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掌】 (仪式)又作拍手。真言法于其修法之初与终,作拍掌,其初拍掌,为欢喜本尊来降也,其终拍手,为欢喜一座之事究竟也。
【箄尸】 (杂名)Pesi,见“蔽尸”条。
【攀觉】 (术语)散乱之心,于外境攀缘觉知也。止观五曰:“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怒,风静则澄净。”
【攀缘】 (术语)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常略之以缘之一字而说之。心为能缘,境为所缘,心涉于境,谓之缘。楞伽经一曰:“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楞严经一曰:“诸众生以攀缘为自性。”维摩经问疾品曰:“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中略)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槃淡】 (杂语)Vaudana,一作烦淡。见“和南”条。
【盘袱】 (物名)盘与袱之二物也。盘上铺小袱,盛疏印等物也。敕修清规受法衣曰:“以盘袱托呈法衣信物。”
【槃那寐】 (术语)Vandāmi,见“和南”条。
【磐石劫】 (术语)量劫之长远,以磐石之喻,谓之磐石劫。见“劫”条。
【磐石劫芥子劫】 (譬喻)以磐石芥子之喻示劫量者。智度论五曰:“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芥子,有长寿人,百岁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而劫尚不尽。”同三十八曰:“有方百由旬之城满芥子,(中略)有方百由旬之石(云云)。”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石,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重三铢,梵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又八百里石。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净居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祇劫。”
【槃太子】 (杂名)四卷楞伽经谓之槃太子。七卷楞伽经谓之石女儿。盖盘所生之太子,石女所生之儿,槃与石女非情之义同。
【槃特】 (人名)见“半托迦”条。
【槃特迦】 (人名)见“半托迦”条。
【槃特神变】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以神足力能自隐翳,所谓槃特比丘是。能化形体作若干变,所谓周梨槃特是。”法句譬喻经二曰:“贤者槃特解一偈义,精理入神,身口意寂如天。”
【槃荼】 (人名)婆修槃荼之略。比丘名。付法藏第二十祖也。见佛祖统纪五。
【盘荼昧】 (杂语)Vandāmi,见“和南”条。
【槃陀】 (杂语)尺量名。行事钞上之一曰:“般陀二十八肘。”业疏一下曰:“般陀者量之总名,一般陀有二十八肘。”
【槃陀伽】 (人名)见“半托迦”条。
【槃陀迦】 (人名)比丘名。见“半托迦”条。
【槃遮】 (杂语)Vāc,又曰婆娑Bhāṣā,译曰说。观经嘉祥疏曰:“胡云槃遮,此云说。说是吐教彰理,名之为说。”
【盘坐】 (杂语)即趺坐也。吾国俗语谓之盘膝坐。又谓之盘膝股坐。六祖坛经曰:“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判】 (杂语)用刀半截一物体之象形也。彼此相对而为明了之区别,使之显示判别也。法华经科注曰:“譬般若已后,判天性,定父子,会三归一,付财与记。”
【畔喋婆】 (杂名)译曰大灾风。见慧琳音义六十九。
【判教】 (术语)判释释迦一代之教相也。如天台之五时八教,华严之五教是也。大乘之诸宗,各有教相之判释。法华玄义十曰:“圣人布教各有归从,然诸家判教非一。”
【判释】 (术语)判断经论之旨趣,解释其义理也。又裁断如来一代所说教义之大小浅深曰教相判释。四教仪曰:“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畔徙室利】 (人名)论师名,译曰亲胜。成唯识论十大论师之一。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畔徒室利,唐言亲胜,天亲菩萨同时人也。本颂初行先作略释,妙得作者之意,后德因而释焉。”梵Bandhuśri徙为徒之误。
【庞居士】 (人名)嗣马祖。有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之机语。见碧岩四十二则。
【旁生】 (杂语)佛家称畜生曰旁生。上自龙兽禽畜,下及水陆昆虫,皆是业轮恶趣。非人天之正道。故曰旁生。
【袍】 (衣服)见“袍裳”条。
【袍服】 (衣服)台家谓为袍裳,世作法服者误,以三衣名为法服故也。见“袍裳”条。
【袍裳】 (术语)又曰袍服(作法服者非)。袍者原为祇支(左右衣),与覆肩衣(右胃衣)之二物,来支那合此二物。加袗袖,称为褊袗。是今之袍也,裳者,梵语涅槃僧,即裙也。此袍裳上下离而着为袍服,上下缀一为直裰。
【袍休罗兰】 (术语)Bahularatna Prabhūtaratna,佛名。译曰多宝。慧琳音义二十八曰:“袍休罗兰,梵语,佛名也。正梵云驮罗步多啰怛曩野,唐言多宝。”
【泡影】 (譬喻)此以譬世法之虚假不实。金刚经曰:“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陪禅】 (杂语)禅林之语,与伴禅同义。
【陪嚫】 (杂语)禅林之目,陪者重也,功劳非常者一陪其嚫也。陪通倍。
【陪衬】 (杂语)见陪嚫条。
【裴佛略】 (术语)梵音Vaipulya之讹。十二部经中方广经之梵名。
【陪胪】 (天名)Bhairava,自在天之一形,陪胪破阵曲为舞乐,唐招提寺之陪胪会奏之,称其蹈舞之际所走之方云陪胪走。参照陪啰嚩条。
【陪啰嚩】 (天名)金刚神之名。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嚩轮观想成就仪轨经画像仪轨分曰:“方可求彼勇猛正直人衣,或求女人隐触之衣,或求女人产生衣。若无如是等衣即用尸衣,求得衣已,即于寂静无人到处,令彼画人择日起首。(中略)大金刚陪啰嚩相者,一身九面,裸形黑色,三十四臂,一十六足。(中略)于像前画尸陀林,中有种种啰叉娑鬼神吠多拏等。又画尼俱陀树,树上有悬挂人尸及有签尸,复于林下画众人尸。(中略)于本尊前画持明人,裸身被发,以髑髅为冠,以五种甘露药涂身。(中略)如是画像毕已,将此[巾*(穴/登)]安于深密寂静之处,常烧人肉为香供养,持明人用人骨为数珠,于此像前以虔心专注,一日三时持诵大明满三洛叉,然后随意作法成就。此画[巾*(穴/登)]像不得寄于他人,亦不得辄于人前开展令人瞻见,持明人以酒食为食,又复一日三时以吠噜左曩及人血相和为香,于[巾*(穴/登)]前焚烧,以为供养。如是至诚不退者,决定获得最上成就。”梵Bhairava。
【陪食】 (仪式)禅林之目,达磨忌住持不趣僧堂食粥,于法堂与祖师相伴吃粥,是曰陪食。
【陪堂】 (堂塔)禅林之目,陪客僧于僧堂之外堂受食,谓之陪堂。
【陪贴】 (杂语)谓禅林供养人于本饭本菜之外,陪增贴附供物也。敕修清规尊宿迁化曰:“陪贴供养。”
【盆】 (行事)盂兰盆之略,见“盂兰盆”条。
【盆会】 (行事)盂兰盆会之略称。
【烹佛煆祖】 (术语)于洪炉中烹煆佛祖也,谓宗匠之活作略。传灯十六(四江怀忠章)曰:“僧问:洪炉猛炎,烹煆何物?师云:烹佛煆祖。曰:佛祖作么生烹?师云:业在其中。曰:唤作什么业?师云:佛力不如。”碧岩集普照序曰:“秉烹佛煆祖钳锤。颂出衲僧向上巴鼻。”
【蓬瓮】 (故事)周利槃特愚蒙,婆罗门师教之以蓬瓮二字,道蓬,则忘瓮,道瓮,则忘蓬。此二字为吠陀论中之秘密语也。参照“半托迦”条。
【捧炉神】 (图像)谓茶釜足之鬼形也。
【捧物】 (杂名)供养三宝之物。
【劈箭急】 (譬喻)劈箭者劈物之箭也。譬事之迅曰劈箭急。
【披袒】 (术语)披者,挂袈裟通覆两肩也,所谓通肩是。袒者,偏袒右肩也。释氏要览上曰:“舍利弗问经云:于何时披袒?佛言:随供养时应偏袒,以便作事故。作福田时应着两肩,现福田相故。”(记云:随供养者,如见佛礼佛同评三师入众等时也。作福田者,谓计斋坐禅诵经入聚落树下坐时。使人见福田端严。若对佛者通被者五百生堕铁甲地狱)。
【披剃】 (杂语)初出家为僧尼。谓之披剃。言共剃发披僧衣也。
【霹雳星】 (界名)胎藏界外金刚部院东方日天旁之尊,应为日天眷属。表世之梦幻者。肉色童子形,于顶上合掌,作飞行之势。
【毗跋耶斯】 (术语)译曰念处。即四念处也。
【毗鞞得迦】 (植物)又云尾吠怛迦,果名。旧云毗醯勒。见“毗醯勒”条。
【毗钵】 (杂语)毗钵舍那Vipaśyanā之略,译曰观。观想真理也。性灵集二曰:“持三秘密达毗钵。”
【毗播迦】 (术语)Vipāka,译曰异熟。第八识之异名也。第八识为无记性,与业因之善性恶性相异而成熟者,故曰异熟识。唯识述记二末曰:“毗播迦,此云异熟。毗者异也,播迦者熟义。”
【毗钵啰哩曳萨多】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译曰反背互相着合掌。大日经疏十三曰:“以右手仰左手上,以左手覆在右手下,稍似坐禅人手相加之形。此名毗钵啰哩曳萨哆合掌,此云反背互相着合掌。”梵Viparyasta。
【毗钵舍那】 (杂语)译曰观。见“毗婆舍那”条。
【毗钵尸】 (佛名)又作微钵尸,Vipaśyin,佛名。见“毗婆尸”条。
【毗城】 (地名)毗耶离城也,维摩居士居之。
【毗侈遮罗】 (术语)鞞侈遮罗那三般那之略。
【毗怛迦】 (术语)Vitarka,译曰寻。粗心于境寻求,谓之寻,细心于境伺察,谓之伺,此寻伺旧名觉观。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云毗怛迦,此云寻。毗遮罗,此云伺。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寻。此二种于境审察细位名伺,故言寻伺。旧名觉观者,案梵本菩提名觉,毗钵舍那名观。译人不寻梵语,致斯乖失也。”
【皮袋】 (譬喻)言人畜之身体也。赵州录下曰:“僧问:狗子还有佛性无?州曰:有。僧曰:既有为什么撞入这个皮袋?”
【毗低罗】 (人名)须达长者家老婢之名。高丽本之观佛三昧经作毗佉罗。见“毗佉罗”条。
【毗睇】 (术语)Vidyā,译曰明咒。真言之陀罗尼也。陀罗尼能破众生之烦恼闇障,故名明。求法高僧传四曰:“毗睇译为明咒,陀罗是持。”
【毗阇柯】 (人名)Bijaka,比丘名。译曰种子。见法砺四分律疏二末。
【毗阇那】 (杂语)Vijñāna,又云毗若南。译曰识。了别之义也。毗婆沙论七曰:“毗阇那,秦言识。”瑜伽伦记一上曰:“毗若南,此云识,了别为义。”
【毗阇耶】 (人名)Vijaya,大臣名。译曰难胜。见本行集经四十三。
【毗阇耶多】 (杂语)Vijayārtha,译曰最胜好事。起世经二曰:“其转轮王坐毗阇耶多,隋言最胜好事。”
【毗多输】 (人名)阿育王弟名。译曰除忧。见行愿品疏钞四。梵Vitāśoka。
【毗铎佉】 (寺名)Piṭṭaka,又作鞞铎佉。伽蓝名。译曰嚼杨枝。西域记一曰:“象坚窣堵波北山岩下有一龙泉,是如来受神饭已,及阿罗汉,于中漱口嚼杨枝,因即种根,今为茂林。后人于此建立伽蓝,名鞞铎佉,唐言嚼杨枝。”
【毗佛略】 (术语)Vaipulya,又作鞞佛略,裴佛略。新云毗富罗。十二部经之第十。译曰方广经。称方正广大之经典。小乘之长阿含经,大乘之华严法华等诸经是也。若对于小乘,则一切之大乘经悉为方广经。大乘义章一曰:“毗佛略经,此名方广。理正曰方,义备名广。若依小乘,诸正为方,言多曰广。”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毗佛略,此云方广。”大日经疏九曰:“梵音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毗富罗法界。”然智度论三十三曰:“广经者,名摩诃衍,(中略)鞞佛略(力夜反),秦言未曾有经。”是上所谓毗佛略,即方广经,称为摩诃衍,译曰广经。毗佛略,译为第十一部之未曾有经。然他经论,未曾有经之梵名为阿浮达磨。二者相异,应考。
【毗富罗】 (术语)Vipula,又作尾布罗。译曰广大。大日经疏九曰:“梵音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毗富罗法界。”又(地名)Vipula,又作毗布罗,鞞浮罗,山名。译曰广博胁山。在摩竭陀国,常人所见,故佛处处引之为喻。瑜伽伦记三上曰:“广博胁山者,旧云毗富罗山,其形如非天胁也。”翻梵语曰:“鞞浮罗山,译曰大也。”智度论二十八曰:“计一劫中一人积骨过于鞞浮罗大山(此山天竺人常见,以易信,故说)。”涅槃经二十二曰:“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月藏经八曰:“毗福罗山。”西域记九曰:“山城北门西有毗布罗山。”
【毗伽罗】 (杂名)Vyākaraṇa,新译曰毗耶羯刺諵,又云毗何羯唎拏。译曰声明记论。关于五明中声明,即语学之俗书总名也。慈恩寺传三曰:“印度梵书名为记论,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于劫初,梵王先说,传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即旧译云毗伽罗论者是也。然其音不正。若正,应云毗耶羯刺諵(音女咸反),此翻为声明记论。以其广记诸法能诠,故名声明记论。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说,具百万颂。后至住劫之初,帝释复略为十万颂。其后北印度健驮罗国婆罗门睹罗邑波腻尼仙又略为八千颂,即今印度现行者是也。近又南印度婆罗门为南印度王,复略为二千五百颂,边鄙诸国多盛流行,印度博学之人所不遵习。此并西域音字之本,其支分相助者。复有记论略经,有一千颂,又有字体三百颂。又有字缘两种:一名间择迦,三千颂。二名温那地,二千六百颂。此别辩字缘字体。又有八界论八百颂,此中略合字之缘体。”又寄归传四谓:“一、创学悉谈章,亦名悉地罗窣睹Siddhir astu,此云成就吉祥章,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转,成十八章,总有一万余字,合三百余颂(以三十二字为一颂)。相传是大自在天所说,六岁童子学之,六月方了。二、苏呾罗Sutra,一切声明根本经也。译略诠,谓略诠要义,有一千颂。是波尼你Paṇini仙所造,八岁童子诵八月。三、驮睹章Dhatu,有一千颂,专明字元,功用如上经。四、三弃罗章Khila,弃罗者,荒梗之义,如田夫开创畴畎,故可云三荒章:一頞瑟吒驮睹Astadhātu,有一千颂,使晓七例(即八转声,即苏槃多声,Subanta),十罗声(有十种罗字,明三世之异),述二九之韵(丁岸多声之十八转)。二文茶(Maṇḍa Muṇḍa)凡一千颂,明合成之字体,如树之一目,梵云苾力叉Vṛkṣa,引二十余句经文共相杂糅,方成一事之号。三邬拏地Uṇadi,则与上文茶大同,广略为异。此三荒章,十岁童子三年勤学,方解其义。五、苾栗底苏呾罗Vrtti-sutra,即前苏呾罗之释。于上古作释,其类多,于中妙者十八千颂,中天竺那兰陀寺学士阇耶昳底Jayāditya所造。殁,距今三十载。已上声明论之五经,犹如支那之五经。六、朱你Curṇi,有二万四千颂,释苾栗底苏呾罗,学士钵颠社罗Patañjali所造。明习前经。学之,三年方了。七、伐[木*致]呵利论Bhartrhari-śāstra,有二万五千颂,释前之朱你,大学士伐[木*致]呵利所造。是护法Dharmapāla同时人。殁,距今四十年。八、薄伽论Vākyapadiya,颂有七千,释七千颂。述圣教量及比量之义,作者同上。九、荜拏,有本颂三千,伐[木*致]呵利所造。释有一万四千颂,护法菩萨所造。极天地之奥秘,穷人伦之精华。若人学至此,方曰善解声明。”又唯识枢要上末曰:“劫初梵王创造一百万颂声明论,后帝释略为十万颂,次有迦多没罗仙,略为一万二千颂。次有波腻尼仙,略为八千颂。已上四论总名处所,为根本之声明也。今现行者仅为后二经。又有声明论三百颂,波腻尼仙所造。有声明略本颂一千颂,后有八界论八百颂。又有闻释迦论一千五百颂。又有温那地论二千五百颂。此五声明并名根裁,为根本之处所声明生智解之所依也。然护法菩萨造二万五千颂,名杂宝声明论(寄归传所谓荜拏也),西方以声明为究竟之极论,盛行于世。”百论疏上之下曰:“毗伽罗论释诸音声法。”涅槃经疏五曰:“毗伽罗论者,此云字本论。”婆薮槃豆法师传曰:“八部毗伽罗论及四皮陀六论。”
【毗伽摩】 (饮食)雪山中良药名。见慧琳音义十三。梵Vigama。
【皮革犍度】 (术语)Carmavastuskhanda,四分律所说。二十犍度之一。明皮屐,皮卧具等之制戒者。
【毗诃】 (术语)毗诃罗Vihāra之略。僧坊之梵名也。见“毗诃罗”条。
【毗诃罗】 (术语)又作鼻诃罗,鞞诃罗,尾贺罗Vihāra,译曰住处,寺,僧坊。玄应音义六曰:“毗诃啰,此云游行处,谓僧所游履处也。今以寺代之。言寺者,说文,廷也,有法度者也。”俱舍光记十五曰:“毗诃罗,义翻为寺。”大日经疏三曰:“僧坊,梵音毗诃罗,译为经处,即是长福住处也。白衣为长福故,为诸比丘造房。令持戒禅慧者得庇御风寒暑湿种种不饶益事,安心行道。”同十一曰:“寺者毗诃罗,此方译为住处。”求法高僧传上曰:“毗诃罗,是住处义。此云寺者,不是正翻。”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毗诃罗,亦云鼻诃罗。”梵语杂名曰:“尾贺(引)啰。”
【毗诃罗波罗】 (职位)Vihārapāla,译曰护寺。守护一寺及和集僧而白事者。求法高僧传上曰:“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
【毗诃罗莎弭】 (杂名)Vihārasvāmin,译曰寺主。造寺之人也。求法高僧传上曰:“造寺之人名为寺主,梵云毗诃罗莎弭。”
【毗诃提】 (衣服)衣名。舍卫国波斯匿王闻阿难说法欢喜,施家中第一毗诃提衣,使作三衣。见中阿含毗诃提经。梵Vihati巴Bāhitikā。
【毗何羯喇拏】 (杂名)Vyākaraṇa,见“毗伽罗”条。
【毗笈摩】 (饮食)药名。见“频伽陀”条。
【毗羯罗】 (神名)药师经所说十二大将之一。
【毗俱胝】 (菩萨)Bhrukuṭi,又作毗俱知。胎藏界观音院三十七尊中之一尊也。谓之毗俱胝菩萨。又云毗俱胝观音。又云毗俱胝天女(八大观音之一),毗俱胝者,皱之义,此天女从观音额上之皱中生,故名毗俱胝。译曰瞋目。三目四手忿怒形之天女也。不空羂索心咒王经下曰:“毗俱胝天女,毗俱胝,周言瞋目。”大日经疏五曰:“观音左边置圣者毗俱胝,其身四手,右边一手垂数珠鬘,一手作施愿印,左边一手持莲华,一手持军持。面有三目,如摩醯首罗像,首戴发冠,如毗卢遮那发髻冠形。”同十曰:“佛大会中,时诸金刚现大可畏降伏之状,状如无有能伏之者。时观音额皱中现此菩萨,西方谓额上皱文为毗俱胝,如今人忿时额上有皱也。此菩萨现身作大忿怒之状,时诸金刚皆有怖心,入金刚藏身中。时彼毗俱胝进至执金刚藏前,时彼亦大怖畏,入如来座下而言:愿佛护我。时佛谓彼毗俱胝言:姊汝住。时毗俱胝即住已白佛,唯佛所教敕,我当奉行。”苏婆呼经下曰:“苾唎俱胝,此云忿像也。”陀罗尼集经六,有观自在毗俱胝菩萨三昧法印咒品,具说念诵之法。
【毗俱胝观音】 (菩萨)八大观音之一。毗俱胝天女,从观音额上生之忿怒身也。见“毗俱胝”条。
【毗俱胝菩萨】 (菩萨)尊称毗俱胝天女曰菩萨。见“毗俱胝”条。
【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佛说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之咒。持者得生于极乐世界。
【皮壳漏子】 (譬喻)又作皮可漏子。壳可音通。壳者卵[谷-禾+卵]也,比人之身骸,漏者漏屎尿也。意味任运自在。又书柬袋曰可漏子,或壳漏子。圆悟录十三普说曰:“参时须参皮可漏子禅。”碧严录十曰:“但参皮漏子禅。”
【皮可漏子】 (譬喻)见“皮壳漏子”条。
【毗岚】 (杂名)又作毗蓝,鞞岚,毗蓝婆,鞞蓝婆,吠蓝婆,吠岚婆,吠岚僧伽。译曰迅猛风。暴风名。玄应音义一曰:“毗岚,或作毗蓝婆,或作鞞岚,或云吠蓝,或作随岚,或言旋蓝,皆是梵之楚夏耳。此译云迅猛风也。”慧苑音义上曰:“毗蓝风,正云吠蓝婆。吠者散也,蓝婆者所至也。曰:此风所至之处,悉皆散坏也。又云:毗者不也,蓝婆者迟也。谓此风行最极迅急也。旧翻为迅猛风是也。其水轮下风轮亦与此风轮同名也。”慧琳音义十三曰:“吠岚僧伽,劫灾时大猛风名也。此风猛暴,能坏世界。”梵Vairambhaka。
【毗兰多】 (地名)又作毗兰,国名。佛于此国受毗兰若婆罗门之请。三月安居。但食马麦。即如来九恼之一也。大宝积经二十八曰:“如来昔在毗兰多国,受毗兰若婆罗门请,三月安居而食麦。”兴起行经下曰:“我及卿等于毗兰邑,故食浮麦九十日。”梵Vairantya。
【毗蓝婆】 (杂名)又作鞞蓝婆。暴风名。见“毗岚”条。
【毗兰若】 (人名)婆罗门名。请佛安居,废忘而不知佛至,如来于三月唯食马麦(引宝积经文毗兰多下),然智度论等谓之阿耆达婆罗门。是毗兰若取其国邑而名,阿耆达多应为其本名。巴Veraūja。
【毗蓝园】 (物名)佛生会为安置诞生佛以众花庄饰之屋形,禅林称为花亭,又名毗蓝园。花亭之南面,揭额,题毗蓝园之三字也。毗蓝园之名,迦毗罗城蓝毗尼园之省略也。
【毗楞伽】 (物名)具云释迦毗楞伽Śakrābhilagnamaṇiratna,宝玉名。观无量寿经曰:“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名义集三曰:“释迦毗楞伽宝,此云能胜。”
【毗楞羯梨】 (人名)国王名。对劳度差婆罗门请一偈,为以千钉钉身。见贤愚经一,经律异相二十五。
【毗梨】 (术语)Virya,毗梨耶之略。
【毗梨勒】 (植物)果物名。见“毗醯勒”条。
【毗梨沙伽那】 (异类)龙王名。住频阇诃山下之池中,能解僧佉论,频阇诃婆娑外道就之学僧佉。见天亲传。梵Vṛṣagaṇa,Vārsagaṇya。
【毗梨耶】 (术语)Virya,又作毗离耶,尾唎也。六度之一。译曰精进,又曰勤。或曰忍辱。大乘义章十二曰:“毗离耶者,此云精进。练心于法,故说为精。精心务达,故称为进。”法界次第下之上曰:“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梵语杂名曰:“勤,尾唎也。”
【毗里瞿仙】 (天名)在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南隅之火天下。火天眷属。六火天之一。白色。为使者形。两手捧独股杵。
【毗利差】 (异类)Vṛkṣa,饿鬼名。译曰树。见正法念经十七。
【毗陵】 (地名)又云毗坛。荆溪大师之住地也。因称毗陵师,毗陵尊者等。见“毗坛”条。
【毗流波叉】 (天名)Virūpakṣa,四天王之一,广目天之梵名也。
【毗留勒叉】 (天名)增长天之梵名。见“四天王”条。
【毗琉璃】 (天名)Viruḍhaka,四天王之一。增长天之梵名也。【毗琉璃】(人名)Virūḍhaka,国王名。又称流离王,琉璃王,娄勒王,维楼黎王,楼黎王,毗娄勒王等。新作毗卢释迦王,毗卢宅迦王。生时与琉璃宝俱,故号毗琉璃,又由大夫人之谶,而名恶生王。舍卫国(新曰室罗伐悉地国),波斯匿王(新译胜军王)之子,末利夫人所生。弑父王而嗣位,又以旧怨灭迦毗罗城之释种。西域记六曰:“毗卢释迦王,旧云毗流离王,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毗卢宅迦王,旧言毗流离,一也。”琉璃王经曰:“舍卫国王,时有太子,名维楼黎。产育之初与琉璃宝俱,因以为号。”毗奈耶杂事七曰:“胜鬘夫人至九月满,便诞一男,容貌端严,人所乐见。经三七日聚会宗亲欲为其儿施立名字,(中略)时大夫人谓群臣曰:我岂先时不作是语。观斯婢女(指胜鬘即末利夫人),身形美触,必当丧我憍萨罗城。大臣白言:诚有斯语。此子未生,国大夫人已为作不祥之记。应与此儿名为恶生。”
【毗楼勒迦】 (天名)Virūḍhaka,增长天之梵名。
【毗楼那】 (杂名)风名。探玄记二十曰:“毗罗那风者,应是毗岚风,此云旋猛风也。”见“毗岚”条。
【毗娄真】 (人名)王名。译曰爱乐。见慧琳音义二十六。梵Virucin。
【毗卢】 (佛名)Vairocana,毗卢舍那之略。法身佛之通称。即密教之大日如来也。碧岩九十九则曰:“肃宗皇帝问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国师云:檀越踏毗卢顶上行。帝云:寡人不会。国师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大慧普说二曰:“高步毗卢顶,不禀释迦文。”普灯录十八曰:“坐断毗卢顶[宁*页],须是没量大人。”今僧人于七月中元结盂兰盆会,首座僧装为毗卢佛,诵经施食,戴毗卢帽。因帽有毗卢佛小像,故名。
【毗卢觉王】 (佛名)毗卢舍那佛也。
【毗卢帽】 (物名)黄檗僧所用之帽子也。
【毗卢舍那】 (佛名)Vairocana,又作毗卢遮那,鞞嚧杜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佛真身之尊称也。解此者诸家不一。准天台以毗卢舍那与卢舍那及释迦,如其次第配于法报应三身。毗卢舍那,译曰遍一切处。卢舍那,翻曰净满。法华文句会本二十五曰:“法身如来名毗卢,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法华玄义六曰:“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意满,名卢舍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已上天台之释义,以毗卢舍那与卢舍那分配于法报之二身,即理智之二者也。华严则以此二者为梵名之具略,而为报身佛之称号,译曰光明遍照,或单译遍照。因旧经(晋译)说卢舍那,新经(唐译)说毗卢遮那故也。华严探玄记三曰:“卢舍那者,古来译或云三业满,或云净满,或云广博严净。今更勘梵本,具言毗卢舍那。卢舍那者,此翻名光明照。毗者,此云遍。是谓光明遍照也。”慧苑音义上曰:“按梵本:毗字应音云无废反,此云种种也。卢遮那,云光明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种种光明照众生也。或曰:毗遍也。卢遮那,光明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也。”法相家亦如天台,主张三身配属之说。义林章七末曰:“璎珞经云:毗卢舍那佛是受用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也。”密家以毗卢舍那为理智不二之法身佛称号,或翻大日,或翻遍照,或翻最高显广眼藏。大日经疏一曰:“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闇遍明之义也。”同十六曰:“所谓毗卢那者,日也。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一切众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也。”即身成佛义冠注下曰:“金刚顶义诀上云:毗卢遮那,此翻最高显广眼藏。毗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王如来(指玄奘十一面经),又有翻为大日如来。”然密教中亦有分不两说。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一曰:“说教之根宗,本有三:一者毗卢遮那法身,本性清净出一切法,金刚三摩地为宗。二者卢遮那法身,出圣性普贤愿行力为宗。三者千释迦化现千百亿释迦,显现圣慧身,流出曼殊室利身,作般若母为宗。”此二身分属之义也。般若理趣释上曰:“毗卢遮那如来名遍照报身佛,于色界顶第四禅色究竟天成等正觉。”此是二身不分之义也。
【毗卢舍那五圣】 (名数)金刚界之五智如来也。五圣中,毗卢舍那如来为中心,故标举之。
【毗卢释迦】 (人名)Virūḍhaka,国王名。旧云毗琉璃王。西域记六曰:“毗卢释迦王,旧曰毗琉璃,讹也。”见“毗琉璃”条。
【毗卢印】 (印相)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之入定印也。大日之入定印为法界定印,其印相,仰左手右手重于其上,二大指相拄,舒着头指。左右头指之中节上下重合。深入禅定而观见法界众生之相也。见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一。
【毗卢择迦】 (天名)又作鼻溜荼迦。旧云毗琉璃。四天王中南方天王之名,秦译增长。见“四天王”条。
【毗卢宅迦】 (人名)王名。旧云毗流离王是也。见玄应音义二十三。
【毗卢遮】 (人名)比丘名。增一阿含经三曰:“降干沓和懃行善行,所谓毗卢遮比丘是。”梵Viruca。
【毗卢遮那成道经】 (经名)大日经之异名。
【毗卢遮那经】 (经名)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之略称。即大日经也。
【毗卢遮那如来菩提心赞】 (杂名)称大日经转字轮品金刚手所说之六句。其文曰:“归命菩提心,归命发菩提。稽首于行体,地波罗蜜等。恭礼先造作,归命证空者。”
【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之略名。
【毗卢遮那五字剑印明】 (印相)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曰:“二手合掌二头指屈而相着,如剑形。真言曰:那谟三曼多勃驮喃,阿尾啰吽欠。”
【毗卢遮那五字真言】 (真言)阿,尾,啰,吽,欠之五字也。有不空译之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一卷。
【毗卢折那】 (人名)Vairocana,国王名。译曰遍照。
【毗啰梨】 (动物)野狐之类,取人而食。大威德陀罗尼经十五曰:“毗啰梨,此野狐类,杀人食啖兽也。”
【毗啰拏羯车婆】 (动物)Viraṇakacchapa,译曰龟。见名义集二。
【毗罗尼】 (地名)河名。译曰难度。譬众生之爱欲也。宝积经百十曰:“若有众生染着毗罗尼河(隋言难度),彼等身体即生不白不黑云色。”梵Viraṇī。
【毗罗婆】 (植物)果名。见频婆条。
【蜱罗尸】 (地名)Peśi,见“蔽尸”条。
【毗罗胝子】 (人名)毗罗胝子者,苦行外道。淘糟饮汁。拔发灰身。六师中之第三师也。
【毗摩】 (地名)Vimalā,江名。译无垢。翻梵语九曰:“毗摩,应曰毗磨罗,译曰无垢。善见律十二。”又(天名)Vimalā,译曰无垢。最胜王经八曰:“毗摩天女妙辩才。”
【毗摩罗】 (天名)Vimalā,天女名。大自在天之妇也。西域记二曰:“跋虏沙城东北,五十余里,至崇山,山有青石大自在天妇像,毗摩罗天女也。闻之土俗。曰:此天像者,自然有也。灵异既多,祈祷亦众。”
【毗摩罗阇】 (人名)Vimarāja,译曰无垢王。见玄应音义二十六。
【毗摩罗诘】 (菩萨)Vimalakirti,旧称维摩诘,新云毗摩罗诘,鼻磨罗难利帝,译曰无垢称。西域记七曰:“毗摩罗诘,唐曰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维摩诘,讹略也。”玄应音义八曰:“鼻磨罗难利帝,此译云无垢称,称者名称也。”
【毗摩质多】 (异类)毗摩质多罗之略。见毗摩质多罗项。
【毗摩质多罗】 (异类)Vimalacitra,新云吠摩质呾利。阿修罗王之名。译曰净心,绮画,宝饰等。娶干闼婆之女,生舍脂夫人,嫁于帝释,即帝释之舅也。法华文句二曰:“毗摩质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波海水出声。名毗摩质多,即舍脂父也。观佛三昧云:索干闼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宝殿,纳为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吠摩质呾利,此云绮画,明文其身。或云宝饰,用冠其服。云毗摩质多罗,讹也。此为最大,天帝释之妇公,舍支之父也。说此因缘如宗轮疏。”二十唯识述记下曰:“吠摩质呾利王者,旧云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者也。天帝释设支夫人之父也。此云绮饰,或云彩画。”
【毗末罗蜜多罗】 (人名)Vimalamitra,论师名。译曰无垢友。见西域记四。
【毗目叉】 (术语)Vimokṣa,巴Vimukti,又云毗木叉,毗木底。译曰解脱。离恶法也。探玄记十八曰:“毗目叉,此云解脱。”华严疏钞五十四曰:“梵云毗木底,此云解脱。”大乘义章一曰:“无为解脱直名木叉,又有为解脱为毗木叉。”
【毗木底】 (术语)梵音Vimukti,译曰解脱。见“毗目叉”条。
【毗目多罗】 (术语)见毗目瞿沙项。
【毗目瞿沙】 (术语)又云毗目多罗。如来所出之音声也。慧苑音义下曰:“毗目瞿沙,具云毗沙摩乌多罗毗目瞿沙,言毗沙摩者,此云无怖畏也。乌多罗者,最上也。毗目瞿沙者,出声也。”探玄记十八曰:“毗目多罗者,天竺本名毗目多罗涅惧沙,此翻为最上无恐怖声。”梵Vimuktaghoṣa。
【毗那怛迦】 (天名)一作毗那吒迦。又云毗那夜迦。鬼神名。见“毗那夜迦”条。又(杂名)Vināyaka,七金山之第六。象头Gayaśirṣa山之别名。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毗那怛迦,此云有障鬼神。有障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事皆为障碍。山峰似彼神头,故以名也。”
【毗那夜迦】 (天名)Vināyaka,又作毗那耶迦,毗那也迦,频那夜迦,毗那耶怛迦,毗那吒迦,吠那野怛迦。译云常随魔,障碍神。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也。大日经疏七曰:“毗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毗那夜迦含光轨曰:“毗那夜迦,常随作障难,故名常随魔也。(中略)毗那夜迦,亦名毗那怛伽。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毗那怛迦,此云有障碍神。有一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事,皆为障碍。”希麟音义七曰:“毗那夜迦,旧云频那夜迦,皆不正梵语也。应云吠那野怛迦,此云障碍神,谓现人身象头,能障一切殊胜事业故。”退治此实类毗那夜迦之法,称为誐那钵底,即欢喜天。人身象头,双身抱合,男神为实之毗那夜迦,女神者,观音菩萨为退治彼,现毗那夜迦女形与彼抱合而生欢喜心之相也。此云大圣欢喜天。见“欢喜天”条。
【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 (经名)一卷,唐含光记。记大圣欢喜天之秘法。
【毗那夜迦含光轨】 (经名)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之异名。以是为含光师之记也。
【毗那夜迦秘要】 (经名)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之略名。
【毗奈耶】 (术语)Vinaya,一作鼻那夜,毗那耶,又云毗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谓佛所说之戒律。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毗尼母论一曰:“毗尼,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灭。”行事钞中一曰:“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义林章二本曰:“毗奈耶者,此云调伏。”探玄记一曰:“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玄应音义十四曰:“毗尼,或言鞞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或云毗奈耶,皆由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译云离行,行并道也。谓此行能离恶道,因以名焉。”又(书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之略名。
【毗奈耶杂事】 (书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之略名。
【毗尼】 (术语)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楞严经曰:“严净毗尼,弘范三界。”疏曰:“毗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黄庭坚诗曰:“心洁似毗尼。”见“毗奈耶”条。
【毗尼波啄】 (经名)Vinitapaṭṭa,咒名。译曰断结。见陀罗尼杂集二。
【毗尼藏】 (术语)Vinayapiṭaka,新云毗奈耶藏。旧云毗尼藏。三藏之一,摄称如来所说之戒律经典。藏者包藏之义。此经典中包藏一切戒律之法,故云藏。善见律一曰:“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
【毗尼多流支】 (人名)Vinitaruci,梵僧名。译曰灭喜。见续高僧传三。
【毗尼方广经】 (经名)清净毗尼方广经之略名。
【毗尼关要】 (书名)十六卷,德基辑。
【毗尼关要事义】 (书名)一卷,德基辑。
【毗泥迦】 (术语)见“毗尼”条。
【毗尼摩得勒迦】 (经名)萨婆多毗尼摩得勒迦之略名。摩得勒迦,译曰行境界。论之别名也。
【毗尼母经】 (经名)又名毗尼母论。八卷,失译。母经者,梵云摩夷,译曰行母,是诠显行法能生行,如母之生子,故云行母。论藏之别名也,今为毗尼之论释,故名毗尼母经。
【毗尼母论】 (经名)毗尼母经之异名。
【毗纽】 (天名)Viṣṇu,见“微瑟纽”条。
【毗纽笯】 (天名)见“微瑟纽”条。
【毗纽女天】 (天名)此为梵天眷属。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南方。此天由胜生黄金莲,于其上生梵天云,肉色,右手为拳,置于膝,左手为掬势,仰而出。
【琵琶】 (物名)世俗之乐器也,以之供养佛菩萨者。法华经曰:“琵琶铙铜钹。”
【毗颇沙】 (杂语)Vibhāṣā,论名。见“毗婆沙”条。
【毗婆阇婆提】 (流派)Vibhajya-vādin,译曰分别说部,分别论师。其部所说,有是有非,以更要分别故,名为分别说部。此由他人名之也。俱舍光记二十曰:“说非尽理,半是半非,更须分别,故名分别说部。梵云毗婆阇缚地,毗婆为分别。缚地为部,旧云毗婆阇婆提者,讹也。”
【毗婆毗婆舍那】 (术语)Vipaśyana-vipaśyana,毗婆舍那毗婆舍那之重言也,重重观真理之谓。善见律十曰:“毗婆毗婆舍那,汉言观苦空无我。”
【毗婆沙】 (佛名)佛名。见“毗婆尸”条。又(术语)Vibhāṣā,又作鼻婆沙,鞞婆沙,毗颇沙。译曰广说,胜说,异说。俱舍光记一曰:“毗者名为广,或名为胜,或名为异,婆沙名说。”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毗婆沙,或言鼻婆沙,随相论作毗颇沙。此云广解,或言广说。亦云种种说,或言分分说,同一义也。”
【毗婆沙论】 (书名)Vibhāṣā-śāstra,广解广说经论之义者,总名毗婆沙论,是通名也,然别题毗婆沙论者,藏中有四部:一、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鞞婆沙论。三、五事毗婆沙论(已上小乘)。四、十住毗沙论(是大乘)也。其他律部有善见律毗婆沙。
【毗婆沙师】 (术语)毗婆沙论中之诸师也,五百阿罗汉,各立异义,而释发智论,是名毗婆沙论,因此指彼诸阿罗汉称为毗婆沙师。
【毗婆舍那】 (术语)Vipaśyanā,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
【毗婆尸】 (佛名)Vipaśyin,又作毗钵尸,微钵尸,鞞婆尸,毗婆沙,维卫,过去七佛之第一佛。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又名弗沙,或底沙。释迦菩萨第三阿僧祇劫满时,遭此佛初修百大劫种相之福,以为七佛之首。又由赞其佛之精进力,超九劫而成佛,可知此佛出世,在九十一大劫之前也。智度论九曰:“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尸,或云微钵尸,前劫中佛名也,唐云胜观。”慧苑音义上曰:“毗婆尸,此云净观,或云胜观,亦云胜见,或曰种种观也。”梵网经述记下曰:“毗婆尸,亦名毗婆沙,亦名维卫。即是梵音有轻有重故有不同,其义一也。此云胜见,亦云种种见,亦云广见。”慧沼最胜王经疏曰:“第三祇满修相好,初逢胜观,亦云弗沙,翅足赞佛超于九劫。”
【毗婆尸佛经】 (经名)二卷,赵宋法天译,佛为苾刍说过去毗婆尸佛四门游观,出家转法轮之事,与长阿含大本缘经之后分同本。
【毗婆娑】 (杂语)数量之名。译数十万兆。见本行集经十二。
【毗婆娑罗王幽死】 (故事)增一阿含经八谓提婆达兜恶人便往婆罗留支(阿阇世之别名)所告言,昔民氓寿命极长,如今人寿不过百年,王子当知人命无常,终不上位,而中命终,不亦痛乎,王子于时宜断父王命,统领国人,我今当杀沙门瞿昙,而为无上至真等正觉。于摩竭陀国界为新王新佛,不亦快哉。如日贯云,无所不照,如月云消,明于众星之中。尔时婆罗留支王子即收父王着于铁牢中,更设臣佐,统领人民。又出于十诵律三十六,毗奈耶杂事十七,涅槃经三十四等。观无量寿经曰:“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中略)有五色光明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毗婆娑律】 (书名)善见律毗婆沙之异名。
【罴菩萨】 (菩萨)昔有一人,入山采薪。遇雪饥寒,罴将收养,余命得存。天晴路通,其人下山,遇见猎师,示彼罴之处,共来加害。分取其肉时,身着大患,受现报。见毗婆沙论一百十四,俱舍光记十八。
【毗讫罗摩阿迭多】 (人名)Vikramāditya,国王名。译曰超日王。西域记二曰:“室罗伐悉底国,毗讫罗摩阿迭多王,唐言超日。”
【毗佉罗】 (人名)须达长者家老婢之名。掌长者库藏之财宝。常腰系数百键钥。出纳取与,一切委之。性悭贪,嫌佛法,作此言:吾家长者愚迷,受沙门术,供给无止。遂发恶愿欲不见闻三宝。末利夫人闻之,与须达共谋,欲以佛力调伏彼。一日,请佛于宫中,使彼持珍宝至宫中。老婢于宫中遭佛,以扇掩面,不欲见佛。佛以神力现无数之佛,彻扇使见之。彼既见佛,疾走归家,以白叠缠头,入木笼中卧。佛曰:此女于我无缘,于罗睺罗有因缘,彼能化之。乃还祇洹告罗睺罗使度彼女。罗睺罗身变转轮圣王,至须达家,变老婢为玉宝女。老婢大喜,受圣王十善戒。心既调伏,于是罗睺罗复本身,为说三归,授五戒,老婢闻法未举头顷,证须陀洹果。见观佛三昧海经六,法苑珠林九十六。梵Vikārā。
【毗若底】 (术语)Vijñapti,译曰识。了别之义也。义林章一末曰:“梵云毗若底,此翻为识,识者了别义。”唯识枢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
【毗若底摩呾剌多】 (杂语)Vijñaptimātratā,译曰唯识。二十唯识述记上曰:“毗若底,此云识。摩呾剌多,此云唯。”
【毗若南】 (杂名)见“毗阇那”条。
【毗洒迦】 (异类)毗沙门所属八大夜叉将之一。大日经疏五曰:“六名毗洒迦。”大疏演奥钞十五曰:“毗舍迦,此云大满大将,或云持法。”梵Viṣaka。
【毗瑟怒】 (天名)又作毗瑟笯。天神名。
【毗沙门】 (天名)鞞沙门四天王之一。见毗沙门天项。
【毗沙门供】 (修法)供养毗沙门天王而祈福也。
【毗沙门讲】 (修法)讲赞毗沙门天王之法事也。
【毗沙门经】 (经名)有二本:一、唐不空译,题曰毗沙门天王经。一、赵宋法天译,题曰佛说毗沙门天王经。
【毗沙门天】 (天名)Vaiśravaṇa,又云多闻天。四天王中毗沙门天之王也。在佛教中为护法之天神。兼施福之神性。法华义疏云:此天恒护如来道场而闻法,故名多闻天。于胎藏界曼荼罗在外金刚部院北方之门侧,于金刚界曼荼罗位于西方,夜叉主也。此天与吉祥天,从古神话时代常相关连而为夫妻,于日本台密,如欢喜天有双身毗沙门法,但双身者,皆男天也。其形像有多种。胎藏界曼荼罗之像,着甲胄,左掌有塔,右持宝棒,坐像也。或传有为立像者。金刚界曼荼罗亦与之同。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记乞胜利神加被之修法,论其画像曰:“于彩色中并不得和胶,于白叠上画一毗沙门神,七宝庄严衣甲,左手执戟槊,右手托腰上,其神脚下作二夜叉鬼,并作黑色。其毗沙门面,作甚可畏形,恶眼视一切鬼神势,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毗沙门仪轨记,唐天宝元年,不空三藏修其法,为玄宗平定五胡乱之始终。
【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 (经名)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之略名。
【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真言)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之略名。
【毗沙门五童子】 (名数)毗沙门天王随从之五童子。禅尼只,独键,那吒,鸠跋罗。甘露也。
【毗沙门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毗杀社钵利色迦罗】 (衣服)Bhaiṣajya-pariṣkāra,比丘十三资具衣之一。百一羯磨十曰:“毗杀社钵利色迦罗,药资具衣也。”
【毗奢隶夜】 (地名)城名。见“毗舍离”条。
【毗奢蜜多罗】 (人名)梵音Viśvāmitra,纪元前六世纪顷之人。释尊幼年时师事之人也。
【毗舍】 (杂名)Veśa,又曰鞞舍。天竺四姓之一。译曰商。见“吠舍”条。
【毗舍阇】 (异类)Piśācā,又作毗舍遮,辟舍柘,毕舍遮。持国天所领鬼之名称。孔雀王咒经下曰:“毗舍阇,梁云颠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毕舍遮,旧云毗舍阇,又作毗舍遮,鬼名也。饿鬼中胜者也,亦言颠狂鬼也。”同二十四曰:“毕舍遮,旧经中名毗舍阇,亦言辟舍柘。”慧苑音义下曰:“毗舍阇王,毗舍阇之王,即是东方提头赖吒,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领二部鬼:一名毗舍阇,此云啖精鬼。二名干闼婆,此云寻香也。”
【毗舍浮】 (佛名)Viśvabhū,又作毗舍符,毗湿婆部,鞞恕婆附,毗摄罗,毗恕沙付,毗舍婆,鞞舍,随叶,浮舍。第三十一劫中第二佛之名。智度论九曰:“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慧苑音义上曰:“毗舍浮,正云毗湿婆部。言毗湿婆者,此云遍一切也。部,自在也。言遍一切皆得自在,或翻为一切有也。”华严疏钞十六曰:“上云毗舍浮又云遍胜。”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毗摄浮,旧言毗摄罗,亦云随叶佛,此云种种变现也。”梵网述记上曰:“毗恕沙付者,亦名毗舍婆,亦言鞞舍,亦言浮舍,亦言随叶。此云一切胜,亦云广生。”
【毗舍离】 (地名)Vaiśāli,又作毗耶离,鞞舍离,维耶,维耶离,鞞舍隶夜。新云吠舍厘。国名。译曰广严。中印度也。维摩大士住此国。又,佛灭一百年,七百贤圣为第二结集之处。此国内之种族曰离车,亦曰跋阇子(此国城之鼻祖名离车,当时有三城郭,开扩庄严,名毗舍离,详说于善见律中,载离车之部),后为阿阇世王所并。吉藏维摩经疏一曰:“毗耶离城,亦云毗耶离国。此是六大城中一大城,十六大国中一大国也。毗耶离,或云毗舍离,或云鞞舍离。此云广博严净,亦云好稻,复云好成。”西域记七曰:“吠舍厘国,旧曰毗舍离国,讹也,中印度境。”四分戒疏二上曰:“毗舍离者,多论云广严城也。”玄应音义四曰:“毗耶离,或作毗舍离,或云维耶离,亦云鞞奢隶夜,皆梵言讹转也。正言吠舍厘,在恒河南,中印度境,七百贤圣于中结集处所也。”即今印度恒河北岸,干达克河东岸。今译毗萨尔。
【毗舍离城结集】 (故事)是小乘三藏中毗那耶藏之结集也。佛灭后一百年,于毗舍离国有十个非法起。长老耶舍(陀)比丘,于毗舍离城波利迦园召集七百圣众,断十个非法,洗净律藏云:四分律五十四、十诵律六十、五分律三十、僧祇律三十三、毗尼母经四、善见律一、西域记七之诸书所记同。西域记七曰:“吠舍厘城东南十四五里有大窣堵波,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佛涅槃后百十年,吠舍厘城诸苾刍远离佛法,谬行戒行。时长老耶舍(陀)召集七百贤圣于吠舍厘城,依毗奈耶制止谬法,宣明圣教。”(取意)。善见律一曰:“世尊涅槃已一百岁时,毗舍离跋阇子比丘,毗舍离中十非法起。(中略)长老耶斯那比丘发起此事。于跋阇子比丘众中,长老离婆多问萨婆迦,萨婆迦比丘答,律藏中断十非法,及消灭净法。(中略)于毗舍离婆迦迦园中众已聚集。如迦叶初集法藏无异。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世谓之七百结集,又云第二结集。其争论之原因十非事,见十事非法条。
【毗舍啰婆拏】 (天名)又作毗舍罗Vaiśravaṇa,毗沙门之具称。
【毗舍罗】 (神名)Viśāla,神王名。佛祖统纪三十七曰:“染武帝天监元年,帝梦释迦檀像入国,乃遣郝骞等往西竺求之,(中略)郝骞谢文华等八十余人,应诏西行求像。至舍卫国,从王乞像。王曰:此中天正像,不可适边。乃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图一相。卯时运手,午时既就。顶放光明,际霪香雨。骞负像东还。乃渡大海,尝闻甲胄之声在后,忽异僧礼像而言曰:毗舍罗神王护像至彼,广作佛事,言讫而隐。”
【毗舍婆】 (佛名)佛名。见“毗舍浮”条。
【毗舍佉】 (杂名)Viśākhā,又作鼻奢佉。星名,当于二月。或言黑鹿。俱舍光记八曰:“毗舍佉,是二月星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释迦谱一曰:“毗舍佉汉云沸星。”玄应音义十八曰:“毗舍佉,或云鼻奢佉。此译云别枝,即是氐宿。”弥勒上生经疏上曰:“梵云毗舍佉,此云黑鹿。”
【毗舍佉母】 (人名)即鹿子母也。
【毗舍佉优婆夷】 (人名)Biśākhāupāsikā,又云毗舍佉鹿母,毗舍佉母。单云鹿母,又云鹿子母。夫人名。毗舍佉者,星名。此夫人之生日当于此星,故以为名。优婆夷者,总谓女子之信佛道者,又从子而称鹿母或鹿子母。俱舍光记八曰:“鹿母者,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子儿妇,有子名鹿,故云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出一儿,故婆沙一百二十四云毗舍佉鹿母。”慧琳音义二十五曰:“是星名也,此女因星得名,五分律云鹿子母,是也。”
【毗舍耶】 (天名)Vijaya,又作微舍耶,毗社耶。见“微誓耶”条。
【毗舍也】 (杂语)Viṣiṣya,又作毗沙耶。译曰境界,国。大日经疏十曰:“怛他竭多,如来也。毗舍也,境界也。如来之境界,所谓如如。”梵语杂名曰:“国,尾沙耶。”
【毗舍遮】 (异类)见“毗舍阇”条。胎藏界曼荼罗之南方,其位在焉。
【毗舍支】 (异类)毗舍遮之女天女饿鬼也。住于厕。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南方之饿鬼中。毗舍支在焉。
【毗摄浮】 (佛名)旧言毗摄罗。见“毗舍浮”条。
【毗摄罗】 (佛名)Viśvabhū,见“毗舍浮”条。
【毗湿波】 (杂名)Viśva,又云毗湿婆。风名。译曰不巧。玄应音义二十二曰:“毗湿婆风,又云毗湿波风,此译云不巧风也。”瑜伽伦记七上曰:“毗湿婆风者,此云种种巧庄严风,如说毗湿羯摩天等名巧天。”
【毗湿饭怛啰】 (人名)Viśvāntara,须达拏太子之别名也。译曰众异。唯识演秘四末曰:“毗湿饭怛啰,此云众异,有多德技异众人故,即须达拏太子别名也。”参照“毗输安呾啰”条。
【毗湿缚】 (饮食)药名。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毗湿缚药,此云有种种功圣药也。”梵Viśva。
【毗湿婆】 (杂名)风名。见“毗湿波”条。
【毗湿婆部】 (佛名)Viśvabnū,又作鞞舍。见“毗舍浮”条。
【毗尸沙】 (术语)Viśeṣa,胜论六句义第五句义之梵名。旧云别相谛,新云同异句义。百论疏上之中曰:“五毗尸沙谛,此云别相谛,谓瓶衣不同也。”
【毗世】 (流派)又作鞞世,鞞世师,卫世。新云吠世史迦。胜论师之梵名也。见“吠世史迦”条。
【毗室罗懑拏】 (天名)毗沙门之具称。见“毗沙门天”条。
【毗世沙蜜多罗】 (人名)Viśeṣamitra,成唯识论十大论师之一。译曰胜友。见唯识述记一本。
【毗首】 (天名)毗首羯磨之略。见毗首羯磨项。
【毗首羯磨】 (天名)Viśvakarman,又作毗守羯磨。新云毗湿缚羯磨。帝释之臣,化作种种工巧物,又司建筑之天神也。毗首羯磨,译种种工业。因之西土之工巧者祭此天云:智度论四曰:“巧变化师毗首羯磨天。”顺正理论十二曰:“毗湿缚羯磨天。”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毗湿缚羯磨天,此译种种工业,案西国工巧者多祭此天也。”起世因本经七曰:“时帝释天王欲得璎珞,即念毗守羯磨天子,时彼天子即便化作众宝璎珞奉上天王。若三十三天眷属等须璎珞者,毗守羯磨悉皆化作而供给之。”止观五曰:“譬如毗首羯磨造得胜堂。”同辅行曰:“毗首,是天家巧匠也。”
【毗首羯磨化人造佛像】 (传说)止观辅行一曰:“如阿含云:佛升忉利以神足力制诸弟子不令知处,二王(优填王与波斯匿王)忆佛,因成大患。大臣白王,造像供养,优填王以栴檀香作,匿王以紫磨金作,悉高五尺。初召工匠,与重宝偿,无能造者。毗首羯磨化为人,来为王造像。下斧之声,上至忉利,闻者解脱。”(二王造佛之事,出增一阿含经二十八。而无毗首羯磨造佛之事)。
【毗首羯磨化身鸽】 (传说)天帝释欲试尸毗王之檀波罗蜜,使毗首羯磨变身为鸽,自变鹰逐之。鸽飞来,入于王腋下,王以身施鹰而救鸽命。见智度论四。
【毗首羯摩三昧耶】 (术语)大日如来工巧之三摩地也。见瑜祇经。
【毗输安呾啰】 (人名)Viśvāntara,太子名。旧云苏达拏太子是也。寄归传四曰:“东印度月官大士作毗输安呾啰太子歌,词人皆舞咏遍五天矣,旧云苏达拏太子者是也。”
【毗输驮】 (杂语)Viśuddha,译曰清净。大日经疏九曰:“毗输驮是清净,达摩湿阇多法界生义,此言如来顶相。”
【毗输遮啰那】 (杂名)日之别名。译曰观者。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六。梵Viśvacaraṇa。
【毗戍陀僧诃】 (人名)Viśuddhasiṁha,比丘名。译曰净师子。见慈恩传二。
【蜱肆经】 (经名)鸠摩罗迦叶以种种之喻断蜱肆王(巴Pāyāsi)无后世之见。又以种种之喻,使舍邪见三毒而受三归。见中阿含十六。
【毗搜纽】 (天名)Viṣṇu,又作毗瘦纽,毗瑟纽之变音。见毗瑟纽条。
【毗坛】 (地名)毗陵也。荆溪湛然居之。止观辅行序赞曰:“毗坛者,即毗陵也。亦云晋陵,今常州也。”
【毗昙】 (术语)Abhidharma,巴Ahidhamma,阿毗昙之略。新云阿毗达磨。译曰无比法。新翻对法。论藏之总名也。无比法及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也(智慧为无比之胜法,故云无比法。又以智慧对观法,故名对法)。以三藏中之论藏诠显学者之智慧故也。然则毗昙之名虽为涉于大小乘论藏之通名,而常指小乘萨婆多部之论藏如发智,六足,婆沙,俱舍等之诸论而云毗昙。总即别名也。因之此论旨名毗昙宗。即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也。天台净影等古师,常对于成实宗而称毗昙。
【毗昙成实】 (杂名)小乘之毗昙宗与成实宗也,与言俱舍成实同。
【毗昙孔子】 (杂语)释氏要览下曰:“西秦慧嵩,善阿毗昙论,时重号毗昙孔子。”
【毗昙有门】 (术语)小乘萨婆多部阿毗昙论之宗旨,立一切诸法实有,故对于成实宗之空门而谓为有门。三论玄义曰:“毗昙已有无义而执法有性。”
【毗昙宗】 (术语)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也。此部以发智六足等诸阿毗昙论最具足,故称毗昙宗。立我为无而法为有者也。俱舍宗属之。
【毗提诃】 (地名)Videha,旧云弗婆提,弗于逮。四大洲中,东大洲之名。故云东毗提诃。毗者胜之义,提诃者身之义,译曰胜身。又译前。以此洲在诸方之前故也(东方为前)。西域记二曰:“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讹也。”法华玄赞二曰:“吠是胜义,题呬云身,即东毗提诃之名。彼毗提诃,男声中呼。此吠题呬,女声中呼。”瑜伽伦记一下曰:“毗提诃,此云胜身。”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东毗提诃,或云弗婆提,或云弗于逮,皆梵音讹转也。此云前,在诸方之前也。”俱舍论十一曰:“东胜身洲,东狭西广,三边量等,形如半月。东三百五十,三边各二千。”又毗提诃洲有二中洲之附属,与本洲同名,一云提诃,二云毗提诃。即身洲。译曰胜身洲。俱舍论十一曰:“胜身洲边二中洲者:一提诃洲,二毗提诃洲。”俱舍光记十一曰:“提诃,此云身。毗提诃,此云胜身。”
【毗陀】 (术语)Veda,一作鞞陀,又作皮陀,韦陀,围陀等。新云吠陀,鞞陀。婆罗门经书之名。译曰明,或智。观无量寿经曰:“臣闻毗陀论经说。”见“韦陀”条。
【毗陀罗】 (异类)又作迷怛罗。西土有咒法,起死尸使去杀人,是名毗陀罗法。十诵律二曰:“有比丘,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尸令起,水洗着衣着刀手中,若心念若口说:我为某故作毗陀罗,即诵咒术,是名毗陀罗成。若所欲杀人,或入禅定,或入灭尽定,或入慈心三昧。若有大力咒师护念救解,若有大力天神守护,则不能害。是作咒比丘,先办一羊。若得芭蕉树,若不得杀前人者,当杀是羊若杀是树。如是作者善,若不尔者,还杀是比丘,是名毗陀罗。”(优婆塞五戒相经所说同)。梵网经下曰:“咒杀谓毗陀罗等。”同与咸疏注中曰:“毗陀罗者,西土有咒法。咒死尸令起,谓使鬼去杀人。”毗奈耶一曰:“鞞陀路婆,鬼着尸也,使起杀人。”慧琳音义三十五曰:“迷怛罗,唐言起尸鬼也。”案,毗陀罗者,起尸鬼之名也,法众经陀罗尼品谓之韦陀罗,灌顶经所谓弥栗头韦陀罗者是也。梵Vetāla。
【毗醯勒】 (植物)又云鞞醯勒,毗梨勒,新云毗鞞得迦,尾吠怛迦。善见律十七曰:“鞞醯勒,其形如桃子,其味甜,服能治癞。”慧琳音义十六曰:“毗醯勒,西方果树名也,今毗梨勒是也。”百一羯磨八曰:“毗鞞得迦,旧云鞞醯勒者,讹也。”梵语杂名曰:“毗醯勒,尾吠怛迦。”
【毗耶】 (地名)Vaiśāli,毗耶离城也,维摩居士之居处。肇论曰:“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
【毗耶离】 (地名)Vaiśāli,城名。见“毗舍离”条。
【毗耶娑问经】 (经名)二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大宝积经广博仙人会之别译也。
【皮衣】 (衣服)僧衣之异名。盖取悉多太子入山时,着鹿皮衣之故事。瑞应经上曰:“行数十里,逢两猎客。太子自念:我已弃家,在此山泽,不宜如凡人被服宝衣有欲态也。乃脱身宝裘,与猎者贸鹿皮衣。(中略)车匿悲泣,随路而啼。顾视太子,已被鹿皮衣。”异出菩萨本起经曰:“太子行十数里,道逢猎者。太子曰:我欲从汝有所债,宁可得耶?猎者言:所索者可得。太子曰:欲得君鹿皮。猎者即以皮与太子,太子亦以珍物与之。”
【毗庾娜蘗帝】 (杂语)译曰生。生出也。见大日经疏九。
【毗遮罗】 (杂语)Vicāra,译曰伺,寻伺之伺也。见“毗怛迦”条。
【毗职多钵腊婆】 (人名)Vijitaprabha,北印度王子。译曰调伏光。见慈恩传二。
【毗职吉蹉】 (术语)Vicikitsā,译曰疑。唯识述记六末曰:“又如职吉蹉是治疗义,毗职吉蹉是疑义。”
【皮纸】 (物名)以身之皮为纸而书经文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皮纸骨笔,缮写受持。”
【毗指多婆多】 (杂名)Vijitavat,日之别名。译曰胜者。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六。
【毗质多罗】 (杂语)Bicitra,译曰善。大日经疏一曰:“此善字,梵云毗质多罗。有端严义,种子义。譬如已得果实,复还种子也。”
【仳疏梨沙】 (真言)陀罗尼名。译曰无染着。见金光明经慧沼疏五。梵Viśleṣa。
【辟除贼害咒经】 (经名)一卷,失译,能除劫贼之难。
【辟除诸恶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此陀罗尼能除毒虫等之难。
【辟鬼珠】 (物名)避恶鬼之宝珠也。称仁王经之功德。见仁王经受持品。
【僻见】 (杂语)邪僻不中于理之恶见也。如身等之五见是。俱舍论十八曰:“就五僻见,说邪见重。”
【辟雷电法】 (修法)出于最胜王经七如意宝珠品。
【辟妄救】 (书名)十卷。明释圆悟说。侍者真启编。此书圆悟(即天童和尚),因汉月谬认一○为千佛万佛之祖作五宗原,潭吉又妄作五宗救,恐后世禅宗门下,入此邪见,故说之也。盖禅宗不立文字。安有○之相貌,为千万佛之祖。有此一○,则慧命断矣。后清世宗亦有拣魔录一书以辟之。
【譬喻】 (术语)梵云阿波陀那Avadāna,以了知之法,显未了知之法也。法华文句五曰:“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中略)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经二十九说八种之喻法:一,顺喻,随顺世谛,次第自小向大而喻也。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二,逆喻,逆于世谛,次第自大向小为喻也,大海本为大河,大河本为小河,乃至沟浍本为大雨,如是如来涅槃本为解脱,乃至持戒本为法雨,是名逆喻。三,现喻,以现前事为喻也,如说众生心性,犹如狝猴。四,非喻,假设非实事之事为喻也,如说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来,欲害人民,则王如何?是假设四山譬老病生死也。五,先喻,先设譬喻,后以法合也,如说有人贪着妙花,而采取之时,为水漂流,众生如是贪爱五欲,为生死之水漂没。六,后喻,先说法,后设喻而显之也,如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满大海是也。七,先后喻,先后所说皆是譬喻之意,如经云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是也。八,遍喻,始末皆假喻而显之也。如具说忉利天质多罗树生长之状,而遍喻佛弟子等。
【譬喻部】 (术语)譬喻师之部宗,即经部也。见“譬喻师”条。
【譬喻经】 (术语)十二部经之一。梵云阿波陀那。经中说譬喻而令晓悟义宗所在者也。正理论四十四曰:“言譬喻者,为令晓悟所说义宗,广引多门,比例开示,如长喻等契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曰:“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又(经名)藏经中题譬喻经者有五部:一,比丘道略集之杂譬喻经一卷。二,失译之众经撰杂譬喻经二卷。三,吴康僧会译之旧杂譬喻经二卷。四,失译之杂譬喻经二卷。五,后汉支娄迦谶释之杂譬喻经一卷,已上五部同名别本。又经律异相等引十卷譬喻经,今不传。往生要集记五曰:“十卷文,唐法遂造,贤圣集也。”此外湮灭之同名经十部,载于出三藏记。又佛说譬喻经,一卷,唐义净译。佛为胜光王说空井,树根,二鼠,四蛇,毒龙,蜜滴,蜂螫,火烧之喻。
【譬喻量】 (术语)四量之一。见“量”条附录。
【譬喻论师】 (人名)与譬喻师同。
【譬喻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三,出于经之第二卷。说火宅之喻。
【譬喻师】 (人名)又云日出论者。小乘十八部中经量部之元祖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日出论者即经部本师,佛去世后一百年中,北印度怛叉翅罗国有鸠摩逻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论。时五天竺有五大论师,喻如日出明导世间,名日出者。以似于日,亦名譬喻师。或为此师造喻鬘论,集诸奇事,名为譬喻师。经部之种族,经部以此所说为宗,当时犹未有经部,经部四百年中方出世故。”因之而古摄论谓之经部师,新摄论谓之譬喻师。
【譬喻说】 (术语)十二部经之一。见譬喻经项。
【譬喻王经】 (经名)大集譬喻王经之略名。
【譬喻周】 (术语)法华迹门三周说法之一。说火宅之譬喻,以化中根之一周也。见“三周”条。
【辟支】 (术语)辟支迦佛陀之略。
【辟支地】 (术语)通教十地之一。辟支佛之地位也。
【辟支佛】 (术语)辟支迦佛陀之略。
【辟支佛乘】 (术语)三乘中之中乘也。谓开辟支佛觉悟之因行。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懃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者,最初之发心,必依佛与声闻乘同,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者,示独觉之义,深知诸法因缘者,示缘觉之义,辟支佛具此二义)。
【辟支迦佛】 (术语)辟支迦佛陀之略。
【辟支迦佛陀】 (术语)Pratyekabuddha,略曰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又作钵罗翳迦佛陀。旧译缘觉。新译独觉。智度论二名俱存。盖辟支佛具此二义也。初发心时值佛,而思惟世间之法,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好寂静,加行满而无师友之教,自然独悟,故名独觉。又观待内外之缘(内为飞花落叶外为十二因缘)而悟圣果。故名缘觉。但天台一家之义,以之为别种,无佛世之悟道为独觉,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道为缘觉。智度论十八曰:“辟支佛有二种: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同七十五曰:“辟支佛地者,先世种辟支佛道因缘,今世得少因缘出家,亦观深因缘法成道,名辟支佛。辟支迦秦言因缘。”大乘义章十四曰:“辟支胡语,此方翻译名因缘觉。藉现事缘而得觉悟,不假他教,名因缘觉。又于十二因缘法中而得觉悟,亦名缘觉。”法华玄赞二曰:“辟支迦佛陀者,此云独觉,略云辟支佛。”瑜伽伦记八曰:“独觉地,若依梵语名钵剌翳迦佛陀,旧云辟支讹也。此云独觉,初发心时亦值佛。(中略)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有辟支佛因缘论二卷。说八辟支佛出家悟道之相。
【辟子佛因缘论】 (书名)二卷,失译,说波罗捺国王等八位辟支佛觉悟之因缘。
【偏教】 (术语)偏于一方之教。即权教是也。
【篇聚】 (术语)类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称目也。此有篇门与聚门之别,篇门者,依结成之罪果及急要之义而区别为五篇,聚门者,类聚其罪性及因罪(犯波罗夷僧残二罪而未成者曰偷兰遮),而为六聚七聚八聚也。
【偏空】 (术语)谓小乘所谈之空理。以其偏于空之一边也。
【偏门】 (杂名)非正门,有犯罪者则从此门驱出。见象器笺一。
【篇目】 (术语)标题也。羯磨疏一之三曰:“前标释篇目。”梁僧传明律编曰:“随有犯缘,乃制篇目。”
【偏衫】 (衣服)南山旧律家之说,三衣之下覆于左肩之片衣云祇支,覆于右肩之片衣云覆肩衣(义净新律家谓祇支,覆肩,为梵汉两语而一物也),魏代缝合此二物名之为偏衫。截领开裾,犹存本相也。资持记作褊衫。说文:褊、衣也。六物图曰:“此方往古并服祇支,至后魏时始加右袖,两边合谓之褊衫,截领开裾,犹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祇支,右边即覆肩也。”僧史略曰:“后魏宫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一施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肩两袖,失祇支之体。自魏始也。”释氏要览曰:“偏衫,古僧依律制,祇有僧祇支(此名覆膊,亦名掩腋衣),此长覆左膊及掩右腋,盖衬三衣,故即天竺之仪也(案已上准于新律家之义)。竺道祖魏录云: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于僧祇支上相从,因名偏衫。今开脊接领者盖魏遗制也。”
【偏袒】 (术语)此有二解:一、谓袒露一臂也。史记,陈胜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天下从风。今通称偏护其人曰偏袒。盖自周勃有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之令,后遂沿用袒字为助之义矣。二、佛家所著袈裟。辄偏露一边。谓之偏袒。金刚经所谓偏袒右肩。是也。
【偏袒右肩】 (术语)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释氏要览曰:“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偏小】 (术语)佛成道后十二年间之说法,大乘家贬之名曰偏小。谓所说之理偏于空,而法门狭小也。
【偏小情】 (术语)人法二空中,只知人空一边,未知法空,小乘浅薄之偏见也。
【偏有执】 (术语)偏于万有之有一边而执着之见解也。
【偏圆】 (术语)判教理胜劣之称。偏者偏僻所说之理偏于空乃至中也。圆者圆满一切具足也。一往配之,则小乘为偏,大乘为圆。然再往论之,则大乘中亦有偏圆,华天所谓圆教独圆,如他之通别二教(台家),终顿二教(严家),偏教也。止观三曰:“偏名偏僻,圆名圆满。”
【偏真】 (术语)小乘所说之真理为偏于空之一边者,故曰偏真。一云单空。
【偏真空理】 (术语)同上。
【偏执】 (术语)偏固执于一边不通于他也。广百论释十曰:“偏执如来破相空教。”梁传三,求那跋摩偈曰:“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片禅】 (术语)少许之禅定也。止观七曰:“那得薄证片禅即以为喜。”
【片供】 (术语)灌顶式,小坛所所供之供物。有前供三个与后供三个。指其一方称为片供。三昧耶戒用前之片供。金胎两戒用前后供。其前供供养新佛(新阿阇梨),后供供养古佛也。其布列之次第。金刚盘(置金刚杵之圣堂)之前,置卍字之火舍,其前后为阏涂华,以次第置之。
【缥帽】 (物名)缥为花田色。花田色之帽子也。俚言集览曰:“花田者浅木色也。”天台真言之僧得其位者着缥帽子,为一幅之轮形常挂于首。象器笺十七曰:“燕南纪谈云:台家密家,有缥帽子,又名裹头。宗凤杂集云:隋炀帝请天台大师受菩萨戒,时祁寒。帝解御衣缥袖,令裹大师头。”(案炀帝解衣袖裹智者头中华纪传未见所载)。
【瞥地】 (杂语)速急也。
【贫道】 (术语)又云乏道。梵语沙门那(略云沙门)之古译也。修正道而断生死贫乏之义也。涅槃经曰:“沙门名乏,那名道,断一切乏,断一切道(邪道),以是义故,名沙门那。”百论疏曰:“沙门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断贫乏也。”又贫道者,乏圣道之义,是沙门自谦之称。世说曰:“支道林尝养数马曰:贫道爱其神骏。”石林燕语曰:“晋宋间佛教初行,未有僧称,通曰道人,自称则曰贫道。”善见论十五曰:“若有卖衣钵人,比丘唤来,示金钱语卖衣钵人言:贫道须此衣钵,有此金钱,居士自知。”行事钞下三曰:“五分还寺去时。(中略)至请门首告云:檀越好施如法,贫道何德堪之?”业疏三下曰:“沙门者,或云乏道贫道以译之,皆谦虚自收不伐德也。今译为息恶者取其意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贫道亦云乏道,皆谦收之称。”梁僧传十三(法献传)曰:“中兴僧钟于干和殿见帝(齐武帝),帝问钟所宜。钟答:贫道比苦气,帝嫌之。乃问尚书王俭: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何所称?正殿坐不?俭答:汉魏佛法未兴,不见其记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预坐。”僧史略下曰:“若此方对王者,汉魏两晋或称名,或曰我,或曰贫道。故法旷上书于晋简文,称贫道,支遁上书乞归剡亦称贫道,道安谏苻坚自称贫道,呼坚为檀越,于时未为定戒。”案贫道之称,今属之道士矣。
【频阇诃婆娑】 (人名)数论外道名。自龙王承数论之义,大破佛法,后于频阇诃山石窟内化为石。天亲传曰:“佛灭后九百年中有外道,名频阇诃婆娑。频阇诃是山名,婆娑译为住。此外道住此山,因以为名。”梵Vindhyavāsa。
【频伽】 (动物)Kalaviṅka,迦罗频迦或迦陵频迦之略。鸟名。于义为妙音鸟。此鸟常住极乐净土。酉阳杂俎曰:频伽,共命鸟,一头两身。旧唐书曰:元和十八年,诃陵国献五色鹦鹉频伽鸟。
【频伽瓶】 (物名)瓶形似频迦鸟,故名。佛以喻无空之去来,无识之生灭。楞严经二曰:“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者,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同长水疏曰:“频伽,好声鸟也。瓶形似彼,识阴无形。在有情身,如空盛空。”
【频伽陀】 (饮食)又曰毗笈摩。药名。探玄记二十曰:“频伽陀药者,具云毗笈摩,此云除去,谓能除去毒恶故。”慧苑音义下曰:“毗笈摩此云普去,谓能普去一切疾病也。”梵Vigata Vigama。
【频来果】 (术语)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译曰一来果或频来果。声闻四果中之第二果也。一来者,欲界之人与天一往来之义也。玄应师云:频当为顿之误,顿即一之义也。玄应音义三曰:“频来言斯陀含也,此云一往来。频字应误也,字宜作顿。”
【频蠡】 (植物)见频婆条。
【频螺】 (植物)又作频蠡。果名。见频婆条。
【频罗婆】 (植物)见频婆条。
【频那夜迦】 (天名)Vināyaka,鬼神名。即欢喜天也。见“欢喜天”及“毗那夜迦”条。
【频那夜迦天仪轨经】 (经名)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经之略名。
【贫女】 (杂语)贫穷之女人也。
【贫女宝藏】 (譬喻)一切之凡夫具佛性,譬之贫女之有宝藏也。涅槃经七曰:“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芸除草秽。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后当速为汝作。(中略)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同三十四曰:“我又说众生佛性,犹如贫女宅中宝藏,力士额上金刚宝珠,转轮圣王甘露之泉。”
【贫女宝藏喻】 (譬喻)贫女不知埋伏宝藏,困穷贫苦。智者教之,使发掘,得大安乐。以喻众生不知有佛性,自沉沦于生死,佛教之使悟道成佛。见涅槃经七,同二十七。
【贫女施叠衣生天】 (传说)杂宝藏经四曰:“须达长者,欲供养三宝劝化乞索于一切人民,时有一贫女,辛苦求价唯得一叠,以覆身体。见须达乞,即施与,须达得已,奇其所能,便以钱财谷帛衣食,恣意所欲供给。贫女寿尽命终,生于天上。后来至佛边,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贤愚经五贫人夫妇叠施得现报缘品曰:“过去久远毗婆尸佛时,有一贫女,名檀腻伽,因比丘劝化劝其夫,唯施一叠,由此功德,檀腻伽九十一劫所生之处与白叠身俱生,今世生于长者家名叔离,遂出家得阿罗汉果。”
【贫女施两钱成后】 (传说)杂宝藏经五曰:“有贫女见长者于耆阇崛山中供养众僧,生随喜念,曾于粪中拾得两钱供养僧众,尔时上座维那代咒愿,且留半分食与彼女,女得食大喜,还眠卧树下,时国王夫人亡,王令国内占相福德之女,占师将此女到宫,王喜,立为夫人。于是王夫人欲报前恩,车载饮食珍宝至彼山,供养僧众。上座不起,使维那咒愿,诸年少比丘疑之。上座言:我佛法中不贵珍宝,唯贵善心,夫人先施两钱时,善心极胜,后施珍宝,吾我贡高,以是我不与咒愿。”
【贫女施米汁生天】 (传说)诸经要集六曰:“有贫女施臭米汁于迦叶尊者得生天之报。”
【贫女献沈淀作辟支佛】 (故事)智度论八曰:“佛入婆罗门城乞食,婆罗门城,王立制限,若施食于佛,输五百金钱,佛到其国,皆闭门不应。佛空钵而出。时一家有一老母,持破瓦器盛臭沈淀出门弃之,见佛世尊空钵而来,见佛相好,思如此神人,应食天厨。今降身行乞,必慈愍一切故。白佛欲设供而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须者取之。佛知其心,信敬清净,伸手持钵受其施食。因记是老女施食于佛故,十五劫中于天上人间受福快乐,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作辟支佛。”万善同归集六曰:“贫女献沈淀而位登支佛,童子进士麨而福受轮王。”
【贫女一灯】 (故事)阿阇世王授决经曰:“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已,佛还祇洹。王与祇婆议曰:今日请佛,佛饭已,更复有所宜。祇婆曰:惟多燃灯。于是王乃敕使具百斛麻油膏,自宫门至祇洹精舍。时有贫穷老母常有至心欲供养佛,而无资财。见王作此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两钱,因至麻油家买膏。膏主曰:母大贫穷,乞得两钱,何不买食以自继,而用此膏为?母曰:我闻佛世难值,百劫一遇,我幸逢佛世而无供养,今日见王作大功德,巍巍无量,我意激起。虽实贫穷而欲燃一灯为后世根本者。于是膏主知其至意,与两钱膏应得二合,特增三合,凡得五合。母则往至佛前燃之,心计此膏不足半夕乃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作礼而去。王所燃之灯,或灭或尽。虽有人侍,恒不周匝。老母所燃一灯,光明特朗,殊胜于诸灯,通夕不灭,膏又不尽。佛告目连天今已晓,可灭诸灯,目连承教,以次灭诸灯,灯皆已灭,唯此母一灯三灭亦不灭,便举袈裟扇之,灯光益明,乃以威神引随蓝风吹灯,老母之灯实为炽盛。乃上照梵天,傍照三千世界,悉见其光,佛告目连止:止,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毁灭,此母却后三十劫当得作佛曰须弥灯光如来。”贤愚经贫女难陀品,称难陀为贫女之名,所记略同。
【频毗娑罗】 (人名)王名,见“频婆娑罗”条。又经名也,出于俱舍论二十卷。同光记三十曰:“频毗此云圆,娑罗此云员实。”
【频婆果】 (植物)频婆树之果实。
【频婆罗】 (物名)香名。慧苑音义上曰:“频婆罗香,或色鲜赤。或能现影,准前释帐。”又(杂语)一作频跋罗。新曰毗婆诃。数量名。当于此方之十兆。玄应音义一曰:“频婆罗,按佛本行经云:频婆罗此数当十兆也。”同二十一曰:“频跋罗。”俱颂舍疏世品五曰:“十大阿刍婆为毗婆诃。”梵Vimvara。
【频婆娑罗】 (人名)Bimbisāra,佛在世摩竭陀国王之名。又作洴沙,瓶沙,萍沙。新曰频毗娑罗。古译为颜色端正模实等。模实者,身模充实之义。又译形牢。玄奘译为影坚,义净译为影胜。深归佛法。积善根虽多,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幽中照于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频婆娑罗王请佛供养经曰:“摩竭国王频婆(颜色)娑罗(端正)。”阿育王经二曰:“频毗娑罗翻模实。”玄应音义三曰:“洴沙,正言频婆娑罗王,或言频毗,此译云形牢。一云:频毗此云颜色,娑罗此云端正,或云色像殊胜。”同十四曰:“瓶沙王此言讹也,是摩伽陀国王也。”西域记七曰:“频毗娑罗唐言影坚,旧曰频婆娑罗讹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曰:“影胜,梵云频毗娑罗。”有部毗奈耶四十五曰:“摩揭陀国王舍城王名曰影胜。”毗奈耶杂事二十曰:“王舍城中有王名曰大莲华。(中略)大莲华王告众人曰:我子生时,如日光影,乾坤洞照,胜妙希奇。应与我子名曰影胜(梵云频毗娑罗)。”
【频婆娑罗梦】 (传说)寄归传一曰:“频婆娑罗王,梦见一叠裂为十八片,一金杖斩为十八段。悕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一百余年,有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苾刍,教分十八,趣解脱门,其致一也。此即先兆,王勿见忧耳。”
【频婆娑罗王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王来见佛,佛使优楼频螺迦叶,释众之疑事。即中阿含频鞞娑逻王迎佛经之别译。
【频婆娑罗王梦叠裂杖折】 (故事)频婆娑罗王梦一叠裂为十八片,一金杖折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以为灭后十八部分派之兆。见“金杖”条。
【频婆娑罗王为佛最初檀越】 (故事)涅槃经二十九说: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频婆娑罗王遣使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不乐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愿先来至此王舍城,说治度人,受我供养。我时默然,已受彼请。(中略)我时赴信,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与无量百千众悉来奉迎,我为说法,闻法已,欲界诸天发八万六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频婆娑罗王所将管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无量众生成就忍心。智度论三说:频婆娑罗王至伽耶祀舍中迎佛及除结发之千阿罗汉,佛于此中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衣服饮食卧具医乐。佛即受请。
【频婆帐】 (物名)频婆者身影之义。帐上绣种种之身形,故名频婆帐。又频婆,果名。此帐之色似彼也。慧苑音义上曰:“频婆此云身影质,此帐上庄严具中能现一切外质之影也。或曰:频婆鲜赤果名,此帐似之,故以名之。”
【贫穷福田】 (术语)优婆塞戒经所说三福田之一。贫穷之人来乞时施给之,虽不求报,亦自然获福,是名贫穷福田。
【贫穷海】 (譬喻)贫穷之苦难深广,譬之为海。智度论二十二曰:“施为坚牢船,能度贫穷海。”
【贫穷老公经】 (经名)一卷,刘宋慧简译。有老公年百二十,而甚贫穷,欲来见佛,释梵断绝之。佛使阿难唤之来,说其往因,出家证果。
【频娑】 (杂语)Viṁvara,频婆罗之略。数量名。译曰十兆。大集日藏经三曰:“频婆人。”又(植物)Bimba,亦作频螺,频罗婆,避逻,频蠡。赤色之果实也。华严入法界品曰:“唇口丹洁如频婆果。”慧苑音义下曰:“频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也。”玄应音义曰:“频婆果此译曰相思。”同二十三曰:“毗罗婆果,亦云频螺果,或言避逻果,皆讹也。果形金色如甘子,大西国祠天多用此木作幢庄严供养也。”瑜伽略纂二曰:“频螺果者,频婆果也,此吉祥果也。”同伦记二上曰:“频蠡果者,频婆果也。其形似枳,其中蘘内如郁金色。”
【贫陀婆那】 (寺名)寺名。译曰丛林。见阿育王经七。梵Piṇḍavana。
【品】 (术语)梵语跋渠Varga,此翻品,品类之义,聚类同者为一段,称为品也。又品别之义,彼此章段,义理差别,故名品。法华文句一曰:“品者,中阿含云跋渠,此翻为品。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同嘉祥疏一曰:“品者,外国名跋渠,此称为品。品云品别,明义各异,故称为别。二者品类,以其明义各有部类故也。”
【品具】 (杂语)三衣六物等种种之道具也。
【品类足论】 (书名)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之略名。
【品题】 (术语)经论中品目之名称。经题之对。如云寿量品,易行品等。
【瓶】 (物名)经论引瓶为譬者甚多。
【平常心是道】 (公案)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见会元四赵州章,光明藏中,无门关。
【评唱】 (术语)品评提倡古人之说也。碧岩录题下曰:“评唱雪窦显和尚颂古语要。”
【平等】 (术语)对于差别之称。无高下浅深等之别曰平等。南史梁武帝纪曰:“幸同泰寺,设平等会。”五灯会元曰:“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诤。”
【平等大悲】 (术语)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怜愍普遍平等之慈悲也。
【平等大慧】 (术语)以名佛说法华经之实智,是即诸佛之实智也。能证平等之理性,故曰平等。众生齐得此智慧,故曰平等。法华经见宝塔品曰:“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法华科注四曰:“平等有二:一者法等,即中道理。二者众生等,即一切众生同得佛慧也。”
【平等法】 (术语)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平等法身】 (术语)八地以上之菩萨,证平等寂灭之真如,则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之教化,作种种之佛事,而无往来之想无作无作之想,是曰平等法身。七地以下之菩萨,则虽证真如,尚要功用始然。往生论曰:“未证净心菩萨得证平等法身。”同论注下曰:“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法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平等观】 (术语)台宗三观中假观之异名也。若破一(即假)而用一(即空),则不名为平等,前于观知假非假,破假入空,今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共破互用,故名为平等(前之空观破假,今之假观破空,前之空观用空,今之假观用假也)。止观三曰:“从空入假名平等观。”又空观之异名。以空为平等而一一别相也。
【平等觉】 (术语)如来之正觉也。正觉无高下浅深之别,故曰平等觉。又言理智冥合而为平等也。新译仁王经上曰:“实智平等,永断惑障。”
【平等教】 (术语)唐初印法师所立二教之一。卢舍那所说之华严经也。非逐众生之机委曲说权实之法,乃称于法性之理,顿说平等一实之理,故名平等教。
【平等觉经】 (经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之略名。
【平等力】 (术语)如来之尊称。以其具平等度一切众生之力用也。赞阿弥陀佛偈曰:“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平等王】 (异类)阎魔王之别称。以其公平司罪福之业也。慧琳音义五曰:“梵音爓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演密钞曰:“炎魔王此云平等王。”五会法事赞本曰:“若得念佛深三昧,不怕三途平等王。”佛祖统纪三十三曰:“华严感应传,郭神亮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诵若人欲了知四句偈,得放回。”依此等说,则阎魔平等为一。如依十王之说,则阎魔王之外又有平等王。又(人名)劫初始立民主,称平等王,是刹帝利种之大祖也。佛祖统纪三十曰:“议立一平等王,赏善罚恶。”
【平等心】 (术语)证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之上,不起怨亲等差别之见,等垂怜愍也。
【平等性】 (术语)真如者,周遍于一切诸法而为平等,故名,平等性。往生论注上曰:“平等是诸法体相。”
【平等性智】 (术语)如来四智之一。凡夫第七识之我见,转而得此智慧,以证自他平等之理,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现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也。心地观经二曰:“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各为平等性智。”佛智论三曰:“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妙观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为平等性智。”密教建立五智,以平等性智亦名灌顶智,南方宝生佛之智也。菩提心论曰:“南方宝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顶智也。”秘藏记本曰:“平等性智清净智水,不简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变故,名曰平等性智。”
【平等义】 (术语)性虚空十义之一。谓真如体性平等,于一切法,等无有异也。
【平等意趣】 (术语)四意趣之一。谓如来据秘密之意趣,平等之理,而说法也。譬如指过去之诸佛而曰我身是也。以其据佛佛平等之理故也。
【平袈裟】 (衣服)又曰一色七条。以锦或金襕或金纱或织物等作之。不如衲袈裟之杂他色,惟为一色,故曰平袈裟。论尊卑,则平袈裟为尊,衲袈裟为卑。
【平江绦】 (物名)谓禅林两头有总之带也。为支那之平江所产,故名。平江在临安府。说见象器笺十七。
【平交】 (杂语)禅林之语。无上下平等交际者,道德位年与我齐等者。
【平举】 (仪式)禅林之语。葬礼维那不举启请,直举南无萨怚他,曰平举。以不举启请故亦不举摩诃梵,盖恐妨诸方人之结缘讽经也。东渐清规送亡式曰:“维那平举楞严咒,不启请,曰平举。”
【屏莎】 (人名)Bimbisāra,又作萍沙、洴沙、瓶沙。见“频婆娑罗”条。
【萍沙】 (人名)又作瓶沙,洴沙。频婆娑罗Bimbisāra之讹略。王名。见频婆娑条。
【瓶沙】 (人名)与瓶沙同。
【瓶沙王】 (人名)见“频婆娑罗”条。
【萍沙王五愿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先叙萍沙王之五愿,后叙弗迦沙王之出家,佛为说法。
【洴舍】 (人名)又作萍沙,瓶沙,频婆娑罗。新云频毗娑罗Bimbisāra,见“频婆娑罗”条。
【平生业成】 (术语)净土真宗之名目。在平常之时获得他力之安心往生净土之业事成辨也。
【瓶水】 (譬喻)师资传灯,譬如泻瓶水于瓶也。涅槃经四十曰:“阿难事我二十余年。(中略)持我所说十二部经,一经其耳,不曾再问。如写瓶水置之一瓶。”当云泻瓶。
【瓶碎失宝】 (譬喻)瓶即天德瓶也。智度论十三曰:“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复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所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种种众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佚,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骄佚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
【瓶体无实】 (譬喻)喻诸法无我之语。五蕴之诸法,皆为假和合者,决非如凡夫之思惟有实体者。此其喻也。成实家之用语。
【瓶中无水】 (杂语)三论宗之用语,以喻空观。五蕴之中无有人我之意也。”
【颇】 (术语)Pha,又作叵。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体文喉声之第二。金刚顶经曰:“颇字门,一切法不坚如聚沫故。”文殊问经曰:“称颇字时是得果作证声。”智度论曰:“若闻颇字,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颇罗Phala,秦言果。”又(杂语)经论中多有颇有之语。玄应音义六曰:“颇诸书语辞也。”应法记曰:“颇者,有无未决之辞。”
【颇勒具那】 (人名)Phālguna,比丘名。因十二月之星而名之。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颇勒具那,此十二月星也,此人从此为名。”
【颇勒窭拏】 (杂语)Phālguna,又作叵勒拏。十二月之称。
【颇黎】 (物名)见“玻璃”条。
【颇罗】 (杂名)Phala,译曰果。见智度论四十六,梵语杂名。
【颇罗堕】 (杂名)Bharadvāja,又曰颇罗吒。婆罗门六姓之一姓也。本行集经四十曰:“颇罗吒,隋云重瞳。”法华文句三曰:“颇罗堕此翻捷疾,亦云利根,亦云满语也。”法华义疏三曰:“颇罗堕俗姓也。真谛三藏云:翻为利根仙人,六姓婆罗门中一姓也。又翻为辩才,又翻为满,满正也。”法华玄赞二曰:“颇罗堕者,婆罗门十八姓中之一姓也。”
【颇罗诃罗】 (异类)Phalāhara,夜叉名。译曰食果。见孔雀王咒经上。
【颇罗吒】 (杂语)见颇罗堕项。
【颇攞遇抳】 (杂名)见叵罗虞那么洗条。
【颇尼多】 (饮食)Phāṇita,煎甘蔗之汁者。正法念经三曰:“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初离垢名颇尼多。”
【颇胝迦】 (物名)与颇黎同。见玻璃条。梵Sphaṭika。
【颇置迦】 (物名)见“玻璃”条。
【婆】 (术语)Ba,又作么。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体文之喉声第三,金刚顶经曰:“么字门,一切法缚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么字时,是解脱系缚声。”智度论曰:“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无缚无解。婆陀,秦言缚。”解脱系缚由Bandha(缚)释之。又Bha,又作嘙、[口*梵]。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体文之喉声第四。金刚顶经曰:“婆(重)字门,一切法有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婆(去)字时是出三有声。”智度论曰:“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不可得破相。婆伽,秦言破。”此语根由Bhū(有)释之。
【婆叉】 (地名)Vakṣu又Vaṅkṣu,河名。见“缚刍”条。
【婆差优婆差】 (杂语)Upāsakaupāsikā,在家之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之转讹也。仁王经下曰:“在家婆差优婆差。”同嘉祥疏五曰:“在家二众名优婆塞优婆夷,有本云婆差优婆差。外国语音不同有此异耳。”
【婆城】 (杂名)干闼婆城也。西域之伎人,名干闼婆Gandharva,幻作城郭,须臾则灭,名曰干闼婆城,又海上之蜃气楼,名干闼婆。以譬不实之法也。往生十因曰:“水镜像,(中略)阳炎婆城。”
【婆雌子部】 (流派)即犊子部也。
【皤雌子部】 (流派)见“犊子部”条。
【婆粗富罗】 (流派)Vatsaputra,又作婆苏富罗。见“犊子部”条。
【婆蹉】 (人名)Vatsa,一云筏蹉梵志,又云筏蹉子,犊子部外道也。又Vatsa,比丘名,为苦行第一。增一阿含经三曰:“苦身露坐不避风雨,所谓婆蹉比丘是。”
【婆蹉梵志】 (流派)犊子部外道也。见“犊子部”条。
【婆蹉富多罗】 (流派)犊子部之异名。见“犊子部”条。
【婆蹉富罗】 (流派)同婆蹉富多罗。
【婆蹉那婆】 (杂语)毒药名。大宝积经一百十三曰:“如有一毒,名婆蹉那婆(隋言牛犊子斋),复有毒药名诃罗诃罗(隋言速杀),将如芥子食,即速疾命终。”梵Vatsanābha,Halahala。
【婆蹉婆】 (杂语)帝释天之别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蹉婆,此云执金刚宝,亦云严饰也。”大部补注一曰:“婆蹉婆,河西云:翻为好严饰,昔日好衣布施,今得丽服也。”
【婆达】 (杂语)多言声也。因明大疏一曰:“依声明。一言云婆达南,二言云婆达泥,多言云婆达。”梵Vadana。
【婆达罗钵陀】 (杂语)Bhādrapada,六月之梵名。
【婆怛那】 (地名)城名。慧苑音义下曰:“婆怛那,具云难陀婆怛那(Nandavardhana),言难陀者,此云嘉也。婆怛那者,增益也。其城在摩竭国内。”
【婆怛霰尼】 (人名)婆吒与霰尼(又作先尼)之二外道也。见“婆私吒”条。
【婆兜释翅搜】 (地名)伽毗罗城之异名。见“迦毗罗婆苏都”条。
【婆阇罗波尼婆里卑】 (天名)Vajrapāṇibalin,译曰金刚力士。或坛经曰:“跋阇罗波尼,梁言金刚。婆里卑,梁言力士。”见“二王”条。
【婆哆】 (人名)长者名,译曰军。见阿育王经七。
【婆誐】 (杂语)Bhaṅga,又曰婆伽,薄伽,译为破。智度论四十八曰:“婆伽,秦言破。”大日经疏一曰:“释论亦云:婆伽名破。”梵语杂名曰:“破婆誐。”
【婆誐嚩底】 (术语)Bhagavati,又作婆誐嚩帝,薄伽跋帝。见“婆伽婆”条(但此为其女声之形)。
【婆誐嚩帝】 (术语)薄伽梵之与格(Bhagavate),世尊之意也。
【婆伽伴】 (术语)又作婆誐鍐、薄伽伴。见“婆伽婆”条。
【婆伽梵】 (术语)又作薄伽梵。体声,一言声,男声(主格单数男性)云婆伽梵,女性云婆伽婆底。见“婆伽婆”条。梵Bhagavān。
【婆伽婆】 (术语)Bhagavat,一作婆伽伴、婆誐鍐、婆伽梵、薄伽梵、薄阿梵Bhagavān(体声,一言声,男声),佛地论举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之六义,智度论出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之四义。又密教有称女人之秘释。经中多单译曰世尊。佛地论一曰:“薄伽梵者,谓薄伽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智度论二曰:“云何为婆伽婆。天竺语。婆伽,秦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复次,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名婆伽婆。复次,婆伽名名声,婆名有。是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复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痴,故称婆伽婆。”玄应音义三曰:“婆伽婆,旧云大功德,至圣之名。正言薄伽梵。”慧琳音义十曰:“薄伽伴,或云薄伽梵,或云婆伽婆,或云薄伽跋帝。皆佛第十号也。”饰宗记三本曰:“本音薄伽梵,此方义释为世尊,或名婆伽婆音之转也。”仁王念诵仪轨曰:“婆誐嚩底没驮(引)么(引)谛,婆誐嚩底,敌对翻云具福智者,会意释云世尊。没驮,此云觉。么谛,此云母也。顺此方言,言佛世尊母。婆伽梵者,男声呼也。婆誐嚩底,女声呼也。二俱会意,释云世尊。若依声明敌对释者,婆伽,云破。梵,翻为能。能破四魔,名婆伽梵。又云薄阿梵。依声明论云:薄,名为破。阿,名无生。梵,名为证。智能证阿,名为阿梵。由阿梵故,能破烦恼。故佛世尊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增不减。具如是德,名薄阿梵。又云薄伽梵。薄伽,云福智。梵,名为具。会意释云:由具福智庄严满足故,名薄伽梵。又薄伽梵亦是男声。”大日经疏一曰:“薄伽梵者,论师所解,具有六义。今此宗中,薄伽梵是能破义。如人执持利器,多所摧伏。(中略)复次,帝释声论谓女人为薄伽,是欲求因缘能息烦恼义,又是所从生义。金刚顶宗即翻此义云: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无碍知见人,皆悉从是生。有其志求因缘,得与相应,烦恼戏论,皆悉永息。非如世间欲热,虽小止息,而实更增也。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隐语,学者当触类思之。(中略)经中多释为世尊,是叹德之总称,西法语法,言及尊者不敢直斥其名,必先叹其功德。如云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连、头陀大迦叶、持律优婆离等。故此经中例云薄伽梵毗卢遮那,今顺此方文势或以世尊居下也。”
【婆诃】 (物名)Vāha,译曰[竺-二+乇],又作篅。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婆诃麻。婆诃,此言[竺-二+乇],或言篅。麻则胡麻也。”俱舍光记十一曰:“佉梨,受一斛。婆诃,此云篅。受二十佉梨。”参照“一婆诃”条。
【婆诃麻】 (杂名)婆诃者器名,麻者胡麻也。见前条。
【婆啝】 (杂语)小儿之发声也。涅槃经二十曰:“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啝,婆者有为,啝者无为,是为婴儿。”
【婆拘罗】 (人名)Vakkula,比丘名。见“薄拘罗”条。
【婆剌拏】 (人名)Vāraṇa,一作婆罗那。国王名。译曰流转。唯识枢要上末曰:“婆剌拏者,此云流转,即先婆罗那讹也。”是眉稀罗国之王,容貌端正,闻迦旃延比丘之宿因发心出家,入阿般地国山中修道,于时国王将宫人入山游猎,宫人见流转王之美貌,围绕看之,国王见之大瞋,鞭流转王殆至死而去。流转王还国欲报仇,迦旃延请停一宿,以方便力令感恶梦,遂止其心,入道得证果。见唯识枢要上末,二十唯识述记下。
【婆岚】 (杂名)风名。见“毗岚”条。
【皤唎】 (印相)印契名。施与一切食法印也。陀罗尼集经五曰:“施与一切食法。”注曰:“杂音皤利。”梵Bali。
【婆梨】 (杂名)Vāri,又作婆利、波利。水之别名。涅槃经十三曰:“或言婆利。”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梨,此云杂药和。水名也。”翻梵语曰:“婆利,译曰水也。”
【婆里卑】 (杂语)译曰力士,戒坛图经曰:“婆里卑,梁言力士。”名义集二曰:“婆里卑,梁云力士,又梵云末罗(Malla),此云力。”梵Balin。
【婆哩野】 (杂语)又曰婆梨耶,婆廋,译曰妇。起世经十注曰:“梵语婆梨耶,隋言妇也。”梵Bhāryā。
【婆利】 (杂名)又曰盎句奢Vaḍiśa,Valiśa,Aṅkuśa,译曰曲钩。见名义集三。
【婆利阿修罗】 (异类)Vaḍiśaasura,阿修罗王名。婆利,译曰钩。见佛本行集经二十四。
【婆利阇多迦】 (植物)Pārajātaka,天花名。译曰彼岸生。见本行集经四十二。
【婆利迦庵罗】 (地名)Palikāmra,林名。翻梵语九曰:“婆利迦庵罗林,译曰:婆利迦、守也、护也。庵罗、果也。”
【婆利摩尼】 (异类)Balimaṇi,夜叉名。译作力珠。见孔雀王咒经上。
【婆利师】 (植物)花名。见“婆师迦”条。
【婆利师迦】 (植物)又曰婆栗史迦。花名。见“婆师迦”条。
【婆利史迦罗】 (植物)花名。见“婆师迦”条。
【婆利质多罗】 (植物)又作婆利质罗,婆疑质垢,婆利耶怛罗拘陀罗,婆唎耶呾罗拘毗陀罗。忉利天上之树名。译曰香遍树。见“波利质多罗”条。
【婆利质罗】 (植物)树名。见“婆利质多罗”条。
【婆楼那】 (异类)Varuṇa,龙王名。译曰水。探玄记二曰:“婆搂那龙王,此云水。为一切鱼形龙王。”
【婆卢枳底湿伐罗】 (菩萨)Avalokiteśvara之讹。见“观音”条。
【婆罗】 (职位)Vihārapāla,维那之别名,译曰次第,司僧中之次第顺序者。行事钞下二曰:“维那出要律仪翻为寺护,又云悦众。本正音婆逻,云次第。”又(杂语)Bāla,译曰愚夫,旧翻为毛道生者,误婆罗为缚罗而译之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缚罗,乃言缚罗也。”又(杂语)又云婆罗诃Bālāha,马王名,轮王之马宝也。华严探玄记八曰:“婆罗马王者,三藏说正音具云婆罗诃,此云云马。谓游行空云迅速无碍,因以为名。”玄应音义十二曰:“婆罗诃,此译言长毛。”
【婆罗阿迭多】 (人名)Balādrtya,王名。译曰幼日。摩竭陀国之王,制磔迦国大族主之暴逆而服之,厚信佛法,建立堂塔。后出家为沙门。西域记四曰:“摩揭陀国婆罗阿迭多王,唐言幼日。”
【婆罗必栗托仡那】 (杂语)又作婆罗必哩他仡那,婆罗必利他伽阇那。译曰愚异生,小儿别生。凡夫之别称也。凡夫愚痴,而生死之果报各别异,故名愚异生,凡夫之愚痴,恰如小儿,别异于圣者之生,故云小儿别生。旧译婆罗误作缚罗,译曰毛道生,言凡夫之根性如轻软之鸿毛也。玄应音义三曰:“正言婆罗必栗托仡那。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应言愚异生。以愚痴闇冥,无有知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故。”又曰:“旧译云婆罗必利他伽阇那,此言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不同圣生也。”梵Bāla-pṛthag-jana。
【婆罗波提】 (地名)Dvāravati,城名。译曰有门城。探玄记十九曰:“婆罗波提者,正云堕罗拔提,此云有门城,谓城有端严之门,故名也。”
【婆罗翅】 (植物)Balāka Balākikā,树名。译曰白鹭。见慧琳音义二十五。
【婆罗堕跋阇】 (界名)Bhāradvāja,天名。译曰重语天。见慧琳音义二十六。
【婆罗诃】 (杂名)Bālāha,马王名。见“婆罗”条。
【婆罗贺摩】 (天名)Brahman,天名。译曰净。即梵天。又译曰造书天。义译也。玄应音义二曰:“婆罗贺摩,此云净天,旧云梵天,讹略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罗贺摩天,此云造书天,即造悉昙章是。”见“大梵天”条。
【婆罗贺摩拏】 (杂名)又曰婆罗欱末拏Brāhmana,婆罗门之具称也。见“婆罗门”条。
【婆罗可波帝】 (经名)经名。译作广主。见百论一。梵Bārhas Patya。
【婆罗留支】 (人名)阿阇世王之别名,此曰折指,又云无指。见“阿阇世”条。
【婆罗门】 (杂名)Brāhmaṇa,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罗贺摩拏,又云没啰憾摩。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玄应音义十八曰:“婆罗门,此言讹略也。应云婆罗贺摩拏,此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故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诸国即无。经中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静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传学多闻者也。”希麟音义八曰:“婆罗门,不正梵语也。应云没啰憾摩,此云净行,或云梵行。自相传云:我从梵王口生,独取梵名,世业相传习四围陀论。”俱舍颂疏贤圣品三曰:“此云净志,远烦恼故,同勤息义。”仁王经良贲疏中二曰:“婆罗门,此云静志。”俱舍光记一曰:“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智度论十曰:“在家中七世法净,生满六岁皆受戒,名婆罗门。”寄归传四曰:“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当贵胜,凡有座席并不与余三姓同行。”注维摩二曰:“肇曰:婆罗门,秦言外意。”毗奈耶杂事一曰:“见诸婆罗门。以自三指点取白土,或以白灰抹其额上,以为三画。”又国名。见“婆罗门国”条。
【婆罗门避死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有四梵志,各得五通,欲免死,一上空,一入大海,一入山腹,一入大地,皆不免死。佛因说苦空无常无我四法。见“山海空市”条。此经出于增一阿含增上品。
【婆罗门城】 (地名)佛到婆罗门城乞食,空钵而还,是佛九恼之一。出于智度论八。见“九恼”条。
【婆罗门国】 (地名)印度之别名。西域记二曰:“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殊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释迦方志上曰:“雪山以南名婆罗门国,与胡隔绝,书语不同。”寄归传三曰:“五天之地皆曰婆罗门国,北方速利总号胡疆。”
【婆罗门教】 (术语)古昔婆罗门种专奉之教法也。中有种种别派,而大要以梵王为主,以四围陀论为经。大日经疏二曰:“于彼部类中,梵王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犹如和合僧。时彼闻如是等世间三宝,欢喜归依随顺修行。”
【婆罗门僧】 (杂语)婆罗门之本形行佛道者。尊胜经序曰:“婆罗门僧,佛陀波利。”
【婆罗门书】 (杂语)隋志曰:“后汉得西域胡书,以四十字贯一切音,文省义广,谓之婆罗门书。”
【婆罗门仙】 (异类)又曰半天婆罗门。鬼趣之一仙也。释门正统四曰:“旷野鬼并诃利帝母为佛弟子,每食必出生饭者是也。所谓焰口鬼及婆罗门仙者为佛弟子,至心所辨斛食者是也。”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中阿含爱生经之别译。梵志之儿死,愁忧见佛。佛言爱生便生愁忧。后因波斯匿王之请,广说其义。
【婆罗那驮】 (异类)Varanāda,夜叉名。译曰大声。见孔雀王咒经上。
【婆罗捺写】 (地名)与婆罗痆斯同。
【婆罗尼蜜】 (界名)Paranirmitavaśavartin,天名。译曰他化自在天。玄应音义三曰:“婆罗尼蜜天,或云婆舍跋提天,此云他化自在天也。”
【婆罗痆斯】 (地名)Vārāṇasi,国名。见婆罗奈条。
【婆罗婆叉】 (异类)Bālabhakṣa,饿鬼名。译曰食小儿。见正法念经十七。
【婆罗奢】 (植物)树名。译曰赤花树。见慧琳音义二十五。梵Phalasa。
【婆罗舍佉】 (杂语)Praśākha,托胎后第五七日之名。见钵罗奢佉条。
【婆罗娑提伽】 (杂语)又曰波罗娑提伽。译曰清净经。十诵律二十四曰:“婆罗娑提伽,晋云清净经。”饰宗记八本曰:“波罗娑提伽修妒路,晋言清净经。”梵Prāsādika-sūtra。
【婆罗提木叉】 (术语)别解脱戒之梵名。见“波罗提木叉”条。
【婆罗帙底也】 (人名)Bālāditya,太子名。译曰新日。婆薮槃豆传曰:“正勤日王太子名婆罗帙底也。婆罗译为新,帙底也译为日。”
【婆那】 (杂语)Vana,又云饭那,嚩泥。译曰林。名义集二曰:“婆那,正言饭那,此云林。”梵语杂名曰:“林,嚩泥。”
【婆捺啰婆捺么洗】 (杂语)Bhādrapadamāse,又曰跋捺啰婆娜么洗。又曰婆达罗钵陀、跋陀娜婆娜。译曰六月。婆捺啰婆捺为星宿之名,么洗为月之义。饰宗记六末曰:“婆达罗跋陀,六月也。”
【婆南】 (术语)Vandana,和南之异称。玄应音义十八曰:“婆南或云和南,皆讹也,正言槃谈,此译云我礼也。”见“和南”条。
【婆尼】 (人名)Bāni,大臣名。译曰辩了。见西域记五。
【婆毗】 (术语)韦陀经中之篇章名。杂阿含经五曰:“于诸大会中奉火为其最,闱陀经典中婆毗谛为最。”
【婆毗吠伽】 (人名)Bhavaviveka,菩萨名。译曰清辩、明辩。西域记十曰:“婆毗吠伽,唐言清辩。”释迦方志下曰:“婆毗吠伽论师,此云明辩。”般若灯论之作主也。此菩萨住阿素罗宫,待慈氏出世之因缘记于西域记十。
【婆颇娑】 (杂语)Prabhāsa,译曰光明。金光明玄义曰:“婆颇娑,此言光。”梵语杂名曰:“光明,缚婆娑。”
【婆婆】 (佛名)法苑珠林曰:“比丘白佛言:世尊复何因缘故,名婆婆?告曰:本为人时,以婆诜私衣布施供养,故名婆婆。”
【婆婆伽梨】 (人名)太子名。译曰恶事。见贤愚经十。梵Pāpa-kārin。
【婆婆即寂光】 (术语)常寂光土为周遍法界之法礼,故三五之色质皆在寂光一理之上而宛然,是故凡圣同居土之娑婆即常寂光土也。经云常在灵鹫山,即其证也。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饭,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法华文句记九曰:“经云:我土不毁,常在灵山。岂离迦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婆?”辅行五曰:“土虽差别,不异寂光,寂光虽寂不异诸土。”
【婆栖】 (动物)鸟名。大日经疏十六曰:“婆栖鸟似鸱小,黄土色,觜亦黄,是鹯类也。此鸟有秘身法也。”
【婆裘河】 (地名)或云婆裘沫河。或云跋求河。又云跋求摩河。正梵音名跋窭末底,此翻胜慧河。
【婆萨婆】 (人名)往昔阎浮提之国王也。受韦罗摩婆罗门之教,十二岁间设大施,最后对一婆罗门破身上之肉为灯炷供养之,闻佛法之一偈。见智度论十一。梵Vāsava。
【婆塞羯罗伐摩】 (人名)Bhāskaravarman,国王名。译曰日胄。见西域记十。
【婆沙】 (杂语)Vibhāṣā,译曰说。见“毗婆沙”条。
【婆沙波】 (人名)Vāṣpa,罗汉名。见“婆师波”条。
【婆沙论】 (书名)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略名。
【婆沙四大论师】 (名数)又曰婆沙四评家:世友、法救、妙音、觉天之四论师也。此四论师与胁尊者共为大毗婆沙论主之编纂者,故有此名。
【婆珊婆演底】 (神名)Vasanta-vayanti,主夜神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之一,俗厌恶梦,则咒此神名云。华严经六十八曰:“摩竭提国迦毗罗城有主夜神,名婆珊婆演底。(中略)我于夜闇人静,鬼神盗贼诸恶众生所游行时,(中略)我时即以种种方便而救济之。”(经中广说除海难等)慧苑音义下曰:“婆珊婆演底,具云婆伞多婆演底。言婆伞多者,此云春也。婆演底,主当也。谓于春时此神主当守护众生及诸苗稼也。(中略)又中天竺本云跋僧多。此云春生。谓能生物善故。借喻名耳。”酉阳杂俎曰:“雍益坚云:主夜神咒持之有功德。夜行及寐可已恐怖恶梦。咒曰:婆珊婆演底。”探玄记十九曰:“婆裟婆陀者,正云婆罗萨那,此名依止不畏,即下文广与怖畏众生而作依止故也。”
【婆舍跋提】 (界名)又曰婆罗尼蜜。他化自在天之梵名Paranirmita-vaśavartin,六欲天之第六。智度论曰:“婆舍跋提,秦言他化自在天。此间一梵王名尸弃,秦言火。”玄应音义三曰:“婆罗尼蜜天,或云婆舍跋提天,此云他化自在天也。”
【婆舍跋提天】 (界名)见婆舍跋提项。
【婆师】 (植物)花名?见“婆师迦”条。又(杂语)呗匿之转音。见“呗匿”条。
【婆师波】 (人名)Vāṣpa,又作婆师婆、婆湿婆、婆沙波。五比丘之一。译曰起气、泪出、气息。佛灭后,窟内窟外结集时,于窟外领界外之大众结集三藏者,即大众部之祖也。佛本行集经三十四曰:“次长老婆沙波,隋言起气。”三论玄义曰:“界外大众乃有万数,婆师波罗汉为主,此云泪出。常悲苦众生而泪堕也。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叶,教授界外大众。”中论疏记二下曰:“言婆师婆者。案最胜王经云婆湿婆也。照法师云:婆湿婆,此云气息。”义林章二本曰:“有阿罗汉,念佛法恩念众生苦,自恒垂泪,故名婆师婆,为大众主教授诸人。”唯识了义灯一本曰:“佛涅槃后,大迦叶波及婆师波虽分二处结集三藏,然一百年中佛法一味。”
【婆师迦】 (植物)Varṣika,又曰婆使迦、婆利师、婆利师迦、婆利史迦罗、婆师波利。花名。译作雨时花、夏生花等。慧苑音义上曰:“婆利师迦,此云雨时生花。按梵语云婆利师,此云雨也。迦者时也。其花要至雨时方生,故名也。”同下曰:“婆师迦,具云婆利史迦罗,婆利史者,此云雨也。伽罗,此云时也。西域呼夏为雨,其花生于夏时,故名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婆使迦,旧云婆师迦,或云婆师波利花,此云夏生护花也。”梵Varṣikāla Varṣipāli。
【皤施迦罗拏】 (术语)Vaśi-karaṇa,又作嚩舍,嚩誐羯啰拏,嚩始迦鲁拏。译曰敬意。四种坛法之第三。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曰:“三嚩舍,此云敬爱。”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行仪轨曰:“嚩誐羯啰拏法,敬爱也,赤。”要略念诵经曰:“皤施伽罗拏。”
【婆施罗】 (菩萨)华严五十三知识之一、楼阁城之船师也。疏钞六十七曰:“婆施罗者,此言自在。谓于佛法海已善通达,于生死海能通达。”梵Vairocana。
【婆收娄多柯】 (流派)Bahuśrutiyaḥ,十八部中之多闻部也。
【婆瘦】 (天名)Vāyu,一作缚臾,婆牖,译曰风。又风神名。司西北方,梵语杂名曰:“风,婆廋。”名义集二曰:“婆廋,此云风神。”孔雀王咒经上曰:“婆牖:梁言风。”
【婆私】 (人名)婆私吒之略。婆罗门名。见“婆私吒”条。
【婆斯仙】 (天部)六火天之一。位于胎藏界外金刚部之东方,又侍于虚空藏院千手观音之下,或于补陀落山下结草庵奉观音云。赤肉色,仙人形,右持莲华,左持数珠,立左膝,坐于筵。虚空藏院之像,为肉色,苦行仙人形,右手如弹指形,左手持仙杖而立。
【婆斯仙后】 (天部)火天之眷属。位于胎藏界外金刚部院之东南角,为白肉色,右持荷叶,上有未敷莲,左持半开莲,坐于筵。
【婆私吒】 (人名)又作婆私瑟搋。婆罗门名。此婆罗门之母丧六子而狂乱,露形驰走,见世尊而还本心,受三归戒(杂阿含经三十四,经律异相二十三)。俱舍论十五曰:“愁毒缠坏。心遂发狂。如婆私等。”俱舍光记十五曰:“婆沙一百二十六曰:如契经说。婆私瑟搋婆罗门女丧六子故。心发狂乱。露形驰走。见世尊已。还得本心。”梵Vasiṣṭha。又梵志名。略云婆吒。译曰最胜。为邪见外道,执涅盘之无常,且计草木有名。详见“私婆吒”条。案私婆吒,即婆私吒之误。
【婆薮】 (人名)Vasu,又曰婆蓃,仙人名。婆罗门中始杀生祀天,生堕于地狱,经无量劫,由华聚菩萨之大光明力脱地狱,诣释迦佛所。佛赞叹之,为众说其大方便力。见智度论三、方等陀罗尼经一。
【婆薮槃豆】 (人名)又曰婆薮盘豆、筏苏盘豆、伐苏畔度、筏苏畔徒、婆薮槃陀Vasubandhu,世亲(旧曰天亲)菩萨也。西域记五曰:“筏苏畔度菩萨,唐言世亲,旧曰婆薮盘豆。译曰天亲、讹谬也。”唯识枢要上本曰:“伐苏畔徒菩萨,唐言世亲,无着菩萨同母弟也。”俱舍光记一曰:“俱舍论者筏苏槃豆之所作也。筏苏为世,槃豆为亲,印度有天俗号世亲,世人亲近供养,故以名焉。菩萨父母从所乞所为名也。旧译为天,此翻谬矣,若言天应号提婆也。”百论疏一曰:“婆薮,外国亦名和顺。付法藏经云:婆薮槃陀,善解一切修多罗义。婆薮云天亲。天亲者,本是天帝弟。遣其生阎浮提伏修罗也。”又天神名,外道所事之毗瑟拏等天神,能救世住世,故名世天,又世人亲近供养,故称世亲天。宗轮论述记上曰:“筏苏者世义,外道所事毗瑟拏天亦名筏苏,能救世故。世间父故,世导师故,住于世故。”俱舍神泰疏一曰:“奘法师译婆薮此云世,槃豆此云亲,谓西方有天庙是婆薮天庙也。其婆薮天像,多为世人亲近供养,西方呼为世亲天。”
【婆薮槃豆法师传】 (书名)一卷,陈真谛译。天亲菩萨传也。
【婆薮槃陀】 (人名)天亲菩萨之梵名。见下条。
【婆娑婆陀】 (天名)主夜神也。见“婆珊婆演底”条。
【婆檀陀】 (杂语)Bhadanta,译曰大德,佛之别号。智度论二曰:“婆檀陀,秦言大德。”
【婆提】 (人名)Bhadrika,释姓中之王也,称曰跋提释王。跋提,译为贤。佛初还迦毗罗城时,与五百余人共出家,礼家奴优婆离比丘,剃头受具,遂证阿罗汉果。见百缘经九。又(杂语)Vana,译曰林。探玄记十九曰:“婆提者,正云婆那。此云林也。”梵语杂名曰:“林,缚尼。”
【婆陀】 (杂语)Baddha Baudha,又作缚驮,译曰缚。智度论四十八曰:“婆陀,秦言缚。”演密钞八曰:“梵云缚驮,或云满驮,此译为缚。”又(术语)阿波陀那Avadāna之略。十二部经中之第八、譬喻经也。
【婆陀梨】 (人名)比丘名。俱舍光记三十曰:“婆陀梨,是西方小枣名。父母怜子以此标名。”梵Badari。
【婆须达多】 (杂语)Vasudatta,译曰财施。华严经六十二曰:“须达多优婆塞。婆须达多优婆塞。”同慧苑音义下曰:“婆须达多,云财施,或云有善施行。”
【婆须蜜】 (人名)Vasumitra,菩萨名。见筏苏蜜呾罗条。
【婆须蜜多】 (人名)同婆须蜜。又(菩萨)Vasumitrā,华严五十三智识之第二十五知识也。为险难国宝庄严城之淫女。善财童子诣之,闻以欲化处于欲众生之深法。华严经六十七曰:“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险难。此国有城名宝庄严,中有女人名婆须蜜多,汝诣彼问。”同探玄记十九曰:“婆须蜜多,此云世友,亦名天友,以巧能引摄诸世间故。”又见筏苏蜜呾罗条。
【婆须蜜多罗】 (人名)与婆须蜜同。
【婆耶】 (杂语)Payas,水之异名。涅槃经十三曰:“言是水,或言波尼,(中略)或言婆耶。”
【婆疑质垢】 (植物)树名。见“波利质多罗”条。
【婆吒】 (人名)外道名。见“婆私吒”条。
【婆吒罗】 (植物)树名。见“跋陀罗”条。
【婆陟】 (人名)见“呗匿”条。
【婆稚阿修罗】 (异类)Bhandhiasura,又作跋墀,跋稚,跋移,末利,婆梨。阿修罗王名。列次于法华经序品。法华文句二曰:“婆稚者,此云被缚,或云五处被缚,或云五恶,物系物不得脱,故云被缚。亦云有缚,为帝释所缚。”法华玄赞二曰:“婆稚者,旧云被缚,非天(阿修罗)前军为天所缚。正云跋稚迦,此云团圆,正法华中最胜是。即当勇健,次执日后与天斗时有勇健力,跋陀缚义,此非被缚。”华严大疏钞三曰:“大力婆稚华梵异耳。”慧苑音义上曰:“婆稚,正云末利,此云有力。”
【婆雉末你】 (异类)Balimaṇi,又曰婆利摩尼,夜叉名。译曰力珠。大孔雀经曰:“婆雉末你,翻曰力珠。”孔雀王咒经上曰:“婆利摩尼,梁言力珠。”
【婆子烧庵】 (公案)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饭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与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严,三冬无暖气。女子归,举似于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养个俗汉,遂令遣去,烧却庵。见五灯会元六。
【叵啰虞那么洗】 (杂名)Phalgunamāsa,又曰颇攞遇抳,叵勒拏,颇勒窭拏。十二月也。叵罗虞那为星宿名,么洗译月。西域记二曰:“颇勒窭拏月,十二月也。”梵语杂名曰:“十二月,颇攞遇抳。”饰宗记六末曰:“叵勒那月,十二月也。”
【破闇满愿】 (术语)阿弥陀佛名号之功德,能破众生无明之闇,使成佛之志愿满足也。往生论下曰:“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破地狱法】 (术语)即地藏法也。
【破地狱偈文】 (术语)宗镜录九曰:“纂灵记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原无戒行,曾未修善因,患病致死。为二人引至地狱,于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使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之偈)。菩萨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之苦。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得一四句偈。具说如上。王遂放逸,诵此偈时,当声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又谓无量寿经之“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文。汉朝玄通律师,破戒到阎魔厅。诵此文,阎魔礼拜。又法华经譬喻品之“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又寿量品之“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为破地狱之文。又密咒圆因往生集有智炬如来心破地狱咒。陀罗尼也。
【破恶见论】 (书名)玄奘三藏在印度造。世不传。慈恩寺传四曰:“时法师欲往乌荼,乃访得小乘所制破大乘义七百颂者。(中略)备得其旨,遂寻其谬节,用大乘义而破之,为一千六百颂,名破恶论,将呈戒贤法师。”
【破恶业陀罗尼】 (真言)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所说,三种陀罗尼之一,破三障中业障之陀罗尼也。止观二曰:“破恶业陀罗尼能破业障。”
【破法】 (术语)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也。法华经曰:“若闻此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破法遍】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四。以空假中三观,遍破诸惑也。
【破法轮僧】 (术语)破僧二种之一。言提婆以五种之邪法二分如来之法轮僧也。见“破僧”条。
【破凡夫】 (术语)根性破坏之凡夫也。祖庭事苑一曰:“破音拨。”
【破和合僧】 (术语)略曰破僧。五逆罪之一。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破坏一切心识】 (经名)决定毗尼经之异名。
【破迹显本】 (术语)十种显本之一。拂迷执于迦耶垂迹之情,显久远之本地也。见法华玄义九。
【破见】 (术语)破正见也,即六十二见等。行事钞上之二曰:“破见者,谓六十二见。”
【破羯磨僧】 (术语)二种破僧之一。见“破僧”条。
【破戒】 (术语)谓受戒者一旦违反戒法也。破戒者所受之戒体,尚存于身中也。行事钞之三曰:“十轮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示于人天导行,犹如牛黄麝香烧香等喻。佛因说偈:瞻卜华虽萎,胜于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末法灯明记曰:“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无戒法,由破何戒?而有破戒。”
【破戒五过】 (名数)破戒律者之过也。四分律所说。五过者自害,为智所诃,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趣是也。【破戒五过】(名数)一害自身。二为智者所呵。三恶名流布。四临终后悔。五死而堕于恶道。见四分律五十九,三藏法数二十三。
【破立】 (术语)又曰遮照。破万法而显真空之理,曰破。论万法之缘起而显妙有之义,曰立。即是空有之二门也。如三论宗依空门而破诸法,如法相宗依有门而立诸法也。宗镜录八曰:“破立一际,遮照同时。”
【破落僧】 (杂名)不持身分之僧也,如不持家产曰破落户。
【破魔】 (术语)破灭四种之恶魔也。
【破魔陀罗尼经】 (经名)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之略名。
【破魔印明】 (印相)右手舒五指以按地,左手五指执衣角,入于东方不动如来之三昧,当观字。字及我身十方界尽皆青色。此印能使诸魔鬼神一切烦恼悉皆不动。是名能灭毗那夜迦及诸恶魔之印。见摄真定经中。
【破情】 (术语)立法之对。当欲知事理之本性,先欲对于其事理之迷情也。与破邪之意同。
【破萨提】 (术语)Upaśānti,译曰寂静。善见律十曰:“波萨提,汉言寂静无有疲倦。”巴Pāsādika。
【破色心论】 (书名)唯识论之异名。
【破僧】 (术语)五逆罪之一。此有二种:一破法轮僧,如提婆达多立五种之邪法,与佛之法轮对立,以分离听闻佛之法轮之僧众也。二破羯磨僧,于同一界内作别种之羯磨(作法),而破羯磨僧之和合也。此中前者其罪最重,止于佛在世(佛灭后无转法轮故)。次者其罪轻,通于在世灭后。资持记上三之一曰:“破法轮者,立邪五法,尽形乞食、纳衣、树下、不食酥盐及鱼肉(五种之邪法也)。破如来四依八正,犯上品兰。破羯磨者,一界两众俱时作法,犯中品兰。”
【破僧犍度】 (术语)二十犍度之一。明破和合僧之事。
【破坛作法】 (修法)解修法坛之作法也。先取去坛上之铃杵及内外之供养器等,次涂涂香于手,住于妙观察智印(或法界定印),大坛中有字,是地轮之种子也。此字变成坛,又有字,变成大风轮,吹散地轮,而破坏此坛。所谓成者必坏也。次作普印,诵缘起法身偈三度。诵已。以印左转三返,随意破坏。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书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之略名。
【破无明三昧】 (术语)除一切盖障菩萨净除自他惑障之三昧也,又称为金刚三昧,即第二转之字也。见大疏十。
【破夏】 (术语)破安居也,不守安居禁足之制,出法界而外游也。行事钞上之四曰:“准此结成者,从初去日即须劝觅安身处,若未得已来虽经宿不破夏,以非轻心故,反前不觅则破安居;若得住处夏法随身,亦不得无缘出界,便破夏也。”又(杂语)半夏之时也。五灯会元曰:“义玄禅师半夏上黄檗山,住数日,乃辞。檗曰:汝破夏来,何不终夏去?”
【破显】 (术语)破邪显正也。
【破相教】 (术语)具名大乘破相教,见“三教”条。
【破相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观一切诸法,悉如幻梦,不见一法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破相三昧,得是三昧,不见一切法相,何况诸三昧相?即是无相三昧。”
【破相宗】 (术语)永明所立三宗之第二。又净影所立四宗之第三。见“四宗”条。又慧远所立四宗之第二。见“四宗”条。
【破邪即显正】 (术语)破邪计邪执者,为直显正道正见也。是为三论宗之眼目。该宗破八迷,即以八不直显中道也。是为三论一宗之纲要。三论玄义曰:“但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
【破邪论】 (书名)二卷,唐法琳选。广破傅奕之邪说。
【破邪显正】 (术语)破邪道显正理也。
【破性宗】 (术语)见“性宗”条。
【破颜微笑】 (故事)灵山会上迦叶尊者得道之相也。见“拈花微笑”条。
【破有】 (术语)有者三有或二十五有,言三界之生死也,如来为破坏三界之生死而出世,故谓为破有之法王。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破有法王,出现世间。”心地观经一曰:“破有法王甚奇特。”
【破有法王】 (术语)佛也。佛以无碍智之善巧方便,破吾人万有实有(有法)之执着故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破有论】 (书名)具名大乘破有论,一卷,龙树造,赵宋施护译。略说诸法无生,自分别起。
【破灶堕】 (人名)唐嵩岳破灶堕和尚,不称名氏,言行难测,奉事嵩岳慧安禅师,号为老安。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忽然投拜师前。师曰:是什么人?云我原为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礼而没。此师素不称名,由此全取他名,号为破灶堕。见宋高僧传十九、传灯录四。
【破灶和尚】 (人名)即破灶堕。见破灶堕项。
【破斋】 (术语)八斋戒为一日一夜之戒法。以不过中食之斋法为主,其他受持不杀等之八戒也。若半途而破戒法,为食事,曰破斋。破斋之罪,堕于地狱或龙畜等。法苑珠林有破斋篇。盂兰盆经疏记下曰:“针咽鬼,谓腹大如山,咽如针孔,谓破斋夜食盗窃众僧之食故。”
【破正命】 (术语)即邪命也。以非法而活命曰邪命。行事钞上之二曰:“破正命者,谓非法乞求,邪意活命,则有五种四种。”
【破执】 (术语)破有实我有实法之执见也。
【蒲阇尼】 (术语)Bhojaniya,又作蒲膳尼。译言正食。新译啖食。米饭等可啖食之五种正食也。行事钞下二曰:“四分中有五种蒲阇尼(此云正食),谓麨、饭、干饭、鱼、肉也。”玄应音义四曰:“蒲阇尼食,译云可食。”有部毗奈耶三十六曰:“有五种蒲膳尼食(是含啖义也)成足食。云何为五?一饼,二麦豆饭,三麨,四肉,五饭。啖此五时名为足食。”寄归传一曰:“律云:半者蒲膳尼,蒲膳尼以含啖为义,半者谓五也。半者蒲膳尼应译为五啖食,旧云五正者准义翻也:一饭,二麦豆饭,三麨,四肉,五饼。”
【仆呼膳那】 (杂语)Bahujana,译曰众生。见“萨埵”条。
【蒲卢】 (物名)Varaṭā,Gandholi,蜾裸也。楞严经七曰:“蒲卢等异质相成。”同长水疏曰:“蒲卢蜾裸也,取青虫为子,非己所生。(中略)因果之应感此类生。”
【仆拏】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以二地指二空指相着,余指稍令开散,名仆拏合掌。此名初割之莲也。”梵Pūṇa。
【仆拏合掌】 (印相)十二合掌之第四。梵Pūṇa。
【菩萨】 (术语)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注维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大乘义章十四曰:“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法华经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菩提觉义,是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天台戒经义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余字。译云大道心成众生。”等不等观杂录一曰:“菩萨之萨字,说文无之。今有人改作[萨-产+(辛/干)],谓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经中从廿从阝从立从生,当是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
【菩萨本生鬘论】 (书名)Jātakamālā,十六卷。赵宋慧绚等译。集释迦菩萨,饲虎救鸽等事。
【菩萨比丘】 (术语)内证为菩萨,外现声闻比丘之形者。法华经常不轻品曰:“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菩萨藏】 (术语)二藏之一。大乘经之都名。法华华严等诸大乘经,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之法,故名菩萨藏。
【菩萨藏经】 (经名)一卷,梁僧伽婆罗译。舍利弗问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之十佛,使结坛受持,后明过去大光明聚如来时,世尊为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经即转女身。
【菩萨藏正法经】 (经名)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之略名。
【菩萨乘】 (术语)五乘之一。修六度之行,圆满二利,而到佛果之乘教也。
【菩萨处胎经】 (经名)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之异名。
【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 (经名)七卷,姚秦竺佛念译。一名处胎经。记二月八日夜半,佛卧于金棺以神通力示现处于母胎之宫殿,集十方之菩萨,说种种大乘之法。说已,付嘱此经于弥勒菩萨,身复本形在于金棺,寂然无声。后记分舍利起塔供养,大迦叶集八亿四千圣众,结集八藏。
【菩萨大士】 (术语)大士者梵语摩诃萨埵Mahāsattva之译。为菩萨之尊称。
【菩萨道】 (术语)圆满自利利他二利而成佛果之菩萨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菩萨道树经】 (经名)又名私诃昧经。一卷,吴支谦译。佛在竹园答长者子私呵昧之问:说菩萨之法。
【菩萨低眉】 (杂语)状人慈善之语。参看“金刚怒目”条。
【菩萨地】 (术语)通教十地之第九。修佛果因行之位也。
【菩萨地持经】 (经名)八卷,北凉昙无谶译。瑜伽论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萨地之异译。但缺第四持。
【菩萨地经】 (经名)菩萨地持经之略名。
【菩萨度人经】 (经名)失译,杂譬喻经之异名。
【菩萨行】 (术语)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经名)三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与大萨遮尼干授记经同本。但缺王论品。
【菩萨行经】 (经名)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之略名。
【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书名)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之略名。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文殊师利说前世之功德以致今之相好。
【菩萨号】 (职位)称人师号为菩萨,僧史略号竺法护为炖煌菩萨。盖我国菩萨号之始也。
【菩萨诃色欲法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诫女色。谓女人言蜜心毒,如龙渊师窟不可近也。
【菩萨戒】 (经名)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三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为宗之说,二瑜伽禀承之说。梵网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三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禀承之说出于善戒经,彼经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依此说则摄律仪戒与声闻地之所说相同,与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但为菩萨利他摄诸善法饶益一切众生为菩萨戒。即三聚中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故戒相所说不一定,瑜伽论持地论各有不同。
【菩萨戒本】 (书名)一卷,唐玄奘译。与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经同本,但中有开性罪之八条,瑜伽禀承宗之戒本也。
【菩萨戒本经】 (经名)一卷,弥勒菩萨说,北凉昙无谶译。此即每半月诵之戒本也,此译最善,但为瑜伽禀承宗之戒本。
【菩萨戒羯磨文】 (书名)一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受戒羯磨第一,忏罪羯磨第二,得舍差别第三,由瑜伽论别行。
【菩萨戒经】 (经名)姚秦罗什最后译出梵网经中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为二卷,题曰梵网经卢遮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别录此下卷中偈颂已后所说之戒相为一卷,以便诵持。台祖智者名之曰菩萨戒经,弟子章安,记智者之说作义疏二卷。又华严之法藏,题曰梵网经卢舍那佛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今刊本略称梵网经戒本),作疏五卷。菩萨戒经与咸疏上曰:“隋仁寿目录有梵网经二卷。什师所译。又有菩萨戒本一卷。亦云什师在阙本目中。译经图记与隋录同。大周刊定录亦有菩萨戒本一卷。乃云十八纸。各家之注述如下:菩萨戒义疏二卷,隋智顗说。门人灌顶记。菩萨戒经义疏会本二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日本征隐分会。菩萨戒经疏删补三卷,唐明旷删补。菩萨戒经疏注八卷,宋与咸入疏笺经加注释疏。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明袾宏发隐。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一卷,明袾宏述。菩萨戒经义疏发隐问辨附事义一卷,明袾宏述。
【菩萨戒作法】 (修法)受菩萨戒之作法戒经天台疏上出六种: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其中梵网本之受法,梵网之受法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莲华藏世界)授戒之法,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传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余菩萨次第相付,而什师传来,出于律藏品(梵网经)。
【菩萨巾】 (物名)俗谓观音兜。
【菩萨净戒】 (术语)菩萨受持之清净戒法也。
【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 (经名)大萨遮尼干子经之异名。
【菩萨马头】 (菩萨)马头观音也。
【菩萨摩诃萨】 (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ā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
【菩萨内戒经】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以佛十五日说戒之时文殊请问初发意道俗之菩萨当作何功德佛为说十二时戒法。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经名)一卷,后汉严佛调译。
【菩萨念佛三昧经】 (经名)六卷,刘宋功德直译。念佛三昧即观佛三昧,经中正观品,正说之。
【菩萨签】 (物名)见“观音签”条。
【菩萨清凉月】 (杂语)旧华严经四十三曰:“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无不现。”新华严经五十九曰:“菩萨智光月,法界以为轮,游于毕竟空,世间无不见。”
【菩萨求佛本业经】 (经名)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之略名。
【菩萨僧】 (菩萨)出家菩萨僧与声闻僧其受戒及外形等之异同颇有诤论,以梵网为宗者,谓声闻僧之外有菩萨僧,外相虽与声闻僧为一、而其戒法别有梵网所说之菩萨戒,大异于声闻僧之小乘戒,引心地观经报恩品所说之三种僧为其的证。禀承瑜伽者,以智度论之文为的证,谓余佛虽于三乘之僧,各异其戒,以别其位,而我释迦法中,声闻僧之外,别无菩萨僧,出家之菩萨,与声闻僧同受比丘戒,依其腊次,列次于声闻僧之中,如法华经所谓常不轻菩萨比丘是也。论三十四曰:“诸佛多以声闻为僧。无别菩萨僧。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以释迦文佛无别菩萨僧,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有佛为一乘说法纯以菩萨为僧。有佛声闻菩萨杂以为僧。如阿弥陀佛国菩萨多,声闻僧少。”愚案从戒法言之,则显教中声闻菩萨之二僧别异,从其形相言之,则显教中所说之圣弟子,不论声闻菩萨,皆为出家沙门之相,其蓄发戴冠挂璎珞之在家庄严形相,仅限于密教,且如心地观经,非纯显教,显密合部之经也。故舍律衣,用素绢等官衣,或戴宝冠,为密教之菩萨僧,尚有其说,若为释迦法中显教之菩萨僧,则甚不可。支那于后周之世,始有菩萨僧。僧史略下曰:后周太武皇帝坏毁佛道二教,寻武帝崩,宣帝立,渐欲兴佛教,即敕曰:太武皇帝嫌浊秽,故废而不立,朕简耆旧学业僧二百二十人,勿剪发毁形。令于东西二京陟岵寺为国行道,所资公给。时高僧智藏,建德二年隐于终南紫峰阁,至宣帝时出谒,敕令长发为菩萨僧为陟岵寺主。大象二年,隋文为丞相,藏谒之,因得落发,又释彦琮不肯为菩萨僧,以其戴花冠被璎珞像菩萨之相,恶作此形。谓非佛制也。
【菩萨睒经】 (经名)睒子经之异名。
【菩萨睒子经】 (经名)一卷,失译。说佛往昔孝养瞽亲之事。与睒子经同本。
【菩萨善法经】 (经名)坐禅三昧经之异名。
【菩萨善戒经】 (经名)一名菩萨地,九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有三十品,第一序品与大宝积经优婆离会第二十四同。佛在给孤独园说三十五佛悔除罪之法,时有优婆离由禅定起请广说决定毗尼,佛为分别声闻菩萨之持犯不同,次敕文殊使说究竟毗尼,第二品以下并与瑜伽论中之菩萨地同意,弥勒菩萨以此经为宗,成十地论,而地持经又由十地论录出别行,故地持经与此善戒经大同。更有一卷之菩萨善戒经,明六重八重四十八轻,说菩萨受戒之法。即上经戒品中之别出,与玄奘译之菩萨戒本,菩萨戒羯磨文大同小异。
【菩萨身】 (经名)佛融三世间十身之一。见“十身”条。
【菩萨神通变化经】 (经名)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之略名。
【菩萨生地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差摩竭释种长者子问:何行疾得成佛?佛答以二种之四事,此行法能生佛果,故名生地经。
【菩萨圣众】 (术语)菩萨有未断惑者,是凡夫之菩萨,初地以上断几分之惑者,是圣众也。
【菩萨十地】 (名数)菩萨见谛已上之修行,分为十地。见十地条。
【菩萨十地经】 (经名)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之略名。
【菩萨十住】 (名数)新作十地,旧作十住。菩萨见谛以上之修行地也。又五十二位中十信之次位有十住位。见十住条。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
【菩萨十住经】 (经名)一卷,东晋祇多蜜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
【菩萨逝经】 (经名)一卷,西晋白法祖译。逝童子经之异译。逝者,梵语童子之名。
【菩萨受斋经】 (经名)一卷,西晋聂道真译。先明三归悔过,次明十念十戒,次明解斋之法,回向于净土。
【菩萨四无畏】 (名数)智度论五说菩萨之四无畏。大乘义章十一依之而释四无畏: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菩萨能闻持教法忆持众义而不忘,故于大众中说法不畏也。二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药有二种,为世间法出世间法,众生之根欲性有种种,菩萨能了知之,故于大众中说法不畏也。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一切异见皆能摧破,一切正法悉能成立,无量众生一时虽来问难,而菩萨悉能于一时酬对,故对大众中说法不畏也。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众生问难,随意解说法,如法能巧断众生之疑,是曰能断疑。以有此能之故,于大众中说法不畏也。
【菩萨所观四智】 (术语)唯识论等破外道余乘实我实法之所执,且说阿毗达磨经四智成就菩萨之所观,举以略显于心外无有实境。四智者,一相违识相智,于一处鬼人天等所见各别。境若实有,则岂能如此随见者业力而转变种种耶?二无所缘识智,缘过去未来梦等非实之境时,境非实有,而心现缘知。心若必托外境而起,则云何无缘耶?以此准知,一切境界,皆心所变也。三自应无倒智,境若为实,则一切凡夫,皆应是圣,本来证悟心外之境故。若然,则不应假功用而得脱,应自然成就,何不然耶?四随三智转智,三智者:一随自在者智转智,已证得心自在者,随自己所欲转变水等能成金等。境若实有,何能如此随心转变耶?二随类密者智转智,得胜定而修法观者,观一境随而青瘀等相,种种显现。境若实有,岂能如此耶?三随分别智转智,起证实之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实有,云何证实时皆不现耶?菩萨成就此四智时于唯识之理决定悟入故,不许心外实境也。
【菩萨童子经】 (经名)菩萨逝经之异名。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经名)一卷,北凉法盛译。与金光明经舍身品之事相同。
【菩萨舞】 (譬喻)菩萨之行,能投人情,令人欢喜,故譬以舞曲。大日经五曰:“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善解正遍知道菩萨行舞。”
【菩萨五法忏悔经】 (经名)菩萨五法忏悔文之异名。
【菩萨五法忏悔文】 (书名)一卷,失译。于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五悔各作偈语,盖西土贤圣之撰述也。
【菩萨五戒威仪经】 (经名)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之略名。
【菩萨五智】 (名数)一通达智,能觉梦而通达诸法之智也。二随念智,能忆持过去事而不忘失之智也。三安立智,能建立正行而使他修习之智也。四和合智,观一切法随缘和合之智也。五如意智,随意所欲而无不满足之智也。见摄大乘论五。
【菩萨心地品】 (经名)梵网经之品名。此如经题亦为喻,大士之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统万事。见天台菩萨戒经疏上。
【菩萨性】 (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见“五性”条。
【菩萨修行经】 (经名)一卷,西晋白法祖译。又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之异译也。
【菩萨修行四法经】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四法经义同而文稍异。
【菩萨修行四依】 (名数)初依为地前,供养五恒沙之佛,二依为初地乃至六地,供养六恒沙之佛,三依为七八九地,供养七恒沙之佛,四依为十地,供养八恒沙之佛。菩萨经此四依成就修道。
【菩萨璎珞本业经】 (经名)二卷,姚秦竺佛念译。说四十二位之名义行业及菩萨戒等。
【菩萨璎珞经】 (经名)十四卷,姚秦竺佛念译,一名现在报经。说种种大乘之法门。璎珞者,取菩萨以十德庄严其体之义。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经名)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之异名。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与菩萨戒本经同本。后附礼佛,发愿,受绳床等法。
【菩萨缘身五十事经】 (经名)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之异名。
【菩萨种性】 (名数)五性之一。见“五性”条。
【蒲塞】 (杂语)伊蒲塞之略。
【蒲膳尼】 (术语)一作蒲缮尼Bhojanīya,见“蒲阇尼”条。
【菩提】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场】 (杂名)菩提道场也。华严经一曰:“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经名)五卷,唐不空译。与菩提流志译之一字顶轮王经同本。
【菩提场庄严经】 (经名)菩提场庄严陀罗经之略名。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广博大园因毗钮达多婆罗门求子,为说陀罗尼。
【菩提达磨】 (人名)Bodhidharma,东土禅宗之初祖,常略名达磨。见“达磨”条。
【菩提道场】 (杂名)Bodhimaṇḍa,佛成就菩提之道场也。在摩竭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释尊于此成道,故谓之菩提道场。
【菩提法智魔】 (术语)十魔之一。见“魔”条。
【菩提分】 (术语)Bodhyaṅga,总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三十七道品之名,别为三十七道品中七觉支之名。分者支分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支分,故名分。又分者因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皆顺趣菩提,故名菩提分。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亦名为菩提分法。(中略)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大乘义章十六曰:“言道品者,经中亦名为菩提分,亦名觉支。”仁王经上曰:“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同良贲疏上一曰:“菩提分法者,菩提云觉,正是所求。分者因也,亦支分义。三十七法顺趣菩提,菩提之分名菩提分。”
【菩提分法】 (术语)见“菩提分”条。
【菩提鹘露支】 (人名)Bodhiruci,见“菩提流支”条。
【菩提会】 (行事)集会而参究菩提名曰菩提会。
【菩提讲】 (修法)为求菩提讲说法华之法会也。
【菩提金刚】 (人名)金刚智三藏也。
【菩提经】 (经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之略名。
【菩提乐】 (术语)五种乐之一。五乐之一。见“乐”条。又乐曲名。
【菩提流支】 (人名)又作菩提留支Bodhiruci,菩提鹘露支,译曰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时来洛阳多翻诸经。续高僧传一曰:“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经序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言觉希。”二十唯识述记上曰:“菩提鹘露支,此云觉爱,先云觉喜,即魏时菩提流支法师。”
【菩提流志】 (人名)Bodhiruci,译曰觉爱。南天竺人,唐朝武后时来,译三藏。开元释教录九曰:“沙门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言觉爱。南印度人。”宋高僧传三曰:“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也。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
【菩提门】 (术语)葬场四门之一。名西方曰菩提门。
【菩提萨埵】 (术语)Bodhisattva,同菩萨。大日经疏一曰:“菩提萨埵,阿阇梨云:具据正义当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然声明有如是法,若论文字,其义虽正,音韵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论师谓为萨埵,传习者随顺其辞。”见菩萨条。
【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术语)见“菩萨摩诃萨”条。
【菩提树】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ṛkṣa,释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译曰道树,又云觉树。然此树之本名,法苑珠林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三昧经云阿输陀树Aśvattha,西域记八云毕钵罗树(Pippala)。见毕钵罗条。谓贝多罗为菩提树者误也。酉阳杂俎曰:“菩提树出摩伽阤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伽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已下有银塔周回绕之。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唐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娑。至显庆五年,于寺立碑,以纪圣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拨梨力叉,二曰阿湿曷咃婆力叉。西域记谓之卑钵罗,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叉,汉翻为树。”翻译名义集曰:“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广东新语曰:“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叶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沤之,惟余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于纱谷,俗谓之菩提纱是也。”按诃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诃黎勒树,故名。粤东笔记曰:“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树为常绿亚乔木,多产于粤东,高二丈余。叶卵形,端甚尖长,花隐于花托中。实圆质坚不朽。今琼山县谓之金刚子。亦可作念珠。
【菩提树神】 (神名)守护菩提树之天女也。金光明经中佛对此天女说流水长者子之昔缘。天女赞曰:“我常念佛。乐见世尊。常作誓愿。不离佛日。佛赞叹曰: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此言。一切众生。若闻此法。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菩提水】 (术语)宋张邦几侍儿小名录拾遗曰:“五代时有一僧号至聪禅师,修行于祝融峰十年,自以为戒行具足,无所诱掖。一日下山于道傍见一美人,号红莲,一瞬而动,遂与合欢。至明僧起沐浴,与妇人俱化。有颂曰:‘有道山僧号至聪。十年不下祝融峰,腰间所积菩提水。泻向红莲一叶中。’”
【菩提寺】 (杂名)见“菩提所”条。
【菩提所】 (杂名)檀家所属之寺院云菩提所。作读经诵咒供佛施僧之法事为自身或为亡灵求无上菩提之所也。
【菩提索多】 (术语)见“菩提萨埵”条。
【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菩提心观释】 (书名)一卷,赵宋法天译。略释菩提心非性非相不生不灭非觉非无觉等之义者。
【菩提心戒】 (术语)三昧耶戒之异名。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性也。
【菩提心经】 (书名)庄严菩提心经之略名。
【菩提心离相论】 (书名)一卷,龙树菩萨造,赵宋施护译。达蕴处界等之诸相唯心所说,成就第一义空,是菩提心之离相也。
【菩提心论】 (书名)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之略名。
【菩提心义】 (书名)一卷,著者不详。以五门分别明菩提心之要义。
【菩提智魔】 (术语)与菩提法智魔同。
【菩提资粮论】 (书名)六卷,龙树菩萨造,自在比丘释,隋达摩笈多译。明般若波罗密等为菩提之资粮者。
【菩提子】 (物名)指西藏语之Bodi-ci果,可以作数珠,产于雪山地方,非菩提树之实也。校量数珠功德经曰:“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见“数珠”条。案菩提子一名川谷,一年生草。所在有之,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名菩提子。木本者别为一种。中国惟天台山有之,谓之天台菩提。
【蒲团】 (物名)坐具。僧人坐禅及跪拜所用也。织蒲为之,厥状团圆,故曰蒲团。许浑诗曰:吴僧诵经罢,败衲依蒲团。
【濮阳】 (人名)又作朴杨。是非未详。名知周,着唯识演秘,纪传未详。
【普庵】 (人名)禅林或安普庵像于佛殿背后,普庵为临济十二世之孙,牧庵忠禅师之法嗣,名印肃,号普庵,宋孝宗干道五年入寂。初,师振化于袁洲之南泉山,道场之盛甲于天下,没后有灵,凡有祷者,其应如响。元朝加赠大德慧庆之号,因之号曰慧庆禅师。后元仁宗延佑年中南康沙门宗[王*忽]相姑苏城西五里许,创慧庆禅寺,建无量寿阁,祠佛及五百尊者像,阁后作普光明殿,安置普庵之像,士民翕然而求冥应云。见普庵肃禅师录,天如则禅师录,吴郡慧庆禅寺记。
【普安王】 (人名)昔有五王,共相往来,其最大者字普安,习菩萨行,余四小王常习邪行。大王欲度之,呼四王,共娱乐七日,及还,语四王言:卿等各说所乐之事。一王言:我愿欲得阳春三月树木荣华游戏原野。一王言:我愿得欲常作国王。鞍马服饰,楼阁殿堂,官属人民,围绕左右。晃晃昱昱,推钟鸣鼓,出入行来,路人倾目。一王言:愿得好妇好儿端正无双,互相娱乐,极情快乐。一王言:愿我父母常在,多有兄弟妻子,罗列好衣美食,以恣其口,素琴清衣共相娱乐。王一一说其非长久之乐事。四王俱问王乐何事?王言:我乐不生不死不苦不乐不饿不渴不寒不热存亡自在,此是我乐。于是五王共诣佛所,佛为说八苦,诸王及侍从百千万人皆证须陀洹果。见五王经,法华文句记三。
【普悲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两手覆于衣垂于前,立丘上之相。
【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 (经名)二卷,唐不空译。略称大随求陀罗尼经、随求陀罗尼经、大随求经、随求经等。佛在大金刚须弥峰楼阁,集一切大众,放顶毫之光照十方一切佛刹说大神咒,名普遍光明。(中略)大随求陀罗尼。并说种种灵验之事。更有宝思惟译之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同本抄略。
【普遍三昧】 (术语)见“普等三昧”条。
【普茶】 (仪式)广飨一般大众以茶也。
【普超三昧经】 (经名)三卷,西晋竺法护译。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之略名。
【普触礼】 (仪式)谓众人一时触礼也,触礼者以坐具触地而三叩头也。
【普达王经】 (经名)一卷,失译。夫延国王普达,命卖一切之头,人无卖者,因劝人生信心,佛说王之夙缘。
【普德净光夜神】 (神名)五十三善知识之第三十二。
【普灯录】 (书名)五灯录之一。
【普等三昧】 (术语)普者普遍,等者齐等也,住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故名普等三昧。无量寿经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悲华经谓之遍至三昧,分陀利经谓之普至三昧,庄严经谓之普遍三摩地。
【普度】 (杂语)广行剃度也。宋史,尝劝上于征战地修寺。及普度僧尼。
【普渡众生】 (术语)佛谓视众生在世,营营扰扰,如在海中,本慈悲之旨,施宏大法力,悉救济之,使登彼岸也。
【普尔】 (地名)西域记地理考证曰:“印度称城为普尔。或作波尔,或作婆耳,或作不耳,或作波罗,或作补罗,或作波里,或作波力,或作普力,又作古耳、土耳、各耳。”
【普法】 (术语)法界诸法,一具一切,普遍圆融,谓之普法。见此普法名普眼,是华严经所说之法门也。五教章上曰:“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于第二七日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宗镜录九曰:“见普法故,名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称性,同时具足。”
【普法义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真谛译之广义法门经同经。
【普供】 (仪式)普供养之略称。
【普供养印明】 (印相)出无尽供养,供养无边圣众之印与真言也。香华等之五供为别供,此普供为总供。十八契印曰:“二手合掌,以右押左,交指即成。诵真言三遍。想无量无边涂香云海、花鬘云海、烧香云海、饭食云海、灯明云海(即是五供),皆成清净广多供养。普供养真言曰(云云)。”
【普供养真言】 (真言)即“唵。誐誐曩。三婆袜日啰斛”十字也。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二曰:“此明行人,念真言时,运心作观想。此所供之物,用净法界嚂字真言,及以吉祥手印,加持二十一遍。以为清净法食,自然周遍法界。手印(吉祥手印)者,以右手大拇指与无名指相捻,余三指皆舒散,次念变食真言。”
【普观】 (术语)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十二观之一。普观想无量寿佛与极乐世界之禅定也。经曰:“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普观三昧】 (术语)观自在菩萨之三昧也,即是普眼三昧。入此三昧时,即能于念念之中以普眼遍观,具足明了,故名普观三昧。见大日经义疏七。
【普观想】 (术语)同普观项。
【普光地】 (术语)称因圆果满之佛地曰普光地。五秘密轨曰:“毗卢遮那三身普光地位。”
【普光法堂】 (堂塔)普光明殿之异名。佛于此堂说法,故云法堂。
【普光明殿】 (堂塔)在摩竭陀国菩提道场之侧,佛于此殿内说华严经九会中之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三会。若依旧经之八会,则为第二会与第七会之二会。华严经如来名号品曰:“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同十定品曰:“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诸佛三昧。”同离世间品曰:“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同疏钞十二曰:“处在菩提道场东南可三里许,熙连河曲,彼河之龙为佛造此。”
【普光如来】 (佛名)胜鬘夫人当来正觉之佛号。胜鬘经曰:“过二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
【普光三昧】 (术语)普放光明照十方界之三昧也。大宝积经八十九曰:“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华严经十定品说十大三昧中第一云普光三昧。
【普光天子】 (天名)三光天之一。星天也。即明星是。谓为虚空藏菩萨之化现云。法华文句曰:“普光是明星天子,虚空藏应作。”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普光天子者谓星天也。”
【普广经】 (经名)随愿往生经之异名。
【普广菩萨经】 (经名)随愿往生经之异名。
【普化】 (人名)唐镇州普化和尚,不知为何处人,事盘山宝积禅师,密受真诀,唯振一铎,佯狂,无测其由,感通元年振铎凌空,隐隐而逝。见宋僧传二十、传灯录十。
【普化驴鸣】 (故事)传灯录(普化章)曰:“尝暮入临济院,吃生菜饭。临济曰:这汉大似一头驴。师便作驴鸣。临济乃休。师曰:临济小厕儿,只具一只眼。”
【普回向】 (术语)禅林夏安居中行楞严会,每日粥罢集众诵楞严咒毕,楞严头举普回向之偈,大众同声念,普回向之偈,真歇禅师所制,敕修清规楞严会载之。
【普济寺】 (寺名)禅寺也。本称为前寺。普陀山志三曰:“在白华顶南灵鹫峰下,历代废兴不一,明万历三十三年敕建,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国朝康熙四年乙巳夏,遭红毛寇劫掠焚毁,大殿犹巍然独存。三十八年南巡,御题普济群灵额赐前寺,遂改今名。”
【普建普成】 (人名)傅大士之二子。见“傅大士”条。
【普礼】 (仪式)礼敬一切如来也。真言法有檀前普礼着座普礼之二者,结普礼之印,唱普礼之真言而礼拜也。普礼之真言,出于不空之戒仪。
【普门】 (术语)华严经所明一门之中摄入一切法,谓之普门,又云普法。探玄记二曰:“入缘起陀罗尼,一门中即摄圆融法界,故云普门。”又曰:“一门有一切门名普门。又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又佛菩萨神通之力开通无量之门,示现种种之身,圆通一切众生,亦名普门,如观音之普门示现,大日之普门三昧是也。普门品曰:“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往生论注下曰:“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大日经疏四曰:“法界圆坛,普门无限。”同六曰:“如来以普门善巧,图作悲生漫荼罗,乃至出生世界微尘数随类之形,犹不穷尽。”
【普门持诵】 (术语)普持诵曼荼罗海之诸尊真言也。大疏八曰:“然后住瑜伽座,以五轮字持身,首置百光遍照王,以无垢眼观自心华台本不生字,方作普门持诵。先于毗卢遮那心月中炳现真言,而后持诵并示密印,周遍中胎藏已。次及第二院诸尊,乃至终竟。或一一现前观之而作持诵,或自身作彼本尊。于其心月现真言字而作持诵,乃至顿作曼荼罗身而作持诵,随行者观心势力。若不能尔者,当以一心诵部主真言百遍,随所余上首诸尊各诵七遍,并作彼印也。”
【普门法界身】 (术语)应一切众生之机而各现所喜见之身说应机之法,是曰普门示现之身。大疏八曰:“尔时弟子都成曼荼罗身,若更深释即是普门法界身也。”
【普门曼荼罗】 (术语)又曰都坛。大日经具缘品所说。由大悲之胎藏而出现之四重曼荼罗也。大疏六曰:“佛如所示现,普门曼荼罗演说诸尊开图位竟。”
【普门品】 (经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略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也。为观音菩萨说普门圆通之德者,故名普门品。示现三十三身普使一切众生圆通于佛道也。法华科注八曰:“普门即圆通之门也。”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普门者,普以周普为义,门觉开通无滞之名,能通道令物悟入,故称为门。”
【普门品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之异译。
【普门世界三昧门】 (术语)普眼三昧门之异名。
【普门坛】 (杂名)真言行者所入之坛场有二种之别:一云普门坛,一云尊坛。普门坛者以大日如来为中心,都会无尽诸尊之金胎两部曼荼罗是也,因之名曰都会曼荼罗。大日经二(具缘品),略出经四,教王经三(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苏悉地经三(灌顶坛品),瞿醯经下,陀罗尼集经十三(都会道场品)等详说之。其一尊坛者,念诵有缘一尊之坛法也,亦曰都外坛曼荼罗,即如降三世大仪轨,金刚童子经下所述者是。见秘密真言观行要览。
【普明王】 (人名)智度论四曰须陀须摩王。仁王经下云普明王。为鹿足王所捉,请七日之命归国,至期以持不妄语戒故,以身就死。止观一曰:“药王烧手,普明刎颈。”观音玄义下曰:“如须摩提王,以身就死,持不妄戒,是尸满相。”见“须陀须摩”条。又仁王经谓此王为斑足王所捉,请七日之间还国修仁王会。见“斑足王”条。
【普请】 (杂语)禅林集众作务曰普请。僧史略上曰:“共作者,谓之普请。”传灯录禅门规式曰:“行普请之法,上下均力也。”又但集众云普请。敕修清规送亡曰:“白大众,粥罢普请送亡。”
【普劝坐禅仪】 (书名)一卷,日本曹洞宗开祖道元着。欲使佛祖嫡传之坐禅法规,万人皆知,而撰述者。
【普莎诃】 (杂语)译曰吉祥。俱舍论三十曰:“如药事成能除痼痾,诳医矫说普莎诃言。”同光记曰:“普莎诃,此云吉祥。”梵Puṣyaka。
【溥首】 (菩萨)又作普首。文殊师利,一译溥首,又译普首。溥为梵语也。大乘法门经曰:“文殊师利者,晋言溥首童真。”同经慧琳音义三十二曰:“溥首,上音普。梵语。经以晋音翻文殊师利为溥首童真,今唐言翻妙吉祥。”圆觉大钞四下曰:“观察诸法三昧经云普首,阿目佉经云濡首,无量门微密经云敬首。”然玄应之说谓溥为濡字之误。玄应音义三曰:“经中有作溥首,案溥此古文普字,疑为误也。应作濡,音而未反,但字形相滥,人多惑耳。”可洪音义一曰:“溥首,按出三藏记,作泻,而未反。古维摩经云:文殊师利,晋言泻首是也。又音普,经中亦作普。”
【普说】 (杂语)禅家之说法也,普说者,普说正法开宗众之意。象器笺十一曰:“旧说曰:普说即升座也。上堂亦升座也。但普说不炷祝香、不搭法衣,以为异。自真净始,三佛亦行之,到大慧方盛,普说须是知见广博人而始得。”华严经离世间品曰:“普说正法,智慧观察。”
【普通吉祥印】 (印相)以空水二指(第一指第四指)头相捻,余三指皆舒散。以此印加持诸物,及其坛中一切供养之具悉用加之,皆得成也。见义释十一。
【普通塔】 (杂名)同于普同塔。
【普通问讯】 (杂语)与普同问讯同。
【普通印】 (印相)见“普通吉祥印”条。
【普同塔】 (杂名)禅林之语。藏亡僧之骨于一处,故云普同塔。又曰普通塔,海会塔。
【普同问讯】 (杂语)禅林之语。与大众一时问讯也。
【普陀】 (地名)山名。在浙江定海县东海中,梵名补陀洛迦,华言小白华也,亦名补陀山,又名梅岑山。相传以梅福名,山有大寺,僧徒争往朝礼。气候温和,风景奇特,西人之旅吾国者,多避暑于此。参照普陀落伽山条。
【普陀洛伽山】 (地名)即普陀山也。普陀山志一曰:“一名补陀,华严经又称补怛洛伽山,盖梵名也。犹华言小白华云,乃善财第二十八参观音菩萨说法处,传记称东洋西紫竹旃檀林者是也,在今定海县之东,距县百余里,孤峙海中。”
【普陀山】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见普陀落伽山条。
【普为乘教】 (术语)即法相宗也。详名曰普为一切乘教。谓与利益于五乘即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全体之教也。盖法相宗立五性各别,虽主张成佛不成佛,而各授相应之利益,故有此名。
【普贤】 (菩萨)梵名邲输跋陀Viśvabhadra,又作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bhadra,或译曰普贤,或作遍吉。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即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也。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文殊驾师子侍佛之左方,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说者,示理智融通之义,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莲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全者,即毗卢舍那法身佛也。华严一经之所明,归于此一佛二菩萨之法门,故称为华严三圣。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故于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又为诸法实相之理体,故于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普贤者,外国名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罗,此云贤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也。(中略)注经解云: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探玄记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楞严经曰:“普贤菩萨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义立名。”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晋华严经入法界品曰:“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堂,与五百菩萨摩诃萨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探玄记十八曰:“名中先标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释有三义:一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也,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门也。二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贤明广大之义,文殊甚深之义,深广一对故。”
【普贤大士】 (菩萨)普贤菩萨也。见“普贤”条。
【普贤德】 (术语)菩萨以慈悲普济度一切众生也。即言众生化益之行德。
【普贤行愿品】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之略名。即四十华严经之第四十卷也。
【普贤行者】 (杂名)修普贤三昧之人也。
【普贤跏】 (术语)半跏也。时处念诵仪轨曰:“或作普贤跏,左掌承右腿,右趺镇左[月*坒],普贤跏乃成。”然依普贤金刚萨埵仪轨,则半跏之外有普贤跏,曰:“端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或普贤跏,或随意坐。”梵Bhadrāsana。
【普贤讲】 (术语)讲赞普贤菩萨功德之法会也。常于法华三昧堂行之。以法华三昧道场,普贤菩萨示现为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所说故也。
【普贤金刚萨埵】 (菩萨)显教之普贤菩萨,密教谓之普贤金刚萨埵,持三股之金刚杵,密号曰真如金刚,称曰示现金刚。见“普贤”条。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明修普贤三昧成普贤之身者。
【普贤金刚萨埵仪轨】 (经名)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之略名。
【普贤金刚手】 (菩萨)普贤菩萨即金刚手,约智而云普贤,约理而云金刚手。见“金刚萨埵”条。
【普贤经】 (经名)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之略名。以普贤菩萨为本尊,说修法华三昧之法,故天台以之为法华之结经。于法华三十讲之末日讲之。
【普贤经轨】 (经名)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一卷。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一卷。普贤曼拏罗经,一卷。
【普贤曼拏罗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鹫峰说金刚萨埵之秘密相应法,有种种之观想。
【普贤品】 (经名)普贤菩萨劝发品之略称。
【普贤菩萨】 (菩萨)又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同一体也,见普贤条。
【普贤菩萨定意经】 (经名)等月菩萨所问三昧经之异名。
【普贤菩萨行愿赞】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最后偈文之异译,后有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一咒。
【普贤菩萨劝发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八品之名。法华之终,普贤菩萨由东方来,于末世之行者劝发法华也。
【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说根本咒一与治病咒六。
【普贤如来】 (佛名)在金刚界或以名果上之大日如来,或以名因位之普贤菩萨。名大日者,依于大日普贤证成善愿行之义。名为普贤如来又名普贤法身。若依主伴互具之义,则三十七尊总称为普贤如来也。日本安然之瑜祇经疏,依于此义而总称三十七尊为普贤如来。瑜祇经曰:“金刚界普贤如来。”同疏曰:“三十七尊,皆名普贤。”略出经四曰:“普贤法身。遍一切无始无终无生灭。”菩提心论曰:“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证有前后,及达悟已,无去来今。”同初心钞下曰:“普贤身心者,约之可指大日身心,大日名大普贤故。”又名普贤者,为示大日如来久已成道,为诸众生今始成道,又因中有果,故因中说果,称普贤之身为如来。金刚顶经疏一曰:“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贤大菩萨。”同疏三曰:“婆伽梵者果号也。大菩提心大菩萨者是即因号,今以果号号因种者,为显毗卢遮那虽久成道为诸众生示适今证,故号因位,又云因必有果故以为名。”
【普贤三昧】 (术语)普贤菩萨之修法也,有显密二法,显教即普贤观经所说,以普贤菩萨为本尊,观诸法实相之理,忏悔六根之罪障也,又云法华三昧。成此三昧,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示现于道场。密教即普贤金刚萨埵念诵仪轨所说,身口意之三密相应,则现成普贤之身。名曰普贤三昧。又普贤文殊二大士为一双之法门,普贤主一切三昧,文殊主一切般若,助佛之教化,故对于文殊般若而云普贤三昧。探玄记十八曰:“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
【普贤三昧耶】 (术语)密教之普贤三昧也。
【普贤三昧耶印】 (印相)是普贤如来(即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印也。瑜祇经曰:“普贤三昧耶,屈进力(左右头指)如钩,檀慧(左右小指)禅智(左右大指)合,是名彼大印。”是外五股印也。
【普贤三昧耶印明】 (真言)两手外缚,竖二中指相合也。真言曰:唵(归命)三昧耶(平等)萨怛鍐(入我我入)见真言句义钞中。
【普贤三昧耶印真言】 (杂名)密教所传普贤菩萨之印与真言也。
【普贤十愿】 (名数)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敬礼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能。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示现之所】 (传说)宋范成大吴船录曰:“泊嘉州单骑入峨眉,小峨中峨。昔传有游者,今不复有路,惟大峨一山,为佛书所记普贤大士示现之所,至三千铁佛殿云,普贤居此山,有三千徒众共住,故作此佛,冶铸甚朴拙。”
【普贤所说经】 (经名)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之略名。
【普贤延命】 (菩萨)普贤菩萨有延命之德,向普贤菩萨祈祷延命之法,谓之普贤延命。凡延名之修法有二种:一普贤延命,二延命菩萨,延命菩萨即金刚萨埵也。
【普贤愿海】 (杂语)指上之十愿而云。此十愿为代表一切菩萨之行愿者,故总谓其他菩萨之发心修行,入于普贤愿海云。无量寿经上曰:“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往生要集上本曰:“闻一实道。入普贤之愿海。”华严经一曰:“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
【普现如来】 (佛名)又曰普见如来。文殊菩萨当来成佛之号也。见文殊条。
【普现三昧】 (术语)普现色身三昧之略称。
【普现色身】 (术语)如观音现三十三身,佛菩萨普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也。大日经疏二曰:“当念我当得门证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法华经科注八曰:“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识度。”
【普现色身三昧】 (术语)菩萨得此三昧,则得现种种色身化益众生,故名普现色身三昧。如妙音观音之现诸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华经名曰现一切色身三昧。同经妙音菩萨品曰:“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菩萨,深种善根,世尊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显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普想观】 (术语)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之第十二观。为普观想佛身佛土之观法,故谓之普想观。经曰:“是名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普眼】 (术语)观世音之慈眼普观一切众生谓之普眼。大日经疏五曰:“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华,故名观自在。约如来之行,故名菩萨。”同十曰:“以此普眼而观众生,故名观自在者。”又一具一切云普法,观普法云普眼。宗镜录九曰:“以是圆满之宗普门之法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中略)眼外无法,乃称普眼。”
【普眼三昧门】 (术语)大日如来普门示现之诸大众曰普门大众,观此普门大众于一心,谓之普眼三昧门。大日经疏六曰:“若总观如是普门大众,一心住缘而不驰散,即是普眼三昧门。亦名普门世界三昧门。”
【普曜经】 (经名)八卷,西晋竺法护译。与方广大庄严经同本。而品有开合。
【普义经】 (经名)普法义经之略名。
【普印】 (印相)金刚合掌之异名。绥合两掌,交叉十指之头,是曰金刚合掌,此合掌代用于一切之印相,故名普印。又五指即五智,一切之印,不出五智印,故名普印。
【普雨法雨】 (譬喻)普雨法雨,润诸草木,譬佛之说法为雨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唯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
【普知天人尊】 (术语)佛之尊号。普照事理故云普知,为天与人中之尊,故云天人。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普知天人尊,哀愍群萌类。”
【普知尊】 (术语)佛之尊号,普知诸法也,即十号中之正遍知。法华经譬喻品曰:“舍利弗来世,成佛普知尊,号名曰华光。”
【普庄严童子】 (术语)华严宗所谈四胜身成佛之一人。过去有王,名爱见善慧(新经曰喜见善慧),其第二王子名普庄严童子(新经曰大威光太子),以三生中解行生之胜身,于解行生之终心入果海。见旧经四、新经十一。
【瀑流】 (术语)三界之烦恼。能漂流善品。故名瀑流。俱舍论二十曰:“极漂善品,故名瀑流。”瀑或作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