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经名)四阿含经或五阿含经之一。杂集不摄于其余之阿含经者。宋求那跋陀罗译。五十卷。此外有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失译。杂阿含经一卷,失译皆自大部中撮要别择者。梵Saṁyuktāgama。【杂阿含经】(经名)一卷,失译。杂阿含本经中之撮要别译。
【杂阿毗昙经】 (书名)杂阿毗昙心论之异名。
【杂阿毗昙毗婆沙】 (书名)杂阿毗昙心论之异名。
【杂阿毗昙心论】 (书名)杂者,杂糅之义,谓于本论杂糅解释也。即法胜阿毗昙心论之释,法救尊者造,十一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杂阿毗昙心论】(书名)略名杂心论。尊者法救,以阿毗昙心论过于简略更增加而成此书。宋僧伽跋摩等译,十一卷。
【杂宝藏经】 (经名)十卷,元魏吉迦夜译。举王子以肉济父母等百二十一条之因缘。劝人作福与持戒。
【杂宝声明论】 (经名)护法菩萨造,有二万五千颂。西方之学者,以为声明论之至极。见唯识枢要上本。
【杂藏】 (术语)佛灭后,经典之结集。有二藏三藏四藏五藏等之别。经量部为经律二藏之结集。萨婆多部为三藏之结集。大众部为四藏或五藏之结集。四藏者三藏与杂藏也。此中摄一切菩萨之教行。增一阿含经序品曰:“方等大乘总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分别功德论一曰:“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颂,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集藏传曰:“杂藏之法,赞菩萨生,此中诸义多于三藏,都合诸法结在一处。”此杂藏为大乘教。智度论四十九曰:“四藏所谓阿含、阿毗昙、毗尼、杂藏。摩诃般若波罗蜜等诸摩诃衍经,皆名为法。”摩诃衍经亦解为杂藏。分别功德论一曰:“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为五藏。”
【杂藏经】 (经名)一卷,晋法显译。记饿鬼与目连之问答。
【杂毒】 (术语)譬苦性及烦恼为毒。混杂毒之法谓之杂毒。正法念经五十六曰:“诸有虽名乐,犹如杂毒蜜。”
【杂毒善】 (术语)杂三毒,污于烦恼之善根修行。如自力之修善是也。观经散善义曰:“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
【杂观想】 (术语)见“杂想观”条。
【杂含】 (经名)杂阿含经之略称。
【杂行】 (术语)唐善导就净土之行业,判五种之正行与五种之杂行。见“二行”条。
【杂华】 (杂语)见“杂华经”条。
【杂华经】 (经名)华严经之异名。万行譬如华,以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百行交杂,谓之杂华。其意一也。华严玄谈九曰:“今经受称多种不同。(中略)其二从譬受名,如涅槃及观佛三昧经,名此经为杂华经,以万行交杂缘起集成故。”观佛三味经本行品曰:“佛实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国寂灭道场,为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于杂华经中已广分别。”
【杂华云】 (物名)杂种种之妙华而为云形者。观无量寿经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
【杂集论】 (书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之异名。
【杂犍度】 (术语)见“八犍度”条。又二十犍度之一。四分律五十一卷以下三卷说规定修道资具之章也。
【杂林苑】 (杂名)帝释四苑之一。
【杂譬喻经】 (经名)有四部:一,旧杂譬喻经二卷,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译。二,杂譬喻经,一名众经撰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集,秦罗什译。三,杂譬喻经二卷,失译。四,杂譬喻经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五,譬喻经十卷,不入藏经。有坊刊。
【杂染】 (术语)一切有漏法之总名。该善恶无记之三性。唯言染,则烦恼局于恶性,言杂染,则与善及无记亦通。以有漏之善无记,与烦恼之恶性杂糅故也。唯识论述记二末曰:“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梵云僧吉隶烁,此名杂染。若不言僧,即唯染也。”净土文类证卷曰:“杂染堪忍群萌。”
【杂善】 (术语)对于他力之念佛而言。自力之诸善,谓之杂善。
【杂生世界】 (术语)如娑婆世界狱鬼畜人天五趣杂居之世界也。净土论注下曰:“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千,苦乐一品,以杂业故。”
【杂碎衣】 (衣服)三衣中大衣之异名。以割截之条数最多故也。六物图曰:“梵云僧伽梨,此云杂碎衣,条相多故。”此解恐为不妥。当是拾集破碎杂布所作之衣之意。即粪扫衣也。
【杂无极经】 (经名)六度集经之异名。
【杂想观】 (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中之第十三观,观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三尊种种变现杂相之观法也。天台观经疏曰:“普杂何异而为二耶?普观作自身往想,称彼境界一一具观。杂观明佛菩萨神力自在,转变非恒,大小不定,或随物现,故名为杂。”
【杂心论】 (书名)杂阿毗昙心论之略。
【杂修】 (术语)杂修异类之行业也。俱舍论二十四,名有漏定与无漏定相杂而修,为杂修定。文曰:“如是有漏,中间刹那前后刹那无漏杂,故名杂修定。”又唐善导于往生净土之行,分别五种之正行与五种之杂行,正行中第四之念佛为正业,他为助业,念佛之一行,杂糅他之助业及杂行,名为杂业。修杂业,谓之杂修。往生礼赞曰:“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又曰:“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日本见真大师便甄别杂行杂修之二。念佛兼杂行为杂行。念佛兼前三后一之助业为杂修。是日本真宗之特色也。净土文类化土卷曰:“杂行杂修,其言一而其意惟异。”又曰:“诸善兼行故曰杂行,助正兼行故曰杂修。”
【杂修静虑】 (术语)杂修有漏无漏之禅定也。杂修者以无漏之力,资有漏之定力也。五净居天为纯圣之依处,但第四禅之有漏定,不得感其果,必须以无漏定之薰力,资助有漏定也。俱舍论二十四曰:“先杂修第四,成由一念杂,为受生现乐,及遮烦恼退。”
【杂业】 (术语)如娑婆世界,于一界中感鬼畜人天胎卵湿化等种种杂多苦果之业因也。是非就一人言之,就受生于同一界之各人而言之也。净土论注一曰:“杂生世界,(中略)苦药万品,以杂业故。”
【杂缘】 (术语)外来杂乱吾正念者。无论何事凡妨正念者皆是也。往生礼赞曰:“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杂住界】 (术语)同“五趣杂居地”条。
【灾患】 (术语)修禅定上有八种之灾患。见“八灾患”条。
【在缠】 (术语)具名在缠真如。即真如法性之理隐在烦恼缠缚之中也。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所谓:“在缠名正性。”起信论义记中末所谓:“在缠者性净不空如来藏”是也。
【在家】 (杂语)对于出家之称。在家而有妻子父母者。
【在家出家】 (杂语)谓虽不为僧而能摆脱一切也。庐山莲社杂录曰:“谢灵运欲投名入社,远公不许。灵运谓生法师曰:白莲道人将无谓我俗缘未尽,而不知我在家出家久矣。”长庆集有在家出家诗。
【在家二戒】 (名数)一五戒,二八戒。佛为在家而信佛道者制此二戒。五戒为尽形寿之戒,故但禁邪淫。八戒为一日一夜之戒,故总禁淫。
【在家戒】 (术语)小乘之五戒八戒,大乘之十善戒。是在家之戒法也。
【在家菩萨】 (术语)如维摩居士不存梵仪而修佛道者。但受五戒八戒或十善戒。优婆塞戒经三曰:“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在家沙弥】 (术语)沙弥以持十戒为法,故断淫,绝生计,全为出家之分,然有但剃发而家有妻子者,是曰入道或在家沙弥。虽然,入道之称不正。见“入道”条。
【在理教】 (杂名)异教名。白莲教之支流,起于清初。其祖曰杨莱如,山东即墨县人,明万历进士。明亡后,从劳山程杨旺学道,后传道于燕齐间,遂立在理教。在理者,言在儒释道三教之理中,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习儒教之礼也。不设像,不焚香,戒烟酒,不禁茹荤。多用咒歌偈语,北人颇信奉之。
【再请】 (杂语)禅林之语。再受食于钵盂也。俗作再进非。见象器笺十六。
【再请禅】 (术语)定式坐禅,及定钟鸣而止。此后再坐禅,谓之再请禅。见百丈清规六。
【在世】 (杂语)谓佛之存生中也。行事钞上之一曰:“自大师在世,偏弘斯典。”同资持记上一之一曰:“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百岁,出世之时也。三十成道,说三乘法,度人无量,八十唱灭。今指五十年中行化之时,故云在世。”
【在俗】 (杂语)没在世俗之中者。谓不能修正道之人也。
【再往】 (杂语)又曰二往。再论究事物也。止观七曰:“一往然,二往不然。”法华论记二曰:“一往三藏名为小乘,再往三教名为小乘。”
【在心在缘在决定】 (杂语)在于心在于缘在于决定之意也。申言之,即谓自心缘决定三点校量,辨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而得往生,决不违背业道之理也。按观经等谓若有众生,造五逆十恶等诸不善业者,应堕恶道,多劫间受无量苦,而临命终时,遇善智识教,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反于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之理,故往生论注上,由在心在缘在决定之三义比较之,示罪业轻念佛功德重之理。在心者,就能造心之虚实,较量其轻重强弱。即彼造恶之人,依止虚妄颠倒之心而造作,此十念者,闻佛之真实功德,发起净信而称名。一实一虚。譬如千岁之闇室,一灯点来,忽然明朗,念佛已为弥陀之大光明故,一念十念,能照破无明之重昏也。在缘者,就所对境之真妄较量之。即彼造罪之人,以烦恼虚妄之众生,为所缘之对境,此十念者,以佛之真实清净无量功德,为所对之境界也。在决定者,就造业时期之缓急论之。即彼造罪之人,造业在于平常,故造恶后,善无记等之心,续起间隔,而此十念者,命迫须臾,修念之善心,最后猛利,他之后心,续起不间隔也。有此三义,故临终十念之力,能灭诸罪而得往生云。
【在在处处】 (杂语)各处各方也。涅槃经九曰:“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
【赞】 (术语)梵语戍怛罗Stotra,以偈颂而赞叹佛德者。梵语谓之梵赞,汉语谓之汉赞。
【酂】 (术语)见“嵯”条。
【赞阿弥陀佛偈】 (书名)一卷,北魏昙鸾作。赞叹阿弥陀佛之偈颂。
【赞呗】 (杂语)赞叹佛德之梵呗也。僧史略中曰:“赞呗原始。案十诵律中,俱胝耳作三契声以赞佛,其人善呗易了解。”
【暂出还没人】 (术语)见“四种人”条。
【赞佛】 (术语)赞叹佛德也。
【赞佛超九劫】 (杂语)释迦佛昔与弥勒同修菩萨之行时,见弗沙佛入火定而放光明,释迦即七日七夜翘一足,以一偈赞佛,因是比弥勒超九劫而成佛。见智度论四,本行略经一。
【赞佛乘】 (术语)赞叹佛乘而教化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赞佛偈】 (杂名)无量寿经上法藏比丘赞世自王如来之偈颂。
【赞佛转法轮】 (杂语)赞佛与转法轮也。转法轮者,谓成道而说如来之教法也。赞即转法轮之义。
【赞礼】 (仪式)赞叹礼拜贤圣也。
【赞那曩】 (物名)Candana,香名。玄应音义八曰:“赞那曩古译云栴檀香是也,出外国海岛中。”
【赞宁】 (人名)佛祖历代通载二十六曰:“沙门赞宁,随钱王归朝(指宋太祖时),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唐天佑中,生于吴兴之德清金鹅别墅,出家杭之祥符,习南山律,著述毗尼,时人谓之律虎。文学日茂,声望日隆。武肃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兴国三年,太宗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改赐通惠,诏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及诏撰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咸平初,加右街僧录。又着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极其赞美云。至道二年示寂,葬龙井坞焉。”十国春秋拾遗曰:“近世释子,多务吟咏,惟赞宁独以著书立言,尊崇儒术。为佛事故,所著驳董仲舒繁露二篇,难王充论衡三篇,证蔡邕独断四篇,斥颜师古正俗七篇,非史通六篇,答杂斥诸史五篇折海潮论兼明录二篇,抑春秋无贤臣论一篇。为王禹偁所激赏。”余详释氏稽古略四。
【赞叹】 (杂语)以口业称美其德也。文句二曰:“发言称美名赞叹。”行事钞下三曰:“美其功德为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赞叹供养杂行】 (术语)赞叹供养诸佛菩萨诸天而为往生之因也。
【赞叹供养正行】 (术语)一心赞叹供养弥陀一佛也。
【赞叹门】 (术语)净土论五念门之一。
【赞题】 (杂名)说法时于冒头引经论一二句而为讲赞之题目者。
【赞头】 (职位)法会职务之名。赞众中之头首,发赞之音头者。
【暂暇】 (杂语)与起单同。
【赞众】 (杂语)于法事之式,唱赞偈者。其头首谓为赞头,余人谓之赞众。有四智赞,吉祥赞等种种之赞文。
【葬法】 (仪式)印度之葬法有三种,四种。三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野葬也。四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毗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刍身死,应为供养。苾刍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可焚烧。(中略)欲烧殡时无柴可得。佛言: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湿多有虫蚁。佛言:于丛薄深处令其北首右胁而卧,以草稕支头,若草若叶覆其身上。”行事钞瞻病送终篇曰:“中国有四葬:水葬投之江流,火葬焚之以火,土葬埋之岸傍,林葬弃之中野,为雕虎所食。律中多明火林二葬。亦有薶者。五分云:尸薶之,若火烧在石上,不得草上安。”汉地亦有四薶之说。列子曰:“晏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
【葬礼】 (仪式)葬送之礼式也。见“葬式”条。
【葬殓】 (仪式)又作葬敛。谓葬式也。
【葬式】 (仪式)佛家之葬式,本依后分涅槃经净饭王泥洹经等所说及毗奈耶杂事所说之亡僧葬法(见“葬法”条),至于后世,诸宗各殊,惟禅宗典例,最为详密。今记其大要,僧死先为浴亡,使浴亡者。次着衣,据寝室,行入龛佛事,其第二夜通夜诵经。次入龛第三日,于寝室先行移龛佛事,移之于法堂。移于法堂后,行锁龛佛事,而锁龛盖。于是有举哀之式及奠茶汤之佛事。次行起龛佛事,由法堂起龛至山门首,在此转龛,即转龛向里也。斯时供香华茶汤为转龛佛事,鸣钹至葬处。既至葬处,则先烧香奠茶,次为秉炬(又曰下火)之事,导师取拟炬之小木为下火佛事。次付荼毗,荼毗后为收骨,拾白骨。次为安骨,迎之于寝室行佛事。次行起骨佛事,举骨至塔所,于塔所行入塔佛事,入骨于墓。是其大要也。见象器笺十四。对在家之法,诸宗亦不一准,惟为亡者剃须发,与法名,乃一般之式,盖以亡僧之格行之也。律书所出者,见葬法条。
【葬送】 (杂语)送亡人于葬处也。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曰:“吾灭度后,当有梵志理家尽礼葬送。”
【葬头河】 (杂名)出于十王经之妄说。其文曰:“葬头河曲,于初江边,官厅相连承所渡。前大河即是葬头,见渡亡人名奈何津。所渡有三:一山水濑,二江深渊,三有桥渡。”
【葬头河婆】 (异类)十王经之妄说,谓葬头河边有夺衣婆褫亡人之衣也。文曰:“官前有大树名衣领树,影住二鬼:一名夺衣婆,二名悬衣翁。(中略)婆鬼脱衣,翁鬼悬枝。”
【糟糠】 (譬喻)糟者取酒后之滓。糠者取米后之糠。以喻憍慢之比丘及粗恶之法。法华经方便品曰:“众中之糟糠。”大法鼓经上曰:“此诸比丘,清净纯一。真实强力,离诸糟糠。”
【枣柏大士】 (人名)李长者通玄在则天朝,会华严经新译八十卷成,持至太原,寓高仙奴家,日食十枣,柏叶饼一枚,后人号为枣柏大士。
【早参】 (杂语)又曰朝参。早晨之参禅也。祖庭事苑曰:“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
【早忏法】 (仪式)匆匆诵忏法之法式也。
【早帝梨】 (异类)译曰鬼。见旧婆沙论七。
【早离速离】 (传说)兄弟二人名。以其早离父母,故名。净土本缘经:“无数劫昔有国,名摩湿波吒。有梵志名长那,妻名摩耶斯罗。生二子,兄云早离,弟云速离。兄七岁弟五岁时,母摩耶斯罗病死。父娶后妻,时遇饥年,父入海求食。继母在家欲害二子,欺二子,引之海岸,弃于绝岛而还。二子在孤岛昼夜悲痛,遂发愿言:愿我常在此岛修菩萨行,利益十方之人,发如此一百愿而命终。父自海来,求子不得,问之邻人,知弃于孤岛,遂往觅之,唯见白骨。乃啼哭发愿:我愿度诸恶众速成佛道,又愿我常住娑婆世界说法教化。此时之长那,即今之释迦如来。摩耶斯罗者,西方阿弥陀如来也。早离者观音菩萨也。速离者大势至菩萨也。海岸之绝岛,即今补陀洛山也。”此经一卷,经目不载。盖伪撰者。
【澡瓶天子】 (天名)一作作瓶天子。释迦佛为太子时。因出四门,历观诸相。忻厌之意,日愈一日。繇是父王益其伎乐以悦之。每至夜分,有净居天人名作瓶。住在空中,发言警策。复使乐器皆出五欲非乐,世间无常,涅槃寂静,速须出离之声(云云)。详见佛本行集经。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曰:“于是澡瓶天子,以警觉彰伎女之丑容。”
【造幡功德】 (杂语)百缘经七举波多迦比丘之缘。见“波哆迦”条附录。
【造花】 (物名)以纸或绢所造之花也,得以供佛。寄归传四曰:“冬景片时或容阙乏,剪诸缯彩坌以名香,设在尊前,斯实佳也。”
【灶经】 (书名)隋书经籍志曰:“五行家有灶经十四卷。梁简文帝撰。”
【造立形像福报经】 (经名)一卷,失译,与佛说作佛形像经同本异译。佛在拘罗瞿国为优填王说。
【造立形像经】 (经名)造立形像福报经之略名。
【灶神】 (神名)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共祀灶。”又祭法曰:“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御览引淮南子万毕术曰:“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万毕人姓名,见灶策列传,盖八公之辈,有术一卷,高诱所注,见淮南外篇,今亡)。陆灶蒙祀灶解曰:“灶神以时录人功过,上白于天,当祀之,以祈福祥。”周礼注曰:“颛顼氏有子曰黎,祀为灶神。”淮南子泛论训曰:“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庄子达生篇曰:“灶有髻。”音义司马彪云曰:“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许慎五经通义,谓灶神姓苏,名吉利。或云姓张,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抟颊,字卿忌。酉阳杂俎谓神名隗,一名壤子。有六女,皆名察洽。其属神有天帝娇孙,天帝大夫,硎上童子,突上紫官等。按诸说不同,流俗称之曰灶君,或曰灶王。战国策复涂侦谓卫君曰:昔日臣梦见灶君。唐李廓镜听词曰:匣中取镜辞灶王,君与王皆经道之,而灶君尤古。
【造书天】 (天名)梵名婆罗贺摩天Brahman,称始造悉昙之人。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造书天,梵云婆罗贺摩天,即造悉昙章十二音字母者是也。”
【造寺坚固】 (术语)五个五百年中,第四五百年为末法之初,虽为无行证之时,然为结善缘盛立寺塔者多之时代也。
【造塔】 (杂语)十诵律五十六曰:“起塔法者,给孤独居士深心信佛,到佛所,头面礼足,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世尊游行诸国时,我不见世尊,故甚渴仰。愿赐一物,我当供养。佛与爪发言:居士!汝当供养此爪发。居士即时白佛言:愿世尊听我起发塔爪塔。佛言:听起发塔爪塔,是名起塔法。”高僧传曰:“康僧会。吴赤乌十年至建康,孙权令求舍利,既得之。权为造塔,晋帝过江更修饰之。此中国造塔始也。”
【造塔功德经】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说佛在忉利天为观音菩萨分别:“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之一偈,书写之而安置于塔内。
【造塔延命功德经】 (经名)一卷,唐般若译。波斯匿王知却后七日寿尽,诣佛请延命之法。佛劝造塔供养,并说其仪轨法则。
【造像】 (杂语)佛上三十三天,夏中三月不在阎浮时,拘翼国优填王慕佛以栴檀造五尺之佛像,舍卫国波斯匿王闻之,以紫磨金铸五尺之佛像而供养之,于时阎浮提之内始有二像,见增一阿含经二十八。又优填王造金像,见观佛三昧经六。波斯匿王造栴檀像,见外国图记。诸经中说造像之功德者,如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作佛形像经,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造塔功德经,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上说造像之始,有历史的事实可信。作罗汉像,又为佛塔装饰而刻诸种之像者,佛时代亦有之,若为崇拜之对象而制作佛像者,则似以阿育王后迦腻色迦王时代为始。
【造像功德经】 (经名)具名大乘造像功德经。二卷,唐提云般若译。佛在忉利天上,优填王初造佛像。佛自天而下,王问功德,佛深赞之。弥勒因问灭业障之事。佛一一细答。
【造作魔】 (异类)好土功,好战斗等,总为无事平稳之害者。
【择地】 (术语)依真言法造坛,选胜地也。是为具支分之随一。
【择法觉支】 (术语)见“七觉分”条。
【择法眼】 (术语)简别法之是非之识见也。
【则剧】 (杂语)杂剧一则也。密庵天童录曰:“似小儿则剧。”
【择力】 (术语)以智慧简别诸法之力也。
【择灭】 (术语)涅槃之异名。灭者灭诸相之无为法也。涅槃者是由真智之拣择力所得之灭法,故曰择灭。俱舍论一曰:“择谓拣择,即慧差别,各别拣择四圣谛故。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略去中言故作是说。”唯识述记二末曰:“即此真如,名为择灭,即由慧力方证会故。”
【择灭无为】 (术语)三无为之一。涅槃之无为法也。
【择乳眼】 (譬喻)乳混水,使鹅饮之,彼能择乳而遗水。见“鹅王”条。
【择时】 (术语)修真言法,选其法相应之时日也。
【贼缚比丘】 (人名)见“草系比丘”条。
【贼住】 (术语)谓未受具足戒者,住于受具足戒之比丘众中,共僧事也。寄归传一曰:“不思咽咽当有流浆之苦,谁知步步现招贼住之殃。”行事钞上三曰:“四分云:为比丘与外道相滥,佛令问何时何月何和尚阇梨等,即知佛法与外道俗人有异,勘问知非贼住。”
【怎生】 (杂语)犹言如何样也。朱子语录多用怎生字。如云不知后面一段是怎生地。
【憎爱】 (杂语)憎怨爱亲也。无量寿经下曰:“当为导师,等无憎爱。”圆觉经曰:“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增悲】 (术语)菩萨之种性有悲增智增之二种。速断烦恼而证佛果,谓之智增。不断烦恼,而永利益众生,谓之悲增。又名之为增悲增智。稽古略三曰:“明州普贤忏院幼璋禅师,收瘗台温明三郡饿殍遗骸数千,时人呼师曰增悲菩萨。”祖庭事苑曰:“增悲犹悲增也,菩萨人不取涅槃而利生,曰悲增也。”
【增道损生】 (术语)法华本门之利益也。谓初住已上至于佛果四十二位之间,渐增悟智,渐减生死之类也。迹门之法华,声闻之人,受成佛之记,既为菩萨,则本门之法华,得菩萨增道损生之益也。观音义疏下曰:“声闻疑除受记作佛,菩萨迷去增道损生。”法华文句九曰:“本门增道损生,皆约圆位解释。”
【增慧经】 (经名)增慧陀罗尼经之略名。
【增慧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大慧菩萨住于须弥山顶,由童子相菩萨之请,说此咒。
【增加句】 (术语)真言上下所增加之紧要语句也。随于法,各有差别。
【增劫】 (术语)于住劫中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年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之间,谓之增劫。
【增戒学】 (术语)增上戒学之略。戒律为三学之一,故曰戒学,此法力强,故曰增上。增上谓力之强也。因而三学共冠增字。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增戒学者,出世正道,增上胜法,非谓渐制而言增也,定慧亦同。”又增上其戒之义。
【增进佛道乐】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第十。往生极乐,则有自然增进佛道之乐事。见往生要集上本。
【增上】 (术语)总言势力之强。
【增上果】 (术语)五果之一。依增上缘而生者。如眼识之于眼根,眼识为增上果也。
【增上慧殊胜殊胜语】 (术语)见“十殊胜语”条。
【增上慧学】 (术语)三学之一。发增胜智慧之学。又增进智慧之学。
【增上戒殊胜殊胜语】 (术语)见“十殊胜语”条。
【增上戒学】 (术语)三学之一。见“增戒学”条。
【增上慢】 (术语)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增上慢声闻】 (术语)五种声闻之一。于小乘之涅槃不甘闻大乘法者。如法华之五千人。
【增上心】 (术语)强盛之心。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又定心也。定心之势力强盛,故名。中阿含经二十五曰:“增上心经。”
【增上心殊胜殊胜语】 (术语)见“十殊胜语”条。
【增上心学】 (术语)三学之一。定学也。定学有增上之力,故谓之增上心学。又为增进心之学,故曰增上心学。
【增上缘】 (术语)四缘之一。谓起他法与以强力者。如眼根之能生眼识,田土之能生米麦。大乘义章三本曰:“增上缘者,起法强,故曰增上。”观经玄义分曰:“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增息】 (术语)增益息灾也。以名加持祈祷之功能。
【增一阿含经】 (经名)五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四阿含之第一。见阿含经条。梵Ekottara-āgama,巴Aṅguttara。
【增益】 (术语)四种坛法之一。为增益福德,祈念南方宝部诸尊之修法也。大日经疏十一曰:“增益亦名圆满,谓能满一切所愿也。”秘藏记末曰:“增益用宝部尊。”同本曰:“增益法,以白月日出起首,行者面向东方,半跏坐若结跏趺坐。其修福德者即观我身遍法界,成黄金方坛。又观身成降三世尊极善怡相也,我口即炉口。又想身作如意宝珠,雨七宝及杂财物,满自界院内及法界。若为他觅官位封禄,观国王大臣爱念某甲授与官禄。若为他求庆者,观诸佛菩萨加被国王大臣爱念与庆。若修智慧者,观从我心智慧日轮光明出现照曜法界。”
【增益边】 (术语)见“二边”条。
【增益法】 (修法)见“增益”项。
【增长】 (术语)横增竖长也。胜鬘宝窟上末曰:“增长者,横阔为增,竖进为长。”
【增长广目】 (天名)增长天与广目天。
【增长天】 (天名)四王天中南方天之名。见“四天王”条。
【赠别经】 (仪式)送葬日之前夜,谓之赠别夜,赠别夜之讽经,谓之赠别经。
【赠别夜】 (术语)送葬日前夜也。又名迨夜,宿夜,大夜。
【缯盖】 (物名)以绢布所作之大盖。
【赠五重】 (杂语)净土宗以死者之父母妻子等亲近缘者,代死者受五重相传,使死者为佛祖历代血脉相承之人,于法名加誉号,期以此功德,使死者增进佛道也。
【吒】 (术语)Ṭ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言一切法慢不可得(大日经)之义等。文殊问经曰:“称吒字时,是断结声。”涅槃经曰:“吒者于阎浮提示现半身而演说法,喻如半月是名吒。”慢者似从Ṭanha释之。
【樝庵】 (人名)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师,名有严,退庵于樝木下,号为樝庵。拾薪汲水自炊,以安养为期。宋建中靖国元年寂,寿八十一。着大部借备捡四卷,笺雄四卷,助览四卷,或对四卷。见释门正统八。
【吒婆】 (杂语)译曰障碍。见智度论四十八。
【吒王】 (人名)罽腻吒王之略称。
【搩手】 (杂名)梵语Vitasti,又作磔手。搩手者,张也。谓张拇指与中指之距离也。资持记上二之一曰:“磔字当从石,张也,谓母指中指相去为磔。”
【栅门那】 (物名)又曰讪若。十外道之一。见讪若条。
【诈习因】 (术语)见“因”条附录十因十果项。
【诈现异相】 (术语)见“五邪命”条。
【斋】 (术语)又作时。斋食,时食也。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前所作之食事也。戒律上,于食分时非时,正午以前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者不宜食。因而时中之食为斋食。字典曰:“斋戒也敬也。”是通于一切。梵名乌哺沙他,又曰布萨,Upavasatha,巴Uposatha,说式也。清净之义。后转曰斋曰时。正指不过中食之法。守之曰持斋。是为斋之本义。然后又一转而为不为肉食。此因大乘教之本意,置重禁肉食,遂曰持斋者,禁肉食也。精进云者,惟不肉食之事也。寄归传三曰:“时非时,且如时经所说,自应别是会机。然四部律文皆以午时为正,若影过线许,即曰非时。”起世经七曰:“乌晡沙他,隋言增上,谓受持斋法,增上善根。”起世因本经七曰:“乌晡沙他,隋言受斋,亦云增长。”多论一曰:“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
【斋罢】 (杂语)又曰斋退。谓午斋终后。
【斋板】 (物名)库司有大板,斋时打之者。见象器笺十八。
【斋场】 (杂名)为斋供之场所。
【斋嚫】 (杂名)斋者斋食,嚫者施物也。
【斋持】 (术语)如言持斋。为修道而受持不过中食之法也。
【斋灯】 (物名)与柴灯同。
【斋法】 (术语)过正午不食之法。见“斋”条。又清肃整威仪之法。楞严经一曰:“严整威仪,肃慕斋法。”
【斋非时】 (术语)午前之食,谓之时。午后之食谓之非时。沙弥之十戒,有不过中食。比丘之具足戒,有非时食戒。故出家之僧尼,总不可受非时食。后呼斋非时为斋供非时之称者,非也。善见论十六曰:“非时食言是时食。”寄归传三曰:“时非时,且如经说。”
【斋鼓】 (物名)报斋时之鼓。
【斋会】 (行事)会僧而施斋食,故名斋会。佛祖统记三十七曰:“陈文帝天嘉四年,帝于太极殿设无遮大会。”又曰:“后主至德二年,诏虎丘智聚法师赴太极殿讲金光明经。”皆斋会也。
【斋戒】 (术语)清心之不净谓之斋。禁身之过非,谓之戒。大乘义章十二曰:“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故名为斋。”周易韩康伯注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斋经】 (经名)佛说斋经,一卷,吴支谦译。中阿含经持斋经也。说持斋之功德。
【斋七】 (行事)谓人死后七七日之斋会也。见“累七斋”条。
【斋七幡子】 (仪式)七七日之斋会,以纸作幡子,使主僧火化之。以期亡灵见幡子之好相而得好身也。释氏要览下曰:“北俗亡累七斋日,皆令主斋僧剪纸幡子一首,随纸化之。按正法念处经有一十七种中有,谓死时若生天者即见中有如白叠垂下,其人识神见已,举手揽之,便受天人中有。故今七七日是中有死生之日,以白纸幡子胜幢之相示之。”
【斋日】 (杂语)祖先忌日等为斋供之日。又六斋日也。
【斋僧】 (杂语)设食以供僧众也。唐六典曰:凡国忌日,两京定大寺观各二,散斋。诸道士僧尼,皆集于斋所。五代会要曰:晋天福五年,令每遇国忌,行香之后,斋僧一百人,永为定制。
【斋时】 (术语)吃斋食之时也。自明相现至正午之间。僧祇律曰:“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
【斋食】 (术语)过午时不食,谓午前中之食也。斋非就食体而云。就食时而云也。持比丘戒沙弥戒者勿论,持在家八斋戒者之食法也。故僧家之食及法会之施食,总名为斋。但俗以为精进而禁肉类,是大乘戒之别意,非关于斋之本义。
【斋堂】 (堂塔)斋堂即食堂,食堂即僧堂也。
【斋退】 (杂语)禅林之语。又曰斋罢。午斋之后也。
【斋席】 (杂名)设斋供之法席。
【斋筵】 (术语)设斋食以供养三宝之法会。
【斋月】 (术语)正五九三个月为宜持斋食法而慎恶事之月,故曰三长斋月。见“三长斋月”条。
【斋钟】 (杂名)报斋时之大钟也。三十六下。见僧堂清规五。
【斋粥】 (饮食)斋者午食。粥者朝餐。释门正统三曰:“斋粥而不愆期。”又曰:“粥则见手掌文,斋则过午不食。”晓光渐现至得见掌中之文为粥时。
【斋主】 (术语)斋食之施主。楞严经一曰:“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宅门】 (术语)五功德门之一。见“五功德门”条。
【宅识】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末曰:“无相论云:是种子之宅舍故。”
【瞻病】 (杂语)与看病同。瞻病有五德,见五德条附录。
【瞻病五德】 (名数)看护有病之人,当行五种之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恶贼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等,五能为病人说法。见四分律四十一。
【瞻波】 (植物)Campaka,又作占婆,瞻婆,瞻匐,瞻博,旃波迦,瞻博迦,睒婆。树名。译曰金色花树。其花有香气远熏。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瞻博花,旧言旃簸迦,或作瞻波花,亦作瞻匐,又作占婆花,皆方夏之差耳。此云金色花,大论云黄花树也,树形高大,花亦甚香,其气逐风弥远也。”玄应音义二曰:“睒婆又作覢婆,同式染反,此译云木绵。”
【瞻波国】 (地名)Campā,瞻波,木名,以木名国。在中印度恒河滨,此国都城名瞻波城,中印度都城之元始也。西域记十曰:“昔劫初人物伊始,野居穴处,未知宫室。后有天女降迹人中,游殑伽河,濯流自媚,感灵有娠。生四子,分王瞻部洲,各擅区字,建都筑邑,封疆画界,此则一子之国都,瞻部洲诸城之始也。”
【瞻波犍度】 (术语)Campākhanda,四分律二十犍度之一。佛在瞻波国如羯磨法明非之篇章名。见四分律四十四。
【瞻波经】 (经名)佛在瞻波国为目连说犯戒之事。摄于中阿含经九。
【瞻博】 (植物)又作占婆,睒婆。树名。见“瞻波”条。
【瞻博迦】 (植物)又作旃簸迦,占博迦。树名。见“瞻波”条。
【旃达罗伐摩】 (人名)Candravarman,比丘名。译曰月胃。见慈恩传二。
【旃丹】 (地名)见“震旦”条。
【瞻风】 (杂名)见“拨草瞻风”条。
【瞻匐】 (植物)又作薝葡,香树名。见瞻婆条。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人入瞻匐林,唯嗅瞻匐,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辟支佛功德香也。”
【瞻匐迦】 (植物)见“瞻波”条。
【瞻婆比丘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中阿含大品瞻婆经之别译。
【瞻婆城】 (地名)又作占婆城。瞻婆国之都城。见“瞻波国”条。
【瞻婆怛伽】 (地名)河名。以花得名。见瞻波比丘经。
【旃叔迦】 (物名)Kiṁśuka,宝名。见“甄叔迦”条。
【旃檀】 (植物)具名旃檀娜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慧苑音义上曰:“旃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乐,故名与乐。”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旃弹那,或作旃檀那,此外国香木也,有赤白紫等诸种。”案汉明帝时,天竺国竺法师将画释迦像,是优填国旃檀师第四作也。又按本草谓檀香有白檀黄檀紫檀之别,故古今注称紫檀为旃檀,此紫檀乃檀香之别种,非今通用之紫檀木也。
【旃檀耳】 (饮食)生于旃檀木之耳。纯陀以之供佛。佛受之而涅槃。纯陀又作周那。长阿含经三曰:“尔时世尊于负味城随宜住已,告贤者阿难,俱诣波婆城。(中略)路由末罗至波婆城阇头园中,时有工师子名曰周那,(中略)即请世尊明日舍食,时佛默然受请。(中略)大众围绕往诣其舍,就座而坐。是时周那寻设饮食供佛及僧,别煮旃檀树耳,世所珍奇,独奉世尊。佛告周那:勿以此耳与余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辄与。”玄义七曰:“八十二岁老比丘身,诣纯陀舍,持钵乞食,食旃檀耳羹,食讫说法,果报寿命中夜而尽。”
【旃檀罽昵吒】 (人名)月支国王名。征中印度,将马鸣菩萨而还。见付法藏传五马鸣传。
【旃檀那】 (植物)见“旃檀”条。
【旃檀瑞像】 (图像)优填王所作之佛像也。见“瑞像”条。
【旃檀香辟支佛】 (佛名)四缘觉之一。麟喻独觉也。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上行北端第八位。密号曰清冷金刚。形瘦,色黄白,左掌向外,立于胸之胁,右手执袈裟角,坐于赤莲。
【旃檀香身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有陀罗尼名旃檀香身。诵持之,则能见观音。又除身之恶疾。
【旃檀薪尽】 (故事)言佛之涅槃也。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
【旃檀烟】 (故事)谓佛之荼毗也。以旃檀为薪而荼毗佛也。
【旃提罗】 (术语)译曰奄人。断男根者。胜鬘经曰:“即遣内人名旃提罗。”同宝窟上本曰:“旃提罗,此云奄人。(中略)又旃提罗者,此云善信。其人善而有信言善信,今谓奄人是其通名,善信当其别名。未曾有经云:旃提罗,翻为应作。”梵Ṣaṇḍila(Saṇḍha,Śaṇḍa Ṣaṇḍha)。
【旃荼罗】 (杂名)佛国记,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按即旃陀罗。
【旃陀阿输柯】 (人名)Cāṇḍaaśoka,阿输柯王作暴恶。人称为旃陀阿输柯。旃陀为旃陀罗,译言暴恶或可畏。阿育王经一曰:“阿育王瞋,即以竹箔里诸女人以火烧之,以其恶故,时人谓为旃陀阿输柯王,翻可畏。”
【旃陀利】 (杂名)见“旃陀罗”条。
【旃陀罗】 (杂名)Caṇḍāla,又作旃荼罗。译曰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杀为业者。男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玄赞九曰:“旃陀罗,云屠者不律仪也,正言旃荼罗,此云严炽。恶业自严,行持标帜,摇铃持竹为自标故。”玄应音义三曰:“旃陀罗,或云旃荼罗,此云严炽,谓屠杀者种类之名也,一云主杀人狱卒也。案西域记云:其人若行则摇铃自标,或拄破头之竹,若不然王即与其罪也。”法显传曰:“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同二十三曰:“旃荼罗,此云执暴恶人,亦言恶杀。”阿育王经三曰:“旃陀利女,翻下姓。”
【旃陀罗提婆】 (人名)Candradeva,比丘名。译曰月天。见求法高僧传上。
【旃陀婆罗鞞】 (人名)王名。译曰月光。见战达罗钵喇婆条。
【旃陀耆利柯】 (地名)Caṇḍagiri,译曰可畏山。见阿育王经一。
【旃陀越】 (地名)国名。所在不明。
【旃陀越国王经】 (经名)Candrapati-sūtra,一卷,宋沮渠京声译。旃陀越国王信婆罗门之谮,埋怀胎之夫人于土中。儿生于冢中,母之半身不朽,三年饮乳。至六岁,佛度使出家,证阿罗汉果。乃以神通化其父王。
【旃延】 (人名)迦旃延之略。比丘名。
【瞻仰】 (术语)以恭敬之心而仰观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瞻仰两足尊。”维摩经上曰:“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旃育迦】 (人名)王名。佛灭后七百年出,再建祇园精舍。法苑珠林三十九曰:“经律大明祇桓寺之基趾,多云八十顷地,一百二十院,准约东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余步,祇陀须达二人共造,成之已后经二百年被烧都尽。(中略)于后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
【旃遮】 (人名)又作旃阇,战遮。婆罗门名。又名遮摩那。梵音Ciñca Mānavika。光明玄上曰:“若饥得食,病得差,狱得出,狝猴得酒。旃遮婆罗门饱食指腹,皆是世人畅情为涅槃尔。”此婆罗门女,名孙陀利,为腹盆而谤佛,佛九恼之一。兴起行经下曰:“佛告舍利弗:往昔阿僧祇劫前有佛名尽胜如来,尔时有两种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观。波罗那城有长者,名大爱,有妇曰善幻。两比丘往其家为檀越,善幻供养无胜四事无乏,供养常观至薄,以无胜比丘断诸漏,六通具足,常观比丘结使未尽故。常观自言,无胜比丘与善幻通,不以道法供养,自以恩爱耳。汝知尔时常观,即我身是,善幻妇人,今婆罗门女名旃遮者是。我尔时无故以无胜罗汉罪,无数千载在地狱,受诸苦痛。今虽为佛,为诸大众说法要时,以余殃故,多舌童女以舞盂起腹,来至我所曰:沙门何故不说自家事,乃说他事?汝今独乐,不知我苦,汝先与我通,使我有身,今当临月。尔时众会皆低头默然。时释帝桓因侍后,扇佛,以神力化一鼠,入其衣里,啮舞盂,忽然落地。诸四众及六师之徒见盂堕地,皆大欢喜,扬声称庆。智度论二曰:“旃阇婆罗门女。带盂谤佛。”法显传曰:“外道女名旃遮摩那。起嫉妒心。乃怀衣着腹前。似若妊身”西域记六曰:“瞿伽梨陷坑南八百余步有大深坑。是战遮婆罗门女毁谤如来生身陷入地狱之处。”
【旃遮婆罗门女】 (人名)见旃遮项。
【展单】 (术语)禅林之语。单者半单也。无晚参时,鸣放参钟三下,其时展半单,后遂谓放参钟为展单。
【展转】 (杂语)身体展张而移于他也。四卷楞伽一曰:“展转相因。”无量寿经下曰:“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唯识论八曰:“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占察】 (杂语)占筮之法也。密教之秘法观我心为月轮或莲华,于其上观字,变阿字为如意宝珠,使其宝珠遍满法界,故其中一切善恶之相悉现,可以知其吉凶祸福。大日经疏四曰:“当自观心莲华上如意宝珠内外明彻,彼谛观察时,所有之善恶悉于中现。”又曰:“此如意珠只是阿字引耳。”秘藏记末曰:“定未萌事,我心观月轮,轮上观阿字,变阿字成如意珠,宝珠遍满法界。”又有占察经所说之法。
【占察经】 (经名)占察善恶业报经之略名,二卷,隋菩提灯译。地藏菩萨说投木牌占吉凶善恶之法,兼示忏悔之法,次示一实境界二道之观道事理具备。明智旭,着有占察经疏三卷,占察行法一卷。
【战达罗】 (术语)一作战捺罗Candra,译曰月。又外道名。因明大疏中曰:“十八部中上首名战达罗,此云慧月,造十句论。”
【战达罗钵喇婆】 (人名)Candraprabha,国王名。译曰月光。西域记三曰:“如来昔修菩萨行,为大国主,号战达罗钵剌婆,唐言月光。志求菩提,断头惠施。”贤愚经五曰:“旃陀婆罗鞞王,晋言月光。”
【战捺罗】 (杂语)见“战达罗”条。
【战捺罗野】 (真言)Candrāya,是月天子之名,即其真言也。息除一切世间之热恼,施以清凉之乐,故谓之为甘露。今以最初之战字为真言之体,战是不死之义,一切甘露味中无过于净月三昧,其服之者,即离诸变迁而不死不生也。捺是施与之义,啰是无尘之义,又为净月之用,以加曳字之声,即名月天乘。见大日经义释七。
【湛然】 (人名)台州国清寺湛然,姓威氏,唐晋陵荆溪人,时人尊其道,号为荆溪。天宝载剃落,持律森严,极止观之奥旨。法华释签,文句记,止观辅行,其他净名广略疏,涅槃后分疏,金刚錍等。著书颇多。中兴天台之道。智者之后,第六代也。建中三年二月寂,寿七十二。宋开宝年中吴越王钱氏请谥圆通尊者。见宋高僧传六、佛祖统纪七。
【章安】 (人名)章安者地名。讳灌顶。后学尊崇故指其所生处呼之。见垂裕记一。
【章服义】 (书名)释门章服义之略称,道宣着。
【章疏】 (术语)分篇章而论法门云章。如大乘义章,法苑义林章等。通释经论之文句云疏。又称述记,义记等。寄归传四曰:“经典章疏皆不可分,当纳经藏四方僧共读。”
【长阿含经】 (经名)四阿含经之一。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见阿含经条。
【长阿含十报法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长阿含中之十上经同本异译。十种法说于增一。
【长板】 (杂语)谓禅林长打云板也。于斋时鸣之。见象器笺十八。
【长钵】 (术语)比丘于一个铁钵之外。畜多余之铁钵,曰长钵。比丘若得长钵,则于十日以内,不得不作净施之法。若不作之,而过十日,则结罪如长衣。
【长钵过限戒】 (术语)二百五十戒中三十舍堕之一。得长钵,必于十日以内行净施法之戒法也,若不行之,过十日之限,则结舍堕罪。见行事钞中二。
【长耳和尚】 (人名)吴越时,杭州法相寺长耳行修和尚,泉南陈氏子。长耳垂肩。七岁犹不言。或问之,忽应声曰:不遇作家,徒撞破烟楼耳。出家金陵瓦棺寺。参雪峰,得其心印。自是猛兽驯若。灵异益着。僧问如何是长耳?师以手曳耳示之。问南峰难到么?曰:只为他会不过。曰到后如何?曰孤峰独宿。吴越王问永明,今有真僧否?曰: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应身也。王礼称定光出世。师曰:弥陀饶舌。少选而化。宋赐号宗慧大师。
【长发梵志】 (杂名)梵志之头发长者。伽耶山顶经曰:“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长发梵志。”
【长干寺瑞像】 (图像)行事钞下二曰:“如长干寺瑞像是阿育王第四女作。脚趺铭云,今在京师大发灵相。”称阿育王像。
【掌光】 (杂语)道昂慧解夙成。掌中常有光,不劳灯烛。
【长跪】 (术语)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佛使丈夫互跪,使尼众长跪,以女子体弱,长跪较互跪为易也。释门归敬仪下曰:“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柱地,挺身而立者也。”寄归传一曰:“言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竖两足以支身,旧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尔,何独道胡?”释氏要览中曰:“长跪即两膝着地,亦先下右膝为礼。”
【掌果】 (譬喻)掌中之庵摩罗果也。以譬物之易见。止观一曰:“如观掌果无有僻谬。”
【长行】 (术语)谓经文中,直宣说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数长故也。是对于偈颂之称,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罗是也。故诸经自能诠之文体分之,则惟长行与偈颂之二者而巳。百论疏上曰:“总谈设教,凡有三门:一但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之类。二但有偈颂,无有长行,如法句之流。三具存二说,如法华经等。”法华义疏三曰:“龙树十住毗婆沙云:一者随国法不同,如震旦有序铭之文,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也。”
【长老】 (术语)通称道高腊长之比丘。如长老舍利弗,长老须菩提等。汉书外戚传曰:“近世之事,语尚在长老之耳。”增一阿含经曰:“阿难白世尊:如何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名字。”十诵律曰:“佛言:从今下座比丘唤上座言长老,尔时但唤长老不便。佛言:从今唤长老某甲,如唤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金刚经纂要上曰:“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曰具寿,寿即是命。魏译曰慧命,以慧为命。”又(职位)禅家称住持之僧为长老。敕修清规住持章曰:“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祖庭事苑曰:“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行事钞下二之二曰:“毗尼母云: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宿长老。”
【长连床】 (物名)禅林僧堂所置之大床也。长大而连坐多人者。禅门规式曰:“僧堂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
【长眉僧】 (人名)宾头卢尊者也。尊者保长命而住于世,以眉毛长得名。杂阿含经二十三曰:“时王见尊者宾头卢,头发皓白,辟支佛体。头面礼足,长跪合掌。(中略)白尊者曰:尊者见世尊耶?三界所尊仰。时尊者宾头卢,以手举眉毛,视王而言:我见于如来,于世无譬类。”祖道载七曰:“道安每疏经义,必求圣证。一日感庞眉尊者降,安出所制似之。”僧史略上曰:“南山宣律师按法立坛,感长眉僧(即宾头卢身也),随喜赞叹。”
【长眉沙门】 (人名)即长眉僧。
【长明灯】 (物名)又名续明灯,无尽灯。佛前夜昼常明之灯也。五百问曰:“问:续佛光明昼可灭不?答不得,若灭犯堕。”敕修清规亡僧曰:“夜点长明灯。”刘餗隋唐嘉话曰:“江宁县寺有晋长明灯。岁久,火色变青,而不热。隋文帝平陈,已讶其古,至今犹存。”按自晋迄唐,凡五百许年。可谓久矣。又日本之出云大社,有地神氏时长明灯。至今几乎三千年。天壤之间,恐无有再久于此灯也。
【长命灯】 (物名)长明灯,一作长命灯。祈愿长命之意也。
【长乞食】 (术语)十二头陀法之一。常以乞食资身,不坐阿练若而受食者。
【长日】 (术语)言日日相续而历久也。与常日,不断平生等同。
【长生】 (术语)极乐之寿命也。无量寿经下曰:“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又曰:“何不弃众事,各曼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教行信证信卷曰:“信心者,则是长生不死之神方。”
【长生符】 (杂名)比佛之教法于仙道,称为长生符。提谓经曰:“欲得不死地,当佩长生之符,服不死之药,持长乐之印。”法华玄义十曰:“长生符者,即三乘法是。”
【长生库】 (堂塔)贮长生钱之库藏。今俗呼典当为长生库。老学庵笔记曰:“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梁甄彬尝以束苎就长沙寺库质钱,后赎苎还,于苎束中得金五两,送还之。”则此事亦已久矣。
【长生钱】 (物名)无尽财之异名。
【掌石】 (譬喻)海底有石名掌,无一微尘之不平,经中以为国土平正之喻。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曰:“地平如掌。”法华文句七曰:“经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则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无有一微尘不平,当知类如法掌耳。”
【长食】 (术语)多余之食物也。行事钞中一曰:“僧祇云:若将僧家长食还房得偷兰。”
【长时修】 (术语)四修之一。见“四修”条。
【长世】 (杂语)久长之世。行事钞上一曰:“引误后世,罪流长世。”
【长寿第一】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寿命极长,终不中夭,所谓婆薄罗比丘是。”
【长寿法】 (术语)以阿字之数息观,成就长寿。
【长寿天】 (界名)天人之长寿者。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寿命,为五百大劫,是色界天之最长寿也。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为八万劫,是三界之最长寿也。
【长寿王】 (本生)佛往昔为长寿王,广行布施,邻国之贪王来伐之,誓不与战,与长生太子共逃出。后愍贫人来乞王身,随之见贪王。王即杀之。被杀时,遗命长生太子,慎勿报怨,太子奉遗命,乃止报。见佛说长寿王经,中阿含十七,长寿王本起经。
【长寿王经】 (经名)一卷,失译。说长寿王之因缘。
【长水】 (人名)宋秀州长水子璇,字仲微,号长水。以华严为宗。初依本州洪敏法师,学楞严经。后参琅玡山慧觉禅师,豁然大悟,欲嗣其法,琅玡谓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以报佛之恩德,勿以殊宗为介。乃再拜奉教。后住长水。以贤首之宗制楞严经等疏,总行于世。见五灯会元十二。
【长翁】 (人名)宋明州天童山如净禅师,号长翁,雪窦鉴禅师之法嗣也。幼岐巍,长学出世之法,鉴使参雪窦,看庭前柏树子之话有省。呈颂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才[跳-兆+孛]跳,松藿亮鬲笑掀腾。鉴领之,出世屡迁名刹,后奉敕升天童。某年寂,寿六十六,全身塔于本山。见会元续略一上,僧谱三十五。
【长物】 (术语)比丘资持一身之诸具分三种,一六物,二百一资具,三长物也。此中六物,属于制门,通三根之人,必须受持,百一以下,属于听门,中根之人,但不堪于六物,听受持百一资具,下根之人,不堪于六物与百一资具,听更畜长物。长物者,多余之衣钵药及金银米谷等也。而畜之者,宜行净施之法。若不行此法,而畜之,则犯舍堕罪。行事钞下一曰:“萨婆多云:百一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长物。若似宝,入百一物数,不须说净。余者一切器,与非器一外,皆应作净。”
【长养】 (术语)功德善根,生长养育也。唐华严经十四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新译仁王经中曰:“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中略)而能少分化诸众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
【长夜】 (譬喻)凡夫流转生死。无明之昏,未寝之间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汝亦长夜随我受学。”唯识论七曰:“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胜鬘宝窟中本曰:“长夜者,生死远旷名长,无解自照称夜。又生死难晓,故称长夜也。”
【长衣】 (术语)比丘三衣或百一资具外之衣体也。总称周尺长一尺二寸,广八寸已上,制衣以外所残余之衣片为长衣。长者长物之义,上根之比丘,三衣以外,下根之比丘,三衣及百一资具之外者,总属长物。含注戒本畜长衣过限戒曰:“佛在舍卫国,听持三衣,不得有长。六群比丘畜多长衣,或旦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衣服,积而藏举。比丘举过。佛便诃已,因开重制。(中略)衣有十种,长衣者,长如来八指,广四指是。”戒疏三上曰:“限分之余名长。”行持钞中二曰:“长衣谓三衣之外财也。”同资持记中二之二曰:“三衣外者,若受百一,则百一外为长。”
【长衣过限戒】 (术语)具曰畜长衣过限戒。二百五十戒中三十舍堕罪之第一。比丘若于三衣,或百一资具之外,得周尺一尺六寸,广八寸已上之衣体,则于十日已内,宜行说净之法。若不作此法而畜之,过十日之限,则自十一日之明相现时结舍堕罪。含注戒本上曰:“畜长衣不净施得畜,若过十日尼萨耆波逸提。”戒本疏三上曰:“贮用属己名畜,限分之余为长,越于期限故曰畜长衣过限戒。”
【长斋】 (术语)斋食长续也。斋食者,谓不过中食之行法也。七日长斋云者,则七日之间斋食也。般舟三昧经曰:“一食长斋。”南史曰:“刘虬精信释氏,衣粗布,礼佛长斋。”杜甫诗曰:“苏晋长斋绣佛前。”
【长斋月】 (术语)正五九之三月也。此三月为可续一月斋食之月。见“三长斋月”条。
【长爪梵志】 (人名)Dirghanakhabrahmacārin,长爪其名,梵志为志梵行之外道总称。舍利弗之舅,摩诃俱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俱絺罗思惟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国,始读经书。诸人问言:汝欲习何经?长爪答言:十八种大经尽欲读之。诸人语曰:尽汝寿命,犹不得一,何况能尽?长爪自誓言:我不剪爪,要读尽十八种经。人见爪长,号为长爪梵志。既而学成,摧诸论师。还至本国,问姊之生子。曰:彼生至十六岁,论议胜一切人,有释种道人,剃头为弟子。长爪闻之,直诣佛所,语佛曰:瞿昙!我一切法不受。佛问长爪:汝言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彼知言此见我受,则自语相违。便答言:一切法不受,此见亦不受。佛言: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长爪不能答,自知堕负处,于佛生信心。佛为说法,断其邪见,彼即坐得圣果。见智度论一。大日经疏二曰:“长爪梵志。”
【长爪梵志请问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有一长爪梵志来问佛三十二相之业因,佛一一答之。彼信乐而受八戒。
【长者】 (杂名)梵语曰疑叻贺钵底Dṛha-pati,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如须达长者等。法华玄赞十曰:“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又,年长者之称。孟子曰:“徐行后长者。”又,显贵者之称。史记曰:“门外多长者车辙。”又,谨厚者之称。汉书曰:“宽大长者。”
【长者布金】 (故事)须达长者。以金布地买祇陀之园林,以建祇园精舍奉佛。
【长者法志妻经】 (经名)一卷,失译。佛在祇园入城乞食,教化长者法志之妻及其下婢,皆使转男子得道记。
【长者女】 (杂名)长者之女。
【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 (经名)一卷,失译。佛于长者婆私腻伽之家受供养,其女与夫共见佛,与舍利弗及文殊问答深义。
【长者施报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佛为须达长者说过去之长者行大施会,及其功德,不如三归慈心。
【长者音悦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王舍城之音悦长者,得四种之吉祥,佛往赞叹之,使植福。后得四种之不吉祥,尼犍子往赞叹之,乃被痛打。佛因说长者之夙缘。
【长者子】 (杂名)长者之子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有长者子,名曰宝积。”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舍卫城长者之子死。父母悲哀不止。佛说此子先没天而生于长者之家,今死而生于龙中,即为金翅鸟所取食。因而三处一时啼哭,且说此儿之前因。长者闻之而得法忍。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经名)一卷,宋慧简译。舍卫城僧伽罗摩长者之子,往昔屡出家,今第七次于释迦佛之所出家学道。佛为授止观之法。彼直证阿罗汉。佛言我弟子中降伏魔者,以僧伽罗摩比丘为第一。
【长者子制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佛说逝童子经同本异译。制为童子之名。
【掌珍论】 (书名)具名大乘掌珍论,一卷,清辩菩萨造,唐玄奘译。明诸法无相之义,破护法之诸法有相,即破相宗之根本论也。
【掌中庵摩勒果】 (譬喻)似与庵摩罗两用。维摩经弟子品曰:“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楞伽经四曰:“如来者,现前世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掌中庵摩罗果】 (譬喻)楞严经二曰:“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以喻一目了然也。阿那律,为天眼第一。
【掌中论】 (书名)一卷,陈那菩萨造(Diṅnāga),唐义净译。论三界唯有假名,实无外境,引蛇绳麻之譬。
【障】 (术语)烦恼之异名。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大乘义章五本曰:“能碍圣道说以为障。”余见二障三障四障五障十重障各条。
【障碍山】 (地名)毗那怛迦山Vinataka之译。
【障碍有对】 (术语)三有对之一。见“有对”条。
【丈夫】 (术语)勇健之人。勇进正道修行不退者。
【丈夫拜】 (杂语)谓女人拜也。异说颇多。但普通为座拜。
【丈夫国】 (地名)在北印度,天亲菩萨生国之名。婆薮槃豆传曰:“婆薮槃豆法师者,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Puruṣapura人也。富娄沙译为丈夫,富罗译为土。(中略)毗搜纽天,既居此地显丈夫能,因此立名称丈夫国。”
【丈夫志干】 (术语)尪弱怯劣之反对,指意志强固之勇者。堪忍永劫修行。积德猛进之菩萨。
【障尽解脱】 (术语)二解脱之一。
【杖林】 (地名)外道以竹杖量佛之身量处。西域记九曰:“佛陀伐那山空谷中,东行三十余里,至泄瑟知林,唐言杖林。竹竹脩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量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种根焉。”Yaṣṭivana。
【丈六】 (术语)身长一丈六尺,是通常化身佛之身量也。佛说十二游经曰:“调达身丈五四寸,佛身长丈六尺,难陀身丈长五四寸,阿难身长丈五三寸,其贵姓舍夷一丈四尺,其余国皆长丈三尺。”行事钞下曰:“明了论云:人长八尺,佛则倍之丈六。”业疏四上曰:“佛在人倍,人长八尺,佛则丈六,并依周尺以定律吕也。”观无量寿经曰:“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
【丈六金身】 (术语)传灯录曰:“西方有佛,其形丈六而黄金色。”北史曰:“时蜀沙门法成,率僧数千人,铸丈六金身。”
【招魂法】 (杂语)儒家云招魂,佛家云去识还来。招还亡者之灵魂而供养之也。
【招提】 (术语)具名拓斗提舍,梵音Caturdeśa,译曰四方。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之住处为招提僧坊。魏太武造伽蓝,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为寺院之异名。增一阿含经十四曰:“毗沙鬼白世尊曰:我今以此山谷施招提僧,唯愿世尊为之受之。”悲华经八曰:“比丘比丘尼无惭无愧,或断招提僧物,断现前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玄应音义十六曰:“招提,译云四方也。招,此言四。提,此言方。谓四方僧也。一云:招提者讹也,正言拓斗提奢,此云四方。译人去斗去奢。拓,经误作招。以拓招相似,遂有斯误也。”涅槃经十一曰:“招提僧坊。”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招提僧坊,此云四方僧坊也。”名义集七曰:“后魏太武始光元年造伽蓝,创立招提之名。”比丘尼钞中上曰:“拓斗提奢,隋云四方。但是僧处,旧拓提者讹略也。昔人去斗除奢,拓复误作招。以拓招两字,形滥相似,致久来误矣。”
【昭玄】 (寺名)后魏建昭玄寺,为僧尼之总管所。僧史略中曰:“后魏有曰:初立监福曹以统摄僧尼,寻更为昭玄寺也。故隋百官志曰:昭玄寺掌佛教,署大统一人统一人维那三人,置功曹主簿员管诸州群县沙门矣。”佛祖统纪五十一曰:“陈文帝,置昭玄十统。”有昭玄大沙门统,昭玄沙门统,昭玄沙门都统,昭玄大统,昭玄上统等之称。
【爪犊】 (杂语)长爪梵志与犊子部也。秘藏宝钥中曰:“爪犊遥望。”
【爪净】 (术语)五种净食之一。一切瓜果等物,先以爪甲去其皮壳,然后食也。否则曰不净食。
【爪镜】 (杂名)梵网经心地品曰:“不得樗蒲。(中略)爪镜,蓍艸,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明蕅益梵网经合注六曰:“爪镜即圆光法。”或曰:“爪镜者,以药涂指上,咒之,光明如镜,见人吉凶。”
【爪上】 (譬喻)受人身者极希,譬以爪上之土。见爪土项。
【爪上土】 (譬喻)见“爪土”条。
【爪塔】 (堂塔)给孤独长者为供养佛之爪发而立塔,是为起塔之始。十诵五十六有异说。
【爪土】 (譬喻)爪甲上之土,以喻受人身者之希也。杂阿含经十六曰:“如甲上土,如是众生入道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复如是。”涅槃经三十三曰:“尔时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土多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于中国,具足正信,能修习道;修习道已,能得解脱;得解脱已,能入涅槃;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恶身。(中略)不得解脱常乐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爪章】 (书名)长爪梵志之所说。性灵集六曰:“爪章发论。”
【照法轮】 (术语)玄奘所立三法轮教之第二,即第二时之空教也。见“三教”条。
【肇法师】 (人名)姚秦长者沙门僧肇也。
【照拂】 (行事)禅林谓维那之点检也。照为监视之义。拂音弼,辅弼也。敕修清规圣节曰:“维那烧香,点汤,照拂。”正字通曰:“拂与弼通,荀子谏诤辅拂。”
【照寂】 (术语)真如之妙用照十方曰照。真如之妙体离诸过曰寂。妙用之当相为寂体曰照寂。寂体之当处为妙用曰寂照。
【照镜】 (杂语)在戒法,为自己之相好而观镜,为越毗尼。病新愈后,或新剃发时,又颜面生疮时,始得照镜。
【照览】 (术语)佛菩萨以光明照见众生之机也。遵式之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曰:“聊荐精诚,仰惟照览。”仁岳之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曰:“惟愿洪慈,俯回照览。”
【肇论】 (书名)三卷,唐肇作。以作者之名为题。物不迁论第一,不真空论第二,般若无知论第三,涅槃无名论第四,首有宗本义之一章,冠于四论。疏注如下:肇论疏三卷,晋惠达撰,缺下卷。肇论疏三卷,唐元康撰。肇论疏科一卷,宋遵式排定。夹科肇论序注一卷,宋晓月注。注肇论疏六卷,宋遵式述。肇论新疏三卷,宋文才述。肇论新疏游刃三卷,宋文才述。肇论略注六卷,明德清述。
【照牌】 (物名)牌上图示众僧之座次,使各人照知之者。
【召请】 (术语)劝请佛菩萨,又召致人众也。大日经七曰:“召请如本教。”涅槃经一曰:“召请涅槃众。”
【召请方便真言】 (真言)南么三曼多勃陀喃(归命一切诸佛)阿(行也)萨嚩怚啰(二合)钵啰(二合)底誐帝(一切所害)怚他(引)誐多(如来)矩奢钩菩提折嚩耶(菩提行)钵[口*履]布啰迦(满足)莎诃(成就)。同零妙疏下云:“此中之行,谓由此行能招诸佛之大功德,如世间之钩,则有处所之分剂,不能遍一切处作钩召,今如来之钩,则不如是,善及一切,无所不加,乃至能招菩提之果也。以要言之,则悉满一切如来之功德,普召一切众生,使亦得此道。故次句曰遍一切害。害即是钩取而残之也。遍害一切之不调伏者,皆于菩提之行,而趣于妙果,使得满足也。”
【召请童子】 (菩萨)八大童子之一。在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文殊菩萨左五位。梵名阿羯啰洒也,译言召请,密号称为普集金刚,主召请众生于菩提道之德。为童子形,三髻,黄色,右手持独股戟,左手持细叶青莲,坐赤莲上。
【召请童子印明】 (真言)见“文殊”条。
【照堂】 (堂塔)在禅林僧堂之后。首座之僧代住持提撕众僧之处。此屋连于僧堂而邃闇,故高其制,使之敞明,名为照堂。或作之于法堂之后。又为影堂之异名,则误也。见象器笺一。
【兆载永劫】 (术语)兆载者数量名,永劫者,历兆载之劫数,故云永。极长之一时期,谓之劫。梵语也。无量寿经上曰:“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赵州】 (人名)赵州观音院从谂,南泉普愿之法嗣也。唐曹州人,姓郝氏,童稚于本州扈通院披剃,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值南泉偃息。泉问曰:近离什么处?师曰:近离瑞像院。曰:还见瑞像否?师曰:不见瑞像,祇见卧如来。曰: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沙弥。曰:主在什么处?师曰: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南泉器之,而许入室。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为是非耶?师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戒。仍返南泉,留久之。众请住赵州观音院,一曰东院,道化大扬。昭宗干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寂,寿一百二十,敕谥真际大师。见传灯录十。
【赵州柏树子】 (公案)“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见会元赵州章,无门关三十七则,从容录四十七则。
【赵州大萝卜】 (公案)“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见碧岩第三十则。
【赵州狗子】 (公案)见“狗子佛性”条。
【赵州救火】 (公案)“赵州到黄檗,檗见来,便闭却入门。州于法堂内把火云:救火救火。檗便出擒住云:道道。州云:贼过后张弓。”见会元赵州章,葛藤集上。
【赵州勘婆】 (公案)“五台山路上有一婆子,凡有僧,问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云:蓦直去。僧才行三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赵州。州云:待我去勘过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其答。州还,谓众云:台山婆子,我勘破了。”见会元赵州章,无门关三十一则,从容录十则。
【赵州三转语】 (公案)见“三转语”条附录。【赵州三转语】(名数)碧严九十六则曰:“赵州示众三转语。”会元四赵州章曰:“师上堂曰: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碧严评唱曰:“泥佛若渡水则烂却了也;金佛若渡炉中则镕却了也;木佛若渡火,便烧却了也。”
【赵州四门】 (公案)“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见碧岩九则。
【赵州问死】 (公案)“赵州问投子:大死底人却活如何?子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见碧岩四十一则,从容录六十三则。
【赵州无字】 (公案)与赵州狗子同。
【赵州洗钵】 (公案)“僧问赵州,某甲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了。州云:洗钵盂去。其僧省悟。”见无门关七则,从容录三十九则。
【遮断】 (术语)对于永断之称。一时遮止烦恼不使起,谓之遮断。
【遮恶】 (术语)对于性恶而言。如饮酒依佛遮制而为恶者。非自性之恶。
【遮迦和】 (地名)山名。见“烁迦罗”条。
【遮迦越罗】 (杂名)译曰转轮圣王。见斫迦罗伐辣底条。
【遮犍度】 (书名)不使有罪科之比丘居于僧中。说举罪不可不具备五德等。见四分律四十八。
【遮戒】 (术语)二种戒之一。
【遮梨夜】 (术语)又作遮唎耶Caryā,译曰诸行。诸有为法也。智度论四十八曰:“遮利夜,秦言行。”大日经疏七曰:“梵音遮唎耶,是诸行义。”
【遮卢邬波遮卢】 (人名)Cāru Upacāru,遮卢与邬波遮卢二人之名。此二人共为劫初湿生之人。俱舍光记八曰:“遮卢唐言髀,邬波遮卢,唐言小髀。于我养王两髀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颜貌端正。从所生处为名,以小标别。”
【遮魔】 (异类)魔子名。过去久远劫光明无垢光王如来出世时,有一魔子,名遮,即今持地菩萨是也。依金刚齐菩萨之教化,归于光王佛,发菩提心。彼金刚齐即今奋迅菩萨是也。见奋迅王经上。
【遮摩那】 (人名)外道名。见“旃遮”条。梵Śamana。
【遮末逻】 (地名)Cāmara又作遮摩罗。瞻部大洲边二中洲之一。俱舍论十一曰:“瞻部洲边二中洲者:一遮末罗洲,二筏罗遮末罗洲。”同光记十一曰:“遮末罗,此云猫牛也。”
【遮那】 (术语)又作舍那。毗卢遮那之略。显教用舍字。密教用遮字。
【遮那果德】 (术语)果德者,佛果德用之义,换言之,则遮那佛所具之绝对德用也。
【遮那果满】 (术语)言遮那佛果海之众德圆满也。
【遮那教主】 (术语)毗卢遮那如来是真言两部之教主也。
【遮那圆顿】 (术语)以华严经为毗卢遮那法身所说圆融顿极之法,指华严宗而云。
【遮那咒】 (术语)大日经所说之真言。
【遮难】 (术语)十六遮,十三难也。小乘律之法,拣受具足戒人之器非器,以此十六遮与十三难。遮者总非自性之恶,但以于受具不适,遮止之不使受戒,故名为遮。难者为自性恶,毕竟非受具之器,故名之为难。有此遮难中之一者,不得受具戒。故于受戒之前,先有教授师,向受者问此遮难之有无。其遮难至后世数渐增,南传之律书最少,自四分律至有部律,大增其数。其次行事钞,由于四分律。
【遮努罗】 (天名)神名。译曰执持。见俱舍光记二十七。梵Cānura。
【遮遣】 (术语)见“荼毗”条。【遮遣】(术语)法被遮止遣去,不使存立也。如心外之法,遮遣为空。
【遮情】 (术语)遮情表德,二门之一。见“二门”条。
【遮情门】 (术语)二门之一。见“二门”条。
【遮诠】 (术语)对于表诠之称。见“二门”条。
【遮诠表论异】 (术语)见“二宗”条。
【遮诠门】 (术语)见“二门”条。
【遮文荼】 (异类)旧云嫉妒女,又曰怒神。恶鬼名。即起尸鬼也。演密钞五曰:“遮文荼者,此是夜叉趣摄,能以咒术厌祷害于世人,世人亦有行此法者。”法华经云:“若吉遮,若人吉遮,即是也。”法华文句十曰:“吉遮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见“起尸鬼”条。梵Chamaṇḍa。
【遮性】 (术语)遮戒与性戒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遮性者,毗尼所制无出遮性。”参照“戒”条。
【遮阅那】 (术语)梵音Rājān,又作曷啰阇。译曰王。见光明玄义。
【遮吒迦】 (动物)Caṭaka,鸟名。正法念经十六曰:“遮吒迦鸟,此鸟唯会天雨。仰口承天雨而饮之,莫得食余水。”
【遮照】 (术语)破法归空,谓之遮。存法观义,谓之照。破立空有之异名也。宗镜录八曰:“破立一际,遮照同时。”
【遮制】 (术语)见“遮戒”条。
【遮罪】 (术语)对于性罪之称。如饮酒伐木,依佛之遮制而于比丘法中为罪者。非自性之罪。又梵网之大乘戒,称七逆为七遮罪,而遮止之使不受菩萨戒。见“七逆”条。
【折伏摄受】 (术语)折伏恶人,摄受善人也。此二门为佛道之大纲。胜鬘经曰:“我得力时,于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止观十曰:“夫佛两说:一摄二折。如安乐行不称长短,是摄义;大经执持刀杖乃至斩首,是折义。虽与夺殊途,俱令利益。”胜鬘宝窟上末曰:“刚强应伏,伏令离恶;柔软应摄,摄令住善;故名折伏摄受也。”折伏配智慧门,摄受配慈门。
【折脚铛】 (杂语)缺去一脚之铛也。傅灯录曰:“无蒙国师曰:看他古德道人得意之后,茅茨石室,向折脚铛子边煮饭吃三二十年。”
【折利怛罗】 (地名)Caritra,城名。译曰发行。见西域记十。
【折芦】 (故事)达磨祖师折芦苇而渡江也。释氏通鉴曰:“达磨至金陵,知机不契,遂去梁。折芦北趋魏境,寻至雒邑,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
【折石】 (譬喻)又云破石,波罗夷罪四喻之一。如破折之石不可再合也。寄归传四曰:“若道何不投火,便招折石之过。”
【者里】 (杂语)祖庭事苑二曰:“这里。这,当作者,指事之辞也。这,三苍诂训云:古文同适字,之石切。又旧韵诞彦二音,唯禅录作之也切。皆沿袭所致。”
【这个】 (术语)又作者个,指物之辞也。正字通末中曰:“者又此也。”
【鹧鸪斑】 (杂语)好香谓之鹧鸪斑,以其色斑似之也。
【这里】 (杂语)见“者里”条。
【着】 (术语)心情缠绵于事物而不离,谓之着。如爱着执着贪着等是。大乘义章二曰:“缠爱不舍名著。”释门归敬仪中曰:“着是病本。”法华经方便品曰:“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辅行二曰:“以着为要,以达为善。”
【着法】 (术语)执着之念及所著之事物。总云着法。又执着于法也。
【着鬼簿】 (物名)又云灵簿。过去帐之异名。
【着铠入阵】 (譬喻)喻比丘之持戒坚固者。遗教经曰:“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如着铠入阵。”
【着乐】 (术语)执着于乐境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着乐痴所盲。”
【着我】 (术语)思五蕴假和合之身中,有我实在而执着之也。
【着想】 (术语)执着事物之妄想也。
【着心】 (术语)执着于事理之心也。智度论四十六曰:“若以着心修善,破则易。若着空生悔,还失其道。譬如火起草中,得水则灭。”止观十曰:“四门虽是正法,若以着心着此四门,则生邪见。”又曰:“观法虽正,着心同邪。”
【着衣吃饭】 (杂语)言日常之事,无何等之奇特也。临济录曰:“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着于如来衣】 (术语)三轨弘经之一。见“三轨”条。
【着语】 (术语)着于古则公案句下之短评也。
【珍宝】 (物名)金银珠玉之类。法华经信解品曰:“无量珍宝不求自得。”同化城喻品曰:“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大集经十六曰:“妻子珍宝及王位,临命终时无随者。”
【真常】 (术语)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也。楞严经四曰:“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真乘】 (术语)真实之教法也。秘藏宝錀上曰:“作迁慢如真乘寂。”
【真达罗大将】 (天名)十二神将之一。
【真丹】 (杂语)印度人亦称我国曰真丹,与震旦,神丹。皆异译之字也。西域记曰:“翻摩诃支那为大汉国,或谓日出东隅,其色如丹。故云震旦真丹者,此皆讹说。今谓神丹者,唯借其音耳。”
【真道】 (术语)真实之道也。瞿醯经下曰:“我行真道,何用咒术事耶?”
【真德不空宗】 (术语)十宗之一。见“宗”条。
【真等流】 (术语)三等流之一。
【真谛】 (术语)二谛之一。真谓真实无妄。谛犹义也。对俗谛言,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是也。又(人名)真谛三藏也。
【真谛门】 (术语)见“二谛”条。
【真谛三藏】 (人名)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梵称波罗末陀Paramārtha。又曰拘那罗陀Guṇarata。梁大同十二年三十余岁来支那,受武帝好遇,会逢国难,往北齐,赴东魏,流离间,述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等译,及世亲传等着二百七十八卷。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寂。岁七十一。
【真读】 (仪式)诵大般若经有真读与转读二样。逐卷诵六百卷之始终云真读,诵经之初中数行而转回经卷,云转读。
【真多摩尼毫相印】 (印相)又云如来毫相印。以左手作拳,置之眉间也。见大日经密印品。
【真发明性】 (术语)研练自心,发明本有之真性也。楞严经一曰:“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真法】 (术语)真如实相之法也。华严经十六曰:“正觉远离数,此是佛真法。”临济录曰:“真佛无形,真法无相。”教行信证行卷曰:“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
【真法供养】 (术语)真实之法供养也。法华经药王品言,药王菩萨往昔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时,烧身供养日月净明德如来时,诸佛同时赞之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天台大师于普贤道场修法华三昧至此是真精进之句豁然大悟。
【真法界】 (术语)法界绝虚妄,故云真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般若证真法界。”
【针锋】 (譬喻)自四禅天投芥子贯针孔之喻也。见针芥项。
【真佛】 (术语)报身佛对于化身佛谓之真佛。又谓无相之法身。无量寿经曰:“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临济录曰:“真佛无形,真法无相。”
【真佛颂】 (书名)虚堂和尚作。
【真佛子】 (术语)别教菩萨,始到初地,即证我法二空之真如,故谓为生于如来家之真佛子。唯识述记九末曰:“绍继佛种,令不断绝。乃至般若证真法界,名于中生,名真佛子。”
【真福田十法行】 (名数)首楞严三昧经下曰:“有十法行,名为真福田,一住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云云。”
【真弘决判】 (术语)真宗就自力回向之念佛真门与他力信心之念佛弘愿而废力真假也。
【真化二身】 (名数)一、真身,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二、化身,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砧基簿】 (杂名)始建寺时所定殿堂廊庑之柱础图也,是虽为后日无用之物,然住持之人不可不知之。故入寺后。宜询问两序之人。敕修清规曰:“交割砧基什物。”中峰本禅师拟寒山诗曰:“十册古传灯,转作砧基簿。”
【真际】 (术语)真言之边际,即至极之义,空平等之真性也。仁王经上曰:“以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维摩经阿閦品曰:“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楞严经一曰:“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指。”
【真寂】 (术语)寂者涅槃也。佛之涅槃对二乘之伪涅槃谓之真寂。因明大疏上本曰:“归真寂于两河,余烈光乎沙劫。”
【甄迦罗】 (杂名)Kamkara,数量名。法华经药王品曰:“甄迦罗,频婆罗Bimbara,阿閦婆Akṣobhya等偈。”俱舍论十二列五十二数,其中第十六曰:“矜羯罗。”玄应音义六曰:“甄迦罗,或云恒迦罗,此当千万亿。”法华玄赞十曰:“甄迦罗等者,俱舍论第十二卷,说数六十,妄失余八。以十渐积至第十六名矜羯罗,第十八名频跋罗,第十九名大频跋罗,第二十名阿刍婆,第二十一名大阿刍婆。此总三种,即是十六十八二十数也。”
【甄迦罗女】 (天名)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智度论十七有甄陀罗女。辅行四之三误作甄迦罗女。紧那罗,坚陀罗,真陀罗等,梵语之讹转。见“紧那罗”条。
【真假八愿】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有真实之愿与方便之愿。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二之六愿为真,十九、二十之二愿为假。合成八愿。
【真见道】 (术语)于见道位起无漏根本之无分别智,悟唯识真如之理也。
【真觉】 (术语)佛之究竟觉悟也。别于菩萨之相似觉随分觉,故云真觉。唯识论七曰:“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真教】 (术语)真实之教也。教行信证一一曰:“十方称赞之试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
【真觉寺】 (寺名)寺为隋开皇时所建。智者大师示寂于此。
【真解脱】 (术语)断一切烦恼障而证得佛之涅槃也。离缚云解,自在云脱。佛之涅槃具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今就解脱之一德谓之解脱。又二乘之解脱,住于涅槃,故非真解脱。佛以大悲之故不住于涅槃,又以大智之故不住于生死,即为不住涅槃,故云真。涅槃经四相品曰:“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唯识论一曰:“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同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
【针芥】 (譬喻)仰针于地,自天上投芥子,欲适中其针锋甚难。以譬佛出世之难遇也。南本涅槃经纯陀品曰:“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是。”天名疏曰:“仰针于地,梵宫投芥,堕在针锋。此事甚难,值佛生信复难于是,生信闻法复难于是。”止观五曰:“坠芥岂得下贯针锋。”
【真金色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见“三十二相”条。
【真金山】 (譬喻)譬佛身之有光明也。十住毗婆沙论五曰:“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
【真金像】 (术语)如来之身色如真金也。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真净】 (术语)谓如来所证之法,真实清净也。对于二乘之伪,故云真实,无累不脱,故云清净。法华经如来神力品曰:“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
【真境】 (杂语)真理之境界也。维摩经序曰:“冥心真境,既画环中。”
【真净大法】 (术语)是地涌菩萨称赞法华之语也。天台以此一句证本经明常住。神力品曰:“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世尊曰:(中略)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脱书写而供养之。”法华玄义七曰:“口唱真常大法,是真是常,略举二德,我乐可知。而钝者读文犹自不觉也。”同释签曰:“真是常德,净是净德。既有常净,岂无我乐?故云二德可知。钝者读文犹自不觉者,不觉此经具足四德,谬判法华。不明常住,以是而言,古今咸钝。”
【真空】 (术语)小乘之涅槃也。非伪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谛涅槃,非伪故真,离相故空。”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是也。又对于非有之有为妙有,谓非空之空曰真空。是大乘至极之真空也。
【真空观】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见“三观”条。
【真空妙有】 (术语)非空之空而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谓之真空,非有之有,而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谓之妙有。故以真空之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有之故,因果之万法一如也。济缘记一上曰:“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历然。”
【针孔】 (譬喻)于地上立针,自天上投纤缕,使入针孔,事之甚难者。以譬人身之难受也。法苑珠林三十一曰:“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投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受甚过于是。”(万善同归集五引文同之)。
【针口鬼】 (异类)九鬼之一。见“鬼”条。
【真理】 (术语)显教对于有为之事相而谓无为之真如为真理,密教以摄持之义为理,有为之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杂,谓之理,指其法之不生谓之真。即是胎藏界之十界曼荼罗也。
【针毛鬼】 (异类)九鬼之一。见“鬼”条。
【真门】 (术语)对方便之教道,称真实之证道云真门。行愿品疏二曰:“总为迷真,故示真门。”教行信证化身土卷曰:“小本唯开真门,无方便之善。”
【真妙】 (杂语)真实微妙也。教行信证行卷曰:“称名则是最胜真妙胜业。”
【真明】 (术语)真实之明慧也。法界次第上之下曰:“行者虽修观照,真明未发。”
【真普贤】 (菩萨)生身之普贤菩萨也。临济录曰:“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你一念心无差别光,处处总是真普贤。”
【真诠】 (术语)诠者,显也。显真理之文句云真诠。宗镜录二十六曰:“金是身外之浮财,岂齐至教。命是一期之业报,曷等真诠。”俱舍颂疏一曰:“咀以真诠,狎以兰室。”
【真筌】 (术语)筌者筌蹄,喻言说也,即真诠是。
【真人】 (术语)总称阿罗汉,亦称佛。以是为证真理之人故也。无量寿经下曰:“杀真人斗乱众僧。”法华文句一曰:“瑞应云真人。”同疏记曰:“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玄应音义九曰:“真人是阿罗汉也,或言阿罗诃。经中或言应真,或言应仪,亦言无着果,皆是一也。”中本起经上曰:“方身丈六,华色紫金,明曜于世。(中略)身正修德,履道忽荣弃利,义曰真人。凡有千二百五十人俱。”
【真人经】 (经名)佛为比丘说,恃善法者为不真人法,自他不贱者为真人法。见中阿含二十。
【真如】 (术语)梵音部多多他多Bhūtatathatā(此梵语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探玄记八曰:“不坏曰真,无异曰如。前则非四相所迁,后则体无差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法非异。二义同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观曰:“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论注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教行信证证卷曰:“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则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杂阿含经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得真如法。”
【真如不变】 (术语)与不变真如同。见真如条。
【真如都】 (术语)真如为诸佛之证处,故云都。依随缘真如之义,吾等众生由本觉真如之都而流出,轮回于六道也。但是乃天台别教教道方便之所谈,非圆教证道之实说也。见“无始无明”条。
【真如法身】 (术语)不空真如具无量之功德法,故云真如法身,又法身之体,真实如常,故云真如法身。
【真如海】 (术语)真如法性具无量之性功德,故云海。起信论归敬颂曰:“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观经玄义分归敬颂曰:“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
【真如寂灭相】 (术语)真如之体离一切之妄染,谓之寂灭相。是十真如之无染真如也。
【真如内薰】 (术语)真如之法性由内部而感化也。真如为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诸佛之法身也。此法身在内薰其妄心,又诸佛之报化二身垂教法由外薰之,配之于三大,则真如法身为体相二大,报化二身为用大。依此内外之二薰,众生渐生厌求之菩提心也。一切皆成佛之义,依之而成。起信论曰:“真如薰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薰习,二者用薰习。自体相薰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是体相薰习),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性(是用薰习),依此二义常恒薰习。以有薰习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真如三昧】 (术语)观真如无相之理,而除妄惑之禅定也。起信论曰:“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
【真如实相】 (术语)真如与实相,同体异名,约于假谛之妙有而曰实相,约于空谛之一如而云真如。此二不二之中道云法界。但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又实相其实为三谛之总名,故真如实相通于空假中也。观佛三昧经曰:“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往生要集中本曰:“色即是空,故谓之真如实相。空即是色,故谓之相好光明。”
【真如随缘】 (术语)随缘真如随无明之染缘而生九界之妄法也。
【真如相回向】 (术语)十回向之一。
【真如一实】 (术语)真如即一实之理。教行信证文类三本曰:“真如一实之信海。”
【真如缘起】 (术语)四种缘起之一。见“缘起”条。
【真色】 (术语)如来藏中之色,即于真空之妙色,是云真色。依此真善妙色称为法身有相。楞严经三曰:“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真善】 (术语)善之善者曰真善。延命地藏经曰:“真善菩萨。”又曰:“真善男子。”
【真善妙有】 (术语)真空妙有之法也。即台家三谛中,假谛之诸法。因之谓法身之色相云真善妙有之色。
【真身】 (术语)诸佛二身之一。见“二身”条。
【真身观】 (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之第九,观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佛身也。
【真生二门】 (名数)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也。
【真识】 (术语)楞伽经所说三识之一。见“识”条。又离妄念之心识也。即第六识之净心是。唯识述记一本曰:“净彼真识,成斯雅论。”
【真实】 (杂语)法离迷情,绝虚妄,云真实。大乘义章二曰:“法绝情妄为真实。”法华经宝塔品曰:“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贞实】 (杂语)其心诚实而无谄曲,堪受法者。法华经方便品曰:“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
【真实报土】 (界名)由于修业而有报土也。同于实报土。真实信心念佛者往生之土,于真宗谓之真实报土往生,对于诸行往生之净土曰方便化身土而云。
【真实不虚】 (术语)如来之说法无虚妄也。见般若经十。
【真实行】 (术语)十行之一。
【真实际】 (术语)又曰真际,实际。真实者,真如也,穷极真如之源底曰真实际。无量寿经上曰:“分别显示真实之际。”
【真实经】 (经名)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之略名。
【真实理门】 (术语)法相宗所立二门之一。见“随转理门”条。
【真实明】 (术语)称佛之智慧光,云真实明。是三德中般若之德也。赞阿弥陀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
【真实身】 (术语)魏书释老志曰:“诸佛法身有二种义:一者真实,二者权应。真实身者,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权应身者,谓和光六道,同尘万类,生灭随时,修短应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案此说明佛生非实生,灭非实灭也。
【真实性】 (术语)圆成实性三义之一。
【真实义】 (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
【甄叔迦】 (物名)Kiṁśuka,又作坚叔迦,紧祝迦。宝石名。译曰赤宝。玄应音义六曰:“甄叔迦宝,译云赤色宝。按西域传云:有坚叔迦树,其花赤色,形大如手。此宝色似此花,因以名焉。”慈恩之上生经疏下曰:“甄叔迦宝,状如延珪,似赤琉璃。”慧琳音义十六曰:“紧祝迦。”又(植物)树名。慧琳音义十一曰:“甄叔迦,西国花树名也。此方无此树。大唐西域记云:印度多有甄叔迦树,其花赤色,形如人手。一说云:亦名阿叔迦(Aśoka),亦名无忧树,其花亦赤色,此说正也。”
【真说】 (术语)真实之说法也。又如来亲口之教说也。教行信证信卷曰:“信顺诸佛如来真说,披阅论家释家宗义。”
【真俗】 (术语)真俗为事理之异名,因缘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灭之理性曰真。故有空中或空假中之三者为有,又以假为俗,空中为真。而是为相对之名,故依相对而生重生之真俗。遂至为世出世或在家出家之异名。见“二谛”条。
【真俗不二】 (术语)天台别教,华严终教以上,真如随缘为诸法,诸法即真如也。是云真俗不二。然是就诸法之实法真如边,得言不二者。于诸法之当相,不得言真如,故非真不二。天台之圆教或真言之如,性具十界三千之诸法而为真如之诸法,是乃真不二也。
【真俗中三谛】 (名数)空假中之三谛也。
【真堂】 (堂塔)禅家安置祖师真影之堂也。见僧堂清规五。
【真亭】 (堂塔)禅宗挂亡尊宿真影之小亭也。真亭之制,四柱四宇,其形如亭,四傍皆张薄纱,透彻玲珑,前檐扁真亭两字。影前安牌。或言有真影赞辞,自书名则不用牌,丧赴化坛时,此器在龛前扛而进发。见象器笺二十。
【真荼】 (杂名)Oaṇḍāla,旃陀罗之讹略。
【真土】 (界名)真佛土之略。谓佛真身所住之法性土也。对化身所住之化土而立。教行信证真佛土卷曰:“言真土者,大经言无量光明土,或言诸智土。”
【甄陀】 (天名)又作紧那罗,紧捺洛。八部众之一。译曰人非人。见“紧那罗”条。
【真陀罗】 (天名)Kiṁnara,一作甄陀罗。见“紧那罗”条。
【甄陀罗女歌声】 (杂语)智度论十七曰:“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同下文曰:“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紧陀罗女歌声,心着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
【真陀末尼】 (物名)见“震多末尼”条。
【真妄】 (术语)一切诸法有真妄之二。随无明之染缘而起之法为妄,随三学之净缘而起之法为真。又因缘生之生,总为不实,故为妄法,不生不灭之真如真实,故为真法。
【真妄二心】 (名数)第九之庵摩罗识,为自性清净心,是真心也,第八已下之八识总为无明所起之妄心也。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之。海水常住不变,是为真,波浪起灭无常,是为妄。分之则为四心:一唯真心,真生不二之一心也,是唯为诸佛如来之心。二唯妄心,无明所起之八识心也,是唯为外道凡夫之心。三从真起妄心,由真如而缘起之妄心也,是为别教已上之心。别教已下乃至外道凡夫不知此妄心。四指妄即真心,离真心而无妄心,妄心即真心也,是为初地已上菩萨之心。见名义集六上。
【真文】 (术语)称佛菩萨所说之文句云真文。辅行二之五曰:“今运居像末,嘱此真文。”唐高宗三藏圣教序曰:“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
【真我】 (术语)对外道凡夫之妄我,谓涅槃之我德云真我。以涅槃所具之八自在,是真实之我故也。大藏法数十二曰:“我者自在无碍之谓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于五蕴身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称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又对佛教之俗我(即假我),谓外道凡夫所执之实我云真我。俱舍论三十曰:“故佛说正法,如牝虎衔子。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
【真无量】 (术语)佛德无量,故云真无量。是通诸佛而言,若约于弥陀佛而言,则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谓之真无量。真者谓其德不虚妄也。赞阿弥陀佛偈曰:“神力本愿及满足,(中略)稽首归命真无量。”
【真无漏智】 (术语)佛菩萨之无漏智对于二乘之无漏智谓之真无漏智。此以二乘不断法执,不灭所知障,非真之无漏智也。
【真相】 (杂语)犹言本来面目也。洛阳伽蓝记曰:“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李绅诗曰:“真相有无因色界。”
【真歇了】 (人名)丹霞凉禅师法嗣,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也。见五灯会元十四。
【真心】 (术语)真实不妄之心也,又正信无疑之心也。净土真言约之于他力之信心谓之金刚之真心。往生礼赞曰:“虽不能流泪流血等,但能真心彻到者即与上同。”教行信证信卷曰:“金刚不坏之真心。”
【真形】 (杂语)真实之形体也。谓佛之无相真身。临济录引傅大士之颂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真性】 (术语)不妄云真,不变云性。是吾人本具之心体也。楞严经一曰:“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真性菩提】 (术语)三种菩提之一。见“菩提”条。
【真修】 (术语)二修之一。
【真言】 (术语)梵语曼怛罗Mantra。是如来三密之随一语密也,总谓法身佛之说法。假令经中有显言,而其声名句文以大日如来之秘密加持为体性,故总为真言秘密藏也。演密钞一曰:“释曰:密宗一一文言无非字门,秘密加持而为体性。虽有显言,从宗体俱属秘藏。”别云陀罗尼。译云总持。又云秘密号,密言,密语。又云咒明。日本东密谓假令依于总门,而真言者限于两部之大经(此摄一切之真言经)。东密立理秘密教,释迦所说之法华华严楞伽仁王等诸经总说一乘教之真如法性者为真言(见四秘密教条)。大日经疏一曰:“真言者,梵曰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龙树释论谓之秘密号。旧译曰咒,非正翻也。”同义释一曰:“真如语言,故名真言。”是释摩诃衍论中所说五种言语之第五如义语也。显教虽谓真如为言语道断,而依前四种之语则真言即以如义语真如尚说也。然则真语者说真如之语也(是日本台密之义),真实之语也,又真率正直之语也(是日本东密之义),如语者又说真如也。真实如常之语也。此二者对于显教之假名语而言,不妄者诚实不虚之语,不异者决定不二之语。此二者对于凡夫之虚语两舌而言,大日经疏三曰:“一一真言皆如来妙极之语也。”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曰:“夫真言陀罗尼宗者,一切如来秘奥之教。”秘藏记本曰:“真言者,如来真实言无虚妄,故曰真言。”金刚寿命经略赞曰:“不空三藏云:于真言密教中说如是四种,名陀罗尼真言明。”大日经二曰:“一切法界力,随顺众生,如其种类,开示真言教法。”同经疏七曰:“如来一切言说无非真言故。”又曰:“一一声字即是入法界门故,得名为真言法教也。至论真言法教,应遍一切随方诸趣名言,但以如来出世之始迹于天竺,传法者且约梵文作一途明义耳。”而显教诸宗依印度古来相传以为梵语系大梵天创造者。然密教就之立三重之秘密释以解之。第一秘密释大日如来说之,大日如来于色究竟天成道,始于此说阿字之言,后梵天降世说之,世人不知其本以为梵天创造也。第二秘密中之秘释阿字自说之。第三秘秘中之秘释,真如理智自说之。大日经供养疏下曰:“问:谁说阿字?答:秘密释毗卢遮那佛说本不生故,二秘中秘密释阿字自说本不生故。秘秘中秘释,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大日经一曰:“此真言相非一切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随喜。何以故?是诸法法尔如是故。若诸如来出现,若诸如来不出现,诸法法尔如是住,谓诸真言真言法尔故。”同疏七曰:“此真言相,声字皆常。常故不流,无有变易。法尔如是,非造作所成。”东密依此文谓梵文本有常住也。愚案密教之宗意由本不生言之,故一切诸法,悉为本有常住,不独梵文,即汉语和语,亦皆本有常住。然东密诸师独于梵许本有常住,余以为人为之妄作何也(秘藏记钞等)?余私解之,有二义,一据本不生之理言之。依此义则一切诸方诸趣之言语亦得谓为本有常住。一由如来于印度出世,假梵文说诸法不生言语不可得等之深义,称其深义之本有常住。依此义则其义理本有常住,梵文独言为本有常住。是密教所谓法门身,余宗所谓法言,岂得为人造耶?又于显教称赞佛菩萨之言教,谓之真言。安乐集上曰:“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五会法事赞曰:“三世诸佛诚谛之真言。”教行信证序曰:“诚哉摄取不舍真言,超世希有正法。”
【真言阿阇梨】 (术语)阿阇梨之名,本通于一般之教师,后乃局于真言传授秘法之职位称号。大日经疏三曰:“若于此曼荼罗种种支分,乃至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皆悉进达,得传法灌顶,是名阿阇梨。”
【真言八种义】 (名数)一真如性一体之义。所谓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离言离相,言语道断,心行寂灭,本来净故也。二随想流出相成之义。以性净故,应化相应之义也。三加被护念之义。以四种不可思议力故,所谓业力佛力真言力药力等护念成熟也。四随诸众生所求不同之义。本愿如神药随服应念成就故也。五慈悲义。慈悲证此法故。六以佛愿度有情之义。随心应像故也。七以诸菩萨度有情之义。八一切诸佛不思议之义。真言不思议力。亦成无上不思议之果故也。见慈氏轨上。
【真言藏家】 (流派)真言宗以真言藏为所依,故对于他家名为真言藏家。真言藏为六波罗蜜经所说五藏中之第五陀罗尼藏也。二教论上曰:“但真言藏家以此为入道初门。”
【真言乘】 (术语)又曰神通乘。乘真言之教法而到佛地,故云真言乘。喻其迅速,故云神通乘。秘藏宝钥中曰:“密教者,自性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自受法乐故,所说法是也。所谓真言乘者是也。”
【真言法教】 (术语)见“真言教”条。
【真言花】 (修法)以真言加持花而奉献之,云真言花。苏悉地经一曰:“以真言花当奉献之。”
【真言教】 (术语)真言陀罗尼之教法,阿乃至诃等也。大日经二曰:“秘密主,以要言之,诸如来一切智智,一切如来自福智力、自愿智力,一切法界加持力,随顺众生如其种类开示真言教法。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中略)(诃)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
【真言救世者】 (术语)称阿字也。大疏六曰:“此阿字门为一切真言王,犹如世尊为诸法之王,故曰真言救世者。”
【真言秘密】 (术语)真言为如来三秘密之随一语秘密,故云真言秘密。秘密者,非言秘不示人也,谓法佛之三业幽奥深妙,非等觉之菩萨,不能窥知之,故云秘密。又在凡夫,为迷情隐覆,不能发愿,故云秘密。
【真言秘宗】 (流派)又曰真言密宗。真言秘密之宗教也。所谓真言宗是。
【真言趣】 (术语)趣,又云道。即如六趣六道。真言具其差别之德,故云真言趣。大日经五曰:“自真言道,以为标帜,图具曼茶罗,如本尊相应。”大疏十七曰:“趣,谓如六趣等,此是真言趣兼曼茶罗。如本尊相应者,如本尊有如是法我亦有之,故云具也。”
【真言三字】 (名数)古德云:真言有三种:多字,一字,无字也。无字者,圆觉无相之理。此理秘密也。一字者,种子也。多字者,佛顶陀罗尼等也。
【真言师】 (杂名)依真言宗之法作加持祈祷者也。
【真言十地】 (名数)两部大经不说十地,惟大日经说第八第十二地,金刚顶经说初地第十地之二地。故准于华严仁王等之说而释其名字也。然其意与显教异,以十地为十六大菩萨之位,约其渐修之位而言十六生究竟也。故即身义云:“欢喜地者,非显教所言初地,是即自家佛乘之初地。云云”其十六大菩萨日本有两说。列表如图。然是尚借别教之名而明超。大日经云十地此生满足。尊胜瑜伽云身证十地住如实际是也。是密教之十地非佛之十地,佛之十地已明于上同性经所说,佛乘之十地是也,即台宗所谓圆教之十地也。菩提心义七曰:“诸经十地浅深不同。若证契经(同性经之异译),四乘各有十地。天台以为四教十地。若中阿含明十二证。若大品经明二十地:一干慧等,二欢喜地等。智论有二十地:一但菩萨十地(即欢喜地等),二共菩萨十地(即干慧地等)。此等二种是通别十地也。华严仁王四十二地中十地是圆十地,若大日经十地此生满足是密十地,借别明超。今此中云身证十地非佛十地、佛十地者,一广明地德地乃至毗卢舍那智藏海地,满空诸佛皆是毗卢舍那化身何有十地阶级。”
【真言十地十心】 (名数)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生,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此二心无别之境界,还是于第八心中约于方便而转开出耳。一一地中亦有此十心。见大疏三。参照十心条之真言十心。
【真言十心】 (名数)一、种子心,从久远世间展转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违理之心,推求种种而不能得,后忽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是善法也。然犹未是佛法中之八关戒。彼以节食自戒,故即觉缘务减少,使我饮食易足不生驰求劳苦,尔时生少分不意之心,欢喜而得安稳,亦数数修有此利益。此是最初微识善恶之因果,故名种子心。二、芽种,于每月六斋日八关戒也。六斋日,即是智度论中所说上代五通仙人劝于此日断食,顺善法,又免鬼神灾横之论。由于止息贪求常见利乐之故,欲修有此法使得增长,于持斋日舍财物以与六亲,自己不食,则我无守护之忧,使他人爱敬,获孝养之誉,见此因果,故转生欢喜,生欢喜故,善心稍增。如由种生芽也。三、疱种,欲成此守斋之善心,修有无贪慧舍之心,由于修有。故善心渐渐增长,复能施与非亲识之人。尔时善萌益见增长。犹如芽茎滋盛尚未生叶之时,故名疱种。四、叶种,已能习行慧舍,藉此为因,渐能甄释所观之境,如此之人德行高胜,我今应亲近而供养之,即是慧性渐开,遇善知识之由渐也。五、敷华,慧性渐开,甄别所施之境,见其利他之益,如世间伎乐之人,能化大众而使欢喜,故施与之。又以尊宿耆旧,见闻较多,及学行高尚,为世师范,推诚欢喜,而施与之。使我施时之心益形欢喜,此即花种也。六、成果,所习纯熟,不特欢喜,复能以亲爱之心施与学行之人。又由前施之因缘,得闻法之利,知彼怀出离内欲等胜德,狎习亲附而供养之。即是成果也。七、受用种子,已能作斋施,见其利益,即知三业不善,皆以是为哀恼之因缘,我当舍之,护戒而住。由于护戒,故现世获诸善利,有大名闻,身心安乐,益复增广贤善,命终得生天。譬如种果已成,受用其实也。故曰受用种子。八、婴童心,既知尊行之人,宜亲近供养,又见持戒能生善利,即是渐识因果。今复闻善知识言此大天能与一切之乐,若虔诚供养,则所愿皆满,即能生归依之心。所谓自在天,梵天,那罗延天,乃至大围陀论师等也。时彼闻如是等世间之三宝(自在天,四韦陀为传法者),欢喜归依随顺修行,即是第八婴童心之无畏依也。九、殊胜心,即于此第八无畏依中复有殊胜心也,既闻世间诸薄伽梵宜供养归依,遂生心此诸三宝中何物为胜,我当择其善者,随顺修行,由于前之善根力故,于彼所说法中,随得殊胜住,有求解脱之智(即求空智之心)生也。十、决定心,已于解脱之空法作证也(此心即第四唯蕴无我乘之初种子心也)。已上十心中,前六心就愚童斋心而说之,后四心就第三婴童无畏而明之。然三乘一一之地,皆具此十心也。十心中前八心,对于外道违理之心,而名为顺理之心,又对于后二心为违世之心,而名为顺世之八心。若以十住心分别之,则第三婴童无畏心为后二心,是违世,第四唯蕴无我心已上,总为违世之十心。出大日经疏三。
【真言四释】 (名数)一行之大日经疏,处处以浅略释与深秘释解教义,又不可思议(僧名)之供养次第法疏末,就阿字本不生之说者立三重之秘释,因而总合二者开四重之释义,是真言一家之释例也。一浅略释,解阿字为梵王之说(显教中处处说之)是也。二秘密释,如解毗卢遮那佛说阿字本不生是也。三秘密中秘释,如解阿字自说本不生是也。四秘秘中秘释,如解本不生之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而说之是也。今以铁钵释之,谓其铁为坚牢,其圆取格好,是浅略释也。谓其圆为菩提心之标相,其铁表示心之坚固,是秘密释也。更谓铁为南天之铁塔,圆为周遍法界,是秘密中之秘释也。更谓铁表金刚界,圆表胎藏界之圆檀,是金胎两界之标帜,则是秘中秘释也。大日经供养法疏下曰:“问阿谁向本怯呼造本不生耶?答:有三种:一秘密释,二秘密中秘释,三秘秘中秘释。一秘密释者,毗卢遮那佛说本不生故。二秘密中秘释者,阿字自说本不生故。三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日本安然之菩提心义一曰:“大日经义释有三种释:如云于此经文有浅略释有深秘释,于深秘中亦有浅深。若供养法疏亦有三种:一深秘释,(中略)两文相合即成四种。”
【真言陀罗尼】 (术语)梵语曼陀罗,译曰真言,梵语陀罗尼,译曰总持。其他曰咒,曰明,曰秘密号,曰密语,皆同体异名也。金刚顶分别圣位经曰:“真言陀罗尼宗者,一切如来秘奥之教,自觉圣智修证法门。”
【真言陀罗尼宗】 (流派)是大日如来亲授之宗名也。见“真言宗”条。
【真言王尊】 (杂名)大日如来之尊称也。
【真言五悔】 (术语)真言宗略普贤之十大愿而为五悔。又,除劝请加发愿而为五悔。
【真言心】 (术语)谓阿之一字也。是为一切真言之中心,由此而一切之真言流出,故云心。大日经五曰:“所谓阿字者,一切真言心,从此遍流出无量诸真言。”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
【真言智】 (术语)智中之智,无过于此之智也。大日经五曰:“解秘中最秘,真言智大心,今为汝宣说。”疏十七曰:“真言智者,谓智中之智无上无过也。”
【真言宗】 (流派)圣位经曰:“真言陀罗尼宗者,一切如来秘奥之教,自觉圣智修证法门。”依之而称为真言宗。故本宗之得名,正为佛说之号也。四家大乘中,法相宗依深密经之法相品,三论宗依所依之论数,天台依所依之住所,华严宗依所依之本经,皆是末学人为之立名。真言之名,为约于三密中语密之名,约于语密者,以三密中普利益人之语密最为广大故也。就本宗之传来而论。大日如来越三世之一时,于色究竟天之法界心殿,对金刚萨埵等从心流出自内证之内眷属,为自受法乐说大日经,又于真言宫殿说金刚顶经,金刚萨埵结集之(日本台密谓阿难亦预之)。其后释迦佛灭后约八百年顷,龙猛(龙树)菩萨咒七个白芥子投之,开十六丈(表示金刚界之十六菩萨)南天之铁塔,亲从金刚萨埵传受两部之大经(台宗云大日经于塔外由文殊菩萨传受),而龙猛传之于龙智,龙智保寿至七百岁,授大经于善无畏,善无畏老龄七十九,携大日经及苏悉地经于唐玄宗开元四年丙辰来长安,开元十二年译苏悉地经三卷,十三年译大日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说之,沙门一行笔授之,且作其疏。而金刚顶者,龙智授之金刚智,金刚智授之不空。金刚智齎十万颂之金刚经,伴年少十四之不空,开元八年来长安,不幸于海上逢暴风,投其经本于海中。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入灭,天宝元年,不空还南天竺,逢龙智,复受十万颂之大本,于天宝五年归唐,同十二年,译出教王经十卷。吾国真言宗于是大盛。不空门下有含光,慧朗,慧果。含光慧朗,法统不盛。慧果门下有义明,义圆,惠日,惠应,义操,及日本之弘法。义操门下有义真,海云,法全。惠应门下有文[王*密]。义真门下可考者,惟日本之圆仁等。法全门下有造玄,而日本之圆仁等亦就学焉。法全以后,真言遂衰。宋代虽有法贤,施护,法天等,译出密部经论,而无足见者。元世发思八出,乃唱变态的密教,即今西藏之红衣派喇嘛教是也。而日本自弘法学成回国,密教大盛。至于今不衰。三国佛教略史曰:“真言宗者,依秘密真言为宗,故名。此宗弘传由来,以大日如来为秘密教主。大日如来于法界心殿开示两部之秘密,金刚萨埵亲受灌顶职位,是为真言秘密第二祖。萨埵承持秘法,待人传弘。及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亲礼萨埵,受传法仪轨,是为第三祖。龙树传之龙智菩萨,为第四祖。龙智寿七百岁,授之金刚智三藏,为第五祖。三藏该通大小,总持显密。来于长安,传弘密教。亦为支那传密宗之第一祖也(善无畏虽先来,未开宗立教,无有承者,故不入列祖之数)。时不空三藏年甫十四,从金刚智来,能通汉语,与智共译经。三十七岁,还天竺,更遇龙智菩萨受瑜伽秘密法,是为第六祖。亦支那之第二祖。天宝五年,再来京师,大译经论,总出七十七部一百一卷。汉地密教之盛者,三藏之力也。三藏门下惠果等八人为上首,并弘传三密之妙法。(中略)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之义。三密者,手结印契,口诵陀罗尼,心观阿字本不生之理是。”
【真言宗八祖】 (名数)一大日如来,二金刚萨埵,三龙猛,四龙智,五金刚智,梵云缚曰罗菩提,六不空,七惠果,惠果以下,吾国未闻有继之而为祖者。日本则以空海继之而为八祖。诸宗中以如来加列祖中者,仅真言教而已。且显教相承,仅为法之相承,不问年代之相去。密教之相承,乃以亲就师受灌顶为限,故谓之血脉。
【真要】 (术语)真实精要之理也。法华经信解品曰:“说斯真要。”唯识枢要上本曰:“究畅真要。”
【真仪】 (杂语)真身之仪容也。如云真影,灵像等。
【真因】 (术语)真实之正因也。教行信证三本曰:“证大涅槃之真因。”
【真影】 (图像)真身之影像也。通木像画像而言,性灵集七曰:“龙猛菩萨龙智菩萨真影等都二十六幅。”教行信证六末曰:“图画真影。”又真身之影现也。承远和尚碑(韵府)曰:“胜缘既结,真影来影。”
【真应二身】 (名数)即生法二身,名异义同也。大乘义章十九曰:“自德名真,随化所现,说以为应,真则是其法门之身,应则是其共世间身。”
【真语】 (术语)说真如一实之理之语也。又如来随自意说,毫不为他曲示,故云实语。大日经疏一曰:“真言者,(中略)真语如语。”大集经十曰:“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金刚般若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珍域】 (术语)珍宝之方域。谓诸佛净土也。天台观经序曰:“虽广示珍域而宗归安养。”
【贞元华严】 (经名)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之别称。唐贞元年中翻译,故有此名。
【贞元经】 (经名)称四十卷之华严经也。
【贞元录】 (书名)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之略称。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书名)三十卷,唐圆照贞元十六年依敕命撰。
【真证】 (术语)真实不妄之证据也。如云明证。又真实之证悟也。无量寿经曰:“幸佛信明,是吾真证。”教行信证信卷序曰:“沈自心唯心,贬净土真证。”
【甄正论】 (书名)三卷,唐玄嶷着。广破灵宝等经天尊等名之伪。
【真知】 (术语)真智之知也。释氏稽古略三曰:“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亡之中道。”
【真胝】 (天名)Cinti,天名。译曰善思惟。玄应音义四曰:“真胝:胝,作尸切。此云善思惟,是天名也。”
【真智】 (术语)又云圣智。缘真如实相之智,云真智。是无缘之缘也。故真智谓为无智。注维摩经序曰:“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净土论注下曰:“实无相故真智无知也。”
【珍重】 (杂语)劝自重自爱之词也。僧史略曰:“临去辞曰珍重者何?此则相见既毕情意已通,嘱曰珍重犹言善加保重,请加自爱。好将息,宜保惜,同也。”释氏要览中曰:“释氏相见将退,即口云珍重,如此方俗云安置也。言珍重即是嘱云善加保重也。”
【真子】 (术语)如来之真子,谓诸菩萨也。是于法信顺堪绍佛业者。又真实之行解由佛口而生,依正法而生,故云真子。涅槃经一曰:“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胜鬘宝窟下曰:“真子者,于法信顺,堪绍佛业,故名真子。又行解非妄名真,从佛口生,从正法故,名如来真子。又摄论意,佛子有五义:一以信心为种子,二以般若为母,三以禅为体,四以忍为乳,五以佛为父。又如无量义经以诸佛为父,方等经以诸佛为母,生菩萨子。”大日经疏一曰:“以从如来种性生,从佛身语意生,故曰真子。”
【真宗】 (流派)真实之宗旨,是各称自所信之宗也。又明真如法相实理之宗旨,如云性宗,天台之别教,华严之终教已上是也。观经散善义曰:“真宗难遇。”五会法事赞本曰:“念佛成佛是真宗。”慈恩传八曰:“臣等夙敬真宗,幸窥天藻。”广百论释论曰:“重显真宗,遗彼余疑。”教行信证化卷曰:“钞真宗诠,摭净土要。”大乘义章一曰:“辨此实性,故曰真宗。”五教章上曰:“四真宗涅槃华严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
【振波迦论真陀摩那迦楼】 (佛名)译曰伤悲怜念。见道神足无极变化经。梵Ohinnopakaruṇacintāmanasikāra。
【震旦】 (地名)Cina,又作振旦,真丹,神丹。翻译名义集曰:“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近人或云:震即秦,乃一声之转。旦,若所谓斯坦,于义为地。盖言秦地耳。参照“支那”条。
【震旦三圣】 (名数)见“三圣”条附录。【震旦三圣】(名数)老子孔子颜回也。止观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先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同辅行曰:“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天竺指此震旦为彼,准诸目录,皆推此经以为疑伪。文义既正,或是失译。”
【震动】 (杂语)大地震动有三种之六种震动。见“六种震动”条。
【震多末尼】 (物名)一作振多摩尼,又作震跢末尼Ciutā-maṇi,译曰如意珠。希麟音义六曰:“振多摩尼,或云真多末尼,梵语轻重也。此译云如意宝珠。”陀罗尼集经六曰:“真陀末尼,唐云如意珠。”大日经疏一曰:“真陀摩尼为诸宝之王。”
【镇国道场】 (堂塔)镇护国家之道场也。
【镇护国家道场】 (堂塔)佛于仁王经,金光明,守护国界经等,说消灭七难,镇护国家之法。修此法之寺院,谓之镇护国家之道场。如唐之青龙寺是也。
【镇将夜叉法】 (修法)镇护国家之金刚夜叉秘法也,日本传教大师自唐之顺晓阿阇梨传至日本。见天台史略上。
【振铃】 (仪式)密教之修法,或为唤召诸尊,或为表欢喜而振铃也。又印度之旃陀罗振铃以别于常人云。见“旃陀罗”条。
【震岭】 (地名)震旦国,即汉地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震岭者,震是梵言之省略,岭者即土境之通名。具云震旦,亦云真丹,此翻汉地。”
【镇守】 (术语)护伽蓝神也,为扫除伽蓝境内之魔障,劝请天神地祇,于寺院之内设社庙者。天竺以来之制也。殿内安置四天王像,亦为此意。释氏要览下曰:“四分云:伽蓝中立神屋。传云:中国(谓天竺)僧寺立鬼庙(即鬼子母),次立伽蓝神庙(护伽蓝神有十或今土地神也),次立宾头卢庙。”
【镇头迦】 (植物)Tinduka,译曰柿。止观十曰:“有害无害,譬如迦罗镇头二果。”牟梨曼陀罗咒经曰:“镇头迦木,此云柿木。”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镇头迦果,古译云状,同此方柿木之类也。”西域记二曰:“镇杜迦果。”梵语杂名曰:“底朵睹娑。”见“迦罗镇头”条。
【镇头迦罗】 (植物)镇头迦果与迦罗迦果也。见“迦罗镇头”条。
【震越】 (衣服)Civara,译曰卧具,又曰衣服。玄应音义三曰:“真越或作震越,此应卧具。”同十二曰:“震越梵言也,此译云衣服也。”
【镇宅不动法】 (修法)为镇护第宅之不动尊修法也。
【钲】 (物名)铙之小者。说文曰:“铙小钲也。”今钲反比铙小。其钓者谓为钓钲。置者谓为敲钲。法事时叩以通知信息。又于念佛时叩之。
【钲鼓】 (物名)佛教仪式所用之乐器。
【蒸沙】 (譬喻)譬物之不可成也。楞严经六曰:“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万善同归集六曰:“匍匐升沈,轮回莫已。蒸砂之喻,足可明之。”
【烝砂作饭】 (譬喻)楞严经曰:“佛言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烝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证】 (术语)无漏之正智,能契合于所缘之真理,谓之证。胜鬘宝窟中末曰:“缘起相应,名之为证。”大乘义章一曰:“己情契实,名之为证。”同九曰:“证者是知得之别名也。”俱舍论二十五曰:“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
【正报】 (术语)二报之一。又曰正果。有情之自心也。是为依过去业因而感得之果报正体,故曰正报。
【正遍觉】 (术语)梵语三藐三佛陀Samyak-saṁbuddha译言正遍觉。佛十号之一也。名义集一曰:“三藐三佛陀,什师言正遍觉也。言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出生死梦故云觉。”
【正遍知部】 (流派)佛部之异名也。大日经疏六曰:“正遍知部三昧门。”
【正遍知海】 (譬喻)佛之正遍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于海。观无量寿经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往生论注上曰:“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观经妙宗钞上曰:“三智融妙名正遍知,无量甚深故喻如海。”
【正遍智】 (术语)梵语与正遍觉同。一译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也。智度论二曰:“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涅槃经十八曰:“云何正遍知,正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大乘义章二十曰:“正遍知者明其解圆明。”又,梵语三藐三菩提,一译正遍知。注维摩经一曰:“肇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证不退】 (术语)三不退,四不退,五不退中第三也。见“不退”条。
【正忏悔】 (修法)忏法之式有七日之加行法,其终正作行事,曰正忏悔。
【证成道理】 (术语)见“四种道理”条。
【证大菩提】 (术语)证得大菩提也。佛之正觉,谓之大菩提。
【正当】 (杂语)正当忌日之日也。
【正当恁么时】 (杂语)老婆烧庵则中之字也。恁么为俗语指辞:“正如此时”也。
【证道】 (术语)教证二道之一。证悟中道真实之道也。见“二道”条。
【正道】 (术语)正真之师道也。称三乘所行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唯乐正道无余欣戚。”又八正道分也。见八正道分条。
【证道歌】 (书名)唐永嘉大师玄觉着。各家注释如下:证道歌颂一卷,法泉继颂。证道歌注一卷,宋知讷述。证道歌注一卷,元永盛述,德弘编。
【证道同圆】 (术语)台家之语。别教之初地菩萨,断一品之无明而证一分之中。圆教之初住亦然。故别教初地之证住与圆教之初住,同其断证,谓之证道同圆。
【证得】 (术语)以正智如实证悟真理也。华严经十一曰:“即时证得十种法门。”十卷楞伽经九曰:“证得欢喜地。”
【证得法身】 (术语)二法身之一。见“法身”条。
【证得胜义谛】 (术语)八谛中四种胜义谛之第三。见“谛”条。
【证得世俗谛】 (术语)见“谛”条附录。
【正等觉】 (术语)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觉。觉者觉知诸法之智也。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七佛经曰:“毗婆尸佛应正等觉。”
【正等觉无所畏】 (术语)四无所畏之一。
【正等正觉】 (术语)三藐三菩提,新译为正等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
【正地部】 (流派)与化地部同。
【正定】 (术语)八正道之一。又正定聚之略。
【正定聚】 (术语)三聚之一。
【正定业】 (术语)称弥陀之名号也。以第十八愿为往生之正目而正为其所誓故也。对于五念门中前三后一之助业而言,观经散善义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证发心】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种发心之第三。见“三种发心”条。
【证法】 (术语)俱舍论所说教证二法之一。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声闻缘觉佛种种差别之道法也。俱舍光记二十九曰:“证法者,谓声闻缘觉如来三乘菩提分法。”
【正法】 (术语)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
【正法华经】 (经名)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是法华译本之初出者。与后出之罗什译大同。但药草喻品中有迦叶之问答及生盲喻。五百弟子授记品之初有入海取宝喻。法师品名药王如来品。有宝盖王及千子善盖太子法供养之事,又诸咒皆翻梵为汉。嘱累品在最后。
【正法经】 (经名)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又大乘菩萨正法经之略名。
【正法炬】 (譬喻)正法能照生死之阇,故譬之于炬。三论玄义曰:“善巧说法,燃正法炬灭邪见幢。”
【正法轮】 (术语)如来所说之教法也。见“法轮”条。
【正法轮身】 (术语)三种轮身之一。见“教令轮身”条。
【正法律】 (流派)与真言律宗同。
【正法妙心】 (术语)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略语也。见“正法眼藏”条。
【正法明如来】 (佛名)观世音菩萨过去已成之佛名。千手陀罗尼经等之说也。
【正法念经】 (经名)正法念处经之略名。
【正法念经处】 (经名)七十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详说十善业道及生死之过患,地狱等六道之业果,最后说身念处之法。
【正法桥】 (譬喻)正法能渡生死海之人,故譬之于桥。大集经五十六曰:“正法桥破坏,法足不复行。”
【正法时】 (术语)三时之一。见“正像末”条。
【正法寿】 (术语)正法之寿命也。佛灭后一千年正法时之间,谓为正法寿。以教行证之三,为正法之体,住于此三世,为正法之寿命。俱舍论二十八曰:“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见“正像末”条。
【正法眼藏】 (术语)又曰清净法眼。禅家以之为教外别传之心印。释氏稽古略一曰:“佛在灵鹫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华持以献佛。世尊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今以禅门之意解之,则是正为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故曰藏。法华经所谓佛知见也。涅槃妙心,为佛心之本体。体寂灭,故曰涅槃。不可思量分别,故曰妙。法华所谓妙法也。但法华就客观而谓为妙法。今就主观而谓为妙心。对一类顿悟之机,使离言句之假名,直尔会得此佛心,谓之以心传心。然世尊付嘱迦叶以正法眼藏,虽为涅槃经之诚说,而拈华微笑之事,宝为禅门后辈之蛇足。其说基于慧炬之宝林传,人天眼目,五灯会元已下与之雷同,惟为夸张其宗之具耳,隋唐之诸祖无言此事者。传灯录二曰:“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又曰:“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明教传法正宗记所载亦同之。是正涅槃经二所谓:“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是也。然则谓为正法眼藏,谓为清净法眼,皆总以名佛一代所说无上之正法也。况大悲经教品曰:“如来法付嘱诸圣,以正法眼之名,且指灭后三藏结集曰结集法眼,岂限于所谓教外别传之心印耶?”见拈花微笑条。又(书名)书名。有明径山宗杲之正法眼藏。有日本道元禅师之永平正法眼藏。
【正法依】 (术语)佛之尊号也,佛能以正法说与众生,故佛为正法之所依也。胜鬘经曰:“佛为正法依。”同宝窟中本曰:“佛能以正法授与众生为正法依也。”
【正恭敬经】 (经名)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说比丘敬法敬师之仪则。
【正观】 (术语)对于邪观之称。观与经合,则称正见,即正观也。观无量寿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又离痴而见法,曰正观。无量寿经上曰:“正念正观。”同净影疏曰:“离痴见法,名为正观。”又三论宗多用正观中观之名。以八不名为中观,无得名为正观。三论玄义曰:“以无得正观为宗。”
【正观音讲】 (行事)讲赞圣观音之法会也。
【证果】 (术语)小乘证得佛果,缘觉果及声闻之四果,又大乘证得初地乃至等觉十一地菩萨之分果,佛之满果,谓之证果。证果者,正名无漏之正智也。五灯会元曰:“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正果】 (术语)学佛之人,精修有得,谓之证果。别于外道,故曰正果。果者,喻如果之成熟也。
【正行】 (术语)真正之行业也,或对邪行而言。或对杂行而言。见“五正行”条。
【正行经】 (经名)阿含正经之略名。
【正行六度品】 (术语)观行位五品之一。见“五品”条。
【正行真如】 (术语)七真如之一。
【正化】 (术语)以正道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宣流正化。”
【正慧】 (术语)真正之慧心也。智度论四曰:“正慧入母胎。”
【正机】 (术语)正可受其教法之机根曰正机。如净土门言恶人正机,女人正机等。法华玄义六曰:“未来善恶为正机也。”
【正忌】 (术语)正当之忌日也,谓人死亡之日。
【正见】 (术语)八正道之一。离诸邪倒之正观也。华严经三十曰:“正见牢固,离诸妄见。”胜鬘经曰:“非颠倒见是名正见。”
【正觉】 (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
【正教】 (术语)所说契于正理。谓之正教。
【证觉】 (杂语)证得佛道,觉悟真理也。
【正觉华】 (术语)极乐净土之莲华,为依弥陀如来正觉所成之华,故曰正觉华。净土论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证教授】 (术语)见“四种教授”条。
【政教一致】 (杂名)混合政治与宗教由宗教的立脚地而号令天下也。
【正解】 (术语)正觉之略名也。正悟解法性也。唯识论一曰:“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同述记一本曰:“言正解者,正觉异号。”
【证金刚心】 (术语)见“五相成身”条。
【正尽觉】 (术语)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中阿含经五十九曰:“如来无所著正尽觉。”
【正精进】 (术语)八正道之一。
【证净】 (术语)证净有四种。以无漏智如实觉知四圣谛之理,因而正信三宝及戒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中略)如实觉知正圣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皆名为净。离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证得净,立证净。”
【正聚】 (术语)三聚中之正定聚也。见“三聚”条。
【正了缘】 (术语)见“三因佛性”条。
【正理门论】 (书名)因明正理门论之略名。
【正量部】 (流派)Sammatiya,又Sammitiya,小乘十八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自犊子部流出四部,此其中之第三也。刊定是非名为量,量无邪谬名为正,此部之所立,刊定无误,目之为正量。从所立之法而为部名也。见宗轮论述记。
【正令】 (术语)为禅门教外别传本分之命令,棒喝之外不立一法,谓之正令。碧岩序曰:“提掇正令。”同种电钞曰:“正令乃本分之令,棒喝并行,不立一法,此谓正令也。”
【诤论】 (术语)张我见而互诤也。宝积经九十二偈曰:“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
【正论】 (术语)正者对邪而言。正法之论议也。无量寿经下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政论经】 (经名)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之略名。
【证满成佛】 (术语)四满成佛之一。
【证明】 (术语)证明于本誓无违越之证言也。首楞严经三曰:“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正命】 (术语)八正道之一。
【正命食】 (术语)二食之一。
【正念】 (术语)八圣道之一。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也。起信论曰:“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慧远观经疏曰:“舍相入实名为正念。”
【正念诵】 (术语)五种念诵中之三摩地念诵也。言行者住于定心,观念真言之字相也。
【正念往生】 (术语)四种往生之一。
【正勤】 (术语)见“四正勤”条。
【正日】 (杂语)葬送之当日也。见象器笺三。
【证入】 (术语)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也。此有分满。二乘之极果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等觉为分,妙觉为满。
【证入成佛】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各生成佛之一。见“三生成佛”条。
【证入生】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第三。见“三生”条。
【正色可染】 (杂语)见“生像”条。
【正食】 (杂语)旧作蒲阇尼。译云正食。新作蒲善尼。译云啖食。有五种。见半者蒲膳尼条。
【正使】 (术语)对于习气之称。正现起之烦恼正体曰正使。其烦恼之余习曰习气。阿罗汉虽断正使,而习气不能亡也。观经玄义分偈曰:“正使尽未尽,习气亡未亡。”四教仪曰:“但断正使不能侵习。”
【正士】 (术语)梵语曰菩萨。一译正士。求正道之大士也。无量寿经上曰:“十六正士。”同下曰:“十方来正士。”
【正事经】 (经名)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之略名。
【正受】 (术语)梵语三昧Samaya,一译正受。三为正,昧为受也。是禅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大乘义章十三曰:“离于邪乱故说为正,纳法称受。”探玄记三曰:“纳法在心名为正受。”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同序分义曰:“因前思想渐微,微细觉想俱亡,唯有定心与前境合,名为正受。”
【正受三昧】 (术语)三昧一译正受。正受三昧者,梵汉双举也。
【正说】 (杂语)对于邪说而言。又对于傍说而言。
【正思惟】 (术语)八圣道之一。
【正所被】 (术语)指为蒙被教化之标的而言。凡愚恶人之机类,皆可谓为弥陀之正所被也。
【正堂】 (堂塔)禅林谓方丈室为正堂。见象器笺一。
【正体】 (杂语)神佛等之本体。
【正位】 (术语)小乘之涅槃也。维摩经问疾品曰:“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肇曰:正位取证之位也。”同慧远疏曰:“声闻见证无为涅槃为入正位。”
【证文】 (杂名)见“译经院”条。
【正五九月】 (杂语)见“三长斋月”条。
【证悟】 (术语)以正智于真理证知悟解也。胜鬘宝窟中本曰:“摄受正法,证悟于理。”禅源都序上曰:“识字看经元不证悟。”
【正习】 (术语)正使与习气也。见“正使”条。四教仪曰:“正习俱除。”
【正像】 (术语)正法,像法也。见“正像末”条。
【正像末】 (术语)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三时。又如杂阿含,俱舍论,唯说正法之一时。一正法,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三末法,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法华玄赞五曰:“若佛正法,教行证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证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证并无。”青龙仁王经疏三下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三大部辅注七曰:“正者证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俱舍论二十九以教证为正法之体,明住于正法之世,为一千岁。教法者经律论之三藏也,证法者三乘之菩提分法也(与前言证果异),若有人于其教法诵持及正说者,为住于教法世。若有人行其菩提分法者,为住于证法世。故随此三人住世之时量,可知住于正法世之时量。圣教中总言为唯千岁住(证法唯千年住,教法之住时,复过于此,即像法也)。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正心】 (术语)正直之心,离谄曲也。无量寿经下曰:“正心正意斋戒清净。”
【正心行处】 (术语)三昧之一译也。三味者正心行邪曲之处也。
【正心住】 (术语)十住之第六。
【正信】 (术语)正者对邪而言。正信者信正法之心也。维摩经方便品曰:“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起信论曰:“起大乘正信。”
【正信偈】 (书名)宋慈云之天竺别集中有往生正信偈,弥陀经正信偈。日本见真大师教行信证之行卷,有正信念佛偈,又略文类有念佛正信偈,意同而文少异。其徒称为正信偈。
【证信序】 (术语)又曰发起序。为经首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中略)与(云云)”之序,使众生知所闻的确,又显无误而起信者,故名。
【正性】 (术语)与圣性同。
【正性定聚】 (术语)三圣之一。
【正性离性】 (术语)与圣性离生同。
【正学六法戒】 (术语)正学女受学时六种之戒法也。见“式叉摩那尼”条。
【正学女】 (术语)见“式叉摩那尼”条。
【正业】 (术语)八正道之一。身口意之三业清净,离一切之邪妄也。净土真宗以他力之念佛为往生之正业。教行信证行卷曰:“称名则是最胜真妙正业,正业则是念佛。”
【正依经】 (经名)各宗派各有依正之根本经典。如净土宗之三经是也。
【正意】 (术语)意无邪念也。无量寿经曰:“正心正意斋戒清净。”
【正意经】 (经名)阿含正行经之异名。
【正因】 (术语)对缘因而言。正生法之因种曰正因。资助之力曰缘因。
【正因佛性】 (术语)三因佛性之一。
【正因缘】 (术语)对外道说邪因缘而言。
【正语】 (术语)八正道之一。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也。
【正杂二行】 (术语)净土门所立。见二行及五正行条。
【正辙】 (杂语)对于异辙之称。真正之轨辙也。法华文句记十曰:“并是法华之正辙也。”
【正直】 (杂语)方正质直。离邪曲之心也。往生论注下曰:“正直曰方。(中略)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又一乘成佛之法曰正直。见“正直舍方便”条。
【正直舍方便】 (术语)法华经方便品偈曰:“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台家释之曰:正者,对傍而言。直者,对曲而言。非通别二教之偏,非人天五乘之曲,故谓为正直之一道。即圆教之一乘是也。法华文句五曰:“五乘是曲而非正,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证智】 (术语)菩萨于初地证悟中道真实之理之无漏正智也。仁王经下曰:“证智自在。”观经玄义分曰:“证智未证智。”
【正智】 (术语)与圣智同。正了法之如何之智也。往生论注下曰:“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大乘义章三曰:“言正智者,了法缘起无有自性,离妄分别契如照真,名为正智。”
【正中】 (杂语)正午也。
【正助杂三行】 (术语)正行助行杂行之三行也。正行者,称名也。助行者,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之四称也。杂行者,谓不入此五者之一切诸善万行。
【证转】 (术语)见“三转法轮”条。
【正宗】 (术语)谓初祖所传之宗派也。云峰悦禅师语录序曰:“不受燃灯记别,自提三印正宗。”
【正宗分】 (术语)经论三分之一。见“三分科经”条。
【知】 (术语)了了自觉也。禅源诸诠二曰:“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可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三曰:“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答:知即是心。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摩但说心,荷泽何以说知?如此疑者,岂不似疑云?比只闻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觉井中湿耶?思之思之,直须悟得水是名不是湿,湿是水不是名,即清浊水波凝流无义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
【支谶】 (人名)月支之僧,支楼迦谶也。梁僧传一曰:“支楼迦谶,亦直云支谶。”
【知次位】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八。谓观行者知自己之位次也。
【知道者】 (术语)知真实之道者。为佛之自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知道者。”
【支帝】 (术语)见“支提”条。
【知殿】 (职位)禅林掌佛殿之事者。见象器笺六。
【支度】 (杂语)谓度修法供养物等支具之意。陀罗尼集经十二有庄严道场及供养具支料度法一品。
【支遁】 (人名)晋林虑人。字道林。本姓闵氏。家世奉法。尝于余杭山沉思道行。年二十五,始释形入道。后终于洛阳。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称支硎。详见“支硎山”条。
【知恩报德】 (术语)知师父之恩德而报谢之也。往生论注上曰:“知恩报德,理宜先启。”
【知恩报德益】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信弥陀者,喜身蒙恩德,以报谢之念为事之利益也。
【支伐罗】 (物名)Civara,又曰至缚罗。译言衣。寄归传一曰:“袈裟乃事梵言,即是干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饰宗记五末曰:“支伐罗译之为衣。”
【知法】 (术语)在显教谓能知诸经之深义者曰知法,在密教谓能知秘密之事相者曰知法。涅槃经十五曰:“了知十二部经,名为知法。”
【支分生曼荼罗】 (术语)大日经疏三曰:“经云: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现如来之身者。”前现庄严藏时,普门一一之身,各遍十方,随缘应物,今欲说曼荼罗位故通约佛身上中下之体以部类分之,由脐已下现生身之释迦,人法示同,及二乘六趣种种之类形,色像威仪,言音檀座各殊异,及其眷属不同,周于八方,如曼荼罗之本位次第而住(是第四重第三院)。由脐已上至咽出现无量十住诸菩萨,各持三密之身与以无量眷属普于八方,如曼荼罗之本位次第而住。然此中自有二重,由心已下者是恃大悲万行之十佛刹微尘数诸大眷属(是第三重即第二院),由心已上者是持金刚密慧之十佛刹微尘数诸内眷属(是第二重即第一院)。已上二重通名大心众。由咽以上至如来顶上出现四智四三昧之果德佛身,此四佛四菩萨之八身于一切世界徒众刹土名业身业诸受用之事不同,亦于八方如曼荼罗之本位次第而住(是第一重即中胎)。”【支分生曼荼罗】(术语)于行者身上布五佛之种子,因自支分流出诸尊也。
【支佛】 (佛名)辟支佛也。止观十曰:“藉少因缘尚证支佛。”
【支佛地】 (术语)通教十地之一。辟支佛之地位也。
【知浮法】 (术语)根本律云:苾刍应习浮,恐有难缘,不能浮渡。
【知根】 (术语)数论所说二十五谛中眼等五根名知根。以有见闻等之知觉也。
【知根无所畏】 (术语)菩萨四无所畏之一。菩萨知了众生之机根而说法,故无所畏怖也。
【支公】 (人名)吴沙门支谦也。
【知见】 (术语)就意识云知,就眼识曰见,又推求名见,觉了云知。又三智云知,五眼云见。皆为慧之作用。法华经方便品曰:“开佛知见。”
【知见波罗蜜】 (术语)般若波罗蜜之异名。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知解宗】 (杂语)但以多知多解为宗者。六祖坛经曰:“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法眼大师曰:“古人授记人,终不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是也。”黄檗曰:“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
【知净】 (术语)见“知净语”条。
【知净语】 (术语)比丘有净语,犹如忌词。如比丘要草木时,谓斫木摘花等,是为不净语。谓“知之”“看之”者,是为净语。又如对金钱而言“收”“取”等,是尽属不净语。净语凡有四种,一汝知是,二汝看是,三我须是,四我与是。从此四净语中之第一种曰知净语。又云知净。行事钞中坏生种戒曰:“五分凡诸草木若有所须,语净人言汝知是。若不解者,又语言汝看是。若不解,复语我须是。若不解,复语我与是。坏地亦然。”同资持记中三之一曰:“五分初明净语,次列四种。解一即止,随言通得。四皆云是,即指前物。”同畜钱宝戒曰:“僧祇云:若凡得钱及安居衣,直不得以手取。使净人知,无者指脚边地语言:是中知。”同资持记曰:“无者,谓无净人,暂安地处。言是中知,即净语也。”
【支具】 (杂语)言修法所要之支度道具也。
【知客】 (职位)又云典客,典宾。禅林司宾客之接待者。
【知苦断集】 (术语)苦者苦谛,生死之果报也,集者集谛,烦恼恶业也。为四谛中之二谛。知生死果报之苦而断招此苦果之烦恼恶业也。
【知库】 (职位)禅林司仓库者。又曰库头。
【支郎】 (杂名)僧之雅名也。释氏要览上曰:“古今儒雅,多呼僧为支郎者。高僧传云:一魏有三高僧,曰支谦支谶支亮。于中谦者,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复多智。时彦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
【知礼】 (人名)宋四明山法智尊者知礼,字约言,后人依其所居号为四明大师。七岁出家,十五具戒,专学律部。太平兴国四年从宝云受天台之教观,淳化二年始受请,主干符。咸平六年,日本国遣寂照持源信法师问目二十七条请答释。天禧元年结同志修法华忏,三载期满,将焚身以供妙经,秘书监杨亿等致书止之。四年真宗闻高行。赐法智大师号,使住世宣教。六年正月寂,寿六十九。唐末之乱天台教籍多散逸,至螺溪义寂,虽遗文稍集,而学者犹晦于正宗。师于此时崛起,深达性具之旨,揭一家之正灯。称其法为山家正义,后学台教者多宗之。见佛祖统纪八。
【知寮】 (职位)寮主之异名。
【支娄迦谶】 (人名)又云支谶。见“支谶”条。
【知论】 (书名)大智度论之异名。
【只履西归】 (故事)传灯录曰:“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达磨大师于禹门千圣寺端坐而化,其徒为之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二年,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逝。问师何往?曰:西天去。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视之,惟见空棺,一革履存焉。”
【祗么】 (杂语)祗者只也,么者恁么之么,助辞也。临济录曰:“大丈夫儿,莫祗么论主论贼。”聊尔之意也。
【枝末法轮】 (术语)三转法轮之一。
【枝末惑】 (术语)与枝末无明同。
【枝末无明】 (术语)对根本无明而得名。起信论谓众生不达一法界之理忽然妄念微动,谓之根本无明,依此根本无明而起之业相,见相,境界相三细,名为枝末无明。又五住地中,第五之无明住地名根本无明,前四住地即见思之惑,名枝末无明。
【支那】 (地名)Cina,又作脂那、至那、斯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难、旃丹。宋史曰:“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旧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声教远被外国人,因称我国为秦,支那即秦音之转。”玄应音义四曰:“振旦或言真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云汉国也。又无正翻,但神州之总名也。”善见律二曰:“摩诃勒弃多至史那世界国。”注曰:“是汉地也。”史者误。乃臾那(Yona)之臾,指希腊人种(Ionian)而言。汉地也之注,为支那注释者之误。西域记五曰:“当此东北数百万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同十八曰:“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慧苑音义下曰:“此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即今汉国是也。”
【脂那】 (杂名)即支那,翻译名义集脂那条云: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西域记云:摩诃至那,此曰大唐。
【支那十刹】 (名数)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在杭州。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在乌程县。三、蒋山太平兴国寺,在南京。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在苏州。五、雪窦山资圣寺,在宁波。六、江心山龙翔寺,在永嘉县。七、雪峰山崇圣寺,在福建侯官县。八、云黄山宝林寺,在金华。九、虎丘山云岩寺,在苏州。十、天台山国清教忠寺,在天台县。
【支那提婆瞿怛罗】 (杂名)Cina-deva-gotra,译曰汉天种。见西域记十二。
【支那五山】 (名数)一、径山兴圣万寿寺,在杭州。二、阿育王山鄮峰广利寺,在宁波。三、太白山天童景德寺,在宁波。四、北山景德灵隐寺,在杭州。五、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在杭州。此为宋南渡后所定。后元文宗时,建金陵之天界大龙翔集庆寺独为五山之冠。明朝依之。
【支那宗派】 (杂语)有十三宗:一毗昙宗,二成实宗,三律宗,四三论宗,五涅槃宗,六地论宗,七净土宗,八禅宗,九摄论宗,十天台宗,十一华严宗,十二法相宗,十三真言宗。以上所列,多依兴起弘传之次第而举之。见三国佛法传通缘起上。
【支谦】 (人名)汉时高僧,字恭明,月氐国优婆塞也。汉末游洛,该览经籍,细长黑瘦,白眼黄睛。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知身经】 (经名)佛知身经之略名。
【知识】 (名数)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与六粗相中之智相同。就心体云智识,就无期之相云智相。见智相条。又(术语)朋友之异名。如云知人,我知其心识其貌之人也。又我所知之人也。非多知博识之义。诸经之初有“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即就为人所知而云:其人善,为善友善知识。恶,则为恶友恶知识。说法引导我于善处者是善友,故曰善知识,又单云知识。又劝善友使喜舍三宝,谓之劝知识,唱知识。
【知识会】 (行事)供养华严入法界品五十三善知识之法会也。见象器笺十三。
【知识众】 (杂语)多数之知友也。
【知事】 (职位)僧院司事务僧之总名。禅院诸役拟朝官,分两班,都寺,监寺,副寺,维那,典座,直岁诸役为东班,称此等僧为知事。僧史略中曰:“案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稽其佛世,饮光位众于灵鹫,身子莅事于竹林,及沓婆摩罗年甫十六已证应真。其念身不牢固,请为僧知事。”
【知世间】 (术语)梵语路迦惫Lokavid,译曰知世间。如来十号之一。谓知一切世间之法也。智度论二曰:“复名路迦惫:路迦,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
【支提】 (术语)Caitya,又作支帝,脂帝,支征。新作制多,制底,制底耶。积聚之义。以积聚土石而成之也。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也。义翻云灵庙。或言有舍利云塔婆,无舍利云制底。或谓总云塔,别云制底。或谓制底与塔婆其义同,无有无总别之差。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共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廿/积],即名此处以为制底,是积聚义。(中略)又释: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二乃积砖土而成之。详传字义如是,或名窣睹波,义亦同此。旧总云塔,别道支提,斯皆讹矣。”玄应音义三曰:“支提,或言脂帝,或言脂帝浮都,此云聚相,谓集宝及石等高以为相也。”宗轮论述记曰:“制多者,即先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大日经疏五曰:“制底,翻为福聚,谓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为求福故,悉皆供养恭敬。”同六曰:“复次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也。”阿育王经七曰:“四支征(音知荷反)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
【支提加部】 (流派)与制多山部同。
【支提山部】 (流派)Caityaś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旧云支提山部,新云制多山部。
【支陀】 (术语)或云支提。或云制地。支提,制地,本是塔庙之名,即浮图别号。义翻为积集。亦云聚相。
【知息遍身】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谓由欲界定证未至地之定时,证身及定法皆虚假也,息之入出遍身,微而如有,有而如无也。
【知息出】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于数息观,觉照出息分明也。
【知息长短】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谓调心渐熟,至观照明了,觉知息之出入长短之想也。
【枝香】 (杂名)三种香之一。
【支硎山】 (地名)在江苏吴县西南。晋支遁隐此。平石为硎。山有平石。故支遁得名。有梁武帝报恩寺。又称报恩山。东址有观音寺,亦称观音山。
【支用】 (杂语)支者分也。支用者,为分钱物等而用之也。见象器笺十二。
【知与智之别】 (杂语)禅源诸诠三曰:“空宗以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于理智通于凡圣之灵性为知,知通智局。”同二曰:“智局于圣,不通于凡。知即凡圣皆有,通于理智。”
【知浴】 (职位)禅林司浴室者。
【芝苑】 (人名)灵芝之元照,又称芝苑。有题为芝苑遗编者三卷。
【知者】 (术语)十六神我之一。谓人身中有能知事物者,是神我之体也。
【支征】 (杂语)见“支提”条。
【知正觉世间】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种世间之一。如来具大智慧永离偏邪能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故以为名。即释迦如来能化之智身也。
【知之一字】 (术语)唐释宗密,自荷泽得悟入之处。谓知之一字,说破吾人之心性而无余蕴。宗密之禅源都序上之二曰:“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寂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是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上之二曰:“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达磨悬丝之记,恐宗旨绝灭,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知足】 (术语)言知足安分也。大乘义章十四曰:“得小之时,心不悔恨,说为知足。”遗教经曰:“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又(界名)知足天之略。
【知足天】 (界名)兜率天也。名义集二曰:“兜率院,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院,此云知足。”弥勒之净土在此天。
【知足院】 (杂名)知足天之内院也。知足天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
【执】 (术语)固执事物而不离之妄情也。或云执念,又云执心。
【执藏】 (术语)阿赖耶识三藏之一。阿赖耶者,藏之义,以含藏一切法故也。而此藏识常恒为第七末那识所缘而被为我执,故名执藏。唯识述记三本曰:“我爱缘之,为执藏义。”
【执持】 (杂语)固执不动也。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
【执持识】 (术语)依于法相大乘之意。阿赖耶识,一名阿陀那识,此译执持识。了义灯四本曰:“七名执持识,谓阿陀那识。”梵ādāna。【执持识】(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即阿陀那之译名。
【直传】 (术语)直接传授,即口传也。
【直道】 (术语)不迂曲而直至涅槃之道也。大乘义章一曰:“二空即是世直道。”直到佛地之道也。教行信证证卷序曰:“最胜直道。”
【直裰】 (衣服)偏衫与裙子之裰合者。敕修清规五曰:“直裰,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然普化索木直裰,大阳传草履直裰,古亦有矣。”
【直掇】 (衣服)与直裰同。传灯录曰:“普化谓市人乞我一个直裰。”林逋寄李山人诗曰:“身上祇衣粗直掇,马前长带古偏提。”苏辙孔平仲惠蕉布诗曰:“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按,说文,[袖-由+毒],衣躬缝也。集韵云:或作[袖-由+笃],[袖-由+督]。又周礼疏,中央为督,所以督率两旁。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音义亦云中也。六书故云:人身督脉,当身之中,贯彻上下,故衣缝当背之中达上下者,亦谓之督。据此则直掇字,本当作[袖-由+毒],而督亦可借用。若裰则补破之义,不应联直字为名,作掇则更无义矣。
【执花印】 (印相)大指与拇指相捻如执花之形,余指申散而竖之,即是。大日经疏十六曰:“执花印空风相捻,如执花形,余指申散而竖之。”
【职吉蹉】 (杂语)译曰治疗。唯识述记六末曰:“职吉蹉Dikitsā是治疗义,毗职吉蹉Vicikisā是疑义。”
【执见】 (术语)执持己心而不离之见解也。就种种之妄见而言之。释门归敬仪中曰:“无始妄习,执见铿然。”显密二教论上曰:“文随执见隐,义逐机根现。”
【执金刚】 (术语)又云持金刚、金刚手。胎藏界三部中金刚部之诸众,标如来之智印,皆手执金刚,故云执金刚。大日经一曰:“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中略)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中略)金刚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同疏一曰:“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刚,与手执义同。故经中二名互出也。(中略)前明诸执金刚,一向是如来智印。”又警护诸天诸佛之夜叉神谓之执金刚。见执金刚神项。
【执金刚神】 (天名)又云执金刚夜叉、金刚手、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俱舍论十一曰:“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论曰: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百。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五分律一曰:“诸佛常法有五百金刚神侍卫左右。”智度论三十五曰:“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又古来于寺门两胁安金刚力士之像,世称为二王。见“二王”条。梵Vajrapāṇi又Vajradhara。
【跖俱罗】 (动物)翠鸟名。见慧琳音义三十四。梵Cakra。
【执情】 (杂语)执着之妄情也。五教章中曰:“以执情而惊怪。”
【执取相】 (术语)六粗相之一。见“六粗”条。
【执师子国】 (地名)梵云僧伽罗Siṁhala,译曰执师子。今之锡兰岛也。僧伽罗者,释迦如来因位为大商主时之名,始入于彼处而立国,因取其名为国号。见西域记十一。
【执事】 (职位)禅林之知事,又云执事。见象器笺七。
【执受】 (术语)众生以身内之五根五境为非执受之法,执受者,执为摄之义、持之义,受为领之义、觉之义也,摄为自体,持使不坏。又共安危能生苦乐等之觉解,名为执受。唯识述记二本曰:“言执受义者。执者,是摄义持义。受是领义、觉义。摄为自体,持令不坏,安危共同而领受之能生觉受,名为执受。”
【直说】 (术语)直说法义之长行经文也。十二部经中修多罗之说相也。又不借余人,本人自说曰直说。成实论一曰:“修多罗者,直说语言。”大乘义章二曰:“长行直说,斯皆是其修多罗摄。”
【直岁】 (术语)禅林之目。直者当也,当一岁之干事,故云直岁。敕修清规下一曰:“直岁,职掌一岁作务。”僧史略中曰:“或立直岁,则直一年,或直月,直半月,直日。皆悦众也。”释氏要览下曰:“三千威仪经,具十德堪充直岁。”
【直堂】 (职位)禅寺轮次守僧堂之役,即当直也。
【执相应染】 (杂语)六染心之一。
【直心】 (术语)正直而无谄曲之心也。维摩经佛国品曰:“直心是菩萨净土。”同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注维摩一“肇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什曰: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
【执心】 (杂语)固执事物而不离之心也。广百论释曰:“非唯空有,亦复空空,遍遣执心。”中论疏三末曰:“方广之流闻无生,乃更增其执心。”
【执曜】 (术语)九执七曜也。梵Graha。
【执一语言部】 (流派)一说部之异名。
【值遇】 (杂语)希逢也。得会益我者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婆罗,今日乃值遇。”法事赞曰:“度此身难值遇,喻如优昙华始开。”
【直月】 (术语)见“直岁”条。
【执障】 (杂语)我执与烦恼障,又法执与所知障也。
【执杖梵志】 (人名)手所持之杖似人头,此梵志击杀目连。鼻奈耶二曰:“执杖梵志,手所持杖似人头。”见“摩诃目犍连”条。
【执杖药叉】 (异类)门胁之金刚力士,律云执杖药叉。见“二王”条。
【执着】 (术语)固着于事物而不离也。大般若七十一曰:“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菩提心论曰:“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行事钞下四曰:“大德顺佛圣教依教而修,内破我倒,外遣执着。”
【职众】 (杂名)总称法会时带梵呗散华等各职务参于一麻之僧众。又作色众。色为色目之义。
【植众德本】 (杂语)积种种之功德也。法华经序品曰:“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功德能生善果,故曰德本。
【指】 (譬喻)以指譬教以月比法。楞伽经四曰:“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护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实心。”楞严经二曰:“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亡失月体,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圆觉经曰:“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智度论九曰:“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往生论注下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
【止】 (术语)定名七种之一。即禅定之异名也。梵语曰奢摩他Samatha,又名三摩地Samādhi,静息动心也。又心定止于一处也。常对观而言。依止拂妄,依观证真理也。佛地论一曰:“止谓三摩地。”起信论曰:“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同义记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今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故也。”往生论注上曰:“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
【止持】 (术语)二持之一,止者制止也,持者持戒也,制止身口之恶而行不杀不盗等,是依止而成持戒也。如五篇七聚之戒法是。行事钞中四曰:“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
【止持戒】 (术语)五戒八戒等总为制止恶之戒法,故云止持戒。见“止持”条。
【止持门】 (术语)见“止持”条。
【止持作犯】 (术语)对杀盗之恶法而言,止者持戒也,作者犯戒也。反之,对慈悲等之善法而言,则止者犯戒也,作者持戒也。
【枳怛】 (地名)海岛名,见“枳怛那”条。
【枳怛那】 (地名)海岛名。译曰踊出。探玄记十五曰:“枳怛者,具云眤枳多,此云踊出。即海岛山之名。”华严疏钞四十五曰:“枳怛那。”慧琳音义六十曰:“枳吒。”
【指多】 (杂语)Citta,译曰心。见“质多”条。
【止恶门】 (术语)与止持门同。
【止犯】 (术语)于善法作之曰持,止之而不作,曰犯,依止而成犯是曰止犯。
【指方立相】 (术语)指方者指定西方也,立相者建立弥陀之相好也。是为观经一部之说相。圣道门之诸家以之为对于一往劣机之方便说,其究竟说谓心外无法,故心外无净土,实相无相,故佛身无相。然净土门为本为凡夫之宗,故以此指方立相为宗之极致,不取己心之净土,无相之理佛也。观经定善义曰:“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止风雨经】 (经名)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之略名。
【指腹亲】 (杂语)指腹中之子而约结婚,是云指腹亲。毗奈耶杂事三十一曰:“今可共作指腹之亲,我等二人若生男女共为婚媾。”
【止观】 (术语)梵名奢摩他,Śamatha毗钵舍那Vipaśyana译言止观,定慧,寂照,明静。止者停止之义,停止于谛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观者属于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盖止伏妄念,譬如磨镜。磨已,则镜体离诸垢(是断惑),能现万像(是证理),是即观也。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也。然则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也。注维摩经曰:“什曰:始观等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也。”同五曰:“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观三曰:“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念现前,停止不动。(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观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观穿观也。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中略)是就能观得名,立观达观。”同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又曰:“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同二曰:“观如灯,止如密室。”起信论曰:“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同义记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也。毗钵舍那亦如是也。以双现前时正名止观故。”止观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小止观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止观一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同辅行曰:“止观静,观体明也。”又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大乘义章十曰:“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止观不二】 (术语)法性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者,不二一体也。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止观大意】 (书名)一卷,唐湛然撰,记解释诸经之十义及五方便十乘观之轨行者。
【止观法门】 (书名)具名大乘止观法门,四卷,陈南岳慧思,说其心要,立五门:一止观依止,二止观境界,三止观体状,四止观断得,五止观作用,后更示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大小便利止观。
【止观辅行】 (书名)止观辅行传弘决之略称。
【止观辅行传弘决】 (书名)本为十卷,开为四十卷。唐湛然撰。释天台之摩诃止观。
【止观行者】 (杂名)修天台止观法之行者也。止观之行法有四种,称为四种三昧。
【止观和尚】 (人名)为唐道邃之号。
【止观论】 (书名)摩诃止观之异名。
【止观门论颂】 (书名)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义净译,有七十七颂,明修不净观之法门也。
【止观舍】 (术语)是修行中之差别也。止观之义见前,舍者梵语优毕叉Upekṣa。涅槃经三十一曰:“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净,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舍。”止观皆舍而住于平等也。即止观不二之位。大乘义章十曰:“舍者外国名优毕叉,此翻名舍,行止平等,舍离偏习,故名为舍。”止观曰:“止即是断,断通解脱,观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观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
【止观十法】 (名数)有十法而成止观也。又名十乘观法。
【止观十观】 (名数)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萨。此十者止观所对之境也。见止观五。
【止观十门】 (名数)一、心行称理摄散名止。二、止不滞寂,不碍观事。三、由理事交彻而必俱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四、理事形夺而俱尽,故止观两亡而绝寄。五、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故不碍一味而心境。六、由即理之事摄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七、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今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八、由前中六则一多相入而非一。七则一多相是而非异,此二不二同一法界,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入二门,同一法界而无散动。九、由事则重重无尽,止观亦普眼齐照。十、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故顿照普门法界时,必摄一切为伴,无尽无尽。出宗镜录三十五。
【止观四本】 (名数)一圆顿止观,大师在荆州玉泉寺说者,章安记为十卷。二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者,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之禅波罗蜜是也。三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而说者,一卷,今之六妙是也。四小止观,大师为俗兄陈缄请出而说者,今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是也。见小止观元照序(即小止观之原名,分上下二卷)。
【止观玄文】 (书名)即摩诃止观也。
【止观义例】 (书名)二卷,唐湛然述。分七科而释圆顿止观。从义为之纂要,处元为之随释。
【止观宗】 (流派)天台宗之异名。因彼宗以止观行为本也。
【纸冠】 (物名)又曰额乌帽子。法师阴阳师等所著用者。又当死人额之三角纸也。
【旨归】 (术语)教意所趣谓之旨归。法华玄义八上曰:“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都会也。”同止观二曰:“旨归者文旨所归也,如水流趣海,火灾向空。”辅行曰:“旨者意也,归者趣也,教意所趣名为指归。”
【止行二善】 (术语)犹言止持与作持也。即积极的行善根功德勇猛精进之善,消极的避作恶,而远离犯罪也。
【指环】 (物名)又曰指钏,草钏,草环,茅环。密教之法,续草作环,以此穿于无名指。苏悉地经一曰:“作法时,当用茅草而作指钏,着于右手无名指上。(中略)以着此草环故,罪障除灭,手得清净,所作皆成。”又曰:“其茅环者,称无名指量,以茅三缠作金刚结。”
【纸阄】 (杂名)永明智觉禅师始为之。佛祖统纪二十六(永明智觉法师传)曰:“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佛土。乃冥心清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枳哩枳哩真言】 (真言)降三世明王之真言,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曰:“都以枳哩枳哩忿怒无对真言持诵香水。”
【枳哩枳哩尊】 (明王)降三世明王之异名。见真言修行钞五。梵Kelikila。
【枳罗婆】 (地名)山名。见“左”条。
【枳罗苏】 (地名)Kilāsa,山名。译曰白。翻梵语九曰:“枳罗苏,应云枳罗婆(婆应为娑之误),译曰白也。僧祇律第三十四卷。”
【指鬘】 (人名)央掘摩罗之译名。见“央掘摩罗”条。
【指鬘经】 (经名)央掘摩经之异名。
【止门】 (术语)六妙门之一。
【指难】 (地名)同支那。
【纸钱】 (物名)真言宗祭供星天,专用纸钱。又禅林,于祈祷及盂兰盆会等雕纸如钱形,数十相连,与心经等于会毕时,焚化之,所以供鬼神也。唐书王玙传曰:“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玙乃用为穣祓。”按,法苑珠林,纸钱起于殷长史。洪庆善杜诗辨证云:齐东昏侯好鬼神之术,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王叡诗:纸钱灰出木棉花。李山甫诗:可要行人赠纸钱。徐凝诗:无人送与纸钱来。皆言之。卲康节春秋祭祀,亦焚纸钱。程伊川问之。曰:冥器之义也。脱有益,非孝子顺孙之心乎。宋王炎有清明日先茔挂纸钱诗。”又封氏见闻纪曰:“后汉蔡伦所造,魏晋以来,始有其事。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今则皆烧之。”
【枳攘娜钵啰你闭】 (术语)Jṣānapradipa,译曰智灯。仁王护经道场念诵仪轨曰:“枳攘娜,此云智。钵啰你闭,此云灯。由此智灯,破诸闇故。”
【指兔】 (杂语)兔为月,指兔者如言指月也。见“指”条。
【止宿草庵】 (杂语)法华经信解品偈曰:“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是长者有智故运其方便也。此止宿草庵,譬般若时之转教付财。二十年者,标依二乘法而断惑证理也。
【纸叶】 (杂名)佛在世既许于纸叶书写经典。毗奈耶杂事二十五曰:“若于经典不能记忆,当云何持?佛言:应写纸叶读诵孚持。”
【纸衣】 (衣服)纸制之衣也。五灯会元临济下有纸衣和尚。曹山录有纸衣道者。北齐书元宗纪曰:“回纥入东京,肆掠荡尽,士民皆衣纸。”
【指印】 (杂名)即拇印也。行事钞中上曰:“诸书指印遣使。”同资持记曰:“言指印者。旧云:手墨印纸,以表其意。或云:西人指上贯印持以为信。”
【枳由罗】 (物名)一作羁由罗,吉由罗。又译曰璎珞。见翅由逻及璎珞条。
【指月】 (譬喻)以指譬修多罗,以月譬字相,见“指”条。
【枳吒】 (地名)译曰踊出处。见“枳怛那”条。
【止止不须说】 (杂语)佛于迹门法华止舍利弗请之语。法华经方便品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治禅病秘要法】 (经名)二卷,北凉沮渠宗声译,说关于坐阿练若修禅定人身心之种种病魔治法。
【治禅病秘要经】 (经名)治禅病秘要法之异名。
【至诚心】 (术语)观经所说之一。真实愿往生之心也。
【制怛罗】 (杂名)Caitra,星名。此星现于正月,故名正月曰制怛罗月。俱舍光记三十曰:“制怛罗,是星名。正月出现,正月从此星为名。”西域记二曰:“春三月,谓制怛罗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又人名。以此人生于此月,故名。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制怛罗,人名也。此正月星名,西国立名多此也。”
【质怛罗】 (杂名)Citra,亦云唧怛罗。锦绣也。大日经义释七曰:“西方谓锦绣为唧怛罗。”梵语千字文曰:“质怛罗,锦。”今称Chinz,印花布也。
【质呾罗婆拏】 (人名)Citrabhāṇa,译曰火辨。世亲同时人,十大论师之一。见唯识述记一本。
【至得果佛性】 (术语)三佛性之一。
【至德具足益】 (术语)言信弥陀而念佛者,于现世具足无上之功德也。现世十种益之一。
【质底】 (术语)Citi,译曰积聚。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共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廿/积],即名此处以为质底,是积聚义。据从生理,遂有制底Caitya之名。”
【制底】 (堂塔)Caitya,同质底。积聚之义。谓佛塔也。大日经疏五曰:“制底,翻为福聚,谓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三种悉地陀罗尼法曰:“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也。”寄归传三曰:“制底是积聚义。”
【制底畔睇】 (杂语)Caitya-Vandana,谓敬拜佛塔也。寄归传二曰:“制底畔睇或云制底畔弹那,(中略)畔睇者敬礼也。凡欲出外礼拜尊像。有人问云:何所之适?答曰:我向其处制底畔睇。”
【质帝】 (术语)见“质多”条。
【治地住】 (术语)见“十住”条。
【制多】 (术语)Caitya,又曰制底,制怛罗。旧称支提。见“支提”条。
【质多】 (术语)Citta,又曰质多耶,质帝。译曰心。虑知之心也。止观三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中略)是集起义,是心义。”大日经疏十六曰:“心名质多,质多者犹如众彩庄严精聚,名为质多。”秘藏记末曰:“质多名虑知,有情等心也。(中略)释名,集起曰心。”梵语杂名曰:“心,指多。”名义集六曰:“质多耶,或名质帝,或名彼荼,此方翻心。”是五心之一。法相宗立心意识之三为别体。以此质多心为第八识之特名。其他诸宗以之为诸识之通名。
【质多迦】 (流派)部宗名。四分律开宗记一本曰:“质多迦部此云西山部。”梵Cetyaka。
【制多迦】 (天名)Ceṭaka,一作制吒迦,制吒迦难。不动明王八大童子之第八。译曰福聚胜者。现恶瞋之相。圣无动尊成就使者法品曰:“若制吒迦难,唐言福聚胜者。造画其像,面目忿怒。”见“矜羯罗”条。
【质多罗】 (杂语)译曰杂色。见大日经疏九。又星名。宝星陀罗尼经四曰:“质多罗(唐言角宿)星生者,男女阴上当有厌子,为性纯直,而多爱欲,后歌舞。”又天神名。在胎藏外金刚部。又药名。善见论十七曰:“质多罗是外国药名。”又山名。梵语杂名九曰:“质多罗山,译曰种种。”梵Citra。
【制多山部】 (流派)Jetavanīyā,小乘二十部之一。大众部大天住制多山所立之部。制多者梵语,译曰灵庙。宗轮论述记曰:“制多者,即先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即安置圣灵庙处也。此山多有此制多,故因此立名。”
【质多耶】 (术语)见“质多”条。
【质多翳迦阿羯罗多】 (术语)Cittaekāgratā,译曰心一境性。定之异名。唯识了义灯五本曰:“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质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罗云境,多云性。”
【制恶见论】 (书名)此书为玄奘三藏于印度所作,以破外道之恶见。唯识述记七末曰:“我之大师,戒日大王为设十八日无遮会时,造制恶见论。”
【志公碑】 (杂名)梁释宝志之碑也。在邹平醴泉寺。行书。碑阴有志公像。指月录曰:“宝志禅师:金陵东阳民朱氏之妇,上已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其后出家专修禅,披发徒跣,着锦袍,往来皖山剑水之下。以翦尺拂子挂杖头,负之而行。”其碑文为琅玡王筠所作。见南史隐逸传。
【治国天】 (天名)同持国天。
【制教】 (术语)即戒律。以毗尼藏之所诠是制止邪非之教故也。南山戒疏一上曰:“教由制兴,故名制教。”
【至教】 (杂语)至实之教,至极之教也。唯识述记一末曰:“言至教者至实教也。”
【至教量】 (术语)因明用语,三量之一,又曰圣教量,正教量,声量。以圣教之至言量邪正也。俱舍光记五曰:“至极之教,故名至教,亦名圣教量。”见“量”条。
【制教三宗】 (名数)见“化制二教”条。
【制戒】 (术语)佛对弟子制戒律也。
【制经】 (经名)长者子制经之略名。
【至静】 (杂语)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圆觉经曰:“以静慧故证至静性。”
【至理】 (杂语)至极之道理也。宗镜录曰:“还丹一粒,点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
【制门】 (术语)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犹摄取,是为开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所谓化制二教是也。
【治魔法】 (修法)凡治魔障者,或念三归五戒等,或诵般若经,菩萨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经所说之治魔咒。见小止观,起信疏等。又以念佛治之。在止观九之二。净土修证仪云:十乘之理观,能发九境之魔事,以五蕴生死迷暗之法为境故,净土之事观,以弥陀果人清净之功德为境故,永绝魔事,心无邪念时,则圣境现前,光明发显。
【至那罗阇弗咀罗】 (杂名)Cinarājaputra,译曰汉王子,梨也。见西域记四。
【至那你】 (杂名)译曰汉持来。桃也。见西域记四。梵Cīnāṇi。
【炙茄会】 (行事)禅林炙茄子开筵,谓之炙茄会。禅苑清规监院曰:“如冬斋。(中略)炙茄会。”
【至人】 (杂名)释迦如来之尊号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释迦如来,道成积劫,德超三圣。化于人道,示相同之。是以且就人中美为尊极,故曰至人。”
【治生产业】 (杂语)谓日常之生业也。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一心真如,及生灭相,无二无别。即三明一,即一论三,故得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制体】 (堂塔)Caitya,同制底。秘藏宝钥上曰:“制体旗光。”
【制听二教】 (名数)戒学之语。佛所制必当持之法,名制。为以便宜听其随意行之之法,名听。故制法不行之则得罪,听法不持之亦不得罪。譬如比丘之三衣,比丘尼之五衣,是制法。如百一资具是听法。亦以此意而分别佛之教法,律藏曰制教,经论二藏曰听教。见戒疏一上,行事钞中。
【至相尊者】 (人名)即华严第二祖智俨也。见“智俨”条。
【至心】 (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
【至言】 (杂语)至理至极之言也。俱舍论三十曰:“佛至言真法性。”
【治意经】 (经名)一卷,失译。说数息观之法。
【至愿】 (杂语)至诚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菩萨兴至愿。”
【至真】 (杂语)如来离一切之虚伪,故曰至真。行事钞下之二曰:“南无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质直】 (术语)质者正也,正直之心,无谄曲也。佛道在悟达众生本有之天真,故示其意曰质直是净土。法华经寿量品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又曰:“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维摩经佛道品曰:“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同菩萨品曰:“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帙子】 (物名)帙箦,卷经卷,竹制之帙也。
【智】 (术语)梵语Jñā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智碍】 (术语)二碍之一。又云所知障。碍涅槃之烦恼云烦恼碍,碍菩提之无明云智碍。菩提即佛之一切智。为智之障碍,故名智碍。其体为根本无明也。
【智悲】 (术语)如来之大智与大悲也。加以大定为三德。
【智辩】 (杂语)智慧与辩才也。心能照理曰智,智发于说曰辩。辩乃智之德也。无量寿经上曰:“智慧辩才。”
【智辩无穷愿】 (术语)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令极乐往生人得智辩无穷之德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智波罗蜜】 (术语)般若波罗蜜也。
【智波罗蜜十德】 (名数)一知贪欲行者,二知瞋恚行者,三知愚痴行者,四知等分行者,五知修学地行者,六于一念中知无边众生之行,七知无边众生之心,八知一切法之真实,九知一切如来之力,十普觉悟法界门。见唐华严经十八。
【智藏】 (术语)智慧广大,包含诸法故曰藏。五教章上曰:“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宗镜录十八曰:“一切众生自心处内有八瓣,和合成莲华,此莲华中有正遍知海,是名毗卢遮那智藏,亦名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人名)不空三藏之讳。贞元释教目录十五曰:“大辩正大广智不空三藏和上者,南天竺执师子国人也,法讳智藏,号不空金刚。”
【智藏海】 (譬喻)智藏之深广,譬如海也。宗镜录二十八曰:“毗卢遮那智藏海。”
【智城】 (譬喻)智慧之城郭。譬佛果也。教行信证二曰:“令诸群生入智城。”
【智杵】 (物名)金刚杵之异名。有独钴三钴五钴等,皆标帜内证之智德者,故名智杵。性灵集六曰:“实相智杵,摧破邪山。”
【智德】 (术语)诸佛三德之一。如实照了诸法而无碍者,即菩提是也。又有智慧,有行德者。谓智德兼备之高僧也。
【智灯】 (譬喻)智慧之灯也。智度论二曰:“痴冥道增智灯灭。”
【智谛】 (术语)智为能照之观智,谛为所照之谛理。犹言智境。
【智度】 (术语)六度之一。般若波罗蜜Prajñāpāramitā也。般若译曰智,波罗蜜译曰度,习修实智之行法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善于智度,通达方便。”
【智度论】 (书名)大智度论之略名。
【智断】 (术语)智德与断德也。照了真理曰智德,断尽烦恼曰断德。即菩提与涅槃也。往生论注上曰:“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
【掷恶人印】 (印相)以右手大指,捻无名指甲上,每诵真言一遍,一度向彼恶人掷之。见欢喜母成就法。
【智法身】 (术语)见“法身”条。
【智斧】 (譬喻)智能断烦恼,故譬以斧。涅槃经三十八曰:“是经即是刚利智斧,能伐一切烦恼大树。”
【智光】 (譬喻)智慧之光。智能破无明之闇,故以光为譬。
【智光灭业障经】 (经名)具名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佛说智炬陀罗尼经同本别译。佛在日月天子宫说佛菩萨之名及咒,普贤菩萨赞叹而劝受持。
【智光严经】 (经名)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之略名。
【智果】 (术语)涅槃曰断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
【智海】 (譬喻)智慧广大,譬如海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地藏十轮经八曰:“渐次趣入深广智海。”
【智行】 (术语)智慧与修行也。法华玄义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智慧】 (术语)梵语若那Jñāna,译曰智。般若Prajñā,译曰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通为一也。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法华经义疏二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瑜伽伦记九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
【智慧波罗蜜】 (术语)又曰知见波罗蜜,即般若波罗蜜也。六波罗蜜之一。又佛之实智对于方便之权智曰智慧波罗蜜。法华经譬喻品曰:“如来亦复如是。(中略)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同方便品曰:“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智慧灯】 (譬喻)智慧能破愚痴之闇,故譬以灯光。智度论四十一曰:“以智慧灯照我等。”
【智慧第一】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智度论十一曰:“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智慧风】 (譬喻)智慧能吹人入法性之海,故譬以风。六波罗蜜经偈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
【智慧观】 (术语)观世音菩萨五观之一。以真实之智慧,观实相之理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智慧光】 (术语)阿弥陀佛十二光之一。佛之光明能破一切众生无明之闇,故名智慧光。赞阿弥陀佛偈曰:“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
【智慧光佛】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阿弥陀佛之异名。以彼佛具智慧之光明故也。无量寿经上曰:“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中略)智慧光佛。”
【智慧海】 (譬喻)如来智慧之深广,譬如海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智慧火】 (譬喻)智慧能烧烦恼之薪,故喻以火。
【智慧剑】 (譬喻)智慧能断烦恼绝生死之绊,譬如利剑。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心地观经八曰:“法宝犹如智慧利剑,割断生死离系缚故。”
【智慧箭】 (譬喻)智慧能害烦恼之贼,故譬以箭。增一阿含经三十九曰:“仁铠三昧弓,手执智慧箭,福业为兵众,今当坏汝军。”智度论十曰:“忍铠心坚固,精进弓力强,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
【智慧门】 (术语)入智慧之门户也。佛果之实智云智慧,入其实智之因地权智云门。又如来自证之智云实智,利他教化之智云权智。权智为令入实智之门户也。又权智所说之一切教法为令入实智之门户,故名曰智慧门。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法华文句三曰:“其智慧门即是叹权智也。盖是自行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到道中,道中称实,道前谓权也。”法华义疏四曰:“门者,权智说一切教为通佛智,故以一切教为佛智慧门。”法华玄赞三曰:“智慧门者,即能诠教,智慧甚深,即所诠理。”
【智慧念佛】 (术语)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名号,其体为阿弥陀如来真实圆满之智慧,故执持其名号之念佛曰智慧念佛。
【智慧鸟】 (传说)若为财物说法者,死,生天上为智慧鸟,能说法云。正法念经三十一曰:“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是名下品之法施也。(中略)如是等法施之人,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则曰下法施也。”
【智慧山】 (譬喻)智慧之高如山也。涅槃经八曰:“如来悉断无量烦恼,住智慧山。”
【智慧水】 (譬喻)智慧能洗烦恼之垢,故譬以水也。文殊师利问经曰:“心性本净,诸过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
【智慧云】 (譬喻)智慧之广大如云也。仁王经下曰:“智慧如密云,遍满于法界。”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见“十八不共法”条。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见“十八不共法”条。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见“十八不共法”条。
【智慧资粮】 (术语)见“资粮”条附录。
【智火】 (术语)称字。大教王经上曰:“金刚三摩地,字发智火,烧除虚妄因。”又(譬喻)以智烧烦恼之薪,故譬以火。涅槃经三十八曰:“善男子!是经即是刚利智斧,能伐一切烦恼大树,(中略)即是智火焚烦恼薪。”
【智火印】 (印相)即法界生印也。见胎藏界事钞上。
【智惑】 (术语)智慧与妄惑。相克之法如水火。
【智积】 (人名)王子名。大通智胜佛时出家十六王子之第一名。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曰智积。”又(菩萨)从多宝如来来法华之会座,与文殊菩萨论议女人成佛事之菩萨。法华经提婆品曰:“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启多宝佛,当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又金刚界曼荼罗中贤劫十六尊之一。
【智积菩萨】 (人名)中吴纪闻曰:“灵岩寺,乃智积开山之地。智积当东晋末。自西土来刱立伽蓝,泗州僧伽至无锡,闻智积在苏即回。曰:彼处已有人矣,由是名遂显,有贫妪持角黍为献,智积受之,妪因得度,至今上已日号智积生日,聚数百妪为角黍会。”
【智吉祥印】 (术语)梵志之说法印,谓之净行者吉祥印,释尊之说法印,谓之智吉祥印。释尊之说法印有三种。
【智楫】 (譬喻)由智渡生死海故以舟楫譬之。万善同归集五曰:“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楫。”
【智剑】 (譬喻)清净之智慧,以断烦恼之绊,故譬如剑也。最胜王经二曰:“生死羂网坚牢缚。愿以智剑为断除。”
【智箭】 (譬喻)智慧之锐如弓箭也。智度论十一曰:“当以智箭破汝疑军。”
【智界】 (术语)理智相对,智所属之法曰智界。犹云智门也,界者自性之义。差别之义。称胎藏界曼荼罗为理界,金刚界曼荼罗为智界。
【智镜】 (譬喻)智慧之照了譬如镜也。因明大疏序曰:“明悬智镜者,幸留心鉴照。”
【智境】 (术语)智者能观之心,境者所对之法。境有真妄二者,妄为智之所断,真为智之所证。
【智境冥一】 (术语)谓能观之真智与所观之真理,冥合一致也。止观五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以无缘智,缘无相境。无相之境,相无缘之智。智境冥一而言境智。”
【智境四相】 (名数)一我相,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证,于取其所证,心执着而不忘。认之为我,是名为我相。二人相,比前我相,已进一步,不复认证为我,尚持我悟之心,是名为人相。三众生相,较前人相又进一步,虽已超过我人之相,尚存了证了悟之相,是名为众生相。四寿命相,比前众生相复进一步,虽已超过证悟之心,尚存能觉之智,如彼之命根,潜续于内,是名寿命相。见圆觉略疏下。
【智净相】 (术语)不思议业相之对。依法力熏习而如实修行,破生灭相,现不生灭,破无明不觉,显现法身之相也。即本觉之随染者还于本净之相也。
【智拘絺罗菩萨】 (菩萨)在胎藏界释迦院上行南端第二位。密号曰正圆金刚,或宿慧金刚。主释迦精进之德。七集虽以此尊为比丘形,列于声闻众,而在释迦院则为供养云海二菩萨中之一尊,为肉色使者形,合掌中入未敷莲华作供佛之状,坐于荷叶。
【智炬】 (譬喻)智慧之光明譬如炬。观经玄义分曰:“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
【智炬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同本别译。
【智类道忍】 (术语)八忍,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忍可决定也。
【智力】 (术语)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无量寿经上曰:“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法华经普门品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智门】 (术语)对悲门之称,是为一双之法。门者差别之义。诸佛万德,可差别为此二者。一切自利之德为智门,一切利他之德为悲门。
【智妙】 (术语)法华迹门十妙之一。证实相之境之智微妙不可思议也。方便品曰:“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智母】 (术语)生智之母也。犹言觉母。新译仁王经中曰:“实相即是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又论藏之异名也。摩得勒迦,译曰智母。
【智目】 (譬喻)智犹如目。玄义二曰:“智为行本。因于智目起于行足。目足及境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智目行足】 (譬喻)譬智解于目,譬修行于足也。见“智目”条。
【智囊】 (杂名)称多智之人曰智囊。释氏要览中曰:“吴支谦字恭明,号智囊。高僧传云:祇园寺三千僧,皆号奘法师为智囊。”
【智譬水】 (譬喻)胎藏界之理譬如莲华。金刚界之智譬如月或水。譬于水者,以金刚界智法身之种子为水大,即鍐字故也,水有五德,恰与五智相当。秘藏记本曰:“以水譬五智者,水性清净,一切色相显现,譬大圆镜智。一切万象影现,无高无下,而为平等,譬平等性智。水中一切色相差别,显现明了,譬妙观察智。一切情非情之类,依水而湿长,譬成所作智。其水无所不适,譬法界体性智。”
【智拳印】 (印相)金刚界大日如来之印相,独一法界之相也。以表诸佛之执持智法海。一字顶轮王经曰:“拳能执持诸佛智法海。”是九会曼荼罗中第六一印会智法身之大日也。时处轨曰:“右执左头指,十方刹立中,唯有一乘佛,如来之顶法,等持诸佛体,是故名智拳。”金轮仪轨曰:“十方佛之中,唯有智拳印。”
【智人】 (杂名)有智之人也。智度论十曰:“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智刃】 (譬喻)智慧之锋刃也。万善同归集五曰:“智刃才挥,疑根顿断。”
【智山】 (譬喻)智之高譬如山也。唐华严经二十二曰:“智山法华,悉已清净。”
【智身】 (术语)华严所说融三世间十身之一。以圆明之智慧为佛身者。
【智生三昧】 (术语)大日如来说百光遍照真言之三昧也。义释十三曰:“佛将说此真言导师,即住巧智生三昧。谓此三昧能生如来普门善巧智,故以为名也。”
【智首】 (人名)唐弘福寺智首,为四分律宗之祖,南山律师之师也。作四分律广疏十二卷。见续高僧传二十二。
【智手】 (术语)称右手。
【蛭数】 (佛名)见“底沙”条。
【智水】 (术语)谓灌顶之水。灌顶者,以如来智慧注入行者之仪式也。大日经疏八曰:“陈列密严佛土法界大图,坐于妙法莲华自在神通师子之座,以本性清净智慧慈悲水,具含万德而灌其心。”
【智息入】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于数息观觉照入息分明也。
【智闲】 (人名)邓州香严寺智闲,嗣沩山之法者。
【智相】 (术语)智慧之相貌。谓佛之光明也。佛之光明,为佛智显于外之相貌也。净土论注下曰:“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又起信论所说六尘相之一。于三细中第三境界相,起妄心智用,而分别可爱不可爱之境也。
【智相三昧】 (术语)生真实智慧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得此三昧,见一切诸三昧中,有真实禅慧相。
【智象】 (杂语)智慧之龙象。称大智之僧。又涅槃经,智度论等三兽渡河之喻,以深智比象。
【智心】 (术语)智慧之心也。大日经一曰:“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大乘义章十九曰:“智心不怯,名为无畏。”
【智旭】 (人名)名智旭,字蕅益,自号八不道人。从所居而曰灵峰。父岐仲,持白衣观音咒祈子,母金氏,梦大士抱子授之而生,时明万历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也。初学儒,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取论焚之。二十岁丧父,读地藏本愿经发出世之心,日诵佛名。居三年,闻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生疑不能得,遂于像前发四十八愿,决心出家。天启二年三梦憨山,时憨山在曹溪,不能往从,从憨山之徒雪岭剃度。寻往云栖听古德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之宗旨不合,请问。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怪之曰:佛法岂有二耶?遂入径山参禅,性相二宗,一时透彻。旭见律学退废,以兴律为任,既述毗尼集要,寻欲注梵网经,于佛前拈阄以决所宗,得天台宗,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宗子孙,以近世之台宗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也。晚住灵峰,生平著述合有四十余种,顺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寂,寿五十七。尝曰:生平行履,百无一长,独有大菩提心,忘身为人,舍己从人,为堪质之于三世慈尊者。见灵峰宗论。师之灵峰二十景颂中大雄峰颂曰:“鹫岭遥传秪一传,由来吾道贵闻知。但从龙树通消息,不向黄梅觅破衣。”
【智俨】 (人名)华严二祖云华智俨法师,又号至相尊者。俗姓赵氏。生于开皇二十年也。初剃染时,祷于大藏前,抽得华严首卷。终日诵阅。遂往杜顺和尚所。侍听未久,尽得玄旨。尚以所集观法传与祖习,令其讲授。偶遇异僧谓曰:欲解华严一乘之宗者,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静摄思之,当自知耳。因即淘研,豁尔贯通。从此数讲华严。宗风大振。名遍寰中。总章元年,告门人曰:吾将暂往净方也。不逾月,遂说法而逝。世寿七十二矣。
【智眼】 (术语)智能见事物,故名眼,智即眼也。又智之眼也。谓非肉眼也。唐华严经六十一曰:“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成实论十九曰:“智慧现在前,犹明眼见色。”
【智顗】 (人名)天台大师,名智顗,字德安,姓陈氏,其母梦吞白鼠而生师。卜者曰:白鼠者,龙所化也。七岁,喜往伽蓝,僧口授普门品,一遍成诵。十八岁就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岁受具。初从慧旷学律,兼通方等诸经。陈文帝元嘉元年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师往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逐,今复来也。即示以普贤道场法,说法华四安乐行。师日夜自励,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而入定,照了法华。思叹曰:非汝不证,非我不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功德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师千群万众亦不能穷汝辩,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陈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陈都金陵,时年三十。大建元年仪同三司沈君理请居瓦官寺,讲法华,乃一夏九月谈经玄义。止瓦官前后八载,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陈大建七年秋九月始入天台安居佛陇。九年二月帝诏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遂创伽蓝,十年五月左仆射徐陵奏于朝,赐修禅寺之号。陈少主数数遣使请师于金陵,师出,止于金陵灵超寺,讲释论及仁王般若于太极殿,后移光宅寺。金陵既败,师往憩于庐山,隋开皇十一年晋王镇建康(即金陵),遣使奉迎,师曰:我与晋王有宿缘,直赴之。此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斋受菩萨戒,师谓王曰:大王纡遵圣戒,可名总持。王赞师曰: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十二年师至荆州,为报地恩于当阳县玉泉山建立精舍,赐额云一音,重改玉泉。十三年夏四月于玉泉寺说法华玄义,十四年夏四月又说摩诃止观,晋王入朝,师亦辞归天台。十七年冬十月,晋王归藩,遣使入山奉迎,师随使出山,至石城,乃有疾。曰: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场,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右胁西向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又唱法华无量寿二经,为最后闻思。弟子智朗请曰:不审师何位,此处没,将生何处?师曰:不领吾众,必得六根净(十信位即相似即),为他损己,是五品位,汝何问生,吾诸师友观音侍从,皆来迎我。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则增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时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也,寿六十。见智者大师别传,唐高僧传十七。谧法空宝觉灵慧尊者,世称天台大师,称其宗为天台宗。
【智印】 (术语)如人有印则得入国,以般若之智为印,则得入实相之理,故曰智印。又如印契判物之真伪,以智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曰智印。又如大日拳印不动之剑印,各证明内证之智德者,故曰智印。法华经妙音品曰:“智印三昧。”法华义疏十二曰:“如人入安稳国,有印得入,无印不得入。菩萨得此三昧,解入实相。”法华玄赞十曰:“以智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秘藏宝钥上曰:“五部诸佛智擎智印。”
【智印经】 (经名)大乘智印经之略名。赵宋智吉祥等译。与慧印三昧经及如来智印经同本。佛入智印三昧,说如来所知之境界。
【智永】 (人名)南北朝陈永欣寺僧,俗姓王,会稽人,号永禅师。善书,能兼诸体,草书尤胜。临书三十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
【智渊】 (譬喻)智深犹如渊也。金光明经二曰:“智渊无边,法水具足。”
【智愿】 (术语)智与愿也,又智之愿也,达于实相之理之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也。
【智愿海】 (譬喻)智愿之深广譬如海也。礼赞初夜偈曰:“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
【智月】 (譬喻)智慧之光明,譬如月也。唐华严经八十曰:“如来智月出世间。”又(人名)梵名若那战达罗Jñānacandra,译曰智月。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护法菩萨之门人。见唯识述记一本。
【智增菩萨】 (菩萨)二增菩萨之一。见“二增菩萨”条。
【智者】 (人名)天台大师智顗之德号,由晋王所赐。辅行一曰:“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从初生端相立名,法名智顗,顗静也。即出家后师为立号,从德为名,故用静义。后授晋王菩萨戒品,因即为王立以法号云。大王纡尊圣禁,名曰总持。王曰: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见“智顗”条。又(杂语)有智慧者。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
【智者大师真身塔】 (堂塔)塔建于真觉寺内。智者大师之肉身在焉。
【智证】 (术语)以实智证涅槃也。维摩经弟子品曰:“受诸触如智证。”
【智智】 (术语)智中之智也,特称佛之一切智。见“一切智智”条。
【智钟】 (杂语)鸣钟也。
【智周】 (人名)唐泗州智周,号朴杨。为溜州慧沼之弟子,作唯识论演秘,因明记等。
【智幢】 (杂语)智慧之宝幢。又(菩萨)菩萨名。贤劫十六正士之一。
【智幢菩萨】 (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南方之西端。贤劫十六尊之一。密号曰圆满金刚。高竖大智之幢幡,以破戏论为德。白肉色,右持幢,左拳安腰。
【智自在所依真如】 (术语)十真如之一。于第九善慧地证悟之真如。无碍智所依之真如也。在此地得四无碍智,自在得知,故有此名。
【雉】 (动物)野鸡也。
【置答】 (术语)四答之一。置弃而不答也。如外道问神魂之断常,问如来灭后之有无,佛皆置而不答:名为置答:所谓十四不可记也。
【雉救林火】 (传说)昔野火烧林。林有一雉,以水洒林,往返不止。时天帝来问言:汝何作?答曰:我愍众生,故欲救此林,此林荫影清凉,我诸种类眷属,皆悉依仰,我身有力,云何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精勤可至几时?答曰:将以死为期。天帝言:汝心虽尔,谁证知之?即自立誓,我心至诚不虚,火即当灭。是时净居天知雉弘誓,即为灭火。见智度论十六,经律异相四十八,义楚六帖二十三。
【钟】 (物名)Ghantā,梵语犍稚,译曰钟,又曰磬。为作法事时集众而打者。增一阿含经曰:“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犍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行事钞上之一曰:“佛在世时,但有三下。故五分云打三通,后因他请,方有长打。(中略)然初欲鸣时,当依经论建心标为,必有感征。应至钟所礼三宝讫,具仪立念:我鸣此钟者,为召十方僧众。有得闻者,并皆云集,共同和利。又诸有恶趣受苦众生,令得停息。”参照“犍稚”条。
【中阿含经】 (经名)四阿含经之一。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见“阿含”条。
【中安居】 (行事)三安居之一。见“安居”条。
【中般】 (术语)五种不还之一。不还之圣者自欲界而生于色界之中有之身,证罗汉果而般涅槃也。
【中辈】 (术语)见“三辈”条。
【中辈观】 (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中第十五观之名。观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三种往生人之善行也。
【中辈生】 (术语)无量寿经所说三辈生之一。往生人之中辈也。观经之中辈观用之,为中品上生等之三品。惟开合不同耳。见三辈条。
【中呗】 (仪式)法会举梵呗之偈,有初中后三节。其中节曰中呗。
【中本起经】 (经名)二卷,后汉昙果等译。叙如来初成道以后在世中间说法教化之行迹者。
【中边论】 (书名)具名辨中边论。天亲菩萨造,为解释弥勒菩萨所造之辨中边论颂者。三卷,唐玄奘译。又陈真谛译,二卷,谓之中边分别论。
【中草】 (譬喻)三草二木之一。见“三草二木”条。
【中乘】 (术语)缘觉乘之异名。是在三乘之中位,故名。多论一曰:“小乘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独佛自知。”法华文句四曰:“身子迦叶等,悉是中乘根性。”
【中道】 (术语)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中论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道第一义】 (术语)诸法无过于中道,故曰第一义。
【中道第一义观】 (术语)三观中,中观之德名。空假二谛,双照而离有无二边之观法也。破障中道之根本无明者。止观三曰:“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观,此名出璎珞经。”
【中道观】 (术语)天台三观之一。观中谛之理而断无明之惑也。四教仪曰:“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
【中道即法界】 (术语)止观辅行一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法界诸法,迄至一色一香无非为中道。故换言之,中道即法界也。而此中道法界为所缘之妙境,若就能缘之妙智言之,则为止观,盖系缘于法界,而广缘事理之诸法,是止即妙观,念与法界为一而泯亡事理之法相,是观即妙止也。此妙境妙智,一体不二,故谓之法界即止观。
【中道教】 (术语)三时教之一。说有空不偏中道之教也。是法相宗所立。
【中道妙观】 (术语)谓超绝假观与空观之真实中道观法也。
【中道实相】 (术语)万有之实相,非有非空。非有非空之中道也。
【中道应本】 (术语)依别圆二教之义,以圆实中道为应化身之根本也。依藏通二教之意,则实谛为偏直空理,三界诸法本在理外,依惑业因缘而生,故断惑已,则三界诸法归于空已。故菩萨欲永受三界之生,而度众生者,或故留惑,或由惑之习气势力也。然别圆二教之意,谓十界诸法以中道之理为本,中道之理,为应缘而现者,故断烦恼,而中道之体愈圆明,十界诸法显现,随机感而起不思议之应用。是曰中道之应本。
【中道宗】 (术语)与中道教同。
【中谛】 (术语)天台所立三谛之一。中观所对之理也。中者中正绝待之称。谓不离二边不即二边,中正绝待之理也。见“三谛”条。
【钟梵】 (杂语)钟声梵呗也。表制集曰:“时中礼忏钟梵递亏。”性灵集八曰:“钟梵断而亦续。”
【中梵】 (杂语)中天竺也,梵为梵土。天竺之异名。
【中峰】 (人名)元天目山之普应国师。名明本,号中峰,钱塘人。自幼切求佛法,昼夜励精。后参天目山高峰妙和尚,大悟彻底。说法无碍,著书若干。仁宗闻而聘之,不至。制金文之伽梨衣赠之,并赐号佛日广慧普应国师。至元三年寂,寿六十一。有广录三十卷行于世。见中峰和尚行录。
【中根】 (术语)六根之利钝,有上中下三者,有非利非钝之六根者,谓之中根。
【中观】 (术语)三观之一。观中谛之理也。诸宗各以中观为观道之至极,法相宗以观遍计所执非有,依他圆成非空为中观,三论宗以观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为中观,天台宗以观三千诸法一一绝待为中观。然天台所立之中观,有隔历圆融之二法,别教所说,为隔历之中,圆教所说,为圆融之中。隔历之中,于空假之外,有绝待之中,乃但中也。圆融之中,为空假绝待之中,其中即不但中也。盖别教之义,原隔历空假之二者,故随于空假之外不得不隔历中道。然空假本来非为别物,空即假,假即空也,然则离此空假相待之绝待之中,亦非在相待之外。相待即绝待也,绝待即相待也,故空假中之三者为一法之异名,即假即空即中也。空之外无假,假之外无空,空假相待之外,无中之绝待,中之绝待外,无空假之相待。是为圆教至极之中观。
【中观论】 (术语)世称曰中论,见“中论”条。
【中观释论】 (书名)具名大乘中观释论,九卷,安慧菩萨造,赵宋惟净等译。释中观论二十七品中之前十三品者。
【终归于空】 (术语)言诸法之实相,终归趣于空也。空者非灰断之空,乃中道第一义空,空亦空绝对之空,谓之第一义空。空亦空则此中自有中道之义,故云中道。即非偏空,而为中空、圆空、妙妙空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真言阿字本不生之实义是也。
【中含】 (经名)中阿含经之略称。
【中后不食】 (术语)谓午中以后不食也。所谓不过中食戒是。释氏要览上曰:“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下风,五身得安乐。”
【中悔】 (术语)信仰不坚固,先信后疑,遂中途破悔其所信也。
【中价衣】 (衣服)就价言,则居三衣之中,因名中价衣。见六物图。此非价额,乃于衣尊贵之点而得名。【中价衣】(衣服)郁多罗僧衣之别名。以此衣之财直在三衣中为中位也。又因此衣着于中间及贵重,故曰中价衣。非钱财价值之意也。见六物图。
【中间禅】 (术语)与中间定同。
【中间定】 (术语)又名中间三昧,中间静虑,中间禅。大梵天王所得之禅定也。色界,无色界通有八地,每一地各有近分定与根本定。其中初禅地之近分定与根本定寻与伺之心所相应,第二禅以上,七地之近分定与根本定,则寻与伺皆不相应,而至极寂静。然其中间,唯有伺之心所相应而寻之心所不相应之禅定,是名中间定,修之者在初禅天顶上为大梵天王,彼常住此禅定。俱舍论二十八曰:“初本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皆无寻伺,唯中静虑有伺无寻,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中略)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
【中间护摩】 (修法)此为大坛劝请曼荼罗诸尊而供养之祈受者灭罪生善悉地之法也。
【中间静虑】 (术语)与中间定同。
【中间三昧】 (术语)与中间定同。
【终教】 (术语)贤首五教之一。见“五教”条。
【中劫】 (术语)新译家谓一增一减为中劫,旧译家谓一成劫及一住劫为中劫。即当于新译之二十中劫也。见“劫”条。
【中流】 (术语)譬烦恼也。以众生为烦恼,在生死之中流故也。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注曰:“生曰: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结使也。”
【钟楼】 (堂塔)悬大钟之楼也。
【中论】 (书名)Madyāmaka-śāstra,具名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为古来三论之一,极为尊重。其说相主张最彻底之中道。破空破假,进而并破执中之见,说所谓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之中道,而为般若思想者也。书中,别为破因缘品,破去来品,破六情品,破五阴品等二十七品,现藏中阿僧佉释,瞿昙般若译之顺中论,二卷。分别照明菩萨释,波罗颇迦罗译之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安慧释,惟净等译之大乘中观释论,九卷,皆为龙树中论之异出。西藏亦有中观学派之二系统,则此论为学者所珍重,不待言矣。
【中论疏】 (书名)十卷。嘉祥吉藏着。
【终南】 (人名)华严宗初祖杜顺,寂后现灵于终南山,后人称曰终南。见佛祖统纪二十九。
【中品】 (杂语)中等之品类。如净土教有中品往生,密教有中品悉地等。
【中品上生】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四。见“九品”条。
【中品下生】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见“九品”条。
【中品中生】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见“九品”条。
【中千世界】 (杂名)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围绕之,是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详见“三千大千世界”条。
【钟声七条】 (公案)“云门曰:世界恁么广阔,因甚向钟声里披七条。”见会元十五,云门章,无门关。
【中食】 (术语)斋食之异名。以当日中而食故也。过午则不许食一毫之食。释氏要览上曰:“僧祇律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当日午故言中食。”
【中实】 (术语)中道实相之略。离二边曰中,无虚妄曰实。
【中士】 (术语)声闻缘觉也。有自利而无利他者。
【中胎】 (术语)中胎藏之略。
【中胎藏】 (术语)胎藏界曼陀罗之中台八叶院也。此为大日如来之本体,由此出生四重之曼陀罗,故曰胎藏。胎藏界之名基于此。
【中台】 (杂名)莲华中心为佛之台座处也。
【中台八叶院】 (术语)胎藏界曼陀罗十三大院之第一院也。在曼荼罗之中央,有八瓣莲华开敷之形,是乃凡夫肉团心之开敷也。其中台有大日如来。其八瓣有四佛四菩萨。总为五佛四菩萨之九尊。中台大日如来为黄金色,入定印。东方宝幢如来,为赤白色,如日初出之色。南方开敷华王如来,为黄金色。西方无量寿如来,为赤金色,入定之相也。目稍闭视下。北方天鼓雷音如来,为赤金色,入定之相也。东南方普贤菩萨,为白肉色,左手执莲华,上有利剑,火焰围之。西南方文殊师利菩萨,为黄色,有五髻冠,左手持青莲华,上有三股之金刚,右手持梵箧。西北方观自在菩萨,为白肉色,右手执开敷之红莲华,西北方慈氏菩萨,为白肉色,左手执莲华,上有军持瓶。以上四方四佛为果德,其四菩萨各为其因行也。大日经疏五曰:“正方四方是如来四智,隅角四叶是如来四行。”参照“现图曼陀罗”条。
【中台外部】 (术语)十三大院中第二院以下对于中台八叶院,故总曰外部。又,外金刚部院之一谓之外部。
【中台五尊】 (杂名)中台八叶院中之五佛也。中台非五尊也。
【中坛】 (杂语)五坛之修法也。以不动尊为中坛。
【中体】 (杂名)中央之尊体也。就三尊或五佛等而言。
【中天】 (地名)中天竺也。
【中天竺】 (地名)天竺分五分,其中央部云中天竺。
【中天竺寺】 (寺名)杭州飞来峰有三处伽蓝: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是也。
【中天竺葬仪】 (仪式)立世论曰:“阎浮提人,若眷属死,送丧山中,烧尸弃去。或置水中。或埋土里。或着空地。”西域记曰:“终没临丧,哀号相泣。裂裳拔发,拍额椎胸。服制无闻,丧期无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唐书西域传曰:“死者燔骸取灰建窣堵,或委野中及河,饵鸟兽鱼龟,无丧纪。”
【中童子】 (杂名)法会赋花筥者,谓之童子。有大童子中童子小童子之别。见“童子”条。
【钟头】 (职位)禅寺司晓,昏,斋钟,定钟,四时鸣钟之职。鸣钟则别有打钟行者为之。见僧堂清规五。
【忠心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佛对移山梵志说五贼五欺之诸法。与阿含正行经同本别译。
【中心经】 (经名)忠心经之异名。
【中宿衣】 (衣服)又名中着衣,内衣安陀会,即五条袈裟之异名也。宿者住之义,以其为近身住著者也。名义集七曰:“安陀会,或安怛罗婆沙,此云中宿衣,谓近身住也。”
【中阳院】 (界名)此天位于欲色二界之中间,在兜率天之侧。中有灵所台。台有树,二月开花,七日七夜落,八月七日果成。此天冥众,相集彼岸会时商量各帐簿,八度校之,三度覆之,押捺治定再治之印,以判定众生善恶之业云。
【中因】 (术语)对东因之称。见“五转”条。
【中阴】 (术语)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阴者五阴之阴(新译云五蕴),俱舍宗以为有一定之中阴,成实宗以为无之,大乘宗以为有无不定。谓极善极恶之人,无中阴,直至所至。余皆有之。大乘义章八曰:“命报终谢,名为无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文句四曰:“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见“中有”条。
【中阴法事】 (仪式)人间之中阴,身如童子之形,且必以七日为一期而生于本生处。若于七日之终,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日,至第二七日之终而生于本生处。如此七日为一期,最长者至第七期,第七期之终,必生于一处矣。因之此七七日间称曰中阴,在此时为追荐之法事,是曰中阴法事。略称曰中阴。于生缘未定之间,希以追福之力生于善处也。随原往生经曰:“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净土。”梵网经下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
【中阴经】 (经名)二卷,姚秦竺佛念译。佛入中阴放大光明,集一切中阴之众生,说大乘之法,其中,初品佛与弥勒菩萨论中阴之法。又(仪式)读诵于中阴间之诸经也。
【中印】 (地名)五印度中之中印度也。
【中印度诸国】 (地名)玄奘西域记曰:“中印度诸国曰波理夜呾罗,曰秣菟罗(原注亦谓三波诃),曰萨他尼湿伐罗,曰窣禄勒那,曰秣底补罗,曰瞿毗霜那,曰垩醯掣呾罗,曰毗罗删拏,曰劫比他(原注旧谓僧伽舍),曰羯若鞠阇,曰阿逾陀,曰阿耶穆佉,曰钵罗耶迦,曰憍赏弥(原注旧谓拘睒弥),曰鞞索迦,曰室罗伐悉底(原注旧谓舍卫),曰劫比罗伐窣堵(原注旧曰迦毗罗卫),曰蓝摩,曰拘尸那揭罗,曰婆罗痆斯,曰战主,曰吠舍厘(原注旧曰毗舍离),曰尼波罗,曰摩揭陀(原注旧曰摩迦陀,又曰摩竭提),曰伊烂拏钵伐多,曰瞻波,曰羯朱嗢祇罗(原注彼俗言羯蝇羯罗),曰奔那伐潬那,曰憍萨罗,曰摩醯湿伐罗补罗,凡三十国。”
【中有】 (术语)四有之一。生死之果报有而非无,谓之有,现生与当生中间之果报谓之中有,又称中阴。中有者为灭当来之生之业所引生者,故中有之形如其所趣本有之形。欲界中有之量,如小儿年五六岁,然诸根明利。又色界中有之量,圆满如本有,衣服与体俱生,以惭愧之心增盛故也。其他欲界之中有,则以增长之无惭愧故而无衣。且欲界之中有,以香为食,因而称之为干闼婆。又天之中有仰头人,鬼畜生之三者,横而如人,地狱之中有,头下足上。俱舍论九详说之。此中有有有无之论。见中阴条。
【中有生缘】 (杂语)欲界之胎卵二生,成中有之当有者,一依于倒心。虽住远方,然由业力所起之眼根,能见生处父母之交会,而起倒心。若为男,则缘母而起男欲,若为女,则缘父而起女欲。翻此缘二俱起瞋心(男于父起瞋,女于母起瞋),时健达婆(谓中有),由起此二种倒见,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之人不净泄,至胎时,谓是己有,便生喜慰。从兹中有没而生有便生也。见俱舍论九。
【中有五名】 (名数)一意成,以为由意而生之身,非精血等外缘所成故。二求生,以常喜寻求畜生之处故。三食香,为以资香食而往生处故。四中有,以为二趣中间所有之蕴故。五起,以对向当生而起于暂时故。见俱舍论十。
【中有之旅】 (杂语)中有之身,彷徨而求生缘,譬如旅客也。往生十因曰:“形无常住,只有守尸之鬼。神无常家,独跰中有之旅。悲哉冥冥独逝,一人不从。”
【中元】 (行事)七月十五日也。修行记曰:“七月中元为大庆之月,道书云: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诸大圣普诣宫中,道士于是日夜诵经,十万大圣录灵篇,饿鬼囚徒亦得解脱。”五杂俎曰:“道经,以正月望为上元,七月望为中元,十月望为下元。遂有三元三官大帝之称。是俗妄之甚者。”见“盂兰盆”条。
【中着衣】 (衣服)安陀会之译,与内衣同。
【中洲】 (杂名)须弥山之四方,有南赡部等四大洲,此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俱舍论十一曰:“四大洲侧各有二中洲。赡部洲边二中洲者,一遮末罗洲,二筏罗遮末罗洲。”
【中宗】 (流派)中道之宗旨也。法相宗立三时教,以第三时教,为自家之非有非空之中道教。即法相宗也。唯识枢要上本曰:“中宗五分,盛行于四主。”
【中尊】 (术语)诸尊中位于中央之尊体也。如五大明王之中尊为不动明王。三尊佛之中尊为阿弥陀如来。八叶之中尊为胎藏界之大日如来。五智如来之中尊为金刚界之大日如来也。
【冢】 (杂名)梵言舍磨奢那。封葬之所云冢,其高者云坟。又以土高筑为物事之标者亦曰冢,后转为墓之泛称。翻译名义集曰:“舍磨奢那(Śmaśāna)此云冢。西域僧死,埋骨地下,上累砖石,似率堵婆,但形卑小。”
【种草】 (术语)佛性之在人,如草木之有种子,故曰种草。
【种德】 (人名)婆罗门名。长阿含经十五有种德经。巴Soṇadaṇḍa。
【种根器】 (术语)阿赖耶识所缘之三境也。见“阿赖耶”条。
【冢间第一】 (故事)优多罗比丘常离人中,而在冢间思味法乐,为佛弟子中第一位。增一阿含三曰:“常乐冢间,不处人中,所谓优多罗比丘是。”
【冢间坐】 (术语)十二头陀法之一。比丘坐卧于冢间也。
【种觉】 (术语)佛证一切种智而大觉圆满,故曰种觉。法华文句七曰:“求至种觉,故言至珍宝所也。”观经疏曰:“边际智满,种觉顿圆。”同妙宗钞上曰:“于种种法证本圆觉。”观音玄钞上曰:“既成种觉,号正法明。”
【种识】 (术语)种子识之略称。第八识之异名也。
【种熟脱】 (术语)天台所说。依法华法门之意,究佛世尊化导始终之三益法相也:一种者,众生最初蒙佛之善巧,下佛道之种也。二熟者,中间相值,以圆机之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而成熟之也。三脱者,今日雨华动地,于法华之会座,以如来之灭度而灭度也。而三益涉于三世,有远有近,由于其人。是一佛之教化,由于其佛而完全之意也。众生或亘三世,或于一生,由于其下成菩提种之佛而得道成佛也。其可于法华会座成佛者,非限于其一生而得闻法,乃于过去世受释迦佛之教化也。可为释迦佛对于所谓久远实成而起之教义。法华文句一曰:“四示相者,且约三段示因缘相:众生久远蒙佛善巧,令种佛道因缘,中间相值。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而成熟之,今日雨华动地,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复次,久远为种,过去为熟,近世为脱,地涌等是也。复次,中间为种,四味为熟,王城为脱,今之开示悟入者也。复次,今世为种,次世为熟,后世为脱,未来得度者是也。”法华玄义二曰:“无谋之权,称缘转变,若远若近,若种若熟若脱,皆为一荣故。”
【种性】 (术语)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种姓清净】 (术语)见“十德”条附录。
【种性住】 (术语)六种住之一。
【种智】 (术语)佛之一切种智也。佛智知一切种种之法,名为一切种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辅行一曰:“觉者大明也,晓也,直也。今亦如是,十号具足,种智圆明也。”
【种智还年】 (杂语)法华文句记九曰:“父久先服种智还年之药,父老而若少。子亦久禀常住不死之方,子少而若老。”是法华涌出品,释迦如来指地涌无量之大菩萨,而言为我弟子,弥勒疑言父少子老,举世所不信。此即以譬解其父少子老之意也。释迦既于久远之昔,以服种智之灵药,奏还年之功而少,今日现垂迹之少相,地涌之菩萨,亦久禀常住不死之奇方,故见之如老也。
【种种界智力】 (术语)十力之一。悉知种种不同之佛智力。
【种种论】 (杂名)见“六十二见”条。
【种种色世界】 (杂语)世界之种种色相也。华严经光明觉品曰:“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薝卜花色世界,优钵罗花色世界,金色世界,宝色世界,金刚色世界,玻璃色世界,平等色世界。”
【种种胜解智力】 (术语)十力之一。明了众生种种欲乐胜解之智力。
【种子】 (术语)法相宗所谈,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二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唯识述记二本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种子】(术语)。【种子】(术语)或为字,以为万法能生之本源故。或为字,以为出生万德之宝珠故。又以为羯磨部天鼓雷音佛之教令轮身故。或为字,以与不动一体又为坚牢地神故。或为字。以为不二妙成就之尊故。或为字。以大黑为风之黑业之体故。或为字,以与释尊(即天鼓雷音佛)一体故。或为字,以为文殊之化现故。【种子】(术语)为第四点之阿。以此为五转中第四,第四转入涅槃之种子故也。【种子】(术语)有多种:(一)唅字。合四字而成此一字,是即表中央之佛具四智也。谓字最初之横点,即字东方发心大圆镜智阿閦佛也。右之傍点,则字南方修行平等性智宝生佛也。上点是字即西方证菩提妙观察智无量寿佛也。本体之字者,风大北方入涅槃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也(善无畏以风大为北方之佛)。此四字合而之一字成,则中央之大日方便善巧智具足圆满也(不动之降魔,大方便善巧也)。上者约于东因之义。若约于中因之义,则是本不生之义,是中央本有之因也;是行因东方也;是寂静南方证菩提也;以真如圆寂法身涅槃之故(略出经四)为西方,字是北方方便究竟之果德也。自此种子之义,而明王之德,所以为诸尊之通体,大日之教令轮身,可知。(二)漫字。大疏十曰:“漫字摩是我义。入阿字门,即无我也。又以此大空三昧而怖畏众魔,以此字亦有阿声及点也。”以上二种子最通用。(三)路字(底哩三昧耶经上卷,以之四字为种子故),此字于离尘之字加之三昧点,尘垢即为烦恼魔故,离尘三昧之字即降魔三昧也。(四)吽字。演密钞七曰:“疏此是中胎[合*牛]字义者,此不动明王,是毗卢遮那成辨诸事之智,为欲善护一切菩提心故。以毕竟无相之身,作如来使者之形,行如来事,故此明王即是净菩提心大日心王。”释其义,则凡此字者菩提心之体也。众生之心动转,即有息风出入,自口出入,则自成之响,自鼻出入,则自成之响,故此二字俱为菩提心之体。谓胎之东方宝幢佛以字为种子,则金之东方阿閦佛以字为种子。又金之大日以字为体(五佛灌顶大日真言之终句是也),则萨埵以字为种子(字之本体为字故),胎之大日以字为种子,则萨埵以字为种子也。此以大日为自心之体性,萨埵亦为菩提心之体故也。而不动亦为众生本有之体性,故以字为其种子。又字者四字合成,者东方阿閦发心,者南方宝生之行因(宝珠为万法能生之因故),者西方弥陀之菩提(绝灭之义,绝灭无明而圆满功德故),者上之空点即北方不空成就之涅槃也。故此一字具四智四佛四转四部,所以不动即为大日也。(五)阿字(字下所引依底哩三昧经)即是大日之种子故。又为自心本有之萨埵种子故。又阿字为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诸法各各当位不动,常恒湛寂,是为不动尊。不动尊之种子,虽尚有秘诀,今示其主要之五个,其余从略。【种子】(术语)漫荼罗大钞四曰:“种子者,字也。”【种子】(术语)或字或字,或等。【种子】(术语)真言之阿等一字,生无量之义。譬如草木之种子,故名种子。诸尊各有种子,标所具之众德。仁王经轨曰:“言种子者,引生义,摄持义。”大日经疏六曰:“作字漫荼罗者,经中有种子字,当如法置之。”同十曰:“以下说种子字,从一字能生多故名种子也。”同十七曰:“佛两足尊说阿字为种子,种子能生多果,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及至展转无量不可说也。”
【种子惑】 (术语)对于现行惑而言。
【种子境】 (术语)阿赖耶识三境之一。见“阿赖耶”条。
【种子曼荼罗】 (术语)四曼中之法曼荼罗也。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术语)在色者二缘和合,在心者四缘和合时,阿赖耶识所持之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其薰之种子,即新薰种子也。此谓之现行薰种子。应知此时有三法,成二重之因果。三法者:一为能生之种子,二为所生之现行,三为所薰之种子。二重之因果者:一为种子生现行,二为现行薰种子。此三法同时成二重之因果。以所生之现行,即薰种子故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又曰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就八识而论,则第八识所持之种子为因,生眼等之七转识,同时七转识之现行法为因,生第八识之种子。因而谓之七转第八互为因果。本宗因果之谈于此为极。
【种子识】 (术语)阿赖耶识之异名。以其生一切有漏无漏之诸法故也。【种子识】(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三曰:“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述记三末曰:“即为诸法为种子义,前第一心,是积集种在其中义。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二差别。”生诸法一一之原因,谓之种子。
【种子识六义】 (名数)一刹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刹那才生,生即随灭,念念不停而变异也。二果俱有义。果者,识与根也。识与根同时俱起而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即随而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也。三恒随转义。识起时,种子亦随而转,如眼根照境时,种子随而相续,无有间隔也。四性决定义。诸识所缘之善恶无记三性,无有间杂。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而不能成善法,缘善境,则成善法,而不能成恶法也。五待众缘义。识非为一因而生,必假众缘而成就。眼识之种子空明,得根境等之缘而始显发也。六引自果义。诸识各引自体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时,眼识即缘所对之实境,而不混声香之别体也。见成唯识论二。
【种子心】 (术语)见“十心”条附录。
【众】 (术语)梵语僧伽Saṁgha,此译众,旧译家谓四人已上之和合,新译家谓三人已上之和合。天台观经疏曰:“众者,四人已上乃至百千无量。”法华义疏二曰:“四人已上,至万二千人以还悉名为众。”法华玄赞一曰:“众者僧也。理事二和,得众名也。三人已上得僧名故。”见“僧”条。
【重】 (杂语)物体之重量也。俱舍论一曰:“可称名重。”
【众宝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坐地上,右手按地,立左手安于左膝,现长者身。
【重病堂】 (堂塔)又作重病阁。延寿堂之异名也。
【众病悉除】 (术语)是药师如来十二愿中之第七愿也。玄奘译药师经第七愿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众车苑】 (杂名)又曰众车园,帝释善见城四园之一。见帝释条附录。
【重担】 (术语)众生以烦恼为重担,菩萨以众生为重担。无量寿经上曰:“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众生,为之重担。”同净影疏曰:“声闻舍物,不将众生以为重担。菩萨荷负,故用众生而为重担。”
【众道】 (术语)谓三乘之行法也。无量寿经下曰:“众道之要。”
【重定授菩萨戒法】 (书名)一卷,明智旭重定。
【众法】 (术语)三种羯磨法之一。谓四人已上之比丘相和作羯磨也。又谓之僧秉。见“羯磨”条。
【重翻】 (术语)一种之梵本为二重三重之译者。开元录十曰:“单本原来一本,更无别本。重翻本是一经,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
【重复衣】 (衣服)僧伽梨之异名。以重着郁多罗僧上故也。
【重阁讲堂】 (堂塔)在中印度毗舍离国狝猴池边大林中。五分律一曰:“后之毗舍离住狝猴河边重阁讲堂。”杂阿含经三曰:“一时佛住毗耶离狝猴池侧重阁讲堂。”大涅槃经上曰:“一时佛住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
【重关】 (术语)禅语。谓悟道之难关也。
【众合地狱】 (界名)八大热地狱之第三。见“地狱”条。
【重诲】 (术语)重教也。无量寿经下曰:“受佛重诲。”
【众会】 (术语)诸众之会合也。幻士仁贤经曰:“于时目连在众会前。”法华经序品曰:“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梵语杂名曰:“众会钵刺沙地。”
【重火】 (流派)敬重火神者。事火外道也。佛道论衡序曰:“敬日重火之徒。”
【众经目录】 (书名)一隋法经等撰。七卷,一隋静泰撰,五卷。
【众经撰杂譬喻】 (书名)二卷,比丘道略集。秦罗什译。
【重空】 (术语)空之又空也。
【重空观】 (术语)同重空三昧项。
【重空三昧】 (术语)有总别二名,别者单指重三三昧中第一,空空三昧之一,总者兼他称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之二。见“三三昧”条。
【众苦】 (术语)诸苦难也。智度论十一曰:“人身无常,众苦之薮。”
【众寮】 (杂语)禅林,众僧依止之寮舍也。
【重如】 (术语)如如也。智之至极为智智,理之至极为如如。见“如如”条。梵网经开题曰:“重如月殿说三密自乐。”爱染讲式曰:“重如月宫朵万德而相应。”
【重三三昧】 (术语)又称重空三昧。是举前空空三昧之一以摄他也。若各别称之,则为重空,重无相,重无愿也。一、空空三昧,罗汉先以无漏智观诸法之空无我,是名空三昧,更以有漏智观前之空智为空相,厌舍之名为空空三昧。二、无相无相三昧,先以无漏智观涅槃之灭静妙离,名为无相三昧,更以有漏智观尽灭此智之非择灭无为静相,而厌舍前之无相,名为无相无相三昧。三、无愿无愿三昧,观如上苦集道三谛之苦无常等相,更厌舍之也。故总是有漏。俱舍论十八曰:“重二缘无学,取空非常相,后缘无相定,非择灭为静。”大乘义章二曰:“何故修此重空三昧?成实论言如人以杖烧尸,死尸既尽杖亦须烧。智亦如是,前用断结,结患既亡,智亦须舍,故须修之。”
【众僧】 (杂语)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梵云僧伽。译曰众,众僧为梵汉双举之目。
【重山】 (譬喻)以譬烦恼之厚重也。止观一曰:“月隐重山,举扇类之。风息太虚,动树训之。”同辅行曰:“真常性月,隐烦恼山。烦恼非一,故名为重。”
【众生】 (术语)梵语萨埵Sattva,仆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众生。众生有多义:(一)众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此据最初也。”(二)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法鼓经曰:“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注维摩经二曰:“生曰:众生者众事会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义章六曰:“依于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大经慧苑疏曰:“众法成生,亦名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揽众阴而有,假名众生。此据一期受报也。”(三)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不曰众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般若灯论曰:“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七曰:“多生相续,名曰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俱舍光记一上曰:“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摄死,故言众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众死。”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众生爱乐十由】 (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三十七参,开敷一切树华夜神对童子说一切众生爱乐十由:一如来威德力故。二顺如来教故。三行如来语故。四学如来行故。五得如来所护力故。六修如来所印道故。七种如来所行善故。八依如来所说法故。九如来智慧日光所照故。十如来性净业力所摄故。见唐华严经七十二。
【众生本觉心莲】 (术语)密教所谈。见“心莲”条。
【众生本性】 (杂语)众生本性,为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有不变随缘二义,其随缘故为众生。众生之本体即法身,故经曰: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五教章中曰:“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指事记曰:“不增不减经云: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法华玄义六明六种眷属中曰:“理性眷属,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理性相关,任运是子,故曰: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尊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此是理性,不关结缘不结缘,皆是佛子也。”
【众生不可思议】 (术语)四事不可思议之一。见“不可思议”条。
【众生恩】 (术语)四恩之一。
【众生根】 (术语)众生之根性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众生垢】 (术语)取我之心曰众生垢。维摩经弟子品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慧远疏曰:“取我之心,名为众生垢。”
【众生回向】 (术语)见“回向”条。
【众生见】 (术语)谓固执实有众生之妄见也。我见之异名。
【众生界】 (界名)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众生界尽】 (杂语)令一切众生界尽成佛也。华严经十地品曰:“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中略)若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
【众生忍】 (术语)二忍之一。见“忍”条。
【众生世间】 (界名)三世间之一。
【众生数忍辱】 (术语)二种忍辱之一。
【众生说】 (术语)五类说经之一。
【众生无边誓愿度】 (术语)四弘誓愿之一。见“四弘誓愿”条。
【众生无差别】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见“三无差别”条。
【众生无始无终】 (术语)众生之体既为法身,则法身无始无终,众生亦无始无终也。且众生无始,以无明无始故也。见“无始无明”条。
【众生相】 (术语)我人四相之一。见“四相”条。
【众生相续】 (术语)三相续之一。
【众生想】 (术语)固执实有众生之妄想也。维摩经问疾品曰:“除我想及众生想。”
【众生心】 (术语)一切众生所有之心也。起信论曰:“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众生心有真妄二者,依严家则以真心为大乘之体,即如来藏心也。义记上曰:“众生心者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依台家则以妄心为大乘之法体,所谓介尔阴妄之心是也。依相宗则是阿赖耶之一心。
【众生意乐意趣】 (术语)四种意趣之一。
【众生缘慈】 (术语)三慈之一。见“慈悲”条。
【众生浊】 (术语)五浊之一。见“五浊”条。
【众圣】 (术语)谓小乘初果已上,大乘初地已上之断惑证理诸圣人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道超群典,誉光众圣。”行宗记上之一曰:“众圣非一。”
【众圣点记】 (术语)持善见律毗婆沙之师资相传也。佛入灭以来每岁安居竟记一点,故名众圣点记。出三藏记十一善见律毗婆沙记曰:“仰惟佛世尊泥洹已来年载,至七月十五日受岁竟,于众前谨下一点,年年如此。感慕心悲,不觉流泪。”历代三宝记十一曰:“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齐言僧贤(善见律译者),师资相传云:佛涅槃后,优波离既结集律藏讫,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便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优波离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写俱,陀写俱欲涅槃付弟子须俱。(中略)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将律藏至广州,舶反还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罗以永明六年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出此善见毗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午岁七月半夜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华供养律藏讫,即下一点。当其年计得九百七十五点,点是一年。赵伯休,梁大同元年,于庐山值苦行律师弘度,得此佛涅槃后众圣点记,年月讫齐永明七年。伯休语弘度曰:自永明七年以后云何不复见点?弘渡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圣人手自下点,贫道凡夫止可奉持顶戴而已,不敢辄点。伯休因此旧点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岁,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房(三藏记之著者)依伯休所推,从大同九年至今开皇十七年丁已岁,合得一千八十二年。若然则是如来灭度始出千年,去圣尚迩,深可庆欢。”依此记则周敬王三十五年,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五年,是佛入灭之年也。
【众事分阿毗昙论】 (书名)十二卷,尊者世友造,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即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之同本异出。仅有七品。【众事分阿毗昙论】(书名)尊者世友造,宋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共译,十二卷。与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同本异译,但有七品。
【重誓】 (术语)又云重愿。谓法藏菩萨前立四十八愿,后更立三誓也。又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誓名号三誓中重誓名声超十方,故云重誓。礼赞曰:“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正信偈曰:“重誓名声闻十方。”
【重誓偈】 (杂名)三誓偈之异名。
【重颂】 (术语)十二分教之一,梵语祇夜Geya,译曰重颂。既宣说于上,更以偈颂结之也。法华经序品曰:“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众同分】 (术语)使有情得同等类似果报之因,名为众同分。俱舍论十五曰:“弃舍众同分。”谓人之死也。见同分条。
【众徒】 (术语)总称持戒之清僧曰众徒。
【众务】 (术语)律于四人已上相合作羯磨,谓之众务。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众务,谓四人已上羯磨僧。”
【众喜瑞】 (术语)法华六瑞中之心喜瑞也。见“六瑞”条。
【众贤】 (人名)Saṁghabhadra,论师名。有部宗悟入之弟子,曩者世亲菩萨讲婆沙论,造俱舍论,匡毗婆沙师之误,众贤论师通破俱舍论,破俱舍取雹摧草本之意,名曰俱舍雹论。世亲菩萨见之,称此论反发明我宗,因改名顺正理论,有八十卷,又显宗论有四十卷,正理以破执为主,显宗以显正为本。见西域记四。
【众香国】 (界名)佛经假设之词。谓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楼阁苑囿皆香,其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云云。
【众香国土】 (界名)维摩经香积佛品所说香积如来之净土也。
【众香市】 (杂名)见“香市”条。
【众许摩诃帝经】 (经名)十三卷,赵宋法贤译。佛在迦毗罗国,释众欲闻过去种族之事,佛敕目连说之,次叙摩耶之生缘乃至一代教化之事绩。释尊一生教化之记录也。经题之义未详。
【众佑】 (术语)新作世尊,旧作众佑。众德助成,或众福助成之义。玄应音义一曰:“众佑。佑,助也,谓众德相助成也。旧经多言众佑者,福佑也。今多言世尊者,为世所尊也。此盖从义立名耳。”同二十一曰:“众佑,于救切,世尊号也。谓有众德自佑。佑,犹助也,梵言婆伽婆,正言薄迦梵Bhagavat也。”僧史略上曰:“汉末魏初传译渐盛,或翻佛为众佑。”
【众园】 (术语)梵语僧伽蓝摩Saṁgharāma,译曰众园。比丘众依止之园庭也。即寺院是。
【众缘慈】 (术语)三缘慈之一。众生缘之慈悲也。见“慈悲”条。
【重缘心】 (术语)忽然心起,缘善恶之境,谓之独头心,更相续而缘前念,谓之重缘心。小乘戒中亦立心戒,依此重缘心也。
【重障】 (术语)为佛道重障者。大要有三种,一切之无明烦恼,谓之惑障,五逆十恶等谓之业障,三途八难等谓之报障。众生为此等障碍不能开悟佛道也。唐华严经二曰:“摧重障山,见佛无碍。”
【重重帝网】 (术语)帝释天之珠网,重重交络者,称为因陀罗网(因陀罗,译曰帝),以譬华严经所说如来依正之功德重重无尽也。探玄记一曰:“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故,有重重无尽帝网门也。”参照玄门条。
【众罪如霜露】 (杂语)由思惟忏悔之功德而一切之罪障忽消灭也。普贤观经曰:“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善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说二忏中之理忏,三忏中之无生忏也。
【粥】 (饮食)又曰小食。画字不成之柔者。禅林之常法,朝吃粥。僧祇律二十九曰:“粥初出釜,划不成字者。”
【粥罢】 (术语)晨朝吃粥之后也。敕修清规圣节曰:“至五更住持行香回,再覆,粥罢上堂。”
【粥罢钟】 (杂名)粥后打钟三下,此名粥罢钟。或曰:此展单之钟也,非为粥罢。或曰:此三下但是下堂之钟也。
【周遍法界】 (术语)法之所在,名法界,法无尽,故法界亦无边。法身之功德,及于无边之法界,谓之周边法界。
【周遍含容观】 (术语)华严宗法界三观之一。见“三观”条。
【周遍含容观十门】 (名数)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遍含容观立十门:一、理如事门,是与上事理无碍中第七真理即事门同。二、事如理门,是与第八法法即理门同。三、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无异。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共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而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四、通局无碍门,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近即远即住无障无碍。五、广狭无碍门,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六、遍容无碍门,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广容,故遍,在一切中即复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无障无碍。七、摄入无碍门,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中,同时无碍,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使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八、交涉无碍门,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九、相在无碍门,一切望一,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交参无碍。十、普融无碍门,一切及一,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前九门之文,以不顿显,故此摄同使一刹那,既总别同时,则重重无尽也。出注法界观。
【粥饭僧】 (杂语)言但吃粥饭无有一用之僧也。南部新书曰:“清泰朝李专美除北院,甚有舟楫之叹。时韩伯裔已登庸。因赐之诗曰:伯裔登庸汝未登,凤池鸡池冷如冰,如何且作宣徽使,免被人呼粥饭僧。”五代史李愚传曰:“废帝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曰:此粥饭僧耳,以为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也。”
【周关】 (杂语)一周忌也。关者关节之义,是距死亡日一周年之关节也。
【周忌】 (杂名)一周忌也。值先亡者忌日一周年之日也。
【周忌斋】 (行事)一周忌之法会也,供僧斋食名曰斋。
【周金刚】 (人名)唐德山鉴禅师姓周氏,出家常讲金刚般若经。时名之曰周金刚。见传灯录十五德山章。
【周金刚王】 (人名)周金刚,更云周金刚王。
【周利般兔】 (人名)即周利槃特。
【周利槃特】 (人名)Śuddhipanthaka又Kṣudrapanthaka,又作周利槃陀伽,周利槃特迦,周梨槃陀迦。译曰:继道,小路。新作朱荼半托迦,翻曰小路。兄弟二人,父母旅行至中路生长子,称曰槃特。后又于路上生一子,名曰周利槃特。槃特者,路之义。周利槃特者,小路之义。兄聪明,弟愚钝。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周利槃特,亦云周利槃陀迦。周利云小,槃陀迦,此云路也。”慈恩阿弥陀经疏上曰:“周梨槃陀迦者,不思议经翻为继道。(中略)以兄弟相继于路边生。兄名路边,弟名继道。即周梨槃陀伽。”有部毗奈耶三十一曰:“朱荼半托迦,朱荼是小,半托迦是路。旧云周利槃特迦者,讹也。”增一阿含经三曰:“能化形体作若干变,所谓周利般兔是。”
【周利槃特迦】 (人名)见“周利槃特”条。
【周罗】 (物名)玄应音义二曰:“周罗,此译云小宝也。”梵Ktudra,巴Culla。
【周罗发】 (杂名)一作周罗,首罗,译言小髻,小髻云周罗发。沙弥得道时,顶留五三小髻,至和尚前,互跪,和尚乃剃除此小髻也。行事钞下四曰:“与剃发时,当顶留五三周罗发,来至和尚前互跪。和尚问云:今为汝去顶发可?答言尔便为除之。”同资持记曰:“周罗,经音义云:此翻为小,梵僧云小髻也。留五三者趣举其数,留一亦得。准知落发亦是和尚,恐其烦久,故令阇梨为除余者,但留少许和尚亲落。”起世因本经一曰:“周罗,隋言髻也。外国人顶上结少许长发为髻。”玄应音义十八曰:“周罗,此译云小也,谓小髻也。”探玄记八曰:“周罗此云顶发。”释氏要览上曰:“周罗发,即今亲教和尚最后为剃顶上发也。梵语周罗,此云小结。”梵Sūrya。
【周那】 (人名)Cunda,纯陀之异名。大部补注三曰:“周那恐是纯陀,梵音不同。”玄义私记七曰:“周那者,经云王子周那,双卷泥洹名华氏子淳陀,大经云工巧之子纯陀,六卷泥洹经云长者淳陀。”
【周那自宅供旃檀耳羹】 (故事)据长阿含经三,则说佛自行乞食,到周那(即准陀)宅受最后之供养,食旃檀耳羹,食已说法,中夜命终。是小机之所见也,大小感见之不同不可和会。涅槃经疏四曰:“若见佛自行乞食,到纯陀舍食旃檀耳羹,中夜入灭,舆向双林以火焚身。此小缘劣见,若见纯陀悲感但献八斛四斗不思议供,充饱一切。(中略)大缘见胜。”
【粥疏】 (杂名)高僧齐己,蜀人,幼舍俗,依沩山佑禅师。时仰山义寂禅师住豫章观音院。己总辖庶务,有粥疏曰:“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更祈英哲,各遂愿心。既备清晨,永资白业。”见释氏稽古略三。
【粥头】 (职位)掌早粥之僧也。
【周陀】 (人名)Śuddhipanthaka又作Kṣudrapanthaka,比丘名。嘉祥法华义疏九曰:“周陀者,翻为不乐,又云小路。”法华玄赞八曰:“周陀,此云蛇奴。”
【周陀半托迦】 (人名)又作周荼半托迦。比丘名。见“周利槃特”条。
【周祥】 (杂语)一周忌也。佛之一周忌即儒家之小祥忌,故谓之祥。
【粥之利】 (杂语)四分律曰:“食粥有五事:善除饥,除渴,消宿食,大小便调适,除风患。食粥者,有此五善事。”僧祇律二十九之偈曰:“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施粥,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
【粥之时】 (杂语)明相现而得见手中文以来可食之。见开斋条。释门正统三曰:“粥则见于手中文,斋则过午不食。”
【周稚般他迦】 (人名)见“周利槃特”条。
【洲渚】 (譬喻)譬涅槃也。祖庭事苑三曰:“大般若云:善现白佛:云何菩萨为与世间作洲渚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佛言:譬如巨海大小河中,高显可居周回水断,说为洲渚。如是善现,色前后际断,乃至诸佛正等菩提前后际断,由此前后际断一切法断,此一切法前后际断,即是寂灭,即是微妙,即是如实。”
【咒】 (术语)梵语陀罗尼Dhāraṇī,一译曰咒。此外又有种种之译名。见“陀罗尼”条。
【昼暗林】 (杂名)谓墓所也。见“尸陀林”条。
【咒遍】 (杂语)诵咒之遍数也。
【咒藏】 (术语)四藏之一。见“藏”条。
【咒齿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经云: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南无舍利弗,大目犍连比丘,南无觉意名闻(舍卫国之译名)边北方犍陀摩诃延山,彼有虫名羞吼无,在某牙齿中止,今当遣使者无敢喰某牙及牙中牙根牙边,虫不即下器中,头破作七分,如鸠罗勒蚁梵天劝此咒,南无佛使我所咒皆从如愿。是为经之全文,而不说咒。
【咒禁师】 (杂名)结诵印明作加持祈祷之法师也。咒者陀罗尼,禁者凡真言之法,禁止不受灌顶印可之人行之,故谓之禁。
【咒咀】 (术语)为杀人念诵咒咀神之咒也。咒咀神为起尸鬼即毗陀罗是。古昔有倒悬乌刍沙摩明王画像而供物等皆转倒而作咒咀者。
【咒秘】 (术语)陀罗尼也。
【咒目经】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治目疾之神咒。
【咒起死鬼】 (修法)咒尸鬼使之起以杀怨人也。见“毗陀罗”条。
【咒三首经】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一为大轮金刚陀罗尼。二为日光菩萨咒。三为摩利支天咒。
【咒杀】 (杂语)谓以起尸鬼咒杀人也。菩萨戒经疏下曰:“咒杀谓毗陀罗等。”见“毗陀罗”条。
【咒神】 (术语)陀罗尼各有一定之本尊。是曰咒神。
【咒师】 (杂名)咒禁师之略称。
【咒时气病经】 (经名)半纸,东晋昙无兰译。说治流行病之神咒。
【咒誓】 (术语)诵神佛之名,证吾言如实不妄,曰咒誓。佛制禁比丘作此咒誓也。有部毗奈耶杂事十九曰:“是时六众有缘事时,即便引佛法僧宝而为咒誓,或引邬波驮耶阿遮利耶而为咒誓。有信敬俗人闻咒誓时作如是语:我等俗流尚不引佛及师为誓,仁等出家何故引佛及师而作咒誓?是所不应,彼默无对。苾刍白佛。佛言:俗生讥耻,时合其宜。然出家本求实语,不应盟誓。若作,越法罪。”然依四分之旧律则似开此咒誓。行事钞下四之一曰:“律云:有言誓,应言若我作是事,南无佛。若汝作是事,亦南无佛。不得杂余地狱等。”同资持记曰:“律下,次教咒誓,谓有屈抑之事发誓以雪之,意是求佛为证,故云南无佛等。”
【咒术】 (术语)神咒之妙术也。咒有变杀人生人之物质等之奇术。故谓之咒术。观无量寿经曰:“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
【咒术陀罗尼】 (真言)四种陀罗尼之一。
【咒陀罗尼】 (术语)四种陀罗尼之一。【咒陀罗尼】(术语)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真言教之所谓陀罗尼也。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也。陀罗尼者,总持之义,总持有二释:一就人,一就法。就人释者,佛菩萨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种中所释者是也。大乘义章十一末曰:“菩萨依禅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良以咒术传益义多,故偏论之。”就法释者,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尽之功德,故名持。佛地论五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明已上二释中神咒之功德,必依后释,诸经中显此咒陀罗尼有五名:一陀罗尼,二明,三咒,四密语,五真言,此中后四者为义翻也。秘藏记本曰:“诸经中说陀罗尼,或陀罗尼、或明、或咒、或密语、或真言,如是五义,其义如何?陀罗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说也。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义不异。咒者,佛法未来汉地前,有世间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今持此陀罗尼人,能发神通除灾患。与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然皆是举一边所名也。”
【咒文】 (术语)陀罗尼之文句也。
【咒五首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说能灭众罪千转陀罗尼咒,六字咒,俱胝佛咒,一切如来随心咒,观自在菩萨随心咒。
【咒小儿经】 (经名)三行半,东晋昙无兰译。说疗小儿病之神咒。
【咒心】 (术语)咒者陀罗尼,心者精要之义,如般若心经之心,称其咒中之精要曰咒心。如佛说楞严咒已,称之曰咒心者,即是也。经七曰:“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觉,(中略)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因之禅家每年七月十三日楞严会满散唱念称赞此咒后心咒之文曰咒心。见象器笺十三。
【咒印】 (杂名)陀罗尼与印契也。楞严经八曰:“心持咒印,顾盻雄毅。”
【咒愿】 (术语)又唱法语愿求施主或先亡福利,名为咒愿。此有食时咒愿与法会咒愿二种。若总言之,则修菩萨之行者一举一动悉应咒愿,如华严经净行品所说。见“愿”条。
【咒愿六德】 (名数)增一阿含经二十九曰:“世尊告诸比丘:咒愿有六德。施主檀越成就三法:信根成就,戒德成就,闻成就。施物亦成三法:物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依咒愿之功德而成就此六德也。
【咒愿师】 (杂名)诵咒愿文之僧也。是为法会最重事,必由大导师为之。
【珠】 (物名)喻实相之妙理为珠。详见“衣珠”及“髻珠”条。
【诸宝行树】 (杂名)出种种之宝之并树也。在于极乐。阿弥陀经曰:“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诸蔽】 (术语)见“六蔽”条。
【诸波罗蜜】 (术语)布施持戒等之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也。见“波罗蜜”条。
【诸波罗蜜依果】 (术语)见“十种依果”条。
【诸部要目】 (书名)陀罗尼门诸部要目之略名。
【诸藏纯杂具德门】 (术语)十玄门之一。见“玄门”条。
【诸尘】 (术语)色声香味触之五尘也。此五法污真性,故名尘。普贤观经曰:“以着色故爱诸尘。”
【诸德福田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立译。帝释问良田。佛答以五德净名为福田。即沙弥之五德也。又名七法之广施为福田。建立佛图等也。
【诸恶莫作】 (术语)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于此一偈。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北本涅槃经十四曰:“何等名为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智度论十八曰:“随相门者,如佛说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华玄义四之一曰:“戒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即七支过罪,轻重非违,五部律明其相,如是等戒所防止。诸善者善三业若散若静,前后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称为善。自净其意者,即是破诸邪倒,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正助法门,能消除心垢,净诸瑕秽,岂过于慧,佛法旷海,此三摄尽。”释氏要览上曰:“阿难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世谓之七佛通戒偈。其义虽为通诫,然七佛各各有禁戒偈。此四句偈为第六佛迦叶如来之偈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于此贤劫中有佛名为迦叶如来,寿二万岁,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为禁戒。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诸法】 (术语)与万法同。
【诸法从缘生】 (术语)见“法身偈”条。
【诸法但名宗】 (术语)华严十宗之一。见“宗”条。
【诸法寂灭相】 (术语)诸法之实相,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谓之寂灭。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曰:“诸法从本来,常示寂灭相。”
【诸法皆常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亦曰伊师迦īśika外道。主张我及世间之常住。义林章一曰:“诸法皆常宗,谓伊师迦计,我及世间皆是常住,即计全常一分常等,计极微常,亦是此摄。”
【诸法皆空】 (术语)是三谛中之空谛也。一切诸法,为因缘生,故无有实性,无实性,谓之空。是般若经之所明也。然依法相权宗之意,则遍计性为非有,依他性为但有,圆成实性为实有,故非一切皆空,若依华天之实宗,则圆成即依他遍计,故空谛者诸法皆空也。
【诸法实相】 (术语)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于中谛,频唱法界,天台约于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谛,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谛,独限于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为十界因果之法,天台约之于三世间十界十如,而谓为三千诸法。实相者言离本来虚妄之相,而相相皆实也。其诸法之实相,法华经方便品解之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为三千之诸法,法位为三谛圆融之法位。抑世间之法,视为生灭无常者,为见空谛一边之小乘偏见,其无常之处,具不变之性,是为假谛。譬如花之落,空谛也。而具开于落处之性,是假谛也。更案具开于落处之性者,并具落于开处之性。此二相即为不二,则是中谛也。此中谛谓之中道实相。此中道实相,一切诸法之相也。故天台止观谓之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然则花虽落。而具此中道实相,柳虽枯,而亦有此中道之实相。实相为常住之异名,故为中道实相,散也枯也。皆常住也。是即诸法之实相也。然吾等牛羊之眼,迷执诸法为实我实法(是凡夫之见),不能见无常生灭之世相(是二乘之见)者,如何能彻见中道实相之妙理乎?非除无明,开佛慧,则不能也。故法华经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悉名为魔。”同十曰:“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同十七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然此诸法实相之语,弥满诸经,乃至外道之经书亦说之。各以其义解之。或以诸法皆空为诸法实相,或以涅槃为诸法实相,或以苦空无常无我为诸法实相,又净土门以弥陀之名号为诸法实相,真言宗以阿字不生为诸法实相,华严宗以一真法界为诸法实相,法相宗以圆成实性为诸法实相,三论宗以八不中道为诸法实相,成实宗以皆空为诸法实相,有部宗以苦空无常无我为诸法实相。今所明者,乃天台一家之诸法实相也。智度论十八曰:“一切世间经书及九十六种出家经中,皆说有诸法实相,又声闻三藏中亦有诸法实相。”又曰:“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答曰:众人各说诸法实相以自为是,此中实相不可破坏常住不异。”同七十九曰:“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或说般若波罗蜜,或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经法供养品曰:“依于诸法实相,明定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思益经二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佛藏经上曰:“何等名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诸法实相异名】 (杂语)诸法实相,有种种之语。智度论三十三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大乘玄论三曰:“大圣随缘善巧于诸经中说名不同,故于涅槃经中名为佛性;则于华严名为法界;于胜鬘中名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伽名为八识;首楞严经名首楞严三昧;法华名为一道、一乘;大品名为般若、法性;维摩名为无住、实际;如是等名,皆是佛性之异名也。”日本慧心之自行略记曰:“此一实理名大菩提,亦名大涅槃,亦名毕竟空,亦名如来藏,亦名中道,亦名法身,亦名法性,亦名真如,亦名真谛,亦名第一义谛,虽有如是种种异名,但实相一理。”
【诸法无行经】 (经名)二卷,秦罗什译。说诸法实相,无善恶之行。
【诸法无我】 (术语)三法印之一。
【诸法无我印】 (术语)见“三法印”条。
【诸法无相】 (术语)谓诸法为因缘假和合,无一定之相也。
【诸法无因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主张我及世间无因而起之无因外道也。
【诸法五位】 (名数)佛家建立诸法,先有三门:一小乘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小乘成实宗立八十四法,大乘法相宗立百法,总以之收束于五位:一、色法,有物质之形者,又以物质为因而生者。二、心法,了识事物者。三、心所法,随附于心法而起者,是为心法所有之法,故名心所法。四、不相应法,不附随于心法者。五、无为法,常住而不自因缘生者。成实宗之八十四法,无一一记之之明文,故措之。俱舍为物心两实之宗,故其次第为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于此中摄七十五法。法相为唯心无物之宗,故其次第为心、心所、色、不相应、无为、于此中收百法。如图。
【诸法相即自在门】 (术语)十玄门之第四。
【诸法因缘生】 (术语)见“法身偈”条。
【诸佛称扬愿】 (术语)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
【诸佛称赞益】 (术语)见“现生十种益”条。
【诸佛顶】 (菩萨)三佛顶五佛顶等之佛顶尊也。见“佛顶尊”条。
【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焰明持经】 (经名)须真天子经之异名。
【诸佛法身经】 (经名)如来智印经之异名。
【诸佛供养经】 (经名)频婆沙罗王诸佛供养经之略称。
【诸佛护念益】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言念弥陀者为十方诸佛所护念也。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佛在恒伽河边,为众生怖死,集十方佛,同声说咒,次说坛法。
【诸佛家】 (杂语)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散善义曰:“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诸佛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过去出世之诸佛。
【诸佛母菩萨】 (菩萨)虚空眼之异名。
【诸佛菩提】 (术语)三菩提之一。见“菩提”条。
【诸佛十乐】 (名数)见“十乐”条附录。【诸佛十乐】(名数)一不可思议所信乐,二无有等比佛三昧乐,三不可限量大慈悲乐,四一切诸佛解脱之乐,五无有边际大神通乐,六最极尊重大自在乐,七广大究竟无量力乐,八离诸知觉寂静之乐,九住无碍住恒正定乐,十行无二行不变异乐。见唐华严经廿四。
【诸佛现前三昧】 (术语)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
【诸佛心经】 (经名)诸佛心陀罗尼经之略名。
【诸佛心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与诸佛心印陀罗尼经同。
【诸佛心印经】 (经名)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之略名。又诸佛心陀罗尼经之异名。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佛在兜率天说二咒,闻者不生魔界,速证菩提。
【诸佛要集经】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游奈丛树间,于石室中晏坐三月,变身至东方普光世界天王佛处,与诸佛说要集之法,乃至说文殊尽其神力不能起离意女之入定事。
【诸佛以莲华为坐床】 (杂语)诸佛常以莲华为座床者,盖取莲华藏世界之义。莲华藏世界者,报身佛之净土也。又智度论八曰:“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坐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中略)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大日经疏十五曰:“如世人以莲华为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今秘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秘密吉祥,一切加持法门之身坐此华台也。然世间莲亦有无量差降,所谓大小开合色相浅深各发不同,如是心地花台亦有权实开合等异也。若是佛,谓当作八叶芬陀利,白莲华也,其华令开敷四布。若是菩萨,亦作此华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极开也。若缘觉声闻,当坐于花叶之上,或坐俱勿头华叶上。(中略)若净居诸天乃至初禅梵天等,世间立号为梵者皆坐赤莲华中。”
【诸佛咨嗟愿】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十七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诸福田经】 (经名)诸德福田经之略名。
【诸根】 (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
【诸根具足愿】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一愿也。愿念佛行者,由于佛之功德而诸根具足也。
【诸行】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谓生自因缘,迁流三世之有为法也。其法数多,故曰诸行。中论观行品曰:“诸行名五蕴。”法华玄义十曰:“诸行是因缘生法。”
【诸行无常】 (术语)万物常变转之意。涅槃经十四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名诸行无常偈。亦曰雪山偈。此一偈为总佛法之大纲,各依其宗义,所释不同。今明通途之一义,则诸三世迁流之有为法,名为诸行。诸行为无常,是生灭之法,此生灭之法,是苦。此半偈是流转门。灭此生与灭已,无生无灭为寂灭。寂灭即涅槃,是乐。为乐者非言受涅槃乐,谓对于有为之苦,而寂灭为乐耳。此半偈是还灭门。诸行无常Aniccā vata sankhāra,是生灭法Uppādavayadhammo,生灭灭已Uppjjitvānirujjhanti,寂灭为乐Tesaṁ rūpasamo sukho。
【诸行无常印】 (术语)三法印之一。
【诸行依果】 (术语)见“十种依果”条。
【诸行有为经】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佛在给孤独园说一切行之迁流乃至佛亦不免舍此身。
【珠髻大臣】 (人名)或云宝髻,或云如意顶发,其义一也。梵语摩尼,此云如意珠。摩尼是宝之总名。此大臣是王舍城聚落主。
【诸见】 (术语)诸邪见也。总有六十二见。无量寿经曰:“掴裂邪网,消灭诸见。”维摩经弟子品曰:“于诸见不动。”注曰:“肇曰:诸见者六十二诸妄见也。生曰:诸见者邪见也。”
【诸见法界】 (术语)见“法界”条附录观门十法界条。
【诸教决定名义论】 (书名)一卷,宋施护译。明一切教中诸根本字之如实义。唵字为最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
【诸经要集】 (书名)二十卷,唐道世集。自大藏中摘集其要义。
【珠颗用对功德多少】 (杂语)此中一分者为念一遍之一功德,一倍者,为念一遍之二功德,即逐数倍增也。又此用材之中,总有二十余种。独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最胜,其余经轨皆以菩提子为第一最胜。
【朱利】 (植物)草名。译曰贼草。智度论十二曰:“如有一草名朱利(秦言贼),华亦不盗不劫实非贼而名为贼。”梵Caurī。
【朱利槃特诵一偈】 (故事)见“半托迦”条。
【诸龙众】 (异类)八部众之一。
【诸漏】 (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也。诸烦恼也。总摄三界之诸烦恼为三漏。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漏已尽,复无烦恼。”见“漏”条。
【朱罗波梨迦罗】 (衣服)衣名。译曰杂碎衣。见善见律十四。
【诸冥】 (术语)诸无知无明也。无知无明,冥真实之义,故曰冥。俱舍论一曰:“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说为冥。”
【诸趣】 (术语)人天等之五趣六趣也。楞伽经四曰:“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见“趣”条。
【诸色】 (杂名)种种之事物也。敕修清规月令须知曰:“岁终结呈诸色簿书。”
【诸善万行】 (术语)所有之善行也。
【诸释子以火聚验罗睺罗】 (传说)佛出家之夜,耶输怀胎,六年后,佛成道之夜始生。故诸释子疑之。恶声盈城。乃作火坑,母子共投之,无恙。诸释子始不疑。见杂宝藏经十。
【诸受】 (术语)苦乐舍等之三受五受也。见“受”条。
【诸数】 (术语)数者法数也。有为之诸法,有种种差别之数,故名诸数。维摩经弟子品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诸天】 (界名)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
【诸天传】 (书名)二卷,宋行霆撰。为修天供记大梵天等之传,且定道场之列次。
【诸天五苦经】 (经名)五苦章句经之异名。
【诸通】 (术语)诸种之神通也。有五通六通等。无量寿经上曰:“诸通明慧。”慧远疏一曰:“诸通六通也。”见“通”条。
【猪头和尚】 (杂语)禅师之头面似猪,故世人称为猪头和尚。释门正统四曰:“宋真宗皇帝景德三年。猪头和尚志蒙显化衢婺二郡。”
【诸仙】 (杂语)称婆罗门净行者。法华经序品曰:“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
【诸闲不闲】 (术语)闲者安也。于人天趣中无障难者,谓之诸闲。堕于难处者,谓之不闲。无量寿经上曰:“济诸剧难,诸闲不闲。”义寂疏曰:“人天趣中非难处者,名为诸闲。以容能起诸圣道故,堕难处者,名为不闲。以无容起诸圣道故。”
【诸相】 (术语)诸差别之形相事物也。维摩经弟子品曰:“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铢衣】 (杂名)言其衣之轻也。佛经说诸天人衣,重自数铢半铢不等。贾至诗曰:“舞怯铢衣重。”
【诸因宿作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谓现世所受之果报,由于过去之宿因,故于现在精进,则灭旧业,于未来不受恶果云。亦曰无惭外道。义林章一曰:“诸因宿作宗,谓离系亲子,亦云无惭外道,谓现所受苦皆宿作为因,若现精进,便吐旧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漏。”
【诸有】 (术语)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仁王经中曰:“永无分段超诸有。”大乘义章八曰:“生死果报,是有不无,故名为有。”
【诸有海】 (术语)三有乃至二十五有,为凡夫浮沉之生死海,故曰诸有海。教行信证信卷曰:“回于诸有海。”
【诸欲】 (术语)色等之五欲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
【诸欲致患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
【诸缘】 (术语)色香等百般之世相,总为我心识之所攀缘者。据大乘之实义,则诸缘皆心识之所变也。首楞严经一曰:“汝今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诸蕴】 (术语)色受等之五蕴也。见“五蕴”条。
【诸着】 (术语)著者执着也。凡夫执着于生死,二乘执着于涅槃,菩萨执着于所证之法,统之曰诸着。法华经方便品曰:“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诸执】 (术语)七曜及罗睺计都之九执也。大日经疏四曰:“诸执者,执有九种:即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及与罗睺计都,都合为九执。”
【诸宗】 (术语)八宗九宗等多数之宗派也。见“宗派”条。
【诸尊】 (术语)真言曼陀罗界之诸圣众也。
【诸尊别行护摩秘法】 (修法)真言之护摩法,有诸尊合行与诸尊别行之二,别行者,于诸尊各各修护摩供也。
【诸尊之面位】 (杂语)凡金胎两部之曼荼罗。一曼荼罗之诸尊,皆向大日而坐,例如金刚界五解脱轮之圣众,前右左后虽异,然皆面向大日。又摄真实经中说毗卢遮那如来坐在中,面向东方,东方不动如来,面向西方,四大菩萨亦然。(中略)南方之宝生如来,面向北方,四大菩萨亦然。然现图诸尊,总向行者而坐。是为使行者观念之方便也。演奥钞十三曰:“问:右为智,故应为金刚部。左为理,故应为莲华部。今相反之如何?答:北以水故为莲华部,南以火故为金刚部。疏第四云:土持中胎藏,水持右方莲华部眷属,金持左方金刚部眷属,木持上方如来果德,火持下方大力诸明。”又曰:“问:观音右安多罗,左安毗俱胝如何?答:观音有定慧二德,多罗主定德,故置右,毗俱胝主慧德,故置左。例如大日右安莲华部尊,左安金刚部尊。”
【竺】 (杂语)姓也。取天竺之竺,其人为天竺之产,故称为竺,如竺昙摩腾,竺昙无兰是也。又以天竺之人为师,亦称为竺,如竺佛念,竺道生是也。而晋道安唱释姓,由是我国之沙门皆称为释,以释迦为沙门一般之师也。开元录二曰:“沙门竺昙摩罗察,晋言法护。(中略)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遂称竺姓。”(秦晋已前,沙门多随师称姓,后因弥天道安道总称释氏)。
【竹庵】 (人名)四明尊者四世秀州当湖之解空尊者,名可观,号竹庵。见“可观”条。
【竹篦】 (物名)又作竹篦子,涅槃经谓之金錍,为点眼药之具。见“金錍”条。
【竺道生】 (人名)竺姓,犹言释。道生其名。罗什门下四哲之一。见“道生”条。
【竺法护】 (人名)姓竺,名法护。梵名昙摩罗察。见“竺昙摩罗”条。
【竺法兰】 (人名)姓竺,名法兰。中印度人,汉明帝永平中与迦叶摩腾共来我国,译四十二章经等。见高僧传二。
【竺坟】 (杂名)西竺之坟典。谓佛经也。
【竺佛念】 (人名)竺姓,佛念名。凉州人,苻氏建元中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澄执梵文,念译为晋,出增一阿含及中阿含。为苻姚二代译人之宗。后译菩萨璎珞十住断结及出曜经等。卒于长安。见高僧传一。
【竺干】 (地名)印度之别称。竺干为天竺西干之义。或言干竺,犹言天竺,后人误升竺字于上云。祖庭事苑二曰:“竺干即天竺国,或云西天西干,皆译师之义立。”甄正论中曰:“合云干竺,干者天也。后人抄写,误升竺字于字上故云竺干。”
【逐机顿】 (术语)顿教二种之一。禅源诸诠三曰:“遇凡夫上根利智,直示真法,闻即顿悟,全同佛果。”
【逐机末教】 (术语)佛适应听者机根而说之枝末教也。称法本教之对。
【竺经】 (杂名)即佛经。出天竺国。故曰竺经。李洞诗曰:“若遇多吟友,何妨看竺经。”
【竹阄】 (杂名)如世流布之观音签,以竹策刻善恶之语句者。此灌顶梵天神策经梵天王所说也。经曰:“我(梵王)常见诸异道辈九十五种,各有杂术,为人决疑。而今世尊,正觉最上。更无此法,是故启问,唯愿听许。佛言:梵王善哉善哉!(中略)若四辈弟子,欲为人行此神策法时,当以竹帛书此上偈,以五色彩作囊盛之。若欲卜时,探取三策,至于七策,审定无疑。”此经出于佛说灌顶卷十。
【竹林精舍】 (堂塔)梵名Veṇuvana天竺五精舍之一。迦兰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兰陀长者归佛以竹园奉佛而立精舍,是为印度僧园之嚆矢。见“迦兰陀”条。
【逐鹿】 (杂语)虚堂录一曰:“逐鹿者不见山,攫金者不见人。”
【竺律炎】 (人名)竺姓,律炎名。印度人,来吴译摩登伽经等。见开元录三。
【竺难提】 (人名)姓竺,名难提Nandi,译曰善。西域人。见开元录三。
【逐他用】 (术语)称钩召法。瑜祇经曰:“那罗延自在,俱摩罗释王,金刚尾延那,名为逐他用。”同疏三曰:“逐他钩召,逐者随也。”
【竺昙摩罗】 (人名)竺昙摩罗刹Dharmarakṣa,竺姓,名昙摩罗察,译曰法护。月氏国人,译正法华者。高僧传一曰:“晋长安竺昙摩罗刹。”开元录二曰:“沙门竺昙摩罗察。”
【竺昙无兰】 (人名)姓竺,名昙无兰。见“昙无兰”条。
【竺土】 (杂语)天竺之国土也。
【竹苇】 (譬喻)譬数之多也。维摩经法供养品曰:“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竹苇稻麻丛林。”
【竺叶摩腾】 (人名)一作竺摄摩腾,见“迦叶摩腾”条。
【竹园】 (堂塔)竹林精舍也。智度论十一曰:“佛度迦叶兄弟千人,次游诸国到王舍城顿止竹园。”
【竹园伽蓝】 (堂塔)竹林精舍也。
【竹杖外道】 (流派)同执杖梵志。
【主伴具足】 (术语)华严宗所谈法界缘起之法,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主伴具足而摄德无尽也。十玄门中之第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是也。
【主伴无尽】 (术语)谓万有各为主为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也。与主伴具足项同。
【主独行无明】 (术语)五种无明之一。见“无明”条。
【主方神】 (天名)如八方天神。
【主浣衣】 (人名)舍利弗二弟子之一。以洗濯衣服为职者。
【嘱累】 (术语)嘱托以事而累彼也。法华文句中曰:“嘱是佛所付嘱,累是烦尔宣传。”天台维摩经疏十曰:“嘱是付嘱为义,累是烦劳荷负之义矣。”又以累付嘱于彼之义。净影维摩经疏曰:“累是担累,法是宣传者之重担,故名为担累。以此嘱付令人传通,故名嘱累。”
【嘱累品】 (经名)明嘱托弘通本经之品名。在法华维摩经等诸法,但诸经之嘱累品,例在经末,法华在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二,慈恩家以为编次之误,天台家不然之。各有一理。
【主命鬼】 (异类)主人寿命之鬼神也。地藏本愿经曰:“主命鬼游行世界。”
【主丧】 (职位)代亡人指挥后事,总主领丧事者。
【煮沙】 (杂语)以泥沙欲煮成饭也。首楞严经曰:“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主事】 (职位)禅林之监寺,维那,典坐,直岁四职为主事之四员。见释氏要览下。
【主首】 (职位)禅林,监寺之异称。见象器笺七。
【麈尾】 (物名)鹿之大者谓之麈,群鹿皆随之,讲者取其尾,为拂子,以象彼麈,指授听众也。比丘持之,则犯堕罪。行事钞下二曰:“五百问云:若僧中说法,高座上不病,不得凭几捉麈尾,犯堕。”同资持记曰:“麈谓鹿之大者,群鹿行时看尾指处,即随所往,讲者持拂指授听众,故以为名。但不得畜毛为之,故制犯罪。”
【主夜神】 (天名)见“婆珊婆演底”条。
【主宰】 (术语)体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为我之义。唯识论一曰:“我谓主宰。”
【拄杖】 (物名)拄身之杖也。毗奈耶杂事六曰:“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有老苾刍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畜拄杖。闻佛许已,六众即便以金银等并杂彩物雕饰其杖。俗旅见已,共生嫌贱。苾刍白佛。佛言:苾刍有二种缘应畜拄杖。一谓老瘦无力,二谓病苦婴身。时有苾刍佯作老病而拄其杖,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实老病,应从僧伽乞畜杖羯磨。”拄字作柱者误。
【拄杖子】 (物名)与单言拄杖者同。子者名词之助辞。作拄者正,作柱者误。
【住持】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住持成就门】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北方金刚拳菩萨之三摩地也。出生义曰:“自一切如来住持成就门,而生金刚拳。”
【住持佛】 (术语)行境十佛之一。如来涉于十方三世,而住持佛法,故有此名。
【住持三宝】 (术语)六种三宝之一,久住于世保持佛法之三宝也。木佛画像,住持之佛宝也;住持三藏经典之法宝也;剃发染衣之比丘僧,住持之僧宝也。见义林章六本。
【助道】 (术语)诸种之道品,能资助止观,故名助道。又资助果德,故名助道。又诸行互为资助,故名助道。止观八之二曰:“若遮障重,当修助道,既解惑相持,便应索援。外贪欲起以不净助,内贪欲起以背舍助,内外贪欲起以胜处助。”大乘义章十六曰:“言助法者,是其缘义,资助果德故名为助。又复诸行互共相资助,亦名为助。”
【助道人法】 (术语)又明念佛行者助道之人法曰:“此有三:一须善明师内外之律,恭敬承事能开除妨障之人。如大论云: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二须如同行之共涉险,乃至临终互相劝励。法华云:善智识是大因缘。三于念佛相应之教文,常当受持披读习学。般舟经之偈云:此三昧经真佛语,设闻远方有此经,用法道故往听受,一心讽诵不忘舍。问:何等教文,与念佛相应?答:正明西方观行并九品行果者,莫如观无量寿经。说弥陀本愿并极乐细相者,莫如无量寿经。明诸佛相好并观相灭罪者,莫如观佛三昧经。明色身法身相,并三昧胜利者,莫如般舟三昧经,念佛三昧经。明修行方法者,莫如上之三经,并十往生经,十住毗婆沙论。日日读诵者,莫如阿弥陀经。结偈总说者,莫如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或曰往生论与净土论)。修行之方法,多在摩诃止观,及善导和尚之观念法门,并六时礼赞。问答料简,多在天台之十疑,道绰和尚之安乐集,慈恩之西方要诀,怀感和尚之群疑论。记往生人者,多在迦才之净土论,并瑞应传。”愚案其他选拔净土之要文,采集念佛者之偈颂法语者,莫如宋四明宗晓之乐邦文类。
【助道资缘】 (术语)往生要集下末明念佛行者助道之资缘曰:“问:凡夫行人,要用衣食,此虽小缘,然能辩大事,裸喂不安,道法在焉?答:行者有二,谓在家出家也。其在家人,家业自在,餐饭衣服,何助念佛?如木槵子经琉璃王行,其出家人亦有三类:若上根者,草座鹿衣一菜一果,如雪山大士是;若中根者,常乞食粪扫衣;若下根者,檀越嚫施,但少有即知足;具如止观第四。况复若佛弟子,专修正道,而无贪求,自然具资缘。如大论所云:譬如比丘贪求者不得供养,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别取相,则得实法。又大集经月藏分中,欲界六天日月星宿天龙八部各于佛前发誓愿言:若佛之声闻弟子,住法,顺法,三业相应修行者,我等皆共护持养育,供给所须,使无所乏。问:凡夫必不三业相应,若有缺漏,应无依怙?答:如此问难,是即懈怠无道心者所致。若诚求菩提诚欣净土者,宁舍身命,岂破禁戒,应以一切勤劳,期永劫之妙果。”
【住地】 (术语)以名生法之根本体,住者所住,地者所生之义也。一切之烦恼分类为五住地。胜鬘宝窟中末曰:“言地者,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目之为地。”
【住定供佛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二愿,使他方国土菩萨众皆住于三昧得供养十方诸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定中得供佛,是定散并行也。
【住定见佛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五愿,使他方之菩萨得于定中见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住定菩萨】 (术语)菩萨既终三大阿僧祇劫之行,尚修百大劫间可感三十二相妙果之福业。其百大劫之间谓之住定。住定者,居住于六种之决定也:一定生于善趣,二定生于贵家,三定六根具足,四定生为男子,五定得宿命通,六定所作之善事坚固而不退屈。杀害此菩萨一者,则犯类似之五逆罪也。见俱舍论十八。
【住法罗汉】 (术语)六种罗汉之一。中根之罗汉止住于所证之法不退不进者。
【住果】 (术语)声闻缘觉之圣者,各安住于所得之证果,不更进求胜道也。俱舍论二十三曰:“住果者,乃至未起胜果道时但名住果。”法华玄义五曰:“住果声闻犹在草庵。”
【住果罗汉】 (术语)声闻乘之人,得涅槃果,安住于其果,无更进求佛道之心,谓之住果罗汉。罗汉者,声闻乘极果之名也。
【住果缘觉】 (术语)缘觉乘之人,得涅槃果,而安住之无更希佛陀妙果之心,谓之住果缘觉。此住果之二乘,更能发心而至佛果否,是佛教上大问题也,小乘及大乘中法相三论之权家不许彼等发心成佛,华严天台等之实家则许之。台宗二百题四,有住果声闻,住果缘觉之论目,而问答此义。
【注华严法界观门】 (书名)一卷,唐宗密撰。华严法界观门之注释书也。
【住劫】 (术语)四中劫之一,谓自成劫至坏劫间此界有情住之一期也。其间有二十增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百岁减一岁,而至十岁,为一减。自十岁更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
【注论】 (书名)往生论注之异名。
【住前信相菩萨】 (术语)四十一位说十住位之前,即十信位之人也。此人虽呼为菩萨,而尚未达真菩萨位,故亦称假名菩萨,或名字菩萨。
【助润生】 (术语)见“润生”条。
【住僧】 (杂名)住居于寺院中之僧徒也。
【祝圣拈香】 (仪式)祝皇帝之万岁而烧香也。
【注疏】 (书名)金师子章云问类解一卷,晋水净源着。注金师子章一卷,宋承迁着。【注疏】(书名)金刚顶经开题二卷,金刚顶经略释一卷,教王经开题五卷,教王经秘释一卷,教王经义记三卷(已上弘法),金刚顶经开题勘注三卷(道范),金刚顶经开题一卷(果宝),金刚顶注疏七卷(慈觉)。
【柱塔】 (杂名)见“塔”条。
【注荼半托迦】 (罗汉)Cūḍapanthaka,十六罗汉中第十六尊者之名。见罗汉项。
【注维摩经】 (书名)十卷,后秦僧肇,就罗什译之维摩经合糅罗什,道生及自己之三注者。
【住位】 (术语)菩萨阶位中信位之次名住位,中分十位,称十住。四教仪四曰:“此十通名住者,会理之心名之为住。”
【住无戏论金刚】 (菩萨)十九金刚之一。
【住无戏论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中行第七位,主阿閦之断德,断灭妄想戏论,与十九执金刚中住无戏论金刚本誓同。梵号钵罗波制尾贺哩,密号无量语金刚,肉色,左手独股,右手如胎拳,竖小指,立右膝,坐赤莲花。
【住无住处】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
【住相】 (术语)四相之一。使法体于现在暂时安住,各行自果者。俱舍光记五曰:“至现在已住令彼用暂时安住各引自果故为住,若无住相诸法暂住应更不能引自果。”
【铸像之始】 (故事)增一阿含经二十八曰:“波斯匿王,闻优填王雕像,乃以紫磨黄金造佛像,亦高五尺,时阎浮提内始有二像。”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五曰:“若佛世尊自居众首为上座,便有威肃,众皆严整,世尊不在,即无上事。是时给孤独长者来至佛所,礼双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我今欲造赡部影像,唯愿听许。佛言应作。欲安幡盖,佛言随意。”
【住心】 (术语)行者安住于道之心相也。日本真言宗空海,依大日住心品而立真言之十住心。见“十住心”条。
【住心品】 (书名)入真言门住心品之略,大日经品名,明真言行者之心相。
【助音】 (仪式)众人同音唱和,曰助音。
【住正定聚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使极乐往生人,皆住于正定聚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助咒僧】 (职位)唱和导师诵咒之助音僧也。
【专行】 (术语)舍余法而专行一法也。教行信证六本曰:“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
【专精】 (术语)心专一而精进于道也。无量寿经下曰:“专精行道。”
【专念】 (经名)专注念于一境也。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专想】 (术语)专观一境而心不散也。观无量寿经曰:“专想不移。”
【专心】 (术语)谓心专一不杂余念也。教行信证二曰:“云专心者,即一心,形无二心也。”
【专修】 (术语)专修一行也。教行信证六本曰:“专修者,唯称念佛名,离自力之心。”
【专杂】 (术语)专念与杂修也。参照“杂修”条。
【转】 (术语)依物之因缘而生起曰转,以生起即其物之转变也。唯识论一曰:“有种种相转。”同述记曰:“转是起义。”
【转变】 (术语)因缘生之法,于相绩中前后异其相者。四相中之异相也。俱舍论四曰:“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
【转变秘密】 (术语)见“四种秘密”条。
【转变无常】 (术语)见“七种无常”条。
【转不退法轮方便】 (术语)十种方便之一。见“十种方便”条。
【转藏】 (仪式)转读大藏经也。转藏与看藏不同,看者,每行阅过,自首彻尾。转者唯读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而已。见转读条。
【转大般若经】 (仪式)转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也。转读者,唯读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若言读大般若经,即每行通读,因此对于转读而谓之真读。此转读般若之本据,为苏悉地经成就具支法品所谓:“犹不成者,当作是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发大恭敬,巡八圣迹,礼拜行道。或复转读大般若经七遍,或一百遍。”
【转读】 (术语)读诵经典也。转者自此移彼展转之义。地藏本愿经下曰:“或转读尊经。”高僧传经师论曰:“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为梵音。”又有对真读而谓为转读者,读诵经之初中后数行而转回经本也。如转大般若经。
【转读般若】 (仪式)转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也。见“转大般若经”条。
【转恶成善益】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信弥陀之信心,其利益能断灭五逆十恶罪恶之罪障,成就不可称不可说之大善根云。
【转法轮】 (术语)佛之教法,谓之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止观辅行一曰:“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摧破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嘉祥法华义疏曰:“流圆演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无累不摧,亦是轮之义。”法华经方便品曰:“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法华文句五曰:“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转法轮盖】 (物名)说法高座上所悬之天盖也。
【转法轮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鹿野园树下,手抚飞轮,三说四谛之所法。
【转法轮经论】 (书名)转法轮经优婆提舍之异名。
【转法轮经优婆提舍】 (书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毗目智仙译。是为解大乘之转法轮经者。
【转法轮菩萨】 (菩萨)仁王经所说五大力菩萨中,金刚波罗蜜多菩萨(又曰般菩萨)之异名也。不空三藏所持之梵本金刚顶瑜伽经,谓之转法轮菩萨。新译仁王经谓之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旧译仁王经谓之无量力菩萨。此菩萨为大日如来之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乃其教令轮身也。仁王经仪轨下曰:“言金刚波罗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如彼经云转法轮菩萨也。依正法轮现胜妙身,行愿圆满,住等觉位也。手持金刚轮者,毗卢遮那佛初成正觉时请转法轮,以表示故。又以法轮化导有情,令到彼岸故。依教令轮现作威怒金刚不动,摧伏一切鬼魅惑乱诸障碍者。”
【转法轮日】 (杂名)佛初在鹿野园说法之日,八月八日也。俱舍宝疏一曰:“定转法轮日者,诸经论中皆云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为五比丘转四谛法轮,说中间事日数不同,然不指陈说法月日者不可凭准。唯有婆沙及释律论,分明指陈说法月日,应依此文。婆沙一百八十三云:佛于迦栗底迦月日半第八曰度阿若憍陈那,迦栗迦当此方八月也,(中略)故知八月八日转法轮定。”行事钞中三曰:“若佛生日转法轮日,乃至大会通夜说法。”
【转法轮时】 (术语)嘉祥所立三法轮教之第一。见“三教”条。
【转法轮四轮】 (名数)一金刚轮,东方阿閦佛之法轮也。二宝轮,南方宝生佛之法轮也。三法轮。西方阿弥陀佛之法轮也。四羯磨轮。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法轮也。见理趣释下。
【转法轮堂】 (堂塔)佛祖说法之堂舍也。禅宗曰法堂。教宗曰讲堂。
【转法轮相】 (术语)八相成道之一。谓如来成道后至涅槃,一代中之说法也。
【转法轮像】 (术语)标帜如来转法轮之像,可以刻于寺中公用之印者。毗奈耶杂事一曰:“凡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
【转法轮印】 (印相)三种三昧耶中金刚萨埵三昧耶印之德名也。
【转法轮座】 (术语)佛祖说法之高座也。
【转凡为圣】 (术语)宗镜录曰:“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
【转梵论】 (术语)转法轮之异名。梵者,清净之义,佛法清净,故曰梵轮。智度论二十五曰:“转梵轮者,清净故名梵。佛智慧及智慧相应法,是名轮。佛之所说,受者随法行,是名转。”
【转格栏】 (杂语)西藏新志中曰:“拉萨宫殿之廊壁,尽绘佛像。信徒至此,以头摩之,故黑而生光。宫殿内外道路皆石砌。信徒匍匐过之,以头贴地为尽敬礼,故石道腻如油滑。宫殿周围约七里,一周名曰转格栏,可以祈福除灾。妇女每至午后,共向转格栏一周。每行三步,全身伏地,口诵经语,叉手于顶,右手持牛骨,向头上一画,起行三步,复如前。数日方能一周,始终须三十余里云。”
【转骨】 (仪式)禅林之葬式,入骨于塔时,由寝堂起骨向塔所,在途中,在门首,下骨使向里,以奠茶汤,谓为转骨之佛事。见象器笺十四。
【转化】 (术语)与迁化同。转教化于他土之义。又为迁转变化之义,谓命终之变也。无量寿经下曰:“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转回】 (杂语)即轮回。言既死而转生。既生而复死。如车轮之回转也。心地观经曰:“有情转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转计】 (术语)计者,计度分别也,计度分别所立之宗义,谓之计。若为他所难,更变其宗义,名为转计。
【转教】 (术语)见转教付财项。
【转教付财】 (术语)天台所立五时中第四之般若时,佛故使须菩提等声闻人代说般若经于大乘之菩萨,谓为转教。大乘之妙理,愿非声闻人所知,但以佛之加被力,移转佛之教于他也。佛所以使须菩提转教者,其意在使须菩提自领知大乘之妙理,故寄喻而谓为付财。付财之信,取法华经信解品之喻,示转教之本意也。四教仪曰:“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能通淘汰。”同集注上曰:“所以令其转教菩萨意,在二乘领知法门,故曰付财。二乘本所不知,但谓加被令说,故曰转教。”
【转劫所】 (传说)所地广七百由旬,周围上下俱是铁栅。内分八十一处。逐处皆有亭台,判吏,设案记事。栅外另有羊肠细路十万八千条,盘曲湾通四大部洲。其内暗如煤漆。使聻道死生进出此路。外则望入亮如水晶,丝毫毕露。判派吏轮班把守进出。凡不孝及多杀物命之鬼,发交所内,用桃条抽死为聻。改头换面,发进细路为畜类。
【转经】 (仪式)有二义:一谓诵经也。即寻常之读经,每行阅过,谓之真读,是读经也。高僧传经师论曰:“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称为梵音。”一转经与读经有别。真读名读经,别有转读之法,名之为转读。转读者,唯读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而转翻经卷也。转经卷,转大般若经等是也。又转为旋转之义。唐时云服玩僧收为转经,今人谓写字为转经,非也。西域之俗,以木规圆为二转象,一用梵篆牝书,一用梵篆牡书。牝书自内而外,牡书自外而内。牝转在下,牡轮在上。以机而圆转之,所谓三藐母驮也。见升庵外集。
【转经会】 (行事)转读大般若经之法会也。
【转龛】 (仪式)禅家送亡之中路于出门首转龛向里,为奠茶汤之佛事也。见象器笺十四。
【转辘辘地】 (杂语)碧岩五十三则评曰:“阿辘辘地。”中峰语录二十四曰:“转辘辘地。”圆转自在之貌。
【转轮】 (术语)转轮王也。转论之威德,转轮之果报等。
【转轮藏】 (物名)为回转书架而收经文者。梁傅大士所创造。见“轮藏”条。
【转轮高座】 (术语)转论王之高座也。四分律三十六曰:“一处有大众来集说戒者,声音大小,众不悉闻。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当在众中立说戒。犹故不闻,应在众中敷高座,极令高好,座上说戒。犹故不闻,应作转轮高座,平手立及在座上说戒。”
【转轮圣王】 (杂名)略曰转轮王,又曰轮王。见“转轮王”条。
【转轮王】 (杂名)梵曰斫迦罗代棘底曷罗阇Cakravarti-raja,又作遮迦越罗,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如其次第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轮王为四洲,银轮王为东西南之三洲,铜轮王为东南之二洲,铁轮王为南阎浮提之一洲也。俱舍论十二曰:“从此洲人寿无量岁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灭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器,故无轮王。此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施设足中说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别故,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中略)契经云: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洒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佐。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金转轮王。余转轮王应知亦尔。”智度论四曰:“问曰: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菩萨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别?答曰:菩萨相者有七事胜转轮圣王。菩萨相者: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转轮圣王相不尔。”又(天名)十王之第十,殿居幽冥沃燋石外正东,直对世界五浊之处。设有金银玉石木板奈何等桥六座,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核定发往投生,每月汇记细数,交第一展殿注册,送呈酆都。
【转轮王七宝千子】 (传说)转轮王于轮宝之外,具六种之宝,合有七宝,又具足千子。长阿含六卷转论圣王修行经曰:“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千子具足,勇健雄猛。”涅槃经十二曰:“即于东方金轮宝,其轮千辐,毂辋具足。(中略)复有象宝,状白端严如白莲华。(中略)次有马宝,其色绀焰,髦尾金色。(中略)次有女宝,形容端正,微妙第一。(中略)其后不久,于王宫内自然而有宝摩尼珠,纯青琉璃,大如人[月*坒]。(中略)其后不久,有主藏臣,自然而出,多饶财宝,巨富无量。(中略)其后不久,有主兵臣,自然而出,勇健猛略,策谋第一。(中略)七宝成就,千子具足。”俱舍论十二曰:“经语轮王出现于世,便有七宝出现世间。其七者何?一者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臣宝,七者主兵臣宝。”此中长阿含所说之居士宝,涅槃俱舍谓之主藏臣宝。杂譬喻经谓之典财宝。
【转轮王为半偈剜身燃千灯】 (传说)昔有转轮圣王为婆罗门剜身燃千灯,以供养之,闻半偈曰:夫生辄死,此灭为寂。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三,经律异相二十四。
【转轮王一字心咒】 (真言)勃噜唵。又部林也。见一字心咒经。
【转轮五道经】 (经名)罪福报应经之异名。
【转迷开悟】 (术语)舍三界生死之迷,达于涅槃之悟也。离烦恼之迷,得菩提之证也。
【转妙法轮】 (术语)与转法轮同。说妙法也。
【转女成佛经】 (经名)佛说转女身经之异名。
【转女成男】 (术语)转化女身而成男子也。与变成男子同。
【转女成男愿】 (术语)与女人往生愿同。
【转女身经】 (经名)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佛为无垢光女说转女成男之法。由一法增至十法。兼明女身种种之苦恼。
【转派】 (术语)脱所属之宗派,转于他宗内也。
【转起】 (术语)转即起之义,依有为法之因缘而生起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转是起义。”
【转识】 (术语)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无明门中之转相,识体门谓之转识。业识之根本无明,一转而为能见之识者。又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谓之本识,其余七识,谓之转识。七转识是也。以此为本识转生之末识故也。又转有漏之八识而得无漏之四智,谓之转识。见转识得智项。
【转识得智】 (术语)转有漏之八识,而得与无漏之八识相应之四智也。转有漏之第八识而得与无漏之第八识相应之大圆镜智,转有漏之第七识而得与无漏之第七识相应之平等性智,转有漏之第六识而得与无漏之第六识相应之妙观察智,转有漏之前五识而得与无漏之前五识相应之成所作智也。此四智虽各有二十二心心所,共相应而起,然此中智之心所,作用最为显胜。故标智之名也。唯识论十曰:“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
【转世】 (术语)二十七贤圣之一。于前生得预流果一来果后,转身而为今生得不还果之圣者。此人不入色,无色界。直即般涅槃。
【转他门句】 (术语)大日如来所说四句之一。大日经百字成就持诵品曰:“尔时世尊,又复宣说净除无尽众生界句,流出三昧句,不思议句,转他门句。”
【转物】 (术语)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古德云:转得山河归自己,转得自己归山河。又云:老僧转得十二时,汝诸人被十二时转。又云: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作一茎草也。皆转物之义。又依教义,罗汉得六通时,地水火风空,皆能转变自由。菩萨神通,过于罗汉。见山河大地皆如幻影,芥纳须弥,毛吞巨海,亦寻常事也。
【转依】 (术语)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槃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因之今修圣道,转舍其第八识中烦恼障之种子,而转得其实性之涅槃。又转舍第八识中所知障之种子,而转得其中无漏之真智(即菩提)谓之转依。所得之菩提涅槃,谓为二转依之妙果。唯识论九曰:“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见百法问答钞八。
【转衣】 (仪式)谓门之传法也。
【转依难证屈】 (术语)见“三退屈”条。
【转有经】 (经名)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之异译前出。
【转欲】 (术语)众僧作法事,有比丘欲缺席,则以自己赞同众事之欲望,说于他比丘。使其比丘于众中传说之。名之为欲法。由缺席本人对出席之人而说之,谓之与欲,他受之,谓之受欲,来众中传说之,谓之说欲。而其受欲之比丘,若有缘,不得出席,由更与欲于他比丘,谓之转欲。行事钞上一曰:“受欲已更忽缘碍欲转与他,毗尼母云得齐七反。”同资持记曰:“律云:持欲比丘自有事起,佛言听授与余比丘。”
【转宗】 (术语)与改宗同。
【撰号】 (术语)撰述论释疏记人之名号也。凡于题号下,置撰号,有自署与他置之制,其意不出二义:一为别于他之撰述,一为使因人而重法。自署之撰号,依第一义。他置者,二义共有之。往生论注上曰:“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
【啭罗呬】 (天名)地下之神也。慧琳音义四十二曰:“呬音惊异反,地下诸天名也。此天人身豕首,四臂有大神力,常居地下,亦地神之类也。”啭为嚩之误。梵Vārāhi。
【撰三藏及杂藏经】 (经名)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之略名。
【装香】 (杂语)盛香于器也。
【庄严】 (术语)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阿弥陀经曰:“功德庄严。”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观无量寿经曰:“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辅行一之一曰:“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
【庄严宝王经】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赵宋天息灾译。说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之事,又说所住种种三昧之名,又说毛孔希有之功德。
【庄严佛法经】 (经名)持心梵天所问经之异名。
【庄严佛法诸义】 (经名)持心梵天所问经之异名。
【庄严劫】 (术语)三世之三大劫中,过去之大劫,名庄严劫。大劫中总有成住坏空之八十增小劫,其住劫之二十小劫中有千佛出世,华光佛为首,毗舍浮佛为末。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故名庄严劫。见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庄严劫千佛名经】 (经名)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之略名。
【庄严经】 (经名)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之略名。
【庄严经论】 (书名)大乘庄严经论之略名。
【庄严论】 (书名)有二部:一无着造,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之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一马鸣造,罗什译之大庄严论,十五卷。
【庄严门】 (术语)六度万行持戒持斋等,是庄严佛法外面之假装,非真佛法也。临济录曰:“祇如诸方说六度万行以为佛法,我道是庄严门佛事门,非是佛法。”
【庄严菩提心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最胜王经净地陀罗尼品之别译。
【庄严清净藏三昧】 (术语)是大日如来三世无碍力与如来加持不思议力之二力所依藏也。大日经三曰:“尔时世尊复住三世无碍力,依如来加持不思议力,依庄严清净藏三昧。”义释八曰:“如世间众生种种身口意业皆依于心,毗卢遮那亦尔。一切三世无碍智力,一切神变加持不思议力,依庄严清净藏也。”三世无碍力为自证,如来加持力为化他,庄严清净三昧为字门菩提心之体,谓内证与外用之一切事业以为所依而转也。
【庄严入一切佛境界经】 (经名)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之略名。
【庄严三昧】 (术语)庄严王三昧之略称。
【庄严王经】 (经名)庄严王陀罗尼咒经之略名。
【庄严王三昧】 (术语)法华妙音品所说十六三昧之一。
【庄严王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佛在布怛落迦山为观世音妙吉祥二大菩萨说往昔所持之妙咒,持者当生极乐国。
【幢】 (物名)梵名驮缚若Dhvaja,又曰计都Ketu,译曰幢。为竿柱高出,以种种之丝帛庄严者。藉表麾群生,制魔众,而于佛前建之,或于幢上置如意宝珠,号之为与愿印,宝生如来,或地藏菩萨之三昧耶形也。大日经疏九曰:“梵云驮缚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幢但以种种杂色丝标帜庄严,计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旒旗密号,如兵家画作象龙鸟兽等种种类形,以为三军节度。”演密钞五曰:“释名曰:幢者童也(童独也),其貌童童然,即军中独出之谓也。”
【幢幡】 (物名)幢幡皆为旌旗之属。梵语驮缚若Dhvaja,译曰幢,梵语波吒迦Paṭāka,译曰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观无量寿经曰:“幢幡无量宝盖。”瑜祇经拾古钞上曰:“幡者悬于龙头之幢也,旗竿头安宝珠云幢旗,幡竿头置龙头云金刚幡也。”参照“幢”条。
【幢相】 (衣服)解脱幢相之略,袈裟之异名。
【椎】 (物名)又作槌。打物发声之小木也。集韵曰:“椎,传追切。音追。通作槌。俗作桘。”说文曰:“击也,又铁椎也。”涅槃经十三曰:“如鸣椎集僧,严鼓戒兵,吠贝知时,是名法世。”敕修清规法器章曰:“椎,斋粥二时。僧堂内。开钵念佛唱食遍食施财白众皆鸣之,维那主之,下堂时圣僧侍者鸣之。”
【追福】 (术语)为死者修功德而追荐也。优婆塞戒经曰:“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北史隋文献皇后传曰:“上为立寺追福焉。”又见追荐项。
【追荐】 (仪式)又曰追善。追荐者为死者追荐福之义,追善者为死者追修善事之义,追荐为典语,追善为俗字。又曰追福,追修,追严等。盂兰盆经宗密疏上曰:“逐搜索圣贤之教,虔求追荐之方。”梵网经下曰:“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又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曰:“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
【追荐七分获一】 (杂语)佛说追荐之福,七分之,死者获一分,余悉属于作者也。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曰:“普广菩萨,复白佛言:又有人不信三宝,不行法戒,(中略)卒得病苦,缘此命终。或堕在三涂八难之中受诸苦恼,无有休息,父母兄弟及诸亲族为其修福,为得福不?佛言:普广!为此人修福者七分之中为获一也,何故尔乎?缘其前世不信道德故,使福德七分获一。”
【追善供养】 (仪式)为先亡者之冥福,存在者之供养也。
【追善经】 (仪式)为追善读经也。追善为追荐之俗字。
【追修】 (仪式)为死者修功德也。
【追严】 (修法)为天子行追荐之佛事也。严者庄严功德之义。希叟雪窦录曰:“大行追严上堂。”
【坠芥】 (譬喻)于阎浮提立针,以一芥子自忉利天坠下,使贯其针锋。喻值佛之至难也。涅槃经二曰:“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此。”止观五曰:“盲龟由何值浮孔,坠芥岂得下贯针锋?”辅行五曰:“如针锋竖阎浮提,以一芥子从忉利天投阎浮提,何由可得贯针锋上?”
【坠腰石】 (物名)六祖坛经曰:“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案六祖坠腰石镌龙朔元年卢居士志八字。今存黄梅东禅寺。
【谆那】 (人名)译曰碎末。沙弥之名也。
【准开山】 (杂名)道行崇高功被山门者,谓之准开山,或称中兴祖。见象器笺三。
【准提】 (菩萨)Caṇdi,又作准胝,尊提。称为天人丈夫观音,人道之能化也。禅宗以准提为观音部之一尊,深尊崇之,日本东密以准提为六观音之一、摄于莲华部,独台密以七俱胝佛母准提经之经名,准提入于佛母中以为佛部之尊。准提译曰清净,赞叹心性清净之称。为三目十八臂之尊形。三昧耶形为未敷莲华。准提经曰:“准字门者,于一切法是无等觉义;提字门者,于一切法是无取舍义。”【准提】(菩萨)与准提同。
【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经名)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之异名。
【准提佛母法】 (修法)见“准提”条附录。
【准提观音】 (菩萨)见“准提”条。
【准提轨】 (经名)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之异名。
【准提经】 (经名)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之异名。
【准提念诵观行等法】 (修法)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之异名。
【准提求愿观想法】 (修法)若求无分别,当观无分别无记念,若求无相无色,当观文字无文字念,若求不二法门,当观两臂,若求四无量,当观四臂,若求六神通,当观六臂,若求八圣道,当观八臂,若求十波罗蜜圆满,当观十臂,若求如来普遍广地,当观十二臂,若求十八不共法,当观十八臂,即如画像法观也,若求三十二相,当观三十二臂,若求八万四千法门,当观八十四臂,如是观念,当入一切如来三摩地门甚深方广不思议地。见七俱胝佛母准提经。
【准提陀罗尼布字法】 (修法)出于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准提陀罗尼经】 (经名)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之异名。
【准胝法】 (修法)此道场观,先观想地结上金刚墙内有大海,大海中有大宝山,山上有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台,莲华上有月轮,轮中有嚩字,其字变成未敷莲华,莲华变成七俱胝佛母尊。白黄色。有十八臂。持种种三昧耶形(出本顶),着白轻罗绵,坐赤莲花。额有眼(即三眼),眷属围绕。其印契以二小指二无名指相叉入掌,二中指直竖头相着,二头指头附二中指上节侧,二大指各附二头指侧即成。其真言为唵。折隶。主隶。准提莎诃。准提经百二十尊法,佛部经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中说布此真言九字于身上之法。
【准胝观音】 (菩萨)即准提观音。
【拙度】 (术语)济度法之拙者。对巧度而言,以名小乘之观法也。止观三曰:“此止观虽出生死而是拙度,灭色入空。”同三曰:“尚不得拙度道果,何有后三番三宝四谛四沙门果?”
【拙具罗】 (物名)香名。治病合药经曰:“拙具罗香者,安息香是也。”梵Gulglu,拙为掘之误。
【灼臂】 (杂语)佛法苦心修行之表示。宋史曰:“开宝浮图灾,下有旧瘗佛舍利,诏取以入,宫人多灼臂落发者。”
【斫刍】 (杂语)又作斫乞刍Cakṣus,眼之梵语也。义林章四本曰:“眼者照了导义,名之为眼。瑜伽第三云: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梵云斫刍,斫者行义,刍者尽义。谓能于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翻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译。”梵语杂名曰:“眼,斫乞刍。”
【浊恶】 (术语)五浊与十恶也。观无量寿经曰:“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天台观经疏曰:“浊恶者,浊五浊也:一见,二烦恼,三众生,四命,五劫。恶者十恶也: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邪见也。”
【浊恶处】 (界名)谓此娑婆世界也。五浊十恶所行之处也。观无量寿经曰:“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充满,多不善聚。”
【浊恶世】 (术语)五浊十恶炽盛之时期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出浊恶世。”同普贤劝发品曰:“后五百岁浊恶世中。”
【斫迦罗伐辣底】 (术语)又作斫迦罗跋罗底,斫迦罗伐剌底。梵音Cakravartin,译曰转轮。陀罗尼集经一曰:“斫迦啰跋啰底,唐言轮转。”玄应音义四曰:“斫迦罗,此言轮。伐剌底,此云转。”见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项。
【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 (杂名)又作遮伽罗伐过底遏罗阇,遮迦越罗,遮迦越。Cakravarti-rāja,译曰转轮王。玄应音义三曰:“遮迦罗伐辣底遏罗阇,此译云转轮王也。”同三曰:“遮迦越罗,正言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阇,此译云转轮王也。”同四曰:“遮迦越罗,此译云转轮圣王。正言斫迦罗,此言轮。伐剌底,此云转。名转轮王顺此方言。”
【斫迦罗婆】 (动物)Cakrravāka,又作斫迦罗婆迦。译言鸳鸯。玄应音义二曰:“斫迦罗婆,鸳鸯梵语。”
【斫迦罗因陀罗】 (天名)又作赊羯罗因陀罗。帝释名。见“释提桓因”条。
【浊劫】 (术语)浊恶之时期也。劫者梵语长时之称,五浊中之劫浊是也。灭劫中人寿二万岁以后。法华经劝持品曰:“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
【浊乱】 (术语)谓恶法盛兴,浊人乱世也。总有五种,谓之五浊。
【斫讫罗】 (术语)Cakra,译作轮。轮宝也。见慧苑音义上。
【浊世】 (术语)五浊恶世也。阿弥陀经曰:“娑婆国土五浊恶世。”法华经劝持品曰:“浊世恶比丘。”往生要集上本曰:“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也。”
【卓锡】 (杂语)张伯淳诗曰:“道林卓锡旧种此,仿佛于今八百年。”锡者锡杖。僧人所持,卓者拄立,故谓僧人居处为卓锡。详锡丈条。
【浊业】 (术语)三业之一。见“业”条附录。
【资财帐】 (物名)寺院之财产目录也。
【资持记】 (书名)宋灵芝元照,解释南山之四分行事钞者。
【缁黄】 (杂语)谓僧道也。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云。
【资粮】 (术语)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资助其身。欲三乘之证果,宜以善根功德之粮,资助己身也。最胜王经六曰:“具足资粮,超诸圣众。”唯识论九曰:“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同述记九末曰:“菩萨,因之初位资益己身之粮,方至彼果,故名资粮。”
【资粮位】 (术语)唯识五位之一。见“五位”条。
【缁林】 (杂名)寺院也。僧着缁衣,故曰缁。寺院为僧所居住之丛林,故曰缁林。林者言僧众之多也。唯识枢要上曰:“至年十七,遂预缁林。”
【缁流】 (杂名)僧着缁衣,故谓之缁流或缁徒。流为流类之义,着缁衣之类也。释氏要览上曰:“缁流,此从衣色名之也。”
【缁门】 (杂名)服缁衣之僧徒一门也。
【资生】 (杂语)衣食住之具,以资助人之生命者。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智度论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
【缁素】 (杂语)缁为缁衣,支那之禅僧多服之。素为白衣,印度之俗人多服之。因为僧俗之别称。
【缁田】 (杂语)缁者缁衣,僧衣也。缁田犹言僧园。
【缁徒】 (杂语)缁衣之徒也。
【缁衣】 (衣服)紫而浅黑,非正黑。若黑为五方之正色。服之者非法也。僧史略上曰:“并部幽州,则尚黑色,若服黑色最为非法也。何耶?黑是上染大色,五方正色也。问缁衣者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
【资缘】 (杂语)衣食住为资佛道修行之外缘,故云资缘。
【淄州】 (人名)淄州天云寺慧沼,亲承于玄奘慈恩,造唯识了义灯七卷,释唯识论及慈恩之述记,着慧日论,最胜王经疏等。见宋僧传四。
【紫柏】 (人名)明紫柏大师,名僧可,号达观,于燕京大建法幢,后罹诬而终,有紫柏老人集。
【子断】 (杂语)烦恼如种子,烦恼所生之苦报如果实,因而断烦恼曰子断。止观辅行六曰:“言子断者,诸阿罗汉,已断烦恼,诸结烂坏。”
【紫服】 (衣服)见“紫衣”条。
【子缚】 (术语)见思之烦恼,对于苦果,谓为子,以烦恼系缚身而使不得自在,谓为子缚。对果缚之言也。四教仪曰:“子缚已断,果缚犹存。”
【紫姑】 (杂名)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夜阴杀之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按,俗呼为坑三姑。三之行次,未见所出。
【子果】 (杂语)子者种子也。种子所生之果,谓之子果。果所生之种子,谓之果子。因而五蕴之果报。为过去烦恼所生之果,谓之子果。小乘之阿罗汉尚未断之。入无余涅槃乃永无之。又依今生烦恼有未来之报果,谓之果子。阿罗汉无来世之果报,故无果子。如来之现报,如小乘之有子果,无生报(后生之报),后报(后后之报)者,犹如小乘之无果子也。止观六曰:“大经得无上报者,有现报,故名无上报。无生后,故言佛无报。大经亦云子果果子,以现报故,即如子果。无后报故,不名果子。”
【紫袈娑】 (衣服)见“紫衣”条。
【紫甲】 (杂名)袈娑中之甲为紫地。其缘色不定,比之衲袈裟仪为略。
【紫金】 (物名)见“紫磨金”条。
【子满果】 (植物)或云石榴。然金刚智译之准提陀罗尼经曰:“第五手把微惹罗迦果(汉言子满果,此间无,西国有)。”金刚智注曰此间无,岂石榴耶?不空译之。同经曰:“第五手掌俱缘果。”
【紫磨】 (物名)金之最上品也。书禹贡,厥贡璆铁。释文。郭注尔雅。璆即紫磨金。按尔雅作镠。孔融文。金之优者。名曰紫磨。南史林邑国传。夷人谓金之精者为阳迈。若中国云紫磨者。参照次项。
【紫磨黄金】 (物名)同紫磨金。
【紫磨金】 (物名)又曰紫磨黄金。紫者紫色也,磨者无垢浊也。涅槃论曰:“阎浮檀金有四种:一青二黄三赤四紫磨,紫磨金具有众色。”本是汉名。孔融圣人优劣论曰:“金之精者名为紫磨,犹人之有圣也。”续博物志曰:“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为阳迈金。”
【紫磨忍辱】 (杂语)谓佛紫磨金色之身,有忍辱柔软之相。忍辱者,为有情非情所被,堪忍痛恼,不起瞋恚忿怒也。
【子璇】 (人名)宋秀州长水子璇,号长水。初从本州洪敏法师学楞严经,后参见琅玡山觉禅师有所悟。后住长水,众几一千,以贤首之宗旨释楞严经起信论义记等。自唐之圭峰至宋代唱导华严者,惟师一人。见稽古史略四。
【紫衣】 (衣服)紫色之袈裟或上衣也。是非佛制之色,乃赐僧之紫衣,始于唐之法朗等。僧史略下曰:“按唐书,则天朝有僧法朗等,重译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为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由之革命称周,法朗薛怀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娑金龟袋。其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高座讲说。赐紫自此始也。”资持记曰:“今时沙门多尚紫服。按唐纪,则天朝薛怀义辞宫庭,则天宠用令参朝义。以僧衣色异,因令服紫袈娑,带金象袋。后伪撰大云经。结十僧作疏进上,复赐十僧紫衣龟袋。由此弊源一泄,于今不返。”六物图曰:“轻纱紫染,髓色俱非,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
【子院】 (堂塔)丛林诸院,依附本寺,谓之子院。
【自】 (术语)梵语曰阿婆拿Svayam,对于作为而云,自然之义。阿怛摩ātman,对于他而云,自己之义。见梵语杂名。
【字】 (杂语)梵曰阿乞史啰Akṣara,又云阿刹罗。见梵语杂名。
【自爱】 (术语)爱自身,是凡夫之欲情也,故自此生种种之苦。金光明经一曰:“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无追求故,名为涅槃。
【自爱经】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佛受舍卫国王之请,于四衢街道说三种自爱之法。三种之自爱者归依三宝,爱护自之三业不使放纵也。
【自比量】 (术语)因明三量之一。见“三量”条。
【自比骂】 (术语)六种骂之一。
【自乘果】 (术语)三乘各自之圣果也。
【字等】 (术语)四等之一。
【字等相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
【自度】 (术语)唯度自身也。见“自调”条。
【自饿法】 (流派)自饿外道之行法也。
【自饿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一。
【自尔】 (杂语)自然也。止观五之三曰:“自尔,自然之异名。”
【自观心经】 (经名)上下二卷,上卷简括止观之得不得者有四句,下卷说观伺,瞋恚,乃至恶慧等多少有无,有恶须断,有善须求涅槃。摄于中阿含经二十七。
【自归】 (术语)自归三宝谓之自归,其授三归戒于弟子之人称为自归师。象器笺八曰:“观音忏法式,有导师香华自归三职。”
【自行化他】 (术语)又云自利利他。菩萨之万行不出此二者。法华文句八之一曰:“别论:口业是化他,自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法,三业之教诏即化他之法。”宗镜录三十四曰:“了一心自行化他。”
【自化作苦经】 (物名)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之略名。
【自欢喜经】 (经名)舍利弗向佛之师子吼,称说如来之难及。见长阿含经。
【自家宝藏】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下曰:“师初至江西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愿,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
【自觉】 (术语)三觉之一。见“三觉”条。
【自教迹不空悉地乐欲一切菩萨母明妃】 (术语)自教迹者,即是法佛自证之教,即秘密平等教也。为于此中诸为修行者皆悉不空。不空是不唐捐义,随彼力能皆向法身之理,即同彼佛,故云不空也。如上诸菩萨说真言,各欲引摄同类行者,若有修行,即同于我。今法佛自说明妃真言,若有修行者,即从虚空眼(佛名之异名),而生法身,如我无异也。见大日经疏十。
【自觉圣智】 (术语)大日如来之法界体性智,为无师自悟,故称之曰自觉圣智。菩提心义十曰:“如来第五种智,亦名法界性智。菩提心论名法界智。牟利经名法界体性智,又名金刚智。瑜祇经云:唯一金刚断诸烦恼,金刚自性清净所成,是金刚如来智,故名金刚智。分别圣位经名自觉圣智,如法华经自然成佛道。华严亦云不由他悟。今真言宗大日如来自然觉了诸法本初,非流转者始修证之。”
【自觉悟心】 (术语)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是凡夫之自悟心约于识,贤圣之自悟心约于智,而识中如次第为五同缘意识与独头意识之二,智中如次第为如理智如量智之二也。
【自教相违】 (术语)因明宗法九过之一。如佛者对于外道立“我为有”既于其宗法相违自己之圣教,故谓之为自教相违。
【自解佛乘】 (术语)天台大师七德之一。见“智顗”条。
【字界】 (术语)见“字缘”条。
【自净】 (术语)三自之一。见“三自”条。
【自类因果】 (术语)同类因等流果也。
【自力】 (术语)他力之对。见“他力”条。
【自利利他】 (术语)声闻缘觉之行为自利,诸佛菩萨之行为自利利他。遗教经曰:“自利利人,法皆是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自力信】 (术语)十三信相之一。
【字轮】 (术语)轮者转生之义,真言一一文字从一字转生多字,故云字轮。大日经疏十四曰:“所谓字轮者,从此轮转而生诸字也。轮是生义,如从阿字一字即转生四字。谓阿是菩萨心,阿(长)是行,暗是成菩提,恶是大寂涅槃,恶(长)是方便。如阿字者,当知迦字亦五字,乃至佉等凡二十字,当知亦尔。”又曰:“从一嚩,字转生多字,故名为轮也。”又字轮者,阿字菩提心之不动也。大日经疏十四曰:“又字轮者,梵音云阿刹啰轮,阿刹罗是不动义,不动者所谓是阿字菩提心也。如毗卢遮那住菩提心体性,种种示现普门利益,种种变现无量无边。虽如是垂迹无穷尽,能实常住不动,亦无起灭相。犹如车轮,虽复运动无穷而当中未曾动摇。由不动故,能制群动而无穷极也。此阿字亦复如是,以无上故即无动无退,而生一切字轮转无穷,是故名不动轮也。”
【字轮观】 (术语)观之五字轮也。此观亦名法界体性三昧。以五字五大为法界之体性故也。又名净菩提心观。以大日经说此五字之实义。云我是本不生等,疏家释之。判定菩提之实义故也。其法先观吾心为圆明之月轮,于其心月轮上布此字轮而观之,是即观显自心本有法界法门身之功德也,若别尊时应于部而以此中一字为中心,以彼尊小真言右绕而布之,都法时总布五字。此月轮安于心上尊者出多法,或如仰镜,于平面观之,或如竖镜,于正面观之,或又如圆珠观之。然诸轨所明多仰观之。如法华轨言:秋月光明澄静,仰在心中。无量寿轨言:犹如净月仰在心中。五字陀罗尼颂云:右旋布心月,如以水精珠布明镜之上。建立轨云:谛想心胜间圆明一肘,犹如秋月主澄,明仰在心,是其证也。其五字之色亦有多说,或通观为黄金色,或通观如于琉璃盘上并水精珠(此五字陀罗尼颂之意也),或以五字即五方五大等之故随其部而观其色,即者地而黄,者水而白,者火而赤,者风而黑,者空而青又杂色也。其详见于秘藏记四等。
【字曼荼罗】 (术语)即种子曼荼罗,四曼中之法曼荼罗也。若修行者无资力,不能作图画之大曼荼罗者,得以此字曼荼罗修法。大日经疏十三曰:“然实力不办者听作字曼荼罗,即于此置佛之处但画作阿字,是一切佛及菩萨之母也(云云)。”
【字门观】 (术语)观诸尊之种子谓之字门观。不思议疏下曰:“字门观者种子也。”
【字母】 (术语)悉檀之摩多与体文也,有四十二字,四十七字,五十字之别。显密诸经释之,是为生诸字之母,故云字母。智度论四十八曰:“四十二字母,并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若闻字则了其义。”见“悉昙”条。
【字母表】 (书名)一卷,一行阿阇梨撰。
【字母品】 (经名)文殊问经字母品之略名。
【自内证】 (术语)自己内心证悟之相也。
【自然】 (术语)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言离人为之造作法之自性自然也。又言无因而自然也。后者为自然外道之邪执。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又曰:“无为自然。”法华玄义二之一曰:“果是任运酬善心而生,报是自然受乐。”同释签曰:“言自然者此言通用,何必外计?即任运之异名耳。”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自然成就真言】 (真言)加持坛地之真言也。怛文(汝)睇微(女天)娑吃屣(护)捕哆赐(亲也于也),译云:汝天亲护者(于字入下句)。萨么(一切也)勃驮曩(佛也有多声)哆以难(度世也即有导师义),译云:于诸佛导师。淅唎耶(行也)娜也(修行也)尾世铩数(殊胜也),译云:修行殊胜行。部弭(净地也)播啰蜜多(到彼岸也)秦者(等也),译云:净地彼罗蜜。摩啰(天魔也)素年(军众也)野他(如也)毫蜜难(奴痕返破也),译云:如破魔军众。赦吃也(释迦也)僧系娜(师子也)哆以那(救世也),译云:释师救世。怛他痕(如义也)摩啰(魔也)若延(降也)[口*栗]埵(伏也),译云:我亦降伏魔。漫荼蓝隶(曼荼罗也)履佉(画也)[廿/狼](密也反)痕(我也),译云:我画漫荼罗。偈之意,先告地神曰:汝天女亲守护此大地者,已会供养一切诸佛导师,亲近修殊胜之行,净治诸地,净满诸度,及余种种功德摩诃般若中广历法如明,故曰等。次偈陈所以警发之意,说诚实之言,世尊若在菩提道场降伏天魔军众时,汝在大会现作证明,由是号世尊为释迦师子,能独步无畏,救护世间。我今亦欲随世尊所行,而绍如来之事,是故画此曼荼罗也。
【自然慈】 (术语)无师自发之菩萨真慈,谓之自然慈。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行自然慈,无因待故。”同注:“肇曰:大乘之道无师而成,谓之自然菩萨真慈。”
【自然得】 (术语)十种得戒缘之一。
【自然界】 (术语)二种界之一。见“结界”条附录。
【自然释迦】 (术语)言自然开发成佛之释迦也。四教仪曰:“何处天然弥勒,自然释迦?”
【自然外道】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自然悟道】 (术语)有依本觉内熏,有不依他教,自然开悟者,是名自然悟道。依此理而成最初一佛无师之义也。
【自然虚无身】 (术语)如来之自性身,为法性自尔之性德,故云自然。离诸差别相,故云虚无。又极乐之往生人非胎生,故云自然。非饮食所长养,故云虚无。无量寿经上曰:“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义寂疏曰:“非胎胞所生育故自然,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
【自然智】 (术语)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之一切种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自然智,无师智。”同义疏六曰:“自然智者,无功用智也。”大日经疏五曰:“自然智者,是如来自觉自证之智。昔所未闻未知之法,现前无所挂碍,故以为名。”同六曰:“若法依师智得,从于众因缘而生,即是戏论生灭之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自然之慧,则非修学可得,亦不可授人。”
【字入门陀罗尼】 (术语)一切文字,悉入阿之一字,阿之一字,能总持一切字,使入诸法实相中,故名字入门陀罗尼,智度论二十八曰:“行陀罗尼菩萨闻此阿字,即时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随所闻皆入一切诸法实相中,是名字入门陀罗尼。”
【自杀】 (杂语)善见律十一谓有一比丘淫欲乱心日夜欲制其心而不能制,自念言我持戒具足,何以舍戒还俗,我宁可取死。是故上耆阇崛山顶投岩取死。佛告诸比丘莫自杀身,杀身者乃至不食亦得突吉罗罪。若比丘病极,若见众僧及看病比丘料理辛苦,自念言:此等正为我故,辛苦乃尔,自观寿命不得久活,而不食不服药,又有比丘自念我病极告,我寿命亦尽,我道迹如在手掌。若见如此,不食死,无罪。
【自摄】 (术语)以戒法自摄专三业,使不放逸,谓之自摄。南山戒疏一下曰:“由斯戒法能持七支,有过皆塞名自摄也。”
【自身自佛】 (杂语)此身即佛之意。观无量寿经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语,其他经论无自身自佛之语。
【自誓得】 (术语)十种得戒缘之一。
【自誓三昧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之书译也。
【自誓受戒】 (术语)大乘之菩萨戒,若无戒师时,许于佛前自誓而受大戒。而其得戒之验,须于梦中妙相也。是谓之自誓受戒。梵网经曰:“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妙相。”
【自受法乐】 (术语)法乐者玩妙法真味,而自乐之谓也,其法乐受于自身,故云自受法乐。唯识论十曰:“自受用身,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教论下曰:“诸佛菩萨自受法乐,故各说自证三密门。”
【自受用身】 (术语)四身之一。
【自说经】 (术语)十二部经之一。
【自损损他】 (术语)自利利他之反也。般舟赞曰:“纵此贪瞋火自损损他。”群疑论二曰:“毁其正见自损损他。”
【自他不二门】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字坛】 (术语)种子曼荼罗也,是四曼中之法曼。大日经疏十三曰:“若弟子财力丰赡堪能广办者,师即当作画色像之坛,为示本尊身印之相故也。若力不能办而造字坛,即犯秘法隐覆之罪。”
【自体爱】 (术语)三种爱之一。见“爱”条附录。
【自体分】 (术语)自证分也。
【自调】 (术语)声缘二乘之行法为自调自净自度。持戒是自调,修禅是自净,智慧是自度也。智度论六十一曰:“乘福德皆为自调自净自度,持戒是自调,修禅是自净,智慧是自度。复次,自调者正语正业正命,自净者正念正定,自度者正见正思惟正方便。”参照三自条。
【自调度】 (术语)同自调项。
【自调自度】 (术语)同自调项。
【自调自净自度】 (术语)同自调项。
【自我偈】 (书名)法华经寿量品曰:“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总有二十五行偈。取最初二字而称为自我偈。常别诵习之。
【自相】 (术语)一切事物,有自共二相。见“共相”条。
【自相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附录。
【字相字义】 (杂语)凡解真言分字相字义二段,以初释字相后解字义为法。字相之释,通于显教,字义之释,为密教特有之深义,例如释阿字为无,非,不,是字相也,又如释诃字是因缘之义,是字相也,如释阿为本不生之义,诃为因不可得之义,是字义也。而不可得即阿字本不生之义。故无论如何之字,入之于阿字门,释为“何何不可得。”则为字义释。此字义释,契当于三论之无方释,天台之观心释也。字母释曰:“世人但知彼字相,虽日用而未曾解其义。如来说彼实义,若随字相而用之,则世间之文字也。若解实义,则出世陀罗尼文字也。”又密教言之。不知阿字,伊字等文字之义理,字与义各别,谓之字相,字与义相应,谓之字义。即就字言之,如字乃作业之意,为字义,谛观字为作业不可得,到达宇宙之真义,谓之字义。吽字义曰:“一切世间知如是字相,未曾解字义,是故为生死之人。如来知如实实义,所以号大觉。”此有四重之义:一重,字相者字之形状,字义者字之意味。此为有文无义,有文有义,即知字之形知字为作业也。二重,固执字为作业,乃字相,诠为作业可得,乃字义。三重,字虽诠为作业不可得,然有能诠之体与所诠之理,是为字相,观能诠所诠一致不二,乃为字义。四重,能所虽一致,然有相分齐者,为字相,字义者万法历然,声字即显实相之实义,指法尔无作之境界。
【自相作意】 (术语)三种作意之一。
【自心三宝】 (术语)即自性三宝也。
【自性】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见“数论外道”条附录。
【自性不善】 (术语)见“善恶”条附录。
【自性差别】 (术语)因明宗法五名之一。见“宗法”条。
【自性禅】 (术语)九种大禅之一。见“禅”条附录。
【自性断】 (术语)三断之一。
【自性分别】 (术语)三分别之一。
【自性行】 (术语)四种性行之一。
【自性会】 (术语)大日如来之自性身会从心流出之诸内眷属为三世常自受法乐,说两部之大经,名为自性会。此会场,因人之实机,不得参加之,但未来世有一类顿大之机,闻此教,能信解,能修行,能证入者,乃为自性会之因人。但谓自性会之自性身有说法者,真言古义派之说也。若依其新义派则谓自性会之加持身说法也。
【自性见】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身上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云:既是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自性戒】 (术语)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经疏十七曰:“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萨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萨应行之,即涅槃所谓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
【自性戒定慧】 (术语)言戒定慧不离自性也。六祖坛经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自性净心】 (术语)自性清净心之略称。
【自性轮身】 (术语)诸佛三轮身之一。见“教令轮身”条。
【自性冥谛】 (术语)数论二十五谛之一。冥诸者自性之异名。见“自性”条。
【自性普贤如来】 (菩萨)普贤如来,即金刚界之大日如来。称其如来之自性身也。
【自性清净藏】 (术语)五种藏之一。
【自性清净心】 (术语)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又曰如来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大日经疏一曰:“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
【自性三宝】 (术语)三宝,佛法僧也。佛者自性之觉。法者自性之正。僧者自性之净。故云自性三宝。六祖坛经曰:“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自性善】 (术语)四种善之一。自性不善之对也。见“善恶”条附录。
【自性身】 (术语)四身之一。
【自性受用变化三身】 (术语)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之所变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萨感见之,使彼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现也。此即上之胜应身。三、变化身,对于初地已前菩萨,二乘凡夫及诸趣之众生变化种种之身使之感见者。即上之劣应身。是成所作智之所现也。佛地论三曰:“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唯识论十曰:“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量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与上之三身相对,则如图。
【自性唯心】 (术语)诸法即真如。万法唯一心之见解也。
【自性住佛性】 (术语)三佛性之一。见“佛性”条。
【自业自得】 (术语)自作善恶之业而自受苦乐之果也。正法念经七,狱卒呵责罪人说偈曰:“非异人作恶,非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字义】 (术语)大日经疏四曰:“真言中有字义,有句义。”
【字印】 (术语)种子与印契也,是为三种本尊中之二种。
【自语相违】 (术语)因明宗法九过之一。如立宗言我母是石女是也。凡女之不产生如石者谓之石女。然于有法言我母,则既有子矣。然于能别言为石女,则是无子也。依之而自语之言吾母,有法之体与能别之义相违,故云自语相违。见因明三十三过法。
【字缘】 (术语)悉昙之阿等十二摩多或十六摩多,是助成字义者,故谓之字缘。迦等三十五字或三十六字是字之根本,则谓之字界。探玄记十曰:“悉昙章中初哑阿等十二音,或加唎离等为十四音,即字缘也。及迦佉等三十六,字界也。以音加字转成一切诸名句文等。”(字缘加于字界而成语。探玄记解释以母音为字缘,子音为字界,非误也)。
【自在】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自在等因宗】 (流派)外道计六宗之一。即摩醯首罗外道也。计世间之不平等,皆自在天所作,一切者皆从自在天生,皆由自在天灭。凡神论的要素,谓自在天之身有八分,虚空为头,日月为眼,大地为身,河海为尿,山丘为粪,风为命,火为热气,而一切众生为身中之虫也。又主张大梵,时,法,空,我等之变化。义林章一曰:“自在等因宗,谓不平等因者,计随其所事即以为名,如莫醯伊湿伐罗等。或执诸法大自在天变化,或丈夫变化,或大梵变化,或时法空我等为因。”
【自在戒】 (术语)智度论所说十种戒之一。
【自在女天】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二百五尊之一。白肉色,持青莲华。见胎曼钞六。
【自在人】 (杂语)如来所持之我德具八大自在,故称佛曰自在人。易行品曰:“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人。”
【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术语)大日如来加持法界众生有自在不思议妙力之三昧也。大日如来住于此三昧而现种种之身,说种种之法。此谓加持身说法。大日经疏一曰:“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众生示现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立闻法,随种种心地开观照门。”
【自在天】 (天名)见“大自在天”条。
【自在天宫】 (界名)在色界之第四禅。自在天王之宫殿也。
【自在天后印】 (印相)以左手握右手之地水(小指无名指),而入于掌中以大指头捻头指之第二节,是噜捺罗后印,即自在天后印也。见大日经疏十四。
【自在天使者】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二百五尊之一。二人,作饮血之形。见胎藏界钞六。
【自在天外道】 (流派)见“自在等因宗”条。
【自在王】 (杂名)大日如来之尊称也。金刚顶大教王经上曰:“薄伽梵大毗卢遮那能为自在王,演说金刚界无边功德法。”
【自在王经】 (经名)自在王菩萨经之略名。
【自在王菩萨经】 (经名)二卷,秦罗什译。自在王菩萨请问自在法于佛,佛答以戒自在,五神通自在,乃至无碍慧自在等,及说菩萨之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
【自在心】 (术语)六十心之一。
【自在悦满意明】 (真言)自在天变现欲乐之真言也。大日经疏十一曰:“如欲界有自在悦乐意明,(中略)自在天主以此悦乐意明力故,现种种杂色欲乐之具能满于一切,(中略)为一切天子天女等示现内外有情无情之境,如现食味音乐一一可提现前受用,若见女色等身亦可五欲自娱,各随彼心之所欲,何况如来真言而不能普现色身作佛事耶?”
【自证】 (术语)第一义之真理非从他得而自证悟者,谓之自证。演密钞二曰:“言自证者,但是佛自证,不从他得也。”
【自证灌顶】 (术语)三种灌顶之一。见“灌顶”条。
【自证会】 (术语)与自证坛同。
【自证身】 (术语)谓理智不二之大日法身。五种法身中之法界身,四种法中之自性身是也。此为法界体性智所成。在胎藏界为八叶中胎之大日,在金刚界为一印会之大日是也。就密家之古义言之,此自证身为自受法乐,从自心流出内证之诸眷属,常说两部之大经。就其新义言之,大日之自证身具自利利他之二德,依其利他之德,于自证会而自住于加持三昧现加持身,为未世众生说两部之大经。见“法身”条附录。大日经疏五曰:“内心妙白莲者,此是众生本心。妙法芬陀利华秘密标帜:华台八叶圆满均等,如正开敷之形。华莲台是实相自然智慧,莲华叶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曼荼罗之体,其余三重是从此自证功德流出,诸善知识入法门耳。”
【自证寿】 (术语)谓一切诸佛无量寿之德也。
【自证坛】 (术语)金刚界之成身会曼荼罗是也。先于色究竟天五相成身,证得圆满之佛身,直降于须弥顶先从大日如来之自心流出四方四伟之四亲近,总为十六大菩萨,次从四方之四佛流出大日亲近之四波罗蜜菩萨,次从大日如来对于四方之四佛流出喜发歌舞之四内供,次自四方之四佛为奉答之流出香花灯涂之四菩萨,终为摄引一切众生从大日如来流出钩索锁铃之四菩萨。是自证坛之相也。
【自知】 (术语)四知之一。
【自知录】 (书名)一卷,元中峰着。附于三时系念之后。
【自煮】 (术语)食法八患之一。
【自恣】 (仪式)梵云pravāraṇa钵刺婆刺拏。旧翻自恣,新译随意。夏安居之竟日即在旧律为七月十六日,在新律为八月十六日,使他清众恣举己所犯之罪对他比丘而忏悔之,故曰自恣。又云随意,又随他人之意而恣举其所犯,故云随意。寄归传二曰:“梵云钵刺婆刺拏,译为随意,亦是饱足义,亦是随他人意举其所犯。”
【自恣犍度】 (术语)二十犍度之一。见“犍度”条附录。
【自恣日】 (术语)夏安居之竟日也。见自恣项。
【自恣五德】 (名数)安居竟日行自恣举罪之式,选僧众而为自恣举罪之任者,必具二种之五德:一不爱,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痴,五知自恣与不自恣,此名自恣之五德。又:一知时,二真实,三利益,四柔软,五慈心,此名举罪之五德。行事钞上四曰:“四分律取具二五法者,谓不爱恚怖痴,知自恣不自恣,此名自恣五德。律文又差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尘穬,慈心不以瞋恚,此谓举罪五德。”
【自坐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自作自受】 (术语)五灯会元曰:“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鍐】 (术语)Vaṁ,智慧之标示,金刚界大日如来之种子也。三种悉地轨曰:“鍐字即大日如来智海,水大种子。神通自在法,名为智法身。”秘藏记本曰:“阿字者毗卢遮那理法身种子,鍐字者智法身种子。”
【宗】 (术语)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张之要旨也。辅行一之一曰:“宗者,尊也,主也”玄义一上曰:“宗者要也。”此宗有二种,一、成一宗而师资相承者,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宗之二十一宗,大乘瑜伽中观之二宗,支那之十三宗,日本之十四宗是也。见“宗派”条。二、自家以一己之见判诸教之宗旨者。此又有二种,一单于诸教上判定之者,如永明之三宗乃至贤首之十宗是也。一于已成之自他宗而判定之者,如日本弘法之十住心是也。
【宗乘】 (术语)各宗所弘之宗义及教典云宗乘。多为禅门及净土门标称自家之语。碧岩第五十则垂示曰:“权衡佛祖,龟鉴宗乘。”
【宗法】 (术语)因明立量三支之第一支,由二句而成。又名曰宗体所立。其二句有五种之异名:一前句云自性,后句云差别。二前句云有法,后句云法。三前句云所别,后句云能别。四前句云前陈,后句云后陈。五前句云宗依,后句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体之所依也。见因明大疏上。
【宗风】 (术语)一宗之风仪也。禅宗特称宗师家宗乘举扬之风仪曰宗风。犹言家风,禅风等。若就宗师家一人之风仪而云,如称“云门宗风,德山宗风”等是也。又祖师禅风相承,为其宗独特之流仪,亦曰宗风。如“临济宗风,曹洞宗风”是也。
【宗骨】 (术语)一宗之骨目也,止观义例曰:“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
【宗极】 (术语)所宗所说之至极也。肇论上曰:“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维摩经序曰:“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
【宗家】 (杂名)净土真宗指唐之善导呼曰宗家。是为本宗祖家中之翘楚故也。
【宗匠】 (术语)宗师巧说法,成后毗,如工匠之说其徒。故谓之宗匠。贞元录十八曰:“宗匠成教,轨范贤明。”法华文句二曰:“才艺兼通为彼宗匠。”梁传慧亮曰:“当时宗匠无与竞焉。”
【宗镜录】 (书名)百卷,宋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集。
【宗喀巴】 (人名)又名罗卜藏札克巴。西藏新志中曰:“宗喀巴生于甘肃省之西宁府,性慧敏。年十四,学于后藏札什伦布之西萨迦庙,已涉红教之流弊,忧吞刀吐火之幻术,不足为世益,誓洗其风。一日会众,自换黄色衣冠,告众曰:教主者,世世呼毕尔罕,以救人民。后得道于西藏之噶尔丹寺,此为黄教之始祖。其改正红教之特点有三:一易衣帽为黄色,二改正咒语,三假定呼毕尔罕之转生,以传衣钵。于是黄教勃兴。宗喀巴有二大弟子,一曰达赖喇嘛,一曰班禅喇嘛。此二弟子,皆重见性度生,斥声闻小乘及幻术下乘。佐宗喀巴有力。至明之中叶,黄教之势,远出红教之上。”又曰:“圣武记云:黄教之祖宗喀巴,以明永乐十五年生于西宁卫。得道于西藏之噶尔丹寺。成化十四年示寂。初明代诸法王,皆赐红绮禅衣,本印度袈裟旧式也。其后红教寺持密咒,流弊至以吞刀吐火炫俗,无异师巫,尽失戒定慧宗旨。宗喀巴幼而神异,精通佛法,号甲勒瓦。在大雪山修苦,初出家,学于萨迦庙之呼图克图,乃元代发思巴之后,为红教之祖。相传其受戒时染僧帽不成色,惟黄立成,因服黄色之服。”今黄教徒以为阿弥陀文殊等之化身云。
【宗令】 (术语)宗门之命令,如达示等。
【宗论】 (书名)灵峰蕅益大师宗论之略名。又(术语)宗释二论之一。就一经总括宗旨建立法义为宗论,一一解其文义曰释论。净土源流章曰:“就一类经,总摄宗旨,建立法义,名为宗论。别解文句,名为释论。”
【宗门】 (术语)本为诸宗之通称,后为禅宗自赞之称,因之称余宗曰教门。楞伽经一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祖庭事苑八曰:“宗门谓三学者莫不宗此门,故谓之宗门。正宗记云:所谓吾宗门,乃释迦门一佛教之大宗正趣。(中略)乃知古者命吾禅门谓之宗门,而尊教迹之外殊,是也。”
【宗密】 (人名)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姓何氏。果州人。唐元和二年赴贡举,值遂州道圆禅师,因求披剃。一日,于任灌家赴斋,得圆觉经,诵未终,即感悟。圆曰:此经佛授汝耳,速参方去。后谒荆南忠,洛阳照,皆契印可。继览华严疏,欣然曰:吾逢圆觉,心地开通。今遇此疏,何其幸哉!乃以书达清凉,叙门人之礼。观国师答书印可曰:毗卢性海,与吾同游者,舍汝其谁欤。文宗诏赐紫衣。着有论疏九十余卷。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其月二十二日奉全身于圭峰。荼毗得舍利,如玉。塔曰青莲。宣宗追谥定慧。
【宗派】 (术语)大圣出世,说大小半满之诸教,摄化一切机缘。灭后贤圣各依教分宗以化益有缘。今列举灭后三国之诸宗如下。(cbeta注:见“天竺宗派”、“支那宗派”、“日本宗派”诸条。)
【鍐乳】 (术语)喻法味之厚而云乳,即真言之法味也。性灵集六曰:“同饱鍐乳之味,齐游阿之阁。”
【宗师】 (术语)宗者尊也,传正法为众所尊崇者,称曰宗师。又传佛心宗之师云宗师。释氏要览上曰:“宗师传佛心宗之师。又云:宗者尊也。谓此人开空法道为众所尊故。”碧岩六十三则评唱曰:“宗师家看他一动一静。”又各宗称其祖曰宗师。如真宗谓唐之善导为宗师。
【宗说俱通】 (术语)宗通,说通也。禅门自悟彻底云宗通。说法自在曰说通。宗说俱通为大宗师。祖庭事苑七曰:“清凉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楞伽经三曰:“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说通。”同注曰:“宗者道之本,说者教之迹。”证道歌曰:“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宗体】 (术语)宗义之实体也。又因明之宗法有宗体宗依之别。见“宗依”条。
【宗途】 (术语)此宗旨别于他宗旨之途辙也。圆觉略钞七曰:“宗途者,宗旨别辙也。”
【宗徒】 (术语)其宗之门弟也。
【宗学】 (术语)各宗自家之修学也。
【宗眼】 (术语)一宗之正法眼也。无尽灯论上曰:“雪峰真觉大师,绝世宗眼。”大藏一览十有宗眼品。
【宗要】 (术语)宗主也,要如义,事物之主要名宗要。法华玄义一曰:“如提纲维,无目而不动。牵衣一角,无缕而不来。故言宗要。”高丽元晓之略疏多称宗要。如法华经宗要,无量义经宗要,楞伽经宗要等。
【宗依】 (术语)因明三支中宗法有宗依宗体二者。前陈之声(是曰有法),后陈之无常(谓之能别),二者名宗依。此二言极成而相关连,若于立敌一许一不许,是名宗体。此二者为宗体之所依,故曰宗依。因明大疏上曰:“有法能别,但是宗依,而非是宗。”
【宗仪】 (术语)一宗之仪式也。
【宗义】 (术语)一宗之义理,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也。婆沙论百二十七曰:“许则便违对法宗义。”顺正理论一曰:“由经有别,宗义不同。”
【宗因喻】 (术语)因明之三支也。见“三支”条。
【宗用】 (术语)台家五重玄义中之宗与用也。见“玄义”条。
【宗源】 (术语)宗旨之本源也。三论玄义曰:“夫欲立理,先须序宗源。”
【宗元】 (术语)宗旨之元由也。止观一曰:“行人若闻付法藏,则识宗元。”
【宗旨】 (术语)诸经所说主要之旨趣也。光宅法华疏一曰:“诸经宗旨,要略有三。”行事钞上之一曰:“寻讨者不识宗旨。”证道歌曰:“建法幢,立宗旨。”神僧传曰:“佛图澄妙解深经,旁通世论。讲说之日,正标宗旨,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按此晋唐间语。有作宗致。见刘义庆世说。载荀粲语。宗致不同。有作宗指。见章怀太子冯衍传注。维纲,犹宗指也。又所信所属之宗派也。
【宗致】 (术语)如言宗趣,谓主义至极之所云致。法华文句记四曰:“此是法华之宗致,实教之源由。”业疏二之上曰:“标举宗致。”
【鍐字】 (术语)见“鍐”条。
【鍐字门】 (术语)鍐字之法门也。见“鍐”条。
【鍐鍐鍐】 (术语)佛顶尊之真言也,以最初之鍐字为真言之体。缚者是心智不行之处,言语不及之处,又加大空者,即是遍于一切处而无边际也,以三乘万行究竟归会之处故,三转而言之。又于三部为最无上故,于三谛中最真实际故,在三德之顶故,三转而言之也。见大日经义释七。
【宗祖】 (术语)一宗之开祖也。
【总报业】 (术语)有情之果报有二种:若生于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如彼此之众生,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各自别别,名为别报。因而业因又有二。其招总报之业因为总报业,感别报之业因为别报业。
【总别】 (术语)总释,别释。总相,别相。总业,别业。即宽狭之一双也。
【总别二义安心】 (术语)谓通佛教全体之安心与特异之安心也。如净土宗以厌欣心,菩提心为总。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为别。
【总持】 (术语)梵语陀罗尼Dhāraṇi,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忌谓之持。”嘉祥法华疏二曰:“问:以何为持体?答:智度论云:或说念,或说定,或说慧。今明一正观随义异名。”
【总持经】 (经名)大乘方广总持经之略名。
【总持门】 (术语)总持之法门。总有法义咒忍四种。然密教所称者,别就第三之咒总持而言。指咒之一,而谓为总持门。总即别名也。因而亦指密教总体曰总持门,或曰陀罗尼藏。见“总持”条。
【总持尼】 (人名)梁武之女,就达磨得法。祖庭事苑八曰:“总持号也,讳明练。梁武之女,事达磨为弟子。悟道示灭,塔去少林五里许。事具褚询望所写塔碑。”
【总供】 (术语)供养本尊,供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之五种者,称之为别供,供已,更以印明,行普供之法。从此印明出无边广大之供物,供养一切海会之圣众,故名之为总供。
【总观想】 (术语)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六观也。观宝地宝树宝池,观宝楼阁,而观报土之全体终,故谓为总观想。见观无量寿经。
【总即别名】 (术语)如开山之名为一切宗祖之总名,而别名各宗之开祖,如大师之称通于一切之大师,而别名某某大师色蕴总体之中,别于眼根所对之境,与以色之名者,皆此例也。俱舍光记一余曰:“虽标总称即受别名。”
【总门唯识】 (术语)五位各别,不立唯识之义,以一切诸法不离识之一义,说唯识之理也。
【总明论】 (书名)俱舍论之异名。俱舍论颂疏一曰:“千部之内俱舍论是其一焉。斯乃包括六足,吞纳八蕴。义虽诸部,宗唯以正,故得西域学者号为总明论也。”
【总神分】 (术语)于法华讲最胜讲等之讲式,为除魔障,劝请天神地祇,于其神祇之总体,供养法乐,读般若心经为法。见“神分”条。
【总相】 (术语)一切之有为法,有总别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通于一切,故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见智度论三十一。又六相之一。
【总相戒】 (术语)如三聚戒十善戒,谓之总相戒。如二百五十戒,十戒,谓之别相戒。
【总相念处】 (术语)新译家谓之总相念住。小乘三贤之第三,一切之有漏法,于总相观为苦空无常无我也。是非别别观四念处后则不能也。见“四念处观”条。
【总相念住】 (术语)与次项间。
【总愿】 (术语)显教立四弘誓,密教立五大愿。【总愿】(术语)诸佛有总愿别愿。如四弘誓愿为总愿。如药师十二愿,阿弥陀四十八愿为别愿。止观七曰:“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藏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皆有别愿。”
【总制院】 (职位)见“宣政院”条。
【足目】 (人名)Akṣapada,初说因明之仙人名。因明前记曰:“足目者相传两释:一云:目者多,目者慧,以多起慧名为足目。二云:足脚也,足下有目名为足目。”入正理门论曰:“如是过类,足目所说。”
【族姓子】 (杂名)又云族姓男。梵名矩罗补啰Kula-putra,印度有四姓,生于如来家,于诸姓中为最胜,故云。大日经疏五曰:“梵云矩罗,是族义、部义。补怛罗,是男子义。若世谛释于四姓中生,皆名大族,今得生如来家。于诸族中为最胜,故名族姓子。”
【足指按地】 (术语)形容佛之神通。言其足触处尽为黄金珍宝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足指现土】 (术语)佛之足指按地,按而现出净土也。见足指按地项。
【祖道】 (术语)祖师之道。
【祖灯】 (杂语)列祖之法灯也。业疏济缘记一上曰:“僧海还同于一味,祖灯分照于无穷。”
【祖忌】 (术语)各宗开祖之忌日。
【祖师】 (术语)祖者始也,始立法为人之师表者。通于显密教禅。春秋正义曰:“啖助曰:三传之义,本皆口传。后之学者,乃着竹帛,而以祖师之目题之。”汉书外戚传曰:“定陶丁姬,易祖师丁将军之元孙。”师古注曰:“祖始也,丁宽易之始师。”故释老二氏,称其创立宗派之人曰祖师。
【祖师禅】 (术语)不立文字祖祖本传之禅也,对楞伽经所说之如来禅而立此称。即以如来禅为教内未了之禅,以祖师禅为教外别传至极之禅也。传灯录十一(仰山章)曰:“师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祖师关】 (术语)入于祖师位之关门。无门关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宝林传曰:“期城太守杨衍之问达磨曰:西国相承称祖何义?达磨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为祖师。”
【祖师会】 (行事)禅苑于岁旦陈列列祖之遗像及书画等,使众人拜观,称为祖师会。
【祖师堂】 (堂塔)禅苑安置初祖达磨之堂名也。
【祖师西来意】 (术语)初祖达磨自西天来此土传禅法,究竟意思如何?究此意思者,即究佛祖之心印也。五灯会元(赵州章)曰:“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碧岩十七则曰:“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林云:坐久成劳。”同二十则曰:“龙牙问翠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微云:与我过禅版来。牙过禅版与翠微。微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西来意。”
【祖庭事苑】 (书名)八卷,宋睦庵着。摘解云门录以下录中之熟语故事。
【祖像】 (术语)开祖之影像。
【祖训】 (术语)佛祖之教训。资持记中一之一曰:“佛教广示,祖训重彰。”
【祖意】 (术语)祖师之意。各就自宗而言。又教禅相对,而天台真言等诸家之意曰教意。教外别传之禅曰祖意。是以祖祖直指之心印故也。
【祖元】 (人名)字子元,号无学,宋庆元府人,年十四至径山参佛鉴,年十七有所省悟。佛鉴寂后,遍历诸处。年三十六,了然大悟,更无余蕴。太傅贾似道,闻元道誉。引使住天台山真如寺,元开堂酬佛鉴之恩,居七岁,侵于北虏兵戈,去而至温州雁荡,兵役压温境,举众逃窜,元独兀坐堂里,虏首欲加刃,元不动,述一偈曰:乾坤无地卓孤筇。喜得人空亦法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群虏感悔,作礼而退。明年还天台山,为天童寺首座。日本弘安二年建长寺缺席。平时宗发使币,求明宿,明州太守以元应之。弘安五年时宗创圆觉寺。请元为开山第一祖。同九年九月三日寂,寿六十一,谥曰佛光禅师。
【纂要】 (书名)六卷,宋智礼从义着。释荆溪之止观义例,而立异计。所谓山外宗也。
【钻故纸】 (杂语)讥死阅经典之僧也。传灯录曰:“古灵神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
【钻火得冰】 (譬喻)法苑珠林曰:“未见钻火得冰,种豆得麦。”喻因果不能相反也。
【钻篱菜】 (杂语)丛林之隐语。云鸡也。东坡志林曰:“僧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
【钻水求酥】 (譬喻)喻无理强求也。本缘经曰:“譬如钻水求酥,理实难得。”
【钻纸蝇】 (譬喻)白云端禅师偈中之譬喻也。洪觉范林间录曰:“白云端禅师作蝇子透窗偈曰: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罪报】 (术语)罪之报。依罪业而感之苦果也。无量寿经下曰:“罪报自然,无从舍离。”
【最澄】 (人名)日本传教大师,名最澄。与空海入唐传台密禅之三宗,为日本天台宗之高祖。所著甚多,凡二百八十余部云。
【罪恶】 (术语)涉于身口意三业总背于理者。
【罪福】 (术语)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无量寿经下曰:“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百论疏上之上曰:“罪以摧折为义。造不善业,感彼三涂,得于苦报,摧折行人,目之为罪。福是富饶为义。起于善业,招人天乐果,故称为福。”俱舍光记十五曰:“罪福二门,非皆齐等。”
【罪福簿】 (物名)言阴府有记人罪福善恶之帐簿也。法苑珠林九十六谓为功德簿,罪福簿。又曰焰魔帐。
【罪福无主】 (术语)自诸法实相上言之。罪福皆无定实之主,平等空寂也。观普贤经曰:“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维摩经不二品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与福无异。”法华经提婆品曰:“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罪福应法经】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
【罪根】 (术语)植罪恶深而不可拔者。又罪恶之根本。即无明也。
【罪垢】 (譬喻)罪恶之污身譬如垢也。涅槃经一曰:“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恼一切消除。”
【罪行】 (术语)三行之一。五逆十恶等之所行。
【最后】 (杂语)谓人之死时。如最后之念佛,最后之教诲等。
【最后念】 (术语)与最后心同。
【最后品无明】 (术语)最极微细之无明也。就生起之次第而谓为无始无明,根本无明,元品无明等。就伏断之次第而谓为最后品无明。七帖见闻七曰:“约流转初无始无明云也。又元初一念无明云也。是即法性都忽然念起,名为无明。迷始一念无明也。又还灭门时断惑终故最后品无明云也。又终品无明释。”
【最后身】 (术语)谓生死界中最后之身。阿罗汉及等觉菩萨之身也。法华方便品曰:“得阿罗汉最后身。”胜鬘经宝窟中末曰:“最后身菩萨,菩萨之人,于最后生未成佛前名最后。”
【最后身菩萨】 (术语)又名最后生,最后有,或后身菩萨。即住于生死身最后之生之菩萨也。俱舍论十八曰:“住最后有,名最后生。”俱舍光记十八释之曰:“即是王宫所生身。”又瑜伽论略纂十一曰:“最后身,谓已生欲界,即于此身成道。此身为生死身最后有,故名最后身。”是也。
【最后生】 (术语)见最后身及最后身菩萨条。
【最后十念】 (术语)临命终时,念佛十遍也。此据观无量寿经所谓愚人临终十念,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罪生于极乐之说。
【最后心】 (术语)又名最后念。即灰身灭智,将入无余涅槃,最后刹那之心也。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二等。
【最后有】 (术语)与最后生同。
【最后之唱】 (杂语)如来涅槃,令诸比丘以戒为师,依戒而住。故云。
【最极】 (术语)因位之极。等觉之位也。文句四曰:“邻圆际极,唯一生在。”同记曰:“言邻圆者,圆谓圆满,近于满位。邻,妙觉也。言际极者,显邻圆耳。”
【最明】 (术语)四十二章经曰:“何者最明?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最末后身】 (术语)与最后身同。见最后身条。
【醉婆罗门】 (人名)佛在祇园,有婆罗门,因醉故,来佛所求度。佛敕阿难度之。彼醉既醒,即还家。比丘问佛以何度彼?佛答曰:彼自无量世以来,无出家之心,因醉发心,依此因后当得道。见智度论十三。
【罪人】 (杂名)造罪之人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是也。
【最上乘】 (术语)至极之教法也。诸宗各名其宗义。法华经授记品曰:“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二教论上曰:“为欲成就乘最上乘者故,名为大乘。”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经名)二卷,宋法天译。佛在广严城敕金刚手菩萨说弟子之八事及二谛等。
【最上大悉地】 (术语)称佛果。回向颂曰:“我等所修诸功德,回向最上大悉地。”
【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经名)七卷,宋法贤译。大乐金刚为金刚萨埵之异名。有二十五品。说仪轨及实理。
【最上秘密那拏天经】 (经名)三卷,宋法贤译。说那拏天之修法仪轨。
【最上意经】 (经名)最上意陀罗尼经之略名。
【最上意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最上意为陀罗尼之德称。
【最胜】 (术语)无量寿经上曰:“今日世英,住最胜道。”净影疏曰:“无上菩提,是最胜道。”
【最胜乘】 (术语)大乘之尊称。八十华严经五十一曰:“过二乘名为大乘、第一义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
【最胜灯王神咒经】 (经名)东方最胜灯王如来助护持世间神咒经之略名。
【最胜佛顶】 (菩萨)金轮佛顶之一。胎藏界释迦院五佛顶尊之一。见“佛顶尊”条。
【最胜佛顶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有陀罗尼八十句,前后无文。
【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尊胜陀罗尼经之异译。
【最胜佛顶印】 (印相)轮宝印也。见大日经密印品。
【最胜讲堂】 (堂塔)帝释天讲堂之名。见增一阿含经十。
【最胜经】 (经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之略名。又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之略名。
【最胜人】 (杂语)称赞念佛行者之言。
【最胜太子】 (天部)护持佛法守护国家之善神名。又名如意胜王,如意天王,甘露太子。
【最胜坛】 (术语)称秘密坛之内心曼荼罗。大日经五曰:“此最胜坛故,应与三昧耶。”义释十二曰:“从诸佛大悲海而生金刚智,从金刚智出生一切佛会也。于一切曼荼罗中此最为上,无与比也。”
【最胜陀罗尼经】 (经名)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之略名。
【最胜王经】 (经名)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唐义净译。此经有三本:第一译云金光明经,有四卷。第二译云合部金光明经,有八卷。第三译即此金光明最胜王经也。一部有三十一品,是护国三部经之一。经之第六有四天王护国品,说四天王镇护国家之誓。
【最胜王经疏】 (书名)六卷,淄州慧沼着。同八卷,海东元晓蓍。
【最胜真如】 (术语)十真如之一。于十地中第二离垢地所证之真如。是地持极净之尸罗故。于证亦具无边之功德,于一切法最胜,故名。
【最胜子】 (人名)Jinaputra,造瑜伽师地论释之菩萨名。西域记十一曰:“钵伐多国,周五千余里。(中略)城侧有大伽蓝,僧徒百余人,并学大乘教,即是昔慎那弗呾罗(唐言最胜子)论师,于此制瑜伽师地释论。”
【最胜尊】 (术语)尊中之至极,称佛。无量寿经上曰:“愿我功慧力,等此最胜尊。”
【最无比经】 (经名)佛说最无比经,一卷,唐玄奘译。佛为阿难校量三归五戒乃至具足戒之功德。
【醉象】 (譬喻)譬恶心之难制者。涅槃经二十五曰:“譬如醉象狂騃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钩钩断其顶,即时调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罪性】 (术语)罪业之本性也。罪业之本性者,空而不可得也。止观四曰:“观罪性空者,了达贪欲瞋恚之心皆是寂静门。”
【罪业】 (术语)罪恶之所作。为感未来苦果之因者。法华经化城喻品曰:“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
【罪业应报经】 (经名)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之略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信相菩萨问二十种恶报之罪因。佛一一答之。
【罪障】 (术语)罪恶为得善果之障。又于闻妙法为障者。随求陀罗尼经曰:“此比丘承此咒力,罪障消灭,即得生于三十三天。”法事赞曰:“阎罗司命,灭除罪障,注记善名。”
【最正觉】 (术语)最上至极之正觉。谓佛也。正觉者指契于真理之智慧。无量寿经上曰:“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探玄记二曰:“正觉者,能觉之妙智,以菩萨亦有随分正觉,然位未极不得称最。今就至极名最正觉。”华严大疏一曰:“开悟称觉,离倒为正,至极为最。”
【尊崇】 (术语)贵德敬圣也。杂阿含经五十曰:“尊崇佛法僧。”
【尊记】 (术语)佛记弟子成佛之言曰记别,敬之而曰尊记。法华经曰:“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
【尊老】 (杂语)尊重之老僧也。寄归传三曰:“尊老之处,多座须安。”
【尊灵】 (杂语)尊贵之灵魂。谓贵人之死者。
【尊那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对尊那(Cunda)尊者说七种之布施,七种之发心。
【尊容】 (杂语)佛菩萨等尊贵之容貌也。往生要集上本曰:“跪七宝阶,瞻万德之尊容。”
【尊上经】 (经名)一卷,晋竺法护译。中阿含释中禅室尊经之别译。
【尊胜大明王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阿难说咒,名尊胜大明王。
【尊胜法】 (修法)念尊胜佛顶尊诵尊胜陀罗尼之修法也。尊胜佛顶,一名除障佛顶,释迦如来五佛顶之一。释迦如来为救善住天子七遍堕恶趣之苦,由佛顶现轮王而说尊胜陀罗尼也。见尊胜轨。本尊乃大日如来也。百二十尊法曰:“观想坛中有八叶大莲华,莲华上有八师子座,座上有七宝楼阁,阁中有大叶宝莲华,华台上有月轮,此一大月轮中有九位,中位有字,字变成率都婆,率都婆变成大日如来,结跏趺坐,白肉色,两手脐下如入禅定,掌中承莲华,莲华上有金刚钩,戴五佛冠,周围八大佛顶坐,并不动降三世六个飞天等围绕。”
【尊胜佛顶】 (佛名)一名佛顶尊胜,亦名除障佛顶。是五佛顶之随一,尊胜陀罗尼之本尊,即释迦如来由佛顶现出之轮王形,为佛顶尊中之最尊,故名尊胜佛顶,能除一切惑业,故名除障佛顶。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下曰:“一切佛顶中,尊胜佛顶能除一切烦恼业障故,号为尊胜佛顶心,亦名除障佛顶。”同下曰:“释迦牟尼如来,结跏趺坐,作说法相。(中略)尔时世尊慈悲愍念,便入除障三摩地,从如来顶上发生惹耶三摩地,状若轮王之像,白色,首戴五佛宝冠,手执金刚钩,项背圆光,通身如车轮状,晖曜赫奕。现此三摩地时,十方世界六种震动,十方世界一切地狱六趣众生应堕恶道者,皆悉灭除,一切恶业不复受,若便生天及十方清净国土。为此善住天子七返恶道之身一时消灭,是故号为除障佛顶轮王,即是五佛顶轮王之一数,并通三佛顶八大顶轮王也。”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曰:“即于山间空闲处,或于净室,画本尊尊胜陀罗尼像安于东壁,持诵者以面对之。”
【尊胜佛顶法】 (修法)尊胜法之具名。
【尊胜佛顶如来】 (佛名)尊胜佛顶,为释迦如来由佛顶现出之尊像,故曰如来。
【尊胜供】 (修法)尊胜佛顶尊之供养法也。
【尊胜轨】 (经名)尊胜陀罗尼仪轨之略称。
【尊胜护摩】 (修法)对尊胜佛顶尊而修护摩法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一卷。
【尊胜经】 (经名)尊胜陀罗尼经之略名。
【尊胜秘法】 (修法)尊胜佛顶尊之秘密修法也。见“尊胜法”条。
【尊胜陀罗尼】 (真言)具名佛顶尊胜陀罗尼,尊胜佛顶尊之陀罗尼也。帝释天,悯善住天子有从今受七度畜生恶道身之业因,诣祇园精舍请佛救济之法,佛为说此陀罗尼,令诵之。尊胜陀罗尼经曰:“告帝释言:天帝有陀罗尼名为如来佛顶尊胜,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中略)佛告天帝:此佛顶尊胜陀罗尼,若有人闻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皆悉消灭。”
【尊胜陀罗尼经】 (经名)有五译,一唐杜行顗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二唐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三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四地婆诃罗重译,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五唐义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六宋施护译,尊胜大明王经,一卷。此六译中,不空三藏之弟子法崇,就第三译之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于世。
【尊胜陀罗尼经疏】 (书名)二卷,唐法崇着。经文就佛陀波利之本,陀罗尼依不空三藏译之佛顶尊胜念诵供养法中所出。
【尊胜陀罗尼仪轨】 (经名)有二本,一唐善无畏译,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一卷,二不空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一卷。
【遵式】 (人名)宋慈云忏主之实名。见“慈云”条。
【尊特】 (术语)谓胜应身尊大殊特。卢舍那佛是也。法华玄义十曰:“尊特之身,犹如虚空,为法性身菩萨说法。”四教仪集注上曰:“卢舍那,翻净满。谓诸恶都尽故净,众德悉圆故满。亦翻光明遍照,亦名尊特,名胜应。”
【尊悟】 (杂语)尊贵人之证悟也。赞阿弥陀偈曰:“尊悟欢喜地。”
【尊像】 (杂语)佛菩萨等之形像。苏悉地经二曰:“置阏伽于尊像前。”
【尊星王】 (天名)北斗七星,七佛所说神咒经名为妙见菩萨,日本谓之尊星王,称祭北斗之法曰尊星王护摩。
【尊形】 (术语)同尊仪。大日经六曰:“彼二种尊形成就二种事。”【尊形】(图像)金刚智仪轨曰:“其像作黄白色种种庄严其身,腰下着白衣,衣上有花文,身着轻罗绰袖之天衣,以绶带系腰,朝霞络身,其手腕以白螺为钏,其臂上之钏,七宝庄严,一一手上着指环,都十八臂,面有三目,上二手作说法之相,右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剑,第四手数珠,第五手微若布罗迦果(名曰子满果),第六手钺斧,第七手钩,第八手拔折罗,第九手宝鬘,左第二手如意宝幢,第三手莲华,第四手澡罐,第五手索,第六手轮,第七手螺,第八手贤瓶,第九手般若波罗蜜经夹也。”【尊形】(图像)有二样。降魔之大黑,现忿怒相。施福神之大黑,现爱乐相,忿怒相之形像。三世最胜心明王经谓有一头二手。慧琳音义谓有一头八臂。神恺大黑天神法谓有三面六臂。而日本所图者。皆三面六臂。福神大黑之形像,宜以寄归传所记者为本。而日本所行之形像。冠圆帽。负囊。持小槌。踏米袋。又,日本山门有所谓三面大黑者。是彼国古德所创。无经轨可凭。【尊形】(形像)瑜祇经大金刚焰口降伏一切魔怨品曰:“我今更说秘金刚药叉形,六臂持众器,弓箭剑轮印(印铃也,是此尊之三昧耶形)及萨埵羯磨。五眼布忿怒,三首马王髻。”秘藏记末曰:“金刚药叉不空成就佛忿怒,自性轮即牙菩萨,是寂静身。”补陀落海会轨曰:“金刚药叉不空成就佛忿怒,自性轮即可(可为牙之误,下脱菩萨二字)是寂静身(为忿怒形也)。又秽迹金刚为不空成就佛忿怒,自性轮金刚业也。秽迹即乌刍涩摩菩萨也。”
【尊形曼荼罗】 (术语)一名形像曼陀罗。画诸尊之形像示相好具足与福德圆满者。六曼陀罗是也。
【尊宿】 (杂语)德尊年长者。观经序分义曰:“德高曰尊,耆年曰宿。”传灯录(睦州章)曰:“人称曰陈尊宿。”
【尊仪】 (术语)尊贵之仪容。谓佛菩萨之形体,又贵人之真影灵牌等。尊胜经序曰:“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见尊仪。”寄归传一曰:“普就尊仪,蹲踞合掌。”又谓香奠,由奠于尊仪之意而名。
【尊者】 (术语)梵语阿梨耶ārya,译作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罗汉之尊称。资持记下三曰:“尊者,腊高德重,为人所尊。”行事钞下三曰:“下座称上座为尊者,上座称下座为慧命。”
【尊足山】 (地名)鸡足山之异名。摩诃迦叶入定之处,因推崇之而名曰尊足山。西域记九曰:“屈屈吒播陀山,唐言鸡足,亦谓窭庐播陀山,唐言尊足。(中略)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言尊足。”Gurupāda在今之Gurpā驿。
【左】 (术语)Ca又,援,者。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一切法离迁变之义也,四圣谛Catur-āryasatya之声也。金刚顶经曰:“左字门,一切法离一切迁变故。”文殊问经曰:“称左字时,是圣谛声。”
【左行】 (杂语)法苑珠林,谓造书者三人。长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按右行自右而左,梵文是也。左行自左而右,罗马文是也。下行自上而下,有先右后左者,汉文是也。有先左后右者,满洲文是也。
【左间】 (杂语)凡向堂外而左边为左间。即上间也。坐位尊左者,支那中古以来之制也。
【左溪】 (人名)名玄朗,号左溪。台宗之第八祖,荆溪之师。见佛祖统纪七。
【坐】 (术语)梵语曰你沙你也,译曰坐。四威仪之一。谓整服敛容而坐之仪相也。
【座】 (物名)梵语阿萨曩āsana。诸佛以莲华为座。智度论八曰:“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来,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于诸淫瞋已尽无余。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为行梵道。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是焚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又以师子为座。见“师子座”条。
【座不冷秘法】 (修法)又云温座护摩。谓续修护摩法也。
【坐参】 (杂语)每晚必参住持求开示,谓之晚参。其晚参已前,大众集于僧堂,坐禅澄心,以待晚参,谓之坐参。坐者禅坐,参者晚参,坐禅于参前之意。见象器笺九。
【坐禅】 (术语)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语禅那Dhyana之略,译曰思惟、静虑,以息虑凝心究明心性之术也。达磨来,此道始盛于支那。天台出,此法方见,与教相应。而以此为唯一之法,规矩最备者,无过于禅宗。增一阿含经十二曰:“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大阿弥陀经上曰:“念经者,思道者;坐禅者,经行者。”天台之四种三昧中,其常坐三昧,即坐禅也。止观二曰:“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余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顶脊端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以坐自誓。胁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
【坐禅板】 (物名)报座禅时之板也。
【坐禅法要】 (书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略名。
【坐禅方法】 (杂语)大比丘三千威仪,天台之次第禅门,日本永平之普劝坐禅仪,莹山之坐禅用心记等,皆记坐禅之方法者也。
【坐禅牌】 (物名)报坐禅所悬之牌也。
【坐禅三昧法门经】 (经名)二卷,僧伽罗刹造,秦罗什译。明治淫欲瞋恚等之法者。
【坐禅三昧经】 (经名)坐禅三昧法门经之略名。
【坐禅十种行】 (术语)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着。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着安定。见解脱道论四。
【坐禅堂】 (堂塔)僧堂之异名。
【坐禅用心记】 (书名)一卷,日本曹洞宗莹山着。详细记述坐禅之规范要旨,为曹洞宗勘要之书也。
【作持戒】 (术语)区分戒为二种:一作持戒,二止持戒。前者积极的命行,某行为后者命禁止也。即不杀不偷等之戒谓之止持戒,作说安居之善事为作持戒。又称止持门作持门,诸恶莫作为止持门,众善奉行为作持门。但此区别,戒本中非一一分类者,区别戒本与犍度也。
【作持门】 (术语)顺于作持戒而积极的行众善也。
【坐断】 (术语)断字,主眼也,坐者平坐之义。碧岩六则评唱曰:“坐断千差。”同三十二则垂示曰:“十方坐断,千眼顿断。”碧严四则着语曰:“不妨坐断天下人舌头。”
【坐饿关】 (杂语)青溪暇笔曰:“近日一番僧自西域来,不御饮食,日啖枣果数枚而已。所坐一龛,仅容其身。如欲入定,则令人锁其龛门,加纸密糊封之。或经月余,謦欬之声亦绝,人以为化去,潜听之,但闻掐念珠历历。有叩其术者,则劝人少思少睡少食耳。”按释典虽有入定之说,而不必封锁于龛中也。今惟坐饿关者,有似此僧所为,疑此风即从此僧而起。
【作法】 (术语)梵语曰羯磨,巴Kamma,梵Karna,译曰作法。于身口作为奉业也。
【作法忏】 (术语)三种忏悔之一。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所作,一一依于法度而忏悔也。见四教仪集经下。
【作法忏悔】 (术语)三种悔法之一。见“忏悔”条附录。
【作法得】 (术语)请三师七证行羯磨之作法而得戒也。以区别于善来得、自誓得、定共得、道共得等之新作法得。
【作法界】 (术语)摄僧摄衣等之地界有作法界自然界之二。依天然之地形而为界境,谓之自然界,行羯磨之作法而结成地界,谓之作法界,即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二。
【作犯】 (术语)对于止作两持而有止作两犯。作杀生偷盗等之恶事而犯所受之戒,谓之作犯;不作布萨安居等之善事,谓之止犯。行事钞中四曰:“犯由作成,故曰作犯,此对作恶法为宗。”
【作梵】 (仪式)法事之初,作梵呗止息场内之喧乱也。
【作梵阇梨】 (术语)沙弥得度时,作梵呗之阿阇梨也。禅家之得度式设之。
【作佛】 (术语)成佛也。菩萨之行终者,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法华经譬喻品曰:“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
【作佛事】 (杂语)五代史石昂传曰:“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污吾先人。”宋史穆修传曰:“母死不饭浮屠,不为佛事。”儒林公议曰:“马元居丧不为佛事,但诵孝经而已。”元史曰:“文宗纪至顺元年,中书省言近岁帑廪空虚,其费有五:一曰作佛事。”顺帝纪至元二十二年,李士瞻疏时政二十条,一曰省佛事,以节浮费。按,元典章,皇庆元年,旨云:今后但做好事处,只与素茶饭。所谓好事,即佛事也。
【作佛形像经】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叙优填王造佛之形像,说造像之功德。造立形像福报经之异译。
【座光】 (杂名)又曰光座。台座与后光也。陀罗尼集经十一曰:“功德天像,身长一肘一尺三寸五分,除其光座。”
【坐海丈夫】 (传说)经律异相九,有“坐海以救估客”一章。昔菩萨与五百商人入海采宝,遇大飘风。菩萨曰:我为众生舍身,海神所恶者死尸也。即引刀自害,海神恶之,漂舟上岸。天帝释睹菩萨弘慈,以天之神药灌口。菩萨忽苏,起坐与众相劳。出杀身济估人经及度无极集。
【作家】 (术语)禅宗大有机用者之称。碧岩二则评唱曰:“赵州是作家。”碧岩二十则着语曰:“作家宗师。”
【作戒】 (术语)表色之异名。受戒时,发表于身口之作业,谓之作戒,其时领纳于身内之业体谓之无作戒。俱舍论名表色无表色,涅槃经名作戒无作戒,萨婆多论名无教身口教。见行事钞中一。
【坐久成劳】 (术语)公案名。具云香林坐久成劳,托日常之言语动作,而商量天地之本分者。碧岩集第二所谓:“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林云:坐久成劳。”是也。盖僧推祖师达磨西来,必有本分之一物,拈起其问;而香林拶面壁九年,定坐久疲劳。巧于言语应对之间,拈弄本分者也。
【作举】 (术语)戒律之语。自恣之日,于僧众中请有德之人,使举比丘之犯罪。其人乃举罪告僧,谓之作举。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五曰:“作举,谓僧中德人,举罪告僧。”
【坐具】 (物名)旧称曰尼师檀,新称曰尼师但那Niṣīdana,译曰随坐衣、坐卧具、坐具。四分律十九曰:“为三缘制之: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护众人床席卧具。”然无论何时以坐具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敷坐具,就其上作之,是甚为不法。南山义净皆痛斥之。释门归敬仪下曰:“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文敷者也。(中略)今见梵僧来至佛前礼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可准用之。无坐具明矣。”寄归传三曰:“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中略)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毁损信施,非为礼拜。南海诸僧,人用一布巾长三五尺,叠若食巾,礼拜用替膝头,行时搭在肩上。西国苾刍来见,咸皆莞尔而笑也。”
【座腊】 (术语)与法腊同。
【作礼】 (术语)作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作么】 (杂语)作么生之略。
【作么生】 (杂语)禅录之语。疑问之词。犹言如何。
【坐牌】 (物名)于僧堂各记自己之名,张于其席次者。
【作瓶天子】 (天名)见“澡瓶天子”条。
【作善】 (术语)供佛施僧立像写经等。无量寿经下曰:“作善得善,为道得道。”
【座汤】 (仪式)禅林之众僧为座荐汤,名曰座汤。有大小之别。如库司四节请阖山之大众,是云大座汤,于夏末特为夏中执役之人而设,是云小座汤。见象器笺十七。
【坐堂】 (杂名)禅林之称,谓僧堂也。
【座头】 (物名)禅林之称。小屏风高约三尺,立于户口左右之座首。又名隔板。见象器笺十九。
【座忘】 (术语)坐禅时忘失自家现前之世界也。
【作无作】 (术语)戒律之语。新译谓之表无表,旧译谓之作无作。作者身口造作之义,表者身口表彰之义。成实论谓之教无教,教示人身口作业之义。
【坐夏】 (术语)安居之异名,坐夏安居也。西域记二曰:“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前代译经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见“安居”条。
【坐夏由】 (杂名)行脚僧,在某寺过夏者,从本寺给以由文。见象器笺十六。
【作像因缘经】 (经名)佛说作佛形像经之异名。
【作业】 (术语)作为身口意之三业。
【作意】 (术语)心所名。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者,具使心惊觉而趣所缘之境之作用。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成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作用】 (术语)有为法之生灭也。
【座元】 (杂名)禅林之称。首座之异名。为僧堂座位之元首也。
【作愿门】 (术语)五念门之第三。发自利利他之大誓愿,而如实修行,以求生于极乐也。
【作者】 (术语)十六神我之一。外道立神我者,以我为作者,以有我而能用手足等作众事故也。见大乘义章六。
【坐针锋】 (故事)坐于针之锋端而听法也。法苑珠林三界篇:“色界诸天下来听法,六十诸天共坐一锋之端,而不迫窄,都不相碍。”智度论:“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
【坐证】 (杂语)坐禅也。佛祖统纪七曰:“灭默无言坐证。”
【座主】 (职位)大众一座之主也,如言上座首座。禅家云住持。教家云座主。为大众一座之主,统理一山者。如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是也。又由禅家名教家皆曰座主。释氏要览上曰:“摭言曰:有司谓之座主,今释氏取学解优赡颖拔者名座主,谓一座之主,古高僧呼讲者为高座,或是高座之主。”
【﨟】 (术语)与腊同,详见“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