妙之旨趣也。华严玄谈一曰:“照住幽旨。”
【油】 (物名)律摄云:油谓苣藤蔓菁及木蜜等,并五种脂,如法澄滤。苣藤即胡麻也,蔓菁即芜菁也。其根茎叶,可为菜食,子可压油也。
【油钵】 (譬喻)持正念譬如持油钵。涅槃经二十二曰:“譬如世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钵,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历尔所大众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着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是怖因缘故,乃至不弃一滴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虽见五欲,心不贪着。”智度论十五曰:“菩萨欲脱生老病死,欲度脱众生,常应精进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钵行大众中。”杂阿含经二十四,修行道地经三,同有此譬。
【游方僧】 (杂名)云游四方之僧人也。亦曰行脚僧。
【由干】 (杂名)由干陀罗之略。山名。
【游行】 (术语)历游诸处也。即行脚也。法华经信解品曰:“渐渐游行,遇向本国。”释氏要览下曰:“毗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行人间。五法者:一识犯,二识非犯,三识轻,四识重,五于别解脱经善知通塞,能持能诵。”
【游行经】 (经名)三卷,长阿含经第二至第四。因阿阇世王问伐邻国事,广为比丘说七法六法。乃至历叙入涅槃分舍利之事。佛般泥洹经二卷,大般涅槃经三卷,般泥洹经二卷,皆为同本异译。
【游化】 (术语)游行处处而教化也。地藏经曰:“游化六道,拔苦与乐。”法华玄义一曰:“不动寂场,游化鹿苑。”
【游蓝】 (饮食)食味名。慧琳音义七十九曰:“游蓝是阿修罗王所食味也。或云苏陀,天甘露也。其状难名。”
【游山】 (杂语)禅门之人,己事了毕,不须参问:观览胜概也。敕修清规装包曰:“如游山,到处将及门,下包捧入。且过安歇处解包,取鞋袜,濯足更衣,搭袈裟,与知客相看。”
【游四衢经】 (经名)舍利弗目连游四衢经之略名。
【游戏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乘五色云。左手安偏膝,游观法界之相。
【游戏三昧】 (术语)传灯录曰:“南泉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三昧,梵语,专心也。诸佛菩萨,以专心救济众生为游戏,故云。
【游戏神通】 (术语)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曰游戏。又戏者自在之义,无碍之义。智度论七曰:“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为戏。”注维摩经五曰:“什曰:神通虽大,能者易之。于我无难,犹如戏也。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同慧远疏曰:“于神通中历涉为游,出入无碍,如戏相似,故亦名戏。”同嘉祥疏曰:“外道二乘,神通即有碍,不名游戏。今菩萨无碍,云戏也。”
【游心法界】 (术语)使心游法界。观见万差之诸法也。晋华严经三曰:“游心法界如虚空,是人乃知佛境界。”
【游虚空天】 (天名)五类天之一。日月星宿等游行虚空之天神也。见秘藏记末。
【由旬】 (杂语)Yojana,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逾阇那。新称逾缮那。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西域记二曰:“夫数量之称,谓逾缮那,旧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玄应音义二曰:“俞旬,又作由旬,或作由延,又作逾阇那,皆讹也。此言逾缮那,此译云:合也,应也。计合应尔许度量,同此方驿逻也。”有部百一羯磨三曰:“言逾缮那者,既无正翻义,当东夏一驿可三十余里,旧云由旬者讹略。若准西国俗法,四俱卢舍为一逾缮那,计一俱卢舍可有八里,即是当其三十二里。若准内教,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一俱卢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数,准其步数才一里半余,将八倍之当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驿。亲验当今西方逾缮那可有一驿,故今皆作一驿翻之,遮无远滞。”注维摩经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一指节者,横大母指而取其厚量也。又一肘者,自肘之本端至中指之末也。惠运之俱舍记曰:“一肘者,自肘本端至中指末也,一尺八寸。”智证之杂记曰:“横大母指而取其厚,以为一指也。”俱舍论十二曰:“赡部洲人身,多长十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积算此指节之量可知由旬之度。
【由延】 (杂语)Yojana,见“由旬”条。
【犹预不成】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之一。宗因喻中属于因之过。谓立犹预不决之疑义于因也。入正理论曰:“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预不成。”彼山麓有火(宗),以现烟故(因),犹如烟筒(喻),是雾是烟未决定者,用于因故曰犹预不成。见因明大疏五。
【游增地狱】 (界名)八热八寒为大地狱。八大热一一各有十六小地狱,以一狱城之四面门外,各有炉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之四处也,是名十六游增地狱。八大热合为一百二十八游增。有罪业之众生游此,倍增苦恼,故曰游增。俱舍论十一曰:“十六增者,八捺落伽四面门外各有四所。(中略)四面各四增,故言皆十六。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名增。本地狱中适被害已,重遭害故。”
【有】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有边】 (术语)有之边际。论有无之理时之语也。世间一切之事物,必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个之作用,是名有边。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见三藏法数八。
【有表色】 (术语)即有表业也。
【有表业】 (术语)身口意之三业,有有表业、无表业二种。又云有表色、无表色。见“业”条。
【有部】 (流派)宗名。说一切有部之略,小乘宗之一,梵名萨婆多。有为无为之一切法,尽立为实有,故云说一切有部。佛灭后三百年之初,于上座部中分立。见宗轮论述记。巴Sabbatthivāda,梵Sarvāstivāda。
【有部律】 (经名)有部宗之戒律。又作律书,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
【有部律摄】 (经名)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之略称。
【有部目得迦】 (经名)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之略称。
【有部尼陀那】 (经名)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之略称。
【有财】 (杂语)Sāmiṣā,有财物也。
【有财饿鬼】 (异类)饿鬼有三种:一无财饿鬼,毕竟不能食者。二小财饿鬼,食脓血等者。三多财饿鬼,能得人遗落之食及祭飨之食者。三界义说之。指后二者为有财饿鬼。
【有财释】 (术语)又曰多财释。六离合释之一Rahuvrīhisamāsa,见“六离合释”条。
【有待】 (术语)谓人身为待食物衣服等之资而立者。止观四上曰:“有待之身,必假资籍。”南山之戒疏四上曰:“有待之形,假资方就。”行宗记二上曰:“身名有待,必假资缘。”梁僧传,道安传曰:“损米千斛,弥觉有待为烦。”案,有待之字,本于庄子逍遥游之“犹有所待者也”句。
【有待不定】 (术语)有待之身,无常也。
【有待转变】 (术语)有待之身可以转变也。
【有德女】 (人名)波罗奈城有德婆罗门之女,见佛相好而起净信,问深法。
【有德女所问大乘经】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因有德女问,说第一义谛之理,授彼以菩提之记别。
【有顶】 (界名)天名。色界之第四处,本名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此外无色界有无形之世界),有顶之有,如有唐有宋之有,法华经序品曰:“从阿鼻狱,上至有顶。”法华经义疏二曰:“长行云阿迦尼吒(译言色究竟天),今称有顶者。楼炭经云:阿迦尼吒,在有色之顶也。”又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也。是位于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妙句解六曰:“非非想天,名为有顶。是于三界有漏世间,极顶之故。”往生要集上本曰:“乃至有顶,轮回无期。”梵Akaniṣṭha,巴Akaniṭṭha。
【有顶惑】 (术语)谓有顶地之惑也。又云非想之惑。有顶地为三界九地中之最上地,此地所起之惑,有见惑修惑之别,其中见惑,虽于见道一时断之,而修惑则于修道先断下八地之七十二品,次断有顶之九品中下八品,此名阿罗汉后向,最后断第九品,即名阿罗汉果。盖下八地之惑,以有漏欣上厌下之六行观得断之,而此有顶之惑,则非无漏智不能断。盖以无漏智势力牢强,能治自地之惑及上地之惑故也。见俱舍论二十四。
【有顶天】 (界名)见“有顶”条。
【有对】 (术语)就十八界分别三种之有对:一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三所缘有对。对者碍之义。碍有二种:一障碍之义,二拘碍之义。障碍之义者,第一之障碍有对也。以五根五境之小色为体。此十色互相障碍,如手之碍手,石之碍石,故名障碍,障碍即有对也。拘碍之义者,第二之境界有对,与第三之所缘有对也。境界有对者,六根六识之十二界与法界一分之心所法也,此十三界之法为境所拘,故名有对。境界有对也(依主释)。所缘有对者,六识及境界之七心界与法界之一分心所法也。此八界为所缘之境所拘碍,故名有对,所缘有对之依主释也。此中境界与所缘之差别有多义,玆言其一义,则以取根及心识之境一边,名为境界有对,以缘心与所之境一边,名为所缘有对云。见俱舍论二。梵Sapratigha。
【有对触】 (术语)对于增语触而言。与前五识相应之触心所也。随所依之五根有对而名。俱舍论十所谓:“眼等五触说名有对,以有对根为所依故,有对触名从所依”是也。
【有法】 (术语)对无法之语。如龟毛兔角体性都无者,谓之无法,如他之事物体用非无者,谓之有法。涅槃经十曰:“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又于因明宗之前句,名为有法,后句名为法。即前句有后句之法之义。例如声(是有法),无常(是法)合二者而名为宗。因明大疏上本曰:“初所陈唯具一义能持自体,义不殊胜,不得法名。后之所陈具足两义能持复轨,义殊胜故,独得法名。前之所陈,能有后法,复名有法。”
【有法差别相违因】 (术语)四相违之第四。有法者,宗之前名辞,差别者,其前名辞里面所含之别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凡狡黠之论法,于宗之前名辞,怀抱二种之意许,立者成立其一,希敌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陈之因,于宜关系之同品不关系,反关系于不应关系之异品,缺因之后二相,敌者因之却为无过之因,是即有法差别相违因也。亦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有法空】 (术语)见“空”条。
【有法意许】 (术语)宗之前名辞所用之语为立敌共许,然以狡黠之手段,秘有别种之意见者。四相违中,有法自相相违因与有法差别相违,敌者看破有法意许,即以立者自身之因喻破立者,立者之过误也。
【有法自相相违因】 (术语)四相违之第三。有法者,宗之前名辞,自相者,于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即谓立者所设之因,望其宗之前名辞时,缺因之后二相,故不为成立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之因,而反为可打消之之理由,遂至敌者即用其因,成立反对之宗者。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有分别】 (术语)有分别作用之意。对于无分别而言。六识中眼等五识,唯有寻伺相应之自性分别,故俱舍论二,名之为无分别,第六意识,并具散慧相应之计度分别及定散诸念之随念分别,能分别所缘之境,故名之为有分别。成唯识论七亦曰:“于彼所缘能明了取,异于眼等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有分别。”又对于无分别正体智而名其余后得等智为有分别。即缘境分别种种之差别智也。
【有分识】 (术语)阿赖耶识之异名。了义灯四本曰:“上座部分别说部,立为有分识。”
【有覆无记】 (术语)见“无记”条附录。
【有根身】 (术语)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三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有海】 (术语)指三界之生死而言。有者果报之事(果报实有,故云有),海者譬生死之无边。宝积经曰:“生死有海,苦哉痛哉。”俱舍论一曰:“由惑世间漂有海。”颂疏界品一曰:“由烦恼惑,令有情世间漂在三有死海中。”
【有后生死】 (术语)七种生死之一。见“生死”条附录。
【有记法】 (术语)善恶二法,其相显了,得记别当来之果相,故云有记法。即有可引异熟果表象之法也。见毗婆沙论五十一。
【有间】 (术语)对于无间而言。间者间杂,又间隔之义。即余心互相间杂。或有时间及空间之间隔也。往生论注上所谓有间心,选择集上所谓修杂行者,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故名有间,皆有时间间隔之意者也。
【有见】 (术语)执着于有之邪见。又云常见。智度论七曰:“有二种见:有见无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空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法华经义疏四曰:“智度论云:爱多者着有故起有见,见多者着无故起无见。又云:四见多者着有,邪见多者着无也。”法华玄赞四曰:“若有者执我后身为有,常见也。若无者执我后身为无,断见也。”又就十八界而分别有见无见。唯色界之一为有见,他皆无见也。显色形色二者,由在彼在此之差别不同,而能示现彼此之言说,言说名见,有彼之言说,故名有见。又见者眼观照根色,故名为见,色眼有见,故名有见。见俱舍论二。梵Sanidarśanaṁ。
【有脚经笥】 (人名)宋僧传十六曰:“后唐贞峻,时称有脚经笥。听俱舍论,随讲诵颂,八品六百行。”
【有教】 (术语)对空教之语。指小乘之俱舍宗,大乘之法相宗而言。一者在小乘而立诸法实有之义,一者在大乘而立唯识本有之义,依此而一者对于小乘之成实宗,一者对于大乘之三论宗,而称为有教或有宗。
【有教无人】 (术语)谓唯有教道,而实际无行证之人也。天台一家,判藏教断惑位,通教八地已上,及别教初地已上为有教无人。盖藏通别之前三教,若约于行人禀教之边言之,固为有教有人,望当教之极果而进,然自因成果满上论之,则先示之极果,恰如以空拳诳惑小儿,蒙因中被接之益,悉接入于后教,无实证当教之极果者,摩诃止观三下曰:“别教因中,有教行证人。若就果者,但有其教,无行证人。何以故?若破无明,登初地时,即是圆家初住位,非复别家初地位也。初地尚尔,何况后地后果。故知因人不到于果故,云果头无人。”是即说别教之有教无人也。维摩玄疏四,亦出藏通二教之说。
【有觉有观三昧】 (术语)三三昧之一。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昧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有结】 (术语)有者生死之果报。其可招果报之烦恼谓之结。贪瞋痴之烦恼,东缚人而使住在生死之中,故名结。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法华文名一上曰:“诸有,二十五有生处也,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
【有解】 (术语)对于空解之语。诸法有而非无之见解也。止观十下曰:“作此有解。”
【有界】 (术语)有世界之略。总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而名为有之世界。
【有句】 (术语)就有无之义立四句而分别之时,第一句曰:“有而非无”,是有句也。第二句曰:“无而非有”,是无句也。第三句曰:“亦有亦无”,是双亦句也。第四句曰:“非有非无”,是双非句也。
【有空】 (术语)森罗万象历然谓之有。其实体空虚谓之空。
【有空不二】 (术语)谓有相为空性,而空性亦为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有空不二】(术语)言有相是空性,而空性是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空中三时】 (术语)法相宗分佛一代之教法为有空中之三教,谓佛,最初为破凡夫外道之我执,说阿含经等,示法有我无之理,次为破彼法执,说般若经等,示诸法皆空之理,终为破有空之二执,说解深密经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此为大乘之至诚。依之而言初时之说为有教,第二时为空教,第三时为中道教。见唯识述记一本,了义灯一本。
【有愧】 (术语)梵云地底迦,译曰有愧。于己所作有愧心也。遗教经曰:“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有量】 (术语)对无量之语。谓事物之有限极也。
【有量诸相】 (术语)凡实体为绝待,故为无彼此之限量者,然有为之事相,则必不得无彼此之限量,此谓之有量诸相。即世间一切之事物,尽有限量,故是一事相,而非实体,体者,一味平等无限绝待也。赞阿弥陀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智度论八十二曰:“有相有量为粗,无相无量为细。”
【有灵】 (术语)有灵魂者。犹言有情。唯识枢要上本曰:“有灵之类,谁不怀钦。”
【有流】 (术语)有者,三界之果报。流者,四种之惑。三界之果报实有,故云有。四种之惑使人漂没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一见流、二欲流、三有流(与今之有流异)、四无明流也。止观一下曰:“横截死海,超度有流。”辅行一之四曰:“有谓三有,流谓四流。于此三处,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为此四法,漂溺不息,故名为流。见流,三界欲也。欲流,欲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有流,上二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无明流,三界痴也。”又四流中之见流。见“四流”条。
【有漏】 (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
【有漏禅】 (术语)对于无漏禅而言。即不依四真谛等,但依厌下欣上有漏之六行观而修之禅定也。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定是也。
【有漏道】 (术语)招人天三界果报之行法,谓之有漏道。可成就涅槃果之道,谓之无漏道。以三界尽为有漏,而涅槃为无漏也。
【有漏断】 (术语)对于无漏断而言。以有漏道断烦恼也。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而断八地七十二之修惑也。
【有漏果】 (术语)有漏业因所招之果报也。即人间天上乃至地狱等。
【有漏行】 (术语)(一)有漏心所修之行法也。如见道以前之修行,及修道位中杂修静虑之有漏心是也。见俱舍论二十三二十四。(二)谓有漏即行也。有漏法即有为法之意。以行为造作之义,有为之异名也。
【有漏净土】 (术语)依有漏心变作之净土也。据群疑论一,谓阿弥陀佛之净土,虽由佛之无漏心变现而为无漏,然凡夫之心为有漏,故不得直生彼无漏之净土,但于佛所变之无漏净土上,由自己之有漏心,变作似无漏之净土,而往生其中云:申言之,即极乐净土者,就佛之本土而论,为无漏之净土,就凡夫之所变及受用而论,不免即为有漏之净土也。此准于唯识家之法相而判之。
【有漏路】 (术语)同于有漏道。又云迷世界。
【有漏三界】 (术语)三界者烦恼之结果,故尽为有漏。
【有漏善法】 (术语)有漏之业因有善恶,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乐果,即人天之果报。有漏之恶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报。
【有漏世界】 (杂名)即三界。为一切迷惑众生之住处。
【有漏因】 (术语)招三界果报之业因也。即五逆十恶五戒十善等。
【有漏智】 (术语)对于无漏智而言。带有漏烦恼之过,无断迷理烦恼之力之智慧也。虽观缘一切有为无为之法,然重以世俗之法为对象,故亦云世俗智。
【有轮】 (术语)有者生死之果报。即三有二十五有等之有。轮者生死之果报旋转而无停止。故譬以车轮。安乐集上曰:“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轮。”嘉祥仁王经疏三曰:“发一念菩提心故,破无始有轮。”
【有门】 (术语)四门之一。见“四门”条。
【有名无实】 (术语)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之意。即世俗之法,皆为因缘假成,如瓶车等,唯有名而无其实体也。涅槃经十三有曰:“有名无实者,如我众生,乃至旋火轮及名句等五种世法,是名世谛。”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着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
【有情居】 (术语)有情所好居住之处,谓之有情居。有九所,称为九有情居。俱舍论八曰:“前七识住,及第一有,无想有情,是名为九。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
【有情世间】 (界名)二世间之一。见“世间”条。
【有情数】 (术语)非有情数之对。谓摄于有情之类者。毗婆沙论十三于有执受之有情数(有感觉之有情数),无执受之有情数(无感觉之有情如化人),外举有情数大种因,非有情数大种因,婆沙论百三十八,由品类足,识身足之二者,解有执受,以有情数与有根及异熟生之三语为同义。
【有情缘慈】 (术语)见苦有情而起慈悲也。三种缘慈之一。
【有色】 (术语)欲界与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金刚经曰:“若有色,若无色。”天台之疏曰:“有色即欲色二界,无色即空处。”长水之刊定记四曰:“有色即以色为身,无色即以四蕴为身。”
【有色天】 (界名)色界之诸天也。
【有上士】 (术语)等觉之菩萨也。四教义十曰:“问曰:为定用金刚智断无明,为用妙觉智断无明耶?答曰:涅槃经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有身】 (术语)有六根之身相者。临济录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有胜天经】 (经名)尊者阿那律,为仙余财主说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之因果差别者。摄于中阿含经十九。
【有识】 (术语)有识者,如云有情,归敬仪中曰:“有识凡夫。”观经散善义曰:“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
【有识根身】 (术语)见“有根身”条。
【有事】 (术语)有为法之异名。俱舍论一曰:“诸有为法,谓色等五蕴,亦世路言依,有离有事等。”颂疏曰:“有事者,事是因义,有为有因故,名为有事。”
【有手】 (杂名)Hastin,象之别名。百论疏上之下曰:“象有七肢,以手胜故,从胜受名为有手。故外国人,呼象以为有手。婆沙云:佛经说信是象手,如象手能取众生数非众生数物。信能取善法,故知外国道俗,通名象为有手。”
【有所得】 (术语)执着之心。分别之心也。智度论六十曰:“有所得者,所谓以我心于诸法中取相故。”同八十三曰:“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佛藏经一曰:“有所得者,说有我人寿者命者。”探要记十曰:“爱执即生,名有所得。若执有相,是增益执,亦名常见。若执无相,是损减执,亦名断见。”涅槃经十七曰:“无所得者则名为慧,(中略)名大涅槃。”三论玄义曰:“有所得者为魔眷属,非佛弟子。”
【有所得心】 (术语)唐译仁王经上曰:“法相如是,有所得心无所得心,皆不可得。”良贲疏中二曰:“有所得者,取相之心也。无所得心者,无分别智也。”
【有所缘】 (术语)心识谓之有所缘,心识以外之物谓之无所缘。所缘者如眼识之于色,耳识之于声。心识攀缘寄托之境界也。总之,心识必有此所缘,故名有所缘。俱舍论二曰:“六识意界及法界摄诸心所法,名有所缘,能取境故。”
【有贪】 (术语)上二界之贪烦恼也。有者上二界之定,及其依身。于上二界常起定贪多于内门而转,故立此名。外道于上二界起解脱之想,故为遮之而立此名。见俱舍论十九等。梵Bhavarāga。
【有贪心】 (术语)与贪相应及贪所系属之心也。不与贪相应之余善心及无覆心,名为离贪心。见俱舍论二十六。
【有体】 (术语)对于无体之语。有实体者也。有部宗立七十五法,成实宗立八十四法,法相宗立百法,为有体之法。其中有有形之物质,有无形之心识,有因缘生之有为法,有非因缘之无为法。
【有体施设假】 (术语)于无名之法体上施设假名之谓也。自诸法实相上论之,则世间万般之事物皆是也。是二假之一。见“二假”条。
【有为】 (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ṃskṛta。
【有为功德】 (术语)涅槃之第一义谛为无为功德,其他一切因缘生之功德,谓之有为功德。仁王经上曰:“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有为果】 (术语)对于无为果而言。谓结果之自体,为为作造作之有为法者。五果中士用,增上,等流,异熟之四果是也。
【有为解脱】 (术语)对于无为解脱而言。又名无学支。即无学之胜解也。胜解为大地法之心所,故为有为,有为法之胜解起于无学之果体,故云有为解脱。见毗婆沙论二十八,俱舍论二十五。
【有为经】 (经名)诸行有为经之略称。
【有为空】 (术语)谓有为之诸法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也。十八空之一。涅槃经十六曰:“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天台之仁王经合疏中曰:“有为空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
【有为生死】 (术语)凡夫之分段生死谓之有为生死,菩萨之变易生死名为无为生死。胜鬘经曰:“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宝窟下本曰:“分段名曰有为,变易名曰无为。分段之因名为有漏,变易因名为无漏。分段果名有为,变易果为无为。对界内有漏,语界外为无漏,然实是有漏。对界内有为,名界外无为,然实是有为。”
【有为无常】 (术语)谓有为法转变无常也。华严演义钞十六下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
【有为无漏】 (术语)又作无漏有为。有为而通于无漏之法。即胜义对法,四谛中之道谛也。有二十九法。第六识心王,道共戒之无表,大善地法之十法,大地法之十法,寻,伺,得及四相是也。
【有为转变】 (术语)谓有为法生住异灭,常转变也。华严演义钞二十一曰:“杂集论云:若法有生住异灭,可名有为。”生住异灭即转变之相也。
【有无】 (术语)有法与无法也。如小乘之七十五法,大乘之百法是有法。如龟毛兔角,是无法。又有者常见,执有我有法之邪见也,无者断见,执无我无法之邪见也。即反对之遍见也。十卷楞伽经五曰:“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若知无所生,亦知无所灭。观世悉空寂,彼不堕有无。”同九曰:“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
【有无二边】 (术语)执有之边际,执无之边际,皆为邪见,故云边见。肇论曰:“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
【有无二见】 (术语)一切之邪见纳于此二见之中,自此二见生一切之邪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文句四下曰:“若有是常见,若无是断见,因此二见生六十二。”
【有无四句】 (术语)第一有句。执必有我,即常见也。第二无句。执必无我身,是断见也。第三亦句,执我身亦有亦无,是有无相违见也。第四非句。执我身非有非无,是戏论见也。见华严疏十六,三藏法数十八。
【有无邪见】 (术语)有见无见皆非中道之正见,故云邪见。
【有习】 (术语)习者习气,谓烦恼之气分。对于无明之语而云有习。
【有相】 (术语)对于无相之语,有造作之相者,有虚假之相者。大日经疏一曰:“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
【有相安乐行】 (术语)法华经安乐行品分别末世之道俗安乐修行法华之法为身,口,意,誓愿之四种而明之。南岳大师就此安乐行而立有相无相之二门,入定观念为无相安乐行。散心念诵为有相安乐行。万善同归集二曰:“南岳法华忏云: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有相行,二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劝发品具名普贤菩萨劝发品,在法华经最末,劝散心念诵者。南岳之法华忏今不传,故引万善同归集)。
【有相教】 (术语)佛成道后十二年间,说阿含经,谓之有相教。此因阿含经以诸法实有之理为本故也。见华严经疏一,三藏法数十。
【有相无相】 (术语)密教就有相无相有浅略深秘之二释。言其浅略之义,则凡夫所知色心之诸法,事相显了,心前现行,易了易知,谓之有相。诸法之体性,如幻虚伪,自性即空,无色无形,不存一相,谓之无相。言其深秘之释,则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无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故云无相,非为非色非形也。台宗圆教之圆空,妙空。毕竟空,第一空,与此第二释同。大日经供养法曰:“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解。为应彼等故,在有相说。”要略念诵经曰:“相无相甚深,少智所不能入。依无相说相,摄彼二种人。”凡密教之三本尊三密等皆有此有相无相之浅深二重也。彼宗,以无相一概为显教之浅义者,显密相对一往之义也。若于自宗言之,则尚以无相为深义,依此所引之经文可知。
【有相业】 (术语)如信有净土而念佛,求往生,是有相之作业也。往生要集下末曰:“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遍厌秽土,专求净土。”
【有相宗】 (术语)撰择集本呼法相宗为有相宗,对于所谓无相宗之三论宗而言。曰:“且如有相宗,立三时教,而判一代理教。”在彼大乘,以心外之境为无,心内之法为有故也。
【有想】 (术语)对于无想之语。对于无想天之有情,指有他思想之有情而言。无想天在色界,生于此之众生,五百大劫之间住于无心。
【有想天】 (界名)天处中,除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天,其余尽为有想也。
【有想无想】 (术语)有想与无想之有情。法华经随喜功德品曰:“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金刚经曰:“若有想,若无想。”
【有想执着】 (术语)人之感官所感知之事物,认为实有,于此寄心夺心之谓也。
【有心位】 (术语)谓心王起时。对于无心位而言。小乘萨婆多部不许二心并起,故不论六识中何者动作时名为有心位。大乘许八识俱起,七八二识恒相续而不止,故不论有无。又前五识必伴第六识而起。故唯就第六识之起不起而论有心无心。见成唯识论七。
【有性】 (术语)有出离解脱之性,谓之有性。无佛性谓之无性,即阐提也。圆觉经曰:“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圭峰之略疏下一曰:“有性者三乘性也,无性者阐提性也。非为他日回心,现已齐成佛道。”
【有学】 (术语)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第四果谓之无学。以前三果尚有可修学之道故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梵Śaikṣa。
【有学无学】 (术语)见“有学”条。法华经序品曰:“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有寻有伺】 (术语)三三摩地之一。见“三摩地”条。
【有严】 (人名)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师,名有严,退庵于栌木下,号曰栌庵。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归寂。着有大部备检,笺难,助览,或对。见稽古略四。
【有验】 (术语)成就密法而现种种之灵验也。
【有耶无耶】 (杂语)心驰于有无二边而犹豫不决定也。多以名属于欲界修所断之无覆无记邪行相之智,亦有以为孤疑之相而用之者。
【有一人】 (公案)谓寂然不动自证独悟之佛也。与赵州所谓屋里之真佛同。圆智禅师问石霜和尚曰:有一人无出入息,速道将来。霜曰:不道。圆曰:因何不道?霜曰:不将来。又问鲁祖: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住此意时如何?祖曰:有一人无出入气息。
【有因论】 (术语)立有实因而生实果是一种之邪见,谓之有因论。佛教由无生之本义破此有因论。四卷楞伽经四曰:“野马犍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有因无果】 (术语)外道四执之一。见“四执”条。
【有余】 (术语)就一切之事理而诠未究竟至极之词。对于无余而言。
【有余涅槃】 (术语)有余涅槃者,对无余涅槃而言。有余无余其解有三种:一、唯就小乘说。断一切之烦恼而绝未来生死之因者,尚余今生之果报身体,谓之有余涅槃,其人今生之果报尽而归于寂灭,谓之无余涅槃。即证得阿罗汉其身存生之间,为有余涅槃,其身死时,乃无余涅槃也。故有余涅槃者无生死之因,唯有生死之果(此前生所招之果报),无余涅槃者,无生死之因,亦无果也。又云有余依涅槃Sopādhiśeṣanirvāṇa,无余依涅槃Nirupadhiśeṣanirvāna,依者依身,身为人之所依,故名依身。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宝窟下本曰:“因亡名有余,果尽名无余。”唯识述记十末曰:“其因尽苦依未尽,异熟犹在,名有余依。依者身也,(中略)此中有余,约二乘说,以言唯有微苦依故,依谓依身。”二、唯就大乘说。变易生死之因尽,谓之有余涅槃,变易生死之果尽,而得佛之常身,谓之无余涅槃(凡夫之生死谓之分段,菩萨之生死谓之变易)。宝窟下本曰:“金刚心断变易因尽,而变易果犹存,有余累故曰有余。佛果为解脱道起,则无复因累,变易生死果亦亡,则无复果累,故名无余也。”三、就大小相对说。小乘之无余涅槃,尚有惑业苦三道之残余,故云有余,大乘之无余涅槃,究竟而无残余,故云无余。胜鬘经曰:“有有为生死,有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又曰:“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本着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宝窟下本曰:“小乘中因果尽名有余,大乘因果尽名无余。佛性论云:二乘有三种余:一烦恼余,谓无明住地。二业余,谓无漏业。三果报余,谓意生身阴。”
【有余师】 (杂名)正统以外之论师,又不列大家之学匠,皆称有余师。略云有余,或余师。又曰:有诸师或有人。又有称有余之说为有说,他之部宗为有余部者。见毗婆沙论。俱舍论等。
【有余师说】 (术语)正义之外,更为余义之人之说也。如五百阿罗汉结集大毗婆沙就一法而列种种之说。其中除正说外皆云有余师说。
【有余说】 (术语)尚存余义而非究竟至极之说也。胜鬘经曰:“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宝窟中末曰:“有余者,明义不尽,对尽理之说。”法鼓经曰:“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余说。”
【有余土】 (杂名)具云方便有余土。四土之一。如阿罗汉断三界烦恼之圣者死后所生之处。故有余土者在三界之外。然小乘之宗义,谓阿罗汉得无余涅槃。则毕竟不生,无复生所,大乘之宗义则谓阿罗汉非毕竟不生。三界之生尽,则直生界外之有余土。故彼之所谓无余涅槃,尚为有余涅槃。是大小乘之差别也。为无明未尽之人所生之土,故名有余土。天台之观经疏曰:“方便有余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言有余。”
【有余依】 (术语)二种涅槃之一。见“有余”条附录有余涅槃项。
【有余依涅槃】 (术语)即有余涅槃。
【有缘】 (术语)有缘于佛道者。观无量寿经曰:“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报恩经七曰:“佛世尊应现世间,引接有缘,有缘既尽。迁神涅槃。”
【有支】 (术语)十二支之一。唯识述记八本曰:“有谓三有,支者因义今义,即三有因,生善恶趣差别因也。”见“十二因缘”条。
【有支习气】 (术语)三种习气之一。谓为三有因之熏习气分,能招三界异熟果法之业种也。有二种。一招人天之善果者,二招三恶趣非爱之果者。成唯识论八曰:“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有执受】 (术语)如属于吾身分之四大,为己心识所执持者,谓之有执受。如身体外之事物,不然者,谓之无执受。俱舍论一曰:“声唯八种,谓有执受。或无执受,大种为因。”同二曰:“有执受者,此言何义?心心所法,共所执持,摄为依处,名有执受。”
【有主物】 (术语)谓有主之财物也。略有四种:一、三宝之物,二、人之物,三、鬼神之物,四、畜类之物。取此等有主物,则成盗罪。见行事钞中,资持记中一之四。
【有作】 (术语)对无作之语。与有相同。传通记杂钞五曰:“旧译经论云有作无作,新译经论云安立非安立。安立者有作义也,非安立者无作义也。”又有作者犹言有为,谓因缘所生之法也。
【右绕】 (术语)敬礼之一。在尊者之傍旋绕于右也。无量寿经上曰:“稽首佛足,右绕三匝。”象器笺十曰:“四分律云:客比丘于塔边,左行过,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寄归传三曰:“言旋右者,梵云钵喇特崎拏Pradakṣiṇa,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然解右绕之古义甚多,依南山,义净之意,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南山之归敬仪曰:“右绕者面西北转,右肩袒侍,向佛而恭。比见有僧,非于此法,便东回北转,此为右绕。西竺梵僧,阗聚京邑,经行旋绕,目阅其踪,并乃西回而为右绕,以顺天道,如日月焉。”是以尊者之左手为东,其右手为西者。义净之寄归传三曰:“但可依其梵本,并须杜塞人情,向右边为右绕,向左边为左绕。斯为圣制,勿致疑惑。”是亦以尊者之左手为左边,尊者之右手为右边者。然南山之感通传曰:“戒坛之举,住持之式相也。众僧说戒受戒,尽往登之,事讫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也。”此左旋也。此相违者元照解之,曰归敬仪示绕佛之仪,感通传示绕坛之义者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然诸经论,皆令右绕。古今诤论,纷纷不息。都缘不晓绕佛绕坛两仪自别。(中略)绕佛者本乎致敬,绕坛者便于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表执持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使上下而伦序。”象器笺十曰:“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二十一示万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右绕左绕由我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也。
【右绕佛塔功德经】 (经名)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一卷。唐实叉难陀译。因舍利弗之请问说绕塔之功德。
【右手】 (术语)以右手配于智慧。大日经疏三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蜜满足义。”秘藏记本曰:“右手辨一切事,故名智,金刚界也。右手五指,金刚界五智。”
【右膝着地】 (杂语)印度之敬礼法。以右膝与右指尖着于地,使右股在空。又竖左膝于上使左足跖着于地也。是亦曰互跪。归敬仪下曰:“言互跪者,左右两膝,交互跪地,此谓有所启请,悔过授受之仪也。佛法顺右,即以右膝拄地,右脮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左指拄地,使三处翘翘曲身前就,故得心有专志,请悔方极。”(三处为右膝右指左指)。同下曰:“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拄地,挺身而立者是也。”象器笺十曰:“忠曰:今人所为互跪者,右膝着地,右跖承尻,植左膝屈之,左跖蹈地,都无在空者。如此互跪,易于长跪。宁长跪可踣,互跪不可倒,翻令人疑互跪难为长跪易为之说。”法华经信解品曰:“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
【右旋】 (术语)言佛之白毫向右方旋绕也。观无量寿经曰:“眉目白毫,右旋婉转,如五须弥山。”
【鱼】 (动物)阿弥陀佛,为鱼济度人。见“阿弥陀”条。又,释迦如来修菩萨行时,尝往海中见海中鱼,巨细相吞,自没足于海,大鱼得饱,小鱼得活。此菩萨魂神化为鲸鱼之王,身长数里,时海边饥馑,人民相食,鲸鱼乃寄身海边使肉食取之,以救饥馑之民。见度无极集一,经律异相十一。
【鱼板】 (物名)本名梆,鱼形之小板。禅院之浴室悬之。
【余乘】 (仪式)乘者教法也。自宗之教法呼为宗乘,余宗之教法谓之余乘。
【于谛】 (术语)三论宗之语。于者所依之义。佛之说法为教谛,所依之二谛为于谛。是依中论诸佛依此二谛说法之文而立。二谛义上曰:“论云:诸法性空,世间颠倒,思有为世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为第一义谛。诸佛依此二谛说法,(中略)今正此一句,明依二谛说法,所依是于谛,说法是教谛也。”
【于阇罗】 (植物)木名。译曰好。翻梵语九曰:“于阇罗应云那阇罗,译曰好也。”梵Kuñjara,或谓应作干阇那。
【于遁】 (地名)即于阗。
【鱼腹儿】 (故事)阿罗汉拘罗之事也。付法藏经曰:“拘罗生婆罗门家,其母蚤亡,父更娶妻。拘罗年幼,后母瞋忿,掷诸河中。值一大鱼,即便吞食。以福缘故,犹复不死。有捕鱼师,捕得此鱼,诣市卖之。拘罗父见,即随买,持以归。以刀剖腹,儿在鱼腹出声,唱言:愿父安养,勿令伤儿。父开鱼腹,抱儿出。年渐长大,求佛出家,得阿罗汉果。”
【余甘子】 (植物)梵名,庵摩洛迦果āmraphala,毗奈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见“庵摩洛迦”条。
【鱼鼓】 (物名)木鱼之异名。鱼形之板鼓,为报知诸事而打者,因其空洞谓之鼓,为板形谓之鱼板。鱼板须似鱼形。
【余结】 (术语)残余之结使也。结使为烦恼之异名。
【鱼篮观音】 (菩萨)即马郎妇观音也。为三十三观音之一,手持鱼篮因有此名,又有水上乘大鱼之形像。宋濂鱼篮观音像赞序曰:“予按观音感应传,唐元和十二年,陕右金沙滩上,有一美艳女子,挈篮鬻鱼,人竞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经。一夕能诵普品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女辞曰:一身岂堪配众夫耶?请易金刚经。如前期。能者复居其半。女又辞,请易法华经,期以三日。唯马氏子能。女令具礼成婚。入门,女即死。死即麋烂立尽。遽瘗之。他日有僧同马氏子,启冢观之。唯黄金锁子骨存焉。僧曰:此观音示现,以化汝耳。言讫,飞而去。自是陕西多诵经者。”
【盂兰经】 (经名)盂兰盆经之略。
【盂兰盆】 (行事)Ullambana,又作乌蓝婆拏。译曰倒悬。言苦之甚者。玄音应义十三曰:“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拏,此译云倒悬。按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盛设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悬之苦,旧云盂盆是贮食之器。此言讹也。”然宗密之盂兰盆经疏曰:“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斯由尊者之亲魂沉闇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依此则盆之一字为汉语,为救倒悬之苦,盛百味于盆,供三宝,故曰盂兰盆。元照之盂兰盆疏新记上评之曰:“按应法师经音义云:梵语乌蓝婆拏,此翻倒悬,今详乌蓝即盂兰也。婆拏即今之盆也,是则三字并是梵言,但音之讹转耳。疏主且据经文安着盆中之语,故作华言解释。音义则梵言得实,疏家则一往符经,疑故两存,随人去取。”
【盂兰盆供】 (行事)当日调百味之饮食及百种之器具,供养安居告终之众僧也。供祖先之亡灵及施于饿鬼,非本意也。云栖之正讹集曰:“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会】 (行事)佛弟子目连尊者,见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问救法于佛。佛教于每年七月十五日(僧安居竟之日),以百种供物供三宝。请其威,得救七世之父母。因起此法会。盂兰盆经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佛祖统纪三十三曰:“盂兰此翻解倒悬,言奉盆供于三宝福田,用以解饥虚倒悬之急。”汉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初设盂兰盆斋。
【盂兰盆经】 (经名)佛说盂兰盆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盂兰盆之缘起及修法。各家之注疏如下:盂兰盆经疏二卷,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唐宗密疏,宋元照记。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宋普观述。盂兰盆经疏孝衡钞科一卷,宋遇荣排。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二卷,宋遇荣钞,坛式附。盂兰盆经疏钞余义一卷,宋日新录,盂兰盆经新疏一卷,明智旭新疏,道昉参订。盂兰盆经疏折中疏一卷,灵耀撰。盂兰盆经略疏一卷,盂兰盆经笺注,丁福保注。
【盂兰斋】 (行事)盂兰盆斋之略。斋者,斋食,当日为盂兰盆有斋食之供养,故名斋。
【余流】 (杂语)自宗外之流义也。
【鱼母】 (譬喻)弥陀佛以念力住持极乐国土,譬之鱼母之念持其子也。净土论注上曰:“住持者,如黄鹤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迳泶不坏。”
【余念】 (术语)心于所对之境不一,念余事也。大宝积经六十八曰:“此诸众会无余念。”大法炬陀罗尼经九曰:“汝于法师应起佛想,莫作余念。”
【盂盆斋】 (行事)盂兰盆斋之略。见盂兰盆项。
【鱼山】 (地名)即渔山。一名吾山,在山东东阿县西八里,以陈思王曹植游此,感梵呗而著名。详见“渔山”条。
【鱼施饿鬼】 (行事)鱼族供养之施食会。渔夫对于平生之杀生为荐后生菩提或航海中遭难鱼族为祟,投饮食于河海施食供养也。
【于阗】 (地名)又名于殿,于填,于遁,溪丹,屈丹等。梵语瞿怚萨那Kustana,译曰地乳。今Khotan,和阗地也。离车族由尼波罗纵断西藏高原于此处建国,为大乘所行之地,东来之经典多经此地而来,西域记十二记关于此地之历史。
【鱼兔】 (譬喻)譬经文之义理。止观三曰:“得鱼兔忘筌罤。”
【鱼王贝母】 (譬喻)此二者行时,众鱼众贝悉皆附随。以譬一大烦恼起,众惑随之而起。止观五下曰:“鱼王贝母,众使具足。”
【余习】 (术语)又曰残习,余气,习气。既断烦恼,犹存残余之习气也。二乘不能断此余习,独佛断之。唐华严经二曰:“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智度论二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烟烧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余习,难陀淫欲余习,毕陵伽婆蹉慢余习,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余蕴】 (术语)余者残余,蕴者五蕴,谓已脱分段五蕴,而余未变易五蕴之菩萨身,又言最后身之二乘及菩萨。
【于遮那摩罗】 (人名)妃名。译曰金鬘,阿育经四曰:“于遮那翻金,摩罗翻鬘。”于为干之误。梵Kāṁcana-mālā。
【余执】 (术语)残留于心而不离之执念也。
【禺中】 (术语)巳时。即今之午前十时也。说文曰:“日在巳曰禺中。”天台取华严经日出三照之文,配于五时教以第四之般若时定为禺中时之教。
【鱼子】 (譬喻)因多而果之成熟者少,譬之鱼之子。智度论四曰:“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又佛念众生,譬之鱼母之念鱼子。智度论三十七曰:“以佛念故,而不堕落。譬如鱼子母,念则得生,不念则坏。”
【余宗】 (杂语)由自己之宗而指称他宗也。
【愚痴】 (术语)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译曰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八十六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名痴。”华严大疏钞二十曰:“迷于四谛,皆曰愚痴。”
【愚痴斋】 (人名)洞山良价,临命终时设僧斋名为愚痴斋,以诫弟子之恋情也。传灯录十五(良价传)曰:“唐咸通十年三月,命剃发披衣,令击钟,俨然坐化。时大众号恸移晷,师忽开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乃召主事僧,令办愚痴斋一中,盖责其恋情也,众犹恋慕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备,师亦随斋毕,曰:僧家勿事大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至八日,浴讫,端坐长往。”
【逾阇】 (地名)Ayodhyā,阿逾阇之略,弥勒菩萨自天降说瑜伽论之大讲堂。即在此国。可洪音义二曰:“逾阇国名,阿逾阇国此云不可战。”
【逾阇那】 (杂语)Yojana,见“由旬”条。
【愚钝】 (杂语)心愚根性钝者。行事钞中之四曰:“若论事忏,属彼愚钝。”文类曰:“凡小易修真教,愚钝易往捷径。”
【愚钝物】 (杂语)吐罗难陀比丘尼骂迦叶尊者为愚钝物。毗奈耶杂事三十一曰:“吐罗难陀苾刍尼,从外而来,欲入住处,遇河水泛溢,见迦摄波在板桥上。吐罗难陀作是念:此愚钝物,今可治之。速往桥边,用力蹋板。时迦摄波,遂即落河,衣服并湿,钵沈水底,锡杖随流。迦摄波曰:姊妹汝无过犯,乃是具寿阿难陀,作斯过失,强请世尊,度如斯类恶行之女。”
【愚法】 (术语)小乘二类之一。声闻缘觉二种之小乘,单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者。谓为愚法小乘。一旦虽取小果。然解大乘之理。遂回心向大者,谓为不愚法小乘。大乘义章十七末曰:“小中有二种人:一愚法人,执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解大,名不愚法人。”冠注五教章上之三曰:“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前一即愚法二乘,后一即别教一乘。”义苑曰:“具云愚法小乘,谓愚于法空故,此是大乘贬斥为名故。”
【愚法二乘】 (术语)与愚法同。见愚法条。
【渔梵】 (杂名)见“渔山”条。
【愚夫】 (杂语)梵曰婆罗Bāla,译愚夫。言愚痴之凡夫也。新译仁王经中曰:“愚夫垢识,染着虚妄。”唯识枢要上本曰:“梵云婆罗,此云愚夫,本错云缚罗,乃言毛道。”
【愚夫所行禅】 (术语)四种禅之一。谓二乘之人及外道观无我之性,无常,不净之相等。
【瑜伽】 (术语)Yoga,一作瑜誐。男声呼曰瑜伽,女声呼曰瑜祇Yogin,与物相应之义(瑜祇Yogin为瑜伽Yoga之修行者,其体声第一格为Yogi女声为Yogini此解及末出大日经疏之解有疑)。相应有五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此中显宗多取理相应之义,瑜伽唯识之瑜伽是也。密教取行相应之义,瑜伽三密之瑜伽是也。唯识述记二本曰:“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也。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大日经疏二曰:“瑜伽释为相应,若以女声呼之则曰瑜祇,所谓相应者即是观行应理之人也。”即身义曰:“瑜伽者翻云相应,相应涉入,即是即义。”
【瑜伽阿阇梨】 (术语)Yogācārya,又称见谛阿阇梨。三密相应,照见真谛之初地以上阿阇梨也。
【瑜伽成就】 (术语)三密相应之行法成就也。
【瑜伽大教王】 (菩萨)称金刚界之诸经。大教王经上曰:“我今归命礼,瑜伽大教王,开演一佛乘,如来三密藏。”
【瑜伽大教王经】 (经名)五卷,赵宋法贤译。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说瑜伽大教王经。即金刚界之秘法也。
【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之略名。
【瑜伽护摩仪轨】 (经名)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之略名。
【瑜伽降三世极深密法门】 (经名)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极深密法门之略名。
【瑜伽教】 (术语)密教总名。密教以三密之瑜伽为宗也。
【瑜伽羯磨】 (术语)Yogakarman,瑜伽论所明之授戒作法,法相三乘家之所相承也。授戒之作法,谓为羯磨。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释遏阿等五十字门之义。
【瑜伽经】 (经名)瑜伽大教王经之略名。又为密经之总名。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之念诵法也,观自在为莲华部之主。
【瑜伽论】 (书名)瑜伽师地论之略名。
【瑜伽论释】 (书名)瑜伽师地论释之略名。
【瑜伽密宗】 (流派)与真言宗同。
【瑜伽念珠经】 (经名)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之略名。
【瑜伽三密】 (术语)瑜伽为相应之义,三密为身口意之三业,手结印,口咒真言,意念本尊,此三密互相即,又佛之三密,涉入行者之三密,谓为相应。以此相应为观行之成就。又瑜伽师之三密也。真言之观行者,谓为瑜伽师。
【瑜伽上乘】 (术语)瑜伽为相应之义,三密之行业,相应而契于理,谓为瑜伽。此行为无上之佛乘,故曰上乘。真言教之美称也。
【瑜伽师】 (术语)观行者之总名也。瑜伽为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见“瑜伽”条。其中多取第二行瑜伽之义,观行即禅定相应之人,名为瑜伽师。又此名虽通于显密二教。然多以名密教之观行者。盖总即别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瑜伽之师即依士释。师有瑜伽名瑜伽师,即有财释。”圆觉大钞七本曰:“瑜伽者,此云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谓一与境,二与行,三与理,四与果,五与机相应也。虽有多说,今唯以禅定为相应也。师者即观行人,是师之称,如云禅师。”俱舍光记业品一曰:“瑜伽师,即观行者异名也。”梵Yogācārya。
【瑜伽师地论】 (书名)梵名Yogāoāryabhāmi-śāstra,百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三乘之行人,谓为瑜伽师。瑜伽师所依所行之境界有十七聚,谓为瑜伽师地,瑜伽师之地也。此论明瑜伽师所行之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者,第一五识身相应地乃至第十七无余依地也。玄应音义二十二曰:“瑜伽,此译云相应。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相应。境谓一切所缘境,此境与心相应,故名境相应。行谓一切行,此行与理相应,故名行相应。果谓三乘圣果,此果位中诸功德更相符顺,故名果相应。师地,师谓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众生,故名瑜伽师。师谓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旧经中言观行人者也。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即十七地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无着菩萨自阿逾陀国讲堂升夜摩天受于弥勒菩萨,昼日为大众宣说者。本论之著述如下:瑜伽论略纂十六卷,唐窥基撰。瑜伽论劫章颂一卷,唐窥基撰。瑜伽伦记四十八卷(或作二十四卷),唐遁伦集撰。
【瑜伽师地论释】 (书名)一卷,最胜子菩萨等造,唐玄奘译。释瑜伽师地之名义,略释十七地之名义。
【瑜伽唯识】 (术语)瑜伽论与唯识论也。即印度之空宗有宗。
【瑜伽我】 (术语)大日经所说,三十种外道之一。
【瑜伽像】 (图像)修真言瑜伽经者观想之尊像也。瑜祇经曰:“若作曼荼罗,及画瑜伽像。”
【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之略名。
【瑜伽瑜祇经】 (经名)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之略名。
【瑜伽宗】 (流派)密教之总名也。又别谓密教中之大日宗。大日经所说胎藏部之真言是也。以与金刚部之金刚顶宗相对。菩提心论心钞上曰:“瑜伽大日经宗通名也。谓大日经等也。此经疏中指大日经云此瑜伽宗故。”又支那之法相宗在印度名为瑜伽宗。寄归传一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则瑜伽。”
【瑜伽座】 (物名)修瑜伽行者之座床也。大疏八曰:“住瑜伽座以五轮字持身。”大日经七持诵法则品曰:“阿字遍金色,用作金刚轮。加持下体,说为瑜伽座。”
【瑜干驮罗】 (杂名)Yugaṁdhara,又作由犍陀罗,瑜健达罗,由干陀罗,游犍陀罗,逾健达罗。七金山之第一。译曰双持。山有二道。故名。玄应音义一曰:“由干,大论作犍陀罗山,此译云由犍者双。陀罗者持,名双持山也。”同二十四曰:“特健达罗,旧言由干陀罗山,此云持双山。言此山峰有二陇道,因以名之。”俱舍光记十一曰:“此云持双,此山顶上有二道,犹以如车迹。山持二迹,故名持双。”瑜伽略纂一曰:“七金山者,一瑜健驮罗,此云持双山。顶有两棱故。”华严疏钞三十九曰:“此云双持,回文即云持双也。”
【愚惑】 (杂语)心愚而迷于理者。无量寿经下曰:“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
【瑜珈僧】 (杂名)应赴僧也。禅宗记曰:“禅僧衣褐,讲僧衣红,瑜珈僧衣葱白。”
【逾健达罗】 (地名)天竺山名。华言双迹。此山之峰。有二陇道似车迹。故名。见翻译名义集。
【瑜金】 (术语)佛灭后小乘之分派,譬之折金杖也。见“金杖”条。
【逾捺野经】 (经名)萨钵夜酥里瑜捺野经之略名。
【瑜祇】 (术语)Yogin,一作瑜岐,瑜祁。梵语瑜伽Yoga,译为相应。与理相应之法体之称也,因而有瑜祇(即瑜伽)人师之称。唯识述记二本曰:“若言瑜祇,即观行者,是师之称。”慧琳音义三十一曰:“瑜祁,观行入定相应者也。经作祇,误也。”同四十二曰:“瑜岐,唐云相应也。瑜祇瑜伽亦同此释。”
【瑜祇灌顶】 (修法)日本东密一流,于金胎两部灌顶外,由瑜祇经别立灌顶法,谓之瑜祇灌顶。谓两部之灌顶为金胎二、瑜祇灌顶为金胎不二。因而为五种三昧中第五三昧耶之秘密灌顶。是与日本台密于两部外,立两部不二之苏悉地灌顶相似。又为以心灌顶之别称。瑜祇经内作业灌顶品,明以心灌顶,亦明手印灌顶。经所谓“置华于印中,令散彼支分。随华所堕处,行人而尊奉。教彼本明印,令共作成就”是也。
【瑜祇经】 (经名)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之略名。
【愚僧】 (杂语)斥指愚昧之出家者而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不学愚僧,传为口实。”通鉴唐纪七曰:“愚僧矫诈,皆云由佛。”今为自称之语。
【渔山】 (地名)又作鱼山。地名。魏曹植在此处始制梵呗。因而梵呗谓之渔呗渔梵等。玄赞四曰:“陈思王登渔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谷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故今俗中,谓之渔梵。冥会西域三契七声闻俱胝耳等所作法也。”文句记五中曰:“按梁宣验记云:陈思王,姓曹名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十岁善文艺,私制转七声。植曾游渔山,于岩谷间,闻诵经声,远谷流美,乃效之而制其声,如贤愚经铃声比丘缘。”西征记曰:“鱼山此临河,在济州。”
【逾缮那】 (杂语)又作喻缮那,旧称由旬。见“由旬”条。
【愚童】 (譬喻)以喻不知因果之道理。而惑溺于生死之凡夫也。大日经一曰:“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执着我名我有,分别无量我分。”大日经疏一曰:“萨埵略有三种:一者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谛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着三界,坚执不舍,故以为名。”
【愚童持斋心】 (术语)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二。谓凡夫信世间因果之道理,知持斋之为善而行之也。持斋者不过中食之法(过正午不为食),以之为善道者,为印度古来之风俗,无异于此方所谓仁义之道。因而以之为人乘之住心。大日经一曰:“愚童凡夫类,犹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彼思惟此少分,发起欢喜,数数修习。秘密主,是初种子善业发生。复以此为因,于六斋日,施与父母男女亲戚,是第二芽种。复以此施,授与非亲戚者,是第三疱种。复以此施,与器量高德者,是第四叶种。复以此施,欢喜授与伎乐人等,及献尊宿,是第五敷华,复以此施,发亲爱心供养之,是第六成果。”秘藏宝钥上曰:“愚童持斋心,由外因缘,忽思节食,施心萌心,如谷遇缘。”俱舍光记十四曰:“西方国俗,断食名斋。”
【揄旬】 (杂语)见“由旬”条。
【瑜遮那讲堂】 (堂塔)在阿瑜遮国Ayodhyā,之寺院。往昔弥勒菩萨自都率天下说瑜伽论等五部大论之堂。
【俣[口*皿]野】 (杂名)诸天名。见慧琳音义三十五。
【雨宝】 (譬喻)妙法之德譬如宝也。
【雨宝经】 (经名)佛说持世陀罗尼经之异名。
【雨宝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雨宝陀罗尼经,一卷。唐不空译。与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皆为佛说持世陀罗尼经之异译。
【语表业】 (术语)无表业之外,有身表业语表业。人之言语乃以一种意思表示于人之作业,故谓之语表业。俱舍论十三曰:“语表业体谓即言声。”唯识述记二本曰:“语谓语言,此能表了所欲说义,故名为语表。”
【语等】 (术语)四等之一。诸佛之言音为同等无二不增不减者。见楞伽经三。
【与夺】 (术语)论评教义,褒而取之,谓之与。贬而斥之,谓之夺。四教仪集注上曰:“约教别与,约教通夺。”
【语梵】 (术语)如来三密中之语密及梵轮也。梵轮为法轮之异名。梵为清净之义。
【与果】 (术语)对于取果之称。为所生之法种因,谓之取果。正于所生之法与以力使之生,谓之与果。俱舍论六曰:“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
【伛和】 (杂语)见“沤和拘舍罗”条。
【伛和拘舍罗】 (杂语)见“沤和拘舍罗”条。
【雨花】 (杂语)又作雨华。大同坊云花寺,大历初,僧俨讲经,天雨花,至地咫尺而灭。夜有光烛室。敕改为云华。见酉阳杂俎。
【雨花台】 (地名)在江苏江宁县南。据冈阜最高处。遥瞰大江。俯临城市。为金陵扼要之地。相传梁武帝时。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故名。
【雨华】 (术语)自天雨华也,法华经序品曰:“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无量寿经上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人,当雨珍妙华。”
【雨华瑞】 (术语)释尊将说法华经,入于三昧时,自天雨四种之华(如上所记),称之为雨华瑞。法华六瑞之第三瑞也。法华经疏二曰:“据事而言,既说非常法,致感诸天供养。(中略)约理而谈者,天者净也。四众封执之心既净故,得闻经成佛。(中略)雨四华者,正表四众成佛。”
【与力不障】 (术语)当其生而附与以力补助之,使无障碍,增上缘之一种也。
【庾岭】 (地名)在广东省。六祖至此放置衣钵。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广东南雄府曰:“大庾岭在府城北八十里,汉兵击吕嘉,有禅将姓庾者戍此,故名。以其多梅亦曰梅岭。(中略)六祖塔在大庾岭上。”祖庭事苑三曰:“六祖卢行者,自密授衣法,是夜潜遁。有道明者,与数十人蹑迹而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祖乃置衣钵于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明举之如山不动。”
【语录】 (杂语)禅祖之语要,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之,侍者小师随而笔录者,名为语录。宋儒讲学,门弟子记其言论,亦袭是称,如上蔡语录之类。大抵以白话叙述。别为一格。
【语路】 (杂语)临济录曰:“学人拈出个机权语路,向善知识口角头。”
【语轮境界】 (术语)称佛之陀罗尼身境界。是百光遍照真言字所成也。大日经六曰:“佛言:秘密主,观我语轮境界广长,遍至无量世界,清净门。”义释十三曰:“汝可观我语轮,谓即观佛陀罗尼身字轮境界也。”
【雨曼陀罗华】 (杂语)法之奇瑞。自天降曼陀罗华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佛说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与么】 (杂语)俗语,指物之辞也。祖庭事苑一曰:“与么指辞也。”
【语密】 (术语)如来三密之一。佛之言语为神变不思议者。
【语菩萨】 (杂名)维摩为西方之语菩萨。以无语即语之故也。
【雨期】 (杂语)谓夏三月也,见“安居”条。
【雨乞】 (杂语)旱时,依修法乞降雨也。又曰请雨,或曰祈雨。古自印度行之,海龙王经,大云经请雨品,大云轮请雨经等说此法。皆请龙王,又诵孔雀王经。支那日本广行之。
【语善】 (术语)见“七善”条。
【雨势经】 (经名)佛为雨势大臣说七不衰法者。摄于中阿含经三十五。
【与手低头】 (杂语)法华经方便品曰:“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即敬礼之轻者。
【语无表语】 (术语)言语使某作业发动于口时,同时招感他日果报之原因,薰发于自己之身内。其被薰发者,无形无象,无他可表示者,故曰语无表。见业条。
【语言音声欲】 (术语)见“六欲”条。
【语业】 (术语)三业之一。言语之作业。有善有恶。妄言绮语等为恶语业,爱语实语等为善语业。
【与欲】 (术语)见“欲法”条。
【与愿手】 (术语)结与愿印之手相也。
【与愿印】 (印相)又曰施愿印,满愿印。仰掌舒五指而向下,流注如意宝或甘露水之相也。为宝生如来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等本誓之标帜。求闻持法曰:“右手复作与诸愿印,五指下垂,现掌向外,是与愿印相。”摄真实经曰:“第三结施诸愿印,舒右五指仰掌,想从五指间雨如意宝珠,众生一切诸乐皆令圆满,是印名为能令圆满一切众生所爱乐印。”大日经疏十六曰:“与愿手,舒指仰掌向下流注甘露水。”梵Varadamudrā。
【与愿印与施无畏印】 (杂语)或以为别,或以为同。见施无畏印条。
【雨众】 (流派)Vārṣya,数论派之别称。唯识述记一末曰:“有外道名劫比罗,古云迦毗罗,讹也。此云黄赤,鬓发面色,并黄色故。今西方贵婆罗门种,皆黄赤色也。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其后弟子之中上首,如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里沙,此翻为雨,雨时生故,即以为名。其雨徒党,名雨众外道。”见“数论”条。
【雨众三德】 (术语)数论派立二十五谛。其第一曰自性冥谛。此有萨埵,剌阇?答摩之三德。见“三德”条。
【欲】 (术语)梵语剌者Rajas,希求之义,希求尘境也。唯识论五曰:“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俱舍论四曰:“欲谓希求所作事业。”大乘义章二曰:“于缘欲受称欲。”同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释氏要览下曰:“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梵语杂名曰:“欲,剌者。”
【欲爱】 (术语)菩萨喜乐正法,谓之法爱,凡夫贪爱五欲之境,谓之欲爱,又欲界之贪爱也。对于色爱而言。楞严经一曰:“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欲爱住地】 (术语)见“五住地”条。【欲爱住地】(术语)五住地惑之一。总称属于欲界之一切思惑,思惑之中,爱惑最重,故云欲爱住地。
【欲暴流】 (术语)四暴流之一。见“瀑流”条。
【郁鞞罗】 (地名)Uruvilvā,河名。译曰过时。见翻梵语。同于优娄频螺。本为苦行林之村名。以流其村故,又为河名也。
【郁鞞罗尼连禅】 (地名)河名。译曰大时不受。见翻梵语。即优娄频螺村之尼连禅河。世尊成道前,舍苦行而沐浴之河也。
【郁钵罗华比丘尼】 (人名)即华色比丘尼也。见“华色”条及莲华女条。
【郁波罗槃尼柯】 (人名)比丘尼名。阿育王经三曰:“郁波罗翻青,槃尼柯翻色。”智度论十三曰:“郁钵罗华。”梵Utpalavarṇikā。
【郁波尸】 (人名)Upāśi,女名。译曰自在。见慧琳音义二十五。
【郁曾伽】 (杂语)Ucchaṅga,数名。译曰数千万百。见本行集经十二。
【欲尘】 (术语)五欲污身如尘坌,故云尘,又欲者六欲,尘者五尘。无量义经曰:“微渧先堕,以淹欲尘。”智度论十七曰:“禅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俱舍光记十一曰:“喜林苑极妙欲尘,殊类皆集。”
【欲吃多】 (杂语)Yukta,译曰冥符,契合之义。演密钞七曰:“梵云欲吃多,冥符义。”
【郁持】 (杂名)Udaka,又作郁持迦,忧陀伽,乌娜迦等。水之别名。涅槃经十三曰:“随其种类,说言其水。或言波尼,或言郁持,或言[沙/米]利蓝。”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郁持东天竺人,呼水名也。”玄应音义二曰:“郁持迦此水之一异名也。”翻梵语九曰:“郁持应云忧陀伽,译曰水也。”梵语杂名曰:“乌娜迦。”案持者特之误也。
【浴池】 (杂语)为浴身所设之池塘也。印度为热国,故处处设之,以供澡浴之用。如东土之浴室。法华经曰:“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郁持迦】 (杂语)与郁持同。
【郁怛罗究琉】 (界名)见“郁多罗究留”条。
【郁怛罗越】 (界名)见“郁多罗究留”条。
【郁单曰】 (界名)见“郁多罗究留”条。
【郁单越】 (界名)见“郁多罗究留”条。
【郁低迦】 (人名)见郁底迦项。
【育抵华】 (植物)育抵Yuktā者梵名。译言相应。大方等大集经三所谓“复散诸华,谓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乃至须曼那华,育抵华”是也。
【郁底迦】 (人名)梵名Uktika,又作郁胝歌,郁低迦。译曰能说。佛在世之外道,尝诣佛所,问世间有边无边等四句。见杂阿含经三十四。
【玉牒】 (术语)佛典也。因明大疏一曰:“金容映梦,玉牒晖晨。”
【郁多】 (衣服)同郁多罗僧。七条衣也。玄应音义十二曰:“郁多,于六反,或作郁多。七条衣也。”郁多罗僧伽之略。见“郁多罗僧”条。
【郁多罗】 (人名)又作优多梨。仙人名。释迦之本生,尝于过去住波罗捺国,求正道之念深,自剥身皮为纸,折取身骨为笔,以血和墨,听受书写婆罗门所诵之颂偈。见贤愚经一,菩萨本行经下。
【郁多罗迦神】 (神名)天竺雪山神也。有禅法拥护之誓。梵Uttaraka。
【郁多罗鸠留】 (地名)北大洲名。见“郁多罗究留”条。
【郁多罗究留】 (界名)Uttarakuru,又作郁多罗鸠娄、郁多罗拘楼、郁多罗鸠留、郁怛罗究琉、郁怛罗越、郁单越、郁单曰、殟怛罗句嚧、殟怛罗矩噜、北拘卢、拘卢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玄应音义十二曰:“郁单越或言郁怛罗越,或言郁多罗拘楼,或言郁多罗鸠留,正言郁怛罗究琉,此译言高上作,谓高上于余方也。亦言胜,鸠琉此云作,亦云姓也。不详何义立名。”同十八曰:“郁单曰,或言郁怛罗越。”同二十四曰:“俱卢洲此云上胜,亦云胜生。旧经中作郁单越。”华严疏钞十三上曰:“郁单越,此云胜生。以定寿千岁衣食自然故。”起世因本经二曰:“有何因缘,说彼名曰郁多罗究留洲?诸此丘,其郁多罗究留洲,于四天下,比余三洲,最上最妙最胜彼,故说郁多罗究留洲。郁多罗究留洲,隋言上作。”慧苑音义上曰:“郁单越。具正云:殟怛罗句嚧。言殟怛罗者。此云上也,胜也。句嚧所作也。谓彼洲人,于所作事,皆无我所,胜余三洲故也。”西域记一曰:“北拘卢洲,旧曰郁单越,又曰鸠楼,讹也。”慧琳音义一曰:“殟怛罗矩嚧,此译为高胜。常受乐胜故为名。古郁单越Uttravatti,或郁拘楼。”
【郁多罗鸠娄】 (界名)见郁多罗究留项。
【郁多罗拘楼】 (界名)见郁多罗究留项。
【郁多罗僧】 (衣服)Uttarāsaṅga,又作嗢多罗僧,优多罗僧,郁多罗僧伽,嗢怛罗僧伽等。袈裟名。三衣之一。译曰上衣。玄应音义十四曰:“郁多罗僧,或云郁多罗僧伽,或云优多罗僧,或作沤多罗僧亦犹梵言讹转耳,此译云上着衣也。着谓与身相合,言于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以名焉。或云覆左肩衣。”慧琳音义十五曰:“郁多罗伽,梵语僧衣名也。即七条袈裟,是三衣之中常服衣也,亦名上衣。”瑜伽论二十五曰:“嗢怛罗僧伽。”【郁多罗僧】(衣服)郁多罗僧伽之略。见“郁多罗僧”条。
【郁多罗僧伽】 (衣服)Uttarāsanga,上衣,大衣,七条衣也。饰宗记五末曰:“郁多罗僧伽,译云上着衣也。言于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也。”见“郁多罗僧”条。
【郁多摩】 (杂语)Uttama,译曰明。金光经之明。见金光明经玄义(郁多摩译曰最胜,非明之梵语,古来谓为金光明之明者,非也)。
【欲法】 (术语)凡于僧中说戒授戒等法事,己有事缘,不能出席而于此法事随喜共欲其事之希望,名为欲,此欲意授他出席之比丘谓之与欲,其比丘受彼委托,谓之受欲。出僧中而说之,谓之说欲。
【浴佛】 (行事)与灌佛同。西天于平常行之。中日诸宗于四月八日之佛生日行之。禅家更于十二月八日之佛成道日行之。后汉书陶谦传曰:“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荆楚岁时记曰:“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各设会,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吴志刘繇传曰:“笮融督广陵彭城,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宋书刘敬宣传曰:“八岁丧母。四月八日,敬宣见众人灌佛,乃下头上金镜以为母灌。因悲泣不自胜。”僧史略上曰:“浴佛者,唐义净三藏躬游西域,见印度每日禺中,维那鸣钟,寺庭取铜石等像,于盘内磨香或泥,灌水以叠揩之。举两指灌水于自顶之上,谓之吉祥之水,冀求胜利焉。问:浴佛表何?通曰:象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也。然彼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热,僧既频浴,佛亦勤灌耳。东夏尚腊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为佛生日也。”参照“灌佛”条。
【玉佛】 (杂名)续通考曰:“元丞相伯颜尝至于阗国,凿井得一玉佛,高三四尺,色如截肪,照之可见筋骨脉络。”
【浴佛功德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说浴佛之方规及功德。
【浴佛会】 (行事)与灌佛会同。
【欲缚】 (术语)五欲四缚也。
【狱缚】 (杂语)为三界之牢狱所缚也。马鸣传曰:“三界狱缚无一可乐。”
【郁伽陀达磨菩萨】 (菩萨)Udgataḍharma,菩萨名。译曰法盛。智度论九十七曰:“郁伽陀秦言盛,达摩秦言法。此菩萨在众香城中,为众生随意说法,令众生广种善根,故号法盛。”
【郁伽支罗】 (地名)所在不明。
【郁伽支罗经】 (经名)佛游郁伽支罗说法要者。摄入中阿含经十八。巴Ukkacelā。
【欲钩】 (术语)菩萨以爱欲牵人遂济度之,欲犹如钩。维摩经佛道品曰:“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金光明文句二曰:“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屑出屑,将声止声。”
【浴鼓】 (物名)禅林报浴时之鼓也。
【欲海】 (譬喻)爱欲之深广譬如海也。元照弥陀经疏下曰:“未成之佛久沈欲海,杳无出期。”温子升文曰:“漂沦欲海。”梁武帝文曰:“度群迷于欲海,引含识于涅槃。”
【玉豪】 (譬喻)又作玉毫。佛之白毫相也。豪为毫之借字。慧琳音义十一曰:“玉豪,假借字也,正体从毛作毫。言玉毫者,如来眉间白毫毛也。皓白光润,犹如白玉,佛从毫相,放大光明,照十方界,故云玉毫瑞色也。”西域记张说叙曰:“玉毫流照,甘露洒于大千。金镜扬晖,薰风被于有截。”
【欲河】 (譬喻)贪欲之烦恼,令人沉没,故譬以河也。思益经一曰:“世尊谁度欲河?佛言:能舍六入者。”
【玉花】 (堂塔)宫名。唐玄奘三藏,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释门正统八曰:“显庆四年,以玉华宫为寺,追崇先帝,诏居之,于此译大般若经,涉四年,成六百卷。”
【玉华寺】 (寺名)即玉花寺。见“玉花”条。
【域怀】 (术语)域者限域也,所期之分限云域怀。又云域心。法华文句会本十曰:“原其域怀求佛。”同记曰:“言域怀者,域谓限域,期心分齐。”
【玉环】 (物名)玉制之环。千手观音之一右手所持者。其手曰玉环手。
【欲火】 (譬喻)淫欲之热情如火也。楞严经八曰:“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大集经三十八曰:“欲火入心,犹如鬼着。”
【郁迦】 (人名)Ugra,具名郁迦罗越。舍卫国长者名。译曰功德。又曰威德。见慧琳音义二十六。长者诣佛所出家,佛为说法。见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梵Ugravati。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经名)西晋竺法护译,一卷。
【郁迦长者经】 (经名)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之略。
【欲箭】 (譬喻)五欲之法害人,故譬如箭。唐华严经净行品曰:“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又(物名)欲金刚菩萨所持之箭也。欲箭者密语也,欲心与境相应,如箭之中。菩萨以大悲心钩召一切有情,使安住于佛道也。五秘密轨曰:“欲金刚以菩萨心箭钩召一切有情,安置佛道。”金刚界仪轨曰:“极喜三昧耶印,名为大悲箭,以射厌离心。”维摩经所说之欲钩,取于女性,今之欲箭取于男性。慧琳音义十曰:“欲箭,欲心与境相应,如箭之中也。”
【欲觉】 (术语)三恶觉之一。贪欲之知觉也。无量寿经上曰:“不生欲觉瞋觉害觉。”
【欲界】 (界名)梵名Kāmadhātu,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三曰:“欲界欲胜故但言欲。”
【欲界定】 (术语)欲界所属之禅定也。然欲界为散地不当有禅定,谓欲界定乃未至定之异名,是一义也。或谓欲界虽为多分散心,亦非无少分之定心,取其少分之定,故名欲界定。其定心不永续,灭去甚速,故又谓之电光定,是一义也。见七帖见闻三末。若依成实之义,则欲界有确然之禅定,能发无动智。见止观九之一。
【欲界九品惑】 (名数)见“九品惑”条。
【欲界三欲】 (名数)食欲,睡眠欲,淫欲之三欲也。
【欲界散地】 (术语)欲界之有情无定心,定心限于色界无色界之有情,故以彼云定地而名欲界为散地。
【欲界系】 (术语)分诸法为三界,系属于欲界之法,云欲界系。
【欲界诸宫殿】 (杂语)欲界有六重之天,称曰六欲天。即六欲天之宫殿也,见“六欲天”条。
【欲金刚】 (菩萨)见“五秘密”条。【欲金刚】(菩萨)金刚界理趣会中台五尊四金刚之一。密号曰意生金刚,二手捻箭,以大悲之欲箭,害二乘厌离心之深我法门也。
【郁金香】 (植物)郁金,草名。梵语,恭矩磨Kuṅkumaṁ,其花黄而香,可以为薰香。名义集三曰:“恭矩磨,此云郁金。周礼春官,郁人采取以鬯酒。说文云:郁金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郁人合而酿之,以降神也。宗庙用之。”最胜王经七曰:“郁金恭矩么。”
【欲苦】 (术语)欲界之苦患也。释门归敬仪中曰:“此凡愚少厌欲苦。”
【欲剌】 (譬喻)言五欲恼人如针之刺也。无量寿经下曰:“拔诸欲刺,以安群生。”
【欲乐】 (术语)五欲之乐也。最胜王经一曰:“以诸如来断诸欲乐,不取一法。”
【郁楞伽】 (人名)缘生论及大乘缘生论之作者。梵Ullanga。
【玉琳国师】 (人名)三十二祖传曰:“通琇号玉林,毗陵杨氏子,顺治十五年世祖章皇帝诏入禁中万善殿焚修,封大觉禅师。庚子春遣使赐紫衣,加封大觉普济禅师。其冬复诏来京,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辛丑春南还,住天目山师子正宗寺。丙辰(康熙十五年)八月顺寂,春秋六十有三,僧腊四十有四。”
【欲流】 (术语)四流之一。欲界贪瞋等之思惑也,由此思惑而流转于欲界,故名欲流。又总名三界之生死曰欲流,以是为依欲惑而得之流转也。楞严经四曰:“汝今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
【预流果】 (术语)小乘四果之第一。旧称须陀洹。译曰逆流,入流。新称窣路多阿半那Srota-āpanna,声闻乘之人,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瀑流之位。谓之逆流果。预流之流,圣道之流也。断三界之见惑已,方预参于圣者之流,谓之预流果。是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为初果。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十五心间,谓之逆流向,又曰预流向,即预流果之因道,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果为修道位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预流,梵言窣路多阿半那,此言预流。一切圣道说为流,能相续流向涅槃故。初证圣果,创参胜列,故名预流。预及也,参预也,旧言须陀洹者讹也。或言逆流,或言入流,亦云至流,皆一也。”俱舍论二十三曰:“预流者,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槃故。”
【预流向】 (术语)四向之一。预流果之因道也。见“预流果”条。
【域龙】 (人名)又曰大域龙。论师名。梵名陈那Dinnāga,新因明学之鼻祖。瑞源记一曰:“后记云:域龙者,梵语此云陈那是也。秋条记云:具存梵音。应言摩诃Mahā,陈那伽,此云大域龙。谓由菩萨德雄辩捷,而立破自在,其犹龙故。五印度域,莫敢抗者,故称曰大域龙。”案西域记十曰:“陈那,唐言童授。”慈恩传四曰:“陈那,此云授童。”原语无童授之意,误传也。见“陈那”条。
【欲漏】 (术语)三漏之一。欲界之见思二惑也。众生因欲界之见思二惑而造作诸业,漏落于欲界而不能出离,故名欲漏。
【预弥国】 (界名)阎魔王之世界也。预弥为阎魔或夜摩之讹转。十王经曰:“阎摩王国名无佛世界,亦名预弥国,亦名阎魔罗国。”梵Yami。
【欲魔】 (术语)淫欲之恶魔也。楞严经九曰:“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欲泥】 (杂语)言淫欲之秽浊如泥也。首楞严经合论曰:“淫心烦烧,名为热恼。淫事秽浊,名为欲泥。”
【郁尼沙】 (术语)见鸟瑟腻沙条。
【欲气】 (术语)淫欲之气分也。楞严经一曰:“欲气粗浊。”
【欲堑】 (譬喻)贪欲深而难越,故譬以堑。无量寿经上曰:“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欲取】 (术语)四取之一。谓贪欲之心,能取着五尘之境也。
【玉泉】 (寺名)寺名。天台智者所居。智者别传曰:“于当阳县玉泉山,而立精舍。蒙敕赐额,号为一音,重改为玉泉。其地本来荒险,神兽蛇暴。”止观一上曰:“于荆州玉泉寺一夏敷扬。”
【玉泉玉花两宗】 (流派)玉泉谓天台宗,玉花谓法相宗。出新译之经论于支那传法相宗者,玄奘师也。故就其所居谓之玉花。
【欲染】 (术语)五欲之污染真性者。法华经譬喻品曰:“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
【玉柔】 (杂名)牛肉也,言牛肉则显,故曰玉柔。出于冰揭罗童子经。
【欲如意足】 (术语)四如意足之一。
【欲色二界】 (名数)三界中之欲界与色界也,皆为天人之依处。
【郁瑟尼沙】 (术语)见鸟瑟腻沙条。
【浴圣】 (仪式)禅家洗浴圣僧像之法也。安置僧堂中央之像,总名圣僧。然其像不定,若大乘之寺安文殊,小乘之寺,安憍陈如或宾头卢或大迦叶或须菩提。见象器笺三。
【浴室】 (杂名)洗浴之室也,西土必以冷水,东土必以温水,故谓为温室。寄归传三曰:“世尊教为浴室,或作露地砖池。(中略)又洗浴者并须饥时。浴已正食,有其二益:一则身体清虚,无诸垢秽。二则痰癊消散,能餐饮食。饱食方洗,医明所讳。”义楚六帖七曰:“有部律颂云:浴室画五天使。”
【浴室安贤护菩萨像】 (杂语)禅院浴室安跋陀婆罗像者,据以水因证圆通之故事。楞严经五曰:“跋罗婆罗,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得,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僧堂清规曰:“九日,浴主于浴室鸣钟集众,于贤护大士讽经,于心经消灾等回向。”
【浴室贤护菩萨像】 (仪式)贤护菩萨,梵名跋陀婆罗。此菩萨于浴室依水之因缘而证圆通,依此因缘于浴室安置此菩萨。见“贤护”条。
【郁瘦歌逻】 (人名)婆罗门名。
【郁瘦歌逻经】 (经名)郁瘦歌逻婆罗门,说四种之奉事而立四姓之差别。佛说种种之喻。而明四姓之平等。见中阿含经。巴Eskāri。
【欲贪】 (术语)同于贪欲。于所愿无厌足之烦恼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身孰为本,欲贪为本。”法华经譬喻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楞严经四曰:“想爱固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郁昙钵】 (植物)花名。见“优昙”条。
【郁提尸】 (地名)山名。译曰远闻。探玄记十五曰:“郁提尸山。此云远闻山。谓多处远人皆闻故,即此国四周之山处也。”梵Udeśin。又译曰日出处。见翻梵语九。
【欲天】 (界名)欲界之诸天也。有六重,称曰六欲天。俱舍论八曰:“欲天者一、四天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睹史多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欲天五淫】 (杂语)欲界诸天之淫事有五事,四天王天与忉利天之众生,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夜摩天则勾抱成淫,兜率天以执手为淫,化乐天以对笑为淫,他化天以相视成淫。
【郁头】 (人名)婆罗门名。郁头蓝弗之略。
【浴头】 (职位)禅林之目。当直浴室之行者也。
【郁头蓝】 (人名)郁头蓝弗之略。
【郁头蓝弗】 (人名)Udraka Rāmaputra,涅槃经三十八曰:“郁头蓝弗。”同二十一曰:“郁陀伽。”佛本行集经二十二曰:“优陀罗罗摩子。”中阿含优陀罗经曰:“优陀罗罗摩子。”中阿含罗摩经曰:“郁陀罗罗摩子。”十轮经三曰:“嗢达洛迦。”智度论十七曰:“郁陀罗伽仙人。”同一梵语也。佛出家而问道之仙人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郁头蓝弗,此云獭戏子坐,得非想定,获五神通。飞入王宫,遂失定,徒步归山。”名义集二曰:“郁陀罗罗摩子。亦云郁头蓝弗。此云猛喜。又云极喜。”
【郁头生非想天后为飞狸】 (传说)彼欲得一旦所失之五通,于林间一心专至,当垂得时,有鸟在树上,以急鸣乱其意。舍树而至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动水声,不得禅,即生瞋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得定,生于非想天。寿八万劫终,下生而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见智度论十七,止观辅行四之二。
【郁头为女失五通】 (传说)智度论十七曰:“如郁陀罗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王宫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国法,接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
【郁陀伽】 (人名)仙人名。涅槃经二十一曰:“夜半逾城,至郁陀伽阿罗罗等大仙人所。”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郁陀伽,古音云胜也。亦名盛也。”见“郁头蓝弗”条。
【郁陀罗伽】 (人名)见“郁头蓝弗”条。
【郁陀罗罗摩】 (人名)见“郁头蓝弗”条。
【郁陀那】 (术语)见“忧陀那”条。
【欲无减】 (术语)十八不共佛法之一。谓济度众生无厌足也。
【玉呬耶经】 (经名)蕤呬耶经之异名。
【欲想】 (术语)三恶想之一。思财想色之思想也。无量寿经上曰:“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浴像】 (仪式)洗浴佛像也。即灌佛。见灌佛及浴佛条。
【浴像功德经】 (经名)一卷,唐宝思惟译。
【浴像经】 (经名)浴像功德经之略称。
【浴像仪轨】 (书名)新集浴像仪轨之略名。
【欲邪行】 (术语)五戒之一。淫欲之邪行也。见俱舍论十六。
【欲心】 (术语)贪欲之心也。月上女经上曰:“有欲心者无解脱。”
【域心】 (术语)同于域怀。
【欲性】 (术语)众生种种之欲望为其本性。佛说法必随此欲性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
【玉耶】 (人名)给孤独长者儿妇之名。
【玉耶经】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与上经同本异译。
【玉耶女经】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佛对玉耶女说女人十恶五善三恶之法,分别七种之妇。玉耶女闻教悔过,为授十戒。
【欲油】 (修法)欢喜天之法有浴油之式。见“欢喜天”条。
【欲有】 (术语)三有之一。欲界之业因果报存在实有也。
【郁庾伽波罗】 (异类)夜叉名。译曰勤守。见梁译孔雀王咒经下。又作温独伽波罗。译曰勇进勤护。见唐译大孔雀王咒经中。梵Udyoga-pāla。
【郁郁黄花】 (杂语)秦道生法师之语。言草木尽具佛性,而述一真法界之理。祖庭事苑五曰:“道生法师说:无情亦有佛性。乃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中略)禅客问南阳国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师曰:此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不出法,岂非法身乎。又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色,岂非般若乎。”
【浴主】 (职位)又曰知浴。同浴室之僧也。
【狱卒】 (术语)在地狱之内,现种种可畏之形,以种种之苦具,残害罪人者。然是非实之有情,则于罪人之业力而见之如有情也。俱舍论十一曰:“诸地狱卒是有情不?有说非情如何动作?有情业力,如成劫风,若尔云何?通彼大德法善现说:如彼颂言,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欣悦,死作琰魔卒。琰魔王使诸逻刹婆,掷诸有情置地狱者,名琰魔卒。是实有情,非地狱中害有情者,故地狱卒非实有情。”
【喻】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在因之次而助因使宗成立者。以既知之事实为喻。作推定未知事实之用。
【寓钱】 (物名)以纸作钱形寓钱之意者。即纸钱也。见“纸钱”条。
【喻体】 (术语)见“喻依”条。
【喻依】 (术语)因明之喻法,分喻依喻体之二义,欲喻之义理为喻体,其喻体之所依为喻依,例如瓶为喻依,瓶上所作无常之义为喻体。喻法所取者为喻体,而非为喻依也。因明大疏上曰:“瓶等喻依。”又曰:“如空等,此举喻依以彰喻体。”
【寓宗】 (术语)寄寓他宗之宗旨。如俱舍宗寓于法相宗,成实宗寓于三论宗是也。
【豫修】 (术语)与逆修同。豫修死后之佛事也。见逆修条。
【豫修斋】 (仪式)为豫修请僧供斋也。
【燠】 (术语)又作炮,奥。悉昙十二母音之第十也。
【醧忘台】 (传说)若禽兽鱼虫过千百等劫,受报满后,判发西大洲为男为女者,即交醧忘台下。共台居十殿冥王殿前六桥之外。甚高大。四围廊房一百零八间。向东甬道仅阔一尺四寸。孟婆神设盏于此。使人饮汤,以忘前生之事。
【鬻香长者】 (人名)华严经入法界品曰:“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广大。有鬻香长者,名优钵罗华。”
【鸳班】 (杂语)凡讽经,面面相看而对立,谓之鸳班。
【蜎飞蠕动】 (杂名)蜎飞者飞虫也。蠕动者蛆虫也。过度人道经曰:“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龙舒净土文二曰:“蜎飞谓微细飞虫也,蠕动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
【冤亲】 (杂语)冤谓怨家,亲谓亲爱者。五灯会元曰:“佛教慈悲,冤亲平等。”
【冤亲平等心】 (术语)见“七种忏悔心”条。
【冤习因】 (术语)见“因”条附录十因十果项。
【缘】 (术语)Pratyaya,攀缘之义。人之心识,攀缘于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之,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之。因而心识为能缘,其境界为所缘,其心识向境界而动之作用,谓之缘。即心攀缘境界也。缘为心对于境之作用,易言之,则为心之虑知。故常曰缘虑,示缘即虑知也。成唯识论一曰:“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又由藉之义。依藉于他者。大乘义章三本曰:“缘者由藉之义,缘别不同,故分为四:一者因缘,二者次第缘,三者缘缘,四者增上缘。”
【圆板】 (物名)圆形之钟板也,可以打击者。
【缘本致经】 (经名)佛说缘本致经。一卷,失译。与佛说本相倚致经皆为中阿含本际经之别出。说善恶诸法,皆次第缘生者。本者因之义。致者生之义。
【缘变】 (术语)对于生变而言。谓诸八识之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从其见分而缘相分也。见唯识述记五。
【元藏】 (杂名)元代所刻之大藏经也。又曰元本。刻于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以思溪福州二本校勘之。始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至元二十七年而雕造竣功。总计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一十七卷,五百五十八函。其中有大乘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小乘经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大乘律二十五部,五十二卷。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三十九卷。大乘论九十七部,五百二十三卷。小乘论三十六部,七百二十卷。贤圣传记录一百八部,五百四十四卷。续入藏三百三十二部,九百四十四卷。其函号部数等,大与宋藏同。
【元藏目录】 (书名)大普宁寺大藏经目录之异名。
【圆测】 (人名)唐京师西明寺圆测,慧解纵横,玄奘三藏为慈恩基师讲新翻之唯识论时,测赂守门者隐而听之。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于西明寺鸣钟集众,称讲唯识。基嫌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三藏讲瑜伽论。还同前盗听而受之。亦不后基也。迨天后初,选入译场为证义。所著之唯识疏钞,天下分行焉。见宋高僧传四。
【缘尘】 (术语)缘色声等之六尘也。楞严经二曰:“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长水之义疏曰:“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
【元辰星】 (术语)或曰元神星。可称为本命星之里星者。于本命星祈寿命,则于元辰星,祈官位荣禄除病恼除忧患等。又修本命星供时,宜向此元辰星之方,供养佛菩萨。本命星为阳星,则元辰星为当于其第八之星,本命星为阴星,则元辰星为当于其第六之星。如子年为阳,丑年为阴,寅年为阳,卯年为阴,可以类推。子年生者,则子年贪狼星之第八,即未方之武曲星,为元辰星。丑年生者,则丑年巨门星之第六,即午方之破军星,为元辰星。亦可类推。密宗盛传此说。见日本真言密教圣典。
【圆成】 (术语)成就圆满也。楞严经一曰:“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缘成】 (术语)对于自性而言。谓诸法为因缘所成,全无自性也。华严之无尽缘起,基于此理。
【缘乘】 (术语)五乘之一。
【圆乘】 (术语)圆满无缺之教法也。谓三乘中之佛乘。
【圆成实性】 (术语)三性之一。空烦恼所知二障而显之真理。诸法真实之体性也。曰真如、曰实相、曰法界、曰法性、曰涅槃、皆同体异名也。为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实性,故名圆成实性。从其具德也。唯识论八曰:“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圆道】 (术语)三谛圆融一实之真道也。止观一之一曰:“会不二之圆道。”
【源底】 (术语)至极之处。根元之处。华严经十四曰:“得诸如来心之源底。”天台戒疏上曰:“观达无始无明源底。”
【圆断】 (术语)台宗圆教之断法也。谓台宗解元来性恶,故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同时并断也。指要钞二曰:“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圆断圆悟之义,故得即名而无即义也。”
【圆顿】 (术语)台宗之圆教,就其行位而谓为圆顿。见“圆教”条。
【圆顿凡夫】 (术语)足受圆顿一乘教法之利根凡夫。
【圆顿观】 (术语)圆顿止观之略称。
【圆顿观解】 (术语)圆顿之观解,修圆顿止观之法也。
【圆顿教】 (术语)圆教之具名。天台宗之教法也。
【圆顿戒】 (术语)谓天台宗之戒法也。彼宗以所谓圆融诸法顿速成佛圆顿之旨为宗。故名所依之戒为圆顿戒。十宗略记谓此戒与小乘律宗,云泥各别,原以法华开显之妙理为本而兼梵网之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等也。止观云:当知中道妙观,戒之正体,上品清净,究竟持戒,是圆戒之正意也。
【圆顿戒坛】 (术语)依法华圆顿之旨而立者。即是纯一之大乘戒坛也。为大乘僧者,必当就之受戒。
【圆顿菩萨大戒】 (术语)天台宗之圆顿戒也。赞戒德谓为圆顿。简别于声闻缘觉之所受谓为菩萨。对于小乘戒谓为大戒。
【圆顿无作大戒】 (术语)天台宗所传之圆顿戒也。圆顿及大戒,叹戒德之语,无作,新译家谓为无表。戒体之通称也。戒体为非色非心,住于受者之身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决非为可造作发动之法,故曰无作。见“无作色”条。
【圆顿止观】 (术语)略曰圆顿观。静止妄念曰止。真智通达曰观。由止成观。由观资止。止观不离。故略称止观。亦单曰观。此止观之法有三种。为渐次不定圆顿。法华所说之观法,为圆顿止观,天台大师宣说之,章安大师编集之,名为摩诃止观。十卷之大本是也。见“止观”条。又(书名)摩诃止观,一名圆顿止观。以书中说圆顿止观之法义故也。
【圆顿宗】 (流派)天台宗也。
【圆堕】 (术语)与圆实堕同。
【缘法】 (术语)因缘也。凡遇相契者谓有缘法。
【圆佛】 (术语)圆教之法身佛,即毗卢舍那佛也,又在台家之圆教,称为十界圆融之佛。普贤观经义疏下曰:“释迦牟尼佛名毗卢舍那,此即圆佛果成相也。”法华文句一曰:“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佛自觉觉他。”四教仪曰:“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即圆教佛相也。”指要钞上曰:“烦恼生死,乃院九界法。”既十界互具,方名圆佛。岂坏九转九。”
【缘佛】 (杂语)谓于己有因缘之亡者。俗谓人死为成佛,故称亡者为佛。
【圆伏】 (术语)台宗圆教之法,达惑体融通,亡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之差别,则于同时伏之也。
【缘缚断】 (术语)断所缘之缚也。对于自性断而言。所缘境者,五部之烦恼,缚所缘之境使不自在也。见俱舍论二十一。
【圆供】 (物名)圆坛之供物也,修法之坛有方坛圆坛之别。
【缘观】 (术语)所缘之境与能观之心。三论玄义曰:“内外并称,缘观俱寂。”天台仁王经疏中曰:“缘观俱空。”
【圆观】 (术语)天台宗圆教所说之观法,即圆顿之观法也。圆者,圆融圆满圆顿等之义。见“圆教”条。
【园观】 (术语)园者园林,观者高台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常处地狱,如游园观。”
【圆光】 (术语)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观无量寿经曰:“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圆光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焰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
【圆果】 (术语)涅槃也。是以圆满行因证得之圆满果德,故名圆果。大日经三曰:“愿一切无障,安乐诸群生,乐欲成如来所称赞圆果。”法华玄义四曰:“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
【圆海】 (譬喻)如来果上之功德,广大圆满,譬之大海,曰圆海。二教论曰:“天亲十地,驰因分可说之谈。龙猛释论,挟圆海不谈之说。”
【圆行】 (术语)圆教之行法。谓一行即一切行也。四教仪集注下曰:“圆行一行一切行。”
【圆合】 (术语)圆满融合诸法也。圆觉经曰:“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缘化】 (术语)与劝化同。劝化有缘者,使行布施也。禅苑清规曰:“堂主缘化。”
【圆晖】 (人名)唐中大云寺圆晖,研精性相。特深于俱舍一门。光宝二师后,有此人。作俱舍论颂疏,天下珍之。见宋高僧传五。
【缘机】 (术语)因缘机会也。止观十下曰:“若有缘机熟,即坐道场,断结作佛。”
【圆机】 (术语)圆顿之机根也。法华玄义六曰:“圆机圆应。”
【圆极】 (术语)圆满至极也。五教章上曰:“果海圆极。”
【元吉树】 (植物)菩提树之异名。辅行之一之二曰:“佛树者,亦曰元吉树。亦曰道树、菩提树等。”
【缘己生】 (术语)谓由缘而生者。由无明之缘而生之行,为缘己生,由行而见之时识,即缘己生也。
【圆寂】 (术语)涅槃旧译灭度。新译圆寂。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之义也。即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极之果德也。就此中所谓离生死之苦而言之,贤圣命终,为圆寂,即入于涅槃。宝积经五十六曰:“我求圆寂而除欲染。”宗轮论述记曰:“无上法王,久入圆寂。”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昵缚。波利者,圆也。昵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
【圆坚】 (术语)圆极之果坚实之德也。寄归传二曰:“弃九门之虚伪,希十地之圆坚。”
【缘觉】 (术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见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瑜伽伦记八上曰:“独觉地,若依梵语,名钵刺翳迦陀。旧云辟支,讹也。此云独觉。初发心时,亦值佛世,闻法思惟。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玄赞五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证道,独自善证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故瑜伽云:或观待缘而证圣果,故名缘觉。观十二缘起而证果故。”然天台一家区分此二者,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四教仪三曰:“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大智度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中略)二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也。”辅行九之三曰:“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自然得悟,名为独觉。”文句四上曰:“释论云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出佛世。”四教仪集注中曰:“缘觉者,观内因缘,禀佛教法。独觉者,观外因缘,无师自悟。”
【圆觉】 (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圆教】 (术语)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三教,第三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为圆教,华严宗复立五教,第五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先就圆体言之,则为圆融圆满之二义。十界三千之诸法,一如一体,谓为圆融,十界三千之诸法,条然具足,谓为圆满,亦曰圆足。圆融为空谛,圆满为俗谛,此二相即不二为中谛。观此三谛于一时,谓为圆。辅行二之一曰:“圆名圆融圆满义,又圆者全也。李奇云:圆钱也,即圆全无缺也。”四教仪一曰:“圆以不偏为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也。”次就行位言之,则谓为圆顿。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涅槃经说发心究竟二无别是也。顿者顿极顿足,诸法本圆融,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以一念之开悟,顿疾极足佛果,谓为圆顿。是天台所判四教中,第四圆教之所诠也。是为宗之极致。故教名圆顿宗。戒名圆顿戒。观名圆顿观。辅行二之一曰:“圆顿者,顿名顿极顿足。(中略)体非渐教,故名为顿。”次称三谛相即之实相,不可思议。谓为圆妙。释签一之一曰:“圆,觉妙之别名。”四教仪集解下曰:“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名为圆妙。”
【缘觉乘】 (术语)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之教法。三乘之一。
【缘觉乘十地】 (名数)见“十地”条。
【圆教二种三谛】 (名数)一、名随德用三谛。于空假中之三谛各有一功能。空谛有破情之用,假谛有立法之用,中谛有绝待之功能。二、体一互用三谛。三谛本为圆融而一相一味,非可见其界畔之法。即三谛各具三能之说也。
【缘觉法界】 (术语)十法界之一。诸佛众生之本体谓之法界。有十种之差别。缘觉为其中之一。天台所立。
【圆觉会】 (行事)禅林有圆觉会。拈提圆觉经也。
【圆觉经】 (经名)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佛陀多罗译。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现诸净土,文殊普贤等十二大士次第请问因地修证之法门,佛一一答之。因而一经有十二章。诸家之注述如下:圆觉经略疏四卷,唐宗密述。圆觉经大疏钞科三卷,存中与下,唐宗密制。圆觉经略疏之钞二十五卷,唐宗密于大钞略出。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唐宗密述。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唐宗密撰。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唐宗密撰。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四卷,唐宗密述。圆觉经略钞十二卷,唐宗密于大钞略出。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宋观复撰。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宋清远述。御注圆觉经二卷,宋孝宗皇帝注。圆觉经类解八卷,宋行霆解。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载下半,宋如山注序。圆觉经心镜六卷,宋智聪述。圆觉经集注二卷,宋元粹述。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宋周琪述。圆觉经直解二卷,明德清解。圆觉经近释六卷,明通润述。圆觉经要解二卷,明寂正要解。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弘丽着。圆觉经连珠一卷,净挺着。别收入阅经十二种中,玆不出。圆觉经析义疏四卷,通理述,前附大义悬示各一卷。圆觉经精解评林卷上,明焦竑纂。圆觉经讲义二卷,谛闲讲演。圆觉经佚文。
【圆觉经五性差别】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证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缘觉菩提】 (术语)三菩提之一。缘觉人之发菩提心也。不劝化他众生,欲己独解脱。出生菩提经之说。见三藏法数九。
【圆觉三观】 (名数)圆觉经说三种之观法,谓为圆觉之三观:一、奢摩他观。奢摩他,译言止,专静止心念而入于涅槃也。二、三摩钵底观。三摩钵底,译言观。观如幻之相而证幻化之净行也。三、禅那观。禅那,译言思惟。不取静相及幻化,思惟而证中道之实相也。此三观单复重叠,而为二十五种,称之为二十五清净定轮(经于二十五种一一说之)。经偈曰:“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缘觉身】 (术语)楞严经六曰:“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缘觉十二因缘院】 (堂塔)缘觉之人,于院内修习十二因缘观,故名。往昔在祇园精舍之内。
【圆教十真如】 (名数)以前之十真如,是别教之义也。圆教之十真如,为法华所说,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如是等十如是之法也。故十如是与十真如,名义相同。天台谓之无作之无作,真言谓之真如十界。理趣释释上下十峰之金刚智处中表如来之十地十真如十法界者即是也。即身成佛义释十界中,列地狱等十界,亦与天台同。是如佛性论之假真如释,故名真如。见菩提心义四。
【圆教四门】 (名数)天台言圆教有四门: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是也。【圆教四门】(术语)圆教以万法圆融之故,门门各立之义不可有。然于一法之上非无四门入理之异:一有门,观见思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是三谛相即之假也。二空门。观一切之法不在因,不属缘,我及涅槃亦皆空,是三谛相即之空也。三亦有亦空门,空假相即,故为亦有亦空,是空假相双之中也。四非有非空门,见思即法性故见思非有,法性即见思故法性非空,是双非空假之中道也,见止观六。
【圆接别】 (术语)台宗之语。别教地前之贤位,合空假而为假。又于修假之位内,点示发习而为圆教之菩萨,谓为圆接别。以圆教引接别教菩萨之义也。
【圆戒】 (术语)圆顿戒也,以名天台家所传之大乘戒。法华玄义四曰:“佛戒即圆戒也。”又南山大师称四分律宗分通大乘之戒为圆戒。
【圆镜曼荼罗】 (术语)自心圆明中,字印形之三,旋转成就,名为圆镜曼荼罗。由此内心之妙曼荼罗出音声,名为转法轮。其音普遍于十方,名为法螺。大疏八曰:“犹字轮旋转相成,共为一体。如字轮者,印轮身轮亦然。是故解圆镜曼荼罗义时,即解我密藏中转法轮义。转此法轮时,以一音声普遍十方世界,警悟众生,故曰吹大法螺也。”演密钞七曰:“圆镜曼荼罗者。百字位成品偈云:彼有能知此,内心之大我,随其自心位,导师所住处。八叶从意生,莲华极严丽,圆满月轮中,无垢犹净镜。于彼常安住,真言救世者,(中略)常出生清净,种种自作业,(中略)真言者能作,一切诸佛事。”
【圆具】 (术语)具足戒之异名,受具足戒者近于涅槃之圆果,故云圆具。旧曰具足戒,新曰近圆戒。寄归传四曰:“圆具圆心,遵修律藏。”
【源空】 (人名)日本净土宗之开祖。初受台学,又受密教及圆顿大戒,后见善导观经疏,遂舍所习,专事念佛。撰撰择本愿念佛集。
【圆空】 (术语)对于偏空而曰圆空。着于空曰偏空。空亦空,更无所著曰圆空。亦名第一义空。无尽灯论上曰:“呵偏空而入圆空。”
【缘了】 (术语)三因中之缘因,了因。智慧谓之了因。其他一切之善根,谓之缘因。见“三因”条。
【缘理】 (术语)观念真理也。止观辅行一之二曰:“一切发心,莫不缘理。”往生要集上末曰:“缘理愿者,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缘理断九】 (术语)于十界中,独观念佛界之真理,断他九界之妄法也。天台别教,华严圆教之所说。观音玄义记三曰:“通别人缘理断九。”
【缘理观】 (术语)三现观之一。见“现观”条附录。
【缘理菩提心】 (术语)见“菩提心”条附录。
【缘力】 (术语)助缘之力。对于因力而言。无量寿经下曰:“因力缘力。”慧远疏曰:“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名为缘力。”
【圆轮】 (术语)谓真言月轮观之月轮也。金刚顶疏一曰:“试观圆轮,无乐不与。”
【缘虑心】 (术语)攀缘境界,思虑事物之心。即眼耳乃至阿赖耶八种之心识也。又曰虑知心。梵名质多。四种心之一。止观一之上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天竺又称汗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名义集六曰:“质多耶,或名质帝,或名波荼,此方翻心。黄帝经五藏论,目之为神。西域外道,计之为我。此土佛教,翻缘虑心,此通八识。”见“四种心”条。
【圆满】 (术语)台宗圆教之圆体有圆融圆满之二义。见“圆教”条。
【圆满修多罗】 (术语)谓华严经也。修多罗,译言经。此名经中自说。晋华严经五十五曰:“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曰:“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因而为华严经之别称,又华严天台判教中立圆教之名皆依此文也。
【圆密】 (术语)天台之圆教与真言之密教。日本台密立天台真言理密同一。故有圆密之称。
【圆密禅戒】 (术语)一圆教即止观业,二密教,即遮那业,三禅宗,即牛头禅,四戒律,即梵网宗。
【圆密十真如】 (术语)通别诸教,以遍行真如等十种为十真如,圆教及真言教则指此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所谓如是相等十如是之法为十真如,十如是与十真如,其名义俱同。出菩提心义四。
【原妙】 (人名)苏州人。姓徐氏。字高峰。见“高峰”条。
【元妙】 (术语)涅槃之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谓之元妙。楞严经六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吴兴云:“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此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
【圆妙】 (术语)台家释圆教之圆,有圆妙之一义。空假中三谛圆融而不可思议。谓为圆妙。妙者以不可思议而名。四教仪集注下曰:“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名圆妙。”
【元明】 (术语)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楞严经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一名本明。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楞严经一曰:“元明能生诸缘。”
【圆明具德宗】 (术语)华严所立十宗之一。五教中圆教之所诠也。
【缘念】 (术语)攀缘境界之事物而思想也。归敬仪下曰:“想倒空时,缘念斯绝。”
【缘念处】 (术语)三念处之一。见“三种念处”条。
【圆凝】 (术语)凝然圆寂之涅槃也。寄归传四曰:“令学四真,证圆凝之两得。”
【元品能治】 (杂语)退治元品无明者,等觉智欤,妙觉智欤。昔有开善庄严之诤。开善法师言妙觉智断,引胜鬘经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之文。庄严师言等觉智断。引大经有所断,名有上士。无所断,名无上士之文。
【元品无明】 (术语)又名根本无明,无始无明。迷于中道实相之理者,名为无明,其无明有浅深粗细之别。故天台之别教分之为十二品,圆教分为四十二品,其中最微细深远之元本品类,谓之元品。是一切众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为无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断了而一念即成佛之位也。见“无始无明”条。
【缘起】 (术语)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中论疏十末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三曰:“缘起甚深难可见。”又事物之起因。辅行一之一曰:“述此缘起,凡有十意。”又述事起由来之书名。如显戒论缘起。付法藏缘起。三国佛法传通缘起等。
【缘起法】 (术语)即十二缘起也。
【缘起法颂】 (术语)见“缘起偈”条。
【缘起偈】 (术语)说佛教根本义之四谛中,苦集灭三谛之偈文也(但偈中说三谛者,惟智度论之文,其他为苦灭之二谛)。约于其中苦谛之因缘生,谓之缘起偈。又曰缘起法颂。又以此法颂安置于塔基,塔内或佛像体内,则谓之法身舍利偈,亦曰法身偈。见“法身偈”条。寄归传四曰:“凡形像及以制底,金银铜铁泥漆瓦砖,或聚沙雪。当作之时,中安二种舍利:一谓大师身骨,二谓缘起法颂。其颂曰: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金刚童子成就仪轨上曰:“又欲成就殊胜果者,于神通日月白分就趣河海侧,印沙印泥为塔,中置缘起偈。”
【缘起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小乘部之摄。释十二因缘之义。
【缘起门】 (术语)二门之一。见“二门”条。
【缘起善巧】 (术语)十善巧之一。即十二因缘也。
【缘起圣道经】 (经名)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唐玄奘译。方等部之摄。佛说初坐树下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之道理,而成正觉者。与佛说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同本。
【缘起颂】 (术语)与缘起偈同。
【缘起因分】 (术语)对于性海果分而言。华严宗之语。原来如来之果海,不可称不可说,随机缘而起说,专为因人。因而其所说皆为因人所知所了之分齐,谓之缘起因分(因人者,因位之人,即等觉以还者)。五教章上曰:“缘起因分,即普贤境界也。”
【缘气】 (术语)缘虑心之气分也。见“缘影”条。
【圆诠】 (术语)诠显圆理之经也。如华严法华是也。止观一之一曰:“声为佛事,称之为经。圆诠之初,目之为序。”
【缘缺不生】 (术语)一切法由因缘之和合而生。故虽显现之因存在,而缺缘时,则永久止于未来,而不得显现也。
【圆仁】 (人名)日本人。曾入唐,礼五台山。逢志远法师,写得台家诸书。又就元政阿阇梨,义真阿阇梨,玄法寺法全阿阇梨等传受两部曼荼罗之大法。又就智者八代高弟醴泉寺宗颖受止观。住长安六年始归国。寿七十一寂。谥曰慈觉。
【原人论】 (书名)具名华严原人论,一卷,唐圭峰宗密着。以华严之宗意,穷考人趣之生起者。
【缘日】 (术语)有缘日之略。谓某佛于娑婆有缘之日也。又结缘日之义。众生于其佛结缘之日也。此缘日之义,经论无典据。但以三十佛分配于三十日而拜之,则自五祖戒禅师始。是缘日之根元也。
【圆融】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鑪,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圆融门】 (术语)华严宗就华严经之所说,立行布圆融之二门。见“行布门”条。
【圆融三谛】 (术语)谓台家圆教所谈之三谛。三谛为空假中,藏通二教依空谛之一,别教虽添假中二谛。然空假中次第而观,故谓为隔历三谛。圆教观为即空即假即中,故谓之圆融三谛。
【圆融三学】 (术语)谓华严天台所判中,圆教之三学也,戒定慧互为融即,具三即一、一即三之理致,异于余教之三学也。
【圆融十乘】 (术语)天台所判四教中圆教之十乘观法也。行止观有十种之法,谓为十乘观法。此十乘观法通于藏通别圆之四教,故特指圆教之十乘,而谓为圆融十乘。以十乘一一悉以事理之圆融为理致故也。
【圆融至德嘉号】 (术语)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也。由永劫之修行,而圆具诸善万行,由兆载之思性,而融摄一切功德,备无上至极之福德,此名号之意也。
【缘如是】 (术语)十如是之一。见“十如”条。
【缘生】 (术语)谓由缘而生也。指一切之有为法而言。与缘起同。但缘起者为由其因而立之名,缘生者为由其果而立之名。新译之仁王经二曰:“深入缘生空无相愿。”良贲疏上二曰:“言缘生者,缘谓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唯识述记十六曰:“瑜伽五十六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经名)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同本。说有十一种之胜分,因而于十二缘生初置无明之故者。
【缘生偈】 (术语)与缘起偈同。见法身偈条。
【缘生论】 (书名)一卷,圣者郁楞迦造。明十二因缘之义者。隋达摩笈多译。
【圆生树】 (杂名)树名。在忉利天善见城之东北。俱舍论十一曰:“东北圆生树。”同颂疏曰:“城外东北有圆生树,是三十三天受欲乐所也。其圆生树盘根,深广五十逾缮那,耸干上升,枝叶傍布,高广量,等百由缮那,挺叶开花,妙香芬馥,顺风熏满百由缮那,逆风时犹遍五十。”
【园生树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中阿含昼树度经同本。
【圆实】 (术语)圆顿一实也,称天台圆教之教理。一行圆融一切行,一位圆具一切位,而成佛顿极顿速,谓为圆顿。此理为一而无二三,为真实而非虚妄,谓为一实。
【圆实堕】 (术语)谓堕落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邪正不二,善恶一如等说之圆实理谈而破戒行流于放逸也。
【缘事】 (术语)缘事相之心,对于缘理而言。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谓之缘理,信因果报应之事相,谓之缘事。往生要集上末曰:“缘事誓愿亦有胜利耶?答:虽不知缘理,此亦有胜利。”又关系吾身之事务。圆觉经曰:“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又缘影也。见“缘影”条。
【缘事菩提心】 (术语)见“菩提心”条附录。
【圆塔】 (物名)金刚界之法身塔也。见“法身塔”条。又谓为塔。显修生之智也。见密门杂抄。
【圆坛】 (术语)梵语曼荼罗Maṇḍala,旧译曰坛。新译曰轮圆具足,圆满具足。安置诸尊之坛场,故曰圆坛。大日经疏一曰:“于萨婆若平等心地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十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此一一本尊身语心印皆是一种差别乘也。”止观二曰:“作圆坛彩画。”
【圆谈】 (术语)谈诸法实相圆融之理。金光明玄义上曰:“法性之圆谈。”
【圆通】 (术语)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又以觉慧周遍通解通入法性,谓为圆通。此前义就所证理体释之。后义就能证行门释之。楞严经圆通之目,据后义。经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问:陈圆通之法门。谓音声为圆通之门乃至耳根为圆通之门也。经五曰:“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又曰:“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中略)如吾所证,音声为上。”楞严正脉疏曰:“六根互用,周遍圆融,成玆妙果。其修入方法,最为方便者,即从耳根修入,耳根闻性。人人本自圆通。如十方击鼓,一时并闻,是圆也。隔墙听音,远近能悉,是通也。声有动静,循环代谢。而闻性湛然常住,了无生灭。若不寻声流转。而能反闻自性。渐至动静双除,根尘回脱,寂灭现前,六根互相为用,遂得圆通。”三藏法数四十六曰:“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又观音为圆通大士。见圆通大士项。
【圆通忏法】 (修法)观音忏法之别名。此法以观音为道场之主,故名观音忏法,复称观音为圆通大士,故名圆通忏法。【圆通忏法】(修法)观音忏法之别名。以观音一称圆通大士故也。
【圆通忏摩法】 (修法)与圆通忏法同。梵语忏摩(Kṣama),略曰忏。请宽恕之义也。
【圆通大士】 (菩萨)观音之别号也。楞严会上大小二十五圣各自说所证之圆通方便。佛敕文殊料简是非。文殊历评已。独以最后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以此土众生六根中耳根为最利,故以耳根为圆通之方便而为最上也。因而二十五圣中圆通之名,独冠于观音。
【圆通三昧】 (术语)楞严会上二十五大士,各言法性圆通之三昧行。如以憍陈那之音声为圆通三昧,以观音之耳闻为圆通三昧。
【园头】 (职位)禅寺之役名。司菜园者。
【圆陀陀地】 (杂语)或曰陀陀为美艳之貌,碧岩四十三则颂古曰:“琉璃古殿照明月。”着语曰:“圆陀陀地。”
【圆位】 (术语)谓圆教之位次,位位相摄圆融也。四教仪集注下曰:“圆位,位位相摄。”
【缘务】 (术语)谓吾身世间之务也。止观四下曰:“缘务妨禅,由来甚矣。(中略)缘务有四:一生活,二人事,三伎能,四学问。”
【圆悟】 (术语)圆满觉真理也。圆觉经曰:“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又在台家圆教,三谛三观圆融,故空假中之谛理,同时觉悟也。指要钞上曰:“既不明性具十界,故无圆断圆悟义。”又(人名)宜兴人。姓蒋氏,号密云。三十岁,从幻有正传祝发。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四十九岁,传传之衣拂。历住六大刹,大振宗风。崇祯中年七十七寂。有全录十二卷。见天童密云禅师年谱,五灯严统等。又圆悟克勤禅师。见“克勤”条。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书名)二十卷,宋虎丘绍隆等编。汇集佛果禅师一生之三堂小参,普说法语,拈古,颂古等。欲知宋代临济之宗风及禅师之造诣及事历者,此书实不可少。
【圆悟祸门】 (杂语)公案名。意谓佛教之真理非言语文字所能诠,徒弄言端语端遂失其真也。圆悟录有曰:“圆悟克勤禅师,僧问如何是佛?师云:口是祸门。”即是也。
【元贤】 (人名)福建建阳县人。姓蔡,字永觉。幼修儒学,二十岁补弟子员。二十五岁,闻僧诵法华经,叹曰:周孔之外,果别有一大事。自是留意教乘,博通经典。寿昌慧经,开法于邑之董岩,师随而参禅,四十岁落发。慧经迁化后,依止于同门之博山元来,受具戒。寻辞归闽。舟过剑津,偶闻僧诵法华经,廓然大悟。偈曰:金鸡啄破碧琉璃,万歇千休祇自知。稳卧片帆天正朗,前山无复雨鸠啼。时明天启三年,九月,年四十六门也。崇祯六年,谒闻谷广印,受云栖祩宏之戒本。后归鼓山,大阐洞上宗风。立身如山岳,操行如冰霜,卫道拯世,福慧圆明,咸尊称为古佛之再来云。清顺治十四年十月七日寂。年八十。门下甚多,得法者惟为霖道霈而已。所著有楞严经略疏,金刚经略疏,般若心经指掌,四分戒本约义等十余种。见永觉贤公塔铭等。
【圆相】 (术语)见“一圆相”条。
【缘相】 (术语)缘虑之状。圆觉经曰:“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集。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缘想】 (术语)攀缘境界之妄想也。止观四下曰:“如是呵已,色欲即息。缘想不生,专心入定。”
【元晓】 (人名)新罗国黄龙寺元晓。从湘法师入唐游往处处,华严唯识,最其所达。后还,化振海东。所著起信论疏,弥陀经疏等盛行于世。世称其人为海东师,疏曰海东疏。见宋僧传四。
【元心】 (术语)绝待圆满之一心也。为森罗万象之元,故谓之元心。与起信论之一心同。楞严经三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缘心】 (术语)攀缘事物之心。圆觉经曰:“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楞严经二曰:“我悟佛现说法,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圆心】 (术语)求涅槃圆果之心也。寄归传四曰:“圆具圆心,遵修律藏。”
【圆信】 (术语)圆常之正信也。四教仪集注下曰:“圆信,圆常正信。”又台家圆教之机,信一念具十界三千之法。
【缘性自性】 (术语)七种自性之一。见“自性”条附录。
【缘修】 (术语)二修之一。见“二修”条。
【圆修】 (术语)在台家圆教,同时修空假中之三观也。又圆满修万行也。圆觉经曰:“圆修三种。”元照弥陀经疏上曰:“万行圆修,最胜独推果号。”
【缘熏习镜】 (术语)四镜之一。见“四镜”条。
【元因】 (术语)佛本行论曰:“佛闵世人,慎勿造因。因缘生相,是为元因。远因结远果,近因结近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无量因结无量果,历劫消受。”按元因今作原因。
【圆音】 (术语)圆妙之声音。谓佛语也。楞严经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
【缘因】 (术语)缘者缘助,谓一切之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曰缘因。二因之一。见涅槃经二十八,三藏法数六等。
【缘因佛性】 (术语)五佛性之一。见“佛性”条附录。
【缘影】 (术语)又曰缘气,缘事。是为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故谓之缘影。为见分缘虑外尘之气分,故曰缘气。是非能缘之心性,而为所缘之事相(即四分中之相分),故曰缘事。缘影有二种:五识及五因缘之意识,缘外之五尘时,心内所现之色声等是一也。又五后之意识,独类之意识,分别见闻觉知外之六尘之性觉也(五感及五因缘之意识,虽亦见闻觉知,而无见闻觉知之分别心)。分别此见闻觉知之分别性,为缘外尘而生者,故亦是缘影也。然则第一与第二,虽有所缘能缘之别,然皆是缘影也。
【缘缘】 (术语)旧曰缘缘。新曰所缘缘。所缘之缘也。四缘之一。心识对于境界时(如眼之于色),心识谓之能缘,境界谓之所缘。缘为攀缘,心识各自攀缘境界之义也。因而境界于心识为所缘之缘,即心识缘其所缘而起者,称之为缘之缘或所缘之缘,与他之诸缘别异。见大乘义章三本,三藏法数十五。
【圆元】 (术语)谓十方众生知觉冥通而打成一片之处也。楞严经十曰:“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涧-日+曶],能入圆元。”
【元照】 (人名)杭州灵芝寺元照,字湛然,初依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毗尼。后从神悟禅师讲天台之教观。复从广慈之才法佛受菩萨戒,博究南山之律宗。而意笃净业。每曰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而已。住灵芝三十年,宋徽宗政和六年九月一日寂。寿六十九。谥大智。唐太宗贞观中,终南山。澄照大律师道宣作戒疏羯磨疏事钞,弘四分律。流通逾四百载,释义近六十家。中大寺之昭庆律师允堪,作会正记,独为尽理。最后灵芝元照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与会正记殊途,四分一宗由是分为两派。见往生传,佛祖统纪二十九,稽古略四。
【圆照】 (术语)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又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又(人名)京兆蓝田(陕西蓝田县)人。姓张氏。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出家,研钻维摩法华因明唯识等,傍究儒典,特精律藏。唐开元年间,奉敕预译经,大历年间,诏两京律师十四人,定新旧两疏之律条,师与超济等共当笔受之任,所谓敕佥定四分律疏是也。年八十二寂。所著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十九种。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等。
【缘者】 (杂语)于吾身有缘者。
【圆珍】 (人名)日本人。尝入唐,于福州开元寺就般若多罗三藏习梵学,上天台山研台宗之章疏,入长安遇青龙寺传教和尚,长生殿持念大德法全,传受两部之秘旨,受传法阿阇梨位之灌顶。寿七十八寂,谥智证。
【缘正】 (术语)三佛性中缘因佛性与正因佛性也。文句七曰:“众生但正无缘,今闻信解,缘正具足,开佛知见。”
【缘中】 (术语)缘中乃指心之所缘之境中也。故大智度论二十一曰:“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此是所缘之境。非缘中亦是境之名目。若缘中亦是境之名目。下当云及。不当用若字。小止观曰:“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可知系念鼻端,即是心住缘中。若谓缘中是境,则一心系念两境,岂不心境分张,何由成定?故智度论虽说三境,毕竟止缘其一,故一一皆用若字。道家以两目齐平之中间,谓之缘中。此乃附会之词。
【圆珠】 (譬喻)心想奔转不停,如盘上之圆珠也。释门归敬仪曰:“教称野鹿,又等圆珠。”
【圆宗】 (术语)耆阇寺凛法师立六宗教第六名圆宗,指华严经所说圆融具德之法门也(五教章上之二)。然自天台宗兴,盛鼓吹圆顿一实之旨。遂为彼宗之别称。
【元祖】 (杂语)谓开一宗之元初祖师也。理惑论曰:“佛乃道德之元祖。”辅行一之一曰:“以此因果,共为诸师所承元祖。”
【远尘离垢】 (术语)远离尘垢也。尘垢虽为烦恼之总名,然今指八十八使之见惑。断八十八使之见惑而得正见,谓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于二乘初果与菩萨初地之得益也。但多就小乘之初果而言。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维摩经方便品曰:“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远分对治】 (术语)见“对治”条。
【远关日】 (杂语)远忌也。参照“远忌”条。
【远行地】 (术语)菩萨十地中第七地之名。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名。唯识论九曰:“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远忌】 (术语)五十年百年等之远年忌也,又曰远关日。
【远劫】 (术语)经劫久远也。劫为梵语劫波之略,计世界成坏之时量也。
【远离】 (术语)谓无为法之性,空而脱一切之事相系缚也。维摩经菩萨行品曰:“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注曰:“肇曰:远离无为之别称耳,虽见无为离远之要,而身心不离有为善也。”
【远离处】 (术语)远离聚落之处也。
【远离乐】 (术语)五种乐之一。于初禅天远离欲界爱染之烦恼,而生禅定之喜乐也。”
【远离所灭流】 (术语)见“七流”条。
【远师】 (人名)隋朝之慧远法师也。
【远师二教】 (名数)净明寺慧远之教判也。判渐教与顿教。见“二教”条。
【远沾妙道】 (术语)去佛遥远之众生,沾于法华妙道而得利益之意。法华文句一所谓:“后五百岁远沾妙道。”是也。
【愿】 (术语)梵曰尼底Pranidhana,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上末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七下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中略)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华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别有别愿。”
【院】 (杂名)梵曰罗摩,ārāma,翻为院。围以土墙之屋舍也。又官廨曰院,后为僧居之名。又后世以寺为总号,院为寺中别舍之号。如唐之慈恩寺有翻经院。名义集七曰:“罗摩,此云院,周垣小院。”释氏要览上曰:“院,梵云罗摩,唐言院。”
【愿波罗蜜】 (术语)十波罗密之第八。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彼岸之大行者。见三藏法数三十八。
【愿波罗蜜菩萨】 (菩萨)胎藏界虚空藏院上行右第三位之尊。密号曰成就金刚。以主四弘誓愿而名。白黄色,着羯磨衣,左持漉水囊,右立无名小二指,余屈,作刀印,坐于赤莲。
【愿波罗蜜十德】 (名数)一,尽成就一切众生。二,尽庄严一切世界。三,尽供养一切诸佛。四,尽通达无障碍之法。五,尽修行遍法界之行。六,身恒住而尽未来劫。七,智尽知一切之心念。八,尽觉悟流转还灭。九,尽示现一切之国土。十,证得如来之智慧。见唐华严经十八。
【愿成就文】 (术语)法藏菩萨建四十八愿中,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其说十八愿成就之文,谓之愿成就文。在无量寿经下卷之初(四十八愿上卷),其文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愿船】 (譬喻)弥陀之本愿,渡众生于彼岸,故譬以船。迦才净土论下曰:“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乘大愿船,净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上大愿船。”龙舒净土文二引此文,言出净土传往生要集中本引此文,言出清净觉经。而经无其文。教行证文类二曰:“乘大悲愿船,浮光明广海。至德风静,众祸波转。”
【怨敌】 (杂名)怨恨雠敌也。金光明经二曰:“邻国怨敌兴如是念。”
【愿度】 (术语)十度之一。见“度”条附录。
【愿佛】 (术语)十种佛之一。谓八相成道之化身佛。是为酬报因愿之佛,故名愿佛。见八十华严经五十三,三藏法数三十六。
【愿公】 (佛名)是上行先生条。
【苑公四教】 (名数)唐贤首弟子慧苑以宝性论,谓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因之而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凡夫外道,迷于真性广起异计者。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缘觉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义中,但得随缘一分,名为真一,于其随缘分中唯说性空所显之理,不说法空,名为半,合谓之真一分半教。三真一作满教,谓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一分而不得随缘,故名一分,于不变中双显二空之理,故名为满。四真具分满教,谓菩萨了随缘不变二义,以显真实之理,识如来藏者,见华严玄谈四。
【愿海】 (譬喻)菩萨之愿事深广,譬如海也。江总诗曰:“未泛慈舟远,徒令愿海深。”八十华严经六曰:“显示一切大愿海。”万善同归集六曰:“超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往生要集上本曰:“闻一实道,入普贤之愿海。”
【愿行】 (术语)誓愿与修行也。此二者相待而成事,缺一不可也。大智度论七曰:“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赞阿弥陀佛偈曰:“一切菩萨增愿行。”玄义五上曰:“念念开发,一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
【愿行具足】 (术语)具足愿与行之意。善导观经疏一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中略)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愿慧】 (术语)誓愿与智慧。无量寿经上曰:“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愿偈】 (术语)愿生偈之略名。天亲菩萨作。愿生净土之偈文也。净土论曰:“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怨家】 (术语)与我结怨之人。无量寿经下曰:“怨家债主焚漂劫夺。”遗教经曰:“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
【怨结】 (术语)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唐华严经六十八曰:“于有恩人反加杀害,于无恩处常怀怨结。”心地观经六曰:“能损自他互为怨结。”
【愿力】 (术语)誓愿之力。亦曰本愿力。陆游诗曰:“香火徒勤愿力违。”智度论七曰:“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
【愿力回向】 (术语)亦曰他力回向。谓弥陀以本愿力收因位之万行,果地之万德于名号内,与之于众生也。行信,因果,往相,还相,皆自如来清净之愿心,回施于众生也。
【愿力信心】 (术语)为如来本愿力所与之信心。又为如来本愿力所救之信心。对于名号信心而言。
【愿力自然】 (术语)众生往生,非由行者之思惟分别,乃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自然即得往生也。
【怨灵】 (术语)持怨雠念之亡灵也。
【愿轮】 (术语)菩萨之誓愿坚固,摧破一切之敌,如轮王之轮宝,故谓为轮。又菩萨之身为终始转于自己之誓愿者,故愿谓之轮。
【院内道行杂作衣】 (衣服)三衣中安陀会之异名。安陀会衣为五条。袈裟之最下者,惟独居院内或行道时着用之,故名为院内道行衣,入聚落会大众时不得着之。六物图曰:“安陀会名下衣(最居下故或下着故),从用名院内道行衣(入聚随众则不得着)。”【院内道行杂作衣】(衣服)同上。谓居寺中房室行道路时,或作诸杂务时所服者,故以为名。
【愿巧】 (杂语)巧妙之本愿也。转语而谓为愿巧,如转巧善为善巧也。
【怨亲】 (术语)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大集经二十六曰:“于怨亲中平等无二。”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供师运一念,离自他之异,故曰无遮心,绝怨亲之念号平等。”智度论二十曰:“慈心转广,怨亲同等。”
【怨亲平等】 (术语)谓奉绝对之大慈悲之佛徒,怨敌与亲友同一视也。参照怨亲项。
【愿人】 (杂名)于神佛立愿之人。
【愿身】 (术语)佛具十身之一。见“佛身”条附录。
【愿生偈】 (书名)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之略称。又曰往生论。
【愿食】 (术语)五食之一。圣者以愿力资持身,修万行,故称为食。三藏法数二十四曰:“愿食,谓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舍万行,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愿食。”
【愿土】 (界名)依阿弥陀佛本愿成就之国土,即极乐净土也。往生礼赞曰:“而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愿文】 (术语)为法事时述施主愿意之表白文也。
【愿心】 (术语)佛愿救众生之心。众生愿成佛之心。总之为四弘誓愿之心也。
【怨贼】 (杂名)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遗经曰:“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
【怨憎会苦】 (术语)八苦之一。我所怨憎之人或嫌忌之事物,每相会这苦也。涅槃经十二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
【愿智】 (术语)如来共德之一(共德为别于不共德之语),谓如愿生来之妙智也。俱舍论二十七曰:“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
【愿主】 (杂语)发起起立塔像,书写经典等,捴关于佛道善根之人也。此人以此善根愿成佛或往生,故名为愿主,又曰本愿。无量寿经下曰:“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院主】 (职位)又名寺主。禅家监事之旧名也,今之监事,古称院主或寺主。院主之名,以住持之称号既滥,故改为监事云(住寺为一山之主)。释氏要览下曰:“监寺会要云:监者总领之称,所以不称寺院主者,盖推尊长老。”
【愿自在】 (术语)十自在之一。见“自在”条附录。
【愿作度生】 (术语)愿作佛心与愿作度众生心之称。见愿作佛心项。
【愿作佛心】 (术语)愿作佛之心也。往生论注下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案菩提心为上求下化之心。愿作佛心是上求菩提之心,度众生心是下化众生之心。
【愿作心师】 (术语)涅槃经二十八曰:“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约】 (术语)谓某事约归于某局部也。其解如就字。就于人就于法即约于人约于法也。
【约法】 (术语)就教法上而谈也。对约机而言。
【约行六字】 (术语)行者修行,万善万行也。六字者南无阿弥陀佛也。阿弥陀如来,使五劫间思惟,兆载永劫间修业所得之大功德,含有于一法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中。即所谓约行六字也。
【约机】 (术语)由受法者之方而云,由众生之机上而论。
【约教释】 (术语)天台四大释例之一。见“四释”条。
【约教约部】 (术语)天台就教之方面而论曰约教,就部之方面而论曰约部。
【月】 (杂名)梵语曰战捺啰Candra,遗教经曰:“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止观一曰:“月隐重山,举扇类之;风息太虚,动树训之。”月为势至菩萨之化现。见“月天子”条。
【月爱三昧】 (术语)如月光可爱,以除人之热恼,佛入此三昧,则放净光,除众生贪瞋之热恼,故名月爱。涅槃经二十曰:“譬如盛夏之时,一切众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郁热即除。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除贪恼热。”
【阅藏】 (杂语)阅者披阅,藏者大藏经之略,即披阅大藏经也。
【月藏经】 (经名)大方等大集月藏经之略名。十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大集经六十卷中,自第四十六至五十六之月藏分十一卷是也。月藏为菩萨名。月藏菩萨自西方来说方等之妙理者。
【阅藏知津】 (书名)明智旭着。四十卷。叙一切经每部或每品之大意。且诠考翻译之单复者。
【阅叉】 (异类)即夜叉也。
【月单】 (杂语)禅院主计官一月结一度收支,谓之月单。见象器笺十六。
【月灯三昧】 (术语)佛,对月光童子说一切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之法门。因童子之名,称为月灯三昧。即月灯三昧经之所说。
【月灯三昧经】 (经名)有二译:一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十卷。一佛说月灯三昧经。一卷,刘宋先公译。前经之一分。
【越阇】 (物名)Vajra,译为金刚。智度论十曰:“越阇(金刚)龙珠如意珠。”
【越法罪】 (术语)又曰越三昧耶罪。违越三世诸佛秘密之法之罪也。大日经疏二十曰:“此大乘密教当如是法相承,若授受失宜,即是专擅自恣而越法则,故云住不放逸也。”演密钞十曰:“若传受失宜,专擅自恣,即是放逸,违越三世诸佛秘密法则。得越法罪,越法罪者,此中所谓犯三昧耶四波罗夷中第三戒也。谓传法之人当须善识根缘,又知法门分际应病授药,勿使差根。”
【月盖】 (人名)毗舍离国长者之名。尝入维摩方丈,听不二法门。请西方三尊,救国内恶疫。禅宗之山门阁上。观音右边,安置长者之像者,即为其请三尊也。维摩经香积佛品曰:“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同注八:“什曰:彼国无王,唯五百居士,共治国政。今言主者,众所推也。”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曰:“时毗舍离大城之中,有一长者,名曰月盖。与其同类五百长者,俱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此国人民,遇大恶病。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唯愿世尊,慈愍一切,救济病苦,令得无患。尔时世尊,告长者言:去此不远正主西方,有佛世尊,名无量寿,彼有菩萨,名观世音及大势至,恒以大悲,怜愍一切,救济苦厄。汝今应当五体投地,向彼作礼,烧香散华,系念数息,令心不散。经十念顷,为众生故,当请彼佛及二菩萨。说此语时,于佛光中,得见西方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如来神力,佛及菩萨,俱到此国,往毗舍离,住城门阃。(中略)尔时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大悲观世音,怜愍救护一切众生故,而说咒曰:(中略)毗舍离人,平复如本。”
【月宫】 (界名)月天子之宫殿。即月之世界。起世经十曰:“月天子宫,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四面周围,七重垣墙,(中略)七宝所成,(中略)月天宫殿,纯以天银天青琉璃,而相间错。(中略)彼月天子最胜宫殿,为五种风摄持而行。何等为五?一持,二住,三愿,四摄,五行。以此五风所摄持故,月天宫殿依空而行。(中略)于此月天大宫殿中,有一大辇,青琉璃成,其辇舆高十六由旬,广八由旬。月天子与诸天女,在此辇中,以天种种五欲功德,和合受乐,观娱悦豫,随意而行。诸比丘!彼月天子,如天年月,寿五百岁,子孙相承,皆于彼治。”立世阿毗昙论五日月行品曰:“从剡浮提地,高四万由旬,是处日月行半须弥山,等由干陀山,是日月宫殿,团圆如鼓。是月宫者,厚五十由旬,广五十由旬,周回一百五十由旬。是月宫殿,琉璃所成,白银所覆,水大分多,下际水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中略)是宫殿,说名栴檀,是月天子于其中住。”
【月光】 (菩萨)梵名战达罗钵刺婆。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七十三尊之一。密号曰清凉金刚。种子为字。迁变为义。此尊主如来化他之德,表示迁变众生苦厄,使为利益安乐者也。其形像身为白色,左手为拳,安于腰,右手持莲华,其莲华上有半月形,乃以半月形为三形。又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亦安此尊。见“月光菩萨”条。
【月光摩尼】 (物名)宝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无量寿经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千手经曰:“月精摩尼。”
【月光菩萨】 (菩萨)药师如来二胁士之一。药师经曰:“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无量无数菩萨之上首。”又胎藏界第七文殊院之一众。秘藏记末曰:“月光菩萨,黄色,左手持青莲华,上有半月形。”又释尊在因位时,作大国王,施头于婆罗门时之名。又曰月光王。见佛说月光菩萨经,贤愚经六月光王头施缘品,经律异相二十五。
【月光菩萨经】 (经名)佛说月光菩萨经,一卷,赵宋法贤译。说月光施头之缘事。
【月光太子】 (本生)释尊过去世为国王之子,称为月光太子。一日游行。遇癞人因治病,请其血髓。即破骨出髓,涂于病人,以血饮之。见智度论十二,经律异相三十一。
【月光童子】 (人名)又曰月光儿。其父德护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长者,不信佛,听六师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谏止之,亦不听。后见佛到,火坑变而为凉池,心大悔责。归佛,得须陀洹果。佛与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记。且说佛灭后当作支那国王,兴隆三宝。德护长者经下曰:“又此童子,我涅槃后,于未来世,护持我法。(中略)于当来世佛法末时,于阎浮提支那国内,作大国王,名曰大行,能令支那国内一切众生信于佛法种诸善根。时大行王,以大信心大威德力,供养我钵,于尔数年,我钵当至沙勒国,从尔次第至支那国。”(历代三宝纪十二又引此经)。佛说申日经曰:“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千岁已后,经法且欲断绝。月光童子,当出于秦国作圣君,受我经法,兴隆道化。秦土及诸边国鄯善、乌苌、归玆、疏勒、大宛、于填、及诸羌虏夷狄,皆当奉佛尊法,普作比丘。”此童子为月灯三昧经之对告众。其异译月明菩萨经称为月明童男。宝雨经一曰:“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右绕三匝,顶礼佛足,退坐一面。佛告天曰:汝光明甚为希有。(中略)由汝曾种无量善根因缘,今得如是光明照曜,天子!以是缘故,我涅槃后,最后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鞞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治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令修十善。能于我法广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沙门,于一切时常修梵行,名曰月净光。”
【月光童子经】 (经名)佛说月光童子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佛说德护长者经同本异译,稍略。其他,申日儿本经,佛说申日经同本异译。
【月光王】 (本生)释尊在过去世施头于婆罗门时之名,又曰月光菩萨。见“月光菩萨”条。
【月忌】 (行事)每月一度之忌日。与年忌相对。即每月行于故人死亡日之法要也。
【月精】 (物名)又曰月精摩尼。为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右一手所持者。其手亦曰月精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曰:“若为患热毒病求清凉者,当于月精摩尼手。真言:唵(引)苏悉地揭哩(二合)萨嚩(二合)贺。”
【阅经十二种】 (书名)二卷,明净挺着。阅读十二种之经典而记其所感者。即华严经颂,梵网戒光,楞伽心印,维摩饶舌,圆觉连珠,楞严问答,药师灯焰,弥陀舌相,金刚三昧,心经句义,法华悬谭,及涅槃末后是也。
【岳林寺】 (寺名)又作岳林寺,在浙江奉化县,梁大同中所建,五代时,布袋和尚住于此,遂于其东廊下示灭。据传灯录二十七,大殿东堂,布袋之全身现存,后宋皇佑中赐御书佛法二字云。
【月轮】 (术语)谓太阴也。俱舍论十一曰:“日月径量,几喻缮那,日五十一,月唯五十。(中略)月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能照。”见“月宫”条。
【月轮观】 (术语)胎藏界为开自心八叶之佛身,以干栗驮耶即肉团心之八分,观为八叶之莲华。金刚界一以满月圆明之体与菩提心相类故,一为开自心之十六菩萨,亦以肉团心观为十六分之月轮。月之十六分者,晦夕日月相并之际,月光为日光所夺,全行隐去,若于日月一分相过之后。月光必少现。以此小分合于其后月十五分之明,成为十六分。此十六分即表金刚界十六大菩萨般若经所说之十六空也。故菩提心论曰:“何故以月轮为喻?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凡月轮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刚萨埵至金刚拳有十六大菩萨。(中略)摩诃般若经中,内空至无性自性空亦有十六义,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当合宿际,但为日光夺其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满无碍。”守护国界经九曰:“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汝今宜应当于鼻端想月轮,于月轮中作唵字观。(中略)唵字即是毗卢遮那之真身也。”法华轨曰:“如秋月光明澄静仰在心中。”无量寿轨曰:“犹如净月仰在心中。”五字陀罗尼颂曰:“右旋布心月(布五字),如以水精珠存于明镜上。”秘藏记本曰:“念诵分限了,即结定印,观五字。是月轮观,又实相观,谓阿卑罗吽欠。先月轮安心上,轮上布五字。(中略)唯一向观月轮周遍,良久以后,月轮周遍法界。俄须忘身与月轮,专住无分别智,然后为利众生,住大悲门出观,卷缩月轮,收敛自心。”辨惑指南一曰:“言观字,则先于我身心中观径一肘量圆明之月轮,于其中观八叶白色之开敷莲花,于其莲台中观念有金色之字(若于莲华上观月轮,则于其中观阿字),如斯念念相续,而不交余念,则妄想日退,无明渐尽,本觉心佛自然而显。”心地观经八曰:“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中略)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钢缚印,冥目观察胸中明月,作是思惟: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净明,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证道歌曰:“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月轮三昧】 (术语)月轮观也。佛祖统纪三十五曰:“十三祖龙树于南天竺以法藏付迦那提婆,入月轮三昧蝉蜕而去。”
【月眉】 (杂名)佛之眉相如初月也。
【月面佛】 (佛名)此佛之寿命,仅一日一夜。华严疏钞十二曰:“如月面佛寿,一日夜故。佛名经第六云:(中略)月面佛寿一日夜,日面佛寿一千八百岁,梵面佛寿二十三千岁。”弥陀经略记曰:“或有佛短众生长,如东方月面如来,彼佛寿命,一日一夜。”碧严第三则曰:“马大师不安,院主问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月明菩萨】 (菩萨)又与月明童子,月明童男,月光童子异称同人。
【月明菩萨经】 (经名)佛说月明童子经。一卷,吴支谦译。此经为月灯三昧经之一分。佛对月明童男(即月光童子)说法财二施,及过去之智止太子以身肉疗比丘之病。月灯经以之作智意女。
【越难经】 (经名)一卷,西晋聂承远译。越难长者大富而悭,死为盲乞儿,乞食至其家,打于其子。佛因之说偈。
【月辇】 (杂名)月天子之辇也。起世经曰:“彼月天子,身分光明,照彼青辇。其辇光明,照月宫殿,殿光照四大洲。”
【越毗尼】 (术语)违越毗尼即戒律也,如真言所言越法罪或越三昧耶。行事钞中之一曰:“女人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越毗尼。”
【越毗尼罪】 (术语)略作越毗尼。见越毗尼项。
【月婆首那】 (人名)比丘名。续高僧传一曰:“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陈云高空。”译僧伽吒经等。梵Upaśūna。
【越三昧耶】 (术语)如来之本誓名三昧耶,违越如来之本誓曰越三昧耶。漫授受秘法者之罪名也。不得传授,私诵真言,又授未灌顶人以秘法,皆得越三昧耶之罪。又名越法罪。大日经四曰:“若异此者同谤诸佛菩萨,越三昧耶,决定堕于恶趣。”同十四曰:“不尔者即得越三昧耶罪,三昧耶者是自誓也。一切如来所立誓愿,(中略)以方便故而立此法。是故犹如世间大王之教敕不可过越,为过者必获重责也。观智轨曰:“一一印契仪轨真言,应当于灌顶阿阇梨处躬亲禀受。若不从禀受决择,而专擅作者,是即名为越三昧耶,受及授者俱获重罪。”参照“越法罪”条。
【越三摩耶罪】 (术语)即越三昧耶之罪也。见越三昧耶项。
【月上女】 (人名)维摩诘之女。生未几,大如八岁,容姿端正。城内之人,争来求婚不止,月上女即告曰:我当自选其人。期日,会城内士人,其时月上女于众中上于虚空,说偈使众人听之。大众闻已,各止淫心,头面顶礼于女之下。自尔月上女诣佛所与舍利弗对扬深义。见月上女经。
【月上女经】 (经名)佛说月上女经。二卷。隋阇那崛多译。
【月氏国】 (地名)见“月支”条。
【月鼠】 (传说)以鼠譬月也。见“白黑二鼠”条。
【月坛】 (杂语)凡殿堂壁外之露坛皆曰月坛。盖受月光之义也。见象器笺一。
【月天】 (天名)梵名战捺罗,旃陀罗,战达罗Candra,又有苏摩Soma,苏摩提婆Somadeva,印度Indu,创夜神Niśākara,星宿王Kakṣatranātha,喜怀之头饰Śivaeśkhara,莲华王Kumuda-pati,白马主Śvetavājin,大白光神Śitān,冷光神Śitamarīci,鹿形神Mṛgāṅka,野兔形神Śaśa,等异名。又曰月天子。
【月天妃】 (天名)秘藏记末曰:“月天妃,白肉色,持青莲华。”
【月天子】 (天名)月宫之天子也。其名曰宝吉祥。势至菩萨之化现也。胎藏界曼陀罗以为外金刚部院之一众而列之。起世经十及立世阿毗昙论日月行品说月宫之事。大日经疏五曰:“西门之南,与日天相对,应置月天,乘白鹅车。”秘藏记末曰:“月天子,白肉色,杖上有半月形,乘三鹅。”文句二下曰:“宝吉祥月天子,大势至应作。”嘉祥法华疏二曰:“有经云:大势至,名宝吉祥,作月天子。”
【阅头檀】 (人名)Śuddhodana,又作首图驮那。译曰净饭,白净饭王。本行集经五曰:“阅檀头王,隋言净饭王。”玄应音义四曰:“阅头檀王,此译云白净饭王也,或言净饭王也。”见“净饭王”条。
【月兔】 (传说)见“兔”条。
【越喜三昧】 (术语)耶输陀罗女所入之三昧也。依此三昧而生种种之欢喜,并使一切众生欢喜,故名越喜三昧,越乃超越无比之义。见“耶输多罗”条。
【月黶尊】 (明王)降三世明王之别名。大日经疏五曰:“次复于执金刚下,置忿怒持明,降伏三世一切大作障者,号月黶尊。面有三目,四牙出现,如夏水雨时云色,作大笑之形。以金刚宝为璎珞,此是持金刚者,以无量门大势威猛摄护众生三昧也。”此尊半月轮中现黑色忿怒也。故似月黶。故云尔也。秘藏记末曰:“月黶忿怒菩萨,黑肉色,极大忿怒之形。有四手,左右二手结印,左一手取一股跋折罗,右一手鉾镴。”
【月曜】 (天名)七曜之一。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一众。秘藏记末曰:“月曜肉色,持半月形,上有兔形。”
【月喻经】 (经名)佛说月喻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以皎月圆满诫比丘之戒行。
【月支】 (地名)又作月氏。国名。在印度之西。史记大宛列传曰:“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也(大宛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汉书西域传上曰:“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里。”玄应音义四曰:“月支国,薄佉罗国应是也,在雪山之西北也,或云月氏。”杂宝藏经七曰:“月氏国有王,名栴檀罽尼吒,闻罽宾国尊者阿罗汉字祇夜多有大称名,思欲相见,即自躬驾,与诸臣从,往造彼国。”原语Kuṣana。
【月种】 (杂名)梵名Candra-vaṁśa刹帝利族之一姓。与日种共为印度二大王种之一,相传为月天之子孙。出于印度神话辞书等。
【悦众】 (职位)别名知事。僧中之职名。司僧中之事务者。僧史略中曰:“案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Karma-dāna,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中略)秦主敕选道碧法师为僧正,慧远为悦众,法钦慧斌掌僧录。”
【越罪】 (术语)越毗尼罪之略。违越毗尼法(戒律)之罪也。行事钞上三曰:“僧得越罪。”
【云版】 (物名)版形铸为云形,故谓之云版。为报时而打者。又云大版。挂于库司之前。象器笺十八曰:“云章曰:版形铸作云样,故云云版。俗事考云:宋太祖以鼓多惊寝,易以铁磬,此更鼓之变也。或谓之钲,即今云版也。”
【云鼓】 (物名)报午斋之鼓,画云形,故云云鼓。见象器笺十八。
【云海】 (譬喻)譬物之多也。大日经疏一曰:“以遍一切处净菩提心,兴供养云,普作佛事。”金刚界礼忏文曰:“遍法界一切供养云海菩萨摩诃萨。”秘藏宝钥上曰:“八供天女,起云海于妙供。”
【云何呗】 (行事)涅槃经三曰:“云何于此经,究竟到涅槃,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此四句一偈之首,以有云何二字,谓之云何呗。呗者,梵语呗匿之略,附以音调而讽咏之也。
【云横山】 (地名)又作云黄山。在浙江义乌。上有岘壁,高百丈,广三十五丈,可俯瞰华溪。傍有如来峰,七佛峰。梁天监年中善慧大士栖居此山顶,躬耕行道,因以有名。彼“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之偈,盖咏当时之景物者。大同五年,创寺于双梼树下,名曰双林寺。陈天嘉二年,绕树行道,感七佛相随,山顶忽见黄云之横。其状盘旋恰如盖,因名云横山。见传灯录二十七。
【云华】 (人名)华严宗第四祖智俨之号。八宗纲要曰:“第四智俨禅师承杜顺佛,盛弘此宗,制作多多。居云华寺号云华尊者。”
【云集】 (杂语)多集之貌。又如云之集于无心之貌。言他方来之大众也。八十华严经二曰:“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大疏二曰:“多数大身,重重无碍,云之象也。又浮云无心。龙吟则起,菩萨无住,佛现爰来。”
【云集众】 (术语)如来之弟子为二分,常随从闻教助化者,谓之常随众,限于或时或处从他方如云之多而来集者,谓之云集众。此云集众限于大乘经。智旭之楞严文句一曰:“与大比丘众已下,具列常随云集两类,显同闻众成就。”
【云金刚】 (菩萨)又云时雨金刚。(鍐字)之智水灭烦恼之火,故云云金刚。见理趣释。
【云居】 (人名)云居道膺禅师,生幽州玉田王氏。参洞山。一日,山问大阐提人作五逆罪,孝养何在?师曰:始成孝养自尔,山许为室中领袖。师住持云居三十年,道遍天下,众至千五百人。南昌钟王师尊之,愿为世世师,唐天福二年,壬戌正月三日,示寂。谥弘觉禅师。
【云居罗汉】 (杂语)居于云上之罗汉,形容远超脱于俗界者。碧岩十一则着语曰:“也是云居罗汉。”
【云居山】 (地名)在江西南康建昌县西南三十里。其山峻险,顶上常有云,故名。又名欧山,为欧岌得道之地。又以洞山之上足道膺住此山振洞上之宗风而有名。
【云门】 (人名)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姑苏嘉兴人,姓张氏,嗣雪峰。南汉主晟归依之,赐匡真禅师之号。干和七年己酉岁示寂。后,宋太祖干德四年(南汉主鋹天宝九年),赐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见传灯录十九、会元十五、稽古略三。
【云门钵桶】 (公案)同于碧岩五十则尘尘三昧。
【云门禅师语录】 (书名)三卷。
【云门尘尘三昧】 (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尘三昧?门云:钵里饭,桶里饭。”见碧岩五十则。
【云门倒一说】 (公案)“僧问云门: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时如何?门曰:倒一说。”见碧岩十五则,种电钞二本。
【云门对一说】 (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圆语评唱曰:“一大藏教,只消三个字。四方八面,无你穿毉处。人多错会却道,对一时机宜之事故说。又道森罗及万象,皆是一法所印,谓之对一说。更有道,只是说那个一法,有什么交涉,非唯不会。更入地狱如箭,殊不知古人意不如此。”见碧岩十四则,种电钞二本。
【云门光明自在】 (公案)“云门垂语云: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诸人光明?自代云:厨库三门。又云:好事不如无。”见碧岩八十六则,种电钞九。
【云门糊饼】 (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门云:糊饼。”见碧岩七十七则,种电钞八、从容录七十八则。万松着语曰:“一举四十九。”盖知这一个糊饼之昧,则四十九皆可知之意也。但这糊饼随于食者,而或为醍醐,或为毒药。此僧自己见识未熟,却质问向上底事,故以斯答。
【云门金毛狮子】 (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门云:花药栏。僧云:便恁么去时如何?门云:金毛狮子。”花药栏者以竹林围芍药牡丹等之四边者也。见碧岩三十九则,种电钞四。
【云门举令】 (公案)“云门一日云:宗门作么生举令?代云:吽。”见云门广录。
【云门匡真禅师语录】 (书名)云门禅师语录之具名。
【云门六不收】 (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法身?门云:六不收。”见碧岩四十七则,种电钞五。
【云门露柱】 (公案)“云门示众云:古佛与露柱相交。是第几机?自代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见碧岩八十三则,种电钞九,从容录三十一则。
【云门露字】 (公案)“僧问云门: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门云:露。”露者显露,谓遍法界曾无藏匿者,示自己罪恶向自己忏悔之意也。见会元十五云门章。
【云门七条】 (故事)五灯会元云门章曰:“上堂因闻钟声。乃曰:世界与么广阔,为什么镜声披七条?”
【云门三高】 (名数)云门宗之三高僧也。元至正年间,云门山有三禅师。一浮休允若,二断江觉恩,三休耕逸。三师时居韶州云门山,相共讽咏吟诵。世人慕其高风,称为云门三高。
【云门三句】 (公案)“师云: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若辩得出,有参学分。若辩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案云门三句,依起信论,则第一句为一心门,第二句为真如门,第三句为生灭门。见会元十五德山缘密章,人天眼目中云门宗部。
【云门山】 (地名)在广东韶州曲江县治。五代后晋末,云门宗祖文偃徙居此山,再兴废址,新建堂宇。凡二年有半竣功,号为光泰禅寺。时禅徒辐凑,门风甚盛,因取山名,以立宗名。
【云门声色】 (公案)“云门示众云: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观世音菩萨,将钱来买糊饼,放下手却是馒头。”见从容录八十二则。
【云门失通】 (公案)“灵树生生不失通(为僧修净业故),云门三生为王,所以失通(染着五欲垢故)。”灵树者云门同门人。见碧岩六则评唱。
【云门十五日】 (公案)“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得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见碧岩六则,种电钞一。
【云门屎橛】 (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干屎橛。”干屎橛者,拭人粪之橛之干者。取至污秽之意。见会元十五、无门关二十一则。
【云门体露金风】 (公案)“僧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云门云:体露金风。”见碧岩二十七则,种电钞三。
【云门须弥】 (公案)“僧问云门: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门云:须弥山。”见从容录十九则,会元十五云门章。盖谓是非为有无分别之限,如须弥山之意也。
【云门药病相治】 (公案)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见碧岩八十七则,种电钞九。
【云门一宝】 (公案)“云门示众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三门来灯笼上。”此据肇公之宝藏论广照空有品:“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号玄玄。”拈灯笼已下为云门之注脚。形山为四大五蕴,灯笼譬一宝之明照,佛殿里比形山之空虚,三门即山门。见碧岩六十二则,种电钞七,从容录九十二则。
【云门一曲】 (公案)“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门云:腊月二十五。”见会元十五云门章。
【云门拄杖子】 (公案)“云门以拄杖示众云:拄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山河大地什么处得来?”见碧岩六十则。种电钞六。
【云门宗】 (流派)禅宗之一派。以云门山文偃禅师为宗祖,故谓之云门宗,稽古略三曰:“师嗣雪峰存禅师,存嗣德山鉴,鉴嗣龙潭信禅师,师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云门宗。”
【云衲】 (术语)云水之衲僧。云水者,喻行脚而言。佛祖通载(云峰高禅师传)曰:“云衲四来,三堂皆溢。”衲或作纳。
【云栖】 (人名)云栖大师,名祩宏,字佛慧,号莲池。初为儒生,三十后,出家,行脚多年,住于杭之云栖,建创禅林,励念佛,严戒律,寿八十一、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示寂。著书三十二种。见续稽古略三。
【云水】 (术语)行脚僧也。取行云流水之意。禅林之语。从容录一曰:“两堂云水尽纷拏,王老师能验正邪。”
【云堂】 (堂塔)又云僧堂。大众之集处,言甚多如云也。象器笺一曰:“僧堂亦曰云堂,谓众集如云多也。”
【云心】 (术语)云时之心也。云雨之时,人气郁翳,忧虑滋多,故常思虑苦乐而非心之晴者,名为云时之心。六十心之一。大日经一曰:“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疏二曰:“如西方,夏三月中,霖雨殊甚,以常滞淫昏垫故。时俗忧乐思虑之心,蔚翳滋多,故作降雨时思念也。觉知已,则当行舍心。离于世间忧喜,随顺法喜,是所对治。”
【云兄水弟】 (杂语)禅僧相亲之意。与俗所谓四海兄弟四海同胞同。永平清规曰:“方来云兄水弟,众心为自心,道念为自念。”
【云岩】 (人名)潭州云岩寺昙晟,钟陵建昌人,姓王氏,少出家,初参百丈海禅师,侍左右者二十年,未悟玄旨,百丈归寂后,谒药山,言下契会。唐会昌元年,六十而寂。见宋高僧传十一、传灯录十四、五灯会元五。
【云岩大悲】 (公案)同“云岩问道吾手眼”条。
【云岩扫地】 (公案)从容录二十一则曰:“云岩扫地次,道吾云:太区区生。岩云:须知有不区区者。吾云:恁么则有第二月也?岩提起扫帚云:这个是几月?吾便休去。”是示忙中有闲,不更涉第二头,扫地之时为扫帚一本之王三昧,即森罗万象悉为一本之扫地三昧也。
【云岩问道吾手眼】 (公案)碧岩八十九则曰:“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什么?吾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
【云云】 (杂语)言未尽之貌。止观辅行一之二曰:“云云者,未尽之貌。云者言也。说文,云象云气在天回转之形。言之在口,如云润物。广雅云:云者有也,下文尚有如云之言。”文句记一上曰:“云云者,象气之分散,如云在天,非可卒量也。意言下未说者,尚多如云。”
【云众水众】 (杂语)与云兄水弟同。
【云宗】 (流派)白云宗之略。
【允堪】 (人名)宋昭庆律师允堪,钱塘人,依天台崇教大师慧思出家。学无不通,尤精通律部,着会正记等之文十二部,以继绍南山宣律师之律藏。后作灵芝律师元照资持记,会正资持相对而分派。见释氏稽古略四。
【允若】 (人名)元绍兴人,幼依云门元剃度,后谒大恢山,习天台之教观。湛堂性澄主南竺演福,往依之,精究无不尽。澄甚器重之。英宗至治元年,澄奉诏入燕都,校正大藏,奏若行业,赐慈光圆照之号。泰定年间,主杭州兴化寺,与天岸弘济,我庵本无,玉庭罕,三公,道望并峙湖上。世称为钱塘之四依。未几退居越州云门寺,与断江觉恩,休耕逸,临风吟咏。世又呼为云门之三高。至正十九年罹贼难,遂寂。年八十。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赵孟俯称为僧中御史。见大明高僧传一等。
【蕴】 (术语)梵名塞建陀Skandha,旧译曰阴。阴覆之义,谓色心之法,荫覆真理也。新译曰蕴。积集之义,谓色心之法,法大小前后等积集而成自体也。色蕴,心蕴等。义林章五本曰:“梵云塞建陀,唐言蕴,旧译名阴(于禁反)。此阴是荫覆义,若言荫者,梵本应云钵罗婆陀。(中略)或翻为聚,故法华云:五众之生灭,此亦不然。若言众者,梵本应云僧伽。或翻为聚,此亦不然。若言聚者,梵本应云曷罗陀。”俱舍论光记一之余同。俱舍论一曰:“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颂疏界品一曰:“聚谓积聚,即是蕴义。”然新译之仁王经上,并用二义。曰:“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实。”
【运庵】 (人名)宋湖州道场山运庵岩禅师。嗣法于松源岳禅师,授之于虚堂愚禅师。见稽古略四。
【蕴不摄无为】 (杂语)积集性者谓为蕴,然无为法非积集性,故不摄于蕴之中,因之而五蕴之中,虽含摄一切之有为法,独无无为法在其中也。俱舍论一曰:“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
【蕴处界】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略称。旧译曰阴入界,普通名之为三科。分类诸法万有之名也。俱舍论第一颂曰:“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
【蕴界】 (术语)五蕴与十八界也。更加十二处谓之三科。俱舍论颂疏一曰:“三科蕴界训谈。”
【蕴落】 (术语)譬五蕴之聚合于聚落也。释摩诃衍论曰:“已过五蕴聚落故。”秘藏宝钥下曰:“藏海息七转之波,蕴落断六贼之害。”
【蕴魔】 (术语)四魔之一。见“四魔”条。
【蕴善巧】 (术语)见“十善巧”条。
【蕴识】 (术语)蕴蓄心识之意,如云含识,谓有情也。西域记序曰:“蕴识怀灵之异。”又识为五蕴之一,故云蕴识。
【蕴驮南】 (术语)与嗢拖南同。
【运心】 (术语)起如何如何之心。又心向某方而运。
【运心供养】 (行事)但于心中起供养之思,而不现于事实也。又心中起至诚之供养想也。苏悉地经中曰:“有四供养,遍通诸部一切处用:一谓合掌,二以阏伽,三用真言及慕捺罗,四但运心。此善品中,随力应作,或复长时,供养中最无过运心。如世尊说,诸行法中,心为其首。若标心而供养者,满一切愿。”同上述运心之相曰:“若无如上花养根果献者,曾见曾闻献供养花,或自曾献花,随所应。令想运供养,最为胜上供养尊法。虽有如前花果等献,若能至心虚虔,合掌顶奉,供养本尊花果,如是心意供养最上,更无过者。”
【运心随方】 (术语)真言宗之事相行法,有此二途。运心者,假令身向任何一方,而我谓前方为东方也。随方者,随于东西南北之四方也。是举方位之一,而他可类推者。见辨惑指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