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五(第二十五帖)

  问。四相违中初说法自相相违有何故耶。
  疏云。问。相违有四。何故初说法自相因。答。正所诤故(至)故从彼初说(文)。
  前记云。疏从彼初说者。以宗因喻三过之中。以宗初说比量相违。即宗中法自相过。相违决定亦尔。今此初过亦是法自。相过。与彼既同。所以初说法自相相违过也。从彼初说者。彼前比量及决定相违皆说法自相。今此从彼所以初首即说法自相相违也。审(文)。
  后记云。从彼初说者。意云。比量相违相违决定皆先说法自相相违者。从彼四相违中初相违说。故言从彼初说也。问。何因四相违中先说法自相耶。答。正所诤也。余比量·决从彼四相违正所诤初说也(文)。
  明灯抄云。上比量相违相违决定皆唯说彼法自相者。宾云。问。据法自相相违决定。颇有余三相违决定不耶。答。今以正义释者。亦非法自相相违以明决定。况得是余三相违也。以法自相被违之后。失本自相别成自相。今于相违决定之中。违也仍疑。不失不存。况复相违决定法。两因两喻。而与四相违中一因一喻全自不同。何劳相妨也。若依此义。从彼初说。非其所由。今疏主意。一切比量。凡举宗时。必法自相以之即为所诤之宗。不违论后故。从彼初说能成所由也(文)。
  注释上云。相违决定如前引文。今例正诤非别所以。言正所诤者。谓立论者言为生因。以敌证者智为了因。由此二因显未了义。有法自相非宗相及本所诤法。更不论因。二种差别虽意所诤。生因既阙。故亦无了。唯法自相言生·智了二因具足。故名正诤。问。有法言陈岂非生因耶。答。既非所诤。望何为因问。有法大有性岂非所诤耶。答。本意虽尔。义不具足。寻言难故。不如二差别。宗法阙故。不如法自相。故且不名本所诤也。问。上卷释因出此生了。如何令宗具此二耶。答。彼依义便。且约因辨。理实亦应通三支耳(文)。
  寻云。正所诤者极成能别欤。不相离性宗欤。
  守朝私记一云。此中意云。比量道理法自相。正所诤故初说之。所以宗九过中比量相违唯说法自相比量相违。亦不定中相违决亦唯说法自相相违决。皆是正所诤故。今此四相违中。初说法自相相违。亦复如是。故云从彼初说(言也)周记云○(云云)今案。此记意略有二义。谓以宗因喻等者初义也。彼前比量等者后义也。此二义中。初义从尽言论专无所诠。彼甚应道理也(自以易知之)问。前云。以宗准因。故知亦有法之差别等(云云)明知宗法自相等是依因可知。而何今此云从宗法自相比量相违。初证说法自相相违因耶。答。前故知亦有等者。如因比量相违亦可有四。非唯法自相相违也。今此意不尔。比量相违亦正诤所故。初说法自相。从此法自相相违亦正所诤故。初说言也。问。何故法自相云正所诤。有法自相不尔。答。有法必是极成。立敌共许故。能别要是立敌两所诤故。是则证诚道理之例也。问。若尔何论云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云云)答。泛云常无常。彼此共许。但声之上常无常之义。是正所诤故云极成能别也。而非如声应灭坏之能别佛弟子之不许言也。问。法自相正所诤者。此即为所立宗。答。不尔。有法与法不相离正为所立宗。谓不相离宗为所立宗。不相离宗虽为所立宗。法自相是正所诤言也。问。若法自相唯言正所诤者。岂有有法自相相违乎。答寔虽诤有法自相。而寻能别言即难。还知是发诤之由尚有于能别矣。有法自相之所违量。有法若显举正所诤者。岂成极成所别之义哉。然寻能别言时。还知于有法立敌之互所乖返言也。先德云。望不可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时即名法自相相违。至断文可知(云云)问。不相离宗为立宗。法自相之正所诤不为所立宗者。何故疏卷云。若言所显法自相。若非言显。意所许。但是两宗所诤义法皆名所立。随应有此所立法处说名同品(云云)又下云。若唯言所陈法之自相名为所立。有此法处名同品者。便无有四相违之因。比量相违·决定相违皆应无四(云云)以此见。四相违宗皆可云所立宗。答。故论具说四相违宗。加以纂要云。或争有法。或争于法。或诤言显。或诤意许。或二俱争。由此得有四相违因(等云云)然今不相离为正所立者。且就声无常量者。有法声立敌共许。云无常亦共许。但声之上无常义正诤。故声上无常不相离有为争故。所以不相离宗为正所立宗言也。此问答是先德也(文)。
  问。付法自相相违。初作法能违如何。
  疏云。由初常宗空等为同品(至)应为相违云。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文)。
  寻云。九句因中可言第六句。
  明灯抄云。问。陈那·天主。兔角等无皆入异品。即第四句亦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与第六句无有差别。唯应八句。何立九句耶。答。夫九句者。唯依有体而作九句不依无体。同喻异喻皆须有体不须无体。若依无体。四·六无别。何以故。以第六句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今第四句取兔角等为异品者。亦是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也(文)。
  寻云。所作性者。咽喉所作。及杖轮所作。俱为因耶。若俱为因者。杖轮所作者不遍声上。可有两俱不成。咽喉所作者不于瓶转。岂非同喻有能立不成耶。依之理门论云。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或又然唯一分且说为因(文)加之若所作言含杖轮所作者。因之外说同喻有何诠耶。若依之不为因者。明因同异二喻名同法异法。既不言品。若别体者。如何不言品耶。
  理门论云。云何别法于别义转。由彼相似不说异名言即是此。故无有失。若不说异。云何此因说名宗法。此中但说定是宗法。不欲说言唯是宗法。若尔同品应名宗。不然。别处说所成故。因必无异。方成比量。故不相似(文)。
  定宾疏三云。问意者。举因初相问第二相也。云何声上因之初相所作性故。别门之法不局在声。乃于声上别处而转。云是第二相也。且如喻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即指瓶。明知第二相在诸中。合之于瓶处转也。所言转者。如轮行地转至余处也。答。云由彼相似不说异名者此声所作·彼瓶所作。其实各自附于所作。然相相似不说异名。具如说言诸所作者。故知不说异名也。故无有异者。世间许有相似之法同说一名。及由所作能喻所喻二处相对令人生解同名为喻。故无失也○就后二中。轨法师云。即是二喻。且如因第二相正取所作。兼取无常。第三相正取所无之所作。兼取能无之常者。良由此理门文云。若尔喻言应非异分。显因义故。论即答云事虽实尔。是故法师作如是释。今详。法师错解论文。论文意者。因第二相于同品中定有所作。其第三相于异品中遍无所作。及其两喻之中。所喻即是所作无常。能喻即是声上所作。合此三门以为喻义。异喻既以常非所作以为能离。并声所作是其所离。还以三门以为异喻。是故应知因后二相但是两喻各少分义。所以论云事虽实尔。少分体同。非谓二相即两喻之全分也(文)。
  理门论云。若尔喻言应非异分。显因义故。事虽实尔。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非为显了同品异品有性无性。故须别说同异喻言(等文)。
  定宾疏四云。问意云。前文所说同中定有·异中遍无。又说由于同有异无即显因宗不相离性。明知同有其有即是因第二相。若尔同喻应非异分。显因义故。同喻即用因中一分为其体性。又说异无所无即是因第三相。若尔异喻应非异分。显因义故。异喻即用因中一分为其体性。两喻之中既各一分即是因体。举因足得显两喻分。即应喻言非别异分。何劳别举两喻名也。问。同喻之法总有三分。一者能喻之所作。二者所喻之所作。三者所喻之无常。异喻之法亦有三分。一者能离之常。二者能离之非作。三者所离之所作。论其因也。因第二相但是能喻之所作。因第三相但是所离之所作。虽两喻中各有一分即是因体。复各更有余之两分与因体别。何得难言喻非异分也。答。此中问意。一分若同理。即应摄余之两分。且如论显但号因明不号喻明。岂可不有喻宗明也。举因成明。既隐喻宗。何妨两喻一分是因亦即得隐余之两分也。论曰。事虽实尔(乃至)同异喻言。述曰。此答也。答有纵夺。且纵许云事虽实。谓两喻中各有一分事虽实尔。尔即是因体也。次即夺云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者。谓因三相体一义异。是故不离初相之性。即说同中能喻所作。亦说异中所离所作。既无别体。若不举喻直举因者。但能显了是宗法性初相之义也。非谓显了同品有性无性故须别说同异喻言者。意明。法门有可隐者。有不可隐者。如喻宗不说明名。此即可隐。但称因明也。两喻之中各除一分是因体讫。复各别有余之两分。即不可隐。以要举其余之两分同中所喻异中能离。方得含取同有异无。且如同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举其瓶上所喻分中所作无常。方得合取声上所作。故说诸言。又于异中见非所作。举其虚空能离分中常非作义。含取声上所离所作故。今论中义意说云。然此因云所作性故者。唯为显了因之初相是宗法性。非是为显同有异无故须别说同异喻言。诸所作者及见非所作等。方能显了因后二相。乃得含取同有异无之义也(云云)。
  理门论云。故定三相唯为显因。由是道理。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说为因(文)。
  定宾疏四云。故定三相唯为显因者。初相是因。其义不惑。其后二相即是喻义。喻义亦是显因也。于同喻中。云诸所作者。即第二相。作伴而有也。于异喻中。若是其常且标异品。又云。实非所作即第三相。由于异品离其本因故。异品无也。两喻既摄因后二相。故无相违不定过也○文云由是道理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者。初相初分为因可解。后二相者是二喻分。然为顺反释因义故。并二喻亦名为因。即是三相名一切分也。此中意者。若第二相无同喻释。因义未成。要由同释方成因义。因第三相无异反释。因义未成。有异喻释方成因义。是故二喻即名为因。故有三相皆能为因。显了所立无常之宗也。然唯一分且说为因者。三相之中初相一分且说为因也。问。何故不说后之二相以为因耶。答。后之二相若未释时。未有因义。及其释了。因义已成。喻义亦立。且如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于诸宗中有所释因。并有瓶上所作无常以为能释。既因义成。喻义复立。故且就喻立名为喻。而隐因名也。异喻反释准此应知。亦就喻名而隐因号也(文)。
  疏中卷委细释之。如抄第。
  问。付第二作法。如何作能违耶。
  疏云。由第二宗为同品。以电瓶等而为异品(至)九句因中第六句也○此勤勇因翻九句中第八正因(至)异品有非有故(文)。
  略纂云。论是故相违。述曰○谓相违宗云。声应无常。因云。所作性故。或云。勤勇无间所发故。喻云。譬如瓶等(文)。
  理门论云。喻有二种。同法·异法。同法者。谓立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以诸勤勇无间所发皆见无常。犹如瓶等。异法者。谓诸有常住见非勤勇无间所发。如虚空等(文)二十唯识疏下云。论聚有方分。亦不许合故。极微无合。不由无方分。述曰。此重显成。破聚无合。汝之聚色许有方分。亦不许相合返显成云。极微无合。不由无方分。若由无方分。执极微无合。聚既有方分。聚色应有合。此中乃有法之差别。及有法差别。随一不成。非遍是宗法。同喻能立不成。异喻。所立不遣。合有六过。所以者何。彼立量云。如我所说。极微无合。无方分故。如心心所。实微无合·非实微无合。是法差别。作实微缘性·不作实微缘性·有碍·无碍。名有法差别。此因非但能成无合。如是亦能成无合宗法非实微无合。及成有法作非实微缘性及无质碍。若说汝实微无方分。故随他一不成。若说我假微无合。无方分故因不遍宗法。我说假微有方分故。若以聚色亦无合故。为微同品。能立不成。说诸聚色有方分故。若以聚色有方分故。为同异品。所立不遣以诸聚色虽有方分亦无合故。此中亦有如电日等无常同品。勤勇发因于此无。故同喻之中能立不成。以电日等为因异法。有无常故。所立不遣。为例难者。此亦不然。今他以聚为极微异法之喻。无方分故。有所立不遣之失非声无常宗电等为异法故。无所立不遣之过。故今此论但显他量此所立不遣之失。自余五过今助显之。非本论意。善因明者。当自详之(文)。
  疏一末云。设若是心其喻。即有能立不成。无质碍因此不转故。同品亦非定是有性(文)既以觉乐意等俱为同喻。而无碍因于觉等有。于意无故。一分能立不成过也。
  要义抄中云。真惠法师问。声论对胜论。立声常。无质碍故。如虚空时。为第八句成决定相违耶(俊贞法师山阶讲时)答。不成尔。何者。此碍有不定过故也。谓以乐心所为异品。而作不定云。为如乐等。无质碍故。声此无常。为如空等。无质碍故。声此常。不成相违决定也。问。若尔因置简别作云除乐等此无质碍故时。可无此不定过耶。答。尔也。问。若尔声论师如是可作违决。何故不作而成同法相似。若敌论者恣置简别者不许耶。答(自上他问答。自下自问答)问。声论师如上所言因置简别作时。若成相违决定也。答。不成尔也。问。既置简别。此因不转异品。何故不成相违决定。答。此虽免不定过。而随一不成过不免。故不成违决。问。彼随一不成何。答。声论独许无质碍因在声上。佛法不许。故他随一不成也(文轨师疏中卷末云。胜论计声此无碍。佛法不许之云。音声此质碍云云又百法中。以声摄色法。体此有碍法故)问。今意约二·八句。立者此胜论。胜论许声此无质碍。有何随一不成。答。若二·八句立者此胜论者。劳无质碍因不置简别。直尔以所闻性故因应作相违决定。若许尔者。二·八句因成似因。明知之二·八句立者佛法非胜论。问。对声论中不许有声性之论者。而立二·八句因。故以所闻性因不作相违决定。何虽胜论对声论。而以所闻性因作相违决定耶。答。声论师中有不立声性之声论者。若有证文问。纂要文此答。彼文不尔也(具如上卷第十一条)问。因明道理。敌论者置简别。若许不许。答。相传云。敌者恣置简别不许。问。若敌者恣置简别所不许者。何故基疏中卷末明相违决定处云。大乘破萨婆多云。汝无表色定非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亦小乘对云。大乘无表定有实色。许非极微等(或疏本云非极成等。已上。二本无过。何者。法处所摄极略极迥遍计所起。此三色大乘云假色无体。小乘云有实体。故以非极成言简)是无对色故。如许定果色(已上)邑云○若言不许敌论置简别者。何小乘敌者约大乘立者作违决过时。因安简别耶。所以此量非真决定相违者。大乘立他比时。小乘即以自比对。然大乘立他比。小乘亦立他比。是故名为非真决定相违。非谓因置简别故非真决定相违也明知敌论但约四相违作能违量。四相违量因不得置简别耳。若作违决等量时。任不置简别(云云)。
  九句义私记里书云。问。若一分能立不成非过数者。作比量相违云。一分能立不成是真过。云一分随一摄故。如一分所立不成(云云)又返覆立量云。一分所立不成非真过。云一分随一摄故。如一分能立不成(云云)此何可遮。答。二量俱有违宗过。意云。陈那·天主论俱有一分能立不成。第八句为因。又疏一分能立不成非过数(云云)而言一分能立不成真过。有违宗过言也。后量违宗过。准之可知。又有不定过。即为初量作不定云。为如一分所立不成。言一分随一摄故。一分能立不成是真过。为如一分相符。云一分随一摄故。一分能立不成非是真过言也。为后量作不定云。为如一分能立不成。言一分随一摄故。一分所立不成是非真过。为如一分能立不成。言一分随一摄故。一分所立不成是真过言也(云云)。
  同私记下云。有云。宗同品宽立无常之宗时。诸无常物皆成宗同品。齐无常之义故。同喻云如电·瓶。若置诸皆言合时。无此过。何者。诸勤勇无间所发物。皆见无常之时。电非勤勇发之物。不关因故。置诸皆言合时。无此过言也(文)。
  九句义私记下云。问。尔余一分过非过数可云耶。答。其一分能立不成云非过数。余非谓不为过数也。今意约九句内非为过言也。非约余也。问。准此余比量有可不为过数。何故约九句内非为过数耶。答。其今九句就后二相同品非有异品非有不共不定云。同品有异品有共不定云。等以品分判。而今此句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同品有异品非有之义无不定过故。一分能立不成不为过正因摄言也。所以为约九句内一分能立不成不为过数言也。问。就后二相同品有异品非有正因者。第三句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可云正因耶。答。其句一分正因义有阙第三相。有不定过。又因有两俱不成过。所以不同此句。今此句一分能立不成有。异喻无滥不闻初相。所以云正因言也(云云)。
  问。疏云。因必仍旧。喻任改同(文)尔者可通四相违耶。
  疏云。此一似因。因仍用旧。喻改先立(至)因于同有。如何复难成相违耶。
  寻云。
  明诠道。喻任改同云意者。初一必改喻。后三相违任改不改也(文)。
  前记云。问。初一不改必不成法自相相违。后三改不成后三相违。何得言喻任改同耶。答。言任改同者。泛明一切四相违过可改可同。不论此四可改可同。此之四过初一必改。后三不改。若即此四任改同即非四过也。问。若不改同者有何过耶。答。若不改同。即无一因违二违三违四等。即十五因空劳施设(文)。
  下文云。
  守朝记一云。周意云。此一似因(乃至)后之三因因喻皆旧者。是说此小论所说四相违。所以云初一改喻后三不改也。由是四因因必仍旧喻任改同者。泛明一切四相违喻改不改也○问。何故云一切四相违。又云论所说四相乎。答。尤可尔。何者。论所说四相违。是十五因中唯三因。谓所作性故·积聚性故·有一实故。但此三因故尔云。一切四相违者。是余十二及论所说三因。都合十五因。云一切四相违(言也云云)。
  四相违记一云。问。乍四相违皆通改不改耶。答。先德传云云不同。一云。初一改喻。后三通改不改也。备大德·仁大德·诠大德等义也。此等先德作此说者。答隽法师第二难。疏云。又将法自相同无异有。就后三种同有异无。与三合说。一往观文。必无是理。初以异为同。后以同为同故。今将后三以就初一。以异为同。便有合者。改他能立之同喻故(云云)当知依此文作此解而已。各各义出各各记矣。一云。乍四种通改不改也。唐朝周记·清记等说也。日本珠抄等说也。此等诸记意云。疏下云。此上同喻举同异为首。亦得随所立故(云云)当知以此文为诚证。于理者。既积聚性违法自相相违者。既不改之作法总非一(言也)清记云。由彼说故因仍旧定等者。由彼理门道理故。因一向不改。喻可改之。今言初改后三依旧者。此示法而已。影略言。举初改后亦改之。举后三不改初亦得不改。非一切皆尔。若依此定不改者即无三合等句。谓初因其喻即改。后之量违喻不改。如何合成一义。故知不定下有违二三等者。皆据改喻为之(云云)问。二传中胜劣何。答。后传是理尽说矣。初说寔虽义道可尔。而理甚狭。仍不可依据耳。如此之旨后后当知之(云云)。
  孝仁记云。文不尔者亦无法自相与余随一合可成违二因者。四种之因之中。初一种必喻改。后三种必喻不改。亦法自性与后三种之中一一而合。二二合。违因可无言也。此意。后三之喻以顺于法自性。其法自性之喻以不顺于后三之喻所以者。初必改。后三种之喻通于旧改言也。问。若尔者。何故释所由文。云许初改喻后三不改故言也。答。是言总意别。其于法自性喻不改。非言有也(云云)。
  问。疏云。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过故(文)心何。
  寻云。同喻前三因第二相过。所立不成四相违。异中前三即是因中第三相过能立不遣俱不遣者。即是相违及不定过也(文)若尔随应可有同喻异喻之失。何云非喻过故耶。
  疏云。理门但言。若法能成(至)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前过故(文)。
  前记云。疏理门但言(至)亦仍用旧者。此答前伏难。理门论中既不说同喻亦仍用旧。亦不说同喻必须改旧。明知同喻任改任同。不可依论初一一向改。后三一向不改。疏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过故者。此意。初一改喻后三不改。改与不改皆成相违。明非喻过是因过也(文)。
  问。声论师为第二正因作相违云。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云云)彼师心付有法自相相违过欤。为当法自相欤。
  问。疏云。今者双牒有法及法为法有法。故非此过(云云)心何。
  寻云。唯识比量勘有法差别相违云。真故极成色应非不离眼识之色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云云)此乃牒本量有法及法以为能别。不离眼识者本量能别也。色者本量有法也。既有以有法及法为法之量。何云无此过耶。
  疏云。问。如声论言。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至)此乃但是分别相似过类(文)。
  明灯抄云。第二正因宁非有法自相相违者。且举作用难第二因。亦应难言。汝声无常应非声无常。勤勇发故。如瓶盆等。第八正因宁非有法自相相违。既得难二因。答中亦答二因。此乃但是分别相似过类者。十四过类中第三过类也。内曰。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譬如瓶等。外曰。声常。不可烧故。或不可见故。如虚空等。外人意云。汝以声同瓶勤发即同瓶无常者。然瓶是可烧可见。声即不可烧不可见。可烧可见者可无常。不可烧见者应是常。此于同法喻中分别可烧不可烧可见不可见等与宗义异差别之义。故不同也。今此难尔。即于宗中分别法与有法差别之义。是故分别相似过类摄。问。若尔唯识比量中。小乘有法差别相违量云真故极成色非定不离眼识色等。此亦双牒本量有法与法。应是分别相似过类。答。彼此全别故不例也。且如有性量中。有性是有法自相。离实之有·即实之有。是有法差别。为避能别不成等故。不得说言非离实有。故借许言作有有缘性等。小乘有法差别亦尔。即识之色离识之色是有法差别。为避能别不成等故。不得说言非即识色。小乘宗中无即识色故。今欲借取共相许言。方便而言非不离识之色。义如前说(文)。
  三量撮云(长载)问。掌珍比量无共异品。三藏比量若有异品耶。答。此唯识量亦无异品。大乘都无离识法故无异品也。既云大乘无离法。故知小乘亦无即识法也。由此义故。极成色者有法自相也。即识色·离识色有法差别也。而有法差别相违中。不离眼识色者。设方便言取相许词。如有性量中。有性者有法自相也。有性之下意许大有是有法差别也。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者。设方便言取相许词。此亦如是。其义无二。问。若尔不离者法自相也。不离眼识色者与法自相有何差别。答。言同义异。如作有缘性中有字。有法自相中有性之有。其言无二而义别也(文)。
  后记云。岂非有法自相相违者。意云。设他出过。岂可无有法自相相违耶。不是有法自相相违。但法自相过得不。答。不得。如疏自非(文)。
  明灯抄四末云。问。有性应非有性。既成有法自相相违。今言声应非声如何不成有法自相相违。答。有性非有性者寻意难言。关所诤故成有法自相过。声应非声者。不关本诤。虽多差别皆不关诤故。不得成有法自相相违过。若云无常之声应非无常之声等者。净眼师云。夫有法自相相违因不得翻法作。若翻法作。即有难一切因过。如言声应非无常声是也。若不翻法。不违共许。破有法者。方是有法自相相违因。即如有性应非大有是也。若依此解。唯识比量中。小乘有法差别相违。云极成色应非不离眼识色。亦翻法作。岂不违理。其不离眼识是根本所诤法之自相。非有法上意许差别。不可说为有法差别。其无常之声应非无常声。与极成之色非不离眼识之色。双牒法有法为法宗。岂诸过中有此相耶。解云。本量有法极成色下。即识之色·离识之色是有法差别也。能别不离眼识之上。即体不离·定属不离。二义俱含。即体不离者。即识色是。如识不离识。识体即色故名不离。定属不离者。生有灭是如生不离灭。声体有灭故名不离。若本量中。极成之色应即识色者。宗有他能别不成过。小乘不许即识色故。今因方便取相许义言不离识。故无能别不成。小乘有法差别。其义亦尔。若言极成之色应非即识色。即宗中有自能别不成过。故因方便取相许义言非不离识之色。问。若尔何故。文轨师云。他作相违难云。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岂不犯自能别不成过。答。彼师意。亦为显有法差别之义。且示作法。非是不知能别之过。问。今见此差别。以法翻有法。岂非有难一切因之过。此即自相之过。何言差别过耶。答。小乘作相违难时。即体不离义虽无。而极成色不离眼识。定属不离宗不失。故违差别。非自相也。如数论师他用通其真假。佛弟子作法差别相违。言眼等假他用胜时。真他用义虽无。而眼等他用宗不失。故违差别不违自相。此亦如是。其义似同。若取能别上言故非差别者。有法差别相违中。作有有缘性亦取有法上有言。应非有法差别。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此义玄妙。应设劬劳(云云)。
  问。声生论师立量云。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云云)尔者有何过耶。
  疏云。因犯两俱不成。所作性因立敌不许(至)亦犯所依不成过故(云云)。
  寻云。两俱随一等过。约共比量论之。此比量者。宗置汝言。他比量也(是一)又疏中卷。四不成不相并(云云)何付三失耶(是二)又两俱不成有有法欤。若尔何付所依不成耶。若所依不成无有法欤。尔者何付两俱不成耶。两俱不成与所依不成。如何可辨差别耶(是三)又此三过者。真似中何。若言真者。疏上卷所作因依无常法者。有似随一不成(云云)若言似者。声论法自相岂非真能破乎。
  前记云。疏犯两俱不成者。声·无常二法为有法。立敌俱不许所作性因依前一分无常上有。即是立敌一分两俱不成。疏设彼许依亦犯随一者。此是他随一过也。敌者不许所作依无常。立者自许。立者即自。敌者他故。疏又无常至所依不成者。此意说者。凡是其因皆依有法。今无常有法体既是无故。能依因无所依也。无能依者此无非也。审(文)。
  后记云。又无常无至犯所依等者。敌牒声·无常二为有法。所作性因亦犯一分所依不成也(云云)。
  孝仁记云。文又无常无能依所作性者。声有无常声论不许故。是所作因无所依言也(文)明灯抄云。又无常无等者。所作性因是有义法。无常是无义法。所依既无故犯所依不成(云云)。
  四相违记一云。言又无常无○过故者。意云。无常体无。所作体有。是故所作因犯所依不成也。故周记云○问。前两俱不成与今所依不成。义意无异。云何分为二失乎。意云。前云生灭异故两俱不成也。今有无异故云所依不成。虽前后差别。而俱依非成有法之所依出来失。何劳分为二失乎。答。略有二义。一云。凡两俱不成。有有法所依。但因法。于立敌两不遍有法故。云两俱不成。是亦复尔。无常寔虽是灭义。而非无有法所依。但相望所作生义。不遍有法所依。云两俱不成也。所依不成不尔。阙无有法所依。无因法所依故。云所依不成。是亦复如此。以无常是无义。而非有有法之所依所以。无所作有义所依。故云所依不成。故分为二失也。二云。寔虽不可为二失。而生灭异故。有无异故。分为二失也。总有两俱不成之量亦有所依不成。故纂要云。明前所立两俱不成亦有所依不成等。故两俱不成不必有法唯有(文)以如此义。明知分为二失言也(云云)。
  四相违肝心三云。问。就两俱随一等过。故声论师所著法自相过。自他共三相违过之中何相违。答。一云。见佛法立者。此自法自相相违过。何者。声论云。汝声无常非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既此宗置汝言。以知为立者作自法自相相违过也。问。若尔两俱·随一此共比量过。今为自法自相相违因作两俱随一过。岂是真过耶。若此似过者既成真能破。何名似破。答。可云此是自他共等九比量中。即因比量中共比量。何者。宗既置汝言。以知宗此自比量。因与喻立敌共许。何故名共比量。声论宗置汝言。为立论者所以作自比。立者声论云。不许声无常之义。若宗置汝言。为立者不作自比量宗。而作共比量宗者。宗有一分自所别不成。是故置汝言作他比量也(望立者名自比。望敌论名他比量)既此自比量中共比量故。有两俱随一等过。约自比量中共比量者。两俱随一等此真失故。名真能破也(云云)。
  又云。问。两俱随一过真能破义可尔。前云。声无常非声无常。所作性故云时。因两俱不成亦随一所依。今疑者。有两俱不成之量亦有所依不成。答。依恩疏文可有。何者。疏文双牒有法及法为法有法故。其因有两俱不成亦随一不成所依不成故。问。尔违慈恩疏文。其疏中卷云。疏正文云。问。诸两俱○四不成说(已上)两俱不成与随一不成不相双。一二异故。两俱随一与所依不成。亦不相双。所依有法有无异故(已上)既云三过不相双。何今有两俱不成之量有随一不成所依不成。答。沼法师义纂云。若两俱不成之亦自他共所依不成。答云。有佛弟子对数论师。我可实有。德所依故立者。此两俱以不许德句。两俱不成。然佛弟子不许有我故。自所依不成(此两俱不成有自所依不成量也)大乘对萨婆多。他方佛声此可善。德句依故立。此有两俱不成有他所依不成也(此两俱不成有他所依不成比量)大乘亦对萨婆多。我可实有。德句所依故立。此有两俱不成亦有共所依不成也。以此纂为言两俱不成与自他共三所依不成相双也。问。尔何慈恩云此三过不相双。答。沼师略纂云。能破中略有二。一者显过破。二立量破。初显过破中有三。一者天主付三十三过。二者陈那付二十九过。三足目付二十七过。少犯一过。多犯随应(已上)准此略纂为云若少犯时。四不成中但犯一过。约此义。本疏二过不相双。若约多犯随应义。为言即四过中或时犯二。或时犯三。或时犯四。依此义。纂两俱不成随一所依不成等相双也(云云)。
  又云。问。若尔多犯随应义。自他共三比量中。约何比量如是耶。答。且就共比量云尔。不约自他比量也。恩疏中卷六不定末。同疏下卷四相违末。判过不过云。诸自比违自共为过。违他不过。若他比量违他共为过。违自不过(已上)既云。自比他比中违共亦为过(云云)若尔自比他比量中。亦可有两俱不成自他随一不成。然今何约唯共比量。答。恩疏中卷释自教相违处云。自比中违共虽为过。唯取违自边。不取违他边(已上)他比量违共为过。准此可知。若尔自比及他比中。违共虽为过。自比唯取违自义边。他比唯取违他义边。是故不相违也。问。尔自比他比中。虽违共。而但自比取违自边。他比取违他边者。今声论师所著法自相过。是自比也。何得言其因有两俱不成·随一不成·所依不成。答。声论师所著法自相过。此自比中之共比量也。其同喻立敌共许法故。既此自比中共比量。故有两俱随一等过也。问。尔前后言相违。前云自比虽违共。取违自边。他比虽违共。但取违他边。然今何自比之共因故有两俱随一等过。答。约自他比各有三比。若自比中之自比量。若他比中之他比量。约此者。违共虽为过。自比唯取违自边。他比唯取违他边。前约此自他比不具两俱随一。今约自比量中之共比量。有两俱随一不成。所以不违也(云云)。
  又云。问。若尔今言两俱不成与随一不成所依不成。但望一无常法。两俱随一异。可知。立敌不许故名两俱不成。设立者许。敌者以不许故名随一。故其两俱过所依过未知所由。若此立敌俱有体有法上不许有所作因故名两俱不成。为立敌俱无体有法上不许有所作因故名两俱不成。答。抑有何妨。问。二俱有失。若如前者。何故疏云。立不许依无常故。生灭异故(文)既不许依无常故(云云)无常本灭无义。无体法岂此有法上所作因之依耶。若如后者。若尔此岂所依不成不两俱不成。与后所依不成过有何失。答。疏文难所依不成之所以云。亦无常以无能依所作。亦犯所依不成过故(云云)意云。无常此无法。能依所作因有法。宗有法既无体。因即所依无。是故所依不成意也。又疏文出两俱不成之所以云。立敌不许依无常故。生灭异故(已上)意云。无常灭义。所作生义。灭此灭无。即无体法。生即生起。此有体法。有法无常既无体。故立敌所作性因不许依无体法言也。问。尔者此是所依不成过。然今何疏二过别耶。答。慈恩疏案。上卷处处文云。所作因依无常法名两俱不成。亦名所依不成。略纂第二。亦所作因依无常法凡有二过。一者所依不成。二者两俱不成(已上)准此等文。两俱·所依二过各异也。然唐诸记解疏文亦不同也。基疏上卷云。因法兼宗法犯两俱不成。俊清师云。此两俱所依不成。自他俱所作因不许兼无常故。因无所依故。周师后记及智颖师云。所作生义。无常灭义。二俱生不许依灭故名两俱不成。不所依不成也(已上)问。疏次下文释所作因依无常法凡有二释。初释云。若共许因依不共许法。凡所立因他随一所依不成(或疏本云随一所依不成)周师后释云。设立者许敌者不许。名随一过。依实者。此两俱不成。慈恩后释云。亦无常灭义。所作生义。若不遍有法声而遍无常者。一切正因皆可有两俱不成。俊清师释云。此两俱不成。邑法师云。兼有所依不成。邑意。是两俱不成。不有所依不成言也。今私通云。所作因依无常法。有两俱不成义。亦有两俱所依不成。何故。声论师虽声上无常不许。约余法亦许有无常别。而既许有无常法。若尔无常立敌共许法也。不如神我但数论许。而佛法不许。今所作因是生起义。无常法是灭无义也。生义依灭者。立敌不许。是故名两俱不成。设声论许而佛法不许。故随一不成。约此义基师云。所作因依无常法者。两俱不成过。亦随一不成过(云云)周后记·颖师·清师。但名两俱不成。而不名两俱所依不成之意。亦约此义(云云)亦无常之言立敌俱云。而检其体者。无常是无法。如毛·角也。所作是有法也。所作有义因依无常之无体之法。尚如所作因依角毛无体法也。有义因可依有体法。今既依无体法。故因所依不成过。立敌共许因所作不成故。两俱所依不成。设声论师而佛法不许。故随一所依不成。慈恩约此义。而所作因依无常法名两俱所依。亦名随一所依不成也。周法师·清法师。所作因依无常法。亦名两俱所依不成。亦约是义也。问。疏正文云。又若共许之因依不共许法。凡所立因者皆有似随一所依不成过。不说有法而为所依。但以其法而为所依。法非共许。纵唯立许。宁无此过(已上)疏上卷云。若所作因依无常法者。是故随一所依不成(云云)(周·颖·邑等记。并云似随一所依不成条也)准此疏文者。今所作因依有法无常法上。亦似两俱不成·似随一不成。今慈恩何故言以声无常为有法。而所作因依无常法时。两俱不成。设声论师许。而佛法不许。故随一不成而不言名似破耶。答。上卷疏文不同。或本云似随一所依不成(周后记亦同。先记。颖记·邑记同释云真随一过。约有法上过者云。约依后陈而名似随一过。已上)或本云他随一所依不成(云云)今后本为正。是故所作因依无常上。真两俱不成。真随一不成而非似过也。问。疏本不同。又唐界诸师既释名似之所以。今何以云或本他字为正而如是释。答。具举本疏上下文。而示或本他字正所以也。疏上卷云。若共许因依不共许者。凡所立因他随一所依不成(云云)(或本云似随一等。已上)不依有法而依法。如何不共许故设但立许。而岂无此过哉(已上)疏文云不依有法而依法故者。显有所依不成之所以。谓所作因不依声有法。而依无常法故。何者。声是有体法。无常是无体法。所作因依无常无体法故。所依不成言也。疏文言法不共许故者。为显有他随一之所以谓也。能别无常是他不许之法者。法各不共许。既依不共许法故。有他随一不成言也。疏文设但立许而自下。能别无常但显立论许之义。以此得知。或本云他随一为正也。其似随一者为误也。又若所作因依能别无常名似随一者。所作因依能能别无常。亦可名似两俱不成。何故次下疏文言若声宗不过而无常上过者。一切正因皆可有两俱不成。而不言故两俱不成哉。若言次下文略故不言似两俱不成者。周·颖·邑等诸师。释似随一之所以。真随一过约依有法。约依法而辨随一。不真随一。故安似之言(已上)若如汝言者。两俱不成随一过非真过。约依无常法。并随一故。约依无常法。所作之诸过。似示非真者。依无常法成有法声。既应无过。何故上下文以为真过耶。又疏下卷文。以声无常为有法。因言有两俱不成随一不成所依不成。而以为真过。疏主应依法依有法者不论。而因约依无常法而辨两俱随一过。不得言约依有法所辨是真过。约依法所辨是似过。依此等得知。或本似随一者。他字误耳。周师等依谬疏文致劬劳耳也(云云)。
  因明要义抄云。载宝法师问。声无常非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无常者。此有何过。俊贞法师(山阶讲时)答。问。调度云。此有所依不成过(云云)何故言尔。答。所作生义。无常灭义故。所作性因不转有法声无常上。故言所依不成。问。若尔所作性因不转声上空无我上。答。转也。问。所作性既不转声无常。何转声空无我上。若此上转者。亦可转彼上。答(自上他问答。自下自问答)。
  问。有人为第二句正因作有法自相相违。云汝声无常非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者。此作真有法自相相违。答。基云。彼非过收○皆是似破(已上)准此结文者。此非有法自相相违。问。何故非有法自相相违。答。双牒有法法以为有法法故。非有法自相过。又是分别相似过类故。又因有两俱不成过故。又因有所依不成过故。问。两俱不成过可尔。分别相似过类意。何约所依不成亦尔。答。言分别相似过类者。瓶盆。此瓶盆无常非声无常。如瓶盆非声无常。声无常亦非声无常。故此过类。又无常体此灭无所作此生义。生义不能以灭无为所依。所作性因此所依不成。问。且就所依不成。若声上所作不依无常宗。若依之有所依不成者。此所作亦不依声上空无我义耶。答。此亦不依。若依之。亦有所依不成过。问。立声无常宗。其声有法处有空无我法。若不依有法上空无我者。二·八句应成不成因。阙于初相故。答。立声无常所作性故时。所作法但依声有法。不依声上空无我。何者。声此总宗。声上有在空无常无我所作等众多别义。今所依·勤发等此共许。别义苦空无常无我等。此敌论不许法。故因法但遍在总声有法上。而不遍于有法上不共许别义上。若遍此者。因有他随一不成过。问。所作因不转空无我上者。何故陈那难古师立别异为异喻之处。云声上空无我此异品因此上转故不定答。声上空无我此所作因所成立之法。今关取此空无我摄异喻时能立因随之故不定。非谓所作因遍于空无我上也。何者。空无我及所作。俱此声上别义。今所作因此依声有法。以成声上别义之声论不许之空无我。非所作因依空无我还成于空无我。是故今云所作因转空无我上者。此是声上空无我故。所作因转之。非如声有法上所作因转也(后更思之)问。若尔所作无常亦声上别义故。亦应许所作性因依有法无常。答。不例。何者。若所依无常时亦所依不成者。如所作依声有法。亦依无常有法时亦所依不成。今云依异品空无我者。所作因依声有法以成空无我。今取空无我为异品时。能立所作不离空无我故。云转空无我上。非如所作因转声有法上(具如第一条之云云)。
  问。声论师为法自相能违付过云。汝声无常非声无常。许无常故。如瓶无常(云云)尔者如何难此义耶。
  疏云。设有难言。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许无常故。如瓶无常(至)皆是似破。至下当知(文)。
  寻云。以有法为因者。即理门论所明两俱不成也。如立量云。烟能有火。以是烟故。如余烟(云云)此即以有法烟为因之故。无所依有法。是两俱不成过也。若尔声论所付之失。既似彼过相。何云诸无似立此过相故耶。又不可说为法差别过者。若声是法上意许者。可云法差别相违欤。依之可云。改本因故非相违因耶。又亦非相违决定所收者。九句之中无相违决定。何云如此耶。
  明灯抄云。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许无常故如瓶无常者。依理门论。或是所立一分义故。此即宗中一分有法以为因故。立敌不许。是故还成两俱不成。又彼论云。若以有法立余有法。或立其因。如以烟立火。或以火立触。其义云何。设难量云。烟能有火。以是烟故。犹如余烟。又立量云。火有热触。以是火故。犹如余火。彼论主云。若不尔者。依烟立火。依火立触。应成宗义一分为因。解云。若不如我成烟火相应物。尔者即汝所说依烟立火依火立触。皆成宗义一分为因失。问。此宗义一分为因。因过失中是何过摄。解云。有云。不共不定过摄。无同喻故。有云。两俱不成因摄。今观此量。皆以宗中一分有法为因喻也。准理门旨如此。皆是两俱不成过摄。何故今云诸无似立此过相故。岂是深穷。此义应思。设许上说皆为过者。即一切量无正因者。准理门旨。此言无义。既以宗中一分有法为因。皆是两俱不成。既许为量。岂一切量无正因者也(文)。
  守朝略记一云。灯抄云○(云云)先德秘记无通此难矣。问。若尔非唯违疏说。亦无正比量。总以声无常量为真立之根源故。答。今案。此非是专以宗中一分有法为因喻。而以宗中全分有法为因喻矣。故不违理门说也。宁设言一分有法者。前既不言是分别相似过类。明知不可分别所立有法。所以不可言不共不定。又不可言两俱不成也。加之又抄云。设许上说○无正因者也(文)。
  四相违肝心三云。问。因明道理。以宗一分有法而为因。名两俱不成。亦名不共不定。今汝声无常非声无常。许无常故因见此是以宗一分有法为因也。此则两俱不成因。何似立中不见其过相。答。灯师通此难云。依理门论者。此以宗一分有法为因之过。此即两俱不成。亦不共不定也。何得言似立中不见其过相。岂此深穷哉。是义可思也。又云。上说皆许为过者。无一切正因者。准理门论者。此文无理。理门论既以宗一分义为因者。皆是两俱不成(已上)岂一切量无正因耶(已上一番问答灯出)今云。灯师难不尔。灯师美不寻疏意。而谬到诘难。疏意云汝声无常非声无常。许无常故。如瓶无常者。此是以有法之声上别义为因。以有法不为因也。何者。以声上无常为有法时。此无常不通余法。以瓶无常为同喻时。乃此无常上不通余法。并名自相。许无常故因。有法声与同喻瓶贯在。名为共相。既以有法不为因。故无两俱不成及不共不定过。是故疏云。似立中不见此过相(云云)疏中云。所别不成亦有比量相违。谓数论师我可不思。此许我故。如胜论我。俱不极成亦有比量相违。谓胜论我可不和合因缘。此许我故。如数论我。此二比量。初量宗以数论我为有法。后量以胜论我为有法。得是谛许我故(云云)是岂以宗一分有法为因之过耶。此既不尔。何彼以一分宗有法为因过耶。又诸理门师同云。彼处烟可有火。以此烟故。如此处烟。以彼处烟为有法。以此处烟为同喻。此烟故因贯宗与喻故名共相。诸理门师。此烟故因以宗有法烟不言为因。今以声无常为有法。以瓶无常为同喻。而以此无常故为因与上作法一等。而何灯师是以宗一分无常为因故两俱不成因而斥疏释。以是故。今何依本疏。不可因灯释(文)。
  理门论云。若以有法立余有法。或立其法。如以烟立火。或以火立触。其义云何。今于此中。非以成立火·触为宗。但为成立此相应物。若不尔者。依烟立火依火立触。应成宗义一分为因(云云)。
  定宾疏三云。论曰若不尔者(乃至)共知有故。述曰○陈那意云。若不如我所改之量。尔者不但犯前有法成有法有法成法之过。并犯余两过。一者宗义一分为因过。二者相符极成过。且初过者。如本量云。烟下有火。以见烟故。见烟即是见其宗中有法之体。于有法上无别义门。又本量云。火中有热。以是火故。见火还指宗中有法。于有法上无别义门。宗有两分。有法及法。今者还用有法为因故。云应成宗义一分为因。并是阙支之过。亦是两俱不成因过。如立声无常。眼所见故。声无此义故名两俱不成。然更别有宗中一分义者。谓是不共不定。如立声常。所闻性故。唯触一分不共同类以为比量。今言一分者。是阙因及两俱不成。非是唯独一分不共不定也(文)。
  下文云○由此即知。傥有人言。无常是有法。定是无常是法。和合为宗。因云以无常故。方乃得名。以法当体还成当体之法。堕于似中也(文)(此即以有法成有法之量也)。
  今案明灯抄释依此等文出来了。
  孝仁记云。文不可说为法差别过者。唯名无常时。设声是无常之可差别。然声无常言故。是有法非法差别言也。文非根本诤故者。于声可有无常者。根本诤故。是可相违决定过也。若声无常等言时。非本所诤故。非相违决定。是无常与声许置如诤故言也(文)。
  前记云。疏设有难言至诸无似立者。此敌论者作前法自相过既不成已。更转救言。我为前量不改本因。不成法自相相违过。今改本因。岂非彼过耶。改因云。许无常故。下非云。此亦非过。诸无似立此过相故。诸出过中无以此过者。故言诸无似立。法自相相违过必不改因。因既改前。不成出过。复转救云。我改前因。拟作法差别过者。亦不得取声及无常双。故言声非本诤故。此是次下疏文意也(文)。
  诸无似立此过相故之事。
  前记云。诸无似立者。作此语倒。应云依似立无也。审(文)。
  后记云。诸无似立此过相者。意云。诸似立中不见有此似立之过也(云云)。
  注释上云。今且消文云。此是预举。下文设许上说皆为过者等。意言。无似立者。指正比量。此过相故者。是即反难。谓诸正比量应有此过故。或又诸者表诸余量。谓诸量中曾无似立此过相故。诸言所表。此例非一(止观记云。但信法性不信其余。意云。不信其诸余法)殊作异解义又未了(文)。
  (上引前记文也。明诠里书亦引前记耳)。
  济恩寺僧都训云。诸无似立此过相故即同源信僧之义也。
  守朝已讲训云。诸无(凡也)似立此过相故(文)。
  第二正因有人相违决定之事。
  注释云。问。广百论第五破时品云。又去来体非现实有。余实有法所不摄故。如共所知非实有法。又唯识第一破小乘不相应实有云。或余实法所不摄故(因)如余假法(喻)非实有体(法宗)彼疏云。汝不相应行定非实有。除假以外许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准彼应作相违决定云。声非无常(莫立声常。有不定故)余无常法所不摄故。如余常法○答。此过难遮。非唯此中有此过失。余诸正因多分皆尔。愚管难会。须闻明师。且准理门现教力胜应作转救。义如前释。问。改宗应云真故声常。因喻同前。若如是立。应无世间相违等过○答。若宗加言。便是别立应非第二正因能违。问。设许别立。有何过耶。答。若尔应为相违决定。真故声非常。自余常法所不摄故。如瓶盆等。问。若准此例不相应行非实比量。亦应此过。立云。我不相应行定非假有。许余法所不摄故。如余实法。答。此义难决。学者思之(文)。
  论一云。此定非异色心心所有实体用○或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非实有体(云云)。
  疏二本云。论或余实法乃至非实有体。述曰。有法如前。此中假法。共许瓶等。不共许忿等。今但总言。汝不相应行定非实有。除假以外许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此中余言显色心等所不摄也。不言许者随一不成(云云)。
  秘二云。有义。疏说假实相对因。谓假法之余。乃实法之余。此非理也。彼宗得等皆是假法之余。实法摄故。因便不成。故今别说除不相应外余色心等实法不摄故。详曰。依观疏中。重叠简略。诚无过矣。何枉剩焉。故疏简云。此中余言显色心等所不摄也。疏云色心之所不摄。岂不遮彼随一过耶又疏说云。不言许者随一不成。此乃显得他虽实摄。明自许得实法不摄。故置许言。许言有二。一许色心实法不摄。自他皆许。敌者许得亦非色心。二许但是实法不摄。唯自宗许。许言宽狭。简过乃穷。疏何非理(云云)。
  广百论五云。若言去来体是现有。世所摄故。犹如现在。理亦不成。汝许去来用非现有。是世所摄。则所立量有不定失。若言去来体是实有世所摄故。如现在者。理亦不然。若依胜义。我宗现在亦非实有。则无同喻。若依世俗。用瓶盆等是世所摄而非实有。则所立量有不定失。若言去来体是实有。余非实有所不摄故。如共所知实有法者。此亦不然。若依胜义。无同法喻。若依世俗。便立已成。我宗亦许去来曾当是实有故。又如共知世俗实法。余非实有所不摄故。应非去来体现实有。如是等类有多相违。又去来体非现实有。余实有法所不摄故。如共所知非实有法。如是等类比量无边○由此去来共所许法。非离现在别有实体。自宗所许世所摄故。犹如现在(云云)。
  文义记云。又去来世非现非常等者。证曰。约世破相。正理五十一云。又去来世实非无。能缘彼觉有差别故。如现在色声等法。诸非有法无差别故。缘彼不能起差别觉。此量宗因同异二喻如文具足。经部许现亦有色等假实之法。恐喻随一所立不成。宗云体实非无。不言实体非无。此中实言(理实之实。非体实之实)今对彼宗量云。去来二世非实有性。非现非常故。如空花等。此与彼量相违决定。广百第四亦同此量。故彼因云。现在无为所不摄故。又不可言世摄故应如现在体是实有。现在非是唯实有故。同喻不成。或不定相违故(此遮相违决定有三过故。由此证知。相违决定量上亦作相违决定失)彼第五卷释此三过。云若依胜义。我宗现在亦非实有。即无同喻。若依世俗。用瓶盆等是世所摄而非实有。即所立量有不定过(无喻不定二失)又云去来体是实。余非实有法所不摄故。如其所知实有法者(此作相违决定。是外量)此亦不然。若胜义无同喻。若依世俗便立已成。我宗亦许去来曾当是有故(此无喻·相符二失)又如共知世俗实有法。余非实有所不摄故。应非去来体现实有(前量去来体是实有义。曾当及现实有。彼宗意。去来世体是现实有。论破亦许曾实有。立已成失。若现实有。法差别相违失。违彼本意所许故。观简无喻。宗言应非去来体现实有。此非法自相相违。一即因遍二品。二即无喻故。案云。彼宗非现实有)又云。去来体非现实有。余处实法所不摄故。如共所知非实有法(此显比量相违故。复三过皆名相违。第四云。或相违故。前无同喻相符之失。是故兼破非正)今此量即同彼论第卷量(云云)。
  顺正理论五十一云。又去来世体实非无。能缘彼觉有差别故。如现在世色声等法。诸非有法无差别故。缘彼不能起差别觉等(云云)。
  此卷广成三世实有义。可见之。
  问。声与无常。
  义心云。问。极成能别。为约声上现有。为约当有。名极成耶。答。不约现有。若现有者。立已成故。亦不约当有。若当有者。现既不许。亦非极成。故据立敌宗中许有。即名极成。将依有法敌者不许。违他顺己故得名宗。若敌许之。有相符过也(云云)。
  又云。问。大乘·经部。离所相外无实能相。云总是无常。可不违自宗。其萨婆多宗。能相条然实有。若云声是无常。岂不违自宗。不可色受等即是行蕴体各实有故。不同大乘本无今有假说生等故。故萨婆多宗对声论如何成立。答。应云声有无常。若尔论文相违。又解。萨宗能相所相虽复异体。然有所相属于能相。故云。声是无常。互相差别。亦无违宗。体相无失。问宗言无常。通其四相及生灭分。以总言常。不简别故。因言所作。唯是生相作是起义。不通余故岂不以少分无常证多分无常。又宗应有一分相符。以声生者许生相故。答有二解。一云。宗言无常意取灭义。以敌论者不许灭故。因言所作应取生义。以生证灭共所许故。问。若尔生是现在。灭是过去。如何以现在生证现声是灭。答。以现在生证声当灭。不尔便违自教。以灭相是过去故。一云。声有二义。一从缘生义。立敌共许。二体无常住义。敌不极成。今以共许所作证不共许非常住义。故以非少证多。亦无一分相符之失也(云云)。
  要义抄下云。实基法师问。极成能别意何。明诠法师(八宗会时)答。约声无常量者。约能别之依共许故。云极成能别也。问。若尔声上无常不共许。答尔也。若此共许者有立已成过故(尚再三同问再三问答)问。何故调度云声处无常若现有者相符。当有者不极成(云云)此曰耶。答。声体云此有法。立置无常灭义。此有法声上令有者。是则无声有法也。问。尚未所通。何故云声上无常若现有者相符。何者。敌论不许声上无常此现有故耶。答(自上他问答。自下自问答)问。调度云声上无常若此现有者相符。若此当有者不极成意何。答。此纂主难净眼师所举之西方二师释中初师释之调。非是纂主正义也。何者。西方二师中初师云。声上无常是别无常。余法无常是总无常。以总合别。总极成别亦可成。故对声论能别极成(已上净眼疏文)纂初破此师云。今谓不尔。以总合别。为当为现。若别声上敌许极成。何假因喻。立已成过。若当极成现未极者。阙宗依过(已上)。周云。言以总合别故可极成者。除声以外余色等上一切无常。名之为总。由将此总极成无常合于别声不极之上。敌者方乃许声之上而有无常所以。言能别所别立敌极成(此周师释西方初师计)首师云。今不尔者。总非。以总合别者牒彼计也。为当现者。征诘也。若别声上等者。依征而正破。谓若汝云声上别无常。即于现立敌二人皆极成者。何须更立因喻。何者。彼声上别无常。元来二人并许。即成相符。若当极成者。等牒于当极成。阙宗依过者正破。谓若汝云正立宗时未极成。立因喻后方极成者。若尔阙宗之所依过。何者。今立宗时。不相离性之所依能别无常。今时非极成故(已上首师释纂主破意)依此等文者。西方初师释。并纂主破意。显然可悉之又眼师举西方第二师释云。如立宗时。显别虽未极成。以立喻时必极成故。约当说现。故云极成(已上)纂主破此师云。此释同前阙所依过(已上)文显可悉之。问。此是所破义。今陈正义如何耶。答。纂出正义云。今云。能别所别但为自他宗中有无。为极不极。彼此宗有即名极成。揽作宗依令不相离。复顺自宗。不尔虽有非有法法。立不相离。有诸过起。名似立宗。故彼此宗不许有者。以何为依。故须共许。有法及方名极成(已上)首师云。不尔虽有等者。若非上所说者。虽有所能别而非能别非能别不得立。故令不相离。皆起诸过。故是名似立宗(已上)宪师云。意云。若不顺自宗尔。虽彼此宗许有。而非有法之上法。立不相离。即违教等过(已上云云)。
  此沙汰如抄第。
  声无常量有所别差别他不极成耶之事。
  又云。问。此句正因无过者。既有所别差别他不极成过。所以然者。其所别差别他不极成本作法云。四大种常(云云)即四大种者所别自性。此中实句摄。四大种非实句摄。四大种所别差别。而其实句摄。四大种见佛弟子不成故。胜论师对佛弟子立时。既有此过。准此今此第二句。胜论师对声论立。其胜论立。约宗声有德句摄。声非德句摄。声之中其德句摄声不许敌者故。有所别差别他不极成过也。即声者所别自相之中差别而付过。能本作法相似而不误。此过何遮第二句正因可成耶。答。谓之云云不同也。有云。无此过。所以然者。举立敌极成声故也。问。若尔何故不云极成声耶。答。其略故不云也。亦声无常量从本于声争常无常故。不争德句摄非德句摄。故无此过(云云)(常师传也)有云。准本作法不相谬故。此声无常量应有所别他不极成过。但具三相故云正因。所以云二·八为正因。而不云正比量也。意非谓无宗过为言也。有云。无此过。所以然者。何人第二句宗可付此过。若陈那弟子付。若外道弟子付。俱是违宗过。何者。立九句对置二·八正因。陈那并足目仙人所说。而第二句宗付过故。有违宗过为言也。问。此过声论师所付。何可有违宗过耶。答。足目所说故尚有此过也(以上松传也)有云。释此过。何者。所别他不极成过非过数。何教说此二过(云云)问。若尔何疏劳出此二过作法耶。答。其出过相数耳。云尔故。非谓决定过(云云)今亦可云。第二句第四句能违故无此过。何者。第二句是第四句能违而作置故。今胜论声无常。牒故所立声论声而即立无常故。敌者声论于此更下别德句摄·非德句摄。不云所别差别他不极成过。故说有性量之中。彼前说。今亦总难(云云慥文可寻之。云云)。
  又云。问。四相违因喻过非宗过者。宗所别差别他不极成与因有法差别相违有何意耶。答。二过稍异。意云。所别差别他不极成宗过。有法差别相违因过。问。若尔有有法差别相违之量无所别他不极成过耶。答。有。问。若尔四相违又可有宗过。答。彼亦应言宗过。然而说因过之处。显不云宗过。又约言显无宗过言也。问。先有法差别相违量有所别差别他不极成过方何。答。不待因喻宗所别之所意许之离实大有。敌者他不许。故云所别差别他不极成也。问。若尔与有法差别相违有何异耶。答。有法差别相违。有法体即为能别举也。所别差别他不极成过。所别举四大种也。三于传云。直云所别差别有法差别之时。意同也。云有法差别相违。云所别差别他不极成之时。意稍异也。问。若尔可言能别差别他不极成过。有法差别相违异。答。能别差别他不极成作法。即出法差别相违作法故。二过同也。问。若尔所别差别他不极成与有法差别相违过同也。答。准法差别相违能别差别他不极成作法者。理可然。今意。疏主既所别差别他不极成作法。出四大种是常。不出有法差别相违。以此当且可云异耳。问。能别差别他不极成过即法差别相违者。云何云四相违唯因喻过非宗过。答。准前可验之。然明灯抄云。然此中言所别差别等者。不同四相违中有法差别等。彼犹因违意许差别。故名相违。是立敌者更互所无名不极成。故不同(云云)问。凡所差别能差别他不极成过。若似过欤。为实过欤。答。云此云云不同。有人云。真过(云云)有人云。似过(云云)云真过之意。既疏文云。上来三过皆说因相。若云三差别。又有不极成。出所别差别他不极成故云真过。三十三过中不出。入四相违中不出也。云假过云意。三十三过中无此过故。云假过耳(邪正可辨之)。
  声无常量有一分相符之事。
  黄私记下云。约有法声。有能诠声响音响音立敌共许无常。而不简有法总立声无常。故有一分相符失○答。一方响音摄有法。故无一分相符。一方一分相符非过数(文)疏一末云。除心等言简觉等者。恐有一分相符过故(文)既以一分为过数故。非过数之义不可存之。但声论量。有法立常声。能违牒彼非之。岂摄响音哉。依之护法论主破声论计云。余声亦应非常声体(文)况响音者但显声缘也(云云)。
  唯识比量私记云。问。为本量作相违决定云。真故极成色应定离眼识。有质碍故。如五·三。如何可遮耶。答。有一分能立不成也。问。有一分能立不成过何耶。答。同喻五·三中。香味等能成有质碍故因。识等不能成有质碍故因。所以有一分能立不成过也。问第八句虽有一分能立不成。不为过。今此虽有一分能立不成。不可为过耶。答。第八句虽有一分能立不成。置诸皆言而合时。无一分能立不成过。所以正因也。今此不尔。所以不正因也(云云)。
  今案。此违决不被合者。既云如五·三。若合之时。取香等除识等者。同喻可云香味识等。何云五·三耶。凡因明者。简词之门。既词有误故可有此过。准此若以聚色为正同喻者。可有一分能立不成。依之可云约一分能立不成。或有为过类之量或有不为过之量也。此委曲尤可学之。
  (私。此二十五帖内。二十唯识疏云文裹二。写本押纸)。
  横川僧都注释云。问。既改本因。何名相违。答。此声论师难于法差别决定相违。其相未了。故通约宗显非所诤。或是带法差别相违之相违决定。其相如前辨。或云。此中结遮声论前后二难。谓法差别者遮前所作因中伏难。相违决定者遮后无常因中难也(文)。
  (私。此前记云疏设有难言至诸无似立者裹二。写本押纸)。
  第二十五帖卷首表纸里。
  (注抄文)。
  鸺鹠鸟名。亦名角鸱(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五(终)

  (岁在甲寅正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书写。二十三日照本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