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二卷同学钞第七目次

  境唯识
  大海同变
  如大梵变
  如自在宫
  伐用树木
  圣应变秽难
  当生言
  欲界欲界同
  定通
  唯有定通
  欲界定果色
  上地起下地
  导彼肉眼
  佛放毫光
  闻谓比量
  唯可观见
  生因阙故
  华严闻无色界
  西明定所变色
  定通无差
  佛果定通俱变尘欤
  非是二界
  色界报色
  二变
  缘根尘等
  初禅器等

论第二卷同学钞第七

境唯识
共等四句者

  共中共(山河等非唯一趣用他趣不能用)。共中不共(己田宅并鬼等所见猛火等。)不共中不共(眼根等唯自识依用非他依用故。)不共中共(自扶尘等他亦受用故。)

大海同变

  问。本疏中。付明共等四句。且以海水。为摄共中共句。将如何。答。本疏中。共中共句摄之也。付之。四趣有情。一切共变。是为共中共句。而于海水。人虽变水。天等所见各别。岂有非唯一趣用他趣不能用之义耶。是以义灯中。海不共用。彼不变水(云云)。本疏解释。一旦有疑如何。
  答。见论文。由共相种成就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文。山河大地。既外器世间也。岂非共变境耶。疏主以山河大地等。为共中共。即依此等论文也。但至天鬼等所见异者。海水四趣有情。同虽变之。亦依别业。见猛火等也。所谓鬼先见水。欲受用时。成猛火也。以之案之。天依胜业。变琉璃。鬼依恶业变猛火。鱼等依别业为舍宅。此别业所感边也。以为共中不共。此说一切共受用者。若别受用。准此应知。鬼人天等所见异故之文。存此旨也。依此意会灯文者。论说共用即可同变。海不共用。彼不变水者。显别业边也。故次下文。大海同变见琉璃者。说别水故文。此即依共业。谈变大海之义。若不然者。上下文。忽致相违耶(先德义非一也闲可寻习也。)

如大梵变

  问。佛菩萨所变净土。望凡夫所变秽土。可为共中不共耶。答。演秘有二释。其中以不摄释。为正义也。付之。既于同处器界。所变各别也。岂非共中不共耶。例如于一境鬼等所见不同故。属共中不共。依之疏中。释共中不共句。如大梵变文。扑扬释之。出螺髻所见。螺髻梵王。八地已上深位萨埵。以知。望异生所变秽土。为共中不共句云事。
  答。一切有情。共虽变之。更依别业变各别境。是云共中不共。如于一海水。浓河等异也。而佛菩萨所变净土。虽秽同处。其业不相似。全阙共变义。岂例鬼等所见。为共中不共耶。佛唯无漏。菩萨极净。虽秽同处。净不净业。有差别故。非第二句之释。此意也。但至如大梵变及孤地狱。随诸有情多少变之文者。演秘释此文。即维摩经。梵天王云。我见此界。如自在宫。即其事也。又上界天。而来此界。必变上器。为自依处。以此粗界不持彼故文。既出二事。消本疏文。若尔举螺髻事。今二见中。第二释意欤。若依初正义者。以梵王来下时变上界器。指如大梵变也。是以义蕴中。解本疏文。举梵王来下事。如此聊简以不正义。不可被难欤(香云房义也)。或不知螺髻本位。依同凡夫之边出之欤。或为令知一所境不同义。举螺髻身子所见异欤(又有别义。可见之。)

如自在宫

  问。演秘中。引维摩经。我见此界。如自在宫。文尔者自在宫者。欲色二界中何。两方。若欲界者。见大乘经论说。超过净居。有别净土。名自在宫(云云)。对舍利弗。为显纯净土。云如自在宫。无诤可魔醯首罗大自在宫。况持髻深位大士。岂举欲界下劣天。类无垢净妙土耶。若依之如此者。新译无垢称经中。譬如他化自在天宫(云云)。大师彼经疏。第六天也判如何。
  答。古译经文。云如自在宫。虽明不见何处。新译经中。明说他化自在天宫。岂异求耶。但至疑难者。于此界中。诤土净秽故。举欲界中最上天。令知纯净土相也。以浅近喻。显胜妙土。若直指色究竟上者。此土众会。尚难了知。故出欲界有情所见。显净妙土也。

伐用树木

  问。付共变境。且一有情伐用树木时。为自他所变俱亡。将如何。答。俱亡也。付之。自他有情所变各别。互用自所变树木。全不受用他所变。若他有情所变共亡者。岂不背唯识理耶。况以例案之。一有情生他界时。虽自所变器界亡。他人所变尚在不失。树木相例可等耶。
  答。唯识转变习。虽受用自所变。互成增上缘。皆有所顺能顺义。自识所变。为所顺。他人所变为能顺。所顺亡故。能顺亦灭也。自为所顺他为能顺。由所顺无。能顺亦灭。由斯树丧。唯识亦成。扑扬所释。即此意也。但至例难者。器界由别坏业。所坏故。一人所变虽亡。尚余人所变留也。树木无别坏业故。阙增上缘时。皆亡也。此即诸有情类。无始以来。由六七二识妄熏习力故。迷唯识如幻道理。执心外境界。缘一切法如有。决定似外境转。诸人向一树。不知各各所变道理。诸人皆执一树木。故一有情伐用时。自他所变同亡也。山河大地。诸人同失如幻道理皆执常住。坏劫之时始失故。一人虽生他界。他人所变器界尚留也。同虽共相种子所生六七二识妄熏心异故。有彼此不同也。
  难云。远残果尚留。此他有情所变也。若尔树木岂不留耶。
  答。同虽唯识。其中不同。亦可有别业。依妄熏习力。所感境界。种种差别。何必例同耶。

圣应变秽难

  问。护月论师意。解器世间能变识。一切有情第八识。同变之(云云)。尔者护法论主何破之耶。答。有圣应变秽难。凡应净难。变下无用难也。付之初二难不明。先付圣应变秽难。七地以前菩萨。实受三途苦。感人天生。护法菩萨。既许此义。何难他师耶。况此师意。以起世经文为证。一切有情。业力被感器界。皆变之也。佛菩萨无感秽土业。非今所论。岂付圣应变秽难耶。次凡应变净难。亦不可尔。净土佛等所变。非有情业感。既非业力所变器界。徒不可付此过耶。
  答。护月论师意。自界他方凡夫贤圣。皆变此土器界。既不顾有用无用。只所有有情。皆许变之。故若虽非依持受用。泛尔变为之者。诸佛菩萨。实可变秽器。异生二乘。实可变净土。七地以前悲增菩萨。虽感人天生。是为利有情也。非自业力感其果报。是智力结生。非业力结生也。虽受三途苦。亦依大悲相应善心。不同恶业众生实招恶果。月藏论师。虽无用。泛尔许变器界故。佛菩萨虽无用。实如秽土有情。泛尔难可变秽土也。凡应变净难。亦可准之。虽无佛菩萨加被。泛尔外法。异生未回心二乘等。可变净妙土。虽无可变此土业力。不简自界他方。一切变之故也。今此二难。广一切有情。变此器故。先为显大过。越彼师义分齐难之也。又诸圣者。厌离有色。生无色界。必不下生变为此土。复何所用者。是第三变下无用难也。此即正付其师义分齐难也。凡夫异生。设虽生上界。亦还可生下界。故尚上界异生可变之。圣者永不下生。徒变此器耶。以此难可为至极过也。
  一义云。圣者中举胜佛及变易菩萨。异生中出劣外法异生也。不简自界他方。一切有情皆变故。举最胜圣者。难可变秽器。以最劣凡夫。难可变净土也。故菩萨中。取八地已上。以七地以前悲增菩萨。不可难之。
  问。依身欲界二乘圣者。可变恶趣器界耶。答。可变也。付之。入见之时。三恶趣果。不生断故。断之毕。何变恶趣器耶。若虽不生彼处。尚许变者。难月藏师时。不可付变下无用难。设无色圣者。虽不生有色界。尚可变为故也。依之破月藏师。付圣应变秽难。若许变捺落迦器者。岂以此为失耶。
  答。二乘圣者。杂秽业未亡故。依身欲界之人。既同地故。若往彼处。可依持身故。第八识任运变彼器也。如鹫子往无间城。教化外道类。目连趣饿鬼城。救饥馑苦也。故义灯中。问。若尔八热大地狱等。圣者不用。应不变彼。答。现同处故。此即谈二乘圣者。非如来及地上菩萨也。佛菩萨杂秽种子。已亡故也。悲增菩萨。以人天实身。虽受三途苦。是依大悲相应善心。非自业力所得也。于变下无用难者。既非同地器。变下有何用耶。那落迦不然。何例同耶。至圣应变秽难者。诸佛菩萨。应实变为此杂秽土文。二乘诸异生等等言摄之。故此难不可来也。但至不生断难者。内身异熟果。虽不生断。增上果外器。秽业不亡之。故尚变之也。

当生言

  问。付论解器世界能变。有三师义。且第二师现居当生者。变此界文。尔者当生者。通他方界当生欤。答。本疏限此界当生见。付之。当生言。广可通自界他方。何云限此界当生耶。若虽他方有情。当可生此界人。皆可云当生耶。
  答。第三正义。难第二师。有义若尔器将坏时。既无现居及当生者。谁异熟识变为此界文。若他方世界当生者。何此界坏时。无当生者耶。故知。是故现居及当生者。彼异熟识变为此界者。指现所居人。云现居者。邻之云。当生。尚可限此界当生也。

欲界欲界同

  问。付有漏第八识。变器界义。且变欲界器界之时。一切欲界。同可变之耶。答。悉可变之也。付之。世界既有十方。不知边际。有顶之上。亦有欲界。风轮之下。越有欲界。恒沙尘数。非算数所及。宁一切器界悉变之耶。若强变之者。业感第八。遥缘他方极远境界耶。况十方无边世界。皆变之者。与大圆境智所缘。有何差别耶。
  答。业力所变器界。分齐难知。是以唐朝人师。叹而有言。此义难解。随弥勒可决断文。本朝先德。为遣唐未决。未学受肤。岂决雌雄耶。爰天长之比。本朝有一明匠。其名曰隆长。声高四海。学光二明。即决此义云。本疏述定果色。远不变之。近处可变文准之可言。若远欲界。虽同界不变之。如灯光虽照近。不及极远处。识变作用。亦同之。不同大圆镜智一切界文。虽有此义。颇难指南。正见论文。然所变土。本为色身依持受用。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但变为彼。由是说生他方自地。彼识亦得变为此土(云云)。本疏释之。欲界欲界同。乃至上亦尔文。又云。今此义言。现虽无用。身若往彼。可得持身。故须变作。非谓现身即令得持用。言可持用故文。任论疏文。诸欲界器。皆有可依持受用之义。故十方无边欲界器界。悉变之也。既虽他方无边世界。尚同地器。非异界极远境。故非缘异地极远境也。

定通
唯有定通

  问。有漏第八识。可缘愿力法威德力所变境耶。答。进云。本疏中。若第八变。唯有定通文。付之。依殊胜大愿。酬难思法力。变境界时。何第八识不缘之耶。如缘定通所变境界也。是以依持经力。得六根清净人。变作五尘。菩提萨埵起大愿。变为金银等之时。第八识岂不缘变之耶。依之瑜伽略纂中。若定若通。若法威力。界地自他。即不决定文此释明缘法威德力境见。如何答。凡第八识。任运微细。辄不转一切境界。或依先世业力变之。或引定通胜用缘之。愿力法力。不及此等。故别为彼所变。引第八识。不令缘之。愿力法力。不出业及定通外。若未得定通之人。愿力法力者。依起大愿持教法。资先世业。得胜妙果。此即资第八所持自业种子。何云别变愿力等境耶。若尔所资助彼。所得境界。第八虽缘之。只可属业力境也。若四善根之持经之人。并深位大士。依愿及法。变境界者。不离定通二力。故玄赞释持经者。鼻根所得。此是智境。鼻根知故。定通遥知。依鼻根取。故名闻香文。既云此是智境。知。依定通所变境。鼻根取远香云事。如意宝光曜天女。变化种种境界。此亦非依定通力耶。但至瑜伽抄者。彼文总引今论文。故若定等力之文。出所等取之法威德力许也。忽非云第八识所缘。故无相违耶。
  有人寻云。毗奈耶中。供养独觉人。依起大愿。多生感福果(云云)。第八识不缘之耶。

欲界定果色

  问。欲界可有定果色种子耶。进云。枢要中有文。付之。欲界散地。无有等引胜定能变。定心既无。所变色种子。依何有之耶。答。枢要云。如第八识无漏意引定果色。令欲界第八变。不妨欲界有定果色种。无能引变文。欲界虽无能变定心。所引地定通。亦变定通定。若无能生种子。岂变定果色耶。
  寻云。欲界第八。缘定果色之时。所变相分。定摄上界。若尔何云欲界种子耶。如彼缘梵王相分属上界系也如何。

上地起下地

  问。依身在二禅已上人。可起下地天眼耳通耶。答。两方。不明若不起者。天眼耳通。眼耳识相应慧也。判由此圣教说眼耳通。是眼耳识相应智性。之故也。若尔二禅以上生在之人。可起下地二通也。依之大师余处中。起下地二通文。若依之尔者。二通既亘四禅在之。岂不用自地二通。更起下地劣通耶。是以本疏。演秘中。不起下地通(云云)。况起下通者。与借识力。有何差别耶。依之扑扬大师。以下地起不起不同。明定通力差异之义。两方有疑如何。
  答。天眼耳通体。大小乘异说不同也。俱舍等意。眼耳识相应。无记惠为体。正理论心。第六识俱惠也。成实师。同新萨婆多。大乘宗心。净影释云。凡夫二乘所得二通。眼耳识相应惠也。佛菩萨以第六为体。慈恩大师。佛果二通。通八识有。菩萨以还。二乘异生。未见慥文。依善珠释。眼耳识及俱意识相应惠为体性也。而今本疏并演秘及五根章等中。不起下地二通文。道理尤可然。六通皆亘四静虑。既有殊胜二通。何起下地劣通耶。亦无上地起下天眼耳。以无用故。亦无文故。下欣上可起上。上厌下不起下之本疏释。即此意也。此则依天眼耳根所起。意识相应慧也。若依此义边者。全不可起下地二通也。但至对法抄天眼天耳。亦通善及无记。起下地唯无记。自地上地者。通善无记之释者。付眼耳识相应惠。如此释也。但借识力异者。彼散识也。今论定通边。若尔于天眼耳通。付天眼耳根所起论之者。不可起下地二通。下地劣故也。若付眼识相应惠谈之者。亦可起下地。上地无眼耳识故也。或处处解释。既分明也。对法抄者。且述一往别义欤(此事披处处释文。能能可审定耳。)

导彼肉眼

  问。依天眼引肉。可取远境耶。答。秘有二释。一云同取。二云不取。付初释。肉眼天眼。既不同也。何同可取远境耶。付次释。肉眼处。修得天眼。有何所障。不取远境耶。
  答。演秘作二释毕。引智度论。修得天眼。在肉眼上。导彼肉眼。亦能远见(云云)。既引彼文。知。返存初释云事。道理亦可尔。同在一处。更无所隔。岂不导肉眼耳。
  寻云。肉眼亦取远境者。天眼之外。别发识欤。岂眼识一时二种并生耶。若与天眼。合发识者。宁一识一时依二眼根耶。

佛放毫光

  问。本疏中。明定通力所变事。佛放毫光。至色究竟。令此悉见(云云)。尔者出下界有情。依佛毫光。所见事欤。将明上地天众所见欤。答。出下界有情所见事也。付之见本疏文相上述下界有情。虽不得通。引上界梵王等通力。见彼色身义毕。标上地见下。佛放毫光。至色究竟。令此悉见。类亦应然文知。举上地诸天所见事也如何。
  答。本疏释定通力所变境。出多种类。其中上地见下者。上界天众。依自定通。见下地也。佛放毫光等者。下界有情。依如来毫光。远至色究竟见之。类亦应然者。类上地见下。下地见上亦应然云事也。上地诸天。虽不依毫光。自力能见下地。何事新举毫光耶。演秘释梵观于下。自力亦能。故不言也等即存此旨也。
  或上地见下者。可读上地见下非云上地见下也。

闻谓比量

  问。无色界诸天。来佛边闻法心。现比二量中何耶。答。学者异义。或云比量。或云现量也。两方。若比量者。既依定力变色身。来诣佛所。听闻正法。岂非现量心耶。依之大师或判但依修惠缘教义故。或释无色界闻法心有表义名言。述无色界定果色声。有亦无失。此等解释。明可现量见。若依之现量者。依如来圣言。寻所诠义理。筹度行相。何任运现量心耶。况色界诸天闻法心。是比量也。无色听法。准例可等。是以瑜伽。理门等论中。听闻圣言。比量所摄(云云)。随扑扬大师。释无色闻法心。引本论闻谓比量说。知。比量心云事。
  答。学者料简。即两方疑难也。共有文理。虽难取舍。且可存现量心义也。无色界无闻惠。生得惠是微劣也。若非修惠。以何心可听法耶。不可起下地闻惠。上地不起下地三惠故也。依之三惠章释此事。虽说无色天佛边侧立听法等事。但依修惠。缘教义故文。次下文出目连闻狂象声。以为其例。明知。现量心云事。色界诸天非例。色界有闻惠故也。但至瑜伽理门等说者。无色界无闻言说。闻圣言量之文。不可摄无色闻法事。圣言量者。于散心闻圣言所论也。若修惠中闻圣教。四种言说中。知。言说摄之。非闻言说也。余处灯中。知者。即是耳鼻舌身。五俱意识。第八心品及诸定心文。次至演秘者。正见问答起尽。问既无其根本云何得言佛边听法。答第六识听。不待于根。故瑜伽言闻谓比量。为证闻法。不待耳根。在其意识之义也。非成三量中是比量非现量之义也。依之大师处处中。释如是我闻文。证闻唯在意识之义。引瑜伽闻谓比量文也。故无垢称经疏云。若但闻声。可唯在耳。既缘名义。便在意中。故瑜伽言。闻谓比量文。文势颇同演秘。即知。引瑜伽文只为证意识闻法义也。全不相违矣。
  寻云。若修惠中。闻教法者。岂非义说闻惠耶。次以定力。虽变色身。闻法之时。可出散心。如色界梵王谈论语言之时也。故知。虽无闻惠。以生得善听法也。依之婆娑论中。以生得善心。披读经论。听闻正法文。次三惠章释。置有义言。非章主实义欤。是以神泰法师释。又以同之。恐引彼师义欤。次瑜伽闻谓比量文既不摄无色闻法事。何引之为证据耶。若尔诸闻法心。比量心。瑜伽文广可摄无色。故。秘师引彼说。可证此义。何任胸臆。会明文耶。
  答。义说三惠。一念之中。三惠用分。无色闻法。但修惠分。更非闻用。故以此不可云闻惠也。色界梵王谈论语言。非定所变境。于散心起言说也。色界自本散心起语言设自地虽无。亦借起之。无色不然。全不可起散语言。故枢要中。定界声上名言也(云云)。无色诸天。自在不起语言。设虽起言。是定果所变境也。次以生得心。不可听闻如来圣言。大师释生得善惠云。但于三藏。非用功力。所生闇劣觉惠善心。名生得惠。不顺出世。非功力。起。性不明了。读解文义。任运而起名生得惠文。而无色闻法。依佛等缘力所起。不可云非用功力。明了胜惠。不可云闇劣觉惠。既听受教法。趣向三乘解脱。岂云不顺出世耶。非生得善之旨。既分明也。若尔修惠闻法云事。不可疑之。次虽有有义言。章主不难之。设虽他师义。其义顺正理。何不依凭。但至演秘释者。今所释非成现比量义。若成意识闻法义。何引不证之耶(以散心闻法义。准上难趣可知之。)

唯可观见

  问。付定通所变境。且异生所变。可有实用耶。答。灯中无实用文。付之设虽异生。修得根本静虑。胜定神通之人。何不变实用境耶。依之见瑜伽论文。威德定所变境有实用文。威德定者。是可根本定。若尔异生既得根本定。知。有实用云事。何况地前菩萨。八相成道。利益有情。若无实用。现八相为何耶。是以晨旦人师。异生所变有实用释如何。
  答。凡于境界。所变自在源依证法性真理得无漏智品。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者。即此意也。设以有漏定。虽变实境。尚证真如了。后所起有漏定也。异生都不证色等法性。岂有金银乳酪等实用耶。依之见瑜伽论文。非圣神通。不能如是。犹如幻化。唯可观见。不堪受用(云云)。胜定果色章中。虽作二释。依本论说。以异生所变无实用义。断正释给。今演秘中。作二释判邪正。亦以同彼章也。义灯破西明此义。依本论文。异生所变亦无实用文。列祖定判。既明镜也。谁可异求耶。但于威德定名者。大师略纂中。是无漏故。名为威德。圣者法故。名为威德文。有威德者。所起胜定。名威德定之演秘解释。即此意也。故以胜人所得定。名威德定。直非根本定也。而圆测师二释之中。异生所变有实用释。威德者。根本定文。淄洲难之。故威德定。是胜人起文。若尔以不正义。不可难之。次至八相成道者。余卷灯中。佛现八相。具足长时。始终不异。菩萨化生。随宜暂现。或不具足。前后或异。或复本形。故与佛别文。所变化色声等。虽如幻化。所化有情。以彼为缘。自身善根增长故。成出离解脱之本也。不同受用金银等物。故以八相作佛事。不可令难此义矣。
  寻云。义灯破西明。引瑜伽第十二卷。谓超第二阿僧祇耶。变有实用文。而检本论。全无此文。况如文者。七地以前菩萨。不变实境欤。
  答。本论虽无慥文。第二卷上文。明超等至。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僧祇耶诸大菩萨。彼随所欲。入诸定故文。下文述观行成熟人变境界。随所转变。皆能成熟。又能变作金银等物。堪有所用。文若引合此前后文取意引之欤。次七地以前菩萨。虽变实境。对西明异生所变有。实用义。引明极自在人所变之文。难破之也。

生因阙故

  问。付定通所变境。且通变五尘境欤。将限色声触三尘欤。答。今本疏并胜定果色章等中。通变五尘(云云)。若依瑜伽略纂者。有西方二说。一不变香味。二通变五尘云也。虽有异说。任本疏并处处解释。可存申变五尘义也。付之。香味二尘是段食性也。定果境中。既无段食。何变之耶。依之见本论文。说定果色。当知。唯有显色等相。何以故。于彼香等生因阙故。又无用故(云云)。略纂中。述西方二说毕。今取前解无妨(云云)。明知。限三尘释。是实义云事。加之演秘中。难定心变香味义。若许定心而现香味。香味随心。上地所系。此即上地而有香味。违诸教过。由斯定心不变香味(云云)。既付违教过。成立不变香味之旨。何舍明邪正。令存变五尘之义耶。
  答。宗家处处中。述定果色。云通五尘。不出限三尘之义。爰知。西方二说之中。以通五尘。为正义也。退案道理。观行成熟人。依定通难思力。得变化自在。设虽香味二尘。何不变之耶。彼深位大士。为利有情。变为鱼米等。下界有情。以此为增上缘。变段食此岂非定果香味耶。诚如疑难。香味离段食。无其用故。定通变境之时。劣定不可变实用香味。威德定力可变香味也。是以华严云闻无色界宫殿之香。法华说光音及遍净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佛经诚说。诚以明镜也。加之见瑜伽论文。由彼胜定。于一切色。皆得自在(云云)。于一切色之言。可互五尘境。故法处章引彼文。即以定变色声香味触境为体(云云)。但至五十四卷文。者。西方二说。即依瑜伽前后之文。但通五尘释意。会彼文。今本疏中。此约色界异生及无色界波罗蜜多声闻。唯能起色声触。不能起香味。以无加行心因别起。亦不能令自他有用故。若十地菩萨及色界波罗蜜多声闻。即许起之(云云)。胜定义林中。虽有多会释。其意不越本疏也。次至今取前解无妨之释者。非二释之前后。是本论文。前后也。以五十三卷于一切色皆得自在之解。为前解。无违华严等妨故也。是以见彼抄次下文。如次土中。岂无胜定果。因中故无。论实亦有(云云)若夫前解者。前释者。岂不相违下文耶。知。指通。五尘前论文云事。次至演秘者。且依不正义意释之也。依之遁论记述限三尘释之。中。为彼定心现香味者。随彼定心。属上地系。是则上地有香味过。故言于彼生因阙故等文。秘师所释。其意同之。既非正义意。不可成相违矣。
  寻云。胜定果色章。对法抄第一。玄赞第十等。委会五十四卷文。一异生圣者相对。二有漏无漏相对。三二乘菩萨相对。四欲界上界相对等也。本疏此约色界异生等文。颇似疏略。何不越疏文耶。次指论文。前解云事。谁信用耶。若有例证欤。
  答。章等中。虽明多对望。此色界异生。无色波罗蜜声闻也。故本疏文。显其肝要也。次指论文云前解者。可有例证。本疏中。释极相邻近引发胜故。文。此解即是约境相近。此解即是行相相似(云云)。况松室先德。以集量唯识文。如次初解第二解(云云)。释然唯初解无第二者等文也。今案云。通五尘释。依五十三卷前文解故。云前解云事。大旨虽同上义。解字尚西方二说也。依前解云事也。依此意可训云。今取前解无妨(云云)。抄上文第一释会五十三卷。虽前卷云。等文。第二释以彼文为证。故前云于一切色皆得自在等文知。取前训事。尤叶道理欤。

华严闻无色界

  问。本疏中。引华严经闻无色界宫殿之香文。尔者无色界有情所变香欤。将如何。答。两方。若无色界有情所变者。本疏中。即菩萨等。入彼定变(云云)知。非彼界有情所变云事。若依之尔者。勘彼经文。菩萨鼻根。闻非想非非想众生香(云云)如何。
  答。深位大士。以胜定难思力。变作香味。非泛尔异生等也。故菩萨入无色界定。变彼天宫殿。菩萨变其香味也。而菩萨鼻根。闻彼处香。故闻非想非非想处香云也。意云菩萨为彼处有情香。变为之故也。

西明定所变色

  问。西明意。释定果色。欲界为质变五尘。色界为质除香味(云云)。淄洲大师。可许之耶。答。不许之也。付之。色界第八。不变香味。故色界为质时。除香味云事。尤叶道理。依之大师处处中。会瑜伽论当知唯有显色等相文。同圆测义。依欲界上界不同。成本论意给如何。
  答。定通自在人。广变五尘境界。设以上界。虽为本质。尚变香味。华严法华等中。说色无色界宫殿之香。菩萨鼻根。闻彼等香。岂上界为质时。非变香味耶。故义灯引法华等说。难西明义也。但于业果本质论之者。上界无本质业果香味故。上界为质时。不变香味也。大师解释。依法华等说。定心变香味云毕。会当知唯有显色等相之文也。不同。西明总定心变境界之时。上界为质不变香味也。
  寻云。西明疏云。又由化心。化欲色界身及外器。系发异熟本质化尘。欲界具五。上除香味(云云)。既于业果本质论之。何总于定果色难之耶。
  答。云西明既依色界。不出变香味之旨。唯于业果为本质。释香味有无。故上界为质时。全成不变香味。若尔违乃至于有顶闻香悉能知等文。闻色无色香之时。宁非上界为质变香味耶。

定通无差

  问。八地以上。定通二力共任运生。将如何。答。疏云。通力由前加行。定力任运生也。付之。八地已上。万行得自在。任运入无相海。设住空观。起有胜行。设入无心三昧。尚现威仪于十方。至起通力。何假加行耶。况定通二力。一相功德。定力既任运。通力何依思惟耶。依之见疏上文。八地以去及在佛身。定通无差。一念俱起(云云)。如何。
  答。八地已上。纯无漏相续位。恒在定中。故于定力。任运生也。但至通力者。为利生事。依根本定。随所化机宜。变金银乳酪等也。故虽任运位。为利他事。尚假思惟。如说法时必假寻伺也。依之大师余处中。于自利虽无功用。于利他尚有功用(云云)。定通功能。既各别故。任运功用。有其不同也。岂寄事于一相功德耶。次至疏文。演秘释定通无差文。通智。定定。体实有别。约性不殊。起无前后。所作相似。据一边说(云云)。七地以前二乘异生。若为嬉戏通果无记。又定通起前后也。八地已上同定力。是善性也。又恒在定。故起必同时也。依此等义边云定通无差也。故本疏中。释通力由前加行思惟。方乃得生。故心引起变化事等。定力但是任运生故。故二别也。叶道理矣。

佛果定通俱变尘欤

  问。佛果位。定通二力。俱可变根尘耶。答。可有分别。若缘变者。共可变之也。若引起者。定力不尔也。两方。若共变者。本疏中。通可引起根之与尘。定即不尔。唯起于尘(云云)。演秘释之。虽俱时起。力用不同。所变有差(云云)。若依之如此者。定通二力。其德可等。况八地已上。一念同时。定通俱起。若所变不同者。不阙同一所缘之义耶。加之见疏文。云八地已去及在佛身定通无差。扑扬述所作相似。知同可变根尘云事。
  答。如先重答申。若论缘变者。定通二力。共可变根尘也。故不可阙同一所缘之义。云定通无差。述所作相似。皆可准之。若论引起者。引起根者。可限通力也。所谓如来虽恒在定。依光明等神通力。盲者能观。聋者。能闻。此即依通力。引起正根也。定力虽引起色等五尘其力劣故。不引起正根也。
  寻云。八地已上菩萨。引起正根欤。将可限如来耶。
  答。疏云。若八地已去菩萨。定之而通。此亦何异。通力由先加行思惟。方得生故。心引起变化事等。定力但是任运生故。故二别也○在佛无别。故皆通变及化。通可引起根之与尘。定即不尔。唯起于尘(云云)。任文相者。限如来见。佛果不同八地已上。定通其任运之中。亦显有引起不同欤。道理尤可然。变正根者。唯限第八识。不通余识。故大圆镜智现起后。可引起正根也。八地已上。虽任运自在。通力而假加行。又圆镜智。未现起故也。
  有人云。天眼耳通。引起所依天眼耳根。故通可引起根之与尘(云云)。此义不然。引起根可限佛果也。若依天眼耳根者。岂通泛尔异生二乘等耶。

非是二界

  问。瑜伽论中。等心诸天。变身万亿。住立一毛端空量地处。互不障碍(云云)。尔者色无色二界相望。互不障碍欤。两方。若二界相望。互不障碍者。演秘中释此文。非是二界互不碍也(云云)。若依之二界互障碍者。色无色二界异同定所变境也。何互妨碍耶。况见彼文。标谓色无色二界诸色。结展转更互不相妨碍知。二界相望。不障碍云事。答。料简虽非一准。且存申一义者。总论之。诸定果色。无对无碍故。不可障碍也。虽然今本论所引经文。明自类不障碍之义。不说二界不障碍之义也。其所以者。诸经会座。列诸天中。皆以各各自类。为一处集会。故虽住立一毛端处。色无色诸天。自类相住。不杂居也。而论文标谓色无色二界诸色。故二界相望。不障碍义欤见。故秘师为遮此滥。又色无色。而各自类。不相障碍。非是二界互不碍也。乍观彼文。为言二界互不碍也(云云)。文意分明。不可劬劳欤。

色界报色

  问。瑜伽论中。引契经说。等心诸天。变身万亿等(云云)。尔者说色界业果色欤。将明定果色欤。两方。若说业果色者。既云心自在转微细性者。岂非定果色耶。依之。疏灯及胜定果色章等中。引此文。证定所变色耶。右依之如此者。演秘色界报色云。如何。
  答。本论所引。契经所说。广明色界报色。上二界定果色也。故见演秘前后。引本论文毕。先释之。色界二色。名为自在。一定心现。二自在定所感报色。无色但一。定心所现(云云)。此即出实义也。次专释。但证色界报色。即净居天。名等心天等(云云)。次详曰下。难相传义云。依无色定。亦能起身。而来佛所。名等心天。斯亦何过。经不简故等(云云)。此依上所述实义。难相传余师义也。既专明定果色。故引证之也。而经文。曾于人中。如是如是。资熏磨莹其心等(云云)。色界报色。尚心自在。微细色也。依先业熏习之旨。经文炳然故。报色之义。亦分明也。

二变
缘根尘等

  问。定心所缘五根。因缘变。分别变中何耶。进云。演秘中。缘根尘等。名因缘变(云云)。付之。因缘变境。名有实用。定心所缘五根无有发识取境用。何云因缘变耶。若定心相分五根。有实用者。岂无二身根俱过耶。依之邑法师。缘根及心法。分别变摄(云云)。此释叶道理耶。
  答。扑扬大师释此事。缘根尘等。名因缘变。缘七心界。分别变摄(云云)。虽有此释。未委其理。疑难尤可然。会释辄难成。色法以质碍为性。心法以缘虑为用。而缘五根时。虽无发识取境用。尚有质碍用。故同五尘。因缘变摄也。第六所变五根。即五尘所摄。故胜定果色章云。似根但是色等五摄(云云)。既名五尘故以质碍为实用也。
  难云。既定心所变也。何有质碍耶。答。疏十末释自受用色身。积集有碍之体。名色身(云云)。故设虽无碍色。尚有方域处处。论在此在彼义。不同心法也。
  菩提院云。今案。明二十二根云。取境续家族(云云)。取境者。即眼等五根也。今论述五根体云。以本识等所变眼等净色为性(云云)。等者。即等取第六所变五根也。既有取境义(云云)。第六所变根。实种所生。能熏本质种子。若无第八所变五根者。须发识。而第八所变根。既发识毕故。重不发之。以此而言第六所变容有取境用。今据容有。说定心所变根名因缘变也。既不云有实用。故亦不违(此义深细也。闲案之。)

初禅器等

  问。大乘意。初静虑量为齐小千界。将如何。两方。若等小千界者。见瑜伽论文。以千梵世日月等。名一小千界(云云)知。初禅量非小千界云事。况若初禅。等小千界者。二禅三禅。如次第二千三千世界。若尔第四静虑量地链者。自界他方。不杂乱耶。依之人师等。一四天下(云云)。若依之如此者。本疏中。初禅器等小千界故(云云)。辊之十地经中。第七地菩萨。作他化自在天王。第八地菩萨。作小千界王(云云)。大师依此文第八地菩萨。作初禅王释给。扑扬所释。亦以同之。明知。初禅分量。等小千界者。始自佛经说。宗家依凭云事。
  答。婆娑论中。明四禅量。总有二说。一云以下三禅。如次配三千界。第四禅其量无边也。一云初禅等一四天下。上三静虑如次等三千界也。以后说为正义也。就中见大乘经说。以第四禅梵王。名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或云索诃界主大梵天王。以此一大千界。名娑婆世界。知。第四静虑量。可大千界云事。今疏释者。述一不正义也。但至十地经文者。彼经中。第十地菩萨。作大千世界王(云云)。此即第四禅王也。若以说第八地之文。为难者。亦以明第十地之文。可为证也。爰知。彼文可有别意也。所谓十地经除四王天并第三禅。加铁轮王·金轮王。为十王华报也。故于色界。为显有三千界王。以色界三禅王。如次配小千·中千·大千王也。云然初二禅量。非云等小千·中千世界也。
  别寻云。本疏初禅器等小千界故者。能居有情身器欤。将所大器界欤。若身器者。梵众天身量半由旬。梵辅天一由旬。大梵天一由旬半也。岂等小千界耶。若外器者。秘师身器也判。
  会云。所居界也。但至秘释者。本疏中。瑜伽五十一卷。说第八识所缘。于欲界中。为狭少境。谓约身器为小((云云)取心)。演秘释此文。身即是器(云云)。非初禅器等之文也。故见疏文。初禅器等小千界故。身大可知(云云)。此即例所居器大成能居身大也。若尔秘文恶得意。不可疑之。

论第二卷同学钞第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