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得】 (术语)言禅定智慧等发生获得于吾身中也。往生十因曰:“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三昧发得故,必得往生。”
【发阇罗】 (物名)见“缚曰罗”条。
【发饿鬼心】 (术语)十种发心之一。众生刹那刹那起名利之心,作下品十恶。以植饿鬼道之种子也。
【发烦恼障】 (术语)三障之一。
【发光地】 (术语)菩萨十地之第三地。乃本觉之慧光开发位也。
【发迹显本】 (术语)本门法华开显之意。谓伽耶成道之释迦如来,为开放垂迹,更显示久远实成之本地也。法华玄义七曰:“发迹显本者,还指最初为本,中间示现发迹显本。”
【发讲】 (仪式)同于开讲。言讲经之始也。
【发觉净心经】 (经名)二卷,隋阇那崛多译。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之异译。
【发戒】 (术语)依授戒之法于受者之身中发得戒也。法华玄义六曰:“受戒之时,说此戒法授于前人,前人听闻即得发戒。”
【发露】 (术语)发露所犯之罪而无所隐也。四教仪曰:“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
【发论】 (书名)黄发外道之论,即胜论也。名义集二曰:“娑毗迦罗亦云劫毗罗(Kapila),此云金头,或云黄发,食米斋外道。”性灵集六曰:“爪章发论,冥绝有涯。”
【发菩提心】 (术语)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之心,曰发菩提心。观无量寿经曰:“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无量寿经下曰:“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观经玄义分曰:“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乘义章九曰:“发菩提心者,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论】 (书名)具云发菩提心经论。二卷,天亲菩萨造,秦罗什译。有十二品,具说发心誓愿及六度之相。
【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出生菩提心经之新译。
【发起】 (杂语)物之初起曰发处。又发扬鼓动他人也。注维摩经二曰:“显维摩诘辩才殊胜,发起众会。”
【发起手】 (印相)为发起相之印相也。大日经疏十六曰:“除恶趣菩萨画作发起手,谓舒手仰掌,从下向上举之。”
【发起序】 (术语)二序之一。对于证信序而立。见“序分”条。
【发起众】 (术语)四众之一。如法华经之会座,依舍利弗三请而发起本经之说法,谓之发起众。法华文句二曰:“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躄树,使象子得饱。”
【发遣】 (术语)劝人而遣之于他处也。
【发生佛顶】 (佛名)具名广大发生佛顶。胎藏界释迦院释尊之右第三位,密号曰破魔金刚,主息灾之德。有广大,大转轮之异名,黄色,右手持莲,上竖独股杵,左手为胎拳,立头指当胸,坐赤莲。
【发生金刚部菩萨】 (菩萨)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一行第一位,密号曰不坏金刚,发生金刚部之诸尊,故有此名。故有此尊为金刚部部母之说,与金刚针菩萨同体。白黄色,法界定印上立独股,着天衣,坐赤莲。
【发思巴】 (人名)或作八思巴,八思麻。华言圣童也。西藏新志中曰:“至元之初,有发思巴者出。礼其伯父萨思哇,学伽陀三千言。七岁能演其法,论辨纵横。复遍咨名宿,钩元索隐,尽通三藏。国人以为圣。呼之为发思巴。岁十五、闻元世祖之德,驰驿谒之王府。世祖深信之。宫闱并东宫皆受法戒。及世祖登极,赐发思巴玉印,使任中国之法王,统天下之教。时仅二十二也。至元七年,受诏制元之国字,称旨。即今之蒙古字。至此更升帝师大宝王。赐玉印。由此统领诸国之释教。至元二十一年,召至京师。礼遇极隆。如一佛出世之时。于是遂以红教为元之国教。”
【发塔】 (堂塔)供养佛发之塔也。十诵律五十六曰:“起塔法者,给孤独居士白佛言:世尊游行诸国土时,我不见世尊,故甚渴仰。愿赐一物,我当供养。佛与爪发。居士即时白佛言:愿世尊听我起发塔爪塔。佛言:听起发塔爪塔。是名起塔法。”是为佛塔之嚆矢。
【发下品十善心】 (术语)十种发心之一。众生念念起胜他之心,行下品之十善,植修罗道之种也。
【发心】 (术语)发菩提心也。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也。涅槃经三十八曰:“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华严经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无量寿经下曰:“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维摩经慧远疏曰:“期求正真道,名为发心。”
【发心门】 (术语)四门之一。以名东门。见“四门”条。
【发心住】 (术语)菩萨十住之第一位也。
【发意】 (术语)同于发心。无量寿经上曰:“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发愿】 (术语)发起誓愿也。阿弥陀经曰:“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发愿回向】 (术语)唐善导观经疏释南无二字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发愿文】 (杂名)略名愿文。法事之时述施主愿事之表白也。
【发愿心】 (术语)回向发愿心之略。
【发愿钟】 (仪式)法会时,导师诵发愿文时之信号钟也。
【发吒】 (术语)Phaṭ,为破坏之义。破坏一切之魔障也,故四种法中降伏法真言终,必用此句。大日经七曰:“初后吽发降伏用。”同疏七曰:“发吒也是扑义。”秘藏记末曰:“降伏初吽后发吒。”同私钞九曰:“吽字其音如牛吠,是降伏声也。又风轮种子也。风有摧破能,故为降伏加句。发吒者,破坏义,是又与调伏相应。”
【发磔迦】 (杂语)译曰摧坏。慧琳音义三十六曰:“发磔迦,真言中摧坏句。”梵Phaṭaka。
【发真】 (术语)发起自己本有之真性也。楞严经九曰:“一人发真。”
【发智六足】 (书名)发智论与六足论也,萨婆多宗之根本论有七论,其中发智论最该博,故谓之身论。他六论名为足论。见“阿毗达磨”条。
【发智论】 (书名)阿毗达磨发智论之略名。
【伐[木*致]呵利】 (书名)Bhartṛhari,论名。寄归传四曰:“伐[木*致]呵利论,是前朱你议释,即大学士伐[木*致]呵利所造。”
【筏蹉】 (人名)又曰跋私。梵音Vatsa,小乘犊子部之祖。佛当时之外道也。后归佛出家。
【筏蹉经】 (经名)犊子部之经典也。
【筏蹉外道】 (流派)同筏蹉子。由犊子部之部祖为筏蹉Vatsa而名。
【筏蹉子】 (流派)见“筏蹉”项。
【乏道】 (术语)梵语之沙门,一翻乏道,乏于道也。自谦之称,如云贫道。三德指归一曰:“沙门此翻乏道。”参照“贫道”条。
【伐阇罗弗多罗】 (罗汉)Vajraputra,十六罗汉之一。译金刚。
【伐伽】 (杂名)Bhāga,见“跋渠”条。
【伐浪伽】 (天名)varāñga,神名。译曰妙支。见俱舍光记二十七。
【伐勒迦梨】 (人名)Balakṛti,比丘名。译曰斗力。见玄应音义二十三。
【伐里沙】 (流派)Varṣa,数论外道部主之名。译曰雨。唯识述记一本曰:“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里沙,此翻为雨。雨时生故,即以为名。其雨徒党名雨众外道。”
【筏罗遮末罗】 (地名)Aparacāmara,八中洲之一。俱舍光记十一曰:“逻遮末逻。此云猫牛。筏逻遮末逻。此云胜猫牛。”
【伐那婆斯】 (罗汉)Vanavāsin,十六罗汉第十四称伐那婆斯尊者。翻名不详。
【筏苏密呾罗】 (人名)Vasumitra,又作伐苏蜜多罗。旧作和须蜜,婆须蜜多,婆须密多罗。世友菩萨之梵名。旧云天友。佛灭后四百年有部宗出家之小乘菩萨也。五百阿罗汉结集大毗婆沙论时,此是其上首,且称为婆沙论四评家之随一。着宗轮论。宗轮论述记上曰:“异部宗轮者。佛圆寂后四百许年,说一切有部,世友菩萨之所作也。(中略)言世友者,梵云筏苏蜜多罗。筏苏者,世义。蜜多罗,友也。外道所事毗瑟拏天,亦名筏苏。(中略)住于世故。今此论主从彼乞得。彼天之友,故云世友。友者朋友。如云世亲世天亲也。世天友,故名世友。”俱舍光记二十曰:“梵名筏苏密呾罗。筏苏,名世。蜜呾罗,名友。旧曰和须蜜,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婆须密多,此云世友。亦曰天友。或曰宝。亦曰财也。”又有一人名筏苏蜜呾罗,为有部宗之阿罗汉。佛灭后三百年出世。作品类足论等。俱舍光记一曰:“至三百年初,筏苏蜜多罗,造品类足论六千颂(即是蜜众事分阿毗昙也)。又造界身足论。伐苏蜜多罗,此云世友。”西域记二曰:“伐苏密呾罗论师,唐言世友,旧曰和须蜜多,讹也。于是制众事分阿毗达磨论。”又有一人同名,为经部之异师。俱舍光记五曰:“世友,梵名云伐苏蜜多罗,旧云和须蜜,讹也。印度国名世友者非一,非是婆沙会中世友。”见世友条。
【筏苏枳】 (异类)Vāsuki,龙王名。见“和须吉”条。
【筏喻】 (譬喻)佛之教法如筏,渡河既了,则筏当舍,到涅槃之岸,则正法尚当舍,因之一切所说之法,名为筏喻之法。示不执着于法也。五大品阿梨吒经曰:“山水甚深,无有船桥,有人欲从此到彼岸,结筏乘之而度,至岸讫,作此念,此筏益我,不可舍此,当担戴去。于意云何?为筏有何益?比丘曰:无益。佛言彼人更以此筏还水中,或于岸边舍去云何?比丘曰:有益。佛言如是,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使弃舍不欲使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尚可以舍是法,况非法耶?”金刚经曰:“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筏喻经】 (经名)指中阿含五十五阿梨吒经而云。经中为阿吒梨比丘说筏喻。
【伐折罗】 (物名)见“缚曰罗”条。
【伐折罗大将】 (天名)药师经所说十三神将之一。译曰金刚大将。
【伐折罗人嚩罗】 (菩萨)Vajrajvala,译曰金刚光。见大日经疏九。
【伐折罗陀罗】 (杂名)Vajradhāra,译曰执金刚、持金刚。手持金刚杵之神部总名。大日经疏一曰:“伐折罗即金刚,陀罗是执持义,旧译云执金刚,今谓持金刚。”
【法】 (术语)法者梵云达磨Dharma,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唯识论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法。自体任持者,谓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各保任维持其自体也。轨生物解者,谓如是既各有自体,皆为自体任持之状,然只限于有体,不能容无体,法者,兼摄无体,该尽一切也。唯识论一曰:“法谓轨持。”同述记一本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俱舍论光记一曰:“释法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谓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变。二轨生胜解,如无常等生人无常等解。”大乘义章十曰:“法者,外国正音名为达磨,亦名昙无。本是一音,传之别耳。此翻名法,法义不同。泛释有二:一自体为法,二者轨则名法。”唯识述记二末曰:“法者,道理义也。有般涅槃之义,名般涅槃法。”
【法爱】 (术语)爱有二种,一欲爱,凡夫之爱着也。二法爱,菩萨已上之爱乐善法也。此法爱又有二种:一小机之爱涅槃者及菩萨未断法执而爱善者,此法爱必当断之。二如来之大悲,亦云法爱,是无上之真爱也。圆觉经曰:“善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同注曰:“法爱者,爱涅乐也。”仁王经中曰:“顺逆法爱无明习,远行大士独能断。”同良贲疏曰:“顺道法爱者,爱善法也,婆沙论中名善法欲。”涅槃经五曰:“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真解脱。”
【法爱梵志】 (本生)名义集偈颂曰:“雪山大士求半偈而施身,法爱梵志敬四句而折骨。”智度论所谓爱法梵志也。
【法岸】 (杂语)入道之境也。沈约文曰:“若非积毫成仞,累爝为明,无以方轨慧门,维舟法岸。”
【法宝】 (术语)三宝之一。诸佛所说之妙法,珍重如世之财宝,故云法宝。维摩经佛国品曰:“集众法宝,如海导师。”增一阿含经一曰:“三阿僧祇集法宝。”又僧家所用衣钵,锡杖等也。僧法海有六祖法宝记一卷。见唐书。
【法宝藏】 (术语)法宝含摄无量之法财,故曰法宝藏。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
【法宝藏陀罗尼经】 (经名)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之略名。
【法宝所立五时教】 (术语)唐法宝约于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说时,亦名为五时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三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又第二般若教以下,如其次第,亦名大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佛性教。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论说之。唯此书今仅存第三一卷,阙教判之章,不能知其详细。惟略见于五教章通路记第五十而已。
【法宝坛经】 (经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略名。
【法报】 (术语)佛三身中法身报身之二身也。
【法报不分】 (术语)法华文句九曰:“近代翻译,法报不分,二三莫辨。自古经论许有三身,若言毗卢与舍那不别,则法身即是报身。”是荆溪批难华严家之语也。台家之意谓毗卢舍那为法身,卢舍那为报身,释迦为化身(慈恩传亦同)。然华严宗之意,则谓毗卢舍那与卢舍那不过为梵语之具略,是同一法身之称,因而彼宗之学者有立华严经为法身佛之说法者。今破之谓毗卢舍那即卢舍那,则无法报之别,不能办三身之区别,因之华严经为他受用报身之说法,决非法身也。见毗卢舍那条。
【法报化三身】 (术语)大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品之功德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形为报身。以化狝猴鹿等为化身。若就大乘则即天台之法报应。又法相宗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也。
【法报应】 (术语)佛之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是也。见“三身”条。
【法报应化】 (术语)法身报身应化身,即佛之三身。第三身一名应身,一名化身,又云应化身。
【法报应三身】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证法乐之身,名为自受用报身。对于初地已上菩萨应现之报身。名为他受用报身。此与应中之胜应身,同体异名。三、应身,又曰应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体,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亦二分之。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名为胜应身。即上之他受用报身也。应现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为劣应身。释迦如来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来名为毗卢舍那。译言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为卢舍那。译言净满。又译曰光明遍照。应身如来名为释迦文。译言度沃燋。此三名为但就佛身分别者,故应化身单为释迦文度沃燋。然泛别应化身。则固于此中摄尽诸趣随类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于彼宗所立之四土。则法身处于寂光土。报身处于实报土,胜应身处于方便土。劣应身处于同居土。法华论曰:“一者示现应佛菩提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二者示现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证故。三者示现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常涅槃常恒清凉不变等义。”天台光明玄曰:“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止观六曰:“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文句九曰:“法身如来名毗卢舍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庐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燋。”辅行一之一曰:“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乎?”又密教立法报应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仪曰:“归依无上二身诸佛。”同资秉记曰:“约于密教之两部曼荼罗则各有横竖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与第一重之内眷属第二重之大眷属合,是报身;第三重是应身;此是竖也。上之诸身,各具三身,是横也。其金刚依礼忏文等,于五佛之中,中东合,是法身;南西合,是报身;北方是应身;此竖也,横之义如前。”
【法被】 (物名)禅林覆裹椅子之被布云法被。见象器笺十九。
【法本】 (术语)法性之异名,法性为万法之本,故名法本。往生论上曰:“随顺法性不乖法本。”
【法本内传】 (书名)具记焚释道经角试事。名义集一曰:“道家尹文操斥法本内传,是罗什门僧妄造。通慧辨云:明帝梦金人事,出后汉纪。此若虚妄,岂名信史耶?又吴书阚泽对吴主云:褚善信,费叔才,自感而死。岂是罗什门徒所造。”佛祖统纪三十五,志磐师引此名义集文辨妄亦尔。
【法比量】 (术语)五种比量之一。由一法而推知他法也。如见生法知老法之至,由老法有推知死法,由无常知有苦等是也。
【法波罗蜜】 (术语)金刚界,四波罗蜜菩萨之一。为无量寿佛之印,莲华之上,有函密号曰清净金刚,是司大日妙观察智说法度生之德者。见金刚曼陀罗大钞一。
【法布施】 (术语)法施也。
【法财】 (术语)法能利润如财,谓之法财。维摩经佛国品曰:“常以法财施一切。”同慧远疏曰:“法能资润名为法财。”
【法藏】 (术语)又曰佛法藏,一名如来藏。法性之理也。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曰法藏。无量寿经上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又曰:“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又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同嘉祥疏曰:“名理为藏,解契宗源,故云入佛法藏。”同慧远疏曰:“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又(术语)佛所说之教法也,教法含藏多义,故名法藏。多法集积,故又曰法蕴,其数有八万四千,释之者有多义,法华经序品曰:“此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同宝塔品曰:“持八万四千法藏,为人演说。”贤劫经曰:“佛初发至分舍利凡有三百五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又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十合八万四千。”俱舍论一曰:“有师言如来说八万部法蕴经,一一法蕴有六千颂,如法蕴足论有六千颂。又有师说就所诠法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其数八万四千因之显一法门之教门为一法蕴,其数八万。然如实说,所化有情,有贪瞋等八万烦恼,为对治之,世尊说八万法蕴。”多论一曰:“八万法藏者,树之根须枝叶多,名为一树,佛为一众生始终说法名一藏,如是有八万。有曰佛名一座说法为藏,如是有八万。有云十六字为半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如是有八万。有云每半月说戒,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自说六万大千偈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名八万法藏。又(杂名)纳经之库藏曰法藏,亦云宝藏。又(菩萨)无量寿佛在因位时之名也。见法藏比丘项。又(人名)华严之祖贤首法藏法师讳法藏。康居国人。姓康氏。来居长安。往侍智俨。尽得其教。以巾帻说法。武后度之为僧。乙未,诏师开示华严宗旨。方序经题,口出白光,须臾成盖。后大悦,赐号贤首。诏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既毕,诏讲新经。大地震动。即日指殿隅金狮子为晓譬之因。其说着金师子章。睿宗受内禅,请师授菩萨大戒。师讲华严三十余遍。楞伽密严梵网起信心经皆有义疏。先天元年,终于大荐福寺。赠鸿胪卿。是为华严三祖。”
【法藏比丘】 (菩萨)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无量寿经曰法藏。平等觉经曰昙摩迦留Dharmākara,译曰法宝藏,大阿弥陀经曰昙摩迦,无量寿经云作法,如来会云法处,智度五十云法积。嘉祥大经疏曰:“能蕴畜佛法,故曰法藏。”
【法藏碎金录】 (书名)十卷。宋晁迥撰。皆融会佛理,随笔记载。亦宗门语录之类。其曰碎金,取世说新语安石碎金义也。孙觌谓其宗向佛乘,以老庄儒书汇而为一。明嘉靖乙巳,迥裔孙瑮始从内阁录出锓板以行。改其名曰迦谈。今仍从迥原名。见四库提要。
【法差别相违因】 (术语)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中之法有自相与差别之二者,言语之表面云自相,言语里所含之意许云差别(见“法自相相违因”条),今立者所说之因相违于欲其成立之法之言下意许,谓之法差别相违因。例如数论师对佛者谓“服等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他”为立者之意许者,非如佛者之言谓五蕴和合之假我,即常一之神我也,因之虽于言陈自相之上用立敌相符之言物,而彼意许者,欲成立自宗之神我也。然彼诸说之积聚性之因,转于同品之卧具等,而卧具等为假我之用物,非神我之用物,相违于欲立者成立之意许,于是生法之差别也。见因明入正理论。
【法场】 (杂名)与道场同。行佛法之场处也。
【法尘】 (术语)六尘之一。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楞严经一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分别影事。”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法臣】 (杂语)佛曰法王,故菩萨云法臣。安乐集下曰:“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智度论第七之文。但论文法臣作法将。
【法城】 (术语)正法能遮防非法,故名曰城,又涅槃之妙果,是安身之处,故名曰城,又名一切之经法以能守护正法故也。无量寿经上曰:“严护法城。”同慧远疏曰:“法能遮防,说之为城。”同嘉祥疏曰:“法城者,涅槃妙果,是安身处,故称为城。说法令众生修戒定慧以庄严之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为护法城,受持正法。”同注:“什曰:法城者,即实相法也。复次,一切经法皆名法城。”
【法成就】 (术语)依密教之修法祈祷有效验,是云法成就,梵语云悉地。
【法出离镜】 (术语)起信论所说四镜之一。见“四镜”条。
【法处】 (术语)十二处之一。意根所对之境,总名法处。
【法处色】 (术语)法处所摄色之略。
【法处所摄色】 (术语)总括诸法为十二处,摄属于法处而为意处之所对者,有五种,一极略色,分析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等有质之实色而令至极微者。二极迥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之显色而令至极少者,达见为难,故名极迥色。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也,是为依受戒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之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也。如空华水月等皆为此所摄。五定所生自在色,禅定所变之色声香味等境也。以胜定力之故,于一切之色变现自在,故名定所生自在色。见义林章五末。
【法船】 (譬喻)佛使人渡生死海到涅槃之岸,故譬以船筏。涅槃经一曰:“无上法船,于斯沉没。”心地观经一曰:“善逝恒为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旧华严经五曰:“兴造正法船,普拯所应度。”付法藏传六曰:“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
【法灯】 (譬喻)正法能照破世之冥阇,譬以灯火。心地观经二曰:“法宝犹如一切明灯。”华严经二曰:“能燃照世妙法灯。”燃此法灯者为佛祖,故指佛祖云法灯。传法者云传灯。
【法敌】 (术语)对佛法之怨敌也。
【法帝】 (杂语)佛法之帝王,即如来也。秘藏宝钥中曰:“人王法律,法帝禁戒,事异义融。”
【法弟】 (杂语)为佛法修行而就师为弟子者。
【法典】 (术语)说正法之经典也。顺权方便经上曰:“有法典,名曰顺权方便。”
【法电】 (譬喻)说法照了,譬如电光。无量寿经上曰:“震法雷,曜法电。”同慧远疏曰:“义无碍智益众生也,电光一发,有物斯睹。义言一宣,诸义悉见。”同嘉祥疏曰:“耀电譬说法有照了之用也。”
【法殿】 (杂名)正法之殿堂也,正法为贤圣之住处,故以殿堂为譬。涅槃经十九曰:“法殿欲崩,法幢欲倒。”
【法定】 (术语)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决定在诸法之中,故名法定。
【法度】 (杂语)法者法规,度者度量也。无量寿经下曰:“都无义理,不顺法度。”
【法恩】 (术语)四恩中之三宝恩也。
【法尔】 (术语)与自尔,法然,天然,自然同。不假他之造作其法自然也。如火之热水之湿也。宗圆记四曰:“法尔者,尔此也。谓不构造,其法自如此,犹云自然也。”
【法尔道理】 (术语)四种道理之一。谓有生必有死,有因必有果,乃天然自然之道理也。
【法尔往生】 (术语)谓以弥陀之愿力自然往生于报土也。法尔为自然及他力之义。
【法佛】 (术语)法身佛也。二教论上曰:“法佛谈话谓之密藏。”
【法佛无二】 (术语)即佛法无二也。有一居士问二祖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法服】 (杂名)又云法衣。三衣之总名也。三衣有法制,如法制者,名法服。法华经序品曰:“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世以袍裳袍服作法服者,非。
【法缚】 (术语)与法执同。谓染着于法也。圆觉经曰:“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法盖】 (物名)禅林之器。绣罗三檐之大伞也,新住持入院,行者执而覆之。见象器笺十九。
【法纲】 (术语)大法之纲也。止观五曰:“广施法纲之目,捕心行之鸟。”
【法公】 (佛名)沙弥之别名。释氏要览上曰:“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今呼沙弥为法公也。”
【法供养】 (术语)二种供养之一。佛说百千法门,众生随而信解修行,长养法身,守护大法,名为法供养。维摩经法供养品曰:“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中略)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同注:“肇曰:如是等经,尽诸佛法身也。若闻斯经能信解护持宣示分别令大法增广者,名法之供养,养成法身也。”金光明文句二曰:“供养有二义:一财供养,可解。二法供养,佛说百千法门,随而修学,名法供养。”
【法鼓】 (譬喻)扣鼓诫兵进众以譬佛之说法为诫众进善者。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无量寿经上曰:“扣法鼓,吹法蠃。”大集经五十六曰:“法幢当摧折,法鼓声亦绝。”大经慧远疏曰:“严鼓诫兵,说教诫人。”同嘉祥疏曰:“扣鼓诫兵,合佛说法以集众,欲进趣于善。”又禅林之器。法堂设二鼓,其东北角之鼓,谓之法鼓,西北角之鼓,谓之茶鼓。见象器笺十八。
【法鼓经】 (经名)大法鼓经之略名。
【法观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数息观等之法。
【法光定】 (术语)初地之菩萨证此定,放大法之慧光,是故名法光定。唯识枢要上本曰:“无着菩萨亦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
【法果】 (人名)后魏沙门法果,戒行精至,太祖征为沙门统,太宗崇信弥深,永兴中前后加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及安城侯,俗官加僧以此为始。见僧史略中,佛祖统纪五十一。
【法海】 (譬喻)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维摩经佛国品曰:“当礼法海德无边。”无量寿经上曰:“深谛善念诸佛法海。”大集经五十六曰:“法山欲崩颓,法海当复竭。”
【法海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为海八德经之别译。
【法行】 (术语)二行人之一。自思如法而行,谓之法行人。玄义十曰:“教门为信行人,观门为法行人。”
【法号】 (术语)又云戒名。受戒时师所授之名也。又僧死后之谥号。亦称法号。
【法河】 (譬喻)佛法甚深,譬如大河也。涅槃经十九曰:“甚深法河于今欲涸。”大集经五十六曰:“法水止不流,法河永枯涸。”
【法后得】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名犊子随后得。谓如牛子附随母牛,能得随所得之后而来也。善恶诸法,过去灭去之后,其诸法得我之身者,依于此得之力也。
【法护部】 (流派)同法藏部。
【法华】 (杂语)法华经也。又法华宗也。
【法华八讲会】 (行事)分八座讲赞法华经八卷之法会也。
【法华八年】 (杂语)据三论法相两家之说,则法华为佛七十五岁以后之说法,八十入灭,则为足五年之说法(法华义疏七,法华玄赞九)。然台家谓由七十二岁始说至八十岁为足八年云:是据法界性论十二年说阿含,三十年说大品等,八年说法华之说。法界性论为菩提流支着,今已不传。
【法华八叶】 (术语)据密教之意,妙法之莲华,即为标众生之肉团者,故如肉团心之八瓣,妙法之莲华亦为八叶之白莲华也。且云法华之八轴亦为表八叶者。见法华秘略要妙一。
【法华八轴】 (杂名)法华本为七轴,后世因八讲之便,以为八轴。
【法华忏法】 (修法)天台大师依法华经普贤观经及诸大乘经之意,而定六根忏悔之仪式方法,着法华三昧行法(又名法华三昧忏仪)一卷,由此中抄出流行于世者,法华忏法是也。但行其法者,传自南岳大师起。【法华忏法】(修法)天台智者为行者制修法华三昧之仪式作法,是为法华三昧行法。
【法华常行】 (仪式)法华三昧与常行三昧也。常行三昧即念佛三昧。
【法华持者】 (杂语)一心持诵法华经者。
【法华二妙】 (名数)相对妙与绝对妙也。
【法华法】 (修法)转读法华经之法。为祈息灾而修之。
【法华护摩】 (修法)静明法印云:密教之护摩,围陀梵志之行也,药王之烧臂烧身,真实之护摩也。法华药王菩萨烧臂烧身之行为最上乘之大行,真法供养之密行。所谓烧两臂者空二偏而归于中道之意也,烧身者烧别教假中显圆融三谛之意也。又依迹门之意,以不变真如为本,故云烧臂烧身。依本门之意,以随缘真如为本,故云还复如故。又烧尽色法五大是烧臂烧身之义,成法性五大是还复如故之义。又混万法而归一如,是烧臂烧身之意,苏生三千并成,显俱体俱用,是还复如故之意也。见溪岚拾叶集。
【法华会】 (行事)讲赞法华经之法会也。
【法华讲】 (行事)讲赞法华经之法会也。
【法华经】 (经名)妙法莲华经之略名。经中法师品曰:“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同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法华经会】 (行事)常略曰法华会。讲赞法华经之法会也。
【法华经会仪】 (书名)十六卷。明智旭撰。
【法华经句解】 (书名)八卷,宋释闻达解,中国早已失传,今得仿宋本于日本而重刊之。
【法华经论】 (书名)妙法莲华经论优婆提舍之异名。
【法华经七喻】 (名数)一火宅喻,出于第二卷譬喻品。二穷子喻,出于第二卷信解品。三药草喻,出于第三卷药草喻品。四化城喻,出于第三卷化城喻品。五衣珠喻,出于第四卷授记品。六髻珠喻,出于第五卷安乐行品。七医子喻,出于第六卷寿量品。
【法华经说三昧耶】 (术语)经中说三种之三昧耶,自三部三身之三昧耶也,莲华即莲华部口业之应身三昧耶,宝塔为佛部身业之法身三昧耶,宝珠为金刚部意业之报身三昧耶。案宝塔为佛部,一地为金刚部,宝珠为宝部,莲华为莲华部,长者为羯磨部。
【法华经种子】 (术语)说字也。又有一义,说此经中之神咒即是种子。
【法华科注】 (书名)妙法莲华经科注,十卷,伦柯山着。
【法华六瑞】 (名数)见“六瑞”条。
【法华论】 (书名)妙法莲华经论优婆提舍之略名。
【法华曼荼罗】 (术语)图示佛所说法华经灵山之一会也。
【法华曼陀罗】 (术语)形法华会座之画像也。颂曰:“右释迦佛左多宝,八大菩萨四声闻,次八菩萨八供养,五大明王四天王,梵释二天五部众。”八大菩萨者:东方文殊,东南药王,南方妙音,西南精进,西无尽意,西北观音,北方普贤,东北弥勒也。四大声闻者:东北迦叶,东南善吉,西南身子,西北目连也(已上内院)。次八菩萨者:东方势至,东南宝手,南方宝幢,西南星宿,西方宝月,西北满月,北方勇施,东北一切义成就等也。八供养菩萨者:东锁,巽灯,南铃,坤涂,西钩,干香,北索,艮华也(已上次院)。次五大明王者:艮乌瑟沙,巽军荼利,坤不动尊,干降三世也(仅有四大明王)。四大天王者:东方持国,南方勒叉,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也。二天五部者:寅梵天王,辰帝释,未难陀龙,申紧那罗,戍乐干闼婆,亥罗睺罗,丑如意迦楼罗王也(己上外一院)。见二中历第三。
【法华涅槃时】 (术语)台家五时之一。法华涅槃二经同为醍醐味,故合为一时也。见五时教条。
【法华七喻】 (名数)见“譬喻”条附录。
【法华千部会】 (行事)集僧一千人,读诵法华经一千部之法会也。
【法华入疏】 (书名)七卷,四明智威撮略天台之文句合入于本经者。
【法华三部】 (名数)一、佛说无量义经一卷,二、妙法莲华经八卷,三、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
【法华三昧】 (术语)三谛圆融之妙理,分明现前,障中道之无明止息,谓之法华三昧。此法华三昧之名为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所说十六三昧之异名。法华三昧者,天台之意,三谛圆融为一实,譬之权实不二之花(花实为实,花瓣为权法),摄一切法使归一实相也。嘉祥云于三一自在,长短无碍,谓之法华三昧。慈恩云:达于一乘之理也。文句记二曰:“实道所证一切名法华三昧。”法华文句记十曰:“此十六并法华三昧异名耳,随义说之。”大部辅注十曰:“法华者,慈恩云:达一乘理。今谓三谛圆融名法,譬喻奇特名华。”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于三一自在长短无碍,道法华三昧也。”佛祖统纪慧恩传曰:“将于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是之后,所闻之经,不疑自解。”同智顗传曰:“南岳叹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又欲证得法华三昧别设道场读诵法华之行法,谓之行法华三昧。又曰修法华忏法。智者大师之法华三昧忏仪,荆溪之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各有一卷。
【法华三昧忏仪】 (书名)一卷,隋智者撰。取法华,普贤观经,及诸大乘经之意,记修法华三昧之行法仪式。然此为宋人之删定本,已失其真,题曰法华三昧行法者。是其真本,今日所用之法华忏法,即由此本抄出。
【法华三昧行法】 (书名)见法华三昧忏仪项。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书名)一卷,唐荆溪湛然撰。补助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之式法也。运想者,作香华等偈而运想供养也。
【法华三昧会】 (行事)修法华三昧行法之法会也。
【法华三昧经】 (经名)法华三昧经。一卷,刘宋智严译,众会欲问佛,佛放口光,遍照十方,即不见佛。大众各入三昧亦观察不可得。罗阅王辩通及女利行等来,佛由地涌出,坐莲华之上。利行问佛,乃至得道与众问答,诸女发心皆出家,王亦出家得授记。
【法华三周】 (名数)法华经分括迹门之说法为三周。见“三周”条。
【法华十罗刹法】 (经名)一卷,失译,法华经陀罗尼品所列十罗刹女之修法也。
【法华四法】 (名数)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谓:“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此法华经?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诸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法华堂】 (堂塔)具名法华三昧堂。以普贤菩萨为本尊,而修法华三昧之所也。
【法华文句记】 (书名)十卷,唐湛然,释法华文句。
【法华问答讲】 (行事)就法华经立论题问答之讲会也。
【法华玄论】 (书名)十卷,隋吉藏撰。
【法华玄义】 (书名)妙法莲华经玄义之略名。
【法华玄义释签】 (书名)二十卷,唐湛然着,法华玄义之释义也。释签者,笺注疑义而释之之意。
【法华玄赞】 (书名)具名妙法莲华经玄赞,十卷,唐慈恩撰。
【法华一实】 (术语)法华经所明为一乘真实之法也。
【法华仪轨】 (书名)成就妙法莲华经主瑜伽观智仪轨经之略名。
【法华义疏】 (书名)具名妙法莲华经义疏,十二卷。隋嘉祥寺胡吉藏撰。
【法华宗】 (流派)原为天台宗之本名。因彼宗以法华经为本经故也。
【法华尊者】 (人名)天台东土之第六祖智威禅师,卜禅居于台州普通山,其地名法华,习禅者有三百人,听讲者有七百。因之号曰法华尊者。见佛祖统纪七。
【法化】 (术语)正法之教化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宣扬助法化。”华严经二十六曰:“独居其上,宣布法化。”涅槃经七曰:“光扬如来无上大事,开显方等大乘法化。”又吾弟子谓之法化。以法化之之意。大广智三藏愿赞曰:“金刚智之法化也。”
【法会】 (仪式)为说法及供佛施僧之集会也。法华经随喜功德品曰:“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圆觉经曰:“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法会社】 (杂名)寺院之异名,寺院为众人协力所成,众人之会所,故名法会社。见僧史略下。
【法会咒愿】 (仪式)法会时导师诵法文为施主祈愿福利,是云咒愿。愿文者施主自述愿事,故与咒愿异。
【法集】 (杂名)犹言佛会,谓聚佛教徒以讲法也。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曰:“太子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
【法集经】 (经名)六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佛在虚空界法界差别住处最上楼阁妙宝台上,诸菩萨诸声闻各说胜妙之法集佛悉赞印。
【法集名数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集佛所说出世间及世间法之名数。
【法集要颂经】 (经名)四卷,尊者法救集,赵宋天息灾译。即出曜经三十三品之法偈。
【法家】 (杂语)犹言佛门。
【法犍度】 (术语)二十犍度之一。僧之行法行来进止规定者,是四分律四十九卷所说。
【法剑】 (譬喻)佛之说法,能断烦恼,故以剑为譬。无量寿经上曰:“执法剑,建法幢。”同嘉祥疏曰:“剑有斩斫之用,内合佛说法以生物解,有断结之用。”
【法见】 (术语)执着一法而是一非他,名曰法见。
【法将】 (杂语)佛法之大将,高德之于弟子,如大将之于军。弥勒下生经曰:“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法轮,佛法之大将。”大方广十轮经七曰:“常住清净国法将之住处。”智度论二曰:“大师法将各自别离,当可奈何?”同七曰:“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西域记十二曰:“印度学人咸仰盛德,既曰经笥,亦称法将。”寄归传三曰:“大师影谢,法将随亡。”五教章上曰:“此上十家诸德,并是当时法将。”
【法匠】 (杂语)法门之匠人也。如世之工匠,能成诸器,以喻名德,能成弟子之三学也。演密钞四曰:“如世工匠成诸器,阿阇梨法匠能匠成三乘三学法器。”西域记十二曰:“为道场之益友,诚法门之匠人也。”释氏要览下曰:“齐高僧僧印善讲经论,称法匠。”
【法教】 (术语)佛法之教也。观佛经十曰:“读诵经,广演法教。”中阿含经四十一曰:“以法教令得安稳。”
【法界】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ā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着,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法界标帜】 (术语)密教之意,谓一切种种之俗事,皆悉为无上菩提之标帜。大日经疏四曰:“种种世谛门,皆是法界标帜。所谓良日晨者,意在菩提心嘉会之晨也。(中略)定日者,日喻本尊身,月喻修习瑜伽行。”演密钞五曰:“谓军旅既行,幢旗为前导,则识其主也。法界标帜亦复如是,诸佛如来于一切大会曼荼罗中,建此无上菩提标帜,能令八部等类善根性者观此种种像类。则识法界主,亲近修行,故曰皆是法界标帜也。”
【法界藏】 (术语)五藏之一。持一切染净之有为法,故名法界。内含一切功德之性德,故名藏。见“五藏”条。
【法界次第】 (书名)具名法界次第初门,六卷,隋智者撰。随义理之次第而解释法数者。
【法界等流】 (术语)持无尽之法而生无量之性功德,名为法界,由此法界应众生之机而等流出,谓之法界等流。名如来之教法也。
【法界定】 (术语)两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为自证三昧故名法界定。金刚界之大日印,金刚顶谓之智拳印者,是两部差别门也。若依通门,则金刚界之大日亦名法界定印。无畏之尊胜轨名此智拳印曰法界印。因之法界定通于两部之大日。见秘藏记钞三。
【法界定印】 (印相)胎藏界大日之入定印,金刚界大日之智拳印,总名为法界定印。
【法界佛】 (术语)华严经所说十种佛之一。佛证一真法界大智慧。大光明遍照一切,故云法界佛。
【法界宫】 (杂语)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依处在摩醯首罗天。是古佛成菩提之处,具云广大金刚法界宫。金刚喻实相智,法界为智性(即理体),即理智妙合之处也。大日经一曰:“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同疏一曰:“金刚譬实相智,(中略)法界者金刚广大智体也。(中略)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宫。此宫是古佛成菩提处,所谓摩醯首罗天宫。”
【法界宫密严国】 (杂名)大日法身之所都曰法界宫,又云密严国。虽常言在第四禅之摩醯首罗天(见“法界宫”条),而深秘之意,谓欲界之都率天亦为依此处云。
【法界观】 (术语)证入华严经所说之法界之观法也。华严家之初祖杜顺修之而立三重,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见法界观门。
【法界观门】 (书名)一卷,华严初祖终南杜顺着。明三重之法界观,是华严宗观门之创始。文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无碍第二,周遍含容第三。”此本之全文,今依圭峰之注法界观门可见之。
【法界海慧】 (术语)观法界之平等大慧,深广如海,故名。圆觉经曰:“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法界加持】 (术语)诸佛真言,众生之实相互相加持,谓之法界加持。演密钞二曰:“疏释云: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为毗富罗法界,诸佛实相真言实相众生实相,皆是毗富罗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法界加持也。”
【法界教】 (术语)说法界之理之教法也。佛地论六曰:“空无相理,说法界理,名法界教。”
【法界三观】 (名数)华严宗所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之三观也。见“三观”条。
【法界三昧】 (术语)观见华严经所明一真法界之玄理之三昧也。配之于华严之三圣则为普贤菩萨之所得。又密教观等五字谓之法界体性观,一名法界三昧。莲华部心轨曰:“结三摩地印,入法界三昧。”
【法界身】 (术语)佛三身中之法身也。佛之法身为周遍法界众生而感应之佛身,故名法界身。一身即现一切身也。探玄记二曰:“现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观经定善义曰:“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天台观经疏曰:“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又法界者,众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诸法,故名法界,而今此法界心生万法之佛身。故称佛身曰法界身。即法界所生之身也。往生论注上曰:“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
【法界实相】 (术语)法界与实相也。是一体异名,今重言之耳。四教仪曰:“上达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实相。”更有一义,实相者别教之理,法界者圆教之理。涅槃经四十曰:“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万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辅行三曰:“实相是法理,法界是圆理。”
【法界塔婆】 (术语)塔婆为表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之三昧耶形,故曰法界塔婆。
【法界塔印】 (印相)佛部之三昧耶印也。见三昧耶印条。
【法界胎藏三昧】 (术语)周遍法界之大悲胎藏三昧也。大日经二曰:“住法界胎藏三昧,从此定起,说入佛三昧耶持明。”
【法界体性观】 (术语)密家观阿毗罗吽敛之五字,谓之字轮观。以字轮观所用之阿等五字即法界之体性故也。三摩地仪轨曰:“结三摩地印,入法界体性三昧,修习五字旋陀罗尼。(中略)旋复谛思惟,字字悟真实,初后虽差别,果证皆归一。”
【法界体性智】 (术语)密家所立五智之一。无尽之诸法名法界。其诸法所依之体性,名法界体性智者,对之决断分明也。此智以之配于五如来中之大日如来。菩提心论曰:“中方毗卢遮那佛,由成法界智为本。”秘藏记本曰:“法界体性智三密差别,数过刹尘,名之法界,诸法所依故曰体也。法然不坏,故名为性。决断分明,得以为智。”
【法界唯心】 (术语)总该万有而名法界,此法界悉为自己一心之变造,谓之法界唯心。华严一经之所明是也。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法界无碍智】 (术语)华严经所说十种智之一。证法界无碍理之智也。
【法界无边智】 (术语)十种智之一。众生色心之诸法,即是法界,此法界广大无边际,谓之法界无边。周遍此法界之智,谓之法界无边智。
【法界无差别论】 (书名)具名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坚慧菩萨造,唐提云般若译。明菩提心。本论之疏着如下: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唐法藏撰。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科文一卷,宋普观录。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二卷,宋普观述。
【法界无缘】 (术语)谓法界无缘之众生,法界无缘之功能等。法界中于佛道无缘之众生也。周遍法界而起无缘大悲之佛之功力也。
【法界性】 (术语)单名法界,又曰法性。合云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圆觉经曰:“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法界玄镜】 (书名)具名华严法界玄镜。澄观着。释杜顺之法界观门。
【法界一相】 (术语)谓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即一真法界之一相一味也。文殊般若经曰:“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法界缘起】 (术语)四种缘起之一。见“缘起”条。
【法界圆融】 (术语)谓法界之诸法事事涉入交彻。是华严之无碍,天台之性具也。
【法界智】 (术语)即法界体性智也。见“法界体性智”条。
【法界宗】 (术语)护身寺自轨法师所立五教之第五,指华严所明法界自在无碍之法界谓之法界宗。见五教章上。
【法紧那罗王】 (天名)法华经会座所列,四紧那罗王之一。法者是其名也。
【法镜】 (譬喻)大法能照物故以镜譬之。智度论五曰:“法之大将持法镜,照明佛法智慧藏。”
【法镜经】 (经名)二卷,后汉严佛调等译。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第十九之异译。
【法救】 (人名)梵名达磨多罗Dharmatāta,有四人。
【法炬】 (譬喻)法能照物,故譬之以火炬。大集经五十六曰:“法炬当散灭。”
【法俱得】 (术语)三种得之一。又云如影随身得。谓能得与所得之法一时俱来也。无记之诸法力弱,故无法前法后之二得,仅由此法俱得,得我身也。
【法句经】 (经名)又名昙钵偈Dharmapāda,二卷,法救尊者造,吴维祇难等译。即法句譬喻经中三十九品之法句,凡有七百五十二偈。巴利语之原本现存。
【法句譬喻经】 (经名)四卷,西晋法炬译。有三十九品,与大意出曜经同,惟次第不同,且少有解释。
【法眷】 (杂名)禅林之目。法中之眷属,或称同修道者。见象器笺五。
【法空】 (术语)二空或三空之一。色心之诸法为因缘生之俗法而无实体,谓之法空。法华经曰:“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同安乐行品曰:“菩萨观一切法空。”十地论一曰:“无我智者有二种:我空法空。”法藏之心经钞曰:“般若妙行有其二种:一浅,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又有以对于有之空,比虚空者。
【法空观】 (术语)二空观之一。观见色心等之诸法,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也。是大乘菩萨之观见,非小乘比丘之分。
【法窟】 (杂名)修法道场之称。
【法腊】 (术语)腊者岁末祭神之名。即以为岁末之称。比丘受戒后,每年夏行三月安居,其安居竟,即为比丘之岁末,谓之法腊。又名夏腊,戒腊。比丘为出俗者,故不以俗年算之,必数此夏腊。以法腊之多少定比丘之坐次,谓之腊次。
【法兰】 (人名)竺法兰之略称,见“竺法兰”条。
【法乐】 (术语)对于欲乐而有法乐。以法味乐神。名之为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曰法乐。维摩经菩萨品曰:“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曰: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中略)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唯识论十曰:“自受用身,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智度论九曰:“安之以无患,度之以法乐。”俗以向神诵经唱陀罗尼等,谓之法乐。为使神得法乐之意。与言奉法施者,其事同,其义稍异。又俗于法事之后有舞乐,谓之法乐。
【法雷】 (譬喻)佛之说法,能发动无明之识,如震雷之骇动物情也。又众生生法芽,如春雷一动,草木生芽也。又法音之雄猛,如震雷也。无量寿经上曰:“震法雷,曜法电。”同嘉祥疏曰:“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皆动无明之识也。”同慧远疏曰:“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天雷一动卉艺生芽,法音一闻阐道快成。”
【法类】 (杂名)称属于同宗同派之僧侣。
【法利】 (术语)佛法上之功德利益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
【法力】 (术语)正法之力能除灾伏恶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法王法力超群生。”白居易文曰:“法力所摄,鲜不归心。”
【法梁】 (杂语)佛法之栋梁也。尊胜陀罗尼经曰:“真是佛子,持法栋梁。”
【法铃】 (譬喻)诵经之妙音,以金铃譬之。智度论五曰:“持诵广宣振法铃。”
【法流】 (术语)言正法相续不绝,如水之流也。楞伽经四曰:“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楞严经八曰:“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佛地论一曰:“处真法流,住真净土。”行事钞上一曰:“宅身佛海,餐味法流。”
【法轮】 (术语)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法轮。又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展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为法轮。行宗记一上曰:“法轮者,摧业惑故。”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同二十五曰:“佛转法轮,如转轮圣王转宝轮。(中略)转轮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其见宝轮者诸灾恶害皆灭。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王以是轮治四天下,佛以法轮治一切世间天及人。”嘉祥法华疏二曰:“无生正观,体可楷模,故名为法。流演圆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又无生正观无累不摧,亦是轮义。”维摩经慧远疏曰:“名四谛以为法轮,从喻名之。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虚空。四谛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上入圣道,故以为轮。”
【法轮三相】 (名数)法轮之语,虽通名一切之佛法,然常别指见道之八圣道而言,盖轮有辐毂辋之三相,此八圣道亦具此三相也。又车轮速疾,见道之观行亦速疾也。俱舍论二十四曰:“唯依见道,世尊有处说名法轮,如世间轮有速等相。见道似彼,故名法论。见道云何与彼相似?由速行等似彼轮故,谓见谛道速疾行故,有舍取故,降未伏故,镇已伏故,上下转故,具此五相似世间轮。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如世间轮有辐等相,八支圣道似彼名轮,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故名法轮。”
【法轮僧】 (术语)破和合僧中二僧之一。出家之士不简凡僧,同行如来四依之正法,和而无乖。是曰法轮僧。破此法轮僧之和会,是为破僧罪之一也。见大乘义章七。
【法轮塔】 (堂塔)心地观经所说佛八塔之一。在鹿野苑中,称曰初转法轮塔。
【法论】 (术语)法义之议论也。
【法螺】 (譬喻)梵语商佉,译曰珂贝。即螺贝也。螺贝之声远闻,以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又螺声勇猛,以表大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三军,以譬说法降魔。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无量寿经上曰:“扣法鼓,吹法蠃。”鼓音经曰:“吹大战螺,击大战鼓。”嘉祥法华经疏三曰:“螺鼓远闻之义,显大法有广被之能。”已上为显教所说,法螺但譬佛之说法耳。于佛事吹螺贝之说,今无行之者,惟密教徒用之。其说谓螺贝,乃无量音佛顶尊之三昧耶形,佛之法音标帜,吹之则诸天善神欢喜而影向,且闻之者灭诸罪障。千手观音之一手持宝螺。大日经疏十六曰:“无量音佛顶以珂贝,谓商佉也。”不空羂索经十八曰:“若加持螺语高望处大声吹者,四生众生闻螺声者灭诸重罪。”千手经曰:“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螺贝之实用,散见于律中布萨之条下,如犍椎为供告知之用者。中国古时军队亦用以示进退。本系软体动物。产于海中。壳为螺旋状。上部延长。形略似梭。故又称梭尾螺。色黄白。有淡紫斑纹。肉可食。大者于螺头穿孔吹之。发声甚响而远。俗谓之海哱啰。
【法螺经】 (经名)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之异名。
【法侣】 (杂语)尊法之徒侣也。犹言僧侣。梁武帝文曰:“恒沙众生皆为法侣。”
【法律经】 (经名)法律三昧经之略名。
【法律三昧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佛于摩竭陀国说十二自烧,乃至为勇声菩萨分别声闻禅,缘觉禅,如来禅,五通仙人禅之不同。
【法曼荼罗】 (术语)四种曼荼罗之一。经论之文字言语并经论之义理及真言之种子陀罗尼等,凡关于法文义理者悉名法曼荼罗。以此为大日如来之法门身故也。秘藏记上曰:“法曼荼罗,种子也,是谓法身轨持之义。”又省作法曼。
【法曼荼罗身】 (术语)三秘密身中种子秘密身也。胎藏界之大日如来为字。
【法门】 (术语)佛所说,为世之则者,谓之法,此法为众圣入道之通处,故云门。又诸法并通于一实,故名为门。又为如来圣智游履之处,故名为门。华严大疏二曰:“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同演义钞一曰:“并通一实,故得称门。”注维摩经八曰:“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轨生物解曰法,闻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中曰:“门谓能通。”又,门者差别之义。所说之法义有种种差别,故云法门。增一阿含经十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法华经方便品曰:“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止观一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己心中所行法门。”
【法门海】 (术语)法门无尽不可测,譬之以海。华严经二曰:“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
【法门眷属】 (术语)三重圆檀海会之圣众,皆为法门身,举一尊而主法门,故他为其眷属也。大疏五曰:“世尊所以待问方说,亦为法门眷属,相发明故。”秘藏宝钥上曰:“如来德具万种,一一佛即法门主也。”
【法门身】 (术语)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之三身。见“三身”条。又密教谓曼荼罗种种之形像也。大疏六曰:“三重曼荼罗所示种种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此等一切诸佛各于本所流通法门自说彼三昧道。”
【法门寺】 (寺名)在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崇正镇。即唐宪宗迎佛骨之处。见清一统志。
【法密部】 (流派)同法藏部。
【法灭】 (术语)佛法灭尽也。凡佛法灭尽之相,乃诸佛之通轨,分正像末之三法,次第渐灭。一正法,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证悟之人多也。二像法,去佛世已久,道化渐讹替,正法变为似法也。三末法,去佛世长远,仅存教法之一分,更无修行证果之实效也。此三时之年限,其长短诸佛各不同,又我释迦佛经论之所说亦不同,今据通途之一说,则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过此三时,则佛法悉灭尽。
【法灭尽经】 (经名)一卷,失译,佛临涅槃,说末世众魔比丘为不如法事,乃至袈裟变白,为法灭之相者。
【法名】 (术语)出家入道时,师所赐之名,谓之法名。又受戒时,受于师者,谓之戒名,但今时法名之名,惟真宗用之,戒名之目,他宗多用之。戒名之字,未见典据。广弘明集二十八曰:“菩萨戒弟子法名慧炬。”观经灵芝疏下曰:“弃国出家,法名法藏,发四十八愿。”唐高僧传(僧迁传)曰:“等观即梁明帝之法名也。”
【法明道】 (术语)众生之净心,生大慧光明,善照无量之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谓之法明道。大日经一曰:“法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同疏一曰:“法明者,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善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
【法明门】 (术语)照明诸法事相,分别义理,谓之法明。此法明即为入圣道之门户,故云门,又差别他法故曰门。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观无量寿经曰:“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法命】 (术语)法身之慧命也。法者理体,慧者智用,因而理体比人之身,智用譬人之命,谓之法身慧命。又僧之寿命谓之法命。
【法魔】 (术语)菩萨执着于法,为法所娆乱也。是名法魔。
【法尼】 (杂语)修法之尼僧也。
【法譬】 (术语)所说之法义曰法,为此显其法义所设之譬喻曰譬,亦曰喻。因而或曰法譬,或云法喻。二者配对之语。
【法瓶】 (物名)布萨时所用之瓶名法瓶。盛香汤及香水。见象器笺十九。
【法器】 (术语)堪行佛道者,谓之法器。法华经提婆品曰:“女人垢秽,非是法器。”二祖慧可久事达磨。莫闻诲励。乃断臂,求法。师知是法器。付以衣钵。见山堂肆考。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
【法悭】 (术语)二悭之一。谓悭惜佛法不肯教导他人也。
【法前得】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云牛王引前得。谓如车前牛行,能得立于前引所得之法来也。吾人得善恶之诸法,由此法前得。善恶之法以力强故,于法之现在位未来之前既得此法也。无记法者无得。
【法桥】 (譬喻)大法能使人渡生死之大河,譬如桥也。长阿含经二曰:“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举,一切渡天人。”华严经十三曰:“众生无知不见本,迷惑痴狂险难中,佛哀愍彼建法桥。”涅槃经十九曰:“法船欲沈,法桥欲坏。”
【法全】 (人名)慧果和尚影像之傍,有童子侍立,是法全童子也,童子之纪传不详。相传天禀颖悟,果公入寂后,剃发学道,号青龙之法全阿阇梨,制作之诸轨,称为青龙之仪轨。受胎藏界于慧果之弟子法润,智满,息怤,造玄,及日本宗叡,遍明,圆载,圆仁,圆珍等从之受法。禀金刚界于慧果之弟子义操,息怤,弘均及日本圆仁,宗叡,遍明,圆载,圆珍等并得付法。初住玄法寺,后移青龙寺。大震法雷,所制之书,有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等数部。
【法然】 (术语)同法尔。自然也。观念法门曰:“业果法然,众无错失。”
【法忍】 (术语)忍者忍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即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也。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忍为断惑之位,属于因,智为证理之位,属于果。小乘之见道信忍欲界苦谛之理,谓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谛之理,谓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地之见道信忍无生之理,谓之无生法忍,其他尚有种种之法忍。大经慧远疏曰:“心安法名之为忍。”又生法二忍之一。忍耐自风雨寒暑饥渴等非情法来之苦难,亦云法忍。
【法融】 (人名)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韦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发。后入牛头山北岩之石室,静坐观心。适四祖踵至。问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遂延祖入庵。祖见虎狼围绕作怖畏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于师座上书一佛字,师竦然,不敢坐。祖曰:犹有这个在。师乃稽首请益。祖为说法要。且曰:吾受灿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向后当有达者,绍汝元化。自尔法席大盛。后得上首智岩,付嘱法印。明年正月十三日,不疾而化。
【法乳】 (譬喻)以正法之滋味长养弟子之法身,犹如母乳之于幼儿也。涅槃经曰:“饮我法乳,长养法身。”
【法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新作法处。意识所缘之境也。
【法润】 (人名)纪传不详。日本明匠略传引三国高僧碑曰:“法润阿阇梨者,青龙寺东塔院义操和尚之付法也。又祖师慧果阿阇梨之入室也,以胎藏金刚两部之大法并诸尊之瑜伽秘法,付属玄法寺法全阿阇梨净住寺道升和尚等。”
【法僧】 (术语)真言修法之僧也。
【法山】 (譬喻)佛法之高,譬如山也。涅槃经十九曰:“法山欲颓,法船欲沈。”大集经五十六曰:“法河永枯涸,法山欲崩颓。”
【法上部】 (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中由犊子部别立,法上者,部主之名。见宗轮论述记。
【法舍利】 (术语)又云法身舍利。见“法身舍利”条。
【法社】 (杂名)为修道所结之会社也。僧史略下曰:“梁僧佑曾撰法社,建功德邑会文。”
【法身】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证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āya。
【法身本有】 (术语)言法身本来在一切众生之心中也。
【法身藏】 (术语)五种藏之一。
【法身大士】 (术语)见“法身菩萨”条。
【法身佛】 (术语)法性之体名法身,法性有觉知之德,故名佛。
【法身古业】 (术语)法身菩萨受界内之生,利益有情者,原用六道古业之种子也。大乘止观曰:“若作菩萨自在用时,以悲愿力故用彼古业种子,一时于六道中受无量身,教化众生。”是台家一个论目也。
【法身观】 (术语)宗家所立之法身各异,其观法亦不同,今言性宗之法身观,往生要集中本引诸经,明观佛之法身,以真如平等五相观如来也。盖丈六之佛身,具三十二相,所谓该种种之德者,为三身中应身之事,由凡夫之有差别心,作如是观耳,若离凡夫之有差别心,自无差别平等之心观之,则诸相尽寂灭,无不为真如实相。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四曰:“曼殊室利前白佛言:我观如来即真如相,无动无作,无所分别。(中略)心言路绝,以此等真如之相观于如来,名真见佛。”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不可得思量。”金刚般若经曰:“世尊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法身化生】 (术语)受佛之教化新生于佛家之身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法身偈】 (术语)佛有生身法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法,法身之舍利也。故谓之法身舍利偈,又云法颂舍利,略曰法身偈。说四谛中苦集灭三谛之偈颂也。而常约于其说苦谛之诸法从缘生一句,称为缘生偈,又曰缘起偈,智度论十八引[虫*毗]勒论中所说曰:“佛于四谛中或说一谛或二或三,如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偈: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主,是我如是说。此偈但说三谛,当知道谛已在中,不相离故。”即盖诸法从缘生一句,说诸法之为因缘生,苦空无常无我,苦谛之相也。此法缘二字,说其生苦法之因缘之法,即集谛也,尽之一字说灭苦集,即灭谛也。道谛可以苦集为例而知,不必说也。智度论十一曰:“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言。”其他诸经论所说之偈颂,总为生灭,即苦灭之二谛也。佛本行集经四十八马胜比丘对舍利弗说颂曰:“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浴佛功德经曰:“供养舍利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颂舍利。即说颂曰: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又此偈明说法身之不生不灭,故名法身偈。造像功德经曰:“尔时世尊说是偈言: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真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大日经疏六曰:“法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来不生。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散时,亦无有灭。是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
【法身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明化身及法身之二种功德,法中具说增一之法数。又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之略名。
【法身流转】 (术语)真如为法身之体,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依随缘之义者,击于染净之缘,而变生十界之依正,其所变之十界,即不变之真如,即法身也。谓之为法身流转五道。经曰:“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法身菩萨】 (术语)二种菩萨之一。又云法身大士。断一分无明而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也。初地以上之菩萨是也。若依台家四教之位次,则初住以上方名法身菩萨。智度论三十八曰:“法身菩萨断结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萨不断结使,或离欲得五神通。”
【法身如来】 (术语)法身虽无去来,而依隐没之如来藏显现为法身,名曰如来。
【法身舍利】 (术语)与法身偈同。又佛所说之经卷,谓之法身舍利。如来所说实相中道之理,不改不变,性相常尔,故云法身舍利。法华经法师品曰:“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西域记九曰:“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数渐盈精建大窣堵波,总聚于内常修供养。”
【法身舍利偈】 (术语)见“法身偈”条。
【法身说法】 (术语)见“法身”条附录。【法身说法】(术语)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于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四明教行录四曰:“当知刹刹尘尘,俱说俱听。说听同时,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不可以凡情测。是大总相法门,寂而常照,法身冥资之境也。”是常寂光土究竟法身之说法也。金刚般若论上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是即言法身说法,而应化为非说法者。但祖释中往往有云:“法定不说,报通二义,应化定说。”者,乃三身分别一往之释也。知圆教之三身,元为一体,则分别之,譬之一往,了然矣(此论旨与寂光有相同)。又,密教以法身说法为一宗之眉目,因之而显密分教,佛有三身,法身为佛之真身,报应二身为为他现身,显教为应众生机缘之随他意法,故为他现之报应二身说之,密教为诸佛内证之法,故法身自说之。显教以法身为真如法性之理体。谓为寂灭无相,固不应有说法之义,而密宗之极意,具六大四曼三密之诸法,性相常尔,人法不二(台家圆教之性具也),则何妨法身自说。但此有自证说法与加持说法之两说。其自证说之义,谓密教非投于他机之随他意教门,故自性身自说,盖自性身之前,不见迷悟之差异,十界悉为住于自性之位,胎藏四重之曼荼罗,即显十界之自性者也,此时谁为能化,谁为所化,只以各演自内证之法门为说法。故以疏主大日经教主成就之句,为本地法身。又宗家处处之释,或释为法身,或判为自性身,又经说各说三密,说自受法乐说,皆示非授他之教门也。若加持身说法,则是授于加持世界众生之义,为随他意之一分,夫法身说法之特色。但经疏中有加持说法之文者,皆为加持世界之加持身说法,非言自证会之加持身也。其加持说者,谓疏之一部始终之大旨于自证之位无说法,视为加持身出而说法,大日如来若住自证位时,众生不蒙益,故住于加持三昧而说今经,神变加持经之题号可以显此义。且疏一释本经大日法身之住处,设譬曰:“譬如国王,若有政令,必先出居外朝制断刑赏。”是正显出于加持门之义也。若为自证极位之说法,则可以翠张之君譬之,何必谓出于外朝乎?又不可以此文而谓为加持世界,盖以是正为本经所说住处之释也。又疏二十曰:“次即入中恶字是方便也,此是毗卢遮那佛本地之身花台之体,超八叶绝方处,非有心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为念本誓开示大悲藏,普列众生入佛慧故。复以加持神力普现身口意,遍满生死中,当知此即是方便也。若离方便,如来本地尚不可说,何况示人乎?不可为诸上首等菩萨说,何况流入生死中乎?”抑自性身之上,有自证化他之二分,以化他之边,名为加持身,住于加持三昧而说今经,自证会无因人实行之机勿论,只为使住于法性之大悲之用,被于未来之机,故住于自证会中加持身,为利他之说也。但有利他随宜之说,则密教之法身说法,对于显教之化应说法将无差异,以内证与随宜为显密之差异者,是约于所说之法而言,非约于能说之言,显之法门,一向为机情而设,更非佛之内证,故云随宜,密教全说自内证之法门授于机,故云内证。虽指其教主谓为本地法身,而其加持身不改自性,故以加持身谓为本地法身,是亦显密对辨之意也。显之神变应用,为随染业幻之所作,故改自性,今之加持身,非机情之所变,直为自性本身上加持之用,不改自性,故谓为本地法身等也。以上两说,为真言一家之大问题,新古二义之别,即在于此。
【法身塔】 (堂塔)书法身偈而藏之者。寄归传四曰:“或积为聚,以砖里之,即成佛塔。或置空野,任其销散。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中略)当作之时中安二种舍利:一谓大师身骨,二谓缘起法颂。其颂曰: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参照“法身偈”条。【法身塔】(堂塔)安置法身舍利之塔也。密教以梵字鍐为法身塔,以此是法界之种子形,圆似塔故也。金刚顶义决曰:“鍐字法界种,相形如圆塔,是名法身塔。”
【法身体性】 (术语)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为法身,称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三论宗以实相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注:“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往生论注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胜鬘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虽谓为实相,然与台宗之实相异,虽谓为真如,然与法相之真如异,仅为空理之异名也)。法苑义林章七本曰:“法身空理,报身空智,利物所现,名变化身。清辨等师皆有此义。”法相宗于法身立二种:一为三身总具之法身,一为三身中之法身。总相之法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与大圆镜智等之有为无为五法为法身,别相之法身,唯以无为之真如为法身。如前所言:华严天台等之一乘宗于法身立该摄分相二门,又于分相门之三身中以所证之理为法身,能证之智为报身,与法相宗同,然其理非如三论家空理之实相,非如法相宗凝然真常之真如,乃总该万有之一真法界也。华严以三千诸法为圆融之诸法实相。天台又非如法相谓法身之理无为,报身之智有为,有为无为性相各别,乃谓真如法随缘而现万德之智相,则理智本来不二,又法性之体,自具能照之智用,则理智本为一体,故理智皆法尔也,无作也,无为常住也,姑依能照所照能缘所缘之义相,而分法报之二身耳。止观五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相。(中略)智境冥一,而言境智,故名无作也。”真言宗以六大为法身,六大者,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者,皆事法也,故法身具本来色相,有宛然之人格如显教之报佛化佛。辨惑指南三曰:“密教法身为地水火风六大,此六皆事法,故具本来色相,出言语,能说法。(中略)此法身有二种,六大常恒无碍涉入,无可差别之状,表前五大,名自性身,是理法身也(胎藏界之大日法身)。表第六识大,名自受用身,是智法身也(金刚界之大日法身)。”
【法身无相】 (术语)见“法身”条附录。【法身无相】(术语)涅槃经三十一曰:“是故涅槃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大乘同性经下曰:“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唯识论十曰:“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
【法深信】 (术语)二种深信之一。
【法身有相】 (术语)依诸经论通途之说,则谓法身无色无形,色相庄严不可见。而台家贬之,以为别教已下之说。依圆教之极意,则谓法身决非无相,其言曰:一家圆实之意,法性之体理具依正色心,相相宛然,非真空无相之法性。是故三惑究竟清净,则本性常住之色心显现,而依正之二法究竟清净也,以此即谈别具三千,示法法即性也。故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同提婆品曰:“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涅槃经陈如品曰:“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色。”仁王经观空品曰:“法性五阴,受想行识常乐我净。”四明尊者妙宗钞中引此等之文,以显寂光有相之旨,深符一家之妙旨。若夫祖书中有谓理性,为无相寂灭者,理性无染碍之相也。是为遮情相之遮情门一端,当知染碍之情相既亡,则性具之妙相弥显也(天台二百题中有寂光有相之论目,其论旨与有相之说无异,今抄出之)。
【法声】 (杂语)说妙法之音声也。贤愚经十三曰:“五百群雁爱敬法声,即共飞来。”
【法胜阿毗昙心论】 (书名)六卷,优婆扇多造,高齐那莲提黎耶舍译。是释法胜尊者之阿毗心论十品,归功于本,故谓之法胜阿毗昙心论。
【法胜毗昙】 (书名)法胜阿毗昙心论之略名。
【法师】 (术语)称能精通佛法为人之师者,又谓行法之师也。法华经序品曰:“常修梵行,皆为法师。”法华文句曰:“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中略)师于妙法自行成就(中界),能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嘉祥法华经疏九曰:“以人能上弘大法,下为物师,故云法师。如世药师以药治人病,名为药师。”三德指归一曰:“精通经论曰法师。”因明大疏上曰:“言法师者行法之师也。”又道士之善符箓祈禳诸法术者,亦称法师。
【法施】 (术语)三施之一。说法使人闻之也。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无量寿经上曰:“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维摩经菩萨品曰:“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智度论十一曰:“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又向神诵经唱法文等,谓为奉法施。
【法师功德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九品之名。明五种之法师,道力增逸,得六根清净之功德者也。故名曰法师功德品。
【法师品】 (经名)法华第十品,为说五种法师功德及弘经方法之品,故谓之法师品。
【法师十德】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萨,修行一切功德之愿行,为大法师,能守护如来之法藏,以无量之善巧智慧辩才能为大众演说法,使诸众生得大安乐。具此十德名为法师:一、善知法义,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法之句义差别也。二、能广宣说,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立说如来微妙之法也。三、处众无畏,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也。四、无断辩才,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而相续不断也。五、巧方便说,菩萨随顺善巧方便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使他通解也。六、法随法行,菩萨说法使一切众生如说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七、威仪具足,菩萨于行住坐卧之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也。八、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而无有退转也。九、身心无倦,菩萨斋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怠也。十、成就忍力,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也。见华严经疏四十三。
【法食】 (术语)如法之食物也。佛法中食物有法制,依其法制之食,谓之法食。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
【法食时】 (术语)四食时之一。三世之诸佛皆以午时为食,名曰法食时。午过则为非时也。
【法式】 (术语)作法仪式也。维摩经问疾品曰:“一切菩萨法式悉知。”
【法事】 (仪式)又云佛事。为追福及善根开供佛施僧读诵讲说之会座也。又(杂语)佛法之修行,谓之法事。楞严经一曰:“发大勇猛,行一切难行法事。”
【法事赞】 (书名)具名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唐善导撰。记弥陀三昧之行业及偈颂者。
【法誓】 (术语)为佛道之誓愿也。
【法受尘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诫男勿染女,女勿染男。以法性受尘染故也。
【法叔】 (杂语)禅林之目。师之兄弟也。见象器笺五。
【法树】 (譬喻)佛法能获涅槃之果实。以树譬之。涅槃经十九曰:“法幢欲倒,法树欲折。”
【法数】 (术语)法门之数也。谓三界,五蕴,五位,七十五法,四谛,六度,十二因缘等。
【法水】 (譬喻)妙法能洗烦恼之尘垢,故譬以水。无量义经曰:“法譬如水,能洗垢秽。(中略)其法水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恼垢。”金光明经四曰:“夏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凉法水,以灭是火。”圣无动经曰:“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智度论五曰:“诸菩萨如云,能雨法水。”往生要集下末曰:“若人有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
【法说周】 (术语)法华三周说法之一。见“三周”条。
【法四依】 (名数)一依法不依人。人为情有之假者。法为法性自尔之轨模。依法而可入道,人何关于实行,假令其人为凡夫外道,而所说契于法,亦可以信受奉行。假令现佛身之相好,而所说不契于法,则亦舍而不可依,况余人乎。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藏中有了义经,有不了义经,明示中道实相之义为了义经,非然者为不了义经(详见“二义”、“二教”及“了义”诸条),入道之人,当先使晓之,则壅无不通,有疑皆决矣。三依义不依语。语乃言说,但是张筌蹄,若依言语,从增疑惑诤讼而已。义乃中道第一义,非言语所及。学人宜去筌蹄,思惟实义。四依智不依识。识为妄想之心,对于六尘而起,耽迷不觉,与牛羊何异,恣识则增长妄惑而已。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见智度论九,释门归敬仪中。
【法颂】 (术语)说正法之偈颂也。
【法颂舍利】 (术语)见“法身偈”条。
【法岁】 (术语)又云夏腊。自四自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一夏九旬之安居既竟,即为比丘一法腊。如言法岁几何等?释氏要览曰:“夏腊即释氏法岁也。”
【法谈】 (杂语)法义之谈话也。又言说法,赞叹,谈义等。净土门一家多用此目,如高僧传十科中之唱导是。
【法堂】 (堂塔)他宗云讲堂,禅家云法堂。演说大法之堂也。华严经五曰:“世尊凝睟处法堂,炳然照曜宫殿中。”同七十五曰:“善财童子将升法堂。”同七十六曰:“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刹鬼王,名曰善眼。”大方等日藏经一曰:“于当来世,是中皆应起立塔寺。造作法堂,安置舍利经法形像。”毗奈耶杂事三十七曰:“于城东形胜地兴建法堂。”已上出于经律。历代三宝记十二曰:“法堂佛殿既等天宫,震旦神州还同净土。”传灯录四慧忠章曰:“师欲于殿东别创法堂。”宋高僧传八香育传曰:“树立法堂严奇丽。”已上据百丈已前之说。然至百丈海禅师制禅苑之规绳,特重取法堂,不立佛殿而唯达法堂,以此表佛祖亲承,当代为尊故也。传灯录百丈章禅门规式曰:“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为尊也。”然诸方犹立佛殿,不准其令,独德山鉴禅师固守之。正宗赞一德山章曰:“师凡住院,拆却佛殿,独立法堂而已。”百丈之禅苑规绳,概取意于朝制,故至法堂之制造亦是拟于大极殿。
【法体】 (术语)有为无为诸法之体性也。俱舍论分为七十五种,成实论分为八十四种,唯识论分为百种。八宗纲要上曰:“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又,世俗剃发曰法体,法师体相之义也。
【法体恒有】 (术语)小乘萨婆多部之宗义,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法同分】 (术语)使非情界之各物体相互似也。见“同分”条。
【法同舍】 (杂名)寺院十名之一。同法与食之二法,故名法同舍。
【法徒】 (杂名)学法之徒众也。寄归传一曰:“法徒之大归。”
【法陀罗尼】 (术语)四陀罗尼之一,又名闻陀罗尼。法者教法也。闻佛之教法受持而不忘也。
【法王】 (术语)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同药王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释迦方志上曰:“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又(职位)元世祖尊蕃僧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西天佛子。明代因之。西藏封法王者三人。曰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皆红教喇嘛也。清代虽无法王之名号。然如青海等处有诺们罕。即法王之义。又(杂名)国王崇奉佛法,亦称佛王。阿育王经一曰:“八万四千塔一时俱成,王起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即其例也。
【法王宝】 (术语)法王之宝位也。谓密教之大阿阇梨位。宋僧传(一行传)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
【法王子】 (术语)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佛地论曰:“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智度论三十二曰:“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注维摩经一:“什曰: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也。”
【法王子住】 (术语)菩萨十住位之第九。
【法网】 (术语)见夫外道种种之邪见,有六十二种,谓之六十二见。古佛或云法网,或云见网,释迦佛谓为梵网。见梵网六十二见经。
【法味】 (术语)妙法之滋味也。咀嚼妙法而心生快乐,故谓之法味。华严经二十五曰:“法味增益,常得满足。”药师经曰:“先以净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往生论曰:“得一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
【法位】 (术语)真如之异名。真如为诸法安住之位,故名法位。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大日经一曰:“佛法离法相,法住于法位。”宗镜录七曰:“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又僧位谓之法位。
【法文】 (术语)说佛法之文句也。
【法我】 (术语)二我之一。法执也。执色心等法有实之体性,而得自在也。
【法我见】 (术语)二种我见之一。见法我条。
【法我俱有宗】 (术语)与我法俱有宗同。
【法无碍解】 (术语)见“四无碍解”条。
【法无碍智】 (术语)法无碍解又名法无碍智。见“四无碍解”条。
【法无别真如】 (术语)十真如之一。见“真如”条附录。
【法无去来宗】 (术语)华严宗所判十宗之一。其宗义如小乘中大众部谓惟一切诸法中现在法及无为法有实体,而过去未来之法无也。
【法无我】 (术语)见“二无我”条。
【法无我智】 (术语)见“二无我智”条。
【法务】 (杂语)事法之业务也。又佛法上之业务也。华严经八十曰:“普解世间诸法务。”唐僧传(慧皓传)曰:“既达成都,大弘法务。”
【法喜】 (术语)闻法或味法而生喜,是曰法喜。法华经宝塔品曰:“闻塔中所出音声,皆得法喜。”赞阿弥陀佛偈曰:“光所至处得法喜。”案维摩诘菩萨,以法喜为妻,慈悲为女。法喜者,亦谓见法生欢喜也。苏轼诗曰:“虽无孔方兄,幸有法喜妻。”
【法喜禅悦】 (术语)法喜食与禅悦食也。
【法喜菩萨】 (菩萨)法起菩萨之误。
【法喜食】 (术语)二食之一。闻法欢喜,增长善根,以资益慧命,犹如世间之食,故名法喜食。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曰:“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法夏】 (术语)法腊也。计比丘之年当法夏几十,法腊几何。见“法腊”条。
【法显】 (人名)平阳武阳人,俗姓龚。三岁度为沙弥。姚秦弘始二年己亥,与同学慧景,道整等发长安,渡西流沙,六年到中印度,停住六年,学戒律梵语。还,经三年达青州。后就京师道场寺译出经律。遂寂于荆州之辛寺。寿八十有六。有自着之旅行记曰法显传。见梁僧传三。太炎文录初编别录三法显发见西半球说曰:“近法兰西蒙陀穆跌轮报言:始发见亚美利加洲者,非哥仑布,而为支那人。自来考历史者,皆见近不见远,徒以高名归哥氏。案纪元四百五十八年支那有佛教僧五众自东亚之海岸直行六千五百海里而上陆,其主僧称法显。纪元五百二年,公其旅行记于世。今已传译至欧洲。据其所述上陆地点,确即今墨西哥。今考墨西哥文化,尚有支那文物制度之蜕形。现有婆罗门装饰,又有大佛像等,不知何年制造。今案所谓旅行记者,则法显佛国记。其发现美洲之迹,当在东归失路时。其原文曰:弘始二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初发长安,六年到中印国,停经六年,到师子国(今锡兰)。同行分披,或留或亡,即载商人大舶。(中略)大风昼夜十三日。(中略)复前,大海弥漫,不识东西。(中略)如是九十许日,乃到一国名耶婆,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停此国五月。案耶婆提者,以今对音拟之,即南美耶科陀尔国Ecuādor,值墨西哥南而东滨太平洋。”
【法显传】 (书名)一卷,东晋沙门释法显自记游天竺之事。
【法相】 (术语)诸法一性殊相,殊别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大乘义章二曰:“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又法相宗之略称。
【法相大乘】 (术语)法相宗为大乘教,故称曰法相大乘。
【法相教】 (术语)具名大乘法相教。圭峰所立五教之一。见“五教”条。
【法相三论】 (术语)法相宗与三论宗也。华严天台两家贬此二宗曰权大乘。
【法相四善根】 (名数)法相大乘于真唯识观之前加行,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之四定,而发四寻思四如实之观智,如其次第,为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见“四寻思观”条。
【法相宗】 (流派)八宗之一。为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此目取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之名而立。又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此目取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之意。此二者为通称。更名应理圆实宗,以所诠之理离空有二边能应理,而为圆满真实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之意。又名普为乘教宗。以本宗是佛第三时之教,普被五乘之机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意。其中前二名,为约于法相门之称,次名为约于观心门之称,次为约于教相门之称。我国慈恩寺窥基,大成此宗,故有慈恩宗之名。经以解深密经,论以瑜伽论唯识论等为所依。原在印度,佛灭后一千年中,无着菩萨由阿逾陀国讲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弥勒菩萨听受瑜伽论,昼日宣说之于大众,瑜伽论百卷是也。其后无着之弟世亲,造唯识论,助成其义,彼土名为瑜伽宗。玄奘入西域受之于那兰陀寺之戒贤,传于支那弟子慈恩大成之,始有法相宗,慈恩宗之名。又(术语)永明所立三宗之一。见“宗”条附录。
【法相宗四重出体】 (术语)护法,胜子,亲光之法相家,凡出诸法之体,有四重,此原为出佛说之教体而分别者,然其他如何之法,亦得通用之。一摄相归性体,二摄境从识体,三摄假从实体,四体用别论体。是虽为胜劣之次第。然说明之,则宜逆次而依浅深之次第。一体用别论体。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见。则事体作用各为差别,故即其差别论之而出体,谓为体用别论体。例如举一管之笔,问笔以何为体,答以笔为毛为竹,即体用别论也。二摄假从实体。就第一重之出体,更疑其毛与竹为何,即答之为第二重,摄假从实者,摄假法使归于实法,就其实法而出体也。例如言笔之体为四尘之法,是虽曰毛曰竹,而皆为四尘上所安立之假法,故使其假法归于四尘之实体,举四尘而为其体也。三摄境从识体。又曰摄境从心。于第二重之答更问四尘之体为何,即答之为第三重。摄境从识者,摄一切所缘之境,使归于能缘之心识,举其心识而为事物之本所也。何则,以万法唯识故也。例如言四尘之体是为识。四摄相归性体。于第三重更疑心是何体,即答之,为第四重。摄相归性者,摄一切有为之事相,使归于唯一无为之真性。举其真性而为实体也。例如言识之实性,是为真如。此以真如为一切有为法之所依性故也。此时不宜更问真如以何为体,何则,以真如为真实之法故也。真实之法,无所依之法,若更有所依之体,则是假法而非实法也。故无第五重。见义林章一本,唯识述记一本。
【法想】 (术语)思惟法之想念也。维摩经问疾品曰:“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
【法性】 (术语)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为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为万法之所依也,为法所依之本体,故名法性,此万法与法性,有为无为,毕竟隔别,以不许法性随缘之义也。第二三论嘉祥家,不许彼圆成实性之实有,以真空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异名也。诸法之性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第三华严贤首家,谓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之义,变造一切诸法,虽变造,而犹保真如不变,例如水变为波,犹不变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随缘变造万法,故称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无垢,更无染分之性,但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者,由缘有染净也。第四天台智者家,谓法性固具染净,谓之性善性恶,因性具善恶,而生染净之诸法也。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智度论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又曰:“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唯识述记二本曰:“性者体也,诸法真理故名法性。”同九末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大乘义章一曰:“言法性者,自体名法。法之体性,故云法性。”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起信论义记上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中略)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止观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又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同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法性常乐】 (术语)法性者涅槃之异名,故取涅槃之四德常乐我净,谓之法性常乐。
【法性法身】 (术语)二法身之一。对方便法身而言,见“法身”条。
【法性海】 (术语)法性深广,不可测量,譬之以海。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起信论曰:“法性真如海。”
【法性空】 (术语)诸法之自性本空,故云法性空。仁王经天台疏中曰:“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共得空,以性本自性故,诸法皆空也。”
【法性山】 (譬喻)法性不变不动,故譬之以山。止观一曰:“动法性山,入生死海。”同辅行曰:“法性不动如山,众生恶深如海。非大誓愿,无谋善权,安能动难动山,入难入海。”
【法性身】 (术语)略名法身。佛三身之一也。佛身如法性周遍十方,有无量无边之相好庄严,以无量之光明,无量之音声,度十方无量之法身菩萨,谓之法性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往生论注下曰:“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法性身有有相无相之论。见“法身”条附录。
【法性生身】 (术语)二种菩萨身之一。又五种法身之一。法性总该万有万德。如来之身,由此出世,名为法性生身。智度论二十八曰:“菩萨入法位,住阿鞞跋地,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虽断诸菩萨,有烦恼习因缘,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法性水】 (譬喻)法性清净,故以水譬之。法华玄义五曰:“登住已去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
【法性寺】 (寺名)六祖慧能大师值印宗法师,与僧言非风非幡,仁者心动之寺也。六祖坛经曰:“遂出至广州法性寺。”清一统志七十九曰:“在府城内西北,旧为干明法性二寺,宋合为一,亦改法性寺也。”
【法性随妄】 (术语)法性随妄缘起惑造业感苦果也。妄缘即无明。
【法性随缘】 (术语)又云真如随缘。法性有不变随缘二义,法性之体随染缘,而生流转之因果,随净缘而起还灭之因果,是曰法性随缘。
【法性土】 (术语)三土之一。法性身所住之土也。法性土即真如之理,身土如何分别乎?其体本为一真如,但取所证之法体为法性土,取能证之觉相,为法性身耳。非法性身之外有别体之法性土也。唯识论九曰:“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义林章六末曰:“自性身土即真如理,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以义相为身,以体性为土,以觉相为身,以法性为土。”群疑论曰:“虽知身土并一真如,而言法性身居法性土者,此以觉照性义名身,法真理体名土,是施设安立谤门说。”是金光明经摄论以如如与如如智为法身,即依合理智为法身故,以理为所觉之法性土,以智为能觉之法性身。已上为法相宗之义。又如台家谓“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四教仪)。以理体为常寂光土,觉照理体之智为清净法身。与法相所异者,为觉照之智本来具理性,故与法体皆为理,而法体之理自照也。
【法性异名】 (杂语)大般若有十二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也。对法论七,有七名,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也。唯识论九,有四名,胜义,真如,法界,实际也。智度论三十二,有四名,如,法性,实际,实相也。大乘止观,有七名,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法界,法性也。
【法性真如】 (术语)法性与真如,异名同体也。起信论曰:“法性真如海。”
【法性宗】 (术语)永明所说三宗之第三,立真如法性随缘,而缘起诸法之宗旨也。华严天台真言等之实大乘,皆为此法性宗。三德指归一曰:“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菩萨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慧文禅师,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
【法兄】 (杂语)禅林之称。受业于师为己先者,唤曰法兄。大集经十八曰:“宝女语无畏言:法兄如来出世不可思议。”
【法芽】 (杂语)佛法之苗芽也。华严经二十二曰:“智山法芽,悉已清净。”
【法筵】 (杂名)法事之坐席也。楞严经一曰:“法筵清众,得未曾有。”北齐书杜弼传曰:“四月八日,魏帝集名僧于显德殿,讲说佛理。弼与吏部尚书杨愔,中书令邢劭,秘书监魏收等,并侍法筵。”
【法眼】 (人名)建康清凉寺文益,余杭人,姓鲁氏,嗣罗汉琛。周显德五年,谥曰大法眼禅师大智藏大导师。见传灯录二十四。又(术语)五眼之一。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谓之法眼。无量寿经下曰:“法眼观察究竟诸道。”大集经五十六曰:“以一切法付嘱天龙诸鬼神等,为令法眼久住炽然故。”大经慧远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
【法眼净】 (术语)分明见真谛谓之法眼净。通于大小乘言之。小乘为于初果见四真谛之理,大乘为于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三万天人得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谛,名净法眼。”注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须陀洹道也。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同嘉祥疏曰:“云法眼净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
【法眼宗】 (流派)禅宗五家之一。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五传而至雪峰。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禅师。住金陵清凉院。尝举华严初地中六相义。并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谓之法眼宗。
【法验】 (术语)妙法秘法之效验也。
【法药】 (譬喻)妙法能医众生之众苦故名药。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涅槃经四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为断一切烦恼树故,种植无上法药之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曰:“净妙璃琉尊,法药救人天。”
【法要】 (术语)简约说法之枢要者,即枢要之法义也。维摩经弟子品曰:“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心地观经七曰:“是名为出世法要。”大日经疏一曰:“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注维摩经五:“什曰:以要言说法,谓简要之言析繁理也。肇曰:善以约言而举多义,美其能得说法之要趣也。”又法会称曰法要。
【法业】 (术语)如法之所作也。中阿含经五十二曰:“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
【法衣】 (杂名)三衣之通名。应法而作,故名法衣。释氏要览上曰:“西天出家者衣,律有制度。应法而作,故曰法衣。”六物图曰:“或名袈裟,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然禅林特称表传法之信之金襕衣为法衣,但于说法时被此衣,故名法衣,即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也。见象器笺十七。
【法义】 (术语)法者教法,能诠之教文也,义者所诠之义理也。法华经序品曰:“演大法义。”佛说譬喻经曰:“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嘉祥法华经疏二曰:“教法但称为法,教所表理即称为义。”
【法音】 (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
【法音毛孔】 (杂语)俗有“法音入毛孔,远为菩提因”之语。是涅槃经九所说“佛所说大涅槃光。入于一切众生毛孔。众生虽无菩提之心而能为作菩提因。”文之取意也。
【法印】 (术语)妙法之印玺也。妙法真实,不动不变,故称为印。又妙法如王印通达无碍,谓之印,又为证明佛之正法者,故曰印。又为诸佛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传之法,故曰法印。该摄佛法,而立三种之法印,称曰三法印。智度论二十二曰:“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同二十曰:“若分别忆想,则是魔罗网。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嘉祥法华疏六曰:“通言印者,印定诸法不可移改。”法华经譬喻品曰:“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证道歌梵天琪注曰:“古人云:诸佛法门递相印可,一印印定,起毕同时,更无前后,故云印。”又密教之印相也。性灵集二曰:“结法印而摄念。”
【法印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三解脱门为圣法印。出于杂阿含经第三卷。
【法应】 (术语)法身冥应众生之机也。法华玄义六曰:“法应则冥益。”
【法应化三身】 (术语)是最胜王经所说。合真开应之三身也。开应者。于应身之中别应与化。即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曰:“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用】 (术语)又作法要。见“四个法要”条。
【法有】 (术语)固执法为实有之小乘卑见也。唯识述记一本曰:“世尊为除彼法有执,次于鹫岭说诸法空。”
【法有我无宗】 (术语)华严家所判十宗之第二。小乘之萨婆多宗等也。谓诸法之体,为因缘所生,有实体,我为诸法之假和合而名者,其性虚无也。见五教章上。
【法雨】 (譬喻)妙法能滋润众生,故譬之为雨。无量寿经上曰:“澍法雨演法施。”法华经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普门品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涅槃经二曰:“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嘉祥无量寿经疏曰:“澍雨有润泽之功,譬说法能沾利众生也。”
【法语】 (术语)说正法之言语也。涅槃经三十四曰:“为利根人广说法语。”成实论曰:“虽是法语,说不应时,名为绮语。”赞阿弥陀佛偈曰:“随其所应闻法语。”
【法宇】 (杂名)寺院之通称。毗奈耶杂事四曰:“今此伽蓝先为法宇,今日变作干闼婆城。”
【法雨寺】 (寺名)禅寺也。本称为后寺。普陀山志三曰:“在白华顶之左光熙峰下,明万历八年建,三十四年赐额镇海禅寺。前后两寺,为名久矣。遭毁遭劫,与前寺同时残毁。国朝康熙二十八年南巡,御题天花法雨额赐后寺,遂改今名。”
【法域】 (术语)犹曰法性土。即涅槃之境界也。释门归敬仪中曰:“泥洹法域,入有多门。”
【法缘】 (术语)三缘之一。思惟离人我相一味平等之法理也。例如慈悲。深见诸法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谓之法缘之慈。涅槃经十四曰:“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是名法缘。”
【法缘慈悲】 (术语)三种慈悲之第二。见法缘项。
【法苑】 (杂名)法义之庭苑也。佛教之范围法义丛在。故称法苑。
【法苑义林章】 (书名)具名大乘法苑义林章。法相宗慈恩撰,说大乘门之法相名数。七卷。因之而有七卷章之别号(日本续藏经作十四卷)。关于本书之著述如下: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卷四卷七卷八,唐慧沼撰。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四卷,唐智周撰。
【法苑珠林】 (书名)一百二十卷(或作百卷)唐释道世撰。以佛经故实分类编排。凡一百篇。每篇或有述意,或无述意,为例不一。大旨推明罪福之由,用生敬信之念。盖引经据典之作也。见四库提要。
【法悦】 (术语)闻法或由思惟而生之悦喜也。
【法云】 (杂语)喻佛法之涵盖一切也。华严经曰:“不坏法云,遍覆一切。”
【法云等觉】 (菩萨)十地之第十位为法云地,越法云地即为等觉,越等觉即为妙觉。
【法云地】 (术语)菩萨十地之第十。大法之智云遍注甘露之雨之位也。
【法蕴】 (术语)同法藏。诸种之法门蕴积,是曰法蕴。俱舍论一曰:“所化有情有贪瞋等八万行别,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八万法蕴。”
【法斋日】 (术语)谓每半月末日及六斋日可受持八戒斋之日也。杂阿含经四十一曰:“于法斋日及神足月受持斋戒。”
【法照】 (人名)莲社七祖之第四祖,唐大历二年止于衡州之灵峰寺,慈忍戒定,当时之宗师也。尝于僧堂之食钵中现一寺题曰大圣竹林寺。四年,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五百为一会),因制五会法事赞,以定其法式。后诣五台山建竹林寺,代宗时以为国师。大历七年寂。见佛祖统纪二十六。
【法珍】 (人名)元崔氏女子名法珍。后出家为尼。法名弘道。明刻方册大藏缘起,陆光祖序云:“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产鬻儿应之者。圣朝道化宏广,越前朝远甚,岂无胜心豪杰乎!不能倡而成之,而诿以为难。是丈夫之志,不如一女子也。”又冯梦祯序云:“宋元间,除京板外,如平江之碛砂,吴兴之某寺,越之某寺某寺等,俱有藏板,不啻七八副,法道之盛,此其一端。迨国朝,仅有两京之板,(中略)因记碛砂藏板缘起,弘道尼断臂募化,弘道化后,其徒复断臂继之。更三世,其愿始满。吾侪丈夫,不能深心荷担大法,镂板流通,反一女子之不若。即生清世,遇佛乘,空手入宝山,岂不愧死。”
【法执】 (术语)二执之一。固执心外有有为无为之实法之妄念也。二乘之人,虽断我执而不能绝此法执,大乘之菩萨则渐断之。唯识论一曰:“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法志妻经】 (经名)长者法志妻经之略名。
【法智】 (术语)智度论所说十一智之一,观见欲界苦集灭道四谛法之无漏智也。是初知法,故名法智。又知现在之法,故名现智。大乘义章十五曰:“言法智者,亦名现智。自体名法,初知法故,名为法智。以知现法,故名现智。”又(人名)四明山延庆寺知礼,宋太宗赐法智大师之号。见佛祖统纪五十。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书名)一卷。宋知礼撰。其法孙继忠集成之。
【法智印】 (术语)法曼荼罗也,该摄一切之经典。性灵集七曰:“讲演大日法智印。”大日经也。
【法众】 (杂语)顺佛法之众也。即出家五众之总称。圆觉经曰:“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寄归传一曰:“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禁,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
【法舟】 (譬喻)佛法能度人出生死海,故以舟譬之。佛说生经四曰:“法为舟船,度诸未度。”寄归传四曰:“叹法舟之遽没。”
【法主】 (术语)佛有诸法,故称法主。胜鬘宝窟中末曰:“法主者,佛有诸法,故名法主。”止观一曰:“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释氏要览上曰:“阿含经云:佛为说法主。”又(职位)僧官之称。僧史略中曰:“宋齐之世,曾立法主一员。故道猷敕为新安寺镇寺法主,法瑗为湘宫寺法主。至唐末多立,受依止阇梨一员,亦称法主。”
【法住】 (术语)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必在一切诸法中住,故名法住。
【法住记】 (书名)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之略名。
【法住经】 (经名)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之略名。
【法幢】 (譬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也。无量寿经上曰:“建法幢,震法雷。”涅槃经十九曰:“法殿欲崩,法幢欲倒。”大经慧远疏曰:“宣说证法,证法高胜,如幢上出”同嘉祥疏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祖庭事苑七曰:“诸佛菩萨建立法幢,犹如猛胜建诸幢帜,降伏一切诸魔军。”
【法子】 (杂语)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观无量寿经曰:“法子汝乘大乘,解第一义。”
【法自相相违因】 (术语)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由有法与法之二语而成,“声”之语为有法,“无常”之语为法。其有法与法各有意许与言陈之二者,其言陈云自相,其意许云差别,今为法之言陈,故云法自相,然立者所说之因于所立之宗法中,法之自相相违反对,谓之法自相相违因。例如所谓“声为常,所作性故,如虚空(同喻)如瓶等(异喻)。”所作性之因不转于同品之常,而转于异品之无常,故相违法之自相之“常,”而反生成立无常之过也。见因明入正理论。
【法座】 (杂语)禅林演法之座(即须弥座)谓之法座。法华经序品曰:“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沈约文曰:“涂出玉门,法座非远。”
【幡】 (物名)幡之省写。详见“幡”条。【幡】(物名)梵语波哆迦Patākā,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具,犹如大将之旌旗也。又为祈福立之。梵语杂名曰:“幡,波哆迦。”
【幡刹】 (物名)沙门得一法,建幡告远,曰刹竿。故寺中恒有之。南唐近事曰:冯僎一夕梦登崇孝寺幡刹顶高处打方响。
【番大悲神咒】 (经名)一卷,纯梵语之大悲咒也,番者西蕃之义,即西域也。
【翻梵语】 (书名)梁宝唱撰。其书逸而不传。才见残编。又义净三藏有翻梵语一卷。
【幡盖】 (物名)幡与盖也。齐书曰:“禁民间华伪杂物,不得用红色为幡盖。”岑参诗曰:“焚香如云屯,幡盖珊珊垂。”
【翻经台】 (杂名)谢灵运见远公。肃然心服。乃即寺中观翻涅槃经。为台。植白莲池中。名翻经台。见卢山记。
【番僧】 (职位)轮番守护堂宇之僧。又云堂守。又(杂名)西番之僧也。西番即西域。
【幡王经】 (经名)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之略名。
【翻邪归正】 (术语)翻外之邪道而归内之正道也。
【翻译】 (杂语)转梵语而成汉言也。亦作翻译。隋书经籍志曰:“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斋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宋僧传二曰:“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见所无也。”同三曰:“如翻锦绣,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翻译名义集一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经,而显彼土之法。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通西言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固称译也。”又卷三曰:“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足;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怡-台+禁]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衍;七要识梵言,不附彼学;八传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
【翻译官职】 (术语)翻译名义集三曰:“宋僧传云:译场经馆;设官分职,可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斋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是也,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女涉切)承远父子。至于帝王执翰,即兴梁武太后中宗,又谓之缀文也。次则度语,正云译语,亦名传语。传度转令生解矣,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证梵本者,求其量果,密以证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证译毗奈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证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证禅义一员,沙门大通曾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证义一位,盖证己译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证文义,唐复礼累场充其任焉。次有梵呗者,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有校勘,清隋彦琮覆疏文义,盖重慎之至也。次有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唐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也。”
【翻译名义集】 (书名)宋姑苏景德寺僧法云编,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经典所用之语,分类编列。如系梵语,则释以华言,并详得名之由及其沿革。诚读内典者不可少之书也。
【凡夫】 (术语)梵语波罗,旧曰凡夫,新曰异生。对圣者之称。谓无些少之断惑证理者。凡者常也。又,非一也,凡常而遮类多,故云凡夫。梵网经上曰:“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法华经曰:“凡夫浅识,深着五欲。”大威德陀罗尼经曰:“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佛性论曰:“凡夫以身见为性。”止观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席品多故。”大日经疏一曰:“凡夫者,正译应云异生。”
【凡夫十重妄】 (术语)凡夫阿赖耶识之不觉义,分为十重言也。禅源诸诠四曰:“此识(阿赖耶识)在凡,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三乘圣贤之本。今且示凡夫本末,总有十重(今每重以梦喻一一合之):谓一切众生虽皆有本觉真心(此第一重。如一富贵人,端正多智,自在宅中住);未遇善友开示,法尔本来不觉(第二重。如宅中人睡,自不知也);不觉故,法尔念起(第三重。如睡法尔有梦);念起故,有能见相(第四重。如梦中之想);以有见故,根身世界妄现(第五重。梦中别见有身在他乡贫苦,及见种种好恶事境);不知此等从自念起,执为定有,名为法执(第六重。正梦时,法尔必执所见物为实有也);执法定故,便见自他之殊,名为我执(第七重。梦时必认他乡贫苦身为己本身);执此四大为我故,法尔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瞋嫌递情诸境,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校(第八重。此是毒。如梦在他乡,所见违顺等事,亦贪瞋也);由此故造善恶等业(第九重。梦中或打夺或骂,或行恩布德);业成难逃,如影响应于形声,故受六道业系苦乐相(第十重。如梦因偷夺打骂,被捉枷禁决罚。或行恩得报,举荐拜官署职)。悟后修证,还有十重,翻妄即真。”
【凡夫性】 (术语)新云异生性。有为法中有一非色非心之法,未断以来,使诸众生悉为凡夫,是名凡夫性,见大乘义章一。
【凡福】 (术语)对三乘圣果之福德,而谓人天之福德为凡福。盂兰盆经疏上曰:“小行人天凡福。”
【樊笼】 (譬喻)木作曰樊,竹作曰笼,以容禽兽者。喻业烦恼之系缚及三界之苦域。宝积经九十二曰:“是人多爱染,往来淫女家,如鸟入樊笼。”大日经义释十一曰:“为业烦恼之所樊笼,系属生死,不能得自在之力。”往生要集上本曰:“樊笼未出,随事有碍。”通真记上曰:“樊笼囚众生之具也,木作曰樊,竹作曰笼。”又演密钞九曰:“樊笼者火笼也。西京杂记曰:天子以象牙为火笼,谓之焚笼也。一切众生恒处三界,为业烦恼之所烧逼,不得出离,如笼飞禽,故云樊笼也。”又作烦笼。法事赞下曰:“万中无一出烦笼。”般舟赞曰:“独超三界出烦笼。”
【烦笼】 (杂语)烦恼之樊笼也。梁武达磨碑曰:“永注禅河[涤/心]烦笼。”
【凡虑】 (术语)凡夫之思虑也。
【烦恼】 (术语)梵语吉隶舍Kleśa,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同二十七曰:“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注维摩经二曰:“肇曰: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止观八曰:“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大乘义章五曰:“劳乱之义,名曰烦恼。”唯识述记一本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梵语杂名曰:“烦恼,吉隶舍。”
【烦恼碍】 (术语)二碍之一。见思之烦恼,恼乱心神,以障碍法性之涅槃者。即二障中之烦恼障也。
【烦恼冰】 (譬喻)比菩提以水,故指烦恼为冰。烦恼即菩提,如冰与水也。教行信证行卷曰:“良知如经言,烦恼冰解成菩提水。”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为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作坚冰,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
【烦恼病】 (譬喻)烦恼之恼心,如病之于身,故名为病。教行信证行卷曰:“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
【烦恼不退】 (术语)五不退之一。见“不退”条。
【烦恼藏】 (术语)五住地之烦恼,能含摄一切之烦恼,故名为藏,又能藏如来之法身,故名为藏。胜鬘经曰:“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又曰:“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同宝窟下本曰:“四住及无明,摄一切烦恼皆在其内,故名为藏。又此惑能藏如来法身,故名为藏。”
【烦恼道】 (术语)三道之一。道者通之义,烦恼自苦而来,烦恼能生业,故名为道。
【烦恼海】 (譬喻)众生之烦恼深广,譬之于海。华严经二曰:“众生没在烦恼海,愚痴见浊甚可怖。”大坚固波罗门缘起经下曰:“诸烦恼海塞其源,得生寂静梵天界。”
【烦恼河】 (譬喻)烦恼能漂没三界之人天,故譬诸河。药师经曰:“破烦恼壳,竭烦恼河。”涅槃经德王品曰:“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运动手足,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度。”
【烦恼即菩提】 (术语)止观一曰:“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中略)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又曰:“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中略)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此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为大乘至极之谈,依教门之浅深而异其归趣。参照“即”条。法华玄义九曰:“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十不二门指要钞上曰:“若离三道即无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教观大纲见闻曰:“密教谓爱染明王表烦恼即菩提,不动明王表生死即涅槃。显教谓龙女表烦恼即菩提,提婆表生死即涅槃。”
【烦恼林】 (譬喻)烦恼繁茂,譬诸树木,故曰林。往生论注下曰:“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
【烦恼魔】 (术语)四魔之一。烦恼能恼乱身心,障碍菩提,故名为魔。
【烦恼泥】 (譬喻)烦恼能生菩提之华,故名为泥。以与泥能生莲相类故也。维摩经佛道品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烦恼网】 (譬喻)烦恼能罗笼众生,故名为网。金光明经一曰:“以知慧刀裂烦恼网。”
【烦恼无边誓愿断】 (术语)四弘誓愿之一。誓愿断尽无边之烦恼也。
【烦恼习】 (术语)烦恼之习气也。已断烦恼,犹有其残气而不如法者,如难陀以淫欲之习故,虽得阿罗汉,然坐于男女大众中,眼先视女众,与之高语说法。如舍利弗以瞋习之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吐食不复受请。智度论二十七曰:“烦恼习者,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
【烦恼薪】 (譬喻)烦恼烧于智慧之火,故譬以薪。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烦恼业苦】 (术语)又曰惑业苦。依贪瞋无明之烦恼而造善恶之业,依善恶之业而感三界之苦乐,又依此苦果之身而造起烦恼之业。如是三法轮转而游覆,故谓之三轮。亦曰三道。
【烦恼余】 (术语)三余之一。二乘之人,断尽三界内见思之惑,犹有界外无明之惑,故谓之烦恼余。
【烦恼杂染】 (术语)三杂染之一。见思之诸烦恼,能染污众生之心识,而使不清净。故云。
【烦恼贼】 (术语)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大般涅槃经下曰:“我等既去无上法王,烦恼之贼,日见侵害。”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观无量寿经曰:“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同天台疏中曰:“烦恼贼者,此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也。”
【烦恼障】 (术语)二障之一。对于所知障而言。百二十八之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为烦恼障。佛地论七曰:“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又三障之一。对于业障报障而言。贪瞋等之烦恼,数数起而障碍圣道,名为烦恼障。涅槃经十一曰:“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中略)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俱舍论十七曰:“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应知此中唯数行者名烦恼障。”
【烦恼阵】 (譬喻)烦恼自四面群起而攻击身心,故名为阵。止观五曰:“此金刚观割烦恼阵,此牢强足越生死野。”
【烦恼浊】 (术语)五浊之一。见“五浊”条。
【凡情】 (术语)凡人之心情也。华严玄谈四曰:“极位所承凡情难挹。”诸经要集序曰:“凡情闇短,器识昏迷。”
【凡僧】 (杂名)对证果之圣僧,而谓未证之僧为凡僧。梁僧传(知严传)曰:“严虽戒操高明,而实行未辨。始移尸向凡僧墓,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凡身】 (术语)凡夫之身也。
【凡圣】 (术语)凡夫与圣者也。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为圣者,其已下未断惑之人为凡夫。止观辅行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风俗通云: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通天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节,与鬼神合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声知九界情,通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德,与二智合明,与四机合节,与众圣合其冥显。”
【凡圣不二】 (术语)与凡圣一如同。
【凡圣同居土】 (界名)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如娑婆世界为凡夫圣者同居之国土也。见四土条。
【凡圣一如】 (术语)又云凡圣不二。从事相言之,则有六凡四圣之十界差别,由其理性言之,则无差别平等也。宝藏论曰:“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大日经义释五曰:“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无二体。”
【凡师】 (杂语)凡夫之法师,未见谛者。法华玄义七曰:“凡师弘经。”
【凡识】 (术语)凡夫之心识也。
【烦谈】 (术语)Vandana,见“和南”条。
【凡习】 (术语)凡夫习善习恶之是非行动也。释门归敬仪中曰:“凡习寄缘。”
【凡小】 (术语)凡夫与小乘人也。又凡夫即小人,故曰凡小。观经玄义分曰:“凡小之论,乃加信受。”教行信证行卷曰:“欲令凡小增欲往生之意故。”
【凡小八倒】 (术语)谓凡夫,小乘之人所起颠倒之见解也。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净计不净,之妄见也。
【凡性】 (术语)凡夫之性分也,俱舍谓之异生性。谓身具见惑未证谛理者。四教仪六曰:“圣以正为义,舍凡性入正性。”
【凡愚】 (杂语)凡夫愚痴之人也。大日经疏二十曰:“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名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
【凡种】 (术语)凡夫之种性也。
【反叉合掌】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
【反抄】 (杂语)反被袈裟也。寄归传二曰:“屏私执务随意反抄。”
【反出生死】 (术语)七种生死之一。众生发心修行而反出生死至于涅槃也。
【返没】 (术语)往返沉没于生死海也。
【反照】 (譬喻)日悬西山,反照东方,谓之反照。以譬鉴往古之事,又穷明自心之本源。仁王经菩萨教化品曰:“圆照三世恒劫事反照。”止观二曰:“以无住着智反照观察也。”临济录曰:“你祇有一个父母,更求何物?你自反照看。”
【梵】 (术语)Brahmā,梵摩或勃嚂摩,婆罗贺摩,没罗憾摩,梵览磨等之讹略,谓梵天也。婆罗门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婆罗门亦云梵志。译作寂静、清净、净洁、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淫欲而清净,总名曰梵天,其中初禅天中之主曰大梵,一名梵王。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又曰:“梵世界中梵天王为主。”同三十五曰:“色界都名为梵,又梵为色界初门。”法华文句二曰:“梵者,此翻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亦称高净。”玄应音义六曰:“梵言梵摩,此译云寂静,或清净,或净洁。”法华玄赞二曰:“梵摩,云寂静、清净、净洁,皆同。亦云梵洁也。今唯云梵,但略云尔。”华严疏钞十七曰:“梵是西域之音,具云勃嚂摩,此翻为净。”慧苑音义上曰:“梵,具云梵摩,此翻为清净。”同下曰:“梵摩,具云跋滥摩,此云清净。”玄应音义二曰:“婆罗贺么,此云净天,旧言梵天,讹略也。”悉昙藏一曰:“梵者,是语略也。具足可云波罗迦摩。”金七十论中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又佛为婆罗门又称梵,清净者之意也。俱舍论二十四曰:“真沙门性,经亦说名婆罗门性,以能遣除诸烦恼故。(中略)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犹应名梵。由契经说,佛亦名梵。”
【梵呗】 (仪式)法会之声明也。呗者呗匿之略。又作婆陟、婆师。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是梵土之法曲,故名梵呗。又曰呗匿。单云呗。翻作止断止息或赞叹,法事之初唱之,以止断外缘,止息内心,方堪作法事,又其偈颂多赞佛德,故云赞叹。行事钞上四曰:“说戒者坐已,维那打静,小者供养,梵呗作之。若准律文呗匿如法。出要律仪云: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由此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法华玄赞四曰:“婆陟,此云赞叹。呗匿,讹也。”楞严经六曰:“梵呗咏歌。”梁僧传十三(经师篇论)曰:“然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绾,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中略)其后居士支谦亦传梵呗三契,皆湮没不存。世有共议一章,恐或谦之余则也。唯康僧会所造泥洹梵呗于今尚传,即敬谒一契。文出双卷泥洹,故曰泥洹呗也。”见“呗”条。
【梵本】 (杂语)梵经之未译者。即梵语之经典也。
【梵刹】 (术语)Brahmakṣetra,梵者清净之义,刹者刹摩或掣多罗之略,土田之义。如言佛土佛国,转为伽蓝之美称。翻译名义集曰:“又复伽蓝名梵刹者,如辅行云:西域以柱表刹,亦所居处也。”
【梵乘】 (术语)五乘之一,同菩萨乘,清净乘物之意。
【梵怛】 (术语)同梵坛。见梵坛条。
【饭袋子】 (杂语)斥无用人之言。其身体祇盛饭食之袋囊而已。无门关十五则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天中记三十九曰:“江湖近事,马氏骄奢,诸院王子仆从烜赫,文武之道未曾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
【梵道】 (术语)谓修净禅断淫欲也。智度论八曰:“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为行梵道。”
【梵德】 (杂语)梵王之福德也。俱舍论二十四曰:“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独应名梵。”
【梵典】 (杂名)佛教之经典也。从梵土传来者,故云梵典。
【梵罚】 (术语)梵坛之治罚也。见“梵坛”条。
【梵法】 (术语)梵坛之法也。见“梵坛”条。
【梵服】 (杂名)袈裟之异名。为梵天之服,又为梵行者之服,故名为梵服。业疏四曰:“诸色界天行梵行,故皆服斯服,本非人服。知何名目?又以衣为梵服,行四无量。”
【梵福】 (术语)二福之一。大梵天之福德也。增一阿含经二十一曰:“全阎浮大洲人福,不如轮王一人福。全阎浮提洲与轮王总不如西瞿耶尼一人福,前二大洲总不如东弗于逮一人福,前三大洲总不如郁单越一人福,前四大洲总不如四天王福,如此次第至欲界六天及色界初禅之梵天梵辅天,总前人天及梵辅天之福不如大梵天王。”
【梵辅天】 (界名)色界之初禅有三天,第二名梵辅天,大梵天之辅相也。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二名梵辅天,卫侍梵王为臣辅翼故。”
【梵富楼】 (界名)Brahmapurohita,色界初禅第二天之名。即梵辅天也。玄应音义十八曰:“梵富楼,初禅第二天也。此云梵前益天,在梵前恒思梵天利益,因以名也。旧言梵先行天,亦言梵辅天也。”
【梵阁】 (杂名)如云佛阁,因佛称大婆罗门故也。
【梵宫】 (杂名)梵天之宫殿也。今以为佛寺之称。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国界诸天宫殿,(中略)梵宫,六种震动。”又曰:“梵天宫殿光明照曜。”梁高僧传十三曰:“亿耳细声于宵夜,提婆飏响于梵宫。”朱庆余诗曰:“流水离经阁,闲云入梵宫。”
【梵汉相对钞】 (书名)二十卷,遍明和尚寂真着。见诸宗章疏录。未见现本。
【梵汉语说集】 (书名)百卷,遍明和尚寂真着。见诸宗章疏录下。未见现本。
【梵行】 (术语)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智度论曰:“断淫欲天皆名为梵天,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淫行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同八曰:“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维摩经方便品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注曰:“肇曰:梵行,清净无欲行也。”法华嘉祥疏七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为梵行,别名断淫为梵行。故大品云: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法华经序品曰:“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华嘉祥疏三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轮大涅槃也。行即万行,到大涅槃也。”大日经疏十七曰:“梵谓涅槃。(中略)梵行谓修梵行者名。(中略)具大涅槃名为梵。”又涅槃五行之一。梵者清净之义,菩萨利他之行,能为一切不善之对治,离过清净,故名梵行。
【梵皇】 (杂名)谓佛也。佛生于西北梵地为法中之皇帝,故称梵皇。止观弘决序曰:“古先梵皇,乘时利见。”
【梵筴】 (杂名)多罗叶之经卷也。见“梵箧”条。
【梵迦夷】 (界名)Brahma-kāyika,译为净身,是色界初禅天之通名也。四阿含暮抄下曰:“梵迦夷,此云净身。”玄应音义三曰:“梵迦夷。此云净身天。梵,净也,即初禅梵天也。”
【梵夹】 (杂名)又曰经夹,又云梵箧。多罗叶之经卷也。通鉴曰:“唐懿宗于禁中自唱经,手录梵夹。注曰: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见“梵箧”条。
【梵界】 (界名)梵天之世界,色界之初禅天也。坚固婆罗门缘起经下曰:“离诸欲染烦恼除,此等得生于梵界。”
【犯戒】 (术语)毁犯佛所制之戒法也。
【犯戒五过】 (名数)一害自身。二为智者所呵。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道。见四分律五十九。
【犯戒五衰】 (名数)一求财不遂。二设得即耗。三众不爱敬。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见中阿含经。
【犯戒罪报轻重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目连所问经同本。
【梵经台】 (堂塔)汉明时道释二教烧经决真伪之处也。名义集七曰:“唐太宗梵经台诗: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谷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梵览摩】 (天名)Brahman,梵之具名,一云梵览摩。见“梵”条。
【梵轮】 (术语)法轮之异名。佛之说法清净,故名梵轮。又佛之四梵行心(四无量心)之说,故名梵轮。又佛初成道时,梵天王来请转法轮,故名梵轮。又世人贵梵天随顺于彼,故名梵轮。又佛为真梵,真梵之所说,故名梵轮。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同二十五曰:“梵轮者清净故名梵。(中略)复次,梵名广。佛转法轮十方无不遍,故名广。复次,四梵行心说,故名梵轮。复次,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转法轮,故名梵轮。复次,有人贵梵天,欲令欢喜,故名梵轮。”俱舍论二十四曰:“以能遣除诸烦恼故,即此复说名为梵轮,是真梵王力所转故,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独应名梵。由契经说,佛亦名梵,亦名寂静,亦名清凉。”
【梵轮法轮同异】 (术语)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佛或时名法轮,或时名梵轮,有何等异?答曰:说梵轮法轮无异。复次,有人言:说梵轮者,现四无量心,说法轮者,示四谛法。复次,梵轮因四无量心得道,是名梵轮,依余法得道,是名法轮。梵轮示四禅,法轮示三十七品。梵轮示修禅定圣道,法轮示修智慧圣道。”
【梵摩】 (术语)Brahman,见“梵”条。
【梵魔】 (天名)梵为色界初禅之天主,即梵王也。以代表色界诸天者。魔为欲界第六天之主即他化自在天也。以代表欲界诸天者。法华经序品曰:“梵魔沙门婆罗门。”见“梵天王”条。
【梵摩罗】 (天名)Brahman,略曰梵摩,一云梵,即梵天也。千手经曰:“与无量梵摩罗天俱。”或谓是梵天与摩罗王相合者。
【梵摩难国王经】 (经名)一卷,失译。时有国王名梵摩难,其子均邻儒出家证果,因劝父使供养佛,当众僧临饭时,佛敕阿难说僧跋。
【梵摩尼】 (物名)宝珠名。译作净珠。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也。弥勒上生经疏下曰:“梵摩尼者,谓净摩尼也,或大梵王如意珠也。”名义集三曰:“摩尼。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或加梵字显其净也。”Brahma-maṇi。
【梵摩三钵】 (天名)Brahma-sahāmpati,梵天名。玄应音义三曰:“梵摩三钵天,此应天王名也。新道行经云梵天王也。”
【梵摩天】 (天名)梵天之具名。
【梵摩渝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中阿含之梵摩经也。梵摩渝为婆罗门名。观佛之三十二相信心归依,证那含果。
【饭那】 (杂语)Vana,又作婆提,婆那,缚尼。译曰林。玄应音义一曰:“饭那此云林也。”华严探玄记十九曰:“婆提者正婆那,此云林也。”梵语杂名曰:“林,缚尼。”
【梵难】 (术语)比丘二难之一。本妇淫女等来诱调比丘,为净行作障难,故云梵难,为梵行之难也。见行事钞上四。
【梵女】 (杂名)梵志之女也。又志梵道之女也。
【梵女首意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有德女所问大乘经同本。
【梵箧】 (杂名)多罗叶之经卷,贝叶重叠,以板木挟其两端以绳结之,其状恰如入于箱,故云梵箧。
【梵箧印】 (印相)形梵箧之印契也。
【饭磬】 (杂语)僧寺中,每饭时击磬以召僧徒,故名饭磬。沈炯诗曰:驯乌逐饭磬。
【梵曲】 (杂名)梵呗也。性灵集六曰:“梵曲鱼山,锦华龙渊。”
【梵嫂】 (杂名)僧妻也。辍耕录六曰:“宋陶谷清异录,京师大相国寺僧有妻,曰梵嫂。”
【梵僧】 (杂名)梵土之僧也。又持清净戒行之僧也。
【饭僧】 (杂语)犹言斋僧。旧唐书曰:懿宗奉佛太过,常于禁中饭僧,亲为赞呗。
【梵身】 (术语)佛之清净法身也。菩萨戒经疏上曰:“庄严梵身,无所障阂。”
【梵身天】 (天名)同梵众天。佛地论五曰:“离欲寂静,故名为梵。身者众也。”
【梵声】 (术语)如来之梵音也。无量寿经下曰:“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见“梵音”条。
【梵室】 (杂名)梵行者之住室,即寺院之房舍也。明智旭着有梵室偶谈。
【梵世界】 (界名)色界诸天,总云梵世界。离淫欲之梵天住处也。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
【梵世天】 (界名)同梵世界。
【梵释】 (天名)梵天与帝释天也,总称色界诸天云梵天,欲界忉利天之主云帝释。
【梵释四天】 (天名)梵天,帝释天与四王天也。
【梵释四王】 (天名)与梵释四天同。
【梵书】 (杂名)梵王所说之书云梵书。慈恩寺传三曰:“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于劫初梵王先说传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即旧译云毗伽罗论者是也。”
【梵坛】 (术语)法藏以为梵语,译曰默摈。众僧不与之交言语也。智者元照以为汉言,谓梵王于宫前立一坛,天众不如法者则令立坛上余天不与之往来交语,佛依车匿比丘恶性故,制此法,又名梵天法治。长阿含经四曰:“阿难白佛言:阐拏比丘(即车匿)虏扈自用,佛灭度后,当如之何?佛告阿难:我灭度后,若彼阐拏不顺威仪不受教诫,汝等当共行梵坛罚。敕诸比丘不得与语,亦勿往反教授从事。”智度论二曰:“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梵坛者,梵音Brahmadaṇḍa,梵杖及梵法之意,罚之方法如上述,婆罗门之治法应用于佛教之僧伽也。参照“默摈”条。
【梵唐千字文】 (书名)一卷,唐义净撰。
【梵天】 (界名)新作波罗贺么天Brahmadeva,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此中有三天:第一梵众天Brahmakāyika,第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第三大梵天Mahābrahman,但常称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名曰尸弃Śikhin,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参照“大梵天”条)。外道所说之梵天,则大异。见“梵天外道”条。又印度云梵天。梵土天竺之意也。传通缘起曰:“梵天之教。”又修验道墓所云梵天,取梵天来降守护圣灵之意。
【梵天法】 (修法)梵天宫所行之治罚法也。见“梵坛”条。
【梵天供】 (修法)供养大梵天之修法也。
【梵天后】 (天名)梵天之后妃也,佛法中之梵天,离欲清净,故无后妃,世间所崇奉之梵天有后妃。大日经疏二曰:“梵天后,是世间所奉尊神,然佛法中梵王离欲无有后妃。”
【梵天火罗九曜】 (书名)一卷,唐一行撰。说七曜九执之祭法。梵Brahma-horanavagraha。【梵天火罗九曜】(书名)一卷。唐一行着。
【梵天界】 (界名)梵天之世界也。即色界之初禅天。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下曰:“诸烦恼海塞其源,得生寂静梵天界。”
【梵天女】 (天名)梵天之女也,白肉色而持开莲,为胎藏界外金刚院之列众。见胎曼大钞七。
【梵天外道】 (流派)行事钞下四所举十种外道中有梵天为因外道,以梵天为万物生因之外道也。此外道有三种:一鞞陀论师之梵天,二鞞纽论师之梵天,三摩醯首罗论师之梵天。鞞陀论师以梵天为那罗延天所生,摩醯首罗论师以梵天为摩醯首罗天之应身。见“大梵天”条。
【梵天王】 (天名)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之三天,其大梵天称梵天王名为尸弃。法华经序品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见梵天及大梵天条。
【梵天择地法】 (经名)一卷,失译。
【饭头】 (职位)禅家之役名。司大众之粥斋者。僧堂清规五曰:“此职与典座分劳,掌粥饭,常与菜头监粮等和合而护惜常住,其用心与典座同。慎饭粮之过不足,宜常熟读典座教训。”临济录冠注曰:“百丈清规有典座无饭头,此典座也,典座者职掌大众斋粥一切供养。”
【梵土】 (杂语)如言婆罗门国,印度之别名也。
【梵王】 (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见“大梵天王”条。
【梵王宫】 (杂名)大梵天王之宫殿也。观无量寿经曰:“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梵网忏法】 (书名)梵网经忏悔行法之略名。明智旭撰。
【梵网戒】 (术语)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也。
【梵网戒本】 (书名)指梵网经之下卷云梵网戒本,又云菩萨戒经。此中正说十重四十八轻之戒法。
【梵网戒品】 (书名)梵网经之异名。今之梵网经为梵网经中菩萨心地戒品之一品,故称云梵网戒品。
【梵网戒疏】 (书名)为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之略称。十卷,唐贤首大师法藏撰。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半品之疏也。天台贤首皆不疏上半品,盖卢舍那佛为诸菩萨说心地法门,非凡位所能测知之故。其下半品亦至心心顶戴,喜跃受持而止。
【梵网经】 (经名)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略称。梵网经本与华严经同部,悉翻之,则有百二十卷六十一品,罗什三藏于长安译诸经论于最后译出经中专明菩萨行地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一品,此时道融道颢等三百余人即受菩萨戒,各诵此,且写此品八十一部流通于世(僧肇梵网经序),名之曰梵网者,从譬也。大梵天王之因陀罗网,重重交彻,无相障阂,诸佛之教门,亦重重无尽,庄严法身,无所障阂,一部所诠之法门,重重无尽,譬如梵王之网也。菩萨戒经疏上曰:“此经题名梵网,上卷文言:佛观大梵天王因陀罗网千重文彩不相障阂,为说无量界犹如网目,一一世间不同。法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身无所障阂,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诠,参差不同,如梵王网也。”佛在第四禅说法时,大梵天王供网罗幢,因取以譬所说之法。见顺正记二。一品分上下,上品为释迦佛于第四禅天普接大众使归莲华藏世界之紫金刚光明宫中,台上卢舍那佛以请问菩萨之行因,佛对千百之释迦广说十住等三十心及十地之法门。下品为释迦佛由莲华藏世界没,于十处示现成佛说法后,在娑婆世界阎浮提之菩提树下结示十重四十八轻之戒法。因而指此下品称曰菩萨戒经。梵Brahmajāla,各家之著述如下:梵网经记二卷,唐传奥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唐法藏撰。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四卷,唐胜庄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现存卷二及卷四、唐知周撰。梵网经菩萨戒疏四卷,现存上卷,唐法铣撰。梵网经菩萨戒注三卷,宋慧因注。菩萨戒本经笺要一卷,明智旭笺。菩萨戒羯磨文释一卷,明智旭笺。梵网经玄义一卷,明智旭述,道昉订。梵网经合注释经上下七卷,明智旭述,道昉订。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八卷,明弘赞述。梵网经直解释经上下四卷,明寂光直解。菩萨戒疏随见录一卷,明今释造。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书玉述。梵网经直解事义一卷,梵网经戒光一卷,净挺着。梵网经顺朱释经上下二卷,德玉顺朱。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新罗元晓述。菩萨戒本宗要一卷,新罗大贤撰。梵网经古迹记释经上下四卷,新罗大贤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卷上,新罗元晓造。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卷,新罗义寂述。
【梵网经合注】 (书名)七卷,明释智旭注。其缘起云:梵网一经,奉为日课。遂于发隐(即莲池大师祩宏之戒疏发隐),所阙之疑,涣然冰释。即上卷文古义幽,昔人所称不能句读者,亦复妙旨泠然现前。因拟一为合注,以补前人之缺。(中略)适如是昉公远从闽地携杖来寻,为其令师肖满全公请讲此经,以资冥福。复有二三同志,欢喜乐闻,予繇是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沸涌,急秉笔而随记之,共成玄义一卷,合注七卷。
【梵网经莲华藏世界】 (界名)有千叶之一大莲华中台有卢舍那佛,千叶各为一世界,卢遮那佛化为千释迦,居于千世界。复就一叶世界有百亿之须弥山,百亿之四天下(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之南阎浮提。千释迦各化为百亿之释迦,坐于百亿之菩提树下。见梵网经上。
【梵网六十二见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与长阿含经中梵动经同本。六十二之邪见,参差交叉,如梵天罗网,故名梵网。
【梵网宗】 (流派)又名大乘律宗。日本传教大师所立之宗派。以梵网戒品为所依,故名。
【范卫】 (杂语)范为轨范,卫为护卫。以其法为轨范,为其法所护卫也。末法灯明记曰:“范卫一如,以流化者法王,光宅四海,以乘风者仁王。”
【梵响】 (术语)如来梵音之响也。谓佛之说法。往生论曰:“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寄归传一曰:“闻梵响于王舍,获果者无穷。”
【梵心】 (术语)修梵行之心也。修四梵行或禅定则生于无色界,是即梵行也。止观一曰:“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
【梵学】 (杂语)谓佛学也。甘泽谣曰:“圆观者,大历末雒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大通。”
【梵延】 (天名)梵王与那逻延天也。
【梵仪】 (杂语)沙门出家之风仪也。
【梵音】 (术语)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文句曰:“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华严经曰:“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长阿含五阇尼沙经曰:“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又(仪式)音韵屈曲升降,歌颂佛,讽咏法者,云梵音。又曰梵呗,呗匿。以闻者得净信,而佛听之,在世中铃声比丘,呗声第一。见“呗比丘”条。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是为东土梵呗之始。又单称读经之声为梵音。
【梵音洞】 (地名)即观音洞。见“观音洞”条下。
【梵音深远相】 (术语)同梵音相。见梵音条。
【梵音锡杖】 (术语)见四个法要条。
【梵音相】 (术语)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远相是也。见前条。(CBETA注:见“梵音”条)
【梵宇】 (杂名)即佛寺也。江总文曰:“我开梵宇,面壑临丘。”
【梵语】 (杂名)天竺之言语,由梵天禀承,故云梵语。西域记二曰:“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中略)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俱舍论世间品曰:“一切天众皆作圣言,谓彼言词同中印度。”依法相而论,二禅以上无寻伺之心(旧曰觉观),故无言语,唯初禅梵天有之。次第禅门曰:“初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二禅已上无之。”
【梵语杂名】 (书名)一卷,翻经大德兼翰林待诏光定寺归玆国沙门礼言集。
【梵苑】 (杂名)寺院之别名。为清净之依处,故名梵苑,又为净行者之住处,故名梵苑。
【梵志】 (术语)Brahmacārin,婆罗门四时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瑜伽伦记十九曰:“梵者西国音,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也。”婆沙论三十四曰:“婆罗门至彼王所,王言:梵志从何所来?”增一阿含经四十一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演密钞二曰:“梵志者,梵净也。谓以净行为志者名为梵志。”俱舍光记十二曰:“婆罗门,此云梵志。”又对尼干子谓在家之婆罗门云梵志。法华文句记九曰:“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干。”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智度论五十六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梵志阿[台-台+犮]经】 (经名)具名佛开解梵志阿[台-台+犮]经,一卷,吴支谦译。与长阿含阿摩昼(巴Ambaṭṭha)经同本。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即中阿含摄和经也。
【梵钟】 (物名)寺院之大钟也。梵者清净之义,为关于佛事者,故以为名。
【犯重】 (术语)犯小乘戒之四重罪,大乘戒之十重罪也。
【梵众】 (杂名)修梵行之徒众,即僧侣也。刘轲大德玭律师碑曰:“端肃严恪,仪刑梵众。”
【犯重比丘不堕地狱】 (杂语)宝积经百十六曰:“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是说实相观也。谓诸法之实相,以寂灭无相之故,无生死涅槃之假相也。
【梵众天】 (天名)色界之初禅天众分三级,下级之天众云梵众天,犹如国土之庶民。
【梵住】 (术语)见“四住”条。
【梵字】 (杂名)印度古文字。亦称梵书。相传为梵天所说之书。书体右行。为古今印度文字之本源。南北发达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坊】 (杂名)释氏要览上曰:“僧坊,韵林云:坊,区也。苑师云:坊,区院也。僧寺曰宝坊。”
【方便】 (术语)梵语伛和Upā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权道之智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也,又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应诸机之方域,而用适化之便法,谓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往生论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中略)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法华文句三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嘉祥法华义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释之,理正曰方,言巧称便。即是其义深远,其语巧妙,文义合举,故云方便。此释通于大小。二者众生所缘之域为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盖欲因病授药,藉方施便,机教两举,故名方便。此亦通于大小。”法华玄赞三曰:“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中略)方是方术,便谓稳便,便之法名方便。”大集经十一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废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权。即入于真实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依此释,则为小乘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三乘为通于一乘而设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为方便真实之二也。法华文句三曰:“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义疏四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实无三,以方便力,是故说三,故名善巧。”法华玄赞三曰:“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谓以三业方便化也。此对实智名为方便,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名便。”天台更有一释,以解法华经方便品二字,谓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谓秘密之妙义也。盖法华已前之方便,为对真实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实,因而谓之为体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显一乘之实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说,故谓之为体内之方便,又曰同体之方便。是为秘密之妙义,尔前一向不明之,至今始开说,故曰秘妙。法华文句三曰:“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中略)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
【方便般若】 (术语)方便智与般若慧也,证实理曰般若慧,通权谋之智曰方便智。往生论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
【方便波罗蜜】 (术语)十波罗蜜之第七,第七地菩萨以善巧之方便随机利物也。
【方便波罗蜜菩萨】 (菩萨)此菩萨位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上行右第二,梵名乌波野波罗蜜多,密号曰究竟金刚,十波罗蜜之一。位于如来悲无量心,以大悲索引缚众生,使至菩提,其职司也。肉色,着羯磨衣,左持索,右手受索端,坐于赤莲。
【方便藏】 (术语)佛之方便,包藏一切功德,故称曰方便藏。教行信证二曰:“乘一切知船,浮诸群生海,圆满福智藏,开显方便藏。”
【方便乘涅槃】 (术语)三涅槃之一。善巧之化益终,而应身亦当灭也。
【方便法身】 (术语)二种法身之一。是应身化身之总名也。见“法身”条。
【方便行信】 (术语)谓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九,第二十方便之愿所誓要门,真门,行者之行与信也。第十九愿要门之行曰:“修诸功德。”信曰:“至心发愿欲生。”真门之行曰:“植诸德本。”信曰:“至心回向欲生。”
【方便化身】 (术语)弥陀报身中之化身也。报第十九第二十之方便愿,而化现边地懈慢之佛身也。
【方便化身土】 (术语)日本见真大师所立二土之一。方便者,对真实而言,化身土者,对真佛土而言。为摄以自力修诸行,及行念佛而愿求净土者,弥陀如来权现一种之净土,使之往生也。其土非真实之报土,故曰方便,以化身佛为教主,非报身所居之土,故曰化身土。如观经所说十三观所观之净土及九品土。又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无量寿经所说之疑城胎宫皆是也。教行信证六本曰:“谨显化身土者,佛者如无量寿佛经说真身观佛是也,土者观经净土是也。复如菩萨处胎经等说,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
【方便化土】 (术语)方便化身土之略。
【方便假门】 (术语)为诱导于真实之道,而假设之教也。
【方便经】 (经名)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之异名。
【方便力】 (术语)方便之力用也。
【方便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品之名。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者,故名。又维摩经第二品之名。叙维摩居士以种种方便化益众生,且以方便而现疾于毗耶离城,故名。
【方便菩提】 (术语)三菩提之一。见“三菩提”条。
【方便杀生】 (术语)谓大菩萨方便之杀生,生无量之福德也。探玄记十九曰:“梁论戒学中释甚深云:菩萨由如是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萨,要大菩萨堪行此事。此有二种:一实行,二变化。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应定作无间等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又知此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业,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少轻苦恼,来世必受乐果报也。”
【方便声】 (术语)谓于五转中显方便究竟,恶字之声也。其点画谓之方便点,又依五字转生之义谓之方便轮。见悉昙藏二。
【方便随缘止】 (术语)谓三摩也。三止之一。无明颠倒者了得实相之真性,随缘而内外之变化无动于心,安心不动也。翻译名义集曰:“止观二字各开三义:一体心止,二方便随缘止。”
【方便土】 (术语)方便有余土,及方便化身土之略称。
【方便现涅槃】 (术语)谓如来虽常住不灭,而为使起佛世难值之想,惹追慕修道之念,故以方便示现涅槃也。法华经寿量品曰:“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方便引入】 (术语)以方便引入无缘之众生于佛道也。
【方便有余土】 (术语)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声闻缘觉二乘究竟证果者,及地前菩萨,当生界外之净土也。此等人皆修空观之方便道而断见思(谓四住也)之惑,故谓之方便,未修中观,随之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余。天台观经疏曰:“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余。”
【方便愿】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九愿与第二十愿也。此二愿以弘愿(第十八愿)为使归入真如门之方便,誓假设要门真门因果之愿,故名。第十九愿为要门,第二十愿为真门也。
【方便智】 (术语)又云权智,对实智之称,达于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见“权智”条。大乘义章十九曰:“知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
【方等】 (术语)台家有三释:(一)约理释之。谓方者方正,等者平等,中道之理方正而生佛平等也。因此义故,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名。释签六曰:“此以理等名方等典。”四教仪集解上曰:“三谛共谈,理方等也。若理方等,五时之中唯除鹿苑,余皆有之。以诸大乘经悉谈三谛,故云大乘方等经典。”阅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广。(中略)是则始从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经典。”元照弥陀经疏曰:“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方谓方广,等即平等。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二)约事释之,谓方者广之义,等者均之义。佛于第三时诸经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是限于台家之释义,种五时之方等部者是也。四教仪集解上曰:“今之方等者,四教俱说,事方等也。(中略)若事方等,正唯在于第三时也。”僧史略下曰:“方等者即周遍义也。”(三)约事理释之,谓方者方法之义,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四门之方法也。等者平等之理体,依四门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谓之方等。即方者能契之行,即事也。等者所契之理也。止观二曰:“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
【方等般泥洹经】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译大乘大般涅槃经之前六品而止。
【方等本起经】 (经名)普曜经之异名。对小乘部之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等而立之异名。
【方等部】 (术语)说方等时之诸经之部类也。
【方等忏】 (术语)方等三昧之忏法也。单称曰方等三昧,又云方等忏悔。
【方等忏法】 (修法)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说,有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方等忏悔】 (术语)行方等三昧,而忏悔六根之罪障也。
【方等大云经】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方等戒坛】 (术语)大乘戒坛也,方等者,大乘之别名。盖坛法出自诸律,律即小乘之教。小乘教中宜一一如法,稍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而临坛之人为犯罪。如大乘方等即不拘根缺缘差,并得受戒,但令发大心领纳之耳。此准于大乘方等之教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戒坛。唐代宗永泰元年,敕大兴善寺立之。见僧史略下。【方等戒坛】(术语)依大乘方等之文所立之戒坛也。与南山所制之小乘戒坛相对立,摄人最为宽大者。唐代宗永泰元年始于京城建之,其后至宣宗朝,承武宗破佛之后,使于方等戒坛盛度僧尼。僧史略下曰:“代宗永泰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大兴善寺,方等戒坛所须,一切官给。至四月,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永为常式。所言方等戒坛者,盖以坛法本出于诸律,律即小乘教也。小乘教中须一一如法,片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临坛人犯罪,故谓之律教也。若大乘方等教,即不拘根缺缘差,并皆得受,但令发大心而领纳之耳。方等者即周遍义也。(中略)禀顺方等之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坛也。既不细拘禁忌,广大而平等,又可谓之广平也。宣宗承会昌沙汰之后,僧尼再得出家,恐在俗中,宁无诸过,乃令先忏深罪后得戒品。若非方等,岂容重入?取其周遍包容,故曰方等戒坛也。”
【方等经】 (术语)大乘经之总称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见“方等”条。
【方等泥洹经】 (经名)般泥洹经之异名,二卷,失译。大乘家所传佛之涅槃记也。与法显译之大般涅槃经(小乘部中)大同小异。
【方等三昧】 (术语)此为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制立之一种三昧行,与法华三昧皆为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专行其法。而调直其心谓之三昧。止观二及方等三昧行法详记其仪轨作法。
【方等三昧行法】 (书名)一卷,随智者说,门人灌顶记。说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者。
【方等时】 (术语)台家所判五时之第三。自成道已后十二年,于八年之间,说维摩经金光明经等之诸方等时期也。此诸经名为方等者,由于方等三义中事方等之义。见方等及五时各条。
【方等坛】 (术语)方等戒坛之略称。
【方等陀罗尼经】 (经名)大方等陀罗尼经之略称。
【方典】 (术语)方等之经典也,方者方正,等者平等,说方正平等之理之经典也。为大乘经之总称。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方服】 (衣服)比丘之法衣(即三品袈裟),尽为方形,故谓之方服,又云方袍。葛城慈云比丘着有方服图记。
【方广】 (术语)总为大乘经之通名,别称则十二部经之第十曰方广经。方者以理之方正而名,广者以言词之广博而名。梵语曰毗佛略(Vaipulya,巴Vipula)。胜鬘宝窟中末曰:“方广者是大乘经之通名也。(中略)理正为方,文富为广。又一乘无德不包曰广,离于偏称方。古注云:真解无偏为方,理包无限称广也。”大乘义章曰:“理正曰方,义备曰广。若依小乘,语正曰方,言多曰广。”俱舍光记十八曰:“言方广者,谓以正理广辨诸法。以一切法性众多,非广言词不能辨故,亦名广破。由此广言能破极坚无知闇故,亦言无比,由此广言理趣幽博,余无比故。”
【方广大庄严经】 (经名)十二卷,唐地婆诃罗译。佛在祇洹,中夜入佛庄严三昧,放顶髻之光,照净居天,净居天子来问法,佛受其请,晨朝为众宣说,有二十七品,说佛住兜率天宫乃至降生成道转法轮之八相。与普曜经同本,但品有开合。
【方广道人】 (术语)小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犊子道人,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方广道人。恶执大乘方广之空理,而堕于空见者也。智度论一曰:“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止观十曰:“又方广道人,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解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空幻为宗。龙树斥云:非佛法方广所作,亦是邪人法也!”三论玄义曰:“二学大乘者,为方广道人,执于邪空,不知假有,故失世谛。既执邪空,迷于正空,亦丧真矣。”
【方广说】 (术语)大乘方广之说也。见“方广”条。
【方规】 (术语)方法规则也。文句八曰:“示通经方规。”慈恩传八曰:“大明立破方规。”
【方口食】 (术语)四邪命之一。谓曲媚豪势,遣使四方,巧言令色以自活也。智度论三曰:“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治命者,是名方口食。”
【方袍】 (衣服)比丘所著之三种袈裟,皆为方形,谓之方袍。
【方所】 (杂语)方角与所处也。法华经曰:“善应诸方所。”
【方坛】 (术语)四角之曼荼罗坛也。
【方外】 (杂语)犹言世外。庄子大宗师曰:“彼游方之外者也。”今谓僧道曰方外。
【方相】 (术语)五种结界之一。谓结界方正也。以流川树木道路等为界,若无是等,则于四边立石,或植树以结界。
【方诣】 (术语)方者方所,诣者所至,谓事物之方针也。行事钞上之一曰:“薄知方诣。”同资持记曰:“方诣明有所归,方谓方所,诣谓至诣。”
【方丈】 (堂塔)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传灯录禅门规式曰:“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说。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家也。”则方丈唯言僧坊之狭小而已,必非由于维摩也。昙鸾之往生论注上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
【房】 (杂名)释氏要览上曰:“房旁也,在堂两旁故。十诵云:房者或属僧,或属一人。”然则坊为一坊之总名,房乃僧坊中之别房,多人同居一房,曰属僧,一人独居曰属一人。遁世行人无所带之寺院者,多称此号。
【防非止恶】 (术语)防非法止恶事。戒律止持门之方面也。
【防护律仪】 (术语)受戒后,顺于戒体能受持戒相也。又保护离饮酒戒,诸余之律仪也。大乘义章十曰:“始心纳法名之为受,顺法防护说以为持。”义林章三本曰:“于罪不作名防护律仪。”婆沙论百二十三曰:“离饮酒戒能总防护,诸余律仪,如堑垣城能总防护。”
【防罗】 (异类)地狱内之巡逻也。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作防逻,十王经作访罗。玄应音义十八曰:“防逻,戍属也。谓游兵以御寇者也,亦循行非违也。”又有狱卒名阿傍。见“阿傍”条。
【防那】 (杂语)译曰裁缝女。可洪音义十一上曰:“防那此云女,刺绣裁缝等业也。”梵Vāna。
【妨难】 (杂语)妨害他人之说而批难之也。
【防难】 (杂语)解释难问也。
【房舍犍度】 (术语)四分律所说。二十犍度之一。明诸资具中,关于房舍之种种作法章篇也。
【放钵】 (修法)长寿之秘法也。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放钵品说,佛告曼殊师利童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飞空钵行佛正道,欲利益众生者,先选高山及深谷,若者如覆钵,若者如仰钵寂寞无人最胜之境界,作造庵室,唯好独住此清净道场所,断语无言,断五榖粒,食餐松叶,吞水吸气,禅定思静,诵八大龙王陀罗尼及龙王名号,(中略)次取空钵召请诸龙王及迦楼罗鸟王,各咒一万三千遍,即没空中,起大风轮。尔时金翅鸟王及娑伽罗大龙王等乘其风轮,顶戴空钵,至天上诸龙王宫及阿修罗宫,即取长年仙药,施与行人。行者服已,住寿一千岁,神通如意,能堪修行佛之妙法道。若亲近女色及食肉类,则不得飞钵,神通顿止。是则先佛修行之要术,神仙之秘法也。
【放钵经】 (经名)一卷,失译,即普超三昧经奉钵品之别译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饭食使献佛,佛即置钵于地下入地中,至赖毗罗耶佛刹悬空中,使诸弟子索之,不得,最后,文殊师得索之,还献佛所,赖毗罗耶佛因为诸弟子说诸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苦道,二百天子闻之,遂发大心。
【放参】 (杂语)禅林之语。住持有事故或临时祈祷放免晚参(夜之坐禅也),是云放参,即鸣钟三下,谓之放参钟。见象器笺九。
【放禅】 (杂语)禅林之语。止坐禅也。
【放灯】 (行事)点灯放夜也。汉明帝时,佛法初东渐,摩腾竺法兰与道士角法力胜之,明帝敕于上元(正月十五日)点灯以表佛法大明。后代效之,至三元(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皆放灯云。僧史略下曰:“案汉法本内传曰:佛法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中略)唐先天二年西域僧沙陀,请以正月十五日燃灯。开元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敕,常以二月望日烧灯。(中略)德宗贞元三年敕,正月十五日燃灯。是汉明帝因佛法初来与道士角法,敕令烛灯表破昏闇。(中略)后历诸朝或然不。大宋太平兴国六年敕,下元亦放灯,三夜为军民祈福,供养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燃灯放夜,自此为始。着于格令焉。”
【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 (经名)二十卷,无罗叉译。与大般若第二分同本,常加啼法上之二品与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竺法护译之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同本。放光之义,光赞经之下释之。
【放光般若经】 (经名)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放光动地】 (术语)佛说深经之前放光明震动大地也。是为大乘之通相。法华六瑞中之二瑞。
【放光经】 (经名)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放光瑞】 (术语)法佛六瑞之一。佛将说法华,先放毫光,照此土及东方万八千世界。序品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万八千世界。”
【放光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放种种色光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放光三昧者,常修火一切入故,生神通力。随意放种种色光,随众生所乐。若热若冷,若不热不冷。”
【放牛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为增一阿含经放牛品之别译。以放牛之十一法譬比丘之十一法。
【放生】 (行事)释放羁禁之生物也。列子说符篇曰:“邯郸民正旦献鸠于赵简子。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按放生事始见于此。参照放生会条。
【放生池】 (杂名)放当死之鱼介,施食施法之池也。本依金光明经所说流水长者之缘,天台智者始立此法。佛祖统纪三十三曰:“放生,光明经述流水长者救鱼十千天子报德,此缘起也。智者买断[竺-二+扈]梁,悉罢江上采捕,此立法也。赴计诩狱中之难,报修善堂上之恩,此显验也(此三事并见智者纪)。唐肃宗干元二年诏天下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颜真卿为碑)。本朝真宗天禧元年诏复天下放生池。沿江淮州郡上下水五里并禁采捕(二事并见通塞志)。慈云奏西湖为放生池,以四月八日会郡人纵鱼鸟。法智于南湖以佛生日放鱼鸟祝圣人寿,枢密刘均奉敕撰碑。此皆放生之梗概也。”陔余丛考三十三曰:“唐干元中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颜鲁公碑云: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护。宋天禧中王钦若奏以杭州西湖为祝圣放生池。郡守王随记之。东坡奏西湖不可废者五,此其一也。其状云: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然考艺文类聚,梁元帝时,荆州有放生亭碑,则唐以前已有之。又南史梁武时,谢微为放生文,见赏于世。盖梁武帝奉佛戒杀,至以面为牺牲,则放生起于是时无疑。”
【放生会】 (行事)佛制比丘贮放生器,日常罗漉水囊之生类容之,以放之于泉池河水。未有放生会之事。及天台智者制天台山海曲为放生池,使海上渔人放鱼介于此。放之当为授三归戒,说大法以结法缘。盖取金光明经所说流水长者救生之事缘也。是为放生会之滥觞。其后天台之慈云四明,盛行之,慈云之金园集九,四明之教行录,各有放生之仪轨(释门正统三)。
【放生器】 (物名)比丘日常以漉水囊漉水罗其囊底之小虫放置一器,以之送入河川泉池,此器即放生器也。其制法义净译之,护命放生仪轨法详之。
【放生仪轨经】 (经名)护命放生仪轨法之略名。
【放下】 (术语)放手而置于下也。又云放下着。着字,无意味,语助辞也。五灯会元世尊章曰:“黑氏梵志,擎合欢梧桐华供养世尊。佛召梵志,志应诺,佛言放下着。”同严阳尊者章曰:“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着。师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担取去。师于言下大悟。”
【放下屠刀】 (杂语)山堂肆考。屠儿在涅槃会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言改过为善之速也。
【放逸】 (术语)唯识论二十随烦恼之一。不守规矩也。大乘义章二曰:“离善方便名放逸。”
【妃】 (术语)梵语曰罗逝Bājñī,以妃有能生之德,故密教假之为三昧之异名,又为陀罗尼之别目,生长三昧及陀罗尼之一切功德如女姓之能生男女,使种胤不断绝也。大日经九曰:“妃是三昧义,所谓大悲胎藏三昧也。”同十二曰:“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种胤不绝。此明(指陀罗尼)能生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故,义云妃也。”见“明妃”条。
【非安立】 (术语)对于安立之称。谛理有差别与名义之施设曰安立。无差别无名言曰非安立。真如之谛理。立此二门。唯识述记九末曰:“有差别名言者名安立,无差别离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设义也。”
【非安立谛】 (术语)一曰非安立真如。谛者,真如之理诚实也。
【非安立真如】 (术语)唯识论所说,二真如之一。真如有真如如常等种种义理差别之施设,谓为安立真如或安立谛,真如之体性,固离名字之相,离心缘之相,寂灭无为,谓为非安立真如或非安立谛。盖安立真如为真如之相状,非安立真如为真如之体性也。起信论称之为依言真如,离言真如。
【非常】 (杂语)犹言无常,谓世相之无常也。无量寿经上曰:“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四十二章经曰:“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
【非常苦空非我】 (术语)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观苦谛之境,而起四种之观解。即苦谛为三界迷妄之果报,而一切世间之法也。此世间之法,为由众缘和合而存在者,因缘散亦随而忽灭,故为非常,又逼迫恼害有情之心身,故为苦,又诸法自我心身至于妻子眷族,无一可定为我有者,故为空,又诸法无常住之义,亦无常一主宰之义,无可执而为我者,故观为非我也。
【飞单】 (杂语)禅林之语。副寺役人每日佥定收支,呈于方丈,谓之日单,又云飞单。飞单者,一日所记条目不多,数纸往来如飞,故名。见象器笺十六。
【非道】 (术语)邪行之违正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中略)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非得】 (术语)使法于吾身获得成就之一种实物,名为得。反之而使法自吾身舍离间隔之一种实物,名为非得。假令断烦恼,则所断之烦恼与我身之间,生一种之非得,以间隔二者,故烦恼永不能会于吾身也。是为俱舍论之法相。彼七十五法中不相应法摄得与非得。梵Aprāpti。
【飞帝】 (杂名)飞行皇帝之略。即转轮圣王也。
【非二聚】 (术语)诸法分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之三聚,非色非心聚谓为非二聚。成实论之法相也。
【非梵行】 (术语)又曰不净行。梵者梵语,清净之义,非梵行者,不净之行,即指淫事,因而断淫称为梵行,色界之诸天无淫事,故称为梵天。戒疏二上曰:“梵者天音,唐言为净。净者圣也,出家所为求圣兴行,今污净戒退失圣法,故云非梵行也。”
【非非想处】 (术语)非想非非想处之略名。
【非非想天】 (界名)非想非非想天之略。心地观经五曰:“三界之顶非非想天,八万劫尽退生下地。”
【非观】 (术语)五观之一。
【飞行】 (术语)自在飞行虚空也。摄于六通中之如意通,神通业者,经行虚空,犹如飞鸟,法蕴足论说之。
【非行非坐三昧】 (术语)天台所立四种三昧之一。不关于行住坐卧之四威仪,通于一切之事,随意起,而修禅定也。故复名随自意三昧。止观二曰:“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异上,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南岳师呼为随身意,意起即修三昧。”
【飞行皇帝】 (术语)转轮圣王之别名。以轮王能飞行空中故也。
【飞行仙】 (术语)楞严经所说十种仙之一。飞行于空中之仙人也。楞严经八曰:“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飞行夜叉】 (异类)飞行空中之夜叉神。楞严经八曰:“大力鬼王,飞行夜叉。”
【非黑非白业】 (术语)无漏业也。无漏业性非染污。故曰非黑,不招致有漏之善果。故曰非白。
【飞花落叶】 (术语)独觉乘之人,独入山林,见飞花落叶,知世之无常,以开涅槃之悟也。
【飞化】 (术语)飞行游化也,化谓神出鬼没之变化。无量寿经下曰:“飞化遍诸刹。”
【非即非离蕴我】 (术语)小乘二十部中犊子部所说。有常一主宰之义之我,确为存在,然于五蕴和合之肉体,非离亦非不离,执着在非即非离蕴关系之我见也。
【非境】 (术语)邪非之境界也。戒本疏一上曰:“依月再说,用清非境。”
【飞来峰】 (地名)在浙江杭县灵隐山东南。舆地志曰:晋时西僧慧理登此。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号其峰曰飞来。亦名灵鹫峰。
【非乐修】 (术语)劣三修之一。非乐即苦也。声闻之人,不知本来诸法中具涅槃寂灭之乐,所以观一切诸法悉是苦,名之曰非乐修。
【非六生】 (术语)非自第六之意根而生,自眼耳等之五根而生之法也。即眼耳等之五识。俱舍论二曰:“六谓意处,异此而生。名非六生,是从眼等五根生义,即五识等。”
【飞龙大萨埵】 (杂名)龙神之尊称。萨埵译曰士,大萨埵即大士也。
【非律仪非不律仪】 (术语)三种无表色之一。谓律仪即非善戒,不律仪即非恶戒之非戒律的善恶之无表色也。律仪为极善,不律仪为极恶,其他之善恶,善恶皆势用微劣,故称之为处中之善,处中之恶,皆为非律仪非不律仪,即非戒律的之善与恶也。见“无表色”条。
【非灭】 (术语)谓释尊之入灭,为非灭现灭,非实之灭也。以法华经寿量品说。释迦之本身为常住故也。然则出世亦化现也。法华文句九曰:“非生现生,非灭现灭。”
【非器】 (术语)不堪受持佛法之器也。法华经提婆品曰:“女身垢秽,非是法器。”
【非前后俱得】 (术语)四种得之一。得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时之得。此二无为,为不生不灭之无为,故非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时间所拘束者。从而能得无法之前,法之后,与法俱时之事,故曰非前后俱得。
【非情】 (术语)对于有情之称。草木土石等之无情识者。
【非情成佛】 (术语)圆教之极说,立草木国土悉皆成佛之义,是曰非情成佛。圆教之意,中道佛性,遍于法界,故不问有情无情也。但由迷情故,见二法之差别,然色心依正,只为一大觉,一佛成道,则无非此佛之依正,故言草木之非情,亦有成佛之义,若成佛得道,由于发心修行,草木之非情无此义者,是见色心依正之差别权教之意也。金錍论一部盛论此义,又天台二百题中以草木成佛之题目,详细问答此义,密教谓万有本来,为六大所成,不见有情非情之别。非情成佛,为当然也。
【非人】 (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非人施行】 (杂语)于穷民乞儿施米钱也。
【非三非一】 (术语)如法般解之三德,如空假中之三谛,依圆教所谈,则三德三谛,各异义理德用。然固圆融相即,不离一味也。一即三,故为三而非三,三即一,故为一而非一,是曰三非一。是圆教至极之深义也。
【非色】 (术语)四大所成及四大所生之法为色。不然者为非色。五蕴之中除色蕴,受想行识之四蕴是也,因而称之为非色之四蕴。
【非色非心】 (术语)分别一切之有为法为三聚:一色法,二心法,三非色非心法。如俱舍七十五法中不相应行之十四法,是非四大所成,故为非色,是非与心相应之法,故为非心,因而名为非色非心法。又如成实论,以无作色(俱舍曰无表色)为非色非心。
【非色四蕴】 (术语)五蕴中受想行识之四者,为心法之差别,而非色法,故云非色之四蕴。仁王经上曰:“色名色蕴,心名四蕴。”
【非生非灭】 (术语)释迦如来之出世灭度,非实之生灭,其本身之寿量,无量无数,而为众生化益,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也。法华经寿量品曰:“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同文句九曰:“非生现生,非灭现灭。”
【非食】 (术语)非时食之略称。
【非时】 (术语)律以自晨朝至于日中为时。自日中至于后夜之后分为非时。萨婆多毗婆沙七曰:“非时者从日中至后夜后分,名为非时。从晨至日中名时,何以故?以日初出,乃至日中,明转盛,中则满足,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明转减没,故名非时。”此解不可。非时者,非正时之意也。起自食时之制之称也。
【非时浆】 (饮食)比丘非时得食之浆类。即四药中之非时药也。行事钞下二曰:“非时浆者,僧祇一切豆谷麦煮之头不卓破者之汁,若苏油、蜜、石蜜、十四种果浆。”
【非时经】 (术语)时非时经之略名。
【非时食】 (术语)非时之食也。谓过日中而食者。律中制之为戒法,八斋戒及十戒中之不过中食戒,比丘戒之非时食戒是也,盖为佛道修行使节食欲也。
【非时食戒】 (术语)比丘九十波逸提之第三十七戒也,总为禁过午而食之戒法。五分律八曰:“佛在王舍城,尔时未为比丘制非时食,迦留陀夷,着杂色衣,面黑眼赤,闇中乞食。怀妊妇人电光中见大惊唤言:毗舍遮!毗舍遮(鬼名)!迦留陀夷言:我是沙门,非毗舍遮。便骂言:汝何冥夜乞食?余沙门波罗门一食便足,汝云何食昼夜?长老比丘白佛,佛呵责结戒,若比丘非时食波逸提。”行事钞中三曰:“经中说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法苑珠林五十五引此文为毗罗三昧经之说,此经今不传)。
【非时药】 (饮食)四药之一。为养病躯非时得食之米汁果汁等也。行事钞下二曰:“言非时药者,诸杂浆等,对病而设,时外开服。”
【非数灭】 (术语)三无为之一。新云非择灭。大乘义章曰:“三无为者:一虚空无为,二数灭无为,三非数灭无为。”非数缘尽项。
【非数缘尽】 (术语)又曰非智缘尽。无为法之一。新云非择灭无为。数者新译所谓心所法也。善恶之心所法,其数许多,故谓之数法,今为智慧之数法,缘智慧数法断烦恼所得之尽灭,谓之数缘灭。即涅槃也。非依智慧数法之缘,仅依见能生之缘,而诸法归于尽灭,是曰非数缘尽。智度论九十八曰:“如阿毗昙言: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数缘尽,名为有上法。数缘尽,是无上法。数缘尽,即是涅槃之别名也。”
【非思量底】 (术语)教家谓为无分别,禅家谓为非思量底,拂邪思妄念也,是为坐禅之要术。普劝坐禅仪曰:“兀兀坐定,思量个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此乃坐禅之要术也。”
【非所断】 (术语)三所断之一。见惑之有漏法为见所断,修惑之有漏法为修所断,有为无为之无漏法为非所断。
【非天】 (异类)梵语曰阿修罗Asura,旧译无酒。以果报似天趣而非天趣故也。见“阿修罗”条。
【飞锡】 (术语)谓比丘之旅行也。释氏要览下曰:“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隐峰游五台,出淮西,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
【飞仙】 (术语)飞行空中之仙人也。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中略)地行罗刹。”
【非想】 (界名)非想非非想天之略。
【非想八万劫】 (杂语)非想天之定命为八万劫也。俱舍论世间品曰:“无色四天,从下如次,二四六八万劫。”
【非想非非想处】 (术语)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禅定也。与非有想非无想同。楞严经曰:“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按非想非非想处,为无色界第四天,诸天之最胜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经所云如存不存若尽非尽者是。
【非想非非想天】 (界名)旧曰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有四天,此为其中之第四天,三界之最顶也,因而亦曰有顶天。非想非非想者就此天之禅定而名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无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俱舍颂疏世间品三曰:“非想非非想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闇,有细想故,名非非想。”在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方之四个楼阁其一即此天也。密教之意,色心二法,非一非异,故于显教称为无色之处,还画色法之楼阁,以显密意。楼阁为二层,下层有化佛。
【非想快乐】 (杂语)非想天在三界之顶上,为果报最胜之处。外道以为究竟之涅槃。
【非想天八苦】 (名数)八苦者,不但人间,乃至非想天亦有之。法华文句六曰:“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怨憎会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按,非想八苦,文仅列七。考诸文句记曰:“文已列七,阙爱别离,应云失定时苦,名爱别离。”
【非心非佛】 (公案)以是心是佛之语翻案而为一个之公案者。无门关三十二则曰:“马祖因僧问,如何是佛?祖曰:非心非佛。”碧岩四十四则曰:“僧问禾山: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山曰:解打鼓。”宗镜录二十五曰:“心之与佛皆世间之名,是之与非乃分别之见。空论妄想,曷得真归。所以祖师云:若言是心是佛,如牛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兔无角,并是对待强名边事。”
【非修非学】 (术语)亦不修行亦不学问之人,学生间深辱他之词。
【非学世间】 (术语)大小乘学者之部类,曰学者世间,总称其他曰非学者世间。因明疏后记曰:“学者世间者,三乘教法,总名学者世间。世间耕犁等工巧等事,总名非学世间。以对三乘出世之法,总名非学世间所摄。”
【非学者】 (杂语)对学者之称。作大小乘学者,故云学者。反是则曰非学者。
【非业】 (术语)非由前世之业因,由现在之灾横而死者曰非业死。所谓横死是也。又阎浮之人寿有普通定命,不得其定命而夭死者,曰非业死,是为非命之业,故名非业也。是亦为前世恶业之故,因而转此恶业则可得普通之定命。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曰:“今我以一切如来威神力故,悉令一切众生转非命业,使增寿命。”
【非有非空】 (术语)唯识论所说之中道也。一切诸法有偏计所执性(凡夫迷悟所现之虚妄相也,如于绳见蛇),与依他起性(因缘所生之法也,如绳之相),及圆成实性(诸法之实性即真如也,如绳之麻)之三性。此三性,偏计为空而非有,故为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故为非空。要之心外之法(偏计)为非有,而心内之法(依他圆成)为非空也,非有非空,即中道也,是唯识论所明中道之意。
【非有非空门】 (术语)四门之一。诸教各有四门。可入于涅槃。见“四门”条。
【非有非无句】 (术语)有无四句之一。就我及五蕴执非有无之外道见解也。
【非有想非无想处】 (界名)Naivasaṁjñānāsaṁjñāyatana,智度论谓为非有想非无想。俱舍论谓为非想非非想。无色界之第四处,即三界之最顶也。生于此处者无如下地粗想之烦恼,故曰非有想,又曰非想。非无细想之烦恼,故曰非无想,又曰非非想。以非有想之故,外道以此处为真之涅槃处,以非无想之故,佛者知尚为生死之境也。
【非有想非无想定】 (术语)非有想非无想处之禅定也。新译曰非想非非想定。
【非有想非无想天】 (界名)非有想非无想处,在六趣之中属于天趣。故曰非有想非无想天。新译曰非想非非想天。略曰非想天。又名有顶天。以是为三界之最顶处故也。
【非喻】 (术语)八种喻之一。假说非实事而为喻也。
【非择灭无为】 (术语)三无为之一。灭者灭尽有为法也,灭尽了,毕竟不生,曰无为。此灭有二种,以智慧之简择力断灭烦恼,不令再生,谓之择灭无为,即涅槃也。又不依择力,仅由缺有为法之自生缘,而毕竟不生,谓之非择灭无为。盖择灭者,圣道所得,非择灭者,缘缺所得也。俱舍论一曰:“永碍当生得非择灭,谓能永碍未来法生得灭异前,名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缘。”唯识述记二末曰:“而此本性不由慧能而性清净,名非择灭。或有为法缘阙不生,不生之灭显真理故,名非择灭,离无漏慧而自灭故。”
【非智缘尽】 (术语)新曰非择灭无为。见“非数缘尽”条。
【非主独行无明】 (术语)五种无明之一。见“无明”条。
【肥腻】 (植物)草名。涅槃经八曰:“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梵Pinodhni。
【肥者耶】 (天名)译言胜。胜无胜之一。日天妃也。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之五奉教中亦存焉。
【诽谤正法】 (术语)正法为佛法。诽谤佛法也。其罪最重,永不可成佛,故曰谤法阐提(阐提为不成佛之义)。无量寿经上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净土论上曰:“经云: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切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
【废恶修善】 (术语)止恶事而行善事也。即所谓散善。
【废迹显本】 (术语)本门法华十重显本之第二。废说近迹成佛为实成之教也,此门举方便品我始坐道场,化城喻品于娑婆成阿耨菩提,人记品于空王佛所发阿耨菩提心等教亦废之。法华玄义九曰:“废迹显本者,亦就说法。昔为五浊障重不得远说本地,但示迹中近成。今障除机动,须废道树王城迹中之说,皆是方便。执近之心既断,封近之教亦息。”参照开显及本迹条。
【吠岚】 (杂名)风名。见“毗岚”条。
【吠岚婆】 (杂名)又作吠蓝婆。旧曰毗蓝。劫灾时之猛风也。见“毗岚”条。
【吠岚僧伽】 (杂名)见“毗岚”条。
【废立】 (术语)犹言存废。又有无之意。解深密经二曰:“思择废立而常安住。”梁高僧传明律篇曰:“开遮废立不无小异。”
【吠琉璃】 (物名)旧作毗琉璃,琉璃,鞞头梨,鞞稠梨夜等。宝珠之名。见“琉璃”条。
【吠嚧遮那】 (佛名)Vairocana,又作吠路者那。旧作毗卢舍那。法身佛之梵名。大日如来之称。见“大日如来”条。
【吠率怒】 (天名)天神名。见“别他那”条。
【吠摩质怛利】 (杂语)见“毗摩质多罗”条。
【费拏】 (印相)妙音天之印相名。作奏乐之形也。广大仪轨中曰:“辩才即妙音,慧风持空,定仰在脐舒,运如动奏乐,名为费拏印。”(慧者右手,风者人指,空者拇指,定者左手)。梵Viṇā。
【吠努璃耶】 (物名)Vaiḍūrya,见“琉璃”条。
【废前教】 (术语)就戒律等事,于涅槃经废以前之所说,谓之废前教。如以前比丘许三净肉,于涅槃经一切禁断之。行事钞下之二曰:“诸律并明鱼肉为时食,此是废前教。涅槃云:从今日后,不听弟子食肉,观察如子肉想。”
【废权立实】 (术语)台家之语。迹门法华三喻之一。谓如花落莲成,三乘之权教废已,独一乘之实教成立也。法华开显之能事毕于玆矣。四教仪曰:“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权立实,又言会三归一。”见“开显”条。
【废诠谈旨】 (术语)法相宗之语。彼宗所立真俗四重之二谛中,第四重之真谛,即一真法界,不能以言语诠显,须废言诠,但以正智于内心证会其理旨也。起信论所谓离言真如也。旨者指所证之真理。义林章二末曰:“胜义胜义谛,亦名废诠谈旨谛。”
【废三显一】 (术语)废权教之三乘,显实教之一乘。与废权立实同。法华玄义七曰:“华落莲成即喻废三显一。”见开显条。
【吠舍】 (杂语)Veśa,又作吠奢。旧作鞞舍,毗舍。天竺四姓第三商贾之族也。西域记二曰:“吠奢,旧曰毗舍,讹也。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玄应音义十八曰:“鞞舍,陛爰反。正言吠舍,此言坐,谓坐估也。案天竺土俗,多重宝货。此等营求积财巨亿,坐而出纳,故以名焉。”俱舍光记八曰:“吠舍此是兴事种。”
【吠舍厘】 (地名)Vaiśāli,又作吠舍离。见“毗舍离”条。
【吠舍佉】 (杂语)Vaiśākha,又作薛舍佉。二月名,佛之生月也。从唐历二月十五日至三月十六日也。西域记二曰:“春三月,谓制呾罗Caitra月,吠舍佉月,逝瑟吒Jyeṣṭha月。”有部目得迦六曰:“佛告长者:薛舍佉月,日月圆时,是我生日。”
【废师自立】 (术语)背师之说而主张自己之说也。
【吠室罗末拏】 (天名)Vaiśravaṇa,又作鞞室罗懑囊,鞞舍罗婆拏。旧曰毗沙门。见“毗沙门”条。
【吠世师】 (流派)又作鞞世师,卫世师。新曰吠世史迦。见吠世史迦项。
【吠世史迦】 (流派)Vaisṣka,又作吠世师迦。具云吠世史迦奢萨怛罗。译曰胜论。论中立六句义,称为胜于他,故名胜论。论师名嗢露迦Ulūka,此译鸺鹠。又羯拏仆。此译食米斋。先于佛出世甚久远。见“优楼迦”条。
【吠题呬弗怛罗】 (人名)Vaidehīputra,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之别称。
【吠陀】 (书名)Veda,又曰薛陀。旧作皮陀,韦陀,鞞陀。婆罗门之经书也。见“韦陀”条。
【费陀】 (杂语)Vidyā,又作皮陀,译曰明。因明大疏一曰:“醯都言因,费陀云明。”又曰知法,即四吠陀论。百论疏上之下曰:“本云皮陀(Veda)此间语讹。故云韦陀。”
【分别】 (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ā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
【分别变】 (术语)心识所变之境,有因缘变分别变二种。见“二变”条。
【分别布施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为中阿含瞿昙弥经之别译。
【分别答】 (术语)四答之一。
【分别功德经】 (经名)分别功德论之异名。
【分别功德论】 (书名)三卷,失译人名。释增一阿含经序品中之偈及念佛等十种之一法,次释各弟子品称为第一之因缘。
【分别功德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七品之名。佛于前品说本门之法华,一会之大众,闻之得种种之功德利益,分别功德品者,即分别其功德之浅深不同也。
【分别记】 (术语)四种记之一。
【分别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辈不同,及支那国非法者多事等。又阿难分别经之略名。
【分别起】 (术语)一切之惑,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一切之凡夫,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身俱生自然而起之诸惑,谓之俱生起。由邪师邪教邪思惟三缘而起之诸惑,谓之分别起。分别起易断,故于最初顿断之,即见惑是也,俱生起难断,故至后渐断之,即思惑是也。
【分别善恶报应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也。
【分别善恶所起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十善十恶之果报,兼说饮酒有三十六失。
【分别圣位经】 (经名)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经之略名。
【分别识】 (术语)第六意识也。大藏法数曰:“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又曰:“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
【分别事识】 (术语)楞伽经所说三识之一。八识中除阿赖耶识,为其他末那等七识之总称,以对种种之境,而起虚妄分别故也,对真识则云事识。楞伽经一曰:“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起信论曰:“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同义记中末曰:“又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彼说为分别事识也。”又第八识十八名之第十五名也。以第八阿赖耶识为生一切分别事识之根本故也。唯识了义灯四本曰:“十五名识,无相论云:分别事识也。”
【分别说部】 (流派)Vibhajyavādinaḥ,部计名。此部所说有是有非,须能分别简择,故名分别说部。是非小乘二十部等之部计,乃论者假定之名也。俱舍光记二十曰:“说非尽理,半是半非,更须分别,故名分别说部,梵云毗婆阇缚地。毗婆阇名分别,缚地名部,旧云毗婆阇婆提者讹也。”
【分别说三】 (杂语)为钝根之人降一乘教,而分别为三乘,使各自适于根机而说也。
【分别相似过类】 (术语)十四过之一。谓立者之论法为同品者,敌者强以为异品而攻击之之过误也。
【分别业报略经】 (经名)一卷,大勇菩萨撰,宋僧伽跋摩译。一经皆为偈颂,分别五趣之业报。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经名)二卷,唐玄奘译。明以十一种殊胜之事故,于十二缘起之。初说无明支。一所缘殊胜,二行相殊胜,三因缘殊胜,四等起殊胜,五转异殊胜,六邪行殊胜,七相状殊胜,八作业殊胜,九障碍殊胜,十随缚殊胜,十一对治殊胜也。
【分别缘生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说十二缘生之法。
【分别智】 (术语)分别有为事相之智也,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为虚妄之计度。离此虚妄之计度与真理冥符,是曰无分别智,即佛之根本实智也。
【分别智陀罗尼】 (杂名)智度论所说三陀罗尼之一。得此陀罗尼,则于一切众生一切法能分别无错。
【分别智相应染】 (术语)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六粗中之智相也。依境界而智起,能分别世出世之法,故名分别智,此智与心相应,而染污心性,故名相应染。
【分段】 (术语)分段生死之身也。为凡夫轮回六道受分分段段果报之身。见“分段生死”条。
【分段变易】 (术语)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也。见“二种生死”条。
【分段轮回】 (术语)轮回于分段生死也。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巷。
【分段三道】 (名数)迷界三道也,即惑业苦之三道是。
【分段身】 (术语)分段生死之身也。
【分段生死】 (术语)二种生死之一,为轮回六道凡身之生死也。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故曰分段。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分段者,六道果报,三世分异,名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为生,终谢为死。”胜鬘宝窟中末曰:“分段生死者,谓色形区别,寿期长短也。”唯识了义灯六末曰:“言分段者:分谓齐限,即谓命根。段谓差别,即五蕴体。舍此受余有差别故,(中略)皆随因缘有定齐限,故名分段。”
【分段死】 (术语)分段生死之略。
【分段同居】 (术语)分段者,分段生死之身,即吾人之体也。同居者,为台家所立四土中凡圣同居土之略称,如吾身所住之娑婆世界是也。此娑婆世界为凡夫与圣者同一居住,故称曰同居。盖分段是凡夫之身,同居是其所住处也。
【分那柯】 (异类)Pūrṇaka,夜叉名。译曰满。见孔雀王咒经上。
【分那婆素】 (人名)punarvasu,长老名。译曰井宿。见本行集经七十。
【分散】 (杂语)禅林之语。大众一同退去也。
【分身】 (术语)诸佛为以方便力,化处处有缘之众生,分身于十方,而现成佛之相也。法华经见宝塔品为集释迦如来之分身,说三变土田。见法华玄义七。
【分岁】 (杂语)又云岁夜。即除夜也。
【分荼利迦】 (植物)又作分陀利迦,芬荼利迦,奔荼利迦,本拏哩迦。见“分陀利”条。
【分陀利】 (植物)Puṇḍarika,又作芬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华,奔荼利迦。正开敷之白色莲华也。西土之莲,有青黄赤白四种。又随未敷,开,落之三时而异名(莲华部详说之),分陀利为白莲华之正开敷者,又此华最大,花瓣数百,一名百叶华,妙法莲华经之莲华即此白莲华,八叶之分陀利华也。又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人间无有,故称为人中好华,希有华等。玄应音义三曰:“分陀利,又作芬,此云白莲华。”慧苑音义上曰:“芬陀利,此云白莲华。亦曰百叶花也。”慧琳音义三曰:“奔荼利迦,古云芬陀利,正音本拏哩迦花,唐云白莲花,其色如雪如银,光夺人目,其香亦大,多出彼池(无热),人间无有。”华严疏钞八曰:“芬陀利者即白莲华,亦是正敷荣时也。”大日经疏十五曰:“分陀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相承,圆整可爱。”观经散善义曰:“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芬陀利】 (植物)梵语。花名。见佛经,即白莲花也,又作芬陁利。见“分陀利”条。
【芬陁利】 (植物)梵语曰芬陁利,此言白莲花。与芬陀利同。涅槃经云:“如来之身,非胎所污,如芬陁利花,本身清净故。”见“分陀利”条。
【芬陀利花沙门】 (术语)见“四果”条。
【分陀利华】 (植物)释迦如来称誉念佛者曰人中之分陀利华。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分卫】 (术语)Piṇḍapāta,或翻乞食,或翻团堕。乞食者为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者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抟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善见论曰:“分卫者,乞食也。”玄应音义五曰:“分卫,此言讹也。正言傧荼波多,傧荼此云团,波多此云堕,言食堕在钵中也。团者食团,谓乞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一曰:“梵云分卫,此翻抟堕,以西竺多抟食堕叠盆中故。”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卫护之令修道也。是为乞食之义。又为佛分身保护众生之义,是非乞食之事。僧祇律曰:“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嘉祥大经疏曰:“能分身护物机,故言分卫。”
【分位】 (术语)时分与地位也。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是为显假立法之词。例如波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为假立于水之分位者,离水则波无实法。百法论曰:“三分位故。”是百法中二十四不相应法为假立于色与心或心所三法或生变化之分位者,故是无别体性也。
【分卫经】 (经名)过去佛分卫经之异名。
【分相门】 (术语)华严之贤首为明别教一乘,以分相门该摄门之二者,明三乘与一乘之差别曰分相门,明三乘是一乘曰该摄门,见五教章上。
【分修三昧】 (术语)三三昧之一。不论定慧二者,修其一之三昧也。
【分喻】 (术语)凡譬喻不可显喻其法之全分,但比况其一分之义,是曰分喻。例如言面如月,则以月之端正一边而比显面貌端正之一分也。涅槃经五曰:“面貌端正犹月盛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得即同于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
【分真即】 (术语)同于分证即。
【分证】 (术语)菩萨初地以上少分断惑证理也,起信论谓之随分觉,台家谓之分证即。
【分证即】 (术语)台家所立六即位之一。止观一曰分真即。观经疏曰分证即。分断无明,分证中道之位也。见“六即”条。
【芬阤利】 (植物)梵语曰芬陁利,此言白莲花。与芬陀利同。涅槃经云:“如来之身,非胎所污,如芬陁利花,本身清净故。”见“分陀利”条。
【分诸乘】 (术语)融本末之体于同教一乘之体示有一乘,二乘,三乘等诸乘教之法门也。
【分座】 (杂语)禅林之首座代住持而接化,曰分座。敕修清规曰:“前堂首座,表率丛林,人天眼目,分座说法,开凿后昆。”
【坟】 (杂名)墓也。秦晋之代,谓冢为坟。积土而高之墓也。
【焚香】 (杂语)焚香之始。李相之贤己集。谓始于佛图澄。吴曾能改斋漫录。谓始于汉。曲园杂纂曰:“礼郊特牲云:周人尚臭,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郑注曰:萧,芗蒿也。染以脂,合黍稷烧之。膻当为馨,声之误也。然则焫萧合馨香,即烧香之权舆。后世焚香以降神,自是周人尚臭之遗意。”
【鐼子】 (物名)钵中之小钵也。名义集七曰:“键[金*咨],母论译为浅铁钵。经音疏云:钵中之小钵,今呼为鐼(音训)子。”象器笺二十曰:“应量器内,累三个小钵。自大至小,总名鐼子。世尊成道,受四天王四钵,重作一钵。外有四唇,今鐼子三与应器重为四唇,盖本世尊故事。”
【粉骨碎身】 (杂语)为法恩碎其身粉其骨也。证道歌曰:“粉骨碎身未足酬。”止观五曰:“香城粉骨,雪岭投身。”粉骨者,如常啼菩萨于香城学般若时。大品般若菩萨陀波仑品曰:“常啼既得法已,自恨无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长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骨出髓,卖与长者,以所得金,买种种花香供养于佛。”碎身者如释迦于因中在雪山,为罗刹舍全身以求半偈。出于涅槃经十四。见“雪山童子”条。
【忿】 (术语)小烦恼地法之一。二十随烦恼之一。心所名。向有情非情之心,令自心愤怒之精神作用也。
【粪除】 (譬喻)长者置穷子于家为奴,付价使除粪尿,喻佛置小乘教,使小机除三界之见思。出于法华经信解品。三十七尊出生义曰:“起化城以接之,由粪除而诱之。”
【粪果】 (譬喻)涅槃经十二云:“如婆罗门幼稚童子为饥所逼,于人粪中见庵罗果,即取之。有智之人见之,呵责言:汝婆罗门,种姓清净,何故取是粪中秽果?童子闻已,赧然有愧,即答言:我实不食,洗除还欲弃舍之。智者语言:汝大愚痴,若还弃,原不宜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此生分不受不舍。如彼智者呵责童子,凡夫之人欣生恶死,如彼童子取果还弃。”欣生如取果,遂归于死如舍果,故不如自始不欣生也。
【忿结】 (术语)忿恨之心结而不解也。长阿含经十三曰:“喜恼他人,令生忿结。”菩萨本行经中曰:“人起瞋恚,忿结不解。”
【奋拏达多】 (人名)Guṇadatta,三藏法师名。译曰德施。见续高僧传二。
【忿怒】 (术语)如不动尊现忿怒威猛相之尊体为忿怒。又谓之明王。凡诸佛菩萨皆有二轮身,一正法轮身,由所修之行愿所报得之真实身也。二教令轮身,由大悲而现威猛之相,奉行大日教令之明王身也。希麟音义六曰:“案忿怒像,金刚顶瑜伽经云:诸佛菩萨,依二种轮现身有异。一者正法轮,现真实身,所修行愿报得身故。二者教令轮,现忿怒身,由起大悲现威猛故也。”秘密瑜伽学习捷图上曰:“其忿怒者犹如奴仆也,诸轨之中多称明王,虽是奴仆奉行教敕即犹君王,故呼忿怒,亦名明王。”
【忿怒持金刚菩萨】 (菩萨)胎藏界金刚手院之一尊。秘藏记下曰:“忿怒持金刚菩萨,赤肉色,左手取三股跋折罗,目视上之势。”
【忿怒钩】 (菩萨)观音之一种。称曰忿怒钩观世音,正观音入忿怒三摩地助虚空藏化道之形也。密号持钩金刚。以持钩轮故也。秘藏记中曰:“忿怒钩观世音菩萨,四面明王之像,肉色,左右面青黑色,有四手,左上手取莲华,次一手取羂索,次右上手持铁钩,次一手与愿契。”
【忿怒明王】 (术语)忿怒尊即明王也,如不动尊现奋怒之形相,教令法界,故称之为明王。
【忿怒拳】 (杂名)六种拳之一。
【忿怒王】 (术语)忿怒明王也。
【忿怒王仪轨品】 (经名)大方广曼殊室利童真菩萨华严本教赞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噜迦仪轨品第三十一之略名。
【忿怒眼】 (术语)瑜伽法中三种眼之一。明王忿怒威猛之眼目,以降伏烦恼者。诸部要目曰:“忿怒眼降伏心,杀害烦恼也。”
【忿怒月黶菩萨】 (菩萨)又曰月黶忿怒。为月黶尊大忿怒之形,故称曰忿怒月黶。见“月黶尊”条。
【粪扫衣】 (衣服)又曰衲衣。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月水衣等,天竺之人,弃之于巷野,与拭粪之秽物同,故名粪扫衣。浣洗缝治之而着于外也。又补纳粪扫之衣片而着用之。故亦名纳衣。比丘着此粪扫衣,不更用檀越之施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粪扫衣之功德,在于离贪着。行事钞下一曰:“粪扫衣,制着意,此乃世人所弃,无复任用,义同粪扫。”大乘义章十五曰:“粪扫衣者,所谓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等。外国之人,此等之衣,弃之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衣。行者取之,浣洗缝治,用以供身。”行事钞下三曰:“纳衣者,四分云:舍檀越施衣,着粪扫衣。”梵Paṁsukulika。
【忿王】 (术语)忿怒王也。
【奋迅三昧】 (术语)师子奋迅三昧也。
【风】 (譬喻)以譬物之无碍。法华经神力品曰:“能持此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
【丰财菩萨】 (菩萨)胎藏界观音院第三行第三位之尊。密号曰如意金刚。司福智之二门。
【风大】 (术语)四大之一。造作物质之四元素之一。动为性,长为业。
【风刀】 (譬喻)命终时,体中风大动摇,支解身体,其苦如以利刀刺之,故云风刀。止观四曰:“年时稍去,风刀不奢,岂可晏然坐待酸痛。”同辅行曰:“言风刀者,人命欲尽,必为业力散风所解,如解韛囊,使息风不续。如解沟渎,使血脉不流。如解机关,使筋节不应。如解火炬,使暖气灭尽。如解坏器,使骨肉分离。”释氏要览下曰:“正法念经云:命终时刀风皆动,如千尖刀刺其身上。显宗论云:为人好发言,讥刺他人,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招风刀之苦。”
【风灯】 (譬喻)风中之灯火也,以譬世相之无常。止观七曰:“口若春蛙,心如风灯。”万善同归集五曰:“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
【风颠】 (人名)清康熙间陕西人,名超常,号风颠。俗姓李,名福。十四岁娶妻。十八岁,忽一夜猛然触醒万物无常,方才日落,又是五更。与妻同眠,明是活鬼相守。乃信口道,一十四岁配姻缘。可笑夜夜伴鬼眠。四恩无义今宵悟。再不落他火坑间。即起往西山寺出家。苦参六载,夜闻谷风大悟。着有语录六万余言。西安城西南隅风颠洞内,有师坐化真身。头面身衣,皆用泥金贴糊,惟两手指爪宛然如生。
【风定】 (术语)风三昧也。
【风幡】 (地名)传灯录五,六祖章曰:“仪凤元年,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师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师曰:非风幡动,动者自心耳。印宗窃闻此语,竦然异之。”无门关第二十七则曰:“非风非幡。”因此世俗称僧德曰:“论妙风幡,法传衣钵。”
【风奋迅三昧】 (术语)起猛烈之风分散支体之三昧也。止观一曰:“阿难河中入风三昧,四派其身。”同辅行曰:“尊者默然即入三昧,名风奋迅,分身四派。”法华文句二曰:“于恒河中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
【丰干】 (人名)丰一作封。原居天台山国清寺,剪发齐眉,衣布裘,身量重七尺。余人或借问,则止对曰随时二字,更无他语。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惧。口唱道歌。时众方崇重。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非恒人常调。士庶见之,无不敬礼。尝养二士,云寒山拾得。见宋僧传,传灯录。又传灯录云:“闾丘彻出牧丹阳。丰干禅师谓曰:到任须谒文殊普贤,在天台国清寺执爨洗器者,寒山拾得也。闾丘访之,见二人致拜。寒山笑曰:丰干饶舌。”释文曰:“丰干是阿弥陀佛。”
【风鼓山相击】 (杂语)六祖坛经之偈语。风鼓,灾风鼓动也。山相击,须弥崩倒也。因本经曰:“大三灾时,有大黑风吹使海水两披。取日宫殿,置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河渠流竭。其后久久,大风复取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阿耨池竭。五日出,大海干枯。六日出,天下烟起。至七日出,天下洞然。直至梵天。火灾之后,布大黑云,周遍降雨,滴如车轮。无数千岁,其水渐长,至光音天,此水复减。有大风起,鼓动波涛,起沫积聚,自然坚固,变成天宫。七宝校饰。由此有梵天宫。其转灭,依前聚沫。次第成就他化自在天宫。直至成四天下。依前建立。水灾之后,其次久久,大僧伽风至果实天,其风四布吹诸天宫。使诸天宫相拍,碎若粉尘。直至天下诸大山王,相拍亦然。六祖坛经曰:“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风航】 (譬喻)乘顺风之船也。以譬净土门之易行。往生论注上曰:“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风际】 (杂名)风轮之际底也。风轮者,即世界之最底,凡一世界之成立,于虚空上生风轮,风轮上生水轮,水轮上生金轮因而渐生须弥四洲也。见“风轮”条。
【风界】 (术语)四界之一。风之自性为风界,界者性之义,持之义,差别之义也。造作一切物质之四元素之一。动为性,使他增长为业。俱舍论一曰:“地水火风能持自相及所造色,故名为界。(中略)风界能长,(中略)风界动性。”
【风铃】 (物名)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就十七祖僧伽难提出家,他时闻殿前铜铃风吹声,难提迦耶问曰:铃鸣耶?风鸣耶?伽耶答曰:非风,非铃,我心鸣耳。见传灯录二僧伽难提章。此事与六祖之风幡同意。
【风轮】 (杂名)此世界之最下底,风轮下,虚空也,但准于后三轮名之为空轮,合为四轮。俱舍论十一曰:“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广无数,厚十六亿逾缮那。”虚空者即空轮也,此空轮之上风轮生,风轮之上水轮生,水轮之上金轮生,上有九山八海。轮者取其形横圆,且其体质坚实而名之也。俱舍论十二曰:“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
【风轮际】 (杂名)风轮之际限,是一世界之最底下也。
【风轮三昧】 (术语)五轮三昧之一。行者修禅定起相似智慧,如风之空而无碍,能动万物而又破坏之。智慧无碍,发出世之善根,又破一切之烦恼,故有此名。
【风轮坛】 (杂名)坛场为半月形者。见诸部要目。
【风前灯】 (譬喻)见“风灯”条。
【风前烛】 (譬喻)见“风烛”条。
【锋刃增】 (界名)见“游增地狱”条。
【风三昧】 (术语)具云风奋迅三昧。起大风之禅定也。止观一曰:“阿难入风三昧,四派其身。”同辅行曰:“尊者默然即入三昧,名风奋迅。”
【风色】 (譬喻)以风无色,譬物之无也。成实论二曰:“世间事中,兔角龟毛盐香风色等,是名无。”
【蜂台】 (杂语)佛塔自远方观之,状如蜂巢,故名。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序曰:“构蜂台于胜坏。”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曰:“穷具牒之遗文,集蜂台之秘藏。”
【风坛】 (术语)风者动之义,随处为本尊,谓之风坛。
【封体】 (术语)谓或于某体以秘法封神佛之神灵者。
【风天】 (天名)金刚界曼荼罗中四执金刚神之一。位于曼荼罗之西南角,幢幡为三摩耶形,字为种子,字者风大之种子也。又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众也。位于西方。又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院中之一众,位于最西北。大日经疏五曰:“最西北隅置护方风天眷属。”同十曰:“风神真言曰:皤也吠,即以本名为真言也,以皤字为体也。”同义释七曰:“嚩,野吠。野吠即是风之正音,以嚩字为真言体。”(真言体即种子)。秘藏记末曰:“风天赤黑色,持幢幡,右手持杖,上半月形,左手按腰。”陀罗尼集经十二有风天之印咒法。
【风灾】 (术语)大三灾之一。一大劫中第三期坏劫之末(合成住坏空四中劫为大劫),起而荡尽世界之大风灾也。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三禅天。三灾中灾害最广大者。
【风中灯】 (譬喻)世间之转坏,人命之无常,譬之风中之灯火也。智度论二十三曰:“世间转坏如风中灯。”方广大庄严经五曰:“无有坚实,如风中灯,如水上泡。”坐禅三昧经曰:“谁能知死时,所趣从何道?譬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
【风烛】 (譬喻)风前之灯烛也,以譬物之无常。西域记八曰:“世间富贵。危甚风烛。”往生讲式曰:“一生是风前之烛,万事皆春夜之梦。”
【酆都城】 (地名)在四川省忠州。相传此城有酆都大帝宫殿。
【酆都大帝】 (传说)相传即地藏王菩萨也。
【讽供】 (仪式)讽经供僧也。
【讽经】 (仪式)调音声而讽诵经文也。原为婆罗门之法,佛亦于比丘许之。即梵呗是也。能之者称为经师。梁僧传设经师一科。
【讽颂】 (仪式)梵语伽陀,一译讽颂。是以讽咏赞深妙义理,颂三宝功德之言句也。名义集四曰:“伽陀,亦曰讽颂。”俱舍光记十八曰:“言讽颂者,谓以胜妙缉句言词而为赞咏,或二三四五六句等。”
【讽诵】 (仪式)扬诵经文,或偈颂谓之讽诵。无量寿经上曰:“受读经法,讽诵持说。”又请讽诵文,略曰讽诵。所谓讽诵愿文等是也。
【讽诵文】 (杂名)请讽诵文也。为追荐亡者于三宝供施物,请僧诵经之文书也。首题请讽诵事,次揭供养物,文中书其志愿。法会之导师读之。
【凤刹】 (杂名)佛寺之美称也。凤为瑞鸟,故取为美称。
【奉行】 (杂语)奉承行持教命也。仁王经末曰:“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胜鬘经末曰:“闻佛所说,欢喜奉行。”维摩经末曰:“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往生论注下曰:“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
【奉加】 (杂语)又曰奉纳。加纳供物于神佛也。
【奉加帐】 (物名)又曰缘簿。记纳于神佛之金财之簿册也。
【奉入龙华经】 (经名)佛藏经之异名。
【奉事】 (杂语)奉命服侍也。无量寿经上曰:“释梵奉事,天人归仰。”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佛】 (术语)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穷满,简异于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为圆满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觉知一切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驮步他、浮图、浮头。盖传者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为觉。”宗轮论述记曰:“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善见律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佛般泥洹经】 (经名)二卷,西晋白法祖译。记佛入涅槃事,与长阿含游行经同本。
【佛宝】 (术语)三宝之一。佛者觉之义。能自觉,又使他觉,自他之觉行穷满者名曰佛。是为世之真宝,故称佛宝。佛宝有同体别相、住持、大乘、小乘等之别。见“三宝”条。
【佛本行集经】 (经名)六十卷,隋阇那崛多译。详悉佛一代化迹之本纪也。经末曰:“或问曰:当何名此经?答曰:摩诃僧祇师名为大事,萨婆多师名此经为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为佛生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弥沙塞师名为尼藏根本。”
【佛本行经】 (经名)一名佛本行赞传,西土贤圣撰集,刘宋宝云译,七卷。偈赞佛一代行状之偈文也。
【佛钵】 (物名)佛受用之食钵也。虽有铜铁等种种,而以石钵为至重。见石钵条。
【佛钵印】 (印相)释迦印相之一。大日经密印品曰:“住瑜伽座,持钵相应,以定慧手俱在脐间,是名释迦牟尼大钵印。”同疏曰:“左手执袈裟两角,仰脐前,右手重其上。”
【佛部】 (术语)胎藏界三部之一,又金刚界五部之一。总该曼荼罗诸尊中为佛之形像之部属而称为佛部。
【佛部定印】 (印相)三部定印之一,佛部之入定印也。见“定印”条。
【佛布施】 (杂语)奉衣服等于所事之本尊也。瞿醯经中曰:“诸尊一一奉施上妙新净衣服。”
【佛部真言】 (术语)诸佛所说之神咒也。
【佛藏】 (术语)八藏之一,佛所说之大乘经,明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及佛神通变现,利导众生之事等者。又总称一切之佛说。仁王经中曰:“恒沙佛藏一念了。”
【佛藏经】 (经名)四卷,秦罗什译。说三念之法及净戒净法等,属于戒律部。
【佛刹】 (术语)Budhakṣetra,刹者土之义,佛刹者佛土佛国也。大乘义章十九曰:“刹,是其天竺人语,此方无翻,盖乃处处之别名也。”慧苑音义上曰:“刹,具正云纥差怛罗,此曰土田也。”
【佛乘】 (术语)华严所立。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道之教法,谓之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云一乘。华严法华所说之圆教是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又曰:“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藏法数三十二曰:“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法华玄义一曰:“大法东渐僧史所载,谁有几人不曾听讲,自解佛乘者乎?”同释签一曰:“佛乘者即是今典,永异余教。不同三五七九等乘,仍开会之使归于一极,故言佛乘。”又三乘之一。三乘中之菩萨乘,对于声闻独觉之二乘而云佛乘。以菩萨乘,为成佛之法故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当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中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
【佛成道日】 (行事)佛之成道日,经论之说不同。长阿含经四及因果经作二月八日,灌佛经及方等泥洹经作四月八日,西域记则三月八日,又云三月十五日。俱舍宝疏,正宗记,佛祖统纪等皆取二月八日之说。支那用十二月八日者,以僧史略上会合之谓“腊月乃周之二月也。”周历建子之二月,即夏历建寅之十二月也。
【佛乘戒】 (术语)志求佛果之人之戒律,梵网经所说之戒法是也大日经学处品曰:“所谓一道戒,亦是佛乘戒。以离无量见网,住一实相之道故。”
【佛出世】 (术语)一世界有一佛出世与多佛出世之异议。见“佛”条附录。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经名)佛遗教经之本名。
【佛大僧大经】 (经名)一卷,刘宋京声译。王舍城之富者有二子,兄名佛大,弟名僧大。僧大出家,佛大贪染其妇。妇不从,佛大遣贼杀僧大。僧大临死得四果,妇哭死得生天,佛大遂堕于地狱。
【佛诞生会】 (行事)又云灌佛会,亦云降诞会。以佛生日即四月八日,行灌佛之式也。
【佛道】 (术语)梵语菩提,新译曰觉,旧翻曰道。道者通之义,佛智圆通无壅,故名之为道。道有三种:一声闻之所得,二缘觉之所得,三佛之所得。今为佛所得之无上菩提,故云佛道。法华经序品曰:“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同方便品曰:“是诸世尊,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同信解品曰:“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为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又曰:“菩提偏在果,故证成佛道,名得佛道。”嘉祥法华疏二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又因行名道。佛道者,到于佛之万行也。大乘义章十八曰:“地论言: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圣处,名为圣道。”
【佛道声闻】 (术语)台家所立,五种声闻中之大乘声闻也。见“声闻”条附录。
【佛道无上誓愿证】 (术语)四弘誓愿之一。誓证无上之佛道也。
【佛德】 (术语)如来所具之功德也。俱舍论二十七曰:“佛德者,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
【佛地】 (术语)通教十地之第十位。谓第九地之菩萨最后顿断烦恼所知二障之习气而成道之位也。
【佛地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为妙生菩萨说佛地之五相,谓清净法界及四智也。一一细释。
【佛地经论】 (书名)七卷,亲光菩萨造,唐玄奘译。
【佛殿】 (堂塔)奉安佛像之殿堂也,西竺谓之香殿。
【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元沙啰巴译。白伞佛顶尊之本经也。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说法,时有忉利天之摩尼藏无垢天子,得炬口天药叉警告,七日后必死。惶怖求救于帝释,帝释伴彼见佛,佛为说此咒。与尊胜陀罗尼之缘起略同。
【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 (真言)首楞严经所说大佛顶咒之名也。悉怛多般怛罗,译曰白伞盖。以譬大悲之光明遍覆法界。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又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佛顶面】 (杂语)俗所谓无爱娇之颜貌也。盖以喻佛顶尊之面相,威严可畏也。
【佛顶坛】 (杂名)佛顶尊之坛场也。又佛顶者最胜之义,最胜至极之坛场,谓之佛顶坛。又三部五部中佛部之坛场也。
【佛顶业】 (术语)又云一字业。台家五业之一,修习一字佛顶轮王法经轨之学业也。
【佛顶印】 (印相)画佛顶髻之状也。义释十一曰:“佛顶印如佛顶髻形,令顶高隆。”更有手印。
【佛顶咒】 (真言)又云楞严咒。首楞严经所说之白伞盖佛顶咒也。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尊胜陀罗尼经之第二译也。
【佛顶尊】 (菩萨)胎藏界第三院之释迦如来入转轮王三摩地,现统领四天下之轮王形,以标帜佛智最胜之尊形,故名佛顶尊。顶者最胜之义,智者是一切功德中最胜,故云佛顶,其部类有五佛顶三佛顶之别。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经名)前后通有五译。见“尊胜陀罗尼经”条。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 (经名)二卷,唐善无畏译。说尊胜陀罗尼之曼荼罗及念诵之规则。
【佛顶尊胜心】 (真言)尊胜佛顶尊之心咒也。尊胜陀罗尼经以“唵没隆莎诃。”之三语为心咒,佛顶尊胜心仪轨以“阿鍐览唅欠。”之五字为心咒,说有破地狱之功能。
【佛顶尊胜心仪轨】 (经名)具名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说尊胜佛顶之心咒。
【佛发】 (杂语)释迦牟尼之头发也。梁书扶南国传曰:“三年八月高祖改造阿育王寺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发青绀色,众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旋屈为蠡形。”僧伽经曰:“佛发青而细,犹如藕茎丝。”佛三昧经曰:“我昔在宫沐头,以尺量发,长一丈二尺。放已右旋,还成蠡文。”案,观僧伽佛三昧二经,则梁高祖所出旧塔下之发非诬说也。
【佛法】 (术语)佛所说之法,八万四千之法藏是也。胜鬘经曰:“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又佛所得之法。法界之真理是也。止观二曰:“法界法是佛真法。”又佛所知之法名佛法,一切诸法即佛法也。大宝积经四曰:“如来尝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以于诸法能善了知名为佛法。”俱舍颂疏界品一曰:“佛法者佛所知法,即极远时等是也。”金刚经曰:“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大集经九曰:“佛法者名一切法。”大宝积经四曰:“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
【佛法藏】 (术语)如来藏也,如来藏中藏恒沙之佛法,故名佛法藏,即真如之理体也。维摩经法供养品曰:“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无量寿经上曰:“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净影疏曰:“如来藏中,过恒沙法,名佛法藏。”
【佛法灭尽经】 (经名)佛说法灭尽经之略名。
【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 (经名)维摩经之异名。
【佛法僧】 (术语)三宝也。见“三宝”条。
【佛法寿命】 (杂语)佛称戒律为佛法之寿命,谓戒律行于世则佛法不灭也。善见律一曰:“毗尼藏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
【佛法死人】 (杂语)谓小乘比丘,犯淫盗杀妄四重禁之随一者。以无忏悔救济之法故也,故称之为断头罪。止观曰:“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
【佛法隐没龙宫】 (传说)摩诃摩耶经曰:“千五百岁,(中略)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竭国,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莲华面经下曰:“佛言阿难:此阎浮提及余十方所有佛钵及佛舍利,皆在婆伽罗龙王宫中。”
【佛凡一体】 (术语)佛心与凡心为一体也。于获得他力信心之行者上而言之,体得他力信心之行者心,谓之佛凡一体。盖他力之信心,非行者之所计得,乃如来所赐者,其体为佛智,故是清净真实之佛心也。其佛心宿于行者贪瞋烦恼之凡夫心中,故佛心与凡心结合而为一体也。
【佛分半座迦叶】 (传说)佛为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使坐。华手经一曰:“尔时长老摩诃迦叶在韦提诃山帝释石室,五百比丘俱止其中,皆行头陀乞食纳衣,受常坐法随敷树下。少欲知足,乐远离行。时大迦叶以佛神力于彼石室忽然不现,现于竹园行诣佛所。(中略)世尊遥命之曰:善来迦叶!久乃相见,汝当就此如来半座。佛移身时,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付法藏传一曰:“尔时迦叶披粪扫衣,来诣佛所,稽首礼敬,合掌而立。白佛而言:世尊我今归依无上清凉,愿哀纳受听在末次。世尊叹曰:善来迦叶!即分半座命令就座。迦叶白佛:我是如来末行弟子,顾命分座,不敢顺旨。是时众会咸生疑曰:此老沙门有何异德。乃今天尊分座命之?此人殊胜,唯佛知耳。于是如来知众心念,欲决所说,即宣迦叶大行渊广。”【佛分半座迦叶】(传说)佛为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于迦叶使坐。见华手经一。
【佛佛授手】 (术语)自一佛至一佛,自一佛至多方之佛,授手,嘱累法也。祖庭事苑四曰:“泥洹云:佛将入灭,命罗汉十万比丘授手,又将左手伸向阿难,罗云:又将阿难。罗云手授与他方化佛。表嘱累故。”
【佛伏苦行外道】 (故事)因果经三曰:“即于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观众生根。宜应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为求正真道故,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
【佛阁】 (堂塔)佛寺,佛堂,伽蓝也。
【佛供】 (杂语)香花灯明等奉佛之供物也。
【佛骨】 (杂语)佛之舍利也。佛祖统纪五十三曰:“唐高宗诏迎岐州法门寺护国真身塔释迦佛指骨至洛阳大内供养,皇后以金函九重命宣律师送还岐山;肃宗诏迎法门寺佛骨至禁中礼敬,传至诸寺瞻礼;德宗诏迎法门寺佛骨入禁中礼敬,历送京城十寺。世传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安。韩愈上表谏,贬潮州。懿宗诏迎佛骨,三百里间车马不绝,公私音乐仪卫之盛,过于南郊。上降楼而拜。”
【佛光】 (术语)佛之光明也。赞阿弥陀佛偈曰:“佛光照耀最第一。”
【佛光王子】 (人名)唐高宗之中宫恼产,请法师玄芳加护之。正月一日中宫施纳袈裟等,寻王子生,光明盈殿,因号佛光王子,许使出家。见慈恩寺传九。
【佛国】 (术语)佛所住之国土,又佛所化之国土也。净土固为佛国,秽土就佛之所化,亦可云佛国,如娑婆世界为释迦如来之佛国。维摩经嘉祥疏一曰:“净秽等土无非佛国,若言净土但得净不兼秽。”大乘义章十九曰:“言佛国者,摄人之所,目之为国,约佛辨国,故名佛国。”
【佛国记】 (书名)宋释法显撰。法显于晋义熙中自长安游天竺,经三十余国。还,与天竺禅师参互辨定,以成是书,凡一卷。
【佛国记地理考证】 (书名)一卷,清丁谦着。晋初统一,为时无几,即成偏安。当时四裔交涉寥寥,纪载因之简略。然幸赖此记,方得与南北诸史相接。是书考证之要,大略有八:一曰揆地望,二曰度情形,三曰审方向,四曰察远近,五曰核时日,六曰考道途,七曰辨同异,八曰阙疑似。故全书考证精密,颇为善本。
【佛果】 (术语)佛为万行之所成,故云佛果,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也。隋炀帝文曰:“上求佛果。”
【佛还国始见罗睺罗】 (故事)佛成道后六年始还迦毗罗城,见父王。此时罗睺罗年六岁,耶输陀罗使罗睺罗持一欢喜丸于大众中觅父奉之。罗睺罗直往佛所施之。见佛本行集经五十五。
【佛海】 (譬喻)佛界之广大无边如海也。探玄记三曰:“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谓遍一切处而转法轮故。”梁武帝文曰:“同归佛海。”
【佛吼】 (杂语)佛之师子吼也,佛之说法,谓之师子吼,喻于大众无所怖也。无量寿经上曰:“佛吼而吼。”同嘉祥疏曰:“举师子王哮吼为譬耳。”
【佛后普贤】 (术语)已成佛后,更修利他教化之菩萨行也。又证得佛果后,遵普贤菩萨之德而修化益众生之行也。
【佛华严三昧】 (术语)见“华严三昧”条。
【佛化】 (杂语)佛之教化也。
【佛话经】 (经名)此经经录不载。金刚仙论曰:“佛在铁围外二界中间,说佛话经。”
【佛欢喜日】 (杂语)七月十五日之异名也。以此日比丘安居结了为诸佛欢喜之日故也。盂兰盆经曰:“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佛会】 (杂名)佛菩萨圣众之会处,即净土也。般舟赞曰:“一念之间入佛会。”
【佛慧】 (术语)诸佛平等之大慧,即一切种智。无上正觉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无量寿经下曰:“佛慧无边际。”维摩经菩萨品曰:“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佛慧初心】 (术语)又云初法明道,亦曰入净菩提心门。真言行者初入于初地之位也。大疏二曰:“更越百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慧初心,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
【佛记】 (术语)佛之悬记,又佛之记别也。预言当来之事,谓之悬记。就弟子身上分别未来之果报。谓之记别。
【佛迹】 (杂名)佛之古迹也,又佛之足迹也。见“佛足石”条。【佛迹】(杂名)佛之足迹也。
【佛家】 (术语)佛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经散善义曰:“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又初地以上为佛家。观经慧远疏曰:“不思议佛法,是佛住处,名为佛家。初地已上,入佛家中。依之趣行,名生佛家。”
【佛见】 (术语)佛之正知见也。梵网经上曰:“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
【佛教】 (术语)佛之教法也。
【佛觉三昧】 (术语)依佛之加被而觉力如佛之三昧也,阿难得此三昧。法华文句一曰:“旧解云:阿难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同记曰:“言佛觉者,只是佛加觉力如佛,故名佛觉。”往生要集中本曰:“应念愿令我得佛觉三昧。”大部补注四曰:“准净名疏云:舍利弗问经说,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以三昧力自能闻也。”
【佛界】 (界名)十界之一。诸佛之境界也。梵网经上曰:“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又佛之国土也。
【佛戒】 (术语)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佛性戒、佛乘戒。此戒以众生本具之佛性为体,且受持此戒可至佛果也。又诸佛所住一实相之净戒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大日经疏十七曰:“佛离一切相而住净戒,所谓离诸相一相一味。若能如是离一切相而住于戒,此戒即是佛戒。”又又密教之三摩耶戒也。时处轨曰:“教发菩提心,授与佛性戒。”又通名佛所说之戒法。
【佛经】 (杂名)佛教之经典也,又佛像与经典也。
【佛经入中国】 (故事)疑耀二曰:“世但知佛书,自汉明帝时,始入中国。不知秦之先,中国已有其书。隋经藉志曰:其书久矣流布,遭秦火之世,所以湮灭。又刘向列仙传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二人,已在佛经。又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口传浮屠经。此皆白马未入中国之前也。况明帝时,傅毅对帝所言,皆是佛书。使先此未有佛书,毅何从而得之。是明帝前,虽有其书,尚未盛行。自白马既来之后,其说乃盛耳。”宋朝类苑曰:“佛经之入中国,自竺法兰摩腾二师,以后汉明帝时暨至白马寺,首译四十二章经。历晋及十六国南北朝暨唐,皆有梵僧自五天竺来,及华人之善竺音者,迭相翻译。讫开元录,凡大小乘经律论圣贤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至正元又别录新经二百余卷。元和之后,译经遂废。太宗太平兴国初,有梵僧法贤法天施护三人自西域来,雅善华音,太宗宿受佛记,遂建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访得凤翔释清照,深识西竺文字,因尽取国库新贮西来梵夹,首令三梵僧诠择未经翻者,各译一卷,集两街义学僧评议,论难锋起。三梵僧以梵经华言对席读,众僧无以屈,译事遂兴。后募童子五十人,令习梵学,独得惟净者,乃江南李王之子,慧悟绝异,尽能通天竺文字。今上即位初,陈恕建议,以为费国家供亿,愿罢之,上以先朝所留意,不许。讫今所译新经论学,凡五百余卷。自至道以后,多惟净所翻也。大中祥符四年,译众上言,请如元正造录,诏令润文官参知政事赵安仁与翰林学士杨亿同编修,凡为二十卷。乃降赐太宗所作释门文字,令编其名题入录。安仁等及释众再上表请御制释门文章,许之。六年三月,赐御制法音前集七卷,共论次其文理,以附于先皇之次,而冠于东土圣贤集之首。译经院置润文官。尝以南北省官学士充,中使一人监院事,译经常以梵僧,后令惟净同译经。梵学笔受二人,译缀文二人,评议二人,皆选名德有义学僧为之。”
【佛境】 (术语)佛之境界也。华严经二曰:“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法界皆周遍。”中阿含经十三曰:“我今获此义,得入佛境界。”
【佛境界庄严三昧】 (术语)普贤菩萨之三昧也。大疏十谓佛境界是诸佛自证真实境界,非声闻等所能及,如法华方便品中所说,庄严者,即是如来自证体,有无量德自庄严云。义释七谓此佛境界,即是诸佛自证不思议平等心地之庄严,谓从大悲胎藏曼陀罗,普现色身,遍满虚空法界,一时行菩萨行,庄严种种佛刹,成就一切众生,随起一种善根,皆具万德,故名为普贤菩萨。普贤即是大日之圆因,而佛是圆因之果也。
【佛具】 (物名)花瓶,香炉等庄严佛坛之道具也。
【佛具十身】 (名数)于前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而立十身也,此十身经中三处说之,而名字稍异。旧经二十六曰:“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同三十七曰:“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同四十二曰:“无着佛,愿佛,业报佛,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菩提身,后云正觉佛,但梵汉相异,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着佛,安住于世间故,不着于涅槃;成正觉故,不着于生死;示乘无着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着,与正觉佛同意。二愿身,后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三化身,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四住持身,即住持佛,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五相好庄严身,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六势力身,即心佛,以佛之慈心摄伏一切,故云势力身,亦云心佛。七如意身(新经谓之意生身),即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八福德身,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九智身,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十法身,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配之于通途之三身,则从菩提心至住持身之四身为应身,从相好身至智身之五身为报身,最后之法身,即法身也。此十身者,对于解境之十身而谓之行境之十身,以其为行可感得之佛身也。见探玄记十四,同十七,大疏钞三十八上,同五十三,同五十八。
【佛龛】 (杂名)佛寺也。鸡林志:龟山有佛龛,林木益邃。传云:罗汉三藏,行化至此。俗亦谓供佛之小室曰佛龛。见厨子条。
【佛腊日】 (杂语)七月十五日之夏满日名佛腊日。腊者岁末之称,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竟为岁末,故此日谓为佛之腊日。僧史略下曰:“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生为计,乃数夏腊耳。经律又谓十五日为佛腊日也。”腊或作蜡,见“戒蜡”条。
【佛立三昧】 (术语)般舟三昧,此翻佛立三昧。此三昧成就,则见十方诸佛立于其前也。般舟三昧经曰:“有三昧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止观二曰:“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
【佛临般涅槃经】 (经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之略名。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临涅槃悬记灭后初百年乃至第十百年之事。
【佛陇】 (人名)唐天台山西南隅有一峰名佛陇。故称天台之智者大师,亦曰佛陇。释门正统三曰:“及佛陇一出,则南北风靡。”大部补注一曰:“天台山西南隅一峰名为佛陇,游其山者多见佛像,是故云也。”
【佛门】 (杂语)犹言佛家。如奉释教者,谓之佛门弟子。亦简称佛子。
【佛灭】 (术语)佛之涅槃也,在凡夫曰死,于佛曰涅槃,译曰灭,又译灭度。灭烦恼度苦海之义也。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
【佛灭度】 (术语)佛之灭度也。与佛灭同。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经名)一卷,失译。阿难请问荼毗之法,佛言应如转轮圣王,又悬记千年后佛体显神变之事。
【佛鸣】 (人名)梵音Buddhaghośa,中印度摩伽陀人。纪元五世纪顷,渡航锡仑,阅读大寺之藏经。往昔阿育王派遣布教师于各地时,摩哂陀传至此岛之三藏尚存,新再翻为巴利语,于是施注释。彼又为其翻译,至缅甸,传将来佛典。锡仑之佛徒,服其学德,以为弥勒再来,尊崇之极深。
【佛名经】 (经名)藏中有数部:一、元魏菩提流支译之佛名经十二卷,举一万一千九十三尊。二、失译人名之佛名经,三十卷。三、隋阇那崛多译之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八卷。四、失译人名之三劫三千诸佛名经三卷。五、隋那连提耶舍译之百佛名经,一卷。此中第四之三劫三千诸佛名经,略称为三千佛名经。
【佛魔】 (杂语)佛陀与恶魔也。梵网经上曰:“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
【佛母】 (杂语)佛从法生,故以法名佛母。大方便佛报恩经六曰:“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又般若波罗蜜为生诸佛之母,故称佛母,故禅家称摩诃般若波罗蜜为摩诃佛母也。大品般若经十六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中略)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敕修清规曰:“绕旋行道称念摩诃佛母圣号。”又释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称佛之姨母大爱道为佛母。又主诸佛如来出生随类形,能生母德之尊体,谓之佛母尊,即佛眼佛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等。但常称为佛母者多指大日之佛母,即佛眼佛母尊也。
【佛母般泥洹经】 (经名)一卷,刘宋慧简译。即大爱道般涅槃经之异译。佛母者佛之姨母也。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 (术语)诸佛如来自般若波罗蜜多生。般若波罗蜜多为诸佛之母,故称佛母。见“佛母”条。
【佛母般若经】 (经名)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经名)三卷,赵宋法贤译。即佛母般若经之摄颂。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经名)二十五卷,赵宋施护译。有三十二品,与道行般若经同本。
【佛母大孔雀明王】 (菩萨)或云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皆同尊也。以能生诸佛神变之德为主,故云佛母,乘金色孔雀,故云大金曜孔雀明王。见孔雀明王条。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佛在祇园,莎底苾刍为众破樵,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难白佛求救,佛为说大孔雀明王神咒救之。前后有数译,世间流通此本。见“孔雀”条附录。
【佛母大孔雀明王咒经】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佛在祇园,莎底苾刍为众破薪,螫于黑蛇,苦痛甚,阿难向佛求救,佛为说大孔雀咒,诸译中,今此本流通。
【佛母经】 (经名)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之略名。
【佛母明王】 (菩萨)孔雀明王也。见“孔雀明王”条。
【佛母院】 (术语)胎藏界遍知院之异名,以此院安置佛母诸尊也。
【佛母真三昧】 (术语)三世如来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楞严经六曰:“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佛母准提】 (菩萨)见“准提”条。
【佛涅槃忌】 (行事)见“涅槃会”条。
【佛奴】 (杂名)建康实录曰:“陈后主乃自卖身于佛寺为奴。”
【佛菩萨化生】 (术语)佛菩萨为济众生以神力变作种种者。即化身,权者,权化,权现等是也。
【佛器】 (物名)盛供佛米饭之器具也。
【佛曲】 (杂名)西河诗话曰:“佛曲在隋唐有之,不始金元。如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调。释迦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调。大妙至极曲,解曲,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苏蜜七俱佛曲,日腾光佛曲,入商调。邪勒佛曲,入征调,婆罗树佛曲等四曲,入羽调。迁星佛曲,入般涉调。提梵入移风调。今吴门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名清乐,即其遗意。”按,晋书鸠摩罗什傅,天竺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管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是佛曲可逐笙管,自其未入中国,原有然矣。乐府杂录,长庆中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乐工状其念四声观世音菩萨,乃撰文叙子曲。至是而佛经无不可吟,不独偈颂然矣。南唐书浮屠傅,僧应之,喜音律,尝以赞礼之文寓诸乐谱。其声少下,而终归于梵音。赞念协律,自应之始。
【佛日】 (譬喻)佛能破众生之痴闇,故以日为譬。涅槃经十九曰:“佛日将没大涅槃山。”观无量寿经曰:“唯愿佛日教我观清净业处。”同天台疏曰:“佛能破坏众生痴闇,如日除昏,故言佛日。”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金刚力士哀恋不息,帝释慰止之。
【佛入中国之始】 (故事)茶香室丛钞十三曰:“晋王嘉拾遗记云:燕昭王七年,沐胥之国来朝,则申毒国之一名也。有道术人名尸罗,百三十岁。荷锡持瓶。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善炫惑之术,于其指端出浮屠十层,高三尺,乃诸天神仙,巧丽特绝,人皆长五六分,分列幢盖鼓舞,绕塔而行,歌唱之音,如真人矣。按此乃佛法入中国之始。申毒即身毒也。视列子所载周穆王时化人事,尤为明显矣。”野客丛书四:“佛法之入中国,其来久矣。观魏略西戎传曰:昔汉哀元寿元年,博士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传浮屠经。又观刘向列仙传。序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则知汉成哀间,已有佛经矣。观汉武故事,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降,得金人之神,上置之甘泉宫。金人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上使依其国俗。又元狩三年,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帝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道人。知是劫灰。又知佛法自武帝时,已入中国矣。今人惟知佛法入中国,自明帝始,不知自武帝始也。薛正己记,仲尼师老聃,师竺干,审是则佛入中国,又不止于武帝。”
【佛三从金棺出】 (传说)初出金臂为阿难现入胎之相。见菩萨处胎经一。次起坐为摩耶说法。见摩诃摩耶经下,西域记六。后现双足示迦叶。见后分涅槃经下,西域记六。
【佛三身赞】 (经名)西土贤圣撰,心行之偈文也,赵宋法贤译。法报化之三身各二行,回向二行。
【佛桑花】 (植物)花种不明。祖庭事苑曰:“干叶如桑,花房如桐,长寸余,似重台莲,其色浅红,故得佛桑之名。见酉阳杂俎。”
【佛舍】 (杂语)佛堂也。
【佛舍利】 (杂名)佛之遗骨也,见“舍利”条。
【佛摄相应经观自在仪轨】 (书名)一切佛摄相应大教王经圣观自在菩萨念诵仪轨之略名。
【佛身】 (术语)Buddhakāya,证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经名)三卷,西晋竺法护译。一夏三月,佛升忉利天为母摩耶夫人说大乘法。
【佛生国】 (地名)印度也。
【佛生会】 (行事)四月八日释迦之诞生会也。
【佛生日】 (杂语)释迦如来诞生之日也。经论记佛生之月日有二月八日与四月八日之二说,其中多以周历建卯四月八日为正当。长阿含经四曰:“二月八日佛出生。”灌佛经曰:“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生。”萨婆多论曰:“二月八日生。”瑞应经曰:“四月八日生。”俱舍宝疏二会通之谓以立正有异之故。婆罗门国以建子为正,此方先时以建寅立正,建子之四月,即建寅之二月也。是印度与周正同,以子月为正。故彼四月,即当于此方古代以寅月为正之夏正二月,故月日同时也。然今虽用夏历,而以四月八日为佛生日。
【佛十地经】 (经名)大乘同性经之略名。
【佛十力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佛之十力。
【佛使】 (术语)如来之使者也。法华经法师品曰:“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即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经名)一卷,失译。有百二十章,记当来法灭之事。
【佛世】 (杂语)佛在生之时也。
【佛事】 (杂语)指凡诸佛之教化,谓之佛事。观无量寿经曰:“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同注“什曰:佛事谓化众生。”同菩萨品曰:“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同注“肇曰:佛事者以有益为事耳。”又,害佛道谓之魔事,反之者则谓之佛事。放光般若经不和合品说魔事毕曰:“若有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讽诵般若波罗蜜者,便具足五波罗蜜及萨云若巳,当知是为佛事。”又(仪式)佛忌、祈祷、追福等之法会谓之佛事,以是为托事而开示佛法之所作故也。
【佛世界】 (异名)佛所住之国土。有秽土,有净土。
【佛事门】 (术语)禅林之语,教道之方便,为佛事门,又云庄严门。
【佛世尊】 (术语)依成实论则佛为十号中之第九号,世尊为第十号,合云佛世尊。依智度论则佛为第十号,世尊为具十号尊德之总号。世尊之梵名为薄伽梵。见“十号”条。
【佛寿】 (杂语)佛之寿命也,释迦佛化身之寿命限于八十,报身之寿命则为无量,如法华经寿量品所说。
【佛寿四喻】 (名数)王舍城中有一菩萨,名信相(最胜王经曰妙幢),一时作是思惟:何因?何缘?释迦如来寿命短速,方八十年耶?复更念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寿命得长:一,不杀。二,施食。而我世尊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陀阿僧祇劫修不杀戒,具足十善,饮食惠施,不可限量,乃至以己身骨髓肉血,令饥饿众生充足饱满,况余饮食耶?菩萨作是念时,其室成广博庄严净妙宝室,于室四面,各有四宝上妙高座自然而出,是妙座上有莲华,莲华上有四如来,东方名阿閦,南方名宝相,西方名无量寿,北方名微妙声。是四如来,坐师子座上,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欲色界诸天八部众及无量百千万亿诸大菩萨,以佛神力一时来集。尔时四佛于大众中以略偈说释迦如来所得之寿量。曰:一切诸水可知几滴?释尊之寿命无有数(是云海滴喻),诸须弥山能知其斤两,释尊之寿命无有量(是云山斤喻),一切之大地能知其尘数,释尊之寿命无有算(是云地尘喻)。虚空之分界尚可尽边,释尊之寿命无有计(是云虚空界喻)。见金光明经一(最胜王经说第二山斤喻,作析诸妙高山如芥,能知其数,释迦之寿量数不可知,此为山芥喻)。
【佛树】 (杂语)菩提树也,佛成佛于此树下,故云佛树,亦云道树,菩提树。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无量寿经上曰:“受施草敷佛树下。”辅行一曰:“佛树者,亦曰元吉树,亦曰道树,菩提树等。从此得道等故。”
【佛树王】 (譬喻)譬菩提心萌芽发生,遂成佛果,而托云佛树王也。大日经疏五曰:“下菩提心种子于一切智心地中,润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鼓以大方便风,不碍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议法性芽次第滋长,乃至弥满法界成佛树王。”
【佛说】 (术语)凡佛教之经典有五人之说者,佛说其一也。佛说者,佛之金口自宣说法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 (经名)一卷,失译。
【佛说大孔雀王咒经】 (经名)三卷。唐义净译。亦与前经同,惟华梵之音声稍别。
【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失译。
【佛说呵雕阿那含经】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佛印可呵雕阿那鋡之德行及说法者。
【佛说孔雀王咒经】 (经名)二卷。梁僧伽婆罗译。与前经同,稍略。
【佛四无畏】 (名数)智度论四十八明佛之四无畏。法界次第下依智度论释之:一一切智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些怖心也。二漏尽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断尽一切烦恼,无些怖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障害佛道之法无些怖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尽苦道无些怖心也。俱舍论二十七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
【佛所行赞】 (书名)五卷,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以偈颂赞佛一代之所行。
【佛所护念】 (杂语)以名大乘甚深之经典,护持忆念,不滥开演者。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敬菩萨法,佛所护念。”阿弥陀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塔】 (杂名)如来之塔婆也。
【佛坛】 (杂名)祭佛之坛场也。俗家之居室,或寺院之方丈所设之佛龛,谓之佛坛。
【佛檀】 (杂语)檀者布施也。布施有二种,施法清净,近于佛道,谓之佛檀。反之谓之魔檀。智度论十二曰:“檀有二种:一者魔檀,二者佛檀。”
【佛堂】 (经名)安置佛之殿堂也。梵名设怛缚矩里然。直指称佛者非,宜呼为香堂。毗奈耶杂事二十六曰:“西方名佛所住堂为健陀俱知,健陀是香,俱知是室,此是香室香台香殿之义。不可亲触尊颜,故但唤其所住之处,即如此方玉阶陛下之类。然名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顺西方之意也。”
【佛体色性率都婆】 (杂语)密教之法,以率都婆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故云佛体,是为四大所成之法,故云色性。
【佛天】 (术语)佛者之尊崇佛,如世人之于天,故云佛天,佛即天也。又佛与天神也。
【佛田】 (譬喻)向佛而植善根,则生无量之福果,故名佛田,佛即为众生生福之田地也。智度论三十曰:“佛田者,一切三世诸佛,(中略)虽有种种福田,佛为第一福田。”
【佛头着粪】 (杂语)传灯录,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云: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佛图澄】 (人名)Buddhacinga,天竺人,故云竺佛图澄,佛图澄者梵语也,无翻名。晋怀帝永嘉四年来洛阳,现种种神异以弘大法。梁高僧传九(佛图澄章)曰:“澄或言佛图磴,或言佛图橙,或言佛图蹬,皆取梵音之不同耳。”
【佛土】 (术语)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乘义章十九曰:“安身之处号之为土,约佛辨土名为佛土。”
【佛土严净经】 (经名)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之略名。
【佛陀】 (术语)又作佛驮。如来十号之一。常略称曰佛。见“佛”条。
【佛陀跋陀罗】 (人名)Buddhabhadra,一作佛驮跋陀罗,又作佛度跋陀罗。三藏法师名,译曰觉贤。译华严经。见梁僧传二,贞元录五。
【佛陀波利】 (人名)Buddhapāli,罽宾国沙门名。译曰觉护。译尊胜陀罗尼经。见开元录九,宋僧传二。
【佛陀大会】 (仪式)给孤独长者以阎浮檀金造佛像,设大斋,谓之佛陀大会。一切有部目得迦五曰:“给孤独长者言:世尊!我欲为作赡部影像,作佛陀大会,佛言应作。”
【佛陀多罗】 (人名)Buddhatrāta,佛驮多罗。三藏法师名。译曰觉救。见梁高僧传三。
【佛驮笈多】 (人名)Buddhagupta,三藏法师名。译曰觉密。见续高僧传二。
【佛陀鞠多】 (人名)Buddhagupta,王名。译曰觉护。见西域记九。
【佛陀里】 (地名)吴孙权,依康僧会而信佛,始建寺,号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自是江左大法兴。见梁僧传二(康僧会传)。
【佛陀蜜多罗】 (人名)Buddhamitra,论师名。译曰觉亲。婆薮槃豆法师之师也。见婆薮槃豆法师傅。
【佛陀槃遮】 (杂语)Budddhavāca,译曰佛说。观经嘉祥疏曰:“佛陀此云觉,槃遮此云说,即佛说也。”
【佛陀僧诃】 (人名)Buddhhasiṁha,论师名。译曰师子觉,无着菩萨之弟也。见西域记五。
【佛陀扇多】 (人名)Buddhasanta,三藏法师名。译曰觉定。见续高僧传一。
【佛驮什】 (人名)Buddhajiva,又作佛陀什。三藏法师名,译曰觉寿,见梁僧传三。
【佛驮斯那】 (人名)Buddhasena,三藏法师名。译曰觉将。见开元录三。
【佛陀提婆】 (人名)Buddhvaca,婆沙四评家之一。译曰觉天。见俱舍光记二十。
【佛陀驮沙】 (人名)Buddhadāsa,西天论师名。译曰觉使。见西域记五。
【佛陀悬记阿育王】 (本生)世尊与阿难共行,道有童子戏以土为道奉世尊。世尊记此童子曰:此儿我入涅槃后百年,姓孔雀,名阿育,出世当为转轮王,信乐正法,起八万四千塔供养舍利。见阿育王经一。
【佛驮耶】 (杂语)Buddhāya,译曰觉者。演密钞二曰:“耶是假者,即目觉者。”
【佛陀耶舍】 (人名)Buddhayaśas,罽宾国沙门名。梁僧传二,出三藏记十四,三宝记八翻为觉明。开元录四,饰宗记三本等翻为觉名。耶舍者名称之义,则以觉名为是。四分律之译主也。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他作苦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为阿支罗迦叶说苦非自作、非他作、非共作、非无因作,迦叶因而见谛得道,触于牛而死,入灭。
【佛为父担棺】 (传说)佛担父王之棺也。净饭王般涅槃经曰:“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育养之恩,为是不孝之者。为是当来之众生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身,自欲担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中略)尔时世尊,威光益显,如万日并。如来躬身,手执香炉,在丧前行。”又舁姨母大爱道之葬床。增一阿含经五十曰:“尔时告阿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中略)尔时释提桓因,毗沙门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弗告诸天:止止天王,如来自当知时,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中略)是时世尊躬自举床一脚,难陀举一脚,罗云举一脚,阿难举一脚,飞在虚空,至彼冢间。”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说无常、苦、无我、寂灭之四法印。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经名)一卷,失译。即中阿含黄芦园经之别译。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因上座比丘如法摄受年少比丘,佛赞叹之。
【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与胜军王所问经同本。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经名)一卷,隋瞿昙法智译。说善恶业报之差别。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与十善业道经同。
【佛围陀】 (杂语)Buddhaveda,佛之三藏,犹如婆罗门之围陀经,故云佛围陀。善见律一曰:“此沙门知佛围陀。”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帝王十种之过失,十种之功德,及五种之衰损法,五种之可爱乐法。【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经】(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帝王十种之过失,十种之功德,及五种之哀拔法,五种之爱乐法。
【佛位】 (术语)佛果之位也。
【佛问郁头蓝弗】 (故事)释尊出家,先问阿罗逻与伽蓝,次问郁头蓝弗,彼以非想定示之。见佛本行集经二十二,中阿含经五十六罗摩经。
【佛无碍慧】 (术语)称如来之大空慧。大疏六曰:“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住此三昧者,即是住佛无碍慧。”见“大空三昧”条。
【佛无差别】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前二十九品诸弟子各说本因,第三十品佛说九恼之本因。经文未完。
【佛五姓】 (名数)出家前释尊之俗姓有五种:瞿昙、甘蔗、日种、舍夷、释迦是也。见“瞿昙”条。
【佛物】 (术语)三宝之供物,各异所属,属于佛之供物,谓之佛物。
【佛现十种神变伏迦叶】 (故事)一、毒龙不中。二、龙火不烧。佛入迦叶之窟,有赤龙放火,佛收毒龙使住钵内,而至迦叶所。三、恒水不溺。恒水卒至,迦叶恐佛溺于水,使弟子往见,水不没足,在水上行。四、三方取果。迦叶请住,供养三月,时至请食于佛,佛便往阎浮提取阎浮果,次往东弗婆提取毗梨勒果,次往瞿耶尼取呵梨勒果。五、北取粳粮。佛又往郁单越取自然之粳粮。六、忉利取甘露。佛又往忉利天取甘露。七、知念隐去。迦叶念欲火祠,有诸天贵臣来,瞿昙端正,若人见之,则使我失利,若明日不来,则大幸。佛知已,且往北方取粳粮。往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达池食之,暮还石窟中。迦叶问昨何不来?佛言我知汝心,故不来,具说前事。八、知念现来。又因四天王来闻法,夜有光明。明日问佛,佛具说。次帝释梵王来亦尔。迦叶问:能使我祖父来听法否?佛便念之使来。九、火不燃火不灭。迦叶欲作火祠,火不燃。迦叶问佛,佛言欲得燃耶?火便燃。又欲灭而不灭。如前问佛,便灭。十、斧不举不下。又欲作火祠,五百弟子欲破薪,举斧不得下。迦叶问佛,佛言欲得下耶?即下。下而又不举,如前请佛便举。见法华文句一之二。
【佛像】 (图像)佛之真影也,通雕像铸像画像而言,佛使优填王始造之,为住持之佛宝,使在世灭后之四众以真身之想,而信敬之。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作佛形像经,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造塔功德经,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等,皆详说造像之功德。圆觉经曰:“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释氏耍览中曰:“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
【佛心】 (术语)如来之心也,觉悟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又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无住心者是佛心。”
【佛心天子】 (人名)梁武帝之德号也。碧岩第一则评唱曰:“武帝尝披袈裟,自讲放光般若,(中略)人谓之佛心天子。”
【佛心印】 (术语)众生本具之一心,大觉之妙体也,是云佛心。此心决定不改,故云印。犹如世间之印契,以此心印为禅之体而穷明之,为达磨之禅宗,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也。故有佛心宗之名。六祖坛经曰:“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碧岩初则曰:“志公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又元天台沙门怀则云:三谛圆具之一心,是佛心印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在此。
【佛心印记】 (书名)天台所传佛心印记之略名。
【佛心宗】 (流派)禅宗之别名。以觉悟佛心为禅之体也。佛心何物?心之自性是也。故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心之性即佛性也,发见佛性谓之成佛。宗镜录三曰:“达磨大师云:明佛心宗了无差误,名之曰祖。”中峰录五下曰:“禅何物?乃吾心之名也。心何物?即我禅之体也。(中略)惟禅与心异名同体。”
【佛星】 (杂名)佛者弗沙,又为富沙之讹略。鬼宿名。见“补沙”条。
【佛性】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性不受罪】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问:既同入,因何不受?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佛性常住】 (术语)涅槃经所说,有乘戒二门,乘门之所说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见如来入涅槃而迷执为佛性无常,今化身寄于涅槃而说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圆常,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来,同体也。止观八曰:“涅槃寄灭谈常。”同辅行曰:“寄应迹灭度,谈法身圆常。”
【佛性戒】 (术语)一切众生具佛性,佛性无染,离一切诸过,随顺此佛性而制戒,名为佛性戒。又此戒能显现佛性,故名佛性戒,大乘戒之都名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佛性论】 (书名)四卷,天亲菩萨造,真谛译。详论佛性之义。
【佛性平等一乘】 (杂语)五种一乘之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涅槃经之教也。
【佛性三摩耶】 (术语)密教之戒法也。亦云佛性戒,三摩耶戒。
【佛性真如】 (术语)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佛牙】 (杂语)荼毗佛身时,全身悉为细粒之舍利,其一分之牙不损,现形在灰烬中,是云佛牙舍利。时有捷疾鬼盗佛牙去,其后毗沙门天之那吒太子以其佛牙授南山道宣律师云。后分涅槃经曰:“帝释于佛口中右畔上颔,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帝释后,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宋高僧传记道宣律师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顾礼之,乃少年。宣问何人,少年曰:某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为护法故,拥护和尚已久。又曰:某有佛牙,宝掌久矣,头目犹可舍,敢不奉献。俄乃授宣。释门正统曰:“唐宣律师,天神密授释迦文佛灵牙,随身供养。”宋朝类苑曰:“熙宁中余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予乃斋洁取视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飒然涌出,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着床榻,摘然有声,复透下,光明莹彻,烂然满目。予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佛言量】 (术语)又云圣教量。以佛之圣语为定量,而决是非也。
【佛眼】 (术语)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又别于前之四眼,四眼至佛则总名为佛眼。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同慧远疏曰:“前四是别,佛眼是总。”法华文句四曰:“佛眼圆通,本胜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毗尼止持音义曰:“谓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无不见知。如人见极远处,佛见则为至近。人见幽暗处,佛见则为明显。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也。”
【佛眼部母】 (菩萨)佛眼尊为佛部之母,故云部母。见“佛眼”条。
【佛眼法】 (修法)祈念佛眼尊之修法也。
【佛眼佛母】 (菩萨)佛眼尊为释迦之佛母,故云佛母。见“佛眼”条。
【佛眼供】 (修法)佛眼尊之供养法。
【佛眼金轮五坛法】 (修法)设五处坛场而祈念佛眼尊所变之金轮佛顶尊法也。金轮佛顶,有大日所变、释迦所变、佛眼所变之三种。佛眼所变者,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所说。见“佛眼尊”条。
【佛眼曼陀罗】 (图像)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曰:“大金刚吉祥佛母复说画像曼拏罗法:取白净素羂等于自身量图画之,凡一切瑜伽中像皆自坐等量画之;于中应画三层八叶莲华,中画我身;当我前一莲华上画一切佛顶轮王,手持八轮金刚宝轮;于此次右旋布七曜使者;次于第二华院当顶轮王前画金刚萨埵;次于右旋画八大菩萨,各执本标帜;次于第三华院右旋画各八大金刚明王;又于华院外四方面画八大供养及四摄等使者,皆戴师子冠。是名画像法,曼拏罗亦如是。”
【佛眼明妃法】 (修法)佛眼尊之修法也。佛眼尊为佛母,故云明妃。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有佛眼明妃之目。瑜祇经佛眼尊之所说有五大虚空藏之法,虚空藏为明星之本地,而猪为其使者,唐一行禅师有以七匹之馲闭于瓮而灭没北斗七星之说。见一行传。
【佛眼真言】 (真言)佛眼尊之陀罗尼也。出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
【佛眼咒】 (真言)佛眼真言也。
【佛眼尊】 (菩萨)佛眼部母,又佛眼佛母之略名。见“佛眼”条。【佛眼尊】(菩萨)具云一切佛眼大金刚吉祥一切佛母,略云佛眼部母,又云佛眼佛母,更略云佛眼尊,又云佛母身、佛母尊。密教所立尊体之名,又名虚空佛,以虚空为佛之异名也。密教之三部五部,各部有主部母。佛眼尊为生佛部功德之母,故云佛母,又云部母,以具五眼,故云佛眼。秘藏记末曰:“佛部金轮佛顶为主,虚空眼为母,又云佛眼也。”同私钞八曰:“虚空眼即佛眼故,又云佛眼也。仁王经旧译观空品,新译云观如来品,是即证大空三昧名佛故,虚空即佛也。”
【佛一百八名赞】 (书名)一卷,赵宋法天译,集释迦佛之一百八名。
【佛医经】 (经名)一卷,吴竺律炎译。说人身中四大得病之因缘,及九横四饭多食等之五罪。
【佛医王经】 (经名)佛医经之异名。
【佛遗教经】 (经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之略名。真西山氏谓遗教经为瞿昙氏最后教弟子之语,以端心正念为首,而深言持戒,为禅定智慧之本。本经各家之论注如下: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天亲菩萨论,宋智圆疏,宋净源节要,明袾宏补注。遗教经论住法记一卷,宋元照述。遗教经论记三卷,宋观复述。佛遗教经补注一卷,明守遂注,了童补注。佛遗教经解一卷,明智旭述。遗教经指南一卷,明道霈述。佛遗教经笺注,丁福保注。
【佛因】 (术语)得佛果之因。一切之善根功德是也。
【佛印】 (术语)印者决定不变之义,诸法实相为诸佛之大道,决定不变,故名佛印。止观二曰:“有解此者成大道,是名佛印。”同辅行曰:“既是实相故名佛印。”又佛心印之略。又佛之印相也,凡佛界相好无异,面貌齐同。故但以两手之印相差别之,为法,然密教中之印相极其精细不可以一概论之。又(人名)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嗣于开先善暹,住云居四十余年,德洽缁素。翰林苏轼谪黄州,师住庐山,相与酬作章句。哲宗元符元年寂,寿六十七。见续传灯录。
【佛印三昧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耆阇崛山入于三昧,光照十方,大众云集,弥勒舍利弗,问文殊以佛身所在,文殊使入三昧观之,皆不能见。须臾佛现,乃问其义,佛言住于深般若佛印三昧故也。
【佛语】 (杂语)佛之言语也。佛语法门经分别佛语非佛语之法门。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语法门经】 (经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对于龙威德上王菩萨,分别是佛语,是非佛语之法门。
【佛语经】 (经名)佛语法门经之略名。
【佛语心】 (术语)佛所说之如来藏心也。楞伽经一部之所明者,以如来藏心为宗,故经之品名名为佛语心品。楞伽经注解一曰:“佛语心者即诸佛所说心法也。”宗镜录五十七曰:“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检三部之楞伽经不见此文。
【佛愿】 (术语)佛之誓愿也。
【佛愿生起本末】 (术语)弥陀本愿之谓也。生起者,生即起,谓佛愿之因之起源。弥陀于因位之昔,见苦恼之众生以大悲心起愿行,故佛愿之生起,为众生流转之苦相也。本者,因位之本愿修行;末者,果上之名号也。或云本者,第十八愿;末者,余四十七愿也。又云本者,真实之第十八愿;末者,方便之十九、二十愿也。
【佛月】 (譬喻)佛之光明譬以月,与佛日同意。大集经五十八曰:“佛月灭度后,烦恼痴诤闇世间。”又众生之心水清,佛应现于此,如水中之月,故云佛月。金光明经二曰:“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有障碍,如焰如幻。是故我今,稽首佛月。”
【佛赞】 (仪式)法会讽诵之赞文也。汉语之赞文,出于苏悉地经。
【佛葬】 (仪式)佛教之葬礼也。见“葬法”条。
【佛磔手】 (术语)磔音窄。磔者,张也。律摄曰:“佛张手者,中人三张手,谓佛一张手,当一肘半也。”五分律曰:“修伽陀磔手者,方二尺。”修伽陀此云善逝,是佛十号之一号也。尺者度也,周制寸尺,唐即于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盖周尺一尺,唐是八寸五分。言二尺,即唐尺一尺六寸,方与中人三张手相当也。
【佛知见】 (术语)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之佛智慧也,是为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云知。又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见。得此佛知见,有开示悟入之次第,初于十住位断一分之无明,得少分之知见,谓之开佛知见,乃至于十地终断尽无明,知见圆明,谓之入佛知见。释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缘,为开示悟入此佛知见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法华文句四曰:“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法华玄义九曰:“灵智寂照名佛知见。”
【佛智】 (术语)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nttarasamyaksaṁbodhi,旧翻无上正等觉,又云萨般若Sarvajñā,旧译一切种智,是佛智之别号也。其真智正而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正智。于法无有不知,故云一切种智。智度论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般若。”同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宗镜录三十三曰:“佛智者即无障碍解脱智,此是果智,约圆明决断为智。”十住毗婆沙论十五曰:“佛智是一切功德住处。”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佛种】 (术语)生佛果之种子也。菩萨之所行名佛种。旧华严经三十二曰:“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生,是故说一乘。”探玄记十一曰:“菩萨所行名为佛种。”维摩经佛道品曰:“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同注:“肇曰:尘劳众生即成佛道,更无异人之成佛,故是佛种也。”
【佛种姓】 (术语)佛之种族也,名继绍佛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同注:“什曰:佛种姓即是无生忍。肇曰:得无生忍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无量寿经上曰:“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同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姓。”
【佛子】 (术语)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论一曰:“由佛教力被圣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嘉祥法华疏四曰:“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法华文句九曰:“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又(职名)元时封僧之号。
【佛宗】 (杂语)佛法之宗旨也。三论玄义曰:“唯有佛宗,乃尽其致。”
【佛足顶礼】 (术语)礼拜佛之足。佛教最重之敬礼法也。
【佛足石】 (物名)石上印佛足也。佛将入灭,于摩揭陀国留足迹。西域记八曰:“窣堵波侧,不远精舍,中有大石,如来所履双迹犹存。其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两迹俱有轮相十指皆带花文,鱼形映起,光明时照。昔者如来将取寂灭,北趣拘尸那城,南顾摩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曰:吾今最后留此足迹,将入寂灭顾摩揭陀也。”义楚六帖一曰:“西域记云:佛在摩揭陀国波吒离城,石上印留足迹记。奘法师亲礼圣迹,自印将来。今在坊州玉华山,镌碑记之。其佛足下五足指端有卍字文,相次各有如眼,又指间各有网鞔中心上下有通身文,大指下有宝剑,又第二指下有双鱼王文,次指下有宝花瓶文,次傍有螺王文,脚心下有千辐轮文,下有象牙文,上有月王文,跟有梵王顶相文。”西域记三鸟伏那国曰:“阿波罗逻龙泉西南三十余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来足所履迹,随人福力量有短长。是如来伏此龙已,留迹而去。后人于上积石为室,遐迩相趋花香供养。”同一屈支国曰:“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每有斋日照烛光明。”观佛三昧海经一曰:“如来足下平满不容一毛,足下千辐轮相,毂辋具足,鱼鳞相次,金刚杵相者,足跟亦有梵王顶相,众蠡不异。”同六曰:“佛灭度后,造好形像,令身相足,亦造无量化佛,色像通身光,及画佛迹。(中略)此人除却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
【佛祖】 (术语)佛与祖师也,祖者依各宗而异。又佛即祖也。
【佛祖通载】 (书名)具名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二卷(或作三十六卷),元念常撰。所载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至顺帝元统元年,编年纪载,于佛教之废兴,禅宗之授受,一一分明。见四库提要。
【佛祖统纪】 (书名)五十四卷,宋志磐撰。天台一家之正史也。等不等观杂录四曰:“宋僧志磐所作佛祖统纪,收入大藏,流传已久。予阅之,觉其尊崇本宗,实有违乎佛祖之本意也。夫瞿昙舍金轮王位而作沙门,是弃世间之荣,而就山林之寂也。传其道者,莫不皆然。而志磐立一派以为正宗,作本纪,尊之为帝王。近支谓之旁出,作世家,尊之为诸侯。远支作列传,等之于士大夫。佛祖世系表内之祖,十四祖以下,反同旁出,全是世俗知见。自迦叶受佛嘱付而为初祖,历代传衣,至曹溪而止,此三十三代,皆从灵山会上一时印定。法身大士应运而出,主持正法也。今志磐以慧文大师遥宗龙树一语,遂将后之十九祖判为旁出,稍知佛法者断不出此。近闻台家后裔欲续统纪,自四明以下,立一正宗,接至近代,以本纪尊之。无知妄作,至于如此,尚得谓之如来真子乎?”又曰:“其眨贤宗,则曰有教无观。其眨慈恩,则曰立义疏阔。自口口以降,四明以还,其中平平无奇者,亦尊为正统。”云云。
【敷华】 (术语)真言十心之一。见“十心”条附录。
【敷具】 (物名)袈裟之异名。以袈裟之形相与敷物同也。十诵律七曰:“六群比丘以纯黑羊毛作敷具。”六物图曰:“通名者总括经律,名袈裟。(中略)或名卧具,或云敷具(皆谓相同被褥)。”又敷于佛前之卓上者。汉字书卓围。经论曰敷具。十住论九曰:“诸佛师子座,金薄帏帐,柔软滑泽种种天衣,以为敷具。”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曰:“于是幢中,有师子座,阎浮檀金所成,七宝庄严。以种种天妙衣服,敷其座上。”
【敷曼荼罗】 (术语)又曰布曼荼罗。悬于壁谓之悬曼荼罗,敷于地,谓之敷曼荼罗。结缘灌顶之时投华,必敷曼荼罗也。
【夫人】 (杂语)西土国王之后妃曰弟脾Devi,直译曰天后,义译为夫人也。
【趺坐】 (仪式)趺与跗同,足背也。置足背于[月*坒]上,谓之趺坐。有全跏趺坐,半跏趺坐之别。婆娑论曰:“结跏趺坐,是相圆满。”王维诗曰:“软草乘趺坐。”
【伏】 (杂语)惑之对治,有伏与断之别。见“伏断”条。
【弗波提】 (杂名)Puṣpadeva,华名。译曰天华。见名义集三。
【伏藏】 (譬喻)埋伏于土中之宝藏也。贫女家中有伏藏,贫女不知之,智者教之发掘,以譬一切众生具有佛性而流浪于三界,佛为说法开示之也。涅槃经七曰:“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无量寿如来会曰:“最胜丈夫修行已,于彼贫穷为伏藏。”
【扶尘根】 (杂语)扶又作浮。五根之外形眼可见者。是为扶助正根之五尘,故谓之扶尘根。又此尘根为浮虚之法,故谓之浮。此扶尘根为所依,别有净色之眼耳根等,此谓之正根或胜义根。有发识取境之实用也。
【伏断】 (杂语)伏者制伏,断者断绝也,制伏所起之惑而使一时不起,谓之伏惑,断绝惑种,而使毕竟不生,谓之断惑。有漏道之对治,止于伏惑,依无漏道乃得断惑也。
【扶根】 (术语)扶尘根之略。
【伏惑行因】 (术语)谓藏教之菩萨虽伏见思之惑,然修行三祇之因,惑未断尽也。以断此三界之惑,即不能再生于三界,化益众生也。
【扶惑润生】 (术语)由烦恼之扶而受生也。菩萨为济度众生故不断烦恼,由此而于三界享生。即大悲阐提之行也。
【拂迹入玄】 (术语)又作发迹入源。圆觉经曰:“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圭峰之圆觉略疏上科此文,谓为拂迹入玄。同钞四之一释之曰:“拂迹入玄者,为欲入生佛平等称性圆满究竟之法,故宜拂前垢净迷悟始终分限之迹也。”是指于法见执垢离垢等差,于人立众生菩萨等别之,因分可说教门谓之迹,指染净不二,生佛平等之一真法界谓之玄。此乃果分不分不可说之妙境,故名为玄也。佛今为使入此玄拂彼之迹,谓之拂迹。其要在去幻垢。佛之有教迹,为众生之有幻垢故也。众生之幻垢既去,即得拂迹,而入于玄。然观经玄义分记三转用此语曰:“果位难思,发迹入源。”发有拂之义,源有玄之义,故与拂迹入玄之语同也。但其意,指释迦要门施化利生之一切法为迹,指弥陀别意弘愿他力之法为本,舍要门之教迹,而归入于弥陀之弘愿,谓之发迹入源。
【凫铃】 (物名)凫氏所造之铃也。见凫钟项。
【扶律谈常】 (术语)涅槃经二教之一。见“二教”条。
【扶律谈常教】 (杂语)扶助戒律,说佛性常住之教法,天台宗谓之涅槃经教说。世尊末代有恶比丘,破戒律,如来为诫有生所谓无常等之误解者,因说本经,故名扶律谈常教也。
【弗毗提诃】 (地名)东大洲名。弗者,弗利婆之略。译曰东或前。毗提诃者,正洲名也。见“弗婆提”条。
【弗婆鞞陀提】 (地名)东大洲名。见“弗婆提”条。
【弗婆呵罗】 (异类)Fuṣpāhara,夜叉名。译曰食花。见孔雀王咒经上。
【弗婆势罗】 (杂名)Pūrvaśaila,伽蓝名。译曰东山。见西域记十。
【弗婆提】 (地名)Purvavideha,新曰毗地诃Videha,东大洲名也。西域记一曰:“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讹也。”玄应音义十八曰:“弗婆提,或云弗于逮,或言弗毗提诃,或云逋利婆鼻提贺,逋利婆此云前,鼻提贺此云离体也。”中阿含四洲经曰:“东方有洲名弗婆鞞陀提。”
【伏忍】 (术语)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一。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智,不能断烦恼,但以有漏之胜智。制伏烦恼,而不使起之位也。忍者慧心安住于法也。大乘义章十二曰:“言伏忍者,就能为名,始习观解能伏烦恼,故名伏忍。”
【芙蓉道楷】 (人名)宋左街十方净因禅院禅师道楷。得洞上之宗于投子山义青禅师,徽宗赐紫衣,固辞不受。帝怒,下之狱。后被放逐,庵于芙蓉湖上。因号芙蓉。政和八年寂。邓州丹霞子淳嗣之。淳有二弟子,一曰清了,真歇也。一曰正觉,天童之宏智也。见五灯会元十四,稽古史略四。
【弗如檀】 (人名)放光般若译主无罗之弟子,晋言法镜。见贞元录四。梵Puṇyādarsa’。
【弗若多罗】 (人名)Puṇyatara,比丘名。译曰功德华。罽宾国人。译十诵律。见梁僧传二。
【扶萨】 (术语)见“菩萨”条。
【弗沙】 (佛名)又作勃沙,富沙,逋沙,补沙。华严经升须弥顶品曰:“弗沙明达第一义,诸吉祥中最无上。(中略)提沙如来辩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俱舍光记十八曰:“底沙(Tiṣya),此云圆满,是星名,从星为名。(中略)过去有佛号曰底沙,或曰补沙。”四教仪集解中曰:“底沙弗沙,梵音不同,云富沙,又云底迦。”名义集一曰:“什师解弗沙菩萨云: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时相应鬼宿,因以为名。或名沸星,或名孛星。”见“底沙佛”条。梵Fuṣya。
【弗沙佛】 (佛名)见“底沙佛”条。
【弗沙迦王经】 (经名)萍沙王五愿经之异名。梵Puṣka。
【弗沙蜜多】 (人名)Buśyamitra,阿育王之子也,大破佛法。见杂阿含经二十五。
【弗沙蜜多罗】 (人名)Puśyamitra,阿育王后四世之王也。问诸臣曰:我当作何等事,令我名可永留于世?诸臣答曰:先王阿育造八万四千如来塔,名德传于世,今王坏塔,则二人俱不朽矣。于是坏八万四千塔,悉杀害比丘僧。见杂阿含经二十五。
【拂石】 (杂语)拂石劫也。显一劫之时量以天衣拂磐石,又名磐石劫。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曰:“芥城教极,鸟笔犹传。拂石年穷,树经无泯。”四教仪集注中曰:“诸经更有拂石劫芥子劫,具如辅行一上。”详见“劫”条。
【扶疏】 (杂名)涅槃经之异名。天台之意,谓涅槃为扶助法华之义疏也。止观义例曰:“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又,凡助成本书之注释书,通谓之扶疏。
【服水论师】 (流派)二十种外道之一。此外道师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又能坏万物。即以水为究竟之涅槃者。
【扶习润生】 (术语)天台宗所说,通教之菩萨以誓愿力扶余残之习气,受生于三界而利益众生也。参照“誓扶习生”条。藏教之菩萨为伏惑行因,故无此事,别教圆教之菩萨以有中道之应本,故不为之。
【伏淫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行欲经也,为给孤独长者,分别求财及受用之胜劣不同。非法求财,而荡然无礼,谓之淫,非色欲之谓也。
【弗于逮】 (杂名)洲名。见“毗提诃”条。
【弗于毗婆提诃】 (杂名)Pūrva-videha,洲名。见“毗提诃”条。
【伏钲】 (物名)叩钲也。
【凫钟】 (杂名)周礼曰:“凫氏铸钟。”考工记曰:“凫氏为钟,凫入水不溺,以名钟工,取其浮虚之义。”
【拂子】 (物名)拂虫之具也,许用线拂,羊毛拂,树皮拂等。禁用猫牛尾马尾等类。毗奈耶杂事六曰:“缘在广严城,狝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苾刍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爬搔不息。俗人见时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乃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时六众闻佛听已,便以众宝作柄,用犁牛尾而为其拂。俗人既见广说如前。乃至佛言:有其五种袪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用细裂叠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
【浮尘】 (杂语)一切有为之诸法,浮尘不实,尘翳真性,故曰浮尘。楞严经二曰:“阿难,汝未明一切浮尘幻化相。”同长水疏曰:“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曰浮尘。”
【浮尘根】 (术语)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言浮尘根者,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
【浮根】 (术语)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
【浮孔】 (譬喻)浮木之孔也。止观五曰:“盲龟何由上值浮孔。坠芥岂得下贯针锋。”涅槃经二十三曰:“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见龟条。
【浮木】 (譬喻)幸运难遇,譬如海中之盲龟逢浮木也。杂阿含经十六曰:“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中略)凡夫漂流五趣海,还复人身,甚难于此。”涅槃经二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法华经八曰:“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辅行记五之二曰:“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尔时海中复有浮木,唯木一孔,可立龟身。此龟三千年,方得一出,亿百千出,何由可值浮木孔?”
【浮囊】 (物名)渡海人所带免没溺之物也。名义集七曰:“五分云:自今听诸比丘畜浮囊,若羊皮若牛皮,传闻,西域渡海之人多作鸟翎毛袋,或齐巨牛脬,海船若失,吹气浮身。”慧琳音义三曰:“浮囊者,气囊也。欲渡大海,凭此气囊轻浮之力也。”经中以譬戒律,护持菩萨之戒,犹如海人之于浮囊也。涅槃经十一曰:“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尔时海中有一罗刹,即从其人乞索浮囊,其人闻已即作是念:我今若与必定没死。答言:罗刹,汝宁杀我,浮囊叵得。(中略)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亦复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浮囊。”
【浮昙末】 (人名)Bhūtamati,比丘名。译曰至诚意。见月明菩萨经。
【浮图】 (杂语)Buddha,又Stūpa,又作浮头、浮屠、佛图,旧译家以为佛陀之转音。广弘明集二曰:“浮图,或言佛陀,声明转也,译云净觉。灭秽成觉,为圣悟也。”南山戒疏一上曰:“言佛者,梵云佛陀,或言浮陀、佛驮、步陀、浮图、浮头,盖传音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名为觉。”秘藏记本曰:“浮图,佛也,新人曰物他也,古人曰浮图也。”新译家以为窣堵波(即塔)之转音。智度论十六曰:“诸聚落佛图精舍等。”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瑜伽伦记十一上曰:“窣堵波者,此云供养处,旧云浮图者,音讹也。”梵语杂名曰:“浮图,素睹波,塔,制怛里。”世多通用后义。
【浮屠】 (杂语)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参照“浮图”条。
【浮图之始】 (故事)茶香室丛钞十三曰:“水经汳水篇注云:汳水又东,迳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续述征记曰:“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乡浮图也。汳水迳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立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狮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雕落略尽矣。按熹平为汉灵帝年号,中国之有浮图,当始见于此。惜某君不传其姓名,所云累砖作百达柱八所,岂即浮图之古制乎。”
【浮陀】 (杂语)见“佛陀”条。
【浮陀跋摩】 (人名)又作佛陀跋摩Buddhavarman,西域人。译曰觉铠。见历代三宝记八、梁僧传三。
【浮想】 (术语)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浮云】 (譬喻)维摩经十喻之一。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福报】 (术语)福利之果报也。如六趣中人天之福报。增一阿含经一曰:“虽受梵天福,犹不至究竟。”百论上曰:“福报灭时,离所乐事。”大乘义章九曰:“依智起福,依福起报。”
【福不可避】 (术语)见“七法不可避”条。
【福城】 (杂名)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参见文殊菩萨之所也。善财此时了悟根本智,更欲得差别智。依文殊之指南,而南游,经一百一十城,参见五十三之善智识也。六十华严经四十九曰:“觉城娑罗林中。”八十华严经六十二曰:“福城娑罗林中。”四十华严经四曰:“福生城娑罗林中。”
【福道】 (术语)福为福德,道为道观。即福智之二庄严也。释门归敬仪中曰:“福道交加。”见“福智”条。
【福德】 (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
【福德藏】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定散之诸行也。此净土要门之方便藏也。经谓三福为往生之正因。故回向净土之诸善万行,名为福德。
【福德门】 (术语)二门之一。差别于智慧而曰门。
【福德身】 (术语)见“佛身”条附录。
【福德庄严】 (术语)二种庄严之一。修福德之善行而庄严佛果也。
【福德资粮】 (术语)二种资粮之一。修布施之善行为佛果之资粮也。
【福等三业】 (名数)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也。一福业,为欲界之善业,感生可爱之果,而利益有情,故名福业。二非福业,为欲界之不善业,感生非爱之果,而损害有情,故曰非福业。三不动业,为色无色两界之善业,感不动之果,故曰不动业。
【福地】 (杂名)寺院之德号。生福德之地域也。
【福分】 (术语)二分之一。感世福之五戒十善行法,谓之福分。感出世果之发菩提心行,谓之道分。
【福伽罗】 (术语)见“补特伽罗”条。
【福盖】 (杂语)福德盖身,谓之福盖。福盖正行所集经一曰:“汝诸比丘,于其福盖速得圆满。”
【福盖正行所集经】 (经名)十二卷,龙树菩萨集,赵宋日称等译。选集成就福盖正行之法。
【福观】 (术语)又曰福慧。即福智之二庄严也。福者修布施等之善业。观者观念真理。福属利他。观属自利。净土源流章玄叙曰:“福观双修。”
【福果】 (术语)依善业而获之福德果报也。福力太子因缘经一曰:“若诸有情修福因,所获福果又极胜。”
【福行】 (术语)三行之一。五戒十善等感人天福利之行法也。
【福慧】 (术语)福德与智慧之二种庄严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华严经十一曰:“法界悉充满,福慧咸广大。”止观六曰:“菩萨者,福慧深利,道观双流。”
【福聚海无量】 (术语)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福德无量之语。法华经普门品曰:“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福力太子】 (人名)往古眼力王最后之一子。生时有无量吉祥福德之祥瑞,因而名为福力。见福力太子因缘经一。
【福力太子因缘经】 (经名)三卷,赵宋施护译。诸苾刍共会,相谓何行业最多获义利?阿难言色相行业(阿难容貌美故言),闻二百亿言精进行业,阿尼楼陀言工巧行业,舍利弗言智慧行业(各就自己所得而言也)。以问佛。佛言其中智慧最胜。而修福因缘为极胜。因说福力太子之因缘证之。
【福林】 (杂语)福德之树林也。西域记赞曰:“声教之所沾被,驰骛福林。风轨之所鼓扇,辄驱寿域。”
【福禄】 (杂语)总称世出世之福利功德。无量寿经下曰:“福禄巍巍。”
【福罗】 (物名)又作腹罗。见“富罗”条。
【福庆】 (杂语)福利之可庆喜者。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福生城】 (杂名)见“福城”条。
【福生天】 (界名)色界第四禅天之第二。
【福田】 (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福田经】 (经名)诸德福田经之略名。又中阿含三十有福田经。
【福田净德】 (术语)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妙道,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福田衣】 (术语)袈裟之德名也。为世之福田,生功德故。又以袈裟之条相与世之田畴相等故。
【福庭】 (杂名)寺之尊称。寺者生福之园庭也。
【幞物顷】 (杂语)上音仆,帊也。帛三幅曰帊。顷乃俄顷,谓似以帊裹物之少顷也。
【福相法身】 (术语)二法身之一。智相法身之对。保持教法而为人说也。施大千世界之七宝,不如说四句偈文之福德为大。由其福相得到法身之住处,故有此名。
【福严】 (名数)福智二庄严之一,福庄严也。以施等福业庄严其身也。
【福业】 (术语)感福德之行业也。有三福业。见“三福”条。百论疏上之上曰:“福是富饶为义,起善业招人天乐界,故称为福。”
【福因】 (术语)感福德果之业因也。即该称布施等之善根功德。福力太子因缘经一曰:“若诸有情修福因,所获福果又极胜。”
【福智】 (术语)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涅槃经二十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
【福智藏】 (术语)含摄福德智慧二庄严之法藏也。教行信证二曰:“圆满福智藏,开显方便藏。”
【福智虚空藏菩萨】 (菩萨)见“虚空藏”条附录。
【福足】 (术语)二足之一。足为进修之义,修施等福德之行,而庄严应身之相好,名为福足。
【腐烂药】 (杂名)又作大黄汤,龙汤,黄龙汤。大小便也。南山羯磨疏三下曰:“腐烂药者,世所同弃而实可收,即大小便也。”济缘记三下曰:“小便治劳,大便解热,名黄汤。”
【父】 (杂名)梵语比多Pitṛ,见梵语杂名。
【付财】 (术语)佛于般若时,加被于须菩提等小乘之比丘使对大乘之菩萨说般若之大乘,谓为转教。转教之意,于小乘之比丘附与大乘之法财故,法华譬之使穷子管领长者财物,谓为付财。四教仪集注上曰:“所以令其转教菩萨,意在二乘领知法门,故曰付财。二乘本所不知,但谓加被令说,故曰转教。”
【副参】 (职位)禅寺从属参头而助其役务之僧。
【父城】 (杂名)迦毗罗城也。是佛之父王之城,故名。寄归传一曰:“酬恩惠于父城。”
【复炽盛光法】 (修法)北斗七星护摩法之略名。
【负舂居士】 (人名)指六祖慧能未出家,在黄梅腰石舂米时也。德异坛经序曰:“惟负舂居士一偈,传衣为六代祖。”
【傅大士】 (人名)姓傅,名翕,字玄风。南齐建武四年生,陈宣帝大建元年卒。为有发之道士。取于姓曰傅大士,又取于地曰东阳大士,自称为善慧大士。大士乃菩萨之翻名,此大士创始轮藏,因之今安于藏内。有傅大士传,附龙华忏法之后,又有傅大士录四卷,现行于世。见“善慧”条。
【富单那】 (异类)又作布单那。饿鬼名。见“布怛那”条。
【副都纲】 (职位)见“僧录司”条。
【付法】 (杂语)付属法门也。
【付法八祖】 (名数)日本真言宗传持八祖之对。以教法次第相承之八祖师。即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慧果,空海也。
【付法藏】 (术语)如来灭后迦叶尊者结集法藏,二十年受持,付嘱之于阿难,阿难付嘱之商那和修,乃至展转至于师子尊者,是为付法藏。付法藏因缘传之所记者是也。
【付法藏传】 (书名)付法藏因缘传之略名。
【付法藏经】 (书名)付法藏因缘传之异名。
【付法藏因缘传】 (书名)六卷,元魏吉迦夜等译。记迦叶等二十四人之付法因缘。明教大师契嵩准于小乘之禅经慧炬之宝林传等,作定祖图正宗记,定西天之二十八祖,谓付法藏传可焚云。见释门正统四。
【付法传】 (书名)付法藏因缘传之略名。
【附法观】 (术语)三种观法之一。附托四谛等法相于我心向之观念也。
【付法相承】 (杂语)承受付属之法义也。
【附佛法外道】 (术语)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内之外道也。止观十曰:“邪人不同又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华严玄谈八曰:“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中略)为附佛法外道。”
【富伽罗】 (术语)Pudgala,见“补特伽罗”条。
【赴火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赴火而死,以此苦行为得果之因者。见“外道”条。
【赴机】 (术语)应众生机根而说法也。同于应病与药。
【富兰那迦叶】 (人名)Pūraṇakāśyapa,又作棓刺拏,布刺拏,不兰迦叶,补刺那迦叶,布赖那伽叶,布刺拏迦叶波,晡刺拏迦摄波子。六师外道之一。富兰,译曰满,是其实名,迦叶波,译曰饮光,是母氏之姓,从母姓而称为迦叶波,因之又云迦叶波子。是空见外道也。注维摩经三曰:“什曰:迦叶母姓也。富兰那字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灭也。”饰宗记七末曰:“不兰迦叶,正梵音云布刺拏迦叶波也。布刺拏,此云满也,是名也。迦叶波,此云饮光,此是姓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棓刺拏,外道六师中一人名也,旧言富兰那迦叶。迦叶是姓,富兰那是字,即空见外道也。”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晡刺拏迦摄波子。”
【富兰陀罗】 (天名)Pūrandhara,帝释之一名。杂阿含经四十曰:“释提桓因,复名富兰陀罗。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数数行施,衣服饮食乃至灯明。以是因缘故,名富兰陀罗。”涅槃经三十三曰:“如帝释亦名憍尸迦,亦名富兰陀罗。”慧琳音义二十八曰:“富兰,云域。陀罗,云破。”
【副寮】 (职位)禅林之职名。此职副于寮主而扶持之,作点检寮内之扫除及道具之有无等事。见僧堂清规五。
【富楼那】 (人名)一作富娄那Pūrṇa,具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富楼那弥窒那尼子,又作富啰拏梅低黎夜富多罗,富罗拏迷低黎夜尼弗多罗,布刺拏梅呾利曳尼子,富那曼陀弗多罗,新作布刺拏梅呾丽衍弗呾罗,补剌拏梅呾利曳尼弗呾罗。富楼那,又作富剌拏,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又作梅呾丽衍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富多罗。又作弗呾罗,译曰子。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举梵语而云弗呾罗。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以弥多罗之语有祝,见等之异义也。是释迦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之阿罗汉。初出家,证阿罗汉果,后闻法华因缘周之说法,回小向大,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记未来成佛,号法明如来。玄应音义三曰:“富啰那弥多罗尼子,又作弥窒那尼子,正言富啰拏梅低黎夜富多罗。富罗拏,此云满,是其名也。梅低黎夜,此云慈,是其母姓。富多罗者,子也,兼从母姓为名,故此云满慈子,或译云满愿子,皆一义也。与佛同日而生。”注维摩经三曰:“什曰:富楼那,秦言满。弥多罗尼,秦言善知识。善知识是其母名也。”法华光宅疏一曰:“富楼那,姓也。弥多罗尼子者,此翻为愿子,是故无量寿尊者满愿子,即其人也。”西域记四曰:“布刺拏梅呾丽衍尼弗呾罗,唐言满慈子,旧曰弥多罗尼子,讹略也。”法华玄赞一曰:“补刺拏梅呾利曳尼弗呾罗,此云满慈子。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讹也。满是其名,慈是母姓,其慈今取母姓,此满尊者是慈女之子。或满及慈俱是母号,名满慈子。”大明度经二曰:“满祝子。”玄应音义三曰:“满祝子,即富楼那是也。”
【富楼那成佛】 (杂语)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
【富楼那说法第一】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所谓满愿子比丘是。”法华经授记品曰:“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富娄沙富罗】 (地名)Purṣapura,国名。译作丈夫土。在北天竺。是天亲菩萨之生国。天亲传曰:“婆薮槃豆法师者,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也。富娄沙,译为丈夫。富罗,译为土。”法显传曰:“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到弗楼沙国。”续高僧传二曰:“富留沙富逻,此言丈夫宫。”
【富楼沙昙藐婆罗提】 (术语)Puruṣa-damya-sārathi,佛十号中调御丈夫之梵名。智度论二曰:“富楼沙,秦言丈夫。昙藐,秦言可化。婆罗提,言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时耎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以此调御令不失道。”
【富罗】 (杂语)译曰土。国土也。见婆薮槃豆法师传。梵Para。又(物名)Pula,又曰福罗,布罗,腹罗。庄饰之短靴也。玄应音义十五曰:“福罗,正言布罗。此译云短靿靴也。”同十六曰:“腹罗或作福罗,或云富罗,正言布罗,此云短靿靴也。”寄归传一曰:“富罗勿进香台。”见次条。
【富罗跋陀罗】 (物名)靴饰也。四分开宗记八本曰:“富罗跋陀罗者,以木绵及诸杂物与皮合缝,使中央起也。”见“富罗”条。梵Pula-ādatra。
【负门】 (术语)与他对论而归于败者,谓之堕于负门,或曰堕于负处。智度论一曰:“佛置我着二处负门。”
【父母】 (杂语)梵语杂名曰:“父比多,母莽多。”Pitṛ(N.sg.pitā),Mātṛ(N.sg.mātā)。梵网经下曰:“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心地观经三曰:“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父母恩】 (术语)四恩之一。
【父母恩难报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孝子经大同小异。
【父母恩重经】 (经名)此经世有同名三本,文各不同。皆伪经也。开元录十八疑惑再详录曰:“经引丁兰董黯郭巨等,故知人造。”然圭峰灵芝于盂兰盆经之疏记引之,云栖于竹窗三笔,论其伪妄之失。
【富那跋陀】 (神名)Pūrṇabhadra,神将名。译曰满贤。见慧琳音义二十六。
【富那曼陀弗多罗】 (人名)Pūrṇamaitrāyaniputra,比丘名。译曰满慈子。见“富楼那”条。
【富那婆苏】 (杂名)Punarvasu,星名。唐云弗宿。宝星陀罗尼经四曰:“富那婆苏(唐言弗宿)星生者,于左胁下,当有黑疵。财谷具足而少知慧。”又(人名)一作补捺伐素,分那婆素,比丘名,依星宿而名。本行集经七十曰:“有长老分那婆素,隋言弗宿。”慧琳音义六十曰:“补拏伐素。”
【富那奇】 (异类)饿鬼名。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尊者目连见一饿鬼,身如燋柱,腹如大山,咽如细针,呻吟大唤,驰走四方,求索尿屎以为饮食。目连诣佛所问之,佛曰:此贤劫中舍卫城有长者,压甘蔗汁而致大富,时有辟支佛患渴病,诣长者家乞甘蔗汁,长者心生欢喜,告其妇富那奇曰:我有急缘欲出,汝在后取甘蔗汁施辟支佛。夫出,妇取辟支佛钵于屏处小便钵中,以甘蔗汁覆其上,与辟支佛,佛受已,知非是,投弃于地,空钵而还。彼妇命终,堕饿鬼中常为饥渴逼却,即今富那奇饿鬼是也。见百缘经五。又(人名)Pūrṇeccha,比丘名。放钵国长者昙摩羡Dharmasena,此译法军,有二子,兄名羡那,此译军。弟名富那奇,此译满愿。后出家证阿罗汉,化兄羡那,令造旃檀堂请佛。各持香炉,登高楼,遥望祇洹,烧香归命,念佛及圣僧。香烟乘空至佛顶上,为一烟盖。佛知之,即语神足比丘同往。见贤愚经六。
【富那奢】 (人名)又作富那夜奢Puṇyayaśas,胁尊者之弟子,马鸣之师也。见付法藏传五。
【富那夜奢】 (人名)比丘名。见“富那奢”条。
【赴请】 (杂语)由施主之请而赴斋会也。行事钞下有赴请设则篇。
【妇人】 (杂语)害比丘之净行者,无过于妇人,故经中最排斥妇人。大宝积经四十四曰:“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忧愁本、是怨对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
【妇人遇辜经】 (经名)一卷,乞伏秦圣贤译。妇人之亲戚一时亡绝,佛见之而得道。
【副僧录】 (职位)唐昭宗干宁中始以觉晖为副僧录。见僧史略中。
【复师】 (职位)华严宗之僧职。再讲讲师所讲述者,以明义理之僧也。
【复饰】 (杂语)还俗也。一次落饰出家者,再蓄发为俗人也。
【付属】 (杂语)又曰付嘱。付者付与物也。属者付托事也。嘱者以言语托所思也。法华经见宝塔品曰:“佛欲以此妙法莲华经付属有在。”同嘱累品曰:“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
【付属一念】 (术语)无量寿经之流通分,释尊对弥勒菩萨,殷勤付属弥陀之名号,告以一念之称名,有无上大利之功德。命永宜传持此法门也。此“一念”为行之一,念谓一声之称名念也。
【富特伽耶】 (术语)见“补特伽罗”条。
【富陀那】 (异类)饿鬼名。见“布怛那”条。
【缚】 (术语)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人,不使得自在,故曰缚。大乘义章五本曰:“羁系行人故曰为缚。”梵语杂名曰:“缚,满驮,又缚诃。”
【缚刍】 (地名)Vakṣu Vaṅkṣu,又作婆输,婆叉,婆槎,薄叉,博叉。阎浮提四大河之一也。出自阿耨达池之西面,入于西北海云。西域记一曰:“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旧曰博叉河讹也),绕池一匝入西北海。”玄应音义二十四曰:“缚刍河,旧言博叉河,或作薄叉,又亦云婆叉河,又言噱叉河,皆一也,此云青河。”
【缚底】 (杂语)Patni,译曰女。性灵集八曰:“心似四波之缚底。”同便蒙曰:“四波四波罗蜜菩萨,缚底女梵语也,亦云波帝,此云夫主。秘藏记曰:四波罗蜜为定,定门为女。”
【缚定印】 (印相)金刚部之入定印也。见“定印”条。
【缚迦】 (杂语)又作薄迦。译曰章。又曰言。俱舍光记五曰:“梵云缚迦,唐言章,诠义究是,如说诸行无常等章。”义林章一本曰:“梵云缚迦,此云言也。”寄归传四曰:“薄迦论,颂有七百,释有七千。亦是伐[木*致]呵利所造,叙圣教量及比量义。”与跋渠同。梵Vākya。
【缚利沙键拏】 (流派)见“跋利沙键拏”条。
【缚罗】 (杂语)Bāla,译曰毛。名义集二曰:“应法师云:梵语缚罗,此云毛,婆罗,此云愚。”
【缚马答】 (杂语)顺环答,不得要领之喻也。俱舍论八曰:“今此所言,问缚马答,犹如有问缚马者谁?答言马主。即彼复问马主是谁,答言缚者。如是二答皆不令解。”俱舍光记八曰:“外道杀马祀天,缚马着柱,有人问言:缚马者谁?答言马主。马主是谁?答言缚者。如是二答皆不令解,不知何人姓名。”
【缚摩路迦也底迦】 (流派)Vāmalokāyatika,又曰逆路迦耶。左顺世外道也。见“逆路迦耶陀”条。
【缚尼】 (杂语)见“饭那”条。
【缚魄鬼】 (杂名)十王经所说鬼之名。
【缚萨怛罗】 (杂名)Vastra,又作婆参。译曰衣。瑜伽伦记六下曰:“婆参此云衣。”梵语杂名曰:“衣婆萨么。”
【缚始迦鲁拏】 (杂名)四种檀法之一。敬爱法也。见“皤施迦罗拏”条。
【缚斯仙】 (天名)Vasiṣṭha,又曰婆薮。在胎藏界外金刚部东方。六火天之一。为赤肉色仙形,右持莲华,竖左膝,座于筵,右有天后。又有住于虚空藏院者,为肉色苦行仙人形,右手如弹子形。右手持仙杖而立。
【缚脱】 (术语)缚者受烦恼之系缚也。脱者解脱之也。楞严经五曰:“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缚野吠】 (人名)Vāyave,风神名(与格),以初之缚字为真言之体。嚩者缚之义。以入于阿字门,而本来无缚,以无缚故,即为真解脱,真解脱即是如来,又是乘之义,又是一种之风天乘。末后之吠字,是无言三昧,亦是毕竟空之义,此解脱之风乘,于毕竟空中,旋转无碍。是故往返迅速,能普度众生也。见大日经义释七。参照“婆瘦”条。
【赙仪】 (杂语)为他家有死人时补助费用所赠之钱财。
【缚臾】 (天名)见“婆瘦”条。
【缚臾方】 (杂语)Vāya,西北方也。慧琳音义三十曰:“缚臾唐云风,即西北方是也。”大日经疏五曰:“西南涅哩底,西北为嚩庾。”
【缚曰罗】 (物名)Vajra,又作嚩驲啰,跋曰罗,嚩曰啰,跋折罗,跋阇罗,波阇罗,伐阇罗,发阇罗,伐折罗,跋折多(斫迦罗)。译曰金刚,金刚杵。陀罗尼集经二曰:“跋折啰唐云金刚杵。”大日经疏一曰:“伐折罗即金刚杵。”孔雀王咒经上曰:“发阇罗夜夜。”贤愚经二曰:“波阇罗女,晋云金刚。”西域记九曰:“伐阇罗王子,唐言金刚。”开元录九金刚智传曰:“缚曰罗。”宋僧传一不空金刚传曰:“跋折多。”大日经疏八注曰:“嚩驲啰。”金刚经天台疏曰:“西云跋阇罗,亦云斫伽罗,此翻金刚。”金刚经纂要曰:“金刚者梵云跋折罗,力士所执之杵,是此之宝也。金中最刚,故名金刚。”原为印度之武器,如三股枪。宝也者,天授武器之意,金中最刚之解为最适。天台疏谓斫迦罗者为金刚轮宝,杵者,其制略异。至后为诸魔降伏碎破障碍之象征而用之。曰字日字通用。
【缚曰罗吽】 (菩萨)Vajra hūṁ,胎藏界持明院五大尊中之第二尊。金刚名曰缚曰罗吽金刚,密号曰胜三世金刚。秘藏记末曰:“缚曰罗吽金刚,黑色四面八臂,面上三目,头有火焰鬘,极忿怒之相,左右二手作契印,左手取鉾,次手弓,次手索,右手持三钴铃,次手剑,并在炽盛火炎中,坐白莲华,五大皆白色也。”
【缚曰罗冒地】 (人名)见“跋曰罗菩提”条。
【腹中女听经】 (经名)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与转女身经同本。
【覆】 (术语)小烦恼地法之一。二十随烦恼之一。心所名。恐名誉之欲堕,隐覆自造之罪之精神作用也。
【覆钵】 (杂名)塔顶作覆钵形,为九轮之基者,谓之覆钵。俗名斗形者是也。玄应音义曰:“案西域别无幡竿,即于塔覆钵柱头,悬幡。”
【覆帛】 (物名)覆佛像之布帛也。准提仪轨曰:“将像于静室秘密供养,以帛覆像。念诵时去覆帛,瞻礼供养。念诵毕欲以帛覆,慎勿令人见。”
【覆藏犍度】 (术语)二十犍度之一。明治覆藏过失罪之章篇。四分律所说。
【覆藏他重罪戒】 (术语)八波罗夷之一。见“波罗夷”条附录。
【覆谛】 (术语)覆俗谛之略。
【覆讳过失】 (术语)见“十心”条。
【覆迹显本】 (术语)十重显本之一。
【覆肩衣】 (衣服)依南山之旧律家,则覆肩衣祇支为二物,覆肩衣为覆右肩者,祇支为覆左肩者,是比丘尼受持五衣中之二衣也。其本制兴于比丘尼。但智度论记佛,对阿难特听覆肩衣,别有缘由。又汉地之风,不好露体,故仿阿难,两用祇支与覆肩衣。遂制出缝合两衣而为褊衫者云。此以四分律以三衣与祇支及覆肩衣为五衣,因而为比丘尼之受衣也。又义净之新律家以此二者为梵汉之异名,非为二物。覆肩衣即祇支,正音名僧脚畸。智度论所谓覆肩衣,亦覆左肩。乃祇支之事也(然四分律以为别衣者一重之物曰祇支,二重三重之物曰覆肩衣,十八物图引僧祇律曾释之)。智度论三曰:“阿难端正清净如好明镜,(中略)女人见之欲心即动,是故佛听阿难着覆肩衣。”行事钞下之一曰:“僧祇支法,此是中国梵言,此翻云上狭下广衣,(中略)僧祇祇支覆肩衣,长四肘广二肘,如是受持。”又曰:“是衣厥修罗,长四肘广二肘半(准似祇支国语不同),是衣覆肩衣,长四肘广二肘。”六物图曰:“初制意者,尼女报弱,故制祇支披左肩以衬袈裟。又制覆肩掩于右膊开遮形丑,是故尼众用五衣。大僧又有畜用,但是听衣耳(非制衣)。二释名者,梵语僧祇支,此云上狭下广衣,覆肩华语,未详梵音。”
【覆讲】 (杂语)师之讲,弟子更反覆讲之也。法华经化城喻品说十六王子覆讲法华经。法华玄义六曰:“十六王子覆讲法华。”
【覆面】 (杂语)覆口之布帛也。瞿醯经下曰:“持诵新帛系其面门。”余轨谓之净帛。
【覆墓】 (杂语)省墓也。释氏要览下曰:“殡后三日,再往墓所,谓之覆墓。”
【覆器】 (譬喻)转覆之器,虽注水而水不入,以喻无惭无愧之人心既转覆,则道法不入也。智度论十五曰:“佛子罗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之:世尊在否?诡言不在。若不在时,诡言佛在。有人白佛。佛语罗云:于澡盘取水与吾洗足。说已,语言覆此澡盘。如敕即覆。佛曰:以水注之。注已。问曰水入中否?答曰:不入。佛语罗云:无惭愧人,以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释门归敬仪上曰:“覆器之喻,尘露于目前。”
【覆手合掌】 (印相)见覆手向下合掌项。
【覆手向下合掌】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第十一次又俱覆二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驮啰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第十二次又双覆两手,以二大指并而相接,十指头向外,亦同名也,亦名覆手合手也。”
【覆俗谛】 (术语)世俗谛,新曰覆俗谛。覆者覆真之义,覆真理之世俗事相也。寄归传四曰:“覆俗谛者,旧云世俗谛,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覆真,名为覆俗矣。此据覆即俗,名为覆俗,或可但云真谛覆谛。”
【覆业无明】 (术语)十五种无明之一。见“无明”条附录。
【覆腋衣】 (衣服)见“竭支”条。
【覆油钵】 (故事)优婆鞠多之故事。付法传三谓尔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曾见如来,优婆鞠多,知彼见佛,欲至其所,寻遣使者告比丘尼。尊者鞠多欲来相见。时比丘尼即以一钵盛满油置户扇后。优婆鞠多至其所止,当入房时,弃油数滴,共相慰问,而后就座。问言大姊,世尊在时,诸比丘辈,威仪进止,其事云何?比丘尼言:昔佛在世,六群比丘最粗暴,虽入此房,未曾遗我一滴水。大德今智慧高胜,世人号为无相好佛(不具三十二相之佛),然入吾房弃油数滴,由是观之,佛在时入定为奇妙。优婆鞠多闻是语,甚自悔责,极怀惭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