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九(第三十九帖)

  问。付唯识论所说自共二相。且定心缘触处之时。可得境自相耶。进云。不得(云云)付之。一切定心皆是现量也。岂不得境界自相耶。况定中起五识之时。定心与身识俱。尤可云得触处自相。如何。
  又问。以定心所缘可名共相耶。
  疏云。有说。自相如火热相等。名为自相(至)若尔。定心应名比量。不缘自相故(云云)。
  明诠道云。言定心缘火不得彼热等者。但身识及彼俱意识。觉热触故。余定心等。不觉热触故。应云缘共相也(云云)。
  疏下文云○谁言。定心唯离取境。瑜伽说。通离合取故(至)及与苦俱。明得彼火热自相故(云云)。
  准此文。定心得热自相欤。可寻。
  下文云。设定心中。寻名缘火等。亦是假智不同。比量(至)火有微盛烧不烧异(云云)。
  明灯抄云。文可通彼难至离合释难者。此沼法师新续注加文也。窃观此文恐有过失。心细色粗等者。识之与根碍不碍别。虽得自相亦不被烧。所以尔者。心细色粗故。此意。色粗被烧。心细不烧。若色粗故得被烧者。住于火中鼠何不烧火鼠身识。岂不得火热触自相。若得自相。如何不烧。且如上界色尚不许下界粗火烧等者。初禅为火灾顶。二禅为水灾顶。三禅为风灾顶。第四静虑三灾不动。所以尔者。初禅以寻伺为内灾患。二禅以喜受为内灾患。三禅以乐受为内灾患第四静虑无内三灾患故。不为外三灾动。若欲界火至初禅时。以彼即为增上缘故。更起初禅火即烧初禅。欲界粗火不得烧于初禅器界。问。欲界火灾虽至初禅不烧彼器。马胜眼根虽至色界不见彼色。若不见者。梵王·马胜何得相见。答。下火上器不但系别。所变亦别。故不得烧。赖耶变境虽系地别。唯得变近不得变远。马胜乘通至于色界。二人第八互变扶根。所变同故得相见也。由此第八及身识等等者。由此道理。于极热捺落迦中。有情第八及身识等。虽取火自相。而皆不被烧。第八离取而现量得。身识合取亦现量得。俱心性故。不得被烧故不得以离合释难○文设定心中至火等自相者。上明散心寻名假智不得自相。今此文。明定心寻名假智亦不得自相。问。若定心中寻名缘火等。亦是假智不得自相者。何故诸处皆云一切定心皆是现量。理门亦云。诸修定者离教分别。当知皆是现量摄故。又佛菩萨后得智心。说法闻法并缘名句既不离教。何名现量。有漏定心诸处亦说。青淤等想名分别故。既有分别行相不同。如何定心皆称现量。答。无漏之心虽缘教起。然离分别无异行转故。无漏心皆名现量。诸有相道有漏定心。对无相智名有分别。然于所缘如境了别。无异行转。故皆现量。今此中言定心亦名假智者。缘假境故名为假智。一切定心虽缘假境。不同比量假立一法贯在余法。故名现量名得自相。既是假境。何得自相。各附体故名得自相。亦现量收。而不得火之热等相。故假智摄。如假想定变水火等等者。二乘异生作十遍处观等。名假想定。十遍处者。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也。观一切法作地想。乃至观一切法作识无边想。此所作想。唯内心思。不能实变。故名假想。若入地菩萨无漏心中。作如此观。是实非假。故涅槃经第十五卷云。菩萨摩诃萨。水作火相火作水想等。随意成就无有虚妄。兴疏解云。诸佛菩萨顺理修习慈定。实能转变前境。利益苍生。非如声闻。缘觉有相而无实故。知真实不虚等。问。若菩萨变水火等。是实非假。其身在中有烧湿等用耶。答。虽有益他用。而无损自身用。心得自在故。如上定心缘下界火等者。此唯约定意识缘下界火说。即独影境。无实用故。若初禅眼耳识缘欲界火灾等。是性境摄。虽无赖耶质。但得境体故名性境。不自界第八所变故。非带质境也(云云)。
  明诠道云。言问身根实智俱得火之自相等者。是约外道言也。谓外道执名言亲得法自相。如身根亲得火自相也。既许身根所烧热故。就此今问答也。故灯三云○言答火有微盛等者。意云。以火若对心时。其用微劣。若对根时。其用强盛。是故有根烧。心等不烧也。此外道答也(云云)。
  问。付因明论所说自共二相。尔者佛智所缘可名共相境耶。进云。名(云云)付之。因明论心。现量心所缘皆名自相。如何以佛智所缘名共相耶。
  疏云。问。因明自共相。有体无体耶。答。此之共相(至)若佛心缘比量共相。亦无有体。许佛遍缘故亦无失(云云)。
  前记云。问。佛缘比量境不。若缘比量。佛恒在定得自相故。共相应有体。若不缘者。佛应不遍知。答。佛恒在定缘共相境。亦无有体。既无有体。何须缘。耶。答。许佛遍缘故亦无失(云云)。
  邑记云。疏若佛心缘比量共相者。此说佛心缘于比境之共相。非谓佛心有比量也(云云)
  明灯抄云。若佛心等缘比量共相等等者。佛缘共相即有二说。一云。因位现量劣。唯缘自相。若缘共相者。即是比量收。果位既遍知。亦能缘共相。然由无分别。仍是现量摄。说缘共相名比量者。唯约因位中散心说。一云。佛地论难因明论中所说共相要是散心分别假立。如来既无比量散心。如何说佛缘共相耶。若由遍知能缘共相。若也不缘。非遍智者。亦应由佛得遍智故。能缘遍计所执我法。然所执性由能计心。执所遍计为我为法。对执心故说我法名。此我及法唯妄情境。佛能缘心已永断故。所执我法不对妄情。故佛不缘所执我法。今说共相应知亦尔。但由比量假分别智。于所缘境不称实知。对比量心假说共相。故说共相比智所缘。如来既无比量假智云何说佛缘共相耶。佛地论说。因明论中所说共相非佛所缘。若缘彼者即比量摄。佛智现量故不缘彼。今此疏主即依初说(云云)。
  以此可会而似忧故之事。
  孝仁记云。问。在无间狱时之五识缘自相自相耶。答。为缘也。问。若尔者。何故觉热言耶。答。五识及俱意虽不觉热。而后念起意分别故觉热。又虽五俱。而比量在。心分别故觉热也。若尔者。五俱之比量心后念之意觉热者。与苦应非俱。其苦无分别言故。答。五俱及后念之意。虽有分别。而非如余之有忧受处故。与苦俱言事无妨之也。彼非容豫处故。余有忧处容豫故也。测师非毕以色等为体言。基师非一以为难言也(云云)。
  闻谓比量之事。
  明灯抄云。文。问瑜伽云至证缘无者。闻谓比量即缘名等等者。于未自在散心位中。依比量心闻于教法。即缘名等生心中解。故云闻谓比量等。佛及菩萨定自在位。后得智心说法闻法。并缘名句。说听之心虽缘教起。然离分别。无异行转故云现量。故云定自在位即许现缘。言现缘者。现量缘故。如理门云。诸修定者。离教分别。释云。若生得慧。及闻思慧。带教缘故。了共相境。即非现量。若修惠中。一向离教。缘自相故。即是现量(云云)。
  此文所牒之疏释。沼师续欤。
  邑记云。
  问。共相为有体法。为当如何。答。无体也。付之。比量心既缘共相境起。何云无体耶。缘用必依实有体故。依之唐土人师有体也(云云)如何。
  疏云。有说。共相亦是有体假。此实不然(至)若许有体。不证缘无(云云)。
  明灯抄云。问。若说共相是无体假。如何为缘生比量心。论说比量了共相故。缘用必依实有体故。答。共相无体理不成缘心心所生必缘自相。故无共相亦为缘生。谓心心所缘色等影像本质。皆是自相。本质或无。影像定有。故心等生皆缘自相。名言诠法。应知亦然。所诠色等皆自相故。问。若尔如何。理门论说唯有现量得自相耶。答。此由现量缘自相生而不分别。称所缘境故。说现量得境自相。比量虽缘自相而起。由分别转不称所缘。故说比量不得自相。非不得故即不缘彼。名诠色等。不称自相。论说名言于共相转。非不称法即不诠彼(云云)。
  义心云。问。比量所缘共相为假为实。答。但是名言及分别智。于法自相增益假立。无别实体。故经说云。名字所得非是实法。唯识亦云。由此但依似事而转。似谓增益非实有相。若尔假有二种。有体无体。是何假收。答。有二解。一云。无体假。虽非所执我法。由名言及分别智诠缘作说。名为共相。废假智诠都无实体。如我实德等也。由能执心不了所缘执为我法。随情起说。废情及说无我法体。若尔岂缘共相皆有执耶。解云。由此安慧说。三性心不称实故许有法执。不同护法。问。若尔三性之中何性所收。答。唯此遍计性摄。若尔应不作所缘生比量心。解云。共相无体。不应成缘。心等生时。必缘自相色等。质影皆是自相。本质或无。影像皆有。故心等心皆托自相。然说现量得自相比量得共相者。由现量心不分别转名得自相。比量虽缘自相而起。分别故说比量。不得自相依共相转。非不得自相故即不缘彼。犹如能遍计心必缘所遍计起。因妄熏习不了所缘执为我法(云云)一云。是有体假。于百法中众同分摄。诸法相似有同分故。故西明法师。三性之中依他起性摄。佛地论说非佛所缘者。约贯通缘声瓶共相故佛不缘。克实亦缘有无假。许佛遍知。缘之何失。问。上二说中何者为胜。答。仆虽不敏。盖谓初胜。既佛地论说。因明论中所说共相非佛所缘。缘既不成。故知。无体约为境义说佛遍知(云云)。
  问。外道宗心。名言得自相(云云)尔者佛法者如何难之耶。进云。难云。说火之时应烧口。或寻名取境之心应觉热(云云)付之。初难不可尔。名得自相者。说火之时可云烧名。如何云烧口耶。次难亦不明。
  疏云○故总难之。若如说火。得火自相。即应烧口(至)亦得自相。得自相者。心应觉热(云云)。
  定宾疏五云。佛法难言。名得自相。其名即应附今火上。唤火应烧口。以其火名出自咽喉唇舌之间。名亲附火故应烧口。且如身根及根依处所起身识所得火触被烧之时。亲附火上独受此境。不待比余不触之火方知烧身。故此独受是自相境。是故但有与身合火。名为自相。能烧其身。汝既唤火言得自相理应同此身被火烧。是故唤火应当烧口。此是西方佛诸弟子难外道词。皆作此说。有不悟者翻破此难云。定心缘火。既得自相。岂即被烧。今详此难非理。心无形质。可言不烧。名出口中。何得不烧若肉团心与缘虑心作所依处。即由缘火在身外故。意识缘外得自相时。火离内心。火不烧身。此复有二。若缘实火。外亦成烧。犹如化心化为火故。若缘假火。但有火相。以不实故亦无所烧。十遍处中如火遍处。若心缘火在肉心中。火与肉合即亦被烧。如阿罗汉化火烧身。汝诸外道。名诠火时既无烧用。云何说言名得自相。外道若救名诠火时。但得实火名得自相。不要名言与火相合。即如眼识缘青色等。眼虽不与青色等合然得自相。如此名言既不附火故不烧口。此救不成。色境不假。合中而知。是故眼识缘青等时。不合而知。得青自相。今论火境烧热名火。要合中知。被火烧时。由身识故。独受现境亲证火烧。必定不由此所合火与不合火烧相同名为火。方说能烧。故据附合现前火境独受之处自相之中而被烧也。汝既执名云得自相。名在口中。何得唤火不烧口也。不同意识起分别心立名之时。与此身中相合之火望不合火。烧相同故。方能类知同有火名。立名为火。火名既通不合之处。合处复待比不合处方能立名。如此假名是客非实。立时即有。不立不有。故非附合火体之中。明知。名者不附自相也。言陈之名亦即同此。是故立名。既不附合火体之中。但得名为方便假立也(云云)。
  疏上文云。大乘解云。一切名言有遮有表(至)名言有表。故得于火(云云)。
  又云。由此前难但应难名言。言依语表。表即依身。是合中知。若得自相。即合被烧(云云)。
  问。论云。此中现量谓无分别(文)尔者如何释无分别之文耶。
  略纂云。无分别者。谓行离动摇心所也。即五识等。唯有部宗分别有三。谓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五识中无计度·随念名无分别。准大乘宗。略有两解。一云。同萨婆多。一云。五识无自性等三种分别名无分别(云云)。
  文轨疏三云。若萨婆多解。五识有自性分别。今言无分别者。无余分别。不遮自性分别也。若大乘。一解同萨婆多。一解准对法论。七分别中。五识是任运分别。非自性分别。今言无分别者。即无三分别也(云云)。
  定宾疏五云。问。大小乘中皆说五识有分别。何故此论云远离诸门分别○今言五识无分别者。无后二种。不妨有自性分别。以彼宗中许其五识寻伺俱故。大乘中唯识第七正义家释七种分别○问。瑜伽任运若不五俱。何故名为任运分别。唯识意云。同缘意以与五俱故。即从五识得名。亦名任运分别也。广如论译。不能繁叙。准此既有任运分别。何故此理门云远离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答。非如木石不了境故亦名分别。即小乘中说为自性分别。大乘说为任运分别也。然不能以计度寻求念其同异共相之相。亦得名为无有分别。所望不同故无妨也(云云)。
  唯识疏并二量章亦有二释。可见之。
  问。论云。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文)显何事耶。
  寻云。若尔者。定心作青等解之时。岂离名言分别耶。
  问。理门论中明现量智。云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文)尔者。此文可简比量心耶。疏释云。不简比量心之所缘(云云)付之。名言假立无异等者。是明比量心所缘也。何者。比量心转共相境之时。空无我等名言假立。通一切法无异。共相分别离之。此既明简比量心境。如何云尔耶。
  疏云。论离名·种等所有分别。述曰。此所离也(至)意地唯除无分别智。余位随应恒有彼故(云云)。
  明诠道云。言唯简外及假名言不简比量心之所缘过亦不尽者。备云。此文并破上三说不尽理也。就理门论。虽有三说。并不尽理。论文局故。是故可依天主论也。既云所有分别。明离一切所有分别。第一说意者。唯简假名言及胜·数二外道。不简余外道及比量心之所缘。就第二说。唯简假名言及比量心之所缘。不简外道。就第三说。唯简外道。不简名言及比量心之所缘也。故简过皆不尽(文)。
  明灯抄云。文或离一切至称者叙之者。第二说也○种类名言非是二种。种类即名言。名言非一故名种类名言也。即缘一切等者。明无异分别也。遍宗定有等者。明诸门分别也。因三相者。是比量境。若因三相不言诸门者。简过不尽。唯简外道及假名言。不简比量心所缘故(云云)。
  今案。准此释言。或可。诸门即诸外道等者。就第二释意言释诸门之义也。若唯简外及假名言。不言因三相名诸门者。简过不尽(为言)。
  邑记云。疏名言即短为长者。问。设诠色为色。目长为长。岂称实耶。答。诠色为色。既是假诠。亦非现量。然有遮表。小称实故。不同以短为长全非称实。故偏举之(云云)。
  孝仁记云。文名目所目短为长等者。谓且短人为长人言等。虽意中念短。而言语长言故。是名名言假立分别。是意名言不称实故。名名言假分别也。是不同于共相。其共相者。如言语亦意中念故也(云云)。
  准此二文。虽有名言假立等文。而非共相境界也。
  又云。
  问。理门论云。有法非一相根非一切行(文)显何事耶。
  问。以五识为现量体之义。以何文证之耶。答。理门论引颂云。有法非一相根非一切行。唯内证离言。是色根境界(文)付之。此文忽不言五识。如何。
  又此文有法是现量境见之事。
  疏云。然离分别略有四类。一五识身。二俱意(至)是色根境界(云云)。
  寻云。何不言法宗。唯言有法耶。
  明灯抄云。有法非一相者。有法谓色声等。有无常等差别法故。是为有法也。非一相者。相谓体相。色声等体有众多故。根非一切行者。根谓五识。从依得名。谓此五识一一。唯于自境上行故非一切。又非一相者。谓色声等有法之上常无常等。法相众多名非一相。非一切行者。五识但于有法中行。不于一切常无常等法相中行。唯内证离言者。五识缘境了自相故。故云内证。不带名言故云离言。是色根境界者。此即指前有法自相。唯此自相。是五色根之境界也。问。五识有时贪等俱起。如何唯说名现量耶。答。由意引故。虽贪等俱。无分别故唯现量也。故瑜伽言。由二缘故诸烦恼生。一由分别故。二由他引故。意识中者具二缘生。五识相应。但由他力不由分别。无分别故(文)。
  定宾疏五云。有法非一相者。明所量之境也。且如现对耳根清声。是一有法。更有无量不现前中所有清声。复是有法。或小或大无量有法故。非一体之相也。问。有法及法。何不言法。但言有法。答。佛地论中释因明论中自相义者。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今此论中。即就所附己体论之。故举有法以摄于法。令附己体也。就有法中。犹自不共余不现声。相比立名。况复得论瓶声相比无常名也。消论文者。谓五识中不能分别比校立名。纵使现前证无常境。而不能立无常之名。既不立名故。隐法义但论有法也。根非一切行者。约根释能量之智也。且如耳根。但行在于现受清声。自余不现无量清声。及余不现无量浊声等。并皆不行。此即正显独受现证。故云根非一切行也。唯内证离言者。释义也。内证现境。自外不受故。不相比以立名言。故云离言也。是色根境界。总结能量所量五根之境。色声香味触等。是现量境也(云云)。
  文轨疏三云。理门又云。有法非一切○境界。释云。此引例欲证现量义。有法者。谓色声等。能一一有常无常等一切法故。非一相者。彼色等上常无常等。众多共相恒沙法门故。云非一相也。根非一切行者。根谓五根。但于有法自相中行。不于一切常无常等相中行也。唯内证离言者。五识缘自境界但了自相。故云内证。不带名缘故云离言。是色根境界者。五识缘境与根必同故。约色根境界以显五识内证(云云)。
  孝仁记云。文有法非一切者。且一之色上有苦空等诸义。余之声等亦尔言也。文根非一切行者。且色之上有诸义之中。且眼识唯缘色不缘苦空等言也。是之一行颂。唯说五识之境也(云云)。
  邑记云。言有法者。谓色等诸蕴。能有苦无常等法。故言有法。言非一相者。谓色等上有色等自相空无我等共相。故言非一相。云根非一切行者。五根唯取色等自相。余非所行也(云云)。
  问。陈那菩萨心。可许五俱意识非现量之时耶。
  疏云。次云。意地亦有离诸分别唯证行转(云云引理门论文也)。
  定宾疏五云。论曰。意地亦有(乃至)唯证行转。述曰。第二散意现量也。此文意。辨五识同缘所生意地。自有两义。一者无分别。同于五识为不共缘。二者虽与五识同缘。不妨同时即作共缘。起假分别安立名言。既非纯是现量所摄故。云亦有唯证现境行相而转也。第七执我取非量境。非此所论。第八能于种子有根身器世间等三种境中。以为现量。亦是意地。故亦摄之也(云云)。
  问。定心非现量之义可有耶。
  疏云。又于贪等。诸自证分。诸修定者离教分别。皆是现量(云云)(引理门论也)。
  定宾疏五云。论曰。诸修定者离教分别。述曰。第四定心现量也。谓定加行闻思位中。依教分别。今已得定。在定位中。修惠所摄。离前闻思教相分别。于定心境唯内亲证。相传云。集量论云一切定心皆是现量是也(云云)。
  问。论云。若有正智于色等义(文)尔者可云同理门论谓若有智于色等境之文耶。答。有二释。
  疏云。问。此入正理为同于彼。言于色等(至)各附体缘不贯多法。名为别转。文同理门。义何妨别(云云)。
  邑记。疏文同理门义何妨别者。理门云。由不共缘现现别转。彼唯约五识身解。此言现现别转。虽与彼同。既不言由不共缘。何妨义与彼别。故此以不贯多法。名为别转。通明四类。于理无失(云云)。
  明灯抄云。答中二解。初义意云。理门入理二意并同。但广略别。彼广此略。入理论意。举初显后故云于色等境。后说意云。此论亦具摄四种类。言色等义者。不唯五尘。其等言中亦摄余三所缘之境。彼之三种亦离名等诸分别故。
  理门论云。此中现量除分别者。谓若有智于色等境。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故说颂言。有法非一相。根非一切行。唯内证离言。是色根境界。意地亦有离诸分别。唯证行转。又于贪等。诸自证分。诸修定者离教分别。皆是现量(文)。
  私云。准此文。今论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之说。唯明五识也。与谓若有智于色等境远离一切(乃至)由不共缘现现别转之文同故也。若尔第二释不叶两论文。依之文轨疏中。此文唯明五识(文)初释亦不明。既有四类心。今论何故不明后三种耶。
  略纂云。问。理门论说。现量有四。五识。二意识。三自证。四定心。故彼说言。此中现量○(引今文也)离教分别皆是现量。何故此中唯彰五识。答。此两解。一云。此论简略唯明五识。此当彼解五识文故。余之三种特立广文。一云。此论文中苞收四种。以同缘意识·自证·定心名无分别。亦是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诸分别故(云云)。
  文轨疏三云。问。理门现量既有四种。何故此中唯明五识。答。此论简唯明五识。理门委言故有四种。或可。此论文中通收四种。以同缘意识·自证·定心。亦是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诸分别故。理门中以太隐故。于五识文中。疏出三种。故有异耳(云云)。
  问。五识非现量之时可有耶。
  明灯抄云。问。伽论说。非错乱境界方名为现量。五识有时数等错乱。如何唯说名现量耶。答。此等错乱由根损故。眼识于境取不分明。意识同时错乱分别。谓见火轮第二月等。非说眼识故不相违。问。若尔如何对法第二。由根变异识亦变异。故眼等识五名随根。由此又释。根变坏故。眼识变异。谓于青等悉变黄影。然无分别故名现量。大论唯说五俱意识。依根错乱分别黄等。不说眼识亦不相违(文)。
  义心云。问。三因简邪方名真现。缘映障色既非真量。眼等五识通非量耶。答。大论十五说。眼等识既有显色错乱。杂集第二亦云。由根变异识亦变异。如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青等色皆见为黄。又此入论及集论。具以三因简之名真现。随阙一义即似现收。故入论云。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集论亦云。自正明了无迷乱义。此入论言正智。同集论说无迷乱义。简旋火轮·毛轮二月等也。此入论言于色等义。谓离映障。同集论说明了也。此入论言离名种等分别。同集论说自正也。此三因中。初后简意地。第二简五识。如智虽正亦离名种分别。但缘映障境。故非现量。故眼等识有非量也。然理门论等说五识身唯名现量者。据明了者说也(云云)。
  疏云。若有正智。简彼邪智。谓患翳目见于毛轮(至)如智不邪亦无分别缘彼障境。应名现量故(云云)。
  明灯抄云。
  问。定心可缘名句文耶。
  疏云。问。言修定者离教分别。岂诸定心(至)若不尔。无漏心应皆不缘教(文)。
  寻云。
  明灯抄云。此问意云。若修定者。离教分别。八地已上定心相续。岂第三劫诸菩萨等。不闻他受用身说法。若许闻者。诸定位中岂离教分别耶。答中不同散心计名属义等者。八地已上定心之中闻正法时。虽缘名言及所诠义。然不执义定带于名。亦不谓名定属于义。由照名义各别体故。能缘后智亦缘自相唯现量也。若不尔者。应无漏心皆不缘教。八地已上何须佛说(云云)。
  义断云。正释文中。云现量心离教分别。何故瑜伽七十七云(至)及外道教诸邪名言。云离于名。瑜伽等论与此相似(云云)。
  问。论云。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文)尔者如何释之耶。
  疏云。论现现别转故名现量。述曰。此显名也(至)自体现名。但随所应。依主·持业二种释(云云)。
  寻云。
  明灯抄云。文。论现现别至文巧略也者。下有四说。此初二说也。此四类心者。是第一说也。此说意云。论云。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此一段文具含四类故云此四类心。即为第一解。也。其四类心。离诸分别名现量者。上广说已故今略举。故云此四类心也。此四类心者。第一说也。或唯五识者。第二说也。二说同解云。现行心识其体非一名为现现即此心体随缘现起各附境体。亲明而取离贯通缘名为别转。且如眼识缘现见青。不知此青。是不现青相似共相。故云离贯通缘也。此与轨师第二解同也。故彼文云。又释五识。照境明白名之为现。五识非一故云现现。五识各缘自境而起故云别转。现即是量名为现量。此持业释也。此释则通一切现量。以同缘意识及定心等照境分明皆名为现。现即是量名为现量(已上)文稍似别。义旨一也。彼文无故者。彼比量文无故字也。文。或是与故至即无此妨者。第三说也。理门论云。由不共缘等者。西明三说。一云。不共别依为增上缘。能生现量眼等五识名不共缘。二云。五识各缘自境名不共缘。三云。现量五识。不缘共相种类等相名不共缘。今疏主意同第二说。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为现等者。此第二说。同备师说。故彼文云。五根明对诸境。名之为现。五识生时各依自根而取自境。故名现现别转。若尔互用等者。若境各别故名不共缘者。诸根互用。岂亦别缘。诸根互用有其二解。如枢要说。前解中无不共缘言。故无此妨。文。或现之量至二种释也者。第四说也。即同轨师第一说也。故彼文云。五根照境分明名之为现。五根非一。故云现现。依五现根别生五识故云别转。此五识心心所。是现量体。依现根起。现之量故名为现量。此依主释。此即唯约五识释现量名。以同缘意识。及定心等。虽依第七末那别起。然末那颠倒。取境不明不得名现。其第八识。照境虽明得名为现。然能依七识。或量非量。又七八识不共许故。故此释中但据五识(已上)现唯属根等者。显依主释也。准现门释理则无违者。此第三说也。顺理门旨。彼论既云是色根境界。依根照境。识方得起根为所依。识得生故。故现属根。量是识也。现之量故依主释也。又由不共缘者。明五根五识各相依起各缘自境。此第三说亦同彼论。理则无违。若通明四意根非现者。若通明四类。第二类同缘意识之所依根。非是现故。不得说言现之量故依主释。所以尔者。若前灭意名意根者。非照境故不得名现。若第七意名意根者。是颠倒故亦非现也。又阙其识自体现名者。若现属根。第三类诸自证分。无别所依根。不得说言现之量故依主释也。故云又阙其识自体现名也。识自体分。识自证分。一体异名也(云云)。
  文轨疏三云。五根照境分明。名之为现。五根非一故云现现。别依五现根别生五识。故云别转。此五识心心所是现量体。依现根起。现之量故名为现量。此依主释也。此即唯约五识释现量名。以同缘意识及定心等。虽依第七末那别起。然末那颠倒取境不明不得名现。其第八识照境虽明得名为现。然能依七识。或量非量。又七·八识非共许故。故此释中但据五识。又释。五识照境明白。名之为现。五识非一故云现现。五识各缘自境而起故云别转。现即是量。名为现量。此持业释也。此释则通一切现量。以同缘意识及定心等照境分明。皆名为现。现即是量名现量。依理门论。比量之因若近若远。是比量具。俱名比量。准知。眼等五根。是现量因。现量具故。亦是现量。此中文略。准彼可知(云云)。
  略纂云。
  有正智生文简相违决定事。
  疏云。论有正智。述曰。此简因滥。谓虽有智藉三相因(至)虽具三相。有正智生。方真比量。彼智或生疑。故不为正(云云)。
  问。大乘论中。从现量生或比量生文。尔者从现量生之文。为明比量心。为当如何。答。明比量心也。付之。既云从现量生。何云比量心耶。况现量心无从比量生之义。例是可尔耶。
  疏云。论了知有火或无常等。述曰。此即举果显智(至)是近及远比度因故。俱名比量(云云)。
  寻云。现烟之因为现量智所缘云事不明。若明眼识现量境者烟是假色也。如何为眼识境耶。若非眼识者。所作因亦可云现量耶。
  明诠道云。言了火从烟现量因起者。意云。了火者。了有火宗。了宗智也。此即敌者智也。此了宗智。是从知现烟现量智之因起也。言了无常等从所作等比量因生者。意云。了无常等者。此敌证者了宗智也。此了宗智。是从知所作因之比量智因生也。此现量智比量智。俱望了宗智为远因也。问。何故知现烟智云现量智。知所作智云比量智耶。答。无分别现量而知于现烟。是眼识故。云现量智也。第六意识是分别而知所作故。云比量智也(云云)。
  明灯抄云。
  定宾疏五云。
  现比量因果亦名二量之事。
  问。有人心。斧为近因。人为远因(云云)可许之耶。
  疏云。问。言现量者。为境为心。答。二种俱是(至)今者此中俱但出量体。略彼作具之与作者。略广故尔(云云)。
  明诠道云。言问何故此中与前现量别异建立者。问意云。何故比量处唯说因名比量。不说果也现量处唯说果名现量。不说因耶。比量因者。知所作智及忆因智。果者了宗果也。现量因者。眼等五根及意根等。果者。一五识身。二五俱意。三诸自证。四诸定心。问。比量处论云谓于所比审观审察智者。此了宗智此即果也。何故今云不说果耶。答。备云。此比量处并说因果名为比量(云云)今云。不尔。论云。此处亦应于其比果说为比量(云云)释此本疏云。即初后互明也(云云)若因果并说者。何故如是说耶。今且答云。论云。是近及远。比度因故俱名比量(云云)意者。知所作智。知现烟智。并名远因。忆念因智名为近因。既此近远二因俱名比量。是故云但说因名比量也(此亦难思。云云)。
  明灯抄云。
  定宾疏五云。
  问。天主心立几分耶。
  问。以见分为量果之义。今论心可许之耶。若许者。见分既阙内缘现量之义。如何云量果耶。若依之不许者。论云。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文)现比二量智即名量果。岂非见分耶。又理门论云。又于此中无别量果。以即此体似义生故。似有用故。假说为量(文)如何。
  疏云。论于二量中即智名果(至)而显现故亦名为量。述曰。第四明量果也(至)既不立我。何为量果。智即能量故(云云)。
  私云。此外人问难意也。又以此可言。胜论不以神我为能现量体欤。
  又云。论主答云。于此二量即智名果。即者不离之义(至)如色言唯识。此顺陈那三分义解(云云)。
  明灯抄云。夫言量果至亦名为量者。明立一分师义也○或彼所量即于心现等者。此立二分师义也。问。何以得知。是二分师义。答。轨师疏中述上说也。别更解云。若立二分者。本质为所量等。故知。上文是一分师义。其上所说。与此疏意其旨无别。故知。上所说一分师义。上文云即于一心义分能所。明知安惠义○今云。彼所量者。或是本质。或是相分。既云于心现。故知相分也。以之为胜○文。或此中意至相分名相者。此述立三分陈那菩萨义也。天主既依陈那造论。唯自证分名为量果。由未建立第四分故。故云能量见分。量果自证分体不离用。即智名果等○金鼓古迹云。有说。陈那容许四分。以时渐故。略说三分。渐(似?反。流也。进也)西国传说不许第四。此应有理。若无诤论。对谁立量○(云云)。
  又云。若尔三四以何为正。二俱善说。四分理胜故。三分师宗故(云云)。
  文轨疏三云。今陈那云。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谓现量证诸法自相。证诸法共相。自共二相是所量。二量之体为能量。即此能量证二相智自照明白为量果故。云是证相故云。此二量体无实作用。但所量境相于能量心上显现。假名为量。譬如众色于镜上现。假说镜照。即是心之一分。如有能量之用故。言如有作用。心之一分。如有所量显现故。云而显现故。既于证相一心之上有此能量所量之义。故此证相量果亦名为量也。若立二分者。本质为所量。相分为能量。见分为量果。或可。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此见分审决明白为量果。若立三分者。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自证分为量果。若立四分者○如此三师立分虽异。同释此文并皆无妨(云云)。
  今案。此文既云如此三师立分虽异。若有一分师义者。如何云三师耶。依之明灯抄云。如此四师立分虽异。同释此文并皆无妨(云云)若尔文轨师心。不言一分师义欤。又可勘略纂(云云)。
  略纂云。此文约二分等总有三解。一云。自共二相是所量。现比量智是能量。即此能量证二相智。照义明白名为量果。故云即智名果是证相故。二云。三分之中○三云。四分之中○(云云)。
  准此文。疏有三释可云欤。
  又云。论如有作用至亦名为量。述曰。此释难重成。谓二量体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叙光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取彼物。即是心之一分如有能量之用。假名能量。故云如有作用。心之一分如有所量显现。假名所量。故云而显现故。既于证相一心之上。有此能量所量之义。故此证相量果亦名为果也(云云)。
  理门论云。又于此中无别量果。以即此体似义生故。似有用故。假说为量(云云)。
  定宾疏云。此陈那义。即是三分。寻之应知。且言量果者。证知义。犹如世间绵绢谷米以为所量。惠数执持称尺升斗数知其数。以为能量。心中任持所有斤两尺丈升斗多少之数令不坠失。以为量果。今大乘中。唯识道理。相·见·自证。体实是一。转变差别。非有似有。假立为三。然于三中不差别。犹如乳中乳体与甜并润湿性非不差别。故自证分离相·见已无有别体。名为量果。故论文云又于此中者。此前四位现量之中也。无别量者。于四位中。皆有自证分。然离相·见无别体也。次文即释无别体义。论文意云。以即于此自证分体。于中即有似义相分转变生故。复有见分似有用故。故不离此相见分外。说自证分以为量果故(文)量果通智及心心所之事。
  义心云。问。诸心心所皆有量果。何故入论唯言于二量中即智名果。心王及余心所岂无果耶。答。有二解。一云。由智用胜。就智彰名。据实量果实通同聚诸自证分。二云。证审决故名为智。诸自证分等名智。何违也(云云)。
  又云。问。入论所明二量唯局六识。亦通明八识耶。若通明八。五·八因位。不与智俱。如何论言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及云即智名果。若唯明六识。自证分等岂非现量耶。答。若泛明现比。通论诸识。此论既云为自开悟。即因中五识及七八识同聚诸分。非此所论。虽是现量。非自悟故故此论云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既说中言有所简略。明不论余也(云云)。
  明灯抄云。
  (三十九帖口表纸)。
  文轨疏三云。西方三释。一云。依世亲菩萨。但立二分○二云。依无性菩萨。立有三分。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证分○三云。若依亲光菩萨等。立有四分(等文)。
  (延宝二年甲寅三月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上午书写。二十日下午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