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页 共 41 页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六(第二十六帖)
问。法差别相违作法如何。
论云。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至)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云云)。
寻云。尔者立敌谁人耶。
疏云。此中义说。若数论外道对佛弟子(等文)。
寻云。数论外道者出成劫之初。佛弟子者在住劫。如何为立敌耶。
理门论云。是故顺成·反破方便非别解因。如破数论我已广辨(文)。
宾疏三云。论曰如破数论(乃至)广诤傍论。述曰。数论外道也。亦名劫比罗○立二十五谛义盛行于代。门徒极多。彼仙虑恐身无常。后有余论师破所造论。遂至大自在天所请延寿法。天赐其法。恐不得久住长时更请要法。遂教令变身入在大石之中。其石久在频陀山下余甘子林中。可有丈余。后人请者。时为现身。陈那出世造破数论。弟子词穷。仰推其师。于是陈那与彼弟子。往至石所。书所造论在于石山。经宿已解。更复遂破。重书石上。三四日解。展转乃至七日不释。流汗大吼。其石便碎。陈那取其最后不救之词。制为破数论。论凡六千颂。今即指彼六千颂中已辨取舍反破方便等义也(文)。
法差别相违之事。
明灯抄云。法差别相违大意者。能别法中以言对敌言显之中立一类宗。于此言中矫计假托。更成意许第二类宗。且如数论立眼等必为他用。他用之言但目假他。对敌言显。已是一立。然非乐为。此假我者亦名积聚他。而设矫计寄此言显假他宗中。别立意许神我真他以为所乐。此神我他亦名非积聚他。既意许中立此真他。即与言显假他差别。故名法差别也。故彼敌论取有法上积聚性因。如卧具喻还是由于因力取喻。翻彼意许非积聚他乐为之宗令不得成。而令别成非乐为中积聚假他。故名法差别相违因也(文)。
此引宾疏三卷文也。
宾疏三云。法差别者。入理论云。如说眼等必为他用(宗也)积聚性故(因也)如卧具等(喻也)此数论师对佛法众所立量也。他者我之异名也。形于眼根故说为他。身中有此自在主宰。复名为我。彼宗我者自有二种。一者真我。即二十五谛中神我谛也。体既常住故非积聚。二者假我。即明根等积聚成身假名为我。以其假相动作施为似我相故。即二十三谛中摄也。加以冥性。亦名最缘。故有二十五谛。不能繁叙。假我通于佛法中立。所以同许真我对敌。佛法不许。不得直立故。以眼等为宗有法。而就法中意乐成立真我为宗。既以敌论不同许故。方便矫寄言显假他宗中立之。彼以真假两类宗法合立量者。避别立过。谓若数论别立真他。毕竟无有共许同喻。故令宗中能别不成。并阙同喻所立之义又彼若更别立假我。彼非乐为。有相符过。是故世亲所造第一义谛论破彼宗云。问曰。此言他用者。为是何他。若言真他用者。即是能别不成过。又无同喻过。若是假他用。即是立已成过。彼既避真别立之过。方便寄在积聚假我不乐宗中。而立所乐非积聚他。而合立之。此正即是以一相因同作事业。成立所乐及以不乐两类之宗。陈那即言。若合立者因犯相违也。由此应知。世亲据别破之。陈那据合破之。问。卧具他用岂不亦有真假二他共受用此卧具耶。答。宗得违他故。立所乐真他之时。宗未有过。喻须同许故。不得取所乐真他以为同喻。唯有假他受用卧具一相譬喻。是同许故。故得违彼也。轨法云。眼等亲为真他用。卧具亲为假他用者。何烦此释也。以其喻中理应取其共许喻故。故入理门出彼过云。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审定邪宗)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正出相违过)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释共许之喻也)彼本矫计以其言显成立假他。别寄意许真他在中。故是所立法中之差别门也。与彼差别所乐之处作相违过。令因及喻立彼不乐积聚他用。量云。眼等必为积聚他用。因云积聚性故(眼根是微聚积成)如卧具等。彼论既言诸卧具等为积积聚他之所受用。故知假他用卧具者。彼此同许。乃是数论本乐宗中真他异品。因既在异不遍同中。故被佛法以违翻成也。问。佛法翻彼立眼等为假他用。岂不相符过也。答。若真立者。可犯相符。今用此量违彼所乐。何有相符。彼人若言是相符过。彼自所乐真他之宗弥加拥坏也。问。凡自立量。理必须取共许同喻。若望破他容取彼宗独许之喻以示彼道。义既如此。何不此中作不定过。过云。为如卧具共许假他用。积聚性故。眼等为假他用耶。为如卧具汝许真他用。积聚性故。眼等为真他用耶。答。此实与彼共不定过。少分义同。但由立者本立一宗。而彼一因通在共许两喻之上。借两喻力作不定过。然后令彼见有两宗。此中良由两喻力停不得偏就故。宗不定也。今此立者本立两宗。一则不乐。一即乐故。而由一因道依一喻而有共许及不共许真假二义。喻既二义。故应就其共许之义翻彼乐为令就不乐。此中良由喻力不停令宗偏就故名相违。即知因明之法。一量之中立一类宗。容可是真若一量中立两类宗。随应必堕三相违中(文)。
此疏中。能违不加胜字欲遁相符过者。不异西域师心。然同喻卧具唯取假他用义者。叶论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之文。尤可玩之矣。
意许差别之事。
疏云。凡二差别名相违者。非法·有法(至)意之所许所诤别义方名差别。因令相违。名相违因(文)。
寻云。两宗所诤别义者。立者差别是彼非。敌者差别彼是非。如彼数论乐为真他用。佛弟子争假他用。若尔四分建立法差别。立者差别缘虑自显敌者可差别不缘虑自显者。岂不顾自教相违。勘二等差别耶。又如有法差别。立者差别作大有有缘性可尔。敌者差别作非大有有缘性耶。如何。若作非有缘性即实有性者。非立者边二等意许。胜论师不立即实有性故。若非即实有性者。岂五顶意争有性。非即实之作有缘性耶。若但立者乐为差别。云要是两宗各各随应等者。有法自相意许离实有性。岂非差别相违耶。故知要是两宗所诤别义者。立者乐为不乐为两宗所许之所诤别义之事。可寻之。
寻云。若一切别义名差别者。有何过耶。
又云。若不尔者。如立声无常宗。声之上可闻不可闻等(至)若尔便无相违因义。比量相违等皆准此释(云云)。
寻云。声上岂有不可闻等义耶。
后记云。常声之上可闻等者。意谈常声之上差别之义。声是可闻义。声上无我非可闻义。或可。能诠常缘合即可闻不合即不可闻也。亦是声上差别义也(云云)。
有人准此文云。不缘虑自显者。心心所法缘不合之时。有不缘虑之义也(云云)今难云。若尔虽有不缘虑义。既非自显。若不生之时。亦无自显义故。仍此义颇不得心。何必取有法上义为片差别耶。
又云。无常之上作彼缘性非作彼缘性者。意云。无常之声而是其境与彼缘声无常之心作故。不与缘彼色无常之心作性。亦是无常之上差别之义也。故言作彼缘性非彼缘性也。总意而言。差别相违因者。意其所应意之所许因与彼违。名差别相违因。非取一切差别之法皆与作因。若与为因。非但无相违之因。亦非有同喻也。问。前虽举常与无常可闻不可闻作彼缘性以辨差别。未知是有法中差别。为是法中差别。答。可闻不可闻是有法差别。作缘非缘是法差别也(文)。
寻云。若尔便无相违因义等者心何。
明诠道云。备云。若不尔者。如立。
数论师若立我受用眼等者。有何失之事。
疏云。若我为有法。受用眼等(至)如卧具喻。所立不成(文)。
寻云。两俱不成有所依有法。既有所别不成。何有两俱不成耶。若尔可言有所依不成。何不言之耶。又我言通真假可有有法差别过。何云所别不极成耶。
孝仁记云。文积聚性因两俱不成者。问。宗中有所别不成。何故于因所依不成不言耶。答。虽理尔。而且举一边故无妨之(云云)。
因明肝心三云。问。数论本意。欲立有神我受用眼等也。若所立可言神我可受用眼等。何故不言尔耶。答。疏云。若言我可受用眼等者。即有宗中所别不成。积聚性因两俱不成。如卧具喻所立不成(已上)问。疏上卷云。所别不成因中所依不成故。不立于宗(已上)今宗有所别不成。何因不知所依不成耶。答。疏文略故不举而已。以理实言之。又有他随一所依不成也。问。若尔所别不成必有所依不成也。有所依不成必有所别不成耶。答。慈恩云。立虚空实有时。有法不成故有所别不成(云云)又云。所依不成者。所依但无。能依通有无(云云)依慈恩意。可言有所依不成必有所别不成也。问。若尔烟可有火。是以烟故立时。因有所依不成。未知其烟有法成耶不成耶。若不成者。既云烟时。立敌共许。何有不成耶。若成者。有所依不成必有所别不成。此义不成也。又既所别成。何有所依不成耶。答。举因时无有法。无有法故。因所依又无。故所依不成。既无有法。云有所别不成。是有何妨也。问。若言无有法者。待立因而方无有法耶。若才举宗有法无有法耶。答。待举因而方无有法也。何者。烟可有火者是立宗。是烟故者立因也。因是烟故者。以有法烟为因。是故举因时即无其有法也。问。若尔但此因所依不成。何有所别不成耶。答。既举因时无其有法。既无有法。岂非所别不成耶。问。所别不成是宗过也。举宗时即成过。不待因也。举烟有法时。有法既成。何有不成也。及立因时其无有法。是因过也。何名宗过耶。答。举有法时所别极成。而及立因既无有法。无有法故。尚所别不成。此过未清也。举因时无有法。此因过也。何关宗过耶。此依慈恩意如是问答而已。若依玄应师意者。宗有所别不成时。因必有所依不成。因有所依不成时。未必有所别不成。何者。数论对佛法。我可受用眼等。是积聚性故言时。因有他随一所依不成。宗即有他所别不成。是故宗有所别不成时。因必有所依不成也。胜论对经部言。虚空实有。德所依故言时。无空论师亦以想施设力许有虚空。是故虚空有法极成也。因云德所依故时。有义之因不依无体之有法也。是故自所依不成。德所依故之因显有所依不成。而所别虚空立敌共成。是以知。因有所依不成时。宗未必有所别不成也(胜论师对佛法经部立虚空实有时。无体随一所依不成。对自宗中经部立虚空实有时。有体他随一所依不成。胜论·经部立德所依故因故云云)又云。问。所别不成因依之事。义决定也。所别不成即因共不定之事。其意何耶。答。照师略纂云不立所别不成者。不异因中共不定故(云云)依略纂意者。所别不成即因共不定过也。问。声论师对佛弟子。声可常。所量性故立时。虽因有共不定过。而有法之声立敌共成而何略纂。不立所别不成者。似因之中共不定过故(云云)耶。答。略纂意云。若数论师对佛法。我是思。所量性故立时。宗有所别不成。因亦可有共不定云也。依此作法。宗所别不成即因共不定过也。问。声论师云声常。所量性故。因中有共不定。无所别不成。何今不立所别不成者。因中共不定故耶。答。略纂意。数论师对佛法。立我是思。所量性故。是即宗有他所别不成。因亦有共不定失。言而不立所别不成者。因中共不定过故也。问。若以我为有法。以所量性为因。对佛法时。所量性因既阙初相。但是不成因。何名共不定因耶。答。依略纂意者。此是他所别不成及自共不定失也。何者。约立者数论论师。所量性因具初二相。约敌论者所别不成。是故约敌论者此他所别不成。于立论数论师。所量性因阙第三相。于立者是自共不定也。问。尔所量性因于数论师自共不定作法何耶。答。数论师立我是可思。所量性故。以心平等根为同喻。以虚空为异喻。所量性因转二品。是故作自共不定云。为如汝许心平等根。所量性故。汝我是思耶。为如虚空等。所量性故。汝我是非思耶(纂作法不出。依略纂者。宗因喻三支如前可云。应师云。我思。德所依故。喻不举。若举者。如心平等根可云)。
问。有所别不成必因有共不定耶。若不尔耶。答。未必尔。沼师略纂。且约一余作法云尔耳(文)。
又云。问。若尔违慈恩疏。何者。中卷云。两俱不成所依但有。能依通有无(已上)今既以我为有法。所依但无。何名两俱不成耶。答。两俱不成凡有二种。一但两俱不成非所依不成。谓声论师对佛法。如立声常。眼所见性故。二两俱不成亦所依不成。数论对佛法。如立我眼等可受用积聚性故。又大乘对萨婆多。立我有。德所依故。此是两俱不成·两俱所依不成·两俱所别不成(此后作法出义纂文)问。初作法但是随一不成。谓望立者数论。是自随一不成望佛法敌论。有体他随一所依不成。无两俱不成之作法相也。何名两俱耶。后作法亦但是宗有立敌两俱所别不成。因无体两俱所依不成。又无两俱不成相。何名两俱耶。答。依初作法。与数论俱积聚性因有法我上有不许。故名两俱不成。是总合名也。佛法我不许。故他随一所依不成。望立者自随一不成。是别名也。后作法例非也。问。疏中卷云。两俱非随一不成。一二异故。又非犹预。疑决异故。又非所依也。所依有无无异故(已上)今何两俱亦随一亦有所依不成等耶。答。若约少犯一过义。疏四过各异。若约多犯随应义。又有两俱不成·所依不成等过也(云云)。
又云。问。先云。义纂云。佛弟子对数论师。我可实有。德所依故立时。是两俱不成等(云云)此论文作法相违。何者。小论云。如立声无常。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已上)纂文所明两俱不成。何作法相违。纂所出余作法。亦论相违答。慈恩疏释法差别处云。数论师对佛弟子。我眼等可受用。立积聚性因。两俱不成(云云)沼师义纂且依此本疏作法。是故纂云佛弟子对数论。立我可实有。德所依故者。两俱不成(云云)以理推量。是不两俱不成。此是无体自随一所依不成。无体他随一不成。何者。佛法不许我及德所依。故无体自随一所依不成。数论我许。德所依因不许。故无体他随一不成。是不两俱不成。亦本疏所言。数论对佛弟子。立我眼等可受用时。积聚性因两俱不成。以理推量。是亦不两俱不成。此是有体他随一所依不成。有体自随一不成。是故应师云。我眼等可受用者。积聚性因。望自者自随一不成。望他者他随一所依不成。义纂亦云。大乘对萨婆多。他方声此可善。德句依故立。此两俱不成他所依不成。是亦以理为言。不两俱不成。何者。萨婆多他方佛声。德句依故因不许。即是无体他随一所依不成。论文如胜论师虚空实有。德所依故。对无空论。所依不成。如慈恩释云。无体他随一所依不成。又大乘不许德所依故。无体自随一不成。所以此不两俱不成。又纂云。大乘对萨婆多。立我可实有。德句所依故。两俱不成。共所依不成。俱所别不成(云云)是亦不两俱不成。但是无体两俱所依不成。义纂意合自他随一名两俱不成。以理为言。此是随一不成。不两俱不成也(云云)。
又云。问。沼师义纂助疏云。今以疏解令准法师云。若真我眼等可受用立者。即所别不成。积聚性因两俱不成(云云)先所立两俱不成。亦有所依不成等故。两俱不成未必有法唯有。纂意云。两俱不成亦有所依不成。未必有法唯有体。即论作法及慈恩疏中卷云。两俱与所依。其有法有无各异。既相违。此义何。答。慈恩疏勘上下文。两俱不成未必有所依。何者。慈恩疏上卷初云。以声摄在一切中故者。即是因中两俱不成(云云)。
(唐诸记各别说)此无所依。名两俱不成。慈恩疏上卷次下文云。因法遍能别宗。所因两俱不成过(记各别说)此所依成名两俱不成。同疏次下文云。若共许因依不共许无常法者。所立因他随一所依不成(初释)后释云。因依后陈无常法。一切正因中皆可有两俱不成过。此两俱不成亦无所依也。又沼师略纂第二云。因若依能别法。凡所立因皆可有二过。一者所依不成。二者两俱不成。若尔可云两俱不成亦无所依有法。亦有所依有法也。上来所别疏文所言两俱不成等。唐诸记解不同也。后当述也(文)。
有所别不成之量有共不定云释。如抄第。
若言眼等必为我用之事。
疏云。若言眼等必为我用。能别不成(至)卧具喻有所立不成(文)。
寻云。我能别何有不极成失耶。
四相违肝心三云。问。若尔只他用云时。二宗共许者。直言我用时。二宗得许耶。答。因明师异说。慈恩法师意云。若我用者能别不成。若他用云时有共许。玄应师。直云我用时。立敌共许极成。他用云时。如极成。若真他。若言真我时。即不极成也。问。且就慈恩意。何言他用时成。言我用时不成耶。答。他与我同虽含真假。我言忌佛弟子。不忌他用言。何者。我名是自在主宰名。主外道执故。他言相对异简名。如佛法云自他宗·自他差别。他言未必主病。是故言他时无过。言我时有过也(文)。
清辨比量记。问。对不我人我云。有所别不成者。过我能诠言附过。为当过我云言下所诠义附过耶。平备答。此过能诠·所诠附过也。问。约真性有为云过。过有为云能诠言附过。为当过有为云言下所诠义附过耶。答。此过所诠附过也○过能诠所诠附有所别不成作法。不过能诠而过所诠而附有所别不成作法也○我可思云有所别不成者。过能诠·所诠附所别不成作法也。唯识论云极成眼等识可亲离自不缘色等。此疏说不极成云。而直云眼等五识时。有自他一分所别不成云也。此自他一分所别不成。过所诠附所别不成作法也(文)。
因明要义抄云。三十六。平恩法师问。所别不成本作法云。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我是思。今疑也。若此自相过。若差别过。后贞法师(山阶讲时)答。此自相过。问。若尔有法所举之我。此何我耶。答。此是神我也。问。举神我时。有所别不成者。佛弟子不立神我耶。答。尔也。问。若尔何故般若灯论(十一)云。如数论所立之我者。我亦所许于世谛泛尔言我故。汝若成立之者。还成我义(云云)既云数论所立之我我亦许。何不立神我耶。答○灯论意。约相和会□体无二故。云于世谛中说言我等也。如备师珍论疏云。外道所立我。此佛法中第八阿赖耶。外不知此阿赖识。以计为我。如是和会。我所别无过○(文)。
引灯论·珍论并轨备迈等疏广沙汰之。
般若灯论十一云。
灯二云。问。外人依同处不相离色作不定。立量云。我所执我体定非是一。许更相遍故。如汝大乘同处不相离色。此有何过。答。此有二过。一有有法自相相违因过。我亦所争。同处不相离色体非我故。更此更相遍因以同处不相离色为同法故。即是准于我异喻转。更无遍是我同喻故。二有有法差别相违因过。有法之我正是言显。假我实我即是意许。有法差别。以大乘宗同处不相离色即是假我。复更相遍。喻具二立。更无实我更遍同喻。故立量云。汝所执体应是假我非实我。许更遍故。如同处不相离色(文)。
秘二云。今就他宗以为比量。不可将自择灭等法而以为喻(文)。
可见上下文。以此文可难灯释也。
文轨疏二云。问。前一解云。数论师执。眼等不为积聚他用。此则于眼等上他用宗无。何故不名违法自相。答。此因约同喻故。不违自相。谓积聚因·卧具等喻。但与真他受用义违。假他用宗眼上自无。不由因喻方违此义。此乃反由因喻力故。令眼等上有积聚他所受用义。故积聚因非违自相(文)。
有人云。前灯所出有法差别量。以同喻见勘假我实我意许差别欤。同处不相离色是假我故(文)今付此义加愚案云相违因过勘同喻。于异品令阙后二相。又同喻所立不成能立不成等即相违因也(文)故以同喻勘有法我可有假我意许也。此则有例。文轨疏文是其吉例也(此文可秘之)。
今案。此义颇难依用。法及有法之下勘意许了。以同喻勘成异品。望意许宗令阙后二相。如何依同喻令勘意许之后还令阙后二相耶。况若如此义者。我为有法之量。依同喻卧具等力。有法之下令有意许耶。
有人云。又准前灯量可言。必为他用之下积聚他用。即是同喻卧具等也。故可有胜胜之意许也。又以此文可难胜劣意许之义矣。
永超僧都云。胜胜意许义意。数论宗虽眼等无假我用胜之义。既以卧具等为假用胜之故。为片差别也(云云)。
今案。不乐为片差别。以本量异喻为同喻。而同喻卧具等既假我用胜也。故假我他用片差别可言用胜。依之疏云。成非积聚他用胜。其积聚他用胜即是异品(文)既不言积聚他劣即是异品。岂非用胜耶。虽直不明片差别以异品为能违同喻故。可以为用胜。问。如唯识比量。同喻眼识望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色。俱非成同喻。准此本量异喻何必为不乐为片差别同喻耶。答。唯识比量不以不乐为差别为能违宗故。本量异品不与不乐为同喻。今此量以不乐为片差别为能违宗。故不例。可思之。
又能诠声常之量。法自相下勘内常外无常意许差别。准此我所执我有法言陈虽无假我意许。勘有法差别欤。可案之。
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阙无同喻者。因喻必须极成。佛法不许有我用法为喻。积聚性因虽有法。有性是无常不成常义。不积聚他是常法。故常与无常不相关。故不相成。所以无因(云云)。
阙无同喻之事。
孝仁记云。亦阙无同喻者。阙减之过也(文)。
积聚性因违法自相之事。
前记云。疏积聚性因违法自相。量云。我用应非我用。积聚性故。如卧具。合云。诸积聚性皆非我用(文)。
四相违肝心三云。问。因明法。有能别不成之量。因有不共不定过。今数论量既有能别不成。未知其因有不共不定过耶无耶。又有能别不成之比量。因有法自相相违过。其过相何耶。答。有人云。积聚性因无不共不定过。何是龟毛空花等法。望真他用宗是宗异品。兔角等无真我等思。思我名受用故(云云)(平备惭安大德云。法自相相违因无不共不定过也)今私云。有不共不定过。以卧具喻望真他用宗。是宗异品。佛法敌论卧具不许真他用。故作相违云。眼等真他不用。因喻同前也。问。若尔不共不定过相何。又今所作法自相相违。自他共中何相违过耶。答。金七十论·唯识论等云。神我三德所成。受大等二十三谛法。而不言受用龟毛等无法也。是故龟毛兔角等是宗异品。卧具等亦是宗异品。同品无故。积聚性因同品非有。异品毛上其因非有。是故不共不定过。是同全异分不共不定过也。彼他法自相相违过。何者卧具是非真他所用。但佛法所许故。若共许者。同喻既有所立不成。何名法自相相违耶。问。若他法自相相违者。慈恩疏说四相违毕云。自共比量自共相违为过。他相违非过(已上)数论所立量既共比量。何以他相违为过耶。又积聚性因有不共不定。所出作法有何所依耶。答。沼师略纂第一云。佛弟子对数论师。声灭坏。所依故。如瓶立时。既无同品。同品无故。所作性因同品非有。约异喻空因亦不共。是故名不共也(已上)准略纂文知。今真他用宗有能别不成时。因有不共不定也。又他相违约共比量实非其过。以我用言为能别时。为示有多过有此过不定。是真过。疏上卷云。不立能别不成者。自同喻所立不成等过故(言等者。等取能立不成等过也)又因中不共不定等故(言等者等取法自相相违过。周记所出也)是亦此他法自相相违过。何者。声非灭坏。所作性故。如瓶等。瓶等非灭坏故者。数论许。立者佛法者不许。故名他法自相相违。他法自相相违非共比量过者。是轨师·基师义也。今依轨·基二师释而作上通也。应师云。于共比量自他共三相违共成过(已上)若依此师意者。今法差别所举法自相相违。于共比量是真过也(文)。
明灯抄云。问。卧具他用。岂不亦有真假二他俱共受用此卧具耶。答。宗须违他。故立所乐真他之时。宗未有过。喻须同许。故不得取所乐真他以为同喻。唯有假他受用卧具一相譬喻。是同许故。故得违彼也(文)。
今案。数论本以假他受用卧具之义为同喻不取真他用卧具之义。则取此为能违同喻。岂有所立不成之失耶。
明诠道云。言积聚性因违法自相者。有人作法自相相违云。眼等必不我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云云)问。法自相相违必改本喻。如何今用本喻耶。答。喻通改不改故。此举不改边耳。此文意者。令前本宗违于后宗法自相也(文)。
准此释。明诠心存法自相喻任改同之义矣。
能别不成之量因有不共不定之事。
入唐还学僧德清。于唐州决五个难义。上古未决中载此义。即在大唐问法清居士云(居士者崇俊师入室弟子也)○问。因明论说九似宗。基法师云。陈那菩萨不立能别不成者。因中不共不定故。此义于理未决。诸因明师皆云。似同喻中所立不成。所以不立。今案理旨。何必不共不定过耶。且如眼等神我受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此即宗能别不成。卧具等喻所立不成。积聚性因何为不共。以卧具为宗异品。因犹转。不共之义亦不成。其旨如何。居士答云。于立论者虽有同异品。然于敌论两品俱无。所以者何。能别已无于何可说此同此异。同异既无。是故不共(云云)○右五条问答。在大唐所决如件。但以不预入京亦不遇良匠。于深义理不得详决。今随所问谨以奉上。宝龟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前还学僧德清(已上)。
同十年润五月三日附。后还学问云(明壹师·善操师·惭按师)载上问答云。今疑云。因有三相。阙初相有四不成。阙第二相不共不定。阙第三相共不定。阙后二相即相违过。因明之法。齐此为轨。不得过耶。今寻答旨。怀疑弥深。若无同异。既是二品。虽非宗同。犹因同异。若不尔者。有立第三双非失。语出理门。披文自显。疑惑未已。请示明言(文)。
(委细如抄第。又在别纸)。
因喻之法不应分别之事。
疏云。积聚性因。积多极微成眼等故(至)因喻之法不应分别。故总建立(云云)。
因明要义抄云。光善法师问。凡因喻者。若别成。若别不成。总立时成因喻。故不分别。明诠法师(山阶讲师)答。别成总亦成之。因喻此不分别。若不尔者分别也。问。若尔广百论无常故因。若分别否。答。分别也。何者。此因别不成故。总亦不成。故分别也。问。若尔何故纂要云。此因不分别(云云)答。纂要意。有一实因不令有不成过。而且云尔。此不究竟之辞也。问。纂要师既牒广百论分别。而问此亦不分别。答。此是论分别。今不分别。答。不然。此是二释。何者。论此一释。纂此一释故(他不许此答)真惠法师云。广百论分别无常故因此假设。何者。论意欲显如是分别正因时有过故。如是分别耳。问。若尔因明道理别不成故总亦不成者。此何等因。答。对声显论立所作性故因此也(此答可叹)又祥势法师问。无常故因。若分别否。实敏法师(山阶讲时)答。分别也。问。若尔违因喻不应分别。答。此是约正因喻故云尔也。问。何故分别此因耶。答。言不分别因者。此约所作故因。但今此因别不许故。总立时亦不成。故分别耳。问。若尔何故沼云此因不分别。答。纂要意。约彼文轨师御言故云尔。故彼纂末云等(云云)此是指文轨师故。问。不然。纂文显然。何故沼师不见广百论耶。但今例问之广百论无常故因。若实分别者。有性量有一实故因。亦可分别。答。不例。何者。若有一实故训者。实可有此过。然今训有一实故。此因不分别也。诸人皆云。此因可训有一实故(明诠·戒灯等皆云尔。不用讲师训)又俊贞法师问。说犹预相似云。若显勤发。若生勤发等者。皆此犹预相似意何。善海律师(山阶讲时)答。此意云。凡许勤发者。不应分别生·显。若如是分别。皆是过类故。问。若尔如是分别皆为过类。广百论无常故因亦不应分别。凡许无常者。应立为因故。答。不例也。无常故因别不成故。总亦不成。故分别勤发因不尔故分别此因为过类。问。既此齐因。何故可然耶。又此无常故因尚可分别者。何故沼师云。不分别此因。其量但争觉惠是思非思(云云)答。又有人问。凡因着自他不成过者。若但别不成总亦不成之因有此过。若亦别成总亦成之因亦有此过耶。俊贞法师(山阶讲时)答。但别不成故总亦不成之因有此过。问。若尔广百论无常故因。亦别成故总亦成。所以可无不成过。何者。佛弟子及数论共立转变无常。别成总亦成故。答。虽同立转变无常。而佛法立无体转变无常。数论立有体转变无常。故云别不成总亦不成也。问。若尔第八句勤发因。亦虽佛法·声论同立勤发显。而佛法立无体勤发显。声论立有体勤发显故。亦可别不成总亦不成。答。又有人问。广百论无常故因。若随一不成过意何。愿晓法师(山阶讲时)答。如常佛弟子但立灭坏无常。而不立转变无常。又数论但立转变无常。而不立灭坏无常。答。佛法亦立转变无常。问。若尔何故如是分别若转变无常·若灭坏无常。答。尔立转变无常。今约多分故立灭坏无常。如是分别。又戒灯法师问。大乘对小乘量云。过未非实有。现在无为所不摄故。此因若似因耶。明诠法师答。此正因。问。若尔小乘分别此因云。若识变现在。若非识变现在。若此识变现在。我所不许故随一不成。何云正因。答。因此总相法一故不分别。问。若尔广百论无常故因亦不分别。二因既齐。何分别一。不分别一耶。答。问。无常故因既分别。今何沼不别。答。今意云。有二释。一云。分别无常故因。一云。不分别此因也。沼师举一义。论师举一义。故不相违。问。若尔约一释故广百论因分别者。亦应分别现在无为所不摄因。答。又光善法师问。因明道理。因喻若分别。若不分别。实基法师(山阶讲时)答。因明道理因喻不应分别。问。若尔无常故因亦不分别。答。彼约别故分别。问。何曰。答。别不成总亦不成。故分别之。问。因喻不应分别者。何故分别此因而着自他随一过。若分别此因者。不应言分别因喻此是过类。答。彼约共许因故。分别为过类。若约不共许因故。分别无过今此量不共许故。分别无过也(云云)。
三论大义抄三(玄睿律师集)云。问。初因何过。答。两俱不成随一不成○若约因果门。敌论亦许智身缘生。但因体别。彼立论者法尔无漏智种为因。敌论不许。若敌论者真如种子以为其因。立论不成。而今所立从因生因。为是何耶。故成随一。若言因义是总相言。分别成过。此言未审立因之过。若分别真因。即成过类。因明之家于此为咎。若出似因悉须分别。明正理者亦许此义。以似同真。未见其可。如言觉惠非思。以无常故。数论言隐显无常。佛法云生灭无常。别既不成总而成立时。有不成失。此亦如是。智种真如彼此不共。别而不成故随一失(文)。
定宾疏四云。问。佛法大智必不许于一有法上有相背因者。且如大乘破萨婆多云。过去未来应非是有。因云非现非常故。喻云如空花等。萨婆多作相违决定过云。过未是有。因云世所摄故。喻云犹如现在。立敌岂非同许两因也。答。且如大乘依于种子立三世义。法种未生。于种子上假立未来。法种已生。即是实义立为现在。现行已谢。即种子上假立过去。世摄之因。过未假摄。是无义因。现在实摄。是有义因。其有法上无义之因敌论不许。随一不摄。又于喻上无有此义能立不成。喻上虽有世摄之义。而是有义不似无义。喻不似法。故非同喻。若有救言。凡立因者。依总法立。不应分别。如声所作。是咽喉作与瓶所作。是杖轮作。虽不相似。不应分别。若分别者。一切真量皆应被破。今即释云。声瓶所作。齐是有义。于中可言不得分别。今论世摄。过未无义。现在有义有无不齐。岂容不许分别此耶。若不许者。如有愚人对有空论立比量云。龟毛是有。因云以非作故。同喻云依非作者皆悉是有。譬如虚空。岂可成耶。龟毛非作无义非作。虚空非作有义非作。岂得相喻也。萨婆多量既有多过。何得许成相违决定也(文)。
积聚他·不积聚他之事。
疏云。其数论师。眼等五法即五知根(至)其积聚他即依眼等所立假我。无常转变(云云)。
寻云。眼等与假我其体一也。何望眼等名他耶(如别纸注抄难之。如下记之)。
又积聚他·不积聚他者。即假我·实我同欤异耶。
唯识比量私记云。问。何故神我他云时有过。积聚他不积聚他云时无过耶。答。积聚他不积聚他云言。彼此共云词故无过也。问。不积聚他云时无过者。言显不云眼等为不积聚他可胜用。如何更置意许耶。答。尔言显不积聚他可胜用云时。可无能别不成。而同喻依可有所立不成。不尔作也○卧具等为神我他劣用。而不胜用。故为不积聚他可胜用云宗。不同喻。所以所立不成也。问。约所思义。卧具等为神我他胜用。而云何以胜用义为不积聚他可胜用云宗。不同喻耶。所以无所立不成耶。答。尔约所思义。有胜用义。总不简别如卧具等云。卧具等胜用义·劣用义俱有。故犹有所立不成过也(云云)。
疏上文云。若显立云不积聚他用。能别不成。所立不成。亦阙无同喻。因违法自相故。须方便立(文)。
寻云。此释心。言显立不积聚他用之时。可有能别不成也。如何云如是耶。
有私记上云(三卷)问。既言神我。可有过。为遮此云不积聚他。何可有能别不成。答。尔。若云神我他。可有过。为须共许辞云不积聚他。然指体。犹神我他故。有能别不成。问。若尔不云更改言不积聚他。答。为脱辞过。云不积聚他。当以共许词云不积聚他。克性定体时。望佛法无不积聚他者。以此云不积聚他云时。有能别不成。譬如云作有缘性时无过。云作大有缘性时。有能别不成(文)。
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并作有性有缘性·作非有性有缘性。以共许词勘意许之义熟可成之矣。
眼等并卧具用胜用劣之事。
疏云。然眼等根。不积聚他实我用胜(至)然以假我安处所须方反床座故于卧具假他用胜。实我用劣(云云)。
寻云。若以所思义假我用劣者。佛法能违可有一分所立不成失耶。
邑记云。疏若以所思(至)实我用劣者。此意总说若是实我所思而受用者。名实我用胜。然卧具等本为假我安处所须。非是实我所思亲所受用。故实用劣也。此言胜劣者。约亲疏说。然眼等根。是彼神我用五唯量时。亲所须具。故言实我用胜。为用眼等方须卧具故。此卧具实我用劣。然此卧具积聚我亲所安处。故假我用胜。虽藉眼等集成假我。然非假我亲所依据故眼根等假我用劣(文)。
上文云。疏其卧具等无神我须等者。前明眼等实我用胜。即卧具等无如眼等。彼神我亲自所须思量受用。故卧具等但从大小次第而成。非是神我亲所受用。言次第者。从大生慢。慢生五唯量等。此五唯而成卧具(文)。
前记云。疏若以所思实我胜者。此意即说。若以能思所思之境以为胜劣。实我即胜。实我能思故。余如疏解(文)。
意许差别胜劣胜胜之事。
疏云。宗由他用。是法自相(至)不积聚他用。是法差别(文)。
寻云。积聚他用者。用胜用劣之中何。
又云。彼积聚因今更不改。还即以彼成立意许(至)应如卧具亦为积聚假我用胜(文)。
准此文用胜。
下文云。彼立因意。成非积聚他用胜(至)佛法都无不积聚他故(等文)。
以上胜胜差别之文也。
疏云。今者陈那即以彼因。与所立法胜劣差别而作相违(至)故论但言与所立法差别相违(文)。
略纂云。问。数论眼等亦为假他用。此则相符极成。何名相违。答。劫比罗宗他用有二。其真他用。亲用眼等。疏用卧具。其假他用。与此相违。由此理故。陈那等难云。眼等应亲为假他用。无相符失(文)。
注抄下云。胜劣差别而作相违者。不然。但诤胜劣。岂是相违。遣彼差别义不立。方名相违。今虽显胜劣。彼义犹在。何名相违。非法自相者。此大可笑。本明自相相违之过。既非法自相相违。论何所明。以彼意许真他为自相故。以假他违其自相。名为差别。亦非法上一切差别而作相违者。法上有常无常空无我等。但违意许。不违所余。故论但言者。但违意许差别故。证上不违一切也。如能成立数论所立眼等有法必为他用法之自相者。剩眼等有法四字。既明所立。何须更牒有法在中或人也。所立宗法自相意许差别相违之义积聚他用者。此句本长令人难解。更加向上如是亦能成立六字。总成二十四字为一句。向前亦为句。如此应云所立意许差别不积聚他用(云云)。
今案亲疏者即胜劣也。故邑记云。此言胜劣者。约亲疏说(文)上文积他用不积聚他云毕。述其用。亲疏二用也(云云)岂非胜劣之证耶。但清水上纲云。略纂述法差别意许无胜劣言者。随古师义也(文仍可案之)。
义心云。问。法差别相违中。庄严法师云。以数论师许眼等唯为实他受用。卧具唯假他用。或眼等通二。卧具真假他用故。依前立相违量云。眼等必为积聚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故若依后立相违量云。眼等唯为积聚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故若依后立相违量云。眼等唯为积聚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此即妙可成。何假慈恩法师以胜劣成耶。答。唯识云。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故知真他亦用卧具。如何乃言卧具唯假他用例成相违。论文虽无胜劣二字。以义准之。岂非善立也(文)。
后记云○由此但应如此疏说胜劣难也。即无过失(文)。
以上胜劣之文也。
能违作法之事。
疏云。若不作此胜用难者。其宗即有相符极成(至)故若他比量。一切无遮(文)。
今案。不作积聚他用胜。而任意许片差别立假他用劣者。可有相符之失。故疏云。他宗眼等亦许积聚假他用故(文)。
明灯抄云。若但说言眼等应为积聚他用。即有相符。彼说眼等积聚他用故。其积聚因无共同法实我用胜。唯在异品假我用胜。但可难言积聚他用胜。而不得言实我用劣。违自宗故。即共比量。无同喻故。若他比量。一切无遮。共比量中云实我时。他不许故。他比量中言汝执我。一切无遮(文)。
邑记云。疏共比量中无同喻故等者。本量既云眼等他用。是共比量。今相违量须亦须共。若云眼等实我用劣。佛法既无实我。即犯违宗及能别过。阙无同喻。问。前来既许卧具实我用劣。岂无同喻。答。所言胜劣谈数论计。非自所许。故非共喻。若他比量置汝许言。简云汝眼等应实我用劣。积聚性故。如许卧具。此即无遮。成相违过(文)。
后记云。
西域师释之事。
疏云。西域诸师有不善者。此直申差别相违过云。眼等应为(至)谁说眼等不积聚他用(云云)。
明灯抄云。有不善者者。不善因明名不善者。又不善数论宗名不善者。其义皆得。眼等应为积聚他用等者。西域师意。彼数论宗即有二义。一云。眼等不为假他用。但为真他之所受用。由此直申相违量云。眼等应为积聚他用。数论难云汝宗相符等者。数论宗中有一义云。眼等亦许为假他用。由是义故。有相符失(文)。
疏云。西域又释。数论眼等唯为不积聚他用。床座通二他用故(至)由此眼等实我亦用(文)。
前记云。疏唯识亦云执我是思者。即此数论意。我体即是思。能思虑者即是我也(文)。
后记云。西域又释至前所分别者。此中意说。前叙眼等唯为积他用难。今应眼等亦合为不积他用无相符失。虽作此判。更失他宗之本意也。广申道理引证。如文可知(文)。
略记云。疏床座通二者。法师云。此将错。应云唯积他。疏眼等唯为实他受用等至唯假他用者。即逆次结上二解也(文)。
今勘三本。周记无前余后小之释。若尔先德所引是何文耶。本院先德云。智周略记云(等文)疑之。若或本不同矣。
邑记云。疏西域又释至无相符者。西域佛弟子等。不知彼宗真他·假他用有胜劣。既闻彼难汝犯相符。将为数论所立眼等必为他用者。据彼宗计。眼等唯是假他受用。故以卧具作法差别量云。眼等必为不积聚他用。积聚性故。如许卧具。西方师等自谓。此量无相符失。由此外人复难不解我宗(文)。
长有得业云。邑记意将释疏文。虽不定谬。而是前余后少之意也。计之本自疏文可有其本。然或疏本云等者。前余不字。后少不字(为言)。
明灯抄云。西域又释等者。第二义也。此义意云。彼数论宗。眼等唯真他用。不为假他用。卧具通二用。今以卧具例令眼等亦为积聚他用无相符失。彼宗一云。眼等亦许为假他用。若依此义。亦有相符。前后两师皆有相符。由此义故。数论难云。陈那弟子非善我宗等。今我本意。不论眼等真假二他用不用义。唯论眼等有能用他。其能用他即神我是。陈那弟子不知我本意。唯诤真假两他用不用义。俱有相符。岂于我宗善达者耶(文)。
上文云。文其卧具等至一切无遮者。此下疏主得陈那意作用胜难。以释义旨。轨云。立宗应云。眼等唯为积聚他用因云积聚性故。如卧具等。唯言即简眼等为无积聚他用。故成相违。文中虽无唯言。意如此也。今即不尔。神我受用二十三谛。岂于眼等无能受用。是故今云。其卧具等积聚性故。既为积聚假我用胜。眼等亦是积聚性故。应如卧具亦为积聚假我用胜(文)。
孝仁记云。文岂于眼等无能受用者。唯论云。二十三谛神我受用言。假我不言受用故言。岂假我不受用眼等耶言也。文由此眼等实我亦用耶者。谓二十三谛法受用。而唯非眼等。故名亦也。是假我亦受用言。论影略而说故也(文)。
明灯抄云。成比量云眼等必为积聚他用胜等者。数论宗中即有二释。一眼等唯真他用不假他用。二眼等真假二他俱用。若依初释。应成量云。眼等必为积聚他用胜。其第二释。既通真假俱同受用。无有胜劣。若立量云眼等必为积聚他用胜。即有相符。真假二他俱无胜劣同受用故。今疏主意。虽俱受用。非无胜劣。真他于眼等用胜。假他于眼等用劣。是数论宗之本义也。故无相符。轨师疏云。问。数论眼等亦为假他用。此则相符极成。何名相违。答。劫比罗宗。他用有二。其真他用亲用眼等。疏用卧具。其假他用与此相违。由此理故。陈那等难云。眼等应亲为假他用。无相符失。今观此义。与基无异。亲疏虽异。义意不别(文)。
文轨师二释之事。
文轨疏二云。问。彼宗眼等岂不亦为假他用耶。此则重成已立。何名相违。答。彼数论宗。诸卧具等为假他用。眼等但为真他受用。以假他即以眼等为体。自体不可用自体故。然佛法宗。假实殊涂。许彼假他受用眼等故。唯违他非成已立。又释。彼宗亦执眼等实法为假他用。同佛法宗。然成相违着。此中立宗应云。眼等唯为积聚他用。因云积聚性故。诸积聚性者皆唯为积聚他用。如卧具等。唯言即简眼等为无积聚他用。故成相违。文中虽无唯言。意如此也。问。卧具若为真他用。同喻不应成。如其但为假他用不应成我所。答。眼等亲为真他受用。卧具亲为假他受用。不为真他亲所受用。今据亲用故。卧具等同喻极成。展转言之。有受用义故成我所(文)。
尔者如何可破此义耶。
疏云。故但应如前所分别。不应于中生异觉(至)或眼等通二。卧具唯假用(文)。
明灯抄云。文故但应如至法差别过者。生异觉云○者。此破文轨师义。故彼疏云○(已上)今云。眼等唯为实他受用者。是初释意也。或眼等通二等者。第二释意也。既云彼宗亦许眼等为假他用其亦字者兼并义。即于实我亦兼他故。云眼等通二(文)。
上文云。玄应师云。轨法师数论宗中虽述二说。今详彼宗。眼等不为积聚他用。由彼不许于眼等上有假他用。必为他用宗法自相得成立已。故谓别有能用真他。不尔便无他用之义。若言许有假他用者。即于眼等他用。非无彼量。即能显真他也。由此应作相违量云。眼等应有亲能用他。积聚性故。如卧具等。眼等不许假他亲用。故作此违。何以得知。彼数论宗说于眼等有能受用。唯识论述数论宗云。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岂于眼等无能受用。二十三中摄眼等故。
前记云。疏不应于中至卧具唯假他用。此一段文是轨法师说牒成非之(文)。
后记云。不应于中生异觉云者。此能上也。或可。属下读之也。眼等唯为实他用至假用者。此非西方师释也。但是此亦轨公说也。所以结非不应于中生异觉也。由此但应如此疏说胜劣难也。即无过失(文)。
略记云。疏眼等唯为实他受用等至唯假他用者。即逆次结上二解也(文)。
邑记云。疏不应于中生异觉者。此中叙二。并前眼等唯假用卧具通二。总为三计。故云异觉(文)。
准法差别于声无常可有法差别之事。
明灯抄云。问。积聚性因违意许。是法差别相违因。所作亦违意许宗。应是法差别相违摄。何者。如立无常。言所显故。是法自相。一尘无常。意所许故。是法差别。所作性因不违言显无常自相。违意所许一尘无常。故所作因违法差别相违。难云。声应非是一尘无常。所作性故。犹如瓶等。答。立论之人还应难云。谓声应非是一尘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既亦违汝一尘之常。如何但与无常作违。若彼救云汝以所作证无常。违汝意许。是相违。我不以此成常住。何得与我作相违者。即应解云。我以所作总成无常。不别成立一尘灭坏。何得于我所成之外。别与一尘无常作违。成非一尘无常性耶。又解。积聚性因望意许宗。同无异有。故成相违。所作性因望意许宗。同异俱有。非相违也。于色香等及瓶盆等。一尘四尘有所作故。又积聚因成相违宗。同有异无。能成相违。所作性因立相违宗。二品俱有。何能定立。故彼如前作相违量。立者应显彼不定云。为如瓶等。所作性故。声非一尘无常耶。为如色等。所作性故。声是一尘无常耶。故约一尘无常。所作非相违(云云)。
定宾疏三云。或若成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犹如瓶等。傥其立者言中。正显迁变之义云是无常。然不乐为。已作一义为一类宗。更立意中。差别之义云此无常。是耳意境。为欲建立唯识道理故。许此是耳意识变。非余识变。名为耳意境。境谓相分境也。立此意许望欲生他敌论之智成其乐为。复为一义为第二类。既成两类。即被敌论翻意许云。声是有法。定非耳意境是法。和合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瓶是四尘。是四识境。意识同缘但助四识故。声亦非四识之中同缘意境。由此即知。四识及同缘意识。并是异品。故被翻破意中所乐故。欲对敌立此意许差别义者。终不得成。故一切量决定不应立两类义也(云云)。
必为他用宗之事。
疏云。胜义七十对金七十亦征彼云。必为他用是何他也(至)亦即此中法差别过(云云)。
寻云。
有人云。依此文能别差别他不极成可为真过也(文)。
明灯抄云。胜义七十亦征彼云必为他用是何他也等者。彼征意云。若言真他。即是能别自成他不成过。又同喻中无所立过。若言假他。即相符极成过。宗既不成。如何立量。会彼论文。即有二释。一沼师·轨师同云。意显因辨过。今且纵许成宗。二宾师云。彼既避其别立之过。方便寄在积聚假我不乐宗中。而立所乐非积聚他。而合立之。此即正是以一相因同作事业。成立所乐及以不乐两类之宗。陈那即言。若合立者。因犯相违也。由此应知。世亲据别破之。陈那据合破之。今疏主意。为显意许法差别义。且征审定。非谓实征宗能别法令有过失。若不尔者。有难一切宗令有过妨。若作此征。岂有极成能别耶(文)。
略纂云。问。言他用者。谓是何他。若言真他。即是能别自成他不成过。又同喻中无所立过。若言假他。即是相符极成过。宗既不成。如何立量。答。意显因中辨过。今且纵许成宗(文)。
文轨疏二云。第一义谛论已破此宗。彼论云。问曰。此言他用者。为是何他。若言真他用。即是能别不成过。又无同喻过。若是假他用。即是立已成。今此且纵许成宗也(文)。
定宾疏三云。是故世亲所造第一义谛论破彼宗云。问曰。此言他用者。为是何他。若言真他用者。即是能别不成过。又无同喻过。若是假他用。即是立已成过。彼既避真别立之过。方便寄在积聚假我不乐宗中。而立所乐非积聚他。而合立之。此即正是以一相因同作事业。成立所乐及以不乐两类之宗。陈那即言。若合立者。因犯相违也。由此世亲据别破之。陈那据合破之(文)。
问。疏云。此显还是九句之中异有同无故成相违(文)意何。
难云。准疏上卷文。九句之中无后三相相违(文)若尔何以法差别摄九句之中耶。又此量以龟毛等为异品。积聚性因。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也。可言第六句所摄。如何。
明灯抄云。问。此疏主及轨师同云。九句因中但有一违。谓法自相相违因。如前九句中明说。阙无余三相违。今此法差别相违。九句之中异有同无。准此若余三亦异有同无。若尔九句之中皆应有四。何故但言有法自相相违无余三耶。答。理门论云。复唯二种说名相违。能倒立故。即九句中四·六二句名为二种。此明法自相相违因也。言倒立者。本欲立常。乃由因力一倍翻立无常之义。倍翻名倒也。亦可。本宗举常为头。次因为腰。后喻为脚。而此因力不立其头乃倒立脚也。即是第二三中。取初取后以为二句。即第四·第六句也。今翻二·八法自相宗。唯是四·六。故九句中唯有一违无余三也。即九句中无违余三宗句。唯四·六句违法自相。故法差别虽同无异有。于九句中无所违宗。故不相摄(云云)。
九句依有体说之文如前抄。
积聚性因同无异有之事。
略纂云。问。同无异有方是相违。今此数论。必为他之宗。积聚性因。于其同品卧具等有。于其异品龟毛等无。是则此因应正因摄。同有异无故。此有两解。一云。立因不成差别相违之宗。方是正因。得成积聚他所受用故。故敌论者与作相违。其积聚因虽同品有异品无。如决定因非正因摄。二云。必为他用言所显宗。其积聚因望此所立。是同有异无。若取必为他用意所许宗。即异有同无。谓差别宗云眼等必为无积聚他用。因云积聚性故。除宗以外诸卧具等。皆不亲能为无积聚他用。无同品故。是同品无。无其卧具等。即是异品。于积聚因于中有。故是异品有。今既不与言显宗作相违。云眼等不为他用。但与意许法差别宗作相违。云眼等应为积聚他用。故望意许辨因有无。同无异有。得成相违。不望言显辨因有无。同品有异品无。非相违也(文)。
寻云。若依初释心者。诸有意许之量。皆可有相违因之失。若尔言许对不可通正比量欤。
又准第二释。望言显宗。所违因具三相。望意许宗。能违因具三相欤。仍后三相违之决定。可云前后俱邪疑因欤。可寻学之。
又二释之中。何为正义耶。
文轨疏二云。问。同有异无。方是相违。今此所立积聚性因。既于他用卧具等有。于非他用龟毛遍无。是则此因应正因摄。具三相故。犹如正因。答。立义若不违自所许。方是正因。其积聚因虽具三相。然违自许无积聚他用。不违他敌意所许故。故敌论者与作相违。具三相因有不定过。谓为如所作等因。具三相故。积聚性因即正因摄。为如相违决定因。具三相故。积聚性因非正因摄。又释。必为他用言所显宗。是法自相。其积聚因望此所立。即具三相。不成相违。以佛法敌论亦许眼等为他用故。若为无积聚他用意所许宗。是法差别。望此意许法差别宗。即同品无。于异品有。谓意许宗云眼等为无积聚他用。因云积聚性故。除宗已外诸卧具等皆不为无积聚他用。无同品故。是同品有。其卧具等。即是此积聚因于中有。故是异品有。今既不言与言显法自相宗作相违。云眼等不为他用。但与意许法差别宗作相违。云眼等应为积聚他用。故望意所许宗辨因有无。以同无异有故得成相违。不望言所显宗辨因有无。以同有异无非相违也。此释应合因明玄旨。幸有识者详之(文)。
今案。略纂似引此疏二释。然疏中以后释为正。略纂意亦可存此旨矣。
注抄下云。诸非积聚下明异喻。喻如龟毛。龟毛无积聚他用。龟毛非积聚。眼等既积聚。异彼龟毛假他用。问。准陈那相违因因于异品有。何故此中将他同品为相违耶。答。卧具喻虽有能立。而无所立。无所立故便异品。异品有因。是以相违(文)。
问。疏云。论虽无胜字量义意必然(文)心何疏云。论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述曰。此释所由。成比量云(至)量义意必然。不须异求。应作此解(文)。
寻云。今案论文。积聚性因如成必为他用宗。亦成积聚他用宗(文)若积聚他用之文显用胜胜用者。所例必为他用之文亦可明用胜胜用。能例所例之文言全同之故也。横川僧都所违宗可立必为他用胜之义。则依论虽无胜字量义必然之释得心欤。若尔如此释者。可存胜胜之意许欤。依之天台清[朝-月+(昚-日+亏)]师难疏释云。
注抄下云。论中虽无胜字之量义必然者。为蛇画足。天主自能造论。为因明之准的。既能出他宗过。岂不解自避相符。故理门论问云。是何他也。谓彼立竟寻即问云。所立他用是何他。若答假他。彼犯相符。若言真他。即将其因成立假他违彼真他。不是建立假他。无相符过(文)。
破乘姓章云(长贤律师。)
(延宝二年甲寅正月晦日书写。自二十四起至三十日。二月初二日以原本对正明白)。
灯二云。又如数论立思是我。我是言显。名为自相。受果我·不受果我。意中所许。此名有法差别。为法差别耶。若云法差别。相不通余。若云有法差别。即现在法上。复不得云数论唯得立我为思。不得立思为我。无别所以。又理门云。观彼所立。立法·有法。非得·有得。此意即许诸法自相及与差别。随所立者名法有法。非定自性恒名有法。诸差别恒名为法(文)。
私云。准此释者。所别不极成本作法亦可有意许。若尔若言眼等必为我用之量。岂无意许差别耶。
(本四相违肝心三云写本纸)。
今案。眼等不为神我用之宗有其例。明灯抄作有法自相能违云。有性应非大有性。有一实故。乃至如同异性(文)。
明灯抄五本。
(明灯抄云问卧具他岂不亦有直假二他文写本)。
注抄下云。眼等用劣者。问。眼等即是假我。复谁为能用。眼等为所用耶。故知不尔。用即神我。复何胜劣。正文之外加不正义为蛇画足耶。设用避险用舌发言等。衣食床座等。亦是以安假我。若假我自有。如何须真我(云云)。
又云。若以所思实我用胜者。释上由神我起思方有五量。五量成床座等故。此望神我是作用之用。非受用之用。亦不得对辨胜劣。假我用劣者不然。假我亦是五量所成。假望五量。无有别体。而无功用。复何胜劣(云云)。
(此邑记云疏若以所思至实我用劣者文写本)。
明灯抄云。问。立相违宗。何故不言眼等不为无积聚他用。答。若作是说。便无同喻。彼许卧具为无聚他展转用故。若宗说云眼等不为无积聚他亲受用者。此即无失。故二立宗皆成相违。论略辨一不双举也(文)。
(此邑记云疏共比量中无同喻故等者文写本纸)。
二十六帖卷首表纸。
梵网平备私抄云。十住亦名十发趣。亦名十解。亦名习种姓十行。亦名十长养。亦名性种姓十回向。亦名十金刚。亦名道种姓(云云)大般泥洹经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四十五年而化众生(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