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五((第五帖))

  问。能立能破相对分别四句方何。
  疏云。有是能立而非(至)似立破(云云)。
  备德难初句有释云。显过破非立量。此句既立量。岂无此句耶。
  又难第二句有释云。真能立必立量。显过破无立量。何云无此句耶(云云)。
  前记云。有是能立至破谓就他宗者。问。此之三句更互相违初句之中。有释不许但是能立而非能破。何故第三俱句之中。有释又复不许能立亦能破耶。若言破谓就他宗者。第二句中。何故有释不许能破而非能立。答。能立之中。有唯申自而不破他。有亦立自亦破于他。能破亦尔。若言能立皆非能破。则违能立是能破者。若说能立即是能破。复违能立非能破者。今显能立立自破他。能破破他及以自立。皆不定故。故置有释。简定执也。初句有释。据其自立兼破于他。第二有释。约唯自立不破于他。说彼破他不立自义。即举一义。总不相违。如佛法中破外道神我无常等。但破彼我是常住等。不欲成立无常我等。此即唯遮而非表也。如破声论是其常。兼即成自声是无常。具遮表也。但自立自不毁他宗。即唯立自义而非破他也。有云。如佛初鹿野中。为憍陈女等转四谛等。唯立自义不破他也。余下诸句相对准此。各取少差以为句数(云云)。
  明灯抄同之。
  邑记云。疏立谓能申自破谓就他宗者。此第三句之后释。即初二句之前解也(云云)。
  问。付能立似立相对四句分别。且可有能立亦似立之义耶。进云。有(云云)付之。真似既异也。何有此义耶。依之无能破亦似破之义。例是可尔耶。况淄州大师破他师义云。
  疏云。有是能立而非似立至所成立义(云云)。
  明诠道俱句云。具三相故云能立。不生决智故云似立(云云)。
  略纂云。有能立亦似立。此有两释。一云。有第三句。如相违决定。三支具故。得名能立。以犯过故。不悟他故。复名似立。二云。无第三句。真似别故(云云)。
  纂云。有解。能立有四(至)深为无用(云云)
  问。能破似破相对不作四句。有何故耶。答。疏云。能破定非似破。真似异故(云云)付之。设虽真似异。何不四句分别耶。所谓或能破而非似破。如真能破。或似破而非能破。如十四过类。或能破亦似破。如相违决定。具三相故名能破。不生决智故名似破。或非能破亦非似破。如申自宗无过量。况能立似立虽真似异。既四句分别。例是可尔。如何。依之淄州大师能破似破相对有四句(云云)。
  后记云。言能破定。
  明诠导引备德云。显能破与似破相对而不作句所以也。由能破定非似破故。无相对为句(云云)。
  纂云。疏解。能破定非似立·似破(至)无文相障(云云)。
  略纂云。有能破非似破。谓能破。有似破非能破。谓似破。有能破亦似破。此有两解。一云。无第三句。真似异故。二云。有第三句。如决定因等。三相具故。可名能破。犯因过故。不悟他故。得名似破。有非能破非似。谓申自宗不犯过量(云云)。
  问。疏云。若依心体。见分通比非。自证必现故(文)智周何释之耶。
  后记云若依心体者。见分·自证总名心体也(云云)。
  寻云。不顺疏文何者。
  问。疏云。真现真比似现似比。智了因摄。二智了故(文)心何。
  明诠导引备云。问。颂云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者。此立论者现比量智。何故云智了因摄。答。颂据本说。今此约末。故不相违。谓立论者发现比量智。方起言生因。由此敌证者智了因之现比量智起。是故颂据本立者智。今此文约末敌者智也(云云)。
  明灯抄云。二智了故者。虽似现比有智了因。而非量摄。唯真现比所有智了。即以之为二智了因(云云)。
  前记云。现量比量名为二智。即此二智名为智了。可云二智了。二智了中。通含真似。故了因中摄此四也(云云)。
  后记云。
  寻云。智生因立者记所作等因言之智也。若尔。真现比似现比智。何非智生因耶。
  依之论中能立与能破及似唯自悟(文)岂不立者智耶。
  (天承元年御八讲番论义玄胜问之)。
  问。宗家有处于能立能破等八门判体义同异。且似能立似能破似现量似比量体义各有几种类耶。进云。似立似破体义各别。体不合故。体义各别也。似现似比各别举体合故义有八种。体七种不同也。付之。既云八门不同。体义可各别之故也。体义俱可有八门不同。况似立似破体义各别举。体义各别也。例是可尔。如何。
  疏云。似现似比总入非量(至)故义成八(云云)前记云。问。似现似比真现比外别有体性。如何二量得摄尽耶。答。现比二量摄诸量尽。似现似比体非是量。名为非量。故二不摄。于理何妨。有云。二似皆比量收。若作此解释。真似何别。理不可也(云云)。
  见道章云。
  问。付因明门。以真能立名论所依。以真能破名论庄严(云云)能立能破俱是极成圆满量也。如何如此不同耶。
  (东大寺树朗问之了。维摩会)。
  问。付以论体等七种因明。分别能立等。八门之义。且八门何摄之耶。进云。虽说八门。即彼四种。第一第三第四第五(文)付之。
  疏云。匪唯提综周备。实亦易业成功(云云)。
  明灯抄云。实亦易业成功者。疏文多别。有本云。实亦易来叶功(不好也)有本云。实上易叶成功(上字不好也)有本云。实亦易业成功(业字不好也)有本云。实亦易叶成功。四本不同。今依后本。实亦易叶成功。以之为正。此文意中。传有三说。一唐前记云。易叶者。多重树叶也。意者。天主菩萨传来此论。实成多功用也。二复有记云。实上易叶成功者。易者从上展转相。叶者叶叶相从。成得此功勋也。三易以释反。转易也。先代圣人多有造论。其旨幽远。后学难入。至乎天主之代。制造斯论。生解得中。故云易叶成功也。叶余涉反。传曰。叶世也。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今言易叶。其义亦同也(云云)。
  问。
  疏云。言此中者(至)二简疏义○清辨(至)举简·指斥(云云)。
  明灯抄云。问。理门说二义。灯论说四义。理门之意。岂尽理耶。答。理门约合说二。灯论依开说四。何者。理门论意。发端中摄标举。简持中摄指斥。所以尔者。发端·标举多同少异。其发端者。发语之端。如若夫等。西方之法。凡欲发言。多云坦坦罗。唐言此中。标举者。言兼当说。且如今造此论。四字之中。今者发端之语也。造此论者标举之语也。发端义宽。标举义狭。故疏文云。凡发论端。泛词标举。故称此中。起论端义。故知宽也。简持·指斥。其义亦尔。简去余所说。持取当所说。故云简持。当所说中。者斥不正义。指示正义。为当所说。故云指斥。二义宽狭准前应知(云云)。
  略纂云。言此中者。自有四义。一发端义。二标举义。三指斥义。四简持义(云云)。
  能立体之事。
  疏云。陈那但以(至)必多言故(云云)。
  明灯抄云。问。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未举二喻。所作性故者。是一因言。岂是能立非多言故。答。言有二种。一者言言。二者义言。初言言者。约一因二喻三支说。其言有三故云多言。后义言者。约因三相义说。其言是一。义有三故。故云多言(云云)。
  以上疏文可准。意许可言之义也
  问。论云。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文)心何。
  寻云。陈那·天主心。何以宗支为能立耶。
  疏云。今言宗等(至)举其宗等(云云)。
  略纂云。宗等多言名能立者。此有四解。一云。举宗等七。八为能立。二云。举宗等三。四为能立。三云。举宗能等意取所等因一喻二。三为能立。四云。举宗等取因中三相。三为能立。所诠之义随应多种。能诠之教名四多言。然四解中。此论意在后二。何故文举其宗。文顺于古。义恒有异。唯取一因两喻或因三相(云云)。
  略纂一云。问。诠三支等言可能立。因唯一支说。故举宗等诠非能立。答诠三支等。言即是多。诠因三相。即多之言。多言能立通之与即。故无过也(云云)。
  又案。以此释多言之言偏目言陈欤
  疏下文云。问。何故能立要在多言。一二之言宁非能立。答○因之三相既宗法故(至)名为能立(文)。
  此文以三相义名多言(见)私以上二段首书)。
  以多言为能立之事。
  略纂云。要藉多言为能立者。对他申旨。定资由况。况若顺成。名为同喻。况若反立。即名异喻。故八啭声中。一一各有三义。谓一言。二言。三言。第一啭声。呼一言云婆达喃。呼二言云婆达汝。呼多言云婆达那腻耶。此言能立。梵云婆达。故云能立要之言等。因此义故。解八啭声。八啭声者。一你利(上二字合声)提势(此云体声亦云泛说声)二邬婆提舍(悉义反)泥(此云业声亦云所说声)三羯咥(都诘反)唎(上二字合声)迦(上声)啰(上啭舌)泥(奴皆反。此云能作具声亦云说声)四三钵罗(上二合声)陀汝鸡(居梨反。此云所为声亦云所与声)五哀波陀(此云所从声)六莎弭婆(上声)者汝(平声。此云所为声)七珊汝陀那(长声)啰[口*第](上二字合。此云所为声)八阿差恒罗(上二字合)泥(奴皆反。此呼声也)上说总八啭。此中若有一言二言多言之声。合有二十四声。又有男声·女声·不男不女声。更各有二十四。合总别有九十六声。并会瑜伽第二卷七例句。广如唯识抄(云云)。
  问。释开示之文有三义。第三义如何。
  疏云。开示有三○三者为废(至)而问为示(云云)后记云。三为废忘宗·为欲忆宗。此二何别。答。先曾已解。多时废忘。宗徒既多。为欲令知随所立宗。名为欲忆宗。故二差别也。
  先记云。问。废忘与忆而何有别。亦为忘而方忆故。答。忘据先解。忆前未解。凡所忆者皆非先解。虽先不解差别。皆忆差别。而释亦无妨矣。为欲忆宗而问为示者。如先不解声之无常。今由问故。立者具说因喻。令忆卒未解宗之无常也。非先已解今方言忆。审。或可。敌者虽先知有所作瓶盆而是无常。而不了声是无常。今由问故。为说瓶等令解声无常。此解即忆。本解因喻。故理门云。令彼忆念本极成故。本极成者。即因喻也。审(云云)。
  邑记云。
  问。付八啭声。几声有依主释之义耶。
  先记云○第五·第三两声之中。皆有依主。今由故等即其事也。问。八啭声者。简诸法差别摄法尽。三·五·七中俱有依主。岂非杂乱。第七复有摄依主。法不尽之失。答。然未见解。今且一释。依主宽。三总得名依主。事义有别。三·五·七·摄别。所作从彼能作立名。所因从彼能因立称。能依主彼所依得号。如次三·五·七中别收。亦如色言通至十处。根境有差。各各别处。此亦如是。无前过也。又相传云。准彼西域。三·五·七中无依主释。谁是谁非。然未详也(云云)。
  问。
  疏云。问。能立有多(至)能立性故(云云)。
  明灯抄云。
  问。疏引瑜伽论云。于欲显示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现见事故(文)心何。
  前记云。云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现见事故者。能成道理。即是因法。现见事者。即是瓶盆。或同喻等。名能成理。所依止故。谓现见瓶是无常故。(已上记文)见事故者。举彼喻依。之所依止者。即此喻依。是彼喻体所依之处。名之所依止(云云)。
  后记云。能成道理即因体也。之所依止即瓶盆等现量事也(云云)。
  明灯抄云。能成道理者。能立之因能成立宗。故云能成道理。此因贯通之所依即是引喻。故云所依止。瓶盆等事打破无常。是所现见。故云现见事(云云)。
  问。疏中引瑜伽论云。为欲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智故(文)疏主何释之耶。
  疏云。问何故复说同类(至)真似所摄(云云)。
  寻云。现比量相违在宗中。何云因喻耶。又随其所应真似所摄者。似名相违。真名不相违欤。若尔违疏文云。相违谓同类。不相违谓异类故也。若不尔者。真似所摄之文诠何义耶。依之周记中如此释耶。
  先记云。云即于因喻云真似所摄者。此意于此八能立中。但是似者俱名相违。一切真者俱名不相违。故随其所应真似所摄。细寻此已下疏文。两重释相违不相违。思之可审。或可。二量似者名相违。真者名不相违。审。此疏主释彼论中相违者异喻。不相违同喻。随其所应真似所摄者。且亦不定因。据异品有即相违摄。据同品有即不相违。四不成四相违准而可悉。真现等不相违摄。似现等即相违摄(云云)。
  明灯抄云。因喻皆有现比量等相违不相违等者。且如远见山谷中烟。欲立彼处有火之宗。即立量云。彼山谷中(是有法)决定火有(是法)○因云以有烟故○同喻云诸有烟处必知有火。如厨等处。此因之中。眼识见烟是现量之义。以因比宗是比量之义。现比所量不违至教。故是正教量也。因三相中。知异品遍无性是相违智。知同品定有性是不相违智。因中既尔。喻中亦尔。随其所应真似所摄者。因喻所有现比量等。皆有真似。如非错乱眼见有烟等。是真现量。如见春野之炎即谓溢岸流波。又望白云西行即谓明月东驰。是似现量。如见上有烟知下有火等。是真比量。如见水上雾谓下有火等。是似比量。如此真似现比二量。因喻皆有。故云随其所应真似所摄。有记云即于因喻至真似所摄者。此意于此八能立中但是似者俱名相违。一切真者俱名不相违。故云随其所应者非也。违疏旨故。疏中但言即于因喻。不举其宗。故知非也(云云)。
  今披此释散不审了。
  邑记云。
  问。瑜伽论中付于八种能立明相违不相违。且相违有不决定故·同所成故二义。尔者于因十四过如何判之耶。答。不决定故者。亦不定过也。同所成故者。四不成及四相违也(云云)付之。相违决定者。具三相。因各自决定。成相违宗。何云入不决定故耶。又犹豫不成者。疑惑不决。何不入不决定故耶。
  疏云。彼又重言。又相违者(至)亦在此摄(云云)
  明诠导云。或成者共不定等。或违者不共不定。因违于同异喻而不遍故(云云)。
  或人依此疏文被立论文所说皆共比违共者共因违共喻之义耳。
  明灯抄云。四不成中。犹豫不成疑惑不定。何故不入不决定句。两宗乖反名相违。三分无非名决定。第六相违决定既是决定。何故入之。犹豫不成虽是不决。阙初相义同三不成。故不入不决。其相违决三分无非。他智不决。故入不决。唐前记云。因亦不定亦是似因。何故不言同所成耶。答。以理而言。亦同所成。且望不定义名不决定也(云云)。
  后记云。
  问。不相违有决定故·及异所成故之二义。尔者何释之耶。
  疏云。不相违者(至)异于所成(云云)。
  寻云。二义俱真因真喻也。有何差别耶。依之明诠僧都问云。初后二句何别(云云)问。难可尔。如何。
  又异所成故者如何。上疏文因喻所成故亦通所成耶。
  明诠导云。问。初句后句二何别耶。答。初句是真因喻故。不可更须成立。是故名真因喻。后句有过因喻。今更须成立。故无有过。故无有过。是故名真因喻。故二别也(云云)。
  今案初句真因喻。后句真因喻上无过之义也。二云。依明诠导案云。
  明灯抄云。问。若言真因异所成者。前会违中云犹如于因喻所成。故真因既是喻之所成。何异所成。答。似宗因喻更须成立。真因异此故。云异所成。不论真因同喻所成故无妨也(云云)。
  问。疏中引瑜伽论云。不相违者于为成就所立宗义能为正量故名为量(文)疏主何释之耶。
  疏云。其相违者。于为成就(至)正名为量(云云)。
  明灯抄云。问。真现真比正成宗。故正名为量者。前六段中。真因喻等名为真立。现比二量名为立具。故先诸师正称能立。陈那以后非真能立。如何今云真现比正成宗故正名量耶。答。现比二量于自悟门亲正成宗故名正量。若悟他门。内心量已后方发言故为立具。前文约悟他门为立具。今此约自悟门为正量。故不相违(云云)。
  第五帖口表纸里。
  玄应音义(二十三文)。
  迦末罗病(旧云迦摩弥病。此云黄病。或云恶垢。其腹中有恶垢即不可治也)。

因明大疏抄卷第五(终)

  (宽文癸丑仲春二十七夜。以原本一校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