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四卷同学钞第二目录

  灭定证
  细意识
  世友问论
  与意许宗
  受想思意遍行
  语业界地
  设兼引大
  等取有触
  灭定第六心量
  经部四种善
  染净证
  心清净故
  生天后报业
  界地往还
  如色声等量
  经部识支体二方
  难经部师
  第二能变
  七有漏时二方
  以相顺故
  三依总标
  瑜伽说三种依欤恒定依二方
  种望种子
  因缘依
  无种已生
  种生芽等二方

论第四卷同学钞第二

灭定证(第九理证)

  论云。又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燸。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故(云云)
  破余部有四段。

初总破诸部出正义

  论云。谓眼等识。行相粗动。于所缘境。起必劳虑。厌患彼故。暂求止息。渐次伏除。至都尽位。依此位。立住灭定者。故此定中。彼识皆灭。若不许有微细一类恒遍执持寿等识在。依何而说识不离身(云云)

第二破萨婆多(有五难)

  论云。若谓后时彼识还起。如隔日疟。名不离身叙宗。是则不应说心行。灭识与想等。起灭同故。○。

第三破经部本计(有四难)

  论云。又若此位无持种识。后识无种。如何得生。○。

第四破经部末计(疏上来已破经部本计。下破经部末宗转计。)

  论云。若谓此位。有第六识。名不离身。亦不应理。此定亦名无心定故(此难违名。)若无五识。名无心者。应一切定皆名无心。诸定皆无五识身故。○(难违理。)

别征心所

  论云。又若此位有第六识。彼心所法。为有为无。

初破有心所(有七问答)

  若有心所。经不应言住此定者。心行皆灭。又不应名灭受想定(违名失。)

次破无心所(有五问答)

  若无心所。识亦应无。不见余心离心所故。

细意识

  问。经部本宗意。可立细意识耶。两方。若立细意识者。本疏中。破不许细意识之义。论文云上来已破经部本计。难立细意识转计之段述下破经部末宗转计。以知。本经部意。不立细意识也。随见义灯余处解释。二本经部师。同有部释三末经部师。许有细意识(云云)有部既不许细意识。同彼本计。何许之耶。若依之尔者。宗轮论中。经部本宗同义。立一味蕴(云云)大师彼疏并义林章中。一味蕴者。细意识(云云)两方难思如何。
  答。经中本末计。诸论意异也。今论以一百年出世日出论者。名本经部。即色心互持种云义也。若许有微细意识。何存色法受熏义耶。是以今论文云又若此位无持种识。后识无种。如何得生者。破本计也。故疏云。上来已破经部本计(云云)若谓此位有第六识。名不离身。亦不应理等者。难末宗也。故疏云。下破经部末宗转计(云云)但宗轮论经部本宗同义者。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一部。名经量部。以之为本宗同义也。故宗轮论上文云。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后出一部。名经量部(云云)此则今论末计也。宗轮论不出譬喻师义也。
  寻云。以何知此论本计色心互持义云事。
  答。第三卷明第八识持种证。难经部本计云。色不相应。非心性故(云云)今卷难本计云。诸色等法。离色皆无。受熏持种。亦已遮故(云云)准知色法受熏计也。

世友问论

  问。俱舍论中。引世友问论说。灭定有细意识(云云)尔者大师如何释之耶。疏释云。经部异师也。色心互持种义(云云)付之世友尊者。五百阿罗汉上首。四种萨婆多随一也。何云经部异师耶。就中见俱舍论说。先代轨范师者。是经部师也。此外云世友问论说。可有部义。依之有论中。引先代轨范师及世友问论。全同俱舍论。然引世友问论文云。若毗婆沙五百罗汉。和合众中。婆修蜜多大德说言(云云)是岂非有部耶。依之人师世友者。有部非经部(云云)次世友问论。灭定有细意识义也。何云色心互持计耶。加之上所载。先代轨范师者。色心互持义也。何以此师。问彼义耶。
  答。大师解释。必有禀承。既云经部异师。谁疑之耶。就中光法师释俱舍论文。同判经部异师。二师解释。其旨一同也。可知。三藏禀承说云事。但世友者。印度国名也。得此名人。其类非一。何唯属婆沙会世友耶。此又出光师解释。次云先代轨范师。云世友问论。如次经部本末二计也。一百年出世。日出论者。立色心互持义。此名先代轨范师。末宗转计。立细意识。世友问论所述是也。何为疑耶。次于业成就论者。成业论同本异译也。然成业论。只云如尊者世友问论中言。无若毗婆沙五百罗汉等词。准知。业成就论文。译者加增欤。翻译三藏。自谓婆沙会世友。加此词欤。次疏指此义。色心互持义者。恐恶连属文言。令进难欤。见疏文云。俱舍云。尊者世友问论中说此即经部异师者。引俱舍。结立细意识末计义也。二法为种灭定无心。色为种子。心后依生。经部本计。灭定无心者。又出本计也(已上依义演得此意也。)

与意许宗

  问。本疏中。破经部转计立量云。汝应一切定。皆名无心诸定皆说无前五识身故。如汝许灭定(云云)尔者因置诸定言。如何释之耶。答。疏释云。因无诸定言者。以无心闷绝。可付不定过(云云)付之随比量三支。可付过相。而宗只云。皆名无心。不置定言。闷绝等既宗同品也。何犯不定过耶。是以有人致此难耶。
  答。疑难之旨。有人难本疏释之趣也。扑扬大师。释此事云。直观言陈。似如所片。若寻意许。疏旨精远。谓定无心。非定无心。而是差别。因不言定。即闷绝等。因于彼转。与意许宗。便成不定。因致定言。此过方遣。故义然也(云云)得此释意。学者(云云)不同也。今且依一义者。望意许宗。付不定过也。所谓皆名无心能别之下。有定无心非定无心二差别。立者欲立定无心。闷绝等非定无心故。望意许宗。宗异品也。无五识身故因。既转同异二品。岂无共不定过耶。若勘意许。知立者乐为了。皆望意许。付三支过。如彼所别能别勘差别不成过。所立不成能立不成过通意许也。况六不定中。第六相违决定。有勘意许过。如后三相违相违决定也。第一共不定。通意许事。何以为难耶。
  寻云。域龙。天主。定三支过相。四相违外。无出意许过。既无其证。何恣勘如此过耶。
  因明论云。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云云)
  疏下卷云。复言等者。显有不尽。向辨三支。皆据申言而有过故。未明缺减非在言申故。以等等(云云)
  周记云。论文之中。除四相违。自余诸过。各据言陈。未明意许。今言等者。等彼意许(云云)

思分位故

  问。经部一师。受想思三法有别体(云云)尔者此师意。余心所。心分位立之欤。若心分位者。疏云。若依分位。于思之上。亦名为定等。理亦无违。一念之思。所望别故(云云)又云。经部以思分位。名为信等(云云)若依之尔者。经部依唯心类。心所以心为体。设虽分位计。诸心所心分位可立之。是以正理论云。故唯有识随位而流(云云)(如第三卷抄之。)

等取有触

  问。论中破经部转许云。又此定中若有思等(云云)尔者今此言。大师如何释之耶。疏云。等取有触(云云)付之论次文云。亦应有触(云云)若上若有思等等言。已等触心所者。何难应有触耶。
  答。论破经部灭定有心所云义文中。有四个思等言。许如思等。又许思等。既许思等。若有思等是也。此等思等等言。皆等触数也。凡今此一段。并破三大地法。四大地法经部也。其中许有思者通二家。所等触。偏四大地法计也。是以疏释受想于心亦遍行摄许如思等大地法故之文。举三大地法四大地法二师了。故今言等意摄二家(云云)等言等取生触家别体触故。此文摄二家为言。又许思等既许思等文。又以尔也。又此定中若有思等者。牒上来总破中许思等之义也。亦应有触者。别破三和成触一师也。上来但总破。故思言等。等取有触者。此意也。若尔思等言。有通局也。思者通二家等者。局等四大地法师别体触也。
  寻云。亦应有触者。别破三大地法师者。何云思等。牒置四大地法宗别体触耶。答。若有思等。广牒二家义。亦应有触。别破三大地法计。下若许有触亦应有受等能破。又难二家也。下别破总破相交也。上来但总破者。为对下有总别破。云但总破欤(可思之。)

设兼引大

  问。大乘意。依身在欲界。修得第四定者。下界身中。可引得彼地四大种耶。若引得者。欲界身粗也。何引得上地坚密大种耶。粗细遥隔。不可依持故。例如梵王来下时。必反上器。释以此粗界不持彼故也。依之见灯文云。大乘不尔。但以定能除其隙故(云云)若依之尔者。修得天眼耳根之时。既许引得能造大种。例此可尔。是以大师云。由定力引彼地四大种。扑扬判准大乘义。身行不转。更同有宗。明知。大乘意。同萨婆多宗。引得彼地大种也。
  答。下界身引得。第四禅四大种可云也。见本论说。依欲界身。发起色界大种。令现在前。与下地色。同一处住。如水处沙非住异所((云云)取意)文既不简。可通四禅也。是以了义灯中。初嫌萨婆多义。虽云大乘不尔。但以定能除其隙故。无入出息。遂判设兼引大。亦复无违。但非唯大能闭身隙。许兼引得彼地大种之义也。加之别抄中。由定力所引。上界大种。于此身中。是故坚密(云云)但于下界粗身不可依住云难者。是则别抄问也。故彼抄问云。未知上地四大既细。于欲界身。如何得住。不相持故(云云)答之。即以上地大种。为增上缘。击发欲界细四大种。满其身故。无入出息(云云)意云。由定力引得上地大种。以之为增上缘。击发欲界微细四大种。满其身故。上四大种得依住。无入出息云也。次秘云更问有宗者。大乘意身行四缘。随一阙时。身行不转之义。同有部云也。
  寻云。若尔以欲界细四大种。闭身隙。不依上四大种欤。又欲界细四大种者。何物耶。
  答。欲界本无细大种。由定力。引第四定四大种之时。依彼增上缘力。欲界粗四大种。成坚密云击发欲界四大种欤。欲界粗色。虽本有毛孔。依定力。毛孔密合。无其路也。此时欲界能造大种。又细密也。依之可云。欲界大种。由引得上定。成微细。欲四大种。既成微细故。上大种依此得住也。密毛孔有二重。亲由欲细四大种。兼由上坚密大种。欲大种。令细塞身隙但是定力也。故云但以定能也。上四大种。增上缘疏故。云设兼引大欤。亲塞身孔事。偏依自他大种。故但以定能之但字。无苦见欤(已上一旦愚推也为恐为恐。)修得天眼了。肉眼又见细远境。此又尔也。引得坚密大种了。欲界大种。又成极细也。

身行四缘者(演秘引婆沙论第二十六卷)

  一入出息所依身。二风道通(口鼻等)三毛孔开。四依息地粗心现前。于四缘中。若随阙一身行不转。○入第四定。虽有前二。然无后二。息又不转。又顺正理云。入第四定。身无毛孔。以彼等持极淳厚故。引第四定大种遍身。○准大乘义。身行不转。更同有宗○(云云)(已上演秘释也。)

三业遍不遍行

  身行三(灯云。出入二息。此非遍行。动发思者是遍行(云云))
  语行三(灯云。寻伺二种。非遍行。亦思遍行。(云云))
  意行三(灯云。谓受想二及审决思。三俱遍行。心起必有故(云云))
  寻云。心起必有为其故者。又取触作意二。可为心行耶。
  答。此寻不尔。心起必有故者。非心行取三之故。是以受想思三。皆为遍行之故也。身语行有遍不遍。心行皆遍也。其故云。心起必有故也。

受想思意遍行

  问。大乘意。以受想思三心所。共可为意遍耶。两方。若共名遍行者。见疏文。本经部以受想思三。共名遍行。大乘及萨婆多。但以受想二法。立遍行(云云)若依之尔者。大乘意。受想思三法。意行心起时。必有故。皆可为遍行。是以见义灯解释。大乘意。受想思三。共名遍行(云云)
  答。大乘意。以受想思三。皆为遍行也。故灯云。意行三者。谓受想二及审决思。三俱遍行。心起必有故(云云)故于疏释者。思通三业。皆遍行也。受想唯限心行。是遍行故。且云各说有二谓即受想也。经部身行限入出息。语行限寻伺。皆非思数。思数既唯心行也。故以受想思三。为心行也。
  论述部义云。如身行灭而身犹在(云云)疏云。入第四定以上。入出息无其身尚在(云云)又论述能破。若尔语行寻伺灭时。语应不灭(云云)疏云。应寻伺灭。语不应灭(云云)故知。经部身语行限入出息及寻伺也。又世亲摄论三云。○此中身行。谓入出息。其语行者。谓寻与伺。其意行者。谓思想等○(云云)此破经部之文也。故知。经部身语行。出入二息及寻伺也(已上菩提院御义也。)
  疏云。○根本经部。说有三法遍行。大乘萨婆多。各说有二。谓即受想。故别立蕴。作用强故(云云)

语业界地

  问。付于有漏三业。分别界地之义。且二禅以上。为有语业。将如何。两方。若有语业者。二禅以上。无有寻伺。何发语言耶。彼金刚心菩萨发语言。尚假寻伺力。况余类以有漏心起语言。尚假寻伺力。况余类以有漏心起语言。岂不假寻伺耶。是以见论文。寻伺于语是遍行摄(云云)加之今灯及处处中。皆限初禅(云云)若依之尔者。思心所三业遍行也。上地既有思数。何不发语言耶。况四禅梵王。受菩萨别解脱戒者。是梵网经说也。乞戒心。必善性也。知。上地法有语业云事。若借起下地寻伺者。其性可无记。岂立无表戒耶。依之论中云。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云云)如何。
  答。余处灯有二释。以初释可为本。依之本疏上下。归敬章等处处。皆作限欲界初禅之释。凡因位之间。发语言。必假浅深推度。推度既寻伺行相也寻伺又限下二地。所发语言。岂通二禅已上耶。故灯云。语皆推度。起必寻伺(云云)但思数虽语遍行。上界思细故。不能独发语业。故灯云。粗思能发语。上细不能发(云云)次四禅梵王得戒事。虽出梵网经说。其事贯通。恐以彼文。难决判性相。先十八梵王中。有五净居天。是定性那含。实受菩萨戒耶。若尔于二禅已上。或地上菩萨。感花报于其处。或三贤大士。久成就大戒。如此之类。在说戒之席。同余类虽受戒。是非新得。熏发旧种。云受菩萨戒也。或是听受也。不实受戒。故经云。听佛诵一切佛大乘戒(云云)(初义菩提院口说也。后义修学房大僧都义也。)

灭定第六心量

  问。疏中对经部师。立量云。灭定位。无第六心。以无大地心所法故。如闷绝等位(云云)尔者正比量欤。答。尔也。付之见成业论。若尔云何许灭定等诸无心位亦有心耶。应如一类经为量者。所许细心。彼位犹有(云云)既云诸无心位。有细意识。定知。无心闷绝等位。亦许有细意识云事。若尔者闷绝等同喻。可有所立不成失耶。
  答。此有人难也。秘释云。前数破无细意识已。闷绝等喻。亦何有失(云云)意者先已破细意识了。故以闷绝等。为喻无失为言。
  寻云。若尔前已破细心了。今立灭定位。无第六心之时。可有相符过。
  答。先虽已破。始信之故。不能付相符也。立本来共许宗之时。犯相符故也。度度破之。弥信所立宗也。一度破了。立者夺取。以为同喻。此时敌者已信故。不能愆之(此东大寺延义讲院传也。)

经部四种善

  问。经部师意可立自性善等四种善耶。进云。疏不立(云云)付之论破经部义。若谓是善。相应善故。应无贪等善根相应。此心不应是自性善。或胜义善。○若谓此心。是等起善(云云)既四类善。具举之。何云不立耶。况耶部全不立四种善者。以之为宗法之时。可有不极成失加之疏下文云。此正彼计。心是相应善等(云云)又人师破疏释。准论文。彼部立四种善(云云)
  答。疏云。未见经部立。四善所由。今以义逼令有四种(云云)准之彼部宗义。无配立四种善。名自性相应等文欤。但以其义相当处逼之。令有四种善。征难彼师也。下文云此正彼计者。就四种善。一一破之中。相应善者。彼部正计也。自性胜义等。设破之为言。以义相当处破之故。无不极成失。如破外道以即蕴离蕴。立比量也。

染净证(第十理证)

  论云。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云云)
  疏云。维摩等云。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其阿含等。亦有此文(云云)
  寻云。如疏释者。今证引维摩经欤。若云尔者第十理证。皆可引共许教。何引大乘经耶。
  答。秘云。虽维摩经亦有此文。今引阿含。以维摩经非共许故(云云)准此释。正引阿含经也。而疏引维摩经云。其阿含等。亦有此文者。先举大乘经。显第八识阿含亦有此文。故为第八识证为言。
  论云。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云云)
  疏解此文有四释。

初释

  谓染净法(有漏无漏。常无常。有为无为为染净法。)以心为本(有为等法总句。无为法等别句。)因心而生(有漏现行依心生。)依心住(种子依心住。)心受彼熏(受无漏现行熏。)持彼种(持彼无漏种)

第二释(已下三释。总句如第一释。)

  因心而生(有为现行。皆由种子心生。)依心住(有为现行法。皆依现行识住。)心受彼熏(释上依住。)持彼种(释上因心生。)

第三释

  因心而生(杂染法)依心住(清净法。有为无漏。不顺本识。但说依心住。)心受彼熏持彼种故(释上所由。并通染净。又心受彼熏。有漏。持彼种无漏。)

第四释

  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并有漏现行。依种子心生。依现行识住。)心受彼熏持彼种故(无漏有为法。虽心相违。心受无漏现行熏。能持彼现行之种故。后心净时。有情随净。)枢要有别释又灯有三释(可见之。)

杂染有三

  论云。然杂染法。略有三种。烦恼(三界见修)业(善不善业)果(总别异熟)种类别故。○。

初破烦恼

  若无此识持烦恼种。界地往还。无染心后。诸烦恼起。皆应无因。○。

后破业果有二(初难界地往还等起无因。后难行缘识等不成。)

  若无此识持业果种。界地往还。异类法后。诸业果起。亦应无因。
  又行缘识。应不得成。○。
  疏云。且复业中。论又行缘识○。述曰。摄论第二末云。○(云云)秘云。疏且复业中者。论中前来双破果业。下唯行业。而废于果。故云且复。生起下文(云云)

清净有三

  论云。诸清净法。亦有三种。世(有漏六行)出世(无漏能治。)道断果(所得无为。)别故(云云)
  别破有二(初破世出世道。后明断果。)略之。

心清净故

  问。论中引契经说。心清净故。有情清净(云云)尔者清净心者。无漏第八识欤。两方。若有漏第八者。依有漏无漏阶级。分杂染清净二门。以有漏第八。名清净心者。染净二门。有何差别。有漏第八。一类无记。无染净不同故。依之大师余处云。所依八心。若是无漏清净所摄。能依假者。亦是清净(云云)若依之尔者。演秘中破有人云。论释染净二门。皆并不言佛果净识(云云)
  答。虽有学者异义。任演秘解释。可云。有漏第八也。既依心杂染清净。分有情染净。佛非有情。何云有情清净耶。唯依取蕴。建立有情。佛无有漏。非有情摄者。护法性相也。是以扑扬大师。破有人义云。观经文云。心杂染故。有情杂染。但约有情。不依佛说。若兼佛者。即不应云有情等也。而如来者。非有情故(云云)或依有情以辨唯识解释。亦存此旨。就中今论广释染净二门之中。于清净。虽出世出世断果三种。皆约因位论之。如云又出世道。初不应生。无法持彼法尔种故也。既不说佛果第八。知以有漏异熟识。名清净心云事。准论释经染净二门。破他申自。皆并不言佛果净识之解释。深得论意。又摄论中。依异熟识。辨杂染清净。意同今论。是以本疏中。以彼论杂染清净章。如次配今论染净二门。知。非无漏第八云事。但于杂染清净差别者。先杂染清净体。非第八识。以烦恼业果。名杂染。以世出世道等。名清净。如云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也。若尔因位第八。虽一类无记。受惑业熏。持彼种子之时。名杂染。受无漏清净熏。持彼种子之位。名清净心也。既以受清净无漏熏之位第八识。名清净心故。无垢称疏。不为相违。若是无漏清净所摄之文。此意也。若不尔者。置所摄言。有何由耶。
  寻云。疏云。此如瑜伽五十四卷。识住中解(云云)秘引五十四卷。由所润识。能取能满当来内身。○又由彼识永清净故。不待余因。任运自然。入于寂灭。此识相续。究竟断故。于十方界。不复流转。○前由心染。有情杂染。后由心净。有情解脱文。既明三乘无余位。明知。无漏第八也。
  答。彼明七识住之处。明杂染清净二门也。未释阿含经今文。何为疑耶。但疏指彼文者。明染净二门同。故引之也。非云正释经文欤。

生天后报业

  问。大乘意。生北州人。为定成就生天后报业。将如何。两方。若成就者。众生根缘万差作业受果无定。生俱卢一州之人。何必带生天后报。为因。是以契经说北州有情生恶趣。龙树判受报不定。若依之如此者。本论中云。又彼有情。竟无系属。决定胜进(云云)决定胜进之文。非云定生天上耶。是以瑜伽略纂云彼州决定有生天后报业。扑扬大师述定有生天后报之业如何。
  答。北州生天后报。暗以难定。只依教文。可知其义。然瑜伽论广明彼州相了。竟无系属。决定胜进(云云)宁非大实义耶。若无余处明文者。谁辄会此说耶。付中略纂中。以此文为定量。述决定胜进之旨。可知。宗家实义云事。凡生彼州之人。必修无我观门。以为业因。无我观。亦是天上业故。数修此观。兼造天上后报业也。由此业故。先生北州。于彼州中。又无我观前。修处中十善。资助前所修无我观。决定胜进。生欲天也。故略纂云。由习无我故无系属。○由此当来决定胜进。彼州决定有生天后报业。无我观前修十善业故。此言决定当得胜进(云云)此理诚必然也。不可异求。但至观音三昧经等云生恶趣者。诸录中。多为伪经。不可依凭。况抄云。有处说彼有后报业。定堕鬼中。未审诚说(云云)即疑生恶趣之教文。不为决定真说欤。龙树智论。亦违瑜伽。何为定量。如云不知此论是何部耶也。

界地往还

  问。今论意。以界地往还因。可破业杂染耶。灯云。以界地因。破生及烦恼。行缘识因。破业(云云)付之见论文云。若无此识持业果种。界地往还。异类法后。诸业果起。亦应无因文。疏释此文。此下第二。破业及果(云云)
  答。破三杂染中。以界地往还因。三杂染共破之。以行缘识因。唯破业杂染也。论疏上下。其旨分明也。但于灯释者。牒若无此识持业果种等文。准摄论。破杂染中有三。烦恼业生。今此显破生及烦恼。行缘识下。兼破业染(云云)今此者。指界地因也。意云。摄论破三杂染中。以今此界地因。显破烦恼及生。不破业也为言。牒界地因论文故。指此因云此也。摄论以此界地因。不破业然而实可破之。故今论。舍摄论意。以界地因又破业也。报论意同今论。显文不破之。故云显破也。

如色声等量

  问。论主对经部。立量云。余色等法。无染心等。不能持彼有漏种子。非第八识故。如色声等(云云)尔者正比量欤。答。尔也。付之敌者经部。不许第八识。故非第八识故因。可有随一不成过。又上文破余色等法持种子义。以知。彼部意。色等法持种子云事。若尔如色声等喻可有所立不成过耶。
  答。本经部意。色根持心法种云也。故有法色等者。指色根也。同喻色声等者。是外色等五尘也。是以余卷本疏举同喻。如外色等(云云)仍无所立不成过。次小乘虽不许第八识。非第八识之物可许之。何有随一不成过耶(已上菩提院。)

经部识支体二方

  问。有义意。经部所立识支体。以唯取业种之义为正。同大乘唯取名言种无(云云)尔者。扑扬大师。如何破之耶。答。破云。若取唯种第二释者。论下文业种为识支非约实体说。何言同大乘耶。若取第三释通现种者。既通能所持。何云唯种为正耶(云云)(取意)付之第二唯种释。虽取业种。以大乘取名言种为例也。业种名言虽殊。但取种子同故。为正释。既不言业种名言边彼此同。何致此难耶。次有义偏取唯种释。何难若取第三通种现之释者。不可云唯种为正耶。
  答。明经部识支体。相传有三释。一云能持现行识。为识支体。二云所持业种。三云并取能所持现种(云云)有义三释中。取唯种子释。同大乘取名言种故为正(云云)此释不分明。如云取唯种释者。似取第二释。如云同大乘取名言种者。不当第二业种释。故征诘彼有义断。若取第二释者。大乘不取业种。何云同大乘耶。若取第三释中所持种者。彼通种现。何云唯种为正耶。由义不分明。旁致能破。有何过耶(已上菩提院御义。)

又方

  问。付以行缘识义。破经部师。且依世亲摄论意。何判经部所立识支体中。进云。扑扬大师。依彼论意。或限现行。或通种现(云云)付之见世亲摄论文。释行缘识不成义云。若无阿赖耶识。福等三业所熏习。于何处可安立(云云)以三业所熏种子。名识支。下文释取缘有不成义云。前诸所熏习识。由取支力。熏习增长。转成有支。若无第八。此亦不成(云云)既云所熏习识。岂非种子耶。依之唐士人师。依世亲摄论意。业所熏种子。名识支(云云)
  答。世亲摄论行缘识不成难。约熏习义论之。福等三业。能熏现行也。若无阿赖耶识。以何法为所熏所。若尔行缘识之识。是所熏处现行也。如六识身不能任持等者。经部意。以六识为所熏处。名识支故。不能任持所有熏习破也。同今论又行缘识。应不得成。转识受熏前已遮故文也。以现行名识支云事。论文明也。仍唯现行释。叶论意欤。通种子云释。业所熏种子。亦名识支云欤。以能所持。俱名识支。故通种现也。以下取缘有文。得此意欤。可云僻论义也。
  世亲摄论二云。○业为缘识不相应故者。谓福非福及不动行。生已谢灭。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当于何处。安立熏习。如六识身。不能任持。所有熏习。○取为缘。有亦不相应者。○谓前诸行所熏习识。由取力故。熏习增长。转成有故。○。

难经部师

  问。经部师意。为许法尔种子。将如何。两方。若许者。本疏中。释又出世道。初不应生。无法持彼法尔种故之文。难经部师无法尔种(云云)又云。以唯新熏而为不正(云云)以知。唯新熏师也。随余处中新熏师。列之若依依之尔者。见宗轮论。异生位中。亦有圣法(云云)大师彼疏中。即无漏种。法尔成就(云云)如何。
  答。一百年出世鸠摩罗多。许色心互持种。能持既转变故。不可许法尔种。故新熏师也。四百年中经部。立细意识故。何不许法尔种耶。今难鸠摩罗多。宗轮论出四百年出世经部也。何为相违耶。
  (写本云)
  建历元年辛未四月三十日酉克抄毕。
  良算

第二能变

  本颂云。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十门分别。
  一举第二能变出末那名(初二句。)二所依门(依彼转)三所缘门(缘彼)四出体释义门(思量为性。)五行相门(思量为相。)六染俱门(四烦恼常俱乃至并我慢我爱。)七触等相应门(及余触等俱。)八三性门(有覆无记摄)九界地分别门(随所生所系。)十伏断位次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十门合为八段。第四第五二门。合为一段。第六第七。亦合为一段故。

初举第二能变出末那名门

  论云。应辨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何异第八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然诸圣教。恐此乱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

七有漏地二方

  问。论中第七识为第六识。为近所依(云云)尔者有漏第七识。与无漏第六识。为成近所依。将如何。两方。若为近所依者。相顺同计度之义。是近所依也。而有漏无漏。明昧大异也。何为近所依耶。依之疏中。明近所依义云。七有漏时。六非无漏(云云)明知。有漏无漏。不为近所依云事。若依之尔者。第六单生空观时。以有漏第七。不为不共依者。以谁为不共依耶。
  答。第六单生空观之时。以法我见相应末那。为近所依云事。不可待言。能所依之义。更不依漏无漏不同。如无漏第七。以有漏第八为不共依也。何始疑之耶。但疏释近所依义。以相顺故同计度故者。于有漏位论之。于无漏位。何有同计度义耶。○次七有漏时六非无漏释。过疑难趣欤。先问题许第七有漏。第六无漏之时。成近所依耶被寻。而如此文者。七有漏时。第六非无漏见。何举为难耶。○但七有漏时六非无漏者。付毕竟无漏论之。第七不解脱相缚之时。第六不得纯无漏。第七毕竟成无漏之时。第六永离有漏也。如言如是染污意。是识之所依。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也。邑法师存此旨欤。或七有漏时。六非无漏者。第七有漏时。第六非法空无漏云事也。
  寻云。单生空观位。何有相顺义耶。
  答。所依第七。与法我见相应。我执不现起。所依离我故。能依无我也。所依与法我见。俱故能依非法空。以之可为相顺义欤。
  寻云。第六生空无漏种子。可随逐有漏第七种子耶。若随逐者。漏无漏其性相违。何随逐耶。若不随逐者。近所依。必有种子随逐义。如云以六种子必随七种也。生空第六。以有漏第七。为近所依者。何无此义耶。
  今云。现行既为近所依。种子要逐事。何为疑耶。随逐者。属义也。所依种子生现行。能依种子。可生现行之义。言随逐也。漏无漏虽异。何无此义耶。
  问。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所依(云云)尔者依者。不共依欤。两方。若不共依者。以此识独依此。名不共依。如眼识之依眼根也。以彼此同依名共依。如第八识与七转识为所依也。然第七识。非独成第六识之所依。五八皆依此识。何对第六识。有不共依义耶。若依之尔者。见论文。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俱名意(云云)既言近所依。岂不不共依耶。是以大师疏中。不共依文如何。
  答。第六识以第七识。可为不共依也。计度分别。不共余识故。六种子随逐七种故也。是以疏云。以相顺故。同计度故。六缘境时。七与力故(云云)又云。以六种子必随七种(云云)五八虽依此识。既无同计度义。何为疑耶。

所依门(第二门)

  论云。依彼转者。显此所依(总解依彼转言)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依藏识故。○。

解依有二师

  有义。此意以彼识种。而为所依。○。
  有义。此意以彼识种及彼现识。俱为所依。
  三依。

一因缘依(谓自种子)

  诸有为法。皆诧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缘依(谓内六处。)
  诸心心所。皆诧此依。离俱有根。必不转故三等无间缘依(谓前灭意。)
  诸心心所。皆诧此依。离开导根。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余法(云云)

瑜伽说三种依欤恒定依二方

  问。瑜伽论中。以心心所。名有所依。尔者三种所依。俱可说之耶。答。唯俱有依也。付之彼论本地分中。明五识及意地所依。俱出等无间及种子依。至决择分。决择五识身及意地之处。问答心心所名有所依。明知。通三种所依云事。况既云诧众所依差别转故。若限俱有依者。何云众所依耶。
  答。正见决择分说。虽有为法无无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所依为此量故(云云)因缘等无间二缘。非恒所依故。云然非此中所说依义也。况有所依名。源出小乘。而正理论以内六处。为所依故。名有所依文。准之大小二乘极成。以俱有依。名有所依也。本地分不简恒不恒。总论三依。如今论也。决择分简非恒定。云唯恒所依也。何乱前后。难之耶。但诧众所依差别转故者。俱有所依非一故。云众所依也。
  寻云。六识俱有依非一故。可云众所依。七八各有一依。何云众耶。
  答。演秘有二释。初释云。从多而说文。第二释云。或彼心所依亦名众。众非一义。兼自心王。依成二故。王所同类。故总合言诧众等依(云云)
  问。明心心所所依。瑜伽唯说俱有依。今论三依俱说(云云)大师如何释此相违耶。疏云。然彼言所依。唯约俱有依说。以恒定依故大小二乘。俱极成故。此中所言然彼所依总有三种者。恒不恒定不定。合说为所依(云云)付之心心所生。必依三依。何唯以俱有依。为恒定依耶。是以见论文。云离自因缘必不生故。述离开导根必不起故心心所起时。假因缘开导见。若尔广互三种依。俱可名恒定依耶。次小乘又许心心所法。有因缘等无间缘。何云大小极成偏限俱有依耶。
  答。疑难之旨。演秘问难也。答之虽作二释。遂判后释顺疏。取第二释。仍可成其意也。凡今论明三种依之中。于因缘开导二依者。不立决定义。独于俱有依。立此义。以知。唯以俱有依。名恒定依云事。是以本疏下文。释俱有依四义之中。引五十五卷有所依文。唯恒所依。为此量故者。即是此中决定之义文。瑜伽唯识本意。唯以俱有依。为恒定依之旨明也。但因缘。等无间。为不恒不定依事。无时不依。名为决定。名恒定依。等无间缘。既是异世。非如俱有依。况是过去。岂有恒义耶。故秘云。等无间缘。阙决定等。无时不依名为决定。虽由之生。世既不同。不得名为无时不依文。因缘依亦非恒定。如现行熏种子因缘。因现行虽灭。种子果犹相续。岂有恒定义耶。是以疏下文释决定义。即一切种子。望能熏现行。彼非所依。后无现行。自相续故。非决定义(云云)演秘解释。源依此文。若尔因缘等无间缘。名不恒不定者。非俱转之依之义也。非云心起时有不依因缘等无间缘之义。仍论文不成难。次大小二乘俱极成故者。俱舍正理等中。以内六处。名有所依故。极成有所依。限俱有依为言。非云小乘不许因缘等无间缘也。
  寻云。

种望种子

  问。付心心所有所依义。且种子依中。可取自类相生种子耶。答。可摄也。付之望生现果。立种子称。判依生现果立种子名故。以引后念名种类。云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若尔以自类相生种子。不可名种子依。是以见论上下。标诸心心所皆有所依。明现行心法所依。结故种子依定非前后。嫌前后相生种子。明知。唯以种子生现行。名种子依云事。加之本疏中。即唯现行法有种。种望种子。应无此依(云云)别抄释又同之如何。
  答。种子依中。可取自类相生种子也。后念种子。既诧前念种起。前种望后。岂不名种子依耶。后种既诧前种而起。何得云无解释。存此意也。但种子称。必对所生现果。非望后念自类立种子称也。见生现行。名置种子。其种子傍。引后念自类。名种子生种子也。毕竟不生种子。名种类。不与种子称也。是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者。一生同时现行种自类相生。二者当时虽不生现果。遂可生现行。种前后相引名种子云也。不依引生自类名种者。专遮毕竟不生种子也。即唯现行法有种解释。又此意也。现行所有种。名种子依者。即兼种子生现行傍自类相生种也。次种望种子应无此依者。是误本也。是以演秘牒现望种子本。种望种子者。种字误也文。次诸心心所皆有所依者。依本论说。专虽望现行心心所。傍显种子依名之所通。摄自类相生也。故种子依定非前后者。破难陀种现异时因果。结自义文也。仍付种现正因果。非前后云也。

因缘依
有二师(初师难陀胜子等。后师护法等。)

  有作是说。要种灭已。现果方生标宗。无种已生集论说故。引证。种与芽等。不俱有故理证。
  有义。○然种自类因果不。俱种现相生。决定俱有。故瑜伽说。无常法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是因缘义○。

无种已生

  问。护法正义意。会无种已生文。彼依引生后种说故(云云)尔者大师如何释之耶。疏云。据不能生后种说故(云云)付之。既云彼依引生后种说故。何释依不生后念种说耶。是以有人意。依自类相生种子释之。前念种已落谢故。云无种。后念种已生故。云已生也。彼依引生后种说故者。此意也。况论下文云然种自类因果不俱(云云)准之上会集论文依自类相生释也。如何。
  答。无种已生文。罗汉最后蕴云事。出对法论说。难陀护法二家。同可许之。其中无种种体。二师所存大异也。难陀云最后蕴能生种子。护法云后念自类种也。即罗汉后蕴果俱有种子。不引生后念自类种。故云无种。已生俱时现果故。云已生也。若尔彼依引生后种说故者。释种字也。加无字意。可云据不能生后种说故也。是以秘显释论意云。此论应云彼依不能而更引生后种说故。义繁文约。省不等字(云云)有人释妄由来。何足依信耶。

种生芽等二方

  问。难陀论师意。成异时因果。种与芽等。不俱有故(云云)尔者正义何难之耶。论云。种生芽等。非胜义故(云云)付之世俗胜虽异。引世俗浅喻。显胜义深理。常习也。彼以花熏菅藤喻。显内法熏习。引焰炷束芦之譬。释因果俱时义等也如何。
  答。难陀论师。成因果异时义。立理云。种生果。必定前后以因果故。如麦种等(云云)种与芽等不俱有故者。显今此比量作法也。正义于此量。付三过。论三难。如次能立不成。所立不成。共不定也。其中麦种生芽。非实因果。不成以因果故因。故有能立不成也。种生与芽等非胜义故者。即此过也。虽麦种等。假名因果。不直立因果云似因果也。如因明八门中。能立能破。只云能立等。非真能立真能破云似立似破也。故疏云。世俗因果。虽复似。然非胜义故(云云)
  问。因果异时师。立量云。种子生果。定应前后。以因果故。如麦种等(云云)尔者有何过耶。论云。种生芽等。非胜义故文。付能立不成过也。付之内外虽异。共是因果也。如麦种等同喻。既转以因果故因。全不可有能立不成过。若如此者。四分建立量。可有能立不成过。
  答。麦种等虽假名因果。胜义者前。同是第八所变现行。更非因果。既不成以因果故因。岂无能立不成。四分建立量灯日等。显他之义。胜义者所知事也。岂有能立不成过耶。

论第四卷同学钞第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