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页 共 46 页
论第四卷同学钞第五目次
所缘门
准对法轮
据执为我
火辨立自证分欤
萨伽耶言
但缘藏识
即除四人
果上许缘无答
体性行相门
名假施设
佛果心王二方
王由相应
染俱门
又前二见
余所相应门
第七与定相应欤二方
据取别境
不定随惑
以妄念慧
要缘曾受
明知第七
事亦有疑
见五地断
八遍染证文
论第四卷同学钞第五
所缘门(第二能变第三门)
颂云。缘彼。
论云。彼谓即前此所依识。圣说此识缘藏识故(云云)
有四师
初师(难陀等义)
论云。有义。此意缘彼识体及相应法。○谓缘彼体及相应法。如次执为我及我所。然诸心所。不离识故。如唯识言。无违教失(云云)
疏云。由心是主故。执为我。由所助伴故。为我所(云云)
第二师(火辨等解)
论云。应言此意但缘彼识见及相分。如次执为我及我所。相见但以识为体故。不违圣说(云云)
第三师(安慧说)
论云。应说此意但缘藏识及彼种子。如次执为我及我所。以种即是彼识功能。非实有物。不违圣教(云云)
第四师(护法菩萨)
论云。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非余(相分种子)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简彼境界心所及种子。)一(简心所多法故)故(云云)
因果识所缘不同事
论云。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文。
准对法论
问。论中述难陀论师义。论说末那我我所执恒相应故文。论者。指何论耶。答。瑜伽等也。进云。对法第二文。付之见对法论。云缘阿罗耶识思度为性。不云缘相应心所。述我见等四惑。相应。全无我所见文。何云对法说耶。依之扑扬大师。准对法论。无我我所文如何可云耶。
答。疏释论说末那我我所执恒相应故文。出瑜伽六十三。对法第二。显扬第一等。虽然扑扬大师。引对法第二卷。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故。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之文毕云。准对法论。无我我所。但可证意之所缘也文。未探解释之意。若是疑疏见文之趣欤。意者。彼论无我所相应之文。但云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故。圣说此识缘藏识故文下引之。可证第七意所缘阿罗耶识为言。如此释意。疑疏关勘文者误欤。或又为传写误欤。
西明疏。圣说此识缘藏识故之处。引对法第二。论说末那之下。不引之。可为润色。
寻云。若尔直可云误。
答。如云一云庄严不依次说。以庄严现文为误。此例可尔。
据执为我
问。论中明第二能变所缘门。有四师义。尔者前三师意。本颂缘彼彼言。可摄我所境耶。进云。灯但限我见境见。付之前三师意。皆缘彼言摄我所境也。总释缘彼言。彼谓即前此所依识文。诸师于此论所缘义。难陀云然诸心所不离识故如唯识言。此所不离识。故彼言兼摄心所。火辨云相见俱以识为体故。安慧述以种即是彼识功能。皆通我所境云也。若不尔者。何强成我所境不离第八识义耶。
答。难陀火辨二师。缘彼言。不摄我所境也。本颂云依彼转缘彼。专显依缘同义。而难陀第七识但有因缘依。无俱有开导二依。因缘种不离识体。故以总聚见之。望我见境第八心王。可有依缘同义。心所有别体。望因缘依。非依缘同。故不摄之火辨又尔也。又五根五境。为我所境。彼既非第七所依。故不摄之。但安慧意。第八自体及所持种。因缘俱有二依也。又我我所境也。依缘既无宽狭。故缘彼言。摄我所境也。但灯先依难陀。付我境。释依缘同义毕。据执为我名依缘彼火辨安慧并准此释文。火辨安慧义。随宜可释依缘同义也。即火辨不摄。安慧摄也。
一义云。可摄我所境也。其旨如难。但灯释摄我所境之事一定。其上问答依缘同义也。意云。我所境边。虽非依缘同。据我境边。论依缘同之义为言。
火辨立自证分欤
问。火辨论师意。可立自证分耶。若立者。演秘引有人义。云世亲同时唯二分故。不破之。余所义灯。载西明义云。世亲同时唯立二分文。又无能破文。若依之尔者。灯中立自证分文。
答。火辨宗义。未见明文。但立三分欤。论中相见俱以识为体故(云云)相见之外举识。当自体分。是以义灯述火辨义。见分作用。故执为我。自证沉隐。故不执之文。但立三分人。亦许一分二分理。故任唯二依他性文。又立二分也。是则为顺世亲。见分中。摄自体分欤。有人偏为二分师。不知立三分云事。不尽理故。自义不云二分师。又非无此一门。故不破之欤。
萨伽耶言
问。正义意。释第七识不与我所见相应之义。多处唯言有我见故(云云)多处者。指何处说耶。答。疏中。五十一卷四惑相应文。显扬十七初云由此意根恒与我见我慢等相应之文。并下文云萨伽耶见等相应之文。同十九云我见等相应之文。付之显扬下文云。萨伽耶见相应文。萨伽耶言。摄我我所。何为证耶。次显扬十九。云萨伽耶见等相应。不云我见等。何引我见我慢相应耶。
答。正义意。别说我我所之文。为违文会之。不别说我我所之说为证文也。而显扬既云萨伽耶见等四惑相应。不别云我我所见。何不为证耶。故疏云。萨伽耶言。虽摄我所。然不别说。故以为证文。萨伽耶言。虽摄我所见。之词。既云四惑。不别列我所见。故知。举宽名。显狭体也。第十九卷虽云萨伽耶见。准第十卷说。引我见欤。
有云。然不别说者。显扬十七后文。以如前说。指上我见等四惑相应文。故虽云萨伽耶见。上文外。别不说故。证无我所也。
但缘藏识
问。宗家意。未转依第七识。通可缘六尘境耶。答。若依护法正义意者。唯缘第八见分。不缘诸境也。付之不共所依。必与能依识。同境也。而能依第六。既缘六尘诸境。所依第七何唯限第八见分耶。如彼五根与五识同境。是以见契经说。或云意根分别诸法。或说彼七种识。依诸境界念观而生加之有大乘论中。依楞伽经说。第七末那。缘六尘境文。依之新罗元晓。对自宗立量云。第七意根。与能依识。必应同境。不共根故。如眼等五根文。
答。护法正义意。云第七识但缘藏识见分。不许缘是等诸境也。凡第七识。无始以来。缘执一类。无有间断。而色等外境。转易间断。非常非一。若缘彼境者。行相宁一类耶。第八识一类相续。似常一故。第七执之。以为内我。故论云。但缘藏识见分非余。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一故文。今解释依本颂。故本颂云。依彼转缘彼(云云)天亲本颂。又依慈氏阿僧之说。故瑜伽。显扬。对法等中。第七识缘阿赖耶识文。但五识以色根。为所依根。故根识所取。必同境也。意识以心法。为所依故。能所依俱利。其境不必同欤。次意根了诸境者。于因举果能也。第七意根为因。意识广缘诸境故也。秋篠上纲。引兴法师释。会通之旨如此。次于楞伽经文者。亦有二会释。七识境非一。故云诸境。非谓七识各缘诸境也。或因果合说。云缘诸境也。故论云。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文。大乘论说者。释摩诃衍论欤。彼论所说。多背宗家性相。如真如受熏义等也。先德广勘一论上下。訾谬端多。定知。非龙树所制欤。强不可劬劳至比量者。有共不定过作法云。为如五根。不共根故。与能依识同境。为如第八识。不共根故。非同境(此失永超僧都勘付欤。)又付违决云。第七末那。与能依意识。非同境。一类无记故。如第八识(先德所勘也)
即除四人
问。付明第七识已转未转不同。且二乘无学位。为未转摄。将如何。若摄未转者。论云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本疏未起对治断其我执。名未转依。唯缘藏识。即除四人文(秘云。三乘无学。不退菩萨。此四决定不缘藏识文。)二乘无学位。既缘异熟识。断我执。何摄未转耶。若依之尔者。平等性智现起位。名已转依。二乘无学。第七犹有漏也。岂摄已转位耶。是以论中。或云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或判已转依已亦审思量无我相故。二乘无学。唯缘异熟识。不缘真如。亦不思量无我相。何摄已转耶。
答。论上下。明转未转。有二义门。初云。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文。此文唯缘藏识。名未转。亦缘余真如及异熟等。皆名已转。若依此义。二乘无学。即是已转。不缘赖耶。缘异熟识故。故疏云。唯缘藏识。即除四人文。又论下文云。未转依位。恒审思量。所执我相。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文。此漏无漏相对。思量无我相之位。名已转依。若依此门。二乘无学第七。未转依也。不成无漏也。
寻云。付初义门。七地已前。平等性智现起之位。已转欤。未转欤。若云已转者。何云。缘阿赖耶耶。若云未转者。疏云。初地已去既转依位(文)
答。可摄已转也。既缘真如。非唯缘藏识。何不摄已转耶。
又付后义门。寻云。二乘无学。不思量无我相故。非已转者。又不思量我相。何为未转位耶。
答。我有人我。有法我。法我见相应末那。思量法我相故。摄未转也。
果上许缘(无答)
问。因位平等性智。可缘有为诸法耶。若缘者。大师处处中。因位平等性智。唯缘异熟识及真如((云云))若广缘一切有为者。与果位平等性智。有何差异耶。若由之尔者。能引第六。既缘一切。所引第七。何不然耶。依之今论中。广缘一切有为((云云))
体性行相门。
第四体性门。并第五行相门。颂云。思量为性相(文)
论云。颂言思量为性相者。双显此识自性(自证)行相(见分)意以思量。为自性故。既复用彼。为行相故。○又云。未转依位。恒审思量所执我相。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云云))
名假施设
问。本疏中。释出世末那。引瑜伽论名假施设不必如义文。尔者许无漏第七。假名末那欤。两方。若许名末那者。上下同云不名末那。全不许假名末那云义耶。就中演秘述假名末那之义毕。与疏稍别文。以知。本疏意。不假名末那也。若由之尔者。既云出世末那。若假不名末那者。何立出世末那者名耶。况说名假施设不必如义。名假故。无漏第七。虽无思量义。名末那云也。两方不明如何。
答。本疏意。不许名末那之义也。凡瑜伽六十三卷。答出世末那云何建立之问。有二义。一云名假施设不必如义。二说远离颠倒正思量故。今论引第二说。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云云)初义不名末那义。后义思量无我相故。名末那也。故疏释初义意。此义意言。出世末那。更不思量。○不名末那文下文又云。彼无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云云)但出世末那者。是非无漏第七之名。有漏第七。名末那故。从有漏名。得末那称也。如回心菩萨立声闻名。声闻是非菩萨名。例是可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者。会经云。出世末那也。演必释者。疏外假名末那之意也。故秘云。夫立名者。但假施设。未必称义故。出世意。虽不思量。亦得名意。与疏稍别(云云)
重按疏秘意。疏意无漏第七。不名末那。然名末那。以他名。假施设也为言秘意。出世末那。是自名也。名假施设故。虽无思量义。自名而得此名为言。
佛果心王二方
问。就心心所缘境。且佛果心王。可取别相耶。进云。灯中。取(云云)付之色心诸法。作用法尔定。缘虑质碍。能所造等功能。已转未转无改。心王何至佛果。忽取别相耶。是以瑜伽唯识等中。唯取总相(云云)此说未简因果二位耶。
答。佛果心王。可取别相。凡果位诸识。各备遍缘自在德。心王对境总相之时。岂不知其上可意等别义也。以三通缘四等义。可为其例。故灯云。若在果位。王所功能。缘一切法。取总别相。但胜劣异(云云)次缘虑。质碍。能所造等。色心体性也。设虽至佛果。何辄改转耶。故枢要云。不可难以大种为造彼转体故(云云)瑜伽唯识等。且谈因位相也。故灯云。然第五云。心王取总相。心所通总别。且据因说(云云)
寻云。佛果心王。取别相者。以何行相。取之耶。且取顺违等相时。以了别相取之欤。将以领纳行相。取之欤。若如先者。了别行相。本取总相之用也。何以之取别相哉。况别相非牒然而有。必各各行相前显义相也。若非领纳行相者。何取顺违等相耶。若如后者。望受心所。岂有行相各别义耶。况以别别行相。取多别相者。果位心王。可有二十一行相。若云尔者。又背行相各别理。今云。以了别行相。取别相也。设虽至佛果。不失本作用。了别领纳等行相各别。更不起他行相也。但八识心王。以了别行相。知自所变总相之时。其用下。兼知境上可意等别义也。如彼因位中。行相相顺心所。互取彼此别相之时。自行相中取之。此又可尔。了别行相中。备领纳等能。取顺违等别相也。
又方
问。初地已上。无漏心王。可取别相耶。两方。若取者。义灯中。述佛果心王取别相之义。会瑜伽唯识唯取总相之文。且据因说(云云)因位心王。不简漏无漏。唯取总相云事。若依之尔者。有漏五识粗钝劣。犹无漏第六被引。有互用义。况无漏心王。自具胜用。岂无取别相之力耶。彼未转第七。虽定但缘藏识见分非余。因位无漏。亦缘真如等。例判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已转六七。何不取别相耶。依之有人立量云。因位无漏心王。取别相。已转依位识故。知佛果心王文。如何。
答。因位无漏。其用虽胜。犹不取别相也。不可等佛果遍缘自在位。若寄事于胜能者。岂有三种缘四义耶。但于诸根互用等例难者。因位无漏。作用胜故。所引五识。互缘余境也。平等性智。缘真如等。亦准此知。心王取别相。后三分通缘四分等。一心上巨细功能也。辄难备其用。至最极自在佛果。始具此等义也。比量以二乘无学识。可付共不定过也。又作相违决定云。因位无漏心王。不取别相。因位识故。如有漏心王。又转未转。其义不定也。若唯以佛果。名已转义者。因可有两俱不成过也。
王由相应
问。第七一聚心心所。成有覆无记事。淄洲大师。如何释之耶。灯云。王由相应。得成三性。所由所依。是有覆故文。付之心王其性非染。由相应惑。可成有覆。四惑其性染法。由心王力。可成无记。是以见论下卷文。释末那三性门。云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自心。说名有覆。显有覆义偏依四惑障碍圣道能。判此俱染法。所依细故任运转故。亦无记摄。心所无记。由所依心王细见。义灯解释。恐似颠倒。如何可会耶。
今第七一聚性类。大有二重。先心王虽须善性。由相应惑。定无记性。心所又须不善。由心王力。有覆性也(已上自性类由他定义也。)如此自性类定毕。心王又障碍圣道。故有覆也。心所受心王性类。无记性也(此重他性类亘自之门也。)今灯论前门。论余卷。论后重也。
染俱门(第六门)
颂云。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云云)
论云。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有我见故。余见不生。○二取邪见。但分别生。唯见所断。此俱烦恼。唯是俱生。修所断故。我所边见。依我见生。此相应见。不依彼起。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见。由见审决。疑无容起。爱着我故。嗔不得生文。
又前二见
问。正义意。第七识与我所见及边见不相应文。有何故耶。进云。疏云。又前二见。通缘内外文。付之心所缘境。必依心王定。设我所见边。通缘内外。第七相应二见。可内缘见。例如彼我见虽通缘内外。第七相应我见。唯是内缘。况见论文。我所边见。皆我见后生。第七相应见。不依我见生故。非我所见等文。何违此文。设别故耶。
答。论云。我所边见。依我见生。此相应见。不依彼起。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见文。我所边见乃至不依彼起者。总显我所边见。依我见后生故。不与第七相应之义。就之疏问云。若尔何故不与我所边见二种互相续生(云云)意云。设虽依我见生。我见与我所边见。互相续。前后间起。为言。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见者。以恒内二义。释前后不间起之义也。疏云。以恒内执无有间断。不容余见互相续起。故论说言恒内执我文。此释恒义也。我见恒起。不间断故。更有何障。余见互相续生耶为言。又前二见通缘内外此唯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见者。释内义也。意云。前我所边见。通缘外。而我见。既恒内缘也。余二见。自然可缘外。我我所境。必各别故为言。自元我见定内缘了。其上若与余二见相应者。其自可外缘也。仍我见例难。不来欤。
寻云。疏有二段。释恒内二义云事。不叶文。上段标以恒以执结。故论说言恒内执我。以知。通恒内二义云事。又下段。云此唯恒内。不限内一义耶以上二。
答。二段如次。虽释恒内二义。互带内与恒二义也。然而专所释取异也。即上段。云无有间断。显恒义下段。对余二见缘内外。此唯内缘文。以知。以内义为本。恒内缘而恒也。内恒时而内也。仍其义互通也(更有愚案。又余义如别记。)
余所相应门(第七门)
颂云。及余触等俱。
有二师(初师颂余言显遍行五。后师余言显随烦恼。)
第一师(第七识唯与九心所相应四惑并遍行五。)
论云。有义此意。心所唯九。前四及余触等五法文。
第二师。又有四师(五遍。十遍。六遍。八遍。)
论云。有义彼释余义非理。○故此余言显随烦恼文。
遍染四师
第一师(五遍染。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
第七识。与十五心所相应。前九法。五随烦恼及别境慧也。
论云。然此意俱心所十五。谓前九法。五随烦恼并别境慧。
第二师(六遍染。不信。懈怠。放逸。妄念。散乱。恶慧。)
第七识与十九心所相应。前九法。六随烦恼并念定慧及惛沈也。
论云。然此意俱心所十九。谓前九法。六随烦恼并念定慧及加惛沈文。
第三师(十遍染。放逸。掉举。惛沈。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
第七识与二十四心所相应。前九法。十随烦恼。别境五。
论云。此意心所有二十四。谓前九法。十随烦恼。加别境五(云云)
第四师(八遍染。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妄念。散乱。不正知。)
第七识。与十八心所相应。前九法。八大随惑。别境慧。
论云。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云云)
会五遍染文
论云。论说五法记染心者。解通粗细(简忿等十)违唯善法(简散乱。失念。恶慧。邪欲。邪胜解。)纯随烦恼(简根本及不定四。)通二性(简无惭愧。)故。
会六遍文
论云。谓依二十随烦恼中(简本惑十)解通粗细(简忿等十)无记不善(简中随二)通障定慧相显(简惛沉掉举二。)说六(云云)
会十遍文
论云。依二十二随烦恼中解通粗细(简忿等十)二性(简中随二)说十文。
无余心所所以
谓欲希望未遂合事 此识任运缘遂合境
胜解印持曾未定境 此识无始恒缘定事
念唯记忆曾所习事 此识恒缘现所受境
定唯系心专注一境
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既不专一。
恶作追悔先所造业 此识任运恒缘现境
睡眠必依身心重昧 此识无始一类内执
寻伺俱依外门而转 此识唯依内门而转
谓忿等十行相粗动 此识审细故非彼俱
无惭无愧唯是不善 此无记故非彼相应
已上依八遍染。正义遮余心所。
论云。无余心所。及论三文。准前应释文。仍前诸师文抄之。
第七与定相应欤
问。正义意。有漏第七识。可与定心所相应耶。答。不相应也。付之第七识。缘第八见分。专注所执我境。何不与染定相应耶。答。论主释此事云。定唯系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既不专一。故无有定(云云)意云。定心所专注一境。唯缘本质一法。所变相分。前后虽殊。论其本质。是一境也。第七刹那别缘。无专注义。故不与定相应也。
问。第七识。无定心所云事。大师引何文证之耶。疏云。五十五说。于所观事。其定方生。八运缘者。即无此定文。付之慧虽缘观察事。既许与第七相应。定心所。设转所观境。何不相应耶。
答。定慧俱虽于所观境转。定必以惠为加行。缘彼加行所观事。大论云于所观事其定方生者。此意也。第七任运无缘加行所观事之义。故不与定相应也。慧虽缘所观境。未必有加行。故任运识。亦与惠相应也。是以见疏下文云。定境加行必慧缘。定得缘观察。有惠之境定不定故。此识俱无有定。虽同缘观察。而慧宽定狭。故此无定文。
据取别境
问。付随烦恼种类。且百法论。说二十。瑜伽论出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不同。尔者灯师如何会此相违耶。进云。大论取别境不定品类不同。皆立随惑。百法论谈有别体性文。付之百法论所说二十随惑。未必有别体性。忿等十随惑并妄念不正知。是假立心所也。何云有别体性耶。
答。灯云。大论中。据取别境及四不定是染性者。烦恼等流品类不同。说多少别。离彼二位。更无别法。百法论等。据其体性有差别者。但说百法。亦不相违(云云)百法论二十随惑。说体性有差别者。忿等虽本惑分位。假立。望别境不定二位。有别体性云也。瑜伽二十二。二十四等。取别境不定染污一边。为随烦恼故。离彼二位更无别法。对彼废立。百法谈有别体性也。
寻云。若尔妄念等。岂离别境。有别体性耶。
答。正义虽云俱一分摄。正取废分。立随惑故。异邪欲胜解等欤。
不定随惑
问。本论中。付明随烦恼种类。且以悔眠等。立随惑者。为唯限染污性。将何。两方。若通三性者。既立随惑。定可限染污性。例如邪欲胜解等。唯取染污性边。是以见了义灯释。当处云大论中所取别境及四不定是染性者。余处。别境不定随惑。自性断也文。若通三性者。何云唯自性断耶。若由之如此者。见决择分文。列四类随惑之中。以悔眠寻伺。为通三性随惑。是以略纂中。任论文通三性文。
答。唯限染污性也。依扰恼义。立烦恼名。如云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也。善无记法。无扰恼义。何立为随烦恼耶。是以见论文。明悔眠体。初师云。唯痴为体。说随烦恼及痴分故文。第二师会之。论依染分说随烦恼文。限染污性之旨。论文分明也。但瑜伽论文。掉举等八。遍诸染心。其性染污也。无惭无愧。遍诸不善心。其性唯不善也。忿等十。亦随所依。染污性也。而不定心所。其性不定。通三性法故。云通三性也。正取染分边。而虽立随惑。论其法数。云尔也。略纂解释可准之。
寻云。若唯染污者。何第二通染污类。不列之耶。又若限染污者可云邪寻伺等既不云尔知。亘三性。立随惑也。
答。
以妄念慧
问。六遍染师意。妄念不正知。为唯别境分立之。为当将如何。若唯别境分者。既立遍染义。何不取痴分耶。是以疏中。以妄念慧是痴等摄文。若依之尔者。述此师自义。此别说念。准前慧释文。既例我见唯慧。知。限别境分云事。正义破此义。妄念不正知念慧为性者。不遍染心文。大师释此文云。破第二师。以彼唯执是彼数故。(云云)唯限别境分旨明也。
答。虽有异义。唯限念慧分也。述此师自义。要缘曾受境界种类。发起妄念及邪简择(云云)加之疏释此别说念准前慧释文云。此中妄念。即念数故。此不正知。亦即慧故(云云)正义能破文云。妄念不正知念慧为性者。不遍染心文。念慧分不遍染。云若以无明为自性者遍染心起。始成通痴分故遍染。论疏上下。其意分明也。但至以妄念慧是痴等摄之释者。凡此论习。前前师中。随宜含后后师义。又难前师之下。多摄后师。是以成妄念不正知散乱遍染义。云妄念散乱恶慧若无心必不能起诸烦恼之中。正义又可立此道理。故含痴分之义也。仍以妄念慧是痴等摄者。唯痴唯念。通二三师皆含之为言。妄念(念别境也痴)不正知(慧别境也。痴。)
要缘曾受
问。有义意。释要缘曾受境界种类文。相分别现在本质通过去。故名曾受(云云)扑扬大师。可许之耶。不许也。付之设虽缘过去。皆变亲相分。相分虽现在。从本质名曾受境。此义尤有道理。何不许之耶。况自释云。过去本质。虽体实无。而变相缘。相似于彼。名缘曾受(云云)如何。
答。有义意。释曾受境了。重作问答解云。相分虽现在。本质过去。名曾受境(云云)秘破之云。又现意识。缘久灭境。境体既无。何是曾受。故虽重释。尚疏遗也(云云)有人释。虽及一重问答。其义未尽。缘久灭境之时。境体既无。何物名曾受耶为言。自义过去本质。其体虽无。现在相分。似彼本质故。今相分名曾受也。有人以过去外灭质。直名曾受故。蒙境体既无何是曾受之难也。
明知第七
问。十遍染师意。第七识。可与不定心所相应耶。若相应者。见论文云。此意心所。有二十四(云云)其中无不定心所哉。若依之尔者。演秘中引大论不定心所云随惑之文毕。明知。第七有不定惑(云云)如何。
答。第七识。不与不定心所相应也。今论文明也。又明不定心所之中。此皆不与第七八俱。义如前说(云云)但演秘释。十遍染惑中。邪欲。邪胜解。或立为随惑。或立别境心所。于六位心所。或立惑。或立非惑之心所。义不定故。名不定惑也。第七与相应故。云有不定惑也。非指寻伺等也。
事亦有疑
问。十遍染师意。可许于理起邪胜解。事上生疑烦恼耶。答。可许也。尔也。付之论述此师义。云诸疑理者。于色等事。必无犹预。判于所缘事。亦犹预者。非烦恼疑。全不云事上起疑耶。依之本疏中。任论文不许此义耶。
答。十遍染家。以邪欲邪胜解二法。立遍染之时。疑与胜解。相应义难有。仍疑云唯迷理惑。不许事疑。则疑犹豫谛理之时。胜解印色等事相边故。尚有相应义云也。故论云。诸疑理者。于色等事。必无犹豫。故疑相应。亦有胜解。于所缘事。亦犹豫者。非烦恼疑。如疑人杌(云云)就此义疑疑理。解印事。所缘既不同。难有同一所缘义。疏主会此难云。据二行相增。事决无疑相。论其体同取理。疑亦解生(云云)疏虽述于理胜解生义。未明于事疑起之旨。仍演秘继疏之不足释云。事亦有疑。但相微隐。疏示一隅。故不言备(云云)依此等释者。论据行相增。疑理印事云也。以实言之者。不遮于理事互起疑解也。
寻云。论其体同取者。其意未分明。又于所疑理。胜解生时。有印持行相耶。
答。论其体同取者。疑缘理。解转事。所缘虽别。理事相依。不一异故。为一境体。故疑疑理。即疑事也。胜解印事。即印理也。据此义。有同一所缘义为言。非胜解印持行相直转理也。
问。见疑可通钝惑耶。
问。疑烦恼。唯迷理欤(已上二帖如第六卷抄之。)
见五地断
问。仁王经意。五见第五地所断欤。答。第四地也。两方。若第五地断者。见彼经文。第四地断见(云云)若第四地断者。要云。仁王经云。见五地断。(云云)随智周大师。任枢要。如此释给。如何。
答。本经初地断贪。二地断嗔。三地断痴。四地断见。五地断疑(云云)随断障章。引彼经说如观文。但枢要文。见字腾也。只可云五地断疑见文次第。上述见疑唯利义了。仁王经云。五地断疑者。非烦恼疑。是事疑也(云云)何忽论五见断位耶。知。见字腾欤。或见者。正见也。则能断智也。训云见五地断疑(云云)或见者。证见义也。训云。见五地断疑(云云)或见。披见义也。训云。见五地断疑(云云)周记就要文。一往作释欤。
八遍染证文
问。论中明随惑遍染义。出四师义。以何为正。答。疏以第四为正(云云)付之五遍六遍等义。皆得证于瑜伽等说。八遍染师。无明证据。何为正义耶。是以见大师余处解释。以六遍染为正如何耶。
答。见论文。前三义各凭瑜加对法一文。互虽立一义。更无立破。第四义。独云有义前说皆未尽理。广破已前诸师。立八遍义。可知。护法实义云事。依之本疏中。护法菩萨。为第四说(云云)但至证文者。先瑜伽对法等五遍。六遍。十遍文不同也。若依一文者。必违余二文。仍前三师。虽凭教文。必违教文。爰护法菩萨。道理为先。得诸教意之时。明八遍义不违诸文也。故疏云。虽无论文。定许八遍。今以诸论上下杂有。致此推究(云云)准此意者。又可云有证文。依之论下文云。论说大八遍诸染心(云云)次至略纂者。瑜伽对法等五遍。六遍。十遍三文中。以六遍为正为言。不对八遍正义。何为难耶。故抄云。此六文为定。余十五者各据别义。此会为胜(云云)
论第四卷同学钞第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