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九(第二十九帖)

  问。有法差别相违作法如何。
  论云。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即此因(至)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如遮实等俱决定故(文)。
  寻云。尔者此文以前量为此作法云欤。为当可有作有缘性之别量耶。
  疏云。有性言陈有法自相。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至)亦是有法差别之因。是本成故(云云)。
  明灯抄云。应法师云○今作有缘性。乃是立者有法上意许。名有法差别。此即今作有缘性及作非有缘性。但是有性有法所含。非是宗法非实等含。若非实等宗法所含。但是离实等有性同异性等。广如彼疏。是本成故者。比量所成有其二义。一是所乐。云是有法自相上作非有缘性。二是不乐。云非实等。以非实言助成有性。前有一实故因。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宗。是故亦是有法差别之因。以之即为本乐成宗故。云是本成故(文)。
  疏云。问。如声论言。声应非声作有缘性。所作性故(至)故非彼过○如是应非击发所生起等。皆准此知(文)。
  明灯抄云此问意云。如同异性有一实。而作非大有有缘性。有性有一实。应作非大有有缘性。声亦可尔。如瓶等所作性而非作声有缘性。声所作性而非作声有缘性。为显此例。引声论宗云。声应非作声有缘性。所作性故。如瓶等。亦应说是有法差别相违(文)。
  疏下文云。更不加言故名有法自相相违。加言便成难彼差别(等文)。
  略纂云。论有法差别相违者。述曰○论如即此因。述曰。次举法也。如者。指法之辞也。即此因者。一实等因也。因既即前宗喻不异。略故不举。论即于前宗至作有缘性。述曰○即于前宗指前有性也。有法差别者。于有性上有缘性义唯意许也○此有缘性于前有法宗上。言中不彰。但是意许。于有性上有作有缘境界性义。故言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文)。
  又论亦能成立至作非有缘性。述曰○此有一实等因。非直能成有性。遮实等。亦应能成与此意许作性之相违宗。谓有性作非有缘性也。论如遮实等俱决定故。述曰。释成例意也。如遮实等者。此例意云。同异性上有二义。一非实德业。二能有缘性。师资并许。其有性上亦有二义。一非实等。师成资不容。二唯作非有缘性。资信师不许。其一实等因贯同异有。师资并许。五顶若取同异性上有一实等因。其同异性即非实等。遂证有性有一实等因。令其有性亦非实等。此既决定门人取其同异性上有一实等因。同异即非实等。故知有性有一实等因。有性应非有缘性。师资并成故。言俱决定也。二皆决定。故合例云。有性应作非有缘性宗。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因。如同异性喻(云云)。
  文轨疏云。论云有法差别相违因者。述曰○论云如即此因。述曰。此举法也。如者。即指法之词也。即指前有一实等因。故云如即此因。因既即前宗喻不异。故不具举。论云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述曰○此即举所违宗也。于前有性有法宗上有差别义。谓作有缘性也(云云)。
  又云。论云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述曰。此正明直例也。此有一实等因。亦应能成与此意许作有缘性之相违宗。谓作非有缘性宗也。论云如遮实等俱决定故。述曰。此释成也。何以例有性令作非有缘性者。如同异性有一实等故。即遮实德业三。及遮作有缘性。俱决定故。故我例有令作非有缘性也。谓相违宗云。有性应作非有缘性立因云。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同喻云。诸有一实有德业者。皆作非有缘性。如同异性非是有故。名非有。与非有缘心作性故(云云)。
  定宾疏云。次明有法差别相违因者。还用前门所立比量。寄于言显矫立意许。此义意者。胜论意云。前门有法自相之中。言显宗者。虽有正说及有助成。但有名言诠其有性不无之号。犹如喻中同异体上亦容许有不无之号。此即名号。未能定其大有是有。非是同异。故同异外须更别立大有句义为意所缘。既于言中犹未能定大有是有。故前立量虑恐未了。问。前门言显既未能定大有是有。非是同异。如何得说大有非实非德业等。答。犹如人说龟毛兔角非色声等。以其言显龟毛等已。复说非是色声等法。助此言显。其龟毛等虽与色声法门是别。而是无体。不能定立龟毛是毛。何妨大有。虽非实等。与其实等法门是别。亦容无体。不能定立大有是有。故前立量虑恐未了也。胜论意云。今应成立令义尽理究竟显了故。寄前门言显比量。以未了故。是不乐宗。于中前立意内所许差别法门大有是有非是同异。以为所乐。即是寄于言显比量一类宗中。矫立意许第二类宗。于一量中双成如是两类宗故。故犯相违。彼既自许。寄大有言以诠大有非是同异。亦应喻中寄同异言。诠是同异非是大有。故被敌论以因取喻。翻彼意许大有是有非是同异所乐之宗。令不得成而更别成不乐之宗。于言显中体是同异。非是大有。故名有法差别相违因也。翻云。有性应非有缘性。因喻同前。以同异性非有缘性故也。此亦令彼本乐成立是有缘性。因不得遍。别有不乐非有缘性。其因偏遍。故论文云或于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也。上来悬述甚为尽理也(云云)。
  明灯抄引之仍全同也。
  又下文云。次释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入理文云。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即此因(此有一实等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举彼矫立量也)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违彼矫立也)如遮实等。俱决定故(因取喻力遮彼矫立。与矫立中遮实等齐也)谓前文中以非实之言助成有性。复以大有言显有性。名为前宗。然前宗中。仍未能定大有是有非是同异。是故虑恐前立未了。犹故不乐。更须寄在前门言显不乐量中。以立意许差别之门。大有是有。非是同异。与其意地作有缘性。以明离实。方为所乐。立量之法一同前文。但释其义。更加意许差别义门。故有异也。彼既自许大有言显。寄之以立意许是有。亦应自许同言显。寄之以立意许非有但是同异也。总略言之。彼是自许大有之上言显是有。同异之上言显非有也。有一实因乃在非有异品之处。故被翻破云。大有定非大有所缘性。因喻同前以同异性非是大有所缘故也。须若消释入理论文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者。谓前言中正显大有。又说非实助大有。名以为前更不乐之宗。因力取喻而顺之也。有法差别作有缘性者。于前不乐。矫寄所乐之宗也。亦能成立与此相违者。此所乐宗在于意地作有缘性。因力取喻顺不乐宗。复亦违此所乐之宗故。云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也。作非有缘性者。由因取喻。喻中义者。谓同异缘非是大有。将此寄在同异言中言显非有。由此喻故。本欲成立有缘性义。而乃翻就非有缘性也。如遮实等俱决定故者。不乐宗中助宗言显云非实等。今由因力取喻而遮有缘性义。翻之以为非有缘性。非实·非有两遮相似故。云如遮实等俱决定故也。此亦是一相因同作事业。成不乐宗。言显非实及所乐宗。意许有缘。而所乐宗。因不得遍。于不乐宗。其因偏遍故。名成不遍因上悬述中并已释讫。此中亦应问云若有说言声应非声所缘性。所作。如瓶。成过以不。答。声所缘性非本乐立。即不成过。若本乐立成过何疑。即如大乘对小乘立声是无常。言显声者以无常助。已是一立。然不乐为。方便寄中立意所许唯识所变声之影像。即是耳识亲所缘缘。论其本质。耳识疏缘。为复为一立。而作所乐。即彼敌论翻破所乐云。声是有法。定非耳识亲影疏缘本质。是法。和合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如瓶其亲疏缘无同许之喻。瓶是四尘。眼耳鼻舌身四识所缘。岂得与耳识所缘为喻也。故凡出过。必观立者所乐处出。不得直执言词为定。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真异言词。尚有立者不应理失。况余言词也。又凡破他。不破本立而破不立。岂应理也。此释尽理。契论本意。应深识之也(云云)。
  泛尔者陈之下不勘意许之义。以此文可学之矣。
  略纂云。问。前二相违。因即各别。何故后二。同一因耶。答。有二解。有云。此后二违。若别别。即十五因中违一因摄。若同时作。即是双违二因摄也。今言此后二违定违二摄结前二因违一摄者。影略说故(文)。
  文轨疏云。此后二违若别别作。即十五因中违一因摄。若同时作。即是双违二因摄也(文)。
  今见此文。略纂所引有人者。文轨师也。
  略纂云。有云。问。必为他用宗中。含无积聚他用·有积聚他用。其无积聚他用即是法差别。今非实等宗中。亦含作有缘性非实等·作非有缘性非实等。何故作有缘性非实等即是有法差别耶。答。如言显宗自相为有法。共相为法。今意许宗亦尔。若自相者即是有法差别。若共相者即是法差别。其眼等上意许无积聚他所受用宗。通卧具上是共相故。是法差别。有性之上意许作有缘性宗。唯在有性。不通余法。既是自相故。是有法之差别也(文)。
  此引文轨疏。全文可见彼疏第二。
  灯第二破此义。如下抄之(又玄应师破之。如下抄之)。
  疏云。彼鸠鹠仙。以五顶不信离实德业别有有故(至)为有缘性。有性·同异。有缘性同。诠言各别(文)。
  今案。既成立作有缘性。其作有缘性。有性同异同也(文)岂非言陈自相耶。
  邑记云。疏成立前宗言陈至为有缘性者。谓彼作成立意许差别云。有性能作有缘性。有一实故。如同异性。彼立意者。既能作有缘性。故知有性非实德业。今欲与彼作相违过故假叙之(文)。
  明灯抄云。文彼鸠鹠仙至缘无不生者。即以前因等者。前本量宗。以有性与非实等不相离性为所立宗。今能违量。以有性与为有缘不相离性为所立宗。因喻同前(文)。
  疏云。如同异性有一实故。作有缘性体非实等(至)同异为喻。所立不成(文)。
  后记云。作境因有能缘性故非大有也者。意云。同异性亦如大有。俱能为境牵能缘也。同异之上有一实因中言有者。非大有有也。若言大有。能别有不成等过也(文)。
  邑记云。疏此言有者有无之有者。此举所言有缘性者。即是不无之有。非是大有(文)。
  明灯抄云。此言有者等者。作缘性之有字也。有无之有者简大有之有也(文)。
  明诠道云。言如同异性有一实故至非实德业者。邑云。此述彼宗成立有缘性意(文)备云。如同异性至体非实等。是显同喻也。有性有一实等者。显所立宗意也(文)。
  又云。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者。意云。作有缘性有非大有性也。若大有性者。宗有能别不成也(云云。
  疏云。释所由云。如遮实等。俱决定故。胜论此因(至)两俱皆决定成违彼差别之因(文)。
  疏云。问。于因三相是何过耶(至)有一实因。同无异有。后二相过。故成相违(文)。
  明灯抄云。文问于因三至故成相违者。此答意云。有性有法自相之下。作有缘性是所乐宗。有一实因所本成立有法差别。其同异性非是有性作有缘性。宗无同品。无同品故。因于遍无。本用同喻同异性者。非是有性有缘性。故还成异品。以之即为宗异品故。有一实因于彼遍有。有一实因同无异有。同品非有故。无同品定有第二相。异品有故。无异品遍无第三相。后二相过故成相违(文)。
  本作法之义。以此释可得疏心也。
  灯二云。又云。前枢要说有法差别。虽是一师。若依别师所说稍异。谓若法有法言显宗者。俱名自相。意许宗中相通余法。名法差别。唯在一法不通余法者。名有法差别○今谓不尔。且作有缘性量。是有法差别。为唯取作有有缘性为差别。为亦取非有有缘性为差别。若亦取非有有缘性为差别。非有有缘性不唯有法上。若唯取作有有缘性为差别。差别于谁。谁为相违。又作非有有缘性亦非言显。何非差别。若云取所差别唯在一法。如真他用亦唯一法应非法差别(文)。
  此文兼破文轨师疏·略纂所引有人之义也。
  明灯抄云。今望言陈必为他用·言陈有性·言陈作有缘性。因成宗四。若望法上意许不积聚他用·有法之上意许离实有性·作非有缘性差别义。唯成其法。故云但以法成其法。故与彼论理不相违(文)。
  寻云。若有别量者有何失耶。
  子岛云。若云别量者。有四失。即一违论失。谓论中不别出故。二亦违论失。谓论说此有法差别末云。如遮实等俱决定故。何有别量耶。三违疏失。谓以有一实等因为一因违二之作法。若有别量。既违此理。四亦违疏失。谓文云有性言陈有法自相。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是自相上意许差别(等文)何云有别量耶(云云)。
  清水上纲云。又违一因违三之有法差别。并一因违四有法差别之失。又违疏问之词失。所谓如声论言声应非作声有缘性也。又有别量立有性作有缘性者。即其量言显有相符过。有法及法俱共许故。又违义心失。彼云。如作有性有缘性·不作有性有缘性但衔著有法。不关于法。故名有法差别(云云)又违诸师之失。所谓元晓师等也。可见(云私。异本并前八失)。
  寻云。若无别量者有何过耶。
  子岛云。若无别量。即有七失。
  一云。违论失。谓论云如即此因。则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云云)此文明有一实等因能成作有缘性之言陈也。若此作有性即是作大有缘性者。既无同喻。为成何物云如即此因耶。如之言者是言略也。其下必可有成立之言。如疏说之(文)。
  清水云。今按不然。设许言之者。论文不必改能别。即不改前宗。此因成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之义言也。若改能别者。岂云即于前宗耶。又夺而言之。今言作有缘性者。可大有也。何者。论次文。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云云)意云。任立者之意许。此因成大有。如此与此相违。应作非大有缘性。此因能成言也。若共许有者。何论次文云与此相违。岂作非有缘性与共许有相违耶。但为成俱决定之义。次文云如遮实等言也。意云。若于大有无俱决定之义。阙无同喻故。今约非实宗可有俱决定言也。事之委曲见断文。
  子岛云。二违疏失。谓文云。此言有者。有无之有(乃至)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等云云)定知有以作有缘性为能别之量也。有云。此文设显意许立量之词。非谓有别量(云云)今谓不尔。曾无所见故(云云)。
  清水云。今谓。唐朝邑法师作此义。何不依据乎。何况可云意许量可有有作有缘性之量者也。但非此中之作法。但断问云。若据意许立云有作有缘性(云云)故约可然之量。疏如是说。非今之作法。又可云。不云非实。云作大有缘性。可有此过言也。
  子岛云。三违疏失。谓文释阙后二相云。有性有缘性。因本所成。有法差别(等云云)此若非彼量。更云何量乎(文)。
  清水云。是尤不尔。有性之上显作有缘性故。又可云是大有也。望立者意许故。次云宗无同品。其宗作大有缘性之宗也(文)。
  子岛云。四违断失。谓文云。以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故(等云云)有云。此为破璧公。非自义(云云)今谓不尔。专无所据故(云云)。
  清水云。今谓。以断文为证迷文之起尽也。何者。汴公不以意许为差别故。断主破云。汝作大有缘性立言显者。所别能别俱有失。蒙难了。能别所别共云共许。二中含有。于时断主尔难意许也。汴公又以有法自相作例。此时断主难其例不成也专不今量之作法。愚者迷次第。可笑之(文)。
  子岛云。五违周记失。谓彼文作问答有二释。以有别作法为胜(文)六违明灯抄失。谓其文云。言陈作有缘性(文)。
  清水云。已上二失专不可遁。诸记訿谬专无不审也(云云)。
  子岛云。七违理失。谓虽云成有法之量。正所诤者是能别法。若留有法即争差别。如何得言如是成立于有法。甚无用故(文)。
  清水云。今案。此量以非实成有法有性作有缘性也。谓非实之言有性是有缘性寻得也。何云。有缘性之义。同异性亦得之共许也。故以非实之言有性者。是作有缘性也。所述专非理(文)。
  子岛云。若云作有缘性法自相下有意许差别者。是法差别何云有法差别。答。有二义一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意云。所谓任本量未别立之时也)。
  二云。犹名有法差别。故文云。然成此法以成有法等(文)(具如断文)。
  清水云。今案。能别云二等。是可案立加言量也。其时云法差别。如断云。但今量有法之下二等。是出不加言之量也。故疏云。有性言陈有法自相。作有缘性(等云云)故知若言意许加言之量。可有别之作法也。但此有法差别之中。以义安立也。非谓此量之作法也。深案其理。可叶慈恩之正意者也。
  子岛云。第一难不尔。论文略故。更不别出。如周记会(云云)。
  清水云。是又不可尔。有别作法。有何故意略之。如三十三过。上下勘见。别别作法。专不略故(文)。
  子岛云。第二难亦不可尔。疏释如遮实等俱决定故云○此文意云。有法自相相违。所违能违。俱用遮言。俱用非言故。此有法差别相违不尔唯约能违量用遮言。故为成遮义。以遮言可为证。故为言如遮有性非实之词。亦遮有性非作大有缘性。云如遮实等俱决定故也。非谓云尔故。不成作有缘性之言陈。既云既成有性遮非实等而作有缘性。明知能成作有缘性也(文)。
  清水云。今案不尔。专无所见。何者。勘见论文。有法自相相违时。约自所违之量云。此因如能成遮实等(云云)故知此作法约自所违量。云如遮实等也。凡见论文。四相违亘皆如此之。何此一违云例前量乎。甚无所诠。但至于疏中云既成有性乃至而作有缘性者。前量以非实能别有法有性云离实大有。而非之云有法自相相违也。今此差别之时净义故。云非实有法有性云作有缘性言也。专不可异求之(文)。
  子岛云第三难亦不尔。谓有性之量所成立者。离实大有。言显诤自相。意许诤差别前后之量能别虽改。三支是同所诠不殊。岂非一因违二耶(文)。
  清水云。此亦不尔。以一因违三之量例此。又他处一因违二之量。准寻者皆二因同言也。何乖例此量独立(文)。
  子岛云。第四难不尔。谓有性言陈有法自相等者。是尤尔也。有性之上有此差别。故任道理。案立前量所有意许差别也。但成立此有性言陈有法自相上之意许差别之时。必可别立意许量若乍前量。如何得成其差别耶。不妨有性之上有此差别。但为成此差别。必可有改能别之量也(文)。
  清水云。今案。又不可尔。设非改能别令有此意许。专无巨害设有作有缘性之能别又无殊益言也(文)。
  子岛云。已上两义。后义殊胜。虽然未熟之人先可学前义。广学之后可用后义。努力努力不可勿诸之(文)。
  清水云。今案。先德之私记之中。有此二义而今贤依后义。未知由绪。又愚者重纠其旨也(文)。
  (云私云。此清水云之文。清范里书。喜海法师四相违本)。
  寻云。有法差别为在有法之所。为在能别之所耶。
  有三卷私记中卷里书云。隆光律师云。问。有法差别相违之意许差别。为有有法之所。为有法所。答。诸德云。有有法之所。是有法之差别故(云云)问。如是言时。若有难。答。尔。问。何等有。答。若有有法之所。何阙后二相(缺而)意云。举能别时。阙后二相(缺而)云有有法所者。何可阙后二相耶(有此难)问。何等可云有法所意云。举能别时。阙后二相(缺而)故云尔。问。何以知有法所。答。义断云。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等(云云)问。若尔法之所有有法差别。法差别何别。答。其有法上差别为有法差别。法上差别为法差别。故异也(文)。
  义心云。问。既成有法宗唯有有无二量者。未知成有法宗有意许不。若无意许。如何得有有法差别相违。答。成有法宗不无意许。由杂集说。若有若无所成立故。然有法意许在宗法中含。今违非实法中意许作有缘性。其宗法自相亦亡。已作相违量时。云有性非作有缘性有性。但违作有缘性。有性有不作有缘性替处。但违作有缘性。故违有性差别也(文)。
  下文云。问。有法差别及法差别。相状何别。答。若衔着法。即名法差别。若衔有法。即名有法差别。如真他用·假他用。假他用但衔着法。不关有法。故名法差别。如作有性有缘性不作有性有缘性。但衔著有法。不关于法。故名有法差别(文)。
  文轨疏二云。问。必为他用宗中含无积聚他用·有积聚他用。其无积聚他用即是法差别。今非实等宗中亦含作有缘性非实等·作非有缘性非实等。何故作有缘性非实等即是有法差别耶。答。如言显宗。自相为有法共相为法。今意许宗亦尔。若自相者即是有法差别。若共相者即是法差别。其眼等上意许无积聚他所受用宗。通卧具上。是共相故。是法差别。有性之上意许作有缘性宗。唯在有性。不通余法。既是自相。故是有法之差别也(文)。
  三卷私记下云。又法有二种。有法加言以去而名法者。所成法故。名此为法。非差别法名此为法。二差别之法义异于余。即宗中法。非有法加言以去而名法(已上三松传云云)。
  长元九年(丙子)冬十月十一日。于维摩会成业之日。东大寺圣范入寺对探题东院经救大僧都成无本作法之义。立量云。所说有法差别相违。应无作有缘性之本作法。许合违量摄故。如一因违三等。有人付相违决定云。所说有法差别相违。应有别作法。论四相违随一摄故。如法自相法差别(云云)此量重勘相违决定云。所说有法差别相违。应无别作法。十五因之内。合违量随一摄故。如余合违量。又付有法差别相违云。合违有法差别非合违有法差别者。是意许差别也。立者乐为欲成合违有法差别。而同喻法自相法差别。是非合违法自相等。非合违有法差别。望意许宗分宗异品。论四相违随一摄故因转彼异喻。同无异有。阙后二相。故作能违云。所说有法差别应非合违有法差别。论四相违随一摄故。如法自相法差别相违(云云)。
  兴福寺智尊设立量云。论所出第三因量。应非各别所违作法。是合违因摄故。如违三四等(云云)。
  东大寺经承立量云。论所举有法自相有法差别相违因。应非本作法。合违量故。如违三违四(云云)违三四等非论所举。故非有法体。非本作法。故同喻摄(云云)。
  私云。此等比量不知违三四量故致功劳耳。
  得此言有者有无之有(文)之事。
  清记云。疏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等者。问。此据他宗。唯是意许作大有缘性。何故即他意许之有但是有无之有。不许为大有。答。此据设遮他。若成立有性为有缘性。必不可作大有有缘性。即犯能别不成。由此故。但意许以因成立不言陈也(云云)。
  文轨疏云。此作有缘性。言中不彰。但是意许。于有性上有作有缘境界性义。故非自性。名差别也。若言中立宗云作有缘性非实等者。此则作有缘性是有法自相。不名差别。若即心许此作有缘性体是离实等有性者。即是差别。非自相也。此则自相差别本无的义。但约言显意许而分此二。若作余解。恐难取异(云云)。
  今案。文轨疏云若言中立宗云作有缘性等者。此若字则设之义也。依之断中。若据意许立云。有作有缘性(文)准此等文。可存设显意许之义矣。
  义骨下卷云。问。有法法之下意许过。若言意许所别。意许能别耶。答(文)。
  四相违私记云。疏此言有者至非大有也者。言有者无有者。意许差别作有性有缘性之有。是有无之有。非大有之有也。非境因有能缘性者。同异性亦大有性。共为实德业因作有缘性也。问。若显云作大有有缘性。有何过。答。若云尔时。有他能别不成。五顶不立大有故也。问。若尔约能违量。有性非作大有有缘性。不遮。答尔也。若尔遮。有能别不成等过。所以上文。若难离实等大有所别所依。犯自不成(云云)问。若尔何此下文云。不遮作有缘性。但遮作大有有缘性(云云)答。是述能违量心。非谓尔云故言陈云作大有有缘性也。问。何故云不遮作有缘。答。作有缘性之词。通于离实即实。故正欲意许遮作大有有缘性。即实离实共实德业作有缘性。故作有缘性之词有滥。是令见意许。非谓显言陈云尔。疏意如此也。若准纂意者。显云非作大有有缘性。而亦无失也(文)。
  今案。若准违三违四有法差别。今大作法亦勘作有性有缘性作非有性有缘性。作能违之时。可言有性非作有性有缘性也。论作有缘性之文。明乐为作有性有缘性也。此言有者有无之有者。则释此有字也。问。直可勘作大有有缘性作非大有有缘性。又若立非作大有缘性者。有何失耶。答。敌者欲勘意许差别之时。必用共许词。如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色。并积聚他用劣不积聚他用胜等也。而若勘作大有有缘性非之者。能违之量可有能别不成过。同异性非大有而非有缘性之物。岂非所立不成失耶。故疏云。若作大有有缘性能别不成。阙无同喻。同异为喻所立不成(文)。
  有三卷私记中卷(文空晴僧都传欤)。
  问。作有缘性之有。共许有欤。为大有之有耶。答。共许有。非大有之有。故疏云。此言有者。有无之有。非作境因有能缘性。故非大有也(云云)问。其非境因有能缘性之意何。答。大有性作实德业之有能缘因缘性。作有有缘性之有。非其大有境因有能缘之因缘性。问。作有缘性之有云大有之有。有何过。答。疏云。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阙无同喻。同异为喻。所立不成(云云)意云。若作有缘性之有言大有之有者。有性作有缘性之能别不成。同喻同异性非大有者。成宗异品。故阙无同喻。同异性为同喻。有所立不成也。问。约言显宗避过。作有缘性意许宗。何约此避过。答。能违量牒本量意许宗作。故为能违量避过。意许宗避过故。俊清记云。疏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等者。问。此据他宗。唯是意许作大有缘性。何故即他意许之有。但是有无之有。不许为大有耶。答。此据设遮他。若成立有性为有缘性。必不可作大有缘。即犯能别不成。由此故但意许以因成立不言显也(云云)。
  又云。问。尔何论云。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以此见。可言如与意许作有缘性宗之因。答。彼非指作有缘性宗与此为因。立有性非实德业时。含有性作有缘性。故云有性非实德业时。成有性作有缘性。为显此义。云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故疏说此文云。胜论此因既成有性遮非实等而作有缘性。此因亦遮有性非作有性有缘性(云云)问。有性非实德业者。含作有缘性之意何。答。其有法有性拟作有缘性也。问。何故云尔。答。直举共许有性体云有性不举彼上义。寻出意许离实有性难之。故勘著有性作有缘性。而显意许离实有性。问。直举有性体。勘着意许离实有性。何故更显含有性作有缘性故意许离实有性。答。如言眼等必为他用时。意许为神我他用。举有性体立彼上义时。显意许离实有性。直举有性体时。不显故为显有性云时。举有性体义。含有性作有缘性语之。问。于有法自相相违。直举有性时。见意许离实有性著有法自相相违。而何云至此有法差别相违。含有性作有缘性。答。于有法自相相违。寻拟有性离实有性之意许。难有性非有性。直非指言显有性之体而难之。问。其有性作有缘性为宗立量物欤。答。尔立量。即立量有性作有缘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问。是量阙后二相耶。答。若如是立时。不阙后二相。问。若尔此言显量欤。答。不然。此意许量也问。意许量阙后二相。被能违者。何云此量云意许量。不阙后二相。答。其作有缘性宗言显可云有性作有缘性者。以此避过云时。不阙后二相。问。若尔此即为意许量者。可言如与非实德业宗为因。与能违量宗为因。何云如与作有缘性之宗为因。答。彼有性非实德业云时。望含有性作有缘性云尔也。问。若尔何云如遮实等。答。遮非实等成作有缘性云尔。故疏云。胜论此因既成有性遮非实等而作有缘性(云云)问。云有性非实德业成有性作有缘性者。有性作有缘性之量。犹可言显量。何云意许量答。其有性非实德业。成有性作有缘性。立者意中所为非言显所立。故此即为意许量。故义断文破有师言显量也。问。有性作有缘性之处。成挟大有性故。不可言有性非实德业之一量。有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此二失。唯可云有一有法自相相违。答。不然。有性非实德业之言下。含有性作有缘性。非别有有性作有缘性量也。问。直言有性言之下意许大有性者有何妨更云有性作有缘性之言下意许大有性。答。直举所说有性之有法。举体无义。被处不见意许大有性。举作有缘性云义时有大有性之意许显之故。云作有缘性之言下意许大有性也。极成色不离于眼识之其不离眼识之言下。意许非离眼识色。是即云有法下意许差别。如是例多准之可思。问。云言显量义断破者。其破文如何。答。彼文云。问。既言不以意许为差别。此作有缘性为是言显。为当意许。若云言陈者。如何立宗云大有作有缘性。言大有时。他许不许。若许意成。不许阙所别。作有缘性为言大有。为不无有言作大有缘性。他许立已成。不许阙能别。故他不许。即俱不成。何成立量。若云言有意含作有缘性。亦含此即意许。何得云言显。不得云如汝立。彼云。言有非实。虽是意许。即而立已显作有缘性。何不许然者。不然。何以故。前量云非实。故言有时。即言显实上之有。云非实。除大有外更有何有。故言有时即言显今作有缘性不云非实。以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故。俱是不无之有。作有缘性中。意作大有有缘性·作非大有有缘性。是其差别。今据意许难令成过。故非言显(以上云云)。
  因明别传云(观理僧都)断下文。以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故俱是不无之有。作有缘性中。意作大有缘性。作非有有缘性是其差别。今据意许难令成过。故非言显(云云)问。此文意何。答。此文意有性者有法自相。即共许不无之有。此有法自相处。意许作有缘性。总意许即亦共许不无有。今断师此总意许为法。此下别作大有缘性·作有缘性·作非大有有缘性·作有缘性。重意许为法差别。作能违量故。此有一实因有令违二因令违三因言也。问。尔其作能违量何。答。有性者有法自相。此下为作有缘性法。此作有缘性法处重为作大有有缘性·作有缘性·作非大有有缘性·作有缘性法差别。立者意立作大有有缘性作有缘性。同喻同异性。有一实。有德业。非实德业。作有缘性同异性。非有一实。有德业。非实德业。作有缘性中。作大有有缘性。宗异品。有一实有德业故因转彼。同无异有。作法差别能违云。有性非作有缘性中作大有有缘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问。论并疏。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共为有法差别。而何今违论疏。断师云以作有缘性为法。答。夫不违论疏意。何者。随立者意许处有法处取举意许时。名有法差别。法处取下意许时。名法差别。虽有上下不同。义意都不违。问。若尔有尔例。答。尔有。即云许非无故因令违四。有法处取上意许作大有缘性作非大有缘性。名有法差别。法处取下意许能有实德业离实德业有性不能有实德业离实德业有性。名法差别此亦尔。问。论并疏。有一实因出一因令违二作法。何今云令违三因。答。亦不违虽令三因。疏及论云令违二因。问。何以知断意可名法差别。答。虔记云。其作大有有缘性·作非大有有缘性。即法差别(云云)今见文意。私推此意。前意许为有性作有缘性。立者直取出设立有性作有缘性。此法自相作有缘性处。差别作大有有缘性作非大有有缘性。敌者作能违时。成法差别相违言也。故断云。准前释。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若加言已。即名法故(云云)虔记释此文云。如言有性非实。其作有缘性。即有性中含。名有法差别。此即不加言。若言有性离实等有性。此加言已。即名有法自相。其作大有缘性·作非大有缘性。即法差别也(云云)问。此记意何。答。立者立有性非实时。其作有缘性。有法有性处摄。故名有法差别。此任立者本意未加言。若立者自进寻其意许。立有性离实等。作有缘性时。是加言已。即成法自相。此法自相。作有缘性处。为作大有有缘性·作非大有有缘性。是法差别言也。问。若尔即名法故之法成何法。答。云此有二传。有人云。成法自相。有人云。成法差别也(细可后寻之云云)。
  注释下云。此言有者有无之有等者。释有法自是共许有。非是大有有缘性也。若作大有缘性等者。释如彼本意言显立时。有诸过失。例如法差别云。若言眼等必为我用。能别不成。阙无同喻。卧具为喻。所立不成也。有性言陈有法自相等者。释为避前过。言中总立。唯意中立大有缘性。例如法差别中言。由此方便矫立宗云。眼等必为他用。眼等有法指事显陈。为他用法方便显示意立必法之差别不积聚他实我受用也。然言作有缘性者。但是文略。理实应言大有缘性。例如略云实我受用。不言用胜也。彼此二文。其趣是同。不同于此中立两重意许。若不尔者。彼法差别与此文同。应有两重。又今文意云。言显立时有过失。故有性言陈为有法自相。作有缘性为意许差别。明知此言有缘性者。即是大有有缘性也。若执单是有缘性者。以此为言显。亦无有过。云何为避过。以之为意许。岂意许中苦避过耶。是故疏文但料简有法自相宗及一重意许。非是料简两重意许。若约别解。假云两重亦所不遮固执者非。问。断云。以有为有法○是其差别(已上)此岂非两重意许。答。断主乘他义出自别解。据设言显立。作如是释。非言意许两重差别。或本云。有无之有作境因。两本俱无过。前本意云。此言有者有无有也。非是别法。为境之因而有能缘。故非大有。后本意云。此言有者。是有无有。体即是境。境即是因。故非大有也。是故前因等者。彼上来义非如立声无常比量。声有缘性而作相违。为简彼故。云是本成。此中清云。此据他宗唯是意许作大有缘性。何故即他意许之有不许为大有耶。答。此据设遮他。若成立有性为有缘性。必不可作大有有缘性。即犯能别不成。由此故但意许以因成立不言陈也(已上)此释未可。问。此释顺前所引断文。何言未可。答。若述断意。此释可然。而不顺疏故为未可。问。大有缘性是所别义。如何今言能别不成。答。断云。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若加言已即名为法(云云)今文亦尔。若言显立即是能别(文)。
  作有缘性之事。
  疏云。此言意说。彼胜论立大有句义。有实德业(至)因即是大有。大有能有实德业故(文)。
  寻云。作有缘性者即是大有也。其有缘者何物耶。若大有为心境性者。既云同起缘智缘三为有。可言实德业为心之境。依之诸寺因明师皆传此义。
  若依之。实等者既云有缘或云有缘。若非有性者。何得有之名耶。故断中云。
  前记云。疏实德业三。即此实德业依实而住。即此三体和合之时。与能诠言家为境。故言同起诠言。疏缘三为有者。即此能诠言诠实等是有体。法既是有。并与能缘家智为境。由何等。答。由大有成。即实德业三始能起。得能诠言及能诠智(文)。
  邑记云。疏实德业三为因能起有诠缘者。此说由有大有有实德业。故此三种即能为因。同起诠缘。诠三为有。缘三为有。此因即是大有句也(文)。
  孝仁记云。文实德业三和合之时者。是实德等起时。三有诠有缘大有性有。而有为因言也。问。不和合时有而名和合时耶。答。实等法未生起时。名不和合时也。文实德业三为因等者。谓心实等为因起。实等有诠缘也。尔所以者。大有性有而有实等故言也(文)。
  明灯抄云。后释文者。实德业三和合之时等者。德·业两句实为所依。依实而住。即此三体和合之时。与能诠言为起言缘故。云同起诠言。缘三为有者。即此能诠。能诠实等是有体法。法体既是有义。与能缘智为起智缘此义云何。由大有成有。实德业三始起。得能诠言及能缘智。谓彼宗意。实德业三同起诠智。诠三为有。缘三为有。由其第四大有为因。有性若无。有智不起。故云实德业为因能起(文)。
  注释云。问。作有缘性训释如何。答。文云。有性同异。有缘性同。有缘谓境。有能缘故。如同异性。有一实故。作有缘性。体非实等。依此等文。应训作有于缘之性。有缘言表实德业三。作性言表大有同异。问。若尔何故疏云。同起缘智缘三为有。断云。今诤大有。与能缘有心作境性(云云)答。此纵横解释。显有缘性义。非是直释有缘性名。若不尔者。如前所引有能缘等诸文难消。又有别解。至下能违中当悉之。问。有性之名。是约何义。为实德业不无之性故名有性。为令实等体不无故说名有性。为能有于诠缘之性故名有性。答○今且解云。以此等义合名有性。如藏识名具三藏义。有名亦尔。众义合立。然同异性虽是能有。余义阙故。不名有性(文)。
  又云。问。彼宗能缘是德句中觉乐苦等。若实德业俱能有于觉乐等者。是即德句还能有德。既尔本立有性非德。有德故因应是不定。同异及德俱有德故。如有实因望子孙微有不定过。此亦应然。答。且案之云。有性同异为实等性故。不分别名。有实等德等。但为觉等所缘。望此义边名有能缘。不同与彼为性名有。例如实具德故名有德大有不具德故名无德。然依能有即名有德。彼有之言。义既各别。此文亦尔。言同意别。或大有等能有德等。还以德为因。而自有能缘故。有能缘非德力用。然依为因假说能有。上下诸文准此二释。问。断云。孙微虽有多实。非是大有。复非彼性(云云)若依前释。子孙微等既非彼性。何名能有。答。彼子微等能持父母。不同德等唯为所缘。况是彼计不劳分别(文)。
  略纂云。作有缘性者。此有两解。一云。心及心法。体是缘有性者。从境为名。名曰有缘。二云。心及心法并有所缘。但是心等皆是有缘。非唯缘有。心等从境为名。名曰有缘。其大有性能作有缘境界之性。故言作有缘性(文)。
  文轨疏二云。于前有性有法宗上有差别义。谓作有缘性也。心及心法。体是缘虑。有缘性者。从境为名。名曰有缘。其大有性能作有缘境界之性。故言作有缘性(文)。
  义心云。问。有法差别云作有缘性。为是缘大有心之境性。为是能缘大有心性耶。答。准疏解云。有性者。是所缘大有性。缘性者。是能缘性。性字属能缘智性。又解。言作有缘性者。即是许大有是缘大有心所取境性。所取境性即大有也。故以有一实等因成所缘大有非实。其同异性但是缘同异性心所取境性。非是缘大有心所取境性。故成有法差别相违。非作有缘性。故知不是缘大有心性。若不尔者。岂以有一实等因成心为能缘耶。若成能缘。何故论云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乃至作非有缘性。然依疏解胜也(文)。
  注抄下云。和合之时乃至实德业为因者。谓能诠言缘智不孤起。必由此三有体为所缘境方起此能诠缘故。能起有诠缘因即是大有者。谓实德业三不能自有。由大有有。即大有为能诠缘境之因。望其能诠缘。大有是因。因此解甚行不会论意。剩加诠缘一重。令于义转迷。向若五顶不信实德业有体。可将能诠缘得生。明知所诠缘有体。彼从来信有实等。将此能诠缘复何所证。此解甚深。不能具显。恐厌文繁。但申正义。谓五顶不信实等外别有有性。前量遂遮实等建立别有有性。不唯别有其体。意许能有实等。而与实等作有缘性故。此第四违其意许非有缘性。非谓有心心所所缘之性也。若是心心所所缘之性。一切法总是。何须意许耶。亦是前共不定过。各别有缘为境者。有总同总异。别同别异。故言各别也。
  又云。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者。不然。唯有作有缘性。是意许。无有作非有缘性也(云云)。
  以此文可难有法有性之下带作非有缘性差别之义也。
  注释二云。实等三句与大有性和合之时。三句同起能诠实等为有之言三句同起能缘实等为有之智○如是三能为心等因(因者境也)起诠缘之因。即是大有性。大有能有实德业故。应知此中有两重因。以大有性为实等因。以实等三为诠智因。或大有性能有实等。还以实等为因能有诠智耳。下有缘谓境。有能缘故文准之(文)。
  问。令法和合事。必依和合句义耶。
  疏云。十句论说。同句义云何。谓有性。何等为有性。谓与一切(至)有诠·智因。是名有性。智谓能缘(文)。
  寻云。有性与实德业和合。其有性能有。不假他力。若尔有性有令法和合之义欤。案彼宗心。诸和合法之物。皆立和合句义。如何云有性有此功能耶。
  前记云。疏谓与实等和合者。此大有与实等和合。非和合句也(文)。
  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我为和合因缘始能和合者。问。和合自为和合句义。此中复言由我为缘方能和合。和合句义功能何在。答。功有亲疏。如种生芽。种为亲生。地水等疏能生。若无地水。种亦不生。和合亦尔。自不能和合也。和合之因缘者。和合自是和合句义。此我与彼和合句义作因缘故。和合之因缘。依主释(文)。
  注释二云。言和合者。周珠同云。德业依实住。和合也。备云。和合性也。有云。同现在有。云和合(云云)诸释未了。今谓。但是大有与实德业三和合也。如下文云。何等为有性。谓与一切实德业句义和合(文)。
  前记·明灯抄。于实等三句明和合义之文。如次上抄之。不叶十句论文欤。
  邑记云。疏和合一切根所取至有诠智因者。由大有为因。和合实等令同一有。故根取时。于实德业作有诠言作有智缘故。说有诠智因。即是大有。问。何故为根。答。彼以五大为眼等根。以觉等及现比智以为心根(文)。
  又寻云。何云根所取。不言心心所耶。
  前记云。一切根所取者。问。何故只言根所取。不取心等所取耶。答。且据有境而论。根能取境。因根前果识。识者即心所是也。即由心所依根而住。从强而论。故先举根所取(文)。
  横川注释二云。一切根所取者。诸师多云。此但云根。下但举心。各取一义(文)。
  问。大有性于十句义令有几句义。不令有几句义耶。
  疏云。彼下文说。如是有性○有实德业。除同(至)一有同诠缘因(文)。
  寻云。
  邑记云。疏除同有能至所和合者。此除六句。既说所和合。即除和合。有性不能有此六句。故并除之。无说。体无理不须说(文)。
  明灯抄云。除同有能等者。同者同句义也。如前已说。有能者。实德业三。或时共一。或时各别。造自果因。定所须因。若无此者。应不能造果。无能体者。实德业三。或时共一。或时各别。不造余果。决定所须因。若无此者。一法应能造一切果。因由有此。唯造自果。不造余果。俱分体者。即实德业三种体性。此三之上总俱分性。地等色等别俱分性。互于彼不转。一切根所取。当旧所说同异性也。亦同亦异故名俱分。言异者常于实转。是遮德等心心所因。是表实性心心所因。是表实性心心所因。俱于实转。异实之物。实由有此。异于德等。故名为异。一切实德业句义名所和合。能和合性者。能令实等不相离而相属着。此能诠缘因名和合。除此同等五句义。所和合法一有同诠缘因名为有性(文)。
  前记云。疏除同者。同异句也。虽有此解。不顺十句论。疏异所和合者。异者别异有句。异所和合。一有者大有。名一有也。时轨疏问灟作此判。虽尔疑情未全遣尔。复应审思(文)。
  后记云。所和合者。意举所和合彰能和合非有也(文)。
  注释二云。除同等者。邑云○后记云○(云云)意云。同句·有能句·无能句·俱分句·异句·和合句。除此六句。其大有句唯有实德业。珠意五句如邑。所和合者。谓大有句于所和合实德业三。同令一向诠缘为有之因性也。然不明和合句所属。周·清·献三师。前四句同邑。异所和合者。谓彼大有性异于所和合实德业三。而一大有性能为实等诠缘因也。然不明异句和合句之所从。备云。大有性是有实德业时。除大有句义。而有能·无能·俱分·及异所和合时。一有同诠缘因也(乃至)所和合者。和合句义也(云云)此上四释。是非难知。捡十句文。亦不分明(云云)。
  四相违记里书云。(修南院传云云)面(长朗律师传)疏云除同有能无能俱分等之文方何。答。有三样。一除同·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一有同诠缘因(云云)二除同·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一有同诠缘因(云云)三除同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一有同诠缘因(云云)问。初破文意何。答。同者大有性也。有能无能者。十句中二也。俱者同异性也。意大有除己レ·有能·无能·同异性。异实德业三。令诠缘实德业三之因为言也。言所和合者。实德业三。所以俊清师云。其实等能和合所和合(云云)问。此初破文依何记所读。答。是依献记文所读也。故彼记云。除同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一有同诠缘因者。除同者大有句。此意云。除同有能等者。异其所和合实德业有一大有有实德业。今言除同等者。谓大有虽异实等有体。而不能有其同句及有能等。故须除之(更检十句云云)问。第二破文意何。答。此意。同者大有。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此六句非即有己。故除此等能有实等大有性同令诠缘为因为言也。问。此依何记文所读。答。是依俊清师第二释所读也。故彼记云又释。除同等者。同谓大有性句。异即异句义。所和合即和合句。除此六句。余实德业等。以此一有为同诠缘因也(云云)问。第三破文何。答。大有性异所和合。有所和合实等三。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实等。而非有实等云事为显。云除同也。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而读也。问。此依何记文所读。答。依俊清师初释所读也。故彼记云。言除者。有性能有实等三。更不能有余句。所以即云除同。同者即大有性。有性当体自不能有己故。有能·无能等并非能有也。异所和合者。非谓同异及和合句也。其实等是能和合所和合。明此大有句非是和合句之所和合法也。一有同诠缘因者。有性也。即以此一有为诠缘之因(云云)。
  孝仁记云。文同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一有等者。其同异名俱分也。问。异句与同异如何别耶。答。同异是等类同类言时。自然自余之法令异。故知异非同异之能。故别有异句也。问。唯名同句。何故烦名同异句耶。答。异虽同异之非能。而同言时。自然有异。故非烦也问。有宽狭耶。答。有。谓异句唯大法体实德业相望而为异。其同异句实等相望而言。亦且实之中之九种相望言也。问。同喻言时。自然异故。名同异者。异之时。自然同故言。而可名异同句也。答。同言时。必定自然有异余法。若云异时。非必有同义。其自余法非一种故。故非例也。问。何故不言和合耶。答。所和合言故。自然有和合故。更不言也。文所和合者。实等三言也(文)。
  (延宝二年甲寅二月佛涅槃日书写已竟。十二日至十五日。十六日依原本对正点句毕)。
  略纂云。问。同无异有。方是相违。其一实等。于同有异无。何故此中作相违过。此有两解。一云。因若不成有法差别相违之宗方是正因。由有一实等因得成有法差相违之宗故。敌论者与作相违。二云。若望非实等宗。因即异无同有。若望有法差别之宗。因即同无异有。故作相违(文)(于因三相是何过耶文处。元本押纸)。
  黄私记下文。
  问。尔难有性非离实有性者。有法自相相违。为当法自相相违耶。答未决(文)(二十九帖口表纸)。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