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七

  东大寺沙门凝然述

第六教起前后

  此中分二。初标章。二辨相。今初。复古云教起前后者。略辨如来一代所说。约时显教。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善巧摄生方便也(已上)言教起者。虽通一代五十年说。今且约就一乘三乘及以小乘初起为言。故云教起。言前后者。一乘三乘小乘相对。何前初说。何后初说。而以一乘。为根本教。约此陈彰何前何后。故云前后。然此章及七八。并约化仪明之。分数开宗。正明化法。化法状貌。必托化仪。初说化仪。事须先陈。故此章门。次前而来。
  章于中有二下。二辨相。亦二。初分列。二随释。今初。义苑云。初成正觉。称性极谈。为众典之洪源。故云本源。迹后化。沾忍土。渐被三根。善巧随机。故称末教(已上)别教一乘。名为本教。三乘小乘。名为末教。
  章初者谓别教下。二随释。即有二段。不科自分。初本教中。亦二。初标门显体。二依体辨相。今初。言初者。是标章门。言谓别教一乘者。是显法体。本教体何。即别教法。无尽教义。皆在此上。是故直尔表显示。
  章即佛初成道下。二依体辨相。亦三。初立义。二引证。三释成。初中亦二。初正陈法起。二征释所以。今初。此段陈述花严本教最初顿说。总举十事。一成道初时。即初成道。第二七日是也。此虽二事。为明最初说法之义。故合为一。言二事者。谓初成道。与第二七日也。初会经。标言一时。释言始成正觉。宗家准第六会别行论所牒经。即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是也。本教说时。以此为定。探玄网目等。所判皆尔。菩提流支。以前五会。为初七日。第六已后。为第二七日。古师之中。有人以第八会。为后时说。嘉祥慈恩等。判为后时说。留支唯判初七日。不判第八。有人唯判第八会时。不言前五会时。二家所判。贤首皆破。清凉大师。和会诸说。总作三释。一不坏前后相释。双取流支有人用之。而令贤首不违后际之释。二顺论释。是第二七日。三约实圆融释。是贤首意。清凉大师。三释俱用。而诸文中。随时举之。今此章文。二七日者。复古释云。顺论释也。以时因陀罗该前后(已上)义苑云。第二七日者。谓觉树道成。一七日中。自受法乐。思惟。因缘行等故。第二七日。顿说此经。表所说。如其所证故。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故论云。此示法胜。故在初时及胜处说也(已上)问。贤首所判。唯依论说第二七日。以为定准。何故清凉。唯以圆融。为贤首意。而非余意。答。此初作各为其意。非唯所用为各之意。初七前五。流支初解。第八后时。有人初作。二七初说。论主依经。释成此义。以初七思惟一向不说。故约实圆融。贤首初解。是故清凉。各配其意。至所用者。贤首本意。圆融为本。而用论释。如行布圆融。互不相坏故。由顺论故。二七为定由圆融故。初成顿说。又第二七日。一念之中。摄前后时。无尽劫海。此第二七。即在初成此一念之时。摄无尽劫。圆融二七。互相成立。今此章中。二七之上。约实圆融。前后劫海。同时演说。二故赴处所。在菩提树下是也。三感应相称。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是也。佛日应现。教光照机根山。感获蒙法光照。义苑引出现品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大智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等(已上)晋经名性起品。彼有四照譬喻。渐次下降。乃至邪定。今取第一先照高山。不思议乘人。感此顿说故。四所依大定。于海印定是也。此定法尔。同时现物。非是前后。而不坏前后。前后同时。一念印现。义苑云。海印定中等者。释名如上。故经云。如海普现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非唯智现物心。亦依此智。顿现万像。故贤首品云。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故云同时演说等(已上)此总陈述能能所现。能依所依。是故结云同时等也。今此段中。且取所依。五说法分齐。即同时演说十十法门是也。本经所说一部始末。以十为数。显无尽故。言文句。则举十十句。言事义。则标十十义。离世间品等时。以十十事。纵有增减。不离十故。上则海印为所依定。自下六段。并彼所现。六主伴圆明。主伴具足。圆通自在是也。七十世相融。该于九世十世是也。八重重无尽。因陀罗微细境界是也。九总结诸法。即于此时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后法门是也。上上法门。结数显法。北通诸门。总显无遗。十说通见闻。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见闻等并同时显现是也。上总通亘在世灭后。前后多劫。一切诸事。今别标显如来灭后。见闻等事。显示总摄。言并同时显现者。通上所现一切诸法。已前十世亦端。且约五门。配释文相。一十玄门。二八相门。此二即在义苑。故彼文云若以十玄说者。同时演说等。同时具足相应门。主伴具足。主伴圆明具德门也。九世十世。十世摄法异成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此四文具余六义含。以意取说。若配八相。即文具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之三相。据其微细。每一相中。皆具八相。是故八相。亦以备矣(已上)三六相门。此中总明七处八会。一切法门。同时显现。即是总相。所现诸相。别言之。即别相。同是花严说仪之相。诸门诸法。互望不同。诸门感成说义。诸门各住自位。即是同果成坏四相。四性起门。性起品中。如来大用。十门性起。以显始终。今文说仪。少少有之。佛初成道。是性起菩提。第二七日已下。是性起转法轮。末代流通等。是性起见闻。乃至之言。有性起涅槃。四门文具。余六即在因果等中。五三段门。一经三段。以明始终。佛初成道等。是序分。于中佛初成道。是主成就。第二七日。是时成就。菩提树下。是处成就。高山即是众成就也。序分六成就中。有四成就。上标别一乘。是信成就。高山之中。含文成就。于海印定下。是正宗分。乃至末代下。是流通分。非是文段流通。即是事之流通。诸门随义分别应尔。并是本教说仪之相。
  章何以故卷舒下。二征释所以。亦二。初直征释。二转征释。今初。征云。何故过去无量劫。未来无尽劫。现在一念之中而现。若现在者。不可有过去。若过去者。不可有现在一念。答。此一乘教。卷舒自在。说十世者。是时劫舒。在一时者是时劫卷。若约法门。举一法。是法门卷。显万法。是法门舒。若约事者。入一尘。是事卷。遍法界。是事舒。若具言之。法法事事皆有卷舒。皆是自在。今且约就本教一时前后顿说。以陈卷舒。
  章何以故同一下。二转征释。征云。何故本教一乘。卷舒自在如是。答。有二义故。一同一缘起故者。依卷有舒。故舒即卷。依舒有卷。故卷即舒。相依而有。独一不立。故卷舒无碍。同时不违。二无二相故者。揽卷为舒。故卷即舒。揽舒为卷。故舒即卷。既无二相。是故无碍。
  章经本云于一尘中下。二引证。义苑云。于一尘中者。花藏品云。花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法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又云。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复然。又离世间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深微细。何等为十。所谓在母胎中。示现初发菩提心。乃至灌顶地。在母胎中。示现住兜率天。在母胎中。示现处王宫。在母胎中。示现出家。在母胎中。示现苦行。在母胎中。示现诣道场。正等成觉。在母胎中。示现转法轮在母胎中。示现般涅槃。在母胎中。示现大微细。谓一切菩萨。行一切如来自在神力无量差别门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在母胎中。十种微细。母胎一相。八相皆具。万德斯圆。故云于一念中(已上)如是七相亦各八相。并是同时大微细门。一念既具八相。况转法轮一相一念。不转一切法乎一尘既作三世佛事。何况七处八会。不说一切法乎。况又七处八会一念同时者哉。
  章是故依此普法下。三释成。亦三。初法说。二譬说。三合说。今初。宋本云依此普门。和本云依此普法。第二七日者。是顺论释。于此时中。且作圆融。言一时前后说者。圆融不碍行布故。一时一念。先说初会。后说第八会等。言前后一时说者。行布不碍圆融故。虽先说初会。而与第八会。同一时也。
  章如世间印法下。二譬说。印板雕字。印师印之。工匠构作。印之同时。所印文字。前后不滥。工匠印法。遐代恒式。
  章当知此中下。三合说。句义前后。合七处八会次第前后。彼重会说。亦是同时。同时显现。合一念之中。顿说一切法。同时而前后。前后而同时。故云准以思之。复古记云。孔目问曰。大智舍利弗等。佛出世。已在他国。异时异处。方与目连等。入其佛法。因何华严经会。第二七日。佛未移动。即有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其祇洹林。及普光法堂。并未建立。因何具述在经。答。如来依解脱德。建立一乘故。经云。于一微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当知。今所成一乘教者。即其事也。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其十世。即过现未。各有过现未。相即复相入。成其十世。当第二七日。如是等法。皆悉现前。又曰。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今章即用彼文也。下文云。广如孔目问答。则知。自云录和尚微言。成于章疏。果不虚矣。不熟孔目问答。则不知此章元由。后贤不可不察(已上)加之玄记第二。破有人第八会后时释已。成立祇洹鹫子。九世相入之义。即此例也。
  章第二末教三乘等者下。是即第二逐机末教。于中分二。初牒分通示。二依门别释。初中亦三。初牒分。一通示。三分类。今初。言末教三乘等者。等言等取小乘教也。言与一乘同时异处说者。二七日间。名同时。菩提树外。名异处。问。普光祇园。欲界四天。为是异处。是同处耶。答。彼亦同处。虽非道树下。是七处内。说一乘处故。是故总名与一同处。
  章初义者是同教故下。二通示。复古云。初义者。同时异处也。是同教者。表三一和合。同持说也。如次章所指。末不离等。所以皆同初时也。文中三故。字皆出所以同时也。后义本末相分者。本教末教。二相各不同也。与本非一者。以不即义故也(已上)初义三故。后义二故。问。后义何故不反初义。亦立三故。唯举二义。答。欲反初三。义不相对。然本末相分。对末不离本。余非反前。不可有别教故。是三乘等故。是后义唯出二故。
  章此二各有二类下。三分类。此二等者。同时异处二者。一三与一同时异处。二小与一同时异处。异时异处二者。一三与一异时异处。二小与一异时异处说。
  章初者如密迹下。二依门别释。亦二。初同时异处。二异时异处。初中亦二。初引教示相。二同答释成。初中亦二。初三与一同时异处。二小与一同时异处。初中亦二。初标门。二如密迹力士经下。辨相。亦二。初引教。二结示。初中亦二。初密迹经。二大品经。今初。言如密迹力士经说等者。折薪云。即大宝积经。第三密迹力士会(起第八卷。正当第十卷末。第十二卷初。而清凉指第八卷者。但指此会起于第八尔)第十卷末云。佛降魔竟。夙夜七日。悉存法乐。观佛道树。不以为厌。目未曾眴。百千天来供养。发无上意。百亿四王。各献钵已。佛悉受之。使诸天王。各不相见。各为如来独受我钵提谓波利。五百贾客上[麥@少]。八万四千诸天。悉贡供养。佛悉受之。各不相见。一一各为独受我供养。余无进者。以是忻豫。逮不退转。然后当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度众危厄(即今文中。佛初成道七日思惟己也。第十二卷初云)菩萨往诣佛树。以成佛道。未转法轮。开导众生。巍巍如是。所化无量多于初发行道时心及坐佛树。所济众生。岂可此言哉。妙戒梵天王。与六十八万亿该百千眷属。劝佛转正法轮等。佛既许已。梵王诣波罗奈。鹿苑之野。神仙所游。布师子坐。高三千二百八十里。若干种品。文饰微妙。众珍严校。更有十亿梵天。十亿天帝。十亿百千非垓诸菩萨。亦布师子座。高广俱等。各念如来常坐我座。转于法轮。佛诣鹿苑。坐师子座。一一各为独坐我座。坐已十方佛土六变。平等如掌。六道众生。悉皆蒙益。十方诸佛世界。不可计数菩萨。来听佛说经。大千界中。八部皆集。光遍大千世界。无如毛发空不周者。皆同一心。咨受大道。于时如来。遍转法轮。随时之宜。从众生心。各各得解。乃至其可声闻。不乐缘觉。不志声闻。若慕二乘。不说大乘。若宣大乘。闻其义趣。不好二乘。如来以斯。随众生心所可爱乐。而转法轮。各令得所。释曰。以此对文。居然可见。故云乃至广说如彼经中(已上)密迹力士。昔西晋竺法护三藏译。一部七卷。别行世间。然大周则天皇后。长寿二年癸巳。菩提流志。方来周朝。于时贤首。年五十一。厥后经十四年。大唐中宗皇帝。神龙二年丙午。菩提流志。始译大宝积经。一部百二十卷。四十九会。于中二十六会。流志新译。二十三会。古译唐译勘合。梵本次第编入。新旧合列。总成一部。第一三律仪会三卷。流志新译。是第二译。与旧大方广三藏经。同本异译。第二无边庄严会四卷。流志新译。旧译无之。是单本也。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七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勘同编入。是旧译单本。从第八卷。至第十四。如是新旧单重。总集合成。以为大部。神龙二年。贤首年六十四。此年流志。方译宝积。厥后至玄宗皇帝开元元年癸丑。首尾八年。译讫宝积。其第三会。必定神龙二年编入。自尔已前。既是别行。不名宝积。不立会名。直名密迹力士经。贤首大师造五教章。年龄三十有余之时。疏志未来。未译宝积。故唯名经。章中所引。正是此本。义苑云。七日思惟已。谓法乐既毕。即于鹿园。正当第二七日。时同处异。言载斯经加。以众宝庄严法座。拣非摄历三乘安庠草座。同教化仪。言必有中也。得大小等果者。三乘各证。不同法花同归一实。若约化法而判。当于始教耳(已上)彼经化仪。广大殊妙。所获之益。唯在三乘。是故今引。为此门证。
  章又大品经云下。二大品经。言佛初在鹿野园等者。此所引文。彼经中无。智度论中。即有此文。智论第六十五。所牒经中。时诸天子。空中发音。作赞叹言。于阎浮提。见第二转法轮。此中无量百千天子。得无生忍。此以大品般若。名第二法轮。此对鹿园初转法轮。论主因此。备明初转法轮之相。故彼论云。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无生法忍。阿若憍陈如一人。得初道。今无量诸天。得无生法忍。是故说第二法轮转。今转法轮。似如初转。问曰。今转法轮。多人得道。初转法轮。得道者少。云何以大喻少。答。曰。诸佛事有二种。一者密。二者现。初转法轮。声闻人。见八万一人得初道。诸菩萨。见无数阿僧祇人。得声闻道。无数人。种辟支佛道因缘。无数阿僧祇人。发无上道心。无数阿僧祇人。行六波罗蜜道。得诸深三昧陀罗尼门。十方无量众生。得无生法忍。无量阿僧祇众生。从初地中。乃至十地住。无量阿僧祇众生。得一生补处。无量阿僧祇众生。得坐道场。闻是法。疾成佛道。如是等。不可思议相。是名密转法轮相(已上)鹿园初转密法轮时。具获三乘大小之益。章依此文。如是具引。虽是论说。推功归本。言大品经。经意尔故。如道绰师引昙鸾师净土论中。即言论云。又玄记第一分假异实门。教体引唯识论第二云。若名句等。不异声者等四句。此非论正文。当慈恩疏叙外人问之言。而其文字。少有不同。虽是疏文。而言论云。推功故尔。今亦如是。义苑云。大品经。即般若八部中一数。转四谛法轮者。谓有三转。则示相。劝修。作证。四谛则苦集灭道。生灭四谛观。此经中。既被三乘。四谛之谈。不可一准思之(已上)章所引文。智论正文。广略不同。义意无别。发声闻心。论云得声闻道。缘觉举因。论说亦尔。菩萨得益。总有四重。发道心者。十信位。行六度等。是三贤位。得无生法忍。通地前地上。章意正在地上。住初地等。通举十地。一生补处等。明佛果益。问。补处云何。一时成佛。答。于十方国。各作补处。各于其国。成等正觉。十方机缘。同时纯熟。一时成道。指事云。问。上既说云。由三乘教。未得十地果。何得初地乃至十地。答。良由权教。无有得果。唯此一乘大菩萨等。为引劣内机。令得至界外。方便示现。由彼权教。修行得果。是故天台云。三教行人。因权教各获利。故有教有人也。能说之教主示现。为三教之佛菩萨。令物慕果行因。因行既成。则无复化主。如斯乃缘感便应。缘谢便息。空拳诳小儿。引将还家。手中实无物也。三教化主。皆亦如是(已上)或可。三乘教中无实证地。若谈十地佛果。并是教道门也。若依证道。入初地时。即入一乘。况其佛果。即十佛境。
  章解云以此教证下。二结示。第二七日者。此当密迹经。言七日思惟已故。问。大品智论。无二七日言如何。答。以密迹经准推。智论必定。应是第二七日。三乘得益。化仪是同。说处亦同。时亦应同。
  章二小乘者下。此是第二小与一同时异处。亦二。初标。二如弥沙塞律说下。释。亦二。初五分律。二普曜经。初中亦二。初引文。二释成。今初。弥沙塞者。此云化地。如来灭后。三百六十年时。从说一切有部流出。名化地部。南山等师。从法名不著有无观。律名五分。旧家意云。五度传文。尽所诠相。故曰五分。如四分律。义净意云。此律梵文。总有五来。故云五分。如四分等。言佛初成道竟入三昧七日后等者。此出五分律第十五卷受戒法中。彼文繁广。取意要引。释迦菩萨。至菩提树。数吉安草。结跏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三明洞照。成等正觉。时起此处。到郁鞞罗聚落。坐于彼处。林树之下。初夜逆顺。观十二缘。尔时世尊。身有风患。摩修罗山神。即取阿梨勒果奉佛。佛受食之。风患即除。此林树下。结跏趺坐。七日受解脱乐(成道三昧七日者是也)过七日已。从三昧起。游行人间。时有五百价客。乘五百乘车。其中有二大人。一名离谓。二名波利。时有树神。劝此二人。令供养佛。此二大人。以蜜和[麥@少]。俱诣树下。遥见世尊姿容挺特。具四八相。圆光一寻。犹若金山前礼佛足。奉上[麥@少]蜜。世尊念过去未来。佛以钵受食。时四天王。同时献钵。佛受一合。佛以此钵。受彼[麥@少]蜜。为二大人。即授二归。佛方咒愿。有一行偈。为此二人。示教利喜。于时如来。未食[麥@少]蜜。(此当第二七日。同时异处说法)复至一树下。方食[麥@少]蜜。即此树下跏坐入定。七日受乐(是第三七日也)过七日已。到文鳞龙所坐一树下。龙奉食佛。佛受食已入定。七日受解脱乐(是第四七日也)从三昧起到郁鞞罗斯那聚落。入村乞食。次到斯那婆罗门舍。彼女须阇陀。取钵盛食。佛受食已。为彼女授三归。食已。复还菩提树下。跏坐三昧。七日受乐(是第五七日也)从定起已。到斯那舍。次受斯那妇食。次受斯那妇妹四人食。各授二归。此六人处。应经五日。不言入定。食已。复还菩提树下。三昧七日(是第六七日也)从三昧起。到阿豫波罗尼拘类树。中路受女人酪。即授三归。食已。即于尼拘类树下。三昧七日(是第七七日也)从定起。作是念。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乃至)若我说者。徒自疲劳。唐自枯苦。尔时梵王。来诣佛所。请转法轮。三请殷勤。第三请时。如来受之。佛观世间。最初应度郁头阿蓝。空中告终。欲度五人。往鹿野苑。乃至陈如见谛。须陀洹果。善来得戒。五人皆悉得罗汉果(已上略抄)此是鹿苑正转法轮。问。何故此律。初说法时。言第二七日。以是七七日后说故。若云第二七曰说者。何故玄一云依五分律。八七日(已上)若八七者。律唯七七。章文直言二七日说。此等相违。云何和会。答。古来旧疑。于今未决。且以理例述一意者。今章所引。专成与一同时异处。是故律意。唯成二七。斯乃正指受[麥@少]为二大人。示教利喜。为第二七说法之相。问。示教之处。非是鹿苑。何云异处。章言鹿苑。岂非相违。答。虽非鹿苑。既非道树。故成异处。示教之处。以是郁鞞罗村处故。但章文云鹿野苑者。约终举之。度五人处。是鹿野故。但玄记云八七日者。总约正转法轮为言。五分律文。所说明故。若约起其言说言者。从第二七日。方显其化仪。既成利喜。是说法故。慈恩大师。所解亦尔。故义林一云。弥沙寒律云。初成道竟。三昧七日(已上)成道之后七日。入定不起言说。七日之后。方起言说。从此已后。虽有入定。出定之时。并起言说。是故当知。从二七日。说法教化。乃至八七。正于鹿野。正转法轮。但七七日。非八七者。五七日后。具受斯那及妇姊妹六人供养。是经五日。而不入定。此配七日。将七日故。前后总合。成八七日。将满名满。事无妨故。今章玄记。不相违也。
  章故知小乘下。二释成。此且约就第二七日。于郁鞞罗聚落树下。示教利善。以明与一同时异处。非是鹿苑。鹿苑是八七日之后起故。
  章又普曜经云下。普曜经。示二。初引文。二简判。今初。普曜经者。一名方等本起经。西晋法护三藏译。有八卷焉。总经四译。此第二译。二译是阙。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一名神通游戏经。日照三藏译。与普曜经。同本异译。而大周录。编为单译。并是大乘经也。开元录判。或有以普曜经。任小乘藏谬也。周为单本又谬也。言第二七日五百贾人等者。出被经第七卷。彼中所说。成道已后。乃至鹿苑。转法轮等。大概同前五分律说。然此事广。各立别品。且如端坐树下。降伏诸魔。为降召魔。名召魔品。当第十七品。正伏魔怨。名降魔品。成等正觉。名行道禅恩品。是第十九品也。诸天叹贺。供养如来。名诸天贺佛威道品。已上四品。在第六卷。成正觉已。坐道树下。七日七夜。入三昧定。观菩提树。名观树品。第二十一品也。七日已满。从禅定起。离谓波利。奉上[麥@少]蜜。尔时四天。以钵献佛。名四天王奉钵品。如来以钵受彼[麥@少]蜜。咒愿教化。授离谓等五百人记。并在此品。然后梵天。请转法轮。名梵天劝助说法品。于鹿野苑。度陈如等。名化五人法轮品。厥后更度三迦叶等。名十八变品。是第二十五品。已上五品。并在第七卷。如是立品。具显化仪。章文所引。第二七日。提谓等事。在天王奉钵品。折薪云。又普下。彼经说。佛宿夜七日。不从座起。观察道树。化七十亿。令发道心。思惟家地。六种震动。时有梵天。厥名识干。见佛新得道果。趺坐七日。未有献食者。时有提谓波利。五百贾人。以识干力故。使踬不行。天说偈云。告言。如来成佛道。所愿已具足。汝等直上食。因是转法轮。时五百人。因献佛[麥@少]蜜(以蜜如[麥@少]也)。四王捧钵。用盛蜜[麥@少]。如来咒愿。毕已。即食。食已。即为授记言。以是德本。于将来世。诸贾客等。当得作佛。名曰蜜成如来。十号具足(演义引云齐成。齐字恐误。已上薪文)彼经次下续云。于时导师。授无限决。然后化于无数菩萨。受其决者。在于佛道。而不退转。闻佛授决。欣然踊跃。时诸兄弟。刃乎自归。持身命。奉上如来(已上)此记别者。离谓波利二人。及五百贾人。皆同一号。当成佛时。次第展转。补处授记。次第成佛。如法花中五百。千二百罗汉。皆同一号普明如来转次受记。出世成道。佛授记已。化现无数菩萨众者为令新授记者。不退转故也。
  章此经所说下。二简判。言此经所说虽通三乘等说者问。通三乘者。为总以普曜为通三乘。为彼经中所说。昔成道已第二七日所有之事。通三乘耶。若如初者。普曜经者。是后时所说。虽通三乘。非二七日。何为同时异处证处。若如后者。授贾人记之者。唯是大乘之益。非三乘益。受成佛记故。进退有疑。请作一决。答。此通三者。指第二七日之事。虽普曜无之。提谓经中。即有此事。虽经是别。人事是一。故准彼经。指普曜中所说之事。言通三乘故。义苑云。虽通三乘。亦摄人天等者。提谓经说。如来成道七日。无人知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提谓波利。此二居士。明究阴阳。钻龟易卜。知佛成道。名为树神。提谓献[麥@少]。四天王捧钵。如来受已。始为提谓。说世间因果。此约小乘相。不妨为大。谓彼经文云。五百贾人。得受五戒。自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蕴本净。六尘本净。五根本净。提谓长者。得不起法忍。三百贾人。得柔顺忍。二百贾人得须陀洹果。四天王。得柔顺忍。三百龙王。得不起法忍。自余天等。无量众生。发无上菩提心。此则世间因果。与得受五戒等。是人天法。须陀洹。与诸忍无上菩提心。是三乘法也(已上)提谓经中。有诸类人。非唯五百二人而已。通三乘说。经文炳然。彼此事似准彼判此。故云通三乘说无过。若直指普曜。为通三乘者。事义相违。不作证。故折薪云。言有义亦摄人天等者。即佛咒愿之词也。文云佛授贾客[麥@少]蜜。咒愿贾人言。今所布施。欲令食者。得充气力。当令施家世世得愿。得寿得色。得力。得胆得喜。得安快无病。得辨才慧。终保年寿。诸邪恶鬼。不得绕近。以有善意。立德本故。诸善鬼神。常当拥护。开示道地。得利赞偶。不便屯寒。无复艰患。乃至日月二十八宿。四天门王。常随护助。不令遭横。能有惠意。精研学问。敬佛法众。弃损众恶。终受古祥。种福德。福行道得(上即人天乘文也)以先见佛一心奉承。致第一福。现世获估。快解见谛。常受福乐。自致泥洹。闻咒愿已。皆发无上正真道意。释曰。故云有义亦摄天人乘也。正当三乘。兼摄人天。尔(已上)。问。引普曜经。为取人天。取小乘耶。若取人天。非今科意。若取小乘。此意不尔如何。答。折薪既立兼正二门。然约科意。虽言三乘。正取二乘。章言亦摄。兼摄人天。此亦之言。对二乘故。虽摄人天。不违科意。人天亦是小乘摄故。如上十宗中明。况有兼正。义意可知。问。此有义者。何谁师说。答。此有义者。指刘虬公。指事云。有义亦摄人天等法者。刘虬五时教云。第一时者。佛初成道。为提谓波利等五百贾人。但说三归五戒十善。世间因果教。即提谓等五戒。本行经。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若依此义。人天教摄)安云。非直小乘同于一乘。亦即人天。亦同一乘也(已上)故指刘虬。言有义也。问。玄记二云。依普曜经。第二七日。于鹿野园。为彼五人。三转四谛。此是小乘(已上)普曜第二七日。唯在贾人。度五比丘。在下。化五人法轮品。应是后时。何言二七。答。见普曜说。度贾客已。梵王请法。如来受请。即往鹿苑。五比丘即是第二七日之内。是故玄记引以为证。故普曜经。事直二门。若就贾人。是人天乘。若约五人。是声闻乘。不同彼五分律。由经八七日故。就二七日。唯取贾人。问。若尔。五分贾人。二七应人天乘。何就鹿苑。正言小乘。答。彼从第二七日取之。以明同时异处之义。但言鹿苑者。约正转法轮。小乘正意。唯在此故。
  章问说时既同下。二问答释成。此就已前三乘小乘。与一同时异处。通作问答。言故地论云时处等校量等者。此显转证之义。谓第六会。于欲界顶。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说十地法门。即是第二七日时分。时既起说之初。处亦欲界之顶。故作此释。显法殊胜。时是同一。初会即是第二七故。今准欲顶。显道树下。最上殊胜。不起证法之处。如所证法说故。随法高上。处亦高故。或可。非是转证。七处八会。既是同时。他化自在。不离道树。举他化天。即是道树。言欲明逐机改异等者。义苑云。或曰。同时异处。如来之身。还去来耶。若有去来。焉得同时。若无去来。何经两处。答曰。性普。智周。不动而遍。时处无违也。其犹澄江朗月。三舟共观。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离中流(已上)随机异见。不失时宜。如来化仪。不可思议。
  章第二时处俱异下。是第二门。于中分二。初牒章叙意。二随章辨相。今初。言事处俱异者。准上同时异处言之。应作二门。一三乘与一异时同处。二小乘与一异时异处。而合合明。随简略故。虽是合杂。而于其中。大小简别。可知俱异。言由与一乘不即义故者。前出二义。此同非一义。斯乃略叙时处俱异所以。
  章或三七日后说下。二随章辨相。亦二。初举列异说。二结释义异。今初。此中举列诸教异说。总有六教。多分最初小乘之事。于中三类。或大乘教。说小乘事。如法花等。或小乘教。说小乘事。或可。有大乘教中。说大乘事。随机异闻。法应尔故。故下结云。当知三乘小乘教。并非第二七日说(已上)言或三七日后说如法法花经说者。此出彼经第一方便品广偈中。彼明诸佛道同仪式。先小后大先三后一。文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乃至有梵天请)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乃至诸佛赞等)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法僧差别名(已上)是住禅定。经三七日。厥后往鹿苑。说小乘等法。而上思惟。云亦应说三乘。又诸佛慰喻中云。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乃至)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已上)此三乘言。非唯小教中之三乘。亦含大乘教中三乘。久后三乘大乘。不待言。论二七已后。初说三乘大乘。事必应有。言或六七后说如四分律及萨波多论说者。且四分律。出第三十一。受戒犍度。彼意说言。释迦菩萨。坐菩提树下。成正觉已。七日端坐。受解脱乐。从三昧起。受二贾客[麥@少]蜜。复坐树下。七日受乐(是第二日)出定。即受树神呵梨勤果。亦坐树下。七日游禅(是第三七日)从三昧起。往郁鞞罗村受婆罗门食。已上三七。并在菩提树下。次二七日。在离波那树下。从禅定起。如次即受郁鞞罗婆村。婆罗门妇。及男女食。并前三七。即成五七。第六七日。往文鳞龙宫。入禅受乐。纵禅定起。到阿输婆罗尼?律树下。跏坐思惟。我今已获此法。此法。甚深。难知难解。永寂休息。微妙最上等。梵王请法。许请观机。乃至往鹿野苑。度五比丘。此则六七日后。如是转法轮也。言萨婆多论者。释十诵律观汉所造。此是律论。具云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有九卷焉。彼第二云。佛初得道。于七七日中。游诸法门。及观众生。初七日。入喜法门。第二七日。入乐法门。第三七日。入诸解脱。第四七日。游入大舍。第五七日。入逆顺观十二因缘。第六七日。重复游历前诸法门。第七七日。观诸众生。应受化者(已上)第七七日。非是入禅。唯是观见机宜而已。前四分律六七日间。唯云受解脱乐。不举所入法门名体。多论六七。皆明定名。四分释家。即取多论。解四分定。故多论中。六七日后。观机见缘。往鹿野苑。度五比丘。折薪云。或七七如兴起行经者。当读此经。即无此说。后读出曜。方见此文。故出曜第八云。佛受二贾客食。咒愿已。尔时世尊。七七四十九日。默然不说法。内自思惟。欲使前人自来诗受。时摩竭人民。闻菩萨已成佛道。昼夜恳恻。追念如来(大既亦指兴起行经。乃依今章。由失检对。致误。书经各尔。已上薪文)兴起行经二卷。是小乘藏。后汉外国三藏。康孟详译。是单译本。开元录十三云。右此兴起行经。大周录中。编为重译。云与木枪刺脚因缘经。同本异译者误者也(已上)寻经本。总有十缘。其木枪刺脚经。即十缘之一缘也。钞出别行。如观世音经等类。既非再翻。故为单本(已上)言十缘者。佛自宜说宿世因缘。有此十缘。弥陀利宿缘奢弥跋宿缘。头痛宿缘。骨节烦疼因缘。皆痛宿缘。木枪剌脚因缘(已上在上卷经)地婆达兜。掷石缘。旃婆谤佛缘。食马麦宿缘。苦行宿缘( 已上在下卷经)是其十也。彼经虽说十因缘。而不见说七七日事。今章指此。未详何意。彼出曜经。有二十卷。竺佛念译。是贤圣集。而彼第八。亦无其文。言或八七日乃说如十诵律说者。折薪云。当检十诵。亦无此说。故大疏却指五分七八。然五分律所说。还与四分大同。乃六七尔。疑两处皆失捡对(已上)言或五十七日后说如大智论说者。折薪云。智论云。如多宝佛。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花经故。一时出现。亦如须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舍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人。今是释迦牟尼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众生缚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礼请。佛为众生。鹿林中。初转法轮(已上)智论唯言五十七日。而料简之。在下十二游经之后也。言一年不说法经十二年方度五人如十二游经说者。十二游经一卷。东晋西域迦留陀伽译。在贤圣集中。略说如来成道之后。十二年中。所行之事。法苑云。十二游经云。佛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即一年不说法)二年于鹿野园中。为阿若物邻等说法。复为毕婆般等说法。复为迦者罗等十七人说法等。三年为郁毗迦叶兄弟三人说法。满千比丘。四年象头山上。为龙鬼神说法。五年于竹园中。为私诃味。说法。五年去来至舍卫时。舍利弗作婆罗门。有百二十五弟子。坐一树下。时目连为弥夷罗国中。作承相将军。出行见舍利弗坐树下问。何坐此。答言学道。目连即愿为伴。乃遣百官还去。唯留百二十五人。二人合有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入城分卫见马师。为说因缘生灭。舍利弗。便得须陀洹。欢喜即还。为目连说。亦得初果。二人并弟子。出家得阿罗汉道。六年须达与太子祇陀。建佛精舍。作十二佛图寺。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屋。五百楼阁。七年?邪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八年在柳山中。为长真陀罗王弟说法。九年秽泽中。为陀崛摩说法。十年还摩竭提国。为弗迦沙王说法。十一年恐惧树下。为弥勒。说本起。十二年还父王城中。为释氏精庐去城八十里。为差摩竭说法。还国为父王及释迦种说法。度八万四十人。得须陀洹道。是十四国。佛十二年。于中游化说法。释曰。据此经。初一年不说。从第二年。至十二年。说法度人。今文云十二年方度五人者。恐十字是第字。合云第二年方度五人。对文可见(已上)此十字者。慈恩法苑。所引亦尔。十字作第。此义有理。又一义云。经十二年。游方化人。其中最初。度五比丘。非谓成道经十二年。初度陈如。度五人者。是最初故。言有人解云等者。折薪云。有人下。会经论语别教同。然十二游经。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为一年者。乃僧﨟之年。非岁时之年。古人错会岁时之年。则进退皆失。何者。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止有九十八日。故进非五十个七日。退非五十七日。而章引彼会释。似失捡对。而大疏虽云大同。亦失辨对。今对经文。显然易见(已上)问。此有人解。五十个七日义者。章主许之耶。若许之者。如折薪核。进退有失如何。答。此一段文。与慈恩同。疏是不嫌。似引用之。唯引有义。显异而已。异说是多。以末教故。法苑一云。十二由经云。成道竟一年。不说法。经十二年。方度五人。智论云。初成道竟。五十七日。佛不说法。有人解云。即五十个七日。与十二由经一年不说法同也(已上)法苑不破。唯是引用。旦显异说差别非一。十二年言。与今章同。恐彼十字。应是第子。今章为明末教随宜差别不同。故引用之。如来成道最初说法。诸教异说。如是非一。宝师俱舍疏一。具引会之。多分同今章所引文。彼又引毗婆沙论云。四月调机。后转法轮。有经云。半年后说。彼师正义。佛成道竟。六七日中。受解脱乐(于中六日减却。出定之日。即入定故)三七日中。思法观机。四月调机。乃转法轮。会异说云。四分律六七日者。受解脱乐时。法花经三七日者。思惟法时。出曜庄严经七七日。五分律八七日等。通思惟法时。智论五十七日者。梵王请前。婆沙四月者。调五比丘根时。有经半年者。以六月故。十二由经一岁者。以经一夏。律及受岁经。以夏为岁故(已上)彼师会异说已。破诸师云。自古经律论师。皆云见闻异也。意说。佛在世时。随众生机威德不同。或见多日后转法轮。或见少日后转法轮。今详不尔。释迦如来。八相成道。示有父母妻子生日出家成道为五比丘转法轮日大小乘说理合皆道如说经行遂近观树等事容有异也佛神境力入定之相事难知故(已上)诸师多云盖是众生见闻不同(云云)定宾律师。饰宗记中。破宝师义。还成古德见闻有异之义。智首法砺慈恩师等。皆作见闻不同之释。且玄赞第四云。诸经说佛成道已后说法。时节各各不同。此云三七日。弥沙塞律。三昧七日。与十地经同。七日不说法。显示自受法乐故。为令众生增爱敬故。律及萨婆多传。过六七四十二日。方说法。梵天来请。憍陈如等。根方熟故。又有说云。夏安居后。方度五人。十二由经。成道后二年。方度五人。智度论说五十七日不说法。此皆诸部宣见不同。未可和会。然今解者。大乘以法花为正。此说通行四谛法轮。故三七日。若唯说大乘法轮。十地为正。第二七日。说十地故(已上)嘉祥法花义疏四云。于三七日中者。第二明思惟时也。弥沙塞律云。三昧七日。此与十地论同(乃至)此经明过三七日方说。律中及萨婆多传。过六七四十二日方说。十二由经。成道竟。第二年。方度五人。则一年不说。智度论云。五十七日。不说法。或可则是五十七日。或是五十个七日。计近一年。与十二由经相应。适缘见闻。不须会也(已上)慈恩义势。似嘉祥疏。贤首文势。似慈恩释。贤首宗旨。别教说时。恒定不改。末教不定。时处俱异。宜缘不同。与本非一。随根缘故。异类多端。即随应故。
  章以此等教下。二结释义意。亦二。初正结时处俱异。二兼结总科二段。然宋本云以此等教(乃至)教差别故随机宜故余可准知。对校和本脱落或前后故(乃至)二类故也二十一字。今初结俱异者。既言当知三乘小乘。明知。俱异可有二门。而总合明故。不分门。言或前后故者。是此时处俱异中之前后。即于三七日。乃至一年之间。以分前后。以不克定故。名为前后也。非谓二七已前为前。二七已后为后。
  章是一乘法下。二兼结总料二段。言三乘等法有二类者。一三乘与一同时异处。小乘与一同时异处。是为一类。二三乘与一异时异处。小乘与一异时异处。是为一类。斯乃末教之中。总料二段也。言也故者。文字上下。可作故也。言余可准知者。显义不尽。有余门故。问。上来所明。末教时处。同时异处。异时异处。此之二门。尽不尽耶。若摄尽者。余门何通。本业璎珞经。是异时同处。慈觉大师义纲集上云。一行云。三陀罗尼集上云。如来成道。二十八年。说璎珞经(已上三陀罗尼者。花严方等般若)此是异时。璎珞经初云。一时佛重。游于洴沙王国。道场树下。成正觉处。后座如故。昔始得佛。光影甚明。今后故。四十二光光。皆有百方阿僧祇功德光。为璎珞。严好佛身等。此是同处。梵网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已上)此是同时同处所说。言初结故。是与一同时。言树下故。是与一同处。此之二门。既在经中。不可言前二摄尽。其时处。若言不摄尽者何不举此二门。答。今立此门。明时处相。为显寄托时处。定法本末。随依人法。□化仪事故。举同时异处。异时异处。辨定本末难思之义。故约寄显。此二摄尽彼异时同处。虽有此事。不足寄对显法胜妙。是故章中。不举之也。同时同处。不可有之。但梵网经。虽言初结。一乘花严。化教之后。创说制教。又不待犯缘。最初顿结。不同声闻。故言初结。彼经总有十住处。会又有根本台上说会。最后化身释迦。于阎浮提菩提树下。重说十重六八戒等。此等并是说花严后。于三乘门。示此化仪。都不可有同时处义。天台大师。判梵网经。为花严结经。彼亦花严之后。说梵网经。今花严宗。本教已前。无有演说枝末之教。以本教上。示末教法故。梵网花严。说时前后。文义重重。卒难辨明。今略示要。以定义旨。引文立义。会违通难。具如梵网日珠钞中。上来教起前后门竟。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