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 (杂名)数目。梵语那由他。译曰垓。玄赞八曰:“风俗通: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垓。(中略)那由他,垓也。”梵Nayuta,一为十兆,又为百万即兆(名义大集二四九)Ayuta阿庾多,译为垓。与百京相当。
【垓劫】 (杂名)垓者数名。劫者梵语Kalpa,时名。风俗通曰:“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垓。”见垓条。
【该罗】 (术语)兼摄物而不漏也。无量寿经下曰:“于佛教法,该罗无外。”
【该摄】 (术语)该罗差别,融摄于绝待也。对于分相而言。华严家谓三乘一乘等差别之法,原不出别教一乘之外,悉为华严海中之波澜,故约于体,泯其差别相,该罗之而融摄于绝待之一也。出于五教章上。
【该摄门】 (术语)对于分相门而言。华严宗贤首之用语。一乘之外有三乘,谓之分相门,论一乘之内该三乘,谓之该摄门。五教章上之一曰:“就普贤门中。复作二门:一分相门,二该摄门。”
【改悔】 (术语)悔改恶事也。涅槃经十六曰:“是一阐提,若受苦时,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当为说种种法。”止观七之上曰:“既知是已,深生改悔。”
【改宗】 (杂语)脱所属之宗而转于他门也。亦云转宗或转派。多由信仰之变改而行之。
【盖】 (术语)烦恼之异名。覆盖之义。覆行者之心,使善心不开发者。法界次第上之上曰:“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信心,不得开发。”无量寿经下曰:“离盖清净,无厌怠心。”参照“五盖”条。又笠盖,比丘所用者。释氏要览中曰:“律云:跋难陀比丘,持大盖行(似今凉伞也)。诸居士遥见谓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讥嫌之。佛乃制戒:不应持大盖,若天雨即听。”同卷曰:“盖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寄归传云:西域僧,有持竹盖,或持伞者。”又佛之供具。宝盖天盖等。增一阿含经曰:“是时梵天王在如来右,释提桓因在如来左,手执拂。密迹金刚力士,在如来后,手执金刚杵。毗沙门天王,手执七宝之盖,处虚空中,在如来上,恐有尘土坌如来身。”盖之用,有防尘埃者。观无量寿经曰:“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盖缠】 (术语)五盖与十缠。皆烦恼之数。维摩经佛国品曰:“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盖楼亘】 (菩萨)译曰光世。可洪音义二下曰:“盖楼亘,此云光世菩萨也。”案盖为廅之误。观世音菩萨之音译。
【盖天】 (界名)Parittābha,玄应音义五曰:“盖天诸经作廅天,此译云有光寿天也,廅乌合切。”
【盖天盖地】 (杂语)覆盖天地也。又曰普天普地。示自己意气满溢,磅礴于宇宙之意。宗门统要续集十六岩头全斋条所谓:“师云: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为我盖天盖地去”之类是也。
【甘丹】 (寺名)Dgah-ldan,西藏喇嘛教新派黄教之本山。在拉萨Lhasa东北约三十英里。为黄教开祖宗喀巴Tson-kha-pa所创立,西藏四大本山之一也。此语为西藏语,意言乐土,与梵语兜率Tuṣita天之义相当。境内有宗喀巴之墓,殿庑亦极庄丽。
【甘露】 (饮食)梵语Amṛta阿密哩多。译言甘露。异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注维摩经七:“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药也。”玄应音义二十二曰:“苏陀味,旧经中作须陀饮,此云天甘露食也。”正法念经九曰:“甘露为毒。”
【甘露城】 (譬喻)譬涅槃以城也。智度论三曰:“能到甘露城。”
【甘露法】 (术语)如来之教法,譬之甘露。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稳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说涅槃。”佛地论三曰:“如来圣教,于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永不死故。”注维摩经七:“什曰:佛法中以涅槃甘露,令生死永断,是真不死药也。”无量寿经下曰:“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甘露法门】 (譬喻)譬最上之法。长阿含经一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
【甘露法雨】 (譬喻)如来之教法譬之甘露之雨。涅槃经二曰:“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法华经普门品曰:“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甘露饭】 (人名)梵名阿弥都檀那Amṛtodana,释种师子颊王之子,释尊之叔父也。父为师子颊王,诸经论多一致,但五分律十五以之为尼休罗,众许摩诃帝经二以为星贺贺努。又其兄弟有异说,起世经十,起世因本经十,佛本行集经五,及智度论三,以为有净饭等三兄一妹。众许摩诃帝经二,五分律十五,彰所知论上,以为唯有三兄。十二游经以为有一兄二弟。有部律破僧事二以为有三兄四姊妹。报恩经二以为有二兄。至于其子,起世经等为提婆阿难二人。众许摩诃帝经更加一女。佛本行集经及智度论为摩诃男,阿[少/(兔-、)]楼驮二人。五分律为婆婆及拔提。报恩经以为唯有一女。传不明。
【甘露鼓】 (譬喻)妙法之声,譬如甘露之鼓也。中阿含经五十六曰:“我至波罗奈,击妙甘露鼓。转无上法轮,世所未曾转。”
【甘露鼓经】 (经名)楼阁正法甘露鼓经之略名。
【甘露界】 (术语)譬涅槃界也。中阿含经一曰:“于甘露界,自作证,成就游。”
【甘露经】 (经名)甘露经陀罗尼之略名。
【甘露经陀罗尼】 (经名)佛说甘露经陀罗尼,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以此经中有“取水一掬,咒之七遍,散于空中,其水一渧,变成十斛甘露。一切饿鬼,并得饮之,无有乏少,皆悉饱满。”故谓之施甘露真言,亦曰十甘露咒。
【甘露军荼利明王】 (明王)军荼利明王为五大尊之一。军荼利明王有三种:一金刚军荼利,二莲华军荼利,三甘露军荼利。胎藏曼陀罗大钞三曰:“师曰:胎藏界图,三处有之。金刚手院军陀利名金刚军荼利,观自在院军荼利名莲华军荼利,苏悉地院军荼利名甘露军陀利也。既其本誓各别也,故随所用举之。”谷响集七曰:“一家相承有三部军荼利明王,甘露军荼利为佛部,莲华军荼利为莲华部,金刚军荼利为金刚部。”梵语曰阿密利多军荼利Amṛtakuṇḍalin,阿密利多,译言甘露。军荼利,译曰瓶。此明王以甘露之宝瓶为三昧耶形,故名。军荼利仪轨曰:“甘露军荼利,能摧诸魔障。以慈悲方便,现大忿怒形。成大威日轮,照曜无边界修行者暗瞑,速得悉地故。流沃甘露水,洗涤藏识中。”
【甘露军荼利明王画像】 (图像)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仪轨曰:“军荼利身色,莹如碧颇梨。威光逾劫焰,赫弈佩日轮。颦眉笑怒容,虎牙上下现。千目现不瞬,晃耀皆如日。千手各操持,金刚诸器杖。首冠金刚宝,龙璎虎皮裙。无量忿怒众,金刚及诸天,围绕作侍卫。”又曰:“次说本尊身相,应观四面四臂: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满愿印,二手作羯磨印,身佩威光焰鬘,住月轮中,青莲华色,坐瑟瑟槃石。正面慈悲,右第二面忿怒,左第三面作大笑容,后第四面微怒开口。(中略)随意所乐,观念四臂八臂乃至两臂千臂。”
【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军荼利之印咒观门者。
【甘露门】 (譬喻)到甘露涅槃之门户也。即如来之教法。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又佛大胜多与菩提达磨并化,时号二甘露门。
【甘露灭】 (术语)甘露为涅槃之喻,得涅槃而灭生死,谓之甘露灭。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同注:“肇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喻若甘露。”天台之维摩经会疏二曰:“见四谛理,名得甘露。正习俱尽,故名灭也。”止观辅行一之二曰:“见无谛理,离生死法,名甘露灭。”宝积经六十八曰:“佛说甘露灭三毒,如阿伽陀消众毒。”大集经三十四曰:“大悲牟尼王,悲心为说法。闻已除痴爱,获甘露涅槃。”
【甘露日】 (杂名)以七曜与二十八宿相应之日名甘露日,为大善日。宿曜经下曰:“太阳直日,月与轸合;太阴直日,月与毕合;(中略)土曜直日,月与星合;已上名甘露日,是大吉祥。宜册立受灌顶法,造作寺宇,及受戒习学经法,出家修道,一切并吉。”
【甘露陀罗尼咒】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Sikṣānanda译,与无量寿如来供养仪轨中之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同本。即阿弥陀之大咒。咒中有甘露之言十语。故名十甘露明。
【甘露王】 (佛名)阿弥陀之别号。阿弥陀之咒,谓之甘露咒,故阿弥陀谓之甘露王如来。弥陀化身说法,澍甘露之雨,以是称其德也。但此时之梵语曰阿弥利帝。胎藏曼陀罗大钞一曰:“阿娑缚抄云:阿弥陀、阿弥利帝,梵语也。此翻无量寿,无量光,又正云甘露。故大咒云十甘露明,依之甘露王如来云:服甘露不老不死故,名无量寿矣。”菩提心集经上曰:“甘露王者,应身也,甘露者,说法之德也。以法名,甘露之时梵语阿密[口*栗]多也。”Amṛta。
【甘露王尊】 (明王)甘露军荼利之略名。真言修行尊钞五曰:“军荼利云甘露王尊。”
【甘露味阿毗昙】 (书名)阿毗昙甘露味论之异名。
【甘露味国】 (地名)华严之善财童子所访五十三善知识中,青莲花香长者之住国也。探玄记十九曰:“甘露味者,救生善巧之胜味也。”
【甘露味经】 (书名)阿毗昙甘露味论之异名。
【甘露味论】 (书名)阿毗昙甘露味论之略名。
【甘露尊】 (明王)甘露军荼利王之略名。军荼利仪轨曰:“加持自身,同甘露尊。”
【甘菩遮】 (地名)Kamboja,国名。又作剑蒲,绀蒲,略曰甘菩。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探玄记十五曰:“甘菩国者,正云剑甫,是北印度。此国多出美女,故以为名也。”华严疏钞四十五曰:“甘菩遮国,正云绀蒲,即是果名。赤白圆满,乍似此方林檎,而复三约横文。此国多端正女人,面似甘蒲,三约文成,以女名国。”
【甘蔗】 (譬喻)譬物之多者。维摩经法供养品曰:“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又(人名)释尊五姓之一。佛本行集经五载甘蔗王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王。舍王位出家,得五通,称王仙。王仙衰老不能行,诸弟子盛之以草笼,悬于木,出而乞食。时有猎者,误王仙为白鸟,射杀之。其血滴处,后生甘蔗二本。炙于日而开剖。一生童子,一生童女。大臣闻而迎取之,养育于宫中。以日光炙甘蔗而生,故名善生Sujāta,以自甘蔗而生,故名甘蔗生Ikṣvāku,又以由日炙故名日种Sūryavaṁśa,名女曰善贤。遂立善生为王,以善贤为其妃,善贤生四子。王后纳第二妃,生一子。第二妃劝王放逐四子于国外。四子在雪山之南建国,姓曰释迦Śākya又号舍夷。即是迦毗罗城也。三子没后,一子为王,名尼拘罗,次名拘卢,次名瞿拘卢,次名师子颊Siṁhahanu,次名阅头檀Śuddhodana,即悉达太子之父王也。佛所行赞一曰:“甘蔗之苗裔,释迦无胜王。净财德纯备,故名曰净饭。”如上所记,本行集经以种为出自甘蔗王之第四王子者。五分律,起释世经,有部律亦与是同。然四分律,长阿含经,大楼炭经,则以为第一王子所出。但无论为何。释种出自甘蔗王则一也。
【甘珠尔】 (杂名)Kanjur,西藏语。为“佛训诫之翻译”之义,西藏佛教本典二藏之一也。具备经律论之三藏,通有一百八十卷。每卷有一千页之多,于一时搬运之,须用犁牛十头。有版数种,而北京版及蒙古板,最为著名。
【感果】 (术语)由作之业因而招某结果也。戒疏四下曰:“因不虚设,必能感果。”
【感进】 (术语)感为感应,进为精进。精进习学之人,得佛之感应。感生于进,故曰感进。
【敢曼】 (衣服)缠于腰者。寄归传一曰:“赤脚敢曼。”慧琳音义八十一曰:“敢曼,梵语也。遮形丑之下裳。如此方之禈裤,一幅物,亦不裁缝,横缠腰下,名曰合曼也。”梵Kambala。
【感通传】 (书名)外题道宣律师感通录。内题宣律师感天侍传。因之一名感通传,又云感通录,又曰律相感通传。一卷。记道宣师,感天人来降,付与戒律事相问答者。案一卷之传录,盖记感通一部分者欤。然据释门正统八谓“又言此土雪踪,西天圣迹。计有三千八百余条。随问随录。为感通传”,所录不止一卷也。
【感通录】 (书名)见“感通传”条。
【感验】 (传说)不空三藏仁王咒感验,见宋高僧传不空传,三宝感应录中。旧译仁王经感验,见三宝感应录中。代宗皇帝讲仁王般若降雨感验。见三宝感应录中。
【感应】 (术语)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谓之感应。感属于众生,应属于佛。玄义六上曰:“经中机语缘语,并是感之异目,悉语众生。(中略)应是赴义。”三藏法数三十七曰:“感即众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现众水。”正法华经一曰:“无数世界,广说经法,世尊所为感应如是。”大日经疏一曰:“妙感妙应,不出阿字门。”金光明文句六曰:“净土三昧经云:众生亦度佛,若无机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同记曰:“今从圆说始究经意,良以自他性本不二,方有能感及有能资。”因是台宗立四机四应。详见“感应妙”条。
【感应道交】 (术语)众生之感与如来之应之道互相交通也。法华文句六下曰:“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故云忽于此间,会遇见之。”
【感应妙】 (术语)十妙之一。众生感佛菩萨灵应之善根发动曰机,应此机而垂佛菩萨之利益曰应。是有四句:一冥机冥应。于过去善修三业,于现在未运身口,籍于往昔之善根,是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二冥机显应。于过去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利益者。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行,诸佛照其宿机而自往度之也。三显机显应。现在之身口意,精勤不惰,能感降临。如须达长跪,佛往祇洹,月盖曲躬,圣临门阃。又如今之行人,礼忏道场,能感灵应者是也。四显机冥应。人于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即显机冥益也。法华玄义六上曰:“众生根性百千,诸佛巧应无量。(中略)今略言有四:一者冥机冥应,二者冥机显应,三者显机显应,四者显机冥应。”
【感应使者】 (图像)为帝释之使者,禅院以为伽蓝神而祭之。
【干城】 (杂名)干闼婆城之略。别名鬼城。蜃气楼也。干闼婆者,印度乐人之异名,乐人巧幻楼阁,因而空中所现之蜃楼,名为干闼婆城。慈恩寺传九曰:“干城水沫无以譬其不坚。”见“干闼婆城”条。
【干达城】 (杂名)干达婆城之略。译曰寻香城。乐人幻作之化城也。又云蜃气楼。
【绀殿】 (杂名)寺之别称。与绀宇、绀园等同。取绀琉璃之色而名。见绀园条。
【绀顶】 (杂名)又曰绀发。佛顶上之毛发,为绀青之色也。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首发脩长,绀青稠密不白。”
【干阇那】 (植物)梵名Kāñcana,又作建折那。作于阇罗,那阇罗,或千阇那者,非也。木名。叶形如蝶羽,花有红白二种,皆五瓣而有皂,但无香。实如荚豆,种子扁平而小。其树或为矮小之灌木,或为二三丈之乔木,然花叶等总同。产于印度。
【绀发】 (杂名)又曰绀顶,佛陀之毛发为绀琉璃之色也。续高僧传一曰:“阳门饰毫眉之像,夜台图绀发之形。”
【绀坊】 (杂名)寺之别译。与言绀园、绀宇、绀殿等同。见绀园条。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曰:“可谓缁俗之纲维,绀坊之龙象。”
【干峰】 (人名)越州干峰和尚。洞山良价之法嗣。见会元十三、传灯十七。
【干峰一划】 (公案)又曰干峰一路:“僧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什么处?峰拈起柱杖划一划云在这里。”见会元十三无门关,从容录六十一则。
【干慧地】 (术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故云干慧。大乘义章十四曰:“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干慧。”
【绀睫】 (术语)佛之眉毛为绀琉璃之色也。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广弘明集十三曰:“白毫绀睫。”
【干栗驮】 (术语)Hṛd Hṛdaya,又作汗栗太,干栗驮。谓曰肉团心。或译曰坚实心。见“讫利多”条。【干栗驮】(术语)译曰坚实心。见“纥哩陀耶”条。
【干栗陀耶】 (术语)Hṛdaya,译曰坚实心。见“纥哩陀耶”条。
【绀琉璃】 (杂语)同于绀青。绀者青而含赤,琉璃者,青色也。佛之毛发及佛国等之色也。观佛经一曰:“至于成道以发示父王,即以手伸其发,从尼拘楼陀精舍至父王宫,如绀琉璃绕城七匝。”心地观经一曰:“尔时世尊坐宝莲华师子座上,其师子座色绀琉璃。”观无量寿经说极乐之地相心曰:“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上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法华经譬喻品说华光如来之净土相曰:“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
【绀蒲】 (植物)果名。赤而圆,有三约之横文,佛颈成此相谓之绀蒲成就。慧苑音义下曰:“绀蒲,正云剑蒲。乃西域果名。其色红色。复周三约横文。而佛颈成就彼相。”梵Kamboja。
【绀蒲国】 (地名)华严经所言之甘菩遮国。见“甘菩遮”条。
【绀青】 (杂语)青而含赤之色,为佛之毛发之色。又云绀琉璃。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首发脩长,绀青稠密不白。”又曰:“世尊眼睫犹如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玄应音义三曰:“绀古闇反,青赤色也。释名云:绀含也,谓青而含赤色也。”
【干屎橛】 (譬喻)拭人粪之橛之干者。取至秽之意。屎橛又作厕筹、净筹、净木、厕简子等。用之者印度之风。会元十五曰:“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干屎橛。”禅林集句曰:“不念弥陀佛,南无干屎橛。”指月录曰:“临济曰: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未证据者看看。有僧出问。济曰:是干屎橛。又僧问惟一:如何是道中人?曰干屎橛。”按此即庄周所谓道在屎溺。
【干闼】 (物名)又作健达,译曰香。见“健陀”条。又(天名)干闼婆之略。译曰香阴,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见干闼婆项。
【干沓和】 (天名)又云犍沓和,健沓和,八部众之一。乐神名。见“干闼婆”条。
【干闼婆】 (天名)Gandharva,又作健达婆、犍达缚、健闼婆、干沓和、干沓婆、彦达缚、犍陀罗等。译曰香神、嗅香、香阴、寻香行。乐人之称。又八部众之一。乐神名。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有香神乃至寻香行之称。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而司奏伎乐。紧那罗者法乐,干闼婆者修乐。注维摩经一曰:“什曰:干闼婆,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天台净名疏二曰:“干闼婆,此云香阴。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文句二下曰:“干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俗乐之神也。”嘉祥法华义疏二曰:“犍挞婆,此云香阴,以其清虚食香。又身唯恒出香,故名香阴。”玄应音义三曰:“犍沓和。又云犍陀罗,或作干沓婆,或云犍达婆,或云干闼婆。旧名也。今正言犍达缚,皆国音之不同也。此云嗅香,亦云乐神,一云食香,旧云香神,亦近也。经中亦作香音神也。”又(杂名)西域之俗,俳优谓之干闼婆。彼等不事生业,只寻饮食之气,作乐而乞求,故名。二十唯识述记上曰:“西域呼俳优亦云寻香。此等不事王侯,不作生业,唯寻诸家饮食等香气,便往其门作诸伎乐,而求饮食。”玄赞二曰:“梵云健闼缚。此云寻香行。即作乐神。干闼婆,讹也。西域由此呼散乐为健闼缚,专寻香气作乐乞求故。”又(术语)中有之称,死于此而生于彼之中间身也。彼亦以香为食。二十唯识述记上曰:“梵云健达缚,此云寻香,谓中有能寻当生处香即往生,亦名健达缚。”俱舍论光记八曰:“健达名香,缚名食,即中有名。”
【干沓婆】 (天名)见“干闼婆”条。
【干闼婆城】 (杂名)又作犍闼婆城、犍闼缚城、巘达嚩城。译寻香城、蜃气楼。乐人名为干闼婆,彼乐人能幻作楼阁以使人观,故名之为干闼婆城。而现于空中之蜃气楼类是,故亦称为干闼婆城。以譬物之幻有实无也。智度论六曰:“犍闼婆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犍闼婆城。”二十唯识述记上曰:“旧论云干闼婆城,讹也。梵云健达缚。西域呼俳优亦云寻香,此等能作幻术,此幻作城于中游戏,名寻香城。幻惑似有无实城用,或呼阳焰化城名健达缚城。诸商估等入诸山海,多见阳焰化为城室,于中闻有作乐等声,西域呼作乐者既名寻香,故说此化城名寻香城。”辅行一之三曰:“干城,俗云蜃气。蜃大蛤也。朝起海洲,远视似有楼橹人物,而无其实。故十喻赞云:世法空旷,如彼鬼城。”慧苑音义下曰:“干闼婆城,此云寻香城也。谓十宝山间,有音乐神,名干闼婆。忉利诸天意须音乐此神身有异相,即知天意往彼娱乐。因此事故,西域名乐人为干闼婆。彼乐人多幻作城郭,须臾如故,因即谓龙蜃所现城郭,亦为干闼婆城。”慈恩寺传九曰:“干城水沫无以譬其不坚。”
【干闼婆身】 (杂语)三十三身之一。干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干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干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干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
【干闼婆王】 (天名)法华经序品曰:“有四干闼婆王:乐干闼婆王,乐音干闼婆王,美干闼婆王,美音干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智度论十曰:“犍闼婆王名童笼磨(秦言树)。”(Druma)。
【干闼婆王弹琴】 (杂语)乐神干闼婆之奏乐。智度论十曰:“屯仑摩甄陀罗王Drumakiṁnararājā,犍闼婆王,至佛所弹琴赞佛,三千世界皆为震动,乃至摩诃迦叶不安其座。”
【干陀】 (地名)Yugaṁdhara,山名。瑜干驮罗之略。译曰双持。慧苑音义上曰:“干陀山,具云瑜干驮罗。言瑜干者,此云双也,驮罗持也。”
【干陀达罗度波】 (印相)译曰香水法印。见陀罗尼集经五法。
【干陀诃提】 (菩萨)Gandhahastin,又作干陀诃提,干陀呵昼,菩萨名。译曰香象。可洪音义六曰:“干陀诃提,下合作堤,音低,此云香象。”玄应音义三曰:“干陀呵昼菩萨,新道行作香象菩萨是也。”
【干陀呵昼】 (菩萨)又作犍陀呵昼。见干陀诃提项。
【干陀啰树香】 (物名)由干陀啰树制之香料,即安息香也。宝楼阁经中注曰:“干陀啰树香,安息香也。”梵Gandhāra Gandhāla,安息香者,通常呼为Guggula。
【干陀罗】 (地名)Gandhāra,又作健驮逻、犍陀罗、干陀、干陀卫、干陀越。译曰持地、香行、香遍、香净、香洁等。国名。西域记二曰:“健驮逻国。旧曰干陀卫,讹也,北印度境。”慧苑音义下曰:“干陀罗国,此云持地国,谓昔此国多有道果圣贤。住持其境,不为他国侵害也。又云:干陀是香,罗谓陀罗,此云遍也。言遍此国内多生香气之花,故名香遍国。其国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间也。”玄应音义三曰:“干陀越国,应云干陀婆那,此译云香林。明度经云香净国。同一也。”次下曰:“香净,梵言干陀越,或作健。案阿阇世王女经,云干陀、云香洁,一云香风国也。”阿阇世王女经曰:“犍陀诃刹土,汉言香洁国。”即今此地尚有有古时大乘流行之形迹,加以古来为印度与希腊交通之冲,西历纪元前后所制作极精好之佛像亦有发见者。美术,建筑学上最有名者也。又山名。四阿含暮抄下曰:“犍陀罗,此云持天地山。”又(植物)树名,略名干陀。宝楼阁经中曰:“若以干陀啰树香和白芥子油伏一切龙。”注曰:“干陀啰树香,安息香也。”见“健陀”条。又(杂名)色名。名义集三曰:“干陀罗,或劫宾那,此云黄色。”见“健陀”条。
【干陀罗耶】 (界名)佛国名。译曰香积。见玄应音义三。梵Gandhālaya。
【干陀婆那】 (地名)国名。见“干陀罗”条。
【干陀卫】 (地名)见“干陀罗”条。
【干陀越】 (地名)国名。同“干陀罗”条。
【绀宇】 (杂名)又曰绀园、绀殿等。寺之异名。见“绀园”条。
【绀园】 (杂名)寺之别称。以绀琉璃为佛之毛发,又为佛国土之色相故也。祖庭事苑四曰:“绀园即绀宇也。释名曰:绀含也,谓青而含赤色也。内教多称绀目绀发,取此义也。”
【纲格】 (杂语)止观七下曰:“教门纲格。”辅行七之四曰:“纲谓纲纪,如纲之外围。格谓格正,如物之大体。”
【纲维】 (职位)寺中之役名。纲领寺内维持佛事者。寺主,上座,维那三者,谓之三纲。见义楚六帖六。
【高昌】 (地名)西域古王国名。汉代之车师前部,后汉戊己校尉之故地,今新疆省戈壁沙漠东北部之吐鲁番,哈剌和绰附近之地也。往时佛教盛行,梵汉两种之经典并行。北凉时,产法盛法众等诸师。北魏时,昙学威德辈,于此地译贤愚经。东晋智严智简等入竺,途次入此地,求行资。玄奘亦停留一月,国王曲文泰敬仰之。其历史见汉书新旧唐书法显传等。
【高出三昧】 (术语)出生福德智慧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高出三昧者,菩萨入此三昧,所有福德智慧,皆悉增长。诸三昧性,从心而出。”
【皋谛】 (鬼类)梵名Knnti,又作睾帝。译言何所。十罗刹女之一。种子为,形像为女形,衣色红青,右手把裳,左手持独股,如打物形,立膝。密家以之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
【高峰】 (人名)禅师之号。讳原妙。宋嘉熙戊戌生。参云岩钦于北涧而得法。元世祖至元己卯,上天目西峰,入张公洞,题曰死关,不出户者十五年。学徒参请,无虚日。成宗元贞元年寂,寿五十七。有高峰录盛行于世。见续稽古略。
【高峰观三昧】 (术语)以名佛所入之三昧,如上高峰十方而无高低,以住此三昧,观十界众生一相一昧故也。见大日经疏。
【高峰录】 (书名)一卷。宋祖雍编。
【高佛顶】 (菩萨)住于胎藏界第六释迦院五佛顶尊之一。见佛顶条。
【高贵】 (菩萨)高贵德王菩萨之略。
【高贵德王菩萨】 (菩萨)具名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涅槃经二十一卷已下高贵德王菩萨品之对告众。佛对之说修行涅槃经十种之功德。涅槃经疏十九曰:“光明遍照,论外化广。高贵德王,辨内行深。”
【高贵四德之教】 (术语)高贵德王菩萨为涅槃经之对告众,佛对之说常乐我净四德之妙理。涅槃经二十一至二十六为高贵德王品。
【高丽藏】 (杂名)高丽国雕刻之大藏经也。又称丽藏,高丽本,丽本或鲜本。案高丽藏经,如前后凡有三幅:一、显宗二年为退治契丹兵之难发愿而刻者。二、为文宗朝所刻者。三为高宗二十四年为蒙兵退散祈愿而刻者。显宗之板本,据义天之诸宗教藏雕印疏所言,为五千轴。藏于符仁寺。高宗二十年,为蒙兵所焚。文宗之刻本,雕造之年次不详。据诸宗教藏雕印疏言“文考乃镌千万颂之契经。”又寄日本诸法师求教藏疏言“其开元释教录,智升所撰。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圆照所撰。两本所收之经律论等,洎大宋新翻之经论,总六千来卷,并已雕镂施行。”可略知其卷数。高宗之板本,自二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凡阅十六年而刻成。今朝鲜海印寺所藏之经板,即此本也。当勘校之任者为开泰僧统守其,对照宋本契丹本等,校合同异,实为善本。其卷帙总为大乘经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大乘律二十六部,五十三卷。大乘论九十七部,五百二十四卷。小乘经二百四十部,六百十四卷。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三十九卷。小乘论三十六部,七百○二卷。西土圣贤集六十八部,一百八十六卷。此土撰述四十部,三百六十三卷。续入四百三十九部,一千五百四十四卷。总计六百三十九函,一千五百二十一部,六千五百八十九卷。
【高六】 (杂语)高者高祖,即天台大师,六者六祖,即荆溪大师,台宗之称。
【膏明】 (譬喻)膏油与灯明。正行比膏。妙解比灯明。止观五上曰:“膏明相赖,目定更资。”
【高明寺】 (寺名)寺为唐时所建。智者大师之幽溪道场也。藏有大师之龙衣紫金钵。又有天竺来之贝叶经。为大师所藏。
【高念佛】 (杂语)高声念佛也。
【高萨罗王】 (人名)Kosala,波斯匿之别名。大威德陀罗尼经六曰:“波斯匿高萨罗王。”易土集六曰:“高萨罗者,应憍萨罗转声。波斯匿王,舍卫国主也。舍卫者即憍萨罗,都城之名也,由是波斯匿,亦名高萨罗王乎。”
【高僧】 (杂名)德高之僧。对出家之尊称。
【高僧传】 (书名)十四卷,梁慧皎撰。外有续高僧传三十卷,唐道宣撰。宋高僧传三十卷,宋赞宁等撰。明高僧传八卷,明如惺撰。已上谓之四朝高僧传。
【高僧法显传】 (书名)一卷,东晋法显著。师渡天之旅行记也。因而别名佛国记。
【高山顿说】 (杂语)华严经乃世尊成道最初集高位菩萨最上之说法,犹如日出东天时,先照高山,是谓之高山顿说。高山譬菩萨之机,顿说谓不历次第阶级顿说大乘之法也。玄义一上曰:“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八十华严经五十如来出现品曰:“譬如日光出现时,先照山王次余山,后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别。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萨次缘觉,后照声闻及众生,而佛本来无动念。”四教仪曰:“第一顿教者,即华严经也。(中略)此经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高声念佛】 (杂语)对于轻声念佛而言,又名厉声念佛。即大声唱南无阿弥陀佛也。阿弥陀经通赞疏中所谓“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为自耳所闻故。三高声念”是也。
【高士】 (术语)菩萨之旧译。三教指归二曰:“菩萨,古维摩经翻高士。”
【高世耶】 (物名)Kauśeya,又作憍奢耶,憍尸。绢名。寄归传二曰:“高世耶乃是蚕名,作绢还受此号。”饰宗记五末曰:“今三藏云:高世耶者,即是野蚕之名。此蚕不养,自生山泽,西国无桑,多于酢果树上。而食其叶,其形皓白,粗如拇指,长二三寸。月余便老,以叶自裹,内成其茧。大如足指,极为坚硬。屠人采之,取热成绢。其绢极牢,体不细滑。”
【高世耶僧悉哩唎】 (物名)译曰野蚕卧具。见饰宗记五末。Kauśeya-saṁastara。
【高王观世音经】 (经名)东魏天平年中,高王时人所感得之观音经也。续高僧传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谓之观世音救生经,又云高王观世音经。佛祖统纪五十四谓之十句观音经,稽古略二谓之救苦观音经。续高僧传二十九曰:“昔元魏天平,定洲募士孙敬德,于防所造观音像。及年满还,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引,禁在京狱,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处极刑。(中略)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名,令诵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觉已,缘梦中经,了无谬误。比至平明,已满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折为三段。三换其刀,皮肉不损。怪以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刑。仍敕传写,被之于世,今所谓高王观世音经是也。”明莲池以此经为伪经。
【高王观音经】 (经名)高王观世音经之略。
【高王经】 (经名)高王观世音经之略。
【高显处】 (术语)塔之译名。资持记下三之二曰:“经音义云:正言窣睹波,义翻方坟。翻高显处,以耸出故。”文句记三中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
【高足】 (杂语)弟子之胜者,曰高足。宋高僧传七曰:“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高祖】 (杂名)各宗之开祖云高祖。
【高座】 (物名)一段高者,有导师所登之高座。有说法者所登之高座。又法华会等之大会,其左右有讲师之高座。
【稿干喻经】 (经名)苏婆呼童子经上曰:“譬如有人耕田种稻,唯求子实,不望稿干。子实成熟,收获子已,稿干不求,而自然得。行者欲得菩提种子功德,不为世乐,求无上菩提,以喻其实。诸余世乐,况喻草干不求自得。”智度论八十七曰:“譬如人为谷故种禾,而稿草自至。”稿干喻经者,从此等所说而立其名者,此例颇多。
【告香】 (仪式)同于烧香。
【鸽】 (动物)梵语,播罗缚多Pārāvata,见梵语杂名。西域记九曰:“迦布德迦Kapotaka,唐言鸽。”
【歌呗】 (仪式)歌者歌叹。呗者梵语呗匿。译曰赞颂,赞叹。是梵汉双举之语。又唱呗之义。法华经方便品曰:“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文句记五之中曰:“经云呗者,或云呗匿,此云赞诵。”玄赞四曰:“梵云婆陟,此言赞叹,呗匿讹也。”梵Pāṭhaka。
【纥差怛罗】 (术语)Kṣetra,译曰土田。国土也。见“刹”条。
【歌偈】 (杂名)歌叹他德之偈颂。智度论三十五曰:“喜德女见太子,自造歌偈,而赞太子。爱眼视之,目未曾眴。”
【纥哩】 (术语)Hriḥ,又作纥利。纥利俱,缬利。为阿弥陀佛或观间菩萨之种子。杂趣释下曰:“若人持此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已后,当生字乐国土,得上品上生。”难谈集十曰:“字者弥陀观音之种子,合四字为一字,真言之习也,辄不可记。(中略)极乐之宫殿树宝池水鸟等,皆由此一字而生云。”
【纥哩陀耶】 (术语)梵音Hṛdaya,又作纥哩娜耶,纥哩乃耶,讫利驮耶,纥哩娜野,纥利陀耶,釳利陀,又作汗栗驮。译曰真实心,坚实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曰:“此心梵音肝栗大。肝栗大者,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者,梵音质多。”菩提心义曰:“一切众生,本有真如净心,名干栗驮耶。是心为真实之义,诸经论中名此心为真如法性。”宗密以纥利陀耶为肉团心,干栗陀耶为坚实心。似误。秘藏记曰:“干栗多以处中名,非常等之心也。”其指真实之心性,即如来藏心明矣。解为人之肉团心者,乃由真言所谓即身成佛,即事而真之说而出者,不过欲观肉团心即法身毗卢遮那身也。故虽曰肉团心,其实即指真实心。由其形配于未敷莲华。
【歌栗底迦】 (杂名)月名。见“迦利底迦”条。
【纥利俱】 (术语)见“纥哩”条。
【纥利俱字塔】 (堂塔)石造或木造之塔,中心书纥利俱字者。塔是鍐字,表金刚大日果位之法界宫殿。纥利俱字为西方无量寿如来之根本种子,又为观音萨埵之种子。
【纥利陀耶】 (术语)见“纥哩陀耶”条。
【歌利王】 (人名)见“迦利”条。
【歌利王害忍辱仙】 (本生)往昔佛生于南天竺富单城婆罗门家。时王迦罗富,性暴恶憍慢。尔时佛为化度众生于城外修禅定,王率其一族宫人游观到树下。婇女舍王来佛处。佛为说法,王见之生恶心。问佛曰:汝得罗汉果耶?佛言不得。更得不还果耶?佛答曰否。王曰:然则汝以尚具贪欲烦恼之身恣见女人耶?佛曰:我虽未断贪结,内心实无贪着。(中略)王即试之,截佛耳而颜容不变,群臣谏王,欲使中止,王不听。更劓鼻削手,而相好圆满,无少变化。时天大雨沙石。王心大怖畏,诣佛处忏愧请哀愍。佛曰:我心如无瞋亦无贪。王言大德,云何知心无瞋恨?佛言我若无瞋恨,即将令此身如元。如是发愿已,身即复本,王益忏愧,遂入佛门。见涅槃经三十一。金刚经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智度论十四之说同之,度无极集五之说,缘起少异,经和律异相八引之。
【歌罗】 (杂名)分量名。见“迦罗”条。
【歌罗分】 (杂名)见“迦罗”条。
【歌罗逻】 (杂名)初宿胎内之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之上曰:我初生时揽父母身,分以为已有,名歌罗逻。歌罗逻时,名曰无明。参照“羯逻蓝”条。
【歌罗频伽】 (动物)见“迦陵频伽”条。
【割缕净】 (杂名)比丘之三衣,必以青黑木兰之三坏色染之。然其衣料极为细软,不堪染色。且外无三衣之用者,故许割片端之缕而使用之,是曰割缕净。净者,与净肉,说净等之净同,谓无罪也。见行事钞中之三。
【鸽鬘】 (人名)湿生女子之名。俱舍光记八曰:“鸽鬘者,昔有一王,名跋罗哈摩达多,唐言净授。于王腑下有疱,生一女了,名为鸽鬘。从腋下出,如鸽飞出。王重如鬘,故以名焉。”
【歌菩萨】 (菩萨)见“八供养”条附录。
【歌声】 (故事)紧那罗之歌声,使五百仙人失通,迦叶尊者不堪于座。见智度论十七。见紧那罗条。
【歌颂】 (杂名)讴歌其德之偈颂。法华经法师品曰:“妓乐歌颂,供养恭敬。”
【歌叹】 (杂语)以谣歌赞叹其德也。无量寿经下曰:“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
【歌天】 (天名)住于胎藏界之外金刚部院。天人之吹笛者。又有歌天女。见胎藏界曼陀罗大钞六。
【哥王】 (人名)哥利王。见“迦利”条。
【歌王】 (人名)即歌利王。见“迦利”条。稽古史略三曰:“忍仙林下坐禅时,曾被歌王割截肢。”
【歌舞菩萨】 (菩萨)奏天乐,歌舞而赞叹如来,赏扬往生人之菩萨。无量寿经下曰:“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又金刚界三十七尊中有金刚歌,金刚舞之二菩萨。
【歌舞人】 (杂名)内四供之西北二供也。秘藏宝钥上曰:“金宝法业歌舞人。”
【歌舞三摩地】 (术语)是大日如来之歌三摩地舞三摩地也。大日如来住此三摩地,名变现一天女。一以歌咏供养西方弥陀如来。一以舞技供养北方不空成就如来(释迦)是金刚界三十七尊中之内四供女菩萨也。然则歌舞即大日法身内证之德。一句之歌咏,一曲之旋舞,亦无非为深妙之佛事,因而具法性无尽之德,故与之相应,则一切之悉地得成就也。智度论十三曰:“问诸佛贤圣是离欲人,不用音乐歌舞,何以故?供养伎乐耶?答诸佛于一切法中心无所著,于世间法悉无所须,惟怜愍众生故出世,应随供养者应愿而使得福,故受。又菩萨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受化易,是故以音声因缘供养佛。”
【鸽隐佛影】 (传说)涅槃经二十八云:佛昔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如故,战栗如芭蕉树之动。至佛影中,身中安稳,恐怖得除。是故当知世尊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智度论十一亦出之。
【歌咏】 (行事)律教禁歌咏。毗奈耶杂事六曰:“苾刍不应歌咏引声而诵经卷。若苾刍作阐陀声,诵经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国言音,须引声者,作时无犯。”然大乘许之。大日经义释六曰:“一一歌咏,皆是真言。一一舞戏,无非实印。”
【歌咏心】 (术语)见“六十心”条。
【鸽园】 (寺名)在迦湿弥罗国。五百僧园之一。宗轮论述记曰:“尔时鸡园,诤犹未息。后随异见,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时诸贤圣,和众乖违,便舍鸡园,欲往他处。王闻既瞋,便敕臣曰:宜皆引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即验斯辈是圣是凡。臣奉王言,便将验试。时诸贤圣,各起神通。犹如雁王,凌虚而往。复以神力,摄取船中同舍鸡园未得通者,现诸神变,作种种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王闻见已,深生愧悔。速即遣人寻其所趣,使还。知在迦湿弥罗,后固请还,僧皆辞命。王终总舍迦湿弥罗国,造僧伽蓝,安置贤圣众。随先所变作种种形,即以标题僧伽蓝号,谓鸽园等。”见“迦布德迦”条附录。梵Kapotakasaṁghārāma。
【革葱】 (植物)又作茖葱,梵名Latārka之译。山蒜也。五辛之一,梵网经所谓佛子食之犯轻垢罪者是也,一说此即薤。
【隔历】 (术语)彼此相隔,次第不和会融会也。常对于圆融之文字而言。玄义一下曰:“五阴实法,隔历是世界。”四念处四曰:“别则隔历,圆则一念。”
【隔历三谛】 (术语)空为但空,破见思之惑。假为但假,破尘沙之惑。中为但中,破无明之惑。又自空观而入于假观,自假观而入于中观,如此空假中三者,次第各别。名为隔历之三谛,别教之分际也。玄义一上曰:“隔历三谛,粗法也。圆融三谛,妙法也。”四教仪集注下,明别教之理智曰:“理则隔历三谛,智则三智次第。”
【隔生即忘】 (杂语)隔生则尽忘前世之事而不记忆也。凡夫不足言,天台六即位中,至观行即之位亦云尔。玄义六下曰:“若相似益,隔生不忘。名字观行益,隔生即忘。”
【格外】 (术语)超常格也。非寻常者。碧岩九则评唱曰:“须是斩断语言,格外见谛,透脱得去。”
【格外句】 (术语)越常格而向上之语句。从上祖家之语句皆然。碧岩二十一则垂示曰:“太平特节,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
【隔宿】 (杂语)忌日之前日也。以与当日隔一宿故也。敕修清规景命四斋日祝赞曰:“隔宿堂司行者,报众挂讽经牌。”
【阁主】 (职位)佛阁之主事。禅苑清规曰:“阁主殿主维那所请。”
【葛藤】 (譬喻)譬烦恼也。又斥法门之烦者。又谓言语,禅家之常语。出曜经三曰:“其有众生,堕爱网者,必败正道。(中略)犹如葛藤缠树,至末遍则树枯。”碧岩十二则垂示曰:“却有许多葛藤公案,具眼者,试说看。”种电钞一曰:“葛藤者谓语言。”碧岩第一则垂示曰:“看取雪窦葛藤。”丛林盛事曰:“禅家者流,凡见说事枝蔓不径捷者,谓之葛藤。”楞伽经一曰:“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
【葛藤禅】 (术语)大慧武库曰:“雪居舜老夫,常讥天衣怀,说葛藤禅。一日闻怀迁化,于法堂合掌曰:且喜葛藤椿子倒。”
【个个圆常道】 (术语)是华严天台所说幽远玄妙之教,一个一个之事物,山川草木勿论,即至一尘一芥之微,悉皆具备圆满常住之道,无不有真理之全体者。圆有完全圆满意味,常有常住不灭意味,佛法至极之道理也。
【各据一义】 (术语)各据一门而立义也。俱舍光记一之余曰:“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给孤】 (人名)佛在世长者之名。梵语本名苏达多,译曰善施,梵语别号阿那陀摈荼陀,译曰给孤独,略名给孤,建祇洹精舍之人。西域记六曰:“善施长者,仁而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焉。”玄应音义三曰:“阿那他,此云无亲。旧人义译为孤独,宾荼驮写耶。此云团与。旧人义译为给,犹是须达多之别名。修达多,此云善与,故得给孤独名也。”
【给孤独园】 (地名)给孤独长者买得祇陀太子之园林施与僧众,故名给孤独园。见“祇园”条。
【给孤独长者】 (人名)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豪商。性慈善,好施孤独,故得此名。在王舍城听释迦说法,深归依之,请至其国,购太子祇多之园林,以赠释迦,使之说法,由是佛教大行于其地。参照“给孤”条。
【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 (经名)佛说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一卷,宋施护译。说长者女须摩提,嫁于满财长者子,令其家供养佛僧,同悟道者。出于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三十。
【给园长者】 (人名)给孤独长者也。
【根】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根败】 (杂语)眼等五根败坏而不为用也。维摩经佛道品曰:“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闻诸断结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同慧远疏曰:“眼等名根,根坏名败,根坏之人名根败士,于色声等不能照瞩。”
【根败坏种】 (术语)声闻缘觉之二乘众,可成佛之根机坏,无有可证佛果之因种也。起于维摩经维摩叱二乘为根败坏种。亦曰根败二乘,败种二乘。
【根本禅】 (术语)又曰根本定。伏下地烦恼所得之上地禅定,谓为近分。断下地烦恼所得之上地禅定,谓为根本,即定地有色界无色界之八地,故有八根本禅八近分禅。
【根本大乐经】 (经名)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之略名。
【根本等至】 (术语)即根本定也。
【根本定】 (术语)又名根本禅,根本等至或八等至,略称根本。对于近分定而言。即离各下地修惑而得之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根本地所摄之定也。见俱舍论,毗婆沙论等。
【根本法轮】 (术语)三论宗所立三法轮之一,言华严经之说法也。法华游意上曰:“根本法轮者,谓佛初成道,华严之会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谓根本之教也。”
【根本烦恼】 (术语)又曰本惑,本烦恼。谓大乘百法中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也。恶见以外,谓为五钝使。开恶见之一,则有身、边、邪、取、戒之五见,此谓为五利使。合而为十。谓之十随眠或十使。共为根本烦恼。其他为随烦恼。又五住地之中,第五之无明住地为根本烦恼。其他之四住地为枝末。
【根本会】 (术语)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之中央会,谓为根本会,亦曰成身会,羯磨会。
【根本惑】 (术语)对于枝末惑而言。有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种。又为五利使,五钝使之十。与根本烦恼同。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书名)十四卷,尊者胜友集,唐义净译。集萨婆多部之戒律藏者。
【根本识】 (术语)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唯识述记三末曰:“小乘名根本识。”了义灯四本曰:“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根本识】(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述记三末曰:“如小乘名根本识。”唯识了义灯四末曰:“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根本十四音】 (杂语)佛本行集经十一曰:“梵天所说之书。”注曰:“今婆罗门书正十四音是。”涅槃经八曰:“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说字根本?佛言善男子!说初半字以为根本。(中略)所言字者其义云何?善男子!有十四音名为字义。(中略)此十四音名曰字本。”而次下经文虽就摩多及体文之五十字详说字义,然不指此十四之根本字者何耶?因而诸师异解多端。如悉昙藏二列十类之异解。其中秀法师之解云:“悉昙十二字合长短二声为一音,合有六音。次从迦以去有二十五字为一音,合为五音。足前合为十一也。次从耶已去九字,三字为一音,合有三音。足前合为十四音也。不取鲁流四字为音。明此四字直是利前音非是音也。”又悉昙三密钞之六说中,第六说信范之说与之同。
【根本说一切有部】 (流派)Sarvāstivāda,梵名萨婆多部。译名说一切有部。是于佛灭后三百年之初,上座部中立一部者。尔后犊子部等诸部由此分出。故对于其等末部而谓为根本。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书名)十卷,唐义净译。揭受戒说戒忏悔等诸种所关之一一羯磨法者。其事数多,故曰百。就其事为一一之羯磨别,故曰一。梵EkaśataKarman。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 (书名)一卷,唐义净译。萨婆多部比丘尼之戒本也。于比丘尼之布萨诵之。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那耶】 (书名)二十卷,唐义净译。萨婆多部比丘尼之根本大律藏也。梵Bhikṣuṇi-vinaya。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书名)一卷元拔合思巴集。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书名)一卷,唐义净译。萨婆多部之戒本也。说二百五十戒之戒相。说戒时诵之者,谓为戒本。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 (书名)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之略称。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书名)十卷,唐义净译。尼陀那者,十二部中之因缘经,于前五卷说之。目得迦者十二部教中之本事经,于后五卷说之。是关于律之缘起本生也。梵Mūlasarvāstivādanidānamātṛka。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书名)五十卷,唐义净译。萨婆多部比丘之根本大律藏。梵Māla-sarvāstivāda-vinaya。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书名)一卷,唐义净译。明安居之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书名)一卷,唐义净译。特明受戒之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 (书名)一卷,唐义净译。明功德衣之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 (书名)一卷,唐义净译。十卷尼陀那目得迦中之本颂别行者。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 (书名)二卷,唐义净译。特说皮革之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书名)二卷,唐义净译。特明提婆破僧之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书名)四卷,尊者毗舍佉造,唐义净译。摄略有部毗奈耶之偈颂。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 (书名)一卷,唐义净译。特明自恣之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书名)十八卷,唐义净译。特明食物之事。律以一切之食物为药。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书名)四十卷,唐义净译。书受戒安居之大事。其他说些细之杂事者。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摄颂】 (书名)一卷,唐义净译。摄略毗奈耶杂事之偈颂。
【根本陀罗尼】 (术语)具名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又称阿弥陀大陀罗尼,阿弥陀大咒,十甘露真言。见“阿弥陀”条附录。
【根本无明】 (术语)无始无明之异名,见“无始无明”条。传通记糅钞六曰:“问:根本无明其相如何?答:我等心性天然迷悟二,其迷本名根本无明,悟本名本觉。此二无始本有,法自性天然理,难及思虑,不出言舌处也。”
【根本无师自然智】 (术语)谓阿字本不生之本觉智。义释十二曰:“今此阿字亦如是。从此根本无师自然之智,一切智业从此而生。”
【根本心】 (术语)三心之一,第八识为万法生起之根本,故名。
【根本业道】 (术语)就成一业画加行、根本、后起之三。其业正成办时之表业与无表业,名为根本业道。例如杀生,杀了刹那之所作与所由作而薰发于身中之无表业,谓为根本业道。无表业其后随转而不止,属于后起。
【根本依】 (术语)诸识四种依之一。
【根本印】 (术语)诸尊各有根本之印与明。秘藏记私钞六曰:“诸尊各有根本印明,秘经说爱染王法,诵大根本明(云云)。不动亦有根本印明,三摩地仪轨云:即结根本印,诵本明七遍(云云),是说大日根本印明也。如此一一尊各有本印本明。”【根本印】(印相)或为坚实合掌,或为智拳印。此中以智拳印习为灌顶之秘密印。
【根本枝末二无明】 (名数)起信论分无明为根本枝末之二、迷于法界理之原始一念,为根本无明,因根本无明而起三细六粗之惑业,为枝末无明。依此判,则小乘之无明局于枝末无明,不问根本无明也。以彼不会真如不断法执故也。根本无明一名无始无明,真言称之为无始间隔,台家号之为微细无明与障中无明,胜鬘所说五住地中之无明住地,即谓此也。而此障中微细无明之品数虽为无量,姑分为四十二品,于初住已上至佛果之四十二位断之,其中第四十二之无明为始觉之智最后所断者,谓之最后品无明,迷于真如之原始无明,谓之元品无明,是台家圆教之判也。参照“无始无明”条。
【根本智】 (术语)又作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根本智之名,对于后得智而言。正冥符于真理,而无能缘所缘之差别,一念之真智也。此智为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曰根本智。唯识论十曰:“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三藏法数五曰:“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根本咒】 (真言)观音之大慈咒。
【根边蕴】 (术语)对于一味蕴而言。由细意识而起之有间断五蕴也。小乘经量部所立。见异部宗轮论述记等。
【根尘】 (术语)根为眼等之六根。眼等所对之色等六境曰尘。止观一下曰:“根尘相对,一念心起。”
【根机】 (术语)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之发动处曰机。修行之兴废,教法之进止,一由此根机之如何?最胜王经七曰:“随彼根机令习定。”寄归传二曰:“巧应根机,善诱人天。”
【根见家】 (术语)又名眼见家,即立眼根能见色境之说也。盖古来说五识依五根各缘自境时,眼识能见色乃至身识能觉触,或眼根能见色乃至身根能觉触者,凡有四种:一根见,二识见,三根识相应之慧见,四根识和合见也。见大毗婆沙论等。
【根净】 (术语)六根清净之功德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说。于圆教相似即之位得此功德。见“六根清净”条。
【根境】 (术语)又名根尘。即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境。根有五根六根之别,境有五境六境之别,六根六境,又称十二处或十二入。见俱舍论等。
【根境识】 (术语)又名根尘识。即有取境之作用者,谓之根,所缘谓之境,能缘谓之识。五根五境五识,谓之前十五界。六根六境六识谓之十八界。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乃至意根以意识为所依缘法境。见俱舍论成唯识论等。
【根力】 (术语)五根与五力。法华经譬喻品曰:“无漏根力觉道。”
【根力觉道】 (术语)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
【根力觉分】 (术语)与根力觉道同,分为八正道分。思益经一曰:“无漏根力觉分。”
【根利有遮无遮】 (术语)根性锐利,不为烦恼所遮者。如佛在世之舍利弗,根性锐利,为烦恼所遮者。如佛在世之阇王央崛。见止观二下。
【根门】 (杂语)眼等六根为漏出种种烦恼,入种种妄尘之门户,故曰根门。杂阿含经十一曰:“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位。”
【根器】 (譬喻)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能堪物曰器。大日经疏九曰:“略说法有四种,谓三乘及秘密乘,虽不应吝惜,然应观众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
【根缺】 (杂语)即五根中一或二三等缺减不具者。见往生论。
【根阙】 (杂语)眼根等不具足者。聋盲喑哑之类。净土论曰:“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阙,二乘种不生。”与根缺同。
【根上下智力】 (术语)十力之一,明了众生根机性情之上下不同,及得果之大小等之佛智力也。
【根身经】 (术语)阿赖耶识三种境之一。言眼等五根身为阿赖耶识之相分。
【根识】 (术语)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了义灯四本曰:“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根性】 (术语)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惯曰性。辅行二之四曰:“能生为根,数习为性。”
【根缘】 (术语)人之根性与境遇之缘务。玄义分记三曰:“根缘不同,就戒授五八十具等戒,就定教于观练薰修等定。”
【庚申会】 (行事)庚申之夜,以青面金刚之像为本尊,造猿形为神,设祭供彻夜,以满足众愿,谓之守庚申。是本出于道家避三尸之说,更无佛教之典据。但吾国佛者和之者甚多。僧史略下曰:“近闻周郑之地,邑社多结守庚申会。初集鸣铜钹,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或动丝竹,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夺算也。然是实道家之法,往往有无知释子,入会图谋小利,曾不寻其根本,误行邪法。深可痛哉。”以青面金刚为其本尊者,据青面金刚之仪轨。其言曰:“若患骨蒸,伏运,传尸鬼病者,诵咒千遍,其病即愈。”其仪轨出于陀罗尼经十。
【庚申日】 (杂名)北斗七星仪轨曰:“世有司命神,每至庚申日,上向天帝,陈说众人之罪恶。”见“庚申会”条。
【更鼓】 (杂名)报夜间时辰之鼓。见象器笺十八。
【更药】 (饮食)旧称曰非时药。四药之一,自朝至初更得服之八种浆水也。百一羯磨五曰:“更药者昼日应饮,如其至夜,但齐初更,律教一夜分为三节。初之一分,名曰初更,过斯不应饮用。若准五更,当一更强半。旧云非时者,非正译也。”
【弓】 (术语)梵语曰驮怒沙。印度尺度名。大毗婆沙论百三十六,杂阿毗昙心论二,俱舍论十二,谓七[麸-夫+广]麦,成一指节,二十四指节成一肘,四肘为一弓。方广大庄严经四,谓一麦成一指节,十二指节成一搩手,两搩手成一肘,四肘成一弓,四肘一弓之说,诸经论大致相同,然配之于我国丈尺,则有异说。据四分律羯磨疏,一弓长四肘,则为七尺二寸。是一肘为一尺八寸,一指为七分五厘之说也。然佛本行集经十二,谓合七大麦成一指节,重七指节成半尺,合两半尺成一尺,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又起世经七,谓郁单越人身长七肘,衣长十四肘,上下七肘,而同本异译之大楼炭经四,记郁单曰天十人,身长一丈四尺,衣广二丈八尺,长一丈四尺,是一肘为二尺,一指为七分一厘余之说也。又慧苑音义下谓依毗昙中一尺五寸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三百弓为一里云云。案印度之尺度,本以指而度者,自随人而殊其丈量,生种种之异说,而我国之丈尺,亦由时而不同。夏一尺为十寸,殷一尺为九寸,周一尺为八寸,则殷尺之一尺八寸,得谓等于夏尺之二尺焉。又摩诃僧祇律八所谓五肘为弓量者,或是依周尺,亦未可知。周尺之二尺,为夏之一尺六寸,故其五肘,即为八尺,以与夏尺之四肘其量相同故也。
【公】 (术语)金石要例曰:“僧之称公,当以其名,宋景濂塔铭可按也。及今乃以其字,失之矣,文章家不得因之。”僧之称公,当称名之第二字。如慧远法师则称远公。道生法师,则称生公。又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公案】 (术语)禅家应于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牍,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岩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同种电钞曰:“至理绝言,唯对迷机,故不获已而假言说以显道,后人将彼垂示语作公案也。”山房夜话上曰:“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中略)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碧严集三教老人序曰:“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唱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云栖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躬半支迦】 (异类)夜叉名。大药叉女欢喜母成就曰:“躬半支迦大药叉将,古云散支者,讹也。”见“散支”条。
【功德】 (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功德藏】 (术语)功德之宝藏也。无量寿经下曰:“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新译仁王经下曰:“满功德藏,住如来位。”
【功德池】 (地名)八功德水之池。在极乐。无量寿经上曰:“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横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
【功德丛林】 (杂名)名禅法。又名禅院。宋高僧传十二庆诸传曰:“南方谓之丛林者,翻禅那为功德丛林也。”
【功德法身】 (术语)五种法身之一。见“法身”条。
【功德海】 (譬喻)功德之深广,譬如海也。八十华严经七曰:“智慧甚深功德海,普现十方无量国。”
【功德聚】 (术语)功德之聚魄。佛之德称。涅槃经三十二曰:“右膝着地,以偈赞佛。如来无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广宣说。”浴佛功德经曰:“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赞阿弥佛偈曰:“斯等宝林功德聚,一心合掌头面礼。”大日经疏五曰:“制底,翻为福聚,谓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为求福故,悉皆供养恭敬。”又塔之德名。性灵集九曰:“塔名功德聚幢号与愿印,功德聚则毗卢遮那万德之所集成,与原印则宝生地藏之三昧身。”大日经遍明钞十曰:“自宗翻率都婆为功德聚。”
【功德品】 (经名)法华经有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之三者。
【功德施论】 (书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之异名。
【功德使】 (职位)唐朝置管领天下僧尼之官,谓为功德使。僧史略中曰:“会要云:大历十四年,敕内外功德使并宜停置。若然者,代宗朝早置功德使。”
【功德水】 (杂名)八功德之水。见上。
【功德天】 (天名)新译曰吉祥天。旧译曰功德天。见“吉祥天女”条。
【功德天女与黑闇女俱行】 (杂语)见“吉祥天女”条。
【功德天品】 (经名)金光明经二所出。功德天女说供养念诵自己者,与以福。
【功德田】 (杂语)三福田之一。三宝也。在宝具无上之功德,自此生众生之功德,或众生供养之,则生无量之福报,故曰田。无量义经曰:“布善种子,偏功德田,普令一切发善提芽。”俱舍论十五曰:“功德田者,谓佛法僧,或胜补特伽罗,谓得胜果胜定。”俱舍颂疏十八曰:“佛及罗汉,名为德田谓具诸胜德,及亦能生一切有情胜功德故。”三藏法数十一曰:“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具福报,是功德福田。”
【功德衣】 (衣服)梵语曰迦絺那。译言功德衣。修了安居之人所受之袈裟,受之之人,有五德,故曰功德衣。见“迦絺那”条。四分律四十三曰:“安居竟,有四事应作。何等为四?应自恣,应解界,应结界,应受功德衣。”
【功德游】 (行事)即法乐也。法事之后,以诗歌之朗咏等而游也。
【功德主】 (杂名)谓檀越之人。见象器笺。
【功德庄严王经】 (经名)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之略称。
【工夫】 (术语)或作功夫。禅语,谓参禅也。懒残曰:“我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临济曰:“始知从前虚用工夫。”
【工伎儿】 (譬喻)譬心于工巧之优伎者。楞迦经四曰:“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功嘉葛刺思】 (人名)Kun-dgāgrags,西藏名。译言普喜名闻。又名胆巴Dauipa,译言微妙。西藏甘突斯旦麻人。幼孤,为季父所养。十一岁,侍法王上师,习得经科,咒式,坛法,明方等。二十四岁,讲演大喜乐本续等文。寻奉上师命,至西天竺,就古达麻室利学梵典,尽得其传。元中统年中以国师发思八之茑,入居五台山寿宁寺。至元七年,受诏住仁王寺,九年留中都,为王公授戒。十二年奏摩诃葛刺神(即大黑天)之灵威,建庙涿州南,结构极壮丽。十八年,得老子化胡经及八十一化图,奏其妄诞。于是敕使教禅之徒及翰林承旨等,辩证于长春宫,诏诸路除道德经外,余悉焚毁。及相哥继帝师之位,豪横自肆。师责之,不悛。反遭其谮,辞而西归,及临洮,复为权臣所谮,归故里居六年。相哥遣使召,还住中都圣安寺。同年,受敕率侍僧昔监藏至潮州,馆开元寺。师以为潮州是大颠与韩子论道处,宜建梵刹。枢使月的迷失,深归依师,因复兴城南净乐寺故基,创建殿宇。师自塑梵像,设万僧齐庆赞之。未几,又召还入京。时相哥已伏诛。以师请,赐潮州寺田二十顷及宝积之额。世祖有疾,召师入内殿,建观音狮子吼道场。明年世祖崩,成宗践祚,师奏除僧道赋税。元贞元年,受诏住在护国仁王寺,又于高梁河西北瓮山寺,建曼拏罗于摩诃葛刺神祈战捷,有验。成宗幸柳林,偶得疾,召师至,修观法七昼夜,疾乃愈,施供甚丰赡。大德七年寂。年七十四。皇庆二年赐谥大觉普惠广照无上胆巴帝师。又有金刚上师之号。见佛祖历代通载,元史,神僧传等。
【宫讲】 (行事)于宫中讲经文也。支那古代已行之。如东晋之竺潜于元帝太兴元年在内殿讲经是也。
【公界】 (杂语)公共之界限也。百丈清规第六日用轨范条曰:“不得以两边公界之手巾,拭头面。”
【恭敬】 (术语)谦退云恭,推尊其德云敬。法华经嘉祥疏二曰:“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释氏要览中曰:“四分律云:汝等比丘,于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
【恭敬经】 (经名)此经摄于中阿含经第十。说恭敬具威仪,具学法,乃至为至涅槃之源。
【恭敬施】 (杂语)三施之一。向他为恭敬礼拜等也。智度论十二曰:“恭敬施者:信心清净,恭敬礼拜。将送迎逆,赞叹供养。如是等种种,名为恭敬施。”
【恭敬修】 (术语)四修之一。见“四修”条。
【功力】 (术语)励力而勤善事也。观佛三昧经六曰:“念佛功力,自然开悟。”六妙法门曰:“心慧开发,不加功力。”然则功力在我,我依念观音之功力,得观音利益也。然今人措我而直言观音之功力,不动之功力等。此时之功力,如言利益也。
【功能】 (杂语)功用能力也。以能生结果而名。唯识演秘二本曰:“能生果法,名为功能。(中略)功能即是种子异名。”
【宫毗罗大将】 (天名)药师如来十二神将之一。宋译药师经曰:“金毗罗大将。”善珠之药师经钞下曰:“宫毗罗大将,宋译本云名金毗罗。宫金不同,传梵本经重为异。”(宋本今不传)。
【工巧明】 (术语)Sīlpāsthāna-vidyā,五明之一。又作巧业明。工巧者,工艺也。明者明显之义。即言关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等之学艺也。西域记之印度总说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瑜伽论三曰:“一切世间工巧业处,名工巧明论。”瑜伽师地论十五举营农工业,商估工业,事王工业,书算计度数印工业,占相工业,咒术工业,营造工业,生成工业,防那工业,和合工业,成熟工业,音乐工业之十二。演密抄四曰:“文笔赞咏,歌妓乐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工巧明也。”
【宫胎】 (界名)同疑城胎宫。为胎生者之宫殿,故云胎宫。为七宝宫中之胎生,故云宫胎。见疑城胎宫条。观经定善义曰:“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地,或堕宫胎。”
【功用】 (术语)谓身口意之动作也。八十华严经三十七曰:“自然而行,不假功用。”起信论净影疏上曰:“为功用所得,故名功德。”
【功用地】 (术语)初地已上,既证真如,犹须加行之功,故称为功用地,八地已上,不假加行,自然功德增进,故曰无功用地。唯识论九曰:“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
【恭御陀】 (地名)梵名Kongodha,东印度古王国名。在乌荼国之西南。玄奘渡天时,此国外道甚盛,不信佛教,国王为热心之湿婆教徒。见西域记十等。
【共般若】 (术语)般若经中有浅深二说,于声闻与初心之菩萨共通说其浅义,是曰共般若,单对上位之菩萨,说其深义,是曰不共般若。由天台之四教言之,则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也。智度论百曰:“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
【共报】 (术语)国土等自他可共受用之果报也。是共业之所感。论经下曰:“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
【共比量】 (术语)用立敌共许之法之比量也。又略名共比。三比量之一。即宗因喻,或唯宗,用立敌共许之法之论法也。此亦有共自他三者之别。共者,为宗因喻共用立敌共许之法之比量,即共不定也。自者,宗之前陈后陈,虽为共许,而因喻唯用自许之法。他者,亦宗之前陈后陈,虽为共许,而因喻用他许之法。因明入正理论疏瑞源记五,引天台清干之说,谓:“共三量者,三宗皆是共法。且共之自者,大乘对声显,立声无常自许所作性故,同喻如化身,异喻如法身。第二共之他者,声论对大乘立声常,无质碍故,同喻如汝法身,异喻如汝化身。第三共之共者,如论所说(即共不定)。”以此可见其别。
【共变】 (术语)以有情之同业变现同一之境者,如山河等。唯识论二曰:“诸业同者,此共变故。”见“四变”条。
【共不定】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之一。因之十四过之第五。六不定之一。即因用于宗同品并宗异品,有全分关系之法之过失也。因明入正理论所谓:“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是也。即共为所量性之因,于同宗品及异宗品,共有全分关系故,不能以此因决宗之常无常也。
【共不共】 (术语)共法与不共法,共通与特别之二门也。如共般若,不共般若。共业,不共业等。
【供灯】 (仪式)以灯明奉施佛像塔庙也。
【共法】 (术语)又曰共功德。对于不共法而言。谓佛所具之功德中,与其余圣者及异生共之者。俱舍论二十七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余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余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
【供奉】 (职位)内供奉之略称。供奉大内之道场之僧官名。略曰内供。
【供奉云】 (杂名)诸菩萨兴云供奉如来也。华严经妙庄严品曰:“诸菩萨各兴种种供奉云。”
【供佛】 (杂语)供养佛也。
【贡高】 (术语)净名经曰:“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僧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萨现力士伏贡高心,然后润以法水。”
【供过行者】 (职位)供头行者之别称。见象器笺八。
【供华】 (仪式)以花供佛菩萨也。供花之意趣。见“香华”条。又(物名)载供佛所盛之物之台谓之供华。
【供讲】 (仪式)书写法华经等后,供养讲赞也。性灵集十曰:“聊设法筵,供讲事毕。”
【共教】 (术语)共通而说之教也。亦名共教大乘,三乘共教,共般若。见“共般若”条。
【供具】 (物名)又云供物。供佛菩萨等之香华饮食幡盖等事物也。宝积经三十四曰:“齎持微妙供具,奉献如来及诸大众。”法华经曰:“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往生要集中本曰:“随力办于华香供具。”
【供具如意愿】 (术语)又曰供养具如意愿。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四之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欲使菩萨供养诸佛之品具如意之愿也。
【供米】 (物名)供佛或僧之米也。
【供米袋】 (物名)供米之袋也。
【供米所】 (杂名)与供米田同。
【供米田】 (杂名)为供米之田地也。
【共命鸟】 (动物)Jivajiva,又作命命鸟,生生鸟。梵曰耆婆耆婆。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也。见耆婆条。
【共生】 (术语)论物之出生,非由自性而生。由他性而生,由自他二性而生者。
【共十地】 (名数)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之十地,谓之共十地。大品般若经所说,天台以之为通教之位次:一干慧地,三乘之人,初居外凡之位时,未得真空之理水,观慧干涸之位。二性地,三乘之人,进内凡之位,于真空法性之理,颇有解悟之心时。三八人地,人者忍也,三乘之人,欲断三界之见惑,于预流向起八忍智之位。四见地,三乘之人,见四谛真空之理,已断三界见惑之位,声闻乘谓之预流果。五薄地,三乘之人,断欲界上六品之修惑,欲惑稍薄之位,即声闻乘之一来果。六离欲地,三乘之人,断欲界下三品之修惑,毕竟离欲惑之位,即声闻乘之不还果。七已办地,三乘之人,断尽上二界之修惑,更无所断,所作已办成之位,即声闻乘之阿罗汉果,而彼乘止于此。八辟支佛地,是缘觉乘极果,观智锐利,不啻断烦恼之体,更进而侵害其习气一分之位。九菩萨地,三祇之间,修福研慧,将得一切种智,断烦恼之习气,如仅余少灰之位。十佛地,大功德之力资利智慧得一念相应之慧,观真谛究竟,烦恼习气亦复究竟,如劫火烧木,无复余灰之位。见大乘义章十四,四教仪集注下。
【供台】 (物名)置供物之大桌也。见象器笺十九。
【供天】 (杂语)又云天供。供养梵天帝释功德欢喜等之诸天也。
【供头行者】 (职位)粥饮时,行饭羹茶果等之行者也。或单称供头。见象器笺八。
【供物】 (杂名)供养三宝之物品也。
【供物当投河】 (仪式)据瞿醯经下卷说,供养世尊之物,皆当投于河。又他仪轨亦说此。
【共相】 (术语)诸法有自共二相,局于自体之相曰自相,通于他之相曰共相。例如五蕴中五蕴各事,是自相也。空无我等之理,生住异灭等之相,是共相也。乃至于青色有多事体,其一一事体,是自相也。如华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相也。故自相共相,重重相望而无尽,遂无自相之实体。唯识述记二末曰:“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中略)如是展转至不可说为自相,可说极微等为共相,故以理推无自相体。且说不可说法体名自相,可说为共相。以理而论,共既非共,自亦非自。”
【共相惑】 (术语)又略曰共惑。对于自相惑而言。即诸法缘共通之苦,空,无常,无我等相而迷之,执苦为乐,空为有,无常为常,无我为我之烦恼也。俱舍论二十言:“二者共相,谓见疑痴。”次:“所余一切见疑无明去来未断,遍缚三世。由此三种是共相惑,一切有情俱遍缚故。若现在世正缘境时,随其所应能系此事。”
【供宿】 (仪式)供养尊宿也。性灵集十曰:“礼着乡饮,经称供宿。”月灯三昧经六曰:“当问其夏腊,若是尊宿者,应供养恭敬头面接足礼。”
【共许】 (术语)自他共许而同意也。论场之用语。因明大疏上本曰:“宗依必须共许,共许名为至极成就。”
【供养】 (术语)毛诗蓼莪笺曰:“供养日寡矣,而我不得终养。”仪礼既夕注曰:“燕养平常,所用供养也。”礼记曾子问注曰:“妇有供养之礼,故必祭而成妇义。”战国策曰:“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白虎通曰:“王者有六乐,所以作供养。”今为资养三宝奉香华灯明饮食资财等物,谓之供养,义本于此。文句二下曰:“施其依报名供养。”玄赞二曰:“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
【供养第一】 (故事)供养僧伽,以优留频罗迦叶为第一。增一阿含三曰:“将养圣众,四事供养,所谓优留毗迦叶比丘是。”
【供养法】 (术语)作曼陀罗供,水天供,圣天供等,种种供养之法式也。其作法出于苏悉地经二供养品,瞿醯经中奉请供养品,不空羂索经十五最上神变解脱坛品等。
【供养会】 (术语)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一。示诸尊以宝冠华鬘等供养本师大日如来之相。四曼中羯磨曼荼罗也。有五佛,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八供四摄,贤劫十六尊,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七十三尊。见九会曼荼罗条。
【供养如意愿】 (术语)指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四愿而言:与供具如意愿同。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地天水天等十二天之供养法者。
【供养文】 (杂名)依观佛三昧海经十(念十方佛品)所记奉献香华时之发愿文而作者。于法会之式为供养文讽咏之。见鱼山集略。
【供养仪式】 (书名)一卷,著者不详。据大日经以记供养之法式者。
【供养诸佛愿】 (术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三之愿名。经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日本望西楼无量寿经钞四题曰:供养诸佛愿。
【供养主】 (杂名)劝募供养物者。与化主同。见象器笺七。
【共业】 (术语)二业之一。各人共同之善恶之业,随而各人感共同之苦乐果者。山河等之依报是也。
【共依】 (术语)为二识以上共通之所依者。五识之四依中,除同境外,其余之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第六识之二依中,除染净依之根本依是也。此中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为六识共依也。见百法问答抄一。
【供帐】 (杂名)造僧籍入官者,谓之供帐。佛祖统纪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敕天下僧尼,令三岁一造籍,供帐始此。”敕修清规曰:“往时僧道岁一供帐,纳免丁钱,官给由为凭。”
【共中不共】 (术语)见“共法”条。
【共中共】 (术语)见“共法”条。
【共种子】 (术语)又曰共相种子。对于不共种子而言。生自他共变之境之识变种子也。自此种子而生之境,有自他共得受用者与不然者之别。
【共宗】 (术语)诸宗共通之宗旨。如念佛宗者。
【钩】 (物名)屈铁而作之器物名。为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左一手所持之物,表召集之义者。其手名钩手,或名铁钩手,又名俱尸铁钩手。
【勾当】 (职位)司寺中法务之役名。
【钩纽】 (物名)又作勾纽,鞙纽。悬袈裟而结合两片者。作轮形,谓之[巾*句],垂绦帛为纽,即三分袈裟之幅于前后处置[巾*句]与纽也。然依律则纽之前后相反。毗奈耶杂事七曰:“佛言:为护衣,应安纽[巾*句],可于肩上安[巾*句],胸前缀纽,纽有三种:一如蘡薁子,二如葵子,三如棠梨子。应于缘后四指安[巾*句],应重作帖以锥穿穴,[巾*句]出其内,系作双[巾*句]。其纽可在胸前缘边缀之,叠衣三褶,是安[巾*句]纽处。律摄五曰:“去缘四指肩隅置帖,于此帖中,穿为小孔。定细绦[巾*句],可长两指,反自相系,便成二[巾*句],胸前缘边应安其纽。”此为[巾*句]置背后,纽置绦前之制,义净三藏依之。寄归传二曰:“五肘之衣,叠作三褶,其肩头叠处,去缘四五指许,安其方帖,可方五指,周剌四边,当中以锥空为小孔,用安衣[巾*句]。(中略)内纽此中,其[巾*句]前叠处缘边安纽,亦如衫纽。”是义净三藏印度当代之实见也。然南山依十诵律而反之。行事钞下之一曰:“十诵佛自教比丘施鞙纽法。前去缘四指施鞙,后去缘八指施纽,应如是作。”章服义曰:“十诵云:去缘四指前施钩,去缘八指后施纽,良以用右角掩覆左肩,前钩后纽,收束便为。”释氏要览曰:“钩纽,僧祇云纽緤。集要云:前面为钩,背上为纽。”又后世禅宗代钩以环,代纽以条,称曰南山衣。象器笺十七曰:“今时禅林,例代钩以环,代纽以条。(中略)旧说曰:观唐王摩诘画像形,其袈裟无条环,盖唐时犹不用条环。条者五代时始有,环者宋朝始有。”画像须知曰:“天竺衣者,不用镮钩之袈裟,南山衣者,附镮钩像之袈裟也。”
【钩菩萨】 (菩萨)金刚界四摄菩萨之一。具名金刚钩菩萨。黑色,左为拳,右取三股之钩,示大日如来以大悲之钩召,摄一切众生之德。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请召金钩三摩地智,从金刚像三摩地智流出金刚钩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请召一切如来金刚道场,及拔一切众生恶趣,安于无住涅槃之城。(中略)成守菩提心户金刚钩菩萨形。住东门月轮。”
【钩索锁铃】 (菩萨)金刚界之四摄菩萨也。表大日如来摄取之大悲者。钩者召众生,索者缚众,锁者结众生,铃者欢众也。
【钩召法】 (修法)五种坛法之一。召集诸尊之修法也。秘藏记末曰:“钩召用羯摩部尊。钩菩萨。”补陀落海会轨曰:“钩召法用羯摩部尊。是故有钩索锁铃等。”真言修行钞五曰:“梵,补瑟微迦,此云钩召。”见坛法条。
【狗法】 (譬喻)以狗喻末世比丘之怨嫉猜忌者。大宝积经八十八曰:“当来末世后五百岁,自称菩萨而行狗法。弥勒!譬如有狗,前至他家。见后狗来,心生瞋嫉,啀喍吠之。内心起想谓是我家,(中略)既起此想便生贪着。前至他家,见后比丘,瞋目视之,心生嫉恚,而起斗诤,互相诽谤。言某甲比丘有如是过,某甲比丘有如是过,(中略)为衣食故,赞叹如来智慧功德,令余众生生于信仰,内自犯戒,恶欲恶行。”
【狗戒】 (术语)天竺外道中见有狗死生于天上者,邪度狗法为天上之生因,有学狗卧于户外,食人之粪者。谓之狗戒外道。智度论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刹鬼戒聋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赞,唐苦无善报。”俱舍论十九曰:“本论说:有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士夫补特伽罗,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净解脱出离。永超众苦乐,至超苦乐处。”
【狗临井吠】 (譬喻)亡身于幻之爱欲,譬如犬吠井中之影。智度论八十九曰:“如恶狗临井,自吠其影。水中无狗,但有其相。而生恶心,投井而死。众生亦如是,四大和合,故名为身。因缘生识和合,故动作言语。凡夫人于中起人相,生爱生恚,起罪业,堕三恶道。”
【狗心】 (譬喻)以喻得少分即满足之凡夫心也。大日经一曰:“云何狗心,谓得少分以为喜足?”
【狗着狮子皮】 (譬喻)愚人真似智者,如犬被狮子之皮。智度论七十三曰:“如狗着狮子皮,诸兽见之虽怖,闻声则知是狗。”
【狗子佛性】 (公案)又作赵州狗子,赵州无字。赵州从谂寄托狗子佛性打破有无之执见也。五灯会元第四曰:“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僧曰: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性在。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否?师曰有。僧曰:既是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袋裹?师曰为他知故犯。”此为古来初入门之难关。
【垢】 (术语)妄惑垢心性,故名垢。烦恼之异名。俱舍论二曰:“垢之与漏,名异体同。”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染污净心,说以为垢。能惑所缘,故称为惑。”梵,摩罗。Mala。
【垢结】 (术语)惑毒垢净心,故云垢,以结成生死之苦果,故云结。皆烦恼之异名。释名归敬仪中曰:“痴慢为本,故增垢结。”
【垢染】 (杂语)以染身之垢喻烦恼之心也。无量寿经下曰:“犹如净水。洗除尘劳垢染故。”
【垢识】 (术语)凡夫之心识,为惑所垢者。新译仁王经中曰:“愚夫垢识,染着虚妄,为相所缚。”良贲疏曰:“言垢识者,无始尘垢。妄分别故,名为垢识。”
【垢污】 (譬喻)以身之垢譬心性之妄惑也。无量寿经上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同经嘉祥疏曰:“垢污者执相之惑,皆沾污慧身。”
【垢习】 (术语)烦恼之习气也。垢者烦恼之秽,习者习性也。无量寿经上曰:“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估唱】 (杂语)亡比丘之遗物分与现前之比丘,先定其价,谓之估衣。次于大众之前竞卖,谓之唱衣。见“唱衣”条。
【孤地狱】 (界名)见“孤独地狱”条。
【孤独地狱】 (界名)又曰孤地狱。非如八寒八热地狱之有定处,各人别业所感,独在虚空或山野等之地狱也。俱舍颂疏十曰:“如上所论十六地狱,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感,余孤地狱各别业招。或多或少,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处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或在地下空及余处。”
【孤独园】 (地名)给孤独园之略。祇园精舍所在之处。给孤独者,须达多之译名。此园为须达长者所布施,故曰给孤独园。见“给孤独园”条。又,后世养老院,孤儿院之类。南史梁武帝纪,普通二年春,诏置孤独园以恤孤幼。
【酤酒戒】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诫以无明毒药之酒与人,使人惛迷也。
【孤露】 (术语)孤者孤独,无父母也,露者露出,无覆我者也。法华经寿量品曰:“自惟孤露,无复恃怙。”涅槃经一曰:“贫穷孤露,一旦远离无上世尊。”
【孤落迦】 (物名)浆名。八种浆之一。其果状似酸枣。见百一羯磨五。
【孤起偈】 (术语)十二部教中有伽陀与祇夜二者。皆是偈语之体,然祇夜为重说前之经文而结以偈文者,故谓之重颂偈,伽陀不然,为单结之偈文,故曰孤起偈。玄义一下曰:“或孤起偈说世界阴入等事,是名伽陀。”
【孤山】 (人名)奉先源清弟子,释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名替夫,又曰病夫。就奉先源清学天台三观之旨,居西湖孤山。以接学者。著书颇多。宋神宗干兴元年寂,寿四十七。崇宁三年赐谥法慧大师。造楞严经等十经之疏。号十本疏主。见佛祖统纪十。
【姑尸草】 (植物)译曰吉祥草。姑尸是Kuśa之音。见“吉祥草”条。
【姑苏】 (人名)姑苏开上人。传记不详。释门正统三曰:“襄阳啖蛤,姑苏饵虾。”
【孤调】 (术语)小乘之证果。不调度他,独调度己,而解脱生死也。止观三上曰:“若入无余,但有孤调解脱。”辅行三之一曰:“灰身故无身,灭智故无智。独一解脱,故云孤调。”四教仪曰:“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孤调解脱】 (术语)见孤调项。
【估衣】 (杂语)同唱衣。
【孤园】 (地名)给孤独园之略。
【姑臧】 (地名)郡府名。在甘肃凉州。梁高僧传二曰:“乃东适龟玆,顷之复进至姑臧,止于传舍。”此地原为当西藏交通之要路,故东西来往之人,多辐辏焉。东晋安帝时,昙无谶三藏为河西王大沮渠蒙逊译出大般涅槃经,即在此地。又见于出三藏纪,集开元录等。
【鼓】 (物名)乐器名,张皮于木,以桴击之而鸣者。释氏要览下曰:“五分云:诸比丘布萨,众不时集。佛言:若打犍稚,或打鼓,吹贝。”毒鼓,甘露鼓,法鼓,金鼓,天鼓,各见本条。
【骨笔】 (杂名)为写经折骨为笔者。宗镜录二十六曰:“身座肉灯归命供养,皮纸骨笔缮写受持。”梵网经下曰:“剥皮为纸,剌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
【骨场】 (杂语)火葬时拾取死者之遗骨也。
【古德】 (杂语)高德僧之为古人者。义林章一本曰:“古德说有顿渐。”华严玄谈三曰:“斥于古德经非敌对。”
【古帆未挂】 (公案)有僧问:岩头古帆未挂时如何?头云:小鱼吞大鱼。云:挂后如何?头云:后园驴吃草。虚堂问南浦曰:古帆未挂时如何?浦云:蟭螟眼里五须弥。堂云:挂后如何?浦云:黄河向北流。见会元七岩头章,大应国师塔铭。
【古佛】 (术语)古时之佛。过去世之佛。又,辟支佛之别称。高僧之尊称。大日经二曰:“当广说灌顶,古佛所开示。”僧史略上曰:“汉末魏初,传译渐盛,或翻佛为众佑,或翻辟支为古佛。”续佛祖统纪一蒙润传曰:“天目中峰国师,尝致书曰:法师能以芬陀利香,充塞宇宙,人谓古佛复出。信矣!”
【骨佛】 (杂名)言人死为白骨也。
【谷呱呱】 (杂语)指月录曰:“昔有官人作无鬼论,中夜见一鬼云:汝道无我呢?五祖戒曰:老僧当时若见,但以手作鹁鸠形,向伊道谷呱呱。”
【骨节烦疼因缘经】 (经名)说佛今生感受骨节疼之宿世因缘。摄于兴起行经上。
【古今译经图纪】 (书名)四卷,唐翻经沙门靖迈撰。自汉明帝时摩腾尊者始,至唐太宗时玄奘三藏终。各叙其所译之经论。
【古来实有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谓过去及未来为实有而非假。胜论,时计之二外道也。义林章一曰:“去来实有宗,谓胜论外道及时计外道等,亦作此计。有去来世,犹如现在,实有非假,虽通小乘,今取外道。”
【古来世时经】 (经名)佛说古来世时经,一卷,失译。中阿含经中说本经之别译。
【鼓楼】 (堂塔)中世以后诸大寺与钟楼相对建于讲堂之左右,为悬鼓打时之处。现今多于楼门之上,堂之隅,悬之矣。
【骨娄草】 (植物)草名。又作屈屡草,屈娄草,或骨露草。如如法,尊胜法,及普贤延命法等,凡为延命修护摩时,用以烧供之草也。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所谓“或欲延命烧屈娄草,”是也。
【骨鲁怛佉】 (杂语)译曰新驴屎。见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
【骨鲁末遮】 (杂语)译曰白马屎。见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
【骨目】 (杂语)最要之义。文句记三中曰:“一经之骨目。”
【骨人】 (图像)图绘枯骨使坐禅者观之。即为骨锁观之对象,以便成想者也。行事钞下二曰:“大论供给坐禅法、禅杖、禅鞠、禅镇、骨人。”资持记下二之三曰:“骨人即今枯骨图,假彼色相以助禅法。”释氏要览下曰:“智度论云:更与骨人令坐禅者观之,即今画作枯骨帧子是也。”
【古三论】 (流派)古传之三论宗也。自龟玆国之沙车王子传于鸠摩罗什。姚秦时,什来支那。道生,昙济,道朗等传承之。参照“三论宗”条。
【骨山】 (杂名)骸骨积成山者。毗奈耶杂事三十七曰:“枯竭血海,超越骨山。”
【骨身】 (杂名)舍利之译名。名义集曰:“舍利,新云室利罗Śarira。或设利罗,此云骨身。”
【骨锁观】 (术语)亦云骨想。九种不净观(九想观)之第八。观身肉既散,但为白骨相连,治贪着之心也。又名白骨观。见“九想”条。
【骨锁天】 (天名)锁与锁同。梵名商羯罗Śaṁkara,译作骨锁,自在天之化身也。因明大疏一曰:“商羯罗者,此云骨锁。外道有言:成劫之始,大自在天人间化导,二十四相。匡利既毕,自在归天。事者顾恋,遂立像,像其苦行,悴疲饥羸,骨节相连,影状如锁,故标此像名骨锁天。”
【骨塔】 (堂塔)舍利塔也。止观五下曰:“金光明中,佛礼骨塔。”
【鼓天】 (天名)击鼓之天人。胎藏界曼陀罗第十二外金刚陀之一众。
【榖头】 (职位)禅家掌米榖之僧也。
【鼓音如来】 (佛名)见“天鼓雷音佛”条。
【鼓音声陀罗尼经】 (经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之略称。
【鼓音声王经】 (经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之略称。
【鼓音王经】 (经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之略名。
【古则】 (术语)谓古人所示之语句也。是为参禅者之法则,故名则。
【古辙】 (杂语)古之轨辙。宝镜三昧歌曰:“要合古辙,请观前古。”
【古尊宿语录】 (书名)四十八卷。宋赜藏主集。为搜罗南岳怀让以下数十人之语录者,可观南岳下禅风之至要典籍也。出于大明三藏目录,阅藏知津四十二等。
【故二】 (杂语)Pūrva-dvitiya,故者旧也,二者配也。谓比丘之旧妻也。玄应音义十四曰:“故二,梵本云褒罗那地耶,译云旧第二。杂心论云众具及第二是也。”四分律一曰:“近在屏处犯恶行,与故二行不净。”
【故骨】 (杂语)遗骨也。旧杂譬喻经下曰:“昔有人死后魂神还,自摩其故骨。过人问之,汝已死,何为复摩故骨?神言此是我故身,身不杀生不盗窃,乃至不瞋不痴,死后得生天上,所愿自然,快乐无极。是故爱重之。”
【故骨如山】 (杂语)谓生死流转,一有情之故骨,一劫之间如山也。杂阿含经三十四曰:“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人于一劫中生死轮转,积累白骨不腐坏者如毗富罗山。”
【故苦】 (杂语)旧苦也。智度论十九曰:“新苦为乐,故苦为苦。如初坐时乐,久则生苦。初行立卧亦乐,久亦为苦。”
【故思业】 (术语)一作故作业,故思造业,故思所造业。故意所作之身语业曰故思业,不识而作者,曰不故思业。感苦乐之果者,限于故思业。瑜伽论九十曰:“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
【故意方行位】 (术语)十地中第三地至第七地之间也。在此位之菩萨,故意起烦恼而济度众生,故名。
【故纸】 (譬喻)旧纸也。以譬不用物。临济录曰:“三藏十二分教,皆是拭不净故纸。”
【故住】 (杂语)住持之迁化者。
【故作业】 (杂语)一作故思业。见故思业项。
【瓜皮】 (故事)唯识论曰:“毗尼中,有一比丘,夜踏瓜皮,谓杀虾蟆,死入恶道。”法藏之梵网经疏二引之。
【挂[罕-干+思]】 (物名)遮椅子背后之板屏也。
【挂碍】 (术语)言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也。挂为四面之障碍。般若心经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挂钵】 (杂语)粥饭了,挂钵于钩也。因之禅僧止住于他寺曰挂钵。又曰挂搭,挂锡等。
【挂搭】 (杂语)或作挂褡,又作挂搭。正韵曰:“挂与挂同。”悬也。搭者,附也挂也。禅僧止住,云挂搭。悬衣钵袋于僧堂之钩也。因之住持许行脚人依住,谓为许挂搭,与挂锡挂钵等亦同。见挂锡条。
【挂褡】 (杂语)僧人投寺寄寓,谓之挂褡。褡,衣敝也。葛长庚诗云:“未相识前来挂褡,知堂嫌我身褴褛。”参照次项。
【挂搭单】 (杂名)同于挂单。
【挂大佛】 (杂语)西藏新志中曰:“三月初一日,挂大佛亮宝布达拉山上。(中略)男妇不下六七万,山坡无隙地。画大佛像,自山上第五层楼悬挂,垂至山麓,约长三十余丈。”
【挂单】 (杂语)与挂搭同。僧人投宿寺院也。
【挂络】 (衣服)又作挂落,挂罗。小袈裟名。本由支那之禅僧而起,今日本之净土宗亦用之。挂络者挂而络于身之义,单名挂子,或云络子,通两肩悬于胸间之小方形物也。释氏要览上曰:“络子或呼挂子,盖此先辈僧创之 ,后僧效之。又亡衣名,见挂络在身,故因之称也。今南方禅僧,一切作务皆服,以相不如法,诸律无名,几为讲流非之。”象器笺十七曰:“昧者,字作挂罗,谓以罗纱造,又作挂落,谓挂而落胸前,皆杜说也。”
【挂锡】 (杂语)悬锡杖之义,谓僧之止住也。同于挂搭。祖庭事苑八曰:“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挂必于壁牙上,今僧所止住处,故云挂锡。”
【挂真】 (杂语)真者真仪,尊宿之肖像。挂肖像云挂真。
【挂子】 (衣服)禅僧所悬之袈裟名。与挂络同。传灯录(慧日章)曰:“不披袈裟,不受具戒,唯以杂彩为挂子。”
【乖尊卑次序戒】 (术语)制乖背尊卑次第序列之戒也。四十八轻戒之第三十八。佛法,坐之次第,不问老少贵贱,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此戒即诫不依此次序,坐无前后,如兵奴之法者。通于大小二乘,道俗七众。法藏名之为众坐乖仪戒,太贤谓为坐无次第戒。今依天台之名,出于梵网经,菩萨戒义疏等。
【关】 (公案)见“云门”条附录。
【观】 (术语)观察妄惑之谓,又达观真理也。即智之别名。梵之Vipaśyanā(毗婆舍那),又Vidarśanā也。观经净影疏曰:“观者,系念思察,说以为观。”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净名经三观玄义上曰:“观以观穿为义,亦是观达为能,观穿者即是观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故名观穿也。观达者达三谛之理。”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止观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
【观遍计所执】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
【观不思议境】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一。就一念之心而观不思议之理也。境者理之别名。对于理之智谓之境。不思议者即空即假即中也,此法三而一,一而三,三一互融,而不前不后,指此而云不思议也。此不思议之理,就于一念之妄心而观之也。要之照一念之妄心即三千三谛之妙理而已。四教仪曰:“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不圆满。横竖自在。”
【观察】 (术语)与观想,观念等同。
【观察法忍】 (术语)二忍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忍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三藏法数五。
【观察门】 (术语)五念门之一。观想极乐净土庄严相之法门也。见净土论,三藏法数二十三。
【观察义禅】 (术语)观人法之无我,诸法之无性,渐进而见其他之义理也。
【观察正行】 (术语)净土门所立五正行之一。见“五正行”条。
【观察诸方行经】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为喜王菩萨说观察诸法行之三摩地者。
【观禅】 (术语)观心坐禅。观心即坐禅也。往生要集上末曰:“勤心观禅,苦而得道。”见“八背舍”条。
【观达】 (术语)智慧之用。观理而达其源底也。大乘义章十二曰:“于法观达,故称为慧。”天台戒疏上曰:“观达无始无明源底。”
【观待道理】 (术语)见“四种道理”条。
【观待因】 (术语)十因之一。见“因”条附录。
【观道】 (术语)观法之道。止观大意曰:“内顺观道,外扶教门。”
【关帝】 (神名)关云长尝于玉泉山现灵,受戒于天台之智者(佛祖统纪六智者传),问禅于神秀禅师(三国英雄志传十三),故僧伽蓝有以为护伽蓝神而祭之者。
【观顶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智度论四十七曰:“观顶三昧者。入此三昧中。能遍见诸三昧。如住山顶悉见众物。”
【观法】 (术语)于心观念真理之法也。同于观心。止观曰:“观法虽正,着心同邪。”止观大意曰:“慧文但列内观视听而已,洎乎南岳天台。复因法华三昧,发陀罗尼,开拓义门,观法周备。”
【观佛】 (术语)观想佛体也。观无量寿经,观佛经等详说之。
【观佛经】 (经名)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之略名。
【观佛三昧】 (术语)一心观想佛之相好形色也。此三昧成就,则见佛之来现。
【观佛三昧海经】 (经名)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十卷,东晋佛陀跋陀译。以观佛之相好及其功德为教者。海者譬三昧之功德深广也。
【观佛三昧海经六譬】 (名数)示念佛三昧之胜德以六譬:一,长者阎浮檀那紫金之喻。二,王宝印之喻。三,长者如意珠之喻。四,仙人善况之喻。五,力士髻珠之喻。六,劫末金刚山之喻。见往生要集下末。
【观佛三昧经】 (经名)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之略名。
【观佛为宗】 (术语)观无量寿经以观佛三昧为经宗。对于无量寿经之以念佛为宗而言。
【观佛真言】 (真言)二卷。教王经上曰:“于虚空观佛,遍满如胡麻。则诵遍照明,历然见诸佛。观佛真言曰:(虚空又金界大日种子)(金刚)(界)。”
【观果报】 (术语)见“四种观行”条。
【观行】 (术语)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之也。又观心之行法也。
【观行佛】 (术语)见“六即佛”条。
【观行即】 (术语)天台六即位之一。禀圆顿之教,如教正修行之位也。于此位修五品之行,当于通相五十位中之十信位。见“六即”条。
【观行教】 (术语)波颇蜜多罗三藏五教之一。即华严经也。
【观行五品位】 (名数)于上示观行即之位,成就五品之功德,故云观行五品之位。五品者法华分别功德品所说: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也。天台大师居于此位云。四教仪曰:“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
【观行仪轨】 (经名)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之异名。
【观河】 (譬喻)释迦牟尼佛示波斯匿王以本无生灭也。首楞严经曰:“波斯匿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竟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否?王言不也。佛言皱者为变,不皱非变也。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观慧】 (术语)观真理之智慧也。华严疏三十六曰:“观即是慧。”
【观解】 (术语)观念真理而解了也。大乘义章十二曰:“始习观解,能伏烦恼。”唐僧传(道杰传)曰:“两夕专想,观解大明。”又谓天台四释中之观心释。
【观经】 (经名)佛说观无量寿经之略名。
【观经化前序】 (术语)唐善导科分观经之序分与他师异意,以如是我闻之一句(通常六成就中信成就闻成就之二)为证信序,一时佛至而为上首之数句(通常六成就中之后四成就)为化前序。是为未入观经教化前之序释,通述释迦一代之化相者也。何则?本经之正说,降临王宫而后起,非灵鹫山上之事,故此序与本经之正说无切实之关系也。因是科之为化前序,使观经以前之诸经摄在此序中也。
【观经曼荼罗】 (术语)是为准于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图画,故谓之观经曼荼罗。
【观空】 (术语)观照诸法之空相也。仁王经一有观空品。天台仁王经疏中曰:“言观空者,谓无相妙慧照无相境,内外并寂,缘观共空。”
【观空品】 (经名)旧译仁王经第二品之名。此品广说诸法皆空之理,中有十八空之法门。
【观楞伽经记】 (书名)十八卷,补遗一卷,明释德清笔记。观楞伽宝经阁笔记曰:“丙申春过吉州,遇大行王公性海于净土中,请益是经。因出前二章。公首肯。遂以正受注并三译本,稽首属余,请卒业焉,余携之,以是年三月十日抵戌所(憨山师以弘法罹难),于四月朔即命笔。(中略)至七月朔甫完卷半。(中略)又首事于十月朔,至明年佛成道日迺阁笔焉。”案此书憨山大师融会三译本而定其句读,显其义理,故枝词异说,刷洗殆尽。
【观力】 (术语)观法之力。止观大意曰:如上诸境。并须观力。而调伏之。”
【棺敛葬送经】 (经名)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之略名。一卷,失译人名。佛为阿难说灭后棺敛葬送之式及佛钵往至之所。
【观练薰修】 (术语)三种禅中第二出世间禅之四种:一、观禅,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也。此四通观法相,故名观禅。二、练禅,四禅四空灭尽定之九次第定也。于上之观禅,虽得色无色之八定,而入于此,则有垢滓之间离,今欲纯熟而自初浅至后深,次第而入,中间无有垢滓之间杂,使不次第而为次第,故名次第。亦是练无漏有漏而除诸间秽,故名练禅。三、熏禅,狮子奋迅三昧也。于前之九次第定,虽得入次第无间,而不能出逆次无间,今入次第无间,亦能出于无间,因能除粗间味禅法爱之念,犹如狮子之能进能却而奋诸尘土。行者入出于此法,而能遍薰诸禅,悉使通利,转变自在,如薰皮使熟,随意作物。故名薰禅。四、修禅,超越三昧也。是更修得前之九次第定而使精妙,因得近远(如自初禅入三禅,近也,又如自初禅入灭尽定,远也)超入,近远超出,近远超住自在,故名修禅。是功德最深,故又名顶禅。复次,以八背舍观四念处,名观禅,以九次第定练四念处,名练禅,以奋迅三昧薰习四念处,名薰禅,以超越三昧修四念处,名修禅。法华玄签讲述四上曰:“私记四本云观练薰修,名由何处检?今谓义出大品,名始南岳。此是一字相传禅法,不必求名出处可也。净名疏四云:观练薰修四出大品,此南岳所出。”
【关捩子】 (物名)喻物之紧要处。传灯九黄檗草曰:“如四祖下牛头大师,横说竖说,未知向上关捩子。”碧岩第一则评唱曰:“拨转关捩子,出自己见解。”
【观门】 (术语)教观二门之一。又六妙门之一。谓观法也。观法者法门之一,而为入道之门户故名门。止观大意曰:“教观门户。”
【观门十法界】 (名数)天台正修止观之法于所观立十境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三、病患法界,如维摩之托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相法界,如法华说深达罪福相,罪福之诸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五、魔事法界,如首楞严经说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事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六、禅定法界,如首楞严说不昧不乱,入王三昧禅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七、诸见法界,如维摩经说以邪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诸见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八、增上慢法界,还是烦恼,如前之烦恼法界诸见法界之例可知。九、二乘法界,智者即二乘之空而观为不空,达于中道,是二乘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十,菩萨法界,底恶之生死(第八境),下劣之小乘(第九境),尚即是法界,菩萨之法宁非佛道,则知菩萨之境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见止观五。
【观弥勒上生经】 (经名)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之略名。见“弥勒”条。
【观弥勒下生经】 (经名)佛说弥勒下生经之别名。有二部:一罗什译,一卷。一竺法护译,一卷。
【官难】 (术语)横受王法之害。九横之一。药师经曰:“横被王法之所诛戮。”灌顶经十二曰:“横遭县官。”
【观念】 (术语)观察思念真理及佛体也。
【观念法门】 (书名)一卷,唐善导着。卷首之题为观经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卷末之题为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门经一卷,明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法门者。五部九卷之一。
【观念念佛】 (术语)对于口称念佛而言。观察忆念阿弥陀佛也。
【观普贤观经】 (经名)观普贤经之别名。
【观普贤经】 (经名)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之略名。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说观念普贤菩萨而忏悔六根之罪之法。是与法华经之普贤劝发品相表里。故定之为法华之结经。且天台修法华之忏法,全宗此经。疏注如下: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科一卷,失名。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二卷,宋本如述,处咸续解。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笺注,丁福保注。
【观如来身】 (术语)见“四种观行”条。
【观身成佛仪轨】 (经名)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之略。
【观世音】 (菩萨)略称观音。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按观世音像,世俗多作妇人。胡石麟笔丛,王世贞观音本纪,皆谓古时无作妇人像者。陔余丛考据南北史驳之,盖六朝时已然矣。参照“观音”条。
【观世音经】 (经名)即观音经。
【观世音母】 (菩萨)称多罗菩萨。见陀罗尼经一。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 (经名)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之异名。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如意轮陀罗尼经同本稍略。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 (经名)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之异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经名)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之名。说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代,使别行此一品,称为观音经。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宝思惟译。与如意轮陀罗尼经同本稍略。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经名)又云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一卷,宋昙无竭译。佛在鹿苑为华德藏菩萨说如幻三昧已,放光照安乐世界,观音势至二大士来,佛说其过去发心之因,并授补处成佛之记。
【观世音受记经】 (经名)过去世佛分卫经之异名。
【观世自在】 (菩萨)大日经疏五曰:“观世自在者,即是莲华部主。谓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华,故名观自在。”见“观音”条。
【观树】 (杂名)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文句五上曰:“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嘉祥义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也。”玄赞四曰:“观树喜自道圆,经行思惟利物,又观树心凝妙理,经行想化群生。”
【观所缘缘论】 (书名)一卷,陈那菩萨造,唐玄奘译。以因明三支之法,说明心外之所缘缘非有,心内之所缘缘非无者。注释如下:观所缘缘论会释一卷,明明昱会释。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观所缘缘论释记一卷,附问答释疑,明明昱录记。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明智旭解。
【观所缘缘论释】 (书名)一卷,护法菩萨造,唐义净译,释观所缘缘论中破外执之与夺意者。
【棺台四门】 (杂名)形容胎藏界曼陀罗之四门,于棺外作四门,东南西北之次第,附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名。是示佛道之始终者。葬场之四门亦同。
【观无量寿经】 (经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名,一卷,宋疆良耶舍译。说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临频婆娑罗王之宫中,分十六观而说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及净土之相者。各家疏注如下: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隋智者大师说。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慧远撰。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隋吉藏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唐善导集记。释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法聪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宋知礼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知礼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宋元照述。观经扶新论一卷,宋戒度述。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戒度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一卷,宋知礼排定,明真觉重排。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五卷,明真觉分会,日本实观改修。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明传灯述。观无量寿经直指疏二卷,续法集。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述。观无量佛经笺注,丁福保注。
【观无量寿经得益分】 (术语)唐善导观经疏科一经为五段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得益分,第四王宫流通分,第五耆阇分。得益分者,十六观之正宗说终后,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净土及弥陀三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观无量寿经王宫会】 (术语)一经有二会:一,王宫会,释尊正于王宫说十六观者。二,耆阇会,阿难于王宫闻之,后还耆阇崛山(译灵鹫山)复演之者。因此今之经文,止于王宫会,耆阇会者,但于最末记有其事而已。
【观想】 (术语)想浮于心也。观无量寿经曰:“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安像三昧仪轨经曰:“一心观想如来一切圆满之相。”
【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经名)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说般若菩萨之咒与观门者。
【观想佛母般若菩萨经】 (经名)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之略名。
【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
【观想念佛】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之真身于心里也。观经之观佛当之。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观象】 (譬喻)盲人摸象,毕竟不得实,具眼观之,则一瞥了然,此谓有观象之目。见“摸象”条。涅槃经疏梁武序曰:“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
【观像念佛】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化身之形像于心也。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观心】 (术语)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心为万法之主,无一事漏于心者,故观察心,即观察一切也。因而凡究事观理,尽称为观心。对于是而商量释迦一代之教法,谓之教相。此二者,大乘诸宗,无不具备,法相宗三时之判为教相,五重唯识为观心,乃至天台之五时八教为教相,一心三观为观心,十界二门曰:“劝心乃是教行枢机。”同指要钞上曰:“一代教门,皆以观心为要。”教观纲宗上曰:“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台宗观心之法有三种。见观法条。
【观心论】 (书名)一卷,隋智顗述。发三十六问而切劝观心。灌顶有疏五卷。
【观心食法】 (书名)一卷,隋智顗述。
【观心释】 (术语)天台四释之一。见“四释”条附录。
【观心诵经法记】 (书名)一卷,隋智顗说,唐湛然述。
【观虚空藏菩萨经】 (经名)一卷,宋昙摩蜜多译。说欲治人罪者,应先决定毗尼,观想虚空藏菩萨。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经名)一卷,宋疆良耶舍译。佛在青莲华池精舍放眼光照二菩萨之顶,现十方之佛事,二菩萨各说咒,献璎珞于佛。佛授二菩萨成佛之记,次说其观法,说五十三佛之名,终为阿难说二菩萨往昔之因缘。
【观一切法空】 (杂语)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转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是说一切法真如实相之状也。
【观音】 (菩萨)旧云光世音,观世音,略称观音,新云观世自在,观自在。梵音Avalokiteśvara,观世音者,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世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但常称之观音,指六观音中之圣观音。如法华普门品之观音,观无量寿经之观音是也。此为观音之总体。是与西方弥陀四菩萨之最初法菩萨同体。显教以为阿弥陀之弟子,密教以为阿弥陀之化身,与大势至菩萨皆在阿弥陀佛之左右(观音左势至右),而赞其教化。故称弥陀之二胁士。梵号礼忏,则阿弥陀佛之本名为观自在王,观依其本师之名而自称观自在王,犹如今之释迦牟尼依久远本师释迦牟。”而得其称也。日本安然之菩提心义十曰:尼此佛亦名无量寿佛。(中略)彼佛寿命无量、光明无量、眷属无量、一切皆无量,故以立谥号。而本名曰观自在王如来,眼如四大海,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故为名也。”依密教三轮身则阿弥陀为自性轮身,观音为正法轮身,马头明王为教令轮身(仁王经仪轨意),依二轮身则阿弥陀观音皆为自性轮身,马头明王为教令轮身(秘藏记),见“五大明王”条。大日经一曰:“北方大精进,观世自在者。光色如皓月,商佉军那华,微笑坐白莲,髻现无量寿。”案观音本作观世音,唐人讳世字,故但称观音,后世遂沿用之。唐龙朔二年,洛阳龙门佛弟子弥偈造尊像一龛,即世尊像。避世字,与此例同。见陶斋藏石记。又庄岳委谈曰:“今塑画观音者,无不作妇人相。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像甚多。俱不饰妇人冠服。太平广记载一仕宦妻为神所摄,因作观音像奉焉,其妻寻梦一僧救之,得苏。则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妇人也。”元僧谫陋无识,以为妙庄王女,可一笑也。
【观音本地】 (术语)观音之本地,乃既开正觉之正法明佛也。为济度众生,今现菩萨之身,又于未来现成佛之相焉。伽梵达摩译之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曰:“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法华嘉祥疏十二曰:“观音三昧经云: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此中之我者释迦如来也。然悲华经三云:于西方极乐阿弥陀涅槃之后,观音成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来,又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补处而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盖均为方便示现也。
【观音忏法】 (行事)向于观音之忏悔法也。自梁武帝始,今之法式,为宋遵式所治定忏法小序曰:“梁武帝,修此法,救后妃死为巨蟒。(中略)大宋咸平年中,天台遵式,治定请观音经消伏毒害忏仪,今所流布天下者是也。其文者,或用经疏止观等全文本意,或取其意而略其言辞,或文意共自作,以终卷也。”【观音忏法】(修法)宋咸平年中,天台遵式治定请观音经消伏毒害之忏仪,现今所流布之观音忏法是也。所述正意,为劝请观世音及一切三宝,忏悔三业。以成就现当之二利也。其文或取经疏止观等全文本意,或取其意而略其辞,或文意皆自作。
【观音聪明咒】 (经名)陀罗尼咒经有观世音说咒药服得一闻持陀罗尼,又观音闻持不忘陀罗尼,又续观音感应集有观音智慧咒,殆所谓聪明咒也。
【观音顶戴弥陀】 (图像)观无量寿经述观音之相曰:“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大日经一曰:“北方大精进,观世自在者。光色如皓月,商佉军那花。微笑坐白莲,髻现无量寿。”龙树十二礼曰:“观音顶戴冠中住,种种妙相宝庄严,能伏外道魔憍慢,故我顶礼弥陀尊。”般舟赞曰:“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往生礼赞曰:“西方阿弥陀佛,观音顶戴冠中住。”
【观音顶上十一面】 (图像)千光眼秘法经曰:“顶有十一面。当前三面为菩萨相,右边三面白牙出上相,左边三面忿怒相,当后一面暴笑相,顶上一面如来相。”见“十一面观音”条。
【观音洞】 (地名)普陀山志一曰:“洞口峭壁危峻,石色青黝,高三四十丈,陡劈两崖如门,洞深广百余丈。礼佛求现者,拜不绝踵。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梵音洞额赐挂。”
【观音观】 (术语)观经十六观之一。观念极乐之观音菩萨身相也。观经曰:“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陀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中略)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观音经】 (经名)法华经卷第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一品别行者,称为观音经。法华传记一曰:“唯有什公普门品,于西海而别行。所以者何?昙摩罗忏,此云法丰,中印人,婆罗门种,亦称伊波勒菩萨。弘化为志,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语菩萨。即云:观世音此土有缘,乃令诵念,病苦即除。因是别传一品,流通部外也。”案河西沮渠蒙逊与姚秦并立为王,是本经译出(姚秦弘始八年罗什翻译),不久即别行也。各家疏注如下:观音玄义二卷,隋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记四卷,宋知礼述记。观音义疏二卷,隋智顗说,灌顶记。观音义疏记四卷,宋知礼记。观音经玄义记会本科一卷,观音经玄义记会本四卷,隋智顗说,宋知礼述,日本实乘分会。观音经义疏记会本科文一卷,观音经义疏高会本四卷,隋智顗说,宋知礼述,日本实乘分会。释普门品重颂一卷,宋遵式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肤说一卷,灵耀说。观世音经笺注,丁福保注。观音经持验记二卷,周克复集。
【观音净土】 (界名)谓之补陀落山Potalaka,在印度之南海岸。千手经曰:“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十一面观自在菩萨仪轨经上曰:“一时,薄伽梵,住补陀洛山大圣观自在宫殿中。”八十华严经六十八曰:“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西域记十(秣罗矩吒国南印度境)曰:“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欹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
【观音曼荼罗八大菩萨】 (图像)一、金刚观自在菩萨。二、与愿观自在菩萨。三、数珠观自在菩萨。四、钩召观自在菩萨。五、除障观自在菩萨(亦云施无畏)。六、宝剑观自在菩萨。七、宝印观自在菩萨。八、不退转金轮观自在菩萨。见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观音衲】 (衣服)僧史略上曰:“昔唐末豫章有观音禅师,见南方禅客多搭白衲。常以瓶器,盛染色,劝令染之。今天下皆谓黄衲为观音衲也。”以白衣为戒律所严制故。
【观音品】 (经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略称。
【观音签】 (物名)于观音之前,引竹签以卜吉凶者。释门正统三曰:“又有菩萨一百签,及越之圆通一百三十签,以决群迷吉凶祸福。祷之诚者,纤毫不差。叙其事者,谓是菩萨化身所撰,理或然也。”依此说则有一百签与一百三十签之两种:一百签者从天竺寺之观音院起,一百三十签者从越之圆通寺起。
【观音三昧耶形】 (术语)八叶之莲华也。大日经疏十一曰:“莲华者,以金作八叶莲华等。此中持诵,若成即同观音也。”
【观音势至授记经】 (经名)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之异名。
【观音授记经】 (经名)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之略。
【观音堂】 (堂塔)安置观世音菩萨像之堂也。
【观音无畏】 (杂名)观音有施无畏者之别号,放略云观音无畏。法华经普门品曰:“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离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观音玄】 (书名)观音玄义之略称。
【观音玄义】 (书名)二卷。天台说,灌顶记。观音经之玄义也。
【观音义疏】 (书名)二卷,天台说,灌顶记。解观音经之文句者。
【观音印】 (印相)大日经四曰:“以定慧手合,散舒五轮,犹如铃铎。以虚空地轮,和合相持作莲华形,是观自在印。”
【观音应现日天子】 (杂语)文句二下曰:“宝光是宝意日天子,观世音应作。”嘉祥法华疏二曰:“有经云:观世音名宝意,作日天子。大势至名宝吉祥。作月天子。虚空藏名宝光,作星天子也。”玄赞二同之。安乐集下曰:“须弥四域经云:阿弥陀佛,遣二菩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祥。即伏牺女娲,是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宝,来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证真私记一曰:“十一面经疏云:天地本起经云:阿弥陀佛,遣应声吉祥二菩萨为日月。应声是观音,吉祥是势至。”
【观因缘】 (术语)见“四种观行”条。
【观音圆通三真实】 (术语)文殊就观音之耳根圆通,举三真实而称赞之。一、眼不见障外,乃至意乱而不定。是通真实。二、十处打鼓,同时闻之。是圆真实。三、声有息时,亦不失闻性。有时闻为有,无时闻为无。是常真实。愚案是一往之说也,论实理,则六根皆有三真实。
【观音院】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十三大院之一。又云莲华部院,在曼荼罗右方(即行者之左方)第一重,为司大悲之观音部类集合之院,故名。
【观音院三十七尊】 (杂语)胎藏界曼陀罗之第三院云观音院,中有三十七尊。
【观在萨埵】 (菩萨)观自在菩提萨埵之略。菩提萨埵者菩萨之具名。即观音菩萨也。心经秘键曰:“观在萨埵,则举诸乘之行人。”
【观照】 (术语)以智慧而照见事理也。
【观照般若】 (术语)三种般若之一。观照实相之理之智慧,即般若之身体也(般若译曰智慧)。肇论曰:“观照般若,照事照理故。”法藏心经疏曰:“观照能观妙慧。”
【观支】 (术语)观法之部分。止观五上曰:“禅有观支,因生邪慧。逸观于法,僻起诸倒。”同十上曰:“如是见慧从何处出?由禅中有观支。”
【观智】 (术语)观见法之正智也。游心法界记曰:“观者观智。”
【关中四圣】 (名数)见“四圣”条。
【观众生三十相】 (名数)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三十种之众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三如于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三如第七情。十四如十三入。十五如十九界。十六如无色界色。十七如燋谷芽。十八如须阤洹身见。十九如阿那含入胎。二十如阿罗汉三毒。二十一如得忍菩萨以贪恚毁禁。二十二如佛烦恼习。二十三如盲者见色。二十四如入灭尽定出入息。二十五如空中鸟迹。二十六如石女儿。二十七如化人烦恼。二十八如梦所见已寤。二十九如灭度者受身。三十如无烟火。
【观自菩萨化身蘘麌哩曳童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蘘麌哩Nakuli童女自说神咒。
【观自身】 (术语)见“四种观行”条。
【观自在】 (术语)法藏之心经略疏曰:“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机往救,自在无关,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见“观音”条。
【观自在大菩萨三昧耶】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西方金刚法菩萨之三昧耶也。见金刚顶经。
【观自在多罗瑜伽念诵法】 (书名)金刚顶经多罗菩萨念诵法之异名。
【观自在六字大明咒】 (真言)大乘庄严宝王经四曰:“是时观自菩萨摩诃萨,与莲华上如来应正等觉,说是六字大明陀罗尼。曰:(归命)(宝)(莲华)(三身三降)此中为金刚部,为宝部,为莲华部,为羯磨部,此四部之全体即佛部也。
【观自在妙香印法】 (书名)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之异名。
【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利随心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智通译。佛住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说此陀罗尼,及四十八之印法与疗诸病之坛法。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见“香印”条。
【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法贤译。佛在广严城,普贤菩萨说此咒。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法轨】 (书名)如意轮菩萨念诵法之别名。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诵课法】 (书名)一卷,宋仁岳撰,记法式观想礼赞等者。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阅藏知津谓之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念诵法。先有偈颂,次说种种之印咒,终说如意轮之根本与心及随心之三印咒。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即如意轮陀罗尼经序品第一之别译。此中之咒为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灵鹫山,观音菩萨说一根本咒与一结界咒与一奉请咒。
【观自在菩萨随心经】 (经名)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利随心陀罗尼经之别本。
【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印念诵法】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以一印而成办种种作法之念诵法也。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 (书名)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如意轮瑜伽同。
【观自在王如来】 (佛名)密教以之为阿弥陀佛之本名。以阿弥陀为其德称。见“观音”条。
【观罪性空】 (术语)见“七种忏悔心”条。
【观作】 (术语)曼荼罗有画作与观作之二种:观作者内心观想之所作,故是为内坛,又云心坛,画作者云外坛。义释十二所谓“若行者或内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曼荼罗座位”之内敷列是也。作观之法,观种子之字门而成三摩耶形,三摩耶形为本尊也。大日经二曰:“次应转明字门而以观作本尊形。”
【管毒木】 (物名)常瞿梨童女所持物之一。常瞿梨毒女经所谓:“左手把管毒木印。”是也。此木或谓是四角之木,或谓以毒木作管,或谓非一木名,乃束诸毒木为之,丙说似当。盖常瞿梨以诸毒蛇为璎珞,诸虫蟒蛇类为伴戏,不使诸毒龙蛇侵害众生,故应持如此木具也。
【管弦讲】 (行事)于佛前奏管弦之讲社也。印度似有此风。长阿含经第十叙帝释天执乐神般遮翼,至摩揭陀帝释窟弹琉璃琴。中世盛行之。
【灌顶】 (人名)天台章安大师。名灌顶,字法云,章安人。天台之法嗣。玄义文句止观三大部,皆成于师之笔。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寿七十二。见续高僧传十九。【灌顶】(术语)梵语Abhiṣecanī,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意。密教效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阇梨位时,设坛而行灌顶之式。显教虽说等觉菩萨于色界之魔醯首罗天由十方诸佛受灌顶而成佛之事,而无说于学人实行之之法则者。大日经疏八曰:“如西方世人,受灌顶法时,取四大海水及境内一切河水,具置宝药谷等,作境内地图,令此童子踞师子座,以种种珍宝庄严,所统眷属,随其大小,列次陪奉。韦陀梵志师,坐于象宝,以临其后,持此宝水,以注象牙,令堕其顶上。而后唱令,以告众人。又叹说古先哲王治人济代之法,如是随顺行者,当得寿命长远,本枝繁盛,克绍转轮之业。若不作如是事者,则当自退其位,殒身绝嗣。如是一一而教诲之。今此法王子灌顶,则不如是。陈列密严佛土法界大图,坐于妙法莲华自在神通师子之座,以本性清净智慧慈悲水具含万德,而灌其心。尔时诸菩萨众,下至八部众生,莫不欢喜赞喜而生敬仰。时阿阇梨,以法王遗训而教训之:从此以后,当得生如来家,定绍佛位。若不如是对明,则不知正法尊法也。”同十五曰:“譬如世间刹利之种,谓欲绍其继嗣令王种不断故,为其嫡子,而作灌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种种严饰,又严饰子身。众物咸备,又饰大象,于象背上持瓶。令太子坐于坛中,所统毕集,于象牙上,水令流注太子之顶。灌此水已,本声三唱:汝等当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后,所有教敕,皆当奉行。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为顺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法王之位。诸有所作,真言身印,瑜伽等业,皆不敢违越也。”此就行人之初位而释之。秘藏记末曰:“灌顶义,灌者诸佛大悲,灌顶者上之义。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此就后位而释之。表制集一曰:“灌谓灌持,明诸佛护念,顶谓头顶,表大行尊高。”秘藏记钞七曰:“以水灌顶,是五种中甘露灌顶也。自余四种无洒水义,虽无洒水名灌顶,其故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顶义,诸佛护念,令至佛顶住。皆名灌顶也。”
【贯顶】 (职位)同贯首。
【灌顶部】 (术语)谓密教之经典,以行灌顶之式传授其奥义故也。稽古略三曰:“于灌顶部,诵出一品,名楞严经。”
【灌顶幡】 (物名)幡具灌顶之功德,故名灌顶,又高悬其幡而使其端触人之顶,类于灌顶,故附以灌顶之名。秘藏记末曰:“世人皆以幡号灌顶,是以幡功德,先为轮王,后终成佛。以致佛果,名为灌顶,是故知以果名因也。”【灌顶幡】(物名)真言宗之说,谓幡具无量之佛德,以顶触之。则先受轮王之灌顶,终受佛位之灌顶。故因中说果,名幡为灌顶云。此名为菩萨形幡。秘藏记末曰:“世人皆以幡号灌顶,是以幡功德先为轮王,终成佛以致佛,果名为灌顶,是故知以果名因也。”参照“灌顶”条。
【灌顶国师】 (人名)唐金刚智三藏,所至必行结坛灌顶。寂后谥曰灌顶国师。见释门正统纪八。
【灌顶护摩】 (修法)修于灌顶中之息灾护摩也。其法于初夜已了金刚界灌顶将移于胎藏界之中间,大阿阇梨,自登护摩坛,以金刚界大日为本尊,使受者坐于阿阇梨左侧,西面而修之。或有阿阇梨不自为此而使亲教师为此者,有于四座或二座三座修之者。其修法,于火天坛请火天,于部主坛,观理智冥合之宝生如来,于本尊坛,观金刚界大日,于诸尊坛观五佛而摄两部之诸尊,于世天坛,观金刚界外金刚部之二十天,于各坛修护摩,以祈受者之息灾。
【灌顶加行】 (修法)行灌顶法式前,准备豫修之修行也。
【灌顶经】 (经名)佛说灌顶经,十二卷,东晋帛尸梨蜜多译。自三归五戒经至生死得度经集十二部之经者。十二经一一有佛说灌顶之四字,故名灌顶经。此就其功德而言,非洒水灌顶之义。
【灌顶三摩耶】 (术语)三昧耶者要誓之义。行灌顶时宜发坚固之要誓,是云三昧耶。因而就作法称为灌顶,就受者之心谓之三昧耶,其体一也。大日经秘密曼陀罗品说三种之灌顶与五种之三昧耶,三种之灌顶者示作法之差别,五种之三昧耶者辨灌顶之浅深。见大日经疏十五。
【灌顶坛】 (物名)又名密坛。行灌顶圣式之坛场,梵谓之曼陀罗。坛者非唯筑土之谓,且谓随于其法布列诸尊以作圆满之都会也。因此曼陀罗亦译为轮圆具足。此法由金刚智始。宋高僧传一(金刚智传)曰:“开元已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寻移荐福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
【灌顶坛曼荼罗】 (修法)弟子受灌顶后,以自身成中台大日,劝请十二尊,使之围绕,因修护摩而供养自之新佛也。见大疏八。
【灌顶坛授弟子道具】 (杂名)灌顶前有杨枝,金刚线之二种,灌顶后有金錍,明镜,宝轮,法螺之四种。见大疏八,演奥钞三十。
【灌顶王喻经】 (经名)佛说灌顶王喻经,一卷,宋施护译。以三种之灌顶王为喻,而说三种之比丘。
【灌顶住】 (术语)十住之一。为十住位之最顶,故名。
【灌佛】 (行事)又去浴佛。灌浴佛像而拂拭之,其功德广大,经说之,西天每作之。寄归传四曰:“但西国诸寺,灌沐尊仪,每于禺中(正午)之时,授事(执事)便鸣健椎。寺庭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瓶,取金银铜石之像,置以铜金木石盘,内令诸妓女奏其音乐,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净白叠而揩试之,然后安置殿中,布诸华彩,此乃寺众之仪,令羯磨陀那(译授事)作之矣。然于房房之内,自浴尊仪,日日皆为要心无阙,(中略)至于铜像,无问小大,须细灰砖末,揩拭光明。清水灌之,澄华若镜。大者月半月尽合众共为,小者随己所能。每须洗沐,斯则所费虽少,而福利尤多。其浴像之水,举以两指,沥自顶上,斯谓吉祥之水,冀求胜利。(中略)曾见有处。四月八日,或道或俗,持像路边,灌洗随宜。不知揩拭,风飘日曝,未称其仪矣。”依此则西天之俗,灌佛为平常之事,依拂说摩诃刹头经,则特说四月八日佛生日之灌佛,依般泥洹后灌腊经,则说四月八日佛生日与七月十五日夏满日之灌佛。诸宗行佛生日之灌佛,禅宗于十二月八日之佛成道亦行灌佛式。腊八之浴佛,依譬喻经。见腊八条。秘藏记本说密教之沐像法曰:“即观以此本来自性清净水,浴诸佛无垢身。及洗自他众生界百六十心即浴。”有般泥洹后灌腊经、佛说灌洗佛形像经、摩诃刹头经、佛说浴像功德经、浴佛功德经、新集浴像仪轨之经轨。
【灌佛会】 (行事)又云佛生会。于四月八日行之。
【灌佛偈】 (杂名)敕修清规佛降诞曰:“维那宣疏毕,举唱浴佛偈云: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众。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偈出浴像功德经。日本莹山清规浴佛偈曰:“稽首大圣薄伽梵,天上天下两足尊。我等今以功德水,灌浴如来净法身。”未知出于何典。
【灌佛经】 (经名)佛说灌洗佛形像经之略名。
【灌佛香汤】 (物名)浴像功德经曰:“应以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如是等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然禅宗之一法,但用七种之香。象器笺十三曰:“旧说曰浴佛香汤方,沉香(一两),白檀(一两),甘松(半两),丁子(半两),熏陆(半两),芎藭(半两),郁金(一钱三分),此七种盛净布囊投铛内。”
【灌佛斋】 (行事)刘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四月八日,于内殿设灌佛斋。见佛祖统纪三十六。
【贯花】 (譬喻)譬经之散文,谓之散花。其偈颂谓之贯花。文句一上曰:“佛赴缘作散花贯花两说。”嘉祥法华义疏三曰:“龙树十住毗婆沙云:一者随国法不同。如震旦有序铭之文,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也。”宋高僧传曰:“释灵幽,诵习惟勤,偶暴终,魂为冥府引之见王,问修何业?曰:素持金刚般若。王令讽诵,毕。日勘少一节文,何贯华之线断耶?师且还人间,劝人受持斯典。其真本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已而苏,幽遂奏奉敕令写此经真本,添其句读,在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后。”
【贯华】 (譬喻)与贯花同。
【灌经】 (经名)灌洗佛形像经之略。
【灌腊】 (行事)灌者即浴佛,腊者夏满之日,每年夏满之日行灌佛之式,谓之灌腊。
【灌腊经】 (经名)般泥洹后灌腊经之略名。灌者四月八日之灌佛也,腊者七月十五日之盂兰盆也(此日为比丘安居之终日,故云腊)。佛依阿难之问,说灭后于此两日可设斋会者。一卷,西晋竺法护译。
【贯炼】 (杂语)贯通练习也。无量寿经上曰:“博综道术,贯练辟籍。”
【灌室】 (杂名)设秘密坛场而行灌顶圣式之处也。
【贯首】 (职位)一贯籍之上首也。因而僧谓一山之长。山之座主,寺之长吏等作贯主者非。孔安国孝经序曰:“贯首弟子,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后汉书(边让传)曰:“若以年齿为嫌,则颜回不得贯德行之首。”
【灌洗】 (行事)洗浴佛像也。寄归传四曰:“灌洗圣仪,实为通济。”
【灌洗佛形像经】 (经名)佛说灌洗佛形像经,一卷,西晋法炬译。
【贯休】 (人名)后梁成都府东禅院贯休,以书画及诗称,尝受众安桥强氏药肆之请,画罗汉像。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之貌,方成,与常体不同。吴越王钱氏崇重之,赐禅月大师之号。梁干化二年寂,寿八十一。见宋僧传三十。
【光伴】 (杂语)伴贵人也。此为己之光荣,故曰光伴。敕修清规告香曰:“请茶各佥名,请首座光伴。”
【光宝】 (人名)唐大慈恩寺普光及大慈恩寺法宝,皆玄奘之高足,各释俱舍论,世两美之。宋僧传四(法宝传)曰:“时光宝二师,若什门融叡焉。”
【光宝二记】 (书名)普光师先作俱舍论记三十卷,法宝师后着俱舍论疏三十卷,各异所见,探索俱舍。学者称为光宝二记,必玩味之。
【光触】 (术语)为光明所照触之意。即谓佛之光明照被,亲触行者之身也。赞阿弥陀佛偈所谓:“蒙光触者离有无。”往生礼赞所谓:“蒙光触者心不退”是也。
【光帝】 (人名)后唐庄宗,以年号为同光而云光帝。祖庭事苑一曰:“同光帝即五代庄宗,同光即庄宗时年号也。”
【光帝幞头】 (公案)同光帝谓兴化存奘禅师曰:“寡人收得中原一宝,只是无人酬价。”化曰:“借陛下宝看。”帝以两手引幞头脚。化曰:“君王之宝,谁敢酬价?”从容录六。
【光趺】 (杂名)光者后光。趺者台座。又云光座。
【光光】 (杂语)盛貌。显曜貌。无量寿经上曰:“威神光光。”同憬兴疏曰:“光光者即显曜之状也。”
【光毫】 (术语)佛眉间白毫有光明故云光毫。三十二相之一。法华经序品曰:“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观佛三昧经曰:“时佛眉间,即放白毫大人相光,其光分为八万四千支。”
【光记】 (书名)唐普光法师着,有俱舍论记三十卷,性相学者。单称光记。
【光降】 (杂语)尊者来临也。敕修清规曰:“伏望慈悲,特垂光降。”
【光聚】 (杂名)称南方之摩尼部。瑜祇经曰:“此人如金刚,诸恶不能坏。此身如光聚,能破三界冥。”
【光聚佛顶】 (术语)五佛顶之一。见“佛顶尊”条附录五佛顶项。
【光轮】 (杂名)轮者圆满之义。又佛之光明有碾摧众生烦恼之用,故譬之曰轮。赞阿弥陀佛偈曰:“解脱光轮无限齐。”
【光明】 (术语)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现法。佛之光明者,智慧之相也。探玄记三曰:“光明亦二义:一是照闇义,二是现法义。”往生论注下曰:“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光明藏】 (杂语)光明之府库也。思益经一曰:“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千手陀罗尼经曰:“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所照故。”
【光明忏】 (修法)依金光明经而行之忏悔法也。宋智礼有金光明最胜忏仪一卷,遵式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一卷,具明其仪。
【光明大师】 (人名)善导死后,赐光明之寺额,自此尊师为光明大师,光明和尚等。
【光明峰杵】 (物名)金刚杵者为大日智慧之标帜,故云光明。其头尖出,故云峰。金刚顶瑜祇经曰:“五智光明峰杵。”
【光明供】 (修法)念诵光明真言法会之名。行传供之式故云供。如弥陀供,地藏法等,皆于追荐回向之时修之。见密门杂抄。
【光明经】 (经名)金光明经之略称。
【光明名号因缘】 (术语)阿弥陀佛以光明与名号之因与缘,普救众生。众生得往生弥陀之报土者,由于与以名号之因。其所以得名号之因者,由于名之计量。名号为能生之因,如父。光明为所生之缘,如母。名号与光明,乃众生往生净土之他力因缘也。信心为内因,故光明与名号为外缘。又信心为众生心内所发之涅槃真因,而光明名号,乃自如来使外计量而起信心之因缘也。
【光明念诵】 (术语)五种念诵之一。行者念想口出光明,而唱佛名或真言也。秘藏记末曰:“光明念诵者,念想口出光明,持诵而已,其出声不出,常作是念耳。”
【光明三昧】 (修法)法会名。光明真言法有显密之二作法,密行之法,谓之光明三昧,显行之法,谓之光明真言讲。
【光明山】 (地名)观音之住处,补多罗山Potalaka之别名。六十华严经五十一记善财童子之南询曰:“渐渐游行,至光明山。登彼山上,周遍推求,见观世音住山西阿。”探玄记十九曰:“光明山者,彼山树华,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门示现。此山在南印度南边,天竺本名逋多罗山,此无正翻,以义译之,名小树蔓庄严山。”
【光明疏】 (书名)谓光明大师善导之观经疏也。四卷。
【光明寺】 (寺名)唐善导,念佛口放光明,高宗皇帝于善导死后赐光明之寺额。见新修往生传中。
【光明坛】 (物名)护摩之火炉也。大日经二曰:“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坛。”
【光明童子经】 (经名)光明童子因缘经之略名。
【光明童子因缘经】 (经名)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四卷,宋施护译。说王舍城善贤长者之息,光明童子,依佛之证言在火中不死,遂成长,出家证果。
【光明土】 (界名)无量光明土之略。西方极乐国之德名。平等觉经曰:“速疾超便可到安乐国之世界,至无量光明土,供养无数佛。”
【光明王】 (菩萨)二十五菩萨之一。念佛行者临命终时,与阿弥陀佛共来迎之之菩萨名。光明者表智慧,王者尊长之义。其光明胜于日月诸佛之光明,故有此称。形像熙怡和雅,相好端严,着天冠,缠天衣,镮钏璎珞,庄严其身,抱琵琶而弹之。见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等。
【光明王佛】 (佛名)在最上方世界之佛名。观无量寿经曰:“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八十华严经六曰:“此华藏世界海上方,次有世界海,名摩尼宝照耀庄严。彼世界种中有国土,名无相妙光明,佛号无碍功德光明王。”
【光明文句】 (书名)金光明经文句之略名。智者大师说。
【光明无量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二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光明心殿】 (术语)金刚界大日如来之住处。胎藏界为理门,其住处谓之广大金刚法界宫(大日经),金刚界为智门,谓之不坏金刚光明心殿(金刚顶经),其依处皆在色究竟天。二教论下曰:“光明心者,叹心觉德。殿者,明身心互为能住所住。”
【光明玄】 (书名)金光明玄义之略名。智者大师说。
【光明真言】 (真言)陀罗尼之名。诵此陀罗尼,则得佛之光明,除诸罪报,故云光明真言。出不空羂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经。唵阿谟伽尾卢左曩摩诃母捺罗么扼钵纳么入嚩攞钵啰哆袜野吽。经曰:“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此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尸陀林中,散亡者死骸上。(中略)神通威力,加持沙土之力,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诸罪报,舍所苦身,往于西方安乐国土。”又于息灾法用之。明者真言之异名,烦恼为闇,真言为明。明闇相违,故以慰我及病者魔鬼等,则除闇而愈病。光明真言仪轨曰:“若摩诃迦罗神作病恼者,亦能治遣。”摩诃迦罗者大黑也。此真言者光明也,为相违之法,故能除遣之。
【光明真言本尊】 (修法)或大日,或阿弥陀也。又有一流之极秘传者以日天子为本尊,因日轮者光藏界大日之示现,除暗遍明之自体故也。
【光明真言讲】 (修法)法会名。属于显行之光明供也。
【光明真言曼荼罗】 (图像)又曰光明真言破地狱曼荼罗。以光明真言二十三字,自右方旋书为圆形者。或于图之中央书之五字及(大日)(随求)(灭恶趣)(金轮)之种子,又有记亡者之戒名者。是盖取光明真言一一字所放之光明,遍照众生界,破无明烦恼黑暗之意。为此真言之字轮观时,画此曼荼罗于心内顺逆旋转观其字义等。又于此曼荼罗中书阿等五字者,以光明真言为大日如来之大咒,五字为其心咒,又阿字为心中咒,故示一切字摄于五字,五字摄于一阿字也。见光明真言观诵要门等。
【光明真言秘印】 (印明)金刚合掌,二中指立合,二头指置于二中指背,二大指附于二中指中节,而二大指间开一麦许也。见印田七。
【光明真言一明七印口决】 (书名)日僧梅尾所传之秘法也。(一)智拳印。(二)外缚五股印。(三)与愿施无畏印。为法报应三身之印明,以(四)宝生如来印。(五)无量寿如来印。(六)智拳印。(七)八叶莲华印。解之。载于心舟七刀印田一。其第四以下之印,最宜秘之,以除灭三毒者。是灭罪生善之根本故也。
【光明作佛事】 (杂语)于此土以声说法,于他方土有以光明诠法者。维摩经香积佛品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天台疏曰:“光明作佛事者,放光明触身,具诠诸法,随触得解。”
【光目女】 (菩萨)地藏菩萨久远之昔曾为女子名光目。时于其母亡日供养一罗汉,知母堕在恶趣,发大誓愿言:我自今救拔一切众生,一切尽成佛后,我方成正觉,依此大誓愿,得救拔母之罪报。故菩萨今不成佛也。见地藏本愿经上。
【光菩萨真言】 (真言)称光明真言也。
【光融】 (杂语)耀法而弘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光瑞】 (杂名)佛将说妙法,现种种之祥瑞其中多放光而照众机之瑞,是云光瑞。法华经序品曰:“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无量寿如来会曰:“世尊!我见如来光瑞希有。”
【光三摩耶论】 (书名)众贤着。显宗论之异名。光者光显之义,三摩耶者梵语,义类之义,即光显自宗义类之意也。婆薮槃豆法师传曰:“光三摩耶论,有一万偈。止述毗婆沙义,三摩耶,译为义类。”梵Samayapradipika(宗显之义)。
【光世音】 (菩萨)观世音之别称。见“观音”条。
【光台】 (杂名)由光明而成之金台。观无量寿经曰:“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法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
【光统】 (人名)北齐邺城大觉寺慧光律师,地论之宗匠也,入邺而任国统之官。故呼为光统。见唐僧传二十一。魏朝勤那三藏及菩提流支于洛阳各出十地论一本。光统律师自解梵本使两三藏对于魏主宣武帝和会而合成一本十二卷。见探玄记一。
【光统三教】 (名数)后魏光统所立。一、渐教,为未熟者先说无常后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如是次第者。二、顿教,为已熟者于一法门顿说常无常空者。三、圆教,为上达者说究意之果海圆极自在之法门,即华严经是也。见五教章上,华严玄谈四。
【光网菩萨种子】 (种子)(髯),或(惹),不可得之义。此光网以生不可得之故,名常寂光。此光非色非心,而具种种不思议之色,一一皆遍法界,而同于大空。见义释七。
【光网童子】 (菩萨)惹哩宁钵啰婆俱摩罗Jālinīprabhākumāra,文殊院二十五尊之一。为文殊八大童子之一。大日经一曰:“光网童子身,执持众宝网,种种妙璎珞,住宝莲华座,而观佛长子。”同疏五曰:“文殊北边当画光网童子菩萨,身真金色,执持宝网。以种种璎珞庄严,坐宝莲华中。文殊持无相之妙慧而光网持万德庄严。如智度论所说,以盐调和诸食,倍增其味,而不可空啖,故行人失般若方便。单修空慧则堕断灭中,纯修福德则堕有所得中,所以观佛长子者意在此也。”
【光网童子印明】 (印相)以左手作拳申头指,稍屈第三节,如钩形,立大指而押之。是钩印也。真言曰:“归命系系俱摩啰摩耶揭多。”
【光显】 (杂语)光耀也。止观五下曰:“法不自显,弘之在人。人能行行,法门光显,使无生教纵横无碍触处皆通。”
【光像】 (杂名)光明赫烁之佛像也。寄归传四曰:“大竿可为赡部光像处悬幡之竿。”(赡部者阎浮檀金也)。
【光晓】 (术语)晓者明也。光晓者如言光明。佛放智慧之光明,破一切众生之昏闇,犹如晓天之日轮也。赞阿弥陀佛偈曰:“有量诸相蒙光晓。”
【光靴】 (杂语)谓参禅清苦,道业修治完美也。传灯录十一,径山洪諲条曰:“一毫穿众穴时如何?师曰:光靴者任汝光靴。”即其例也。
【光颜】 (杂语)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无量寿经上曰:“光颜巍巍如明净镜。”
【光焰】 (譬喻)火燃为焰,佛之威神,譬之光明之耀。赞阿弥陀佛偈曰:“一蒙光焰罪垢除。”无量寿经上曰:“无量光焰,照耀无极。”
【光焰王佛】 (佛名)阿弥陀佛之德名。赞阿弥陀佛偈曰:“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焰王,三涂黑闇蒙光启。”无量寿经上曰:“焰王光佛。”
【光音三天】 (名数)第二禅有三天,一少光,二无量光,三光音,或通三天而云光音。经律异相一曰:“二禅通名光音。”
【光音天】 (界名)新称极光净天。旧称光音天。色界第二禅之终天也。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大火灾破坏至色界之初禅天时,下界之众生尽集此天处,待世界再成后至成劫之初,自此天起金色之云而注大洪雨以造初禅天以下至地狱之世界,待世界已成,此天众之福薄者渐渐下生,乃至至地狱界尽见众生(此就大火灾言耳,若大水灾大风灾时,此天处亦破坏,故犹于其上之天处为此事),为胎藏界曼陀罗外金刚院之一众,出此天之众生。玄应音义三曰:“阿波会二天ābhāsvara,此云光音天,亦言极光净天,第二禅第三天也。”经律异相一曰:“光音天,依品云光曜天,语言口出净光无边。”名义集二曰:“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佛祖统纪三十一曰:“光音天无觉观语言,以光当语,又此天语时口出净光。”
【光音天下生人间】 (传说)增一阿含经三十三曰:“劫初光音天,相谓我等欲至阎浮提地,即来下地食地肥故。失神足,皆共号咒。自相谓言:我等穷厄,不能复还天上。”经律异相一曰:“天地更始,荡荡空虚,了无所有,亦无日月。地涌甘泉,味如苏蜜。时光音诸天,或有福尽来生,或乐观新地,性多轻躁,以指尝之。如是再三,转得其味,食之不已,渐生粗肌,失天妙色神足光明。”文句下四曰:“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有欲。”同记五上曰:“光音等者,且寄火后,火灾但坏初禅故也。故初成时,此天初下,即第二禅初天。”同私记四末曰:“光音第二禅初天者,应云终天,或从上数之耳。”
【光云】 (譬喻)佛光被于一切,譬之垂天之云。赞阿弥陀佛偈曰:“光云无碍。”
【光赞般若】 (经名)光赞般若波罗蜜经之略称。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经名)十卷,晋竺法护译。佛自舌根放光照三千世界,光中生莲华,华上诸佛出现,称赞此般若,故云光赞般若。大般若经第二会之别译也。
【光赞经】 (经名)光赞般若波罗蜜经之略称。
【光宅】 (人名)梁杨都光宅寺法云,善法华,世称光宅,其法华疏曰光宅疏。见唐僧传五。
【光宅寺】 (寺名)梁武帝天监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登重矶殿披露忏悔,亲制愿文,于本第立光宅寺,铸金佛大像而奉祝之。见稽古略二。又,长安光宅坊有光宅寺。唐仪凤二年立。武后二年置七宝台。见长安志。
【光宅四乘】 (名数)光宅法师依法华经譬喻品之意立四乘教:一羊车谓声闻乘,二鹿车谓缘觉乘,三牛车谓小乘之菩萨,四大白牛车谓大乘之菩萨。是于三乘教外,别发明纯大之一乘教,开天台华严诸大乘之基础者。见华严大疏一,三藏法数十五。
【光宅四教】 (名数)梁光宅寺法云假法华经火宅喻之临门三车与四衢街之大白牛车立四教:一声闻乘教,说四谛之法者。二缘觉乘教,说十二因缘之法者。三菩萨乘教,说六度万行之法者。四一佛乘教,说一切皆成佛之法者。此中前三者是权教,后一者是实教。见五教章上二,华严玄谈四。
【光座】 (杂名)又作光趺,佛之后光与台座也。陀罗尼集经十一曰:“功德天像,身长一肘一尺三寸五分,除其光座。”
【广百论本】 (书名)一卷,圣天菩萨造。唐玄奘译,皆五言之偈颂。破我见等之一切法。
【广百论释论】 (书名)十卷,护法菩萨造。唐玄奘译。是释广百论本者。与成唯识之破我法二执相表里。
【广博】 (杂语)所容多,所收周也。
【广博身如来】 (佛名)大日如来之异名。以佛身广大,完具法界之事物故也。焰口饿鬼经曰:“由称广博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令诸鬼咽喉宽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饱。”秘藏记本曰:“广博身如来,中央毗卢遮那佛也。”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 (经名)四卷,刘宋智严宝云共译。文殊师利以神通力,与舍利弗同到十方世界,供养佛。集一切菩萨还祇园。请转不退之法轮。佛因说罗汉成就五逆满足五欲远离正见等之密语。众会惊疑。文殊释之。其他有菩萨之密语,佛之解释,菩萨之赞偈等。法华部之摄。
【广博严净经】 (经名)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之略名。
【广参】 (仪式)大众一同参也。见象器笺十一。
【广大】 (术语)赏美德大之称。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 (经名)三卷,唐菩提流志译。宝楼阁经三译之一。广大宝楼阁善住者,陀罗尼名。说其缘起及功德。示其修法。
【广大发愿颂】 (书名)一卷,龙树菩萨造。宋施护等译。
【广大轨】 (书名)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之略名。
【广大会】 (术语)阿弥陀佛也。具广大集会之德,故有此名。十方众生往生集于极乐,其法会盛大,全为弥陀之德故也。
【广大莲花庄严曼拏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佛在鹿野苑中,梵寿国王,偶至一寺。寺僧以佛顶华鬘迎之。王受戴头上。忽然头痛,医不能疗。使其妹勤见佛。佛三请观自在菩萨使说救济之咒并画像念诵之仪轨。
【广大仪轨】 (书名)大毗卢舍那经广大仪仪轨之略名。
【广大义】 (术语)虚空十义之一。见“虚空”条附录。
【广大智】 (术语)佛之智慧广大不可识量,因而谓佛智为广大智。大日经三曰:“奇哉真言行,能具广大智。”同义释八曰:“此广大梵音曰毗富攞Vipula,真言声,普遍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当知佛心亦尔,故曰广大智。”
【广大智慧观】 (术语)观世音菩萨五观智之一。观中道实相理之智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广大转】 (术语)六转依之一。见“转依”条。
【广灯录】 (书名)禅宗广灯录,三十卷。宋仁宗天圣年中,驸马都尉李遵勖撰。帝制序赐之。见稽古略四。
【广果天】 (界名)Vṛhatphala,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在第四禅天为凡夫得生之天最胜处,自此已上五天(八天中)称为五净居天。独为圣者之生处。俱舍颂疏八曰:“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
【广弘明集】 (书名)三十卷,唐释道宣撰。其书续梁僧佑弘明集而体小殊。分十一篇:一曰归正,二曰辨惑,三曰佛德,四曰法义,五曰僧行,六曰慈济,七曰戒功,八曰启福,九曰悔罪,十曰统归。每篇各为小序,大旨与僧佑书相同。见四库提要。
【广慧力】 (术语)如来深广之智慧力,即广摄化众生之光明力也。
【广济众生神咒】 (经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之异名。
【广教】 (术语)律宗之语。佛成道以后十二年间,唯说诸恶莫作等教,制弟子之行法,谓之略教,十二年已后,弟子中,非法渐多,为广说戒律,示一一持犯,谓之广教。南山戒疏一上曰:“言广教者,由略名含,未晓前相,虽造诸非,不谓有犯。故须广张纲目,收摄罪聚,钝根之流,闻便得解。因广说故,名为广教。”
【广教总管府】 (职位)元文宗至顺二年二月,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府凡十六所,分布诸道诸路,设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人,宣政院选流内官拟注以闻,惟总管则以僧为之。顺帝元统二年革罢之,别置行宣政院于扬州,亦不逾两年而废之。见续文献通考。
【广六度行】 (术语)广施,广戒,广忍,广精进,广一心,广智慧之称。
【广略要】 (术语)谓就经论之解释等,分广略要三科,以次第诠显一部之眼目也。如于法华一部八卷二十八品,受持读诵,随喜护持者,广也。受持方便品寿量品等者,略也。但护持一四句偈或题目者,要也。此外忏悔亦立要略广之别。
【广目天】 (界名)梵名毗留博叉。四天王天之一。又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又名西方天。住须弥山西面半腹。常以净天眼观察阎浮提之众生,为西方守护神。详见起世经等。
【广神】 (神名)具名广大神王。此神王有二种:一称鸠那耶神王,住于金刚山,一向出生吉祥神主。二称遮毗佉罗神王,住于大海中,出生种种之吉祥神主与过患神主。因而譬之于众生所具之一心。鸠那耶神王者,心真如门也。遮毗佉罗神王者,心生灭门也。见释摩诃衍论。
【广生佛顶】 (菩萨)胎藏界释迦院释尊右第四位。密号曰难都金刚。主增益之德。故有黄色佛顶,办事佛顶之名,又有极广大,极广生,最广大,光胜等名。黄色,右手屈无名小两指,余指立而当胸,左手持莲,上有宝形,坐于赤莲。
【广释菩提心论】 (书名)四卷,宋施护译。引诸经明大悲为本,又明闻思修之三慧。
【广疏记】 (书名)荆溪湛然着,维摩疏记六卷,对于同着维摩略疏十卷而谓之广疏记。见诸宋章疏录一。
【广说】 (杂语)与四种广说同。见四种墨印条。
【广五蕴论】 (书名)大乘广五蕴论之略名。
【广狭自在无碍门】 (术语)十玄门之一。见“玄门”条。
【广显定意经】 (经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之异名。
【广严城】 (地名)梵语曰毗舍离Vaiśali,译曰广严。在中印度,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药师本愿经曰:“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同古迹曰:“言广严者,梵云毗舍离,或云毗耶离。”行宗记二上曰:“广严城者,广谓土境之大,严即风物之美。昔波罗奈国王夫人,生一肉团,羞愧不已。封之金函,弃于江内。有一道人,见而取之。后生一儿一女,有大人相,乃立为王。子孙渐多,三展其国,故曰广严。”
【广长轮相】 (术语)大日如来将说真言,出周遍法界之广长舌,证其言之为诚实,谓之如来广长轮相。大日经二曰:“如来有如来出世广长轮相。”
【广长舌】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广长舌相】 (术语)见广长舌项。
【广照】 (人名)滁州琅玡山广照禅师,名慧觉。得法于汾阳昭禅师。应缘于滁州。与明州雪窦山显禅师同时唱道,时谓为二甘露门。见稽古四。
【广智】 (人名)宋延庆寺尚贤,赐号广智。依四明尊者法智学教观。悟性宗之旨。仁宗天圣六年,继法智主延庆寺。道化大行。雪窦山显禅师出山来访,申贺礼。人传以为盛事。与灵芝净觉论性具之旨,辅四明之说。学者赖之。见佛祖统纪十二。
【龟】 (动物)四灵之一。介族也。
【龟不慎言】 (譬喻)过去世时,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为亲友。后池水涸竭,二雁议言今此池水涸竭,亲友必受大苦。议已,语龟言:此池水涸竭,汝无可生之理,宜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汝着于大水处。衔木时,慎不可语。便衔之经过聚落,诸小儿见之,皆言雁衔龟去。龟即瞋言:何预汝事?便失木,坠地死。见法苑珠林八十二。
【龟藏六】 (譬喻)人之六识,譬如龟之藏六支也。杂阿含经四十三曰:“过去世时,有河中草,有龟于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复如是。(中略)尔时世尊,即说偈曰: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又见涅槃经一。
【圭峰】 (人名)终南山之别峰,唐华严宗第五祖宗密禅师,住于此,故唤师为圭峰。详见“宗密”条。
【圭峰碑】 (杂名)即定慧禅师碑。唐大中九年立,在今陕西鄠县。裴休撰并书。文为楷体。有柳公权篆额。师为唐时高僧。号宗密,本姓何。果州西充县人。尝登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问法契心。遂受圆教。会昌元年,坐灭于兴福塔院。葬于圭峰。宣宗追谥定慧。门人立碑,称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
【归寂】 (术语)又曰入寂。归于寂灭入于寂灭之义。示证果人死之词。寂灭为涅槃之译语,原为生死共灭之义。惟今偏于生之一边而曰归寂。后遂尊僧侣之死而用之。辅行一之二曰:“圆音教风,息化归寂。”释氏要览下曰:“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俗也。”
【归戒】 (术语)三归戒也。归依佛法僧三宝之戒法。见“三归”条。
【归敬】 (术语)对于贤善,归依敬礼也。义林章四本有归敬章。
【归敬序】 (杂语)于所信之如来,表归命敬礼之序文也。谓经论释之初,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等记。
【龟毛】 (譬喻)譬有名无实之物也。智度论十二曰:“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成实论二曰:“世间事中,兔角龟毛,蛇足监香风色等,是为无。”止观十上曰:“人我如龟毛兔角不可得。”宗镜录四十六曰:“如辩兔角之大小,了龟毛之短长。”楞伽经二曰:“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楞严经一曰:“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归命】 (术语)Namas Namb Namo,梵语曰南无。译曰归命。有三义:一,身命归趣于佛之义。二,归顺佛之教命之义。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之义。揔为表信心至极之词。起信论净影疏上曰:“内正报中,命根为要,故举要命。属彼三宝,名之为归。”起信论义记上曰:“归者趣向义,命谓己身性命。生灵所重,莫此为先。(中略)二归是敬顺义,命谓诸佛教命。”同海东疏上曰:“敬顺义是归义,趣向义是归义。命谓命根,总御诸根,一身之要,唯命为主。万生所重,莫是为先。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上之尊,表信心极,故言归命。又复归命者还源义,所以者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背自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总摄六情,还归其一心源,故曰归命。所归一心即是三宝故也。”法华嘉祥疏四曰:“归命者,以命归投十方诸佛也。”
【归命顶礼】 (术语)顶礼者以神佛之足,戴我顶上而礼拜者。是归命为意业之礼拜,顶礼为身业之礼拜也。大日经疏十二曰:“重言归命顶礼者,此义大同小异。重言者,恭敬深至故尔也。”
【归命合掌】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礼拜之时,合左右之掌,交叉十指,谓之归命合掌。即金刚合掌也。大日经疏十三曰:“令十指头相叉,皆以右手指加于左手指上,如金刚合掌也。此云归命合掌,梵音名钵啰拏摩合掌。”莲华部心轨曰:“归命合掌亦名金刚合掌。”梵Praṇama。
【归南】 (人名)归宗之常禅师与南泉之愿禅师也。略禅林类集四曰:“归宗常禅师,因刬草次。有座主来参。偶见一蛇过,师逐锄断之。主云:久响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师云:你粗我粗?主云:如何是粗?师坚起锄头。主云: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主云:与么则依而行之。师云:依而行之且置,你甚处见我斩蛇?主无对。”同四曰:“南泉愿禅师,因两堂首座争猫儿。师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取,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遂斩之。至晚赵州从外归。师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宗论三之三曰:“寒拾之诃律主,归南之斩猫蛇。譬良医砒霜治病,大将奇计除贼。”
【归人】 (术语)拨妄而入于真也。汉光类聚一曰:“断九界迷情,归入佛界一理。”
【归俗】 (杂语)弃僧而复归于俗生活也。象器笺十二曰:“居家必用吏学指南篇云:还俗,谓僧道犯罪归家者。归俗,谓僧道无罪,自愿归家也。”
【归性】 (术语)摄有为之事相,归于真如之实性也。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法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归性门】 (术语)华严宗四门出体之一。见“出体”条附录。
【归仰】 (术语)归依仰慕也。义林草四本曰:“起殷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故名敬礼。”无量寿经上曰:“天人归仰。”
【归依】 (术语)于胜者归投依伏也。大乘义章十曰:“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归以反还为义,依者凭也。”义林章四本曰:“归依者,归敬依投之义。”胜鬘经曰:“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
【皈依】 (杂语)释氏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三皈。皈依者,谓身心归向之也。
【归依法】 (术语)舍邪法而修正法也。大乘义章十曰:“凭法为药。故名归法。”
【归依佛】 (术语)舍邪师而事正师也。大乘义章十曰:“依佛为师,故名归佛。”
【归依僧】 (术语)舍邪友而伴正友也。大乘义章十曰:“依僧为友,故称归僧。”
【归元】 (术语)又曰归真,归寂,归化,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之意。谓人之死亡也。与圆寂同义。禅家于亡者之位牌题新归元或新归真,其下有具法名者。普通谓僧侣之死亡。
【归真】 (术语)终归于真如也。谓涅槃。四教仪一曰:“夫道绝二途,毕竟者常乐,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又释尊之死谓之归真。见“归寂”条。
【龟玆】 (地名)Kuche,又作丘慈,俱支曩,屈支。汉西域古国名。唐置龟玆都督府。安西都护尝治此。即今新疆库车县地。国治延城。在今库车城南百四十里。沙雅县北四十里。古来佛教繁昌之地。鸠摩罗什之生国也。西域记一曰:“屈支国,旧曰龟玆。”玄应音义四曰:“丘玆或言龟玆,正言屈支也,屈音居勿反。多出龙马。左传云屈产之乘。”梵语杂名曰:“龟玆俱支曩。”详细见西域记一。
【归宗寺】 (寺名)在江西卢山。西晋咸康六年,右将军王义之舍其故宅为西天达摩多罗所建。唐元和中,智常住此而复兴,白乐天,李渤等,时来访道。尔后为禅院,经第二世澹权,第三世怀恽,第四世弘章,而策贞慧超又居之。宋太平兴国九年,道诠住之为第十二世,义柔嗣之。淳化四年,柔寂而慧诚补第十四世之席,住十四年。历可宣慧通等,有志芝,于山顶结茅庵而居。其次正贤住之,于宋代为禅宗之大道场。见传灯录,续传灯录等。
【鬼】 (异类)梵语薜荔多Preta,旧译饿鬼。新译鬼。名义集二曰:“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虚佉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为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文句四下曰:“鬼者,胡言阇梨多(阇闭之写误),秦言祖父。众生最初生彼道,故名祖父。后生者亦名祖父。又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亦被诸天驱使,亦希望饮食,故名饿鬼。”鬼之种类极多,或如夜叉罗刹,有通力害人者,或如饿鬼常苦饥渴者。此中六趣中之鬼,是说饿鬼也。见“饿鬼”条。
【鬼鞭故尸】 (传说)经律异相四十六曰:“昔外国有人死。魂还,自鞭其尸。傍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复鞭?报曰:此是我故身,为我作恶。见经戒不赞,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惜财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复言,是故来鞭之耳(出譬喻经)。”
【鬼辩婆罗门】 (人名)马鸣菩萨,降伏鬼辩婆罗门。见“搴帷”条。
【鬼病】 (杂语)鬼魅着人而为病者。千手经曰:“诵持此神咒者,世间八万四千种鬼病,悉皆治之,无不差者。”止观八曰:“魔病者与鬼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身慧命。”
【鬼怖木】 (植物)柳也。禅提比丘以柳枝咒龙。以后名柳树曰鬼怖木。见灌顶经。
【鬼禅】 (术语)发鬼神通力之禅定。止观十下曰:“若前世,外有鬼缘。鬼则加之,发鬼禅鬼见。”
【鬼城】 (杂名)干闼婆城之异名。蜃气楼也。干闼婆为八部众之一,鬼神之类,故名鬼。见“干闼婆城”条。
【轨持】 (术语)解法之字义者。法有二义,一轨之义,谓以其体为轨范使人起领解心也。二持之义,谓维持其体不混乱他体也。唯识论一曰:“法谓轨持。”同述记一本曰:“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
【鬼道】 (界名)又曰鬼趣。夜叉罗刹饿鬼诸神等之境土。六道之一。大乘法数二十七曰:“道即能通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据佛经云:凡舍宅街衢,市肆丘冢,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乃至江河树木,亦有鬼神依止,其最劣者为饿鬼。又犹言邪术。后汉书刘焉传,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三国志张鲁传,鲁祖父世传邪术,后鲁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鬼法界】 (界名)鬼类之世界也。十法界之一。
【轨范】 (术语)物之法轨模范也。唯识论一曰:“法谓轨持。”同述记一本曰:“轨谓轨范,可生物解。”
【轨范师】 (术语)寄归传三曰:“阿遮利耶,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
【鬼火】 (物名)鬼神所起之阴火也。新译仁王经下曰:“龙火鬼火。”
【鬼见】 (譬喻)以鬼譬邪见。止观十下曰:“若前世,外有鬼缘,鬼则加之,发鬼禅鬼见。”
【鬼界】 (界名)鬼类之世界。十界之一。见“鬼”条。
【鬼窟里】 (譬喻)幽鬼所栖之处,闇黑之处,以譬总为盲昧无所见之学人境界。坐禅仪曰:“法云圆通禅师,亦呵人闭目坐禅,以谓黑山鬼窟。”碧岩第一则曰:“向鬼窟里作活计。”
【鬼录】 (物名)阎魔厅记罪之铁札也。归敬仪中曰:“业网所拘,报增鬼录。”
【鬼魅】 (杂语)灵鬼之害人者。华严经六十五曰:“风痫消瘦,鬼魅所著,如是诸有一切诸病。”
【鬼门】 (杂语)指家及城郭之东北隅,曰鬼门。是支那之俗说也。山海经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向东北,万鬼出入,谓之鬼门。法苑珠林十云:依神异经曰:东北方有鬼星石室,屋三百户,而其所石傍题曰鬼门。门昼日不闭,至暮则有人语。有火青色,此鬼门之说所由来也。荒唐之说,不关于佛,非佛徒所应忌避者。
【鬼黏五处】 (本生)智度论十六曰:“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释迦文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是中有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着鬼,挽不可离。复次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亦黏着。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着。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伏也,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人言: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止观曰:“如大论释精进,鬼黏五处。”
【鬼婆】 (譬喻)唐则天之譃名也。说郛三十四譃名录曰:“鬼婆者武后也,地藏菩萨李光弼也。”
【鬼趣】 (界名)又曰鬼道。鬼神所趣之境土也。五趣之一。俱舍论八曰:“趣谓所往。”
【鬼神】 (术语)鬼为六趣之一。神为八部之通称。有威云鬼,有能云神。金光明经文句六曰:“鬼者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金光明经三曰:“鬼神品。”最胜王经九曰:“诸天药叉护持品。”诸天药叉之类即鬼神也。释摩诃衍论曰:“鬼并及神,云何差别?障身为鬼,障心为神。”长阿含经二十曰:“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中略)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中略)依河名河。佛告比丘,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逐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鬼神食时】 (杂语)昏夜是鬼神所食之时。四食时之一。见三藏法数十九。
【轨生物解】 (术语)释法之字而言,法者善为人之轨范,有使对物生了解之意。
【鬼问目连经】 (经名)佛说鬼问目连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种种饿鬼问恶报业因于目连,彼一一答之者。
【鬼眼睛】 (杂语)妖怪之眼睛。以譬非正见。碧严第五则着语曰:“山僧从来不弄鬼眼。”
【轨仪】 (术语)轨范仪则也。玄义三下曰:“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
【鬼缘】 (杂语)邪鬼之因缘。止观十下曰:“若前世,外有鬼缘,鬼则加之,发鬼禅鬼见。”
【鬼子母】 (天名)本名诃梨帝。译曰欢喜。以为五百鬼子之母,故云鬼子母。见诃梨帝条,增一阿含经二十二曰:“降鬼诸神王,及降鬼子母,如彼啖人鬼。”初为恶神,后归于佛为护法神。金光明经三曰:“诃利帝南鬼子母等,及五百神,常来拥护听是经者。”最胜王经八曰:“敬礼鬼子母,及最小爱儿。”
【鬼子母经】 (经名)佛说鬼子母经,一卷,失译人名。说鬼子母,食人之子,佛隐其爱子,以济度之,使拥护三宝。然较毗奈耶杂事三十一所说稍疏略。
【鬼子母神】 (天名)为啖人之夜叉女,故曰神。
【鬼子母天】 (天名)二十天之一。
【跪拜】 (杂语)佛在世,国人遇婆罗门则跪拜之。遇沙门则敬礼之。毗奈耶杂事一曰:“六众报曰:汝等愚人,不闲礼式,谁合跪拜?谁当敬礼?彼人答曰:我等但知见老婆罗门即云跪拜,若见苾刍便云敬礼。”
【贵己等佛】 (杂语)具高慢之心,以己为贵,有等于佛之思也。约理言之,虽为生佛一如,然迷悟因果悬隔,起与佛同等之见,必至慢举而疏实修焉。
【跪炉】 (杂语)跪而拈香于炉前也。百丈清规一曰:“两序分班对立,住持就跪,知客跪进手炉,侍者跪进香合。维那白佛宣疏毕,知客跪接炉,住持收坐具。”
【柜头】 (杂语)象器笺七谓:“副寺亦曰柜头。”
【贵在得悟】 (杂语)教文之义理,无方无定,所诠之贵,在于得悟也。是三论一家之纲要。法华游意上曰:“一之与异,随时用之。贵在得悟,义无定也。”
【贵在得意】 (杂语)所贵在于得其意也。文句一上曰:“贵在得意,不烦笔墨。”
【锅头】 (职位)司锅釜类者。禅林之役名。
【国宝】 (杂名)行解具备堪为人师者之尊称。止观五上曰:“自匠匠他,兼利具足。人师国宝,非此是谁。”
【国忌】 (行事)古代每年于先帝崩御之忌日营法会读经,谓之国忌。
【国忌斋】 (行事)先帝忌日所设之斋会也。
【掴裂】 (杂语)裂破也。无量寿经上曰:“掴裂邪网。”同述文赞曰:“掴古恶反,亦裂也。”
【国清百录】 (书名)四卷,隋灌顶纂。笔记智顗禅师住天台山日之言说者,始自立制法终至智者遗书述放生池凡纂录一百四条。知大师一代行业,最利便之书也。原有广略二本,广本早已散佚不传,今传者,其略本也。卷首有灌顶并有严序。
【国清寺】 (寺名)在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山有三寺,在顶曰福林,在腰曰国清,在麓曰修禅。国清具名景德国清寺。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敕为智顗禅师所创建。初智顗梦岩崖万重,侧有沧海,渺无涯际,泓澄在其下。一僧来伸手导顗登山,觉后语门人,皆答以会稽天台山。因而陈大建七年,遂入此山,隋开皇十七年,于此示寂。翌年,文帝敕为顗创建一宇,名为天台山寺。大业元年,炀帝赐国清寺额。唐宋元明,皆敕重修,清康熙十二年亦有敕再修,赐住僧紫衣。今大雄殿、普门殿、三隐堂、智者大师塔所等,结构极壮丽,境致幽胜,适于修禅,真震旦之名刹也。案国清为天台宗之本山。唐一行尝于此学算。
【国僧正】 (职位)僧官名。佛祖统纪五十一曰:“秦主以僧[(丰*力)/石]为国僧正,法钦为僧录。”
【国师】 (职位)谓一国之师也。原非专封佛徒,如王莽以刘歆为国师,时称国师公。后汉书,赵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六朝时称国子祭酒为国师,儒生亦得称国师也。至北齐文宣帝始以高僧法常为国师,降及元明,佛徒封国师者尤多。僧史略中曰:“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内外攸同正邪俱有。昔尼犍子信婆罗门法,国王封为国师。(中略)声教东渐,唯北齐有高僧法常,初演毗尼有声邺下,后讲涅槃并受禅教,齐王崇为国师。国师之号自常公始也。”又(人名)六祖慧能大师法嗣,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既得心印,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岁,不下山门。唐肃宗闻其道行,敕令入京,以师礼待之,因称国师。见传灯录五。
【国师三唤】 (公案)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应诺。国师云:将谓吾辜负汝,元来却是汝辜负吾。”见传灯录五,五灯会元二,无门关十七则。
【国师水碗】 (公案)忠国师,问紫璘供奉:闻供奉注思益经是否?奉云是。师云:凡注经当须解佛意始得。奉云若不会意,争敢言注经。师遣侍者盛一碗水,水中入七粒米,碗面安一只筋送与奉。问云:是什么义?奉云不会。师云:老师意尚不会,更说甚佛意。”见禅林类聚八,碧岩四十八则评唱。
【国土】 (术语)一切有情之住处。有净土秽土等之区别。
【国土海】 (术语)对于世界海而言。谓不可思议佛刹即十佛自体所居之依报也。五教章卷下所谓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会初所说,是也。
【国土清净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一愿。愿极乐国土之清净者。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国土身】 (术语)华严经所说十身之一。毗卢舍那如来应众生之机现草木国土,故草木国土,即舍那之身也。见探玄十四。
【国土世间】 (术语)三世间之一。国土为众生所依之境界。既有能依之身,则必有所依之土,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别。是名国土世间。见智度论四十七,三藏法数十三。
【国土严饰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二愿。愿国土之严饰者。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自地已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中略)严饰奇妙超诸人天。(中略)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国王】 (术语)为前世持十善戒今生得其果报者,得诸天之保护故又云天子。仁王经教化品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金光明王经三曰:“因集业故,生于人中。王领国土,故称人王。处在胎中诸天守护,或先守护然后入胎,虽在人中生为人王,以天护故,复称天子。”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经名)佛说国王不梨先泥Prasenajit十梦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之异译。
【国王恩】 (术语)四恩之一。见“四恩”条。
【国王十种梦】 (传说)舍卫国王波斯匿夜梦十事。见“十梦”条。
【国一】 (人名)唐径山道钦禅师。代宗赐国一之号。见“径山”条。
【果】 (术语)梵语曰颇罗Phala,木实之义。对于因而言。一切之有为法,前后相续,故对于前因而谓后生之法为果。择灭虽为无为法,然由道力而证悟,故名果。虚空与非择灭,无为果者。见“因果”条。
【果报】 (术语)新曰异熟。旧曰果报。果报者,吾人今日之境界。为对于过去世业因(不善不恶也)之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然则曰果,曰报,其体为一,总括一切众生自生至死之间,自己所感受之吉凶事而谓为果报。但分别果报二字,则法华方便品明十如是中,有因缘果报之四,对于因而言果,对于缘而言报也。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使取果者曰缘。譬如米麦之种,因也。农夫之力或雨露之润等,缘也。然则当年米麦之成熟时,对于昨年之米麦而言,则是果,对于昨年之农夫雨露而言。则为报也。如是吾等原具可生夫夫三界之果之种。是曰因。然为恶业则助地狱界之因,使感地狱之果,为善业,则助人间天上界之因,使招人间天上界之果。盖善恶之业,对于三界之果,则非为因,而为缘。因而望此缘于三界之果更与以报之名也。但此分因缘果报,而详论义理,果报之物体,二者非异。果报之状体,虽有苦乐好丑等差别,而其性质则非善性,亦非恶性。无记性(善不可记,恶亦不可记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
【果报四相】 (名数)生老病死也。
【果报土】 (界名)天台四土之一。实报无障碍土之别名。证悟中道之圆别二教菩萨感得胜妙之果报也。见“四土”条。
【果唇】 (杂名)佛唇如频婆果之赤好也。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广弘明集十三曰:“果唇华目。”
【果盗见】 (术语)十三烦恼之一。见“烦恼”条。
【果德】 (术语)果上之功德。涅槃有常乐我净之四德,谓为果德。
【果德天】 (天名)胎藏界第十二金刚院之一众。
【果地】 (术语)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某悟结果之位也。三乘各异果地,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楞严经四曰:“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玄义六上曰:“果地圆极,非复因位。”
【果断】 (术语)断感业曰子断,离苦果曰果断,有余涅槃之阿罗汉,断子缚而未断果缚也。涅槃经二十九曰:“解脱二种:一者子断,二者果断。”
【果分】 (术语)对于因分而言。果之分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分,亦称果分不可说。冠注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分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诠之义为果分,有说地上之证智为果分,有说十地之圆满为果分,有说亡诠证入十地之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之相为果分,无不皆应于理义,自出两重之释,一就实之十地,唯佛之所知佛智之所行,名为果分,二约于妙智,证正智如境故离言离相,名为果分。然清凉之华严略策谓“果者亡修离言名。”唯约于契证绝言而释之,盖此师以行门为本故也。
【果分不可说】 (术语)华严宗之语。如来果地之分际,为法性之妙理,非有言说之限也。见“因中说果”条。并参照“果分”条。
【果缚】 (术语)生死之苦果,缚我而不使解脱,曰果缚。招此苦果之业因缚我,曰子缚。即因果之二缚也。观音义疏上曰:“恶业即招果缚。”法华玄论二曰:“三界内外一切果缚。”四教仪曰:“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槃。”
【果缚断】 (术语)入于涅槃,断生死之苦果也。玄义三上曰:“若不然火,是则无烟,是名子缚。无子则无果,灭智灰身,离二十五有,是名果缚断。”
【果果】 (术语)谓涅槃也。菩提为修行之结果,故谓之为果。依其菩提而证涅槃,故涅槃曰果果。涅槃经二十七曰:“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四教仪十曰:“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四德涅槃,名为果果。”
【果海】 (譬喻)佛果之功德广大譬如海。华严疏四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果号】 (佛名)成正觉后之佛名。是为于因位积功德之结果名号,故曰果。弥陀经元照疏曰:“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果后】 (术语)得佛果之后。文句记九下曰:“昔于诸教,虽见不同,而生于疑,乃不知是果后方便。”
【果后方便】 (术语)谓证得之佛,为众生济度,更方便现众生身等而修行也。
【果极】 (术语)极如来果上之功德也。玄义六上曰:“果地圆极,非复因位。”行宗记下一之一曰:“良以如来行果极圆,穷尽众生重轻业性。”
【果极法身】 (术语)满果极成之法身也。对于应化法身而言。与法性身同义。璎珞经卷下因果品所谓“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是也。
【果界圆现】 (术语)佛果之上一切诸法圆满显现也。
【果界证入】 (术语)证入于佛果也。
【果满】 (术语)果上之功德圆满也。心地观经一曰:“因圆果满成正觉。”
【果门】 (术语)如来果上之法门也。
【果名】 (术语)积万行之结果名号。谓一切诸佛之名号也。西方要诀曰:“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
【果能变】 (术语)唯识论之语。八识为自种子现行者,对于种子,则是果也。其为果之八识,于现行时,必自识之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是曰果能变。八识种子,亦有能变之义,但彼曰因能变。唯识论二曰:“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述记二末曰:“即前二因所生现果,谓有缘法能变现者,名果能变。(中略)此果能变,即自证分能变现生见相分果。”
【果人】 (术语)果上之人。有三种:一佛,二辟支佛,三阿罗汉。二教论上曰:“如是绝离,并约因位谈,非谓果人也。”
【果上】 (术语)修行之间曰因位。依修行功而得证之位曰果地。此果地为因位之上。故又曰果上。
【果上法门】 (术语)依大悲之加持力,因位之人亦得闻之,然其实唯为佛与佛之法门,非菩萨已下之当分,甚深之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大日经疏一曰:“如是智印,唯佛与佛乃能持之。”
【果上名号】 (杂名)与因位愿行相应而为证得果上之如来时,以其功德成就之名号也。
【果遂】 (术语)希望果遂也。
【果遂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之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果头】 (术语)修因得果,果在因之上故谓为果头。与果上同。四教仪集注下曰:“修因克果,果在于上,故曰果头。”
【果头佛】 (术语)天台宗之语。四教各果上之佛也。四教仪曰:“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
【果头无人】 (术语)天台宗之语。彼宗立四教,四教各有教行证人之四。然藏通二教。因中虽有教行证人之四,然至于果,则唯教之一,无行证人之三。何则?以彼等以果为灰身灭智,而得证实无人也(无人则无行亦无证)。唯有所谓有行证人之教而已。别教亦然。到初地已上之果位,则惟有教,而无后之三。何则?以彼别教之初地位,即圆教之初住位,此时既为圆教之人也。然则彼自初地已上,惟有别教所谓有行证人之一教而已,其所诠之行之证之人,皆无之。全为圆教之行证人也。因而前三教曰果头无人。唯圆教因果共具教行证人之四。止观三下曰:“前两观,因中有教行证人,果上但有其教无行证人。何以故?因中之人,灰身入寂,沈空尽灭,不后成于果头之佛,直是方便之说,故有其教无行证人。别教因中,有教行证人,若就果者,但有其教,无行证人。何以故?若破无明,登初地时,即是圆家初住位,非复别家初地位也。初地尚尔,何况后地后果?故知因人不到于果,故云果头无人。”
【果唯识】 (术语)五种唯识之一。谓思惟观察唯识之理,由之而得之果智也。见“唯识”条。
【果位】 (术语)对于因位而云。佛果之位也。
【果相】 (术语)阿赖耶识三相之一。即有情总报之果体,第八阿赖耶识之真异熟也。成唯识论二曰:“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此识果相虽多住多种,异熟宽不共,故偏说之。”盖第八识显过去善不善业之异熟果体,同时小乘萨婆多部等以命根及众同分等为异熟之身体,然此等有间断。不恒相续。故不可名为真异熟。
【果余】 (术语)三余之一。苦余之别名。见“苦余”条。
【果证】 (术语)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果地之证悟也。慈恩寺传序曰:“示之以因修,明之以果证。”
【果中说因】 (术语)见“因中说果”条。
【过度】 (术语)谓自出生死,又使人出生死也。无量寿经上曰:“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异译之大阿弥陀经曰:“过度人道经。”
【过患】 (杂语)过咎与灾患。
【过慢】 (术语)七慢之一。于等者而谓为我胜,于胜者而谓为我等之慢心也。
【过木桥】 (公案)神山僧密与洞山良价过独木桥时,寄于拈提之故事,示一事一物不固执依倚,有无二见不可堕于待对者。颂古联珠通集第二十四曰:“神山与洞山过独木桥,洞先过了,拈起木桥曰:过来。师曰:价阇黎,洞乃放下木桥。”
【过去】 (术语)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也。三世之一。
【过去尘点劫】 (术语)欲示过去之久远,法华经说五百尘点劫三千尘点劫等尘点之譬,见“尘点”条。
【过去佛】 (故事)归田录曰:太祖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上微笑而颔之,遂为定制。
【过去佛分卫经】 (经名)过去世佛分卫经之略名。
【过去冥冥】 (术语)谓不知生之由来也。秘藏宝钥上曰:“生我父母,不知生之由来。受生我身,亦不悟死之所去。顾过去冥冥,不见其首。临未来漠漠,不寻其尾。”
【过去七佛】 (名数)第一毗婆尸佛Vipaśyi,第二尸弃佛Śikhi,第三毗舍浮佛Viśabhā,第四拘留孙佛Krakucchanda,第五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第六迦叶佛Kāśyapa,第七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也。此中前三佛出于过去庄严劫之末。拘留孙佛以下,出于现在之贤劫。见法苑珠林八、佛祖统纪三十。
【过去圣灵】 (杂名)总谓死者之灵魂。圣灵者。谓既弃坌尘之身,独存神圣之灵识也。
【过去世佛分卫经】 (经名)佛说过去世佛分卫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分卫为乞食之梵语Piṇḍapātika,说过去世有佛。与弟子俱乞食。有一妇见其仪容,发心使所生之子出家而得授记。
【过去现在因果经】 (经名)四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过去于普光佛所,得授记,行生生菩萨之道。乃至于今生八相成道。示一一往因,中有与仙人论破冥谛及非想天之事。太子瑞应本起经,异出菩萨本起经与之同本。
【过去因果经】 (经名)过去现在因果经之略名。
【过去帐】 (物名)记死者名之册子。雅名曰灵簿,灵会簿,着鬼簿等。见考信录四。
【过去庄严劫】 (术语)劫有大中小之三。现在之大劫曰贤劫。过去之大劫曰庄严劫。未来之大劫曰星宿劫。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经名)三千佛名经之第一卷。列千佛之名。失译人名。首附宋疆良耶舍译之三劫三千佛缘起,举五十三佛之名号。
【过堂】 (杂语)上僧堂吃食也。见象器笺九。
【过未】 (术语)过去与未来。
【过未无体】 (术语)小乘中如萨婆多部,立三世实有,过去之法与未来之法现在之法同为实有云。宗轮论述其宗曰:“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然大乘之诸家无论,小乘中大众部等及成实宗,亦言过未之法,非实有之体。宗轮论叙大众部等宗曰:“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同述记曰:“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去来体用无故,并非实有。曾有当有,名去来故。”成实论二世无品委辨过未无体之理。
【过夏】 (杂名)安居经过九十日也。碧岩录曰:“且在这里过夏。”
【过现】 (杂语)过去与现在。
【过现因果经】 (经名)过去现在因果经之略名。
【蛤蜊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坐于蛤蜊中,故有此称。又,唐文宗食蛤蜊,有擘而不开者,焚香祷之,俄变为大士形。帝召终南山惟政禅师问之。师曰:夫物无虚应,此盖陛下信心广耳。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大士虽现,末闻说法。师曰:陛下睹此,常耶?非常耶?信耶?非信耶?帝曰:希有之事,焉得不信。师曰:已说法竟。帝大悦,即诏天下寺院立观音像。见佛祖统纪四十二。
【蛤像】 (杂语)大兴善寺有蛤像,相传隋帝嗜蛤,所食甚伙。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置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遂誓不食蛤。见酉阳杂俎。
【还拜】 (仪式)禅语。与答拜同。
【还礼】 (仪式)禅语。与回礼同。
【还门】 (术语)六妙门之一。谓反照能观之心不可得之理也。法界次第上之下曰:“转心返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发。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而观之心虚妄无实,即所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
【还灭】 (术语)灭者涅槃也。造业受生死之果,谓之流转,而修道证涅槃,谓之还灭。正理论九曰:“生死止息,是还灭义。”俱舍颂疏根品一曰:“言还灭者,生死止息,名为还灭。取涅槃得,为还灭体。”
【还灭门】 (术语)对于流转门而言。见还灭项。
【还年药】 (饮食)老人还少壮之药。智度论二十二曰:“如是耆老相,还变成少身,如服还年药。”
【还生】 (术语)自涅槃界复活也。依实大乘之意,则二乘之人,虽一旦入无余涅槃界,而余业未尽。则经若干劫数,还生心身来,发大乘之菩提心而成佛云。又一旦破戒为佛海之死尸者,忏悔而复正命,谓之还生。止观辅行曰:“若违三归而归邪师邪法邪众,破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中重罪,即成佛法死人。因忏戒复,故云还生。”
【还俗】 (术语)僧道犯罪归家,谓之还俗。自愿止僧道,谓之归俗。居家必携吏学指南篇曰:“还俗,谓道犯罪归家者。归俗,谓僧道无罪自愿归家也。”又还俗归俗一也。宝积经八十八曰:“五百比丘曰:我等不能精进,恐不能消信施,请乞还俗。文殊赞曰:若不能消信施,宁可一日数百归俗,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也。”
【还相】 (术语)回向二相之一。自净土还来秽土,济度一切众生使向佛道也。净土论注下曰:“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中略)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还香】 (术语)人来为我烧香礼拜者,我亦为彼插香拜礼。又曰答香。见象器笺九。
【还相回向】 (术语)二种回向之一。见“还相”条。
【还相回向愿】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说往生极乐之菩萨,有为济度众生游出他方国土者。
【还源】 (术语)转迷而入于悟也。止观五下曰:“还源反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
【还源观】 (书名)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略称。一卷,唐法藏着。说华严家之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