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灯】 (仪式)燃灯烛也。无量寿经下曰:“悬缯燃灯,散花烧香。”又(佛名)见然灯佛项。
【然灯佛】 (佛名)梵名Dipaṁkara,提洹竭,提和竭罗,瑞应经译曰锭光,智度论译曰然灯。锭为灯之足,释迦如来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满时逢此佛出世,买五华之莲,以供养佛,发布于泥,令佛蹈之,以受未来成佛之记别。智度论九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名锭光佛。”四教集解中曰:“亦名然灯,亦名锭光。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字或作定字,非也。”瑞应经上曰:“锭光佛时,释迦菩萨名儒童,见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青莲华,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合彼女所寄托二枝为七茎莲奉佛。又见地泥泞,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发布地,使佛蹈之而过,佛因授记曰: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心地观经一曰:“昔为摩纳仙人时,布发供养然灯佛,以是精进因缘故,八劫超于生死海。”(摩纳Mānava译儒童)。
【燃灯佛】 (佛名)见“然灯佛”条。然燃通。
【然灯经】 (经名)施灯功德经之异名。
【染】 (术语)常曰染垢染污,不洁不净之义。谓执着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也。
【染爱】 (术语)于情欲之境浸染爱着,贪欲之烦恼也。智度论十七曰:“我得涅槃味,不乐处染爱。”
【染爱王】 (明王)瑜祇经有爱染染爱两品,两品皆说爱染王之三摩地。凡染爱爱染之名字或为各别之训释,或为同一之释,又就两品所说之尊体而同异之传不同。瑜祇经拾古钞上曰:“染爱王,成事智释迦独入火宅中,与众生染爱故。”又曰:“染爱王两头二臂,爱染王一头六臂。”义决曰:“如来虽已离于爱染,由美巧故,诸佛爱念,如世恩爱,不相舍离。”大教王仪轨上曰:“善以最上敬爱法,普能敬爱一切佛,大爱心亦不舍魔,此即金刚菩萨。”秘藏记末曰:“染爱,定慧均等,互相摄入,摄持不离,曰爱染也。”参照爱染条。
【染法】 (术语)谓与无明相应之法,由无明而起之法。即三界所有之事法是也。染者染污之义,染污真性使不清净,故名。
【染海】 (譬喻)染污之海,爱欲谓之染。性灵集八曰:“飘荡染海,随众缘以起灭。”
【染恚痴】 (术语)又云淫怒痴,贪瞋痴。染者贪欲,恚者瞋恚,痴者愚痴。即三毒之烦恼也。无量寿经下曰:“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染界】 (界名)谓娑婆世界,以染污之事多故也。四教仪集解下曰:“染污事多,故云染界。”
【染净】 (术语)爱着之念及所爱着之法,谓之染,解脱之念及所解脱之法谓之净。盖染者无明之法,净者法性之法也。十不二门指要钞下曰:“以在缠心变造诸法。一多相碍,念念住着,名之为染。以离障心应赴众缘。一多自在,念念舍离,名之为净。”
【染净不二门】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无明法性之二法,不二一如之义门也。
【染净衣】 (术语)五识四种所依之一。
【染色】 (杂语)谓僧衣之色也。以青,黑,木兰三种之坏色染之故也。见“袈裟”条。
【染污】 (术语)烦恼也。烦恼为染污真性者。圆觉经曰:“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俱舍颂疏一曰:“烦恼不净,名为染污。”
【染污无智】 (术语)二无知之一。三乘所通断者,见思之烦恼也。俱舍颂疏一曰:“烦恼不净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无知即染污,名染污无知。持业释。”文句记一曰:“小乘中立二无知:染污无知,无明为体。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
【染污意】 (术语)第七识之异名。以七识为迷染之根本,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烦恼俱起,缘八识之见分而生我执故也。
【染习】 (术语)浸染恶气,熏习于他。
【染心】 (术语)爱着之心,淫欲之心。行事钞中一之四曰:“僧祇云:可畏之甚无过女人,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越毗尼,闻声起染亦尔。”
【染衣】 (杂名)僧衣也以木兰色等之坏色染衣故也。名义集七曰:“大论云:释子受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
【染缘】 (术语)为招惑与业生死苦果之缘者,真如之水依此染缘之波而起生死之波也。
【染着】 (术语)爱欲之心,于外物浸染执着而不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愚夫垢识,染着虚妄,为相所缚。”无量寿经下曰:“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智度论十二曰:“此六波罗蜜,能令人度悭贪等烦恼染着大海,到于彼岸。”
【禳日蚀】 (修法)日蚀之时,为除灾厄而祈祷也。
【禳月蚀】 (修法)月蚀之时,以除去灾厄之目的而为祈祷也。
【攘那跋陀罗】 (人名)Jñānabhadra,译曰智贤。波头摩国人。见开元录七。
【饶舌】 (术语)多言也。隋书曰:“齐时谣云:饶舌老母不得语。”吴越备史曰:“僧延寿告王曰:长耳和尚,定光佛应身也。王趣驾参礼,行修默然。但云延寿饶舌。”传灯录曰:“闾丘公牧台州,乞丰干一言。曰到任后谒文殊普贤,在国清寺执爨涤器者,寒山拾得是也。闾丘访之,见二人,致拜。二人笑曰:丰干饶舌。”
【饶王】 (佛名)佛名也。见饶王佛项。
【饶王佛】 (佛名)Lokeśvara,具云世饶王佛。无量寿经上,初称世自在王佛,后谓世饶王佛。饶者即自在之义,同名异译也。同经惠远疏曰:“世饶王佛者,世自在王佛之别名也。”阿弥陀佛向于此佛而立四十八愿。
【饶益】 (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饶益有情发心】 (术语)见“三发心”条。
【饶益有情戒】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
【绕佛】 (术语)西天之法。旋绕长上,表恭敬爱慕之意也。西域记二曰:“随所宗事多有旋绕,或唯一周,或复三匝。”释氏要览中曰:“绕佛亦云旋绕,此方称行道。(中略)归敬至也,唯佛法右绕。”法华经曰:“头面礼足,绕佛三匝。”
【绕塔】 (术语)右绕佛塔也。归敬之意。同于绕佛。
【绕塔功德经】 (经名)右绕佛塔功德经之略名。
【惹】 (术语)Ja,又作社、阇。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为一切法生不可得义,超老死之声,由Jāti(生),Jāra(老)释之。金刚顶经曰:“惹字门一切法生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惹字时,是超老死声。”
【惹那】 (杂语)Jñāna,译曰智。大日经疏十三曰:“萨末啰Smara(忆念也),惹那Jñāna,智也,言尚忆此智也。”菩提心义十曰:“阇那,此正言智。是分别根生义。”
【惹那跋陀罗】 (人名)Jñānabhadra,译曰智贤。南海波陵国人,译涅槃后分经二卷。见开元录九。
【惹那战达罗】 (人名)Jñānacandra,译曰智月。唯识十大论师之一。
【热病】 (杂名)见“九病”条。
【热恼】 (术语)逼于剧苦而身热心恼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热时炎】 (杂语)阳炎也。炎热时,远望旷野,则风尘映日光,生一种之幻影。谓之阳炎。亦曰野马。渴鹿或无智之人,见之为水。以喻一切有为法之虚假不实。智度论六曰:“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涅槃经二十曰:“如热时灾,愚痴之人,谓之为水。”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热时灾如呼声响。”见阳焰条。
【热铁地狱】 (界名)以热铁所造之地狱也。智度论十六曰:“热铁地狱,纵横百由旬,驱打驰走,足皆燋然。”
【热铁轮】 (术语)五灯会元曰:“世尊说大集经,有不赴者,四天门王飞热铁轮追之令集。”
【人】 (术语)欲界所属之有情,思虑最多者,过去戒善之因,感人伦之果,现前之境界是也。俱舍颂疏世品一曰:“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大日经一曰:“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大乘义章八末曰:“依涅槃,以多恩义,故名为人。人中父子亲戚相怜,名多恩义。”止观四曰:“作意得报名为人。”
【仁】 (杂语)指人之称。见“仁者”条。
【人宝】 (术语)佛为人中之宝也。维摩经佛国品曰:“熟闻人宝不敬承。”注云:“肇曰:在天为天宝,在人为人宝。宝于天人者岂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人乘】 (术语)五乘之一。谓五戒之教。乘此以生于人趣也。
【仁祠】 (术语)佛寺也。佛祖统纪三十五曰:“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释门正统三曰:“精舍所踞,号曰仁祠。”
【人道】 (界名)六道之一。人界也。人界者以五戒善因而趣之道途,曰人道。业报差别经曰:“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行,故生人道。”
【人定】 (杂名)初更三点,即亥时也。
【人法】 (术语)人为受教之众生,法为佛之教法。又一切之有情数曰人,一切之非情数曰法。
【人非人】 (天名)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法华文句二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舍利弗问经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华经义疏二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变作人形来听说法,故云人非人也。”
【人鬼】 (杂语)人间与鬼类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之恶,着于人鬼。”
【人华】 (术语)就七方便人之法而言,谓之人。就三草二木之喻而言,谓之华。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人吉遮】 (杂语)吉蔗为人之所作者。
【人记品】 (经名)授学无学人记品之略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说学无学之圣人授与成佛之记者。
【人间】 (杂语)住于人界者。即人类是也。法华经法师品曰:“生于此人间。”
【人间界】 (界名)与人间,人界同,间即界之义。
【人见】 (术语)固执实有人我之见也。又名人我见,或单云我见。楞伽经三曰:“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得增上慢空见。”
【人界】 (界名)人类为十界之第五,故曰人界。界者差别之义。
【人空】 (术语)又名生空、我空,二空之一。观人为五蕴之假和合,又为因缘所生,知中无常一之我体,故云人空。证此人空之理因而断一切烦恼,终得涅槃果,是乃小乘之至极也。又大乘立一切法有真如性,空人我之执者,言人空之显真如也。孔目章三曰:“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人空。”唯识述记一本曰:“智缘空起为所由门,显二真如名二空理。(中略)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
【人空观】 (术语)了人空之理之观法也。
【人林】 (杂语)人树之林也。阿毗昙论一曰:“人林果形如人。”
【人莽娑】 (杂名)见“摩娑”条。
【人命不停】 (杂语)人命无常也。涅槃经二十三曰:“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住恶法?”
【人命第一】 (术语)智度论十三曰:“一切宝中,人命第一。”
【人鸟】 (杂名)人与鸟也。显密二教论上曰:“文随执见隐,义逐机根现而已。譬如天鬼见别,人鸟明暗。”
【人牛俱妄】 (譬喻)十牛之一。
【人趣】 (术语)六趣之一。有人类业因者之所趣向也。
【人人本具】 (术语)言人人本来具足佛性也。
【人身】 (术语)人界之生也。梵网经序曰:“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涅槃经二十三曰:“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人身牛】 (譬喻)无闻无智者名为人中之牛。智度论五曰:“无闻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人生】 (术语)鞞婆沙论问曰云:何知人中有化生?答曰:劫初人也。朱子亦尝言及,其云佛经说初生人云云,今见阿含经。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来,各有身光,飞行自在。因地肥香美,取食多者,即失神足,体重无光,日月始生。因贪食故,地肥灭没,复生婆罗。婆罗灭没,复生粳米。食彼米故,方分男行、女相行、不净行,云云是也。见余冬序录。
【人师】 (术语)为他人之师者。梵网经下曰:“不解一切法,而为他人作师。”止观五曰:“自匠匠他,兼利具足。人师国宝,非此是谁?”又对于佛菩萨等大导师称寻常之师家曰人师,谓凡人之师家也。
【人师子】 (术语)Nṛsiṁ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智度论八曰:“佛名人师子。”
【人树】 (术语)人林之树也。见“人林”条。
【人四依】 (名数)涅槃经六举如来使者,于末世弘经,人天依止者四人,谓之人四依:一具烦恼性之人(即三贤四善根),二须陀洹(即预流果),斯陀含(即一来果)之人,三阿那含(即不还果)之人,四阿罗汉之人。是内证虽为大乘之菩萨,而外现声闻之相,传法化人者也。其内证之涅槃配于大乘之位次,诸说不同。天亲之涅槃论以初地为初依,六七地为二依,八九地为三依,第十地为四依。天台法华玄义五通地前为初依,初地至五地为二依,六七地为三依,八九十地为四依(是依别教),又五品六根为初依,十住为二依,十行十回向为三依,十地等觉为四依(是依圆教),又慈恩弥勒上生经疏上以地前为初依,初地至六地为二依,七八九地为三依,第十地为四依。异说甚多。
【仁塔】 (堂塔)佛塔也。如言佛寺曰仁祠,佛曰仁仙也。是因释迦译作仁故。
【仁体】 (术语)与人体同。经论中,呼同辈常曰仁或仁者。
【人天】 (术语)人趣与天趣也。
【人天乘】 (术语)诸宗通途,五乘之一(五乘有通别二种),见“五乘”条。
【人天教】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第一。见“五教”条。
【人天胜妙善果】 (术语)谓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报也。对于他四恶趣而言,故曰胜妙之善果。
【人天眼目】 (书名)六卷,宋智昭著。集禅宗诸家之要义。
【人天致敬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七,使天恭敬念佛行者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行,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人头幢】 (物名)梵云坛荼Danda,幢上置人头者,琰摩王之三摩耶形也。见“檀拏印”条。
【仁王】 (杂语)佛之尊称。佛号能仁,又为法王,故称曰仁王。又仁王经之仁王,指十六国国王而言。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经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之略称。
【仁王般若经】 (经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仁王般若念诵法】 (经名)一卷,不空译。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详略不同。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解释仁王经所说之陀罗尼。
【仁王般若五坛法】 (修法)设五个坛供养五大力菩萨即五大明王之法也。是仁王经之佛说。
【仁王供】 (修法)供养仁王经之法会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经名)二卷,不空译。略称仁王经。见“仁王经”条。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经名)二卷,不空译。略名仁王仪轨,仁王般若仪轨等。说念诵仁王经之秘密作法。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经名)二卷,罗什译。略称仁王经。见“仁王经”条。
【仁王会】 (行事)仁王经护国品说若国有灾难,设百座讲座讲赞仁王经,可以禳之。唐代宗朝将不空三藏新翻之仁王经行百座仁王会,祈雨有验,是为仁王会之始。
【仁王讲】 (行事)讲赞仁王经之法会也。
【仁王经】 (经名)有二本。旧本为罗什译,题曰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新本为不空译,题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亦二卷。仁王指当时十六大国之国王也。佛,对诸王各护其国使之安稳,故为说般若波罗蜜多深法之经文也。谓受持讲说此经则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古来以之为护国三部经之一,公私皆为禳灾祈福读诵之。玆将本经各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列之如下:仁王经疏六卷,隋吉藏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隋智顗说,门人灌顶记,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明道霈合,仁王经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成莲合,仁王经疏,七卷,唐良贲述,仁王经疏六卷,唐圆测撰,仁王经疏法衡钞六卷,唐遇荣集,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宋善月述,注仁王经疏科一卷,宋净源录,仁王经疏四卷,宋净源撰集,仁王经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五卷,明真贵述。
【仁王经八喻】 (名数)一,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神本者神髓根本也,般若明一切众生心识之实相,故称心识之神本,是实相般若也。新译经言能出生一切诸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是也。二,一切国王之父母,般若生王慧解之心,故称国王之父母,是观照般若也,新译经言能出生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众生少离法是也。三,神符,是依般若而能达实相之境界,故能伏天魔外道,是世出世之善根,皆能守护,故譬以神符,新译经言能镇毒龙诸恶鬼神是也。四,辟鬼珠,般若能辟鬼神之难,故名辟鬼,新译经以与上之神符摄而为一。五,如意珠,能称人心之所求,而使满足,故譬以如意珠,新译经言摩尼宝体具众德,能遂人心,所求满足,能应轮王,名如意珠是也。六,护国珠,般若之力,能拂七难,使国土安稳,故名护国珠,所以为镇护国家之经也。七,天地镜,般若能照一切众生之迷闇,故称天地镜,新译经言若于闇夜置高幢上,光照天地,明如日出是也。八,龙宝神王,依于此经能得甘雨,故称为龙宝神王,新译经言能令难陀跋难陀等诸大龙王降霪甘雨,润泽草木是也。神符以下六种之功德者,文字般若也。见仁王经受持品,天台疏下,嘉祥疏六,良贲疏下。
【仁王经法】 (修法)读仁王护国般若经,而修之祈祷法也。日月,星辰,火水,大风,灾旱,兵贼七难兢起时,则行此法,亦有平生修行之者。
【仁王经仪轨】 (书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之略名。
【仁王念诵法】 (经名)仁王般若念诵法之略称。
【仁王菩萨】 (菩萨)仁王经所说之五大力菩萨也。
【仁王陀罗尼】 (经名)与仁王咒同。
【仁王陀罗尼释】 (书名)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之略称。
【仁王咒】 (经名)仁王经所说之陀罗尼也。新本在奉持品。
【仁王尊】 (菩萨)或作密迹菩萨,密修力士,执金刚神,那罗延金刚。寺门左右所置之阿吽二像也。
【人我】 (术语)人身固执常一主宰之我有实体。谓之我之相,人我之见。由此执见而生种种之过失。六祖坛经曰:“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为离欲尊。”
【人我见】 (术语)二我见之一。我为常一主宰之义,人固执有常一之主宰者,曰人我之见。
【人无我】 (术语)二无我之一。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
【人无我智】 (术语)二无我智之一。
【人仙】 (术语)佛之德号。佛是人中之仙也。涅槃经二曰:“远离于人仙,永无有救护。”
【人仙经】 (经名)一卷,宋法贤译。频婆娑罗王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之太子,名曰人仙。述忉利天上梵王说法之事。与长阿含阇尼沙经同本。
【人相】 (术语)见“四相”条。
【人雄师子】 (术语)佛之德号。佛于人中最雄健,故曰人雄与世雄,师子者譬其之雄健也。无量寿经上曰:“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人药王子】 (本生)昔阎浮提摩醯斯那王时,夫人生一子,诸病人触之即愈,故字曰人药。如是千岁中治病。后命终。碎其死骨涂身则瘥。人药王子即今之释迦佛是也。见菩萨藏经下,经律异相三十二。
【人因】 (术语)为人生原因之行为也。生享尊贵者,施惠普广,敬礼三宝及长者,忍辱不瞋,柔和谦下,博闻经戒故也。又布施贫穷,持戒不犯十恶,忍辱不乱精进劝化,一心奉孝尽忠,故具大富,长寿,端正,威德。受卑贱之生者,憍慢,刚强,不恪,放逸,不礼事三宝,盗窃以为生活,负债不返纳故也。至诚不欺,诵经护戒,使人远恶就善,不求人之长短,则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为人所称誉,决不受诽谤。至诚无而欺人,于众中骂詈说法者,见诸同学轻蔑,不见他事而作过为斗乱两舌,则常受诽谤及憎恶,形丑恶而心意不安,常怀恐怖。勇猛,忆念,梵至三胜生于人天。释氏要览曰:“人因。(中略)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意妙行,故生人道。”
【人有】 (术语)七有之一。
【仁者】 (术语)又单称仁,呼人之敬称。大日经疏四曰:“梵音尔你,名为仁者。”法华经序品曰:“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中庸曰:“仁者人也。”
【人执】 (术语)又云我执。不了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固执有常一之我体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人中分陀利华】 (术语)佛之德号。涅槃经十八曰:“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华。”分陀利华译为白莲华,又名念佛者之称。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人中牛王】 (术语)佛之德号。佛如有大力之牛王也。涅槃经十八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
【人中三恶】 (名数)指一阐提与诽谤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
【人中师子】 (术语)天竺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独步诸国,世人号曰人中师子。见治禅经后序。又,称佛为人师子。见智度论八。
【人中树】 (术语)诸佛之身业能除世人之热恼,故曰人中之树。仁王经中曰:“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
【人中尊】 (术语)佛之德号。佛于人中最尊最胜也。法华经序品曰:“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仁尊】 (术语)佛之德号。释迦译言能仁,故名。
【人尊】 (术语)佛之德号。言人中之尊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人尊说六度无极。”
【荏】 (人名)古圣王之名。增一阿含经四十七曰:“圣王名荏。”经注曰:“荏,晋言大眴,音如锦反。”
【忍】 (术语)Kṣā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忍波罗蜜】 (术语)见“波罗蜜”条。
【忍不堕恶趣】 (杂语)至于忍位,则不再堕于恶趣也。
【忍地】 (术语)无生法忍之悟地位也。大集经九曰:“是人不久得忍地。”
【忍法】 (术语)七贤位之第六,四善根之第三位名也。于四谛之理忍可决定而不动之智,谓之忍,其智谓之法。俱舍论二十三曰:“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
【忍法位】 (术语)忍法为声闻人进趣之位名,故云位。见忍法项。
【忍行】 (术语)忍辱之行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忍行五德】 (名数)行堪忍,则有无根,无呵,众人爱,有好名,生善道之五德也。
【忍加行】 (术语)四加行之一。见“加行位”条。
【忍界】 (界名)娑婆世界也。娑婆译曰堪忍,又译忍。以此界之众生而堪忍于恶故也,又以菩萨于此土忍恶而为教化故也。见“堪忍世界”条。
【忍铠】 (术语)忍辱者,能防一切之外难,故譬以铠。智度论十曰:“忍铠心坚固,精进弓力强。”
【忍力】 (术语)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忍辱】 (术语)梵语羼提Kṣā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注“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
【忍辱波罗蜜】 (术语)六波罗蜜之一。见“波罗蜜”条。
【忍辱波罗蜜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三位,十波罗蜜菩萨之一。主三忍,梵号乞叉底波罗蜜多,密号帝利金刚。肉色,着羯磨衣,左持漉水囊,右立无名小二指,余屈,为刀印,坐赤莲上。
【忍辱草】 (植物)生于雪山之草名。涅槃经二十七曰:“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
【忍辱地】 (术语)有生法之二忍。生忍者,忍有情瞋骂捶打等之凌辱也。法忍者,忍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也。于此二法能安然不动,故名忍辱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忍辱经】 (经名)罗云忍辱经之略称。
【忍辱铠】 (譬喻)忍辱能防一切之外难,故譬以甲铠。法华经劝持品曰:“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
【忍辱太子】 (本生)昔毗婆尸佛时,波罗捺国王有太子,名忍辱。太子之父母病重,医云:应以不瞋人肉为药。太子自念我生来不瞋,因名忍辱,可充此药。国中设有不瞋者,岂可以彼救我亲耶?遂自割肉充药,父母病即愈。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二,经律异相三十一。
【忍辱仙】 (术语)释迦如来,于因位为忍辱仙,修忍辱之行,为歌利王支分其身。证道歌曰:“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忍辱衣】 (衣服)忍辱之心,以能防一切之外障,故譬以衣,遂为袈裟之总名。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也。”释氏要览上曰:“如幻三昧经袈裟名忍辱铠。”
【忍善】 (术语)忍耐而为善事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忍水】 (术语)譬忍德之深广似水。大集经四十七曰:“忍辱如大地,忍水常盈满。”
【忍调】 (术语)以忍心调伏瞋恚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忍土】 (界名)娑婆世界也。娑婆译曰忍,又云堪忍世界。见“娑婆”条。
【忍陀罗尼】 (术语)四陀罗尼之一。见“陀罗尼”条。
【忍位】 (术语)七善根中忍法之位也。见“忍法”条。又总谓证真理之位,忍者心住于真理而不动也。又仁王经所说五忍之位也。宋高僧传不空传曰:“测其忍位莫定高下。”
【忍仙】 (术语)忍辱仙人也。佛,往昔为仙人行忍辱时,为歌利王支分身体。
【忍智】 (术语)慧心安于法,名为忍;于境决断,名为智。小乘有部之说,忍为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之观知,属于因;智为解脱道之观智,属于果。成实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义而分之,则始观名忍,终成名智。俱舍论二十三曰:“忍智者,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离系得俱时起故。具二次第理定应然,犹如世间驱贼闭户。”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依如毗昙断见谛惑,忍为无碍,智为解脱。成实法中一切治道通名为忍,通名为智。以心安法故通名忍,决断无着故通名智。大乘法中忍智亦通,加说五忍从始至终。二谛智等通初及后,随义具分非无义异,始观名忍,终成名智。”
【任病】 (杂语)圆觉经所说四病之一。见“四病”条。
【认名认体异】 (术语)见“二宗”条。
【纴婆】 (植物)Niṁba,又作任婆,赁婆。树名。玄应音义二曰:“纴婆,古文任同。如林如深二切,树名也。叶若可煮为饮,治头痛也。如此间苦楝树也。”同二十四曰:“赁婆果,女鸩反,形如此苦楝树也。”俱舍颂疏业品六曰:“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果大小,如苦楝子,其味极苦。”
【纴婆虫】 (动物)食纴婆树之虫也。涅槃经三十二曰:“无智人乐生死,如纴婆虫乐纴婆树。”作维婆虫者误。
【刃叶林】 (术语)又云剑叶林。十六游增地狱中鉾刃增三种林之一。见“地狱”条。
【任运】 (术语)犹言自然,任法之自运动,而不加人之造作之义也。行事钞上二之一曰:“人所至处任运界起,故曰自然也。”同资持记曰:“不假造作故曰任运。”止观五曰:“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
【认贼为子】 (譬喻)认自家之妄想,为真正之悟见,以是譬之。楞严经一曰:“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圆觉经曰:“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日本佛教】 (故事)日本慧若所著释迦传曰:“佛教之入日本也,始于钦明天皇十三年,百济供佛像及经论之役。其后佛教殷兴,计分十数宗派:若俱舍,成实,律,法相,三论,华严,南都之六宗,则上古之宗派也。天台真言之二种,则中古之宗派也。日本之天台,与中国之天台异。相承圆密禅戒四者之法门,以智者大师同之遗教,加入密禅,为一和合宗者也。真言宗与中国之宗旨虽同,而有出蓝之妙。禅宗流派颇多,大别为临济曹洞之二种。净土宗及真宗,各异其宗义,至于所传道绰善导之宗义则一也。日莲宗据天台之圆密戒三者,别于教海出一头地,其他一遍上人之时宗,良忍上人之融通念佛宗,则近古之宗派也。”三国佛教略史总论曰:“先是西洋纪元后第四世期,佛教始入朝鲜。后百余年,乃再东渐传入日本。又后五十年,厩户皇子出,渐趋隆盛之运。南都七帝崇奉最笃,所谓古京之六宗(六宗者,曰三论,曰成实,曰法相,曰俱舍,曰律,曰华严),皆此际传来也。桓武之朝,天台真言二宗起。加前六宗,为日本佛教八宗。(中略)自高仓帝已后,净土禅宗等之诸宗,始勃然兴,是称日本之新宗。就中北条足利等诸氏奉禅宗,织田尚日莲宗,德川大兴净土宗,而最浃洽民心者,为真宗日莲二宗。若就地方举其最盛者,禅净二宗播布东国,真宗蔓延北国。而镇西三都,诸宗皆盛。四国多弘法之古迹,而安艺概属真宗,备前多扫日莲宗。俗之安艺门徒,则谓备前为法华宗。”
【日本佛寺之始】 (故事)三国佛教略史曰:“世尊灭后一千五百零一年(西洋纪元后五百五十二年),日本钦明帝十三年冬十月百济国圣明王始以佛像经卷赠于日本。(中略)帝下群臣议,苏我稻目尊礼佛法之请,物部尾舆中臣镰子执为不可。帝乃赐佛像于稻目,稻目舍向原之宅为寺奉像,名曰向原寺,是日本佛寺之始。”
【日本佛像之始】 (故事)三国佛教略史曰:“十四年(钦明帝十四年),河州茅渟海漂到奇木,土人取而献之,帝命以造佛像二躯,是日本造佛之始。”(案即今方野寺放光之像是也)。
【日本净土真宗四法】 (名数)一教法,净土之大无量寿经也。二行法,第十七愿成就之名号也。三信法,第十八愿成就之信心也。四证法,第十一愿成就之至灭度也。以此四法,总括一宗,一宗之本典,题曰教行信证,为此也。
【日本所谓净土真宗七祖】 (名数)第一祖龙树菩萨,第二祖天亲菩萨,第三祖梁昙鸾和尚,第四祖唐道绰禅师,第五祖唐善导大师,第六祖横川之源信和尚,第七祖黑谷之源空上人也。此七祖为日本真宗开祖见真大师所自定。见正信偈。
【日本宗派】 (杂语)八宗者:一三论宗,二法相宗,三华严宗,四俱舍宗,五成实宗,六律宗,七天台宗,八真言宗。是亦依弘传之次第而举之。见传通缘起中。此中上六宗曰上古宗。后二宗曰中古宗。又九宗者,上八宗加禅宗也,此称八家九宗。又十宗者,上九宗加净土宗也。是亦依弘传之次第而立。见传通缘下。又十二宗者,前十宗加净土真宗,日莲宗也。此亦依弘传之次第而立。现今仅有法相华严天台真言以下八宗而已。
【日藏经】 (经名)大乘大方等日藏经之略名。
【日出论者】 (人名)经部宗本师之别号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日出论者即经师本师。佛去世后一百年中北天竺怚叉翅罗国鸠摩逻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论。时五天竺有五大论师,喻如日出,明导世间。名日出者,以似于日,亦名譬喻师。或为此师造喻鬘论集诸奇事名譬喻师,经部之种族,经部以此所说为宗。当时犹未有经部,经部四百年中方出世故。”
【日宫】 (术语)日天子宫殿也。立世阿毗昙论日月行品曰:“从阎浮提地高四万由旬,此处日月行,半须弥山等游干陀山。是日月宫殿团圆如鼓,(中略)是日宫者,厚五十一由旬,广五十一由旬,周回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宫殿,颇梨所成,赤金所覆。火大分多,下际火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其上际金城围绕。(中略)人非人等,龙树草木,及诸杂花莫不必备。(中略)是宫殿说名修野,是日天子于其中住,亦名修野。”
【日光】 (菩萨)菩萨名。与月光共为药师如来之二胁士。玄奘译药师经曰:“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
【日光菩萨】 (菩萨)此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上第九位。梵名苏利也波罗皮遮那,密号曰威德金刚。主地藏光明遍明之德。为药师如来之胁士者,与月光菩萨相对。为菩萨形,肉色,左手为宝幢。右手为与愿,坐于赤莲。为药师胁士者,掌中或莲上持日轮。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陀罗尼】 (经名)一卷。
【日光三摩提】 (术语)禅定名。求闻持法也。婆薮槃豆法师传曰:“无着法师。修日光三摩提。如说修学。即得此定。后昔所未解悉能通达。有所见闻。承忆不妄。”
【日精摩尼】 (物名)珠名。盲者之眼触此珠,则其眼得开而见光云。
【日莲】 (人名)日僧名。日莲宗之开祖也。十六岁薙发出家。阅览三藏,深达台宗玄旨。游历诸处,诸家法门。尝登山岭对旭日高唱经题十遍,大会缁素,建格言曰:念佛无间,禅天魔,真言亡国,律国贼。后着立正安国论,诽谤诸宗,祸几不测。年六十一寂。弟子结集遗文。一百四十八章,谓之录内。后集者二百五十九章,谓之录外。
【日莲宗】 (流派)又曰法华宗。日僧日莲所立之宗也。其宗因谓事理不二,一心唱妙法莲华经之题目,则一经所诠诸法实相之功德,自然圆融,即身成常寂光之妙果云。又谓天台传教,弘迹门迹化之理之法华,我则弘本门本化之事之法华也。
【日轮】 (术语)世所谓太阳也,是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貌(见“日宫”条)。俱舍论十一曰:“日轮下面,颇胝伽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观无量寿经曰:“金莲华犹如日轮。”
【日天】 (天名)日天子之略。
【日天众】 (天名)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左置日天众,在于舆辂守,胜无胜妃等,翼从而侍卫。”
【日天子】 (天名)Sūrya,梵语苏利耶,修利,修野等。异名宝光天子,宝意天子。为观世音菩萨之变化身,住于太阳中,太阳为彼之宫殿也。立世阿毗日昙论月行品曰:“日宫者,(中略)是宫殿,说名修野。是日天子于其中住,亦名修野。”法华文句二曰:“宝光是宝意日天子,观世音应作。”法华义疏一曰:“宝光天子者谓日天子也。有经云:观世音名宝意,作日天子。”秘藏记末曰:“日天赤肉色,左右手持莲华,并乘四马车轮。”
【日想观】 (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之第一。日没向西方观想日轮之法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中略)当起正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日旋三昧】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嘉祥法华疏十二曰:“日旋三昧者,如天子乘日宫殿照诸众生周而复始,旧经名日轮三昧也。”
【日曜】 (天名)九曜之一。具名日天曜。为日天眷属,位于胎藏界曼荼罗东方南端。赤色,右手持日轮,左手伏膝上,坐三马。
【日禹中】 (术语)禺中者午前十时,巳时也。天台宗以之配于五时中之般若时。法华经科注曰:“如日禺中时。”
【日域】 (地名)日本人自称本国也。教行信证曰:“西蕃月支圣典,东夏日域师释。”佛法传通记曰:“无畏三藏应来日域。”
【日月灯明佛】 (佛名)此佛光明,在天如日月,在地如灯,故名。过去世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同名相继出世而说法华经。见法华经序品。
【日月轮】 (术语)真言行者约于果地之智德,以日轮观月心之形,约于因果之进修,以月轮观自心之形也。因果之进修者,如月有十六分之渐明,渐修十六菩萨之十六三昧,而从因至果也。菩萨心论曰:“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日月轮。”菩提心义一末曰:“一字佛顶瑜伽及爱染王瑜伽等,并约果地智德以日轮形观本尊形,今约因果三昧进修以月轮形观自心形。”
【日中讽经】 (仪式)即三时讽经之日中也。
【日种】 (杂名)释尊五姓之一。见“瞿昙”条。昔有二茎甘蔗炙于日,生男女二人,是为释氏之先,故号日种(佛本行集经五)。智度论三曰:“昔有日种王,名师子颊,其王有四子:第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梵Sūrya-va-ṃśa。
【日幢华眼鼓】 (杂名)金刚界之五佛,大日,宝幢,华开敷,莲华眼,天鼓雷音也。秘藏宝钥上颂曰:“日幢华眼鼓勃驮。”此中无量寿称为莲华眼者,以是为莲华部之主,而成普眼莲华者也。
【日子王所问经】 (经名)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之略名。
【荣华】 (杂语)富而荣也。无量寿经下曰:“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融三世间十佛】 (术语)谓解境之十佛也。以解境之十佛,融众生器智正觉之三世间而为十佛故也。
【融三世间十身】 (术语)华严宗二种十身之一。见“十身”条。【融三世间十身】(名数)华严经说二种之十身,一谓融三世间之十身,二谓佛具之十身。融三世间之十身者:一众生身,六道之众生也。二国土身,六道众生之依处也。三业报身,生上二身之业因也。(已上三身属于染分)。四声闻身,观四谛而求涅槃者。五独觉身,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六菩萨身,修六度而求菩提者。七如来身,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八智身,佛身所具能证之实智也。九法身,佛身所具所证之真理也。(已上六身属于净分)。十虚空身,离染净二分之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周遍法界无形灵之实体也,表离染净有无诸相而谓之虚空。此十身中第二之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之众生身及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者,为众生世间;后四身者,智正觉世间也。即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谓之融三世间之十身。又谓之解境之十身,以此十身为解知毗卢舍那佛觉体之所知之境也。见旧华严经二十七,探玄记十四,华严玄谈三十,大疏钞三十八。
【融识】 (术语)能通达事理之人也。唯识述记序曰:“诞玆能识,秀迹传灯。”
【融通】 (术语)彼此混同而无差别曰融,通达无碍曰通。止观七曰:“今有十意融通佛法。”
【融通念佛】 (术语)日本良忍所弘通之念佛也。谓我念佛之功德,融通于一切人,一切人念佛之功德,融通于我。且念佛之功德,融通于一切行,一切行之功德,融通于念佛之一行,一切之功德,于此圆满,而往生净土也。见融通圆门章。
【融通念佛缘起】 (书名)二卷,日本大通撰。明融通念佛之宗义。
【融通念佛宗】 (流派)日本良忍师感无量寿佛现身相授与融通念佛曰: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遍,功德圆满。后毗沙门天王现身曰:师蒙佛授,何不弘融通念佛耶?师曰:何谓也?天王曰:回所我唱,融通于众人;众人所唱,融摄于我;是融通念佛也。其功喻独称不可胜计。师自是创融通念佛宗。本宗之教义,念佛一行,顶受于无量寿佛,圆融妙理。相承于华严天台,开一因一果之妙义。故选取念佛,依净土三经。敷扬圆理,依华严法华也。圆门章曰:“敷扬圆理,则直据杂法。”(杂法者华严经也)。又曰:“宗祖正依华严法华。”
【融通淘汰】 (术语)台家所立五时中,般若部之意也。般若与一切之法皆为大乘融会,故曰融通。以空智之水,遣荡小乘之执情,故曰淘汰。四教仪集注上曰:“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故曰融通。以空慧水荡其执情,故曰淘汰。”
【融通妄想】 (术语)见“五妄想”条。
【融通圆门章】 (书名)一卷,日本融通念佛宗大通融观着。分十门,辩宗义之要领。
【容有释】 (术语)释经论,于正义外容认之傍义,谓为容有之说,亦云容有之释。
【柔和忍辱衣】 (术语)弘经三轨之一。弘通法华者,宜以柔和忍辱之心为心,吾心柔和忍辱,可以防一切瞋恚之害毒,如衣防寒热之害,以为因喻。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柔和质直者】 (术语)意柔而随顺于道,心正而无伪曲者。法华经寿量品曰:“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柔软】 (术语)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也。法华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
【柔软语】 (术语)柔和之言语,能适人之情者。大集经六曰:“于诸众生常柔软语故。”
【柔顺忍】 (术语)心柔智顺,于实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顺。堪安住于其位地,故云忍。维摩经法供养品曰:“闻如是法,得柔顺忍。”注“肇曰:心柔智顺,堪受实相,未及无生,名柔顺忍。”无量寿经上曰:“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肉灯】 (术语)剜肉燃灯以供养佛者。宗镜录二十六曰:“身座肉灯,归命供养。”
【肉灯肉香】 (故事)南史梁武帝纪曰:“有沙门智泉铁钩挂体,以燃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苏舜钦闻见录曰:“岁大旱,仁宗祈雨甚切,至然臂香以祷,宫人内珰皆然。”清异录曰:“齐赵人好以身为供养,谓两臂为肉灯台,顶心为肉香炉。”
【肉髻】 (术语)梵名乌瑟腻沙Uṣṇīṣ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玄应音义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无上依经云:郁瑟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肉色】 (杂语)似肉之赤色也。涅槃经十五曰:“如提婆教阇王欲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城乞食,王放醉象,其象见我被服赤色谓是肉。”大庄严论曰:“鹅珠比丘,着赤色衣乞食,到一穿珠鹅。衣色映珠,鹅谓是肉,遂吞之。”
【肉山】 (术语)比丘虚受信施则死后为大肉山以偿其债。辅行一曰:“虚受信施后为肉山。”楞严经八曰:“诳妄说法,虚食信施,(中略)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口*(一/巾)]食。”僧护经曰:“佛告僧护,汝见肉山者,是地狱人也。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典座。五德不具少有威势,偷众僧物,断僧衣裳,故入地狱作大肉山。火烧受苦,至今不息。”五百问论曰:“昔有比丘,多乞积聚。既不为福,又不行道。命终作肉骆驼山。”
【肉身】 (术语)父母所生之人身也。
【肉身菩萨】 (菩萨)犹言生身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之人也。宋求那跋多罗三藏,悬记六祖称为肉身菩萨。楞严经八曰:“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坛经大师事略曰:“其戒坛宋朝求那跋多罗三藏创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是授戒。”
【肉食】 (术语)食鸟兽鱼介之肉也。佛初于小乘教许食三种之净肉,后于大乘教,禁食一切肉,恐害菩萨之大悲心也。见涅槃经四,智度论四十九及八十八。
【肉食十过】 (名数)众生己亲。见生惊怖。坏他信心。行人不应食。罗刹习气。学术不成。生命同己。天圣远离。不净所出。死堕恶道。见法苑珠林九十二。
【肉团心】 (术语)梵云纥利陀耶Hṛdaya,译曰肉团心。即意根之所托,其形自八瓣之肉叶而成。圆觉略钞一曰:“纥利陀,谓肉团心。”名义集六曰:“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即意根所托也,故云意如幽室见。”
【肉心】 (术语)肉团心也。即心脏。瑜伽论记一上曰:“阿赖耶识,初受生时,最初托处,即名肉心。若识舍肉心,即名为死。”
【肉眼】 (术语)五眼之一。人间肉身之眼也。无量寿经下曰:“肉眼清彻靡不分了。”涅槃经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王建诗曰:“争将肉眼看云天。”
【如】 (术语)如者如法之各各之相也,如法之实相也。如地之坚相,如水之湿相,谓之各各之相是事相之如也。然此各各之事相,非实有,其实皆空,以彼此之诸法以空为实,空者,是诸佛之实相也,此实相之如,称为如。故实相即如也。又此如为诸法之性,故名法性,此法性为真实之际极,故曰实际。故如与法性与实际,皆诸法实相之异名也。又,诸法之理性相同,谓之如,以诸法虽各各差别而理体则一味平等故也。故如者理之异名也。此理真实,故云真如,其理为一,故云一如,但就其理体言之,般若经之如,立为空,法华经之如,立为中,是教门之不同也。智度论三十二曰:“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又曰:“佛弟子如法本相观。”又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维摩经菩萨品曰:“如者不二不异。”大乘义章一曰:“如,法性,实际,义出大品经,此三乃是理之别目。(中略)如者是其同义,法相虽殊,理实同等,故名为如。”大日经疏一曰:“怛他是如义。”止观二曰:“如空之异名耳。”维摩经净影疏曰:“真法体同,名之为如。”
【如电】 (譬喻)世之有为,转变无常,如电光速疾也。金刚般若经曰:“如露亦如电。”
【蠕动】 (杂名)总称无足而动之虫。即腹行之虫也。
【如法】 (术语)如法,契于理也。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维摩经方便品曰:“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同观众生品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如法爱染】 (修法)修法名。如法为如法如说之意,称美之言。如如法尊眼,如法尊胜等。同爱染王法项。
【如法爱染法】 (修法)又曰大爱染法。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也。
【如法北斗法】 (修法)祈祷北斗星之修法也,有二法,属于通途法者,谓之北斗尊星王法,属于准大法者,谓之如法北斗法(一切之修法分大法,准大法,秘法,通途法四种)。
【如法大仁王会】 (行事)一代一度之仁王会也。参照“仁王会”条。
【如法佛眼】 (修法)向佛眼尊修祈祷之法也。如法二字,总名严仪之修法。
【如法袈裟色三种】 (杂语)一似黑,二似青,三似赤。似黑者,即缁色,为黑泥之色,似青者,铜青也,似赤者,果实之染色,天竺谓之干陀色,支那谓之木兰色,日本谓之香染者(香染丁子香以染之)。百一羯磨九曰:“凡作卧具(三衣),应作两重染令坏色。或青(极好深青,律文不许,随时污色,事在开听)或泥(广律解泥谓是赤土赤石,或即是泥,然而不许纯乌泥皂,斯乃外道之衣)或干陀色(梵云袈裟野,译为赤色)。”行事钞下一曰:“四分云:若青若黑若木兰。一一色中随意坏。善见云:善来比丘,瓦钵贯左肩青色,袈裟赤色鲜明,准此木兰色。”又曰:“青谓铜青,黑谓杂注等,木兰谓诸果汁等,余在蜀都亲见木兰树皮,赤黑色鲜明,可以为染,微有香气,亦有用作香者。”资持记下一之一曰:“铜青谓青褐,如旧铜色,杂泥谓以果汁浸于铁器,遂成黑色。河底缁泥,亦可染黑,”释门章服仪曰:“上明青色,名同五色。如论律中,似而非正,木兰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干陀色。”
【如法孔雀经法】 (修法)孔雀经所说孔雀明王之修法也。是行大法之仪式,故特谓之如法。见“孔雀明王”条。
【如法念佛】 (术语)谓别时念佛也。见“别时念佛”条。
【如法仁王会】 (行事)一代一度之大仁王会也。见“仁王会”条。
【如法性实际三名】 (名数)般若经多用此三名,同一空理之异名也。谓但以观有浅深,而分三名也。智度论三十二曰:“如、法性、实际是三事,为一为异,若一如何说三?若三今应当合别?答曰: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但用观有浅深,故别立三名。始见法实,如远见树,知定是树,名为如。见法转深,如近见树,知定是何木,名为法性。穷尽法实,如尽知树根茎枝叶之数,名为实际。此三未始非树,因见为异耳。”
【如法治】 (术语)突吉罗Duṣkṛta之异名。如法治罚之罪科也。资持记上一之五曰:“如法治者突吉罗异名。”
【如法尊胜】 (修法)咒尊胜陀罗尼而祈祷尊胜佛顶尊之修法也。是行大法之仪式。故特云如法。
【濡佛】 (图像)露佛也。无厨子或堂宇之佛像也。毗卢舍那佛之露佛,在于诸方。
【如化】 (譬喻)大品经十喻之一。神仙之通力,天龙之业力,或以禁咒禅定等变化现出种种之物名为化,此化事化物,空而无实也,以譬一切诸法之实无性。智度论六曰:“是变化复有四种:欲界药草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是一),诸神通人力故能变化诸物(是二),天龙鬼神等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是三),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是四)。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亦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见“化”条。
【如幻】 (譬喻)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智度论六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维摩经方便品曰:“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见幻条。
【如幻即空】 (术语)万有如幻而无实体也。
【如幻假有】 (术语)万有如变幻而无有实体,徒见存在也。
【如幻三昧】 (术语)达于一切诸法如幻之理之三昧也。又现作种种如幻之事之三昧也。圆觉经曰:“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智度论五十曰:“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处住,所作幻事遍满世界,所谓四种兵众宫殿城郭饮食歌舞杀活忧苦等。菩萨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于十方世界变化遍满其中。”
【如幻三摩地】 (术语)同于如幻三昧。
【如金刚三昧】 (术语)如金刚能贯通一切之事物以智慧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如金刚三昧者,得是三昧,以智慧能通达一切诸法。”
【如空】 (术语)如者平等之义,平等真空谓之如空。吽字义曰:“如空四智似金埋地。”
【如来】 (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此释通于二身。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转法轮论曰:“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槃故名如来。”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胜鬘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教行信证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槃。余见“多陀阿伽陀”条。
【如来宝菩萨】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右。梵号怛他誐多摩尼,译言如来宝。密号曰实相金刚。是为入释尊宝珠三昧之尊,与大日经之毫相尊相当。黄色,左手持莲上有宝珠,右手为胎拳,立头指当胸,坐赤莲。
【如来悲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右第六位。梵号怛他怛多迦楼多,译言如来悲,密号曰慈化金刚。司四无量心中之悲德。肉色,童形,两手虚心合掌,戴鬘,着天衣,坐荷叶。
【如来呗】 (仪式)如来妙色身等二偈八句,讽梵呗之调子,故云如来呗。简称之曰梵呗。胜鬘经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第一偈,叹佛之应身,次二句,叹佛之报身,一切法常住一句,叹佛之法身。法会之常式,多唱此文。
【如来部】 (术语)胎藏界三部之一。又云佛部。大日释迦等诸佛之部类也。
【如来不思议法身】 (术语)称阿字本不生之理。大日经五曰:“说如是音声已,还入如来不思议法身。”义释十二曰:“此不思议,梵云阿真底。有阿声,意明从阿而出又从阿而入也。”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经名)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之略名。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经名)二十卷,宋法护等译。大宝积经第三金刚力士会之异译。
【如来藏】 (术语)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论如来藏品,藏有三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一切法也。楞伽经四曰:“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众生。”胜鬘宝窟下本曰:“一切众生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如所摄故名藏也。则众生为如来所摄也,是如来藏众生。”起信论义记上曰:“如来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二)隐覆之义,真如在烦恼中时,为烦恼隐覆如来之性德,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是众生之烦恼藏如来也。胜鬘经曰:“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又曰:“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理趣般若经曰:“一切有情皆如来藏。”同述赞下曰:“此真性正实如来藏在缠中名如来藏,一切众生皆有真理故。”胜鬘宝窟下本曰:“如来性住在道前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是众生藏如来也。”(三)能摄之义,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占察经下曰:“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起信论曰:“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述赞下曰:“藏谓库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来藏,现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起信论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能摄故出生也),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梵Tathāgatagarbha。又如来所说之一切经藏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其有专心受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如来藏经】 (经名)具名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举九喻而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
【如来藏经十喻】 (名数)为显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而说九喻,合所喻之法称为十喻:一萎花中之佛,二岩树之蜂蜜,三[禾*会]中之粳梁,四不净处之金,五贫家之宝藏,六庵罗果之种,七弊物中之金像,八贫女之贵胎,九模中之金像。见大方等如来藏经,名义集五。
【如来藏论】 (书名)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之异名。
【如来藏心】 (术语)真如心之异名也。见真如心条。
【如来藏性】 (术语)一切众生之性隐藏如来之功德,谓之如来藏性。
【如来藏缘起】 (术语)同于真如缘起。
【如来禅】 (术语)又名如来清净禅。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如来所得之禅定,即首楞严定也。依此禅定穷究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作之妙用,别于外道二乘菩萨所得之涅槃,谓之如来禅。楞伽经二曰:“云何如来禅?谓人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同经注解二曰:“如来禅者即首楞严也。”证道歌曰:“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禅源都序上一曰:“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此以如来禅为至极之心法,达磨所传之宗旨名。唐仰山初立祖师禅之目,以祖师禅为达磨所传之心印,以如来禅为未了之名。见祖师禅条。
【如来常住】 (术语)涅槃经二十七曰:“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如来慈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右第八位。梵号怛他蘗多昧底哩,译言如来慈,密号曰护念金刚。司四无量心中之慈德。肉色,捧荷叶,中盛莲华,着羯磨衣,冥坐于荷叶。
【如来地】 (术语)佛之位也。楞伽经二曰:“如来禅者,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起信论曰:“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如来独证自誓三昧者此时佛所住道场之名也。说出家之法,迦叶自誓而得戒。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之异译。
【如来光明出已还入】 (杂语)佛涅槃时示于阿修罗等之奇瑞也。涅槃经一曰:“尔时如来面门所出五色光明,其光明曜覆诸大会,令彼身光悉不复现,所应作已,还从口入。时诸天人及诸会众阿修罗等,见佛光明还从口入,皆大恐怖,身毛为竖,复作是言: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于十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相,何其苦哉!”
【如来果上法门】 (术语)谓真言宗金胎两部之密教。诸宗之法门,乃如来之应化身,对于因位之凡夫二乘菩萨说彼等行证之分际。是因人之法门。金胎两部之密教乃大日如来集内证之眷属为自受法乐谈自证者,则是果上之法门也。二教论上曰:“如来应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三乘教法,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并是显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此三密门所谓如来内证智境界也。等觉十地不能入室,何况二乘凡夫!谁得升堂。”
【如来毫相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左第二位。梵号怛他誐都椤,译言如来毫相。密号曰妙用金刚。如来白毫为无边福德之相,而此为佛格化者也。黄色,左手持髻上有圆光,右手仰掌当脐下,坐于赤莲。
【如来会】 (术语)无量寿如来会之略名。大宝积经第五会之名也。
【如来慧】 (术语)如来之智慧,即一切种智也。
【如来家】 (术语)真如法界为如来之所住,故称如来家。唯识论九曰:“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同述记九末曰:“无性云:谓佛法界名如来家,于是证会,故名为生。”
【如来净华众】 (术语)往生论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弥陀如来之圣众,悉于清净之莲华中化生,故云如来净华众。其莲华为如来本愿成就而成正觉之结果,故云正觉华。
【如来砾乞底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上行北端之第九位。梵号砾乞底,译言槊,密号曰众行金刚。主如来外护方便之德。肉色,右手持一股戟,左手为金拳安脐下,坐莲上。
【如来秘密藏经】 (经名)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之略名。
【如来秘密慧经】 (经名)大疏一,引除疑天女之因缘,出此经名。或云贞光开元录不载之。或云勘开元录。此经一部二卷。未得其本。义释但举经云而不出经名。
【如来愍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右第七位。梵号怛他蘗多母隶底多,译言如来愍。密号曰教命金刚。主如来哀愍之德。肉色,左手持如意宝,右手持荷叶盛花者安膝上,着羯磨衣,冥坐荷叶上。
【如来拳印】 (印相)又名智拳印。金刚界大日如来之印契也。见“智拳印”条。
【如来日】 (术语)又云实相日。越过现未三时无相平等之日时也。大日经一曰:“越三时如来之日。”同疏一曰:“以净眼观之,三际之相了不可得,无终无始,亦无去无来,此实相之日。觉明常住,湛若虚空,无有时分修短之异。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于无量劫谓如食顷,或演食顷以为无量劫,延促自在,无定相可得,故云如来日也。”
【如来三昧耶】 (术语)阿阇梨所传曼荼罗遍知院之一尊也。画如来顶相为其标帜。大疏六曰:“三昧耶当作御顶相,如来顶相具摄一切功德。”
【如来舌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左第六位。梵号怛他怛多尔诃缚,译言如来舌。密号曰辩说金刚。是为如来之舌相格化者。肉色,持莲,上有舌,右手为平掌,仰而当胸,坐于赤莲。
【如来舍菩萨】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上行北端。梵号怛他誐多乌波乞叉,译言如来舍。密号曰平等金刚。司如来四无量心中之舍德。菩萨形肉色,左手持白珠,右手押股,坐于荷叶。
【如来身】 (术语)解境十佛之一。
【如来神力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品之名。记如来为付嘱深法于菩萨,现十种之神力。
【如来师子吼经】 (经名)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与大方广师子吼经同本先出。
【如来识】 (术语)又云佛识。第八之阿赖耶识为一切众生之根本识,第九之庵摩罗识为如来之清净识。庵摩罗,译言清净。以离一切之无明烦恼故也。但法相宗以庵摩罗耶识为阿赖耶识之净分,不立为第九识,法性宗则立为第九识。光明玄曰:“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若分别之即是佛识。”宗镜录曰:“摩罗净识湛若太虚,佛性明珠皎同朗月。”
【如来使】 (术语)佛灭后弘通经法者谓之如来使。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梵Tathāgata-dūta,Preṣṭa Krtyakara。
【如来室】 (术语)三轨弘经之一。同于慈悲室。见三轨条附录。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为胜军王说正法治国之道,并观欲乐之无常。
【如来寿量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六品之名。四要品之一。说释迦如来既于久远之昔成佛,其寿量无数无量不可思议,此称为开迹显本,一经中于此始开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而显久远实成之本身也。
【如来所得法】 (术语)金刚经曰:“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来所得之法者菩提也,其法体空寂,无相可得,故云无实,其中具恒沙之性德,故云无虚。
【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 (经名)寂调音所问经之异名。
【如来所说示现众生经】 (经名)须摩提长者经之异名。
【如来体性无生观】 (术语)五轮所成法界塔婆之观法也。五轮者,是法身如来之体性,故云如来体性,以本不生之为体,故云无生。见三种悉地仪轨。
【如来无边誓愿事】 (术语)密宗所立五大愿之第四。奉事无边如来之誓愿也。
【如来舞】 (术语)称如来以种种善巧之神变悦可众心而摄化之之作业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佛又告金刚手:诸如来有意生名业作戏行舞,广演品类摄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虚空,成就广大见非见果,出生一切声闻及辟支佛诸菩萨位,令真言门修行诸菩萨一切希愿皆悉满足具种种业,利益无量众生。”
【如来五种说法】 (名数)如来说法之五种方法:一言说,以言音而说法。二随宜,随顺众生之机根而说法。三方便,以善巧方便而导之。四法门,说妙法,开解脱之门,而使入于清净之地。五大悲,起大悲心一念一刹那不舍众生而说法。
【如来喜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上行北端之第二位。梵号怛他誐多母你多,译言如来喜,密号曰祢法金刚。司四无量心中之喜德。肉色,持荷叶盛莲华,右手大中相捻,当胸,坐于赤莲。
【如来笑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左第八位。梵号怛他怛多诃婆,译言如来笑。密号曰欢喜金刚,破颜金刚。是为如来辩说之相格化者。肉色,左手执开敷莲,右手伏颊边,开口,坐赤莲。
【如来心经】 (经名)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之异名。
【如来牙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上行南端之第九位。梵号怛他蘗多能瑟吒罗,译言金刚牙。啮碎一切烦恼之三昧也。密号曰护法金刚,又曰调伏金刚。肉色,左手持开敷莲花,右手伸头小大三指,余屈,当胸,坐赤莲上。
【如来衣】 (衣服)三轨弘经之一。同于忍辱衣。见三轨条附录。
【如来应供等正觉】 (术语)又云如来应正遍智。佛之三号也。如来即如来,应者应供,正遍智者等正觉也。举佛号者,或以一号,或以三号,或以十号。但三号者十号中之前三号也。往生论注下曰:“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笔纸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术语)佛之十号也。见“十号”条。
【如来应正遍知】 (术语)又谓之如来应供等正觉。佛之三号也。往生论注下曰:“所言三号即是如来应正遍知也。”见“十号”条。
【如来语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左第七位。梵号怛他誐多绘乞怛落,译言金刚语。密号曰性空金刚。是为如来爱言语之口相格化者。肉色,左手持髻,上安宝形,右手为平掌,仰而当胸,坐于赤莲。
【如来智印经】 (经名)一卷,失译。大乘智印经之异译。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经名)二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壮严经同本而支出者。
【如来自誓三昧经】 (经名)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之略名。
【如来座】 (术语)三轨弘经之一。同于法空座。见三轨条附录。
【如理】 (术语)犹言如实。
【如理师】 (术语)佛之德号也。俱舍论一曰:“敬礼如是如理师。(中略)如实无倒,教授诫勖,名如理师。”
【如理智】 (术语)契于诸法真理之真智也。
【如莲华在水】 (譬喻)法华经涌出品曰:“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是弥勒菩萨叹地涌菩萨之偈文也。
【如量智】 (术语)通于诸法事相之俗智也。见“二智”条。
【如聋如哑】 (譬喻)华严顿教之座,舍利弗等声闻,有耳不得闻圆顿之教,故谓之如聋,有眼不得见舍那之身,而不能赞一语,故谓之如哑。六十华严经四十四曰:“尔时诸大声闻舍利弗目犍连,(中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如是等诸大声闻,在祇洹林,而悉不见如来自在如来庄严。(中略)所以者何?无明障曀覆净眼故。”文句四引此文曰:“此即如聋如哑之文。”妙玄十曰:“若华严正隔小明大,于彼初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虽复在座如聋如哑,非其境界。”文句六曰:“诸大乘经华严等明粗妙相隔,二乘不闻不解,如哑如聋。”
【如梦】 (譬喻)大品经所说十喻之一。世法无实体如梦也。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智度论六曰:“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为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言如梦。”
【如梦幻泡影】 (譬喻)金刚般若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中有六喻,称为六喻般若。
【如绵入棘】 (杂语)亦髡见罗什被姚兴妻之妪媵曰什如绵入棘。
【如去】 (术语)如来之别名。过去之诸佛如从生死去于涅槃中之义也。又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之义也。大日经疏一曰:“梵本云但他揭多者,但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中略)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释论俱舍四义,然古译多云如来,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阇梨意存如去如说,今且顺古题也。”秘藏记本曰:“如去谓自凡位修行成正觉也,乘如而往故曰如去。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梵如来Tathā-āgata,如去Tathā-gata。
【如如】 (术语)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也。智度论一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大乘义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虚妄,故复经中亦名真如。”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如如历法非一,故曰如如。”无量寿经下曰:“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同净愿疏曰:“空同故曰如,解知一切万法皆如,名解如如。”佛性论二曰:“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
【如如佛】 (术语)觉悟如如理体之佛也。又佛体即如如之理也。宗镜录九曰:“古偈云:识心达本如如佛,毕竟无依自在人。”古灵神赞禅师录曰:“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如如境】 (术语)如如之理体为如如智所契之境者。
【如如如说】 (术语)二教论上曰:“不中之法离于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一是约于离空实非空实三相之义,显三种平等,而重三如也。”维摩经不二门品曰:“如言说如,如耳听如。”
【如如智】 (术语)契于如如理体之智,谓之如如智。佛性论二曰:“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中略)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
【如实】 (术语)如实相,如实性也。又,如者平等之义,实者不虚之义,又真如实相之义。皆以名理体。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观诸法如实相。”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云如实。”法华文句九,释如实道曰:“如如真实之道。”三藏法数十四,释如实空曰:“真如实相,体本空寂。”
【如实不空】 (术语)起信论所说二真如之一。如实者真如之异名也,真如体内具无量之性功德,谓之如实不空。即不空真如也。起信论曰:“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如实空】 (术语)起信论所说二真如之一。如实者真如之异名,平等不二,故谓之如,真实不虚,故谓之实。此真如之体,空净而离一切之妄染。故名如实空。如明镜之空净。即空真如也。起信论义记上本曰:“言如实空者,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故,云如实空,非谓如实身空。”
【如实空镜】 (术语)起信论所说四镜之一。见“四镜”条。
【如实论】 (书名)一卷,天亲菩萨造,陈真谛译。明道理难无道理难且明二十二种之堕负处。
【如实论疏】 (书名)一卷,真谛述。
【如实修行】 (术语)如实相而行也。初地以上之菩萨,证真如而起行,谓之如实修行。往生论注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起信论义记上本曰:“证理起行,名如实修行。”
【如实修行相应】 (术语)其所修所信相应于法之实义也。
【如实知】 (术语)如实相而知之也。往生论注下曰:“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
【如实知见】 (术语)如实相之知见也。法华经寿量品曰:“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
【如实知者】 (术语)佛之德号也。大日经疏一曰:“一切诸佛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亦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今佛亦如是,故名如实知者,亦名如实说者。”
【如实知自心】 (术语)如来之智见。如实知自己之见也。大日经一曰:“秘密主,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同疏一曰:“如实知自心,即是开示如来功德宝所也。如人虽闻宝藏,发意懃求,若不知其所在,无由进趣。(中略)此法从何处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若能如实观察,了了证知,是名成菩提。其实不由他悟,不从他得。问曰: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答曰:以不如实知故。”
【如实智】 (术语)如诸法实相之智。知诸法实相之智。是唯佛所得之智也。智度论二十三曰:“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挂碍。”同八十四曰:“如实智有何等相?答曰:有人言能知诸法实相。(中略)此中说如实智唯是诸佛所得。何以故?烦恼未尽者犹有无明,故不能知如实。二乘及大菩萨习未尽故,不能遍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名如实智。但诸佛于一切无明尽无遗余,故能如实智。”
【如是】 (杂语)梵语曰翳鍐Evam,指物之词也。又印可之辞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如是者指示之词。”胜鬘宝窟上本曰:“印述之辞,如是如是。诚如圣教,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中略)法称合道理,故言如是。”
【如是报】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报者应报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各如法依于过去善恶之业因而得今生苦乐之报,依于今生善恶之业因而得来生苦乐之报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初之如是相为本,终之如是报为末,从本之相,至末之报,究竟平等一如,谓之究竟等。
【如是果】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果者习果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习成善因而生善果,习成恶因而生恶果,乃至草木各各习成自因而生自果如法也。
【如是力】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力者力用也,如十界之众生各法,有力用功能也。
【如是体】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体者体质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如法十界各自色身之体也。
【如是我闻】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如是我闻元起】 (杂语)智度论二曰:“佛入灭时,阿泥楼驮比丘,使阿难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何为师?二诸比丘依何住?三恶性比丘云何共居?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答:乃至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法华文句记一曰:“通序元起由阿泥楼豆令阿难问佛。”私志记一曰:“摩耶、大悲、涅槃后分、及阿含经,皆明此事,而大悲经明优婆离教阿难问,其余经论皆云阿泥楼豆教问。”(阿泥楼驮,阿泥楼豆,阿[少/(兔-、)]楼驮,同一梵语也)。
【如是相】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相者相貌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如法外显种种差别之相貌也。
【如是性】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性者性分也,在于内而不改者。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如法各具十界之性,终始无变也。
【如是因】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因,即习因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各习成善恶之性分,而如法生善恶之果,谓之如是因。
【如是语经】 (术语)十二部经之一。本事经之别名。
【如是缘】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缘者缘助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依善恶业之缘助如法得苦乐之报也。苦乐之性分,为习因。使之感果者,善恶之业缘也。
【如是作】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作者造作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如法运动造作也。
【濡首】 (菩萨)文殊师利之前后略也。见“文殊”条。
【濡首分卫经】 (经名)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之略。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 (经名)二卷,刘宋释翔公译。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与大般若第八会同。
【如说】 (杂语)如佛说,如经说也。如如说修行,如说往生等。
【儒童】 (术语)梵名磨纳缚迦Mānavaka,译曰儒童。童子之总称也。然有以为别称者。唯识述记一末曰:“摩纳缚迦此云儒童。”又谓孔子也。溧水县南七十五里,相传有儒童寺,本孔子祠。唐景福二年立。以孔子适楚经此。南唐改曰儒童寺。盖释氏有所谓造天地经云:宝历菩萨下生世间,曰伏羲。吉祥菩萨下生世间,曰女娲。摩诃迦叶,号曰老子。儒童菩萨,号曰孔子。复有清净法行经云:真丹国人难化。佛遣摩诃迦叶往,为老子。净光童子往,为孔子。又遣月明儒童往,为颜回。三弟子者出生其国。乃能从化。故唐杜嗣先有吉祥御宇,儒童衍教之说。见焦氏笔乘。参照次项。
【儒童菩萨】 (本生)释尊往昔为菩萨供养燃灯佛时之名也。见“然灯佛”条。又谓孔子也。海录碎事十三上引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净光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按,清净行法经,大藏经不载。盖伪经也。竹窗二笔曰: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参照儒童项。
【如未开莲合掌】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以十指头相合,指亦齐等。然掌内空令稍穹隆,名窟满啰合掌,此云如来未开莲也。”
【如响】 (譬喻)大品经所说十喻之一。智度论六曰:“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中略)诸菩萨知诸法如响。”
【如焰】 (譬喻)大品经所说十喻之一。见“焰”条。
【如一味雨】 (杂语)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如意】 (物名)僧具之一。世所谓爪杖也。手所不能到之处,用此可以搔抓如意,故名。释氏要览中曰:“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是亦一说也。然比丘之百一资具及曼陀罗诸尊之器仗,无见类于如意者,盖是始于支那也。佛祖统纪智者传曰:“南岳手持如意,临席赞之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释氏资鉴五曰:“周显德三年五月,武帝邕,惑于道士张宾等妖言,恶黑衣之谶,乃欲偏废释教,命沙门道士辨其优劣。且云:长留短废。(中略)襄城公何妥?自行如意,座首少林寺行禅师,发愤而起。诸僧止曰:师为佛法大海,众咸仰知,可令末座对扬。共推如意付智炫,安详而起,徐升论座。坐定执如意,折张宾理屈。”是论议执如意之证也。又人名。西天论师名,梵名末笯曷刺他Manoratha,世亲菩萨之师也。因室罗伐悉底国超日王,朋附外道,说火烟之义,不许引证,耻见众辱,断舌而死,终时诫世亲曰:党援之众无兢大义。群迷之中无辨正论。”见西域记二。
【如意宝】 (物名)如意珠也。
【如意宝珠】 (物名)见“如意珠”条。
【如意宝珠法】 (术语)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所说,如意宝珠曼陀罗之祈念法也。如意宝珠者如意轮观音之三昧耶形也,此安于曼陀罗之中台。
【如意宝总持王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如意宝总持者神咒之名。受持此神咒,而信心不清净决定专注,则不能见闻诸佛云。
【如意殿】 (杂名)兜率天中弥勒菩萨之宫殿以如意珠庄严者。
【如意佛】 (术语)行境十佛之一。如来有自在神力,故云如意佛。
【如意轮】 (菩萨)如意轮观音也。
【如意轮法】 (修法)供养念诵如意轮观音之秘法也。
【如意轮供】 (修法)参照如意轮法项。
【如意轮观音】 (菩萨)Cintāmanicakra,六观音之一。此观音,手持如意宝珠,以表满众生祈愿,持轮宝,表转法轮,故名如意轮。密号名持宝金刚。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曰:“观世音莲华如意摩尼转轮心陀罗尼。”此菩萨有六臂。右第一手捧颊为思惟之相。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曰:“手持如意宝,六臂身金色,顶髻宝庄严,冠坐自在王,住于说法相。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手持意宝,能满众生愿。第三手持念珠,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无倾动。第二持莲手,能净诸非法。第三手持轮,能转无上法。六臂广博体,能游于六道。”
【如意轮观自在菩萨念诵法】 (修法)为罪障消灭,以如意轮观音为本尊而行之修法也。真言行者最初所修之行法。
【如意轮讲】 (行事)如意轮供之法会。讲赞如意轮观音功德之法会也。
【如意轮经】 (经名)如意轮陀罗尼经之略名。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 (菩萨)如意轮观音之德号也。观音为莲华部之中坚,故云莲华心。原为久成之古佛,故称如来。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 (经名)一卷,宋慈贤译。说如意轮观音之修法。
【如意轮菩萨】 (菩萨)如意轮观音也。
【如意轮菩萨念诵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如意轮观音之念诵法。
【如意轮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说如意轮观音之坛法。
【如意轮瑜伽】 (经名)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之略名。仪轨之名。
【如意摩尼】 (物名)摩尼者,梵语Mani,珠宝之总名,即如意珠也。探玄记二曰:“摩尼是珠宝通名,简通取别故云如意摩尼。”
【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雷除之咒。
【如意瓶】 (物名)吉祥瓶之异名。
【如意通】 (术语)五通之一。又云神足通,神境通。变现自在如意,故名如意。飞行自在,故名神足。六尘之境,转变自在,故名神境。见“五通”条。
【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经名)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之略名。
【如意杖】 (物名)法苑珠林曰:“晋敦煌沙门竺昙猷游会稽剡县赤城山,有群虎来前,猷为说法。一虎独眠,乃以如意杖打头。”
【如意珠】 (物名)Cintāmaṇi,从宝珠出种种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出自龙王或摩竭鱼之脑中。或为佛舍利所变成。智度论十曰:“如意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同三十五曰:“如菩萨先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欲求如意珠,至龙王宫。(中略)龙即与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同五十九曰:“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烧,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释所执金刚,用与阿修罗战时碎落阎浮提。有人言:诸过去久远佛舍利,法既灭尽,舍利变成此珠,以益众生。有人言:众生福德因缘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缘故,地狱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宝名如意,无有定色,清彻轻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杂宝藏经六曰:“佛言:此珠摩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观佛三昧经一曰:“金翅鸟肉心为如意珠。”往生论注下曰:“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
【如意珠身】 (术语)成就南方宝生佛之三摩地身,为如意宝珠,而满一切众生之希愿也。大疏八曰:“今于此中广种无限善根故,即从今生以后尽未来际常作如意宝珠身虚空藏身,能满自他一切希愿。”
【如意珠王】 (物名)于如意珠中为最胜者,故云王。观无量寿经曰:“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
【如意足】 (术语)见“四如意足”条。
【如语】 (术语)如实之语,如法之语也。谓真实不虚之言说。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
【乳光】 (佛名)佛名。过去有长者,贪利息,复好抵触他人,因堕于牛。今生罪毕,供释尊以乳,依此因缘,未来成佛,名乳光如来。见乳光佛经。
【乳光佛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示有风疾,命阿难乞乳于梵志家。梵志讥嫌。维摩说法开悟之。帝释化为童子,[谷-(一/禾)+牛]牛,牛母牛子欢喜布施,阿难以之白佛,佛说牛之往因,授成道之记。
【乳光经】 (经名)乳光佛经之略名。
【乳海子】 (杂语)密教金刚界大日之种子为〈鍐〉字。鍐者智也,于五大中当于水大,因之味鍐字乳水之人曰乳海子。乳即水大也。性灵集一曰:“去来去来大空师,莫住莫住乳海子。”
【乳经】 (譬喻)天台以五味配五味之经,乳味配华严经,因之称华严经曰乳经。法华玄义二曰:“乳经,(中略)一粗一妙。”
【乳糜】 (饮食)以乳而造之粥也。大日经疏七曰:“乳糜者,西方粥有多种。或以乌麻汁,以诸豆并诸药味,如十诵药法等文广明,然最以乳糜为上。”
【乳木】 (物名)护摩所用之薪也,用有乳汁之木,故云乳木,欲火势之强故也。下置干柴,上置乳木,其寸法格好,依法而有差异。大日经疏八曰:“护摩薪当用乳木,谓桑谷之类。或用牛膝茎,截之剂十二指量,皆须湿润新采者,取其条理端直。当观上下一向置之,以香水洒净,令根本向身。”
【乳色】 (譬喻)生盲人说乳色也。涅槃经十四曰:“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犹稻米末。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复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我净。”止观五曰:“若为盲人说乳,若贝若粖若雪若鹄,若盲闻诸说即得解乳,即世谛是第一谛义。”
【乳水】 (譬喻)譬物之和合也。
【乳水眼】 (譬喻)鹅鸟能分一器之乳水,啜乳遗水,以喻学者之择法眼能别邪正也。见“水乳”条。
【乳味】 (饮食)五味之一。见“五味”条。
【乳香】 (物名)薰陆香也。梦溪笔谈云:“薰陆即乳香也。”梵Kunduruka。
【乳药】 (譬喻)旧医与新医同用乳药,而病有利害之不同。以喻外道说常与佛之说常邪正异也。见新旧医条。
【乳中杀人】 (术语)台家用语,以乳等五味配一代五时之经。第一华严时,为乳味时。于此乳味时中,说华严经对于别圆之机是顿教之相也,同时复说小乘之提谓经,使闻者得大乘之益,称曰乳中杀人,以为不定教之相。乳中杀人者,谓乳中置毒,毒气发,能毒人,此取涅槃经之喻也。毒,即实相之理。法华玄义十曰:“今依大经二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杀人,酪苏醍醐亦复杀人。此谓过去佛所尝闻大乘实相之教,譬之以毒。今值释迦声教,其毒即发,结惑人死。若如提谓波利经,(中略)即是乳中杀人也。”
【入】 (术语)悟真理谓为入。大乘义章一曰:“证会名之为入。”又解知事物曰入。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净影疏曰:“入谓解也。”又根境互相涉入而生识,谓之入。如十二入。新译言十二处。大乘义章八末曰:“根尘互相顺入亦名为入。”止观五曰:“入者涉入。”又二入见本条。十二入见“三科”条。
【入阿毗达磨论】 (书名)塞建陀罗阿罗汉造,唐玄奘译,单简述有部宗之法相者。一卷。【入阿毗达磨论】(书名)一卷,塞建陀摩阿罗汉造,唐玄奘译。略说萨婆多宗之法数。
【入般涅槃】 (术语)入于般涅槃也。见“般涅槃”条。
【入不二门】 (术语)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所说一实平等之理,谓之不二。明理体之无异无别也。此不二之义为法界中之一门,故名为门,通入此不二之法门,谓之入不二门。大乘义章一曰:“不二者无异之谓,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曰不二。”
【入出二门】 (名数)入门与出门之称。入门者,谓修净业而入于极乐功德庄严中之自利门也。出门者,谓以慈悲心为苦恼众生出施教化之利他门也。净土论所说之五念门与五功德门中,前四门为入门,后一门为出门也。
【入大乘论】 (书名)二卷。坚意菩萨造,北凉道秦译。由义品,入摩诃衍品,议论空品,顺修诸行品之四品而成,大乘教之概论也。
【入道】 (术语)舍世法入佛道也。犹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宝积经三十六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论七曰:“或舍家入道。”遗教经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论曰:“见画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入定】 (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入定不定印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妙吉祥问菩萨之退行不退行。佛言:有五种之行:一羊车行,二象车行,三日月神力行,四声闻神力行,五如来神力行。前二种有退,名为不定。后三种不退,名为入定。即入定与不定之法印也。
【入定瑞】 (术语)法华六瑞之一。为佛说法华经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也。出法华经序品。
【入定印】 (印相)有三部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金刚部为缚定印。说见胎藏曼陀罗大钞一。
【入定作论】 (故事)西域记十曰:“陈那菩萨者,佛去世后承风染衣,智愿广大,慧力深固,愍世无依,思弘圣教。以为因明之论,言深理广,学者虚功,难以成业。乃匿迹幽岩,栖神寂定,(中略)放大光明,照烛幽昧。时此国王深生尊敬,见此光明相,疑入金刚定,因请菩萨证无学果。陈那曰:吾入定观察,欲释深经,心期正觉,非愿无学果也。王曰:无生之果,众圣攸仰,断三界欲,洞三明智,斯盛事也,愿疾证之。陈那是时心欣王请,方欲证受无学圣果。时妙吉祥菩萨知而惜焉,欲相警诫,乃弹指悟之而告曰:惜哉!如何舍广大心为狭劣志?从独善之怀,弃兼济之愿。(中略)陈那菩萨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沈研,作因明论。”
【入法界】 (术语)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同体异名也。为诸法本真之理诸佛所证之境,证入法界之理,曰入法界。华严宗立三处之入法界。一、上根之菩萨于初住之位,破无明,证法界之理。二、中根之菩萨于十回向之终,三、下根之菩萨于初地。见华严大疏钞七。
【入法界品】 (经名)华严经之末品说善财童子证入法界理之始末也。
【入法界体性经】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住于宝积三昧,说法界之义。
【入法界无量】 (术语)十回向之第十位。见“回向”条。
【入佛】 (仪式)迎入佛像也。迎入于寺院,从寺院迎入檀家,皆谓之入佛。
【入佛供养】 (仪式)为入佛所行之法会供养也。
【入佛平等戒】 (术语)三种三昧耶之一,入佛三昧耶也。大疏九曰:“世尊前入法胎生三昧时,见一切众生悉有菩提种等同诸佛故,说入佛三昧耶持明,以此持明得入佛平等戒,即是托圣胎义也。”
【入骨】 (仪式)俗云纳骨。盖于僧曰入塔,在家云入骨。白骨入墓也。于此行入骨佛事。见象器笺十四。
【入观】 (术语)观者观照之义。吾人静止散乱粗动之心,则诸法之理,自得观照,谓之观。入于此观,谓之入观。多以为与入定同义。自心之寂静一边用之,名为定。自观照理一边用之,谓为观。
【入棺】 (仪式)入龛之俗语也。
【入寂】 (术语)入寂灭也。梵语涅槃,一译寂灭。离烦恼云寂,绝生死之苦果曰灭。故证果人之死,名为入寂。
【入见道】 (仪式)悟入见道也。
【入金刚问定意经】 (经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之异名。
【入龛】 (仪式)俗云入棺。亡者浴后,入于龛中,入龛既了,随行入龛之佛事。
【入空】 (术语)分析诸法或了因缘之生义,悟入诸法实性无之真理也。此中分析诸法,初知空理,为析色入空,小乘人之空观也,因缘生之法知事体为为空,以分析事体为要,称为体色入空,大乘人之空观也。而此二者总为出虚假境界而入真谛空理之观法,故谓之从假入空观,即璎珞经所观三观之一也。四教仪曰:“小析色入空故拙。(中略)巧谓体色入空。(中略)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理。”
【入楞伽经】 (经名)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复有旧译四卷,题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新译有七卷,楞伽为师子国之山名,佛入彼山所说之经故名入楞伽经。
【入楞伽心玄义】 (书名)一卷。唐释法藏撰。按,此卷中土失传。得自日本。详见“楞伽经”条。
【入曼荼罗者】 (术语)五种三昧耶中前四种之三昧耶也。义释十二指秘密印而言曰:“假令已入曼荼罗者,尚不得于前辄尔而作,况余人耶?”演奥钞五十五曰:“入曼荼罗者,指前四种三昧耶也。”
【入灭】 (术语)入于灭度也。梵语涅槃,译为灭度。灭惑度生死海之义。谓证果之人死也。
【入嚩罗】 (杂语)Jvāla,译曰光明。又曰焰光。见大日经疏九。
【入涅槃】 (术语)与入灭同。
【入瓶】 (传说)沙弥有通力,能入于澡瓶中。阿育王传七曰:“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还来出,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人,龙子虽小能兴云致雨。”
【入山学道】 (术语)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也。无量寿经上曰:“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中略)端坐树下,勤苦六年。”普贤菩萨证明功德经曰:“于檀德山苦行六年。”此为八相之一。
【入圣】 (术语)断惑证理之人曰圣。入圣者入于圣位也。俱舍论十八曰:“入圣得果,离染漏尽。”往生十因曰:“三乘行人入圣之方便。”
【入室】 (术语)禅规谓久参之弟子入师室参问道也。是勘责弟子之得分者,故非久参之人则不许之。在古时则临机行之别无入室之规,马祖百丈已后,别立方规,定日行之。世谓得师法,为入室之弟子。然言入室者,未必尽得师法也。祖庭事苑八曰:“祖师传云:五祖大师至夜,密令侍者于碓坊召卢行者入室,遂传衣法。又法华云:着如来衣入如来室。阿含经云:佛告苾刍,吾两月欲宴坐,汝等不须参问,唯除送食及洒地时可至于此。应知佛祖当时有入室参问之仪也。”敕修清规入室曰:“入室者,师家勘辩学子,策其未至,捣其虚亢,攻其偏重。”兴禅护国论曰:“入室谓遇和尚间暇之日建立之,此宗一大事也。”僧堂清规二曰:“凡请益之翌日曰入室。”又(修法)真言宗入灌顶室行受法灌顶,谓为入室弟子。
【入寺】 (杂语)入寺住持也。
【入塔】 (仪式)纳亡僧遗骨或全身于塔内。此时有入塔之佛事。见象器笺十四。
【入胎相】 (术语)八相成道之一。见“托胎”条。
【入檀】 (修法)金胎两部,各如法集诸尊于一处,谓之曼陀罗,译作坛,真言行者入此坛场而受灌顶,谓之入坛。
【入堂】 (仪式)入僧堂也。
【入唐八家】 (名数)日本平安朝时代入唐学密教者八人,即传教,弘法,慈觉,智证,常晓,圆行,慧云,宗叡也。传教,慈觉,智证三人为台密,余为东密。日本总称之为入唐八家。
【入堂五法】 (名数)戒律宗入法堂当守五种之法规。参照“入众五法”条。
【入王宫聚落衣】 (衣服)三衣中之大衣即僧伽梨之别名。入王宫或聚落乞食及说法时着之。故名。见六物图。
【入文解释】 (术语)凡讲经论。先于文前论一部之大意及题号,了后,则释本文,谓之入文解释。
【入我我入】 (术语)如来三密入于我,我三业入于如来,即如来之三密与众生之三业彼此相应互入,因而具足一切诸佛之功德于吾身也。是谓之三平等。以是称为三平等观。秘藏记本曰:“真言印契等故,引入诸佛于吾身中,是曰入我。引入吾身于诸佛身中,是曰我入。入我我入故诸佛之无数劫中所修集功德具足我身。”
【入无分别法门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入心】 (术语)三乘行位之地,每地分入住出三位,初入其地时,谓之入心。
【入信】 (术语)入于信仰也。
【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 (经名)证契大乘经之异名。
【入一切平等善根】 (术语)十回向之第六位。见回向条。
【入音声陀罗尼】 (术语)三陀罗尼之一。见“三陀罗尼”条。
【入院】 (杂语)禅僧出世入某院也。
【入正定聚益】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
【入正理论】 (书名)因明入正理论之略名。
【入支】 (杂名)玄应音义曰:“此外道瓶,圆如瓠,无足,以三杖交之支举于瓶也。诸经中或言执三奇立距,或言三叉立距,皆是也。论文作鈘,非也。”
【入众】 (术语)又云交众。与众共起居也。
【入众时衣】 (衣服)即入众衣。
【入众五法】 (名数)戒律入僧伽中当守五种之规法。五分律曰:“佛言入众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余事。”
【入重玄门】 (术语)成佛果之前,更重修习无始凡夫地已来所作之事,使之一一称理也,是为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其所以然者,则以等觉菩萨之元品无明难断故也。凡轮回生死之苦,于一切众生悉起偏执之见,存自他彼此之隔异,此我执之念更难止,虽由初地以来,地地断无明入等觉之位后,元品之无明尚存,此隔异之我执,若不破,则妙觉智之无我法体,更不能显,是故再为凡夫,交于一切众生,以彼为他山之石,遣荡自他之隔异。以此行力而元品之无明自尽也。后位之显理明了,故凡夫之方,谓为玄门,又此为菩萨究极之玄理,故云玄门。已极玄理,重修凡事之玄门,故曰重玄。璎珞经上曰:“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中略)修行小法。(中略)六入重玄门。”天台净名经疏一曰:“圆教初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明。”法华文句九曰:“从初地至十地名善入,十地入重玄门,倒修凡夫事名善出。”辅正记九曰:“等觉证极玄理究竟,名为一玄,从等觉位却渐次向于下位,次第修集药法广迳众病又为一玄,欲受妙觉佛职理非容易,令观智深细故须却入倒修于凡事。”是别教之意也。若依圆教之意,则遍应法界,而现十界之身,为入重玄,是非独等觉位而然,于初住已上乃至佛果亦然。玄义释签三曰:“来至等觉入重玄门。(中略)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名为等觉,即成圆门,遍应法界名入重玄,不同别教教道重玄。”大日经疏六曰:“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
【入众衣】 (衣服)礼拜诵经斋会等大众会合之时必服之,因云入众衣。六物图曰:“从用名入众衣。”【入众衣】(衣服)郁多罗僧即七条袈裟之别名。礼拜,斋食,讲经等与众共事时着之。六物图曰:“郁多罗僧,名中价衣,从用名入众衣。”
【入诸佛境界庄严经】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宋法护译妙吉祥菩萨问:不生不灭是何增语?佛言:不生不灭是即如来之增语,因为广说种种之譬喻及种种之法句。
【入住出三心】 (名数)为菩萨阶位之十地,各有入住出之三位。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出其地位,而进于次之地位也。
【阮咸】 (物名)乐器名。又云大蛮琴。晋阮咸始造之,故名。其形似琵琶而圆,颈长而不曲。
【软语】 (杂语)温言适人情之语也。涅槃经二十曰:“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语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是故我今者,归依于世尊。”
【软贼】 (术语)名闻利养,坏道人之功德者。智度论曰:“利养如贼,坏功德本。”智者大师别传曰:“今乃表诸软贼,毛绳截骨。”
【蕤呬耶经】 (经名)又曰瞿醯坛哆罗经,玉呬耶经。慧琳音义作掬呬耶亶怛罗经。三卷,唐不空译。所谓瞿醯经是也。见“瞿醯经”条。梵Guhya-tantra,蕤宜作[廿/(夌*玉)]。
【瑞相】 (术语)吉瑞之形,显见于人目者。原限于吉瑞,而俗通于吉凶用之。方广大庄严经三曰:“将欲生时,输檀王宫先现三十二种瑞相。”涅槃经二曰:“如来今现此瑞相,不久必当入于涅槃。”法华经序品曰:“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光宅法华疏一曰:“相据于外,瑞据于内。然相即是瑞,瑞亦即相。但密报称瑞,表异为相。”
【瑞像】 (图像)优填王始以栴檀作释迦佛之形像,瑞相圆满,故名瑞像。西域记五曰:“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王之所作也。灵相间起,神光时照,诸国君王恃力欲举,虽多人数莫能转移。遂图供养,俱言得真,语其源迹,即此像也。初如来成正觉已,上升天宫为母说法,三月不还。其王思慕愿图形像,乃请尊者没特迦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雕刻栴檀,如来自天宫还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
【瑞岩】 (人名)唐瑞岩,名师彦。嗣岩头。青原下之六世也。见五灯会元七。
【瑞岩主人】 (公案)瑞岩和尚每日自呼主人公。复自应诺。乃云,惺惺着,诺。他时异日莫受人瞒,诺诺。见会元瑞岩章。
【瑞应本起经】 (经名)太子瑞应本起经之略名。
【瑞应华】 (植物)梵名优昙钵,优昙钵罗Uduṁbara,译曰灵瑞华,瑞应华等。见“优昙”条。
【润生】 (术语)烦恼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三缘而故起,谓之分别起,习为性,自然而起,谓之俱生起。八识中意识为主,起此二种,分别起之烦恼,造善恶之业,俱生起之烦恼,润其业种,而使受生,谓之润生。俱生起之烦恼,起于临终之时,即自体爱,境界爱,当生爱之三爱是也。见“爱”条。出于唯识论八,百法问答钞四。
【润生业】 (术语)谓其业为润迷界之生之原因者。
【润业】 (术语)以俱生起之烦恼,润溉已造之业,使生苦果也。谓以俱生起之烦恼,润溉,必生苦果之善恶业。见“润生”条。
【弱吽鍐斛】 (术语)Jaḥhūmvamhoḥ如其次第,乃钩索锁铃四摄菩萨之种子也。见金曼大钞一。
【若那】 (人名)见“惹那”条。
【若那跋陀罗】 (人名)见“惹那跋陀罗”条。
【若那战陀罗】 (人名)见“惹那战达罗”条。
【若南】 (人名)见“惹那”条。
【若提子】 (人名)尼犍陀若提子之略。
【若衍底】 (杂语)译为胜之义,生之义,即胜生也,由阿字门,即是无胜生,是为一切无能胜者之母,故名无胜生。此无胜生亦名甘露生。见大日经义释七。梵Jāy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