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七法义

  丰山寓居上毛沙门快道记

业品第四之五

  (初右)论曰(至)而造作故。此中有三。初离释。但释道。次业之下合释。是第四转依主。后彼相下。释思业随贪等行故于贪等得道名。初二句。示业所目。次二句明随贪等行。故转故行显贪等得道名。后二句成思名业。
  (初右)前七是业(至)立业道名。此中有三。初明唯业。其体是业故。二亦业下释业道。初标是依第七依主释。次一句所由。由能下述释身语业。为思业所依托故。于此得道名。三业业下结名。
  (初左)虽不同类而一为余。虽所目自体不同类而其能目业道一名广摄余。故总名业道。宝疏为是。顺正理故。光记分业与道释。误之甚(矣)。
  (初左)于世典中俱极成故。光记世与典相违释。是留意俱言。宝疏依正理云世记论中(显宗二十二(十二左)全同)为持业。今云。宝疏为善。派云世典岂是相违。然言俱者。正理云。世记论中俱极成故。或业之道故名业道。亦业亦道故名业道。具足应言业道。业道以一为余但言业道。依此俱言可了。若不尔正理俱言何消。又准正理亦业亦道。于身语者有三。一唯业。二业之道。三自体业。亦思所依故名道。是持业释。此论且略第三。
  (初左)又若由此(至)异此不尔。光记三解。初减减恶恶对。二增减善恶相反。三合前二。此三释但增减相配异而其义同。谓恶业增必恶物增。如放逸增则游具盛。由恶物增好物必减。恶业减。必恶物亦减。如劫初恶业减无堕狱者由恶物减。好物必增。善业增减类。亦如是。由是三释并无害。故婆沙百十三(十七左)恶业增故。一切内外物衰损。善业(十八左)增故一切内外物增。初约增减。后约增增。然依今论。光第二释亲文。论初云减增。次云增减故。正理。显宗亦尔。然旧论(十二(二十三左))初云增减。次云胜劣者。增减若倒乎。今文云减增故(指要取初释非也)宝疏未为示南。不明白言故。
  (初左)彼是意业(至)皆名业道。初释中是体。声显业外无别体。望恶趣果意业得道名。持业释旧论曰。彼是业亦是恶趣道故。彼名为业道。后释贪瞋邪见互为能所生。乘言释道字。亦持业释。论主意朋经部故。于前论(十六四右)三恶行中出此。
  颂见行断非得。光记(七左)断字有三。一属上。二属下。三通上下。颂疏取第三。今云。唯属下为句头。出体故特标举。故行者中答文不云断。出体中标释结俱云断。由此旧论云。偈曰。见行释曰(云云)此断善根体相云何。偈云。此非得。释曰(云云)。
  (二右)颂疑有见。光(八右)三释云。有唯在疑。或唯在见或通上下。颂疏取第二释。今云。唯属下见。长行释疑但云生疑。释次云。生正见定有非无。是起定有之正见。由是旧论(十二(二十六左))云。偈曰。接善疑有见。释曰。此人于因果中。若生疑心或生有见。
  (二右)依上善根。得。更远说。旧论(十二(二十四左))曰。上界善根至得。依最远相离义故说此言。旧言至得是断得也。而在依言上。约能得明矣。光记如论。宝疏意。欲善尚断。虽上善正不断犹令得更远。彼中由言显此义。全非论意。今论意者。欲界善已断远离。上善得尚远故云更。为显非彼器总云断。实上善未断之远离欲善已断远离。惠晖。麟并不可。
  (二左)缘何邪见能断善根。与前何缘别。缘字上下。显缘境缘籍之异。旧论曰。此邪见能断善根缘何境界。
  有余师说(至)解脱道别。婆沙三十五(十三右)曰。评曰应说谤因谤果邪见俱能断善。谤因邪见如无间道。谤果邪见如解脱道。谤因者。与善根成就得俱灭。谤果者。与善根不成就得俱生。是故此二俱能断善。论主意虽取谤因谤果边。而不欲拟二道。故但二道边标别云有余师。何者拨无之理岂有别。二别依境异耳。
  (二左)由彼唯作(至)势力劣故。婆沙三十五(十二右)此师述所由。曰。具二种缚。势力强故。邪见缘四谛。此师唯取苦集缘不取灭道缘。于有漏中亦不取他界缘。此文所由。能缘无漏缘他界缘邪见云彼。简所缘随增言唯。与彼相应心心所名相应。言随眠者。光宝及旧论如是义难晓。光等加释随增言。捡鲜本作随增为正也。能缘有漏邪见。所缘境无漏。互相违自他界别故言境不随增。由此彼无漏缘等邪见势力弱故不能断善。旧论曰。唯由相应随眠故。故彼力弱。
  上由故下故彼思之。惠晖云。他界缘不缘自界因果。无漏缘不缘有漏因果。故不断善者非也。
  (二左)随因亦增有强力故。光记解因两释。初同类遍行因。后相应俱有因。未释随言。亦言对与境不随增。因为增也。宝疏随为不定义。随应义。因位加行为因。谓加行位随增至根本有强力今云。婆沙三十五(十二右)云。评曰。应作是说。无漏邪见亦能断善根。彼虽无所缘缚。而因力长养亦增盛故。说无为缘他界缘亦复如是。
  准婆沙。随于因力长养。无漏缘等邪见亦增盛。如是有强力故彼能断善。宝释全非也。光解因为是。于亦增下云邪见非也。
  (二左)由一刹那邪见顿断。光二释。初唯第九品。后品品随应。今云后释为正。婆沙三十五(七左)此师通微俱行最后所舍文曰。答。依现行断故作是说。谓下下品邪见现前。令上上品善根不行。如是乃至若上中品邪见现前。令下下品善根不行。若上上品邪见现前。令下下品善根不行。及令九品皆不成就。故前八品善根先得不现行。后得不成就。第九品善根得不现行时。即得不成就。以渐次得不现行故(云云)。
  (三右)若尔彼文(至)断善根者。此中于上品但云断善根。不说言断何品善。明知应顿断。
  (三右)彼依究竟(至)能断善根。世亲论主。约尽处总说。众贤异此。彼曰。不应于此征其理趣等。如宝所引。然全非本论意。先引本论。次应破彼。发智二(八右六目)云。云何增上不善根。答。诸不善根能断善根。及离欲染时最初所舍。云何微俱行不善根。答。诸不善根离欲染时最后所舍。由舍彼故名离欲染。云何欲界增上善根。答。菩萨入正性离生时所得欲界现观边世俗智。及如来得尽智时所得欲界无贪无瞋无痴善根。云何微俱行善根。答。断善根时。最后所舍。由舍彼故名断善根。旧八犍度二(十五左)文及次第同。众贤误后为先。婆沙等次第亦如本。又善不善各上微相对非乘所断问。又但问各自上微必非问能断。故问中无能断言。又上品能断是上品收。今难者所许。何言理上品收。以得为通释。又此难总言能断善根。未说何品。以此难应上品一品顿断。意在所断善根言。何约能断致通。全非难意。由此应如世亲。若不尔者。非唯背论亦不敌难。
  (三右)有余师说(至)出不出。婆沙三十五(十三右)曰。有作是说。不起断如见道。有余师说。数起断如修道。评曰。应说不定。或有不起而能相续断九品尽。或有唯断一品便起。或二或三乃至或八然后方起复断后品。光记云。如是说者通出不出。如断修惑。古今疑言。修道例第二师不正义。而光师例第三师何哉。今云。修道有起不起。第二师且例数起边。今光起不起并例有何怪。勿只文为量。故正理(四十二(十二右))云。既(【傍】前渐断处例故云)如修道断所断惑。理于中间通起不起。
  (三左)唯见行人非爱行人。颂疏云。言见行者。自惠以理而行义也。爱行者。但信他语爱行而行也。行宗三上云。今详。内外两凡具见惑者名见行人。又内凡尚浅故云增上。初果已去未尽思惑名爱行人。圣人证真不可怪动。故云非也。湛惠云。行宗释谬也。颂疏为善。今云。行宗约见修二惑为正。今论亦如是。邪见唯见惑故。唯见行者也。故婆沙百九(七右)云。见行者有二种。着我见者。依非我行相入正性离生。着我所见者依空行相入。诸爱行者亦有二种。我慢增者依非常行相入。懈怠增者依苦行相入正性离生。颂疏释混乱随信随法。又见爱各有利钝。如光记十九(二十一左)宝疏二十三(八左)婆沙等。
  (四右)非扇搋等能断善根。三十五(十左)云。问。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能断善不。答。不能。所以者何。前说彼扇搋等。意乐轻动所作劣故。复次见行者能断善根。彼是爱行故。复次多瞋者能断善根。彼多贪故。
  (四右)替善根得。应音(二十五(十六左))云。他计切。尔雅替废也。止也。替灭也。谓灭绝也。湛惠云。应师释非今论意。今则替代也。今云不尔。应师为善。凡替代也。于两物存言之。如无畏疏以除盖障替绝者。今不尔。令彼得灭故。况对非得生。可知灭义。今不云灭特云替。尔雅释言替废也。疏云替谓废已也。
  (四左)有断善根(至)谓除前相。自下大文第三四句分别。此二相滥故分别。故婆沙三十五终亦有此四句。光云义便未尽。邪定者谓三恶趣。如前论第十(十八左)等布剌那等者。婆沙云。布剌那等六师是也。增一三十二(十七左)云。毗舍离城内有六师。不兰那迦叶。阿夷湍。瞿那楼。波休迦栴。先比卢持。尼犍子等。杂含四十三(二十五右)云。六师等诸邪见辈具列名。未生怨者。频婆沙罗王子名阿阇世。阿阇世未生之时仙人相。合有仙人与王为子。其子害父。是王之怨以未生时知故名未生怨。
  (五右)若先加行(至)随一究竟。旧论十三(初右)曰。若人无染污心。由先教他作有色业道随一成就时。光约遣他为正。宝疏(七左终)曰。今说思俱转通遣他作。通自作他作未也。不染污心者。善无记心。简染故云不染。正理论意通自作他作。如宝引。湛惠云。光约遣他。颂疏亦尔。宝则正理以为自作。宝为正。论但云加行不简别故。若准旧论光为正也。今云。何谓乎。宝云通。何云自作。今此论云加行。皆是遣他也。故下八俱转云加行。对自行邪欲遣他决定故。勿泥文。同本旧论义明。何怀犹预。如彼正理存破斥。何可依怙。
  (五右)二俱转者。二业现起。与思同时为二俱转。非二是俱转。下一切亦尔。
  (五右)依不异心(至)决判应知。旧论(十三初左)曰。若人心不异成就业道时。应知前决义。不异约前文谁可疑之。今亦云如是指难引文。若不尔何不言故作此说。不异者。加行心与究竟心同名不异。婆沙百十六(十八左)云。问。十不善业道。一切皆从贪瞋痴起。于中一一几为加行。几为究竟而能起耶。答。不与取。欲邪行及贪欲三为加行由贪究竟。三为加行者贪瞋邪见。其中贪与究竟贪同。故云不异。前文决判如是。光二释。初释为正。后释非也。宝疏意。彼云依不异心造二业说者指今文。瞋为不异心。杀盗为二业。同依瞋故。言若异心自作两业究竟必异指前文。上由贪成盗。由瞋成杀故。此师于杀与盗论异不异。故言造二业。不约加行究竟。此有三非。一误异不异。二失曾今。三违旧论。而指要同光后释者非也。唯今文为不异。一边同。而其义大别也。
  (五右)若先加行(至)随二究竟。旧论曰。若人贪欲等所染。由教他二业道成就时。光但约遣他为正。宝通自他非也。
  (五左)四俱转者(至)语业道三。欲言显意业。坏他言显离语。旧论曰。若有人欲破他和合意说妄语恶语。此中意业道随一。口语道有三。杂语于三语必兼理。在绝言故但言语业三。婆沙百十三(五右)云。于语业自性四不善业道中。或时由三思究竟转。谓作虚诳语离间语。非时故有杂秽语。或作虚诳语粗恶语。非时故有杂秽语。或作离间语粗恶语。非时故有杂秽语。必兼可知。又准约四自性。念法师即独辨违宗也。
  若先加行(至)随三究竟。旧论云。有时贪欲等所染。由教他别三成就时。
  (五左)八俱转者(至)故无九十。婆沙百十三(五右)云。谓遣六使作六恶业道。自行欲邪行。及意三业道随一现前。如是八种业道俱生思究竟转。当知意三各别现起思究竟转。无俱生义。无二心故。无遣他故。由此不说或九或十俱生之义。光记必有贪故别不说者未足。应言意三随一必有。言自力者。婆沙五十(七右)云。独立者谓自力现行。光四(三十丁)引颂疏云。各当头起名为自力。
  (五左)总开容至(十至)遮一八五圆晖(十七(八左))云。十善业道通据隐显。名为总开。隐谓处中善。显谓律仪也。隐显通论有十俱转。别据显相。无一无八无五俱转。唯据律仪不约处中名为显也。问。何故言八五。答。应结颂音便。若约义次第五八。故别释如是。
  (五左)三俱转者(至)无七色善。光云。若定若散。正见相应等。湛惠云。若定言恐衍。若定正见。何无定共七支。是故颂疏(十七(九右))云。无七色者。谓不受戒。及不入定无七善色也。今云不尔。静虑无漏通云若定。全非衍文。定正见而无定共七支时。故婆沙百十三(十左)云。生欲界者。若起欲界意识善心。若起无色界善心及彼地无漏。正见俱生心。并皆由三善业道俱生思究竟转。生初静虑者。若起自地意识不定善心。若起无色界善心及彼地无漏正见俱生心。并皆由三善业道俱生思究竟转。
  (六左)?悷。显宗同之。正理。应音并作戾。应音云。经中或作垄。同禄公切。三苍作㑦。同力计切。狼戾也。谓狼戾刚强也。此论。正理等音释。?悷多恶不稠也。集韵?悷很也。
  (七右)唯杂秽语(至)染心歌咏。此明业道成现。染心歌咏为业道。若尔前文(十六之五右十七左)何说轻故非业道。答。前文论主朋有余师义故如是。今示婆沙百十三(六左)本义耳。故杂心亦同之。又解(云云)。
  (七右)无恶意乐故彼无杀生等。旧论全同之。是总通释无六。故于正理无此十字但有别释。光为正。宝疏牒一段文。云无意业三者文错。随其所应四字。应作及女人故。盖邻行乱入也。而未分总别非也。
  (七左)虽诸天众(至)其命方断。百十三(六左)云。彼虽不自相害。而害余趣。复有说者亦自相害故如是说。诸天手足随断随生。斩首中截。即便殒没(唯是两说。勿谓有评家如是说者。彼但示其害相也)旧论。无有余师说四字者脱落。而有众生二字。若有说写误乎。
  (七左)但容成就必不现行。若于过去。未曾现起。则不成就故对必以特云容。
  (七左)然圣随依(至)成彼过去。是显不定。故异未来决定别作文。显有不依地云随依何地。以有不曾起。云曾起等。颂疏云。无色那含。于欲色界五地身中随依何地或二三四五地曾起曾灭无漏律仪。生无色时成彼已去。曾起一地成已去一地戒。乃至曾起五地成已去五地戒也。慧晖云。此说已去依身起无漏道。不说依地。有已去欲界一地身起一地共戒或二三四五六(【傍】恐衍文)地道共戒。若二地身即起一地乃至五地道共戒。若三地身即起三地道共戒。若四地身即起二地道共戒五地身即起一地道共戒。谓生上地即不起下地道共戒也。从此已后生无色界。曾一地身起道共戒。即成一地身道共戒。乃至曾五地身起道共戒。即成五地身道共戒也。光·宝并引婆沙三文。光师初说为胜。故彼(二十左七行)云。应知生无色圣者。未来定成五地。过去不定。故婆沙(云云)对未来定以过去云不定。而证三文。初师为胜明(指要等。光无评者非也)宝疏(十一左七行)只标两说不同引三文。以后师为正。今云初师为正。机类不同。依地及依身差别多故。由此今论及正理其文义同初师。若不尔者。今论等何故不已未同说如是别判。又云容耶。汝初师据一色为失。是有何害。明身表文故。
  (八右)谓且先分别。对下善准释云且。如前(六左五右)诸文。对后明因云先。然光记对后具释言且者非也。
  (八左)离间语亲友乖穆。应音作穆云。经中或作睦同。莫谷切。睦和也。尔雅睦敬也。厚也。旧论(十三(四左))曰。亲友不和穆(俗字)然颂疏冠注云。穆莫卜切。和也。顺也。又密北切。音默。与默同(【傍】已上字汇全文也彼但见字汇未见余文故有此误如彼钥字误也)今依此义。若据婆沙。即言亲友乖离(已上)此释误也。失今义。何可依默音。又虽音默义别。何云同。前汉东方朔传云。于是吴王穆然。注张晏曰。穆音默。师古曰。穆然静思貌。
  (八左)彼品痴增故。旧论曰。由邪见故暗钝多痴。此见多无明故。今云品。显欲触痴等相应品。于中痴增上故别为邪见等流。旧论(十三(四左))云多。亦意同也。正理论(四十二(十九左))举此论云。比于贪瞋相应无明彼(【傍】邪见)痴增量。光两释。后释非也。不顺品字故。疏于痴增缀文故。违旧论故。背正理述此论意故。
  (八左)不言人寿(至)令不久住。正理四十二(十九左)广征破。宝疏所出文即彼自意也。然宝疏直以敌文释此。岂是论主之意。
  (八左)硗确。正理。显宗作硗埆。应音云。硗确苦交切。下胡角。苦角二切。孟子曰。硗确薄瘠地也。通俗文物坚鞭谓之──。地坚硬则不宜五谷也。
  果辣。应音云。字苑作莰同。卢葛切。通俗文。辛甚曰辣。江南言辣。中国言辛。
  (九右)有余师言(至)根本眷属。此中后师为正。符理故。故正理论(四十二(二十一右))先标有余师举初师义。次标理实(【傍】光二十六右引文)而约后师义故(光初释为正)宝(十四右七)后为正。
  (九右)此中所说(至)假说等流。旧论(十三(五左))曰。是所说生等等流果者。今亦但云此中所说。贯十种。不简别言杀生等流故。光二释。初释局杀一非也。后释为正。然湛惠取第一而云。宝疏同之者非也。宝疏同后释。但总相释故。
  (九右)余上相违如理应说。等流十别释及增上十总别云余。然光记。云余增上果。及余善业道。而证正理者是粗见也。今论上云离杀等总举十。正理云且于离杀约一种。缀文各别。
  (九左)虽离彼无而别说者。百十六(十一右)曰。譬喻者说。离语及业别有正命邪命体性。为遮彼意显正命等皆即语业作斯论。
  (九左)论曰瞋痴(至)由资具属他。婆沙百十六(二右)曰。如于不善语业道中。若贪所起名为邪语亦名邪命。为命起故。瞋痴所起但名语语。不名邪命不为命而起故。于不善身业道中。若贫所起名为邪业。亦为邪命。瞋痴所起但名邪业。不名邪命。又(十四右)曰。问。若尔何故佛别说正命邪命。答。佛以邪命诳惑于人微细难觉故。复有说者。以诸邪命难可净除故。云何难可净除。谓有二法难除难舍。即在家者邪见。及出家者邪命。诸在家人虽极聪惠受持五戒。若苦所逼则以(【傍】是今异见)种种香华饮食祠祷天神。诸出家人虽极聪惠受持具戒。资身命缘系属他故。见施主时整威仪现亲善相。是故别说邪命正命。今依有说立所以于难除。如有颂曰者。曰字言误。上下尔故。旧论云。此中说偈。稽古(下七右)只举旧论。彼意为论主自造。彼前已辨。今云。正理(光二十七右引)显宗如婆沙。但四字句自释而不言有颂言。准彼似论主集散文为颂。然今文明引证。旧论云此中说偈者非必自造。故不成证也。如婆沙。正理等者。以他颂意而致释。勿以彼疑此。若言自颂所明义者。上两句为何。故知定证他颂。
  (十右)戒蕴经中(至)故延命故。此中引经。次邪受下论主述经意。旧论有何以故征。戒蕴经者。稽古(下七右)云。杂事四十那含苾刍论十种非法曰。于长阿含戒蕴品处说。而今本无此经。盖残缺矣。或曰出增一。或曰出杂含。并非也(婆沙三十三(十左)曰。契经说。无学支中正业。即此中身律仪。正语即此中语律仪。正命即此中命清净。经说此三。总名戒蕴。)
  (十右)如前所言(至)有几果耶。光云大文第三不可也。宝疏云大文第四可也。此中有二。初总明。二别明。别明中有五门。而光·宝束分为六段未详审也。
  (十左)论曰(至)即无间道。断有两意。谓所证断与能除断。能引断得令至生相。约有财义乃得断名。复能正断烦恼品得名为断。若道若断持业释。旧论(十三(六左))曰。为得灭故修此道。复由此道故惑灭。故说名灭道。此中所为所由差别可知。
  (十左)增上果者(至)唯除前生。正理有两说而并存。光记作两解。取初说而不通后说说何乎。宝疏但举正理第二说耳。杂心论三(三十八左)同正理后说。彼曰。除自己余一切法是增上果。今云。有处云非择灭是心果者。由心势力生缘阙故是士用果摄。若不尔何不说言择灭耶。或应言诸无为。杂心云一切法约有为论。决定故若作是说。
  (十左)谓余无漏(至)及异熟。婆沙百十五(八右)曰。诸无记业。自性羸劣势不坚住。故无异熟。诸无漏业。离诸烦恼非三界系。故无异熟。所以者何。若所起业自性坚强。烦恼所系者能感异熟(广说譬喻)。
  (十一右)论曰(至)遍前门义。光记(三十右)释当文云遍前五门。颂疏(二十四右)释后文云遍上六门。光但约别说。颂疏更加总说。然迷文未入义。论(十三右)后文云遍前诸门。然于第二三世门第三诸地门定无如次义。为显此义云随其所应。宝疏但云前诸门不指数。得论旨焉。旧论于初三性门颂有如次第言。复于后三断门颂亦有次第言。而于初长行无次第释。于最后长行释曰。更说次第言者。应知于前中后为显因果。更字起尽梵本于初后颂有次第言必矣。盖今文据译者省也。正理。显宗亦尔也。
  (十一右)谓初善业(至)流及离系。前段总说。故于别说但示名数。对前可知。异熟其性非善故除之。善望不善性类不同。故无等流。以非无记亦无异熟。非断道故无离系果。故但二果。若望无记有士用增上如前。异熟无记亦有。不善与无记性类别无等流。离系果性善故亦无。
  (十一右)中不善业(至)为等流故。有牵引义随应士用。增上如上。无余三者。不善业非断道性故无离系。以善为果无异熟果。善不善异无等流。望不善果。因果同类加等流果。无余二如前。望无记果。离系善性故除之。士用增上准前可知。约不善业所感故有异熟。不善与无记相违而有等流难了故问答显之。麟云。遍行不善。即苦谛下邪见等三及痴。无明。并集谛下二见。疑。无明。相应惑业是谓遍行不善。以言不善故不得总言十一遍使。言及见苦所断等者。即遍行外苦下贪瞋慢等非遍行相应惑业为同类因也。此等皆能引生身边二见。二见望彼。虽性不同以同染污故与不善为等流果。身边二见内门转故。故是无记。如品初释。
  (十一左)后无记业(至)及离系。麟云。以无记非断道故无离系果无记与善类不同故无等流果。无记不招异熟。及善法非异熟性故无异熟果。故但二果。望不善除异熟者如望善说。言身边二见为同类因者。且望当谛诸不善法故言同类。理实二见能遍取五部不善法。若望他部应言为遍行因。以此二见是遍行惑故。今论不言遍行同类差别故理圆足。如光释也。望无记中。异熟果非无记牵故。离系果唯善之果故。故除二。
  (十一左)谓过去业(至)唯除离系。麟云。过去业望三世法唯除离系者。离系是无为。无为体非三世摄故。故除之。有余四者。以相应俱有能作等因。通三世摄。所以有士用增上。有异熟。谓过去善恶为因感异熟果。今时同在过去也。等流果者。后似于前故亦有之。望于现未准过去说。
  (十一左)现在业以(至)及增上。现望未四准前可知。望现唯二唯一念故无异熟果。无前后故无等流果。以世中故无离系果。俱有相应因故有士用果。其增上可知。
  (十二右)未来业(至)及离系。麟云。俱有相应因通未来。故有士用果。有异熟果者。未来虽无前后。其异熟因约体建立。以善恶性为因。无记性为果故得有也。无等流者。同类因就位建立。未来无前后。故无等流也。新云。异熟等流必前后故者。若尔未来无前后。应无异熟。湛云。麟破过当。宝意明现现相对。无异熟等流。故云必前后。非谓未来有前后。故有异熟。故宝自(【傍】前后非得文)已言未来无前后。此意以未来异熟无前后故。今云。麟破允当。湛救不成。以云必前后故。彼立因不决定故。
  (十二右)不说后业(至)后业果故。明颂中现不说过去。未来不说现过所以。凡因果法。或前因后果。或因果同时。必无后以前为果故。问。于三世有三品。约因果门过现未。如十二因缘。依生灭门未现过。如四相所说。就法生起义过未现。如得非得诸论。若尔何但如是无现等无余耶。答。今约因果门故因果对辨。不可致以异门难异门。
  (十二右)论曰(至)除离系。惠晖云。言诸地业唯色行二蕴等者。欲界初定准前。若二定已上。色蕴即定共无表。行蕴即思。空处已上唯行蕴思为体也。又云。同地业望法。即通性同及异。有四果者准前总说知。无为非地法摄故此章总除。光两释第二违论文。
  (十二右)若是有漏(至)及增上。麟云。异地有二果。如欲界加行善心入初禅定有引起力。是士用果。增上可知。无欲界业感初禅异熟故无异熟果。有漏异地无同类因故无等流果。
  (十二右)若是无漏(至)不遮等流。无漏业非异熟能引。离系非地摄。故言除异熟及离系。以无漏不堕界故异地有同类因。由是有等流果。故言不堕界故不遮等流。杂心三(三十八右)颂曰。自地自地四。或以他地二。若正思惟他亦有解脱果。长行云。自地自地四者。自地业以自地法为四果。除解脱果。如欲界系以欲界系。乃至非想非非想亦如是。或以他地二者。他地业以他地法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若无漏业以他地无漏为依果。(是等流果。同无漏故。颂或言显示有此异。)若正思惟地亦有解脱果者。定地或有解脱果。谓无碍道所摄。按彼论分别定散。约散位漏无漏业同此论。更约定地无漏。加解脱果此论所无。全非谓地法所摄。然光记(三十左)以地法摄破斥未晓了也。若言为果故地法摄者。今论亦约无漏说因果应言无漏是界地摄耶。然今说无漏者。寄所起地谈此也。问。何故无漏言地耶。答。约所起如是说。如说有漏界无漏界(舍利毗昙七上二左)。
  (十二左)谓学业以(至)及等流。学无学法总以无漏有为为体。由是学望学有三果。同无漏故有等流果。引起力故有士用果。增上极广。如上可知。无漏故无异熟。有为故无离系。若对无学。金刚定时引生尽智。是士用果。余可知。若对非二学业断惑证理。是离系果。从无漏观出生非二有漏善心是士用果。增上可知。因无漏故无异熟果。学有为无漏与非二无为及有漏性类异。故无等流。
  (十二左)无学业(至)及增上。对学法。但是增上一果。俱无漏故无异熟果。学法劣故无等流果。等胜为等流果故。非是无为故无离系。无有无学引起学心故无士用果。正理(四十三(四右))无学望学法曰。理应言二。谓加等流。光记(三十一右)两解。初论意各别。后约同异性会合。今云后为胜。然众贤以理加之非尽理。故显宗二十三(五右)全同今论。光记述正理意有两意。初现未相对为是。后退者转根者。若退已是非学非无学法非无学法。故望无学有三无二。准上可知。望非二为二果者。如学业对非学。于中无离系者。以无学不更断惑证灭。无无间道故。
  (十二左)非二业(至)为五果。望学法二果者。一切学人。皆从有漏心入无漏观。是并由引生力。即士用果。增上可知。无余三果者。学法无漏。故无异熟。性类不同无等流果。学有为故无离系果。望无学二果准前。望非二为五果如前(论十左)总说。
  (十三右)初见所断(至)谓增上。异熟无记及无为非见断法故除之。从身见相应思业。引生边见等。是士用果。同染污法相生。是等流果。余法不障是增上。望修断有四果者。见断业通不善。修断法通无记。故有异熟果。遍行因故有等流果。余如宝疏(十七右)释。
  (十三右)中修所断(至)及等流。麟云。初望见断。但二果者。见断唯染污故非异熟果。修部无遍行惑取他部界故无等流果。法非无为故无离系果。无间生故有士用果。除离系是非断故(文)望修断为四果者。无间相生故有士用果。增上可知。同类因故有等流果。修断业通不善法贯无记。故有异熟果。离系非断故除之。望非断为三果者。非断无漏故无异熟。业有漏。法无漏。性异无等流果。由有漏道断惑证非断灭。故有离系。有漏善心无间引生非断无漏心故有士用果。增上可知。
  (十三右)后非所断(至)除异熟。非断业。以有为无漏身语思。为体。望见断有漏法但不障增上果。无余四果者。善染漏无漏别故无等流果。无漏业不感异熟。见断法无异熟故除异熟果。无引生义故无士用果。见断法不摄无为故无离系望修断为二果者。从无漏观出入有漏心。是引生义故有。士用。余有无如前。望非断为四果。同是无漏有等流果。无间相生故有士用。断惑证理有离系果。增上法宽故有此。因果并无漏故无有异熟。
  (十三右)如本论中。惠晖云。发智论。
  (十三左)论曰有说(至)二说差别。显后说不正云有余也。正理论(三十四(五右))曰。有说。染污身语意业名不应作。以从非理作意生故。有余师言。诸坏轨则身语意业。设是不染亦不应作。由彼不合世轨则故。谓诸无覆无记身业(威仪无记)若住若行若饮食等。诸有不合世俗礼仪。皆说名为坏轨身业。诸有无覆无记语业(工巧无记)坏形言时及作者等。但有不合世俗礼仪。皆说名为坏轨语业。等起前二是名坏轨意业。此及染业名不应作。应作业者与此相违。俱违前二是第三业。光记依正理解释。会论身语意业亦不应作文。今论言应如是说者约语工巧。言等者等取能等起思。即意业。然惠晖云。即四无记中不合威仪无记。此约不顺世俗礼仪者误也。颂疏本略述应如是说一句。而未见论本及正理等故致此误也。又云。第一师即取四无记及有覆无记。第二师除威仪无记外余三无记及有覆无记为第三业。此释非也。
  (十四右)一业引一生。准长行但唯言颂前二但字。此一句答两问。谓一业言答后问。但一业引故。一生言答前问。唯引一生不感多生故。光记(未可也)。
  (十五右)二无心定得不能引。问。何故但遮引不显何满。答。根品(第五卷三左)中已显故。彼云。今无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招无想有情天中五蕴异熟。又(四左)说灭尽定云。唯招有顶四蕴异熟。
  (十五右)薄伽梵说(至)异熟障。出毗尼母经第一。婆沙百十五(十二右)曰。如契经说。若诸有情成就六法。虽闻如来所证所说法毗奈耶。而不堪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何等为六。一烦恼障。二业障。三异熟障。四不信。五不乐。六恶慧。于彼六中。取初障三。发智十一(五右)杂心三(四十右)并举经次第如是。今论异彼。业恼熟次。法胜毗昙四卷本一(二十四左)六卷本二(十五左)同今。旧论。正理。显宗亦尔也。何故有此异耶。何故违本论引经次耶。答。烦恼与业互为因缘。约由惑起业说为烦恼业。据由业起烦恼说为业烦恼。是故佛说二次第。异熟定果故必为后彼婆沙等。欲烦恼为最重。故依烦恼业经文。法胜论主。今论师。欲初二无优劣同罪重故。特异彼凭业烦恼经。品次约逆为世业随。对此显惑业无优劣。
  (十五左)应知此中(至)如扇搋等。婆沙百十五(十二左)曰。云何烦恼障。谓如有一本性。具足炽然贪瞋痴烦恼。由如是故难生离厌。难可教诲。难可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中本性具足炽然猛利贪瞋痴者。贪者如难陀等。瞋者如指曼等。痴者如迦叶波等(乃至)第二有说云。具足炽然猛利贪烦恼者。如黄门等。瞋者如气嘘等。痴者如六师等。杂心三(四十一右)前后举两说。今同婆沙后说等取气嘘六师等。
  (十五右)此障何法(至)加行善根。明障名义。婆沙百十五(十二左)曰。问。何故名障。答。如是三种能碍圣道及圣道加行善根。是故名障。杂心亦尔也。然宝疏云。明所障法者非也。法胜四卷本但云圣法。六卷本及杂心。婆沙。此论加加行。正理更加离染。光宝意以正理为尽理。此论等为有余。今谓不尔。大梵天有漏道离染必七方便位。此论加行摄。
  (十六右)谓处趣生果及补特伽罗。旧论。依果道生人婆沙三说中。第三说约五义。言一自性。谓此五决定极重恶业。罪极重与依处义似异。而依杀母等起故是极重。终不相违故正理。显宗标毗婆沙说示处趣等五义。然光记。宝疏(二十右左)并上广举正理次举婆沙。而云不说处。是何谓。
  (十六右)余障废立如应当知。光记两释。初释为是也。婆沙等意如是故。
  (十六右)此三障中(至)后轻于前。分别三障轻重有两释。初论主义。惑业但重。异熟为轻。又婆沙一百十五(十七左)三说中评家曰。烦恼障重。以烦恼障能引业障。业障复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是故最重。正理论以婆沙义为初。今论初为后。贬云有余师。旧论十三(十二右)曰。于中惑障最粗。业障次粗。何以故。由此二于第二生。是人不可治。次说毗婆沙义同此。彼旧论文不异婆沙义。正理。显宗。此论并两说各别。若尔旧论次字应同字。不尔者不顺所由故。问。此论说婆沙义。其义难了。何者今标释俱业烦恼异熟次第。以此约前引后业障最重。若尔违婆沙。由是正理改文曰。此三障中烦恼最重。以能发业业感果故。答。准上颂及释应有疑。然今既改次云烦恼与业。以此次第前引后故不违婆沙意。
  (十六右)此无间名(至)名无间。释无间名有二。初单说无间名。后明人名无间。初中有两说。初说约造此业人入地狱决定无余业果不可为隔碍。后说约造此业人死入地狱疾速于中间无间隔暇。然光记。初约法后约人者非也。初说亦约造是业定受恶趣异熟故。
  (十六左)彼有无间(至)故名沙门。后明人名无间。彼言指人。故旧论曰是人。此中两释。初约有财。彼人有无间业故名无间业人。后约邻近。彼人与无间业法相应故名无间业人。合相应义。故旧论曰相应。沙门例者。正但例后云合故。然非无初有财义。故宝疏通二。光但任文。并无妨。
  (十六左)由此已释(至)心境劣故。百十九(五左)曰。若非人杀非人父母不得无间罪。非人杀人。人杀非人。应知亦尔。惟有人类杀人父母方得无间。
  已辨业障(至)唯无想处。标余障五趣皆有。但释人天二趣唯北洲。唯无想处。准知异熟障通余三趣全。亦复通五趣全是烦恼障。旧论(十三(十三右))曰。何者为余。谓惑障果报障。果报障者。于人道中北洲人。于天道中无想天。准彼今论然于人趣言。应作然异熟障于人趣中八字。若无异熟障简别。不可知二障中何释故。是故旧论分明标果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