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行】 (杂语)七觉支,八正道之行法也。
【七百结集】 (故事)见“结集”条。
【七百贤圣】 (杂语)佛灭后百年,在吠舍离城为第二结集之贤圣也。见“结集”条。
【七宝】 (名数)诸经论所说少异。法华经受记品曰:“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无量寿经上就树说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智度论十曰:“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马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阿弥陀经曰:“亦以金Suvarṇa,银Rūpya,琉璃Vaidūrya,玻璃Sphaṭika,砗磲Musā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玛瑙Aśmagarbha,而严饰之。”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虎珀、珊瑚、为七宝。
【七宝华】 (杂名)七宝所成之华也。无量寿经下曰:“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七宝经】 (经名)轮王七宝经之异名。
【七宝树林】 (杂名)净土庄严中,七宝合成之园林也。
【七宝塔】 (杂名)即所谓多宝塔也。法华经见宝塔品曰:“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中略)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
【七宝狱】 (譬喻)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于西方极乐之边地懈慢界者,五百岁间,不见三宝,不能得法乐,故譬之系于七宝所成之牢狱也。无量寿经下曰:“譬如转轮圣王别有七宝宫室,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翻。若有诸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褥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七笔勾】 (术语)详见“一笔勾”条。
【七辩】 (名数)见“七种辩”条。
【七步蛇】 (动物)有毒蛇,人为所螫,行七步必死,故曰七步蛇。婆沙论四十六曰:“为七步毒蛇所螫,大种力故能行七步,毒势力故不至第八。”
【七财】 (名数)见七法财,七圣财条。
【七常住果】 (名数)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证谓之果。
【七尘】 (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七处八会】 (术语)六十卷之华严经,七处八会之说也。见“华严经”条。
【七处九会】 (术语)八十卷华严经,七处九会之说也。见“华严经”条。
【七处平满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两足下,两手,两肩及顶中之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七处善】 (术语)观法之名。一观色为苦,二观色为集,三观色为灭,四观色为道,五观色为爱味,六观色为过患,七观色为出离。前四种观色之四谛,色爱味之言,重观色之集。色过患之言,重观色之苦,色出离之言,重观色之灭谛。如是受想行识各七,故为三十五也。不过七,故但曰七处善。见婆沙论百八十三,俱舍光记二十三。
【七大】 (名数)楞严经所说。七大者地水火风空见识。上五大为该括一切六尘之境者。见者举经中眼根见性之一,使例知其他耳根等之听嗅尝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作用也。因之又名根大(经三)。“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识者六根六尘和合而生了别六尘之识心也。开则为六识。要之为六境六根六识之十八界也。大者周遍之义,地水火风空周遍法界,十方圆满,根识之二大亦周遍法界,十方圆满,故皆称为大也。此中明根识二大之周遍法界,他经尚无所说,是本经之特别发明也。虽密教之六大无碍,亦无过于此。“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为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七大】(术语)楞严经三就地水火风空见识之七法,明周遍法界之义,周遍法界者大之义也,此七法,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故种种法法无不周遍,无不含容,此为大之实义。大小乘中虽说四大五大六大,然是各持自相,地大不能遍于水大风大,水大不能容火大,岂成大之义哉,欲显此义,故经中先就五阴,六入,十二入,十八界(是云四科),说明幻空性真之理,更说七大之义。此中第六之见大,为眼根之见性,举一而其他耳根等之闻性等,可推而知,即六根之性也。故疏释者通称之为根大(案俱舍有根见识见之二说,而毗昙宗成立根见之义,今于有情世间为愚者依根见之说开显能缘能了之真性也),然则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为六境,见大为六根,识大为六识,但与十八界开合不同耳。世尊就十八界破凡夫所见幻化之相,显圆融之真性,是七天之义也。详见“大”条。
【七等觉支】 (名数)见“七觉支”条。
【七地沈空难】 (杂语)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以深入无相观,无菩提可求。无众生可度。沈于无相空寂之理,而不能修行,此沈空之难也。菩萨故意起菩提有情实有之执入八地不动地。而证佛果也。
【七颠倒】 (名数)瑜伽论八谓: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是合前之三颠倒与四颠倒者。
【七多罗树】 (植物)多罗树TāLa者,多罗叶之树,高木也,故譬物之高,辄曰七多罗树,言比多罗树高七倍也。法华经药王品曰:“坐七宝之台,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智度论二曰:“千阿罗汉,闻是语已,升虚空高七多罗树。”
【七法不可避】 (名数)一、生不可避,依善恶之业因苦乐之生不可避。二、老不可避,生者不可避老。三、病不可避,生者不可避病。四、死不可避,生者不可避死。五、罪不可避,有罪业,则恶道之苦果不可避。六、福不可避,有善业,则善道之乐果不可避。七、因缘不可避,如是之因,和于如是之缘,生吉凶祸福贫富寿夭,是法尔之道理不可避。见法苑珠林六十九。
【七法财】 (名数)财者,谓信等七种出世法财也。若一切众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一、信财,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佛道之粮。二、进财,谓未能见真谛理,而一心精进求出世道,以为成佛之资。三、戒财,谓戒为解脱之本,能止防身口意之恶非,以为成佛之资。四、惭愧财,惭者,惭天。愧者,愧人。谓既能惭愧,则不造诸恶业,以为成佛之资。五、闻财,闻为三慧之首,闻必能思,思必能修。若能闻佛声教,则开发妙解,如说而行,以为成佛之资。六、舍财,舍即舍施。谓若能运平等心,无憎爱想,身命资财,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以为成佛之资。七、定慧财,定慧即止观也。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以为成佛之资。见止持会集音义。参照七圣财条。
【七番真言】 (名数)一大日,二四波,三四佛,四十六尊,五内供,六外供,七四摄。
【七返生】 (杂语)言预流果之圣者。见“极七返”条。
【七方便】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详见“七贤”条。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七方便人】 (杂名)七方便之人也。见“七方便”条。
【七分全得】 (杂语)随愿往生经,地藏本愿经等说,为他作追福,则他得一分自七分全得。见“追修”条。
【七佛】 (名数)过去之七佛也。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说于长阿含一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之别译,七佛名号少异,同一梵语之转讹也。长阿含大本经曰:“过去九十一劫时,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Vipaśyin。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Śikhin。复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Viśvabhū。复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Krakucchanda。又名拘那含Kanakamuni。又名迦叶Kāśyapa。我亦今于贤劫中成最正觉。”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毗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毗舍罗婆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及我也。”药王经曰:“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曰:“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大悲经三曰:“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叶罗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释迦牟尼如来。”智度论九曰:“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此中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次四佛为现在贤劫之出世者。法天译之七佛经一卷,说七佛教化之本末最详悉。行宗记四下曰:“欲顺世谛以七为祖。”Buddhavaṁsaxxl。又药师之七佛也。见“七佛药师”条。
【七佛八菩萨】 (名数)七佛者: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者: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及坚勇菩萨。见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经名)四卷,晋代失译。说七佛八菩萨各神咒。
【七佛父母姓字经】 (经名)一卷,失译。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之别译也。
【七佛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记过去七佛教化之相。比增一阿含不善品稍详。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七俱胝佛母尊之仪轨也。
【七佛名号功德经】 (经名)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之略名。
【七佛说偈】 (杂语)景德传灯录一,谓过去之七佛各举得法之偈,谓之七佛之说偈。此七佛之说偈不知出何经典,是宝林传著者慧炬之捏造也。释门正统四痛斥之。
【七佛所说神咒经】 (经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之略名。
【七佛通戒偈】 (术语)谓之通戒或略戒。诸佛出世之初,因弟子清净,不须别制戒禁,但以一偈通为禁戒,故曰通戒或略戒。即七佛各有一通戒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十不善品,谓第一毗婆尸佛偈(百岁中但说一偈):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第二式诘佛偈(八十年中但说一偈):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着。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第三毗舍罗婆佛偈(七十年中说一偈半):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第四拘楼孙佛偈(六十年中说二偈):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于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偈(三十年中说一偈):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第六迦叶佛偈(二十年中但说一偈):“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第七释迦佛偈(十二年中但说一偈):“护口意法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他人道。”又散见于四分律戒本,五分律戒本及法句经。所记虽略异,而原偈文之同一,则无疑。增一阿含经一曰:“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诸恶莫作云云。”即七佛中迦叶佛之偈(法句经原本第十二章第百八十三偈)也。法华玄义二,亦有“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云云。”
【七佛药师】 (名数)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上曰:“一、东方去此四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光胜,佛曰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发八大愿。二、东方去此五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妙宝,佛曰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发八大愿。三、东方去此六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圆满香积,佛曰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发四大愿。四、东方去此七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无忧,佛曰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发四大愿。五、东方去此八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法幢,佛曰法海雷音如来,发四大愿。六、东方去此九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善住宝海,佛曰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发四大愿。七、东方去此十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净琉璃,佛曰药师琉璃光如来,发十二大愿。”以此中最后之药师如来为主体,故称为七佛药师,亦曰药师七佛。又,一、东方离垢众德庄严世界之轮遍照吉祥如来。二、东方妙觉众德庄严世界之妙功德住吉祥如来。三、东方众生主世界之一宝盖王如来。四、东方自在力世界之善逝定迹如来。五、东方最胜宝世界之宝华吉祥如来。六、南方寂静主世界之超无边迹如来。七、南方最上香世界之妙香王如来。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以上为七佛之异称或异译也。
【七佛药师法】 (修法)日本叡山四大法之一。视七佛为一体而供养之法也。百二十尊法曰:“次道场观,想地结上金刚墙之内有宝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莲华台上有月轮,轮中有字,反成佛顶印,印变成药师如来,遍身放无数光明(七佛一体想可成之),圣众眷属围绕。”又有七佛各坛之法。
【七佛药师经】 (经名)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之异名。
【七佛药师五坛修法】 (修法)七佛药师法与五坛之修法也。五坛之修法者,设五坛场。中坛祀大圣不动明王,南方祀军荼利明王,北方祀金刚夜叉明王,东方祀降三世明王,西方祀大威德明王,祈祷之修法也。
【七佛赞呗伽陀】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赞过去七佛及弥勒并有回向结赞,皆梵语也。
【七躬医王】 (佛名)七佛药师也。
【七垢】 (名数)一、欲垢,欲使他人知自己之功德也。二、见垢,于自己之功德生执着分别之见也。三、疑垢,于自己之功德生疑惑也。四、慢垢,于自己之功德与他校量而生轻他之心也。五、憍垢,于己之功德生贡高欣喜之心也。六、随眠垢,自己之功德盖覆于他之诸烦恼也(随眠者烦恼之异名)。七、悭垢,于自己之功德生悭惜之心也。见瑜伽论七十四,三藏法数三十。【七垢】(名数)一欲垢,二见垢,三疑垢,四慢垢,五憍垢,六随眠垢,七悭垢。随眠者,烦恼之异名也。烦恼随逐于人,使人之心性昏昧,犹如睡眠,故云随眠。此七法能垢染心道故名为总垢。见瑜伽论十四。
【七观音】 (名数)见“观音”条。
【栖光】 (术语)如来之涅槃也。栖息光明之义。资持记上一之二曰:“如来灭度,常光随息,故曰栖光。”
【七海】 (名数)八海之中除咸海。寄归传四曰:“殊因类七海而无穷。”
【七华】 (譬喻)譬七觉支也。维摩经佛道品偈曰:“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同注曰:“生曰:七觉以开悟为道,无染为净华之法者也。”同天台疏曰:“觉意即七觉支,七觉支调停生真智因华。故智论云:无漏实觉,此七能到,故以为华。”又七种净也。同偈曰:“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同什注曰:“一、戒净(心口所作清净),二、心净(断烦恼心清净),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四、度疑净(真见深断疑),五、分别道净(分别是道非道),六、行断知见净(知见所行善法与所断恶法而清净分明),七、涅槃净(证得涅槃远离诸垢)。”
【七华八裂】 (杂语)裂破而为七或为八也。
【七加行】 (名数)七方便之别名。
【七见】 (名数)一邪见,二我见,三常见,四断见,五戒盗见,六果盗见,七疑见。详见三藏法数三十。
【七见二疑二无明】 (名数)十一遍行也。
【七觉】 (名数)见“七觉分”条。
【七觉分】 (名数)又曰七菩提分,七觉支。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故曰支,或曰分。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四,轻安觉支,止观及法界次第名为除觉分,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六,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七,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此七法,若行者之心浮动时,可用除舍定之三觉支摄之,若心沉没时可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是故除念觉外,他六觉随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得证无学果。止观七曰:“心浮动时以除觉除身口之粗,以舍觉观智,以定心入禅,若心沈时以精进择喜起之,念通缘两处。”同辅行曰:“定慧各三,随用一得益便止,无假遍修,若全无益,方趣后品,念能通持定慧六分,是故念品通于两处。”梵Saptabodhyaṅga。
【七觉支】 (术语)觉法有七种,故云七觉支。即七菩提分也。【七觉支】(名数)见“七觉分”条。
【七羯磨】 (名数)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一诃责,二摈出,三依止,四不至白家,五不见举,六不忏举,七恶见不舍举也。后三者谓之三举,举弃于僧外也。见行事钞上二。巴Kammavācā。
【七戒经】 (经名)七佛之略戒经也。附于四分律戒本之后。戒本后偈曰:“七佛为世尊,灭除诸结使,说此七戒经,诸缚得解脱。”
【七金山】 (名数)须弥山周围七重之金山也。俱舍论十一曰:“苏迷卢Sumeru居中,次逾健达罗山Yugaṁdhara,伊沙多罗山īśādhara,竭地洛迦山Khadiraka,苏达梨舍那Sudarśana,頞湿缚羯拏Aśvakarṇa,毗那怛迦山Vinataka,尼民达罗山Nemiṁdhara,(中略)前七金所成。”颂疏十一曰:“逾健达多,此云持双。山顶有二双迹,山能持故。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竭地洛迦山,西国树名。此国南方亦有此树,名担木。山上宝树其形似彼,故以名焉。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见者称善。頞湿缚羯拏。此云马耳,山形似彼也。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山形似彼。尼民达罗山,此是鱼名。其鱼觜尖,山形似彼。”【七金山】(杂语)围绕须弥山之七重金山也。见“九山八海”条。
【七经】 (名数)净土之七经也。
【七茎莲华】 (本生)见“然灯佛”条。
【七净华】 (譬喻)见“七华”条。
【七境三乐】 (名数)七周行慈之法门也。见“七周行慈”条。
【七俱胝】 (菩萨)七俱胝佛母尊也。
【七俱胝佛母尊】 (菩萨)准提观音之异名也,胎藏界曼荼罗第二佛母院七尊中之一,俱胝者七亿也。释迦如来在给孤独园,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亿佛所说之准提陀罗尼,故约过去佛之所说,谓之七俱胝。约陀罗尼之主,谓之准提,是为莲华部之母(诸佛有部母与部主),司生莲华部诸尊功德之德,故名佛母尊。白黄色,十八臂,遍身有白色轻罗锦之文。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曰:“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故,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梵Saptakoṭibuddha-matṛ。
【七聚】 (名数)于前六聚中分突吉罗罪之一为恶作恶说,即身口二业,而第六为突吉罗,第七为恶说。行事钞中一曰:“言七聚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七聚】(术语)戒律之七聚也。
【七聚戒】 (术语)与七聚同。
【七卷章】 (书名)慈恩之法苑义林章有七卷,故别称为七卷章。
【七科道品】 (杂名)三十七之助道品分七种,谓之七科道品。见“三十七道品”条。
【七空】 (名数)楞伽经一说七空:一相空,求生相不可得之空。二性自性空,性自之空。三行空,三业之所作不可得。四无行空,缘起之自性空,故行即无行。五一切法离言说空,一切法不可言说。六第一义圣智大空,佛之圣智,见思空,能空之智亦空,此毕竟空谓之大空。七彼彼空,是假空,如空舍之空,舍体非空也。又智度论三十六有七空。广说十八空,略说七空(一)性空(二)自相空(三)诸法空(四)不可得空(五)无法空(六)有法空(七)无法有法空。【七空】(名数)见“空”条。
【七流】 (名数)见思之二惑使众生漂流而流转,华严孔目章说七流:一、见谛所灭流,初果之人见真谛,而断欲界之见惑。二、修道所灭流,二果三果之人,修四谛之观,而断欲界之见惑。三、远离所灭流,第四果之人,修四谛之观,断尽见思之惑而无余。四、数事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视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数事之法为空寂。五、舍所灭事,第四果之人,以数事为空,所空之法既无,则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则一味平等。六、护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尽而证无学,恐已于所证有退失,善加守护,使见思之习气不再起。七、制伏所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缚已断,色身之果缚犹有之,故制伏见思之习气而不使起。
【七龙王】 (名数)一,莲华龙王。二,翳罗叶龙王。三,大力龙王。四,大吼龙王。五,小波龙王。六,持驿水龙王。七,金面龙王。见最胜经一。
【七马鸣】 (名数)释摩诃衍论一,说六马鸣,又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仪轨有一马鸣,是佛在世之大士也,合前为七马鸣。
【七慢】 (名数)一慢,于劣而谓己胜,于等而谓己等者。是于境虽称而以心高举,故名为慢也。二过慢,于等而谓己胜,于胜而谓己等者。三慢过慢,于他胜中,而谓己更胜者。四我慢,执有我有我所而使心高举者。五增上慢,未证得圣道而谓己证得者。六卑慢,于他多分胜中而谓己少分劣者。七邪慢,成就恶行,恃恶高举者。见俱舍论十九。【七慢】(名数)见“慢”条。
【七梦】 (传说)阿难之七梦。见“梦”条。
【七梦经】 (经名)阿难七梦经之略名。
【七灭诤】 (名数)比丘具足戒八篇之第八为灭比丘诤论之戒律也。比丘之诤有四事:一、言诤,此由谈论法相是非而起之诤也。二、觅诤,求觅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诤也。三、犯诤,缘比丘犯罪之虚实轻重而起之诤也。四、事诤,依他行羯磨之事,或云如法,或云不如法之诤也。灭已上四诤,有七种之毗尼,应用此七种之毗尼可灭之也。一、现前毗尼Sammukhavinaya,或使双方对决于现前,或于现前引证三藏之教法而决之,或于现前引证戒律之制条而决之。二、忆念毗尼Smṛtivinaya,使余人忆念陈述,依是决当人之犯不犯。三、不痴毗尼Amūḍhavinaya,有比丘,时发癫狂病,而犯众罪,说戒之时,此人若来,彼果有病,虽造过,而差后证知不造,则于彼与以不痴羯磨,而得加于说戒之僧数。四、自言毗尼Tatsvabhavaiṣiya,比丘犯罪,不以威力制之,但使彼自吐露其罪而决之。五、多语毗尼Pratjñākāraka,僧中之诤论长而不息时,则或显露,或秘密,行筹而决其是非于多数。六、罪处所毗尼Yadbhūyasikiya,比丘犯罪,彼妄语以重为轻,不自首本罪,则众僧以白四之羯磨,治罚彼本罪。待彼伏首本罪,复解之。七、草覆地毗尼Tṛṇastāraka,若彼此二众共诤不止。则会二众,由其中各出一上座,各陈灭诤之言而息其诤。法药如草,诤论如泥,今以此法药而止诤论,如草之覆泥地,故云草覆地。见戒疏行宗记四下。
【七摩怛里】 (名数)Matr,阎罗王有七姊妹,称为七母,梵曰摩怛里。大日经疏五曰:“七摩怛里,此译云七母,皆女鬼也。”大日经义释七曰:“凡有七姊妹也:一名左问拏,二名娇吠哩,三名吠瑟拏微,四名娇么哩,五名印捺哩,六名劳捺哩,七名末罗呬弭。此七名皆是真言,今云莽怛哩毗药,则七母通名也。”
【七母天】 (名数)又称七姊妹。遮文荼,矫吠利,吠瑟拏,娇摩野,燕捺利,咾哪利,未罗弭之七天也。其曼荼罗,存于理趣经十七段曼荼罗中。大黑天及焰摩天之眷属也。
【七难】 (名数)仁王经受持品,佛为十六大国王说,若国土中有七难,则宜讲读仁王经,灭七难,生七福。一、日月失度难,二、星宿失度难,三、灾火难,四、雨水难,五、恶风难,六、亢阳难,七、恶贼难。药师经谓国起七难时,国王宜发大赦,依前所说之供养法供养药师如来,则国土安稳。一人民疾疫难,二他国侵逼难,三自界叛逆难,四星宿变怪难,五日月薄蚀难,六非时风雨难,七过时风雨难。法华经普门品说观音之威神力能灭众生之诸难。天台之观音义疏上以七难科之:一火难,二水难,三罗刹难,四王难,五鬼难,六枷锁难,七怨贼难。
【七逆】 (名数)梵网经所说,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梨,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杀圣人。见梵网经下。辅行二曰:“言五逆者: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出血。(中略)若大乘中加杀和尚,杀阿阇梨,以为七逆。”
【七逆罪】 (名数)见七逆项。
【七女经】 (经名)吴支谦译。拘留国婆罗门之七女,贡高憍奢,佛呵之,说往昔国王七女之因缘。
【七毗尼】 (术语)七灭诤也。南山戒疏一上曰:“以七毗尼,用殄四诤。”
【七篇】 (术语)戒之七聚,又曰七篇。寄归传一曰:“局提法众遂广彰守七篇。”见“篇聚”条。
【七菩提宝】 (杂语)七菩提分为圣道之至极,故称为宝。见大日经。
【七菩提分】 (名数)见“七觉支”条。
【七七】 (杂名)人死后之四十九日也。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
【七七忌】 (行事)中阴四十九日也。人死亡后,每七日营斋,修佛事而追荐之,是云斋七。其第七追荐日称为七七忌。
【七七斋】 (术语)人命终后未受报之间,是中有也,中有之寿命但极于七日而死,死而复生,未得生缘,则至七七日,七七日,罪业审定,方受其报。此间亲属为亡者修追福,则转劣而为胜云。古婆沙论五十三曰:“尊者奢摩达多说曰:中有众生,寿七七日。尊者和须蜜曰:中有众生寿命七日,所以者何?彼身累弱故。”瑜伽论一曰:“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定得生缘。”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曰:“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继嗣,为作功德,救援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
【七千八百问】 (传说)释迦如来往昔为比丘时,趣大施会,途中至大桥,就其桥,向一智人,发七千八百问,为智者所呵。
【七千夜叉】 (杂名)药师十二神将之眷属也。药师经曰:“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
【七情】 (名数)喜,怒,哀,乐,爱,恶,欲,之称。
【七趣】 (名数)一、地狱趣Narakagati,二、饿鬼趣Preta,三、畜生趣Tiryagyoni,四、人趣Manuṣya,五、神仙趣Bṣi,六、天趣Deva,七、阿修罗趣Asura也。楞严经九曰:“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七日药】 (饮食)四药之一,得保持七日受用之食物也。见“四药”条。
【七日作坛法】 (修法)大日经疏四曰:“凡造曼荼罗,于七日内须毕。”陀罗尼集经十二曰:“七日夜,法事总了。”
【七僧】 (名数)英俊记曰:“一咒愿师、二导师、三呗师、四散花师、五梵音师、六锡杖师、七堂达。”舍芥钞五曰:“一讲师、二读师、三咒愿师、四三礼师、五呗师、六散华师、七堂达。”
【七僧法会】 (行事)请咒愿师等七僧之大法会也。
【七僧斋】 (术语)西国之法有,以钱财或庄田寄附寺院限七僧常供斋食者,谓之七僧斋。俱舍光记十八曰:“有檀越布施钱财或庄田等。白众僧言:从今已去,日别为我设七僧斋。”
【七莎髻】 (杂名)见“莎髻”条。
【七善】 (名数)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三善品曰:“佛自赞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三、语善,随方俗之语而能示正义也。四、独法,但为无余说之也。五、具足,佛之所说以一经一偈,而诸法具足圆满,不待余经而成也。六、清净调柔。语清净,故曰清净,义清净故曰调柔。七、梵行,梵者以涅槃槃而名。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又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曰:“佛告迦叶:此经名为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章安疏解之,一语善,二义善,三文善,四独一善(纯备具足),五行善(清净),六慈善(梵行),七备具善(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又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天台文句解之:一、时节善,序正流通三时皆善也。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言纯一无杂也。五、圆满善,言具足也。六、调柔善,言清白也。以清白之善法,其性调柔故也。七、慈悲善,梵行即具无缘之慈悲也。此七善之义虽通大小乘经,而其法体,则随经而有差别,如小乘经解独一为无余涅槃,法华经解为圆顿一乘法。
【七善士趣】 (术语)不还之圣者。有生般中般上流般三种。此三般又各有三种之别,谓之九种不还。见“九种不还”条。此中上流般之三种不分开之。总为一上流般,合前之六种,谓之七善士趣。其所以不别立之者。婆沙论一百十五谓中生之二种,各为一生中之差别。行相难知,故分之。上流般各受多生,其行易知,故不分之。其所以名之为善士趣者。趣,是行之义。其余有学,或行善,或行不善,唯此七种之不还,有行善,而无行不善者。且但行往上地而无还来。故特名为善士趣。见俱舍论二十四颂。
【栖身】 (术语)栖息身于一处也。四教仪集注上曰:“此山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
【七深信】 (术语)善导之散善义以深心为深信之心。信相有二种而列七种,日本亲鸾名为七信:机之深信,法之深心(以上二种深信),观经之深信,弥陀经之深信,唯信佛语之深信,此经之深信,建立自心之深信也。其中除此经之深信,其他冠决定之字,谓之六决定。
【栖神】 (杂语)栖息精神而不移于他也。维摩经序曰:“寻玩玆典,以为栖神之宅。”
【七生】 (名数)又曰七有。详见“有”条。
【七声】 (术语)苏漫多声之七转声也。又曰七例句。见“七转九例”条。
【七声觉】 (名数)七觉支也。涅槃经十一曰:“有七圣觉故名圣人。”见“七觉支”条。
【七圣】 (名数)俱舍论说七贤七圣。见“七贤”条。
【七圣财】 (名数)见道以后之圣者,分七种。诸经所说少异。宝积经四十二曰:“云何圣财?谓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闻(能闻正教)、惭(自分有惭)、愧(于人有愧)、舍(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涅槃经十七曰:“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故名圣人。”二卷法句经上曰:“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维摩经佛道品曰:“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报恩经谓人生世间。祸福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能烧一世。恶口能烧无数世。猛火烧世间财。恶口烧七圣财。口舌皆凿身之斧也。七圣财谓一信,二精进,三戒,四惭愧,五闻舍,六忍辱,七定慧。七者能资用成佛。故名。参照七法财条。梵Saptadhana。
【七胜事】 (杂语)如来胜于他众生之七种也。身胜,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是也。
【七识】 (术语)八识中之第七识也,名末那识。见“末那识”条。
【七十二岁】 (杂名)如来说法华之岁也。法华玄义五曰:“传云:佛年七十二岁,说法华经。”
【七十二天】 (名数)六十九天,太山府君,五道大神,及大吉祥天,合为七十二天。
【七十二威仪】 (名数)沙弥之威仪数也。扶桑略记曰:“沙弥十戒七十二威仪。”
【七十二字】 (杂语)百论曰:劫初梵天王得七十二字,来化世间,世间皆不信,故吞七十字,唯二字留着于口之左右,即阿与沤也。故外道书之首,皆安此二字。阿者无,沤者有。谓一切诸法,不出有无之义,故安于经之首以表吉相。
【七十七智】 (名数)是亦观十二支中后十一支之闻思修三慧有漏智也。十一支各有七智,故合为七十七智。七智者,先于未来之老死一支,作顺逆之二观。谓观由有生而有老死之顺观,与观不由生而非有老死之逆观之二智也。如是过现之老死亦尔。故三世合而有六智。此六智缘理如实而知,故是思修慧,名真实智。更闻教而知三世缘起之道,与名法住智又名假智,为第七智。即闻慧也。先于闻慧生一智,次由思修慧生六智,合为七智。见对法论四。
【七十三尊】 (名数)金刚界曼荼罗之成身会,于五十三尊外加金刚部之二十天而为七十三尊。
【七识十名】 (名数)第七识末那识有七识,转识,妄相识,相续识,无明识,解识,行识,无畏识,现识,智障识之十名。
【七十五法】 (术语)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为七十五,摄为五类:一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无为法三也。第一色法十一RūPāṇi,分之为三种:一五根,二五境,三无表色也。五根者:一、眼根Cakṣur indriya,二、耳根Śrotra indriya,三、鼻根Ghrāṇa iudriya,四、舌根Jihvā indriya,五、身根Kāya indriya也,此五法能发识取境,故名根。五境者:一、色境Rūpa viṣaya,二、声境Sabda viṣaya,三、香境Gandha viṣaya,四、昧境Rasa viṣaya,五、触境Sparśa viṣaya也。此五法能为五根所对之境,故名境。无表色Avñjiapti者,依身口发动之善恶二业,生于身内之一种无形色法感苦,乐果之业因也其中,五根五境,有质碍之用,故名色,无表色则自体无质碍之用,以存质碍之四大为因而生者,故亦名为色。第二心法一Cittam,根境相对之时,依根而生,觉知境之总作用也。是从于所依之根,故虽为六识,而其心体是一也,此法必领有他之心所法,犹如国王之于臣民,故谓为心王。第三心所有法四十六Cittasaṁprayuktasaṁskārāḥ,又分六位:一、遍大地法十,二、大善地法十,三、大烦恼地法六,四、大不善地法二,五、小烦恼地法十,六、不定地法六也。此四十六法皆为心王所领有,而与心王皆为对于境界之别作用,故云心所有法,常略称心所法。一、遍大地法十Mahābhūmikāḥ(dharmāḥ)者:一、受Vepanā,领纳苦乐舍三境之作用也。二、想Saṁjñā,想像事物之作用也。三、思Cetanā,造作身口意三业之作用也。四、触Sparśa,触对境界之作用也。五、欲Chaṁda,希求之作用也。六、慧Mati,简择之作用也。七、念Smṛti,记忆之作用也。八、作意Manaskāra,警觉他心心所之作用也。九、胜解Adhimokṣa,印决事理之作用也。十、三摩地Samādhi,译为定,使心心所注住于一境之作用也。此十法随逐善不善无记之一切心王而起,故名遍大地法,略云大地法。二、大善地法十Kuśalamahābhūmikāḥ者:一、信Śraddhā,使心心所澄净之作用也。二、不放逸Apramāda,于诸善恶法不使放逸之作用也。三、轻安Praśrabdhi,使身心轻妙安稳之作用也。四、行舍Upeksā,使身心舍杂执着诸法之念,而住于平等之作用也,是行蕴所摄之舍,故简别于彼受蕴所摄之舍受而谓之行舍。五、惭Hrī,于所造之罪自耻之作用也。六、愧Apatrapā,于所造之罪自耻之作用也。七、无贪Alobha,于顺境无贪着之作用也。八、无瞋Adveṣa,于逆境不瞋恚之作用也。九、不害Ahiṁsā,不损害他之作用也。十、勤Virya,于修善法使心勇悍之作用也。此十法与一切之善心相应而起,故名大善地法。三、大烦恼地法六Kleśamahābhūmikāḥ者:一、无明Moha,愚痴为性,反于上之慧之作用也。二、放逸Pramāda,反于上之不放逸,于恶法放逸之作用也。三、懈怠Kausidya,反于上之勤,于善法不勇悍之作用也。四、不信Aśrāddha,反于上之行,使心不澄净之作用也。五、惛沈Styāna,使心涽重之作用也。六、掉举Auddhatya,使心轻浮之作用也。此六法者常与恶心及有覆无记心相应,故名大烦恼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二Akuśalamahabhūmikāḥ者:一、无惭Ahrikatā,反于上之惭,不自耻之作用也。二、无愧Anapatrapā,反于上之愧,不他耻之作用也。此二法者,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故名大不善地法。五、小烦恼地法十Upakleśabhūmikāḥ者:一、忿Krodha,使起忿怒相之作用也。二、覆Mrakṣa,隐藏己罪之作用也。三、悭Mātsarya,使于财施法施悭吝之作用也。四、嫉īrṣyā,妒忌他人盛事之作用也。五、恼Pradāśa,坚执恶事而恼乱身心之作用也。六、害Vihiṁsā,反于上之不害而行打骂他人等之作用也。七、恨Upanāha,于忿境结怨不舍之作用也。八、谄Māyā,使心心所邪曲不定之作用也。九、诳Śāṭhya,欺他之作用也。十、憍Mada,染着于自法,使心贡高之作用也。此十法者,虽与恶心及有覆无记心相应而起,而唯为修道所断,不通于见道所断,又但与意识之无明相应,不通于他识,且此十法,现行各别而必非十法俱起,以此三义,故名小烦恼地法。六、不定地法八Aniyatabhūmikāḥ者:一、寻Vitarka,寻求事理之粗性作用也。二、伺Vicāra,伺察事理之细性作用也。三、睡眠Middha,使心心所闇昧之作用也。四、恶作Kaukṛtya,思念恶作之事而使心追悔之作用也。五、贪Rāga,反于上之无贪,而贪爱顺境之作用也。六、瞋Pratigha,反于上之无瞋,瞋恚逆境之作用也。七、慢Māna,对于他人使心高举之作用也。八、疑Vicikitsā,于谛理使犹豫之作用也。此八法,不入前之五地,为特殊之法,故名不定地法。第四心不相应行法十四Cittaviprayuktasaṁskārāḥ者:一、得Prāpti,使诸法获得于身之实法也。二、非得Aprāpti,使诸法离身之实法也。三、同分Sabhāgatā,如人趣者,使人趣之果报同一,天趣者,使天趣之果报同等,各随其趣其地,而使得同一果报之实法也。四、无想果Asaṁjñika,于无想天之中使心心所都灭之实法也。是一种外道所执之涅槃也。五、无想定Asaṁjñisamāpatti,欲得外道之无想果所修得之无心定也。六、灭尽定Nirodhasamāpatti,不还或阿罗汉之圣者,为止息暂时所入之无心定也。七、命根Jivta,维持寿之实法也。八、生Jāti,使法生之实法也。九、住Sthiti,使法住之实法也。十、异Jarā,使法衰异之实法也。十一、灭Anityatā,使法坏灭之实法也。十二、名身Nāmakāya,色声等之名也。十三、句身Padkāya,诸法无常等之章句也。十四、文身Vyaṁjanakāya,名与句所依之文字也。二个已上名为身。此十四法者,为非色非心之法,而非与心相应之法,故名心不相应行法。行者,有为法之总名也。又此十四者,为五蕴中行蕴之所摄,故名行。第五无为三Asaṁskṛtadharmāh者:一、择灭无为Pratisaṁkhyānirodha,依正智简择力而得之寂灭法也,即涅槃也。此法能使烦恼寂灭,故名灭。二、非择灭无为Apratisaṁkhyānirodha,非依择力但依缺生缘而现之寂灭法也。此法能使生法不更生,故名灭。三、虚空无为Akāśa,无碍为性,得通行于一切之碍法中也。此三法无生住异灭四相之作为,故名无为法。
【七十真实论】 (书名)天亲菩萨破数论之金七十论。今不传。婆薮槃豆法师传曰:“外道身既成石,天亲弥复愤懑,即造七十真实论,破外道僧佉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梵Tattva-saptati。
【七识住】 (名数)于三界五趣,长养其识,欲识自住,差别所乐,而立七识住:一、第一识住,为有色身之有情,身想共异之处,即人趣之全及一分之天也。一分之天者,欲界之六天与色界初静虑三天,除劫初起之有情,余时之有情也。是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胜劣,思想亦名异,故曰身想俱异。二、第二识住,为同有色身之有情,身异想一之处,即色界初静虑三天之梵天也。身异者,以大梵天王之身与梵众之身有大小胜劣之差故也。想一者,梵众起想,以为我等皆是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起想,以为此诸梵众皆是我所生,其思想同一也。三、第三识住,为同有色身之有情,身一想异之处,即色界第二静虑之三天也。身一者,以彼天人之形貌皆同故也。四、第四识住,同为色身有情,身一想一之处,即色界第三静虑之三天也。以身形同一,故曰身一。唯为乐受之想,故曰想一。五、第五识住,无色界之二无边处天也。六、第六识住,无色界之识无边处天也。七、第七识住,无色界之无所有处天也。已上三天处无身形。唯有舍受想而已。然而于三界五趣中,诸恶趣有重苦受能损识,有情之心,不乐来止,故不立为识住。又色界之第四静虑,有无想天。又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有灭尽定,能灭识而不使相续,故彼二处亦不立为识住。见俱舍论八。又余处有情之心乐来,若至于此,则不愿更出。故说名识住。于诸恶趣二善俱无,故非识住。又第四静虑心,恒欲求出。谓第四静虑有无云,福生,广果之三及无想天与五净居天之九天(萨婆多无想收于广果上座部开之)。其中初三天,凡圣同居。而诸凡夫求入无想天,诸圣者乐入五净居天或无色,若净居天之圣者,乐证圆寂。故处于识住。又非想天心识昧劣,故非识住。【七识住】(术语)见“识住”条。
【七使】 (名数)一、欲爱,欲界之贪欲也。二、恚,瞋恚也。三、有爱,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四、慢,慢烦恼也。五、无明,痴惑也。六、见,五邪见也。七、疑,疑四谛之理也。见辅行六。
【七事断灭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言人死后皆断灭七事也。见“断见”条。
【七士夫趣】 (名数)七圣也。
【七事随身】 (名数)常持者。三衣,钵,香合,拂子,尼师檀,纸被,浴具也。见诸乘法数。
【七随眠】 (名数)俱舍论所说,前贪之一,分为欲界之贪与上二界之贪,而为七随眠:一欲贪随眠(欲界之贪也),二瞋随眠,三有贪随眠(上二界之贪),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见俱舍论十九。【七随眠】(名数)见“睡眠”条。
【七昙】 (术语)与悉昙同。见悉昙条。
【七坛炎魔天天供】 (修法)设七处坛场,供养阎魔王之法会也。
【七条】 (衣服)七条之袈裟也。
【七条袈裟】 (衣服)三衣中之中衣也。梵名郁多罗僧Uttarāsaṅga,译为上着衣。计其条数谓之七条。见“郁多罗僧”条。
【七条衣】 (衣服)郁多罗僧衣以有横割截之条数七,故云七条衣。见六物图。【七条衣】(衣服)七条之袈裟也。
【七同十一异】 (杂语)声闻缘觉二乘之同异也。见二乘条。
【漆桶】 (譬喻)无分别之眼闇黑,喻以漆桶。骂无眼子之词也。犹言黑漆桶,漆桶不会等。
【七陀罗尼】 (名数)七种之陀罗尼也。为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真言陀罗尼,随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七微】 (术语)依一切有部宗所说,则虽欲界之有形质中最为单简者,亦称为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能造之地水火风四大与所造之色香味触四境互相和融,而成一微体。此八事不得更为分离,是为色聚之最极者,故名之为微聚,又曰极微。此极微六方中,心与七微,聚集而始为天眼等之所见。谓之阿菟色Anu,又曰阿拏色,又曰阿耨,译言微。此非至极微,则不与以极之名,但是眼可见之色之极少者,又分析之色之细极者,则亦曰极微。大日经疏一曰:“梵云阿耨,即是七微合成,于从缘生色最为微小。”唯识了义灯二本曰:“有宗云,以七极微成一拏色。”俱舍光记十二曰:“七极微为一微量,微显细聚。梵云阿菟,此名微,眼见色中最微细也。”见“极微”条。
【七无上道】 (名数)与七种无上同。见七种无上条。
【七五三】 (杂名)称名之谱有七五三之别。天台山不断念佛发愿表白曰:“高和七五三之唱。”
【七贤】 (名数)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即通三贤与四善根(后之四)而为七贤。见玄义四下。【七贤】(名数)又曰七方便位。亦曰七加行位。小乘见道以前之修行位也。总称见道以前为贤位,见道以后为圣位。贤位中有七位: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谓之三贤位,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谓之四善根。此中有通别二名,通者,皆称为七贤,皆称为加行位。别者前三位为三贤。后四位为四善根,或四加行位。今则对于后之七圣位,而总称七位为七贤位。见“四善根”条。又有大乘之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曰:“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七贤七圣】 (名数)萨婆多宗所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之七方便位为七贤。信行,法行(初果),信解,见得(第二果第三果),身证(第四向),慧解脱,俱解脱(第四果)之人为七圣。【七贤七圣】(名数)是小乘俱舍宗所立贤圣之数也。七贤如前,七圣者,俱舍论,四教仪之目也。华严孔目章谓之七士夫,七大夫,七圣人。圣者正也,以正智照见真理,故名。见道以上者是也。差别其圣者之位次,有八圣,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钝之根性差别其圣者,则为七圣: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俱舍论二十五曰:“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四教仪三曰:“七圣位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罗汉,七不时解脱罗汉。”止观三下曰:“若析法入空,有无二门所断三道,如毗昙所明七贤七圣四沙门果,成论所明二十七贤圣等,差别位次。”大乘义章十七本曰:“或分十四,如毗昙说,见谛道前说七方便(七贤),见谛道中信行法行,修道位中有信解脱及与见到,通前十一。阿那含中得灭定者名为身证,通前十二。无学位中说慧解脱及俱解脱,通前十四(七圣)。”
【七心界】 (名数)十八界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加意根而为七。
【七星】 (名数)北斗之七星也。见“北斗”条。
【七星如意轮观音】 (菩萨)如意轮观音为本尊,七星为眷属故名。即如意轮王菩萨也。见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造般多罗道场,中央安置如意轮王菩萨,周围安置七星之像,及诃利低母,禳灾之法也。
【七曜】 (术语)见七字部中七曜条。【七曜】(名数)日月与火水木金土五星也。宿曜经上曰:“夫七曜,日月五星也。其精上曜于天,其神下直于人,所以司善恶而主理吉凶也。其行一日一易,七日一周,周而复始。”宿曜经下列胡国波斯语天竺语之名。日曜太阳,胡名蜜Mihr,波斯名曜森勿Yek sumbad,天竺名阿弥底耶(二合)Aditya。月曜大阴,胡名莫Mah,波斯名娄祸森勿Douh sumbad,天竺名苏摩Soma。火曜荧惑,胡名云汉Vahrām,波斯名势森勿Sch sumbad,天竺名盎哦啰迦Aṅgāṛaka。水曜辰星,胡名咥Tir,波斯名掣森勿Ohehar sumbad,天竺名部陀Bubha。木曜岁星,胡名鹘勿Hur muzd,波斯名本森勿Penjsumbad,天竺名勿哩诃娑跛底Bshaspati。金曜太白,胡名那歇Nāhid,波斯名数森勿Sheshsnmbad,天竺名戌羯罗Ṣukra。土曜镇星,胡名枳院Kevān,波斯名翕森勿Haft sumbad,天竺名赊乃以室折罗Sanaiścara。
【七曜供】 (修法)祭供七曜之法也。有七曜攘灾决一卷,七曜星辰别行法一卷。
【七叶岩】 (地名)在王舍城之侧,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故名。第一五百结集之窟也。毗婆尸佛经下曰:“王舍城七叶岩。”长阿含经七曰:“佛在罗阅城毗诃罗山七叶树窟。”参照“五山”条。
【七有】 (名数)又云七生。人界之七生与欲天之七生,合而云七有。故开之则为十四生,而各有中有生有,故为二十八有。预流果之圣者,欲界九品之修惑祇润生七有即二十八生,更不受第八有(即二十九有),见“润生”条。又一地狱有。二傍生有。即畜生也。三饿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业有。七中有。是数五趣之果(初分)与其因(第六)及五趣之方便也。见长阿含十报法经。
【七有依福业】 (名数)依他苦而行施,以成福业,有七种,名曰七有依福业:一施于客人,二施于行人,三施于病人,四施于侍病之人,五以园林施于诸寺等,六以常食施于众僧,七应寒风热等之时,施随时之饮食衣服等。见俱舍论十八。
【七喻】 (名数)法华经之七喻也。见“譬喻”条。
【七灾难】 (名数)见“七难”条。
【七丈夫】 (名数)七圣也。
【七遮罪】 (术语)大乘之七逆也。犯此七逆之一者,遮之不使受菩萨戒,故名遮罪。梵网经下曰:“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
【七真如】 (名数)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之实性也。二实相真如,谓显于二无我之实性也。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之唯识实性也。四安立真如,谓苦谛之实性也。五邪行真如,谓集谛之实性也。六清净真如,谓灭谛实性也。七正行真如,谓道谛之实性也。流转安立邪行之三真如不通于佛,又实相唯识清净之三真如为根本智之境,余四者为后得智之境。是约于诠门以义说而说为七,若废诠而论如之体则七即一如也。见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唯识论八。【七真如】(名数)见“真如”条。
【七珍万宝】 (杂名)七珍者,七种可珍重之宝也。与所谓七宝同。万宝者,指一切之财宝而言。
【七证】 (名数)七证师也。
【七证师】 (名数)受具足戒时之七个证明师也。见“三师七证”条。
【七支】 (名数)身三口四之恶业也。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七恶支分故名为支。十恶中之前七恶也。又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所谓四足首及阴尾是也。见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三。
【七知】 (名数)在涅槃会上,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具足梵行也。一、知法,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二、知义,知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三、知时,知可修寂静,精进,舍定,供养佛师,布施,忍辱,般若等之时。四、知足,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知止足。五、知自,知悉自己之戒,多闻,慧,正念,善行等。六、知众,知分别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之众而为应机之说法问答。七、知人尊卑,知信者不信者之别,又知自度他度之尊卑。
【七知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知法知义等也。与中阿含善法经同本。
【七支念诵法】 (修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所出。为极略之念诵法。见诸义轨诀影二。
【七支念诵随行法】 (书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之略名。
【七支业】 (名数)七支之作业也。详见“七支”条。
【七治】 (术语)七羯磨之治罚法,谓之七治。行事钞上二曰:“此七治法,实为良药,持于正法谪罚恶人,佛法再兴福流长世。”见“七羯磨”条。
【七种阿罗汉】 (名数)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别为不动阿罗汉与不退阿罗汉之称。
【七种般】 (名数)又名七种不还,七种那含。见“不还果”条。
【七种辩】 (名数)菩萨得七种之辩:一、捷疾辩,于一切之法,无碍故。二、利辩,有人虽能捷疾而不能深入,以能深入乃名为利。三、不尽辩,此以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也。四、不可断辩,于般若之中无诸戏论,故能无问难之离间者,即名为不可断辩。五、随应辩,能断法爱,故随众生之所应而说之也。六、义辩,为说趣于涅槃之利益事也。七、一切世间最上辩。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也。见智度论五十五。
【七种不还】 (名数)前六种加无色般也。无色般者,没于欲界不生于色界,而生于无色界,于此断余惑而般涅槃也。【七种不还】(名数)又名七种那含,七种般。见“不还果”条。
【七种不净】 (名数)于自他之身分起贪着,妨正道,故为此七种想破着心也: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三、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者。四、食啖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五、初生不净,言十月满足初生时之腥秽狼籍。六、举体不净,薄皮之下,皆为秽物。七、究竟不净,业尽报终,捐弃于冢间之不净流溢。
【七种布施】 (名数)一施客人,羁旅他乡者。二施行人,旅行者。三施病人,染疾者。四施侍病,看病者。五施园林,以园林施诸寺也。六施常食,布施钱财或庄田等为现住僧或十方僧供常食也。七随时施,于寒时风时热时随其所应而施衣食等也。是曰七有依福业事。见俱舍论十八。【七种布施】(名数)见“布施”条。
【七种忏悔心】 (名数)欲为忏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三、厌离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四、发菩提心。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堤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五、冤亲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六、念报佛恩心。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七、观罪性空。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
【七种二谛】 (术语)天台有真俗二谛,藏通别圆四教之四种与别接通,圆榜通,圆榜别三种也。
【七种礼佛】 (名数)勒那三藏Ratnamati,对于北方之俗,不习礼佛,教以七种礼佛。混是非浅深,皆教人心之我慢使归于正法也。一、我慢礼,身虽设拜,然无敬心,外观似恭,而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口称佛名,而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礼,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而无异念也。四、智净礼,慧心明利,达于佛之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也。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诸佛之法身,本来融通,故一拜之礼,遍通法界也。五、遍入法界礼,自己身心等之法,不离本来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原无增减。礼一佛,则通于诸佛也。六、正观修诚礼,虽摄心正念,对于佛身而自礼自身之佛也。以一切众生皆有觉性与佛平等也。随于染缘有迷己性,妄认为恶,明知此理,则得解脱。七、实相平等礼,前正观中,仍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自无他无,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也。法苑珠林二十曰:“有西国三藏,厥号勒那,睹此下凡,居在边鄙,不闲礼仪,情同猴马,悲心内溢,为翻七种礼法。(中略)从粗至细,对粗为邪,对细为正,故阶级有七,意存后三也。”云云。
【七种立题】 (名数)天台之说。一大藏经之题,不出人法譬之三,此中由单复具足之不同,而生七种之别:一,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为所说之人,是以两土之果人立名也。二,单法立题。如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为经中所说之法也。三,单譬立题。如梵网经,梵网为梵天之罗网,以譬戒律之节目绞络无尽也。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为人,般若为法也。五,法譬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为法,莲华为譬也。六,人譬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为人,师子吼为譬也。七,具足立题。三者具足也。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法,佛为人,华严为譬也。已上单三复三具足一,谓之七种三题。见四教仪集注上。【七种立题】(术语)天台谓一切之经题不出于人法譬之三者,而有单复具足之不同,总为七种。
【七种罗汉】 (名数)于前六种罗汉,加不退罗汉之一也。是前之第六不动,有练根不动与本住不动二种。因而以练根者为不动,本住者为不退也。练根者,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本住者,为生就之不动种性,不要修练者。婆沙开之。正理俱舍合之。见俱舍论二十五。
【七种慢】 (名数)见“慢”条。
【七种那含】 (名数)又曰七种不还,七种般。见“不还果”条。
【七种人】 (名数)见“七众溺水”条。
【七种舍】 (名数)净影维摩经义记三本曰:“经中说舍,泛有七种:一心性平等亡怀称舍。情无存着故曰亡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等碍,目之为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名之为舍。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放舍名舍。五证空平等离相名舍。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说之为舍。七益众生无所希望,名之为舍。”
【七种生死】 (名数)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为利生之生死也,于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于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于七地。三有有生死,有后有也,于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之所感也,灭之而入于如来地。七种之中,解此四种,他三种名释皆无。然显识论以三界之分段生死为三种生死。加于前之四种生死为七种生死。台家别由摄论宗末师之释,解七种生死。辅行七曰:“一分段生死,三界之果报也。二流来生死,迷真之初也。三反出生死,背妄之初也。四方便生死,入于涅槃之二乘也。五因缘生死,初地之变易也。六有后生死,十地之变易也。七无后生死,金刚心也。”【七种生死】(名数)见“生死”条。
【七种圣】 (名数)与七圣同。见七贤条。
【七种食】 (杂语)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
【七种无常】 (名数)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舍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舍,以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以为无常。三、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今言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处无常也。四、转变无常,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惟以色相转变为无常,譬如器具转变而金性不变也。五、性无常,彼计有无常之性,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六、性无性无常,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无常也。七、不生无常,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也。”梵Sapta-anitya。
【七种无上】 (名数)如来有七种之无上:一、身无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二、道无上,以慈悲之道利一切之众生也。三、见无上,以正戒正见正命成就其身也。四、智无上,具四无碍智也。五、神力无上,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也。六、断障无上,断惑业苦之三障也。七、住无上,住于大寂灭定也。见菩萨地持经三。梵Sapta-anitya。
【七种衣】 (名数)一毛,二刍摩迦,此方所无。三奢搦迦,此方所无。四羯播死迦,白毡也。五独孤洛迦,纻布也。六高诂薄迦,是上毛緂,此方所无。七阿般阑得迦,是北方地名,彼处有此衣。又有名释者,是絁羂之衣耳。见有部毗奈耶十八。
【七种语】 (名数)佛有七种之语:一、因语,于现在之因中说未来之果也,如说此人乐杀为地狱之人是也。二、果语,于现在之果中说过去之因也。如见贫穷之众生,颜貌丑陋,说此人定为破戒妒心瞋心之人是也。三、因果语,于一事说因说果也。如说现在之六人,为过去之果,又为未来之因是也。四、喻语,如说如来为师子王是也。五、不应说语,如为波斯匿王说四方山来,为鹿母优婆夷说沙罗树能受八戒,故受人天之乐是也。六、世流布语,如顺世间流布之语,说我人瓶衣等之语是也。七、如意语,如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也。见涅槃经二十五。
【七种自性】 (名数)如来有七种之性自性,性者即不变迁之义,此不变迁之性即为如来之自性,故名性自性。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即是万善聚集之因,是约于圣而论。故经曰:即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二性自性,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而各有自性存于内,故名性自性。三相性自性,可见而分之,谓之相。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而各有自相现于外,故名相性自性。四大种性自性,大种者即地水火风四大之种子也。无处不在,故曰大。大种性自性者谓四大种各有自性也。大种原通于凡圣。今约于圣报而言,即此大种之性自性,是法性五阴之果也,是名大种性自性。五因性自性,因即以能生为义。前所证大种之果,必有所起之因,即是第一义因心也,是名因性自性。六缘性自性,缘即缘助也,证第一义自性之果德,虽由因心,然须假众之缘助而显成,是名缘性自性。七成性自性,成即成就也,因缘和合而成果也,即成就如来第一义之果德,故名成性自性。见楞伽经一。
【七众】 (名数)一、比丘Bhikṣu,二、比丘尼Bhikṣuṇi,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三、式叉摩那Śikṣamāṇā,沙弥尼之学六法者。四、沙弥Śrāmaṇera,五、沙弥尼Śrāmaṇerikā,男女之受小戒者。六、优婆塞Upāsaka,七、优婆夷Upāsikā。男女之受五戒者。此中上五众出家。下二众在家。是诸经论通说之七众也。天台于戒疏之中依十诵律建立九众。第六为出家男。第七为出家女。是受斋戒之男女也。第八第九为优婆塞优婆夷。此中取式叉摩那已下名为下之七众。参照“九众”条。
【七重行树】 (杂名)极乐国土之宝树也,行列七重。故曰七重之行树。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七宝周匝围绕。”
【七众溺水】 (名数)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于三恶。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譬缘觉人。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譬菩萨。第七人既到彼岸,登上大山,无复恐怖,离诸冤贼,受大悦乐。譬佛。见涅槃经三十二。又一、常没,入水则没,譬一阐提,常堕于恶道。二、暂出还没(人天)。三、出已则住(内凡)。四、出已遍观四方(声闻),四方者四谛也。五、遍观已行(缘觉),越声闻,而行于缘觉也。六、行已复往(菩萨)。七、水陆俱行(佛)。见涅槃经三十六。
【七周行慈】 (术语)五停心观中第二为慈悲观,是使多瞋之众生修慈悲而对治瞋毒也。而行之之境分为七种,以三乐与之。是曰七周行慈。周者周遍,于怨亲周遍平等也,又周遍而行之也。七境者,一、上品之亲,二、中品之亲,三、下品之亲,四、中人非冤亲,五、下品之冤,六、中品之冤,七、上品之冤也。三乐者,上乐中乐下乐也。如是之境分七种。向其境运与乐之念也,其中向上亲与上乐最易故以为最初。
【七周减缘】 (术语)详见“减缘减行”条。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术语)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之法相也。见“种子”条。
【七转九例】 (术语)七转,又曰七声,亦曰七例。依语尾之变化知体业等之差别者,谓之苏漫多声Sub-anta(名词),九例又名二九韵,丁彦多声Tiṅ-anta(动词),十八种之变化也。见“苏槃多”条。
【七转识】 (术语)八识中末那识已下之七识,为自第八识转生之识,故对于第八识而谓之七转识。
【七子】 (名数)父母有七子,于病子慈心最深。七子譬人,天,二乘,藏通别三教之菩萨也。涅槃经二十曰:“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大王!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章安疏曰:“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乘菩萨,是七子中有起过者,心则偏重。”
【七字文殊】 (菩萨)见“文殊”条。
【七宗】 (名数)律,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真言,禅之七宗也。是于八宗中除俱舍成实加禅宗者。元亨释书诸宗志举此七宗。
【七祖】 (名数)华严宗禅宗有七祖。日本净土真宗亦有七祖。
【七祖圣教】 (书名)三卷,集净土真宗七祖所撰述之论疏,名为七祖圣教。
【七祖四师】 (名数)华严宗之相承也。见七祖及四师条。
【七祖相承】 (术语)净土真宗之相承也。见“七祖”条。
【七最胜】 (名数)一切布施等之行,不得悉名为波罗蜜多。必具最胜,方成波罗蜜多也。一、安住最胜,安住于菩萨之种性也。二、依止最胜,依止于大菩提心也。三、意果最胜,悲愍一切之有情也。四、事业最胜,具行一切之事业不限于一行也。五、巧便最胜,住于无相智了达一切法如幻而离执着也。六、回向最胜,回向于无上菩提也。七、清净最胜,不为烦恼所知之二障所间杂也。见唯识论九。
【其他】 【[车*度]轹钻】(譬喻)回柄穿穴之锥也。传灯录十二睦州章曰:“秦时[车*度]轹钻。”秦代古锥,腐蚀而不为穿穴之用,以喻钝汉无入头之处。 【[弓*赞]谟】(界名)Jambu,此大地之总称。见“阎浮提”条。 【[谷-禾+卵]藏】(譬喻)人为无明烦恼所缠覆,如鸟之藏于卵[谷-禾+卵]内也。胜鬘经曰:“为无明[谷-禾+卵]藏世间开现演说,是故名圣谛。”同宝窟下末曰:“为于无明缠覆,如鸟在[谷-禾+卵]。为[谷-禾+卵]所藏,故名为藏。” 【[口*半]惮南】(杂语)Vandana,见“和南”条。 【[口*尔]瑟吒么洗】(杂名)译曰三月。梵Jyaiṣṭha-māsa。 【[口*恒]迦罗】(杂语)Kaṅkara,数名。本行集经十二曰:“恒迦罗,隋言数千万亿。”俱舍颂疏世间品五曰:“十大钵罗廋多为矜羯罗。” 【[口*企]吒】(异类)饿鬼名。译曰食唾。见正法念经十六。梵Kheṭa。 【[口*尸]刺拏伐底】(地名)河名。译曰有金河。佛涅槃于此河边。见“阿恃多伐底”条及熙连条。 【[口*叔]迦婆】(动物)见“叔迦”条。 【[口*垔]罗】(异类)龙王及象王之名。可洪音义二曰:“[口*垔]罗或云翳罗婆那,或云伊罗婆那,或云哀罗跋拏,或云蔼罗伐拏。”见[口*垔]罗那条。 【[口*垔]尼】(术语)又作咽尼。佛之德相也。译曰鹿王。玄应音义四曰:“[口*垔]尼又作咽,同于坚、于见二切,此译云鹿王。”见“伊尼延”条。 【[门@(企-止+者)]黎】(杂名)[门@(企-止+者)]音社,平声,读若蛇音,今作阇非,王播题木兰寺诗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门@(企-止+者)]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拂面,而今始得碧纱笼。”余详阇黎条中。 【[女*贝]罗誐法】(修法)如宝爱染法也。诸宗章疏三曰:“[女*贝]罗誐法([女*贝]为如宝之略字。罗誐Rāga者,爱染之语)。” 【[邱-丘+芽]子洲】(地名)处在不明,想像之国。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邱-丘+芽]又作[糸*邪],同以遮切。师子国南浮海数千里,洲人卑小,长余三尺,人身鸟喙,唯食[糸*邪]子,既无榖稼,所以不识于牛也。” 【[台-台+犮]陀】(菩萨)又作跋陀,[车*(乏-之+犮)]陀。[台-台+犮]陀和罗Bhadrapāla之略。菩萨名。见“跋陀婆罗”条。玄应音义五曰:“[台-台+犮]陀,经中或作[车*(乏-之+犮)]跋拔,三形同蒲沫切,此译云仁贤,或云贤护。” 【[台-台+犮]陀波罗】(菩萨)又曰跋陀波罗。菩萨名。见“跋陀婆罗”条。 【[台-台+犮]陀和】(菩萨)又作婆陀和,跋陀婆罗,跋陀罗婆梨。菩萨名。译曰贤护。见“贤护”条。 【[台-台+犮]陀和罗】(菩萨)见[台-台+犮]陀条。 【[台-台+犮]陀劫】(术语)Bhadrakalpa,又作波陀劫。[台-台+犮]陀劫簸之略。劫簸为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今即成劫也。常略曰劫。[台-台+犮]陀译曰贤或善,此一劫中千佛出世。故名贤劫。智度论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分,[台-台+犮]陀者秦言善。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兴,诸净居天欢喜故名为善劫。”修行本起经上曰:“劫名波陀,汉言为贤。”法华文句八曰:“[台-台+犮]陀此云圣,劫之异名耳。”贤劫经一曰:“[台-台+犮]陀劫三昧,晋曰贤劫定意。” 【[台-台+犮]陀劫簸】(术语)见[台-台+犮]陀劫条。 【[台-台+犮]陀劫三昧经】(经名)贤劫经之异名。 【[台-台+犮]柁梨】(植物)果名。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婆柁梨,是西方一类小枣者也。”见婆柁梨条。 【[台-台+犮]陀罗跋陀】(杂名)Pārvabhādrapadā,星名。译曰室宿。见宝星陀罗尼经四。 【[台-台+犮]陀罗波梨】(菩萨)见“贤护”条。 【[台-台+犮]陀神咒经】(经名)幻师[台-台+犮]陀神咒经之略名。 【[囗@(王/珏)]】(杂语)攘除魔障之符字。释摩诃衍论曰:“[囗@(王/珏)]字治魔事。”似出自道教。 【[囗@力]】(杂语)物机出力之声。碧严十则着语曰:“[囗@力]”字汇曰:“[囗@力],胡卧切,进船声。”种电钞曰:“玉篇牵船声,今就骑虎,出力伎势也。” 【[怡-台+追]惕鬼】(异类)或作堆惕鬼,埠惕鬼,埠场鬼。以[怡-台+追]惕鬼为正。坐禅时来作人障碍之鬼名也。治禅病经下曰:“罗旬逾等一千长者子,始初出家,请尊者阿难摩诃迦叶舍利弗等为和上。摩诃迦叶教千比丘数息静处。鬼魅所著,见一鬼神,面如琵琶,四眼两口,举面放光,以手击攊两腋下及余身分,口中唱言[怡-台+追]惕[怡-台+追]惕。如旋火轮,似掣电光,或起或灭,令于行者气心不安所。(中略)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若有四众患此鬼者,汝当谈治鬼之法。此[怡-台+追]惕鬼有六十三名,乃是过去迦那含牟尼佛时,有一比丘,垂向须陀洹,因邪命故,为僧所摈。瞋恚命终,自誓为鬼,乃至今日恼乱四众。寿命一劫,劫尽命终,落阿鼻地狱。汝等宜识名字一心系念,莫为所乱。”名为[怡-台+追]惕者,以彼口言[怡-台+追]惕也,[怡-台+追]惕为忧愁之意。 【[月*册]那诃】(衣服)见“僧那”条。 【[月*册]捺陀】(衣服)见“僧那”条。 【[斩/耳]】(杂语)又作聻。诘问辞之余声也。[口*尔]亦同。诸录俗语解曰:“[斩/耳]亦作聻,正字通音你,梵书聻为助语。如禅录云何故[斩/耳]未见桃花时[斩/耳],皆语余声。”宗门统要七曰:“百丈夹起火曰:你道无,这个聻。” 【字香印】(术语)以香作阿弥陀种子之形者。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熏真如法曰:“于其坛中,安置香炉。其香炉含摄观自在周遍法界之相。以何为相?即其香印,应作纥哩文,其梵文是也。(中略)我作其图。”
【耆[少/(兔-、)]】 (人名)Jinu,仙人名。译曰胜仙。见慧琳音义二十六。
【奇臭饿鬼】 (异类)梵语曰迦吒富单那。译曰奇臭饿鬼。见玄应音义十一。参照迦吒富单那条。
【祈祷】 (术语)小乘教中无祈祷之法,大乘显教中如金光明经仁王经虽有其意,而修法之仪轨不全备,独于大乘密教则全。其法随事千差万别,而要不过于四法。四法者,一息灾法,二增益法,三敬爱法,四调伏法(建立轨秘藏记)。佛菩萨明王诸天等各有本誓,应其本誓而修法,故感应不空,是谓之祈祷。案祈祷之法,本由古之吠陀而出。吠陀之第二名耶受Yajus,明祭祠祈祷之法。西域记二曰:“二曰祠,谓享祭祈祷。”毗奈耶杂事四十七曰:“为求子故,祈祷神祇。”
【耆阇】 (动物)译曰鹫,见智度论三。又耆阇崛之略。山名。见耆阇崛项。
【耆阇崛】 (地名)梵音Gṛdhrakūṭa。耆阇崛者巴利音Gijjakūṭa。又曰伊沙堀,揭梨驮罗鸠胝,姞栗陀罗矩吒。山名。译曰鹫头,鹫峰,灵鹫。山顶似鹫,又山中鹫多,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释尊说法之地。智度论三曰:“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顶,时人便名鹫头山。此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法华文句一上曰:“耆阇崛山,此翻灵鹫,亦曰鹫头,云狼迹。”玄应音义六曰:“耆阇崛山,或言伊沙堀山,或言揭梨驮罗鸠胝山,若讹也。正言姞栗陀罗矩吒山,此翻云鹫台,又云鹫峰。言此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也。旧译云鹫头,或云鹫峰者,一义也。”西域记九曰:“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翻梵语曰:“耆阇崛,应云耆阇崛多。译曰:耆阇,鹫。崛多,头。”
【耆阇崛多】 (地名)山名。见耆阇崛项。
【祇多蜜】 (人名)Gitamitra,沙门名。译曰歌友。开元释教录三曰:“沙门祇多蜜,或云祇密多,晋云歌友。西域人,识性通敏,聪达宏远。志存弘化,无惮远游,爰于晋代译菩萨十住等经二十三部。
【祇哆槃林】 (地名)誓多林之意,见“祇树”条。
【祇哆槃那】 (地名)Jetavana,旧称祇哆槃那。新称逝多饭那,誓多饭那。译作胜林。祇洹精舍所在之处。见“祇树”条。翻梵语九曰:“祇洹林,应云祇哆槃那,亦云祇哆槃林。译曰:祇多者胜,槃那者林。华严经三十一卷。”
【奇光如来】 (佛名)小乘经所显释尊以外之唯一现在佛,过东方七恒河沙之佛土所出现者。增一阿含经二十九曰:“目连礼世尊足,即于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
【祇洹精舍】 (堂塔)即祇园精舍。见祇园及祇树条附录。
【耆腊】 (杂语)谓高年之僧。僧家不序齿而序腊。以舍俗为僧之年为始。如云僧腊若干。谓为僧几年也。
【耆利柯】 (人名)Girika,人名。译曰山。见阿育王经一。
【祇林】 (地名)祇陀林之略。
【齐领】 (术语)见“领解”条附录。
【奇妙】 (杂语)无类之珍也。法华经嘱累品曰:“容颜甚奇妙。”阿弥陀经曰:“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耆那】 (术语)Jina,译曰胜。佛之尊称。佛本行集经一曰:“尔时如来,住于佛行,无复烦恼,故名耆那。”玄应音义十九曰:“耆那,或云规那,或作嗜那。此译云胜,谓最胜也。”
【耆那教】 (流派)教派名。起于印度。与释迦牟尼同时。或云为佛教之支派。耆那者,胜者之意。能起脱一切世苦之谓也。教祖大勇,为中印度刹帝利族。八岁出家。四十岁而为胜者。其教派颇有势力于印度。
【祈念】 (术语)与祈祷同。
【耆婆】 (人名)Jivaka jiva,又作耆域,时缚迦。译曰固活,能活。王舍城良医名。耆婆耆城同为一人,观同本异译经题一云奈女耆域因缘经,一云奈女耆婆可知(二经共为后汉安世高译,但少有具略相违),叙其出姓。前揭之二经以为柰女与萍沙王(频婆沙罗王)之子,毗那耶杂事二十一所载,与此同。然四分律三十九谓为王舍城淫女(娼女)婆罗跋提与瓶沙王(频婆沙罗)子无畏王之子,就提叉尸罗之宾迦罗学医云。宋史艺文志有耆婆脉经三卷,耆婆六十四问一卷,耆婆五藏论一卷。
【耆婆草】 (植物)有三种:一、梵名Jiva。二、梵名Jivak,印度所传八种要药之一。三、西名Ruta,即芸香,能治疮疥,避恶虫,故名耆婆草。
【耆婆导阿阇世诣佛所】 (故事)佛说寂志果经叙王害父母,忧恼不能措,六师外道亦无如何,遂来佛所忏悔。参照涅槃经十九。
【耆婆谏止阿阇世逆害】 (故事)出观无量寿经。见“阿阇世”条。
【耆婆叩髑髅知生处】 (传说)五分律二十记耆婆善知音声本末之相,叩五个髑髅,知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有一髑髅不知生处。是罗汉之髑髅也(其他传说耆婆作外道论师)。
【耆婆林】 (地名)翻梵语九曰:“嗜婆林,译曰命,林名也。”
【耆婆鸟】 (动物)涅槃经作“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作“生生鸟”,阿弥陀经,杂宝藏经作“共命鸟”,梵名耆婆耆婆,一身两头之鸟也。玄应音义一曰:“梵言耆婆耆婆鸟,此言命命鸟,是也。”见共命鸟及耆婆耆婆条。
【耆婆耆婆】 (动物)又作阇婆耆婆迦Jivajivaka,又云Jivaṁjivaka。鹧鸪之类。由鸣声而名。耆婆为命或生之意,故云共命鸟。经中谓为(本行集经)二身二头之禽鸟。
【耆婆天】 (天名)译曰命天。长命之天也。楞严经二曰:“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长水疏曰:“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天为帝释天左右之侍卫。长阿含经曰:“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一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毗楼,四名毗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醯兔,九名物罗,十名难头。”
【耆婆为医王因缘】 (本生)善见律毗婆沙十七叙,耆婆之本生。
【耆婆治病】 (故事)耆婆以种种妙术治病,详于佛说捺女耆域因缘经,佛说奈女耆婆经,四分律第四十,毗奈耶杂事第二十一。
【祈请】 (术语)求请也。梁高僧传(求那跋摩传)曰:“往彼祈请,并致书于跋磨。”
【耆山】 (地名)耆阇崛山之略。
【祈誓】 (术语)心中立一定之誓祈神佛之冥佑也。或征我祈誓之有验与否。后世人亦谓之诅。
【祇树】 (地名)祇陀太子之树林,略名祇树。是太子供养佛者。祇陀林,祇洹林,祇洹饭那,祇哆槃那皆同。新称誓多林。慧琳音义十曰:“祇树,梵语也,或云祇陀,或云祇洹,或云祇园,皆一名也。正梵音云誓多Jeta,此译为胜,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太子亦名胜,给孤长者,就胜太子,抑买园地,为佛建立精舍。太子自留其树,供养佛僧,故略云祇树也。”玄应音义三曰:“誓多,此译云胜氏,即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子也。槃那此云林,正言饭那,以树代之耳。”
【祇树给孤独园】 (地名)舍卫城有长者哀恤孤危。世人呼曰给孤独Anātapindika,佛在摩揭陀国时,来闻法三归为优婆塞。后乞佛来舍卫城度国人,以园林献佛。佛许之。长者归国选园林以太子誓多之园林Jetavana为第一。弥勒上生经疏上,慈恩以二人之名载园林名之因缘。曰:“地唯挟垲,泉林繁郁,壁方五里,可设伽蓝。善施请买,太子不许。因戏言曰:布金满地,厚敷五寸,时即卖之。善施许诺。(中略)太子知其情邈,自发胜心。人之所贵,莫过金宝。而彼当能倾库买地以造僧园,我何所乏而无修建?请悔先地,长者不从。太子云:许地取金,未论林树。地随汝主,林属我身。其助成功,但陈供养。佛后游此,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树林誓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德。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誓多林给孤独园。”
【祇树花林窟】 (地名)祇树给孤独园也。长阿含经一曰:“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
【祇树园】 (地名)祇陀太子供养树林之园庭。即祇洹精舍所在之处。
【齐说齐闻】 (术语)在于实大乘,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山色清净身,溪声广长舌,万有皆齐说实相之妙法,同时亦皆齐闻其妙法云。是即法身说听之义也。出于四明尊者教行录四。
【奇特】 (术语)梵语āścarya,阿阇理贰。又作遏部多Adbhuta,译曰奇特。独一不偶也。西域记一曰:“何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佛所行赞四曰:“知得未曾法,而起奇特想。”贤愚经八曰:“如来出世,实复奇特。”
【奇特经】 (经名)一字奇特佛顶经之略名。
【祇陀】 (人名)Jetṛ Jeta,旧称祇陀。新称逝多,誓多。译曰胜。舍卫国波斯匿王太子之名。
【祇陀林】 (地名)此林元为祇陀太子所有,故名祇陀林。见“祇树”条。
【祇陀饮酒】 (传说)未曾有经下曰:“祇陀太子白佛,昔受五戒制酒持难,欲舍五戒而持十善。佛言饮时有何过?答国中豪贤时斋共饮,亦无余过。佛言若如此终身无过。”止观二曰:“祇陀末利,唯酒唯戒。”
【祇陀园】 (地名)见“祇树”条。
【祇夜】 (术语)Geya,旧译曰重诵偈,重颂。新译曰应颂。前段所说经文之义,更为偈颂者,即重说其义故云重颂。与前段之经义相应故云应颂。是十二部经之一。大乘义章一曰:“祇夜,此翻名为重诵偈也。以偈重诵修多罗中所说法义,故名祇夜。”玄义六上曰:“祇夜者,诸经中偈,四五七九言,句少多不定。重颂上者,皆名祇夜也。”华严疏钞二十一曰:“祇夜者,此云应颂。一与长行相应之颂,由于长行说未尽故,杂集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二为后来,应更颂故。涅槃云:佛昔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已,即因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等。”三藏法数四十四曰:“梵语祇夜,华言应颂,又云重颂。谓应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皆名颂也。”
【祇夜伽陀】 (术语)梵语祇夜伽陀,唐言讽诵。
【齐业身】 (术语)以宿业尽为齐限而入灭之佛身也。对于齐缘身而言,即天台所谈小乘三藏教之佛身也。盖三藏教之教意,一切万法,依因缘和合而生,本非有实我,总因前世之烦恼业而显,故佛身亦不能漏于此规。宿业所感,必以宿世之业力尽为齐限,而始入灭。八十老比丘于娑罗林中患背痛而入涅槃之佛身是也。出于法华玄义七等。
【奇异】 (杂语)非常也。十地论一曰:“若来此处,则非奇异。”唐太宗三藏圣教序曰:“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祈雨】 (修法)修请雨法也。
【祈雨法】 (修法)与请雨法同。
【耆域】 (人名)Jiva Jivaka,又曰耆婆,时缚迦。译作固活,能活。良医名。见“耆婆”条。
【耆域因缘经】 (经名)奈女耆域因缘经之略称。
【祇园】 (地名)又作祇洹,祇桓。祇园为祇树园,祇陀园,祇树给孤独园之略。洹桓二字,经论互用。或云梵语,或云汉语。桓者林也。释要曰:“祇桓者,梵语也。若作方言释者,应法师曰:桓即林也,即祇陀太子林也。以古桓字与园字同用也”。案祇园若为梵语,则洹字为正,桓为假借。若为汉语,则桓字为正,洹为假借也。见祇树条附录。
【祇园精舍】 (堂塔)祇陀园林须达精舍之略。涅槃经二十九曰:“时须达长者白舍利弗:大德!此大城(指舍卫城)外何处有地,不近不远,多饶泉池,有好林树,花果蔚茂,清净闲豫,我当于中为佛世尊及比丘僧造立精舍。舍利弗曰:祇陀(太子名)园林,不近不远,(中略)此处最胜,可安立精舍云云。”
【祇园精舍颇梨钟】 (物名)出祇园图经。往生要集上本曰:“祇园寺无常堂四角,有颇梨钟。钟音中,亦说此偈。”见“钟”条附录。
【祇园精舍无常院】 (堂塔)释氏要览下曰:“西域传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钵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彼常故。”
【祇园精舍兴废】 (故事)法苑珠林三十九曰:“依宣律师祇洹寺感通记云:经律大明祇洹寺基趾,多云八十顷地一百二十院。准约东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余步。祇陀须达二人共造,成之已后,经二百年,被烧都尽。则当此土周姬第十三王平王三十一年。(中略)于后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经于百年,被贼烧尽。经十三年,有王六师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壮丽,皆宝壮严。一百年后,恶王坏之,为杀人场。云云。”
【祇园精舍钟】 (物名)祇园图经曰:“无常院中有一堂,但以白银为饰。院有八钟,四为白银,四为颇梨。银钟在院之四角,起而置之。颇梨钟在无常堂之四角。其颇梨钟,形如腰鼓,鼻有一金毗仑,乘金狮子,手执白拂。病僧之气(无常堂置病僧)将大渐时,从是金毗仑之口说无常苦空无我,手举白拂,钟即自鸣,音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病僧闻音,苦恼即除,得清凉之乐,如入三昧,往生于净土。(中略)银钟者帝释所作,颇梨钟者月天子所造,其声所至百亿世界,至佛灭度,二钟上去,各还本土。”
【齐缘身】 (术语)以缘尽为齐限而入灭之佛身也。对于齐业身而言,即天台所说通教之佛身也。盖通教之教意,不别待分析推求,直依法之道理,而谈一切万法如幻即空,故佛身亦非实在者,有应感佛身之缘则现相,缘尽则灭形,即以所化之机缘尽为齐限而隐其身。所谓机兴即生缘谢即灭之佛身是也。出于法华玄义七等。
【祇园寺蚁】 (传说)精舍建立时过去世世于地见蚁。净心诫观发真钞中本曰:“灵感传云: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即祇洹也),须达自捉绳一头。舍利弗自捉一头,共经精舍。(中略)舍利弗惨然忧色,即问尊者何故忧色?答曰:汝今见此地中蚁子不?答曰见。时舍利弗语须达言: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以来。汝皆为佛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此中。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
【祇园图经】 (书名)一卷,南山道宣着。
【祈愿】 (术语)于神佛前祈福利之愿也。
【祇支】 (衣服)见“僧祇支”条。
【骑驴觅驴】 (譬喻)宝法大士之语也。通玄钞曰:“德公云:若欲有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言不见己心之佛性而迷也。大藏一览曰:“参禅有二病:一是骑驴觅驴,一是骑不肯下。”黄庭坚诗曰:“骑驴觅驴但可笑,以马喻马亦成痴。”
【骑牛归家】 (譬喻)十牛之一。
【骑牛求牛】 (譬喻)见“牛”条附录。【骑牛求牛】(譬喻)传灯录九曰:“大安禅师,造于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后如何?百丈曰:如人骑牛至家。”碧岩七则评曰:“有者道大似骑牛觅牛,有者道问处即是。”
【乞[口*栗]双提赞Khri-Sron-Lde-bTsan】 (人名)西藏王名。金城公主之子,生于唐开元十六年,十三岁即西藏国王位。当时国势大扬,西伏揭职浩罕,东戡定云南四川之大部,威震四邻。王始不好佛教,受其母金城公主之感化,遣使僧于印度,学修佛教。先后招致善海大师,莲华上生师。莲华上生师携来中观宗之典籍,并陀罗尼及密乘修法等。又请莲华上生师之高弟大翻译师及迦摩什罗罗班弥达众成就人等与毗卢遮那罗佉怛康龙尊护余班弥达等广译教法,论议此等新来密乘并中观派之佛教与双赞思甘普王时代渡来之中国佛教,评其优劣,遂由迦摩什罗之力,定前者为西藏之正教,大兴佛教。在位四十七年,以唐贞元二年薨,国人呼为文殊之化身。见彰所知论上等。
【启白】 (杂语)同表白。以事趣告白佛菩萨也。
【启白日】 (杂语)初为启白之日,即法会之初日。亦云开白。
【起单】 (术语)禅僧离寺而去也。以小纸片题众僧之名各贴于位上之壁谓之单,有单之位,即席,谓之单位。起单者自其单位起身也。碧岩七则评唱曰:“便起单渡江去。”
【乞丐】 (杂名)贫困乞物于人者。丐亦乞也。无量寿经下曰:“乞丐孤独。”
【起骨】 (仪式)收遣骨来安置寝殿为佛事云安骨,其后入塔时为佛事云起骨。敕修清规尊宿灵骨入塔曰:“鸣钟众集,都寺上香毕,请起骨佛事,送至塔所,请入塔佛事。”
【起行】 (术语)谓往生之行也。善导观经疏三所谓“众生起行,口常念佛,佛即闻之,”是也。
【起尽】 (术语)与始末同。文句一上曰:“古讲师,但敷弘义理,不分章段。若纯用此意,后生殆不识起尽。”
【起龛】 (行事)由家出棺时之佛事云起龛。敕修清规送亡曰:“维那出烧香,请起龛佛事。举毕,行者鸣钹,抬龛出山门首。”
【起灭】 (术语)事物之生与灭也。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维摩经问疾品曰:“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但法起,灭但法灭。”圆觉经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华翳。”
【起请】 (术语)起神祇或三宝而劝请保证吾言之非伪,谓之起请。但此起请即盟誓,小乘从戒律禁止之。毗奈耶杂事十九曰:“是时六众,有缘事时,即便引佛法僧宝,而为咒誓。或引邬波驮耶,阿遮利耶,而为咒誓。俗生讥耻,时合其宜。然出家本求实语,不应盟誓,若作者得越法罪。”
【起请文】 (杂名)又曰告文,誓状等。
【乞洒】 (术语)Ks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乞察,乞叉,吃洒,葛叉,[起-巳+乞]洒,差,叉,刹等。称乞洒字,则一切法尽不可得,一切文字究竟无言说之声也。文殊问经释字母品曰:“称乞洒字时,是一切文字究竟无言说声。”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乞洒字门,一切法尽不可得。原自叉耶kṣaya有尽之义而出,随而附之以种种之义,下此等甚深之释,乃所谓五十字门最终之字母,诸法无复可说。故或为究竟无言说之声,离文字言说,乃涅槃本寂之境,止息生死业系之般若海藏,故谓为一切法穷尽,性不可得等。”
【起尸鬼】 (异类)毗陀罗法所用之鬼名。菩萨戒疏咸注中曰;“毗陀罗者。西土有咒法。咒死尸令起。谓使鬼去杀人。”文句十下曰:“吉遮起尸鬼。”见毗陀罗及吉遮条。
【乞食】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比丘为资自己之色身,乞食于人也。是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业而自活,称为邪命。梵云分卫。大乘义章十五曰:“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行事钞下三曰:“善见云:三乘圣人悉皆乞食。”又“善见云:分卫者乞食也。”法集经曰:“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遮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于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
【乞食十利】 (名数)一、所用之活命,属自不属他。二、使施食于我者住于三宝。三、使施食于我者生悲心。四、顺佛之教行。五、易满易养。六、行破憍慢之法。七、感三十二相中第一无见顶相之善根(由于因中卑下之法行)。八、见我乞食而其余修善根者效我。九、无男女大小诸缘事。十、次第乞食故于众生中生平等心。见十住论十六,行事钞下三。
【乞食十为】 (名数)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乞食。三、为不疲倦。四、为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耽嗜。七、为知量。八、为圆满善品。九、为使善根现前。十、为离我执。见宝雨经八。
【乞食四分】 (名数)一奉同梵行者,二与穷乞,一与鬼神,一自食。见宝云经六。
【乞士】 (术语)比丘三义之一。比丘绝一切生业,乞食于人,以资色身,故曰乞士。智度论三曰:“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
【起世经】 (经名)十卷。随阇那崛多译。与起世因本经同本异译。
【起世因本经】 (经名)十卷,隋达摩笈多等译。与长阿含经中起世经,佛说楼炭经,起世经同本。品次稍异。说世界之形状者。
【起死人咒】 (修法)咒新死之尸令起,以杀害所怨者之魔咒也。见“毗陀罗”条。五分律二十六曰:“诸比丘学起死人咒。佛言:不听,犯者偷兰遮。”
【起信二门】 (术语)起信论说明众生心时,别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心真如门为众生心本体的方面之说明,心生灭门为众生心现象的方面之说明也。
【起信论】 (书名)大乘起信论之略名。马鸣菩萨作,有二译:一梁真谛译一卷,二唐实叉难陀译二卷。为使起正信,说大乘之极理者。
【起信论科注】 (书名)清桂念祖注。黄家珏曾序之曰:“吾江桂伯华居士,特发大心,欲使新发意菩萨速知法要,乃取义记中科与疏记析而为二。其销文者双行夹注于逐句之下,而以小科录于其旁,科较大者出格录之。又大者别作一行,分别开列,了如指掌。云云。”
【起信论裂网疏】 (书名)六卷,明释智旭述。其自序曰:“此大乘起信论,藏有二本:一是梁真谛译,一是唐实叉难陀译。二译对阅,唐本更为文显义顺。但旧既流通梁本,私心弗敢自专,敬以阄决于佛,拈得宜解唐本。遂殚一隙微明,剖尽两宗迷执,名之为裂网疏云。”
【起信论三疏】 (书名)慧远义疏二卷,元晓疏二卷,法藏义记二卷,称之为起信三疏。
【起信论疏笔削记】 (书名)二十卷。宋子璇,解宗密之注疏者。
【起信论疏会阅】 (书名)十卷,清释绩法编。戴京曾叙曰:“慈云伯亭法师者,疏十经,注五教,洵贤家之标指也。与余为方外交,因请其会通,不暮年而纂成。余阅之,见其宜分宜属,根枝不紊。或合或离,函盖相投。云云。”案此书卷首列名,唐西京沙门法藏述疏,终南草堂沙门宗密录注,宋秀州长水沙门子璇修记,清钱塘慈云沙门续法会编,顺天府府丞戴京曾阅定。义记未至中国前,此书为最善。
【起信论义记】 (书名)七卷,附别记一卷,唐释法藏撰。据清杨文会言:藏内贤首疏五卷,圭峰删削颇多,人皆病其割裂。近年求得古逸内典于日本,内有起信论义记,仍不免为日本僧徒割裂之病。求之数年复获藏公原文,雠校再三,重加排定,并刊别记,以成完璧。日本南条文雄与余友善,此记赖以得之。云云。
【起信论直解】 (书名)二卷,明释德清直解。其自序曰:“贤首旧疏,科释最为精详。加之记文浩瀚,学者望洋,杳莫可究。余就本疏少删其繁,目为略疏。业已刻双径,率多尊崇。顷念法门寥落,讲席荒凉。(中略)山居禅悦之暇,因祖旧章,率意直注本文。贵在一贯,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了然毕见,如视白黑,足有便于初学。”
【起信注疏】 (书名)大乘起信论疏之异名。四卷。唐宗密,取义记注本论者。稍有撮略。
【乞眼婆罗门】 (人名)舍利弗遇此乞眼婆罗门退失大乘者。智度论十二曰:“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住,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踏,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又贤愚经六,弥勒所问本愿经,六度集经四等,均有婆罗门乞眼事。
【起业相】 (术语)依惑造种种之业也。六粗相之一。见起信论。
【绮语】 (术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旧译绮语。新译杂秽语。十恶之一。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云笈七签曰:“三者无色界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大乘义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俱舍论十六曰:“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成实论曰:“语虽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
【起者】 (术语)有我见之人,计度自能起罪福,故名起者。十六神我之一。见大乘义章六。
【乞者人不爱】 (传说)五分律曰:“佛言过去世恒水边有仙人,住石窟。尔时龙王日由水出,围绕恭敬仙人。弟子等怖畏羸瘦,故仙人教弟子乞颔下如意珠,龙去不复来。于是世尊引古说之偈言:乞者人不爱,数则增怨憎,龙王闻乞事,一去不复还。”
【起止处】 (杂语)粪处也。即便所。象器笺二曰:“起止处者,正屙粪之处也。毗尼母经云:上厕有二处:一者起止处,二者用水处。用水处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处无异。”
【契此】 (人名)唐明洲奉化县释契此,蹙额皤腹。言语无恒,随处而睡,常以杖荷布囊,见物则乞,分少许入袋,号长汀子布袋师。后梁贞明三年丙子三月示寂。辞世之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世以为慈氏之垂迹。见宋僧传二十一,传灯录二十七。
【契范】 (术语)经典之异名。佛之经典,契理契机,为转迷开悟之法则轨范,故云契范。探玄记一曰:“素呾缆,此云契经。契有二义,谓契理故,合机故。”八宗纲要上曰:“阿难尊者,持契范而利群生。”
【契会】 (术语)契当会合而无乖角也。唯识论三曰:“远离二边,契会中道。”十地义记一本曰:“妙舍有无,契会中道。”
【契经】 (术语)经文者契人之机,合法之理,故云契。大乘义章一曰:“以其圣教称当人情,契合法相。从义立目,名之为契。”玄义八上曰:“翻为契者,契缘契事契义。”义林章二本曰:“今大乘解,梵言素呾缆,此名契经。(中略)契者,契当至合之义。”探玄记一曰:“素呾缆,此云契经。契有二义,谓契理故,合机故。”
【弃老国】 (地名)杂宝藏经一曰:“佛言:过去久远,有国名弃老,彼国土中,有老人皆远驱弃(云云)。”记一大臣置老父于密室,由老父之智救国难之说话。
【讫哩吉】 (人名)见讫栗枳项。
【讫利多】 (杂语)Krita,译曰买得,奴隶也。西域记三曰:“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役使。(中略)谓之讫利多,唐言买得。”
【讫利多王】 (杂名)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为末田底迦阿罗汉所开拓,阿罗汉入灭后,讫利多种自立为王。其后佛灭后四百年顷,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一旦伏讫利多种,大兴佛法。迦腻色迦王死后,讫利多种复为王。斥逐僧徒,毁坏佛法。其后佛灭六百年顷,为睹货罗国释种呬摩呾罗王所亡。见西域记三。
【讫栗枳】 (人名)又作讫哩吉、鸡梨祁、吉利。译曰作事。太古印度出世之王。迦叶佛即其子云。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等。
【讫栗枳王十梦】 (故事)俱舍论九曰:“如讫栗枳王梦所见十事:谓大象、井、麨、栴檀、妙园林、小象、二狝猴、广坚衣、斗诤。”俱舍光记八曰:“讫栗枳,此云作事。是迦叶波佛父,夜梦十事。旦迦叶白佛。佛言此表当来释迦遗法弟子先兆:一,王梦见有一大象,被闭室中,更无门户,唯有小窗。其象以方便投身得出,尾犹为窗碍不能出。此表释迦遗法弟子,能舍父母妻子,出家修道。于其中犹怀名利,不能舍离。二,王梦见一渴人求水,便有一井,具八功德,随逐其人,而不敢饮。此表释迦遗法弟子诸道俗等不肯学法,有知法者为名利故,虽随彼为说,而犹不学。三,王见以一升真珠易一升麨。此表释迦遗法弟子,为求名利故,以佛正法,为他人说,希彼财物。四,王梦见以栴檀与凡木易。此表释迦遗法弟子以内正法易外书典。五,王梦见有妙园林,华果茂盛,狂贼毁坏无余。此表释迦遗法弟子磨灭如来正法之园。六,王梦见诸小象驱一大象出群。此表释迦遗法弟子诸恶朋党破戒苾刍,摈斥持戒有德之苾刍,使出于众外。七,王梦见一狝猴,身涂粪秽,搪揬众人。此表释迦遗法弟子诸破戒人以诸恶事诬谤好人。八,王梦见一狝猴,实无德,而众共捧海水灌顶,立为王。此表释迦遗法弟子破戒苾刍实无所知,而为名利故,诸恶朋党共相扶立为众者。九,王梦见广坚之衣,有十八人各取少分,四面争挽而衣不破。此表释迦遗法弟子,分佛正法成十八分,虽有异执而真法尚存,依之修道,皆得解脱。此显所学之法也。十,王梦见多人共集,互相征伐,死亡略尽。此表释迦遗法弟子既分为十八,各有门人,部执不同,互相斗诤。此显能学之人也。”
【契书】 (杂名)又名证书,券。见象器笺十六。
【契嵩】 (人名)宋杭州灵隐寺明教大师契嵩,字中灵,藤州镡津李氏子。游方遍参知识,得法于洞山晓聪禅师。师有文才,作原教篇十余万言,明儒释一贯之旨,以抗韩愈排佛之说。后居永安兰若,着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并辅教篇,上进仁宗皇帝,帝览之叹赏,诏入大藏使流通,赐号明教。熙宁四年六月寂。有文集二十卷,名镡津文集。盛行于世。见佛祖统纪四十五,佛祖通载三十八,稽古略四,续传灯录五。
【契线】 (杂名)线者经也。契线者与言契经同。谓经文也。
【契吒】 (地名)梵名Kheḍa,中印度古王国名。见西域记十一。
【器】 (譬喻)根器,器量等。人之根性譬如物,谓之器。法华经提婆品曰:“女身垢秽,非是法器。”名义集二曰:“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诸佛唯出人间。”
【憩伽】 (物名)又作朅伽。译曰剑。或名大慧刀。见慧琳音义三十六。见竭誐条。梵Khaḍga。
【器界】 (譬喻)国土为入众生之器物世界,故曰器界。与器世界,器世间等同。三藏法数二十曰:“器界者,世界如器,即国土也。”
【器界说】 (杂语)如来以不思议之神力,能使草木国土说法。如华严经之菩提树等能作佛事,极乐之树林说妙法。五类说法之一。见三藏法数二十。
【器量】 (杂语)才能之多少。最胜王经一曰:“佛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应其机缘,为彼说法。”百论肇公序曰:“鸠摩罗什,器量渊宏。”
【器朴论】 (书名)三卷,日本托阿述。叙述时宗之义者。有十五门。
【器世间】 (界名)一切众生可住居之国土世界,谓之器世间。对于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之语。俱舍论十一曰:“如是已说有情世间,器世间今当说。”楞严经四曰:“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器世界】 (界名)即器世间。
【器手天】 (天名)又曰器酒天。胎藏界外金刚部众之一天。手把酒器。见胎曼大钞六。
【器手天后】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部众之一。伊舍那之眷属也。与器手天并手把酒器,故名。
【器仗印】 (印相)独钴等之三昧耶形也。
【悭】 (术语)梵名母履衍Matsarya,又曰路婆Lobha,俱舍小烦恼地法十之一。唯识随烦恼二十之一。于财与法深为耽着不能惠舍之心也。唯识论六曰:“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俱舍论二十一曰:“悭,谓财法巧施相违令心吝着。”大乘义章二曰:“吝惜财法称悭。”同五末曰:“坚着不舍,目之为悭。”梵语杂名曰:“悭,梵名母履衍,又路婆。”
【千百亿化身】 (术语)谓菩提树下成道之佛身,即八相成道之佛也。梵网经说卢舍那佛坐千叶之莲华台,其千叶一一有百亿之国(即三千大千世界也),其一一国各有一佛于成道菩提树下而说法。经下曰:“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千部论师】 (人名)龙树天亲二菩萨皆有千部论师之名。止观七曰:“龙树作千部论。”百论序疏曰:“天亲本小乘学造五百部小乘论。(中略)于是造大乘五百部论,时人呼为千部论主。”颂疏一曰:“弘道于五天,制论于千部。”
【牵道八道行城】 (杂名)梵网经心地品曰:“不得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明蕅益梵网合注六曰:“牵道八道行城者,纵横各八路,以棋子行之。西域戏也。”
【千度触犯不舍离印明】 (真言)不动尊之印明也。见“不动明王”条。
【千二百耳功德】 (术语)耳根清净之功德数也。见“六根清净”条。
【千二百罗汉】 (名数)法华经之会座,成千二百之罗汉一类,于第三周之说法得授记,是常列于诸经首之千二百五十比丘也。方便品曰:“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又“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五百弟子授记品曰:“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千二百舌功德】 (术语)舌根清净之功德数也。见“六根清净”条。
【千二百五十人】 (杂语)过去现在因果经四曰:“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化导,而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故诸经之首列众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
【千二百意功德】 (术语)意根清净之功德数也。见“六根清净”条。
【千法明门】 (术语)明门者,智慧之异名,通达千种之法之智慧,谓之千法明门。第二地菩萨之所修。新译仁王经中曰:“若菩萨摩诃萨,住千佛刹,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门,说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悭法七报】 (名数)说法悭吝不施于人之人。后世所受之七种恶报也。即生盲报,愚痴报,生恶众报,胎夭报,物恐报,善人远离报,无恶不作报。
【千佛】 (术语)谓过现未三劫各有一千佛出世也。单言千佛者,贤劫即现劫之千佛,释迦其第四佛也。法华玄义六曰:“摩耶是千佛之母,净饭是千佛之父,罗睺罗千佛之子。”三宝感通录上曰:“释含照图写千佛像感应。”
【千佛出兴异说】 (杂语)或以为一转轮王之千子,或以为千手观音之化出,或以为千佛各别出生,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宝积经九曰:“过去有佛,曰无量勋宝饰净王如来。其时有转轮圣王,住清净大城,名勇郡王。王有千子,第一名净意,第千子名意无量。后又生二子:一名法意,二名法念。父王及千子共诣如来所,发无上道心。千子于贤劫次第成正觉。其第一子净意,即拘留孙佛是也。乃至弟千子意无量,即楼至佛是也。后二弟法意言:诸兄成佛,则我当为金刚力士,护卫佛法。法念言:我当为梵王,请佛转法轮。”贤劫经八曰:“过去久远世,有无量精进如来。时有国王,名德华。王有千子,闻佛所说,发心修行,遂皆成最正觉,是今贤劫中出兴之千佛也。”千佛因缘经曰:“过去大宝劫时有宝灯焰王如来。其像法中有一大王,名光德。王之学堂有千子,年各十五,闻诸比丘称赞三宝,随比丘诣像前,各发无上道心,遂成最正觉。今拘留孙像乃至最后之楼至佛是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曰:“我亦曾见过去毗娑尸佛,现此千手千眼大降魔身。世尊!我今亦现此千手千眼大降魔身,于千臂中各现出一转轮王,为同贤劫千代转轮圣王,于千手千眼中各现出一佛,示同贤劫千佛故,菩萨降魔身中,此身为最。”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经上曰:“过去毗婆尸佛,化现降魔身,千眼各出一佛,为贤劫千佛,千臂亦各化出一轮王,为千代轮王。”药王经曰:“释迦牟尼佛告大众曰:我曾于往昔无数劫时,妙光佛末法中,闻是五十三师名。信心欢喜,复使他闻持。他人复展转相教,至三千人。其千人华光佛为首,毗沙浮佛为终,于过去庄严劫成道之千佛是也。其千人拘留孙佛为首,楼至佛为终,于现在贤劫中成道之千佛是也。其千人日光佛为首,须弥相佛为终,于未来星宿劫当成佛。”其千佛之名出于现在贤劫千佛经及贤劫经第六卷千佛名品。又第七卷千佛兴立品,一一说其父母弟子国城佛寿等。第八卷千佛发意品,一一说其发心因缘。此千佛于胎藏界曼荼罗总略为十六尊。
【千佛名经】 (经名)有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三种,各一卷,阙译。参照“三千佛名经”条。传灯录曰:“有秀才看千佛名经,问招贤禅师曰:百千诸佛,但见其名,未审居何国土?还化物也无?”
【千佛因缘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说现劫千佛之因缘。
【千辐轮相】 (术语)佛三十二相之一。言佛之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也。是标驾御一切之法王相者。观无量寿经曰:“足下有千辐轮相。”
【迁化】 (术语)迁者迁移,化者化灭,通谓人之死。原为儒典之语。前汉书外戚传曰:“李夫人卒,武帝自作赋曰:(中略)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文选魏文帝典籍论文曰:“日月游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亦志士之大痛也。”佛者更为说,偏名释氏之死,化者化度,教化济度众生也。迁者迁移,此处众生之缘尽,而化度之事,移于他方之义也。大乘义章五本曰:“菩萨后时迁化他土。”广弘明集哭玄奘文曰:“上人迁化于异方。”释氏要览曰:“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从便称之,盖异俗也。”
【千化】 (术语)谓卢舍那佛所坐之千叶莲花台释迦化佛。梵网经下曰:“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悭结】 (术语)九结之一。悭吝之烦恼也。见“结”条。
【千里驹】 (人名)玄奘三藏之嘉号也。释氏要览中曰:“长安常辩二法师为上京法匠,嗟赏奘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驹也。”
【牵连】 (术语)十二缘起之异名。见“十二缘起”条。
【千七百则】 (名数)公案之数目。见“公案”条。
【千如】 (术语)千如是之略。
【千如是】 (术语)天台之用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总有十界,十界之性各具十界,故相乘而为百界,其百界一一具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故为千如是。以乘三种之世间,则有三千。台家所立诸法实相之数目也。玄义二曰:“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
【千僧斋】 (行事)赵宋神宗元丰三年正月于大内设千僧斋,施千袈裟千金刚经为慈圣太后荐福。见佛祖统纪四十五。
【千是】 (术语)千百之是非也。对于百非而言。二教论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千手】 (菩萨)千手观音也。见“千手观音”条。
【千手二十八部】 (名数)千手观音所领二十八部之众属也。见“千手观音”条。
【千手观音】 (菩萨)具名千手千眼观世音,又名千眼千臂观世音Sahasrabhujasahasranetra,六观音之一。两眼两手外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四十手四十眼配于二十五有,而成千手千眼。表度一切众生有无碍之大用也。为伽梵达磨译之千手经所说。通途之千手观音是也。若依智通及菩提流支译之千手经,则面具三眼,体具千臂,掌中各有一眼。又秘藏记曰:“千手千眼观世音具二十七面,有千手千眼,黄金色。”按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以修证圆通。无上道故。能现众多妙容,由一首三首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由二臂四臂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由二目三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云。
【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 (名数)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中略)第三重有二十八部众,有各各本形。一、密迹金刚士,二、乌刍君荼央俱尸,三、魔醯那罗达,四、金毗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婆楼那,六、满善车钵真陀罗,七、萨遮摩和罗,八、鸠兰单托半祇罗,九、毕婆伽罗王,十、应德毗多萨和罗,十一、梵摩三钵罗,十二、五部净居天,十三、释王三十三,十四、大辩功德天,十五、提头赖吒王,十六、神母女,十七、毗楼勒叉王,十八、毗楼博叉王,十九、毗沙门天王,二十、金色孔雀王,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众,二十二、摩尼跋陀罗,二十三、散支大将,二十四、难陀跋难陀,二十五、修罗、干闼婆、迦楼罗王、紧那罗、摩睺罗伽,二十六、水火雷电神,二十七、鸠槃荼王,二十八、毗舍阇。
【千手观音曼荼罗】 (图像)第一内心地有九净月轮,中央之月轮中安置施无畏观音(是二十五观音中南大洲之观音但今取千体之总本尊),妙色超三界,具金色晖曜,首戴发髻冠,自冠下垂绀发,顶上有十一面,诸头之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萨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随诸众类而执持杂宝物,住莲华台,放大光明。左手持日轮,右手持月轮,又左宫殿,右五色云,左戟槊,右锡状。左羂索,右宝剑,左宝弓,右宝箭,左红莲,右紫莲,左白莲,右青莲,左军持,右胡瓶,左玉环,右金轮,左宝箧,右[月*古]经,左铁钩,右钺斧,左金刚杵,右三钴,左宝螺,右蒲桃,左白拂,右杨柳,左宝铎,右宝印,左如意珠,右施无畏,左化佛,右顶上化佛,左宝镜,右髑髅,左榜棑,右珠数,左宝钵,右合掌。各各妙宝臂犹如尼瞿枝,臂上悬环钏,天衣及璎珞,庄严大悲之体,圆光有微妙色,跏趺右押左,次前当月轮,金刚观自在,南方之月轮中,与愿观自在,西方之西轮中,数珠观自在,北方月轮中,钩召观自在。以此本尊及四尊表五智五部。次除怖观自在(即施无畏),在东南月轮,宝剑观自在,在西南月轮。宝印观自在,在西北月轮,不退转金轮观自在,在东北月轮。是四大观音也。表法利因语,已上九月轮以五钴杵为界云云。亦有四月轮,是为内院。金刚舞菩萨等住于是。次为第二院,金刚钩等住于是。已上八供三摄菩萨之本形如金刚界。亦于东西南北四门之两边,各有四观音,合三十二尊,此为第三院。除内院中之本尊,合其余之八尊,即五八尊也。次为第三院,置伊舍那,帝释等十二天。其内院之地为绀青色,散金色花,自内至第二院间,以独钴杵为界。第二院之地为浅黑色,散银色花,至第三院间,以白银之三钴为界。第三院之地,即青色。第四院之大地,以莲华庄严之。
【千手观音小咒印言】 (真言)无量寿仪轨曰:“即结观自在菩萨印,加持四处所谓心额喉顶,其印以二手外相叉,二头指相拄,如莲华叶,二大指并竖,即成。即诵观自在菩萨真言曰:唵(归命),嚩日啰(金刚),达磨(法),纥哩(观音种子)。由结此印及诵真言加持心额喉顶故即自身等同观自在菩萨。”
【千手轨】 (经名)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之略名。
【千手经】 (经名)具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唐伽梵达磨译,略云千手经,千手陀罗尼经。是即流通本之大悲咒也。宋四明尊者依经设立行法,至今如说修之。应验非一。不空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为此本之异译。其他别本之千手经有二部:一为唐智通译之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二卷,一为唐菩提流志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此二者同本异译也。
【千手千眼】 (菩萨)千手观音也。
【千手千眼观音】 (菩萨)即千手观音。
【千手千眼仪轨经】 (经名)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之略。一卷。不空译。
【千手神咒】 (真言)即千手真言。
【千手陀罗尼】 (经名)具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略云千手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大悲咒等。是伽梵达磨译之千手经所说之咒语。有八十二句。现今诸宗流通者是也。其他不空所说之千手经等。咒语少异。又经中说种种之别名。伽梵达磨译之千手经曰:“佛告阿难: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罗尼。”
【千手真言】 (真言)具名千手陀罗尼。一名大悲咒。
【悭贪】 (术语)惜物而不与人,贪求而无饱足之心。法华经方便品曰:“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中阿含经三十一曰:“我见世间人,有财痴不施。得财复更求,悭贪积聚物。”文句四下曰:“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
【千坛阿弥陀供养法】 (修法)设千处之坛供养阿弥陀佛之修法也。
【千无一失】 (术语)对于杂修之失,千中无一,而称专修者之德也。千人中千人往生,故云无有一失。
【悭惜加毁戒】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制悭惜不与所求反加毁辱之戒也。法藏谓为故悭戒,太贤谓为悭生毁辱戒。今依天台所立之名。
【悭心】 (术语)六蔽心之一。悭贪之惑,心为蔽覆,不行布施也。见智度论三十三,三藏法数二十七。
【千眼千臂观世音】 (菩萨)与千手千眼观世音同。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 (经名)一卷,唐智通译。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同本。
【千眼天】 (天名)帝释天之异名。杂阿含经四十曰:“比丘白佛言: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千眼?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聪明智慧,于一坐间思千种义,观察称量,以是因缘彼天帝释复名千眼。”最胜王经曰:“千眼帝释王。”
【千叶台】 (术语)报身卢舍那佛所坐之莲华也。梵网经下曰:“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牵引因】 (术语)十因之一。见“因”条。
【签之呼毕勒罕】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宗喀巴经言:达赖六世班禅七世后,不复再来。故登座者,亦无复真观密谛。清高宗深知其弊,创颁金奔巴瓶一,送往西藏。设遇达赖或班禅示寂,则由驻藏大臣行文各路。民间有生子灵异,呈报确有征验者若干人,择日以金瓶使掣签。先七日,各寺喇嘛虔诚诵经。传知各呼图克图喇嘛等,齐集佛前。驻藏大臣监视。凡一呼毕勒罕出世,则写名签一枝,又写空签一枝,入于瓶内。如法诵经。若对众掣出空签,则名签之呼毕勒罕,认为不确。达赖班禅以下及各大呼图克图之承继法亦然。喇嘛承袭,自乾隆定制,至今不改。惟嘉庆十五年第八世达赖喇嘛之呼毕勒罕,灵征众着。由驻藏大臣奏闻请旨,不复瓶掣。此其特例也。”
【千中无一】 (术语)显杂修人之失也。杂修之人往生极乐者甚稀,千人中无有一人也。
【千转观世音咒经】 (经名)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之异名。一卷,唐知通译。
【千转经】 (经名)千转大明陀罗尼经之略名。一卷。宋施护译。
【褰帷】 (故事)马鸣菩萨降伏鬼辩婆罗门之故事。西域记八曰:“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有一婆罗门,祠鬼求福,高论剧谈。人来激难,垂帷酬对,终不面谈,以辩资于鬼故也。马鸣菩萨闻之,奏王乞对论,来难婆罗门。婆罗门在帷中默然塞口。马鸣叱曰:何不释难?所事鬼魅,宜速授辞。疾褰其帷,见其怪。婆罗门惶遽曰:止止。”
【搴帷】 (故事)与褰帷同。马鸣菩萨降伏鬼辩婆罗门之故事也。详见“褰帷”条。
【前安居】 (行事)安居有前中后之三种。见“安居”条。
【前板】 (物名)禅林僧堂中圣僧龛之左右为出入板,其在前者谓之前板。与言前堂同。见象器笺一。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钳锤】 (譬喻)钳者以铁束物之谓,称铁铗之类,锤谓铁锤。冶工以钳铗赤热铁,以锤鍜炼之于铁床上,喻师家接得僧众,使其器成者。大慧普觉语录鼓山宗逮条所谓:“故一味本分以钳锤似之,后来自在打发别处,大法既明,向所受过底钳锤,得一时受用。”碧岩录普照序所谓:“秉烹佛煆祖之钳锤,颂出衲僧向上之巴鼻。”是也。
【前佛】 (术语)谓既入灭之佛也。常对于弥勒而言释迦。见前佛后佛项。
【前佛后佛】 (术语)前佛指释迦,后佛指弥勒。
【前后际断】 (术语)谓有为法之前际后际断绝而不常住也,但观之似不断绝者,以前后相续故也,如旋火轮然。维摩经弟子品曰:“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净影疏曰:“有为之法,前后相起,前为前际,后为后际。”
【前念】 (术语)心法相续,竖分析之,至其极处谓之一念,念之过去者为前念,后来者为后念。礼赞曰:“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
【前三三】 (术语)无着禅师与文殊问答之语。见“无着”条。
【前身】 (术语)前生也。白居易诗,闲思往事似前身。
【前生】 (术语)过去世之身。唐音戊签曰:“郑还古吉州道中诗,若有前生债,今朝不懊还。”
【前世】 (术语)谓过去世之身也。
【前世三转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说佛前世三转生行檀波罗蜜之事。
【前世之戒】 (杂语)谓前生之身所持之戒行也。前世持五戒者,于今生生为人,前生持十善戒者。今生生于天,或为人中之王。
【前堂】 (堂塔)禅刹之僧堂东面中央有安置圣僧之龛,其前面为前堂,后面为后堂,各有一首座统领之。见象器笺一。
【前堂首座】 (职位)已下为禅门私立之称。僧堂之前版谓之前堂。前堂之首座,为诸首座中之最上者,居住持之次席,因之而有第一座、座元、禅头、首众等别称。僧堂坐禅号令之权,在首座不在住持,首座谓之禅头,众僧皆听首座之命也。敕修清规曰:“前堂首座,表率丛林,人天眼目。分座说法,开凿后昆。坐禅领众,谨守条章。斋粥精粗,勉谕执事。僧行失仪,依规示罚。老病亡没,垂恤送终。凡众之事,皆得举行。如衣有领,如网有纲也。”【前堂首座】(职位)前堂之第一座统领前堂者。位次亚于住持。
【前修】 (术语)前代诸师之修道者。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前修即前代诸师。”
【前业】 (术语)前世之业因。
【前正觉山】 (地名)在摩竭陀国尼连河之附近。西域记八曰:“钵罗笈菩提山Prāgbodhi,唐言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觉也。”
【前卓】 (物名)佛前置佛具之器具。
【前资】 (职位)禅林之称呼。曾三任副寺已下东序之职而退休者。资助前之事务者之意也。见象器笺五。
【遣唤】 (术语)发遣与招唤也。释尊告示由娑婆世界乘弥陀愿船而往极乐,阿弥陀佛自极乐直来招呼也。
【遣蝗】 (修法)驱除田园害虫之祈祷也。
【浅腊】 (术语)谓比丘之受戒年数不久者。比丘之年云腊,由受戒之年度起算。
【浅略】 (术语)密宗之语。浅者浅近,略者简略,总指显教所说。二教论下曰:“法身说深奥,应化教浅略。”
【浅略释】 (术语)密教之释例分二门,一浅略释,世间通途之释义也。二深秘释,诠密教深理之释义也。深秘释中更分三重之浅深,总立为四重。大日经疏二曰:“依阿阇梨所传,皆须作二种释:一者浅略释,二者深秘释。”同三曰:“又此经文有浅略深秘二释,就深秘释中复有浅深。辄尔披玩者,以不解密号故。”见四释条。
【遣相证性识】 (术语)五重唯识之一。见“唯识”条。
【遣信得】 (术语)十种得戒缘之一。如将受戒之尼,容姿端丽,于至精舍之路,有遇难之恐时,佛为遣使授具足戒。
【遣虚存实识】 (术语)五重唯识之一。见“唯识”条。
【欠】 (术语)为等空之佉字与空点合成者。大日经第三悉地出现品曰:“佉字及空点,尊胜而虚空。”此二字合成。为大空之义。虚空者乃无形无色无音,而包容形色与音无所余。大空不可得之义也。
【倩女离魂】 (公案)正灯录六(五祖演禅师章)曰:“五祖问僧云:倩女离魂,那个是真底?”剪灯新话上聚景园记曰:“清河张鉴季女倩娘,鉴尝许外甥王宙为妻,既而悔之,欲嫁宾僚之贤者。女闻之郁抑,宙亦深恨,赴京师至山郭。半夜忽闻有人行声,问之,乃倩娘也。遂匿于船,至蜀,凡五年。遂与还归。既至,宙独先到鉴家谢其事,鉴曰:吾女病在闺中,何其诡说?宙曰:见在舟中,鉴使人验,果然。使者还报,室中病女闻而喜,起出相迎,合为一体。”
【羌揭梨】 (物名)梵名,译曰小刀。大日经五曰:“所有诸奉教,皆羌揭梨印。”慧琳音义三十六曰:“羌揭梨,唐云小刀。似报持之印信也。”大日经疏十六释羌揭梨印曰:“诸奉教使者,普皆作小刀印。此刀作锯齿形。云小刀者,非正翻。”但大日经疏演密钞五十三谓锯之梵语,为迦罗波但啰,则羌揭梨非可译为锯。盖为小刀之一种,而作锯齿形者。
【强毒】 (术语)强结毒鼓之缘之意。又作疆毒。谓于无大善根者,强说法华经而使之谤,以结逆缘也。法华文句所谓“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是也。
【强缘】 (术语)强因缘力也。教行信证文类序曰:“弘誓强缘,多生叵值。”
【敲枷打锁】 (杂语)禅宗打破断灭顽空之枷锁,解脱系缚,故以此喻之。续传灯录三十四密庵咸杰条所谓:“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是也。
【敲钲】 (物名)汉名钲鼓。鼓形之钲,敲之而念佛者。
【桥】 (杂名)梵语细睹Setu,见梵语杂名。
【乔答弥】 (人名)旧称憍昙弥。新称乔答弥。乔答摩之女声,即呼乔答摩姓之女曰乔答弥,如言女性之比丘为比丘尼也。见“憍昙弥”条。
【乔答摩】 (人名)旧称瞿昙。新称乔答摩。佛姓。见“瞿昙”条。
【乔底迦】 (人名)罗汉名。俱舍光记二十五曰:“乔底迦,是牧牛种人。真谛云:乔底伽,此云瓦器。本是外道,恒执瓦器自随,仍本为名。”
【桥梁】 (譬喻)卑下而忍人之凌辱,譬之于桥梁。注维摩经七曰:“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注曰:“什曰:言其谦下,为物所凌践,忍受无慢,犹如桥梁也。”
【巧安止观】 (术语)善巧安心止观之略。十乘观之第三。
【巧度】 (术语)小乘之观法,谓之拙度。故菩萨之观法。谓之巧度。度者梵语波罗蜜,渡生死之一切行法也。
【巧妙智】 (术语)称一切智智。大日经六曰:“一切战论息,能生巧智慧。”义释十二曰:“巧妙智者,即是一切智智之别名也。”
【巧智慧】 (术语)见“巧妙智”条。
【且喜】 (杂语)禅录多有“且喜没交涉。”之语。没交涉者,言与所义不相干,否定前人之语之谓也。且喜者,种电钞一干以为“一往随顺许之辞。”一往随喜前人之语而后否定之也。
【朅达罗】 (地名)山名。七金山之第五。见“轲地罗”条附录。
【朅地洛迦】 (植物)又作竭地洛迦。木名。见“轲地罗”条。
【朅伽】 (物名)梵语Khaḍga,又作竭誐。译云刀或剑。求祈愿成就时所用七物之一。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所谓:“如是计都,朅伽,伞盖,履盖,真陀摩尼,安膳那,药卢遮那等。”是也。慧琳音义三十六曰:“朅伽唐云剑。”大日疏十一释朅伽曰:“刀以镔为骨柄。”又(动物)翻译名义集曰:“朅伽此云犀牛。”参照“渴伽”条。
【朅伽毗沙拏】 (动物)又作佉伽婆沙,渴伽婆沙,佉伽毗沙拏。译曰犀角。见“渴伽”条。Khaḍga-viṣṇa。
【朅蓝婆】 (地名)又作朅蓝波。鬼之住处名。地藏十轮经四曰:“有一大丘圹,名朅蓝婆,甚可怖畏,药叉罗刹,多住其中。”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朅蓝婆旧经云呵罗,此云强也。”慧琳音义十八曰:“朅蓝波,唐云伏刚强处,地名也,不求字义。”
【朅盘陀】 (地名)国名。西域之一处。开国之祖谓之汉日天种。谓母为汉土之人,父自日天而来。其王族之容貌与中国同,首饰方冠,身被胡服。此国有经部之祖童受论师之伽蓝。此国王尝闻论师之盛名,兴兵伐咀叉始罗国,将师而还。见西域记十二。梵Gorband。
【伽】 (术语)gha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牙声第四,五十字门之一。大日经曰:“伽(去引)字门,一切法一合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伽字时,是摧稠密无明闇冥声。”庄严经曰:“唱伽字时,出除灭一切无明黑闇厚重翳膜声。”此由Ghaṭana(合)及Ghana(稠密)之语释之也。又g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誐、哦、我、[口*虐]、仰、蘗、竭、等。详见誐条。
【伽闇】 (地名)山名。见“伽耶”条。
【伽傍簸帝】 (人名)Gavāṁpati,又作伽梵波提,憍梵波提。译曰牛主。罗汉名。不思议境界经上曰:“伽傍簸帝,隋云牛主,旧名憍梵波提者。”阿育王经六曰:“伽梵波提,翻牛主。”见“憍梵波提”条。
【伽惫】 (术语)详云路伽惫Iokavit,译曰世间解。如来十号之一。见玄应音义三。
【伽车提】 (杂名)Gacchati,译曰去。智度论四十七曰:“若闻车字,即知一切法无所去。伽车提,秦言去。”
【伽梵】 (杂语)婆伽梵Bhagavat之略,佛之尊称。
【伽梵波提】 (人名)比丘名。见“伽傍簸帝”条。
【伽梵达摩】 (人名)Bhagavaddharma,译曰尊法,比丘名。开元录八曰:“沙门伽梵达摩,唐云尊法,印度人也,译千手千眼大悲心经一卷。”
【伽伽那卑丽叉尼】 (书名)Gaganaprekṣaṇa,又作伽伽那必利绮那,译曰观虚空。本行集经十一曰:“伽伽那卑丽叉尼书,隋言观虚空。”可洪音义五上曰:“伽伽那必利绮那,唐云观虚空。”
【伽伽那必利绮那】 (书名)见伽伽那卑丽叉尼项。
【伽蓝】 (术语)僧伽蓝摩Saṁghārāma之略,译曰众园。为僧众所住之园庭,寺院之通称也。见“僧伽蓝摩”条。
【伽蓝经】 (经名)佛为伽蓝国众人戒十恶,说慈悲喜舍之四安稳处。摄于中阿含三。
【伽蓝鸟】 (动物)水鸟,鹅之大者。咽有袋,能贮水一升。
【伽蓝神】 (神名)护卫伽蓝之神。佛说有十八神。释氏要览上曰:“七佛经云:有十八神护伽蓝:(一)美音,(二)梵音,(三)天鼓,(四)叹妙,(五)叹美,(六)摩妙,(七)雷音,(八)师子,(九)妙叹,(十)梵响,(十一)人音,(十二)佛奴,(十三)颂德,(十四)广目,(十五)妙眼,(十六)彻听,(十七)彻视,(十八)遍视。”伽蓝神,又单云伽蓝。敕修清规念诵曰:“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同沙弥得度曰:“伽蓝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或有寺院以汉将关羽为伽蓝神者。
【伽兰他】 (杂语)译曰结节,教文之一结一节也。婆薮槃豆法师传曰:“伽兰他,译为结,亦曰节,谓义类各相结属故曰结。又摄义令不散故云结,义类各有分限故云节。”Grantha。
【伽蓝堂】 (杂语)寺内空虚之室,俗谓之伽蓝堂。
【伽梨】 (衣服)僧伽梨之略。
【伽邻】 (地名)竹园名。见“迦兰陀”条附录。
【伽楼罗】 (动物)鸟名。见“迦楼罗”条。
【伽罗】 (植物)Tagara,多伽罗之略,香木名。又黑沉香。谷响集七曰:“伽罗翻黑,经所谓黑沉香是矣。盖昔蛮商传天竺语耶,今名奇南香也。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又虚空藏经云:烧众名器坚黑沈水。”玄应音义一曰:“多伽罗香,此云根香。”慧琳音义三曰:“多揭罗,香名也。正云蘗啰,即零陵香也。”
【伽罗树】 (植物)陀罗尼集经十一曰:“欲除家内一切灾祸,取伽罗树枝,若无此木取石榴枝,寸截涂酥酪蜜,咒之一遍着火中。”案此为多伽罗之略称也。
【伽罗陀】 (术语)菩萨之位名。译曰度边地。罗什译之仁王经下曰:“以六阿僧祇劫,集无量明波罗蜜故,入伽罗陀位,无相行,受持一切法。”吉藏疏五曰:“入伽罗陀者,此云度边地也。”又(地名)Kharādīya,伽罗陀又作佉罗陀、佉罗帝耶、佉罗提耶,山名,译曰骡林山。十宝山之一,又七金山之一。佛在此山,说地藏十轮经,因而为地藏菩萨之住处。玄应音义二十一曰:“佉罗帝耶山,或云佉罗提耶山,或云佉罗帝山,皆一也,此云骡林山。”慧琳音义十八曰:“佉罗帝耶山,上羌伽反,梵语山名也,或译为骡林山,十宝山之一山也。亦是七金山之一数,接近须弥,高四万逾缮那。光味仙人,居住此山,习驴唇仙所传玄象列宿法。”地藏十轮经一曰:“一时薄迦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延命地藏经曰:“一时佛在佉罗陀山。”
【伽罗夜叉】 (异类)智度论六十四曰:“伽罗夜叉,以拳打舍利弗头,舍利弗时入灭尽定,不觉打痛。”是行般若者,非人不能害之证也。梵Kālaka。
【伽弥尼】 (人名)巴Gamini,天子名。
【伽弥尼经】 (经名)佛为伽弥尼天子说黑白之果报,如石与油,一沈一浮。摄于中阿含三。
【伽那】 (杂语)Gaṇa,译曰密合。大日经疏七曰:“梵云伽那是密合义,如众微相合成一细尘,诸蕴相合成一身等。”又译曰厚。智度论四十八曰:“若闻伽字,即知诸法不厚不薄,伽那秦言厚。”Ghana。
【伽那馥力刃】 (人名)龙树菩萨之梵名。见“那伽阏刺树那”条。
【伽那那跋多书】 (杂名)六十四书之一,译曰算转。见本行集经十一。
【伽那那伽尼多】 (杂名)Gaṇanaganita,数名。本行集经十二曰:“百三蔓多罗婆,名伽那那伽尼多,隋数十柿。”
【伽那提婆】 (人名)Kaṇadeva,见“提婆”条。
【伽尼】 (饮食)译曰石蜜。善见律十八曰:“广州土境,有黑石蜜者,是甘蔗糖,坚强如石,是名石蜜,伽尼者此是蜜也。”
【伽毗罗】 (神名)神名,见“迦毗罗”条。
【伽破诃罗】 (异类)夜叉名,译曰食孕。见孔雀王咒经上。Garbha-āhāra。
【伽若耶】 (人名)译曰瞎眼,女人名。见开宗记四本。Kāṇeyā。
【伽他】 (杂名)译曰颂。见“伽陀”条。
【伽陀】 (饮食)Agada,阿伽陀之略,药名。六十华严经十曰:“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探玄记六曰:“伽陀此云良药。”参照“阿伽陀”条。又(术语)Gāthā,又作伽他。译曰句颂、孤起颂、不重颂。凡伽陀有二种:一通,不论颂文与散文(长行),凡经文之文字数至三十二字者,谓之为首卢伽陀Śloka。二别,必以四句而文义具备者,不问三言乃至八言等必要四句,是谓之结句伽陀。伽陀有此通别二种,因而通之伽陀,单译为句,别之伽陀,译为颂。次,结句伽陀之中又有二种:一单独结句以演法义,又赞叹佛德者,于十二部经中称之为伽陀,译为孤起颂,或不重颂。二前说之散文经义重结于伽陀者,于十二部经中称之为祇夜Geya,谓为应颂,或重颂。故伽陀之言,有二重之通别。嘉祥法华义疏三曰:“偈有二种:一首卢偈,凡三十二字。盖是外国数经之法,数经之法者,莫问长行与偈,但具三十二字,便名一首卢偈也。”净土论注曰:“偈是句数义。”(此首卢伽陀之释)。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故,歌颂之故,讹略云偈。”西域记三曰:“旧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伽陀唐言颂,颂三十二言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伽陀此方当颂,或言摄,言诸圣人所作,不问重颂字之多少。四句为颂者,皆名伽陀。案西国数经之法,皆以三十二字,为一伽陀,或言伽他,讹也。旧言偈者,亦伽陀之讹也。”(已上结句伽陀之总释)。大乘义章一曰:“伽陀此翻名为不重颂偈,直以偈言显示诸法,故名伽陀。”玄义一下曰:“孤起偈,说世界阴入等事,是名伽陀。”同六上曰:“伽陀者,一切四言五言七九等偈,不重颂者,皆名伽陀也。”法华玄论六之一曰:“伽陀此云不重颂,亦略云偈耳,四句为颂,如此间诗颂也。”(已上结句伽陀之别释)。
【伽邪】 (术语)即伽耶。见伽耶项。
【伽耶】 (术语)Kāya,译曰身。名义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二设利罗,三弟诃,四应伽,此云积集。”又Gaya,译曰象。本行集经十二曰:“伽耶,隋言象王,仙名也。”名义集二曰:“伽耶,或那伽(Nāga),或那先,此云象。”
【伽耶城】 (地名)西域记八曰:“渡尼连禅河至伽耶城,甚险固,少居人,唯婆罗门有千余家,大仙人祚胤也。”出城东南行,三里,大道坦坦,直至菩提道场。法华经涌出品曰:“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菩提之地,通常称为佛陀伽那Buddhagayā之地也。城名与正觉道场皆呼伽耶。
【伽耶迦叶】 (人名)Gayākāśyapa,又作竭夷迦叶、伽耶迦叶簸,罗汉名。伽耶,译曰象城,三迦叶之一。光宅之法华疏一曰:“伽耶迦叶者,昔日亦是外道,其人事火,领五百徒众,住在伽耶城中。如来往化,即舍邪从正,得罗汉道。仍以本所住城为名也。”文句一下曰:“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名义集一曰:“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也。文句翻城,近此山故。”不思议境界经上曰:“伽耶迦叶簸。”见伽叶条附录。
【伽耶山】 (地名)新称羯阇尸利沙山,旧称伽耶山、伽阇山、伽种山等,译曰象头山。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场附近,见“羯阇尸利沙”条。西域记八,记近于菩提道场之伽耶山曰:“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岩危险。印度国俗,称曰灵山。自昔君王,驭宇承统,化洽远人,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Gajasīrśa。
【伽耶山顶经】 (经名)有二经:一秦罗什译之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一卷,又名伽耶山顶经。一元魏之菩提留支译之伽耶山顶经,一卷。此二本,与隋毗尼多流支译之佛说象头精舍经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之大乘伽耶山顶经一卷,合为四译同本。佛初成道在伽耶山时,最初文殊菩萨问佛发菩提心之深义,次应诸天子等交相请问,而文殊自答种种之菩萨道者。
【伽耶山顶经论】 (书名)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之异名,天亲作。
【伽胝】 (衣服)Saṁghāti,僧伽胝之略,袈裟名,自九条至二十五条之袈裟也。可洪音义一曰:“胝丁尼反,袈裟名也。旧译云僧伽梨,此云复衣。从九条已上,至二十五条,皆名僧伽胝。”
【亲教】 (术语)梵语,邬波驮耶Upādhyāya,译曰亲教师。亲受教之师也。略曰亲教。旧所谓和尚也。寄归传三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唯识述记一本曰:“我亲教三藏法师玄奘。”
【亲教师】 (术语)见亲教项。
【亲里觉】 (术语)八觉之一。
【亲鸾】 (人名)日本净土真宗之开祖也。法名绰空。自称愚秃亲鸾,敕谥见真大师。
【亲迷惑】 (术语)谓见道所断十惑中,疑与五见之六惑也。以是为亲迷谛理之惑也。
【钦婆罗】 (衣服)Kambala,衣名。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钦婆罗衣,毛丝杂织,是外道所服也。”西域记二曰:“颔(墟严反)钵罗衣,织细羊毛也。”三德指归二曰:“钦婆罗,此云粗衣。善见云:此衣有二种:一发钦婆罗,织人发作。二毛钦婆罗,织犀牛尾作。”
【亲胜】 (人名)梵曰畔徒室利Bandhuśri,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天亲菩萨同时人。见唯识述记上本。
【亲友】 (杂语)观无量寿经,释迦如来称念佛者为我善亲友。见“善亲友”条。
【亲友七法】 (名数)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成。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穷不轻。见释氏要览下。
【亲缘】 (术语)净土门所立三缘之一。观经定善义曰:“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中略)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见“三缘”条。
【勤】 (术语)梵语Virya,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令心勇悍之精神作用也。与精进同义。俱舍论四所谓:“勤谓令心勇悍为性。”成唯识论六所谓:“勤谓精进。”是也。俱舍论摄之于大善地法,唯识论亦以为善心所之一,皆为有别体。
【勤策】 (术语)沙弥也。抱欲为比丘之希望,勤自策励,故名。
【勤策律仪】 (术语)梵语室罗摩拏洛迦三跋罗Śramaneraka-samvara,正翻勤策拥护。室罗摩拏洛迦(旧曰沙弥)者勤策。三跋罗者拥护之义,律仪乃意译也。别解脱律仪之一。为苾刍勤加策励,故云勤策,能防身语,故云律仪。俱舍论十四曰:“若受离十所应远离,安立第三勤策律仪。何等名为十所应离?谓于前八,涂饰香鬘舞歌观听,开为二种;复加受畜金银等宝,以为第十”即是也。前八者: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诳语,饮诸酒,涂饰香鬘舞歌观听,眠坐高广严丽床座,食非时食也。此为沙弥之十戒,出家沙弥所受持。若女人受之,则称为勤策女律仪。然实体是一,非劝策律仪之外,别有勤策女律仪也。
【勤根】 (术语)与精进根同。
【秦广王】 (异类)十王之第一。专司人间寿夭生死册籍。统管幽冥吉凶鬼判。殿居大海沃燋石外正西黄泉黑路。恶人死后在殿右之孽镜台照过,批解第二殿用刑。
【勤行】 (行事)勤行善法也。六波罗蜜中之精进波罗蜜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又僧家定时于佛前读经礼拜,称为勤行。定勤行之时,总有一切时,六时,四时,三时,二时等之别。一切时者,不择行住坐卧,是菩萨之精进波罗蜜也。六时者,昼三夜三也。晨朝日中黄昏为昼三。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智度论七曰:“菩萨夜三昼三,六时礼请。”又曰:“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昧。”同二十六曰:“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三时,观一切众生谁可度者。”同九十二曰:“佛常昼三时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然则六时之勤行,略中之本法也。四时者,晨朝日中黄昏夜半也。三时者昼之三时也。二时者晨昏之二时也。自四时已下,今现行之。
【勤旧】 (杂名)谓禅院知事,侍者,新主等之退职者。尝勤事务,故曰勤。已退职,故曰旧。见象器笺五。
【勤苦】 (杂语)勤而苦也。无量寿经下曰:“爱念相随,勤苦若此。”
【勤求】 (杂语)勤求善法也。法华经序品曰:“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勤息】 (术语)梵语沙门之译名。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之义。见“沙门”条。
【寝堂】 (堂塔)禅家住持之寝室。见象器笺一。
【轻安】 (术语)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俱舍论四曰:“轻安者,谓心堪任性。”
【轻安觉支】 (术语)见“七觉分”条。
【清白】 (术语)佛所显之法。又总名无漏之善法,皆离烦恼之垢染,故云清白。无量寿经上曰:“清白之法,具足圆满。”同慧远疏曰:“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同嘉祥疏曰:“是无漏明,故云清白。”又七善之一。
【清辩】 (人名)梵名婆毗吠伽Bhavaviveka,译曰清辩。为佛灭后一千一百年顷,与护法菩萨同时之论师,承龙树中观之宗旨,作大乘掌珍论。以破护法之有宗而立空宗,是在印度为空有二宗诤论之嚆矢。西域记十曰:“论师雅量广远,外示僧佉(数论)之服,内弘龙猛(龙树)之学,曾闻护法菩萨隆名,怀谈议,诣护法所,护法辞不会,还本土静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音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粒饮水三岁,菩萨现妙身听其所意,教其至驮那羯磔迦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所,至诚诵执金刚陀罗尼。论师往诵,三岁后,神乃授秘方曰:此石窟内有阿素洛宫,如法行,石壁当开。即入中待弥勒出世。论师曰:幽居无观,何知佛出兴?神曰:我当报。师受命专咒诵持,复历三岁,精芥子击石岩壁便洞开,师入之,石壁复合。”
【轻触】 (术语)见“八触”条。
【清堕】 (术语)小乘之阿罗汉误解清净涅槃遂堕于偏空,谓之清堕。祖英集曰:“若不见,鹫峰胜集,百万茫茫等闲过,怀衲之外皆清堕。”
【清梵】 (杂语)谓释氏诵经声也。王僧孺文曰:“清梵含吐,一唱三叹,密义抑扬,连环不辍。”
【轻垢罪】 (术语)比重减轻一等,玷污净行之垢恶也。梵网经心地品曰:“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清规】 (书名)唐德宗元和年中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之规式,谓之清规,即百丈清规也。后称曰古清规。其后一家之祖师各应时处而制寺规,皆谓之清规。清规者,清净之仪轨也,所立之仪轨,能清净大众,故名清规,我国有备用清规,敕修清规,日用清规等。日本有大鉴清规,永平清规,莹山清规等。但百丈清规今不传。释门正统四曰:“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议者恨其不遵佛制,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青鬼】 (异类)青色之鬼。在地狱呵责罪人者。
【青行】 (杂名)见“青甲”条。
【青甲】 (杂名)袈裟之缘色不定,此言甲地之为青色者。又作青行。
【轻捷】 (异类)见“夜叉”条。
【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 (经名)具名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一卷,唐金刚智译。
【青颈大悲心陀罗尼】 (经名)具名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青颈观音】 (菩萨)青颈观自在菩萨也。
【青颈观自在法】 (修法)祈请青颈观音之法也。
【青颈观自在菩萨】 (菩萨)Nilakanṭhi,观音菩萨所变现之明王也,梵曰你罗建他。念此观音,则离一切之怖畏厄难云。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清净】 (术语)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
【清净本然】 (公案)会元十四长水章曰:“长水问琅玡觉和尚,如何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厉声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言下领悟。”是依楞严经四富楼那之问所谓“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修而复始”也。而此问意与圆觉经金刚藏菩萨:“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之问同。唐复礼法师尝以偈问天下之学士,诸师各有答偈。
【清净持戒印】 (印相)是持戒清净之印。通常之佛部三昧耶印出观自在菩萨怛缚多唎随心陀罗尼经。
【清净法界】 (术语)佛所证之真体也。七佛经曰:“佛有清净法界,证真觉智无不了知。”
【清净法眼】 (术语)清净之法眼也,法眼为五眼之一。小乘之声闻于见道观见四圣谛,大乘之菩萨于初地观见二空之理之智也。无量寿经下曰:“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
【清净观世音菩萨普贤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智通译。与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同本。而有画像入坛受持法。
【清净光佛】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
【清净光明身】 (术语)具清净光明之佛身也。法华经法师品曰:“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我者释尊也。
【清净觉海】 (譬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也。圆觉经曰:“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术语)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本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清净解脱三昧】 (术语)所住之三昧,无垢清净,离一切之系缚而自在,名曰清净解脱三昧。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清净涅槃】 (术语)二涅槃,三涅槃之一。见“涅槃”条。
【清净毗尼方广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文殊与寂调伏音天子问答第一义谛,又问答声闻菩萨之律行不同及种种之法门,因明菩萨住于五无间业而成无上道。
【清净巧方便】 (术语)六种巧方便之一。
【清净人】 (杂名)佛之尊号。易行品曰:“诸佛无量劫,赞扬其功德,犹尚不能尽,归命清净人。”
【清净三昧】 (术语)法华十六三昧之一。
【清净身】 (杂名)清净之佛身也。法华经云清净光明身。
【清净施】 (术语)三轮相之一。见“三轮相”条。
【清净识】 (术语)第九庵摩罗识Amalavijñāna,旧译清净识。
【清净土】 (术语)净业所感之净土也。
【清净心】 (杂名)无疑之信心也,又无垢之净心也。中阿含经四十一曰:“清净心尽脱淫怒痴,成就于三明。”胜鬘宝窟上本曰:“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清净勋】 (杂名)指如来言。以如来有清净无垢之勋功也。
【清净业处】 (术语)净妙之佛土,为以纯善之业因而生之处,故名为清净业处。观无量寿经曰:“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同慧远疏曰:“净妙佛土,纯善所归,是故名为清净业处。”
【清净园】 (杂语)寺院十名之一。
【清净真如】 (术语)七真如之一。
【清净智】 (术语)无漏智也。胜鬘宝窟上末曰:“清净智证第一义。”
【清课】 (杂语)谓释家日行之课程也。邓渼诗曰:“蒲团清课后,纨扇艳歌中。”
【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故取以譬佛之眼。法华妙音品曰:“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维摩经佛国品曰:“目净修广如青莲。”注“肇曰: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青莲第一】 (杂语)涅槃经二十四曰:“如水生花中青莲华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莲华中,青莲为第一。一切陆生华,须曼色第一。”
【青莲华】 (譬喻)见“青莲”条。”
【青莲华尼】 (杂语)梵曰郁钵罗华比丘尼。常向贵人之妇女而赞出家。见智度论十三。
【青莲华尼恒赞出家法】 (故事)智度论十三存梵名,谓为郁钵罗华比丘尼。
【青莲华眼】 (譬喻)楞严经一曰:“如来青莲华眼。”见“青莲”条。
【清凉】 (山名)五台山志曰:“五台山本名清凉山。”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参照次项。
【清凉池】 (譬喻)以喻涅槃之无恼热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法华玄义二曰:“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清凉国师】 (人名)华严四祖。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山阴人,姓夏侯氏。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眴,日记万言,七行俱下,才供二笔。年十一,出家。尝以十事自励,尝问径山钦西来宗旨,默受印记。住五台山,疏华严经。后居京师,德宗迎入内,赐号清凉国师。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开成三年,坐逝。寿百二十岁。塔于终南,名曰妙觉。后有僧至阙,言在葱岭见金神取华严菩萨大牙归供养耳。有旨启塔,貌如生,而失二牙。佛祖统纪二十九曰:“初德宗诞节,召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法师。”释氏稽古略三曰:“帝顾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
【清凉三昧】 (术语)断一切憎爱之念使为清凉之三昧也。大集经十四曰:“有三昧,名曰清凉,能断离憎爱故。”
【清凉山】 (地名)唐代州五台山之别名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东北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探玄记十五曰:“清凉山,即是代州五台山是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
【清凉世界】 (地名)即清凉山也。
【清凉寺】 (寺名)唐代州五台山之别峰有清凉寺,华严之澄观住之。
【清凉月】 (杂语)指佛而云。华严经离世间品曰:“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青龙疏】 (书名)唐青龙寺翻经沙门良贲,奉敕作新译仁王经疏三卷,称为青龙疏。又,青龙寺沙门道氤,奉玄宗诏,造金刚经疏,亦称青龙疏。
【青龙寺仪轨】 (经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之异名。三卷,唐法全在青龙寺译出。大日经四部仪轨之一。又有青龙寺仪轨一卷。失译。
【轻慢】 (术语)轻人之慢也。法华经不轻菩萨品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
【轻毛】 (譬喻)在十信位之菩萨,譬如轻毛。以其于佛道一进一退不定故也。旧译之仁王经受持品曰:“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法华文句二上曰:“六心已前轻毛菩萨,信根未立,其位犹退。”名义集二曰:“婆罗,隋言毛道。谓行心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魏金刚云毛道凡夫。”然唐善导师所谓信外轻毛者,自谦而云。观经玄义分曰:“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青面金刚】 (天名)药叉神也。大青面金刚咒法说其坛法及画法,陀罗尼,画像之法,画五药叉。中央者,身色青,一身四手,此即青面金刚药叉也,右边二药叉,一赤一黄,左边二药叉,一白一黑。像之两脚下,各蹈一鬼。各像左右两边,有青衣童子,发髻两角。手执香炉。有陀罗尼,诵之日别六时,每时各一百二十遍,诵满三七日,则疗病万不失一。见陀罗尼集经九。世俗以为庚申之本地。甚为诬妄。
【清明】 (杂语)清净之光明也。无量寿经下曰:“日月清明。”
【青衲】 (衣服)青色之僧衣也。僧史略上曰:“弥沙塞部,青色衣也。(中略)后梁有慧朗法师常服青衲。”
【青提女】 (本生)目莲过去世之母也,圭峰之盂兰盆经疏曰:“有经说,定光佛时,目莲名罗卜,母字青提。罗卜欲行,嘱其母曰:若有客来,娘当具膳。去后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诈为设食之筵。儿归,问曰:昨日客来,若为备拟?母曰:汝岂不见设食处耶?后尔以来五百生中悭悭相续。”此缘之所出未定,故曰有经。
【青头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其像坐断崖之上。左手置于岩。右手置于膝。
【轻侮觉】 (术语)见“八觉”条。
【青心】 (杂语)静虑之略字。采静之青,采虑之心也。
【清信男】 (术语)同清信士。
【清信女】 (术语)梵语优婆夷Upāsikā,译曰信女,又曰清信女。受三归五戒具清净信心之女子也。
【清信士】 (术语)梵语优婆塞Upāsaka,译曰信士,又曰清信士。受三归五戒得清净信心之男子也。
【清扬】 (杂语)妙声清净,音响远扬也。无量寿经上曰:“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扬哀亮,微妙和雅。”
【青衣派】 (术语)三国佛教略史曰:“现时支那之佛教,大别二派:一黄衣派,即喇嘛也。一青衣派,即旧来之诸教也。(中略)青衣派中,尚存天台、华严、禅宗、真言、法相、净土诸宗典型。”
【清源】 (人名)见“青原”条。
【青原】 (人名)清源行思禅师之别号。师住吉州青原山。原为清源,禅书多作青原。六祖慧能下出青原南岳二大法统。青原之法流有曹洞。南岳之末流有临济。
【青原米价】 (杂语)与庐陵米价同。见庐陵米价条。
【清斋】 (术语)清净之持斋也。由下午至明旦不食,谓之斋。又释氏要览下曰:“今民俗以辰刻饮一杯水,终日不食,云清斋。”又谓茹素戒荤也。王维诗曰:“松下清斋折露葵。”又(杂名)楞严经曰:“我时辞佛,宴晦清斋。”(注)清斋,净室也。
【轻重仪】 (书名)四分律轻重仪,一卷,南山道宣着。就亡五众物分别轻物重物者。律中死者之遗产相继法,轻物与亲近比丘,弟子比丘,看病比丘等,重物属于四方僧者,不许分与。此所以须分别轻重物也。又曰现前僧物,四方僧物。
【清字经馆】 (杂名)以大藏经译为满州文字之馆也。啸亭续录一曰:“乾隆壬辰,上以大藏佛经,有天竺番字、汉文、蒙古,诸翻译。然禅悟深邃,汉经中咒偈,惟代以翻切。并未得其秘旨。清文句意明畅,反可得其三昧,故设清字经馆于西华门内,命章嘉国师综其事,达天莲筏诸僧助之,考取满誊录纂修若干员,譒译经卷,先后凡十余年。大藏告蒇,四体经字始备。初存经板于馆中,后改为实录馆,乃移其板于五凤楼。”
【情尘】 (术语)六根与六尘也。旧译六根云六情。智度论二十三曰:“情尘识和合,所作事业成。”又心情之尘垢也。慈恩寺传九曰:“定凝慧水,非情尘所翳。”
【情分】 (术语)人之情欲种种差别也。如云身分。
【情见】 (术语)妄情之所见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情见各异,禀者无依。”
【情有】 (术语)凡夫妄计一切之境界,无理但存情,谓之情有。归敬仪中曰:“人惟情有。”
【情有理无】 (术语)我法二者仅存迷情之见,于理为无体也。即遍计所执性。
【情欲】 (术语)四欲之一。
【情猿】 (譬喻)心情之动转不定,譬如猿猴,故云情猿。慈恩寺传九曰:“制情猿之逸懆。系意象之奔驰。”
【请宾头卢】 (书名)请宾头卢法之异名。
【请宾头卢法】 (书名)一卷,刘宋慧简译。【请宾头卢法】(书名)宋慧简译。一卷。又南山感通传说请宾头卢之法。
【请车辂印】 (印相)十八契印之一。见“十八道”条。
【请佛住世】 (术语)十种行愿之一。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东晋难提译。佛在庵罗树园,月盖长者请佛救疗毗舍离国之恶病。佛为说西方一佛二菩萨之名。即得见佛菩萨。观音菩萨为说神咒。智者大师有请观音经疏,并立行法。
【请观音法】 (修法)依请观音经祈祷观音之法也。于疫病之时修之。
【请观音经】 (经名)请观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之略名。
【请观音经疏】 (书名)一卷,隋智者大师说,灌顶记。
【请假】 (杂语)又曰暂假。禅林之语。暂请假而外出也。假者假可办事之月日之义,俗作暇为非。
【謦咳】 (杂语)欬也。声之轻者曰謦,重者曰咳。连用之,则喻言笑也。又(术语)十神力之一。见“神力”条附录。
【请客侍者】 (职位)禅林之用语。接待住持私客之僧也。
【请客头】 (职位)禅林接待客人者。
【请来】 (杂语)自他国请经论佛像等齎来自国也。
【请僧】 (杂语)法会所请待之僧众也。
【请益】 (杂语)和尚先有所与,复请余分,谓之请益。其法,学者若愿请益,则先禀烧香侍者,侍者通于住持,若允,则因住持之指挥,定时。多为定钟后。侍者于方丈秉烛烧香,引入参学者而出外,或依住持之命,立于椽之左。参学者于当面问讯烧香,大展九拜,收具进云:某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伏望和尚慈悲,方便开示。肃而侧立,以闻垂诲。或胡跪,或坐,依住持之指挥。开示了。复烧香大展九拜,是谢因缘也(住持之开示曰因缘,谢开示也)。免则触礼三拜。次于室外向侍者触礼一拜而归寮。见僧堂清规二。
【请雨法】 (修法)依大云轮请雨经所说,劝请诸大龙王,以祈雨之法也。
【请雨经】 (经名)大云轮请雨经之略名。
【请折】 (杂语)请者受食也,折者弃其余也。日用清规曰:“随量受食,不得请折。”韵会曰:“折毁弃也。”
【请转法轮】 (术语)十种行愿之一。又释尊成道时之梵天劝请也。
【磬】 (物名)梵语犍稚。译为钟或磬。犍稚与磬,质形虽异,而其用法则同,故配译之耳。磬原为支那之乐器,以石为本。金者假用也。见犍稚条。
【庆忏】 (术语)与庆赞同。禅苑清规看藏经曰:“于看经了日,设斋供庆忏。”象器笺十一曰:“碧岩录云:长庆云:大似因斋庆赞,即作赞。恐作忏者讹,然诸录多作忏。”
【庆导师】 (职位)庆赞法会之导师。
【庆喜】 (术语)念佛者于信之一念,喜己往生治定,入正定聚之数之事也。对于欢喜而言。
【庆友尊者】 (罗汉)十八罗汉之第十七。见“罗汉”条。
【庆赞】 (术语)新调佛像经卷及堂塔等时之法事也。庆喜成功,赞善根之义。安像三昧仪轨经曰:“从三昧起,说彼塑像画雕庄严,一切佛及诸贤圣之众,安像庆赞仪轨之法。”
【庆昭】 (人名)钱塘人。姓胡氏,字子文。出家后,侍奉先寺源清十七年。源清寂后,嗣其讲,不坠家风。景德元年,住梵天寺,讲风大振。初源清,洪敏,扶其师晤恩之光明玄义发挥记,作难辞二十条。知礼着扶宗释难以斥之。景德三年,师与智圆共撰辨讹,亦救发挥之说。知礼作问疑反诘之。往复五番,经过七年,互相问难。世称为山家山外之诤论。师实为山外之代表者。天禧元年四月寂。年五十五。智圆录其行业。见闲居编,十义书,四明教行录等。
【穷鼻尼】 (天名)天女名。译曰极端正。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七。
【穷露】 (杂名)贫穷而无恃怙之覆育者。露为露出之义。楞严经一曰:“惟愿如来哀愍穷露。”
【穷生死蕴】 (术语)谓至生死穷极之金刚喻定,相续随转之根本蕴,即六识以上之细意识。摄大乘论本卷上所云:“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是也。小乘中虽唯说六识,而六识时有断绝不起者,故至有别计恒转不断之一种识者。即大众部之根本识,说假部之有分识,及此穷生死蕴等是也。唯识大乘谓此为以异门密意说阿赖耶识者。
【穷子】 (譬喻)法华经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众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法华经信解品曰:“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中略)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中略)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中略)威德特尊。穷子见有父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中略)疾走而去。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中略)即遣傍人,急追将来。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中略)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尔时长者,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即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中略)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中略)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以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仓,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我逃走。竛[立*并]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中略)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此譬喻者,须菩提等四大声闻领得今日始说与大乘之佛意,己等如穷子,佛如长者,述大悲摄化之状。楞严经一曰:“譬如穷子舍父逃逝。”长水疏一下曰:“绝无功德法财以养法身慧命,故云穷子。”
【丘慈】 (地名)又曰龟兹,屈支。国名。见龟兹条。
【秋金刚】 (菩萨)理趣会曼茶罗,内供养之四菩萨,出于外供养,金刚歌菩萨,名为秋金刚。又曰时秋金刚。
【丘井】 (譬喻)身之老朽不堪用,譬如丘墟之枯井也。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同注:“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天台会疏三曰:“什师云:丘井者,朽井也,不任受用。”净影疏曰:“高丘必颓,深井必满,有身必老,故取为喻。”
【鹙鹭子】 (人名)又作鹙露子,秋露子。舍利弗之译名也。玄应音义四曰:“梵言舍利弗,旧文言舍利子,或言奢利富多啰Śāriputra,译此言鸲鹆子。从母为名,母眼似鸲鹆,或如秋露鸟眼,因以名焉。旧云身子者谬也,身者奢梨Śarīra,与此奢利声有长短,故有斯误。或言优婆提舍Upatiṣya者,从父名也。”同二十一曰:“鹙鹭,鹙大鸟也。其羽鲜白,鹭白鸟也,即白鹭也。”可洪音义二曰:“秋露子,亦作鹙鹭,鸟名也。梵言舍利弗,亦云奢利弗多罗,此云鸲鹆子也。舍利此云鸲鹆,弗此云子。此是时人见其母眼似鹆故詺云舍利子也,本名优波提舍。”见“舍利弗”条。
【鹙子】 (人名)又作鹙鹭子。舍利弗之译名也。作鹫子者非。见“舍利弗”条及鹙鹭子项。
【求不得苦】 (术语)八苦之一,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涅槃经十二曰:“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
【求车】 (譬喻)法华经火宅喻中,宅内诸子出宅外向长者求车也。以譬厌生死而愿求佛道。
【求法】 (杂语)志求正法也。
【求法高僧传】 (书名)具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在室利佛逝国撰。求法于西域之高僧五十六人传记也。
【求佛本业经】 (经名)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之略名。
【虬宫】 (杂名)与龙宫同。龙树菩萨入龙宫诵出华严经。三论大义钞一曰:“印域探三藏之赜致,虬宫研方等之幽趣。”
【求寂】 (术语)旧称曰沙弥,新称曰室罗末尼罗Śrāmaṇera,译言求寂。志求涅槃圆寂之义,受十戒者也。寄归传三曰:“于本师前,阿遮利耶,授十学处,或时闇诵,或可读文。既受戒已,名室罗末尼罗,译为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圆寂之处。旧云沙弥者,言略而音讹;翻为息慈,意准而无据也。”
【求罗】 (动物)迦罗求罗之略,虫名。止观五上曰:“如猪楷金山,众流入海,薪炽于火,风益求罗耳。”见“迦罗求罗”条。
【求名菩萨】 (菩萨)弥勒菩萨过世时之名。见法华经序品。
【求那】 (术语)Guṇa,由原质之意言之,原质者,必有活动,为作者之意,遂为德之意。胜论师六句义中之第二。译曰依,依止。地水火风等实体之色声香味等之德也。因而十句义论谓为德句义,而求那之数有不同。百论疏上中曰:“求那此云依谛,有二十一法:谓同异合离数量好丑八也;次有苦乐憎爱愚智勤惰,亦八也;次有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也。”十句义论曰:“二十四德,名德句义。何者名为二十四德?一色二味,(中略)二十三非法,二十四声,如是为二十四德。”楞伽经二:“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又,数论有喜忧闇三德之谈,谓之三求那。
【求那跋摩】 (人名)Gunavarman,比丘名。译曰功德铠,罽宾国之王种也。年二十,出家受戒,深达三藏。年三十,国王薨,无继绍者,众请还俗嗣位,跋摩不听,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至师子国,弘扬真乘。宋文帝元嘉八年达建业,译经律十数部,文帝深加敬赏。见梁僧传三,神僧传三。
【求那跋陀罗】 (人名)Guṇabhadra,比丘名。译曰功德贤,中天竺人。齐建元初至京师,译百喻经等,见梁僧传三。
【求那摩帝随相论】 (书名)随相论之异名。
【求那毗地】 (人名)Guṇaviddhi,比丘名,译曰德进,安进。中印度人,齐武帝永明年中来支那,诵大小乘二十万言。见历代三宝记十一,梁僧传三,开元录六。
【求求罗】 (植物)Guggula,又作窭具攞,香名,译曰安息香。玄应音义十曰:“求求罗香,此云安息香也。”最胜王经七曰:“安息香(窭具攞)。”
【求生】 (术语)在中有者次求可生之处,故名。对于已生而言。
【求闻持】 (修法)念虚空藏菩萨而求记忆力成就之法也。闻持者见闻忆持不忘。其修法画虚空藏菩萨于圆满之月轮中,安置之于室内,具种种之供物,诵虚空藏菩萨之心咒,及一百万遍,即得悉地。又于日月蚀时置菩萨及坛于露地之净处,于种种供物外,取苏(牛乳煮者)一两盛于铜器,置之于坛上,以乳木搅乳,目观月日,兼又看苏,不限遍数诵陀罗尼,则于日月蚀退而未圆之中,其苏现上中下三品之相:一气、二烟、三火,得此中之一相,法即成就。苏为神药,服之,则一经耳目,记之于心永无忘失,无诸余之福利计(已上记求闻持法)。又,三光中明星为虚空藏菩萨之变化,故有于屋上穿一穴拜之且诵神咒之法。
【求闻持法】 (书名)虚空藏菩萨能满所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之略名。一卷,唐善无畏译。
【求欲经】 (经名)佛说求欲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中阿含中秽经之别译也。
【求珠】 (譬喻)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所说求衣里之珠也。以衣珠譬自己之佛性,见“衣珠”条。广弘明集二十曰:“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
【求子妊胎法】 (修法)此为欲使众生归依三宝之方便,应求而行之。于求子女者与以子女之祈祷也。如图设坛,若依大法之仪法,则以佛眼金轮为本尊,或以药师释迦为本尊。然常以文殊观音为本尊而修之,或以诃梨帝母法为最要,或指有功之本尊悉地成就。
【糗】 (饮食)梵语,怛钵那。干饭之粹屑也。广韵曰:“麨糗也,糗音去久反,干饭屑也。”
【佉】 (术语)kha又作呿、喀、吃、[口/可]、珂、恪、轗。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喉声之第二。五十字门之一。字记曰:“佉字,去下反。”金刚顶经曰:“佉字门,一切法,等虚空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佉字时,是出一切法等空虚声。”大般若经曰:“呿字,入诸法虚空不可得故。”华严经曰:“唱佉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智度论曰:“呿伽,秦云虚空。”大日经疏七曰:“梵音佉字,是虚空义。”以为五大中虚空之种子。大日经一曰:“阿字门为地,嚩字门为水,罗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佉字门为空。”由Kha(虚空)之语释之也。
【佉阇尼】 (饮食)又作佉陀尼,食物种类名。见“珂但尼”条。
【佉诃啰嚩阿】 (术语)KhaHaRaVaA此五字为五大之种子。佉为空大,诃为风大,啰为火大,嚩为水大,阿为地大也。五轮之塔婆为形于五大者自下积上为方(地大)圆(水大)三角(火大)半月(风大)团形(空大)故其种子自上读下,为佉诃啰嚩阿也。见“五大”条。
【屈浪拏】 (地名)又作屈浪那。为都货逻国之故地。西域记十二,谓其国伽蓝僧徒虽少,而国王厚敬三宝云。
【佉梨】 (杂名)斗量名,译曰斛。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佉梨此云一斛,谓十斗也。”梵Khāri。
【驱龙】 (故事)持戒之罗汉,依戒力而驱逐毒龙也。婆沙论四十四曰:“昔此迦湿弥罗国中有一毒龙,名无怯惧(梵云阿利那),禀性暴恶,多为损害。去彼不远,有毗诃弥(译曰寺),数数为彼龙所娆恼。寺有五百大阿罗汉,共议入定,欲逐彼龙,尽其神力,不能遣。有阿罗汉自外来,诸旧住僧为说上事。时外来者至龙住处弹指语言:贤回远去。龙闻其声即远去。诸阿罗汉怪问言:汝遣此龙,是何定力?彼答众曰:我不入定,亦不起通,但护尸罗,故有此力。我护轻罪,如防重禁,故使恶龙惊怖而去。”行事钞上之一曰:“如驱龙事,五百罗汉,不能逐之。有一罗汉,但以护戒力故,即便驱出。”
【佉楼】 (人名)Kharoṣthi,又作佉卢。具云佉卢虱吒、佉路瑟吒。仙人名,译曰驴唇。月藏经七曰:“怯卢虱吒,驴神仙人,隋言驴唇,身体端正,唯唇似驴,是故为驴唇仙人。”
【佉楼书】 (书名)又作佉卢书,驴仙所造之书。百论疏上之下曰:“外云:昔有梵王,在世说七十二字,以教世间,名佉楼书。世间敬情渐薄,梵王贪吝心起,收取吞之,唯阿沤两字从口两边堕地。世人贵之以为字王,故取沤字置四韦陀首,以阿字置广主经初。(中略)毗婆沙云:瞿毗婆罗门造梵书。佉卢仙人造佉卢书。大婆罗门造皮陀论。”玄应音义十七曰:“佉楼书,应言佉路瑟吒,谓北方边处人书也。”本行集经十一曰:“梵天所说之书。(中略)佉卢虱吒书,隋言驴唇。”
【佉卢】 (人名)Khara,又作佉楼,仙人名,见“佉楼”条。又升量名,Khāraa当于一斗。见名义集三。
【佉卢虱吒】 (人名)又作佉路瑟吒,仙人名。见“佉楼”条。
【佉路瑟吒】 (人名)又作佉卢虱吒。仙人名。见怯楼条。
【屈露多】 (地名)北印度古王国名。阇烂陀罗国之东北地方也。西域记四谓多学大乘者。Kullūta。
【佉罗】 (植物)Khara,木名,译曰栌。见大陀罗尼法中一字心咒经。
【佉罗帝】 (地名)山名。见“伽罗陀”条。
【佉罗帝耶】 (地名)又作佉罗提耶,山名。见“伽罗陀”条。
【佉罗骞驮】 (异类)Kharakaṇṭha,鬼王名,译曰吼如雷。见金光明文句七。又阿修罗王名,译曰广肩胛。文向二下曰:“佉罗骞驮,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涌海水者。”玄赞二曰:“佉罗骞驮者,古云广肩膊。”
【屈满啰合掌】 (术语)又作屈摩罗。十二合掌之第三。大日经疏十三曰:“以十指头相合,指又齐等。然掌内空令稍穹窿,名屈摩啰合掌。此云如未开莲也。”见“屈摩罗”条。
【屈摩罗】 (杂名)又作屈满啰。莲华之未开者。僧叡之法华经后序曰:“诸华之中,莲华最胜。华而未敷,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此说明与Utpala,Kamala,Puṇḍarika相当。而屈摩罗之原语,则不明。或为Kuvala乎。
【屈请】 (杂语)迎请尊上也。杂阿含经四十八曰:“屈请入其舍。”有部毗奈耶律九曰:“便于后时,同前屈请。”
【屈屈吒阿滥摩】 (寺名)Kukkuṭaārāma,僧寺名。译言鸡园。阿输迦王所建。释迦方志下曰:“屈屈吒阿滥摩寺(言鸡园也)。”西域记八曰:“故城东南有屈屈吒阿滥摩(唐言鸡园)僧伽蓝,无忧王所建焉。无忧王,初信佛法也,式遵崇建,修殖善种。召集千僧凡圣两众,四事供养,什物周给。颓毁已久,基址尚在。”
【屈屈吒播陀】 (地名)Kukkuṭapadagiri山名,译言鸡足。在摩揭陀国,当菩提树之东百余里,迦叶尊者于此入定。西域记九曰:“屈屈吒播陀山(唐言鸡足),亦谓窭卢播陀山(唐言尊足),高峦峭无极。深溪洞无涯。(中略)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言尊足。”
【佉沙】 (地名)国名,旧称曰疏勒。西域记十二曰:“佉沙国,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域号也。正音宜云室利讫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Kāṣa。
【屈霜你迦】 (地名)国名。译曰何国。见西域记一。
【佉提罗迦】 (植物)又作佉陀罗。木名。见“轲地罗”条。
【屈陀迦阿含】 (术语)巴Khuddakāgama,五阿含之一。为四阿含外之一切杂经。善见律毗婆沙一曰:“除四阿鋡余一切佛法,悉名屈陀迦经”是也。其中有十余小部。善见律毗婆沙以为法句Dhammapada,喻Apadāna,妪陀那Udāna,伊谛佛多伽Itivuttaka,尼波多Sutta-nipāta,毗摩那Vimānavatthu,卑多Peta-vatthu,涕罗伽陀Thera-gāthā,涕利伽陀Theri-gāthā,本生Jātaka,尼涕婆Niddesa,波致参毗陀Paṭisambhidā,佛种姓经Buddhavamsa。若用藏Cariya-piṭaka之十四。现存巴利佛典之屈陀迦部。加之以Khuddaka-pātha而为十五小部。
【佉陀尼】 (饮食)Khādanīya,食物名。见“珂但尼”条。
【佉陀食】 (饮食)佉陀尼食之略。
【驱乌】 (杂名)自七岁至十三岁之沙弥也。能驱逐乌鸟不使夺食之义。四分律三十四曰:“尔时阿难有檀越家死尽,唯有一小儿在,将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佛知而故问:此是何等小儿?阿难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言:何故不度令出家?答言:世尊先有制,不得度减年十二者,是以不度。佛问阿难:此小儿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不?若能如是者,听令出家。阿难报言:此小儿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佛告阿难:若此小儿,尽能尔者,听度令出家。”
【驱乌沙弥】 (杂名)三沙弥之一。驱逐乌鸟不使夺比丘食之沙弥也。僧祇律曰:“阿难有亲里二小儿孤露,阿难养畜之。佛问是二小儿能作此驱乌未?答能。佛言听作驱乌沙弥。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参照驱乌项。
【屈眴】 (杂名)布帛名。第一布。谓大细布也。义楚六帖二十二曰:“宝林传云:唐言第一布,纺木绵华心为之,即达磨所传之衣七条也。碧里,自师子尊者传与。”宋僧传八(慧能传)曰:“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其色青黑,碧缣复夹,非人间所有物也。”
【屈吒阿滥摩】 (寺名)寺名。译曰鸡园。见“屈屈吒阿滥摩”条。
【佉吒迦】 (印相)印相名,旋舞之形。慧琳音义三十六曰:“佉吒迦,梵语也,以义译之云。以左右手腕相近,柔耎轮散十指,共于心前,三翻旋舞,心住悦喜观也。”梵Khaṭaka。
【屈支】 (地名)Kutche,国名。或作龟玆,丘慈。见名义集三。
【佉啁罗】 (杂名)Kaṭvā,译曰小长床。玄应音义十五曰:“佉啁罗床,此译云小长床,啁竹交反。”
【鸲路战娜】 (饮食)Kharacchada,香药三十二味之一。译曰竹黄。最胜王经慧沼疏五曰:“竹黄者竹内所出。”
【劬嫔】 (人名)劬嫔陀之略。大臣名。
【劬嫔陀】 (人名)Kapphina,释迦菩萨因位时,有为劬嫔陀大臣等分阎浮提地为七分,使之无诤事。是菩萨成满般若波罗蜜多之相也。智度论四曰:“问曰:般若波罗蜜,云何满?答曰:菩萨大心思惟分别,如劬嫔陀婆罗门大臣,分阎浮提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尽作七分,般若波罗蜜如是。”观音玄记下曰:“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七分。城邑山川均,故息诤,是般若满相。”
【衢】 (术语)又作瞿。衢之声含十名。四阿含暮抄下曰:“梵言衢十名,羊也、眼也、地也、天也、水也、说也、方也、金刚也、光也、箭也。”俱舍论五曰:“且如古者,于九义中,共立一瞿声,为能诠定量。故有颂言: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于斯九种义,智者立瞿声。”
【瞿波】 (人名)又曰瞿夷。悉达太子第一夫人之名。见“瞿夷”条。
【瞿波理迦】 (人名)Gopāli,旧称俱迦梨。人名。译曰牛主。见慧琳音义十八。见“瞿伽离”条。
【瞿波罗】 (异类)Gopāla,又作鸠波罗。夜叉名。译曰守地。孔雀王经下曰:“瞿波罗,梁言守地,大夜叉名也。”又长者之子名。慧苑音义下曰:“瞿波罗,案西方训字,瞿有九义,此中但取地白义。波罗,此云守护也。谓守护心地,守护白法也。”
【瞿波洛迦】 (杂名)Gopālaka,译曰牧牛经。见玄应音义二十五。
【瞿翅罗】 (动物)见“瞿枳罗”条。
【瞿答摩】 (人名)Gautama,释氏五姓之一。见“瞿昙”条。
【瞿伽离】 (人名)Kokālika,巴Kokāliya,又作俱迦离,仇伽离,瞿迦离,俱迦利。比丘名。译曰恶时者,牛守。提婆达多之弟子。大宝积经二曰:“俱迦利比丘(唐言恶时者)。”慧琳音义二十六曰:“瞿伽离,亦云瞿波离,亦云瞿和离,此云牛守。”
【瞿伽离谤二圣堕地狱】 (传说)智度论十三云:舍利弗目连遇雨宿陶家。暗中先有女人,二人不知。女人夜梦失精,晨朝水浴。瞿伽离见之谓二人行不净,三度为佛所呵,不改。遂生疮死,堕于大莲华地狱。杂宝藏经三。杂阿含经四十八。十诵律三十七亦见之。涅槃经二十曰:“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
【瞿伽尼】 (界名)又作劬伽尼。西大洲名。译曰牛。见“瞿陀尼”条。
【瞿迦离】 (人名)又作俱迦利,俱迦离。比丘名。见“瞿伽离”项。
【瞿拉坡】 (杂语)译曰踝。见玄应音义二十一。梵Gulpha。
【瞿娄达磨】 (术语)Gurudharma,又作窭噜达磨。译曰敬法尊法。比丘尼宜受持之八敬法也。四分律法砺疏一本曰:“瞿娄曰尊,达磨是法,谓八尊法。”百一羯磨二(细注)曰:“窭噜达磨,是尊义,师义,所恭敬义。此字既含多义,为此比来译者,科随其一,于理皆得也。”见“八敬戒”条。
【瞿卢折娜】 (饮食)药名。见瞿萨旦那项。
【瞿嚧者那】 (饮食)Gorocanā,药名。译曰牛黄。最胜王经七曰:“瞿卢折娜。”陀罗尼集十曰:“瞿嚧者那。”
【瞿摸怛罗】 (物名)Gomūtra,译曰牛屎。慧琳音义三十六曰:“瞿摸怛罗,梵语,唐云牛溺。”演密钞一曰:“瞿摩,牛也。乌怛罗,液也。”梵语杂名曰:“屎,梵语亩怛罗。”与牛粪共于清净者用之。见“瞿摩夷”条。
【瞿摩】 (杂名)译曰牛粪。出于演密钞一。见“瞿摩夷”条。
【瞿摩帝】 (物名)Gomatī,与瞿摩夷同。
【瞿摩帝伽蓝】 (堂塔)法显传曰:“僧伽蓝名瞿摩帝。”
【瞿摩帝河】 (地名)正法念经六十七曰:“有河名瞿摩帝,广半由旬,长三百由旬,入于大海。瞿摩帝名牛也,以多饶牛故,名牛河。”
【瞿摩夷】 (物名)Gomatī,曰牛粪。密教修法时,于造坛之际涂之。又有为护摩供物之一种,投于炉中者。盖印度吠陀以来,神圣视牛之结果,以其粪为清净者。于祭坛涂之使为清净,其风习入于密教,至于造坛法亦涂牛粪也。大日经疏四曰:“次用瞿摩夷瞿摸怛罗,和合涂之。若浅略释者,此是牛粪及液,为顺彼方俗,以为清净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注曰:“瞿摩夷,乌牛屎是也。”日照译之准胝陀罗尼经曰:“瞿摩夷,唐云牛粪。”演密钞一曰:“瞿摩,牛也。阿夷,粪也。”
【瞿默】 (人名)又作瞿墨。瞿默目犍连之略。田作人之名。见瞿默目犍连项。
【瞿默目犍连】 (人名)巴Gopakamoggallāna,田作人之名。能与阿难问答法相。见瞿默目犍连经。
【瞿默目犍连经】 (经名)佛涅槃后,阿难往田作人瞿默所,彼问比丘有与佛等者否。阿难答以无有此人。且说种种之法相。摄于中阿含经三十六。
【瞿拏钵剌婆】 (人名)Gunaprabha,又作瞿拏钵赖婆。印度论师名。译曰德光。西域记四曰:“昔瞿拏钵剌婆论师(唐曰德光),于此作辩真等论凡百余部。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毗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又制俗书数十余部,非斥先进所作典论。覃思佛经十数不决,研精虽久,疑情未除。时有提婆犀那罗汉。往来睹史多天,德光愿见慈氏,决疑请益。提婆犀那以神通力接上天宫。既见慈氏,长揖不礼。提婆犀那曰: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业,如何不屈?德光对曰:尊者此言诚为指诲,然我为具戒苾刍,出家弟子,慈氏菩萨受天福乐,非出家之侣。而欲使作礼,恐非所宜。菩萨知其我慢心固,非为法器,往来三返,不能决疑。”
【瞿毗霜那】 (地名)Govisana,在中印度秣底补罗国东南之国。见西域记四。
【瞿毗耶】 (人名)Gopā,之转。悉达太子夫人耶输陀罗之称。见“瞿夷”条。
【瞿婆】 (人名)见“瞿夷”条。
【瞿萨旦那】 (地名)Kustana,国名。西域记十二曰:“瞿萨旦那国,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涣那国,匈奴谓之于遁,诸胡谓之豁旦,印度谓之屈丹,旧曰于阗讹也。”今之Khotan也。见“于阗”条。
【瞿沙】 (人名)Ghoṣa,比丘名。译曰妙音。美音。阿育王时,住菩提树伽蓝,医王太子拘浪拏之盲目者。西域记三曰:“时菩提树伽蓝有瞿沙(唐言妙音)大阿罗汉者,四辩无碍,三明具足。王将盲子陈告其事,(中略)眼得复明,明视如昔。”又婆沙四评家之一。俱舍光记二十曰:“音声妙故,名曰妙音,梵云惧沙,旧云瞿沙,讹也。”又甘露味阿毗昙论之著者。开元录十三曰:“甘露味阿毗昙论二卷,尊者瞿沙(唐言妙音)造,曹魏代译。”
【瞿沙经】 (经名)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瞿沙此云妙音,人名也,从人名经也。”
【瞿师】 (动物)又作瞿支。瞿师罗之略。
【瞿师罗】 (人名)梵名Ghoṣira,又作具史罗,瞿私罗,劬史罗。巴利语曰瞿私多Ghosita,译言美音或妙音声。中印度憍赏弥国之长者名。归依释尊于瞿师罗园建精含而布施之。见中本起经下西域记五等。
【瞿师罗园】 (地名)此是长者名也。此翻美音。由过去世作狗子时,以声吠请辟支佛至家供食,故生生中报得好音。是长者身长三尺。佛亦化身为三尺,以化彼。令归正法。西域记云:具史罗,旧云瞿师罗,讹也。城东南不远,有故伽蓝具史罗长者旧园。中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立,高二百余丈。如来于此数年说法。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复有如来发爪塔。
【瞿室[饥-几+夌]伽】 (地名)Gośṛnga,山名。译曰牛角。见释迦志上。
【瞿私多】 (地名)Ghosita,园名。译曰白牛。翻梵语曰:“瞿私多园,译曰白牛,善见律第十三卷。”又(人名)见“瞿师罗”条。
【瞿昙】 (杂名)Gautama,旧称瞿昙,俱谭具谭等。新称乔答摩。释种之姓,古来佛姓,称瞿昙甘蔗,日种,释迦,舍夷之五种。论其异同有诸说。十二游经举瞿昙与舍夷二名之因缘,梵志瞿昙之弟子曰瞿昙,世人称为小瞿昙。为贼所杀(在甘蔗园或甘蔗果园),师知之以尸和泥为两团,咒十月,成一男一女,以瞿昙为姓,又名舍夷。佛本行集经谓净饭六代之祖被射杀,从血块生二茎之甘蔗,次生一男一女,姓为甘蔗,别称为日种,四子移于北,倡释迦姓,其别称日舍夷,佛为甘蔗王īkṣvāku之末,瞿昙乃姓。日种Sūryavaṁsa中之释迦族Śākya,故有此称。舍夷宜为Sāki(释迦之女性名词),又瞿昙之意味,天台以为纯淑。见文句一下。慧苑以为最胜。慈恩以为日炙种,泥土种(二十唯识述记下同上)。法华玄赞九曰:“若毁之曰泥土种牛粪种。”此以Gautama,误为Gomati之名也。
【瞿昙般若流支】 (人名)Gautamaprajñā-ruci,瞿昙姓。般若流支名。译曰智希。中印度之婆罗门也。元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至洛阳,译诸经论。见续高僧传一(菩萨流支传附),开元释教录六。
【瞿昙法智】 (人名)Gautama Dharmajñāna,瞿昙姓。法智名。梵名达磨阇那。元魏般若流支之长子,父子相承而习传译。见续高僧传二(阇那崛多传附)。开元释教录七。
【瞿昙留支】 (人名)瞿昙般若流支之略。
【瞿昙弥】 (杂名)Gautami,又作俱昙弥。旧称瞿昙弥,憍昙弥,新称答弥,憍答弥。皆以女声呼瞿昙姓之称。经中以为佛姨母之别号。姨母本名摩诃波阇婆提,以姓呼之,时谓之瞿昙弥。法华经劝持品,记佛呼姨母曰乔昙弥。见昙弥条。
【瞿昙弥记果经】 (经名)佛说瞿昙弥记果经。一卷,宋慧简译。即中阿含之瞿昙弥经。
【瞿昙弥经】 (经名)说依阿难之请而制八法,许瞿昙弥出家。摄于中阿含经二十八。此比丘尼八法也律中皆载之。
【瞿昙僧伽】 (人名)比丘名。瞿昙僧伽提婆之略。
【瞿昙僧伽提婆】 (人名)Gautama Saṇghadeva,瞿昙姓。僧伽提婆名。译曰众天。罽宾国人,与慧远竺佛念等共译诸论。见历代三宝记七,梁僧传一,开元录三。
【瞿昙仙】 (人名)过去世之大仙名。甘蔗王依此仙生出,如上所引十二游经。密教谓为火天之眷属,六火天之一。
【瞿陀尼】 (界名)Godāniya,旧称瞿耶尼,瞿伽尼。新称瞿陀尼,瞿陀尼耶。在须弥山西方之大洲名。译曰牛货。西域记一曰:“西瞿陀尼洲,旧曰瞿耶尼,又曰劬伽尼,讹也。”玄应音义十二曰:“瞿陀尼,名俱耶尼,或名瞿耶尼,或名瞿伽尼,皆是讹转也。瞿,此译云牛。陀尼耶,此云取与。以多牛市易,如此间用钱帛等。”慧苑音义上曰:“瞿耶尼,具云阿钵唎瞿陀尼Aparagodāniya,言阿钵唎者,此云西。或云钵执忙,此云后。谓日没边处也。瞿,牛也。陀尼,货也。谓以牛买物,如此洲用钱也。”
【瞿醯】 (书名)译曰念诵。大日经疏四曰:“余如瞿醯中说。”演密钞五曰:“余如瞿醯等者,梵语瞿醯,此云念诵。即指念诵仪也,此未见本。”
【瞿醯经】 (经名)八家秘录上曰:“瞿醯经三卷(最澄宗叡将来),[廿/(夌*玉)]呬经三卷(空海宗叡云[廿/(夌*玉)]呬耶经三卷),玉呬怛[廿/(夌*玉)]罗经三卷不空译(圆仁惠运将来)。私云:已上三经,是同本异名。”[廿/(夌*玉)]作蕤,非也。梵Guhyatantra。
【瞿醯檀哆罗经】 (经名)又曰掬呬耶亶怛啰经,[廿/(夌*玉)]呬耶之异名。梵Guhyatāntra。
【瞿修罗】 (衣服)衣名。圌衣。比丘尼之裙。见“俱苏洛迦”条。
【瞿耶尼】 (地名)又作俱耶尼。西大洲名。见“瞿陀尼”条。
【瞿夷】 (人名)Gopikā,又作瞿毗耶,瞿比迦,瞿波,瞿婆(憍昙弥)(乔答弥)。译曰明女,守护大地。舍夷长者之女,悉达太子第一夫人。十二游经曰:“舍夷长者,名水光,其妇母名月女。有一城居近其边,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家,室内皆明,因字之为瞿夷,晋言明女。瞿夷者是太子第一夫人。”古来对于悉多太子之妃,其说不一。十二游经为瞿夷。耶惟檀(罗瞿罗女),鹿野。智度论十七为瞿毗耶。耶输陀罗(罗母)。法华文句二上与十二游经之说,皆谓:“未曾有及瑞应皆云罗睺是瞿夷子,涅槃及法华皆云是耶输子。”瞿夷又单称Gopā。译曰守护地,覆障,牛护。亦曰善觉王之女。与耶轮陀罗为同一人。按憍昙弥Gautamī为瞿昙Gautama之女性名词。此瞿昙妃之意也。与耶输陀罗为同人异称明矣(亦称佛姨母)。三妃之说,虽根据三时殿,然三时殿为由于印度之气候而作也。
【瞿夷本生】 (本生)本起经上谈本生云:昔定光佛出世时有谓为儒童者。闻佛出世,喜行城中,欲以华供养,不得。有一女瞿夷,持七茎青莲花。儒童由瞿夷得华,瞿夷与儒童约为后生妇。儒童者,今之世尊,瞿夷者太子妃也。此为有名之锭光佛授记条。又见宝积经百七。智度论三十五。
【瞿折罗】 (地名)梵名Gurjjara,国名。在西印度。其首府曰毗罗摩罗城。见西域记十一。
【瞿枳罗】 (动物)Kokila,又作俱枳罗,鸲[只*鸟]罗。拘枳罗。鸟名。见“鸠夷罗”条。
【瞿枳罗经】 (经名)俱枳罗陀罗尼经之异名。
【取】 (术语)取着所对之境界谓之取。爱之异名也。又为烦恼之总名。唯识论八曰:“取是着义。”大乘义章五本曰:“取执境界,说名为取。”胜鬘宝窟中末曰:“取者是其爱之别称,爱心取着,故名为取。”
【曲齿】 (异类)梵名矩吒檀底之译意。又云施积。十罗刹女之一。形像如天女仙,衣色青,面低伏,前捧香花,长跪而居。为半跏坐。密家以之为西方阿弥陀佛之化身。
【取次语】 (杂语)草率之语也。又漫浪貌。容易语也。寒山诗曰:“平侧不解厌,凡言取次出。”
【曲法门】 (杂语)邪曲之法义使世人迷惑之法也。
【取果】 (术语)见“与果”条。
【取结】 (术语)取与结皆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能取生死故曰取,又能取执所对之境,故曰取。又烦恼能结缚众生,故谓之结。
【曲彔】 (术语)又作曲录,曲禄,曲[彔*页]。僧家所用之椅子也。刻木而造,其形屈曲,故云曲彔。正字通曰:“刻木曲彔也。”然则彔为本字,他皆假用也。象器笺十九曰:“曲彔,盖刻木屈曲貌。今交椅曲彔然,故略名曲彔木,遂省木单称曲彔也。”五祖演录曰:“曲彔木头上,不免将错就错。”圆悟录五曰:“三万三千师子座,争及此个曲彔木。”明高僧传六(昙华传)曰:“随分着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彔床。”
【曲木】 (物名)曲彔木之略。云门录曰:“诸方老秃奴,曲木禅床上坐地,求名求利。”祖英集曰:“曲木据位,知几何?”
【曲女城】 (地名)西域记五,谓:“羯若鞠若国人长寿时,其旧王城号拘苏磨补罗,王号梵授。福智兼备,威震赡部。具足千子,复有百女,皆仪貌妍雅。时有仙人居殑伽河边,栖神入定。经数万岁,形如枯木。游禽栖集,遗尼拘律果于仙人肩,生芽成大木。经多年所,从定起,欲去其树,恐覆鸟巢,而不敢。时人美其德,号为大树仙人。仙人偶寓目河滨,见王女嬉戏,欲界爱起,染着心生。自诣王所请女。王不得已诺之,仙还。历问诸女,无一应聘者,王惧仙人威,忧愁无措,时诸王女中最幼者,自请当之,解王之患。王喜,令送至仙庐。仙人见而不悦,乃谓王曰:轻吾老叟,配此不妍。王曰:历问诸女,无肯从命者,惟此幼女,愿充给使。仙人怀怒,便恶咒曰:九十九女一时腰曲,形毁弊,毕世无婚。使王往验,果背伛。自是后名曲女城。”梵Kānyakudja。
【取相】 (术语)取执事理之相之妄惑也。四教仪集注中一曰:“取相惑,三惑皆名取相。观音玄义上云:见思取生死相,尘沙取涅槃相,无明取二边相。”智度论四十六曰:“着心取相,菩萨修福德,如草生火,易可得灭。”
【取相忏】 (术语)三种悔法之一。
【取因假设论】 (书名)一卷,陈那菩萨造,唐义净译。论佛化众生但依假施设之事而宣法要。
【取与】 (术语)取果与果也。为果之种曰取果,正与彼力而生果,谓之与果。俱舍论六曰:“取果与果,其义云何?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
【取蕴】 (术语)取为烦恼之异名,由烦恼而生蕴,由五蕴而生烦恼,故曰取蕴。见“五取蕴”条。
【取着】 (术语)取所对之法贪着而不离也。涅槃经十七曰:“取著名为凡夫,一切凡夫取于色乃至着识。以着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亡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是故取著名为凡夫。”
【取支】 (术语)十二支之一。
【趣】 (术语)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俱舍论八曰:“趣谓所往。”大乘义章八末曰:“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是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法华文句记曰:“从一至一故名趣。”梵语杂名曰:“趣,迦也。”
【去此不远】 (术语)谓极乐净土虽称西方十万亿土,然由法味观念上观之,则去此座不远也。观无量寿经曰:“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天台观经疏曰:“极乐国土去此十万亿佛刹,一一刹恒沙世界,何言不远?解云:以佛力故欲见即见,又光中现土显于佛顶,一念能缘,言不远也。”善导观经疏二曰:“言不远者,有其三义:一明分齐不远,从此超过十万亿刹,即是弥陀之国。二明道理虽遥,去时一念即到。三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注心观念境相应行人自然常见。”
【趣果无间】 (术语)见“五无间”及“无间地狱”条。
【去行】 (术语)去秽土之行也。申言之,即为往生净土而修之诸种行也。
【趣寂】 (术语)二乘人趣向寂灭之涅槃,谓之趣寂。五性中之声闻定性独觉定性也。唯识述记八本曰:“彼趣寂者,心乐趣寂,为此心拘驰流无相,不趣无上正等菩提。”
【去来今】 (术语)谓过去未来现在也。圆觉经曰:“无起无灭去来今。”苏轼诗曰:“一弹指顷去来今。”
【去来实有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计过去未来亦如现在实有之外道一派也。法苑义林章第一所谓:“去来实有宗者,有去来世,犹如现在,实有非假”是也。为胜论及时计外道之所计者。又小乘佛教中,如说一切有部宗亦为此说。
【呿陀】 (术语)梵文字母也。华严四十二字母中呿陀二字,呿为虚空之义。吴来诗曰:“鸟文映呿陀,器物穷雕锼。”
【权】 (术语)对于实之语。方便之异名。暂用之而终废之者。
【权悲】 (杂语)从佛之权智而起之大悲也。秘藏宝钥上曰:“后得权智。”
【诠辩】 (术语)言诠辩论也。唯识述记序曰:“息诠辩于言蹄之外。”
【权乘实果】 (术语)真言之十住心中,前九住心名权乘,第十住心为实果。唯识,三论,华严,天台等为权乘之法,佛皆为因位之权佛,真实之佛果,但为第十住心之法身密佛。
【权大乘】 (术语)大乘之中,分权实之二,立一切皆成佛之宗,为实大乘,不然者为权大乘。盖华严天台等为实大乘,法相三论为权大乘也。但此判为华严天台自己所说,而法相三论无首肯者。
【权方便】 (术语)佛菩萨一时济度众生之权谋为权,其方法,能适于便宜,为方便。无量寿经上曰:“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最胜王经一曰:“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净影大经疏曰:“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全分戒】 (术语)于五戒乃至具足戒等全分受持之戒也。
【全分受】 (术语)受全分戒也。
【权关】 (譬喻)权设之关门,譬佛假设方便之诸教。二教论上曰:“壅权关以税驾。”
【权化】 (术语)佛菩萨以通力权现种种之身,种种之物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权化作此城。”义林章七末曰:“权示化形。”教行信证文类序曰:“权化仁齐救济苦恼群萌。”
【权机】 (术语)实机之对,当佛说法,正听受其法之对机不现时,则对于其非正所被之机根而说法,此对告众,为权假之机根,故云权机。
【权迹】 (术语)谓自久远实成之本地所现之权化垂迹身。八相成道之释迦如来是也。对实而云权,对本而云迹。玄义十上曰:“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
【全加】 (术语)又云全跏。见“全跏趺坐”条。
【全跏趺】 (术语)全跏趺坐之略。
【全跏趺坐】 (杂语)结跏趺坐有全跏半跏之别,交叉两足而置两膝上,为全跏趺坐,置一足于一方之膝谓之半跏趺坐。见“结跏趺坐”条。
【权教】 (术语)华严天台等一乘家所判,以法相三论之三乘教为权教,以自宗之一乘教为实教。又就天台所立之四教而判之,则以藏通别之三教为权教,以圆教为实教。
【权理】 (术语)偏于一方之理也。权假之理。
【权门】 (术语)方便门也。
【权谋】 (杂语)方便之异名。应于便宜而假施设事物也。文句记二下曰:“应物施设,故名为权。顺宜制立,故名为谋。有权之谋,故云权谋。”辅行三之四曰:“谋谓谋度,此是不谋而谋,故曰权谋。”
【权巧】 (杂语)如来之权谋,巧协于时机也。灵芝弥陀经疏上曰:“权巧赴机,行法非一。”
【全身入塔】 (术语)不火化而全骸入于塔中者。四葬中之埋葬也。佛者虽以火化为本,而因法华多宝塔中有全身舍利及迦叶鸡足山入定,往往埋葬。
【全身舍利】 (术语)佛舍利有全身碎身之二种。见“舍利”条。
【权实】 (术语)适于一时机宜之法名为权,究竟不变之法名为实。止观三下曰:“权谓权谋,暂用还废,实谓实录,究竟旨归。”权实之判,虽涉于诸法,通于诸宗,而独天台于其本经方便品之方便名下,立权实之四句,十双之权实,三种之权实,以极精微。其中就诸法之事理与如来之智及所说之教法而定权实,最为枢要。
【权实不二门】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明三乘权教即一乘实教之不二之理。法华文句三下曰:“若双照,则权即是实,实即是权,虽二而不二。”又见十不二门指要钞下。
【权实二教】 (名数)如来以权智初开三乘之教为权教,后示一乘之理为实教。如此开会之妙用,悉为权智所使然。就四教而判之,则藏通别之三教为权教,圆教之一为实教。若就华严之五教而判之,则顿教已下皆权教,如法相三论者,止于天台通教,华严始教之分,故贬之为权教权大乘,以我而称实教实大乘。玄义一下曰:“大悲顺物,不与世诤,是故明诸权实不同。”文句一上曰:“若应机设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止观三下曰:“一明大小,二明半满,三明偏圆,四明渐顿,五明权实。”
【权实二智】 (名数)诸法既有权实之二法,达于其权法之差别,为如来之权智,达于其实相之一理,为如来之实智。开三显一之如来善巧者,权智之妙用,故本经方便品赞叹二智中,独置重权智也。玄义三上曰:“前来二十种智,不出权实二智。如经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即总束前来诸权智也。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即是总束前来实智也。”同三下曰:“对二谛境明智者,权实二智也。”同二上曰:“佛法不出权实,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即实智妙也。及佛诸余法亦无能测者,即佛权智妙也。”
【筌罤】 (譬喻)又曰筌蹄,筌者取鱼之具,罤者取兔之网,以喻方便门及言语文句等实现实义之用具。罤,或作蹄。乃假借也。玉篇曰:“罤,兔网。”法华文句一曰:“若微若着,若权若实,皆为佛道而为筌罤。”起信论义记序曰:“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
【全提】 (术语)完全提起宗门之纲要也。碧岩第二则垂示曰:“历代诸师全提不起。”无门关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
【全威】 (杂语)于大小皆注全力也。涅槃经曰:“如大师子杀香象时皆尽其力,杀兔亦尔,不生轻想。诸佛如来亦复如是,为诸菩萨及一阐提演说法时,功用无二。”
【权现】 (术语)同于权化。自本地权现垂迹之化身也。最胜王经七曰:“世尊金刚体,权现于化身。”
【权应身】 (术语)见“真实身”条。
【筌鱼】 (譬喻)能诠之经文,譬以筌,所诠之义理,比以鱼。
【权者】 (术语)佛菩萨以通力而现之假身也。又云化者,权化,大权等。止观十下曰:“佛日初出,权者引实,闻法即悟。”
【诠旨】 (术语)依诠谈旨谓为诠。废诠谈旨谓为旨。是法相宗之名目也。
【权智】 (术语)达于诸法之实相,为如来之实智,达于诸种之差别,为如来之权智,实智者体也,权智者用也。如来成佛之本体,在于实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于权智。见“权实”条。密教以胎藏曼荼罗之心莲华台为实智,八叶之开敷为权智,大日经二曰:“诸佛甚希有,权智不思议。”同疏六曰:“权智不思议者,具存梵本者,应云智方便不思议。(中略)智谓心莲华台具足,权谓华叶开敷,二种具不思议,故云希有也。”
【权智实智之一心三观】 (术语)如来所证之一心三观,为实智之一心三观,如来所说之一心三观,为权智之一心三观。以本迹二门配之,则迹门法华,当于权智之一心三观,本门法华,当于实智之一心三观。
【犬】 (譬喻)多用于譬喻。
【犬逐块】 (譬喻)无知之人见果而不求因,如犬追块而不逐投之之人。淫槃经二十五曰:“一切凡夫,惟观于果,不观因缘,如犬逐块不逐于人。”
【劝茶】 (杂语)劝吃茶也。禅苑于食后,有向人劝茶之礼。见象器笺十。
【劝持品】 (经名)法华经卷第五,第十三品之名。品之前半说诸菩萨比丘等奉佛命受持法华而弘通之,品之后半,佛更说诸菩萨劝人受持弘通,故云劝持品。前半为持,后半为劝持也。
【劝导第一】 (故事)劝发化导人,佛弟子中以优陀夷为第一。增一阿含三曰:“善能劝导,福度人民,所谓优陀夷比丘是。”
【劝发】 (术语)劝人使发佛道之心也。
【劝发品】 (经名)普贤菩萨劝发品之略。法华经第八卷,第二十八品之名。说普贤菩萨自东方来,以种种胜事奖发持经人之心。
【劝发诸王要偈】 (书名)一卷,龙树撰,刘宋僧伽跋摩译。与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及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同本,说种种之劝诫。
【劝化】 (术语)观人使寄附净财于三宝也。又劝人使转邪入正也。增一阿含经三曰:“宽仁博识,善能劝化。”俱舍论十二曰:“劝化令修十善业道。”天台戒疏上曰:“劝化人受戒功德,胜造八万四千宝塔。”
【劝化帐】 (物名)募集净财之帐簿。
【劝诫】 (术语)教善云劝,制恶云诫。如来之教法,必具此两门。大判一代教,则经藏者劝门也,律藏者诫门也,乃至诸恶莫作者诫门也,众善奉行者劝门也。文句五下曰:“依三昧断德则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则有说法。智断之力,能成法身。此之智断,还从劝诫两门入。劝即为人悉檀,诫即对治悉檀。此二悉檀为第一义悉檀而作方便。如来初欲劝门拟宜众生,令众善奉行,成就十力无畏一切种智,而众生不堪。次欲以诫门拟宜,令诸恶莫作,证大涅槃,而众生不堪。无机息化,故知念用大乘,祇是劝诫两悉檀,神通智断耳。”
【劝诫王颂】 (书名)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之略名。
【劝进】 (术语)劝诱策进人之善根功德也。观无量寿经曰:“赞叹行者,劝进其心。”法华经信解品曰:“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劝进学道经】 (经名)进学经之异名。
【劝门】 (术语)劝诫二门之一。劝善行之教也。百论疏上中曰:“佛法大宗唯诫与劝,恶止明诸恶莫作,谓诫门也。善行则众善奉行,明劝门也。”
【劝请】 (术语)转法轮请佛住世等也。而密教之劝请有二种:一,法会之初,劝请梵天夜叉等,以拂魔障者。二,正劝请所祈祷之尊也。其劝请分四方为四种。各随其修法之方角,而劝请其方面之善众也。最胜王经三曰:“劝请诸佛转大法轮。”十住毗婆沙论五曰:“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广弘明集三十四(净经子)曰:“劝请者,慇懃之至意也。”
【劝请神分】 (术语)五种神分之一。见“神分”条附录。
【劝汤】 (杂语)以汤为劝也。禅林食后有劝汤之礼。
【劝缘】 (杂语)劝有缘之人而使寄附净财也。
【劝转】 (术语)三转法轮之一。于苦集灭道之法,如其次第,劝知断证修也。见三藏法数九。
【缺漏】 (术语)戒如堤防,以防比丘之过,因而不守戒谓为缺。因不守戒而过失漏于外谓为漏。法华经方便品曰:“于戒有缺漏。”
【鹊巢和尚】 (人名)鸟巢禅师之别称。
【阙过】 (术语)对于支过而言。因明作法中或不陈言,又虽陈言而义有所阙之过失也。
【却来】 (术语)与却入同。洞家之举唱向正位(从假入空)为向去,自正位来偏位(从空出假)为却来。
【却来首座】 (职位)虽大方之尊宿,若住持能以礼致之,亦可充此职。是云退位为人。退位为人谓之却来首座。却来者,洞家之奉唱。向正位为向去,自正位来偏位,为却来。祖庭事苑八曰:“首座即古之上座也,梵语悉替耶,此云上座。(中略)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干局者充之。今禅门所谓首座者,即其人也。必择其己事已办,众所服从,德业兼备者充之。”【却来首座】(杂语)为大方之尊宿人退位而就首座之职也。
【悫摩】 (人名)见“懿摩弥”条。
【却入生死】 (术语)菩萨却来生死海而济度众生也。文句记五中曰:“却入生死之说,惊入火宅之喻。”大部补注六曰:“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吾又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
【却温神咒经】 (经名)一卷,失译。佛在竹林精舍时,国内疫气猛盛,会中众亦多仆者。阿难因问温气疫毒却离之法。佛为说其教。此经日本收于续藏经。
【鹊园】 (地名)广弘明集二十内典碑铭集序曰:“鹊国能诱,马苑弘宣。”案经论中不见鹊园之语,是阿输迦王之鸡雀寺,一称为雀园,故取其音之同似造为鹊者与。鹊园即竹林也。梵具名Veṇuvana kārṇdaka nivāpa。Kāranda为鹊,故译竹林鹊园,书萧条鹊封之处。非园为鹊栖。下句之马苑,即汉之白马寺也。
【裙】 (衣服)旧称泥洹僧,涅槃僧。新称泥缚些那,泥伐散那Nivāsana,译作裙。比丘穿于腰部者。十三资具之一。西域记二曰:“泥缚些那,唐言裙,旧曰涅槃僧,讹也。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褶,束带以缁,褶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百一羯磨曰:“泥伐散那,唐言裙。”寄归传二曰:“四部之殊,以着裙表异。一切有部则两边向外双褶,大众部则右裙蹙在左边,向内插之,不令其堕。西方妇女着裙,与大众部无别。上座正量制亦同之,但以向外直翻傍插为异,腰绦之制,亦复不同。”比丘尼之裙,梵名俱苏洛迦,译曰篅衣。缝两端而为圆形者。见“俱苏洛迦”条。
【群机】 (术语)诸机类也。最胜王经十曰:“八种微妙,应群机。”归敬仪上曰:“统群机大小。”
【群类】 (术语)群者众生也,有情之种类数多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天人群生类。”圆觉大疏上之二曰:“大士亲爱,展转流布,则群类普沾。”
【群萌】 (术语)如言群生。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无量寿经上曰:“光阐道教,欲拯群萌。”
【群迷】 (术语)许多迷惑之众生也。观经玄义分曰:“群迷性隔,乐欲不同。”大日经疏二曰:“十方三世诸佛唯有此一门,诱进群迷出于火宅。”
【群牛譬经】 (经名)佛说群牛譬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以群牛譬好比丘,以驴譬恶比丘。
【群生】 (术语)许多之众生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法王法力超群生。”无量寿经上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法华经方便品曰:“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群生海】 (譬喻)教行证文类二曰:“乘一切智船,浮诸群生海。”
【群疑论】 (书名)释净土群疑论之略称。宋僧传谓之决疑论。七卷,唐千福寺怀感撰。其注解有探要记十四卷,钞二十卷。
【群有】 (术语)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众生之果报名为有。业疏一上曰:“唯此僧宝,下济群有。”济缘记一上曰:“下济群有,六道福田故。言群有者:正报即四生,依报则三界,开为九有二十五有。”
【裙子】 (衣服)与单言裙者同。子者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