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杂名)跛室制么Paścima,见梵语杂名。
【西庵】 (杂名)与西堂同。
【西班】 (职位)与西序同。见两序条。
【西藏佛教】 (故事)西藏新志中曰:“周赧王二年岁在戊申,额纳特克(中印度)有乌迪雅纳汗者,为邻国所败。自印度逃至雪山,住雅赞塘,遂呼谓雅尔隆氏。其季子生有异表,众人推为汗(王之意),寻为土伯图国之王。其后七世,有奸臣隆纳木者纂其位。不半载,前汗之子某汗恢复故位。又传七世,至多里隆赞汗,得百拜忏悔经、多宝经、及金塔宝,敬慎供养,是为佛教入藏之始。时西历四百七年,东晋安帝义熙丁未三年也。八世特勒德苏隆赞年十六袭汗位,曾派大臣至中印度习音学,回国后使译百拜忏悔经与三宝云经,以为治国之助。又尚唐文成公主,当文成公主之至西藏也,携带经卷佛像。于是汗又聘中印度之桑吉刺必满师及巴勒布国之锡拉满祖师,及鄂斯达师,唐僧之玛唅德斡等,使译经卷,宣布国中。西藏佛教之盛自此始。”
【西藏喇嘛教育】 (流派)喇嘛教育之年限甚长。管理极严。八岁入寺院之学校,检查体格,使暗记古人格言。如是十二年,称试验生。由保证人介绍,登姓名于僧录。给以银徽章,使附袈裟。削发行宣示式,始得法名。更进而为住职。又经十二年,课程渐次增高。学祈祷,习经,频以问答论难试验其修行之功效。若能解决问答论难各题,得列众僧之前。但实行研究者甚少。不过循例举行,视为具文耳。谚云:吃喇嘛之食,须具铁颚。其难苦可知也。
【西藏主】 (职位)大禅林二分大藏经而置于东西,司之者,有东藏主,西藏主之二人。藏主又曰知藏。
【西刹】 (界名)刹者梵语Kṣetra,土之义。西方之国土,即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也。
【息除贼难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法贤译。佛在摩伽陀国,阿难怖贼,佛为说结界咒。
【息除中夭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与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同本异译。
【息慈】 (杂名)梵语沙弥之旧译。初入佛门息世情,行慈济之义。行事钞沙弥别行篇曰:“此翻为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情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
【希代】 (杂语)希世也。慈恩传九曰:“英词曲被,即超希代之珍。”
【希法】 (术语)十二部经之一。说希奇不思议事之经典也。正理论四十四曰:“言希法者,谓于此中唯说希奇。出世间法,由此能正显三乘希有故。”梵名阿浮达磨,见“阿浮达磨”条。
【西方合论】 (书名)十卷。明袁宏道撰。集古德之要语,述西方净土之教义者。
【西方净土】 (界名)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于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众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于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于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赞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弥陀佛也。故释签释诸经所赞多在弥陀。药师虽立十二大愿,然于念我者,但使八大菩萨引导其人于西方极乐,不愿使往生我国也。华严经入法界品,十方诸佛长子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说一切菩萨总愿之十大愿王,更说大经总结之颂文,中言“愿我临欲命终时,面见彼佛阿弥陀等。”愿于其土成就此十大愿,度一切众生也。普贤者,显密皆以为主发菩提心之德,以其愿行为三世十方诸佛菩萨之标准大本。故已来之佛,如此愿已往生西方净土而证菩提,未来之菩萨,自此往生西方极乐而证菩提。西方弥陀主五智中妙观察智或转法轮智,观察一切众生之机而转妙法。故天台于止观谓弥陀为法门之主。大日疏释大日如来入西方莲华部之阿弥陀三摩地说大日经具缘品,为所谓大悲生之嘉会坛曼荼罗(见嘉会坛条)。又,密教立三品悉地。以天宫为下界悉地,十方净土为中品悉地,密严国土为上品悉地。日本弘法之秘藏记,释西方极乐即密严国土。日本觉鍐着五字九轮秘释,特劝西方往生也。然则权实显密,其道虽异,而其所归,在于往生西方,证大菩提。四十八愿中,曾无西方净土之言,弥陀者,其身周遍法界,其土亦周遍法界也,故观经说如来身是法界身,净土论释为究竟如虚空大无边际。故本愿有曰十方众生,而不言为东方众,岂净土所在,得以东西南北指定之乎。西方云者,释迦如来之方便也。东方日出处为万物之发生,西方日没处为万物之终归,故佛准世情特指定西方,而教众生涅槃之大归处也。
【西方莲华部】 (术语)以金刚界之五部,配于五方,则西方为莲华部,妙观察智之无量寿如来也。
【西方师】 (杂语)西方之师也。多谓迦湿弥罗以西,犍陀罗国地方之人师。俱舍论二十六曰:“西方诸师,作如是说。”同光记二十六曰:“西方诸师即是健驮逻国诸师,婆沙云外国师。”
【西方十万亿】 (术语)弥陀之极乐国土在自此西方过十万亿之佛土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西方十字尊】 (术语)谓阿弥陀佛也。阿弥陀佛之名号,有六字九字十字之三种。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为十字之名号。此中归命二字,虽为众生之信心,然以之为所归之佛名者,净土门之妙义也。
【西方同居土】 (界名)谓弥陀之极乐净土也。台宗之称。天台之四土,第一曰凡圣同居土。凡夫与佛菩萨之圣者同住之义也。此有二种:一同居土之秽土。如娑婆世界。一同居土之净土。如兜率天之弥勒净土,西方之弥陀净土。
【西方要决】 (书名)具名西方要决释疑通规,一卷(或作二卷),唐慈恩着。明往生西方极乐之要决。
【西方斋社】 (杂名)远法师,与晋朝诸贤修净土业,结社白莲。又与道安,雷次宗,刘遗民,共结西方斋社。
【西干】 (地名)印度之异名。西为西方,干为身毒,贤豆之借字。或云干非梵语,干者天也。西干如言西天。祖庭事苑二曰:“西干即天竺国,五印土,或云西天西干,皆译师义立。”
【西光】 (杂语)西方极乐净土之光明也。
【西行】 (术语)往生西方净土之行业也。续高僧传二十道绰传曰:“西行广流,斯其人矣。”
【西河】 (人名)唐道绰禅师之别号。师为并州汶水人。检诸传无西河之号。待考。
【息化】 (术语)佛息教化而入于涅槃也。辅行一曰:“圆音教风,息化归寂。”文句记三曰:“开权即是法华之相,息化即是涅槃之征。”
【西化】 (术语)西方之化益也。观经玄义分曰:“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
【息忌伽弥】 (术语)Sakṛdagāmin,又作息忌伽弥,息忌陀伽迷。译曰一来。小乘四果之第二。智度论三十二曰:“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人从此死生天上,天上一来得尽众苦。”坐禅三昧经下曰:“息忌陀伽迷,秦言一来。”
【吸尽西江水】 (杂语)传灯录襄州庞居士蕴参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则与汝道。居士言下顿悟。又见指月录九。按,大慧语录,庞居士谒马祖。问:如水无筋骨云云,与此少异。
【西净】 (杂名)禅林中称西序之人所上之厕也。厕为至不净之处,必要净洁,故名为净。此外又有东净。然后世以西净为厕之总名。又西净雪隐,唐音相近,遂失本名而用雪隐之字,雪隐者,唐灵隐净头寮(扫除拭之寮)扁额之文字也,雪窦之显禅师,会在灵隐隐于净头职。故灵隐之净头寮曰雪隐。以为厕处之名,不当。见象器笺二。
【息苦】 (术语)息生死之苦也。
【希麟音义】 (书名)续一切经音义。十卷,唐希麟集。【希麟音义】(书名)十卷,唐希麟撰,即续一切经音义也。慧琳音义,依开元释教录,从大般若经起,至护命法止。惟自开元录后,相继翻译之经论,及拾遗律传等,皆无音义,故麟师续之。从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起,至续开元释教录止,总二百六十六卷。黎养正序曰:“麟师续撰,一禀琳公家法。撷华成鬘,积壤崇山,探赜阐微,克绍前美。”余见“续一切经音义”条。
【息虑凝心】 (术语)制妄念妄想而凝心思惟也。
【西曼陀罗】 (术语)又作果曼陀罗。金刚界之曼陀罗也。对比金胎,则胎藏界为明菩提心之理性者,故属于因而配于东方。金刚界,为明成佛之事相者,故属于果而配于西方。
【西明】 (人名)唐南山大师住西明寺,故号为西明。又,法相宗之异辙圆测法师住西明寺,亦曰西明。
【西明寺】 (寺名)唐高宗时于长安立之。佛祖统纪五十三曰:“唐高宗敕建西明寺大殿十三所。”稽古略三曰:“戊午显庆三年,六月十二日,帝创西明寺成。十三日帝出绣像长幡,送寺安奉。(中略)七月,诏迎玄奘法师入居西明寺。”
【西尼】 (人名)西尼迦之略。外道名。
【西你迦】 (人名)Sainika,译言有军。外道名。旧称先尼。见“先尼”条。
【西牛货洲】 (杂名)西瞿陀尼之译名。在须弥山西方之大洲也。其俗以牛市易,故名。俱舍论十一曰:“西牛货洲,圆如满月。经二千五百,周圆七千半。”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西牛货洲,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洲。”
【希奇】 (术语)希有奇特也。宝积经三十五曰:“世尊成就一切世间甚希有法。”义林章一本曰:“虽是希奇,然是有上,是未了义。”文句记十上曰:“安能信斯希奇。”
【希迁】 (人名)唐南岳石头山希迁,粤人,姓陈氏,闻曹溪六祖道风,师事之。六祖寂后,于罗浮山受戒。偶闻青原行思补溪席,又归从之。天宝初,往南岳南寺,于寺东大石上结庵居焉,时人尊之曰石头和尚。门人归崇者颇多,时江西以马祖为主,湖南以石头为主。年九十一寂,敕谥无际大师。见宋高僧传九,传灯录十四等。
【希求施】 (术语)希求生天而行布施也。八种施之一。
【西瞿陀尼】 (杂名)Apara-godānīya,又作西瞿耶尼,西瞿伽尼。西大洲名。瞿陀尼译曰牛货。其俗以为牛货币,故名。在须弥山之西方。玄应音义二十三曰:“西瞿陀尼,或云俱耶尼,或作瞿伽尼。瞿此云牛,陀尼此云取与,以彼多牛。用市易,如此间用钱帛等也。”
【西瞿耶尼】 (界名)与西瞿陀尼同。
【西山住部】 (流派)Aparaś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大众部中初度之分派也。见宗轮论述记。
【息世讥嫌戒】 (术语)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而性自罪,佛准于其本性而制之是云性戒。其他比丘之戒法,多为持比丘之资格,止世之讥嫌而制者,是为遮戒。一名息世讥嫌戒。涅槃经十一曰:“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云云。”
【析水】 (杂语)弃钵之水余残曰析水,半饮之,半弃之,故曰析。见象器笺二十。
【析水桶】 (物名)容析水之桶也。
【希祀鬼】 (异类)九鬼之一,死后希望子孙追荐祭祀之鬼类。
【西堂】 (职位)禅林称当寺前住之人名为东堂,他山退隐之长老来住本寺,名为西堂。以西是宾位故也。见象器笺五。净家袭闻此名,长老称上人。次称西堂。
【西天】 (地名)天竺在支那之西方,故曰西天。佛祖统记五十三曰:“西天求法,东土译经。”
【西天二十八祖】 (术语)天台于天竺定二十四祖之付法,禅家立二十八祖之传灯。见“二十八祖”条。
【西天四七】 (术语)谓印度禅宗付法之祖师,即自摩诃迦叶至菩提达磨之二十八代也。与东土二三连结而呼之。
【析微尘】 (杂语)分析微尘至实空也。首楞严经曰:“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相。”
【析小】 (术语)其意谓折断折破之意,折破折断小乘曰析小法。华文句记四曰:“析小弹偏,叹大褒圆。”
【息心】 (术语)梵语沙门之古译。见“沙门”条。
【西序】 (役名)禅门之职位,拟于朝廷之两阶,分东序西序之两班。见“两序”条。
【析玄记】 (书名)佛祖统纪二十二曰:“法师敬云,建业人,夙学天台之道。光化二年,于永嘉寺讲经,依俱舍论述小乘入道五位,作析玄记二卷。”光化为唐昭宗之年号。惜其书不传。
【希有】 (杂语)事之甚少者,无相类者。无量寿经上曰:“颜貌端正,超世希有。”法华经序品曰:“是不思议,现希有事。”嘉祥法华疏三曰:“旷世所无,故言希有。”
【希有人】 (术语)赞叹念佛行者之语。即希信难信之法,故有此名。涅槃经德王品亦说六种之希有人,谓:“善男子,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华。一、不行恶法。二、有罪能悔。如是人甚为希有。复有二人:一、作恩。二、念恩。复有二人:一、谘受新法。二、温故不忘。复有二人:一、作新。二、修故。复有二人:一、乐闻法。二、乐说法。复有二人:一、善问难。二、善答。善问难者汝身(德王菩萨)是,善答者谓如来。”
【西域】 (地名)总指支那以西之诸国,别指印度。
【西域传】 (书名)西域记之异名。释迦方志下曰:“贞观十九年,安达京师,奉诏译经,乃着西域传一十二卷。”别有隋朝彦琮撰述之西域传。行宗记一上曰:“西域传隋朝彦琮撰。”
【西域记】 (书名)具名大唐西域记。又曰西域传,十二卷。总持寺沙门辩机撰。唐玄奘游西域诸国之纪行者。
【西域记地理考证】 (书名)一卷,清丁谦着。英人有恭宁翰者。久居印度。精心考古。着玄奘游迹图。将记中各国所在。逐一注明,今为何城,此书以此图为蓝本。惟图所未及。或确知其有误者。必详加考定。以衷一是。恭图所无。最难考定者。惟葱岭以西大雪山内赌货罗故此诸小国。著者因此易稿至七八次。继思疆域沿革。今昔不同。而山川道途。必无大异。遂先审察彼此之离距及方向。即以今日通行之路线。依次求之。果然十得信九。且与名邻国疆界方位。并皆符合。即间有未敢自信者。要当相去不远。
【西域求法高僧传】 (书名)具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撰。总有五十六人。外有四人。
【西域求经记地理考证】 (书名)一卷,清丁谦着。其序曰:“此由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摘出。炫之跋云:惠生行记,事多不尽录。今以道药传宋云家记并载。按上三书,藏经既未收入,亦无他传本,盖亡佚久矣。尚赖此记存其涯略,亟加考证,以为究心地学之助。因记首有西域取经字,即以名篇。”
【昔圆】 (术语)对今圆之称。法华之纯一独妙圆教为今圆,尔前兼但对待之圆教为昔圆。台教之判,其圆用今昔虽别,而圆体则今昔一也。
【希运】 (人名)唐洪州黄檗山希运,闽人,身量矮小,额间隆起,号为肉珠。倜傥不羁,真大乘之器。依一姥劝,见百丈山海禅师而开心眼,还住黄檗山,裴休深钦重之。大中年中终,敕谥断际禅师。见宋高僧传二十,传灯录九。
【息灾】 (术语)止身之灾厄也。真言之修法,有息灾,增益,降伏,敬爱之四者。深密经一曰:“息一切众生一切灾横。”大日经疏三曰:“于息灾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
【息灾法】 (修法)息灾之修法是真言四种坛法之第一。消灭天变地异兵火饥馑疾病横死等灾害之法也。此法以用佛部之尊为通规。补陀落海轨曰:“息灾法用佛部尊等,是故有五智佛。”
【息灾坛】 (术语)修息灾法之护摩坛也。见“息灾法”条。
【息灾延命】 (修法)息灾法与延命法也。由真言四种修法中之增益法别开而立延命之修法。
【息灾增益】 (术语)四种修法中之息灾法与增益法也。
【息诤因缘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中阿含周那经之别译。
【析智】 (术语)分析小乘诸法而观空性之智也。法华玄义三曰:“以析智观界内十二因缘事。”
【西竺诸国精舍】 (名数)舍婆提国有二处:一祇园精舍,二摩伽罗母堂。婆罗奈斯国有一处,鹿林中之精舍也。名梨师槃陀那。毗耶离国有二处:一摩诃槃,二狝猴池岸精舍。鸠睒弥国有一处,名劬师罗园。见智度论三。
【西主】 (杂语)西方极乐净土之主。即阿弥陀佛也。
【夕座】 (仪式)讲经一日有朝夕二座。夕之讲座云夕座。
【悉耻罗末底】 (人名)Sthiramati,译曰安慧,成唯识十大论师之一。见唯识述记一本。
【悉达】 (人名)悉多太子之名。见悉达多项。
【悉达多】 (人名)Siddhārtha,又作悉达、悉多、悉陀、悉多頞他,正音萨婆曷剌他悉陀Sarvārthaśiddha,译曰一切义成。释迦佛为净饭王太子时之名也。修行本起经上曰:“悉达,汉言财吉。”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悉达,隋言成利,太子名也。”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西域记七曰:“萨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曰悉达多,讹略也。”慧苑音义下曰:“悉达,具云萨缚頞他悉地。地字应平声呼。言萨缚者,此云一切也。頞他,事也。悉地,成也。言其于一切所应作事皆已成就也。”梵网述记上曰:“悉达者,梵音具。名悉多頞他。悉多,此云成。是成就义。西方人言,诵经纯熟,名为悉多。頞他,此云办,即是事究竟义。”
【悉怛多般怛罗】 (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ātapatra。
【悉地】 (术语)译曰成就,但成就有所成能成之别,通于世出世之法,三密相应,因而成就之妙果,以梵语谓之悉地,为成就其妙果,使三密相应之因行,以汉语谓之成就。大日经疏十二曰:“悉地是真言妙果,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业成就。”大日经供养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大日经义释五曰:“当得成就一切悉地。”
【悉地持明仙】 (人名)依咒术得外法悉地之仙人也。大日经疏六曰:“悉地持明仙者,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
【悉地宫】 (术语)成就真言妙果,即悉地之国土宫殿也。有三品。大日经疏三曰:“此中言悉地宫有上中下,上谓密严佛国,出过三界非二乘所见闻。中谓十方净严。下谓诸天修罗宫等。”
【悉地果】 (术语)称证菩提之(暗)字。义释十三曰:“住于最上一切法句而得成就,故名暗字悉地之果也。”
【悉地罗窣都】 (术语)Siddhirastu,悉昙章之题名也。寄归传四曰:“创学悉谈章,亦名悉地罗窣睹,斯乃小学标章之称,但以成就吉祥为目。”
【悉多頞他】 (人名)太子名。见“悉达多”条。梵Siddhārtha。
【悉伽罗】 (动物)Śṛgāla,译曰野干。见玄应音义二十四。
【悉皆金色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惜囊】 (杂语)谓比丘之受戒以后也。取所谓比丘护戒如护惜浮囊之故事。见“浮囊”条。
【犀扇】 (杂名)画犀牛之扇子。公案,盐官有犀牛扇子。见“盐官”条。
【悉他陛攞尼迦耶】 (流派)Sthaviranikaya,译曰上座部。见开宗记一。
【悉他薜罗】 (术语)Sthavira,译曰住位。受戒后经十岁离师独住之位也。寄归传三曰:“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罗(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薜攞(译为住位),得离依止而住,又得为邬婆驮耶。”
【悉昙】 (术语)Siddham,又作悉谈。译曰成就。玄应音义二曰:“悉昙,此云成就。”梵语本系梵天所制,故名悉昙。见悉昙章项。
【悉檀】 (术语)Siddhānta,又作悉谈。智度论说四悉昙,悉昙者同于悉谈。悉檀,成就之义也。然古师或译曰宗或译曰理,又有译为成者。独南岳以悉为汉语,檀为梵语,施之义。见“四悉檀”条。
【悉昙藏】 (书名)日本安然撰,有八卷,故称为八卷藏。梵悉昙俱舍Siddhakoṣa。
【悉昙十八章】 (术语)以摩多体文四十七言(又四十九言),为本而生之文字有十八章,载于悉昙字记。寄归传四曰:“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转成一十八章。总有一万余字,合三百余颂。”
【悉昙十二韵】 (术语)四十七字中之十二摩多也。
【悉昙十二章】 (术语)摩多之十二音也。西域记二曰:“开蒙诱进,先遵十二章。七岁后,渐授五明大论。”
【悉昙四十二字门】 (术语)见“悉昙章”条。
【悉昙四书】 (名数)一、悉昙字记。二、悉昙十二例。三、法华梵释。四、真言句义钞也。
【悉昙五十字门】 (术语)见“悉昙章”条。
【悉昙章】 (术语)列次梵字之元始及其生字,为儿童最初之科本,是名悉昙章。悉昙者,别指摩多(母韵)体文(子韵)之四十七言。涅槃经所谓半字者是也。又总称他之生字十八章。本之而成就十八章之文字及名句等,故名悉昙,又为小学之标称而题嘉名也。演密钞六曰:“梵语悉昙,此云成就。准声明中即是男声,八转声中属于业声。业谓造作,以此为本而能成办诸章文字及名句等故云成就。”寄归传四曰:“一则创学悉谈章,亦名悉地罗窣睹Siddhirastu,斯乃小学标章之称,但以成就吉祥为目。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转成一十八章。”法华游意上梵竺曰:“依天本前皆无题,但云悉昙,此云吉祥,亦名成就。”玄应音义二曰:“案西域悉昙章,本是波罗贺磨天所作。自古迄今更无异书,但点画之间微有不同耳。悉昙此云成就,论中悉檀者亦悉昙也,以随别义转音名为悉檀。”
【悉昙字记】 (书名)一卷,唐智广,记南天竺般若菩提所传之悉昙者。
【悉昙字数】 (杂语)经论所说有种种,悉昙字记有四十七字。摩多之十二音与体文之三十五声也。摩多十二音阿阿(长)伊伊(长)欧欧(长)蔼蔼奥奥(长)暗痾体文三十五声迦佉伽伽哦者车社社若吒他荼荼拏多他陀陀那波颇婆婆磨也啰罗缚奢沙娑诃滥叉(乞洒)。西域记二曰:“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遇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深广。”大庄严经示书品说四十六字,以阿字为始,以差字为终。十二摩多与三十四体文也,仅除三十五字中属于遍口声之滥字耳。然金刚顶经字母品说五十字,始于阿,终于乞洒,此初列十六摩多,后列三十四体文(如庄严经除滥字)。十六摩多者,第六音之下列里,哩,[口*吕],嚧,后列(噎)(爱)等六摩多也。依之而总为五十字。又文殊问经字母品说五十字,始于阿,终于乞洒,全同金刚顶经,但别摩多之文字为吕,[口*吕],力,嚧。又涅槃经文字品说五十字。初列十二摩多,次列三十四体文(除滥字),迦为始,荼为后,次有别摩多四(鲁流卢楼)字。又大日经具缘品说四十二字。初说摩多之阿字一字,次说迦等之体文二十字,次说野等遍口声之体文八字,次说仰等之体文五字。总有四十二字。又同字轮品说五十字。初说摩多之伊等十二字,后说仰等五字,是不依音声之次第,而依于义理之次第也。又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四十二字,般若经四念处品亦说四十二字(与华严之字门大异),大集经海慧菩萨品说二十八字(自阿至婆),寄归传有四十九言。依字记之说,故是如金刚顶经等于第六音之下取别摩多四音而最后(暗)(痾)之二字称为界畔字而省之,因之而为十四音。即于摩多之十四加体文三十五。
【悉替那】 (杂语)译曰上座。出于名义集一。
【悕玄】 (术语)希望玄理也。
【锡】 (物名)锡杖之略。
【熙连】 (地名)又作希连Hiraṇyavatī,河名。一作叩刺那伐底。译云金河。佛于此河畔涅槃。见“阿恃多伐底”条。
【熙连禅】 (地名)又作希连禅。河名。见“熙连”条。
【膝芦】 (杂语)释迦菩萨修禅时,地之生草,穿菩萨之肉,上生至于肘云。见观佛三昧海经。雪窦祖英集上曰:“芦芽穿膝。”
【锡仑】 (地名)印度半岛东南端之一岛。虽称世尊传道之地,然实非也。乃阿育王王子摩呬陀开教之地耳。又曰狮子洲。
【锡杖】 (物名)十八物之一。梵语,吃弃罗Khakkhara,译为锡杖,声杖,呜杖。锡者,取振时作锡之声。又有智杖,德杖之德名。有显密之二意。显教为乞食或驱虫也。锡杖经曰:“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毗奈耶杂事三十四曰:“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何故打破我门?默尔无答。佛言:不应打门,可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警觉。(中略)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十诵律五十六曰:“杖法者,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遣毒虫,是名杖法。”四分律五十三曰:“诸比丘道行,见蛇蛆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投锡杖动。”其制法依锡杖经,迦叶佛为二股十二环,释迦佛为四股十二环。四股十二环表四谛十二因缘。二股十二环表世谛第一谛之二谛与十二因缘。然寄归传四曰:“言锡杖者,梵云契弃罗,则是鸣声之义。古人译为锡者,意取锡作声,鸣杖锡杖任情称。说目验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环或圆或偏,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铃任情。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劳心?而复通身总铁,头安四股,重滞将持,非常冷涩,非本制也。”密教以为五大所成之法界塔婆,地藏观音之三昧耶形也。故有六环,以表六大,上头有五轮之卷形,以表宝塔。
【锡杖经】 (书名)得道梯邓锡杖经之略名。
【嬉戏菩萨】 (菩萨)内四供养之一。见“八供养”条。
【醯补卢沙】 (术语)八转声之第八。译曰呼声。见“补卢沙”条。Hepuruṣa。
【醯都】 (术语)Hetu,译曰因。即因缘之因。见大日经疏十。
【醯都钵罗底也】 (术语)Hetupratyaya,译曰因缘。醯都为因,钵罗底也为缘也。见大日经疏十。
【醯都费陀】 (术语)Hetuvidyā,译曰因明。因明大疏一曰:“醯都为因,费陀云明。”
【醯哩】 (神名)女神名。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品曰:“醯哩言词妙辩才。”梵Heraya又Hari。
【醯罗城】 (地名)Hidda,北印度那揭罗曷国都府之名。一曰佛头骨城。以有佛之顶骨而有名。
【醯罗山】 (地名)Hila,在北印度乌仗那国之山名。是释尊于过去世为菩萨时为欲闻半偈舍身之处。见西域记三。
【醯摩嚩多】 (异类)又作醯摩跋陀。鬼神名。译曰舍主。住于雪山。毗沙门天王夜叉八大将之一。金光明经曰:“复有大神,奢罗密帝,醯摩跋陀。”同文句七曰:“醯摩跋陀,翻为舍主。”大日经疏五曰:“次于北门,当置毗沙门天王,于其左右,置夜叉八大将。(中略)五名醯摩嚩多,即是住雪山者。”梵Haimavata。
【醯遮波多】 (异类)夜叉名。译曰雪山主。见孔雀王咒经下。
【习】 (术语)烦恼之余气曰习气,又云习。
【习果】 (术语)见习因习果项。
【习灭】 (杂语)习善灭恶也。无量寿经下曰:“善知习灭音声方便。”同净影疏下曰:“习善之教名习音声,灭恶之教名灭音声。菩萨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于中巧知,故曰方便。”
【习气】 (术语)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瞋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瞋惑习气尚存之现证,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习气果】 (术语)二果之一。
【习所成种性】 (术语)二种性之一。见“种性”条。
【习因习果】 (术语)新译之同类因,旧译云习因。新译之等流果,旧译曰习果。智度论谓之习因习果。习者习续之义。习续前念之善而起后念之善,乃至习续前念之无记而起后念之无记,前为习因,后为习果。通于一切之色心,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止观八曰:“何名习因习果?答:阿毗昙人云:习因是自分因,习果是依果。又习名习续。自分种子相生,后念心起,习续于前,前念为因,后念为果。此义通三性。”
【习种性】 (术语)二种性或六种性之一。见“种性”条。
【喜德女】 (人名)此女往昔爱敬妙光菩萨,发愿世世为其妇,后化生于喜见淫女园之莲华中,养于喜见淫女,才色皆备。年二十四、见国王太子德主,起爱敬心,请为其妻。太子言我发大菩提心于自己身命财无所悭惜,汝若勿悔则可。喜德女言:假令地狱火来烧我身,终不悔。于是偕诣佛所听法,太子得无量陀罗尼门,女得调伏心志。见智度论三十五。
【徙多】 (地名)又作枲多,私多。河名。见“私陀”条。
【喜根】 (菩萨)菩萨名。诸行无行经下说喜根胜意二菩萨之事。智度论六引此。文殊师利白佛言:昔有佛名狮子音王。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容仪质直,不舍世法,又不分别善恶,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即是诸法实相,方便教弟子使入一相智(云云)。
【喜见】 (杂语)人喜见之也。
【喜见城】 (界名)忉利天(译曰三十三天)帝释所住之城名。在须弥山之顶。智度论一百曰:“七匝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其城七重,名为喜见。九百九十九门,一一门边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护城中。”然起世经、贤愚经、长阿含经、优婆塞戒经、俱舍论、顺正理论等总作善见城,是翻译之相违也。因而俱舍论颂疏十一曰:“于山顶中有宫名善见(亦名喜见城也),见者称善也。”
【喜见菩萨】 (菩萨)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之略。药王菩萨之前身,尝为供养法华经而烧身者。法华经药王品曰:“是一切众生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中略)以供养佛。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旃檀,(中略)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中略)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
【喜见天】 (界名)喜见城之天处,即三十三天。
【洗净】 (杂语)大小便洗手之法。寄归传二细记之。最为律家所重。
【喜乐】 (术语)眼等五识无分别而悦豫,谓之乐,意识分别而悦豫,谓之喜。五受中之二。
【喜林苑】 (杂名)四苑之一。旧云欢喜园。帝释天之苑庭名。俱舍论七曰:“城外四面四苑庄严,是彼诸天共游戏处:一众车苑。(中略)四喜林苑。”光记十一曰:“婆娑一百三十三云:四喜林苑,极妙欲尘,殊类皆集,历观无厌。”
【喜面天】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一众。伊舍那天之子。见胎曼大钞六。
【喜菩萨】 (菩萨)具名金刚喜菩萨,阿閦如来四亲近之一。
【喜忍】 (术语)净土门所说三忍之一。现见阿弥陀佛而心生欢喜之时,得无生法忍,是名喜忍。观无量寿经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观经序分义曰:“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慈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喜舍】 (术语)又云净舍,净施等。喜施财宝也。
【喜受】 (术语)心于顺境受忻悦之喜也。五受之一。见三藏法数二十一。
【喜悟信】 (术语)净土真宗所立之三法忍也。见“喜忍”条。
【系】 (术语)系缚之意也。
【呬度】 (地名)北方胡国呼印度之称。寄归传三曰:“北方胡国,独唤圣方,以为呬度。呬音许伊反,全非通俗之名,但是方言,固无别义。西国若闻此名,多皆不识。”
【系缚】 (杂语)烦恼缠绵身心而不使自由,故以名烦恼。
【细滑欲】 (术语)六欲之一。贪着身体之软细滑泽也。
【咥哩迦】 (术语)Mātṛka,译曰本母。论藏之异名。慧琳音义六十曰:“咥哩迦,或云摩怛里迦,唐云本母。”
【咥哩若底】 (术语)Tijāti,译曰三生。三世之生命也。见梵语杂名。
【戏论】 (术语)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大日经疏十九曰:“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此,故名戏论也。”大乘玄论二曰:“戏论是借譬之名。(中略)于道无所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无记心中往复言论名为戏论。中论云: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釳罗】 (杂名)Graha,又作釳栗何,蘗哩诃。译曰执。谓日月等之五执也。大日经疏十三曰:“言釳罗是执。日之眷属,凡有八曜,皆名为执也。”同四曰:“九执者,梵音釳栗何,是执持义。”同七曰:“其日月五星等亦以终始相随故,梵语名蘗哩诃,翻为九执,正相会一处。天竺历名正着时,此执持义。”
【系驴橛】 (譬喻)路傍系驴马之木杭。譬言心非贵重之物,非可保重,而为其所紧缚。碧岩第一则着语曰:“是甚系驴橛!”
【呬摩咀罗】 (人名)Himatala,睹货罗国王名。译曰雪山下。见西域记三。
【系念】 (术语)念系于一处而不思他也。宝积经四十七曰:“书夜常系念,勿思于欲境。”观无量寿经曰:“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系念】(术语)同于系念。玄应音义三曰:“古文系继二形,今作系同,古帝反。说文:系,结束,亦连缀不绝也。”
【系念定生愿】 (术语)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呬怒泥舍】 (地名)Sindhu-deśa,呬怒者天竺之本名。泥舍译曰国。见梵语杂名。
【细色】 (术语)谓男女好妙之容色也。无量寿经下曰:“眄眛细色,邪态外逸。”
【细四相】 (术语)生、住、异、灭之四相也。见“四相”条。
【戏忘念天】 (界名)与戏忘天同。见戏忘天项。
【戏忘天】 (界名)又曰戏忘念天。在欲界六天之中间。此天众以戏笑而忘失正念退没彼之天处,故名戏忘念天。唯识演秘四末曰:“按瑜伽云:谓有欲界诸天,名游戏忘念。彼诸天众,或时耽着种种戏乐,久相续住。由久位故,忘失正念。由失念故,从彼天没。”
【细心】 (术语)见“细意识”条。
【细意识】 (术语)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于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论三所谓“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隙游尘】 (术语)又曰日光尘。梵Vātāyanacchidriarajas,飞散空中,肉眼仅得辨认之尘也。与极微之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倍相当。参照“极微”条。
【系缘】 (术语)广于法界之事物悬思也。对一念之语而言。一念者一思而止也。止观上曰:“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系着】 (术语)心系于事物而局执也。与执着同。涅槃经十七曰:“系著者为魔缚,若不著者则脱魔缚。”
【系珠】 (譬喻)不知己衣里系珠,贫穷求衣食之喻也。见“衣珠”条。大日经疏四曰:“系珠毒鼓之缘,岂当己乎?”
【煆发】 (仪式)烧得度人剃落之发之式也。
【虾虹梁】 (杂名)连系殿堂向拜之柱与本殿之柱之梁,作波形,其状如虾,故名。
【瞎驴】 (譬喻)盲目之驴马。譬至愚也。临济录序曰:“正法谁传,瞎驴边灭。”
【瞎屡生】 (杂语)瞎者盲目。屡与娄通,愚也,昧也。生者,指人之称。呼至愚者谓之瞎屡生。临济录曰:“瞎屡生索饮钱有日在。”
【虾蟆禅】 (术语)虾蟆唯解一跳,不解他术。以喻认一知半解为是,而不通于他之不活脱不自由之死禅。
【虾蟆股】 (物名)堂塔建筑,其搏风或楣与台轮之间,上部开为左右之作云形曲线者,谓之虾蟆股。以其似虾蟆之开后股,故有此名。
【黠慧】 (术语)谓世俗之智慧也。大般若经三百三曰:“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有黠慧不。”
【夏】 (术语)四时之一。谓夏期三个月间之安居行也。见“安居”条。
【夏安居】 (术语)一夏九旬之安居也。行事钞上之四曰:“由夏中坏行义多招讥复重故。文云:自今已去听三月夏安居。”见“安居”条。
【下八地】 (名数)谓三界九地中第八无所有处地已下也。见“九地”条。
【下棒】 (杂语)禅宗之师,执柱杖打学人,谓之下棒。五灯会元七曰:“德山禅师小参,示众云:今夜不答话,闲话者三十棒。”又示众云:“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亦三十棒。”德山由来以下棒有名。
【下辈观】 (术语)三辈观之一。观无量寿经说十六观中,下之三观观九品之往生人,观其下三品,名为下辈观,第十六观也。其文曰:“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下钵】 (杂语)禅僧之食法中,僧堂在单之僧众将吃粥饭时,闻厨前云版鸣,悬于挂搭单上方钵盂,一齐而下。
【下尘】 (术语)下界之尘境,恶道也。释门归敬仪曰:“生身不徒委于下尘。”同通真记上曰:“下界恶道也。”
【下乘】 (术语)谓小乘也。譬之马之驽者,故云。世亲摄论一曰:“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又谓下所乘之物也。西域记九曰:“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从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曰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曰退凡,即简凡人,不使同住。”
【下地】 (术语)三界分九地,境界之劣者为下地,优者为上地。又菩萨有十地之位,指其高下谓之上地下地。
【下地粗苦障】 (术语)外道于三界九地离下地而生上地时,观下地粗苦障,上地静妙离,以断下地之烦恼。是名六行观。观下地为粗,为苦,为障而厌之,观上地为静,为妙,为离,而愿之。见“六行观”条。
【下根】 (术语)根性之劣者,与根机之弱者。华严经十七曰:“利根乃与中下根。”涅槃经十四曰:“极下根者,如来终不为转法轮。”
【下化】 (术语)下化众生之略。
【下化众生】 (术语)菩萨起四弘誓愿,上求菩提,下济众生也。完具此上求下化之二者,名为大菩提心。往生要集上末曰:“总言之愿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心,别谓之四弘誓愿。”九品义曰:“菩提心者,觉悟义也。(中略)若略说者,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心也。”止观一上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下间】 (杂语)凡入堂己身之左为下间。法堂方丈西,僧堂南,库司北,是下间也。见象器笺二。
【夏解】 (术语)夏安居之终日。七月十五日。
【下界】 (界名)人界也。对于天上界而言。
【夏金刚】 (菩萨)理趣会曼荼罗,内供养之四菩萨,出于外供养。金刚花鬘菩萨,名为夏金刚,或时夏金刚,时雨金刚,云金刚。
【夏经】 (行事)于夏安居中所写之经典。又于夏安居中诵经也。
【夏竟】 (术语)夏安居终之日也。旧律为七月十五日,新律为八月十五日。见“安居”条。
【下炬】 (杂语)又曰下火,秉炬火葬式,最后导师以炬表示火葬亡者之意。
【下口食】 (饮食)四种邪命食之一。谓比丘种植田园和合汤药等,以求衣食也。对于仰口食而语。见智度论三,三藏法数十九。
【下腊】 (术语)又曰浅腊。腊数多者,曰上腊。少者云下腊(腊当作蜡)。
【夏腊】 (术语)又曰夏腊,法腊。比丘之年岁也。比丘每岁为九旬之安居,由其安居之数,以算法龄,称曰法腊几岁,故安居中与安居竟之日,犹如世俗之旧腊与岁首。此所以用夏腊之字也。以此夏腊之多少而定僧中之长幼。月灯三昧经六曰:“当问其夏腊。”僧史略下曰:“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经律又谓十五日为佛腊日也。”蔡邕独断曰:“腊者岁之终也。”贾岛诗曰:“夏腊今应三十余。”
【下劣乘】 (术语)毁斥小乘之言。止观五上曰:“设厌世者,玩下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狝猴为帝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暗人,岂可论道。”
【夏满】 (术语)夏安居满之日也。
【夏末】 (术语)夏安居之终。
【下品】 (术语)往生弥陀净土之人有九种类,其中之下三种曰下品。见次条。(CBETA注:见“下品上生”条)
【下品上生】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九品往生之一。经曰:“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诸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中略)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中略)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下品下生】 (术语)同上经曰:“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是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中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下品中生】 (术语)同上经曰:“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中略)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中略)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下忍】 (术语)四善根中之忍法位有上中下三品,最初之位曰下忍。具修十六行相之位也。见“忍法”条。
【下生经】 (经名)弥勒下生经之异名。
【夏首】 (杂名)夏安居之初日也。圆觉经曰:“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
【夏书】 (行事)于夏安居时期书经文也。夏安居者于佛法为枢要之修行时。
【下堂】 (杂语)朝粥饭毕,下僧堂也。见象器笺九。
【下衣】 (衣服)五条袈裟之别名。最下着之。故名。【下衣】(衣服)五条袈裟之别名。
【下语】 (术语)师家下教训学人之语也。又谓呈露自己之见解,着于公案本则或颂下之语也。
【夏斋】 (行事)禅院于结夏之日设斋会。见象器笺十四。
【夏中】 (术语)谓夏安居间之九十日也。
【下种】 (术语)台宗所立种熟脱三时之第一时。于久远之昔闻谈而下一乘之种子也。文句一上曰:“众生久远蒙佛善巧令种佛道因缘。”六十华严经十(明法品)曰:“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此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下众】 (杂名)沙弥,沙弥尼,学法女,出家男,出家女,优婆塞,优婆夷。谓之梵网宗下七众。再加大僧大尼二众,则成九众。见天台戒疏上。
【夏众】 (杂名)为夏安居之僧众。
【下转】 (术语)谓元初一念之无明,背真性而缘起生死也。即流转是。释摩诃衍论二曰:“诸染法有力,诸净法无力,背本下下转,名为下转门。诸净法有力,诸染法无力,向原上上转,名为上转门。”
【夏坐】 (术语)又曰坐夏,夏安居也。法显传曰:“度陇至干归国夏坐。”
【仙】 (术语)梵语曰哩始,Ṛṣi长寿不死之称,总名行者。佛为长寿不死,故亦名仙。十二礼曰:“阿弥陀仙两足尊。”梵语杂名曰:“仙哩始。”名义集上曰:“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名大仙。”
【先辈】 (术语)谓先进先达之人。临济录曰:“自古先辈,到处人不信,被递出,始知是贵。”
【先钵经】 (经名)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之略名。
【先陈】 (术语)因明之语。宗法中有法之言也。以必先陈有法而后说法故也。
【仙城】 (地名)佛之出生地迦毗罗城也。见迦毗罗条。
【先达】 (杂名)尊高德之称。谓比我先达于道者。法华文句九上曰:“彼诸大士,是先进先达。”梁僧传序曰:“博谘故老,广访先达。”
【仙道王】 (传说)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胜音城有王曰仙道,夫人名月光,太子名顶髻。又花子城有王曰影胜,夫人名胜身,太子名未生怨。影胜王以佛之画像赠仙道王,仙道王拜像生信心,以国让太子。至王舍城,与影胜王共诣佛所为比丘,得圣道。后顶髻信佞臣谗,弑仙道比丘。”
【先德】 (杂语)先达之有德者。慈恩传一曰:“后复北游,询求先德。”释签起序曰:“先德既详。”
【仙洞】 (杂名)仙人所居之山洞也。
【仙经】 (术语)总名道教之经典,说长生不死之术者。
【仙鹿王】 (术语)鹿栖于山,故曰仙。超绝于同类中,故曰王。佛三十二相中,以佛之足比于鹿王之膊。往生要集上末曰:“仙鹿王之膊,千辐轮之跌。”
【先尼】 (人名)Seuika,又作西你迦,霰尼。外道名。译曰有军,胜军。玄应音义二十三曰:“西你迦,此云有军,外道名也,旧云先尼讹也。”可洪音义十一上曰:“西尼亦云先尼,梵志名,唐云胜军。”楞严经十曰:“霰尼。”涅槃经二十九曰:“尔时众中有梵志名先尼,复作是念:瞿昙有我耶?如来默然。”
【仙人】 (术语)梵语曰哩始,Ṛṣi称外道之高德者为仙人。以其多入山行道故也。仙果已极,得五种通力。故谓为五通仙。又称佛亦曰大仙。大日经疏六曰:“持明仙者,是余药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直云诸仙者,皆是围陀事火之类,劝修苦行成五通神仙。”楞伽经四曰:“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中略)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中略)有知仙人者。”楞严经八曰:“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中略)此等皆于人中练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参照“仙”条。
【仙人鹿野苑】 (地名)即鹿野园。在迦尸国。法显佛国记曰:“复顺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尸国波罗捺城之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世尊将成道,诸天于空中唱言: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以后,人于此处起精舍。”
【仙人鹿园】 (地名)鹿野园之异名。
【仙人鸟】 (名数)青雀之一种。佛将成道,世人皆感此仙人鸟之瑞。大疏九曰:“此时菩萨已到苦行源底,知无义利。受牧牛女人乳糜已,于河中澡浴,相好圆满,尔时去佛道渐近,有无量青雀之瑞,如本行经中广明。此鸟正名操沙,形似青雀而青者,方俗间所谓仙人鸟也。”
【仙人园】 (地名)鹿野园之异名。
【先生】 (术语)同前生。前世也。
【先世】 (术语)同前世。过去世也。
【先世资粮】 (术语)见“资粮”条附录四种资粮项。
【先陀】 (杂语)先陀婆Saindhava之略。涅槃经九曰:“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如是四法皆同其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臣四种密语。”
【先陀客】 (杂语)名利智聪明之人。所谓解先陀婆密语之人也。法华经科注八曰:“世有天机高妙领宫在前号先陀客。”
【先陀婆】 (杂语)译曰盐。见上条。(CBETA注:见“先陀”条)
【先业】 (术语)前世之业因。
【仙音】 (术语)佛之音声非寻常,故曰仙音。楞严经一曰:“伽陵仙音遍十方界。”
【仙豫】 (本生)又曰仙誉。国王名。昔释迦如来为仙豫王时。杀诽谤大乘法之五百婆罗门,婆罗门命终后,生于地狱,悔过,发大乘之信,即生于甘露鼓如来世界。涅槃经十二曰:“我念往昔于此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仙豫,爱念敬重大乘经典。(中略)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即时断其命根。善男子!以是因缘,从是已来,不堕地狱。”同十六曰:“诸婆罗门命终之后,生阿鼻地狱,即有三念。(中略)于大乘方等经典生信敬心,寻时命终生甘露鼓如来世界。”诸经要集十一曰:“如仙誉国王,杀五百婆罗门生地狱中。发生信心,生甘露国。”
【仙苑】 (地名)鹿野苑之异名也。辅行一曰:“鹿群所居故名鹿苑,佛初于此而转法轮。(中略)二仙所住故亦曰仙苑。”见“鹿野园”条。
【先照高山】 (譬喻)佛出世先说华严经,蒙大乘之机,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也。止观一曰:“华严曰: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渐也,高山顿也。”(是以天台宗之意略抄经意之文也)。
【先哲】 (杂语)在我先之贤哲也。梁僧传(僧佑传)曰:“大精律部有迈先哲。”慈恩传九曰:“尽先哲之多能。”
【贤】 (术语)证真谓之圣,邻于圣谓之贤。玄义四下曰:“邻圣曰贤。”
【闲不闲】 (术语)闲者佛道修行有暇之境界,不闲者有八难等而无暇也。
【闲尘境】 (术语)谓无要之文字,不用之言语也。文字属于色尘之境,言语属于声尘之境。临济录曰:“上他闲尘境,都不辨邪正。”
【闲处】 (术语)闲静之处,谓练若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闲道人】 (术语)诗经毛注曰:“闲,习也。”习道之人也。证道歌曰:“绝学无为闲道人。”
【贤豆】 (地名)见“印度”条。
【贤钩天】 (天名)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北方第六天。与二十八宿中之壁宿,七曜中之贪狼星,五行中之火相当。贤为善,钩为钩召,招集福德之意也。种子为字。寂静之义,或作字。有之义也。此天在因位,着于万法实有之见,欲望炽盛,如豺狼之贪,故约于因位之本性,以字为种子。然由胎藏大日之加持,为曼荼罗会中所摄取,乃体达阿字本不生之理,万法实有之见破而欲念顿为消灭,身心寂静,故约于果位之身以字为种子。
【贤护】 (人名)Bhadrapāla,梵名曰[台-台+犮]陀,跋陀和,跋陀婆罗,跋陀罗波梨。或曰贤护长者,贤护菩萨,贤护大士。在家之菩萨也。玄应音义五曰:“案移识经云:[台-台+犮]陀罗波梨,此译云贤护,亦云贤守。邻圣曰贤,固道称守。幻士经云:[台-台+犮]陀,此言仁贤。是王舍城在家菩萨也。”大宝积经百九卷贤护长者会第三十九曰:“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长者之子,名[台-台+犮]陀罗波梨(随言贤护)。(中略)尔时世尊告阿难言:长老阿难!汝欲闻此[台-台+犮]陀罗波梨长者家中所有众乐事乎?乃至具足说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中略)是长者子,凡有六万最大商主恒随彼后。(中略)其[台-台+犮]陀罗波梨家内恒常铺设六万上妙六合床榻,杂色被褥以覆其上,(中略)复有六万婇女,端正殊绝,身体柔软细滑,(中略)又其长者欲食之时,则有六万杂种羹臛饭,食微妙香美,犹如天厨无有异也。”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有“贤护长者品。”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一曰:“王舍大城有优婆塞。名曰贤护。为众上首。”
【贤护经】 (经名)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之略称。
【闲机境】 (术语)不用之机缘作略。临济录曰:“皆是上他古人闲机境。”
【咸杰】 (人名)宋明州天童之密庵禅师,名咸杰。就应庵华禅师得法,奉敕住径山灵隐寺,晚居天童而寂。见五灯会元,稽古略四。
【贤劫】 (术语)过去之住劫,名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赞之为贤劫。亦名善劫。大悲经三曰:“阿难!何故名为贤劫?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号之为贤。”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中略)时有大劫名曰善贤,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行宗记四下曰:“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称贤劫,此界成后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梵Bhadrakalpa。
【贤劫经】 (经名)又名[台-台+犮]陀劫三昧经。译曰贤劫定意经。八卷或十卷,西晋竺法护译。初说诸三昧,诸度无极,佛之神通功德事。末说贤劫千佛事。
【贤劫千佛】 (术语)过现未三住劫,各有一千佛出世。贤劫千佛者,佛祖统纪三十勘考诸经论,依其所记,则住劫有二十增减,其前八增减中,为佛之出世。于第九减劫,始有佛,名拘留孙佛。是为千佛之第一。次为拘那含牟尼佛,次为迦叶佛,次即今之释迦牟尼佛。自此至第十增减之减劫,有弥勒出世,次于第十增减之减劫中,有师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次于第二增减之增劫,有楼至佛出世。合计一千佛。
【贤劫千佛名经】 (经名)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之略称。
【贤劫十六菩萨】 (名数)贤劫十六尊也。见“贤劫”条。
【贤劫十六尊】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说贤劫千佛中上首十六尊之秘印密咒。
【闲居】 (术语)修止观二十五方便中第一科具五缘中之第三有闲居静处。止观四上曰:“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幽谷,二头陀抖擞,三兰若伽蓝。”
【闲居十德】 (名数)无男女境无爱欲心,无杂言缘无妄语愆,无敌对人无斗诤畏,无是非友无赞毁误,无见人失无谈他过,无随逐属无眷属嗜,无对面人无礼仪烦,无来临客无飨应营,无交众情无好衣望,独修妙行更无他妨。
【贤明】 (术语)贤圣,明哲。无量寿经下曰:“贤明长者,尊贵豪富。”
【贤瓶】 (物名)贤为善之义。又名善瓶,德瓶,吉祥瓶,如意瓶,有德瓶。若人祈神天感得此瓶时,所求者如意由瓶而出云。大日经疏八曰:“有部毗尼中说: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四大弟子,犹如贤瓶,若人净心供养竟,希求世间现报,无不如愿。”见瓶及德瓶条。
【贤瓶宫】 (天名)Kumbha,又曰Bhadra-kumbha,宝瓶。十二宿之一。胎藏界外金刚部院之一众。以宝瓶为三昧耶形。
【贤人】 (术语)三贤十圣,七贤七圣等。总称声闻乘预流果以前,菩萨乘初地以前之观行者为贤人。成宗论二十七贤圣中,前二者为贤人,后二十五者为圣者。玄义八曰:“贤名贤能,亦名贤善。善故有德,能故有智。智德具足,故称贤人。”见“贤圣”条。
【贤善】 (术语)贤而行善者。涅槃经四相品曰:“外现贤善,内怀贪嫉。”观经疏散善义曰:“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贤圣】 (术语)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于善之义。圣者会于正之义。和于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证理断惑,次舍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为贤。见道以上名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理也。理无偏邪,故说为正。证理舍凡,说为圣矣。(中略)就位分别,见前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中,地前并名为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四教仪二曰:“言贤者,邻圣曰贤,(中略)贤者名直善也。”嘉祥仁王经疏三曰:“会真名圣。”俱舍义光记二十二曰:“贤谓贤和,圣谓圣正。”大乘中,仁王经有三贤十圣之目,璎珞本业经有四十二贤圣之称。小乘中,萨婆多宗立七贤七圣,成实宗立二十七贤圣。但贤有通别之二门。据别门,则贤居下位。据通门,则通于见谛以上。如经说贤者舍利弗贤者须菩提等,福田经所说之二十贤圣。俱舍论二十二曰:“分别贤圣品。”成实论一曰:“分别贤圣品。”大乘义章十七本曰:“贤圣义。”义林章五本曰:“二十七贤圣章。”各有所说。
【贤圣名字品】 (经名)菩萨璎珞本业经之品名。
【贤胜优婆夷】 (人名)五十参善知识之第四十五。
【贤士】 (术语)称在家之菩萨。思益经一曰:“跋陀婆罗等十六贤士。”
【贤首】 (术语)比丘之尊称。犹言贤者,尊者。义净译新律中多用此称。又(菩萨)华严经贤首品有贤首菩萨。又(人名)佛说贤首经有并沙国王妃贤首夫人。又华严宗第三祖,唐法藏,字贤首。其祖康居国人,来居长安。藏年十六,诣四明山阿育王塔炼一指,誓学华严。尝预玄奘三藏之译场,然以所见不同而出。至则天武后朝,为译场之首。与实叉难陀,义净,复礼等,共出新华严经等,为则天武后讲新华严经。圣历二年,奉诏讲大经于佛授记寺,感天瑞。先天元年,终于大荐福寺。赠鸿胪卿。见宋高僧传五,佛祖统纪二十九。又见法藏条。
【贤首经】 (经名)佛说贤首经,一卷,乞伏秦圣坚译。并沙国王夫人[台-台+犮]陀师利(此曰贤首),愿闻十方佛菩萨土之名。佛为说之。次问离女身之法。佛答以十事。梵Bhadraśri,-śiri(Siras之不规则女姓)。
【贤首十宗】 (名数)见“宗”条附录。【贤首十宗】(名数)是华严宗所判之十宗也:一、我法俱有宗。此立有我法二种之宗也。夫佛以无我为通理,而在佛教中立有我,故谓之附佛法之外道。俱舍论破我中,严破此宗。二、有法无我宗。此立法即实有而我即空无之宗也。三、法无去来宗。此立现在法为有,过未法为无之宗也。四、现通假实宗。此立现在法为假有实有之宗也。五、俗妄真实宗。此立世间法转倒,但有假名,出世间法非倒,而为真实之宗也。六诸法但名宗,此立若世间法,若出世间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体之宗也。已上六宗,总是小乘教。印度小乘有二十部,区别此六宗(如图)。七、一切皆空宗。此立诸法皆空之宗,即空始教也,而不举相始教者,以举后略初,且为对后之真德不空故也。八、真德不空宗。此立如来藏具无量德,随缘生起,真如不空义之宗,即终教也。九、相想俱绝宗。此为泯诸法相。绝心识想,直叩真性本体而谈证入之宗,即顿教也。十,圆明具德宗。此谈圆明真性,具足法界万德,更无一法欠灭,一真法界无尽无极之义之宗,即圆教也。见五教章上。
【贤首五教仪开蒙】 (书名)一卷,清释续法撰。因贤首五教仪六卷,听众未能全诵。故又略成此书,使学者易于练习。释通理曾为增注,共六卷。
【贤首五教仪科注】 (书名)四十八卷,清释续法,总集贤首清凉圭峰等著述六百余卷,而成贤首宗一家言。以祖述贤首而判释迦如来一代之所说法者,故曰贤首五教仪。凡六卷。嗣因旨义深奥,又自为之科注。为贤首宗一家之要书也。卷首冠以悬谈二卷。合五十卷。
【贤首宗】 (流派)华严宗也。至贤首而此宗大成,故名。
【咸水喻经】 (经名)佛说咸水喻经一卷。失译人名。举没于海水人乃至渡海水人之七喻,以譬没于生死人乃至到于彼岸人之七种而说法者。
【闲文字】 (杂语)不要之文字。六祖坛经曰:“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
【贤现普贤】 (术语)见“普贤”条附录。
【贤愚经】 (经名)贤愚因缘经之略。
【贤愚因缘经】 (经名)三卷,元魏慧觉等译。为集贤圣凡愚之种种因缘事迹者。
【贤者】 (术语)修善道,未断惑证理者。如三贤十圣,七贤七圣之贤。又通名上位。增一阿含经二十九曰:“贤者舍利弗,贤者大目干连。”等。
【贤者五福德经】 (经名)高丽藏作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一卷,西晋白法祖译。说贤者说法得五种之福德。
【贤胄部】 (流派)Bhadrayānika,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自犊子部流出。部主名曰贤。以贤为祖,故称为贤胄部。其所说与犊子部同。宗轮论述记曰:“贤胄者,贤者部主之名,胄者苗裔之义,是贤阿罗汉之苗裔,故言贤胄。从所袭部主为名也。”
【贤坐】 (杂语)四坐法之一。密教行者,修敬爱法,或降伏法时所结之坐法也。略出念诵经一曰:“若欲降伏,应面向西,结贤坐而坐。”注云:“并脚蹲坐,臀不着地,是也。”又准提陀罗尼经曰:“竖二膝,并脚,名为贤坐。”
【显本】 (术语)于法华经寿量品显释迦如来久远之本地也。见“开显”条。
【显本神分】 (术语)五种神分之一。见“神分”条附录。
【显必圆通成佛心要】 (书名)二卷。宋北辽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辰*殳]集。本是一卷,后人分之。宣政殿学士陈觉序之云:文成一卷,理尽万途,会四教总归于圆宗,收五密咸入于独部。盖此书于显教阐扬贤首宗四法界之理,于密教则独明持准提神咒之种种行法,而广赞之。
【显道释义】 (术语)三论四释之一。见“四释”条附录。
【显得】 (术语)真言所立三种成佛之一。见显得成佛项。
【显得成佛】 (术语)密教谓三密行业相应,修行圆满具足,心中自开显内证之无量功德,于意证得依正无碍十界平等之佛身。真言名目曰:“加持内证,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故开示自身之万德,出现佛相,地地升进,十一地所显圆极是也。”三种即身成佛之一,参照即身成佛条。
【显典】 (术语)显教之经典。
【显顿】 (术语)开三教之渐教,而显一乘之顿教也。
【显过破】 (术语)因明论者之立论,敌者不别立论法反对之,惟于论者之论法指摘其有过误,并辩结论之非,此谓之显过破。
【狝猴】 (动物)梵语杂名曰:“摩迦罗。”Markaṭa,经中以譬凡夫之妄心。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猿猴,游五欲树,暂不住故。”涅槃经二十九曰:“众生心性,犹如狝猴。狝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同三十一曰:“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中略)躁扰不住,犹如狝猴。”
【狝猴池】 (地名)又作狝猴江。在毗舍离国庵罗园之侧。佛在此处说诸经。天竺五精舍之一。玄应音义十四曰:“狝猴江,梵言末迦吒此云猴,贺逻驮,此云池。在毗舍离庵罗侧,昔狝猴为佛共集穿池,今言江者译人义立耳。”西域记七(吠舍厘国)曰:“石柱南有池,是群狝猴为佛穿也,在昔如来曾住于此。”智度论三曰:“毗耶离二处:一名摩诃槃,二名狝猴池岸精舍。”
【狝猴江】 (地名)梵语么迦吒。此云狝猴。贺逻驮。此云池。而云江者,乃译人义立耳。此池在毗舍离宫城外,约五六里,庵罗女园侧。是昔狝猴群集,为佛穿作此池也。参照狝猴池项。
【狝猴淫鳖】 (传说)摩诃僧祇律五曰:“过去世时,香山中有仙人住处,去山不远有一池水。时池水中有一鳖,出池求食,食已向日张口而眠。时香山中有诸狝猴,入池饮水已。上岸,见此鳖张口而眠,时彼狝猴更欲作淫法,即以身生内鳖口中。鳖觉合口,藏六甲里时鳖急捉狝猴,却行欲入水。狝猴急怖,便作是念:若我入水,必死无疑。然苦痛力弱,任鳖回转,流离牵曳。遇值险处,鳖时仰卧。是时狝猴两手抱鳖,作是念言:谁当为我脱此苦难。狝猴曾知仙人往处,彼当救我。便抱此鳖向彼处去,仙人遥见便作是念:咄哉异事!今是狝猴作何等?欲戏弄狝猴故言:婆罗门是何等宝物?满钵持来。得何等信而来向我?尔时狝猴即说偈言:我愚痴狝猴,无事触恼他。救厄者贤士,命急在不久。今日婆罗门,若不救我者。须臾断身生,困厄还山林。”
【狝猴着黐】 (传说)涅槃经二十五曰:“如诸猎师,纯以黐胶置之案上,用捕狝猴。狝猴痴故,往手触之,触已粘手;欲脱手故,以脚蹋之,脚复随着;欲脱脚故,以口啮之;口复粘着,如是五处悉无得脱。于是猎师以杖贯之负还归之。(中略)狝猴者喻诸凡夫,猎师者喻魔波旬,黐胶者喻贪欲结。(中略)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黐捕狝猴担负归家。”
【狝猴捉水月】 (譬喻)涅槃经九曰:“喻如狝猴捉水中月。”摩诃僧祇律七曰:“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狝猴,游行林中。到一尼拘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狝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狝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狝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少未至水连,狝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狝猴堕井水中。佛告诸比丘:尔时狝猴主者今提婆达多是,尔时余狝猴者今六群比丘是。”
【显机】 (术语)有显机显应,显机冥应等之四。见“感应妙”条。
【显机冥应】 (术语)见“感应妙”条。
【显机显应】 (术语)见“感应妙”条。
【显加】 (术语)二加之一。佛于华严会上加被神力于菩萨而使说法,有冥显之二加。佛以身业摩菩萨顶,以口业劝说法,以意业与智,谓之显加,但以意业与智,谓之冥加。盖身口二业之加被,显然可见,故为显加,意业之加被,冥然不可见,故为冥加也。华严经疏一曰:“加有二种:一者显加。具于三业。二者冥加。但与智令说。”
【显家】 (术语)显教之宗家。谓真言宗以外之诸宗也。
【显教】 (术语)真言宗判一切之佛教为显教密教之二,总释尊所说大小乘之契经为显教,大日所说之金胎两部为密教。见“显密”条。
【显教十波罗夷】 (名数)大乘对于小乘之四波罗夷,八波罗夷而说菩萨之十波罗夷:一杀戒,即人畜一切之杀生也。二盗戒,虽一针一草之微亦不与而取也。三淫戒,即人畜一切之淫事也。四妄语戒,即大小一切之妄语也。五酤酒戒,即贩卖酒也。六说四众过戒,举四众(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与比丘与比丘尼也)之罪过(七逆十重也)而说之也。七自赞毁他戒,称自己之功德而讥他之过恶也。八悭惜加毁戒,他人求财请法,悭惜不与而加毁辱也。九瞋心不受悔戒,向他生瞋心加以骂辱打击,犹不息,他求悔善言忏谢亦不容受也。十谤三宝戒,诽谤三宝也。见梵网经戒疏下。
【显教十六菩萨】 (名数)显教之经论,处处举贤护等十六菩萨,是皆在家之菩萨也。全举其名者。但思益经与智度论,宝积经百十一曰:“复有十六大士,贤护菩萨而为上首。”无量寿经曰:“又贤护等十六正土。”法华论上曰:“如[台-台+犮]陀波罗(译言贤护)菩萨等十六大贤士,具足菩萨不可思议事。”智度论曰:“善守(与贤护同义)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台-台+犮]陀婆罗居士菩萨是王舍城内人,宝积王子菩萨是毗耶离国人,皇德长者子菩萨是赡波国人,导师居士菩萨是舍卫国人,那罗达婆罗门菩萨是浮梯罗国人,水天优婆菩萨,且举此六,余有略也。”思益经一曰:“及跋陀罗婆罗等十六贤士,跋陀婆罗(译曰贤护或善守),宝积菩萨,星德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善力菩萨,大意菩萨,殊胜意菩萨,增意菩萨,善发意菩萨,不虚见菩萨,不休息菩萨,不少意菩萨,导师菩萨,日藏菩萨,持地菩萨。”此中论之第一第二与经之第一第二全同。第三论作皇德,经作星德,是殆经论有一写误者。又论之第四,导师居士与经之第十四全同。又论之第五那罗延婆罗门菩萨即经之第四帝天菩萨也。又论之第六水天与经之第五全同。
【显教十重戒】 (术语)显教中,又有深浅两种,其深者,千钵经所说之十重是也,但此唯约于心性,说实相之理为十重,未别说其戒相,盖其戒相即梵网所说之十重戒也。经五说:“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于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着。是故菩萨能持十重戒者,是即名为不坏毗尼。(中略)十者如来一切心法,毕竟无相,离于心想,清净无障。菩萨能持十重戒者,于戒净性不见有戒不见无戒,得名证离小乘执缚一切戒相,是则名为究竟毗尼。”其浅者即梵网经所说之十无尽藏戒也。是戒相虽为十种,而此中具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对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若犯之。则得波罗夷罪。浅释之第一杀戒,佛子若自杀,教人使杀,方便而杀,赞叹而杀,见作而随喜,乃至咒杀,杀之因,杀之缘,杀之法,杀之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之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则是菩萨之波罗夷也。第二盗戒,若佛子自盗,教人使盗,方便而盗,赞叹而盗,见作而随喜,乃至以咒而盗,盗之因,盗之缘,盗之法,盗之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之物,一切之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之财物者,是菩萨之波罗夷也。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九瞋心不受悔戒。十谤三宝戒。所以言十无尽者,如例示一二,以一戒中存种种项目故也。
【显戒论】 (书名)三卷,日本传教大师最澄着。说明台宗所传圆顿戒之旨者。
【显经】 (术语)显教之经典也。除真言宗外,谓自余一切大小乘诸宗所依之经典。二教论上曰:“显教契经,部有百亿。”见“显教”条。
【显境名言】 (术语)表义名言之对。七识之心心所识别境也。以恰如名句文之诠义,故指心心所而谓为显境名言。
【显净土教行证文类】 (书名)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之略名。
【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 (书名)六卷。建立教,行,信,证,真佛土,化身土之六科,广明净土真宗之教相,每科各一卷,但信卷与化身土卷并分两卷,故总为八卷。日本亲鸾撰。后世略曰教行证。教行信证,净土文类,教行证文类,显净土教行证文类等。
【显露】 (术语)呈于外而无所隐也。涅槃经五曰:“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密。”玄义一上曰:“法华是显露,非秘密。”
【显露秘密二教】 (名数)天台宗所言。与真言宗之显教密二教不同。彼就教法而料之者,此于说法之仪式上言之也。天台所立化仪四教中有秘密教,对此而他之化仪三教,顿渐不定,谓为显露教。如来以不思议力隐密教化其机类,不使自余之人知之者,为秘密教,公开而使自他一般知之者,为显露教。例如鹿苑时之说法,声闻之人,见八万诸天,得无生法忍,阿若憍陈如一人得初果,是显露教,而菩萨于其座见无数人得声闻道,乃至无数人得一生补处,则秘密教也。此二教之意,原据龙树。智度论六十五曰:“诸佛事有二种:一者密,二者现。”
【显密】 (术语)真言宗之所判。一切佛教,分显密之二教,自宗为密教,他宗尽为显教。显教者,计众生之机,为报身化身之说法,显了断惑证理修因证果之法门者。是为随他意之教法,其理由显然可知,故云显教。密教者,法身佛为自受法乐,与自性之眷属,谈话三密之法门者。此三密之法门,唯为佛与佛内证之境界,等觉之菩萨,尚不能穷知,故云密教。密者秘奥幽妙之义。非云秘而不示也。盖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经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之法门,是显教,而释迦为其教主,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所说金胎两部之法门,陀罗尼印契念诵灌顶之仪轨,是密教,而大日为其教主。凡真言宗有二种之教判,一为显密二教,二为十住心。显密为横判一代教者,十住心为竖判诸宗者。显密之意,在金刚顶经,日本空海据之作二教论,十住心之义,在大日经十住心品,空海据之作十住心论。二教论上曰:“夫佛有三身,教则二种:应化开说,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法佛谈话,谓之密教,言秘奥实说。”又曰:“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此三密门者,所谓如来内证智境界也。等觉十地不能入室,何况二乘凡夫谁得升堂?”又曰:“问:显密二教,其别如何?答:他受用应化身随机之说,谓之显也。自受用法性佛说内证智境,是名秘也。”净土指归上曰:“诸佛法藏,有显有密。显谓十二部经三藏圣教,密谓坛场作法,诵持秘密,决取神效。”宋僧传三曰:“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一显教者诸乘经律论也。二密教者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拏罗法也。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显密兼学】 (术语)兼修显密二教之学,即学修一代之佛法也。
【显密戒三学】 (名数)于显教法华华严等与真言密教加戒律之宗而云显密戒之三学。
【显密三重配立】 (术语)一,世间出世间。守护经曰:“我是凡夫未知求处,唯愿慈悲为我说之。”(捡守护经不见此文)。显教究意之如来已,自称凡夫,故显教诸宗,皆是世间,密教独为出世间。二,大小二乘。谓不空三藏五秘密经表制集等之意,以诸显教摄属小乘声闻之道果,真言密教为菩萨大士之灌顶法门。三,三乘一乘,善无畏三藏大日经疏之意,显教为通达三乘,真言为唯一佛乘。见二教论杲宝钞二。案是为日本东密一宗之言,他宗不许也。
【显明】 (术语)无恶之垢染也。无量寿经上曰:“洗濯垢汗,显明清白。”
【显色】 (术语)二色之一。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之十二,显然可见者。此中青黄赤白之四为本色,余八色为此四色之差别。俱舍论一曰:“言色二者:一显二形。显色有四,青黄赤白,余显是此四差别。”
【显色贪】 (术语)四种贪之一。见显色而起之贪欲也。例如见女人之肤而起之贪是也。
【显色心】 (术语)见“六十心”条。
【显识】 (术语)显识论二种识之一。阿梨耶识之异名。阿梨耶识含藏一切善恶之种子,能显现一切之境界,故名显识。见显识论,三藏法数五。
【显识经】 (经名)大乘显识经之略名。二卷,唐地婆诃罗译。大宝积经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之异译也。
【显识论】 (书名)一卷,梁真谛译。说三界但有显识(即阿梨耶识)与分别识(即意识)之二种识。
【显实宗】 (术语)净影所立四宗之第四。
【显示】 (术语)显者显露,示者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以言教显示之。无量寿经下曰:“今佛慈悲,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
【显示因】 (术语)六种因之一。一念之妄情生,必有所作善恶之业相,如灯之照物,显然可见也。见入楞伽经二,三藏法数二十六。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华严经寿量品中如来自说之一段也。
【显形】 (术语)显色形色之二。见“显色”条。
【显性教】 (术语)具名一乘显性教。圭峰所立五教之一。见“五教”条。
【显扬论】 (书名)显扬圣教论之略。
【显扬圣教论】 (书名)二十卷,无着造,唐玄奘译。法相宗十一论之一。取瑜伽论之枢要者。
【显益】 (术语)现得佛菩萨之利益也。玄义七下曰:“此土他土弘经论其功德,观文但明冥利,不说显益。”
【显应】 (术语)有冥机显应与显机冥应等之四。见“感应妙”条。
【显正】 (术语)对于破邪而言。又名申正,立正。谓申明中正之义旨也。如大乘起信论,对于对治邪执,设显示正义之一科,即其例也。中论百论等,亦多寓破邪显正之意。
【显正缘】 (书名)四卷,山外五家之一,孤山智圆着。释荆溪之金錍论。
【蚬子】 (人名)唐洞山价禅师之法嗣,京兆府蚬子和尚。不知何许人。印心于洞山。俗混于闽川。不畜道具,不循律仪,冬夏唯被一衲,逐日沿江岸,探掇虾蚬,以充其腹。暮即宿于东山白马庙纸钱中。居民目为蚬子和尚。华严静禅师与之往来唱歌。后不知所终。见五灯会元十三。
【显宗】 (术语)显教之宗旨。除真言宗外,谓余之诸宗也。
【显宗论】 (书名)阿毗达磨藏显宗论之略称。四十卷,萨婆多部众贤造,唐玄奘译。显扬诸法实有之宗义。天亲传称为光三摩耶论。梵Samaya pradīpikā。
【现般涅槃】 (杂语)大日经六(三三昧耶品)曰:“复次秘密主,次于一身示现三种,所谓佛法僧。复次秘密主,从此成立说三种乘,广作佛事,现般涅槃,成熟众生。”般涅槃,译曰入灭。佛八相成道中示现入涅槃之相也。
【现报】 (术语)现在作善恶之业,而现身受善恶之果也。
【现成】 (术语)禅宗之语。自然出来,不假造作安排者。与天台所云当体即是等同。
【现成底见】 (杂语)现成的之见解。如吃茶吃饭,今日所有悟之境界,非别要修行与工夫者。类于自然外道之僻见也。无尽灯论上曰:“或生法空见,或生一味平等见,或生现成底见,或生当体即是见。”
【现成公案】 (术语)现又作见。现之义也。不借造作安排现成就之公案也。此中含褒贬二意。传灯录十二(睦州章)曰:“师见僧来云:见成公案放汝三十棒。”碧岩第九则着语亦有见成公案之说。
【现当】 (术语)现在与未来之二世。未来又云当来。故云。
【献阏伽香水印】 (印相)十八契印之一。两手捧阏伽器也。见十八契印轨。
【现法乐住】 (术语)禅定七名中之一。禅定者,离一切之妄想而现受法味之乐安住不动,故名。了义灯五本曰:“定有七名。(中略)七云现法乐住。(中略)现法乐住,唯在静虑,根本非余,净不通散。”
【限分】 (术语)南山律宗之意,佛之制戒,有深防与限分之二。制戒本为止业因。业因必由三毒。凡夫未能了心性,卒然制之甚难,故约于身口二业而制四重。二业既清净,则心自沉静。能见过本。故制四重为道体。是根本制也。更制其余种类以防四重名为深防。又因过犯尚未穷极,豫加重制,禁微以防着,亦名深防。如比丘尼触男臂准为重犯等,此二义,初通于四重,则为通义,后就四重各各而论,则为别义。次分限者制意业也。善恶之本缘,无非我倒,依此我倒而结业堕于生死。故各随其限分而还制其心。故曰心念作。发心作。皆名犯。然诸师多不立此义。戒者但约于身口,于何处明心戒?虽然,身口具非感善恶。依思心而成业道也。但见论中,若制心戒者无得脱者,就其独头之心而言也。独头之心念忽起缘非,不名为犯。重缘向念得思觉,而不制止(谓之重缘心),故成犯也。此亦有通别之二。通者谓制止一切之邪念,别者如比丘比丘尼于睡眠中漏不净,则比丘犯僧残罪,比丘尼犯波逸提罪是也。见戒疏一下,二上,行事钞上一之一。
【现供养】 (术语)对于四种供养中运心供养而谓他之三供养也。见“供养”条。
【现观】 (术语)慧现观谛理也。于见道十六心之位观上下八谛之理,谓之圣谛现观。此有二种,如小乘有部以十六心见道故,为渐现观,如大乘法相立一心真见道故,为顿现观。唯识述记九末曰:“现谓现前,明了现前观此现境,故名现观。”又曰:“现观者,慧现观诸法。”
【现观边】 (术语)即见道现观后边所得之世俗智也。大毗婆沙论三十六曰:“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谛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又见俱舍论二十六。
【现行】 (术语)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现行法之略也。
【现行法】 (术语)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献华座印言】 (印相)立印轨曰:“复次献华座,名金刚莲华。定慧芙蓉合,水(无名)火中俱散开,犹如莲华叶。二风头屈附火初节之侧住,奉诸佛菩萨。”
【现劫】 (术语)现在之劫。即贤劫。
【献莲华座印】 (印相)十八契印之一。两手合掌中虚,左右无名指中指头指舒开而屈,如微敷莲华之形。
【现量】 (术语)因明用三量之一。又心识三量之一。现实量知也。向色等诸法,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五识之缘五境,与意识之与五识共缘五境者(五同缘意识),与五识同时起者(五俱意识),又在定中之意识与第八识之缘诸境,均为现量。此总出于心识上之现量也。其中因明用之现量,惟五识与五同缘,五俱之意识而已。因明入正理论曰:“现量谓无分别。(中略)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因明大疏上本曰:“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又同下末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为现。”
【现量相违】 (术语)因明宗法九过之一。即相违于现量所得之事实而立宗之过失也。如立宗而说声非所闻,声所闻之法,为与耳识同起之意识(五俱之意识也),现量所证知,若谓声非所闻,则与此现量之证知相违,故名现量相违。见因明大疏中本。
【羡那】 (人名)Sena,译曰军。见贤愚经六。
【现起光】 (术语)二光之一。常备于佛身之光明谓之常光,应缘而大放光谓之现起光。
【现前】 (术语)在于现在目前也。律中现前僧之语,处处散见,似指现居于眼前之僧。又显现于前也。
【现前地】 (术语)菩萨乘十地之第六地。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最胜般若显现之位。楞严经八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唯识论九曰:“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
【现前授记】 (术语)四种授记之一。见菩萨根性熟,现于一切大众前授成佛之记也。
【现瑞序】 (术语)以名法华经序品中叙雨华放光六瑞之一段。
【现色不相应染】 (术语)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五识中之现识,三细中之现相也。现识为现一切之色像即境界之相者,故名现色。生境界之相,犹为微细之根本无明分际,而未与心王心所相应而起(惟为心王),故名不相应染。
【献身】 (术语)献身于佛也。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说行者以身献阿閦等之四佛曰:“为欲承事诸如来,舍身奉献阿閦佛。全身委地以心礼,金刚合掌舒顶上。(中略)由此献身方便故,便能示现种种身。”
【现身】 (术语)现生之身。又佛菩萨化现种种之身也。
【现身说法】 (术语)谓神力广大。能现种种身。向种种人说法也。楞严经曰:“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今谓借己身为譬喻,以寓训戒者。亦用此语。
【现生】 (术语)现在之生。同于现世,指其人在生之一期。理趣经曰:“即于现生证一切法平等金刚三摩地。”
【现生不退】 (术语)日本真宗所谈。确得信心者,于现生住于所谓正定聚之不退位而未来必开涅槃之证也。现生十益中:“入正定聚益”是也。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中略)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参照“现生”条。
【现生十种益】 (名数)日本真宗所立。文类三末曰:“获得金刚信心者,横超三涂八难道,必获现生十种益。”一冥众护持益,梵天,帝释,四天王,龙神八部等护持行者也。二至德具足益,信之一念发挥名号之至德,尽其功德,圆满具足于我身也。无量寿经下曰:“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净土论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三转恶成善益,获一念信心之时,既具足至德,则转三世之重恶,而使尽为菩提之善也。四诸佛护念益,十方恒沙之诸佛护念行者也。选择集末曰:“十方诸佛,护念念佛行者。”五诸佛称赞益,诸佛称赞行者也。无量寿经下曰:“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如来会下曰:“广大胜解者。”六心光照护益,由佛之大慈悲心照触念佛行者之光明,谓之心光。念佛之行者,为此心光所照护也。观念法门曰:“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七心多欢喜益,念佛之行者,如初欢喜地菩萨于未来成佛,决定无间违,心常欢喜也。八知具报德益,念佛之行者,即具足至德,获得大利,今可为报谢佛恩之身也。九常行大悲益,他力信心之行者,以自信者劝人,为自行佛之大悲之身也。安乐集曰:“大悲经云:云何名为大悲?。(中略)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十入正定聚益,定成佛之位谓之正定聚,又云不退位。念佛之行者,以信之一念入于此位,而未来必成佛也。净土论注上曰:“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现生正定聚】 (术语)现生十益之一。入正定聚益也。见现生不退项。
【现识】 (术语)楞伽所说三识之一。阿赖耶识之异名。一切诸法,尽依阿赖耶识而显现,故名现识。楞伽经一曰:“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唯识了义灯四本曰:“现识者。楞伽经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又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以名阿赖耶识之相分。由阿赖耶识之自体分变现能见之心与所见之相也。彼论以其自体分名业识,以其见分名转识,以其相分名现识。【现识】(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本曰:“楞伽经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
【现世】 (术语)现在之世。人有生命之间也。
【现世利益】 (术语)专修念佛行者,以念佛之德自获得现世之利益也。观念法门说现生利益五种增上缘之第二曰:“护念得长命增上缘。”教行信证三末说现生十种利益之第一曰:“冥众护持益。”皆为证明现世之利益者。
【线索】 (物名)坛上所张之线绳也。仁王道场念诵仪轨曰:“以五色缕令童女右合,粗细如其小指,以系橛头周围坛上。”
【现通】 (术语)现通力也。唯识论十曰:“称彼机宜,现通说法。”
【现通假实宗】 (术语)慈恩八宗之第四。贤首十宗之第四。小乘二十部中说假部并经量部之别师及成实论等所立,说现在法通于假实,故有此称。盖说假部三科中,五蕴不分根境,能缘所缘不对立,直就法之自性而分类,故以之为实。十二处十八界能所根境相对而说,故谓为假设而非实法。又经量之别师谓五蕴十二处为粗分别,故立为假。十八界为细分别,故立为实。见法华玄赞一、五教章上。
【现图曼陀罗】 (术语)胎藏金刚之两部曼荼罗,流布于世者。本为现于空中者,故云现图。或为现所图示者,故云现图。金曼者,金刚智,不空所传,胎曼者,善无畏所传,或云两曼皆善无畏所传。曼陀罗大钞一曰:“此现图曼陀罗者。善无畏三藏舍国位入秘密教,奉值金刚智受两部大法,为北天竺坚陀罗陀国大王授两部大法。时大王云:正奉见两部曼陀罗矣,时善无畏金粟王塔本请圣加被,时炳现虚空。曼陀罗是也。(中略)或说云:北天竺暮噜罗国有王名金粟王,归依善无畏三藏建塔置其寺。时王云:授我真言。三藏思,天竺大日经广本十万偈三百卷,无便授。此时三藏向天云:授我末世相应法。祈时经七日金字大悲胎藏曼陀罗现空,三藏图绘之。今世流布曼陀罗是也。”又金曼之现图有诸说。见九会曼陀罗条。
【现相】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细之一。三细中自第二之转相现一切境界之相者。于论谓之境界相,义记谓之现相,五识中之现识,六染心中之现色不相应染也。起信论曰:“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相妄现。”
【线香】 (物名)又作线香,仙香。杂抹众香加糊而作之。其炷烟长久,故称为仙香。亦曰长寿香。其制纤长如线,故曰线香。线又作线。
【现一切色身三昧】 (术语)略称普现三昧。如妙音观音自在示现一切众生色身之三昧名。法华经药王品曰:“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中略)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现益】 (术语)现世之利益。
【现印】 (印相)不动尊十四印之一。见“不动尊”条。
【现喻】 (术语)八种喻之一。以现在之事物为譬者。
【现在】 (术语)其事物正呈作用之位也。现今存在之义。俱舍论二十曰:“有作用时,名为现在。”
【现在报经】 (经名)菩萨璎珞经之异名。
【现在佛名经】 (经名)称扬诸佛功德经之异名。
【现在世】 (术语)三世之一。三世有二种:一刹那之三世,二果报之三世。依刹那之三世则以生相为未来世,以灭相为过去世,以住异二相为现在世。依果报之三世,则以一期之生老病死为现在世,以过去无数之生老病死为过去世,以当来无数之生老病死为未来世。
【现在五果】 (名数)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之五者,为依无明与业过去之因而显之现在之果,故名。参照“十二因缘”条。【现在五果】(术语)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为名。身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三、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为现在之果,以次之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以次之生,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经名)一卷,失译。列出世于现在贤劫之千佛名。
【现在有体过未无体】 (术语)经量部之说,谓一切诸法惟现在之时,为实在,于过去与未来为非实在。
【现证】 (术语)现证妙果也。
【现证三昧大教王经】 (经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之略称。
【现智身】 (术语)金刚界修法所结之印明之一。见现智身印明项。
【现智身印明】 (印相)莲华部心轨于被甲拍掌之后说现智见智二身之印明。文云:“次结现智身,二羽金刚缚,禅智入于掌,身前想月轮,于中观本尊,谛观于相好,遍入金刚已,大印如仪则,身前当应结,思惟大萨埵。真言曰:唵(归命)嚩日啰(金刚)萨怛缚(有情金刚萨埵种子)。
【现种种身】 (杂语)法华经妙音菩萨品说妙音菩萨现三十四身济度众生曰:“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献珠】 (故事)法华经提婆品,记龙女上宝珠于佛,以表己证圆果曰:“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曰: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献珠偈】 (杂名)指提婆品龙女所颂深达罪福相等三行半之偈也。龙女先颂此偈,后献宝珠。以珠显偈之意也。玄义私记六曰:“指三行半偈名献珠偈,珠表得记,偈明成菩提事,珠显偈意故也。”
【相】 (术语)梵语攞乞尖拏Lakṣaṇa,见梵语杂名。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
【香】 (杂语)梵语健达Gandha,译曰香。玄应音义三曰:“健达,此译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气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义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于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备举,且存香称。”俱舍论一曰:“香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为六种供养之一。大日经疏十一曰:“随取华等,以心念加之。如华即以华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来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议业。”此香有涂香末香丸香等之别。
【香案】 (物名)香炉之机。香烟台。行事钞二衣篇曰:“经架香案经函之类。”
【相部】 (人名)唐相州,日光寺释法砺之号。如谓冀州为冀部也。州称部者,是僧传之语例。
【相部律】 (流派)四分律三派之一。相部之法砺。对南山之道宣,东塔之怀素而立一派,谓之相部律。
【香刹】 (术语)佛寺也。香者,同香殿香室之香,刹者,梵语Ksetra之略。译曰土田。
【香尘】 (术语)尘者染污之义。色声香味等为污人之情识而覆真性者,故斥之曰尘。香者六尘之一。三藏法数二十八曰:“尘即染污义,谓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露。(中略)旃檀沈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相承】 (术语)师弟授受以道也。大灌顶神咒经二曰:“师师相承受此经典。”顺正理论二十二曰:“上代师资相承。”
【香城】 (异名)般若经所说法涌菩萨之住处。常啼菩萨,于此所牺身求般若波罗蜜多。出于大般若三百九十八常啼菩萨品。止观五上曰:“香城粉骨,雪岭投身,亦何足以报德?”
【相承血脉】 (术语)血脉相承之转语。诸宗法脉相承,犹如子孙承父母之血肉也。
【香厨】 (杂名)僧家之食厨,谓之香积香厨。盖香者取香饭之义。见“香饭”条。
【香刍】 (植物)香草。自恣之比丘以为座。祖庭事苑六曰:“根本百一羯磨云:受随意比丘,应以生茅与僧伽为座,诸比丘并于草上坐。(中略)随意即自恣也。”
【相传】 (术语)师弟传道也。注维摩经一曰:“圣圣相传,其道不改矣。”十地义记一本曰:“昔来相传。”
【相大】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大之一。相者德相也。言真如之体,具无量无边之性德也。起信论曰:“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又曰:“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是体大),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相待】 (术语)自他相待,藉以存立也。如三线相待为三角,若缺一线则不能。一切之有为法,自他互待亦然。色境待眼根而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为眼根,短待长而为短,长待短而为长也。新译仁王经中曰:“诸法相待,所谓色界眼界眼识界,乃至法界意界意识界。”注维摩经弟子品曰:“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也。”
【相待假】 (术语)相待之法,无自体,例如长待短为长,则无长之自性,短待长为短,则无短之自体,长短共无实之体性,而相待存于假,故云相待假。成实论所说三假之一。此有二种,如眼识之待眼根,谓之观待假,如长之待短谓之形待假。新译仁王经中分别此二者,单名观待假为相待,名形待假为不定相待。
【相待妙】 (术语)法华二妙之一。圆教之外,存藏通别之三教,以三教之粗,显圆教之妙,是名相待妙。泯三教而归圆教,妙之外无粗之形可待,是名绝待妙。即法华已前所说之圆教为相待之妙法,法华所说之圆教为绝待之妙法也。
【相待有】 (术语)三种有之一。如待短而有长,待长而有短,待东而有西,待西而有东是也。见智度论十二。
【香稻】 (植物)有香气之米稻。劫初时,自然生于地上者。俱舍论十二曰:“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寄归传一曰:“林藤香稻,转次食之。身光渐灭,日月方现。”
【香殿】 (堂塔)佛殿之雅名。见“香室”条。求法高僧传一曰:“根本香殿。”
【相对】 (术语)对立相违之二门也。
【香饭】 (传说)维摩自香积佛之世界齎供一会之大众者。维摩经香积佛品曰:“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离饮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中略)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中略)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少法者得弘大道。(中略)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中略)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受佛威神力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香饭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中略)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慈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中略)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赐。”
【相分】 (术语)心法四分之一。心体变为所缘之境相者。在心理学摄所谓一切之客观。
【香风山】 (物名)在香山。香光明菩萨之住处。见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探玄记十五。
【相符】 (杂语)相符极成之略。
【相符极成】 (术语)自他皆同意而无异论也。因明三十三过中,宗有相符极成之过。于因明立宗者,在于立他不许之义,以因喻之力使他许。故可为宗者,必为一许(自)一不许(他)若从初即出自他共许之宗,则是徒费语言,故为过也。因明入正理论曰:“相符极成者,如说声是所闻。”因明大疏曰:“对敌申宗,本诤同异。依宗两顺,枉费成功。”
【香附子】 (饮食)梵语目窣哆Mustā,药名。香药三十二味之一。见最胜王经七。
【相缚】 (术语)为六尘之境相所缚而心不自在也。唯识论五曰:“言相缚,谓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
【香盖】 (杂名)香烟上结为盖形者。最胜王经六曰:“见彼香烟,一刹那顷,变成香盖。”
【香光庄严】 (术语)心念佛,佛随逐于吾身,犹如染香气之人身有香气也。楞严经五曰:“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越。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香国】 (杂名)佛国之名。维摩诘经曰:“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供养彼佛及诸菩萨。维摩诘化作菩萨,到众香界。礼彼佛足,愿得世尊所食之余。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沈约文曰:“虽果谢庵园,饭非香国。而野粒山蔬,可同属餍。”
【香海】 (杂语)香水之海。围绕须弥山之内海,尽香水也。此有二:一莲华藏世界之香水海。华严经八曰:“彼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探玄记三曰:“为异彼染士咸烈海故,云香水海也。”更有一,为娑婆世界之香水海。俱舍论十一曰:“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佛祖统记三十一曰:“第一香水海,横广八万由旬。第二香水海,四万由旬。(中略)第七香水海,一千二百五十由旬。”法华玄赞序曰:“腾香海而津八万。”
【相好】 (术语)Lakṣana Vyañjana,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爱乐者,谓之好。相者大相,好者更为庄严大相之小相也。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则相有三十二,好有八十。就报身而言,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之相与好。观无量寿经曰:“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又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法界次第下曰:“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辨好也。”辅行六曰:“相大庄严身,好小庄严身,若说大者则说小。”智度论二十九曰:“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具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大乘义章二十末曰:“福状外彰,名之为相。又表内德亦名为相,姿媚可爱惬悦人情,说之为好。”
【香合】 (物名)入香之器。敕修清规念诵曰:“烧香侍者捧香合。”
【香华】 (物名)香与华俱为供养佛者,六种供养之二。法华经序品曰:“香华伎乐,常以供养。”后分涅槃经举如来荼毗之式曰:“大众各持无数香华宝幢幡盖供养。”
【香火】 (物名)烧香灯火。人奉于寺庙之物。释门正统四曰:“香火之严,于今为盛。”唐高僧传一曰:“香火梵音,礼拜唱导。”
【香火因缘】 (杂语)古人盟誓。多设香火告神。故佛家谓彼此契合曰香火因缘。谓如结盟于宿世。故逾分相爱也。北史曰:“与主上有香火因缘,故相救援耳。”白居易诗曰:“香火因缘久愿同。”
【香积】 (佛名)众香世界之佛名。玄应音义三曰:“香积,梵言干陀罗耶。”维摩经香积佛品曰:“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请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中略)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云云。”又谓僧家之食厨或供料。盖取香积世界香饭之意也。
【相即】 (术语)谓如波即水,水即波,彼此互废己而同于他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相即也。两镜相照为相入,非相即也。
【香集】 (界名)佛国名。虚空藏菩萨之本土。虚空藏菩萨经曰:“西方过八十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一切香集。彼国有佛,名胜华敷藏如来。彼佛今正为诸大众转妙法轮。彼有菩萨,名虚空藏。已从彼佛,闻深妙法,得诸禅定。时虚空藏菩萨,即与八十亿菩萨俱顶礼佛足,身升虚空,诣娑婆世界。”陈文帝之虚空藏菩萨忏文曰:“动神变相,去香集之境。放净光明,来阎浮之界。”
【香几】 (物名)同于香案。香炉之台。见象器笺十九。
【香偈】 (杂名)佛前燃香时所唱之偈。亦称烧香回向文。常用者为华严经:“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薰证寂灭。”四句。此外见释氏要览卷上等。
【相见道】 (术语)真见道之对。谓真见道之后,起后得有分别之智慧,对于前之无分别智所证之真理,再分别变真如之相分,拟于真见道而观念之之位也。
【香界】 (杂语)谓佛寺也。见丹铅录。高适诗曰:“香界泯群有。”按语本维摩诘经。见香国条。
【香筥】 (物名)盛香之器。又作香盒,香合。多为木制或漆制。其形以平圆为常。
【香聚山】 (地名)香象菩萨之住处。六十华严二十九曰:“北方有菩萨住处,名香聚山。(中略)彼现有菩萨名香象。”探玄记十五曰:“香聚山,应是在北香山王。”
【相看】 (杂语)宾主会见曰相看。禅林之语。敕修清规月分须知曰:“九月重阳日,住持上堂,许方来相看。”
【相空】 (术语)诸法有性相二者,性之空无云性空,相之空无云相空。小乘教之所明者为性空之分,般若经等之所说者为相空之分。
【相空观】 (术语)南山所立三观之一。既观诸法之性空无上,更观诸法之相空无。即大乘之初门也。见行事钞中四。
【相空教】 (术语)南山所立三教之一。大乘之浅教也。见“三教”条。
【香口比丘】 (人名)依叹佛功德而感得口中香气之比丘也。释门归敬仪曰:“香口比丘,报由叹佛。正业所感,为人所名。”智度论十一曰:“阿输伽王,一日作八万佛图,虽未见道,于佛法中少有信乐。日日请诸比丘入宫供养,日日次第留法师使说法。有一年少法师,聪明端正。次应说法,而在王边坐。口有异香,王甚疑怪。谓彼欲以香气薰王宫之人。语比丘言:口中有何等,开口看之。即为开口,无所有。与水使漱,香气如故。王问大德,新有此香耶?抑旧有之耶?比丘答曰:自迦叶佛时有之。问如何而有?答曰:我昔于迦叶佛法中为说法比丘,在大众中欢喜演说迦叶世尊无量之功德,自是以后,常有妙香出口中,世世不绝,恒如今日。”
【香楼】 (堂塔)佛火葬时,置宝棺之楼。后分涅槃经下曰:“尔时一切大众,所集微妙香木,积高须弥。芬馥香气,普熏世界。相重密次,成大香楼。(中略)是时天人大众,将欲举棺置香楼上。(中略)渐渐荼毗,经于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
【香炉】 (物名)烧香之器。金制者谓之金香炉。土制者谓之土香炉。造二层形者谓之火舍香炉。皆供于佛前。导师所持者谓之柄香炉,有柄之香炉也。
【香炉箱】 (物名)容柄香炉之长方形箱,使导师后之侍者持之。
【相轮】 (术语)又曰轮相。塔上之九轮也。相者表相,表相高出,故谓之相。又相者视也,人仰视之,故云相。行事钞资持记下四之一曰:“相轮者,圆轮耸出,以为表相故也。”名义集七曰:“言轮相者,僧祇云:佛造迦叶佛塔,上施盘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视也。”
【相轮塔】 (堂塔)相轮樘之俗称。以相轮樘为一种之塔婆也。
【相轮樘】 (堂塔)作相轮塔者俗称也。樘者柱也,不作塔,仅形容塔上之九轮而立幢柱者。梵名计都Ketu,译曰幢,相。幢与相同义故也。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曰:“今为汝说相轮樘中陀罗尼法。”菩提心义十曰:“金光明云南方宝相,新译经云宝幢,幢相同是鸡都。例如旧云信相,新云妙幢。”
【相名五法】 (名数)常曰三性五法,皆分别诸法之自性者,楞伽经所说。瑜伽唯识诸大论详释之。一、相,森罗万像之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之相状者。二、名,是亦依因缘而呼彼之相,生一一之名者。盖相为所诠而名为能诠也。此二者由凡夫有漏之心变现之所变境也。三、分别,旧译曰妄想。是分别所变二相之能变心也。已上三者有漏心之能变所变也。四、正智,杂无漏心之一切妄想者。已上四者,共为有为法,有漏无漏之别也。五、如如,由前之正智而证得之真如也。为由如理智证得之真如,故曰如如。是无为法也。以此五法该收有为无为等之一切诸法,一事无余矣。见楞伽经一,唯识论八。
【香木】 (物名)出厕去秽之木。以香材造之,悬于竿端摩擦之而净两手。见象器笺二十。
【香盘】 (物名)香篆之盘。见象器笺十九。
【香钱】 (物名)资佛前香费之钱也。敕修清规知殿曰:“施主香钱,不得互用。”
【香染】 (术语)茶褐色,即黄带黑之色,袈裟之本色。同于木兰色。此名香染者,以取干陀罗香树之汁染之也。谷响集五曰:“宝楼阁经中云:若以干陀罗树香和白芥子油,伏一切龙。自注云干陀罗树香,安息香也。翻译名义集三云:干陀罗耶,正言犍达,此言香。金刚顶念诵经四云:若出家人,合着干陀色衣。大日经不思仪疏云:袈裟者,干陀色也。立印仪轨云:干陀,褐色也。按字书云:褐,黄黑色。俗谓之茶褐色。一谓犍陀罗,黄色,梵名也。见名义集。”按名义集三曰:“犍陀罗,或劫宾那,此云黄色。”则香染为袈裟之本色明矣。
【乡人】 (杂名)谓旧里之人。百丈清规尊宿迁化条所谓:“勤旧,办事,乡人,法眷。”是也。其为首长者曰乡头,或曰乡长,列于末位之意曰乡末。又见百丈清规二及六,象器笺称呼门。
【香如须弥】 (譬喻)以香譬须弥山也。新译仁王经上曰:“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
【相入】 (术语)谓彼此事物,互相融入,而无乖隔,如数多之灯光相和也。就差别之诸法,而论圆融无碍之义,由于相即与相入之二门。见“相即”条。
【香入】 (术语)香,总嗅于鼻者。为十二入之一,故云香入。见“十二入”条。
【香色】 (杂语)香染之色。见“香染”条。
【香山】 (地名)在无热池之北,阎浮提洲之最高中心。汉所谓昆仑山也。俱舍论谓之香醉山。今地学家所谓脱兰斯喜马拉雅山也。观佛三昧海经曰:“雪山有树,名殃伽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从香山来。以风力故,得至雪山。”俱舍论十一曰:“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出四大河。”西域记一曰:“赡部洲之中池者,阿耨婆答多池也,唐言无热恼。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南山戒疏一上曰:“四河本源香山所出。(中略)俗云昆仑者,经言香山。”梵Gandhamādana。
【香山大树紧那罗】 (天名)居于香山大树之紧那罗也。紧那罗者,八部众之一,音乐之神。见“大树紧那罗”条。
【香山寺】 (寺名)在龙门山之阳,伊水之左,本为唐日照三藏之墓处,后因梁王之请立伽蓝,敕为香山寺。危楼当溪,飞阁凌云,石像七龛,浮图八角,庄丽冠于天下。见贤首华严传记一。
【香神】 (天名)又云香音神。八部众之一,干闼婆神Gandharva食香,从身放香,故云香神。玄应音义三曰:“犍沓和,又云犍陀罗,又作干沓婆,或云犍达婆,或云干闼婆。旧名也,今正言犍达缚。此云嗅香,亦云乐神。一云食香,旧云香神,亦近也。经中亦作香音神也。”
【相始教】 (术语)大乘始教中广说诸法之性相,而不言一切皆成佛之教也。如唯识论。空始教之对。见“空始教”条。
【相似】 (术语)如相似觉,相似即,相似位等。菩萨阶位之名。
【香室】 (堂塔)本为世尊之居室,今转为佛殿之异名。毗奈耶杂事二十六注曰:“西方名佛所住堂,为健陀俱知Gandhakuṭi,健陀是香,俱知是室。此是香室香台香殿之义。不可亲触尊颜,故但唤其所住殿,即如此方玉阶陛下之类,然名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顺西方意也。”
【香市】 (杂名)即众香市也。法苑珠林三界篇曰:“忉利天有七市:第一榖米市,第二衣服市,第三众香市,第四饮食市,第五华鬘市,第六工巧市,第七淫女市。处处并有市官,是诸市中,天子天女,往来贸易,具市廛法以为戏。”
【相似即】 (术语)天台所立六即之第四。五十二位中之十信,得六根清净之德之位也。圆教谓之内凡。此智虽为有漏,而似可断无明之真无漏智,故云相似,初后之位不二,故云即。
【相似即佛】 (术语)天台所立六即佛之一。谓依凡圣一如之理而相似之人即佛也。
【相似觉】 (术语)起信论所说四觉之第二。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位发类似真觉之智慧以制伏诸烦恼之位也。
【香水】 (术语)置香或花奉佛之水也。梵语阏伽。见“阏伽”条。苏悉地经二曰:“器盛净水,随所作事,置本献衣,复置涂香。依本法而作阏伽,烧香薰之,应诵真言。”大日经疏五曰:“调和香水,以郁金龙脑旃檀等种种妙香。”
【香水海】 (杂名)见“香海”条。
【香水瓶】 (器具)容阏伽水之瓶也。大日经疏八曰:“如香水瓶者,诸阏伽器亦然。当用金银白琉璃等为垸,乃至商佉熟铜石木。或以树叶新瓦,盛众香水,置众名花。”
【香水钱】 (物名)僧之税钱也。宋高僧传八(神会传)曰:“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两京板荡,驾幸巴蜀。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然于飞挽索然,用右仆射裴冕权策,大府各置戒坛度僧,僧税缗,谓之香水钱,聚是以助军须。”
【香塔】 (堂塔)以香和泥而造之塔。
【香台】 (堂塔)佛殿之别称。寄归传一曰:“富罗勿进香台。”又香炉之台。
【香汤】 (物名)密教有以香汤洗身之法,加合香药三十二味。见最胜王经七。
【香亭】 (物名)置香炉之小亭。器形如亭,四傍围纱,前扁香亭两字,同于真亭之制,内安大香炉。尊宿之丧赴坛场时,香亭在真亭之前。见象器笺二十。
【香陀罗尼经】 (经名)大金刚香陀罗尼经之略名。
【香丸】 (物名)混合种种之香为丸者。用于密轨。
【香王】 (菩萨)菩萨名。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曰:“其画像法,任其大小,身肉皆白,面貌端正,头戴天冠,颈有璎珞,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无畏手,其五指端,各雨甘露,施于五道众生。手下并画黑鬼三五个,左臂屈肘,手当左奶,以把莲华,其华从脚下出生,其华白红色,足下莲华,亦白红色。项背圆光,上有伞盖,五色绵绮,以为衣服。两重珠条,络于髆上,一赤色,一黄色。”Gandharāja。
【香王观音】 (菩萨)此菩萨为观音之部属,故于十五观音中为香王观音。在第十五数。
【香王经】 (经名)上经之略名。
【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记咒并画法行法。
【香为佛使】 (杂语)香者为能通人之信心于佛之使,故云佛使。行事钞讣请篇曰:“增一云:有设供者,手执香炉,而白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之也。”资持记下三之三曰:“以能通信,故云佛使。”
【相违决定】 (术语)六不定之一。三十三过中属于因之过失也。立者先具三支立一宗之时,敌者对之亦立具三支正反立者之宗者,此时立敌两立,不能生决定之智,故立敌之因,皆名决定相违,为不定因之一,不定因者,谓使宗法不能决定之因,相违决定者,谓立敌之因各决定成立相违之宗也。立敌各决定而成相违之宗,故即为不定因也。因明入正理论曰:“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缘因故,俱名不定。”
【相唯识】 (术语)明唯识之相状为唯识之意,对于性唯识,位唯识而言明。实性理体所依立之依他起性万法者之部门也。
【相违释】 (术语)六合释之一。二语连续,为别体释者。例如谓论语,论为师弟之议论,语为圣贤之法语是也。
【香为信心之使】 (杂语)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贤愚经六云:佛在舍卫,放钵国长者,有子名富奇那,后出家证阿罗汉。化兄羡那,造旃檀堂请佛。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望祇桓,烧香归命。会佛及圣僧,香烟乘空在佛顶上,作一烟盖。佛知即语神足比丘同往。”僧史略中曰:“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
【相违因】 (术语)十因之一。为法将生而障碍之使不生者。
【香味】 (术语)色香味触四极微之一。见“四微”条。
【相无性】 (术语)三无性之一。就遍计所执而论空理者。妄心所计实我实法之相,名遍计所执性,此遍计所执性,体性都无,如龟毛兔角,是云相无性。相者凡夫之妄心,认为实我实法之境相也。唯识论九曰:“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相想俱绝宗】 (术语)贤首所立十宗之一。相为所缘之境,想为能缘之心,谓绝离心境顿显理性之宗旨也。即五教中顿教之所宗是也。五教章上曰:“相想俱绝宗,如顿教中绝言之教,显绝言之理等,如净名嘿理等。”
【香象】 (菩萨)或称香惠,赤色,不可息。贤劫十六尊之一。居金刚界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密号大力金刚或护戒金刚。又(异类)青色带香气之象。罗什之维摩经注释香象菩萨之名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风。菩萨身香风,亦如此也。”此菩萨在北方之香聚山说法。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北方有菩萨住处,名香聚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香象,有三千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梵Gandhahasti。
【香象大师】 (人名)华严宗第三祖,名法藏,字贤首,日本多称为香象大师。宋高僧传五曰:“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人也。(中略)复号康藏国师是欤。”
【香象菩萨】 (菩萨)维摩经之同闻众。又见香象条。
【香象之文】 (术语)取世亲菩萨造俱舍论所载之香象宣令故事,指俱舍论而言。俱舍论颂疏一曰:“于时世亲至本国已,讲毗婆沙。(中略)如是次第成六百颂,摄大婆沙。其义周尽,标颂香象。击鼓宣令云:谁能破者,吾当谢之。”西域记张说叙曰:“欲穷香象之文,将罄龙宫之目。”又佛典之通称,大方便报恩经四曰:“提婆达多,虽复能多读诵六万香象典(丽本作经),而不能免阿鼻地狱罪。”
【香姓】 (人名)Droṇa巴,Dona,婆罗门名。佛于拘尸那城沙罗双树间火葬讫,诸国王来,欲得其舍利,而开争端,平分佛舍利止诸国之争者。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曰:“时遮罗波国Amalakapa(巴Allakappa),诸跋罗民众(巴Bulaya),及罗摩迦国Rāmagrāma(巴Bāmagāma),拘利民众Kaulya(巴Koliya),毗留提国(巴Veṭhadipa),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Kapilavastu(巴Kapilavatthu),释种民众Śākya(巴Sakya),毗舍利国Vaiśāli(巴Vesāli),离车民众,Licchavī,及摩竭陀Magadha王阿阇世Ajātaśatru(巴Ajātasattu)。闻如来于拘尸城Kuśinagara(巴Kusināra),双树间取灭度,皆自会言今我宜往求舍利之分。时诸国王阿阇世等,即于国中下令,严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进渡恒河。先遣婆罗门香姓至拘尸城,求舍利。曰:不与则四兵在此,不惜身命,当以力取。拘尸城君臣不听。曰:如来遗形不敢许,彼欲举兵,则吾亦在此。时香姓婆罗门晓众人曰:诸贤长夜受佛教诫,口诵法言,心服仁化。宁可诤佛舍利共相残害耶。如来遗形,欲以广益,舍利现在者,但当分取。众咸称善,命香姓分之。尔时香姓,以一瓶一石许之舍利,均为八分已,与八国,己请于众人受其空瓶(取意),后分涅槃经曰:“姓烟婆罗门。”Droṇa者,量之义,非香姓之原语。香姓之名不详。
【相续】 (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
【相续常】 (术语)佛地论所说三种常之一。假令有中间之隔,而以前后相续定常义者,生起无间断,是曰不断常,有时间断,而更生起,前后连续者,谓之相续常。
【相续假】 (术语)成实论所说三假之一。一切有为法,悉由因果相续,而至视如假有,其实体无也。
【相续解脱经】 (经名)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之略名。又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之略名。
【相续识】 (术语)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即六尘中之相续相也。彼就无明而差别,此就识体而论者。
【相续无常】 (术语)二无常之一。见“二无常”条。
【相续相】 (术语)起信论所说六粗相之第二。分别违顺二境因而起苦乐之念相续不绝者。
【相续心】 (术语)安乐集所立三心之一。不间杂余念,但忆念弥陀一佛,心无间断而相续也。
【相续执持位】 (术语)阿赖耶识三位之一。
【香烟】 (杂名)供佛之香之烟。贤愚经六曰:“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
【香严】 (术语)香光庄严之略。又(菩萨)维摩诘经曰:“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楞严经曰:“香严童子白佛言: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无明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蜜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又(人名)唐邓州香严山智闲禅师,就沩山灵佑禅师而契悟,法化盛行,死后敕谥袭灯大师。见宋高僧传十三。
【香严击竹】 (公案)师出家,依沩山禅会。佑和尚知其法器,欲激发智光。一日谓之曰:吾不问汝平生学解及经卷册子上记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之本分事,诚道一句来,吾要记汝。师瞢然无对,沉吟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佑皆不许。师曰:却请和尚为说。佑曰:吾说得吾见解,于汝眼目何益?师遂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言可将酬对。乃自题曰:画瓶不能充饥。于是尽焚之。曰:此生,不学佛法,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遂泣辞山去,到奉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本以瓦砾击竹作声。俄失笑间,廓然省悟。遽归沐浴,烧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却,何有今日事?仍述一偈曰:“一击忘所知,而不假修知。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忘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见传灯录十一,会元九等。
【香严上树】 (公案)“禅师云: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与么时,作么生对?有虎头上座云:上树即不问,未上树,请和尚道。师呵呵大笑。雪窦云:树下道即易,树上道即难。老僧上树,致将一问来。”见传灯录十一,会元九。
【香药】 (饮食)混种种之香而炼成之药。最胜王经七曰:“洗浴之法,当取香药三十二味。”
【香衣】 (衣服)敕许之色衣。元以香木染之,故名。后转为种种之色。但台密等所用者赤而带黄者也。禅宗济家用黄色,洞家有种种。净土宗紫绯之外皆通名香衣。但除蓝色。见启蒙随录二。按香衣谓香染之衣。见香染条。
【香音神】 (天名)干闼婆神也。见香神项。
【香印】 (杂名)同于香篆。见香篆条。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相应】 (术语)即契合之义。净土论注上曰:“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演秘钞七曰:“相应字,泛指契合义。”然梵语有二:一欲吃多Yukta,谓事物之契合也。如心心所之相应是也。二瑜伽Yoga,或瑜祇,谓契合于理也。如瑜伽论瑜伽宗之名及三密相应,境智相应是也(但欲吃多,瑜伽皆为梵语根Yuj之变化)。起信论曰:“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华严论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相应阿笈摩】 (经名)四阿含之一,即杂阿含也。旧云杂阿含,新云相应阿笈摩。经与伽他相应之义。毗那耶杂事三十九曰:“若经与伽他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含摩,旧云杂者取义。”
【相应不善】 (术语)见“善恶”条。
【相应独头二无明】 (名数)独头无明,又云不共无明。俱舍论唯识论谓无明与其余贪等五大惑共起为相应无明,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又云不共无明。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至于六粗与余惑相应而起为相应无明。
【相应断】 (术语)四断之一。有漏八识及五遍行心所等,其性虽非染污,然为与烦恼相应而为染污之性也。故断其相应之惑时,则自心心所亦离染污之系也。谓之相应断。
【相应法】 (术语)心心所之异名。同时而起之一聚心心所,有五平等之义,故名相应法。一所依平等,谓心王依眼根则心所亦依眼根也。二所缘平等,谓心王缘青境则心所亦缘青境也。三行相平等,谓心王了解青色,则心所亦了解青色也。四时平等,谓心王此时起则心所亦此时起也。五事平等,谓心王其体为一个,则心所之体亦各为一个也。俱舍论四曰:“心心所五义平等,故说相应。所依、所缘、行相、时、事,皆平等故。”
【相应缚】 (术语)二缚之一。心为与此相应而起之烦恼所系缚也。
【相应善】 (术语)见“善恶”条。
【相应无明】 (术语)依起信论之意,则业转现之三细为不相应无明,智相等之六粗为相应无明。三细者未有心王心所之差别,至六粗始生心王与心所之差别也。起信论曰:“言相应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若依瑜伽唯识之意则意识为无明,与他之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五恶见之十曰根本烦恼),相应而起,谓之相应无明,于根本烦恼之中独起无明,谓之独头无明,又曰独行无明,不共无明。无明有发业润生之二大用,即依此无明也。见唯识述记五末,百法问答钞一。
【相应相可经】 (经名)佛说相应相可经,一卷,西晋法炬译。说善恶之人,各以类相聚。出单卷之杂阿含经中。
【相应心】 (术语)谓妄心与烦恼诸惑相应也。见唯识论三。
【相应因】 (术语)六因之一。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以心王为因,而起心所,以心所为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应,名为相应因。其相应之义,心王与心所有平等之义五种也。是云五义平等。俱舍论六曰:“由五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又曰:“唯心心所,是相应因。”
【相应宗】 (流派)梵语瑜伽Yoga,译曰相应。真言宗之异名。彼宗以三密相应之旨为本,故曰瑜伽宗,又云相应宗。
【香欲】 (术语)色声香味触五欲之一。是为凡情之常欲,故名欲,止观四下曰:“香欲者,即是郁弗,氛氲,兰馨,麝气,芬芳酷烈,郁毓之物,及男女身分等香。”
【香云】 (杂名)香烟为云形者。最胜王经六曰:“所有种种香云香盖,皆是金光明最胜王威神之力。”
【相智】 (术语)谓缘世间事相之俗智也。在小乘者于佛相智,皆谓为有漏智。大乘则纯为无漏也。
【香炷】 (杂名)线香之类。又有香气之灯烛。楞严经六曰:“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香馔】 (饮食)谓忌日之斋食也。敕修清规达磨宿忌曰:“率比丘众,营备香馔,以伸供养。”
【香篆】 (杂名)以香造篆文点之以火而测时者。后唯为闻香烧于饮席或佛前。谷响集七曰:“洪刍香谱云: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烧一昼夜。”释门正统三曰:“后又有以盘摹香篆号无声漏者,缔创若易。而久久之后,末香有燥湿,山童有勤惰,岂若壶更之罕失乎?”
【相宗】 (流派)法相宗之略。
【相宗八要】 (书名)八卷。明末白下雪浪洪恩,演说宗教,特从大藏中录八种示人,以为习相宗者之阶梯。盖两土之著作也。其八种之名目:一、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二、唯识三十论。世亲菩萨造。玄奘译。三、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玄奘译。四、六离合释。失造论及译人名。五、观所缘缘论释。护法菩萨释。唐三藏法师义净译。六、因明入正理论。商羯罗主菩萨造。玄奘译。七、三支比量。玄奘立。宋永明寺主延寿禅师于宗镜录中节出。八、八识规矩。玄奘造颂。以上之次序,依明释明昱所次。蕅益则因明论列第一,六离合释列第七,三支比量则谓之真唯识量也。
【相宗八要解八卷】 (书名)明明昱着。百法明门论赘言一卷,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观所缘缘论会释一卷,六离合释法式通关一卷,观所缘缘论释记一卷,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三支比量义钞一卷,八识规矩补注证义一卷。
【相宗八要直解八卷】 (书名)明智旭解。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直唯识量略解一卷,八识规矩直解一卷,六离合释法式略颂一卷。
【香醉山】 (地名)见“香山”条。
【祥草】 (植物)吉祥草之略。如来成道时以吉祥草为座。
【祥瑞】 (杂语)吉祥之瑞相。善事出现时,为豫告或赞叹而现之不可思议相也。六种震动,天雨妙华等是也。
【祥月】 (术语)祥者,由礼记之小祥(一周忌)大祥(三周忌)而来,因而宗密之盂兰盆疏有祥月之文字,灵芝之新记解之,有祥月即周年之说,即一周忌也。
【想】 (术语)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于境取差别相。”唯识论三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响】 (杂语)见“十缘生句”条。
【想爱】 (术语)情想与爱欲。顺诸事情想则生爱欲,以此二者为受生之本因。楞严经曰:“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
【想地狱】 (界名)等活地狱之异名。罪人为苦所逼,作已死想,而冷风吹来更活起来。俱舍论曰:“等活地狱。”显宗论曰:“想地狱。”
【想颠到】 (术语)三颠倒之一。凡夫对六麈之境,而思想颠倒,生种种烦恼也。宗镜录四十二。
【饷供】 (杂语)于佛前或灵前供食膳也。
【想观】 (术语)想事物于心而观。事理二观之事观也。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即此事观。经曰:“是为日想,名曰初观。”乃至“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想念】 (术语)思想念虑。观无量寿经曰:“当起想念,正坐西面,谛观于日。”无量寿经下曰:“想念贪计。”
【想受灭无为】 (术语)六无为之一。见“无为”条。
【享堂】 (堂塔)祖堂也。安置祖之像牌以祭享之,故云享堂。
【想蕴】 (术语)五蕴之一。人有想像事物善恶邪正种种情想聚之,故名曰想蕴。俱舍论二曰:“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
【象】 (动物)梵语迦耶Gaja,见名义集,一作誐惹。见梵语杂名,普贤菩萨所乘,大圣欢喜天之神体也。
【象宝】 (动物)转轮圣王七宝之一。为乘驾而感得象之最胜也。
【象鼻】 (杂语)讥下垂衣之一角者。毗奈耶十曰:“着泥洹僧不得如象鼻,如象鼻者不应戒行。”注曰:“其一角当前下垂。”凡着袈裟之法,袈裟右上角搭于左肩上,而垂于后。若置之于肘上或垂于胸前者,此为象鼻之相,不如法也。毗奈耶十曰:“不得垂三衣前角着,著者不应戒行。”注曰:“不抄着肩上,垂之臂上肘前。”行事钞下之一曰:“以垂臂上名象鼻也。”寄归传二曰:“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勿安肘上。”又曰:“袈裟角垂,正当象鼻。梵僧纵至,皆亦雷同。良为绢滑堕肩,遂令正则讹替。后唐三藏来传搭肩法。然而古德嫌者尚多。党旧之迷,在处皆有。”
【像法】 (术语)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似也。谓与佛灭后五百年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正法相似之佛法也。嘉祥法华义疏四曰:“大论佛法凡有四时:一佛在世时。二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三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四转复微末,谓末法时。”三藏法数曰:“正犹证也,像像似也。”顺权方便经下曰:“我之身侍须菩提已来十二年,未曾得闻如是像法众佑地说。”正像末三时之年数,经论之异说多。见“正像末”条。
【像法决疑经】 (经名)一卷,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列之于伪经目录中。然天台以之为涅槃经之结经,往往引用之。法华文句九下曰:“像法决疑经结成涅槃。”释签十曰:“彼像法决疑结涅槃。”
【像法转时】 (杂语)转犹言起。谓佛灭后经五百年像法之起时也。药师经曰:“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像观】 (术语)与像想观同。
【像化】 (术语)像法之教化。佛教之来支那,在经佛灭后五百年之正法时后,故为当时佛法之总称。又以儒为名教,故以佛为像教,以拜佛像故也。西域记序曰:“慧日沦影,像化之迹东归。”俱舍颂疏一曰:“圆晖多幸,遭玆像化。”
【向火】 (杂语)禅家取暖于炉边谓之向火。百丈清规六曰:“寒月向火先坐炉圈上,然后转身正坐,揖上下肩。不得弄香匙火筋,不得拨火飞火灰,不得聚头说话,不得煨点心等物,不得炙鞋焙屩烘衣裳,不得搅起直裰露裤口,不得吐唾并弹垢腻于火内。”
【像季】 (术语)像法之末季。佛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正法后一千年为像法。似法所行之时也。辅行序曰:“况时淹像季,学鲜知机。”注曰:“季者,或指像法末,或直指末法。”西方要决后序曰:“生居像季,去圣斯遥。”
【象迹喻经】 (经名)说四圣谛喻以一切足迹中象迹为第一。摄于中阿含经七。更有一卷,异学卑卢说象迹王之喻赞佛。佛更具足说之。证无漏为极大象迹。摄于中阿含经三十六。
【象迦叶】 (人名)比丘名。增一阿含经二曰:“观了诸法都无所著,所谓象迦叶比丘是也。”
【象驾】 (譬喻)以譬佛教之东渐。谓象驮经而来也。华严玄谈曰:“鹫岩西峙,象驾东驱。”演义钞曰:“上句明主出西天,故云鹫岩西峙。后句即化法东被,故云象驾东驱。言象驾者略有二义:一、一千年后像法之时佛教方被故。二者、象驮经故。初虽白马来仪本用象故。”
【像教】 (术语)与像化同。又佛像与经教。唯识述记序曰:“汉日通晖,像教宣而遐被。”
【象教】 (杂名)佛教为形象以教人。故又谓之象教。王巾头陀寺碑曰:“正法既没。象教陵夷。”
【像经】 (杂语)佛像与经典。顺权方便经下曰:“所在土地,逮得听服如是像经。”
【象力比丘】 (人名)或名象首。又名法手。舍夷国有象首聚落,彼因称名也。是释种子。杂阿含经佛记云:此人犯三种非法,所谓悭贪愚痴瞋恚,当堕于地狱中。
【象炉】 (物名)炉为白象形,以之烧香置于道场之入口,行者跨之入内。薰身使清净之意也。用象者以象身有香气也。注维摩经一曰:“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风,菩萨身香风亦如是。”
【像末】 (术语)见像法及正像末条。
【向内等】 (术语)对于向外等而言。等字有二义,言眼等而于外等取耳鼻舌身,谓之向外等,言眼耳鼻舌身等,向内而示等类,他无所取,谓之向内等。又曰等内,等外。
【向去】 (术语)洞宗之举唱谓向于正位为向去,自正位来于偏位为却来。见象器笺六。
【向上】 (术语)自末进于本,谓之向上,自本下于末,谓之向下。释摩诃衍论二曰:“于生灭门,有二种位。云何为二?一者向上门,二者向下门。如是二门,生灭决择。”碧岩普照序曰:“衲僧向上以巴鼻。”种电钞曰:“向上者,千圣不传底事。”
【向上一句】 (术语)极悟之至极一句也。
【向上一路】 (术语)宗门之极处谓之向上一路。碧岩种电钞第二本中垂示引盘山之语曰:“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向上宗乘】 (术语)极悟之至极宗旨也。碧岩种电钞十垂示曰:“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
【象舍利】 (人名)佛弟子有名象舍利者。还舍法服,习白衣之行,凭两女人肩上,后诣佛所复为沙门,寻于座上得阿罗汉。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五。
【像始】 (术语)像法之始。赞阿弥陀偈曰:“本师龙树摩诃萨,诞形像始理颓纲。”
【象头精舍经】 (经名)一卷,隋毗尼多流支译。佛在伽耶山文殊师利问佛菩提之义,后向诸天子说大乘法。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伽耶山顶经,大乘伽耶山顶经同本异译。
【象头山】 (地名)梵名伽耶Gayā,竭夷。讹略也,具名羯阇尸利沙Gaya(ja)śirsa,译作象头。有二处,一在灵鹫山北三四里,同一界内,提婆于此行破僧罪。二在尼连禅河傍,佛度三迦叶之所。俱舍光记十八曰:“羯阇尸利沙山,此云象头山,山顶如象头,故以名焉。在鹫峰山北可三五里,同一界内,天授住彼而破僧故。旧云伽耶山者,讹也。以羯阇之与伽耶音相近,故谬传尔。然西方别有伽耶山,去鹫峰山一百五十余里,非同一界,非破僧处。”法华文句一曰:“伽耶,亦羯夷,亦象。”十二游经曰:“四年象头山上为龙鬼神说法。”魏菩提留支译之伽耶山顶经,隋毗尼多流支译为象头精舍经。
【向外等】 (术语)见“向内等”条。
【象王】 (杂语)象中之王。以譬佛者。涅槃经二十三曰:“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尽其底。大象王谓诸佛也。”法苑珠林曰:“佛有八十种好相,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师子王。”华严经曰:“象王行处落花红。”又譬菩萨也。无量寿经下曰:“犹如象王,善调伏故。”
【像想观】 (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中第八观弥陀佛形像之观法也。“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中略)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象牙华】 (譬喻)谚言象闻雷则牙上生华。涅槃经八曰:“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华。若无雷震,则华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如象牙华。”
【象牙闻雷生花】 (传说)涅槃经八曰:“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
【象养盲父母】 (传说)杂宝藏经二曰:“昔迦尸国王与比提醯国王战败,更以象令战,得一大白香象于山中。象曰:山有盲父母,无养者。王感其至孝,使去。后父母死,白象再来,于王告战诤之非。王听言,遣象至比提醯国讲和。
【象腋经】 (经名)佛说象腋经,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于此深经生解者,如大象之有力,故以名之。
【象喻】 (譬喻)涅槃经六、以象喻佛性,盲人譬无明之众生,说众盲摸象之肢体,为种种之解。曰:“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广弘明集二十曰:“手擎四钵,始乎鹿野之教。身卧双林,终于象喻之说。”
【像运】 (术语)像法之时运。佛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正法后一千年为像法。像者似也。西域记十二曰:“黄图流鹫山之化,赤县演龙宫之教,像运之兴,斯为盛矣。”行事钞上之二曰:“举彼微言,重光像运。”高僧传三曰:“三藏法门,有缘必睹。自像运东渐,在玆为盛。”
【象众】 (人名)梵音Hastigaṇa,释种甘蔗王四子中之第三子。
【象主】 (杂语)四主之一。印度之异名。见“四主”条。
【象尊】 (杂名)印度之国王皆尊象,故谓之象尊国。寄归传一曰:“鸡贵象尊之国。”自注曰:“言象尊者。西国君王以象为最,五天并悉同然。”
【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佛在舍卫国向阿难说四方电神之名,并说神咒。观自在等亦各说一咒。即雷除之咒也。
【消除一切灾障宝髻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宋法贤译。帝释与修罗战败求救,佛为说咒与之。
【消除灾难经】 (经名)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之略名。
【消伏毒害经】 (经名)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之略名。
【消灭】 (杂语)恶事苦恼之消灭也。法华经药王品曰:“病即消灭。”
【消释】 (术语)消除经文之难义,解释义理之蕴结也。止观七曰:“随语消释。”
【销释】 (术语)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一曰:“销释喻科文之解判,能分事理,销者煎销也,释者解释也。”
【消瘦服】 (衣服)袈裟之异名。消损烦恼之义。六物图曰:“或名消瘦服,损烦恼故。”
【萧寺】 (杂名)寺之异名。本于梁武帝造寺多以姓为名。释氏要览上曰:“今多称僧居为萧寺者,必因梁武造寺以姓为题也。”李肇国史补曰:“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寺,至今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匣于小亭以玩之,号为萧斋。”
【逍遥自在】 (杂语)谓无所拘束也。五灯会元曰:“性空妙普庵主,建炎初,荷策往见贼魁徐明,明欲斩之,为文自祭。有云:二十四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贼骇异释之。”
【消灾吉祥经】 (经名)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之略名。一卷,不空译。
【消灾经】 (经名)与消灾吉祥经同。
【消灾陀罗尼】 (真言)与消灾咒同。
【消灾咒】 (真言)陀罗尼名。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一卷,不空译。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一卷,唐代失译。二经同本异译。此中说之。经曰:“我今说过去沙罗王如来所说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除灾难法。(中略)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者,成就八万种吉祥事,能除灭八万种不吉祥事。”
【小阿弥陀经】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之异名。说阿弥陀事之经典,此其最小品也。又以无量寿经之异译有称大阿弥陀经者,故用以为别。
【小阿师】 (杂语)阿字无意,犹言小师。阿者,如阿谁阿爷为呼亲人之语辞。临济录曰:“后生小阿师。”
【小白华】 (植物)四华之一。曼陀罗华之译名。光宅法华疏一曰:“曼陀罗华者,译为小白团华。”见曼陀罗华条。
【小本】 (经名)净土三部经中,天台谓无量寿经为大本,阿弥陀经为小本。
【小便】 (杂语)又,作小行。放尿也。摩得勒伽六曰:“比丘处处不得小便,应在一处作坑。”
【小参】 (术语)禅林中之称。谓非时之说法也。上堂称为大参,其规则校大参为小,故曰小参。又称家教。祖庭事苑八曰:“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晡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
【小参头】 (职位)参头之下有小参头。
【小草】 (譬喻)三草之一。以喻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果报之机类。见“三草二木”条。
【小乘】 (术语)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谓之二乘。又此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之所诠,故天台称之为三藏教。佛灭后印度之小乘分总别二十之流派,来我国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实,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为佛随他意之说法,姑以调熟下劣根性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法华经游意下曰:“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曰大乘。”
【小乘二部】 (名数)小乘之分派,诸说不定,今记其梗概,有二部四部五部十八部二十部之五种。但四部五部为以戒律为本之异说,二部,十八部等则正为宗义之分派也。二部即上座部大众部。此有二种:一为结集之异同,非宗义之别称。佛灭度之年,夏安居中于窟内与窟外两处结集三藏。窟内以上座之耆宿多,故名曰上座部。窟外以年少之僧多,故名曰大众部。佛法一味,略有异诤,上座大众之称滥觞于是。二佛灭百年后阿输迦王时依大天比丘五事之说,小乘佛法,初分二派,昔时界外结集之苗裔,多附同大天之义,故取昔名称为大众部。反对大天之义者,多昔时界内结集之缘裔,故亦袭昔名,名为上座部,是小乘分宗之初也。以此二部为根本,渐次分部执遂成十八,二十。但是乃文殊问经,宗轮论之一说,更有此时生五部分派之说。见五部条。
【小乘二家涅槃】 (术语)有部宗谓涅槃为本来实有。断烦恼时,起所谓离系得之绳属之于行者之身也,成实宗谓涅槃为无法,生死因果之无,是涅槃也。大乘玄论三曰:“小乘二师者,毗昙计无为为涅槃。是善是常本有,在烦恼外,断烦恼起得得之属于行者,成论明涅槃但是无法。”
【小乘戒】 (术语)小乘律藏所说之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是为小乘行人之所受持者。然在印度我国及日本之古代,大乘行人亦皆受此具足戒,以成戒学,何则,此具足戒,虽为小乘律所说,然由大乘言之,则为所谓三聚净戒中之摄律仪戒,于释迦法中出家之菩萨,必现比丘相为常规也。
【小乘经】 (术语)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诠空寂之涅槃者,十二部经中唯存九品。四部之阿含经等是也。
【小乘九部】 (术语)十二部经完具曰大乘经,此中除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三部,仅说九部曰小乘经。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见“九部”条。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术语)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三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三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常无常异,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性是常,大乘之涅槃亦是常。常义相顺,故得相成。”(余三义略)。又就常乐我净四德,分别大小,则大乘之涅槃,具有四德,小乘之涅槃,四义不定。据小说小。则小乘之涅槃,有常乐净之三,唯无我之一。何则?涅槃为无为,不迁于四相,故说为常,又何断之惑体,永灭不起,故名为常。寂灭之体永安,故名为乐,离垢染故称为净,而于此涅槃中,身智俱灭,无自在之大用,故无可名为我(俱舍论说灭谛之行相,谓为灭,净,妙,离因而可知无我德),据大说小,则某时全夺四德而悉为无。某时与以乐净之二,而不许我常之二。全夺之者以彼尚有变易生死故也。许净乐之二者,就离分段生死上,有一分净乐之义故也。法华玄论二曰:“大小之涅槃凡有三义:一、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小乘之涅槃,灭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来涅槃也。故法华方便品言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界内界外断惑异。小乘之涅槃,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止,大乘之涅槃,并断界外变易生死也。三、众德具不异。小乘之涅槃,无身无智,故不具众德。大乘之涅槃,具身智,故具法身般若之德。”法华玄赞二,谓真如具三德,以成涅盘,一真如生圆觉,名为般若。真如之体为觉性故也。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体,以出所知障名为法身。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也。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体,众苦都尽,离分段变易二死,故名解脱。小乘之涅槃,离分段生死,未脱变易生死,故非圆满之解脱。然就离分段之生死,谓为三乘同坐解脱之床。由此小乘亦得名涅槃,而非为大涅槃,以其不具足故也。要之离分段变易二生死,有无边之身智,具法般解之三德,常乐我净之四义者,大乘之涅槃也。唯离分段之生死,灭无身智(身大乘言之有变易生死之身智),三德之中,仅具解脱之一分,四义之中,唯具常乐净之三者,小乘之涅槃也。
【小乘偏渐戒】 (术语)对于大乘戒之圆顿称小乘戒曰偏渐。功德不圆满,故为偏,非顿成佛之法,故曰渐。
【小乘三藏】 (术语)四部之阿含经等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为论藏。此三藏之根本皆佛说,于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于小乘,故于别处结集之而单名摩诃衍藏Mahāyānapiṭaka,以对小乘之三藏。是智度论之意也。智度论百曰:“如摩诃迦叶于耆阇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中略)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贪着小乘三藏学者。”天台据之,于四教之中呼小乘教为三藏教。然于小乘宗之中如经量部不许佛说之论藏。谓论藏者如来灭后弟子之所说。故世亲于俱舍论之初叙有部宗之义曰:“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此依经量部之意示论藏之佛说,非己所信,故置传字者。因而众贤于正理论之初痛驳之。今案结集小乘之三藏以三藏为小乘之别名,虽在佛灭后,而佛在世时,其教法中既有三藏分别之存在,其证文不一。智度论百曰:“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Mātṛka比丘。”(摩多罗迦论藏之异名也)。毗奈耶杂事十四曰:“缘在室罗伐罗城,时有苾刍名毛血。(中略)见佛说法于三藏经说地狱苦。”同十八曰:“三藏经中有疑处除我更无能答者。”同三十四曰:“贼言:圣者仁是三藏。持经律论耶?苾刍亦同前答。(中略)佛言汝等苾刍善闲经律论。”此等皆佛在世之事也。因是可知佛在世已有三藏之名矣。
【小乘三印】 (术语)小乘之三法印,对于大乘之一实相印而言。见“三法印”条。
【小乘十八部】 (名数)据宗轮论之说,佛灭后百年依大天分上座大众二部,其第二百年由大众部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之五部,又于第二百年末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之三部,合有八部之末家,加入本家之大众部则为九部。又上座部于三百年之初,分为萨婆多部与雪山部(萨婆多部〔译云说一切有部〕后世称为毗昙宗),后同于三百年由萨婆多部出犊子部,又由犊子部出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之四部,次由萨婆多部更出化地部,次由化地部出法藏部,于三百年之末,由萨婆多部更出饮光部,于第四百年由萨婆多部复出经量部。萨婆多部共出九部加入雪山部为十部。复加前大众部之八部为十八部。其他有义净所见之十八部。以上十八部为末部之分派,加之以根本上座大众之二部为二十部。今表示之如图。
【小乘十八不共法】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无量寿经下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小乘寺宾头卢为上座】 (故事)梵网经法藏疏一曰:“又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支那寺院原以憍陈如或宾头卢为上座,后依不空三藏之奏请,以文殊为上座。表制集二曰:“伏望自今已后令天下,食堂中于宾头卢上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为上座,询之圣典具有明文。(中略)斯乃天竺国皆尔,非僧等鄙见,仍请永为恒式。”一心戒文上曰:“凡佛寺上座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置文殊师利菩萨以为上座。二者一向小乘寺,置宾头卢和上以为上座。三者大小兼行寺,置文殊与宾头卢两上座。小乘布萨日宾头卢为上座,坐小乘次第。大乘布萨日文殊为上座,坐大乘次第。”
【小乘四部】 (名数)义净三藏渡天时,天竺之小乘宗唯有四部。寄归传一曰:“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注云:一、阿难耶莫诃僧祇尼迦耶,周云圣大众部。分出七部,三藏各有十万颂,合三十万颂,周译可成千卷。二、阿离耶悉他陛攞尼迦耶,周云圣上座部。分出三部,三藏多少同前。三、阿离耶慕攞萨婆悉底婆拖尼迦耶,周云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三藏多少同前。四、阿离耶三蜜栗底尼迦耶,周云圣正量部。分出四部,三藏三十万颂。然而部执所传多有同异,且依现事言共十八,分为五部,不闻西国耳。”
【小乘四门】 (名数)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门,发智六足论等之所说。二小乘空门,成实论之所说,三小乘亦有亦空门,毗勒论之所说,四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之所说。
【小乘外道】 (杂语)小乘与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种,外道中小乘外道论师是也。
【小乘五部】 (名数)佛灭后百年阿输迦王时,上座大众之根本,以大天而生部别,此时优婆鞠多阿罗汉之下于律藏分出五部。故此五部之分派为古来律宗之所用。然其五部与有部宗所传之五部及南山一家之五部,稍有相违。但义净三藏于二者皆不取之。见“五部律”条。
【小赤华】 (植物)四华之一。梵语曼殊沙华。译作小赤华。光宅法华疏一曰:“曼殊沙华者,为小赤团华。”见曼殊沙华条。
【小豆粥】 (饮食)见“粥”条。
【小法】 (术语)小乘之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钝根乐小法。”
【小烦恼地法】 (术语)小乘七十五法中五种心所法之一种。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之十心所也。此十者唯修惑而起于意识,且各各与无明相应而起,非如大烦恼地法之心所,一切染心俱起者,故名小烦恼地法。俱舍论四曰:“唯修所断,意识地起,无明相应,各别现行,故名为小烦恼地法。”
【小根】 (术语)可受小乘教之根性也。唯识述记一本曰:“令小根等渐登圣位。”法华玄义一曰:“初教建立融不融,小根并不闻。次教建立不融,大根都不用。”
【晓公四教】 (名数)海东元晓,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缘起经等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学,其中二乘又明法空,异于菩萨,故曰三乘别教。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为声缘菩三乘所共学,其中皆说二空,故曰三乘通教。三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菩萨不与二乘共学,名为一乘,其中未显法之周遍圆融,故名分教。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具明法界之理,故名一乘满教。见华严玄谈四。
【晓鼓】 (杂名)晓打之鼓。对于昏鼓而言。
【小行】 (术语)对于大乘行法而谓小乘行法之言。又小便之异名。释氏要览下曰:“小行,往小便,律言小行。”
【小机】 (术语)可受小乘教化之下劣根机。非成佛之机言也。
【小劫】 (术语)依俱舍论则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年而至十岁,又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万岁,此增劫及减劫,一一名为小劫,依智度论则合此一增一减而为小劫。法华经曰:六十小劫,身心不动。按释氏以劫纪时,从十岁增至八万,减至十岁,经二十返为一小劫。又见法苑珠林。道家以三千六百周为小劫,见云笈七签。
【小界】 (术语)三种结界之一。为受戒,说戒,自恣等临时结成之小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二。
【小金刚轮印明】 (印相)正结轮坛之印与明也。以此印明成就坛场。
【小经】 (经名)净土门三部经中佛说阿弥陀经之称。又异名四纸经。
【小开静】 (术语)详见“开静”条。
【小空】 (术语)小乘所说之空理也。是灭有之空,索然但为偏空,故名小空。
【晓了】 (杂语)犹言了解。净住子曰: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又(人名)五灯会元匾担山晓了禅师者。六祖之嫡嗣。
【小律仪】 (术语)比丘比丘尼。受持之小乘戒也。显扬大戒论序曰:“保执者自谓,除非小律仪更无大乘戒。”
【小弥陀经】 (经名)净土三部中佛说阿弥陀经之字数最少,故曰小弥陀经。
【小目连】 (人名)目连有六人。小目连者,六人中之一也。见南山感通传。见目连条。
【小念】 (仪式)以小声念佛也。大集日藏经念佛三昧品曰:“小念见小,大念见大。”群疑论七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也。”
【小品】 (术语)释氏辨空经。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今谓短篇文字曰小品。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经名)罗什译。十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异名。
【小品经】 (经名)罗什译。十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异名。
【小千】 (杂名)小千世界也。
【小千世界】 (界名)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之铁围山为限曰一世界,此世界之数一千曰小千世界。详见“三千大千世界”条下。
【小三灾】 (术语)灭劫末所起之三种灾厄也。见“三灾”条。【小三灾】(术语)一住劫之中,有二十增减劫,其起于减劫之终者,谓之小三灾:一、刀兵灾,时人为非法,瞋毒转盛,相见即起猛利之害心,随手所执,皆为利刀,互相残害也。二、疾疫灾,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吐非人毒,而流行疾疫,遇之便命终。三、饥馑灾,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怒而不降雨,世间久遭饥馑,多分命终。俱舍论十二曰:“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后后转增故,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十小三灾现,此小三灾中劫末起。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中略)刀兵灾起极唯七日,疾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度之便止。”
【小僧】 (杂名)少年之法师曰小僧。
【小圣】 (术语)圣者中,证悟之浅者。小乘之四果对于大乘则为小圣。又大乘之诸菩萨,对于佛亦为小圣。
【小师】 (术语)受具足戒未满十夏者之称。又弟子之称。又沙门谦下之称寄归传三曰:“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罗,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薛攞,译为住位,得离依止而住。”释氏要览上曰:“亦通沙门之谦称也。”
【小食】 (饮食)禅家早晨之食。亦云点心。海龙王经请佛品曰:“尔时海龙王白佛言:唯佛加哀,诣我宫中,屈神小食。”
【小树】 (譬喻)二木之一。以譬小行之菩萨。见“三草二木”条。
【小水穿石】 (杂语)谓水虽小,长流则能穿石。证果虽难,勤行精进,则亦得达也。此说出遗教经。
【小四相】 (术语)又名随相。附随大四相之四相也。见“四相”条。
【小王】 (杂名)除转轮王外,余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小妄语】 (术语)妄语有小大之别。见“妄语”条。
【小妄语戒】 (术语)妄语戒有二,大妄语戒是四波罗夷罪之第四,小妄语戒是九十堕罪之第一。见“妄语戒”条。
【小五条】 (衣服)五条袈裟之小者。禅家之挂络是也。
【小祥忌】 (仪式)一周忌也。小祥为儒典一年祭之名。
【小像】 (杂语)谓肖像之缩小者。或雕刻,或绘画,皆得称之。李贺诗曰:“沉香薰小像。”
【晓莹】 (人名)氏族不详。字仲温。历参诸方丛林,顿明大事,嗣法于大慧杲日。晚年归隐江西罗湖畔,杜门不与世接。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十月,撰罗湖野录四卷,云卧纪谈二卷。年寿并缺。见佛祖通载三十,续传灯录三十二目录等。
【小远】 (人名)对于晋之慧远称隋净影寺之慧远曰小远。
【小院】 (杂名)小法师也。
【小召】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小召在大召之北,相距半里许,名曰喇木契。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寺为唐文成公主所建。殿内佛像名珠多吉觉,释迦摩尼之弟也,八岁成佛。又塑像之内,俗传有公主肉身云。座额书默[病-丙+卡]能仁四字。”
【小止观】 (书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异名。二卷,天台大师着。
【小宗】 (杂名)小乘之宗家也。义林章二本曰:“二小宗所有二谛。”
【小座汤】 (仪式)禅林座汤之礼有大小。见“座汤”条。
【孝服】 (仪式)尊宿迁化,弟子法眷所著之凶服也。敕修清规有尊宿迁化孝服之一章,有麻布缀腰帛等差,然非释门之正仪。六祖坛经曰:“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元照之六物图亦痛非之。
【校量】 (术语)又曰较量。校较虽通,而以校为本。广韵曰:“较,又古孝切,音教,与校通,比较也。”比量物之多少曰校量。
【校量功德经】 (经名)希有校量功德经之略称。
【校量数珠功德经】 (经名)有二:一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之略称。一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一卷,唐宝思惟译。此二为同本,校量数珠之体质而以菩提子为至极者。
【校量叹】 (术语)欲赞叹任何之功德,先假举一大功德,使知其分量,而后以之况知其他功德之更大也。天台嘉祥谓之格量叹,慈恩谓之校量叹。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之所明者,其一例也。
【校饰】 (杂语)宋书礼志,第六品以下,不得服金钿及以金校饰之器物。齐书舆服志,皇太子象辂校饰,如御旗九旒降龙。又漆画轮车,金涂校饰如辇,微有减降。佛国记,昔天帝释试菩萨,化作鹰鸽。割肉贸鸽处,佛即成道。与诸弟子游行,语云:此本是吾割肉贸鸽处,国人由是得知,于此处起塔,金银校饰,余详“绞饰”条下。
【孝顺】 (术语)子对于亲尽诚顺命之道。梵网经下曰:“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心地观经二曰:“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
【孝养】 (杂语)尽孝道供养父母也。又,死后追荐供养谓之孝养。以此亦为子之道也。
【孝子经】 (经名)一卷。失译。明供养父母不若劝父母为善去恶之旨。
【孝子睒经】 (经名)菩萨睒子经之异名。
【孝子隐经】 (经名)菩萨睒子经之异名。
【些吉】 (天名)具名些吉利多耶尼,火天名。见玄应音义一。
【胁】 (人名)即胁尊者。
【胁比丘】 (人名)与胁尊者同。
【邪倒见】 (术语)邪僻颠倒之恶见也。药师经曰:“愚痴迷惑信邪倒见。”
【邪道】 (杂语)非理之行法也。金刚经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邪定】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邪定聚】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邪法】 (术语)邪僻之道也。唐华严经十二曰:“若能了邪法如实不颠倒。”俱舍论十二曰:“邪法萦缠,瞋毒增上。”
【邪观】 (术语)观净土之依正,或违佛经之正说,或离余观,称之为邪观。观无量寿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弥勒上生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邪行】 (术语)总称九十六种外道之行法。瑜伽伦记六上曰:“邪行九十六种外道等。”
【邪行障】 (术语)唯识论所明十障之一。见“十障”条。
【邪行真如】 (术语)七真如之一。见“真如”条。
【邪见】 (术语)五见之一。
【邪见乘】 (术语)斥小乘之空法为邪见乘。止观七之四曰:“乘邪见乘,入险恶道,是坏驴[宋-木+(ㄠ/牛)]耳。”
【邪见稠林】 (譬喻)邪见有种种,而交互繁茂,如稠林之茂密,故曰邪见之稠林。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邪见经】 (经名)一卷,失译。中阿含邪见经之别译。
【邪见使】 (术语)五利使之一。
【邪见网】 (譬喻)邪见之参差交络。罗人如网,故曰邪见网。智度论十一曰:“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离诸清净戒,唐苦堕异道。”
【邪见幢】 (杂语)邪人标榜邪见,如大将之幢旗,故曰邪见幢。三论玄义曰:“善巧说法,燃正法炬,灭邪见幢。”
【邪聚】 (术语)邪性定聚也。无量寿经下曰:“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见“三聚”条。
【邪空】 (术语)斥方广道人之大虚空曰邪空。三论玄义曰:“学大乘者名方广道人,执邪空不知假有。”
【邪林】 (譬喻)邪见之多如林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相似道,相似善,难知难学多入邪林。”
【邪慢】 (术语)七慢之一。见“慢”条。
【邪命】 (术语)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不如法之事而生活,谓为邪命。此有四种: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二仰口食,谓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数学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也。四维口食,维为四维,谓学种种之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见智度论三。
【邪命食】 (术语)见邪命项。
【邪命说法】 (术语)为求衣食之料而说法,曰邪命说法。
【邪魔】 (异类)恶邪之魔罗也。魔罗为恶鬼神之总称。佛书以妄见为邪魔。言足为正道之障也。起信论曰:“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盂兰盆经曰:“邪魔外道。”
【邪魔外道】 (流派)邪恶之魔鬼与佛法外之行者也。药师经下曰:“信世间邪魔外道妖[薜/女]之师妄说祸福。”
【邪山】 (譬喻)邪见之高譬之山。止观五之四曰:“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
【邪扇】 (譬喻)以邪道煽动人,譬之曰邪扇。赞阿弥陀佛偈曰:“关闭邪扇开正辙。”
【胁士】 (术语)又作胁侍,挟侍,立于佛两胁之菩萨也。士为大士,菩萨之译名,常侍佛赞佛化众生之大士也。观音势至为阿弥陀佛之胁士(观经),日光月光为药师佛之胁士(药师经),文殊普贤为释迦佛之胁士(华严经),若在小乘,则以大迦叶阿难为胁士。
【胁侍】 (术语)与胁士同。侍为侍者。
【邪私】 (术语)邪念私欲,耽于女色也。行宗记二上曰:“邪私者耽女色也。”
【邪思惟】 (术语)横邪之思惟也。
【邪网】 (譬喻)邪法如网绞络而能罗人,故曰邪网。无量寿经上曰:“掴裂邪网消灭诸见。”起信论曰:“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同义记上曰:“出邪魔羂网故。”
【邪性定】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邪性定聚】 (术语)三聚之一。见“三聚”条。
【邪旬】 (术语)荼毗之转讹。玄应音义六曰:“邪旬,或云阇维阇毗,同一。正言阇鼻多,是焚烧也。”见“荼毗”条。旬与波旬(Pāpiya)之旬同。旬字,为毗之音,故邪旬者,Jhāpeti(现),Jhāpita(过)之译音也。
【邪因外道】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邪因邪果】 (术语)见“四执”条。
【邪淫】 (术语)非自己之妻妾而淫之曰邪淫。五戒之一。
【邪淫之恶鬼】 (异类)今生邪淫之咎,于地狱感恶鬼使苦吾身。恶鬼即狱卒也。往生要集上本曰:“狱卒取地狱人,置刀叶林,见彼树头,有好端正严妇女。如是见已,即上彼树。树叶如刀,割其身肉,次割其筋,如是劈割一切处已。得上树已,见彼妇女,复在于地,以欲媚眼,上看罪人。作如是言:念汝因缘,我到此处。见已,欲心炽盛,次第复下,刀叶向上。”
【邪瑜伽行】 (术语)总称苦行外道非理之观行。瑜伽伦记五上曰:“或依棘刺,修断瑜伽。或依灰坌,或行木杵,夜即卧上。或行着板衣,夜即卧板。或如狐蹲住,乃后夜不至地。即是邪瑜伽行也。”
【邪云】 (譬喻)邪见之隐覆佛性,譬如云,故曰邪云。
【邪正一如】 (术语)见“一如”条。
【邪执】 (术语)固执不正之见解曰邪执。地藏十轮经五曰:“远离一切邪执恶见。”起信论曰:“对治邪执。”同义记下末曰:“一切邪执皆依我见。”大乘义章五末曰:“邪执翻境,名之为倒。”
【胁尊者】 (人名)梵曰波栗湿缚Pārśva,又作波奢。付法传中第十祖。小乘有部众人,劝迦腻色迦王为婆娑结集者,即第四结集之人。其所以称胁者,西域记二曰:“波栗湿缚,唐言胁,初尊者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舍家染衣,城中少年便诮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经。而今衰耄,无所进取,滥迹清流,徒知饱食。时胁尊者,闻诸讥议,因谢时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中略)绵历三岁,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三明智,时人敬仰,因号胁尊者。”玄应音义二十五曰:“胁尊者,付法藏中波奢比丘,常坐者也。”付法藏传五曰:“彼胁比丘,由昔业故,在母胎中,六十余年。既生之后,须发皓白,厌恶五欲,不乐居家,往就尊者佛陀密多,稽首礼足,求在道次。(中略)勤修苦行,精进勇猛,未曾以胁至地而卧,时人即号为胁比丘。”
【写叠】 (杂名)写于白叠之佛像也。祖庭事苑六曰:“摩腾,竺法兰,以白叠画释迦像并四十二章经,载以白马云云。”
【写经】 (杂名)书写经文而供养之也。
【写瓶】 (术语)传法无遗漏,譬诸一瓶之水写于他一瓶也。涅槃经四十曰:“如写瓶水置之一瓶。”
【写照】 (杂语)画肖像谓之写照。照者镜也。见镜之所照,模仿而写其面像也。
【谢戒】 (术语)禅林有沙弥得度受戒后,至师所拜谢之礼。名为谢戒。见象器笺九。
【泻瓶】 (譬喻)见“瓶”条附录。
【泄悉知】 (地名)Yaṣṭi-vana,林名。译曰竹杖。西域记九曰:“泄瑟知林,唐言杖林。林竹脩劲,其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究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泻药】 (饮食)下剂药也。慧琳音义六十三曰:“泻药,为除五脏肠胃积热及宿食不消故,以药汤除去其滓滞,令体气通畅,即如今之大黄朴消巴豆犀角等是也。”
【谢因缘】 (术语)禅宗住持之诲示,谓之因缘。开示后,对之大展三拜或九拜,谓之。谢因缘。见象器笺十二。
【懈怠】 (术语)于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也。唯识百法随烦恼二十之一。俱舍七十五法,六大烦恼之一。唯识论六曰:“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励,亦名懈怠。”俱舍论四曰:“怠谓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说勤所对治。”菩萨本行经上曰:“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者,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则不能出离生死之苦。”
【懈怠不听法戒】 (术语)制懈怠而不听受正法之戒也。四十八轻戒之一。新学之菩萨,每有讲法,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谘问之,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之一切说法处,亦应悉至而听受。此戒即诫菩萨自抱无知,懈怠不听法者。通于大小二乘道俗七众。法藏名之为不听经律戒,太贤谓为不能学戒。今依天台。
【懈怠耕者经】 (经名)佛说懈怠耕者经,一卷,宋惠简译。佛对耕者说懈怠之过。彼闻而悔过,得不退转。
【懈怠贼】 (术语)懈怠贼道心,故云。智度论十五曰:“一切诸贼中,无过懈怠贼。”
【懈慢边地】 (界名)日本真宗视懈慢界与边地为一,故曰懈慢边地。懈慢界为菩萨处胎经所说,边地为无量寿经所说。假令为别,亦皆为极乐之附庸也。
【懈慢国】 (界名)在阎浮提西方十二亿那由陀,至极乐国之中途,生于此国者,染着其国土之快乐,而起懈怠憍慢之心,不更进而生于极乐,故谓为懈慢国。疑佛智不思议,杂修自力之善根,而愿生于极乐者生之。菩萨处胎经二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陀,有懈慢界。国土快乐,作倡伎乐,衣被服饰,香花庄严,七宝转围床。(中略)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染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
【懈慢界】 (界名)与懈慢国同。
【廨院主】 (职位)廨院者禅林食物管理之所,主者其管事也。禅苑清规曰:“廨院主之职,主院门收杂买卖。”
【心】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心】(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ṛd Hṛ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干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证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干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欣】 (术语)欣尚之意。心所名。对于厌而言,即令心欣慕功德之精神作用也。入阿毗达磨论上曰:“欣谓欣尚,于还灭品,见功德已,令心欣慕,随顺修善。心有此故,欣乐涅槃。与此相应,名欣作意。”顺正理论十一曰:“欣谓善心希求过患出离对治,此增上力所起顺证修心欣尚性。此于离喜未至等地,亦有现行,故非喜受。与此相应名欣作意。”皆是也。大毗婆沙论百四十三说有欣厌二心所。又二十八、百九十六,说别有厌心所。俱舍论等说,心所中不出欣厌之二。俱舍光记四所谓“此论中等不别说者,以非恒起,或非并生,故不说为大善地法。”成唯识论六所谓“及显十一义别心所。谓欣厌等善心所法。虽义有别,说种种名,而体无异,故不别立。欣谓欲俱无瞋一分。于所欣境不憎恚故”是也。
【心宝】 (杂语)心中具无量之宝财,故曰心宝。宗镜录九曰:“一切宝中心宝为上,故知一切法宝皆归宗镜中,无有无量法财珍宝而不积集。”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书名)三卷,高丽义天作。录经论之钞疏。内题为东海有本见行录。
【心冰】 (譬喻)心中有疑而不解,譬于冰,谓之心冰。因明大疏上本曰:“嗟去圣之弥远,慨心冰之未释。”
【心病】 (术语)二种病之一。
【心波】 (术语)谓意念相续不绝,如波浪之叠生也。释惠洪诗曰:“心波不兴类古井。”
【心不相应】 (术语)心不相应行法之略。
【心不相应行】 (术语)心不相应行法之略。
【心不相应行法】 (术语)五法之一。见“五法”条。
【心尘】 (杂语)谓烦恼也。烦恼污心性故名尘。又(术语)心上之尘垢,即烦恼也。释门归敬仪中曰:“若彼心尘,使性知谁不无。”
【心城】 (譬喻)禅定以防心,抑制妄动,故譬之于城。与遗教经堤塘之喻同。行事钞上一之三曰:“禅定心城,以戒为廓。”又以身为城郭,故曰心城。华严经入法界品曰:“宝眼净天告善财言,应守护心城,离生死故。”
【心乘】 (术语)佛教以心观为主,故曰心乘。明神宗续入藏经序曰:“坐换升平,密契心乘。”
【忻出观】 (术语)六行观之第六。观初禅之心,离欲染而为自由,与初禅之身,得五通而为自由,因出果出共忻也。大藏法数三十四曰:“既厌欲界烦恼盖障,即忻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忻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得出胜障皆须忻喜也。”(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心出家】 (术语)二种出家之一。见“出家”条。
【心灯】 (术语)犹言心灵。静中不昧之义。梁简文帝文曰:“岂止心灯夜炳,亦乃意蕊晨飞。”
【心谛】 (术语)仁王经疏说三谛之一。见“三谛”条。
【心地】 (术语)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近行,故曰心地。又,三业中,心业最胜,故曰心地。心地观经八曰:“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楞严经二曰:“本元心地。”止观五上曰:“心定如地不可动。”大日经疏三曰:“如世人举趾动足皆依于地,菩萨亦如是依心进行,故名此心为地。”天台戒疏上曰:“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据胜为论,故为心地也。”
【心地观经】 (经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之略名。
【心颠倒】 (术语)三颠倒之一。见“颠倒”条。
【心多欢喜益】 (术语)现世十种益之一。信弥陀者之欢喜也。
【新发意】 (术语)谓新发求菩提之意者。是不限于出家,通称在家出家者也。然至后世乃限于新出家者(新发意谓四位以下者之出家,入道谓三位以上者)。法华经序品曰:“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名义集一曰:“阿夷怗,此云新学,亦云新发意。”
【新发意菩萨】 (术语)二种菩萨之一。见“菩萨”条。
【心法】 (术语)一切诸法,分色心二法,有质碍为色法,无质碍而有缘虑之用,或为缘起诸法之根本者为心法。此心法,显密二教相违。显教以心法为无色无形,密教以为有色有形。显密共立种种之心法。见“心”条。
【心法身】 (术语)吾人之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故曰心法身。莲华三昧经曰:“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是归命于在缠如来也。
【心佛】 (术语)华严十种佛之一。依心成佛,故曰心佛。又心中所现之佛,谓之心佛。又,是心是佛。故曰心佛。华严经五十二曰:“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楞严经七曰:“如来无间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观无量寿经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三昧耶戒序曰:“喻法界于帝网,观心佛于金水。”又(杂语)谓自心之本性即佛体也。自真心外无佛体。起信论义记下本曰:“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又曰:“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故华严经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又曰:“众生心佛,还自教化众生。”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术语)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见“三界唯一心”条。
【新妇子禅师】 (杂语)是指恶知识之柔弱而言也。妇人始嫁,即艳容而取媚于夫,是恐违夫之意,趁出而不能为家之主宰也。临济录曰:“若似新妇子禅师,便即怕趁出院,不与饭吃不安不乐。”
【心缚】 (术语)妄想缚心,故曰心缚。楞伽经二曰:“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心根】 (术语)二十五谛之一。见“数论外道”条附录。
【心垢】 (术语)烦恼为心之垢秽,故曰心垢。无量寿经下曰:“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憬兴疏曰:“心垢者,烦恼之名。”
【心观】 (术语)天台一心三观之法也。天台之观法,以吾人平常之心念,为所观之境,故别于华严之法界观,法相之唯识观等而称为心观。佛祖统纪(慧文传)曰:“佛以心观口授南岳。”
【心光】 (术语)对于色光有智慧光非心光之称。心光者,自佛之慈悲心所照之光明也。离平常之光明即色香,而非别有心光。观念法门曰:“但或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取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六要钞五曰:“言心光者,此非光分身相心想其体各别,只就义门宜得其意,以佛慈悲摄受之心所照触色名之心光。”
【心光常护益】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信弥陀则此心光常照护此人也。
【心鬼】 (杂语)心邪而于现生作恶业,死后自感责身之恶鬼也。又,心之可怖与恶鬼均。
【心海】 (譬喻)众生之心体如海,外之境界如风,所生之八识如波浪。楞伽经一曰:“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
【心行】 (术语)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止观五曰:“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维摩经佛国品曰:“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六趣往行,善恶悉善知也。”又心中念念不忘为心行。禅宗明心见性,不使心有昏昧也。六祖坛经曰:“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心行不离】 (术语)在于真宗,南无阿弥陀佛者,本愿之行,深信名号之缘由者,行者之信也。于信之上,自具如来之愿行,故离南无阿弥陀佛之行而无信,离信而无行。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杂语)又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言语道断条。
【心华】 (譬喻)以本心之清净譬于华。故曰心华。唐华严经六十六曰:“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华开敷。”圆觉经曰:“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心怀恋慕】 (杂语)心忆念佛也。法华经寿量品曰:“诸薄福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此言,诸比丘!如来虽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心秽经】 (经名)说比丘拔心中之五秽,解心中之五缚,宜修五法。见增一阿含五十六。
【心慧】 (术语)对于身戒曰心慧。身守戒,心研慧也。涅槃经二十八曰:“身戒心慧,不动如山。”
【心机】 (术语)谓心之发动也。大日经疏七曰:“随种种乐欲心机,以种种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说真言道。”文句七曰:“事似先迷,心机本顺。”
【心极】 (杂语)心者心髓也,极者至极也,言义理之心髓至极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曩括所遗并包心极。”
【心即法】 (术语)传心法要上曰:“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新集浴像仪轨】 (书名)一卷,唐慧琳述。
【心迹】 (术语)谓心在内而迹现于外也。楞严经八曰:“六天形虽不动心迹尚交。”
【心寂静】 (术语)二种寂静之一。
【心解脱】 (术语)又曰慧解脱。无学之一。见“无学”条。
【欣界】 (界名)可欣求之境土。如贤圣之住处等是也。十不二门序曰:“光尘忽变,欣界尤赊。”
【心戒】 (术语)制止心念邪非之戒也。是为大乘戒之通义。然小乘戒中南山四分律宗之意,于制戒立深防与分限之二者。而分限即心戒也。
【新戒】 (杂名)谓沙弥之初受戒者。
【薪尽】 (杂语)谓佛之涅槃也。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法华义疏三曰:“薪尽火灭者,依小乘义,以身为薪,智慧为火。故智慧依于身,身尽智便灭。就大乘释者,薪喻于感,火喻于应。众生感尽,诸佛应息。”
【薪尽火灭】 (术语)谓佛入无余涅槃也。小乘之菩萨,为伏惑行因。故成佛果之最后身,为实业所生,谓之齐业身。业坏报尽,谓之薪尽,果报之身尽,则智慧随灭,谓之火灭。若大乘之菩萨,为断惑行因,故佛果之身,非实业所生,祇随机生灭,故曰齐缘身,故众生之机尽,谓之薪尽,随而应身之灭,谓之火灭。法华经序曰:“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
【薪尽日】 (杂语)二月十五日如来之涅槃日也。
【心经】 (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略。又,中略曰般若心经。宋史艺文志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俗亦简称心经。”说大般若精要诸法皆空之理。余详“般若心经”条。
【心精进】 (术语)二种精进之一。见“精进”条。
【心经略疏】 (书名)一卷,唐贤首着。
【心经略赞】 (书名)一卷,唐慈恩着。
【心经秘键】 (书名)具名,般若心经秘键,一卷,日本弘法着。在十卷章之中。
【心经真言】 (真言)揭谛揭谛Gātigāti者,揭为行不可得之字,谛为如不可得之字,乘如之行,是为真行,故曰行如。此二者初为声闻之行,次为缘觉之行也。波罗揭谛Pragāti者,波罗为圆满最胜之义,揭谛如上。是诸大乘之行也。胜于前之二乘行。故曰波罗。波罗僧揭谛Prasaṁgāti者,僧为和合之义,对译之心经,注为究竟,譬如百川究竟,终和合于大海之一水,佛果究竟,终归于一味果海之义也。是为真言行。菩提Bodhi者,以上来所举四揭谛之行证入菩提果之义也。娑婆诃Svāha有五义,表五智(见“苏波诃”条)见心经秘钞,秘藏记本。
【心镜】 (术语)心如明镜,能照万像,故曰心镜。圆觉经曰:“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神秀禅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起信论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新旧两伊】 (术语)梵书之伊字,有新旧两样。旧伊者三点不连续,新伊者以细书而连续之,如此方艸书之下字“”,是章安之说。师之涅槃经疏六曰:“言伊字者,外国有新旧两伊。旧伊横竖断绝相离,借此况彼,横如烈火,竖如点水,各不相绩。不横不同烈火,不竖不同点水。应如此土艸下字相,细画相连是新伊相。旧伊可譬昔教三德。(中略)新伊字者,可譬今教三德。”增晖记七曰:“”(旧字)“”(新伊)。
【新旧两译】 (术语)佛典之译语有两样:一曰旧译,一曰新译。以唐玄奘三藏为界。玄奘以前者为旧译,玄奘以后者为新译。玄奘者新译之翘楚也。
【新旧医】 (譬喻)经中有云旧医客医者,止观谓为新旧医。佛初对小乘之徒,说无常之义,至涅槃时,说常住之义。因而小乘之徒,疑佛语之前后相违。佛即举新旧两医之喻,以解其惑。涅槃经二谓:“譬如国王阇钝,有一医师亦顽冥。国王无鉴识之明,厚赐重录。其医王病,不察其病症,一用乳药。后客医来,以方便介其医得王宠遇,遂斥旧医。因劝王曰:愿王自今勿用乳药,乳药于病有害。且宜令国中曰:病者一切勿用乳药,若用者断头。王听之,令于国中。于是国中病者无用乳药者。后王有病,即命是医如何治之?医即劝用乳药曰:我先断乳药者,大妄语也,王今有热病,正宜服乳药。王曰:汝今狂乎,汝先言毒,今复言好。如汝言,则旧医果胜汝欤?医曰:王勿作是言。譬如虫食木,有成字者。智人见之,不言是虫能解字。旧医亦尔,不别诸病,悉用乳药。如彼虫偶得成字。是乳药亦是甘露,亦是毒药也。若是[牛*孛]牛不食酒糟滑草等,放牧之处,不在高原,不在下湿,饮清流,食青草,饮喂调适,行住得所,如是则其乳能除诸病,是名为甘露妙药。其余之乳,一切皆名毒药。王闻之曰:善哉!吾自今日可复用乳药矣。乃令国中更用乳药。”此喻之意,旧医之纯用乳药者,如彼外道之唯说邪常,客医之如来,初使制乳者,如初时欲破外道之邪常,为说无常,后复使用乳药者,如成小乘无常已,今还说大乘真常,新旧二乳,乳之名虽同,而邪正之义别也。
【心空】 (术语)心性广大,含容万象,譬之于大虚空。故曰心空。吽字义曰:“无始以来,本住心空。”又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故云心空。仁王经中曰:“空慧寂然无缘观,还照心空无量境。”
【心苦】 (术语)二苦之一。见“身苦”条。
【心莲】 (术语)显教譬自性心之清净,曰心莲。密教谓肉团心之实形为心莲。莲华三昧经曰:“常住妙法心莲台。”大日经疏四曰:“凡人汗栗驮心状,犹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性灵集七曰:“真言大我本住心莲,尘沙心数自居觉月。”
【心量】 (术语)心起妄想,种种度量外境谓之心量。是凡夫之心量也。如来真证之心量,离一切之所缘能缘而住于无心是也。楞伽经三曰:“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心灵】 (杂语)心识灵妙,故曰心灵。楞严经一曰:“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心路】 (杂语)心为到佛地之道路,故曰心路。南山戒疏一上曰:“心路躁扰,静定何因。”释门归敬仪中曰:“心路苍茫,莫知投寄。”
【新律家】 (流派)对于旧律家而言。四分律五分律等为旧译之律,有部律为义净之新译。以此等律为所依,谓之新律家。
【心马】 (譬喻)心之动乱如狂马,故曰心马。又曰心猿意马。观心论曰:“心马终不调。”安乐集上曰:“凡夫心如野马。”性灵集四曰:“此思此愿常策心马。”三教指归中曰:“鞭心马而驰八极,油意车以戏九空。”
【心迷法华转】 (杂语)六祖坛经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是言开悟心性者,能运转利用法华。迷惑心性者,为法华所运转利用。即成主从之别。盖释迦之说法华,是运转利用法华而济度众生也。众生之听法华,是为法华所运转利用而被济度也。楞严经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转物,菩萨能转物,如是转者,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忻妙观】 (术语)六行观之第五。观初禅之禅定不动为上妙,初禅之身,虽有形,而如镜中之像自在,忻妙因妙果也。大藏法数三十四曰:“既厌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为粗,即忻初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果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为粗,即忻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得妙胜粗皆须忻喜也。”
【心灭】 (术语)言真如离心念之相,故心行之处灭而无可思念也。二教论曰:“言断心灭。”
【心明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在灵山分卫梵志之妇畏其夫。仅以一杓饭汁施佛。佛为授记作佛。其夫亦出家证果。
【心命】 (术语)又曰慧命。法身以慧为寿命,故谓之心命。智度论七十八曰:“众生有二种命:一者命根,二者智慧命。”
【心魔】 (术语)见“心魔贼”条。
【新摩利迦】 (植物)花名。译曰如次第花。见慧琳音义二十六。
【心魔贼】 (术语)心魔者,烦恼魔也。烦恼之恶魔,能贼害世出世之善法,故曰心魔贼。净心诫观上曰:“披戒定铠摧心魔贼。”
【心目】 (术语)心与目,即意识与眼识也。得见色境者,五后之意识与眼识相依而成之,故曰心目。又爱憎所见之境等,独由于五后之意识也。楞严经一曰:“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色相故,心生爱乐。”
【心念】 (术语)心识之思念也。无量寿经上曰:“众生心念。”法华经普门品曰:“心念不空过。”
【心念不空过】 (杂语)心念佛而空不放念之意。法华经普门品曰:“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心念法】 (术语)三种羯磨法之一。见“羯磨”条。
【心念口言】 (术语)心念其事口言其事也。行事钞下一之三曰:“受僧施者,应心念口言,是我分得也。”
【心平等根】 (术语)数论二十五谛之一,与心根同。见“教论”条。
【心器】 (术语)心是受万法之器,故曰心器。南山戒疏一上曰:“善识世人心器。”
【欣求】 (杂语)愿求善法也。
【欣求净土】 (术语)愿求西方之极乐也。往生要集一部明十大门中有曰:“第一厌离秽土,第二欣求净土。”见“厌离秽土”条。
【心趣】 (术语)心念之所趣。如言心行。中阿含经三十一曰:“心趣好恶色,为欲所缚害。”
【新三论】 (书名)见“三论”条。
【心神】 (术语)众生之心性灵妙,故曰心神。止观五之三曰:“色法尚能如此,况心神灵妙,宁不具一切法耶?”
【心生灭门】 (术语)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见“二门”条。
【忻胜观】 (术语)六行观之第四。观初禅上胜禅定之乐,与初禅禅味之乐,忻因胜果胜也。大藏法数三十四曰:“既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忻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为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忻初禅味之乐,是为果胜。得乐胜苦皆须忻喜也。”(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心师】 (术语)为我心之师,故曰心师。涅槃经二十八曰:“愿作心师,不师于心。”通真轨上曰:“萨婆多云:我教谓心师也,他教谓师心也。”
【心识】 (术语)小乘俱舍以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以之为别体,有一识乃至无量之差别。详见“识”条。
【心是法身】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下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
【心受】 (术语)二受之一。详见“受”条。
【心树】 (术语)谓意念之生发如树木也。法苑珠林曰:“心树既荣,便茂不凋之叶。”
【心数】 (术语)新曰心所。旧曰心数。是为心法,其法数多,故曰心数。密教以大日如来为心王。一切眷属之诸尊为心数。秘藏宝钥下曰:“心王自在,得本性之水。心数客尘,息动浊之波。”即身义曰:“心王者法界体性智等,心数者多一识。”性灵集七曰:“真言大我本住心莲,尘沙心数自居觉月。”
【心水】 (譬喻)心之影现或动摇万象。又有染净,譬于水,谓之心水。大日经三曰:“心水湛盈满,洁白如雪乳。”华严经八十曰:“菩萨心水现其影。”
【心随转法】 (术语)一切之心所法与定俱戒道具戒之二无表色及此法之生住等四相,与心王同时同果,又同善等之性其他一切之相,故谓之心随转法,即心生则随而生,心灭则随而灭也。俱舍论六曰:“心所二律仪,及彼心诸相,是心随转法,由时果善等。”
【新岁】 (术语)谓夏安居竟之翌日,即七月十六日(旧律)是比丘之新年元旦也。
【新岁经】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坐夏既竟,佛集众僧,使各相忏悔,诸天来供养偈赞。
【心所】 (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瞋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见“五位”条。
【心所法】 (术语)常略曰心所。
【心塔】 (术语)密教之深旨,以众生之心直为塔婆,故曰心塔。三种悉地陀罗尼法曰:“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塔也。如第三曼荼罗以自心为基,次第增加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高。”
【心田】 (譬喻)心能生善恶之苗,故曰心田。古尊宿录曰:“沩山曰:直得没交涉,名运粪人,污你心田。”
【心亭】 (譬喻)犹言心城。心以身为亭,故曰心亭。秘藏宝钥下曰:“从此初门移心亭。”
【辛头波罗香】 (物名)Sindhupāra,出自辛头河岸之香也。慧苑音义下曰:“辛头者,河名也。波罗,此云岸也。谓其香生彼河岸,故以出处为名耳。”
【心王】 (术语)心之主作用,对于心所之伴作用,而谓为心王。心王者,总了别所对之境,心所者,对之而起贪瞋等之情也。密教以之为金刚界之大日如来,心所即心数为其眷属。此心王心数之差别,吽字义以大日为心王,余尊为心数,十住心论等以五佛为心王,余尊为心数,守护国经等以九尊为心王,余尊为心数。但依主伴无尽因果不二之义,则无论何尊,总以中央配于法界体性智,故九会四重之圣者得各为心王也。涅槃经一曰:“头为殿堂,心王居中。”大日经三曰:“安住心王,等同虚空。”成实论十六曰:“处处经中说心为王。”俱舍论六曰:“此中心王极少,犹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四念处一曰:“心者心王,异乎木石。”
【心王铭】 (书名)傅大士作。见传灯录三十。
【心王如来】 (杂名)大日如来为心王。余尊为心数。吽字义曰:“心王如来,既至如是地。尘数难思心所眷属,谁不得此大我身。”
【心王心所】 (术语)见“心心数”条。
【心无差别】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见“三无差别”条。
【心无嫉妒行】 (术语)清凉所立四安乐行之一。见“四安乐行”条。
【新无量寿经】 (经名)五会赞指观无量寿经,称为新无量寿经。是以双卷之无量寿经译于前,观无量寿经为译于后者,故对前译之双卷经而称观经为新无量寿经也。
【心无失】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
【心无所住】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着。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
【心无畏故】 (杂语)大日经曰:“心无畏故,能究竟净菩提心。”行者观心月,泰然无所畏惧,谓之心无畏。以心无畏之故,得净究竟圆明之菩提心也。
【心悟转法华】 (术语)见“心迷法华转”条。
【心喜瑞】 (术语)法华六瑞之一。
【心香】 (术语)谓中心虔诚如爇香供佛也。梁简文帝文曰:“窗舒意蕊,室度心香。”
【心相】 (术语)心之行相。即见分也。又为肉团心。即心脏之相貌。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者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往生要集十本曰:“如来心相如红莲华。”
【心相应行】 (术语)谓一切之心所法也。是与心王相应俱起,故曰心相应。是有为法,故曰行。
【心想】 (术语)意识心王之思想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智海从心想生。”
【心心】 (术语)言前后之心。或言心与心所。仁王经下曰:“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心心数】 (术语)心与心所也。心为身识等之心王。心数者新曰心所。为心王所有贪瞋等多数之别作用也。维摩经五曰:“遍知众生心心数法。”俱舍论四曰:“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托所依根故,或名有所缘,取所缘境故。(中略)或名相应,等和合故。”
【心性】 (术语)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台宗所立四教中别教以下,以心性立为真空,圆教立为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圆觉经曰:“以净觉心知觉心性。”起信论义记中本曰:“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法华玄义四之三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唯识论二曰:“众生心性二分合成。”止观大意曰:“不变随缘故为心,随缘不变故为性。”又心性二字,空宗与性宗等解说不同。惟禅宗则毫无区别。黄檗传心法要曰:“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又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南阳慧忠国师语录曰:“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则别,悟则不别。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心性三千】 (术语)一念之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也。
【新学菩萨】 (术语)新发心学习佛道之菩萨也。梵网经下曰:“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
【新薰说】 (术语)唯识宗有谓第八识所藏之种子,非为本来固有者,如视为本有,能薰之法,所薰之识,皆有无始以来。即种子亦为无始以来所薰习者。难陀,胜军二师为此说。非宗之正义。
【新薰种子】 (术语)本有种子之外,有新薰种子。见“种子”条。
【心眼】 (术语)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故曰心眼。观无量寿经曰:“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往生要集中本曰:“行者以心眼见于己身,亦在于彼光明照中。”
【心药】 (譬喻)出世之教法医众生之心病,故称曰心药。秘藏宝钥上曰:“九种心药,拂外尘而遮迷。金刚一宫,排内库而授宝。”
【心要】 (术语)心为心髓,要为精要。谓法门之至极也。又心性上精要之法义也。六祖坛经曰:“指示心要。”天台荆溪着有始终心要一卷。又(经名)金刚顶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之略。
【心一境性】 (术语)定有七名,此其中之一也。为使心止住一境之性。详见“定”条。
【新译】 (术语)见“旧译”条。
【新义派】 (流派)日本真言宗之一派。
【心意识】 (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唯识论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余六识。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心印】 (术语)禅之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为印,故曰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之义。此印能印可或印定佛法之实义也。犹如经宗之所谓三法印,一实相印。以此佛之心印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黄檗传心法要上曰:“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六祖坛经曰:“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碧岩第一则评唱曰:“单传心印,开示迷途。”祖庭事苑八曰:“心印者,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刘禹锡文曰:“佛灭度后,大弟子演圣言而成经,传心印曰法,承法而能传曰宗。”今彼此会意曰心心相印,本此。又密教以大日经所说名为心印。以心者精要之义。印为决定之义。此经所说,为三乘之精要,而决定三乘故也。大日经疏三曰:“于种种圣言无不统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广开一切法门,是名通达三乘也。”演奥钞二曰:“心印者,心精要义,印决定义,此经所说为心为印广开一切法门,是故持此心印名通达三乘也。”又印相,圣观音之心印也。
【心用四分】 (术语)心识之作用分四种,称为四分。见“四分”条。
【心欲】 (术语)心之乐欲也。法华乐王菩萨品曰:“观众生心欲。”
【心猿】 (譬喻)以心之散动譬于猿猴。故曰心猿。慈恩传九曰:“守察心猿,观法实相。”
【心源】 (术语)心为万法之根源,故曰心源。菩提心论曰:“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止观五曰:“结跏束手,缄唇结舌,思想实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又曰:“若欲照知,须知心源,心源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
【心缘】 (术语)言起心而攀缘外境也。为虑知心外事物之义。起信论中本曰:“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心远离】 (术语)二种远离之一。向自己之内界,而思惟远离不善迷惑也。”
【心愿】 (术语)心之愿也。月上女经下曰:“谁今如是满心愿。”顺正理论二十二曰:“亦如心愿与众同居。”
【心月】 (譬喻)心性之明净譬如月也。菩提心论曰:“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
【心越禅师】 (人名)讳兴俦,字心越,号东皋,明杭州金华府婓郡浦阳人。清康熙七年三十岁,谒翠微阁堂,三年参容狗子话,得师之印可。日本延宝五年至长崎。后改造水户之天德寺,号祇园寺。为开山。寿五十七寂。见日本洞上联灯录。
【心月轮】 (术语)真言之金胎两部,胎藏界观众生之肉团心为莲华,以其开合分因果,金刚界观之为月轮,以其圆缺分凡圣。其月轮标帜菩提心圆明之体也。金刚顶经一曰:“时菩萨白一切如来言,世尊如来我遍知已,我见自心形如圆月,一切如来告言:汝已发一切如来普贤心,获得齐等金刚坚固。”菩提心论曰:“一切众生悉合普贤之心,我观自心形如月轮,何故以月轮为喻?谓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建立轨曰:“谛想心臆间圆明,可一肘(即菩提心),犹如秋月光澄明仰在心。”
【心真】 (术语)吾人本具自性清净心之真性也。秘藏宝钥上曰:“顿越三妄入真心。”
【心真如门】 (术语)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见“二门”条。
【心证】 (术语)心与佛相印证也。释皎然诗曰:“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
【心智】 (术语)心为体,智为用,体用并举而曰心智。仁经王经中曰:“心智寂灭,无缘照。”
【心咒】 (术语)诸尊之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三种。一字咒谓之心咒。心为真实精要之义,如心经之心。又,总曰陀罗尼,是为如来心中之胜法。故名心咒。随求陀罗尼经曰:“心中真言,佛之心中无胜此法故。”楞严经七曰:“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实莲华所说心咒。”
【心珠】 (譬喻)众生之心性,为本来清净之佛性,故譬之为明珠。心珠歌曰:“此心珠如水月。”梁简文帝文曰:“心珠可莹。”
【心珠歌】 (书名)韶山和尚作。见传灯录三十。
【心住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
【心自在者】 (术语)言阿罗汉解脱一切定障而禅定得自在也。即俱解脱阿罗汉也。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阿罗汉心自在者。”
【心宗】 (流派)佛心宗之略,禅宗也。禅源诸诠下曰:“所传心宗,实贯三尊。”
【心作】 (术语)心之作业。即三业中之意业也。
【心作解脱】 (术语)十六特胜之第十一。
【心作摄】 (术语)十六特胜之第十。
【心作喜】 (术语)十六特胜之第九。
【信】 (术语)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俱舍论四曰:“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大乘义章二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信不退】 (术语)三不退之一。见“不退”条。
【信藏】 (杂语)信心含藏一切之功德,故云信藏。华严经一曰:“信藏解脱门。”
【信成就】 (术语)六成就之一。
【信成就发心】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种发心之一。见“三种发心”条。
【信德】 (术语)信心之功德也。又信佛法之德者也。
【信度】 (地名)Sindhu,有信度国,信度河。
【信度国】 (地名)Sindhu,原为印度之称。又特以名一国。此国信度河边,周七千余里,大都城谓之毗苫婆补罗Vichavapura,周三十余里,宜谷稼牛羊等。如来昔游此国,故无忧王于圣迹之处造窣堵波数十所。见西域记十一。
【信度河】 (地名)又作辛头河。赡部洲四大河之一。见“四河”条。
【信幡】 (物名)为信号之幡也。祖庭事苑三曰:“今晋朝,唯白虎示信,用鸟取其飞腾轻疾也。一曰鸿雁燕乙,有去来之信是也。”【信幡】(物名)为信心而奉佛之幡也。见“幡”条。
【信佛功德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说信佛之功德。
【信伏】 (术语)信其法或其人而伏从之也。楞严经四曰:“恐汝诚心未信伏。”梁僧传法曰:“与安公相值,忽然信伏。”
【信根】 (术语)五根之一。
【信鼓】 (杂名)总谓钟磬之音。为得信之方便者,通谓之信鼓。增一阿含经四十二,阿难升讲堂击犍稚曰:“我今击此如来信鼓,(中略)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犍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资持记上一之四曰:“信鼓者,于事则告众有期,在法则归心无二。鼓谓击动发音,名通钟磬。”参照“钟”条。又临终之引磬谓之信鼓。决定往生集曰:“信鼓者磬名也,亦名无常磬也。”
【信海】 (譬喻)信心之实德,广大无边,故譬之海。教行信证三本曰:“真如一实之信海。”
【信行】 (术语)对于法行而言,自依圣法而行,谓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谓之信行。信行者为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为利根而成思慧。玄义十曰:“教门为信行人,观门为法行人。”
【信后】 (术语)闻弥陀之名号而发信心之后也。
【信后称名】 (术语)净土真宗之教得信心后之称名总为报恩。净土门之特殊法门也。
【信后相续】 (术语)信后之念佛相续也。见“信后”条。
【信慧】 (术语)五根中之信根与慧根也。信以破邪见,慧以断无明。无量寿经下曰:“寿命甚难得,佛世复难值,人有信慧难。”教行信证行卷曰:“佛在世甚难值,有信慧不可致。”
【信教自由】 (杂语)人民信奉何教。悉听自由。政府不以威力强制之也。
【信解】 (术语)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为信,终称为解。又钝根为信,利根为解。”同七曰:“信破邪见,解破无明。”又七贤之第三。见“七贤”条。
【信解行证】 (术语)是佛道之一期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依其法而修习其行,终证得其果也。
【信解品】 (经名)在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四经之第二。信者闻人言而不疑也,解者悟解于自心内也。此一品为譬喻品中第二之领解段。中根之人初闻方便品之法说,虽虚心信受,然未能悟其意,世尊为于上譬喻品广引三车一车之譬,而说会三归一之旨。于是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连四大声闻,始领悟其旨,欲述其领悟之旨,说长者穷子之譬,述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五时之教门,自彰其领悟之处也。
【信解智力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说佛五力之信解法与十力之智力。十力如常。五力者信进念定慧也。
【信戒】 (术语)三宝及戒之四证净法总收于信戒之二种。盖三宝净者,以信为体,戒净即为戒也。俱舍论二十五曰:“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应知实事唯有二。谓于佛等三种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药师经曰:“坏君臣法,毁于信戒。”
【信乐】 (术语)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净土真宗以弥陀十八愿有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其至心与欲生心之二,摄于信乐之一,此谓之一心,又云一念。盖信喜心诚即为至心,其心即为欲生净土之欲生心也。教行信证信卷曰:“私窥三心字训:三即合一,其意何者?至者即是真也,实也,诚也。心者即是种也,实也。言信乐者,信者即是真也,实也,诚也,满也,(中略)验也,宣也,忠也。乐者即是欲也,愿也,爱也,悦也,欢也,喜也,贺也,庆也。言欲生者,欲者即是愿也,乐也,觉也,知也。生者即是成也,作也,为也,兴也。明智至心,即是真实诚种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信乐即是真实诚满之心,(中略)欲愿爱悦之心,欢喜贺庆之心,故疑盖无杂也。欲生即是愿乐觉知之心,成作为兴之心,(中略)故疑盖无杂也。今案三心字训,真实心而虚伪无杂,正直心而邪伪无杂,真知疑盖无间杂故是名信乐。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实信心也,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唯识论六曰:“二信有德者,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
【信力】 (术语)五力之一。
【信力入印法门经】 (经名)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佛在普光法殿文殊师利请问清净初地之法,佛以六十余种之五法答之。次问普贤菩萨,云何诸佛无障碍智乃至无障碍身?普贤叹其难知难见。文殊再请,乃具答之。
【信满成佛】 (术语)占察经所说四种成佛之一,华严宗唱导之。彼宗之行位,有行布圆融之两门。行布门,自十信至佛果,六位之次第不同,其圆融门则得一位随得一切位也。其义以六相圆融十玄缘起而知之。故经中说十信之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位(旧经第六第七新经第十四第十五贤首品),谓之信满成佛。
【信明】 (杂语)信忍证明其事也。无量寿经上曰:“幸佛信明,是我真证。”
【信女】 (术语)梵语优婆夷,Upāsikā,翻信女。信受佛法而受三归五戒或八戒斋之女也。
【信忍】 (术语)三忍五忍六忍之中各有信忍。见“忍”条。
【信施】 (术语)谓信者之施物也。观佛经五曰:“虚食信施以此因缘食诸铁丸。”涅槃经十一曰:“宁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毁戒之口食信心檀越饮食。”资持记下三之三曰:“信奉者故曰信施。”
【信士】 (术语)Upāsaka,梵称优婆塞,译云信男,又云信士。在家之信者,受三归五戒或八斋戒者。通俗编曰:今人出财布施曰信士。汉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某五百,义士即出资助刊者。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士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汉碑所称义士也。
【信首】 (术语)佛法以信为最初,故谓之信首。释门归敬仪上曰:“宜敬设仪,开其信首之法。”
【信手】 (术语)入佛之宝山以信心为手而采宝,故云信手。智度论一曰:“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
【信受奉行】 (杂语)信受如来所说之法而奉行之也。诸经之终多有斯语。见“奉行”条。
【信受难】 (术语)四难之一。
【信水】 (譬喻)譬信心之澄净似清水,故云信水。又信心之水,能洗除疑念之垢,故称之曰信水。演密钞三曰:“若先习垢深则不染诸法界之法,若以信水澣令洁白则堪受染。”
【信顺】 (术语)信受所闻之法而随顺之也。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教行信证信卷序曰:“信顺诸佛如来真说。”法华玄义六下曰:“人心由法成亲,亲故则信,信故则顺。”
【信外轻毛】 (譬喻)信心摇动而不决定。譬如轻毛也。本是十信位之菩萨,非信外之凡夫,而信内之人现为轻毛,则信外更如轻毛,故云信外轻毛。观经玄义分曰:“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信现观】 (术语)六现观之一。缘三宝之世间出世间决定净信也。
【信香】 (仪式)禅僧住持一寺,初说法为开堂,亦云出世开法。此时齎香寄师,而通嗣法之信谓之信香。见象器笺十。又贤愚经六,说香为信心之使,因此而总云香为信香。见“香”条。
【信相菩萨】 (菩萨)金光明经信相菩萨疑释尊之寿命,不酬往昔之因位(仅八十寿命),因而四佛世尊,各说山斤,海滴,地尘,空界之一喻,以示释尊之长寿。
【信向】 (术语)信三宝不疑而归向之也。随愿往生经曰:“信向者少,邪习者多。”
【信心】 (术语)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见“信”条。
【信心欢喜】 (术语)信心之体,必有欢喜之相。因而约信心欢喜之四字归于信乐之二字,约信乐之二字归于信之一字,是净土真宗之法门,悉归于信之一字。犹如天台之法门悉归于具之一字,真言之法门悉归于阿之一字也。
【信心铭】 (书名)三祖僧璨作。见传灯录二十。
【信心为本】 (术语)净土真言一宗之纲目,分为真俗二谛,即世出世二门,俗谛以王法为本,真谛以信心为本。盖真宗之意,以为众生往生弥陀之净土,非由称名之功德,乃由信大悲之佛之愿力也。
【信心正因】 (术语)真宗又于前条。真谛门中分为二,谓之信心正因称名报恩。
【信仰】 (术语)信三宝不疑而钦仰之也。唐华严经十四曰:“人天等类同信仰。”唐僧传(慧琎传)曰:“亲欣其信仰。”
【信衣】 (衣服)佛家传授之衣也。五灯会元,二十五祖曰:“师子尊者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六祖坛经曰:“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信之。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信一念】 (术语)见“一念”条。
【信种】 (术语)信心之种子,成信根于身者也。
【信珠】 (譬喻)信能澄清人心,故譬之为澄水之珠。成实论四曰:“得信珠则心池清。”
【星供】 (杂语)供养本命星也。
【星祭】 (行事)宿曜经说人人当年星本命星侵犯则其人有灾。如来说大悲陀罗尼消除之。名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经曰:“我有大吉祥真言,名破宿曜,若能受持至心忆念,其灾自灭,变祸为福。”且大集经二十三昧神足品曰:“二十八宿日月随行,一切众生日月年岁皆悉系属,若人生日于角星者,多财富贵,聪明多智,眷属炽盛,寿命。”乃至一一说之。此星祭,即祀其人之当年星及本命星也。然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为大悲随情之方便,而非佛教之教,又大集经之说为光味仙人之言,而非佛说,故佛破之。经曰:“佛言:众生闇行,着于颠倒,烦恼系缚,随逐如是宿书籍仙人,星宿虽好,亦复生于牛马猪狗。亦有同于一星生者而有贫富贵贱参差。是故我知是不定法。”又涅槃经梵行品曰:“诸佛世尊,于诸众生不观种姓老少中年贫富日月星宿工巧下贱卑仆婢使,唯观众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则便慈念。”
【星宿】 (术语)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ṣatra,十二宫Rāśi,七曜Graha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于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藏经中有宿命智陀罗尼经,宿命陀罗尼,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宿曜仪轨,七曜禳灾决,七星如意轮秘要经,七曜星辰别行法等诸经,民间流布之杂书尤不胜枚举。
【星宿劫】 (术语)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佛祖统纪三十曰:“未来星宿劫,千佛出兴如天星宿。”
【星宿劫千佛名经】 (经名)三千佛名经之下卷也。
【形貌欲】 (术语)六欲之一。
【形色】 (术语)梵语Saṃsthānarūpa之译。有形之色也。对于显色而言。即色法中,质碍粗着,因触而忆知长短等者。此有八种:一长,二短,三方,四圜,五高,六下,七正,八不正。一面多生曰长,一面少生曰短,四面齐正曰方,周遍一切处而生曰圆,中凸出曰高,中坳凹曰下,面齐平曰正,面参差曰不正。有部虽谓是等诸色,极微各别,各有别体,而唯识大乘则谓青等四显色分位假立非实色也。又梵语Rūpavacara之译。即人之颜色形貌也。无量寿经上所谓“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法华经信解品所谓“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是也。【形色】(术语)形体与色相。法华经譬喻品曰:“即遣二人形色憔悴。”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形色不同。”又谓长短方圆等形之可见于眼者。二色之一。俱舍论一曰:“形色有八,(中略)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
【形山】 (譬喻)身体譬之山。宝藏论空有品曰:“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
【形身】 (术语)大乘入楞伽经三曰:“名句文身。”楞伽经二曰:“名句形身。”形身即文身字身也。文字以形为体,故曰形身。楞伽经二曰:“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同息慈】 (杂名)大乘之学人,受小乘之十戒,形同沙弥者。息慈者,梵语沙弥之译。
【形像】 (图像)其像不一,一为双身抱合之像。大圣欢喜形像品仪轨曰:“夫妇二天,令相抱立,其长七寸,或五寸作之。二天俱象头人身,但男天面系女天右肩,而令视女天背;亦女天面系男天右肩,而令视男天背。足踵皆俱露现,手足柔软,犹如壮肥端正女人。男天头无华鬘,肩系赤色袈裟。女天头有华鬘,而不着袈裟,手足有璎珞环,亦用其两足蹈男天足端。此二天俱白肉色,着赤色裙,各以二手互抱腰上,其右手覆左手背。二天右手中指端令至左手中指中节背上。”含光仪轨曰:“二天身相抱正立,双象头人身。其左天着天华冠,鼻牙短,其目亦细,着赤袈裟福田相衣,身赤白色;右天面目不慈,鼻长目广,不着天冠及福田衣,身赤黄色,唯以黑色衣而缠其颈肩,此天以面相着前女天面,作爱着相。(中略)又像二形如形,相抱正立。唯以男天面系女天之右肩,而视女天背;亦以女天面系男天之右肩,而视男天背也。目细牙短为妇天,其二天并不着法衣天冠,而现本毗那夜迦身。”二为单身二臂之像。秘藏记末曰:“欢喜天,左手萝卜,右手持团。”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一曰:“欢喜天,象头人身,左手萝卜,右手持团,萝卜大根也。”三为单身四臂之像。形像品仪轨曰:“复有四臂像,其形象头人身,具足四臂。所谓右第一手执钺斧,第二手把欢喜团盘,左第一手把牙(或执杵),第二手执宝棒。”四为单身六臂之像。含光仪轨曰:“象头人身,左牙出,右牙折。面少向左,其鼻向外瘘,身色赤黄。有六臂,左上手把刀(金刚智言把剑),次手把果盘(金刚智言欢喜团),下手把轮,右上手把棒,次手把索,下手把牙。”【形像】(图像)大日经一曰:“大梵在其右,四面持发冠,唵字相为印,执莲在鹅上。”大日经疏五曰:“大梵王,戴发髻冠,坐七鹅车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莲华,一手持数珠,已上是右手;一手持军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也。印当稍屈头指直伸余指,侧手按之而作语状,是名净行者吉祥印。”秘藏记下曰:“大王,大梵天四面,面上三眼,有四手各持华瓶鉾,肉色。”【形像】(图像)有二种:一为八臂具种种之器仗者。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品曰:“依高山顶胜住处,葺茅为室在中住,恒结软草以为衣,在处常翘于一足。”又“面貌容仪人乐观,种种妙德以严身。(中略)常以八臂自庄严,各持弓箭刀槊斧,长杵铁轮并羂索,端正乐见如满月。”一为二臂立左膝而弹琵琶者。大日经疏十四曰:“先仰左手当脐如承把琵琶状,右手风空捻余散申之,向身运动,如弹弦之状,是妙音天印也。”秘藏记下曰:“辩才天,白肉色,弹琵琶。”【形像】(图像)不空羂索观音之像法,依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有三说:一者三面十臂,一者三面六臂,一者一面四臂。今世间所见之像多三面六臂也。三面六臂者三面各有三眼。经二十二曰:“不空王观世王音菩萨,身量横量十六指数,三面六臂。正中大面慈悲熙怡,如首戴大梵天面,眉间一眼,首戴天冠冠有化阿弥陀佛。左面怒目可畏,眉间一眼,鬓发耸竖,月冠冠有化佛。右面颦眉怒目,狗牙上出,极大可畏,眉间一眼,须发耸竖,首戴月冠冠,有化佛。一手持羂索,一手持莲华,一手持三叉戟,一手执钺斧,一手施无畏,一手把如意宝杖。结跏趺坐,佩身光焰。”又秘藏记末记三面四臂之像云:“不空羂索菩萨,白肉色,有三目并三面,左右二面大青色,着鹿皮裙。有四手,左一手取开莲,次手羂索,右一手说法相,次手取军持瓶。”【形像】(图象)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二十八曰:“台中出现不空羂索心王清净莲华明王,三面四臂,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当中正面,圆满熙怡,眉间一目。左右二面如不空羂索观世音左右面目,一手持开莲华,一手持羂索,一手持宝幢,一手把三叉戟。”秘藏记末曰:“不空钩观自在菩萨,四面四手,肉色,左右二面青色。左一手莲华上有钩,一手羂索,右上手捧钩,次一手三股跋折罗。”【形像】(图像)经轨所说有种种。(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三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为黑色,立印轨为青色,使者法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于彼也。大日经二曰:“不动如来使,持慧刀羂索,顶髻垂左肩,一目而谛观,威忿身猛焰,安住在盘石,面门水波相,充满童子形。”同疏五曰:“画不动明王如来使者,作童子形,右持大慧刀印,左持羂索,顶有莎髻,屈发垂在左肩,细闭左目,以下齿啮右边上唇,其左边下唇稍翻外出,额有皱文犹如水波状。坐于石上,其身卑而充满肥盛,作奋怒之势,极忿之形,是其密印标帜相也。(中略)所以持利刃以羂索,承如来忿怒之命尽欲杀害一切众生也。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以此执系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断其业寿无究之命,令得大空生也。若业寿种除,则戏论语风亦皆息灭,是故缄闭其口。以一目视之意,明以等目所观,一切众生无可宥者。故此尊凡有所为事业唯为此一事因缘也。镇其重障磐石使复不动,成菩提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磐石也。”同九曰:“不动明王,此是如来法身。以大愿故,于无相中而现是相,护一切真言行者。若行者常能忆念,能离一切障也。所谓不动者,即是真净菩提之心。为表此义故,因事立名也。此明王闭一目者,有深意也。以佛眼明鉴,唯一而已,无二无三也。”立印轨曰:“左垂一索发,左目而视眇,右手操锐剑,左手执羂索,安置宝盘上,现叱吒暗鸣,现怖三界相。”安镇轨曰:“坐金盘上,光焰炽盛,其焰多有伽楼罗状。”圣无动尊念诵仪轨曰:“头上七髻左肩。”今释以上诸书所述之意义如下:一、右手之利剑,其说详于上“标帜”条。二、左手之羂索,亦如上。三、左头垂一辫发,表一子之慈悲也。头为一身中之最上者,故表佛界,左表众生界,如母之爱念一子,垂大悲于众生界也。又左为慈悲之标帜。四、一目谛观,如疏自释,而所以闭左一目开右一目者,表掩闭左道,而使入字之一乘也。而世间之不动多开两目,或言开两目者,依安镇轨所云目口皆张。又传释迦所现之不动,开一目,闭一目者,以释迦出世于五浊恶世,使三乘六道悉入一佛乘故也。大日所变之不动,两眼俱开,是即以本不生之智眼,谛观生死涅槃,皆是心德,而无可弃者故也。五、住迦楼罗焰,迦楼罗焰遍于身上者,是表智火之金翅鸟身啖食恶毒之龙也,金翅鸟啖食诸龙故。不二中道之大智火,降伏九十六种外道边见之义也。六、坐磐石,如疏自释。或问:依疏文,磐石者,初譬重障,后譬净菩提心,其相违如何?答曰:是烦恼即菩提之意,迷则为重障,悟则为净菩提心,本非二体也。七、闭其口,亦详于疏释。八、下齿啮右上唇,是表使天魔怖畏之智力。右者智之方,天者为上,故以右齿咬上唇也。九、左边下唇稍翻外出,是表起慈悲之用,左者悲之方,悲者为下化,故左唇翻于外也。十、额上小波相,额者四处加持时,南方宝生如来灌顶作佛之位,而在因者,第七识也,即一切众生七识之波浪并起,与第七识相应之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水波之位也。又依实义,则额上者即以字之智水灌顶作佛之位也。此表染净之水波,而额上作皱印也。十一、顶上七莎髻,髻形分七,如莎草所分之形,底哩轨颂云“头上七种发,表七菩提分。”顶上者大空之果也,以依七觉支而能证果故也。又发者是心之条,觉悟者亦心之用,故以发表之也。十二、身青黑赤黄。青黑皆风大之色,表大能破之色即调伏之相,使者法曰:“赤黄色者,黄是地大阿字诸法本不生理所证之色,赤是火大本不生智能证之色,理智不二,能证一体,故现赤黄色也。”十三、充满肥盛,其身卑而充满肥盛者,是僮仆承事之相也。(第二像):立印轨云:底哩皆于第三章说之。底哩经云:欲禁他军阵之众,而使不动,则自于旌上画不动尊,四面四臂,身作黄色,上下出牙,作大忿怒瞋畏之状,遍身有火光,作吞兵之势(兵是武器之总名,立印云:作吞他刀之相),四臂所持未详,依安镇法及护世八天法,则上二手作金刚拳,头指与小指曲如钩,以安于口之两边,下二手如常持剑索。其身黄色者,摄领之义,胜他之义也。盖黄者是真金及中央之土色,土者金木水火之主,中者四方之宗(是摄领之义),真金者是银铜铅铁等中之最(是胜他之义),四面者吞四方敌兵之义也,上二手利牙之相,是啖食怨敌之相也,剑索如上。(第三像):立印轨云:又有法,画释迦牟尼佛像,右边画文殊童子,左画金刚手菩萨,作微笑形,于下画无动大威怒金刚,着种种璎珞,严饰于身。此中不动之像同第一像,但加三尊为异,此中中央之释迦为不动之本身故(底哩经意),金刚手者亦是本身故(立印轨意),文殊者智之尊,明王主智,故加此三尊也。(第四像):立印轨云:复次有画像法,于袈裟上画,应作青黑色,发向左边垂,作童真形状,操铄讫底(三叉戟),或执缚曰罗,眼睛色微赤,有威焰,其光赫赫,坐磐山上,其山色赤黄,着青色衣。此中铄讫底表三部之智,以不动为佛部之持明使者,佛部为莲金二部之总体故也。(第五像):出立印轨,亦同第一像。但取死人衣服刺自身之血图之,欲成持明仙中之王,则对此像持诵。(第六像):安镇国家法云:四臂,作大忿怒身,绀青色,湛满,端严,目口皆张,狗牙出于上,右剑,左索,其上二臂在口之两边,作忿怒印,身处八轮之金刚轮内,其轮内外,现八个三股金刚杵头,后有迦楼罗炎,坐极大之四宝须弥山上,有八天王并眷属。(第七像):瑜伽大教王二云:阿阇梨观想坎字变为大智印,大智化为不动尊忿怒明王。作眇眼童子相,身口翡翠色,顶上戴冠,内有阿閦佛,六臂四面,各面有三目,正面微笑,右面黄色,现忿怒相,开口,出舌,舌如红莲,左面白色,以齿咬唇,现大忿怒相。右第一手持剑,第二手持金刚杵,第三手持箭,左第一手持羂索,及作期克之印(竖头指也),第二手持般若经,第三手持弓,放赤色之光,遍满照耀,坐莲华上,垂一足。座下有大宝山,心念吽字,故能除诸魔,具无边之神通,如化云遍满虚空。依如此之法,而观想彼人已践圣道,不久可以成佛,此名一切如来证觉不动智变化金刚三摩地。(第八像):大圣无动明王守护国界法云:复次,说画像之法,取白毡或净衣而画圣尊。四面忿怒,身色如日轮,火发上耸,六臂,各持器杖。右手持利剑,左持索,次右手持金刚箭,左手持宝弓,次右手持金轮,左手执金刚杵。以金色之师子王为座而坐之,八大童子侍立于左右。【形像】(术语)梵语钵罗底么Pratimā之译。即木像画像等肖像也。根本毗奈耶四十五曰:“汝持画像至本国时,于广博处悬缯幡盖,香花布列,盛设庄严,方开其像。若此,有问是何物者,应答言此是世尊形像。”即其例也。【形像】(术语)陀罗尼集经九大青面金刚咒法曰:“一身四手,左边上手把三股叉,下手把棒。右边上手掌拈一轮,下手把羂索。其身青色,面大,张口,狗牙上出。眼赤如血而有三眼,顶戴髑髅,头发耸竖如火焰色。顶缠大蛇,两膊各有倒悬一龙,龙头相向。其像腰缠二大赤蛇,两脚腕上亦缠大赤蛇。所把棒上亦缠大蛇,虎皮缦胯,髑髅璎珞。像两脚下各安一鬼,其像左右两边各当作一青衣童子,发髻两角,手执香炉。其像右边作二药叉,一赤一黄,执刀执索。其像左边作二药叉,一白一黑,执槊执叉。形像并皆甚可怖畏。手足并作药叉手足,其爪长利。”【形像】(图像)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曰:“此青颈观自在菩萨画像法,其三面。当前正面作慈悲熙怡貌,右边作师子面,左边作猪面。首戴宝冠,冠中有化无量寿佛。又有四臂,右第一臂执杖,第二臂执把莲华,左第一执轮,左第二执螺。以虎皮为裙,以黑虎皮于左膊角络,被黑蛇以为神线。于八叶莲华上立,璎珞臂钏,环佩光焰,庄严其身。其神像从左膊角络下。”【形像】(图像)俱摩罗仪轨曰:“次画本尊像,长一尺五寸,而作丁字立。足踏青莲华,身作黄云色。发赤上缭乱,种种诸璎珞,环钏以严身,用虎皮缦胯。左执拔折罗,右下施无畏,当作极迅形。”又有一种画法。圣迦扼忿怒金刚童子仪轨经上曰:“画菩萨身,种种璎珞以庄严,身如火色,遍身流出火焰。以右手持金刚杵,锋举向上。左手作施愿手,脚为里荼踏磐石上。”(里荼即前言之丁字形也)。其他又有数种之画法。【形像】(图像)同秘要品曰:“矜羯罗,形如十五岁童,着莲华冠,身白肉色,二手合掌,其二大指与头指间横插一股杵,天衣袈裟微妙严饰。制吒迦亦如童子,色如红莲,头结五髻(表五智),左手嚩日罗,右手执金刚棒,瞋心恶性之者,故不着袈裟,以天衣缠颈肩。”【形像】(图像)阿地瞿多译之摩利支天经(陀罗尼集经十)曰:“若人欲得供养摩利支天者,应用金若银若赤铜若白檀若赤檀等,随力所办,作魔利支天像。其作像法,似天女形。其像左手屈臂向上,手腕当左乳前作拳。拳中把天扇,扇如维摩诘前天女把扇,于扇当中作西国卐字。字如佛胸上卐字,字四曲内各作四个日形着之,其天扇上作焰光形。右手伸臂并伸五指,指头垂下。身长大小一寸二寸乃至一肘,其中最好者一二寸好。(中略)其像左右各作一侍者,其侍者作天女形,种种庄严,作此像已。若比丘欲行远道,于袈裟中裹着彼像,若是优婆塞头髻中藏着于像,大小行时离身放着,不得共身上厕大小行。”天息灾译之大摩利支菩萨经一曰:“今有成就法,用好彩帛及板木等,于其上画无忧树。于此树下画摩利支菩萨,身如黄金色,作童女相,挂青天衣,手执莲华,顶戴宝塔庄严。(中略)别明成就法,令彼行人先作观想,想彼摩利支菩萨坐金色猪身之上,身着白衣,顶戴宝塔,左手执无忧相华枝,复有群猪围绕。”
【性】 (术语)体之义,因之义,不改之义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性者体也。”探玄记十八曰:“性是因义。”大乘义章一曰:“性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二体义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别为性。”智度论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传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同下曰:“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禅源诸诠三曰:“良由此宗(禅宗)所说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应目为心也。”
【兴禅护国论】 (书名)三卷,日本荣西着。一论十门中之第二,有镇护国家门。示兴禅之本意在此,以为题名。
【兴俦】 (人名)金华浦阳人。姓蒋氏,字心越,号东皋。十岁薙染。清康熙七年,三十岁,参翠微阔堂,居二年。堂问狗子话。师将启口,堂一喝。如此者七八次。他日又入室。堂喝出。于是平生之疑碍冰释。堂乃付偈印证之。师时年三十三也。时明僧澄一住日本长崎兴福寺。闻师德望聘之。师遂于康熙十五年六月东渡。大弘法化。年五十七寂。见日本续高僧传。
【兴道下八祖】 (名数)支那天台道邃以下之八祖也。即天台兴道道邃,天台至行广脩,国清正定物外,国清妙说元琇,国清高论清竦,螺溪净光义寂,四明宝云义通,四明法智智礼之八师。
【性德】 (术语)对修德之称。言一切万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恶迷悟之性能也。
【性得】 (术语)与生得同。谓不由学问经验而于本性上具备者。
【性地】 (术语)通教十地之一。见“十地”条。
【性恶】 (术语)对修恶之称。依关系而起之恶谓之修恶,本来真如理性所具之恶,谓之性恶。性具善,亦具恶,此性恶之义,天台一宗之极说,他宗未谈之法门也。天台于观音玄义发之,荆溪于止观辅行五提出此说,后至四明,对于华严宗及山外之异义,盛扩张此义。真如纯真无妄,不具恶,依无明之妄缘而背性起恶者,大乘诸家之通谈也。华严宗圆教之极说亦然。然台家贬之为别教所谈而不取,谓修恶之性即为性恶,性具善亦具恶云。修善即性善,他宗犹言之,修恶即性恶,独为台宗之极谈。性善不断,性恶亦不断也。问:性具善恶皆不断,则阐提与佛有何相违?答:阐提断尽修善,但住性善。佛断修恶,但有性恶。问:阐提不断性善为使修善起,佛不断性恶亦使修恶起耶?答:阐提不达性善,以不达故为善所染缚,修善自生起而对治恶,佛达性恶故,于恶自自在,不为恶所染缚,则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修恶。但以自在故,为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犹如名医之于毒药二法也。故迷悟之别,非在断不断而在达不达也。天台观经疏曰:“理者法界无碍,无染而染,即理性毒也。”法华玄义五曰:“破无明理恶,说内教位。”观音玄义上曰:“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不?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住。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坏,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烧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佛耶?若阐提能达此善恶,则不复名一阐提也。”止观辅行五曰:“如来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自消。”观音疏记一曰:“修恶全体是性恶故。十二因缘及以五阴,一一如空,常住周遍。”止观义例上曰:“性恶若断,普现色身,从何处而立?”参照“性具”条。又对遮恶而立邪。如比丘之伐草木恳土地,以佛之遮止而为恶事,谓之遮恶,如杀盗为本性恶事,谓之性恶。
【性分】 (术语)诸法差别之自性也。止观五曰:“界名界别,亦名性分。”
【性佛】 (术语)法性佛也。三身中之法身也。显密不同颂曰:“显法身默然,密性佛说法。”辨惑指南三曰:“性佛者,六大法性佛之意。”密教以六大为法身故也。
【性根】 (术语)犹言根性。谓人心地之本原也。李绅石经堂记曰:“如来以万门万行普示群生,随其性根,用假方便。”
【性海】 (譬喻)真如之理性,深广如海,故云性海。如来法身之境也。西域记序曰:“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往生礼赞曰:“性海如来尽是师。”五教章上曰:“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五灯会元云:“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海,特未尝知,祖即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玆发现。”白居易诗云:“性海澄渟平少浪。”
【兴行】 (杂语)兴事行事也。经名有“佛说兴起行经。”
【性横修纵】 (术语)台家所说法报应之三如来,正了缘之三佛性,行智理之三法,法般解之三德等,在圆教为不纵不横,在别教为纵横差别,约之于性修因果二门,而谓之性横修纵,因纵果横。性横修纵者,就三德明之,则此三齐为性德,般若解脱之二德不更为智断之修用,三法自立,互不相融,如三帝王之鼎立,故谓之为横。而其修成时,更起缘因了因之功以相资助,故先法身,次般若,后解脱,次第显发。谓之为修纵。因纵果横者,在因而行时,行智理次第资发,故谓之为因纵。如前之修纵。至果则性德三身一时显发,故谓之果横。如前之性横。盖横者以别异之义而名,纵者以次第之义而名也。文句九曰:“若但性德三如来是横,修德三如来是纵。”同记曰:“别教虽有性德之语,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别义。若三在修前后而得,道理成纵。”光明记一曰:“行智理三,次第资发,修时纵也。法报应三,果中齐显,证时横也。”如斯在别教非横即纵者,以不知三德修性之关系故也。在圆教为不纵不横。盖三德俱为性具者圆教之意以为般若解脱虽在于性而有修用之功,何则?九界之惑业,为性恶之德,惑业之性,即般若解脱之性德,故由迷言之,虽为惑业,由解言之,即为缘了。可以知圆教之二德虽在于性,而有修用之功矣。故此三德本来有性修之关系,一性如帝王,二修如二臣,一性具二修,即成不横之义也。然别教以为九界迷妄之惑业,性虽于理不离,而相与理别,三性共为此惑业所覆,横凝在性,不为二德二修之用,故三德各别,成性横之义也。又圆教虽言般若解脱即缘了之二修为修德,然非如别教在理性之外,乃为性所具之本有之德,故即于是性。如此二修即于一性故成不纵之义。别教于惑业之外,别修成了缘之德,则必为前后,故成修纵之义也。妙宗钞二曰:“三虽性具,缘了是修。二虽是修,非适今有。二若非修,三法则横。二若非性,三法则纵。”
【兴化】 (人名)魏府兴化山存奘禅师。临济玄之法嗣。后唐庄宗之师。灭后敕谥广济大师。见传灯录十二。
【兴化打中】 (公案)僧问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师云:打中间底。僧便礼拜师云:山僧昨日赴个村斋,途中遇一阵狂风暴雨,向古庙里避得过。见五灯会元十一兴化章。
【性火】 (术语)对事火之称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之火云事火,火大之一种云性火。性火者,遍于一切之色法也。因明大疏二曰:“火有二种:一者性火,二者事火。”
【性觉】 (术语)真如之体,不由于他体自觉,体自明,故云性觉。楞严经四曰:“性觉妙明。”
【性戒】 (术语)二戒之一。如杀盗自性是戒,不待佛制故名性戒。
【性境】 (术语)三类境之一。
【性净解脱】 (术语)二解脱之一。
【性具】 (术语)又曰体具,理具。谓本觉之性,具菩萨界以下九界之恶法及佛界之善法,总具十界三千之善恶诸法也。天台始发之,荆溪,四明,盛详述之。他宗虽言性具善,然不言性具恶,台家独谈性具恶也。因之天台分之为别圆二教,以他宗之极说未尽性具,总谓之别教。观音玄义记二曰:“九界望佛皆名为恶,此等诸恶,性本具不?答:只具一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缘因了因有性善,亦具性恶。观音玄义上详说之),他皆莫测。”佛心印记曰:“是知今宗性具之功,功在性恶。”妙宗钞上曰:“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同断同悟之义。”同下曰:“荆溪云:他宗不明修性,若以真如一理,名性随缘差别为修,则荆溪出时甚有人说也。故知他宗同极,祇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是指华严宗也,然贤首之菩提心章曰:“随举一门亦具一切,随举一义亦具一切,随举一句亦具一切。然此具德门中,性具善恶。法性实德,法尔如是。”是分明有性具之说也(蕉窗漫笔上)。教行录三教门杂问答曰:“问:一切大乘经论皆谈一切众生本性清净,台宗明性具十界,六既是秽,如何合诸经论?答:十法界六秽四净,台宗既云性具,即是性恶法门,安得不清净乎?明此应具二义:一约情智说,二约迷悟分。情智者,犹言以情分别诸法皆邪,离情分别诸法,分别皆正。今圆人应用佛眼种智了达一念染情,体具十界,互融自在,则一切诸法,悉皆清净,荆溪所谓知刹那染体悉净者是也。二约迷悟分别,当知迷则十界净秽俱染,悟则十界净秽俱净,台宗所明十界性恶法门悉皆清净者,正约悟解边说也。故荆溪曰: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岂非迷故三千俱迷也,三千无改,无明即明,岂非悟故三千俱悟乎。然此二义犹是对修门说,若直约平等法界言之,则非修非性,非迷非悟,非净非秽,一切众生不劳造作,本性灵明,具足十界,不受诸垢。故经曰:五道清净不受色,学此者有即成大道,岂非一切众生法界本净乎。”参照性恶条。
【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性空观】 (术语)南山三观之一。小乘之观法,观因缘生之法其性空也。见“三观”条。
【性空教】 (术语)南山三教之一。小乘教也。见“三教”条。
【性力】 (术语)十力之一。
【性命】 (术语)有情之性与命也。圆觉经曰:“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性念处】 (术语)三种四念处之一。见“四念处”条。
【性起】 (术语)对缘起之称。缘起者真妄和合而起之诸法,故有染净之差别,是乃因位之如来藏。性起者唯真如法性自起而为诸法,故唯有净法,是乃果海之法身。性起与性具云何分别?答:性起为华严之极谈,性具为天台之圆谈。华严宗不言性具,虽谈真如法性之理,性起万法,然不言彼理性之内具诸法也。指要钞下曰:“他宗极圆,祇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又不谈性具百界,但论变造诸法,何名无作耶?”
【兴起行经】 (经名)佛说兴起行经,二卷,一名严成宿缘经。后汉康孟详译。说佛一生中所受十难之因缘。
【兴渠】 (饮食)Hingu,又作兴瞿,兴旧,兴宣。五辛之一。玄应音义十八曰:“兴渠,此言讹也,应言兴旧兴宜。出阇乌荼娑佗那国,彼土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传以为芸薹非也。此树汁似桃胶,西国作食皆着之,今时阿魏药是也。”慧琳音义六十八曰:“兴瞿,梵语药名,唐云阿魏也。”宋僧传二十九慧日传曰:“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兴渠人多说不同,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中略)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余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
【兴瞿】 (饮食)五辛之一。见“兴渠”条。
【性色】 (术语)又云真色。如来藏中之妙色也。性即是色,故云性色。台家所谓性具之色也。楞严经三曰:“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性善】 (术语)对修善或事善之称。天台所说,谓法性所具之善也。性具之佛界是。见性恶项。
【兴盛】 (杂语)事之盛起也。大灌顶神咒经二曰:“末世九百年中魔道兴盛。”法事赞下曰:“正治五浊时兴盛。”
【性识】 (术语)众生之根性心识也。归敬仪中曰:“群生性识深浅利钝。”
【兴世】 (杂语)佛之出世也。行持钞上之一曰:“至人兴世。”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佛身充满,随物现形。示生唱灭,拯接群品。”今此且据娑婆所见,诞育王宫,厌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兴世。
【性土】 (术语)法性土之略。
【性唯识】 (术语)对生灭变化下八识之相唯识,称常住无相之真如曰性唯识。又五重唯识之第五遣相证性识也。参照“唯识”条。
【性我】 (术语)心性之大我也。去凡夫之妄我,则归于如来之性我。
【兴显经】 (经名)如来兴显经之略名。
【兴显如幻经】 (经名)如来兴显经之异名。
【性相】 (术语)性者法之自体,在内不可改易也。相者相貌,现于外可分别也。有为无为相对,则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而有为无为皆有性相,自体云性,可识云相。智度论三十一曰:“性言其体,相言可识。”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是相,如是性。”涅槃经二曰:“汝今当观诸行性相。”
【性相八识相异】 (术语)是在如来藏(即真如)为识体与否。相宗之八识,唯于有为法上立之,性宗入无为之真如于识中。如大乘义章,问曰:前六识,有所了别,故可名识,后阿陀那阿梨耶二识,云何名识?答了别有三:一,事相之了别,前六识也。二,妄相之了别,阿陀那识也。三,真实自体之了别,阿梨耶识是也。
【性相二宗】 (名数)法性宗与法相宗也,略云性宗相宗。见“二宗”条。
【性相二宗十异】 (名数)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三乘异,法相宗以三乘为真实,一乘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众生为了义,一性皆成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为方便,一性皆成为真实。三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谓真如与无明和合而缘起诸法。四真如随缘凝然异,相宗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性宗谓真如具不变随缘之二义,因随缘之故,应染净之缘而作善恶之法。五三性空有即离异,法相谓三性中遍计性是空,依他圆成之二性,皆为有,有为无为别也,相性谓依他之无性即圆成也。六生佛不增不减异,相宗谓五性之中,有无种性之人,不能成佛,故生界不减,佛界亦不增,性宗谓一理齐平生佛体无二,故生物二界不增不减。七二谛空有即离异,法相谓俗谛为空,真谛为有,空有各别,性宗谓即有之空为真,即空之有为俗,真空妙有,体一名异。八四相一时前后异,法相谓生住异灭之四相,前后异时,生住异为现,灭为未来,生灭不能同时,法性谓同时之具足四相刹那,相有名生,实无名灭,正生即正灭,不待后无也。九能所断证即离异,法相谓能断是智,所断是惑,能证是心,所证是无为之理,体性俱别也。法性谓照惑之无体即是智,能证之智外,无所断之惑,又照智无自体,即是如之德,如自体自具光德也。故智之外有如,无智之所入也。如之外有智,无能证如也。十佛身有为无为异,法相谓如来之四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依种而生,是与有为无漏涅槃之无为不同,法性谓有即于法性之色心,故佛之色心皆无为常住,非四相之所迁。
【性相学】 (术语)性者诸法之自体,相为其相貌义理也。又名法相。俱舍成实等明小乘之性相,瑜伽唯识等说大乘之性相,因之学习此等之诸论曰性相学。一名法相学。瑜伽释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婆沙论一曰:“阿毗达磨性相所显。”
【性心】 (术语)性即圆明之真心。即自性清净心是也。楞严经一曰:“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又禅宗往往以性心与心性颠倒通用。见“心性”条。
【性用别论】 (术语)四重出体之第四。见“出体”条附录。
【性欲】 (术语)过去之习性云性,现在之乐欲云欲。无量义经曰:“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法华经方便品曰:“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大日经疏一曰:“性欲者,欲名信喜好乐。如孙陀罗难陀好五欲,提婆达多好名闻,乃至诸得道人亦各有所好。性名积习,习欲为性。”
【性遮】 (术语)性罪与遮罪也。又性戒与遮戒也。
【性种性】 (术语)二种性,或五种性,六种性之一。见“种性”条。
【性重戒】 (术语)二种戒之一。
【性宗】 (术语)相性二宗之一,又空性二宗之一。见“二宗”条。
【性罪】 (术语)二罪之一。如杀盗等之诸恶不待佛制而自性是恶也。犯之必有罪报。
【兄弟】 (杂语)禅林之语。自少壮居于丛林谙熟清规者,曰山中之兄弟。反于晚达之人。又法中同门之总称也。见象器笺五。
【胸行】 (杂名)以胸步行者之意。蛇,蜥蜴等也。
【胸字】 (术语)佛三十二相之一。谓胸上之卍字也。观佛三昧经三曰:“是时世尊,披僧祇支,示胸德字,令比丘读诵德字已,知佛功德智慧庄严,于卍字印中说佛八万四千诸功德行。比丘见已,赞叹佛言:世尊甚奇特,但于胸字说无量义,何况佛心所有功德。”
【熊耳山】 (地名)达磨之塔所也。塔记曰:“大师化缘已毕,传法得人,乃端居而逝,即大同二年十二月五日也。葬于熊耳山,起塔定林寺。”大明一统志二十九河南府曰:“熊耳山在卢氏县,山连永宁,两峰相并如熊耳。”
【熊岭】 (地名)见“熊耳山”条。
【修跋拏】 (杂语)Suvarṇa,译曰金。见金光明经玄义下。
【修跋拏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修多罗】 (经名)Suvarṇaprabhāo-ttamendrarājāsutra,译曰金光明帝王经。金光明玄义上曰:“真谛三藏云:修跋拏,此言金。婆颇婆,此言光。郁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言帝。遮阅那,此言王。修多罗,此言经。都云金光明帝王经。”
【修禅定】 (术语)修行禅定也。
【修禅六妙门】 (术语)六妙法门之异名,佛祖统纪名为不定止观。
【修忏】 (术语)修忏悔之行法也。
【修忏要旨】 (书名)一卷,宋四明智礼撰。
【修慈分】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之略名。
【修道】 (术语)行位三道之一。声闻乘自一来向至阿罗汉向究竟,断三界修惑之位也。又菩萨乘十地之间断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之位也。既于见道,一旦照见真谛,更修习真观,故谓为修道,四教仪六曰:“二三果去重虑缘,真名修道。”
【修道所断】 (术语)三断之一。
【修得】 (术语)对于生得或报得之称而言,以修行之功所得,故曰修得。
【修得通力】 (术语)三通力之一。见“通”条。
【修妒路】 (术语)修多罗之异音也。见“修多罗”条。
【修断】 (术语)四正断之一。
【修多阑波提那】 (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译曰经量部。见四分开宗记一。
【修多罗】 (术语)Sūtra,又作修单罗,修妒路,修多阑,修单兰多。以綖为正翻。谓如以綖(线字同)贯花,使之不散。言教能贯穿法义使不散失,故名之为綖。其余经文谓为契经,经本等者,义译也。新作素怛缆,素呾缆,苏多罗,苏呾罗。译綖或契经。綖之义如前。契经者,契于理,合于机,故曰契。贯穿法相,摄持所化,如经之于纬。故曰经。法华玄义八曰:“修多罗,或云修单兰多,或云修妒路。彼方楚夏,此土翻释不同。或言无翻,或言有翻。”此下就无翻而示含五义,故不可翻,一法本,亦云出生。二微发,亦云显示。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就其有翻,亦举五翻。一经,二契,三法本,四綖,五善语教。此中取经之翻。华严探玄记一曰:“修多罗,或云修妒路,或言素怛罗。此云契经。契有二义,谓契理合机故。经亦二义,谓贯穿法相故,摄持所化故。”大乘义章一曰:“修多罗者,中国之言,此方释者,翻译非二。或名经本,或复翻为直说语言,或名契经,或翻名綖。人家所以翻为经本,盖依仁王百论故尔。如仁王中佛告大王,经本偈经乃至论义,一切皆如。以彼经中名修多罗为经本故,人即执此用为翻名。又百论中名其经本为修妒路,或云经本。人复执此定为翻名,盖乃随义以名经体,非正翻名。本义有四:一理教相对,教为理本,故名为本。二就经中经论相对,经为论本,故名为本。(中略)此等乃是随义傍翻,非正翻名,人复所以翻为直说,依成实论故为此释。彼文说言修多罗者,直说语言,人即执此以为翻名,盖乃是其辨释之辞,非正翻名。诃梨跋摩作论,解释十二部经,对彼祇夜伽陀偈经,故指斥言修多罗者直说语言,如似说言热者是火,岂是翻名。人复所以翻名契经,依增一阿含序故,便作此翻。彼言契经是第一藏,毗尼第二,毗昙第三。明知契经是修多罗,又依杂心业品之文,彼文说言,断律仪者如契经品,乃其所指是修多罗品,人即执此以为翻名,斯乃随义以名其经,非是翻名。以其圣教称当人情,契合法相,从义立目,名之为契。此既方言,何用私情种种图度?若正相翻,名之为綖。何以得知?今此且以三门释之:一准定方言,二以义解,三以文证。准方言者,外国之人正名世人缝衣之綖为修多罗,那得异翻。言义解者,诸法星罗,周散法界,所以次第显理在世人不坠不失,良以圣教贯穿故尔。贯法之能如綖贯花,故名为綖。言文证者,如律中如种种花散置案上,风吹则落。何以故?无綖贯故。如是种种名种种性种种家出家令佛法疾灭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教摄取法故。故目圣教以之为綖。佛法如花,所被众生三业如案,造过非如风,灭法如花零落,若无言说记持彼法,法则隐灭,良以言教记持在世,人虽造过,法常不灭,以有此能,故说如綖。又杂心言修多罗者,名曰结鬘,能贯诸法。贯法犹是綖之义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素怛缆,此译云綖。旧言修多罗,或云修妒路,皆讹也。”义林章三本曰:“杂心论云:经有五义,谓出生,涌泉,显示,绳墨,结鬘五义。今大乘解,梵言素呾缆,此名契经。”大日经五曰:“四种苏多罗,谓白黄赤黑。”同疏十五曰:“綖者,梵音名为苏呾缆。是连持众德,令其不散,故名綖。”(大日经云綖即系,非经意)。此修多罗有总别之二称:总修多罗者,三藏中之修多罗藏是也,该摄十二部经。别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之修多罗部经是也。是于总修多罗中,各以别义分开十一,直说法相。余不收于十一者,取总名而为别名也。又(物名)真宗各派七条袈裟所用之组纽,名修多罗。是取綖之义也。梵Sūtra。
【修多罗论】 (流派)Sautrāntika,经量部也。
【修多罗王经】 (经名)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之略名。
【修恶】 (术语)天台之目,对于性恶之称。菩萨界已下九界造作之恶,名为修恶。其恶为真如之性德,名为性恶。谓性为纯真无妄,恶为违性而起者。华严宗已下之实谈也。天台之同教独谓性具善恶,修恶即性恶云,见性恶条。
【修法】 (术语)行密教之祈祷法曰修法。
【修法阿阇梨】 (术语)作加持祈祷之阿阇梨也。
【修法阿阇利】 (术语)与修法阿阇梨项同。
【修法供物】 (修法)毗那夜迦法曰:“当取一升清细麻油以净铜器盛之,用上咒文咒油一百八遍,即暖其油。然后将像放着油中,安置坛内,用净铜匙铜杓等挛油,灌其二像顶身,一百八遍。(中略)正灌油之时,数数发愿,复用苏蜜和面作团,及萝卜根,并酒一盏,及欢喜团。时新华果等,如是日别取新者供养。
【修伽度】 (术语)见“修伽陀”条。
【修伽陀】 (术语)Sugata,又作修伽度。译曰好去,好说,善逝。如来十号之一。去生死而归于涅盘,故曰好去,善逝。好说法,故曰好说。智度论二曰:“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说。是名好去好说。好去者,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说者,如诸法实相说,不着法爱说。”玄应音义四曰:“修伽陀,或云修伽度。慧印三时经,译云善逝。此如来德之一号也。”
【修行】 (术语)四法之一。如理修习作行也。通于身语意之三业。汉书儒林传曰:“严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诠言训曰:“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务。自晋书谓鸠摩罗什不拘小检,修行者颇疑之,后人遂专以为释氏言,如白居易长斋诗: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苏轼僧爽白鸡诗: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修行,皆得道果。”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修行本起经】 (经名)二卷,后汉竺大力等译。与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
【修行道地经】 (经名)七卷,天竺沙门众护撰,西晋竺法护译。有三十品。明五阴等之法相及三乘之行法。论藏也。
【修行道经】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修行方便禅经】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修行经】 (经名)修行道地经之略名。
【修行门】 (杂名)谓葬场之南门也。由阿字四转之深义而来。见“四转”条。
【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 (书名)大乘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三卷,唐智严译。集诸经四十二部,明菩萨之行门六十六条。
【修行住】 (术语)菩萨位十住之第三。
【修慧】 (术语)三慧之一。修习而成之正智曰修慧。于定散中属于定也。
【修惑】 (术语)旧曰思惑。新曰修惑。于修道而断之贪瞋痴等迷事之惑也。其惑有八十一品。见“思惑”条。
【修坚】 (术语)六坚法之一。
【修利】 (异类)夜叉名。译曰日。见孔雀经下。
【鸺鹠】 (动物)又作休留。枭鸱之类。画间不能见者。庄子秋水篇曰:“鸱鸺,夜摄蚤察见毫末,昼出瞑目,而不见丘山。”梵Ulūka。
【鸺鹠仙化石】 (传说)止观私记十曰:“真谛云:休留仙人,成劫末出。服长生药,变为石,形如牛卧。在佛前八百年中,石消融如灰,门人皆称入涅槃。”
【鸺鹠仙人】 (人名)UIūka,胜论派之鼻祖。始说六句义之法。止观十上曰:“沤楼(僧佉),此翻休睺。”同辅行十之一曰:“优楼(僧佉),此云休留仙。其人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犹如彼鸟,故得此名。(中略)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亦得五通。”见“优楼迦”条。
【鸺鹠心】 (术语)见“六十心”条。
【修罗】 (异类)阿修罗之略。常与帝释天战斗之鬼神也。见“阿修罗”条。
【修罗场】 (杂名)阿修罗王与帝释天战斗之场也。【修罗场】(杂语)阿修罗与帝释之战场也。
【修罗道】 (界名)阿修罗为六道之一。常为斗诤者。
【修罗多】 (人名)比丘名。译曰调柔。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十八。
【修罗攻帝释】 (故事)观佛三昧经曰:“修罗攻帝释,立大海水,踞须弥山顶。九百九十九手同时俱作,撼善见城,摇须弥山。四大海水一时波动。”
【修罗宫悉地】 (修法)密教有成阿修罗法之悉地,生于彼宫殿之法。陀罗尼集经鸟枢沙摩轨说明彼之咒法。曰:“修罗女及仙人女等,出迎行者,入内供养。常与甘露饮行者,齿发皮肤并自脱去,更得新生。其人身形如似金色,持咒人得一千年活,力如金刚。”同千转陀罗尼轨说咒法曰:“其地开而作孔穴,咒佛得入。欲住得见弥勒佛者,即任意住。”西域记十详细记清辩入宫之作法。
【修罗界】 (界名)阿修罗为十界中之第七界。
【修罗酒】 (杂语)梵语修罗Surā又Sura,译云酒。阿修罗,即无酒也。见“阿修罗”条。
【修罗军】 (杂名)阿修罗神与帝释天合战之军兵也。
【修罗窟】 (杂名)阿修罗王所住之石窟也。在深山幽谷,西域记处处记之。如清辩菩萨入大安达罗国之阿素洛宫,待弥勒之成佛。见西域记十。
【修罗趣】 (异类)阿修罗为六趣之一。
【修罗妄执】 (术语)修罗性憍慢。执着之念强。虽被种种教化,其心不动。虽听善语,亦不能证悟。
【修罗巷】 (术语)同修罗场。
【修罗隐藕丝孔】 (传说)阿修罗王与帝释战,败北,欲遁无所,以通力潜身,入于藕丝之孔。见观佛三昧海经,智度论三十,法苑珠林五。
【修罗战】 (杂语)阿修罗王与忉利天之帝释战斗也。修罗有美女,无好食,诸天有好食无美女,互相憎嫉,故恒战斗。见别译阿含经三,法华义疏一,经律异相四十六,法苑珠林五。
【修迷楼】 (杂名)山名。见“须弥”条。
【修摩提女】 (人名)Sumati,又作须曼女。增一阿含须陀品第三十曰:“阿那邠邸长者(须达长者)女修摩提嫁满财长者子,使其家供佛僧,同悟道。”支谦译之须摩提女经,此品之别译也。有混Sumati与Sumāgati者宜注意。
【修善】 (术语)断恶行善也。又对于性善之称,本有之善曰性善,修成之善曰修善。修善即性善,实大乘之通谈也。见“性恶”条。
【休舍罗】 (地名)优婆夷之名。译曰怖望。见慧苑音义下。
【修生】 (术语)由修行而得者。与得于自然法尔者有区别。与修证同。
【修私摩】 (人名)频婆娑罗王长子之名。译曰善结。见坐禅三昧经上。梵Suaiman。
【修所断】 (术语)三所断之一。见“三断”条。
【休屠】 (术语)即浮屠也。汉书霍去病传曰:“收休屠祭天金人。颜注,金佛像是也。”汉武故事曰:“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金人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上使依其国俗祀之。”鱼豢魏略西夷传曰:“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传休屠经。”即今之佛经也。阮元曰:“世言佛教始于后汉,而不知西汉即有其事。其初有休屠之称,后始称曰浮屠,或称佛图、佛陀,皆一音之转。”
【修陀里舍那】 (异类)夜叉名。译曰善见。见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Sudarśana。
【修习般若波罗密菩萨观行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修习力】 (术语)二力之一。
【修习位】 (术语)唯识修道五位之第四。见“五位”条。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书名)一卷,天台智顗撰。一名童蒙止观。又名小止观。
【修性】 (术语)始成曰修。本有曰性。如修德,性德,修恶,性恶等。
【修性不二】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见“不二”条。
【修学】 (术语)修习研学佛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习学,悉当成佛。”
【修因感果】 (术语)修善恶之因而感苦乐之果也。嘉祥大经疏曰:“法藏修因感净土果。”灵芝小经疏上曰:“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为所诠理。”
【修越那波婆苏】 (人名)Suvarṇaprabhāsā,女子名。译曰金光明。见贤愚经五。
【修越那提婆】 (人名)Suvarṇadeva,儿名。译曰金天。见贤愚经五。
【修造局】 (杂名)禅林掌一山作事之处。见像器笺七。
【修斋】 (术语)执行斋会也。会僧而供斋食,曰斋会。
【修证】 (术语)修行证理也。像法决疑经曰:“一切众生本是佛,今亦修证还成佛。”传灯录(南岳章)曰:“修证即不无,染污亦不得。”禅源都序上曰:“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
【修止三】 (名数)修止有三:一系缘守境止,系心于鼻端脐间等处使心不散也。如猿之着锁。二制心止,随心之所起便制之使不驰散也。三体真止,若随人心之所念,知一切法悉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诸法,心既不取诸法,则妄念自止。是体真而止息妄念,故曰体真止。见小止观。
【修诸功德愿】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是也。为修诸功德之人临终时,来迎引导之愿,故亦曰临终现前愿,现前导生愿,来迎引接愿,至心发愿愿。
【宿报】 (术语)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也。
【宿德】 (术语)老宿之有道德者。
【宿福】 (术语)宿世之福德善根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同妙庄严王品曰:“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无量寿经上曰:“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宿根】 (术语)宿世之根性也。
【宿行本起经】 (经名)修行本起经之异名。
【宿忌】 (术语)对正忌之当日而谓其前日云宿忌。
【宿命】 (术语)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宿命力】 (术语)如来十力之一。
【宿命明】 (术语)三明之一。见三明。
【宿命通】 (术语)六神通之一。俱舍论云:宿住随念智证通,自在知宿世生命行事之通力也。见“通”条。
【宿命智】 (术语)知宿命之智也。
【宿命智经】 (经名)宿命智陀罗尼经之略名。
【宿命智通】 (术语)六通中之宿命通也,能知宿命之事,故云智,智力自在无碍,故云通。
【宿命智通愿】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五。使往生之人天,皆得宿命智之誓愿也。
【宿命智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持此陀罗尼者,能得宿命智。
【宿善】 (术语)宿世所植之善根也。往生要集下末曰:“念彼佛者,宿善内熟,今开发耳。”
【宿善往生】 (术语)对于念佛往生而言,谓信心获得,由于宿善之开发,是为宿善往生,不拘宿善之有无而依十念往生者,谓之念佛往生。
【宿世】 (术语)前世之生死也。法华经授记品曰:“宿世因缘,吾今当说。”
【宿世因缘周】 (术语)法华三周之一,对下类者说宿世因缘,诱证悟之说法也,即化城喻品之说法是。
【宿王戏三昧】 (术语)法华十六三昧之一。
【宿习】 (术语)宿世之习也。通于善恶。俱舍论十二曰:“虽有此理,由彼宿习。”天台别传曰:“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
【宿曜】 (术语)二十八宿与七曜也。见“星宿”条。
【宿曜经】 (经名)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之略名。
【宿曜仪轨】 (书名)一卷,唐一行撰。
【宿业】 (术语)宿世所作善恶之业因也。长阿含经一曰:“宿世之所成。”顺正理论二十五曰:“行缘识者,显示宿业。”资持记上三之一曰:“宿业所追,致使此生虚丧。”
【宿夜】 (杂语)即迨夜也。明日荼毗之前夜,故云宿夜。见象器笺三。
【宿意】 (术语)宿昔之意愿,又宿昔之怨意也。
【宿因】 (术语)植于宿世之业因也,通于善恶。华严经七十五曰:“宿因无失坏。”求法高僧传下曰:“宿因感会,今果现前。”
【宿缘】 (术语)宿昔之因缘也。华严经二十五曰:“同行宿缘诸清净众,于中止住。”梁传求那跋陀罗曰:“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宿愿】 (术语)宿昔之本愿也。
【宿愿力】 (术语)宿愿之力用也。观无量寿经曰:“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宿债】 (术语)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楞严经六曰:“是人此始宿债,一时酬毕。”
【宿植】 (术语)宿世所植之善根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法华玄义曰:“宿植淳厚者。”
【宿执】 (术语)宿世于心执着不离之善恶性质也。
【宿直】 (杂语)月天以二十七日经二十七宿一周于天,其递次直于宿处云宿直,其日云宿直日。
【宿执开发】 (术语)宿世执行之善根功德,今世开发而结善果也。
【宿直日】 (杂语)见宿直项。
【宿煮】 (术语)比丘于居处煮食云宿煮,律不禁之。资持记上二之一曰:“食界者,摄食以僧,令无宿煮罪。”
【宿住随念智力】 (术语)佛十力之一。知过去宿世之智力也。
【宿住随念智证通】 (术语)俱舍所说六通之一。随意知宿昔住世之通力也。
【宿住通】 (术语)宿住随念智证通之略,六通中之宿命通也。
【宿住智正明】 (术语)俱舍论所说三明之一。见“三明”条。
【宿作】 (术语)宿昔之作业也,单以宿作为一切之因,是宿作外道之执计也。见“宿作外道”条。
【宿作外道】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于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众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于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为邪执也。毗婆沙论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中略)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论曰:或执宿作。释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现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现在非因,如世间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礼遇一则不尔,故知唯由宿作,不图现在功力。”华严演义钞八曰:“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在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当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涅槃三十五广破此见。”玄奘译世亲释二曰:“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
【绣佛】 (图像)佛像或曼荼罗,以彩丝刺绣或织出者。吾国于唐代即有之。唐诗选饮中八仙曰:“苏晋长齐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是也。
【绣利密多】 (天名)神王名。译曰有功勋。见金光明经文句七。
【秀能】 (杂名)北宗之祖神秀与南宗之祖慧能也。
【岫云寺】 (寺名)俗名潭柘寺,在京城正西七十里,潭柘山前。始创于晋,清康熙三十一年赐金重脩,宏丽轶旧观。行宫参差,有舍利塔金刚延寿塔俱在寺内。
【虚庵】 (人名)宋天童虚庵怀敝禅师。黄龙慧南之法嗣为灵源惟清,清之法嗣为长灵守卓,卓之法嗣为育王之无示介谌,谌之法嗣为万年之心闻昙贲,贲之法嗣为天童之经瑾,瑾之法嗣,即虚庵怀敝也。敝住于天台万年寺而传法于日本建仁寺开山明庵荣西,见佛祖宗派纲要。依此则虚庵当为黄龙七世之孙。
【须跋】 (人名)苦行外道之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须跋执苦行为道也。”
【须跋陀】 (人名)须跋陀罗之略。
【须跋陀梵志梦】 (故事)佛涅槃夕,须跋陀梵志感恶梦,怖而诣佛所,出家得道。见“须跋陀”条。
【须跋陀罗】 (人名)Subhadra,佛最后之圣弟子名。见“苏跋陀罗”条。
【须波弗】 (人名)Suprabuddha,国王名。译曰善觉。见释迦谱二。
【须部摩】 (异类)Subhūma,夜叉名。译曰善地。见孔雀经下。
【须达】 (人名)Sudatta,又作须达多。新称苏达多。译言善与,善给,善授,善温等。舍卫国给孤独长者之本名,祇园精舍之施主也。玄应音义三曰:“须达多,此云善与,故得给孤独名也。”慧苑音义下曰:“须达多,此云善给,施无依怙也。”华严疏钞六曰:“须达多,正言赈济无依,义云给孤独也,即长者之称。”
【须达多】 (人名)与须达同。
【须达经】 (经名)一卷,齐求那毗地译。佛为须达说施法。与中阿含须达多经同本。
【须达梨舍那】 (界名)Sudarśana,旧作须[带/足],须嚏,须带,须滞,须[病-丙+带]。天名。译曰善见天。玄应音义三曰:“须带天,案中阴经,作须滞天,或作须[病-丙+带]天,亦言善见天。定障渐微,见极明彻,故名善观也。楼炭经作须嚏天,皆一也。应言须达梨舍那,此言善观天。嚏,音丁计切。[病-丙+带],音帝。”
【须达拏】 (本生)Sudāna,又作须大拏,须提梨拏。新作苏达拏。太子名译言善牙,善爱,好爱,善与,善施等。佛之前身,行布施行之名也。智度论十二曰:“须提梨拏太子,秦言好爱。以其二子施婆罗门,次以妻施,其心不转。”玄应音义五曰:“须大拏,或云须达拏,或云苏陀沙拏。此云善与。亦云善施。”西域记二曰:“苏达拏太子,唐言善牙。以父王大象施婆罗门。”有太子须大拏经一卷。皆详说之。见“苏达拏”条。
【须达七贫】 (传说)须达七次贫,后贫最剧。于粪壤中得一木,乃旃檀也。卖之得米四斗,告妇曰:且炊一斗,吾当索菜。时佛知可度时至,先使舍利弗往乞食,妇喜入之钵中。更炊一斗,目连复往乞,亦喜而与之。复炊一斗,迦叶往乞之,亦与之。犹有一斗炊之,佛自往乞之,妇喜而尽施之。佛口自咒愿,今日罪灭福生。须达寻还,见之大喜,共饮饭汁。须臾,珍宝谷帛,自然涌出,如往时之富。须达踊跃,更请佛及僧尽供养之。佛为说法,皆得道。见杂譬喻经下,杂宝藏经二、经律异相三十五。
【须达劝化】 (故事)须达长者建立祇园精舍时,虽得唯以己之货财办之,而为使众人植福,亦自乘象而劝化人云。见百缘经六。
【须大拏】 (人名)见“须达拏”条。
【须带】 (界名)Sudarśana,又作须[病-丙+带],须[带/足]。善见天也。
【须阇多】 (人名)Sujātā,又作须阇提。善女名。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有善女名须阇多,隋言善生。”贤愚经二曰:“须阇提品。”
【须阇提】 (人名)见须阇多项。
【须扶提】 (人名)Subhūti,比丘名。
【须浮帝】 (人名)与须扶提同。
【虚假】 (术语)不实之义。谓无实体也。辅行五之三曰:“假者,只是不实为义。”三假之一。见“三假”条。
【虚假行】 (术语)非真实之行也。谓内心与外相不调之行。又云自力杂毒善。
【虚假心】 (术语)虚伪而不真实之心也。谓凡夫自力之心。
【虚假杂毒善】 (术语)凡夫所修之善根,皆虚假不实,无不杂我执烦恼之污也。
【须犍提】 (界名)地狱名。译曰极香华。见四阿含暮抄下。可洪音义二曰:“须犍提,此云黑衣。”梵Sugandhi。
【虚空】 (术语)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为虚空,以其相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为一无为法,数于三无为之一而摄于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于色处之中,即有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为虚空,故世人所谓虚空者为妄法,而不免生灭。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同九曰:“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论曰:“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大乘义章二曰:“虚空有体有相,体则周遍,相则随色,彼此别异。”此体之虚空无为,有部立为有法,大乘立为无法。见“虚空无为”条。
【虚空藏】 (菩萨)梵名ākāśagarbha,又Gaganagarbha,又云虚空孕。菩萨名。空慧之库藏,犹如虚空,故名虚空藏,包藏一切之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中尊也。大集经虚空藏品谓为从此东方大庄严世界一宝庄严佛所之菩萨,虚空藏菩萨经谓为从此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胜华敷藏如来所之菩萨。金刚界之曼陀罗在贤劫十六尊之中。胎藏界在第六之释迦院与第十之虚空藏院。注维摩一曰:“什曰:虚空藏菩萨,实相慧藏如虚空也。”千手经曰:“当知其人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大集经十四虚空藏品曰:“何因缘故名虚空藏?佛告速辩菩萨:善男子!譬如大富长者多诸民众,无量库藏财宝充满,能行布施,心无悭吝。若行施时,贫穷往者,随意所须,开大宝藏,悉能给与,彼诸众生皆得适意。长者施已,心喜无悔。善男子!虚空藏菩萨亦复如是。(中略)得如来神足力故,于虚空中,随众生所须,若法施若财施,尽能施与,皆令欢喜。”大日经一曰:“次复于龙方,当画虚空藏,勒勇被白服,持刀生焰光。”同疏五曰:“次于西方画虚空藏菩萨,被鲜白衣,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大刀印,刀印上遍生焰光。及诸眷属皆坐正莲华上。此菩萨持如来等虚空慧。所以持大刀者,利慧之标帜也。被服白衣,明白净无垢,是其教门外饰也。譬如虚空无所分别,亦无所积集,而世间万像依之以生。今此法门亦尔,于毕竟空中出生不思议自在用,无有究尽。如大集虚空藏经中广明,故名虚空藏也。”此菩萨与南方宝生四菩萨之最初宝菩萨同胎。
【虚空藏法】 (修法)虚空藏之修法。即以不空译之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为所依,通修福德智慧音声之法也。
【虚空藏观经】 (经名)观虚空藏菩萨经之异名。
【虚空藏讲】 (行事)讲赞虚空藏菩萨之法事也。
【虚空藏经】 (经名)虚空藏菩萨经之略名。
【虚空藏念诵法】 (经名)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之略名。
【虚空藏菩萨经】 (经名)一卷,姚秦佛陀耶舍译。虚空藏菩萨,从西方之胜华敷藏佛所现大神力而来。佛说其顶上宝珠之因,消一切之罪,满一切之所求。
【虚空藏菩萨经轨】 (经名)虚空藏菩萨经,一卷。虚空孕菩萨经,二卷。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一卷(已上三部同本异译)。观虚空藏菩萨经,一卷。大集经虚空藏品(已上方等部)。大虚空藏菩萨念诵经,一卷。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一卷。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一卷。佛说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一卷。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一卷。虚空藏菩萨能满所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已上密部)。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经名)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与虚空藏菩萨经同本异译。
【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宋法贤译。但有陀罗尼而无经文。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梁录失译。佛在鸡罗莎山顶,一比丘为恶病所持,一比丘为恶鬼所持,请虚空藏菩萨哀求于佛,佛现神力,七佛于空中各说一咒。
【虚空藏求闻持法】 (经名)虚空藏菩萨能满所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之略名。一卷,唐善无畏译。说求闻持之修法。【虚空藏求闻持法】(修法)见“求闻持”条。
【虚空藏形像】 (形像)胎藏界释迦院之虚空藏,据秘藏记末曰:“左手持莲华,上有如意宝,右手持白拂。”虚空藏院之虚空藏,据大日经疏五曰:“被鲜白衣,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大刀印,持大刀印者,利慧之标帜也。”秘藏记末曰:“肉色,左手持开莲华,上有如意珠,右手持宝剑。”又观虚空藏菩萨经曰:“虚空藏菩萨顶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为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现五十三佛像,如意珠中现十方佛佛像。”
【虚空藏与明星】 (杂语)一说日月星,配观音、势至、虚空藏之三菩萨,以明星为虚空藏之化身。故修虚空藏求闻持法者祈祷明星。虚空孕菩萨经曰:“于后夜烧香,求彼东方黄白大士,名阿楼那。(中略)东方黄白阿楼那,阎浮提显现之时,彼虚空孕菩萨即随后来。”虚空藏菩萨经曰:“后夜向东方烧香,请明星曰:明星明星,汝今初出,照阎浮提,大悲护我,可为我白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曰:“明星出时,从座而起,向于明星说如是言:南无阿喽那。南无阿喽那。愿以大悲白大悲虚空藏菩萨。”法华文句一上曰:“明星天子,是虚空藏菩萨应作。”阿楼那者明星之梵音Aruni也。
【虚空藏与日月星】 (杂语)宿曜仪轨曰:“若人欲求福智,当归依此菩萨,日月星皆虚空藏所变也。”
【虚空藏院】 (术语)胎藏界曼陀罗十三大院中第十之名。虽有二十八尊,而以虚空藏菩萨为中尊。
【虚空处定】 (术语)空处定之具名。四空处定之一。见“空处”条。
【虚空法身】 (术语)五种法身之一。谓如来之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远离诸染也。非言彼身外之虚空即法身也。
【虚空华】 (譬喻)如病眼之人,见空中如花者浮动,是名虚空华,譬事物之无实体也。楞伽经一曰:“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楞严经二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同于空华。
【虚空化】 (术语)佛化也。清异录上曰:“玄奘论道释云:道有为宗,舟航化。佛无为宗,虚空化。”
【虚空惠】 (菩萨)梵名Gaganaṁati,又Sahacittotpada-dharmacakra,胎藏界虚空藏院二十八尊之一。在虚空藏菩萨右方第二列之第一位。种子为字,是迁变之义,三昧耶形为莲上之金刚轮。此轮为八辐轮,即表八正道。形像肉色,左手持莲华,莲上有八辐轮,右手仰掌,上立独股金刚杵。独股金刚者,示独一法界阿字净菩提之智,又虚空惠之称,表虚空藏菩萨之惠之意也。
【虚空会】 (术语)从法华经见宝塔品末:“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结跏趺坐。”至嘱累品中:“多宝佛塔还可如故。”佛与大众悉住在虚空之中,故名虚空会,加以前后之两会在灵山,谓之两处三会之说。
【虚空界】 (术语)谓眼所见之大空也。中阿含经三十六曰:“譬如月无垢,游于虚空界。”智度论一曰:“虚空界无量诸佛土。”
【虚空库菩萨】 (菩萨)以虚空为库藏,随众生愿望而施与种种珍宝,经无量劫不可穷尽,故名虚空库。
【虚空身】 (术语)华严经所说,能三世间十身之一。谓如虚空无名无相无碍自在之身。即毗卢舍那如来之身相也。见探玄记十四。
【虚空神】 (神名)梵语舜若多Śūnyata,译曰虚空神。主空之神也。
【虚空十义】 (名数)一无障碍义,诸色法中无障碍故。二周遍义,无所不至故。三平等义,无简择故。四广大义,无分际故。五无相义,绝色相故。六清净义,无尘累故。七不动义,无成坏故。八有空义,灭有量故(为有之空)。九义空空,离空着故(为空之空)。十无得义,不能执取故。见释摩诃衍论三。
【虚空四名】 (名数)一虚空,二无所有,三不动,四无碍,见止观三上。
【虚空天】 (界名)五类天之一。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也,以其离须弥山在虚空中故。见秘藏记末。
【虚空无边】 (术语)谓虚空之无边际也。起信论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
【虚空无边超越】 (菩萨)梵名Gaganananta-vikrama,又云越无量虚空。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二行第四位之菩萨也。密号曰广大金刚。形像为黄白色,右手屈臂开肘仰掌,指头向右,左手向内当奶,持三[月*古]杵,竖左膝,交趺而坐。衣之前端,系于左肘上,下垂下。印相为禅慧檀智,反而相叉,即持地印也。
【虚空无垢持金刚】 (菩萨)梵名Gaganāmala-vajradhara,又云虚空无垢执金刚。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二行东边第一位之菩萨也。密号曰离染金刚。形像为肉色,右手屈臂开肘仰掌侧,指端向右,左手竖掌,持一[月*古]杵,当左奶房。面向右方,坐赤莲华。印相为定慧内缚,舒二风,屈腕,即索印也。
【虚空无为】 (术语)三无为之一。有部宗所立有二虚空,一有为虚空,二无为虚空也。凡现于无色像所者,是有为虚空,本来常空者无为虚空也。有为虚空者有分限,有生灭,属于眼识之所见。因是称此为空界之色,为五蕴中色蕴之所摄,六大中空大之所摄。是有为无常也。无为虚空者,无限无际,真空寂灭、离一切之障碍,一切有碍之物体得自在行动于其中者。是属于意识之所缘,为三无为中之虚空无为。世所谓为虚空者,即空界之色。有为虚空也。空界之色,其体性虽不障碍他法,然为他法障碍,现障碍于他有形物体而其体即灭,因此而名为有为。若实之虚空,离于能碍所碍,亦周遍于有形之物体中,常恒不变,是为无为法,以无障碍解虚空之义。俱舍论一曰:“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碍故,色于中行。”正理论一曰:“虚空容受色等有为。”俱舍光记一曰:“空界色,虽非能碍,而是所碍,被余色碍而开避故其体不生。世言虚空者,于空界色说虚空声。”又曰:“空界复由虚空得有。”大乘义章二曰:“如毗昙。虚空有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又大乘六无为之一。唯识论立六种无为,以彼有部所立虚空无为,非实有之法,于佛证得之法性上为六无为相中之一相。法性之体,离诸之障碍,故名之为虚空无为,非别有容受万物之无为虚空也。因而依有部则虚空之语,直指大虚空,依唯识则一者喻语,法性之无为,似大虚空,故名虚空。一者法性,即为虚为空,故名虚空。见唯识论二、同述记二末。
【虚空眼】 (菩萨)佛母尊之名。又云佛眼。于胎藏界定三部之母主时以金轮佛顶尊为佛部之部主,以虚空眼尊为佛部之部母。在旧译仁王经有“观空品”。在新译仁王经为“观如来品”。是证大空三昧为佛故虚空即佛也。此虚空眼尊以大空三昧为本体,主生佛部一切功德之母之德,故称佛母。大日经疏五曰:“次于大勒勇北至于北维,置虚空眼,即毗卢遮那佛母也。”秘藏记末曰:“佛部,金轮佛顶为主,虚空眼为母,又云佛眼也。”佛眼有三种。见“佛眼尊”条。
【虚空有无】 (术语)胜论立虚空为九实之一,以为有,有部宗亦立为三无为之一,以为有,成实宗,大乘宗皆以为无。见“虚空无为”条。
【虚空喻】 (术语)大乘空十喻法之一。智度论六曰:“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着。”此下就虚空之有无而设问答:决虚空之无实体。
【虚空云海明门】 (术语)初地之菩萨得百法明门,二地以上各地十倍而至第十地。越之而至第十一地之佛果,则所得之明门,不可限量,故譬之为虚空与云与海,而称为虚空云海明门。大疏七曰:“至十一地畔,于虚空云海法明门中,一一皆见莲华藏世界。”
【虚空孕】 (菩萨)虚空藏之异译。菩萨名。见“虚空藏”条。
【虚空孕经】 (经名)虚空孕菩萨经之异名。
【虚空孕菩萨经】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虚空藏菩萨经之异译也。
【虚空智字】 (术语)谓金刚幢菩萨之种子怛囕字。其字体字为如之义,真如离诸相如虚空,故云虚空。瑜祇经疏三曰:“虚空智体如字。”
【虚诳语】 (术语)十恶业之一。以恶心故欺他人之言语也。俱舍论十六曰:“于所说义异想发言,及所诳者解所说义染心不误成虚诳语。若所诳者未解言义此言是何?是杂秽语。”
【须赖经】 (经名)有二译:一为曹魏白延译。一为前凉支施伦译。皆一卷。
【须梨耶】 (天名)Sūrya,译曰日。出于起世经九。见“苏利耶”条。
【须罗陀】 (人名)梵志女名。译曰鲜洁辨。见阿阇世王女经。
【须曼】 (植物)又作须曼那。花名。见“须摩那”条。
【须曼耳比丘】 (人名)须曼为花名,此比丘前生以须曼花供养佛塔,依此因缘,耳上生须曼花,故名。智度论二十九曰:“如须曼耳比丘,先世见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须曼华布施。以是因缘故,九十一劫中,不坠恶道,受天上人中乐。末后三时,须曼在耳,香满一室,故字曰须曼耳。后厌世出家,得阿罗汉道。”
【须曼女】 (人名)须摩提菩萨即妙慧童女也。见“须摩提菩萨”条。
【须弥】 (杂名)Sumeru,又作修迷楼,苏弥楼,须弥楼,弥楼。新作苏迷卢,苏迷嚧。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译言妙高,妙光,安明,善积,善高等。凡器世界之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其上为金轮即地轮,其上有九山八海,即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须弥之八山八海与铁围山也,其中心之山,即为须弥山。入水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其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其半腹为四王天所居,其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其第七金山外有咸海,其外围曰铁围山,故云九山八海。赡部洲等四大洲在此咸海之四方。注维摩经一曰:“肇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言妙高,处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万里。”胜鬘宝窟中本曰:“须弥,此言妙高,亦名安明,亦言善积。林公须弥留,此言善高,三百三十六万里。西域记一曰:“苏迷卢山,唐言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皆讹略也。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慧琳音义一曰:“或云须弥,山弥楼山,皆梵音声转不正也。正云苏迷嚧,唐云妙高山。四宝所成,故曰妙。出过众山曰高,或云妙光山,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名妙光也。”玄应音义六曰:“须弥山亦言修迷楼山,正言苏弥卢,此译言妙光,亦云妙高山也。”俱舍论曰:“妙高山王四宝为体,谓如次四面北东南西,金,银,吠琉璃,颇胝迦宝。”
【须弥灯王佛】 (菩萨)维摩诘,借师子座于须弥灯王佛。维摩经不思议品曰:“过东方三十六恒沙国有世界,名为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使来入维摩诘室。”
【须弥楼】 (杂名)山名。见“须弥”条。
【须弥四层级】 (名数)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始自水际至尽第一层。相去有十千逾缮那量,如是乃至有第三层至尽第四层亦有十千之量,此四层级自妙高山傍出而围绕之,尽其下半,最初之层级,出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之层级,如其次第为八千四千二千。有药叉神,名为坚手,住于初层级。有名持鬘者,住于第二级。有名恒憍者,住于第三级。此三者,皆是四大天王所部之大众也。第四之层级,为四大天王及其诸眷属共居止之所,如妙高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及眷属之居。如是持双持轴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天之居,是皆四大王所部之封邑也。是名依地而住之四大王众天。欲天之中此天最广。见俱舍论十一。此四层级。又详说于正法念经二十二乃至二十四。
【须弥坛】 (物名)又曰须弥座。谓形象须弥山之中细台座也。上安置本尊。
【须弥座】 (物名)与须弥坛同。谓佛座也。须弥。山名。王勃文曰:“俯会众心,竞起须弥之座。”
【须摩】 (界名)须摩提之略。西方极乐之异称也。净土法门源流章曰:“王舍城内,启须摩之嘉会。”与须摩提同。
【须摩经】 (经名)须摩提菩萨经之略名。
【须摩那】 (植物)Sumanā,又作修摩那,苏摩那,须曼那。花名。玄应音义三曰:“须摩那花或云苏摩那华,其色黄白,亦甚香,不作大树,才高三四尺,四垂似盖者也。”慧苑音义下曰:“须摩那花,此云悦意花。其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故名之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须摩那,亦云苏摩那。玄奘云善称意。”法华义疏十一曰:“须摩那,此云好意花。”陀罗尼集经十二曰:“须曼华,此云相思。”
【须摩那菩萨】 (菩萨)与须摩提菩萨同。玄应音义五曰:“须摩提,应云须摩那。此译云好意,或云好智。”梵Sumati。
【须摩檀】 (人名)夫人名。译曰华施。见贤愚经五。梵Kusumadāna。
【须摩提】 (界名)Sumati,西方极乐之别名。译曰妙意,好意等。般舟三味经曰:“念西方阿弥陀,今现在彼,随所闻当念。去此十万亿佛刹,名须摩提。”云栖小经疏二曰:“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亦云安养,亦云清泰,亦云妙意。名虽小殊,皆极乐义。”
【须摩提经】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第三十之异译也。
【须摩提女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增一阿含须陀品第三十之别译。
【须摩提菩萨】 (本生)Sumati,又作须摩那。菩萨名也。智度论三十译为妙意。以五百金钱买须罗婆女五茎华,供养燃灯佛,受释迦文之记别。智度论三十五曰:“如须摩提菩萨,见燃灯佛。从须罗婆女买五茎华,不肯与之,即以五百金钱得五茎华,女犹不与,而耍之而言:愿我世世常为君妻,当以相与。菩萨以供养佛故即便许之。”又有一须摩提菩萨。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第三十所说之童女菩萨是也。大宝积经九十八妙慧童女会第三十曰:“王舍城长者女,名妙慧,年始八岁,诣佛问法。佛为说四十行。女发大愿,动地雨花,众变金色。次答文殊之诸问。文殊向佛赞之。佛因说其由发菩提心经三十劫。女又发大誓愿,即转如三十岁知法比丘。”竺法护译及罗什译之须摩提菩萨经,又菩提流志译之须摩提经,皆为此会之异译也。
【须摩提菩萨经】 (经名)有二译:一为西晋竺法护译,一卷。一为秦罗什译,一卷。皆为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第三十之异译。
【须摩提王】 (人名)四教仪集注中曰:“如须摩提王,以身就死持不妄戒,是尸满相。”须摩提王,为须陀摩王或须陀须摩王之误。智度论四曰:“须陀须摩王。”止观七略作“须陀摩王。”是普明王之梵名也。辅行一曰:“普明者,得名未知。此从仁王经名,大论名曰须陀摩王,方音不同耳。”见须陀须摩条。
【须摩提长者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王舍城中长者子须摩提死。父母痛苦不已,佛说一切法无常开喻之。
【须那刹多】 (人名)Sunakṣatra,比丘名。译曰好星。见慧琳音义二十六。
【须涅多罗】 (异类)Sunetra,又作苏泥怛罗。夜叉名。译曰善眼。见孔雀王咒经下。
【须涅蜜陀】 (界名)Sunirmita,天名。译曰化乐。见智度论五十四。
【须毗罗】 (异类)Suvira,夜叉名。译曰好勇。见慧琳音义二十六。
【须婆睺】 (异类)Suvāc,夜叉名。译曰好声。见慧琳音义二十六。梵音似为Subāhu(好臂)。
【须菩提】 (人名)Subhūti,又作须浮帝,须扶提。新作苏补底,苏部底。译言善现,善吉,善业。又称空生。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之人。佛使此人说般若之空理。注维摩经三曰:“什云:须菩提,秦言善业。肇曰:秦言善吉。”西域记七曰:“苏补底,唐言善现,旧曰须扶提,或曰须菩提。译曰善吉,皆讹也。”法华文句二曰:“须菩提,此翻空生。生时家中仓库筐箧器皿皆空,问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从依报器皿瑞空以名正报,依正俱吉。(中略)故言善吉也。”
【须菩提品】 (经名)摩诃般若钞经之异名。
【须扇多佛】 (佛名)Suśānta,译曰甚净。玄应音义三曰:“须扇头佛,又云须扇多佛。晋言甚净。”智度论七曰:“如须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舍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众生。”
【虚堂】 (人名)名智愚,虚堂其号也。就湖州道场山运庵岩而契悟,出世于嘉兴府兴圣禅寺,时宋理宗绍定二年也,宝佑六年敕领育王山三年,景定五年有诏使住净慈。衲子云集,堂宇不能容,半居堂外。理宗崩,召师使对灵普说,两宫赉赐优渥,度宗咸淳三年迁径山,六年,寿八十五寂。见会元续略三上,虚堂录末尾行状。
【虚堂和尚颂古评唱折中录】 (书名)二卷,日本僧含虚叟编。对于虚堂智愚之颂古,折衷诸家之评唱,以资禅学士之参考者。
【虚堂和尚语录】 (书名)十卷,门人等编。编录临济宗扬岐派虚堂智愚之法语偈颂诗文者。前七卷,虚堂在世已被刊行,续集三卷,系妙源所辑集刊行者。
【虚堂录】 (书名)门人妙源编。其末有云:“祖翁在世,语录二帙,刊流天下。宋咸淳五年,晋之续录后集,已成三卷。”
【虚堂三问】 (故事)虚堂在灵隐鹫峰塔,杜绝世谛,衲子请益,遂立三问:使各着语。一己眼未明底,因甚将虚空作布裤着。二划地为牢底,因甚透者个不过。三入海算沙底,因甚针锋头上翅足。”见虚堂录八。
【须提那】 (人名)聚落主名。译曰求得。南山戒疏二上曰:“须提那者,多云聚落主名也。此云求得。其子耶舍,此翻为明,如僧祇释,持信出家。”Sudina。
【须嚏】 (界名)天名。见“须达梨舍那”条。
【须陀】 (术语)新称戍陀罗Śñdra,旧称首陀。天竺四姓之最下姓。西域记二曰:“四曰戍陀罗,农人也。旧曰首陀,讹也。”又(饮食)Sudhā,又作首陀,苏陀。天之甘露味也。玄应音义四曰:“须陀食,或云修陀。此天食也。修陀,此云白也。随相论云:须陀,此云善。陀,是言贞实也。”见“苏陀”条。
【须陀般那】 (术语)见“须陀洹”条。
【须陀洹】 (术语)Srota-āpauna,具称须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旧译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预流。声闻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圣道之义,逆流者,违背于生死之流也。断三界之见惑,即得此果。大乘义章十七本曰:“须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三:一当名正翻。名修无漏。如涅槃说。须名无漏。陀洹修习。以修无漏故,名须陀洹。二随义傍翻。名为逆流。逆生死流。三途生死永不受故。三随义傍翻。亦名触债。将拒三途因而不受果,故曰触债。”智度论三十二曰:“须陀名流,即是八圣道分。般那名入,入是八圣道分,流入涅槃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窣路多阿半那,此云预流。一切圣道说名流,能相续流向涅槃故。初证圣果,创参胜列,故名预流,预及也。参预也。须陀洹者讹也。或云逆流,或言入流,亦云至流。皆一也。”慧苑音义上曰:“须陀洹,正云窣路陀阿钵囊。言窣路陀者,此云入也。阿钵囊者,此云流也。谓适断见惑,舍异生性,初获圣性,入圣行流,故名入流。旧安洹字,莫知其所以也。”大明度经二曰:“沟港。”同行瑫音义曰:“梵云须陀洹,此云入流。谓已入圣流。今云沟港,乃取入流之义也。”玄应音义五曰:“今言沟港者,取其流入处也。”
【须陀洹果】 (术语)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前之向位而称为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
【须陀洹向】 (术语)须陀洹分因果之二位。自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间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为须陀洹向。
【须陀摩】 (人名)普明王之梵名也。见“须陀须摩”条。
【须陀沙弥】 (界名)须陀夷沙弥也。
【须陀食】 (饮食)见“须陀”条。
【须陀须摩】 (人名)又作须陀摩。国王名。译言普明。智度论四曰:“昔有须陀须摩王,持戒精进,常依实语。晨朝乘车欲入园游戏,时有一婆罗门来乞施。王曰诺,待我出还。入园游戏时,有两翅鬼王曰鹿足,自空中飞来,捉王去。至所住山,置于九十九诸王中。须陀须摩王涕零如雨。鹿王问言:汝何以啼如小儿?王言我不畏死,畏失信于婆罗门。王语其所以,鹿足王放之使还。约过七日来还,王还国,布施婆罗门,立太子为王。过七日,欲至鹿王所。国民叩头留王,王说偈曰: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如是思惟至鹿足王所,鹿王见之叹言:汝为实语人。尔时王赞实语而呵妄语。鹿足闻之,起净信,放还王及九十九王。”此事酷似仁王经所说普明王为班足王所捉,请七日犹豫,还国设仁王会之因缘。因而天台以为智度论之须陀须摩王,即仁王经之普明王。止观二曰:“须陀摩王,失国获偈。”梵Sudhāman。
【须陀耶】 (人名)沙弥名。见“苏陀夷”条。
【虚妄】 (术语)无实云虚,反真云妄。圆觉经曰:“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法华经譬喻品曰:“佛之所说,言不虚妄。”涅槃经三十八曰:“一切恶事,虚妄为本。”
【虚妄法】 (术语)色声等五欲之法,其体虚假不实,故云虚妄。法华经方便品曰:“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
【虚妄分别】 (术语)妄分别事理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虚妄轮】 (术语)谓生死之轮回也。是依虚妄之惑业所感,其体非真宗,故云虚妄。赞阿弥陀佛偈曰:“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
【虚伪】 (术语)虚妄而不真实也。楞伽经三曰:“无垢虚伪妄想习气。”无量寿经下曰:“虚伪谄曲之心。”
【虚无】 (术语)无物之实体,无为自然也。老子以此虚无为道体。三论玄义曰:“伯阳之道,道指虚无。牟尼之道,道超四句。”【虚无】(术语)虚无之宗旨。谓三论宗所立之真空。三论大义钞一曰:“以无心之妙慧,而契无相之虚宗。”
【虚无身】 (术语)佛身通融自在,而离一切如光影,谓之虚无身。无量寿经上曰:“类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嘉祥疏曰:“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曰无极之体。色如光影,故云虚无之身。”述文赞中曰:“虚无无极者,无障碍故。希有故。”
【虚心合掌】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合十指之头而掌之中心稍为相离者。梵云三补吒,梵(Saṁpuṭa)合掌。见大日经疏十三。
【须炎】 (界名)Suyāma,天名。见“须夜摩”条。
【虚言】 (杂语)无实之言语。唯识论四曰:“彼有虚言,都无实义。”
【须炎摩】 (界名)天名。见“须夜摩”条。
【须延头】 (佛名)又作须扇多。佛名。译曰甚净。见玄应音义三。梵Suyantu。
【须夜摩】 (界名)又作须炎,须炎摩。天名。译曰妙善,妙时分。智度论五十四曰:“须夜摩,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玄应音义三曰:“须炎或作须夜摩天,此云妙善天。又炎摩,此云时分。须炎摩,此言善时分。”慧苑音义上曰:“须夜摩。须,善也。夜摩,时也。言彼诸天,光明赫奕,昼夜不别。依看花开合以分其时,既非明闇之时,故曰善时也。”见夜摩天条。Suyāma。
【须臾】 (杂语)俱舍论十二曰:“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又曰:“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瑜伽伦记四曰:“牟呼栗多,此云须臾。”梵语杂名曰:“须臾,乞沙拏,Kṣaṇa刹那也。”犹言暂时,时量也。
【须真天子经】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须真天子发三十三问。佛一一答之。须真又以三十二事问文殊,文殊一一答之。乃至有须真与文殊诸种之问答。
【须真胝】 (天名)Sucinti,译曰善思惟。见玄应音义三。
【虚舟】 (人名)元虚舟禅师,名普度,初住中天竺寺,后住灵隐寺。稽古略四曰:“诏中天竺虚舟普度,住影德灵隐,师扬州人,受业扬子桥白莲寺,嗣常州华藏无得通禅师,通嗣灵隐松源岳禅师。”
【许可】 (杂语)认许印可之意,谓传授教法而与以许可印信也。如真言家之许可作法,净土宗圆顿戒许可之类是也。
【序】 (术语)诸经皆有序正流通之三分,其初记缘起者曰序。
【续宝林传】 (书名)见“宝林传”条附录。【续宝林传】(书名)五代梁朝南岳维劲,唐昭宗光化年中集宝林传以后宗师之机缘,作续宝林传四卷。见稽古略三。
【序分】 (术语)诸经三分之一。见序正流通三分项。
【续高僧传】 (书名)三十卷,唐道宣集。
【续古今译经图纪】 (书名)一卷,唐智升撰。
【续开元释教录】 (书名)具名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唐圆照集。
【续命法】 (修法)续命神幡之祈祷法也。
【续命神幡】 (物名)祈祷药师如来所用五色神幡之名。以得延命之益故也。药师经曰:“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炽七层之灯,悬着五色续命神幡,或有是处彼识得还,如在梦中明了自见。”经律异相六载阿育王依之而延二十五年寿之事。【续命神幡】(物名)是祈祷命延长之神幡也。药师经曰:“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燃七层之灯,悬着五色续命神幡。或有是处,彼识得还,如在梦中明了自见。”释迦谱十,说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未成而得病。乃以造幡悬之功力,延十二年之命(经律异相六亦同)。又诸经要集十引迦叶语阿难经曰:“阿育王二十五年延寿,故名续命神幡。”
【序品】 (术语)经中一部之序之部分也。又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一品,先现六瑞,而起众疑,因众之疑而使弥勒向文殊问其缘由,文殊说过去所见证言其当说法华。以为一经发起之由序,故名序品。
【续入法界品】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异名。
【序三义】 (名数)经释家科分序为三种。法华文句一上曰:“序者训庠序,谓阶位宾主回答悉庠序也。经家从义,谓次由述也。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发之由,由序也。回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序有三训,随义以释。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如世墙序在堂奥之外,即喻序文冠一钞之表,此端序义也。二序即训叙,谓撰述始终,十门例括。三行条流,使一部文义历然不混,此即次序义也。三训绪者,如缲茧得绪则余丝可理,学者观序则诸编可求,此谓由序义也。”
【旭师】 (人名)明蕅益大师,名智旭,故云旭师。见“智旭”条。
【序四义】 (名数)法华义疏一曰:“序者渐也,假时托处,动地雨花,为正说由渐,故名为序也。又序者次也,初明缘起后辩正经,盖是义之次第也。又序者谓祥序也,经首列事,祥序可观之也。又序者舒也,欲显事我舒广故云序也。”
【序题】 (术语)唐善导释观经先以七门简括之,第一门谓之序题,叙如来出世之大纲,亦题一经元意之意也。玄义分传通记二曰:“序题者,略序出世大纲,亦题一经元意也。”
【序王】 (杂名)天台智者制法华经之序而题为序王。王者起也,初也,序者众文之起初,故名序王。释签一之一曰:“王字去声,谓起也、初也。序起众文之始故云序王。”
【叙谢】 (杂语)叙临筵智识,两序侍者,单寮,蒙堂等之德而谢之,是曰叙谢。又云谢语。见象器笺十一。
【续一切经音义】 (书名)十卷,唐希麟集。又名希麟音义。【续一切经音义】(书名)唐希麟撰,十卷。此书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详“希麟音义”条。
【序正流通三分】 (名数)凡释经论,以分序正流通之三分为法:一序分,最初叙其经发起理由因缘即缘起之部分也。二正宗分,次正应其缘起而说法门之部分也。三流通分,终说以所说之法门付嘱弟子或国王等使流通于遐代之部分也。是为秦道安所创始,以作万世之洪范者也。
【宣鉴】 (人名)唐朗州德山院宣鉴,参龙潭崇信而契悟。咸通初应武陵太守薛延望请,居德山。四海禅徒辐辏。其人训授,天险海深,边际难窥。雪峰参见,嗣其法。咸通六年寂,寿八十四。见宋僧传十二,传灯录十五。
【宣流】 (杂语)弘布正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宣说】 (杂语)演说教法也。唐华严经五曰:“以佛力故能宣说。”
【宣政院】 (职位)元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十人,同知副使佥院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三人,参议经历各二人,都事三人,照磨管勾各一人,僧俗并用。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人。以后增省不一。至天历二年,定置如前。详于续文献通考。
【玄策】 (人名)六祖慧能大师得法弟子也。传灯录五曰:“婺州玄策禅师者,婺州金华人也。出家游方,师曹溪六祖。后却金华,大开法席。”
【玄畅】 (人名)河西金城(陕西南郑县治)人。姓赵。少年时,家门为胡虏所灭,往凉州出家。初名慧智。后至平城就玄高,为其弟子。北魏武帝用崔皓寇谦之言,禁私养沙门及巫觋,捕玄高慧崇等。师因脱走,将至孟津,遇追骑,投河中,仅以身免,遂渡黄河,涉扬子江,达扬州。时刘宋元嘉二十二年也。文帝深加礼重,请为太子师。师固辞,迁荆州,止于长沙寺。时有西域沙门功德直,为师译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师刊正文义,辞旨婉密。刘宋末,至成都,居大石寺。寺有阿育王塔。中藏大石钵。钵量可容数十斛,上建五层木浮图以覆之。师乃自画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后游西界,望岷岭,见岷山郡北广阳县界有齐后山,遂有终焉之志。仍入山结草庵,萧齐建元元年,建立伽蓝,名齐云寺。时传琰镇成都,敬师高风。师乃致书,附齐后山赞一颂。琰即具表闻于高帝。敕给百户。及萧齐武帝即位,司徒文宣王启迎师至京师,惠文太子亦发使请之。于是泛舟东下,中途罹疾,止京师灵根寺者少时。永明二年寂。年六十九。葬于钟山。师明经律,深达禅要,占记无不验,诸子多所该涉。尝慨华严文旨浩博,未有义释,励精研思,遂作其疏。盖为华严疏释之嚆矢。又善三论,学者宗之。所著诃梨跋摩传一篇,存。详见出三藏记集,梁高僧传等。
【玄导】 (术语)玄妙之化导。唯识枢要上本曰:“终期既渐,奄绝玄导。”
【玄道】 (术语)玄妙之道。佛道之通称。
【玄德】 (术语)玄妙之功德。行宗记一上曰:“神用难思,故云玄德也。”
【玄范】 (人名)唐代人。乡贯不详。少年出家,受学于当时之名匠,覆践清旷,强学天心。专通唯识之学。精探因明。住长安普光寺,以著述为事。与玄奘同时出,或谓即其门人。年寿并缺。所著有别集二十卷,成唯识论疏二十卷,杂集论疏十六卷,解深密经疏十卷等十余种。详见大唐内典录等。
【玄纲】 (术语)谓幽玄之法义大纲。行持钞上之一曰:“纽既绝玄纲,树已颠大表。”
【玄高】 (人名)冯翊万年(陕西临潼东北七十里)人。姓魏,俗名灵育。十二岁出家,专学禅律。闻佛驮跋陀罗,弘法长安石羊寺,往师之,旬日,精通禅法。于是游西秦入麦[廿/积]山。时长安沙门昙弘,亦隐此山,师与之道交最深。时河南有二僧谗于河南王世子曼,言师聚其徒将为国害。师乃被摈,迁于河北林阳堂山。时昙弘在成都。高名藉甚河南王遣使迎接。弘谓王曰: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者,欲献此一言耳。王及太子,赧然愧悔。即遣使召请,尊为国师。后入北凉,为沮渠蒙逊所敬重。时北魏拓跋焘据平城,讨北凉,迎师布化平城。太子晃师事之,武帝亦崇敬焉。司徒崔皓,道士寇谦之,有宠于武帝,恐晃承位后,夺其威柄,因谮师与晃结,有异图。武帝大怒,师遂遇害。诸弟子迎尸窆于城南旷野,年四十三。详见梁高僧传十一、佛祖统纪三十八等。
【玄根】 (术语)玄妙之根性也。涅槃无名论曰:“仰攀玄根,俯提弱丧。”
【悬鼓】 (术语)修日想观时,正坐西向而观日之将没,状如悬鼓。观无量寿经曰:“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玄关】 (术语)出入玄旨之关门。头陀寺碑曰:“玄关幽键,感而遂通。”白居易诗曰:“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碧岩八十八则垂示曰:“当机敲点,击碎金锁玄关。”普灯录十七曰:“玄关大启,正眼流通。”
【玄轨】 (术语)玄妙之方规也。往生讲式曰:“长夜之明珠,净土之玄轨。”
【旋火轮】 (术语)以火旋转而为轮形者。轮形似有而非实,以譬一切事法之假相。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止观六曰:“为此见故,造众结业。堕坠三途,沈迥无已,如旋火轮。若欲息之,应当止手。”智度论六曰:“如旋火轮。但惑人目。”
【玄籍】 (术语)玄妙之典籍。通名佛经。注维摩经序曰:“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行事钞下四曰:“创染玄籍,标心处远。”资持记下四之一曰:“玄籍通目佛教。”
【悬记】 (术语)悬者悬旷,悬远也。遥记未来之事,谓之悬记。即豫言也。如楞伽经豫言龙树之出世,摩耶经豫言马鸣之降生。六祖坛经曰:“跋陀罗之悬记。”西域记曰:“昔释迦佛悬记,当有国王于此胜地建窣堵波。”文句七上曰:“悬记,如化城品未来弟子也。”
【玄鉴居士】 (人名)印度人。为护法菩萨之檀越。常给侍之。菩萨没后,护持其所著唯识之释论,授之玄奘三藏。见唯识枢要上本。
【悬脚坐】 (术语)降伏鬼神之法,阿吒薄俱元帅仪轨下曰:“悬脚坐,以左右二手急作拳,捺左右二眼上,急以上唇啮下唇,裂睚看,是阿吒婆拘降伏大魔鬼神印。”
【玄觉】 (人名)唐玄觉,字明道。温州永嘉人。初精天台之止观,常修禅观。后至曹溪,一宿而契旨,有一宿觉之名。还永嘉,学者辐辏,号为真觉大师。着证道歌并永嘉集。先天二年寂,敕谥无相大师。见宋僧传八传灯录五。
【玄景】 (人名)隋玄景,二十七出家,以禅道融内外,巧于讲导。大业二年六月寂。续高僧传十七(玄景传)曰:“每震法鼓动即千人屯赴,供施为俦罕匹,所以景之房内黄紫缁衣上下之服各百余副,一时一换为生物善。”名义集曰:“衡岳终身一衲,玄景每曙更衣,共高僧也。”
【玄镜】 (书名)华严法界玄镜之略称。
【悬镜】 (物名)悬置佛堂之镜。经中譬镜于佛智也。
【悬旷】 (杂语)谓佛道之幽远也。法华经提婆品曰:“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
【旋岚】 (杂名)又云旋蓝,译曰大猛风。见“毗岚”条。
【玄览】 (术语)深见其理也。止观一上曰:“今人意钝,玄览则难。”同辅行曰:“以慧内照,故云玄览。”
【玄朗】 (人名)唐婺州乌伤悬(浙江义乌县治)人。一作东阳(浙江东阳县治),傅大士六代孙也。字慧明,号左溪。九岁出家,如意元年,蒙敕度,配住东阳清泰寺。因就光州岸律师,受具足戒,寻学律仪。又博究经论,精通涅槃,常恨古人章疏之判断有不允当者。往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共商榷禅要,然未明大旨。因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研学精励,不患贫苦。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等,通一宗之教迹。后就恭禅师,重修观法,又涉猎儒书,兼好道宗。而自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厌人世,好山林,随十八种物,行十二头陀,隐于浦阳左溪山(一作佐溪),坐一室者三十余年。开元十六年,应婺州刺史王正容请,暂居城下,寻以疾辞还山,诲人不倦,颇勤讲学。细行修心,常徇律法之制。一日顾门人曰:吾六即道圆,万行无得,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天宝十三年寂,年八十三。吴越王谥曰明觉尊者。以门人湛然为的嗣,新罗之法融,理应,纯英,亦悉弃旧学来投。尝撰法华经科文二卷。修治法华文句若干卷。事迹详见“永嘉集”、“宋高僧传”、“释门正统”等。
【玄流】 (术语)玄者缁也。被缁衣之流派也。谓僧徒。辅行序曰:“津导玄流。”
【玄路】 (术语)玄妙之道路。谓真理也。阿毗达磨心论慧远序曰:“于三观则观玄路之可游。”不应拜俗等事五谢佑书曰:“凝心玄路,投迹法门。”玄中铭序曰:“寄鸟道,向寥空,以玄路而该括。”
【玄门】 (术语)玄妙之法门也,总以名佛法。三论玄义曰:“不二玄门。”行事钞上之一曰:“凡厕预玄门者,克须清禁,无容于非。”迦才净土论上曰:“净土玄门,十方咸赞。”资持记上一之三曰:“佛法深妙,有信得入,故曰玄门。”
【玄门无碍十因】 (术语)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一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为自唯一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彼此必有可和融之理。二法无定性故,诸法为如来藏心之缘起法,原无一定之自性。故有彼此和融之理。三缘起相由故,缘起之法,不得单独保体,必为相由而仅成体者,故随而有可和融之理。四法性融通故,法性融通,故如性之事,亦有可融通之理。五如幻梦故,诸法之虚假无实,如幻梦,故有可和融之理。六如影像故,诸法缘起于一心界而不存在,如镜中之影像,故有可和融之理。已上六因,就诸法自尔之德相。已下就业用之无碍而说因由。七因无限故,菩萨于因中修无限之因,故有至果必得无碍业用之理。八佛证穷故,佛者证穷真性,故如性业用亦无碍也。九深定用故,以深妙之禅定力故得业用之无碍。十神通解脱故,不思议之神通力,离物之羁束而为自在,故可得业用之无碍。见华严玄谈六。
【玄秘塔】 (杂名)唐碑名。塔为大达法师所建。裴休撰文。柳公权书。碑本在长乐南原。后移西安府学。见金石史。
【玄签】 (书名)法华玄义释签之略称。荆溪着。
【玄沙】 (人名)唐福州玄沙山宗一禅师,名师备。少年为渔者,年三十,忽慕出家,投芙蓉之训禅师,剃发受具。寻就雪峰之存禅师契悟玄旨,初住普应院,后迁玄沙。闽主以师礼待之,学徒八百余。梁太祖开平二年寂,寿七十五。见会元七,传灯录十八。
【玄沙三种病人】 (公案)又曰玄沙接物利生。玄沙师备,假盲聋哑三种病人之济度,示无为五官机能转于尘里者,宜别开发真佛智见,有心眼存者。景德传灯录第十八玄沙传所谓:“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且问汝,只如盲聋哑三种病人,汝作么生接?拈槌竖拂,他眼且不见,耳又不闻,口复哑,若接不得,则佛法尽无灵验”是也。
【玄沙闻燕子】 (故事)会元七(玄沙章)曰:“师因参次,闻燕子声乃曰:深谈实相,善说法要。便下座。”
【玄疏】 (书名)玄为天台之法华经玄义,疏为法华经文句,又曰妙玄妙疏。
【玄谈】 (术语)讲经论先于文前分别一经之深义,谓之玄谈。与玄义同。如华严玄谈是。又以名总论佛教之玄理者。如十玄谈是。又玄者悬也。悬谈后事也。观经序分义曰:“玄谈未标得处。”
【悬谈】 (术语)讲经论者先于文前论一部之要义纲领,谓之悬谈。如天台之法华玄义,清凉之华严玄谈是也。盂兰盆疏记下曰:“未入经文,义章先说,故曰悬谈,悬即先也。”
【旋陀罗尼】 (术语)法华三陀罗尼之一。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嘉祥法华义疏十曰:“旋陀罗尼,于法门中圆满具足,出没无碍。”
【旋陀罗尼字轮门】 (术语)八种旋陀罗尼字轮门也。见“旋陀罗尼”条。
【玄琬】 (人名)雍州新丰(陕西临潼东北)人。十五岁出家,师事昙延。受具后,就洪遵学四分律,涉猎律部者三年。又于昙迁禀摄论,研讨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论,百论等。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常慨忏悔授戒之法有亏,寻讨诸忏法,严饰道场,每春于受戒之首,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洁斋行道,使彼毁禁之辈,登坛受法。贞观初年,受敕为皇太子及诸王等,授菩萨戒,于长安建普光寺居之。又受敕入为皇后六宫及妃主等授菩萨戒,寻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现在藏经,更使于延兴寺造藏经。师并受敕监之。北周灭法以后,及隋朝再兴,传度法本,但存卷帙,至寻检文理,则多乖背,师因集义学沙门,使雠校正。法藏之得绝伪滥,明纲领者,一师之力也。师虽广以三藏教世,而偏以律仪驰誉,诸国僧尼之受具足戒者三千人。自王公僚佐至庶人,从受归戒者,二十余万。又上书皇太子乞行行慈灭杀顺气奉斋四条,贞观九年为下诏自三月至五月断杀。师又上书乞延期,特听尽于岁暮。十年十二月,罹疾,遗表皇太子,献自撰之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三德论,各一卷。寂于延兴寺,年七十五。太宗下诏恻悼,为给葬具,使殡于终南山寺。唐朝沙门之有敕葬,实以师为嚆矢。详见“续高僧传”、“佛祖统纪”等。
【玄悟】 (术语)玄妙之悟也。楞严经曰:“于精明中,玄悟精理,得大随顺。”孙绰文曰:“见机而作,超然玄悟。”三论大义钞一曰:“玄悟之俦,忘指足月。”
【悬香】 (物名)又作挂香。入香于囊,置之室内,以拂恶臭也。宋代禅僧用之。释氏要览中曰:“四分云:比丘房内臭,佛许用香泥,泥之犹臭。佛言:应四角悬香。”
【玄心】 (术语)玄妙之心识。注维摩经序曰:“玄心独悟。”
【玄学】 (术语)玄妙之学问。佛学之通名。
【玄一】 (人名)唐代人。乡贯未详。通法相学,以著述为事。着无量寿经记二卷,观无量寿经记一卷,法华经疏八卷,阿弥陀经疏一卷,涅槃经料简二卷,瑜伽论疏十七卷,中边论料简一卷,梵网经疏三卷,唯识枢要私记一卷等,多散佚不传。惟无量寿经记上卷一卷,收入日本续藏经。观其处处引用窥基元晓法位等,可知其出于诸师之后。
【悬衣翁】 (异类)十王经曰:“官前有大树,名衣领树。影住二鬼:一名夺衣婆,二名悬衣翁。(中略)婆鬼脱衣,翁鬼悬枝。显罪低昂,送后王厅。”
【玄义】 (术语)幽玄之义理。深妙之义理。天台释诸经,先于文前绪论五重之深义,题为玄义。法华经玄义,金光明经玄义等是也。法华玄义十下曰:“我以五章略谭玄义,非能申文外之妙,特是粗述所怀。”金光明玄义拾遗记上曰:“玄谓幽微难见也,义谓理趣深有所以也,其幽微义而有五重。(中略)大师搜抉如是五义解释一题,欲令学者豫知经旨然后寻文,使于文文成智行故。斯是道场,特因静发。称会佛旨,演兹奥旨。故不可以暗证者及寻文者同日而语也。幽微所以,岂虚名哉?”
【玄义分】 (书名)唐善导作观无量寿经疏四卷,于经题之下谭一经之深义,称为玄义分。
【玄应】 (人名)唐京师沙门,颇精字义,造一切经音义。但无详细之纪传。续高僧传三十(智果传附)仅记曰:“京师沙门玄应者,亦以字学之富皂素所推,通造经音甚有科据矣。”又(术语)幽玄之感应。与冥应冥加等同。
【玄应意义】 (书名)二十五卷。唐释玄应撰。即一切经音义也。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曰:“释智升开元释教录,称玄应以贞观之末,捃舍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群籍。证据卓明云云:案齐沙门释道惠,为一切经音义。宋高僧传云:唐释惠琳,为大藏音义一百卷。二书今皆不传。是编唐书艺文志著录,名众经音义。此从释藏本刊印,其中所引群籍,如郑康成尚书注,论语注,三家诗,贾逵服虔春秋传注,李巡孙炎尔雅注,以及仓颉三仓,葛洪字苑,字林声类,服虔通俗文,说文音隐,多不传之秘册。玄应通晓儒术,著书该博,惟昧汉人之通转假借。泥后代之等韵,是其所短也。”余见“一切经音义”条。
【玄应音义】 (书名)即玄应所撰二十五卷之一切经音义。见“一切经音义”条。
【玄月】 (譬喻)玄妙之真理,譬之月也。三论大义钞一曰:“举此秘指,以示彼玄月。”
【玄赞】 (书名)具名法华经玄赞。慈恩着。解法华经。
【玄奘】 (人名)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姓陈,偃师人,俗名袆。兄长捷,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师十三岁,亦入净土寺出家,就慧景听涅槃经,于严法师受摄大乘论,令名夙着。武德元年,与兄共入长安,寻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毗昙,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五年受具足戒,又习律部。既而往荆州讲摄论毗昙,往相州谒慧休,往赵州受成实于道深。寻入长安,就道岳学俱舍论。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名冠上京,偏讲摄大乘论。师又就听之。然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晦。不知适从。乃欲西游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贞观三年八月(一说贞观元年或贞观三年四月),上万里孤游之途。具尝艰苦,经西蕃诸国,贞观七年至印度。中途,于屈支国,会木叉鞠多,于缚喝国纳缚伽蓝,礼佛齿、佛澡盆等。从砾迦国僧般若羯罗,读毗婆沙论。于梵衍那国拜巨石像。至迦毕试国,安居沙落迦寺。与大乘僧秣奴若瞿沙,萨婆多部僧阿黎耶,伐摩等,共会法集。入印度境,至那揭罗曷国,拜燃灯授记之圣迹。又于佛顶骨城,礼佛顶骨及佛僧伽胝并瞿波罗龙王窟之佛影。入健驮逻国布路沙布逻城,见卑钵罗树下过去四佛坐处,并迦腻色迦王伽蓝等。赴乌仗那国,巡礼行菩萨千生施眼处,割截身体处,刺身饲五乐叉处等灵地,又于呾叉始罗等国,参拜菩萨舍千头处投身喂处等遗迹。至迦湿弥罗国,就僧称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论等,兼与大乘学僧毗成陀僧诃等攻窍诸经论。至磔迦国,于长年婆罗门受百论,广百论等。于至那仆底国,就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至阇烂达罗国,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毗婆沙。至窣禄勤那国,就阇耶鞠多听经部毗婆沙。入秣底补罗国,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学辩真论,随发智论。至劫比他国,礼佛从天降下三道宝阶塔。至羯若鞠阇国,与毗离耶犀那读佛使毗婆沙。又经历钵逻耶伽等国,巡拜佛生处,佛涅槃处,佛转法轮处等诸圣迹。于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遂至摩揭陀国。于是诣菩提树下金刚座处,又礼耆阇崛出,竹林精舍等灵地,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等诸论,研钻梵书。后赴伊烂拏钵伐多国,与怛他揭多鞠多等共读毗婆沙等诸论。至憍萨罗国,就婆罗门受集量论。赴驮那羯磔迦国,从大众部僧苏部底等,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及大乘诸经论。至钵伐多国,从大德,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等。还摩揭陀国,至杖林山胜军论师所,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庄严经论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破瑜伽之义。师乃和会中观瑜伽两宗,述会宗论三千颂。光惭赧退去。又遇顺世外道,师与之论难,亦伏之。且得乌荼国小乘论师所制之破大乘论七百颂,指摘其谬说,作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戒日王敬师甚厚,为设大会,敕使诸国义解之徒,集于曲女城。师受请登床,专称扬大乘之论意,无一人能致言难者。寻与戒日王同赴钵罗耶伽国,列于五年大会。遂归国。贞观十九年至京师。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高宗永徽三年请于朝。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显庆四年,高宗以玉华宫为寺,荐先帝,使师居之。次年在此译大般若经。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录所译之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月五日寂,寿六十五。事迹详见大唐西域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佛祖通载十二等。
【玄旨】 (术语)玄妙之旨趣也。维摩经弟子品曰:“迦旃延不谕玄旨。”义林章一本曰:“语设将融,玄旨犹隔。”信心铭曰:“不识玄旨,徒劳念诤。”张玭诗曰:“静室谈玄旨。”
【玄忠】 (人名)真宗第三祖。魏之昙鸾。晚年住汾州石壁玄忠寺。故称为玄忠大师。
【旋转真言】 (真言)称正念诵之真言,以旋转念珠而诵之也。见十八道钞下。
【玄宗】 (术语)玄妙之宗旨。佛教之通名。注维摩经序曰:“常恐玄宗坠于译人。”唯识枢要上本曰:“文蕴玄宗,情吝奥旨。”
【选佛场】 (杂名)释氏开堂设戒之地,曰选佛场。传灯录曰:丹霞将应举,道遇一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霞曰:选佛当往何所?客曰:江西马大师出世,此选佛场也。
【选友】 (人名)婆罗门名。悉达太子就此人学书。佛祖统记二曰:“太子时七岁,令学书。访国中聪明,婆罗门名曰选友,起大学堂床榻学具。太子问师书有几种。”
【选择】 (术语)去恶而取善也。大阿弥陀经上曰:“昙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即选择心中所愿,便结得是二十四愿经。”
【选择本愿】 (术语)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所,自二百一十亿佛土中能选择而立之本愿也。总为四十八愿(大阿弥陀为二十四愿),别为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愿。
【选择本愿念佛集】 (书名)二卷,日本源空着。净土宗之典也。
【选择集】 (书名)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略名。
【选择诸法经】 (经名)佛藏经之异名。
【学】 (术语)学修戒定慧三者。因位曰学。果上曰无学。
【噱叉】 (地名)Vakṣu(the Oxus),河名。
【学处】 (术语)可学之个处。菩萨地持经一曰:“菩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实义,四者力,五者成熟众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无上菩提。”
【学法灌顶】 (仪式)对于传法灌顶而言。印可为弟子之位,谓之学法灌顶。印可为师之位,谓之传法灌顶。大疏演奥钞三曰:“学法传法者,师资两位灌顶也。印可资位名学法,印可师位名传法。此二座真言行者入修次第故,处处对明之也。”
【学法女】 (术语)见“式叉摩那尼”条。
【学海】 (人名)续高僧传一(菩提流支传)曰:“沙门昙显,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中略)虽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学海涌智水】 (譬喻)学解智辩,如水之滚滚涌出也。
【学和敬】 (术语)见“六和敬”条。
【学悔】 (术语)比丘一旦犯淫盗杀妄之一而忏悔者。盖一犯此重罪者,即失为比丘之资格,然若忏悔,则名之为学悔,终身列于比丘之最末。
【学匠】 (术语)学徒,学生。师曰师匠,故弟子曰学匠。
【学教成迷】 (杂语)学佛说之教法,而生谬解者。如小乘,权大乘。是三论宗之用语。三论玄义作学教起迷。三论玄义曰:“言不会道,破而不收,说必契理。收而不破,学教起迷。亦破亦收,破其能迷之情,收取所惑之教。诸法实相,言忘虑绝,实无可破亦无可收。”
【学戒】 (术语)见“六事成就”条。
【学侣】 (杂语)有学问之僧侣。
【学人】 (杂语)学道之人也。菩萨璎珞经曰:“佛子庄严二种法身,是人名学行人。”
【学生】 (术语)少年寓寺院习学外典者。寄归传三曰:“凡诸白衣,诣苾刍所,若专诵佛典,情希落发,毕愿缁衣,号为童子。或求外典,无心出离,名曰学生。”
【学徒】 (术语)与学生同。俱舍论一曰:“教诫学徒,故称为论。”义林章一本曰:“庶后学徒,详而易入。”
【学无学】 (术语)研究真理,以断妄惑,谓之学。真理究,妄惑尽,无更可修学者,谓之无学。小乘之学无学,以前三果为学,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之学无学,以菩萨之十地为学,佛果为无学。文句八上曰:“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句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己极,无复所学,故名无学。”嘉祥之法华义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己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法华经序品曰:“学无学二千人。”
【雪窦】 (人名)明州雪窦山禅师,名重显,字隐之,从所住号为雪窦。嗣法于智门祚。宋仁宗皇佑四年寂,寿七十三。赐号明觉大师。见续传灯录二。
【雪峰】 (人名)福州雪峰禅师,名义存,得法于德山。唐懿宗咸通年中上福州雪峰山创禅院,法席常有千五百人众,五代梁太祖开平三年寂,寿八十七。见传灯录十六。
【雪峰鳖鼻蛇】 (公案)碧严第二十二则曰:“雪峰示众曰:南山(雪峰)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长庆云: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见从容录二十四则。
【雪峰尽大地】 (公案)碧岩第五则曰:“雪峰示众曰: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
【雪浪】 (人名)明末沙门雪浪三怀洪思,与憨山出无极之门,创讲经典据正文,不牵注疏。一时缁素尊之。着有楞严经解一卷。科判一章,雪浪集。见续释氏稽古略三、楞严眼随一。
【雪岭】 (地名)雪山也。
【雪岭投身】 (本生)雪山童子为半偈投身岩下与罗刹也。详见“雪山大士”条。止观五曰:“香城粉骨,雪岭投身,亦何足以报德。”
【雪山】 (地名)印度之北境有高耸大山,千古顶雪,故云雪山。梵语Himālaya。译曰雪藏。涅槃经二十七曰:“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唐书西域传曰:“北天竺距雪山,圜抱如壁。南有谷,通为国门。”同注曰:“长春真人西游记,过大雪山,积雪甚高。马上举鞭测之,犹未及其半。又曰:由他路回,遂历大山,山有石门,望如削蜡。有巨石横其上,若桥焉。”外国史略曰:“印度北连雪山,称曰希马拉雅山,与西藏交界,希马拉雅山高于海面二万九千尺。”
【雪山八字】 (杂名)雪山半偈也。
【雪山半偈】 (本生)雪山童子为半偈舍身也。见“雪山大士”条。
【雪山部】 (流派)Haimavatāḥ,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初,上座部始生说一切有部之新派,根本之上座部移转于雪山中,称曰雪山部。宗轮论述记曰:“上座弟子,本弘经教,说因部(说一切有部别名)起,多弘对法。既闲义理,能伏上座部僧。说因时遂大强,上座于斯乃弱。说因依旧住处,上座移入雪山,从所住处为名,称雪山部。若从远所袭,以名上座部。”
【雪山不死药】 (饮食)雪山有灵草,名娑诃,人见之,得寿无量。涅槃经曰:“雪山之中有上香药名曰沙诃,有人见之得寿无量,无有病苦难。”
【雪山成道】 (术语)释迦成道,在摩揭陀国之菩提树下。非在雪山。谓之雪山者,就雪山大士之往因而假说之耳。
【雪山大士】 (本生)又曰雪山童子。释尊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于雪山苦行,谓之雪山大士,或曰雪山童子。涅槃经十四曰:“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中略)我于尔时住于雪山。其山清净,流泉浴池,树林药木,充满其地。(中略)我于尔时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止观二曰:“雪山大士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
【雪山大士半偈杀身】 (本生)涅槃经十四曰:“我住雪山天帝释为试我变其身为罗刹,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于尔时闻半偈心生欢喜,四顾唯见罗刹。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说余半偈,吾终身为汝弟子。罗刹云:我今实饥,不能说。我即告曰:但汝说之,我当以身奉大士。罗刹于是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闻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时升高树上投身于地,尔时罗刹复帝释形,接取吾身。依此功德超越十二劫。”
【雪山偈】 (杂名)诸行无常之四句偈也,雪山大士于雪山闻此偈,故有是名。辅行五曰:“兴皇以雪山偈消不生生,是诸行无常。”见“雪山大士”条。
【雪山鸟】 (杂名)又曰寒苦鸟。见“寒苦鸟”条。
【雪山童子】 (本生)与雪山大士同。
【雪山仙人】 (人名)雪山有仙人名跋伽婆Bhaigava,食草根,修习慈心,而烦恼不能除,与一雌虎行欲,生十二子。见大集经二十四、经律异相三十九。
【雪童】 (本生)雪山童子也。秘藏宝钥中曰:“雪童投身。”见“雪山大士”条。
【雪隐】 (杂语)古来之说,雪为雪窦山之明觉禅师,隐为浙江之灵隐寺。雪窦尝在灵隐寺司厕职,故有此称。见“西净”条。
【血】 (杂名)梵语曰噜地罗Budhira,见梵语杂名。
【血海】 (譬喻)譬地狱等之恶趣也。毗奈耶杂事三十七曰:“令我今者枯竭血海,超越骨山。闭恶趣门,开涅槃路。”
【血脉】 (术语)诸宗各有列祖传来之奥旨。世世传受,如人体之血脉相连,故云。密家最重之。起信注疏一曰:“血脉相承,一向蹑前起后。”
【血脉相承】 (术语)见“血脉”条。
【血盆经】 (经名)又曰女人血盆经,具名目连正教血盆经。唐建阳书林范氏板本之大乘法宝诸品经咒卷末及诸经日诵,均载此经。惟大藏经录不载。盖是伪造。然今流通颇广也。
【血书】 (杂语)以血书经文也。梵网经下曰:“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中略)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智度论十六曰:“如爱法梵志,十二岁过阎浮提,求知圣法。(中略)婆罗门言:若实爱法,当以汝皮为纸,以身骨为笔,以血书之。当以与汝,即如其言破骨剥皮,以血书偈。”
【血途】 (术语)三途之一。畜生道之异名。辅行一之三曰:“从相食边,故云血途。”
【血途道】 (界名)畜生之道也。止观一上曰:“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属,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恶。如调达诱众者,此发畜生心,行血途道。”见“三涂”条。
【血污池】 (传说)相传在酆都殿后之左。无论男妇,好宰杀血溅厨灶神佛庙堂经典书章字纸一切祭祀器皿之上者,及虐待婢仆打扑出血者,皆入此池。或云无论男女,凡不顾神前佛后,不忌日辰如五月十四十五日夜八月初三十月初十此四日犯禁交媾者,除降恶疾暴亡外,死后浸入此池。
【薰陆香】 (物名)梵名君杜噜Kundurnka,如桃之胶,有香气者。西域记十一曰:“薰陆香树,树叶若棠梨也。”演密钞六曰:“薰陆者,出于西方,即树胶。夏天日炙,镕滴沙中,在地有香,谓之薰陆。”土耳古语Ghyünluk。
【熏士】 (杂名)见“苾刍”条。
【薰习】 (术语)身口所现之善恶行法或意所现之善恶思想起时,其气分留于真如或阿赖耶识,如香之于衣也。其身口意所现者,谓之现行法。气分留于真如或阿赖耶识者,谓之种子或习气。因而现行法于真如或阿赖耶识留其种子或习气之作用,谓之薰习。起信论曰:“薰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薰习故,则有香气。”唯识述记一之本曰:“薰者挚发义,习者数数义,由数数薰发有此种故。”
【熏习】 (术语)与薰习同。详见“薰习”条。
【薰修】 (术语)薰为薰习,如薰香于衣也。修者修行。以德薰身修行也。观无量寿经曰:“戒香薰修。”八十华严经二十五曰:“恒普薰修一切善法。”
【寻】 (术语)见“寻伺”条。
【巡案】 (杂语)禅林住持巡回众寮按察其行仪,谓之巡案。于僧堂谓之巡堂。见象器笺九。
【寻常念佛】 (术语)简别于别时法之念佛,不择行住坐卧四威仪。昼夜不断之念佛,称为寻常念佛。
【旬单】 (物名)禅林副寺十日一算费用,记之纸端者,谓之旬单。见象器笺十六。
【巡更】 (职位)丛林之夜巡也。丛林每夜轮二人巡更,打板念佛,直欲唤起光天彻地之主人公,不使为偷心白拈之所欺瞒。其中兼有五种之大利:一者,警觉昏昧,使出梦宅。二者,敲破参头使于悬崖撒手。三者,使小人不敢私自交接。四者,灯火慎明门户常严。五者,能使虚空作舞,露柱扬眉。见象器笺七。
【巡更铃】 (物名)火铃,又称巡更铃。见“火铃”条。
【巡火板】 (物名)振火铃,打板,巡诸寮舍,报僧众警火灾也。见象器笺十八。
【巡廊板】 (杂名)禅家为报浴时巡行廊下而鸣板。一寮三下而周遍,谓之巡廊板,又云报廊板。见象器笺十八。
【巡寮】 (仪式)校定清规云:侍者上堂时,先使行者挂巡寮牌,住持巡寮自东廊第一寮巡起。寮众各出外迎接,仍送出。众寮人多处,唯寮元一人迎送出入,大众只立门外。见象器笺九。僧祇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着有为事,二恐着俗论,三恐着睡眠,四为看病僧,五令年少比丘观佛威仪庠序生欢喜故。见祖庭事苑八。
【循身观】 (术语)四念处观中之身念处观也。观身之不净由头至足,次第巡历,观三十六物皆不净,故名循身观。大日经疏三曰:“如修循身观时,见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种不净,恶露充满,终不为此而生贪爱。”慧苑音义二曰:“循身观,循巡也。今谓四念处中第一观身不净,从头至足次第巡历,三十六物皆不净也。”
【寻声救苦】 (杂语)弥陀摄取念佛之众生也。般舟赞曰:“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寻思路绝】 (杂语)超越思虑分别也。唯识论十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中略)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
【寻伺】 (术语)旧云是观。新作寻伺,不定法中二种之心所也。见“七十五法”条。
【巡堂】 (行事)巡僧堂也,此有数种:一住持之巡堂(入院,旦望之茶,坐禅),二大众之巡堂(三八念诵),三首座之巡堂(坐禅,大座参,结制),四维那之巡堂(圣节),五参头之巡堂(挂搭),六都寺之巡堂(库司汤),七知事之巡堂(结制,旦望茶),八请客烧香之巡堂(方丈茶),九沙弥之巡堂(参堂)。此巡堂有数义:一点检之义(坐禅时,住持,首座),二告报之义(圣节时,维那),三请谢之义(茶汤时),四礼贺之义(入院时,挂搭时,结制时也,三八念诵后巡堂,盖亦是住持大众互相礼也)。见象器笺九。
【巡堂请茶】 (仪式)住持请众故请客侍者巡堂也。敕修清规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曰:“挂点茶牌,长板鸣,请客侍者入堂。圣僧前烧香一炷,大展三拜,巡堂一匝。至中问讯而退,谓之巡堂请茶。”
【巡锡】 (术语)与巡教同。持锡杖而游化,故有锡字。
【寻香城】 (杂语)见“干闼婆城”条。
【逊婆明王】 (明王)又曰你逊婆逊你。降三世明王之别名也。见降三世条。
【逊婆明王法】 (修法)内作业灌顶品所说。经疏三曰:“逊婆明王五部吽迦罗具三十七尊,内外火法之护磨也。”经说逊婆明王之根本真言曰:唵嚩日罗吽(引),迦罗吽吽吽,尔逊婆,吽吽。金刚顶十八会初,教王会四大品中第二降三世尊有六曼荼罗,所谓大三法羯之四各具三十七尊,皆持降三世印,四印会十七,一印会十三尊。今文之四印加持,东方四印曼荼罗之十七尊法也。
【训童行】 (行事)训诲童行之意。禅宗每月一日十五日等,集各局务行者于寝堂,训诲垂示也。百丈清规有训童行条。
【迅执金刚】 (天名)十九执金刚之一。参照“金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