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页 共 51 页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六
东大寺沙门凝然述
章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第三者。玄谓深奥。即深邃奥赜。幽济微密。遥远悬遐。涯底高卓。皆是玄之义类。横竖上下。无不皆玄。此十玄门。即四法界中一。是事事无碍法界也。此事事镕融无碍法界门。甚深广大。故总言玄。虽四法界皆甚深法。除三异门。立其嘉号。法性缘起。成立事法。因缘和集。假合生起。名事法界。事法虚浮。缘生无性。和合假立。无自性故。名理法界。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同时融通。名为事理无碍法界。事理及无碍。故三立别名。今由法性融通。缘起相由等故。事事相即。融通无碍。分限隔别。障碍之法。即入遍容。不可思议。诸义门中。深奥超绝。无如事事无碍法界。是故此门特名玄焉。清凉大师。贞元疏一。陈述圆教菩提心相。先明事理无碍菩提心义。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阴入皆如。无共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等。全如天台圆顿止观。次明事事无碍菩提心相。发端即言。若入玄者。即是香象事事无碍。大疏钞等。事事无碍。独名玄门。如若约教道。三祇未入玄等。问别教一乘。明四法界。皆既别教。是故四界皆应名玄。别教不共。皆是玄故。何独事事无碍名玄。答若通言之。别教所明四种法界。一切名玄。四种法界。举一全收。以无单独事理等故。以不异事事无碍。事法及理法等故。三乘教中。唯明事法。唯说理等。无有举一全收之义。今别教门四法界中。唯举事等。有同三乘所说义门。然其事事无碍法门。非三乘教所及所谈。是故单独事事无碍。名为玄门。显超绝故。言缘起者。是依他法。因缘和集。所生起故。今此缘起。是所缘起。其因六义。是能缘起。亲因缘种。能生现故。此所缘起诸法。方德具足十玄。即入无碍。故缘起法。更言无碍。此即缘起法上。具足十玄无碍圆融义理法门故。云无碍法门义也。问何故此门次前而来。答前种子义。明亲因缘。由此所生现行诸法。是种之果。于此果上。陈述事事无碍相状。有因六义处。具有相即相入等义。故所生法。亦有空有同体等义。此同体等。即入无碍。是十玄相。甚深微妙。是故此门次前而来。
章夫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者。标举所宗法界法门。法界体性。本来自尔。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古今常恒。安住廓焉。旧来缘起。远离始终。众生本源。诸佛体性。诸佛所依。众善朝宗。万德所归。亿度所蕴。啻此甚深法界而已。
章一者明究竟果证义等者。因果二分。十佛自界。普贤境界。前一乘义初首已明。今恐重繁。不复更释。问前已陈述因果二分。何故于此复更明之。答前明二分。为立别教一乘义门。先开因果。然后因中。建立教相。辨明三外别教一乘。彼为总明一乘义故。今明别教事事无碍。先开二分。就因分中。成立对缘。说圆融法义。是故此门明此二分。问义理分齐四门法义。皆是圆教所说义相。三性义初。可明二分。何故此中。方辨因果。若因果二分。唯在别教。三性种子。复通终教。是故前中。不明二分。今就别教。独开二门。此门后门。俱明别教一乘宗义。无所滥故。
章一即一切不可说其状相耳者。此明果分自内证处。有圆融自在德。虽有即入。唯佛与佛自证境界。非机所见状貌行相。是故不可如因分中。说其状相。非谓果海中。无相即圆融。若果分中。无即入者。因分之中。不可得有即入重重。全取果分。立为因分。示机缘故。因分所有一切法义。缘有果分自证之中。但自境界。与示机根。以此为其因果之异。所有义门。无差异故。问果分即入。与因分中即入无尽。有何差别。答相即相入。无尽等义。因果二分所有相貌。无有差别。果分即入。唯佛与佛。示相见闻。名证境界。不可立名示说见闻。不对机故。离教说故。唯名自证。亦名所得。因分门中。即入自在。被根缘。对机为本。示教利喜。虽说自证究竟果位。皆对根机。示此法义。是故皆名普贤境界。
章如华严经中究竟果分国土海等者。究竟果分。总举体相。国土海者。别举依法。十佛自体。别举正法。果分体性。不过依正二报事故。虽果分法是不可说。如来自内果海法体。必有依正二报德故。果分所居。是不可说。以言强陈。佛果自体所居之处。名国土海。为因位人。所示依报。名世界海。果分寄言。国土海相。第二会初。名号品说。故彼文云。是时文殊师利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大众。叹曰。快哉。今菩萨会。为未曾有。诸佛子。当知。佛刹不可思议。佛住。佛国。佛法。佛刹。清净。佛说法。佛出世。佛刹起。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议(已上)此中十句(实有九句。减数十故)依正二报。多间陈说。十句皆言不可思议。即是果分依正二报。自证境界不可思议。佛刹。佛国。净刹起等。是国土海。果分依报。不可思故。佛住佛法佛说法等。是佛身体。果分正法。不可思故。其佛刹起。佛出世等。似是对机示现应作。然以因缘。从本言之。是果性海不可思议。以体从缘。即体显相。今既一切不可思议。诸法从体。当不可说。果佛自体。所住依报。因人不测。绝离见闻。是故总言不可思议。
章不论因陀罗及微细等者。既是果体。唯佛所证。望其因人。远离言语。玄绝思量。不可说故。是故不论重重帝网。亦不能言微细相容。等言等取余玄门相。不论同时。不言相入。不说相即。乃至不论十世主伴等。不可如彼因分示人。以十玄门。叹扬陈说非谓果海无十玄门。唯佛与佛相即等故。
章此当不可说义者。果分法体。因人不知。若为根缘。指其法体。唯强得言不可思议。以配果分直体之处。以此得名性海妙义。言不可说。即当其处。非谓有其不可说者。
章何以故者。是征上义。征责意云。若有果分。应说其相。何有不得示说法耶。故今释言。十佛自体。根缘不及。纵虽有说。不能与教相应可故。所以然者。为机根缘。示说名教。果分离机。为谁对何。教之说之。已离机根。故不应教。唯当不可说义而已。
章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因分与后所立为证。今所证者。即取果分不可说义。十地品初。金刚藏菩萨。得彼三家五请事已。直示其地。许说分齐。十地有二分。谓佛果所知所证分。及因人所知所了分。佛果所知十地法门。是果自体究竟圆极。玄绝机根。离教说故。今所应说。唯是因人所了分齐十地而已。故立我但说一分也。
章何故经中乃说佛不思议品等果耶者。今经第六会。有十一品。十地品。十明品。十忍品。僧祇品。寿命品。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品。如来相海品。小相光明品。普贤行品。性起品也。此十一品。前之六品。是因位法。十明等五品。是十地胜进。并等觉位。名无垢地。不思议等三品。并明佛果。即妙觉位。普贤性起。平等因果。普贤因行。不舍果之因。性起果用。不舍因之果。故此二名平等因果。既是果上因行果用。故与不思议等三品。合和名果。此即五品。并是果位。然后二品。约果门义。别名平等因果而已。今所举者。且指佛不思议等三品。此三品法。如次佛果体相用故。今难意云。上言佛果是不可说。若尔。何故经中三品。言皆是说佛果功德。此岂非说其果分法耶。
章答此果义是约缘形对等者。此答意云。为普贤机。于因分中。说一乘人因果行相。令生大解大悟大益。今此所说佛果三品对机令了佛地法门。由此十地等觉妙因。感成证获此妙觉果。此即对因。说此佛果。为得此果。修习十地等觉因行。此即对果。成立因行。是故此果。机根所了。因中果相。非究竟自在妙果。自体果分。不对机故。是故此果。于因分中。形对因位。所说佛果。非是就实十地门中。究竟圆极自在妙果。
章与因位同会而说者。第六会中。有十一品。前六因位。不思议等。是说果位。与因同会。说佛果法。对因显果。形行成证。故是因分因果。待对佛果而已。此中二重。一云。不思品等。虽是果位。因人所了。故是因分。二虽是果位。待对因位。所说之果。既所待之果。非究竟之果。
章第二义者有二等者。此标今所陈法义分齐也。华严一部。所说法义。全揽果分所证法义。以示机根。令生解了。所揽法义。虽是果分。既对根缘。因人所了。是故以果全名因分。因人修行。入极果时。超根机志。证自体果。其时入果。玄绝根缘。如是展转。从果垂因。修因入果。自绝机缘。为他机缘。揽果成因。展转无穷。自证化他。揽果成因修因入果。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今此所谈。既是对缘。即因分中。陈说法界圆融自在无碍法门。
章所以说十者欲应圆数显现无尽故者。十是数满。一周圆数。十一已上。乃至百千。无量恒沙。皆是十数。聚集十十。成百千故。本数唯是十数而已。智慧于十。异门积集。成立无量。不离本十。于十有三。一增数十。十一已上名增数十。十数随缘成增数故。而其根本。唯是十数故。二减数十。九八七等。名减数十。是亦随缘成减数故。三圆满十。一周圆数。十数圆满。此圆满十显无尽故。非唯圆数名十。亦增减皆名十。古德云。问若尔者。增减已非圆数。如何名十。答圆满十数。随缘增减。故增减亦以圆满义。得十名耳(已上。十玄广上卷记)是故诸数无不皆十。增减既十。亦显无尽。
章一不相由义谓自具德故等者。一法生时。此法本具一切众德。众德圆具。无不备者。此故因种不藉余缘。于此因中。不见余故。如是所生。即不相由。所起诸法。是不待缘。所应待缘。自因门中。皆具足故。果中所有一法。皆具众德满故。以他为自。与他同体。以他为自。所生起法故。自中一切。一切即自。无不皆自。故名同体。能缘起因。是不待缘。所缘起法。是此一法。与余同体。皆一法中。同所具故。无异门故。不见余故。
章二相由义如待缘等是也者。自因之外。既藉诸缘。如是所生现行诸果。一法之外。见有余法。彼此诸法。相由假借。是故诸法。彼此别异。不动因中具德满足。而亦藉诸缘。由藉相生。故所生果。彼此异体。而于其上。即入自在。此等义故。总云初即同体后即异体。
章一空有义此望自体等者。所生果上。必有无性似有之义。亦有有力无力之义。法体之上。成空有义。业用之上成力无力。相即相入。如次空有力无力故。
章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自者。自体既有。有外无他。他既无故。他即成自。他若不无。此他非自。自外有他。不同自有。应俱有故。今既无他。故即成自。
章由他无性以自作故者。存此法似有时。他必是无自性。显此法似有。隐他似有故。他似有门。即成自有。自无性门。即让他故。
章由自若空时他必是有故自即他等者。反上他即自门故尔。此法中。有似有无性。彼法无有似有无性。此自若空。隐其似有。显他似有。他似有义。即隐不彰。自既无性。故自即他。自彰无性成他有故。自即是他。他非无故。自全成他。无有自故。
章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等者。自有他有。名为二有。此空彼空。名为二空。自他俱有。各碍并立。非相即故。彼此俱空。无可即故。此已似有。彼亦似有。二有既并。不相即故。彼此俱无。总无法故。
章有无无有无二故等者。自有他无。名为有无。自无他有。名为无有。自有他无故。他即自。自无他有故。自即他。自有则他无故。无二并。是名无二。若二并立。非无二故。不可相即。自无即他有故。无二并。名之无二。若二并立。非无二故。不可相即。一有一无。成一即故。一无一有。成一则故。此即有无无有。各成无二。非谓有无与无有。名为无二。
章若不尔者缘起不成等者。若非有无无有无二者。缘起不成。云何不成。有恒有不无故。无成无。无常无。不有故。无成有。无成无故。不同有。无成有故。不同无。是故即成自性之有。自性之无。排拨缘起有无故。成断过。既不随缘。自性有无。是故即成常过失也。故云自性等过也。
章自有全力所以能摄他等者。前明诸法体状空有。自他相即。今明体上势能力用。有交彻事。成互相入。自有力者。摄他有力。自势强胜。夺他势故。他之势力。为自所摄。是故此自即摄余法。余法无力。即入自中。言反上可知者。他有全力。所以能摄自。自全无力故。所以能入他也。
章不据自体故非相即等者。此释相即相入差别。令此二别。不有相滥。即应问言。相即相入。是一具法。诸法皆有。是有何异。答据体空有。是名相即。据力用有无。是故成相即。今此相入。唯据力用交彻有无。不据法体彼此有无。故是相入。不滥相即。
章二有力二无力各不俱等者。自他俱有力。二力既并起。故无交彻。不能相入。自是有力。他即无力。他无力故。能入自中。自有力他无力。名有力无力。自是无力。他即有力。他有力故。能入他中。自无力他有力。名无力有力。彼此相望。二力不并。一有力时一无力。故名无二。有力无力。无力有力。各无二故。二互相入。
章以用收体等者。此明体用即入有无。即应问言。用相入时。体在何处。体相即时。用在何处。今即答言。若用相入。以相摄体。力用显现。体相不现。若体相即。以体摄用。体相显现。力用不现。用外无别体。以用为表故。体外无别用。以体为表故。
章此依因六义内准之者。今明力用有无交彻。成相入义。法体有无。成相即门。此即全如因六义中。第三句数门。彼据体空有。依力用有无。如次成立相即相入。是故此中指同彼门。又由三有三空。成相即义。由四有力二无力。成相入义。彼四待缘。二不待缘。唯成异体同体二门。同异体上。亦有相即相入二门。能起种子。有如是义。是故所起诸法之上。得有如是相即相入。
章初向上数十门一者一是本数等者。从一向十。名为向上。言本数者。以一为本。二等为末。言缘成者。此中一者。成二之一。成三之一。成四之一。乃至成十之一。二之一。三之一。乃至十之一故。若本二三乃至十者。非是一故。成诸一故。名因缘一。若具言之。二者。一中二。若无一者。二不成故。一有全力。故摄于二。仍二非一。若见所摄二之时。唯有二数无一。一是能摄。非所摄故。既见一中二故。二非一也。三者。一中三。若无一者。三不成故。一有全力。故摄于三。仍三非一。四者。一中四。若无一者。四不成故等。准前作之。五者。一中五。准前。六者。一中六。准前。七者。一中七。准前。八者。一中八。准前。九者。一中九。准前。十者。一中十。何以故。缘成故。此一成十之一。故云缘成故。若无一者。即十不成故。既有此一。故成此十。即一有全力。摄于十。仍十非一矣。一中见十。显所摄十。故所摄门。唯见有十。不见其一。一是能摄。成十之一故。问何故不言一中之一。答一是本数。此一成乃至十故。既是能摄。能生。能成根本之数故。不须言一中之一。若言尔者。不成能摄故。
章余九门亦如是一一皆有十者。此明二三乃至十数。一一摄十。一一行相。如一数中。故言亦如是。若具作之。一者二是本数。此是二之门。能摄一三四等诸数。故以二为本数。何以故。缘成故。成一三四等之一故。云缘成。二者二中一。何以故。缘成故。若无二者。即一不成故。即二有全力。摄于一也。仍一非二矣。三者二中三。准前。四者二中四。准前。五者二中五。准前。六者二中六。准前。七者二中七。准前。八者二中八。准前。九者二中九。准前。十者二中十。何以故。缘成故。若无二者。即十不成故。既有二故。十得成立。即二有全力。能摄于十。仍十非三矣。问何故不言二中之二。答二之门时。以二为本数。是本数故。单独言二。不言二中二。若言尔者。非能摄故。准前应知。后之八门。准例皆尔。三者。三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二者三中一。三者三中二。四者三中四。五者三中五。乃至十者三中十。准前应知。四者。四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二者四中一。三者四中二。四者四中三。五者四中五。六者四中六等。五者。五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二者五中一。三者五中二。四者五中三。五者五中四。六者五中六等。乃至十者。十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二者十中一。三者十中二。乃至十者十中九。其十者。即单十。用第一本数故。或可。十者。十是本数。一者。十中一。二者。十中二。乃至九者。十中九。其第十者。用本数故。向上十门。各有本数。即十个本数。以初能摄。为本数故。
章向下数亦十门一者。十即摄一等者。从十至一。名向下数。以十为上。以一为下。从增上数。至减下故。此向下数。亦有十门。第一门者。十是本数。此中摄十。一者本数单十。二者十中九。何以故。十既缘成。一乃至九所成十故。是故此十。即成九及一。既缘成十。是故此十。即成九数。仍九非十。三者十中八。亦名十即摄八。自余皆尔。四者十中七。五者十中六。六者十即摄五。七者十即摄四。八者十即摄三。九者十中二。十者十即摄一。何以故。缘成故。若无此十。一不成故。仍一非十。此是第一门中十数。然章文。言一者十即摄一者。言极要约。作始终故。言一者十者。举初门之初。言即摄一者。举第十门之终。若具言之。一者十即摄九。十即摄一。何以故下。释第十门。指事记主。如是解释。章主要约。实符意趣。
章余例亦然者。指余九门。且第二门者。九是本数。亦摄余九。是本数故。单独呼之。以此本数。为第一数。二者九中十。三者九中八。四者九中七。五者九即摄六。六者九即摄五。七者九即摄四。八者九中三。九者九中二。十者九即摄一。并准前知。其第三门者。亦有十种。一者八是本数。二者八中十。三者八中九。四者八中七。五者八中六。六者八中五。七者八中四。八者八中三。九者八中二。十者八中一。亦准前门。乃至第十门者。亦有十种。一者一是本数。二者一中二。三者一中三。四者一中四。五者一中五。六者一中六。七者一中七。八者一中八。九者一中九。十者一中十。何以故。缘成一故。以一即十。名为一数。仍十非一。见所摄十。不见能摄故。问向上向下。各有所同。且如一数。向上初一。向下后一。有何差别。俱是一故。答为门不同。向上为门。向下为门。所管虽同。能为异故。余数所同。为门皆异。
章如是本末二门中各具足十门者。十门各有本数末数。即成十个本末二数。如向上第一门。一为本数。二已后为末数。本末九门。其第二门。二为本数。一三等九。并名末数。一本九末。乃至第十十为本数。余九为末。一本九末。向下本末。其相亦尔。十个一本九末。向下应知。
章大缘起陀罗尼法者。陀罗尼是梵语。此翻言总持。总相括持一切功德。包含一切众象万法。一摄一切。一切入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遍一切。一切在一。法法皆尔。尘尘如是。是名陀罗尼门相貌。别教一乘。圆满宗法。一一如是。总持包摄。是故此法名陀罗尼。
章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缘成故一等者。一即一切者为一。此一即成一切。藉诸因缘。成就此一。是故此一。成一切法。如是名为缘起妙一。若自性一。非缘成一。本自是一。非一切一。非一切故。此一不成一切诸法。不成诸故。此一非一。今则此一缘成一故。一成一切。是故一中有十等也。此一问答。名一中有十义。
章由此缘起是法界家实德故等者。圆融法门。一切并是法界家中。本自具足。相貌无尽。旧来成就。法性常然。已古来今。常恒自在。周遍无碍。本来所有。真实功德。非是新成。非是改转。是故名法界家实德也。不同三乘教宗。暂时随缘。示现化作。有不思议自在事业。此一乘中。本自德相。恒尔成故。德相之上。随机变现。名为业用。即全德相。成业用故。即全业用。是德相故。普贤境界。因分法门。揽果为因。全因入果。圆教普周。如是深广。
章华严经云菩萨若善观缘起法等者。此出彼经第六会十忍品中。彼文云。此菩萨深入诸法皆悉如幻。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于众多法中。解了一法(已上)相入证据。生此经文。缘起法者。因缘所生色心诸法。一是由藉多法之一。是故一法即成一切。一切是由一法之一切。是故一切入一法中。是名缘起一。名缘成一切。此段问答。名无性缘成义。
章四句护过去非显德等者。此中三门。一护过。二去非。三显德。初护过者。准上三性义中护过。问一门中。摄十尽不。答不也。十中一故。问不尽耶。答不也。一中十故。问亦尽亦不尽耶。答不也。二门体无二故。不相违故。问非尽非不尽耶。答不也。离戏论故。又一多缘起故。言去非者。当三性义。出执过门。由出执过。远非理故。问一门中。摄十尽者。有何等过。答有断常过。若唯执摄十尽者。排拨十中一故。是断过也。不由十中一。一而执有十者。是常过。问言不尽者。有何等过。答亦有断常过。失一中十故。是有断过。不由一中十。而执有十中一者。非缘成义。有其故。是成常过。问若故尽不尽者。有何过失。答执尽不尽。故相违故。亦有断常。不离前两单中过故。问执非尽非不尽。是有何过。答十及一数。非是戏论。戏论十一。非真十一。断十一故。即是断过。执有戏论十一。是常过也。后显德者。前已护执。离执过竟。是故四句显其妙德。一十是摄尽。一中十故。二是亦不尽。十中一故。三亦尽亦不尽。二门双不现。互相融会。现在前故。又尽及不尽。并是德故。四非尽非不尽。定取不得。互泯亡故。四句皆德故。尽不尽。互融自在。圆通直妙。此段问答。名一门摄十尽不尽义。上明相入门竟。
异体相即门中。
章缘成故一即十者。上异体相入门。彼此各见。有两门相。而于力用。互立有无。二有力。二无力。不并。有力无力。无力有力。互相有无。成相入义。今此相即。就体空有。明互融即。是故彼此。各不相见。彼有此无。彼无此有。得互相即。以一即十故名一。以十即一故名十。今此一者。即十名一。故云缘成。二三四五。乃至第十。缘成之义。相状皆尔。
章由一有体余皆空故是故此一即是十者。此中文言。兼包始终。指事细出。明即十义。然寿灵师。于上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等文。具作十句。一者一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二者一即二。何以故。若无一即无二故。由一有体。二为空故。此一即二。三者一即三。乃至。十者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即无十故。由一有体十为空故。是故此一即是十矣。言一即十者。此十言中。二已后九。总含言十。若无一即无十故之句。亦含九总言十。今是故此一即是十矣之句。亦含九总言十。
章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等者。此亦举其始终。具作应言。一者十是本数十。何以故。缘成故。二者十即九。何以故。缘成故。三者十即八。四者十即七。五者十即六。六者十即五。七者十即四。八者十即三。九者十即二。十者十即一。何以故。若无十即无一故。由一无体。是余有故。是故此十即是一矣。以此得知。十即一者。简举始终。十初一终。前举始终。一即十者。即举第十。未必总言。
章若一不即十者多一亦不成十者。不成十之一。纵聚多个一。不能成十。是自性不成十之一故。若三乘等。多个之一。聚集成十。今一乘教。义略不尔。一成十之一。聚集成十故。
章若不相即缘起门中空有二义即不现前者。因中三义。谓有力不待缘。有力待缘。无力待缘。此三各有空有二义。三有三空。为因六义。空有互映。废己同他。有空。空有。互相与夺。因中如是。所起诸法。是故果中。空有现前。一有一无。一无一有。相即融通。自在显彰。若此果中。不相即者。即非缘成。自性一多。非是圆教镕融之法。
章即同即前后等者。诸法缘起。无尽法门。逆即随顺。顺即远逆。一时现前。无有所遗。故一多义。同时即前后。前后即同时。随举即得。无有局限。若配上门。向上是顺数。向下即逆数。顺逆来去。自在无碍。
第二同体门中相入之义。
章初一中多者有十门不同等者。此同体者。因中具足自德所起果相诸法。是故一多各具自德。不见他异。此法与彼同体具满。于上相入一中具十。向上十门。所具诸法。与前异体相入所成。其相全同。但是同体异体差别。若具作者。一者本数之一。此中具十。谓二之一。三之一。四之一。五之一。乃至与十作一。名十之一。仍一非二。一非三。乃至一非十。此是向上去也。次向下来。名多中一。亦有十门。一是十即本数。二十中九。三十中八。四十中七。五十中六。乃至。十者十中一也。二者九是本数。即为第一。二者九之十。三者九之八。四者九之七。乃至。十九之一也。三者八是本数。为第一数。二者八之十。三者八之九。四者八之七。乃至。十八之一也。乃至。十者一是本数。二者一之十。三者一中九。乃至。十者一中之二也。此与前同。但是同体相入之异。
二同体相即中。
章一者一即十亦有十门等者。此向上去十门。一者一是本数。二一即二。三一即三。四一即四。乃至。十一即十也。二者二是本数。二者二即一。三二即三。四二即四等。第三门者。三是本数。二三即一。三三即二。四三即四。如是等也。乃至。第十门者。十是本数。二十即一。三十即二。乃至。十十即九也。此是向下来也。但是同体之异。自余如前相即。上来以喻显竟。
第二约法广辨中。
章一者立义门二者解释门者。此立义门。事事无碍所依体事。无碍所依。无此十事。不可得故。言解释者。举十玄门。正释事事无碍行相。前体事上。作此十玄。具明于彼无碍相貌。别教一乘。总相法义。立四法界。一事法界。名所依体事门。即今立义十门是也。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即今十玄缘起是也。今此章中。明二法界。谓事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也。理法界。及理事无碍法界。通终顿二教等。故不别明。今明不共无碍及其所依体事而已。
章一教义即摄一乘三乘等者。教谓能诠声名句文。义谓所诠一切义理。此中具摄五教教义。一乘是圆教。三乘是始终顿教。五乘之中。有愚法小乘教。亦通始终顿三。人天即愚法摄。自后理事解行等九。皆通五教等。此五教等十门体事。皆入别教圆教所目。十玄体事。无不即入。解谓悟解。行谓修行。言分齐境位者。于一切法。界分齐限。不相混滥。名分齐境。位谓三乘所住之处。本是以境对智明之。言师弟法智者此有二对。师弟与法智。法是所知。智是能知。师弟是人中之别也。主伴依正。亦是二对。言随生根欲示现者。此唯一对。意云。随顺众生机根乐欲。为彼示施显现与之。生之根欲是感。圣随示现是应。即是应感一对门也。言逆顺体用自在者。此亦二对。逆顺与体用也。自在即通二对之法。此等皆是十玄无碍所依体事。于此等法。镕融自在。无壅障故。探玄。大略生体事云。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应感。此即十对二十句法。一对一对各各融通。如言教即义。义即教等。一对各具余对体事。二十句法。各互相摄。探玄体事。祖师积大欺十对次第。建立极成。清凉依此疏钞陈述。今之立义。全写至相十玄章文。即依古规。
自下解释陈述十玄缘起相状。显圆融义。
章依华严经中立十数为首等者。大华严经一部始终。演说诸法。多有十句。此就所说文言为言。说法法相。十句为式。又说十种法。尽诸法义。如十住位自分十种。胜进十种等。又离世间品二千行法。皆以十句。为其体式。自余诸会诸品之中。皆说十法。显诸法相。此即十十无尽法门。圆数轮转。无有穷尽。
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章此上十义同时相应等者。此门总相。一切诸法。于一法处。同时具足。上十义中。摄尽万法。于一尘中。一时具足。旧来常恒。无有穷尽。海印三昧。同时具足印现诸法。今同时门。即此相貌。性起大用。十门出现。同时施作。相状亦同。六相之中总相。亦此相貌而已。
第二一多相容不同门。
此是相入门也。由其业用。有力无力。彼此一多。互相容入。物来入此。令此容受。名之为容。物往入彼。名之为入。
章此上诸义随一门中等者。且如十对中。一教之处。摄余九对十九句法。虽摄诸句。唯是教句。非九对等。能摄为表。非所摄故。
另起章多中一等准上思之者。教外自余诸句之中。各摄诸法。虽有诸法。能摄为表。不见所说。其所司法。皆有由故。一多相容。即是义相。今明十九句中。具一教句。仍是多法。而一教。以能摄法。为表显故。
章依摄去为表显故。
章余一一门中悉能如是重重无尽者。一明教句所具诸法。此明义等诸门所具诸法。一中多。多中一等。一十九句。各各所具。一中多。多中一。重重无尽也。
章此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等者。上立义理。此下引证。然此一多下。结显释成此相入中。具有同体相入。异体相入。上喻显中。委细明竟。今就法义。相貌易知。
第三诸法相即自在门。此是相即门也。
章若约同体门中等者。因六义中。自因有力。具足自德。不藉待缘。而所生法。即与诸法。彼此同体。自处具德。无遗余故。自处诸法。互相即。是名同体门。
章明知因果俱时相容相即等者。既彼信地菩萨。与不思佛法。为一缘起故。不得佛果者。不能得初住位。信位满心。成佛果者。与佛果位。成缘起故。因果同时。无有前后。相容是相入。主伴是主伴门。十玄具足。无不周满。今此正就相即为本。六相圆通。具诸门故。章此如龙女及普庄严童子善财童子兜率天子等者。此之四人。名四胜身成佛。以解行胜身。于其终心。入果海故。何故解行名为胜身。见闻生时。信入一乘。以此为因。弃舍有漏业果依身。获得界外无染清净金刚身。名解行身。即是胜身。如上四人。皆解行身故。龙女即是法华所说。八岁龙女。彼前生中。见闻一乘。而答感业。受龙女身。虽受龙身。是解行生。普庄严童子。释尊因位。爱见善慧王之子。兜率天子。蒙释迦菩萨。足下光照。出大地狱。生兜率天。于天身中。即至第十地离垢定前。皆是解行界外身也。此中答意。已出位因。入究竟果。即是果海不可说身。
章及与一切众生皆悉同时等者。此明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以一众生成佛。一切众生皆成佛故。新新断惑。新新成佛。皆是自证。皆是利他。尽未来际。全是自证。全是化现。周遍十方。自在无碍。言不住学地者。不住因地。拘初心时。即成觉故。此即圆教成佛果相。第三诸法相即门竟。
延庆四年辛亥春二月二十二日。于南都菩提山寺大福院僧房。酬实圆禅明房雅请述之。
华严宗沙门凝然春秋七十二
文化八年辛未十月五日以嵯峨大觉寺所藏记主然公自笔本挍之
比丘典寿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六(终)