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页 共 46 页
论第二卷同学钞第五目次
种子义
不简差别
至果俱有
西明七义
当果俱有义
有宗一念
果显现
现有唯在因
此即胜军
转生师三方
自类名种
遮萨婆多
俱有因取二方
极微缘相分
四无记同别种
一向无记
以重变故
生引二因
所熏
何独所熏
既言一类
真如受熏
论第二卷同学钞第五
种子六义(摄论唯识明之)
一刹那灭(遮常法)。
二果俱有(遮前后及相离)。
三恒随转(遮转识)。
四性决定(遮余部异性因果)。
五待众缘(遮外道自然并余部缘恒有计)。
六引自果(遮外道一因生一切果并余部色心等互因缘)。
七义(瑜伽第五卷明之)
一无常法因(当刹那灭义)。
二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当果俱有恒随转)。
三又虽与他性及后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非未生已灭(要云。当果俱有恒随转也。灯云当果俱有也。为显别为因之义。更开之也。)
四又虽已生未灭方能为因。然得余因非不得(当待众缘)。
五又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非未变异(当待众缘依熟未熟。别更分之也。)
六又虽成变异。必与功能相应。方能为因。非先功能(当性决定)。
七又虽与功能相应。然必相称相顺。方能为因。非不相称相顺(当此自果。)
种子六义段
不简差别
问。明种子义。出诸论不同。尔者无性摄论意。通内外。说六义欤。答。疏云唯明内种也。付之。依本疏解释。见无性摄论文。释本论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文。此二种子。六种差别(云云)。内外种子。明释之耶。依之果俱有义。云如莲华根。恒随转义判其根损益枝等同故。自余四义。亦无所简。爰知。广通内外种云事。
答。本疏无性摄论。不简差别。唯言内种有之文。颇虽有异离。任文唯明内种之义可存申也。总标之文。虽亘内外。别释之中。唯限内法。其文同今论。不言外法。明种子义。是皆内种也。既不同世亲摄论中。简内法外法差别别。明种子义不简差别。唯言内种有之释。此意也。但至果俱有恒随转义者。明内法种子。出喻况也。非专论外法种子。故本疏定判。深叶无性本意矣。
寻云。如莲华根之文。举譬喻云事。不可尔。外法种子果俱有等义。即依彼可成之。世亲摄论。述引自果义。如稻谷等唯能引生稻谷等果(云云)。彼文既明外法种子。今文例可等。如言是可指示。如如何。况其根损益之文。亦无如字。岂云同喻耶。
答。世亲摄论。简内外种。各别明之。故明引自果。如阿赖耶识种子。唯能引生阿赖耶识。如稻谷等唯能引生稻谷等果(云云)。既别出二法。知。如字指示如云事。无性摄论专明内种毕。为明其义。举外法为譬喻。故同虽有如字。是譬喻如也。其根损益之文。虽无如字。文相明喻况见。彼难陀意。为成因果异时。种与芽等。不俱有故文。虽无如字。是同喻也。例彼可知也。
至果俱有
问。世亲摄论。付明种子六义。且六义共通内外种子欤。答。疏云。至果俱有。唯言内种(云云)。余五义共通内外也。付之。刹那灭。恒随转。引自果三义。虽举内外二法。于余三义。同不云外种何限果俱有。言内种耶。若文虽不云其义可通故者。明果俱有义云。谓非过未亦非相离。得为种子。岂不通外法耶。
答。见世亲摄论文。刹那灭义云谓二种子皆生无间定灭坏故。恒随转。引自果义。明举内外二法。性决定待众缘义显虽不举内外二种。第三恒随转义。阿赖耶识乃至治生外法种子。乃至根住。或乃至熟(云云)。而第四性决定。第五待众缘指上内外种子。谓此种子(云云)。故五义共通内外。果俱有一义。唯限内种也。显不云外法。直述谓非过未等。同不今论俱现和合方成种子之文。唯限内法也。判世亲即通然彼一一皆自释。言内法如此。外法如此。至果俱有。唯言内种。即不论外。即此意也。
寻云何故至果俱有。唯明内种耶。答。种子正义是果俱有恒随转也。其中果俱有义。殊种子也。无性第七。余义皆具唯阙果俱有一义。种子对现行故。以生现行法。专为种子义。故唯限内种也况外种体是现行也。假立种子。果俱有义。专遮现行故。且不明外法也。
西明七义
问。西明意。瑜伽论七义中。第三义成果俱有恒随转。第五义成待众缘(云云)。淄洲大师。可许之耶。答。不许也。付之。第三义者。虽与他性及后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非未生已灭(云云)。既同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之意。岂非果俱有。恒随转义耶。第五义者。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非未变异(云云)。明非待众缘义耶。依之枢要中所解。同圆测释也如何。
答。凡诸论中。明种子义。本论。瑜伽。出七义。摄论。唯识。述六义。显文不同。深意是同。所以若论相摄。任枢要略纂解释。第三当果俱有。恒随转。第五当待众缘。准义灯助释。第三已生未灭因。当果俱有一义也。而西明意。第三成前俱有随转。第五成待众缘(云云)。义灯破云。今疑所以。余何不成。独成二耶。又若成前。更无别义。何故瑜伽云又建立因有七种相(云云)能破之旨分明也。成先义云事。未知其由。故付圆测释。所致难破也。枢要解释。他师释异也。仍无其失矣。
寻云。西明所述。尤顺本论。正见彼文。第二义。云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明果俱有恒随转。第三义云又虽与他性为因及与后念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重成前俱有随转义也。第四义云又虽已生未灭方能为因然得余因。明待众缘。第五义云又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重成前待众缘义也。若不然者。至果俱有等三义。何返成立之耶。爰以如圆测释。前义所残。重成立故。更开之云事。是以枢要中。瑜伽显为因之世不同。第二义外。云已生未灭。明众缘熟变。第四义外。判然成变异也(云云)。文言虽异。意同圆测。何致别难。设劬劳难耶(以此趣别可为论义矣。)
答。西明所释。依不分段。疑其所以。若如枢要。存其实义。何强疑之耶。以非明显别致征难。是宗家常例也。岂始疑之耶。宗家难破。本为摧邪入正也。圆测遂归正理。如疑难者。谁可遮之耶。
当果俱有义
问。瑜伽论中。付明种子义。有七种不同。且第三义。虽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云云)。尔者淄洲大师。配释今论何义耶。进云。灯云。当果俱有义(云云)。付之。他性为因者。显种子生现行。亦与后念自性为因者。明种子生种子。已生未灭方能为因者。正释为因之用也。若尔可当果俱有恒随转二义。何唯果俱有义耶。依之枢要并略纂中。俱有恒随转二义也(云云)如何。
答。见灯文开合有异。如枢要辨。今更助释(云云)大师释外。别述助释。难势之趣。是灯师本意也。若背道理。强致劬劳耶。但此释意。亦非无其旨。今论中明果俱有义之文。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异灭无自体故(云云)。瑜伽已生未灭方能为因之义。既同此文。故有今助释也。或虽云果俱有义。示遮恒随转义。不知。且略举一义欤。但助释者。枢要之外。重委释成故欤。
有宗一念
问。有义意。刹那灭义。遮萨婆多。现在一念。住异灭三相有。前后计(云云)。扑扬大师可许之耶。答。不许也。付之。既现在一念。许有三相前后次第。岂不违刹那灭义耶。况上座部。现在一念有生灭前后计遮之。有部三相前后义。何不除之耶。依之俱舍论中。天亲菩萨。难有部义。诸说住等。用不同时。彼说便违刹那灭义(云云)。有人所述。叶天亲意如何。
答。论中明刹那灭义。谓体才生无间必灭(云云)。于有为法体。成刹那灭义。是专为遮无为常法也。故判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遮余部计耶。但傍遮之者。可遮上座。体用共许有前后故。萨婆多体虽同时。用有前后(云云)。三相体一念同时也。既不许有三相次第。论文付体明之。故不简有部也。容简上座。有宗一念。岂分时耶。何得简之。又论但遮常无转法。彼二四三。岂常无转。由斯未必遮。彼生等然傍义简理亦应通之演秘解释存此意欤。但至俱舍论者。既云用不同时故。约用作此难也。
果显现
问。付种子六义。且果俱有义。简无性有情第七识(云云)。尔者依论何文简之耶。答。本疏释此事。以俱现和合现字简之也(云云)。付之。见论文。云谓与所生现行果法。简现行诸法皆非种子了。何至俱现和合文。重遮无性第七耶。若再简之者。岂非文言繁重耶。
答。论中。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云云)。现行果法之文。标果俱有之果言。俱现和合之文显俱有之义。若只云现行果法者。岂显俱有种子耶。故俱现和合现字。有显现现在现有三义。本疏释云。即显现言。简彼第七。现在简前后。现有简假法(云云)。但至疑难者。演秘云。即显现言。释彼第七非种所以。若不尔者。有何所以。无性第七。不名种耶(云云)。意现行果法之文。虽简诸现行识。未明俱有之义。故云俱现和合。释现行识与果不俱故非种子之所以也。此义虽通有性无性现行识。有性现行识。阙恒随转等余义。无性第七。独以显现义简之。故以此义。遮无性第七云也。余现阙余。非但此一。无性第七。唯阙上线。故偏简焉解释此意也。
现有唯在因
问。果俱有义中。付明显现。现在等三义。且现有义。可通种子现行耶。进云。疏云。现有唯在因(云云)。付之。现有义者。遮假法显实体。因缘所生法。因果同有体也。何云唯在因耶。
答。疑难即演秘问难也。答之非所生果一切皆有。如独影境与见同种。因不可无故现有言。但处因上。或通于果。疏中且据别总配法。亦不相违(云云)。依初释者。依但随见力带同熏种子意。因虽有果是无也。若依次释者设虽所生果。如带同熏种。亦可有体。若依此义。本疏文相。且相对论之。故疏云。显现唯在果。现有唯在因。现在通因果(云云)。
此即胜军
问。胜军论师意。为许因果同时之义。将如何。答。异时也。两方。若同时者。胜军论师。学唯识于难陀尊者。传因明于贤爱论师。而难陀既立异时义。胜军岂背本师耶。若依之尔者。此师意会无种已生之文。彼随转理。非大乘义(云云)。若立异时义。如难陀师。可为证文。何会之耶。况疏中述胜军异时义毕。此即胜军假朋上座非实用之(云云)。知。自宗实义。不立异时义云事。是以大师余处中。因果同时师也(云云)如何。
答。如一边难。既难陀门人也。岂立同时义耶。但于异时有二义。一云同世异时。现在中。因果前后也。二云异世异时也。以后义为难陀实义。无种已生集论文。是其诚证也。前义且朋上座部。依因果同世义。会果俱有也。此即胜军假朋上座非实用之本疏解释。存此意也。略纂判因果同时。亦依此意也。但付后义成果俱有义者。先念后念俱是有法。前后俱有故。名果俱有也。显幽抄六本。释难陀义。出上二义。准彼胜军。难陀亦可用之。
寻云。胜军论师。从安慧菩萨。学声明大小论。又从戒贤法师。学瑜伽论。若尔何偏依难陀。立异时义乎。
转生师
问。本疏中。出法尔无漏种子转生一个新种义。尔者如何难此义耶。答。难此义。违三法展转道理云也。付之。见道初无漏时。本有种子及转生新种。缘力既齐。合生现行。所生现行。亦熏新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也。何难便一念中有四法也耶。况正义意。新古合生时。同时有四法。所谓本新二种所生现行。所熏新种也。若以四法为过者。正义岂不招彼难耶。若虽有四法。尚有三法展转义。转生师亦可尔耶。
答。本疏难彼师义。若本有种。更生种子。便一念中。有四法也。谓一本有。二本有所生。三新现行所熏。四是现行。如何可说三法展转(云云)。料简此能破。古今学者。异义如云霞。且成申一义者。转生师意。世第一法。为缘。熏习本有无漏种子故。引生后念自类。并转生后念新种。本新二种缘力。齐生初无漏。故此师意转生新种。生念生现行也。故破之若转生新种者。一念可有四法。一本有。二本有所生现行。三新现行所熏种子。四是种子所生现行也。若尔何云三法展转耶。三法展转者。能生种子。所生现行。所熏新种也。而转生师。一念可有二现行故。以此为过也。故疏下文释三法展转因果同时文。何故无有四法新种生现耶。心等一时不可并故。又生彼缘。未和合故。若许生者。便无穷故。不可此时遂生现行(云云)。明知。四法同时为过。即二现行并生为失也。故今本疏。先列所熏新种。后述四是现行。若非新种现行。是字有何诠表耶。故正义能破。尤叶道理矣。
难云。专为过事。是转生种子也。四法之中。不举之耶。二本有所生之言。明可转生新种。况设转生师。一念不可许二现行。岂不出可数之法。述所不言之义徒难之耶。
或义云。一念有四法为过事。违三法展转道理故也。论云。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后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云云)。而转生师。本有种直转生新种。既非从现行展转生新种。故违三法展转也。只有四法不为过。故正义意。虽有四法。顺展转道理。故无其过。此义意。二本有所生者。是本有所生转生新种也。四是现行者。本有转生现行也。
难云。既云便一念中有四法也。难如何可说三法展转。知。以四法为其过云事。
菩提院云。无始以来新熏种子。从能熏现行名新种。从所生现行名本有。故种子生现行位。所有能生种子。皆名本有。其体虽四法。亦不出三法。一能生本有种。二所生现行。三现行所熏新种也。而转生师。本有种子。生现行位。自类本有种外。别头转生一新种。既从先念本有种。今新转生之。故但名新种。不名本有也。同时有二个新种。违三法展转道理也。正义意。以能生种子。依名本有义。简难陀唯新熏义。以所熏新种。遮护月唯本有义也。依之新古合生道理能成。由之三法展转因果能立。转生师义。违此理故。专举四法。为其过也。
显幽钞七本云。此护法意。三合新本。共生现行。亦是前后相望。各新本也。若种子从现行熏起。即名新种也。若现行从种子所生。即种子。名本有也。但是无始时来。种子现行。现行熏种子。即种子现行。合成新本义。若前二师本有者。唯取种子。新熏者。唯取现行。故今正义。种子现行。合说名为新本合用也(云云)(依此释意可知上义也。深探其旨。似无诸难耳。)
难云。转生师意。既云本新二种缘力既齐。若如料简者。虽转生种。望所生现行。何不名本有哉。次若如此义。四是现行之言可有上耶。
答。生现行位。即转生新种。既同有能熏之位。何名本有耶。次上先出所有种子毕后举现行也(人人异义虽多且抄两三义颇叶道理欤。广学之时。可寻诸义耳。)
问。有人意。本有无漏种子。由世第一法。熏增。转生一个新种(云云)。尔者见道初念转生欤。为当世第一法位转生欤。答。见道初念也。付之。护法宗意。新种同念不许生现行。若见道初念转生之者。岂不违护法宗义耶。若尔设护法门人。虽立转生种子。悉乖本师耶。依之见疏文。标此不同时。故无同念种生种失文。若初念本有种子。转生新种者。同时可有种生种失耶。
答。本疏释此师义。此不同时。如世第一法无漏缘增本有种子。牵生后念任运自灯法尔之种。复能为因。生于后念一新熏种本新二种。缘力既齐。同生一现。故无同念种生种失(云云)世第一法。有漏闻熏为增上缘。生后念转生新种。依强胜缘。得新种称。同时本有种子为缘。非转生同念新种。故无同念。种生种失。以实论之。同时本有种子。是转生因缘种也。而为遮同时种生种过从强胜缘。立新种名。不从同时本有种也。若不然者。何云生于后念一新熏种耶。世第一法位者。不可云后念故也。况正义难之。便一念中。有四法也。谓一本有。二本有所生等(云云)。本有所生者。是转生新种也。知。可见道初念云事。依之见上卷演秘。释初熏种时旧亦生种疏文。现行熏彼新熏种时。要有旧种。亦复转生一种子也。即是四法同时起也(云云)。今疏释。聊虽似异。其意遂同也。今疏显强胜缘。彼文成亲因缘也。若尔前后不致相违。但至乖本师者。既乖本师。立转生种。何强会之耶。况非所熏新种故。同时生现行也。
问有人意。本有无漏种子。转生新种(云云)。尔者唯于见道初无漏论之欤。将可通诸有漏无漏种子耶。两方。若通一切者。见本疏文。述彼师自义。云如世第一法。无漏缘。增本有种子乃至生于后念一新熏种出正义能破。便一念中。有四法也。谓一本有。二本有所生。三新现行所熏。四是现行等(云云)。若通余位者。能生种子。有新种故。举五法可难违三法展转也。况立转生新种之本意。为成新古合成义也。余位既有新种。何更用转生新种耶。若依之尔者。种子势力。有转生能。何限初无漏。不通余位乎。是以余处中。明别解脱戒用增义。初熏种时。旧亦生种(云云)。此岂非转生师意哉。
答。本有种力。既有转生势力。设虽余位。岂遮其能耶。余处本疏。演秘。以可为诚证也。但至今文者。新古合生位。虽有转生种子。初无漏位。都无新种。转生师独立新种。为显此不同。殊于初无漏论之也。彼立细意识。小乘异计。虽有有心位。专论无心时。如此事。皆谈显处也。能破文只以违三法展转为其过。四法已上。皆违正义。设虽五法。其难是同。而计新种。不限无新种子位。广通一切。致此难也。次转生本意。虽自此起。既案立此义。故种子能。可互余位也。此亦以细意识。可准例也。
自类名种
问。种子自类相生。可名种子耶。两方。若名种子者。以具六义。名种子。自类相生。阙果俱有义。岂得此名耶。依之论中。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云云)。况无性摄论中。不生果时名种类(云云)。加之若阙。果俱有义。犹名种子。无性有情第七识。亦可名种子耶。若依之不名者。恒随转义。此显种子自类相生(云云)。如何。
答。本疏释此事。又此自类。亦非种子。不与果俱故。无性摄论说非种子。然名种类。○若论其体。自类之时。亦名种子。非现行故。○无性显此二位差别。果俱名种。不尔名为种类。今此约非现行谈其体。说总名种子。亦不相违(云云)。意云今论付体非现行。故名种子。摄论为显不与果俱之义名种类。实不相违也。又云。又显种子具斯六义。非说念念皆具六义。故皆名种○无性所言。不生果时。名种类者。约毕竟不生当果为论。如见道中无想定等(云云)。意云。自类相生之中。遂生当果。是尚名果俱有。名种子也。若毕竟不生种子。唯名种类也。凡种子六义中。果俱有嫌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恒随转此显种子自类相生(云云)。依本疏解释。可得意处处论文也。
遮萨婆多
问。付种子六义。且性决定义。遮谁人何执耶。进云。遮萨婆多等善法等与恶无记等。为同类因有因缘义(云云)。付之。见俱舍论文。本颂云同类因相似。释论谓善五蕴与善五蕴为同类因。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云云)。既无善法等与恶无记法为同类因之义。何徒出之耶。依之人师难本疏释云。今勘彼宗。都无此说。未知。疏主引何教说(云云)。所难可尔如何。
答。本疏解释。指不云善法与不善为同类因。何无左右。一定难之耶。演秘释此事。疏文言总。意谈不善得与有覆无记为因。以同部故(云云)。疏善法等者。等取不善无记。今等言中。不善与有覆。为同类因故。是异性因缘也。而举善法。可有深意。论云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果性果。广遮诸异生因缘。故萨婆多实义。有覆不善同类因也。若假设论之。亦善法可云不善因。故上文小乘可尔。为同类因(云云)灯秘共判此设许之非彼本计。故今文者。本计转计。共为遮之。善法等云也。人师释者。不得实理。不可依用之。
俱有因取
问。萨婆多意。可许俱有因得异熟果耶。进云。疏云。得也付之。正见彼宗计。则异熟因。得异熟果。依俱有相应二因。得士用果(云云)。依之见俱舍论本颂。后因果异熟乃至。俱相应士用(云云)。如何。
答。本疏云。俱有因取异熟。无间士用等果(云云)。得异熟果云事。解释分明也。士用果有通别。别者俱生士用也。唯俱有相应二因得之。通者隔越。无间。不生三种士用也。异熟等果。亦名士用。诸用力所得者。名士用故也。俱相应士用文。明别士用释论中。解由时果善等文。谓此与心一果异熟及一等流(云云)。此说通士用所摄异熟等流也。故演秘释云。士用果中。而有通别。别士用果。唯是俱有相应因得。若通士用。六因皆得。而但用力所得之果。皆名士用。故不相违疏据通说(云云)。
难云。谓此与心一果异熟之文。总谈心随转义。未明俱有因所得果。何以彼文成此义耶。次虽有通别士用。既无得通士用之文。岂依彼不同。忽会之耶。
私云。本疏虽云俱有因得异熟果。直不云得之俱有因力。资异熟因令得异熟果。诸法有力。得其果者。必俱有心心所。有其力故也。若无俱有法。何果不云得之。故光法师释此事。问。相应俱有因。皆取同时士用果。各有何意趣。解云。相应因取同时士用果。意欲同缘一境。俱有因取同时士用果。意欲傍资同时诸法。令各起用或起能作因用。或起同类遍行因用。或起异熟因用。各取自果。由此二因所作不同。所以意趣各别(云云)。以此释意。可成疏文也。
难云。此义虽依光师释。专违演秘释。以谓此与心一果异熟及一等流文成疏释。出通别士用果释成之。何扑扬释外。依别义耶。
答。引一果异熟文者。总出心随转义。俱有因有其力。傍资余因。为显得自果之义也。次出通别士用者。为会俱相应士用文也。
问。本疏中。性决定义遮俱有因取异熟果义(云云)。扑扬大师。引何文证此义耶进云。秘引俱舍论谓此与心一果异熟及一等流文也。付之。彼文。释心随转义。忽不云俱有因得异熟果。何为证耶。是以正理论中。有六因皆得异熟果之义。疏文可指此义耶。
答。引俱舍文。可准上论义二。答意也。但至正理论者。非别师义欤。且设出其义。成自正义欤。或彼义既诸部破之。小乘尚不用之。故大乘师。强不破之欤。
极微缘相分
问。缘极微相分。为从见分种子生。将如何。两方。若见分同种生者。极微是色法故。相分亦色法也。若从能缘心种生。岂不阙引自果义耶。况极微相分。假法也。见分实法也。宁无一种生假实过耶。若依之尔者。灯中极微既是见分种生(云云)。加之既独影境。知。可见分同种生云事。
答。观行者分析粗色。至不可析。以其边际。假说极微。实无其体。色边际故。假名色也。行解践所起。虽无体法极微上所变相分。是依他内境。生识体也。据生识体。缘必有体。若行解起因无亦生解释。此意也。故亲所缘相分。无别能生种。但见分被带。所亦起故。假名见分同种生。实非从见分种生。何有一种生假实失耶。是以灯释此事。无别微种。但由想慧作极微解。假无实体。假名为色。行相当心。假说种生。不望极微名引自果。对实名种引自心果(云云)。约生实色心。立引自果义。但随见力带同熏种之边。全非相违。
寻云。既分析粗色。至不可析。未及空无。是色边际也。若尔可从粗色种生。何云见分同种子生耶。或不同龟毛等无法。尚依粗色故也。依之扑扬大师余处中。与本质同种生也(云云)。如何。
答。观行者观极微时。有二种相。一心中现。即粗色相也。二当情现。是无体法也。圣教中。立法处色。即粗色上。似极微之义也。此义边心行解被带生故。名见分同种生也。别种生之边。即成粗色体。此不为极微。极微相。虽自粗色起。直非粗色。至不可析行解前相故。同龟毛等判见分同种生也。而心前粗色似极微现。以此相为极微。是无法也。以此义边。可云当情现也。灯第二卷。释虽于色相如执我等故不成种。即此意也。于心变境。执实我之时。心变相。虽不实我。似实我现。实我相。是当情现无法也。似我相体。是心中现有法也。缘极微相。亦可有此二边也。但至余处释者。粗色为质。作极微解。故此极微。与质粗色同种生云也。若依元无极微质之义者。亦同龟毛等也。故灯第二云。空华非有。虽缘不能别熏成种。极微亦尔。元无彼质故。不别熏(云云)。若不如此料简者。极微缘相。尤以难知。重披处处释文可案立之(今灯并灯第二法处章等可见之。)
四无记同别种
问。威仪工巧等四无记心。为同种生。将如何。灯有二释。一云有同别种。二云别种也。二释共不明。先付初释。若四无记心。同种生者。可违引自果义。况异熟无记种子成熟。威仪工巧二无记。自在成熟也。既各别成熟也。何云同种生耶。付次释瑜伽论中。四无记是世俗有(云云)。若别种者。岂非实有耶。加之异熟心。缘威仪工巧。名威仪工巧。此岂非三无记同种生耶。
答。义灯作二释。未断邪正。仍可成申二释意也。初释意。除变化心。余三无记。有同别种。若异熟心。缘威仪工巧。名二无记。是同种生也。若自能熏与异熟心别种也。以同种生。名世俗有。依别种边。自在成熟摄也。况得非得章异熟无记全。威仪工巧少分。名种子成熟(云云)。若尔此难未一定欤。后释意。三无记定别种也。异熟生心他善恶心。熏此种子。缘威仪心熏名威仪种子。缘工巧心熏名工巧种子。不尔之时。异熟心种熏名异熟种子。故虽缘威仪等。亦是别种也。发威仪等别种之义。同先释也。缘威仪等。非实威仪等故。名世俗有。名威仪之边。虽云世俗有。尚实心法故。有别种子也。望义不同。不可相违(灯第五引全可沙汰之。)
一向无记
问。了义灯中。异熟威仪工巧通三性变化北通二性(云云)。尔者引何文证之耶。进云。灯中引又异熟生一向无记。二三可得。一有二种之文也。付之。所证义者。异熟等三性义也。所引文者。定异熟生一向无记。何为诚证耶。
答。此事学者多以(云云)。料简灯问答起尽。可成立此义也。先问意。诸教之中。以异熟威仪等。云四无记。常途习。可限无记。而本论中。威仪工巧等。亦通余性见。此文思问异熟威仪等各定何性也。答之。若云四无记。如名取义。若但云异熟威仪等初三通三性。变化唯二性(云云)。次准何得知者为出本论文。问答之也。故以又异熟生一向无记二三可得一有二种之文。威仪等显通余性之义了。故异熟生。亦如威仪等。依别义门。成可通余性也。又异熟生文。忽非为证。以二三可得一有二种文。为证之时。举又异熟生一向无记文。为相违者。亦别会可云据任运酬因果也。不遮别义门。故瑜伽抄会异熟文。若存此旨无其相违欤。
以重变故
问。以外谷麦等。不名实种子。有何故耶。答。论云。外谷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云云)。付之。内法种子。亦第八所变也若如所释者。何以内种。名实种耶。若种变故者。亲熏种子。能熏所变亦第八所变也。岂非熏变耶。
答。本疏成论意。内种识变已。后生麦等。麦等复识变。以重变故。故非种子。如眼根等(云云)。麦等种子。论实现行。内种生麦等。麦等亦生麦等现行。内种第八相分故。名识所变。所生麦等。亦第八所变现故。亦名识所变。初一重种子识所变。后一重现行所变。故诸重变法。必是现行也。如眼根种子。第八所变生现行时。亦第八所变。此旨见论文。故论云。外谷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外种熏习。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相种。所生果故(云云)。外种以内种。为因缘生。是为识所变。故识所变故之文。以重变名识变也。非泛尔识变。何猥难之耶。
生引二因
问。无性摄论意。于十二有支。辨生因引因。尔者大师如何释之耶。答。疏云。识种生现识。生因也。望名色等。引因也(云云)。付之。无性摄论中。识望名色。为能生因。望六处等。为能引因文。义灯解释。亦同无性论文也如何。
答。义解诸师。释经论文。或任现文。或探本意。诚现行文。虽如疑难。生引二因。显远近果。望邻次支名生因。望隔远支名引因。以此义势。深思道理。识种生自现。是亲因缘也。岂非生因耶。名色虽邻。犹是他支也。故名引因。论文所举之分。让现文不释之。其上今一重加增。自他相望。论生引不同也。此亦可无性本意。何强疑之耶。
所熏四义者
一坚住性义(论云。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云云)。疏云。此中识言。摄心所故。即末那等。皆名转识文。)
二无记性义(无记者。无覆无记也。论云。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云云)。)
三可熏性义(论云。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云云)。疏云。本识俱时。心所五数。体非自在。依他生起。故非所熏(云云)。)
四与能熏共和合性义(论云。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云云)。)
所熏
何独所熏
问。要集意。坚住性义。不简转识相应心所(云云)。尔者淄洲大师。如何破之耶。答。既简转识心王。心所依王。何不遮之破也。进云。正破此事。心王自在。尚非所熏。心所依王。何独所熏(云云)。付之。依灯师能破。见道证解释。坚住性义。云此遮转识。故限简转识心王。可熏性义。判此遮心所故。简转识心所云也。设第一义虽不简之。至第三义。既简之了。何难心所依王何独所熏耶。若初义不简故。可所熏者。第八相应五数心所。岂所熏处耶。
答。论中述坚住性义。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云云)。转识相应心所。既无一类相续义。岂不遮之耶。而要集若简心王者。心王自在。尚简之。心所依王。独具坚住性所熏义耶。义灯能破。即此意也。何恶得意。令进难耶。但至论文者。若此遮心所文。转识心所者。岂只云此遮心所。不云转识心所耶。以异熟识。定所熏处故。直不出别名。云此遮心所。无诤第八俱时。五数心所也。此遮转识文者。疏云。此中识言。摄心所故(云云)。若得此意。疑难不可来矣。
问。经集意。坚住性义。不简未转第七识(云云)。尔者灯师可许之耶。答。不许也。付之。未转第七。一类相续。何坚住性义遮之耶。故未转第七。无记性义。可遮之也。彼无性第七。以无记性义简之。准例可尔。依之别抄中所述。同要集耶。
答。灯破此事。但言相续。不简第七。既言一类。即简第七。以漏无漏性非一类。不同第八未无漏位。一类受熏。若无漏位。即不受熏故不相例(云云)。等觉以还位。漏无漏问杂。既非一类。故坚住性。言一类相续。遮未转第七也。此遮转识之文。广通第七。岂限前六识耶。无性第七。遂不成无漏。有一类相续义故判。其无性人。此第七识。四义具足。何不受熏。以染无记违善恶品。今言无记。唯无覆无记(云云)。别抄释者。不可依用之。
寻云。
真如受熏
问。起信论中。真如受熏云。宗家如何释之耶。答。译者误也(云云)。付之。论师本意难知。马鸣菩萨。贤劫智惠。不知。立真如受熏义。况一论始终。盛明此旨。岂上下诸文。悉关误耶。加之实叉难陀。再勘梵本。熏译彼论。同有真如受熏之文。何前后三藏。皆可致错耶。执中遍学三藏。为印度学徒。译起信论唐言。成梵语给。若其文误者。三藏大师。任真谛文。译之耶。依之龙树大士。制马鸣释论。亦如本论。成真如受熏义。若尔他师意。依彼论悉立真如受熏义。妙顺本释二论。能叶前后三藏如何。
答。论中明可熏性义。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文。疏主依此文。无明熏真如。由此知非也(云云)。秘师承疏释。自古诸德。多为此计。此论明简。故知古非。马鸣菩萨。亦言真如受熏持种。恐译者误(云云)。解释尤可尔。所熏四义。无著。天亲。无性摄论等诸论中。皆有之。明知。西天大论师。举不许真如受熏义也。印度诸师。既不许之。马鸣一师。岂立此义耶。故起信论文。恐译者误也。真谛等古德。迷理事不同。立真如熏习义故恣失论家本意也。况佛地论中。大乘佛法。千岁以前。清净一味文。马鸣若立此义。无著等岂不致论难耶。若尔九百年间。大乘佛法。可有诤论。加之三藏言。圣人作论。终不相违。但学者有向背耳。因造会宗论三千行颂。融会瑜伽中百之旨(云云)。马鸣贤劫一佛。无著初地大圣也。所造论文。岂有违背耶。但至实叉难陀译者。遍学三藏。游西天之时。印度诸师。承信论本。故译唐言。以为梵本。实叉难陀。既三藏后人也。故得彼本。再译之欤。三藏未见王梵本间。只任家依所译。改唐言成梵文许也。真如受熏之文。设虽不正。不见正本。忽不可改文言故。三藏所诵。强非相违欤。次至释论文。天应年中。药师寺戒明和上。归朝之时。将来此论。诸宗学者。疑为伪论。随南大寺新罗国僧珍聪云。是论本国大空山沙门月忠撰(云云)。是以往古贤士云。闻名之初。喜披龙树之妙释。开卷之后。恨秽马鸣之真宗。今检此论。实非龙树之宗旨。是愚人假菩萨之名。而所作耳。今此伪释序云。回天凤威姚举皇帝制。弘始三年。于大庄严寺。筏提摩多三藏译也。晋尽之后。秦姚兴。生称大秦皇帝。死称文恒皇帝。始终无回天凤威之号。又自弘始三年。至承圣三年。相去一百五十五年。取后译之本论。合前译之释论。同为一论。是大虚妄也(云云)。虽有多难。且举一两伪论之旨明镜欤。
寻云。凡于熏习义。有二种不同。唯识摄论等所明。是可思议熏也。起信大乘真如受熏是不思议熏也。论家各述一边。何致乖论耶。是以见起信论文。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中。明随缘不变二种真如。随缘真如者。是受无明熏习。今坚住性等义异也。爰知。真如迷悟根本。染净依此生起。悟时真如熏无明。熏真如真如无明互相受熏。迷悟染净二门不同也。若尔他师举立此义。尤叶道理如何。
论第二卷同学钞第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