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页 共 41 页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六(第三十六帖)
问。云何无合及倒合过耶。
疏云。因名能立。宗法名所立。同喻之法必须具此二(至)共许不成。他智翻生。故有第五(云云)。
明灯抄云。问。设有倒合及与无合有何过失。答。非但言词无便。亦于因义有患。所以尔者。无合言大漫故。不简有过之因。倒合词大偏故。不容无咎之因。此义云何。如有立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又立声常。无碍性故。如空。见无碍性及常住性。若作是说。无合即不能简前因无过。后因有失。如彼无碍性因。于无常法亦有。而本不言诸无碍者见彼是无常。故不相违。不显其过。如其本言诸所作者见彼无常等者。即所作性因无相违失。无碍性因有违言过。是谓无合言漫不简有过因也。若倒合言诸无常者见彼所作等者。即不遍同品无遍之因。不免自言相违过失。如说诸无常者见彼勤勇无间所发。而诸电光等无常之法。不关勤勇故成相违。如其本言诸是勤勇无间发见彼无常者。勤勇所发无非无常。故无相违。是谓倒合偏不容无咎因也(云云)。
问。今论意。于真能立量可立合支耶。答不立也。付之。同喻显宗义。令见其边极。此乃以已所见分令见未所见分也。若不合之时。宗义不明。比智不生。尤可立合支。况似能立中。既立无合过。真翻似。真能立何不立合支耶。依之对法论中立(云云)如何。
疏云。依增胜过但立此五。故无无结及倒结等。以似翻真故。亦无合结(云云)。
邑记云。疏以似翻真故亦无合结者。此论真能立中。既不立合结。故于似中亦不应立无合等过。但以无合倒合过增胜故此立之(文)。
孝仁记云。文以似翻真者。似能立之中别无结支。倒合无以。故知真能立之中亦别无合结支也(文)。
略记云。以似翻真亦不立。约胜过故立无合倒合也(文)。
明灯抄云。故无无结及倒结等者。即通伏难。难云。若翻正合说无合倒。亦可翻正结说无结倒结。故今通云。依过强胜但立五过。无结倒过不强胜故不别立。若尔无合为过。无结岂非过耶。答。喻中无合义乃不明。于所成宗倒合倒成。故说为过。然于合时。义已增明他智无生。至其结时。虽义弥明。不别生智。但举喻依解究竟耳。过稍轻故。故不别立无结等过。以似翻真等者。以似比量翻真量说非但无有无结等过。亦无合结。此即真似相翻义(云云)。
断云。解似同喻中云。世亲·及小乘·外道。立有五分。慈尊·无著·陈那等。但立三分(至)如古德述。下虽亦作是释。但为前后相违(文)。
寻云。
明诠道云。备云。似同法喻唯有五过。无无结及倒结翻似立真故。真能立中亦无合结支。如上卷疏。八能立中。说离因喻外无别合结故。结者故声无常也。倒结者故无常是声也(云云)。
问。付同喻能立不成。尔者可有两俱随一等四不成耶。
疏云。问。因为成宗。因有两俱随一等过。喻亦成宗义实相似。以喻准因亦有四种(云云)。
寻云。初义不明。因具三相。因既有四不成。二喻即因后二相故。岂非亦即喻四不成耶。
第二释两论文不见此义。如何耶。
明灯抄云。答中因亲成宗等者。答有二说。一云。真因亲成于所立宗。似因翻彼亲不成宗。故有四不成过。虽喻亦成宗。而喻是助成。非亲正成。故无四过。第二解云。因是初相等者。因三相中。初遍是宗法性。以之即为因正体性。后之二相唯显因贯两喻之义。非正因体体即二喻。约阙初相说四不成。显第二相亦有四种。彼开此合。义实相似。问。四不成因必阙初相。喻过不尔。既各不同云何喻过亦有四不成耶。答。喻中两俱不成。不同因中两俱不成。若喻过者。虽不阙初相。立敌俱说极微之喻不能成立无质碍因。故云两俱不成。此唯假名呼名不成。非如因中不成阙初相。由准此义。前文中云有两俱不成无不定及与相违义同此意。宗中两俱所别不成等。皆准此知(文)。
文轨疏二云。问。所立宗上有四不成。今同喻中何故不说。答。此中别约二立故无四种不成。又释。今以义准。亦含四不成过。何者。即此同喻。极微之上无质碍因。若自若他。俱不容有。即是两俱能立不成。又如佛弟子对鸺鹠子立宗云。极微无常。立因云。有质碍故。同喻云。诸有质碍即是无常。犹如音声。彼鸺鹠子计声无碍。佛法弟子计声有碍。今言如声无质碍者。即自成他不成。即是随一能立不成。又如立宗云。初发无上菩提心者。不堕恶道。立因云。以发无上菩提心故。同喻云。诸发无上菩提心者。皆不堕恶道。如预流等。此发心不发不决定知。而言以发无上菩提心者。并皆犹预。故是犹预能立不成。此三不成。细解亦有全分等义。可准前四不成思之。所立既成。必有所依。故此过中无第四过(文)。
因明要义抄下云。
问。付能立不成。随一能立不成作法如何。
疏云。随一不成。彼声论对佛弟子。立声常宗。无质碍因。举喻如业(至)且辨能立随一(文)。
寻云。业同喻之中。身语业无无质碍因。意业而转。故可云此一分随一能立不成。若尔一分能立可为过数耶。
又业者无常故。不成所立常宗。若尔可云俱不成过。何为能立不成耶。
明灯抄云。大乘宗意。思数为业体。身口七支是假业体。小乘身语亦是实业。虽假实殊。俱有碍故。大小二乘意业俱无碍。无碍因于意业上转。此即一分随一能立不成。问。佛法亦许业是无常。所立常宗于业亦无。既所立无岂唯随一能立不成。答。虽俱所立无。且辨能立随一不成(文)。
略纂云。此能立不成义分为三。初两俱能立不成。次随一能立不成。后犹预能立不成。初中有二。初两俱全分能立不成。后两俱一分能立不成。两俱全分能立不成者。谓声论师对鸺鹠子。立声是常。无质碍故。犹如极微。然彼极微立敌俱许有质碍故。是两俱全分不成也。二两俱一分能立不成者。谓立声常。无质碍故。指极微空等为同喻。此因俱于虚空上有。极微上无。故是两俱一分能立不成。第二随一能立不成者有四。自全分随一能立不成。二自一分随一能立不成。三他全分随一能立不成。四他一分随一能立不成。一自全分随一能立不成者。谓小乘师对大乘云。极微之色定离眼识。心等变故。如眼根。其小乘师眼根上无心等变因。大乘许有。故是自全分随一不成。二自一分随一能立不成者。谓前心等变义加所知性为因。其眼根上。敌许有心等变因。立者不容。故是自一分随一不成。三他全分随一能立不成者。谓佛弟子对鸺鹠子。立极微无常。有质碍故。犹如其乐。彼鸺鹠子此乐无碍。佛弟子许乐有碍。故是他全分随一不成。四他一分随一能立不成者。谓前有质碍义如所知性为因。于乐上立敌并许。有质碍因。立者不容。故是一分随一不成。第三犹预能立不成者有六。一两俱全分能立犹预不成。二两俱一分能立犹预不成。三自全分随一能立犹预不成。四自一分随一能立犹预不成。五他全分随一能立犹预不成。六他一分随一能立犹预不成。一两俱全分能立犹预不成者。谓诸异生初发无上菩提心者。定不堕恶趣。发无上菩提心故。如预流等。此预流等发不发心。立敌不决定知。故是两俱全分犹预不成。二两俱一分能立犹预不成者。谓即前宗因。立同喻云。诸发无上菩提心者不堕恶趣。如二乘及菩萨。其发无上菩提心因。于诸菩萨决定知发。于二乘果并皆犹预。故是两俱一分犹预不成。三自全分能立犹预不成者。谓预流等必作佛。有大乘种姓故。诸大乘种姓者必定作佛。如未种姓菩萨解脱分有情。此未种菩萨解脱分有情。敌者决定知有大乘种姓。唯立者不决定知。故是自全分犹预不成。四自一分随一能立犹预不成者。谓宗因同前。立同喻云。诸有大乘种姓者。如已未种菩萨解脱分有情。其有大乘种姓因。于已种菩萨解脱分有情决定知有。于未种菩萨解脱分有情。敌者决定知有。立者不决定知。故是自一分随一犹预不成。五他全分随一能立犹预不成。六他一分随一能立犹预不成者。此他二翻自二全分一分。如次配之(云云)。
以此等文。可难一分能立不成非过数之义也。
略记云。疏随一不成至举喻如业佛法不许者。此约彼宗身语二业是有质碍。据此业声亦包三业。且取一分随一之过(文)。
问。于能立不成中犹预不成。有四句差别。尔者因犹预非喻能立犹预不成句者。为即同喻能立不成。为当如何。
疏云。犹预不成。准理有二。一宗。二因。前已具显(至)二喻即因。既第二相。何非犹预(云云)。
寻云。今明同喻能立不成中犹预不成。既虽因于犹预非喻能立犹预。如何云喻能立中犹预不成耶。第二义不明。三相俱是因故。初相犹预之时。后二相亦成犹预。初句亦可为喻能立不成。况能立不成种类出之。岂能立不成耶。
第三义与初解有何差别耶。又如此义者。古师阙减过性之中。如何有因阙不喻之阙不因之句耶。可见。
因明要义抄云。问。此三释意何。答。此三释大意依三句中初句而起。何者。三句中后二句。此能立不成处具。更不待言。但约初句而三释异者。初释意云。喻此能成因。虽于喻决。而因犹预时。喻无所成。是故初句之因疑喻决。亦此能立不成之犹预不成。第二释意云。因是有法上别义。有法犹预时。因即成过。喻上能立以喻为所依。约厨等喻既决。有何犹预过。是故因疑喻决。此非能立不成之犹预不成。第三释意云。因具三相。同喻即因第二相。是故于因犹预时。于喻亦成过。故初句亦是能立不成之犹预不成。沼续一番问答。与疏初释同。问。且就第三释。若因初相犹预时。同喻上能立亦成犹预者。与第三句因喻俱犹预句有何异。答异也。何者。第三句俱犹预。此约厨处山处俱生疑时立量。初句但因犹预非喻犹预者。此约但山处生疑厨室为决时立量。但是初相之同品定有名同喻故。名因疑时喻处能立亦成疑也(一番问答者。沼续云。问。因是宗法有法。犹预因可成过。如厨等喻。立敌俱决知定是烟。何成犹预。答。举喻成因。因既致惑疑。喻成不决。故亦成过。已上。邑云。此问意云。前说四句。前三是过。其第一句因犹预非喻能立犹预。如向比量。因虽犹预。如厨之处喻立敌不疑。岂是喻中犹预能立不成过耶。其答意云。喻本成因。因既犹预。喻虽两许。亦不能决定成因。故是喻中犹预能立不成。已上。平备记云。沼一番问答。与疏第三说同。云云)。
今谓。与初释同。沼一番问答及基初释。比校可知之(文)。
孝仁记云。文或可因是宗法有法犹预因亦成过者。或可言。因是宗上之共许。可依之有法犹预故。能依之因亦成犹预过。然喻非有法之上义。故非犹预过也。文又解因具三相等者。是解意。初相犹预时。后二相亦不成所以者同因故言也(云云)。
明诠道云。
问。能立不成之中。可有所依不成耶。
又方问。古师意。能立不成无所依不成(云云)疏主可许之耶。
疏云。能立所依不成者。不同于因有第二三相无宗(至)若言即依因。如阙宗因。岂无此过(文)。
寻云。古师义既有其理。何不许之耶。依之。略纂中不许所依不成(云云)如何(略纂文如上。文轨疏亦如前)。
邑记云。疏不同于因至无能立所依不成者。今此喻上能立所依不成。不同因中所依不成。何以故。因中所依不成。但阙有法即名不成能依之因有后二相。体不无故。今此喻上能立所依不成。所依若无。能立亦无。故得名为无能立所依不成也。此文但总速显所依为取何法(云云)。
孝仁记云。文此因既无故喻无者。谓所依之因无故。能依喻亦无也。是所依无故。于能依名所依不成也。文或喻所依无等者。是意。喻中无能立故。即喻名能立所依不成过言也。问。喻中能立非所依。如何名所依不成也。答。所依之因随顺念引喻中无能立故。与所依而顺同法无故。于喻名所依不成也。文然有说言等者。文轨师云。是喻中虽无能立。而有所言故。不言所依不成过也。文若所立者至喻依因不依者。是喻依宗之所立者。因与喻同能立。何故唯喻依于所立。而因不依。故非善言也。文又纵有所立等者。虽无能立而有所立故。第四之所依不成言也。文或若所立无等者。是意。有所立故能立所依不成无者。若无所立无第四所依不成言也。文轨师答云。有喻所依故也。问。若无俱不成。喻依何耶。轨师答云。所立无亦能立无及喻无。其非比量言也。文设双依彼有法及法如俱不成者。是更依法有法约而难也(云云)。
寻云。文轨师心。
邑记云。疏今谓不尔至所立无常者。彼云所立既成。喻亦能立。必有所依者。宗中之法喻上无常。俱名所立。喻上能立为依指何。疏若依所立等。此难意云。汝若许喻上能立依于宗中所立之法。何故因亦能立。不依于法。但依有法。疏纵有至岂不立者。若云喻上有所立故。即非能立所依不成者。或有喻上所立亦无。岂非喻中能立所依不成。疏设双依彼至岂无此过者。彼复救云喻上能立依于宗中有法及法者。如俱不极成能别所别俱无岂非所依不成。疏若言即依因者。彼云有宗依宗。无宗即依因者。故次难云。自有宗因俱无。何非喻中能立所依不成(文)。
明诠道云。因喻相似者。因三相中第二相是同喻故。因喻相似也(文)。
明灯抄云。文然有说言至所依不成者。有人云此破文轨师说者非也。案彼师疏。无此说故。然云应师疏述问答云。问。因有四种不成。同喻何故唯三。于能所立及俱无有所依不成立。有云。能立不成。然有所立故。必有所依。故无所依不成之失。所立不成及俱不成皆同此说。若尔如立空无。以非作因。如龟毛喻。此同喻上虽有二立。无有所依何得说云有二立。故必有所依。故无所依不成过耶。答。别解云。因无有·无二不成。说有所依不成失。喻有有无俱不立。故过无有所依不成。问。喻无所依。二立无。但是无俱不成失。因无所依。义不立。但是两俱随一收。答。理实即是两俱随一。由此古师但说二种。陈那将隐故别说之(已上)彼疏既云。别解云。因无有无二不成。说有所依不成失喻有有无俱不立。故过无有所依不成。今云。若所依无。即无俱不成者。即同此说。故今破之。故云此未必尔。空花喻中虽有所立空。其所作因空花上无。云何说云若所依无即无俱不成。若所立空宗空花上有。可非能立所依不成。文又纵有立所至岂无此过者。此正破文轨师说也。故彼疏云。所立既成。必有所依。故此过中无第四过。又说所立不成已云。既有能立必有所依。故无第四所依不成(已上)今破彼说故。云今谓不尔。若所立既成必有所依者。所立有二。为依于彼所立之宗。为依喻上所立之常。若依所立因之与喻。同是能立。相由之义。两俱相似。何故喻依所立。因不依耶。故知非也。若依喻上所立常者。彼所立常唯是喻体。非喻所依。岂以喻体为喻体依。唯依极微为所依故。又纵有所立不立第四等者。又设有所立必有所依故。不立第四所依不成过。或若无所立第四之过。岂不得立。设双依彼有法及法。如所别不极成·能别不极成·俱不极成岂无此过。若言依因为所依者。如阙宗因岂无此过。故知不可(云云)。
因明要义抄(云)。
略纂云。问。能所二立。何故不约所依辨过。答。能所二立有其不成。所依定成。故不约辨(文)。
问。同喻能立不成之中。有所依不成过。尔者喻上能立以何为所依耶。答。疏有二释。一云。以因为所依。二云。以喻依为所依(文)(虽有二义。以后为胜)问。二释俱不明。
问。疏云。因体非有。即是喻中所依不成(文)心何。
疏云。问。若喻上能立不依所立。能立依何。答。二解(至)但于喻依许不许。故此说为善。顺论文故(云云)。
今案。疏文乱发。理致难探。仍料简之云。喻上能立所依不成。于其所依有二释。一云。以因为所依。疏云一言以依因故乃至因所助依者是也。二云。以喻依为所依。一云尽理而言乃至许不许故者是也。初释以所助依为所依。后释以自体依为所依。虽有二释。以第二义为正也。
前记云。疏瓶自体依因所助依者。今此答有二者。犹前问喻上能立依何。答有二解。一云。依因。上已解讫。即此自体依答第二解也。瓶上所作是喻自体。自体依瓶。名自体依所助依者。因体是所助。喻体是能助(文)。
明灯抄云。文问若喻上至所依不成者○答中有二解。此第一解。喻上能立以因为依。答因无时。喻无所依。问。若因无依喻是何过等者。此下有四问及与答。此皆依于第一解起。初问意云。能立之因。有法为依。无有法故。因无所依。若当于时。喻是何过。此答意云。若能立因无有法依。即不成因。因体非有。即是喻中所依不成问。若因无依。即不成因。因体非有者。前中卷说不成中。破轨师云。若因自不成名不成。非不能成宗名不成者。因是谁因。言自不成。既因自不成。与因体非有其义皆同。即不成因。因体非有。何故前破因自不成。若尔。轨师所说应为指南。解云。此有二解。一云。因中不成·喻中不成。其义不同。故不可例。第二解云。因之与喻并自不成。两俱非因。随一非因。于因生疑。因无所依。喻无能立。或无所立。或二俱无。义不明显。体不成喻。由此因喻并自不成。理亦无爽。如前已解(文)。
又云。文若言因至亦复无妨者。此问意云。合有四难。一若因无所依有法故。即因体不成。故喻上能立亦所依不成。因为喻依故者。即无无宗有法。有因喻等。诸缺减句。二若诸缺过中。无能别故为无宗者。岂唯无能别名为无宗。无其所别不无宗耶。三若无所别即宗因无者。因有三相。彼但无初相有后二相。何不名因。四若虽有后二相。有过失故。不名因者。即十四因总应名不成皆有过故。何须别说。然准道理等者。此述正义总答前问也。虽有三相。言因之时。唯取初相。有法宗无(以)阙无初相。即是无因。此即应言无有法宗。因亦不成。诸缺减中。无宗有因者。约无能别宗。亦复无妨。此即随第二难答前问也(云云)。
又云。文一云尽理而言至恐繁且止者。此前问云。若喻上能立不依所立。能立依何。答中二解。此即第二解也。新罗贤师。依第二解以为正义。故彼疏云。有解因为喻依非也。所随能随合为喻体。以瓶等物为所依故(云云)。
又云。准论但约自体辨依据等者。如论文云。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如立宗中陈。无常法聚名宗者。瓶等之上亦有无常。故瓶等聚名为同品。准此论文。喻上无常以为能依。瓶等法聚以为所依。故云准论但约自体辨依据。异品准此其义可知。又如下云。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言如瓶等者。举其喻依有法结也。故知正以所作无常为喻体。兼举瓶等喻依合方具矣。准知。此文但约自体辨喻所依。非所助依(文)。
明诠道云。言一云尽理而言准论但约自体辨依者。如立量云。声常。无质碍故。如极微。此喻有所依能立不成也。此第二说。意云。以喻所依。极微喻上能立无碍。是无喻所依。故名所依不成。极微是有质碍故。极微喻上能立无碍无所依也。即显约所依立所依不成也(此声论师对佛弟子立时。有此过)言不可说言无碍因上两俱随一等者。非初说也。初说意者。喻以因为所依。喻上能立是依于因。既无所依因故。喻有所依不成。是故今非之云。不可说言无碍因上喻上能立无碍有不许。两俱不许。随一不许。故有所依不成也。言两俱随一但望喻依者。此明据自体依立所依不成名之所由也。意云。两俱所依不成及随一所依不成。但望喻所依立。言但于喻依许不许故者。赞第二说也。喻无碍义喻所依上有不许。两俱不许也。随一许不许也(文)。
问。同喻有所立不成过之事。何释之耶。
疏云。喻上常住实非所立。即同于彼(至)从所同为名。故名所立(文)。
寻云。
明灯抄云。有同于彼所立二种法者即是其喻者。所立者。声常宗所立也。能立者。无质碍故因能立也。同此二法即是其喻。随所同为名故名所立者。宾云。同喻之中。但有所喻勤发·所喻无常·并能喻勤发。总有三门。是同喻义。若准此义。声上所立及与能立。以为能同。喻上能立及与所立。以为所同。今疏主意。宗上二法以为所同。喻上二法以为能同。今从宗上所同所立以为其名。故喻上常住名为所立。实非所立。非所诤故(文)。
随一所立不成事。
疏云。举极微对佛法立。随一不成(至)且取所立以辨于过(文)。
明灯抄云。
所立不成之所依不成事。
疏云。所依不成者且约依宗。为喻所依。如数论师(至)由无所依。喻上所立亦不得成(云云)。
今案。准此文。若言眼等必为我用之文。可云神我欤。
问。古师心。所立不成中无所依不成之事。疏云。有云。既有能立故无第四。若二立无岂无此过(文)。
寻云。略纂用此义何不许之耶。
文轨疏二云。既有能立必有所依。故无第四所依不成(文)。
问。所立不成中所依不成。且以何为所依耶。
疏云。问。喻上所立。为依何法。若依能立(至)答。有三解。一云。因喻虽俱能立。以隔因故(云云)。
第二解事。
又云。一云。依宗所立。问。若尔即有随一所依不成。宗中所立敌不许故(至)若尔举喻未解如何(云云)。
明诠道云。言问若尔即有随一所依不成等者。意云。喻上所立依宗所立者。且约声无常量难云。瓶等喻上所立无常依宗所立无常者。瓶喻有他随一所依不成敌者声论不许声上有无常故。既瓶喻上所立无常无所依故。喻有随一所依不失也。答意云。诸所作者皆见无常云方举喻时。即兼合已证彼声上有无常。而敌者令共许。是故喻上所立以彼无常即得为依。故喻无他随一所依不成也(云云)。
明灯抄云。既云诸皆方举于喻等者。论于瓶上。先总说言诸所作性。明知声上因第二相。是其能喻。瓶上所作。是其所喻。即知瓶上因第二相。是作伴而有也。能所相合故置诸言。皆见无常者。瓶上无常以为导首。声上无常从此而行。此中还是能所相合故。置皆言也。宗中所立虽敌未许。既云诸皆方举于喻即兼合宗不极成已。证彼极成。故得为依。不同举因等者。若举因时。未兼含宗。未极成故。
前记云。若尔举喻未解如何者。若言举喻解宗喻依能别。举喻未解。喻依于何。此更无答。为有此妨。下解为正(文)。
(云私二此记文本第三解文次。前记云第二解之文五字今私移。又邪正事题为初如改可然)。
第三解事(又邪正事)。
疏云。一云。依喻所依。诸论说。但举瓶空等法(至)以大乘宗不立微故(文)。
问。自全分犹预所立不成作法如何。
略纂云。三自全分犹预所立不成者。谓小乘对大乘云。资粮位已去菩萨定得作佛。三乘摄故。如不定性预流等。此预流等定得作佛。敌者定知。立即未决。故是自全分犹预所立不成(文)。
寻云。如此文者。一切不定性者必作佛云欤。
问。理门论中可说无俱不成耶。答不说(云云)付之。见彼论文云。由此已说同法喻中有法不成。谓对不许常虚空等(文)依之彼论疏中如此释耶。
疏云。理门但举有喻所依。两俱·随一·犹预·所依·及喻无依。皆略不明(文)。
明灯抄云。理门但举有喻所依者。理门论意。举有喻所依。有俱不成。即瓶等也。然两俱等四不成过。及喻无依无俱不成。皆略不说(文)(下文引定宾疏文)。
理门论云。二法或有随一不成不遣。或有二俱不成不遣如立声常。无触对故。同法喻言。诸无触对。见彼皆常。如业。如极微。如瓶等。异法喻言。谓诸无常见有触对。如极微。如业。如虚空等。由此已说同法喻中有法不成。谓对不许虚空等(文)。
定宾疏四云。由此已说同法喻中等者。如前文中。所立能立不成不遣。两喻之法业与极微。或作同喻。或作异喻。末下复明俱不遣中。空为异喻。二立不遣。由此反准。俱不成中。即是已说。空为同喻。二立不成。如文中云。同法喻中有法不成者。即是同中二立不成之异名也。二立不成自有二门。有及非有。且第一门有俱不成。瓶为同喻。如前已说。今此意明第二门中无俱不成。必是阙于喻中有法。故论文说同法喻中有法不成。谓对不许常虚空等。等者等取三句中余二句等。并是此类故也。无俱不成义意。为明有法无体害其有义二立不成。如上已释。此中但明三句差别。一者两俱不成。如立声常。无碍。如龟毛等。二者随一无俱不成。如论所载。对无空论。双违声上有义因宗。三者犹预无俱不成。如立量云。已种大乘解脱分者有法。决定作佛是法。和合为宗。因云。有佛性故。喻云。如彼水中有情。谓春时速望川中阳焰之气。谓是河海。将为其中有大有情。即指为喻立量也。彼水尚无。妄其中有情身内。能立有性。所立成佛。不知定不。立敌妄诤。故是犹预无俱不成也。何故不明所依无俱不成者。向三句中已是所依无故。故不别论也。前文已明有俱不成。此文复明无俱不成。亦应更作一分句等。大繁不叙也(文)。
问。付俱不成。有两俱随一犹预所依四种不同。尔者于此如何分别有体无体耶。释云。有体即两俱随一。无体所依不成也(文)付之。两俱随一既通无体。如何。
疏云。准此。有无。有即初二。无即第四。或无即第三过(云云)。
前记云。疏有即初二等者。问。此不成等。准下作法。各通有体无体。云何今言有即初二。无即第四。但约有体耶。师云。且据论文。边有体而说。非尽理谈思之(云云)。
邑记云。疏有即初二无即第四者。此且以义配于有无。设喻无依。得有初二。如下自述(文)。
疏下文云。无俱不成亦有两俱随一犹预及所依不成(至)举喻如空。对无空论。即他随一(云云)。
问。有俱不成可有所依不成耶。进云。有(云云)付之。有俱不成者有喻依故云有。不成宗因故云俱不成也。同喻以喻依为所依。既云所依不成。何云有俱不成耶。
疏云。有俱不成所依不成者。喻依既有(至)前四句中第二句是(云云)。
问。外人对无空论师立量云我我受苦乐。以作业故。如虚空者。此自随一不成也(云云)敌者无空论师不云虚空故。可云他随一不成。如何。
僻事也。可思之。
疏云。
问。于犹预不成可有无俱不成耶。若有者。疏中无见若依之无者。疏中无俱不成中有犹预不成(云云)又上文初三各分于二(文)如何。
疏云。然此有两俱随一犹预及所依不成。初三各分于二。有及非有(云云)。
邑记云。言初三各二有及非有者。然准犹预不通无体。此初三恐笔误。应二(文)。
问。付因明门。似同法喻中无俱不成无所依不成(云云)若论自体依者。两俱不成立俱不成。是可其体若论所助依者。宗因无体无俱不成是也。何云无此义耶。
沼续疏云。
邑记道云。本疏云。各分于二(文)续文如此(云云)。
今案。慈恩疏云二。沼续疏云三欤。可勘合也。
疏下文云。犹预无俱不成者。既无喻依。决无二立。疑·决既不异分。故阙此句(云云)。
道云。意者。无此句也。所以者。喻所依无既决定故不疑(云云)。
孝仁记云。文既无喻依决无二立等者。既喻所依有上若有若无疑。其喻依无上犹预者。疑与决既不分明言也(云云)。
略纂云。此俱不成义分二十四○两俱全分犹预所依无俱不成。两俱一分犹预所依无俱不成(等文)。
可见全文。
前记云。疏初三各二者。即是前两俱及随一犹预。各通有体无体(云云)。
问。如于俱不成立有无二种。亦于能立不成及所立不成。可有此不同耶。
疏云。问。前二偏无。何故不开有无二耶(至)俱无亦然。以影略故(云云)。
明灯抄云。文问前二偏至有第八故者。前二偏无何故不开有无二耶者。如论文云。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无空论。无俱不成。解云。今指此文。有无不成名二偏无。所以尔者。有无虽二。皆是俱无。同无二立。故云偏无。同无二立者。其义云何。如立声常。无质碍因。瓶碍体虽有常无碍无。虚空体无。二立亦无。由此义故。有无二别。皆是俱无。既有无别。何故不开有无二耶。此答意云。有所互阙立敌两宗互不立故。无并不成。以喻依无俱不成故。故但合说不开二种。又双无既开等者。第二说也。有俱不成开二不成。一宗因无体有俱不成。二宗因有体有俱不成。无俱不成开二不成。一宗因有体无俱不成。二宗因无体无俱不成。双无既开。显偏亦尔。前解为正(云云)。
此抄所牒之文。若沼续疏欤。可寻之。
于宗有遮表之事。
疏云。问。真如常有。故说为常。虚空恒无。何非常住(至)对无空论。但有其遮。而无有表。故是喻过(云云)。
寻云。无空论师全不许虚空。不可云有遮有表。何云有遮耶。又理门论释同喻云。遮表俱有(文)如何云唯遮无表喻耶。
下文云设若救云。声·空俱取于遮不取于表(至)定有遮·表。不唯取遮。故是喻过(云云)。
明灯抄云。
非作故因。或遮表俱具。或唯遮之事。
疏云。又云若唯遮喻无能立者。亦应小乘对大乘立。虚空是常(至)共许遮表。非是不成。故所引非(云云)。
明灯抄料简疏文有六过。一所别不成。二随一不成。三所依不成。四不定过。五有法自相相违。六所引无用过(云云)。
寻云。付文轨心。可云他随一不成。如何云望自有随一不成耶。
前记云。亦应小乘至望自应有随一过者。即是他随一。大乘不许小乘自许。大乘名他。小乘他故。此是轨法师举比量以破前师(云云)。
邑记云。疏亦应小乘至不约具遮表者。此先疏举例破前难也。意云。大乘既无虚空。非作故。自唯遮非表。此量望彼小乘自宗。既无随一过。故知但遮即得成喻(云云)。
明灯抄云。望自应有随一不成过者。望小乘自。非作故因。有他随一不成过。大乘不许非作故因具有遮表。唯小乘许具遮表故(云云)。
略记云。疏望自应随一分不成过者。小乘望大形自。应具随一。即大乘唯遮。他随一过(云云)。
问。疏云。故将此量为不定过(云云)智周如何释之耶。
前记云。疏故将此量为不定者。此疏主意。总牒他意也。准新疏本云故将此量为决定相违过者。正指过名。旧疏奄含总说也(文)(明诠引周记云。意云。本疏云不定过者。相违决定名为不定也。云云)。
明灯抄云。故将此量等者。此疏主还破文轨师所引量也。旧疏文云为不定过。不举其名。今举过名故。故为决定相违过(云云)。
寻云。智周·善珠其心同也。沼续疏云相违决定欤。若尔如何可作违决耶。
邑记云。言故将此量为不定过者。此非六不定。以外人要具遮表。此量唯遮而亦成。故云不定。不定具遮表也(云云)。
问。疏云。又择灭喻。常与非作共许遮表(云云)心何。
寻云。若尔虚空亦可具遮表耶。
邑记云。问。大乘择灭无体。如何说常具遮表耶。答。约法性故得有遮表。若尔虚空应然。答。有二解。一云。真如由择所显故有遮表。虚空不为例。二云。若法性虚空。亦常遮表。然彼所立别有虚空。大乘不许。故无所表。后释为胜(云云)。
贤圣义文。
问。何故第四地要五品修。答。有人言。由人治八定皆有九品种子。由前四品已生无想等四天处。由有五品种子未能感果故。圣位中意第四禅有五品修习。引彼五种令生无烦等天(等文)(此三十六帖口表纸二)。
(延宝二年甲寅三月初八晚间初九日初十日上午书写。初十下午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