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第十六法义

  丰山寓居沙门释快道记

  (初右)又经中说(至)能尽诸业。中含二十七(十二左)达梵行经文(有人。杂含三十七(十八丁)又出者非也。彼说但说黑黑报白白报故)。
  颂曰(至)黑白俱非。初二句标。下四句释。集异门足七(九右)曰。四业者。一黑黑异熟业。二白白异熟业。三黑白黑白异熟业。四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黑黑者。初黑是因。次黑即果。下皆准此。黑之黑依主。黑黑即异熟持业。黑黑异熟之业亦依主。白白异熟业亦尔。第三黑与白相违释。第四亦非黑。亦非白。亦无异熟。亦业。亦能尽诸业并皆持业释。
  论曰(至)黑黑等四。光三解。第二为胜。业与果俱性不同。唯前三故。第四无果。故约能所治。宝疏。颂疏。同光第二。然宝疏。初性不同为三(为是)后云性类不同分为四业者。何忽参差。
  (初左)诸不善业(至)不可意故。婆沙百十四(初左)两说。今依后说。正理(四十一(初左))曰。诸不善业一向名黑。以具染污黑不可意黑故。异熟亦黑。不可意故。今于业示染一边。
  传说若处(至)有处亦说。此答中有二。初举对法师义。论主不信。故云传说。后然经下。论主依经。成无色亦名白。婆沙百十四(初左)有九说。一应说无色。不说略。二影显彼此业同故。三约中生二有具不具。四约色非色二异熟具不具。五约色非色二业。六约三业具缺。七约五蕴。色皆具。无色缺色。八约十业道无色唯意三。九约二净二明白具缺。此中初二无色许白。后七不许。有部宗中后七随应。舍利子集异门九(十二右)约色界说白白业故。由此杂心三(三十三左)用中生二有。三业。五蕴。十业。四说。正理四十一(初左)初示举初显后义。次依二明。二有。三业。十业道四说。不入无色也。今约第三第六两说。后中光释为是。宝疏总属下。为黑白业释谬也。旧论(十二(七左))云。有余师云。此亦于余经中说。成实论八(二十七右)四业品同之曰。随以何业生无苦恼处。如色无色界及欲界人天少分。大乘亦尔。对法论八(四左)云。白白异熟者。谓三界善业。伽六十六(七右)亦尔。正理通此经云。而契经中有说静虑。无量。无色。皆名白白异熟业者。彼据纯净可意异熟。通立白名。然彼契经非了义经。以于上界四蕴五蕴一切善法说业名故。诸异熟因由业所显。故非业者亦立业名。证知彼经非了义说。今弹云。彼经说但彼诸善业。云皆名故。不言一切善法皆名等。
  (初左)欲界善业名为黑白。下三释颂欲界善及名俱言。稽古下(五右)从然契经至名为黑白。总谓经文。此二句出未考部者。盖迷国训。泥宝疏释也。
  此黑白名依相续立。光四释。第二为正。杂心三(三十三左)云。又一身中。二种业可得。亦二种报。是故如是说。婆沙百十四(五左)云。问。无有一业亦黑亦白。何故名黑白白白异熟业耶。答。为欲显示一依止中。一相续中。受二种业所感异熟一黑二白。
  (初左)不善业果(至)恶胜善故。光已离欲问答有两释。今云。全离欲不造欲新业。若分离欲据残结边造此。故与未离欲其杂义同。光二释并非也。
  (二右)以佛于彼(至)无覆无记。以经论无漏为白。成非白密意说。本论者。品类足六(九右)曰。有罪法云何。谓不善。及有覆无记法。无罪法云何。谓善。及无覆无记法。黑白法。有覆无记法。顺退。非顺退法亦尔。既诸善云白法。无漏是善故。无覆无记句。同文故来。
  (二右)四法智忍。见道十五心中。七智不断惑。解脱道故。八忍之中。四类忍断上界惑。今唯论欲界纯黑。故但四法忍。
  (二左)离四静虑(至)纯白业尽。此中不说前八思者。唯对纯白善业。故彼地烦恼。唯无记性。非四业摄。不同欲界九思皆断纯黑。故不说前八。不言无色。如前说不摄业故。
  (二左)何缘诸地(至)未离系故。初问。后答。答中有三。初示已断容现故。前八思位非断。二然由下明缘缚断尽时名断。三由此下结成余一品非断。已断不定现前。或有遇异缘不现前故云容。然光记(四右)云。于欲善中非皆并起。故说容言。如善忧根。若彼断已。而不现行。离欲舍故。欲界余善断已犹行。以成熟故。颂疏依之。此释非也。以定法言起不起故。又忧根是别一类法。非由断缘彼烦恼故不起。又忧是离欲舍法故。离欲染者。必不得起。何对此可施容言。
  (二左)颂曰有说(至)欲业黑俱。婆沙百十四多说。此初说彼(二右)出。此后说彼(四右)出。并不正义。其如是说义如上论说。
  (三右)三牟尼。中含五(四右)等心经云。舍利子当学寂静。诸根寂静。心意寂静。身口意业寂静。此经云意业寂静。云何答。
  (三右)三清净。中含五水喻经(十九左)云。复次诸贤或有一人。身净行口意净行。上下文非一也。
  (三左)诸烦恼言永寂静故。旧论(十二(十右))云。一切或(【傍】与惑通)言分别灭故。婆沙百十七(十六左)云。有说。无学身中烦恼意言究竟息灭寂灭圆满。故立寂默。余身不尔。故不建立。旧论云分别。婆沙云意。文异义同。准彼二文。烦恼与言相违释。言语散动性故。光记三释并非也(宝疏云烦恼言总无。似无失。而未成示南。光记身语净中。有漏善有无两释。初释为胜。集异门足六(五左)云。如世尊说。身语意净中。我说无漏净)。
  (三左)又经中说(至)俱身语意。长含八众集经(十一右)云。复有三法。谓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又云。复有三法。谓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正此文也。杂含十四(四右)云。云何不善法。如实知不善身业口业意业。是名不善法。又云。云何善法。如实知善身业口业意业。是名善法。稽古出杂含十三者。彼无文也。
  (四右)故思经中(至)为意业故。旧论(十二(十左))曰。譬喻部说。贪等名意业。于故心作经中说。中含三(十七左)业相应品思经(全三纸)曰。云何意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贪(乃至)二曰。嫉恚(乃至)三曰。邪见(云云)宝疏。故思之言为经名为是。然光属上为业名故。彼(七右)云。贪等三种即是意思。此思言是属上也。律摄八曰。故者是决定心表非错误。
  (四左)又经中(至)或善或恶。出杂含三十七(二十二左已下)中含三(十六左)思经(全三纸)同(二十四右)伽弥尼经。增一四十三(初右)长含九卷十上经(十六左)等。
  (四左)颂曰(至)如应成善恶。初句标经说十业道。次二句出体。第四句配属。此中摄取前所说一切恶妙行中粗显者。以为此性。前宽。通一切故。此狭。唯局根本故。勿滥于宽狭及能所摄。行与道语亦差别。
  (四左)且不善中(至)令远离故。此叙身恶行所不摄有二。初正明所不摄。执者捕也。非持义等。二若身下兼示根本业道。而令知差别。此有二。初正明。后令远下述佛别立所以通妨。妨云。前恶摄尽。何别立此。谓欲令人特离此故。旧论(十二(十一右))曰。欲令他分别离此故。于恶行别立。问。语意恶言轻。此身中何故不说。答。凡轻重于一物论。如杀盗淫。岂可有轻。杀害必断命故。于身善恶俱但云余。以身三三分余故。并不说轻即为斯也。然光(九左)两释。初释无大失。而云重非也。后释大非也。
  (五右)谓诸善思。准恶意应说轻无贪等。而准前可知。谓轻贪已不摄离彼。岂得摄。光(七左)三释。自取前二解。宝师(七左)不许之。约无明文。虽无的文理必可影。
  (五左)七善业道(至)必依表故。就必具二。光会前后相违。大二义。又表无表数同异有三释。今云。论主以前文不决定为是。故今文亦简去不从他受自然等言受生。依受生者云必具二。然下文约有部义以致难。非论主本义。无有相违。光记初释为是。下文通二释并非也。大科第二非中非也。次数三义第一为正。顺理故。说戒自恣等作法。不令闻未具者。是常轨故。如前十四私记(十九丁)具辨。
  (六右)杀罪所触。麟云。至身名为所触。谓运手足等。惠晖曰。婆沙三十二(十八右)曰。得获。触证。文字虽别同显一义。注维摩曰。受所触如知证注生曰。梵语知证。与触音相比故。即以为喻也。
  (六左)贪瞋邪见(至)后起差别。婆沙两说。此论依初师。正理依后说。光记(十二左)判为论主意乐。宝疏(九右)只举正理无评。今云。此论为胜。以贪等无正所作业性故。正理约助力。而判为如是说者故未也。宝疏(十一左)释下论中。准正理云作加行为正。何盲目。
  (七右)毗婆沙师(至)加行声说。正理论四十一(十三左)举婆沙文同此。婆沙百十八(十五左)释云。有非加行以加行声说。杀生后起亦名加行。今取要。
  (七右)今且应说(至)为起加行。此中起言。盖杀形误。结文亦尔。或是后起云起。若尔此文二分标。然有失。后起名。何但可云起。亦不次第。
  (七左)又经中说(至)云何不同。光宝分节为异。光记至问余亦尔为总问。从非诸至彼同为答。云何不同一句征问加行三根不同。
  宝疏至问余亦尔。问三根生十业道。非诸至不同唯为问。光为正也。有人(【傍】指要)云。宝疏虽符正理。显宗与此不合。今云。宝疏何可顺正显。正理于非诸等前更有问。还非诸已下为答。光证也。正理四十一(十四右)曰。又经中说。(乃至)邪见有三亦尔。(【傍】问)岂诸业道于究竟时皆由三根佛作是说。(【傍】答)非诸业道于究竟时皆由三根。加行有异(【傍】问加行异)云何有异。颂曰(云云)显宗全同。又论下(十右九目)牒标非诸已下。非问可知。
  (八右)由先等起故作是说。光云先因等起。是非刹那等起故。即是贪瞋痴。然颂疏云。先等起者。即加行也。正文云。等起与加行应是前后。何云即加行。
  又波剌(【傍】光作刺非也)私作如是说。应音(二十五(十六右))云。波刺私罗葛切。亦言波嘶。或言波嘶。国名也。临近西海。最饶其宝。诸国商人皆取其货。斯以龙威珠力古昔推焉耳。域记十一(二十二)云。旧云波斯。略也。人性躁暴无礼义。婚礼相杂乱。死多弃尸。天祠甚多。提那跋外道之徒为所宗。婆沙百十六(十五右)云。又西方有蔑戾车(【傍】彼音释云此云恶见)名曰目迦。起如是见。父母衰老。及遭痼疾。若能杀者。得福无罪。所以者何。夫衰老者。诸根朽败。不能饮食。若死更得新胜诸根。饮新暖乳。若遭痼疾。多受苦恼。死便解脱。故无罪。如是等杀名从痴生。以迷业果起邪谤故。
  (八左)或为别利恭敬名举。明本。鲜本。如今。旧论(十二(十四左))曰。或为得别利养爱重好名。简常途以显殊胜。故云别。正理四十一(十五左)作财利。光记两释。初释依正理。改别为财。后释对自他为别。并非也。
  (九左)以从三根(至)从三亦尔。初总答。谓或下别释。初中初立义。后可说下许经说。然光初释甚非也。后释为是。
  (九左)颂善于(至)三善根。此善中三善根皆俱起。简前不善不俱起故言皆。长行中。二皆。一共。并皆显此义。
  (十右)离恶加行。宝疏(十二右)示两意。彼意一约文。但离于恶之加行。二依指事。必修善事。今云。但离前恶何成善加行。如有人虽止杀生不作善事。由此远离前不善三位。修此善三位名善三位。故但后意。是论之意矣。
  第三羯磨竟。诸师异义如别辨。
  至说四依。光云。常乞食。树下坐。着粪扫衣。食尘弃药(宝。晖同之)随机羯磨一曰。善男子听。如来。至真说四依法。一依粪扫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曰。能持。二三四受持如前。羯磨疏三下(三十四左)云。四腐烂药者。世所同弃。而实可收。即大小便也。有本说云。陈弃药者。谓世间煮残查滓可弃者。取重煮之。得疗便止。何须问本。大乘义章十一(二十四右)同前说。光记二十二(二十一左)南海传三(二十二)并同后说。而破前说。
  及余依前。颂疏云。余依前者。谓未死已来身也。惠晖云。第二念已后作持无表是。今生未死。来生身未来。未来余依身前所有表无表。相续生名后起。此解同此疏。今云。论意全不尔。余者对说四依。四依是作业后起。此无表相续后起。故云余。依者能依无表。非依身。前者前念根本业道。犹如前(六右终)
  说杀后起言此刹那后杀无表业随转等。显此别以言及。旧论(十二(十五右))曰。从此后乃至说四依。依此根本。所有有教业。及无教业。乃至相续未断。是名后分光云。及余依前根本业道。第二念已去相续等(云云)宝疏云。及余依前根本随转等(勿迷国训)。
  (十左)论曰恶业(至)此三成故。释究竟光有三解自取后二。宝疏引下论及正理。唯约刹那等起。实为精当矣。然今文云粗恶现前时此三成故等。时成言所显约刹那明也。
  正理四十一(十七右)颂文并释颂。长行全同此。而后更以别义决择(文)如光引。正理意不同此论。取初义。就彼颂文。光有二解。第二为正。第一非也。释义不成故。不顺彼长行同此论故。又此论意何可成。颂释全同故。问。正理论体制。颂文全同此。于有异长行中质之。或更作颂。显宗论体制。颂文改之任自意。然此颂释全同此论。无如正理之决择。又不言如余更有异义如顺正理。其意如何。答。于正理虽决择如是。于显宗时亦欲俱舍义。故不改作。又解。正理颂释全同此。故显宗亦如是。但略后决择异义。若尔违体制。故前解为胜。今破正理师云。契经既说贪瞋邪见皆从三根生。何不此法由此究竟。
  (十一右)谓杀等三(至)身等处起。光记逐一论通别显论旨。宝疏(十四右)云。此等皆从多。非不少分亦缘余法。由先有光细释。而宝释成。若无光细释。未成示南。
  (十一右)故有问言(至)俱死前死。婆沙百十八(十七右)问答文。非发智等本论文故。今云有。正理等中。亦不云本论。
  (十一右)何缘如是(至)理不应然。后明所由。初一句问。余答。答中初答前死边。谓能杀前死。其所杀命犹有。故不成杀罪。若尔同死所杀命无。应成罪。由此第二非能下答同死边。此中有总释别释。谓同死虽所杀命无。能杀命已断。亦无可受罪依身。故旧论(十二(十五右))曰。若尔何因。所杀人犹活未死。杀者与杀生罪不相应。若杀者同时死。亦不相应。云何不相应。偈曰。别依生。释曰。由此依止于彼行杀事。此依止已断灭。有别依止生(云云)准旧论。初约所杀命犹有不成罪。后依身别故不成。两段各别。然光记(二十三右)总贯释俱死前死非也。
  (十二右)论曰(至)不慢杀余。光记(【傍】颂疏依之)为五缘。宝疏为三缘。今云。宝为正。颂文既列三缘。故由是。旧论(十二(十七左))曰。若人有故意。我必应杀彼。于彼有彼想。唯杀彼不漫杀事。由此三义。杀生成业道。又如下辨。
  (十二右)有犹预杀(至)亦成业道。光两释。初释为是。结文后故。又旧论曰。若尔有人心疑不决等(云云)蹑三缘云若尔故(宝意同初释)。
  于刹那灭(至)铃声为杀。宝疏为精当。正量部。于内法中心心所是刹那灭。色身不相应等一期生。于外法中山河等一期生。灯声等。有部。一切有为。皆刹那灭。
  刹那如论五(十七右)十三(三右)正三十四(初右)等也。解刹那灭。光二释。后约三世为胜。婆沙百十八(十七右)问如是。宝疏同后释。
  (十二左)息风名生(至)杀罪所触。光不判两说正不。宝疏判后说为正。今论主意。亦显后说为正。次引契经说寿舍身为死故。又命根无后现见有风动。故惠晖云。初说不正义。胎内四位无息风。杀应不成业道。故五分律云。若人似人。似人即胎内前四位也(已上晖文)南山戒疏云。如五分云。入胎四十九日。名曰似人。过是以往乃名是人。乃至若有胎人。识所依止。随有损害。无非极刑。即如五分若人似人。意等可见。
  (十二左)唯此非余杀罪所触。光释为是。旧论云。此即犯杀生罗。异此不犯。惠晖释非也。
  破我论中当广思择。旧论云。于彼破说我中。当共思量。(予)断破我非是俱舍。岂为不宜。
  (十二左)故薄伽梵(至)思觉。前五(九左)已说此。前证寿命有别体。今证命所属是身非我。依命离不离。别死活故。前正证三法。今正证寿身。其意别。
  (十三右)又非但喻立义可成。无证成道理。但喻不成宗义。光释为正。宝疏(十六左)云。夫立义法须有宗因者。宗言非也。彼云不思而杀亦得杀罪者。是立宗故。今亦立义者。是所成宗义。
  (十三右)谓要先发(至)令属己身。是亦如前。唯三缘。于他物示想所想。必非别缘。加行亦是不误加行。全非别缘。故旧论云。若人由强力。或由暗窃。取他财物属己(一缘)于他物中。若有取意(二缘)由力。由暗。除乱取(三缘)因此量成盗业道。光宝为五缘非也。
  (十三左)若有掘取(至)偷盗罪。萨婆多论二(二十四左)云。有主物者。一切有主物。纵使空地有物。地中伏藏。若是王地。尽属于王。无主物。若疑心取偷兰遮。青丘云。然有主物略有五种。一三宝物。二属人物。三畜生物。四鬼神物。五劫贼物。又萨婆多论三(三左)云。云何名无主物。若二国界中间各自对相。其间空地地。若有物名无主物。又如一王征破异国。所破国王。若死若走后。王未统摄此国。尔时地有物名无主物。若无主物。有主心取。轻偷兰。若有主物。无主心取。突吉罗。今论由王地中无敌属主言无主。非无国主。故言国主边得。如彼多论两国中间。总亦无国主。故云无主。差别可知。婆沙百十三(七右)问。若得伏藏物作盗想而用者。彼于谁处。得根本业道。答。于王处得。大地所有皆属王故。复有说。于其田宅所属处得。所以者何。彼于此中被税利故。如是说者于王所得。大地所有王为主故。其田宅主。惟输地利。非伏藏利。准此是田宅中伏藏。又婆沙。两国中间伏藏。轮王出于轮王受。不出时无处得。彼轮王一切地皆所领故如是。光记初释论。次云又。引无失。然宝直引婆沙两国文。合此论国王。盖圆底方盖(矣)。又宝疏(十八右细注)斥婆沙说云。今详。应于两国王处受。地两国共故也。此误之甚。婆沙既云无处得故。又多论三(三左)两国中间无主物。有心取用不犯。敌主总主。中间空地领地。轮王出不出。盗想有无等。应须辨了。成实九(十六右)但地上属王。地中不论。取用无罪。异于此。
  若有盗取(至)得偷盗罪。善生经云。盗亡比丘物。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若已羯磨契现前僧得罪。若临终时随。亡人属授物盗者。随约所与人结罪也。又云。四众僧物如亡比丘物。作如法羯磨竟。属现前一众。或非分贼卖。或分可不均。或不和僧。别赏余人等。俱重。
  (十三左)谓于寺中制多迥处。旧论曰。若露处。支提处。修梵行处。言寺中。诸僧会处故。旧论云露处。制多者。礼言杂名(四十九左)●(制)●(但里二合)此云塔。全真梵语集●●为塔。法花玄赞十(二十七右)有舍利名窣堵波。无名制多。迥处者。增韵迥寥远也。是即阿兰若处。此云寂静处。故旧论言修梵行处。
  谓怀胎时饮儿乳时。胎时者损胎中子。令受多病故。饮乳时。智论十五云。若行淫欲。母乳则渴。又以心着淫欲不复护儿。
  (十四右)有说若夫(至)谓非时。正理。显宗如今。旧论曰余部说。光宝无评。今按。论主意欲后说。故特举余部说。若夫不许者。或本不知。设愿不许者。于夫非受授戒妇。犯何有罪。
  (十四右)有说亦成(至)余究竟故。光记云。后说为胜。是误摄故。宝疏斥此云。两说无评。正理亦同。正理(四十二(二左))云。有说。亦成。加行。受用时。皆于他境故。有说。如杀业道不成。加行。究竟时。前境各别故。今云。后说为胜。既于自妻作他妇想。于他妇谓自妻。并是误故非罪。是若约想。作他妇想。应是罪。若约所犯人。虽谓自妇。而是他妇故应受罪。然此等并误故不成罪。今亦虽同他中。加行。果满别故非罪。所犯人。能犯想异故。如杀生能杀想。所杀人异不成。若言同他境故。彼杀生同于他境。何不成罪。如彼杀生断生命。尚非过。况误犯他妇。
  (十四右)于苾刍尼(至)况出家者。光记分论为两说。而有二解。初解。依正理后师为正。后解。前师为胜。宝疏不许论文为两说。彼曰。此论引自妻妾为例。而释从国王得。更无异解。今按。光释最为精密。虽无有说言。其义遥别。而宝疏为例。为何例。若言王所例。彼自妻非王所受。若言受罪例。问。已许受罪。唯问处何以例可成。由此理虽旧论文亦全同新。准正理论。及显宗。但举自妻等义。无从王所文故。于自之上脱有说言。犹如四取。及数息观论文。宝疏泥文失义。
  (十四右)若于童女(至)皆于王得。婆沙百十三(八右)云。问。于未嫁女行不净行。于谁得根本业道。答。若已许他于夫处得。若未许他。于其父母诸亲处得。此论答中有二。初正约童女。第二此及下兼示余事。言此及所余者。旧论但曰乃至。按此论此及言盖倒写。应言及此。谓此之所余。即客女货女等。然光记云此童女及余女边。而设于正理难等。并泥文失义。宝疏又云。此谓童女。余谓他妻等。而论通别。以和会正理者。是何谓乎。他妻何再可释。结罪通别岂可有此。又解。此及下论主质于能护人约王故云此。兼明余。故言及所余。依此义光释义并是也(宝如前非也)后解为胜。
  (十四左)与最后字(至)皆此加行。宝后说为胜。光无评。今云。后说尽理。
  (十五右)如无失者应取为宗。光两释。初解为正。宝亦同义。旧论(十二(二十右))曰。如执无失。可许如此。是指后征无失言也。
  (十五右)经说诸言(至)名为圣言。光属后段。云依经问起。是为是。旧论(十二(二十右))举经而云。此中见闻觉知相云何。宝疏入前段非也。
  长含八(十三右)众集经曰。复有四法。谓四不圣语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复有四法。谓四圣语见闻觉知则言见闻觉知(有云。折为十六依杂含三十七(二十右)意)婆沙七十一(八右)但所依事四故说四。若广有八或十六。准之众集经约所依事说为四。今约境见不见为八圣。如集异门等者。境与想相望为十六圣言。非圣亦尔。
  (十五左)佛告大母(至)所觉所知。杂含十三(十二右)云。世尊告磨罗迦舅。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佛告磨罗迦舅。若眼未曾见色。汝当欲见于彼色。起欲起爱起念起染着不。答言。不也。世尊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佛告磨罗迦舅。善哉善哉。磨罗迦舅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大母。光记作鬘母。宝疏作鬘。或作大。正理。显宗并悉作大母。今作大母者误也。本经曰磨罗迦舅。旧论(十二(二十二右))曰摩罗枳母。应音义二十四(十七左)摩罗翻为鬘。光宝亦作鬘。以可视耳。如正理。显宗。亦挍者误。或写误也。前文具六根六境对说。而后文云见闻觉知。定知。香味触三为所觉。光宝释义烦杂。犹似为前文不说香味触三(宝分科释义尚非也)。
  尼延底。光云云。应音二十五。延作近形误也。而云。此云深入义。贪之异名也。言穷极无厌。故以名之。
  (十六右)有余师说(至)亦为无理。光宝并为经部师。
  (十六左)先轨范师。正理但曰古师。光记云学瑜伽师不云经部。宝疏为经部。旧论亦曰先旧诸师。今应图诸异说。
  
  (十六左)故论言颇(至)布洒他时。旧论云。是故阿毗达磨藏说。正理如今。光记云发智论。而未见文。此文出婆沙百十八(十九右)也。定是余本论文。更可检。此三重文。第二及第三布洒他。正答问。其第一应为例答问。
  (十六左)若不动身(至)应设劬劳。此论主难就彼有部宗难。有部立欲无无表离表生故。由是正理。显宗如前十种得戒。一切皆必依表。今亦如是。非论主本意故。旧论云。汝今于中应作功用。如先辨。然光记云云。并皆非也。问。以何知就有部本计难耶。答。正理师尽力会此难。布洒他默然表语义。仙义等教他等(云云)若不本计何彼如是。
  (十七右)论曰若染(至)流至此中。光为四缘可也。宝合染心坏他语。为一非也。汝于粗恶开为二故。离隔和合中间故。名离间。间之离故依主释。旧论(十二(二十二右))云。为坏他和合及相喜爱。是名破语。加语持业释。
  (十七右)若以染心(至)业道方成。有三。初约二缘。次示三字流至。后释后二缘。初标。后述释。粗强非好语名粗恶语。或非善为恶。并两重持业。
  (十七右)一切染心(至)流至此中。光为三缘。一染心。二所发诸语。三解义。此释为正。前二种既染心。及坏他语。并非爱语为二故。今云。三性杂柔不净。故名杂秽。如杂染名。能发唯染所发通三性。并有漏。又旧论(十二(二十二右))云。一切染污言与义不相应。故名非应语。亦名散语。于义不相摄故。
  (十七左)轮王现时(至)不成业道。论主取后说故。前文(五右)约此。
  (十八右)论曰(至)成贪业道。此中初总判。后有余下辨贪差别。初师总取欲贪。后唯取粗品。论主意后师为正。前文尔故。正理师意亦尔。光师为总别。然宝疏为三说。初说唯约外财。第三说通情非情。故为别。今云。宝疏非也。唯总别异故。言他财物。总有具分资益义名财物。如前(十二右)众具通。何但局非情。如欲令彼仆属我者。皆是他财物。余准之。光记设四释。并非也。
  (十八右)五盖经(至)此世间贪。杂含二十九(三右)明息念观中云。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远离五盖烦恼。对下文以知世贪是欲贪盖。故言依欲贪。盖但言世贪。总是欲界贪。今亦如是。稽古下(六左)云。见杂含二十四(三左)明四念处中。又见二十九明七觉分中者。二十四唯列五盖名耳。又二十九明七觉中。非今文意。凡四念中五盖非一。而余非也。
  (十八左)如经说(至)是阿罗汉。杂含三十七(十八左)说十不善业中云。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报。无福。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众生生。世间无世(【傍】衍文欤)阿罗汉。等起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更无文(【头】有人。中含十六(初右)无文。大乘伽第七。第五。又五十八。伦记二下(七右)略纂等)又中含三思经(十七左)曰。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傍】恐脱无众生生一句。)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更无文)发智二十(五左)释经文。配四谛所断。婆沙百九十八(初右已下)至百九十九广释。又发智七(十四右)曰。云何邪见。答。若不安立则五见皆名邪见。若安立则唯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无妙恶行业果异熟等见名邪见。婆沙九十八(初右)唯释初三。有多释。余全无释。正理四十二(八左)云。具足应如契经所说谤因。谤果。二世。尊等。总十一类邪见不同。谓无施与。乃至广说(显宗全同)光宝之族见正理十一类言。唯于今论所言文。妄分开成其数。未检本经。岂是当理。今云。一无施与。二无爱乐。是拨可爱乐欲果之因。杂含云无报。中含云无斋。三无祠祀。是祭天地之福。四无妙行。无恶行。虽有二无。唯是业一类故。发智云无妙行恶行。杂含云无善行恶行。中含云无善恶业。并无第二无。亦合异熟。是何可开。五无妙恶行业果异熟。六无此世间。无彼世间。虽彼此异。同世一类。故中含云无此世彼世(然光宝开为二非也。若开此何不开妙恶因果为四)七无父。无母。虽事是二。同能生一类。故杂含云无父母。婆沙释云无父母感子之业。若父若母随一岂可感子(光宝开为二误也)八无化生有情。杂含云无众生生。九世间无沙门或婆罗门是阿罗汉。谓拨无沙门或婆罗门具杀贼应供等德可称是阿罗汉。此实拨罗汉故言是。光记作及非也。旧论。宝疏亦作是。发智但云世间无阿罗汉。杂含亦尔。中含云世无真人。十无正至。发智云。无正至此谤灭邪见。见灭所断。杂含云等起。中含云往至善处。十一发智云。无正行。此世。他世。即于现法。知自通达。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如实知。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中杂二含其文意同。正理论师所言十一类者。盖以如是。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六法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