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页 共 41 页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八(第二十八帖)
能违作法之事。
疏云。谓前宗言。有性非实。有性是前有法自相。今立量云(至)亦能遮有性非是大有性。两俱决定故(文)。
寻云。尔者非共许有性欤。为当难离实有性欤。若言难共许有性者。可有违宗失。若破离实有性者。共许有性尚留。岂自相过耶。
注抄下云。同异非有性者。问。彼既将同异为喻。成立有性离实等外有即是同喻。今者何故将其同喻成相违耶。以陈那九句中成相违因。皆于异品中有故。答。然此同异本非同喻。胜论矫立为同故成相违。又问。夫言相违。皆取异喻上能立所立俱有成相违。今者何故将喻依违他有法耶。答。有说云。若违后陈。即将喻所立违。今违有法。还用喻依有法违。若尔即一切无正量。如前声宗亦成相违。量云。声应非是声。所作性故。如瓶。云体所作性。瓶体不是声。声亦所作性。同彼瓶体不是声。故知不尔。今解。非将喻依违他有法自相。亦是喻上所立能立相违同喻上有。彼同异之有大有有。彼有无之有。二有既别。便成异喻。异喻违他有法。理令其宜(云云)。
略纂云。同异性上亦有二义。一非实德业。二非是离实等有性。师·资并许。其不无有性上亦有二义。一非实德业。唯五顶许。二非是离实等有。唯门人许。其有一实·有德业因。实有同异。师·资两成。师主若取同异性上一实等因。其同异性即非实等。遂证有性有一实等。遣其有性亦非实等。此既决定。资取同异一实等因。同异即非离实等有。故知有性有一实等。有性亦应非是离实等有性。亦决定故。师·资并成。故言俱决定。故今例云。有性应非离实等有。宗。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因。诸有一实有德业者。皆非离实等有。如同异性。喻(文)。
寻云。不无之有非实等之义。何非弟子之所许耶。又自相量能违。何加言乎。若难有性非离实有性者。可言差别相违耶。定宾疏有此事。如上抄。明灯抄全同之。计之可引略纂之矣。
有一实因转同异性之事。
略纂云。问。同异性为同喻者。有有一实等因不。若无者。能立既阙。同喻不成。若有者。既言同异。如何名有一实等耶。答。若取所有法体不无能有实等。名有一实等者。同喻阙能立。通取泛尔能所有义。名有一实等者。故同异性成同喻也(文)。
此文可秘。依之可学同异性云能有之文矣。
文轨疏云。问。五顶弟子信有有不。若信有性。陈那菩萨助难令成非有。便违共许。岂是相违。如声论者难胜论云。声应非声。所作性故。如瓶。违共许故非相违也。若不信有。此则宗阙有法。因无所依。何容依此竞其即离作相违过。答。今立宗云有性应非有者。谓五顶执有离实等。弟子执有即实等。今不取此以为有法。但取共许实德业上不无之义以为有法及作因依。故无宗因二不成过。故言有性者。此即有法也。言应非有者。谓共许有性应非第四离实等有。此则违他不违自许。故得与彼作相违过。此即法也。问。有性即实·离实异。唯违离实有因名违自相。亦应必为他用含真假。唯违真他用名违自相因。答。五顶立有唯离实。此有若也成非实等。不无宗即无。故违自相非差别。数论他用通真假。真他用受义虽无。眼等他用宗不失。故违差别非自相。问。前一解云。数论师执眼等不为积聚他用。此则于眼等上他用宗无。何故不名相违法自相。答。此因约同喻故。不违自相。谓积聚因。卧具等喻。但与真他受用义违。假他用宗。眼上自无。不由因喻方违此义。此乃及由因喻力故。令眼等上有积聚他所受用义。故积聚因非违自相(云云)。
无自教自语过之事。
疏云。问。今难有性应非有性。如何不犯自语相违(至)今即难彼。破他违他。非成诸过(云云)。
寻云。若望不无之有者。犹有违自教自语等过。若望离实有者。意许可有自语自教等之相违失欤。
又破他违他(等云。)他比量云欤。
邑记云。疏先已彼成非实之有至非成诸过者。问。如佛弟子对声论师立声无常。既先以成无常之声。声论设难言声应非声。所作性故。如瓶应成有法自相相违过耶。答。彼诤声上无常。不诤声体。今此五顶正诤大有之体。故不为例。如下疏述(云云)。
明灯抄云。文问今难有至非成诸过者。此问意云。宗有法中云有性者。实德业上非无之义。名为有性。此即立敌共同所成。今难有性非是有性。岂不自语相违之过。答若前立有性非实等者。此答意云。前立宗中。既言有性非实等。明知离实等有名为有性。今寻意许。难于言显。是故不犯自语相违。违他顺自。方是真宗。岂成诸过。问。有一实等因对五顶犯有法自相相违过者。所作性因对佛弟子应犯此过。答。声论言声非声。违自教自语等。非相违。陈那说有非有。不违教等。是相违。若尔声应非无常声。极成所作故。应是相违因。答此难违陈那难意。何者。准理。但言有性应非离实等有。不言有性应不是非实等有。设尔何失。此有两解。一云。明因据别相违。但言有性应非有。不言有性不应是非实等有。二云。理准。以法翻有法。约总相违。问。若尔声应非无常声。应是相违。答。非例。声非无常声为宗之时。非直遣无常声。亦遮常义所依之声。以常·无常二义同依一声体故。既尔还同声应非声。违教等过。若不尔者。因明立声为无常等。应非能立。又一切量皆有此过。有应不是非实等有为宗之时。但遮非实等有。不遣是实等有故。应法师云。声应非无常声。所作性故。如瓶等者。此难不然。有不定故。谓为如瓶等。所作性故。非无常声。证声亦尔。为如他方佛声。所作性故。是无常声。证尔亦尔。既有不定。非相违也。问。若尔如声论师与萨婆多及胜论等作相违难。无不共许他方佛声。何得与他作不定过。答。胜论等云。汝作是难。非但违我。亦复自违。谓声应非常声。所作性故。如瓶。彼若救云所作性因汝自将立声无常宗。故可说违无常之声。我不以此立常住宗。何得将汝所立之因与我常声作相违者。胜论等云。此所作因。我今但将立法自相。不欲成立有法自相。何得与我有法自相相违耶。故所作因非相违也。由此应知。有法自相相违因者。意欲成立有法自相。所立之因违其有法。方名有法自相相违。意不欲成有法自相。不可抑作相违因也。若抑作者。即有毕竟无正因失。有法自相相违既然。余者准知。故相违因文中。并望所成自相及以差别作相违也(云云)。
明诠道云。问意者立敌共许非无之有性。今难非有性。何不犯自语相违。
又云。答若前未立有性非实等者。答意云。立论者意许有性离实有性立故。今寻意许难言陈。故不犯自语相违也。
阙后二相之事。
问。疏云。虽因同法。便是所立宗之异品(文)心何。
寻云。因同喻名同法。宗之同异喻名品。有何意耶。虽因同喻可名品。依之疏上文。
疏云。问。于因三相。是何过耶。答。彼立宗言。有性非实(至)此亦是因后二品过。于同品无。异品有故(云云)。
明灯抄云。文问于因三至异品有故者。彼说离实有体能有实之大有等者。彼说有性有法自相。下意所许。离实有体能有实之大有。其同异性望此意许所立之宗。虽离实等有体能有。而非大有。此同异性。亦能总别。有一一实。有一实因于同异有。虽因同品。而同异体非大有故。阙宗同品。既同异体与大有性不相似故。即成所立宗之异品。离实大有虽无宗同品有一实因同品非有。于其异品同异之上遍皆随转。此亦是因后二相过。同无异有成相违故。问。如立大有非实等。何得是有法自相相违因耶。答。今取同异以为同喻。望彼宗中非实等法。即正能成。今亦成有性。此同异性便成异喻。此有一实因于彼遍转。彼但同异不是有性。故反成宗。令作非有。故成相违。正成立有以实德业和合同异皆为异喻。以彼五句非大有故。今望所成宗中有法。令离实等有有自性故。有一实因于同异有。此有一实因于同异有。此有一实因不无能有。亦遍有法。故因无随一两俱不成。故为相违。即九句中第六句也。于同品无。异品有故(云云)。
前记云。虽因同法者。即此同异性。能有一一实。但是因同品。体非大有。阙宗同品。同异性与大有殊。既不相似。即令是所立宗异品(云云)。
仁记云。文通非大有者。是同异句。言显虽为有性之同喻。而意许以求时。为异品言也。问。何故于有法寻求意许。而非言显法不尔耶。答。于有法显立举不诤物。而意许令异。故寻意非言也。法诤所言显举故。不寻意许而应非言显也。是论之意也(云云)。
声无常之量异品事。
疏云。问。若尔立声为无常宗。声体可闻。瓶有(至)同异既非离实有体之有性故。成于异品(文)。
寻云。诤有法故有此过者。成有法无正比量欤。若如之。有性有法。自性差别中何。若付言陈宗。有法名自性。自性岂所立耶。若名差别。何有法名差别。能别名自性之义有乎。
如抄第之。
又亦一切宗皆无异品之意如何。
前记云。问若尔是至皆无异品者。此问意。乘前文意。前文意。立者大有体非实。同异体非实。取为同喻。汝即言同异性虽非实。非大有故为大有异喻。尔者立声无常。声有可闻瓶无可闻。瓶为异喻。问意如是。下云亦无一切宗皆无异品者。此难有二意。一云。汝若言要与有法上义相似同品。且如无常声。有法上空无我等。与声上空无我等相似。此常声应成同品。若许为同品者应无异品。二云。烧瓶有烧见。与声既异。得为无常声之同品。即一切异法皆得。若许尔者。便无异品。难意如何是。有疏云。亦一切宗皆无同品。更应好解。勘余本。审(云云)。
后记云。亦一切宗皆无同品者。他有难言。声·瓶既别。应瓶不得为声同品。故今返难。若许不是声宗同品者。不但违论。亦一切宗皆无同品也。亦有本言皆无异品者。意云。声可闻。瓶烧见。别异法尚得名为同品者。即令一切别异之法皆得为同品。若总为同。即一切宗更无异喻。何以故。异法为同故也(云云)。
明灯抄云。文若尔立至成于异品者。此问意云。有法有性离实有体能有实之大有。其同异性虽离实等有体能有。而非大有。异喻。尔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声体可闻。非是烧见。瓶体烧见。非是可闻。其既与声应成异品。若许为异不但违论者。理门既云宗无因不有名为异喻。不言与宗异为异品。故云不但违论也。亦一切宗皆无异品者。瓶有烧见。虽与声异。若许同品。即诸异品皆可同品。若许尔者亦一切宗皆无异品。此答意言。与所诤同。方是同品。其声之体非所诤故。声上无常方是所诤。所立无常于瓶亦有。故是同品。彼立者意。离实有体有性为宗有法。有一实因正所成立。同异既非离实有性。故成异品(云云)。
仁记云。文瓶既同有故是同品者。虽声与瓶既异而所诤无常其于瓶等有。故名同品言也(云云)。
要义抄中云。祥势法师问。有法自相相违。三相之中阙何相之过耶。戒灯法师(山阶讲时)答。阙后二相之过也。问。阙后二相云何耶。答。如常也。问。明此阙后二相处云。声此所闻。瓶此可烧可见。立声无常时。瓶等此成异品。若尔非但违论。亦一切比量皆无异喻(云云)此文意何耶。答。说有法自相处云。一切量皆有异喻。今何云无异喻也。此文意显然。何更问耶。真惠法师云。疏中卷(明同品处文)云无异品。疏下卷云有异品。问者答者各取一文如是论了(云云)(自上他问答。自下自问答)问。以同异性望有法有性阙后二相处。引声无常量而例难意何耶。答。以同异性望离实大有时。同异性此宗异品。今有一实因此阙后二相者。立声无常宗时。声体此所闻。同喻瓶此非所闻。即应成宗异品。所作因此阙后二相也。问。今不疑之。其次疏文云若许为异。不但违论。亦一切宗皆无异品。意何耶。答。疏本不同。或疏本云然一切宗皆无同品。或疏本云皆无异品。或疏本皆是异品(云云)问。此等疏本之中。何为正耶。答。唐诸记皆释此等疏本。不应判正不正也。问。皆无同品者。其意何。约皆无异品亦尔耶。答。周师记云。亦一切宗皆无异品者。此难有二意。一云。汝若言要与有法上义相似同品亦如无常声。有法上空无我等。与常上空无我等相似此常应成同品。若许为同品者。应无异品。二云。瓶有烧见。与声既异得无常声之同品。即一切异法皆得为同。若许尔者。便无异品。难意如是。有疏云亦一切宗皆无同品。应更好。勘余本。审。问。周师二释之中。后释叶疏意。初释不叶疏意。何者。疏难云。若不相似为异品者。二·八句瓶等喻。亦与声有法不相似故。皆是异品。皆无同品。如是相例处。如何周师云若以相似法为同品者。虚空上之空无我。亦与声上之空无我相似故。皆无异品耶。又皆无异品之义不成。何者。虚空上有常住义·空无我义。空无我义所立宗相似故虽成同品。而常住义与所立宗不相似。故是即宗异品。既有异品。如何云皆无异品。故此释不成耶。后记云。亦一切宗皆无同品者。他有难言。声瓶既别应不得为声同品。故今返难。若许不是声宗同品者。不但违论。亦一切宗皆无同喻也。亦有本言皆无异品者。意云。声所闻。瓶烧见。别异法当得名同品者。即令一切别异之法皆得为同品。若总为同。即一切宗更无异喻。何以故。异法为同故也(已上)释云。此释亦有过。何者。凡异品者虽无依。而有体。皆成异品。此今宗不相似虚空等为同品时。其异品犹有。何者。宗无因不有之异喻。体犹有故。若尔皆无异品之义亦不成。以此言之。皆无异品。疏文应错之。问。然周师记意。声上空无我在异品虚空上者。先声上空无我于二·八句因异品虚空上。为有为无耶。答。有也。何者。疏中卷云宗之所立。其法极宽。如声无我。空等亦有(云云)故也。问。二·八句因应成不定因。何言正因耶。答。虽声上空无我在虚空上。而所作因不转。故无不定过也。问。何故疏上卷云若别异名异品者。声上无我亦成异品。所作因此上转故。无正因之过有耶。答。约带所作因之无我为异品故。难无正因过。今意不然。声上无我与异品虚空上无我相似。故云有。虽无我相似有。而所作因此遍无故。异法喻。但云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而不言说所立遍无也(云云)。
以离实之有性为所立之法事。
疏云。问。前论说云。与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至)亦是宗中所立法均等有。故即此过。无违论理(云云)。
前记云。既以离实有至均等有者。此意。前论文但言所立法均有。不说有法均等。如何说有有法自相相违。答。我今作此有法自相相违是所立法均等。如何者。是有性是有法。应非有性。是宗法。因云有一实故。如同异性。同异性有一实。同异性即非是有性。有一实。应如同异性非是有性。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等者。此过若在胜论所立有性。可难有法而以为均今言离实有性。亦是法也。不言离实有即还有法也。审(云云)。
明灯抄云。文问前论说至无违论理者。此问意云。若与所立均等义品名同品者。所立宗法于同品无。异品有故。容名相违。若尔但可说法自相相违。不应说是有法自相相违。若与有法均等义品名同品者。所立有法于同品无。异品有故。应名相违。若尔但应说有法自相相违。不应是法自相相违。但言所立法均等有名为同品。不说有法均等名同。如何说有有法自相相违耶。但应说有其法自相相违过故。今若但以有性与同异为同品等者。此答意云。若但以有性为能同品。以同异性为所同品。可如所责违前论文。既以离实有性为能同品。其离实有性还是所立法。此所立法于所同品同异性无。其同异性不与所立法均等故。说有此有法自相相违过也。问同品异品望宗法立。同无异有方是相违。其有一实等因。既于同品同异句有。于其异品实等不无。通二品故。应望宗法是不定因。如何乃约有法自相说相违耶。应师解云。理实此因是不定摄。今纵无不定。辨有法相违。然作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宗言有性。立者意取离实等有为宗有法非实德业是法自相。此宗意立有性是离实等。非即实等。然不可言有性是离实等有性故。但说言非实德业。非实德业者。意许即是离实等有故。离实等有是法上意许名法差别。望此意许法差别宗。其同异句即是异品。今因唯于异品有。故是相违也。问。若尔但是法差别相违因。如何说违有法自相。答。由违意许离实等。有法差别故。有法自相亦不得有。寻其意许。即难言显。故说名违有法自相此即于彼非实德业宗法之中。意所许者。即是言显有法自相。是故虽违法差别义。即说名违有法自相。由离意许离实等有即无言显有法宗故。问。若尔何故唯说名为有法自相相违因。答。此由立者立宗本意。但欲成其有法自相。不可于彼所成之外别违非所立法差别宗。故但说名违有法自相。若立论者亦将此因成法差别。此即一因违二宗摄(云云)。
仁记云。文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者。述曰。为意许之离实有性之其同异句为同喻故。所立法均等言论文不违也。其前之望于宗是虽为异品。而后立宗之望于意许为同品。故名均等也(云云)。
略记云。疏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亦是宗中等立法者。意云。立者比量云。有性有法非实德业。是宗中法。立者意许非实德业。即是离实大有性也。故此有性是所立法(云云)。
明诠道云。言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等者。仁云。既以同异性为意许离实有性为同喻故。不违所立法均等义品之论文也。望前意许宗虽为异品。而望后意许宗为同品。故云均等也(云云)前意许宗者。立意许宗云。有性有法应离实有性(法宗)此云前意许宗也。后意许宗者。能违量之宗也。有性应非有性云意者。意显共许有性举。意中离实有性立见。今能违量意许取。有性应非有性云也。意者。应非离实有性也(云云)。
义心云。问。理门论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入论亦云。与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既不以法成有法。亦不望有法为同品。如何以同异性非离实大有性为有法。自相相违。若尔瓶等望声应为异品。作相违耶。答。以同异性望其大有性而作相违。违理门文。可如所责由彼成立有性。非实非实宗中意许离实有。此离实有性。实是法差别法中含故。今与作相违。虽难意许离实等有是法之差别由不加言但云有性应非有性。有法亦亡。故名有法自相相违。望此意许离实有即以法成法。既不以同异望有法有性为同品故。不可声瓶例而成难。又此言陈有性即是非实。宗中意许边云以法成法。若望言陈因容成四。故有四相违也(云云)。
又云。问。若难有性应非有性。此难非实宗中意许离实有。由不加言直难有性应非有性故名违有法自相者。此乃双违法差别及有法自相耶。答。此言陈有性是非实宗中意许。虽因违此。而不名法差别相违。但名有法自相相违。何者。如法差别。他用宗中有真有假。违真成假。言陈他用不亡。今有一实因。同异性喻。但违离实有不成即实有故。不名法差别。虽违意许。由不加言直有性非有性故。但名违有法自相。或可。有性虽是非实宗中意许离实有。然不名法差别。由不衔著有法故(云云)。
义骨下卷云。问。同异性成异品者。若望有法。若望法耶。答。略纂第三末云。宗之同品自有二义。一望能别。二望有法。今望有法辨同异品。其同异性即是异品。此所立因唯异品有。故是相违。灯抄第五引此文云尔也○问。若言望有法为同喻者。违论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耶。答。基疏云。今若但以○无违论理(云云)问。文意如何。答。邑云。此答意○(云云)平记云。此望后宗名均等义品。非望前宗也(云云)。
又云。有一实因之同无异有义何。答。基云。其同异性虽离实有体○异品有故(云云)问。文意如何。答。同异性不令同异者。是实句是德句等不可别知。由同异性五句别故。云离实等有体也。寻意许离实大有而难故。成所立宗之异品也。意论有性离实有性意许宗立时。同异性成异喻也。问。何故尔耶。答。其同异性离实有体之同异性。非离实有体之大有故云尔也。问。离实大有为法宗为有法耶。答。为有法宗也。问。以何云尔耶。答。断云。离实等有虽是意许。言有之时即言所显。离言所显有外更无别有。不同他用离真他外有假他用等(云云)问。若尔云何周记云。今言离实有性亦是法也。不言离实即还有法(已上)断云。离实等有义为法。望此为所立(已上)答。此以言作显义言尔。不谓正为法宗。问。云尔意何。答。离实有性者虽意许。有法处未举能别。其义未显。今言不离实时。有法能非无之有性是大有性显也。以此义言尔也。问。若言尔者。能违量有自所别不成失也。答。要云。若论弟子唯难离实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为所别。故无宗色也。如破他我应亦因此若许有我。违自宗过。若言无我。阙因所别。彼既成量。此亦应然。由此应知。相违因者。若对敌论不唯一色。望彼意许亦有所别不极成。因无所依过等云。准此可知也。
义骨下卷云。问。有法法之下意许过。为言意许所别。意许能别耶。答(云云)。
今此问尤可玩之。若言能别者。如何疏中。以有法意许为所别差别他不极成本作法耶。若云所别者。有法自相相违之时。如何会法谓能别之文耶。
仁觉僧都私记云。疏云。问。先论说云○违耶(云云)此问意。论先文言与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依此文者。既不言与所立有法均等名为同品。然则今此有性是同异性。言与所立法非均等。可云有法自相相违过。如何言与有法非均等。说有有法自相相违过耶言也。次文云。今若但以○论理。此答意。同品同异性。言与有法非均等。非说有有法自相相违。言与所立法非均等。说有此过。所以无违论理言也。问。云尔意何。答。今疏论意。有性非实。有一实故。如同异性量。望有法有性同异性非为同品。望离实所立法同异性为同品。故同异性是离实物宗中所立法均等有言也。然而以理穷之。同异性是离实同异性。非离实大有性为宗异品。与所立法非均等故。有此过言也。问。若尔与所立法非均等故着过者。可云法自相相违。何云有法自相相违。答。断通此难云。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即名为法。不尔相违(云云)此文意何。答。寔有性有法。有性处其立者意许离实有性。不加言。直立有性非实。名有法自相相违。若加言显立有性离实有性时。是法自相相违也。抑断上下一具文。具见此义。其断一具文云。言非实等者。是离实等有义为法。望此即为所立。故理门论云。此中若品与所立法邻近均等。说名同品此论亦言。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喻既返。故成相违。若尔何名有法自相相违耶。答。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即名为法。不尔相违。文意可悉之。问。如此断文。既言非实等者。是离实等有义为法。望此即为所立(云云)是可云非实能别处意许离实有性。何云有法有性处意许离实有性。著有法自相相违过耶。答。为通此难。次下文云。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喻既返故成相违(云云)意。非实能别为方便成立有法。而因喻既返。故名有法自相相违言也。问。其如是方便成立有法者。断师私言欤。若有所依文。答。尔有也。即理门论云。但由法故以成其法。如是成立于有法(云云)言但由法故成其法者。由因法故成其宗法言也。如是成立于有法者。由因法成法宗之方便。将成立有法言也。此即因明道理也○问。理门论言。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于有法。此论言。与所立法均等义。说名同品。若说所违量。为当说能违量欤。答。凡所违·能违比量道理如是言也。之中所违量有过不成立。能违量无过能成立耳。故断云。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喻既返。故成相违(云云)说有法自相相违所违量也(云云)如是方便成立有法者。以非实所立法方便成立离实有法自相言也(云云)。
离实有法在有法之事。
疏云。问。有性既为有法自相。离实有性是其差别(至)极成所别。皆无此过。违自宗故(云云)。
前记云。问有性既为有法自相等。此乘前量答意起此问也。汝前所言法均等取此离实为所立。此离实大有既是意许差别之义。有一实因违此有法差别之因。如何言有法自相因耶。问意如是。下卷中。今非此言陈者。此意随言即难。即名违自相过(云云)若不尔者。此意若不寻言即难彼有法自相。即此奄含难大有也。极成所成者。文言有法必须极成。若是极成即无有法自相过。今言有非有性。定不是违自宗耶。若不尔者。极成所别皆无此过者。若不取言陈有性而取意许离实之有便是所别不成。既尔即一切极成所别。皆无此有法自相之过失。故知此过失。故知此过。是所别极成。由此不据意中所许离实之有。但约言陈。同说是所别不成亦是有法自相之过。斯有何失。答。既未举因。过已彰讫。何成因过。又非差别因者。此但是有法自相。非有差别因也。若不寻言取意所许者。极成所别便无此过尔。又下审(云云)。
后记云。若不尔者极成所别皆无此过。违自宗故者。意云。若不难意中所许有非大有。尔者即简何不极成。但是极成所别皆无此过。今违五顶十句宗也。问。何以违宗。答。若无所别不成。即尔但是不无之有。今又难言有非是有。不犯自违宗。更谁肯犯也(云云)。
略记云。疏答彼宗意许等至是违自相者。此说意云。离实有性望意许边。是于差别言。有即同离实有。违此意许离实有自相。今无问有法之言。岂不含于即离。何但违离有性自相。即许无耶。答。即实有性唯在敌许故。违意许之时。自相即无也。不同眼等他用之宗。彼立者许他用言中含于真假。亦意许立真因返成假故。是差别因也。以一分法自相也(云云)。
仁记云。文若不者极成所别等者。述曰。若寻意许。非言显无者。即极成所别。无有法自相相违过。若极成之有性难者。且五顶之自宗之许违于有性是。是疏文云违自宗故言文云意也(云云)。
明灯抄云。问有性既至违自宗故者。此问意云。有性既为有法自相。非是所诤。离实有性是其差别。即是为所诤。有一实因便是有法差别之因。如何今说为自相过。如他用法自相。其中真他为法差别。此答意云。离实之有实是差别。然破此意许。言陈亦随破。何者。彼宗立有唯离实等。此能有性若成所有。实等不无随无。是故立违自相过。数论能用许通真假。非除真用假用随无。若假若真具能所故。是故别立违差别过。问。有人例难。有性有即离。唯违离实有。名违自相因。亦应他用有真假。唯违真他用因名违自相。答。有人云。胜论立有唯离实等。此有若无。有法非有。故违自相。非违差别。数论他用通其真假。真他受用义虽无。眼等他用宗不失。故违差别。非违自相。问。若尔违离实有。即有不无。应名违差别。不名违自相。答。彼虽说有。有其二种故。然即实等有假离实有成。若无能有。所有无故。故违离实有即实有亦无。是违自相因。不名违差别。问。依宗正说。不许眼等为假他用。既尔若违真他用。假他用亦无。应名违自相。不名违差别。答。此因约同喻故。不违自相。积聚性因。卧具等喻。但违真他受用之义。假他用义。数论师宗。眼上自无。不由因喻。违假他用。此乃反由因喻力故。令眼等上有积聚他所受用义。故违差别非违自相(云云)。
义心云。问。准入论云。与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又理门云。但由法故成其法。既不望有法为同品。如何得有四种相违耶。答。余三相违。其相易了。故不迷之。且有法自相相违者。如成有性非实。非实宗中意许离实有性。意许离实有性即是言陈有法自相。由因喻力成法差别离实有性。即成言陈有性自成。故理门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于有法。若以有一实等因同异性为喻。违彼意许离实有性。实是法差别。由不加言直非有性应非有性。有法亦亡。故名有法自相相违。若其加言有性应非离实等有性。即有即实等有性。替处有法不亡。又衔著有法。故名有法差别相违也(云云)。
略纂云。问。于立量中。同无异有。方是相违。其有一实等因。于同品同异性有。于异品实等遍无。何故此中作相违过。此有两解。一云。立因若不成有法自相相违之宗。方是正因。由有一实等因得成有性相违之宗故。敌论者与作相违。二云。宗之同品自有二义。一望能别。二望有法。今望有法辨同异品。其同异性即是异品。此所立因唯异品有。故是相违(云云)。
文轨疏二云。问。夫同异品望宗法立。其有一实等因既于同品同异性有。于其异品龟毛遍无。何故此中乃约有法作相违过。答。此所立因虽具三相。违自许故。成相违因。又释。宗言有性者。此即意诠离实等外别有有性为有法宗。虽此宗云有性即是离实等有。今望此宗辨同异品。其同异句即是异品。此所立因唯异品有。故是相违。问。既违意许。应是差别。何故名违有法自相。答。今言有性者。意诠离实等有为有法自相。然以有法须极成故。不可例云离实等有故。虽意许而是言显为自相宗。不同作有缘性是离实等有差别之义为意所许差别宗也。此二释中。后释应胜。余义可准法差别中(云云)。
问。有法自相能违量。自他共中何。
又疏问云。亦犯违宗随一不成(文)心何又几失耶。
疏云。问。若难离实之大有性。所别·所依犯自不成(至)言同意别故无诸过(云云)。
前记云。亦犯违宗随一不成者。违宗者。自宗中无离实大有。今言离实大有。即违自宗。随一者。一有体随一。二无体随一。若实等非无为有一实。即是有体随一。若取大有为有一实。即是无体随一。此二随一并是自随一。非他随一也。疏彼先总说今亦总难者。此意为立者但奄含说即实离实之有。今敌者难有性亦奄含难。不言离实有于中随所应。约不离有无不成违宗等过约离实有无相符等过。故言故无前过。下云言同意别者。有言虽同。意难非实之有。即是别也(云云)。
后记云。若难离实大有至随一不成者。意云。若五顶申言直难大有非大有者。此言乃犯自所别自所依不成。亦犯违自宗。言随一不成者。通宗因。二亦合是宗中随一所别。亦是因中随一所依不成过也。若难不离实等彼岂非有者。意云。本师不离实者。元成不是大有性五顶不无之有。元成是有。今难有非是有。正犯相符之于本师不离者非大有也。上违自教也。彼岂非有者。释违自教云所以也。言同意别故无诸过者。胜论本意立有言。言含二种。大有之有。及不无。意中立者乃是大有也。故言言同意别也。摄意随言陈。但是违自相过。非差别因也。亦无如前所别所依等诸过失也。问。他立言陈有性。即难他。言有非是。即犯有法自相相违过。若如是者。如汝大乘对小乘。立第八识是异熟。业感故。犹如六识报心心所。他出过言。汝第八识定非第八识。定非第八果所感故。犹如六识心心所等。此岂不是有法自相相违过耶。二失既同。何乃偏责。答。我宗无过。凡对立量。置许言简。即无过失。简法是或可不立量也。更无过咎(云云)。
仁记云。文所别所依等者。是宗之所别不极成。因之所依不成也。文亦犯违宗随一不成者。自宗离实之大有不言。若难云大有性言。违自宗言也。随一不成者。是非因之随一。是宗之违宗随一自不成犯言也(云云)。
明灯抄云。文问若难离至故无诸过者。此问意云。若难离实之大有者。五顶宗中。即犯自所别不成。自所依不成。亦犯违宗。五顶不立离实有。故亦犯自随一不成。若难即实之大有者。即犯相符自亦许故。亦违自教。自教亦立不无之有。今难非有。即违自教。答彼先总说等者。彼胜论师为其五顶总言有性。今亦总难彼有性故。彼既成立离实之有。故今难令有非此有。言同意别故无诸过。言同意别者。有言是同。而意内难非有之有。故云别也。沼义纂中于此问答更覆疏云。今谓。法师此意假叙如是。若论弟子。唯难离实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为差别。故无宗过。如破他我。应亦同此。若许有我。违自宗过。若言无我。阙因所别。彼既成量。此亦应然。由此应知相违因者。若对敌论不唯一过。望彼意许亦有所别不极成。因无所依过。如法差别不唯一故。此即立者望敌。是他所别前依不成。今破他有。即自所别所依不成。若共自量。此即是过为破于他宗立。虽有所别所依不成。而不为过(云云)。
要义抄第十卷云。四十。载宝法师。问。胜论对五顶立有性非有性时。此总难有性。慈恩明。然沼师云今谓不然之意何。明诠法师(山阶讲时)答。此是慈恩云。寻意许而难言陈。若举离实有性为有法者。有法自相相违过。沼师云不然。亦有所别不成过。而云尔也。问。沼师意不然。何者。彼纂意约能违量而云尔。非约所违量故。答不然也。此问意深耳。又断明有性量之意易悟。但纂意难悟。纂云假叙如是者。此是假叙他义如是也唐记如是说之。次云。今谓法师意下。此疏师正义耳问。若尔疏与纂释何异。答。疏意云。总难。纂意云。难离实有性。若依纂意。可言他比量。若依疏意。可言共比量。问。若依纂此他比者。彼作法何。答。可言汝有性非有性。问。若尔本量可言我有性非实德业。答。可言尔也。故处处云。所说有性(云云)此是纂主示一相之言故云他比量。然共比量义此正义耳。问。纂意可言汝有性非有性者。何故彼纂云。所别所依犯自不成(云云)岂他比量有此过耶。答。彼约共比量边云尔耳。问。不尔。既正乎疏意竟。何更别言犯所别所依耶。答。又后座讲师云。纂主难乎疏主义竟有二意。一者应言有性非有性。此是共比量。意云。离实有性非离实有性。二者他比量。应言汝有性非有性。问。就共比量义。尚有所别不成过。例如我思耶。答。不例也(自上他问答。自下自问答)问。纂牒本疏问答云。疏问。若难离实之大有性。所别所依犯自不成。亦犯违宗随一不成。若难不离实等大有而非有性。既犯相符。亦违自教。彼宁非有。答。彼先总说。今亦总难。彼既成立离实之有故。今难彼离实大有令非此有。言同意别。故无诸过(已上纂牒此本疏文)此问答意何耶。答。问意云。若五顶难离实大有性者。宗犯自所别不成。又因犯自随一所依不成。又五顶不立离实有故。今云离实有性时。犯违宗(周师理师同云。违宗者。五顶自宗中无离实大有。今言离实大有。即违自宗。已上。灯抄·备记·孝仁等皆用此唐记)此意云。违宗者。显亦所别不成之所以。何者。举违自宗离实大有。以为有法时。即有自所别不成。非如常途违宗过失。又私云。例纂下破他我者。此处违宗过。应言。五顶若许有大有者。今立大有非大有时。违宗过。例如佛弟子为许有我者。今立我无时。有违宗过也。纂文具如次下。此所别不成及所依不成。并是自随一不成(周后记云。言随一不成者。通宗因二品。是宗中随一所别不成。亦是因中随一所依不成。周前记云。随一者。一有体随一。二无体随一。若实等非无为有一实因。即是有体随一。若取大有为有一实因。即无体随一。此二随一并是自随一。非他随一也。已上。此随一不成以前记为胜。何者。疏文既云亦犯。言亦者。于前所别所依故。前二过之外。别应有随一不成过也)若五顶难不离实大有。之即实有性而非有性者。相符(理师云。五顶若难不离实有云有性非是大有性者。即犯相符。以彼胜论亦不许即实有而是大有性也。今云。而非有性正是相符。已上。周后记及俊同理师周记不明)若难即实有性非即实有性者。违自教。彼五顶宁不许有即实有性(理师云。违自教者。五顶岂不许即实有而是有性耶。今言非有故违自教。已上。周后记云。彼宁非有者。释违自教之所以也。已上。此记文顺纂文。今用此记也。理记·宪记其意同。并不顺纂文。仍不记)上来问意竟也。答意云。彼胜论先总明。即离有以为有法。五顶今亦总难。彼胜论自意既成立离实大有。五顶今难彼意许离实大有即令非有。虽言同有。而其意难离实有。言同意别。故无诸过。答意如是也。周前·后二记同云。胜论先奄含说即实离实之有。五顶今难有性。亦奄含难。而不言离实非离实有。于中随其所应。约不离实有无所依违宗等过。约离实。无相符违教过。故无前过(已上)此记文好。上来述疏问答意竟。纂次文云。今谓。总难离实之有。令非有。即应弟子正难离实之大有性即有前过。若云不欲唯难离实之大有性。但总难。还有后过(此沼法师覆审疏问意也)纂次云。今谓。法师此是假叙如是。若论弟子。唯难离实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为所别故无宗过。如破他我。应亦同此。若许有我。违自宗过。若言无我。阙因所别。彼既成量。此亦应然。由此应知。相违因者。若对敌论不唯一过。望彼意许亦有所别不极成。因无所依过。如法差别不唯一故。此即立者望敌是他所别所依不成。今破他有。即自所别所依不成。若共自量。此即是过。为破于他就他宗立。虽有所别所依不成。而不为过(已上)问。沼师纂文举本疏问难与通答竟。云今谓法师此意假叙如是等意何。答。唐蕃诸师异说。俊清云。今谓法师至假叙如是者。此说意云。此难离实有不离实有。而有有法过失等者。并非疏主本意。是叙他人作如是解。即此下文正是疏主本意(已上)依此记文。本疏所明一番问答。此基师叙他人作如是问答。非是基师本意。故云法师此意假叙如是。即此下文正是疏主本意者。若论弟子。唯难离实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为所别等已下。是基师本意也。记意云。本疏一番问答。此疏主叙他解。余约共比量如是问答。基师正意。约他比量。故无诸过也。林师云。今谓法师至假叙如是者。已上但叙他义非自义也。若论弟子以下。述自之言也(已上)林师意未分明。今依二通。一云(已上)所引本疏问答。但叙他义。非基师自义也。若论弟子以下。述基师自之言也。即与俊师同也。二云(已上)本疏一番问答。但叙基师他义。非是沼师自义。若论弟子以下。述沼师自之言也。依此后意者。基师意云。胜论量是共比量。即与基师释四相违意。云论文所说皆共比违共。即相符契也沼师意云。胜论量是自比量。五顶能违之量可作他比也。如理师云。假叙如是者。此是大乘诸师。假叙五顶难师之即实离实皆有过也(已上)理师意云。本疏一番问答。是疏主问答。是基师正义。即与基师所言论文所说共比违共亦相应也。问。俊·清·林·理诸记所明。就为是非。答。本疏一番问答。约共比量如是问答。今案基疏下卷文明四相违意云。论文所说共比违共。明知基意约共比量而问答之。一番问答基师正意。若尔理师正得基师意。秤为是也。俊即违基。林师所明上有二释。随意配当。但后意正。即与理同。问。理为是者。沼师所明与基相违。师·资之道岂如是乎。释曰。胜论比量凡有二意。一谓共比。如基所明。二谓自比。如周师纂记云。四相违后二量。是自中共成立自义。而对敌者故作违。即他中共。就他宗中而破他故(已上)五顶若破可作他比。如沼所明。是故师资各述一义。非是桙楯(云云)。
义心云。问。立有性非实。为是自量。共量若自量者。如何有法不简。又因喻是共。疏云。若立共量。宗因喻三必须依共耶。若共量者。敌者既许即实等有为有法。如何与作有法自相相违而无过耶。此若无过者。如言声应非声亦尔。答。此依共量。谓立者意立离实等有。敌者意须即实等有宗等。不应分别有法极成。由立者成非实等宗。非实等宗中意许离实等有性。今敌者非此意许离实等有性。然不加言直非有性应非有性。故但违于立者离实等有性。不违离实等有性。不违离敌者即实等有性。向若立者不成非实等宗。即不得作有法自相相违。如言声应非声。故有违教等失。问。若难有性应非有性。此难非实宗中意许离实有。由不加言直难有性应非有性故。名违有法自相者。此乃双俊违法差别及有法自相耶。答。此言陈有性是非实宗中意许。虽因违此。而不名法差别相违。但名有法自相相违。何者。如何差别他用宗中有真有假。违真成假。言陈他用不亡。今有一实因。同异性喻。但违离实有。不成即实有。故不名法差别。虽违意许。由不加言直有性非有性故。但名违有法自相。或可。有性虽是非实宗中意许离实有。然不名法差别。由不衔着法衔着有法故。问。如难有性应非离实有性。未审得成有法差别相违不答。不然。此因喻不名有法差别相违。若同异性是即实有。可得成有法差别相违。由同异性非即实有故。不成有法差别相违。以无即实有替处故。今但直非名有法自相相违。不同有法差别相违。虽作大有有缘性。然有不作大有有缘性替处。言陈有性不亡。故得名有法差别相违。此说定然也(云云)。
又上文云。问。若成有法宗。但有自他比量无共量者。何故掌珍论真性有为空是共比量。一种成无故。空之与无二义齐故。答。此亦不然。成有宗法必无共量。如清辨所立其量不成。何者。且因从缘生。体非无故。不可以有成其空宗故。护法判为似比量摄。问。既成有法宗。唯有有无二量者。未知成有法宗有意许不。若无意许。如何得有有法差别相违。答。成有法宗不无有意许。由离集说。若有若无。所成立故。然有法意许在宗法中含。今违非实法中意许作有缘性。其宗法自相亦亡。已作相违量时。云有性非作有缘性。但违作有缘性有性。有不作有缘性替处。但违作有缘性故。违有性差别也(云云)。
明诠私记上云。问。胜论前总立离实有性。今总非彼。故无所别等过。有性云言虽同即实有性。而意许难离实有性。故无后相符等过者。何故纂牒此问答云。今谓总难离实之有令非有。即应弟子正难离实之大有性。即有前过。若云不显唯难离实之大有性但总难。还有后过。今谓法师此意言有假叙如是。若论弟子。唯难离实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为所别(云云)言今谓至前过者。难弟子离实有性。实有前所别所依随一不成言。至还有后过者。弟子有性非有性难。唯不难离实有性。总难即实有性者。有后相符过言。今谓法至假叙如是。述纂师慈恩意。意疏胜论前总立离实有。今总难其有性。有性云言同意许。难离实有性。所以无所别等过乃至相符等过耶。答。是假述。难实离实有性。有所别等过。总难即实之时。有后相符等过言。尔难有性非有性。难离实有性。非难即实言。以是言见。难弟子离实有。可有前所别等过。尔物何疏总难故无此等过耶。答。此依要意。难弟子离实有。实可有所别等过。疏师总难故。无此等过。假可述给也(云云)。
秘一云。疏此中无自言相违等过者。有义。此言汝执。虽能显示非自所许。然法·有法二言相违。不可说无违自语失。故宗应云。汝同异性应非实德业性。详曰。若不言简。法违有法。可自语违。有法言汝。明非自许。今以法违。何自语过。若以言简亦成过者。即因明论天主叙彼有法自相相违之量。应非真破亦有自语相违过故。彼既不违。此何即过(云云)。
寻云。天主之所作有法自相能违。依简别言无自语相违者。何简别耶。又似违疏心。如何。
先师上纲云。宽印供奉弟子朝日阇梨圆深。始勤三十讲。有人往供奉许。彰阇梨所作之时。如此令说之。引出物申。成有法之正比量共比量极难事。故僧都(源信)者被语(云云)。
宽印短册云。四相违中。若自相若差别。总生有法过。犹难思。有法唯表法自相体不诤义故(云云)。
(延宝二年甲寅二月初八初九初十日书写。十一日校正)。
律疏文。
若大罗汉如身子目连等。要经六十小劫修行。方得声闻上首。若修菩萨行证大菩提。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获佛果也(云云)(黄园定相得业纂·子岛私记里在之)。
庄严论十三云。
如花熏胡麻同生灭故麻故生作香因事故生(云云)类音决七云。茞(俗)苣(今皆臣音藤黑胡麻也案说文。束苇烧也。
(此二十八帖卷首表纸)。
药师经迈靖疏云。
茹字依诸字书有二音。一蒲女反。二蒲结反。今皆不用。但借为蒲毕反(云云)。
(二十八帖末表纸)。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