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蹉】 (杂语)Matsya,鱼之梵名。大威德陀罗尼经七曰:“末蹉鱼也。”梵语杂名作“么娑。”
【麻豆瞿罗】 (饮食)Madhugola,饼名。善见律十曰:“麻豆瞿罗,汉言美饼。”大日经疏七曰:“末涂共啰饼,亦着鉴,兼以糖蜜涂之。”
【麻萨罗揭婆】 (物名)Musāragalva,见“牟娑罗”条。
【麻三斤】 (公案)碧岩十二则曰:“有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示禅之大道于言句不拘泥也。
【麻头】 (职位)禅林之语。劝化麻之僧也。
【马】 (动物)转轮圣王七宝之一。名马王婆罗醯,住大海之洲内,有眷属八千,若转轮圣王出世,则取最小者为马宝。见经律异相四十七。
【马大师】 (人名)马祖道一禅师也。见“马祖”条。
【马大师不安】 (公案)“马大师有病,院主问曰: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见碧岩第三则,从容录。
【马大师野鸭子】 (公案)“马大师与其弟子百丈行次,见野鸭子飞过,大师云:是什么?丈云:野鸭子。大师云:什么处去?丈云:飞过去。大师遂扭百丈鼻头,丈作忍痛声。大师云何曾飞去。”见碧岩五十三则。
【马耳山】 (杂名)九山,七金山之一。頞湿缚羯拏Aśvakarṇa之译。山形得名。围善见山之山也,高广各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马加持】 (修法)加持病马以祈平愈也。对马头观音诵法华譬喻品。中古修验者间行之。
【马郎妇】 (人名)观音菩萨化为马郎之妇称曰马郎妇。唐元和年中陕右有一美女,人见其姿貌欲求为配。女曰:我亦欲有归,但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之。黎明彻诵者二十人。女曰:女子一身岂能配众?应诵金刚经。旦通诵者犹十数人。女复授以法华经七卷,约三日,至期独马氏子能通经,女使具礼成姻。马氏迎之。女曰:适体中不佳,俟少安相见。客未散而女死,即坏烂。葬之数日有老僧杖锡谒马氏。问女所由,马氏引之于葬所。僧以锡拨之,尸已化,唯黄金锁子骨存。僧以锡挑骨,谓众曰:此圣者也,愍汝等障重故设方便化汝等耳,语已飞空去。由此陕右奉佛者多。泉州粲和尚赞曰:丰姿窈窕鬓敧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见释氏稽古略三。
【马麦】 (故事)马粮之麦也,佛一夏受阿耆达婆罗门王请,安居彼国,与五百比丘共食三月马麦。是佛十难之一。楞严经六曰:“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参照“阿耆达”条。
【马鸣】 (人名)佛灭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名。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称。梵名阿湿缚窭沙Aśvaghosa,其纪传诸说不同。罗什译马鸣菩萨传曰:“马鸣菩萨,长老胁弟子也。本在中天竺出家为外道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椎,若其不能,则不足公鸣揵椎受人供养。时长老胁在北天竺知彼可化。以神力乘空到中天竺,命众打揵椎。与彼论议使之堕负,遂化为弟子。师还本国,弟子住中天竺弘通佛法,四辈敬服。其后北天竺小月氏国王伐于中(中天竺)国,围之。中天竺王遣使问所欲?答曰:汝意降伏者,送三亿金,当相赦耳。王言此国无一亿金,如何可得三亿耶?答言汝国内有二大宝,一佛钵,二辩才比丘,以此与我足当二亿金也。比丘请王应其求,王听其言与之。月氏王还本国,诸臣曰:王奉佛钵固宜,比丘则天下皆是,当一亿金,毋乃太过。王审知比丘高明胜达,其辩才说法,乃感非类。七疋饿马请比丘说法,诸听者无不开悟,王系此马于众会前以草与之,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天下知比丘非寻常,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于北天竺广宣佛法,导利群生,四辈敬重,称为功德日。”付法藏传五曰:“胁比丘付法于富那奢而涅槃,富那奢一时在闲林思惟。有一大士,名马鸣,智慧渊鉴,有所难问,无不摧伏,起大憍慢,草芥群生。富那奢知其可化,与彼论二谛义,使之屈伏,遂为弟子。富那奢既涅槃,彼于华氏城(在中天竺摩竭国)游行教化,大建法幢,摧灭邪见,作妙伎乐。名[口*赖]吒啝罗,其音清雅哀婉,宣说苦空无我法。时城中五百王子开悟出家,华氏王恐其民人闻此乐音,舍离家法,国土旷废,令国内禁止其乐。时月支国旃檀罽昵吒王发兵向此国,国王降伏,索九亿金。国王即以马鸣及佛钵与一慈心鸡各当三亿,奉献罽昵吒王。王大喜,纳受之还本国。于是马鸣以大行愿,演甘露味,为王兴大饶益,度脱无量亿人,所作已,舍命行。”婆薮槃豆法师传曰:“佛灭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住罽宾国,与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共制八犍度论,而欲更作毗婆沙释之,时有马鸣菩萨,舍卫国婆枳多土人,能通内外典,迦旃延子请之,与诸罗汉及菩萨共研定义意,使马鸣着文,经十二年毗婆沙论方成。”摩诃摩耶经下曰:“佛涅槃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已上诸说年代国名大同小异,盖同一之人也。释摩诃衍论一,记六马鸣,其中第六举摩诃摩耶经所说之马鸣,即今之菩萨是也。且言:“如是诸经各各别说,随机现应,无相违过。马鸣菩萨当何位人?何城诞生?何因马鸣。(中略)马鸣菩萨,若克其本,大光明佛。若论其因,第八地内住位菩萨。西天诞生,卢伽为父,瞿那为母,同生利益。过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轮陀,有千百鸟,皆悉好声。若鸟出声,大王增德。若不出声,大王损德。如是诸鸟若见白马则出其声,若不见则不出声。尔时大王遍求白马,终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众此鸟鸣者,都破佛教独尊独信。若佛弟子此鸟鸣者,都破外教独尊独信。尔时菩萨用神通力,现千白马,鸣千百鸟。绍隆正法,令不断绝。是故世尊名曰马鸣。”西域记八曰:“有阿湿缚窭沙(唐言马鸣)菩萨者,智周万物,道播三乘。”
【马鸣本地】 (本生)三宝感应录中曰:“金刚正智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大庄严三昧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金刚正智经并大庄严三昧经今不传)。
【马鸣菩萨】 (菩萨)天竺相传此菩萨为化作蚕虫之人。养蚕之神也。
【马鸣菩萨传】 (书名)一卷,秦罗什译。即付法传中第十二祖马鸣大士之别传也。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释迦如来坐菩提树下马鸣菩萨白佛自说大神咒,使像末之贫穷获大福利。
【马鸣屈鬼辩婆罗门】 (传说)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有婆罗门,常垂帷弄鬼辩,马鸣与之论议,遂搴帷伏之。见“搴帷”条。
【马鸣著作】 (书名)大乘起信论一卷,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佛所行赞五卷,十不善业道经一卷,六趣轮回经一卷,尼犍子问无我义经一卷。
【马胜】 (人名)又云马师。梵名頞鞞Aśvajit,巴Assaji,五比丘之一。端正之威容与庠序之举止,时时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师迷于所归,慒慒行路时,卒然见马胜比丘威仪,起问师问法之心,又诸比丘清旦由耆阇崛山为乞食来王舍城,时有一长者见马胜比丘,生欢喜之念,为僧众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传律房舍犍度)。即此一端,已可知其详。西域记九曰:“阿湿缚恃比丘,唐言马胜。”
【马师】 (人名)唐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氏,因曰马祖,又称马师。见传灯录六。又比丘名,又曰马胜,梵名頞鞞Aśvajit,五比丘之一。增一阿含经三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谓马师比丘是。”见“马胜”条。
【马祀】 (修法)以马为牺牲之外道修法也。梵语Aśvamedha,百论疏上之下曰:“为求常天故,修马祀。取一白马,放之百日,或云三年,寻其足迹,以布黄金用施一切,然后取马杀之。当杀马时唱言:婆薮杀汝。马因祀杀,亦得生天。”(此下举真谛三藏之说引韦陀中马祀之法)。又外道之邪法,杀马除去五脏,以七宝纳之,施于婆罗门,以祈福祉。见文殊问经,止观辅行十。
【马头大士】 (菩萨)马头观音也。
【马头观音】 (菩萨)梵名何耶揭梨婆Hayagriva,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六观音之一。以配止观所说六观音之师子无畏观音,为畜生道之教主,是无量寿之忿怒身,以观音为自性身,以马置于头,故曰马头观音,亦曰马头大士。为大忿怒威猛摧伏之形,故称为马头明王。乃五部明王中莲华部之明王也。戴马者,如转轮圣王之宝马驰驱四方而威伏之,表跋涉生死大海摧伏四魔之大威势力大精进力也。又啖食无明重障之意。大日经疏五曰:“何耶羯梨婆,译云马头。其非黄非赤,如日初出之色。以白莲华为璎珞等,庄严其身。光焰猛盛,赫奕如鬘。指甲长利,双牙上出。首鬘如师子顶毛,作极吼怒之状。此是莲华部忿怒持明王也。犹如转轮王宝马巡历四洲,于一时一切处去心不息。诸菩萨大精进力,亦复如是。所以得如是威猛之势,于生死重障中不顾身命,多所摧伏者,正为白净大悲心故。故以白莲璎珞而自严身也。”大日经义释七曰:“莲华部眷属以马头为忿怒明王。”义轨曰:“马头明王,贺野纥里嚩,啖食无明诸障尽也。”秘藏记末曰:“马头,无量寿忿怒,自性轮观音。”又曰:“马头观音菩萨,赤肉色,大忿怒之相,并三面,牙在唇上,头有白马之形如轮王宝马。”经轨有诃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出陀罗尼集经第七),何耶揭唎婆像法,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各一卷。
【马头观自在菩萨真言印】 (印相)十八契印之一。辟除诸魔障之印契也。
【马头罗刹】 (异类)人身马头之狱卒也。楞严经八曰:“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猿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内,向无间狱。”十王经曰:“引路牛头肩挟棒,催行马头腰擎叉,苦牛食牛牛头来,乘马苦马马头多。”
【马头明王】 (菩萨)马头观音也。
【马头山】 (杂名)山形似马头,故名。增一阿含经三十四曰:“去伊沙山更有山,名马头山。”
【马阴藏】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阴者男根也。佛之男根如马阴,隐藏腹中,不现于外。
【马阴藏三摩地】 (术语)大日如来住此三摩地而说爱染法。见“爱染王”条。
【马有八态譬人经】 (经名)一卷,后汉支曜译。经中说恶马有八态,以譬恶比丘也。
【马苑】 (寺名)汉之白马寺也。
【马主】 (地名)四主之一。雪山以北出善马,称云马主国。释迦方志上曰:“雪山以北至于北海,地寒宜马,名马主也。其俗凶暴,忍杀衣毛,是突厥国。”
【马祖】 (人名)唐江西道一禅师,为南岳让之法嗣,姓马氏,时称马祖。元和中谥大寂。传灯录六曰:“六祖能和尚谓让曰:向后佛法从汝边出,马驹蹈杀天下人。厥后江西法嗣布于天下,时号马祖焉。”
【骂意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杂说一切善恶之法。多似律中之语。
【卖弄】 (杂语)谓自夸也。
【卖峭】 (杂语)以物高卖也。虚堂延福录七曰:“释迦老子,一生卖峭。”
【鬘】 (植物)末利之译语。又璎珞也。
【鬘菩萨】 (菩萨)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满遍】 (杂语)禅语。平均之义。
【满财长者】 (人名)给孤独长者之女修摩提,嫁满财长者之子,使其家供佛僧,同悟道。见须摩提女经。
【满成佛】 (术语)见“四满成佛”条。
【满慈子】 (人名)又曰满愿子,满祝子。富楼那尊者之翻名。见“富楼那”条。
【满怛罗】 (术语)见“曼怛罗”条。
【满分戒】 (术语)具足戒之异名。
【满分清净者】 (杂语)佛为满清净者。菩萨为分清净者。合佛菩萨而谓为满分清净者。唯识论一曰:“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满果】 (术语)满业所感之果也。见“满业”条。
【满讲】 (杂语)讲完一部之书也。
【满拏】 (杂语)见“曼陀”条。
【满泥】 (杂语)Vande,又作漫提。译曰礼拜。观自在如意轮瑜伽法要曰:“行人面于西,漫提自在王,次礼余方佛。”一本作满泥。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满泥自在王,梵语也。唐云礼拜,自在王者无量寿佛。”
【满濡】 (菩萨)Mañju,又作曼殊,曼乳。译曰妙。又曼殊室利菩萨,古经谓之满濡。新译家略称曼殊。
【满散】 (术语)期日而行法事,法事终了,谓之满散。事满众散之义也。又其临散场而讽诵,谓之满散,亦曰散经。见象器笺十三。
【满殊尸利】 (菩萨)见“文殊”条。
【满荼】 (杂语)Maṇḍa,译曰坚固。金刚座之异名。大日经疏十二曰:“尔时诸金刚菩萨,即能现菩提座也。此座但以世间意说但座处耳,然西方名此座为满荼。满荼者是坚固义,不动义,是更无等比义,是遍周法界义。今现此菩提座,亦如酪中现苏,诸味共会一处,而不相离。”
【满荼逻】 (术语)见“曼荼罗”条。
【满驮】 (杂语)Bandha,译曰缚。演密钞八曰:“梵云缚驮,或云满驮,此译为缚。”
【满宿】 (人名)六群比丘之一。见“比丘”条。
【满业】 (术语)又名别报业。凡人间一生中造善恶邪正种种之业,其中最为主要者,唯有一业,招引未来世鬼畜人天等之生者,名为引业。其他一切诸业相倚,于彼鬼畜人天等生中,更使六根具不,身体强弱,寿命长短,其他贫富贵贱等各自差别之果报圆满者,谓之满业。因而亦名引业为总报业,满业为别报业。画者画人体,引总体之轮廓,譬如引业。于其上别好丑妍美,譬如别报业。俱舍论曰:“一业一引生,多业能圆满。”
【满愿】 (人名)满愿子之略。比丘名。又(术语)愿已满也。往生论下曰:“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中略)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满愿子】 (人名)新译满慈子。尊者富楼那之翻名。见“富楼那”条。
【满愿子经】 (经名)一卷,失译。尊者富楼那往化恶国,佛为说忍行。出于杂阿含十一卷。
【满月尊】 (术语)佛之德号也。
【满祝子】 (人名)富楼那尊者之译名。见“富楼那”条。
【满字】 (术语)梵字之摩多与体文各别,未成全字,谓之半字,摩多体文相合而完成全字,谓之满字。涅槃经以此半满二字譬小乘经与大乘经。见“二字”条。
【满字教】 (术语)半满二教之一。见“二教”条。
【满足愿】 (术语)希求者总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也。
【满座】 (术语)法会之最终日也。亦指列座之全体而曰满座。
【慢】 (术语)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曼怛罗】 (术语)Mantra,又作曼特罗、满怛罗。译曰真言、神咒、秘密语。见“真言”条。
【慢怛罗】 (术语)与曼荼罗同。
【慢烦恼】 (术语)见“烦恼”条附录。
【曼供】 (术语)曼陀罗供之略称。
【慢过慢】 (术语)七慢之一。
【慢惑】 (术语)十大惑之一,憍慢之妄惑也。
【慢见】 (术语)十种见之一。与慢同。大藏法数曰:“心生憍慢,计己为胜,视他为劣,是名慢见。”
【慢结】 (术语)九结之一。慢惑之系缚身者。
【慢金刚】 (菩萨)金刚界理趣会中台五尊之一。标示慢即菩提深密之理趣。
【慢境】 (术语)见“十境”条。
【慢举】 (术语)自慢而心举也。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
【慢坑】 (譬喻)憍慢之深坑也。止观十曰:“胜者堕慢坑,负者堕忧狱。”
【慢求罗】 (地名)山名,译曰尾。翻梵语九曰:“慢求罗山,译云尾也,弥沙塞律第二。”梵Lāṅgula。
【慢山】 (譬喻)憍慢之高譬如山也。释门归敬仪上曰:“慢山上耸,俯视于人物。我室四蒙,包藏于见爱。”
【慢使】 (术语)十使之一。慢惑驱使人之身心也。
【曼殊】 (菩萨)即文殊。翻译名义曰:曼殊师利,此云妙德。西域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此即维摩经之所谓文殊师利也。
【曼殊伽陀】 (杂名)Mañjugāthā,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之略名。
【曼殊沙】 (植物)Mañjūṣaka,又作曼殊颜。花名。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光宅法华疏一曰:“曼殊沙华,译为小赤团花。摩诃曼殊沙华,译为大赤团华也。”玄应音义三曰:“曼殊颜华,又云曼殊沙,此译云蓝华也。”法华玄赞二曰:“曼殊沙者,此云柔软华。体柔软亦令见者离刚矿三业故。”翻译名义曰:“曼殊沙,此云柔软,又云赤华。”
【曼殊室利】 (菩萨)Mañjuṣ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见“文殊师利”条。
【曼殊室利经】 (经名)具名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多罗菩萨仪轨经,一卷,唐不空译。多罗菩萨之仪轨也。密教之金刚萨埵,即显教所谓曼殊室利也。
【曼殊童子】 (菩萨)曼殊室利童子之略。
【曼殊五字心陀罗尼品】 (经名)具名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唐金刚智译。
【曼殊颜】 (植物)Mañjuṣaka,花名。见前条。(CBETA注:指见“曼殊沙”条。)
【慢提】 (杂语)Vande,又作漫泥。见“满泥”条。
【慢荼迦】 (饮食)Māṇḍaka,饼名。大日经疏七曰:“漫荼迦,是此方薄饼。”梵语杂名曰:“饼,满拏。”
【曼荼罗】 (术语)Maṇḍala,又作曼陀啰、满荼逻、漫怛罗、蔓陀罗、曼拏罗。略云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于此,以祭供者,是为曼陀罗之本体,而此坛中聚集具足诸尊诸德成一大法门,如毂辋辐具足而成圆满之车轮,是曼陀罗之义也。而常称为曼荼罗者,是图画者。此为四曼中之大曼荼罗。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曰:“道场之处当作方坛,名曼荼罗。广狭随时。”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下曰:“蔓陀啰,此云坛也。”探玄记二十曰:“曼荼罗,云道场也,圆坛也。”慧琳音义十曰:“漫荼罗无正翻,义说云圣众集会处也,即念诵坛场也。”演密钞四曰:“漫荼罗者,此云道场。是与弟子发心得道之处,谓之道场。”大日经疏三曰:“十方世界微尘数大悲万行波罗蜜门犹如华藏,三乘六道无量应身犹如根茎条叶发晖相间。以如是众德轮圆周备故,名漫荼罗也。”同四曰:“漫荼罗,是轮圆之义。”又曰:“曼荼罗,并发生义,今即名发生曼荼罗也。下菩提心种子于一切智心地,润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月,鼓以大方便风,不碍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议法性芽。次第滋长乃至弥满法界,成佛树王,故以发生为称。”又曰:“梵音曼荼罗,是攒摇乳酪成苏之义。曼荼罗,是苏中极精醇者,浮聚在上之义。犹彼精醇不复变易。复名为坚,净妙之味共相和合。余物能所不杂,故有聚集义。是故佛言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曼荼罗也。以三种秘密方便攒摇众生佛性之乳,乃至经历五味成妙觉醍醐,醇净融妙不可复增。”又曰:“漫荼罗者,名为聚集,今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乃至十世界微尘数差别智印轮圆辐辏,翼辅大日心王。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是故说为漫荼罗也。”演密钞二曰:“漫荼罗,圣贤集会之处,万德交归之所。”同五曰:“漫荼罗,是蕴聚积聚诸佛如来真实功德之处,故以为名。言轮圆辐辏者,以喻显法,轮即平轮,圆谓圆满,毂幅辋等相圆满故,辐辏者归会也,谓众辐归会于毂也。(中略)今借喻此漫荼罗三重法界门罔不归辏于大日心王,使三乘五乘一切众生普门进趣皆辏中胎大空之处,故曰轮圆辐辏也。”四曼义曰:“古人翻坛,新人翻轮圆具足。”秘藏记本曰:“曼荼罗,谓三密圆满具足义也。”一切贤圣,一切功德之集合处既名为漫荼罗,故其贤圣之身形或言语或持物或誓愿等亦悉名为漫荼罗,此以其一一轮圆具足之义在故也。大日经疏一曰:“真言,梵曰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言。释论谓之秘密语,旧译云咒,非正翻也。”此贤圣之语密,附以曼荼罗之称之一例也。就之而立四种之曼荼罗,以该收一切法。
【慢荼罗】 (术语)与曼荼罗同。
【曼荼罗教】 (术语)真言教之异名也,曼荼罗一译真言,故谓真言教曰曼荼罗教或曼荼罗藏。见秘藏记本。
【曼荼罗菩萨】 (菩萨)胎藏界虚空藏菩萨之左第五位密号曰秘密金刚、轮圆金刚、集起金刚。与大轮菩萨同本誓,主诸法能生之德。为黑色忿怒形,三目六臂,火灾髻,左右第一手结小金刚轮之印,仰安顶上,左第二手轮,第三手独股,右第二手三股,第三手剑,坐于赤莲。
【曼荼罗身】 (术语)胎藏界之法弟子受灌顶已后,阿阇梨以字加持其弟子成四种之曼荼罗身也。大疏八曰:“阿阇梨复当顶礼曼荼罗一切世尊,为灌顶故,至诚启白,即以宝瓶徐绕曼荼罗三匝已,复更如法加持,至弟子所先用(啰)字为火,焚烧其身悉成灰已,方用四瓶次第(由普贤瓶为始)灌之,灌已,观此灰中作(嚩)字门,其色纯白,从此出生五字,所谓(阿)(鍐)(囕)(吽)(欠)。持其五字轮(是五轮塔婆也)。次说字在其顶上,转成中胎藏。又从此字生三重光焰:一重遍绕咽上,随所照及之处诸尊随现,即成第一院曼荼罗。次一重光遍绕心上,诸尊随现成第二重曼荼罗。次一重光遍绕脐上,诸尊随现成第三重曼荼罗。尔时弟子都成曼荼罗身也。”
【曼荼罗四轮】 (名数)一本尊黄色,故住于地轮曼荼罗,其形方名为金轮。二本尊白色,故住于水轮曼荼罗,其形圆,名为水轮。三本尊赤色,住于火轮曼荼罗,其形为三角,名为火轮。四本尊黑色,故住于风轮曼荼罗,其形为半月,名为风轮。见诸部要目。
【曼荼罗通三大】 (术语)六大四曼三密如其次第,配于体相用之三大,是常规也,然依秘藏记,则四曼各通三大。秘藏记末曰:“曼荼罗,谓三密圆满具足之义也。”是以三密之用大为曼荼罗也。又同末曰:“问秘密藏以何为体相用?答:以曼荼罗为体。”是以曼荼罗为体也。以其四曼为相大则处处释之不用引证。
【曼荼罗外道】 (流派)自在王菩萨经列种种之外书,中有曼荼罗咒术经。
【曼荼罗种姓十住心】 (术语)在密教为横之十住心之一。普门万德十住心之对。显众生本具之心平等悉与法身同一之十住心也。
【曼陀】 (杂语)又作万陀,满拏。曼陀罗之略。又曼陀罗华之略。
【曼驮多】 (人名)Māndhātṛ,顶生王之名。译曰我养。见玄应音义二十四。
【蔓陀啰】 (术语)与曼荼罗同。
【曼陀罗】 (植物)Mandārava,又曰漫陀罗。花名。译作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阿育王经七曰:“漫陀罗,翻圆华。”法华光宅疏一曰:“曼陀罗华者,译为小白团华。摩诃曼陀罗华者,译为大白团华。”法华玄赞二曰:“曼陀罗华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慧苑音义上曰:“曼陀罗华,此云悦意华,又曰杂色华,亦云柔软华,亦云天妙华。”案曼陀罗为一年生草,茎直上,高四五尺,叶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开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边缘五裂,实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叶杂烟草中同吸。能止咳嗽,过量则能致死。本草,曼陀罗花。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生北土。法华经佛说法,天雨曼陀罗花,翻译名义: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又(人名)高僧名。翻译名义云: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即曼陀罗仙也。
【慢陀罗】 (植物)与曼陀罗同。
【曼陀罗供】 (术语)供养两部大曼陀罗之法会也。
【曼陀罗仙】 (人名)比丘名。历代三宝记十一曰:“扶南国沙门曼陀罗,梁言弱声。”续高僧传一曰:“有扶南沙门曼陀罗者,梁言弘弱,大齎梵本远来贡献。”梵Mandra。
【曼陀殊】 (植物)又作曼陀罗华,曼殊沙华。
【曼陀枳尼】 (杂名)池名,在忉利天上。六波罗蜜多经二曰:“善法堂中众议长隔,曼陀枳尼殊胜池水沐浴无由。”慧琳音义四十一曰:“曼陀枳尼池梵语,大龙象王浴池名也。准起世经及立世阿毗昙论等,皆说此池在此赡部洲大雪山北有此池,是善住象王之所浴处。今经意云,是诸天浴池。若尔即合在忉利天上,彼天若有即是名同。彼天若无即是错译,未详孰是,更勘梵本为一为异也。”梵Mandākini。
【慢习因】 (术语)见“因”条附录十因十果项。
【慢想】 (术语)憍慢之念想也。南本涅槃经二十二曰:“其心初无憍慢之想。”西方要决曰:“等心起敬,勿生慢想。”
【缦衣】 (衣服)缦者漫也。通漫而无条相之袈裟也。是原为沙弥,沙弥尼之衣。而大僧不能得割截之正衣者,许用以代三衣而着之。六物图曰:“缦通三用(三衣之用),然本是沙弥衣。律制沙弥着漫衣,一当七条入众,一当五条作务。今时剃发即着五条,僭滥大僧,深求本制。”释氏要贤上曰:“缦衣,梵音钵吒,唐言缦条,即是一幅叠量以三衣等,但无田相者是也。自佛法至汉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识割截法,祇着此衣。”
【慢幢】 (譬喻)慢心高举,如幢之高耸也。六祖坛经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盲】 (杂语)盲人也。
【盲跛】 (杂语)言师无慧解,如盲人。弟子无行业如跛者也。止观五曰:“自非法器,复阙匠他。盲跛师徒,二俱随落。瞽蹶夜游,甚可怜愍。”
【盲龟】 (譬喻)盲龟遇浮木难,以譬受人身难,值佛教难。见“浮木”条。
【盲龟浮木】 (譬喻)涅槃经二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值浮孔。”同二十三曰:“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圆觉经曰:“浮木盲龟难值遇。”称扬诸佛功德经中曰:“一切世界设满中水,水上有板,而板有孔。有一盲龟,于百岁中,乃一举头。欲值于孔,斯亦甚难。求索人身,甚难甚难。”
【盲龙】 (本生)有一盲龙,名颇罗机梨奢,举声大哭,言。大圣世尊,愿救济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恼。日夜常为种种诸患唼食,居热水中无暂乐。佛言汝过去世于佛法中为比丘,毁破禁戒,外现善相,广贪眷属,名声达四方而受供养,以恶业因缘,今受此盲报。见大集经济龙品,净心诫观。
【盲龙经】 (经名)大集经济龙品说救济盲龙。名盲龙经。
【忙忙鸡】 (菩萨)见忙莽鸡金刚项。
【忙忙六道】 (术语)往生礼赞曰:“人间忪忪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如灯风中灭无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忙莽鸡金刚】 (菩萨)金刚部之部母。梵号忙莽鸡。位于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金刚萨埵之上。又作么么鸡,忙莽计,忙忙鸡,摩莫枳,莽莫枳。详见“么么鸡”条。
【忙莽计】 (菩萨)见忙莽鸡金刚项。
【盲冥】 (术语)盲昧闇冥,无见理之明也。智度论四十曰:“舍利弗说.我师不出者.我等永为盲冥。”
【盲摸象】 (譬喻)见“摸象”条。
【盲问乳】 (譬喻)见“乳色”条。
【莽】 (术语)Ma,又作么、摩、磨。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唇声之第五。金刚顶经曰:“莽字门一切法吾我不可得故。”由Mamata(我)释之,文殊问经曰:“称莽字门时,是息憍慢声。”大庄严经曰:“唱摩字时,出销灭一切憍慢声。”由Mada-māna释之。智度论曰:“若闻磨字,即知一切法离我所。磨磨迦罗(Mamakāra),秦言我所。”华严经曰:“唱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大日经九曰:“莽,无也。”同十曰:“莽,空也。”
【莽莫枳】 (菩萨)又作摩莫枳。见“么么鸡”条。
【莽娑】 (杂语)见“摩娑”条。
【毛道】 (术语)又曰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行心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而东西也。然依梵本则有婆罗Bāla,缚罗Vāla,之二音。婆罗为愚之义,缚罗为毛之义。古译人误婆罗为缚罗。译为毛。不知婆罗宜译为愚夫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缚罗乃言毛道。”玄应音义四曰:“毛道,此名误也。旧译云婆罗必利他伽阇那(Bālapṛthagjana),此云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不同圣生也,论中作小儿凡夫是也。正言婆罗必栗托仡娜,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应言愚异生。以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故,经言生与不生是也,亦名婴愚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案梵语,毛言嚩罗,愚名婆罗,但毛与愚梵言相滥,此译人之失,致有斯谬也。法集等经言毛道头凡夫,或言毛头凡夫者误也。”慧琳音义十曰:“毛道此言译者误也。案梵云嚩啰,此云毛,婆罗此云愚,以毛与愚梵音相滥故误译此为毛,义翻为毛道,或云毛头,皆非也,此译者之失矣。正梵音云婆罗必哩他仡娜,婆罗此云愚,必哩他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唐云愚生是也,言毛道凡夫者义不明也。”
【毛道凡夫】 (术语)如毛发为风吹动,谓根性愚钝而无定心也。见“毛道”条。
【毛道生】 (术语)毛道之众生也。见“毛道”条。
【茅盖头】 (杂语)言有一把茅,作个草庵,盖在头上,以蔽风雨也。传灯录曰:“云居问洞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阇黎向后有一把茅盖头。”六祖坛经曰:“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竹窗随笔曰:“余单丁行脚时,忍饥渴,冲寒暑,备历诸苦,今幸得把茅盖头。”
【毛孔】 (杂名)身上之毛穴也。华严经一曰:“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刹无障碍解脱门。”法华经如来神力品曰:“一切毛孔放无量无数色光。”
【牦牛】 (动物)尾长之牛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法华玄赞四曰:“牦牛说文西南夷长髦牛也,有作猫字,人间捕鼠者,非此中义,有作猫从犬,不知所从。”康熙字典曰:“说文本作牦,长髦牛也。从牛[牦-牛]声,玉篇兽如牛而尾长,名曰牦牛。”
【毛僧】 (人名)吴有异比丘,号为毛僧,日游聚落,饮食无所择。轻薄子多弄之。忽谓人曰:吾将死矣。危坐说偈曰:“毛僧毛僧,事事不能。死了烧了,却似不曾。”见冷斋夜话七。
【毛绳】 (譬喻)利养缚人不使解脱。譬以毛绳。智度论五曰:“如佛说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别译阿含经七曰:“本为爱欲瞋恚愚痴之所缠缚,复更作造放逸之事,岂不增其贪瞋痴耶?譬如有人为绳所缚,以水浇之,逾增其苦。”智者大师别传上曰:“毛绳截骨,则忆曳尾泥间。”止观七曰:“名誉罗羂,利养毛绳。”
【毛头】 (术语)又曰毛道。凡夫子异名。见“毛道”条。又,禅家之职,剃净人之毛发者。亦曰毛头。
【冒地】 (术语)Bodhi,云菩提,新云冒地。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旧云菩提,今云冒地。”见“菩提”条。
【冒地萨怛缚】 (术语)与旧云菩提萨埵同。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旧云菩提,今云冒地,旧云萨埵,今云萨怛缚。”
【冒地质多】 (术语)Bodhicitta,译曰觉心,即菩提心也。仁王经念诵仪轨曰:“冒地质多,此云觉心。”
【茂泥】 (术语)Mrni,又作文尼,与牟尼同。此云寂默。或云能仁。或云仙。见牟尼条。
【么】 (杂语)俗语。训为否或否耶。语录多用之。又(术语)见“婆”条。
【么度罗】 (地名)Mathurā,又曰摩偷罗。国名。见“摩偷罗”条。
【么嚧】 (杂语)嚩鲁Jala之转音。译为水。秘藏宝钥下曰:“甚深也者么嚧,峻高也者苏迷。”同纂解五曰:“么嚧与嚩鲁焚语之异,并此翻水。大疏云:嚩鲁拏是水龙,由主水故,即是具大悲水能遍洒一切也。”梵Maru,Varuṇa。
【么啰誐始罗】 (杂语)Mārgaśirṣa,九月之名。见梵语杂名。
【么罗庾】 (物名)Malayu,香名。大日经疏七曰:“白檀香,西方名为么罗庾,是山名,即智论所云除摩梨山更无出旃檀处是也。”见“摩罗耶”条。
【么攞】 (杂语)Mālā,又作么罗。译曰鬘。玄应音义十八曰:“梵云么罗,此云鬘。西域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梵语杂名曰:“鬘,么(引)攞。”
【么么】 (杂语)Mama(一言声属声),译曰我之。演密钞八曰:“我字,梵音么么。”译语杂名曰:“我,么么。”
【么么鸡】 (菩萨)Māmaki,又作忙莽鸡,忙莽计,忙忙鸡,摩莫枳。译曰金刚母。金刚部之部母。金刚手院之一尊也。大日经疏十曰:“金刚母,所谓忙莽计。忙言母义,莽计亦是多义,即一切金刚之母,谓金刚智慧从此生也。”慧琳音义三十九曰:“么么鸡,金刚部母者名也。”诸部要目曰:“金刚部忙莽鸡菩萨以为部母。”菩提场经二曰:“摩莫枳菩萨,(中略)是一切菩萨之母。”
【么洗】 (杂语)Māsa,译曰月。见怛罗么洗条。
【么也】 (杂语)又作摩耶。译曰体。大日经疏十曰:“么也,体也。”梵语杂名曰:“体,摩耶。”又Māyā,夫人名。译曰幻,术。又曰幻术(么也或摩耶译为体者,果与译为幻,或幻术之摩耶夫人,名同一否,殊不可必)。见“摩诃摩耶”条。
【么吒】 (术语)么为月之种子。吒为日之种子。略出经一曰:“于右眼中想么字,于左眼中想吒字。又想么字变为月,吒字变为日,即以金刚所成眼,应瞻仰一切佛。”秘藏宝钥上曰:“么吒慧眼,破无明之昏夜。日月定光,现有智之萨埵。”
【没巴鼻】 (杂语)巴者把,鼻者鼻准,无可把持之鼻准也。犹言不得要领。又鼻如鼻祖之鼻,初之义也;巴者助辞,巴鼻者事由之义也。宗门方语曰:“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拿撮也。或曰,巴鼻初也,巴字语助。”类书纂要十二曰:“没巴鼻,作事无根据。”巴一作把,五灯会元曰:“大沩喆偈云:不瞥地蹉过,平生没把鼻。”
【梅怛黎】 (术语)见“梅呾利耶”条。
【梅呾利】 (菩萨)梅呾利耶之略。
【梅怛丽药】 (术语)见“梅呾利耶”条。
【梅呾利耶】 (菩萨)Maitreya,旧讹略而云弥勒,译曰慈。当来嗣释迦出世成佛之菩萨名。又作梅怛丽药、梅怛梨、梅呾啰曳尼、梅呾利曳尼、梅呾利曳那。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怛黎,并讹。”唯识述记四本曰:“梅呾利耶,此翻云慈氏,梅呾啰曳尼是声转之异。”弥勒上生经疏上曰:“依正梵本应云梅呾利耶,此翻为慈,古云弥帝疑,或云弥勒者,皆语讹也。(中略)若释名应云梅呾利曳尼,梅呾利曳尼是女声,母性慈故,因名慈氏。(中略)若依此姓名为慈者,应云梅呾利曳那,是男声也。”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俪药,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在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
【梅呾利曳那】 (菩萨)见梅呾利耶项。
【梅呾啰曳尼】 (菩萨)见“梅呾利耶”条。
【没度】 (术语)Buddha,梵语佛陀之转。性灵集七曰:“越有奇仁,号之没度。”
【眉间白毫相】 (术语)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眉间有白毛,内外映彻如白琉璃,宛转右旋。观无量寿经曰:“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法华经序品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参照“白毫”条。”
【眉间光】 (术语)从眉间之白毫相放出之光明也。见眉间白毫相项。
【没交涉】 (杂语)无交涉,如问越言楚,两事相背而不相应也。禅录多言:“但喜没交涉。”
【没劫】 (杂语)Moha,译曰愚。唯识枢要上末曰:“梵云没劫,此名为愚。”名义集六曰:“慕何此云痴。”梵语杂名曰:“痴,谟贺。”
【没哩底野吠】 (菩萨)焰罗明王之名,即真言也,死之义。梵Mṛtyave。
【没栗多】 (术语)Vrata,译曰禁戒。但非长时所持之戒,发愿修法,一时所制之禁戒也。大日经疏十七曰:“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
【没特伽罗子】 (人名)Maudgalyāyanaputra,又作没刀伽罗子。没特伽罗者,译言取绿豆,取胡豆,采菽等姓也。上古有仙,取绿豆而食,此仙种,云没特伽罗。依没特伽罗姓之母而生,故曰没特伽罗子。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之比丘是也。旧称目犍连,见“摩诃目犍连”条。又为第三结集之目犍连子帝须,见“结集”条附录。
【没曳达利瑟致】 (术语)Maya-dṛṣṭi,译曰我见。唯识述记九末曰:“此中不言我见,言萨迦耶见(Satkāya-dṛṣṭi)者,若言我见,不措我所。梵云没曳达利瑟致,此云我见;梵云萨迦耶,此云不实移转身见,即摄我所。”
【没滋味】 (杂语)无滋味也。禅家之公案如铁橛,谓之没滋味。无尽灯论上曰:“又有一般,往往以古人公案生容易见。一齐见之曰:铁橛子没滋味。阿呵呵!如生盲者问乳色,言似贝作声会,言似雪作冷会。(中略)若铁橛子而未咬破则无有一切滋味,故或道没滋味。若没滋味而休去,何时得免生死?”
【每怛里】 (菩萨)Maitreya,见“弥勒”条。
【每怛利末那】 (杂语)Maitrīmanas,译曰慈意。见玄应音义六。
【每日三时讽经】 (仪式)即三时之勤行也。粥罢与斋罢与放参罢之三时,上佛殿讽经,是为祈天下太平檀信安稳也。
【美音干闼婆】 (异类)法华经序品所列四种干闼婆之一。干闼婆者,八部众之一,乐神之部众也。
【美音天】 (天名)又名妙音天,辩才天之异名。梵名萨啰萨筏底Sarasvati,大日经疏十曰:“美音天是诸天显咏美者,与干闼婆稍异,彼是奏乐者也。萨噜萨筏底曳,即美音之名也。”大日经义释七曰:“美音天亦名辩才天。”见“大辩才天”条。
【美音天女】 (天名)美音天女即辩才天女也。
【昧怛丽曳】 (菩萨)见“弥勒”条。
【魅女】 (修法)阿毗舍之法,咒面貌端正之童男童女,令邪鬼妖魅附之,以使所附之鬼魅言吉凶,或使述其希望。童男虽亦通用,而多用童女,故书魅女。
【门】 (杂语)人家之门口也。具差别与趣入之两义。于法有种种之差别。能使人趣入涅槃,故指经中法为门。净土论注下曰:“门者入出义也。”大乘义章一曰:“门别不同,故名为门,又能通人趣入名门。”四教仪一曰:“门者以能通为义,佛教所诠正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实相之理,故名为门。”
【门标】 (术语)曼荼罗入口所立之幢标也。一字奇特佛顶经上曰:“门皆立刹柱,以时花为鬘庄严,并悬幢幡。”大日经疏六曰:“曼荼罗夹门皆竖幢旗,以为幢帜,谓之门标帜。”
【门火】 (仪式)送葬之时,于门前烧火。是中国之风习。周礼曰:“丧设门燎。”颜氏家训曰:“丧出之日,门前燃火。”
【门迹】 (术语)犹言门流门派。一门之法迹也。
【门经】 (仪式)送葬时棺将出户外。于屋前读经也。
【门流】 (杂语)与门派门叶同。一门之流义也。
【门侣】 (杂语)如言门徒。门弟子也。唐僧传(智脱传)曰:“雕琢门侣,无辍于时。”
【门门不同】 (杂语)应众生之机,而佛之教法有不同也。般舟赞曰:“一切如来设方便,亦同今日释迦尊。随机说法皆蒙益,各得悟解入真门。门门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门门见佛】 (杂语)般舟赞曰:“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
【门派】 (术语)一门之法流也,多以名禅宗之派别。
【门神】 (杂名)礼祭法曰:“大夫三祀,门行族厉。”王制曰:“大夫祭五祀,谓司命、中霤、门、行、厉也。”丧大记注曰:“君释菜以礼礼门神,门神二字见此。”今谓其左曰门丞,右曰户尉,盖本自道家书。”枫窗小牍曰:“靖康以前,汴中门神多翻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月令广义曰:“近画门神为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蟢宝马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沿传,莫考其何昉也?”
【门师】 (术语)门,即三宝真净济世之法门。若居家善信男女,归依三宝,所拜之师,称曰门师也。
【门首】 (杂语)又作门主,一门之上首也。
【门徒】 (杂语)谓受师教之门弟子也。日知录曰:“今江南尚有门徒之称,或云门眷。”按,晋书唐彬传,东海阎德,门徒甚众。独目彬为廊庙材。北史李密传,师事国子助教包恺,恺门徒皆出其下。南史宋文帝纪,上好儒雅,命何承天立史学,谢元立文学,各聚门徒。江左风俗,于斯为盛。梵摩喻经曰:“其诸门徒,赌师尽虔。”髻珠菩萨修行分经曰:“有德业者,多蓄门徒,不时教诲。”又在家之檀越曰门徒。真宗常言之门徒是也。成实论三曰:“家悭谓惜门徒家不欲别人识,恐失己利故。”
【门叶】 (术语)一门之枝叶也。概称归于一宗之信徒。
【门余大道】 (术语)在八万四千法门外他力念佛之大道也。念佛为因果超绝之教,道理以外之法,不可思议之道也。故名。
【门状】 (物名)又曰参榜,参状。所谓名刺也。纸阔六七寸,内不书文字。自左方卷之,用丝束分中少上,题姓名于其上也。见象器笺十五。
【闷绝位】 (术语)命终时苦闷绝倒气息之时也。
【蒙古佛教】 (故事)蒙古库腾汉,于岁次巳未,有疾,多人诊视不能痊。术穷。因议及西边地方有奇异通晓五识名萨斯嘉恭噶嘉勒灿喇斯,延请医治,庶几有益。遂令韦玛郭特之道尔达达尔罕为首。往请怕克巴巴喇密特。系是戍子年以来纪三千三百七十五年岁次壬寅降生。至戊辰年二十七岁,往额讷特珂克与左道六师之异端讲论辩难,穷其词。获班第达之号而归。其叔父扎克巴嘉勒灿喇嘛曾告之云:日后有东方帽若柄鹰,靴似猪鼻,屋似木网,娓娓长音,语须三四译者,系蒙古国君博第萨多之化身,名库腾汉。遣使名道尔达者请汝,汝必往行。当于后彼处大兴佛教。(中略)丁未年六十六岁与汉相见,造成狮吼观音,收服龙王,仍与汉灌顶,顷刻病愈。众皆欢喜。即遵萨斯喜班第达之言而行。所有边界蒙古地方,刱兴禅教。岁次辛亥,怕克巴巴喇密特年七十岁圆寂。见蒙古源流。
【蒙惑】 (术语)愚蒙迷惑也。维摩经序曰:“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
【蒙润】 (人名)元杭州南天竺演福寺蒙润,号玉冈。年十四出家,从古源法师受天台之教观,会古源归寂,从竹堂傅公卒其业。由集庆寺维那,分座于演福寺,后主演福,宗风大振。居六年,归白莲华院,修念佛三昧。誓不出山。行宣政院强起之,再主南天竺,时寺新毁。由师力再复旧观,居三年复归老白莲院。顺帝至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寿六十八。天目中峰国师尝致书曰:法师能以芬陀利香充塞宇宙,人谓古佛复出,信矣!见续佛祖统纪上。
【蒙堂】 (堂塔)蒙堂之名,始于大觉之故事。后来两序退职者之安息处,称为蒙堂。蒙者周易蒙卦象曰:“蒙以养正,圣功也。”疏曰:“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宋景濂潜溪集四曰:“大觉日与九峰韶公佛国白公参寥潜公讲道一室,扁曰蒙堂,丛林取则焉。”
【猛火聚】 (杂名)猛火之聚团也。楞严经五曰:“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
【猛利烦恼】 (术语)二烦恼之一。见“烦恼”条。
【梦】 (杂语)梦中所现无实事,以譬世间之诸法无实性。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演密钞四曰:“言梦者寐中神游也,凡人寝寐神识不定。”
【孟八郎】 (杂语)孟者孟浪之义,八郎者生子之行次,如李四张六之类。乱暴之野郎曰孟八郎。传灯录八南泉章曰:“孟八郎汉,又恁么去也。”碧岩第二十八则着语曰:“孟八郎作什么?”同钞曰:“不依道理作事者云。”
【梦叠】 (故事)频婆娑罗王梦见一叠分为十八片。佛记为灭后十八分派之兆。见“频婆娑罗”条。
【梦感佛说功德经】 (经名)具名,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二卷,属疑伪经。
【梦感好相】 (杂名)法华经安乐行品说成四安乐行之人,梦中感五种之好相:一,见佛为众生说法。二,见己为众生说法。三,见由佛授记。四,见修菩萨之道。五,见己八相成道。
【梦行般若】 (传说)舍利弗问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梦中入三三昧空无相无作三昧,宁于般若波罗蜜有益耶?”须菩提报舍利弗:“若菩萨于昼日入三三昧,则于般若波罗蜜有益,夜梦中亦当有益。何以故?昼夜梦中,等而无异。”见大品般若经梦行品,智度论七十五。
【梦虎】 (譬喻)梦中之虎,以譬虚事。慧命法师详玄赋曰:“保一异之四邪,执断常之双计。怖梦虎于长眠,玩空华于久翳。”止观十曰:“今于观支忽发先解,梦虎空华如幻之有,作此有解解心明利。”善见律十二曰:“眠时梦见山崩或飞腾虚空,或见虎狼师子贼逐。此是四大不和,梦虚不实。”梁僧传佛图澄章曰:“慕容巂都邺,处石虎宫中。每梦见虎啮其臂,意谓石虎为祟。后符坚征邺,巂子暐为坚大将郭神虎所执,实先梦虎之验也。”慧影智论疏曰:“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不眠不梦。如人睡眠梦中见虎畏号叫,觉者见之知其梦尔,梦虎自无。众生亦尔,卧生死床覆无明被昏睡眠,生五尘梦,起五欲想,取着诸法,生我我所见。”
【梦幻】 (杂语)梦为睡眠中之妄想,幻为以种种秘术使人目眩惑,现出种种不实之事者,共虚假不实之事也。以譬一切诸法之虚假不实。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梦见十事经】 (经名)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之略名。
【孟婆神】 (传说)相传孟婆神生于汉代。幼读儒书。壮诵佛经。惟劝世人戒杀吃素。年八十一岁,犹是处女。因姓孟,人故称曰孟婆阿奶。时有能知前因者,妄认前生眷属。漏泄阴机。上帝敕令孟氏女为幽冥之神造醧忘台,又探取世俗药物合成似酒非酒之汤,分为甘苦酸辛咸五味。孟婆神掌之使鬼魂饮之以忘前生。
【孟婆汤】 (传说)见“孟婆神”条。
【梦相】 (术语)梦中所现善恶之相也。大方等陀罗尼经说十二梦王之梦相。
【梦想】 (术语)梦中之想念也。楞严经中曰:“彼诸善男子,修三摩地想蕴尽者,是人平生梦想消灭,寐寤恒一。”
【梦争衣】 (传说)讫栗枳王十梦之第九。俱舍光记九曰:“王梦见有广坚衣。有十八人,各执少分,四面争挽。衣不破者,表释迦遗法。弟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虽有异执而真法尚存,依之修道皆得解脱。”俱舍颂疏一曰:“大圣喻折金杖,况以争衣。争衣则衣终不破,斫金则金体无殊。”
【梦中说梦】 (杂语)大般若经五百九十六曰:“复次善勇猛!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总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
【迷岸】 (杂语)谓入于迷惑之路也。梁简文帝文曰:“是以背流知反,迷岸识归。”
【弥迟伽】 (堂塔)塔名。本行集经三十三曰:“龙王起塔,名弥迟伽,隋言土塔。”梵Mṛttika。
【迷怛罗】 (界名)又曰毗陀罗。译曰起尸鬼。见“毗陀罗”条。
【迷倒】 (术语)迷心转倒事理也。唐华严经四十九曰:“菩萨离迷倒。”有部毗奈耶四十七曰:“遂使心迷倒。”释门归敬仪上曰:“识心迷倒,三毒常缠。”
【迷底履】 (菩萨)Maitreya,旧称之弥勒也。瑜伽论记五曰:“梵音迷底履,此云慈氏。即族性,名字阿氏多(Ajita),此云无胜。旧曰弥勒,阿逸多,并讹也。”见“弥勒”条。
【弥帝隶】 (菩萨)Maitreya,见“弥勒”条。
【弥多罗尼】 (术语)(Mitra)译曰善知识。朋友之义。玄应音义九曰:“弥多罗尼子,秦言善知识。”梵Maitrāyaṇi。
【弥伽】 (菩萨)Megha,善财童子五十三知识中之第四知识名,良医也。晋华严经四十七曰:“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自在,城名视药,彼有良医,名曰弥伽。汝诣彼问:云何菩萨向菩萨行?”探玄记十八曰:“弥伽者,此翻名云,谓能注法雨润益众生故名也。”慧苑音义下曰:“弥伽,此云能降伏,或翻为云也。”
【迷伽室利】 (人名)Meghaśri,译曰德云。比丘名。五十三知识之一。探玄记十八曰:“梵云迷伽室利。迷伽,此名云。室利,此云德。顺彼应名德云。”
【弥伽释迦】 (人名)Meghaśikhara,沙门名,译曰云峰。宋僧传二曰:“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注云: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云云峰。”
【迷惑】 (术语)谬于事理云迷,不明事理云惑。唐华严经五曰:“观佛神通境界无迷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教行信证三末曰:“沉没于爱欲广海,迷惑名利之大山。”
【弥迦】 (人名)Mekā,牧女名。慧琳音义十二曰:“弥迦,佛成道来献乳糜牧牛女名也,此无正翻也。”
【弥迦罗】 (人名)Mekhala,长者名。译曰金带。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弥迦罗,此云金带,金宝严身因以为名。”
【弥迦那】 (人名)Mekhalā,淫女名。本行集经十六曰:“有一淫女名弥迦那,隋言一者。”
【迷界】 (术语)迷之境界。谓为烦恼所系缚而流转于三界之众生界也。
【迷津】 (术语)迷之境界,即三界六道也。西域记序曰:“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明神宗续入藏经序曰:“假筏迷津,施航觉海。”
【迷境】 (术语)迷之境界,三界六道之内也。
【弥兰】 (人名)Milinda,王名。译曰慈。弥兰王问那先比丘,人一生造恶,命终时念佛生天,如何?那先以船上置石之譬答之。见“那先比丘经”。
【弥勒】 (佛名)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注维摩经一曰:“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为慈氏也。”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在密教,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密号曰迅疾金刚。
【弥勒本经】 (经名)弥勒大成佛经一卷,秦罗什译。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弥勒来时经一卷,失译人名。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唐义净译。弥勒下生经一卷,秦罗什译。已上诸经大同小异。共说弥勒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之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法轮事。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宋沮渠京声译。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种种极妙之乐事。
【弥勒成佛经】 (经名)弥勒大成佛经之略名。
【弥勒出世】 (术语)弥勒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于第十之灭劫。继绍释迦佛。于龙华树下以三会之说法,化了一切之人天也。一切智兀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槃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穣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菩萨处胎经二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弥勒大成佛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佛因舍利弗之问,说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之事。与弥勒下生经大同小异。疏一卷,唐憬兴撰。
【弥勒当来成佛经】 (经名)罗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名。
【弥勒会】 (行事)祈念弥勒菩萨之法会也。
【弥勒讲】 (行事)念弥勒菩萨之讲会也。
【弥勒经】 (经名)总称弥勒上生经及弥勒下生经。上生经虽惟为宋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之一本。然弥勒下生经,于罗什之弥勒下生经外。有异译数本。
【弥勒经游意】 (书名)一卷,唐吉藏撰。
【弥勒净土】 (界名)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为弥勒之净土。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以劝愿生。
【弥勒来时经】 (经名)一卷,失译。弥勒下生经之异译。
【弥勒六部经】 (名数)弥勒下生经,弥勒来时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弥勒下生成佛经(此与上第三雷同,疑有误,未敢擅改)之六部也。是等经典专说关于弥勒菩萨者。
【弥勒楼阁】 (杂名)华严经七十七曰:“于此南方有国名海岸,有园名大庄严,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从菩萨善根果报生。”同七十九曰:“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已,而白之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禅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
【弥勒难经】 (经名)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之异名。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之第四十二会。弥勒菩萨所问会之别出异译。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书名)七卷,元魏菩提流支译。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弥勒三部】 (名数)见“三部经”条附录。【弥勒三部】(名数)一、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二、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卷,三、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一卷。
【弥勒三会】 (名数)见“三会”条附录。
【弥勒三尊】 (图像)中尊为弥勒佛,左为法花林菩萨,右为大妙相菩萨。
【弥勒上生经】 (经名)具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宋沮渠京声译。说弥勒上生兜率天及兜率内院(即弥勒净土)之乐事。疏注如下: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新罗元晓撰。观弥勒上兜率天经赞二卷,唐窥基撰。弥勒上生经料简记一卷,唐憬兴撰。弥勒上生经述赞卷一,唐失名,不全。
【弥勒生缘】 (杂语)弥勒上生经曰:“佛告优婆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生,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家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弥勒释迦成佛前后】 (杂语)二菩萨皆在底沙佛所修行,释迦菩萨以极为精进超九大劫而成佛。见“底沙”条。
【弥勒受决经】 (经名)罗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名。
【弥勒问本愿经】 (经名)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之略名。
【弥勒下生成佛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译。
【弥勒下生经】 (经名)说弥勒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成佛之事。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竺法护译,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之异名。同本异译也。本经之疏注如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唐憬兴撰。弥勒下生经述赞卷二,唐失名,不全。
【弥离车】 (杂名)见“蜜利车”条。
【迷黎麻罗】 (杂语)眼目之迷乱也。碧岩五十一则评唱曰:“眼目迷黎麻罗。”种电钞六曰:“借眯[目*黎][目*麻][目*罗]之音也。眯,订正篇海:绵兮切,音米,眇目也。[目*黎],字汇:邻溪切,音黎,视也。[目*麻],缓视也。[目*麻][目*罗],目无色也。人天眼目宗门杂录部。严头云:从来眼目弥黎麻罗,且莫乱呈懵袋,今无眼子谓也。”
【迷理】 (术语)无明有迷事迷理二。闇于法性之真理云迷理。见“迷事”条。
【弥戾车】 (杂名)Mleccha,华言恶见。见蜜利车条。
【弥荔多】 (异类)Preta,饿鬼之梵名。见“薜荔多”条。
【迷隶耶】 (饮食)Maireya,又作迷丽耶,米隶耶。以果实根茎等所造之酒也。顺正理论三十八曰:“迷丽耶者,谓诸根业叶花果汁为前方便,不和曲蘗酝酿,且成酒色香味,饮已惛醉。”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米隶耶酒,谓根茎花果等杂酒。”
【弥楼】 (地名)山名。译曰高山,光山。或谓与须弥山一体。或谓为别体。依法华经则为别山也。法华嘉祥疏十一曰:“弥楼山此云高山,又云光山。”慧琳音义十五曰:“弥楼山即须弥楼山也,皆梵语讹转也,唐云妙高山,或云妙光山。”大部补注十曰:“有人谓弥楼,此云光明山,即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云耳。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弥楼山是须弥山也。如新俱舍云苏迷卢山,旧译俱舍,其须弥山亦云弥据山,是则梵音有楚夏耳。若据今文(法华经)下句自云须弥铁园,是则弥楼须弥有异。”以同一为正。
【迷卢】 (杂名)苏迷卢Sumeru之略。旧言须弥山。西域记一曰:“苏迷卢山,唐言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皆讹略也。”高八万由旬,故曰迷卢八万。
【弥卢】 (杂语)Meru,译曰高。华严经四十八曰:“如来口右辅上牙有大人相,名宝焰弥卢藏云。”同疏曰:“右辅上牙名弥卢者,显妙高故。”慧苑音义下曰:“弥卢此云高,以在佛上牙故也。”
【迷卢八万顶】 (杂语)须弥山之顶上由海有八万由旬。以爱师父之恩高也。
【弥卢等心】 (术语)见“六十心”条。
【迷没】 (术语)言迷情没在非理也。无量寿经上曰:“迷没于瞋怒。”
【迷企罗】 (异类)Mihira,药师经所说十二神将之一。无翻名。
【迷情】 (术语)迷惑转倒之情念也。凡夫不能认识万有之实相,执有为无,计虚妄之假相为有,妄念不绝也。转变无常不可依,譬如梦。
【迷人咒】 (杂名)外法有使人迷乱之咒法。五分律二十六曰:“诸比丘学迷人咒。佛言:不听,犯者偷兰遮。”
【迷乳】 (譬喻)盲人不知乳色,譬说于涅槃经。见“乳色”条。义楚六帖七曰:“迷乳之色既分,回天之醉俄醒。”
【弥萨罗】 (地名)Meghasāra,林名,译曰云杉。翻梵语九曰:“弥萨罗,应云弥伽萨罗。译曰:弥伽者云,萨罗者杉。中阿含第十四。”
【弥沙塞】 (流派)Mahiśāsakāḥ,律部之名。译曰化地。就宗计而义翻为不着有无观。优婆鞠多五弟子之一。此律主之部宗称为弥沙塞或化地部。律本名五分律。支那译有三十卷。律藏分派五部之一也。又小乘十八部中有化地部,佛灭三百年中自一切有部别立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化地部,第三百年中从一切有部出也。梵言摩醯奢娑迦,亦言弥喜舍娑柯,此云地,亦教地,或言正地,人名也。但此罗汉在俗为王国师,匡化土境,故名化地。今入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旧名弥沙塞者,讹也。”可洪音义三曰:“弥沙塞,律部师宗名也,亦云弥沙翼,亦云弥嬉舍娑柯,此云化地。”南山戒疏一上曰:“弥沙塞,此云不着有无观。”拾毗尼义钞上一曰:“弥沙塞,此云广解义,亦名不着有无,法名五分。”又曰:“弥沙塞者,人名。此人禅思入微,究畅玄旨,着青袈裟。”大集经二十二曰:“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当弥沙塞部。”
【弥沙塞部】 (流派)谓弥沙塞罗汉部宗之律藏。即五分律是也。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经名)五分律之具名。三十卷,宋佛陀什等译。和醯之梵语末详。
【弥沙塞羯磨本】 (书名)一卷,唐爱同录。五部律所用僧中之羯磨法也。
【弥沙塞律】 (书名)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之略称。
【弥沙塞五分戒本】 (书名)一卷,宋佛陀什译。列举五分律之戒相者。
【迷生】 (术语)迷之众生也。寄归传二曰:“俯视生涯,是迷生之牢狱。仰睎寂岸,为悟寂之虚关。”
【迷事】 (术语)无明有迷事与迷理之二,不达缘起之诸法,云迷事。行事钞一上曰:“迷事者障俗谛故,迷理者障真谛故。”
【弥天】 (人名)晋道安也。法师在襄阳,习凿齿负才来谒云:四海习凿齿。安答曰:弥天释道安。自此称为弥天之道安。见高僧传。
【迷途】 (界名)迷之境界也,三界六道是也。菩提心论曰:“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
【弥陀】 (佛名)如来名,即阿弥陀佛之省称。南史庚说传曰:“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见“阿弥陀”条。
【弥陀宝号】 (杂语)又曰弥陀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也。
【弥陀本愿】 (术语)弥陀如来立四十八愿而成极乐,以救一切众生。见无量寿经上。
【弥陀成道日】 (杂语)十五日也。五祖戒禅师配三十佛于三十日,俗所谓缘日也。
【弥陀初会圣众】 (杂语)谓阿弥陀佛于十劫之昔成就正觉后,初说法时,列其会座闻法之声闻菩萨等也。
【弥陀定印】 (印相)弥陀之住定印也。见“定印”条。
【弥陀供】 (修法)又曰阿弥陀护摩。阿弥陀如来之供养法也。多为追荐回向修之。
【弥陀护摩】 (修法)Amitābha-homa,见“弥陀供”条。
【弥陀经】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之略称。
【弥陀利剑】 (杂语)弥陀之名号譬如利剑也。般舟赞曰:“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弥陀名号】 (术语)弥陀为救济一切众生而成就之名号也。此有四字之名号,有六字之名号。四字者为:“阿弥陀佛”,六字者为:“南无阿弥陀佛”。有重四字者,有重六字者。念持其名号,一心不乱,不杂余念,则得无量无边之功德,所有罪障,亦得消灭。此外有以为本尊而礼拜之名号。九字之名号为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十字之名号为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弥陀名愿】 (术语)谓阿弥陀佛以其名号救济众生之本愿也。即弥陀之第十八愿。
【弥陀让】 (行事)念阿弥陀佛之讲会也。
【弥陀三部】 (名数)见“三部经”条附录。【弥陀三部】(名数)又云净土三部。一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二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三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弥陀三圣】 (名数)见“三圣”条附录。【弥陀三圣】(名数)一、阿弥陀佛,悲智二德全备。二、观世音菩萨,主悲门,位于佛之左位。三、势至菩萨,主智门,位于佛之右位。即弥陀三尊也。
【弥陀三尊】 (图像)弥陀观音势至也。阿弥陀如来为中尊,观音菩萨为左胁侍。势至菩萨为右胁士。见观无量寿经。
【弥陀散华】 (杂语)见“散华”条。
【弥陀山】 (人名)沙门名。译曰寂友。开元录九曰:“沙门弥陀山,唐言寂友,睹货罗国人也。译无垢清净光陀罗尼经一卷。”
【弥陀头】 (职位)禅林之目。为供养弥陀佛司劝化之僧也。
【弥陀之化土】 (术语)定弥陀之报土化土,诸宗有异义。天台宗以西方之净土决为化土,法相宗立报土与化土二义,净土一家解释报化二土,其义颇多,日本亲鸾谓弥陀有报土化土之二土。净土之本体,定为弥陀真身所住之报土,于其报土上立九品之别,如或于其边域设懈慢界,是大悲摄化之化土也。教行证文类化土卷曰:“谨显化身土者,佛者如无量寿佛观经说,真身观佛是也,土者观经净土是也。复如菩萨处胎经等说,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
【迷妄】 (术语)闇于事理云迷,虚而无实云妄。唐华严经四曰:“众生迷妄具众苦。”仁王合疏中曰:“所言惑者,谓迷妄之心。”
【迷悟不二】 (术语)迷悟之相虽异,其实性则一也,如清浊虽异,水性则一。往生舍因曰:“心性一味迷悟不二。”
【迷悟一如】 (术语)迷无自性,无自性故为空,既无迷,何有悟,迷空也?悟亦空也,空体一,谓之一如,是为空宗之义。又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体,谓之一如,是为性宗之义。
【迷悟因果】 (术语)迷与悟之因果也。就四谛之法而言,迷妄之因为集谛,其果则苦谛也。证悟之因为道谛,其果则灭谛也。
【弥醯】 (人名)Mihira,比丘名,佛对彼说法。谓之弥醯经。中阿含十。巴Meghiya。
【迷心】 (术语)转倒事理之妄心也。楞严经十曰:“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大日经一曰:“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大乘入道章下曰:“迷心不悟,一行尚不能依。”
【迷执】 (术语)转倒事理云迷,迷情之思云执。成唯识十曰:“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六妙法门曰:“种种横计迷执诸法,轮回六趣。”
【弥窒】 (菩萨)弥窒耶尼子之子。与弥帝隶同。
【迷子】 (譬喻)迷子手执金钱,彷徨困苦,以譬凡夫具庵摩罗识之佛性流浪于三界也。金刚三昧经曰:“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随意所须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钱心大欢喜,而谓得钱。其父谓言:迷子汝勿欣怿,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善男子!庵摩罗者亦复如是,本无出相,今既非入,昔迷故非无,今觉故非入。”
【米】 (杂语)Śāli秘藏记上曰:“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亦似米粒,是故曰舍利也。”梵语杂名曰:“稻,梵语舍理。”舍利礼文钞曰:“慧恩上生经疏云:舍利者,稻榖也。驮都者体也,佛体大小如稻榖量,故以为名。”上解,梵语混米Śāli与身Śarīra也。
【米丽耶】 (饮食)Maireya,酒名。
【米粒名舍利】 (杂语)秘藏记上曰:“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亦似米粒,是故曰舍利也。”弥勒上生经疏下曰:“舍利者稻谷也,驮都者体也,佛体大小如稻谷量,故以为名。”慧苑音义下曰:“舍利是稻谷也。”梵语杂名曰:“稻,舍理。”
【弭曼差】 (流派)Mimāṁsā印度六派哲学中兴起最初者。Jāimini所开此派之目的,在解释吠陀为正当说明其仪式。佛经中谓之声论师。见“声论师”条。
【弭秣贺】 (地名)Mimaha,国名。译言米国。见西域记十。
【米头】 (职位)禅林之目。司米榖之役。
【弭陀诃罗】 (异类)夜叉名。译曰食脑。见孔雀王咒经上。
【米斋】 (人名)食米斋仙人也,为胜论外道之鼻祖。俱舍颂疏一曰:“雨众三德之谈,米斋六句之说。”见“吠世史迦”条及“优楼迦”条。
【樒】 (植物)密规以樒叶代莲华之用。
【密庵】 (人名)五灯会元曰:“明州天童密庵禅师,名咸杰,应庵昙华禅师法嗣,幼颖悟,出家遍参知识,后谒应庵于衢洲之明果,应庵孤硬难入,屡遭呵叱。一日应庵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未几辞去省亲,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呼作破沙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后句,待归要汝遵。后诏住径山灵隐,晚移天童示寂。”无尽灯论上曰:“密庵破沙盆,却高妙喜枕。”
【秘奥】 (术语)秘密深奥之法门也。宝积经六十一曰:“吼说秘奥甚深法。”显密二教论上曰:“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
【密呗】 (杂名)密教之梵呗也。
【密参】 (杂语)严密参禅也。无尽灯论上曰:“密参功积。”
【秘藏】 (术语)隐而不传于人曰秘。蕴蓄于内曰藏。秘藏者称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守护之不妄宣说故也。以非器而妄传,便为破法故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同嘉祥疏九曰:“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秘,如人妙宝蕴在于内,故名为藏。”维摩经问疾品曰:“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注“肇曰:秘藏,诸佛身口意秘密之藏。”涅槃经曰:“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又真言总称为秘藏。大日经疏三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乃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漫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同七曰:“所谓甚深秘藏者,众生自秘之耳,非佛有隐也。”
【密藏】 (术语)真言之经典也。僧史略上曰:“密藏者,陀罗尼法也。是法秘密,非二乘境界诸佛菩萨所能游履也。”二教论上曰:“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
【秘藏宝钥】 (书名)一卷,日本空海撰。释真言宗所立之十住心。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之要略也。
【秘藏记】 (书名)二卷,日本弘法大师在唐之记也。
【秘藏经】 (经名)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之略名。
【密场】 (杂语)密教之学场也。
【密成通益】 (杂语)藏教二乘之人,于方等时遭佛弹呵,于不知不识里蒙通教之利益也。
【秘法】 (术语)有通别之二称。通称行于密教。护摩念诵之总名也,不显露示人。故曰秘法。别称分大法、准大法、秘法、通途法之四段,而第三段之别目也。苏悉地法,五秘密法等之传法,许于灌顶已后者,总曰秘法。
【密法】 (术语)真言秘密之法也。
【密付】 (术语)师资密密付法也,即禅家之以心传心。宝镜三昧歌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蜜伽阇】 (人名)Mṛgajā,悉达太子三夫人之一。译曰鹿子。有部毗奈耶十八曰:“宝女蜜伽阇,注云鹿子也。”
【密供】 (术语)修护摩供养诸尊之密教修法也。
【密灌】 (术语)秘密灌顶之略。
【密轨】 (术语)密教之仪轨也,如大日经仪轨,仁王经仪轨等是。
【密行】 (术语)持戒密行也。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众不知,唯我知之能行,故云密,即以罗睺罗为弟子中密行第一。然依天台之意,则密行有大小乘之异,微细之护持为密行者小乘之意也,法华之意,彼原为法身之菩萨,住于圆顿之妙戒,今现声闻之身,持小乘之粗戒,秘本地妙戒,故云密行。法华经人记品曰:“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释签曰:“罗睺罗密行者,小乘亦云罗睺罗密行,与法华何别?然大小不同,小乘以微细护持为密。(中略)今法华中约其发迹,即以迹覆本,名之为密。”净心诫观中曰:“圣贤密行,内智外愚。”同发真钞中末曰:“密行谓蕴己善行,不欲彰外也。”
【密号】 (术语)又云金刚名,灌顶号。密部所唱之金刚名也。如大日如来曰遍照金刚,阿弥陀如来云清净金刚。又真言云密号。大日经疏一曰:“真言,梵云漫荼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言。龙树释论谓之秘密号,旧译云咒,非正翻也。”
【密机】 (术语)谓可闻真言秘密之机根也。
【秘极】 (术语)秘要穷极也。续高僧传(僧范传)曰:“乃知佛教之秘极也。”
【密迹】 (天名)又曰密迹力士,密迹金刚,金刚密迹等。新译为秘密主,手持金刚武器警固佛之夜叉神总名。密迹者,以彼常亲近佛闻佛秘密事迹之本誓,故名密迹也。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曰:“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中略)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然依玄应师之义则以迹字为译人之蛇足,是不见宝积经之过也。玄应音义一曰:“密迹,梵言散那,此译云密主。密是名也,以知佛三密功德故也。主者夜叉主也,案梵本都无迹义,当以示迹为神,故译经者义立名耳。”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梵Guhyapāda。
【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经名)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之略名。
【密迹力士经】 (经名)大宝积经四十九会中第三会,密迹金刚力士会也。
【密迹士】 (天名)金刚神也。亦称密迹金刚,密迹力士。智度论曰:“五百执金刚随一、是密迹士金刚手所现。”
【密家】 (流派)密教之宗家也。
【密家三藏】 (名数)谓大毗卢舍那金刚顶经二百卷,苏婆呼经根本部等一百七十卷,菩提心摩诃衍经等十一卷也。金刚顶经为经藏,苏婆呼经为律藏,摩诃衍经为论藏。
【密讲】 (杂语)密典之讲演也。
【密教】 (术语)对显教而言,谓大日如来所说之金胎两部教法也。是为法身佛内证之境界。深密秘奥,故云密教,又为对未灌顶人不许显示之教法,故云密教。二教论上曰:“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又曰:“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日本东密于此密教立事理二密。见“理密”条。
【秘教】 (术语)秘密之教法也。又谓之密教。总称大日如来之教法。非显露可说示者,故曰秘。亦曰密。二教论曰:“他受用应化身随机之说谓之显也。自受用法性佛说内证智境是名秘也。”又曰:“唯有自性法身以如义真实言能说是绝离境界。是名真言秘教。金刚顶等经是也。”
【密教阿弥陀】 (图像)大日如来五智中妙观察智之所现也。胎藏界在中台八叶中,西方之叶上,当大日之前面。以Am唵字为种子,中图之五转,主涅槃之德,东图主证菩提之德,以莲华为三昧耶形,密号曰清净金刚,以译名谓之无量寿佛,其相好如上释。金刚界在五解脱轮中之西方解脱轮中,当大日之背面。以纥哩字为种子,其主德三昧耶形,密号同胎藏界大日,其相好如曼荼罗大钞一,三所记。
【密教道场观】 (术语)密教之世界观也。密教道场观之器世界观,空轮,风轮,水轮,金轮之四、与显教同。其金轮上大乳海中有金龟,周遍于法海,其背上生大莲华,其上有八峰须弥山。即观下方之空轮为我心之空,观风轮为法身,观水轮为大悲,观金轮金龟为佛性,观须弥为法身,观八海为八识,观七金山为七觉支。而法身为一切诸法之本源,故谓须弥为座。见秘藏记本,同钞四。是依密经所说大日如来于须弥卢顶金刚宝楼阁说法。金刚顶经一曰:“往诣须弥卢顶金刚摩尼宝峰楼阁。”摄真实经曰:“时薄伽梵,住妙高山顶。三十三天帝释天宫中摩尼最胜楼阁,三世诸佛常说处。”是为本有法身会座之密意也。
【密教纲要】 (书名)四卷,王弘愿译。其自序曰:“是书为日本阿阇黎权田雷斧所著。提纲挈领,启窾导间,无愧其纲要之标名,可谓有功于我佛之密教矣。”
【密教结界法】 (修法)密教于每一修法结之解之。结界者,遮恶持善之义,分迷悟善恶之界畔,退恶类住善者之法也,其法有五种:一地结,二四方结,三虚空网,四火院,五大三昧耶。第一地结,又名金刚橛,立橛于大地其橛为金刚橛,其橛之根或说到金轮际,或说到水轮际等。是十八道之第六也。第二四方结,又名金刚墙,若无四方之墙,以三胡墙为墙。是十八道之第七也。第三虚空网,以金刚网张于虚空,网端垂于金刚坛上,是十八道之第十四也。第四火院,以火炎旋绕于彼空网,是为除天魔波旬之障难,十八道之第十五也。第五大三昧耶,前火院外之总结界也。所以用此印明者,苏悉地仪轨曰:“假令侧近转轮王佛顶及余相违诸道言者,不能解坏亦不损减。”即依金轮佛顶等威力为除断坏之之难而作之也。故时处仪轨曰:“修行诸尊者,五百由旬内尊皆不降赴,以轮王威德断坏诸法故。”金刚墙火炎等避此难难,故更用大三昧耶之印明也。此大三昧耶,十八道及如意轮轨不载之,惟于军荼利轨说之,因而加之也。轨云:复结大三昧耶印。十度(十指)相叉于内为拳,忍愿(左右中指)并竖,屈进力(左右风指)如钩,在忍愿之两边,如三股杵形,以禅智(左右大指)附于进力之侧(是门缚三股印也)右旋印三匝,诵密言三遍。诵密言曰:唵(归命)赏羯[口*礼](轮)摩诃(大)三摩琰(平等)娑嚩诃(成就)是于前火院之外尚以三股重成大界也。见秘藏记本,同钞六、十八道钞上。
【密教六大】 (名数)密教说六大之体性本有常住,即胎金两部理智之二法身也。盖密教不如显教别立无相之真如,故法界之诸法,不过五蕴,即色心之二法,今开色之一而为五大,合受等四蕴而为一识大。此中五大为本有常住,凡圣一如,故为本有胎藏界之理法身,识有情智迷悟之别,故为始成金刚界之智法身。但色心本自不二,色即心,故五大即五智。心即色,故五智即五大。理法身固非顽迷无智,智法身固为常性不变,其种子色形等如图。六大中识大之形色,密教谓心法有实之形色,其色白,其形圆。其证则引金刚顶经一:“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之说。谓凡夫所见,虽无隔历质碍,然佛眼所见,则有周遍法界无碍自在之色。若不然,则不惟与显教法身无相之说同,月轮之说亦无用矣。然日本台密以此月轮为伪相之譬喻,而心法不许有实之色形,与显教同也。智证之金刚界瑜伽记曰:“本国僧中或执心有其形,即月轮是也。若不言有月轮同显教法身言断心灭之说,所以可云心法定有形。若不然,密教月轮之说无用。(中略)今言,此执与当文禅要违,故可以月轮为伪相喻。”案本国之僧者,日本之空海也,智证大师在唐时请决于法全和尚,和尚举两处之违文而非此说。当文者,金刚界仪轨所谓:“无体亦无事,即亦非月,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满月”是也。禅要者,彼释所谓:“伪想一圆明犹如净月”是也。然天台二百题十一有心法形色之疑,而成立有形色。
【密教毗卢遮那佛】 (佛名)见“大日如来”条。
【密教普贤】 (菩萨)有二体:一为大日内眷属中之上首金刚菩萨(见“金刚萨埵”条),一为大日眷属中之上首,是与显教之普贤菩萨同体。在金刚界者为贤劫十六尊中,第十六主释迦本有之智之大菩萨,以对文殊之修生智德。因之虽与文殊同以剑为三昧耶形,然此以标本有之智,文殊之剑标始成之智,有本始之异。而本有之智即理,故对文殊不越理智相对之常法也。理趣经曰:“大乐金刚萨埵(即金刚萨埵),即是普贤金刚萨埵。”金刚曼荼罗大钞三曰:“普贤菩萨,左拳,右莲,上有剑,密号真如金刚。”又在胎藏界者,八叶院中四菩萨之第一为普贤菩萨,位于东南方,以智剑为三昧耶形,密号曰真如金刚。秘藏记末曰:“东南方普贤菩萨,白肉色,左手执莲华,上有利剑围炎。”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一曰:“或记云:胎藏八叶中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上有剑,右手伸掌,屈地水向上也。”又曰:“普贤有重重,法华所明普贤曰:乘白象王现其人前,今八叶中普贤异此,不乘象不持铃杵,金刚萨埵名普贤时持铃杵也。”又第一金刚手院之中尊金刚萨埵也。白肉色,左手金刚拳,右手持五[月*古]金刚杵,密号曰真如金刚。见胎曼陀罗大钞二。已上二菩萨为门眷属之普贤也。其大眷属之普贤,是第二之文殊院普贤菩萨是也,侍中尊文殊之左胁,以三钴杵为三昧耶形,密号曰示现金刚。秘藏记末曰:“大圣普贤菩萨,肉色,青莲华上有三股折罗。”胎藏曼荼罗大钞四曰:“乘白象,两手合掌,华严法华等所明普贤也。又当界八叶中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华,上有剑,右手伸掌,屈地水向上也。今当院普贤,头无宝冠,如秘藏记。”又依密教三轮身则大日为自性轮身,普贤为正法轮身,步掷明王或六足尊明王为教令轮身(仁王经仪轨意)。依二轮身则大日,普贤皆为自性轮身,步掷六足尊为教令轮身(秘藏记)。见五大明王条。
【密教三藏】 (术语)日本以东寺为密场。置五十比丘习密教三藏。三藏者。大毗卢遮那金刚顶经等二百卷密修多罗也。苏婆呼经根本部等一百七十卷密毗奈耶也。菩提心,诃摩衍等十一卷密阿毗昙也。
【密教三三昧门】 (术语)真言行者于行法之初中后为此观。此三三昧为吽字之三摩地,吽字备三解脱之德也。大日经疏九曰:“此真言以最后吽字为体,具足三密解脱门,谓上有曩字空点,是大空义,即是空解脱门。本体是诃字,离因缘故,即是解脱门。下有邬字三昧点,以本不生故,即是无作解脱门。如是三门,一切诸障所不能入。”秘藏记本曰:“于心月轮之观,观净菩提心,除烦恼之心垢,明了见心之实相。此时生我物之想,起我见之执,故为除此执,即作空观。我今所观见之月轮为空,又恐为此反堕于空执,更宜作无相观。更又观我斯心所得之净菩提心,已离造作之法,本来宛然而有之,本为我物,非今更求得者。如是亡愿求之念,谓之无愿。”此中前二释为遮情之释,后一释表德释也。然前二释亦非无表德之义,空者一切诸法无碍涉入之义,无相者万德轮圆无尽,无一别相之义也。今此观法为遮行者之执,情以故前二者遮执情。迷情遮了,方显性德其次第如此。同钞四曰:“先于行法之初作之,次于行法之最中将入字轮观时再作此观,次于行法已,复作此观也。”
【密教十波罗夷】 (名数)有二种:一为大日经疏所说,一为无畏三藏禅要所说。经疏所说者,一不舍佛宝,二不舍法宝,三不舍僧宝,四不舍菩提心,五不谤一切三乘经法,六不悭吝一切法,七不起邪见,八不沮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怠而不劝发,九不差机说法,十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见大日经疏十七,三昧耶戒仪资秉记;禅要所说者,一不应退菩提心。二不应舍三宝。三不应讥谤三宝及三乘教典。四于甚深大乘教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五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六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发于二乘之心。七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八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九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十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见无畏三藏禅要。
【密教十地废立】 (术语)真言于欢喜地等十地有废立二门。其废门者,谓于三劫之外不立十地,以三劫断三妄执而究竟十地也。是秘藏记等所说。依立门。则大日经疏于三劫之上立十地。以之为开发金刚宝藏位。其所以有此废立二门者,以十地有浅深二种也。大日经疏二曰:“华严十地经一一名言,依阿阇梨所传者,须作地种释,一者浅略释,二者深秘释。云云”此浅深之十地有开合之两门,一合浅略之十地而属于地前,开深秘之十地,而为开发金刚宝藏地。二合深秘之十地而属于佛果开浅略之十地。而为三妄执之断位。大日经所说之三劫十地含此二意。若依初门,则浅略之十地摄于地前。更开深秘之十地,三劫十地为地前地上之二位也。疏家处处配立多分,即此义也。若依后门则三劫十地,只是建立之不同。约于惑为三劫,约于位即为十地,秘藏记之说,约于此门也。见秘藏记钞六。
【密教十法界】 (名数)密教之十法界与显教相异,以五凡五圣为十法界。五凡者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天也。五圣者声闻,缘觉,菩萨,权佛,实佛也。见秘藏记钞六。
【密教十六菩萨】 (名数)有二种:一者金刚界四方四佛各各之四亲近也。一者表贤劫千佛因位千菩萨之十六菩萨也。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第一成身会举果上之千佛,第二三味耶会以下,举因位之千佛也。今选取千菩萨中主要之菩萨十六尊,代表千菩萨耳。但千菩萨中前四菩萨已成道。其余者第五弥勒以下九百九十六尊也(第四即释迦也),故自今以后以第五弥勒为首,故此十六菩萨亦以弥勒为第一也(实际贤劫之菩萨为九百九十六人千菩萨云者从大数也)。诸部要目曰:“又有四方贤劫中十六大菩萨,表贤劫中一千菩萨。”其十六菩萨之名字,出于六卷之略出经第四,四卷之略出经第三,教王经第一,贤劫十六尊轨。今依贤劫十六尊轨示之如图。
【密教十重戒】 (术语)有二说:(一)无畏三藏禅要曰:“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二、不可舍三宝而归依外道,是为邪法故也。三、不可毁谤三宝及三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四、于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五、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而趣向,二乘之法,断三宝之种故也。六、于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可说使彼发二乘心之法,违于本愿故也。七、不应对于小乘及邪见人之前辄说大乘之法,恐彼生谤获大殃故也。八、不可发起诸邪见等之法,恐断善根故也。九、于外道之前,不可自说我具无上菩提之妙戒。恐彼以瞋恨之心,求如是之物,不辨得,则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也。十、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可作,又不可使人作,见作而随喜,与利他之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也。”(二)大日经九说前四重。同十七说后六重。曰:“一、不应舍正法,一切如来之圣教,皆当授修行受持读诵,如大海之纳百川,无厌足之心。若于诸乘了不了之义,于一切法门,随生弃舍之心。则如声闻乘中对于若堪作法之人,心生口言,舍一法随成舍戒。在具足毗尼,虽不堕众教固非犯戒之罪,今于此秘密大乘,毕竟无有舍义,故成重罪也。又此一切法门,皆是大悲世尊于无量阿僧祇劫所积集,为欲于普门饶益一切众生,故演说之,犹如不应不辨字轮之一,如声闻人,舍一事,犹因和合之义断,而丧失律仪,何况摩诃衍耶?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此菩提心,于菩萨之万行犹如大将之幢旗,若大将丧失幢旗时,则是三军败绩,堕于他之胜处,故为波罗夷也。三、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有人不舍正,不离菩提心,然于正法悭吝,不肯观机而惠施,亦波罗夷罪也。四、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此是与四摄相违之法,四摄是菩萨具戒中之四依,初受戒时,先应开示此遮难,若能奉行者,方可受之,不能奉行,则非摩诃萨埵,不得受之。其所以然者,菩萨发一切智心,为欲普摄一切众生,为欲作三乘入道因缘,而今反作四摄相违之法,起众生障道之因缘故也。五、不谤一切三乘教法,若谤之者,即是谤佛法僧谤大菩提心,故为犯重。以秘密藏中一切方便皆是佛之方便也,是故毁一一之法,即是谤一切法。世间治世产业艺术等事,皆有正理相应,亦不可谤,何况三乘法耶?六、不应于一切法生于悭吝,菩萨集一切法,为一切众生也,若有所秘惜,则是舍菩提也,故为犯重。七、不得邪见,拨无因果,无无见道之人等诸邪见是也,自然舍佛法僧及菩提心,故为犯重。八、于发大心人劝发其心不令退息,若见其懈退而不劝发,或阻止其心,或使离无上菩提之道,则是违逆一切如来所应作之事,故为犯重。九、于小乘人前不观彼根而说小法,或于大乘人之前不观彼机而说小法之行,即犯重禁。是以方便不具,违逆如来之方便,差机说法,为人天之怨故也。十、菩萨常当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如施酒施药刀杖之类,一切不饶益之具,是犯重也。
【密教四波罗夷】 (名数)一不舍正法戒,如来一切之圣教皆当修行。二不舍离菩提心戒,菩提心为菩萨万行之幢旗,若丧失之则万行将依何而示导?三不应悭吝法戒,诸胜法为大圣之遗财,若悭吝不与,则与盗三宝物同。四不饶益行戒,于一切众生不可作不饶益之行,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之因缘。大日经具缘品说此四波罗夷之偈,名三昧耶偈,同学处品云四种根本罪,经疏九谓之四波罗夷。大日经疏九曰:“佛子汝从今,不惜身命故,不应舍正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佛说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中略)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坏者,于真言藏中犹如死尸,虽具修种种功行不久败坏也。”又同十七以不舍三宝与不退菩提心为四波罗夷(分不舍三宝为三),“如前三世无障碍中,先令不舍三宝,又令不退菩提之心,此即菩萨真四重禁也。”
【密教四无量观】 (术语)千手轨所说。一慈无量观,是东方普贤菩萨之三摩地,普贤菩萨即金刚萨埵,东方四菩萨之首也。而在五智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二智所摄,九识摄于八识时,第九识摄于第八识,五智摄于四智时,法界智摄于大圆镜智也。行者先住于慈无量定,以勤净之心遍观六道四生之一切有情,皆具六大四曼之如来,具身口意之三金刚,此时行者起大慈曰:今以我修三密之功德,愿使一切有情等同普贤菩萨,作此观已,诵大慈三摩地之真言。唵,摩诃昧咀罗夜,娑颇罗(唵义如常,摩诃昧咀罗夜者大慈之义,娑颇罗者普贤之义)。二悲无量观,是南方虚空藏菩萨之三摩地,虚空藏者,南方四菩萨之最初宝菩萨也,在五智,为平等性智所摄。行者住于悲无量定,以悲愍之心,遍观六道四生之有情,沉没于生死之苦海,不悟自心,妄起分别,起种种之烦恼,是以不达真如平等虚空过恒沙之功德,故愿使一切有情等同虚空藏菩萨。如是观已,诵大悲三摩地之真言。唵。摩诃迦鲁拏夜。裟颇罗(摩诃迦鲁拏夜者大悲之义,余同上)。三喜无量观,是西方观自在菩萨之三摩地,观自在者,西方四菩萨之最初法菩萨也,在五智,为妙观察智所摄,行者住于大喜无量定,以清净之心遍观六道四生之众生,本来清净,犹如莲华之不染客尘,自性清净,愿以我修三密之功德力,使一切众生等同观自在菩萨(此中所以以喜无量为清净心者,以若于众生,生嫉妒者,其心浊秽,若离嫉妒,则其心清净故也。故大乘义章曰:但为利生心清不浊名为喜),作此观已,诵大喜三摩地之真言:唵,秫驮,钵罗谟,娜,裟颇罗(秫驮者清净之义,钵罗谟者观之义,娜者喜之义,余同上)。四舍无量观,是北方虚空库菩萨之三摩地,虚空库菩萨者北方四菩萨之最初业菩萨也,又在五智为成所作智所摄。行者住于舍无量定以平等心(是舍也)遍观六道四生之众生,皆离我我所于法平等,心本不生,愿以我所修三密之功德,使一切众生等同虚空库菩萨。作此观已,诵舍无量三摩地之真言:唵,摩护,闭乞洒,娑颇啰(摩护者无量之义,闭乞洒者舍之义)。见秘藏记本,同钞四。
【密教五大】 (术语)密教有胎金两界,其胎藏界以色等五大为大日如来之理法身。密教以摄持为理之义,以事物总称为理。此五者圆满一切之功德,故名为五轮。其种子为阿尾罗吽欠,或阿缚罗诃佉。即五方五佛之种子也。以此五大配于五方之五佛。善无畏于尊胜轨以地水火风空顺其次第,配于东西南北中。不空于宿曜经以为空风火水地,逆其次第,配于东西南北中。是善无畏由于始觉上转之修生金刚界中因之义,不空取世间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于东南中西北,青赤黄白黑(即事而真之意),且依本觉下转之本有胎藏界十因之义也。见“五转”条。不空取中因之义,故以地大为中央大日,是为发心之位。此以本有之菩提心,坚固不动,为诸法本源之体性,犹如大地之坚固不动,且为万物之中心,并为其体性本源故也。法界体性智之为诸法本源亦然。大日如来之法界体性亦然。黄色为不变色,故是亦与菩提心之不变相应。其次以空大为东方阿閦,是为发心之位。此以本有之菩提心,发归本之菩提心,修万行,行行圆具,而无缺灭,犹如彼虚空之含容一切万物故也。其大圆镜智之含容万象亦然。其为东方者,以东方为万物之始,故与万行之起首相应。其为青色者,以青色含容五色(故谓之一切色),故与含容万行相应。次以风火为西方阿弥陀,是为涅槃之位。此以阿弥陀一译无量寿,无量寿为涅槃之德也,而其无量寿为风大之德,犹如世人之寿赖于风息也。其妙观察智说法断疑生信之功用,与风大之能杀能成二德相应。其在西方者,涅槃为万物之终归,故对于东方之万物起首而以之为西位也。其白色与无量光及慈水之白净相应。次以火大为南方宝生,此为成菩提之位。以其万行成熟,开菩提之花,犹如火热之于草木也。故宝生佛在胎藏界称为开敷华王如来,又其平等性智亡说法之差别,犹如火之能烧尽物。其配于南方为赤色。不言可知。次以水大为北方不空成就(释迦),是为方便究竟之位。此以利他之方便,成就利他之妙业,其能应众生之机能除迷妄,犹如水之方圆随于器,且能洗尘垢也。又其成所作智成妙业之义亦然。其在北方者。印度之俗以北方为胜方,故究竟位与胜位相应。黑色是染色之至极,故与究竟位之至极相应。善无畏依东因之义,以地大为东方阿閦,为发心之位。此以修生之菩提心为因,生大悲之万行,犹如地为生万物之根本也。且其菩提心之坚固不动亦如地。故阿閦之记不动也。又其大圆镜智之任持一切诸法与地之能任持万物相应。其为东方者。以此为修生之起首也。其黄与菩提心之不变相应。次以水大为西方弥陀,为成菩提之位。此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及无量光之究竟圆明,犹如水之圆明也。又其妙观察智说法断疑之德,如水之能洗尘垢。其西方与行证之终极相应。白色与无量光相应。次以火大为南方宝生,为修行之位。以其修成万行。犹如火热之能成熟物也。又其平等性智灭一切之妄差别而使为平等一如亦然。此义与上不空之义同。惟约果转因相违。次以风大为北方不空成就,为入涅槃之位。此以涅槃之寂灭万物,如风火之能破坏万物也(三灾中风灾尤强。破第三禅)。又成所作智之所作已辨,入于涅槃亦然。其北方与涅槃之高位相应。黑色与涅槃之幽然深妙相应。又佛日隐于涅槃之山。与十方闇黑相应。次以空大为中央大日,为方便究竟之位。以其圆成四德,含容自利利他一切之功德,犹如虚空之含容一切万象也。又其法界体性智之周遍法界,广大无边亦然。其中位与周遍法界相应。青色与含容一切相应。
【密教之五分法身】 (术语)戒者,生佛不二六无碍之三昧耶戒也。定者,安住于生佛不二心之大决定心也。慧者,自觉明了六大无碍之理之智慧也。解脱者,自悟明此理,而隔执之缚忽然解脱之位也。解脱知见者,自明无隔执之缚之知见也。见辨惑指南三标注。
【密经】 (术语)密教之经典也。
【秘经】 (术语)秘密之经典也,总称真言宗之经典。
【秘决】 (术语)决一作诀。秘密之口决也,五轮九字秘释曰:“因玆弟子得闻此秘决。”
【蜜利车】 (杂名)Mleccha,又作弥离车,弥戾车。胡种之称。译曰垢浊种。续高僧传四(玄奘传)曰:“迦果斯地北,民杂胡戎,制服威仪,不参大夏,名为边国蜜利车类。唐言译之垢浊种也。”玄应音义十八曰:“弥离车或作弥戾车,皆讹,正言蔑戾车也。”华严疏钞十四曰:“蔑戾车者,三藏云恶中恶,亦云奴中奴,皆义翻耳。”
【密利伽罗】 (人名)见“勿力伽难提”条。
【蜜利伽罗磨多跋罗娑驮】 (堂塔)Mṛgamātṛ-prāsāda,译曰鹿母堂。玄应音义十八曰:“蜜利伽罗,此云鹿。磨多此云母,跋罗娑驮,此云堂亦言殿也,旧云摩伽罗母堂者讹略也。”
【蜜栗伽悉他钵娜】 (寺名)(Mṛg-adāva)寺名。译曰鹿园。鹿野园之精舍也。求法高僧传上曰:“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寻弶伽河而下,至蜜利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梵Mṛga-sthāpana。
【密林山部】 (流派)Saṇṇagarikāḥ,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中由犊子部流出者。宗轮论曰:“密林山者,近山林蓊郁繁密,部主居此名密林山,从所居为名也。文殊问经名芿山部。”
【秘密】 (术语)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圆觉经曰:“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曰:“此经名如来秘密藏。”秘藏记末曰:“秘密义,秘者秘奥,密者隐密也。凡于一切物皆有秘密,何者色显心隐?大小乘乃至外道等,如此有秘密。”然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判一切经,特以自宗为秘密。自此秘密之名。为彼宗所占有。
【秘密八名经】 (经名)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之异名。
【秘密八名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与玄奘译之八名普密陀罗尼经同本。
【秘密不翻】 (术语)五种不翻之一。如陀罗尼以秘密之故不翻译也。
【秘密藏】 (术语)秘密之法藏也。甚深秘奥,唯为佛与佛之境界,非凡常所可了知之法门,故曰密。又如来能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之而不说示,故曰秘。故秘密藏之名,在诸经为显其深甚秘极之通名也。圆觉经曰:“惟愿不舍无遮大悲,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此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魔醯首罗面上三目。(中略)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是以法般解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秘密藏也)。然若依真言宗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即真言一乘之总名。是不惟为其法门深奥,且以内证极秘之法,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故也。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秘密藏。圣位经曰:“真言陀罗尼宗者,一切如来秘奥之教,自觉证智修证法门。”大日经疏三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乃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漫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同十五曰:“秘密者,即是如来秘奥之藏教。苟非其人,则不虚授。不同显露常教也。”大日经开题曰:“树藏秘密称名,彰乘神通寄喻。”
【秘密乘】 (术语)真言之教法也。大日经疏九曰:“略说法有四种,谓三乘及秘密乘。”
【秘密大乘经】 (经名)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之略名。
【秘密大教王经】 (经名)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之略名。
【秘密佛乘十住心】 (术语)于十住心不立优劣深浅,由真言实义,人天鬼畜等悉为平等之法身者。是为横之十住心。此有二,曼荼罗种性之十住心与普门万德之十住心也。前者表众生本具之心平等而悉为法身,后者为显大日所证普门万德之有状者。
【秘密灌顶】 (修法)总言真言宗一切之灌顶法。别之则为五种三昧耶中第五之三昧耶。是受传法阿阇梨位后之秘密灌顶也。此灌顶为见谛阿阇梨之灌顶。于今时断无之云。
【秘密号】 (术语)陀罗尼之异名。陀罗尼总为秘密之文言,故名秘密号。大日经疏一曰:“真言,梵曰漫怛攞,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龙树释论谓之秘密号,旧译云咒,非正翻也。”
【秘密教】 (术语)天台所立化仪四教之一,见“四教”条。又为真言宗之总名,见“秘密藏”条。又为圆教之别名。以圆教甚深,非二乘之所见闻也。五教章上曰:“四名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华严是也。亦名秘密教,以声闻等不见闻故。”
【秘密结集】 (传说)或谓金胎两部之大经,尽为阿难结集。或谓金刚手菩萨为正,阿难为伴。或谓两部杂部,皆为金刚手菩萨受持结集。后两说据六波罗蜜经所谓金刚手受持陀罗尼门之说也。六波罗蜜经一曰:“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等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中略)摄为五分: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中略)复次慈氏,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其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曼殊室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又见义林章二本,法苑珠林十二、教时诤等。
【秘密戒】 (术语)密教之戒律。即三昧耶戒也。
【秘密经】 (术语)真言宗之经典也。
【秘密曼荼罗】 (术语)总言一切之曼荼罗。以曼荼罗总为秘密之法也。别之则立坛而行诸尊之三昧耶形。谓为秘密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大钞一曰:“秘密曼荼罗者,诸尊三昧耶形何随意立坛行故。”
【秘密名义仪轨】 (经名)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之略名。
【秘密箧印心经】 (经名)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之略名。
【秘密三昧大教王经】 (经名)四卷,赵宋施护译。
【秘密三昧经】 (经名)秘密三昧大教王经之略名。
【秘密三昧耶戒】 (术语)略曰三昧耶戒。又曰佛戒,一道戒,三世无障碍戒,密教戒律之名也。三昧耶为平等之义,以身语意之三业平等不二、为戒之本义,故曰三昧耶戒。异于显教之诸戒,故曰秘密。
【秘密善门经】 (经名)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之略名。
【秘密上乘】 (术语)称真言之教法。秘密最上之乘教也。
【秘密坛】 (术语)修秘密法之坛场也。修护摩者曰护摩坛,作灌顶者曰灌顶坛,布置曼荼罗者曰曼荼罗坛。
【秘密王三昧】 (术语)圆觉经五名之一。圆觉经所说之行法,甚深秘奥,而统摄万行,故名秘密王。三昧者就所修之行法而名之也。
【秘密箱】 (物名)灌顶式时容纳大阿阇梨所受用之金刚杵、散杖、宝冠、臂钏、白拂、扇、涂香器等器具之箱也。
【秘密相经】 (经名)三卷,赵宋施护译。世尊住于一切如来三昧界中,金刚手菩萨请问要略之修法。佛为说之。
【秘密隐显俱成门】 (术语)华严宗所谈十玄门之一。见“玄门”条。
【秘密瑜伽】 (术语)总名真言之法。瑜伽译言相应。真言之法以三密相应为旨,三密相应,则说得所期之悉地,故总名瑜伽。而瑜伽之名,为涉于显密之通名。今密教之瑜伽,谓为秘密瑜伽。
【秘密瑜伽坛】 (术语)行秘密瑜伽法之坛场也。指金胎两部之曼荼罗坛而言。
【秘密咒】 (术语)真言陀罗尼之总名。陀罗尼者,秘密之咒文也。
【秘密主】 (菩萨)具曰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也,解之者有浅深二释。若依浅略释,则秘密主为夜叉王之异名。夜叉之身口意。隐密而不可了知,故西士之俗谓为秘密主,今金刚萨埵现此夜叉王之身,手持金刚,常为诸佛侍卫,故谓为金刚手秘密主。若依深秘释,则诸佛之三业秘密。金刚萨埵执持其秘密,故谓为秘密主。大日经以为诸金刚众之上首,一经之对扬主。大日经疏一曰:“金刚秘密主者,梵云播尼,即手掌。掌持金刚,与手执义同,故经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曰金刚手。然是中深义,言夜叉者,即是如来身语意密,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乃至弥勒等犹于如是秘密神通力不能及,秘中最秘,所谓心密之主,故曰秘密主。能持此印,故曰执金刚也。”义释一曰:“金刚手者,梵云缚曰罗驮啰,驮啰是执持义,此菩萨手执持金刚,故名金刚手也。秘密主者,若浅略义即夜叉王,其性速疾,今深秘释,此菩萨执持大日如来身口意密,故名秘密主。”
【秘密主三昧】 (术语)金刚部之三昧也。大疏六曰:“于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三昧。”
【秘密庄严心】 (术语)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十。如来以秘密之三业,开显众生本具之无尽功德,庄严之住心也。是即为真言一乘之住心。
【秘密宗】 (流派)密教之宗旨。即密教也。
【密山住部】 (流派)与密林山部同。
【密室】 (譬喻)密室吹风,以譬禅定。止观五曰:“若能修定,如密室中灯,能破巨闇。”
【密坛】 (术语)密教之祭坛也,又护摩坛也,又曼荼罗之道场也,又灌顶坛也。
【密坛灌顶】 (修法)设曼陀罗之道场而行灌顶式也。见“灌顶”条。
【密学】 (杂语)密教之学行也。
【密严国】 (界名)大日如来之净土也。密严经及金刚顶一切瑜祇经说之,为金胎两部法身之依处。华严经所说之华藏世界,净土门所谈之极乐世界,皆为此异名。密严者,以三密庄严之大曼陀罗道场也。不空译之密严经上曰:“今此世界名曰密严,是中菩萨。悉于欲、色、无色、无想、有情之处,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焚烧色贪及以无明,转所依止得意成身,神足力通以为严饰。”又曰:“欲色无色界无想天等天宫,如来回已出,而往密严住。(中略)依自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金刚顶一切瑜祇经曰:“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严。”二教论曰:“密者金刚三密,华者开敷觉华,严者具种种德,言以恒沙佛德尘数三密庄严身土,是名曼荼罗。”瑜祇经拾古钞上曰:“是说两部法身所依土,密严华严华藏也。”菩提心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密严诸秘释九,有密严净土略观。
【密严华藏】 (界名)密严国与华藏世界也,密严国密严经说之,华藏世界华严经说之,皆为他受用之报土,初地已上断一分无明之法身菩萨所生之净土也。但华藏世界属显教,密严国属密教。
【密严经】 (经名)具名大乘密严经,前后有两译,前译为唐之地婆诃罗译,三卷,后译为唐之不空译,三卷,佛住出过三界密严国有金刚藏菩萨,问佛第一义法性,佛答以如来藏不生不灭。次对金刚藏菩萨诸士,开说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大乘法相。一经始终,皆系此说。
【密严经疏】 (书名)四卷,唐法藏撰。
【密严净土】 (界名)与密严国同。
【秘要】 (术语)不妄示人之切要法门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同法师品曰:“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广说诸佛秘要法藏。”法华文句五曰:“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为秘。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也。”法华嘉祥疏二曰:“秘者,盖称叹之辞也。如世秘方,千金不传。今亦尔也。所言要者,宗归一也。”同九曰:“言约理周,故称为要。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秘。”
【密义】 (杂语)深密之义理也。楞严经一曰:“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密益】 (术语)秘密之利益也。止观四曰:“冥熏密益。”
【密意】 (术语)于佛意有所隐藏不为显了真实之说者也。又佛意深密,非因人之所测知,故云密意。观经玄义分曰:“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最胜王经一曰:“汝等当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说。”唯识论九曰:“密意言显非了义。”
【密因】 (术语)首楞严经之经题曰:“密事密因修证了义。”如来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经所说之陀罗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楞严经八曰:“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同义疏八中曰:“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行一切行,而非凡圣之所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又佛菩萨之本地也。佛菩萨之本地,秘而人不能明,故云密印。楞严经六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主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同义疏六下曰:“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未学之前不可轻说,阴有遗付者不显称也。此开临终密有表示,遗嘱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秘印】 (术语)密教所傅之秘密印契也。
【密印】 (术语)诸佛菩萨各有本誓,为标帜此本誓,以两手十指形种种之相,是为本誓之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秘密深奥,故云密。大日经密印品明诸尊之印相,且曰:“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语,应知皆是真言。”又禅徒模仿真言,谓直指之心印云西来之密印。
【密印灌顶】 (修法)大日经说五种之灌顶,其第五种曰密印灌顶,唯授一人之秘法也。
【密语】 (术语)以密意说之语也,如如来说涅槃是隐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故云密语,涅槃经九曰:“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中略)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永平之正法眼藏有密语一章。又密教之陀罗尼云密语,秘藏记本曰:“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
【密众】 (杂名)密教之众徒也。
【密咒】 (术语)秘密之神咒,即陀罗尼也。
【密字】 (术语)谓金刚语菩萨之种子囕字。密者语密以火焚烧一切有相之言语,归于无言,即维摩之大默也。瑜祇经曰:“密字化诸雹,打破诸修罗。”
【密宗】 (流派)即密教,亦称真言宗。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秘宗】 (流派)真言秘密宗也。
【眠】 (术语)睡眠也。使身不自在,使心昏昧,以障观者。唯识论七曰:“眠谓睡眠,令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大乘义章二曰:“身心昏昧,略缘境界名眠。”
【眠藏】 (杂名)禅林之目,寝室也。
【眠单】 (杂名)禅林之目,卧时铺于席者,即铺蒲团也。原是律中之坐具。见象器笺十七。
【免僧】 (杂语)禅林之称。有他职免坐禅之僧也。
【面壁】 (杂语)坐禅之异名。初祖达磨,住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凡九年,不发一语。世所谓面壁九年是也。五灯会元一曰:“达磨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无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
【面轮】 (杂语)面容圆形,故云轮。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面轮其犹满月。”
【面门】 (杂名)有三释:或云口,或云面颜,或云鼻下与口上之中间。唐华严经一曰:“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刹微尘数光明。”涅槃经一曰:“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临济录曰:“有一无位真人在汝面门出入。”探玄记三曰:“面门者诸德有三释:一云是口,一云是面之正容,非别口也。光统师云:鼻下口上中间是也。(中略)今释,依梵语称面及口并门。悉名目佉(Mukha),是故翻此为面门也,故知此中通举其事。”
【面目】 (术语)本来之面目也。
【面前一糸】 (譬喻)禅录之着语。譬最初之一念根本无明,昼夜六时操此色身六根之一糸也,最初之一念者,粗念之分别,故谓之一糸。
【面燃饿鬼经】 (经名)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之略称。
【面善圆净如满月】 (杂语)龙树十二礼赞曰:“面善圆净如满月,威光犹如千日月,声如天鼓俱尸罗,故我顶礼弥陀尊。”(俱尸罗,译曰好声鸟)。
【面授】 (术语)师资当面传授也。辅行一曰:“面授口诀之言。”禅源诸诠下曰:“所修禅行似局一门,所传心宗实贯三学,况覆寻其始,亲禀释迦。代代相承,一一面授。三十七世,至于吾师也。”永平正法眼藏有面授之一章。
【面授口诀】 (术语)与面授同。
【面王比丘】 (人名)弊衣第一之比丘。增一阿含经三曰:“着弊恶衣,无所羞耻,所谓面王比丘是。”
【妙】 (术语)梵语曰曼乳。Mañju,萨Sat,苏Su,不可思议之义,绝待之义,无比之义也。法华玄义一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游意曰:“妙,是精微深远之称。”大日经疏一曰:“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法华玄赞一曰:“萨者,正妙之义。”梵语杂名曰:“妙,曼乳。”秘藏记末曰:“苏者,妙也。”
【妙臂菩萨】 (菩萨)又曰苏婆呼童子。苏婆呼,译妙臂。
【妙臂菩萨所问经】 (经名)四卷,赵宋法天译。苏婆呼童子经之异译。
【妙臂所问经】 (经名)妙臂菩萨所问经之略称。
【妙臂印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胜臂印陀罗尼经之异译。
【妙车】 (杂名)殊妙之宝车。法华经譬喻品曰:“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妙触贪】 (术语)四种贪之一。
【妙德】 (术语)文殊师利(Mañjuśri)菩萨之译名。法华文句一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无行经云: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释门正统二曰:“妙德现于清凉,遍吉彰于岷峨。”
【妙德童真菩萨】 (菩萨)文殊菩萨童形之称也。文殊大圣为释迦九代之祖师。在现在北方之世界,虽现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而现童子之形,则名为妙德童真菩萨。盖文殊之妙慧,在诸法,为无执无分别,与世之童子相类也。见“文殊师利”条。
【妙典】 (术语)说微妙之法之经典。梁简文文曰:“极修始之妙典。”教行信证一曰:“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
【妙法】 (术语)梵语曰萨达磨,萨达刺摩Saddharma,第一最胜之法不可思议,曰妙法。法华玄义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以斯妙法济群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法妙难思。”
【妙法藏】 (术语)贮妙法之库藏也。千手经曰:“当知其人妙法藏,普摄一切诸陀罗尼门故。”
【妙法船】 (譬喻)妙法犹如船。能载人度生死之海。心地观经一曰:“善逝恒为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
【妙法灯】 (譬喻)妙法能照世间之闇如灯。唐华严经一曰:“能然照世妙法灯。”
【妙法宫】 (术语)如来以妙法为宫殿,常住于此。心地观经一曰:“法王常住妙法宫,法身光明靡不照。”唐华严经一曰:“法王安处妙法宫,法身光明无不照。”
【妙法华】 (术语)妙法莲华之略。
【妙法华经】 (经名)妙法莲华经之略称。法华经法师品曰:“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
【妙法偈】 (杂语)说微妙之法之偈颂也。
【妙法紧那罗】 (经名)法华经列众四紧那罗王之一。
【妙法决定业障经】 (经名)具名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唐智严译。称赞大乘功德经之异译。
【妙法莲华】 (术语)法华经中所说之法也。光宅谓妙法者,一乘之因一乘之果也,前十四品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为一乘之果。一乘之因果,对于三乘之粗法而谓为妙法。莲华者譬也,莲华必华实同时而存,以表一乘之因果为同时也。天台谓妙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九界之十如为权。佛界之十如为实。此权实之法,悉为实相,而即空即假即中,故曰妙。莲华者,譬此权实之关系也。何则?华如权法,实如实法,佛成道后至今时说权法者,是为欲说今之实法之方便,犹如华之为实而开。此谓之为实施权。次说明今日前所说之权法,悉为方便,显一乘之实法者,犹如华开而实现。此谓之华开莲现。次一乘之实法显了,则实法之外无权法,权法悉为实,犹如实成而华落,此谓之华落莲成。如此以莲华表权实之施开发也。慈恩谓妙法者,一乘之因果,莲华有出水开敷二义,以出水之义表所诠之理,超出二乘之泥水,以开敷之义表能诠之教能开真理。是依天亲法华论之义也。嘉祥谓妙法者一乘法也。莲华有十六种义,此中该收诸师之义。法华光宅疏一曰:“因果两法俱称为妙法莲华者,外譬一物必花实俱有。”法华玄义一曰:“所言妙者,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譬权实法也,(中略)莲华多奇,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如是等种种义故,便以莲华喻于妙法也。”法华玄赞一曰:“莲华有二义:一出水义,所诠之理出离二乘泥浊水故。二开敷义,以胜教言开真理故。前为理教,后为教妙。”法华玄论二曰:“问:以何义故,取莲华喻此经耶?答:略明十种义。”
【妙法莲华经】 (经名)Saddharmapuṇḍarīka,七卷,或八卷,秦罗什译。法华有三译。此其第二译也。梁僧佑之出三藏记,隋费长房之历代三宝记,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经目录,明智旭之阅藏知津等,悉记为七卷。独唐智升之开元释教录记妙法莲华经八卷,注记古本七卷。又玄应师之音义,据八卷本。盖此时既为八卷矣。然观其后经录,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记七卷,则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华科注现行本虽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为七帙,寿诸良梓,则原为七卷,明也。诸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如下:法华经疏二卷,宋竺道生撰。法华经义记八卷,梁法云撰。法华经玄义二十卷,隋智顗说。法华经文句二十卷,隋智顗说。法华经论疏三卷,隋吉藏撰。法华经玄论十卷,隋吉藏撰。法华经游意二卷,隋吉藏撰。法华经义疏十二卷,隋吉藏撰。法华统略六卷,隋吉藏撰。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陈慧思说。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唐湛然述。法华文句记三十卷,唐湛然述。法华经大意一卷,唐湛然述。天台法华玄义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法华经文句辅正记十卷,唐道暹述。法华经疏义缵六卷,唐智度述。妙经文句私志诸品要义二卷,唐智云述。妙经文句私志记十四卷,唐智云撰。法华经为为章一卷,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十卷,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义决一卷,唐慧沼撰。法华经玄赞摄释四卷,唐智周撰。法华经玄赞决择记八卷,现存初二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法华经玄赞要集三十五卷,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二三卷,唐栖复集。法华经玄赞释,疑是唐可周撰玄赞评经钞。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宋法照撰。法华三大部补注十四卷,宋从义撰。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法华经玄签备检四卷,宋有严注。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明智旭节。法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明传镫录。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一卷,灵耀述。法华经玄签证释十卷,智铨述。法华经文句记笺难四卷,宋有严笺。法华经文句格言三卷,宋善月述。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道霈纂要。法华经入疏十二卷,宋道威入注。法华经要解科文一卷,法华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法华经合论七卷,宋慧洪造,张商英撰。法华经句解八卷,宋闻达解。法华经前六意一卷,宋与咸录。法华经序注一卷,宋祥迈注。法华经解二十卷,附科文一卷,宋戒环解。法华经科注十卷,宋守伦撰,明法济参订。法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法华经科注七卷,明一如集注。法华经知音七卷,明如愚着。法华大意三卷,明无相说。法华经击节一卷,明德清述。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法华经意语一卷,明圆澄说,明海重订。法华经大窾八卷,明通润笺。法华经纶贯一卷,明智旭述。法华经会义十六卷,明智旭述。法华经悬谭一卷,净挺着。法华大成科文一卷,际庆排录。法华经大成十卷,大义集。法华经大成音义一卷,净升集。法华经授手科一卷,智祥排。法华经授手十卷,智祥集。法华经演义科一卷,广和标科。法华经演义二十卷,一松讲录,广和编定。法华经科拾悬谈卷首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科拾科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科拾七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指掌疏科文一卷,通理排。法华经指掌疏悬示一卷,通理述。法华经指掌疏七卷,通理述。法华经指掌疏事义一卷,通理述。法华经卓解七卷,徐昌治逗注。法华经精解评林二卷,明焦竑纂。法华三昧忏仪一卷,隋智顗撰。弘赞法华传十卷,唐慧详撰。法华经传记十卷,唐慧详集。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一卷,唐湛然撰。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唐湛然撰。礼法华经仪式一卷,宋知礼集。法华龙女成佛权实义一卷,宋源清述。法华龙女成佛权实文旨一卷,宋善月述。法华经显应录二卷,宋宗晓编。法华灵验传二卷,明了因录。法华经持验记二卷,周克复纂。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长行,隋阇那崛多译偈颂。即法华经第七卷,(七卷本)普门品之别行,世所谓观音经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 (书名)二十卷,隋智者说灌顶记,释法华之经文。所谓法华三大部之一。略曰法华文句。
【妙法莲华经玄义】 (书名)二十卷,隋智者说灌顶记,释法华之经题。所谓法华三大部之一。略曰法华玄义。
【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 (书名)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优波提舍为论藏之异名,天亲菩萨释法华之论藏也。有元魏勒那摩提之异译一卷,题为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
【妙法轮】 (譬喻)佛所转之法轮,绝妙不可思议,故曰妙法轮。唐华严经一曰:“辩才大海亦无尽,能转清净妙法轮。”
【妙法圣念经】 (经名)八卷,赵宋法天译,正法念处经之抄译。
【妙法堂】 (堂塔)又曰善法堂。在忉利天,诸天人论事之如法不如法处。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在妙法堂上为忉利天说法。”俱舍论十一曰:“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于彼,详论如法不如法事。”
【妙法印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智度论四十七曰:“妙法名诸佛菩萨功德智慧,得是三昧得诸深妙功德智慧。”
【妙高山】 (杂名)须弥山之译名。秘藏记本曰:“苏者妙也,迷卢者高也,故曰妙高山。”
【妙高山王】 (杂语)妙高山为山中最高者故曰王。药师经曰:“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俱舍论十一曰:“妙高山王四宝为体。”
【妙供】 (术语)殊妙之供养也。秘藏宝钥上曰:“八供天女,起云海于妙供。”
【妙观】 (术语)台宗对于别教隔历之三观而谓圆教圆融之三观为妙观。光明记三曰:“妙观者空即三谛,假中亦然,名即一而三。三谛俱空,假中亦然,名即三而一。”四教集解下曰:“以妙观观于阴心,显于三千三谛之理,故云观法也。”秘藏记本曰:“妙观察智,五眼高临。邪正不谬,因以为名。”
【妙观察智】 (术语)显教所说四智之一。转凡夫之第六识而得至于佛果,观察诸法而说法之智也。心地观经二曰:“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又密教所说五智之一。配于西方无量寿佛之智德。菩提心论曰:“西方阿弥陀佛由妙观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法轮智也。”
【妙观察智定印】 (印相)又曰莲华部定印。阿弥陀如来之入定印也。见智定印条。
【妙光菩萨】 (菩萨)文殊菩萨往昔在日月灯明佛所,称为妙光菩萨,有八百之弟子,弘通法华。弥勒菩萨时称为求名,即其中之一人也。见法华经序品。
【妙果】 (术语)殊妙之结果,即菩提涅槃之二也,是为妙因之结果。金刚经新注曰:“既行胜因必定妙果。”
【妙行】 (术语)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罗尼经四曰:“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法华玄义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
【妙行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智度论四十七曰:“妙行三昧者,即是毕竟空相应三昧。乃至不见不二相,一切戏论不能破。”
【妙华】 (杂语)殊妙之华。无量寿经上曰:“天雨妙华。”
【妙华布地胎藏庄严世界】 (术语)胎藏大日所住之世界,即大悲胎藏曼荼罗也。大日经百字果相应品曰:“尔时世尊于无量世界海门,遍法界慇懃劝发成就菩提,出生普贤菩萨行愿。于此妙华布地胎藏庄严世界种种性海中受生,以种种性清净门净除佛刹,现于菩提场而作佛事。”
【妙华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智度论四十七曰:“妙华三昧者,如树华敷开令树严饰,得此三昧。诸三昧中开诸功德华,以自庄严。”
【妙慧】 (术语)深妙之智慧也。法华经序品曰:“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妙慧童女经】 (经名)须摩提经之异名。
【妙机】 (术语)可受微妙感应之微妙机根也。法华玄义六曰:“妙机召究竟妙应。”
【妙极】 (术语)绝妙至极也。三论玄义曰:“佛名大觉,老曰天尊,人同上圣,法俱妙极。”大日经疏曰:“一一真言皆如来妙极之语也。”
【妙吉祥】 (菩萨)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译言妙吉祥。大日经疏一曰:“妙吉祥菩萨者,妙者谓佛无上慧,犹如醍醐纯净第一。室利翻为吉祥,即是具众德义,或云妙德,亦云妙音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见“文殊”条。
【妙吉祥大教经】 (经名)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之略名。
【妙吉祥观门经】 (经名)妙吉祥平性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之略名。
【妙吉祥观门经护摩仪轨】 (经名)妙吉祥平性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轨之略名。
【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轨】 (经名)一卷,赵宋慈贤译。说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种之护摩法。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 (经名)五卷,赵宋慈贤译。佛在舍卫国弥勒菩萨等问佛三乘妙法门之外,更有法否。佛言有摩诃三昧耶秘密门法,修者得速成佛。即放五色之光,化现毗卢遮那等五佛,并诸菩萨诸金刚而说持诵之法。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 (经名)一卷,赵宋慈贤译。依经具说课诵之法。
【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大乘百福相经之略译。
【妙吉祥菩萨陀罗尼】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
【妙吉祥所问法螺经】 (经名)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之略名。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经名)三卷,赵宋法贤译。说持诵焰鬘德迦明王真言之仪轨。
【妙假】 (术语)台家对于别教隔历之建立假,而谓圆教三谛圆融之假为妙假。辅行一之三曰:“即此千如名为妙假。”
【妙见】 (菩萨)谓妙见大士妙见菩萨等。北斗七星之名也。有神咒拥护国土。经中不明其本地。诸师异说,或以为释迦,或以为观音,或以为药师。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二曰:“我北辰菩萨名曰妙见,今欲说神咒拥护诸国土,所作甚奇特,故名曰妙见。处于阎浮提众星中最胜,神仙中之仙,菩萨之大将,光目诸菩萨,旷济诸群生。有大神咒名胡捺波,晋言拥护国土,佐诸国王,消灾却敌,莫不由之。”(论语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北辰为北极星,非北斗。然而古来密教之法,以此北辰菩萨为北斗七星之事,而为尊星王,亦言妙见大士也)。山阴杂录中曰:“妙见本地即是释迦也。智证显密一如本佛释曰:星宿王者尊星王也。以尊星王名妙见,妙中极妙界道本妙,迹妙虽妙望本还是粗,故以之思之妙见之名,是本地报身如实知见也。北斗七星亦是轮王佛顶七宝,释迦如来七圣财也。”
【妙见神像】 (图像)山阴杂录中曰:“图画妙见像则童子形,躯卷金甲,右手伸臂握神剑,左手屈肘着于腰,足蹈龟蛇,盖此大士现迹于北方七宿,所谓北宫玄武也。”
【妙教】 (术语)殊妙之教法。称法华经也。法华文句记六曰:“今开妙教须附妙宗。”
【妙觉】 (术语)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也。四教仪四曰:“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名真解脱。翛然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地。”三藏法数二十六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妙觉地】 (术语)璎珞本业经所说四十二地之一。佛果之地位也。
【妙觉性】 (术语)璎珞本业经所说六种性之一。佛果之性分也。
【妙戒】 (术语)菩萨之大戒。对于小乘之粗戒而言妙戒。
【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鬘炽盛大三摩地】 (术语)大日如来将说金刚炽盛光明佛顶自在十字真言,先使尽虚空界成为一甘露焰鬘之三昧也。大妙经曰:“于是如来入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鬘炽盛大三摩地,尽虚空界无有边处,成一甘露焰鬘。”
【妙境】 (术语)不思议之境界也。谓以观法之智慧观之,则一一之法,皆备实相之理也。
【妙乐】 (术语)殊妙之欢乐也。观无量寿经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又(人名)天台六祖荆溪湛然,住常州之妙乐寺,讲法华,号妙乐大师,师之法华文句记称为妙乐。法照之读教记及蒙润之四教仪集注有言妙乐记者,即文句记也。唐文粹六十一李华左溪大师碑铭曰:“常州妙乐寺僧湛然,见如来性,传左溪法门。”观心略要集冠注曰:“吾山先哲皆指湛然尊者云妙乐大师。相传云:妙乐,寺号也。”
【妙理】 (术语)深妙之道理也。
【妙莲华】 (譬喻)真明之佛知见,在染亦不污,故谓为妙莲华。楞严经五曰:“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实觉如幻三摩提。”长水疏五上曰:“此平等性观,能破无明开佛知见。此知见性,处妄常真,在染不染,今得显发,如开敷出水,故以为喻。”
【妙门】 (术语)殊妙之法门也。唐华严经一曰:“普应群情阐妙门。”又涅槃为妙,入妙之门曰妙门。台家所立之六妙门是也。
【妙明】 (术语)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一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妙趣】 (术语)微妙之旨趣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大乘之妙趣。”
【妙色】 (术语)梵语曰苏楼波Surūpa,佛之报身报土色相不可思议者。胜天般若经七曰:“尔时有一人,名苏楼波,陈云妙色。”名义集三曰:“经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为生老病死迁。”
【妙色经】 (经名)妙色陀罗尼经之略名。
【妙色身如来】 (佛名)施饿鬼之法,称东方之阿閦佛为妙色身如来。秘藏记本曰:“施饿鬼义,妙色身如来东方阿閦佛。”
【妙色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诵之可以生饭施鬼神。
【妙色王经】 (经名)妙色王因缘经之略名。
【妙色王因缘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说佛昔为妙色王时,求法忘劳,舍妻子并自身,奉食于夜叉,依此因缘,今成佛,一切大众至心听闻法要。
【妙善公主】 (本生)观音菩萨尝为妙善公主。编年通论十曰:“南山道宣律师,尝问天神观音大师缘起。天神对曰:往昔过去劫有王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中略)现千手千眼圣像。”从容录四曰:“尝见一说,大悲昔为妙善公主,乃天人为宣律师说。”
【妙声鸟】 (动物)迦陵频伽之译名。
【妙说】 (术语)微妙之说法。慈恩传五曰:“耳承妙说,目击金容。”
【妙谈】 (术语)殊妙之谈话。教行信证三末曰:“律宗用钦师云:至如华严极唱法华妙谈,且未见有普授众生一生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
【妙体】 (术语)殊妙之体性。
【妙土】 (术语)佛之报土殊妙者。无量寿经上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恢廓广大,超胜独妙。”赞阿弥陀佛偈曰:“妙土广大超数限。”
【妙文】 (术语)说妙法之经文也。法华经谓之一乘之妙文。
【妙悟】 (术语)殊妙之觉悟。唐华严经十二曰:“妙悟皆满,二行永断。”涅槃无名论曰:“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
【妙喜】 (界名)维摩诘经曰:“佛言: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
【妙喜世界】 (界名)维摩居士之国土也。维摩经见阿閦佛国品曰:“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妙喜足天】 (界名)兜率天之译名。可洪音义一曰:“妙喜足天,睹史天王也。大智度论云:删兜率陀,秦言妙足,唐言妙喜足,亦言知足。”
【妙贤】 (人名)须跋陀罗比丘,西域记译曰善贤。寄归传译曰妙贤。见“须跋陀罗”条。
【妙显山】 (杂名)须弥山也。金刚顶经曰:“妙显山,旧云妙高山。”
【妙相】 (术语)谓庄严之像也。梁简文文曰:“降玆妙相,等诸佛力。”
【妙香】 (杂语)殊妙之香也。增一经曰:“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之。”杜甫诗曰:“心清闻妙香。”
【妙香合成愿】 (术语)国土严饰愿之异名。
【妙祥】 (菩萨)妙吉祥之略。文殊师利之新译语。性灵集二曰:“能寂常以利见,妙祥镇住以接引。”
【妙心】 (术语)心体不可思议,称之曰妙。圆觉经曰:“如来圆觉妙心。”五灯会元一曰:“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四教仪曰:“妙心体具,如如意珠。”依台宗之判,则别教以如来之真心名为妙心。圆教直以凡夫之妄心称为妙心。
【妙玄】 (书名)妙法莲华经玄义之略称。即天台之法华玄义也。
【妙眼】 (杂语)殊妙之眼根。唐华严经一曰:“妙眼能知此方便。”
【妙意菩萨】 (菩萨)锭光佛捧五茎之莲,儒童菩萨之本名也。见“然灯佛”条。
【妙音】 (人名)婆沙四评家之一。俱舍光记二十曰:“音声妙故名曰妙音,梵云惧沙,旧云瞿沙,讹也。”
【妙因】 (术语)绝妙之行因。菩萨之大行也。法华文句会本十曰:“妙因斯满,极果顿圆。”
【妙音大士】 (菩萨)与妙音菩萨同。
【妙音乐天】 (天名)辩才天之异名,其妃曰辩才天女,密教以为胎藏界金刚部院之一众,显教谓为妙音菩萨。法华妙音菩萨品说之。大日经疏五曰:“次地置萨啰伐底Sarasvati,译云妙音乐天,或曰辩才天,次地并置其妃。”同十五曰:“妙音是天名也,金光明云大辩才天女,大辩谓后也。我出声胜百千梵声,故得名也。”见大辩才天条。
【妙音鸟】 (杂名)迦陵频伽,一译妙音鸟。
【妙音品】 (经名)妙音菩萨品之略称。
【妙音菩萨】 (菩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谓释迦如来放肉髻白毫二光,照东方八万亿世界,过此有国名净光庄严,佛名净华宿王智如来。妙音菩萨自彼世界,与八万四千菩萨,共来灵鹫山,时雨七宝莲华,百千音乐自鸣。花德菩萨问佛:此妙音菩萨植何善根,有此神力?佛言:过去有云雷王佛,此时妙音菩萨以十万种伎乐及八万四千宝钵供养之,因而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于一切世界现三十八种身,说法度生云。”法华文句十曰:“昔得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今以普现色身,以妙音声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法华嘉祥疏十二曰:“言妙音者,此菩萨过去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于佛,故得美妙音声,因以立名。旧经称师子吼菩萨。”法华玄赞十曰:“音者谓音声,妙者谓殊妙。昔住因中好设乐以供佛,今居果位善说法以利生,双彰业德以标其名,故称妙音菩萨。”
【妙音菩萨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四品之名。说妙音菩萨之因行果德。
【妙音堂】 (堂塔)祭妙音天之堂也。
【妙音天】 (天名)妙音乐天之略称。
【妙应】 (术语)佛菩萨不思议之应现也。法华玄义六曰:“妙机召究竟妙应。”又曰:“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而随河短长任器规矩,无前无后一时普现,此是不思议妙应也。”
【妙有】 (术语)非有之有曰妙有。以对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业疏济缘记一上曰:“是知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则因果历然。”
【妙语藏】 (术语)真言陀罗尼也。千手经曰:“当知其人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大日经疏曰:“一一真言皆如来妙极之语也。”
【妙云大士】 (佛名)谓妙云相佛也。
【妙云如来】 (佛名)同上。
【妙云相佛】 (佛名)又曰妙云自在王如来。龙树菩萨之本地也。见“龙树”条。
【妙云自在王如来】 (佛名)妙云相佛之异名。
【妙真如性】 (术语)真如为万法之实性,诸相不可得,故曰妙。楞严经二曰:“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妙真珠网】 (杂名)以殊妙之真珠所造之网也。观无量寿经曰:“妙真珠网以为交饰。”
【妙旨】 (术语)纯妙之旨趣。
【妙智】 (术语)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无量寿经上曰:“妙智无等伦。”
【妙中】 (术语)台家对于别教隔历之中,而谓圆教圆融之中为妙中。辅行一之三曰:“即此法性名为妙中。”
【妙庄严王】 (本生)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说过去无数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如来。说法华经。尔时国王名妙庄严,夫人名净德,有二子,名净藏,净眼。时妙庄严信外道婆罗门法,夫人与二子共设种种方便,以翻王心。遂诣宿王华如来所,闻法华经,共得妙益。
【妙庄严王本事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七品之名。说妙庄严王之本事来历,故名。
【妙庄严王品】 (经名)妙庄严王本事品之略称。
【妙幢】 (菩萨)菩萨名。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曰:“尔时妙幢菩萨诣鹫峰山,白佛言:世尊!我梦中见婆罗门击妙金鼓,声中演说微妙伽陀,明忏悔法,我皆忆持。愿世尊听我所说,即于佛前说颂。尔时世尊闻此说已,赞妙幢菩萨曰:善哉善男子!如汝所梦,金鼓出声,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并忏悔法。若有闻者,获福甚多。”旧译之金光明经,名为信相菩萨。
【妙幢菩萨梦】 (传说)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所说妙幢菩萨所见金鼓忏悔之梦也。金光明经作信相菩萨。见金鼓条。
【妙幢相三昧】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法华义疏十二曰:“妙幢相三昧者,入是三昧于诸三昧中最为尊长。譬如军将得幢,表其大相也。”
【妙宗】 (术语)殊妙之宗旨也。法华文句记六曰:“今开妙教,须附妙宗。”
【妙宗钞】 (书名)宋四明尊者,释天台之观经疏题为妙宗钞。自序曰:“上顺妙宗,略消此疏。”
【灭】 (术语)有三种:一涅槃,译为灭。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灭。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无为恬泊,名灭。”二尼弥留陀,尼楼陀Nirodha,译为灭。四谛中之灭谛也,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之灭,通于因果。大乘义章一曰:“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灭义通因果,是故灭谛有灭皆收。”贤愚经十二曰:“豆佉,三牟提耶。尼楼陀,末伽。晋言苦集灭道。”三毗尼,译为灭,是戒行也。戒行能灭诸恶,故曰灭。前二者体是灭,毗尼之灭,有所灭也。大乘义章一曰:“若论毗尼,体非是灭,有为行德,能有所灭,故名为灭。又能证寂灭之果,故说为灭。”梵语杂名曰:“灭,尾娜舍。”俱舍论光记五曰:“能灭彼现法用,灭入过去,故名为灭。”
【灭摈】 (术语)律中科罪之名。比丘犯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僧籍而摈斥之也。行事钞上一之四曰:“灭摈者,谓犯重已举至僧中,白四除弃也。”同上二之二曰:“言灭摈者,谓犯重比丘,心无惭愧,不敢学悔,妄入清众,滥居僧限。当三根五德举来,诣僧忆念示罪,令自言已举白四法。”释氏要览下曰:“弥沙塞云:梵罚此有二法:一默摈,谓一切人不与来往言话等。二灭摈(灭即灭名也)。”
【灭病】 (术语)圆觉经所说四病之一。住于诸法寂灭相之病也。圆觉经曰:“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今我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灭场】 (杂名)寂灭道场之略。
【灭除五逆罪大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为阿难说之。
【灭道】 (术语)灭谛与道谛也。灭者,灭生死因果之涅槃也,道者证涅槃之正道也,灭为果而道为因,谓之无漏之因果,又曰还灭之因果。先果后因者,先示果使生欣求之念,因以修因也。
【灭谛】 (术语)Nirodha-āryasatya,四谛之一。梵曰尼楼陀,译曰灭。灭为灭无之义。以择灭无为(即涅槃)为体。涅槃者,生死因果灭无,故曰灭。此理真实,故曰谛。法界次第中之上曰:“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累,故名为灭。”法华玄义二曰:“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谛。”
【灭谛四相】 (名数)四谛各有四相。灭谛之四相,为灭静妙离之四。旧译曰尽止妙出。俱舍论二十六曰:“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大乘义章三本曰:“灭中四者,谓尽止妙出,亦名灭止离尽。灭有过,故云尽灭。寂止恼患,故云止。舍远粗碍,称之为妙。出离缠缚名出。”
【灭定】 (术语)灭尽定之略。维摩经方便品曰:“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新译仁王经上曰:“出入灭定,示现难量。”
【灭度】 (术语)梵语Nirvāna,巴Nibbāna之译,有有余无余之二(见“涅槃”条),故皆指命终证果。无量寿经上曰:“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火灭。”遗教经曰:“世尊灭度,一何疾哉。”涅槃经二十九曰:“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肇论曰:“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行愿品钞四曰:“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
【灭恶趣】 (菩萨)胎藏界除盖障院之上第二位。密号曰除障金刚。以破灭三恶趣为本誓,与地藏同。又名破恶趣,除恶趣。菩萨形,白黄色,左手屈中指,附于大指,伸余指,当胸。右手为与愿,坐于赤莲。
【灭法】 (术语)无为法之异名。以其寂灭一切之诸相也。
【灭法界】 (杂语)犹言无法。俗曰无理无法之事。断灭法界之理之谓也。
【灭法忍】 (术语)灭法智忍之略称。
【灭法智】 (术语)八智之一。照了欲界灭谛之解脱道智也。
【灭法智忍】 (术语)八忍之一。照了欲界灭谛之无间道智也。
【灭果】 (术语)寂灭之妙果。与涅槃同。
【灭后】 (术语)如来之涅槃,谓为入灭。灭后者入灭已后也。遗教经曰:“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灭羯磨】 (术语)律之罚法有谓为灭摈者。行灭摈之作法曰灭羯磨。
【灭尽定】 (术语)梵语Nirodhasamāpatti,又名灭受想定。二无心定之一。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也。不还果已上之圣者,为假入涅槃之想而入于此定,极长者为七日,属于非想天,外道所入之无心定,名为无想定。属于第四禅。俱舍论五曰:“如说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如是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灭尽定。”大乘义章二曰:“灭尽定者,谓诸圣人患心劳虑,暂灭心识。得一有为非色心法,领补心处,名灭尽定。”同九曰:“灭受想者,偏对受想二阴彰名。想绝受亡,名灭受想。灭尽定者,通对一切心心数法以彰名也。心及心法一切俱亡,名为灭尽。”
【灭尽三昧】 (术语)又曰灭尽定。灭尽六识心心所之禅定也。见“灭尽定”条。无量寿经下曰:“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灭类忍】 (术语)灭类智忍之略称。
【灭类智】 (术语)八智之一。照了欲界无色界灭谛理之解脱道智也。
【灭类智忍】 (术语)八忍之一。照了色界无色界灭谛理之无间道智也。
【灭理】 (术语)谓涅槃也。是寂灭之真理也。寄归传二曰:“无生妙智,托灭理而方兴。”
【蔑戾车】 (杂名)Mleccha,又作篾隶车,毕[口*栗]车。旧曰弥离车。译曰边地。下贱种也。见“蜜利车”条。
【篾隶车】 (杂名)见“蔑戾车”条。
【灭十方冥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教面善悦童子念十方之佛名以除恐怖。
【灭受想定】 (术语)灭尽定之异名。使六识之心心所都灭而不起,故名为灭尽定。然其加行方便,特厌受之心所与想之心所二法而务灭之。故从加行而名为灭受想定。唯识论七曰:“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同述记七本曰:“彼心心所灭,名灭定。恒行染污心等灭故,即此亦名灭受想定。”
【灭受想无为】 (术语)六无为之一。见“无为”条。
【灭相】 (术语)有为四相之一。谓有为法有现法灭而入于过去之相也。又真如三相之一。真如寂灭,无二种之生死,谓为灭相。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
【灭业】 (术语)可得涅槃灭果之业事也。性灵集二曰:“三谛之灭业。”
【灭憎爱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智度论四十七曰:“灭憎爱三昧者,得是三昧。以喜法中不生爱,可恶法中不生瞋。”
【灭诤犍度】 (术语)律中明七灭诤之篇章也。出于四分律四十七卷。记灭比丘诤论之七种作法。见“七灭诤”条。
【灭智】 (术语)照了灭谛之理之智也。
【灭种】 (术语)灭无漏之种子,永不可成佛者。唯识论所说五种性中之无性有情,楞伽经所说二阐提中之断善阐提也。释门正统八曰:“唯识等论定性灭种之文。”
【灭罪生善】 (术语)请佛力而灭罪生善也。往生要集中本曰:“灭罪生善,共生极乐。”
【愍忌】 (术语)尊宿之诞生日也。于此日修斋供谓之愍忌斋,或言善知识为哀愍众生,出生应世,故谓其诞生日曰愍忌。见象器笺十三。
【敏俱理】 (术语)高丽国之梵称。见梵语杂名。梵Hinguli。
【泯权归实】 (术语)泯亡方便之教而使归入真实教也。
【名】 (术语)梵语娜么Nāmān(N.sg.n.Nāma),能随音声赴物体,因而诠体,使人起想者。以闻其名,则其物体之相必浮于心故也。唯识论二曰:“名珠诠自性,句诠差别。”法华玄义一曰:“名名于法,法即是体,寻名识体。”瑜祇经曰:“那么是名字也。”俱舍论五曰:“名谓作想。”同光记五曰:“梵云那么,唐言名是。随义、归义、赴义、召义。谓随音声归赴于境,呼召色等,名能诠义。(中略)缘于名能起于想,能作想故,故名作想。”大乘义章二曰:“表诠诸法,说之为名。”
【冥】 (术语)无知之异名。无知有二,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俱舍论一曰:“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为冥。”
【明】 (术语)智慧之别名。佛地论一曰:“有义明者以慧为性,慧能破闇故说为明。有义无碍善根为性,翻无明故。”大乘义章十四曰:“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真言之别名。真言能破烦恼之闇,故云明。又由口说云真言,由身现云明。又佛放光明于光中说故云明。演密钞一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称,梵语尾你也,此译云明。破闇为义,梵语漫怛罗,此云真言,或名神咒。谓此真言能破众生烦恼闇障,义翻为明,咒即明故。”大日经疏十二曰:“破除一切无明烦恼之闇故,名之为明。然明及真言义有差别,若心口出者名真言,从一切身分任运生者,名之为明也。”秘藏记本曰:“陀罗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说也,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义不异。”
【冥宝】 (杂语)清异录曰:“周世宗发引之日,金银钱宝皆寓以形。雕印字文,黄曰泉台上宝,白曰冥游亚宝。”
【名便】 (杂语)名称上之便宜也。法华玄义一曰:“定妙法前后者,若从义便,应先明法,却论其妙。下文云:我法妙难思,若从名便应先妙难法,如欲美彼称为好人。”
【名别义通】 (术语)天台之目。借别教之法门而明通教之义也。如于菩萨位之十地,分配见思二惑之断惑,或分配二乘之果,总之名为别教,而义为通教也。止观六曰:“别名名通家共位者,旧云三地断见,或言四地断见,或言六地断思尽,或言七地断思尽。(中略)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从华天一乘家之宗义言之,刚法相三论之宗义为天台通教之分际也。然其所明之行位,取别教所属之五十二,故自台家见之,则总为名别义通也。
【明藏】 (杂名)明朝雕刻之方册一切经也。明朝有南北二藏,南藏为太祖所刻,在南京之官库,北藏为太宗所刻,藏北京城中。其后神宗万历年间密藏禅师发愿初刻方册大藏,尔来海内之缁素得阅大藏者,皆师之赐也,日本铁眼禅师所翻刻者即此本也。
【名称塔】 (堂塔)如来八塔之一。在给孤独园。
【冥初】 (术语)数论师立二十五谛,第一名冥谛,以冥谛为诸法之元初,故谓之冥初。
【冥初外道】 (流派)中论所说八计外道之一。见“外道”条。
【明处】 (术语)学习而生智慧之处也。有五种,谓之五明处,又单云五明。地持经三曰:“明处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胜鬘宝窟中本曰:“明处者五明也,此五者生明智处,故言明处。”
【明窗】 (杂名)僧堂之制大,而复前后架屋,堂内闇矣。故当前板首座板头西堂板头之上屋上开窗(如今烟窗),故第一座板言明窗下。见象器笺一。
【明达】 (术语)明者三明,达者三达。在阿罗汉云三明,在佛云三达,明者明了之义。达者通达之义。无量寿经下曰:“智慧明达。”
【明道】 (术语)明者真言之别名也。真言之道法云明道。八大童子仪轨曰:“爰有三藏不空,能达明道。”
【冥道】 (术语)焰魔王之住处曰冥道,又云冥界,焰魔王之眷属住之,称曰冥宫。太山府君半天婆罗门等亦属之。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本宫在铁围山之北地中,是即冥道宫也。五万眷属而为围绕,宫中庭有檀拏幢。”金光明文句三曰:“此经与冥道相关。”
【冥道供】 (修法)供养焰魔王及其眷属之修法也。又云焰罗王供。有焰罗王供行法次第一卷。
【明得】 (术语)明得定也。唯识枢要上本曰:“位居明得,道邻极喜。”
【名德】 (杂名)有名声德行者之比丘之尊称。唐僧传(玄奘传)曰:“钵伐多国有数名德。”
【名德比丘】 (术语)释氏要觉上曰:“阿含经呼舍利弗以下为名德比丘。”
【明得定】 (术语)于菩萨四加行中暖位所得之禅定也。明为无漏之慧,为初得无漏慧前相之禅定,故名明得定。唯识论九曰:“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中略)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唯识述记九末曰:“明者无漏慧,初得无漏慧之明相,故名明得。明得之定,名明得定。”
【明得萨埵】 (术语)四善根位中暖位之圣者也。此位之圣者得明得定,故有此名。
【名德首座】 (职位)名德首座者,非住职之称,择有名闻德行者为名德首座。【名德首座】(职位)选首座中有名誉德行者为名德首座,其事最重见象器笺六。
【名德西堂】 (杂名)名德非住职之称,于西堂中择有名誉德行者为名德西堂,俗所谓名誉职也。见象器笺六。
【明地】 (术语)十地第三发光地之异名。极净明之智生,故名明地。见“十地”条。
【冥谛】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明度】 (术语)般若波罗蜜之古译,般若译曰明,波罗蜜译曰度。
【明度无极】 (术语)般若波罗蜜之古译。般若译曰明,波罗蜜译曰度,又曰度无极,新译般若曰慧,译波罗蜜曰到彼岸。无极彼岸者,皆涅槃而名,渡生死海到达涅槃之无极,谓之度无极。一云到彼岸。
【冥罚】 (术语)神佛与人之刑罚也。
【明法】 (术语)明者真言之异名。大日经六曰:“阿字第一句,明法普周遍。”义释十四曰:“明者即真言之别名也,明法普遍字轮。周遍者,谓从一字亦无量字生,无量明周匝围绕如前所说字轮也。”
【明妃】 (术语)陀罗尼之别称也。陀罗尼有能破烦恼之闇之德,故云明,能增长一切之功德,故云妃。亦单称云明。大日经疏九曰:“明是大慧光明义,妃者梵云啰逝。即是王字作女声呼之,故传度者义说为妃。妃是三昧义,所谓大悲胎藏三昧也。”同十二曰:“若心口出者名真言,从一切身分任运生者名之为明也。由增长义故,女声呼之。(中略)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种胤不绝,此明能生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故,义云妃也。”演密钞八曰:“由增长义故,女声呼之者。谓此明妃能生长行者功德法,故女声呼之。梵云尼你也,此是男声。梵云尼你即是女声,俱译曰明。由随增长义故,加以妃言也。”见“明”条。又于曼荼罗各部配耦部主之女尊名明妃。诸部要目曰:“三种明妃:佛部,无能胜菩萨以为明妃。莲华部,多罗菩萨以为明妃。金刚部,金刚孙那利菩萨以为明妃。”
【冥福】 (术语)亡人之资福也。
【冥府】 (杂名)死者之魂迷行之处,即阎魔之厅也。
【冥感】 (术语)同冥应。
【明高僧传】 (书名)四高僧传之一。见“高僧传”条。
【冥官】 (术语)冥界之官僚也,为炎魔王界所属之人。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一切冥官冥道道僧尼。”
【明行足】 (术语)佛十号之一。梵名婢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ā-caraṇa-saṁpanna。依涅槃经之说,明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脚足之义,指戒定慧言。佛依戒定慧之脚足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又依智度论之说,明者宿命,天眼,漏尽之三明也,行者身口意之三业也,足者满足之义。三明者,满足身口意之三业,故名明行足。涅槃经十八曰:“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明行足也。”智度论二曰:“婢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中略)行名身口意业,唯佛身口意具足。余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
【名号】 (术语)显体为名,名彰于外而号令于天下为号。名与号其体一也。此名号之目,虽通于诸佛诸菩萨。然以指弥陀之名号即南无阿弥陀佛为常。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显体为名,树德为称。名称外彰,号令天下,说之为号。”法华嘉祥疏三曰:“通即称号,号令天下,显化他之义。别即称名,名以定体,即是自行。”
【名号不思议】 (术语)弥陀之名号,为恶人成佛之法,其功德之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谓之名号不思议。
【冥护】 (术语)佛菩萨加护于人也。
【明慧】 (术语)三明与三慧也。无量寿经下曰:“得深禅定诸通明慧。”同慧远疏曰:“明谓三明,慧谓三慧。”
【冥机】 (术语)有冥机冥应,冥机显应之二。见“感应妙”条。
【名籍】 (杂语)书名之簿籍。地狱冥官,书恶人之名以免忘而漏罚者也。
【冥寂】 (术语)不见一物曰冥,绝诸相云寂。形容真空之理也。止观辅行曰:“四眼二智,万象森然,佛眼种智,真空冥寂。”
【冥加】 (术语)人不知而由神佛加被之利益也。自他皆不知,谓之冥。佛菩萨之感应,多为冥加。希有显加。法华玄义七曰:“被冥加汝不知恩。”观经玄义分曰:“冥加愿摄受。”
【名假】 (术语)三假之一。于诸尘和合上假设种种之名。名者华竟虚假而无实体也。
【名假虚实观】 (术语)三假观门之一。观名之虚实之法门也。
【冥鉴】 (术语)冥众之鉴照也。西域记二曰:“冥祇警卫,灵鉴潜被。”
【明匠】 (杂语)聪明之师匠也。梁僧传(浮陀跋摩传)曰:“侧席虚襟,企待明匠。”唐僧传(僧范传)曰:“可谓当时明匠。”
【明教】 (人名)宋杭州契嵩,字仲灵,号潜子,宋仁宗赐明教大师之号。见五灯会元。
【冥界】 (界名)又云冥道。总称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道。别名地狱道。琰魔王所住之世界。是俗语也。
【明津】 (术语)正明之津路也。释门归敬仪中曰:“圣道之明津。”
【明静】 (术语)谓智慧明禅定静也。止观一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辅行曰:“止体静,观体明也。”
【明炬】 (譬喻)明之炬火,以喻般若之智也。万善同归集五曰:“故知般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闇室中之明炬。”
【名句】 (术语)显体为名,诠义为句。如诸行二字,名也,而诸行无常四字则句也。以是诠诸行为无常之义理故也。唯识论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名句文】 (术语)诠体为名,显义为句,此二者所依之音声屈曲及字形为文。
【明孔】 (杂语)开放三衣之条而不相缝合之处也。四分律之衣有明孔,有部律之衣无明孔。释氏要览上曰:“三衣叶上不刺合处,谓之明孔。有云:若田畦入水之窦。按根本百一羯磨,净三藏云:西国三衣并皆刺合,唯东夏开而不缝。详观律检,实无开法。”
【名腊】 (术语)僧之有声名有戒腊者。受戒以后之年岁谓之戒腊。
【明了】 (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明了论】 (书名)律二十二明了论之略名。
【明了愿】 (术语)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
【明利】 (术语)聪明锐利也。无量寿经下曰:“神通无碍,诸根明利。”
【名利】 (术语)名誉与利益也。法华经序品曰:“贪着于名利,求名利无厌。”新译仁王经下曰:“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国。”起信论曰:“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教行信证末曰:“沉没于爱欲广海,迷惑于名利大山。”
【冥利】 (术语)又云冥益。内密之利益也。法华玄义七曰:“但明冥利,不说显益。”
【明楼】 (堂塔)禅林之目。在僧堂之前。僧堂广深,又前有外堂,堂内昏暗,乃于堂前外堂之间,架高楼开窗取明,是谓之明楼。见象器笺一。
【鸣噜捺罗叉】 (植物)Rudrāksa,树果名。译曰天目。由叶之形取名。如樱桃颗,紫色,名金刚子,堪为数珠,金刚部念诵人,即用此数珠,珠甚坚硬。见慧琳音义三十五。
【明论】 (书名)韦陀论也。韦陀Veda,译曰明,明者智也,又明实事也。婆罗门立四明论,佛教立五明论。胜鬘宝窟中本曰:“五明论此是明智人之所造,又学此论者亦能生人慧明,故称五明。”唯识述记一末曰:“明论者,先云韦陀论,今云吠陀论。吠陀者明也,明诸实事故。”
【冥虑】 (术语)神佛之思虑,幽冥而不可测知,故曰冥虑。
【明冥】 (术语)明者神明,冥者冥官也。又如龙畜为可见之众类,谓之明。如阎魔王,诸天鬼神为不可见之众类,谓之冥。性灵集九曰:“一切业道明冥。”
【名目】 (术语)法门之名称数目也。又,集其名目之书,名为名目。
【名衲】 (杂语)衲衣者。僧之所服。故名僧谓为名衲。续稽古史略序曰:“有元名衲华亭念常。”
【冥祇】 (杂语)幽冥之神祇也。西域记二曰:“冥祇警卫。”
【冥权】 (术语)佛菩萨施于人之权谋方便也。维摩经序曰:“冥根无谋,而动与事会。”
【名诠自性】 (术语)名诠自性者,名字显自性也,如言诸行无常,诸为名字,是名法之众多之名字,但只诠众多之自性,故云名诠自性。又诸为众多之名字,故不分有为无为,通于一切。加行无常三字而成句时,诠差别之义。考其故,行者迁流之义,有为法之通名也。诸有为法,皆为无常,故云诸行无常。以差别于无为法之常住,故云句诠差别。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名诠差别。”
【名色】 (术语)五蕴之总名也。受想行识之四蕴为名,色蕴之一为色,受等之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之可见,但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蕴之一,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谓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谓之名色支。大乘义章四曰:“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法界次第上曰:“心但有字故曰名也,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法华玄义一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俱舍论十,有四释。其第三释曰:“随名显故。”同光记八曰:“随名显故者第三解,无色四蕴相隐难知,随名显故,标名称故。婆沙云:有说色法尘显,即说为色。非色微隐,申名显故,说之为名。”
【名僧】 (杂语)名德之沙门也。
【名身】 (术语)身者积聚之义,二名积集,谓之名身。三名已去,谓之多名身。
【明神】 (术语)智慧照了曰明,威德不测云神。乃诸天鬼神之德称也。
【名声】 (术语)弥陀如来誓我名声超过十方也。无量寿经上曰:“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法华经序品曰:“名声普闻无量世界。”
【明师】 (杂语)明事理之师也。唐华严经十一曰:“导世明师难一遇。”寄归传四曰:“粤我龆龀,携就明师。”
【冥使】 (异类)冥官之使者也,即阎魔卒是。
【冥室】 (杂语)闇冥之室也。宝积经百十二曰:“譬如千岁冥室未曾见明,若然灯时于意云何?闇宁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中略)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
【名疏】 (书名)净名经疏之略名。
【名数】 (术语)名目之数。同法数。如云三界,九地等。
【冥思】 (术语)佛菩萨之思虑,非人所窥知,故云冥。
【明堂】 (堂塔)禅林之目。僧堂正前高架明楼,明楼左右之空处云明堂。见象器笺一。
【名体】 (术语)呼召体者为名,为名所诠之实物为体,世间一切之事物,名不即于体,体不即于名,名体各别,是曰名体互为客。若佛菩萨之名号及真言陀罗尼等,名即于体,体即于名,是谓之名体不离。见“名义”条。
【冥通】 (术语)冥者离诸相而冥寂,通者通融一切而无碍。是叹真理之语也。戒本疏一上曰:“理在冥通。”同行宗记一上曰:“体离言象,故言冥通。”
【冥途】 (界名)又书冥土。谓幽冥之道途,地狱饿鬼等之处也。国清百录三曰:“冥途虽隔,感应道通。”盂兰盆疏新记上曰:“一日盆供少顷修崇,能使冥途应时脱苦。”
【冥途鸟】 (界名)俗云杜鹃。见别都顿宜寿条。
【冥途使】 (杂名)与无常使同。见无常条。
【冥土】 (界名)又作冥途。见“冥途”条。
【明脱】 (术语)离愚痴云明,离贪爱云脱。维摩经弟子品曰:“不灭痴爱,起于明脱。”注“肇曰:痴灭而明,爱解而脱。生曰:不复为痴所覆为明,不复为爱所缚为脱。”
【明王】 (术语)称教令轮身。受大日觉王教令现忿怒身降伏诸恶魔之诸尊称为明王,如不动明王,大威德明王是也。明者光明之义,以智慧而名,有以智力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故云明王,是通于诸教令轮身忿怒尊之称也。但常说之明王,多指不动明王而言,总即别名也。真伪杂记十三曰:“明者光明义,即象智慧。所谓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烦恼业障之主,故云明王。”瑜伽学习捷图上曰:“其忿怒者犹奴仆也。诸轨之中多称明王,虽是奴仆。奉行教敕即犹君王,故呼忿怒亦名明王。”圣无动经曰:“假使三千界大力诸夜叉,明王降伏,尽令入解脱道。”又陀罗尼谓之明王,约于女声而云明妃,约于男声而云明王。
【冥往】 (杂语)冥然而往他处也。即谓死。唯识枢要上本曰:“机感未符,杳从冥往。”
【名望】 (杂名)名誉德望也。唐僧传(玄奘传)曰:“久持名望,亦雅足才力。”
【名闻】 (术语)梵语曰耶舍。名誉闻于世间也。法华经劝持品曰:“为求名闻故,分别说是经。”菩提心论曰:“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行事钞上三曰:“善戒经云:为名闻利养,故畜徒众。是邪见人,名魔弟子。”梵语杂名曰:“名闻耶舍。”
【铭文】 (杂语)铭于金石或图像之文也。又心腑可铭之要文也。
【鸣锡】 (物名)锡杖之异名。
【冥显】 (术语)冥者,幽冥而不可见闻者。显者,显现而可见闻者。
【冥显两界】 (杂语)冥界与显界也。冥界者死后之世界,显界者娑婆世界也。
【名相】 (术语)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楞伽经四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又着于法门之名相,而忘无相之真理。学者之通弊也。止观十曰:“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令无理观。”又曰:“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多品。要名聚众,媒炫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过生斗诤。”天台学则上曰:“古德欢曰:天台学至四明变为名相学。”
【明相】 (杂语)明者,天空始呈白色之时也。待此明相现,得食朝粥。是律制也。释氏要览曰:“四分律云:明相出,始得食粥,余皆非时。婆沙论云:明相有三:初日照剡部树身,天作黑色。二日照树叶,天作青色。三日过树,天作白色。三色中取白色为正时,须舒手见掌文分明,始得食粥。”
【明心】 (术语)正明之心也。楞严经一曰:“唯愿如来哀愍穷路,发妙明心,开吾道眼。”
【明心菩提】 (杂语)五种菩提之一。见“菩提”条附录。
【明信佛智】 (杂语)不了佛智之反对。无量寿经之语。明信佛智之不思义。深赖如来之救济,不更疑自已之往生也。
【明星】 (天名)梵语阿楼那Aruṇa,译曰明星。即太白星也。是为明星天子之宫殿,内有天子住居,谓之明星天子,虚空藏菩萨之应化也。世尊于明星出时豁然大悟云。修行本起经上曰:“菩萨所作已成,智慧明了,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最上觉。”普曜经曰:“菩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又明星天子为虚空藏菩萨之化现,故修虚空藏求闻持之法,向明星祈请,求其感应也。见“虚空藏”及“求闻持”条。
【明星天子】 (天名)住于太白星中之天子也,单曰明星。见“明星”条。
【冥性】 (术语)数论师立二十五谛,第一名冥谛,此冥谛中本有一切诸法随缘次第出生云。即言冥谛者为诸法之实性也。
【冥熏】 (术语)又云内熏。在本觉之真如内,冥冥熏习妄心使生菩提心也。止观四曰:“冥熏密益,即是外护。”辅行曰:“自非内熏,何能生悟?故知生悟,力在真如。故以冥熏为外护也。”起信论义记下本曰:“本觉内熏。”
【名言】 (术语)名目与言句也。唐华严经三十二曰:“于一一法名言悉得无边无尽法藏。”
【名言种子】 (术语)二种子之一。谓之第八识色心生诸法之亲因缘种子。是以名言为缘所熏之种子也。见“二种子”条。
【明眼论】 (书名)说法明眼论之略称。
【冥阳会】 (仪式)冥者冥界之饿鬼众,阳者阳界之婆罗门仙众,今普供施彼群生,名曰冥阳会。见象器笺十四。
【冥一】 (术语)混然而不可区别彼此也。止观一曰:“无相之境,无缘之智,智境冥一。”名玄第四曰:“冥是混一之义。”
【名义】 (术语)名者体上之名称,义者体上之义理。如言诸行无常,诸行为名,无常为义。又呼召之名目,谓之名,为名所显之法体谓之义,依此义则名义者,与所谓名体或名法同。然就其名与义言之,有名即于义者,有不即者,名即于义,如呼火而出热,诸佛之名号及陀罗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义,如火之名无热之用,世间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义之与名为合耶为离耶?若合名,说火时应烧口。若离,说火时水应来。答曰:亦不合,亦不离。古人假为立名,以名诸法。后人因此名字识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论曰:“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
【名义不离】 (术语)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为名,以光明为义,为体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注下曰:“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梵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中略)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传通记三曰:“光之与名即是名义,名义具足,有不舍益。”
【名义集】 (书名)翻译名义集之略称。
【冥益】 (术语)佛菩萨内密之利益也。法华玄义六曰:“虽现不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名为冥益也。”
【冥应】 (术语)又云冥益。有冥机冥应等之四。见“冥机”条。
【鸣鱼】 (物名)禅林之器具。呼为梆。木制之鱼形,打之而鸣者。见“鱼鼓”条。
【名欲】 (术语)五欲之一。着于名闻之贪欲也。
【名誉】 (杂语)同于名闻。止观七曰:“名誉罗羂,利养毛绳。”
【明月摩尼】 (物名)摩尼者宝珠之总名,明月者其别名也,其光如明月故名。无量寿经上曰:“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六要钞六本曰:“明月珠者摩尼也,摩尼之中有明月珠,明月珠者即上所言月光摩尼。千手经说日精摩尼月精摩尼,其月精者此珠也。”
【明月天子】 (天名)月天子也,住月宫,属帝释天。见“月天子”条。
【明月珠】 (物名)经云明月摩尼。摩尼珠之光,如明月也。见“明月摩尼”条。
【明证】 (杂语)明白之证据也。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上曰:“逮于圣慧而造明证。”顺正理论三十六曰:“准此标释中足为明证。”
【鸣钟】 (杂语)佛寺之大钟以杵鸣之,故曰鸣钟。禅家有鸣钟佛事。
【鸣钟功德】 (杂语)行事钞上之一曰:“增一阿含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付法藏传五云:月支国栴檀罽呢吒王,与安息国王战而胜,杀九亿人。死后生于大海中为千头鱼,剑轮绕身而斫头,随斫随生。时有罗汉僧维那。王白曰:我闻钟声时,苦痛少息,愿为我长打钟。自此此寺至今长打。唐高僧传(智兴传)曰:“亡者通梦其妻曰:不幸病死,生于地狱。赖蒙禅定寺僧智兴鸣钟,响震地狱,同受苦者,一时解脱。”西域记一曰:“迦腻色迦王由恶龙请,建伽蓝,打钟息其瞋心。”【鸣钟功德】(杂语)见“钟”条。
【冥众】 (杂语)谓梵天帝释,诸鬼神,炎魔王等非人目所见之诸众。汉光类聚二曰:“佛前备香华,请不现前冥众,起四弘誓愿。”
【冥众护持益】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信弥陀者,为四天大王,龙神八部等之天神地祇所守护,故恶鬼神恐怖而不近也。
【明珠】 (物名)明月珠也,又曰明月摩尼。宝珠之光如明月,故名。此珠有澄浊水之德。涅槃经九曰:“譬如明珠置浊水中,以珠威德,水即为清。”
【明珠譬大乘经典】 (杂语)涅槃经三曰:“譬如国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顶戴恭敬,增加守护。我亦如是顶戴恭敬增加守护如来所说方等深义。”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与赐,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智度论四十九曰:“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净土论注下曰:“譬如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明珠譬净戒】 (杂语)法华经序品曰:“持净戒犹护明珠。”梵网经偈曰:“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六度集经三曰:“具戒行者心无秽浊,内外清洁。凡夫犹瓦石,具戒高行者若明月珠也。”笺难一曰:“经护明珠,或是明月珠也。”
【冥助】 (术语)为亡人求神佛之救助也。慈恩传八曰:“将延景福,式资冥助。”
【冥资】 (杂语)为亡人资福也。
【名字】 (术语)梵语那摩Nāma,译曰名。阿乞史啰Akṣara,译曰字。名者实名,字者假名,总为事物之名称也。法界次第上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
【名字比丘】 (术语)但有比丘之名而无比丘之实者,谓无戒之僧也。大集经九曰:“若无净持戒,漏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漏戒,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释氏要觉上曰:“善见律云:如有檀越,来请比丘,沙弥虽未具戒,亦入比丘数,是为名字比丘。”
【名字即】 (术语)六即之一。闻佛法名字之位也。见“六即”条。
【名字罗汉】 (术语)无罗汉之实,而昌罗汉之名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名字菩萨】 (术语)谓大乘行位中小信之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相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
【名字沙弥】 (术语)二十岁已上为沙弥者,以其为可作大僧之年岁故也。行事钞下四曰:“从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弥。”同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名字者本是僧位,缘未及故。”
【名字殊异】 (杂语)无量力神通无动使者(底哩三昧耶不动念诵法),不动尊(同上,又,立印轨,大日经一,同经七,同疏九),大威怒王圣者无动(立印轨),无动尊(同轨大日经七),(同轨),不空圣者无动威怒(同轨),圣无动(同轨),无动使(同轨),无动大威怒金刚(同轨),不动使者(五佛顶经使者法),不动如来使(大日经一),不动摩诃萨(同经二),大猛不动大力者(同上),大摧障不动王(同上),圣者不动尊(同经七),圣不动(同经),大力不动明王(同经疏九),不动大有情(同上),真言尊(瞿醯经),不动忿怒王(护天八世法),威怒不动金刚(仁王念诵轨),此中通称不动又称无动者,菩提心之坚固不动,又安住于金刚智之中实,而不动于有空二边之义也。依下种子三形可知其深义。
【命】 (术语)梵语尾戍单Jivita,支持暖识为生物之元者。俱舍论五曰:“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参照“命根”条。
【命宝】 (譬喻)以人之寿命譬重宝也。义释六帖十九曰:“般若论云:一切法中命宝第一。”
【命道沙门】 (术语)四种沙门之一。见“沙门”条附录。
【命点】 (术语)凡文字最初之一点及二画为代表阿字之点画,为一切字之头首,由之而生出其字也。故最初之一点一画,名为命点。
【命梵】 (术语)命难与梵难之二也。关于我命存亡之灾难,谓之命难。关于我梵行(清净持戒),持犯之灾厄,谓之梵难。
【命根】 (术语)命即寿也,然据小乘有部之义,则别有非色非心之体,由过去之业而生,因而一期之间维持暖与识,名之为命,命能持暖与识,故名为根。据大乘唯识之义,则第八识之种子有住识之功能,因而一期之间使色心相续,是假名为命根,非别有命之实体也。俱舍颂疏五曰:“论云:命体即寿,既将寿释命,故命即寿。此复未了何法为寿?谓有别法持暖与识,说名为寿。”唯识述记二本曰:“命谓色心不断,是命之根也。”
【命光】 (杂语)人之寿命,随光阴而迁谢,故曰命光。楞严经四曰:“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命过幡】 (物名)为追福而立之幢幡也。命过后所立之幡,故曰命过。若于存生中为祈祷之幡谓之续命神幡。夹注菩提心集下曰:“追福幡,名命过幡,随愿经谓之悬命过幡。”见“幡”条附录。【命过幡】(物名)即蔫亡幡也。
【命命鸟】 (动物)梵语耆婆耆婆迦Jīvajīvaka之译。法华涅槃经等谓之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谓之生生鸟,杂宝藏经谓之共命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乃一身两头之鸟也。见“耆婆耆婆”条。玄应音义一曰:“梵云耆婆耆婆鸟,此言命命鸟是也。”
【命难】 (术语)害命之灾难。
【命如风中灯】 (譬喻)无常之人生,如风吹之灯火也。归敬仪上曰:“经曰:命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今日复明日,不觉死时至。冥冥随业缘,不知生何道。”
【命藤】 (譬喻)命根譬之藤也。性灵集四曰:“两鼠争伐于命藤。”同八曰:“命藤夜断,入死王之殃。”
【命者】 (术语)十六神我之一。计我为有实之寿命者。唯识述记一本曰:“色心相续,名之为命者是主义。我有此命,故名命者。”
【命终畏】 (术语)又曰死畏。五怖畏之一。见“五怖畏”条。
【命终心】 (术语)凡夫临命终时,起自体境界当生之三爱,而引当生。见“三爱”条。
【命浊】 (术语)五浊之一。谓至末世而寿命短缩也。是为烦恼与邪见之结果,浊者秽浊,以烦恼与邪见,为浊之本体,命之短缩为其结果,故曰命浊。
【摸象】 (譬喻)盲人摸象之喻也。涅槃经三十二说:“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大臣受王敕,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否?众盲各言我已见。王言象类何物?触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象如箕,触其头者言象如石,触其鼻者言象如杵,触其脚者言象如臼,触其脊者言象如床,触其腹者言象如瓮,触其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是众相若悉非象者,离是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臣喻方等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众生无明也。”菩萨处胎经三亦有此譬。
【摩[少/(兔-、)]】 (杂语)Manuṣya,摩[少/(兔-、)]沙之略。译曰人意。人类也。初为外道所言劫初魔女之名。祖庭事苑曰:“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小乘涅槃论云外道女人眷属,论师说(云云)。”见“摩奴阇”条。又摩[少/(兔-、)]摩,或摩奴末那之略。见摩[少/(兔-、)]摩条。
【摩[少/(兔-、)]罗他】 (人名)Manoratha,论师名。译曰心愿。见婆薮槃豆传。
【摩[少/(兔-、)]摩】 (术语)Manomaya,又作摩[少/(兔-、)],摩奴末耶。译曰意生身。诸佛菩萨及诸天等从自意化生之身也。华严疏二十曰:“摩[少/(兔-、)]摩者,此云意生,亦云意成,即是意生身也。”玄应音义一曰:“摩[少/(兔-、)],正言摩奴末耶,此云意生身,言诸天等从意化生也。”
【摩[少/(兔-、)]沙】 (杂语)Mānuṣa,又作摩奴阇,末奴沙,摩[少/(兔-、)]赊。译曰人。人类之总称。
【摩[少/(兔-、)]奢】 (杂语)见“摩奴阇”条。
【摩[少/(兔-、)]赊】 (杂语)见“摩奴阇”条。
【摩[少/(兔-、)]舍喃】 (杂语)Manuṣyānām(Manuṣya之多言声属声之形),译曰多人。见“摩奴阇”条。
【嚩】 (术语)Va,又作婆,和,啝。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体文遍口声之第四。金刚顶经曰:“嚩字门,一切法语言道断故。”文殊问经曰:“称嚩字时是最上乘声。”智度论曰:“若闻和字即知一切诸法离诸言相,和波他,秦言语言。”此自Vākpatha(语言道),及Varayāna(最上乘)释之也。又在五大中为水大之种子。大日经疏一曰:“嚩字门为水。”又(术语)Vaḥ,是缘觉之真言也。为言语道断之义,辟支佛智慧深利,视一切之集法,皆是灭法,故名为证寂然界。住此三昧时,观诸法,涅槃之相,无可宣说,故名为极灭语言三昧。以此因缘不乐诸法,欲满众生之愿,故但以神力加此一字为真言也。见大日经义释七。
【魔】 (术语)梵语,魔罗Mā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膜拜】 (杂语)长跪而拜也。穆天子传曰:“乃膜拜而受。”梁书曰:“北阙稿街之使,风车火徼之民,膜拜稽首,愿为臣妾。”一说,今之礼佛,举手加头,称南谟拜,即此类也。
【磨贝】 (衣服)衣名。玄应音义十五曰:“磨贝,补盖反,西域衣名也。”
【魔病】 (术语)天魔之使人病恼者。止观八曰:“魔病者与鬼亦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欢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为异。”
【魔波旬】 (异类)Māra-papīyān,魔为魔罗之略。天魔之总名。波旬者,魔王之别名也。义林章六本曰:“又云波卑夜,此云恶者,天魔别名,波旬讹也。成就恶法怀恶意故,恶魔波旬号名双举。”玄应音义六曰:“言魔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恶者,谓有恶意成就恶法也。或云恶魔波旬,存二音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魔波旬,具足梵云祢嚩摩罗波稗旬DevamāraPāpiyas(N.ag.m.Pāpiyān)。祢嚩云天,摩罗云障碍,波稗旬云罪恶,谓此类报生天宫,性劝人造恶,令退善根,不令生离欲界也。”见“波旬”条。旬者[句-口+目]之误。
【魔禅】 (术语)禅定行之害正道者。如为使役鬼神而修禅定也。止观八曰:“得于魔禅,味于鬼法。”
【摩触】 (术语)学法女六法之一。接触男身也。
【摩触戒】 (术语)八波罗夷之一。见“波罗夷”条附录。
【摩刺諵】 (杂语)Maraṇa,译曰死。名义集六曰:“末刺諵,此云死。”梵语杂名曰:“死,母娜。”(Mṛta)。
【摩达】 (地名)国名。其国生摩达那果,故名。
【摩达国王经】 (经名)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有罗汉比丘,以宿业故,养视官马。七日后,现神通化王,使归于佛。
【摩怛里】 (异类)Mātṛ,译曰母。大日经疏五曰:“七摩怛哩,译云七母,皆鬼女也。”
【摩怛理伽罗摩】 (物名)Matṛgrāma,译曰母村。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言摩怛理,此云母,伽罗摩此云村。”
【摩怛理迦】 (杂语)Mātṛkā,又作摩怛履迦,摩夷,摩得勒伽,摩德勒伽,摩侄梨迦,摩多罗迦。论藏之别名。译曰本母,行母。本为理,论藏为生理之母,故曰本母,又为生行法之母,故曰行母。玄应音义一曰:“摩夷,正言摩怛理迦,此云本母。理为教本,故以名焉。”同十六曰:“摩得勒伽,或言摩侄梨迦,或言摩怛履迦,此译云母,以生智故也。”显扬论六行瑫音义曰:“摩怛履迦,此云行母。”慧琳音义十八曰:“摩怛理迦,唐云本母,亦云论也。”
【摩怛理神真言】 (真言)摩怛哩神之秘咒也,能作疾疫。大日经三曰:“摩怛哩神真言能作众生疾疫灾疠。”
【摩达那】 (植物)见“末达那”条。
【魔道】 (术语)邪鬼天魔之世界也。道如云饿鬼道畜生道,彼等往来之道途也。楞严经六曰:“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止观一曰:“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从,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
【摩得勒伽】 (术语)Mātṛkā,又作摩德勒伽。见摩怛里迦条。
【摩登】 (人名)又作摩邓,摩瞪。摩邓伽或摩邓祇之略。
【摩登伽】 (人名)见“摩邓伽”条。
【摩登伽阿兰若】 (术语)梵音Mātaṅga-araṇyaka,三处阿兰若之一。比丘之住处,于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不闻之处建之。
【摩登伽经】 (经名)二卷,吴竺律炎等译。佛度摩邓伽女及说星宿等。
【摩蹬伽林】 (经名)见摩蹬伽仙人项。
【摩登伽女】 (人名)佛在世有一摩登伽女为其女钵吉帝,以幻术蛊惑阿难,将使淫乐。佛说神咒解其难。见钵吉帝条。【摩登伽女】(人名)见“摩邓伽”条附录。
【摩蹬伽仙人】 (人名)往昔有仙人名摩蹬伽,形极丑陋,修得五通,坐禅于山中。有淫女触王怒被驱出,入山见仙人。念我今被驱出,是不祥事。若还此不祥,我当吉祥。乃取粪汁洗灌仙人,仙人忍受不生瞋恨,淫女后还为王所宠。又有一国师亦哀恼,淫女语曰:以不吉祥还仙,必还吉祥。国师依言以粪汁洗仙,仙复忍受,国师还得吉事。王后将征敌,国师劝以洗仙。王于山中造屋,恒取粪汁洗仙,遂征而得胜。自是若心有不称,辄取粪汁洗之。仙人不能复忍,心生瞋恨,乃雨石。王人皆死,须臾间王城为山林,今名摩蹬伽林。见二十唯识述记下。
【摩灯迦】 (人名)见“摩邓伽”条。
【摩登祇咒】 (杂语)见“摩邓伽咒”条。
【摩邓伽】 (人名)Mātaṅga,又作摩灯伽,摩登伽。男曰摩邓伽,女曰摩邓祇Mātaṅgi,正翻曰有志。义译曰憍逸,恶作业。贱种之通称也。摩邓女经,摩登女解行中六事经直作人者,译人之误也(长水等从之)。摩登伽经曰:“过去有王名帝胜伽,是旃陀罗摩登伽种。”舍头谏经曰:“过去有王名曰摩登,摩登此言有志。”玄应音义二十二曰:“阿死罗摩登罗女之别名也,此女由卑贱故但以拂市为业,用供衣食也。”瑜伽伦记二十三曰:“阿死罗是人别名也,摩登祇者旃荼罗女名摩登祇,旃荼罗男名摩登伽,此二是通名也。此女但以拂帚为活。”二十唯识述记下曰:“末登伽此云憍逸。”可洪音义八上曰:“摩瞪或作摩瞪伽摩登祇,此云恶作业。”
【摩邓伽神】 (天名)摩邓伽咒之神体也。佛在世有摩邓伽女,诵此神之符咒,幻惑佛弟子阿难。鼻奈耶三曰:“有摩邓伽神语符咒,能移日月以堕着地。”
【摩邓伽咒】 (杂名)又曰摩登祇咒,先梵天咒。摩邓伽种族所传梵天之神咒也,摩邓伽女以之幻惑阿难。鼻奈耶三曰:“时母亦澡浴,着白服饰,以牛屎涂地,以五色綖结缕。盛满四瓶水,盛满四碗血,盛满碗四种香水,盛满四碗饼浆。以四口大刀竖牛屎四角头,竖四枚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髑髅,种种香涂其上。以华布地,捉熨斗烧香,绕三匝,向东方跪而诵摩邓伽咒术。时阿难于祇洹意便恍惚,为咒所缚,如鱼被铁钩,如象随钩。”楞严经一曰:“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大法炬陀罗尼经十三曰:“摩登祇咒,隋言作恶业。”
【摩邓女】 (杂名)摩邓伽女之略。
【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佛为摩登女分解身中眼等六处,一一说其无爱相。
【摩邓女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摩登伽经第一品之异译。
【摩邓祇】 (杂名)Mātaṅgi,摩邓伽之女声。见“摩邓伽”条。
【摩邓祇咒】 (杂名)见摩邓伽咒项。
【摩低梨迦】 (杂语)见“摩窒里迦”条。
【摩底僧诃】 (人名)Matisiṁha,比丘名。译曰师子慧。见求法高僧传上。
【摩地菩提心】 (术语)三种菩提心之一。见“菩提心”条附录。
【摩顶】 (术语)佛为嘱累大法,摩弟子之顶,或为授记摩顶。法华经嘱累品曰:“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
【摩顶松】 (人名)佛祖统纪二十九玄奘传曰:“初游天竺,手摩门径松曰:吾西求法,可枝向西,吾若言归,枝可东指。既往枝果西,一日忽东指,弟子曰:教主归矣。因号摩顶松。”三体诗李洞送僧还南海诗曰:“长安却回日,松偃旧房枝。”东坡诗集和合浦愈上人韵诗曰:“为问庭松尚西指,不知老奘几时归。”
【摩度】 (饮食)见“苏蜜”条。
【摩多】 (术语)Mātṛ(N.sg.f.mātā),又作莽多。译曰母。见梵语杂名。悉昙四十七字,母韵之十二字为摩多,子韵之三十五字为体文。摩多者,母之义,以彼发体文之韵故也。悉昙三密钞一曰:“摩多此云点画,或云韵。”是义译也。但梵字之相承有四种。其中梵王相承(又曰南天相承)者,摩多为十二字,大日及释迦之相承者,称为别摩多。加纥哩讫梨哩梨之四文也。参照“悉昙章”条。
【摩多梨】 (天名)译曰无着处。天神名。见本行集经四十四。梵Mātali。
【摩多罗迦】 (术语)Mātṛkā,论藏之别名。见“摩怛理迦”条。
【摩多通别】 (术语)十二摩多中前十字为别摩多,后二字为通摩多。别摩多者,以局于体文而负之故也。通摩多者以于负体文之别摩多上,复加此二点故也。如等。或于十摩多直加此二点,故名为通,如等。或云十二摩多总为通摩多,其他哩[口*狸]里狸四字为别摩多。
【摩多自他】 (杂语)以上十二或十六为自摩多,其他仰若等五字,变为仰月点,或为半月点(即大空点也),为他摩多。此时五字之体文为点也。故体文有摩多,摩多有体文,如字者,摩多成为体文而受通摩多。如字者,摩多受体文也。见梵汉对映集上。
【嚩誐羯啰拏】 (杂名)见“皤施迦罗拏”条。
【魔梵】 (天名)欲界第六天之魔王与色界之梵天王也。法华嘉祥疏八曰:“欲天主为魔,色天主为梵。”俱舍光记三曰:“魔谓他化自在天魔,梵谓梵王。”
【魔佛】 (术语)天魔与佛陀。对举极善极恶而云魔佛。止观五曰:“首楞严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梵网经上曰:“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止观八曰:“魔界即佛界,而众生不知。迷于佛界,横起魔界,于菩提中而生烦恼。”
【魔缚】 (杂语)天魔之系缚也。涅槃经十七曰:“十二部经中,说系著者,名为魔缚。”长阿含经一曰:“尽漏离魔缚,智慧转法轮。”
【摩伽】 (杂名)Maghā,星名。玄应音义一曰:“一说云:摩伽星名,此言不恶,主十一月。”翻梵语九曰:“摩伽山,译曰:星名。”又(异类)Makara,摩伽罗之略。即摩竭鱼也。可洪音义三曰:“摩伽,亦云摩竭。此云鲸鱼也,鱼王也。”
【摩伽罗】 (异类)Makara,新译摩竭,旧曰摩伽罗。鱼名。见“摩竭”条。
【摩伽陀】 (地名)Magadha,新曰摩竭陀。旧曰摩伽陀。中印度之国名。见“摩竭陀”条。又第十一月之名。俱舍光记十一曰:“摩伽陀(Māgha)月,当此间十一月。”西域记二曰:“摩祛月。”
【魔宫】 (杂名)天魔之宫殿。维摩经菩萨品曰:“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摩诃[酉*且]】 (人名)罗汉名。译曰大长。玄应音义十三曰:“摩诃[酉*且],侧于切,此译云大长也。”
【摩诃】 (杂语)Mahā,又作莫诃,摩醯。译曰大,多,胜。智度论三曰:“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仁王经仪轨曰:“摩贺。”寄归传曰:“莫诃。”禅门课诵于楞严咒之尾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敕修清规楞严会曰:“咒毕唱摩诃,众和毕,维那回向。”
【摩诃般涅槃那】 (术语)Mahāparinirvāṇa,旧译曰大灭度。新译曰大圆寂入。涅槃玄义上曰:“若具依梵本,应言摩诃般涅槃那,今翻为大灭度。”又曰:“大即法身,灭者即是解脱,度者即是摩诃般若。”华严大疏钞五十二曰:“摩呵般涅槃那,具翻为大圆寂入,谓那即入义,应回在上。”见“大般涅槃”条。
【摩诃般若】 (术语)Mahāprajñā,译曰大慧。涅槃三德之一。照了诸法实相之智慧也。唯识枢要上本曰:“真如上慧本性故名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波罗蜜】 (术语)Mahāprajñāpāramitā,译曰大慧到彼岸。六度之一。大慧为到涅槃岸之要法,故曰到彼岸。智度论十八曰:“摩呵,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心经法藏疏曰:“般若是体,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奥妙证真净也。波罗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即由此妙慧翻生死过尽至真空之际。即简不到彼岸之慧,故以为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同本。明咒为陀罗尼之异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术语)旧称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新称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梵语之具略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经名)有同名二经:一,二十七卷(明本三十卷),罗什译,是与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同本。一,十卷,同罗什译,是与大般若经之第四分同本。以此二经同名,故分之,二十七卷本称为大品般若经。十卷本称为小品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书名)大智度论之异名。
【摩诃般若心经】 (经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异名。
【摩诃半托迦】 (人名)Mahā-panthaka,罗汉名。译曰路边生。见“半托迦”条。
【摩诃波阇波提】 (人名)Mahāprajāpati,又作摩诃钵剌阇钵底,钵逻阇钵底,波阇钵提,波阇波提。译曰大爱道,大生主。佛之姨母名。法华文句二曰:“波阇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云众主。”西域记六曰:“佛姨母钵逻阇钵底,唐言生主,旧云波阇波提讹也。”法华玄赞一曰:“摩诃钵剌阇钵底,此云大胜生主。佛母有三,此为小母。大术生佛七日命终,此尼养佛。大术姊妹之类,故号为姨母。大胜生主本梵王名,一切众生皆彼子故,从彼乞得,因以为名。”俱舍光记十四曰:“摩诃此云大,波阇此云生,波提此云主。”
【摩诃钵剌阇钵底】 (人名)见“摩诃波阇波提”条。
【摩诃钵罗枳穣播罗弭谛】 (术语)Mahāprajñā-pāramitā,译曰大极智到彼岸。仁王经念诵仪轨曰:“摩诃此云大,钵罗枳穣此云极智,播罗弭谛依声明论分句。释云:播蓝伊多,伊多者此岸也,播蓝者彼岸也。乘大极智,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得无住处大涅槃也。”
【摩诃钵特摩】 (界名)Mahāpadma,译曰大红莲华。又八寒地狱之第八名。俱舍光记十一曰:“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严寒逼切,身变折裂如大红莲华。”
【摩诃部社】 (异类)夜叉名。译曰大肩。见孔雀王咒经上。梵Māhābhuja。
【摩诃刹头】 (术语)Mahāsattva,余经所谓摩诃萨也。译言大众生。
【摩诃刹头经】 (经名)一卷,西秦圣坚译。说四月八日灌佛之事。以经首有摩诃刹头(摩诃萨也),诸天人民长老明听之语,故名摩诃刹头经。
【摩诃陈那伽】 (人名)Mahādiṅnāga,菩萨名。译曰大域龙。见“陈那”条。
【摩诃伐那】 (地名)Mahāvana,又作摩诃婆那。见“摩诃槃”条。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 (天名)Mahāvaiśravaṇa-deva-rāja,摩诃为大,吠室啰末那野旧所谓毗沙门,提婆为天,喝啰阇为王,即大毗沙门天王也。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 (经名)一卷,唐般若斫羯罗译。毗沙门天王之供养仪轨也。
【摩诃迦多衍那】 (人名)摩诃迦旃延之新称。
【摩诃迦楼那】 (杂语)Mahākaruṇa,译曰大悲。见“迦楼那”条。
【摩诃迦罗】 (天名)Mahākāla,又作莫诃歌罗。译曰大黑。天神名。见“大黑天”条。
【摩诃迦叶】 (人名)Mahākāśyapa,具曰摩诃迦叶波。摩诃译曰大。迦叶波译曰龟或饮光。婆罗门种之一姓。名毕波罗Pippala,彼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大人所识,故标大之名。以别于十力,优楼频罗等之迦叶姓。法华光宅疏一曰:“摩诃言大,迦叶是姓,此翻为龟也。所以呼为大者,异于三小迦叶,故呼此人为大也。”法华文句一曰:“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真谛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使不现,故言光波,亦云饮光。迦叶身光亦能映物,名毕波罗。(中略)毕波罗树也,父母祷树神求得此子,以树名之。”法华嘉祥疏一曰:“摩诃迦叶者,文殊问经翻为大龟。摩伽陀国之大姓也,从姓立名。别名必波罗者,在必波罗树下生,故名必波罗童子。(中略)十八部论疏云:具足应云迦叶波,迦叶此云光,波此云饮,合而言之故云饮光。饮光是其姓。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以此仙人身有光明,能饮诸光令不复现。今此迦叶是饮光仙人种,即以饮光为姓,从姓立名,称饮光也。又此罗汉亦自有饮光事。”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迦叶度最贫之老母,使生于天,天帝释化为贫人,以供养迦叶。
【摩诃迦旃延】 (人名)Mahākātyāyana,佛十大弟子之一。摩诃译言大,尊称也,迦旃延,新曰迦多衍那,姓也,于同姓中最尊大,故曰大迦旃延。见“迦旃延”条。
【摩诃憍昙弥】 (人名)Mahāgautami,摩诃为尊称,憍昙弥为乔多摩之女声,即佛姨母之称也。见“憍昙弥”条。
【摩诃劫宾那】 (人名)又作摩诃劫譬那Mahākapphina,见“劫宾那”条。
【摩诃拘絺罗】 (人名)Mahākāuṣṭhila,新称,摩诃俱瑟耻罗。罗汉名。见“拘瑟耻罗”条。
【摩诃俱瑟耻罗】 (人名)旧称摩诃拘絺罗。罗汉名。见“拘瑟耻罗”条。
【摩诃棱伽】 (杂语)译曰大价衣。见慧琳音义十一。梵Mahāraṅga。
【摩诃卢瑟拏】 (杂语)译曰大忿怒。见大日经疏十三。梵Mahāroṣaṇa。
【摩诃罗】 (杂语)Mahallaka,又作摩迦罗,莫诃罗,莫喝洛迦。译曰无知,老。玄应音义四曰:“摩诃罗,此译云无知也,或言老也。”俱舍光记十五曰:“莫喝洛迦,此云老,谓老苾刍。”饰宗记二末曰:“梵云莫喝洛迦,此云大愚钝者,旧言摩诃罗讹也。”毗奈耶杂事十曰:“忽见一摩诃罗苾刍,以衣覆头,树下便利。”同三十八曰:“有一莫诃罗苾刍,重性愚钝。”止观十曰:“一切外道,及摩迦罗。”又(异类)又曰摩竭。鱼名。见“摩竭”条。
【摩诃罗阇】 (杂语)Mahārāja,又作摩贺罗惹,译曰大王。见梵语维名。
【摩诃罗伽】 (杂语)译曰大臣。仁王经吉藏疏曰:“摩诃罗迦者,此翻大臣。”梵语杂名曰:“贵,摩诃剌伽。”梵Mahārgha。
【摩诃曼陀罗华】 (术语)梵音Mahāmandārava,译曰大白莲华。四华之一。
【摩诃曼珠沙华】 (植物)梵音Mahāmañjūsaka,译曰大柔软,大赤团花。天华名。见曼珠沙条。
【摩诃没特伽罗】 (人名)见“摩诃目犍连”条。
【摩诃妹呾屐也】 (杂语)Mahāmaitreya,译曰大慈。见大日经疏九。
【摩诃弥楼】 (地名)Mahāmeru,山名。译曰大光。翻梵语九曰:“摩诃弥楼山,译曰大光,法华经法师功德品。”
【摩诃摩耶】 (人名)Mahā-māya,译曰大术,大幻。天臂城释种善觉长者之长女,净饭王之夫人,生悉多太子。七日而没,生于忉利天。西域记六曰:“摩诃摩耶,唐言大术。”慧苑音义上曰:“摩耶,此云幻也。”众许摩诃帝经二曰:“尔时酥钵罗没驮王,忽于后时妃乃有娠怀。九月诞生一女,颜貌端正,诸相具足,福德智慧,于其世间最为殊胜。如是众人睹福相,俱言希有。应是毗首竭摩天所作,或是幻化之所作。女生之后一日二日至三七日,王为此女集诸戚里及群臣等庆贺为乐,即为立名名摩耶。其女身相而有八乳,相师占:此女后时当生贵子,绍灌顶王位。”佛本行集经五曰:“迦毗罗相去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释种豪贵长者,名为善觉。大富多财,积诸珍宝。(中略)彼释长者生于八女:一名为意,二名无比意,三名大意,四名无边意,五名髻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诃波阇跋提。(中略)即纳二女为妃,其二女者第一名为意,及以第八名大慧者,自余六女分与三弟。”为意即摩耶夫人也。
【摩诃摩耶经】 (经名)一名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齐昙景译。佛一夏升于忉利天为母摩耶说法,使证初果。后自天下,渐次化度,受魔王之请,入于涅槃。摩耶趣来棺所,开佛棺,母子相见,说法以彰孝道。
【摩诃摩瑜梨】 (人名)Mahāmayūri,王名。译曰大孔雀。见陀罗尼集经九。
【摩诃沫丽】 (杂语)Mahābalin,译曰大力。见大日经疏。
【摩诃母陀罗】 (杂语)Mahāmndrā,译曰大印。印为不可改变者,不可违越者。见“印”条。
【摩诃目犍连】 (人名)Mahā-maudgalyāyana,比丘名。法华经作大目犍连。阿弥陀经作摩诃目犍连,略曰目犍连,又曰目连。新称曰摩诃没特伽罗,没特伽罗子。姓也。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为神通第一者。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法华文句一曰:“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中略)同名者多,故举大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摩诃没特伽罗,言大目犍连者讹也,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伪其名。得大神通,简余此姓,故云大采菽氏。从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隶多,先云俱律陀,讹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采菽氏。”玄应音义六曰:“云目犍连,或言目伽略子者讹也,则正言没特伽罗子,或言毛驮伽罗子,此乃从母为名。没特伽此云绿豆,罗此云执取,或云挽取。本名俱利迦,或言拘隶多,此从父名也,旧云俱律陀,不正也。”
【摩诃那钵】 (菩萨)Mahāsthāmaprāpta,译曰大势至。可洪音义二下曰:“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菩萨。”见“大势至”条。
【摩诃那伽】 (杂语)Mahānāgā,译曰大无罪,大龙象。阿罗汉及佛世尊之德号。智度论三曰:“摩诃言大,那名无,伽名罪。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大无罪。复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大日经疏五曰:“摩诃那伽是如来别号,以现不可思议无方大用也。”可洪音义一曰:“摩诃此言大,那伽此云龙,亦云象,合而言之即云大龙象也。谓世尊为大龙象者,以彼有大威德,故以譬之。”
【摩诃那摩】 (人名)Mahā-nāman,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译曰大名。本行集经三十四曰:“长老摩诃那摩,隋言大名。”五分律曰:“摩诃纳。”四分律曰:“摩诃摩男。”增一阿含经三曰:“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谓诃摩男比丘是。”见“五比丘”条。
【摩诃男】 (人名)比丘名。见“摩诃那摩”条。
【摩诃尼罗】 (物名)Mahānila,又作摩诃泥罗。译曰大青。帝释之宝珠也。智度论十曰:“因陀尼罗(天青珠),摩诃尼罗(大青珠)。”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摩诃泥罗,此云大青,是帝释所用宝也。”
【摩诃诺伽那】 (杂语)Mahānagna,译曰大露身。大力神之名。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摩诃诺伽那力,谓露身,大力神名也。”见“诺健那”条。
【摩诃槃】 (地名)Mahāvana,林名。译曰大林。翻梵语九曰:“摩诃槃,应云摩诃槃那,亦云摩诃婆那。译曰:摩诃者大,槃那者林。”西域记三曰:“摩诃伐那,唐言大林。”
【摩诃毗佛略】 (杂语)Mahāvaipulya,译曰大方广。华严玄谈钞九曰:“摩诃言大,毗佛略言方广。”
【摩诃毗佛略勃陀】 (佛名)Mahāvaipulyabuddha,译曰大方广觉者。即大方广佛也。
【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修多罗】 (经名)Mahāvaipulyabuddha-gaṇḍavyūha-sūtra,译曰大方广觉者杂华严饰经。即华严经之具名也。华严玄谈九曰:“依今梵本,云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修多罗,此云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今略杂饰字耳。”同钞曰:“若别对者,摩诃言大,毗佛略云方广,勃陀云觉者,即是佛字,略存梵音故。健拏言杂华,骠诃云严饰,修多罗云经。”
【摩诃毗卢遮那】 (佛名)Mahāvairocana,台家依普贤观经译为遍一切处,密家译为大日,皆为法身如来之极称。普贤观经曰:“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法华文句九曰:“法身如来名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大日经疏一曰:“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别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中略)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也。”
【摩诃婆伽】 (异类)Mahābhāga,龙王名。见慧琳音义十二。
【摩诃婆那】 (地名)见“摩诃槃”条。
【摩诃菩提僧伽蓝】 (寺名)Mahābodhisamghārāma,译曰大觉寺。在摩竭陀国菩提树园之北门外。锡兰王所建。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其先僧伽罗国王之所建也。庭宇六院,观阁三层,周堵垣墙,高三四丈。极工人之妙,穷丹青之饰。”法显传曰:“于阿育王塔边造摩诃菩提僧伽蓝甚严丽。”求法高僧传上曰:“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此寺初基才余方堵,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
【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术语)见“菩萨”条。
【摩诃耆利】 (异类)Mahāgiri,夜叉名。译曰大山。见孔雀王咒经上。
【摩诃萨】 (术语)摩诃萨埵之略。见“摩诃萨埵”条。
【摩诃萨埵】 (术语)旧译曰大心,又曰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有作佛大心之众生,即菩萨之通称也。智度论五曰:“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为摩诃萨埵。”同四十五曰:“摩诃秦言大,萨埵秦言心,或言众生。是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第一最上故名为大。”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言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言众生,则大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萨埵有情义。”梵Mahāsattva。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 (本生)释迦如来往昔修菩萨大行时,以身投饿虎。见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一。
【摩诃萨罗悉知婆底提婆仳】 (天名)Mahā-sarasvatī-devī,译曰大辩才天女。最胜王经慧沼疏五曰:“摩诃此云大,悉知婆底此云辩才,提婆仳此云天女。”
【摩诃三摩曷罗阇】 (杂语)译曰大平等王。劫初之民主也。见名义集三。梵Mahāsammatarāja。
【摩诃三末多】 (杂语)Mahāsammata-mahārāja,译曰大等意。即大平等王也。瑜伽伦记一曰:“摩诃三末多,此云大等意,大众齐等意乐,共同立以为尊者也,亦名差摩塞缚弥。此云田主,诸刹帝利种此后也。”
【摩诃僧那僧涅陀】 (杂语)译曰大誓愿。见“僧那僧涅”条。
【摩诃僧祇】 (流派)Mahāsaṁgha,译曰大众。结集二部之一。又律藏五部之一。见“大众部”条。
【摩诃僧祇律】 (经名)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大众部所传之律藏也。法显传曰:“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祇众律,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于祇洹精舍传其本,自余十八部各有师资,大归不异,然小小不同,或用开塞,但此最是广说备悉者。”
【摩诃沙利婆】 (杂语)Mahāśālivat,树名。翻梵语九曰:“摩诃沙利者大稻,婆者有也。”
【摩诃斯那】 (杂语)Mahāsena,摩诃者大之义,斯那者军之义。即大军将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摩诃斯那,此云大军将也。”
【摩诃袒特陀罗尼】 (杂名)Mahātantradhāraṇi,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说神儿之名。止观二曰:“摩诃袒特陀罗尼,翻为大秘要遮恶持善。”
【摩诃提婆】 (人名)Mahā-deva,译曰大天。论师名。见“大天”条。
【摩诃衍】 (术语)具曰摩诃衍那Mahāyāna,译曰大乘。声闻缘觉二乘之教法为小乘,菩萨之教法为大乘。慧苑音义上曰:“摩诃衍,具云摩诃衍那,言摩诃者此云大也,衍那者云乘也。”胜鬘经曰:“摩诃衍者,出世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起信论曰:“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智度论百曰:“摩诃衍是大乘法。”
【摩诃衍藏】 (术语)二藏之一。小乘之经典曰三藏,大乘之经典单曰摩诃衍藏。智度论百曰:“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
【摩诃衍化】 (术语)以大乘法治国也。金光明经上曰:“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坏净,行摩诃衍化。”
【摩诃衍经】 (经名)明诸大乘法经典之通名也。华严法华等是也。智度论三曰:“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中说。”
【摩诃衍论】 (书名)起信论之异名。
【摩诃衍那】 (术语)译曰大乘。见“摩诃衍”条。
【摩诃衍僧伽蓝】 (寺名)Mahāyāna-saṁghārāma,摩诃衍译曰大乘,僧伽蓝译曰众园。即大乘寺也。法显传曰:“于阿育塔摩诃衍僧伽蓝甚严丽。”
【摩诃耶那】 (术语)见“摩诃夜那”条。
【摩诃耶那提婆】 (人名)Mahāyānadeva,译曰大乘天。印度人称玄奘三藏为大乘天。西域记十二曰:“印度学人咸仰盛德,既曰经笥,亦称法。将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唐言解脱天),大乘法众号摩诃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摩诃夜那】 (术语)一作摩诃耶那Mahāyāna,旧曰摩诃衍。译曰大乘。
【摩诃夜泥】 (术语)Mahāyāne(止格),译曰大乘。见大日经疏五。
【摩诃因陀罗】 (人名)Mahendra,王子名。西域记作摩醯因陀罗。
【摩诃鱼】 (动物)即摩竭鱼也。见“摩竭”条。
【摩诃震旦】 (地名)即中国也。唐书西域传曰:“贞观十五年,(中略)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同注曰:“一切经音义,摩诃此言大也。”法苑珠林曰:“梵称此方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盖承声有楚夏耳。”
【摩诃止观】 (书名)天台三大部之一。天台大师说之,弟子章安记之,有十卷,开为二十卷,述观心之事。荆溪大师注释之曰止观辅行传弘决,有十卷,开为四十卷。此外各家疏注如下:大乘止观法门四卷,陈慧思说。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隋智顗说,陈针传。附始终心要一卷,唐湛然述。止观义例二卷,唐湛然述。科止观大意一卷,唐湛然述。摩诃止观科文五卷,唐湛然述。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十卷,唐湛然述。天台止观统例一卷,唐梁肃述。删定止观三卷,唐梁肃述。附智者大师传论。摩诃止观科节一卷,唐失名。邃和尚止观记中异义一卷,唐道邃说,干淑集。摩诃止观辅行补注四卷,宋从义述。摩诃止观义例纂要六卷,宋从义撰。摩诃止观义例科一卷,宋从义排。摩诃止观义例随释六卷,宋处元述。摩诃止观辅行助览四卷,宋有严注。摩诃止观辅行读教记六卷,宋法照撰。摩诃止观义显一卷,宋遵式述。大乘止观释要二卷,宋遵式述。大乘止观法门宗圆记五卷,宋了然述。止观坐禅法要记一卷,宋陈瓘撰。摩诃止观贯义科二卷,受登说,灵耀补定。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 (书名)十卷,天台宗六祖荆溪湛然撰。为注释三大部中之摩诃止观者。普通略称为止观辅行,辅行或弘决。
【摩诃质帝萨埵】 (杂语)Mahācittasattva,译曰大心众生。天台戒疏一曰:“天竺梵音,摩诃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余字,译云大道心成众生,亦云开大士,亦大勇心,复云善美,随行为名。以其运心广普,因是立号。”
【摩诃至那】 (地名)Mahācina,印度人,呼汉地曰摩诃至那。摩诃译曰大,尊称也,至那或书真丹,震旦等,正为汉地之称。见“支那”条。
【谟贺】 (杂语)Moha,又作慕何。译曰痴。
【摩贺三漫多跋捺罗】 (菩萨)Mahā-samantabhadra,译曰大普贤。仁王护国经道场念诵仪轨曰:“摩贺此云大也,三漫多此云普也,跋捺罗此云贤也。”
【摩睺勒】 (异类)摩呼洛伽之古音。
【摩睺罗】 (杂语)Muhūrta,时分名。译曰须臾。见名义集二。又(异类)见“摩呼洛伽”条。
【摩睺罗伽】 (异类)一作摩护啰誐。见“摩呼洛伽”条。
【摩呼洛伽】 (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啰誐。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胎藏界第三院之一尊,释迦如来之眷属也。是为大日如来普门示现之一法门身,一类众生,因此法而遂得到于一切智地。大日经一曰:“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中略)夜叉干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莫呼罗伽,此云大腹,摩睺罗伽讹也。”慧琳音义十一曰:“摩休勒,古译质朴,亦名摩睺罗伽。亦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同一曰:“莫呼洛伽,梵语不妙,正云摩护啰誐。人形蛇首,亦名大蟒神也。”慧苑音义上曰:“摩睺此云大也,罗伽云胸腹行也。此于诸畜龙类所摄,旧云蟒神者相似翻名,非正对也。”种子通诸摩睺罗伽。总有三字:一伽。行动之义,去来之义,入阿字门,则为行不可得,来不可得。是大日如来不行之行,不来之来,以游化法界而度众生之意也。二啰。尘垢之义,入阿字门,则为烧除一切诸障,生如来实慧之意。三嚂。是相之义,上加圆点,是为大空,如来住于大空三昧,示现一切诸相之意也。以此中一字为其种子。真言为伽啰嚂伽啰嚂。阿阇梨不说其句义,是彼土呼摩睺啰伽之方言也,而所以重言之者,或断二障,或对于自利利他,自证加持等种种之二法门故也。见大日经疏十,同义释七。
【摩呼荼迦】 (饮食)饼子名。本行集经五十九曰:“有一人屏处食摩呼荼迦,隋言欢喜丸。”大日经疏七曰:“漫荼迦,是方薄饼也。”梵Mahoṭika Maṇḍaka。
【摩虎罗】 (天名)药师经所说十二神将之一。案应为摩呼洛伽。
【摩护啰誐】 (异类)见“摩呼洛伽”条。
【摩迦】 (植物)草名。玄应音义二十二曰:“摩迦,亦言摩鲁迦。旧经中作摩楼迦,此亦藤类,蔓生缠绕树至死者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摩娄伽子,此云游子藤也。”梵Maruka。
【摩迦罗】 (异类)见“摩竭”条。
【摩迦吒】 (杂语)Markaṭa,译曰狝猴。玄应音义一曰:“么迦吒此云狝猴也。”名义集二曰:“摩斯吒,或末迦吒,此云狝猴。”梵语杂名曰:“猴梵名,么迦罗。”
【摩夹罗】 (动物)见“摩由罗”条。
【摩犍提】 (人名)梵志名。智度论一曰:“摩犍提难佛之偈曰: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内外灭,云何当得道?佛答曰: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摩犍提问曰:若非见闻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观察,持哑法得道。佛答曰: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道。汝不见妄想,汝尔时自哑。”同三曰:“如摩犍提,弟子举其尸着床上。舁行城中多人处,唱言若眼见摩犍提之尸者,是人皆得清净道,何况礼拜供养者?多人信其言,诸比丘以白佛。佛说偈言:小人眼见求清净,如是无智无实道。诸结烦恼满心中,云何眼见得净道?若有眼见得清净,何用智慧功德宝?眼见求净无是事,智慧功德乃为净。”止观一曰:“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犍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梵Makandi。
【摩揭梨】 (杂语)Maskāri,外道名。见“末伽梨”条。
【摩竭】 (异类)又作摩伽罗,摩迦罗Makara,译曰鲸鱼,巨鳌。玄应音义一曰:“摩伽罗鱼,亦言摩竭鱼,正言摩迦罗鱼,此云鲸鱼,谓鱼之王也。”慧苑音义下曰:“摩竭鱼,此云大体也,谓此方巨鳌鱼也。”慧琳音义四十一曰:“摩竭海中大鱼,吞陷一切。”探玄记二十曰:“摩伽罗鱼者,此云极大之鱼,谓是巨鳌鱼也。”法苑珠林十曰:“如四分律说:摩竭大鱼,身长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极大者长七百由旬。故阿含经云: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
【摩竭宫】 (天名)十二宫之一。在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院南方。摩竭鱼之形也。
【摩竭提】 (地名)见“摩竭陀”条。
【摩竭陀】 (地名)Magadha,又作摩诃陀,摩竭提,摩伽陀。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为星名。或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仁王经吉藏疏一曰:“摩诃陀者,名持甘露处。”西域记七曰:“摩竭陀国,旧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讹也。”玄应音义一曰:“摩竭提,或云摩竭陀,亦言默偈陀,又作摩伽陀,皆梵音讹转也。正言摩揭陀,此译云善胜国,或云无恼害国。一说云:摩伽星名,此言不恶,主十二月。陀者处也,名为不恶处国,亦名星处国也。揭音渠谒反。”同二十一曰:“摩揭陀,旧云摩伽陀,或言摩竭陀,又作摩竭提,皆梵音转耳。摩伽此云露,陀此云处,名甘露处国。上古诸天与阿修罗钻海水甘露,安置此国,故以名焉。又摩竭陀,是人名。往昔有人,于此修功德得生天上,逐本为名,亦言善胜国,又名星处国也。”慧苑音义上曰:“摩竭提者,或云摩伽陀,或云摩揭陀,或云墨竭陀,此之多名由依八转声势呼名致异,然其意义大略不殊。或有释云:摩者不也,竭提至也,其国将谋兵勇,邻敌不侵至也。又有云:摩遍也,竭提聪慧也,言聪慧之人遍其国内也。又有云:摩大也,竭提体也,谓五印度中此国最大,统摄诸国,故名大体也。释云:摩无也,竭提害也,此国法不行刑戮,有其犯死罪者送置寒林耳。”法华玄赞二曰:“帝释,过去字憍尸迦,此云玺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无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彼国古名致甘露处,即劫初帝释与阿修罗战,以山为钻,钻乳海得甘露,致于此国,因以为名焉。”梵语杂名曰:“摩誐娜尾沙野。”
【摩竭掩室】 (故事)摩竭为摩竭提,或摩竭陀之略。国名。肇论曰:“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同新疏下曰:“摩竭国名,法华说,如来成佛三七日中而不说法。智度论七云:佛得道五十七日不说等,义言掩室也。”祖庭事苑一曰:“掩室,言世尊禅定普光法堂也。西域记云:昔如来于摩竭陀国初成正道,梵王建七宝堂,帝释建七宝座。佛坐其上,于七日中思惟是事。义同掩室也。”案诸佛要集经上,佛在摩竭陀国说法,以是时众生不肯听闻奉行,于因沙旧室(帝树译曰石室)坐夏九旬,不使一切人天入室,此间佛以神力变形诣东方普光国天王如来所,讲说诸佛之要集法。摩竭掩室殆指之乎。经曰:“佛告阿难:如来当入因沙旧室燕坐三月,诸天龙神,(中略)人与非人,若有来者解喻其意勿令入室。(中略)既有所闻不听不入不思奉行,以故诸佛善权方便而坐燕室,更化变形诣普光界天王佛所,讲说分别诸佛要集。”
【摩竭鱼】 (异类)见“摩伽”条。
【摩羯宝】 (物名)绿色之宝珠也。大疏五曰:“或如绿宝是绿摩羯宝。”智度论十曰:“摩罗伽陀,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也。”
【魔界】 (界名)又云魔道。恶魔之境界也。智度论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止观五曰:“首楞严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见“魔佛”条。
【魔戒】 (术语)比丘为求名闻利养而持戒,为魔戒。止观八曰:“久远劫来为魔所使,起于魔檀,为有报故。持于魔戒,邀利养故。”
【魔精进】 (术语)精进行之害正道者。止观八曰:“习魔精进,求名闻故。”
【魔境】 (术语)魔障之境界。智度论十二曰:“堕魔境界。”
【魔军】 (杂名)恶魔之军兵。佛成道时,第六天魔王率诸眷属来妨成道,佛以神力悉降伏之。又一切恶事妨佛道者为魔军。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佛坐道场,破魔军已。”大日经疏九曰:“犹如婆伽婆,树王下时庆,以慈心力故,破无量魔军。(中略)此中言魔军者,梵本正音博吃刍,是羽翼党援之义。今依古译会意言耳。”智度论五曰:“我以智慧箭,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军。”
【磨赖伽】 (杂语)Mhrga,译曰道。见大日经疏五。
【摩赖耶】 (地名)Malaya,国名。摩罗耶山所在之处。开元录九曰:“摩赖耶国,此云光明国,其国近观音宫殿补陀落山。”
【摩离】 (地名)国名。见“摩罗提”条。梵Malaya。
【摩梨】 (地名)山名。出栴檀之处。
【摩梨尼】 (人名)Malini,王女名。译曰小鬘。见本行集经三十六。
【摩离他罗】 (异类)Mālādhara,夜叉名。译曰持华鬘。见孔雀王咒经上。
【摩梨支】 (天名)见“摩利支”条。
【摩黎】 (地名)又作摩梨。摩罗耶之讹略。山名。见“摩赖耶”条。
【摩利】 (人名)Mallikā,又作末利。波斯匿王夫人之名。译曰鬘。见“末利夫人”条。又供物名。略出经四曰:“又以涂香烧香种种妙华灯鬘末利等而作供养。”注曰:“末利者,以诸饮食果子等和水,置瓶盆中。是以施鬼神也。”末利者,上出鬘字之重出,可为华鬘。
【摩利伽罗】 (人名)王名。译曰庄严。见华严疏钞六十三。梵Mālikāra。
【摩利伽罗耶】 (地名)山名。见“摩罗耶”条。
【摩利迦】 (植物)花名。译曰次第花。见慧琳音义二十六。梵Mallikā。又(人名)夫人名。旧曰末利夫人,新曰摩利迦夫人。见“末利夫人”条。
【摩利室罗】 (人名)Mālyaśri,译曰胜鬘。舍卫城主波斯匿王之女。见“胜鬘夫人”条。
【摩利支】 (天名)Marici,又曰摩梨支,摩利支天,摩利支菩萨,摩利支提婆。译曰阳焰。以其形相不可见不可取,故名。又曰华鬘。以天女之形相名之,常在日前行,有自在通力之天神也,若念之,则离一切之灾厄,特为武土之守护神,密家所传。此天之印咒,以隐形法为其至极。本行集经三十一曰:“摩梨支,隋云阳焰。”不空译之摩利支天经曰:“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害,无人欺诳,无人能缚,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罚,不畏怨家,能得其便。”天息灾译之大摩利支菩萨经一曰:“摩利支菩萨陀罗尼,能令有情在道路中隐身,非道路中隐身,众身中隐身,王难时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不令得便。”
【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摩利支提婆】 (天名)Marici-deva,即摩利支天也。提婆译言天。
【摩利支提婆华鬘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华鬘盖为摩利支之译语。
【摩利支提婆经】 (经名)摩利支提婆华鬘经之略名。
【摩利支天】 (天名)见“摩利支”条。
【摩利支天经】 (经名)不空译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之略名。又指陀罗尼集经第十所摄阿地瞿多译之摩利支天经。
【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 (经名)一卷,失译。
【摩利支天一印法】 (经名)一卷,失译。
【摩楼】 (植物)树名。译曰坚。翻梵语九曰:“摩楼树,译曰坚也,出曜经第三。”梵Maru。
【摩娄伽】 (杂名)见“摩鲁迦”条。
【摩楼迦】 (杂名)见“摩鲁迦”条。
【嚩噜拏】 (天名)Varuṇa,水天之梵名。司西方。大日经疏五曰:“南方焰摩罗,西方嚩噜拏。”
【嚩卢枳谛】 (杂语)Avalokita,译曰所观。即指所观之理体。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嚩卢枳谛者此云所观,即一切佛所观实相也。”
【摩鲁迦】 (杂名)又作摩楼迦,摩娄伽。见“摩迦”条。
【摩罗】 (动物)Māra,译曰鳄鱼。名义集二曰:“摩罗,善见云鳄鱼。”恐为失收摩罗(Śiśumāra)之略。
【魔罗】 (术语)Māra,又作么罗。略云魔。
【魔罗道】 (术语)略称魔道。
【磨罗伽多】 (物名)见“摩罗伽陀”条。
【摩罗伽陀】 (物名)译曰绿色宝。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末罗羯多,亦言磨罗伽多,绿色宝也。大论云:出金翅鸟口边,能避诸毒也。”智度论曰:“摩罗伽陀。”梵Mārakata。
【摩罗呵罗】 (异类)Mālākhāda,夜叉名。译曰食鬘。见孔雀王咒经上。
【摩罗毗阇那】 (异类)Mālāvijaya,夜叉名。译曰鬘胜。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十八。
【摩罗祁梨】 (地名)Mālāgiri,译曰鬘山。见本行集经三十一。
【摩罗提】 (地名)Malaya-deśa,又曰摩离。国名。慧苑音义下曰:“摩罗提国,具云摩罗耶提数,此云鬘地。或曰:摩罗耶山名也,提数中也,言此国中央有摩罗耶山,故因名也。”探玄记二十曰:“摩离者,具云摩罗底数也。摩罗此云鬘,底数此云中,谓鬘中国也。此近摩罗耶山,故名相同也。”
【摩罗延】 (地名)Malaya,山名。见“摩罗耶”条。
【摩罗耶】 (地名)Malaya,又作魔罗耶,摩罗延,摩梨。山名。出旃檀香之处。慧苑音义下曰:“摩罗耶山,具云摩利伽罗耶。其山在南天竺境摩利伽罗耶国南界,而因国以立山名。其山中多出白旃檀木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摩罗耶山,亦云摩罗延。摩罗此云垢也,耶云除也。山在南天竺境,因国为名。其山出白旃檀香,入者香洁,故云除垢也。”智度论二曰:“如旃檀香出摩梨山,除摩梨山无出旃檀。”
【魔罗耶】 (地名)见“摩罗耶”条。
【磨灭】 (杂语)物碾磨,则终消灭,谓有为法渐衰损,终消灭也。宝积经九十六曰:“须弥河海尽燋枯,毕竟磨灭归虚空。”无量寿经下曰:“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大乘义章九曰:“一切有为,无常磨灭。”中阿含经四十三曰:“欲者苦无常磨灭法。”
【魔民】 (杂语)魔界之民众也。
【摩摩帝】 (职位)(Vihāra-svāmin)译曰寺主,知事。寺中之知事也。行事钞中一曰:“寺主摩摩帝。”同资持记中一之四曰:“摩摩帝,是梵语,即知事人。”行宗记二上曰:“摩摩帝即经营人。”梵Mamati。
【磨磨迦罗】 (术语)Mamakāra,译曰我所。我所有也。见智度论四十八。
【摩摩诘】 (人名)见“维摩”条。
【摩莫枳】 (菩萨)见“么么鸡”条。
【摩拏产捺啰】 (杂语)Mānuṣendra,译曰仁王。仁王经良贲疏一曰:“梵云摩拏,此翻为仁。梵云产捺罗,此翻为王。”
【摩拏赦】 (杂语)见“摩奴阇”条。【摩拏赦】(杂语)Manuṣya,与摩奴沙同。
【摩那[卑*也]】 (术语)见“摩那埵”条。
【摩纳】 (术语)Mānavaka,又作摩纳婆,摩婆婆迦,摩纳婆嚩迦,那罗摩那。译曰:儒童,年少,人,长者。玄应音义一曰:“摩纳,或云摩纳婆,或云摩那婆,或云那罗摩那,或皆是梵音讹转也。此译云年少净行,或云人。”同二十一曰:“摩纳婆,又言摩纳缚迦,此云儒童,旧言摩那婆,或作那罗摩那,又作摩纳,翻为年少净行。五分律名那罗摩纳,译为人,皆一也。”慧苑音义上曰:“摩纳婆,正曰摩那婆,此曰年少者,或谓儒童也。”唯识述记一末曰:“摩纳婆迦,此云儒童。”华严疏钞十九下曰:“摩纳婆,此云儒童。此名依一声中但呼一人,若呼多人多声中呼应云摩纳婆嚩迦。”或言翻为儒童或年少者非也,一类之外道执人身中有胜妙之我体,其义谓为摩纳婆。摩纳婆者胜我之义也。大日经疏二曰:“经云摩纳婆者,是毗纽天外道部类,正翻应言胜我。言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也,彼常于心中观我可一寸许。智度亦云:有计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中略)唐三藏翻为儒童非也,儒童梵云摩拏婆,此中云纳,义别。误耳(此二名是菩提阇梨解)。”大日经疏十六曰:“末那仙生者,言从彼生也,亦是一类外道等见也。”
【磨衲】 (衣服)袈裟名。六祖坛经曰:“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标注曰:“或云:高丽国产,世所珍奇,未见其所由,可重考矣。”东坡全集磨衲赞序曰:“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游京师,天子闻其名,以高丽所贡磨衲赐之。”鸡林志曰:“高丽国衣摩衲者为禅法师,衲甚精好。”书林扬觯曰:“磨衲二字,见梵经。元应一切经音义云:年少净行,上字从手,下字从糸。魏书卢景让传,有邢摩纳。今困学纪闻,从衣从石,误也。然东坡有磨衲赞,即指衲衣。”
【摩那埵】 (术语)巴Mānatta,又作摩那垛,摩那[卑*也],译曰悦意。比丘犯僧残罪,行忏悔,得依忏悔洗除罪,自喜使众僧悦也。又为僧中治罚之名。行事钞中一曰:“摩那埵者翻为悦众意,随顺众教咸生欢喜。”慧琳音义十六曰:“摩那[卑*也],此云遍净。”同六十三曰:“古云摩那垛,僧中责罚之名也,此云治罚。”
【摩那垛】 (术语)见“摩那埵”条。
【摩纳缚】 (术语)见“摩纳”条。
【摩纳缚迦】 (术语)同“摩纳”条。
【摩那婆】 (术语)见作摩拏婆。见摩纳条。
【摩纳婆嚩迦】 (术语)见“摩纳”条。
【摩纳婆外道】 (杂语)见“外道”条附录。
【摩那屎罗】 (物名)又作摩那叱罗。译曰雄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曰:“摩那屎罗者,雄黄是也。”陀罗尼集经五曰:“摩那叱罗,唐名云雄黄也。”梵Manaḥśilā。
【摩那斯】 (异类)Manasvati,又曰摩那苏婆帝。龙王名。译言大身,慈心,高意等。法华光宅疏一曰:“摩那斯,译云大身,则绕须弥七匝也。”法华文句二曰:“摩那斯,此云大身,或大意大力等。修罗排海,淹喜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同玄赞二曰:“摩那斯,此云慈心。”探玄记二曰:“摩那苏婆帝龙王,亦名摩那斯,此云慈心,亦云得意。正云摩那云意,斯云高,谓有威德,意高余龙。”
【摩那苏婆帝】 (异类)Manasvati,龙王名。见“摩那斯”条。
【摩纳仙】 (本生)译为儒童。释迦如来在因位时,于第二阿僧祇劫终,遭燃灯佛出世,献五茎莲于佛,以发布泥,使佛蹈之,因受未来成佛之记别,其时名曰摩纳。心地观经一曰:“昔为摩纳仙人时,布发供养燃灯佛,以是精进因缘故,八劫超于生死海。”
【摩男】 (人名)见“摩诃男”条。
【摩男俱利】 (人名)见“五比丘”条。
【摩尼】 (物名)Maṇi,又作末尼。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玄应音义一曰:“摩尼,珠之总名也。”同二十三曰:“末尼,亦云摩尼,此云宝珠,谓珠之总名也。”慧苑音义上曰:“摩尼,正云末尼。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谓离也,谓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又云:末尼此曰增长,谓有此宝处,必增其威德,旧翻为如意随意等。逐义译也。”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梵云摩尼,此翻为宝,顺旧译也,新云末尼,具足当云震跢摩尼,此云思惟宝。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圆觉大钞一下曰:“摩尼,此云如意。”涅槃经九曰:“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见如意珠条。
【嚩泥】 (杂语)见“婆那”条。
【摩尼阿修罗王】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南方之一尊。赤色,忿怒形,着甲胄,右执大刀,左拳安腰,坐于筵。
【摩尼跋陀】 (天名)Maṇibhadra,又作摩尼跋陀罗。夜叉八大将之一。译曰宝贤,满贤。大日经疏五曰:“夜叉八大将,一名摩尼跋陀罗,译曰宝贤。”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摩尼跋陀,摩尼,此云满,或云如意。跋陀,此云贤。”同三十五曰:“摩尼跋捺罗,药叉将名,唐云满贤。”
【摩尼跋陀罗】 (人名)又作摩尼跋捺罗。见“摩尼跋陀”条。
【摩尼犍大龙王】 (异类)摩尼正言末尼。即如意珠也。此云离垢。谓龙王脑中有此珠,若人得之,毒不能害,火不能烧。犍大正言犍达,此云香。梵语那伽,此云龙王也。
【摩尼轮】 (术语)六轮之一。见“六轮”条。
【摩尼轮王】 (杂语)见“六轮”条。
【摩尼罗亶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兰译。陀罗尼杂集第八卷之别出。说除灾厄之法。摩尼罗亶之义未详。
【摩尼遮罗】 (杂语)Maṇicara,又作摩尼折罗。夜叉名。孔雀王咒经上曰:“摩尼遮罗,梁言珠行。”大孔雀经曰:“摩尼折罗,此云宝行。”
【摩尼折罗】 (术语)见“摩尼遮罗”条。
【魔逆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光天子,与文殊师利问答魔事。魔来乱法,文殊五缚魔。
【磨牛】 (譬喻)挽臼石之牛也,彼磨牛只劳身形,以喻比丘之徒,身虽行道,而心无行道者。四十二章经曰:“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礼拜,未具真修。祖立客舂之愆,佛有磨牛之诮。”
【摩奴跋沙柁】 (杂语)Manuṣyahan,译曰人杀。杀人也。见饰宗记四末。
【摩奴阇】 (杂语)Mānusa,又作Manuṣya,末奴沙,摩[少/(兔-、)]沙,摩[少/(兔-、)]赊,摩奴沙,摩努娑摩[少/(兔-、)]奢,摩奴晒,摩努史也。略曰摩[少/(兔-、)]。又曰摩拏赦,摩[少/(兔-、)]舍喃。译曰人,意。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末奴沙亦云摩[少/(兔-、)]沙,此云人。”法华文句四曰:“人者,胡言摩[少/(兔-、)]奢,此云意。”慧琳音义二十五曰:“摩奴沙,此云人,即人之总名也,或云摩奴娑。”梵语杂名曰:“人摩拏史也,娜罗。”又以名外道之邪计。女人眷属论师之说,大自在天作八女人。第六名摩[少/(兔-、)],摩[少/(兔-、)]生人。外道小乘涅槃论曰:“摩醯首罗作八女人,(中略)六名摩[少/(兔-、)],摩[少/(兔-、)]生人。”大日经疏二曰:“经云摩奴阇者,智度翻为人,即是人执也。具译当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类,计人即从人生,故以为名。唐三藏云意生非也。末那是意,今云末奴。声转义别,误耳。”大日经疏十六曰:“满奴所生者,是一类外道见。满奴是我,言一切似我而生也。”
【摩奴阇外道】 (术语)见“外道”条附录。
【摩奴末耶】 (杂语)见摩[少/(兔-、)]摩条。
【摩奴沙】 (杂语)见摩奴阇项。
【摩奴沙心】 (杂名)指人之心,即肝脏。
【摩奴晒】 (杂语)见摩奴阇项。
【摩努婆】 (杂语)见“摩奴阇”条。
【摩努沙噜地啰】 (修法)Manuṣyarudhira,摩努沙为人,噜地啰为血。大威德明王之法,以人血和于白芥子及毒药而火烧之也。见圣阎曼德迦念诵法。
【摩努史也】 (杂语)见“摩奴阇”条。
【魔女】 (异类)魔界之女人也。楞严经六曰:“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摩婆罗】 (异类)鬼神名。译曰除曲心。见光明文句七。梵Mavara。
【摩婆婆迦】 (术语)见“摩纳”条。
【摩蚔】 (饮食)见“摩祇”条。
【摩祇】 (饮食)又作莫耆,摩蚔,摩醯,摩蛇。药名。放光般若经九曰:“譬如拘翼有药名摩祇,有蛇蚖饥行,求索虫欲食之。虫遥见蛇蚖,走趣药所,蛇欲得往,以药气故不能得前。何以故?以药威德故使蛇中道还。”智度论五十六曰:“譬如憍尸迦,有药名摩祇。有蛇饥行索食,见虫欲啖。虫趣药所,药气力故蛇不得前,即便还去。”玄应音义三曰:“摩祇,长安品作摩蛇,小品经作摩醯,皆梵言也。明度经作神丹,此言也。”慧琳音义五曰:“莫耆梵语也,能除众毒,神药名也。其药功力,经中自说。”可洪音义二曰:“摩蚳,巨支反,药名也。自前诸部作摩祇,小品经作摩醯。”梵Mahilā。
【摩佉】 (杂语)见摩袪条。
【摩祛】 (杂语)又作摩佉Māgha,十一月之称。见“摩伽陀”条。
【摩佉么洗】 (杂语)Māgha-māsa,译曰十一月,摩佉,星名。么洗,月之义。
【魔忍】 (术语)魔道之忍行也。如为他畏而修忍辱。止观八曰:“久远劫来为魔所使,(中略)行于魔忍,为畏他故。”
【嚩驲啰阿避庚】 (经名)大日经疏八注曰:“嚩驲罗阿避庚经,译云金刚起经也。”梵Vajra-abhyudaya。
【嚩驲罗】 (物名)见“缚曰罗”条。
【磨洒】 (物名)Māṣa,又作摩沙。金宝名,比丘盗五磨洒,则当波罗夷。慧琳音义六十曰:“是西方市金宝之名也,其金一丸如梧桐子许大,名一磨洒。以东西两国通货价直约之,可直此方铜钱八十。其五磨洒计当四百。彼国土法,偷盗财物,计当五磨洒者,罪当永弃送于山林,任其生死。若盗一二三四磨洒,量罪别科,不至于弃。佛制戒一准王法,比丘所盗之物,价直五磨洒者,即名犯重,摈弃出家不共住也。古人译经错会,将一磨洒同于一钱,错之甚矣!佛言:我之教法,随方国土为制。若准此国王法,上从五帝三王,下及大唐王制,未闻盗五钱即合至死。(中略)盗五匹已上方至流别,贯百之间有杖,不至流贬。而言五钱犯重者伤其太急,难为护持。不觉破此戒者其数多矣!有部律文云:四百犯重者,由故严峻,于此国土制以校量宽猛,正得其中,合佛本制也。”百一羯磨一曰:“何况五磨洒,若过五磨洒。”注曰:“西方检问诸部律,皆同此名,断其重罪,不云五钱。此是贝齿计八十个名一磨洒,大数总有四百贝齿,一时离处方是犯盗,元不据钱。若译为五钱者,全乖本文。故存梵语。”
【摩沙】 (物名)见“磨洒”条。
【摩沙豆粥】 (饮食)八种粥之一。见“粥”条附录。
【摩蛇】 (饮食)药名。见“摩祇”条。
【嚩舍】 (杂语)四种坛法之一。敬爱法之梵名。见“皤施迦罗拏”条。
【魔事】 (术语)恶魔之所作。为佛道障碍之事柄。法华经授记品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楞严经六曰:“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止观四曰:“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
【魔事境】 (术语)见“十境”条。
【磨司】 (杂名)见“磨院”条。
【摩斯吒】 (杂语)Markaṭa,译曰猴。见么迦吒条。斯恐为期字。
【摩娑】 (杂语)Māṁsa,又作莽娑。译曰肉。希麟音义五曰:“莽娑梵语也,此云是未坏人肉也。”梵语杂名曰:“肉么娑。”
【摩娑罗伽隶】 (杂语)Musāragalva,见“牟娑罗”条。
【魔檀】 (术语)布施行之害正道者。魔人之布施行也。心有烦恼,为忧恼之布施,如为求三有之果报而为布施。智度论十二曰:“檀有二种:一者魔檀,二者佛檀。若为结使贼所夺,忧恼怖畏,是为魔檀。若有清净布施,无结使贼,无所怖畏,得至佛道,是为佛檀。”止观八曰:“久远劫来为魔所使,起于魔檀,为有报故。”
【摩腾】 (人名)比丘名。见“迦叶摩腾”条。
【摩提】 (杂语)见“末底”条。
【魔天】 (天名)恶魔之天神也。居于欲界之顶上,称为他化自在天者是也。
【摩偷罗】 (地名)Mathurā,又作摩度,摩突罗,秣菟罗。国名,译曰孔雀、密善。慧苑音义下曰:“摩度罗城,或云摩偷罗,亦云摩突罗,此云孔雀城,或云密善,皆吉事者也。”探玄记十五曰:“摩偷罗者,正云秣菟罗,此云孔雀,或云蜜。并是古世因事为名。是中印度,此国中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师利塔,于王城东五六里有山寺,是乌波鞠多所造寺。北岩间有石室,是鞠多度人安筹所也。(中略)具在西域记第四说。”
【磨头】 (职位)禅林之语。掌米麦等之碾磨者。
【摩头】 (植物)Madhuka,果名。译曰美果。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末度迦果,旧云摩头,此云美果也。”俱舍光记十八曰:“末度迦是果名,其形如枣,树似皂赖树。”
【摩头鸠罗】 (地名)Madhukula,山名。译曰蜜种。翻梵语九曰:“摩头鸠罗山,译曰摩头者蜜,鸠罗者种姓也。”见四分律十一。
【摩头罗瑟质】 (人名)儿名。译曰蜜胜。贤愚经十二曰:“摩头罗瑟质,晋言蜜胜。”其初生之日,蜜为瑞应,故名。
【摩突罗】 (地名)Mathurā,又作秣[少/(兔-、)]罗。城名。译曰密善。见“摩偷罗”条。
【摩陀罗】 (人名)小乘外道二十论师之一。执那罗延天为万物之生本者。见“外道”条。又(物名)宝名。义楚六帖十九曰:“般若论云:摩陀罗宝,此宝金翅鸟中出,彩色辟一切邪媚。”
【摩陀那】 (植物)见“末达那”条。
【魔王】 (天名)天魔中之王也。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彼常率眷属向人界为佛道之障碍,其名谓之波旬。但从大乘之法门言之,则深位之菩萨,以大方便力现为魔王,教化众生也。楞严经六曰:“若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维摩经不思议品曰:“维摩诘告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众生。”
【魔网】 (术语)天魔网人之种种邪业也。无量寿经上曰:“坏裂魔网,解诸缠缚。”智度论八曰:“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摩醯】 (杂语)Mahā,又作莫醯。译曰大。大品般若经义疏一曰:“摩诃或云摩醯,或云优婆,此言大。”又摩醯首罗(Maheśvara)之略。译曰大自在天。性灵集六曰:“桓因所以凭念,摩醯归之接足。”又药名。与摩祇同。见“摩祇”条。
【摩醯逻矩罗】 (人名)译曰大族。王名。见西域记四。
【摩醯沙达多】 (人名)Maheśadatta,六群比丘之一。见“六群比丘”条。
【摩醯奢娑迦】 (流派)Mahiśāsakaḥ,小乘十八部中,化地部也。参照“弥沙塞”条。
【摩醯湿伐罗】 (天名)见“莫醯伊湿伐罗”条。
【摩醯首罗】 (天名)又作摩醯守罗。见“莫醯伊湿伐罗”条。
【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艺天女念诵法】 (修法)别名摩醯首罗顶生天女法。一卷,摩醯首罗天顶上生一伎艺天女,天女说陀罗尼,满一切之祈愿。并说念诵之仪轨。
【摩醯首罗顶生天女法】 (修法)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神通化生伎艺天女念诵法之异名。
【摩醯首罗论师】 (流派)二十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摩醯首罗说法阿尾奢法】 (修法)速疾立验摩醯首罗天说法阿尾奢法之略名。
【摩醯因陀罗】 (人名)Mahendra,译曰大帝。阿输迦王之弟。有罪,王欲刑之,乃请王宽七日,使进王之珍羞,每一日使守者唱曰:已过一日,余有六日。乃至至第七日,遂证圣果。后至锡兰始传正法。西域记八曰:“无忧王有同母弟,名摩醯因陀罗,唐言大帝。”同十一曰:“僧伽罗国,先时唯宗淫祠。佛去世后第一百年,无忧王弟摩醯因陀罗,舍离欲爱,志求圣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脱。足步虚空,来游此国。弘宣正法,流布遗教。”以上西域记摩醯因陀罗之记事,乃阿育王弟帝须之事迹,与王子摩呬陀之事迹混同为一者,误也。盖得罪于王而出家悟圣者为帝须。若夫至锡兰之布教者,第三结集后各地有传道师派遣之事,王子摩呬陀,将法来此岛。史迹昭然。无挟疑之余地也。
【魔系】 (术语)恶魔之系缚也。杂阿含经六曰:“为魔所缚,不脱魔系。”
【摩呬】 (术语)译曰等引,心引起平等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呬,虚利切,此云等引,谓胜定地,离沈掉等,平等能引也。或引平等,谓引诸功德,或平等所引,谓定前加行故名能引也。”
【摩咥哩制吒】 (人名)Mātṛceṭa,比丘名。译曰母儿。寄归传四曰:“如尊者摩咥哩制吒者,乃西方宏才硕德,秀冠群英之人也。传云昔佛在时,佛因亲领徒众人间游行,时有莺鸟。见佛相好俨若金山,乃于林内发和雅音,如似赞咏。佛乃顾诸弟子曰:此鸟见我欢喜,不觉哀鸣,缘斯福故。我没世后,获得人身,名摩咥哩制吒,广为称叹赞我实德也。”同注曰:“摩咥哩是母,制吒是儿也。”
【摩呬陀】 (人名)Mahendra,阿育王之子也,出家证圣果,传法于锡兰。善见律二曰:“摩呬陀,是阿育王儿也,持律藏至师子国。”应音义十六曰:“摩呬陀,式忍反,是阿育王子也。”若依西域记,则于锡兰传法者为阿育王之弟摩醯因陀罗。
【魔乡】 (术语)魔障之乡里。谓娑婆世界也。观经定善义曰:“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涅槃城。”
【摩休勒】 (杂语)Mahoraga,新称摩睺罗伽也。
【魔旬】 (异类)Māra pāpīyas(N.sg.m.pāpiyān),魔波旬之略。
【摩耶夫人】 (人名)见“摩诃摩耶”条。
【摩耶夫人五梦】 (传说)摩诃摩耶经下说:“佛母摩诃摩耶,在忉利天见五大梦:一须弥山崩,四海水竭。二诸罗刹手执利刀,竞排一切众生眼,时吹黑风,诸罗刹皆悉驰归雪山。三欲色界诸天悉失宝冠,自绝璎珞,不安本座,身无光明,犹如聚墨。四如意珠王在高幢上,恒雨珍宝,周给一切,有四毒龙,口中吐火,吹倒彼幢,吸如意珠,使猛疾恶风吹没深渊。五有五师子自空来下,啮摩诃摩耶乳,入于左胁,身心疼痛,如被刀剑。”是表佛之入灭也。
【摩耶经】 (经名)摩诃摩耶经之略名。
【摩耶尼】 (经名)译曰法相。百论疏上之中曰:“摩耶尼,此云法相,法相有五。”梵Māyini。
【摩夷】 (术语)Mātṛka,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大乘义章一曰:“言摩夷者,此名行母。辨诠行法,能生行故,名为行母。”玄应音义一曰:“摩夷正言摩怛理迦,此云本母。理为教本,故以名焉。”
【摩由罗】 (动物)Mayūra,又作摩裕罗,摩庾啰。译曰孔雀。大威德陀罗尼经曰:“摩由罗,此云孔雀。”慧琳音义八十二曰:“摩裕罗,唐云孔雀。”梵语杂名曰:“么庾啰。”
【摩愉】 (杂语)西域记三曰:“摩愉,唐言豆。”梵语杂名曰:“么史。”
【摩庾啰】 (动物)见“摩由罗”条。
【魔缘】 (术语)魔为欲界之第六天主,常妨害人之善事者。魔王惑乱人而作种种之妨害,谓之魔缘。
【魔怨】 (术语)恶魔者佛之怨敌,故云魔怨。维摩经佛国品曰:“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新译仁王经上曰:“摧伏魔怨,双照二谛。”止观辅行二曰:“魔为佛怨,故云魔怨。”
【磨院】 (杂名)禅林之语。又曰磨下,磨司。舂米磨面之所也。
【嚩曰罗】 (物名)见“缚曰罗”条。
【摩旃陀】 (人名)Mahācandra,大臣名。译曰大月。见贤愚经五。
【魔障】 (术语)恶魔之障碍也。又梵语曰魔罗Māra,译曰障,梵汉双举而云魔障。止观辅行五曰:“曾闻有人,自谓成佛,待天不晓,谓为魔障。”大经净影疏上曰:“远障真德,故名为魔。”胜义谛品经说十种之魔障。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四十五种之魔障。
【摩侄梨迦】 (术语)见“摩怛理迦”条。
【摩窒里迦】 (杂语)Mātṛkā,又作摩低梨迦,译曰本母。论藏之别名。希麟音义九曰:“摩窒里迦,窒丁结反,或云摩怛里迦,或云摩德勒迦,皆梵语轻重也。此云本母,即论藏。”见摩怛里迦条。
【磨砖】 (故事)磨砖欲成镜也。以示终不能成之意。传灯录曰: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南岳让禅师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之。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能成镜耶?师曰:坐禅岂得作佛耶?
【魔子】 (杂语)魔所生之子也。又子者指物之称,直谓魔为子也。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曰:“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碧岩四则评唱曰:“他南方魔子,便说即心是佛。”
【懡[怡-台+罗]】 (杂语)愧也。碧岩第一则着语曰:“不免一场觺懡[怡-台+罗]。”同种电钞曰:“一场惭羞。”梵Mūra(Mūḍha)。
【抹香】 (物名)捣沈檀为粉抹,用以撒布于塔像者。法华经提婆品曰:“悉以杂华抹香,供养七宝妙塔。”智度论曰:“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抹香及华应散。”
【末阐提】 (人名)Madhyantika,比丘名。见末由底迦条。
【末达那】 (植物)Madana,或作摩陀那,摩达那。又作摩陀罗。果名。译曰醉果。玄应音义三曰:“末达那果,此译云醉果。”同二十三曰:“末达那,或云摩陀那,又言摩陀罗,此云醉果。甚堪服食,能令人醉故以名焉。”慧琳音义十八曰:“摩达那果,西国果名也。此国无,其果大如槟榔,食之令人醉闷。亦名醉人果,堪入药用也。”
【末代】 (术语)与末世同。法华玄义四曰:“末代凡夫,见思病重。”行事钞中三之四曰:“释迦一化并无,末代往生见在。”往生要集上本曰:“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也。”
【末底】 (杂语)Mati,又曰摩提。译曰慧。唯识论六曰:“末底般若为异。”同述记六末曰:“末底是慧异名,与般若无别体。”
【末弟】 (杂语)本师之对。汲一宗一派之法流而汲其末流之子弟也。
【末睇提舍】 (杂语)Madhyadeśa,译曰中国。寄归传三曰:“或云末睇,是中;提舍是国,百亿之中心,斯其事也。”
【末度迦】 (植物)Madhuka,果名。见“摩头”条。
【末多利】 (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开宗记一本曰:“末多利部,此云北山部。”
【末法】 (术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去佛世长远而教法转微未之时期也。法华嘉祥疏五曰:“转复微末,谓末法时。”三时有四说。一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多取此说。见“三时”条。
【末伽】 (术语)Mārga,译为道。因中之道,四谛中之道谛是也。若果中之道,则名为菩提。大乘义章十八曰:“道者,外国名曰末伽,此翻名道。菩提胡语,此亦名道。(中略)因中之道名为末伽,果中之道说为菩提。”
【莫伽】 (杂名)Maghā,星名。宝胜陀罗尼经四曰:“莫伽(唐言七星)星生者,若肩若背而有小疣,是善丈夫,能如法行而多财货。”
【末伽梨】 (人名)末伽梨拘赊梨之略。外道名。楞严经二曰:“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见“末伽梨拘赊梨”条。
【末伽梨拘赊梨】 (人名)又曰末伽梨俱舍梨Maskārī Gośāliputra(巴Makkhali Gosāla,又Makkhali Gosālapurtta),具曰末伽梨拘赊梨子。子之一字汉语也。六师外道之一。末伽梨为其人名,拘赊梨为其人母名,子谓拘赊梨之子也。如言舍利子。注维摩经三:“什曰:末伽梨字也,拘赊梨是其母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末伽梨是姓也,拘舍梨是母名也。此计苦乐不由因,是自然外道也。”希麟音义九曰:“末揭梨子,旧云末伽梨,具足云末揭梨拘舍梨子。末揭梨是姓,拘舍梨是母名也。”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末塞羯利瞿黎子。”
【末伽始罗】 (术语)Mārgaśirṣa,第九月之名。西域记二曰:“秋三月,谓頞湿缚庚阇月,迦逻底迦月,末伽始罗月,此当从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饰宗记六末曰:“末伽始罗九月也。”梵语杂名曰:“九月摩啰誐始罗。”
【莫诃】 (杂语)Mahā,与摩诃同。见“摩诃”条。
【莫诃歌罗】 (天名)见“摩诃迦罗”条。
【莫诃罗】 (杂语)见“摩诃罗”条。
【莫诃洛迦】 (杂语)即莫喝洛迦。见“摩诃罗”条。
【莫喝洛迦】 (杂语)又曰莫诃洛迦。见“摩诃罗”条。
【莫诃僧祇尼迦耶】 (流派)Mahāsaṁghika-nikāya,译曰大众部。寄归传一曰:“阿离野莫诃僧祇尼迦耶,周云圣大众部。”
【莫诃衍碛】 (地名)蒙古之大砂漠也。慈恩传一曰:“莫诃衍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莫诃夜那钵地已波】 (人名)Mahāyāna-pradipa,比丘名,译曰大乘灯。见求法高僧传上。
【末后句】 (杂语)乐普元安禅师之语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传灯十六安禅师章)。浮山圆鉴禅师之语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会元十二有师传不载此语,碧岩第九则评唱举此说)。到大悟彻底之极处,吐至极之语,谓之末后之句。此处锁断凡圣,不容通过,故曰牢关。碧岩种电钞一坤曰:“到彻悟极处吐至极语,更无语句过之者,谓末后一句。于至极一句不通凡圣,故云牢关也,便坚牢关锁也。”无尽灯论上曰:“玆有向上出身一路,是谓之祖师不传一着,是故槃山曰: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弄形,如猿捉影。或又是谓之末后句。浮山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
【末后一句】 (术语)临终最末之一句。即示悟最要之一句也。证道歌曰:“一句了然超百亿。”禅林句集干曰:“一句定乾坤,一剑平天下。”
【莫呼洛伽】 (异类)大蟒神也。见“摩呼洛伽”条。
【莫呼洛伽摩】 (异类)见莫呼洛伽项。
【末化】 (术语)梵网经所说之佛身,对于台上卢舍那佛之本身,而叶上之释迦如来为末化。言是枝末之化主也。一心戒文曰:“千华百千亿卢舍那为本身,十重四十八轻释迦文为末化。”
【末迦吒贺逻驮】 (地名)Markaṭahrada,译云猴狝池。玄应音义十四曰:“梵言末迦吒,此云猴,贺逻驮,此云池。在毗舍离庵罗园侧,昔狝猴为佛共集穿池,今言江者译人义立耳。”
【末犍拏】 (人名)仙人名。无译。大日经疏十六曰:“末建拏,坐禅,蚁作封遍身,恐损蚁,复入定者是也。”
【末教】 (术语)二教之一。枝末之教。三乘教也。本教之对。
【末梨】 (异类)Balin,阿修罗王之名。译曰有力。
【末利】 (植物)Māllikā,花名。末利又名摩利,末罗。译言鬘,因其花可以造鬘,故名。胜鬘宾窟上本曰:“末利,亦云摩利,此是华名。有江南寺安法师,多所博识。云:此华色白而形小,此间无物以翻之,犹存末利之称。”慧苑音义上曰:“末利者,花名也。其花黄金色,然非末利之言即翻为黄色。”
【末利夫人】 (人名)Mālika,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夫人也,为自末利华园将来者,故号曰末利夫人。四分律十八曰:“舍卫城波罗门耶若多有一婢,名黄头,常守末利园(高丽本作末利园明本作末罗园)。一日值如来入城乞食,黄头见佛相好,生信心,以食奉施佛,自为要誓,愿脱婢使而为王之夫人。后值王出游猎,时天暑,遥见其园驰就之。黄头见王,迎接引至凉处,敷衣使坐,供奉巧称王心。王知其聪明,请彼耶若多,聘为夫人,以自末利园中将来,号为末利夫人。”又曰摩利迦。译为鬘者。以彼在花园。为主常作花鬘,故名鬘者。又名胜鬘。毗奈耶杂事七曰:“佛在劫比罗城多根树园时,释子大名有一婢,名明月。彼常在花园摘花结作胜鬘,上于大名,因号此女为胜鬘(与胜鬘经所说之夫人同名,但彼为夫人之女),后以奉献食于佛之功德,为憍萨罗国胜光王(即波斯匿王)夫人,生恶生太子。”唯识述记八末曰:“摩利迦名鬘者,即末利夫人也。此夫人之女名摩利室罗,即胜鬘也。”智度论则言:以供养须菩提比丘之故。论三十三曰:“如末利夫人,供养须菩提故,得今世果报,为波斯尼示王后。”即末利夫人,为波斯匿王之后,生恶生太子及胜鬘夫人。
【末丽囊】 (杂语)译曰力。梵语杂名曰:“力,末丽曩,又么攞。”梵Balana’。
【末利室罗】 (人名)Mālyaśrī,夫人名。译为胜鬘。末利夫人之女,为阿逾阇国之王妃,说胜鬘经者。唯识述记八末曰:“摩利迦,此名鬘者,即末利夫人也。此夫人之女名末利室罗,即胜鬘也。”胜鬘宝窟一本曰:“言胜鬘者,外国名为尸利摩罗(Śrīmālā),尸利此翻名之为胜,摩罗名鬘。”
【末栗者】 (植物)摩哩者Marīca,译言胡椒。见百一羯磨八。
【末流】 (杂语)枝末之流派。法流之末。
【末罗】 (杂名)Malla,拘尸那城之人种名。译曰力士。长阿含四游行经曰:“尔时世尊在拘尸那城本所生处婆罗国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异译之大般涅槃经下曰:“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今可入鸠尸那城,语诸力士道。”大乘之大般涅槃经一曰:“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退河边娑罗双树间。”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梵语杂名曰:“力,末丽曩,又么攞。”
【末罗羯多】 (物名)见摩罗迦陀条。
【末罗王经】 (经名)一卷,宋沮渠京声译。末罗为国王名。有大石横于国王之道中,国中人民欲徙之而不能,佛现神通移之。因说四力,以度人民。
【末罗游】 (地名)Malayu,国名。寄归传一曰:“末罗游州,即今尸利佛逝国是,即马来半岛也。”
【末摩】 (杂名)Marman,译曰死穴,死节,支节。身中有百余处之末摩。水火风三大之一(除地大),增盛而触其末摩时,则生极苦,终断命根,而使无知觉。故云断末摩。瑜伽论记一上曰:“末摩者此名死穴,亦云死节,有言有六十四处,或百二十处。”见“断末摩”条。
【末那】 (杂语)Manas,译曰意。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末那此云意也。”梵语杂名曰:“意,么那。”
【末捺南】 (杂语)Vandana,译云礼。梵语杂名曰:“礼,末捺南,又末你弟,古言和南。”
【末那识】 (术语)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识,故云末那识(即意识)是持业释也。唯识论四曰:“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梵Manas。
【末尼火祆教】 (流派)见末尼教项。
【末尼教】 (流派)具云末尼火祆教。为波斯国之火教也。末尼为宝珠,火祆言其光明,即彼教之神体太阳也。佛祖统纪三十九曰:“唐太宗贞观五年,初波斯国苏鲁支,立末尼火祆教,敕于京师立大秦寺。”,“祆,火烟反,胡神,即外道梵志也。波斯国在西海,此云大秦。”同四十一曰:“代宗永泰三年,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云光明寺。”同四十二曰:“五代梁末帝贞明六年,陈州末尼,聚众反,立母乙为天子,朝廷发兵擒母乙斩之。其徒以不茹荤饮酒,夜聚淫秽。画魔王踞坐,佛为洗足。云佛是大乘,我法乃上上乘,其上慢不法有若此。”
【末笯曷刺他】 (人名)Manoratha,论师名。译曰如意。世亲菩萨之师也。西域记二曰:“末笯曷罗他(唐言如意)论师,于此制毗婆沙论,论师以佛涅槃之后一千年中利见也。”见如意条。
【秣奴若瞿沙】 (人名)Manojñaghoṣa,比丘名。译言如意声。见慈恩寺传。
【末奴是若飒缚罗】 (杂语)Manojñasvara,译曰可音音,如意音。见法华玄赞二。
【莫耆】 (饮食)与摩祇同。见“摩祇”条。
【末佉梨劬奢离】 (人名)见“末伽梨拘赊梨”条。
【末上】 (杂语)末者,最后之一次。末上,犹云在最后也。传灯录十曰:“僧问赵州从谂禅师云:和尚还入地狱否?师曰: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德异坛经序曰:“末上三拜得髓,受衣绍祖,开阐正宗。”
【末世】 (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
【末寺】 (杂语)对于本寺而谓所属之寺院曰末寺。
【末算】 (术语)论义之问题,有本算末算之称。
【末田】 (人名)末田地,又末田地迦之略。比丘名。
【末田底迦】 (人名)Madhyāntika,又名末阐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铎迦,末弹地,末田提等。比丘名。译曰中,日中,水中,金地,河中。据付法藏传二言,阿难弟子有二人,一云末田提,二云商那和修。阿难于此二人付法藏,令末田提布化罽宾国,商那和修布化中国。商那和修有弟子曰优婆鞠多。以法付之。由是展转而至师子比丘,故从摩诃迦叶至师子比丘,付法藏之人有二十三祖。然依阿育王经七则谓阿难弟子为末田地,末田地弟子为商那和修,由摩诃迦叶至优婆鞠多师资相传有五人,故称曰异世五师,付法藏总为二十四祖。是萨婆部所据,嘉祥南山等取之。毗奈耶杂事四十曰:“是时尊者(阿难)将欲涅槃,此之大地六种震动,时有仙人将门徒五百乘空而来,到尊者所,大德我今愿于善说法律出家近圆成苾刍性。是时尊者作如是念:云何令我弟子今来至此?便以通力即于水中绝人行路,才起念已有五百弟子一时俱至。尊者即于水中变为洲地,四绝人踪,与五百人出家受具。正作白时五百人得不还果,第三羯磨时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果,由其大仙出家近圆在日中时复在水中,为此时人呼为日中或名水中。”同注“本云末田地那,末田是中,地那是日,因以为名唤为日中,或云末田铎迦。末田是中,铎迦是水,由在水中出家,即以为名唤为水中。旧为末田地者,但出其名,皆未详所以,故为注出。”阿育王经七曰:“末田地翻中。”四论玄十曰:“末田地亦云末弹地,此云河中比丘。”西域记三曰:“末田底迦旧曰未田地讹略也。”行宗记一上曰:“摩田底迦此翻金地。”
【末田底迦度龙罽宾国】 (故事)佛尝记曰:我涅槃之后,有末田底迦阿罗汉,于罽宾国安人弘扬佛法。如来寂灭后五十年,阿难弟子有末田底迦,闻佛记大喜,便来此国,宴坐大山岭,现大神变。龙见而深信问所须,阿罗汉曰:愿于地内得容膝地。龙王缩水奉施,罗汉以神通广身,龙王纵缩水,池空水尽。龙翻请地于阿罗汉,于此西北留一池。龙王曰:五百罗汉常受我供,欲至法尽,若法尽后,还以此国为居地。末田底迦许之。见阿育王经七,毗奈耶杂事四十,善见律六,西域记三。
【末田地】 (人名)见末田底迦项。
【末徒】 (杂语)与末弟同。
【末陀】 (饮食)Madya,酒之总名。俱舍论十四曰:“酝食成酒,名为窣罗。酝余物所成,名迷丽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坏,不能令醉,不名末陀。若令醉时,名末陀酒。”瑜伽略纂十一曰:“末陀蒲桃酒也。”翻梵语九曰:“摩陀池,译曰醉也,增一阿含经三十三。”【末陀】(杂语)梵音Madhya六十数名之一。十俱胝之数也。与现今之一亿相当。
【末陀摩】 (杂语)末为莫之义,陀摩为中之义,无着于中道也。法华玄义二曰:“问:中道是何义?答:末陀摩经中自注曰:末者莫义,陀摩者中义,莫着中道名末陀摩。”经注者,文殊问经也。
【莫妄想】 (杂语)传灯八(汾阳无业章)曰:“凡学者致问,师多答之曰:莫妄想。”
【莫醯伊湿伐罗】 (天名)Maheśvara,一作摩醯伊湿代罗,略名摩醯湿伐罗,摩醯首罗。摩醯者大,伊湿伐罗者自在,即大自在。位于色界顶上之天神名也。慧苑音义上曰:“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言摩醯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谓此天王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智度论二曰:“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唯识述记一末曰:“若言莫醯伊湿伐罗,是大自在天。若长言摩醯伊湿伐罗,是事大自在天者也。如言佛陀是觉者。若言抱徒憨,是事佛者。”见“大自在天”条。
【靺[口*栗]沙迦】 (植物)Varṣika,又作靺师迦。花名。译曰雨时花。希麟音义五曰:“靺师迦花,正云靺[口*栗]沙迦花,此云雨时花也。或云夏生花,其花白色甚香,半夏时生,因名云。”
【默摈】 (术语)梵曰梵坛,对于强犷之比丘,一切之七众,不与之往来谈话也。行事钞上二之二曰:“言默摈者,五分云:梵坛法者,一切七众不来往交言。”同资持记曰:“梵坛者。有云:梵王宫前立一坛,天众不如法者,令立坛上,余天不与往来交言。五分因阐陀恼僧,故用此治。”维摩经略疏一曰:“彼梵天治罪法,别立一坛,其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共语。”梵网经法藏疏六曰:“梵坛者此翻为灭摈,良以非理违犯,不受调伏,故以此治之。”参照梵坛条。
【默不二】 (术语)维摩居士,默然无言之入不二法门也。见“默然”条。
【默传】 (术语)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在宗门传授言语之外,故曰默。六祖坛经曰:“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默传心印】 (杂语)禅源诸诠二曰:“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
【墨竭提】 (地名)又作默竭提。国名。与摩竭提Magadha同。见摩竭陀条。
【默理】 (术语)默然无言之妙理,谓维摩之入不二法门也。五教章上曰:“净名默理。”
【默然】 (术语)维摩会上显不二法门,三十一圣,各说不二之法相,文殊说无言无说,是为不二法门,维摩于最后默然无言。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言语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注曰:“肇曰: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亦有深浅。”世谓为维摩一默。
【靺师迦】 (植物)Vārṣiki,花名。见靺[口*栗]沙迦项。
【墨衣】 (衣服)墨染之衣。僧衣也。
【墨印】 (术语)见“四种墨印”条。
【默置记】 (术语)四记之一。对于非理之问,默而不答也。佛地论六曰:“默置记者,如有问言实有性我为善为恶,石女儿色为黑为白,如是等问。应默置记,不应记故,长戏论故。”
【牟呼栗多】 (杂语)Muhūrta,时名。又心之异名。俱舍论十二曰:“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同光记十二曰:“牟呼栗多,此云须臾。”名义集六曰:“干栗陀耶,或名牟呼栗多,此云坚实心。”
【牟呼洛】 (异类)旧称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见“摩呼洛伽”条。
【牟尼】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证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证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牟尼罗】 (杂名)鼓名。慧苑音义上曰:“牟陀罗者,三面鼓也。”华严疏钞二十二曰:“牟陀罗,此云锋鼓。”梵Mardala,Mṛdaṇga。
【牟尼室利】 (人名)Muniśrī,沙门名。译曰寂默,北印度人。见宋高僧传三。
【牟尼王】 (术语)佛之尊号。大集经三十四曰:“六根皆寂灭,大慈牟尼王,悲心为说法,闻已除痴爱。”见“牟尼”条。
【牟尼仙】 (术语)修寂静行之仙人通称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牟尼仙,旧言文尼,又作茂泥,皆讹也。此言寂静,亦翻名仁。又言智者,此亦仙义。久在山林修心之属,皆名仙人,义通内外,不唯外道。”
【牟尼业】 (术语)一切圣者寂静之胜业也。瑜伽略纂四曰:“一切圣者所有有漏无漏胜业,名牟尼业。牟尼者寂默义,此名寂静,证寂静理故。”
【牟萨罗】 (物名)Musāragalva,宝玉名。见牟娑罗项。
【牟娑】 (杂名)Musāragalva,译曰马脑。见牟娑罗项。
【牟娑罗】 (物名)Musāragalva,又作牟娑洛,具名牟娑洛揭婆。译曰马脑。又作曰车渠。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牟娑洛揭婆,或言目娑啰伽罗婆,此云码瑙,经论中或云车渠也。”同二十二曰:“牟娑罗,或作谟萨罗,或作摩沙罗,亦作目娑罗,梵言讹转也。此云马脑,案此宝或色如马脑,因此以为名也。”同二十三曰:“牟娑罗宝,亦名摩娑罗,是绀色宝也。”法华玄赞二曰:“车渠,梵云牟娑罗揭婆,青白间色。”慧苑音义下曰:“牟萨罗,或云牟娑罗,此云紫色宝。”
【牟王】 (佛名)释迦牟尼也。
【牟子】 (人名)汉桓帝时苍梧太守牟融著书号牟子,推美释氏。见释门正统四。
【母经】 (术语)摩怛理迦(Mātṛka),译言本母,一曰母经。毗奈耶杂事三十七曰:“众多苾刍,皆持经持律持母经。”见“摩怛理迦”条。
【母那摩奴沙】 (术语)见“母陀摩奴沙”条。
【母陀罗】 (术语)Mudra,又作母捺罗,目陀罗,慕捺罗。译曰印或封。契约之印也。以手表示之,曰结印,手印。楞严经二曰:“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梵语杂名曰:“母捺罗,封又印也。”
【母陀罗手】 (术语)母陀罗手。亦云吉祥手。即结决定印也。
【母陀摩奴沙】 (术语)母娜摩拏史也Mṛta-manuṣya,又作母那摩奴沙。母陀译为死,摩奴沙译为人,即死尸也。底哩三昧经曰:“黑月八日夜,于寒林中取母那摩奴沙,坐其上念诵满一万遍,彼摩奴沙即动身,必不得怕。彼即开口出大开敷莲华,即便把取,能令己身如十六童子,发如连环,升空游于梵天,得大明王主。”
【母主】 (术语)金刚界五部,胎藏界三部,各立部主与部母,部主如国王,部母如国母。部母一曰母主。对于部主为能生之母也。秘藏记末曰:“五部定母主如何?毗卢遮那佛部主源,故无母。阿閦金刚部主,金刚波罗蜜为母也。宝生宝部主,宝波罗蜜为母也。无量寿莲华部主,法波罗蜜为母也。不空成就羯磨部主,羯磨波罗蜜为母也。据四波罗蜜出生四佛之义所立之文也。三部定母主如何?佛部金轮佛顶为主虚空眼为母,又云佛眼也。莲华部马头观音为主,伴陀罗缚字尼是白衣观音也。此为母,金刚部金刚手为主。又云三世胜金刚,忙摩鸡为母。”
【木叉】 (经名)波罗提木叉Pratimokṣa之异称。译言别解脱,为戒律之一名。见“波罗提木叉”条。
【木叉提婆】 (人名)Mokṣadeva,西土小乘之徒,尊玄奘三藏曰木叉提婆,译言解脱天。为解脱解律之异名,天者美最胜之称也。西域记十二曰:“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又比丘名。求法高僧传上曰:“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言解脱天。”
【木底】 (杂语)Mukti,又曰目帝罗Mucira,译言解脱。梵语杂名曰:“解脱,木底。”名义集五曰:“目帝罗,此云解脱。”
【目多伽】 (术语)伊提目多伽Itivṛtaka之略。但目为曰之误。参照“十二部经”条。
【木佛】 (杂语)木制之佛像。
【木瓜林】 (地名)优楼频螺迦叶Urvilvākāsyapa之译名。法华文句一曰:“优楼频蠡,亦优楼毗,亦优为,此翻木瓜林。”
【慕何】 (杂语)见“谟贺”条。
【募化】 (杂语)又云募缘,亦曰化缘。募集与劝化之义。
【募化簿】 (物名)劝缘簿也。
【木患经】 (经名)晋代失译之木槵子经一卷,在藏经小乘部中。更有不空译之木槵经。在藏经秘密部中。是同本重译也。
【木槵经】 (经名)晋代失译之木槵子经一卷,在藏经小乘部中。更有不空译之木槵经。在藏经秘密部中。是同本重译也。
【木患子】 (植物)又云无患子。木树能辟邪鬼,故名无患。其实可以为念珠,谓之木槵子。梵名阿梨瑟迦紫Ariṣṭa,千手合药经曰:“若有行人欲降诸大力鬼神者,取阿梨瑟迦紫,咒三七遍,火中烧。”注曰:“阿梨瑟迦紫者,木槵子是也。”崔豹古今注曰:“一名无患,昔有神巫名宝眊,能符劾百鬼。得鬼,以此棒杀之,世人以此木为众鬼所畏,故名无患也。”
【木槵子】 (植物)又云无患子。木树能辟邪鬼,故名无患。其实可以为念珠,谓之木槵子。梵名阿梨瑟迦紫Ariṣṭa,千手合药经曰:“若有行人欲降诸大力鬼神者,取阿梨瑟迦紫,咒三七遍,火中烧。”注曰:“阿梨瑟迦紫者,木槵子是也。”崔豹古今注曰:“一名无患,昔有神巫名宝眊,能符劾百鬼。得鬼,以此棒杀之,世人以此木为众鬼所畏,故名无患也。”
【木患子经】 (经名)一卷,失译,附东晋录。波琉璃国王遣使,求佛法之要。佛使以木槵子百八称佛陀达磨僧伽之名,并分别功德之浅深。
【木槵子经】 (经名)一卷,失译,附东晋录。波琉璃国王遣使,求佛法之要。佛使以木槵子百八称佛陀达磨僧伽之名,并分别功德之浅深。
【慕魂经】 (经名)太子慕魂经之略名。
【目机铢两】 (杂语)一见而分铢两之微,言人之机敏也。碧岩第一则垂示曰:“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方语曰:“一见即知轻重。”
【目犍连】 (人名)Mahāmaudgalyāyana,又名目干连。见“摩诃目犍连”条。
【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杀】 (传说)佛涅槃之先,上足二弟子先涅槃者,三世诸佛之常法也。舍利弗目连既知佛将涅槃,夏坐竟将般涅槃。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入罗阅城乞食,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谓曰:此是沙门瞿昙弟子,彼弟子中无出此人上者,我等盍共围打杀之。诸梵志共围打之,烂尽,苦恼甚。是时目连以神通还祇洹精舍,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言:于世尊弟子中为神足第一,何不以神足避之?目连曰:我宿业极重,我于神字尚不能忆,况发通耶?我极患疼痛,来辞汝,取般涅槃。舍利弗言:汝今少停,我当先取灭度。舍利弗乃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为亲戚乡人说法,遂取灭度。目连亦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说法,取灭度(增一阿含经十八十九)。时阿阇世王闻梵志打杀目连,极瞋怒。告大臣曰:索彼外道焚杀之。目连闻之,报曰:大王不可作是事,我先作业,注来于身,非可代受。王曰:尊命难违,若捉得当但使出国(毗奈耶杂事十八)。然目连弟子马宿满宿二人,为所谓六群比丘之随一,闻师打杀,愤怒不堪,身毛悉竖,以大力士力,尽捕执杖梵志杀之(戒因缘经二,毗婆沙论四)。时诸苾刍皆有疑,请于世尊言:圣者目连有何业,而外道粉碎其身?世尊曰:往古为婆罗门子,淫溺其妇,于母不孝。一日怒母,发恶语曰:如何得勇力人,打彼身形。依此粗恶语,于五百生中,常被打碎。今日虽证圣道为神通第一,然犹受此报(毗奈耶杂事十八)。又曰:彼昔为弊魔时,数数触娆拘楼孙佛上足弟于尊者毗楼,化作小儿以大杖击彼首,使之流血。即时堕大地狱,以斯宿业,今日为释迦文佛上足,为外道所打杀(魔娆乱经)。
【目犍连与舍利弗为佛左右弟子】 (杂语)目连为神通第一,神通为定力所使然。故配之于左方,为佛左面之弟子。智度论四十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天台净名疏一曰:“若据胜劣身子为左,若据定慧身子为右。”
【目竭岚】 (杂名)钩棓枰剑矛索之类。见慧琳音义三十六。梵Mudgara。
【木兰色】 (杂名)三种如法色之一。以木兰树皮染成。其色赤而带黑。行事钞下一之一曰:“余于蜀都亲见木兰树皮,赤黑色鲜明,可以为染。微有香气,有用作香者。(中略)善见云:善来比丘,瓦钵贯左肩青色,袈娑赤色鲜明(准此木兰色也)。”
【目连】 (人名)摩诃目犍连之略。
【目连所问经】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为目连问经之新译,问答犯戒之罪报者,犯戒罪轻重经之异译。然安乐集上,乐邦文类一,往生要集上末等,举此经名引无眼人无耳人之语,检经无此文,按大周刊定疑经目录有摩诃目连经一卷。即此本欤。但当世之藏,皆削疑经,故无由检之。引用疑经,诸师之例甚多。见“伪经”条。
【目连问经】 (经名)犯戒罪轻重经之异名。
【木栾子】 (植物)木栾树之子,可以造数珠者。苏敬本草注云:“栾(鲁官反),其子堪为数珠者也。”
【慕攞健陀俱胝】 (堂塔)Mūlagṇḍhakuṭi,译曰根本香殿,那烂陀寺内之塔名。求法高僧传上曰:“梵名慕攞健陀俱胝,唐云根本香殿矣。”香殿者名世尊居室之名也。
【慕攞萨婆悉底婆拖尼迦耶】 (流派)Mūlasarvāstivādanikāya,译曰根本说一切有部。
【木律僧】 (杂语)如木偶之律僧也。斥无活用者之称。杂谈集一曰:“木律僧不信心地,荒禅僧不守戒律。”
【木马】 (杂语)木制之马。以名解脱之当相也。从容录三则曰:“木马游春骏不羁。”
【慕捺啰】 (术语)Mudrā,又作目拏罗。译曰印契。见慧琳音义三十五。
【牧牛】 (譬喻)见“十牛图序”条。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名数)一知色,譬知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二知相,譬知行善行恶之相。三知摩刷。譬离恶念。四知护疮。譬护持五根。五知起烟。譬多闻说法。六知良田茂草,譬八正道。七知所爱。譬爱法宝。八知择道行。譬行十二部经。九知渡所。譬四意止。十知止足。譬不贪食。十一知时宜。譬恭奉长老比丘。
【沐魄经】 (经名)太子沐魄经之略称。
【沐魄太子】 (本生)沐魄又曰慕魄,梵语也。佛昔为沐魄太子时,至十三岁勤无言之行。见太子沐魄经。
【目佉】 (杂名)Mukha译曰口,面,门。探玄记三曰:“依梵语,称面及口并门悉名目佉。”梵语杂名曰:“面母骞。”
【木佉褒折娜】 (物名)Mukhapoñchana(Proñchana),比丘十三资具之一,译言拭面巾。见有部百一羯磨十。
【木上座】 (杂名)山堂肆考曰:“夹山问佛印:和尚阇黎与什么人同来?曰:木上座。”指杖也。
【木蛇】 (经名)木叉也,见“木叉”条。朝野群载十二律师敕宣曰:“勤修香火,坚护木蛇。”
【木食】 (术语)山中之苦行者,绝五谷但食果实也。宋高僧传(智封传)曰:“焂辞出蒲津安峰山,禁足十年,木食涧饮。”
【木头】 (譬喻)以木头比犯戒之人。梵网经下曰:“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苜蓿】 (物名)香药三十二味之一。最胜王经七曰:“苜蓿香,塞毕力迦。”梵语杂名曰:“苜蓿,萨止萨多。”
【木曜】 (天名)九曜之一。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南方。肉色,右手屈中指无名二指,余指立,左手为拳当腰,坐于筵。
【木鱼】 (物名)有二种:一为团圆之鱼鳞,读诵叩之;一为挺直之鱼形吊于库堂,粥饭击之,禅家呼曰梆。敕修清规法器章木鱼曰:“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释氏要览曰:“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刻鱼象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蒱劳为之大鸣也。”摭言曰:“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长老不能答。以问悟卞师。师曰: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按此言召集僧侣等所用者。
【募缘】 (杂语)劝缘也,募有缘之人之意。
【募缘疏】 (物名)劝缘簿也。
【目真邻陀】 (异类)见“目支邻陀”条。
【目真邻陀山】 (地名)Mucilinda,又作目邻山。龙王名。取所住之龙王以名山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目脂邻陀山,旧言目真邻陀,或作牟真邻陀,此云脱也。”慧苑音义下曰:“目真或作牟真此云解脱,是龙名也。邻陀此云处,谓有龙于此窟中因闻法解脱龙苦,故名解脱处窟。”
【目支邻陀】 (异类)Mucilinda,又作目脂邻陀,目真邻陀,目邻,母真邻那,母止邻那,文真邻陀。龙王名。译为解脱。闻法而脱龙苦,故名。住于金刚座侧之池中及目真邻陀山之目真邻陀窟。西域记八曰:“帝释化池东邻中有目支邻陀龙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味。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来初成正觉,于此宴坐,七日入定。时此龙王警卫如来,即以其身绕佛七,化出多头俯垂为盖。”慧琳音义十二曰:“正音母止邻那,此云脱。”
【目支邻陀龙池】 (地名)在摩竭陀国金刚座之侧。见“目支邻陀”条。
【睦州】 (人名)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也。姓陈氏。居睦州龙兴寺以晦迹,常制草覆,密卖道上,岁久,人知之,有陈蒲鞋之号。时学人来叩激,则随问随答,词语不可当。由是四方归慕,号为陈尊宿。见传灯录十二。
【目足】 (譬喻)譬智于目。比行于足也。智度论八十三曰:“譬如热时清凉池,有目有足皆可入。”法华玄义二曰:“智为行本,因智目起于行足。”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止观五曰:“膏明相赖,目足相资。”
【目足仙】 (人名)Akṣapāda,因明派之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