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页 共 41 页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二(第十二帖)
疏中卷(前记第二。后记第二。邑记中。明灯抄三本)。
问。论云。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文)尔者望不相离性宗为同异品欤。为当望极成能别论之欤。进云。望能别法论之见。付之。若尔何故疏上文云。不同极成有法及法。但同异不相离性(文)如何。
疏云。同者相似至异者别也(云云)。
明诠道云。备德云。差别所立名法者。声上无常也。今与彼所立差别相似名同品等者。问。疏上卷云。不同于有法。亦不同于法。但同不相离宗。何故今云与彼所立差别相似名同品耶。岂不言同于能别耶。答。既云所立。故知不相离宗名所立也。此不相离宗不离于能别故。云所立差别也。非谓同能别也(云云)。
前记云。疏共许自性名有法至所立名法者。所立法者非是宗故名为所立。因所作性为所立也。问。何故所作性得所立名耶。答。此所作义正是声上所建立义。名为所立。得所立名。此上差别者。是声有法上苦空等多法。苦非是我空等。空非是我苦等互相差别。今声上所作性因。即是声上差别法中之一法也(云云)。
后记云。此上差别所立名法者。意云。此有法声上所作因名所立法。问。宗中之法可名所立。所作性因既非是宗。何名所立。答。泛言所立而有两义。一被因喻成名为所立。二所建立法亦名所立。今唤此因名所立者。即是声上差别所建立法也。问。何名差别。答。且如声上有无常苦空无我所作性等种种差别。今所作性即是声上差别法中之法也。所以言此上所立名法也(云云)。
邑记云。疏此上差别所立名法者。有法宗上所有因法名为差别。问。何故此因名为差别。答。此与能别俱是有法之上别义。俱能差别有法故名差别。问。因既能立。如何此名所立。答。有二释。一云。以是有法之上所建立故名为所立。二云。是喻所成亦名所立(云云)。
寻云。见文相。共许自性名为有法。此上差别所立名法(文)明知能别宗也。而何周前后记并邑记。以所作因名所立差别耶。
明灯抄云。复有记云。唯因所作为所立者。是大妄语也。乖疏旨故(云云)。
明诠云。唐记与备相违。可思(云云)。
明灯抄云。同者相似义。异者差别义。法者差别法也。有法之上所有别义。名之为法。此法有二。一不共有。宗中法是。二者共有。则因体是。此之二法皆是有法之上差别之义○共许自性有此二法故名有法。此上差别所立名法者。所作因法·无常宗法。此有法上差别所立。名之为法。言所立者。此之二法于有法上之所安立故。名所立义于体上之所安立故名所立。此则同有因法及无常法。名同法喻。无此二法。名异法喻(云云)。
问。以宗同异名品。因同异名法(云云)有何故耶。
疏云。问。何故宗同异名品至并别同异故皆名品(云云)。
今案。依此释可决定望不相离性宗名同异品之义也。
寻云。初释云若不同异于总宗者。能别宗欤。若言能别者。何得总宗之名耶。若能别名总宗者。亦可以有法为总宗耶。次释何故总所立名品。因不名品耶。
后释既同异宗因。何以宗不名品耶。
前记云。此下有三答。第一答意者。总宗体非一法。同异此非一法处得品名。因体是一。得法名。此一解以多法名品。一法名法○疏又因宗二同异名法等。轨生物解。名之为法。双同因宗能生他解故名为法。与前别也○能所异故者。宗一向所名品。因遍能所。所以名法。以喻为能。因为所故。疏次下因同异者。谓所立法均等义品也。及上宗同异者。即同品定有性等是也。重意云。此喻能同异于因及宗。所以名法。前唯一故(云云)。
寻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之文。明宗同品。亦在上文。何云次下因同异耶。同品定有性等文。虽有宗并因同品。正取因同品。何云及上宗同异耶。依之明灯抄云。下因同异者。即下文云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之说也。及上宗同异者。上文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是也(云云)如何。
后记云。
明灯抄云。答中有三说。初说中云。若同异总宗不相离性种类名品者。不相离性有其二种。一所喻中不相离性。除宗以外瓶等体上。法及有法互不相离。即所喻中不相离性。此唯名品。不得名同。二能喻中不相离性。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互相差别不相离性。即能喻中不相离性。若彼义品法及有法互不相离。与宗相似。如此义品方得名同。故前文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今云总宗不相离性者。即能喻中不相离性。若同异此总宗不相离性种类。名之为品。若不同异于能喻总宗不相离性。亦不同异于宗有法。但同异于有法之上所作义。名之为法。何以得知所喻中有不相离性。沼略纂云。譬如瓶等者。显所依也。与彼因宗为所依故。此喻意云。所作因至瓶等上。不相离宗即在瓶。故知所作至其声上。不相离宗即在声也(已上)故知不相离性通在声·瓶。今此初释当玄应师第四说也。○此第二说。言似同。前义意不同。此第二说意云。因中同品唯望宗陈。喻中同法亦望能立。故因言品。喻云法也。能立所立其义异故。此义意云。因中之意取有法中论因有无。是故随其所有义品名为二品。喻中以悟起其所迷令生物解故。是故两喻名之为法。此说多好。顺憬师等作此说也。又因宗二同异名法等者。第三说也。此说意云。同法双同。宗因所作无常。皆同喻故。异法亦尔。双异宗因。无宗无因。皆异喻故。故同异法与品义殊。喻名同异法。非同异品也。即总同异名之为法。总同异于所作无常能所法故。其别同异名之为品。显因所依故。○晓法师等作此说也○(云云可见始终文)。
寻云。准此等释。疏三义俱无宗因云品云法之义欤。若尔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之文如何。
明诠引备云。第三答意云。因之同异亦云品。宗之同异亦云法。论上下文互云品及法故。此第三答即违问意。三说之中。第三答正。初二不正。由违于显因同品之论文故。以此论文为正。谓别同异云品。总同异云法。宗因二合而同异此故云总也(云云)。
今案。疏三释依多分义。显因名法。喻云品之旨。其心见于疏上卷。不云无互得品及法名之义。何必初二义为不正义耶。
邑云。
问。显因同品·决定有性相对四句分别。尔者非显因同品亦非决定有性。九句中二·八及第五句也(云云)今此三句可有同喻俱不成过耶。进云。疏云。同喻亦犯俱不成过(云云)付之。二·八句是正因也。何于同喻有俱不成失耶。第五句以虚空为同喻成声常宗。而虚空同喻不成所闻性因故。可有能立不成。既与常宗为能同品。何有俱不成失耶。
疏云。若非因同品(至)同喻亦犯俱不成过(云云)。
明灯抄云。第三句中。有非显因同品亦非决定有性。即九句中异品非有。谓初中后三句。各取中句。此三句因异品不转故。非显因同品。无所立故。非决定有性。既同喻中无能所立。犯俱不成(云云)。
邑记云。疏因喻亦犯俱不成过者。问。此既异品非有。应云俱不遣。如何说为俱不成过。答。此中正明同喻。意云。若立同喻。非因同品又非定有宗性。即当九句之中二·五·八之异喻。既以彼异喻而为同喻故。犯俱不成也。或此不约九句明之。但据非因同品亦非定有宗性。即犯下同喻过中俱不成过(云云)。
前记云。疏同喻亦犯俱不成过者。此非因过。亦非九句中。此句正因着下似喻中喻过也。非因同品即是喻中能立不成。非定有性即是喻中所立不成。如立声常。无为为因。瓶为同喻。常无为因二俱无故。名俱不成(云云)。
明诠道云。言同喻亦犯俱不成过者。且约第五句不共不定也。声常。所闻性故。同如虚空。此虚空同喻犯能立不成过也。非俱不成过也。本记云。今此文是不据九句。且立量云。声常。所闻性故。如瓶等。此瓶同喻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不能俱成宗因。故云犯俱不成也(云云)。
又云。今云。若以二·八句异喻虚空为同喻。亦以第五句异喻瓶等为同喻。故同喻犯俱不成过(云云)。
寻云。诸德义俱不明。
问。双言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之时。可显得正因耶。若显正因者。见上文云。若显因同品亦决定有性。即九句中同品亦有句。除四·五·六余六句是也(云云)一·三·七·九之四句不定因也。若依之。不显正因者。疏下文可然。
疏云○为遮前三句(至)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云云)问。以立宗言可名言生因耶。若名言生因者。
纂云。问。诠喻之言(至)正生他智。此解为正(云云)。
同抄云。问。若此诠宗因喻言皆言生者。未审。因喻何别耶。答。若约三相论。喻亦名因。若三支论。因喻何别(云云)。
义心云。问。立宗之言名言因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是言因宗因何别。若非言因岂不能生敌证之智。答。立宗之言非诠因义。是因喻果故但名宗。非言因摄。而此入论云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者。意由因喻成立宗言。能令敌者了宗智起。总相为文。不说宗言亦言因摄也(云云)。
问。付合结支。尔者立异喻之后说结支欤。若异品后者。疏文云。如立声无常宗。所作性因。瓶为同喻。此中指法以相明故。合结总陈(云云)若依之。异品前同喻后者。既云结支。岂非异品后耶。依之唐·朝人师。
明灯抄云。问。夫合结者。为同喻后陈。为异喻后陈耶。答。古今不同。古师立同喻已。说合支云。声既所作。故知亦是无常。异喻已说结支云。声既所作。故知必是无常。此古师意。同喻立合支。异喻后立结支。今陈那意。两说不同。一疏主云。合结皆在同喻之后异喻之前。即此文云。如立声无常。所作性故。瓶为同喻。此中指法以相明故。合结总陈。明知同喻后异喻前也。二玄应师云。合在同后。结在异后。故彼疏云。结谓结成。未说异喻。其量未成。何故结支在同喻后。故对法论第十六云。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既于同喻有无合过。即和合分同喻后陈。于异喻上别显不离。明知结支异喻后说。案此二说后说似古。二喻外应有别体。故大乘基。欲显因喻外无别体故。同喻之后合结总陈。即此陈那之本意也(云云)。
问。有人意释显因同品决定有性文云。显因第二相同品定有性(云云)可许之耶。进云不许也。付之。见论文因同喻名同法。宗同喻名同品。既云显因同品。岂不指宗同品耶。若显因同品者。可言显因同法。如何云同品耶。
纂云。有云。显因同品决定有性。是显因第二(至)岂可二喻唯望因耶(云云)。
又寻云。若以为同法故文成因同法者。如何破以显同品文显宗同品无常义耶。又下文以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之文。望宗论之耶。
以此文并上疏文等。可精义云有法自相。疏文云。虽因同法便是所立宗之异品。如何因云同法。宗云品耶。即可为短册也。
问。付因三相。且后二相即同异二品欤。两方。若同异二品者。以所作性为因。以所作及无常为同喻。异品返之。若尔如何云后二相即二喻耶。依之理门论。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非为显了同品异品有性无性(文)又云。然唯一分且说为因(文)加之大小因明论中。皆因外说二喻。如何。若依之。尔者理门论中。外人难陈那云。若尔喻言应非异分。显因义故(文)二边不明。如何可云耶。
疏云。古因明师因外(至)所作性等贯二处故(云云)(可见上下文)。
明诠道引仁云。问。二喻即因者。不应更立同异二喻。答。唯立因时。因之二相未所显也。若立二喻时。因之二相所显也(云云)。
备云。答意云。因言唯为显了遍是宗法性。不为显了同品定有异品遍无。是故虽因摄二喻。而因言外别须说同异喻也(云云)。
前记云。问。陈那本意。二喻即因。离因之外不别立喻。何故论中同喻如瓶。异喻如空。若离因不立便违自教。论有明文。若因外立喻。复滥古师。与古何别。进退有违。如何逃避。答。宗后陈因。唯只向前显了宗义。不却后显同有异无。既不显于同有异无。在此因义阙后二相。今举二喻只为显其因后二相。令三相具。照义圆明。非离因外别立喻体。非别立故。不同古师。为显相故。不违自教。由此道理无进退失也(云云)。
上文云。问。喻体因体有何别耶。答。所作无常二为同喻。常非所作二法为异喻。所作一法为因性也。故因喻别。问。喻体唯所作。所作相似即因收。喻既兼无常。何得一因摄二法。答。若刻实体论喻体。唯所作有因。宗必遂兼带取无常。说喻即因收(云云)。
纂问。同异二喻为即因耶约二相说故。二解任情(云云)。
问。古师意。因外立喻。陈那如何破之给耶。进云。如汝说者。喻非能立(云云)就之。设因外立喻。何有此过耶。以瓶等之共许无常成声无常不共许所立宗故。为所立宗成能同品。如何无能立之义耶。如外道因外立喻。以喻云能立耶。
疏云。陈那难云。此说(至)瓶即四尘。可烧可见。声亦应尔(云云)。
定宾疏第四云。
论曰。此说但应(乃至)非能立义。述曰○此说但应类所立义者。此别说者。但应同于外道量法。以瓶所立无常之义。类声所立无常之宗也。且如外道声论师立比量云。声定是。无质碍故。同喻云。譬如虚空。声亦如是。是故声常。异喻云。非如瓶等。彼同喻中意避说云。诸无质碍皆悉是常。以其若作如是说者。心心所等无质碍故。即非是常。其恶便露。是故外道覆藏瑕疵。讳其能立以管所立。但以所立相类为喻。故今陈那即审定云。但应同于外道量法。但以所立相类也。故总说言。此说但应类所立义。审定既讫。次正破云无有功能非能立义者。此别说。喻无有定是成宗之功能也。谓若取其能立之因管取所立。即如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异喻中云。见非所作。其因即定同有异无。定能成宗。今既不以能立之因管取所立。以之为喻。而直指云如瓶如空。即不能简外道覆瑕不定因过。故云无功能也。非能立义者。亦应许他外道声常。无碍为因。于同喻中。直指如空类所立常。若许尔者。心心所等亦是无碍。而乃无常。故无碍因何能定立宗中常也。既不定立。即非能立义也。既不能简此外道失。又复容外道之恶故。若直指如瓶之譬立声无常。即是滥同外道疑因。故无功能非能立义也。又复直指如瓶无常。亦招外难云。若以见瓶无常故类声无常。我即现见瓶可烧见。类声见烧。瓶既可声不烧。瓶自无常。声应常。故复名为无有功能立义也(云云)。
问。
疏云。若我如说(至)故有前过(云云)。
明诠道云。言所作既为宗正同法等者。问。以无常为宗正同。何故今云所作既为宗正同法耶。答。同喻处以因为正同。故理门云说因宗所随。是以且尔言也。中记云。同喻处是因胜故。且尔言也(云云)以上备说。
今案。依此文可言无因同品之同喻非正同喻也。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因。是正因之事。可成之。
问。为成声无常宗立量云。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云云)古师意。所作因之外立瓶等喻。尔者陈那菩萨如何破此义给耶。进云。破此义云。若因之外立瓶等之喻。瓶等之喻亦余喻可被成。如此成。有无穷失(云云)付之。设因之外别立喻。何有此过。为成声无常宗。因之外立瓶等喻许也。瓶等之无常非所成。何亦引同品。况瓶等无常余无常等言摄。何亦为别同品。
疏云。陈那难云。以同喻中不必宗法(至)便无彼过(云云)。
明诠道云。问。古因明师因各别说喻者。不立因三相耶。若立三相者。二喻即因三相中后二相。如何云因各立喻耶。答。古师意者。声应无常。所作性故。如瓶所作无常。以别之瓶所作无常为喻体也。诸所作者皆是无常。不贯宗因二处。是故因各别有喻体。既置诸皆之言。不贯诸所作无常法故。有人问云。瓶如何复所作无常。如灯所作无常。又问。灯如何复所作无常。如是展转应成无穷(云云)。
邑记云。疏文不必定有诸品类至便成过失者。问。此与前难复有何别。答。前但疏意。此即引文。又此难意。若但以瓶为喻体者。便有太宽太狭之过。何者。若以瓶上可烧可见。一切皆类。便为太宽。余依灯等。诸品类中。皆有所作无常。摄之不尽。便为太狭。若如我说。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譬如瓶等。即已曾于烧见。又括诸品所作无常皆悉。故与前难少别(云云)。
今案。准此文。有色有漏空有声三喻展转喻者。不叶道理之义。可难之。
问。理门论述古师义云。二种譬喻而有此失(云云)尔者何过耶。进云。不定失也(云云)付之。不定过因有之何云有喻耶。
疏云。彼意难言。云何同品瓶上(至)是正因故。
问。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俱可为因耶。为当别为喻欤。
疏云。彼复结云。故定三相(至)因之三相亦不相违(云云)。
又云。问。因陈所作已贯瓶中(至)非为郑重(云云)。
私云。陈那心。云诸所作者皆无常之时。声所作·瓶等所作。一切所作性之物。皆名所作了(此即显生者必灭之义也)其中声所作。遍是宗法性也。瓶等所作。同品定有性也。遍无此所作之虚空上义。异品遍无性也。故云后二相即喻。非因外有之也。依之虽宗异品。而有因同品之义也。而古师心。因云所作之时。唯取声所作。声有所作故无常。如瓶等所作故无常。故瓶等相类之法也。依之。又为知瓶等所作无常之义可用别同喻。岂非无穷耶。如声常无碍故。如虚空云时。若云诸无碍者皆是常者。心心所虽无碍。而非是常。以之见。因喻别体。只相类也。正义不尔。因喻一体。能离过也。
依之可言。以初三摄因成不离眼识宗之时。诸初三摄者皆是不离眼识。如眼识之时。眼识眼根皆初三摄之物。皆为因体。今以初三摄为因之意。欲以诸初三摄因同法物为同喻。以眼识合眼根为喻之时。同喻是离不离。与决定不离宗为异品。与能违成善同品。所违阙后二相之旨。从因喻一体义可案之。
问。若尔不可有共不定。因同法之物欲为宗同品之故也。答。虽立者本意可尔。敌者别作能违立之毛云宗时。与不必宗。皆来成同喻。故立者本意显。与所违宗皆异品也若不别作能违。直令犹预所违宗之时。因于宗二品转。有不定过也。又随立者立二品之义。其义颇异也。
问。如此义者。一切不定因皆可有法自相相违因耶。答。不尔。若所违量置必·定言立宗之时。有无不定同喻。皆成宗异品。若不立必·定宗时。有无不定物。异品同品故。为不定因也。
明灯抄云。问。何故不说后之二相以为因耶。答。后之二相若未释时。未有因义。及其释了。因义已成。喻义亦立。且如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于诸宗中有所释因。并有瓶上所作无常。以为能释。既因义成。喻义复立。故且就喻立名。为喻而隐因名也。异喻反释。准此应知。亦就喻名。而隐因号也(云云)(引定宾疏四文也)。
今案。依此文思推云。立所作性因之时。定有同喻瓶等所作之上。遍无空等非所作之上。故所作因具三相。约之论缺减过云少相阙也。若立所作因·瓶等喻了。合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释因喻之时。二喻之义显所作因之上。后二相义显二喻。故约之论缺减过云义少阙也。此二种阙虽出疏文。其义难测。虽有诸德之异说。未甘心之。仍暂案立之。尚可随文便案之也.
问。异品无宗及因也。尔者分别助正方何疏云。有解。正取因之异品(至)宗定随无。由此应言(至)名为异喻(云云)。
今案。此文可言第八句之中瓶为正同喻。电非正同品也云事。可案之。
问。说所立无与因遍非有相对四句分别。尔者非说所立无亦非因遍非有句体。可取二·八正因耶。进云。取(云云)付之。二·八正因以虚空为异喻。而所作勤发之二因非遍虚空。声无常宗非转虚空。既说所立无因遍非有也何云无二义耶。
疏云。若非说所立无(至)亦犯俱不遣过(云云)。
明诠道云。言若非说所立无亦非因遍非有者。问。二·八之句是以虚空为异喻。故无所立宗亦无能立因。何故云非所立无亦非因遍非有耶。又第一句以瓶等为异喻。即所立宗无。何故云非所立无耶。余句准知。答。以同喻为异喻。而非说所立无。非因遍非有(云云)。
问。声论师对佛弟子立量云。声常。所闻性故同喻如虚空。异喻如瓶等(云云)尔者同喻可有俱不成过耶。进云。同喻或犯俱不成过(文)付之。虚空同喻虽无因同品之义。其体常住。有宗同品之义。若尔可言有能立不成失。如何云俱不成过耶。
疏云。若说所立无(至)第四句少分为正。余皆有过(云云)。
明诠道云。皆以异喻为同喻。而犯俱不成(云云)。
道同喻或犯俱不成过文也。
邑记云。疏同喻或犯俱不成过等者。如第五因不共不定。彼立声常。所闻性因。同喻如空。亦是能立不成。若以觉等为喻。即俱不成。此等皆名他句过也(云云)明诠道引此记云。此恐不尔(云云)。
前记云。疏他句有过者。其第五句即由同喻非定有性。所以有过。不成正因。他者。同喻为他。今正明异故言他也(云云)。
明诠道。他句有二义。一云。前三句为他。第四句为自。二云。同喻为他。异喻为异也(云云)取心。
问。论云。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文)尔者等取何物耶。疏云。取随所应宗涅槃等法(云云)付之。圆成实性是垢净无常也。岂非所立不遣过耶。
明灯抄云。今案此文。夫因明者。言中有犯皆以为过。况于其义有违皆失。成唯识论第八卷云。无常三者○三垢净无常。位转变故(圆成实性)○灭谛涅槃圆成实性。约诠为论。垢净无常何取涅槃为无常宗。异法喻摄。即异喻中有所立不遣过。岂得离于无常宗耶。解云。涅槃有四。本净涅槃。凝然常住。无位转变余三涅槃。垢净无常。今取本净为无常异。为简此滥故云随应。问。若尔除本净外无有常理。等取何法亦有等字。解云。龟毛等无。皆无宗因。故入异品。故云等也(云云)。
略纂云○等者。等取虚空以外常法。谓非择灭等也(云云)。
文轨疏上云。等者。等取择灭非择灭。随共许者皆等取之(云云)。
今案。依此等文。明灯抄释颇不叶欤。
因有三种之事。
明灯抄云。准广百论第一卷中。因有三种。一有体法。如所作等。二无体法。如非作等。三通二法。如所知等(云云)。
宗法有三之事。
又云。今宗中法亦有三种。一有义法。如说声无常。无常须表生灭法相。若无所依有法体者。遣谁生灭。故须有法有体极成。谓有义法依于有体极成之义。此则易知。若是依于无体有法。或定不成。或且得成而终不成。且定不成者。如立神我是思。思是有义。岂容得依无体神我也。且得成而终不成者。如外道立神我是有。宗未有过。以其宗中亦无为有。正是道理。故未有过。其后立因方始有过。且如因云于一切处生苦乐故。因既有义。即宗有法不共许故。不得成依。故立因时。方被敌论出过失云。汝有义因不依有体有法上立。譬如力士脚踏虚空。岂得用力。此因无力。不能成宗。故说名为所依不成因既阙依。还即却显宗阙有法。故知若立有义宗法。必定还须有体有法也。以其凡立有义宗法。必须还用有义因法。其有义因必不得依。无体有法。是故应知。有义宗法至于毕竟。必须有体有法方为极成○二者无义法有二。一者。依于无体有法。二者依于有体有法。且依无体有法者。如立神我是无。无即表体本来不有。若有所依。何得立无。故须有法无体极成。二者。依于有体有法者。如言牛中无马。或言蕴中无我。无马即表于牛处无。无我即表于蕴中无。无所依牛。遣谁无马无所依蕴。遣谁无我。故须有法有体极成。三通二法。如言诸法皆是所知。所知宗法既言通二。通知有无。有无宗法。所依有法。或纯有体。或通有无(云云)。
引定宾疏第二文也。
问。因明门心。以无为宗之时。以无为异之义。可云决定义耶。
又有义无义因之事。
疏云。因明之法以无为宗(至)有无并异。皆止滥故(云云)。
明灯抄云。若无为宗等者。即无义法。如立我无。此但遮有。不别诠无。无无体故。有非能成者。无体宗法。必依无体有法为依。若依有体为依时。因无所依。喻无所立。故可有体法为其异法。异于无故。以有为宗等者。即有义法。如成立言声是无常。非但遮常。诠表声体是生灭故。有为能成者。有体宗法。必依有体有法为依。以有义因为其能成顺成有故。无义因者非是能立。若依无体为依时。因无所依。非其能成。喻无所立故。可无体法为其异法。有体无体互为异品。皆止滥故。今疏主意。有义之因依有体宗。无义之因依无体宗。有无并异。止宗因滥。应宾等云。有义唯依有体。无义通依有体无体。问。有义有体为依。其义易了。无义通依二法依有如何。答。如有成立声非是常非我乐等。但遮常等。不别诠显。此等立宗说名无义。此则立宗但是遮诠。非表诠者。名无义也。问。若尔如何立我是无。此即表诠。应名有义。答。由此应知。有法若无。于彼立宗。若表若遮。皆是无义。有法若有。要遮诠者。无别所诠。方名无义。问。如成立宗声是无常。此既遮常。应名无义。如何说遮即非有义。答。前约唯遮说名无义。此既遮表。名有义宗。然由表诠能有遮用。亦非是表。即名遮诠。故说唯遮名无义也(云云)。
前记云。疏有非能成者。此意。有体因不能成无体宗。喻无所立者。举喻既是有体。不与宗相似故。言无所立也(云云)因无依可解。
邑记云。疏若无为宗有非能成等者。问。如大乘破经部极微非实。有方分故。如瓶等。此岂非以有体因喻而成无体宗耶。答。此但争极微假实。宗非无体故不违也。如胜论难合句义。佛法都不许。名无体宗。此不可以有体因喻为能立耳(云云)。
明诠道云。问。上文云。因明之法以无为宗。无能成立。有无皆异(云云)何故下云。此中以无而成无故。应以有法而为异品。无其体故。还以无法而为异云。诸是实者非六句摄。无其异体云耶。答。备云。有无皆异者。释应有理也。是应义故。下云无其体故还以无法而为异等者。正释其有理也(云云)。
问。理门论云。前是遮诠。后唯止滥(文)心何。进云。如文。付之。若尔何故今论云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耶。既云表。岂非表诠耶。
疏云。同喻能立。成有必有(至)由异喻离比度义故(云云)。
前记云。若言异喻但遮非表者。何故论云表非无常等耶。答。此是遮表非诠表也。亦不相违(云云)。
邑记云。问。论中但云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何故此说遮无常耶。答。表亦二义。一遮表之表。唯表于有。二言所诠表于无。论中言表。兼取后义。故表非无常与遮无常。其义一也。疏理门论云前是遮诠等者。诠即表也。此证同喻通遮表异喻唯是遮(云云)。
明灯抄云。玄应师云。异喻亦通遮之与表。若对有空为异喻。云若有是常即是非作。此异喻言何不许表。表必遮故。亦能止滥。异喻止滥义。不相违。若对无空。既无空体。此异喻言即唯遮也。故异法喻亦通遮表。问。若异法喻通遮表者。何故理门云前是遮诠。后唯止滥。既云止滥。岂亦通表。答。理门论说前遮诠者。意显同喻亦遮亦诠。由合宗因比度义故。后止滥者。意明异喻但遮不诠。由离宗因比度义故。虽异喻言义通遮表。本意取遮不取表。故但遮宗因。其滥即除。故异喻言说唯止滥。诠义全无。故实义言俱通遮表。今疏主意。异喻唯遮。若通表者。违理门故。同异二喻应无其别(云云)。
何劳长议(明灯抄文。长治良反。永也。平声。又云。古师结者。语烦长也云云)议(牛寄反去声。说文议语也)。
何劳长议(前记云。此意即说何劳余长之义。此依字错。应合单作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二(终)
(癸丑孟冬念七日念八日书写。念九夜以写本一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