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拏】 (术语)Ḍa,又书疤。悉昙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拏字门一切法怨对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拏字时是出摄伏魔诤声。”大庄严经曰:“唱拏字时出断一切魔恼乱声。”此由Ḍamara(魔障)之语释之也。又(术语)Ṇ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一切法诤论不可得。”文殊问经曰:“称拏字时,是除诸烦恼声。”
【拏枳你】 (异类)见“荼吉尼”条。
【那】 (术语)Na,又作娜,拏,曩。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体文三十五字之一,属喉声之第五。金刚顶经曰:“曩字门一切法名不可得故。”此由Nāman(名)释之。涅槃经曰:“那者,三宝安住无有倾动,喻如门阃,是故名那。”智度论四十八曰:“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那,秦言不。”大日经疏九曰:“曩,无也。”等由否定之接头语Na释之。
【娜】 (术语)Da,又作陀、捺,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大日经所谓“那字门一切法施不可得故”者,自Dāna(布施)释之。文殊问经所谓“称娜字时是施调伏律仪寂静安隐声”者,自Dama(调伏)释之。
【衲】 (衣服)比丘之粪扫衣谓之纳衣,纳俗作衲。着衲衣者为十二头陀行之一,故以为僧衣之都名,又禅僧多着衲衣,故称曰衲僧衲子。
【那阿赖耶曼荼罗】 (术语)Nālaya-maṇḍala,那为无之义,阿赖耶为依处之义,曼荼罗为道场之义,即无依处道场也。阿赖耶无染分之依处,而有净分之圆净,出生胜德而无尽,故名无依处道场。是善财童子南询第四十四参贤胜优婆夷所得之解脱门也。见华严大疏七十六。
【那鞞曼陀罗】 (杂名)Nābhi-maṇḍala,译曰脐轮。见华严疏钞六十三。
【纳播】 (衣服)讲僧所挂者形如覆肩衣,播者其端开也。纳俗作衲。僧史略曰:“又三衣之外有曳纳播者,形如覆肩衣。出寄归传,讲员自许即曳之,若讲通一本则曳一支。讲二三本,又随讲数曳之,如纳播是也。”
【纳得】 (杂语)他物于自身须纳受得也。律宗纲要下曰:“纳得戒体,要由羯磨。”
【捺地】 (杂语)又作那智、难地。同于那提。见那提条。
【捺地迦叶波】 (人名)同于那提迦叶。
【那哆】 (人名)人名。译曰无。见阿育王经七。梵Naṭa。
【娜多家瑟吒】 (物名)Dantakāṣṭha,译曰齿木。见梵语杂名。
【那伽】 (异类)Nāga,译言龙,象,无罪,不来。称佛或阿罗汉为摩诃那伽,喻其有大力用也。玄应音义三曰:“那伽,此云龙,或云象也。言其大力故以喻焉。”同二十三曰:“那伽有三义:一云龙,二云象,三云不来。孔雀经名佛为那伽,由佛不更来生死故也。”智度论三曰:“摩诃那伽,名阿罗汉。摩诃言大,那名无,伽名罪。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大无罪。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名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大日经疏五曰:“摩诃那伽,是如来别号,以况不可思议无方大用也。”俱舍论十三曰:“契经说: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
【娜伽】 (杂语)Naga,译曰山。大日经疏三曰:“山者,梵云娜伽,是不动义。”
【那伽波罗】 (人名)见“那迦罗”条。
【那伽定】 (术语)身变龙而定止于深渊曰那伽定。为保长寿,逢弥勒出世,以愿力而入于那伽定。
【那伽阏刺树那】 (人名)Nāgarjuua,菩萨名。龙树。新曰龙猛。西域记八曰:“南印度那伽阏刺树那菩萨,唐言龙猛,旧译曰龙树,非也。”见“龙树”条。
【衲伽梨】 (衣服)又作衲加梨,衲衣之僧伽梨也。九条乃至二十五条谓之僧伽梨。
【那伽身】 (术语)龙身也。
【那伽室利】 (菩萨)Nāgaśri,菩萨名。译曰龙吉祥。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六曰:“那伽室利,翻为龙吉祥。”
【那伽犀那】 (人名)Nāgasena,译曰龙军,天竺论师之名。饰宗记十本曰:“那伽犀那,此云龙军。”梵网述记上曰:“定佛教体,西方有三种:第一那伽犀那,此云龙军。”参照“那先”条。又十六罗汉之第十二。法经记曰:“那伽犀那尊者,与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半度波山。”
【那伽枳萨】 (物名)Nāgakesara,译曰龙华。陀罗尼集经十曰:“那伽枳萨,此云龙华,出昆仑山。”最胜王经七曰:“龙华须,那伽鸡萨罗。”
【那伽质多】 (杂语)Nāgacitta,那伽为龙,质多为心,于龙心打针而降伏止雨之法也。
【纳骨】 (仪式)纳白骨于墓所也。
【那含】 (术语)Anāgāmin,又作那鋡。阿那含之略。小乘第三果之名。译曰不还,不来。还来欲界之义也。可洪音义二下曰:“那鋡,第三果,此云不来,生色界不来人间也。”
【那睺沙】 (人名)Nahuṣa王名,译曰不事火。见慧琳音义二十六。
【纳加梨】 (衣服)见“衲伽梨”条。
【那迦罗】 (人名)或云那伽波罗。此翻龙护,亦云象护。此比丘,现生亦证净法。增一阿含经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晓了星宿,预知吉凶,所谓那伽波罗比丘是也。”
【衲袈裟】 (衣服)七条以上之袈裟有二种:一曰平袈裟,又云一色袈裟,以一种之色体而制者。一重无里,二曰衲袈裟,以诸种之色体,杂糅补衲者,必附里重厚制之。经律中谓之衲衣,又云粪扫衣。此乃补纳朽故破弊之布帛以为法衣者,其实为最贱之粪扫衣,然为修头陀行之高德比丘法衣,故以之为最贵之物而重之,法会或上腊比丘之所服也。衲之本字为纳,从衣者俗字。
【纳戒】 (术语)受戒也。纳受戒体于身中之义也。传灯录(赵州谂禅师章)曰:“童稚于本州扈通院从师披剃,未纳戒。”
【纳金度僧】 (杂语)唐肃宗至德初,宰相裴冕请鬻度牒,名香水钱,是纳金度僧之嚆矢也。见佛祖统纪五十一,困学纪闻十四。
【纳具】 (术语)纳受具足戒于吾身也。
【那辣遮】 (杂名)译曰锥。慧琳音义三十六曰:“那辣遮,金刚锥之梵名也,铁柄锥也。”
【那烂陀】 (寺名)Nālanda,在中天竺摩竭陀国。菩提道场之大觉寺东七驿,佛灭后铄迦罗阿逸多王所建,历代相继而增建之,遂为五天竺第一之精舍。那烂陀译言施无厌。世俗相传为住于此寺边池中之龙王名。若依实义,则释迦如来往昔在此地为国王时之德号也。西域记九曰:“那烂陀(唐言施无厌),僧伽蓝。闻之耆旧曰:此伽蓝南庵没罗林中有池,其龙名那烂陀。傍建伽蓝因取为称,从其实义。是如来在昔修菩萨行,为大国王建都此地,悲愍众生,好乐周给。时美其德,号施无厌,由是伽蓝因以为称。其本庵没罗园,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以施佛。佛于此处三月说法,诸商人等亦证圣果。佛涅槃后未久,此国先王铄迦罗阿逸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尊崇三宝,式占福地建此伽蓝,初兴功也。穿伤龙身,时有善占尼犍外道见而记曰:斯胜地也,建立伽蓝当必昌盛,为五印度规则,逾千载而弥际。后进学人易以成业,然多欧血,伤龙故也。其子佛陀鞠多王(唐言觉护),继体承统聿遵胜业,次此之南又建伽蓝。咀他揭多鞠多王(唐言如来护),笃修前偖,次此之东又建伽蓝。婆罗阿逸多(唐言幻日),王之嗣位也,次此之东北又建伽蓝。功成事毕,福会称庆。”求法高僧传下曰:“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此寺初基总余方堵,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西域凡唤若王及大官属并大寺舍,皆先云室利,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故以为号。毗诃罗,此住处义,此云寺者不是正翻。”
【那利罗】 (植物)Nārikela,树名。探玄记二十曰:“那利罗者,具云捺唎罗吉唎,此云茎第有用树。捺唎此云茎也,罗是是多声,谓茎等枝叶花果也。吉唎此云能作,谓此树茎等悉有用益众生故。此树出海中,其形甚高,似多罗树。其果甚美,于中有汁,似耶子树。”西域记二曰:“那利蓟罗果。”
【那连提黎耶舍】 (人名)Narendra-yaśas,比丘名。译言尊称。续高僧传二曰:“那连提黎耶舍,此言尊称也。北天竺鸟场国人,(中略)所译经论一十五部,八十许卷。”
【那连提耶舍】 (人名)那连提黎耶舍之略。比丘名。
【那连耶舍】 (人名)那连提黎耶舍之略。
【那罗】 (杂语)Naṭa,译曰力,伎戏。法华文句记九曰:“那罗,此云力。即是捔力戏,亦是设筋力戏也。”名义集二曰:“那罗,翻上伎戏。”
【那罗摩纳】 (术语)Nara-manava,略曰摩纳。见“摩纳”条。
【那罗摩那】 (术语)与摩纳同。
【那罗那里】 (杂语)Nara-nari,那罗为男性,那里为女姓。言男女两性之会合,为那罗那里之娱乐。理趣释上曰:“妙适者,即梵语苏罗多也。苏罗哆者,如世间那罗那里娱乐。金刚萨埵亦是苏罗哆,以无缘大悲偏缘无尽众生界,愿得安乐利益心曾无休也。自他平等无二,故名苏罗哆耳。”参照“二根”条。
【那罗陀】 (植物)Naradhara,华名。译曰人持华。慧苑音义上曰:“那罗,正言捺罗,此云人。陀谓陀罗,此云持也。其华香妙,人皆佩之,故曰人持华也。”
【那罗延】 (天名)Nārāyaṇa,天上力士之名。或梵天王之异名。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真谛云:那罗,翻为人。延,为生本。梵王是众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罗什云:天力士,名那罗延,端正猛健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那罗,此云人。延,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也。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名人生本也。”慧琳音义六曰:“那罗延,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纽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养,若精诚祈祷多获神力也。”同二十五曰:“此云力士。”涅槃经疏七曰:“那罗延,此翻金刚。”慧苑音义上曰:“那罗延,此云坚固也。”俱舍光记二十七曰:“此神名人种神。”大日经疏十曰:“毗纽天有众多别名,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是佛化身,三昧同前。毗瑟纽费(即以本名为真言也),以第一字为种子。毗是空义,瑟纽是进义,生义,乘空而进,所谓此天乘迦娄罗鸟而行空中也。私谓,释迦于五部佛中乘迦娄坐,即是虚空进行之义也。”秘藏记下曰:“那罗延天,三面,青黄色,右手持轮,乘迦楼罗鸟。”又,十九执金刚之一。
【那罗延力经】 (经名)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之略名。
【那罗延身】 (术语)如那罗延力强之身体也。
【那罗延身愿】 (术语)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六。使极乐之往生人,皆得那罗延之金刚坚固身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那罗延天】 (天名)与那罗延同。
【那罗延天后】 (天名)在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西方那罗天之傍。肉色,左捧荷叶盛华,右手附于其荷叶边,坐于筵。
【捺落迦】 (界名)Naraka,又作Nāraka,即地狱与地狱罪人之梵名也。但诸师多以捺落迦,那落迦混而为一,慈恩分别之而以捺落迦为受苦之处,那罗迦为受苦之人,玄应音义七曰:“梵言泥黎耶,或言泥啰夜,或言那落迦。此云不可乐,亦云非行。谓非法行处也。或在山间,或大海边,非止地下,言地狱者,一义翻也。”同十曰:“泥犁,或言泥犁耶,亦言泥犁迦,此云无可乐。”同二十三曰:“那罗诃,亦云泥啰夜。此译有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济,三闇冥,四地狱。经中言地狱者一义也。”婆沙论一百七十二曰:“有说:捺落,名人。迦,名为恶。恶人生彼处,故名捺落迦。有说:落迦,名可乐。捺,是不义。彼处不可乐,故名捺落迦。”唯识述记五末曰:“捺落迦者,此云苦器,受罪处也。那落迦者,受彼苦者,故二别也。”见“地狱”条。
【那落迦】 (界名)地狱名。华言恶者。言造恶之人生彼处也。见翻译名义集。
【那律】 (人名)阿那律之略。比丘名。见“阿那律”条。
【纳帽】 (物名)纳缀细片所作之帽子也,纳为纳衣之纳。续高僧传(景鸾传)曰:“衣以袈裟,覆以纳帽。”
【那摩】 (杂语)Nāman,又作娜么,昙么。译曰名。俱舍光记五曰:“梵云那摩,唐言名,是随义、归义、赴义、名义。谓随音声归赴于境,呼召色等名能诠义。”演密钞五曰:“梵语娜磨,此译为名,娜具多义各随义辨。”
【那谟阿哩也】 (术语)Namoārya,又作南谟阿梨耶。译曰归命圣者。仁王经道场仪轨曰:“那谟此云归命,阿哩也。此云远离恶不善法,会意翻云圣者。”
【那谟啰怛那怛啰夜耶】 (术语)见“南无喝啰怛那哆罗夜耶”条。
【纳莫】 (术语)Namaḥ,与南无同。见“南无”条。
【纳慕】 (术语)又曰那谟、南谟、纳莫、娜谟、曩莫、南摩,见“南无”条。
【捺女祇域经】 (经名)柰女祇域因缘经之略名。
【捺女祇域因缘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柰女生于柰树上,后通萍沙王而生耆域(又曰耆婆),耆域为世之名医,能治种种之奇病,并出往昔之因缘。
【纳婆钵奢弭】 (杂语)Nakhapaśyāmi,比丘答猎者之辞也。有部毗奈耶二十八曰:“若猎者云:我不疲倦,我问走鹿。即应先可自观指甲,报彼人云:诺佉钵奢弭。若更问者,应自观太虚,报彼人云:纳婆钵奢弭。”注曰:“若据梵音,诺佉者是爪甲义,亦是不义。钵奢是见义,弭是我义,即是我见爪甲,亦目我不见义。苾刍眼看爪甲即表不是妄言,彼人闻说道无,即谓无不见物。佛开方便救苦众生,若直译云我观指甲道理无不相见,为之留本梵音口授方能细解。纳婆(Nabha)亦兼两义:一目太虚,二表不义,亦不可译为东语。于中可准诺佉思之,具如广注,即如此方观臂上毛云我见毛,亦是目其无义也。”
【纳婆毗诃罗】 (杂名)Navavihāra,译曰新寺。见求法高僧传上。
【衲僧】 (杂名)同衲子。
【纳蛇于筒】 (譬喻)譬禅定能正人之邪曲也。智度论曰:“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正,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则直。”
【纳受】 (杂语)受领纳取他人之赠与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惟愿哀纳受。”慈恩传七曰:“片物供养,愿垂纳受。”
【那述】 (杂语)Nayuta,与那由他同。数量名。当于此方之一亿。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见那由他条。
【那他】 (杂语)Nada,又与Nadi那地,那提同。译言江,海。见那提条。
【那提】 (杂语)Nadii,译言河,或江。又河名。法华文句曰:“那提,此翻河亦江。”慧琳音义二十曰:“那提河名。”西域记八曰:“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讹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捺地,言那提讹。”又(人名)Nadii fuṇyopāya,比丘名。续高僧传五曰:“那提三藏,此云福生具依,梵语则云布焉伐耶。以言烦多故,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
【那提迦叶】 (人名)Nadikāśyapa,三迦叶之一。又作捺提迦叶簸。新曰捺地迦叶波。迦叶其姓,那提为河名,此人在那提河边得道。故谓为那提迦叶。光宅法华疏一曰:“迦叶姓也,那提者河名也。昔此外道,其人事外神领五百徒众,住在那提河边。值仙受道,得罗汉道犹以昔河为名也。”慧琳音义二十曰:“那提河名。”西域记八曰:“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讹也。”不思议境界经上曰:“那提迦叶簸。”
【纳息】 (杂语)旧婆沙论谓之跋渠Varga,新婆沙论谓为纳息。玄应音义十五曰:“跋渠,此译部类。”纳息者,同一之义类于一处纳受止息之义也。
【那先】 (人名)比丘名。那为那伽之略,象之梵语,先者先时也(Sena军也)。此人生时,有一大象,于同日生,故父母名之曰那先。生于佛灭后,应宿愿而出家,得阿罗汉果。那先前世有故旧,是亦应宿愿而为边小之国王,名弥兰陀。国王善问难,那先一一解答之。那先比丘经上曰:“其一人前世欲剃头作沙门求罗汉泥洹者,生于天竺,字陀猎,与肉袈裟俱生其家。有一大象同日生,天竺为象为那,父母便为那先。”
【那先比丘经】 (经名)二卷,失译。记那先比丘之生缘及与国王弥兰陀之问答。巴Milinda-paṅha。
【那先经】 (经名)那先比丘经之略名。
【那耶】 (术语)Naya,译为正理,乘,道。因明大疏一曰:“那耶,称正理。”大日经疏三曰:“梵音娜耶,即是乘义,道义。谓从一念善根乃至成佛,中间一一诸地所乘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
【娜耶】 (术语)Naya,译曰乘。大日经疏三曰:“梵音娜耶,即是乘义道义,谓从一念善根乃至成佛,于其中间一一诸地所乘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
【那耶修摩】 (流派)尼犍子之别名。百论疏上中曰:“尼犍子Nirgrantha,此云无垢。依经修行离烦恼垢,故以为名,亦名那耶修摩。”
【衲衣】 (衣服)见“纳衣”条。
【纳衣】 (衣服)一作衲衣。云粪扫衣。拾取人弃不顾与粪扫均之贱物,缝纳为法衣,故名粪扫衣,亦名纳衣。比丘着之,十二头陀行之一。作衲者,俗字也。佛祖统纪(慧思尊者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衲。”注“法华经,衲衣在空间。律文谓之五纳衣。谓纳受五种旧弊以为衣也。俗作衲字失义。”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纳衣者,朽故破弊缝纳供身。”又(杂名)禅僧多着纳衣,故一称曰衲衣。传灯录(多福和尚章)曰:“问如何是衲衣下事?”
【纳衣十利】 (名数)释氏要览上曰:“十诵云:若纳衣不贴田相。不许披入聚落。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虫坏。七染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行事钞头陀行仪篇引十住婆沙而列十利,与上列十利相异。
【那翳舍】 (杂语)Naeṣaḥ,梵语杂名曰:“翳舍如此,那翳舍不如此。”
【那由他】 (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那吒】 (天名)Naṭa,毗沙门天王之太子,三面八臂大力鬼王也。按夷坚志载程法师事云:值黑物如锤,从林间直出,知为石精。遂持那吒火球咒,俄而见火球自身出,与黑块相击。据是,道家亦奉那吒也。
【那吒佛牙】 (故事)宋高僧传(道宣)传曰:“宣律师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尚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宣保录供养焉。”
【那吒折肉】 (公案)五灯会元二曰:“那吒太子折肉还母,折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为父母说法。”祖庭事苑六曰:“丛林有折骨还父,折肉还母之说。然于乘教无文,不知何依而作此言。”
【衲众】 (杂名)着衲袈裟之僧众也,法会职众中有衲众之目。
【衲子】 (杂名)又云衲僧,禅僧之别称。禅僧多着一衲衣而游方,故名。但衲衣为头陀比丘之法衣,不限于禅僧。
【乃往】 (杂语)由今往过去世谓之乃往。
【乃至】 (杂语)超越中间之辞。摄多少之辞。穷边际之辞也。乃至之梵语有二:一为Antaśas,此为示最少之语。善导所谓下至者是也。二为Yāvat,此为中略之义。一英语译为at least,二译为as far as。胜鬘经宝窟中本曰:“乃至者,还是穷到之辞。”辅行二之三曰:“越却中间,故云乃至。”教行信证行卷曰:“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同信卷末曰:“言乃至者,摄多少之言也。”
【乃至十念】 (杂语)举十念而上摄多念下摄一念也。无量寿经上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乃至一念】 (杂语)举极少之念而摄多念也。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奈耻罗诃罗】 (异类)夜叉名。译言饮血。见孔雀王咒经上。梵Rudhirāhāra奈为留之误。
【奈河】 (杂名)地狱三途之川也。川有三濑,罪人至此谓奈处可渡,故名奈河。十王经曰:“前大河即是葬头,见渡亡人,名奈河津。”
【奈河桥】 (杂名)在第十殿幽冥沃燋石外正东,直对世界五浊之处。贫贱夭死等人,过此桥而投生云。
【奈利】 (界名)与泥梨同。见泥梨条。
【奈落】 (界名)又作捺落,那落。捺落迦之略。见“捺落迦”条。
【柰女】 (人名)梵语庵罗āmra,旧译曰柰,此女化生于柰树上,故名柰女。为摩竭国萍莎王之妃,生耆婆。见柰女祇域因缘经。参照“柰氏”条。
【柰女经】 (经名)有二译:一、为后汉安世高译,名柰女祇域因缘经。其一亦安世高译,题柰女祇婆经。与上经同而文稍略。
【柰女耆婆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捺女耆域因缘经同本,其文少略。
【柰氏】 (人名)罗什译之维摩经谓之庵罗āmra树园。支谦译之维摩经谓之柰氏树园。庵罗,果名,译曰柰。柰氏者,庵罗女也。此园为庵罗女所有,故云柰氏树园。见“庵罗女”及“柰苑”条。
【柰园】 (杂名)与柰苑同。艺林伐山曰:“佛寺亦称柰园,因白马寺有柰林也。”王勃诗云:“柰园欣八正。”
【柰苑】 (地名)梵语庵罗āmra,旧译曰柰。柰苑,即庵罗树园也。说维摩经之处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一时佛在毗耶离庵树罗园。”玄应音义八曰:“庵罗果,形似梨。(中略)旧译云柰,应误也。”鸡跖集曰:“昔西域国有柰树生果,果生有一女子,王收为妃。女乃以苑地施佛为伽蓝,故曰柰苑。”慈恩寺三藏传序曰:“轻万死以涉葱河,重一言而之柰苑。”今称佛寺曰柰苑。本此。又(杂名)释法秀植柰树于其禅居,以为寺阁之别称。释氏要览上曰:“大唐内典录云:罽宾禅师法秀初至炖煌,立禅阁于闲旷地,植柰千株,趍者如云。”
【耐怨害忍】 (术语)三忍之一。见“忍”条。
【南】 (杂语)Nāṁ,梵语名词之尾发南声者,是第六转属声,多言声也。表三以上之数。演密钞二曰:“南者多声,即是等义众义,如云佛驮南Buddhānāṁ,达磨南Dharmānāṁ,僧伽南Saṁghānāṁ。”
【难】 (杂语)诘责邪义,谓为难。常谓之难诘难问等。字典曰:“诘辩也。孟子于禽兽又何难焉?注:难,责也。”
【难报经】 (经名)父母恩难报经之略名。
【南本涅槃经】 (经名)初北凉昙无谶,译大乘之大般涅槃经有四十卷,后南朝刘宋沙门慧观,与谢灵运等再治为三十六卷,所谓南本涅槃经也,部文精练,天台章安尊者依此本作疏,但流通于世者甚少,旧本则久行于世也。
【南部】 (地名)南赡部洲之略。
【难禅】 (术语)九种大禅之一。以修行困难而有此名。有三种:第一之难禅者,菩萨久修禅定,心则自在。而为救众生故,舍禅定之乐而生于欲界也。第二之难禅者,菩萨修了无数量之诸深禅定,而自拔于一切声闻辟支佛上也。第三之难禅者,菩萨由禅定而达于无上之觉道也。
【南朝佛寺志】 (书名)二卷,此书为清孙文川遗稿,陈作霖于丛残蠹蚀中编纂成轶。总列寺名二百二十有六。凡同名而非确在金陵者,与六朝以后所创者,概不滥载。
【难得行】 (术语)十行之第八位。见“十行”条。
【难度】 (术语)同难化。刚强之众生,济度为难也。
【难度海】 (譬喻)谓生死海也。生死之海,深广难渡也。六十华严经五曰:“已度难度海。”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南顿北渐】 (术语)支那南北两宗之禅,从宗风之称呼而云然也。
【南方宝生部】 (术语)金刚界曼陀罗五方中,南方之月轮,其中尊为宝生如来,司一切众生之财宝福德,故云宝生部。
【南方佛教】 (术语)北方佛教之对,阿育王以后,传播印度南部,锡仑,暹罗,缅甸等地之佛教也。现存此等地之经典,皆为巴利语,小乘教也。其由北印度存在于西藏支那等之经典殆为原文,大乘教也。如斯南北异其趣,故以地理区分称为南方佛教。
【南方无垢世界】 (界名)龙女成佛之净土名也。法华经提婆品曰:“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南方月轮】 (术语)金刚界之曼陀罗有五大月轮,南方之月轮有五尊,中央为宝性如来,宝光幢笑之四菩萨为四亲近。
【难伏地】 (术语)佛地之异名。无他之强力足以降伏佛者,称为难伏地。胜鬘经曰:“降伏心过恶及与身四种,已到难伏地,是故礼如来。”同宝窟上末曰:“如来生不能生,老不能老,病不能病,死不能死,故云难伏地。”
【南浮】 (地名)南阎浮提之略。
【男根】 (术语)对于女根而言。男之阴部,为身根之一部分。男性之形类、音声、作业、志乐等异于女性者其根之作用也。
【南海寄归传】 (书名)四卷,唐之义净在南海之室利佛逝(Śribuja)国,记印度之僧规,以寄归客,赠大唐诸德之书也。
【难行】 (术语)艰难之行法也。常曰苦行。或对于易行而言。法华经提婆品曰:“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牟尼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萨道,未曾止息。”报恩经一曰:“难行苦行,发大誓愿。”
【难行道】 (术语)龙树菩萨所判二道之一。对于易行道而言。于此土积修行之功,入圣得果之教道,谓为难行道。念佛往生净土,于彼土成佛得道,谓为易行道。见“易行道”条。
【难行苦行恩】 (术语)见“十恩”条。
【难化】 (术语)众生之根性狠戾,教化为难也。维摩经下曰:“此土众生刚强难化。”
【难化三机】 (名数)教化济度无望之三种恶机也,即谤大乘与五逆罪及一阐提。或曰难治之三病。涅槃经所说。
【难解难入】 (术语)解知难,悟入难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难经】 (经名)越难经之略名。
【难龙王经】 (经名)龙王兄弟经之异名。
【南谟阿梨耶婆卢枳帝烁钵罗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 (术语)Nama āryāvalokiteś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大悲咒之首,归命于观自在菩萨之语也。总为莲华部之归命句。南谟者归命,阿梨耶者圣,婆卢枳帝者观,烁钵罗耶者自在,菩提萨埵婆耶者菩萨,摩诃萨埵婆耶者摩诃萨。即归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也。
【难拏】 (物名)Daṇda,同于檀拏。阎魔王之印也。见“檀拏”条。
【南能北秀】 (杂语)南宗之慧能,北宗之神秀也。见“南宗”条。
【男女】 (杂语)密教之深旨,以男女为智慧禅定之标帜。大日经疏三曰:“如本尊形,女是禅定,男是智慧。”同五曰:“女人是三昧像,男子是智慧像。”同十五曰:“诸尊色类种种不同,大而言之略有二种:谓男及女。男是智慧故为首,女是三昧为次之也。”
【难破】 (术语)于异义难问破斥之也。中论疏四本曰:“即难破之。”慈恩传四曰:“若有难破一条者,我则斩首相谢。”
【南泉】 (人名)唐池州南泉山普愿禅师,马祖之法嗣也。初习律,于教观究精要,后入马祖之门,顿忘筌蹄,心地悟明。德宗贞元十一年留锡池州不下南泉者三十余年。文宗太和初,宣城陆亘,请师下山,伸弟子礼,令说法要。太和八年十一月寂,寿八十七。见传灯录八。
【南泉白牯】 (公案)“南泉示众曰: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见会元四长沙章,从容录第六十九则。
【南泉鎌子】 (公案)见鎌子条。
【南泉牡丹】 (公案)“陆亘大夫与南泉语,话次,陆云: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甚奇怪。南泉指庭前牡丹云: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见传灯录南泉章,碧岩第四十则,从容录第九十二则。
【南泉水牯牛】 (公案)“赵州问南泉曰:知有底人,死后向甚处去?泉云:山前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州云:谢师示诲。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见会元四赵州章。
【南泉圆相】 (公案)“时慧忠国师嗣法于六祖大师,道化帝乡,誉冠一时,时人争欲登彼龙门。时南泉归宗麻谷三师同去,将礼拜忠国师,至中路,南泉于地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于圆相中坐。麻谷便作女人拜。泉云:恁么则不去。归宗云:是什么心行。”见碧岩第六十九则。
【南泉斩猫】 (公案)“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南泉见之,提起猫儿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众无对,泉斩猫儿为两断。”见传灯录南泉章,碧严六十三则,无门关第十四则,从容录第九则。
【难入】 (术语)无上之妙理,悟入为难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南三北七】 (名数)一虎丘山岌师之五教。二宗爱师之四时教。三定林柔次道场慧观之五时教,是皆南地之诸师,故云南三。一北地师之五时教。二菩提流支三藏之二教。三佛驮光统之四宗。四有师之五宗。五有人之六宗。六北地禅师之二大乘教。七北地禅师之一音教。皆北地之诸师,故谓之北七。见法华玄义十。
【南山】 (地名)唐道宣,四分律宗之祖也,住终南山之纻麻兰若,故号南山大师。见“道宣”条。
【南山家】 (流派)谓南山大师四分律宗之一流。
【南山律主】 (杂名)南山之道宣律师也。
【南山三观】 (名数)谓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也。摩诃止观辅行所说。【南山三观】(名数)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观,阿含经所说小乘之观法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性空无我也。许因缘生之相许为实有而观性之空无,故名性空观。二、相空观,般若经所说大乘之初门也。观诸法之相为空也。视为有实之相,尚为凡夫之妄见,如实无其相,而指空华为实有也。此更进而空无诸法之相,故名相空观。三、唯识观,华严法华等所说。大乘至极之观法也。观一切万法各为自识之所变,故万法惟为心识之影像,所归唯一心识。此不止如前之性空相空空于一边,心外诸法,性相皆空,惟心内万法,性相皆非空也。行事钞四曰:“然理大要不出三种: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者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建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证行。”
【南山三教】 (名数)一、性空教,分析小乘教诸法之性分,唯观其自性之空无,尚许因缘生之假相者。二、相空教,观大乘浅教诸法之自性为本末如幻即空,不许其假相者。三、唯识圆教,见大乘深教万法唯识之圆理者。见行事钞中四。
【南山衣】 (衣服)四分律宗之法服,为南山道宣律师之流义所用者,有镮钩之袈裟也。见画像须知。
【南赡部州】 (地名)旧云南阎浮提,新云南赡部洲。阎浮者,即赡部之树名,提者,洲之义,此洲中地有赡部树,故以为洲名,在须弥山南方之咸海中,故云南。
【难胜地】 (术语)菩萨行位,十地之第五。菩萨至此地能破一切之情见,通达一切之法,即是诸佛之境界,而无能胜之者,故名。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佛子顺忍修道,三界无明疑见一切无不皆空,八辩功德入五明论。(中略)五论者内外方道因果鬼神,无不通达,故名难胜地。”仁王经下曰:“如实知诸谛,世间诸技艺。种种利群生,名为难胜地。”唯识论九曰:“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难石石裂】 (故事)见“石”条附录。【难石石裂】(杂语)石遇难而碎裂也,金光明文句五曰:“如长瓜鍱腹,难石石裂,难树树折。”智度论三十六曰:“萨遮祇尼犍子,铜鍱鍱腹,自誓言:无有人得我难而不流汗破坏者。大象乃至树木瓦石,闻我难声,亦皆流汗。”
【难势】 (杂语)难问异义之气势也。法华文句记十曰:“广立难势,不越先规。”续高僧传(僧粲传)曰:“又续前难,势更延累。”
【难思】 (术语)赞叹法之词,谓其法广大深远而难思议也。资持记上之一之一曰:“难思乃能叹之词,所以不云难议者,以心思切近,口议疏远。思之既难,必非可议,或可句局理必兼之。”
【难思光佛】 (术语)十二光佛之一。
【难思弘誓】 (术语)声闻菩萨(因人)所不能思虑之无上甚深誓愿,即弥陀之本愿也。教行信证曰:“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
【难思往生】 (术语)同于难思议往生。又日本真宗所谓三往生之一。谓真门自力之往生也。由自力念佛之因而往生于疑城胎宫者。其所称之名号,与难思议往生之生因,虽无何等之异?而以其行之心为自力故,与弘愿他力之难思议往生不同。为有此异,故省略议字而单云难思往生。一字具略示褒贬也。是第二十愿之誓,而阿弥陀经所说之往生也。
【难思议】 (术语)见难思项。
【难思议往生】 (术语)往生净土所享受之乐,为无量不可思议,故谓之难思议往生乐。又日本真宗所说三往生之一。谓弘愿他力之往生也。从他力回向之信心,得往生于弥陀之真实报土者,非凡夫言说思虑所及,故谓之难思议往生。是第十八愿之誓,而大无量寿经所说之往生也。
【难提】 (术语)塔婆之别名。祖庭事苑一曰:“梵云塔婆,此言方坟,或云支提,或云难提,此言灭恶。”又(人名)Nandi,比丘名。译曰喜。增一阿含经二曰:“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谓难提比丘是。”探玄记十五曰:“难提此云喜。”
【难提迦】 (人名)Namdika,长者名。译曰自喜。见佛本行经二十四。
【难提迦物多】 (术语)Nandikāvarta,译曰右旋。佛之德相也。见慧苑音义上。见“右绕”条。
【难提释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佛为难提比丘解释五法六念。出杂阿念三十卷。
【南天】 (地名)谓南天竺也。
【南天铁塔】 (杂名)古时南印度之铁塔也。相传大日如来所说之法门,其上首金刚萨埵辑录为经文藏于塔中,龙树菩萨开之,由金刚萨埵授其经典。关于此传说,古来有法尔随缘之二说。依法尔说,则铁塔为指龙树之内心者,不外乎吾人各自之心性。依随缘说,则铁塔为实际存于历史的者。
【南天竺】 (地名)五天竺之一。天竺区划五方而当于南方者,谓之南天竺。
【难陀】 (人名)Nanda,比丘名。译曰善欢喜。亦名牧牛。对于孙陀罗难陀而谓为牧牛难陀。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获阿罗汉果。根本律云:“难铎迦尊者,佛遣彼为尼众说法教诫时,五百苾刍尼闻法得阿罗汉果。”萨婆多论云:“往昔惟卫佛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彼佛灭后,有王起牛头旃檀塔,种种庄严。此王有五百夫人,供养此塔,各发愿言:愿我等将来从此王边而得解脱。尔时王者,今难陀是。尔时五百夫人者,今五百比丘尼是。以是本愿因缘,故应从难陀而得解脱。”法华经序品曰:“难陀,孙陀罗难陀。”同文句二曰:“难陀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净饭王逼十万释子出家,即一人也。有师言:是律中跋难陀。”法华玄赞一曰:“梵云难陀,此翻为喜,根本乃是牧牛之人。因问佛牧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获阿罗汉。甚极聪明,音声绝妙。”又孙陀罗难陀,略曰难陀。与牧牛难陀有别,是佛之亲弟也。身长一丈五尺二寸,具三十相。孙陀罗,译曰艳。是其妻之号,以彼有艳妻故,称为孙陀罗难陀,以别于牧牛难陀。彼溺于其妻,不乐出家,佛方便化之,得阿罗汉。增一阿含经二曰:“大体端正,与世殊异,所谓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心不变易,亦是难陀比丘。”见“孙陀罗难陀”条。又贫女名。钦波斯匿王以油千斛燃佛灯,乃以一钱买油燃一灯,所谓长者之万灯,贫女之一灯也。见贤愚经。又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难陀,唐言欢喜,胜军祖习。”又(异类)龙王名。见“难陀跋难陀”条。
【难陀跋难陀】 (异类)Nanda-upananda,摩竭陀国兄弟二龙王之名也。法华文句一曰:“难陀此云欢喜,跋难陀此云善欢喜,兄弟常护摩竭陀国。”法华经光宅疏一曰:“难陀者译言欢喜,跋难陀者为善欢喜也,变为人形,佛边听法。于人有染润之恩,见人皆欢喜也。”愚案跋为优波或邬波或优婆之约音,有小或亚或近之义,难陀为大龙,跋难陀为小龙,或又名兄弟,又名主从也。髻设尼,乌波髻设尼,世罗,乌波世罗等,其例甚多。大疏五曰:“第二重厢曲之中置二龙王,右曰难陀,左曰跋难陀。首上皆有七龙头,右手持刀,左手持羂索,乘云而住。”同疏十曰:“难陀跋难陀守门二龙王真言:难徒。以初难字为体,是观(似欢字之误)义也,即观离观而住于中,自通达已,以利众生也。拔难陀庾,拔字声势有邬波音。”增一阿含经二十八曰:“难陀优槃难陀龙王之所造。”智度论三十二曰:“如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欲破舍婆提城,雨诸兵杖毒蛇之属。”华严经六十四曰:“难陀优婆难陀。”慧苑音义下曰:“难陀此云欢喜也,优婆此云近也。”又(人名)Nanda-upananda,六群比丘之中有二比丘,萨婆多论谓之难陀跋罗陀。毗奈耶杂事谓之难陀邬波难陀。可准龙王之名而解之。
【难陀弟子】 (杂名)此难陀是跋难陀之兄,非佛弟难陀也。根本律云:难陀有一共住弟子,名达磨,常怀惭耻追悔为心。于诸学处,爱乐尊重。彼未曾知难陀恶行,与之共住。既知行迹,即便舍之。与善苾刍而为同住,除三时礼。除三时礼者,律制弟子日三时中,若不礼拜和尚者,得越法罪。
【难陀婆怛那】 (地名)见“婆怛那”条。
【难陀邬波难陀】 (人名)难陀,优槃难陀。二龙或比丘之名。见“难陀跋难陀”项。
【难陀优婆难陀】 (异类)二龙王名。见“难陀跋难陀”项。
【南无】 (术语)Namah-Namo,又作南牟,南谟,那谟,纳慕,娜母,南忙,那模,曩谟,纳莫,曩莫。译曰归命,敬礼,归礼,救我,度我等。是众生向佛至心归依信顺之语也。若佛对佛而称南无者,惊怖之义,谓生死之险难甚可惊怖,应悉救济之也。按广韵十一模部:“无莫胡切,南无出释典。”南无之无音模,与有无之无不同。穆天子传曰:“膜拜而受。”一言曰膜,两言即南无也。玄应音义六曰:“南无或作南谟,或言南摸,皆以归礼译之。言和南者讹也。正言烦谈,或言槃谈,此云礼也,或言归命。译人以义安命字。”慧苑音义上曰:“南无,此云敬礼,又云南忙。”义林章四本曰:“古言南牟,即是敬礼。应言纳莫,或纳慕。若言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亦云敬礼。讹为和南。”仁王经良贲下曰:“娜谟,此云归命。”释门归敬仪下曰:“言南无者,经中云那谟,婆南等。传梵讹僻,正音槃谈,唐言我礼也。或云归礼。归亦我之本情,礼是敬之宗致也。或言归命者,此义立代于南无也。理事符同,表情得尽。俗有重南无而轻敬礼者,不委唐梵之交译也。”涅槃经疏二曰:“南无,或言救我,或言归命,或言屈膝。”嘉祥法华经义疏四曰:“南无者,归命也,救我也。”法华文句四曰:“南无,大有义。或言度我,度我可施众生。若佛答诸佛度我,义不便。五戒经称惊怖。惊怖者,正可施也。生死险难,实可惊怖。以大救之不得以小济之,惊怖施佛可也。故文云喜称南无佛。喜者得救物仪也。五戒经文云归命。悉施众生耳。”善导观经疏一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名义集四曰:“南无或那谟,或南摩,此翻归命。”大日经疏十曰:“娜母,归命也。”释氏要览中曰:“悲华经云:佛言:南无者,此决定诸佛世尊名号音声。唯识钞云:梵语南无,此翻为名,即是归趣之义也。或云那摩,或曩谟,皆梵音讹也。”
【南无阿弥陀佛】 (术语)Namo’mitābhāya buddhāya又,Namo’mitayus buddhāya,又作南无阿弥陀(引)佛陀(引)耶,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净土门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善导观经疏一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真言)圣财集下谓真言口传六字名字为陀罗尼,五佛种子也,(namo)二字,归命之义,命者常住之寿命大日也,四字,如次第为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之四法也。
【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 (术语)称为九字之名号,表阿弥陀佛光德之名号也。总由无量寿经所说之十二光,别由难思,无称之二光,而立不可思议光之名。谓归命于有思虑言说到底不可之光明(智慧)之如来也:“南无不可思议光。”之语。出于昙鸾之赞阿弥陀佛偈。
【南无佛】 (术语)Namo buddhāya,归命于佛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南无垢】 (界名)南方无垢世界也。
【南无喝啰怛那哆罗夜耶】 (术语)Namo ratnatrayāya,又云那谟啰怛那怛啰夜耶。南无者归命,喝啰怛那者宝,哆罗夜耶者三,即归命三宝也。
【南无三宝】 (术语)本为惊怖时请救于三宝所发之词,后于事出不意时亦发之。三宝者,佛法僧也。
【难信金刚信乐】 (术语)弥陀之救济,信之无疑,坚固如金刚也。
【难信之法】 (术语)世间常识难信甚深微妙之法门。如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虽为易信之法,而大乘圆顿之教,则甚难信,凡夫成佛速疾之他力念佛法门,尤为难信中之难信也。
【南阎浮】 (地名)南阎浮提之略。
【南阎浮提】 (地名)Jambudvīpa,阎浮提六洲之名,在须弥山南方咸海中,故云南。是吾人之住处也。见“阎浮提”条。
【南阳】 (人名)名慧忠。受六祖之心印,居南阳之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不下山。肃宗闻其道行,上元二年,敕中使孙朝进召趣京,待以师礼,使居千福寺之西禅院。帝屡问道,颇领会。及代宗世,迎止光宅寺者十有六载,随机说法。代宗大历十年十二月寂,谥大证禅师。见传灯录五。
【南阳净瓶】 (公案)“肃宗问师:如何是九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还会么。曰:不会。师曰:老僧与过净瓶来。”见传灯录五,会元二,从容录第四十三则。
【难易二道】 (名数)谓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龙树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后渐达佛位之困难,以如陆路步行之苦,故称之为难行道。反之而以信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无何等苦痛而乐?是名易行道。净土十疑论曰:“论曰于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盖言娑婆世尘境粗疆,五欲障蔽,难入于道,故名难行道。谓凭信佛语,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净土,复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故名易行土。”
【难有】 (术语)与希有同。大庄严论六曰:“汝今除痴心,能作难有事。(中略)我今日见知,斯事实难有。”
【南院】 (人名)汝州南院慧颙禅师,又曰宝应,兴化存奘之法嗣也。
【南院一棒】 (公案)风穴在南院会下为园头,一日院到园里问曰:南方一棒作么生商量?穴云:作奇特商量。穴却问:和尚此间作么生商量?院拈棒起云: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穴于是豁然大悟。见会元十一风穴章。
【南岳】 (人名)唐怀让禅师,住衡岳般若寺,故称南岳。六祖慧能下出二大系:一云南岳,一云青原。见“怀让”条。【南岳】(人名)与南岳同。见怀让条。
【南岳磨砖】 (公案)传灯录五南岳章曰:“开元中,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之。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为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莫对。师又示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难长者经】 (经名)越难经之异名。
【难值难见】 (术语)谓值见生身之如来难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难治机】 (地名)见“难化三机”条。
【难治三病】 (名数)谤法与阐提及五逆难化度之三机,如不治之重病也。
【南中三教】 (术语)一顿教,二渐教,三不定教也。齐朝已后江南诸师立此三教,用以判释佛一代所说之法者也。顿教指华严经,渐教指阿含经至涅槃经等诱引之经,不定教谓不能配于顿渐二教之胜鬘经金光明经等。【南中三教】(名数)齐朝已后,江南诸师,立左之三教以判一代所说之法:一、渐教,谓自初转法轮至涅槃自小至大者。二、顿教,谓佛成道之初为诸菩萨说华严经者。三、不定教,如胜鬘经及金光明经非顿渐之所摄别明佛性常住者。见华严玄谈四。
【难中之难】 (术语)信受无上之妙法至难也。无量寿经下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南洲】 (地名)阎浮提也。是在须弥山南方咸海中之大洲,吾人所住之处也。
【南宗】 (流派)自初祖达磨倡禅至五祖弘忍为一味。弘忍弟子,有慧能神秀二弟子,分南北二宗。慧能于江南布化,故云南宗。神秀入洛阳而其道盛,故云北宗。此中至后世极隆盛者,南宗也。五家七宗之分派悉属于此下,因此后世以南为禅之正宗,以慧能称六代之祖。
【囊莫三曼多没驮南】 (术语)Namaḥ Samanta-Buddhānāṁ,佛部之归命句也。曩莫者归命,三曼多者平等,没驮者佛,南者诸。即归命平等诸佛也。见诸尊真言句义钞上。囊似曩字之误。
【曩莫】 (术语)与纳莫同。
【铙】 (物名)见铙钹项。
【铙钹】 (物名)铙与钹,为二物,西戎南蛮之乐器也。三才图会曰:“金铙如火斗,有柄以铜为匡,疏其上,如铃,中有丸。执其柄而摇之,其声譊譊然,以止鼓。”杜氏通典曰:“铜钵亦谓之铜盘,出于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也。”法华经曰:“琵琶铙铜钹。”后混为一种,以为法事之乐器。正字通曰:“钹蒲活切,音拔,铜钹今铙钹也。”是铙钹为一物之本据也。僧史略曰:“初集鸣铙钹,唱佛歌赞。”
【恼】 (术语)心所名。小烦恼地法之一。谓自己因自身知恶事为恶事而不改,执着至饱,不用他人之谏言,但自懊恼烦闷也。又为二十随烦恼之一。谓追想过去之行事,或由现在之事物不满于意,自懊恼之精神作用也。
【内藏百宝经】 (经名)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佛沤和俱舍罗(译言善巧方便)所入之事。佛答以随世间之习俗而入,示现种种之事。其实佛无种种之事也。
【内尘】 (术语)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分为内外。五识所缘之名声等五者为外尘。意识所缘之法为内尘。意识缘于内故谓之内。
【内道场】 (杂名)大内之道场也。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勒沙门慧超为寿光殿学士。召众僧而使讲解,并使居于禁中。是为内道场之始。唐则天于洛阳大内置内道场,中宗睿宗不改,至代宗而益厚,常使僧百余人在宫中陈佛像经教而念诵,谓之内道场。每西蕃入寇。必使群僧讲诵仁王经。以禳寇虏。
【内典】 (术语)佛之教典为内典,世之教典为外典,佛者之自称也。二教论曰:“救形之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号为内。智度有内外两经,仁王辩内外二论,方等明内外两律,百论言内外二道。”南山道宣作大唐内典录。册府元龟引唐会要曰:“开成二年二月,王彦进准宣索内典目录十二卷。”南史何胤传曰:“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北史萧察传曰:“察笃好文义,所著文集十五卷,内典华严般若法华金光明义疏三十六卷,并行于世。”隋书礼仪志曰:“皇太子妃玺不行用,若封书则用内典之印。”梁武帝更开赎刑诏曰:“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王筠与云僧正书曰:“外书所谓冥契神交,内典则为善友知识。”姚合过不疑上人院诗曰:“九经通大义,内典自应精。”此皆内典二字之出处也。
【内典录】 (书名)大唐内典录之略名。
【内法】 (术语)佛法自对于他教而曰内法。
【内凡】 (术语)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三贤位为外凡。软、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为外凡,十住已上之三贤位为内凡。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为外凡,相似即为内凡。四教仪集注中曰:“相似见理名内,未得似解名外。”又曰:“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种性以上渐息缘故,内求真性,故名为内。”
【内凡位】 (术语)七方便位中四善根位之称。所谓软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是也。
【内方】 (杂名)日本真宗僧侣之妻。与坊守同。
【内佛】 (术语)与持佛同。
【内供】 (职位)内供奉之略。
【内供奉】 (职位)略曰内供,亦曰供奉。大内道场所供奉之僧职名也。始于唐肃宗至德元年以僧元皎为内供奉。
【内护摩】 (修法)密教所修之护摩,有内外二法,如六种护摩法,用火坛乳木等焚火者,为外护摩。以是为心外之法故也。不向火坛,唯住于心月轮,焚烧内心之烦恼者,为内护摩。又曰理护摩。
【内护摩外护摩】 (术语)佛法之护摩有二种,择地作坛,以世火烧共物乳木,为外护摩,自身为坛,以如来之智火烧烦恼之薪,为内护摩。是云出世护摩,世谛护摩,事护摩,理护摩。而作世谛之事护摩,亦添理性之内观也。大日经秘密曼陀罗品曰:“护摩有二种:所谓内及外。”大日经疏十五曰:“阿阇梨即作内护摩。若浅行人即作外法,而究竟为内法因。”瑜祇经疏中曰:“或直用内,能得成就,若直用外,不得成就。故作外法,必作内法。”大日经疏八曰:“若真言行者,但作世谛护摩,不解此中密意,则与韦陀火祀不相滥耶,故译者兼智之名,庶令浅深二释义用兼举。”
【内记】 (职位)禅家方丈之书状侍者曰内记。
【内鉴冷然】 (术语)言诸佛菩萨之内证,如两镜之相对,肝胆相照,无寸毫之乖角也。止观五曰:“天龙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而人师偏解,学者苟报。遂兴矢石,各保一边,大乖圣道也。”
【内教】 (术语)佛家自指其教为内教。以他教为外教。佛祖统纪三十九曰:“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
【内界】 (术语)众生之身心,分内外二界,身体为外界,心意为内界。又,六界中地水火风空之五界为外界,第六之识界为内界。
【内空】 (术语)谓内之六根无神我也。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内空者,六入无神义。”
【内库】 (术语)灌顶式之内道场曰小坛所,亦曰内库,亦曰内堂。正行灌顶等之秘事者也。见金刚界式幸闻记。
【内门转】 (术语)谓心识缘自己心内之法,理性等。即向内面而转之义也。对于外门转而言。就八识言之,则前五识惟为外门转,第六识通于内外两门转,七八二识惟为内门转。
【内秘】 (术语)内秘菩萨之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之相也。舍利弗等是也。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法华玄义六曰:“诸声闻等,悉内秘外现。”
【内明】 (术语)五明之一。内者佛法之内教也。明佛所说五乘之妙理,谓之内明。瑜伽论三十八曰:“诸佛语言名内明论。”智度论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内身观章句经】 (经名)一卷,失译。以偈颂说内身之不净观者。
【内识】 (术语)外境之对。与心识同。
【内史】 (职位)禅林书状侍者之异名。
【内寺】 (杂名)谓大内之道场也。内道场起于后魏。而得名在乎隋朝。炀帝以我为古。变革事多。改僧寺为道场。改道观为方坛。若内中僧事,则谓之内道场也。
【内四供养】 (术语)见“四供养”及“八供”条。【内四供养】(名数)先由大日如来之心中流出嬉戏菩萨供养东方阿閦如来,嬉戏者,众生初得生佛不二之菩提,照了自身即佛,大欢喜之标帜,是金刚部阿閦如来之三摩地也。故今与以相应之嬉戏适悦形菩萨供养之。次由中心流出鬘菩萨供养南方宝生如来,华鬘者,理智具足,万德开发之标帜,是宝部宝生佛之三摩地也,故与以相应之华鬘璎珞形菩萨供养之。次由心中流出歌菩萨供养西方弥陀如来。歌者,说法之标帜,是莲华部弥陀如来之三摩地也,故与以相应之歌菩萨供养之。次由心中流出舞菩萨供养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旋舞者,神通自在游戏作业之标帜,是羯磨部不空成就如来之三摩地也,故今以舞菩萨供养之。此四菩萨中第一者取其心身之爱娇,第二者取其服装之善美。后之二者,取其技艺之精妙也。
【内胎】 (术语)称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八叶位。义释十一曰:“头为内胎。”
【内外八供养】 (术语)见“八供”条。
【内外不二门】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众生诸佛及依报为外境,自己之心法为内境,观二境而使互融,入不二之妙,名为内外不二门。
【内外道】 (术语)内道与外道。如言内教外教。又内之外道也,对于外之外道而言。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中之外道,称为内之外道。大日经疏二曰:“此宗中说,有两种外道:外外道犹如睹见清潭逆生怖畏不敢习近,内外道虽能游泳其中适热除垢得清凉乐,然不觉是中有无量宝玉。”
【内外道四执】 (名数)又云四宗。三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而执法之有性者。三成实宗,虽具辨二空,而明空犹不了者。四大执,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见也。三论玄义曰:“但邪谬纷论,难可备序。三论所斥,略辩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中略)问此之四执优降云何?答:外道不达二空,横存人法。毗昙已得无我,而执法有性。跋摩(成实)具辨二空,而照犹末尽。大乘乃言究竟,但封执成迷。”又,谓固执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之四句也。
【内外兼明】 (术语)五明中前四明为外明,第五为内明。五明兼备者曰兼明。
【内外空】 (术语)观内六根,外六尘,无我我所也。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内外空者,根尘合观,无我我所。”
【内外曼荼罗】 (术语)观作画作二种之曼荼罗也。见“观作”条。
【内外三教】 (名数)一儒教,二道教,三佛教。是我国之三教也。一神教,二儒教,三佛教。是日本之三教也。
【内我】 (术语)执身外之自在天等以为常一之主宰者,是为外我。执自之身心以为常一之主宰者,是为内我。大日经疏七曰:“若行人不解正因缘义而修证诸禅,必当计着自心以为内义,彼见万法因心而有,则谓由神我生,设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也。”
【内无为】 (术语)外无为之对。六妙门也。
【内五股印】 (印相)见“五股印”条。
【内五明】 (术语)见“五明”条。
【内习六波罗蜜经】 (经名)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之略名。
【内心】 (术语)对于外形而心谓之内。正法念处经一曰:“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行事钞下四曰:“内心无道,外仪无法。”
【内心大莲华】 (术语)称行者之肉团心也。大日经二曰:“内心大莲华,八叶及须蕊。”
【内心曼荼罗】 (术语)即自灌顶曼荼罗也。又曰秘密曼荼罗。为大日经入秘密曼荼罗位品所说。其曼荼罗不观须弥等,只观大海,观大海中大莲华中有金刚莲华台之曼荼罗。
【内心秘密莲华藏】 (术语)中胎八叶也。大疏六曰:“凡图画法,当先建立内心秘密莲华藏竟。”
【内宿食】 (术语)食物与比丘同处。经一宿者,谓之内宿食。是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食之。
【内学】 (术语)谓佛学也。宋书新经胜鬘经。尤见重内学。严维诗曰:“内学似支郎。”
【内薰】 (术语)众生之心内,有本觉之真如,薰习于无明,因使妄心厌生死之苦,求涅槃之乐,谓之内薰。佛菩萨之教法及自身之修行,谓之外薰。起信论曰:“以有真如法故,能薰习无明。以薰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同义记曰:“明真如内薰无明,令成净业。”辅行四曰:“自非内薰何能生悟,故知生悟力在真如,故以冥薰为外护也。”法华文句一曰:“内薰自悟。”
【内衣】 (衣服)三衣之一。梵名安咀婆娑Antarvāsaka,一译内衣。以衬身而着于内故也。寄归传二曰:“安怚婆娑,译为内衣。”安咀婆娑,旧曰安陀会是也。
【内缘】 (术语)眼等之五识缘色等外境为外缘,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为内缘。又疏远之缘由为外缘,亲近之缘由为内缘。
【内院】 (杂名)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内院名善法堂。弥勒菩萨常居此说法。见“兜率”条。
【内斋】 (仪式)皇帝诞日。诏选高德僧入内殿赐食加厚嚫。寻文起于后魏之间。多延上达徼福寿。唐自代宗置内道场。每年降圣节召名僧入饭嚫。谓之内斋。
【内障】 (术语)心内烦恼等障碍也。
【内着烦恼】 (术语)见烦恼项。
【内阵】 (术语)佛殿内僧之坐处,区画内外。内部为内阵。外面为外阵。
【内证】 (术语)谓自己心内所证之真理也。唯识论十曰:“唯真证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文句三曰:“内证甚深。”同记曰:“内证,谓自行契境。”大日经疏一曰:“毗卢遮那内证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身。”
【内证智】 (术语)佛之内心,证悟真理之智慧也。十卷楞伽经九曰:“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二教论上曰:“此三密门者,所谓如来内证智境界也。”
【内种】 (术语)外种之对。为第八识内所包藏之种子。色心万象本源之真种子也。见“种子”条。
【内众】 (术语)对外俗而言,故以僧为内众。僧史略上曰:“佛制毗尼纠绳内众。”
【内煮】 (术语)比丘房内所煮之食物也,是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食之。
【内作业灌顶】 (术语)瑜祇经金刚萨埵菩提心内作业灌顶悉地品之所明,即五种三昧耶中第五三昧耶五种灌顶中之以心灌顶也。见“灌顶”条。
【能安忍】 (术语)十乘观之一。
【能被法】 (术语)对所被之机而言。能被众生之教法也。
【能变】 (术语)唯识论说万法为识之所变而谓八识为能变。此有三种,见“三能变”条。
【能遍计】 (术语)对所遍计而言。六七二识。遍计度诸法而执实法,名为能遍计。所计之法,谓为所遍计。
【能变无记】 (术语)四无记之一。见“四无记”条。
【能别】 (术语)如因明立宗之言谓声为无常,声为所别,无常为能别。声者,自体。无常者,体上之义理也。今声为无常,以无常分别声之体者,故无常为能别,声为所别。
【能别不极成】 (术语)宗法九过之一。凡立宗,所别(声),能别(无常)之言,必用立敌共许者,是以能别所别之言为宗之所依,非为宗体(所别能别分离者为宗依,所别能别关连者为宗体)而立敌所诤者,在于宗体,不在依于宗者故也。然宗依已举不共许之言,则于此处既为立敌之诤,故名之为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之过。例如耶苏教者对于佛教者而言:“人(所别),永眠(能别)。”永眠之言,为佛者所不许,则是能别不极成也。
【能藏】 (术语)藏识三义之一。见“藏识”条。
【能成立】 (术语)因明之宗因喻三支中,宗法为所成立。因喻为能成立。
【能持】 (术语)依梵网经之授戒法,戒和尚向受者十重禁一一说其戒相,问汝能持之否,受者答以能持,此于言下受得戒也。梵网经义疏上曰:“直说十重相,问能持不。次第答能。”
【能持无所畏】 (术语)菩萨四无所畏之一。见“四无所畏”条。
【能大师】 (人名)禅宗之六祖慧能大师也。
【能得忍陀罗尼】 (术语)与忍陀罗尼同。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与罗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支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谛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达摩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同本异译。慈恩传七曰:“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金刚般若。”
【能断金刚经】 (经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梵Vajra-cchedikā。
【能行】 (术语)所行之对。谓对被行者而行之方也。
【能行者】 (人名)六祖大师名慧能,初在五祖之下为行者。因而称为能行者。
【能化】 (术语)对所化而言,在师位而教化他者为能化。为弟子而被他教化者为所化。佛菩萨,能化也。一切众生,所化也。佛地论七曰:“能化所化,相属决定。”婆沙论百七十八曰:“能化所化,善根应熟。”华严玄谈九曰:“众生世间即所化机,智正觉世间即能化主。”
【能活】 (人名)梵语耆婆Jivaka,译言能活。大医之名。见“耆婆”条。
【能寂】 (术语)能仁寂默之略。释迦译曰能仁。牟尼译曰寂默。见“释迦牟尼”条。
【能见相】 (术语)三细之一。又九相之一。见“三细”条及九相条。
【能见心不相应染】 (术语)六染心之一。
【能静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伫岩向海,示静寂相之观音也。
【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迦毗罗城,为长者说大神咒,治其眼病。
【能立】 (术语)因明之法,具正因正喻,而成立宗法,名为能立。因明大疏上曰:“因喻具正,宗义圆成,显以悟他,故名能立。”古因明,宗因喻三支,共为能立,陈那之新因明,宗为所立,因喻之二为能立。
【能立不遣】 (术语)喻法十过之一,是异喻之过也。能立者指因,凡所以设异喻者,为所立之宗与能立之因立于反对而欲遣去彼也。然声论师立宗,谓声为常,无质碍故,如虚空(同喻),如业(异喻),此时异喻所用之业,为善恶所作,则是无常,无质碍勿论。依之无所立之常义,而有能立之无质碍义,故立于能立之反对,不能遣去彼无质碍之义,故名能立不遣之过。
【能立法不成】 (术语)因明喻法十过之一。因喻不成就因义之过也。如谓声为常(宗法),所作故(因法),如虚空(同喻),虚空之因喻,无所作之义,故不能成就因之所作义,因而名为能立法不成。
【能门】 (术语)能入之门也,理为所入之法,而教为能入之门户也。法华经文句五曰:“执所入之一理。疑于三教之能门。”
【能破】 (术语)因明八门之一。敌论者立过非之量时,指斥其过非或难诘其所立也。因明大疏上曰:“敌申过量,善斥其非,或妙征宗,故名能破。”
【能诠】 (术语)对所诠而言。诠为诠显经典之文句,以能显义理,谓为能诠。所显之义理,谓为所诠。四教仪一曰:“夫教是能诠,理是所诠。”玄应音义二十三曰:“能诠,诠显了义。说文,诠,具也。案具说事理曰诠。”
【能人】 (术语)能化之人也,即佛。观经玄义分曰:“安乐能人,显彰别意弘愿。”
【能仁】 (术语)释加牟尼Śākyamuni。一译曰能仁。修行本起经上曰:“释迦文,汉言能仁。”梵网经述记上曰:“释迦牟尼,大唐翻云能寂,旧翻亦云能满,亦云能仁。”金刚顶出生义曰:“能仁如来,收迹都史天宫,下生中印土。”
【能忍】 (佛名)释迦一译能忍。能忍而出现于五浊恶世之义也。梵网经义疏上曰:“释迦牟尼者,瑞应经译为能儒,亦云能仁,又能忍,亦云直林。牟尼者,身口意满,或云度沃焦,此是异说。”
【能生支】 (术语)谓十二支中爱、取、有之三支。是以此三支为生当来果之生老死者故也。
【能施太子】 (本生)释迦牟尼佛在因位时为大医王,疗一切之病,病者甚多,力不足,懊恼而死,生于忉利天。自思惟我今生于天,享福报,然于人无益,自以方便舍天寿,生于娑伽陀龙王宫中,为龙之太子。身已长,又方便而死,生于阎浮提中为大国太子,名曰能施,生而好施,年长大,自身所有皆尽。乃告父母言:龙王头上有如意宝珠,能雨一切财物。我欲得之,以赈一切贫穷,父母许之。太子乃入大海,至龙王所,龙王有神通力,知为其子。太子亦知宿命,识其父母。龙王大喜,与其所欲。太子请于龙王,得其头上如意珠,还阎浮提,如意出一切财物,随人所须。见智度论十二,止观辅行一。
【能所】 (术语)二法对待之时,自动之法,谓为能。不动之法,谓为所。如能缘所缘能见所见等。世言原告,即为能告。被告即为所告也。金刚经新注一曰:“般若妙理亡能所,绝待对。”
【能信】 (术语)所信之对。对被信者而信之方也。
【能薰】 (术语)所薰之对。谓能使薰习者。例如第八识薰习种子之七转识,谓为能薰。
【能薰四义】 (名数)使种子薰习者,必具备下之四义。所谓四义者:一有生灭,为生灭之法,以有生灭,有转变,始有作用也。二有胜用,宜有缘虑之作用与善染污强盛之势用者。色法与无覆无记者无此义。三有增减,必为增减者。完全圆满者,无能薰之作用。四与所薰和合之性,宜与所薰之第八识为同时同身者。而具此四义者,惟因位自身之七转识也。
【能依】 (术语)对所依而言。如地之于草木,地为所依,草木为能依。
【能引师】 (术语)谓十二支中之无明,行之二支。以是为引发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果之种子故也。
【能缘】 (术语)对所缘而言,缘为攀缘眼等之心识,攀缘声等之外境曰能缘。声等之外境曰所缘。攀缘者,心识不独起,必攀外境而生,恰如老人之攀杖,猿之缘木也。俱舍论光记二曰:“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中略)心心所法,其性羸劣,执境方起,犹如羸人非杖不行。”
【能缘断】 (术语)断惑四因之一。灭能缘之惑,而所缘之惑,自然断灭也。见惑内苦集二谛下他界缘之惑,依之而被断。即他界缘之惑,为自界缘之惑所缘者,故断其能缘之自界缘惑,则他界缘之惑,自然断灭也。
【能作因】 (术语)六因之一。
【尼】 (杂名)出家之女子也。梵语曰比丘尼。比丘之语,通于男女。尼之音,示女性。僧史略曰:“汉明帝既听刘峻等出家,又听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案此为中国有尼之始也。善见论曰:“尼者女也。”文句二之上曰:“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
【尼比丘】 (杂名)俗曰尼僧。
【尼波罗】 (地名)国名。即Nepal(Nedala)也。在雪山中。见西域记七。
【尼刺部陀】 (界名)Nirarbuda’,又作尼赖浮陀,八寒地狱第二之名。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尼刺,此云裂,言身疱裂也。”俱舍光记十一曰:“尼刺部陀,此云疱裂。严寒逼身,身疱裂也。”四阿含暮抄下曰:“尼赖浮陀,寒地狱名,此言不卒起。”
【尼大师】 (杂名)尊尼而称为大师者,支那多其例。见象器笺五。
【泥得】 (术语)译曰常别施主,常施别食于僧中之施主也。由檀越出钱物于僧家,每日次第令于一比丘作好食谓之别施。百一羯磨一曰:“梵云泥得,译为常施,有别施主施僧钱物作无尽食,每日次第令僧家作好食以供一人。乃至有日月来不许断绝,西方在寺多有,此地人不知闻。若不能作食,供乳亦好。”
【泥底】 (界名)与泥梨同。
【尼抵】 (杂语)Nidhi(Praṇidhāna),译曰愿。可洪音义二曰:“尼抵或云尼低,或云尼提,此云愿也。”
【尼法师】 (杂名)女性之法师也。
【泥缚些那】 (衣服)一作泥伐散娜,泥婆娑Nivāsana,译曰裙。西域记二曰:“泥缚些那,唐曰裙。曰涅槃僧,讹。”百一羯磨十曰:“泥伐散娜,裙也。”寄归传二曰:“泥婆娑。”
【尼干陀】 (流派)又作尼犍陀。略曰尼干。见“尼犍”条。
【尼干陀子】 (流派)与尼干子同。
【尼干子问无我义经】 (经名)一卷,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尼犍外道诣大乘学者所,问无我之义,大乘学者为说无我之义,有偈颂。
【尼姑】 (杂名)女僧也。释典名比丘尼。简称尼俗谓之尼姑。
【泥桓】 (术语)Nirvāṇā,同泥洹。见“涅槃”条。
【泥洹】 (术语)又作泥曰,同涅槃。
【泥洹经】 (经名)有三本,一为般泥洹经之略名。二为佛般泥洹经之略名。三为大般泥洹经之略名。
【泥洹双树】 (地名)泥洹即涅槃,佛涅槃之娑罗双树林也。
【尼迦罗】 (植物)Niṣkāla’,树名。译曰不黑,不时。见慧琳音义。
【尼犍】 (流派)Nirgrantha,又作尼虔,尼干,尼健。六大外道之一。尼犍具曰尼犍陀。译曰离系,不系,无结。离三界系缚之义也。是为外道出家之总名。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自佛法毁之,名曰无惭。以彼母之名名为若提Jñātī,译曰亲友。彼为其子,故曰尼干陀若提子Nirgranthajñātiputra,又师之门徒,曰尼干陀弗咀罗Nirgranthaputra,尼干子,尼干陀子。弗咀罗译为子,指称门徒。注维摩经三:“肇曰:尼犍陀其出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母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也。”法华文句记九曰:“在家事梵名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干。”唯识述记一本曰:“尼虔子,今言尼犍陀弗咀罗,翻为离系子。苦行修胜因名为离系,露形少羞耻,亦名无惭。本师称离系,是彼门徒,名之为子。”同一末曰:“以其露形,佛法毁之曰无惭,即无惭羞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尼干陀此云无继,是外道总名也。若提云亲友,是母名。”玄应音义六曰:“尼干或作尼干陀,应言泥健连他,译云不系也。”同十曰:“其外道,拔发露形,无所贮蓄,以手乞食,随得即啖也。”俱舍光记十五曰:“离击,梵云尼干陀。彼谓内离烦恼击缚,外离衣服击缚,即露形外道也。”
【尼犍度】 (术语)Bhikṣuṇī-khaṇḍa,四分律二十犍度之一。明比丘尼戒律之篇章名。犍度有聚之义,蕴之义。篇章之异名也。
【尼犍陀弗咀罗】 (流派)译曰离击子。见“尼犍”条。
【尼犍陀若提子】 (流派)见“尼犍”条。
【尼犍子】 (流派)见“尼犍”条。
【尼建他迦】 (异类)又作尼延他柯。夜叉名。译曰无咽。见大孔雀经上。梵Nirkaṇṭhaka。
【尼讲】 (杂名)女子信徒之结社也。僧史略曰:东晋废帝太和三年,洛阳东寺尼道馨,通法华维摩,研穷理味,一方宗师,此则尼讲说之始也。见事物纪原七。
【尼戒】 (术语)比丘尼应持之戒律。有三百四十一戒。南山律师更加七灭诤,而为三百四十八戒。普通尼戒曰五百戒者,举大数也,实则为三百四十八戒。
【尼近底】 (杂语)Nyanti’,译曰深入。玄应音义二十五曰:“尼近底,此言深入义,贪异名也,言穷极无厌故以名之。”近为延之误。见“尼延底”条。
【尼拘律】 (植物)树名。见“尼拘陀”条。
【尼拘律陀】 (植物)树名。见“尼拘陀”条。
【尼拘尼陀】 (植物)树名。见“尼拘陀”条。
【尼拘陀】 (植物)Nyagrodha,又作尼瞿陀,尼俱陀,尼拘律,尼拘尼陀,尼拘卢陀,尼俱类,尼拘类陀,尼拘娄陀,尼拘屡陀,诺瞿陀等。树名。原语有生长于下之树之意味。即榕树(Ficus Indica)也。以下诸释中以纵广树为最当。玄应音义三曰:“尼拘尼陀,应云尼拘卢陀,此译云无节,亦云纵广树也。”同二十四曰:“尼拘尼陀,作尼拘陀,或尼拘类陀,或尼拘屡陀。”同二十二曰:“诺瞿陀,旧经中作尼拘陀,或言尼俱卢陀,亦作尼俱律,又作尼俱类,皆讹也。旧译云无节,或言纵广也。”慧琳音义十五曰:“尼拘陀,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讹也。”
【尼拘陀梵志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与长阿含散陀那经同本。佛至尼拘陀梵志所诘问彼,彼默然不能答。
【尼蓝婆】 (菩萨)Nīlavajra’,译曰青金刚。圆觉经曰:“尼蓝婆金刚。”
【泥梨】 (界名)Niraya,又曰泥犁,泥梨耶,译作地狱。见“地狱”条。
【泥犁】 (界名)梵语,地狱也。其义为无有,谓喜乐之类一切皆无。为十界中最劣境界,亦作泥黎,或作泥梨迦。扪虱新话曰:黄鲁直初好作艳歌小词,道人法秀谓其以笔墨诲淫,于我法中,当坠泥犁之狱。鲁直自是不作。佛书泥梨耶,无喜乐也。泥梨迦,无去处也。二者皆地狱名。或省耶迦字,只作泥梨,一作犁。又阿鼻,无间也,亦地狱名。法华经:无间地狱,有顶天堂。
【泥梨迦】 (界名)同泥犁。
【泥梨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恶人堕泥犁之苦。又说五天使者之诘问。即中阿含之痴慧地经也。
【泥哩底】 (异类)罗刹王名。大日经疏五曰:“次于西南隅画泥哩底鬼王,执刀作可怖畏形。”梵Nirṛti。
【尼连禅】 (地名)又作尼连禅那Nairañjana,河名。佛将成道,先浴此河,后坐菩提树下。玄应音义三曰:“尼连禅河应云尼连禅那,或云熙连禅,此译云。尼者不也,连禅那者乐着也,名不乐着河也。”
【尼连河】 (地名)即尼连禅河。水经注曰:“佛尝浴尼连河。”法苑珠林曰:“尼连河里,非有垢而见除。”参照尼连禅条。
【泥卢钵罗】 (植物)Nīla-utpala,四种莲华之一。大日经疏十五曰:“泥卢钵罗,此华从牛粪种生,极香,是文殊所执者,目如青莲,亦是此色。”
【泥啰耶】 (界名)泥梨Niraya,译曰地狱。又曰不幸处。与那落迦Naraka梵语全异。见“地狱”条。
【尼罗蔽荼】 (职位)Nīlapiṭa,译曰青藏。史诰之名。西域记二曰:“至于记言书事,各有司存,史诰总称尼罗蔽荼,唐言青藏。善恶具举,灾祥备着。”
【尼罗婆陀罗】 (菩萨)Nīlavajra,译曰青金刚。陀罗尼集经四曰:“尼罗婆陀罗,唐云青金刚也。”
【尼罗乌钵罗】 (植物)Nilotpala,译曰青莲华。见乌钵罗条。
【尼弥留陀】 (术语)Vinirudha,译曰灭。四谛中之灭谛是也。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灭。外国说灭凡有三种:一者涅槃;二尼弥留陀,谓四谛中灭谛名也;三曰毗尼。”
【尼民陀】 (地名)尼民陀罗之略。
【尼民陀罗】 (地名)又Nemiṁdhara尼民达罗山之名。七金山最外之山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尼民达罗,旧言尼民陀罗,此云地持山。又鱼名,言海中有鱼名尼民达罗,此山峰形似彼鱼头,复名也。”慧苑音义下曰:“尼民陀山,此翻为持边,以彼山是七重金山中最外边故。”
【尼摩罗】 (界名)Nirmāṇarati,天名。玄应音义三曰:“尼摩罗天,或云须密陀天,此云化乐天,亦云乐变化天也。”六欲天之第五天也。
【泥畔】 (术语)见“涅槃”条。
【泥婆娑】 (衣服)与泥缚些那同。
【泥瞿陀】 (人名)Nyagrodha,沙弥名。尝于阿育王殿前现严正之威仪,王为舍婆罗门而归敬沙门。见善见律一。
【泥人】 (杂名)泥犁之人,谓堕狱之人也。释门正统四曰:“问博弈毁佛事?答:已配越州作泥人。”
【尼萨耆】 (术语)尼萨耆波逸提之略。
【尼萨耆波逸提】 (术语)巴Naiḥsargikapra-cittiya(Naiḥsargik-prāyaścittika),五篇罪之一。尼萨耆为尽舍,波逸提为堕。此罪聚总关于衣钵等之财物,故以其所犯之财物,舍于众中而忏悔之,谓之尽舍。若不忏悔,则结堕狱之罪,故曰堕。总有三十种,称为三十舍堕,行事钞中之一曰:“波逸提聚义翻为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中略)声论云:尼翻为尽,萨耆为舍。”四分戒本定宾疏下曰:“尼萨耆者,此翻为尽舍。波逸提者,此翻为堕。谓犯此罪牵堕三恶,若犯此堕,要先舍财,后忏堕罪,故云舍堕。”比丘尼钞一曰:“舍财舍罪舍心,具此三舍,故云尽舍。”
【尼萨昙】 (杂语)Upaniṣada,数法之极少者。希麟音义一曰:“尼萨昙分,梵语数法之极也。或云优波尼酒陀,慧苑法师音义引瑜伽大论译为微细分,如析一毛以为百分,又析彼一分为百千万分,又于析分中如前析之乃至邻虚,至不可析处,名为优波尼萨昙分也。”
【尼僧正】 (杂名)“南宋文帝元嘉十二年敕尼宝贤为尼僧正。”见释书二十七。
【尼沙陀】 (杂语)优波尼沙陀之略。
【尼师但那】 (物名)与尼师坛同。
【尼师坛】 (物名)Niṣīdana,又作尼师但那,[宁*页]史娜曩。译言坐具。一曰随坐衣。亦为卧具。长四广三。坐卧时,敷地护身,又布于卧具上护卧具之具也。以为礼拜之具者,谬也。寄归传二曰:“尼师但那坐卧具也。”行事钞下一曰:“四分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慧琳音义一曰:“尼师坛,梵语略也。正梵音具足应云[宁*页]史娜曩,唐译为敷具,今之坐具也。”名义集谓佛初度五人,及迦叶兄弟。并制袈裟,坐具在袈裟下。后度诸众,徒侣渐多。年少比丘,仪容端美,入城乞食,多为女爱。由是制衣角在左肩,后为风飘,听以尼师坛镇上。后外道达摩多问比丘,肩上片布,持将何用?答曰:拟将坐之。达摩多曰:此衣既为可贵,有大威灵,岂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比丘白佛:由此佛制还以衣角居于左肩,坐具还在衣下。张希复诗云: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时不镇尼师坛。即谓此也。
【尼寺】 (杂名)比丘尼所住之寺也。世亲传曰:“于阿输阇国起三寺,一比丘尼寺,二萨婆多部寺,三大乘寺。”我国西晋建兴中,尼净检等于洛阳城西,创建竹林寺,是为尼寺之始。
【泥塔】 (术语)以泥土作小塔,中纳经文而供养之。西域记九曰:“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率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数盈积建大率堵波,总聚于内常修供养。”密教有其供养法,谓之泥塔供。为延命灭罪而修之。
【泥塔供】 (修法)供养泥塔之法会也,或以供养实形之泥塔,或画泥塔之曼荼罗而供养之,为灭罪及息灾延命也。此为造塔延命功德经及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所说。
【尼坛】 (杂名)比丘尼之受戒坛也。僧史略曰:“受戒初本僧尼同坛,本朝(北宋)太祖不许尼住僧中,自是始别为坛。”宋朝会要曰:“开宝五年二月,诏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许于本寺起坛受戒。”按自此始别立尼受戒坛也。
【尼提】 (人名)又作尼陀。除粪人之名。佛度之为大阿罗汉。见贤愚经尼提度缘品。
【尼陀那】 (术语)Nidāna,译曰因缘,缘起。十二分经之一。说佛之说法缘起由序者。诸经多有通别二序,所谓别序者,尼陀那也。智度论三十二曰:“尼陀那者,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有人问:故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慧苑音义上曰:“尼陀那,此云因缘。然有三类:一说请而语,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也。”开宗记一本曰:“尼陀那,此云缘起,或云因缘。”
【尼陀那目得迦】 (术语)Nidānamātṛka,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之略名。尼陀那译因缘。目得迦译本事。十二分经中之因缘经与本事经也。
【泥丸】 (术语)同泥桓。见涅槃条。
【猊下】 (杂语)猊者狻猊,即狮子之属。狮子座为佛菩萨等所坐之座床,后世转于尊称一宗硕德用之,今于各宗管长之尊称用之,犹言阁下足下等。
【尼延底】 (杂语)Nyanti’,译曰深入,执取。贪之异名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尼延底此言深入,贪之异名也。言穷极无厌,故以名之。”俱舍光记十六曰:“尼延底,此云执取,或云趣入,或云执滞。”
【尼夜摩】 (杂语)Niyāma,译曰决定。慧琳音义十九曰:“尼夜摩位是菩萨不退转位也。”瑜伽略纂十三曰:“尼夜摩可言决定。”
【尼衣】 (衣服)尼所著之衣。
【泥曰】 (术语)与泥洹,涅槃同。僧肇无名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秦言无为,亦名灭度。”资持记上一之一曰:“泥曰,或云泥洹,涅槃等,西音之转。小远疏中翻之为灭。智论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言永出诸趣。”见涅槃条。
【猊座】 (物名)即狮子座。谓佛所坐处也。戴叔伦诗曰:“猊座翻萧瑟。”
【拟宝珠】 (杂名)本为佛塔相轮上之宝珠,象其形置于栏杆之柱头者。
【你罗建他】 (菩萨)Nilakaṇṭha,青颈观音之梵名也。
【逆谤】 (术语)五逆罪者与诽谤正法者。无量寿经上曰:“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昵缚】 (杂语)Jvāla,译曰光明。见唯识枢要上末。
【逆观】 (术语)对顺观而云,逆次修观也。例如观十二因缘,不依无明,行,识,之次第,而观老死,病,生,有也。即从果探因也。真言从诸法无因而观,使归于本不生,称为逆观旋转。大日经疏第七曰:“若法无因,则谛不可得。若谛不可得,则自性钝也。若是自性钝,当知本性寂也。若本性寂,当知无相也。乃至若本不生,当知无因也。”
【逆化】 (术语)佛菩萨之善计,化教行邪道之众生也,如灯光梵志,和须密多女等。
【逆流】 (术语)须陀洹之译名,新作预流,旧作逆流。以初背生死之流而入涅槃之道故也。大乘义章十七本曰:“须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三:(中略)二随义傍翻,名为逆流,逆生死流,三途生死,永不受故。”楞严经四曰:“今欲逆生死欲流,反穷流根至不生灭。”
【逆路伽耶陀】 (流派)梵云路伽耶陀Lokāyata,译曰顺世外道。立顺世情之教外道名。梵云缚摩路伽耶陀Vāma-lokāyata,译曰逆顺世外道。又曰左顺世外道。反于顺世外道而立逆世情之左教之外道名。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迦耶底迦,云顺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先云恶征问人,正言缚摩路迦耶底迦,云左顺世外道。执与前乖者,名左顺世也。”法华嘉祥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逆路迦耶陀者,是恶论义。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间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逆路伽耶陀者,如老庄玄书绝仁弃圣之例。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逆路伽耶陀,此云逆世间行。”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逆顺】 (术语)又曰违顺。违逆真理谓之逆,随顺真理谓之顺。又用于各种之意义,如逆流顺流,逆缘顺缘等。
【逆顺三昧】 (术语)于顺逆诸法得自在之禅定。智度论四十七曰:“得此三昧,于诸法中逆顺自在。”
【逆修】 (术语)逆修吾死后之佛事也。又云豫修。灌顶随愿往生十力净土经曰:“四辈男女,能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习,行菩提道。未终之时,逆修三七。燃灯续明,悬缯幡盖。请召众僧,转诵尊经,修诸福业,得福多不?佛言:普广!其福无量,不可度量。随心所愿,获其果实。”释氏要览下曰:“豫修斋七。”(按要览误本经之三七为生七而为斋七之说)。
【逆喻】 (术语)谓由果推因,由末究本之喻法。例如大海有本谓大河,大河有本谓小河,小河有本谓大池等。八喻法之一。见涅槃经二十九,三藏法数三十二。
【逆缘】 (术语)恶事为佛道之缘也。盖对于佛果菩提则恶为逆缘,善为顺缘,对于生死苦果,则善为逆缘,恶为顺缘。总之违逆固体之果性者,皆逆缘也。楞严经六曰:“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然通常所论之顺逆二缘,为对于佛果菩提者,逆佛道之道为逆缘,顺佛道之道为顺缘。而顺逆虽异而其结缘佛道则一也。因之顺逆二缘共欲济度。是佛道之本意也。止观五上曰:“因缘有逆顺,顺生死者,有漏业为因,爱取等为缘。逆生死者,以无漏正慧为因,行行为缘。俱损生破惑。”
【拈槌】 (术语)拈起槌也。
【蔫干净】 (饮食)五净食之一。见“五种净食”条。
【拈古】 (术语)拈起古则批评也。碧岩第一则颂评曰:“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疑结案而已。”
【拈花微笑】 (传说)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夸大其宗,始记此事。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然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传法正宗记,亦不记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参照金色波罗华条。
【拈提】 (术语)禅林说法,于其结末拈起古则而终法座,谓之拈提结座,即拈提古则之略也。
【拈香】 (仪式)拈香烧之也,开堂之日,拈香祝天子,谓之祝圣拈香。为佛拈者,谓之嗣法拈香。敕修清规开堂祝寿曰:“拈香祝圣,次拈帝师,省院、台宪、郡县、文武官僚香,侍者逐一度香,法嗣香住持怀中拈出自插炉中。”嗣法拈香,住持自以香插于炉,其余拈香,住持拈香付侍者,侍者以之插入炉中。又为佛祖及檀越等拈香,后陈法语者,是名拈香佛事。备用清规达磨偈曰:“住持举拈香佛事。”
【拈衣】 (仪式)拈者撮也。佛传法而付法衣时,弟子撮之下法语,谓之拈衣,此为弟子初出世,开堂时行之者。敕修清规受请人际坐曰:“若新命是嗣法弟子住持付法衣,有法语被衣。”
【拈语】 (术语)禅门宗匠,拈起示人之语也。如古则,公案,机缘等是也。
【年忌】 (术语)人亡后三年等修佛事追荐其人谓之年忌,又云年回。盖佛教吊祭亡者止于中阴七七日也(大灌顶经梵网经等)。故支那称为累七斋又称七七斋。每七日修斋会也(释氏要览下),然百日已后之佛事,于佛教无本据,其中百日与一周忌三年忌依支那之儒礼也,百日即儒之卒哭,一周忌者小祥,三年忌者大祥也。释门正统曰:“若百日与大小祥之类,皆托儒礼因修出世法耳。”
【年戒】 (术语)年者生年,戒者戒腊也。受戒已后之年数谓之戒腊。
【年腊】 (术语)僧年曰腊。故称年岁曰年腊。白居易送文畅上人诗曰:“貌依年腊老。”
【年满受具】 (术语)年满二十受比丘之具足戒也。二十岁下不许。随机羯磨曰:“律本年满二十者,能耐寒热风雨饥渴持戒一念,七十岁已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
【年星】 (术语)人人之当年星也。若其星为他所侵,则其人蒙灾害云,密教有禳之之法,俗谓之星祭。见“星祭”条。
【辇寺】 (杂名)辇车往来之寺也。言王公建立之大寺。
【念】 (术语)于所对之境记忆不忘也。唯识论三曰:“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法界次第曰:“念者,内心存意之异名也。”大乘义章十二曰:“守境为念。”又深思其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又心之发动,迁流于三世,谓之念。如前念,后念,念念等是也。
【念不退】 (术语)三不退之一。谓菩萨既断根本无明,一分中道之正念,永不退失也。
【念常】 (人名)元沙门,念常,号梅屋。世世居华亭。十二岁于平江圆明院出家。博究群书。后参佛智晦机和尚有省。礼五台,游燕京,帝师发思八尊宠使预金书藏经之列众,因撰佛祖通载二十二卷(今本有三十四卷),时元顺帝至正元年也。住持嘉兴祥符禅寺。见佛祖通载序,续释氏稽古略一。
【念持】 (术语)忆念受持也。八十华严经一曰:“皆勤念持一切诸佛所有名号。”智度论四十八曰:“念持智慧,在缘中不令散恼,故名念持。”
【念处】 (术语)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察境曰念处。梵Smṛtyupasthāna。
【念定】 (术语)正念与正定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念定总持。”注“肇曰:念正念,定正定。”
【念法】 (术语)六念之一。念佛法之胜利妙德也。
【念佛】 (术语)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四无相念佛,即上之实相念佛也。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今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而诸大乘之说,独限于阿弥陀佛也。往生要集下末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偏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起信论曰:“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往生要集中本曰:“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念佛观】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恶业障多者,一心观佛之相好而治之也。
【念佛行者】 (术语)修行念佛之人。唱六字名号之人。
【念佛回向】 (术语)念佛者,回向其功德于净土,或回向于死者也。亦谓念佛后所唱之回向文。其文即观无量寿经所载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文也。【念佛回向】(术语)念佛之后所唱之回向文也。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十六字,为观无量寿经之文。
【念佛门】 (术语)专念弥陀如来往生净土之法门也。往生要集上本曰:“依念佛一门聊集经论要文。”同下本曰:“四十八愿中,于念佛门,别发一愿。”
【念佛免摩竭难】 (传说)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开口,海水入其中,船去驶疾。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答言:见三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也。一日是实日,两日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将了,宜各各求其天神,以自救济。中有五戒之优婆塞,语众人曰:吾等当共称南无佛。佛为无上,能救苦厄,众人一心同声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闻称佛声,心自悔悟,即合口。船人得脱。见大悲经三,譬喻经六,贤愚经六,智度论七,分别功德论中。
【念佛念法念僧】 (术语)忆念佛法僧三宝之恩德也。
【念佛三昧】 (术语)有二种: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又如法华三昧,二十五三昧,弥陀三三昧为法会勤行式之名。
【念佛三昧宝王论】 (书名)三卷,唐终南山飞锡撰,开二十门而劝赞念佛。
【念佛三昧经】 (经名)菩萨念佛三昧经之略名。
【念佛三味六譬】 (名数)一如阎浮檀那紫金,二如王之宝印,三如如意珠,四如秘咒,五如力士之髻珠,六如金刚山。见观佛三昧经十,往生要集下末。
【念佛陀罗尼】 (术语)念佛与陀罗尼也。念佛为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往生】 (术语)由弥陀大悲愿力之回向,信心发得,入于念佛三昧,一生造恶之凡夫身亦直往生于极乐也。或谓行口称念佛,心念不乱,往生极乐。或谓以定善散善之回向而往生,皆以念佛为本,故概称往生弥陀佛国者,曰念佛往生。
【念佛往生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使念佛之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念佛为本】 (术语)往生极乐净土之业因,以弥陀本愿正定业之称名念佛一行为根本也。
【念佛为先】 (术语)谓念佛为胜于一切余行之净土往生业因也。乐邦文类二曰:“功高易进,念佛为先。”选择集曰:“往生之业,念佛为先。”
【念佛为宗】 (术语)以念佛三昧为经之宗也。即弥陀教(弘愿)之经宗是。
【念佛者】 (术语)称弥陀名号愿净土往生之人也。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念佛正信偈】 (书名)日本亲鸾着。在净土文类钞中。由六十行百十二句而成。与正信念佛偈少异,而义意则全然相同。正信偈由第十八之因愿文“三信十念”而题为正信念佛。此偈由其成就之文“闻名欢喜,”而命名念佛正信。
【念佛宗】 (流派)称弥陀名号而愿往生之宗门也。为唐道绰,善导等诸师所弘通。即净土宗也。日本谓之净土真宗。五会法事赞曰:“持戒坐禅名正法,念佛成佛是真宗。”
【念根】 (术语)五根之一。见“根”条。
【念观两宗】 (术语)谓观无量寿经之经宗有观佛为宗与念佛为宗之两宗也。念佛为宗者,观无量寿经之显义,释迦教之经宗也。观佛为宗者,观无量寿经之隐义,弥陀教之经宗也。此为善导之玄义分所说。
【念戒】 (术语)六念之一。谓忆念戒行功德也。
【念经】 (术语)思惟忆念经意也。传灯录五(法达章)曰:“六祖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师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念力】 (术语)五力之一。专念之力,能抗他之障碍,谓之念力。遗教经曰:“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普贤经曰:“念力强故,得见我身。”
【念漏】 (术语)妄念横漏泄也。临济录曰:“把捉念漏不令放起。”
【念念】 (术语)梵语刹那,译曰念,刹那者,时之极少,凡物变化于极少时者,莫如心念,故刹那义翻为念。念念者,刹那刹那也。胜鬘宝窟中末曰:“外国刹那,此云念也。”探玄记十八曰:“刹那者,此云念顷。”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无量义经曰:“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宝积经九十六曰:“是身无量过患,微尘积集,生住异灭念念迁流。”又前后之心念,亦云念念。
【念念无常】 (术语)二无常之一。一切有为之法,刹那刹那生灭而不停住,是曰念念无常。见智度论四十三。
【念念相续】 (术语)行者所起之心念系住一处而不散,后念继前念,中间不杂余念,即一向专念也。又世所谓口称不绝也。楞伽经曰:“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观念法门曰:“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念如意足】 (术语)见“四如意足”条。
【念僧】 (术语)六念之一。念持僧之功德而不忘也。
【念声是一】 (术语)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文有乃至十念,善导之观念法门及往生礼赞释为下至十声。选择集上曰:“问曰:经云十念,释云十声。念声之义如何?答曰:念声是一,何以得知?观经下品下生云: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声即是念,念则是声,其意明矣。加之,大集月藏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感师释云:大念者大声念佛,小念者小声念佛。故知念即是唱也。”
【念施】 (术语)六念之一。忆持而不忘布施之功德也。
【念食】 (术语)九食之一。修行之人忆念所得之善法而不忘,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如世间之食资益自身,是名念食。
【念死】 (术语)八念之一。人于一切时中常念其身必有死而不忘也。智度论二十二曰:“念死者有二种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缘死。是二种死,行者常念,是身若他不杀必当自死。(中略)是身一切时中皆有死,不待老。”
【念诵】 (术语)梵语瞿醯。译曰念诵。意念口诵佛名及经咒也。普贤观行记曰:“在心曰念,发言曰诵,言由于心故曰念诵。”盂兰盆经疏记上曰:“念诵即通佛名经咒。”演密钞曰:“梵语瞿醯,此云念诵。”又禅林之念诵,称十佛名。每月三八日于僧堂有念诵式,又每日斋粥二时有念诵,皆称十佛名。
【念天】 (术语)六天之一。小乘说念欲界天,大乘说念一切三界之天,是欲使念天之富乐。而修施戒等之善业也。智度论二十二曰:“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诃衍中说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着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淫欲,则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断淫欲,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细清净五欲,佛虽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众生不任入涅槃,为是众生说念天。如国王子在高危处立,不可救护,欲自投地,王使人敷厚绵蓐,堕则不死,差而堕地。”
【念无减】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见“十八不共法”条。
【念无失】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见“十八不共法”条。
【念言】 (术语)心念口言也,又念中之言,心念中所作之言辞也。法华经信解品曰:“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
【念着】 (术语)念妄念之心境而执着也。占察经下曰:“但以众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着。”
【念珠】 (物名)即数珠也,又以捻数珠而云。唐书李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暇,手持念珠。
【念珠经】 (经名)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之略名。一卷,不空译。佛敕金刚手菩萨说念珠之功德利益。
【娘矩吒】 (动物)虫名。玄应音义二十五曰:“娘矩吒,此云粪屎虫。有觜如针,亦云针口虫。穿骨食髓者也。”
【鸟翅】 (故事)四分戒本疏二上曰:“律中龙珠鸟翅,一去不还。”行宗记二上曰:“鸟翅者,昔有比丘住林间,正患夜半众鸟悲鸣。佛教乞鸟两翅,即飞出林不复还矣。”
【鸟道】 (术语)禅道至难,险如鸟道,鸟道者地名也,又至道寥廓,如空中鸟迹也,洞山录曰:“我有三路接人,鸟道玄路展手。”玄中铭序曰:“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然虽空体寂然,不乖群动。”同铭曰:“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祖庭事苑四曰:“鸟道犹虚空也。”南中入志曰:“鸟道四百里,以其险绝兽尚无蹊,特上有飞鸟之道。”李白诗曰:“西当太白有鸟道。”
【鸟迹】 (譬喻)空中之鸟迹,以譬物之无实体也。涅槃经二曰:“譬如鸟迹,空中现者,无有是处。有能修习无我想者,而有诸见者,亦无是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空中鸟迹,妒石女儿。”
【鸟窠禅师】 (人名)名道林,唐杭州人,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戒。至京师谒径山道钦禅师而契悟心要。后南归,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有鹊巢于侧,人又曰鹊巢和尚。元和年中,白居易出知杭州。闻师之道,见师栖止巢上,乃问曰: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山河,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耶。曰:佛法大意如何?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童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颔叹,数从问道,穆宗长庆四年二月十日跏趺而化,敕谥圆修禅师。见传灯录四,稽古略三。
【嬲恼】 (杂语)扰攘之意。隋书曰:释迦之苦行也,是诸邪道。并来嬲恼,以乱其心。
【鸟鼠僧】 (譬喻)鸟鼠者蝙蝠之异名,以譬破戒之比丘。佛藏经上曰:“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而实无有鼠鸟之用。其身臭秽,俱乐闇冥。舍利弗,破戒比丘亦复如是。既不入于布萨自恣,亦复不入王者使役,不名白衣不名出家。”又如鼠唧唧声,鸟空空声,谓无意味之语也。止观八曰:“鼠唧鸟空。”
【尿床鬼子】 (杂语)痛骂人之称,犹言小便之饿鬼也。临济录曰:“这尿床鬼子。”
【尿闼】 (杂名)小便处也。
【涅伽多】 (杂名)Nirgata,天狗星也。大日经疏五曰:“于南纬之南置涅伽多,谓天狗也。”
【涅迦罗】 (杂名)Niṣkāla,译曰暂时。唯识枢要上本曰:“涅者暂也,迦罗时也。”
【涅哩底】 (神名)Nirṛti,掌西南之神名。因而西南曰涅哩底方。大日经疏五曰:“西南涅哩底。”
【涅槃】 (术语)Nirvā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昵缚喃Parinirvāṇa。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肇师之涅槃无明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玄义上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圆觉经曰:“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俱舍论二十四曰:“通达言唯自见道,是证圆寂初加行故。”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昵缚喃。波利者,圆也。昵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华严大疏五十二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涅槃八味】 (名数)涅槃所具备之八种法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是也。大藏法数曰:“涅槃,梵语具云摩诃般涅槃那,华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是乃三德秘密理藏也。此之理藏,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而有八种法味。故泥洹经立此八味之名。”
【涅槃城】 (譬喻)涅槃为圣者之所居,故譬之宫城。长阿含经四曰:“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楞严经十曰:“背涅槃城,生天魔种。”楞伽经三曰:“缘自觉了向涅槃城。”智度论二十曰:“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
【涅槃点】 (术语)见“涅槃声”条。
【涅槃叠那】 (术语)Nirdhāpana,又Nirdahana,译曰焚烧。见“荼毗”条。
【涅槃饭】 (譬喻)见“涅槃食”条。
【涅槃分】 (术语)出处在昙鸾论注所谓“不断烦恼得涅槃。”解此有种种:一、分为分圆之义。谓往生于极乐证涅槃之一分,涅槃之分得,证理未为圆满也。二、分为因之义。谓可至涅槃之因分。正定聚之身分也。三、分为分齐之义。谓涅槃证果之分齐。即言涅槃也。
【涅槃风】 (譬喻)涅槃之妙理,送人至于菩提,故譬之于风。涅槃经九曰:“是时忽遇大乘大涅槃风,随顺吹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涅槃佛】 (术语)华严经十佛之一。佛之应身,化事既毕,而示现灭度者。又涅槃像也。
【涅槃缚】 (术语)乐着涅槃而不利众生者,是小乘之境界也。金刚三昧经曰:“无住菩萨言:心得涅槃,独一无伴,常住涅槃,应当解脱。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缚。”
【涅槃宫】 (譬喻)涅槃为众圣之所游,故譬之于宫殿。俱舍论三十曰:“此涅槃宫一广道,千圣所游无我性。”同光记三十曰:“大涅槃众圣所居,名涅槃宫。”
【涅槃会】 (行事)二月十五日追悼佛入灭之法会。揭涅槃像,读诵遗教经。释氏要览曰:“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营会供养,即忌日之事也。”
【涅槃忌】 (行事)见“涅槃会”条。
【涅槃际】 (术语)见“二际”条。
【涅槃寂静印】 (术语)三法印之一。一切众生起惑作业流转于三界,故佛说涅槃寂静之法,使得离生死,至于寂灭也。
【涅槃界】 (术语)界者藏之义,涅槃能藏无为之万德故曰界。又为因之义,涅槃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利乐事,故曰界。又界为界畔。涅槃虽无界畔,然对于生死界,则谓为涅槃界。唯识论十曰:“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增一阿含经十二曰:“亦获智慧海,渐至涅槃界。”
【涅槃经】 (经名)有小乘大乘之二部,小乘之涅槃经,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三卷,失译,般泥洹经三卷,是为同本异译,说八相成道化身之释迦,于拘尸那城入涅槃前法之状者。是化身佛之实录也。其他中阿含中有涅槃经。说可得涅槃之观行。大乘之涅槃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六卷,隋阇那崛多译四童子三昧经三卷,此三本广略不同,然皆为大乘涅槃经之初一分也。其全经为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称为北本涅槃。后刘宋慧观等再治前经为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涅槃。说佛之涅槃,非灰身灭智,佛今虽现入灭之相,然佛身常住不灭。此外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说佛之附属及入涅槃,荼毗,分骨等事。是为前经后分之补足,故称为后分经。已上数本中,常称为涅槃经者,乃南北二本之大般涅槃经。南本不拘有台家章安之疏,诸宗一般通用者,北本涅槃也,各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如下:涅槃经玄义二卷,隋灌顶撰。涅槃经疏三十三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涅槃义记二十卷,隋慧远述。涅槃经游意一卷,隋吉藏撰。大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二卷,隋灌顶撰,唐道暹述,日本守笃分会。涅槃经会疏条目三卷,涅槃经会疏,三十六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日本本纯分会。涅槃经疏私记十二卷,唐行满集。涅槃经疏私记九卷,唐道暹述。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二十卷,缺卷十五,宋智圆述。涅槃经治定疏科十卷,宋智圆撰。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宋智圆述。科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元师正排科,可度重订。涅槃经会疏解三十六卷,元师正分科,明圆澄会疏。涅槃经末后句一卷,净挺着。
【涅槃经后分】 (经名)大般涅槃经后分之略名。又称为后分涅槃经,后教涅槃经。
【涅槃乐】 (术语)三乐之一。离生死之苦而究竟安稳,谓为涅槃之乐。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皆令离苦得安稳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涅槃论】 (书名)大般涅槃经论之略名。一卷,婆薮盘豆菩萨造,元魏达磨菩提译。译经中迦叶菩萨所问之偈。
【涅槃曼荼罗】 (术语)图画佛入灭时之一会者。即涅槃像也。
【涅槃门】 (譬喻)入涅槃城之门户也。无量义经曰:“开涅槃门,扇解脱风。”般舟赞曰:“念佛即是涅槃门。”又葬所四门之一。北方为涅槃门。北方为阴之极,故以配于寂静之涅槃。见“四门”条。
【涅槃那】 (术语)涅槃之具名。涅槃玄义上曰:“毗婆沙云涅槃那,今经无那字,盖译人存略耳。”大乘义章十八曰:“涅槃,此名灭。那者名息。究竟解脱永苏息故。”华严疏钞五十二曰:“那,入义。”
【涅槃色】 (术语)黑色也。以五转中涅槃当于北方黑位故也。见“五转”条。
【涅槃僧】 (衣服)Nivāsana,又作泥洹僧。新称泥嚩些那。又曰厥修罗(Kusñlaka),译言内衣。即裙也。行事钞下一之二曰:“涅槃僧法(此云内衣),僧祇佛于僧前自着内衣。又,泥婆珊那,泥伐散那,泥婆娑,旧称涅槃僧。教诸比丘,因制式。”资持记中三之四曰:“涅槃僧,此云内衣,即是裙也。以西土裙法横叠围身,长绳四绕使正,多致不齐。”同下一之二曰:“翻内衣,西国本无裈裤,即以此衣衬体着故。”慧琳音义八十二曰:“泥缚些那,僧方裙也,旧云涅槃僧。”西域记二曰:“泥嚩些那,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褶,束带以缁。褶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
【涅槃山】 (譬喻)对于生死之河而譬涅槃于山。千手经曰:“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又佛之入涅槃,如日之入山,故譬涅槃于山。涅槃经十四曰:“佛日将没大涅槃山。”大日经疏二十曰:“如是大涅槃迹极通本,众生有缘薪尽,即如来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日既隐于涅槃山,故黑色也。”
【涅槃声】 (术语)于梵音显等满口声之大涅槃义者曰涅槃声。其形为..ḥ之二点,例如aḥ则谓之涅槃点。又依五字五音转生之义,谓为涅槃轮。其本字乃(也)(啰)(罗)(缚)(奢)(沙)(娑)(诃)之八字也。若此等字,连于上字则成上字涅槃之义。见悉昙藏二。又一说,加(滥)(讫叉)之遍口声,以十字为涅槃声。梵汉对映集上曰:“往昔天竺有干政师子,威势胜余,此师子不恐法师之近,猎师依敕命成法师之形而射毙之,师子死时唱等十字,因玆名为涅槃之十字。”贤愚经及报恩经详记坚誓师子为法师所死之因缘,然不说此十字之事。是有密部经轨之典据耶?抑出于口传耶?宜更考之。
【涅槃圣】 (人名)秦之道生,见略本之涅槃经(法显译之六卷本佛说大般泥洹经),发明佛身常经之义。闻者初不信之。及广本出,果然。时人称为涅槃圣。涅槃玄义上曰:“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
【涅槃食】 (譬喻)涅槃譬之食。南本涅槃经四曰:“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北本涅槃经曰:“涅槃饭。”
【涅槃四柱】 (名数)见“四出偈”条。
【涅槃堂】 (堂塔)又曰延寿堂,省行堂,无常院。送病僧使入灭之处也。佛祖通载三十曰:“他日涅槃堂孤光独照时,自验看。”
【涅槃头】 (职位)掌涅槃堂事者。
【涅槃相】 (术语)化身佛八相之一。世尊入灭之相也。佛八十年间教化众生,化缘既尽,于中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边沙罗双树之间,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毕,头北面西,右胁而卧,逆顺入于四禅定四空定及灭尽定,又超越入于诸禅定,终于第四禅定入灭。时二月十五日之中夜也。尔时四边双树开白花,如白鹤群居,即以转轮王之荼毗式,移于金棺,诸大力士奉金棺,七匝拘尸那城至荼毗所。过七日。时积大栴檀,投香烛,欲烧之,而火不燃。阿[少/(兔-、)]楼驮言:是待迦叶之至也。时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知如来涅槃,欲拜如来之最后,更经七日,诣荼毗所。如来自金棺出双足使见之。于是诸大力士投以七宝大炬,亦悉殄灭。迦叶言人天炬火。何得荼毗如来之宝棺?尔时如来以大悲力自入火光三昧,由心胸中火踊出棺外,渐渐荼毗,至七日,香楼宝楼焚尽。八国诸王竞欲取舍利,既兴兵,既而徒卢那(香姓)婆罗门以舍利分于诸王,各起塔供养之(后分涅槃经小乘大般涅槃经)。四教仪七曰:“于第四禅中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度,唯留舍利为人天福用,身智俱灭,入无余涅槃。”
【涅槃像】 (图像)佛于双林树下头北面西横卧入涅槃之相也。
【涅槃像曼陀罗】 (图像)画释尊横卧宝床,五十二类异众围绕之而哀恸之相也。画虚空云中有一僧,携锡杖立于前,无数天人从于后而降临之相者,是尊者阿那律(又曰阿泥楼驮),于如来身入棺后,升忉利天,以世尊入灭之事,告摩耶夫人,摩耶闻之哀慕,自天下趣于双树间也。见摩诃摩耶经下。佛北首下娑罗树之枝,遥悬锦囊及锡杖者,是为佛之钵盂及锡杖。佛入灭时手付阿难者也。见菩萨处胎经一。佛之足下有二老婆抚如来之足而涕泣者,悲身贫不能如余人为前后之供养也。见小乘大般涅槃经下。佛前一比丘迷倒,余僧垂手而慰之者,阿难深没忧海,投如来前如死人,阿那律安慰之,使于如来致四问之状也。见智度论二。大力士之悲哽鸣咽相,是金刚力士也。见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涅槃夜阿阇世王梦】 (故事)阿阇世王害父王,身生恶疮,既遇世尊月爱光,身疮渐愈,即还本宫,都不知如来涅槃。于涅槃夜,梦月落,日自地出,星宿云雨,缤纷而陨,复有烟气自地出,七彗星现于天上,复见天上有大火聚。遍空炽燃,而堕于地。见后分涅槃经下。
【涅槃印】 (术语)具曰涅槃寂静印。三法印之一。佛决定而说涅槃寂静之理,使众生离烦恼生死。为涅槃寂静之法印,经中有此法印者,为真实之佛说。犹如世之印契也。又保证得涅槃证果之印契也。大集经五十三曰:“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乐印之所印也。”
【涅槃月日】 (杂语)大般涅槃经一曰:“二月十五日临涅槃。”善见律一曰:“二月十五日平旦时入无余涅槃。”长阿含经四曰:“二月八日取涅槃。”菩萨处胎经曰:“二月八日入般涅槃。”萨婆多论二曰:“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时取般涅槃。”西域记六曰:“闻之先记曰:佛生年八十,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入般槃涅,此当于三月十五日也。说一切部则谓佛以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入般涅槃,此当于九月八日也。”涅槃经三十,就佛于二月十五日涅槃,共列十七义。共一义二月为春阳之月,万物生长。此时众生多生常想,为破众生如是常想而显如来真常故也。又十五日日无亏盈,诸佛大涅槃,亦无亏盈,故以十五日入涅槃也。
【涅槃洲】 (譬喻)涅槃譬之洲渚也。智度论七十一曰:“涅槃是为洲,众生没在四流水中,佛以八正道船引着涅槃洲上。”
【涅槃字义】 (术语)前言涅槃为灭等者,是字释也,更有义释涅槃Nirvāna者。婆沙论二十八曰:“涅名稠林,槃名为出。出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槃名织,涅名为不,以不织故,名为涅槃。如有缕者便有所织,无则不然,如是若有业烦恼者便织生死,无学无有业烦恼,故不织生死,故名涅槃。复次槃名后有,涅名无,无后有故,名为涅槃。复次槃名系缚,涅名为离,离系缚故,名为涅槃。复次槃名一切生死苦难,涅名超度,超度一切生死苦难,故名为涅槃。”涅槃经二十五曰:“涅者言不,槃者言织,不织之义,名为涅槃。槃又言覆,不覆之义乃名为涅槃。槃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义,乃名涅槃。槃言不定,定无不定,乃名涅槃。槃言新故,无新故义,乃名涅槃。槃言障碍,无障碍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有优楼佉迦毗罗等弟子言:槃者名相,无相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槃者言有,无有之义,乃名涅槃。槃名和合,无和合义,乃名涅槃。槃者言苦,无苦之义,乃名涅槃。”
【涅槃宗】 (流派)支那十三宗之一。依涅槃经而弘布佛性常住之旨之宗也。自北凉之昙无谶初译此经,宋之慧成,昙无成,僧庄,道汪,静林,慧定,昙斌,超进,法瑶,道登,昙度,道成诸师,制疏作章。弘布甚盛。在隋则净影,智徽,法砺,道绰等,多以涅槃为宗。至唐朝道宣,法宝各有所弘,而所归在于涅槃,法宝特立五时教,摄大小乘。及天台宗盛,法华涅槃同厌于醍醐味之说,此宗自属于彼,别无以涅槃为宗者。
【涅槃宗五时教】 (术语)三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三乘别教,于阿含经等,别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三机者。二、三乘通教,专说般若经通化三乘者。三、抑扬教,说维摩思益之诸经,而赞扬菩萨挫折声闻者。四、同归教,说法华经,使彼三乘归于一极者。五、常住教,说涅槃经以明佛果之常住者。又此五教如其次第名为有相、无相、抑扬、会三归一、圆常。
【孽镜台】 (传说)在秦广王殿右,高丈一,镜大十围,向东悬挂。使恶人照此自见在世自心之险,死赴地狱之险。
【恁么】 (杂语)如此之意。传灯录九曰:“六祖问:什么物恁么来?”婆子烧庵则曰:“正当恁么时如何?”碧岩四十三则曰:“从上来还有恁么家风也无。”祖庭事苑一曰:“恁么,上当作与。么,正从云作么。与么,指辞也。”
【凝然常】 (术语)凝然常住之意。对于不断常相续常而言。又云自性常或本性常。即自性常住之真如法性也。见群疑论二。
【宁尾拏】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译曰坚实心合掌。见大日经疏十三。
【牛】 (譬喻)譬佛于牛曰牛王。见“牛王”条。
【牛车】 (譬喻)法华经譬喻品说羊鹿牛三车。成佛之道。譬如牛车。见“火宅”条附录。
【牛粪】 (杂名)梵语瞿磨夷,巨磨Gomaya,印度风俗以牛粪为最清净者,净物必用之。密教之仪轨,亦效之。以牛粪涂坛去污秽为法。大日经疏四,示牧牛场之迹造曼陀罗事曰:“牛栏者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处,去村或十里五里,既积多时,牛屎尿遍地重积,梵俗以为净。”又说造坛之法曰:“如是次第除诸过已,细治所掘之土稍稍填之,润以牛液筑令坚固,平正犹如手掌。次用瞿摩夷瞿模怛啰Gomūtra和合涂之,若浅略释者,此是牛粪及液为顺彼方俗以为清净故。”准胝陀罗尼经曰:“瞿摩夷,唐云牛粪。”惟楞严经七曰:“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地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又,Gomayī。
【牛粪种】 (杂名)瞿昙姓之别名,释迦姓为瞿昙姓,瞿昙之元祖,自甘蔗园牛粪中生,故名牛粪种。见俱舍光记二十七。
【牛狗外道】 (流派)六种苦行外道之一。持牛戒或狗戒之外道类也。见涅槃经十六。
【牛过窗棂】 (公案)五祖演示佛眼远曰: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为什么尾巴不得过。见续传灯录五祖章。
【牛醐】 (杂名)取自牛之醍醐味。秘藏宝钥上曰:“驴乳牛醐,不可不察。”
【牛黄加持】 (修法)又作牛王加持。安产加持作法之一。此法起于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其文曰:“若女人无男女,以牛黄于桦皮上书此真言而带之,不久当有男女。”
【牛货洲】 (地名)古云瞿伽尼,或作瞿耶尼瞿陀尼,皆讹转也。正云遇嚩柅。义译为牛货。毗昙云:以彼多牛,用牛货易故。因以为名。见希麟音义。
【牛迹】 (杂语)牛行之迹也。谓佛为牛王,佛之教法为牛迹。维摩经弟子品曰:“无以大海内于牛迹。”
【牛迹比丘】 (人名)佛弟子憍梵波提之译名。法华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称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增一阿含三曰:“乐居天上,不处人中,所谓牛迹比丘是也。”宝物集三曰:“罗汉尽诸漏,留牛迹名称。”梵Gavāmpati’。
【牛角】 (譬喻)牛之角。以譬物之并立者。止观辅行一之一曰:“牛角表双。”
【牛角山】 (地名)见“牛头山”条。
【牛角娑罗林】 (地名)沙罗双树林之别称。双树并立四方犹如牛角,又拘尸那城译为角城,沙罗林在此地,故曰牛角。辅行一之一曰:“以牛角表双,以沙罗名树。沙罗西音,此云坚固。坚固之名,称树德也。故知牛角表双,义兼三角,此即最后说涅槃处。”
【牛角娑罗林经】 (经名)摄于中阿含经四十八。舍利弗与阿难共说发起此林之法。佛赞之。
【牛角一触】 (传说)牛角一触袈裟而生于天也。文句记三中曰:“璎珞经云:若天龙八部斗诤,念此袈裟生慈悲心。(中略)龙得一缕,牛角一触。”或作牛触一角。言牛触袈裟之一角。即死而生于天上也。
【牛戒】 (术语)戒禁取见之一种。天竺之外道有执牛行以为生天之因者。百论疏上中曰:“持牛戒者,如俱舍论说,合眼低头食草以为牛法,彼见牛死得生天上,即寻此牛八万劫来犹受牛身。不达尔前有于天因,谓牛死得生天,是故相与持于牛戒。成论云:持牛戒,若成则堕牛中,如其不成则入地狱。然外道苦行世人信之。”智度论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刹鬼戒,哑戒,聋戒。”
【牛驴二乳】 (譬喻)譬似而非者。智度论十八曰:“譬如牛乳驴乳其色虽同,牛乳枰则成蕴,驴乳枰则成粪。佛法语及外道语,不杀不盗,慈愍众生。摄心离欲,观空虽同。然外道语初虽似妙,穷尽所归,则为虚诳,一切外道皆着我见。”
【牛毛尘】 (杂语)七倍于羊毛尘者。住于牛毛尖之微尘也。见俱舍论十二。梵Gorajas。
【牛皮】 (譬喻)被牛皮而向日,则弥坚,系龙须而入水,则益痛。牛皮龙须虽贵,还害身。以譬人天有漏之福,伤法身之慧命也。止观五曰:“设便欲舍三途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转换,翻更益罪。似鱼入笱口,蛾趣灯中。狂计邪黠,逾速逾远,渴更饮咸。龙须缚身,入水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盲入棘林,溺堕洄澓。”同辅行曰:“有相之福如龙须牛皮,戒定慧三如身如体,有相心修如缚如系,受人天果如入如向,却堕三途如弥坚转痛。故大论云:夫利养者如龙须绳缚身入水,初损戒皮,次损定肉,后损慧骨。”
【牛山】 (杂名)牛头山之略。
【牛檀】 (植物)牛头栴檀之略。
【牛头】 (异类)地狱之鬼卒,或为牛头之形,或为马头之形。楞严经八曰:“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跄矟,驱入城门。”五句辛经曰:“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智度论十六曰:“见合会大地狱中,恶罗刹狱卒作种种形,牛马猪羊雕鹫鹑鸟,作此种种诸鸟兽头而来,吞啖咬啮[齿*查]掣罪人。”冥祥记曰:“宋何澹之得病,见一鬼,形甚长壮,牛头人身,手执铁叉。”沙门慧义曰:“此牛头阿旁也。”
【牛头禅】 (流派)以牛头山法融为祖之禅派。又称牛头宗。四祖道信下旁出之禅宗也。初,法融入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枯坐,有百鸟衔花之祥。唐贞观中,四祖道信闻之,往寻访,因附法。自是法席大盛。法融下,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六世相付。慧忠下,有维则。则下有云居智。又智威之门有玄素。素下有道钦。钦开径山,受代宗之信仰,赐号国一。钦门有鸟窠道林,与白居易问答有名。牛头门风,虽一时振于唐代,而其末遂不盛。宗密之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曰:“牛头宗之意,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连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为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虽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即此可以见其宗风。南宗诸师,颇诋击牛头一派。彼黄檗希运:“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即其一例。又见传灯录四及九,祖庭事苑一等。
【牛头山】 (地名)梵名瞿室[饥-几+夌]伽Gosriṅga,又译牛角山。在新疆和阗市南十三里。西域记第十二所谓:“王城西南二十余里,有瞿室[饥-几+夌]伽山,唐言牛角。山峰两起,岩隒四绝。于崖谷间建一伽蓝,其中佛像,时放光明。昔如来曾至此处,为诸天人略说法要,悬记此地当建国土,敬崇遗法,遵习大乘”是也。大集经第四十五所谓:“复以阎浮提于阗国中水河岸上牛头山边近河岸侧瞿摩娑罗香大圣人支提住处,付属吃利呵婆达多龙王,令守护供养。(中略)如来今以于阗国牛角峰山瞿摩娑罗干陀牟尼大支提处付嘱我。”与之相合。旧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有曰:“边夷国土,有菩萨住处,名牛头山。”新华严经第三十二有曰:“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疏勒于阗,地虽不同,然境域相近,恐即一山也。又在江苏江宁南三十里。双峰对峙,宛如牛角,故名。又称双峰,天阙,破头山。后世呼为牛首山。相传梁武帝曾于此建精舍,古来高僧驻锡者不少。华严探玄记第十五所谓:“润州江南有牛头山,彼中现有佛窟寺,又有四辟支佛影,时时出现”者。即是也。唐贞观中,法融禅师于(幽栖寺)北岩石室,闻四祖道信之教,后在此地振宗风。为所谓牛头禅之一派。日本传教大师传入日本之禅即其法流也。又见景德传灯录四,祖庭事苑一,五灯会元四等。
【牛头山法】 (流派)牛头山法融禅师之一派。参照“牛头禅”条。
【牛头天王】 (天名)祇园精舍之守护神。谓为乐师如来之化身。
【牛头香】 (植物)牛头栴檀也。详见“牛头栴檀”条。
【牛头栴檀】 (植物)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名义集三曰:“正法会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栴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华严云: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大论云:除摩梨山无出栴檀香。”智度论十八曰:“除摩黎山一切无出栴檀木。”西域记十曰:“国南海滨有秣刺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其中则有白檀树。栴檀你婆树,树类白檀,不可以别。唯于盛夏登高远瞻,其有大蛇萦者,于是知之。犹其木性凉冷,故蛇盘也。既见已射箭为记,冬蛰之后,方乃采伐。”观佛三昧海经一谓:“牛头栴檀,生伊兰丛中,牙茎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栴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栴檀上妙之香。”梵Gośīrṣaka-candana。
【牛王】 (杂语)牛中胜者。胜鬘经曰:“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以譬佛菩萨。涅槃经十八叹佛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无量寿经下叹菩萨之德。曰:“犹如牛王,无能胜故。”大毗婆沙一百七十七释迦菩萨赞底沙佛之偈曰:“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
【牛王尊者】 (人名)佛弟子憍梵波提之译名。无量寿经上曰:“尊者牛王。”余经译为牛呞、牛迹、牛相等。见“憍梵波提”条。
【牛羊心眼】 (譬喻)与牛羊眼同。金光明玄义上曰:“不解此意如牛羊心眼不足论道也。”
【牛羊眼】 (譬喻)牛羊之眼,以譬见之劣。智度论八十二曰:“肉眼所见,与牛羊无异。”止观一下曰:“如牛羊眼不解方隅。”玄义二上曰:“不可以牛羊眼观视众生,不可以凡夫心评量众生。”
【脓烂想】 (术语)九想之一。
【脓血地狱】 (界名)十六游增地狱之一。
【弄花钹】 (杂语)吹剑录曰:“出殡之夕有少年僧出弄花钹花鼓槌,专为悦妇人掠钱物之计。”古杭杂记曰:“佛事有所谓花鼓槌者,每举法乐,则一僧三四棒在手轮转抛弄。”
【奴婢】 (杂名)奴隶之男女也。印度土著之蕃人,为征伏者所使役者。亦为一个之财产。经中诸所有“奴婢钱财”之语。
【笯赤建】 (地名)Nujkend,印度西北方中央亚细亚之地也。玄奘入竺时过此地。见西域记一。
【奴仆三昧】 (术语)诸尊诸明王等使者辨事之三昧也。
【弩蘗帝】 (杂语)Anvāgati’,大疏九曰:“弩蘗帝,是随至义,亦是遍至义,亦是逝义,进不住义。”演密钞七曰:“是随至义者,谓一切众生有发起始觉菩提心,无处不随至,即是达字菩提心为因,亦是遍至义者。谓大悲心于众生界悉遍至故,即是驮字大悲为根,亦是逝义者。十地行满妙往菩提之彼岸故,即是昙字方便为究竟,言进不住义者。谓得果不舍因门,而起化用,亦属方便为究竟,但摄利他为异,尔即是箨字门也。”
【弩达啰洒】 (术语)Durdharṣa,法身佛之奉教者也,常守护曼荼罗之内门,住右边。译云难执持,亦云难降伏。以毗卢遮那之大空无碍力故,于一切能执持降伏之者。又译云不可越,亦云不可观视。无能见者。以常奉宣如来之三昧耶教,故威势尊严,无敢过越者。又彼之光明,[目*匍][目*匍]猛盛,如集百千之日轮,一切婴童不能视日轮也。欲具如是众义,故存其梵名。
【暖洞】 (杂名)暖寮之异名。
【暖法】 (术语)对于见道之四加行位第一位,即经了总别之念处,而自此专观四谛十六行相之位也。此为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也。俱舍颂疏二十三曰:“此法如暖,立暖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
【暖帘】 (物名)禅语。防风之绵布帘,谓之暖帘。敕修清规月分须知曰:“四月候天气,僧堂内下暖帘,上凉帘。”
【暖寮】 (仪式)禅语。又曰暖寺,暖席。入寮之人,办茶果等飨先居之人。谓之暖寮。又言他人贺入院。
【暖寺】 (仪式)与暖寮同。
【暖位】 (术语)四加行位之一。暖法之位也。见暖法项。
【暖席】 (杂名)与暖寮同。
【疟鬼】 (异类)梵名阿婆魔罗。译曰无花鬘或曰颠狂。
【疟加持】 (修法)又名疟病法。加持病疟人使之平愈之法也。法令病者南向,修法者坐其后方,先作护身法,并结结界之印,防恶魔障碍,次结弥陀定印,入于冥想,观念病者之心月轮,有鍐、吽、怛洛、纥哩、恶之五字,此五字如其次第变为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之五佛,此五佛又成五大明王,不动明王降伏一切诸魔,降三世明王降伏天魔,军荼利明王降伏身魔,大威德明王降伏人魔,金刚夜叉明王降伏地魔,次诵慈救咒,加持病者后,以头指于其顶、左肩、胸、右肩、及项、如次第书五大明王之种子,背书五种阿字,胸书鍐吽怛洛纥哩恶之五字,左臂书鍐字,右腕书阿阇梨位之真言,额书鍐字,其左书纥哩,其右憾字,皆书梵字,更诵慈救咒,终不使病者观后方,令立行。于背或胸书梵字,有顺序等。出于作法集。又毗沙门仪轨大元帅仪。轨中等别有简易之法。
【诺健那】 (神名)Niragraṇṭrha,又作荼健那,诺伽那。梵音Nagna译曰露身。裸形,有大力。好战。即大力神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诺健那,谓露身,大力神名也。”俱舍颂疏世品四曰:“诺健那,此云露形神。”同智品二曰:“十凡象力当一香象力,二十香象力当一摩诃诺健那力。”
【诺讵罗】 (罗汉)尊者名,十六罗汉之一。
【诺们罕】 (职位)大喇嘛之名号。即法王之义。位次呼图克图。蒙藏青海皆有之。
【诺瞿陀】 (植物)Nyagrodha,树名。玄应音义二十二曰:“诺瞿陀,旧经中作尼拘陀,或作尼俱虞陀,亦作尼俱律,又作尼俱类,皆误也。旧译云无节,或言纵横也。”慧琳音义四曰:“诺瞿陀,梵语树名也,或云尼俱陀,此树端正佣直团满可爱,此国无有,云柳者非也。”见“尼拘陀”条。
【女病】 (譬喻)女色害人,故以病譬之。智度论十四曰:“众病之中女病最重。”
【女德】 (术语)宋徽宗改尼曰女德。
【女犯】 (术语)谓僧对女子犯不邪淫戒也。
【女根】 (术语)男根之对,女之阴部也。为身根之一部分,女性之形类、音声、作业、志乐等,异于男性,皆由此根。梵Yoni。
【女居士】 (术语)妇人亦称居士。禅录往往有之。【女居士】(术语)女子亦称居士,犹言女丈夫也。古尊宿语录序曰:“觉心居士,出善女伦,秉烈丈夫志操。”
【女六欲】 (名数)女人愿求,好爱之六种欲也。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欲,四姿态欲,五言语欲,六音声欲,七细滑欲,八人相欲。此中第八之人相欲,摄于第三第四之威仪欲姿态欲为七欲,又第六之音声欲,摄于第五之言语欲,则为六欲。见智度论二十二,止观六之一。
【女情】 (术语)女子之爱情也。智度论十四曰:“蚖蛇含毒,犹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触。”
【女人】 (杂语)欲使初心之行人厌女色,故经论中常毁斥女人。密教以女人为三昧之标帜。涅槃经九曰:“一切女人皆是众恶之所住处。”智度论十四曰:“大火烧人,是犹可近。清风无形,是亦可捉。蚖蛇含毒,犹亦可触。女人之心,不可得实。”文句八曰:“阿难问佛:如来灭后见女人云何?佛言:勿与相见;设见勿共语;设共语,当专心念佛。”大日经疏五曰:“女人是三昧像,男子是智慧像。”同十五曰:“男是智慧故为首。女是三昧,为次之也。”
【女人拜】 (术语)女人仅立拜屈膝而已。传灯录南泉愿章曰:“师与归宗麻谷同去参礼南阳国师。师先于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师宗即于圆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传灯一山解曰:“女人拜,女人立拜屈膝而已。又曰:以两手当胸前些子鞠躬。”
【女人成佛愿】 (术语)女人往生愿之别名。
【女人定】 (术语)离意女之入定也。见“女子出定”条。
【女人结界】 (术语)女人禁制之结界也。见“结界”条。
【女人禁制】 (术语)道场禁女人之入。盖于修道有障害故也。
【女人眷属论师】 (流派)二十外道之一。计摩醯首罗天作女人生一切之有情非情者。见外道小乘涅槃论。
【女人往生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五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女色】 (术语)女子之色相也。诃欲经曰:“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哀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智度论十四曰:“宁以赤铁宛转眼中,不以散心视女色。”
【女僧】 (术语)即比丘尼。王叔承诗曰:“女僧闻作盂兰会,乞假中元施宝簪。”女僧起于汉代。汉刘峻女出家,又洛阳妇阿潘出家,乃尼之始。何充舍宅安尼,乃尼寺之始。余详“尼”条。
【女声】 (术语)谓三昧声也。见“悉昙章”条附录。
【女锁】 (譬喻)女色能缚人故譬之锁。智度论十四曰:“女锁系人,染固根深。无智没之,难可得脱。”
【女檀越】 (杂语)女施主也。
【女天】 (术语)女性之天人也。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已上无之。
【女贼】 (譬喻)女人为爱着之根本,能劫法财,故譬以贼也。智度论十四曰:“执剑害人,是犹可胜。女贼害人,是不可禁。”
【女子出定】 (公案)五灯会元一曰:“昔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云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经过四十二亿恒河沙国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礼拜于佛。佛敕罔明出女人定,罔明却至女人前鸣指一下,女人于是从定而立。”是依诸佛要集经之所说也。经下曰:“文殊师利,欲闻法,由此娑婆世界诣普光世界之天王如来所。如来右面有一女人,名离意,入普月离垢光明三昧。文殊问如来此女发心修行久远。如来使文殊自问此女。文殊到离意所,弹指发声,乃至尽神力,不能使起定。文殊问如来谁能使此女起定。佛言唯如来能使兴起;复有菩萨名弃诸阴盖,亦能使起。时此菩萨经过下方恒河沙等刹土在锦幢世界师子鹰象顶吼如来所,天王放如来光召之。弃诸阴盖菩萨至如来所,如来命出女子定,弃诸阴盖言我于佛前己功不堪兴显,愿如来作之。于是如来入兴定意三昧,使一切世界诸定人及彼女起定。”智度论十亦引此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