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十二目次

  数论
  变易非本
  既有三相二方
  胜论
  胜论师立五根五识欤
  德句中香通常无常欤
  今解亦唯现境
  六句皆实
  破同异和合量
  有性离实量
  如实性等
  破和合句义实有量
  大自在天
  声皆是常
  破余乘
  滑涩等相状
  香味假实
  自具大造
  识上色功能
  异熟等流总别
  心心所法有处宽遍欤
  心心所有变异等流欤
  眼等五根有变异等流欤
  扶根尘有变异自性等流欤
  胜定果色有处宽遍长养欤
  西明定果色
  和合于五识
  然依他故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十二

  数论

总略有三

  一变易(二十三谛)二自性(亦云胜性。亦云冥性。)三我知(神我体)
  次中为四。
  一本而非变易(自性谛)二变易而非本(一说十六谛十一根及五大一说十一根。)三亦本亦变易(一说七谛。大我慢。五唯量一说十二。加五大也。)四非本非变易(神我。)
  广为二十五(此有九位。)
  一自性(诸法生因也。三德合故。能生诸谛。三德者梵云萨埵。此云有情。亦云勇健。今取勇义。梵云刺周。此云微。亦云尘分土。今取尘义。梵云。答摩。此云闇。即如次勇尘闇也。若傍义翻。旧云染粗黑。今云黄赤黑。今云黄赤黑旧云喜忧闇。今云贪瞋痴。旧云乐苦痴。今云乐苦舍。)
  二大(增长之义。自性相增故名为大。或名觉亦名想。云遍满。云智云慧。)
  三我执(自性起用观察于我。知我须境。故名我执。初亦名转异。亦名脂腻。)
  四五唯量(声触色味香。)五五大(地水火风空。)
  六五智根(眼耳鼻舌皮)七五作业(语具。手。足。大便处。小便处。)
  八心平等根(分别为体是金七十论说也。有说肉心为体。)
  九我知者(以思为体。)
  疏云。三德是生死因。由所转变。扰乱我故。不得解脱。知二十三谛。转变无常。生厌修道。自性隐迹。不生诸谛。我便解脱(云云)
  又云。二十三谛。由萨埵等三事和合。以成自性。皆是实有。无灭坏法。但是转变称为无常。初从自性转变而生。后变坏时。还归自性。但是隐显。非后无体灭。名无常。体皆自性。更无别体。是实非假(云云)
  疏云。外人问云。此我知者。作受者耶。答是受者。三德作故。问。既非作者。用我何为。答云。为领义故。义之言境。说于境也。我是知者。余不能知。又从宜性既转变已。我受用故(云云)

变易非本

  问。付数论所立二十五谛。且变易非本句体。可取五大耶。答。本疏出二说。一云十六谛。十一根及五大也。二云十一根也。故依初释取五大。依后说者。不取之也。付初释有疑。唯从他生。不能生他。是云变易非本句而五大者。虽有总成别成二说。必定生十一根。既有生他之义。知。可取第三亦本亦变易句云事。若尔有何别因。作此释耶。
  答。本疏二说。非大师私释。数论宗中。总有二说。今此诤论。源有西方。故疏即今西方犹有二谛(云云)外道宗义。暗不可疑之。若无其理。何强成之。但疑难者。是演秘问难也。正答此事。而言五大别成根者。且约展转小相成说。据实成根体。唯唯量。由此十六名唯变易(云云)凡于数论宗。云诸谛生起。二说相分。一云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二云我慢唯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于五大生十一根。亦有二说。一云别成五根。此意。色成火大。火大成眼根。声成空大。空大成耳等也。二云五唯总成五大。五大总成十一根也。前二说。即如次后二说也。故明变易非本句二说。亦是如次今二说也。而五大别成五根释者。既展转助成。论根本者。是五唯量。五大成根。五唯被扶生五根也。五大之力。自无生五根之能也。譬如假者成斧。斧伐木之时。假者伐木也。扑扬深存此旨。问中虽举总成义。答文。付别成。会难也。本疏述总成义了。故十一法。变易非本。顺此手解(云云)后解者。即总成解也。演秘释今疏文。乍观两解。虽总殊别乃至。合顺二解。实理前释且约展转有助成义。实成根体。是五唯量。故顺后释(云云)明知。五大别成五根解者。即以五 变易非本句释云事。其理尤可然。别成其力劣。总成彼能胜。故同虽成五根。别成之义。以五大属唯变易也(今度愚案也。如当时者。颇叶文理欤。)

既有三相

  问。数论师意。萨埵等三。各有三相。成大等时。和杂见一(云云)尔者护法论主。何破之耶。答。论云。既有三相。宁见为一(云云)付之。虽多法聚集。见一法是常习也。设能成三德。虽有三相。所成大等和杂故。可见一大等耶。彼大乘意。四大种共虽造一色更无此过。若依能成多法。难所成多种者。以能造多可难所造多耶。加之共变境者。虽能变别。各见一境。若尔外宗。岂不致返难耶。
  答。数论所计。三德自性转成大等。色等相隐还归自性。能成三德。即所成大等也。故萨埵等三。各有三相。所成大等。何见一耶。但至能造所造难者。见灯文。各自种生。四大疏造。不同于彼。皆三德成(云云)大乘宗意有为诸法。必从亲因缘自种生。此皆各别种子。生各别现行。亲辨自果。自体辨生故也。四大种能造。是增上缘。既粗缘也。故共虽造一色。全无此失。三德合成大等。即如亲因缘。故致此难也。次至共变境者。灯答此难。不同于彼。以非实故。自体虚疏。同业招故。故似于一(云云)既共业所变故。相似是一也数论三德。是实有法。何有和合似一义耶。
  问。护法论主。破两众三德合成之义。既有三相。宁见为一(云云)尔者今此难意。大师如何释之耶。答。述此难意。本疏。枢要。其意颇异。疏意三德一一。各有三相。所成大等。各见三相。何见一大等耶。枢要意三德一一。各有三相。且一萨埵德。见有三相。何见一萨埵哉(云云)
  问。付枢要释。不可然。见论文。若谓三体各有三相。和杂难知。故见一者。既有三相。宁见为一(云云)如文相者。所成大等。何见一耶难也。何于三德。难宁见为一耶。况如枢要文者。可有相符过。判此难三德各应见一故。僧佉本三德虽有三相。各定见一。岂破各应见一耶。加之论文。云既有三相宁见为一。明难可见多相也。若难可见一者。不相违论文耶。答。如先重出申。于今能破文。总有二途。一难所成大等。即如本疏。故疏云。各有三相。还应见三。如何见一(云云)二云难能成三德。即枢要意也。意云。三德一一各有三相。应一萨埵德见有三相。何见一萨埵耶。余二亦尔。既有三相者。牒举三德。宁见为一者。有难大等之边。有难三德之边。枢要。本疏。各出一边非致相违。但至要文者。可有文点。此波难须三德各乃应登毛。见一也。若不然者。岂顺论文耶。或枢要。本疏。其意遂同。俱难所成大等也。但枢要与疏不同者。难趣聊异。所谓疏意。若有三相。何见一耶。要意。若于一色。有二相者。应见一种色有三种具。何见一耶(后义尚可审定耳。四卷记可见之。)

胜论

  胜论六句义者。
  实。德。业。有。同异。和合。
  后代慧月十句义者。
  实。德。业。同。异。和合。有能。无能。俱分。无说。
  实句九者。
  地。水。火。风。空。时。方。我(觉。乐。苦。欲。瞋。勤勇。行。法。非法九德和合因缘能起智相也。)
  意(觉乐等九德不和合因缘能起智相也。)
  德句二十四者。
  色。味。香。触。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觉。乐。苦。欲。瞋。勤勇。重性。液性。同。行。法。非法。声。
  业句五者。
  取。舍。屈。申。行。
  同句。
  旧云。大有性。俱舍云。总同句义。同体是一。实德业三。同一有故。实等体性非无能诠能缘因也。
  异句。
  异体许多。依九实故。而数不定。此有总别。总者。九实令别也。别者。一一实有细分故言异也。
  和合句。
  实等三。不相离。能诠缘因也。
  有能句。
  实等三。或共一。或各别造果。定所须因也。
  无能句。
  实等三。不造余果也。造自果云有能。
  俱分句。
  实等三。各别性也。当旧同异性。
  无说句。
  未生无。已灭无。更互无。不会无。毕竟无。

胜论师立五根五识欤

  问。胜论师意。可立眼等五根。眼等五识耶。两方。若不立者。若无根识者。由何可取境界耶。依之见疏文。此宗意。说眼根舒光。至于色境。方始取之。如灯照物(云云)况根与境合时。了相生名理量体。若无其根者。以何云理理耶。加之数论既立之。吠世何不许之耶。若依之尔者。正见彼所立法门。全无列根识如何。
  答。卫世所立法门之中。虽正不立其名。皆许彼体。地水火风天五大。即是五根也。故灯云依地大等。即为眼取。故名为色。所余准此。以彼五根即是五大(云云)次至眼等识者。又灯释云。即觉等是。余外道计。亦多准此(云云)外道法门。多不称道理以能造执五根。以觉乐等。名眼等识也。

德句中香通常无常欤

  问。付十句义。且德句中香。可通常无常耶。进云。释唯无常也。付之。披卫世宗计。寻常无常义。依父母常极微。云常。非现境。依子微以去。定无常现境。而香依地及火。地火中有父母常微。宁不依彼耶。例如色味触等依。父母极微判常。依之十句论中。明唯无常法。举觉乐等十三法。不出香。若唯无常者。同觉乐等。可列之耶。爰知。等色味触。可通常无常云事。是以披十句论。色味香触。同类为因(云云)既一具举之。岂有差别耶。若尔释香唯无常。有何别因耶。
  答。常无常义。诚如疑难。香唯无常者。不依地大父母常微也。父母微位香德不显。如液性地火虽有。不依常微。此即地等坚硬。父母之微无流液也。依之演秘。问。色等依地父母微不。答义同液性不依于地父母极微。但至色味触例难者。见疏文。色味香触。若地所有。唯是无常。因门中言。火合为因(云云)色味香触德地大常微。无其相也。而色味触通常者。演秘云。火等极微。色义得有。能依通常(云云)火等常微。有色义故通常也。例如液性不依地火父母极微。依水微故通常也。次至唯无常法中。不出香者。秘会此难。觉等十三不约所依以辨无常。同类合明有十三德。香味等四。由约所依。辨常无常。与觉等别不言十四(云云)所释分明也。次于一具列之者。彼文即宗家诚证也。上疏文。因门中言火合为因者。即是同类为因文也。同类为因者。二微果等。和合之色等从常微生。若地所有色味香触。既从常微生二微之果也。以父母微。为同类因知。二微果色等无常云事。
  虽无指事颇委细法门。闲可案之。

今解亦唯现境

  问。付十句义。且德句中重性。可通现比量二量耶。答。可通也。两方。若通者。重性多微聚集德也。知。可限现量云事。依之疏中。文不说重。今解亦唯现境。重具德中。水火德故(云云)若依之不通非现境者。见疏文。举液润重等。随所依实。若常无常(云云)既通常。岂限现境耶。是以淄洲。扑扬。同通现比(云云)两方不明如何。
  答。本疏。义灯。同依十句论不说重性。现非现之本。作解释也。而疏意者。重性是水火德。其中虽有父母常微。既云重性。是水火中粗微故。证唯现境也。泛尔以水火德。非证现境。既以云重。多微聚集之旨显故。简父母常微也。淄洲承本疏通常无常之文。论无文解。义准云通现比无妨(云云)疏中准水火德之义。云唯现境也。灯中准通常无常义。云通比无妨也。扑扬大师。判疏主应检。不正本也。正检彼论云。数。量别。合。离。彼。液。润。重。势用。如色味香亦尔(云云)上文。色味香触。现非现境(云云)此即依父母常微。是非现也。依子微已上。是现量也。
  以色香味触现非现境文。可难次上论义也。

六句皆实

  问。胜论所说实德等六句。限实有欤。两方。若六句俱限实有者。实句中军林等既假。何云限实耶。依之论中。云多实有性。显少分通假。义灯。实句之中。军林等假乃至此等少假。余多实故(云云)若依之尔者。本疏判六句皆实。演秘破他师通假之义。成限实之旨。两方有疑如何。
  答。论文云胜论所执实等句义。多实有性。现量所得。含六句十句两师。一多言通现及实。若依六句者。六句皆实。但至多言者。本疏释此事。六句皆实。今言多者。显非一法。三法以上。皆名多故文。若依十句者。实等九句者实有。第十无说句是假多分实有故。云多也。今论并广百论等。专破本计故。正破六句也。兼不遮破十句也。但至军林等难者。扑扬大师。释此事此军林等。离人树等。无别军林。摄假从实。名实何失(云云)至灯文者。既云今更助解。是可疏外助释。
  或六句皆实者。亘六句皆实云事也。于十句者。九句虽实。无说句非实之故付十句者。是多分义也。如不遮有时皆得相应之皆言也(后义愚案。)
  难此后聊简。尚违演秘释。依摄假从实义。释六句皆文故也如何。答。演秘有人难六句皆实疏文。成通假之旨。扑扬难彼义。强存摄假从实义也。

破同异和合量

  问。本疏中。破胜论师。立量云。汝所立大有。同异。和合。等实常。不生果者。应非离识实有自性。许实常不生果故。如菟角等(云云)尔者此量因。若言无作用故者。有何过耶。答。本疏释此事。若以无作用故为因者。以真如虚空等。可付不定过故也。付之。大乘意。真如等。不离识。何为不定敌耶。若妄为过者。许实常住不生果故之因。亦可有不定过。况见论文。破生果者。须有作用故之因。例彼思之。难不生果者之时。可依无作用故之因。论文略不举之。即可显相翻义。若尔二因共正因者。任论文意趣。可举无作用故之因耶。
  答。诚如疑能难。大乘宗意。真如虚空等。实不离识。而敌者胜论。谓大乘真如离识有。付不定过。故为遮此。不云无作用故也。谓自真如。实不离识。恐彼妄谓是离识有。而为不定。为遮此故。不言无作之扑扬解释。即此意也。但至依此义边。不生果故之因可有此过难者。演秘会此难云。据实无作不生果等。皆是正因。真如自许不离识故。不成不定。然立因法。不可双陈。故论且举常住为难(云云)次至论文者。见论文。若不生果。应非离识(云云)依此文。立此因欤。
  寻云。若共正因者。何立常住不生果因。不用不作用故之因耶。
  答。般若等经中。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也云。准此文者。真如生果故。华严。三论等诸师。真如为诸法生因故。不转常住不生果之因也。疏主依此一往义。且举此因。而论实义。自宗意真如不生诸法故。何正因。共虽可用之。不可双陈二因故。且出一因也。二因中。聊有其由故。举常住不生果之因欤。

有性离实量

  问。胜论师。对佛法者。立量云。我宗有性。定离实句。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德业等(云云)尔者大乘师勘何过耶。答。有共不定过。以实句为异品故。亦有法自相相违过。作法云。汝有性。离实句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实句(云云)付之。先共不定阙第三相。相违因。阙后二相。何相并付之耶。次法自相能违。可有不定过。作法为如实句许非无故。有性离实句外。无别自性。为如德业句。许非无故。有性离实句外。有别自性。既有此过。岂为前邪后正作法耶。
  答。不定相违并不。先德异义也。宗家处处之中。多有此例。左右前后付二过。故不可乖阙后二相义。如彼所立宗因并有为相比量也。次于能违不定过者。义灯释此事云。此量之中。虽有他不定。德业句等。他许非无。因于彼转。非自共许。故非不定。又就破他。于他不定。亦可为过。故枢要判。但是比量相违过摄(云云)非自共许故非不定者。德业非无云事。大乘不许故。非不定云也。又就破他等者。能违量。他比量故。以他不定。可为真过。故今法自相。非单法自相。是法自相比量相违也。其作法云。汝有性。应离实句无别自性。除德业等。许非无故。如实句(云云)若又准疏主意者。立应离实等八句之外。无别自性之故。更不可有不定过。故灯云。若准疏判云。应离实等八句之外。无别自性。即无不定(云云)仍无其过可成申也。
  难云。非自共许故非不定之释。不可然。他比违他及共违失者。因明门所定也。何以非共许。遮其过耶。
  答。会此难。可有二意。一云演秘释或余句无常者。虽不生果。大乘不许有实体故。设许有体。亦非离识。故不定之疏释。致今此问答。之今以愚度智。聊有二意。一试诸学者。而悟不耶。即俱舍论有斯意矣。二余因明师。于一因过。不分九例。今随他语。复欲发生学者觉惠。故示訾谬。若言疏主实闇斯理。因明疏内。何巨照然故。应不出前之二意(云云)虽不见今文。以此意可知大概也。二云先德(黄私记)释云。无共许法。有句。今正举破余同异和合等。次所破往也。同异和合等离实等。有别自性。未极成故。云非两师共成也(云云)此即长载大德之肝心。贤应大德之口说也。因明先达。立破独步。谁不信用耶。所谓一会论场。可破法门。更不出之。不付过也。所以疏主往往明他比量之处。非极成故。非过数释也。如彼清辨论师。于一会中。为破十八界实有义。且立眼界空比量之时。以今所破往耳界等。不可付不定等过也(可见唯量抄。)

如实性等

  问。本疏中。释如实性等。无别实等性。实等亦应无别实性等论文。然文唯有以性同实例。无以实同性例(云云)尔者扑扬大师。如何释之耶。答。秘云。笔误也(云云)付之。以性同实者。同异性上。不立别同异性。故例令实上不立同异性也。以实同性者。实上引立同异性。例同异性上。令立同异性也。而见论文。云如实性等无别实等性。举同异性无别性之义。实等亦应。无别实等性例同也。道理炳然也。何辄关误耶(义翼可见之。)
  答。扑扬解释。尤叶道理。今论文为难离实等无。同异性。例同异性上。不立同异性也。能例是实。所例是性也。故疏牒论文。标难令离实等。无同异性(云云)即立量云。实等之外。应无同异性。非唯一故。如同异性上无同异性(云云)而论文且虽以实例性。疏主依论文。亦释加以性例实之义。即立量云。其实等性。应更有实等性。非一法故。如实等法(云云)故出此作法了。结文。此即以性同实等例(云云)爰知。末文然文唯有以性同实例等者。是书写误云事。若尔演秘定判。深顺文相。何疑之耶。

破和合句义实有量

  问。大乘师。对胜论师。立量云。汝所执和合句义。定非实有。许非是有性及非实等八句诸法摄故。如毕竟无(云云)尔者正比量欤。答。正比量也。付之。外道今量付违决定过。作法云。我所执和合句义。定应实有。无说句中毕竟无所不摄故。如实德业(云云)何遮此过耶。
  答。先所不摄因。不必用之。道理至极之时。所成立也。况同喻实德业。本量因简毕。岂以简舍法。为同喻耶。加之实德业。可非实有之义。上广破了。何举一会破尽法。可为同喻耶。既无同喻。可云阙无同喻过。亦可有所立不成过也。
  问。胜论师意。以和合句义。许有实体欤。两方。若有实体者。其体非无能和合实等。和合句义。可转有一实故因。例如同异性。若尔有一实故因。但可云第四句。何云第六句耶。依之淄洲大师。和合句义。无别名体(云云)若依之无实体者。护法论主。立比量。难定非实有之时。岂无相符过耶。
  答。任略纂解释。可云离实等三句。无别体也。但外道宗计万差也。晴推不可定之。于实等三句。其己体。令不相离相属着。是和合句义也。故离实等三句。无别体也。亦能所异故。可云有别体。是故立六句别体。乃其体一亦常。亦是实也。然而其体即实等。不同有性同异三句外有别体。仍可云别体有义门故。处处释不相违。存二门故(子岛御意也。此答诸本无之。)

大自大天等段声皆是常

  问。论中出声论师计。有执。一切声皆是常(云云)尔者声显论师。可许内外诸声俱常住耶。答。可有此计也。付之。护法论主。出声论师计。破彼宗义。可同域龙。天主。而理门。正理中。破声显论师。以勤勇无间所发性为因。此因不转外声。岂第八因。无一分两俱不成过耶。依之淄洲大师。释所作勤勇二因。内外异故(云云)明知。声显论师。计唯内声常云事。何况见掌中枢要文。述外物虽复不诠显生声之缘。既外声无能诠声。岂计常住耶。
  答。于声生声显二师。总有八家不同。所谓能诠声。随一一物。其体各别。或共一体。此中各有二计。一计全分。内外诸声。皆常计也。一计一分。唯内声常计也。故今本疏。枢要并三卷大疏。总聊简义林中。皆出此等计不同。更不可异求。但至第八句者。见因明疏。二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如胜论师。立内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喻若电瓶(云云)故以勤发因。非立一切声也。若对此师。破一切声之时。可云待缘故。故见论文。余声亦应非常声体。如瓶衣等。待众缘故(云云)声显论师意。立声常宗之时。从缘显故云也。如云所作性故因。成常宗也。故待众缘故之因。能成立也。重见大疏。又立内外声皆无常因言所作。若立内声因言勤勇。不尔因有两俱一分两俱不成。为对计别故陈二因(云云)淄洲略解释。可准之。若准或先德意者。先成内声无常义了。更以内外随一摄故之因。立外声无常比理(云云)次至枢要文者。先德释此文。约草木响声。非能诠也。以实论之。于外声亦有三种。所谓响声及能诠之分声。与声性也。若无能诠之分声者。如何糸竹之声。各别差别。虽其声各别。不具名句等。故不名能诠也。若依声各别义门者。亦可名能诠声也。外声有能诠云事。即见论文。有执一切声。皆是常。待缘显发。方有诠表(云云)准本疏释。今破计一切。少分亦自破。或少分一切。摄诸计尽(云云)既专出全分一切计。知。外声有诠表云事。
  寻云。枢要出全分一切。少分一切两计虽有二解。前解为胜(云云)意何。
  答。声论宗中。虽有二计。以一切之计为胜云事也。非释今论文前解为胜。

破余乘

  于假实分别四句事(疏在之。)
  一粗假细实(经部师)二粗实细假(大乘师)
  三粗细俱实(萨婆多)四粗细俱假(一说部)
  四大种于所造色种有五功能(瑜伽论第三说。灯引之。)
  一生起因功能(谓由大种恒将带生故)
  二依功能(谓此造色依大种故)
  三安立功能(谓此色种及大种同安危故。大种坏故。造色亦坏。)
  四持功能(谓此色于大种中。各相遍故。故瑜伽论云。一和杂不相离。二同处不相离(云云))
  五长养功能(谓色根等依大种力。得增长故。)

滑涩相状

  问。大乘意。身识可许缘滑涩等耶。答。可有缘不缘之二意也。问。付缘释不明。未转依五识。必缘实境。何缘滑涩等假耶。况眼识不缘色上长短。耳识不缘声上名等。至身识。岂缘触上滑涩等耶。依之见本疏文。以五识不缘假之释。判正义如何。
  答。义灯中作五识缘实不缘假。或缘假实二解。于初解中。亦有二释。长短之色。相待疏。紧不为眼识得。涩等诸触分位假。亲故所以身根得。或同假色。唯意所得(云云)此则本疏所出。西方二说之中。付五识不缘假之正义。亦有二意也。涩等相状。不同长等。为显此不同。一往作此释。此意出本疏释。故疏云。唯取五识一向缘实。故无违也。然触处中。涩等即四大分位差别。名之为假。知根所得。不同长等。聚集假摄(云云)以实论之。以第二释。可为实义也。故本疏中。述第一义。色处既尔乃至触处亦不缘假。唯缘本质四大为境。不同经部(云云)若尔任此甚难解前解为胜之断。义灯初释。尚违正义意。不可依用也。

香味假实

  问。付于五尘境。分别假实。且香味二尘。可通假耶。两方。若通假者。香味二尘。成段食性。岂非实耶。依之本疏中。不见香味通假之言(云云)对法钞等中。同以存此旨。若依之尔者。见瑜伽论文。空行风中。无俱生香。唯有假合者(云云)加之披对法论说。香列六种。味明十二。其中立和合香。和合味。此岂非通假之文耶。是以扑扬。今演秘。法华摄释中。释通假旨淄洲补阙义林。亦致此谈。两方有疑如何。
  答。香味假实。解释往往。未知慥义。光师判通假实义忠师存唯实。可谓上古诤论。先哲异义也。而见对法抄。作二释。初释香味唯实。后释通假爰初释。委成立之后释安有义言。知。香味唯实初释。深可指南云事。随今本疏唯出初释。谁可异求耶。退案道理。香味二尘。唯于段食。有其实用。设异类香味聚集。全不失本香味。所谓好恶等香。互虽相待。各别相住。未失其相。彼此和合。尚各各香味也。长短等不然。积短为长。失本短相。下长为短。亦失本长。既长短无定相。假境义炳然也。香味不然。何通假耶。是以对法抄。述唯实释。相待形便失形表皆成假。待余香尚在。和合成真。积短为长。失本短长短非实等(云云)南寺护命。所解同之。但至和合香味等名者。本质实有多香。集在一处。名和合香等寻其本质。是实故。云唯实也。次至空行风香者。非是香体通假。香尘随风。有离用也不成段食。非本质香。故名假也。而五蕴章并演秘。摄释中。引空行风文。证假义者或述对法抄一义欤。是以先德难摄释失本师意(云云)或香味唯实释中。以义亦有通假之意。和合在一处。名和合香。虽其体实。以和合义。且云假欤。依之淄洲大师。列好恶等香。据性是假。论体是实(云云)香味二尘。实虽无记。思假性名好恶。故性是假云也。既非香味体通假。依别义门。且云假也。如此聊简者。处处释文。无相违欤。

自具大造

  问。了义灯中。付明四大种能造义。且无漏四大种。疏可有造有漏色之义耶。答。灯有二释。若依本义者。不造。若依助释者。可有疏造义也。问。共有疑。先付本义疏造之义。不简异界异地。无嫌有漏无漏。若尔无漏大种。何不造有漏色耶。例如有漏大种造无漏色。况有漏第八识。詑佛身无漏第八所变四大之时。无漏大种。望有漏相分。岂无疏造义耶。次付助释。法处四大。其力微劣。何有疏造之能耶。是以义林章中。无此义见。如何。
  答。虽有二释。可依本义。胜定果色章中。明疏造之义。不云无漏大种造有漏色。随今灯中。以疏造释。既云助释。故可依初释也。有漏四大种。疏造无漏色者。且无漏第六所变定通果色。要诧自第八所变触处大种。变为法处大种。令造无漏色也。故胜定果色章云。依初大造。虽定亦变大种亲生。初变色境。要诧触处。法处方起。故说本质大种所造。定大种劣不说依起。然非本大亲实能生。亲能生者。定大种故(云云)此释意云。因位所起无漏色者。必以第八所变有漏色。为本质故。所起亲相分。以有漏大种。为疏造。依彼有漏质。所引起故也。而有漏心缘无漏色之时。若第八所缘者。自所变相分。有漏故。自具触处四大亲造。不假疏造也。既自具大造故。不须他所变法处四大也。第八识本自变为境界。以他所变。不为所诧。设虽诧无漏定通所变。其力本有杖他之能故。虽漏无漏缘。尚虽性境也。故以本质无漏色能造。不为第八亲相分疏造也。若第六所变者。是非实色。既唯从见独影境也。何有四大种能造耶。若第八缘自具大种。第六独缘唯从见也。此之相分。非实色故。不得名无漏。造有漏之释则此意也。但至缘佛身者。助释意者。则以彼为其证。故灯又今助释。无漏亦得疏造有漏。如缘佛身亲相分等(云云)虽有此释。道理不然。此亦不可过若第八缘自共大造意。况既他身。岂自他相望。论能所造义耶。故义灯本义。深顺道理可答申也。
  寻云。无漏定通所变色。有漏本质所引起云事如何。有漏无漏。既如水火。何云所引起耶。若许此义者。彼相分熏种子之时。可熏本质种子。若尔有漏无漏。互熏习耶。况若许此义者。有漏心缘无漏色。亦可然耶。
  愚案云。疏造义。大旨如先。凡触处者。唯能造四大也。因位第六无漏。缘自身第八触处变相分。此相分即能处四大也。依相分之四大。亲造无漏色。以今此所造无漏色。远望有漏四大。有疏造义。源依本质触处。所造无漏色有故也。如此得心漏无漏虽别疏造义。更无相违。疏造其义既广。何嫌漏无漏不同耶。种子熏习。专具引自果等义。既在亲法。何等为例难耶。次有漏心缘无漏。其心微劣。不称境。故独影境也。无漏心缘有漏。漏无漏虽别。无漏明利故称境。非唯从见独影故。假能造四大也。
  问。触处何不取所造色耶。答。青黄赤白并可意不可意等。皆余四尘也。滑涩等。虽触处。具是非实法。有何物及所造色耶。仍以能造四大种。唯为第八所缘触处者也。

识上色功能

  问。了义灯中。引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之文尔者依此文。何证大种造色之义耶。答。灯证此义。功能名能造。五根云所造也。付之。解识上色功能之文虽异护法难陀之义。云功能即五根。不论能所造义。所谓难陀述以五色根即五识种。立五根唯种义。护法会以有发生五识用故。判假名功能。若尔有何所见。能所造义耶。
  答。诚如疑难。难陀护法二师。同以一法。名功能。云五根。虽然功能名五根故。以功能云能造大种。以五根名所造五根也。诸教之中。五根名所造。故种子上。虽名五根。且任显文相。出能所造不同。非实能造所造之义故。实此不可名大造也。故了义灯中。大种造色出多解不同者。皆依显文。此废立也。一者唯从自种造名大造即今文是也。二者取四大种名大造。是诸教说也。三者二种俱取。虽三师不同。唯第二师。胜(云云)此即虽无别师义。任显教文。出三师说。彼法华义决中。于五根出名言。业种。现行等多异说。此即任教文显异说。今能所造义。准例可等矣。
  三流者(瑜伽第三五十四)
  异熟流有二(一总第八识也。二别前六识也。若初起云总。后起云别也。意者各通总别也。)
  长养有二(一处宽遍。令体广大也。养疲令肥等也。二相增盛。旧形转增也。谓令光洁等也。)
  等流有四(一异熟。二长养。三变坏。四自性。)

异熟等流总别

  问。了义灯中。付明异熟。长养等流之义。且于异熟。总别二类不同(云云)尔者可有以第八识名别。以前六识名总之义耶。答。若于异熟法。初念名总。第二念已去名别之义者。可有此义也。付之。披本地分说。异熟有二类。一异熟体生。二从异熟生(云云)文相无诤。以引满异熟。如次名总别异熟见。略纂解释。亦存此意。何况于第二念已去。论异熟类者。与等流类中异熟流。有何差别耶。依之见五根章文。明异熟。长养与等流中异熟长养不同。各初为熟长。相续入等流。与异熟中。是有二种。初及相续者。初谓总报。即第八识及与身根。相续者。谓别非据长时相续。不尔无别(云云)造色义林。亦以同之。若尔异熟类中。总别不同。唯于引满。可论之耶。
  答。见瑜伽论文。明异熟类。本地分。决择分。所说不同。决择分云一者最初。二者相续。谓业生异熟及异熟所生。谓即从彼业力。所引异熟后时转相。以初念后念。为二种异熟。本地分述一异熟体生。名异熟生。二从异熟生。名异熟生。以引满异熟。名二种异熟。两所废立不同。总别之名。含多义门。故灯中。异熟有二。一总二别。若第八心心所有总。若后起者。即是别。前六识中异熟。但有别。若据初起名总。并得具二(云云)此即于业生相续。显有二义边。本论上下。各举一边。瑜伽略纂前后殊者。上下标一途之故也。造色义林。两卷引合。出二义门者。前后论文。不致相违。互显举一边之旨也。但至等流中异熟流。不异难者。造色章明此不同。即前二类。皆等流故(云云)先德释此文。前异熟及长养二类。自类相生。名异熟长养等流。离前二类。无有别体(云云)取心准此等释。设后念虽同。初念异熟既异。何以一分之同难之耶。况次第相望。可论差异。自本无别体。强不可劬劳矣(已上安立今度愚案也别纸可见之。)
  难云。五根章文。尚不致会文。有遮表显二不同。岂以遮义取成其旨耶。

心心所法有处宽遍欤

  问。心心所法。可有处宽遍长养耶。答。无也。付之依睡眠。饮食。梵行。等至四缘。以所长养。云处宽遍长养而彼等长养义。既通色心何云无耶。况若无处宽遍者。何亦有相增盛长养耶。
  答。处宽遍者。改小成广大心。心法无其形。何有此长养耶。相增盛者。令本体增明。心法有此义。尤可有彼长养也。依眠等力。令心长养。即可相增盛。岂名处宽遍耶。依之瑜伽论中。处宽遍唯色长养。诸无色法。唯有相增盛((云云)取意)今义灯并周记。瑜伽抄等。皆任本论。故无相违欤矣。

心心所有变异等流欤

  问。心心所法。可有变异等流耶。答。灯无(云云)付之。心心所法。既有前后变异之义。何无变异等流耶。况许有本性等流。变异等流。对彼立之。宁不许之耶。瑜伽略纂中。五根不说变异等流。对本性等流。之故(云云)准此释意。有本性者。必可有变异耶。依之大师余处中。心心所法。有本性变异二种等流(云云)如何哉。
  答。变异等流者。变旧相状。如青变黄。清变浊等也。心心所前后虽异。心法体。更无相变。故于色法。论变异等流也。彼如心法无处宽遍长养也。但有本性等流者。心心所法。有善等三性。故有前后自性等流之义。本性之性者。是三性之性也。故有本性等流也。次至对本性之难者。彼内扶尘及胜定果色。虽有本性。既无变异。何依具一。必具一耶。于略纂释者。内五根打触之时。虽有变异。对本性故。不说有变异等流。若依衰变之义者。亦得说有变异((云云)取意)此且一往显不说之故许也。不云必并具之也。次余处释者。正见彼文。胜定果色。诸心心所有二等流。唯一长养。除处宽遍(云云)此则且依有变异之义。如此判欤。或四种等流之中。有长养等流。本性等流。故。云有二等流欤。长养等流者。即相增盛长养也。或可训云。诸胜定果色。诸心心所有二。等流唯一。长养除处宽遍。如此训时。不违灯释也(已上二义今度愚案也。后义不叶次之文。可见之。)
  寻云。漏无漏等改变是岂非变异等流耶。

五根有变异等流欤

  问。眼等五根。可有变异自性二种等流耶。答。灯云。等流之中。但有初二(云云)付之。五根自类前后生灭。前五根性。后时不替。何无本性等流耶。打触变坏之时。岂无变异等流耶。况大师瑜伽力纂中。有变异等流(云云)加之十二缘起中。六处衰变位立老死。六处之中。有五根。此则可变异等流。何况扶根尘中。定有自性等流。例于正根。何不许此义耶。
  答。眼等五根。其体异熟长养。此外无别等流。设虽有衰变等义。不离异熟长养之故也。依之见本论文。以诸色根熟异熟长养。相续流外。无别等流(云云)造色义林等解释。亦以同之。但至可有本性难者。其体通三性之法。以前后同性。云自性等流。本性之性。则三性之性也。眼等五根。恒异熟法。唯无记性。异熟之外。别立本性等流之名耶。扶根尘中。有自性等流者。扶根色等。随能表心。假通善恶。故尚名自性等流也。正根不然。何例同耶。次至打触变坏难者。略纂中。释上所出决择分文。此对举性等流流。其。内根何非变易等流流。以触要时。有变坏故。此中不说亦得言(云云)准此释者。可有变异等流。异熟长养之外。依现缘有衰变之时故也。然不说者。无本性故。亦无变异以实论之。虽依现缘。尚不离异熟故也。依之灯中。内扶尘中。得有第四等流。而无第三。虽有衰变。而亦异熟。非名变异(云云)准之内五根虽有衰变。亦是异熟也。
  寻云。若不通三性之法。无自性等流者。七八二识。恒无记也。不可有此等流欤。若尔违灯上出彼识了。等流之中。无变异等流(云云)知本性等流。必可有云事。答。义灯明异熟等有二段。一明心法。二明色法。而明心法长养之中。但相增盛而无处宽遍。等流之中无变异等流。心法分别义。准细明思之(云云)文言总含。故七八二识。云无此等流。有何失耶。

扶根尘有变异自性等流欤

  问。扶根尘。可有自性变异二种等流耶。答。灯中有自性无变异((云云)取意)付之。自性变异。相对立之。何有阙具不同耶。次打触等时。扶尘既变异。何无变异等流耶。又有自性等流云事。违大师处处释如何。
  答。扶尘依假表业论之。有通三性之义。故有本性等流也。本性变异。相对判之。何必并有之耶。如彼心法虽有本性无变异也。至打触等者。义灯释此事。虽有衰变。而变异熟非名变异(云云)但至大师释者。离异熟长养。无别体故。且不出之也。故见彼文。对外色有本性等流。内扶尘有异熟长养(云云)知。对外尘无异熟之义。且不举之云事。
  难云。若虽有衰变亦异熟故者。不可有本性等流。离异熟无之故也如何。
  答。本性之义。尚有离异熟之边。随能表心。论善恶性之故也。若依实体异熟故者。如变异虽不可说。随假表业。谈离异熟之义欤(此事愚案也闲可案之。)

胜定果色有处宽遍长养欤

  问。胜定果色。可有变异等流耶。进云。灯中无之(云云)付之。胜定难思作用。有所为境界转变义。变青色成黄色。改土石为金银。此岂非变异等流耶。依之瑜伽略纂。造色义林有自性变二种等流(云云)如何。
  答。义灯明云等流之中除初及第三。嫌变异等流。定可有其由。瑜伽钞等。虽云胜定果色。诸心心所。有二等流。唯一长养除处宽遍。其文未分明。若尔依显文会。隐释。凡色法之中。以自然前后变异可云变异等流。外草木等青叶。变成黄叶等也。而依定通作用。境界转变者。是观心行解不思议力也。何以之云变异等流耶。但至处处释者如上成了(心法变异等流之所抄之了。)
  问。胜定果色。可有处宽遍长养耶。进云。灯有处宽遍长养(云云)付之。披决择分说。法处所摄色。无异熟等流。余如心心所应知(云云)心心所法。限相增盛。无处宽遍。知。定果色无彼长养云事。依之造色章中。法处诸色。有后长养。无处宽遍。有三等流(云云)若尔淄洲解释。乖五分诚说。违百本高览如何。
  答。定通果色。有转小增大之力。岂非处宽遍耶。而法处五种色中。极略。极迥。受所引。无表四种定假。于第五定果色。有假有实。今有处宽遍之色。是定果实色也。故法处诸色。通五种论之者。唯限相增盛长养。无处宽遍。义林章法处诸色有后长养之解释。则此意也。故略纂中。胜定果色乃至。唯一长养除处宽遍。此说法处诸假色法。定果实色。或通处宽遍(云云)若尔者淄洲定判。禀承实义也。
  寻云。造色章文。大违灯意。灯定果色无变异等流。章有后三等流(云云)等流有无既异灯者。至长养之义何强会同耶。

西明定果色

  问。西明意。定通所变境摄色等五尘(云云)尔者可许之耶。答。不许也。付之。依胜定神通之力变色等境界。令有情受用之时。五识缘之。既五识所缘。岂不摄五尘耶。定通以五尘为本质。五识以五根为门。从本质对五根宁非五尘耶。况若定通境中。无五尘者。十八界岂不通无漏耶。依之见余卷枢要文。若令五识得受用者。即通五外处及法处摄同耶(云云)圆测所述。同大师释如何。
  答。凡西明意。云定所变色。有其二种。一者有对。二者无对。若法处色。即是无对。变为色等。即是有对。其意未分明。而如显文者。变土石为金银。变海水为乳酪。唯五尘所摄。有对持碍云也。于五识所缘定通色等。不论法处所摄之义。故成所破也。正义意。于定通果色。因果二位。其相不同。若佛果者。五识所变。五识自定心变作之故。以果从因。以境对根。皆摄五尘。六七八识。所变实色。亦从五识。皆名五尘。余假色为法处法界。故十八界。通无漏也。若因位者。第六第八所缘之境。自体微细。五识不缘。定属法处。以境对根。以果从因。皆可云法处法界也。若变土石成金等。转海水为乳等。令似欲界。变粗色之时。五识缘之。可有二门。以果从因。是法处也。从定通因之故也。以境对根。离因从果之时。五尘所摄。而他师意。不顾因果相从门。唯论根境相对义。判五尘所摄故破之。何故诸论不说色等中。有定等起色耶。又设五取名为色等。根境相例。应俱无碍(云云)若以定果色。有唯五尘摄之义者。何诸论中。于五尘境。不明定自在所生色耶。亦根境相例。共可无质碍。定通所变五根。既无碍也。五境岂质碍耶。
  难云。正义意。若论五尘所摄义者。定果色亦可有质碍耶。
  答。灯有二释。一云定通为因。故亦无质碍。二云定通实色。是有碍假色。无碍也。若依余处枢要者。定通果根本色。自体微细。五识不缘之。故名无见无对。若五识所缘所作成就色。虽非无见无对。非同散色从根本色亦立其名云无见无对色也(云云)(此枢要释与灯初释其意同欤。)

和合于五识

  问。观所缘论中。破经部师义。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云云)尔者以五识属有法有何故耶。答。释此事。若以五识。属能别者。可有所立不成过。为遮此过。属有法也。付之。五识之言。设属有法。望不相离性宗之时。第二月非五识所缘之故。尚可有所立不成过。若为夺缘。假所缘者。设属能别。何有所立不成过耶。依之扑扬大师。属能别宗。无其过(云云)若尔今解释不明如何。
  答。云第二月。瞿波论师作二解。一云意识所缘。非五识所缘。二云五识缘之。以第一解为正义。护法同之而依此解。思观所缘论颂。五识之言。若属法宗者。有所立不成。同喻第二月。非五识所缘故也。诚望不相离性宗之时。设虽有法有此过。而若属能别。弥不遁此过。明五识所缘。非缘云故也。属有法之时。泛尔设所缘非缘云故。第二月泛尔论之。所缘非缘之物故。成能同品也。但如疑难。依纵夺意者。设虽能别。无此过故。演秘释此事。第二月喻。他虽不许为五所缘为夺。于缘纵许所缘理。亦何失。同摄论故。若准此理彼颂五识在于法中。亦应无爽(云云)同摄论故者。摄论色法有等无间缘之文也。护法解彼文。谓假纵小乘。色心前后。有等无间缘。夺因缘故(云云)今设所缘非缘之文。亦以同之。
  付瞿波论师初释。亦有多义。一云五识有法摄故。无所立不成。一云以义减文。除五字直云和合于识。一云除设所缘字虽有多义。以初释为正义也。
  西明疏云。和合于五识。设所缘是有法。非缘是法(云云)

然依他故

  问。大乘意。以极微为摄依他缘生法。将如何。答。两方。若摄者。极微无体法。无生无灭也。何云依他缘生法耶。况见瑜伽论。或云建立极微无生无灭。或判非由有体。若依之尔者。法处中。立极略。极迥色。岂非法数耶。是以本疏然依他故。可说为实。成所缘缘故(云云)如何。
  答。扑扬大师。释然依他故等疏文。而言此微。为依他者。但依所折色体说也。微体实无。非依他也(云云)以此释可得意也。

论第一卷同光钞第十二(终)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十三次目

  表无表
  正量部心心所刹那灭欤
  能遮恶戒
  佛果别解脱戒曾得欤
  别解脱戒新种上立之欤
  动发胜思第二念已去欤
  动发胜思初念立别解脱戒欤
  若大乘师道定别解
  意业无表
  不相应
  或余实法量
  见道位立八圣道支欤
  成就七宝
  以在他界
  无漏通果无记种
  不定姓异生性
  异生性通无覆欤
  命根无所属
  命根所依
  厌色齐心难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十三

  表无表

正量部心心所刹那灭欤

  问。正量部意。可许心心所法刹那生灭之义耶。两方。若非刹那生灭者。疏中破彼部身业。以动为体之义。立量云。诸法无实动义。才生即灭故。如心心所(云云)本疏释同喻取心心所。彼心心所。刹那则灭。然无动义判。加之重难转救。宗立动应生已则灭。同喻如心心所(云云)心心所。若非所那灭者。岂成才生则灭之义耶。若依之尔者。扑扬大师。释本疏所立动。应刹那灭。有为法故。如铃声等比量。应云除色心等。是有为故。或色心等。摄入宗中。皆无不定(云云)明知。同色法。非刹那灭云事。
  答。扑扬大师。兼破色心令刹那灭者。源依疏意。故疏中立比量。动应刹那灭。有为法故。如铃声等(云云)以心心所。不为同喻。随又虽彼自宗色等是有为。非念念灭。非极成故。无不定过(云云)捈前后意。色等之等言。摄心心所也。故演秘承今疏文。兼破色心云也。退检真谛部执疏。正量部宗。于刹那有长短。命根生住灭三刹那间。心心所经一刹那。心心所十六刹那间。色法经一刹那(云云)而依大乘念念生灭意者。以心心所。不可为同品。其时长故。若任彼部计。不同色法长时之故。名一刹那之意者。可为同喻故。上下文。或为同品。或不为同喻。各有所存。不可相违矣。
  寻云。既用才生则灭故之用时。以心心所。为同喻。知彼部意。心心所同灯焰铃声。许念念生灭云事。是以俱舍论中。出彼部意。心心所音声光明等。一刹那云。随大师处处中。同存此旨。今本疏立量作法分明。瑜伽抄。亦立量云。眼等诸色。才生则灭。是有为故。如心心所法及灯光等(云云)若尔演秘解释。徒似劬劳如何。
  有人云。演秘文者。乘语势来。本疏中。明云心心所一刹那故也。

能遮恶戒

  问。有义意定道二戒眷属体。通俱行心心所(云云)尔者扑扬大师。可许之耶。答。不许也。付之。诸法眷属体。广取俱行法。至定道二戒。何遮此义耶。彼无想灭定。能厌心种虽假立之。并眷属体。依二十二法种立之。相例可同。依之明戒波罗蜜体。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乃至。此说自性。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云云)有人义。叶论文如何。
  答。有义意者。假立定道二戒。通俱行心心所。不限思一法云也。非云泛尔眷属体。若只眷属体者。何不取俱时色不相应耶。故演秘述有义意。又约自性。言但依思。若通眷属。则依俱行心心所立。义亦无违。能遮恶戒。通相应故(云云)一聚心心所法。所作相似。同有防非止恶之义故。通依俱行心心所。立二戒云也。下论文者。总出助伴体。不限心心所。通取五蕴也。故彼疏云。总以五蕴。为十度体(云云)但于二定例难者。立戒体者。依殊胜能。彼别解脱戒。虽有多种。唯依思种。思种之中。亦依新种。此则遮防功能殊胜故也。若尔定道二戒。亦以同之。虽有俱行心心所法。其中思数有胜能故。唯依思一法。不依受想等也。戒品依业性故。唯依思。二无心定不然。故非相例欤。

佛果别解脱戒曾得欤

  问。佛果位别解脱戒。曾得未曾得中何耶。进云。枢要曾得(云云)付之。佛果所得。最上殊胜。既非因位所得之法。皆可未曾得。况如来戒品。自然得戒也。岂非未曾得耶。
  答。曾得未曾得之义。可有多废立。若佛果功德。依非因位所得之义者。如来一一功德。可云未曾得。今所论曾得未曾得者。例义异也。所谓因位。别解脱戒思数。念念新生故。未曾得也。前劣品灭。后胜品生故。佛果圆满位故。无念念新生之义。故是曾得。修旧不新生故也。故见枢要文。由佛无表虽是曾得。非念念新生。以昔发愿制于业思。众生界尽。我期乃尔。以心无萎歇。故戒常有。除佛已外戒。皆未曾得(云云)周记释此文。言曾得者。初成佛时。已得圆满。今更不增。名为曾得。除佛已外。有舍劣取胜。更增进义故。言未曾(云云)表无表章中。释非佛已外。皆未曾得。念念新生。佛是曾得。但随旧住。亦此意也。但见因位论之者。佛果初念。可云未曾得。故。对法钞诸佛第二念已去无漏。皆曾得。是修旧故(云云)然今限佛果明之故。初念曾得也。既无前后相替之义。见何云未曾得耶。若初念未曾得者。后念亦可未曾得其体是一故也。若存此旨解释无过。可会申也。

别解脱戒新种上立之欤

  问。护法正义。意别解脱戒。本新二种上。假立之欤。答。疏云。唯新种也。付之。正义意。许新古合生义。何唯限新种耶。既虽有唯本有生法。无唯新熏生物。若尔设新种虽不立。本有种子。必可立之。彼圣性本有种子上。假立之。戒体依何。限新种耶。
  答。护法意种子生现行。虽用新古种。假立法数云。随宜不定。所谓戒体。有遮防能用增上种假立之。本有种子。彼用劣也。故限新种。不立本种。本疏云。若新旧合用者。唯取新熏种倍倍生时用增上说。不用本有力。不及新故(云云)圣性正能生。有证理断障之能。种子上立之。此用本有胜。新薰劣。故限本种。不立新熏。余处义灯释此事。虽有新种。非胜不立。由正能生有所生现。证理断障。故。能生胜。不取新熏。未能生故(云云)就中命根随缘不定。或新种。或本有其义非一。若正义意。以新古合生为故者。此等废立。岂非相违耶。

动发胜思第二念已去欤

  问。论中发胜身语。善恶思种。立无表戒(云云)尔者动发胜思第二念已去思种上。可假立戒体耶。答。虽有多释。依正义者。动发胜思初念所熏思种上。假立戒体也。尔也。义灯演秘所释也。今付之。假立无表戒。依思种增长位。而动发胜思初念乞戒心乃至。第三羯磨后念所熏成种子。皆有增长义。何不通第二念已去思种耶。是以见论文。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云云)知。广取增长位云事。况无表戒。依表种立。大乘许身语表相续。不同小乘唯一念。若尔表种既多。无表何限初念耶。依之晨旦大师判可依第二胜思相续。功能力齐。有依不依。所以无故乃至。故无表色。依多念思。但表皆能发无表故(云云)若尔唯限初念。义灯解释。有何深意耶。
  答。述假立戒体。演秘引相传五解。疑难趣者。其中第二义也。有义断为正释。所被出人师释者。则彼有义释也。不可依用之。宗家意者。存第四释。则同义灯。动发胜思初念思种。假立无表。是近因等起心也。第二念已去。刹那等起。随转发业。故近因等起转因发业位。发身语胜故。唯限初念也。故演秘所引。第四释云。唯依近因等起初念心种。发身语中。此最胜故。身语因此成善恶故。后皆随转。非转因故。如刹那思。性不定故。由此最初。能发无表(云云)义灯云。于初刹那正发身语之思。或俱时发。或前后发。俱时同一种。前后各别种。皆于初上立。第二刹那已去。非因等起但名刹那等起。非根本故(云云)演秘。义灯。其意一同也。动发胜思初念之时。正威仪住师前。乞戒之心。发身语胜。第二念已去不然。或无记心。或不善心。或无心等也。故虽有种子用增长义。以此不立无表也。但成就无表者。第三羯磨竟时也。假立之时。成就之时。前后不同也。

动发胜思初念立别解脱戒欤

  问。宗家意。别解脱戒。动发胜思初念思种假立(云云)尔者所熏种子。随身语七支。为其体各别。将如何。答。西明作二释。一云体一。二云体七种也。依淄洲扑扬意者。同彼初释也。问。付淄洲释不明。既遮防身语七支非。发戒之思缘彼熏种之时。何非其体各别耶。若思种一者。岂七支无表不同耶。依之圆测师于七种上。假立七支(云云)何况眼识了青等时。其种各别。本后二智种子不同。准例可等耶。
  答。论能生种子。一多。依所生现行一异。而思种所生现行。其体是一。既无多体。种子何各别耶。若依功能别种子不同者。后得见分。功能无量。自证分。第四分。亦应种别。又若熏多种。生多现者。有多心并起过。若前后生。不应道理。故淄洲破西明多种义。既一现行。云何种二。若功能别。后得见分。功能无量。自证第四。皆应种别。功能别故。种应更多。何但二种。亦设熏多。后生一现。为生于多。若生多现。即多心并起。若前后生。不应道理故。若共生一。既能熏体一。所生亦一。何故随见。熏成多种。随体成一。理应为长(云云)若尔虽一思种。其功能防七非。故立七支无表。有何失耶。至倒难者。所生现行各别。岂例同耶(已上两帖。虽非指事。为知戒相。如形注之耳。)

若大乘师道定别解

  问。大乘意。定。道。别解脱三种律仪。共可离加行。根本。后起三时非耶。答。灯中共防三时非(云云)付之。定道二戒。转心转戒。何离加行后起非耶。依之本疏余卷中。释第二地极净尸罗文。别解脱戒全离。定道唯离根本。非加行后起(云云)既明熟垢地文也。岂非大乘实义耶。
  答。萨婆多意。定。道。别解脱。离根本罪不防加行后起非。大乘意。防非止恶功能。广通三时及三世云也。故灯释此事。若大乘师。道。定。别解。并防三世。及防三时(云云)此释亦出章意。故章云。定道二心。既无文遮。亦可说言通防三时。加行。根本。后得之非若起。后时三皆灭故(云云)但至余处释者。彼疏有二释。令出者。是第二释也。初释未释离三时非之义。不知同今灯欤。但设初释虽无此义。且随转小乘意欤。故。北京灵泰。释彼疏文。应取俱舍释此疏文(云云)既非大乘实义。强不可劬劳。

意业无表

  问。论中付明身语意三业相。且意业可云有无表耶。答。灯中有无表(云云)付之。于善恶诸业。以殊胜功能。故名无表业。而发身语思。外显胜用。故立无表戒。意思内发其力非增猛。何名无表戒耶。依之论中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云云)依唯发身语动发胜思。立无表戒也。瑜伽。对法等诸论皆以同也。是以今本疏解论文云。然无无表。义林章作多释毕。此三说内。最后为正。外彰身语。令他表知有增猛故(云云)谁背义林邪正。可致劬劳耶。何况若计意业无表者。百法中。何摄之耶。
  答。菩提萨埵。意乐广大。所受戒品。尽未来际。此用既胜。何无意业无表耶。况大乘修行。以唯识为本。宁意业不立律仪耶。加之二乘戒品。功劣能故。唯限身语。立无表戒。故无尽未来际胜用。或经日夜。或尽形寿。菩萨异彼。非意业胜能耶。依之正见菩萨戒相。立悭生骂辱等三戒。此则无贪等三善根也。淄洲大师。依此等理。今者意准。定发无表。既菩萨戒。具防三业。胜于二乘。尽未来际。云何不发殊胜无表释给也。但至诸教说者。且通三乘明之。本疏亦任论文。此则义林二释之中。依第二释也。故演秘释彼疏文。今疏同章第二师说(云云)次至章文者要集所引本也。非章正本。何依用耶。故灯释此事。法苑二说云。任意为用。不断后说。义为决定乃至前二说者。据处中说。非约律仪(云云)现行本者是谬本也。智周。清素。明诠等所览。亦以同义灯。故扑扬引章二说毕云。虽有任意。始问答正否。以知。今本是误云事。次于百法者。不可储私劬劳。章主释此事。述意业有无表释意。此意俱思。不同于彼。不发于色。亦不遮色。不称色名。既是缘虑现思所熏。但于思种。义名无表。仍体是思。即行蕴摄。故于百法。更不别说(云云)意业无表非色法。摄思数云事。此释明镜也。更不可异求。况以身语无表。摄色法者。源出小乘。大乘实义。依思种假立。岂无属所依思之义耶。故以诸教说。不可难之。
  寻云。意业无表。何思上立之耶。若审决二思者。动发胜思时。可立无表。如身语业。况明得菩萨戒位。同二乘戒品第三羯磨竟。言能持之时得(云云)若尔所假立思种之位。同可动发胜思初念耶。若动发胜思者。意业无彼胜思。况一个思种上。亦立意业无表耶。依之十业道章中。意业道。决定思也(云云)如何。
  答。依无慥释。学者多作劬劳。常途义云。决定思位也。以彼思亦名动发胜思。灯中意业有动发思者。则以决定思。作动意故。亦名动发胜思也。
  今案灯第一云。今据道理。意亦得有动发胜思。云作动意故。发无贪等故(云云)(最胜疏第六同之。)既意业中。云有动发胜思。此则准作动意故说名意业之文也。若尔身语动发胜思位。意业亦殊胜也。正威仪住师前。陈所欲之时。其意业亦发最胜心上求菩提下化有情。其心广大。故虽一思种。假立三业无表也。彼于二乘身语七支。虽一思种。有防七非之功能。故立七支无表。例彼思之。菩萨防三业非。虽一思种。岂不立意业无表耶(可问明师审定之耳。)

不相应
或余实法量

  问。大乘师。对萨婆多。立量云。汝不相应行。应非实有体。除假以外。许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云云)尔者正比量欤。答。尔也。付之。先以所不摄故因。立比量者。一切比量。难有正因。彼如声无常量。可有相违决定过。作法云。声应常。余无常法所不摄故。如余常法(云云)况敌者小乘。于今量。返可勘违决过。故作法云。我不相应行。应实有体。除实以外。许余假法所不摄故。如余实法(云云)如何。
  答。本疏所述比量作法。非正立量作法。若正作法可云得等。非实有体。不可安汝言。今量共比量故也。如有法自相能违云。所言有性。应非有性。欲破他之时。如此云事。是常例也。何任疏文。令疑之耶。但所不摄因。随宜用之。若于至极成就道理。此因可成立。若不然者。不可成之。而楞严源信。依今比量。于诸正比量。依所不摄因猥勘过相。此则不知因明深旨也。况相违决定因喻。必用共许。若能违量云所不摄之时。更非共因。既乖相违决定所立因喻必须两许之解释。谁为真过耶。声无常比量违决。可有随一不成。佛法者不许余无常法所不摄故因之故也。若置许言。既成自许。自许。岂真违决耶。今量违决。亦以同之。大乘意。长短等及色心等上。生住等不相应则摄长等假法故。浒假法不摄之因也。若置许言。岂为共比能违耶。本量安许言者。有深意。表里相兼。自共并显。所谓表显色心实法不摄。是共许边也。里成一切实法不摄。大乘色心之外。无实法故也。是自许之边也。今量简二重随一不成。所谓云此中余言显色心等所不摄也。一重虽简随一不成。尚见假实相对之余。可付彼过故。遂以自许言。遮彼过毕也。于诸共比。安自许言。皆有此意。是立破玄旨。深可存之。
  寻云。若立色心等实法不摄者。有何过耶。
  答。为简相违决定过也。所谓若举色心等。云所不摄者。小乘亦举毕竟无。云所不摄。可付此过。彼广百论中。小乘立量。云去来二世实有余非现实有法所不摄故。如余现实有法之时。大付相违决定过。云去来二世非实有。余现实有法所不摄故。如余非现实有法(云云)以此违决。可例今量也。
  又云寻云。因置简别除假以外(云云)有何意耶。
  答。简共不定也。若只云实法不摄者。色心相对。互不摄故。为显假实相对之余。置此简别也。而如此显之时。小乘不许此因。故。安许言。遮随一不成也。

见道位立八圣道支欤

  问。大乘意。见道位可立八正道支耶。答。大乘意。不立八正道支也。进云。灯有二释。一云见道不立。二云立之。问共不明。先付初释。八正道支。是法轮自性体。见道无八正道。支者。以见道不立法轮耶。依之瑜伽论中。八正道支。在见道中(云云)龙树智论。亦以同之。付次释。中边论中。七见八修(云云)对法钞并瑜伽抄等同之如何。
  答。大乘实义。七见八修云事。源出中边。对法等说。瑜伽略纂。中边论疏。法华玄赞。唯识别抄等。皆存此旨。谁可异求耶。正语业命防非止恶之能。正见思惟分别诲乐之用。见道位难有。故于修道。立八正道支。但今义灯二释者。是余处所述。法轮自性体二义也。初释诸无漏法。皆名法轮。不唯八正道者。以慧为自性体义也。则见道择法觉支。修道正见支。无学道正智。以此名三道法轮也。次释二云中边据显胜。说在于修道。瑜伽论说在见道故者。以八圣道。为自性体义也。付此义会难者。别修行相。虽有修道。其体通见无学道。故分别支诲乐他支等作用显胜。虽无见道。全无失。是以玄赞释此事。此八圣道。别修行相。虽在修道。体实通余见无学道。世尊应无八圣道故(云云)若尔以三道皆名法轮。不可背此义。但依初释。会瑜伽文者。灯云。若依前解。瑜伽随转。说在见道(云云)智论亦可准之。瑜伽二十九等中。亦明七见八修之旨。故一处之随转说也。
  寻云。初释意。见道不许有八正道支体欤。若无其体者。更依何道理耶。无防非止恶等之能者。世尊应无八正道支。况七觉支。虽有见道。第四地菩提分法观之时。既许有七觉支。例彼思之。八正道支。亦可有见道耶。若有其体者。何灯会瑜伽。不云依体耶。
  答。初释意。八正道体。可许通见无学道也。但于灯会释者。此释意。本以八正道。不云法轮。故见道位。出有其体。不为名法轮之所以也(愚案更有别义可见别卷抄也)

成就七宝

  问。金银等四种轮王。共可具七宝耶。答。或云具。或云不具。可有二意也。问。两方。若具者。见大师余处解释。余三轮王。虽皆轮应。银铜铁别。亦无余宝(云云)人师多存。此意耶。若依之如此者。同依十善修因。感轮王果报。何至七宝。有阙具耶。是以今论。云亦说轮王成就七宾。更不简之。大般若经要具七宝。方名轮王。无七宝者。不名轮王(云云)如何。
  答。异义相分。忽虽一定。然且限金轮王。可具七宝。果报胜劣不同。领四大洲亦异。至象马等七宝。何必具之耶。彼阿育王。为铁轮王。未云具象马主藏臣等余宝知。可限金轮王云事。略纂解释。谁疑之耶。镜水寺栖复。明存此旨。重见仁王般若说。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云云)既于金轮王。殊名七宝金光。岂非明证耶。若以十善因为疑难者。一二三四统领不同。宁非疑耶。但经论文者。总明轮王具七宝义。指不云何轮王。何成重难。且举轮王中胜欤。或金轮王具七宝。余三轮王具轮宝。四种总合。云具七宝欤。况轮王称。本依轮宝。故般若经中。无七宝者。不名轮王者。七宝全无不名轮王云事也。言虽七宝。意指轮宝也。
  西明仁王经疏云。皆悉具有而胜劣异(云云)信庆律师。依此释致聊简。伽抄亦无余宝者。胜劣异故也。

以在他界

  问。对法论中。明种子成熟。于生得善。唯说成就。不云不成就。本疏解此意以在他界。不起他界生得善故(云云)尔者扑扬大师。如何释之耶。答。演秘云。释对法论不说不成就云故也(云云)付之。凡明种子成就。瑜伽对法说异。瑜伽于染善诸法。唯说成熟。不明不成就。对法于烦恼随烦恼。说成不成。至生得善。唯说成就。本疏会两论相违。其生得善。与瑜伽同。然准对法。亦应如彼烦恼理说通成不成。以在他界不起他界生得善故(云云)文意准对法论。生得善如烦恼。可云通不成就。不起他界生得善故云也。若尔以在他界等文。显通不成就之义。何背本疏文相。释不说不成就之故耶。依之邑法师解疏文如此。扑扬定判。似不叶文如何。
  答。对法论中。于烦恼。随烦恼。为对治道。损伏能生用。名不成就。有种子体。说为成就。且生欲界之时。自地烦恼。通成不成。色无色烦恼。是成就也。此且付离下地染。次第生上地论之也。生上二界。准之可知。自下地通成不成。上地是成就也。而生得善同上地烦恼。唯说成就。不说不成。疏主释此事。然准对法亦应如彼烦恼理说通成不成者。生得善。如烦恼。可通成不成云也。所谓他界生得有种子故。是成就也。此种子阙生现行之用故。名不成就。次以在他界不起他界生得善故唯说成就者。依上道理。虽可说不成。生得善与烦恼异。烦恼容有起他地故。简彼亦名不成。生得善必不起异地。何论起不起耶。故扑扬大师。今文释不说不成就之故也。若不尔者。不叶唯说成就同于瑜伽之文。况此文尚显通不成之义者。对法论文。唯说成就。更有何故耶。若不释其故故。岂会两论本意耶。但至义蕴释者。任疏显文。致异论也。深得疏意。以演秘。可捈实理也。
  寻云。瑜伽论中。明生得善种子成就之义。生得未为邪见损伏(云云)翻彼思之。若邪见损伏者。岂无不成义耶。若有此义者。何依此义边。不释不成耶。

无漏通果无记种

  问。无姓有情。可成就无漏定所引通果无记种子耶。进云。大师成就(云云)付之。无姓有情。全阙无漏种子。何成就无漏通果无记种子耶。
  答。无姓有情。阙诸无漏。何成就无漏通果无记种子耶。但至别抄者。于通果无记。释成不成。虽有二释。共不云成无漏种子也。初释无漏通果。无姓不成彼种子。故有非得。有漏通果。一切有情。无有非得。次释诸通果。不皆限成就无姓有情。虽无无漏通。他无漏通果所引。有缘定通境。依此等义我姓亦说成就无漏通果无记也。故述第二释。一云并成心无漏起。通虽无。彼所引心。无差别故。总成就也(云云)况既有二释若违道理者。何强劬致劳耶。

不定姓异生性

  问。付诸乘异生性。且不定种姓中。可有立大乘异生性之义耶。答。了义灯中。不立大乘异生性也。付之。既三乘种姓各别。何不立大乘异生性耶。况声闻缘觉异生性。必各别立之。菩萨异生性。例可等。耶。加之二乘不断所知障。菩萨断之。若尔菩萨异生性定可依分别二障种子。声闻独觉。何依所知障种子耶。既所立种子不同者。尤各别可立异生性耶。就中于圣性。生法二空无漏不同。翻彼异生性。岂别不立耶。依之见灯下文。如不定姓二乘圣者。未至初地亦名异生(云云)二乘圣者回心。未至初地。名异生者。望大乘圣性论之。若许此义宁不立大乘异生性耶。
  答。义灯中委虽分别种类。不定种姓中。不立大乘异生性也。虽有此释。未出其故。退检法华义决。虽具大乘种姓。有声闻独觉性之人。设初虽发大乘菩提心。必中间退。证二乘圣果。其后证菩萨见道(云云)取意。任必中退故解释。不证小果。直不得菩萨圣性若尔异生性。与圣性相违。始得二乘圣性之时。对彼可立异生性。后虽大乘见道现前。先已舍异生性毕。何得圣性之后。亦立异生性耶。具声闻独觉二种姓之人。初入见道。其义不定。故各别立之。但至所知障断不断异之难者。定姓大乘及不定姓能趣大者。必二障种上。立异生性。何自乘位。以不断为其所以。难可不立异生性耶。于定姓二乘。尚限烦恼。通二障虽有二释。以通二障释判正释。况于不定姓。岂致此难耶。次至二空无漏异难者。最初所得圣性相违立异生也。次至下文者。依不得法空无漏之义边。且名异生。忽不可云异生性。故前后文。不可相违。
  寻云。宗家处处中。有七方便回心顿悟之释。知。不证小果。直有入大乘见道之类云事。
  答。设出此类。作顿渐二悟二释欤。实非云有此类也。必中退故之道理。显然故也。若具二乘种姓之。不起自乘无漏者。二乘法尔无漏种子。永有不生现行之过。故必生下劣种姓现行之后。可生胜品无漏现行也。

异生性通无覆欤

  问。大乘意。异生性可云通无覆无记耶。答。灯云释此事。大乘通三。不善。有覆及以无覆(云云)付之。异生性。十重障中立之。能依异生性断故。所依二障断者。宗家所定也。若尔何云通无覆性耶。依之见余卷本疏之文。以唯染征释。判正义。随对法抄中。唯不善有覆(云云)若尔义灯解释。致师资相违如何。
  答。凡大乘意。分别二障种子之上。立异生性。若大乘定姓及不定姓。具菩萨乘性之人。烦恼障边。不善性也。所知障边。是有覆性也。无姓有情异生性。其性同之。若定姓二乘所知障者。不障自乘。故名无覆。依此义边。云通无覆也。故见灯文。大乘通三。不善有覆及以无覆。以定姓二乘所知。望彼是无覆故。通三界故。依二障故(云云)但至余处解释者。付大乘异生性论之。望定姓二乘。不遮通无覆之义也。但疏中于断邪正者。通无覆义。随能持第八。无覆性(云云)此义既异今灯。望定姓二乘所知障种。不云无覆之故也。故以唯染污释。判正释。不相违灯意。可成申也。

命根无所属

  问。瑜伽决择分中。于二十二根。明所属根有无。命根无所属(云云)尔者以第八识现行。为命根之时。可云无所属耶。进云。扑扬大师。设依现行假立。不违瑜伽文(云云)付之。现行第八。是意根也。若依现行。假立命根者。岂云无所属耶。依之疏中。引今无所属文。若取现识为根。则定属意。何故云无属(云云)如何。
  答。今论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明简现行。尤可有所依证文。决择分今文。岂非其源耶。以今论明云种子思之。本论无所属之说。定可种子。故本疏引决择分文。唯成取种子之旨给。但演秘释者。上成本疏意。依瑜伽文。唯种子故。云无所属毕。下问依现假立。不取现体。何非无属。答准于此理。依现假立。不违瑜伽。依唯识文明言种故。问答意者。设虽依现。直不取识体。故设虽不违瑜伽背唯识故。唯依种子。不依现行。若尔以唯识思瑜伽。本末两论。其意可同。尚遂违瑜伽也。被进难。颇不叶扑扬本意欤。

命根所依

  问。大乘意。第八识名言种子上。立命根(云云)尔者必本新二种上立之欤。进云。扑扬大师。或唯依旧。或唯依新。或通依二(云云)付之。护法论主。许新古合生之义。既生第八。亘本新种。命根所依。何有根一种子之义哉。依之见论文。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更不简本有新熏。本疏解释。亦以同之。扑扬解释。有何别因耶。
  答。凡立命根。第八识名言种子先业。所引住时。决定功能上。假立之也。非总生识功能。是别令住识之功能也。故明命根。天亲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觉师子述诸蕴相续。住时决定。令众同分。常得安住。瑜伽。显扬。五蕴等诸论。皆以住时。名命根也。爰知。以住识功能。名命根云事。依之见论文。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云云)此文自广至狭。有三重简。然依亲生此识种子者。本识名言种子。简非业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者。本识多名言种中。取业所引。简业不所引。第八名言种子。业种所资。生现行故也。住时决定者。业所引名言种中。持一期身差别功能。说名命根。虽有生识功能。简无住识功能。种子功能无尽故。虽有一边功能。亦无一边功能。是以疏中。释此论文。今取亲生之名言种上。由先世业所引持身之差别功能。令色心等。住时决定。依此功能。说名命根。非取生现行识义(云云)生识功能。虽通本新二种。住识功能。随缘不定。故扑扬大师。述自正义。护法既许新旧合用。命根所依。亦应如是。或唯依旧。或唯依新。或通依二。遇缘即依。不可定判(云云)此则住时决定差别功能。随缘不定云也。种子无尽。如恶叉聚。遇缘不同。何可疑之。例如生识功能有无不同。此义非唯扑扬释。新罗兴法师。本朝常腾。深存此旨(更有别义别纸可见之。)
  寻云。演秘有二释。一云本新之中。随宜不定。二云依二种立(云云)此第二释。必依新古种子云欤。将同详曰下意欤。
  答。上二释者。非扑扬自义。则引西明二义也。第二释意。必二种上。立命根也。详曰之下。遇缘则依。不可定判(云云)是扑扬正义也(菩提院御义也。)
  秘云。见演秘文。先问种有新旧。依何种立。答之作二释。而有义取初释舍次释。扑扬依次释破有义。次释意。忽必二种。非云立命根欤。故见详曰下文。又但许依新旧二种。不言一切皆悉总依。言所依种。要前生熏。则唯新旧。如何断取前之所释(云云)对初释必各别种立之义。依二种子云事也。若不然者。既三释异。何标云二释耶。

厌色齐心难

  问。大乘意。付破二无心定实有义。有多难。且厌色齐心难意何。答。论中述此难。若无心位。有别实法碍心者。无色时。有非色非心实法。可碍色也。付之。凡萨婆多意。心法通能厌。故所厌心。虽能厌心遮。其能厌心不能自遮。故有别非色非心实法。来遮碍心。色法唯所厌故。直以能厌心。名无色定也。若尔无色无心。其义遥异。何可相例耶。况若如此难者。大乘所立。亦有此难。若入无心时。心种立无心定者。入无色时。色种可立无色定。若依能厌所厌不同。有此不同者。小乘所立。亦以如此。虽假实别。例难齐等如何。
  答。论中。若无心位。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遮于心。名无心定。应无色时。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碍于色。名无色定(云云)本疏。演秘。枢要。义灯解释。诚诚其旨难决。然思大小宗义。此难难遁。先致此难者。破余乘离心实有二无心定。为令归唯识道理也。无色无心。俱有能厌心。而无心舍能厌心。其外用别物。无色则取能厌心。故彼此相例。致能破也。但至心法能厌故用别物难者。是本疏所述。外人第三难也。疏主答之。心法亦能厌。别有非色非心来碍心。色法唯所厌。唯应有色来碍色(云云)意云。若心法能厌。防心之物。有别物者。遮防之能。不依能厌欤。若尔厌色时。色来可碍色。遮碍之用。不关能厌故也。次破色法所厌故。不用别物之义云。色法非能厌。不许非色非心来碍色。心法则能缘。唯应心种来碍心(云云)若色法非能厌故。非用别物者。遮防之能。则依能厌力欤。若尔心法能厌故。能厌心种。来可碍心。何用别物耶。其论主意。无色无心。同能厌心上立之。其中无心立种。无色立现。其故者。无心位能厌心不行。故能厌心种上立之。无色定能厌心尚行故。现行心有遮防用名无色定也。此即能厌心现行位。无心定义未显。种子有时。无心定义显故。种上立之。能厌定心现行位。无色定义显。故以能厌心现行。名无色定也。依之疏释此事。色法唯所厌。无色非色种。心法亦能厌。无心故心种(云云)依上道理者。小乘返难。不可来矣。
  寻云。演秘牒疏第五重文。准理言之。他难未息(云云)又详曰下。有二助释。其第二释云。不息他救。由此故有第二假遮非实破也(云云)若尔厌色齐心难。且一相难欤。答。他难未息者。非秘师自义。述有人意也。次助释第二释者。论文有二个难。故为令知其次第。且可尔欤。况依初释者。厌色齐心难。令归唯识也。仍以一释。为定量耶(此事闲可见之。今度匆忙之间。委不及案立耳。)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十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