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宝】 (譬喻)他人之宝。以譬于己无益。华严经偈曰:“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止观七曰:“印心作观,非数他宝。”
【他鞞罗】 (术语)又作体毗履,他毗利。上座部之梵名。慧琳音义七十三曰:“他鞞罗,唐云上座部,或云尊宿也。”见体毗履条。梵Sthavira。
【他方道俗菩萨院】 (堂塔)在祇园精舍中。他方世界在家出家之菩萨修行佛道之院也。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故曰道俗菩萨。见祇园图经。
【他化自在天】 (天名)略名他化天,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称为第六天。此天为快乐,不要自己乐具变现,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梵名娑舍跋提Paranirmitavaśavartina,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也。佛成道时,来试障害者,亦此天魔也。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之宫殿,魔王住之,非他化天王也。智度论九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智度论五曰:“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佛祖统纪二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不同也。”
【他己】 (术语)他人与自己。出生菩提心经曰:“当知是人解脱他己,立安人天。”海会菩萨所问经曰:“菩萨虽在独住,不利他己阿兰若钩。”
【他界】 (术语)谓人之死也,去娑婆世界而往他世界之俗语也。古通贵贱而用之。后惟限于高堂之人用之。
【他力】 (术语)佛道有二力,自己所修之善根为自力,佛之本愿力加被力为他力,此中一切诸佛为众生虽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众生成佛道者。为弥陀如来一佛。以是为彼佛之本愿故也,弥陀之本愿曰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舍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自成往生成佛之愿果也。而此信心亦为依佛之本愿而发者,即他力也,以他力之信心为他力所摄取也。净土论中下曰:“他力为增上缘。”又曰:“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教行信证二曰:“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也。”
【他利利他深义】 (术语)净土论有“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等语,昙鸾于论注释之曰:“然覈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盖不言自利他利,而言自利利他者,他利以众生得利益为主题,施利者之力难显,言利他,则表利众生之意,而显与力者。佛建大愿,自成佛而利益众生者,不可不谓为自利利他之意也。
【他力念佛】 (术语)对自力之诸行而言。念佛之行,为于佛方,成往生净土之大功德,而与众生者,故有此名。又对于自力念佛而言。谓念佛之功德,非欲回向净土而往生,乃于信心获得上,自感谢佛恩之情念,而口称佛名也。如真宗之念佛是。
【他力宗】 (流派)自力宗之对。劝他力往生之宗旨也。见“他力”条。
【他门】 (杂语)他之宗门。
【他毗利】 (术语)译言上座部。见体毗履条。
【塌萨阿劳】 (杂语)塌萨为不蠲之义,关于其事也。阿劳之阿,为发语助辞。劳为劳扰。关事苦劳之状,嘲人动作之词也。服天方语解曰:“塌萨,与塌[仁-二+(大/韭)]同,唐音通,出于山谷集。注:物不蠲也,蜀人语。”
【他生】 (杂语)于今生谓过去未来之生也。
【他胜罪】 (术语)波罗夷之译名。波罗夷为比丘之重罪,善法为他恶法所胜之义也。俱舍论十五曰:“害沙门性,坏灭堕落,立他胜名。”同光记曰:“由犯四重立他胜名。梵云波罗夷,此云他胜。善法为自,恶法为他。若善胜恶法名为自胜,若恶法胜善名为他胜。故犯重人名为他胜。”
【他世】 (杂语)对于今世而言过去未来也。
【他受用身】 (术语)佛之报身,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身。见“报身”条。
【他受用土】 (术语)佛之报土,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土。见“报土”条。
【他土】 (术语)他之世界。法华经宝塔品曰:“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他心通】 (术语)六通之一。具名知他心通,又曰他心智通,知他心之智自在无碍者。又,十智中之他心智也。般若经曰:“三他心通,能如实知十方沙界他有情类心心所法,谓偏知他贪瞋痴等心,离贪瞋痴等心。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静不寂静心,解脱不解脱心,皆如实知。”酉阳杂俎曰:“一公初谒华严,严命坐,顷曰:尔看吾心在何所?一公曰:师驰白马过寺门矣。又问之。一公曰:危乎!师,何为处乎刹末也?华严曰:聪明果不虚。试复观我。一公良久,泚颡面赤作礼曰:师得无入普贤地乎?集贤校理郑符云:柳中庸善易,尝诣普寂公,公曰:筮吾心所在也。柳曰:和尚心在前檐第七题。复问之:在某处?寂曰:万物无逃于数也,吾将逃矣。尝试测之。柳久之,瞿然曰:至矣!寂然不动,吾无得而知矣。”诜禅师本传曰:“日照三藏诣诜,诜不迎接。直责之曰:僧何为入俗嚣湫处?诜微矉,亦不答。又云:夫立不可过人头,岂容标身鸟外?诜曰:吾前心于市,后心刹末,三藏果聪明者,且覆我。日照乃弹指数十,曰:是境空寂,诸佛从是出也。”指月录六曰:“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肃宗待以师礼。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敕令与师试验。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在天津桥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
【他心智】 (术语)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已上,得发无智,于六通中,谓之他心通。大乘义章十五曰:“他心智者,非己之虑,称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智度论二十三曰:“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
【他心智通】 (术语)六通之一。略称他心通。见“他心通”条。
【他心智通愿】 (术语)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八。使极乐国中人天,皆得他心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意那由陀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他缘】 (术语)所起之法为自。能起之诸缘为他。一切之事物,一无自性,悉为他缘也。释门归敬仪上曰:“我身属于他缘,冥冥不知来处。”
【他缘大乘心】 (术语)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六。法相宗之住心也。起无缘之慈而为济度他之大乘行之住心也。他缘者,谓缘他之众生。大日经一曰:“大乘行发无缘乘心,法无我性。”此无字之梵语莽钵罗,有无与他之二义。故疏为他缘乘与无缘乘之二释。疏二曰:“梵音莽钵罗,是无义,亦是他义。所谓他缘乘者,谓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菩萨道,乃至诸一阐提及二乘入正位者,亦当以种种方便折伏摄受皆令同入此乘,约此无缘大悲故名他缘乘。又无缘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而可得者,乘此无缘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无缘乘也。”
【他缘觉心】 (术语)他缘大乘心与觉心不生心。十住心中之二心。
【他宗】 (杂语)他之宗派。
【塔】 (术语)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ūpa,巴Thūp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为塔。亦曰支提。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行事钞下二曰:“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玄应音义六曰:“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法华文句记三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方坟,义立也。谓安置身骨处也。”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处以为制底。”塔有显密二教之别。显教以为揭高德之标帜,即所谓墓标,故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五轮塔是佛体。非墓标。因而许为结缘追福。建于一般僧俗之墓处,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轮塔也。
【塔庙】 (堂塔)梵语塔,一译庙。梵汉双举曰塔庙。玄应音义六曰:“或作塔婆,或云兜婆。正言窣睹波,此译云庙。”法华经见宝塔品曰:“我之塔庙为听法华经故涌出其前。”
【塔婆】 (术语)见“塔”条。
【塔寺坚固】 (术语)五坚固之一。佛灭第四之五百年,坚固造立塔寺之时期也。
【塔头】 (术语)禅林之称。大寺德高之住僧入寂后,其徒弟,慕师德,不去塔头,构房而住。称为某大德之塔头何院。必别有院号。其后只为寺中别坊之名。临济录曰:“师到达磨塔头,塔主云:长老先礼佛先礼祖。师云:佛祖俱不礼。”
【塔像】 (术语)塔与佛像。无量寿经下曰:“起立塔像,饭食沙门。”
【塔印】 (印相)塔为大日如来三昧耶形之法印,故曰塔印。又手结塔形之印相。见“率都婆印”条。
【塔之层级】 (杂语)探玄记八曰:“依长阿含经四人应起塔:一佛,二辟支,三声闻,四轮王也。真谛三藏引十二因缘经云八人应起塔:一如来,露盘八重已上,是佛塔。二菩萨,七盘。三缘觉,六盘。四罗汉,五盘。五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若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也(所引之十二因缘经今不传)。又依僧祇律,凡僧亦起塔。谓持律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丘,应起塔,既非圣人。总无露盘。仍使在屏处。若违之。则结罪。准此等文,今方为师造塔,广起露盘,非惟现人得罪,亦乃累彼先亡。深可悲也。”后分涅槃经上曰:“佛告阿难:佛般涅槃荼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寄归传二曰:“或有收其设利罗为亡人作塔,名为俱攞。形如小塔,上无轮盖,然塔有凡圣之别,如律中广论。”毗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着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中略)佛告长者:若为如来造窣睹波者,应可如前具足而作。若为独觉勿安宝瓶,若阿罗汉相轮四重,不还至三。一来应二,预流应一,凡夫善人,但可平头,无有轮盖。”已上十二因缘经所云之露盘,即为后分涅槃经所云之层,每级出四檐者。寄归传毗奈耶杂事所云之相轮,即今之所谓九轮。一就檐数,一就相轮而论差别也。资持记下一之四曰:“露盘即四檐也。(中略)凡僧不得出檐安级。今有出檐者由不知教,僭同上圣。(中略)相轮者,圆轮耸出,以为表相故也。”故凡圣皆许相轮。行事钞下一之四亦引用上出探玄记所引之僧祇律辨之。然则相轮谓为露盘,或覆钵下之斗形,谓为露盘。非经意也。
【塔主】 (职位)禅林之职名。守塔者。
【踏床】 (物名)椅子前承足之小ㄦ也,又曰脚凳。毗奈耶杂事作承足床,僧祇律作承足机。
【沓婆】 (人名)沓婆摩罗之略,罗汉名。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上曰:“达啰弊夜摩罗弗多啰Dravya mallaputra,隋云物力士子,旧云沓婆摩罗子者。”可洪音义四上曰:“踏腊骠,亦名达罗弊,亦名陀腊骠,亦沓婆摩罗子,此云财力士也。”
【闼婆】 (天名)干闼婆之略。
【沓婆回心】 (故事)沓婆罗汉回小乘心而发大乘之菩提心。是通四分律之大乘,五证之一也。见“五义分通”条。
【沓婆摩罗】 (人名)具名沓婆摩罗弗多罗。经论中末后之一语,汉译曰沓婆摩罗子。如舍利弗多罗曰舍利子。见“沓婆”条。
【沓婆摩罗子】 (人名)沓婆,或作达婆,或作陀婆。又曰陀骠陀骠。翻云主摩罗。此云力士,或云壮士。根本律曰:波波国中有一壮士大臣,名胜军。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所有赀产,如毗沙门王。虽非王种,时诸壮士作灌顶法,扶以为王。后生一儿,色相端美,天然净洁。彼国之法,若天然净洁者,名实。此儿亦尔。净洁过人,复是壮士大王之子,应与立字名实力子。”善见律曰:“沓婆是比丘名,摩罗是王名。此王子出家,故名沓婆摩罗子。此大德,年七岁出家,须发落地,即成罗汉,得三达智,具六神通。以本愿故,为僧差使。”
【胎藏界】 (术语)梵语蘗缚俱舍Garbha-kośa(dhātu)。有二义:一隐覆之义。如人在母胎而隐覆其胎也,理体隐于烦恼中而不显现,故云胎藏。二含藏之义。如母胎内含藏子体而覆育之也,理体能具足一切功德而不失之,故名胎藏。而此含藏有执持与出生之二义,其所譬之法有三:一譬本具之理性。密教以地等之五大或清净之菩提心为本具之理性,此理性摄一切诸法,犹如母之胎内摄持吾子,故云胎藏。秘藏记上曰:“胎藏者理也,金刚者智也。”二譬众生之肉团心。此肉团心,本是八叶之莲华,以摄持曼荼罗之诸尊故也。大日经义释四曰:“内心妙白莲者,此是众生本心。妙法芬陀利华秘密标帜,华基八叶,圆满均等,如正开敷之形。此莲华台是实相自然智慧,莲华叶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曼荼罗之体,其余三重是从此自证功德流出诸善知识入法界门耳。”秘藏记钞三曰:“经说曼荼罗来处,一切众生心中有八瓣肉团,是八叶莲华形也。于是处建立曼荼茶罗云胎藏界也。”三曼荼罗中,中台八叶院也。以从大日之胎藏出生三重之曼荼罗一切之诸尊故也。而谓之为胎藏者,佛之大悲慈护,爱育众生,犹如母于胎内之子,故云胎藏也。申言之,即欲以众生本具之胎藏之理,开示一切众生,而由佛之大悲胎藏而流出化他之法门,是胎藏界之曼荼罗也。因之对金刚界而言,金者智也,胎者理也,金者始觉也,胎者本觉也,金者从因向果也,胎者从果向因也,金者自利也,胎者利他也。大日经疏一曰:“次说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罗王,为满足彼诸未来世无量众生为救护安乐故。”同疏三曰:“以如来加持故,从佛菩提自证之德现八叶中胎藏身,从金刚密印现第一重金刚手等诸内眷属,从大悲万行现第二重摩诃萨埵诸大眷属,从普门方便现第三重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同疏四曰:“若行人自见中胎藏身时,即知一切众生悉有成佛因缘。”同五曰:“其中胎藏即是毗卢遮那自心八叶华也。”
【胎藏界大日如来】 (佛名)此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之中尊,于大自在天广大金刚法界宫,显本有理德之理法身也。是亦菩萨形,首戴发髻,身缠轻妙之衣,手结法界定印,通身金色(或云白色),字为种子,以率都婆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大日经疏四曰:“观作宝莲华台宝王宫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莲华台,以阿字门转作大日如来身,如阎浮檀紫摩金色,如菩萨形,首戴发髻犹如冠形,通身放种种色光,被绢乘衣,此是首陀会天成最正觉之标帜也(首陀会,译云净居大日经疏一曰:“释论云:第四禅五种那含住处,名净居天。过之以往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曰大自在天王是也。”),彼界诸圣天众,衣服轻妙,乃至无有铢两,本质严净不复假以外饰,故世尊俯同其像也。”秘藏记上曰:“阿字者,毗卢遮那理法身种子。”同下曰:“八叶九尊中台大日如来。(中略)黄色金,入定印。”
【胎藏界九尊】 (名数)中台八叶院之九尊也。前之五佛加东南维普贤菩萨,西南维文殊菩萨,东北维弥勒菩萨,西北维观音菩萨之四尊也。
【胎藏界曼荼罗】 (术语)胎藏界真言本经大日经虽说诸种之曼荼罗而根本之都会檀曼荼罗由十三大院而成,以大日为中心辏合一切之佛菩萨诸天诸神者,但现图之曼荼罗则省四大护院之一而为十二大院。见现图曼荼罗条。
【胎藏界曼陀罗】 (术语)胎藏界之诸尊如其位安置于坛场者,曼陀罗为坛场之义,轮圆之义,坛中安置十三大院四百十四尊,一切之功德轮圆具足者,是胎藏界之曼陀罗也,此曼陀罗乃显众生本具之理性者,故又名因曼陀罗,理曼陀罗,以东方为发因之位,故亦名东曼陀罗,其理性清净无垢之德,喻之莲华,故亦名莲华曼陀罗。又此曼陀罗有现图曼陀罗与阿阇梨所传曼陀罗之二种,现图曼陀罗为图画,善无畏三藏祈请虚空炳现之坛形,即现今流布于世者是也。阿阇梨所传曼陀罗为大日经及仪轨所说不载之于图画,由一一阿阇梨,传其作法及义理,二者相违之点不少,盖现图为结缘,阿阇梨所传为传法也。参照现图曼荼罗条。
【胎藏界三部】 (名数)金刚界为始觉上转之自利门,故约转识所提之五智,统收其曼荼罗于五部,胎藏界为本觉下转之化他门,故约大定智悲之三德,统收其曼荼罗于三部:一佛部,是于果上理智具足,觉道圆满者,胎藏界曼荼罗中中台八叶院之诸尊及上下之诸院是也,是为大定。二莲华部,此为如来之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喻之而名莲华部,观音院地藏院之在右方者是也。三金刚部,是为如来之慧之力用,能摧破惑业苦之三障,故喻之而名金刚部,在金刚手院除盖障院之左方者是也,是为大智。而就现图之第四重即外部之诸尊言之,有二义,一通中胎上下,摄于佛部,南方摄于金刚部,北方摄于莲华部。一通四方,摄于释迦院,释迦为三界六道能化之佛,故外部之尊通为其眷属也。大日经疏五曰:“大凡此第一重,上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是佛持明侍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华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呼三部之次第有二种,此经佛莲金之次第,由胜而劣之次第也。又瞿醯经苏悉地经等次第为佛金莲,是佛部为解脱,金刚部为般若,莲华部为法身,故自本有修出于生之次第也。见秘藏钞三。
【胎藏界十三大院】 (术语)大日经仪轨说胎藏界之曼陀罗划十三院而安置诸尊。但现图曼陀罗缺四大护院之一而为十二大院。见现图曼荼罗条。
【胎藏界五佛】 (名数)胎藏界曼陀罗之中心部云中胎藏,又称中台八叶院,八叶莲华开敷之形也。中台是大日如来,四方之四叶现四佛,四维之四叶现四菩萨,即南方开敷华王如来,东方宝幢如来,北方天鼓雷音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中台之大日如来合为五佛也。
【胎藏界现图曼陀罗】 (术语)胎藏界者大日经说十院,青龙仪轨说十三院,现图示十二院。于此加四大护院,而为十三大院,四大护院者,应在四门云。
【胎藏界诸尊】 (杂语)诸家所说之数无定。而以四百十四尊为常数。第一中台八叶院九尊,第二遍知院七尊,第三释迦院三十九尊,第四持明院五尊,第五虚空藏院二十八尊,第六金刚手院三十三尊,第七除盖障院九尊,第八观音院三十七尊,第九地藏院九尊,第十文殊院二十五尊,第十一苏悉地院八尊,已上二百九尊为之内院。第十二外周之金刚部院二百五尊,通内外院为四百十四尊也。
【胎藏经】 (杂名)无垢贤女经之异名。又菩萨处胎经之异名。
【胎大日】 (杂名)胎藏界之大日如来。对金刚界之大日而云。
【胎宫】 (术语)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他力而修自力念佛之人,虽往生极乐,而五百岁间不能见闻三宝,犹如此界四生中胎生者在母胎内不能见日月,故名之为胎生,其胎生者所生之七宝宫殿,谓之胎宫。为于佛抱疑惑者之生处,故亦名疑城。是为无量寿经所说。依观无量寿经所言则此宫殿谓之含华。所在之莲华不开敷,为不能见闻三宝之义也。见疑城胎宫条。观经妙宗钞一曰:“大本中说,疑心修善。生彼胎宫,乐同忉利。”
【胎化藏】 (术语)八藏之一。说佛在摩耶夫人胎中现种种教化事之法藏,菩萨处胎经等是也。
【胎金】 (术语)大别秘密教有胎藏界金刚界之两宗,胎藏界由理门而成,金刚界由智门而成,日本东密以从果向因之次第而次第为金胎,台密以从因至果之次第而次第为胎金。
【胎金各存五部三部】 (杂语)密轨问辨下曰:“毗卢疏,解释五色五字,以为五部五智:金刚轨,归命普贤(佛部),金刚(金刚部),莲华手(莲华部)。此则二界各存三部五部也。”
【胎金率都婆】 (物名)胎藏界为等五字所成。金刚界为一字所成。而其塔形有二说:一胎藏界为五轮塔,是为本有之因德,故不加庄严也。又金刚界为多宝塔,是为修生之果德,故加庄严也。又一说,二塔同为五轮塔,于运心宜有差别,五字所成者,为各别之五轮色法塔,一字所成者,为无碍之五轮心法塔。问:今两部之三昧耶曼荼罗所图者,同似宝塔,而其形无差别,今何言五轮塔耶?答曰:宝塔之总体为五轮,五轮之上以四曼加庄严也,今约于本体两部共谓为五轮耳。见秘藏记钞四。而此为自性清净心,亦为真如,亦为法性,亦为佛,亦为如来藏,亦为观。见秘藏记本。
【胎金显密】 (术语)一金为显,以智显故。胎为密,以理深密故。二胎为显,以色显故。金为密,以心隐故。
【胎经】 (经名)菩萨处胎经之略。
【胎卵湿化】 (杂语)四生也。见“四生”条。
【胎内五位】 (名数)人在母胎发育之间分为五位。见“五位”条。【胎内五位】(名数)人在胎内生育之次第分五位:一、羯罗蓝位Kalalaṁ,译言和合或杂秽,或凝滑膜。父母之赤白二谛初和合而成一团凝滑之位。二、頞部昙位Arbudaṁ,译言疱。经二七日。渐渐增长而为疮疱形之位。三、闭尸位Peśi,译言血肉。经三七日,渐为血肉之位。四、健南位Ghana,译言坚肉,凝厚,肉团。经四七日,渐至肉坚之位。五、钵罗奢佉位Praśākha,译曰支节,形位,五支。经五七日,渐具六根之位。于是乎出生也。见俱舍论九,同光记九。
【胎生】 (术语)四生之一。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劫初之人,男女未分,皆为化生,其后发淫情而生男女二根,始为胎生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马牛猪羊驴等。”又极乐有胎生化生二类,或生边地,或生莲内,而花不开,为不能见闻三宝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内,故名胎生。疑佛之他力而自力修行之人,受此报云。无量寿经下曰:“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中略)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略论曰:“于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胎外五位】 (名数)人之一生有胎内之五位与胎外之五位。俱舍论十五曰:“胎外五者: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
【胎息】 (杂语)道家养生之术,柳文所谓服气是也。出抱朴子。佛教谓为数息之法。
【胎狱】 (譬喻)四生中之胎生者,在母胎内之苦,譬如狱也。又云胎宫。天台观经疏序曰:“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与华池。”
【台道】 (杂语)天台宗之道法。
【台衡】 (杂语)台为天台山之智者,衡为衡岳之慧思。慧思为师,智者为弟子。今姑随语便而谓为台衡。犹言曹洞也。释签二曰:“洎于隋文御宇,台衡诞应。”辅行一曰:“南山叹云:唯衡岳台崖双弘禅慧。”四教仪集解下曰:“清凉观佛云: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不假更看他面。”
【台家】 (流派)天台宗也。
【台教】 (术语)天台宗之教门。
【台密】 (流派)日本天台宗所传之密教也。
【台徒】 (杂名)天台宗之僧徒。
【台岳】 (地名)天台山也。
【台座】 (物名)座床之高者,安置佛像于此。
【太粗生】 (杂语)太者甚也,粗者暴也,生者指人。言甚粗暴之人也。临济录曰:“师一日同普化赴施主家。斋次,师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为是神通妙用,本体如然。普化踏倒饮床。师云:太粗生。”
【太孤危生】 (杂名)太者甚也。孤危者,如孤峰之危然不可攀缘也,生犹言者,言甚孤危者。碧岩三则垂示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孤危生,不涉二涂。”
【太鼓】 (物名)寺院法器之一。经中虽有击法鼓之语,然不闻印度之寺院具太鼓。支那之寺院,于梵钟外,必具之。禅家之寺院,虽有法鼓茶鼓斋鼓等种种之设,教禅诸寺通设者,乃鼓楼之太鼓也。此为报漏刻者,昼称为晓鼓昏鼓而朝夕打之,夜称为更鼓,而于一更等打之。
【太廉纤生】 (杂语)太者甚也,廉者粗也,纤者细也,谓涉于粗细之事而接人之宗匠手段也。生犹言者,指太廉纤者言也。碧岩三则垂示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廉纤生。”是禅之建立门也。
【泰山府君】 (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此狱纵广五百由旬。并设十六小地狱。罪鬼入此狱期满后,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焰罗王行法次第曰:“若欲消除疫病气病疟病者,可供太山府君。”胎曼大钞六曰:“或记曰:太山府君,亦名奉教官,肉色,左手持人头幢,右手持书,于阎魔王断罪处记善恶业作天也。”十王经注五曰:“太山王者。诗云:太山不让块,大海不厌涓露。如积尘成山赏少善,如微滴成海记少恶,故云太山王也。即是炎魔王之太子也,又云太山府君,又云奉教者,又云深沙大王。”
【太山王】 (天名)又作泰山王。泰山府君也。
【太虚空】 (术语)浩浩宇宙之虚空也,毕竟无为无物,故云顽空,偏空,太虚空。以譬小乘之涅槃,而别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曰:“当观二乘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净意识,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然常寂。”
【太子本起经】 (经名)中本起经之异名。
【太子本起瑞应经】 (经名)太子瑞应本起经之异名。
【太子和休经】 (经名)一卷,失译。与太子刷护经同本。
【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经】 (经名)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之异名。
【太子慕魄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太子沐魄经同本。慕魂、沐魄皆梵语,太子之名,说佛昔为慕魄太子,十三岁之间为无言之行。
【太子沐魄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太子慕魄经同本。
【太子辟罗经】 (经名)天王太子辟罗经之略名。
【太子瑞应本起经】 (经名)二卷,吴支谦译。与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
【太子刷护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太子和休经皆大宝积经阿阇世王子会第三十七之异译。刷护和休皆太子之名,宝积经译为师子。太子见佛而问答,佛与记别。
【太子须大拏经】 (经名)一卷,西晋圣贤译。说佛往昔为须大拏Sudāna太子入檀特山行檀波罗蜜之事。须大拏或作须达,苏达拏。
【贪】 (术语)梵语啰哦Bāga,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贪爱】 (术语)于五欲之境贪着爱着而不能离者。贪与爱异名同体也。胜天王般若经一曰:“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法华经方便品曰:“深着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楞伽经三曰:“杀无明父,害贪爱母。”
【贪病】 (术语)三病之一。贪爱之心,病恼有情之身心者。见涅槃经三十九。
【贪瞋】 (术语)三毒中之二毒,贪欲与瞋恚也。释门归敬仪中曰:“贪瞋一发,业构三涂。”
【贪瞋痴】 (术语)贪欲与瞋恚愚痴三种之烦恼也,此三有荼毒人最剧,故称三毒。涅槃经二十九曰:“毒中之毒,不过三毒。”释门归敬仪中曰:“下凡烦恼,微细难知,粗而易见,勿过三毒,自毒毒他,深可厌患。”
【贪瞋二河譬喻】 (譬喻)二河白道之喻也。见“二河白道”条。
【贪毒】 (术语)三毒之一。贪欲之烦恼,毒害有情之身心者。
【贪烦恼】 (术语)六大烦恼之一。贪欲之情恼乱有情之身心者。
【贪缚】 (术语)三缚之一。贪欲之烦恼,缚有情之身心不使出离者。见华严孔目章。
【贪恚痴】 (术语)同于贪瞋痴。又云淫怒痴,即三毒之烦恼也。
【贪见】 (术语)十种见之一。贪着于自心顺情之境生种种之妄见者。
【贪结】 (术语)五结之一。贪欲之烦恼,使人系缚于三界之生死而不得出离者。
【贪狼】 (譬喻)言贪欲之深如狼也。无量寿经下曰:“贪狼于财色。”同义寂疏曰:“狼性多贪故,多贪者谓之狼,如狐性疑谓之狐疑。”
【贪染】 (术语)贪着五欲之境染着也。
【贪使】 (术语)十使之一。贪欲之烦恼,驱使有情之身心者。
【贪水】 (杂语)贪爱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长恶法如水。楞严经八曰:“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贪惜】 (术语)贪惜财物无施与之心也。无量寿经下曰:“有无相通,无得贪惜。”
【贪习】 (术语)贪欲之为习性者。楞严经八曰:“贪习交计,发于相吸。”
【贪欲】 (术语)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法华经譬喻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贪欲瞋恚愚痴】 (术语)即三毒之烦恼也。
【贪欲盖】 (术语)五盖之一。贪欲之烦恼,盖覆有情之心识而不使善法发生者。
【贪欲即是道】 (术语)台宗所立性恶之法门也,贪欲之事虽恶,而具法性之实理,故习于贪欲者,可就贪欲而观法性也。又谓之淫欲即是道。
【贪欲尸利】 (术语)三毒尸利之一。见“三毒”条。
【贪欲使】 (术语)十使之一。贪欲之烦恼,驱役有情之身心使流转于三界者。
【贪着】 (术语)多求而无厌足为贪,贪心固着而不离云着。法华经序品曰:“贪着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宝积经七十八坚牢比丘壁上偈曰:“邪念生贪着,贪着生烦恼。”遗教经曰:“若有智慧则无贪着。”
【贪浊】 (术语)贪欲之烦恼,浊乱有情之身心者。随愿往生经曰:“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
【檀】 (术语)Dāna,又作檀那,陀那。译曰布施,施与。大乘义章十二曰:“言檀者是外国语,此名布施。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慧琳音义十二曰:“陀那,正云驮曩。唐云施,古曰檀那,一也。”
【坛】 (术语)Mānḍala,梵语曼荼罗,义译为坛。以筑坛安置曼荼罗之诸尊故也。坛形有种种。密门杂抄曰:“今于堂内造木坛者,乌枢瑟摩明王经中,止雨法以紫檀作坛,此其本说也。诸部要目云:四角者曰地轮坛,圆者曰水轮坛,三角者曰火轮坛,半月形者曰风轮坛,又土坛为地坛,作小木坛,无论何处,自在持行,如流水者,为水坛,护摩坛为火坛,随处为本尊者为风坛。”
【昙】 (杂名)昙摩Dharma(巴Dhamma)之略。译曰法。唐僧之名,如昙鸾昙曜等多冠昙字者是也。甄正论上曰:“窃寻昙梵二字,此土先无,玉篇说文字林字统,竟无此字。昙梵二字本出佛经,(中略)翻译人造,用诠天竺之音,演述释迦之旨。在于此方,先无此字。后葛洪于佛经上录梵字,训以为净,陆法言因而撰入切韵。”
【檀波罗蜜】 (术语)Dānapāramitā,六波罗蜜之一。又十波罗蜜之一。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布施即其行法之一。又(菩萨)胎藏界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一位之尊也。密号曰普施金刚。
【昙谶】 (人名)昙无忏之略,此人立半满二教,以判一代教。
【檀嚫】 (术语)Dakṣiṇā,与哒嚫同。见“达嚫”条。
【昙谶二教】 (术语)西秦昙无忏所立二教之判。即半字教,满字教也。
【檀德】 (地名)山名。与檀特山同。
【檀度】 (术语)六度之一。檀波罗蜜也。檀为施与之义,波罗蜜为度之义,谓度生死之行法也。施与为可度生死而到涅槃之一行法。
【檀耳】 (物名)旃檀耳之略。耳者茸也。佛于最后之斋食受之而涅槃。见“旃檀耳”条。
【檀法】 (术语)金胎两部曼荼罗之法,曼荼罗,一译曰坛。又曰护摩法。以设坛修护摩供养之法故也。护摩法有四种五种六种之别。谓之四种坛法乃至六种坛法。见“护摩”条。
【昙花】 (植物)优昙华之略。
【昙花一现】 (杂语)谓偶见即逝也。法华经言: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参看“优昙华”条。
【檀家】 (杂语)谓系属于一定寺院而投信施之俗家也。檀为檀那或檀越之略,施与之义。
【坛戒】 (术语)登坛受戒也。
【镡津集】 (书名)宋释契嵩撰。四库著录本二十二卷。万历经房刻本则十九卷。契嵩。字仲灵。本藤州镡津人。故名其诗文集曰镡津。宋之藤州。今广西藤县也。
【坛经】 (书名)具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大师慧能于韶州大梵寺坛上所说之法。门人记之,尊为法宝坛经。略曰坛经。称经者,后人尊其法也。非六祖之意。夹注辅教编六坛经赞题注曰:“始其众人欲请宗门第六祖大鉴禅师开演东山法门于韶阳大梵寺,尊敬大鉴之道,乃封土为坛,以资其说法。其后其弟子者集大鉴之说因而目为坛经也。”疏注二家如下:六祖坛经增注,日本山田大应注。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注。
【坛经真伪】 (杂语)传灯录二十八南阳忠国师语曰:“吾比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忠国师者,曹溪之直弟也。可见此时已有改换之伪本矣。其后在辽国遂为焚弃。佛祖统纪十四高丽国义天传曰:“见飞山别传议,为跋曰:甚矣古禅之与今禅名实相辽也。(中略)珠公论辩斯其至焉,近者辽国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与焚弃,而比世中国禅宗章句,多涉异端,此所以海东人师疑华夏为无人。今见飞山高议,乃知有护法开士百世之下住持末法者,岂不赖珠公力乎(成珠作别传议,于禅教之际,深有发明)。”其后至元,德异宗宝二老,探古本删定之,刊行于世。此今之坛经也。德异序曰:“惜哉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上人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休休禅庵,与诸胜士同一受用。”是元世宗至元二十七年之记也。宗宝跋曰:“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版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清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是其翌年之记也。案二公同时刊行二本。而宗宝本为胜,后人取德异之序冠之。以广流通云。
【昙柯迦罗】 (人名)Dharmakāla,又曰昙摩诃罗。译曰法时。天竺沙门。魏嘉平中至洛阳,译出僧祇戒心。高僧传一曰:“昙柯迦罗,此云法时。”四分戒本疏一上曰:“天竺沙门昙摩迦罗,魏言法时,出僧祇戒心。”饰宗记三本曰:“中天竺沙门昙摩迦罗,或云柯罗,此云法时。”
【谈空说有】 (杂语)佛教有空有二宗。说法者各执其一以相竞也。苏轼诗曰:“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有夜不眠。”
【谈林】 (术语)谈议之林,谓僧徒之学场也。犹言学林。续高僧传十三曰:“释志念频弘二论,三十余年,学观霞开谈林雾结。”宋书列传五十七曰:“又有慧严慈议道人,并住东安寺,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时斗场寺多禅僧,京师为之语曰:斗场禅师窟,东安谈议林。”
【檀林】 (术语)栴檀之林,寺院之尊称也。李绅诗曰:“世人遥礼二檀林。”西域记叙曰:“业光上首,擢秀檀林。德契中庸,腾芬兰室。”观佛三昧经说念佛之功德曰:“如伊兰林,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华果发狂,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道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
【昙鸾】 (人名)续高僧传六曰:“昙鸾或作峦,雁门人。初研究四谛之佛性,注解大集经,半而罹疾,欲以长生之道究佛教之蕴,学仙法。大通年中,至梁接陶隐居,得仙经十卷,欲往名山依法修治。行至洛下,途遇天竺三藏菩提留支,问曰:佛经中长生不死法有胜此仙经者否?留支唾地曰:是何言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生,终轮回于三有而已。即以观无量寿经授之曰:是大仙方也。鸾顶受,烧仙经,一心修净业。魏主重之,号曰神鸾。下敕使住并州大寺,晚移住北山石壁玄中寺。魏兴和四年寂于平州遥山寺,寿六十七。所著有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自号为有魏玄鉴大士。昙者,梵语,译曰法。鸾为汉言,是净土真宗七祖之第三祖也。
【檀弥离】 (人名)长者名。昔有五比丘共入山行道。时相语曰:此中一人行乞食,他四人专行道。一比丘许之,往至世间,劝诸檀越日送食。四人身安,专行道,于一夏中得道果。即共谓彼比丘曰:吾等以汝缘故,达所期,汝何愿?比丘曰:使我得天上人中富贵,然后发心获道果。于是此比丘死后九十一劫中,常生于天人中,极豪贵。今复生于拘萨罗国长者家,为檀弥离长者,值释迦出世出家证道果。见贤愚经十二。西藏Danbyi-la。
【檀弥罗】 (人名)王名。王为恶逆,破塔毁寺。以剑杀害西天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西天之付法于此绝。见付法藏传六。
【昙摩】 (术语)新曰达磨。译为法。又(人名)比丘名。译曰法。历代三宝记七曰:“昙摩此云法。”又(佛名)法苑珠林曰:昔舍卫国中有二鹦鹉,解人言语。时阿难见鸟聪黠为说四谛,苦寂灭道。二鸟闻法,飞向树上,欢喜诵持。夜宿为野狸所食,缘此善根,来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
【昙摩跋罗】 (杂名)鬼神名。译曰学帝王。见金光明文句七。
【昙摩谶】 (人名)比丘名。见“昙无谶”条。
【昙摩德】 (人名)与昙无德同。
【昙摩伽陀耶舍】 (人名)Dharmagatayaśas,比丘名。历代三宝记十一曰:“天竺沙门昙摩迦陀耶舍,齐言法生称。”
【昙摩迦】 (人名)又作昙摩迦留。法藏比丘之梵名。支谦译之大阿弥陀经上曰:“尔时世有大国王,王闻佛经道,心即欢喜开解,便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字昙摩迦。”平等觉经一曰:“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本经以下之文译为法宝藏。庄严经曰:“作法。”如来会曰:“法处。”智度论五十曰:“法积。”无量寿经上曰:“法藏。”梵Dharmākara。
【昙摩迦罗】 (人名)又曰昙柯迦罗。见“昙柯迦罗”条。
【昙摩鞠】 (人名)昙摩鞠多之略。
【昙摩鞠多】 (人名)Dharmagupta,比丘名。又作昙摩鞠,昙摩德,昙摩屈多迦,昙无德,昙无鞠多,皆梵音之楚夏耳,译曰法正,法镜,法藏,法护,法密等。佛灭后百年优婆鞠多五弟子中之一。于律藏立一部,名为昙无德部。律名四分律。可洪音义三曰:“昙摩鞠律部师宗名,昙摩鞠多,亦云昙无德,此云法镜,亦云法藏,即四分律部也。”戒本疏一上曰:“昙摩鞠多此云法正,律名四分。”又曰:“梵音昙无德,昙摩德,与鞠多,传有讹僻,唐言度之。同云法正,谓法正律主,明慧卓朗,除邪倒也。又言法护者,能兴建正法,不堕于时,即十八部中法护部是也。又言法镜者,能照达万法也。”饰宗记二本曰:“昙无德者,部执疏中昙摩鞠多,翻为法护,宗轮论中名法藏部。”大集经二十二曰:“我涅槃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宣说,以例解说,覆隐法藏,故名昙摩鞠多。”
【昙摩流支】 (人名)Dharmaruci,比丘名。高僧传二曰:“昙摩流支,此云法乐。”历代三宝记八曰:“昙摩流支,此云法希。”
【昙摩罗】 (人名)洛阳伽蓝记法云寺。西域乌场国沙门昙摩罗所立也。摩罗聪慧利根。学穷释氏。至中国即晓魏言隶书。凡所闻见。无不通神。
【昙摩罗察】 (人名)Dharmarakṣa,又作昙摩罗刹,比丘名。
【昙摩罗谶】 (人名)比丘名。与昙无谶同。
【昙摩蜜多】 (人名)Dharmamitra,比丘名。译曰法秀,罽宾国人。见高僧传二。
【昙摩难提】 (人名)Dharmānandī,比丘名,译曰法喜,兜佉勒人,苻秦建元中至长安,与道安佛念等共译出中阿含,增一阿含及毗昙心等一百六卷。及后姚苌寇关内,辞还西域。不知所终。后僧伽提婆校正难提所译二阿含,今经是也。高僧传一曰:“昙摩难提,此云法喜,兜佉勒人。(中略)以苻氏建元中至于长安。及姚苌寇逼关内,人情危阻,难提即辞还西域。不知所终。”
【昙摩蜱】 (人名)Dharmaprīya,比丘名。译曰法爱。见历代三宝记八。
【昙摩屈多迦】 (人名)昙摩鞠多,一作昙摩屈多迦。见四分律开宗记一本。梵Dharmaguptaka。
【昙摩耶舍】 (人名)Dharmayaśas,比丘名。高僧传一曰:“昙摩耶舍,此云法明,罽宾人也。”开元录四曰:“昙摩耶舍,秦言法称。”
【檀拏】 (物名)Daṇḍa,又作檀陀,但荼。译曰棒,杖。陀罗尼集经四曰:“檀陀,唐言策杖。”演密钞八曰:“但荼,棒也。”又(地名)山名,与檀特山同。
【檀拏印】 (物名)又作但荼印。于棒头戴人头者。阎摩王之标帜也。治罚罪人之意。标帜或印契谓之印。大日经疏五曰:“琰摩法王,手执檀拏印。此相犹如棒形,上有人首,作极忿怒之状。”大日经密印品曰:“以定慧手相合,风轮地轮入于掌中,余皆上向,是焰摩但荼印。”
【檀那】 (术语)Dāna,又作陀那。译曰施。陀那钵底Dānapati,译曰施主。遂略称施主为檀那或檀越。慧琳音义上曰:“檀,具云檀那,此云施。”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翻译名义集曰:“要览曰: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钵底留那也,又称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贫穷海。”又布施也。翻译名义集曰:“檀那,法界次第云: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
【檀那达罗多】 (人名)Dhanadatta,婆罗门之名,译曰财与。见本行集经四七。
【檀那寺】 (杂名)由檀家归属之寺也。檀那为施与之义,俗家施与僧寺以资缘,则自僧称俗曰檀那。又曰檀家。僧施与俗家以法利,则自俗家呼僧寺为檀那寺。
【檀尼迦】 (人名)或云檀贰迦,或云但尼迦,或云达腻迦,或云陀尼迦。善见律云:檀尼迦是名,此比丘是瓦作家子。善见和泥作屋,窗牖户扃,悉是泥作,唯户扇是木,取柴薪牛屎及草,以赤土圬涂外烧之。熟已,赤色如火,打之呜唤,状如铃声,风吹窗牖,犹如乐音。
【檀槃那】 (地名)Dānavana,园名。译曰施林。翻梵语九曰:“增一第十檀那槃那(檀那槃那疑檀槃那之误),应云檀那槃那,译曰施林。”
【谭婆】 (杂名)食狗肉者。玄应音义七曰:“谭婆,谓食狗肉人也。”
【檀契】 (术语)对于师而谓有檀家之契也。
【檀舍】 (术语)檀者梵语译曰施。为舍之义。故曰檀舍。寄归传一曰:“由行檀舍自可越度贫穷。”
【檀施】 (术语)檀为梵语,译曰施。是梵汉双举之熟语。
【檀特】 (地名)又作檀德,檀陀,单多罗迦,弹多落迦Dantaloka,山名。译曰阴山。西域记,谓此山在北印度健驮罗国。为往昔须大拏太于修菩萨行之处。西域记二曰:“昔苏达拏太子摈在弹多落迦山,旧曰檀特山,讹也。(中略)跋虏城东北二十余里至弹多落迦山,岭上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苏达拏太子于此栖隐。”玄应音义五曰:“檀特山,或云单多罗迦山,或言檀陀山,此译云阴山。然禅门记录中多以之为悉达太子之苦行处,但未见经说。”祖庭事苑三曰:“普曜经云:世尊逾城出家至檀特山,始于阿蓝迦蓝处五年学不用处定。”明教之正宗记一曰:“太子年十九岁二月八日夜,乘马出自北门,至檀特山。”检普曜经无此文。
【檀特罗和】 (地名)Daṇḍavara,林名。翻梵语九曰:“檀特罗和,应云檀荼波罗。译曰:檀荼者罚,波罗者胜。”
【檀头】 (杂名)檀徒中之头首。
【檀徒】 (杂名)檀家之徒辈。言檀家之人也。
【檀荼幢】 (物名)又曰人头幢。大日经所云檀荼印也。
【檀陀伽阿兰若】 (术语)梵音Dāntaka-āraṇyaka,三处阿兰若之一。见“三处阿兰若”条。
【檀陀柯】 (地名)又作弹宅迦。Daṇḍaka,林名。译曰治罚。二十唯识述记下曰:“弹宅迦者,真谛云檀陀诃,此云治罚。治罚罪人处也。”
【昙无】 (术语)又作达磨,昙摩,译曰法。戒疏一上曰:“所言法者,此方土言:大夏梵音即云达磨,或云昙无,昙摩之异传耳。未解声明,故言多僻。”
【昙无谶】 (人名)Dharmarakṣa,比丘名。又作昙摩谶,昙摩罗忏,昙谟谶。译曰法丰。高僧传二曰:“昙无谶,或云昙摩忏,或云昙无忏,盖取梵音不同也。”历代三宝记八曰:“凉言法丰。”法华传一曰:“昙摩罗忏,此云法丰。中印度人,婆罗门种,亦称伊波勒菩萨。”
【昙无德】 (人名)律主名。见昙摩鞠多条。
【昙无德部】 (流派)律宗五部之一。昙无德比丘之部宗也,佛灭后百年优婆鞠多罗汉五弟子之一,于戒律藏建立一部,部名曰昙无德部。律名曰四分律。见昙摩鞠多条。
【昙无德戒本】 (书名)四分比丘戒本之异名。
【昙无德律】 (书名)四分律之异名。
【昙无谛】 (人名)比丘名。开元录一曰:“沙门昙无谛,亦云昙谛,魏云法实,安息国人。”按昙无为梵语,译为法,谛者汉言也。梵Dharmasatya。
【昙无竭】 (菩萨)菩萨名,具名达摩郁伽陀。译曰法盛,法勇,法上,法起等。于众香城为王,常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常啼菩萨到此闻般若。智度论九十七曰:“郁伽陀,秦言盛。达磨,秦言法。此菩萨在众香城中,为众生随意说法,令众生广种善根,故号法盛。其国无王,此中人民皆无吾我,如郁单越人,唯以昙无竭菩萨为主。其国难到,萨陀波仑(译为常啼)不惜身命,又得诸佛菩萨接助能到。大菩萨为度众生,故生如是国中。”华严疏钞四十五曰:“昙无竭,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亦云法尚。今言法起,与生勇义同。”般若经三十卷行瑫音义曰:“昙无竭,此云法上。”又(人名)比丘名。高僧传三曰:“昙无竭,此云法勇。”梵Dharmodgata。
【昙无鞠多】 (人名)与昙无德同。见昙摩鞠多条。
【昙无兰】 (人名)比丘名。译曰法正。见历代三宝记七,开元录三,贞元录五。梵Dharmarakṣa。
【檀信】 (术语)施主之信仰。檀越之信施。檀为施与之义。僧史略中曰:“或契宿因,冥招檀信。”
【檀兴】 (术语)檀者布施行。兴者与福。为施行而兴福果也。
【谈义】 (术语)谈话法义也。
【谈议】 (术语)谈话商议也。唐华严经五十三曰:“知诸语言,知诸谈议。”
【檀越】 (术语)Dānapati,谓施主也。越为施之功德,已越贫穷海之义也。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资持记曰:“檀越,亦云檀那,并讹略也。义净三藏云:具云陀那钵底,此翻施主。”
【潭柘寺】 (寺名)见“岫云寺”条。
【檀中】 (杂语)在檀家之数者。
【檀主】 (杂名)又曰檀家。施主也。
【叹波那】 (饮食)又作怛钵那。译曰麨。玄应音义十四曰:“叹波那食,译曰麨也。”饰宗记八本曰:“怛钵那,或为叹波那,此云乳粥。音义云:此云麨也。”
【探草】 (术语)探竿影草之略。
【叹德】 (术语)赞叹他德也。
【叹德师】 (职位)密教行传法灌顶,灌顶终时,诵赞叹新阿阇梨德之文者也,最是名誉之役。
【叹佛】 (术语)赞叹佛德之偈文也。弥满于经中。禅门之疏及回向之首,以联句或四句偈叹佛德,谓之叹佛。祝圣回向之首曰:“巍巍金相,堂堂觉王。”是也。
【叹佛偈】 (经名)出于无量寿经上卷。法藏比丘诣世自在王佛所赞佛德之偈文曰:“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焰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若聚墨。”云云凡八十句。
【探竿影草】 (术语)临济四喝之一。临济录曰:“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编鹈羽以探水中,待鱼集一处而网之,是云探竿,以草浮水中鱼集其影,是云影草。以喻善知识接得学者之善所也。人天眼目注曰:“探竿,渔者具也。束鹈羽,插竿头,探水中,聚群鱼于一处,然后以网漉之谓也。影草者,刈草浸水中则群鱼潜影,然后以网漉之。是皆渔者聚鱼之方便也。善知识于学者亦复如是。”
【叹灵】 (杂语)亡者回向之首语。
【探水】 (物名)禅僧拄杖下头二尺许别存小枝,挠而向下,缠绕于本干,名为探水。盖于路遇水,则先下杖验之,视水在小枝上下,而后敢渡也。见象器笺十九。
【探题】 (职位)于法华会维摩会等,为论义之时,定论题之人曰探题,又云题者,是最重之职,统领论场者,此人在高座判断问答之是非时谓之精义者。
【探头】 (杂语)探者探索,头者头领,师家之勘辨云探头。临济录曰:“上堂有僧出礼拜,师便喝僧云:老和尚莫探头好。”
【炭头】 (职位)禅林之称呼。司炭柴者。
【探玄记】 (书名)具名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唐法藏撰,释晋经六十卷。
【叹真】 (术语)祖师忌回向文之首,唱俪语或偈文,谓之白真。亦曰叹真。赞叹真愿之义也。
【汤头】 (职位)禅林司点汤之事者。
【堂嚫】 (术语)施僧堂之僧之施物也。
【堂达】 (职位)七僧之一。法会之式,于场传达愿文等之僧也。
【唐捐】 (杂语)虚弃也。玄应音义曰:“唐,徒也。徒,空也。说文,捐,弃也。”庄子曰:“是求马于唐肆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福不唐捐。”
【唐三藏】 (人名)玄奘三藏也。
【唐僧取经】 (杂语)俗指玄奘渡天竺求经而言,独异志曰:“沙门玄奘,姓陈氏。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经,行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奘不知所为,锁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莫知所由来。奘礼拜勤求。僧口授心经一卷,令奘诵之。遂得道路开辟,虎豹潜形,魔鬼藏迹。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其心经至今诵之。”双树幻抄曰:“玄奘以贞观三年冬,抗表辞帝,制不许,即私遁出玉关,抵高昌。高昌王奉奘行赀护送达于罽宾。随历大林国仆底国那伽罗国禄勒那国,至曲阇国。曲阇王有胜兵十万,雄冠西域。其俗以人祀天。奘至,被执,以风度特异,将戮以祭。俄大风作,尘沙涨天,昼日晦冥。彼众惊异,释之。至中天竺,入王舍城。彼已预闻奘至,具礼郊迎,安置那兰陀寺,见上方戒贤论师。贤时春秋一百有六,道德为西土宗师,号正法藏。奘启以求法意。贤咨嗟曰:吾顷疾病且死,忽梦文殊谓曰:汝未应厌世,后三年,震旦有大沙门从汝受道。自尔以来,今三稔矣。于是慰喜交集。奘从贤穷探大乘,曰益智证。至贞观十六年,乃发王舍城,入祇罗国,国主迎问而国有圣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阵乐,可为我言之。奘粗陈帝神武大略。其主大惊,即以青象名马助奘,驮经而还。以贞观十九年至长安。文皇惊喜,手诏飞骑迎之。亲为经文作序,名圣教序云。”通俗编三十七曰:“唐艺文志,有王元策中天竺国行记,十卷。法苑珠林谓元策官金吾将军,奉诏扈玄奘往西域取经,归,撰此记。今佚不传。”
【堂上】 (职位)堂头之异名。禅林方丈之住持也。
【唐生】 (杂名)印度札记上曰:“唐宋之世,中土请经求法之僧,踵趾相错,至今相沿称华人曰唐生。”
【堂司】 (杂名)禅林维那寮之别号。维那司僧堂之事,故其居所谓之堂司,又呼其人为堂司。
【堂头】 (职位)禅林之称,方丈之异名,住持人之居处也。因而住持云堂头和尚。
【堂头和尚】 (职位)见堂头项。
【堂主】 (职位)谓禅林延寿堂之主也。水陆堂主,罗汉堂主等各守一堂者虽亦称堂主,但特指延寿堂主。总即别名也。
【掏珠法】 (仪式)摄真实经谓佛部,右手拇指与头指。金刚部,右手拇指与中指。宝部,右手拇指与无名指。莲华部,右手拇指与小指。羯磨部,右手拇指与四指。苏悉地经谓胎藏界之三部,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掏之。莲华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掏之。金刚部,合大指与头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掏之。
【逃禅】 (杂语)逃禅。犹云逃墨逃杨。杜甫诗曰:“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王嗣奭云:醉酒而悖其教,故曰逃禅。后人以学佛者为逃禅,误。见订讹杂录。
【陶家轮】 (物名)制陶器所用之车轮,又制造陶器之人也。维摩经不思议品曰:“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资持记中一之下曰:“陶家谓土作家,轮即范土为杯器之车,运之则转,故以喻焉。”行宗记三上曰:“陶家即土作者,轮盘一发,余力自转。”
【淘汰】 (术语)天台所立五时教之说,以第四时之般若经为淘汰教,说诸法皆空之理遣荡一切之执情也。四教仪集注上曰:“以空慧水荡其执情,故曰淘汰。”
【特恩度僧】 (杂语)隋文帝敕士庶使出家,是岁度僧五十万。见佛祖统纪五十一。
【特懵】 (术语)大日经疏十、有曰:“除一切恶趣特懵。”故世间于塔婆之里书Dhvaṁ也。
【忒煞】 (杂语)又作忒[目*煞],煞为杀之俗字。碧岩一曰:“忒煞老婆。”普灯十四曰:“汝忒[目*煞]远在。”
【特胜】 (术语)观法名,十六特胜也。见“十六特胜”条。
【特欹拏伽陀】 (术语)Dakṣiṇāgāthā,译言施颂,对于施物祈愿施主之福之伽陀也,旧曰哒嚫是也。寄归传一曰:“特欹拏伽陀,是持施物供奉之仪。特欹尼师,即是应合受供养人。是故圣制,每但食了,必须诵一两陀那伽陀报施主恩。”慧琳音义六十曰:“特欹拏,此云将施物供养三宝之义。伽陀,即偈颂也。是咒愿施主福德资益之意。(中略)初引佛经,后加人意所颂也。”
【特尊】 (术语)三界中佛特尊贵也。智度论一曰:“我神德无量,三界特尊,为一切覆护。”
【腾兰】 (杂名)摩腾与竺法兰。初传佛教于支那之人。
【藤蛇喻】 (术语)出金光明经。迷执妄情所现之相,以为实有,恰如见藤蔓而以为蛇也。
【踢倒净瓶】 (杂语)传灯录曰:“百丈召沩山云: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华林曰:某甲忝居上首。佑公何得住持?百丈曰:若能下得一句出格。当与住持。即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华林曰:不可唤作木[木*突]也。百丈不肯。乃问佑师。师踢倒净瓶。百丈笑云:输却山子也。”
【梯蹬】 (譬喻)渐渐升高之木阶也,以譬渐教。止观一曰:“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隥。”同辅行曰:“梯者,说文木阶也。极高用梯,次高用隥故。隥字亦可从足,谓升蹑也。从木者雉茎反,非此所用,从石者谓山坡渐高也。亦可义用。正应从邑。何,此蹬字亦梯类也,可以升高也。”
【梯隥】 (譬喻)渐渐升高之木阶也,以譬渐教。止观一曰:“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隥。”同辅行曰:“梯者,说文木阶也。极高用梯,次高用隥故。隥字亦可从足,谓升蹑也。从木者雉茎反,非此所用,从石者谓山坡渐高也。亦可义用。正应从邑。何,此蹬字亦梯类也,可以升高也。”
【梯罗浮呵】 (地名)巴Thera-guhā,窟名。译曰上座。探玄记十五曰:“梯罗浮呵者,此云上座,即尊者名也。以居此窟故,因以为名。文殊问经体毗里部。此云上座部。同此名也。”
【题】 (术语)经论之题目。凡大乘经之首题,一部之总标也。总括一部,则归于题。广说题者,即一部也。故受持首题之名字,与受持一部之功德相均。胜鬘宝窟上本曰:“题者,至人说法有略有广。略则一题之名,广则一部之教。演略为广,开一题,成一部。括广为略,卷一部,成一题也。”观无量寿经曰:“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醍鞞沙】 (杂语)Dveṣa,译曰瞋恚。见名义集六。
【提波延那】 (人名)又作提波耶那,仙人名。辅行四曰:“如婆沙中云:佛未出时,帝释常诣提婆延那仙人所听法,舍脂(帝释夫人)念帝释舍我欲诣余女隐形上车,到仙人所,帝释乃见之言:仙人不欲见女,汝当还去。不肯去。帝释以莲荷茎打之,舍脂乃以软语谢。诸仙闻声起欲,螺髻落地失通。”又佛本行集经十六曰:“昔迦尸国有一仙人,名提波耶那,隋言埏上生,被孙陀利淫女诳惑。”梵Devayāna。
【提唱】 (术语)谓禅家宗匠,向学徒提起宗要唱导也。他宗有所谓讲释,而禅宗不立文字,专一悟入,故全班之说明,为自然不可说者。此所以提起唱导宗要而击发所化之心魂也。
【提点】 (职位)禅林之职名。司金谷者。库司知事之外有此职。原为宋朝官职之名。提点者,提举点检其事使无尘滞也。见象器笺七。
【提多迦】 (罗汉)Dhṛtaka,罗汉名。
【提多罗吒】 (天名)Dhṛtarāṣṭra,四天王之一、持国天也。见“四天王”条。
【提纲】 (术语)亦曰提要,提唱。举宗旨之要文而说明意义者。
【提诃】 (术语)Deha译作身。俱舍光记十一曰:“提诃,此云身。”瑜伽伦记一曰:“提诃,此云身。毗提诃,此云胜身。”
【提河】 (地名)阿利罗跋提河Ajiravati-nadi之略。舍卫城岸之河名。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旧云阿利罗跋提河。讹也。”
【提和竭】 (佛名)见“大和竭罗”条。
【提和罗耶】 (佛名)Devarāja,译曰天王。萨昙分陀利经曰:“调达。却后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名提和罗耶,汉言天王。”
【提和越】 (杂名)Devasopāna,译曰天地。萨昙分陀利经曰:“天王佛国名提和越。汉言天地国。”
【醍醐】 (饮食)五味之一。制自牛乳。味中第一,药中第一。涅槃经三曰:“醍醐者名世间第一上味。”又曰:“诸药中醍醐第一,善治众生热恼乱心。”同八曰:“云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
【醍醐灌顶】 (术语)以醍醐灌人之顶。喻输入人之智慧也。今以为令人舒适之喻。顾况诗曰: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醍醐经】 (经名)天台以法华涅槃二经为醍醐味之经典。法华玄义三曰:“醍醐经妙因妙果。”
【醍醐杀人】 (术语)于过去佛所,尝闻大乘实相之教,譬如毒,今值释迦之说醍醐经,其毒即发,断结惑之生,谓之醍醐杀人。如涅槃经中钝根之声闻,开发慧眼,得见佛性是也。法华玄义十曰:“醍醐杀人者,如涅槃经中,钝根声闻,开发慧眼,得见佛性。乃至钝根缘觉菩萨七种方便,皆入究竟涅槃,即其义也。”
【醍醐味】 (譬喻)五味之第五。见醍醐喻项。
【醍醐喻】 (譬喻)天台依涅槃经喻之于第五时之法华涅槃。真言依六波罗蜜经譬之于陀罗尼藏。其他诸宗各喻其自宗。涅槃经十四曰:“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苏,从生苏出熟苏,从熟苏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六波罗蜜经一曰:“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中略)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苏熟苏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苏,大乘般若犹如熟苏,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苏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自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提桓】 (杂语)Deva,又作提洹,提婆,提和。译曰天。
【提洹竭】 (佛名)Dipaṁkara,译曰燃提灯。佛名。可洪音义二曰:“提洹竭,中户官反。亦云提和竭,此云锭光,即燃灯佛也。”
【啼哭佛】 (佛名)贤劫千佛中最后佛之名。宝积经号为楼由,翻为涕泣。别经曰楼至,译为啼哭。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曰:“最后成佛名曰楼由如来。尔时愁感自投于地,由斯号楼由(楼由者,晋言涕泣)。”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五曰:“最小无边慧太子当得成佛,号乐欲如来。于贤劫中最后成佛(古经不译,但云楼至)。”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金刚身下第三示非梵非圣身,既为鬼神属。四天处住,是故非圣身,实是楼至佛。故非凡,此云啼哭佛,独住半贤劫度众生。”此疏之意,以今之二王为楼至佛之化身也。禅录亦多依此。皆误也。见“二王”条。
【啼哩曳】 (术语)十二合掌之第十、译曰横拄指合掌。大日经疏十三曰:“仰二手掌令二手中指头相接而仰之,名啼哩曳合掌,此名横拄指合掌。”梵Tiryak。
【提罗】 (术语)扇提罗Saṇḍhila之略。男女根不具之称。昔有比丘五人。为欲得利养,矫装圣者之形,有一妇人信之,诚意供养之。因而妇人大得绝福,比丘死堕地狱,后生于人为扇提罗。止观一曰:“无德受供,如彼提罗行。”见“羼提罗”条。
【题名僧】 (职位)参列法会之僧中,除导师及七僧外,其他众僧称为题名僧。类之多少无一定。题名人于读师之次举经之题目者,故名。
【题目】 (术语)经论之题号也。凡大乘之经典置重题号,题为一部之总标,题与本文,以但为广略之别为通规。故受持题目之功德,等于受持一经之功德。观无量寿经曰:“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以是日本日莲宗于彼宗所依法华经一部八卷题号,妙法莲华经之五字,示归敬信受之意,冠以南无二字。唱为南无妙法莲华经。
【提婆】 (杂语)Deva,译曰天。如摩诃提婆之译为大天。提婆达多之译为天授是也。又(人名)又作提波,菩萨名,译作天,后以一目施神,故曰迦那提婆Kāṇadeva,伽那者片目之义。或以一目授女子。本执师子国人,龙树之弟子,付法藏第十四祖也。提婆菩萨传曰:“提婆菩萨,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博识才辩,擅名诸国,而以人不信受其言为忧。其国中有大天神,曰大自在天,有人求愿,能令满足。提婆诣庙求入相见,主庙者言:天像至神,不可正视,又使人百日失心。提婆言:是我所愿见,若不如此,我岂欲见。主庙者奇其志气,使入庙。天像动其眼,怒目视之。提婆问天:神则神矣,何其小也?当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而以黄金自多,动颇梨荧惑人,非我所望。便梯像凿出其眼。观者皆惊异。提婆言:我使汝等知神不假形,情不托形而已。吾既非慢,神亦非辱也。言已而出,其夜备精馔供天神。天神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质馈,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诬我者人,汝所供馔尽美,唯无我所须,我所乏者左眼,能施我者便可出之。提婆应命以左手出眼与之。天神赞曰:善哉丈夫,真上施也,汝求何愿,我必如汝意。提婆言:我禀明心,不假外质,唯恨悠悠蒙朦,不知信受我言,神赐我愿,必当令我言不虚没。神言:必如愿。于是退诣龙树菩萨,受出家法,剃头法服,周游扬化。时南天竺王信受邪道,沙门亲子不得一见,提婆欲化之,变形为宿卫士,能干事。王见之喜,问其人,提婆言:我是一切智人。王惊异,以种种事验之,果然。于是集国中一切婆罗门使论议,无一敌者,皆剃发为弟子。有一邪道弟子,耻其师屈,自誓汝以口伏我,我以力伏汝。偶见提婆独由禅起经行,以刀决之,五脏委地。提婆言:是我先业所害,非汝也。悟然而化。初以眼施神无一目,时人号曰迦那提婆。”百论疏上之上曰:“提婆者天也。盖是其本名,末称伽那提婆。伽那者,小一目。以一目施天神,故以为名。复传云:提婆曾乞食。有女人应发道心,于婆提眼生爱。提婆出之示之,但是不净,因以发心,故小一目也。”
【提婆达】 (人名)提婆达多之略。
【提婆达兜】 (人名)同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 (人名)Devadatta,又作提婆达兜、禘婆达多、地婆达多、地婆达兜、调婆达多、调达、达兜,译曰天热,天授。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为利养造三逆罪,生堕于地狱。但其本地为深位之菩萨,于法华受天王如来之记别。释迦谱六曰:“由中本起经云:调达,又云提婆达多。齐云天热。以其生时人天心皆忽惊热故。因为名。增一阿含云提婆达兜。”法华义疏九曰:“提婆达多,是斛饭王子。提婆此翻为天,达多言热。以其生时诸天心热故,名天热。所以然者,诸天知其造三逆罪破坏佛法,见其初生心生热恼故,因以为名。”西域记六曰:“提婆达多,唐言天授,斛饭王之子也。”十二游经曰:“调达四月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
【提婆达多品】 (经名)法华经卷五最初之品名。记释迦如来往昔为闻法华经,奉事今提婆达多前身阿私仙人之事。又记提婆达多今虽为三逆罪,在无间地狱,然后来成佛,号天王如来,及八岁龙女依文殊菩萨之化导,于南方无垢世界现身成佛。于一经中为功德最胜之经文。
【提婆地提婆】 (人名)Devātideva,译曰天上天。佛未出家时之名。
【提婆多】 (人名)Devatā,译曰夫人。探玄记二十曰:“夫人者梵名提婆多,正翻应名天后,古人就义曰夫人。”
【提婆弗呾罗】 (人名)Devaputra,译曰天子。见求法高僧传上。
【提婆击钟】 (故事)西域记八曰:“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边有故伽蓝,伽蓝中有窣堵波,名建犍稚声。初城内伽蓝数百,僧徒甚盛,后渐殂落,外道益滋,白王令二者对论,败者不击犍稚。王允之。而诸僧取败。十二年间不能击犍稚。提婆闻之,白其师龙猛菩萨直入城内,晨朝时,大击犍稚。王乃召集学人使论议。外道悉堕负。国王大喜,建此灵基,以旌至德。”
【提婆俱吒】 (地名)山名。译作天台。善见律第七。见翻梵语。梵Devakūṭa。
【提婆论】 (书名)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之略名。
【提婆落起多】 (人名)Devarakṣita,译曰天护。商主名。见阿育王经九。
【提婆魔啰播稗】 (天名)Devamāra Pāpīyas,天魔之梵名。慧苑音义下曰:“天魔波旬,真云提婆魔啰播稗。提婆,此云天也。魔啰,障等也。播稗,罪恶也。谓此类报生天宫住,好劝人造恶退善,令不得出离故也。”
【提婆毗何罗】 (寺名)Devavihāra,译曰天寺。伽蓝名。
【提婆品】 (经名)提婆达多品之略。见“提婆达多品”条。
【提婆菩萨传】 (书名)一卷,秦罗什译。与付法藏传所载大同。
【提婆菩萨造论】 (书名)百字论一卷,百论二卷,外道小乘四字论一卷,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
【提婆设摩】 (人名)Devakṣema,罗汉名。译曰贤寂,天寂。识身足论之作者。西域记五曰:“城南道左有大伽蓝,昔提婆设摩阿罗汉,于是造识身足论说无我人,瞿波阿罗汉作圣教要实论说有我人。”俱舍光记一曰:“佛涅槃后一百年中,提婆设摩造识身足论七千颂,此云贤寂。”同神泰疏一曰:“提婆设摩,此云天寂。”
【提婆投针】 (故事)西域记十曰:“时提婆菩萨自执师子国(即锡兰)来求论议,谓门者曰:为通谒。门者通于龙猛(即龙树)龙猛知其名,盛满钵水命弟子曰:汝持此水示彼提婆。提婆见水,默而投针,弟子持钵怀疑而返。龙猛曰:彼何辞?对曰:默无所说,但投针于水。龙猛曰:智人也,满钵之水,譬我智之周,彼投针遂极其底,是非常人,应速召进。提婆颇自负,期将大对抗,忽睹威颜,忘其所言,自引责,请受教,龙猛曰:遇斯俊彦,写瓶有寄矣。”
【提婆为利养学神通】 (故事)有四说,一从佛学。五分律三曰:“时世尊受诸大声闻与阿耨达龙王之请,调达未得神通,不能俱去,羞耻从佛,愿学通法。佛为教于安居中得神通。”二从修罗陀比丘学。增一阿含经四十六曰:“提婆达多从修罗陀比丘学沙门威仪礼节。是时提婆达多请说神通道,比丘为说其法。达多不久而得。”三从十力迦叶波学。毗奈耶破僧事十三曰:“提婆达多未得圣果时世饥荒,乞食难得,有诸神通者或往他洲,或往天取食。提婆达多见之,欲得神通,诣佛请教。佛知彼起逆罪,劝三学不教通法。提婆去往憍陈如乃至五百上座请教。诸比丘知佛意,亦不教。更去诣十力迦叶波,彼不知佛圣意,即教之。达多受其教而得神通。”四从阿难学。出曜经十五曰:“时有比丘名调达,聪明广学,十二年间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象不胜载。后意转退,渐生恶念,意望供养,至世尊所,请说神通之法,世尊知彼恶意,说四非常法,不许通法。去至舍利弗目连所,二比丘亦同佛,调达念阿难我弟,彼必教我。诣阿难所请,阿难为说其法。调达闻已,在闲处专心一意,由粗入细,以心举身,以身举心,身心俱合,渐渐离地,乃至石壁无碍。”智度论十四、十诵律三十七亦同。
【提婆为天】 (故事)西域记五记提婆到中天竺钵罗耶伽国一伽蓝,与外道为循环论而服之。见“我天尔狗”条。
【提婆五法】 (故事)五逆罪中以破僧罪为最重,破僧者于同一结界中构别法而树立一众也。今提婆所立有五法。辅行一曰:“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与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边寺。”非谓是五法悉邪,立此五法为二分一味之僧为大罪也。参照五法条。【提婆五法】(名数)提婆达多妄说五法,破释迦之和合僧。正理论四十三曰:“言邪道者,提婆达多妄说五事为出离道:一者不应受用乳等,二者断肉,三者断盐,四者应被不截衣服,五者应居聚落边寺。”婆沙论一百十六曰:“云何五法?一者尽寿着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者尽寿常居回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昧盐苏乳等。”婆沙之五法与正理不同,律多引婆沙之五法。
【提婆五逆】 (故事)法华文句八下曰:“诱拐五百比丘,而破和合僧(是一)。掷大石而自佛身出血(是二)。教阿阇世王放醉象使之践佛(是三)。以拳杀华色比丘尼(是四)。置毒于手之十爪,欲由礼佛足而伤佛(是五)。”是非五种各别之五逆,乃重同类而成五数,盖自佛身出血与教阿阇世王及置毒于爪中,为同一之逆罪。配之于别种之五逆,则但为三逆罪也。同次文曰:“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摄。”
【提婆五逆与三逆】 (故事)见“五逆”条。
【提婆犀那】 (人名)Devasena,罗汉名。译作天军。见西域记四。
【提婆与佛初结雠】 (故事)佛本行集经十二曰:“悉多太子十二岁之时,五百童子各在自己园内游嬉。时有群雁飞行虚空,提婆达多射一雁,雁带箭落太子园中,太子愍之,拔箭疗其疮。提婆达多遣使求之不与。是提婆达多构怨最初之因缘也。”
【提婆宗】 (术语)又曰龙树宗。三论之空宗也,以是为龙树提婆二大士所显扬者也。
【提山】 (地名)佉罗提耶山之略,地藏菩萨所居。地藏菩萨仪轨曰:“尔时释迦牟尼佛,在佉罗提耶山与无量诸地藏菩萨俱。”性灵集二曰:“提山垂迹。”
【提舍】 (术语)又作底沙。译曰说,说法度人。探玄记五曰:“提舍,此云说。谓常说法也。亦云光也。”慧苑音义上曰:“提舍,正云底沙。依西域训字云:底谓底逻那,此云度也。沙谓皤沙,此云说也,言说法度人也。”梵Tirṇa-bhāṣya。
【提舍那】 (术语)Deśaniya,译曰发露,说罪。所犯之罪向他自首也。旧谓之忏悔。行事钞中四之三曰:“提舍那者,此云发露。谓此忏悔是发露法故。”同资持记曰:“提舍那者,亦即忏悔之通名。”寄归传二曰:“必若自己陈罪,乃云提舍那矣。”
【提舍尼】 (术语)Pratideśaniya,波罗提舍尼之略。七聚罪之第五。
【提树】 (杂名)菩提树之略。
【提撕】 (术语)正字通曰:“提撕之撕有西私二音,西者提撕警觉也。警觉弟子而教导之也。西域记七曰:“提撕指授。”性灵集八曰:“庭训有余,提撕无极。”
【提调】 (杂语)提举其事而能为调理也。敕修清规寮主副寮曰:“提调香灯茶汤。”
【提头赖吒】 (天名)又作提多罗吒Dhṛtarāṣtra,即持国天也。四天王之一。须弥之半,第四层之东。为东方天主,守护东洲,故亦曰东方天。
【提谓波利】 (人名)二商主名,提谓又作帝梨富娑Trapṣa瓜,离谓等。波利又称跋梨迦Bhallika,优婆离,金挺等。或称为北天人。或称为优德伽罗Utkala人。佛对之初说人天教,与以发爪使造塔。但此为梵天劝请以前之事也。五分律十五曰:“结跏趺坐七日受解脱乐。过七日已,从三昧起。游行人间。时有五百贾客,乘五百乘车。中有二大人:一名离谓,一名波利。二人昔善知识。死为善神,恒随逐之。作是念。今佛始成大道。未有献食。我今当令二人饭佛,使长夜获安。即以神力车牛皆踬。众人怖惧四向求神。彼神于空中语言:汝等莫怖。今佛世尊初成大道。静坐七日,从定起,游行。坐彼树下。未有献食者。汝奉上麨蜜。长夜获安。众人欢喜即和麨蜜。俱诣树下。遥见世尊。(中略),前礼佛足。奉上麨蜜。(中略)受已语言。汝等当归依佛。归依法。即受二自归。是为人中二贾客最初受二自归。便为说随喜咒愿之偈。(中略)尔时世尊说是偈已,更为贾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已。”因果经三曰:“即从座起,诣波罗捺国。尔时有五百商人。二人为主:一名跋陀罗斯那,一名跋陀罗利。(中略)佛到多谓婆跋利村。时彼商人既见如来威相庄严,又见诸天前后围绕,倍生欢喜,即以蜜麨而奉上佛。”瑞应本起经下曰:“一名提谓,二名波利。”修行本起经下曰:“度二贾客提谓波利。”中本起经上曰:“度二贾客提谓波利。”方广大庄严经十曰:“时北天竺国兄弟二人为众商之主,一名帝履富婆,一名婆履。”佛本行集经三十二曰:“尔时彼处从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梨富婆,隋言胡瓜。二名跋梨迦,隋言金挺。”
【提谓波利经】 (经名)原有二部:一为一卷之提谓经,真本也。一为二卷之提谓经,伪撰也。出三藏记集卷五伪经伪撰杂录第三曰:“提谓波利经二卷(旧则有提谓经一卷),右一部。宋孝武时,北国比丘昙靖撰。”唐高僧传一(昙曜传)曰:“又有沙门昙靖者,以创开佛日,旧译诸经并从焚荡,人间诱导,凭准无因(言魏武废佛之难),乃出提谓波利经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习。(中略)旧录别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但靖加五方五行,用石糅金,致成伪耳。”一卷之提谓经,亦不存于今藏经。
【提谓经】 (经名)提谓波利经之略名。
【提衣】 (术语)同唱衣。
【提云般若】 (人名)Devaprajñā,比丘名。译曰天智。开元录九曰:“沙门提云般若,或云提云陀若那。唐云天智,于阗国人也。”
【体】 (术语)梵语驮都Dhātu,译曰体、界,性等。物之一定不变而为差别支分之所依根本者,谓之体,对此而名能依之差别为相。此体相有性相二宗之别,法相宗谓能依之相外有所依之体,如草木之外尚有大地也,法性宗谓祇完能依之相为所依之体,犹如种种器具通为一全体也。例如人身,法相宗谓四支五官者相也,此外有众同分或阿赖耶识者,是所依之体,法性宗谓该摄四支五官众同分阿赖耶识者为体,此外无有别体。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之关系亦如此,法相宗谓依他起之万有外,有圆成实之真如,法性宗谓该通依他起之万有相者,即圆成实之真体。身体之体,梵语Kāya。又体者通之义。谓通达于理也。常言体信,体达,体会等。述记九末曰:“体者通也。”金光明玄义曰:“体是达义。”
【体达】 (术语)体者达也,通也,通达事物之理而无壅塞,谓之体达。金光明玄义下曰:“体是达义。得此体意。通达无壅。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唯识述记九末曰:“体者通也。”止观五曰:“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还源反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如此止时上来,一切流动皆止。”
【体大】 (术语)三大之一。一切众生之心性,唯一绝待,不生不灭,真实如常为体,周遍法界而无限量为大。
【体法】 (术语)通教之人,不如藏教人依拆色之法,直体达诸法即空无生而入于真空,谓之体法。法华文句十曰:“有体法三乘人,同学无生断烦恼尽。”四教仪集注下曰:“体法念处等观。”
【体法念处观】 (术语)通教人所修之四念处观也。见体法项。
【体解】 (术语)体者通达,解者悟解。晋华严经六曰:“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体空】 (术语)经中所明之空理,有二种:一者体空,二者拆空,如分拆人而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分拆色而至于极微,分拆心而至于一念,分拆之结果,始观空,谓之拆空,是一切小乘教之空理也。体空者,无须分拆之,真押法之体而观如幻如梦是空,存体随显之空理也。如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之喻,说此体空,是大乘之所明。此体空中自含中道之理,故谓之不但空亦曰含中空。不但空者谓非如拆空之但空(分拆,诸法而但使归空,故云但空)也。含中空者谓含中道之空也。
【体空观】 (术语)见体空之观法也。为大乘菩萨之观法,有利钝之二种。钝根之菩萨,依之而证空寂之涅槃,故同于小乘之觉,利根之菩萨,依之而达观中道(体空之里含中道,于体空之下辨之)。
【体空教】 (术语)说体空之教门,在方等部般若部之诸经及涅槃经。如金刚般若之六喻,维摩经之十喻是也。天台之四教,名之为通教。钝根之菩萨,依此而证等于三藏教之空寂涅槃,利根之菩萨,依此而证如别圆二教之中道,一教通于前后故也。
【体空无生观法】 (术语)观一切诸法,观其体空无性,如梦幻如露亦如电之观法也。
【体露】 (杂语)物全然显出也。传灯录云门章曰:“问:树凋叶落时如何?师曰:体露金风。”传灯录古灵章曰:“师登座举唱百丈门风。乃曰:灵光独燿,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体灭】 (术语)有为法之事体,由缘而生,刹那刹那,其体灭亡,谓之体灭。但灭非断灭之谓,其体灭亡,皆为后生法之因,更生新事体而使相绩,故自其当体言,则为灭亡,由因果之关系言之,则非毕竟断灭。是成实法相等所立之实义也。若依萨婆多部所立,则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宗义,不论一时与永久,总不许体上之灭亡,祇就体上之作用言之也。故彼宗有用灭而无体灭。
【体内方便】 (术语)方便有体内体外之二种。见“方便”条。
【体毗履】 (术语)Sthavira,又作体毗里,梯毗梨,他鞞罗,他俾罗,译曰上坐,老宿。文殊问经曰:“体毗履,此云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四分开宗记一本曰:“他俾罗,此云上座。”十八部论曰:“他鞞罗,秦言上座部。”探玄记十五曰:“体毗里。”
【体如是】 (术语)见“十如”条。
【体外方便】 (术语)方便有体内体外之二种,圆教所说之方便为体内方便,余教所说之方便为体外方便。天台所立也。见“方便”条。
【体相】 (术语)实质为体,依于实质而外现差别之支分为相,体者一也,相者非一也,体者绝待也,相者相待也,体者无限也,相者有限也。见“体”条。
【体相用】 (术语)起信论所说之三大也。真如为体,真如体内智慧慈悲等无量之功德为相,此体相不固定,应于缘而活动为用。见“三大”条。
【体信】 (术语)体者通也,通于他之心而能信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心相体信。”
【体性】 (术语)物之实质为体,体之无改为性,体即性也。
【体性同体】 (术语)就理之法门而论,则如来与众生,其体性同一而无差别也。
【体义】 (术语)体者诸法平等之理,义者诸法差别之相。又义如第一义谛之义,直指平等之法体,故体即义也。
【体用】 (术语)一味之实相为体,因果之诸法为用。法华文句三曰:“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种种芽。”
【体用别论体】 (术语)法相宗四重出体之一。见“出体”条附录。
【体真止】 (术语)三止之一。体真空之理而不动心者。
【体智】 (术语)体达真空之智也。法华玄义三曰:“通教亦有三人,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
【体宗用】 (术语)此乃台宗五重玄义中之三重,是涅槃之三德,起信之三大,正为法华一部之大宗也。释签一之本曰:“当知体等三章祇是三德,乃至祇是一切三法。”又曰:“部内不出体宗用。”文句记一之一曰:“三法始末亘一部。”同十之二曰:“通指一部体宗用三。”又曰:“故知并是此经体宗用也,是则序正流通无非妙法。”
【体宗用三大】 (名数)天台释经题立名体宗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证之大日经心目立体宗用之三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亦立体宗用之三重。此体宗用即体相用之三大也。弘法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以曼荼罗为体者,即六大。据三种悉地仪轨五论皆号为曼荼罗也。三三昧者为心佛生,自语意等之三平等。方便者为始曼上转本曼下转之妙业。出于秘藏记钞九。
【嚏】 (杂语)音帝。鼻塞喷嚏也。西域凡僧俗礼敬时若嚏,皆愿言长寿无病。如此方小儿若嚏,佥愿言百岁。
【剃刀】 (物名)剃除毛发者。中阿含经四曰:“铁轮利如剃刀。”慧琳音义三十六曰:“剃,体计反,除毛发之剃刀也。”
【剃发】 (术语)剃须发染衣者为佛弟子出家之相,为去憍慢且别于外道之出家而为之。谓是为三世诸佛之仪式也。因果经二曰:“尔时太子便以利剑自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智度论四十九曰:“剃头着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毗尼母论三曰:“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行事钞下四曰:“五分佛制半月剃发。”地藏十轮经四曰:“我今恭敬礼,剃发染衣人。”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剃发染衣,其事未办。”
【替僧】 (杂名)明制。凡皇太子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为僧。名曰替僧。神宗替僧名志善。见张江陵集。
【剃头】 (术语)剃除头发也。为出家之相。秘藏宝钥中曰:“出家者,剃头染衣比丘等是也。”见“剃发”条。
【天】 (界名)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一分在须弥山中,其一分远在苍空,总名之为天趣。六趣之一也。又不拘其住处指一切之鬼神,名为天,如鬼子母神谓之鬼母天。又一切好妙之物名为天,如人中之好华谓之天华。大乘义章六末曰:“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义林章六本曰:“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法华文句四曰:“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余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止观四曰:“自然果报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曰:“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嘉祥金光明经疏曰:“外国呼神亦名为天。”智度论曰:“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为天物。”
【天爱】 (术语)愚者之异名。世间最胜者,无过于天。指至愚为天,犹指贫人而呼为富者,指痴钝而呼为聪明,调弄之辞也。此痴天当怜之,故云天爱。又一说,其人愚痴无所取,但为天所爱,仅得自存,故云天爱。唯识枢要上末曰:“天爱者,梵云没劫Moha,此名为愚。愚有三名:一、提婆Deva,此云天。二、昵缚Jvala’,此云光明。三、钵刺阇钵底Prajāpati,此云天生主。(中略)世间之胜莫过于天,世间之劣莫过愚者,唤愚为天,调之故也。唤奴为郎若等,光明者照了义。愚人痴闇,调唤为光明,如名贫人为富财物,亦如唤钝人为聪明物。梵王世间皆计为父,犹彼所生但知端坐。虽生一切,都无动作。痴人喻彼,虽被驱使,百种皆作,都无所知,无小别识。劣从胜号,名曰生主。”唯识述记二末曰:“言天爱者,以其愚痴,无可录念,唯天所爱,方得自存。如言此人天矜故尔,故名天爱。”
【天部】 (术语)诸天之部类也。为住于天界者之总称。
【天部善神】 (术语)谓梵天,帝释,四天大王,守护佛法之天界善神也。
【天乘】 (术语)五乘之一。能修十善,乘之而生于欲界之六天,能修禅定,乘之而生于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名天乘。
【天祠】 (术语)祠大自在天等天部之处。
【天道】 (界名)六道之一。与天趣同。欲界有六重之天,并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也。其依处在诸趣之顶,故谓之天。身有光明,故谓之天。果报最胜,故谓之天。为有情轮回之道途,故谓之道,趣者所趣向也。又(术语)自然之道,法尔之理,谓之天道,与儒言天道同。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不得蹉跌。”又曰“天道施张,自然化举。”同净影疏曰:“凡在世间天下诸理自然施立,是故名为天道施张。”
【天德瓶】 (物名)出心所愿者之瓶也。六十华严经五十九曰:“菩提心者,则为天德瓶,满足一切所乐欲故。”探玄记二十曰:“天德瓶者,于中所索,悉皆得故。如如意珠也。”【天德瓶】(物名)天上之德瓶也。探玄记二十曰:“天德瓶者,于中所索悉皆得故,如如意珠也。”见“瓶”条。
【天帝】 (天名)忉利天之帝主。姓释迦氏,谓之天帝释,又云帝释天。净影维摩经疏曰:“帝犹主也,忉利天主名为天帝。”
【天帝弓】 (杂名)虹之异名。往生要集中本曰:“双眉皎净似天帝弓。”玄应音义二十一曰:“天弓亦言帝弓,即天虹也。”
【天帝化鼠】 (传说)战遮婆罗门女,以木盂覆腹,诣佛所。于大众中,言是佛子。天帝化白鼠,咬断其绳而落木盂,大众大笑。见“旃遮”条。
【天地记经录】 (书名)立世阿毗昙论之异名。
【天地镜】 (书名)照天地实相之明镜也。仁王经下曰:“是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中略)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嘉祥疏六曰:“天地镜者,般若照世界无所有故。”
【天帝生驴胎】 (传说)辅行四曰:“法句经云:昔有天帝自知命终生于驴中,愁忧不已,云救苦厄者唯佛世尊,便至佛所稽首伏地,归依于佛。未起之间,其命便终,生于驴胎。室断破他陶宗坏器,器主打之,遂破其胎还入天帝身中。佛言殒命之际归依三宝,罪怼已毕,天帝闻之得初果。”
【天帝释】 (天名)忉利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又云帝释天。
【天帝释城】 (杂语)帝释天之宫城也。名善见城。又名喜见城。
【天督】 (国名)即印度之讹。
【天耳】 (术语)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
【天耳通】 (术语)天耳智证通之略。
【天耳智】 (术语)天耳与识相应之智慧也。
【天耳智通】 (术语)天耳智证通之略。
【天耳智通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极乐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天耳智证通】 (术语)六通之一。以与天耳相应之智慧证知一切之声境。而通达无碍者。略云天耳通。俱舍光记廿七曰:“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是二识相应慧,智缘二境无壅名通,从根及能证为名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此天耳通有修得报得二种,修得者在于人界修四禅定,依定力发得彼天界之四大于肉眼上,因使为天耳之用者。报得者座于色界之四禅为彼天之果报而自得之,犹如人界之肉眼者。法界次第中上曰:“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如天耳通。”
【天盖】 (物名)盖佛之头上以避雨露尘埃者。原系天人之供养,故云天盖。又垂于头之上方者。亦曰天盖。礼赞曰:“天来香盖捧,人去宝衣齎。”见“盖”条。
【天根】 (术语)大自在天之标帜,其形为男根者。现今印度教西拔派之神体也。续高僧传玄奘传曰:“至劫比他国,俗事此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余尺,中有天根,形极伟大。谓诸有趣由之而生,王民同敬不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
【天宫】 (界名)梵语曰泥缚补罗Devapura,天人之宫殿也。圆觉经曰:“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天弓】 (杂名)虹之异名。玄应音义二十二曰:“天弓亦言帝弓,即天虹。”
【天宫宝藏】 (杂名)经藏之异名。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之处,收藏一切经,谓之天宫。佛灭后,法藏渐隐没于二处:一天宫,一龙宫。释门正统三曰:“今称龙宫海藏者,乃约龙树入海而言。又称天宫宝藏者,乃附慈氏居处而说。”
【天狗】 (异类)本为彗星之句,其名出汉书,梵语曰忧流迦,正法念经翻为天狗。亦彗星之名也。正法念经十九曰:“一切身分光焰腾赫,见此相者皆言忧流迦下,魏言天狗下。”
【天鼓】 (物名)忉利天之善法堂,有鼓,不击而自发妙音者。唐华严经十五曰:“忉利天中有天鼓,从天业报而生得。知诸天众放逸时,空中自然出此音。一切五欲悉无常,如水聚沫性虚伪。诸有如梦如阳焰,亦如浮云水中月。(中略)三十三天闻此音,悉共升善法堂。帝释为说微妙法,咸令顺寂除贪爱。”法华经序品曰:“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又佛之异名。嘉祥法华义疏一曰:“外国名佛以为天鼓。贼欲来时天鼓则鸣,贼欲去时天鼓亦鸣。天鼓鸣时诸天心勇,天鼓鸣时修罗惧怖。众生烦恼应来,佛则为说法。众生烦恼应去,佛则为说法。佛说法时弟子心勇,佛说法时诸魔惧怖。天鼓无心能为四事,如来虽说亦复无心,是故名佛以为天鼓也。”
【天鼓雷音佛】 (佛名)Divyadundubhimeghanirghoṣa胎藏界五佛之一。住于中台八叶院北方之叶上。结金刚部之定印,主大涅槃之德。金刚界谓之不空成就,即与释迦同体。是四法身中之等流身也。大日经真言品称为不动佛,同入秘密曼荼罗位品称为鼓音如来。善无畏三藏以为不动(梵语阿閦)之名,或为义立,或为经文之误,天鼓雷音之名,出于秘藏记。若约于义立,则称涅槃不生不灭之德谓之不动。鼓音之义,如天鼓之无形相,而能一切法音。佛之大涅槃作无作之妙用,非如小乘之寂灭,故以天鼓为譬也。大日经疏四曰:“次于北方观不动佛作离热清凉住于寂定之相,此是如来涅槃智,是故义云不动,非其本名也。本名应云鼓音如来,如天鼓都无形相亦无住相而能演说法音,警悟众生。大般涅槃亦复如是,非如二乘永寂,都无妙用,故以为喻也。”同入秘密曼荼罗位品疏(疏卷十六)曰:“北方鼓音佛(前为阿閦今改置此名也)。”同疏二十曰:“又前云北方阿閦者,经误也。此是瑜伽义,与此不相应,以鼓音佛为定也(此二处之文,指前段谓为北方不动佛之经文以阿閦此翻不动也)。”秘藏记末曰:“北方天鼓雷音如来,赤金色,入定之相。”
【天冠】 (物名)殊妙之宝冠,非人中所有,故云天。观无量寿经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天鬼】 (异类)六趣中之天趣与鬼趣也。二教论上曰:“天鬼见别,人鸟明暗。”
【天行】 (术语)涅槃经所说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天然实相之理也。菩萨依天然实相之理,而成妙行,故曰天行。
【天华】 (杂名)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心地观经一曰:“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天妓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起,雨诸天华。”智度论九曰:“云何为天华?天华芬熏,香气送风。复次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为天华。”
【天华着舍利弗衣】 (传说)维摩经观众生品曰:“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天画】 (杂名)谓天上之妙画,非人中所有者。观无量寿经曰:“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
【天皇】 (寺名)唐荆州天皇寺之道悟禅师。石头希迁之法嗣也。见传灯录十四。
【天机】 (术语)天然之机感也。止观一曰:“天机秀发。”
【天界】 (界名)见“天道”条。
【天口】 (术语)婆罗门之法以火为天之口,火烧供物则诸天得食之云。是护摩供之所由来。百论疏上之中曰:“再供养火为欲生福,外道谓火是天口,故就朝瞑二时再供养火。问外道何故谓火法天口耶?答俱舍论云:有天从火中出语言:诸天口中有光明谓言是火。故云天口。(中略)正烧苏等千八种物,令香气上达诸天,天得食之,令人获福。将欲烧时,前遣人咒,然后烧。”章安之涅槃经会疏三十二曰:“火天者火是天口。若供养之,但烧鱼肉,烟气至天,天得此气,故是天口。”
【天乐】 (杂名)天人之伎乐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又(术语)三乐之一。生欲界诸天所受之欢乐也,修十善业者生天感之。见大宝积经一百一。
【天龙】 (术语)诸天与龙神。为八部众之二众。天者,梵天帝释等也,龙者难陀跋难陀等也。法华经序品曰:“天龙夜叉。(中略)人非人。”见“天龙八部”条。
【天龙八部】 (术语)天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八部之中以此为上首,故标举曰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干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迦也。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被龙女成佛。”
【天龙八部赞】 (经名)出于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大云轮请雨经,普遍光明大随求陀罗尼经(不空译)之卷末及毗奈耶杂事四。无垢大乘经卷末曰:“天阿苏罗、药叉等,来听法者应至心。拥护佛法使长存,各各勤行世尊教。诸有听徒来至此,或在地上或居空。常于人世起慈心,昼夜自身依法住。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所有罪障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天龙夜叉】 (术语)诸天与龙神及夜叉为八部众中之三者。
【天罗国】 (地名)斑足王之国也。仁王以良贲疏下一曰:“梵云提婆罗,此云天罗。”梵Devala。
【天魔】 (天名)天子魔之略称,四魔之一。第六天之魔王也。其名云波旬,有无量之眷属,常障碍佛道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云魔罗,此译云障,能为修道作障碍也。亦名杀者,常行放逸而自害身故,即第六天主也。名曰波旬,此云恶爱,即释迦佛出世魔王名也。诸佛出世,魔各不同。如迦叶佛时魔名头师,此云恶瞋等也。”
【天魔波旬】 (天名)波旬者,魔王名。见“天魔”条。四十二章经曰:“佛初成道,天魔波旬以三旬娆乱耳。”
【天魔外道】 (术语)天魔与外道。共害佛道者。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行持钞下一曰:“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
【天女】 (天名)梵语曰泥缚迦你也Devakanyā,欲界六天之女性也。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无男女之相。
【天女画像】 (图像)伎艺天女念诵法曰:“先画摩醯首罗天王,三面六臂,颜貌奇特,端正可畏。从其发际,化生一天女。殊妙可喜,天上人间,无能胜者。着天衣服,璎珞严身。两手腕上,各有环钏。左手向上,捧一天花。右手向下,作捻裙势。身形可长三尺,或随大小,任取称量。”
【天女散华】 (故事)维摩经天女散华,华着舍利弗等之体去之而不能去。见“天华”条。
【添品法华】 (经名)添品妙法莲华经之略。
【添品妙法莲华经】 (经名)八卷,隋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多用什师之译文,变其品之前后。但添罗什本之不足,即提婆达多一品,并药草喻品中生育之一喻,故云添品。普门品中之后偈,罗什本云本来有提婆品,嘉祥,天台,慈恩谓其无,今从后义。
【天亲】 (人名)Vasubandhu,梵名婆薮槃豆,又曰婆修槃陀,译曰天亲,新作伐苏畔度,译曰世亲。波薮译曰世天,毗纽天之异名也。以父母求世天亲爱而名。或言为天帝之弟,故名天亲,婆薮槃豆传曰:“婆薮槃豆者,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译曰丈安国)人,佛灭后九百年而出,兄弟三人,皆名婆薮槃豆,长兄别称阿僧伽(译曰无着),小弟别称比邻持跋婆(比邻持母名,跋婆译曰儿),中子独以通名称。初于阿逾阇国萨婆多部出家,研学小乘既通大毗婆沙论之义,为众讲之,一日作一偈,共作六百偈,称为俱舍论。后用无着之示诲,忏悔小执之非,欲断舌谢其罪。无着云:汝既以舌诽谤大乘,更以此舌赞大乘可也。于是造唯识论等诸大乘论,弘宣大教,寿八十,寂于阿逾阇国。”付法藏传六曰:“尊者阇夜多临灭度时,告比丘婆修槃陀:无上妙法,今付属汝,汝当至心护持。婆修盘陀受教,解一切之修多罗,广化众生。”百论序疏曰:“婆薮云天亲,天亲者天帝之弟也。生于阎浮提而伏修罗,是割那舍阇人,云丈夫国。原为小乘学,通五百部之小乘。兄阿僧伽是大乘人,见弟盛弘小乘而覆大道,特现病曰:汝罪过深重,我为之病。弟曰若尔则是舌之过,当断舌。曰:不如更造大乘论而宣流大道。于是作五百部之大乘论,时人呼为千部论主。”西域记五曰:“伐苏畔度菩萨,唐言世亲,旧曰婆薮槃豆。译曰天亲,误也。”
【天亲传】 (书名)婆薮槃豆传之略名。
【天亲摄论】 (书名)五摄论之一。
【天趣】 (界名)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天人】 (术语)天与人,即六趣中之天趣与人趣也。无量寿经上曰:“天人归仰。”又曰:“诸天世人。”法华经宝塔品曰:“移诸天人,置于他土。”又(天名)天上之人,天界生类之总称,如天人之五衰等。
【天人散花尸上】 (传说)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曰:“昔有人在道上行,见道有一死人,鬼神以杖鞭之。行人问言:此人已死,何故鞭之?鬼神言:是我故身,在生之日不孝父母,事君不忠,不敬三尊,不随师父之教,令我堕罪,苦痛难言,悉我故身,故来鞭耳。稍稍前行,复见一死人。天神来下,散华于死人尸上,以手摩挲之。行人问言:观君似是天,何故摩挲是死尸?答曰:是我故身,生时之日孝顺父母,忠信事君,奉敬三尊,承受师父之教,令我神得生天,皆是故身之恩,是以来报之耳。”
【天人师】 (传说)如来十号之一。梵语曰舍多提婆摩菟舍喃Devamanuṣyaśāstṛ,为天与人之教师,故名天人师。智度论二曰:“复名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师,提波言天,摩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师。云何名天人教师?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问曰:佛能度龙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独言天人师?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
【天人五衰】 (术语)见“五衰”条。
【天人致敬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七愿,或曰人天人致敬愿,或云天人致敬愿。
【天如】 (人名)元沙门,名惟则,号天如。得法于中峰,住姑苏之师子林。注楞严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补注称为会解,盛行于世。交光之楞严正脉疏曰:“自元末及今二百余年,海内讲听楞严者,惟知有会解,而他非所尚。”冯梦祯之本住白文序曰:“是经译梵以来,疏解者十余家,唯天如会解,学者翕然宗之。以为是足尽楞严矣,不知是天如楞严,非如来所说之楞严也。”
【天上】 (杂名)欲界之六欲天及色界无色界之诸天也。
【天上四塔】 (名数)帝释天建佛之四塔:一箭塔,取佛为太子时所带之一箭建塔。二发塔,取太子出家时之发建塔。三钵塔,取佛将成道时受牧女乳糜之钵建塔。四佛牙塔,取佛荼毗时之佛牙建塔。见佛本行集经十三、十九、三藏法数十三。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杂语)佛初生时之语,是三世诸佛之常法也。长阿含经一曰:“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瑞应经上曰:“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化从右胁生堕地,即行七步,举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因果经一曰:“菩萨即便堕莲花上,无扶持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无量寿经上曰:“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智度论三十八曰:“佛自说菩萨本起。菩萨初生时,行七步,口自说言:我所以生者,为度众生故。言巳默然,乳哺三年,不行不语。渐次长大,行语如法。一切婴儿小时未能行语,渐次长大能具人法。今云何菩萨初生能行能语,后便不能语,当知是方便力故。”
【天神】 (天名)梵语曰泥缚多Devarā,为梵天,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众恶,天神记识。”
【天神地祇】 (术语)欲界所属之夜叉等,又色界已下诸天众之属隶也。又时为梵天,帝释等之通称。地祇者,乃人间之鬼神,坚牢地神,八大龙王等也。法华经曰:“诸天神龙王阿修罗等。”无量寿经私记曰:“吉礼者,云事邦国之鬼神及天神地祇。”
【天师】 (杂名)天子之师也。佛祖统纪五十一曰:“玄宗沙门一行号称天师。”
【天识】 (术语)本性也。真如也。刘禹锡六祖碑曰:“能使学者还其天识。”颜延之庭诰曰:“遂使业习,移其天识。”
【天食】 (饮食)欲界天之食物须陀味也。起世经七曰:“四天王天,并诸天众,皆用彼天须陀之味。(中略)欲食时,即于其前有众宝器自然成满,天须陀味种种异色。诸天子中有胜堂者,其须陀味食色最白净。若彼天子果报中者,其须陀味色则稍赤。若彼天子福德下者,其须陀味色则稍黑。时彼天子以手取天须陀味内其口中,此须陀味既入口中已,即自渐渐消融变化,譬如酥及生酥掷置火中。”维摩经一曰:“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饮食有异。”
【天识论】 (书名)一卷,陈真谛译。明众生之识,转变为众生,为诸法。
【天食时】 (术语)见“四食时”条。
【天使】 (天名)阎魔王之使。天者自然之义,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告世者,譬之曰天使。经中说三天使五天使。
【天授】 (人名)提婆达多之译名。西域记六曰:“提婆达多,唐言天授,斛饭王之子也。”
【天寿】 (寺名)寺号也,宋赞宁于端拱元年在左街天寿寺,上宋高僧传三十卷,故彼书一称天寿史。
【天树王】 (杂名)忉利天上之波利质多树也。此树为树中之王,故名曰树王。犹言牛王鹅王等。法华经序品曰:“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天台八教】 (术语)天台宗之教相判释。立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为八教。详见“八教”条。
【天台八教大意】 (书名)一卷,灌顶撰。述一宗所立化仪化法八教之大意者。
【天台传佛心印记】 (书名)一卷,元虎溪沙门怀则述。说深明性具之圆宗,直指人心。使见性成佛者。注二卷,明传灯注。
【天台大师】 (人名)天台宗之开祖,名智顗,于天台山之石城入寂,称为天台大师。详见“智顗”条。
【天台九祖】 (名数)佛祖统纪于台宗立东土之九祖:第一祖龙树菩萨,第二祖北齐禅师,第三祖南岳禅师,第四祖智者禅师,第五祖章安禅师,第六祖法华禅师,第七祖天宫禅师,第八祖左溪禅师,第九祖荆溪禅师。龙树菩萨虽生于印度,然北齐禅师,依其中观论承其旨,故取之为高祖。
【天台律】 (流派)大乘圆顿戒也。
【天台三教】 (名数)一顿教,二渐教,三不定教,是于化仪四教中除秘密教一者,此称为大纲之三教。此三教惟摄法华已前之诸经。法华玄义十曰:“大纲三种:一顿二渐三不定,此三名同,旧义异也。”又一渐教,二顿教,三圆教。圆教即法华经。此三教摄一代。日本智证之唐决曰:“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疏七余二者指顿渐。又净名经广疏云:圆顿渐三教也。”又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别教。是于化法四教中除圆教之一者,谓之权门之三教。法华经科注一下曰:“执所入之一理,疑三教之能门。”
【天台三生】 (术语)台家约种熟脱三段示佛道成就之相。初种菩提心之种子为种,修行渐熟为熟,修行成而果德显为脱。此三段或配于久远与中间及今世之三。或于一生一念之中立此三。然则三生者,但示三位之别耳。见“种熟脱”条。
【天台山】 (地名)在浙江省台州天台县之西,仙霞岭脉之东支也。形势高大,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接四明金华,蜿蜒东海滨,如衣之有缘。隋智者大师依此山而开辟一宗,因之有天台宗之名。观音玄义记一曰:“天台山者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辅行一曰:“台者星名,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大明一统志四十七曰:“天台山在天台县西一百一十里,道书是山上应台星,超然秀出。有八重视之如一帆,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
【天台山方外志】 (书名)三十卷,明释传灯着。自山名以讫文章,有涉玆山者,罔不采其故实,掇彼菁藻。至台教之真文,高人之遗韵,尤加详焉。凡研究台教者此为必备之书。又十二卷。清齐召南原撰。阮元重订。志以天台山方外为名,与郡邑志,体例稍殊。宜详山水,而略城乡。详释道,而略儒门。齐志于此三门,间有漏误。今以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赤城志、梁高僧传、唐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诸书、订讹补阙。以成完书。
【天台韶国师】 (人名)吴越王之为师也。三十二祖传曰:“德韶,处州龙泉人,族陈氏,法眼之法嗣也。入天台山建寺院,大兴玄妙之宗,吴越王钱元瓘尊为国师。时天台智者教典散落,惟新罗国有全本,往彼国缮写备足,入藏。传法弟子百余人,永明寿为上首。尝以涅槃四种闻示学者,曰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诸方目为四料拣,清雍正十二年封妙慈圆彻禅师。”
【天台四大释例】 (术语)解释经之文句,天台大师所用四种之方法:一、因缘释,或云感应释,究佛与众生之关系因缘而解释者。二、约教释,以一文句参照藏通别圆四教而解释者。三、本迹释。以一文句参照本迹二门而解释者。四、观心释,以一文句适用于自己之心,观其心而解释者。
【天台四教】 (名数)台家有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谓之八教。见“八教”条。【天台四教】(术语)天台宗之教相判释,立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四教之名,通于两种,其实八教也。见“五时八教”条。
【天台四教仪】 (书名)一卷,高丽沙门谛观撰。以灌顶之八教大意为宗,更详名相,且略前三教之十乘而明圆教之十乘。本书之注述如下:天台四教仪集注十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集),科天台四教仪一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科),天台四教仪注略二卷(明云间沙门文石注)。
【天台四释】 (名数)天台智者释法华经用四释:一因缘释,以四悉檀为因缘,而下四种之释义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之义,原出智度论,龙树菩萨判释尊教化一代众生之方法者也。今转用为释义之方规。惹众生之乐欲为第一悉檀,使生信为第二悉檀,破恶执为第三悉檀,使入实相,为第四悉檀。假如第一解经中如是我闻之如是曰:“如是者指事之词,指一经所说之事实而云如是。”此为世间通途之释义,使闻者易解以惹世人之乐欲,故是为世界悉檀之因缘释。二解曰:“如是者信顺之辞。”是为举阿难之信。而劝人之信者。故为为人悉檀之因缘释。三解曰:“外道经文冠首置阿(无义)、沤(有义)二字,如是者,当惹起他之诤论,故佛教对之而置如是二字。”是以无诤破诤之意,故为对治悉檀之因缘释。四解曰:“如者真如也,是者真如离百非也。”是使入中道实相之释义,故为第一义之因缘释。以如是四种之悉檀为因缘,而为四种之释义,谓之因缘释。二约教释,天台分释尊一代教义为藏通别圆四教,就此四教之义各各释其法,谓之约教释。如释一心为意识,是约三藏教之释也。如言为阿赖耶识,是约通教之释也。如谓为如来藏识,是约别教之释也。如言为三千诸法,是约圆教之释也。三本迹释,佛身有本地垂迹之二,伽耶山头始成之释迦是垂迹之化佛,更有实之报身,成道于久远之昔,而今实在,是依法华经寿量品而知之。因依此本地垂迹之二门,而解法义,谓之本迹释。如解舍利弗等诸佛弟子而谓为比丘之声闻,是约迹之释也,如谓为原是菩萨,是约本之释也。四观心释。前三释,虽微者微,密者密,而我省之无所得,则徒劳精而算砂,于是设观心之一释,如解王舍城而云为我一心是也。何则?众生之心,原藏如来,佛在王舍城者,示众生之一心,本来佛之所住也。是以所说之法义,寄于我一心,而观实相之理,故谓之观心释。法华文句一曰:“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
【天台四相承】 (术语)谓圆顿戒相承,止观业相承,遮那业相承。达磨相承也。
【天台五悔】 (术语)天台大师为修法华三昧者依弥勒问经占察经普贤观经等之意,说五种之忏悔法,使于昼夜六时修之。名为六时五悔:一、忏悔,发露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也。二、劝请,劝请十方如来以转法轮也。三、随喜,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也。四、回向,以一切所修之善根,向于众生,又向于佛道也。五、发愿,发四弘誓而导前之四行也。此中有忏悔之名者,虽仅一则。然其他四法,通为悔罪灭恶者,故亦名悔法。止观七下曰:“唯法华忏别约六时五悔,重作方便。”辅行七之四曰:“虽有劝请等四不同,莫非悔罪,故名五悔。”修忏要旨曰:“所以悉称悔者,盖皆能灭罪故也。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罪,回向则灭倒求三界之罪,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三昧行法曰:“采法华普贤观及诸大乘经意撰此法门。”
【天台宗】 (流派)隋智者大师入寂于天台山,故曰天台大师。天台大师所立,名天台宗。此宗以法华经为本经,以智度论为指南,以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经为观法,因而明一心三观之妙理也。先是本宗第一祖北齐慧文,依中观论始发明此妙理,以授第二祖南岳之慧思,慧思传之第三祖天台之智者。智者曰:传道在行亦在说。于是讲说三部:一、玄义,是说一家之教相者;二、文句,是解法华之经文者;三、止观,是示一心之观行者;一宗之教观备于此。因以此师显宗名。次有第四祖章安之灌顶,笔受天台之讲说,三部之书成于此,一宗之典型永存。自章安历第五祖法华之天宫,第六祖左溪之三师,至第七祖荆溪之湛然。荆溪崛起中唐,作释签,疏记,辅行,次第释彼三部,又着金錍义例诸书,排他邪解。由荆溪八传至宋之四明,是时台宗萎微不振。四明解行兼至,再兴一宗。而天台始分为山家山外二流,山家为四明之正传,以忘心为观境,及说事造之三千。山外以慈光之悟恩为祖,以真心为观境,且不许事造之三千。四明既显扬山家之正宗,而受之者为广智,神照,南屏等,源源不绝,且传至日本,流布甚广。而山外之流,不久湮灭。
【天台宗五时教】 (术语)天台宗分别佛一代之说法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与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于鹿野苑等说小乘阿含经之间。是就地而与名。第三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方之义),谈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之义),被众机之间。是就所说之法而与名。第四般若时。说方等经后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付名。第五法华涅槃时。般若二十二年后,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间。是亦依经题而付名。荆溪之四教仪备释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此五时就经典之部帙而分之者。更立化仪之四教与化法之四教,分别此五时中之说法仪式与所说之教义。是台家所立之五时八教也。见“八教”条。
【天堂】 (杂名)天上宫殿也。遗教经曰:“不知是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法华玄义一曰:“释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三论玄义曰:“若必无因而有果者,则善招地狱,恶感天堂。”
【天堂地狱】 (杂名)宗教家谓善人死后,当升天堂,受诸福乐。恶人则入地狱,受诸苦痛也。宋史曰:“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从理以端心。”
【天梯山】 (地名)天台山之异名。辅行一曰:“有云本名天梯,谓其山高可登而升天,后人讹传,故云天台。”
【天童】 (天名)护法诸天现童形而给侍于人者。释门正统八曰:“天童给侍。”法华经安乐行品曰:“天诸童子,以为给使。”
【天童山】 (地名)一作天潼山。在浙江鄞县六十五里。甚高秀。有玲珑岩龙隐潭诸胜。本名太白山,以太白星化为天童降下,故名天童山,我国五山之一。天童寺在焉。佛祖统纪三十七曰:“晋永康中,沙门义兴庐于山上,有童子来给薪水,曰吾太白星也,上帝遣侍左右。言讫不见。”大明一统志四十六曰:“天童山在宁波府城东六十里。”天童寺又名弘法寺。
【天王】 (天名)欲界六天之最下天,在须弥山半腹之四方,有天主四人,谓之四天王:东曰持国天王,南曰增长天王,西曰广目天王,北曰多闻天王。
【天王如来】 (佛名)提婆达多未来成道时之佛名也。彼既生堕无间地狱,当时弟子皆以彼为极恶人。佛言彼为权者。往昔为阿私仙时受持法华经,我于其时依彼闻法华经,故今日得成佛。彼实非恶人,为权诫世人作逆罪耳,故今在地狱。未来必当成道,号天王如来。是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所说。经曰:“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又过去有天王如来,以俗形成佛,是异例也。自在菩萨经下曰:“过去燃灯佛前,威德佛、提沙佛、光明佛前,有佛号天王如来。(中略)是天王佛及诸菩萨不着袈娑,皆着自生净沙天衣。”智度论曰:“如天王佛,衣服仪容与白衣无异,不须钵食。”
【天王太子辟罗经】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天王之太子名辟罗,由天飞来诣佛所,佛为说善恶应报之义。
【天王堂】 (寺名)陔余丛考三十四曰:“按谈薮记曰:唐天宝间,番寇西安,诏不空三藏诵咒禳之。忽见金甲神人,不空云: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矣,后西安奏捷。亦云西北有天王现形,胜之。朝廷因敕诸道立像,郎锳谓今佛寺有天王堂始此也。又括异志,宋建炎中敌将屠秀州,天王现于城上,大若数间屋,遂惧而引去,因建天王楼于城西北隅。”
【天下半】 (杂语)陈释真观,通礼诗儒道群经,又涉琴碁。沙门洪偃称其具八能,时人语曰:钱塘有真观,当天下一半。
【天仙】 (术语)天人与神仙也。理趣分述赞中曰:“五趣之极曰天,人有神德曰仙。”大日经疏二曰:“天仙谓诸五通神仙。”法华忏法曰:“菩萨声闻缘觉众,及一切天仙。”
【天香】 (物名)天上之香。又人中之妙香亦云天香,如人中之好华曰天华。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亦闻天上诸天之香。”
【天须菩提】 (人名)三须菩提之一。佛弟子中有三须菩提,此其中之一人也。增一阿含经三曰:“喜着好衣,行本清净,天须菩提。”
【天眼】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天眼力】 (术语)佛所得十力之一。佛所得之天眼也。为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者,故云力。
【天眼明】 (术语)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天眼通之更为明了者。天眼通凡圣皆能得之,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天眼通】 (术语)六通之一。以色界天趣清净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远近粗细之形色及六道众生之死此生彼,通达无碍者。有修得报得二种。见“天眼”条。今催眠术家亦有此名目,日本谓之千里眼。
【天眼智】 (术语)以天眼知物之智也。
【天眼智通】 (术语)天眼智证通之略。
【天眼智通愿】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六,使极乐往生人得天眼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天眼智证通】 (术语)俱舍论二十七叙六通,谓神境智证通乃至漏尽智证通也。六通悉以智为体,智慧为证知事物分别通达无碍之力用者。故谓之智证通。依天眼与眼识相应所起之智慧证知所对之境通达无碍,是为天眼通。
【天衣】 (衣服)天人之衣。其量至轻者。璎珞本业经下曰:“净居天,衣重三铢。”长阿含经二十曰:“忉利天衣,重六铢。”智度论三十四曰:“四天王,衣重二两。忉利天,衣重一两。(中略)色界天,衣无重相。”
【天衣拂千岁】 (譬喻)假盘石劫之喻以示时之长也。璎珞本业经下曰:“譬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广亦然。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亦名小劫。”智度论五曰:“劫义佛譬喻说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百岁过,持细软衣,一来拂拭,令是大石山尽,劫故未尽。”是名盘石劫。
【天衣怀】 (人名)三十二祖传曰:“义怀,北宋真仁间人,永嘉乐清陈氏子也。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行童。天圣中试经得度,至姑苏,礼明觉于翠峰。因汲水折担,忽然有悟。其后七坐道场,化行海内。崇宁中敕谥振宗禅师,清雍正十二年封圆湛振宗禅师。”
【天意树】 (杂名)天上之如意树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天意树,诸天有树随天意转,所求皆遂,故得名也。”
【天有】 (术语)七有之一。依过去之戒定等因,而感得现在之天界乐果也。因果不失,故名有。大藏法数曰:“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谓众生由过去戒定之因,感现在快乐之果。不亡,故名天有。”
【天语】 (术语)婆罗门自以梵语称为天语,谓梵天之语也。释迦方志上曰:“五天竺诸婆罗门,书为天书,语为天语。”戒本疏一上曰:“天地初辟,未有人物。色有梵王,降生此土。仍传本习书语于人,是则天语天书。”
【天狱】 (界名)天宫与地狱。秘藏宝钥下曰:“不知自心为天狱,岂悟唯心除祸灾。”
【天真】 (术语)天然之真理,非人之造作者。止观一曰:“法门清妙,为天真独朗,为从蓝而青。”同辅行曰:“理非造作故曰天真,证智圆明故云独朗。”宝镜三昧歌曰:“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安乐集上曰:“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
【天真独朗】 (术语)日本传教大师在唐时,道邃和尚传授观心之口诀,有此语。谓为一言之一心三观。天真者谓本体不生也。吾人之一心一念,寻其本来不生而无相也。独朗者吾人悟入此天真则本来无生死涅槃之别,宇宙朗然而光明,凡身即大觉之佛也。
【天真佛】 (术语)法身佛之异名。谓众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独朗者。证道歌曰:“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宗镜录十六曰:“祖佛同指此心而成于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同三十一曰:“寒山诗云:寒山居一窟,窟中无一物。净洁空堂堂,皎皎明如日。粝食资微躯,布裘遮幻质。任汝千圣现,我有天真佛。”
【天中天】 (术语)佛之尊号。天为人之所尊,佛更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又天有五种,第五之第一义天,即佛也。佛为天之至极,故曰天中天。又为佛之小字。释氏要览中曰:“一日抱太子谒释迦增长大天神庙,庙神石为像,即起礼太子足。王曰:我子于天神中更为尊胜,宜名天中天。”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圣主天中天。”
【天众】 (术语)总称梵天帝释等凡属天部之种类。
【天众五相】 (术语)见“五衰”条。
【天竺】 (地名)印度之古称。西域记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玄应音义曰:“竺今作笃,或言身毒,或言贤豆,皆讹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一说云:贤豆本名因陀罗婆他那,此云主处,谓天帝也。”希麟音义曰:“竺音笃,或云身毒,或云贤豆,或云印度,皆讹。正云印特伽罗,此云月。”又(山名)在浙江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之南,分上中下三竺。有三天竺寺,三面阻山,中路直辟,若函谷然。长松夹道,唐刺史袁仁敬所植,凡九里,名九里松山,即此。又(寺名)在浙江杭州。寺有三:一在飞来峰南,曰下天竺寺。一在稽留峰北,曰中天竺寺。均隋建。一在北高峰麓,曰上天竺寺,吴越建。
【天竺九仪】 (名数)印度九种之礼法。西域记曰:“天竺致敬之式,其仪有九: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惟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
【天竺三时】 (杂语)印度以一岁分为三期,而立名者,亦云三际。热时(Grīṣma)为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雨时(Varṣakāla)为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寒时(Hemanta)为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间。此三期冥加,世尊三时殿名之所由起也。更二分此三时为六时。渐热时(Vasanta)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盛热时(Grsīma)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茂时(Śaradā)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渐寒时(Hemanta)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盛寒时(Śiśira)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以之配制怛罗月(Caitra)吠舍佉月(Vaiśākha)逝瑟吒月(Jyaisṭha)頞沙荼月(āṣāḍha)室罗伐拏月(Śrāvaṇa)婆达罗钵陀月(Bhādrapada)頞湿缚廋阇月(Aśvayuja)迦刺底迦月(Kārttika)末伽始罗月(Mārgaśīrṣa)报沙月(Pauṣa)磨伽月(Māgha)颇勒窭拏月(Phālguna)十二月。由此分春夏秋冬之四时,翻译名义集曰:“如来圣教,岁为三时。”
【天竺五山】 (名数)智度论三曰:“问曰:佛何以多住王舍城?答曰:以坐禅精舍多故,余处无有如竹园。鞞婆罗跋恕Vaibhāra vana、萨多般那求呵Saptaparṇaguhā(南山石室)、因陀罗势罗求呵Indraśailaguhā、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Sarpiskuṇaika-pāvara’、耆阇崛Gṛdhrakūṭa,五山中有五精舍。竹园Veṇūvana,在平地。”【天竺五山】(名数)见“五山十刹”条。
【天竺衣】 (衣服)旧律南山家之三衣,谓之南山衣,新律义净家之三衣谓之天竺衣。
【天竺宗派】 (杂语)有小乘二十部。出于宗轮论。见“小乘”条。又大乘有中观(龙树宗),瑜伽(弥勒宗)二宗。出于寄归传。中观宗为支那之三论宗,瑜伽宗为支那之法相宗。
【天主】 (天名)诸天之帝主也。最胜王经八曰:“有王法心论,名天主教法。”
【天住】 (术语)三住及四住之一。
【天子】 (杂名)前世修中品下品之十善生于人中为国王者,为诸天所护持,故名天子。仁王经上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金光明经三曰:“虽在人中生为人王,以天护故复称天子。”又欲界第六天之主曰天子,如天子魔是也。
【天子魔】 (天名)四魔之一,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天主及天民障碍佛道者。智度论五曰:“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中略)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着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
【天子业魔】 (天名)四魔之一,天子魔也。以前世之业感此魔报,故谓之业。
【天尊】 (术语)佛之异名。涅槃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无量寿经上曰:“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同净影疏曰:“天尊是佛异名,天有五种,如涅槃说。佛于五天中上,故曰天尊。”
【田夫即身成佛秘法】 (修法)先本尊加持,为智拳印,次一印三明,先于内五股印大咒三返,次以同印二头指招中咒(口传)三返,次以同印二大指押二无名,小咒(口传)三返。见日本心舟七刀印田五。
【填王】 (杂名)优填王也。始刻佛像。
【田相衣】 (术语)袈裟之竖横割截而不缝缀,似田畔者,名田相衣。释氏要览上曰:“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畦畔分明,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作衣相。”
【田衣】 (术语)袈裟之异名。以袈裟割截作田畔之相也。佛祖统纪三十七曰:“梁武帝服田衣,北面敬礼,受具足戒。”见“田相衣”条。
【调达】 (人名)涅槃经三十三曰:“调婆达多。”观无量寿经曰:“调达。”法华经提婆品曰:“提婆达多。”同陀罗尼品曰:“调达。”具略之异耳。译曰天热。又译天授。见提婆达多条。
【调度】 (术语)调养身之一切资具也。度者器物各自之度量。行事钞钵器篇注曰:“房舍众具五行调度。”资持记曰:“谓调养具度,即众物之通名。”
【调伏】 (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
【调伏藏】 (术语)三藏之一,毗奈耶藏也。义林章二本曰:“毗奈耶者,此云调伏。(中略)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灭除诸恶行故。”
【调伏法】 (术语)修法四种之一。念五大明王等而修护摩,以退治恶魔怨敌之法也。“调伏法取黑月日中亦夜半起首。不论善恶日行之,不得三时行。若急速者不论白黑,其火曜星宿等尤吉。行者面向南方蹲居,以右足蹈左足上,即观自身遍法界,成青黑色三角曼荼罗。我身一法界,我口即炉口。我作降三世忿怒尊。眷属围绕。又想追置彼恶人身于坛上。放大智火,烧净我身中业烦恼及彼恶人贪瞋痴并所作恶事。彼此平等蒙法利益,获得长寿福乐。”见“护摩”条。
【调伏行】 (术语)三昧耶戒也。大日经七曰:“妙真言调伏行。”
【调伏羯磨】 (术语)毗尼母论所说二羯磨之一。比丘犯法而未忏悔,则凡饮食坐起语言一切僧事,皆不得与众共。以使犯者自悔过也。译曰羯磨作法。于众中行如此调伏之作法也。
【调伏天】 (界名)金刚界外金刚部北方中央之尊。又曰象头天。或曰金色毗奈耶迦。
【调练心作意】 (术语)见“四种作意”条。
【调婆达多】 (人名)即提婆达多也。
【调柔善】 (术语)见“七善”条。
【调声】 (杂语)导师之音头也。
【调熟】 (术语)使恶调伏,使善成熟也。法华玄义一曰:“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同释签曰:“因调而熟名为调熟。”
【条衣】 (衣服)出家之大衣也。有九条至二十五条之别,故曰条衣。萨婆多论曰:“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两长一短,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名上品。”
【调意】 (术语)制伏意之恶也。无量寿经上曰:“布施调意。”同净影疏曰:“修施治悭为调意。”
【调御】 (术语)一切众生,譬如狂象恶马。佛譬如象马师而调御之也。无量义经曰:“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智度论二曰:“佛法为车弟子马,实法宝主佛调御。若马出道失正辙,如是当治令调伏。”又佛十号之一曰调御丈夫。
【调御师】 (术语)佛之异名。见调御丈夫项。
【调御丈夫】 (术语)佛十号之一。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堤Puruṣa-damya-sārathi,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也,佛虽亦化女人,今从尊而唯谓为丈夫。智度论二曰:“复名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富楼沙秦言丈夫,昙藐秦言可化,婆罗提秦言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以此调御令不失道。(中略)问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
【调直定】 (术语)天台译三昧为调直定,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也。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苕帚】 (故事)林间录上作“苕帚”者非也。宜作扫帚。乃周利槃特之故事。见“周利槃特”条。
【贴菜】 (杂名)禅林于常住所调之菜外,别自贴附而表供养之意者,谓之贴菜。俗称添菜。
【贴嚫】 (术语)嚫者梵语Dakṣiṇa施物也。于修法会等有特劳者,加增其施物。是曰贴嚫。海篇类编曰:“贴天叶切,音帖,裨也,依附也,又粘置也。”
【帖释】 (术语)帖经文而解释之也。止观七曰:“帖释经文。”
【贴相】 (术语)无田相之袈裟云缦衣,为令缦衣作田相,于衣上贴附条数,是曰贴相。释氏要览上曰:“十诵律云:比丘居山野,许着缦条衣,不许着入聚落,应于衣上贴作田相。又云:比丘贫少衣,不能割截,应于衣上安贴,若五七九条,若过十条等。”
【铁钵】 (物名)钵者梵语钵多罗Pātra之略,译曰应量器,为应于各自身量而受施食之器物,以铁制之,故云铁钵,以瓦或石制者,谓之瓦钵石钵。石钵者局于佛,瓦钵铁钵,比丘得通用之,最多者铁钵也。行事钞钵器制听篇曰:“体者。律云:大要有二,泥及铁也。”
【铁城】 (杂名)地狱之城也。大藏中有铁城泥梨经一卷。
【铁城泥犁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五天使并地狱之苦状。泥犁者地狱之梵语。
【铁多罗】 (物名)见“六物”条。
【铁蒺藜】 (譬喻)金铁之蒺藜,以譬无着手之处。碧岩十二则着语曰:“铁蒺藜。”同种电钞曰:“真佛无相故着手无处。”
【铁际】 (杂名)铁围山之际。
【铁橛子】 (譬喻)喻古人之公案,无容易下嘴之处也。无尽灯论上曰:“又有一般,往往以古人公案生容易见。一齐见之曰:铁橛子没滋味,阿呵呵!悟如生盲者问乳,言似贝作声会,言似雪作冷会。夫铁橛子者非所以无滋味,无汝下嘴处,是谓之铁橛子。祇向难下嘴处,奋发大勇猛心,竖咬横咬,咬咬不止,则忽然一咬咬破,咬破将来,始知此中有无尽法味,是谓铁橛子。后人不会错作没滋味会。”
【铁馂馅】 (譬喻)铁之馒头。以譬没滋味。
【铁剌林地狱】 (界名)犯邪淫人所堕之处。智度论十七曰:“若犯邪淫,侵他妇女,贪受乐触,如是等种种因缘。堕铁剌林地狱中,剌树高一由旬,上有大毒蛇,化作善女身,唤此罪人:上来共汝作乐。狱卒驱之令上,剌皆向下贯剌罪人,身被剌害,入骨彻髓。既至树上,化女还复蛇身,破头入腰,处处穿穴。”
【铁轮】 (杂名)铁轮围山,即铁围山也。俱舍论曰:“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
【铁轮王】 (杂名)四轮王之一。感得铁之轮宝,统御南阎浮提一洲之帝王也。至增劫时人寿二万岁出现(智度论),或于减劫时人寿八万岁以上出现(俱舍论)。
【铁牛】 (譬喻)以譬不可动,又譬无容嘴之处。碧岩三十八则曰:“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同着语曰:“千人万人撼不动。”五灯会元药山章曰:“某甲在石头,如蚊子上铁牛。”
【铁树】 (譬喻)金铁之树木,无开花结果之事。碧岩四十则垂示曰:“休去歇去,铁树开花。”同种电钞曰:“宗师家到大休歇处,领铁树花开劫外春,不是尽细识人争得如此乎?”
【铁塔】 (传说)南天竺有铁塔,收藏一切秘部大经,龙猛菩萨(旧译龙树)入其中,值金刚萨埵,传受两部之大经,金刚智三藏口传,其弟子沙门智藏(不空三藏之法讳),记之于金刚顶经义诀,是铁塔说之本据也。日本东密台密皆依用之而不疑。安然之教时问答三曰:“沙门智藏金刚顶义诀云:此经有百千颂广本,(中略)其大经本阿阇梨云:经荚广长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在南天界铁塔之中,佛灭度后数百年间无人能开。此塔以铁扇铁锁而封闭之。其中天竺国佛法渐衰时,有大德先诵持大毗卢遮那真言,得毗卢遮那佛而现其身,现于多身于空中说此法门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写讫即灭。即毗卢遮那念诵法要一卷是。时大德持诵成就,愿开此塔,于七日中绕塔念诵。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门,乃开塔门。诸神一时踊怒,不令得入。唯见塔内香灯光明一丈二丈,名华宝盖,满中悬列。又闻赞声。此大德至心忏悔,发大誓愿,然后得入塔中。入已,其塔寻闭。经于多日诵此经王广本一遍,为如食颂。得诸佛菩萨指授所堪记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门还闭如故。”弘法之付法传下,亦叙此说,终曰:“然前所述事略,载金刚顶义决中。”
【铁丸地狱】 (界名)十六游增地狱之一。有热铁丸,狱卒驱罪人令撮之,手足尽行烂坏。见三藏法数四十五。
【铁围结集】 (传说)弥勒菩萨等率阿难于铁围山结集大乘经。见“结集”条。
【铁围山】 (界名)围绕咸海而区划一小世界之铁山也,由铁而成,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咸海,赡部等四大洲在此,围绕此咸海者,即铁围山,此为一小世界。俱舍论十一曰:“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处中而住,余八周匝绕妙高山。于八山中前七名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梵Cakravāḍa。
【铁札】 (物名)冥土记人间罪福之金铁帐簿也。十王经注曰:“二童子以亡人罪福诸业录金铁札奉见阎王也。”
【铁觜虫】 (动物)六波罗蜜多经不退转品曰:“复有众生,忽被掷置粪秽深坑。坑中有虫,其觜铦利,纯是钢铁,长十六指。啄啖众生皮骨髓脑。”十住毗婆沙论七曰:“家是铁觜虫,不善觉观,常唼食人。”智度论曰:“阿鼻地狱中有铁嘴毒虫,从鼻中入,脚底出。从足下入,口中出。”
【听教】 (术语)佛所说之三藏中,独律藏有制听二教,依理而制之法,谓之制教,随缘计情而听许之法,谓之听教。如四重禁者制教也,如十二头陀法者听教也,三衣者制教也,三衣之外得蓄余衣者听教也。
【听经楼】 (杂名)人海记曰:“成祖靖难后,于都城四达之衢,必建一听经楼。每夜令僧于上讽诵经义。俾臣民席地静听之。既迁都。百年后,旧制尽失。尚存其一于北门桥。与十庙相近。嘉靖初,僧复新之。人莫知其为听经楼之故址也。”
【听闻】 (杂语)闻教法也。最胜王经四曰:“若得听闻是经典,皆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玄义六曰:“受戒之时,说此戒法,授于前人,前人听闻,即得发戒,师弟所由生也。”
【听衣】 (杂名)见“二衣”条。
【听众】 (杂语)听闻说法之人也。
【庭前柏树子】 (公案)见“赵州”条。
【停心】 (术语)五停心观也。
【庭仪】 (仪式)法会时于堂前庭上作行道之式也。
【庭仪曼荼罗供】 (修法)三种曼荼罗供之一。于庭上作大行道之曼荼罗供也。
【通】 (术语)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璎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为通。”此有三种之别: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而现得五通者。三变化通力,三乘圣者以神通力变现种种者。见华严大疏三。
【通别二序】 (术语)一经之序分分为证信序与发起序。而证信序者,共通其经以外之余经,故云通序,发起序者,特局于其一经,故称别序。
【通达】 (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通达位】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位之一。菩萨竣一阿僧祇劫之行,始登初地之位,通达少分二无我理之位也。是谓之菩萨之见道。唯识论九曰:“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三藏法数二十一曰:“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
【通达心】 (术语)具云通达菩提心。五相成身之第一。初蒙阿阇梨之开示而达菩提之理,修心月轮观法之位也。
【通佛教】 (术语)谓不偏于特殊之宗派共通佛教全般之教义也。
【通覆】 (术语)谓白事而通达其志也。小补疑会曰:“覆,通作复。复,房六切。白也。”
【通行】 (术语)道之异名。以能通达而趣于涅槃也。
【通后别圆】 (术语)通教共通于后之别教,圆教也。于此教利根之菩萨别圆二教之人证同样中道之理故也。
【通化】 (术语)弘通教化也。道宣律师感通录曰:“罗什师今位阶三贤,所在通化。”
【通会】 (术语)法门之相违,融通和会也。五教章上曰:“各依教闻宗,务存通会。”
【通慧】 (术语)神通与智慧。又诸神通以慧为体,故云通慧,通即慧也。俱舍论二十七曰:“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无量寿经上曰:“诸通慧声。”
【通惑】 (术语)天台所立五惑中,见思之惑名为通惑,尘沙无明之二名为别惑。以见思为通于三乘而断之惑故也。四教仪曰:“集谛者即见思惑,(中略)又云通惑。”
【通偈】 (术语)不论经之长行与偈颂但数文字至三十二字者谓之通偈。是数经之法也。百论疏上曰:“偈有二种:一者通偈,二者别偈。别偈者谓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目之为偈,谓别偈也。二者通偈,谓首卢偈。释道安云:盖是胡人数经法也。莫问长行与偈,但令三十二字满即便名偈,谓通偈也。”
【通肩】 (术语)见“通两肩法”条。
【通教】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为使二乘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证,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证而施设之三乘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为因缘生,而当体即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含中。利根之菩萨,证此含中之中道而为别教圆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为此人。故以通教为大乘之初门。然而通者共通之义,有二义:一者三乘共学之义。藏教之三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所学各异,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学谛缘度,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但以断见思之正使,兼侵害习气,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别,故名通。二者单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二种,钝根之菩萨与前之藏教同证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萨,闻之而会不但空之义,遂闻后当体即空之说,而通于别圆二教所诠中道实相之理,为别教圆教之人。如此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故名通教也。此二义中,佛之通教本意为使利根之菩萨,得通后之益也。四教仪曰:“通前藏教,通后圆教,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通教十地】 (术语)见“十地”条。
【通教四门】 (术语)此教虽同学如幻即空之旨,然四人之观法四门不同:一有门,又云实门,如幻即空,故有即空,空即有,今即以此中即空之有而入道也。二空门,又云不实门,谓以即有之空而入道也。三亦有亦空门,又云亦实亦不实门,双照空有而入道也。四非有非空门,又云非实非不实门,幻有不可得,幻空不可得,双遮空有而入道也。四教仪三曰:“通教四门者,即是智度论明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佛于此四句广说第一义悉檀。”
【通戒】 (术语)又云略戒:“诸恶莫作,众(或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等之偈颂也。是过去七佛所通说,又为通于一切大小乘之戒经,故谓之通戒。七佛各有通戒。见七佛通戒条。
【通戒偈】 (术语)通戒之四句偈也。见“通戒”条。
【通利】 (术语)能通其事而无碍如利刃也。法华经序品曰:“虽读诵诸经而不通利。”同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
【通力】 (术语)神通或业通之力用也。佛菩萨及外道仙人所得为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别,鬼神狐狸等所得为业通,以彼依业力所得故也。有三通力。见“通”条。
【通两肩法】 (术语)略云通肩,又云通披。着袈裟对于偏袒右肩而通两肩着之也。偏袒右肩者,恭敬之相,通肩者,福田之相。故比丘出而乞食必作通肩之仪。
【通论】 (术语)见“通申论”条。
【通论家】 (术语)通释无着摄大乘论之教家也。
【通明禅】 (术语)于四禅四无色及灭尽定而观身息心三事之禅法也。修此禅者,必通观身息心之三故云通明,又能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见止观九,法界次第上之下。
【通明慧】 (术语)六通与三明及三慧也。无量寿经下曰:“得深禅定诸通明慧。”
【通念佛】 (术语)对于别念佛而言。通三世诸佛之名号而称之也。
【通披】 (术语)见“通两肩法”条。
【通前藏教】 (术语)谓通教共通于前之藏教也。即于此教钝根之菩萨,虽观无生四谛而但证偏空之理故也。
【通申论】 (术语)三论之嘉祥,区别菩萨所造之论为二种,通申诸经之旨者云通申论,如中论百论等。别申一经之旨者云别申论,如智度论之释大品经。略云通论别论。见三论玄义。明智旭称之为宗经论(通申论),释经论(别申论)。见阅藏知津。
【通身手眼】 (公案)犹云浑身是手浑身是眼也。五灯会元曰:“道吾问云岩昙晟禅师曰: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师曰:如人夜间背山摸枕子。吾曰:我会也。师曰:作么生会?吾曰:遍身是手眼。师曰:道也太煞道,祇道得八成。吾曰:师兄作么生?师曰:通身是手眼。”
【通受】 (术语)大乘之受戒有二法,通受三聚净戒为通受,别受别解脱戒谓之别受。别解脱戒者,三聚净戒第一摄律仪戒之一分也。通受者不必要限于现前之师,于佛前自誓,感好相随而得戒。别受之法,必具三师七证,行羯磨之作,而始得戒。是谓之通受自誓,别受相承。
【通途】 (术语)谓通常之法也。观音义疏上曰:“此乃通途商略。”因明义断曰:“此解虽然未是通途。”
【通霄路】 (术语)通天之路也。五灯会元七(太原孚章)曰:“鼓山赴大王请,雪峰门送。(中略)趁至中路,便问师兄向什么处?山曰:九重城里去。师曰:忽遇三军围绕时如何?山曰:他宗自有通霄路。”
【通序】 (术语)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如是我闻等通于诸经之序说为通序,通序后系本经一部之缘起为别序。通序天台分为五成就,嘉祥分为六成就。合此通别二序为一经三分之第一序分。胜鬘宝窟上本曰:“众经大同,故名通序。”
【通夜】 (仪式)念诵自夜而达明也。行事钞中三曰:“僧祇若佛生日转法轮日,乃至大会,通夜说法。”普通人死时守之彻宵,又谓进荐之勤行也。
【同别二教】 (术语)华严一家之教判,分第五同教为别教一乘,同教一乘。别教一乘者,永别异于二乘三乘等诸乘,一多无尽之一乘法也。五教章上明其十别。同教一乘者,为使二乘三乘等机入于一多无尽之法界,以一乘无尽之法寄显于始教之三乘法,或终顿之一乘法而说也。然则同教一乘约于所寄之法则为终顿二教之一乘教与始教之三乘教,此中就华严本经之说相论之,则彼经所说之同教一乘为终顿二教。经中说一多无尽之法者,是别教一乘也,此名直显门。又寄于终顿二教之一乘法显一多无尽之一乘法者,彼经之同教一乘也,此名寄显门。法华经中亦有同别二教,然彼之同教一乘为开会二乘之机于一乘,故寄于始教之三乘法,而说无尽一乘法,此为本经同教一乘与末经同教一乘之相违。且华严法华二经,虽共说同别二教,而华严多说别教,少说同教,法华多说同教一乘,少说别教一乘,故又大判二经,华严为别教一乘,法华为同教一乘也。见五教章上。其别异之义门有十种:一时异,所说之时异也。二处异,所说之处异也。三主异,所说之佛异也。四众异,所闻之众异也。五所依异,所依之三昧异也。六说异,一方说一切方说也。七位异,一位一切位也。八行位,一行一切行也。九法门异,法门之建立广狭异也。十事异,舍林地山等一一事相尽为甚深之法门也。见五教章上施设异相门。
【铜钵】 (物名)以铜所作之磬也。
【铜钹】 (物名)又曰铙钹。法华经曰:“琵琶铙铜钹。”
【同参】 (术语)僧侣之相谓也。有二义:一谓参谒。言同事一师也。传灯录曰:“仁慧大师上堂曰:我与释迦同参,汝道参什么人?”二,谓相与研究。石林诗话曰:“禅宗论云门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其二为截断众流,其三为函盖乾坤。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刘克庄诗曰:“晚觉齐民书最要,惜无幽士肯同参。”
【同法】 (杂语)同行法者。行持钞下四曰:“同法义重。”又(术语)因明之例语,同喻上有宗与因二种之同义,对于宗之同边,谓之同品,对于因之同边,谓之同法,例如立无常之宗,同喻之瓶上无常之义名同品,所作之义名同法。
【同法相似过类】 (术语)十四过之一。立者之论法,虽为异品者,而对手强为同品而攻击之过误也。
【同分】 (术语)俱舍七十五法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之第三。使诸法相同之因名为同分。是为一实法,由有此实法而使物同也。此有二种:一名众生同分,又名有情同分。二名法同分。人畜等之有情相同。谓之众生同分,有情同分。蕴处界等之法相同,名为法同分,又众生同分分二类:一为无差别同分,一切有情,一类同等,异于非情上之同分也。二为有差别同分,诸有情中三界九地五趣四生婆罗门刹利等之称,有男女等乃至四向四果各别之同分。又法同分有无差别有差别。俱舍论五曰:“有别实物名为同分,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为众同分。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中略)复有法同分,谓随蕴处界。”又分别十八界有同分彼同分之一门,同分之义稍异。见彼同分条。
【同分妄见】 (术语)众生迷失真性,于一切虚妄之境界同受苦乐也。
【同分异全不定过】 (术语)似因十四过中,六不定过之一。具云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过。谓三支中之因,关系喻中同品之一部分,关系异品之全部也。例如谓:“或人为女子”(宗),“不产子故”(因),此宗之同品总为女子,因之同品,限于其中一部不生子之石女,故可谓因关系同品之一部,但异品之男子,总无生子者,故其关系全部勿论矣。
【同行】 (术语)三善知识之一。同心行道之人也。止观四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同辅行曰:“言同行者,己他互同,递相策发,人异行同,故名同行。”五会法事赞下曰:“各留半座乘华叶,待我阎浮同行人。”新华严经七十三说同行之义,举八十四同。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曰:“饶益同梵行者。”
【童行】 (职位)禅寺入寺之年少未得度之童子名。或云道者。
【童行堂】 (杂名)童行之居室也。
【同教】 (术语)见“同别二教”条。
【同教一乘】 (术语)见“同别二教”条。
【同境依】 (术语)诸识记种依之一。
【同居】 (界名)凡圣同居土之略称,见四土条。
【同居秽土】 (界名)同同居项。
【同居净土】 (界名)同同居项。
【同类无碍】 (术语)异类无碍之对,如火与火不相碍,地与地不相碍是也。
【同类五逆】 (名数)一、犯母与无学之比丘尼,是杀母罪之同类。二、杀入定中之菩萨,是杀父罪之同类。三、杀有学之圣者,是杀罗汉罪之同类。罗汉者,无学之圣者也。四、夺僧众成和合之缘,不使和合之事成就,是破僧罪之同类。五、破佛之窣堵波,是出佛身血之同类。俱含论十八曰:“同类者何?颂曰: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窣堵波,是无间同类。”
【同类因】 (术语)六因之一。旧谓之习因。如前念之善心为因,而后念之善心又起善业,前念之恶心为因,而后念之恶心又起恶业,各自同类之法对于同类之法为因者也。其果称为等流果。俱舍论二曰:“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谓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五蕴相望,应知亦尔。”
【同类助业】 (术语)又云同类善根。谓五正行中读诵,观察,礼拜(前三),赞叹供养(后一),之四种助业也。此等与称名念佛,虽同为往生净土之正行,然非正定之业而为助成称名之业,故称为同类之助业。
【铜轮王】 (术语)四轮王之一。感得铜制轮宝而王二大洲之转轮圣王也。见“转轮王”条。又十住菩萨习种性之人为铜轮王,化二大洲,故十住为铜轮位。圆教分证即之位也。仁王经上曰:“习种铜轮二天下。”同天台疏曰:“十住菩萨习种性人作铜轮王,王二天下。”止观二曰:“进入铜轮,破弊根本,本谓无明,本倾枝折,显出佛性,是分证真实位。”
【铜锣】 (物名)教家用之。正字通曰:“锣,郎何切,音罗。筑铜为之,形如盂。”
【童蒙止观】 (术语)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异名。
【同名天】 (神名)二天之一。见“同生神”条。
【童女迦叶】 (人名)与断见外道之弊宿梵志论议遂使彼屈服而为优婆塞。长阿含经第七弊宿经曰:“时童女迦叶,在斯婆醯村北,尸舍婆林住。时有婆罗门,名曰弊宿,止斯婆醯村。此村丰乐,民人众多,树木繁茂。波斯匿王,别封此村,与婆罗门弊宿,以为梵分。”然与此同本异译之中阿含经十六蜱肆经曰:“一时尊者鸠摩罗迦叶,游拘萨罗国,与大比丘众俱,往诣斯和提,住彼村北尸摄和林。尔时斯和提中,有王名蜱肆。”鸠摩罗,此译童子,即童子迦叶也。然则所谓童女者殆误。僧祇律十九曰:“王舍城中有姊妹二人妊身未产,信佛出家,诸比丘尼见其腹相便驱出。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在家妊身者无罪。此比丘尼后生男儿字童子迦叶,年至八岁。出家修道,成阿罗汉。”五分律九曰:“童子迦叶,不满二十受具足戒。比丘生疑,佛言今听数胎中岁足为二十,若犹不满,又听以闰月足。”
【同品】 (术语)于因明宗之所立均等之品类名同品,即同喻也。入正理论曰:“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
【同品定有性】 (术语)因之三相之一。凡为宗因喻三支中之因者,必具宗同品喻体上定有之性,例如立无常之宗,以所作性为因,以瓶为同品之喻,决定于此同品之瓶上应有因之所作性之义。若无之,则断因喻之关系,不能得因体同喻之助力。
【同如来庄严具】 (术语)称密印也。密印者,是一切诸佛以此庄严之故成法界之身,又以此加持众生之故得同于法身,故云同如来庄严具。大日经密印品曰:“有同如来庄严具,同法界趣标帜。”义疏十曰:“一切佛以此为庄严故,得成如来法界之身。若有众生修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来法界身也。”
【同生神】 (天名)又云同生天。旧华严四十五言一切之人,自有生以来,即有同生同名二天,常随从侍卫。同生天者,此天与其人同时生也,同名天者此天与其人同名字也。此二神,药师经谓之俱生神。见俱生神条。
【同生天】 (天名)与同生神同。
【同时具足相应门】 (术语)十玄门之一。
【童侍】 (职位)同童行。宋僧传(贯休传)曰:“出家为童侍,日诵法华经一千字。”
【同世五师】 (杂名)有部宗之相传,佛灭后百年,异世第五师,优婆鞠多之下,有弟子五人。是曰同世五师。三论玄义曰:“同世五师者:一、昙无德,二、摩诃僧祇,三、弥沙塞,四、迦叶维,五、犊子部。”然大集经二十三,则为一、昙摩鞠多,二、萨波若帝婆,三、迦叶毗部,四、弥沙塞部,五、波蹉富罗。是等唯为一种之相传,非有确实之证佐。此同世之五师,为律部之分派,上出者非师名,分派之名也。善见律二述传统,谓“目犍连子帝须临涅槃,付弟子摩哂陀,摩哂陀是阿育王儿也,持律至师子国。摩哂陀临涅槃,付弟子阿栗吒,从尔已来,更相传授至今日。我今说往昔师名,从阎浮利地持律藏至师子国,第一名摩哂陀,第二名一地臾,第三名帝郁帝臾,第四名参婆楼,第五名拔陀沙,云云。”此巴利律文之Mahinda Iṭṭhiya Sambala Bhaddanāma也。此五师与上出之五派,似非可一致者,其传统中律文之次下惟见昙无德之名。
【童受】 (人名)经部论师拘摩逻多Kumārabdha之译名。西域记三曰:“拘摩逻多,唐言童受。”同十二曰:“当此之时,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受,号为四日照世。”
【童授】 (人名)新因明之祖,陈那之译名。西域记十曰:“陈那,唐言童授。”
【童寿】 (人名)姚秦三藏鸠摩罗什之译名。
【同体】 (譬喻)如波之于水,四肢之于一身,谓之同体。
【同体慈悲】 (术语)观一切众生之身与己身同体一身,而起拔苦与乐之心,谓之同体之慈悲。起信论曰:“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又曰:“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故?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同体方便】 (术语)又云体内方便。台宗释方便用体外体内之二者。见“方便”条。
【同体三宝】 (术语)又云一体三宝。四种三宝之一。见“三宝”条。
【同体之惑】 (术语)谓根本无明。是为真如自体之迷惑,故名同体之惑,如波与水同体。法华玄义五曰:“无明是同体之惑,如水内乳,唯登地已去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
【同听异闻】 (术语)台宗所立化仪四教中,第三之秘密教与第四之不定教,于佛说法时同一座而听,各自异闻,小乘之机闻小法,大乘之机闻大法,谓之同听异闻。即一音异解也。但此秘密教与不定教之别。同听异闻之人,自他互相知,谓之不定教,互不相知,谓之秘密教。玄义释签一曰:“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辨两异。”
【同味】 (术语)谓义理分齐同也。释签一曰:“一家义意,谓二部同味。”
【同文故来】 (术语)引证文为一连之文,则虽非证该处之文,亦引列之,谓之同文故来,俱舍光记十五曰:“正取六境,不受色贪,同文故来。”
【同闻众】 (术语)谓列于诸经首之比丘菩萨等诸众。即同闻法之众也。法华文句一曰:“释同闻众为三:初声闻,次菩萨,后杂众。诸经多尔。”
【同相】 (术语)六相之一。有为之万法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之缘起不相违背也。
【同心结】 (杂语)用于袈娑[巾*句]纽之结法也。以纽作绾结,使其两端入于中心一处,故名同心结。
【同性经】 (经名)具名大乘同性经,二卷,宇文周阇那耶舍译。佛在大摩罗耶精妙山顶,楞迦大城之毗毗沙那罗刹王供佛问法,而受菩萨之记。海龙王问其往因,佛为说之。次有海妙探自在智通菩萨从东方来,以大宝殿供佛问法。佛为说如来十地之名,及声闻十地之名,辟支佛十地之名,菩萨十地之名。
【同学】 (杂语)同所习者。维摩经菩萨品曰:“乐近同学。”,“什曰:我学大乘,彼亦如是,是名同学。”
【铜鍱部】 (流派)上座部之异名。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铜鍱部上座部也。鉴赤铜鍱书字记文。今犹在师子国也。”巴Tambapaṇṇiya。
【桐鱼】 (物名)以桐材所制之木鱼也。
【同展三拜】 (仪式)大众一同展坐具而三拜也。
【童真】 (术语)沙弥之异名,又通于有发童子,凡童子之性,天真烂漫,故云真,若准汉语则当云真童,今准梵语故曰童真。玄应音义五曰:“童真是沙弥别名。梵云究摩啰浮多Kumārabahūta,究摩啰者,是彼土八岁未冠者童子总名。浮多此云真,亦言实也。”楞严经五曰:“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童真住】 (术语)十住之第八住。初生于佛家,在童子之位也。
【童子】 (术语)Kumāra,梵语究摩罗,鸠摩罗迦。为八岁以上未冠者之总称。西国希出家而寄侍于比丘所者,称曰童子,又经中称菩萨为童子,以菩萨是如来之王子故也。又取无淫欲念,如世童子之意。寄归传三曰:“凡诸白衣,诣苾刍所,若专诵佛典。情希落发,毕愿缁衣,号为童子。或求外典无心出离名曰学生。”玄应音义五曰:“究摩啰者,是彼土八岁未冠者童子总名。”释氏要览上曰:“经中呼文殊善财宝积月光等诸大菩萨为童子者,即非稚齿。如智论云:如文殊师利十力四无畏等悉具佛事。故往鸠摩罗迦地。又云:若菩萨从初发心断淫欲,乃至菩萨是名童子。”
【童子迦叶】 (人名)其母于妊娠中出家为比丘尼,后生男子,字童子迦叶。年至八岁出家,成阿罗汉果。尝浴于恒河,现神通于波斯匿王前,使王起敬信僧宝之念。见经律异相十六。
【童子经法】 (修法)以金刚童子为本尊而祈祷之秘密法。此法依金刚童子经。
【童子戏作佛事】 (本生)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传一曰:“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一名无胜,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戏,以土为城。城中复作舍宅仓储,以土为麨着仓中。此二小儿见佛三十二大人相欢喜,德胜于是掬仓中土名为麨,奉上世尊。无胜在傍合掌随喜。德胜于是说偈赞曰。(中略)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正法王,号阿恕迦。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
【桶底脱】 (杂语)谓坐化也。赵沨诗曰:“桶底脱时无一物。”传灯录曰:“雪峰告岩头曰:我问德山从上宗乘事,德山打一棒曰:道什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五灯会元曰:“真歇了,八厨看煮面次,忽桶底脱,众皆失声曰:可惜许了。曰:桶底脱,合欢喜。因甚烦恼。僧曰:和尚即得。”
【桶头】 (职位)管掌桶类之禅寺僧也。
【偷盗】 (术语)十恶业之一,新译作不与取,他人不与而自取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盗取他财物,故名为偷盗。”俱舍论十六曰:“要先发欲盗故思,于他物中起他物想,或力或窃起盗加行,不误而取,令属己身。齐此名为不与取罪。”
【偷兰】 (术语)偷兰遮之略。
【偷兰遮】 (术语)又曰偷兰遮耶,萨偷罗。梵音Sthūlātyayas,巴Ohullaccaya,译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恶粗过等。六聚罪之一。初二篇之因罪(犯波罗夷与僧残而未遂者),及五篇不摄之诸果罪(就死尸而淫,盗五钱已下,不在五篇中者)也。故此中于罪体虽有因果之别,轻重之差,而就最重者列于波罗夷僧残之次,以对于此二者之因罪(即本遂罪)最重故也。行事钞中之一曰:“善见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恶,从不善体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之罪故也。又翻为大罪,亦言粗恶。声论云:正音名为萨偷罗,明了论解偷兰为粗,遮耶为过。”
【偷婆】 (术语)Stūpa,同于塔婆。译曰庙或坟,玄应音义十曰:“偷婆,经中或作兜婆,或云塔婆,或言薮斗波,皆讹也。正言窣堵波,此云庙,或言方坟,皆义释也。”见“塔”条。
【头北面西】 (术语)头北面西,右胁而卧者,如来涅槃之相也。后分涅槃经上曰:“尔时世尊三反入诸禅定,三反示诲众己。于七宝床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东方。(中略)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即般涅槃。”长阿含曰:“尔时世尊入拘尸那城,向本生处娑罗双树间,告阿难曰:汝为如来于双树间敷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婆沙论一百九十一曰:“问:世尊何故令敷设北首卧状而卧耶?答:欲显彼国论师法应尔故,谓彼国论师皆敷设北首床而卧,世尊亦尔。有说:欲显远离世所妄执吉祥事故,谓彼国死者乃令床上北首而卧,佛为破彼妄吉祥执,是故未般涅槃则令敷设北首床而卧。有说:欲止拘尸那中诸力士等不净心故,谓彼国俗皆于北方建立天祠。若佛北足而卧者,则诸力士生不净心。云何欺蔑我等所事北足而卧?有说:为欲显佛恭敬正法故。谓佛豫知般涅槃后无上法炬北方炽然久久不灭,故于床上北首而卧。”又曰:“问:世尊何故右胁而卧?答:欲显佛如师子王而卧故。如契经说:卧有四种:谓师子王卧,天卧,鬼卧,耽欲者卧。师子王右胁而卧,天则仰面,鬼则伏面,耽欲者卧左胁着地。佛是无上人中师子,故右胁而卧。”
【头鐼】 (物名)第一之鐼子也。为盛羹者。于三个鐼中为最大,故名头鐼。见“鐼子”条。
【头光】 (术语)在佛或罗汉顶上之圆光也。又曰背光。亦曰后光。
【投华】 (仪式)华为供养佛而投于坛上也。结缘灌顶,有投华之法。见投华三昧耶项。
【投华三昧耶】 (仪式)五种三昧耶之第二,即结缘灌顶也。胎藏界之诸尊有二百余体,未知其中与我有往昔之宿缘者为谁,凡开悟得脱,依于宿世之结缘,故投华于曼荼罗界,当其所投之尊,知为吾本尊,乃念其尊,行其法也。是曰投华三昧耶,亦谓之结缘灌顶。
【投机】 (术语)大悟彻底,合于佛祖之心机也。
【头面作礼】 (术语)以我头面顶礼尊者之足也。智度论十曰:“何以曰头面礼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观无量寿经曰:“遥见世尊,头面作礼。”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
【头破七分】 (杂语)谓为鬼神所打,头作七分也。法华经陀罗尼品曰:“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头然】 (譬喻)然即燃,头上火燃也。急遽宜救者。譬危急。佛藏经三曰:“勤行精进,如救头然。”心地观经五曰:“精勤修习,未尝暂舍,如去顶石,如救头然。”止观七曰:“眠不安席,食不甘哺,如救头然。”
【头上安头】 (譬喻)喻事之复沓也。传灯录曰:“元安示众曰: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是,即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黄庭坚拙轩颂亦有此语。
【投身饲饿虎经】 (经名)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之略名。
【头首】 (职位)禅林分诸役僧为东西之两班,西班之诸役,谓之头首,东班之诸役,谓之知事。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书记等是头首也。敕修清规两序章列西序之头首,曰:“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衣钵侍者,汤药待者,圣僧侍者是也。”
【头陀】 (术语)Dhūta,又作杜荼,杜多。译曰抖擞,抖拣,洮汰,浣洗等。谓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也。行事钞头陀行仪编曰:“善见云:头陀者汉言抖擞,谓抖擞烦恼,离诸滞着。”同资持记曰:“抖擞举弃于物令尽无余,从喻为名。”大乘义章十五曰:“头陀胡语,此方正翻名为抖拣,此离着行,从喻名之。如衣抖拣能去尘垢,修习此行,能舍贪着,故曰抖拣。”玄应音义七曰:“头陀此应讹也,正言杜多,译云去洮汰,言大洒也,旧云斗薮一义也。”瑜伽伦记六下曰:“旧言头陀讹也,今名杜多,此云修治,或翻抖拣,翻洗浣等。”释氏稽古略曰:“宗一禅师往开元寺受具,雪峰以其苦行,呼为头陀。”按俗称僧人之行脚乞食者为头陀。亦称行者。
【头陀袋】 (物名)为头陀行人所携之袋也。
【头陀第一】 (故事)十大弟子中以迦叶为头陀行第一。增一阿含经三曰:“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法华文句一曰:“增一阿含佛法中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第一。”
【头陀行】 (术语)头陀之行法,虽有十二种,然多就乞食之一行而云。
【头陀十八物】 (名数)头陀所使用之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之称。律中之十三资具。为比丘用物,与此有别。为后世之修行者制之。
【头袖】 (物名)头巾之异名。头巾之形,似衣袖之形,故名头袖。即帽子也。其称本于国一禅师。经山无准范禅师录曰:“入内引对升坐云:唐代宗尝宣召本山国一祖师,每加礼敬。适遇天寒,代宗以销金龙袖覆其顶。后竟以龙袖为帽,至今祖师遗像俨然犹存。”
【投渊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寒中投身于深渊而作苦行,以之为生天之因者。见涅槃经十六。
【投针】 (故事)钵水投针,迦那提婆之故事也。见提婆项下提婆投针条。
【投子】 (地名)唐舒州投子山义青禅师,大阳玄禅师之法嗣也。五灯会元十四但举法语而无行迹之记事。
【秃】 (杂语)说文曰:“无发也。”经中斥破戒无行之比丘,谓之秃人,又云秃居士。以彼虽剃发而无出家沙门之行,但是秃头之俗人秃头之居士耳。涅槃经三曰:“破戒不护法者名秃居士。”又曰:“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北齐书文宣帝纪曰:“晋阳有沙门乍愚乍智,时人呼阿秃师。”北梦琐言曰:“高骈谓开元寺十年后当有秃丁数千作乱。”五灯会元曰:“张无尽叙龙安末后句。云庵骂曰:此吐血秃丁,脱空妄语,不得信。”太平广记引河东记曰:“夜叉骂经行寺僧行蕴曰:贼秃奴何起妄想之心。”
【突吉罗】 (术语)又云突膝吉栗多,突瑟ㄦ理多Duṣkṛta,独柯多(巴)Dukkaṭa。戒律之罪名也。四分律分之为身口二业,而译为恶作(身业)恶说(口业)明了论,合身口二业译曰恶作(恶作之作,以意名,以依意之作动而起身口二业故也),行事钞中之一曰:“善见云:突者,恶也。吉罗,作也。声论正音突膝吉栗多。”戒本疏一下曰:“名突吉罗者,如律本云恶作恶说也。分身口业故有斯目。明了论中二业一名,俱为恶作,身口为非,无非鼓动故也。”又名式叉伽罗尼,义翻曰应当学,又称百众学,此戒名微细而难犯,当能学习,故云学。其戒品数多,故云众。其中(二百五十戒中)但列举百戒,故云百。盖突吉罗之名就过之边而言,式叉伽罗尼之名就行之边而言也。
【秃居士】 (术语)居士破戒不护法者。见“秃”条。
【秃空】 (术语)斥方广道人之恶取空为秃空,法界之万德一无所具,故名为秃。止观七曰:“正法大城金刚宝藏,具足无缺何所而无,岂容秃空而已!”
【突路拏】 (人名)Droṇa,婆罗门名,平分佛舍利,以止诸国王之斗争,经中译香姓,又译香烟。出于毗奈耶杂事三十九。见“香姓”条。
【秃奴】 (杂语)又云秃人秃居士等,骂僧之语也,谓外相似僧而心行非僧也。临济录曰:“有一般不识好恶秃奴。”
【突婆】 (物名)香名。陀罗尼集经五曰:“突婆香,唐云茅香。”见都嚧瑟迦及兜楼婆条。
【秃人】 (杂名)又作秃居士秃奴等。骂非行之僧人也,见秃项。
【突瑟几理多】 (术语)Duṣkṛta又作突膝吉栗多。突吉罗之具名。见“突吉罗”条。
【荼】 (术语)Ḍha,般若经所说四十二字门之最后梵字,以此字为字母之究竟,越此字更无字也,故南岳假四十二字表大乘之四十二位,以阿字表初住,以荼字表妙觉。智度论四十八曰:“荼字门,入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过荼无字可说,何以故?更无字故。”又曰:“波荼,秦言必。荼外更无字,若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
【荼镈和罗城】 (地名)旧唐书曰:“荼镈和罗城北临禅连河。”
【徒弟】 (杂名)门徒弟子之略称。释氏要览上曰:“弟子又云徒弟,谓门徒弟子略之也。”
【涂毒鼓】 (杂语)以毒料涂于鼓上,使人闻声而即死者也。传灯录曰:“全豁禅师上堂,一僧出礼拜请。师曰:吾教意犹如涂毒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参照“毒鼓”条。
【涂割】 (譬喻)谓有恩人来涂香于我一手,有怨人来割取我一手,以譬恩怨之二缘。涅槃经三曰:“若有一人以刀害佛,复有一人持栴檀涂佛。佛于此二,若生等心云何?”止观十曰:“虽起慈悲,爱见悲耳。虽安涂割,乃生灭强忍。”
【屠沽】 (杂名)屠,杀者。沽,卖者也。指下贱之人而言。元照之弥陀经疏曰:“此乃具缚凡夫,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也。”
【荼吉尼】 (天名)Ḍākini,又作荼枳尼、拏吉你、吒枳尼。夜叉鬼之一类,有自在之通力。六月前知人之死,取其人之心脏食之。使修其法者得通力云:是外道邪法之一种,四门神供之一神也。慧琳音义三十五曰:“荼枳尼,梵语。则鬼之总名,能魅人,与人通者也。”大日经疏四曰:“荼吉你,世间小术。亦于此门摄受之。”大日经四曰:“伸三昧手以覆面门尔贺嚩触之。是诸荼吉尼印。真言曰:颉履诃。”大疏十曰:“荼吉尼真言,此是世间有造此法术者,亦自在咒术,能知人欲命终者。六月即知之。知已,即作法取其心食之,所以尔者,人身中有黄。所谓人黄犹牛有黄也。若得食者能得极大成就。一日周游四域随意所为皆得,亦能种种治之。有嫌者以术治之极令病苦,然彼法不得杀人,必依自计方术。人欲死者去六月即知之。知已,以术取其心。虽取其心然有法术,要以余物代之。此人命亦不终,至合死时方坏也。毗卢遮那以降三世法门化作大黑神,具大威力,以灰涂身,于旷野中作法悉召荼吉尼辈,而呵责之。以汝常杀人故今当食汝,以方便示彼众吞之。彼等怖畏咸归命佛,然后放之制令断肉。我白佛言:我若不食肉者如何自济?佛言听汝食死人心。彼言:人欲死时诸大药叉等知彼命终争来欲食。我云何得之?佛言听于六月内以咒法加持之,至命终时听汝取食,为调彼众令入佛慧故,说此真言也。真言曰诃利诃。”义释七曰:“贺是因义以一切法皆因心有故,今以罗字门食之名为啖食人心,更加傍点,故永灭心垢,住大涅槃也。”大疏十四曰:“舒左手覆掩口,以舌触掌,即荼吉尼印也。”演密钞九曰:“荼吉尼,是夜叉趣摄,能以自咒术盗取人心食之。”摩诃迦罗天之法为调伏此荼吉尼也。见“大黑天”条。
【荼吉尼法】 (修法)据以上所举经疏之说,荼吉尼原为有通力之一种鬼神,成就此法则其人亦得通力,因而印度外道多修此法。而真言密教为摄受彼外道谓佛亦说此。然支那传译之经轨中未有此,日本盛行此法,且出种种之经轨,而以狐精为其本体,其经轨如阿罗婆沙曩吒枳尼经,相欢陀罗尼经,刀自女经,神验咒王经,辰狐本因缘经,吒枳尼旃陀利王经等。无一在大藏中也。
【荼矩磨】 (植物)Kuṅkuma,译曰郁金香。见最胜王经七。荼为误字。
【途卢檀那】 (人名)Droṇodana,王名。佛本行集经五曰:“途卢檀那隋言斛饭王。”参照“斛饭”条。
【荼毗】 (术语)Jhāpita,又曰阇毗,阇维阇鼻多,耶维,耶旬。译为焚烧,犹言火葬,僧死而焚其尸也。玄应音义四曰:“耶维,或言阇鼻,或言阇维,或言阇鼻多,义是焚烧也。”同五曰:“耶旬,或云阇毗阇维同一义,正言阇鼻多,义是梵烧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阇毗或言阇维,或荼毗。古云耶旬。此云焚烧也。”同四十三曰:“耶维,或言阇维,皆讹也。正言阇鼻多,义是焚烧。”西域记六曰:“涅叠般那(Nirdhāpana),唐言焚烧。旧云阇维,讹也。”
【图寺】 (杂语)浮图与佛寺。高僧传康僧会曰:“江左兴立图寺。”
【屠所羊】 (譬喻)以譬人之寿命,时时克克近于死也。涅槃经三十八曰:“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敌所绕。(中略)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摩诃摩耶经上曰:“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于是。”
【涂香】 (仪式)六种供具之一。涂香于身手以供养佛也。智度论九十三曰:“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同三十曰:“涂香有二种:一以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壁。”大日经疏八曰:“涂香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热恼。”行愿品疏钞三曰:“涂香者,谓和合诸香用涂身手,供养之时当作是念:我献涂香,愿从此等流五无漏涂香磨莹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极炎热。”又请诵印明,用涂香。不空羂索经三曰:“涂香涂手结持印。”都表如意摩尼转轮圣王念诵秘密略法曰:“次用涂香涂手臂上,然后念诵。”
【荼枳尼形像】 (图像)其印与种子如大日经疏所言,其形像及功德,据所谓吒枳尼旃陀利经曰:“尔时世尊于宝座上结跏跌坐。(中略)时从地涌出白辰狐王,白形色朗满白净如白雁王,现顶上孔雀鸟,颈悬宇头宝珠。(中略)尔时佛言:今此会中有一菩萨,名为辰狐王菩萨,是则贫(贫字或为观字之误)自在菩萨生身也。虚空天下三昧形,有六臂,是利六道众生。”
【徒众】 (杂语)弟子之成群者。
【土麨】 (故事)阿输迦王前世为童子,戏以土为麨奉佛,因受佛灭后二百年为大王之记别。万善同归集六曰:“贫女献沈淀而位登支佛,童子进土麨而福受轮王。”
【土地讽经】 (仪式)每月二日与十六日读经于土地堂也。
【土地神】 (神名)守护境界之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俗称里社之神曰土地,本此。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通俗编曰:“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惟茔旁所祀称后土。”邱浚家礼仪节曰:“温公书仪本开元礼,家礼本书仪。其丧礼,开茔域及窆与墓祭,俱祀后土。后土之称,对皇天也。士庶家有似乎僣,文公集有祀土地文,今拟改后土氏亦为土地之神。”又太平御览引裴元新言曰:“俗间有土公之神,云土不可动。今元有五岁女孙卒病,诣市卜,云犯土。乃即依方治之,病率愈,然后知天下果有土神矣。”齐民要术曰:“载祝曲文曰:东方青帝土公,南方赤帝土公,西方白帝土公,北方黑帝土公,中央黄帝土公。主人某甲,谨相祈请云云。今祝土者所举土神名号,尤繁伙焉。”
【土地堂】 (杂名)土地神及护法神之堂也。设于佛殿之东边。见象器笺一。
【吐泪】 (杂名)譬母之赤精为吐,比父之白精为泪,止观七曰:“吐泪赤白,二渧和合,托识其中。”同辅行曰:“吐泪等者,大论云:身内欲虫,人和合时,男虫白精如泪而出,女虫赤精如吐而出。骨髓膏流令此二虫吐泪而出。”
【土罗遮】 (术语)Sthūlātyaya,梵语与偷兰遮同。译作重罪。优婆离问经曰:“土罗遮,重罪也。”
【土馒头】 (杂名)坟墓之异名。
【土糗】 (故事)阿输迦王前世为童子,戏以土为麨奉佛,因受佛灭后二百年为大王之记别。万善同归集六曰:“贫女献沈淀而位登支佛,童子进土麨而福受轮王。”
【土砂供养】 (修法)加持土砂之法会也。以此土砂散于病人或亡者也。见土砂加持项。
【土砂加持】 (修法)以光明真言加持土砂撒布之于亡者之尸骸或其墓处也。不空羂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经曰:“设众生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诸罪,犹如微尘满斯世界,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是真言加持土砂一百八遍,尸陀林中,散亡者尸骸上,或散墓上,遇皆散之。彼所亡者,若地狱中,若饿鬼中,若修罗中,若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来不空毗卢遮那如来真实本愿大灌顶光真言神通威力加持土砂之力,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诸罪报,舍所苦身,往彼西方极乐国土,莲华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堕落。”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亦说此法。
【土曜】 (杂名)九曜之一。在密教,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西方。
【土葬】 (仪式)四葬之一。埋藏死者于土中也。行事钞下四曰:“土葬埋之岸傍。”
【兔】 (动物)印度人亦如吾国旧俗,信月中有兔,谓怀兔者即是月。假如有论者,立“怀兔者非月”之宗,则彼于因明三十三过中,犯世间相违之过焉。见“怀兔”条。西域记七,记月中有兔之说。谓狐兔猿三兽,异类相悦,天帝欲试其心,故现饥乏形,使各求食。狐衔一鲜鲤,猿采异华果,以馈天帝。兔独无所得,乃自烧身,以供天帝。天帝感其心,寄兔于月轮,传乎后世。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又杂宝藏经二,经律异相四十七,记兔自烧身供大仙之因缘。
【兔角】 (譬喻)愚人误以兔耳为角,实则无角也,以譬物之必无。楞严经曰:“无则同于龟毛兔角。”智度论一曰:“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同十二曰:“又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
【兔毛尘】 (杂语)小于羊毛尘七分者,可止住兔毛尖之微尘也。俱舍论十二曰:“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量。”
【团拜】 (杂语)众人聚拜也。见象器笺十。
【团食】 (饮食)又曰搏食。皆旧译之称。
【推功归本】 (术语)推末末之功,令归于根本之德也。
【退大】 (术语)退失大乘,堕于二乘也。如舍利弗遇乞眼婆罗门退大乘以至今日。
【退道声闻】 (术语)四种声闻之一。见“声闻”条。
【退法阿罗汉】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最钝根之罗汉,一旦证罗汉果后时逢恶缘退没自果者。
【退凡下乘率都婆】 (堂塔)在天竺灵鹫山之二基石塔也。频毗娑罗王所建。西域记九曰:“宫城东北行十四里,至鹫峰,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发兴人徒,由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率堵婆,一云下乘,王至此徒行以进。一云退凡,即简凡人不使同往。”
【退没】 (术语)由上地堕落于下地,乐地堕落于苦处也。往生论注上曰:“空过者,退没者。”往生要集上本曰:“上二界中,虽无如此之事,终有退没之苦。”
【退屈】 (术语)菩萨修行有可生三种退屈心之难关。见“三退屈”条。唯识论九曰:“修胜行时有三退屈。”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令生退屈。”
【退转】 (术语)言既退失所修证而转变其位地也。法事赞曰:“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法华经序品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退座】 (杂语)法会佛事等式终了后,各归于寮舍也。
【屯仑摩】 (天名)甄陀罗王名。至佛所弹琴,使迦叶不堪其坐者。见智度论十。梵Druma。
【咃】 (术语)Ṭh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大日经以为“一切法长养不可得”之义。文殊问经曰:“称[女*它]字时,是出置答声。”出置答者自Thapaniya(sthā)释之。又涅槃经以为“咃者法身具足,喻如满月,是故名咃。”
【托钵】 (术语)比丘之乞食也。正字通曰:“托同拓,手承物也。”手承钵而乞食之义也。续传灯录惟正禅师章曰:“闻托钵乞食,未闻安生以享。”又粥饭之时,擎钵而赴僧堂,曰托钵。联灯会要雪峰章曰:“师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师晒饭巾次,见德山托钵,至法堂前。师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山便归方丈。”
【脱阇】 (物名)Dhvaja,译曰幢。楞严经七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长水疏七曰:“脱阇云幢。”
【拖泥带水】 (杂语)又曰和泥合水。禅门斥口头禅之词。碧岩二则垂示曰:“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
【脱皮净】 (术语)戒律之法,果实有皮者,脱皮而食,谓之脱皮净,食之无罪。不然,即为不净。见行事钞下二。
【托生】 (术语)胎生之之有情宿身于母胎内也。在极乐则托生于莲华。
【托事观】 (术语)台家所说三种观法之一。如观王舍城为心王观万二千为人十二处之千如,一一事相入心而悟解为真理的,谓之托事观。华严宗所谓十玄中之托事显法生解门也。见“观法”条。
【托事显法生解门】 (术语)华严宗所立十玄门之一。同于天台宗之托事观。托于浅近事相而显深妙法理之法门也。密教事相门之标帜,全属于此门。见玄门条。
【托塔天王】 (菩萨)佛经四天王之一。即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管领罗刹夜叉。佛令掌擎古佛舍利塔。故俗称托塔天王。唐宋时敕诸府州军建天王堂奉祀之。元时绘其像于旗。列于卤簿之内。
【托胎】 (术语)托于母胎也。又如来八相之一。乘六牙白象自兜率天下,从母之右胁入而托胎也。
【脱体】 (术语)全体一般等之意。碧岩第一则评唱曰:“脱体现成。”同九则评唱曰:“脱体不是。”
【脱珍着弊】 (譬喻)以譬释迦如来潜报身之体而垂丈六之应身,说小乘四谛之教者。法华经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
【托子】 (物名)茶托也。
【佗】 (术语)Th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佗字门,一切法住处不可得。”由Sthāna(住处)释之。文殊问经曰:“称多字时,是势力进无畏声。”似由Sthāman(势力)释之。
【驮】 (术语)Dha,又作达。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大日经所谓:“驮字门一切法界不可得故”者,自Dharmadhātu(法界)释之。文殊问经所谓:“称驮字时是七圣财声”者,自Dhana(财)释之。
【驮都】 (术语)Dhātu,译曰界,体性。事物固有之自体也。事物各有界畔而持自性之义也。又谓如来之舍利。是为金刚不坏之身界,以其为实体故也。又曰达磨驮都,译为法界法体。惟具略之异耳。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驮都谓坚实也,此亦如来体骨,舍利之异名。”慧琳音义八曰:“驮都此云法界,界体也。”俱舍光记八曰:“身界梵曰驮都,即佛身体也,亦名室利罗(Śarlra),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俱舍宝疏十八曰:“驮都此云性,如来体性也。”
【陀多竭多】 (术语)Tathāgata,译曰如来。见“多陀阿伽度”条。
【驮缚若】 (物名)Dhvaja,译曰幢。大日经疏九曰:“梵云驮缚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Ketu,此翻为旗。”
【驮迦】 (动物)见“迦兰陀”条。
【陀邻尼】 (杂语)同陀罗尼。
【陀邻尼钵】 (杂语)Dhāraṇipada,陀邻尼即陀罗尼。钵者钵吒之略,译曰句。陀罗尼之语句也。
【陀邻尼钵经】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与陀罗尼经及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同本。
【陀罗】 (地名)山名。陀罗者持之义,以华言翻之,当曰双持山也。
【陀罗骠】 (术语)Dravya,胜论所立六谛之一。译曰主谛,所依谛,新译曰六句义,又译实句义。为地,水,火,风,空,时,方,神(又曰义),意九种之实法也。百论疏上中曰:“陀罗骠,称为主谛,亦云所依谛。谓地,水,火,风,空,时,方,神,意,此九法为一切物主,故云主谛。”
【陀罗经被】 (物名)清制。王大臣薨。赐陀罗经被。被以白绫为之。上印藏文佛经。字作金色。
【陀罗罗】 (人名)仙人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陀罗罗仙,有作何罗罗,古音云无医仙。”
【陀罗那】 (术语)Dharana,夜叉名。译曰持。见孔雀王咒经上。
【陀罗尼】 (术语)Dhāraṇ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大乘义章十一末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佛地论五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论五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法界次第下之下曰:“陀罗尼,是西土之音,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中略)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瑜伽略纂十二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中略)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可洪音义一下曰:“陀邻尼,此云总持。”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陀罗尼】(真言)此尊之真言最重要者有三种:火界咒,慈救咒,心咒也。如其次序,不动之大咒与中咒与心咒也。大咒即火界咒。咒曰:南谟(归命)萨缚(一切)怛他蘗帝弊(如来等)萨缚目契弊(一切门苦)萨缚他(一切处)怛罗吒(叱呵)战拏(暴恶)摩诃路洒拏(大忿怒)欠(空)佉[口*皿]佉[口*皿](啖食啖食)萨缚尾觐南(一切障)吽(恐怖)怛罗吒(叱呵)憾[牟*含](种子)。次中咒,即慈救咒。咒曰:南谟(归命)三曼多(普遍)缚曰罗赧(诸金刚)战拏(暴恶)摩诃路洒拏(大忿怒)萨破吒也(破坏)吽(恐怖)恒罗他(坚固)憾[牟*含](种子)Namas sarva-tathāgatebhyas sarvamukhebhyas sarvatātrāṭa caṇḍa mahāroṣaṇa khaṁ khāddhi’ khāddhi’ sarvavighnaṁ hūṁ traṭa haṁ maṁ。慈救咒者,曩莫三曼多缚曰罗,赦战拏(极恶谓暴恶之中又甚暴恶也)摩诃路,洒拏(二大忿怒也)娑破吒也(三破坏也)吽(恐怖也)怛罗吒(四坚固也)悍(引)[牟*含](引)(二字种子。已上句义出青龙轨中卷)。Namas samanta-vajrānāṁcaṇḍa mahāroṣaṇa sa paṭaya hūṁ trāṭa haṁ maṁ。小咒即心咒,咒曰:南谟三曼多(归命普遍)缚曰罗赧(诸金刚)憾(种子)Namas samantavajrānāṁ haṁ。
【陀罗尼藏】 (术语)六波罗蜜经所说五藏之一。为真言陀罗尼之法藏,五藏中此为最上醍醐之教法,据之而立真言宗。见“五藏”条。
【陀罗尼集经】 (经名)十二卷,唐阿地瞿多译。说诸佛菩萨诸天之印咒。
【陀罗尼句经】 (经名)持句神咒经之异名。
【陀罗尼门诸部要目】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略名诸部要目。就真言诸部而列其要义。
【陀罗尼品】 (经名)法华经品名。在第八卷,说药王菩萨及四天王十罗刹女等各拥护持经者之神咒。
【陀罗尼三昧】 (术语)Dhāraṇisamādhi,发无量陀罗尼之禅定名。智度论四十七曰:“得是三昧力故,闻持等诸陀罗尼皆自然得。”
【陀罗尼三重配释】 (术语)守护经一有回向陀罗尼,据密教之深义,以此陀罗尼三字,配于三世之佛,三世之父母,及地空天之三神,而回向供养也。一陀为过去之佛,罗为现在之佛,尼为未来之佛。其义陀罗尼者,梵字也。者法界之义,界者性也,过去者,法谢而性在,故配于过去之诸佛。又者尘垢之义,现在者诸法现起,是尘垢之义也。故配于现在之佛。又者诤论之义,未来者万法未现起,其相不分明,是诤论之义也,故配于未来之佛。二陀配于过去之父母,罗配于现在之父母,尼配于未来之父母。其义如上。三陀配于地,罗配于空,尼配于天。陀配于地者,是回向国王之意。地为阿字不生之理,为法界之体,故以字配于法界也。空者,是回向于人之意,以人居天地之中间故也。者尘垢之义,虚空之中,众生世间,器世间等之诸法乱起,是即尘垢之义,故以配之。天者,回向诸天鬼神之意,天为诸法混一而不分明,故配于诤论之字。是据随求陀罗尼仪轨所谓:“陀者过去佛等”也。见秘藏记末,同钞十。
【陀罗尼形】 (术语)谓如来万德轮圆具足之总持身也。大疏十八曰:“陀罗尼形者,谓总束真言轮而以为身,即成智门身也。”义释十三曰:“陀罗尼形者,谓总成向来真言轮,而以为身,即成普门身也。由住此总持身故,于一切众生前,示所喜见身,说所称机之法,无有差谬,同入佛智也。”
【陀罗尼印】 (术语)四种陀罗尼中忍陀罗尼法之印。忍者安住于实相之理也。大乘之深经皆以此陀罗尼印印之。维摩经法供养品曰:“陀罗尼印印之。”注“什曰:总持有无量,实相即总持之一。若经中说实相,实相即是印,以实相印封此经则为深经。”
【陀罗尼杂集】 (书名)十卷,撰者未详,附于梁录。搜集种种之咒。
【驮摩】 (术语)与达磨同。译曰法。智度论四十八曰:“驮摩,秦言法。”
【陀摩】 (术语)智度论四十八曰:“陀摩,秦言善。”
【陀那】 (术语)Ḍāna,又曰檀,檀那。译曰布施。六波罗蜜之一。又(杂语)量目名。译曰一铢。见大乘法数二。又(术语)阿陀那(ādāna)之略。阿赖耶识之异名。楞严经五曰:“陀那微细识。”
【柁那】 (术语)Dāna,译曰施。慧琳音义十曰:“柁那,正云驮囊,唐云施。古曰檀那,一也。”
【陀那钵底】 (术语)Dānapati,译曰施主。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译。”
【陀那伽他】 (术语)Dānagatha,又作Dakṣiṇāgāthā,旧称哒嚫伽陀,报施主之说法也。又云特敧拏伽陀,陀那,特敧拏,皆为施与之义,伽陀者,颂也。见哒嚫条。
【陀那笈多】 (人名)Dhanagupṭa,儿童名。译曰宝护。见阿育王经八。
【陀那婆】 (天名)Dānavat,神名。译曰有施。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陀那婆神:陀那此云施,婆言有,此神得有施名。”
【驮那演那】 (术语)Dhyāna,译曰静虑。见驮南条。
【驮南】 (术语)Dhyāna,又作驮演那,驮那演那。定名七种之一。译为静虑。旧称,禅那,译言思惟修。俱舍宝疏二十八曰:“驮南,此云静虑,驮那旧云禅那讹也。”了义灯五本曰:“四云驮那衍那,此云静虑。”瑜伽伦记四上曰:“四云驮衍那,此云静卢,旧云禅义不正也,或云持阿那讹也。”俱舍光记二十八曰:“印度造字声明论中有字界字缘,审虑梵云振多,是字缘。于振多义中置地界故,地是梵音,复以余声明法助此振多义地界变成驮南,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或云持阿那,皆讹也。”
【陀毗罗】 (地名)又作陀毗荼,达罗毗荼,达罗弭荼。南印土国名。其国言咒语,多甚难解。西域记十曰:“达罗毗荼国,南印度境。”瑜伽论九曰:“达罗弭荼种种明咒。”同伦记九下曰:“景云:南天竺东南海渚有一师子国,名达罗弭荼。(中略)测云:旧论云陀弥国书。旧释云:是鬼国所发语言,不可解了。”本行集经十一,列六十四书,中有“陀毗荼国书”。大部补注十一曰:“婆沙云: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为我作陀毗罗语,说四谛者我则能解。”梵Davila Damila,Dravila。
【驮婆】 (杂名)梵名。译言奴。参照无价驮婆条。
【驮索迦】 (杂名)Dāsaka,译曰奴。见玄应音义二十三。
【陀天】 (异类)荼吉尼天也。
【驮衍那】 (术语)Dhyāna,又作驮那演那,驮南。译曰静虑。见“静虑”条。
【橐子】 (物名)托子,亦作橐子。假字也。
【拓斗提奢】 (杂语)见“招提”条。
【拓杜罗】 (神名)药师经所说十二大将之一。无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