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页 共 51 页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七
东大寺沙门凝然述
第四因陀罗微细境界门。或言因陀罗网境界门。
章此但从喻异前者。忉利天王。帝释宫殿。张网覆上。悬网饰殿。彼网皆以宝珠作之。每目悬珠。光明赫赫。照触明朗。珠珠交悬。皎皎廓尔。珠玉无量。出数算表。网珠玲玲。各现珠影。一珠之中。现诸珠影。珠珠皆尔。互相影现。无所隐影。了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各各影现。珠中所现一切珠影。亦现诸珠影像形体。此是二重各各影现。二重所现珠影之中。亦现一切所悬珠影。如是举喻。释殿珠网。互相影现。交皎形伏。忉利天王。名释迦因陀罗。即是梵语。此云能天帝。或云能天王。略言帝释。梵汉双举。须弥山顶。名忉利天。有三十三。四方各有八天宫殿。四八三十二天。中央是帝释所居。有善见宫。四方三十二天。并是大臣。围绕帝释。昔摩诃陀国。有三十三人。同心修善。由彼善因。生忉利天。天帝所感宫殿网珠。如是交皎。重重影现。隐映互彰。重重无尽。
章此上诸义体相自在隐映互现等者。此是网法。陈彰重重影现相状。诸法融摄。上所依体举。十门诸句法。一门之中。现余诸句。所影法中。各现诸法。法法皆尔。尘尘无尽。
章此三偈即三世间也者。初偈是正觉世间。言诸佛故。次偈是国土世间。言须弥等故。后偈是众生世间。言天人阿修罗等故。
章又云一切佛刹微尘等者。次简经文。于微尘中。现三世间。今此经文。于毛孔中。现佛及菩萨。无量刹海。此即如次。示现智觉。众生。国土三种世间。
章此等并是实义非变化成者。此通妨难。谓有难言。上所引文。皆言示现。应是暂时变化所作。何异三乘暂变所作。故今释云。此等所作。皆是法性实义作用。不同三乘暂时变化。而示现者。旧来实义。有此德故。旧来示现。非无而忽有义。本自德相。旧成德故。虽有示现。德相之上。业用故尔。全实德法。示根缘故。
章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者。根本无分别智。名如理智。全如理智。即成后得如量智用。二智一心。非别体。如量智之境界。言如量境也。
章其余变化等者不入此例者。此遮余教暂时随机变化所作。如维摩经不思议解脱。七日摄一劫。芥子摄须弥。一十三举。变化作用。并非法性实德业用。唯是为机暂时示故。一乘业用。必是实德所作业故。或可。纵圆教中业用所作。今所作用。是变化故。然前义好。德相业用。皆旧来故。是实义故。
章非诸分别情谓境界等者。浅计分别。狭当执情。皆是凡夫妄情。识虑分别境界。皆不当法。乖违实义。情见若破。法法圆现。以此智业圆融心量。应得旧来成辨法性实德。故今直尔遮彼异计。此是释妨。结成遮妄。
章一切尘中亦如是者。彼微尘中。皆如是说。是故自然成重重事。设无此文。经中既说因陀罗网境界。重重影现之义。自然成立。今亦频有如是经文。故别成立重重义理。
章随其智所举一为首等者。缘起诸法。圆融无尽。重重微细。不可有始终。不可有边际。横遍无尽竖通无尽。然以妙智。所以为量。随智度量。以智为涯。是故必有边际。亦有分齐。以此即为巧妙量相。
第五微细相容安立门。
章此上诸义于一念中具足始终等者。此明微细安立行相。一念一毛一尘之处。取摄诸法。容纳诸门。能摄之物。极是微细。所摄诸法。不改自己分量相状。如一尘中摄极乐界。不改彼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之量。而一尘中。炳明而现。如本而有。不动本位。布列建立。故云安立。曾不相滥。故云齐头。所摄之桶。是极微细。而安住布列。此门相状。形貌如此。
章重重隐映互现因陀罗摄等者。因陀唯取重重示现。此微细门。唯一重现。所现诸法。不动本位。相容安立。分明显现。虽微细处。不改本相了了布住。名微细门。故与微细。差别不同。
第六秘密隐显俱成门。
章此上诸义隐覆显了等者。此明隐显俱成相貌。此法显了现前之时。余门诸法。隐密具足。相不阙。秘密即隐。成隐义故。隐显义者。是表里门。诸法于此显了住时。余法于此隐密而住。如直人。此人凡夫众生为显。而于其处。以隐密相。安住佛位。诸佛以觉为显了相。而隐密相。具众生相。即是生佛同时而有。而隐显异。亦表里别。无有所阙。如八日月。半月是显。吐光明故。而其半月无有光明。被日光映夺故。月光即不显现。日月显了。黑日成隐。被日光映夺故。日月隐处。黑月有光。即成显了。此是一重隐显之相。又日月显下。有黑月隐。日月隐下。有黑月显。有光明故。此是第二重隐显义相也。大疏钞中。举八日月。具明二重隐显之相。
章故此经云于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者。贤首品中。广说其相。如有一人。东方入定。而于西方。即三昧起。言正受者。即是定也。如观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皆是三昧定之名也。能观之心。领所缘法。专注一境。不令动乱。昏掉并离。等持止观。能所相应。定境现前。证见境界。能所不二。是名正受。入定起定。东方入定为显了时。西方入定。即成秘密。西方起定为显了时。东方起定。即成隐密。东方入定。有其起隐。西方起定。有其入隐。并是同时。故云俱成。
章眼根入正受色尘三昧起者。如有一人。缘观眼根无性即空。入三昧时。即缘色尘似有境相。从三昧起。观眼入定为显了时。色定为隐。色起为显。眼起为隐。眼入为显。眼起成隐。色起为显。色入成隐。如是男身及女身。一尘多尘。一毛多毛。一切境界。此隐彼显。彼显此显。同时俱成。无有前后。行相皆尔。
第七诸藏纯杂具德门。章此上诸义或纯或杂等者。纯以专一为义。专纯一相。不杂余故。所摄诸法。于法法处。有纯有杂。所摄多故。名为诸藏。于一一法。绝见一门。纯专所见一门法中。有无量法。异类差别。互不相杂。此纯杂中。具有诸义。此诸义门。皆是遮那一一功德。纯杂自在。杂不离纯。于纯门中。方法异类。在纯中故。纯不离杂。杂门诸法。各成随事种种纯故。
第八十世隔法异成门。
章此上诸义遍十世中同时别异等者。十世相貌。非是前后。同时森列。而不改转十世本相。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现起。暂时有用。故云隔法。以隔法故。别异成立。事不相滥。故云异成。
章以时与法不相离故者。此明时劫镕融所以。依种种法。其上有时若无法法。不可有时。以有法故。亦有时分。时是能依。法是所依。能所不离。必随所。所依法体。既互融即。是故能依时分。随所自在无碍。时是非色非心不相应行所摄。二十四不相应之一。非是实法。非种子生。依他种子。所生。色心诸法之上。于彼位。假立名时。
章然此九世迭相即入等者。一念既是总相本时。此一念者。现起一念。待已谢故。现暂有用。待未生故。亦立现用。故此一念。即成总句。六相中总相事义。开总成别。总外无别。依总成别不离总故。是故九世唯是一念。一念别开。遍通九世。总别圆融。和合成十。
章此十世具足别异同时显现等者。十时各别。故云别异。而是俱时。无有前后。是故亦云同时显现。此十世中。随举一世。即九世现。以是缘起一世。非自性等世故。以现即过。名为现在。现非过者。即非现故。以过即现。名为过去。过非现者。即非过故。以现即未。名为现在。现非未者。即非现故。以未即现。名为未来。未非现者。即非未故。过去未来。相望亦尔。此是大途三世相望。三世之中。各有三世。三种三世。各各相望。缘起相生。义途皆尔。别三世者。不离总三。同总三世。成别三故。于十世中。随举一世。缘起相由。镕融如是。相即相入行相亦尔。同时具足。因陀罗等。行相皆尔。此即不异过去之现在故。现在即过去。不异现在之过去故。过去即现在。现在未来。相望亦尔。过去未来。相望亦尔。三世各三。各各相望。互是不异。是故九世互相即入。总别圆融。无量自在。又法性融通。事事无碍。揽理成世。三世九世。及一念等。无不揽理全理缘起也。理是一味。遍一切时。横遍法界。无不周满。在现不动现在。遍通过未过未之理。在现亦尔三世各三遍通亦尔。是故十世长短自在。圆融无碍。相即相入。
章故此经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入长劫等者。梵云劫波罗。此翻云时。时通长短。乃至俱离阿僧祇劫。皆无不时。今长劫者。以八十增减。为一大劫。即是成住坏空四劫。四劫各有二十减增。一增一减。为一中劫。或是一增。或是一减。为一小劫。亦有昼夜月时年岁。为一小劫。今数大劫。以唯一增。为一小劫。亦有六十如转大劫。积七火一水等事故。乃至阿僧祇等。十大数多劫量。此长劫者。取一大劫已上等量。言短劫者。取昼夜月时年已上。又小劫。大劫一切时分相望。以论长劫短劫。一念亦是短劫所摄。一刹那者。即短时故。刹那翻念。是时极短。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章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转者。如来藏性。是本觉性。无始法性常恒湛寂。是自正性虚融无碍。此净真心。随缘转变。成立一切事事诸法。既全理心。成此事法。心法镕融。混焉无碍。理所成事。如理如心。融通无碍。无所变塞。言回转者。真性真尔。常住不变。而亦有其随缘流变。不守自性。顺转之德。故随物缘。转变无方。名为回转。随缘旋流。即是回义。成种种法。是其转义。真如之德。善成诸法。无不转变。故云善成。一个教处。具足境智行位等。一切诸法。融摄无碍。揽理为教。随所流理。教等能依。一切诸相。无碍重重。混通即入。此以无碍所因之法。成立无碍其门之义。以有唯心随转义故。教义等法。圆融自在。
章但性起具德故异三乘者。宝王如来性起德者。十身如来。性德法体。自证圆极。为体究竟。一体不二。理旨真法。常恒不想。生起业用。法性自德。任运故尔。是故十门示现。常恒施作。此即海印三昧妙德。自然大用。不藉别缘。此性起心。所起诸法随心理故。无碍周通。重重无尽。不可思议。言如性起品说十心义等者即其事也者。彼品中。说性起意业。有如来十种识。一平等无依心。二性无增减心。三益生无念心。四用兴体密心。五无切用等心。六起住无碍心。七种姓深广心。八知法究尽心。九合功留惑心。十性通平等心。此是十门性起之中。第四性起意业相貌。性起妙心。回转自在。业用繁兴。善成立故。问异熟赖耶。亦是唯心。若有随此心识。回转善成义耶。答今回转者。真知随缘。全成事法。事随理故。事事即入。有此义故。事事无碍。异熟赖耶。唯是心识。事法为限。无有镕融。非是今此无碍所因。问若尔。真妄和合第八。亦有回转成立无碍即入义耶。答真妄和合。成第八识。第八之处。实有本觉。而与生灭。和合转变。无有回转无碍之义。今此回转。是性起心。是故不同真妄和合。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章此上诸义随托别事以显别法等者。世间所有一切事物。药草卉木。种子萌芽。根茎枝条。叶华果实。山河土石。丘陵坑坎。云雨风光。烟霞尘雾。此等事法。世间所有。浮沉纵横。无量繁广。依托此事。即体皆显出。无漏清净。有为无为。种种法门。此事即法。此事即入。举一事物。义通一切。无不周尽。此一事物。通上教义体用师弟法智等。皆彰其形。俱现彼相。非托此物表示别法。物体即是玄法门故。问若尔。何故一乘教中。举一事物。表一切法。诸法随应有表示言。答一乘教中。虽一切物皆是法门。而亦有言表示显现。此约即体。作表示言。并是不违托事显法。不同三乘教宗等中。以别异事。或作奇瑞。或作嘉示。事物非是即体法门。宝王云等。种种名言。皆是贵重自在润益。或是无生法忍。或是智惠神通。若是解脱。若是功德。十十无碍。重重帝网。皆是事物所作而已。
章此上十门等解释及上本文十义者。此总结显释成十玄缘起行相。体义状貌。十门解释。即同时等。十玄门是。言本文十义者。立义十门。即教义等。所依体事。言皆悉同时者。所依体上。必有十玄。十依十玄。暂不相离。若无十依十玄以何镕融即入。若无十玄。十依如何得相即入。体事玄门。具足相和。显现圆教义理行相。十依体事各具十玄。即成百千缘起法门。十玄各具十依体事。亦即成立百依体事。百依之中一依。亦有十玄法门。即成千玄。千玄一一。亦具十依。千依体事。各具十玄。如是重重具足相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并是唯一缘起法门。同时具周。穷尽法界。言普眼境界等者。此中文句。古有异解。指事云。言普眼境界谛观察余等者。约此普眼境界。谛观察彼余三乘小乘教等义等时。但在普贤解行见闻心中也(已上)即引终南问答为证。又云。普眼境界一句。可属上句。谓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普贤境界。有人云。皆悉会融。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是普眼境界谛观察也。言余时等者。除普眼观察时。自余观时。但在解行见闻心中准之。今此解不知其所以。今问彼云。普眼观余观时者。若是三乘。一乘余故。三乘观时。名为余时。若不尔者。既除普眼。亦非三乘。何色人观时。名为余时耶。若是三乘人观时者。何三乘观时。在解行心中。以解行位。为普贤位故也。如是征寻。都无避走。是故不知其所以耳(已上)如是古德作此异解。二义皆有其所由藉。且依指事解释文相。义苑疏云。言十门与本文十义。皆悉同时者谓每一门。既带同时等十门。具此十门。皆各具教义等十义。一门既尔。门门皆然。重重取之。乃至无尽。故成缘起普眼境界。言谛观察等者。约智修入。则无心体。极无间常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圆。斯之谓矣(已上)此释生起。以谛观等。属义句初。此释义途。未必分明。
章然此十门随一门中即摄余门无不皆尽者。此十玄门。一玄之中。摄余九玄。门门皆尔。故唯玄门。自类各摄。即成百玄。然其所依体事十义。皆各具足十种玄门。必具此故。
章应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者。同时是总相。余九是别相。如是等也。六相方便。镕融无碍。成立一宗事事无碍。章上来所明并是略显别教一乘缘起义耳者。三乘始教缘起义者。依他诸法。随色心相。二缘四缘。随应生起。虽具四缘。唯约当分。各具其缘。果法成立。非是六相法界缘起。大乘终教。理事无碍。此亦依他四缘所生。而与理法。冥一不二。亦非法界缘起行相。今一乘宗。四缘随应。生色心法。心法四缘。色法二缘。此一法起。必与法界所有法门。成一缘起。一法起时。动摇法界。在大法界。号大缘起。天超三乘五乘之表。
章诸余法相及问答除疑等者。杜顺大师五教止观。随一一教。皆有问答除疑等事遮情破执等。多同三乘。表德显法。全异三乘。经谓华严经等。论谓十地论等。疏谓至相大师所撰。华严搜玄记。钞谓华严钞。未见其文。至相大师。章疏钞等。三十余部。其中定有。日本所传。搜玄。孔目。问答。十玄章。金刚经疏而已。自余诸部。未传日域。言孔目者。即有四卷。随七处八会诸品之处。一一立义。释尽经中所说。种种法门义理。言问答者。即有五十问答二卷。一部始终。问答决疑。此等诸文。至相所撰。且举四部章典而已。
章问此上道理与彼三乘义别不同等者。此问答意。三乘之外。有一乘教所说法门。与三乘宗。全别不同。此即华严别教一乘之法。玄超余宗。高居极顶。如来内证。甚深之法。圆融相即。无尽教海。此中具引二文为证。陈述三外有一乘教。穷尽别教普周妙义。二文相貌。如上卷记。
章又此经云于一世界中等者。此明本教末教分齐。一乘为本。余乘为末。从一流末。摄末归本。无有一乘不流末教。无有末教不归一乘。本末同时。不碍前后。前后罗列。不碍同时。此乃由三乘外。有一乘宗故也。既消疑情。更诫惊怪。上来所明十玄门法。华严诸祖。相承建立。高祖杜顺帝心尊者。法界观中。周遍舍容。立十无碍。而未必是十玄门名。多分亦有十玄门相。正立十玄。在第二祖云华尊者。即至相寺智俨大师是也。今此章中。所明十玄。全移至相所立十玄。贤首尊者。探玄记等。新立十玄。于至相师所立十玄。研核精详。陈十玄门。至相所立。名古十玄。贤首精核。名新立十玄。问香象大师。于古十玄。云何精研新立十玄。答至相十玄。全如今章。贤首于中除诸藏纯杂具德门。其处加补广狭自在无碍门。又除古唯心回转善成门。加补主伴圆明具德门。新立十玄。名今十玄。清凉圭山两祖师义一门即用新立十玄。然大疏序。举诸藏纯杂门。为是十数。重出此门。其主伴门。前说仪门。明其义故。新立十玄。次第相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是也。问何故香象除古纯杂。新立广狭自在无碍。答演义钞一上云。疏万行芬披比华开锦上者。第十诸藏纯杂具德门。此门至相十玄中有。然有二意故。贤首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一者若以契理为纯。万行为杂。则是事理无碍。非事事无碍。设如菩萨。大悲为纯。尽未来际。唯见行非。余行如虚空。若约杂门。斯万行俱纵者。此二门异。不成事事无碍。二者如一施门。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障碍故。名具德者。则事事无碍义成。而复一中具诸度。诸度存相即相入门。若一即诸。度复似相即门。故不存之。既为广狭。今以至相约行为小异。此段略无主伴故。复出之。以成十义耳。言比华开锦上者。意取五彩相宣。华色虽异。一一之线。皆悉通异通喻于纯。异喻于杂。故常通常异。名为无碍。不同绣画俱异不通(已上)一段全文。相因连引。有此意故。改为广狭。其唯心回转门。唯是无碍所因。非无碍相。故不立之。此处建立主伴圆明具德门。主伴历焉。无所滥故。十玄义竟。
六相圆融义第四。
章总相者一含多德故等者。六相法门。华严经中。别举名相。天亲取此。于诸所有十句法门。以此六相。融通亘括。成立诸法皆有六相。十地论云。一切所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已上)玄记释云。除事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通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已上)此论意云。解释一切十句法门融通无碍。必以六相。行布圆融自在成立。但释阴界入等法数法门。无有如是六相融通。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各别相貌。随其自分。事相不滥。悬隔差殊。阴等法门。性相局限。不参差故。地论云。总者是根本入。别者余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已上)玄记云。别依本者。明依总开别。满彼本者。还能成总。谓要依本之别。方能满中故也(已上)述曰。以别为总。故立本名。总即本故。总束为一。立别别相。即满本总。犹如引满二业。总别二报之名。论云。同相者。入故。异相者。增相故(已上)前之九入。无不皆入。俱同名入。无差殊故。九入更增。成此异相。是故此异。名为增相。论云。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广说故。如世界成坏(已上)缘成和合。略言标显。无广散言。故云略说。缘散无作。广辨因缘。有种种缘。故云广说。如世界成坏者。即举喻显。百亿四天下。合成一娑婆。略言标显。故名成相。分别广说。一娑婆内。百亿差别。令一娑婆无所依住。和合略说。散坏广说。是故坏相。名为广说。问云。何事相阴界入等。隔碍别异。不具六相。答且如五阴。其中色法。面是色非受非想。亦非行识。如是是别。无有总相。无总相故。云不得将别对总以说。既无总别。故无同异。无同异故。亦无成坏。是故事相五阴。差别无融摄故。无有六相。十二入法。及十八界事相。纷纭。亦无六相。若就体性。言阴界入。一一体性。各具六相。且如一色。有苦。无常。空无我义。以此名色。即具总相。于总相中。别开苦等。名为别相。谓无常苦空色等。就无常等。皆有色义。故名同相。无常苦等。互望异类。故名异相。无常苦等。各成一色。名为成相。一色散坏。各住自位。互无成立。故云坏相。余之受等。及界入等。就其体性。具足六相。故根本法。望体具六。今所显别。唯就事相。故不具彼六种相貌。一切诸法。皆有如是六种相貌。圆融无碍。且如十佛。具六种相。初菩提身。即是总句。菩提是觉。佛果现前。一切皆觉。诸法皆觉。一切众生皆成菩提。佛智之上。无不一切众生。及以诸法皆大觉故。后之九佛。开一为九。菩提身外。无后九故。此后九佛。皆菩提故。愿化加等。并是菩提差别相故。总即是别。别即是总。总别圆融。体无二故。十皆是佛。同是觉故。十上觉相。皆同无别。无不佛故。是名同相。虽同是佛。所开觉相。九佛各异。愿是异法。愿是异加。愿异相好乃至智身。化异加持乃至法智。愿身加持。即异相好庄严乃至化身。如是九佛。或是十佛。一身为愿。互相殊异。名为异相。此即同相。即是异相。异相即同。同异无碍。九佛十佛。皆成佛果妙体相故。是名成相。九佛各住自所住处。互不见余。互守自位。俱住自位。故云坏相。成坏相即。无有差别。总同成三。是圆融门。别异坏三。是行布门。行布即圆融。故别异坏即总同成。圆融即行布。故总同成即别异坏。诸法已上。具足六相。互融无碍。行相如是。
章此教为显一乘圆教法界缘起等者。法界缘起。无一一切不能成立。一法成辨。由有一切诸法体故。得成此一。万法与一为缘起故。一法与万。为缘起故。互融相即。相入无碍无壅塞故。言容持者。容谓容受。持谓住持。即是相入相在之义言乃至者。若约十玄。即摄同时隐显等也。既有相即相入帝网。即亦应有余七玄故。或未必列十玄门相唯约大途。言相即等。
章一切惑障一断一切断等者。此明六相圆融功能。由六相门。成立十玄缘起法门。具圆融德。云何六相成立十玄。十玄之中。初门总相。余九别相。总别圆融。九种玄门。同成圆融。九玄而异。同异无碍。九玄皆悉成圆融法。九玄差别。各住自位。此即成坏一对无碍。总同成三。圆融三门。别异坏三。行布三门。行布圆融。互相即八。由六相故。成十玄门。十玄一一。各各圆融。随一圆即。成法界事。十玄一时。俱时成立。此义现前。即有如是一断一切断等无尽义门。所迷之法。自在圆融。故能迷惑。障圆融法。迷一即一切故。一迷一切迷义成。断一迷时。断一切迷。是故即有一断一切断义。言九世十世灭者。现在一念。断惑障时。通断过去无际劫惑。亦断未来无终劫中。所有惑障。未来未至。而有缘合应起事义。其应起惑。一时断灭。总之一念。即成十世。一念翻迷。一念断惑。即得九世十世之灭。九世约别。十世包罗。总别诸时。唯是一念。灭惑成辨。由此无碍。言行德者。身中所有功德法门。
章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等者。烦恼已灭尽。故行德亦成。能证智慧。为首为源。自余万行功德法门。施戒忍等五波罗蜜。圆融无碍众门行德。大用善巧周遍业德。无量三昧定乃。自在甚深广大陀罗尼门。无尽智门方便业用。变通神力大自在门。横通周通彻穷极尽。重重庄严。显现神通速疾转变。如是等事。总名行德。一德即一功德故。一成一切成。由六相无碍遍通自在故。言理性即一显一切显者。行德已成。能证智德。显现在前。故所证理。一显一切显。一时圆满。速疾穷尽。言普别具足者圆融名普。行布为别。行布行者。次第阶级。浅深历焉。不滥涉故。言圆融德者。一遍一切。一切入一。初心极终。终心同初。通摄无滞。极镕融故。言始终皆齐者。不得终者。不得初门。无获终故。即得初门。得中后故。即得初位。获初后故。亦得中位。得横门故。亦成竖门。成竖门故。亦得横门。故云始终皆齐。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既始终皆齐。故初发心一位成觉。即得究竟圆满极位。信位满心。即获究竟妙觉极果。以不得终。不获初故。
章良由如此法界缘起等者。此明上来顿成究竟。圆融自在。始终皆齐。所以所由。五十二位。一缘起法。信位行德。与妙觉位。成一缘起。以成妙觉。为一信位。妙觉极位。与信位法。成一缘起。以得信位。为妙觉果。信位佛果。同时圆满。由得中故。即获初后。获初后故。亦得中位。五十二位。一时现前。一念成就佛果圆满。因果同时。即通十玄。一玄门中。因果同时。故成十种同时圆满。总合圆通成一味法万德众门。满足圆通。成辨一味佛果证故。言具足逆顺者。逆缘起法。即如婆须密女。无厌足王等。顺缘起门。即如观音正趣。海云等。逆即顺缘。顺即逆缘。不相违背。显佛德故。言因即普贤解行及以证入者。此明因人因分中法。解行是三生中解行生。证入是解行生所得法门。如善财童子。于五十五。一百一十。三千世界。微尘数知识所。所得三昧解脱法门。皆是解行身中证入。非是第三生时证入。第三生果。是极圆满。究竟自在。内证实体。远离机根。自入果海或可。因人所了。第三生证。未入果分。故因分摄。言果即十佛境界所显无穷者。此是第三生所证入。究竟自在。十佛实体。自内极果高出因分。深入极处。若言所被根机分位。唯是金刚心位。是为分齐之处。佛果初念。解脱道时。已出机分。初入极果。此时唯佛与佛证知。任运自在。极圆满故。就实十地者。即此位而已。因人分域。言思不及。唯强配当不可说义。知有究竟自在果海。而已。
章第三问答解释者然缘起法等者。六相法义。于一切处。遍通具足。显无碍义。今此门中。且就一舍。问答解释明六相义。问以此一舍。明六相义。为是喻说。是法义耶。答未必是喻。唯明法义。缘成舍宅。实有六相。由具六相。成缘起故。其舍法体。是实义故。若约譬喻亦是通喻。前十钱义。唯是约譬。此中舍宅。不言是喻。直明六相。正约法体。六相既通一切诸门。普别二门。无不具足。且如佛体。明六相者。问何物是佛。答万德觉者。是名为佛。问何物万德。答万德法中。且举一德。三昧是佛。三昧成佛。事满足故。此一三昧。摄众德故。一德成佛。无不足故。众德相望。通融皆尔。是名总相。总相一佛。开为万德。力无所畏。解脱三昧。智慧总持。一百四十不共佛法。如是功德。无边量故。是名别相。总外无别。开总为别。别外无总。合别为总万德皆同。作佛功德。无不是佛。名为同相。所成众德。诸缘相望。互不相同。是名异相。万德各成佛果自体。无有相违。是名成相。所开众德。各守自分。互住其位。互不相由。故名坏相。此即同异无碍。成坏自在。总同成相。圆融位成。别异坏相。行布位满。行布即圆融。圆融即行布。二门融即究竟佛果。如是六相具足名佛。舍宅六相。问答显义。相貌易见。不举训释。
章乃为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等者。此颂至相大师结之。章主移之。全安今章。至相尊者。作十玄章。前段全取。为一段章。今六相颂。亦取安之。文相显了。义理可见。六相义竟。
延庆四年(辛亥)春二月二十六日于东大寺戒坛院述之
华严宗沙门凝然春秋七十二
通受法腊五十二夏。别受登坛五十
五回。延历寺不共菩萨戒登坛五十七回而已
文化八年辛未十月七日。以嵯峨大觉寺所藏然师手笔之本校之
比丘典寿僧腊四夏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