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页 共 41 页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第三帖)
问。瑜伽论中明立宗等八种能立。尔者同类异类阙而引喻不阙。或引喻阙而同类异类不阙之义可有耶。进云。阙二有二十八(云云)故可有此义也。付之。引喻者是总也。则合同类异类为引喻也。同类异类者是别也。开引喻为同类异类也。若尔阙引喻之时。必同类异类阙。阙同类异类之时。引喻必阙可云。如何有此不同耶。
可见理论抄第□帖。
问。对法论中说八种能立。尔者合结阙而因喻不阙因喻阙而合结不阙之义可有耶。进云。有也付之。
疏云。显过破中。古师有说。八为能立(至)阙八有一(云云)。
明诠道乃至云。阙三有五十五。阙四有三十五。阙五有二十。阙六有十。合成一百六十六阙(云云)
明灯抄云。问。八能立中。引喻者总。阙引喻时。同异亦阙。如何阙二有二十八耶。答。阙引喻不阙同异者。且约一分不约全分。如声常所作如空有宗同品引喻。阙因同品引喻。依此等义有二十八句(云云)。
二十八句阙减过性图。在明灯抄。可见之。
邑记云。此中且据八支全数作法。论其实也。未必定然且喻之总别。离合为三。随阙一时。即便阙二或三俱阙。现比二量既必不俱。如阙一宗。现比随阙。即便阙二。如何阙一成八句耶。故可随应非要定尔(云云)。
前记云。云阙二有二十八等者。乃此总谈作法而已。若论其体。瑜伽八中。即不得有二合阙成二十八等者。何以故。引喻是总。阙引时同异亦阙。故不得也。若准此理。阙一亦复不成八句。而阙引即亦同异阙故对法同此。亦不得有阙八等句。合结无体。阙因喻时。彼亦即阙(云云)。
今案。依邑周心。进颇不得心。虽然不叶疏文。又于宗因随一明阙减。于同异有多喻依。何无此句耶。仍可存明灯抄。
问。疏云。因一喻二则因三相(文)与一因二喻同欤。
答。两方。
疏云。问。因一喻二与一因二喻。其言别故义亦别耶。答。以言别故义亦有别。一因二喻者。取言三支也。因一喻二者。取义三相也。因一者。因三相中初一相。遍是宗法性也。喻二者。后二相。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也。即义三相名因一喻二。言一因者。总三相义名为一因。二喻者。同·异二支名为二喻。往往疏文多有此言。当处可解(云云)。
义骨下云(引明灯抄云)问。基疏云。因有三相。一因二喻(云云)又云。因一喻二即因三相(云云)既同云因三相。何名别耶。答(云云)。
准愿晓心。不背明灯抄之义欤。追可审定之。
问。声论师对佛弟子立量云。声常。德所依故。同喻如择灭。异喻如四大种(云云)尔者此因三相俱阙可云耶。答。进云。疏云。三相并阙(云云)付之。第三相不阙如何。
疏云。又虽有言。而相并阙(至)亦缺减过(云云)。
前记云。如声论师至三相并阙者。问。德所依因。声论·佛法俱不许有。宗与同喻二处皆无可阙二相。四大异喻因亦不转。如何得阙第三相耶。答。此文错也应云声·胜二论相对。因望胜论三相皆阙。彼宗许德依于实句。德不依德。声是德句故。德依因于声不转。故阙初相。彼无择灭。德因亦无阙第二相。四大实句摄德依。因亦异喻转。阙第三相(云云)。
邑记同之。
明灯抄云。有记云○(引前记也已上)此解非也。四大异喻是宗异品。而非因异品。既非为因成异法喻。岂不阙异喻。是故于因虽有异喻言。而义相阙无因异品。故应知疏主符理非错。不探疏旨妄疏错者。迷中迷耳(文)道献云。异喻四大种既实句摄。即为德依。异品遍有故。阙第三相。又此因佛法无故。即是自三相阙也(云云)。
今案。可依献第二义也。
抄叙糅云(明宪)○问。凡因明法见立·敌两附过避过者也。而今立声常。德所依故。同喻如择灭。异喻如四大种之量。若对佛法者时。唯阙前二相。德所依因四大异喻不转。是遍无性。而不阙异品遍无性之后相。而何云三相俱阙故立第七阙耶(是周邑等师难意也)答明灯抄云○(云云)意云。德所依故之因。声论·佛法俱不许。故因立敌不成。有何因第三相乎。故对佛法亦阙第三相也。问。既德所依故因。立敌不许。自因有不遍异喻四大种之义。何可阙第三相耶。答。以因体立敌不许。无因体故。无异品遍无性之义。以此云阙第三相也(云云)。
义骨上云。问。三相俱阙之意何。答。平记云。立敌二人并不立德句。故不遍于有法。及同品不定有。既不立德句故。无非德句法。故异品遍无亦阙也(云云)。
问。世亲菩萨心。以宗因喻三支名能立(云云)三支俱阙。可名缺减过性耶。答。
疏云。世亲菩萨(至)而得似名(云云)。
寻云。付。初义。既无三支。以何为能立付缺减过耶。次今二说。俱述世亲宗欤。若非世亲心者。谁人世亲以三支为能立耶。若世亲心者。何后义心云世亲以后耶。
明诠导云。问。初义云。若宗因喻三并无者。有何所阙而得似名。答。宗有二。一能诠宗。二所诠宗。谓宗能诠言为能诠宗也。宗言之所诠义故为所诠宗也。今阙宗者。据能诠宗。不阙所诠宗也。故有第七阙也。问。既无能诠宗言。岂有所诠宗义耶(云云)。
明诠导云。阙三有一者。此第七故。准知阙八有一·阙四有一亦是非也(云云)。
阙减过性之事。
疏云。陈那菩萨。因一喻二(至)亦缺减过(云云)。
今见文相有二段。一自陈那菩萨至亦除第七者。述陈那·贤爱不立第七句之义也。二自自余诸师至亦缺减过者。述天竺自余诸论师等立第七句之义也。第二段中亦有二。一自自余诸师至岂非过也者。约无体阙立第七句。如数论师立我是思。不立因喻。无因言支。故名无体阙。既无因。何有义三相耶。故知于因三相有无体阙立第七句也。二自又虽有言至亦缺减过者。约有体阙立第七句也。向文可知。
尔者二师中以何为正耶。
明诠导云。问。疏主意者立第七无体阙耶。答。不立也。即以陈那及贤爱义方为正也。问。何故不立。答既本无体。有何所阙立为过耶。意云。因一喻二之三相中。阙一一相名为阙减。既本无因喻体。此即全无。何名为减。于何法上立阙减名。问。若尔立我为思。是唯有宗未举因喻。岂非过耶。答。疏主意者唯有宗。是非比量。以因比宗名为比量。既无因喻故非比量。故不立为阙减过也。陈那等意。约三支不立阙。是故今此作法非阙减也。唯约三相立阙减也。问。若尔约因三相不立第七无体阙耶。答。不立也。问。若尔何故云阙有二种。一无体阙耶。答。约三支立。故不相违也(云云)。
义骨上云。问。七·六二说之中。何为正耶。答。平记云。无第七句为正义(云云)今云。言六句者据无体阙。言七句者据有体阙也。问。以何知有二阙耶。答。基疏下云。能立阙减过性。此则辨阙支。或总无言。或言无义(云云)灯抄云。或总无言者。无体阙也。或言无义者。有体阙也(云云)意谓。言支不举名无体阙。若举言支名有体阙也(云云)。
下文云。问。陈那立有体无体二阙耶。答。立也○疏云。阙有二种。一无体阙。二有体阙(云云)○问。此疏主约此二阙立几阙。答。约无体阙立六。约有体阙。立七也有云。有体阙六(云云)问。以何知尔。答。基疏上末云。贤爱论师·陈那菩萨等。以无体为阙故唯六句(云云)同疏下末云。陈那因三相为七句。问。尔者同疏初云。陈那菩萨。因一喻二说有六过。则因三相六过是也。阙一有三。阙二有三。无阙三者(云云)答。此约无体阙故无失也。问。尔者约有体阙有七句者何。答。同疏下末云。或且约陈那因三相为七句等文。
疏下卷云。此之缺减。古师约宗因喻(至)三相俱阙(云云)。
寻云。阙二有三之中。初句不明。眼所见故因。于异喻瓶盆等亦转。既无异品遍无性之义。何具第三相耶。依之。阙一有三之中第一句。以眼所见故因成声无常宗之时。此因具同品定有性(云云)例是可尔。是以淄州大师改此因云。鼻所取故(云云)依有此等文理。明诠道云。第三相亦阙。何故云唯阙初二相(云云)。
又此三相俱阙之量既有其作法。不立第七句之义心。何可会之耶。
明诠导云。问。声非勤。眼所见故。同如虚空异如瓶等者。此阙三相。何故唯云阙初二相。答。疏下卷周记云。问。眼所见因。瓶既是异。即合阙异。如何不阙异喻。答。举瓶为异。眼但见四尘。不见瓶盆等。故成异喻(云云)此约声论对佛法立故。如是说也。问。若尔疏下卷解第七阙云。如立声常。眼所见故。虚空为同。瓶等为异。三相俱阙(云云)此三相阙者。前第四句亦三相可阙。答。此第七句是声论对胜论立。故三相俱阙也(云云)。
导引备云。第四句虽三相阙。然今取阙初二相边也(云云)。
义骨上云。瓶盆等。大乘云不眼所见。小乘云眼所见。故对小乘时阙三相也。对大乘。时第三相不阙也(云云)。
疏上卷(下文)云。贤爱论师(至)故说七阙(云云)。
明灯抄云。且因中三分。辨阙有二。初云唯有六句○此贤爱论师·陈那等义。后云容有七句○此陈那以后诸德皆作此说(云云)。
又云。不言成能立以成过等者。此说立有第七所以。若言能立。要有一二。对彼有者方名阙能立。可无第七。但言能立阙名阙能立过。能立三总阙。何非是阙过。故立第七也(云云)。
有体阙无体阙之事。
疏云。若谈阙过(至)二有体阙(云云)。
明灯抄云。夫无体阙者。约能诠言陈不陈而说之也。有体阙者。约所诠义阙不阙而说之也。又无体阙者。唯约因一喻二之三支说。有体阙者。约因三相及因一喻二之三支义说。故有差别(云云)。
明诠引仁云。陈因喻言。名有体阙。此即约三相而阙。约三支而不阙。若不陈因喻言。名无体阙。此即约三支而阙。约三相而不阙。既是无体何亦立阙(云云)。
后记云。无体阙者谓不陈言等者。但陈其宗不举因等。名无体阙。三相既一义故非无体者。意云。若陈因言。随阙何相。即有体阙。以相义。但阙义故相。而非无体。体即所作性也(云云)。
无体阙之事。
疏云。无体阙者。谓不陈言但在三支非余过摄(云云)。
寻云。第四句何必非过耶。如相违决定。非阙因。非阙同异喻。是失之故也。依之。疏下文云。不阙不定。虽有所陈。似立生故(云云)。
明灯抄云。问。此四句中。何句为正。答。第四句为正。问。若尔相违决定具宗因喻。言·义不阙。既是第四句。岂是正因。答。相违决定非第四句。是初句摄。虽具三相。他智不决。非是正因。故阙因非同异喻句摄。由此义故。相违决定不九句摄(云云)。
又云。第四句非过者。由此明知。决定相违非第四句。若入第四。岂非正因。故初句摄。然具三相是正因者。其言可简。但是正因必具三相。有具三相而非正因。故无过也。由此有师。相违决定随一不成摄等。如前已解(云云)。
又云。不阙不定虽有所陈似立生故者。即前声论所立量是也。德所依因。同喻择灭。异喻四大。于声论宗皆所不立。虽有所陈似立生故。又解。相违决定虽有所陈。似立生故。是似非真。二八正因有其所陈。似立不生。故真非似。如是差别故云不阙不定。问。以下义少阙中。不阙有过。何故今此。不阙不定。答。有体阙中。体唯是有。义亦不阙。故俱不阙。而非是过。今此无体阙。其体不无。故得不阙名。不废体上义有过失。故名不定(云云)。
此后一重问答。全同前记。可见之。
后记云。不阙不定者。意云。亦有不阙三相即名为正。亦有不阙三相即是不正。如决定相违不生他智。三相虽具。但名似立。约为有过及非有过故言不定(云云)。
此记同明灯抄后义也。
寻云。一个两句之中。三皆不阙。有体无体中何。若言无体阙者。既陈因言。何云无体耶。若言有体阙者。疏中列无体阙之中。
后记云。问。不陈其言名为无体。三立不阙。即是陈言。如何在此无体阙中。答。句欲属对故在此中。实非无言名无体也。合是有体中所摄也(云云)。
下文云。问。三皆不阙。虽有此立。岂成阙过。答。虽立论言具显三相。由敌论者于三相上智不决失亦得名为三并皆阙(云云)。
有体阙之事。
疏云。有体阙者。复有二种(至)义少名阙(云云)。
明灯抄云。问。少相·少义二阙何别。答。少相但是阙因三相。少义阙三相。即是因同·异二喻虽陈其言。无因等义。同喻即是俱不成过(云云)少者阙也(云云)。
义骨上云。问。二阙差别何耶。答。基疏上卷云○平说云。以因三相为能立等者。虽申因言。然三相兼阙故。云少相阙也。言因一喻二为能立者。虽申因言及同异二喻之喻所依言。其所诠义各互有失。故云义少阙也(云云)灯抄云○(云云)。
邑云。此之二种皆有言陈。意许有体。初但阙其因。后乃陈言。而无因义。同喻俱不成。异喻俱不遣。故前后别(云云)虽有诸释。未得意。今云。相阙时。但有因十四过。若言义阙时。即有因及同异过也。问。以何知尔耶。答。疏云。少相阙者。有阙初相非后二(乃至)随应唯有不成不定及相违过。皆因过故。若因一喻二陈为能立义少阙者(乃至)随应合有因四不成。同喻俱不成。异喻俱不遣。或具二过。或具三过(云云)准应悉之也(云云)。
前记云。问。少相·少义二阙何别。答。少相但是阙因三相。少义阙三相。即是因同·异二喻。虽陈其言。无因等义。同喻即是俱不成过。余次可知也(云云)。
明诠导云。师云。阙因一一相云少相阙。由此有因之过。阙喻之义云义少阙。由此有喻之过。由因之过·喻之过二别故。有差别也(云云)若尔何故疏云。且阙因义非后二。四不成过(云云)岂但阙喻义云少义阙耶(云云)。
少相阙之事。
疏云。且因三相少相阙者。(至)皆因过故(云云)。
义少阙之事。
疏云。若因喻二。陈为能立或具三过(云云)。
寻云。义少阙之中。阙第三相可有不定。阙后二岂非相违耶。例如少相阙中有不定相违。如何。
前记云。问。何故于少相阙中。初名不成。后二名不定及以相违。今此义。少阙中后二名俱不成。不名不定过。答。同品之上阙其因相。不废得有所立之宗。异喻准知。为此但名不定相违。若阙喻者。二立俱无。二俱不立。方名阙喻。故但言不成及俱不遣(云云)。
明灯抄亦有此问答。同故不记之。
似能立有三异说之事。
异纂一云。第三似立略有三种。足目仙等说三支为二十七过。宗无后四。因有初二。陈那等说二十九过。因不成中加后二故。商羯罗主于似立中三十三过。准文可知(云云)。
初过破者。于所破中略有三种。一云。对商羯罗三十三过。二云。对陈那二十九过。三云。对足目仙二十七过。少犯一过。多犯随应。于中数句委如义决(云云)。
问。陈那菩萨心。可立能别不成等四过耶。答。不立(云云)付之。见理门论文云。又若于中由不共故无有比量(文)不共者。所别不成也。无有比量者。能别不成也。俱不成者合前二也。又下文云。又于此中。非欲成立火触有性。共知有故(文)岂非相符耶。依之淄洲大师。余处中陈那菩萨立宗九过(云云)如何。
明灯抄云。宾云。陈那亦说后四种过。依文约隐。人多不解。故作异说。彼论下文。以真简似中云。又若于中由不共故无有比量。言不共者。即是所别不成过也。无比量者。是能别不成。是故约似反显真。亦应论云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俱不极成即合前二。相符极成者。即论文云。又于此中。非欲成立火触有性。共知有故。解云。烟下有火。火中有热。是人共知。若更成立。犯相符过。论文既云共知有故。明知相符。如此诸文论中散在。故具九过。此解非也。取所含义指示教文。如闇室中教人取物。还惑遣迷。是何胜利。故三藏说容为龟镜(云云)。
上文云。问。宗过之中。陈那唯立五种相违。不立后四。天主既承陈那作论。何故别立后四过耶。答。西明测师述三藏说云。此有三释。一云。教法后胜于前。以论释经。以章解论。展转分明故。今论主依就相显。且说五过。天主就实。具说九过。二云。后四非宗过摄。第一能别不极成过即入同喻中所立不成。第二所别不成即入因中所依不成。第三俱不成合前二失故不别立。第四相符无不成宗故亦不说。三云。四种皆有二义。摄在宗过。如第一说。喻过所摄。如第二说。陈那天主各据一义。是故二论互不相违。今此疏主述初二说。此即三藏第一说也。第三释者。合前二说。无别胜用故不述也(云云)。
灯二云。
问。足目仙人于似因不成过。立两俱不成·随一不成。不立犹豫·所依。有何故耶。答。略纂释云。前二所摄。意乐略故(文)付之。犹豫·所依二种不成。不必两俱随一。何云如此耶。
略纂云。足目仙等似立二十七过者。宗无后四。同陈那说。因不成中不立后二者。前二所摄。意乐略故。陈那天主以理具开故加后二。何者。有两俱不成非犹豫不成。谓两俱不成。有犹豫不成非两俱不成。谓随一·犹豫不成。有两俱不成亦犹豫不成。谓两俱·犹豫不成。有非两俱不成非犹豫不成。谓随一不成等。有两俱不成非所依不成。谓两俱不成。有所依不成非两俱不成。谓随一·所依不成。有两俱不成亦所依不成。谓两俱·所依不成。有非两俱不成非所依不成。谓随一不成等。有随一不成非犹豫不成。谓随一不成。有犹豫不成非随一不成。谓两俱·犹豫不成。有随一不成亦犹豫不成。谓随一·犹豫不成。有非随一不成非犹豫不成。谓两俱不成等。有随一不成非所依不成。谓随一不成。有所依不成非随一不成。谓两俱·所依不成。有随一不成亦所依不成。谓随一·所依不成。有非随一不成非所依不成。谓两俱不成等。有两俱不成非犹豫·所依不成。谓两俱不成。有犹豫·所依不成非两俱不成谓随一·犹豫·所依不成。有两俱不成亦犹豫·所依不成。谓两俱·犹豫·所依不成。有非两俱不成非犹豫·所依不成。谓随一不成。有随一不成非犹豫·所依不成。谓随一不成。有犹豫·所依不成非随一不成。谓两俱·犹豫·所依不成。有随一不成亦犹豫·所依不成。谓随一·犹豫·所依不成。有非随一不成非犹豫·所依不成。谓两俱不成。由是广略故不同也(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终)
(癸丑二月二十八晡时。以原本校正已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